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气象调研工作计划

气象调研工作计划

时间:2022-04-04 07:51:28

气象调研工作计划

气象调研工作计划范文1

(一)综合办公室(应急办)职责

1.负责目标管理、文秘、机要、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统计、档案、保密、网站、办公自动化、信访、计生、扶贫、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维稳、创卫爱卫、后勤服务;

2.负责人事、教育培训、考核奖惩、职称、机构编制、劳动工资、社会保险及离退休干部职工管理;

3.负责综合性工作计划、总结、制度,并监督、检查、督办;

4.负责精神文明建设、党建工作、廉政监督;

5.负责计划财务、基本建设、国有资产管理、会计核算、经费预算执行、财务结算、票据使用和管理等;

6.负责气象依法行政工作,承担气象行政复议、行政应诉、转办、协调和监督检查;

7.负责安全生产工作、气象标准化管理及气象学会工作;

8.负责舆情监督管理、气象宣传及对外联络工作;

9.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二)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职责

1.组织相关单位和专家进行会商,对灾害发展趋势进行研判和评估;

2.拟定应对气象灾害行动方案;

3.传达上级机关和指挥部指令,负责指挥联络和协调工作;

4.组织召开全体或部分成员单位会议,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研讨工作;

5.负责相关信息的汇总及上报;

6.对应对处置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

7.督促指挥部成员单位制定和完善相关应急预案,负责落实气象灾害应急联络员制度;

8.完成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交办的其它任务。

(三)防灾减灾科职责

1.负责气象业务和公共服务管理工作,做好组织与协调;

2.负责防灾减灾管理,组织拟订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工作;

3.负责组织指导城乡气象工作,组织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4.负责镇(街道)气象工作站、气象协理员等社会化队伍组织管理工作;

5.负责预警信息管理、气象设施建设和探测环境保护、仪器设备运行管理;

6.负责组织气候资源的综合调查、组织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重大气象灾害评估等工作;

7.负责农业、果业保险理赔气象服务工作;

8.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四)防灾减灾服务中心职责

1.负责全县气象灾害预防、预警、应急工作;

2.负责组织、指挥、协调、监督相关职能部门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3.建立气象灾害预警联席会议制度,做好预警联动工作;

4.负责协调气象灾害预测预警及信息工作。

(五)气象台职责

1.负责业务观测、天气预报、气候资料分析应用、气候区划和评价、情报服务工作;

2.负责决策气象服务;

3.负责重大活动、突发公共事件预报预警信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灾情收集上报工作;

4.负责气象探测资料传输及数据质量控制;

5.负责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期间天气监测和预报;

6.负责通信网络和设备的维护、安全管理;

7.负责气象影视产品的采编加工、气象资料档案管理工作;

8.负责业务科研、相关新技术的开发应用;

9.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六)xx气象台职责

1.负责全县xx气象服务平台建设;

2.负责xx气象服务技术保障,开展猕猴桃生长期气象精细化服务;

3.负责猕猴桃与气候研究、气象防灾技术培训及推广;

4.负责xx气象灾害调查和评估等工作。

(七)气象服务中心职责

1.负责为农服务、公众服务产品的制作;

2.负责旅游、交通、能源等专业专项气象服务;

3.负责气象科普知识教育培训工作;

4.负责指导镇(街办)气象工作站业务服务开展,组织协调气象信息员等社会化队伍教育培训;

5.负责制订重点工程建设、重大活动以及重要专项服务的气象保障服务方案;

6.负责气象灾害监测点、显示屏、预警大喇叭等设施设备建设和保障维护工作;

7.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八)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职责

1.负责人工影响天气管理协调,综合能力建设及年度实施方案制定实施工作;

2.负责编制人影发展规划,制定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法规、规章、制度等工作。

3.负责组织开展人影作业,指挥作业队伍建设;

4.负责人影科学研究、新技术开发应用及教育培训工作;

5.负责人影装备、人员及安全安全管理工作;

6.负责作业信息收集上报及效果评估工作;

7.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九)科技服务中心职责

1.负责制定气象科技服务与产业发展计划、阶段性目标任务等工作;

2.负责气象科技服务项目研究开发、利用、推广;

3.负责专业服务产品开发,气象信息咨询服务及计量检定与保障;

4.负责气象影视制作等媒体气象服务、天气预报节目广告业务;

5.负责开展升放系留和无人驾驶气球服务;

6.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十)西安市xx县华云防雷电装置检测所职责

1.负责贯彻落实国家防雷减灾法律、法规,承担省、市防雷减灾机构布置的任务;

2.负责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管理,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开展年度安全检测工作;

3.负责防雷减灾决策气象服务,雷电灾害监测、新技术应用推广工作;

4.负责新(改)建建(构)筑物防雷设计技术审核、随工检测及竣工验收工作;

5.负责开展防雷技术指导、咨询服务、防雷安全技术培训及防雷科普知识宣传;

气象调研工作计划范文2

为尽快完成今年上级下达的非常规型工作重点任务和上级领导部署的临时性工作任务,特制定此分工。近期非常规性业务较多,但重点是“2011年中小河流防汛精细化气象预报服务试点工作”、“海南省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写”、“乡村气象服务专项建设”三项内容,该分工主要也是围绕以上内容展开。

二、主要任务

1、海南省2011年中小河流防汛精细化预报服务试点工作灾害区划评估。

(1)开展中小河流洪涝灾害风险区划

(2)建立流域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模型

(3)流域洪涝灾害风险评估试验

2、海南省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写

完善台风、暴雨气象灾害风险性评价与区划,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分区工作,进行综合防御区划,并编著相关章节,编写防御非工程性和工程性防御措施,绘制海南气象灾害台风、暴雨区划、分区图,汇总气候、防雷相关风险性与区划材料。

3、乡村气象服务专项建设

(1)一种设施农业或特色农业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2)一种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区划

(3)县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

三、任务分工

(一)总体设计组

负责人:***、***

负责任务的实施,方案的总体设计,负责部门间协调沟通,负责总体的技术指导。

人员:***,负责技术指导、项目管理,对外协调沟通。***,负责实施方案的设计,技术流程制定指导。

(二)中小河流组

负责人:***

负责海南省中小河流试点工作中灾害部分相关工作任务实施。

人员:***、***、***(重点实验室联合培养研究生)。

(三)乡村气象服务组

负责人:***

负责乡村气息气象服务建设相关工作的具体实施。

人员:***、***、在研生(重点实验室联合培养研究生)。

(四)防御规划编写组

负责人:***

负责海南省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写。

人员:***、***、在研生(重点实验室联合培养研究生)。

四、进度安排

1、中小河流

2011年2月15日前,完成实施方案,上报预减处。

2011年3月31日前,选取试点流域,收集相关资料;初步开展流域洪涝灾害风险区划研究。

2011年5月31日前,基本完成流域灾害评估区划和流域灾害评估模型建立工作。

2011年6月1日~8月31日,流域灾害评估业务试验。

2011年9月1日~12月31日,总结试验成果,改进、完善相关方法模型以及业务流程。

2、乡村气象服务

2011年4月30日前,完成实施方案。

2011年9月30日前,设施农业或特色农业风险区划。

2011年11月30日前,主要农业气象风险区划。

3、防御规划编写

2011年4月30日前,完成实施方案。

2011年7月31日前,完成综合灾害防御区划。

2011年9月30日前,完成灾害防御分区。

2011年11月30日前,完成全稿。

 

 

 

 

 

 

 

附件:所领导对近期生态遥感工作指示批示

1、 加紧三亚卫星站接收前期准备工作;

制定值班制度和业务流程。派技术人员去广州、北京进行第二次培训。邀请卫星中心、地面站专家来琼授课。

2、按照省局《2011年中小河流防汛精细化气象预报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按进度开展中小河流洪涝灾害风险区划;

3、《海南省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写:综合评价。。。

4、《台风灾害风险区划》:结果验证。。。

5、中国局气象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海南橡胶风害实时评估系统建设与应用 》;

6、台风灾害评估:应急值班、业务系统运行、评估报告;

7、两行业专项:卫星中心《热带气旋的遥感监测分析技术研究》、热带所《南海热带云团活动及其强风的监测和预报技术》;

气象调研工作计划范文3

一、新时期加快我区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新时期加快气象事业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气象事业对国家安全、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性作用。按照建设“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强化探测观测基础,提高预测预报水平,加强科技创新,健全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气象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和支撑能力。

(二)总体目标:至2015年,初步实现气象业务现代化,使区气象局具有全市一流的装行、一流的技术、一流的人才和一流的气象台站,更好地为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统筹发展,加强气象基础能力建设

(一)加快新型立体气象监测系统建设。根据灾害性天气监则预警和城市、海洋气象服务的需求,期间全区建设4个自动气象站。在地质灾害多发地带和洪涝灾害易发地带、重大水源工程设施及其上游和主要人工影响天气第三区域设立5个自动雨量站。城区布设雷电监测仪。到2015年基本实现8—10km网格的气象要素等监测网,提高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各级政府要按照“统一规划、共同建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要求,将新型立体气象监测系统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加大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力度。区气象局要会同有关部门规划全区新型立体气象监测系统总体布局,各部门自建的气象观测设施要纳入总体布局,由气象部门实行统一监督、指导。

(二)推进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围绕综合气象观测、气象预报预测和公共气象服务需求,加快新一代气信息网络系统工程建设,建立统一的气象通信和信息存储、分发系统,充分发挥气象信息网络资源优势,实现观测数据共享。气象部门负责协调水利、水文、海洋、地质、环保、农业等部门的气象观测数据共享工作,建立资源互补、信息共享的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综合效益。

(三)完善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建设。以提高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准确率为核心,充分利用卫星、雷达、自动气象站和闪电定位探测资料,完善台风、暴雨、寒潮等灾害性天气预报系统,加快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系统建设,推进预报精细化进程,提高重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预警预报能力。加强对重大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建立完善短期气候预测业务系统,重点提高季节预测水平。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气象部门建设相应的气象监测预警系统,进一步提升对各类气象灾害及衍生灾害的预报预测能力。

(四)加快重大气象灾害及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应急响应体系建设。各级政府要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将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纳入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组织制定重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应急预案,配备应急气象服务保障设备,区气象局要配合一个车载移动气象应急观测预报台,提高对灾害性天气及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

(五)大力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围绕提高气象预报预测能力,综合利用卫星遥感、雷达探测、数值模式等新技术,加强气象灾害预测、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生态与农业气象等科研和技术开发,重点研发台风、暴雨、海洋气象等预测技术,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区科技部门要支持气象部门对影响我区灾害性天气系统的发生机制、预测和防御等科学技术研究,将气象科研内容列入当地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并给予科研投入支持。气象部门要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合作,建立和完善科研与业务有机结合的机制,促进气象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三、强化服务,充分发挥气象综合保障作用

(一)加强气象防灾减灾预警服务。各级气象部门要根据《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认真做好台风、暴雨、冰雹、雷电、干旱等重大灾害性天气的预警服务,做好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森林火灾、海上事故、公共卫生、化学污染及核污染等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救援气象保障服务。加快建立气象预警体系资料探测系统、气象信息移动接收与处理系统、预报服务分发系统,制定气象灾害预警响应业务流程,开展气象灾害调查和影响评估工作,增强气象服务的主动性、及时性和准确性,为各级党政部门指挥防灾抗灾提供决策依据。

(二)推进气象信息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区气象局要积极拓展服务领域,改善服务手段,丰富服务产品,提高服务质量,规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和气象预报等制度,并充分利用报刊、互联网等各种渠道广泛宣传气象防灾减灾知识,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及时、丰富、准确的气象信息。通过培训,着重提高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森林火灾、海上事故等救援组织系统人员对灾害性气象响应能力。各有关部门要支持气象部门加强广播、电视、手机短信息、电话语音答询等气象服务系统建设,建立健全农村、海上气象警报服务网络,在公共场所、交通要道设立5个左右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扩大气象信息的覆盖面,积极推进气象信息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各媒体要依法积极配合气象部门做好气象信息的播发工作,提供畅通的传播渠道,确保气象信息的播出时间,并及时插播预警信息,提高气象服务的时效性。

(三)强化生态与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加强对影响农业的重大气象灾害监测和预报服务工作,建立和完善农林业病虫害、森林火险、作物产量和粮食安全等气象预报预警系统。进一步发展“农网”等社会化服务手段,充分利用精细农业气候区划等新成果,开发和推广新作物、新品种的农业气象指标和适用技术,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供优质的服务。

(四)加强海洋气象服务。抓紧沿海及台湾海峡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区支系统建设,争取建立DVB—S卫星遥感资料接收系统。建立海洋气象通信网络系统。积极开展海洋运输、海洋渔业,港口建设、滨海旅游、海上搜救和海上环境保护等气象服务,为海洋经济、海上安全、两岸通航和海洋资源开发等提供保障。

(五)拓展城市、公共卫生、交通、旅游等气象保障服务。开展城市气象灾害、城市环境气象、重大社会活动、旅游景点等预报预警服务。在城区与部分乡(镇)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和紫外线、大气降尘、酸雨等特种气象观测,并建立相应的预报方法和服务流程。气象、卫生、环保等部门要合作开展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对疾病发生规律、病理影响机理的研究,建立气象环境变化对疾病发展影响的业务服务系统。交通部门要加强与气象部门协作配合,建立交通气象灾害监测网和预警系统,提高交通安全气象保障能力。

四、合理开发,充分利用气候资源

(一)做好气候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工作。建立气候资源区划和开发利用服务系统,开展风能、太阳能等监测、普查、评估和区划工作,重点开展沿海地区及南日岛屿风能的精细化评价,积极开发和推广光、热、水、风等气候资源应用技术,为我区可再生能源的规划、建设和运行提供气象服务。区气象局要依法组织对城市规划编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工程建设、重大区域经济开发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为项目建设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提供科学依据。

(二)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统一协调的人工影响天气指挥和作业体系,建设人工影响天气服务系统,将作业安全责任制落到实处。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关键技术课题的研制,全面了解区的空中云水资源的总量和地理分布,积极开发和利用空中云水资源,根据抗旱、水库增水和特种农业生产的需要,组织开展人工增雨、防雹等作用。建立和完善人工影响天气应急机制,拓展林林防火、城市高温、严重空气污染、重大活动保障等人工影响天气服务领域,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防灾减灾、趋利避害的作用。

五、强化措施,保障气象事业发展

(一)切实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要将气象事业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加快气象事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听取气象工作汇报,研究解决气象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气象工作,加强协调和配合,共同促进气象事业加快发展。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继续完善与气象部门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区财政要切实加大对气象事业的投入力主,将增强气象能力的项目建设投资和相应的运行经费、气象部门执行地方津贴补贴等政策所需经费,分别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财政预算,并建立健全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做好气象部门职工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工作。

(三)推进气象依法行政工作。认真贯彻实施《气象法》、《省气象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完善相关配套规章制度。各级政府及规划、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要依法加大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力度,将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范围纳入城市、乡镇和开发区规划,及时制止和纠正违法行为。在审批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范围内的建设项目时,要事先征得气象主管部门的同意,防止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受到影响和破坏。要进一步加强雷电灾害防御的管理,加大农村防雷减灾的工作力度,严格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认真落实防雷装置的安装和检测等安全措施。广电、通信、建设、安监、公安、消防、民航等部门要积极支持气象部门依法管理气象信息、防雷减灾、人工影响天气、施放气球等活动。各级气象部门要严格执法,加强监督,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气象调研工作计划范文4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气象事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的建立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虽然加大了培训力度,但仍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根本原因就是培训能力与气象事业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不匹配。因此,改进当前的培训工作,制定有效的培训政策和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气象业务培训发展概况

气象业务培训对象覆盖了全国各省、区、市气象局及直属单位。培训对象包括高、中、初级职称的业务、科研和管理人员。

从2002-2007年的培训量统计看(见表1),干部学院业务培训办班数量平均每年以12.8%的速度增长,培训天数平均每年以21.5%的速度增长,培训人数平均每年以15.0%的速度增长,培训人/天数平均每年以19.1%的速度增长。

其中,培训天数的年增长率明显高于培训班期数的增长率说明长班增多或培训时间延长了,反映培训内容更丰富了;培训人数的增长率高于培训班期数的增长率说明平均每期培训班培训的人数增加了,反映培训班每班的人员容量增大。

从2002-2007年的培训内容看,每年培训的专业领域从2002年的9个增加到近两年的15个;培训班型也从2002年的19个增加到2007年的31个。经过近些年的实践,已形成了一部分程度高、相对稳定的培训班型,如:气象基础知识培训班、天气预报业务骨干高级研修班、气候监测诊断预报和气候变化培训班等。与此同时,还依据实际业务的需求,动态调整培训班型和培训专业方向。

近几年,综合气象探测、生态与农业气象、大气成分、雷电和空间天气等业务领域的培训班每年也都办1-2期,另外还增加了气象灾害防御和应急管理、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奥运气象服务等方面的培训内容,以满足国家和行业部门的专门需求。

将2002-2007年每年的气象业务培训班划分成高级、中(初)级和气象基础知识培训三类(见表2)。高级培训班的比重有所上升,从2002年的13%上升到2007年的19%;2004年以来则变化不大。

二、发展中的问题

表1显示,2002-2007年业务受训(面授)人员达9,097人次,而在国家和省级工作的气象业务科研人员就有1万多人,这两个数字可说明,若国家和省级气象部门的业务科研人员每人短期轮训1次,周期约为6年。这种速度和规模跟不上业务技术的发展,也满足不了当前气象事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在每年的培训需求调查表中,各单位都提出了许多新的班型要求和办班需求。由于受培训资源的限制,许多班型和培训需求无法列入培训计划。

目前干部学院的业务培训只有天气预报业务和新一代天气雷达原理与应用方面的系列培训,而气候、生态与农业气象、人工影响天气等领域的培训还缺乏系统性或层次不清,甚至有些业务领域的培训一直没有开展,如气候资料业务和气象决策服务业务等。

通过座谈和交流,许多学员反映我们的培训不解渴,偏重理论,不能马上解决实际问题。这与教师知识结构的局限性以及培训班策划不到位有密切关系。

表2可见,到2007年,高级培训班只有8期,仅占全部培训班比重的19%。这与干部学院主要承担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的定位是有差距的。

三、分析与思考

在气象业务培训的运行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供与求”的矛盾,需求决定培训,培训也会刺激需求的增长。当前,在培训与需求的供需矛盾中,仍处于培训满足不了需求的状态。快速增长的需求给我们培训工作带来更大的挑战,也给培训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为此我们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需求,查找不足,调整思路,统筹规划,提高能力,促进培训事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国家、政府和公众对气象工作的要求不仅范围宽了,而且层次高了。广泛和高层次的社会需求,考验着气象部门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科技创新能力、人才素质以及业务运行效率,同时也为新时期气象工作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课题,并扩大了气象事业发展的空间。

当前,气象事业发展已经从追求建设的规模、速度和技术水平,转到追求建设的速度、规模、质量的高度统一和发挥现代化建设效益上;从注重仪器装备的现代化,转到仪器装备、科学技术、事业管理、人才队伍的全面现代化上;从以建设为主到以发展为主,转到注重发展的内涵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上。

气象部门作为一个科技型、基础性的社会公益性部门,推动事业发展需要以下几种类型的人才:

一是专业造诣较深、在国内外同行中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

二是业务技能精湛、熟练掌握一流技术装备的业务技术人员;

三是综合素质过硬、决策能力强和专业水平高、德才兼备,能驾驭全局的优秀领导干部。

当前气象业务培训需求增长的几个主要因素是:

一是推进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和发展现代气象业务所派生出一系列的培训需求;

二是气象科研、业务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培训;

三是一线高级气象专门人才的岗位培训和事业发展所需的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人员培训;

四是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训;

五是行业气象事业发展和国际气象专业人才培养。

培训需求除了范围外延和数量增加外,对培训质量的要求也在提高,主要表现在:

一是由知识获取转向综合能力的提高转变;

二是由课堂讲授向多元互动培训转变;

三是由单纯组织派遣向自我需求转变;

四是由重视考核向科学管理转变;

五是由单纯获取证书向素质全面提高转变。

业务培训能力不足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外因主要是投入不足,如培训经费增长大大低于培训业务量和培训需求的增长,基本建设项目投入跟不上培训规模的发展。内因主要体现在:思想不够解放,发展步子迈得不够大;培训环境和专业教学平台建设缓慢,培训内容和规模跟不上业务培训需求的发展;专、兼职教师队伍发展与整合缓慢;培训的策划工作不到位,缺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也缺少与现行现代气象业务相当的教学实习实验环境;教材建设相对滞后。以上虽是客观因素,但根本原因还是人的因素。

在培训需求与供应不平衡的情况下解决的途径有两条,一是调整结构、整合资源,二是优化配置、加大投入。要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培训的作用,使基础培训更多地采取远程培训的方式进行[1][2],在资源制约的条件下,面授式培训更多面向中高层次人才培养。要依据气象科技的发展需要,争取中国气象局及相关部门加大对教育培训能力的投入,形成业务技术进步和教育培训的发展良性互动发展的局面。

气象业务培训涉及到气象系统的业务、科研、管理、服务等各方面的各层面上的人员,应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气象事业发展目标、形势和任务出发,以业务培训需求调研为基础,确定教育培训目标,制定出相应的整体规划,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动态跟踪,随时进行业务培训计划的调整和补充。业务培训部门要根据职业教育“目标明确、专业针对性强、类型层次多、教学内容起点高”的特点,从气象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设计和建立一个完善的业务教育培训模式,包括:业务培训科目指南和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培训对象设计的课程体系和培训科目;根据不同层次的需求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培训方案;以及教学管理、师资培训、培训质量与效果评估等内容。

就气象事业人员队伍结构情况看,高层次人才、一线高级专门人才和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是气象人才队伍中的重中之重。气象业务培训工作应紧紧围绕着这三类人才的需求,依据其不同的特点,开展培训活动。一线高级专门人才和复合型技术能手的继续教育与培养应该逐步成为干部学院培训的主体[3]。

应建立一套以需求作为导向教育培训新模式,即依据需求策划,按照需求实施,立足于需求进行评价。根据培训需求的多样性,拓展培训方式,开展灵活多样的培训;根据培训动机个性化需求,从不同岗位、人员的不同特点出发,推出个性化菜单[4][5],组织分层分类培训;根据培训效果全面化需求,对整个培训过程进行全面管理和科学组织,切实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都要及时进行调查分析,根据调查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设计科学的培训方案,使培训目标、培训需求、培训对象三者有机统一,实现因需施教,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业务培训工作能否满足中国气象事业发展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要,教育培训理念的转变和机制创新是关键因素。继续教育是针对不同专业、不同水平、不同工种的人员所开展的教育活动,培训是使人员得到其目前工作所需要的能力,使某些影响工作绩效的行为得到改变。培训机制的创新是满足培训需求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机制创新应围绕建立现代培训制度来开展,以健全的制度来规范培训行为[6],提高培训水平。其中包括:建立岗位任职资格制度,从应急培训向系统培训转化;建立教育培训激励约束机制,如各级各类干部和业务技术人员的素质标准体系,教育培训的考试考核和学分制度,在职人员学习与业务相结合的相关规定等;建立促进培训质量提高的教育培训质量评估体系[7][8];加强培训基地建设,优化教育资源,不断提高教育培训质量与效益。

气象调研工作计划范文5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3号),加快我省气象事业发展,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我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全国气象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暴雨、洪涝、干旱、风雹、雷电、高温、冰冻、大雾等气象灾害,及其引发的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农作物病虫害、流行病传播等,直接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严重影响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据统计,全省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2%至4%。随着我省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电力等系统和行业,对气象保障服务和气候资源利用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加快我省气象事业发展,对于趋利避害,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进一步强化气象观测基础,提高预测预报水平,加快科技创新,丰富气象服务内涵,提升气象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与支撑能力,为建设“创新创业*、绿色生态*、和谐平安*”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二)奋斗目标。到2010年,初步建成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预测预报系统、公共服务系统和科技支撑保障系统,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准确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0%,气象服务覆盖面达到95%,使气象整体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到2020年,全面建成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

三、充分发挥气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综合保障作用

(一)做好公共气象服务工作。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要通过改善服务手段、拓宽服务领域、增加服务产品、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信息的迫切需要。尤其要拓宽气象信息渠道,扩大范围,最大程度地使气象信息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气象主管机构做好气象预警信号的传播工作,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多种有效形式,及时、准确地气象预警信息。

(二)做好气象灾害应急服务工作。各级政府要组织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建立健全由政府组织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的气象灾害应急机制,及时应对突发气象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大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有关部门要重点强化气象灾害预报功能,切实加强气象灾害的监测、调查和影响评估的能力建设,增强对地质灾害、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和有害物质泄漏扩散、区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突发公共事件的气象预警与应急保障能力。广泛宣传和使用气象灾情报告专用电话号码,快速收集气象灾情信息。各乡镇、村委会、社区、企业、学校等要落实责任人,负责气象预警信息的接收、传播和气象灾情信息的收集整理与报告。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要密切监视气象灾害,及时做好灾情的科学评估,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三)做好农业气象服务工作。要进一步提高乡镇天气预报准确率,引导广大农民科学安排农业生产和有效防御自然灾害。加强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对我省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及应对工作。开展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业气候可行性论证,指导农业科学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建立粮食安全气象预警系统,进一步完善农业气象灾害预警、评估和粮食产量预测业务,开展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发展趋势预报。各地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时,要认真考虑气象因素的影响,充分听取气象主管机构的意见。要加快建立农村气象警报服务网络,使气象灾害警报信息能及时进村入户,最大限度地保护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四)做好城市、环境和公共卫生气象监测与服务工作。要开展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及时城市气象灾害信息,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加强气象与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卫生等部门的合作,积极开展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对城市建设、环境污染、疾病发生规律等方面的影响评价和应对措施综合研究,开展病毒传播、大气环境质量、大气污染扩散和危险化学品泄漏的气象监测预报和评估,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环境事件、安全事故等提供应急气象保障服务。

(五)做好交通安全气象保障工作。气象、公安、交通、民航、铁路等部门要加强协作,建立健全交通安全气象保障工作机制,共同加强交通安全气象监测配套设施建设,开展交通气象预警服务,为运输业、渔业和旅游业等的安全和交通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提供实时气象保障。加强航空气象业务体系建设,提升航空气象服务能力。省政府文件

(六)做好防雷安全工作。各级政府要把加强防雷装置建设作为预防雷电灾害的重要基础,加强易燃易爆场所、航空、广播、电视、计算机信息系统、电力设施、通信设施和各类人口聚集场所防雷设施的建设,严格落实防雷责任制,加强防雷知识的科学普及。要针对农村雷击伤亡事故多的特点,加快建设农村雷击灾害高发区域的防雷装置。要严格执行新建、改建、扩建项目防雷装置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制度。认真执行防雷装置定期检测制度,主动申报防雷装置的定期检测,对产品质量不合格、安装不规范的,要及时整改。防雷工程设计必须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技术规范,施工单位必须主动接受气象主管机构的监督和指导,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未经验收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遭受雷电灾害的有关单位和城乡居民,要及时向当地政府及气象主管机构报告灾情,并协助做好雷电灾害的调查、鉴定和上报工作,严禁迟报、漏报和瞒报。

(七)做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要建立省、市、县三级人工影响天气指挥和作业体系,适时、适当开展扑灭森林火灾、降低空气污染等级、减轻城市高温天气灾害等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要在农业用水、城市供水、工业用水缺乏地区以及高森林火险等级林区,积极组织开展人工增雨作业。要增加地面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在易旱地区、大型库区、农作物主产区和重点林区建设作业基地,逐步建立和完善飞机、火箭、高炮相结合的立体作业体系。要加强空中云水资源的监测评估和开发,加强消雹、消雾、消雨等试验研究和探索,逐步实现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由单纯的增雨抗旱向抗旱减灾、防雹减灾、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等多领域转变。

(八)做好气候资源的普查和规划利用工作。要加强气候资源的普查工作,对重点地区进行区域高分辨率普查,形成完整的气候资源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进行气候资源区划。气象主管机构要负责组建太阳辐射、电力强度监测网,开展风能、太阳能资源的普查和可利用资源评估工作,为制订和修订风能、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为风电场的勘察、选址和太阳能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持,为风电场的建设、运行、调度和太阳能的利用提供实时气象监测和预报服务。

(九)做好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气象主管机构要依法组织对城市规划、国家和省重点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对工程项目的实施和重要工程设施造成不良影响,或对城市气候资源造成破坏而导致局部地区气象环境恶化,确保项目建设与生态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省气象主管机构要会同省有关部门抓紧制定气候可行性论证的具体实施办法。

(十)做好气候变化、生态气象和大气成分服务工作。要深入开展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能源、水资源和公共卫生安全等的影响评估以及应对措施研究,不断提高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要应用卫星遥感,加强对自然灾害、农作物、森林、大气成分、水体、土地等的生态气象监测,及时生态气象监测公报。加强对温室气体、气溶胶、紫外辐射、负离子、酸雨、臭氧等大气成分的监测、分析和预报,为保持气候系统和生态环境的稳定提供服务。有关的工程建设项目在进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时,应当按规定使用气象主管机构提供或者经其审查的气象资料。

四、加强气象综合服务能力建设

(一)加强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建设。各级政府要将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不断提高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和水平。要大力加强气候观测系统和天气雷达、雷电监测网、生态气象观测网、农业气象观测网、大气成分观测网、交通气象监测网,以及设在城区、乡镇、农村和重点林区的中尺度自动气象站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全省要力争在3年内实现每个乡镇至少布设1个自动气象站,满足局地中小尺度突发性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的需要。省、市两级要尽快建立车载气象灾害应急观测系统。

(二)加强气象信息共享能力建设。要加强气象及相关信息的共享能力建设,为预测气象灾害提供科学依据。气象主管机构要负责气象信息的共享工作,充分发挥气象信息网络资源优势,建立连通相关部门的气象信息存储、分发、共享平台,国土资源、农业、林业、水利、民政、测绘、地震、环保、交通、铁路、民航等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气象信息平台,积极提供和共享气象相关的信息。

(三)加强气象预测预报能力建设。要加强气象预测预报系统建设,加大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建设力度,不断提高天气、气候预测预报的准确率。以省防灾减灾科技中心建设为依托,建立和完善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预警系统、精细化天气预报系统、旱涝灾害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相关灾害气象预警系统、交通等专业气象预警系统、大气污染、病毒扩散和危险品泄漏气象预警系统等建设,增强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的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

(四)加强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各级政府要把公共气象服务系统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范畴,进一步强化气象公共服务职能,加快气象事业现代化进程。加强气象短信平台、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制作系统、天气预报12121系统、气象警报广播网等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市、县两级要在人口密集的场所和居民区设立气象灾害预警电子显示屏。在气象灾害易发时期,各级广播电视部门要增加气象信息播放的时间和频率,及时插播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五)加强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在实施我省重大科技计划中重视气象领域的科学研究,切实加大对气象领域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支持力度,加快气象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加强气象开放实验室、科研机构基础设施、野外科学试验基地、气象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等科技设施建设。要重点支持气象及相关灾害的监测预警技术开发研究,提升我省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五、提高气象工作总体水平

(一)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气象事业的发展,切实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认真研究解决涉及气象事业发展的问题。对未设立气象机构的县,根据实际需要,由所在设区市气象局商当地政府视情组建。各地还应根据人工影响天气和防灾减灾工作的需求,建立健全人工影响天气和防灾减灾组织机构,充实必要的专兼职人员。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力发展地方气象事业。要将地方气象事业的基本建设投资纳入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地方气象事业发展和增强气象能力建设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以保障其充分发挥为当地政府决策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各级财政要切实加大对气象事业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稳定增长的地方气象事业财政投入机制。要加大对重大气象工程、气象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项目建设运行的投入力度。按国家有关规定做好气象部门职工的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等社会保障工作。

(三)加强气象法制工作。推进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雷电灾害防御等法规建设,加强气象执法体系建设,规范气象行政执法行为。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和规范气象监测预警、人工影响天气、雷电灾害防护、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信息、施放气球等活动。要依法强化气象主管机构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严格按照国家规定保护好气象设施及探测环境,严禁非法从事气象探测活动。加大气象法制宣传,加强气象科学知识普及,提高全社会气象法律意识。加强气象业务的标准化工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将综合气象观测、气象仪器设备和气象服务技术等气象地方标准,作为公益性项目予以支持。

气象调研工作计划范文6

【 关键词 】 成品油;顺序输送;混油界面;调度;优化

1 调度计划自动编制程序设计

手工计算制定调度计划需要进行大量的试算,工作即耗时又枯燥,且效率低下,因此必须实现调度计划编制的程序化,以满足快速、准确的需求。本文在考虑管道的水力工况约束和混油约束的基础上建立了调度计划自动编制软件。

1.1 程序简介

以具有多个注油站和多个输油站的西部成品油管道为研究对象,从研究管道调度计划的制定原则开始,进行了管道的模拟计算,开发了调度计划编制程序。

本软件的设计使用Visual Basic计算机语言编制,在数据的处理上应用了Excel数据表,使软件的数据操作更加容易。在整个软件系统中,应用了五个模块:数据的输入模块、数据传递模块、各种工况的计算模块、图形的输出模块、数据结果的输出模块。在系统结构方面应用顺序结构的优化设计,应用了VB中的Picturebox控件作为图形容器来实现对数据库的数据显示、复制和编辑等功能。

1.2 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数据结构与模块的关系如表1。本系统的数据处理模块包括数据的输入模块、数据传递模块、各种工况下数据计算模块、图形的输出模块、数据结果的输出模块,1.3 程序功能说明

成品油调度优化软件是用Visual Basic 语言开发的,实现了对分输油计划、分输时刻、各站管道里程、混油段距始端位置等因素的计算模拟分析,其中的每个参数可以灵活输入,这有助于更准确的理解不同情况下成品油各种工况下与分输时间的关系,在结果输出上实现了Excel的方式保存,便于以后查阅,在图示结果的输出上更能直观的表达成品油的分输过程。

1.4 程序设计流程图

软件总体设计采用顺序结构使得程序设计简单,层次比较清晰,顺序结构计算图,程序界面说明:成品油输送调度计划自动编制程序的界面主要包括:基本参数配置界面、主界面计算数据输出保存界面等,基本数据的输入是进行成品油计算的前提条件,根据输入的基本数据,软件进行下一步的参数计算。需要输入的基本数据包括:管道里程、混油界面位置和分输流量初始计划等。

2 调度计划制定实例分析

以西部管道成品油输送为研究对象,对其工艺及油品输送情况进行研究,从编制调度计划入手,探讨了具有多分输站成品油管道的合理运行调度问题,调度计划主要包括几项内容:

(1)上一个周期结束时,各站间管内各种油品的总量;(2)下一个周期内,各注入站的输量和各油品的输送总量,并从管道安全角度提出个分输站的合理分输总量和分输流速;(3)确定各注入站和分输站中某种油品的具体注入、分输时间;(4)跟踪计算管道中油品混油界面的位置;(5)全线输送完成后,确定各种油品的剩余量、混油总量和混油剩余量。

以下是西部管道成品油输送制定的调度计划的部分内容。

2.1 管道初始状态

界面位置表示油品批次始端距首站的位置,本次分输管道初始状态界面位置可以看出,第一次停输后,管道的初始状态共有7个批次;第二次停输后,管道共7个批次。

2.2 分输需求指令

调度计划人员从管道沿线各油库部门得到制定计划时间周期内的部分油品需求指令表根据需求指令表,软件修改制定新的分输计划。

2.3 分输计划的输出

(1)顺序输送运行批次带状图

图中直观的表示了管道运行中的分输操作、不同时刻和不同位置的分输流量以及输送油品的种类。图中横坐标为时间,即运行计划的起始时间和终结时间,纵坐标为管道各站场与管道起点的距离,斜线代表混油起始界面在管道中的时间与位置关系。

(2)混油界面到站图

准确跟踪混油界面位置是至关重要的,通常各分输站都不分输混油段。各混油界面到站图可为站场工作人员提供准确的界面到站时间,减少取样人员的工作量。图中横坐标为时间,即本运行计划的起始、终结时间,纵坐标为管道各站场及其与管道起点的距离,斜线代表混油起始界面在管道中的时间与位置关系。

(3)分输计划输出表

3 结束语

西部成品油管道调度计划自动编制程序适用于顺序输送多种油品、多注入、多分输的成品油管道,可计算输出了顺序输送运行批次带状图、混油界面到站图和分输计划输出表,对缩短设计周期、提高设计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祎, 张道全, 刘鹏, 沈亮, 丁俊刚. 西部成品油管道末站混油切割改进措施[J]. 油气储运, 2011, 30(7): 520-522.

[2] 夏. 成品油管道的运行与技术管理[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3] 冯耀荣, 陈浩等. 中国石油油气管道技术发展展望[J]. 油气储运, 2008, 27(3): 1-8.

[4] 蒲明. 中国油气管道发展现状及展望[J]. 国际石油经济, 2009, 3: 40-47.

[5] 王昆, 陈保东等. 管道顺序输送产生混油的问题研究[J]. 油气储运, 2007, 26(8): 8-12.

[6] 蒲家宁. 管道顺序输送混油分析中的若干问题[J]. 油气储运, 2000, 19(12): 18-21.

[7] Rejowski R.J., Pinto J.M.. Scheduling of a multiproduct pipeline system[J]. Computer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2003, V27(8-9): 1229-1246.

[8] Rejowski R.J., Pinto J.M.. A novel continuous time representation for the scheduling of pipeline systems with pumping yield rate constraints [J]. Computer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2008, V32(4-5): 1042-1066

[9] Hane. Scheduling multi-product flows in pipelines[D]. Atlanta: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91.

[10] Jittamai. Analysis of oil-pipeline distribution of multiple products subject to delivery time-windows [D]. Texas A&M University, 2004.

[11] 黄华军,王耀钧,姜丽清.网络钓鱼防御技术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2,(04):30-35.

[12] 季一木, 康家邦,潘俏羽等.一种云计算安全模型与架构设计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2,(06):6-8.

[13] 王勇.随机函数及其在密码学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2,(03):17-18.

气象调研工作计划范文7

[关键词]芜湖市社区;气象服务;调研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芜湖市气象局正大力建设高科技、高质量和高效益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而“气象服务进社区”正是公共气象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为科学构建社区气象服务体系,全面满足社区气象服务需求,芜湖市气象局于2013-2014年通过文献收集、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及座谈会等方法,就社区气象服务开展了相关调研。

1.社区相关文献综述

我国社区概念源自西方。1933年,费孝通等在翻译帕克的社会学论文时,第一次将“community”译成“社区”。

现在所指的社区定义为由居住在某一地方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区域生活共同体。

社区的基本要素包括地域要素、人口要素、结构要素和社区文化。其基本功能有社会服务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保障功能、社会民主功能和社会控制功能等。目前国内社区类型主要有农村社区、集镇社区和城市社区。

19世纪,社区服务作为资本主义早期一种社会福利形式,首先在英国诞生。目前国外成熟的社区服务模式有英国的社区照顾、德国的“邻里之家”和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的服务模式。

目前,我国社区服务基本内容包括:面向弱势群体的社会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及面向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等。基本采用政府推动、街道主管、居委会操作及社区共建等方式来运作。

2.社区发展调研情况

2.1我国社区发展

我国社区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酝酿产生阶段(1983-1987)、普及推广阶段(1987-1993)及巩固提高阶段(1993年至今)。

我国的城乡关系经历了城乡对立、城乡差别到城乡融合的演变进程。社区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城市化,随着城镇和城市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加,社区建设已成为新形势下深化和完善群众自治的重要举措。

2.2我省社区发展

2010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城乡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及《关于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加速推进我省城乡社区建设。在省政府下发的《关于2012年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工作的通知》中,首次将社区建设及管理纳入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

《安徽省“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和《安徽省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指出:积极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加快城乡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全体居民共享的社区服务。

2010年7月始,我省在铜陵率先进行了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2011年7月,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在芜湖、马鞍山及合肥市推开。2012年我市社区改革试点在镜湖区启动。

2.3芜湖市社区发展

2.3.1社区建设基本情况

截至2012年5月31日,芜湖一市四县共拥有298个社区居委会,市区175个,县区123个。其中:

市区175个社区分布:镜湖区60个、鸠江区5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31个、弋江区30个、三山区2个、大桥开发区1个。四县123个社区分布:无为县62个,芜湖县17个,繁昌县23个,南陵县21个。

“十二五”期间,我市继续把积极拓展社区服务业放在重要位置。《芜湖市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社区建设城乡统筹推进,社区普遍实行“一站式”服务,全市社区都将建立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形成统一的城乡社区综合服务网络系统。

目前芜湖市尚未形成全市统一的社区服务体系,市区社区建设优于四县,镜湖区社区建设在全省居引领地位。2012年芜湖市出台《关于全面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对今后5年农村社区建设做出总体规划,农村社区覆盖率2013年将实现100%。

2.3.2社区实地调研情况

为全面了解芜湖社区发展情况,芜湖市局前往市统计局、市/区民政局、市信息办等调研社区情况,并重点对气象服务示范社区及社区改革试点的镜湖区社区及展了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等。

2.3.2.1藕香园社区

地处芜湖市天门山东路,占地面积82万平方米。现有住户3427户,9131人。社区内建有多种便民服务和各项文化娱乐设施,是设施齐全,功能完善,具有一定文化特色的文明社区。社区办公面积1146平方米,配备了现代化办公设施,基本实现了管理智能化、网络化。

2.3.2.2杏林社区

隶属天门山街道。社区地处镜湖区西北边,总面积38万平方米,总户数3449户,总人口9681人。下辖杏园小区枣园小区、桃园小区、梅园小区。社区地理位置优越,商业门点密布、居民小区相对集中,人口密度较大。2010年,杏林社区成为首个气象服务社区试点单位。

2.3.2.3中央城社区

隶属弋江区港街道办事处,地处芜湖市南北主轴线九华南路以西,占地87万平方米,集国际会展中心、五星级酒店、现代化商业及大型生活区为一体复合地产项目。已入住2000余户,约5500余人,总容量约8000多户,约24000余人。

2.3.2.4都宝花园社区

弋江区利民路街道办事处所辖一站式社区服务中心,东至纬二路,西至中山南路,北至红花山路,南至纬三路,面积36万平方米。截止目前共有楼栋112栋,住户2551户,是弋江区最佳居住小区之一,住户多为芜湖卷烟厂职工。

2.3.2.5镜湖新城社区(改革试点大社区)

新建居民社区,总占地300万平方米。包括:绿地新城,弋江新生活和棠梅园小区,现有住户9608户,常住居民2万余人,未来入住总人口达10万。内有夕阳湖公园、浴牛塘公园等高端配套设施。2012年,1500多平方米镜湖新城社区服务中心已建成“一站式、一窗式”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并依托社区信息化平台,率先实现网上办事大厅。

2.3.3社区建设试点―镜湖区社区建设

镜湖区是芜湖市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金融、商务、旅游中心,是全国首批社区建设示范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区及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

2007年8月,芜湖市被省信息产业厅、省民政厅批准为全省首批社区信息化试点城市,中心城区镜湖区被确定为重点试点单位。目前,社区信息化建设正向全市范围推进。试点区建立了以政府网站为门户,区直部门网站、各街道网站为补充的政府网站群,各社区也都建立网站。区电子政务平台已全面运行,并成立了全市首家“96365”居家养老呼叫中心。2012年于全市率先撤销全部11个街道办事处,设立10个公共服务中心,2013-2014年继续对公共服务中心进行整合完善。

2.3.4社区管理体制改革

2012年3月,安徽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扩大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全面推进“撤销街道”的铜陵模式,通过改革基层管理体制,完善社区治理机制。

2011年,镜湖区选择东门街道等开展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试点。2012年7月,镜湖区被省、市委列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区,并制定《镜湖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方案》。通过减少街道层级,施行扁平化管理,整合社区资源,设立公共服务中心和综合执法中心,实行“一窗式”服务,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方便百姓办事。截止2012年8月,镜湖区所有街道已基本撤除,实行区直管社区。在管理体制改革中,已出现“大社区”新模式,如镜湖新城大社区。

2.3.5社区发展关键手段―信息化

早在2001年,国家就提出了以社区建设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社区服务为切人点,建设集热线电话、因特网查询、单键呼叫为一体的智能呼叫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和服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商务部“十二五”电子商务发展指导意见》和《中共芜湖市委芜湖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等精神,芜湖市正加快推进社区电子商务发展,建设数字化城市社区服务平台。

2.3.6社区建设中存在问题

2.3.6.1观念认识问题

社区即“街道居委会+物业管理+家政+养老+医疗”服务,是社会对现代社区普遍存在的认识不足问题,部分政府管理人员及多数居民对社区概念及内涵认识不够。

2.3.6.2部门延伸服务共享不足

各部门在将服务工作延伸到社区的过程中,从自身工作角度出发,导致出现重复建设,没有实现资源共享,不利于社区规范化建设。

2.3.6.3全市社区建设水平不一

目前,我市新老社区建设差距较大,且以各区为主体单位开展建设带来了重复投资、功能不全和缺乏科学规划等问题,导致建成后多头管理。部分社区人员配备不齐,待遇不高,老城区办公场所受限等。

2.3.6.4社区服务行政化问题

目前,社区工作任务重,压力大,社区工作行政化倾向突出。据2010年不完全统计,社区承担的各项任务高达190多项。社区的服务功能、整合功能、凝聚功能和稳定功能等有待进一步提升。

3.社区气象服务发展调研

3.1国内社区气象服务

国内社区气象服务始于本世纪初,各地气象部门从科普宣传进社区入手,不断探索各具地方特色的社区气象服务模式,如:

2002年6月:南宁市气象学会在望州社区开展科技进社区活动;

2005年1月:杭州市首块社区气象电子显示屏亮相于复兴社区;

2005年7月:“科普气象站”进驻北京石景山八角社区;

2006年12月:德清县气象局将气象安全宣传展板送到振兴社区;

2009年5月:东莞安全气象社区(村)示范创建工作被中国气象局列入全国安全气象社区(村)示范建设试点;

2011年6月:沈阳市气象局利用全市社区既有467块公益栏,向社区居民气象信息;

2011年7月:“香港社区天气信息网络”获英国皇家气象学会奖;

......

中国气象局《气象发展规划(2011-2015年)》在“深化城市气象服务”中,明确指出将推进城市社区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加快构建国家重点城市群的气象灾害监测防御体系。

专家探索我国未来气象服务的提供模式将由政府、私人和社区共同提供。而气象服务的社区供给则可能通过非营利组织提供、自愿合作提供及社区机构提供等不同方式。

3.2芜湖社区气象服务

3.2.1芜湖社区气象服务回顾

2010年5月26日:气象服务首次进入杏园社区,安装了气象预警显示屏,聘用了首位社区气象信息员。定期开展需求调查、科普宣传及座谈会等活动。

2010年7月5日:气象服务走进官陡街道光明社区,安装了气象预警显示屏,赠送电脑一台。

2011年9月16日:气象服务进入鹰都花园小区,安装了气象预警显示屏;

2012年5月:芜湖市气象局、文明办、民政局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示范社区建设的通知》,共同建设气象灾害防御示范社区。截至2012年8月,全市已建设34个气象灾害防御示范社区,社区气象信息员达34人。示范社区均统一安装了气象预警显示屏。

2012年8月:芜湖市气象局启动研发“芜湖市社区气象服务平台”,并联合市信息办推进气象信息嵌入社区信息网络。

2013-2014年:建立并完善社区信息员队伍,气象信息服务进入示范社区。

3.2.2芜湖气象服务试点社区

2014年4-6月对全市34个气象灾害防御示范社区开展实地走访调研,并与信息员开展了问卷调查及座谈交流。目前,示范社区气象服务工作运行良好的社区数量仅有5个,比例15%,大部分示范社区处于基本维持状态,极少数示范社区未开展气象服务。而且由于全市社区处在建设调整中,导致社区的办公地点、科普场所、信息员等变动性大,信息员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芜湖社区气象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气象灾害防御示范社区覆盖面小且内涵建设不足,距离部级气象灾害防御示范社区标准仍有较大差距。

4.芜湖社区气象服务建设规划建议

4.1社区气象服务建设应完全融入当地社区规划建设

芜湖气象社区建设应以《安徽省“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安徽省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和《芜湖市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为政策引导,认真规划气象社区建设。以市区镜湖区为气象社区建设核心示范区,力争实现镜湖区社区气象服务全覆盖,并重点建设3-5个部级标准气象服务社区。

4.2社区气象服务建设应充分借力社区信息化建设资源

芜湖社区前期建设中,各部门在向社区服务延伸中,重复建设多,资源共享不足。社区气象服务建设,应规避此类规划不足问题,充分搭载和借力社区信息化建设成果,如:各级政府网站群、社区信息平台、社区LED电子屏、电子触摸屏等既有资源,逐步实现气象信息进入社区信息化服务网络。

4.3社区气象服务建设应关注社区管理体制改革

芜湖气象社区建设应关注省市两级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及社区试点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如:大社区、社区公共服务中心、“96365”居家养老呼叫中心等。气象服务应紧随社区改革的步伐,加大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力度,探索建立大社区气象模式、社区公共服务中心气象服务模式等,并通过进入社区养老服务、便民服务、教育培训服务等实践,实现气象与社区服务体系的全面对接。

4.4社区气象服务应积极助力示范社区建设

目前,各地社区均在积极创建各类示范社区,如:防灾减灾社区、科普文明社区、和谐示范社区、学习型社区等。我省“十二五”民政规划中对精品社区、示范社区、标准化社区和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均有明确计划。社区气象服务应紧密围绕部级、省级及市级示范社区建设,积极融入各类型示范社区的创建活动,切实助力示范社区的建设工作。

4.5气象社区服务建设应关注社区企业单位的服务

目前,气象社区服务建设主要针对社区的政府机构和居民群,随着社区建设的日益完善,社区内各企业单位也将成为气象服务的重点,如:学校、医院、超市、菜市场、商场、企业等。可选择设施、内涵建设齐备的大社区开展全方位气象服务试点,扩大气象服务社区的深度及覆盖面,积极探索面向社区单位组织的公益和有偿并存的气象服务模式。

4.6社区气象服务气象志愿者队伍建设

气象信息员队伍是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举措,目前我省气象信息员多集中在农村,城市气象信息员队伍亟待建设。截止2010年,芜湖市已建立12.5万人注册志愿者队伍,“十二五”期间将达到20万人。城市气息信息员应结合城市和社区志愿者建设经验,积极探索建立城市社区气象志愿者队伍,逐步完善城市气象志愿者组织,以增强社会基层防灾减灾风险意识、延伸公共气象服务链条等重要公益性职能。

气象调研工作计划范文8

关键词 高性能;计算技术;气象领域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1-0231-02

气象行业对于高性能计算的需求较为强烈,它的主要作用是应用在天气预报层次的业务运行上。因为高性能计算资源一直匮乏,这也成为制约天气预报事业发展的重要障碍。现阶段,随着高性能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性能计算技术在很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气象领域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高性能计算技术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是资源的分配及高效的管理,该项研究已经引起很多研究者的高度重视。为了提升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准确度,气象局决定采用高端的技术创建一套具有超强适用性的方案。高性能计算技术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指标。

1简述高性能计算的发展情况

高性能计算是一种比较高端的科学研究手段,其不断的发展和应用,对于经济发展及贡献度的提升,表明科技和经济水平的发展已经进入高层次的发展水平。自计算机问世以来,高性能计算机应用和高性能计算机技术的改革和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制成功为高性能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必备的物质基础和工具支撑,应用开发也进一步推进了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现阶段,高性能计算机都涉及到核武器研究、石油勘探、医疗事业、气象、灾害预报等多个领域。高性能计算机的应用成为促进科技快速发展的重要工具。

2气象领域应用的需求及特点

2.1应用特点

1)气象系统流程复杂多变,运行时间较长。气象领域涉及到不同数据的处理、模式的计算,某些环节展开计算的时间可能出现较长的时间,气象系统不同模块之间具有比较复杂的相互依赖关系。气象领域的业务系统每天会定时的循环工作。因为气象部门每天都必须向用户预报当天的情况,所以业务系统必须每天进行定时循环工作。

2)气象预报的模式必须要求结果准确,所以必须设定好较高的分辨率,物理过程细致,初始资料精准,这时计算工作量就会加大,也要适应预报的时效。这样的要求机器就必须在快速的时间内进行模式的计算,这就要求机器必须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进行计算是在三维的模式下展开,分辨率如果上升一倍,那么计算量就会增加8(23)倍。气象预报业务通常采用模块化的设计,不同模块之间具有松散耦合的关系,模块运用shell脚本进行有关参数及相关功能的调用。

2.2功能需求

根据气象系统的特点要求,气象高性能计算必须有一整套完整的流程描述,可以清晰的叙述气象数值预报所牵涉到的不同流程及定义业务的组合关系。分析气象系统模块化设计的特点得出,高性能计算用户环境必须采用shell脚本作为最小的监控单位,从而屏蔽导致某些程序模块出现的用户环境的改变,强化高性能计算用户环境的维护性和扩展性。高性能计算业务必须为气象系统配备一个引擎系统,依据流程定义从而达到自行调动实际作业的目的。也可以监控气象系统的流程执行情况,随时给出容错功能。高性能计算机必须为气象领域提供一个图形化的监控管理界面,可以允许Web界面通过远程达到对气象预报流程的监控和管理功能。可以为气象流程目前的执行情况和执行的信息等给出一个清晰的图形化显示。

3气象中心SCDHPCRMM系统

3.1高性能计算资源监视系统

气象高性能计算用户环境中的监控系统划分为业务流程、调度执行器、插入式监控组件、消息收集器四个部分。用户在编制业务流程的文件时,会依据监控流程的要求,在对应的业务系统中穿插监控的元素;调度执行器做完业务流程文件的解析之后,随后依据业务流程生成监控状态的信息表;业务流程已经定义好的监控元素和监控组件相互对应,在运行过程中会向信息总线发送状态从而对信息进行更新;消息总线整合运行过程中通过监控部件发送到监控状态的信息,随后把监控装态的信息表进行相对应的更新。

3.2高性能计算资源管理模块

1)模块构架。高性能计算资源管理模块可以划分为用户接口、资源管理、服务器及作业调度系统三个部分。开发了以Web界面的用户接口,用户可以采用相应交互的命令或在门户管理资源上查询想要获取的情况。资源管理又可以划分为资源分配与统计、计算资源记账信息库及用户三个部分。资源分配采用GCU作为计算单位实现对资源用户的分配。资源数量的分配必须根据资源分配管理规定展开,从资源使用者的特点和使用情况入手,达到合理的预分配和计算。根据时间、用户等方式对使用的资源进行粗、细粒度的统计工作。

2)高性能计算资源程序设计。高性能资源程序的设计必须满足用户对高性能计算资源的要求,可以动态的跟踪资源的使用精、细度的统计结果,可以根据用户、机械等情况对资源的使用情况随时查询,并能快速使用资源控制办法,对计算资源的使用信息进行准时的上传。计算资源统计程序安装在bccdgridsvr服务器的/grid/resourcemanager/bin目录中。

高效方便的高性能计算技术关系着高性能计算资源是否可以得到高效的分配和利用。系统管理人员可以通过SCDHPCRMM系统达到对用户、机器等各个方面的监控和统计。高性能计算系统的监视和统计结果可以指导系统管理员对资源进行科学的分配和调度,这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的有效依据。

参考文献

[1]黄瑞芳,刘俊铖,鲍振华,等.气象海洋高性能计算机测评系统研究与实现[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12,27(2):157-161.

[2]尹万旺,杨以军,周明忠,等.SW-MPIFT在气象领域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42(23):186-187,207.

气象调研工作计划范文9

同志们:

今天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xx,以及全国、全省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去年全市发展改革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研究部署发改系统如何贯彻落实市委x届十次全会精神、推动xx更好更快发展。会上,x书记、x市长还将作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抓好落实。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全面总结,客观分析,正确估价2008年发展改革工作

200x年,是xx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发展提升跨越、改革纵深推进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级相关部门及各县(市、区)的大力支持下,全市发展改革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预计全年gdp总量增加100亿元、迈上500亿元新台阶,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0亿元,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5亿元,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4亿元,增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亿元,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增长×××。

(二)决策服务得到新提升。坚持想大事、议大事、抓大事,努力为市委、市政府当好参谋助手。一是着力抓好经济运行监测预测。提交上报了季度经济形势分析、经济工作建议,为市委、市政府提出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完成《200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并报市人代会审议通过。三是加强重大问题研究。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前瞻思考、深入调研,完成《扩权强县对xx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等×××多篇调研报告,得到市委、府领导肯定,并印发《领导参阅》。

(三)规划编制取得新进展。组织实施全市"十一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牵头编制的xx"十一五"循环经济、水资源、能源发展、煤炭发展、农村公路等规划已编制完成;xx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区规划已经省发改委批复同意;气化全市、城乡统筹和县域经济规划等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天然气勘探开发和xx产业区发展等规划进展顺利。

(四)项目工作取得新突破。一是千方百计争项目。在国家和省上核准、备案个产业项目,有×××个项目被列入全省×××个重点项目,争取到位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等重大项目。二是加快推进"四个一批"重点项目。编制实施"四个一批"重点项目×××个,完成投资亿元;实施市委、市政府领导联系重大建设项目×××个,完成投资亿元。纳入省政府目标考核的×××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亿元,占年计划的×××。三是全力以赴建项目。加强对项目建设的指导、管理和服务,建立重点项目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和月报制,严格执行《重大投资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制度》。强化项目稽察,促进度、保质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迈上300亿元新台阶,达到305亿元、增长×××,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五)融资渠道得到新拓展。全力向上争取,全年共争取到位中央(国债)、省预算内资金5亿元;被纳入"十一五"中央、省预算内投资的×××个项目(含打捆项目、不含救灾项目),总投资××5亿元,其中预计中央、省投资16亿元,占总投资的×××,已累计到位6亿元。深化银政、银企合作,积极向国家开发银行申报贷款项目×××个、总投资××5亿元,申贷金额××5亿元,已落实11亿元。有效引导社会资金,通过招商引资,xx公司投入3亿元建设市垃圾处理厂。

(六)节能减排取得新成效。制定全市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强化综合协调,节能减排初见成效。预计全市万元gdp能耗下降××0×××,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分别削减23865吨、4633吨。

(七)亲民为民得到新推进。坚持倾情为民办实事、解难事。一是深入实施"十大惠民行动",共争取到位"十大惠民行动"项目资金2亿元,由我委牵头实施的8项工作都圆满完成或超额完成目标任务。二是积极投入抗灾救灾及灾后重建,争取到位灾后重建资金300×××万元,并为重灾乡镇捐款×××万元。三是扎实抓好定点扶贫,共为xx县xx镇xx村争取资金×××多万元,解决×××户×××人饮水安全,修建村道公路12公里。同时,以工代赈和移民拆迁安置、后期扶持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效。

(八)机关建设得到新加强。按照"强化管理年"活动的要求,结合我委实际,坚持以目标管理为抓手,以班子队伍建设为着力点,倾力打造"六型机关",有力地促进了工作作风大转变、服务效能大提高、对外形象大改善。

尽管去年的发展改革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但离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对经济运行和调控的把握不够,决策服务的前瞻性、主动性不强,深度和广度不够,参谋助手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二是项目工作的理念不够新、办法不够多、措施不够实、效果不够好;三是个别科室、个别地方和个别人仍然存在着作风不优、执行力不强、效率不高等问题,服务对象满意度不够高,影响机关形象。对此,我们将认真研究,切实解决。

成绩来之不易,奋斗饱含艰辛。回顾过去的工作,总结取得的成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做好新形势下的基层发展改革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五个善于":

--要善于想大事、谋全局,及时准确把握经济运行中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去年下半年,天然气和成品油价格调整后,我们及时调研并形成了《成品油与天然气价格调整对xx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上报,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采取综合措施,将调价对我市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的影响降到了最低限度。实践证明,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的情况下,只有加强重大问题研究,及时捕捉发展中出现的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才能为党委、政府提出可操作性较强的政策建议,进而在工作中赢得主动。

气象调研工作计划范文10

(一)继续加强农村气象服务网络的管理。在完善农村气象预警显示屏和大喇叭网络到达率100%,通过响率90%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好管维机制和责任,通过信息播发多样化以及与农业部门联办同发等方式,切实提高大喇叭的网络收听率。

(二)继续推进气象“三化”工作进一步深入。将政府化作为重点,业务现代化作为关键,服务社会化作为突破,努力实现“三化”协调并进。政府化方面加大气象工作政府考核的权重,业务现代化方面重点加强气象信息综合平台建设,凸显气象信息的部门优势,服务社会化要抓好服务对象数据库建设,开展分层次、针对。

(三)继续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步伐。按照现代化建设测评指标要求,研定本县年度目标任务,明确全年度工作举措,对上多争取政府的重视和投入,对内加强现代业务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对下加强为农服务工作,探索针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服务。努力实现气象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水利现代化多化融合、多化共建。

(四)继续推进为农服务内涵式提升。巩固和完善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长效机制,落实好经费支撑,高标准抓好中央“三农”项目的实施工作。加强镇村为农服务考核和镇信息服务站管理,发挥镇气象信息服务站阵地作用。

(五)努力启动“一流台站”工程建设。按照精心谋划、科学规划、努力争取的要求,明年要实现台站建设项目的启动。要在选址用地、政府投入、规划设计上及早及快提出思路和方案,建立上级主管部门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机制,尽快促成项目早落地。

(六)努力抓好协理员、信息员、志愿者三支队伍建设。成事在人,气象三支队伍建设是关键。加强对协理员、信息员的考核管理,组织气象信息员、志愿者培训工作。按照信息员由村主任或大学生村官兼任,志愿者由村小组组长兼任的要求,开展好志愿者募征工作,力争年内全县气象志愿者发展人数(村民小组)50%以上。

(七)努力提高气象优新创优工作水平巩固已取得的成绩。排定新的一年创新创优工作目标和措施,确保全年有2-3项创新工作在全市气象部门有突出位置、有示范影响作用。保证局工作综合考评位次进一步前移。在创新点上抓好现代高效农业示范点建设,气象信息新媒体(APP客户端)试行,农村大喇叭带小喇叭工程以及针对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远程式服务。与县科协联办《县科普报》,与农业部门合作开办气象服务专题节目,拓展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等。

(八)着力加强业务服务平台建设要根据省市局统一规划和顶层设计的要求。加强业务服务平台建设,一是整合平台资源,发挥集成效应;二是提高平台运用水平,加快上级业务平台落地和上游指导产品本地化步伐;三是重视县局业务骨干的培养,加强学习培训和岗位锻炼,多出一专多能综合性人才。

(九)着力提高部门科学管理水平按科学管理现代化和规范化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完善工作制度和流程,运用先进管理理念和科学手段强化内部管理,做到优化组合、灵活机制、增强效能,彰显管理效益。

(十)着力实现气象科技服务续复性增长气象科技服务仍是气象部门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经济支撑。其地位目前尚无改变,故气象科技服务工作既要提高规范化水平和规避政策法律风险,又要调优结构和寻找新的增长点,保持气象科技服务有一定增量和规模,要加强谋划,研究对策,切实化解当前气象科技服务工作中的难题。

气象调研工作计划范文11

关键词: 农业气象;综合业务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

中图分类号:S16 文献标识码:A

农业的气象服务相关工作是我国的各级气象部门当中的最基础的业务之一,很多省在“十一五”期间都进行了省级农业气象业务的现代化建设,为了能够建立比较规范统一的农业气象数据库,很多气象部门进行了综合业务服务系统的设计,对于这些软件的许多功能都进行了实现。很多省份的气象局的相关技术人员都进行了长时间的技术学习,对于覆盖我国各省、市、县的新的农业气象综合业务服务系统都进行了研究和开发,现在已经初具形态。本文对于农业气象综合业务服务系统的设计思路和具体应用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1 气象系统的具体设计思路与进行开发的目标

1.1 软件的设计思路

农业气象综合服务的涉及面比较广,不同地域的差距也比较大,对于系统的设计主要是针对于很多具有一定共性的业务和流程,还有通用性比较广的地区进行软件的开发和设计。对于我国的绝大多数省份来说我国的农业气象工作一定要涉及一些管理规程和常规业务,进行全面的气象观测业务,对于主要的务农地区进行集中地气象分析和数据汇总,定期农业气象统计简报,要及时对于省内气象情况进行关注,要对于全省的农业产量、土壤的基本情、农作物的关键生育期、农业天气的变化、病虫害的基本情况进行预防和预报,对于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对于农业气象灾害的发展趋势和对于农业气象灾害的不良影响进行分析,对于农业的气象综合业务进行全面的服务。农业气象系统软件能够按照软件工程的相关设计规范进行设计,能够对于现代比较先进并且实用的农业气象研究成果进行引荐和利用,对于先进的信息处理与计算机方面的高新技术进行引进,这样就能够充分地保证系统具有实用性、先进性、稳定性和开放性。

1.2 软件的开发目标和总体设计思路

这个气象软件的开发目标是能够将农业气象数据作为分析的中心,利用比较先进的技术进行软件的交流平台的搭建,将计算机网络应用于气象监测,系统的开发是面向于全国的各个省的农业气象服务进行的,对于技术引用来实现信息的收集、分析、加工及等,这些过程都要逐渐朝着标准化、流程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能够提高农业气象服务的整体现代化综合水平。

当前系统软件的主要课题目标是:能够提供比较统一而且规范的现代农业的气象数据库与管理软件,我国的农业气象数据库是气象软件进行运行的根本所在。当前,对于我国的农业气象来说还没有比较统一的数据库的格式与相关标准,系统还不能设计建立比较规范、统一的数据库,在每时每刻能够准确地同步出气象数据,进行有效地软件管理。对于农业气象业务的服务要建立统一的服务平台,与此同时也能够为气象业与生态领域的相关业务进行拓展;建立能够进行二次开发的一些基本软件平台,省级的农业气象业务和相关工作基本是相同的,但是对于不同的省份来说,各省的具体任务的差别相当大。对于软件的流程、调整参数以及数据统一调用接口的相关设计,创建具有开放性的、能够进行二次开发的基本软件的创作平台。

2 系统应用实例

整个农业气象综合业务系统的设计内容比较多,从这些实例当中选择比较重点的进行分析。比如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子系统,是以农业气候区进行的划分,主要进行农业气候区的资源划分和当前的基本状况,安徽省农业聚集地处于山区,热量资源的限制是对于农业气候资源区的水稻种植产生限制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对于当地的水稻适合种植的地区进行了划分,对于农业气候适合区进行水稻的种植。

3 总结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发展的根基,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农业基础足够稳定,我国的飞速发展才能没有后顾之忧。因此,农业气象工作的进行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农业气象综合业务的相关工作是我国的各个省市的一项比较基础的气象业务,随着我国很多政策的推行需逐渐完善农业气象综合业务的现代化建设,建立比较完善的农业气象数据库,许多的气象部门都进行了农业气象综合业务的服务系统的设计,这些设计使得许多软件能够很好地应用于气象业务服务当中。为了对这一气象服务系统进行完善,许多气象局的专业技术人员都进行了相关研究和技术的攻关,对于建立面向我国的整体农业气象数据库耗费了很多精力,当前已经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本文对于我国的农业气象综合业务服务系统的设计思想和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该服务系统对于我国整体的农业气象服务具有很大的价值和完善的作用,对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以及信息的监控都具有很大的进步,是当前具有跨越式进展的一个系统。本文对于我国的农业气象综合业务服务系统采用的设计思想和实现方式以及具体应用进行分析和研究,对于我国的农业气象综合服务体系的完善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对于我国的社会基础经济的发展也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笔者对于我国的农业气象综合业务服务系统进行了一些评价,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

[1] 李彪.基于Windows平台的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系统的研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

[2] 张苏,杨太明,黄向荣,等.江淮农业气象综合服务自动化系统[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3).

气象调研工作计划范文12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城市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园林能够把城市空气中的各种有害气体都吸收,对空气进行净化,留住水源和保持土壤等。人类的生存环境中空气必不可少的基础,是影响人类居住的最为重要的外部条件。借助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把城市中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吸收变为氧气,同时大量的树木还能把城市中众多的汽车尾气和粉尘进行吸附和阻挡。园林还能对人的心理进行有效的调节。

1 当前城市园林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体制尚未健全,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我国许多城市的园林绿化规划缺乏系统、统一、规范的管理体制,没有把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纳入到各级政府部门政绩考核的范畴内,甚至未列入政府的重要工作议程之中;有的地方虽已编制了城市园林绿化规划,但缺乏长远眼光和科学的理论指导,加之人员、资金的投入不足,导致城市园林规划工作实施不到位。一些地方甚至认为园林绿化只会占用大量的土地,增加投入,却不能带来经济效益,因而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造成侵占城市园林绿地、伐木毁绿事件时有发生。据了解,我国城市绿化覆盖率平均为25%左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均为6m2左右,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绿地率大于50%,人均公共绿地大于30m2的标准相去甚远,远不能满足生态城市建设的要求。

1.2 功能性不足,缺乏人文关怀

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以人为本”是一个需要自始至终贯穿的原则,但一些城市的园林规划功利化倾向严重,好大喜功,追求一时的轰动效应,盲目追求形式,缺乏人文关怀,功能性不足。一些地方过于突出绿化对城市的装饰美化作用,热衷于建设大广场、大色块,追求模式统一、尺度宏伟,大量使用不锈钢、花岗岩、大理石、玻璃幕墙等材料,导致硬地过多,绿荫不足,忽视了园林的休闲、纳凉、交际等社会功能和调节小气候的生态功能,疏远了人的需求,使得人们很难真正地在其中放松身心去休憩、玩赏,人与自然无法亲近交流,更谈不上和谐相处。此外,在园林的植物配置也不够合理,常绿树种运用过多,大块草坪运用过多,高大乔木、落叶树种、灌木等运用不足,色彩率有余但色相不足,气氛严肃但活泼不足,不能使人们获得视觉上的美感,更谈不上娱乐身心,炎热天人们找不到遮阴之处,下雨天找不到避雨之地。

1.3 规划设计缺少科学性,不够规范

一些城市在进行城市园林建设的整体规划设计时,未能做到因地制宜,缺少对客观环境周密的调查和可行性研究,致使人口稠密的城市中心区和市民居住区的绿地不足、绿地面积少的现象普遍存在,限制了绿地功能的发挥,直接影响到人居环境质量。规模上一味地贪大求全,建造大量的人造景观公园,这不仅异化了城市园林建设的功能和意义,同时也导致了严重的浪费;设计内容上过于简单,形式过于单一,主要是平面绿化,立体绿化少,“重草轻树”现象严重,为追求气派而过分强调草坪的作用,而将草本、灌木或乔木相互孤立种植,忽视了乔、灌、草、地被植物群落式立体配置的重要性,导致绿化的景观功能、视觉美化效果不佳。缺乏创意,忽视传统园林艺术风格和地域特色,缺乏文化底蕴。

2 对策建议

2.1 健全机制,提高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

城市园林规划建设是一项公共事业,具有社会性、公众性,离不开政府、社会及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参与。因此,城市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加强技术研究,加快建设,进一步加强城市园林的基础工作和科技工作,加强城市园林绿化研究中心的实力,加强绿化管养的队伍建设和装备建设,予以重点扶持,推进绿化管理科学化,并实行单位责任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标准、方案、细则、奖罚条例、问责机制、激励机制等,健全相应的实施机构。制定相应政策,大力倡导社会、单位及个人出资搞好各个单位绿的园林绿化,或投资兴建各种类型的公园和风景区。同时加大对绿化的监管力度,配备强有力的专业执法队伍,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维护绿化成果,并广泛宣传,增强全体市民的绿化意识,使其积极参与城市园林的规划建设,力争使社会养成“种绿、护绿、爱绿”的良好风气。

2.2 尊重自然,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城市园林服务的对象是人,搞好园林绿地规划,不仅可以为广大城市居民创造一个整洁、优美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理念的重要体现,是现代城市文明发展的根本标志。这就要求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时把“以人为本”作为最根本的原则和要求,充分考虑其服务对象的行为感受与需求,将关心人、尊重人的宗旨具体体现到城市园林的建设中。在规划设计的前期,可预先对其服务对象的行为特征和需求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广泛征求并吸纳大众的意见,充分认识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使人、城市、自然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良好生态系统。规划上要克服近些年来存在的“假、大、空”等错误建设模式,遵循着自然和谐的造园理念,重视自然生态环境,多植树,重乔木,景点不宜过多,以恰到好处为宜,少建大广场、大草坪,充分符合人们的审美情操及心理要求,满足了人们遮阴、降暑、陶冶性情、观赏、防灾等功能需求,体现可融入性和可参与性。通过配置楹联、匾额等文化内涵丰富的园林景观,创造、渲染一种文化艺术气氛,启发人的想象,表达人的志趣,使人获得文化、艺术享受,为园林注入注入文化色彩。

2.3 科学规划,体现地域特色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一个前瞻而科学的城市园林规划是建设的前提。根据国家绿地规划要求和城市发展现状,结合城市现有的景观风貌、文化特征、民风民俗、生活习惯等,借鉴传统园林设计和西方现代园林设计的成功经验,编制城市园林规划,营造符合现代功能与审美要求、富有时代气息的园林形式。充分尊重当地原有的地形、地貌、水体和生态群落,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特别是古树名木、珍贵树种等要尽可能地保留,引入的植物要与当地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环境相适应,以维护好生物多样性。以植物造景为主,以木本植物为骨干,乔木、灌木、草本、地被植物共生,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结合,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配置,以增加立体轮廓的丰度,营造更加丰富的植物景观,达到“三季有花,四季见绿”的效果。合理配置树种,大力提倡使用成本低、适应性强、本地特色鲜明的乡土树种,创造适宜当地、自然气息浓厚的原始景观,如可选用水杉、银杏、七叶树、白玉兰、枫香、乌桕、苦楝、朴树、火棘、红叶小檗、紫叶李、黄杨、女贞、贴梗海棠、榆叶梅等优良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