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等职业教育法

中等职业教育法

时间:2023-06-15 17:26:06

中等职业教育法

中等职业教育法范文1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技能培养

1. 树立现代职业教育观

1.1 职业教育不是终结教育,而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职业教育要传授职业知识和技能。是将普通教育与专门教育联系在一起,并为继续教育奠定基础的教育过程。职教与普教、高教、成教等相互衔接、沟通、补充,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其教育目标由单纯针对职业岗位,扩大到整个职业生涯,其性质也由终结教育变为终身教育。职业教育不再只是职业技术培训,而是把社会和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的全面教育,是把职业技能培训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与培养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有机结合起来的教育。

1.2 职业能力的内涵不再是狭义的职业技能,而是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成员正由“单位人”逐渐走向“社会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需要具备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够迅速地迁移所学的知识于新的领域,能够迅速地更新知识以适应新生的行业或职业的需要。职业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未来的劳动者具备现代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是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这也成为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

2. 改革与现代中等职业教育不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2.1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理论研究的滞后性。

作为职业教育核心领域的教学方法,其理论研究长期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应该看到改革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是带有根本性的一项工作,没有教学方法的相应变革,职业教育的改革就成为空中楼阁。改革与现代中等职业教育不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是职业教育改革的落脚点,是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根本途径。尤其在现代职业教育改革迅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日益更新的形势下,大力加强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显得特别重要。

2.2 改革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紧迫性。

改革职教的教学方法,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必需,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如何使教学方法的改革能跟上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并引领职业教育改革继续不断深化,已是一件十分紧迫的任务。首先是理论研究的需要,教学方法是职业教育教学理论链条中的关键一环。其次是实践应用的呼唤,目前沿用高教普教和传统教育的方法模式很普遍,渴望发现和应用有职业教育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其三是比较中的差距,从与其它教育和与世界职业教育先进国家相比较来看,高教、普教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研究比较领先。其四是社会的要求,社会经济要求职业教育的高质量、高效益,要求职业教育能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适用型学生。

3. 重视对中等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3.1 从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运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实践服务一体化等教学方法,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技术等一线工作的初中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一体化教学方法,紧紧围绕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为目的,以实践技能教学为主线,采用课题、模块的方式组织实施教学,重视理论的学习、运用和指导作用,突出了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是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有效的教学方法。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在实训中心(或专业教室)进行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教学任务。实训中心以先进的生产设备,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为一体。这种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分离的做法,突出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实训中心营造的职业氛围,更有利于达到学生能力与素质同步培养的目的。

3.2 从缩短学生学习与就业岗位的距离出发,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现场教学是在生产现场直接进行教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习现场或工厂车间,学练做相结合,缩短了理论课堂教学与实际生产应用的距离,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数控专业的“数控机床编程”课程,学生在数控技术实训室,按教学要求学习编程、练习编程并当场直接上数控车床进行加工。

情景教学是将课程的教学过程安置在一个模拟的、特定的情景场合之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学生的演练,在仿真提炼、愉悦宽松的场景中达到教学目标,既锻炼了学生的临场应变、实景操作的能力,又活跃了教学气氛,提高了教学的感染力。如在英语教学中经常将课堂设置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如商店购物、医院就医、车站接人等,让学生在其中扮演角色,用英语进行面对面的相互交流,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3 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运用问题探究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次序进行。提出问题,通过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有的放矢的去学习、思考讨沦、训练,寻求得到解决问题的良好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对选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审理和讨论,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这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能开发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型教学方法。

中等职业教育法范文2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

中职学生知识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不强,在职校读书的目的也不同。不少学生只是为了混一张文凭,便于以后找工作,根本就没有好好学习知识和技术的想法,这给教学工作带来很大困难。而传统的教学枯燥、单一,更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一节课下来,学生往往毫无收获,根本没有提高,无法实现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对员工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如何进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实用型人才,是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首要任务。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着眼点是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笔者一直对教学方法进行尝试和探索,下面谈一下看法。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和内涵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怎么教,也包括学生怎么学。从其概念来看,教学方法以包含以下内涵:

(1)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的紧密联系,是教学目的实现的关键;(2)教学方法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活动所采用的手段;(3)教学方法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既可凭借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也可凭借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就业观;(4)教学方法是一个由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原则、考核方法组成的操作系统。

二、对传统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一直沿用普通中学的教学方法,只注重强调知识的传授与掌握,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真正形成具有职业教育自身特色的教学方法,偏离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对传统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是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根本途径。

(一)以生为本,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只注重教师的教,不研究学生的学,教师扮演着主角,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则扮演着听众角色,处于被动地位,只能进行机械、被动的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对普通学校的学生有一定的用处,但对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较高的中职院校学生收效甚微。

为了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学到知识和技能,学会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根据中职学校教学的特点,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如以教师讲述为主的传授法,以学生探索为主的体验教学法、讨论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按程序对教材进行学习的学导式教学法,以创设环境激起情绪体验为主的情境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实践教学法,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的互动教学法、以照顾学生差异为主的分层教学法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课程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选用正确的教学方法。

(二)采用教学新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基础教育的教学方法固然有许多优点,但是硬套在职业教育上是不切实际、效率低的,所以,探索一些科学、实用、高效的教学方法成了发展职业教育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经过职业教育先行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判断教学方法改革是否成功、能否大范围推广的关键,要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做好以下工作:

(1)明确目标,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许多中职生对未来的职业方向或行业模糊,学习态度和目标不明确。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必须让学生明确就读职校的目的、性质和未来的职业走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练结合,活学活用。传统职业教育过多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而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人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理论落到实处,在理论指导下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活学活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验到操作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

中等职业教育法范文3

《教育与职业》:请介绍《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出台的背景?

何秀超: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各项要求,先后出台了适合当地实际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文件,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基本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人才培养规模与服务社会能力取得新突破;初步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生均经费水平明显提高,基础能力与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以顶岗实习为关键环节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新探索。

然而,中等职业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政策法规落实尚不到位;专业建设适应性不强;学校办学条件达标率普遍较低,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仍面临困难;行业企业参与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仍不充分,校企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亟待通过一套科学设计、量度合理、符合中等职业人才发展需要和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规律的标准,评估各地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监督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行为、引导中等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面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的实施,督促各地认真履行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职责,我们制定《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希望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及中等职业学校对照标准,规范办学,不断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教育与职业》:《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主要包含哪些内容?具有什么特点?

何秀超:围绕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政策建设与制度创新、经费投入、办学条件保障及发展水平与特色等方面,《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设计了《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标准》及《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有关情况调查表》三项测量工具。具体来说,指标体系以百分制为总分计,将政策制度、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及发展水平列为一级指标,下设政策建设、制度创新、总量投入、专项投入、基础设施、教师队伍、发展规模、教育质量等八项分类,再由此细分出30个二级指标以及指标权重;评估标准对指标体系的每一个二级指标进行细致阐释,相当于实施督导评估的工作细则;调查表详细列出每一项指标的核算方法、计算公式及事项说明,供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基层中等职业学校如实填写、及时反馈。

应该说,这三项测量工具是我们运用现代教育管理和评价的理论、方法,借鉴德国、日本等职业教育发展先进的国家的有益经验,结合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长远发展的目标和近期建设的重点,自主设计的首套专项督导评估办法。这三项测量工具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目了然,便于操作,有助于发挥教育督导监督、导向、激励、调控功能,保障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的实现。

《教育与职业》:《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的制定过程怎样?

何秀超:2011年7月,国家教育督导团依据2005年至2009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统计数据以及2009年面向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企业、中等职业学校师生以及家长的32万份抽样问卷调查和8省份实地调研,从战略地位与政策落实、事业发展与社会贡献、资源配置与经费保障、人才培养与改革创新等四个方面,对全国各地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状况进行总体评价,并《国家教育督导报告:关注中等职业教育》。在《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之前,国家教育督导团首次采取约谈方式,要求部分存在问题的省区到教育部,与分管副部长面对面交流如何做好整改工作。通过这些创新手段,我们进一步摸清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家底,明确了现阶段督导评估的目标、任务、路径和方法,凝聚了各方对加强教育督导评估的共识,形成了制定《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的合力。此次印发的《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由国家教育督导团起草,先后多次广泛征求各级政府、学校特别是基层校长、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建议,历经3次大的修改,不仅从指导思想和标准设定上实现了与教育规划纲要的全面对接,也初步建立了动态调整的中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机制。

《教育与职业》:《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怎样实施?

何秀超: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将采取自查和实地督导相结合的方式。省级人民政府接到国家教育督导团发出的督导评估工作通知后3个月内,应首先组织省内自查,并向国家教育督导团办公室报送《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有关情况调查表》。国家教育督导团依据在对报送材料进行审核和评估的同时,将选取部分省(区、市)进行实地督导,根据审核评估和实地督导的结果,向各省级人民政府下达督导意见书,并向社会公报。各省(区、市)在接到督导意见书3个月内,应将整改方案书面报告国家教育督导团。国家教育督导团再根据各地整改情况复查。

《教育与职业》:如何确保督导评估取得实效?

何秀超:教育部已于日前印发《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的通知。通知明确指出,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的结果将作为对被督导检查单位表彰和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表彰与问责机制,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成效突出的地区进行表彰,对发展职业教育职责落实不到位的地区给予通报批评。

《国家教育督导报告:关注中等职业教育》

国家教育督导团日前《国家教育督导报告:关注中等职业教育》。此次《报告》的旨在强化各级政府依法履行发展职业教育责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要求,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

《报告》显示,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各项要求,先后出台了适合当地实际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文件,把中等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制度与机制建设取得新进展;注重改革创新,通过订单式培养、校企资源共享、合作开发专业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共同举办职业技能大赛等形式,加强了中等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的沟通与合作,以顶岗实习为关键环节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新探索。

中等职业教育法范文4

【关键词】职业教育;法制观念;刻不容缓;解决措施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要使命,而作为中职学校的学生,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可或缺的主要力量。目前,我国对于中职院校给予很多政策性的支持,如湖北省在2014年通过了《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探索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单独招收优秀中职、高职毕业生,促进中、高职衔接贯通,同时建立经费投入保障机制。鉴于中职院校的重要性,对中职学校学生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是高素质的建设人才必不可少的条件。通过对中职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教育,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增强其法制观念,也是新时期、新形势下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重点,从而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推进到一个更深的层次。

一、中职学生违法犯罪的原因

1.家庭原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孩子走向社会生活的起点,会给他们的个性、人格、德性留下难以磨灭的烙印。中职学生缺乏法律意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由于大部分中职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当前家庭教育又存在着期望值过高、溺爱过度、教育不得当等问题。还有一些单亲家庭、困难家庭、流动人口家庭,他们的子女教育同样也需要人们提供更多的关爱、指导和帮助。目前未成年人犯罪呈低龄化趋势,很多的未成年犯都来自破裂的家庭,比如父母离异,再婚、分居、父母死亡等,其中以父母离异造成的影响最深。

2.社会原因。很多学生在社会上的负面影响主要来源于网吧、夜总会、歌舞厅、游戏厅等。有的学生犯罪就是通过看不健康的影片,上一些不文明的网站,孩子的思想受到腐蚀。

3.自身原因。中职学生思想单纯、识别能力低,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差,法律意识模糊,平时也不学习法律方面的知识,经不起诱惑,从而步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二、加强中职学生法律教育的重要性

1.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是法制社会,法制方式渗透在我们每个人的实际生活中,即从日常的行为到社会的建设活动,都离不开法律知识和法律技能的运用。因此,在我国目前大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下,培养市场经济主体的法律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中职学生只有在正确的法律教育引导下,通过增强自身的法制观念,树立很好的法律意识,才能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并运用法律知识来调整和规范自身行为,维护社会正常的法律秩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建设中贡献自身的力量。

2.提升中职学生的法律观念和道德品质的需要。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属于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教育是通过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来形成一定的法律意识,使学生掌握法律知识,养成依法做事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处处用法律来规范自己,让学校形成一个法律教育的平台。道德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增强道德信念,强化道德规范。结合法律教育能着重培养中学生遵守道德遵纪守法的好品德,让道德和法律融合在一起,渗透式的教育可以大大提升中职学生的法律观念和道德品质。

3.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中职学校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但在注重职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却忽略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从而造成了中职学生的自理能力差,不爱与他人分享,在学习上缺乏持之以恒的耐心。同时,法律意识较淡漠,自身权利受到侵犯时,无法进行自我保护等等。如果不及时补救,不仅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而且将来在社会上也很难上立足。所以,中职学校的老师们应该根据学生现阶段的年龄特点,和学生已经存在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有针对性的给学生开展法制教育,让他们更顺利的走入社会。

三、加强法律教育的措施

1.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职学生的一门德育课,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应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运用案例分析教学法,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应选择有代表性、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或学生周围发生的一些案例,在分析过程中教师不在唱独角戏,而是让学生参与其中,这样才会深入学生的心中。教学方法上不要采用单一讲授教学方法将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将案例做成一张张图片,增强其直观性。

中等职业教育法范文5

科学的教育理论必须和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开花结果。美好的愿望在现实残酷中总是显得苍白无力!事实已经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对于中等职业医学生来说不太适用。如果在中职医学教育中仍然沿用以上的教学模式。将会出现这样的结果:由于学生对发病原理和发病机制的了解不透彻不够深入,无法理解在诊断和治疗疾病中出现的种种纷繁而复杂的情况。导致学习兴趣严重下降,甚至无法完成学习任务。

为了探讨中等职业卫生教育的内在规律,我们一直在实践摸索,走过很多弯路。最后提出医学生涯的概念和阶段性教学方法。医学生涯指中职医学生要作好长期学习的心理准备。不但在校期间学习理论,而且要在毕业以后从事医疗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医学理论。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的循环往复过程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

采用阶段性学习方法,主要分三个阶段。

(1)初级阶段:变理论学习为操作技能培养,初步掌握一般性疾病的诊疗技能。临床医学是以经验总结为主的学科。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病理学,免疫学的发展,这一学科被赋予了很多新的内容。但是从总体而言并没有改变它的基本属性。临床实践证明,对于一般性疾病,采用以问诊和体格检查为主的诊断方法,往往已经可以得出正确诊断。而对于少见的疑难病例,常需要用到特殊检查和深入的理论知识予以分析研究。中职医学生的培养目标既是对一般性疾病诊疗的实用型人材,所以掌握一般疾病的诊疗技能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

(2)中级阶段:指进一步进入大专阶段学习,在这个阶段里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和临床经验,也懂得要对少见病疑难病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精确治疗,需要加深医学基础科目学习的道理。

(3)高级阶段:指进入本科阶段学习,学习方法基本接近于传统模式。中职学生在校期间基本属于第一阶段教育。初学者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目睹医生护士处理病情的实际操作步骤和方法。所以教师应多带学生去医院见习,把复杂的理论知识融合到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之中。比如我们在给病人看病的时候是如何和病人交谈的,如何采集病史资料,如何分析病情作出诊断,如何组织和书写各种病案资料。

这些内容均应详细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实践证明采用以上的教学方法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必需的。其次,必须注意对教材进行取舍,重点讲述病史的问诊、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一些课本上暂时难予理解的内容,建议放到第二、第三阶段中继续学习。讲述理论课程最好结合实际病例来讲。如果暂无相对应的病例,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插播视频资料讲述。不能全盘照搬课本内容,以免加重学生的思想负担和降低学习兴趣。

总结:我们做任何工作都应该具有创新思维。临床医学理论教育模式也必须要有所创新,根据不同的生源结构而变化。卫校中职医学生必须作好长期学习的思想准备,充分认识和理解医学生涯概念和阶段性学习的方法。教师在尊重理解学生学习方法的前提下,变理论教学为技能培养。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走出具有特色的中等职业医学教育之路而奋斗。

中等职业教育法范文6

 

1.中等职业教育道德法律教育课教学的难点

 

(1)社会对中等职业院校的认识存在误区。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认识有很大的偏见。社会上的大部分人都认为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对象都是学习成绩不好的不良学生;认为这些学生在中等职业院校中接受教育时其思想道德品质较差,生活中的不良习惯也很多,因此中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环境十分杂乱,其教育出来的学生质量也不高。这些错误认识对中等职业院校的教学及在中等职业院校中接受教育的学生都是极为不利的,造成这种错误认识的主要原因就是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了解较为片面。中等职业教育是现代社会中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响应国家培养专业化人才的号召而产生的;其培养人才的方向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中等职业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的专业化发展,其培养的是专业技能强的社会实用型人才。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偏见对其道德法律课的教学影响很大,且这种偏见还会大大挫伤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对其发展产生不利影响。[1]

 

(2)社会中的不良现象对中等职业教育道德法律课教学的影响。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其平均年龄较小,心智还不太不成熟,再加之社会对中等职业院校认识的偏差,使得中等职业院校的社会环境更加复杂,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很有可能成为社会不良人群诱惑的对象。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自制能力及自我约束能力都还相对较弱,因此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很有可能沉溺于网络游戏。此外,中等职业院校周围的黑社会性质的组织较多,其大大增加了中等职业院校的不安定因素,其会向中等职业院校渗入许多不良因子,从而影响学校环境。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心智较为不成熟,极容易受到社会中不良环境的诱惑,因此社会中的不良现象给中等职业院校的道德法律课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2.中等职业教育道德法律课教学质量与效率提升的措施探究

 

(1)中等职业院校道德法律课的教学应该重视学生心理教育。中等职业院校的社会环境较为复杂,其对学生的诱惑很大,因此中等职业院校道德法律课的教学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从而帮助学生构建更强的心理防线。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对社会及社会中不良现象的认识不够全面,若不及时帮助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念,则其很有可能会受到社会中不良现象的影响,从而滋生出错误甚至扭曲的心理。对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教育首先应该树立其自信心。社会中的大部分人对中等职业教育及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都是持否定的态度,学生如果不能正确地对待,则其可能会自暴自弃,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因此,构建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自信心十分重要。[2]

 

(2)在中等职业学校的道德法律教学中要积极引用真实案例。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大都对一些实践技术感兴趣,其对枯燥的理论知识可能会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因此,中等职业院校的道德法律教育不能仅仅进行理论道理的讲解,更需要增加大量的真实案例,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提升道德法律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利用真实鲜活的案例在中等职业院校开展道德法律课的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在中等职业院校的道德法律课教学中引用案例应该多为正面的题材,从而为学生传递更多的正能量,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道德法律水平。

 

3.结束语

 

现代社会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进行道德法律教育是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及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探究中等职业院校的德育教学工作改进的措施对培养出同时具备较强专业技术及道德法律水平的人才十分重要。

中等职业教育法范文7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2-0133-02

职业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其未来所从事的职业而进行职业教育教学活动。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还必须兼顾到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除包括直接与职业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包括迁移知识和将知识应用于新任务的能力;社会能力是指在专业要求情境下的合作、解决冲突、沟通以及互动的能力;方法能力应该使学生能够将他们已学到和使用过的技能和经验灵活地、创造性地应用到新的情境和行动领域中。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职业教育理论中出现的一种新思潮。这种方法对于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起着十分重要和有效的作用,所以,被世界职业教育界和劳动界的专家所推崇。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我国主要是通过中德合作职教项目引进的,作为我国研究国外职教先进经验的课题,促进了我国职教教学的改革。虽然这种教学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职业教育工作者所理解和接纳,但仍处于引进和开发阶段,尤其是针对某具体专业课程进行的行动导向教学设计并应用于实践的例子还比较少。

本课题组选择了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工程监理专业”作为研究对象,开发了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教学团队进行了相关教学设计,并在该专业3091班中进行了实践,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教学团队建设

课题组专门组建了教学设计和实施团队,进行了相关培训。教学实施团队共有6名专职教师和4名企业兼职教师组成,其中高级职称3名。团队成员先后参加了教育部人事司和高等教育司联合举办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德国职教专家胡格教授举办的“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培训班”、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举办的“NYP办学理念与教学管理研修班”。通过培训,教学团队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得到了不断提高,团队成员团结协作,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和学纲,将学习领域转化为学习情景,为该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课程体系开发

课程体系开发理念 在开发工程监理专业课程体系时,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充分利用行业优势,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学机制,实现校企资源充分共享;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构建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训练并重的教学模式。

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 工程监理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工程项目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安全控制、工程合同管理、监理信息管理等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从事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进度和投资控制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毕业生主要在铁路、公路、建筑等施工企业、工程监理公司、工程咨询公司等单位从事施工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工程监理、合同管理、工程招投标等工作。经过调研,该专业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见图1)。

教学设计

针对每个学习领域,教学团队进行了学习领域整体设计和学习情景构建,就各学习情景进行了行动导向教学设计,按一定教学原则设计教学方案大纲,共同完成了学习资料的设计和开发,形成了完整规范的全套学习情景实施计划和学生学习任务单,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条件。如《施工安全控制与管理》根据施工现场安全控制的关键分部分项工程,构建了9个学习情景,每个学习情景下又设置了相应的子情景(详见表2)。同时,还根据9个学习情景设计了适合行动导向教学的教学资料,以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为载体,针对各个分部分项工程设置相应的任务书,每个任务书都配有典型的安全生产事故案例。

行动导向教学

方法的应用实践及效果

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很多,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单项使用或综合运用,以小组形式进行,强调合作和交流,一个教学单元中一般不止采用一种教学方法,而是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学生有尝试新活动方式的实践空间。课题组在教学中灵活应用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还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实训室和计算机房及相关的学习资料和网络资源,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具体教学方式方法(见图2)。

课题组专门设计了“行动导向教学法教学效果学生评价表”,在学期末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所有团队都一致认为:行动导向教学增强了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快乐地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实践,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工程监理专业3091班(2012届毕业生)42名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班级学风浓厚,学习气氛活跃,团队协作能力增强。至实习结束时,除1人计划参加专升本考试外全部与全国各大监理公司和施工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且已全部顶岗实习。通过回访,实习学生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较强,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实践过程中,课题组也发现一些容易出现的问题,需要在以后引起重视:(1)教学设计很重要,布置的任务要精心设计,让学生能完成且乐于完成,避免任务太难、任务量太大使学生产生过大压力而不愿去面对。(2)学生以前接受的大多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主动性差,刚开始面对学习任务会感到压力较大、信心不足,需要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同时设法让学生能阶段性地产生成就感,激发学习动力。(3)个别学生最初难于融入团队中,需要教师很好地引导和鼓励。(4)学生希望在每次完成任务后都能得到教师的评价和肯定,否则会有失落感,教师要非常注意这一点,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评价,多肯定、多鼓励。(5)传统的教学场地偏小,行动导向教学最好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室效果更好,给学生提供尝试新活动方式的实践空间。

参考文献:

[1]周红.基于行动导向改革的实践及效果分析——以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21).

[2]胡光辉,仇雅莉.高职课程行动导向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8(23).

[3]刘冬梅.行动导向教学法探讨[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6).

[4]刘邦祥.试论职业教育中的行动导向教学[J].职教论坛,2006(2).

作者简介:

中等职业教育法范文8

关键词: Photoshop课程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

Photoshop是迄今为止功能强大、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课程是我校计算机专业较重要的一门课程。它不同于一般的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视觉性。同时,对学生的要求较高,除了要让学生熟练应用软件以外,还要求学生具备丰富的色彩搭配知识。因此,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Photoshop课程教学中,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运用新的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那么,如何更好地上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Photoshop课程呢?

一、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学习Photoshop的兴趣

中职生是参加中考却未能如愿进入普高的学生,这些学生虽然在中考中名落孙山,但并不表示他们比普高生笨,相反,在很多方面他可能比普高的学生更强、更优秀,他们有自己的特点,兴趣广泛,思维能力强,对感兴趣的新事物会更有热情地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自觉地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究,这样学习效果好,学习效率高。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也是可以提高的。兴趣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给中职学生上Photoshop课程时,不要有“让学生一口吃个大胖子”的思想,不能一上课就直导课题,而是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可以先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优秀作品特别是本校学生的获奖作品,让他们首先从感官上认识Photoshop,让学生喜欢上该课程,从而引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相信自己将来也能设计出同样优秀的作品,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信心。

二、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深入了解中职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根据Photoshop课程教学总的目标对课程教学的总目标进行阶段化分解,把设计任务落实到具体的Photoshop作品设计中,放在设计项目上,学生通过分析、研究、合作、探究、实践、完成作品的设计,从而使得学生在完成作品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也掌握Photoshop的使用方法和技巧。这样教师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达到了教学要求。在评析作品时,教师要做到让学生的作品“百花齐放”,让学生明白这门课程没有固定的答案,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外,在该课程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分组教学等方法,营造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对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点评,激励设计得好的学生,也让其他学生觉得Photoshop作品设计并不是遥不可及、高不可攀的,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使用案例教学

Photoshop教学与很多文字类课程是有区别的,不能只进行课堂上的理论讲解还要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操作实践,因此,在Photoshop教学中,不能只是课程理论知识的灌输,还要有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在具体实际操作中认识Photoshop的基本功能,界面、工具箱等。在此基础上,学生做出作品来,然后根据实际操作情况,将实践操作上升到理论讲解。如果按我们平时上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Photoshop教学的话,第一次课上,老师会对数字图像基础、Photoshop中的名词术语像界面、工具箱等进行详细的介绍,可学生没有这门课程的基础,对这些名词术语也是闻所未闻,一堂课讲解那么多,最后的结果是头昏脑涨,不知所云。而案例教学则与平常的教学方法有很大不同,它把传统的教学课程颠倒过来,老师现教学生如何制作一个完整的作品,然后在教学中适时讲解将要用到的工具和Photoshop的名词术语,再让学生具体操作,教师再在操作中进行点拨、指导,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理解矢量图、位图、分辨率等概念。

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的时间是有限的,仅四十来分钟,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真正受益的是学生在课外自行学习实践,在实践操作中不断提高。因此,Photoshop课程教学中使用一本教科书的知识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在课外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在课外获取知识的方式很多,比如购买课外书籍,向教师、同学请教,到图书馆查阅资料,通过网络查找资源等,而其中最方便、最快捷的方法非网络莫属。网络有很多传统方法所不具备的优势,网络上有很多比课本中更好更新的知识,也有更好的案例。所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Photoshop学习是目前最好的方法。

总之,由于Photoshop的图像处理功能非常强大,操作手段和操作技巧也很多,熟练运用Photoshop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多学、多用、多练、多体会,才能让学生插上创意和想象力的翅膀,只有充分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使用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关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这样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质量,才能给Photoshop课程教学带来生机,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郑晖,李莉.关于Photoshop的教学[J].南昌高专学报,2004(1).

中等职业教育法范文9

【摘要】新时期,中等职业学校在加强自身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也要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进行教育,为社会培养全方位发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本文通过对当代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分析,并经过探讨提出针对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方法的创新教育原则,从而更好的促进我国当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整体思想政治价值观的正确树立。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在我国新的历史时期,中等职业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思想政治工作要紧密结合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实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围绕中心,主动作为,调动一切社会大范围和中等职业学校小范围内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把学生队伍和一些学生工作队伍积极引导好、保护好、安排好,要从当代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所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对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改革,从而推动自身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发展。

一、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辩证统一的教育原则

因为,无论是什么类别的学校,其学生都有一定的共同性。但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共性中也有其个体的特殊性。在当代中等职业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会比一般的学习知识要求成绩型的学校更进一步的接触社会,接触学校以外的环境。所以,对于中等专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考虑其所在学校学生的特殊性,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学校的学生进行有分别差异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另一方面,在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差异性教育的同时也要分析学生思想存在的统一性,在同一年龄阶段其思想观念也存在着一定的共性。所以,在对中等专业学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坚持辩证统一的原则。促进当代学生思想政治价值观正确的树立。

二、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原则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让现代青年能简单地把现成的思想政治原理和结论背诵出来,而是对现代青年进行马克思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方法论进行教育。从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着手,对现代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如此。虽然。职业学校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都很发达,但是他们也从不缺乏对事物的观点与看法的分析,从不缺乏对正确思想政治价值观的思考。所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在用教育整体眼光对学生和学生工作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也不能仅仅单一的向他们传授政治理论思想知识,同时也要注意让他们将理论投入到实践中去,对于当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而言,也要让他们在平常的专业技能学习与操作实践党的过程中对其所授的一些思想政治知识进行运用与采纳。在其技能操作的实践过程中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其提供较真实情境,在操作过程中树立思想政治价值观,这样恰恰有利于学生其进行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对当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也要坚持对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其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贴近当代学生不断成长的实际、技能操作生活和不断增强自身软实力的目的。同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积极组织当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参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动员广泛的一些社会实践的活动,这样可以防止当代技能学生避免其活动范围的局限性,可以更大范围的接触社会。接触自身学习的专业技能所从事着的工作和生活,有助于让当代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能够在参加多种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中接受多方面教育、增强其思想认识,同时可以使其社会责任感得到更好的增强。

三、在中等职业学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改革原则

随着我国社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与发展,加之我国传统的历史条件在不断的变化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与方法创新改革是符合当代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在改革开放后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不断发展,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不断提升的前提下,促使其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价值观的教育理念创新改革的需要。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大量采用现代的科技手段进行思想政治课件的制作,还可以制作一些榜样人物或事件的视频,在学生专业技能学习或操作实践的过程中循环播放。除此之外,对于一些传统的原有的思想政治理论性知识,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采用较活的方法,向学生进行传授,例如:可以在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或学习时设计一些特定的情境,使其在技能操作过程中领悟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这样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更好的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价值观。

四、结论

总之,对于当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坚持对其个体特殊性的分析,也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对中等职业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同时也要注意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改革,对于一些原有的传统理论知识,可以用较灵活的方法向他们传授,而不是死搬硬套的灌输思想理论。从而整体上促进学生正确思想政治价值观的树立。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中等职业教育法范文10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 学生 综合素质 教育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民族素质好的国家,国民修养好,文明有礼,民族素质差的国家,国民修养差,愚昧无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宏伟工程,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历史使命。素质教育是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为了提高学生的适应环境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扩展知识面,培养高素质的技工人才,学校应从各个方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一、根据学校的教学目标,结合技校学生实际特点,对学生分阶段、有重点进行德育教育。

技校学生普遍存在“一多三差”现象,一多即为:单亲家庭多,三差即为:基础知识差,行为习惯差、学习能力差。这一现象造成了技校学生素质普遍差的状况。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对学生分阶段、有重点进行德育教育。第一:以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为主要内容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通过校规校纪学习、军训等加强学生纪律观念,利用国庆节、纪念一二九运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利用校运动会,歌咏比赛等大型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第二:以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开展教育活动。部份技校学生法制观念淡薄,哥们义气重,是非观念不强,通过法制报告会、法制知识讲座、现身说法、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第三:以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举止为主要内容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社会公德是维护正常人际关系的行为习惯,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相互尊重的人际意识,懂得维护社会公德的重要性。开展向不文明行为告别,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活动。技校学生70%来自城市,这部份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养尊处优,养成了霸道、自私的性格,懒惰,没有责任心。而30%来自农村,这部分学生卫生习惯差,酗酒现象严重等。要让学生明白,在我们身上,好习惯与坏习惯并存,习惯要么造就我们,要么毁掉我们。一个人成功与否,就在于能否驾驭好习惯。好习惯难以养成,但是容易保持下去;坏习惯容易养成,但难以摒弃,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可决定性格的往往就是习惯。所以,要教育学生应该支配习惯,善于用好习惯去克服坏习惯,而绝不能为坏习惯所左右。通过主题班会,讲座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第四: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随着人类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产业分工越来越细,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时代和社会对每一位从业者的职业观念、职业作风和职业纪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学们担负着建设伟大祖国的神圣使命,不仅需要刻苦学习,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还需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二、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舞台。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针对学生活跃的个性特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根据学校所设专业和学生实际,成立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各小组定期开展活动,既活跃了校园生活,又锻炼了学生的素质。学校可有计划、有目的地举办演讲比赛、钢笔字比赛、书画比赛、读书知识竞赛、作文竞赛、电脑中英文录入比赛、技能操作竞赛等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

三、改革课程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

1、规范必修课。根据专业,严格按教学计划开齐上足课程。

2、开设选修课。在必修课的基础上,拓展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增设音乐、书法、家电维修、英语口语、写作等选修课程,学生按兴趣爱好有选择地学习,让学生在学好自己本专业课的基础上,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3、心理健康课和生理健康课。技校学生年龄一般在16-18岁,这个时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针对这一特定时期可能出现的生理现象和问题对学生进行自我保健,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如何增强体质,怎样面对挫折,如何对待恋爱婚姻,如何与人交往,怎样建立文明的生活方式以及了解有关的性知识教育。

4、开设礼仪课。通过学习礼仪,让学生知礼懂礼,并让学生明白,礼仪是待人处事,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手段,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本前提,是人们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重要条件。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礼仪专家孔子就认为礼仪是一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礼仪是普通人修身养性,持家立业的基础,是一个领导者治理好国家、管理好公司或企业的基础。每个人只要置身于社会,无论做什么事情,从政还是经商,日常工作还是出入各种场合,均离不开礼仪。礼仪虽是生活小节,但它不仅可以展现一个人的风度魅力,还体现了一个人的内在精神风貌、个人学识及文化素养。在起始年级讲授礼仪的基本知识、通用礼仪、校园礼仪等,在高年级开设求职礼仪、公共礼仪等。

5、开设普通话训练课。推广普通话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提高全民素质的一项重要措施。在普通话已经逐步普及的今天,讲普通话也成为一个人的对外交流窗口。一口漂亮的普通话,是一个人形象、素质、生活环境的展示。通过普通话训练,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朗读的方法,通过示范朗读,以便学生模仿、练习,帮助学生快捷、有效地掌握普通话的朗读方法,把学生学到的知识转变成技能、技巧。

6、开设健美形体训练课。目的是让学生在收紧身体的基础上使身体直立起来,克服生活中不良的自然形态,改善由于含胸、驼背、扣肩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形体姿态。通过形体训练,能使身体的每一个关节和每一块肌肉都得到锻炼,进而改变不完美的形体,使人在举手投足间表现出美感,从而更好地彰显学生的青春朝气及内在气质。

7、开设创新创业课。将生存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学生的主要素质来培养。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前列。”面对多样的、多变的世界,任何一个人,一种职业,一个社会都缺少不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中等职业教育法范文11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必须在有别于中小学校现行的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提倡教育意识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首先要解决音乐教师对创新观念的更新问题,其次要把握好创新意识的三大构成,最后要注重三个方面创新培养。目标是鼓励音乐教师也要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发挥音乐教育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

创新意识 创新方法 切入点 培养目标

【正 文】

在职业技术学校开展艺术美育教育以来,许多优秀的教学成果反映了音乐教师们为了把艺术教育普及到心智逐渐成熟、审美需求强烈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群体中去,他们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有的学习国外的美育教学理念;有的参照中学高中阶段的艺术教学模式;还有的根据自身的条件搞“职业特色”,在此过程中,就包括了教师们勇于创新,开发了许多适合这个年龄段学生选用的音乐教材、制作与其配套的课件和软件等等,但我们认为:在中等职业学校开设音乐教学,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实施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要澄清音乐教师对“创新”问题的两点模糊认识。

其一,“创新”并不专指科学发明创造,如果把指导学生搞小制作、小发明当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惟一途径,显然是从狭义上理解了创新教育的含义。这种模糊认识的存在,导致部分音乐教师把自己当作局外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事实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各学科密切协调,需要教师全员参与。要使学生具有创新的意识、胆识,具有良好的创新意志品质,要帮助学生掌握创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的基本方法,绝非单靠某几门学科的教师所能完成。相反地,音乐学科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它可为学生提供更为自由、广阔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故而音乐课堂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

其二,对“创新”的含义不可定位过高,新与旧是相比较而言的,以什么作为比较的参照系,决定了音乐教师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持有的态度。那种把“创新”的含义定位为“前所未有”、“世界首创”的认识显然是以人类历史作为参照系的。对“创新”的含义定位过高,直接地引发了教师们的畏难情绪:就凭我们这样的水平,能指导学生创出什么新玩意儿来吗?其实在创新教育中,“新”的比较参照系是被界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的。班级或团队中别人没有说过、没有做过的可以看作是新的,甚至在学生个人历史上没有说过和做过的也可以看作是新的。当然,判断某行为是否属于“创新”,还牵涉到价值取向问题。在学校创新教育中,如果过于看重创新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则很容易滑入“功利主义”的泥沼。学校创新教育应该着重于评判“创新”的发展价值,假如学生能从与众不同的角度思考某一问题,能用别出心裁的方法完成某道习题,都应视为有较高的价值的“创新”,因为用发展的眼光看,这样的学生将来很可能会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创新并不神秘,创新教育并不是无从下手的。

澄清了以上两点模糊认识,就产生了关于音乐教师如何以创新的意识创造崭新的教学载体、实施音乐教学中运用崭新的教学方法,并在实施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讨论。

一、开展音乐教育的切入点要创新

我们都已经意识到: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习惯于夸大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习惯于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对象,当作知识的承载体。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向学生传输尽可能多的知识信息,增大课堂容量,于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几乎成了课堂教学普遍采用的方法。反映在音乐教学上,教师为了确保“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教学目标得到落实,一味地强求学生进行枯燥的技能训练,不厌其烦地、长时间地讲解乐理知识,要求学生背诵大量音乐家的生辰年月、代表作品等等。无疑,这种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客体的做法,极大地损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积极性,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现在有许多音乐课堂里教师们正在尝试角色的转换,比如有的音乐教师一改过去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俯视众生的做法,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围坐在一起,甚至也像小孩一样戴着头饰与学生一起唱唱、跳跳,把个音乐课上得生动活泼、轻轻松松。

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并不适合直接移植到15至18岁的青少年年龄层的音乐教学中来,因为这个年龄层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人生关键而又特殊的时期。一方面在心理上,他们处于青春发育时期,这一时期最大特点是生理的蓬勃成长、急剧变化,特别是处于外形剧变、机能增强和性成熟的“三大巨变”中;另一方面,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也颇具特色,他们的智力迅速发展,突出表现在逻辑思维的发展上;他们的情绪情感比较强烈,常有明显的两极性,很容易“动感情”;他们的自我意识迅速增强,从青少年身心变化所集中表现出的过渡性(从幼稚过渡到成熟)、闭锁性、社会性和动荡性的四个特点中,不难了解在现实中反映——听流行乐、做追星族、抗拒传统的自我表现。他们可以一直戴着耳机听MP3里的音乐,但不爱上音乐课;他们可以把歌星的所有专辑和家史倒背如流但说不清其所爱的歌曲的风格和内涵,更别说相关的音乐知识;他们可以自封为“K歌之王”,但不愿意在众人面前表演一曲。

针对这一群体、这种现状,我们的音乐教师的观念中必须放下高雅艺术所谓高高在上的架子,寻找一个尽量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贴合的切入点,国外流传一种说法:一个高明的教师,既了解学生想要的,也知道学生缺少的,更加懂得如何让学生快乐地得到他不曾想得到的。这和《论语》中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是不谋而合的,于是我想起了一个成功的教学案例,它给了我许多启示。在一堂欣赏课上,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西方音乐家,他以“旧曲翻唱”的点子作为这堂专题课的启动元素。首先把学生熟知的某些流行歌的旋律呈现出来,当音乐响起,学生马上反应是某某歌星唱的,但是这样一来就立刻掉进教师设下的“陷阱”里。原来,这位教师所选的音乐全都是现代的音乐人把几百年前的音乐家的作品按流行音乐的风格改头换面的“杰作”,在教师的点拨指引下,引发了学生对音乐巨匠讨论的热潮,接下来,创新思维就如喷涌的泉水,源源不断了。这边,大家自发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关于某个音乐家的资料,为下一堂课的演示做铺垫。那边,就有学生提问:“为什么别人可以改,我不可以改吗?” “我也想把我喜欢的音乐搞个DIY,关键是改动什么呢?”……。

学生们许许多多的创新思维迸发了,它们是被教师一个准确的击球打中的,试想如果我们没有找准这个合适的切入点,即便我们作了充足的教学准备,学生也未必愿意理解我们的一番苦心。所以实施音乐教育应该顺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审美需求寻找他们能接纳、不抗拒的事物,并从共同的话题入手,多寻找音乐、艺术和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最终使我们希望学生能接受艺术的熏陶,从而提高个人的素质和修养。

二、实施音乐教育的形式和手段要创新

实施音乐教育不仅要有好的开端,还需要在教学形式和手段方面创新。我们长期沿用的讲授法,固然有它的优势,它能在同等时间内完成最大量的知识传授,因此,如果我们的老师在受到教材和知识容量的双重约束时,必然会为了赶时间、赶进度而采取简单地讲授法来完成知识传授的任务。事实上,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在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甚至于学习的动力等各方面都存在不足的学生,如果我们的老师按照高等音乐学府学院派的教育手段和传授方式,再加上拘泥于某本教材或某个学科体系的话,可以想象我们的正面的音乐教育将显得何等的无力。

目前,有许多教师已经意识到中职音乐教育要注重手段和形式的创新,例如有的老师在讲解节奏、旋律等抽象概念的时候,利用MIDI等电子键盘把音乐作品进行逐层删减和叠加,电子仿真手段快速而直观地把抽象的概念解释清楚了,相比以往要进行大量的模唱、打拍子和数节奏等方式来得更有效,毕竟对于普及音乐常识的教育来说,机械式的学习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还有一个个针对中职学生的音乐教学的课堂设计也是非常成功的,它的亮点之处是把“职业性”融合在音乐教学中,强调学生“动手做音乐”,并利用作品展示,让学生站在舞台上展示作品的同时,也展示了自己和团队。

共3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以下是实验课的教学设计表:

1、 认知目标:了解不同音乐的风格是如何被运用在背景音乐和会广告音乐等方面的。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音乐功用的了解和团队精神以及创作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性。自我展现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团队合作力、敢于表现自己的精神。

模拟音乐工作室的形式,让学生动手试做音乐、图像和文字合成的工作,并通过学生为一个剧本配乐配影像的活动,使其乐于感受音乐和了解音乐的某些功用。

一、准备活动

时间分配

(一)教师准备教材,影片。

(二)教师上课前将视听设备装置完成。

(三)教师熟悉参考资料。

(四)学生上课前分组。

(五)要求准备好道具,如相机、mp3、电脑等

5’

10’

20’

30’

15’

10’

60’

20’

二、引起动机

教师询问学生是否有兴趣成立一个音乐工组室,尝试体验一下MTV的制作过程,老师可以提供剧本或自行创作,由分成组的学生寻找背景音乐和背景画面,然后在展示会上演示该剧本。

三、发展活动

一、教师导入组织教学

(项目呈现):模拟音像出版公司,完成一次音像制作的投标工作。

1、分组方法:将全班同学按6-7人分成5个小组,即5个参加竞标的公司,

2、并按以下分工给每个公司成员定岗位:

(1)项目代表(老板)

(2)制作总监

(3)编剧

(4)音乐编导

(5)美术编导

(6)演员

3、以抽签的形式派发任务书

由教师派发项目制作的任务,即将每个公司制作的素材交给每个公司的项目代表(每个公司的素材不同),把具体的活动规则交待清楚。

二、教学主题活动的过程

(一)前期——布置和筹备

1、教师扮演主办单位的代表,作为对各竞投公司的作品的审核及指导项目代表完成作品,在学生抽签后,首先对各组的项目代表进行简单的思路性的提示。

2、项目代表带领各自公司开始工作

3、教师逐个公司进行指导和各制作班底进行讨论

4、多媒体显示各组将需配合的图像(浏览的形式)

5、教师到各组进行视听和初步审核

6、播放往届学生的作品。

7、学生堂上讨论拟定作品轮廓。

8、教师巡堂指导,登记演示会所必需准备的资料(如:写字板、道具等)。

(二)中期——过程展示(组织竞标演示会,即将各公司完成的作品进行集中演示。)

1、由项目代表对公司的制作班底进行简单的介绍,即把该组的成员向全体在座的公司进行介绍

2、由制作总监对作品进行简单的介绍,包括创作的总体设想,风格等,重点对所选的音乐作解说。

3、演员表演

(三)后期——成绩评比(各组进行评选)

选出最佳方案奖、最佳演绎奖和最佳组织奖等

师生共同小结本课

1、音乐的功用是无穷的

2、通过这样的创作,学生得到的启示是什么(讨论)

3、怎样才能取得胜利?什么是胜利?

1、撰写创作方案。

共3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这种类似于国外教学中“工作坊”的形式是教学形式上的创新,而利用学生日常用来听音乐的MP3作为创作的工具是教学手段上的创新,教师在教学上并不担心某些知识未曾传授给学生,学生有没有能力完成等等问题,而是抱着加强学生多种知识和技能的横向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音乐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让学生了解到“寻找答案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的道理。 三、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创新

法国作家雨果对音乐有这样的理解“音乐,是当任何语言都无法表达而又无法沉默的时候而产生的”。诚然,音乐是一种不能触摸、只能聆听感受的艺术,它往往是文字和语言等表达手段都无法呈现的一种意识形态层面上的事物。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对音乐知识的渴望,并不亚于对科学知识的追求。如果能把看似遥不可及的高雅音乐通俗易懂地呈现给学生;把似懂非懂的音乐常识深入浅出地展现给学生,就能达到丰富内涵、陶冶心灵的教育目的。故我们不应该把培养目标定位为会唱多少首歌、能弹什么乐器、懂哪些乐理知识等等,而是应该制定一些软性的指标,例如,在音乐的理解方面表现为:他们不排斥古典音乐了、对任何音乐形式都有耐心去略作了解、对音乐的喜好并不因为是哪位歌星的而改变;在音乐能力方面表现为:有一定的音乐常识去解释生活中的音乐现象、有一定的渠道去了解一个不曾听过的音乐作品等等。因此,我们认为要注重三个方面的创新培养,。

第一,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下,学生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不想标新立异,即使偶有另辟蹊径的“非分”举动往往也会在初尝失败的苦涩后就心灰意冷,这就反映了学生在创新能力的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要弥补学生这方面的缺陷,首先要打破学生对老师的迷信,不要把老师的话当“圣旨”,要让他们用质疑的态度去听取老师的讲解,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因为没有怀疑就没有科学的发明,就没有人类社会的进步。

比如,我会在课堂上故意作错误的讲解和示范,可以打破学生对老师“盲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现在我们习惯于把学生当作一群羊,驱赶着他们在一条狭长的巷道里“一直向前走,不要朝两边看”,这样的学生怎么可能有创新的精神呢?如果我们的音乐教师能作一些尝试,我想一定受益匪浅。如在上音乐课之前告诉学生,老师在讲解音乐作品、音乐知识时,在示范演唱和演奏时都故意安排了一些错误,谁发现的错误多,老师就会奖励谁。可以想象,只要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学生的学习态度定会由“被动接受”型转变为“主动探究”型。长此以往,学生的求异思维将会逐渐养成,创新的意识亦将由此而生。

第二,学生创新胆识的培养。

有了创新的意识不等于就能进行创新。我们的学生普遍地还缺乏创新的胆识。其实这胆识孩子们本来是有的,只不过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胆识就在家长和老师的“紧箍咒”中逐渐消失了。在国外,学生在音乐室就喜欢摆弄陈列在教室里的乐器,他们从自己胡乱“制造”出的嘈杂音响中获得无限乐趣,老师会用赞赏的眼神鼓励学生们的“胡作非为”。而在中国,这种“不轨”之举一旦被老师发现,照例会遭到一通臭骂。可想而知,学生的探索热情和创造冲动也就随着老师的臭骂声飞到了九霄云外。

现在我们应该明白,学生的“胆”其实是教师给的。当你要求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而学生依然正襟危坐,默不作声时,不要埋怨学生;当学生在探索与创造的过程中因碰到困难而退缩时,不要埋怨学生。教师有责任为学生营造一个“敢想、敢说、敢干”的氛围。当学生碰到困难时,教师应该积极地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应该鼓励他们不要惧怕挫折和失败。有意识地去培养他们坚毅的创新意志品质。

第三,学生创新方法的培养。

学生仅仅“敢创新”还不够,还要“会创新”。要使学生会创新,就必须帮助他们储备丰富的基础知识,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养成多向可变的思维习惯,学会基本的创新方法。

我们切不可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能通过作曲训练来实现。其实,在音乐教学的各项活动中均可达成这个目标。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途径是广泛的。我们可以在唱歌教学中,让学生为歌曲重新填词;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用不同的方法来处理歌曲;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甚至可以指导学生把某些歌曲加上少量对白,改编成有情节的音乐小品。在欣赏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边听边用体态及简单的动作表现自己的感受;可以让他们把自己对某段音乐的感受尝试用文字或语言表达出来,甚至可以要求学生画一幅画来表现音乐的意境。在律动和表演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动作;可以让学生自由结合,自由分组,并设计本组的队形变化等。

以上这些创新方法,教师必须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逐步“发现”,加以总结并学会运用。创新方法的培养就是让学生明白;人生就是学习的过程,只有掌握方法才能掌握人生。

最后,我们认为,中职音乐教育还是一块待开发的处女地,它应在三个方面有别于中小学校现行的音乐教育:

第一, 我们应该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修订适合自己的大纲和教材。避免现行的音乐教学大纲和教材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存在某些缺陷,明确学生创造力的要求指标。

第二, 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构建成绩评价体系,选择合理的考评方法,使之既能测定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水平,又能衡量学生创新能力的优劣。

第三, 突出职业学校的教育特点,把个人性情修炼和创新思维培养作为重点,以推广普及与个别选修相结合的形式,让职业学校的音乐教育发展起来。

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和日积月累的过程,音乐教育的作用更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让职业学校的音乐教育在创新意识的推动下发展壮大,为青少年艺术素质教育提供广阔的空间。

【 1、《艺术教育论》 郭声健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2、《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麦曦著 新世纪出版社

中等职业教育法范文12

【关键词】政法;职业院校;教育模式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9-0121-01

从教育模式的角度来说,很多的高等院校都摸索到了属于自身院校的教学方式。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高等职业院校应该针对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体上获得一个理想的教学成果。另一方面,有些高等职业院校在教育模式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必须及时进行改正,让学生通过最正确的教学方式,获得最有用的知识。政法专业相对于其它专业而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教育模式也不能单一的进行,探索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获得较大的进步。本文就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模式进行一定的分析。

一、政法职业教育教学目的的认识

(一)基础扎实

高等职业院校与一般的高校有很大不同,政法专业的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需要与国家的根本――法律,面对面的打交道。为了促进国家法律法规的建设,同时保证居民在法律的保护下能够正常生活与工作,政法专业的学生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重视。在政法职业教育教学中,要快速提升专业知识,就必须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将其视为根基。教师需要将基础性课程及最基本的知识结构,灌输到学生的个人思维中,使学生能够达到信手拈来的熟练程度,才能够有效避免激烈的社会竞争。由此可见,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模式来说,必须在打基础这个环节进行一定的深化与加强工作,让众多的学生有一个雄厚的基础,在后的发展中获得较大的助力。

(二)知识面广

在政法专业的教学模式当中,教师必须注意知识面的问题。很多教师由于知识面较窄,因此在教育工作中,能够列举的相关事例很少,学生多数情况都在接受理论化的教学,得不到实际的应用。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更是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必须不断的拓展知识面。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和技术的日渐走向综合性。对法学职业教育而言,也更加需要教师重点加强配套课程、知识结构以及层次结构的全面性,以此来提升学生知识的广泛性,并能够掌握跨学科工作及研究的高端能力。在今后的教育模式中,需要将理论引入实践,让学生的理论化知识能够良好的应用到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从而促进过国家的发展。

(三)素质全面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模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能够帮助学生全面提升素质。现阶段的社会比较复杂,单一的技能并没有办法适应社会的节奏。在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接触社会以后,一定会发现与教师所讲述的有很大不同。为了让学生快速的融入到社会中,同时获得更多的经验,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模式必须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教师应当在加强学生技能培育的同时,加强他们的忠于法律、诚实守信的高尚职业操守。并且通过适当的引导,带领学生逐渐成为拥有高尚情操、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等优秀品格的人才。通过上述的措施,不仅能让学生有一个较好的发展,同时能在某种程度上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良性循环才是最好的教育模式。

二、以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标,构建实践型教学体系

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政法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加强教学模式的整体实践性,让学生对已学习的知识能够有效的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另一方面,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需要以创新应用能力为培养的主要目标。我国的法律法规在某些方面不是特别的健全,前人的成果固然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但需要后人去不断的完善、加强,这样才能对后人的发展产生较大的积极影响。

(一)突出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模式必须进行革新,原来的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用现今的学生,我们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有效方式来加强学生的技能以及每一个方面的能力。本文认为,首先要突出培养目标,只有明确目标,才能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更加顺利;其次要优化课程设置。现阶段的多数学生都在应用老旧的教材,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与社会的发展不符,无法真正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今后的教育模式应该加强对“招之能来,来之能战”的高素质法律人才的培养,全面打造能够立即上岗运作的复合型人才。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打造实践型教学模式就成为了必然趋势,简而言之就是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案例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同时有效的促进社会进步。

(二)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

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在教学方法上必须进行较大程度的革新。重点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中,较为灵活,避免生拉硬套的情况出现。本文认为,通过“以案说法”的方式,将枯燥乏味的法律条文通过实例展现出来,并引导学生充分掌握相关知识,了解法学相关原理,并且能够通过实例提升与社会现实结合的分析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一个实例都要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在实际的工作中,能够导致案件变化的因素很多,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并不是特别容易把握。因此,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也要注意与实际联合起来,尽量避免天方夜谭的情况出现。

三、总结

本文对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模式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各个地区的高等职业院校已经在教育模式上进行了一定的改革,而且解决了较多问题。今后的工作重点应该在一些细节,比方说学生的心态等等,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章梅娟.法学职业教育中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