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气象信息论文

气象信息论文

时间:2022-10-12 02:47:47

气象信息论文

气象信息论文范文1

漳州地处东南沿海,面临台湾海峡,各种气象灾害频繁,每年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台风、暴雨、干旱、寒潮、大风、冻害等灾害性天气的危害,特别冬季冷空气活动频繁,常有寒潮天气发生,严重制约了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据统计每年漳州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8%,严重年份可达15%~20%,特别严重的年份占国民生产总值近25%。如1999年12月21-26日漳州市受到了强冷空气袭击,连续6天出现大范围的霜冻和结冰,全市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损失约90000hm2,直接经济损失达17.5亿元,其中香蕉遭受的冻害最为严重,被冻死的香蕉达28240hm2,荔枝和龙眼等果树的树冠也都因霜冻而死,花卉和冬种蔬菜也损失惨重。

二、农业保险分析

农业保险是承保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在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因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一种财产保险。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与其他财产相比,农业保险具有四个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周期性和政策性。农业保险针对的是农业生产等相关产业链,有三方面明显的特征属性:(1)农业保险的准公共产品性质。要求政府履行宏观调控和公共管理的职责,避免因单一依靠市场机制配置造成市场失灵。(2)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的非独立性。如台风、洪涝、强降水、低温冻害、大雾等气象灾害的出现,容易造成一定范围的损失。同一气候灾害时空分布投保单位的风险在同一区域具有相关性而非独立。(3)农业保险费率难确定性。各种气象灾害对农作物、花卉、果树等影响程度也各不相同,应根据不同的灾害性天气预报,采用不同的气象保险指数指标来确定保险费率。

三、气象信息及气象技术资源优势在农业保险中的应用

随着气象现代化建设推进,气象服务产品越来越丰富,针对农业生产、农业保险的气象服务分为定期产品、不定期产品、公报、年鉴等书面形式和咨询等服务产品。定期情报产品按时间序列和空间区域进行综合分析,反映不同地区气象条件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的影响,以及气象灾害已经或可能造成的危害和防御对策。不定期产品主要根据当地可能出现的或已经出现的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如洪涝、干旱、冻害等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进行评判。

1在农业保险承保决策中的应用

正确做出气象灾害的风险等级的评估,可使保险公司在承保决策中更科学,有效地降低并规避承保失误风险。对气象信息和保险公司的历史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应用统计决策理论从三方面进行评估:①对灾害性天气(如暴雨、台风、寒潮低温等)出现的概率、强度等发生严重性程度的可能性进行评估;②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大小的评估;③以最少投入获取防灾抗灾最佳效果的决策手段评估。其中灾害性天气发生的严重程度和造成损失的评估能够为承保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有效规避经营风险。一般情况下,同类农业保险业务,保险核保人会考虑保险标的历史赔付情况,抗灾减灾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因此,综合分析应用气象资源(如未来天气趋势预报、专题性预报、灾害性天气评估等)更能了解掌握某区域气象灾害发生的概率,科学制定气象灾害评估和损失程度的指标、系数等,助于保险公司做出是否承保决策,预计承保成本作出承保方案,保证保险公司经营的稳定和效益。

2气象资源在农业保险防灾、核损中的应用

应用丰富的气象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了解气象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提前采取有效地防灾减灾措施,尽可能地控制和预防灾害的发生,降低灾害事故发生引发的直接和间接损失,而采取的各种有效措施,是保险公司管理风险的防灾核损重要手段。风险控制的手段来自避免风险、损失控制和非保险方式的转移风险三种方式,就是以气象部门的气象信息内容为依据,保险公司对所承保的保险物进行逐一的排查,及时发现隐患,通知并督促投保人整改,达到预防并减少灾害损失为目的。如投保人拒绝整改,当气象灾害发生所造成保险物的经济损失时,保险公司可依法不予赔偿。

2.1应用自动站实时天气实况监测系统,为理赔提供科学依据随着气象自动站的建设发展,气象部门能够为保险业提供更丰富的实时准确的气象实况数据。到目前为止,漳州市气象局已有10个人工观测气象站和123个区域自动气象站,能够为各行业提供详细实况的气象数据。如保险条款中对灾害性天气暴雨所采用的理赔标准,气象学中的“暴雨”定义是指“24小时降水总量达到50~99.9mm”,而通常由暴雨所造成的损失,保险公司对暴雨的理赔依据显得更灵活人性化,如“24小时降水总量未达到50mm以上,而12小时降水总量达到30mm以上或是1小时降水总量达到16mm以上同样可作为受暴雨影响造成损失的理赔依据”。因此,详细的实况数据对保险责任的划定有着实际意义,为理赔提供了更为准确的依据。全方位的气象监测系统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灾害性天气发生的整个过程,根据监测的记录实况数据,保险公司对灾害是否属于保险责任和灾害所造成保险物损失程度进行裁定,有利于主动、迅速、准确、合理地开展保险理赔。

2.2应用历史气象信息数据和未来趋势预报,提前做出灾害评估气象业务数值预报模式的广泛应用,有效地提高了中、短期气象预报的准确度,保险公司可根据提供气象信息数据做出的预报进行三方面的分析评估:一是风险区气象灾害可能损失的预评估;二是大面积气象灾害发生前的减灾预案;三是大面积气象灾害发生后的灾情评估。如气象部门对历史气象资料进行分析,得出所投保地区的主要灾害情况及影响因子,为投保金额和投保风险提供科学决策依据。而对灾害性天气提前72小时或更长期的趋势预报,能够为防灾防损工作从时间上提前做出了决策,并可根据灾害性天气的强度和等级对保险标的有的放矢地做好防御工作。

四、气象服务在农业保险业的延伸与拓展

随着社会发展变革,各行业的合作也更加密切和频繁,气象部门可进一步加强气象信息的开发应用,提高气象信息的服务能力,同时也提高服务农业保险经营管理和应对灾害能力水平。

1开展部门合作,建设气象保险服务平台

气象部门可充分利用气象现代化建设,加强与保险业的合作关系,共同建设气象保险服务平台,实现资源数据共享,开展气象灾害研究,建立灾害常规分析和预警预告机制。目前,漳州市气象局与漳州国土资源局、环保局等部门共同建设“漳州市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系统”和“漳州市区城市空气质量等级预警预报系统”服务平台,与保险业也可采用这种合作方式,共同开发服务平台,改变以往单一的只开气象证明的合作方式,做到提前防灾、科学指导农业生产等,减少因自然灾害而引起的损失。

2建立多指标体系和风险区域系数,进行风险区划确定区域农业保险费率

充分应用气象数据与灾害数据,建立完善的多指标农业保险费率模型,在原有产量资料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作物、不同关键生育期的各种气象灾害风险,结合保险物所在地的地理特点、防灾减灾抗灾条件,建立不同地区的特定作物农业保险费率的区域风险指数的修订模型,运用风险指数来修订农业保险费率,使农业保险费率更加科学地反映的农业生产和作物损失风险。

3开发农业新险种的指数保险

开展各种农作物的气象保险指数设计的研究,针对各农作物的生长关键期气象要素,在保险中引入气象指数保险。漳州特色农作物丰富,农作物的生产与天气息息相关,低温冻害是闽南地区热带水果生产面临的主要农业风险之一,如1999年底漳州市出现了大范围的霜冻和结冰,造成的趋势损失达17.5亿元。因此,对低温冻害分析设定冻害指标,在农业保险中引入冻害气象保险指数,就显得十分的重要。由于影响农作物生产的气象因子各不相同,可针对不同的气象灾害研究不同的气象指数保险,如针对漳州花卉、林下经济(金线莲、铁皮石触等)开发气象指数保险,架起保险公司与投保户之间的桥梁,以更清晰的界面去核损减灾。

五、结语

气象信息论文范文2

气象信息传输网络系统管理包括系统安全管理、系统运行制度管理、用户信息管理、网络支撑能力管理等内容。其中系统安全管理是重中之重。我区气象信息中心信息传输网络有三种网络结构形式:一是安全等级最高的内部局域网,各盟市台站及区局直属各单位几乎所有计算机都在该网上;二是以数字专线与有关政府机构构成的政务专网和通过不同授权等级共享的各级数据资源;三是通过宽带接入气象网站、供广大用户浏览的公众互联网。系统运行制度管理就是要提高气象信息传输网络系统的科学管理水平,建立相应管理信息系统,完善系统业务标准,统一规范局域网络。用户信息管理就是包括IP地址和域名在内的基础运行信息,对于用户的基本信息记录,包括姓名、所属机构、职位、职责权限和邮件地址确认等方面也是网络信息管理重点。保证信息源的稳定与有效,一方面要提高信息资源的防篡改能力,另一方面也要防止信息的泄露和不良信息的侵入。网络支撑能力管理就是提升网络系统水平,完善公共服务网络支撑能力,涉及到网络服务器的配置情况与信息服务、访问状态以及负载均衡等多方面与服务器相关的信息范畴。

二、气象信息传输网络系统安全防范问题

1.气象信息传输网络系统安全需求

随着气象事业的发展,气象信息传输网络系统已成为气象业务的重要支撑,安全、快捷、高效和高度共享的省级信息传输网络系统是全面提高气象业务服务能力的关键。但网络系统遭受病毒侵袭、病毒软件破坏、网络故障等现象时有发生,还会出现配置良好的终端计算机却运行很慢或无法运行等故障。因此着力增强气象信息传输网络系统运行的实时监控能力,提高信息网络系统安全水平,建设规模适度的核心业务异地备份系统,提高抵御重大自然灾害和重大事件的能力,确保信息网络系统稳定运行,已成为信息网络系统亟待解决的问题。

2.气象信息传输网络系统安全防范

首先要从硬件上做好安全防范。建立互联网出口硬件防御装置,如硬件防火墙、网页防篡改系统等;局域网内部多层次防护,如网络管理软件、防病毒软件等;针对工作人员信息网络安全意识淡薄、应用程序存在漏洞及内网病毒难以防范等安全问题,要进一步加强气象信息网络安全体系建设,完善服务器、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等综合部署,有效避免病毒等入侵,从而保障计算机系统和局域网络等安全、可靠运行。其次要从软件上做好安全防范。周密的安全策略要求有严格制度的约束、规范的技术培训和机敏的安全防范意识的建立。因此制订网络安全管理守则、机房管理制度,做到权责分明、操作规范、流程清楚、保密严格的高安全、高可靠的动态管理是安全防范体系建立的首要条件。

3.气象信息传输网络系统安全保障

气象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需要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加密,防止数据和信息在传输过程中扰或者窃取。因此,建立网络安全系统,对于保障气象信息网络传输系统至关重要。保障气象信息传输系统网络安全,第一建立网络安全组织,从制度上明确气象信息传输系统网络安全的重要性。第二选择具有实际意义的安全策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具体安全措施。如访问控制策略、信息加密策略、数据备份策略。第三对气象信息传输网络系统进行安全管理,加强对气象信息资源、密码系统、安全检测等系统的管理。因此,要想保证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气象信息传输中顺利应用,就必须建立网络安全系统。

三、结束语

气象信息论文范文3

[关键词]微博 气象服务 新平台 气象发展

[中图分类号] P4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7-395-1

1引言

鄂州市是我国受气象灾害影响较严重的城市之一。气象灾害对鄂州的影响呈上升趋势,每年因气象灾害带来的直接损失占全市 GDP 的 1%-3%,因此公共气象服务在减少由高影响的强天气造成的损失和减少与天气相关的经济社会不利影响等方面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作用日益显著。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公众对公共气象服务的需求和要求日益增高,气象服务产品和信息传播途径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满足公众的真正需求,才能突显公共服务的内在价值。相信随着气象服务的不断进步和成熟,类似微博气象服务这样的开发应用一定能得到公众更多的认可和满意,进而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微博特性

①短小性。顾名思义,微博的特点在于“微”。微博一般为 140 个汉字,两条短信的长度。精简的信息便于接受和传播,提高了交流的时效性和信息共享的效率,有利于群体头脑风暴,进发出更具创新性的想法。

②实时性。用户可以通过多种客户端包括短信、E-mail、IM(即时通讯软件)等向平台发送信息,无论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以发送和接受信息。比如在 5.12 汶川地震发生后,微博上第一条关于地震的消息是在北京时间当天下午 2 点 35 分 35 秒,比新闻报道快了 22秒。

③互动性。微博对字数的要求使得其互动性大大增强。用户不仅能在微博上快速接受信息,还能即时消息,而且能发表评论和感想。基于微博与手机的无缝结合技术,用户看到一则微博消息时,即可利用手机发送短消息即时发表自己的想法。这种互动性是目前其它传播媒介所不具备的。

④支持图片,可以实现图文并茂。

⑤转发功能。微博具有转发功能,因此可以说,微博更像是一个一对多的平台。移动终端提供的便利性和多媒体化,无形之中扩大了信息的传播范围,提高了微博信息的影响力[3]。

3微博气象服务研究

3.1现有微博气象服务分析

武汉市的微博气象服务开展得比较早,而且做得比较出色,内容丰富,风格清新,分析武汉市气象局的微博服务,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经验。如武汉气象台的一条微博信息:“注意:一股较强冷空气将在 15 日白天影响我市,届时天气将显著转凉。15 日有分散小雨,北风加大,沿海地区将出现强风,气温迅速下降,16-17 日早晨最低气温 11-12℃,过程降温幅度达 7-8℃。预计此次降温不会出现明显的持续阴凉天气,17 日白天起冷空气减弱,气温开始回升。”这条信息被转发 334 次,属于关注度比较高的一条信息。我们都知道,转发次数并不等于接收到信息的人数,收到这条信息的人数肯定远远高于转发人数,但是转发得越多,信息肯定被传播得越广。分析这条信息,可以看到,尽管这条信息仅仅是常规的气象预报,但是由于微博有 140 个字的容量,可以比一般的手机短信涵盖更多的内容,也就可以更清楚明白的传达气象信息,而且将公众关注的几大气象要素,如气温、风、雨等都写到了,天气转折也明白罗列其中,因此被转发多次,这条气象信息得以在一个扩大的范围内传播和关注。

气象微博的信息比起手机短信等可以更全面更丰富,利用这一特点,微博气象服务可以涵盖更多的内容,除了一般的天气预报信息外,还可以包括生活、健康等多方面的信息。同时,还可充分利用微博支持图片的特性,做到图文并茂,增进理解和交流。

3.2微博在气象服务中的应用优势

(1)信息更及时。比起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微博具有短小性的特点,同时其自身便捷的机制,可以极大的提高信息、传播和接收的效率,实现信息传播的“零时间”,为防灾减灾工作赢得时间和主动。

(2)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微博比一般的手机短信多了70个字的空间,因此可以涵盖更多的内容,同时可实现各种操作,包括图文信息,因此微博气象信息可以做得更丰富、更生动、可读性更强。

(3)功能更强大。3G 手机能够与传统媒介嫁接,3G 手机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服务,再加上 3G 技术的成熟和 3G 手机的普及,微博与 3G 手机的融合,将进一步增强微博和传播信息的能力,也能够提供更多传统媒介所无法提供的便捷服务。

(4)信息传播更广泛。目前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进一步融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微博,信息的和接收变得越来越方便,易于操作,微博可以在更大范围的人群中推广使用。由于使用微博的人数的增加和群体特征的丰富,微博气象信息的影响面和影响力将得到不断加大,另外,微博的转发功能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信息的“滚雪球”效应,气象信息将通过微博平台全方位辐射和传播出去。

(5)互动性。微博的即时对话功能,可以及时接受和了解公众的反馈,并可实现与公众的互动交流。

4结语

微博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信息传播的新平台,这一平台意味着信息交流与传播方式的里程碑,多样化、便捷化、简单化的方式降低了信息的门槛,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处发送和接收微博信息。然而,任何一种新技术的实际应用都会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要将微博和气象服务更好的融合在一起,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在信息资源如此丰富,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提升技术与应用能力、信息整合能力是非常关键的,同样,对于气象服务人员来说,如何提升其信息获取与创造能力、信息选择与评价能力也将变得越来越重要。现阶段,微博气象服务可以作为报纸、电视、手机短信等主要信息手段的一个有益补充,可以在许多方面强化气象服务的效果,今后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并探讨如何将微博更好地应用到气象服务中去,促进气象信息化的发展,促进公众气象服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黎健,公共气象服务的认识和思考,湖北气象,30(4):7-13.

气象信息论文范文4

【关键词】气象微博;公共气象服务;意义;特点;管理措施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公众对公共气象服务的需求及服务质量的关注度日益增强,气象服务产品和信息传播速度、途径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满足公众的需求,才能凸显气象服务的权威性。公共气象服务以气象服务产品为载体,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向用户和公众气象信息,因此气象预报的准确性、气象服务产品的多样性以及产品的快速有效性,构成了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的几个关键要素。

一、微博气象的传播学意义

1、单向传播与双向互动。对微博而言,它赖以存在的基础不是独享,而是交流。它打破了传统的传播者与受传者的界限,真正的实现了双向互动。官方天气微博不仅仅是天气预报与预警信息的平台,同时也是与普罗大众交流,分享话题的方式,其实时互动性带来的现场感也无疑为气象宣传提供了有力阵地。微博有的关注度和转发次数也可以从侧面说明天气微博的影响力与传播范围。

2、大众化传播与个性化表达。传统的天气预报中,文字要求专业性极强,其传播也有着层层严格的“把关”。然而,微博这种“面对面”的传播方式,既能明确的传达气象信息,又可以通过活泼通俗的文字与图像,增进公众对气象服务行业的理解和交流。例如,备受关注的“佛山天气”微博设立了“气象坚果”等栏目,通过运用一些潮流语言来吸引年轻人了解气象知识,旨在“一起剥开气象科学坚硬枯涩的外壳,从艰深理论中发掘通俗与趣味”。

二、气象微博的服务特点

微博是新兴起的一种开放型互联网社交服务平台,具有简洁、及时、受众广、内容丰富多样、互动性强和可持续等特点。目前,气象服务利用微博平台气象信息及预警信息,较手机短信、网站、广播等渠道更能彰显其特点和优势,其特点表现如下:

1、及时性。气象微博能最快捷、最全面地反映天气预报的各种资讯,比起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微博具有及时、短小的特点,同时其自身便捷的机制,可以极大地提高信息、传播和接收的效率,实现信息传播的“零时间”,为防灾减灾工作赢得了时间。

2、受众广。由于电讯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等信息平台进一步融合,大众对微博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这是因为信息的和接收变得越来越简单、方便,易于操作。利用微博传递气象信息,可以使气象信息服务的影响面和影响力更加广泛。另外,微博的转发功能也形成了“滚雪球”效应,气象信息可以通过微博平台全方位地辐射、和传播。

3、信息内容丰富。气象微博的信息相比手机短信等更全面、更丰富。利用这一特点,微博气象服务可以涵盖更多的内容,如北京市气象局的“气象北京”的气象北京微博,除了每日3次天气预报外,还有空气污染气象预报、气象灾害预警、雨(雪)量、天气实况、短时临近降雨落区预报、烟花指数、供暖指数和科普宣传等各种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气象信息。同时,还可以利用微博支持图片,做到图文并茂,使气象信息更加亲民、更易于理解。

4、互动性强。由于微博受众广、传播快、影响力大,利用微博平台不仅能有效地提高气象信息的传播速度,扩大覆盖面,还能及时地接受和了解公众反馈的意见,发表评论和感想。如“气象北京”就是希望网友们真正地把自己当做微博中的一员,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对网友的提问和质疑,气象北京微博用专业的、客观的、准确的、不乏趣味性的语言回复网友,使网友感到亲切、易懂。

三、加强气象微博在公共气象服务的管理措施

1、加强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信息。微博除了常规的天气预报外,如短期、短时气象预报等,还应当随时跟踪天气变化,值得关注的、对公众有价值的气象信息。尤其是很多灾害性天气发生得很突然,以现有的预报技术和能力,还无法准确及时地作出预报。例如,大雾时比较多变的,因而想要每次都准确及时地预报出来,就目前的技术水平还较难实现,而大雾对当今社会造成的影响却是越来越大,如果能够在临近时刻,或大雾出现的初期,将信息及时初期,那么就可以大大地减小大雾对交通、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影响。

2、制定和完善气象微博的服务管理办法。为了规范微博气象服务工作,推动各级气象部门充分利用官方微博做好气象服务,促进公共气象服务事业稳定发展,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的意见》和中国气象局《关于做好微博气象服务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结合本地的实际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

3、建立健全气象微博的服务流程和规范。依照中国气象局《关于做好微博气象服务工作的通知》精神,加强对气象微博服务的管理和组织,将微博气象服务纳入公共气象服务之中,建立健全微博气象服务流程和管理体系。气象微博信息的应建立信息制作、审核、签发的岗位责任制和工作流程,实行“谁审核谁监管,谁签发谁负责”,明确职责,责任到人,确保气象微博信息的安全。

4、改进气象服务工作,提高气象服务水平。气象服务官方微博,应按照部门的职责及时地向公众提供权威、准确、及时的各类气象信息;同时,注重气象服务用语的通俗性,增强气象服务的亲和力,使气象微博成为最亲民的公共服务方式。同时,应充分发挥气象官方微博主渠道作用,一方面,做好气象防灾减灾相关政策、法规的解读,大力宣传气象知识和防灾减灾知识,使之成为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的主要渠道;另一方面,通过气象服务官方微博收集公众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开展公众对预报、预测准确率的调查评估,及早地发现气象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改进气象服务工作,提高气象服务水平。气象微博不能只是简单地天气信息,而应该与网民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

5、微博气象的趋于团队维护,正规化。目前市级天气微博多为专人管理,其中天气信息是决不允许维护者擅自更改,调侃,但与网友互动则带有很强烈的个人风格。未来的微博气象,应该趋于团队管理模式,负责微博的日常维

结束语

综上所述,公共气象服务与微博的融合是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趋势,但微博只是一种互动交流手段,如何提升技术与应用能力、信息整合能力是非常关键的,同样,对于气象服务人员来说,如何提升其信息获取与创造能力、信息选择与评价能力也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各地气象部门应根据自身情况,思考如何将新理念、新手段运用于气象服务,进一步开展有特色的气象服务。

参考文献:

[1]马衍鹏,张果.从微博看当前的“微文化”传播[J].青年记者,2010(17):82-83

[2]梁晓妮,雷俊,周亦平.微博在气象服务中的应用探析[J].浙江气象,2011,32(3):37-40

[3] 陈红玉.由突发事件看微博的传播机制[J].传媒观察,2010(8):45-46

气象信息论文范文5

Abstract: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micro-blog is a trend with legs, so does the Meteorological micro-blog. This thesis sketch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Meteorological micro-blog, points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as announce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publicize Meteorological knowledge, communicate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 of it.

关键词: 微博;气象;服务

Key words: micro-blog;meteorological phenomena;service

中图分类号: 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2-0215-03

0 引言

当前,微博作为一种新型传播平台,彰显出强大的网络信息传播功能,正深刻而全面地影响着社会。全国众多气象部门也纷纷开通气象微博,气象应急信息,宣传气象科普知识,拉近了气象部门与公众的距离,气象微博目前已逐渐成为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气象微博应用现状

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简称,是一种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可以公开并实现即时分享的博客形式。根据国内最大的微博服务平台新浪2012年2月28日的统计数据,目前新浪微博注册用户已突破3亿大关,日活跃用户比例为9%,用户每日发博量超过1亿条。新浪微博平台总流量,已于近期超过了新浪门户网站流量,显示出强烈的粘性和影响力。

自2010年起,全国各地气象微博陆续开通。截至3月22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部门已在新浪微博全部开通对外气象服务信息的官方微博帐号,形成全国一体化的气象信息微博体系。这是全国首个全系统微博群组,也是唯一的系统化行业微博群组。此前广东、广西等省份已形成省级的气象微博矩阵。截止到2012年4月18日,经过新浪平台实名认证的含有“天气”的微博用户有454位,含有“气象”的实名认证用户有234位,注册用户多数为各地气象部门,部分用户是气象节目或气象主持人、气象记者等,其中广东省气象科技服务中心开设的“广东天气”粉丝达52万,新浪天气频道天气资讯开设的“天气预报”微博粉丝达41万,著名气象节目主持人宋英杰的微博粉丝为22万。由于气象微博的主体主要是气象部门,且气象部门的微博较为权威,因此本文所研究的气象微博主要界定为气象部门开通的官方微博。

据气象部门调查,在公众最希望获取气象服务信息的途径中,微博列第二,仅次于手机短信。微博在城市公共气象服务中的地位日益凸显。[1]其中,广东气象官方微博圈截至2012年3月20日运行满周年,22个气象官方微博关注网友达350万,微博信息总量近2100条,正着手建立省市县三级微博服务圈。对公众反馈情况的统计显示,公众转发量累计达近40万次,平均每条微博转发次数近200次;公众参与评论达4万人次,其中1700人次的评论针对“广东天气”给出建议或意见,单个人给出可行建议最高次数达9次。[2]可见,气象微博在当下已蓬勃发展,日益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公共气象服务方式。

2 气象微博主要特点

相对于其他传播方式而言,微博具有迅捷、涉及面广、互动性强等优势,进而气象微博也具有了及时性、亲民性、互动性等特点。

2.1 及时性 微博文本编辑简便、机制便捷,渠道多样,可以极大地提高信息、传播和接收的效率,实现信息传播的“第一时间”。微博“快速传播”的特性正好与天气预报预警信息须快速的要求不谋而合,从而使得气象微博相对其他气象传播方式更加及时、高效。如“南京气象”微博开设以来,市气象台预报员每天通过微博及时气象信息,包括24小时天气预报、短临预报、实况雨量、交通气象提醒等信息,并在第一时间气象预警信息。2011年7月11~12日南京市发生了分布极不均匀的暴雨天气,“南京气象”连续30多条微博气象信息,及时通报降水的主要落区、未来1~3小时降水预测等信息,为公众掌握气象实况和预报信息提供了便利。

2.2 亲民性 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和网页等方式的天气预报或其他气象服务,语言往往比较生硬、正式,而气象微博的消息则常常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甚至大量采用网络用语,“萌”言“萌”语、 “淘宝体”“凡客体”等广为流行,可谓是最亲民的气象服务方式。如最近流行的“晴儿不忙走,尔康还在重庆”,这是针对近日重庆持续降雨、日照少的天气特点,重庆市气象局的微博。

2.3 互动性 微博具有转发与评论的功能,用户不仅能在微博上快速接受信息,还能发表评论和感想,这种互动性是目前其它传播媒介很少具备的。因而,气象微博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能方便地和用户互动和交流,以增进气象部门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更好地树立形象、改善服务。如2011年6月7日广州周围的强降雨过程,广东天气微博提前了消息,之后有网友问是否会影响增城以及汕头是否有雨。随后,广东天气微博给予了明确和及时回复,受到网友赞扬。另外,微博还可以举办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参与投票、上传天气照片来与气象部门进行互动。中国气象微博在2011年五一长假期间举办活动,只要网友发送假期出游任意图片并输入拍摄地点与“#五一天气随手拍#@中国气象”内容即可参加活动,并有丰富的奖品派送。除了及时性、亲民性、互动性这三个主要特点外,气象微博还具有涵盖更多图文内容内涵更丰富、与3G手机融合功能更强大以及传播更广更有泛影响力等特点。

3 气象微博主要功能

气象微博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内重要的公共气象服务方式,其主要功能在于气象信息、宣传气象科普、沟通气象部门与公众三大方面。

3.1 气象信息 气象信息是目前气象微博的最主要功能,其中指数预报、天气实况、天气预报等一般气象信息最多,而应急信息是气象微博的特色内容。“天有不测风云”,及时应急信息,预防突发性灾害事件是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方面。气象微博因为信息迅捷、高效,在气象灾害应急信息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应急信息更加及时、集中、实用。

3.2 宣传气象科普 以前气象科普的宣传往往受制于时间、场地的限制,而气象微博为气象科普宣传提供了固定平台,可以做到气象科普日常化、随时化,如广东气象微博每天固定贴出一条气象科普知识微博。另外以前气象科普方式主要是气象频道和气象电视节目、报纸和宣传单张等,这些宣传方式的受众主要是老年人和中小学生。而微博应用主体多为年轻民众,通过气象微博来宣传科普知识,也扩大了科普受众。

3.3 交流沟通 气象微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气象部门与公众交流、服务公共气象的方式,以前公共气象服务方式多是单面输出型的,公众多为受众。而因为气象微博具有互动性特点,从而气象部门可以与公众充分展开交流,了解公众的需要,解答公众的疑问,听取公众的意见、建议,不仅能够提升公共气象服务水平,同时也是树立气象部门自身形象的有效手段。

4 对气象微博发展的几点思考

目前,虽然气象微博呈蓬勃发展态势,有着诸多优势和功能,但气象微博应用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何吸引公众,如何与公众更好地互动,如何充分气象微博作用等都是必须进一步认真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4.1 提高认识,加强重视 虽然目前已开设的气象微博多达几百个,但相对于全国各地的众多气象部门而言,所占的比例还比较小,一些市尤其是很多县、区都还尚未开通微博。即使已经开通的气象微博,许多微博粉丝较少、微博数量较少、互动较少。

微博在传播信息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气象微博必将随之成为气象信息、气象科普宣传、与公众交流的重要平台,甚至有可能是最重要的平台。各地气象部门应进一步提高对气象微博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气象微博的重视,“下先手为强”抢占阵地,安排专门编辑、团队,制订相应规章制度,愈早愈重视就愈主动愈有成效。

4.2 吸引公众,扩大影响 因为微博受众必须主动关注才能获取消息,且各气象微博之间存在着一定竞争关系,因此如何吸引更多粉丝、提高用户活跃性是气象微博面临的首要任务,没有用户关注,其他的一起都无从谈起。滞后、内容单一、语言死板、形式陈旧是目前部分微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些气象微博甚至简化成了天气预报栏目。气象微博要想吸引公众,扩大影响,必须充分发挥气象微博的特点,及时,态度亲民,丰富内容,创新形式。气象微博的重要功能在于气象信息,尤其是气象应急信息,因此的时效性格外重要,不及时就失去了应有作用。气象微博博主和粉丝之间是平等关系,气象微博切忌态度冷漠,高高在上或发些官样文章,必须贴近民众,语言喜闻乐见,方能受到网友亲睐与好评。除了与气象相关的其它内容,气象微博也可以一些休闲养生、旅游、健康、交通等人们比较关注的内容,只有做到内容丰富、信息实用,才能积累粉丝和口碑。气象微博还可以通过制作生动标题、配合优美图片等创新形式来吸引粉丝的关注。

另外,气象微博与其他气象传播平台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互动性。加强公众参与气象服务的积极性互动是判断微博关注度和活跃度的标准之一,也是微博气象服务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要积极探索并建立气象服务微博互动新模式,采取有效措施使公众从单纯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信息传播者和参与者,扩大气象信息传播范围。

4.3 保证准确,形成权威 气象微博在保证亲民的同时,还必须保证内容准确,以此树立权威性,在众微博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当前有些气象微博过于迎合公众,失去气象特色,为了抢发微博和讨好网民,甚至会错误消息,如此便过犹不及得不偿失。

气象部门应组建专门的气象微博编辑审核机构,制订相应严密规章制度,加强相关能力和责任培训,明确哪些该发、哪些不该发以及如何发。如佛山气象局官方微博“佛山气象科技服务中心”的信息主要包括天气预报和与网友互动两种,其中天气信息决不允许维护者擅自更改、调侃,但与网友互动则可以带有很强烈的个人风格。

气象变幻万千,气象信息难以做到百分之百准确,如果了错误的气象信息该怎么办,坦诚面对、真诚道歉当是最好选择。2012年3月6日,广东省顺德气象微博“顺德气象台”了一条道歉消息:“囧呀,亲们,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气象服务真的不够给力……虽然我们已经尽心尽力了,但终究我们做得不太好,我们向顺德市民表示深深的歉意。”该微博受到网友热议与赞赏,人们感受到了顺德市气象台的诚意,而顺德气象部门在看到网友留言之后表示“深感荣幸,也深感肩上的担子很重”,增加了他们工作的动力。

4.4 统一协作,形成联动 目前已形成了全国一体化的气象信息微博体系,广东、广西业已形成省级的气象微博矩陈,将来必将形成全国、省、市、县(区)连成一体的微博群组。各级气象微博功能与特色如何定位、区分以及如何沟通、衔接也是需要认真筹划的问题,既要避免重复也要避免矛盾,既要保持各气象微博自身特色也要增进联动协作。

5 结语

气象微博对于气象部门而言,既是提高形象、改善公共气象服务的良好机遇,也是自身应对网络时代的新挑战。各地气象部门应该充分意识到气象微博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其优势和功能,进一步吸引公众、服务公众,促进公共气象服务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成成,杨琨.气象微博成最亲民公共服务方式[N].中国气象报,2012-03-23.

气象信息论文范文6

关键词:微博;气象服务;对策思考

近几年,各级气象部门正在积极利用各种形式和途径进行气象服务和预警,比如电视、报纸、短信等,而近期,微博以其快速、便捷的优势和特点迅速出现在大众面前,给传统气象服务带来了压力。为了顺应信息传播方式的发展和大众的社交方式途径,微博已迅速成为气象部门气象信息和气象预警的重要途径之一。

1微博的特点及发展情况

微博是一种能够将信息通过视频、图像、文字等新式进行传播的新的信息传播渠道,微博相比电视报导,具有传播速度及时迅速、公众参与程度高的特点。为了实现与现代媒体的接轨,相关服务部门及时开通官方微博抢占信息传播资源。微博一时之间迅速成为媒体传播信息和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平台。相比于电视机、收音机和互联网,微博普及到5000万用户仅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微博使用人数的增长速度令人诧异。

2国内微博气象服务的现状及问题

为了响应上级指示,各级气象部门安排专人负责,迅速开通官方微博,并通过微博及时气象服务信息和气象预警。自开通以来,各地官方微博的关注人数呈迅速上升趋势。短短几个月就拥有庞大的粉丝群。虽然气象部门官方微博发展趋势迅速,但掩盖不了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例如大部分气象信息都是从天气预报摘抄来的,缺少配图和视频等,从而带动不了网民的参与热情,降低了微博传播的真正意义。与此同时,大部分气象信息缺少关键词和主题的提炼,内容枯燥,从而无法吸引民众眼球,影响力较小。

3如何利用微博做好气象服务的思考

3.1充分利用名人效应,打造微博品牌。微博呈现出名人效应显著的特点,知名主播的关注度甚至超过相应卫视。比如央视气象播报员宋英杰的粉丝数是央视气象官方微博的2倍还多。因此,气象部门应该借助知名主播或播报员的名人效应,带动和发扬微博的影响程度,通过转发和评论的方式进行气象信息传播和气象知识的科普等工作,以个人和官方的名义微博,才能相辅相成,提升影响效应。3.2注重微博内容包装,做到有效传播。气象服务部门进行气象信息传播时要注意内容的人性化,要以民众易于接受的形式进行报道,使官方微博的气象提示如同人们日常生活中亲朋好友的友情提示一样,具有亲和力和说服力,使微博用户将信息的内容看作是一种善意的提醒而不是单纯的官方声明,才能将气象服务的人性化落实到实处。与此同时,还可以适时提出近期社会热议的气象环境话题,并通过转发和评论的方式对民众进行相关信息的科普,从而寻求微博内容的形式多样化,提高民众的参与热情和程度。3.3注重话题营销和活动营销,实现充分互动。微博终究只是信息传播的一种方式,内容才是传播价值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将传播的内容进行提炼,将气象信息与社会近期的热议话题相结合,才能提高群众对信息的关注程度,气象部门要利用微博与观众充分互动,发掘群众反馈中有价值的信息,并对气象信息服务进行不断改善。迅速传播性和双向互动性是微博的最大特点,民众是微博信息的最大传播者和参与者,可见关注人数的重要性。因此相关部门要紧跟形势,官方微博要适当开展各种有奖互动,吸引更多民众的关注,提高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3.4健全规范流程,建立官方微博系统。发展的最大动力是需求,各级气象部门要充分利用微博与民众进行互动,经常开展活动,广泛收集民众对气象信息服务的意见和需求,并加以吸纳和虚心接受,为气象服务水平质量的提升和气象工作者服务工作的改进奠定基础。气象服务要构建官方微博体系,安排专业人员进行专业化运作,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气象部门与相关领导也要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加强与内部工作人员的沟通,规范气象信息流程,加强信息安全管理的监督力度。

4结语

如何通过微博这一新兴的信息传播渠道进行气象信息服务传播的工作值得我们进研究讨和探讨。“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沟通”是微博的创建宗旨。气象部门通过微博这一信息传播的载体和途径进行气象信息传播,能够更好的服务大众,服务社会。微博已逐渐成为公众获取气象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但是如何通过微博的形式更广泛快速的传播气象信息,收集民众服务需求,构建受信于群众的交流平台,使各地气象部门与群众的沟通更高效、更广泛,还需要各地气象服务工作者更加努力的探索和创新。

作者:李岩涛 单位:内蒙古气象服务中心

气象信息论文范文7

关键词:农村气象;服务体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16 文献标识码:A

三农问题自始至终都是关系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影响我国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因素。农业生产受天气影响巨大,气象灾害对农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也因此气象服务体系对农村的发展极其重要作用。下面是针对当前农村气象服务体系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改进方法:

1 当前农村气象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气象服务产品不能满足需求

在农村气象服务产品种类少并且针对性差,没有根据作物生育期和采摘期相关的气象保证服务,使得不能准确论证新品种引种的气候问题,更严重的是不能正确区划利于农业发展的农业气候区而导致气象灾害频繁对农作物造成威胁。另一方面,农业气象灾害预报不准确更是对农业生产重大的一击。

1.2 气象服务信息的传递渠道不健全

现在,农民获取气象信息的手段主要有电视广播、短信、电话和互联网等。虽然说农民可以选择获取气象信息的手段不少,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能做到主动利用这些媒体获取信息的人还是占少数。由于经济水平不高,农民舍不得拨打电话或定制气象短信来获取气象信息,想当然的凭借自己的经验来判断气象,势必会造成隐患。照目前的情况看,有些农村地区也配备了兼职气象员,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比如兼职人员的待遇和地位不好,导致的气象人员太少,不能承担起传播气象信息的重任,再加之他们没有经过特定的培训,不能承担起传播气象信息的重任。

1.3 气象知识宣传不到位,农民缺乏气象方面的科学知识

到目前为止,农民培训的内容还未涉及气象科学方面,所以,气象机构也没有深入到农村开展工作,导致人们对气象科学知识了解的很少。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使得好多农村家庭都搬到了城市里发展,还有一部分长期到城市里打工,留下的主要是老人、妇女和孩子。由于文化素质偏低,他们了解不到真正的气象信息,更不能有效的科学的利用气象信息,导致了更差的结果。从事指导气象工作的工作人员不经常在农村呆着,不了解农村的生产流程,所以提出的建议也是没有针对性的,不能对农村的气象信息做出正确的指导。总而言之,农民由于气象知识传播不到位而导致的缺乏气象知识的缘故给农民的生产进程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2 应该采取的策略

针对农村气象服务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要想一些方法解决,保证农村气象服务体系能够健全,给农民提供最及时、最准确、最科学的气象预报,充分发挥气象服务体系的指导作用,以下提出了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2.1 强化气象工作为全人民服务理念,创造出适合农村的气象产品

气象工作者要立足全社会,针对性的根据“三农”问题制作出适合农村农业发展的气象服务产品,如特色农业发展的气候区划、引进新品种的气候论证以及关于农业气象灾害预测的产品等,帮助农村构建出一个适宜的气象服务体系,指导农村农业的建设和实施进程。

2.2 完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渠道

在地方广播电视台上,要建立专一的针对行的灾害天气预报,及时的播报农业生产关键时期的天气情况,强调突发性的风、雨、雷电等灾害性和危害大的天气预报。同时,气象部门要将培养农村气象信息员提到日程上来,建立好信息快速传递的流程,通过气象信息员的传递,实现快速将气象信息第一时间传递到最基层的农村的目标,让农民根据气象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有效指导农业生产的实施,及时预防减少灾害天气对农业生产的损失。

2.3 加大对农民的气象知识宣传力度

由于农民普遍学历低的缘故,那些学术性较高的文章一般不会被他们理解,所以,气象部门在此方面要针对农民做出一些调查,并根据调查编写出一些适合农民阅读的通俗易懂的书籍,内容应向如何利用气象预报指导实践靠拢,比如气候资源利用、避雷防雷技术以及种植业气象的标准服务等。气象信息还要“进村入户”,有规律性的抽出一定时间培养农民气象科学知识的讲座,让农民对气象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将气象知识与生产实践联系起来,指导农民运用气候知识提高生产。

2.4 加大对农村防灾体系的建设,做好灾害防护管理

气象防护的理论知识并不能做到完全的避免灾害的损失,还需要一定的防护工具,即防灾设施。气象部门要高度重视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在加快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防灾建设的进程,在农民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把好防雷设计的关卡,做好建设质量关,为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在农村建设过程中设立监管部门,严格监督建设实施。再有,还要定期对农村的防雷状况进行调查和检测,对不符合标准的建设要给与指导并改正。

3 结语

加强和完善农村气象服务体系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是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重点工作。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做好农村气象服务工作,加强气象宣传,开发适合农村发展的气象服务体系,指导农民运用气象知识与实践生产。总之,气象服务体系对农业生产是非常重要的,气象部门要将开发农村气象资源、减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作为工作中点,建设好农村气象服务体系。只有将气象预报体系建设完善了才能使其有效的科学的应用于实践生产,从而实现农业产品数量和质量的提升,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为我国实现小康社会建设做贡献,为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发挥了作用。

参考文献

[1] 甘晓英,梅活辉,朱文超.台山市农业气象预报服务方案[J].现代农业科技,2011(12).

[2] 王晓骞.宜春市农业气象预报服务现状与发展[J].吉林农业,2011(06).

[3] 段海花,侯学源.浅析农业气象服务的现状和发展[J].广东科技,2010(24).

气象信息论文范文8

关键词:自动气象站 数据库访问 监控技术 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TP2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3(b)-0011-02

当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在日趋严峻和复杂的气象灾害形势面前,气象服务对地面气象观测系统在站网密度、观测自动化、观测要素拓展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宁夏目前已建设了900余个自动气象站,大大增强了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水平;另一方面,为了在防灾减灾气象服务工作中进一步增强气象预报服务能力,全区计划建设更为密集的区域自动气象站。

区域自动气象站长期运行在野外恶劣环境下,随着运行的年限增加,设备故障的多发性、不确定性因素也逐步增加,对设备的全面技术保障带来了新的挑战。为确保自动气象站长期、稳定地运行,切实发挥自动站网建设效益,建立完善的运行监控系统,已成为当前重要地气象探测设备保障工作之一[1]。设计一个实时监控与分析系统、并将自动站异常信息及时反馈给值班监控员显得非常重要。

1 技术路线

全区自动气象站采用了多个气象仪器厂家的产品,虽然结构不同,但传输到区局的数据格式是一致的。因此,在区级建立一个自动气象站实时监控平台,对气象站上传的每小时正点资料进行分析,从中检查、分析出整点资料是否缺测或气象要素是否异常。系统对数据资料进行不间断监控,保证全区自动气象站探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出现故障及时响应维修。

如图1为系统结构示意图。首先,系统加载站点信息配置XML文件,从中逐条检索自动气象站区站号及站点名称信息,然后以区站号去数据库中检索整点小时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对整点数据出现缺测或超越常规值的区站号、站点信息及有关要素值等异常信息显示到监控平面中。

在上层软件设计中,论述了数据质量控制理论和系统开发中的数据库查询优化技术。然后对自动站上传的气象要素值进行逻辑分析,即当前要素值存在且出现在合理范围内时,则认为设备运行正常;反之,如果检查出要素值缺测或超越常规值,达到示警条件时,异常信息自动在监控系统中告警提示,从而体现了整个系统的监控能力。

2 软件设计

2.1 质量控制技术

质量控制是指利用气象学、气候学等原理,以气象要素的时空规律及各要素的相互联系为基础,分析气象资料是否合理。随着气象资料的进一步完善,质量控制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对资料的连续性分析代替了对单要素数据的检查分析[2]。文章主要介绍气候界限检查的资料分析。

依据气象局对测报业务的要求,区域自动气象站正点后15min内,正点数据必须上传到数据库中。因此,在正点15分检索数据库,如果在服务器上没有检索到数据,则该站计缺测;如果有数据则按瞬时值控制技术[3],检查瞬时值是否在合理界限内,超出合理界限范围,则该站数据异常。瞬时值合理性检查见表1。

2.2 数据库访问

访问服务器中的数据库有多种技术,由于.NET框架中提供了丰富的应用程序组件,该文选用技术[3]。支持两种访问数据的模型:无连接模型和连接模型。无连接模型是将数据下载到客户机上,并在客户机上将数据封装到内存中,然后可以像访问本地数据库一样访问内存中的数据。而连接模型依赖于逐记录的访问,要求始终保持与数据源的连接。由于全区气象站在中心站服务器中有多个表,每个表对应一个站点,每个站点的气象数据存放于对应的表中,而站点信息存放于XML配置文件,在数据访问时需要依据XML配置文件逐记录的访问每一个表中的整点小时数据,故系统选用连接模型[4]。

由于全区站点信息存放在XML配置文件中,因此首先利用XElement.load()方法逐记录的读取站点信息,包括区站号、站点名称及所属机构;然后用这个区站号去服务器中获取数据,方法是利用SqlConnect类的Open()方法连接数据库,并用State属性判断数据库的连接状态;进而利用Command类的ExecuteReader()方法与DataReader类的Reader()方法读取指定区站号的当前整点小时数据。

2.3 数据分析

软件程序以Visual studio2010为编译环境,运行于.NET Framework4.0上的C#为程序设计语言。软件以Form窗体结构,并利用timer1控件设置时间判断语句为1 s,当检测到主机时间为xx:15:00时,运行主程序,并利用2.2中的方法逐记录的获取站点信息及当前正点小时数据。

获得的小时数据包括气温、地表温度、相对湿度、气压、极大风速、风向、瞬时风速、小时降水等气象要素。如果数据缺测,则在上一正点时次的缺测记事本中检索该区站号,判断在该缺测记事本中是否第N+1次出现(N≥0),如果是,则在当前缺测记事本中站点信息更新为该要素第N+1次缺测;如果有数据则按照2.1中的质量控制方法,检查瞬时值是否在合理界限内,超出合理界限范围,则将该站点信息及相关要素存储到数据异常记事本中。

当遍历完XML配置文件中所有气象站,退出主程序,将缺测记事本及异常记事本中的信息响应到监控平台,为值班监控员快速掌握当前自动站的运行情况提供帮助。

3 结语

自动气象站无论在观测手段、运行机制、站网密度等方面与传统的人工观测都有很大的不同。为提高自动气象站的持久、可靠的运行,提高当地经济的服务能力,需要对自动气象站运行状况进行必要的实时监控。经实际测试,监控系统在实际运行中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可以真实的将异常信息的自动站情况实时反馈给值班监控员,为技术保障员快速发现故障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也为其他气象探测设备的运行监控技术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 王旭,刘光博,李晓玲.海南省自动气象站监控系统建设[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10(3):133-136.

[2] 游泳,王小兰,余海蓉,等.四川省自动气象站质量控制技术简介[J].四川气象,2007(2):40.

[3] 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22部分:观测记录质量控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2-3.

气象信息论文范文9

关键词 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建设;生产现状;需求;问题;建议;贵州绥阳

中图分类号 S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3-0274-02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农民经济收入增长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经济工作,近年来连续以一号文件加以强调,表明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贵州省委省政府及遵义市委市政府切实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将解决好“三农”问题当成贵州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气象部门作为基础性公益性的事业单位,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保障有责无旁贷的责任。

为分析绥阳县农村改革发展对气象服务的新需求和气象为农服务现状,查找不足,深入乡镇村居开展调研,邀请作栽、植保、水产、蚕桑、渔政和部分农技人员座谈,听取气象为农服务意见和建议,实地考察小关金银花山区特色农业示范区,与从业人员交流,收集气象服务需求和建议,还开展了问卷调查,通过调研,为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建设积累了基础信息。

1 农业生产现状

1.1 绥阳县基本概况

绥阳县位于贵州北部大娄山中段,国土面积2 566 km2,有耕地2.77万hm2,森林覆盖率28%,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下辖12个镇3个乡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市级工业园区和1个县级工业园区,粮食产量在27万t以上,粮、油、烟、畜、椒、药、菜等七大特色产业初具规模,金银花、生态土鸡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中国绿色果蔬之乡”[1-2]。

1.2 绥阳县气候特点

年平均气温15.1 ℃,降雨量1 160 mm,平均空气湿度在80%以上,无霜期283 d,年日照时数1 114.2 h。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季风特征明显的特点,气候资源丰富。但灾害性天气频发,洪涝、干旱、暴雨、强对流、秋绵雨、高温、寒潮、大雪、大雾等灾害性天气影响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

1.3 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

首先,根据调查,绥阳县农业生产连年出现“四个减少”,即耕地面积减少、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粮食产量减少和人均占有量减少,最为严重的是耕地面积因退耕还林和城镇化建设等因素而有了大幅度的减少;其次,受其他因素如土壤肥力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优化和改善种植业结构的难度比较大,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布局和规模较小,另外由于现代化基础设备的欠缺,使得产销衔接松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再次,因为地质环境等因素,导致常规农业发展缺少后劲,出现了挤压格局,缺少资金投入,给农业生产发展带来困难。

2 农村改革发展的气象服务需求

经过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得知,为农气象服务的需求共有3个方面:气象预报和防灾减灾信息、气象科技技术指导和农业经济信息。广播、电视以及手机和电视等是农民了解气象信息最常见的途径,其中,最能得到农民认可的就是电视;通过贵州农经网,农民所能了解到的信息有农资价格、农业气象以及农产品供求信息,因为农村网络普及率不高,对网络有一点了解的农民大约有30%,还有3/5的农民不对于这些网站不太了解。在农产品信息的公示方面,认为公示在贵州农经网上比较好的农民占1/4,不清楚怎样公示的农民有30%,农经信息在农村的普及还有较大的困难;对于气象科普知识如种植新品种所需要的气候环境、防雷知识等有一些了解的受访人员占到了3/4。通过调查了解到,农民想要了解的气象服务信息有很多,例如灾害预防以及农业气象科技等,短期气候预测或年景气候展望便于调整种植结构和安排农业生产,在建设新农村以及选址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气象因素的影响。通过大量的调查可知,农村改革发展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一般反映在下面几点。

2.1 农村新经济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一些自然灾害,比如洪灾、风雹、凝冻、干旱等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农业产业化结构优化的大力进行,展开规模化农业生产的乡镇越来越多,因此天气预报必须确保精准性和时效性。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在进行设施和高效以及观光农业上都对农业气候的可操作性论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民想要多了解气候条件,因此需要延长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时间,尤其是在自然灾害以及农忙季节到来的时候,更要增加这类节目播出的时间和频次。农民还希望有其他方式以及手段来了解气象信息。

2.2 新村镇建设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在建设新村镇的过程中,农民都非常在意自然灾害,比如洪灾、风雹以及强降雨等因素的影响,另外也很重视光照以及通风等条件,因此新村镇建设对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程建设气候论证、雷电防护以及合理利用气象资源等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3-4]。

2.3 培育新农民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乡村干部以及农村都想掌握更多的气象科技知识,从而加强对农业气象、农经信息等的运用能力。

2.4 新农村生活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在改革农村的过程中,乡村人民以及各级干部都希望有一个高质量的生活,同时也希望能够建设出良好的劳动环境,所以对生态与健康以及旅游气象等提升生活品质有帮助的气象服务有较大的需求。

3 气象服务现状

气象为农服务是绥阳县气象局的工作重点。近年来,针对农村经济发展新情况以及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组织了多次的技术攻关,同时不断加强业务能力的培训,提升为农服务产品品质,确保其效率,在农业气象、自然灾害预防以及农村气象观测体系和人影作业等方面具有社会经济效益。

3.1 完成农村气象监测站网建设

目前,全县已建成21个地面气象观测站,各站之间的平均距离仅10 km。选择以及搭建了多个土壤等观测站点,以此保证能在任何时间监测洪灾、强降水、气温等气象数据。全县所有乡镇共增加了7个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另外,覆盖全县15个以及113个乡村和行政村的逾120名信息员和15名联络员构成的农村和乡镇气象团队提供了非常多的信息途径为气象信息的传输,从而确保能够覆盖整个乡镇。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缓阳县农业气象防灾减灾系统的构建,同时还提高了气象为农服务水平,加强了服务能力。

3.2 提高为农服务产品技术含量

为了确保主要的农作物产量预报的精准性,进行了油菜以及水稻等产量预报,将各个时效的预报对外公示,近年预报精准率都超过了95%。为了完成好预防虫害等工作,与农业机构的植保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进行了作物病虫情报等预报工作,为在第一时间将气象保障服务提供给这些预报工作,这些年出现等级预报精准率达到了100%。为进一步加强科学使用水资源的气象服务能力,建立了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体系,因此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为政府科学调度水资源决策。

3.3 提高气象信息传播的时效性

一是及时通过传真、Email等方式把《重要气象信息专报》《气象信息报告》《气象信息快报》等决策气象服务信息向所有党委政府部门进行传递;其次是通过贵州农经网对各种信息,比如农业科技与百科以及气象进行传播;再次是通过广播、电视以及报纸等对重要的天气气象信息进行传播。

3.4 科学开发使用空中水资源取得效益

全县部署了人影高炮作业点6个、火箭发射装置1台(套),根据需求和气象条件,及时组织人工增雨作业,缓解旱情,在2013年抗击特大干旱中做出贡献。

3.5 加强应急气象服务系统构建

为进一步加强重大灾害性天气应急响应能力,明确了气象应急响应方案,将其添加到县政府应急响应系统,积极开展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气象保障服务。但依然落后于农村改革发展的新任务,一般反映在下面几点:首先是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具有很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农村没有很高的信息化程度,气象信息传播途径无法满足农村人民群众的需求,农经信息交换的难度非常大。其次是天气预报的精准率落后于规模化农业,除此之外,天气预报的实用性也落后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再次是科普知识普及面以及农村自然灾害防御安全措施落后于保证农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要求。最后作物新品种引进气候区划论证工作相对滞后,缺乏技术支撑,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存在差距。

4 建议

4.1 在农村公共服务系统中添加气象服务

气象工作和农村工作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构成农村公共服务的关键部分就是气象服务,要体现出气象在农村建设中的现实意义以及重要性。尽可能让乡镇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系统中加入气象为农服务系统,推动气象为农村服务系统的构建。首先要尽快构建农村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体系,主动提供天气预报业务服务;其次是尽快建设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社会化综合管理系统。尽快打造出一支农村气象信息员团队,指导这些人负责搜集气象和农经信息以及气象知识普及等工作。完成好农村公共气象服务工作,尽可能确保公共气象服务进村入户。

要对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方式进行优化,借助电话、报纸、广播等不同途径,拓展气象信息的涵盖面,从而确保农民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在农村文化站服务系统的构建中添加气象服务功能,借助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农民对气象知识有一个及时、全面的了解。

4.2 优化和改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网络

与广电部门建立合作关系,按照农村电视普及率提升和农民生产生活的特征,延长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时间,对其播出时间进行相应地改变,特别是在农忙季节要实现村民收工后了解天气动态的需求。加强与电信部门的合作,根据农民手机使用率越来越高的特征,主动提供手机短信定制服务,特别是针对重大的灾害性天气信息,保证能够在第一时间向种养殖大户以及农村乡村基层干部发送有关信息,从而为其预防自然灾害提供帮助。

4.3 尽可能提供优良的气象服务

主动进行细化到乡镇的天气预报,围绕重要性天气和农忙季节,不断提高落区和量级的预报精准性,延长预报时间,将超过3 d的天气预报提供给农民。积极和农林等部门合作,完成好不同时期的天气预报工作,从而让农民能够很好地预防灾害,合理地安排好生产。增强气候、天气以及气候改变影响我国农业粮食的探究,进行农业气候可操作性论证,帮助农民对种植结构进行优化,从而提升为农气象服务水平。进行农村建设项目的气象评估服务,将气象评估报告提供给农业生态工程以及城镇化建设,为政府部门提供建议。完成好改造房屋的抵抗灾害设计技术指导以及工程开展等工作,尽可能降低自然灾害所产生的影响。适时进行人工增雨作业,从而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发展。增强农村预防灾害的科普知识宣传,加强农民以及农村减灾与防灾的运用能力。

5 参考文献

[1] 葛慧君.大力提升气象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J].浙江气象,2011(1):3-4.

[2] 周福,谢慷,俞骆波,等.基层气象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浙江气象,2011(1):5-8.

气象信息论文范文10

作者结合自身多年对气象信息领域研究经验,在结合自身工作与对多篇文献的阅读、总结基础上,在本文中对县级气象信息的网络建设,及其网络应用开展研究,以期不断完善县级气象信息网络建设,并发挥这一信息网络的功能性作用。

【关键词】气象信息网络建设应用研究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从而促使了国内企业、居民的需求日益高涨。就单纯的居民需求而言,其已经不再满足于对基本物质的需求了,而是朝着更高的文化、精神、个人素质等方面开始转移。这些改变标志着我国居民对于生活水平的层次需求不断提升,也标志着其现有价值观念的不断转型。2015年人们愈发关注环保、关注政策改革等,例如柴静所拍摄的一部对大气污染、人类健康的生活纪录片更是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人们纷纷的开始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且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些诸多的事项及内容都在表明当代居民对于身边事关注的更加密切了。而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以往的经济发展均是在以牺牲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为前提的,从而使中国人开始思考新常态经济时代背后的一系列问题。

1 气象领域研究对当代社会的重要贡献

与当代居民生活、企业绿色发展关系最为紧密的就要数空气环境了。气象研究是大气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其会影响到当代居民的日常出行生活、影响到企业的污染排放标准等等。为此,不断提升我国气象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与其本身的高质量性都将会对当代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进步产生重要的影响。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气象信息网络平台的搭建创造了机遇。就目前而言,世界范围内使用计算机与互联网的用户直线增加,大到繁华都市的高档写字楼,小到某一个偏远山区的农户,他们都开始使用互联网与计算机,并且这些技术的发展已经深深影响了一代人的生活习惯与价值取向。为此,我国气象信息网络的建设也应当时刻保持与时俱进,对现有地区政府资源进行积极审视的基础上,对网络平台结构的调整、整体效率的提升等都将会十分有利于当代气象部门所提供信息质量的提升,并且也更加易于地区及研究领域对科学化信息的获取。为此,作者在本文当中将以我国县域地区的气象信息网络建设为基础,对其建设现状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具有改革性与建设性的对策与建议。

2 我国县级气象信息网络建设现状及其中存在的问题

2.1 资金不充足、设备维护缺乏严格管理机制

我国县级地区的气象信息网络平台的构建缺乏地区财政资金的重视,从而导致了我国县级地区的气象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出现了资金不充足及设备维护缺乏严格管理机制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2.1.1 政府给予地方重视的力度不够

对于县级气象信息网络而言,其处于整个省份的气象信息反馈源头,这一源头信息统计的真实性、准确度以及其及时性都将会影响到整个地区气象信息的最终质量。并且作为源头信息,其将会给信息平台提供较为原始的、可供处理的信息。为此,缺乏地区财政经费支出的县级气象部门将无法获取充足的资源搭建网络交流平台。

2.1.2 县级地区的气象管理部门上下级权力分配不均等,内部治理机制不健全

针对县级地区,其气象部门存在少数专精于气象研究的科学工作者。而更多的是依赖仪器对数据进行获取、统计及上报。在这一过程当中,将无法起到人的作用。缺乏人为控制的数据采集系统,将无法得到有效的维护与更新,从而致使最终数据的失真问题出现。

2.2 地区气象相关人才严重缺乏,致使网络平台漏洞较多

我国县级地区的气象网络平台的搭建缺乏相应的职能专家。特别是对于气象研究而言,其不仅仅需要在气象领域具有实践研究经验的专家,而且需要这些专家拥有与人沟通的技巧、团队协作的能力,以及计算机应用编程的能力。通过利用计算机数据处理,才能够对风云变化的气象数据进行及时的收集与处理,从而对整个信息管理系统的源头信息进行良好的把关。而对于县级地区的气象管理部门而言,其现有地区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对用工的合理激励机制,都将导致员工工作热情度不足,而使整个网络平台日常管理存在较为严重的漏洞。

3 对我国县级气象信息网络建设提出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3.1 不断提升我国政府对县级地区气象信息网络建设的重视程度

在上文的研究当中,作者介绍了当前我国气象信息网络构建当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产生原因主要是来源于地区经费不足,或者是日常管理机制的不健全。而对于整个网络信息体系的构建而言,其既需要系统中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又需要整个机构由上到下战略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够通过严格的管理机制实现对人与计算机的充分利用,以便于对工作在一线的机械设备进行严格的管理与维护,从而获取真实性较高的信息。为此,我国政府应当以省级地区为单位构建网络汇总中心,对整个地区的信息进行严密的监管与控制,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的氛围,以促进县级地区气象信息网络构建。

3.2 加强地区人才团队的建设,巩固县区气象信息网络建设基础

人才是二十一世纪的重要生产力,其能够对生产关系(科学技术)加以使用以及更新。为此,对于我国地区气象信息机构而言,其也应当重视人才。尽管大多数县域地区所拥有的客观因素会使很多人才望而却步。但是,却可以通过自身人力资源机制的健全来有效减少客观因素的影响。通过自我培训、外派等方式实现员工对部门信任度与感恩度的提升,从而将会使所处于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与运行中的每个员工都时刻保持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开展工作。

4 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气象信息网络的建设对于地区及社会的发展均拥有着重要的重要,其能够影响到企业的未来发展以及当代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及质量的提升。而对于一个地区而言,当地气象信息网络的建设也对整个地区社会治理机制的完善拥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此,作者在本文当中结合我国县级地区气象信息网络建设的实际情况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发现我国县级地区气象信息网络建设存在有资金不充足、设备维护缺乏严格管理机制,以及地区气象相关人才严重缺乏等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裴建勋,李斌,曹斌.吉林省气象信息网络的安全建设[J].吉林气象,2008(04).

[2]张敏,杨晖,郑伟.省级气象信息网络系统安全升级部署[J].技术与市场,2013(05).

气象信息论文范文11

根据今年省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6月中旬以来,省人大农资环委分赴湖州、绍兴、金华、台州以及临安、德清、新昌、武义、温岭等地,就《浙江省气象条例(草案)》征求意见。此后,省人大农资环委又专门听取了部分设区市气象部门的负责人的意见,召开座谈会征求了省政府有关部门的意见。9月lO日,省人大农资环委召开全体会议,对《浙江省气象条例(草案)》进行了认真审议。现将审议情况报告如下:

我省地处东南沿海,台风、暴雨(雪)、雷电、干旱、大风、冰雹、大雾、霾、高温热浪、低温冻害等气象灾害较为频繁。往往会引发滑坡、泥石流、山洪以及海洋灾害、生物灾害、森林灾害等次生灾害。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气象灾害对我省的影响程度有上升趋势,气象灾害给我省带来的损失也随经济发展而不断增加。农资环委认为,我省气象灾害种类多、灾情重、损失大,防御任务艰巨,通过气象地方立法,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同时,鉴于气象工作具有很强的基础性、专业性和地方性,涉及面广,需要进一步明确气象工作的社会管理职责和公共服务职能,界定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以规范气象工作,推进依法行政。因此,制定本条例是十分必要的。

农资环委认为,省人民政府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浙江省气象条例(草案)》符合国家法律规定和本省实际,总的结构、内容基本可行。同时,就条例草案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修改、完善的意见。

一、关于基层气象队伍建设的问题

我国现行气象工作体制是以部门垂直管理为主的双重领导体制,县气象局是最基层的气象工作机构。在调研中,基层反映。以专业为主导的管理体制,需要建立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基层气象工作队伍,以弥补管理和服务的不足。对此,我省是重视的,近几年已开展了兼职气象协理员、义务气象灾害信息员和应急联系人的队伍建设,并启动相关人员培训和发证工作。如台州市已培训了6000多人,舟山市培训了1000多人,效果明显。国务院办公厅文件([2007]49号)要求,在乡(镇)、街道配备兼职气象协理员,协助县(市)气象主管机构开展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的信息传播、气象灾害报告和灾情调查、气象科普宣传等工作,并在村、社区、公共场所等建立义务气象灾害信息员和应急联系八队伍,配合开展当地气象灾害防御服务工作。因此。建议在条例草案中增加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基层气象工作人员和职责的规定。

二、关于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问题

我省是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制定气象灾害监测防御规划,科学监测,预报和预警气象灾害,是政府依法协调各部门和全社会力量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调研中。一些基层单位反映,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各级政府牵头协调组织气象等部门编制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才能促进工作机制的建立,更好地协调各职能部门按照气象法规定和国务院办公厅文件((2007]49号)精神,有效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为此,建议条例草案中增加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职责的内容。

三、关于雷电灾害防御工作问题

我省是雷电灾害多发地区,2004-2006年全省发生雷电灾害4000多起,造成人员伤亡200多人,经济损失2亿多元。2007年,截止8月底全省遭雷击死亡37人、伤30人,直接经济损失6400多万元。在征求省级有关部门意见时,有的部门对条例草案第十七条有不同的看法。农资环委认为,依据气象法,2005年3月省人民政府颁布了《浙江省雷电灾害防御和应急办法》(省政府令第190号),对规范和深化我省防雷减灾工作,有效开展管理、消除雷灾隐患,发挥了积极作用。考虑到规章的时效性问题,继续确认该规章有关防雷减灾行政许可事项是必要的。为增强全社会的防雷责任意识,建议条例草案中增加雷电防护装置维护和检测的责任条款。鉴于防雷专业性、技术性强,建议条例草案中增加雷电风险评估范围由省气象主管部门另行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的规定。

四、关于气象灾害信息共享的问题

气象灾害防御是涉及多部门、全方位的系统工程。目前,受气象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管理体制等因素制约,气象预测、预报、预警水平不高,气象信息收集不全,建立和完善气象与相关部门快速联动的气象灾害信息共享机制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气象灾害信息来源于多个部门。且各部门信息各自为政,缺乏沟通,影响灾情收集的准确性。一些基层气象部门反映,气象灾害的灾情收集工作开展的难度较大,本条例第七条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应由政府出面组织建立气象灾害信息共享平台。为了形成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合力,建议将条例草案第七条第二款中“各级气象主管机构与”改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气象主管机构会同”。同时,建议在条例草案中增加农业、林业气象灾害防御信息等内容。

五、关于气候可行性论证的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增加了不确定性。调研中,基层反映。对气候可行性论证的问题,气象法第三十四条作出了规定,国务院办公厅((2007)49号)又作了进一步强调。条例草案第二十九条对气候可行性论证只作了原则性规定。对如何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缺乏程序规定,并且可行性论证的范围也不够明确,缺乏可操作性。建议条例草案中增加明确气候可行性论证程序和范围的规定。

六、关于投入和保障的问题

气象工作服务在地方,需要地方财政的大力支持。根据国务院文件(国发[2006]3号)对气象工作投入和保障的要求,地方财政既要解决地方应当承担的气象设施建设和运行经费投入,也要解决地方应当承担的气象职工的生活保障。调研中。基层有关单位反映,近年来,中央对气象事业的投入,大多倾斜于中西部地区。我省各级财政对气象事业的投入和保障力度虽然有较大增长,但有的市县对气象事业投入和保障明显不足。职工同城不同酬现象依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气象事业发展和队伍的稳定。农资环委认为,浙江是多种自然灾害交汇区,增加财政对气象的投入,统筹落实气象事业经费是必要的。建议条例草案中明确为地方服务的气象事业经费,应统筹纳入各级地方公共财政预算的内容。

七、关于法律责任问题

农资环委认为,条例草案缺乏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行为相对人违法行为相应处罚规定。建议在法律责任中对违反条例草案第十条第一款、第十七条和第二十九条等规定的违法行为,增加相关处罚条款的规定。

气象信息论文范文12

关键词:松干蚧(Matsucoccus sinensis);信息扩散;本溪

中图分类号:S763.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02-0273-03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02.017

松干蚧(Matsucoccus sinensis)作为本溪山区主要害虫之一,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因此,掌握松干蚧的发生规律及其风险评价,对林业病虫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样本较少,应用传统的统计方法得到的预测结果势必会产生较大的误差。目前国内已有学者将信息扩散技术应用到灾害预测领域中,并得到较好的服务效果。冯利华[1]基于信息扩散理论对钱塘江每年5~9月降水量进行了风险分析;王春扬等[2]将信息扩散技术在福建省重大雷灾预测中进行了应用;刘引鸽等[3]将信息扩散理论应用在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中;卢峰本等[4]把水产养殖灾害风险评价应用到信息扩散理论中。但是基于林业病虫害发生风险评估的报道较少。本研究依据信息扩散理论对本溪山区林业松干蚧病虫害进行风险评估,以期客观地反映该区域林业病虫害发生概率,对指导松干蚧防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研究区域概况

本溪市位于辽宁省东南部,地处辽东半岛腹地,地理坐标为东经123°34′-125°56′与北纬40°49′-41°35′之间,版图呈哑铃状,总面积为8 420 km2,现有森林面积62万hm2,森林覆盖率高达74%。本溪市不仅是辽宁的重点林区,也是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基地,有着重要的生态和经济地位。赤松为长白植物区系的代表种,十分珍贵,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危害赤松的病虫害种类有十几种,其中松干蚧是危害赤松的主要害虫之一。

2 信息扩散方法

信息扩散是为了弥补信息不足而采用的一种对样本进行集值化的模糊数学的处理方法,该方法可以将一个有观测值的样本,变成一个模糊集,即将单位值样本变成集值样本,最常用的模型就是正态扩散模型[5-10]。

所谓的信息扩散过程就是将研究单个样本的信息扩散到整个样本空间里。它遵守信息量守恒的原则,即在一维条件下,当扩散区间为[a,b],若信息点xi扩散到论域U的信息量为f(xi,U),每个信息点扩散出的信息量总和为1,即:

利用模糊数学中有关信息扩散的理论,可以将松干蚧样本资料的一个单值信息扩散到整个松干蚧指标论域中所有点,从而获得较好的风险分析效果。

设n年的松干蚧指标的样本系列为:

X={x1,x2,…,xn} (2)

式中,xi(i=1,2…,n)是松干蚧指标的样本。在此使用松干蚧发生轻度面积、中度面积和重度面积3个指标。如果过去m年内每个松干蚧指标的实际记录为y1,y2,y3,…,ym,则:

y={y1,y2,…,ym} (3)

为观察样本集合yj,j=1,2,・・・,m为样本的实际观测值。

设松干蚧指标论域为:

3.2 松干蚧危害风险评估实例分析

根据本溪山区1999~2013年松干蚧越冬代和越夏代虫口密度(头/10 cm2)进行计算分析,2个实测指标表示样本集合:

X1={8.25, 13.00, 9.50, 6.50, 2.30, 6.30, 6.00, 11.20, 7.00,4.24,5.30,4.48,5.46,3.73,2.83}

X2={10.00, 18.80, 7.76, 7.70, 8.70, 6.00, 11.20, 5.90,9.80,3.18,4.14,2.78,3.60,1.96,2.27}

分别取一维空间上的集合[0,25]、[0,5]作为越冬代和越夏代虫口发生密度的论域,并将论域进行离散,构成离散论域如下:

根据信息扩散理论,可以计算出2个指标的扩散系数分别为h1=2.052 2,h2=3.229 8。利用公式(6)~(12),即可分别求出每一虫口密度本溪山区松干蚧越冬代、越夏生的概率(表2、表3)。

由表2和表1可知,对于越冬代虫口密度,发生5级危害为1.8~2.2年1次;发生6级危害为2.9~3.9年1次;发生7级危害为5.2~7.2年1次,发生8级危害为10.3~15.7年1次;发生9级以上危害至少为26.7年1次。

由表3和表1分析可见,对于越夏代根据虫口密度来看,发生5级危害为1.5~2.0年1次;发生6级危害为2.4~2.9年1次;发生7级危害为3.5~7.3年1次,发生8级危害为9.3~17.3年以上1次;发生9级危害至少21.2年1次。

4 小结与讨论

依据松干蚧虫口密度划分危害等级,利用信息扩散理论方法分析危害等级发生规律。分析了1~9级危害等级历史重现率。结果表明,本溪市松干蚧越冬生5级危害为1.8~2.2年1次,7级危害为5.2~7.2年1次,9以上危害为26.7年1次;越夏生6级危害为2.4~2.9年1次,8级危害为9.3~17.3年1次,9级以上为21.2年1次。

本研究利用信息扩散理论的风险分析方法,对本溪地区发生松干蚧危害的可能性进行风险分析。该方法简单易行,分析结果清晰,对指导林业部门防治林业病虫害起到了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冯利华.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气象要素风险分析[J].气象科技,2000,28(1):27-29.

[2] 王春扬,杨 超.信息信息扩散技术在重大雷灾预测中的应用[J].气象科技,2010,38(2):270-273.

[3] 刘引鸽,缪启龙,高庆九.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方法[J].气象科学,2005,25(1):84-89.

[4] 卢峰本,黄 滢.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水产养殖灾害风险评价[J].广西气象,2006,27(2):22-23,26.

[5] 黄崇福,刘新立,周国贤,等.以历史灾情资料为依据的农业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方法[J].自然灾害学报,1998,7(2):1-9.

[6] 张丽娟,李文亮,张冬有.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法[J].地理科学,2009,29(2):250-254.

[7] 王积全,李维德.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干旱区农业旱灾风险分析―以甘肃省民勤县为例[J].中国沙漠,2007,27(5):826-830.

[8] 刘亚彬,刘黎明,许 迪,等.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中国粮食主产区水旱灾害风险评估[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