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等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时间:2023-01-01 09:57:11

中等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范文1

为了能为应用性高等院校输送优质的生源,为了让职业教育实现一条龙的服务,无论是职业院校还是技工院校,无论是普教和职教,都可以随时进行调转,打破禁忌和藩篱,实现华丽的转身,从源头上厘清,自下而上建立通畅的双轨制教育体制,进行教育类别的变革,就成为不二之选。从中国职业院校的领导体制来看,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分属两个不同的序列,中职和高职属于教育部门管理,技工院校属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一向“井水不犯河水”,培养目标、学制、专业名称和代码等均有差异,学籍号的编排也迥然不同。技师学院的数量、规模也较普通高等院校稍逊一筹,这样的管理体制需要改善。如果技工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籍能够统一,如以身份证号码作为学籍唯一的识别代码,允许有能力的技工院校的学生也可以参加应用技术型本科的统一招生考试,纳入招生计划,实现学分互认,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殊途同归,不能说不是一项利于当代,功在千秋的创举。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差异也很大,可谓泾渭分明。高考独木桥长期为普通高中所垄断,职业教育一出生就仿佛是个低能儿,成为学生和家长无奈的选择。

现如今,在学术型和技术型人才选拔方式面前,普通高中教育不再一枝独秀,春季高考在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面前,呈现出摧枯拉朽的生命力,为平时学习成绩处于中下游的学生提供了鲤鱼跳龙门的机会。如何做好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在普通高中中纳入职业教育的因素,从而打破两种教学类别之间的藩篱,让那些不适合走学术性路线的学生有机会尽快转型,而不是一条道走到黑。在法国,学生在高中阶段就会实施分流,分别进入普通高中、技术高中和职业高中进行学习,经验成熟、成功。前两类以升学为基本目标,三年后升入综合性大学和应用技术型高校;后者则以就业为目标,但学生在两年学习时间后,可以自己选择是就业还是回普通高中或技术高中继续就读升学。而在高中毕业时,法国也会有普通会考、技术会考和职业会考来对应三种不同的高中学业轨道。各会考下面分为许多专业种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来选择。国内开创的综合高中办学形式,在前两年采用普通高中课程,第三年再进行分流,这对于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而言,选择会更公平,发展也会更好。国外的成功经验,可资借鉴。9月4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公布,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引入高考,对高考的内容、形式、录取、管理等环节进行了全新设计和部署,其中不分文理科、取消艺体特长生加分、自主招生延迟到高考后、逐渐取消录取批次等变化备受关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赋予了职业教育更为繁重的时代使命,就是把原来的高中和专科阶段的职业教育扩展到包括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职业教育。全国高考改革方案在北京等省市高职招生采用的“高会统招”方案基础上,沿着“学术型”、“技术型”高考改革思路,再做进一步修改,或许将是不错的选择。

二、培养模式的变革

在招考变革的转型期,中等职业学校要牢记自己的使命,把握本质,突出特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大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1.校企合作模式学校与企业联手,通过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或职教联盟,开展“订单培养”,签订培养协议,制定合作章程,为企业“量身定做”培养人才,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企业参与教学过程,对学生在校情况进行跟踪管理,为学生提供奖学金,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引进企业文化,最大限度地实现校企资源共享。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学生发展方向明确,学习内容实用,激发了学习动力,做到了“适销对路”。

2.工学结合模式以职业活动为主线,将培养目标与职业活动内容,环境和过程有机结合,引进企业加工项目,以企业生产项目为教学载体,让学生直接参与产品制造和工件加工,有效实施产教结合、教学做合一,把学生学习过程与产品加工过程有机融合,突出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如在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计算机应用、汽车应用与维修等专业,从第二学期开始,实行1带5,即1名教师带5名学生;1名企业师傅带5名学生,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参与周实践活动,企业派师傅全程指导,通过每学期2—4周不同阶段的工学结合,形成校企共同参与的机制和模式。

3.顶岗实习模式按照教学需要,学生在校完成教学任务后,到企业带薪顶岗实习,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同签订《学生顶岗实习协议》,明确实习工种、时间、报酬、劳动保险、职业健康保障。学校安排专业教师进驻企业,参与指导,跟踪管理,与企业管理人员共同完成对相关专业教学和技能训练内容的修订完善,把教学活动延伸到企业。这种模式促进了师生对顶岗实习企业的了解,对岗位的熟悉,对职业的把握,提高了学生就业的稳定性。

4.基地培养模式建立以基地为平台、以问题为导向、以小组活动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基地教学模式。如在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建筑监理等专业教学中,把企业施工和监理现场作为技术教育基地,利用基地的场地、设备和技术等资源优势,开展实践教学。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研究、交流讨论、总结点评”,成为课堂的主人,实现了教育资源校企共享、互惠互利,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水平。为了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及高端技能型人才,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可在部分中等职业学校试行“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培养模式。如“3+2”“3+4”模式的创立,让更多的学生能受益于高等职业教育,提高生存技能。培养模式的改革促进了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的有力结合,学生技能水平进一步提高。应用性本科高校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承接和延续,首先要从体制和理念上转型。转型不是降格,而是一种新型的面向社会、贴近市场、务实有效的教学模式,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广大学子架设了中职、高职、本科院校相贯通的人才培养通道。

三、教学模式的变革

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确定后,各职业学校应“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加快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大教学设备的投入,以满足技能实训教学的需求,着力探索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实训教学变革。

1.创新教育环境,建设一体化实训室创新教育环境是学校教学模式改革的首要内容,职业学校要借助全国中职改革示范校建设、省级规范化学校建设或示范性专业建设等不同项目建设之机,实现教学设备购置或实训基地建设的换代升级,力求超越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适配需求,重点建设校内实训车间,确保车间工位足,改变“教室学理论,企业去实践“的传统模式,将教室搬到车间,建成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加工生产一体化的实训室。

2.创新教学方式,推进专业课改革按照职业教育规律设计教学过程,制定教学模式改革方案。在不同的专业实行不同的教学模式。一是开展“项目教学法”、“模块教学法”和“模拟教学法”教学。根据专业方向和岗位特点做如下改革:一是确定教学安排。每个专业分成不同的模块,根据模块安排专业教师,确定教学时间和实训工位。二是联系项目加工。根据教学模块进度,联系企业来料加工,以加工工件为项目,开展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教学。三是开展模拟训练。通过信息化系统模拟加工训练,直到技术熟练。四是投入实物训练。将模拟练习数据输入工件加工系统模板,开展工件加工实物训练。改变传统的依据理论,被动教学的教学模式,促进师生在“做中教,做中学”。二是开展“岗位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教学。如在建筑工程施工和烹饪专业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要求,第一二学期到企业和工作现场岗位观摩,情境体验1个月。根据校内一体化实训室的学习进度和模块需求,到企业或工地开展实战演练,亲临岗位。第三学期开始将岗位教学的时间提高到2个月。改变实训与企业岗位需求脱节的弊端,提高岗位的针对性。

3.创新参与方式,推行活动课改革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学校改变活动课以公共基础课程为主的活动方式,加大专业技能课程内容。一是组建技能提升班。将“分层次教学法”落实在活动课中,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有更好的专业发展,比如在珠宝玉石加工专业开展“店长助理班”课程培训,鼓励学生扩展专业领域,提升专业能力。二是组织家长参与技能评比。改变传统的家长会方式,将技能大赛与家长会结合,邀请家长与专家一起参与大赛评比,加大家长与学校的沟通力度,共同促进学生技能素质的提高。

四、课程体系的变革

有了恰当的培养模式,有了契合的教学方式,接下来,顺理成章就可以进行课程的改革了。遵循“适应企业生产需求,符合学生基础实际,满足专业能力需要”的课程改革思路,依据《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开发和构建以模块化和项目化为重点的课程体系建设,形成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组成的课程体系就成为首选。以“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开发和编写符合学生技能发展和职业素养的校本教材,突出“能力本位”,重视职业素养。通过课程改革,改变学科课程结构,确保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比例为3:7,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时间比例为1:3,将会相对合理,从而实现课程的模块化、综合化。毕业生均参加所学工种职业资格鉴定考试,毕业时不仅有“毕业证”,还有“职业资格证”,持双证上岗,有备无患。

1.建设“项目化”的公共专业课程体系职业学校在公共专业课程教学中可实行项目教学法,“以够用为度”,推行课程体系建设。一是公共基础课选择不同。不同的专业选择不同的公共基础课和不同的学时。比如,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数学课的课程难度和开课时间要远远高于珠宝玉石加工与营销专业。二是专业基础课重难点不同。不同生产项目突出不同的专业主攻方向。如根据矿山机械高自动化特点,在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基础课中增设数控加工中心的编程、操作及设备维修,在焊接技术应用中增加了二保焊的基础课程。三是专业实践课教学方式不同。打破一年级学理论,二年级学操作,三年级顶岗实习的传统课程体系,建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室,实行以加工项目为主线,围绕项目“学理论—模拟操作—工件操作—学理论”的模块练习。四是专业方向课职业要求不同。在专业方向课上,选择不同的选修教材,设置不同的选修课分值比例。比如珠宝玉石加工与营销专业对学生的外在礼仪要求高,职业方向课选修分值就高,而在焊接技术应用专业对外在礼仪的要求相对低一些,职业方向课选修分值随之降低。

2.建设“就业导向”化的校本课程体系学校以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学生就业能力为切入点,让企业和学生家长参与到教学评价体系中来,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符合职业能力发展的课程,加大校本教材开发力度,删减、淘汰滞后的知识,增补企业和职业资格考试等需要的内容,调整教学难度,实行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让学生会学、易学、乐学。

3.建设学分制和双证制课程评价体系结合课程改革,制定相应的学业成绩考核办法,将学生的学习情感、学科成绩、选修学分均纳入毕业考核中,由注重学习结果转向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并重,增强学生日常学习的积极性。实行“双证”制度,加强技能培养与技能鉴定工作,学生毕业时除获得毕业证书外,还要获得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相应专业中级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为学生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师资培训的变革

在课程改革完成后,职业院校如何适应新的课程体系,就提升了工作日程。目前,职业院校大部分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欠缺,不能有效指导学生开展实践实训活动,无法适应与应用型本科高考选拔方式匹配的新要求。为了更好地满足技能教学的需要,更好地处理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关系,中等职业学校必须迅速行动起来,注重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把调整教师知识结构、增强教师创新意识、提高教师应用能力纳入到教师培训中去,改革教师和教学评价体系。首先要求教师转变观念,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由教学过程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行为的引导者,由教学过程的领导者转化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不断提高教学的艺术性和教学设计能力,烘托和谐的教学氛围,打造“师生互动,有趣高效”的课堂,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是加快现有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培训,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家和省市骨干培训,选拔和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发挥他们在专业教学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加快专业建设。鼓励教师参加不同级别的职业资格考试,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层次和水平,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要具有一定的实践实训能力,有助于高屋建瓴地对学生开展技能培养。

二是让专业教师赴企业实践,了解企业运作模式,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在企业接受“接地气”的锻炼,近距离地提高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应用技能;三是聘请高校专家、教授到校集中进行短期专题培训;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技术过硬的行业企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到教育教学一线,当师傅带徒弟,提高实战指导能力。四是改革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招聘方式,打破地域限制,扩大招聘范围,将有潜力的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吸纳到专业专任教师队伍中来,纳入财政拨款,切实将一定数额的编制用于专用教师招聘,解决专业师资短缺的问题,解除专业教师的后顾之忧,确保专业教师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五是安排专业教师到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或春季高考工作做得相对不错的学校参观学习,汲取经验,弥补差距,来指导和引领学校的技能实训教学,提高实训实习教学的水平。通过校本培训、外派进修、产学结合、研讨交流等多种途径培养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师资队伍,推进专业师资队伍多元化建设,打造出一支与教育转型要求相适应、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师资队伍,切实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学识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

中等教育论文范文2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发展;新思路

引言:中等职业教育院校从办学教育核心目标人才培养方向上就与普通院校存在差异,所以如何有针对性的就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这一特殊性,思考并探索出适合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新型德育教育思路与新型教育模式,不断实现德育教育在中职教育课堂的实际教育效率的提高,尽快解决职业教育的关键性问题。

1职业教学的内容要从多角度拓展

在我国近些年的德育教育事业发展进步过程中,主要应该关注的重要德育教育群体除了普通院校学生还有中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学生,如何让中职学生摆脱学习困难的困境,其中一个重要的可行性方式就是要让学生真正的回归于生活,让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愿意接受学习内容,有兴趣有积极性去主动学习。所以中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教育制度改革和教育模式革新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要从德育教育角度入手。1.1打破常规并活用教材:基本教材的理论知识和理论内容框架,是中等职业教学内容延伸和拓展的基础内容载体,学生需要先将教材的内容和基本的理论职业技术内容充分理解,才能在此基础上活学活拓展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突破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以及组织学生排演课堂活动内容以及话剧小品等,利用多元丰富的师生互动教育教学模式来达到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构建起轻松、和谐、信任的教学活动氛围[1]。1.2围绕社会时事充实教材:中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总体教育目标较普通院校更加明确和清晰,社会实际人才需求内容在中职教育教学内容中体现更加明显。对于这一特点,中职教育院校应该更加重视教育教学时事性内容的充分融合,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望,积极鼓励学生多关注国内与国际的新闻时事,多关注身边发生的新闻,通过各类方法拓展自己的知识活动范围,可以多为学生订阅书籍、主题报刊、杂志资料、然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更多的增加交流和探索,不断提出不同的个人观点,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为将来脱离家庭和学校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此类将德育教育课程内容与新闻时事内容相结合的方法具有重要的显示教育意义,具有明显的时代感和教育吸引力,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和事物认知接受能力培养和提高的重要方法。1.3理论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将德育教育的教材理论内容联系到中职教育教学实际,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也是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丰富和拓展的重要方法。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合理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课程教材,同时从学生的学习实际能力出发,充分的利用好可利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这些教育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充实都可以为中等职业教育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经过不断的教育教学实践总结可知,最基本和最核心有效的中职学生德育教育方式还是要从生活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爱人之心,引导学生自尊自爱、爱父母、爱家人,用爱人之心将德育教育精神融入生活,发挥新的生命力[2]。

2采用多种形式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时效性

2.1采取探索性学习:无论是对普通院校学生还是对于中等职业教育院校学生,刻板的学习模式始终无法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学生之间的个体性差异决定了学生学习和接受能力也存在不同,很多学生不是接受能力差,而是活泼好动。还有部分学生过于内向而不愿意主动加入课堂讨论活动等,针对学生的差异性特点,中职教育工作者就应该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模式,通过对不同学生的针对性教学达到整体全面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德育教育多年的传统教育模式以及固定下来的德育教育内容从根本上就不存在丰富的趣味性,内容多少有些许枯燥,所以就要求德育教育工作者针对这一问题探究多样化的德育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丰富,精心准备每一堂德育课,不断达到德育课程教育内容和创新性和探索性的发挥,增加课堂活跃程度,鼓励学生积极表达个人见解和个人想法。于此同时,可以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当下热门时事内容的融合,使得课程更加新颖,内容更加丰富。充分的肯定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明确教师的主导性作用的发挥,让学生可以自愿自觉的参与其中,减少课堂刻板学习的压力感,鼓励学习自主思考,从而达到中职学生基本德育知识、个人认知能力、个人情感的丰富和提高[3]。2.2推行活动化教学模式:针对职业教育的特殊性特点,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不应该单一停留在课堂教学模式上,应该鼓励学生积极走出课堂,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和名胜古迹,从而在丰富课余文化生活的同时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自身体验。通过丰富课堂教育教学内容和互动灵活的教育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贴近中职学生的生活和未来职业发展实际进行教育制度内容的安排,同时又充分的符合社会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活动化教学模式的推行是提高学生课堂教学时效性的重要方法。

3结语

在对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发展新思路的探索中发现,中等职业教育本身就具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特点,所以针对这一教学特点应该有针对性的提出符合中职学生学习实际的教学模式革新策略,通过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和活动性内容的增加实现中职学生德育教育发展思路的新探索。

作者:丁慧 单位:江苏省丹阳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鞠丽娜.中等职业教育关于德育发展新思路[J].现代交际,2015,10:170.

中等教育论文范文3

关键词:中等职业数学、进行、德育

2004年10月教育部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论文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在我国传统理念认为:数学能够让人具备基本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应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而对中等职业教学而言,数学可以让学生培养处理复杂事情的能力,养成规范、严谨的行为准则,较之其他基础学科,其作用更加突出。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恰当、及时的德育教育,其效果会更好、有效性更持久。

一、利用我国悠久的数学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我们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学生非常难以理解,学习有困难,比如二项式展开系数的计算、求几何体的体积、方程组的求解、平面解析几何、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等等。这时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小知识,告知学生我们的祖先、近(当)代数学家在数学领域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中可适时地、自然地利用我国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辉煌的成就,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计算圆周率,自西汉刘备、东汉张衡,三国时刘徽、直到南北朝祖冲之等多位数学家,为之进行艰苦探索,得出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准确的圆周率,成书于汉朝的《九章算术》是世界上最早系统叙述了分数运算的著作。注重实际应用是《九章算术》的一个显著特点,利用周朝就出现了的“勾股定理”求解了许多问题。该书的一些知识还传播至印度和阿拉伯,甚至经过这些地区远至欧洲。南宋数学家杨辉发现“杨辉三角”,揭示了二项式展开式系数的规律,先于其它国家400多年。现代,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让学生们看到我们的祖先如此的了不起,从而身心振奋,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利用数学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我们的学生最畏惧的基础课程之一就是数学,所以我告诉学生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它实际包含着许多美学因素。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就发现了“黄金分割率”,而“黄金分割率”其实是一个数字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体现了人体以及自然界中的最美,数学美的特征表现在和谐、对称、秩序、统一等方面。比如圆是平面图形中近乎完美的图形,它代表着一种当今社会之中人人必备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因为圆本身就是把无数零散的点,有秩序地、对称地、和谐地、按统一的规律排列而成的封闭图形,就像现在我们提倡的和谐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同时也遵循着集体的纪律。由此我引导学生思索,你们每个人就象圆上一个个孤立的点,你们所处的班级、学校乃至于整个社会就好比一个圆,集体的形象与荣誉与你们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三、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函数图象进行人生观、发展观教育数学离不开严密的逻辑推理,我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发展观的教育。比如在讲授平面直角坐标系时,首先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一种确定点位置的工具,通过平面内点与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一个点两个坐标(横坐标、纵坐标)就可以将这个点在平面内的位置确定下来。接着告诉学生,我们所处的整个社会,实际上可以认为存在着坐标系,每个人进入社会后,就象平面内的点一样,都有自己的位置,也都在寻找更适合自己的位置。告诫学生,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习道德观、人生观、发展观的关键阶段,每个学生都应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的关系,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端正人生态度,为以后成为有用的职业人才而努力学习。另外,在学习了函数的图像后,告诉学生曲线有波浪形的如正、余弦函数,有直线形的如一次函数,有的是抛物线形的如一元二次函数等等,由此启发学生联想到人生的发展进程就如同波浪,有上升必然有滑落,也如各种图形一样,有的是直线、有的是曲线等,也就意味着我们的人生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有成功也必然有失败,所以我们只有始终保持冷静向上的人生态度,去经受成功与失败的考验。

四、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数学知识的范围广、难度大、课程多。学生的心理压力大,这些具体的困难同时也是培养心理素质的最佳时期。我在数学教学围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这个核心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想象力。数学中很多定理、公式的教学都可采用先让学生观察具体对象,再让他们从中归纳出定理、公式,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在讲课时可利用节奏、语调、板书的变化等多种学习手段来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在数学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想象,对数学中的概念、定理和公式抓住其相互关系,强调理解后再记忆,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瞬间记忆及记忆的速度、准确性。通过种种方式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保障顺利就业的前提。

六、利用数学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培养学生规范、严谨的作风数学是一门规范、严谨的学科,数学教师对待教学时首先要有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在进行教学时,数学语言要运用完整、精练地叙述;对公式所起的作用,要讲得透彻;在板书过程中要有条有理,不得随意跳跃;书写要规范,时常给学生做出严谨求实的表率。这样学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规范、严谨、端正的工作态度。只有教师通过自身的师德师风的传递,同时对学生严格要求,从小事抓起。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言必有据、一丝不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科学态度。不合格的作业要强调更正。要严格指出,在实际工作中点滴差错误都有可能造成很大损失。同时教师也不能回避教学中发生的失误,有错必改,从而培养学生规范严谨的优良作风。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中职数学课的特点,及时、恰当、有目的的渗透德育教育,最终使数学教学不局限于知识、技能技巧所构成的智力因素系统内,而应将人生观、心理素质、纪律培养、规范严谨的工作态度等因素纳入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受到更生动的教育,形成更全面的素质,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能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04.

中等教育论文范文4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初等教育中的体育游戏教学。

2.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的需要,收集有关初等教育中体育游戏方面文献资料,并阅读相关的书籍、文件,了解本研究的发展情况,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依据。

二、结果与分析

1.初等教育中学生的基本特征

(1)小学生的身心特征。小学生的身体各器官、系统都生长发育得很快,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模仿能力比较强,但是在学习活动中开始时劲头很足,却往往虎头蛇尾,不能持久地坚持。

(2)初中生的身心特征。初中学生正值十四五岁,心理学上称这一时期为“少年期”,是介于童年期(小学)和青年期(高中)之间的过渡期。此时的初中学生正处于少年发育期,亦叫做青春早期,这个阶段他们身心迅速发育。

2.初等教育中体育游戏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

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来提高教学质量还是比较重视的,学生的身体素质、集体荣誉感、思想道德、学习兴趣等方面都因此获得很大的提高。就学生而言,非常喜欢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运用体育游戏进行教学,并且相当多的同学喜欢参与到体育游戏中并会主动地协同教师组织游戏,并且希望一节课中出现好几个体育游戏[1]。然而,有些教师不太重视去更新体育游戏方面的知识,由此造成了游戏教材形式上的单调,使得游戏缺乏趣味性,学生对体育游戏不能表现出应有的热情,这样体育游戏教学效果显然大打折扣。

3.体育游戏教学的利

在体育游戏教学中,通过练习形式的变换、情境的创设,一方面可激发学生对练习的兴趣,促进教学任务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又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达到提高素质、增强体质的效果[2]。在体育课中,教师下达教学任务后,每个学生的目标就成为合作小组的目标,于是每个小组的每个成员为了小组的利益,相互协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任务。为了完成某一个游戏任务,每个小组成员都承担着互补且有内在关联的角色,以使得小组责任具体化。如“抢物过独木桥”,游戏方法是学生抱起眼前的排球(一次抱球数不限),在平衡木上通过,把球运到指定圈内,1分钟内看哪一组放在圈内的球最多。这个游戏中有策划人,有联络员,有小裁判,还有检查者、观察员等,上述这些角色对于高质量的合作学习来讲十分重要[3]。

4.体育游戏教学的弊

体育游戏是一种教学手段,因此在运用的过程中,它必须蕴涵一定的教育价值,承载一定的教育功能。游戏的教育价值也不知不觉流失掉了,这样的体育游戏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教学效果,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师生关系,淡化体育教学的价值。在组织体育游戏的过程中,体育教师不仅仅是组织者,更是游戏的监督者。在上课之前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游戏,因为游戏中,不同学生的身体所能承受的生理负荷也是不一样的。

三、结论与建议

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科学灵活地运用,能够使学生在娱乐中学习技术,在游戏中锻炼身体,是发展学生基本素质的较好手段。体育游戏运用不当、监督不力,容易导致学生身心负荷过重,发生运动性伤病和意外事故。

中等教育论文范文5

关键词:大学新生主要问题衔接方式

一、研究背景

“高中太忙,大学课不多,怎么打发时间成了问题”;“上课听了就来不及记笔记,记了就来不及听课”;“实验课老师不做任何指导,让我们自己看书,自己做,无从下手,很失败”;英语课上“憋足了勇气,还是不敢开口讲话”类似于这样的问题,许多大一新生不知该如何是好,在学校流传着一种说法,把犯这些毛病的现象叫得了“大一新生综合症”。

“大学新生综合症”,表面上看是个人适应能力的问题,而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大学与中学的教育如何衔接的问题。[1]大学新生不适应问题,目前在我国各大院校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每年各高校都有许多新生适应不了大学教学而招致学业的失败,补考和留级的学生在新生中占绝对学的比例。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探索,不仅对全社会的中学教育和中学生(包括家长)的升学准备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我们大学的各个教师,教育管理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中学为学生进大学做好适当的准备的意识不强首先,在学习能力培养方面没有做好准备。在终生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的背景下,中学教学理应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基础知识,还要的是培养学生一定的自学能力、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的教学目标应该在中学生一定的自学能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中学教育目标的实现是大学教学目标实行的基础与保证,大学教学目标是中学教学目标基础上的飞跃,前一阶段的教学目标的完成质量直接影响到后一阶段的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样,依据中学的生理、心理特征和维果茨基德“最近发展区理论”,中学教学,尤其是高中后期阶段,应着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强化、训练学生业已形成的记忆、认知等能力。

其次,在学生尽早接触大学内容方面。在我国,中学长期实行统一的班级教学,整齐划一、千人一面,培养标准件,让学生削足适履,来适应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法。无视学生兴趣和个性特长的发展。

大学比较注重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自学能力和某个领域的自我探索的能力。“无论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欠缺,还是基础文明修养的缺失,大学期间需要花大力气补课的,往往是基础教育欠下的账。”[2]所以,尽管大学每年都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但每年都会出现学生不能适应大学生活而退学的事情。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言“大学具有二传手的功能,最终培养出的毕业生质量如何,与中学第一手球打得怎么样有很大关系”。[3]

2.中学和大学教材内容的重复或空缺引起的不适应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高中教育发展迅猛,加上大学连续几年的扩招,大学教育已经从“象牙塔式”的精英教育迈向了大众化阶段。大学新生来源各不相同,基础也是参差不齐。而进了大学后,英语课还得与所有的同学一起上;政治课的老师讲授的内容与中学没什么两样,还不如中学老师讲得精彩;计算机还得从基础学起。

中学和大学教学内容的重复和空缺,造成的部分学生对大学学习没有太多的鲜新感,部分学生因基础太差失去了学习信心。

3.大学没有为新生的顺利过渡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由于中学教学和大学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高校如果在新生入学前作适当的引导,入学后再进行一定的辅导,新生的顺利过渡就有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对大学的理解都停留在美好的想象阶段,他们认为大学生活是美好而自由,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一块乐土;也有部分学生从居住在附近的学生口中了解到“大学空余时间多,师生关系冷漠”诸如此类的话语。在我访谈的学校中,没有一所学校开设大学生学习方法辅导课来具体指导学生如何选课、如何讨论、如何自学、如何使用图书馆。一位同学如是说,“进校后,系主任介绍了我们专业的一些情况,辅导员介绍比较细一点,怎么生活,心理上有问题到何处去咨询。具体的学法指导不多,都是些套话。”部分大学教师长期在高校工作,上课就推行他的“快、精、少”的教学方法,不给学生一个过渡期。

三、改善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衔接的方式

1.改革高考选拔制度,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我国高考制度自1977年恢复以来,为高校、为社会选拔了大批英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严格的统一选拔考试,在精英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是完全必要和不可避免的。从历史看,严格而统一的考试是确保公平合理选拔人才和确保人才质量所需要的。至今,在如何选拔优秀学生问题上我们还没有找到一种比高考制度更为科学的手段。然而,大规模的选拔性统一考试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其存在的弊端也给中学教育、高等教育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作为大学和中学的桥梁,高考既影响高等教育的质量,又是中小学教育的导向,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改革高考制度,才可以有效地促进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更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学中有这样一种意见,即“高考制度不改变,中学教育就改变不了”。为此,改革高考内容、高考科目和录取方式就成为改善中学和大学教育衔接方式的重中之重,必须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高考制度的积极导向功能。

惟其如此,才能从根本上纠正目前中学教育中重知识轻能力的偏向,使得中学生掌握合理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又能为大学输送合格的人才,从而使高考指挥棒的运作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中等教育论文范文6

摘要:陕西中等职业教育;调查

《教育部有关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中指出摘要:今后一个时期,要采取强有力的办法,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力争2005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在2004年的基础上增加100万,达到650万。经过几年的努力,到2007年,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为落实这一目标,陕西省职业教育近年的工作目标是摘要:调整高中阶段教育结构,努力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确保中等职业教育有一个大的发展。2005年,中职招生要在2004年的基础上增加4万人,达到27万人,2006、2007两年的招生增长幅度都要达到20%以上。能否达到这个目标,陕西省职业教育学会委托《陕西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调查和探究》课题组于2005年对陕西省部分中学、中职学校进行了调研。调研采取的方法是摘要:以点带面,抽样调查,点的选取尽量照顾全省不同经济发展状况地区,同一地区的不同生源(城镇、农村),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座谈访问等形式,获得第一手资料。

一、陕西省中职教育资源状况分析

2004年,陕西省共有中等职业学校448所(含民办87所),在校生40万人,课题组对中职学校进行了抽样调查,共抽取学校20所,分别为陕北地区6所,关中地区10所,陕南地区4所。

(1)调查的20所中职学校,平均占地241.2亩,其中农林学校占地较大,最大达1018亩,而最小的榆林工业学校占地只有27亩。根据学校占地及拥有的资源,政府给这20所学校核准的学生规模是平均每校1490人,现在这些学校在校生总数为32149人,已超出核定规模。但根据调查数据,各学校目前仍有潜力,扩招的余地仍然很大。

(2)2004年,被调查学校共有招生计划14315名,最终报到学生12122名,报到率为85%。在调研的过程中得知摘要:这一数据并非一次招生所完成,而是各学校在不断补招的情况下才得到的,有的学校发出录取通知书的数量是最终报到学生的四五倍,假如按照一次招生报到率来看,很少有学校能达到50%,说明招生仍然存在较大的困难。调查学校之中,最终报到率最低为43.6%,最高达、139%,各校报到率的巨大差异反映了学校办学质量上的不平衡。

(3)学校目前的生师比为1摘要:8.9,假如加上各学校的外聘教师,生师比还要小。各校普遍聘请了兼职教师,如靖边职教中心2004年外聘教师34人,2005年外聘教师30人,占学校教职员工的15.7%。

二、2005年初中毕业生状况分析

初中毕业生的去向可以直接反映出职中的生源状况。课题组对全省不同地区的12所中学进行了调查了编制了调查问卷,并对初中学校的教师、校领导及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对以上12所中学发放了调查表420份,回收有效问卷351份,有效回收率84%。调查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省内普通中学初中应届毕业生为调研对象,其中,男生175人,占49.9%,女生,176人,占50.1%,平均年龄15.25岁。结果如下摘要:

1.初中毕业生去向分析

(1)从整体看,大部分学生选择上高中(占86.6%),其中,男生选择上高中和辍学的比例大于女生,女生选择上中职的比例大于男生(见表1)。

(2)从不同地区看,关中地区和陕北地区选择上高中的比例大于陕南地区;陕北、陕南和关中东部上中职的比例大于关中西部;陕南地区辍学的比例远大于其他地区(见表2)。

(3)从家庭子女数看摘要:独生子女家庭的学生选择高中的比例较高,多子女家庭学生辍学的比例高于其他类型学生;在中职的选择上显示多子女家庭比例较高(见表3)。

(4)从父母文化程度来看,父母文化程度越高,选择高中的比例越高,选择辍学的比例越低。在中职的选择上,初中文化程度父母亲的比例高于其他类型。母亲文化程度越低,选择高中的比例趋低,选择辍学的比例趋高;初、高中文化程度母亲的学生选择中职的比例高于其他类型(见表4)。

2.学生选择的原因分析

影响学生选择去向的因素排行为摘要:①个人学习原因(66.60%),②个人喜好(26.40%),③就业原因(24.7%),④家庭经济因素(21.6%),⑤其他原因(14.8%)。其中摘要:选择高中的原因摘要:①个人学习原因(70%),②就业原因(28.6%),③个人喜好(25%),④家庭经济(20%),⑤其他(16.4%)。

选择中职的原因摘要:①个人学习原因(61.7%),②就业原因(38.2%),③个人喜好(32.5%),④家庭经济(23.5%),⑤其他(2.9%)。

选择辍学的原因摘要:①家庭经济(53.8%),②个人喜好(46.1%),③个人学习(7.6%),④其他(7.4%)。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摘要:

(1)初中毕业生升学首选普通高中,占86.6%,选择报考中等职业学校的仅占9.7%,还有3.7%的学生选择辍学,这和中职教育资源分析相吻合。学生首选普通高中的原因是学习因素,选择中等职业学校的原因也是学习因素,这说明职业学校面向就业的优势尚未显现。

(2)陕南地区辍学的比例远大于其他地区。这是一个值得注重的现象。近两年我省推出的五大职教品牌之一“秦巴茶艺”远不能吸引辍学学生接受职教,说明陕南地区的职业教育尚待提高。

(3)在中职的选择上显示多子女家庭比例较高,子女多必然导致经济困难,从另一方面说明职业教育仍是学生以及家庭无奈的选择而非主动的选择,家长让子女学习一技之长以便走上社会,似乎是客观因素所迫。初中文化程度父母亲选择中职的比例高于其他类型,既反映家长期望值的差异,也反映家庭经济状况对择校的影响。

(4)仅初中毕业生选择的比例来看,完成扩招的目标很难,但从我省实际上普职招生的比例可达到6摘要:4来看,学生及家长的选择中隐含这样一个信息,即先选择普通高中,普通高中若上不了再考虑中职学校,这是能保证扩招任务的原因。

三、结论及建议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陕西省中职教育资源潜力很大,假如满负荷利用现有中职资源,在校生可增加48%。同时,生源充足,初中毕业生报考中职的比率虽然不大,但潜在的入学率仍然很大,即考不上高中后,为避免辍学最后还得进入职业学校就读。有近40万名初中毕业生需要接受职业教育,所以,27万的招生任务不难完成。

通过调查也看出了陕西省职业教育要真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解决的三个新问题。

(1)大力提高中职学校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提升职业教育的竞争力。目前,我省中职生的就业难新问题尚未引起社会足够的关注,对就业质量更少考虑。很多中职学校宣传的就业率含有很大水分,把学生推出校门有个岗位就算就业,导致有的学生6月份就业8月份失业,造成实质上的未就业,严重影响中职教育在学生家长心目中的形象。一些家长认为上了中职再就业和初中毕业直接就业没什么两样。因此,中职学校必须对学生的就业质量给予足够的重视,提高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竞争力。

中等教育论文范文7

摘要:中职教育;人才需求;品牌战略;师资培养

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广东中等职业教育也有了很大发展。到2004年底,广东全省有中等职业学校870所(含技工学校186所),其中部级重点学校98所,省级重点学校90所;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94.5万人;优质学位占40%,省级以上重点专业131个。在整体规模、在校生人数、优质学位比例和毕业生就业率等方面,均居全国同行前列。广东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

一、省委、省政府加强领导,大力扶持

广东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统筹全局,十分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设和发展,省领导经常关心、了解全省职教工作情况,及时给予指示。2002年广东省举办了首届职业技术教育展示会,广东省委主要负责同志亲临指导,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熟练技术工人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一个很重要的人才层次,要求各级党政领导和全社会要从广东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提高广东省的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高度,来熟悉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广东省委、省政府把职业技术教育列为全省“十项民心工程”之一,要求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投入,“每个市要建设一所以上国家重点技校,经济发达的县要建设一所技校,力争5年内全省技校在校生规模扩大到36万人。”2005年,广东启动了“三年30万”技能人才工程。为了激励更多学生报考中职学校和从事技工工作,广东省还从政策上给予照顾和扶持,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的地位和待遇,已经实行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在工资福利方面享受和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对等待遇的政策。下一步的目标是建立高技能人才奖励和津贴制度,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的福利待遇,促使全省技能人才队伍的稳定发展。

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大增,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

广东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全省国民经济增长率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很大。但是,目前广东技能型人才在全部城镇从业人口中仅占43.89%,缺口很大。2005年初,广东经济发达地区出现的民工荒,实质上是技工荒;据统计,到“十五”期末,全省仅数控技能人才缺口就达到10多万。广东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以制造业为主,数控、汽车维修、计算机技术等几大类产业的需求人数超过100万。此外,在交通运输业、旅游业、房地产业、金融业、零售业、商务服务业、物资流通业、社区服务业和餐饮旅馆业等部门也都需要大量技术应用性人才。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需求.已经成为广东经济结构调整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及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制约点。

由于对技能应用性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广东省中职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20多年来全省技工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均保持在96%以上,2004年就业率高达97.8%。中职毕业生就业后的工资待遇也逐年有所提高,据调查显示,广州市初级工平均月薪是1470元,中级工月薪为1836元。就业有前途,促进了全省中职教育的快速发展。

三、学生、家长转变观念,讲求实效

过去,由于受到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社会上一些实际新问题的困扰,不少学生不愿选读中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观念不断更新,很多学生、家长对就读中职学校逐步有了正确的熟悉。

广州市教育局一位负责人为初中毕业生及其家长算了一笔账,分析了初中毕业生面临的四项选择及其优劣势,很有参考价值。

其一,读高中——考大学——就业。家庭投入摘要:约4.7万元。优势是高学历,增值潜力强。劣势是要承担高中毕业考不上大学的风险,对家庭经济压力大,大学毕业生队伍庞大,就业形势严重,教育投资有时很难回收。

其二,读高中——就业。家庭投入摘要:约7000元。优势摘要:无。劣势是无一技之长,很难就业。

其三,读中职——就业。家庭投入摘要:中职3年约1万元。优势摘要:有一技之长,就业轻易,待遇逐步提高。劣势摘要:边工作边学习,比较辛劳。

其四,读中职——高职一就业。家庭投入高于第三项。优势摘要:专业优势较明显,就业较有保障。劣势摘要:经济负担重,可能面临来自传统观念的压力。

以上四种途径,各自的优劣势十分明显。怎样做出合理选择?关键在于学生不要好高骛远,而要实事求是,根据各自的家庭经济状况和个人的学习能力进行统筹布置。就读中职,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早日成才的明智之举。

四、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实施品牌战略

(一)打破条条框框,进行制度创新

过去,中专、技校的学科门类设置单一,专业设置较少,技术工种不多,各校自成一体,相互缺乏联系,学生知识面较窄,技术能力适应面不广。进入21世纪后,面对广东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积极进行改革,首先冲破中专、技校、职中的界限.按照市场需求统一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这一层次上,在制度创新上先走一步,使各中职学校的内涵更宽,技术含量更高,适应能力更强。

(二)紧紧面向市场,调整、更新专业

随着广东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熟练技术工人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广东各类中职学校都依据市场需求,调整和更新专业设置。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在这方面的成绩尤为显著,其特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扩大专业覆盖面。到2005年上半年,广州市中职学校共有400多个专业,涵盖11个大类,包括加工制造、交通运输、信息技术、能源、土木水利工程、资源和环境、商贸旅游、财经、文化艺术和体育、社会公共事务、农林等。二是大力发展高新、紧缺专业。广州市以发展成为国际制造业基地为目标,迫切需要大量机电类、汽车类、电子技术类、信息技术类等专业的技能人才。同时,作为华南地区商贸中心,广州对电子商务类、现代物流类、市场营销类、商务外语类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也非常大。广州旅游餐饮业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旅游业收入占全国的1/10,餐饮营业额列全国第一,因此旅游餐饮业的人才也十分紧缺。目前,广州市的建筑业正处在人才结构的调整期。需要大批现代建筑应用性人才。随着广州市民对生活和工作环境要求的提高,物业管理这一新行业得到迅速发展,对高素质的物业管理人才需求量很大。上述这些高新技术、紧缺人才,急需中职学校加速培养。广东省、广州市均把这些专业作为重点,给予大力扶持。三是实行“专业末位淘汰制”。通过中职学校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所反映的市场供求情况来调整专业设置,就业率低的专业予以淘汰。

(三)放宽招生限制,扩大办学规模

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群众子女求学的愿望,广东省放宽中职学校的招生限制,采取按中考成绩投档录取和注册入学两种招生办法摘要:各中职学校先按考生中考成绩和志愿顺序从高到低、从前到后的顺序录取,然后再接受注册入学的学生。对注册入学的学生实行“三不限”摘要:不限年龄、不限地域、不限应届生,只要有初中毕业证书或结业证书都可以到中职学校申请注册入学。没有报考中职学校的学生,或者想从甲校转到乙校的学生也可通过注册入学。以上办法,为中职学校扩招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生源。广东有关部门加大财政投入,想方设法扩大中职学校办学规模,增设一批中职学校,扩大招生人数,促使全省中职教育持续快速发展。2005年广东全省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划招生达40万人,占全省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40%,比2004年增加4万人,增长率达10.8%。

(四)关心弱势群体,实施职教扶贫

广东省职教扶贫计划规定,凡是家庭人均年收人在1500元以下,或者有《广东省农村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书杂费免费证》的,都可以到中职招生学校申请入学。全省有一批优质中职学校招收一定数量的贫困家庭子女免费就读,并推荐就业。2005年广东职教扶贫计划布置招收2000多名贫困生入学就读。这些贫困生毕业后,将帮助其家庭实现脱贫,这是政府关心弱势群体、实现职教反哺农业的有力办法。

(五)增加优质学位,创立特色品牌

近几年,广东中职学校扩招发展,以创办重点学校、增加优质学位为主。到2005年初,广东省中职学校的优质学位占40%;广州市中职学校的优质学位占60%,比3年前增加了1倍。优质学位是指被评上省级以上重点学校的学位。这批重点中职学校的教学设施、硬件设缶、师资力量、专业设置均达到很高要求。广州市的省级以上重点中职学校(中专和职业高中)全部实行“学分制”,根据岗位需要重新构建课程,学生可以根据岗位需要灵活选择课程。这些重点中职学校的专业特色明显,教学质量较高,学生素质较好。毕业生经常是供不应求。

(六)办好实训中心,加强实践教学

为了培养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技能人才,各中职学校均注重加强实践教学,建设了一批高水平、高仿真的实训中心。学生在实训中心可以进行高度仿真的模拟练习,练就一手过硬的工艺技术,通过“上学如上岗,上课如上班”的模拟练习,可以达到“零距离就业”,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七)实行订单培养,学习、就业相联

广东很多中职学校都采用校企合作办学,实行人才“订单培养”。学校和有关企业约定摘要:学校招收的新生根据企业岗位的需要进行对口培养,学生毕业后,由企业招聘就业。有的企业还为“订单培养”的学生提供3年的学杂费。

(八)广开办学门路,以利学生深造

为了打消部分中职学生怕一辈子当工人不能升学提高的顾虑,广东中职学校采取多种办法,广开办学门路,以利学生深造。很多中职学校和普通高校的成教学院、技术师范学院、高职院校合作办学,学生在考取该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以外,还可以考取合作学校的学历文凭。广东省教育厅为了解决中职和高职教育的衔接新问题,预备采取“3+2”模式,学生在中职读3年以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读2年,毕业后获得高职文凭。很多中职学校还贯彻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和国外知名职业教育机构合作,邀请外国教师授课,引进先进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有些学校还选送优秀学生到国外学习。

五、建好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提供合格师资

20世纪90年代,随着广东经济的发展和中职教育的兴起,急需大批合格的中职教师。广东省人民政府于1998年在原广东民族学院的基础上创建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2002年改名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该院定位为多科性、应用型,服务职教。几年来,该院改革旧专业,增设新专业,兼并3所其他院校.附设两所二级学院(民办),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到2004年底,该校在校各类学生总数已达23503人,在校生规模已上升到广东省普通高校第七位。现已开设44个本科专业、24个专科专业,学科覆盖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等六大门类(不含两所二级学院)。

中等教育论文范文8

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音乐与生活具有广泛密切的联系,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当今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音乐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更加显示出它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和作用。

进入新的世纪后,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蓬勃发展,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当代社会对各类人才综合素质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将音乐教育列入各类专业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都少不了音乐教育。但是,中等职业学校的音乐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不同于高等职业教育,更不同于其它学科,其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途径诸方面独具特性。认识和把握这些特性,是圆满完成教育任务的前提。

笔者是一名中等职业学校的音乐教师,在数年的工作实践中,坚持对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特性进行探索,形成了以下初步认识:

一、教育主体的差异性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主体的差异性决定教育教学的起点和目标。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主体存在四个方面的差异。一是区域差异。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源广泛,大多数来自于农村和乡镇。农村和乡镇中小学教学设施落后,音乐师资力量薄弱,音乐教学水平低下,这部分生源的音乐基础与城市生源有明显差别。二是兴趣差异。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文化成绩较差,行为习惯懒散,学习动力缺失,对音乐没有兴趣。唱歌五音不全,跳舞羞于登台,器乐多未尝试,乐理一窍不通;而极少数学生却对音乐情有独钟,对其它文化课不感兴趣。他们能唱会跳,擅长乐器,甚至形成了音乐特长。三是阶段差异。中等职业教育不同于小学初中打基础阶段,也不同于高等教育研修深造阶段,而处于补偿和衔接的中间阶段,要求承上启下,夯实基础,系统学习,形成素质。四是专业差异。中等职业学校虽然普遍开设音乐学科,开展音乐教学,但不同专业在音乐课程设置,音乐教材使用,音乐教学目标设定,音乐教学方法选择等方面都有巨大差异。音乐专业及其相近的学前教育专业,幼师专业,艺术专业等,与其它非音乐专业的音乐教育教学要求有天壤之别。如果对教学主体的差异性视而不见,中等职业学校的音乐教育就会劳而无功。

二、教育内容的选择性

中等职业学校非音乐专业的音乐教育内容没有统一规定,课程设置、课时分配、教学内容等都由学校自定、学科自主、教师自选。较规范的学校开设声乐、指挥、欣赏、乐理、视唱练耳等课程。一般的学校参照普通高中音乐教学大纲开设唱歌、欣赏、器乐、识谱等课程。一部分学校在第一、二学年上下学期设置每周1-2学时的音乐欣赏或唱歌课。极少数学校甚至不设音乐课程,不上音乐课。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等职业学校非音乐专业的音乐教育内容缺乏统一规定,部分学校完全自主,甚至不开设该课程,严重影响了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三、教育目标的层次性

中等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人才的专业技能各不相同,但综合素质尤其是音乐艺术素养有共同要求,只是程度不同。中等职业学校按照专业性质与音乐学科的关联程度,区分音乐艺术专业,教育或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其它专业等三个不同类别,可按三个层次分别设定音乐教育目标:

第一,普及性目标。以学习唱歌为核心展开教学。在初步了解和基本把握歌唱发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歌曲学习和演唱,使学生能够做到歌唱姿势端正,呼吸方法正确,气息流畅,感情充沛,在唱歌中接受音乐感染和教育,从而陶冶高尚情操。

第二,提高性目标。以音乐赏析为核心展开教学。声乐课要深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共鸣调节,掌握吐字技巧,学习演唱不同题材、体裁、风格的齐唱、独唱和不同演唱形式的二声部合唱歌曲,并能做到音乐节奏准确,声音统一和谐,歌唱具有表现力。欣赏课要求学生学习欣赏声乐曲和器乐曲的有关常识,重点欣赏中外民歌和优秀创作歌曲,以及中外小型乐器乐曲,并了解中外着名作曲家和表演艺术家。通过欣赏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优秀音乐作品,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扩大音乐视野,逐步提高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鉴赏能力。

第三,专业性目标。这一层次的学生对音乐艺术有较浓的兴趣爱好,较好的音乐素质,较强的表演能力,较明确的专业化倾向。因此,要以音乐理论为核心展开教学。进一步夯实音乐理论基础,辅之以音乐指挥和视唱练耳等专业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初步掌握视唱练耳技巧,初步具备音乐指挥才能,并能独立进行音乐创作和音乐教学。音乐理论教育要求学生掌握五线谱和简谱记谱法,首调唱名法和固定唱名法,乐谱力度记号、速度术语、表情术语、装饰音和其他常用记号,音程和和弦等有关知识,并在演唱和欣赏音乐以及尝试创作或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调式、音阶、音程、和弦表现功能的理解和运用。视唱练耳教学要求学生能按指挥图式画拍演唱,音高和节奏准确,调式感强,逐步掌握视唱声部,视

唱弦律及其自然音程、变化音程,能准确听辨节奏短句和有变化音的音乐短句。音乐指挥教学要使学生掌握各种节拍的指挥图式,能指挥齐唱歌曲,做到姿势正确,拍点清楚,起拍收拍准确无误。并能较好地指挥不同情绪、不同演唱形式的齐唱、轮唱、合唱歌曲。此外,专业性层次的音乐教育还要增加音乐表演、音乐创作和音乐教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课程,为学生逐步走向专业化奠定全面而坚实的基础。当然,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目标的各个层次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循序渐进的关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依据实际,立足基础,突出重点,因材施教。

四、教育途径的整合性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途径丰富,方法灵活,重要的是对学校的师生团队,校园的场馆设施和课内教学及课外活动等各种要素加以整合。其一,以学校师生团队为核心。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都必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为主线。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合作学习。在课外活动中,要根据师资条件和学生特长,成立多种音乐艺术兴趣小组和组建各种艺术团队,如歌咏队、舞蹈队、乐队、曲艺戏剧团等,通过教师推动学生,通过骨干带动全体。其二,以学校场馆设施为基点。普通教室和音乐艺术专用教室是实施音乐教育的主阵地,是音乐基础知识系统理论教学和音乐艺术基本技能教授的基本条件。此外,还必须充分利用学校的相关场地设施为学生音乐教育服务。广播网和电视台可定时播放中外经典声乐、器乐、曲艺、戏曲节目。礼堂和运动场可定期举行文艺表演和专场晚会。图书馆可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广、更深、更专的音乐艺术资料、作品和专着。多媒体教室可定期举办中外音乐经典作品鉴赏、影视展播等等。只要整个校园活起来,学生必能耳闻目染,潜移默化。

中等教育论文范文9

关键词:问题教学;开放教育;高等数学

一、“问题式”教学法的提出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的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这样一来,在教学中摸清学生的思想情况就成为我们知识处理和转换的强有力依据。如何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如何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来处理转换新知识呢?我想“问题”是最好的帮手。

二、“问题式”教学法的特征

民主性、主动性、探究性、合作性、创新性是“问题式”教学的几个基本特征。在这种教学环境中教学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惯例,要求师与生之间,生与生之间平等的对话,和谐发展。“问题式”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本的教学形式,它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它发端于问题,行进于问题,终止于问题。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过程的强烈愿望,是问题式教学的前提。正是由于问题激发学生去观察、思考,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才能表现出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积极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力图克服一切困难,发展其创造性人格。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应善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创设积极的问题情景,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一种具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又是教学过程发展的动力。因此,问题情景的创设成为教师进行问题式教学的关键环节。

三、高等数学教学中使用“问题式”教学法的必要性

在高等数学学习过程中,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不断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求解问题,衡量我们学习数学的成效也主要通过解决数学问题的水平来评价。因此,在数学活动中问题以及问题解决是极为重要的。我们学习的数学是由概念、定义、定理、公式、公理、定理等组成的知识系统,数学知识体系展开的基本形式是不断地提出数学问题,并在相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来和精心组织起来的。教师可以逆向地超越现实的时间和空间,说明在以往条件下事件发生的状况和特点,揭示认识主体的意图、目的、思想与抉择等进程的信息,同时与学生共同探求数学对象的特性、关系结构和规律。学生是在主动参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数学的。

数学对象来源于实践,但又不同于客观世界的具体事物,而是对它们从量的侧面某些本质特征进行抽象化、形式化、模式化,并在这个过程中对它们进行研究。这一过程本身促使个体的思维水平经由直观动作思维阶段、直观表象思维阶段、抽象思维阶段向辩证思维阶段发展。数学问题应适当增加来自现实生活的实例,有利于启发学生对数学知识价值的认识,进而认识到数学活动本身所具有的社会价值,激励学习的内部动力。

电大开放教育学员学习高等数学存在基础知识薄弱、记忆力差、水平参差不齐,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与普通高校学生相距甚远,这无疑为高等数学这样一门高度抽象、逻辑严谨的课程的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是他们大多有一定的生活、工作经验,善于观察,重视学以致用。因此,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扬长避短,在教学过程中要自始自终贯彻这样一个基本思想,那就是:数学源于生活,其认识过程是沿着“从简单到复杂,由有限到无限,从宏观到微观,由感知到感悟。”逐步形成其理论体系,并最终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四、高等数学课程“问题式”教学法案例

下面以“导数”知识为例来说明“问题式”教学在高等数学课程中的应用。

(一)教学的总体设计

问题式教学法的实施步骤、组织形式、和学习结果用坐标

其中,实施步骤包括:1.提出问题2.探求问题3.解决问题4.拓展问题5.深化问题;相应的组织形式为:1.创设情景2.自主学习3.合作探究4.巩固应用5.反思小结。

导数知识学习过程可表示为:实例=>导数知识=>导数应用,在这个过程中导数知识是中心。应用问题式教学法的总体构思如下:首先,举出两个实例,提出问题并给出解决问题需要的已知知识和解决的思路;其次,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得出导数的概念、基本公式、运算性质以及运算方法;第三,总结出利用导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二)组织实施步骤

第一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实例1.对一个喜欢吃巧克力的人来讲,有一个实验表明:吃一颗巧克力的总效用为35,吃两颗巧克力的总效用为60,吃三颗巧克力的总效用为75,吃四颗巧克力的总效用为80,吃五颗巧克力的总效用为75。由简单的观察和计算可知,从吃第一颗巧克力到吃第五颗巧克力,每多吃一颗巧克力它产生的效用增加量分别是25,15,5,-5,呈递减的趋势,换句话说,如果吃了四颗巧克力后,再吃第五颗、第六颗的话总效用不但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也就是说不再会得到更多的满足了。那么请问,换了你你会吃几颗巧克力?

实例2.瞬时速率问题。已知物体的运动规律既路程与时间的函数关系S=S(t),求物体运动的瞬时速度。

第二步,自主学习探究问题:

1.解决问题所用的已有知识:平均速度、平均变化率、极限;2.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如何解决分母不能为0的问题;3.思路与方法是什么:先从一点扩充到一个区间,再让区间趋于一点。

第三步,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1.函数在一点导数的定义:略;2.导数的数量意义、几何意义、经济意义、物理意义:略;3.基本公式、运算法则:略。

第四步,反思小节深化问题:

1.利用导数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2.导数计算的题型及方法;3.可以利用导数解决问题的常见案例及解决方法。

五、“问题式”教学法结果分析

通过问题式教学在高等数学中的应用,笔者认为“问题式”教学法的精髓在于,教师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同时,这种教学法也能提高同学们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式”教学法比较适用于数学课程的教学,特别是开放教育中数学课程的教学。因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数学的首要问题,只要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产生兴趣了,根据已有的知识,通过参加课程的多种学习形式,一定可以达到学习目的,掌握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朱桂华.问题式教学方法及实践[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

[2]肖为胜.论问题式教学中的“问题”[J].大学数学,2003,(6).

中等教育论文范文10

关键词:初等师范院校 中华传统文化 创新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013-01

怎样贯彻落实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号召。笔者认为,首先要从少年儿童的启蒙教育抓起,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耕中华传统文化的种子,使基因深深扎根。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培养大批有中华传统文化功底、善于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者―― 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

1 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置于世界文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实行开放式教育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60年前就说过:“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式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今天的世界证明了他们的这一论断。圣诞节、情人节、汉堡包、肯德鸡、麦当娜、美国大片、卡通片……西方文化进入中国;赛龙舟、舞龙、舞狮、武术等已成为多民族共有的项目而风靡全球,引起全世界人们的共同喜爱。

2 让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时代接轨

同志号召我们,弘扬中华文化要“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1]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初等师范学校许做两个方面工作。一是进行中华文化正面宣传教育。现在,许多学校对学生开设国学课程、为学生编写《中华美德》,让学生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学记》和《论语》选句等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书籍和选段,意在使他们在每天的阅读中,感受、品味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这些措施不能说不必要,但是怎样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呢?于丹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论语心得》讲座的成功是一个启示。不管某些学者挑出多少知识上的毛病,于丹让论语从庙堂走向民间,吸引了亿万观众去学习过去他们不敢问津的阳春白雪,领悟到孔子思想与当代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学会了从论语中吸取精神营养,调节因社会矛盾引发的不平衡心理。借鉴于丹的经验,初等师范学校也可以开设“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少年儿童”选修课或讲座,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诠释,使之与少年儿童的现实精神需要一致化。二是针对少年儿童的“时尚”,把中华优秀文化与他们之结合起来,既达到教育效果,又不脱离他们的审美需求。

3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中华文化教育的实务能力

大连大学党委书记赵亚平先生在《教风行》中从学校“能做事”的培养目标出发对教师提出“设计实务,培养能力”的要求。[2]作为培养娃娃教育第一线幼儿、小学教师的初等师范学校的教师,应该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中华文化教育的实务能力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事实已经证明,面对今天的、少年儿童,依仗教师强势地位的口谕式教育不能够从少年儿童的灵魂深处建立中华文化根基。只有通过巧妙的实务设计和实施,才能起到“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效果。目前,学生的实务能力急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

3.1 环境设计能力

在自己从事工作的环境设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是未来幼儿、小学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学校应该把培养学生环境设计能力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来抓。主要有三个要素:一是通过学校的环境设计给学生施加影响。有主题景观设计,如江苏省东吴外国语师范学校大门口雕塑是昭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拓荒牛、大连大学初等师范学校建立三米高的孔子铜像,暗示学生继承孔子教育思想。使学生的双眼时刻都能欣赏到蕴含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画面。二是有其他文化载体,比如大连大学初等师范学校建起音乐广场,每天的早晨、中午、傍晚,优美的民族音乐,使学生的耳边时刻回荡着蕴含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主旋律。三是有目的的摘抄、选择一些名言警句、文化名人的肖像,挂到师范生每天都能看到的地方,用民族文化高雅的精神产品来装饰教室、黑板上的语言角、走廊、宿舍、食堂、阅览室、资料室、过刊室等。

3.2 示范能力

“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示范对学生尤其是幼儿和小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鼓动性。陶行知明确提出“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以‘教人者教己’”。所谓“师者风范”,就是要求老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我们采取以下做法:

3.2.1 抓师德,让教师在关爱中领悟身教重于言教作用

在落实身教重于言教的过程上,学校从关注、关爱全体教师入手,让教师们在“爱”的关怀中受到启发和感悟,得到心灵的净化、道德的提升。让教师在感受“爱”中学会“爱”,懂得为人师的不可替代的神圣职责。凡是走进我校的教师都一视同仁地受到学校领导的关注。

3.2.2 抓环境,让教师在合谐的氛围中展示身教重于言教作用

在落实身教重于言的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一定为学生创设一个被尊重、被理解、被关注的宽松的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在这一环境中感受着老师的爱。“面带微笑进课堂,语言精炼不冗长;多元评价不片面,弱势学生多关照;走下讲台多交流,善待差异个性扬;巧留空白拓思维,作业分层有弹性;准时下课不拖堂,善于反思勤积累。”这是我们对教师教学十条行为要求。同时,我们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和课外活动中处处渗透爱的教育理念。

4 利用地方资源,赋予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区域特点

中华传统文化既具有整体性、全局性特点,也具有个体、局部特色。比如,河南的中华传统文化就很有特色。从形式上来讲,豫剧很有名,评书很有魅力。从内容上讲,岳飞、杨家将、包公、诸葛亮、花木兰,都是家喻户晓。东北大部分人的先人具有闯关东的经历,造就了独特的性格和思想传统。初等师范学校利用地方资源,建设乡土教材,让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区域特点对于土生土长的幼儿和小学生来说,更亲切,更喜闻乐见。

参考文献

中等教育论文范文11

1中职学校市场营销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瓶颈

1.1思维能力方面①创业意识。受传统教育理念和意识的影响,很多中职院校在对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时,仍以知识灌输为主,忽视了对学生创业意识的教育和培养,致使其创业意识和观念淡薄,严重影响了其创业教育的最终质量。另外,与其他专业相比,营销专业学生的就业选择较多,毕业生创业意愿度较低。同时,一些家长基于就业安全性考虑,不愿孩子承担过高的创业风险,因此不支持毕业生创业。②创业品质。当前,中职营销专业的学生普遍缺乏创业灵感和创意,即使具备一些可利用的资源也无从下手,不知从哪方面做起,创业依赖性较强,无法独立应对创业中遇到的种种难题。同时,毕业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无法直面创业挫折和压力,一旦遇到摧折就容易一蹶不振,丧失创业信心,甚至中途放弃,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此外,随着毕业生中独生子女比例的不断升高,新一代毕业生多存在创业心理不成熟、合作意识淡薄、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无法适应当前创业的实际发展需要。

1.2经营能力方面①师资队伍匮乏。当前,很多中高职院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常因专业师资力量不足而影响了其创业教育的发展进程。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的创业经验不足,无法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创新的有机结合,授课效果不理想。此外,学校在进行创业教育时,单纯采取照本宣科的授课模式,授课针对性和专业性不强,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②创业环境。通过分析当前的创业环境,我们可以发现目前中职院校的内外创业环境不容乐观。一方面,受学校现有资源条件的限制,很多中职院校没有能力建立起自己的创业基地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生的创业教育缺乏有力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社会对毕业生创业仍保持怀疑和观望态度,国家政策性和资金扶持力度不足,同时很多企业不愿为学校提供相关项目支持,创业教育难以顺利开展。③课程整体设计。目前,一些中职教师在创业教育能力的认知上存在问题,无法充分理解创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和方向,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无法立足当前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做到创新能力培养和创业课程设计的完美融合。另外,有些中职院校在进行创业教育时,将其教育定位于课堂教育,不重视对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不利于其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违背了创业教育的初衷。

2中职学校市场营销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2.1创业思维培养①创业意识培养。创业意识的培养对于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强化和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可以使其更好地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变化,激发其创业热情和创业兴趣;另一方面创业意识培养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使其将所学知识更好地运用至创业实践当中,提高其创业成功几率。另外,教师在进行创业教育时还可以将学生的兴趣特长与其创业方向结合起来,激发起创业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其创业信心和勇气。②创业品质素养。学校可以自学生入学之初就开展创业了解和认知教育,使其了解最新毕业生创业和就业政策,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和创业观,增强其创业信心,提升其创业意愿度。另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创业项目实践的方式,使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创业教育,认识到提升创业品质的必要性和意义。另外,学校可以组织讲座和研讨会,向学生介绍和分析一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案例。

2.2经营能力培养①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创业教育的最终质量。因此,中职院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做好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加强教师人才培训力度,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主题培训活动,有效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和业务水平,科学指导学生的创业行为,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的的解决方案。另外,学校还可以采用聘请一些既有实际管理和创业工作经验的企业家、创业投资家等担任学校创业教育的兼职教师,以强化创业能力培养的师资力量。②创业环境。良好的创业环境是保证创业教育成功的关键。因此,学校必须积极利用各方面的优势资源,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并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对学生的创业心理和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优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引导和鼓励学生广泛开展创业实践。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申请资金支持和帮助的方式,向政府申请一定数额的创业教育资金,保障其创业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③课程整体设计。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院校营销专业的创业教育要把培育具有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技能的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就意味着课程体系的改革。在营销专业创业型人才培育过程中,要求能在每门课程的实训教学工作中,都强化学生经营自己、管理他人的实践。另外,还应形成一套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设《创业学》、《创业管理入门》、《商务沟通》、《创业实务》、《创业社会常识》、《团队训练》、《创业心理和技能》等基础课程,为学生拥有良好的创业思维能力打下基础。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提升中职创业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增加其创业优势,学校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创业教育力度,建立健全相关教育机制和保障机制,积极运用各方面优势资源,不断提升其创业教育水平,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同时,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这一契机,积极利用企业的优势资源,有效解决其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诸多问题,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竞争意识,不断提升其创业品质,为创业教育的开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培养和引进专业教师人才的方式提升其创业教育质量,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壮大。

作者:许燕单位:河南省洛阳经济学校

中等教育论文范文12

1.营造社会环境,形成中等职业教育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正确认识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地方社会环境是紧密相连的。在我国,学科型教育模式长期以来都是人才培养的唯一模式,许多人一直把其视为正宗,而很多人对中等职业教育模式一直持怀疑的态度。从培养目标来看,中职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它以培养技能型人才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针对这些情况,政府和有关部门应依法履行教育职能,对中职教育从舆论支持、政策扶持、经费倾斜、业务指导等方面给予关注,才有可能促进地方中职教育发展规模的扩大。

2.结合苏北地区区域实际,探索中职教育的资金投入机制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离不开所在区域资金的投入和支持。由于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苏北地区作为区域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有所发展,第三产业尚未形成相应规模,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和劳动投入而不是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因此,区域经济对中等职业教育需求不强,相应的对中等职业学校也没有提供良好的资金支持。政府应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机制建设。如为切实解决学生的企业实习问题,政府可以出台税收减免政策,鼓励企业接受学生实习。中职校应主动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提高企业对中职教育的资金注入。

3.中等职业学校要主动与苏北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接轨

中等职业学校一定要有广阔的视野,坚持以劳动服务为办学目标,使中等职业教育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并且在适应的前提下,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上,要与市场接轨,在考虑中职教育供需之间的关系,以企业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企业用人需要来对专业进行调整,为增强中职教育对市场的迅速应对能力,市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专业设置少些限制。教学内容上要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导向,注意突出“创业”和“技能”,同时加强教学实践和技能训练。实践环节的成功与否是中等职业教育能否办出自己特色的关键,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课程实践,它的开设具有很高的设备和环境要求。由于资金等各方面条件限制,中等职业学校不可能把所有的实践都放在学校的实验室里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实践课程平台原本就来自企业。办学模式以适应市场为目的,对外国“双元制”办学模式进行推广,结合区域实际情况,使该办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本地化,积极地开展“订单式”的培养。在办学形式上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学制可长可短的方式。根据受教育者上岗和转岗需要,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灵活的学制,为学生的半工半读和工学交替及分阶段地完成学业创造条件。

4.组建职教集团,实现校企联合

职教集团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深层次链接的新途径和模式,是校企合作的更高层次,是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和竞争力、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的有效途径。职教集团是新形势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养更多、更好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探索建立一种以重点职业院校或企事业单位为龙头,以专业为纽带、优势互补的职教发展模式。根据苏北区域经济特点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首先组建以下几大类专业市级职业教育集团:现代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电子信息业职业教育集团、现代农业职教集团。

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