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气象学的重要性

气象学的重要性

时间:2024-01-18 14:36:06

气象学的重要性

气象学的重要性范文1

在今年我局工作中,我们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和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及市委、市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要求,按照“融入共兴、提升能力、强化服务、科学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全省做示范、西部创一流、全国争先进”为目标,坚持“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的服务方向,超前谋划、重点突破、抢抓机遇,突出加快气象现代化体系建设,突*出抓好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突出强化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构建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突出气象科技创新,突出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谋划,加强气象法制建设,为保障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经济社会较快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提供更加优质的气象服务。

1.坚持把气象服务放在首位,强化公共气象服务工作。要以公共气象服务为引领,气象预报预测业务为核心,综合气象探测业务为基础,推进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统筹协调发展。着力完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着力加强气象基础业务建设,着力提升气象预测预报准确率,要切实做好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建设。

2.切实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气象保障服务,大力增强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将气象保障服务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要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的准确性,重点加强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工作;要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预警的时效性,第一时间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众发*布预警信息,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要进一步提高气象服务的主动性,全力做好决策、公众、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切实加强汛期气象服务,认真抓好精细化气象服务;要进一步提高防范应对的科学性,高度重视和着力加强各类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置。

3.坚持为“三农”服务,不断加强为推动农村改革发展提供保障。继续把服务“三农”作为气象工作的重中之重,健全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为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和市场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加强基层气象协理员和信息员队伍建设,组织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示范社区(村镇)创建活动。继续利用信息大篷车,扩大信息覆盖面。

4.切实抓紧抓好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工作,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依法强化气象部门社会管理职能,优化气象事业发展发展环境。切实改进气象服务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有机联系的方式和渠道,完善公共气象服务引领气象科技和气象业务发展的运行机制,加快形成决策、公众、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全面发展的体制机制。

5.坚持依靠科技创新和人才强业,不断提高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支撑能力。着力研发“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农村防灾减灾系统、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等项目,做好十二五项目规划。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加大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力度,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政策和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关键岗位倾斜的激励机制;加强岗位锻炼,调动和发挥现有人才的主动性;加强学术交流和横向联合,积极拓展气象服务领域。

6.坚持党的领导,弘扬优良传统和气象文化,增强气象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认真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干部作风与修养建设,加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规范县局“三重一大”事项及“三人民主决策”制度;加大预算执行和财务监管力度。推行精细化与科学化管理,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组织各县局积极参加星级台站评选;以建设和谐部门和学习型部门为重点,加强职工思想道德建设。

气象学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和谐气象;科学发展;气象服务;关系

[作者简介]周显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校社科处处长,公管院院长;张天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江苏南京210044

[中图分类号]P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12-0024-04

和谐气象是指气象发展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人不断增长的气象需求相协调以及气象内部各领域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具体内容而言,有气象发展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的和谐;气象生产力与气象文化的和谐;气象发展与气象体制的和谐等等。其中气象发展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相和谐是和谐气象的根本面,这是由气象发展的价值指向决定的。气象发展、怎么发展、往哪发展最终是由社会和人的需求决定的,社会和人的需求是气象发展,乃至是气象存在的决定性因素,是其价值旨归。气象生产力,即气象发展的实体水平(主要是气象的科技水平)与气象文化(气象领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气象发展与气象体制的和谐是从属面、支持面。

事实上,任何一个社会阶段都会注重气象的和谐,因为她是影响社会发展、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古代的杀人祭天以求上苍赐予甘霖的行为在证实那个时代人们愚昧落后的同时,也反映着气象的变化对人们生活的致命影响和人们对其的致命依赖,朦胧中激发了古代人气象意识的觉醒。随着生产和科技的进步,那个时代创造出来的各种气象仪器体现着人们对了解和把握气象的愿望、努力和成果,更体现着人们对气象能够更好服务于社会的愿望。近代气象科学的发展,更体现着人们能把气象为我所用的愿望,人们开始做主导气象,服务社会与人的夙梦。特别是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甚至把气象作为一个可以改造、塑造甚至创造的对象来看待,赋予其在更高层次上推动社会进步、改善人的生活等诸多使命。提高气象科技水平、促进气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任何一个政府的重大任务。

但是,我们今天提和谐气象有其特殊的含义、特殊的意义。它是今天科学发展时代的特殊现象。发展是“二战”后开始崛起的一大潮流,二战后刚开始时发展还是个贬义词,是落后国家的代名词,是部分国家(新独立的殖民地)的专利,这些国家因为刚刚独立,都比较落后,内在渴望和需要发展。另一方面,原来的殖民者,那些发达国家也希望这些国家发展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充当其商品市场。自此,发展就成了落后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很多落后的国家通过各自的路径很快发展了起来,有的甚至速度惊人(亚洲四小龙就是典型),这使发达国家又非常不安:他们只希望这些国家摆脱极端落后的贫困成为自己的市场,从来都不愿意、也不希望他们成为自己的威胁。感觉到威胁的发达国家也不得不把发展提上日程并当作任务的重中之重,这样发展就实现了全球转向,成为真正的时代主题。但此时的发展还是经济完全主导型的畸形发展,即把发展片面地等同于经济发展,由此在促进经济全球腾飞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诸如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社会失调而矛盾激增等等,这些严重地制约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也引起人们对过往发展路径的反思。西方国家率先走过这段历程,他们也率先进行了反思,上世纪70年代佩鲁提出的“新发展观”和随后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等都是这种反思的结果。中国于本世纪初,在深刻反思自己过去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在借鉴西方经验教训的同时,站在时代高度,高瞻远瞩地实现了一次伟大的理论创举――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谐气象是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时代所需、所迫。今天提和谐气象,又拥有了新的含义,那就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组成部分,又有了新的意义,那就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一环。气象得以和谐发展,社会才有可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事物的自身矛盾,事物的主要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主导力量并制约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当前,气象发展存在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气象服务需求同落后的气象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总的说来,社会发展水平越高,人们对气象服务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区别性要求就越高。就天气预报而言,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人们只需要笼统地知道天气的变化就可以应付农业的种植和收割了,而现在人们的经济活动更加精细、庞大和复杂,需要更准确的天气预报,需要具体到天,甚至小时。庞大复杂的社会生活使人们对天气预报的需求差异化,即天气的受众分众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即将到国外出差的人更关注未来一段时间的异地天气,需要长期的国外的天气预报服务;上门送货的关注当天的天气变化,需要及时短期的天气服务;转运粮食的更关注不同地域间的天气变化等等。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传统的预报方式仅仅告知模式越来越不满意,要求不仅告知而且提供应对建议的欲望越来越强烈。比如,你仅仅告诉我们天气怎么变化还是不够的,还要建议穿什么衣服;季节的更替还要建议怎么饮食适应这么变化,以及最近要不要洗车等等。总之,人们渴望气象充当人们健康的守护神和生活的咨询师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恩格斯在致瓦・博尔吉乌斯的信中曾经深刻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能比十所大学更能推进科技的进步。人们对气象的需求是推动气象发展的内生力量。气象的内在矛盾只有通过气象不断发展才能得以解决,这是唯一的途径。

建设和谐气象的根本保障主要有两条:教育和体制。人才是根本,是一切的希望,建设和谐气象关键在于培养气象人才,培养高层次的一流气象人才,打造一流的气象人才队伍,是提高气象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气象人才是全面的人才,不仅仅指传统上的气象科研技术人才,也包括气象管理人才、气象推广人才、气象服务人才等等,不仅包括从事气象里物质水平发展的气象硬实力人才,也要包括从事气象制度、气象体制、气象文化研究的气象软实力人才。现在特别是气象软实力人才比较缺乏,在文化制胜的当今时代,这严重制约着气象发展。我国在气象人才培养力度上还是不够的,比如说到现在没有一所专门培养气象人才的气象大学,而与人民生活相关的农林水气部门,唯独气象部门如此,这虽不能说明问题的全部,但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气象人才培养的现实环境。能否建立良好的体制决定着气象能否可

持续发展,决定着气象发展的软环境。这个体制既包括国家宏观上的气象管理体制、也包括具体上的气象部门内部管理体制。总的说来,应该建立国家大力支持的,面向市场的、开放的竞争体制。

(一)建设和谐气象应处理好“气象发展与气象服务”的关系。气象发展要以气象服务为归宿和宗旨,气象服务以气象发展为基础。气象服务主要包括为生产服务、生活服务和科研服务三大领域。气象发展归根结底是为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服务的,这是其价值指向和目的归宿,这意味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的需求、需要规约着气象发展的模式、方向和内容。比如,人们对气象准确性科学性及时性的需求是促进气象不断发展的动因;气象分众化服务的要求使气象服务的模式不断多样化;气象服务的易接受性要求使气象信息的传播途径更多更灵活,诸如气象影视、气象动画等等应运而生。气象服务的水平和能力直接受制于气象发展的水平,气象发展是决定其为社会服务水平的物质性因素,大力促进气象发展,特别是气象科技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为社会发展、人的生活服务的目的。

(二)建设和谐气象应处理好“气象硬科学与气象软科学”的关系。气象硬科学是指气象自身科技发展水平,设备设施建设,研究水平等。气象硬科学直接决定了气象生产力的水平。气象硬科学是气象的延伸领域,诸如气象管理、气象制度、气象体制以及气象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样态等气象文化。气象硬科学的发展是气象发展的根本、实体性因素、决定性环节,决定着软科学的发展水平、发展必要和发展方向。而气象软科学是气象发展的柔性因素,软环境。气象软科学不仅是气象全面发展的必然组成部分,而良好的软环境更是气象快速持续发展必要条件。不像气象硬科学研究那样成果“实在”、“沉甸甸”的,气象软科学的研究看起来往往会显得“虚”,也因此往往会受到人的轻视,这种观念加剧了气象软实力人才缺乏程度。如前所述,在文化制胜的当今时代,这严重制约着气象发展。我国在气象人才培养力度上还是不够的,比如说现在还没有一所专门培养气象人才的气象大学,而与人民生活相关的农林水气部门,唯独气象部门如此,这虽不能说明问题的全部,但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气象人才培养的现实环境。气象软科学的充分发展能大大促进气象硬科学的发展,二者有机结合共同构成了气象科学,要协调发展不可偏颇。就目前而言,在大力推进气象硬科学发展的同时应着力推进气象软科学的发展。

(三)建设和谐气象应处理好“气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联动协作关系。气象领域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气象部门是社会若干部门中的一个有机部门,她必须立于社会部门之中看待自己,定位自己,她只有也必须和其他部门有机合作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能否处理好自己与其他部门的关系制约着自身功能的发挥程度。历史还告诉我们:社会发展水平越低,各部门的联系越松散;社会发展水平越高,各部门的联系就越紧密。部门间的联系紧密程度与经济发展程度成正比。在落后的原始的农业社会,各部门间是相互独立甚至不相往来的,其典型的经济形态就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后来随着技术的发展,资本的扩张,农业经济转向了工业经济,各部门领域之间的联系比以前大大加强。而如今,全球化、网络时代,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时代部门领域之间的联系空前加强,范围空前扩大,全世界已成为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的共同体。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特别需要把一个部门放在整体中考量,置于系统中运筹。气象部门也是如此,没有其他部门的配合,气象服务很难实现,没有其他部门的支持,也很难发展。

(四)建设和谐气象应处理好“国家气象和地方气象”的关系。国家气象具有宏观性、战略性,地方气象具有微观性、直接针对性。二者紧密相连,互相补充。一方面,二者虽有着业务上的上下级关系、指导和被指导关系。地方气象部门要遵守国家气象部门的战略规划、发展目标。另一方面,二者也是相互协作关系。国家气象有国家气象的定位,主要是研究国家气象发展的大战略,地方气象有地方气象的特色,主要立足于地方特点,开展因地制宜的气象服务,二者各有特点,可以也应该相互借鉴。应避免遍地开花,各自为战。利用信息共享,科研成果共享,避免同一个问题不必要的重复劳作。

建设和谐气象应处理好“气象教育和气象体制”的关系。气象教育指的是气象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国民气象意识、素质的提高。人才是根本,是一切的希望,建设和谐气象关键在于培养气象人才,培养高层次的一流气象人才,打造一流的气象人才队伍是提高气象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气象人才是全面的人才,不仅仅指传统上的气象科研技术人才,也包括气象管理人才、气象推广人才、气象服务人才等等,不仅包括从事气象里物质水平发展的气象硬实力人才,也要包括从事气象制度、气象体制、气象文化研究的气象软实力人才。提高国民的气象意识和气象素质是气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民气象意识、素质的提高更易于形成尊重气象人才、重视气象发展的氛围,这种氛围是促进气象快速发展的积极环境。

气象学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气象工程;项目评估;方法;应用

前言

气象工程项目的评估工作对于气象工作的开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了有效提升现阶段我国气象工作的科学性,使其满足经济发展的相关需求,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在明确气象工程项目评估工作重要性与现实意义的基础上,从专业化的角度出发,立足于气象工作的实际要求,以相关技术为框架支撑,不断进行评估方式的调整优化。为了保证评估工作的质量,需要对各类数据信息进行必要的汇总与分析,为评估工作的及时开展与调整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推动气象工程项目评估工作在实践中的有序开展。

1气象工程项目特点分析

对气象工程的特点进行必要分析,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评估工作人员明确自身工作的重点与核心,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对项目评估方式进行优化调整,实现项目评估分析的准确性,从根本上提升了我国气象工作的质量与水平。(1)气象工程项目与其他工程项目有所差异,具有较强的社会属性。气象工程项目以气象科学作为实践基础,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对特定的群体进行进行气象信息推送,借助于相关硬件与软件条件,将生产对象、环境以及用户系统之间进行了高效沟通,发挥气象信息在指导生产生活方面的作用,充分实现气象工程项目的社会属性与价值,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相关信息数据的使用需求[1]。(2)气象工程项目有着一定的复杂,这种复杂性是全方面的。一方面气象工程项目在设计规划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其真正发挥自身的作用,将气象科学与实际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技术人员以气象工程学为主要框架,将气象科学技术以及其他专门性技术进行必要的融合,形成一种全新的边缘学科[2]。另一方面,气象工程与多种专门科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正是由于气象工程技术框架上的多元化,才使得其与农业、海洋以及建筑行业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并由此与农业气象、海洋气象、建筑气象等不同的领域进行着一定范围内的交流与合作[3]。

2气象工程项目评估方法所遵循的原则

(1)气象工程项目评估方法必须要遵循科学性的原则。气象工程项目评估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要充分体现科学性的原则,只有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对气象工程项目评估方法的主要特点以及操作流程,进行细致而全面的考量,才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评估方法能够满足气象工程项目评估工作的实际要求,只有在科学精神、科学手段、科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才能够以现有的技术手段与评估方式为基础,确保气象工程项目评估方法的科学高效实现。(2)气象工程项目评估方法必须要遵循实用性的原则。气象工程项目评估工作的内容多样,信息数据繁多,为了保证气象工程项目评估工作的有序进行,需要对气象工程项目评估工作进行必要的规范与引导。加之现阶段气象工作对于气象工程项目的质量有着较为严苛的要求。就需要相关技术人员对气象工程项目评估方法进行必要的细致处理与操作。要尽可能的增加项目评估方法的兼容性,复杂冗余信息数据与操作对气象工程项目评估工作的不利影响。气象工程项目评估方法必须进行简化处理,降低评估工作的操作难度,提升评估方法的实用性能,使得在较短时间内,提升气象工程项目评估工作的质量与水平,保证相关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

3气象工程项目评估方法分析

气象工程项目作为一种非盈利的投资项目,其本质在于为社会工作提供更为完善的气象服务,因此在对其进行评估的过程中,要在科学性原则与实用性原则的指导下,既考虑到气象工程项目的复杂性与社会属性,有需要根据工程项目自身的特殊性,对评估分析工作作出必要的调整,使得评估方法能够完整反映气象工程项目的实际。

3.1气象工程项目必要性的评估

对于气象工程项目必要的分评估,包括对项目进行的必要性、建设单位、施工程序等方面进行测评,对于气象工程项目必要性的评估,针对于气象工程是否能够满足其社会属性,为公共提供必要的数据与信息支持,提升气象工作的服务能力[4]。对于建设单位的品股,则需要综合建设单位的施工技术条件与业务能力,以此保证气象工程项目的有序进行。对于气象工程项目施工程序的评估,通过施工程序的评估,对项目的成熟度以及规范性进行分析,通过这种方式来保证气象工程项目评估工作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3.2气象技术进行评估

气象技术的评估需要评估人员以科学性原则为导向,对于气象工程项目的技术方案进行全面考量,对于相关技术能够满足项目的各主要目标进行分析。由于气象工程项目对于气象技术有着较高的要求,气象技术的专业化程度对于气象工程项目的实施效果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5]。

3.3气象工程项目投资方案的评估

气象工程项目作为一种非盈利项目,其资金规模较为有限,为了切实有效地提高资金与各类资源的使用效率,需要评估人员在实用性原则的引导下,对气象工程项目的投资方案以及融资方式、使用方案进行必要的梳理。完善气象工程项目投资方案的合理性,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4结语

为了实现气象工程项目的重要作用,保证气象工程设计开发工作的合理性与有效性,需要相关技术人员利用现有的技术条件,对气象工程项目进行全面评估,以期推动气象工程项目的有序进行。文章以气象工程项目的特点作为切入点,对气象工程进行必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以科学性原则与实用性原则为指导,对气象工程项目的评估方法进行必要分析,借助于这种方式,确保评估方法的的准确性,为气象工程项目的进行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海深.气象高空报文质量监控评估方法研究与应用[J].气象科学,2015,43(05):844-848.

[2]曾乐,陈东辉,肖卫青,梁中军.基于Hadoop的气象数据存储检索应用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4(08):138-140.

[3]李雁,李峰,郭维.基于霍尔三维模型的气象工程项目管理方法[J].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15,7(04):331-337.

[4]谭娟.浅谈气象投资项目节能评估[J].中国工程咨询,2016(01):67-69.

气象学的重要性范文4

为进一步增强气象灾害防御能力,避免和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苏政办发〔*〕103号)要求,结合*实际,就进一步加强全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总体要求

我市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天气气候复杂,气象灾害频繁。气象灾害及其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以及生态环境影响较大。我市人口稠密、城镇密集、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一旦遭受重大气象灾害,将会造成很大损失。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提高全社会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和水平,对防止和减轻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众,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制定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加快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强化防灾减灾基础,增强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应急处置和救助能力,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水平,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努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

(一)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体系建设。各地要按照合理布局、有效利用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国家与地方综合气象监测网络,重点加强灾害性天气气候监测网系统建设,不断提高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气象部门要组织跨地区、跨部门的联合监测,做好重点区域和重大气象灾害的监测工作。加快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实现与气象有关的大气、水文、生态环境等监测数据的信息共享。

(二)提高气象灾害预测预报能力。建立和完善市、县二级气象灾害预测预报体系,建设分灾种气象灾害预报业务系统,加强对灾害性天气气候的科学技术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加强对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重点加强台风、暴雨、大雾等灾害及其影响的中短期精细化预报和雷电、龙卷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实现对各种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实时动态诊断分析、风险分析和预警预测。

(三)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各地要加快建立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拓展气象预报信息系统功能,增加信息内容,建设针对不同群体的接收子系统。进一步完善气象手机短信预警系统,扩充城乡电子显示屏系统和专业信息网站功能,与社会公共媒体、有关部门和行业内部信息渠道相结合,及时各类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及简明的防灾避灾办法。在学校、医院、社区、车站、码头、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设立或利用现有电子显示屏、公众广播、警报器等具备及时播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功能的设施,努力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加强对敏感行业,尤其是面向农村的气象信息服务。

三、切实增强气象灾害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

(一)积极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各地要按照国家防灾减灾有关规划和要求,统筹考虑当地自然灾害特点,组织气象及有关部门认真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全面调查收集本行政区域发生的气象灾害的种类、频次、强度、造成的损失以及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情况,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加强区域灾害分析评估,逐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有针对性地制订和完善防灾减灾措施。

(二)抓紧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应急预案。各级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结合当地气象灾害特点,依据有关法律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组织编制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明确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任务、措施、推进机制和部门职责,优化、整合各类资源,统筹规划防范气象灾害的应急基础工程建设。要根据《*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各灾种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并针对气象灾害可能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进一步制定相应的灾害应急预案。要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经常性地开展预案演练,特别要加强城市、人口密集地区、重点保护部位的预案演练,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

(三)加强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建设和完善水库、防风林、城市排水设施、避风港口、紧急避难场所等应急基础设施。按照国家规定的防雷标准和设计、施工规范,完善建筑物、设施和场所防雷装置,并加强定期检测。针对台风、风暴潮等重大气象灾害,科学制定防御工程建设标准,切实提高综合防御能力。认真组织开展气象灾害隐患排查,特别要加强对学校、医院、敬老院、监狱及其他公共场所、人群密集场所的隐患排查,针对薄弱环节,制订整改计划,落实整改责任和措施。

(四)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对城市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工程建设、重点领域或区域发展建设规划,市县气象部门要依法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对气象灾害作出风险评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严格执行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在规划编制和项目立项中要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对重要设施和工程项目的影响。

(五)加强气象灾害应急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人工增雨、防雹、防雷、防汛抗旱、灾害救助等各类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和专家队伍建设,改善技术装备,不断增强应对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学校、医院、车站、码头、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应明确气象灾害应急联系人,确保及时准确地传递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乡村气象灾害义务信息员队伍,帮助群众做好防灾避灾工作。研究制订动员和鼓励志愿者参与气象灾害应急救援的办法,进一步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对相关人员要定期开展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应急人员和队伍的整体素质。

(六)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各地要根据防灾减灾需要,建立统一协调的指挥和作业体系,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条件,及时开展人工增雨、消雹、降温节能、改善生态环境、森林灭火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市县气象部门要根据地方需求,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及科学技术研究,努力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的防灾减灾效果。

(七)增强气象灾害抗灾救灾能力。在气象部门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后,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及时分析预警灾害对本地区、本领域的影响,按规定适时启动相关应急预案,采取科学、有效的防御措施,避免和减轻灾害损失。具备实时传播能力的新闻媒体和信息服务单位,在接到重大或突发性天气气候警报后,要即时增播或插播,确保受影响群体及时知晓。高度重视气象灾害引发的山洪、滑坡等次生衍生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加强查险排险,及时组织受威胁群众转移避险。全力做好气象灾害的救助、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工作,确保灾区生产生活秩序稳定。加快气象灾害保险和再保险等相关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充分发挥金融保险行业在气象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工作中的作用。气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对重、特大气象灾害做出评估,确定气象灾害等级、性质及发展趋势,为组织减灾救灾提供决策依据。

四、不断强化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保障体系建设

(一)全面落实气象灾害防灾减灾责任制。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责任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灾害信息共享互通机制,加强灾害应对工作的协调联动,形成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防范应对气象灾害的格局。气象、农林、水利、林牧与渔业、建设、交通、安全生产监督、公安、民政、卫生、广电、环保、国土资源、民航、旅游等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气象灾害防御有关工作。

(二)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资金投入机制。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以及社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投入机制,不断增强全市重大气象灾害综合防御能力。各级政府要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根据气象防灾减灾的需要和有关规定,进一步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应急指挥、灾害救助及防灾减灾工程等重大项目、基础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投入。

(三)增强气象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完善气象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多渠道的气象科技投入机制,加强对灾害性天气气候发生机理、预报及防御等科学技术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大力加强适合*地方特点的精细化数值模式、数值预报产品释用技术、灾害性天气预报预测技术、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及防御应急服务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深入开展气候变化及其引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水资源、粮食生产、生态环境等的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加强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气象灾害防御科技领域的作用,不断增强我市防御气象灾害能力。

气象学的重要性范文5

目前,电视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最常用、最快捷的媒介之一,在普及气象科学知识以及宣传防灾减灾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关心天气怎么样,而是更加关注为什么会这样?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如何防御等问题。以《天气预报》为代表的气象影视节目也在逐渐改版翻新,使其能够更加的贴近人们的生活,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节目还针对不同的现象向观众宣传气象科普知识,随着气象科普宣传的不断深入,民众的防灾减灾思想意识有了很大提高。

1气象科普宣传的概念

科普主要指的是对于科学知识或者技术的普及,宣传则是指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达到信息传播的目的。科普宣传则指的是通过多种媒体手段将科学知识或技术转化为大众易于接受的语言、图像等,不仅能够实现信息的广泛传播,还能够达到普及气象科学知识的目的。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不断革新,气象影视节目的制作也越来越多样化,为气象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气象影视节目在科普宣传中的优势

现代化的背景下,信息高速发展,多样化的气象信息为影视节目的制作提供了更多可利用的资源。目前,信息资源本身并不缺乏,真正匮乏的是信息的加工方式。枯燥、抽象的文字图表信息只有通过进一步的加工才能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气象服务信息。并且气象影视节目的加工方式与其他媒体相比更具有优势。电视气象节目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天气预报等简单的节目形态,而是被贴近民众的、节目内容丰富的综合性气象科技服务类节目所取代,在气象科学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中占据重要地位。

2.1收视率高

近年来,社会对电视气象节目的认可度增强,使气象影视类节目在所有电视节目中占据较大比重,其收视率也一直居高不下。将气象影视节目作为气象科普知识宣传的平台,能够促进气象知识的广泛传播。气象影视节目会针对各个频道受众的不同层次,具有针对性的气象信息,并预报各气象信息的服务重点。因此,相关部门也要制作出具有针对性的形式、内容和深度各不相同的科普节目,以迎合广大受众的收视需求,不仅能够调动观众的积极性,还能使科普知识得到普及。

2.2时效性强

气象影视中心具有较强的时效性,能够及时的掌握相关的气象信息,气象系统拥有的强大的综合观测网络,为及时的获取各地的气象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气象影视中心再依据不同的气象信息制作出内容不同的具有针对性的科普节目。当灾害性天气现象到来时,要找好其切入点,在对基础的灾害信息进行预报的同时,还要延伸出该灾害形成的原因,产生的影响以及该如何防御等问题,并引导受众及时关注节目,以达到信息传播与科普宣传的目的。

2.3形式多样

电视作为一种常见的媒介,能够将文字、声音和画面等融为一体。能够将卫星云图等高科技影像资料穿插在节目中,从而深层次的剖析其形成机理。气象影视节目的表现形式多样化,能够利用三位动画将我们看不到的空间形式变得直观、形象。这些功能是广播、报纸、科普手册等无法比拟的,也是气象影视节目在科普宣传方面的最大优势。

2.4连续播放

各个频道都会严格要求每期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气象影视节目需要结合本地区的天气状况,对不同季节及天气状况下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综合考虑,按时播出针对性较强的、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普节目。另外,还要按照逐步深入、循序渐进的原则对科学知识进行延伸。这就需要先对一些简单的气象专业名词进行阐释,在大众接收之后,再运用这些简单的专业名词对一些复杂的天气现象进行解释,从而使受众持续保持对该节目的关注,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2.5人才优势

气象预报的科学性及大众传播的双重特性对从业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气象科学知识以保证气象科普宣传的权威性和专业性,还要具备大众传播学的综合素养。在气象影视中心中,编导往往是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综合性人才,对气象学及影视方面的知识都比较熟悉,是有效沟通气象学与电视语言的桥梁,能够实现将专业性的复杂的气象信息转化为大众易于接受的气象服务信息。

3气象影视节目与科普结合的实例

3.1高温天气

随着全球的气候变暖,高温天气成为各大城市必须关注的灾害性天气,高温对工农业生产、交通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都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做好高温天气的气象科普宣传工作意义重大。第一依据当前的天气形势切入高温的话题,介绍其预警信号以提高更多人预防高温的意识。第二高温天气给工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包括用水、用电、农业和森林防火等方面。第三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高温问题,主要包括避免在高温下作业、中暑后如何处理等。第四要提醒相关单位注意农业和森林防火、维护电力及水利设施等

3.2雷暴天气

夏季是雷暴天气频发的季节,雷暴是一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直接威胁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及生命财产安全。气象影视节目作为实现气象科普宣传的有效手段,首先要讲明雷暴形成的机理,其次要了解预警信号代表的各个级别,使观众能够明确雷暴的等级,从而增强防灾减灾的意识。再次,要讲述雷暴过程所伴随的大风、雷电、暴雨等恶劣天气现象,在这一过程要重点提醒观众如何防雷避雨。最后,还可以简单介绍雷暴天气现象带来的各种危害,并提醒个人和相关单位该如何防范。

参考文献

[1]雷庆更.浅谈电视气象节目在气象科普宣传工作中的作用,2011.

[2]任福玲.气象影视节目——气象科普宣传的利器.

气象学的重要性范文6

1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性教学是高职气象学教学过程中比较薄弱的环节,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实践基地教学设备不充足。由于气象学教学设备的成本因素,实践设备和场地大多不足,不能满足招生人数按工位分组的教学需要,教学条件难于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不严密。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是保障教学秩序能够正常进行的根本约束。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教学质量评定标准不明确,教学效果反馈不及时,使得实训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

(3)实践教学的考核体系不健全。气象学实践教学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并没有建立严格而规范的考核办法,由于本科院校教学体系的影响,对实践教学的要求也远没有对理论教学的要求严格。

(4)忽略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高职在我国发展十年之久,许多教师是从高等院校本科或研究生毕业,还未来得及更换教学观念与教学思想,仍然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

(5)实践教学安排缺乏严谨性。首先是气象实践教学内容安排的随意性,其次是实践教学时间安排的随意性。气象是一种天气现象,具有特殊性,高职气象学实践性教学主要是为了学生在今后工作中的实践操作,具有代表性的气候现象就成为教学的良好范例,因此实践教学的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

气象学教学具有特殊性,但在气象学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不可克服的外在因素,忽视了高职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方法,学生动手能力训练效果不佳,有些操作性很强的实践项目仍旧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动手操作。

2实践性教学构建的基本原则

气象学实践教学体系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构建过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特殊性原则。气象学与自然天气紧密相关,具有人力因素不可抗拒特点[1]。人类无法精准的预测气象现象的发生,因此在教学中要秉承特殊课程特殊安排的原则,结合自然天气变化,抓住典型性气象特点进行实践性教学。

(2)特色性原则。特色是一门课程乃至一个学科生存和发展的初始动力。气象学实践性教学因为它的特殊性而更容易建立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系统。只要确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应变能力培养为关键,与时俱进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就能够在气象学实践教学中做出特色、做出成绩。

(3)适用性原则。气象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根据专业岗位的要求,与专业岗位群紧密结合,针对不同岗位开设不同的观测项目,如气象观测、生态因子观测等等。将实践训练与学生就业结合在一起。

(4)坚持“实用性+趣味性”原则。气象实践性教学应注意实践内容趣味点的选择。教师要善于及时补充与时势相适的操作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要善于捕捉热点问题,注意联系生活、贴近实际,保持实践性内容的新鲜感,从而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任选课的教学效果。

3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

(1)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要体现新的高职教育思想。高等职业教育倡导的“能力本位”的教育教学思想,要求我们要以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出发点。气象学课程本身专业性与实践性比较强,是为今后工作开展打下牢固的操作基础,气象学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要以“能力”为目标[2]。

(2)以任务驱动教学、以竞赛形式带动气象实践性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以分组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形式进行实践性教学,使组与组之间形成竞赛关系,给学生提供较大的组内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使实践性教学与传统经验相结合。这样的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生活,降低知识的抽象程度,便于掌握。“一日黄沙三日雨,三日黄沙九日晴”、“早上有雾,晌午晒布”、“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等都是祖辈们世代积累的宝贵经验。在兴趣提升的同时,会激发学生主动思维、主动学习的积极性[3],使实践性课程不仅在课堂上讲,而且贯穿至学生的课余时间,只要有天气现象发生时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时机,拓展了气象实践性教学的覆盖度,加深了教学的深度,提高教学的影响力。教师根据每位同学所发现的不同气象状况进行针对性教学,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4)气象实践性教学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结合高职学生未来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要求,有的放矢进行实践性教学,使学生在课程之后就能获得技能证书。同时推进“三个相结合”的实施,即课堂、实践教学场所、公司企业相结合,学生、教师、工程技术人员相结合,实践性教学、科学研究、工程项目相结合。以岗位技能要求,指导实践教学,努力摸索出符合气象实践性教学的好方法。

(5)实践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实践指导教师是学校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担任实践性教学管理教师、指导实践性教学的教师、实际操作教师。应加大力度对实践性教师进行培养和引进,加强指导实践性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和指导生产性教学的“生产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逐步形成初、中、高级人员搭配合理的师资结构。

(6)合理配置实践性教学仪器设备[4]。根据气象实践性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结合现代行业教育的特点,在资金允许的范围内,合理配置教学仪器。在实践性课程的仪器配置中,应坚持使用常规仪器,杜绝超过标准的豪华型气象仪器的使用。

4实践性教学评估

根据教育部高职教育的办学要求,结合气象实践性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1)看实践性教学内容是否符合专业办学特色。

(2)看实践性教学内容是否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相结合。

(3)看实践性教学内容能否做到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4)看实践性教学内容能否做到与生活相结合,使课堂由室内延伸到室外。

(5)看通过实践性教学,学生能否获得某种技能。

(6)组织督导人员对实践性教学进行监督,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解决。

气象学的重要性范文7

关键词:气象灾害;防御对策;农业生产

中图分类号:P429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气象是现代农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农业正常生产的手段之一。当今农业正由传统的单一化向集约化转变,近年来,受全球大气变暖的影响,低温冻害、冰雹、旱涝等气象灾害频发,给农业的生产和农民的经济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农村是气象防灾减灾的薄弱地区,气象部门要加强对农业防灾减灾的服务工作。

1、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类型

1.1干旱灾害

干旱在乎是土壤水分不足,不能满足农作物和牧草生长的需要,造成较大的减产或绝产的灾害。中国大部地区旱灾严重,干旱缺水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损失比洪涝更为严重,是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主要制约因素。

1.2冷冻灾害

低温冷冻灾害主要是因为来自极地的强冷空气及寒潮侵入造成的连续多日气温下降,使作物因环境温度过低而受到损伤以致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冻害一般发生时间是秋、冬、春季,冷害发生在春、夏、秋季。由于不同地区作物的种类不同,在某个发育期对温度条件要求的差异,因此,冷害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1.3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是因大雨、暴雨引起的水过多或过于集中,所形成的诸如山洪暴发、淹没农田等灾害现象。全国大部地区年降水量集中在夏季,年际变化十分明显,洪涝灾害较为频繁,是影响作物产量的重要气象灾害。

1.4台风灾害

台风是指在热带海洋上发生的低气压,当近地面最大风速达到或超过17.2km・s-1时,成为台风。它是一种强度大,破坏力强的热带气旋,被列为全球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在我国受北太平洋西部的热带气旋影响,主要发生在浙江以南沿海一带。

1.5风雹灾害

风雹灾害是指强对流天气引起的大风、冰雹、龙卷风、雷电等所造成的灾害。风雹天气产生于强对流天气系统,是大气的动力条件和热力条件共同作用而成,发生的主要特点是局地性强、持续时间短、群发性明显、发生时间集中且发生频率高。

2、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2.1气象服务信息获取渠道不通畅

现代农民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短信、网络等方式获得气象服务信息,但我国目前的农村经济水平还较低,无法完全普及网络、有线电视,造成农民获取气象服务信息的渠道不通畅,且气象信息的及时性也无法保障。这样导致了农民未能获取及时性的气象信息,一旦遇到突发性、危害性大的气象灾害,气象信息不能及时传输到每个农户,给农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2.2农民缺乏气象科学知识

就目前而言,三农气象宣传教育缺位,气象主管单位因管理、人力、财力关系没有将气象科学知识及时添加到农民培训内容中,也缺乏相关深入农村的气象宣传教育工作,导致农民欠缺气象科学知识,懂得气象科学知识的人严重欠缺。此外,农村中文化素质较高的人通常会选择外出打工或经商,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人也选择迁居到大城市中,因此,无法在气象服务信息中提出更多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严重降低了气象信息在农村中发挥的作用。

2.3农业气象服务针对性弱

农业气象服务针对性弱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绝大部分气象单位只单纯提供粮食生产服务,但没更深入地提供经济作物、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林业、畜牧业和农副产品行业等项目的服务;(2)各级气象部门对当地农业生产情况不了解,导致在为地方政府和农民提供气象服务时,未能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措施,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农民关注的焦点是天气预报,尤其是农业年景预报、农事关键期,以及各种气象灾害事件的天气预报;(3)农业气象未能提供一个能够推广良好技术及某一地区的农业种植布局的专业指导。

3、加强气象服务为农业防灾减灾的有效措施

3.1完善农村气象体系建设

气象科技服务是为农民服务的一项工作,深入农村,了解农村地区的实际需求,针对不同板块开发出适用的农业气象服务。让气象信息第一时间出去,明确气象部门主动传递信息的责任,及时更新和气象信息。健全村级组织为农民服务的制度,让专职的气象员在农村收集气象信息,并通过电视、广播或者黑板等载体,及时告知当地农民天气情况。同时,还可以加强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公共媒体,为农民及时传达气象信息,让农民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气象的变化。除此以外,利用短信信息、短信专题等渠道,也可以为农民及时的传递气象信息。为了提高农民自己识别气象的能力,还可以深入农村,加强对气象科技知识的宣传,让农民也了解和掌握到相关的气象知识。

3.2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观测站网

气象部门要根据近几年来农业结构和农业种植结构的情况,农行生产布局变化对农业防灾减灾气象服务要求的变化,建立起区域性的观测网络。针对气象不能为小区域农业减灾防灾服务的现状,要建立起高时空密度、自动化和多要素的现代化气象综合检测网络,对相关的气象资料进行实时、准确的监测,提高气象检测的能力。

3.3建立气象灾害评估体系

重点开展气象灾害研究工作,只有大力开展重大气象灾害发生的前兆、发生机理和预测理论的研究,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气象灾害的预报预测水平的基础,为政府预防气象灾害提供决策参考,才能使政府掌握灾害可能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各种情况,在气象灾害防治和治理上,及时采取防灾抗灾救灾措施。

3.4提高对灾害的预测和预防能力

灾害的预测和预防体系是气象部门加强农业防灾减灾服务的重要环节,只有对灾害进行准确的预测和预报,才能对灾害做出及时的预警和采取可行的防灾减灾措施。因此气象部门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新农村建设要求,开展针对性的灾害预警工作。在做好对常规天气预测准确、及时的同时,也要重点做好对灾害性天气的预警,针对当地农农业特色,做好防旱、防洪、防涝以及防冻等农业气象的灾害预防措施。除此以外,气象部门还要适当增加适合农业生产的气象服务,针对不同农作物与农作物的不同生长阶段的发育要求,对农民进行有效地指导。

3.5培训的大力投入

农业在很长的时间一直被人们忽略,感觉好像已经退出了世界的大舞台,其实不是的,只不过太多方面吸引住了人们的注意力。对于现代农业,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之前的农业的管理模式以及生产方面的都有很大的不同,在人们的传统的误区中走出来,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在我们生产活动中大大的提升了这一方面。对于我们农业工作者来说就提出了非常多的要求,对于专业知识的要求就是非常的严格,如何的关注天气的情况,对于一些设备的使用都是非常的苛刻的,只有拥有非常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取得良好的收益。所以,要加大平时的专业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而更快更好的提高我们的综合的素质,要知道一个有职业道德的好抄手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的有必要的。

3.6加强政府防灾减灾的组织行为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只有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对气象灾害的整体防御,才能充分发挥防灾减灾的整体效益。作为气象灾害预防的重要部门,气象部门应与政府相关气象灾害预防部门,联合制作和气象灾害情况等预报,并对农业、水资源的影响进行评估等,以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3.7科学规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科学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和传播将会有效的提高全社会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目前我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与传播工作,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还存在预警信息政出多门、防御措施不规范等诸多问题和不足,都需要政府进行完善和健全,只有科学规范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才能有效的形成气象灾害防治体系。

结束语

人之生息气候相随,天气之行人以拓运。党的十六大以来,把以人为本确立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强调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气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完善服务机制,完善气象信息传递渠道;坚持气象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天气预报的精度、时效和针对性,逐步实现由经验预报、定性预报上升到客观预报、定量预报,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逐步提供定点、定时、定量的气象信息产品,不断拓展气象服务领域,充分认识到它与工业、农业、交通国防环保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经济建设中指挥生产、防灾救灾,以及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辛吉武,许向春.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J].灾害学,2007,03:85-89.

[2]刘彤,闫天池.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及其经济损失[J].自然灾害学报,2011,02:90-95.

气象学的重要性范文8

公共气象服务是指气象部门使用各种公共资源或公共权力,向政府决策部门、社会公众、生产部门提供气象信息和技术的过程。

一、前言

发展公共气象服务,是中国气象局党组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务院3号文件和国办49号文件精神,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气象事业发展改革的经验而提出的战略任务,是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应对气候变化和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气象部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职能的有效途径,是增强气象服务在整个气象业务中主导地位、实现气象综合实力整体跃升的必由之路。

大力发展公共气象服务,不仅是党和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广大气象工作者的殷切期望,也是我们气象部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我们作为发展公共气象服务的促进者和实践者,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的目标,切实转变作风,不断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二、调研方法

1、时间:4月21日—5月5日

2、地点:市气象台、市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怀宁县气象局、岳西县气象局

3、调查对象:在职职工及外聘人员

4、调研方法:座谈会与发放调查问卷

5、分析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调研发现我市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着不少突出的问题。一是气象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与防灾减灾的需求不相适应,灾害性预报的准确率不高,特殊天气预报能力很弱,气象服务产品单一,专业服务产品精细化严重不足,服务缺乏针对性;二是气象现代化体系中业务、创新、人才三者不平衡,科研与业务服务不结合、人才结构与工作实际不适应,各个方面优秀人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弱,气象科研实际应用不够;三是受区域经济、业务量、人员现状和历史原因影响,职工待遇与工作不一致,重点项目在争取地方支持力度不够,地方政府投入严重不足,一些县局多年地方支持没有变化,县局气象事业发展不平衡。

(二)建议

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服务需求为牵引,大力推进三个体系建设,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提高灾害性天气监测和预报服务能力,不断拓展业务和服务领域。

1、抓好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突出雷达工程

发展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是提升服务水平、业务能力的正确方式和有效途径。要以公共气象服务为引领,以气象预测预报为核心,以综合气象业务为基础,加快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步伐。

要完善决策气象服务和公共气象服务流程、服务规范,质量考核和效益评估,提高公众气象服务的精细化水平。深入开展政策性农业气象保险气象服务,逐步建立城乡规划、重大工程建设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和制度,加强交通、旅游、电力专业气象服务能力。要改进和完善以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的中短期精细化预报技术方法,提高降水预报水平,预报成绩要达全省较前水平;加强短时临近预报,完善业务值班、预警等制度,加强重要天气过程预报技术总结分析;加强规范化建设,编制业务手册,服务手册,技术要规范,使每个业务人员都能很好地掌握地方天气特点进行针对。

坚持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不动摇,提高气象的装备水平。要全力以赴抓好全国布点的**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雷达楼要确保20xx年底前达到基本运行,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气象新区建设要同步进行。进一步加强专业气象观测站点建设,进一步做好望江、宿松风能观测及资料整理分析,争取省局在我市高速干线,布设包括能见度自动探测项目的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全面升级建设县级dvb-s数据接收系统,进一步发挥业务监控系统的作用。落实装备保障“三级管理、二级维修”业务工作体制改革,市保障中心要实质性开展工作,建立健全自动气象站、区域气象站的巡查、巡检、校标、维修等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和建立气象观测业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对气象站历史沿革、观测环境等进行信息化管理。要继续抓好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和改善,年内专项规划要全面完成,对环境无法改善的县局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进行站址迁移。

2、继续提高业务管理水平,突出保证基础业务质量稳定

继续加强规范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继续加强规章制度执行,提高服务意识,强化责任感;继续加强学习和岗位练兵,练好基本功。抓好日常仪器巡视维护、观测发报、报表审核、网络维护等关键环节,继续完善基础业务流程,搞好质量控制;建立业务管理员台站联系制度。每个业务管理员联系1-3个台站,负责所联系台站的业务指导和运行监控;建立全市业务质量分析会制度,监网科每月召开一次有分管领导参加的全市业务质量分析会,对前期业务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对下一步业务工作进行部署。切实保证地面测报、高空探测、农业气象业务质量的稳定,保证区域自动站、特种观测 、网络传输等考核达到目标要求。

弘扬我市基础业务工作优良传统,提高管理水平。组织制定和完善综合气象观测业务急需的规范标准,积极研究开发市县气象业务服务系统平台。继续完善台站监测网络业务应急预案。加强探测业务及保障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进一步规范预警信息,灾情直报流程及制度。健全应急响应机制,落实气象灾害应急队伍,加强预案演练,全面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制定相关应急预案,适时开展应急演练。进一步做好区域站的评估和优化工作,完善区域站网布局。加强区域站的巡视、维护和维修,提高区域站资料的可靠性。

3、继续抓好气象服务,突出气象防灾减灾

做好气象防灾减灾是党和国家对气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市政府对气象工作的需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全力以赴做好气象服务工作。以“一年四季不放松,一个过程不放过”为宗旨,努力实现气象服务“无所不在,无微不至”,做到服务准确、及时、优质、高效,切实当好决策气象参谋。

要始终坚持以需求为牵引,全面做好各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始终坚持把气象服务放在气象工作的首位,秉承气象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服务的根本宗旨。毫不放松地抓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始终把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切实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预测准确率作为提升气象服务水平的首要任务。重点加强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工作。切实加强汛期气象服务,全力做好重大社会活动气象保障,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预警时效性和主动性。发挥气象灾害的监测系统效益,拓展预警时空。提高科研与业务结合能力,促进内在质量的稳定提高。

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灾害调查,逐步建立多部门联动防灾减灾协调机制。加强雷电防护气象服务,积极做好国家农村中小学雷电防护项目;加快人影作业装备升级,抓住中央财政投资机遇,各县(市)局积极争取地方配套资金,完成火箭人工增雨配备。

4、加强为“三农”服务,突出特色服务

把服务“三农”作为气象落实三中全会精神重要举措,提高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水平,着力增强农村气象灾害预警接收能力。提升气象信息和农村综合经济信息服务能力,建立和完善气象协理员队伍,强化农村气象服务公益化。推进和实施安徽省《粮食增产气象服务工程》,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服务。加强农业气象业务能力建设,促进农业气象预测预报和灾害预警等技术发展。加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服务。

丰富我市为农服务手段,同时积极参加全省农业气象科研交流。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评估预警和病虫害气象服务。加强森林火险等级气象预报服务。以农网、先锋网或政务网为依托,全面实施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加强农村气象信息员(协理员)队伍的建设、管理和培训,使气象信息员成为气象信息通讯员、气象灾害预报与警报接收传播员、气象灾情收集报告员,

乡镇自动站日常巡视和维护管理员。继续加强对农村小学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教育,探索对不发达地区信息传输途径。

5、加强科技服务,突出部门合作和社会管理

突出强化部门合作,重点做好气候可行性论证和影视服务的拓展工作。要不断拓展气象影视服务资源,在县级力争不少于2个频(次),探索开展网络气象影视和手机气象影视服务项目。逐步完成市带县制作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业务,推动建立市县广告集约经营机制。要积极培育气候可行性论证依托气象业务和科技优势的新项目。按照《气象法》和《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中国气象局第18号令)的规定和要求,加大投入,提高气候可行性论证的科技含量;加强市县配合,勇于承担重大论证项目;与发展改革、建设、规划等部门建立合作机制,推动气候可行性论证纳入规划或者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内容。加强与环保等部门的合作,加大大气环境评价工作的力度,推进环境气象服务,包括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和绿色能源应用服务,积极培育新的科技服务增长点。

突出强化社会管理职能,要继续加强地方气象规章建设,依法履行气象信息、防雷安全、气球施放安全、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防灾减灾等社会管理职能。重点要发展防雷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工作。加强与职能部门合作,依法加强防雷社会管理,进一步规范防雷安全检测、雷击风险评估、防雷图审、跟踪检测、防雷工程管理、竣工验收等防雷各项管理、业务、检测和工程服务,加强全社会,特别是农村、学校、社区、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防雷减灾宣传教育,推进城市社区和乡村的防雷技术。推动雷击风险评估和雷电灾害调查鉴定工作,体现气象高科技含量,不断拓展防雷技术服务新领域。

6、加强气象人才体系建设,突出优秀人才的培养

继续重视和加强气象人才队伍的建设,发挥人才对支撑气象业务科技发展的主导性作用,不断增强气象事业发展后劲。努力为专业技术人员创造成长、成才条件,引导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省内外学术交流,在科研业务实践中不断提高发展现代气象业务的自主创新能力。认真做好科技带头人、中青年科技骨干、青年科技新秀的选拔推荐工作;加强首次设岗聘用后的管理考核工作,建立健全相应的岗位考核办法,建立岗位考核档案;不断完善对中青年科技骨干、青年科技新秀、高级职称岗位的业绩评价。通过录用和选调的途径,进一步充实业务队伍,加大业务岗位培训力度,健全完善新进人员岗前考核、上岗资格审核以及培养工作。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切实提高领导能力。继续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加快培养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年轻干部。更加关注年轻干部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科技素养的提高,注意在最需要的岗位上磨练、培养和选拔后备干部。要通过调整,使科级领导班子结构有改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有明显提高,形成一支知识层次较高,年龄、专业结构合理,具有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科级干部队伍。

继续合理控制队伍总量,提高气象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编制内外气象职工总量都要合理控制,聘用人员素质能力要符合岗位要求,聘用程序要符合有关法规。市县级业务单位新进人员必须具备大气科学及相关专业背景的本科以上人员,外聘人员必须符合外聘人员管理办法规定身份。积极探索充满活力的人员流动机制,加大市局专业技术空缺岗位从县(市)气象部门择优选拔聘用力度;市局机关要进一步补充有业务工作经历素质优秀的管理人员,注重从气象事业单位发现、培养、选拔优秀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依照公务员法以及公务员调任规定,通过调任的方式补充到市局机关担任科级领导职务。要继续加强编制外用人管理,充分发挥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7、加强基层台站建设,突出市县一体发展

全面落实《安徽省气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台站工作实施意见暨20xx年行动计划》,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推进“一流台站”建设。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实现一体化、网络化综合管理和远程监控,进一步完善市县一体综合管理,全面规范科技服务管理,实行合同、申报网络远程控制,加强综合预算,解决“县财市管”的问题,理顺资金收支关系。

气象学的重要性范文9

(一)以学科知识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农业气象学本身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实践性,而目前这种以学科知识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方法,忽略了对学生基本科学思维方式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且不能满足学生解决他们在工作、生产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需求,对今后专业课的学习势必会非常被动。因此,如何确立以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学思想,注重教学各个环节的科学性、应用性和针对性,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课程繁杂的内容和有限的学时数导致教学重点不突出

《农业气象学》的教学内容包括十大气象要素、大气环流、天气学、气候学、农业气象、农业气候学、农业小气候学等众多分支,与园艺专业的一些主干课程,如园艺学、林学、土壤学、植物保护学等都有很强的渗透关系。但由于《农业气象学》课程内容繁杂枯燥,加上有限的学时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较难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学生也很难从中把握其与专业联系最为密切的部分,认为该课程与专业关系不大,致使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会大大降低,对课程的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2]

(三)实验教学缺乏实用性、时效性及针对性

目前开设的《农业气象学》实验课学时较少,内容仅为辐射、温度、湿度、蒸发、降水、气压和风这几个主要气象要素的观测,没有涉及综合性实验及设计性与探索性实验,对于一些仪器的使用只是要求学生了解,内容比较陈旧,一些实验仪器设备现在已被淘汰。同时,实验课的编排对学生想通过实验了解并解决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不大,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

二、结合地域特点实施教学改革的探索

(一)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课程实用性

《农业气象学》作为一门课程有其学科的背景及自身的理论体系,教师在教学中对课程的理论体系结构并不需要面面俱到,而是要在系统性为主线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做到点面结合。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将重点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使得课程内容变得充实而又富有个性,将理论知识与新疆气候及气象特征相结合,重点解决学生在实际的学习、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增强课程的实用性。例如,在太阳辐射这部分内容的讲授中,教师可以具体以新疆本地为例,新疆不仅日照时数充足,而且地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总能量也较大,在全国仅次于青藏高原而名列第二。总的来说,新疆年总辐射量从东南向西北随着纬度的增高而逐渐减少。年总辐射量最大的地方是哈密,最小的地方是北疆的乌苏、精河、克拉玛依一带,这与当地风沙的多少有关。在塔里木盆地西南角的和田一带,由于沙土飞扬,浮尘的时间长,太阳总辐射量也相对减少。通过这些内容的讲解不仅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而且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太阳辐射的涵义及随地域不同而变化的规律。

(二)教学中补充相关热点研究内容

目前使用的《农业气象学》教材中,没有编写有关大气污染的内容,也很少涉及全球变暖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当前,自然灾害的防治已成为地理学研究的热门,全球变暖也是研究的焦点。为了能把握地理学科的发展方向和最新研究动向,使学生尽快地了解地理学科前沿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补充以下内容:第一,增加有关大气污染的影响和危害的内容。大气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直接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在讲授大气的物质组成时,应引导学生探讨大气污染物的分类、来源及对人类及农业生态环境的危害,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观念。同时,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改变了大气成分,造成臭氧层的破坏。臭氧空洞是全球面临的大气环境问题之一,其后果非常严重,在第一章第二节有必要增加臭氧层保护的专题讨论。同时,教师在讲授第二章气温的垂直变化的逆温现象时,可以结合新疆冬季出现的污染天气补充必要的内容。第二,增加农业气象学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的内容。通过对新疆气候的特点及当地气象资料的分析,让学生了解新疆的地理条件,为利用新疆气候资源提供理论基础。[3]新疆冬季常常受到西伯利亚寒潮的侵袭,大部分地区夏季气温较高,南疆气温又高于北疆,这些对农作物的生长都有一定的影响。例如,新疆夏季气温日夜温差较大,有利于瓜果的碳水化合物的积累及光合作用,所以新疆的瓜果都特别香甜好吃;日照丰富也有利于棉花等喜光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第三,增加气象灾害的理论与实践知识。

(三)对实践教学的内容及方式进行改革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笔者认为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相应的改革:第一,应尽可能地压缩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与探索性实验,可以尝试将课程的实验与实际的应用或者自身工作相结合的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第二,充分发挥电大网上教学的优势,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开展网上模拟实验教学,介绍一些常规的和先进的农业气象学实验仪器,开阔学生的视野,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4]第三,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一些实地参观,比如参观气象台和现代化的温室,了解温室内气象要素的测定和调控方法,同时介绍温室屋面角度与透光率之间的关系等,使学生懂得不同园林设计对小气候要素的影响。根据实地参观的内容给学生布置一定数量的思考题,帮助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5]

三、结语

气象学的重要性范文10

一、前言

发展公共气象服务,是中国气象局党组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务院3号文件和国办49号文件精神,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气象事业发展改革的经验而提出的战略任务,是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应对气候变化和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气象部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职能的有效途径,是增强气象服务在整个气象业务中主导地位、实现气象综合实力整体跃升的必由之路。

大力发展公共气象服务,不仅是党和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广大气象工作者的殷切期望,也是我们气象部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我们作为发展公共气象服务的促进者和实践者,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的目标,切实转变作风,不断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二、调研方法

2、地点:市气象台、市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怀宁县气象局、岳西县气象局

3、调查对象:在职职工及外聘人员

4、调研方法:座谈会与发放调查问卷

5、分析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调研发现我市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着不少突出的问题。一是气象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与防灾减灾的需求不相适应,灾害性预报的准确率不高,特殊天气预报能力很弱,气象服务产品单一,专业服务产品精细化严重不足,服务缺乏针对性;二是气象现代化体系中业务、创新、人才三者不平衡,科研与业务服务不结合、人才结构与工作实际不适应,各个方面优秀人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弱,气象科研实际应用不够;三是受区域经济、业务量、人员现状和历史原因影响,职工待遇与工作不一致,重点项目在争取地方支持力度不够,地方政府投入严重不足,一些县局多年地方支持没有变化,县局气象事业发展不平衡。

1 2 3 4 5 6 7

(二)建议

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服务需求为牵引,大力推进三个体系建设,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提高灾害性天气监测和预报服务能力,不断拓展业务和服务领域。

1、抓好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突出雷达工程

发展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是提升服务水平、业务能力的正确方式和有效途径。要以公共气象服务为引领,以气象预测预报为核心,以综合气象业务为基础,加快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步伐。

要完善决策气象服务和公共气象服务流程、服务规范,质量考核和效益评估,提高公众气象服务的精细化水平。深入开展政策性农业气象保险气象服务,逐步建立城乡规划、重大工程建设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和制度,加强交通、旅游、电力专业气象服务能力。要改进和完善以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的中短期精细化预报技术方法,提高降水预报水平,预报成绩要达全省较前水平;加强短时临近预报,完善业务值班、预警等制度,加强重要天气过程预报技术总结分析;加强规范化建设,编制业务手册,服务手册,技术要规范,使每个业务人员都能很好地掌握地方天气特点进行针对。

坚持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不动摇,提高气象的装备水平。要全力以赴抓好全国布点的**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雷达楼要确保2009年底前达到基本运行,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气象新区建设要同步进行。进一步加强专业气象观测站点建设,进一步做好望江、宿松风能观测及资料整理分析,争取省局在我市高速干线,布设包括能见度自动探测项目的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全面升级建设县级dvb-s数据接收系统,进一步发挥业务监控系统的作用。落实装备保障“三级管理、二级维修”业务工作体制改革,市保障中心要实质性开展工作,建立健全自动气象站、区域气象站的巡查、巡检、校标、维修等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和建立气象观测业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对气象站历史沿革、观测环境等进行信息化管理。要继续抓好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和改善,年内专项规划要全面完成,对环境无法改善的县局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进行站址迁移。

1 2 3 4 5 6 7

2、继续提高业务管理水平,突出保证基础业务质量稳定

继续加强规范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继续加强规章制度执行,提高服务意识,强化责任感;继续加强学习和岗位练兵,练好基本功。抓好日常仪器巡视维护、观测发报、报表审核、网络维护等关键环节,继续完善基础业务流程,搞好质量控制;建立业务管理员台站联系制度。每个业务管理员联系1-3个台站,负责所联系台站的业务指导和运行监控;建立全市业务质量分析会制度,监网科每月召开一次有分管领导参加的全市业务质量分析会,对前期业务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对下一步业务工作进行部署。切实保证地面测报、高空探测、农业气象业务质量的稳定,保证区域自动站、特种观测、网络传输等考核达到目标要求。

弘扬我市基础业务工作优良传统,提高管理水平。组织制定和完善综合气象观测业务急需的规范标准,积极研究开发市县气象业务服务系统平台。继续完善台站监测网络业务应急预案。加强探测业务及保障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进一步规范预警信息,灾情直报流程及制度。健全应急响应机制,落实气象灾害应急队伍,加强预案演练,全面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制定相关应急预案,适时开展应急演练。进一步做好区域站的评估和优化工作,完善区域站网布局。加强区域站的巡视、维护和维修,提高区域站资料的可靠性。

3、继续抓好气象服务,突出气象防灾减灾

做好气象防灾减灾是党和国家对气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市政府对气象工作的需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全力以赴做好气象服务工作。以“一年四季不放松,一个过程不放过”为宗旨,努力实现气象服务“无所不在,无微不至”,做到服务准确、及时、优质、高效,切实当好决策气象参谋。

1 2 3 4 5 6 7

要始终坚持以需求为牵引,全面做好各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始终坚持把气象服务放在气象工作的首位,秉承气象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服务的根本宗旨。毫不放松地抓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始终把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切实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预测准确率作为提升气象服务水平的首要任务。重点加强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工作。切实加强汛期气象服务,全力做好重大社会活动气象保障,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预警时效性和主动性。发挥气象灾害的监测系统效益,拓展预警时空。提高科研与业务结合能力,促进内在质量的稳定提高。

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灾害调查,逐步建立多部门联动防灾减灾协调机制。加强雷电防护气象服务,积极做好国家农村中小学雷电防护项目;加快人影作业装备升级,抓住中央财政投资机遇,各县(市)局积极争取地方配套资金,完成火箭人工增雨配备。

4、加强为“三农”服务,突出特色服务

把服务“三农”作为气象落实三中全会精神重要举措,提高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水平,着力增强农村气象灾害预警接收能力。提升气象信息和农村综合经济信息服务能力,建立和完善气象协理员队伍,强化农村气象服务公益化。推进和实施安徽省《粮食增产气象服务工程》,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服务。加强农业气象业务能力建设,促进农业气象预测预报和灾害预警等技术发展。加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服务。

1 2 3 4 5 6 7

丰富我市为农服务手段,同时积极参加全省农业气象科研交流。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评估预警和病虫害气象服务。加强森林火险等级气象预报服务。以农网、先锋网或政务网为依托,全面实施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加强农村气象信息员(协理员)队伍的建设、管理和培训,使气象信息员成为气象信息通讯员、气象灾害预报与警报接收传播员、气象灾情收集报告员

乡镇自动站日常巡视和维护管理员。继续加强对农村小学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教育,探索对不发达地区信息传输途径。

5、加强科技服务,突出部门合作和社会管理

突出强化部门合作,重点做好气候可行性论证和影视服务的拓展工作。要不断拓展气象影视服务资源,在县级力争不少于2个频(次),探索开展网络气象影视和手机气象影视服务项目。逐步完成市带县制作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业务,推动建立市县广告集约经营机制。要积极培育气候可行性论证依托气象业务和科技优势的新项目。按照《气象法》和《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中国气象局第18号令)的规定和要求,加大投入,提高气候可行性论证的科技含量;加强市县配合,勇于承担重大论证项目;与发展改革、建设、规划等部门建立合作机制,推动气候可行性论证纳入规划或者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内容。加强与环保等部门的合作,加大大气环境评价工作的力度,推进环境气象服务,包括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和绿色能源应用服务,积极培育新的科技服务增长点。

1 2 3 4 5 6 7

突出强化社会管理职能,要继续加强地方气象规章建设,依法履行气象信息、防雷安全、气球施放安全、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防灾减灾等社会管理职能。重点要发展防雷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工作。加强与职能部门合作,依法加强防雷社会管理,进一步规范防雷安全检测、雷击风险评估、防雷图审、跟踪检测、防雷工程管理、竣工验收等防雷各项管理、业务、检测和工程服务,加强全社会,特别是农村、学校、社区、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防雷减灾宣传教育,推进城市社区和乡村的防雷技术。推动雷击风险评估和雷电灾害调查鉴定工作,体现气象高科技含量,不断拓展防雷技术服务新领域。

6、加强气象人才体系建设,突出优秀人才的培养

继续重视和加强气象人才队伍的建设,发挥人才对支撑气象业务科技发展的主导性作用,不断增强气象事业发展后劲。努力为专业技术人员创造成长、成才条件,引导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省内外学术交流,在科研业务实践中不断提高发展现代气象业务的自主创新能力。认真做好科技带头人、中青年科技骨干、青年科技新秀的选拔推荐工作;加强首次设岗聘用后的管理考核工作,建立健全相应的岗位考核办法,建立岗位考核档案;不断完善对中青年科技骨干、青年科技新秀、高级职称岗位的业绩评价。通过录用和选调的途径,进一步充实业务队伍,加大业务岗位培训力度,健全完善新进人员岗前考核、上岗资格审核以及培养工作。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切实提高领导能力。继续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加快培养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年轻干部。更加关注年轻干部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科技素养的提高,注意在最需要的岗位上磨练、培养和选拔后备干部。要通过调整,使科级领导班子结构有改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有明显提高,形成一支知识层次较高,年龄、专业结构合理,具有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科级干部队伍。

1 2 3 4 5 6 7

继续合理控制队伍总量,提高气象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编制内外气象职工总量都要合理控制,聘用人员素质能力要符合岗位要求,聘用程序要符合有关法规。市县级业务单位新进人员必须具备大气科学及相关专业背景的本科以上人员,外聘人员必须符合外聘人员管理办法规定身份。积极探索充满活力的人员流动机制,加大市局专业技术空缺岗位从县(市)气象部门择优选拔聘用力度;市局机关要进一步补充有业务工作经历素质优秀的管理人员,注重从气象事业单位发现、培养、选拔优秀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依照公务员法以及公务员调任规定,通过调任的方式补充到市局机关担任科级领导职务。要继续加强编制外用人管理,充分发挥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7、加强基层台站建设,突出市县一体发展

全面落实《安徽省气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台站工作实施意见暨2009年行动计划》,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推进“一流台站”建设。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实现一体化、网络化综合管理和远程监控,进一步完善市县一体综合管理,全面规范科技服务管理,实行合同、申报网络远程控制,加强综合预算,解决“县财市管”的问题,理顺资金收支关系。

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桐城业务楼装饰和整体改造年内必须完工;切实推进枞阳新址建设,年内要达到基本完工要求;潜山观测场搬迁要有整体改善规划,年内要完成土地办证及项目可行性论证,随时做好项目申报;宿松、太湖完成综合改善扫尾工作。二是按照省局2009年加强县局十件实事,根据本单位实际切实做好落实,特别对要争取省局支持的有关单位和县局要做好对接。三是县财市管要严格按照市局财务部门要求,加强综合预算和分类核算,建立相应帐户和账套,在实践中完善中央帐套、地方帐套、科产事业帐套、科产企业帐套核算,坚决杜绝一个户头一本帐,完善和全力推进“县账市管”具体操作方法。四是充分发挥科技服务平台的作用,实行科技服务管理网络化管理,《科技服务综合管理平台》投入日常业务运行并完善细化,重点加强合同管理,流程管理,财务公开;加强科技服务项目成本控制,增收节支;加大科技服务督查检查监督力度,通过平善对市及各县科技服务各项目流程、合同、财务的监管,确保科技服务稳定健康发展。要加强科技服务资金的分类核算,规范管理,提升综合预算和综合管理水平。五是积极探索市县工作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共同发展。

气象学的重要性范文11

一、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做出的战略决策,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继续,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更好地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的需要,意义非常重大。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我的理解就是以民为本,着力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这个过程成为造福人民的过程,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过程,成为提高素质、保障权益、惠及人民的过程,只有这样才会有我们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

作为领导干部要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学会用好科学发展观,切实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

二、解放思想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先导

解放思想作为我们党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是贯穿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灵魂。要在加深对世情、国情、党情的科学认识中解放思想;要在认清目标、明确任务中解放思想;要在对比先进、查找差距中解放思想;要在解放思想中真抓实干,在转变观念中破解难题,在更新思路中转变发展方式,真正把解放思想体现在气象业务保障具体工作中落实在解决问题上。

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就要在原有思想基础上有所突破,大力破除不利于改革创新的思想障碍。其核心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不但关注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更注重发展质量的提升;不但关注社会财富的创造和增长,更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等各方面的均衡发展;不但关注开发和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更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

纵观中国特色气象事业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不断开拓前进的历程。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气象事业每一次重大进展,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通过思想的不断解放,从而催生出新的发展理念、新的发展思路和新的发展举措,为中国特色气象事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思想内涵和活力。实践证明,解放思想对发展中国特色气象事业始终是至关重要的。正是由于思想的不断解放、观念的不断转变,改革的不断深化,气象现代化建设没有一刻停滞、气象业务服务开拓没有一刻停步,气象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康的服务没有一刻松懈。

解放思想是气象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首要任务,????近期,省局党组研讨了当前影响和制约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主要有:气象业务服务的能力与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日益增长需求的不适应;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的三个系统发展的不平衡;现代气象业务体系中的各项气象业务发展的不平衡;气象现代化体系的三个体系发展的不协调;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速度、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不协调;省级气象事业发展的不平衡;省、地(市)、县级气象事业发展的不平衡。我们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破解气象事业发展中的疑难问题,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具体的工作部署和政策措施。

气象工作要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研究新形势下面临的新特点,用时代要求审视工作,以改革精神推动工作,积极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工作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做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和富于创造性。领导干部要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党组各项决策部署的原则下,勤于思考,善于创新,勇于开拓,改变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僵化、半僵化状态,改变回避矛盾、避重就轻的好人主义作风。

三、进一步提高大气探测技术保障工作的科学内涵

大气探测技术保障工作的现代化建设不仅要体现在设备装备上,更要体现在效益发挥上,体现在各种高质量的观测设备和大气探测技术保障的能力上,体现在为提高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为预报预测准确率和服务能力提供支撑上:必须坚持以气象保障服务为引领,以提高大气探测技术保障能力为核心,加强统筹规划和气象仪器保障技术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案,真正解决大气探测技术保障的瓶颈问题;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基本保障业务系统稳定可靠运行能力,不断围绕业务服务需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融入业务服务一线,要以新的视角审视大气探测技术保障工作。提高认识,紧跟形势、适应发展,学习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明确气象的服务宗旨,不断提升大气探测技术保障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要以新的思路定位大气探测技术保障工作。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按照现代气象服务、大气探测技术保障工作的新需求,扎实推进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又好又快的建设。

要以新的理念发展大气探测技术保障工作。要以新的风貌推进大气探测技术保障工作。坚持聚精会神抓工作、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工作精神,重视理论学习和思考,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树立科学、严谨、深入、扎实的工作作风。

四、学习科学发展观务求取得实效

气象学的重要性范文12

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台风、暴雨(雪)、雷电、干旱、大风、冰雹、大雾、霾、沙尘暴、高温热浪、低温冻害等灾害时有发生,由气象灾害引发的滑坡、泥石流、山洪以及海洋灾害、生物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也相当严重,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以及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近年来,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各类极端天气事件更加频繁,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不断加重,为进一步做好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总体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众,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制订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加快国家与地方各级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强化防灾减灾基础,切实增强对各类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应急处置和救助能力,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大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

(一)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建设。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进一步完善国家与地方综合气象监测网络,加快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气象卫星工程和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工程建设,建立完善雷电、酸雨、臭氧、大气成分、土壤墒情等专业观测网,加密自动气象观测网站,形成地面、高空、空间相结合的监测体系,提高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气象部门要组织跨地区、跨部门联合监测,特别要做好农村、沿海、重要江河流域、森林草原、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气象灾害监测工作。

(二)加强气象灾害预测预报。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气象灾害预测预报体系,建设分灾种气象灾害预报业务系统,完善新一代可视化、人机交互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平台,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加强对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重点加强台风、暴雨(雪)、大雾等灾害及其影响的中短期精细化预报和雷电、龙卷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实现对各种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实时动态诊断分析、风险分析和预警预测。

(三)及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抓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的建设,拓展气象预报信息系统功能,增加信息内容,建设针对不同群体的接收子系统。完善和扩充气象频道、气象手机短信预警系统、数字卫星广播系统和专业信息网站功能,与社会公共媒体、有关部门和行业内部信息渠道相结合,及时台风、暴雨(雪)、大雾等各类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号及简明的防灾避灾办法。在学校、医院、车站、码头、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设立或利用现有电子显示屏、公众广播、警报器等设施接收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加强对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行业和领域的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加快农村乡镇自动气象站和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完善海洋气象广播系统,进一步畅通农村、牧区、山区、海上等预警信息渠道。

三、切实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一)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各灾种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并针对气象灾害可能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进一步完善相关应急预案。要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经常性地开展预案演练,特别要加强大中型城市、人口密集地区、重点保护部位和边远山区的气象灾害预案演练,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

(二)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各级气象部门要在干旱缺水地区积极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努力缓解城乡生活、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用水紧张状况;在做好传统农业防雹工作的同时,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防雹作业布局,加强人工防雹工作,减轻雹灾对农作物和农业设施的损害。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条件,对森林草原火灾、污染物扩散、环境污染事件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

(三)加强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人工增雨、防雹、防雷、防汛抗旱、灾害救助等各类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和专家队伍建设,改善技术装备,提高队伍素质,不断增强应对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学校、医院、车站、码头、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要明确气象灾害应急联系人,定期开展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确保能够及时准确地接收和传达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组织采取应急处置措施。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设立乡村气象灾害义务信息员,及时传递预警信息,帮助群众做好防灾避灾工作。要研究制订动员和鼓励志愿者参与气象灾害应急救援的办法,进一步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

(四)切实增强气象灾害抗灾救灾能力。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及时分析对本地区、本领域的影响,并根据具体情况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要高度重视气象灾害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衍生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加强查险排险,及时组织受威胁群众转移避险。要认真落实减灾救灾各项措施,全力做好气象灾害救助、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工作,确保灾区生产生活秩序稳定。加快灾害保险和再保险等相关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充分发挥金融保险行业在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工作中的作用。

四、全面做好气象灾害防范工作

(一)积极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家防灾减灾有关规划和要求,统筹考虑当地自然灾害特点,组织有关部门认真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全面调查收集本行政区域历史上发生气象灾害的种类、频次、强度、造成的损失以及可能引发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的因素等,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加强灾害分析评估,根据灾害分布情况、易发区域、主要致灾因子等逐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有针对性地制订和完善防灾减灾措施。同时,要认真组织开展气象灾害隐患排查,深入查找抗灾减灾工程设施、技术装备、物资储备、组织体系、抢险队伍等方面存在的隐患和薄弱环节,特别要加强对学校、医院、敬老院、监狱及其他公共场所、人群密集场所的隐患排查,制订整改计划,落实整改责任和措施。

(二)不断强化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基础。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积极开展海堤、水库、防风林、城市排水设施、避风港口、紧急避难场所等应急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及时疏通河道,抓紧进行病险水库、堤防和海塘等重要险段的除险加固,保证工程设施防灾抗灾作用的有效发挥。要按照国家规定的防雷标准和设计、施工规范,在各类建筑物、设施和场所安装防雷装置,并加强定期检测。针对台风、风暴潮、沙尘暴等灾害强度增加、损失加重的实际情况,科学制订防风、防浪、防沙工程建设标准,切实提高气象灾害的综合防御能力。

(三)积极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要依法开展对城市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工程建设、重点领域或区域发展建设规划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有关部门在规划编制和项目立项中要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对重要设施和工程项目的影响。

(四)抓紧制订和实施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结合当地气象灾害特点,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明确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措施,优化、整合各类资源,统筹规划防范气象灾害的应急基础工程建设。

五、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保障体系

(一)加强气象灾害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加快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切实加强气象灾害发生机理、预报和防御等科学技术研究,大力发展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和气候系统模式,着力提升气象灾害监测和预报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要深入开展气候变暖及其引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水资源、粮食生产、生态环境等的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要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世界各国防灾减灾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不断增强我国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二)加强气象灾害相关法规和标准建设。要加快完善与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相关的法规以及实施细则和制度,健全国家、行业、地方气象灾害以及防御技术标准和规范,促进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三)加大气象防灾减灾资金投入力度。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以及社会等多方面积极性,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应急指挥、灾害救助及防灾减灾工程等重大项目、基础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投入。

六、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宣传教育

(一)全面落实气象灾害防灾减灾责任制。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有关领导干部要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组织研究解决防灾减灾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工作协调机制,形成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协作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防范应对气象灾害的格局。

(二)进一步加强各有关部门的协调联动。气象部门要根据天气气候变化情况及防灾减灾工作需要,及时向各有关地区和部门提供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各有关部门所属气象台站和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单位,要按规定及时向气象部门提供监测预报气象灾害所需要的气象探测信息和有关水情、风暴潮、灾情等监测信息。各级减灾协调机构要认真履行气象灾害防御的综合协调职责,进一步完善气象、公安、民政、国土资源、建设、铁道、交通、信息产业、水利、农业、卫生、环保、民航、安全监管、林业、旅游、海洋等各有关部门互联互通的灾害信息共享机制,加强灾害应对工作的协调联动,形成防灾减灾工作合力。

(三)努力提高全社会对气象灾害的防范意识。要加大气象科普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力度,深入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利用气象、教育、新闻等资源,建设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加强全社会尤其是对农民、中小学生的防灾减灾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教育。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公众自救互救能力。要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及时开展气象灾害分析评估,做好相关科学解释和说明工作,增强公众抗御各类气象灾害的信心。

国务院办公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