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草原课件

草原课件

时间:2023-02-11 13:23:36

草原课件

草原课件范文1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草原》这篇散文记叙了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骑马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好客,以及蒙汉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深情厚谊.

学情分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引导学生把握本课的主旨应该是比较容易的。但对于生长在北方小城镇的孩子来说,草原即是遥远的,又是陌生的,因此如何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使学生感受到草原风光美、人情美,是上好本课的关键。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激起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之情。

3、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4、背诵1、2自然段。

重点难点: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以及作家老舍的有关情况。

2、有关美丽的草原的风光片和能抒发美丽辽阔草原歌曲。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

1、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等能体现草原辽阔风光或民族特色的歌曲。)

2、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课前你们收集了有关草原的资料,能谈一谈草原在你们心目中的印象吗?

(学生尽情说一说,可以描绘草原的一碧千里,也可以描绘草原绿毯如毡,还可以说一说这里牛羊成群盛景、民族风俗等等。)

[运用情景把学生带到美丽的大草原中,使他们对草原有个初步的认识,知道草原是辽阔美丽的,而且具有民族特色,这种初步的认知可以使很多的同学产生对草原的向往,也有利于进入文章的情景之中。]

3、作家老舍是一位人民艺术家,也是一位文学产量较高的作家,深受人们的爱戴,那么当我们的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看一看。(板书课题:草原。)

4、即将来到草原的你,见了这个题目,最想了解草原的什么?

预测:

(1)草原的景色如何?

(2)草原的人们怎么样?

(3)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有何感受?

………

二初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

1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很多,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好奇,一起来到草原。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草原的什么?

(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3学生自学课文生字,新词。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也可以和同座交流)

4检查学生的自学结果:

(1)读生字和词语。

A认读几个容易读错的字和纠正几个易写错字:

蒙的读音是“měng”,“好客”中的“好”读作.“hào”,“同行”中的“行”读作“xíng”,“似乎”中的“似”读作“s씓毯”的最后一笔为点,“吟”“貌”不要多一点“襟”“涩”不要少一点。

B理解以下几个词语:

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新,一碧千里,翠色欲滴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是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害。

迂回:回旋,盘绕。文中指河向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二再读课文,理清行文线索。

1认真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草原这篇文章的。读书时,一定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的。

3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及时引导,概括内容如下:

这篇文章作者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使作者感到一种境界的美。(板书:风景之美)接着又展示了一幅人们欢迎远方客人的隆重场面,最后把酒话别,直至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

[形成文章的结构和线索,使同学们初步感知文章的写作脉络,以便于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有物可寻,有章可遵。]

三、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

1、作者老舍初到草原的感受是独特的,你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课文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草原之美的?划出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词句,印象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并批注。

3、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归纳出草原的“可爱之美,自然之美,意境之美”。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然。

A能不能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B“茫茫”是什么意思?同是写草原,为什么有的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向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A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

B“翠”是什么颜色?那为什么不说绿色要说“翠色”呢?区别在哪里?学过国画的同学能给我们解释一下什么是“用绿色渲染”吗?

G轻声读读这句话,看看这“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A是什么使人惊叹?是什么使人舒服?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境界吗?

B“奇丽”是什么意思?如果要你来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吟诵什么呢?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A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

B你认为有那些草原的乐趣?

四、课件演示,再现草原之美

1、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感受到的草原之美,那么真实的草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看一看吗?(播放草原的有关录像资料)

2、谈一谈,看完录像的感受。

3指名再来读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画面的内容。

4试着把这一自然段背诵下来。

【借助感性的画面内容直观场境把学生带入情景之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五、升华情感,滞留问题。

1同学们都谈出了真实的感受,老师也看出,你们对草原充满无比热爱之情,那么这篇课文,作者是怎样用生动的笔触表达情感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2找一些描写草原美景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进入美丽的草原。

1、复习有关词语:教师出示: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摔跤、偏西、天涯。

学生正确朗读。

2、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3、初入草原,我们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受,那就是草原的风景之美,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作者是抓住哪些方面来写了草原的美景的?

【通过回顾,重温辽阔草原美丽风景,激发学习兴趣】

二、由景及人,感受草原的另一番景象。

我们已经感受了草原的美景,其实最让人感动的不仅是草原的景美,这里的人们还非常的热情,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来到草原,感受那里的另一番景象。

自学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然后互相交流一下自己读后的感受。

汇报:这两自然段,主要写了草原人民热情迎接: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很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抓住这句话感受草原的宽广和草原行车的洒脱。)

2像一阵风吹来似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服,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

(身着盛装是蒙古人民的一种热情的待客方式,他们策马疾驰而来,充分看出他们的热情。)

3寂静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也不知是谁的手,总是热乎的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在握手,笑了再笑等等。

(声音的嘈杂,草原的热闹,手与手的握住不放,都可以看出草原人民的热情。)

板书襟飘带舞策马疾驰握手不放笑了再笑

【合作交流,给予学生学习空间,培养自学交流能力】

4同学们这种热情,真是让人感动不已,你体会到了吗?那么你能够带着蒙古人民的热情来读一读吗?

5指导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以景激情用情品读情景一致】

三、情感升华体会蒙汉情深

1、多么美丽的草原之景!多热情的草原人民呀!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感受他们把酒话别的激动场面。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点拨:

(1)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腾的场面。引导想象: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会说什么,做什么?

(2)主人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招待宾客。客人会怎样感谢?

(3)干部和老翁这些有身份的人给客人敬酒。说说你的祝酒辞。

(4)鄂温克姑娘给客人唱歌,小伙子表演*摔跤等。用自己的话去赞美他们。

(5)投影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你从这句话中又读出了什么?

4、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场面。要求读出自己的体验和个性的理解。师生评议朗读。

四品味全篇总结写法

1直抒胸臆:

2精描细写:

3写实质朴不加雕琢:

草原课件范文2

一、文本研读没下功夫,机械复制教师用书

试以讲读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原野放歌”中的《敕勒歌》为例来说明。在一星期的时间里,前后有六位教师讲了这首民歌。在分析诗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时,就有四位老师机械地复制教师用书:“这两句,就近以牧民习见的事物为喻,说天似硕大无朋的穹庐笼盖着大地,形象地勾画出大草原坦荡辽阔的特点。”如果学生手头没有讲义,教师把比喻句中的喻体“穹庐”即游牧民族用毡子做成用来居住的圆顶帐篷,亦即蒙古包,一字不变地说成“牧民习见的事物”,形象的反倒变得抽像了。真不如让学生回忆、描述一下蒙古包的形状来得自然形象。“硕大无朋”这个成语虽用得十分准确,但作为听众的八年级学生只能就“硕大”推断其义了,“无朋”之意很少有人理解,倒不如启发学生想象一下,假如我们身处辽阔的大草原,仰望寥廓的天空就会产生天空就像大蒙古包一样,草原就像大床铺一样的联想。世间再没有比天地做的大帐篷更大的帐篷了。如此显得更形象,更自然,来得更亲切一些。

在讲析“风吹草低见牛羊”时,就有好几位参赛者一字不漏地讲析道:这一句,一则写景如画,展现出一副美丽的草原丰收图;二则它采用欲藏故露的手法写景,意境耐人寻味。“藏”是为了“露”,“露”则加深了“藏”。作为初级中学阶段的参赛老师,面对十三四岁的八年级学生作如此赏析,无异于对牛弹琴。写景抒情,动静结合,欲藏故露,这些艺术手法,教师都要从对文本的研读中自然得出,风吹草低之时现出牛羊,也就是露出一只或几只牛羊,这是“露”;透过这一半只牛羊,我们可以想象出丰茂的水草还遮掩着许许多多的牛羊,这是“藏”。这样写的好处是使人因露想藏,低徊遐思,韵味无穷。只有教师自己心领神会了,才能结合文本给学生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不然的话,学生虽然记住了这些名词,却根本无法与文本中的具体内容结合起来,运用起来只能一知半解,人云亦云,鹦鹉学舌。

二、多媒体整合没费精力,生硬照搬课件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语文教学的革新,推动着新课改轰轰烈烈前行。正因为这样,在连续听的多节优质竞赛课中,每一节都无一例外地使用了多媒体教学。但真正恰当使用多媒体课件,取得理想效果的实在微乎其微。

仍以《敕勒歌》竞赛中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为例来看这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位老师在讲新课前利用多媒体直接播放了滕格尔在大草原上深情放歌的画面。随着腾格尔深情悠扬的歌声,草原上的天地、山林、水草、牛羊、蒙古包一一出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身临其境般完成了一次辽阔草原的旅程,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但播放腾格尔在草原上放歌画面时,没有和《敕勒歌》的诗句进行比较,没有感悟,没有交流。播放画面,学习新课,似乎是两个过程,两种目的,毫无关联。

另一位用投影仪以特写镜头的形式分别展示了与文本关系密切的草原景观:草原的川――一马平川,草原的山――高耸入云,草原的天――湛蓝高远,草原的地――碧绿辽阔,草原的水――清澈如镜,草原的羊――洁白肥壮,绿洲之上――青草起伏,蒙古包――圆顶瓦蓝……在赏析诗句时,老师对山川风物特征的概括语句是直接在屏幕上展示出来,还是启发学生自己概括出来再出现在屏幕上,表面看起来只是时间的先后关系问题,实际上,此类问题直接影响着学生主动接受知识的效果。

面对眼花缭乱的课件内容,如何取舍剪辑,教师应根据文本,花时间,花精力,精心重新整合,决不可用课件的演绎代替教师的讲解,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代替学生心灵的感悟。此外,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中,有些教师操作不熟练,一旦出了问题,手忙脚乱,不能从容应对;有的屏幕画面不清晰,字迹不清楚,也严重影响着课件整体效果的发挥。

三、课外资料没加限制,严重影响独立创新

有一位优质课竞赛老师讲的是七年级第六单元中的《李逵见宋江》。当老师问到李逵的性格是怎样塑造的问题时,学生根本不动脑筋,看着资料脱口而出:“通过个性化语言来塑造的!”不事先看资料,这个问题七年级学生一般是回答不上的。当反问一句什么是“个性化语言”时,学生一下子缩回了高举的手。

如今的教辅市场真可谓五花八门,鱼目混珠。教辅资料练习题从题型到答案相互照抄,如出一辙。这些资料像无形的绳索,束缚了学生的手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选一本有价值、有启发性的好资料非常重要,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甚至影响到学生的一生。许多教师对学生资料的选购阅读,不加限制,未予指导,而是任其自由泛滥。其结果学生把参考资料变成了直抄答案,一有问题便翻资料照搬,不动脑思考,跟着资料亦步亦趋,哪里还有创新可言?

四、分组讨论没动心思,自主活动徒具形式

草原课件范文3

关键词 西藏 学科专业建设 思考

西藏草地畜牧业是地方支柱产业之一,草地是西藏最为重要的环境资源,草地面积12亿亩[1],是西藏最大的生态系统。因此草业科学专业在西藏有广阔的前景,草业科学人才在诸多行业有用武之地。西藏草业科学在我国草业科学专业体系中地位比较特殊,西藏自治区草业科学专业始建于1994年,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但专业建设和专业体系还不够完整。一个学科在一个地方的重要性和其专业不完整,甚于我国任何省区,因此,加强西藏自治区草业科学专业建设,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建设目标

培养适合西藏高寒草地的高技能专门的人才队伍,切实为西藏的草地服务,为西藏的草地畜牧业服务,为西藏的环境生态安全服务,是草业科学专业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为此,应确定以下目标:

(一)以基本素质培养和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建立一套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二)建设一支适应专业需要、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都要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能力;要具备再学习的能力、教学创新能力、与学生沟通能力和社会沟通能力;要有信息驾驭能力和教育预见能力。

(三)建立并完善教学法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四)建成区内先进、符合专业技能培养要求的实践教学基地。

二、建设思路

西藏草业科学专业建设主要以专业指导思想、专业建设原则、专业现状分析、规划目标与发展定位、专业布局结构规划、专业水平规划、办学理念与教学沿革和规划内容为重点内容,结合西藏民族地区生源和社会环境的实际情况,分项逐条进行针对性地专门研究,完善专业建设体系,提高办学质量。

三、建设内容

(一)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和原则研究。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教育思想改革为先导,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广大教师投入教学的责任心。根据草业科学学科发展规划,面向青藏高原草业科学研究前沿,面向西藏战略需求,坚持基础性研究定位,坚持“开放、流动、联合、竞争”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实验室体系建设,适度扩大总体规模,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加强资源综合集成,努力培养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需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加强教学装备现代化建设,系统规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合理构筑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全面提高专业对市场的适应性和毕业生质量,成为西藏草业科学前沿探索的核心力量。

(二)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实验设备、实习基地等建设。草业科学专业现有1个教学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总价值30余万元。另有1个牧草试验基地,面积15亩。为了满足西藏草地生态建设和草地畜牧业发展,还应加强实验室建设,至少应建成4个专业实验室:草地保护与培育实验室、草地资源及调查规划实验室、草原生态化学实验室和草坪学实验室。

(三)师资队伍建设。根据草业科学专业建设对教师队伍的要求,草业科学专业应引进专业教师5人。要求引进教师学历在研究生以上。通过“十一五”教师队伍的建设,使草业科学学科教师队伍人数达到12人、高级职称人数达到4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人数达到8人。

(四)课程建设

1、修订完善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是落实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计划的最基本的教学文件,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规定的各门学科的目的、任务而编写的学科教学指导性文件。教学大纲编制的水平将直接关系到课程建设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2、教材使用。草业科学本科专业开设课程主要有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科类选修课程三种类型,共计31门。从教材使用情况看,主要有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十五”规划教材、教育部推荐教材、省级优秀教材和学校自编教材5种类型。其中,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占16%, “十五”规划教材占10%,教育部推荐教材占65%,省级优秀教材占3%,学校自编教材占6%。

3、教学手段与方法。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互动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胆探索应用考试改革,同时积极采用现代化综合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同时积极进行精品课程建设,争取将《草地生态学》、《草地调查规划学》、《草原啮齿动物学》等课程建设成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在实践教学内容方面,全面安排牧草建植与管理、牧草加工等实践内容,体系完整,同时配以各课程的实验课,结合准备开出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构成了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四、保障措施

(一)明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必须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找准定位,把握发展方向,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

大力开展“农科教三结合”、“订单式”等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专业建设,采取专业设置和企业需求相结合,技能训练和岗位要求相结合,培养目标和用人需求相结合的措施,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学校特色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促进专业交叉融合,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发挥各专业自身的优势,找准各专业的交叉切入点,使之相互渗透。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力争多开设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的新课程,要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进行“精简、融合、重组、增设”。课程体系推行模块化设置,实行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方向课模块、素质模块+技能模块+拓展模块等培养方式,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变换其中相关的模块,调整教学基本内容,在教学内容上充分体现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特色,寻求专业突破口,将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相结合;广泛采用多媒体、网络等新的教学手段,逐步推行完全学分制,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培养专业带头人。实行“外引内培”双结合方针,以重点引进,普遍培养的思路改进、优化师资结构。重点引进高职称、高学历、双师型人才和能工巧匠;增加师资培训经费,对无硕士学位、无双师素质的青年教师实行普遍培养的措施;要加快专业带头人配备进程,制定专业带头人的任职条件、岗位职责、考核等办法,必须配备至少1名专业带头人。

草原课件范文4

班草其人

班里的漂亮女孩可以叫班花,笨拙男生就应该叫班草。高中班的班草是在军训时脱颖而出的。全班同学随着指导员的口令哗啦啦地转动,偏偏他来唱对台戏。每每把身边的同学撞得人仰马翻。开始指导员还以为他是故意捣蛋,专门指定一个小战士与他单挑。不出半日,后者就狼狈败下阵来,原来这小子天生动作不协调。于是整整一个礼拜,我们顶着毒日头水深火热,他反而与老师为伍站在树荫下袖手旁观,只因怕他“坏了一锅汤”。

班草小脑不行,大脑挺灵。数学、外语两门主课他以全年级第一的成绩考入我们这所重点,刚开学就听说两位任课老师急着要他当课代表,不过英语老师很快主动弃权。第一堂课,班草被叫起来领读课文,本是有心培养,岂料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他尊口一开,师长几乎落荒而逃,原来他说话结巴。于是他顺理成章当上数学课代表。

班草就是那么“实而无华”,明明满腹锦绣,偏生聪明肚肠笨面孔,加之打起球来动作走样,讲起话来舌头打结,在男女生中均无市场,真成为一株无人关心的小草。其实班草很想与我们团结友爱。一次课间,他热情洋溢地要教同桌一道题,可比划了半天一直到下一堂课铃声打响,他兀自“方程两个根、根、根……”把听者恨得牙根痒痒。从此他再不敢这样子助人为乐了。

班草在自己的一平方米领地静静听讲,默默做题,大家笑时他也笑,只是他从不与我们一起胡闹。然而班草在我们眼里头实是个宝料,任考试如麻,他稳居三甲,以致博得赞誉:“吃的是青菜,挤出来的是奶。”印象中,班草一年到头一件旧茄克,一条工装裤,原以为这是“书虫”的呆气,直到有一天从班主任口中得知他竟是特困生。班草的高度近视不是看书看出来的,而是天生眼疾。因为用眼过度,眼病突然加重,他骑车回家时目中无“石”,跌了个大跟头。养了两天,班草躺不住了,高三了,一寸光阴一寸金。看到班草顶着个大肿包出现在教室门口,大家一反常态,主动与他勾肩搭背打招呼。据说,有若干女生还是头一次与他说话。以后的日子里,班草头上的包小下去了,嘴里的话多起来。再以后,大家齐心协力挥汗如雨应付高考,班草终于如愿以偿上了第一志愿。

三年里,班草没干过一件感天动地的事。假如班草真是一草,必是足以令人领略到自然静美的普通一草。

摘自《多彩校园》

草原课件范文5

[关键词]科学 教学设计 动态生成 教学 优化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6-075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合理优化教学设计,珍视教学中的动态生成,让预设与生成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做好课堂预设,能为课堂动态生成留足空间;展开多元对话,为课堂动态生成创设空间;及时调整教学设计,能有效捕捉动态生成讯息。动态生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有生成意识,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内容,赢得课堂教学的主动权。

一、教学预设,储蓄动态生成空间

在设计科学课堂教学教案时,教师应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法的运用、学法的指导等方面,为课堂教学资源的生成留足空间。教师要从学生学习基础出发,找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点,使用适合度更高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教学。学生学习兴趣一旦被激活,教学效果自然会有所提高。

在教学《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课时,我让学生判断“谁吃谁”,这里的“谁”可指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毛毛虫、小鸟等。有的学生说:“小鸟吃瓢虫,瓢虫吃蚜虫,蚜虫吃小草或蔷薇”;也有的学生说:“小鸟吃毛毛虫,毛毛虫吃蔷薇,小鸟还可以吃蚯蚓,可是蚯蚓吃什么呢?”这个问题一经提出,立刻引起其他学生的关注。我顺势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所有生物都有自己的食物链或食物网,请你列举出生活中见过的生物,找找它们之间的食物链。学生的探究热情被点燃,教学课堂讨论气氛非常热烈,很快就出现了许多条食物链。

教师针对课堂的动态生成,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很快将学生带入思考中。学生在讨论、分析、综合中形成的学习认知,为学生提供重要的交流机会。教学生成随时发生,教师应有捕捉意识,随时点爆课堂学习氛围,使科学课堂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多元对话,创设动态生成环境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展开多元对话,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对话机制,重视学生的言行,注重课堂的互动品质。教师巧妙地设计课堂的提问环节,引导学生展开交互对话活动,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呈现繁荣景象,教学生成自然形成,学生的学习思维也将得到有效激发。

多元对话体现在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中。如在教学《维护生态平衡》一课时,我提出问题:以草原为例,草原上常见的生物有鹰、兔子和草,这三种生物之间如何形成生态平衡呢?有学生回答:“如果鹰少了,兔子必然增多,兔子多了,草就少了,草大量减少,会引起沙漠化。生态平衡就会被打破,因此,人类不应随意捕捉鹰。”有的学生说:“如果我们大量投放鹰的数量,让鹰抓兔子,草原的兔子少了,草就会旺盛起来,这样是不是会有好结果呢?”问题一提出,立刻引起热议。有的学生说:“要减少兔子的数量,发动人们去猎杀兔子就可以了,不需要投放鹰?”有的学生说:“草原草长高了,冬天干燥易着火,就怕火势太旺,难以控制呀。”

从学生激烈地讨论中可以发现,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发了,对生态平衡也有了更深刻地认识。此时,我再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自然界有比较固定的生态平衡,人类不应该随意打破这种平衡,一旦生态平衡被破坏,必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三、及时调整,捕捉动态生成讯息

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做出适时地调整。课堂教学动态生成随时可能出现,教师面对教学生成时,需要快速做出应对,对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对位调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点滴反应给予重视,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调整教学进度,为推进课堂创造良好条件。

《阳光下的影子》一课要求学生从阳光照射物体产生的影子中形成新的认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根据自身实践绘制影子随时间变化的示意图。在课堂展示中,学生大多能给出实验结果之后,我再要求学生讲述实验过程与感悟。有学生说:“我用一根竹竿进行测试,从上午十点开始,每隔一个小时,测量一次竹竿的影子的长度,一直到下午四点。从描绘的示意图中发现,阳光照射方向呈现规律性转移,影子长短和角度也随之变化,且所有变化都呈现规律性。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科学、合理地分析评价。

先让学生自主探索相关内容,再进入课堂学习,真正体现“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学生有了实践感知作为学习基础,对课堂学习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度、学习效率都能有效提升。学生前期实践情况教师难以预设,给课堂教学带来诸多的不确定性,教学生成特征明显,也为课堂教学地灵活调整创造条件。

草原课件范文6

一、 围绕中心抓重点,选好字理析解的字词

阅读教学中,不是每一个字都要讲字理的,要选取那些能体现主要内容、中心思想,能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字词,运用字理教学进行品词析句,引导学生领悟文本的思想价值和语言价值。

例如,《小草之歌》(语文S版第七册)主要写了小草非常渺小、非常普通,却不惭愧、不气馁的特点,赞扬了普通人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高尚品格。教学的重点就是通过品词品句,领悟小草平凡而又高尚的品格,增强作为一个普通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课文里体现小草“小”的词语有:“渺小”“微不足道”;体现小草 “高尚”的词语有:“献”“不惭愧”“不气馁”等。这些都是重点,都需要精雕细琢、慢慢品味,这就非常适合字理教学。

周瑞宣教授认为,字理教学要重点抓住三类字词。一是对理解课文内容起到关键作用者。如上面所举《小草之歌》中的重点词。二是易错难懂者。如强壮的“壮”,学生容易写成梳妆的“妆”。“壮”“妆”的区别,讲不讲字理,效果大不一样。这两个字都是会意字,“丬”原写成“爿”,是床板的象形,表示床铺,“士”是战士,男子汉的象征,“壮”就是像男子汉那样强壮。“女”是女子,女子爱美,“妆”会意为女子起床后坐在床上梳妆打扮。所以“壮”用“士”字、“妆”用“女”字。这样解析字理,形象突出、泾渭分明,学生的印象也非常深刻,不会再混淆。三是有丰富文化内涵者。如“夏天”的“夏”字,也是华夏民族的“夏”,其古体字就是一个昂首挺胸、叉腰站立、气吞山河的大汉形象。华夏民族就是中华民族,我们的祖先这么高大威猛、器宇轩昂,作为中国人是多么骄傲自豪啊!这类字,只有用字理去说,才能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 按照字理析解程序进行教学

确定了字词,关键就是如何教了。黄亢美老师在给课题组成员作字理教学理论知识辅导讲座时指出,字理识字的基本程序为:1.依据语境,引出生字(引出);2.析形索义,理解本义(析解);3.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义(返回)。笔者试以《小草之歌》的一个字理教学片段为例进行分析。

师:哪句话、哪个词语写了小草的“小”?

生1:我是一株小草,大千世界,我很渺小。

师:渺小的“渺”是什么意思?你怎样记住“渺”字?

生2:渺字是形声字,“氵”表意,“眇”表声。

师:对, “眇”读作miǎo,表示“渺”的读音就是“miǎo”, “氵” “眇”合起来表示什么意思呢?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无边无际的水面)

师:这幅图的意思就是“渺”的本义,指水面辽远的样子。你能说一说“渺”字为什么这样写吗?

生3:因为是水面,所以用“氵”;水面宽或者不宽,眼睛能判断出来,“目”表示用眼看;水面太宽了,一双眼睛看不过来,用“少”表示眼睛太少了,看不过来。

师:你真聪明,这样理解很有道理。“渺”是水面太宽的意思。渺小,用大衬托小,大的极大,小的更小,广阔无边的水面上,微小的东西就更加小了,用一个成语表示就是——

生4:微不足道、毫不起眼。

师:“我是一株小草,大千世界,我很渺小。”这句话中你怎样理解小草的渺小?

生5:小草的世界就是大自然,就是植物王国。在花草树木的天地里,小草不如树木高大,不比鲜花漂亮,不比果实有用,非常渺小,非常微不足道。

这个环节,教师首先用问题引出“渺”字,通过索形求义,得出“渺”的本义和引申义。然后,返回课文中,引导学生理解“渺”的文中义,赋予“渺小”具体的内容:在花草树木的天地里,小草不如树木高大,不比鲜花漂亮,不比果实有用,非常渺小,非常微不足道。这样,字理教学就变得血肉丰满起来。

三、随文识字,以字说文,处理好字与文的貌与神、形与质的关系

语言是思想的外在形式,文章由文字组成,文字只有依附于具体语境来表达思想,才会有实实在在的意义。但初学字理的教师硬要区分出究竟是字理课,还是阅读课,这是对字理教学理念的误解,只能算是识得字理之形,丢了字理之魂。这些教师认为,字理课就是要用课件(带动画的),就是要把汉字从“实物—抽象图画—古文字—今体字”的演化过程演示清楚,将“课件”当成了字理课的标志。于是,他们在上字理课时,千方百计找课件,极力模仿示范课,弄得东施效颦、漏洞百出。

草原课件范文7

音乐是综合的艺术,音乐不仅要和舞蹈、戏剧、美术等姊妹艺术进行综合,还要和政治、语文、历史等学科进行综合教学。结合新课标,我觉得现在的学生应该多方面的掌握知识。把音乐与游戏、舞蹈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和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游戏、舞蹈,使我们的课堂能让学生很快的进入角色,让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共同体验,感受音乐,把听、视、触等各种感觉带动起来,有效的和运动、唱歌、表演、游戏、舞蹈等结合起来,从而把学生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同时通过创编歌词,创编舞蹈动作,创编节奏等,让学生们蹦蹦跳跳的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听、视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给学生真正的展示平台,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一、音乐与美术的结合

音乐和美术学科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主线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阵地。我觉得美术是流动的音乐,而音乐是流动的画面,两者应紧密相连。尤其是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加入美术的创作,会让学生把音乐、美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如在聆听《飞来的花瓣》,让学生感受美好的师生情谊和学生对老师的真挚谢意及无比崇敬的心情,用花瓣一样的信件表达对老师的无比热爱。学生们边听边用自己手中的画笔把自己的感想画了出来,边听边用自己的动作把旋律表现了出来。有几个同学还为自己的作品作了首小诗,歌颂自己的老师平淡而伟大和无私的奉献。一时间,我的音乐课成了欣赏课、文学课、美术课、诗歌朗诵课等。我非常感谢我的学生和我一起陶醉在美妙的情景之中,我们度过了愉快的时刻,最后全班轻轻的哼唱起这首旋律,他们说是送给老师最好的礼物。音乐离不开听,更离不开思考和投入,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听觉阶段,因为音乐总是在表现一定的意境,这就注重了音乐与更多艺术的联系,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带学生进入艺术的殿堂。

二、音乐与语文的结合

中国的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多少的文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散文,令无数中华儿女惊叹羡慕。自古以来,文学和艺术两者息息相关,文学用音乐去演绎,去升华。音乐让文学更耀眼,许多歌曲本来就是一首诗,如我们课本中的《春晓》、《在希望的田野上》等。当欣赏这些乐曲的时候,我让学生们先朗诵歌词,领会歌词的含义,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再让学生们聆听并哼唱旋律,这样的课堂让学生们受益匪浅,收获更多。我给学生们讲解时代背景,讲解歌曲产生的年代的特点,以及作者当时创作时的时代环境,讲与音乐相关的领域,相互沟通,彼此强化。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更准确,更能有效的把握学习对象。如动态的、视觉冲击等参与音乐的感知与体验,收效会不错。因此,采用视听结合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在这样一个类型的学科中,多媒体的运用对于课堂内的教学效果的优化起着一个不容忽视的作用。在聆听欣赏时,我总是利用时间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让学生很直观的理解作品,并能很快的投入到我的欣赏课堂中。

三、音乐与历史、地理的结合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多少音乐让全世界人民为之传唱。音乐是没有国界的,音乐作为艺术的一个最主要的门类,同广泛的文化领域之间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这也使得音乐课程同其他非艺术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成为可能。在我的教学中,经常把历史、地理知识贯穿于其中。不同的历史时期,音乐的风格各不相同。以《草原就是我的家》为例,可教性的材料有很多,如蒙古的生活、民居、服饰、挤奶、骑马、放牧、人文、风情、音乐、民族语言、风俗等等,而要挖掘它的音乐性就需要老师的再加工。比如同样让学生了解蒙古的生活这一环节,如果上地理课,老师只需要口头的介绍或者让学生欣赏一些蒙古的风光片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而如果在音乐课上,老师就必须把它用音乐化的手法融合到教学中去。比如在熟悉歌曲的环节运用,就可以一边欣赏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一边来介绍;而如果在巩固歌曲的环节来运用,就可以一边唱着《草原就是我的家》,一边来学习蒙古人骑马、挤奶等表演律动;如果还想再歌曲的拓展学习中运用,那就可以再想学生介绍一些优秀的蒙古歌曲,如《草原就是我的家》、《蒙古人》等,让学生一边欣赏歌曲,一边来感受歌曲中所描绘的辽阔、美了的大草原,感受热情、好客的蒙古人。这样,我的音乐课成了学生喜欢的综合课,更有效的把历史和地理知识有机的结合了起来。

四、音乐与现代教育信息的结合

对于学生来说,更多的是一种自我的流露和相互之间的交流,完全没有音乐感的学生是罕见的,每个学生都可以从某一点上被打动、促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如果我们能把我们的音乐教学和学生所乐于参与的社会活动和课外音乐活动结合起来进行,那学生的学习就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个令人轻松愉快、自觉自愿的事情。特别是在艺术传播媒体日益丰富发达的今天,学生在社会大环境中接受的音乐远远高于学校的教育。因此,音乐教学内容要向真实的生活情境转化,要更多地联系学生面临的生活环境,增加现代社会生活关系密切的通俗音乐和影视音乐,帮助学生探索并处理现实音乐生活中的诸多事件问题。教师要括宽学生音乐的渠道,该狭隘、封闭的课堂式教学为宽阔、开放式教学。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引向社会,使学生们了解音乐不只是课堂中的音乐,更是课外的、生活中的音乐。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把音乐课堂教学与课外音乐或结合起来,把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环境结合起来。如经常利用学校的广播、电视播放一些优秀的校园歌曲、影视歌曲以及经典的中外名曲,推荐给学生一些优秀的音乐电视节目,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欣赏音乐艺术的崭新天地。

在我的音乐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以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优化了欣赏课的教学结构,使学生在直观、具体、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中,学会了更多的音乐知识。如在欣赏腾格尔演唱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时,我在网上找了许多草原风光的图片,让学生感受“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让学生感受成群的牛羊,奔驰的骏马,辽阔的草原以及草原骑士组成的美丽画面。学生们很快的进入了角色,我制作的课件的最后是一匹骏马载着牧民慢慢的消失在茫茫的草原上。音乐理论家修海林曾说过:“音乐意境既产生于音乐家对形象的审美感觉中,又存在于音乐的再现中,自然,音乐的审美也势必要求体验到这一意境,这时意境既是客体的主体化,也是主体的对象化,意境是审美意象性活动的产物。”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创设这样的意境对学生尤为重要。

音乐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课程,我觉得在我们的教学中应该大胆的和其他学科紧密结合,开发学生的思维,括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很快的进入作品的意境,这样就能逐步的让学生去理解作品,感受作品的内涵,从而更好的去欣赏美,发现美和创造美。我们要和新课标紧密结合,大胆实践,更新观念,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为素质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草原课件范文8

关键词:

用问题来组织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师常用的方法。课堂上,如何有效进行课堂提问,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是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提问要有针对性,不要随便式提问

学习《一夜的工作》一课时,教师板书课题后提问:“‘一夜’指的是多长时间?”“‘工作’是什么意思?”“‘工作’一词的反义词是什么?”“你见过哪些工作?”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又提问:“你们见过周总理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完课文,教师小结时再提问:“谁来说说《飞机遇险的时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这两篇课文有什么不同?”“你知道了什么?”……课堂40分钟,学生在回答毫无思考价值的问题中占去了大量的时间,真正静下心来读书,思考的时间太少了。这无疑是受到教师随意提问的影响。课堂上,教师提问随便,想到什么就问什么,没有思考所提问题的价值,耽误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案例中教师解释课题后的提问,问得肤浅;初读课文后的提问,问得狭窄;课后小结时教师随便把《飞机遇险的时候》和《一夜的工作》放在一块儿来比较,浪费了学生不少时间,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习惯的养成。不如根据学情,精心设计一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二、提问要有开放性,不要牵引式提问

有位教师上《草原》一文。课伊始,教师组织学生观赏一段描写草原风光的课件后,提问:“同学们,草原的景色美不美?”“你们喜欢草原吗?”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时,教师又提问:“草原上空气怎样?天空怎样?天底下怎样?”“课文把‘羊群’比作‘大花’,把‘草原’比作‘绿毯’,对不对?”“‘流入云际’一词中的‘际’是不是边的意思?”“课文把‘骏马’和‘大牛’当作什么来写的?”……不要说课件中草原景色美,即使课件中草原景色不美,学生也会闭着眼睛说美的。什么喜欢吗?对不对?是不是?答案都是肯定的。因为这类提问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学生肯定会迎合着说的。另一种是半截话提问,如“草原上空气怎样?”“天空怎样?”“天底下怎样?”教师说前半句,让学生接答后半句,使学生养成了“挤牙膏式”的回答问题的习惯。案例中教师的提问,学生闭着眼睛跟着回答,完全用不着认真读书,仔细思考。这样提问,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受到禁锢,思维的惰性就会逐渐形成,很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不如改为开放性提问:“你看了后有什么感受?”“你学了第一自然段,草原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三、提问要有精要性,不要笼统式提问

有位教师在教二年级课文《坐井观天》一课时,当学生初读一遍课文后,教师便提出:“读了课文,你心里有什么疑问?”学生再读课文后,教师又提出:“你读懂了什么?”结尾小结课文时教师又提出;“你学到了什么?”以上教师的提问,表面上看,具有开放性,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可是仔细一想,便会发现,这些问题没有针对学生实际,问题提得太笼统,太宽泛了,让学生摸不着边际,只好泛泛而谈一些皮毛肤浅、答非所问、是似而非的问题。作为二年级的学生,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情,找准学习的切入点,精心设计出如“青蛙和小鸟看到的天有什么不同?”“青蛙听了小鸟的劝告,真的跳出了井口,它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等问题来指导学生学习课文。

四、提问要有概括性,不要轰炸式提问

有位教师在上三年级课文《李时珍》,课一开始,教师便提出:“李时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他是什么时候立下行医的志愿的?他为什么要立下行医的志愿?他是怎样行医的?他是怎样编写《本草纲目》的?《本草纲目》有什么价值”等八个问题。学生顿时瞪大了眼睛,不知所措。读书时只得一会儿在这儿找答案,一会儿在那儿找答案。对三年级学生、对于还未读课文的学生,本应该让他们自由轻松地阅读课文,让孩子走进课文,与课文对话。可经教师一连串的八个问题的轰炸,学生一片茫然。繁琐的提问,把课文肢解了,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而且学生被动应付教师的提问——找答案,没有过多的时间认真读书,深入思考。久而久之,学生只得用“厌学”来对付。所以把轰炸式提问改为概括性提问:“李时珍小的时候立下了什么志向?他是怎样实现自己的志向的?”

五、提问要有民主性,不要命令式提问

教学《五彩池》第一自然段时,教师提问:“谁站起来给我说说这一段主要写的什么?”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教师直奔某学生,用手指着学生:“你!站起来回答,五彩池有哪些特点?”教师本身的动机、兴趣、态度、情绪和情感、意志、性格等非认知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开展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教师提问时持积极亲切的态度,对学生的学习能起到促进作用,学生从教师愉悦的态度中,得到鼓励,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如果就是提问时表现出严肃、急躁、训斥等姿态,采用命令式提问,会使学生产生紧张、恐惧、回避、抵制等不良情绪,阻碍学习的发展。案例中教师的提问,造成了学生的紧张,产生了畏惧心理,学生个个躲避都来不及,谁还敢来回答教师的提问。学生不能“亲其师”,还奢谈什么“信其道”呢?

草原课件范文9

关键词:草坪建植;草坪养护;工作过程化;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3-0161-03

Teaching Design of "Turf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Course Based on Working Process

Jiang Shengquan

(Chu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Chuzhou 239000,China)

Abstract: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were analyzed.The design of the course content based on the work process was putted forward,which combines the situation of the lawn industry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job.The teaching organization,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were elaborated.These theories will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ourse reform of turf establishment and maintenance.

Key words:Lawn establishment;Lawn maintenance;Work process;Design

高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提高专业技能,为企业生产、服务提供技能型人才。因此,课程教学改革要符合市场职业需要,突出工作实践性教学及技能训练,强调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本位的指导思想。《草坪建植与养护》是园艺园林类专业课,其技术性、综合性和实用性较强,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草坪养护和建植技术,满足社会岗位需要。为此,本文基于工作过程化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根据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逆向设计课程模式,构建“工学结合”理念的课程教学模块,并相应地改革创新了教学方法和手段[1-2]。

1 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重理论知识 传统课程教学主要通过板书、PPT方式讲授关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不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只停留在理论层次上,无法对所学的相关内容进一步进行应用。如讲到草坪养护管理技术中的打孔技术内容时,教材理论知识主要就三块,一是打孔的作用,二是打孔的方式,三是打孔注意事项,如果课堂就对3个点做出说明或介绍,学生根本就不知道草坪使何如打孔的。课程改革后,通过与高尔夫球场公司合作实训,采用基于工作化过程模式设计教学任务,让学生系统掌握打孔机械、打孔具体操作方式及打孔主要事项等内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同时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满足企业所需人才要求。

1.2 缺乏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大多高职院校《草坪建植与养护》课程学时都集中在36~50学时,如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的《草坪建植与养护》改革前学时为36学时,有些内容无法被详细讲述,有些内容就直接删除不讲,这样难以保重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另外,传统教学一般按照书本上的顺序逐章讲解,知识并没有形成有效整合,有些知识点存在一些重复,课程改革后,对这些知识进行重新整合。

1.3 实训教学有待于加强 传统教学中,实践教学经费和实践教学条件所限,《草坪建植物与养护》课时主要以理论讲解为主,实训教学处于从属地位,开设少量实训内容,且内容简单,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与当先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不符合;教改后课程通过高等职业创新发展项目加强实训条件改善,同时与园林绿化企业、高尔夫球场俱乐部、草坪生产企业等共建实训基地,完善实训条件。

2 基于工作过程化的教学设计

2.1 行业背景分析 草坪在我国城市建设、生活环境美化及提高人民的精神文明水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不仅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还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其覆盖面积是评价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水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草坪已在小区、运动场、道路公园等有着大量应用,草坪应用相关领域也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大量机会(见表1)。从表1中分析可知,草坪建植技术、养护技术及生产技术是当前应用十分广泛的,基于工作过程化的教学内容将以这些知识体系为重点,突出其相应的实用性。

2.2 教学内容的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化的课程教学内容围绕“够用、实用、创新”的原则进行设计,所谓“够用”,是指理论知识不要求深度,够用就行;所谓“实用”,是指教学项目是企业实际工作中应用到的,突出模块实用性,即以“技能经验、策略性知识”为主,“事实性、概念性知识”为辅;所谓“创新”,指知识创新与整理,以项目和任务为主线,把相关知识重新系统整合。根据草坪建植与养护工作的要求,将课程内容按“项目―任务”的结构模式设计[3-4],具体见表2。

2.3 教学方法 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增加教学环节互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3.1 现场教学 以实际操作或者实际工作为材料进行教学,如草坪修剪技术,教师可在现场给学生演示修剪机修剪草坪,并针对草坪修剪原则、修剪机械检查及修剪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阐述,便于学生对修剪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2.3.2 参与式教学 《草坪建植与养护》是一门实践性较强课程,因此课程必须强化实践教学。一是充分利用校内教学实习基地和学校新建草坪工程的机会,让学生亲自承担学校新建草坪工程和部分养护工作,这种实践教学为课程有效教学提供实训条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二是与园林绿化公司、高尔夫球场、草坪基地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参与草坪工程建设、草坪修剪技术、打孔技术、铺沙技术及草皮生产技术提供实训机械与实训场地。并且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进度计划安排根据合作企业生产情况进行制定,每年可以结合课程教学、教学实习等机会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学习或生产实习,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并激发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5-6]。

2.3.3 研讨式和调查式教学 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提出问题,有各个小组查阅、探讨得出问题解决方案。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的教学环境。如:讲授草坪杂草种类识别知识时候,可以布置学生调查当地草坪绿地常见杂草的种类,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调查,结合想相关文献和教师指导,每一小组完成调查报告,进行归纳整理后分组进行汇报,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对草坪杂草识别及特点记忆深刻,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4 教学评价 本课程以被评价者的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围绕培养懂技术、懂管理、高素质的技能人才课程目标,在考核评价根据“评价范围的全面性评价指标的系统性、评价主体的多样性、评价方法的综合性”的原则,采用“平时成绩(15%)+过程考核(50%)+成果考核(35%)”的形式。重点考核学生的职业技能,利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创新合作的职业素质。

3 需要注意问题

3.1 加强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草坪建植与养护》课程涉及实训环节较多,要求场地、草坪机械也较高,破解这个难题必须开展校企共建草坪实训基地建设,目前,我院已经启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项目(校企共建园艺技术生产性实训基地),项目将联合共建企业建校外草坪实训基地,专门提供草坪生产、施工和养护实训场所。通过在此区的实训,使学生掌握草坪设计、施工和养护的方法和技能,掌握草坪机械的使用及简单维修方法,可实现实训工位充足的实训场所,将课堂搬到生产的基地和现场,使学生学有所用、用以促学。

3.2 整合教学内容实行课程实用化 《草坪建植与养护》课程涉及知识较多,知识存在与其他课程交叉。为此,在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化的课程教学内容时,应以职业、岗位需要为导向,合理整合、删除相关内容。如有些教材涉及草坪种子生产育种技术、草坪质量评价体系及草坪在园林上的应用等章节内容,鉴于这些知识在南方地区实用性不强,实际作中涉及很小,可作为学生课后阅读的知识[7-8];同时,对相关性知识进行合并在项目或者任务中,通过任务实施达到学习要求。

参考文献

[1]江生泉,姜自红,汤士勇,等.基于工作过程化的高职园林工程预算课程改革[J].现代农业科技,2014(21):330-333.

[2]张英,李希来.“草坪学”课程教学与实践改革创新[J].大学教育,2015(3):98-100.

[3]李寿田,成海钟,唐蓉,等.高职院校《草坪建植与养护》实施项目教学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8(35):19-21.

[4]李寿田,成海钟,唐蓉,等.《草坪建植与养护》项目式教学对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11(3):75-77

[5]孙吉雄.草坪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6]陈佐忠.草坪科学研究与草坪业发展几个问题的思考[J].草原与草坪,2000(1):10-11.

[7]张永亮,高凯,朱铁霞,等.《草坪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2(2):145-146.

草原课件范文10

关键词:学者型老师;学习能力;内容整合

2012年3月,通过教学新时空,观看了孙小红老师的《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本课的教学虽然不是很华丽,但在孙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在课堂上自然生成。所以即使网络直播不是很流畅,但还是被孙老师的教学睿智所吸引,断断续续地坚持看完了这一课。这一课让我感触颇深,特别是关于我们教师个人素养的提高、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和对于教材的选择性的处理。以下是我的一些听课后的启示:

一、孙老师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型老师

在信息资讯发达的今天,学生可能知道的比教师还多。我们上课时多有体会:“照本宣科”,久而久之,学生会丧失学习的感动、学习的意愿和尝试的勇气。所以教学中要适时地把课本以外的内容有机地与课本内容糅合,让学生感受地理学科之美。

孙老师本节课的教学由“茶马古道”开始,从“美酒千杯难成知己,陈茶一盏也能醉人”介绍了中国茶文化中的普洱茶的一些文化知识。

再如:在讲授乳畜业时介绍了各地“繁复的乳制品词汇”,可见孙老师对中外文化的了解与研究。

孙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课堂上娓娓道来,避免了教学的狭隘化,学生既享受到累积的人类文明之美,也加强了对西欧乳畜业为何发达的理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孙老师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地理学习动机转换为学习行为。

二、孙老师把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生成完美地体现于课堂教学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结合新课程理念,从学生的角度来理解:学习的真正目的并不在于记忆、存储,或是学会运用某种特定技巧,而是在于学到终生学习的能力。而要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就必须要学习如何学习;从教师的角度也可以理解为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诚然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有多种方法来实施这一教学理念。孙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围绕着该教学理念而展开,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孙老师非常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特别是从提供的材料中提取、加工、表达地理信息能力的培养生成

打开地理教材或查询地理资料时,会发现它们是由文字、地图、图表来表达,图文结合是地理学科的特点。孙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引用的材料也是图文并茂,而且材料明晰,文字简洁到位,控制信息量,有利于学生在短暂的课堂内有效地提取相应的地理信息,提高思维活动的效果和速度。

例如:在分析牧区与内蒙古牧区的产草能力差异时,在提供中国四大牧区图的基础上,还提供了牧区“海拔4000米以上,年降水量300 mm以上高寒草甸草原,每公顷产鲜草0.75~1.87吨”的资料。内蒙古东部牧区“年降水量400 mm,平原草原,每公顷,产鲜草3~4.5吨”的资料。学生在分析差异时,根据材料就想到了从降水量与地形的差异方面来分析。

再如:利用教材提供的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因素之“气候温和,草类茂盛”,与西欧的乳畜业的区位因素之“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有利于牧草的生长”,分析了“气候的温和与温凉热量;潮湿,多雨多雾水分;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光照。而热量、水分、光照是以气候因素为基础的自然区位条件之一”。

2.在本节教学中孙老师也注重了比较能力的培养运用

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通过比较有助于学生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既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也发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如:介绍普洱茶后结合本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思考:“普洱茶的消费量为什么在牧区最大,而不是在内蒙古牧区?”比较分析“潘帕斯草原、内蒙古东部牧区、牧区这三个不同地域畜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孙老师在引出本课的课题“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区位因素与形成条件”时,提问“从‘因素’到‘条件’,语义有无变化?”这一差别也是学生平时往往容易混淆的、忽视的。

3.孙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及时帮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形成知识系统,培养了学生的系统学习能力

如:对潘帕斯草原大牧场牧牛业的生产特点进行分析时,从刚才分析得到的区位优势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的生产特点,既减少了学生的记忆负担,又加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再如,在学完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后,以此为基础归纳介绍了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

自然:气候(热量、水分、光照)——是否有利牧草生长,地形,水源

社会经济:市场、交通、地价……

其他:机械、冷藏……

孙老师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一个一个的单一要素进行分析、综合,这样学生既及时掌握了地理知识,又学会了分析的方法,并为以后的学习分析提供了思考的方向。

4.孙老师也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中阐述:“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教学的重点已不是记住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而在于在理解这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如何应用这些地理知识来解释各种地理现象,并进一步模拟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要把握分寸,留下必要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

因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在本节教学内容结束后孙老师请学生预测“乳畜业在中国的市场前景”以及分析伊利乳牛业的“现有优势及进一步发展需要改善哪些条件”。

三、孙老师整合了教材,上课的内容“源于教材,但高于教材”

孙老师教授的内容主要是教材上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节,该节以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和西欧的乳畜业作为典型的案例,结合该节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孙老师又回顾、补充拓展了相应的教学材料。如:

1.孙老师在导课中简要回顾了初中教材中的“中国的四大牧区”和畜牧业的定义;分析了牧区与内蒙古东部牧区的产鲜草能力的差异和了解了这两大牧区的景观差异,然后通过内蒙古东部牧区比牧区的水分更为充足引出与区位有关,为本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由中国的畜牧业延伸到世界上畜牧业典型案例的学习,学习的内容更加的开放有序、系统和全面。

2.利用课本提供的“气候温和,草类茂盛”“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让学生思考“这些条件与我们学过的哪些气候类型的特点相近”。让学生回顾了高一上学期的主要气候类型的内容,然后在“世界气候类型图”上结合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这两大气候区落实了世界主要的畜牧业分布地区,既巩固了旧知又提升了新知。

台湾企业战略专家石滋宜博士认为:

懂得如何学习的人,自然能掌握变化,掌握趋势。

懂得如何学习的人,自然有事业心、有应变力。

懂得如何学习的人,自然能够有创造力、有前瞻性。

孙老师的这一堂课,是一节师生、生生间思维碰撞的课堂,课堂上既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又有合作讨论,学生既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又培养了思维的逻辑性、创造性,掌握了有效学习的学习能力。

草原课件范文11

那么如何让音乐这只百灵鸟飞进学生的心田,如何找回音乐课应有的魅力,让音乐欣赏课堂真正“活”起来?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音乐课件教学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难题。课件中丰富的音响伴以多彩多姿的图文、视频资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并充分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

一、利用多媒体音乐课件教学,视听结合,激发兴趣

针对中职学生活泼好动的个性特征,以“听赏”为唯一方式的音乐欣赏教学很难引起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充分关注,难以适应当今学生的欣赏习惯。利用多媒体课件丰富的音响伴奏以及多种多样的图文视频资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感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教授“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音乐所具有的不同风格,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可选择各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歌曲,并配上丰富的画面。在欣赏蒙古族歌曲时,笔者选了《草原牧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等歌曲,并配上了画面:内蒙古辽阔的大草原、奔驰的骏马、雪白的羊群、纯朴的蒙古人以及德德玛、腾格尔演唱会的画面……辽阔、悠扬的歌声和美丽的画面仿佛把人们带入了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让人们充分感受了大草原的辽阔、美丽,感受到了蒙古族音乐悠长、飘逸的草原风格。在欣赏藏族歌曲时,笔者选择了《酒歌》《青藏高原》《向往神鹰》《在世界最高处》等极富高原特色的歌曲,并配上画面:神话般飘飞在青藏高原上的“天路”、充满佛教色彩的布达拉宫、飞翔的神鹰、神秘如梦幻的雪山……还有那藏族歌手容中尔甲的真情演释,让我们充分感受了古朴的藏歌,那流淌在西部广袤的土地上的音乐精髓。

当欣赏西南歌曲《跳月歌》《小河淌水》《月光下的凤尾竹》等歌曲时,画面上出现了月光下朦胧的山寨、美丽的傣族姑娘、神奇的小竹楼……让学生尽情领略南方民歌的柔情、委婉、清新和细腻。

视听结合,不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而且在丰富的视频资料的引领下,课堂组织显得格外轻松而简单。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快捷方便,提高教学效果

利用多媒体教学,不光是为了在课堂上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这样一种教育载体,使学生更容易获取知识,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如在欣赏柴可夫斯基《天鹅湖》课题中,在制作课件时不仅要包含有关《天鹅湖》的视听资料,还要有相关的文字说明、剧情介绍。就舞剧而言,还要有关于舞剧的介绍以及几个舞剧片段的视听资料,供学生和《天鹅湖》对比;还要有涉及歌剧、音乐剧、话剧的片断。同时还要有柴可夫斯基的生平、俄罗斯民族乐派、近代俄罗斯作曲家等介绍。以上这些内容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和课堂上的实际情况,方便快捷地指向所要讲授的内容,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有助于认识不同的乐器及演奏性能

音乐欣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向学生介绍中外乐器及其演奏声响与性能特色。例如,中职音乐教材第16单元欣赏《音乐礼赞――交响乐》,如果仅仅播放几部交响乐给学生听赏,学生根本无法听懂,更无法理解交响乐丰富的内涵。多媒体课件为介绍中外乐器展现了优异的功能,教师轻轻点击鼠标,中外各式乐器招之即来,名家的精彩演奏瞬间跃然屏幕之上。学生在欣赏某一乐器演奏方式的同时,认识了乐器的形状和音色特征,并能够了解它在乐队中的排列位置和作用,同时充分感觉到了交响乐的魅力所在,课堂教学也显得异常轻松有趣。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提供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

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是必修的,经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大部分学生都能自己动手制作电子相册、动画等。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和教师一起制作多媒体课件,把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充分结合起来。如在教“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时,为了让学生尽量多地接触各民族的音乐,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教师让学生动手制作了一个专题“五彩的风”。学生不仅收集了许多优秀的民族歌曲,还从网上下载了大量的图片。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演示课件,还让学生上台演唱歌曲。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展示了学生的聪明才智,音乐欣赏课堂也变得特别活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拓展音乐时空,充分享受音乐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为音乐课堂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在教学中选择一些优秀的轻音乐作品,优秀的通俗歌曲等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受音乐。另外,每隔一段时间让学生上网搜索、下载自己喜欢唱的歌或喜欢听的音乐,唱一唱自己喜欢的歌,或说一说这些歌曲、乐曲什么地方吸引人,是旋律、歌词还是演唱、演奏形式等。通过这样的开放形式,让学生主动接触课堂以外的音乐,使学生的音乐天地更为广阔。

结语

多媒体音乐课件,以快捷、方便的优势,丰富的音响、多种多样的视频资料充分展示了音乐的魅力,让多媒体音乐课件走进音乐欣赏课堂,音乐欣赏课堂才能真正“活”起来。

参考文献:

[1]应倩.让音乐课堂散发其应有的魅力[J].新校园,2012(4).

[2]晋江市养正中学音乐教研组.多媒体与高中音乐欣赏教学(第三阶段报告)[Z].2004.

草原课件范文12

【关键词】原生态环境;课程;大自然;幼儿

一、宽松的游戏环境,促进课程衍生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自然环境是影响幼儿环境感知的重要因素,自然中的游戏塑造出不同的个性与特质。在自然环境下的游戏,更能彰显幼儿的个性,在宽松又自由的环境下,幼儿游戏时发生的“争议”也越来越多。恰巧今年园所重修,教室前面有了一大片的草地,本来这是幼儿午后散步的最佳场所,可不知不觉竟被幼儿玩出了一番天地。这天的游戏时间,航航的一个小举动引发了幼儿的“争议”,原来是航航偷偷拔了一棵小草。大家有的说这是不对的,不能乱拔花草;有的说这是杂草可以拔掉的。讨论一会就变成了争吵,大家都把目光聚焦到了老师身上。老师轻轻地问航航:“航航你为什么要拔草呢?”“我只是想看看草在泥土里是什么样子的。”老师顺应了幼儿的需求,将航航拔的草带回了教室。利用这棵被拔下来的小草,让幼儿更直观地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讲解关于植物的一些知识,并来到大自然中告诉幼儿哪些是需要拔除的杂草,哪些是需要被保护的小草,开展了“拔草记”的活动。在宽松自由的原生态环境中,教师在“放任”的同时关注幼儿并捕捉幼儿游戏时发生的问题,以幼儿为本,尊重幼儿的兴趣需要,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游戏内容,鼓励幼儿积极主动探索。这些做法与幼儿的兴趣需要完美衔接,促进了课程的动态衍生。

二、自助的游戏环境,支持课程发展

经过拔草之后,幼儿对植物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被幼儿拔下来的杂草也就自然而然变成了幼儿的观察对象。可是,新的问题又来了,小草没过多久就枯萎了,那还怎么观察呢?“我们把它放在袋子里,就能看了。”“还是放在瓶子里吧。”“把草再种一次吧,要看再。”幼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分别选取教室现有的材料开始行动。分为三组开始尝试,一组将草放进袋子里观察,一组将草放在瓶子里观察,最后一组搬来小花盆,将小草又种了下去。几天之后,袋子瓶子里的小草都枯萎了,花盆里的小草经过孩子们几次的折腾也萎靡不振了,三组孩子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混龄游戏的时候,大班的哥哥姐姐来到枝丫馆,看到了愁眉苦脸的弟弟妹妹们,哥哥姐姐立刻来帮忙了,只见他们一会拿来泥工板,一会拿来透明胶,突发奇想地用杂草制作成了植物标本,这样幼儿就能长时间观察小草了。上文幼儿的想法在教师眼里显然都是不现实的,但是教师没有武断地否定幼儿的想法,而是鼓励幼儿进行尝试,并在背后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当经历失败时,老师通过背后的支持,默默推动活动进程。教师始终给予孩子探索的机会,与自然接触,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交流,提供自主式的游戏环境,支持课程的发展。

三、既定的游戏环境,推动课程延续

《指南》提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这说明在既定的游戏环境中,幼儿与周围环境互动,既满足了他们操作摆弄、探究学习的需要,又获得了经验。继前两次与大草坪的亲密接触以后,幼儿越发喜爱这片乐土,一草一木皆是他们的游戏材料,与大自然之间的联系也是越来越多。冬天的到来让幼儿关心起了大草坪上的大树们,就“它们会不会冷?”这个话题,幼儿之间又展开了讨论,最后决定要给大树穿上厚衣服。于是新的活动又产生了,幼儿积极踊跃地从家里带来了帽子、围巾和手套,给大树穿起了厚衣服。活动结束之后,幼儿似乎又觉得有些不妥,纷纷寻求教师的意见。“那谁知道植物到底是怎样过冬的呢?”教师抛出了问题引导幼儿思考。“我看见外面的树枝上涂了白白的颜料。”新发现又引起了幼儿的好奇心,原来大树过冬要涂白白的颜料呀!经过教师与幼儿的商量,第二天,教师请来了绿化公司的绿化人员和家长,亲子活动“我为小树穿新衣”的活动就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突发的“新事件”由幼儿自发生成,非预期性的体验让幼儿欢呼雀跃,未知的目标使幼儿犹如在迷幻森林中探索,在既定的游戏环境中,教师的语言、行为默默推动着课程的延续,家长、社会资源已经成了孩子们的课程伙伴,孩子在互动与探索中成长得更多。这样多样的环境,既让孩子有机会参与成人设计的活动,也让孩子有机会自己设计活动,全身心投入到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自发产生活动。教育环境对幼儿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教育环境可以对幼儿进行积极的感化和熏陶,可以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幼儿。在原生态的游戏环境中,幼儿通过直接感知、直接经验来学习,进而促进了课程的衍生、发展及延续。

【参考文献】

[1]王玮,沈中伟,王吉吉.幼儿园户外环境特征元素对儿童认知游戏行为的承载[J].学前教育研究,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