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装备制造业论文

装备制造业论文

时间:2022-05-23 18:54:16

装备制造业论文

装备制造业论文范文1

[关键词]产业转移转移模式沈阳装备制造业

近年来,随着沈阳经济的蓬勃发展,其土地成本、能源成本、劳动力成本和环境成本快速上升,装备制造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力增加。根据产业转移的客观规律,有意识地组织产业转移,对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沈阳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优势和强大实力的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和数量可观的中小型装备制造业企业。根据装备制造业企业规模的大小,实施不同的产业转移战略。

一、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转移模式

1.直接投资模式

产业转移发生的主要形式是跨区域直接投资(包括对外直接投资)。跨区域直接投资是指企业跨越区域界限到其他区域去投资设厂,进行生产和销售。在运行上表现为发达区域企业对发展中区域的投资行为。在国际上,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及产业移入国的产业升级主要是由经济高梯度国家向低梯度国家的直接投资来实现的。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能够使抚顺迅速积累资金,为区域经济的起飞创造条件,产生要素注入效应。同时,伴随产业转出地沈阳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生产要素的价格将越来越高。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将那些传统的、技术含量较低的、已经失去竞争优势的部分环节转移出去,利用抚顺优越的地理条件,廉价的土地等生产要素,以及优惠的税收财政政策,也可有效降低沈阳装备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成本。

2.企业内部一体化模式

在国际市场上,企业一体化是指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有效地配置各种要素资源,精确地管理着各国的协作企业,形成一体化的产销网络体系。内部化是企业一体化形式的一种,是将各个生产协作企业并入跨国公司之内,再加以整合,通过使各子公司形成更为专门的内部分工来提高整体效率的模式。内部化的实质在于用内部管理取代外部市场,用内部分工取代市场分工。内部化的意义在于企业将各项在市场上进行的交易纳入企业内部进行以节省交易费用。沈阳装备制造业企业可利用企业内部一体化模式,通过对抚顺企业进行股份购买、收购和兼并,然后对其进行改造或提高装备水平或加强管理等,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如沈阳机床一厂的原材料供应大部分来自于抚顺,通过对抚顺原材料供应企业的内部一体化,可有效节约交易成本、降低交易风险。同时,对抚顺企业而言,不仅为企业引进了资金、技术等有形资源,更为企业带来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意识和新的管理方式等无形的资源。

3.企业虚拟一体化模式

企业虚拟一体化模式是跨国公司一体化战略的第二种形式。它是指跨国公司仅保留最关键的功能,如研发和销售,其它功能通过外包或合作借助外部企业完成。在虚拟化组织形态下,整个产销网络体系中的众多企业虽然在同一个决策体系下运营,却并不属于同一个跨国公司,对该跨国公司而言,它们仅是执行其某种功能的一种虚拟组织。虚拟化模式的核心是企业借助外部力量完成某些内部功能,它的关键是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附加值高的环节上,而将附加值低的环节虚拟化。

在虚拟化的具体形式中对产业转移具有重要影响的是零部件外包,即OEM或者ODM。实践证明,这种形式对沈阳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产业转移也是比较适合的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沈阳机床一厂为例加以说明。近年来,沈阳第一机床厂提出了“协力”的概念,认为企业的生存和兴旺不仅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努力,而且取决于它与上下游企业的关系。协力是指与供应商和协作厂商之间建立的新型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共同的市场,实现共同的利益。经过发展规划,沈阳机床一厂逐渐加强了专业化分工。在零部件生产上,仅保留关键件的生产,而将其他自身成本高于市场的零部件输出,交由外协外扩厂商完成。通过协力概念的成功应用,有效缓解了机床一厂生产能力不足的矛盾,改善了企业“大而全”的组织模式。同时,企业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内部管理效率明显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迅速增强。鉴于这种模式取得的良好效果,沈阳装备制造业大型企业都可以运用和发展这个模式。由沈阳装备制造业企业提供原料或提出样品的样式和规格等要求,必要时提供技术和设备,给予一定辅导,由抚顺装备制造业企业完成相应生产和加工环节,并收取一定费用。即沈阳装备制造业企业主要进行产品的最终组装、研发、提供关键技术和进行附加值高的配件产品生产。而抚顺配套企业主要生产技术含量低、批量低、专业性分工要求高的各种配件和半成品。这种模式的广泛应用将对沈阳装备制造业产业转移以及沈抚共同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二、中小型装备制造业企业转移模式

1.整体迁移模式

造成整体迁移的重要原因:一是一种具有更大增值能力的新兴行业造成了行业的成长替代。二是企业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时,企业须向一个成本相对较低的地方迁移。

沈阳中小型装备制造业企业大多为零部件加工和配套企业,技术含量较低,规模较小。而沈阳装备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高端技术的应用和新产品的研发制造,重点培育和支持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的成长和发展,那些传统的、技术含量较低的零部件加工和配套环节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将越来越小。因此,那些已经失去优势的中小企业的整体迁移为大企业、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创造了空间。同时,随着沈阳的发展,各种要素价格持续上升,中小企业的生产成本也将逐步提高。此时,中小企业应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地域,将企业迁移到具有区位优势的抚顺,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2.合作研发模式

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和实力有限,或创新能力不足或生产能力不足,产业链短,因此,合作式的生产、研发的模式也比较适合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合作研发模式体现在前后向关联企业的合作、生产型企业与研发型企业的合作以及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上。首先,由于装备制造业工艺复杂,生产环节较多,造成一些企业只是在某一领域上有所擅长。这样,处于前后向关联的企业可根据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原则与其他企业合作生产,形成集群优势。其次,生产型企业应加强与创新研发型企业的合作。研发和创新是两个密不可分的环节,沈有一定创新研发能力的企业可与抚顺生产型企业合作,以弥补自身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最后,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也至关重要。众所周知,在科技创新中,基础研究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没有基础研究,就没有之后的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基础研究是一项新产品诞生的基础和前提。科研院所是基础研究的发源地,因此,沈阳装备制造业企业应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目前,抚顺拥有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部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中心以及一批重点大学,具备了一定的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何禹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组织模式[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俞国琴:中国地区产业转移[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9

装备制造业论文范文2

一、机械工业是为能源发展提供装备的重要产业

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及国防建设提供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目前,我国机械工业总体规模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茅,我国发电设备的产量占全球60%左右,产业结构也有所改善,产品技术逐年提高。世界最大的单机容量泰山核电机组1号机组175万千瓦核能发电机成功研发,我国在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的充电桩、高压绝缘套管等一大批长期受制于进口的关键零部件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此外,我国在能源装备的其他方面这些年也有了长足进步,许多产品、许多关键技术已经替代了进口。但是,机械工业也是生产规模大、生产战线长的耗材耗能大户,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我们还有很多产品能源排放超标、技术改造乏力、工艺水平落后、高效节能等高档产品供给不足。在资源制约、能源安全与环境约束矛盾加剧的形势下,机械工业为能源产业和能源的生产、消费提供高端的产品以及加快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积极推行绿色制造,带头节能减排;一方面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为社会提供先进、高效、节能和环保的设备和产品,为各行业和社会做出贡献。“十二五”以来,我们按照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部署,大力实施“主攻高端、创新驱动、强化基础、两化融合、绿色为先”的发展战略,特别是在创新驱动、绿色为先的战略推进中做了一些工作。我们加快发展核能、太阳能、风电、生物质能等新型清洁能源设备,加快发展高效节能技术装备、资源循环利用装备、煤炭清洁利用及海水综合利用装备,加快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并且努力高质量地满足钢铁、有色、建材、船舶等行业对高效、节能、低排放产品和装备的需求。与此同时,我们也通过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应用节能减排工艺设备,提高设计、制造环节的能源材料利用率等措施,加大推进自身节能减排、绿色制造步伐,促进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产品升级,努力为落实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做出贡献。当前,机械工业正在按照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国家关于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部署在加快推进全行业深化改革和提质增效升级。

二、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

各行业都处在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期。面对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面对着推动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的重要使命,只有加强相关产业间的合作协作,拧成一股绳、一股劲,共同破解难题,实现协同创新,才能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产业振兴步伐,共同行使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使命,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履行责任。这次会议就是以能源市场化改革和生产转型发展为主题,邀请各界精英共同探讨今后能源装备发展如何适应国家能源市场生产、消费方面的需求,从而实能源装备的高端制造化。我们也将广泛听取来自各界人士的真知灼见,以全力推进机械行业主攻高端、创新驱动、强化基础、两化融合、绿色低碳的发展战略,以实际行动为能源生产和消费及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王瑞祥 单位: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

装备制造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陕西;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数据包络分析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25日

装备制造业对陕西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拉动作用,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陕西省的经济竞争力。目前,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总体上还处于制造能力强而自主创新能力弱、规模总量大而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低、技术创新总投入高而新产品产出不足的局面。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陕西省装备制造业2013~2014年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分析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的资源配置能力、资源使用效率、产业规模效率及产业内部技术进步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为进一步发挥现有产业优势、提高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加速陕西装备制造业新崛起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一、基于DEA的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测评

(一)DEA模型简介。DEA模型是一种评价技术创新效率的非参数方法。本文选用的是由Charnes、Cooper和Rhodes在1978年提出的针对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CCR模型。在这一模型中,每个决策单元(DMU)的输入和输出指标向量为:

(二)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DEA测算。本文借鉴已有研究并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与精炼性原则,从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设立如下指标:R&D人员、R&D经费内部支出、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为投入指标;有效发明专利数、发表科技论文数、新产品销售收入为产出指标。

由于研发具有滞后性,投入与产出不同步,本文设定1年滞后期,以2013年相关数据为投入,以2014年相关数据为产出,基于DEA方法的CCR模型,借助Deap 2.1软件,对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实证分析,输出结果为陕西省装备制造业2014年技术创新效率。DMU代表装备制造业所包含的七大类子行业。从表1测算结果来看,只有专用设备制造业(DMU3)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DMU6)达到DEA有效,而其他五个子行业均为非DEA有效。可见多数子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较低,创新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创新产出效果不理想。DMU3和DMU6的技术创新效率最高,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DMU5)、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设备制造业(DMU7)和通用设备制造业(DMU2)的技术创新效率较高;而金属制品业(DMU1)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DMU4)的技术创新效率较低。(表1)

为进一步对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现状进行分析,本文按DEA所测算的整体效率值对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排序,并按照输出结果给出松弛变量,以期找出技术创新效率不高的原因(是因为投入冗余造成的效率不高,还是因为产出不足造成的效率不高),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专用设备制造业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达到DEA有效,说明这两个大类行业的技术创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技术创新机制运作良好,创新产出效果较理想。而其他五大类行业均为非DEA有效,可见这五大类子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较低,投入要素利用不充分,或者产出能力不足。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与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两个投入指标(R&D经费内部支出、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投入冗余,两个产出指标(有效发明专利数、发表科技论文数)产出不足,说明这两个投入要素未得到有效使用,属于装备制造业的传统产业,由于装备制造业产业体制的制约造成产品处于低技术含量水平,缺乏技术创新动力,使得知识性劳动成果较少;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创新效率结果输出中投入指标(R&D人员、R&D经费内部支出)表现为投入冗余,两个产出指标(发表科技论文数、新产品销售收入)产出不足,说明这个行业的技术创新资源未得到有效转化,技术创新成果缺乏,新产品创收能力不足。(表2)

(三)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DEA评价结论。通过应用DEA模型对2013~2014年陕西省装备制造业七大类子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实证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陕西省装备制造业七大类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评价中,DMU3与DMU6为DEA有效,说明这两个子行业较为充分地利用了技术创新资源,且技术创新产出效果较好;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各子行业的纯技术效率整体较高,DMU3与DMU6技术与规模均有效,DMU7、DMU2与DMU1均为规模收益低递增;DMU5与DMU4为规模收益递减。另外,相比较而言,传统的装备制造工业创新能力更低,而技术含量高和综合竞争力强的行业,技术创新效率更高。

2、根据陕西省装备制造业七大类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结果,专用设备制造业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效率最高,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与金属制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居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最低。

二、总结及建议

通过对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实证分析,发现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多数子行业技术创新效率较低,创新资源利用不充分,技术人员创造力不足,大型设备利用率低,政府支持效益差。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陕西省装备制造业需要提高技术成果的转化效率,加大企业新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并通过税收优惠、金融支持、市场机制优化等手段促进企业新产品销售,提高企业创新收益。

(二)陕西省应在加大对装备制造业技术人才和知识投入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人才及技术潜力,提高创新人员的创造力和技术产出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及扩散能力,同时提高进口设备的利用率,从而提升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

(三)陕西省需要进一步增加对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政府资金投入,并通过税收优惠、金融支持、服务保障等方式鼓励装备制造企业加大技术创新资金投入。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慧珍,杨嵘.陕西省装备制造业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11.21.2.

[2]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张建辉,王园萍.基于DEA的山西装备制造业行业技术创新效率测度[J].经济师,2010.10.

装备制造业论文范文4

关键词:创新驱动;装备制造;提升;策略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2.022

1 创新驱动下装备制造业提升的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面对新的驱动方式,即创新驱动发展,需要装备制造业根据条件的改变不断做出相应的调整。而在创新驱动下的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中,识别出竞争优势是推动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创新驱动一词最早是由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他指出,经济发展在不同的阶段,驱动经济增长的要素是不一样的。国家的竞争优势主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分别为,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和财富驱动阶段。在创新驱动阶段是通过知识、技术、企业的组织形式和制度等要素对已有的劳动力、土地及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通过创新后的知识和技术来对资本和劳动者素质进行提高的管理方式。

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所处的阶段不同,创新驱动的主导作用逐步显现出来。在过去,我国装备制造业一直通过依靠消耗自然资源来实现经济的发展和利润的增长,很明显这种发展方式在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发展的深入,问题逐步显现出来,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消耗使企业乃至国家担忧。

由此,国家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来替代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发展。这也是本文所提到的创新驱动背景下装备制造业提升研究的意义所在。

2 创新驱动下装备制造业提升体系的建立

通过上述讨论我们了解到了创新驱动下装备制造业提升的意义,也知道了在我国经济等各方面飞快提升的背景下,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性,所以应该根据竞争要求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从而形成完善的提升体系:

2.1 装备制造业提升的原则制定

对于装备制造业提升,首先要识别装备制造业的竞争优势,需要将这个产业各个方面的活动综合起来建立科学的、客观的指标体系。创新驱动下装备制造业提升体系的选取,重要的是揭示出竞争优势的活动及各个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基于此,构建创新驱动装备制造业提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在提升目的方面,要基于识别装备制造业竞争优势的目的,体现出提升目标的特性。在科学技术方面,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充分的反映创新驱动装备制造业竞争优势的特征,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性与客观性,主要方面还是要根据装备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周期来确定提升时机,而装备制造业的竞争优势生命周期可以通过下图表示出来:

从图1中我们看到,其中横轴表示竞争优势所处的生命周期,纵轴表示创新投入。当该活动己经成为竞争优势时,则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分别需要通过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保持其竞争优势,而当该活动还未成为竞争优势时,则处于成长初期和成长期,分别需要通过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来促使其竞争优势的形成,所以在进行装备制造业提升过程中一般应该从成熟期进行发展。

另外还要使装备制造业提升过程具备全面性原则,能够反映创新驱动装备制造业提升中涉及到的各个要素,从多方面体现识别要求。明确指标体系中每个指标的涵义和适用范围,确保能够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以便更好的把握变化趋势,在进行装备制造业提升时具备可靠的参考数据。

总之,创新驱动下装备制造业提升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各个方面共同配合才能股完成。

2.2 装备制造业提升对策的确定

通过上述讨论我们了解到了创新驱动下装备制造业提升体系的建立原则,接下来就是对于装备制造业提升方向的确定,在进行提升方向确定工作之前,我们首先通过图2,来了解以下提升对策确定流程:

通过上图我们知道了装备制造业提升对策确认的流程,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从具体方面来讨论一下提升对策:

(1)产品的提升。产品的提升对策主要是两个方面,首先是减少装备制造业对于生产要素的依赖,生产要素的几项指标分别代表人力投入、物力投入和技术投入及基本辅助设施。对于生产要素的投入,应适当采取模仿创新,延长生产要素作为竞争优势的作用,同时适当的采取摒弃的策略。通过模仿创新其他国内外地区的策略,促使我国装备制造业能够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及基础辅助设施投入来带动装备制造业的的快速发展。适当的摒弃、减少对生产要素的依赖,将有限的资源活动投入到其他可以驱动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方面。

其次就是对产品技术工艺的提升,工艺技术方面,当前我国大部分装备制造提升措施主要依赖于从事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科研机构,而这些机构往往处于企业的外部,无法了解到市场需求,可能导致“闭门造车”的现象产生,因此在现阶段难以形成竞争优势。在现阶段,如果形成我国内部装备制造业竞争优势,则应将现存的应用型科研单位转制,同时为科研机构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使得企业变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或将科研机构植入到企业内部转为技术研发中心,形成产业共性技术,推动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同时,将市场机制引入到科研院所中,提高科研院所的工作效率,提高整体科研实力。改变科研院所的人才制度,采用聘用制,鼓励科研人员从事应用技术研究开发,将科研成果转化到实际领域中。建立面向市场的科研成果评价制度,改变传统的科研成果评价方法,将科研成果与市场紧密的联系起来,为产业、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为科研目标。

(2)政策方面的提升。在政府政策方面,改革能力不足,不能够适应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鼓励创新的制度机制与政策体系不配套,不能形成协同作用,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形成带动作用,进而提高装备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政府政策在产业竞争能力中的作用受到很多的重视。首先,改变政府对于产业创新活动中的管理方式,由依靠政府指令向依靠市场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等方式转变,做好财力支持、政策激励等方面的工作。其次,将权利下放到企业中,使得企业成为真正的技术拥有的主体,为企业提供广阔的自我发挥的空间。再次,明确政府对于产业创新活动的宏观导向作用,建立健全科技项目规划和实施方案,制定并实施与社会经济相适应的科技发展规划院,行使好监督、评价及宏观调控的作用。

(3)将环境保护与提升策略相结合。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严重紧缺,这对装备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以破坏生态平衡所带来促进工业经济的增长同样会阻碍装备制造业其他竞争优势的提升。建立法律法规应满足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建立以“预防为主”的相关法律法规。装备制造业企业的运营的过程中以严格的法律法规为前提,减少废物、废水的排放,以清洁生产为主导。同时应该扩大污染源的范围,不应该仅仅指直接污染源,应该将间接污染源作为监督的重点。完善法律法规,增强装备制造业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提倡企业使用新型能源,尽最大可能的有效利用能源资源,从法律和社会责任感两个方面保证装备制造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顺利进行。

3 创新驱动下装备制造业提升保障措施

有效的保障措施可以使系统在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能够迅速地做出正确的反应,调整原定的策略,完成既定的目标。针对装备制造业竞争优势,需要政府、行业协会、内部产业及外部环境的共同支持下,才能有效地提升竞争优势,具体来说保障措施有以下四点:

3.1 政府政策支持

装备制造业的保持其竞争优势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在国际市场上,我国装备制造业需要政策进一步的支持,这些政策支持主要体现在土地使用政策、财政政策及税收政策及进出口政策等方面。通过提升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装备制造业由依靠市场经济向依靠市场经济及法律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转变,使得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发展更加有据可依。同时,明确政府在装备制造业创新活动中具有导向作用,对企业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同时,通过政府职能通过项目投资、财政、税收及进出口方面的大力支持,制定政策鼓励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起到支持和导向作用,为装备制造业竞争优势的提升提供保障。

3.2 设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意识

一方面,要加强加强合作竞争及创新意识,企业之间要密切联系,共同应对社会需求与变化,特别是在产品生产和创新这一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创新是产业结构变革、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质量改善的重要因素,对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合作的推动下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实现产业协同创新必须以思想为行动的先导,树立正确的意识与观念。由此可见,加强协同创新意识以及树立协作性竞争的新观念对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意义非凡。

另一方面,明确在模块化协同创新体系中的定位,模块化价值链的高端是属于其系统规则设计者和标准制定者,这与众不同的价值链地位,使得其无论是无形资源还是有形资源方面都要比普通的模块供应商优越的多。在纵向产业链的利润分配上前者也比其他的环节高。但是,不是所有的高端装备制造行业中的企业都能成为模块集成商,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模块集成商,就必须增强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加大资金投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一个企业在经过对自身客观实际的评价之后,认为自身具有较高的实力,符合一个模块系统集成商的要求,也可以从生产关键模块和整合后续模块等环节入手,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而对于起辅助作用的小企业来说,清楚认识自身的实力和优势,一定要放远眼光在协同创新之初,这些企业一定不能只一味的追求利润和回报,而是要把事做实,做好供应商的本职工作,慢慢积累生产经验,等待时机变得成熟,才能一鸣惊人。如果企业在后期因为市场的需求和自身发展的要求,经过深思熟虑,认为必须要进行升级,才能慢慢的向领军者发展。

3.3 实施战略部署

政府、产业乃至装备制造业企业应做好战略规划及战略部署,使得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与我国的政策制度相衔接。同时,面对全球化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应根据全球市场的特点,及时有效的做出战略部署,使得我国装备制造业与世界能够完美接轨。同时,装备制造业企业应以创新文化作为支撑,促使企业形成良好的创新文化的氛围和环境,鼓励企业成员不断学习。做好社会宣传和引导创新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为社会文化建设打下基础,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做好铺垫。

此外,产品、技术工艺、政策制度、组织结构、战略文化低于全国同类活动的水平的装备制造产业,需要认识到自己的发展优势,通过发展优势的确定,根据图1中的发展周期进一步确定发展计划。总之,环境是战略部署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它需要成为产品竞争的考虑条件,因此,该项活动处于竞争优势生命周期的第一阶段,应通过模仿创新,作为装备制造业的保障活动。

3.4 合理利用资源

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资源,实现装备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行装备制造业污染防治战略,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压力,形成以“预防为主”的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并完善法律法规,促使装备制造业企业减少废物、废水及废气的排放,提升装备制造业企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装备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铺平了道路,进而实现装备制造业竞争优势的提升。

4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在创新驱动发展装备制造业的背景下,分析了创新驱动下装备制造业提升的意义、建立装备制造业提升体系,提出了装备制造业的提升策略与保障措施,为创新驱动背景下装备制造业的提升做出了系统的分析。

近年来,对于创新驱动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面对复杂多变的动态环境,装备制造业如何快速的找到自身的竞争优势及如何将创新运用在产业或企业层面成为了关键问题。本文的理论研究能够为装备制造业提供具有可行性的研究成果,为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提供策略。

参考文献:

[1]许佩文.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研究[D].吉林大学,2016.

[2]张珂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 山东大学,2014.

[3]吴雷.装备制造业突破性创新机制的系统演化过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04).

[4]陶良虎.当前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四大路径与对策[J].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2(04).

[5]唐晓华,李绍东.中国装备制造业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12).

[6]卫颖.生产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的动态异质性[J].江汉论坛,2016(08).

[7]包宏,潘瑾.我国文化产业与制造业融合路径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33).

装备制造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装备制造业;对策

基金项目:河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科研合作课题“河北省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对策研究”(项目编号:JRSHZ-2013-03014)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我国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

收录日期:2013年7月22日

当前,发达国家提出的“再工业化”、“低碳经济”等一系列新的发展理念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形成巨大压力,装备制造业中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将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和科技竞争的焦点。但是,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企业发展遇到了人才缺乏的瓶颈,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存在诸多问题:高技能人才总量严重短缺;高技能工人比例较低,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技术工人的技能等级偏低,技术素质亟待提高;高技能人才流动性比例逐年上升,尤其国企的高技术人才流失较严重等。基于此,必须加快对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一、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含义

高技能人才的概念到现在为止,尚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高技能人才指的是掌握从事复杂职业劳动的技能,具有职业技术特长的劳动者。我国的高技能人才是按照国家职业标准,经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取得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但是,有部分劳动者虽然没有得到相应证书,但仍然具有高超的技能,我们也可以界定为高技能人才。本文所定义的高技能人才指的是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掌握了现代高水平的应用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并具有创造性能力和独立解决关键性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高技能人才应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具有高超的生产技艺和技巧,在生产中,担负着技术含量较高的操作任务;二是具有出众的创造能力,高技能人才掌握了许多精密技术,从事复杂的劳动,在工艺革新、技术改良、流程改革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创造能力;三是稀缺性,也就是高技能人才的数量较少,属于稀缺性人才。

二、我国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从我国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发展现状来看,可以概括为“四多四少”的现状,也就是现在装备制造业的初级技工人数多,高级技工人数少;传统型技工人数多,现代型技工人数少;单一技工人数多,复合型技工人数少;短期速成的人数多,系统培养的人数少。具体表现为:

1、我国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年龄偏高。通过对我国80家装备制造业企业进行调查统计,高级技师50岁以上的占企业人才总数的55%以上,而30岁以下的高级技师仅占4.3%。青年在高技能人才中所占比例较低,老龄化趋势明显。随着老一代高技能人才逐渐退休,许多企业原本就缺少的高技能人才更将是后继无人。

2、装备制造业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缺乏。装备制造业技术资源总量虽然较大,但是人才结构却不合理,其中初级技工比例高达60%,而高级技师仅占4.8%。高技能人才比例明显偏低,明显低于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远不能满足推动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需求。

3、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慢、晋升难。目前,高技能人才成长缺乏系统化、规模化和制度化的科学培养体系,由于受到比例、年龄、资历限制,许多优秀技术工人即使达到高级技师的职业资格,也难以得到及时晋升,这极大地挫伤了青年技术工人的积极性。

(二)我国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短缺成因分析。造成我国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观念层面和社会根源层面,又有经济层面和制度层面等。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受传统文化及社会风气的影响。我国自古就是文凭至上的学历主义社会,就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长期受“劳心者是人才,劳力者非人才,重仕途轻工匠”的封建落后思想的影响,人们普遍不愿意当技术工人,都愿意做管理工作。此外,受传统历史的影响,技术工人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地位低下,不被重视,经济和社会地位不及同等职级的其他人员。而且,近几十年来,高级技能人才在社会人才评价体系中不被列入“人才”之列,导致不少企业片面追求高学历,扭曲了用人标准,很少关注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

2、职业院校缺乏办学活力。由于政府对职业院校的投入不足,相当数量的职业学校因生存压力不得已追求办学规模,教学上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设置不实用,教材陈旧,学制过长,授课形式教条死板,学生技能训练和生产实习无法保证,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节,教学管理不当,效率低下、关门办学、靠上级拨款等现象普遍存在。

3、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基地不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级技能人才主要靠各企业和部门在生产、工作第一线,采取以师带徒或集中培训等形式培养出来的。现在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技工学校、职业技术学校和高级职业技术院校,这些院校成为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缓慢,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

三、我国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对策

当前,高技能人才已经成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是,我国目前高技能人才处于严重短缺、素质不高、年龄偏大的状况,因此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显得十分紧迫。采取以下措施加快培养我国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

(一)更新观念,树立高技能人才是“人才”的新观念。要打破原有的重学历轻能力的传统观念,树立人才多元论的理念。我们要确立高级技能人才也是人才,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也是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思想,使人们意识到高级技能人才与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同等重要,把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落实政策措施,加大开发力度。

(二)围绕装备制造业核心使命和发展方向,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装备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依靠的是科技进步,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培养既要有理论和专业知识,又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操作性的难题,集知识和技能为一体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三)推行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在办学模式上实行工学结合、学校与企业融为一体、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依托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高等职业院校和大型骨干企业,建设一批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形成覆盖中心城市和重点产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网络。

主要参考文献:

[1],康健.关于加快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探讨[J].前沿,2012.11.

装备制造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性贸易政策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6-0197-02

随着“嫦娥一号”顺利进入月球轨道并传回月球三维影像,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何促进中国装备制造业进一步发展也引起了更多的关注。

一、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性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技术装备的各制造工业的总称,其产品范围包括机械工业(含航空、航天、船舶和兵器等制造行业)和电子工业中的投资类产品。所以,装备制造业是工业的基础,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

1.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能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装备制造业范围广,覆盖了机械、电子、武器弹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可以为各行业提供现代化设备,从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到国防使用的武器装备,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装备制造业。同时,通过朱国娟和钟昌标对我国1981―2004年装备制造业进出口增长与GDP增长之间的关系的实证研究,发现中国装备制造业出口变动1%,我国的经济增长就会变动23%,这说明装备制造业与其他企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很强。

2.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能促进中国工业产业升级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装备制造业是技术密集产业,产品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大。随着装备制造业不断吸纳高新技术,以及信息技术、软件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在装备制造业中的普及应用,技术装备日趋软件化,先进的装备制造业将有更多的产业进入高技术产业范畴。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可以促进我国制造业尽快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加工产业转向技术密集型。同时,装备制造业作为技术密集工业,万元产值消耗的能源和资源在重工业中是最低的。在资源日趋紧张,环保要求日趋严格的情况下,发展装备制造业对加强环境保护,提高资源利用,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3.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能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和维护中国的经济安全

许多工业化国家,在工业化成熟阶段都把装备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因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映出一个国家在科学技术、工艺设计、材料、加工制造等方面的综合配套能力,进而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技术实力。同时,装备制造业产品不仅包含国计民生的电器机械及器材,更重要的是涉及大型计算机及其配件制造、航空航天设备制造、电讯设备制造等,这些产品都是对我国的经济安全起关键作用的。因此,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不仅有利于提高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国家竞争力,而且有利于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

二、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现状

1.装备制造业的总产值保持较快增长,但净利润增长缓慢

1999―2005 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08%,高于同期工业和GDP的年均增长率。但由于原材料、交通、能源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以及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装备制造业的盈利能力大幅度下滑,行业净利润的增长率远低于产值的增长,2005年净利润仅增长7%左右。目前,我国单位GDP的能耗不仅超出世界平均水平3.8倍,甚至是世界中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的1.6倍。

2.装备制造业产品进口增长缓慢,出口高速增长,但产品竞争能力不强

2005年1―10月,我国装备制造业进出口总额1 804亿美元,同比增长16.01%。其中,进口957.90亿美元,增长2.52%;出口846.39亿美元,增长36.33%。但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低水平重复、低档次的大路货产品生产过剩,而技术水平高、有竞争力的产品短缺,不能满足国内市场需要。虽然我国是装备制造业产品的出口大国,但90%以上的集成电路、70%轿车部件都依赖进口,全球新增发电能力有2/3在中国,但设备90%是靠进口。这突出反映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从而导致产品竞争能力不强。

3.装备制造业虽然摊子大,但产业集聚程度不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确实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建立了一整套门类齐全和具有一定水平的产业体系。“十五”期间装备制造业快速增长,截止到2005 年,规模以上的企业共有近7 万家,从业人员1 650 万人,工业增加值1.7 万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22.5%。但被称为“工业之母”的装备制造业在中国制造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不足30%,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整个机械行业前10家的市场份额集中度不到美国和日本的1/7和1/6。

三、战略性贸易政策在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中的适用性

1.运用战略性贸易政策促进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理论依据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Strategic Trade Theory),是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布朗德(James Brander)和斯潘塞(Ball Spencer)等为主要代表的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基础上提出的,并由克鲁格曼等进一步完善形成的关于国际贸易的新理论。战略性贸易理论之所以称之为“战略性”,是因为这种政府政策是旨在改变国内外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性关系,使得本国垄断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并且在国内经济获得利益。攫取外国垄断利润的关税说、双寡头垄断的出口补贴理论和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论通常被认为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三个主要代表学说。

攫取外国垄断利润的关税说是由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布朗德(James Brander)和斯潘塞(Ball Spencer)最早提出的。他们认为,对于本国国内没有该类产品的生产,供应完全由国外某一家厂商垄断的行业,本国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关税的措施,使该类商品的价格上涨,进而抑制本国需求,从国外厂商手中抽一部分垄断利润,转移到本国国内。

同时,如果在某个行业,本国厂商和国外厂商在世界市场上占有相当的垄断地位,本国政府可以通过对国内厂商的出口给予补贴,使其国际市场份额得以增加,进而使国内厂商取得国际竞争中战略性优势,增进本国经济福利。这就是布朗德(James Brander)和斯潘塞(Ball Spencer)提出的寡头垄断的出口补贴理论。

而克鲁格曼于1984 年提出“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模型”侧重的是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条件下,本国政府通过对国内市场的保护把国外厂商从国内市场排除出去,进而使国内厂商在占据本国市场的条件下,因而获得规模经济,而国外厂商由于市场份额的丧失,未能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进一步地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失利于国内厂商。最终达到使国内厂商能在没有保护的国际市场中也能占有战略性优势。

2.运用战略性贸易政策促进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具体问题

首先,战略性贸易政策是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基础上的,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要求具有较高的行业集中度、较大的市场规模和较高的行业进入壁垒。因此,发展装备制造业要打破行业和部门界限,树立大装备工业的观念。重点抓住技术带动性强、关联度大或需求量大、面广的重要技术装备,以关键设备为龙头,机械工业、材料、电子和零配件等相关产业一起上,形成一批具有整体竞争力的战略产业群体。

其次,西方学者普遍认为, 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最有价值的行业应该是技术、知识密集程度最高, 与国家利益和声望关系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就中国工业发展的现状而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的需要突显出大力发展高科技、高知识型的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性,而发展装备制造业更应该注重技术创新。所以,要注重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既要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又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创新,形成自主进行技术集成的能力,创造自己的名牌。同时,政府、企业要加大对研发方面的资金投入和扩大对高级技术人员的培养。

最后,战略性贸易政策要得以顺利实施,还要求我国国内市场必须是统一的、有序的,否则将严重阻碍着许多行业及企业实现其必要的经济规模。同时,我国虽然已经建立起市场经济制度,但国内市场运行传导机制及宏观调控机制不健全, 政企职责不分, 有碍政府政策工具作用的发挥。此外,虽然目前装备制造业行业在我国具有不完全竞争性,而且在这个行业也有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然而,该行业和这些企业中的垄断特征并非主要源于规模经济和市场竞争,他们多是计划体制和转型体制中的行政因素所致。所以,政府应该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外部环境,而这些企业也应该尽快建立起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美]克鲁格曼.战略性贸易政策与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千庆兰.中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新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朱国娟.钟昌标.装备制造业进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情况,2007,(4).

装备制造业论文范文7

高端装备制造业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虽然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但企业效率相对较低(陈旭升和钟云,2013)。效率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也是获得更大收益和提升市场竞争地位的关键因素(Lu 等,2014),较低的效率水平必将阻碍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

鉴于此,国内有些学者对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效率进行了研究。其中,许多学者使用DEA 方法进行效率测算。虽然DEA 方法具有不需要设定具体的函数形式(刘兴凯和张诚,2009)等优点,但是其未能考虑企业结转活动的情况。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拥有大量基础设施和科研设备等资产、负债,员工也需要大量的培训,这些投资必将会对未来的企业效率产生显著影响,忽视这些投资的结转活动,将无法正确测算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效率。由Tone 和Tsutsui(2010)提出的动态松弛测量(DSBM)模型不仅将企业的结转活动纳入模型,而且可以测量企业每期的效率得分,相对于静态的DEA 模型能够更准确测算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效率。因此,本文使用DSBM 模型测量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效率水平。

高端装备制造业属于高技术、高智力产业,其发展依赖于知识的积累、共享和整合。因此,智力资本应当对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效率具有积极影响。然而,当前没有文献研究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力资本对效率的作用。另外,高端装备制造业属于高精尖行业,容易受到风险投资机构的青睐。风险投资机构不仅可以缓解企业的资本约束,而且会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企业战略进行干预,并帮助企业进行员工培训,提升员工素质、知识和技能;同时,可以帮助企业提升商誉,获得更多的投融资项目。那么,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力资本与风险投资是否会对企业效率产生改善效应呢?二者又是否对企业效率产生联合改善效应呢?本文在使用DSBM 模型测算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效率后,使用随机面板Tobit 模型进一步检验企业智力资本与风险投资对效率的改善效应以及二者对企业效率的联合改善效应。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对现有文献进行了探讨,并指出现有文献的不足及改进方式;第三部分为研究设计,简要阐述了DSBM 模型的框架和Tobit 模型的设定及指标的选取与数据来源;第四部分讨论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效率测算结果与Tobit 模型回归结果;最后部分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

文献综述

(一)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效率测量

目前,国内外直接研究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效率的文献较少,现有文献一般将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装备制造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效率研究。这些文献主要使用随机前沿分析(SFA)方法(綦良群等,2014;牛泽东和张倩肖,2012;原毅军和耿殿贺,2010)和静态DEA 方法(韩晶,2010;陈爱贞和钟国强,2014)测算效率。SFA 需事先根据研究对象设定正确的函数形式,但是现有研究并不能使我们准确设定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具体函数形式,因此使用SFA 测算的效率存在偏差;DEA 方法则可以避免由于函数形式的不同设定而可能导致结果出现偏差等问题(刘兴凯和张诚,2009)。然而,传统静态DEA 方法由于忽略了连续时期的结转活动而不能被用于测量企业长期效率的变化,DSBM 模型则将结转活动纳入模型,可以更好地测算企业长期效率。而且相对于假设投入与产出同比例变化的径向基模型,Tone 和Tsutsui(2010)提出的DSBM 模型属于非径向基动态DEA 模型,允许投入、产出与结转变量的非同比例变化,可以准确测量一段时期内具体每期的企业效率,比传统的静态DEA 方法更准确。因此,本文使用DSBM 模型测量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效率水平。

(二)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

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化,智力资本对企业效率的影响受到极大关注。Bontis(2000)基于加拿大非服务业相关数据研究发现,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Marvidis(2005)与Riahi-Belkaoui(2003) 通过对日本银行业及美国最具国际化的80余家跨国企业数据的研究得出了相似结论。

Ghosh 与Modal(2009)基于印度软件和制药行业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发现,智力资本与利润率显著正相关。国内学者李冬伟、汪克夷(2009)与秦辉、王瑜炜(2014)以及陈劲等(2004)与傅传锐(2007)基于国内企业数据研究发现,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蒋谈与茅宁(2008)甚至认为企业只有注重对智力资本的积累与培育才会获得长期的战略绩效。

还有学者研究了智力资本构成与企业效率的关系。Bontis(2000)基于加拿大非服务业数据的研究发现,结构资本与物质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均显著为正,人力资本的影响却不显著。而Firer(2003)基于南非75 家上市贸易公司的数据研究发现,物质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较为显著,结构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影响不再显著。国内学者李嘉明等(2004)与万希(2006)还发现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对企业获利能力均有正影响,但存在显著性差异。陈晓红等

(2010)与曹裕等(2010)研究还发现结构资本对企业绩效的作用会因行业的竞争程度不同存在差异。还有学者研究了智力资本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蒋天颖与王俊江,2009;卢馨等,2009;张慧颖与吕爽,2014)。

(三)风险投资与企业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

现有文献对风险投资与企业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丰富的研究。Megginson 和Weiss(1991)研究发现,风险投资者可以通过企业投资过程中的逆向选择缓解道德风险,而且风险投资者与企业管理者专业知识的合作可以提升企业绩效(Cable 和Shane,1997)。Spekman(1998)则认为风险投资者可以通过参与企业管理帮助企业实现知识共享、资源整合、缩短产品市场化时间提升企业绩效。但是Gompers(1996)发现风险投资参与的企业在IPO 之后实际绩效会下滑,Jain 和Kini(1995)基于北美市场136 家企业IPO 前后数据研究发现,IPO 前后无风险投资企业比有风险投资企业绩效的下滑速度更快。国内学者蒋健等(2011)认为风险投资对企业在上市前的盈利能力与业绩成长有促进作用。陈见丽(2012)则发现当企业风险投资持股比例超过30%后,企业的业绩成长状况变差。

还有学者研究了风险投资背景对企业效率的影响。Lerner(2002)和Leleux 与Surlemont(2003)研究发现,拥有政府背景比无政府背景的风险投资对具有潜力但又缺少投资企业的认证作用更强。Celikyurt等(2012)和Krishnan 等(2011)发现,持股比例较高的风险投资机构对企业的监督作用较强,可以通过提升企业竞争优势与管理者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绩效水平。Brander 等(2002)、Hochberg 等(2007)及Tian(2012)发现,具有多家风险投资机构的企业不仅可以获得更多互补性管理经验,还可以降低企业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但Bottazzi 等(2008)指出联合投资也可能会导致风险投资机构的搭便车行为,对其监督作用具有消极影响。Nahata(2008)与Krishnan 等(2011)发现,声誉好的风险投资机构可以通过帮助企业构建有利的营销网络和渠道提高企业绩效水平。吴超鹏等(2012)、侯建仁等(2009)与孙杨等(2012)基于国内数据得出了类似结论。

现有文献仍然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对企业效率的测度主要采用静态DEA 与SFA 等方法,没有考虑企业经营活动在不同时期的结转情况;第二,只注重企业智力资本或风险投资对效率的单一影响,缺乏对企业智力资本与风险投资对效率联合效应的研究;第三,缺乏对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力资本、风险投资与效率之间关系的研究。因此,本文以2009~2013 年我国52 家上市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为样本,运用DSBM 模型测算企业的动态效率,并使用面板Tobit 模型检验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智力资本与风险投资对企业效率的单一影响和联合效应。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运用DSBM 模型测算了2009~2013 年我国52 家上市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效率得分,并使用随机面板Tobit 模型检验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力资本与风险投资对效率得分的改善效应,以及智力资本与其构成因素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风险投资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效率得分的联合改善效应。研究表明:(1)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效率得分处于较高水平,但是呈下降趋势和发散特征,企业之间效率差距存在扩大趋势;(2)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力资本对效率具有显著的改善效应,但其构成要素中除物质资本对企业效率的改善效应显著外,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的改善效应并不明显;(3)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力资本与风险投资对效率具有显著的联合改善效应,持股比例较高和声誉较好的风险投资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对企业效率均具有联合改善效应,具有国有背景的风险投资则与物质资本和结构资本对企业效率具有显著的联合改善效应,存在联合投资的风险投资则与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对企业效率具有显著的联合改善效应。

(二)政策建议

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坚持科学的政策引导和市场化改革,依靠企业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效率。政府部门应强化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政策引导,改善企业外部发展环境和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的整合机制,完善高端装备制造业上下游产业和配套产业,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人才、融资、服务、管理等体系和模式的改进,促使完整高端装备制造业链条的建立,为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提升企业效率打造良好的基础;同时,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力量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效率的促进效应,促使企业改善企业制度与管理模式、改善企业激励机制,加大对高水平管理人才、研发人才、技能人才、营销人才的培养,降低运营成本,不断提升企业效率,逐渐缩小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之间效率水平的差距。第二,优化智力资本结构,突出物质资本的作用。智力资本对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效率的提升主要依赖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的作用不明显,反映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效率的提升主要依赖于科研设备的投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还比较落后,先进的企业组织形式、科学的企业文化及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因此,为了通过智力资本提升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效率水平,除了加大科研设备投入之外,还应强化对员工素质和技能的培训,特别是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放弃重学历和资历、轻能力和业绩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同时还应当继续强化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完善企业组织形式,建立科学的企业文化,加强业务流程、规章制度和基础环境建设,健全知识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组织运作的灵活性,实现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效率的提升作用。第三,强化风险投资与智力资本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效率的联合作用。虽然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对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效率的影响并不明显,但是企业可以通过引入风险投资机构激发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对效率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讲,持股比例较高、声誉较好和联合投资的风险投资机构则可以通过强化监督、帮助企业进行员工培训,提升员工素质和技能,并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激发人力资本对企业效率的促进作用;联合投资和具有国有背景的风险投资机构则可以帮助企业建立科学的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激发结构资本对企业效率的促进作用。因此,企业应当注重风险投资与智力资本对企业效率的共同作用,通过引入风险投资机构激发智力资本对企业效率的正向效应。

装备制造业论文范文8

关键词:辽宁 装备制造业 科技投入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2-205-02

本论文借助“投入―产出”法的思想,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对辽宁装备制造业科技生产活动进行有效性分析,计算其科技生产效率值,并据此进行分析评价。

一、DEA模型介绍

本论文中使用的C2R模型是DEA最基本模型{1}。假设有n个DMU都有m种类型的“输入”,以及s种类型的“输出”,分别表示该单元“耗费的资源”和“工作的成效”。它们可由图1给出:

其中,xij为第j个决策单元对第i种类型输入的投入量;yrj为第j个决策单元对第r种类型输出的产出量;Vi为对第i种类型输入的一种度量(“权”);ur为对第r种类型输出的一种度量(“权”);而且xij>0,yrj>0,Vi≥0,ur≥0,i=1,2,……,m;r=1,2,……,s;j=1,2,……,n。

记Xj=(x1j,x2j,……,xmj)T,Yj=(Y1j,Y2j,……,YSj)T,j=1,2,……,n。则可用(Xj,Yj)表示第j个决策单元DMUj。对应于权系数V=(V1,V2……Vm)T,u=(u1,u2……us)T,每个决策单元都有相应的效率评价指数:

其含义可直观理解为{2}:hj等于1时投入得到100%产出,小于1时,投入没得到全部回报。例hj=0.75,直观含义,只要投入现投入的75%,即可达到现有产出水平。

我们总可以适当地选择权系数V和u,使其满足hj≥1,j=1,2,……,n。

现在对第j0个决策单元进行效率评价,简记DMUj0为DMU0,(Xj0,Yj0)为用(X0,Y0),hj0为h0,1≤j0≤n。在各单元的效率评价指标均不超过1的条件下,选择权系数V和u,使hj最大。于是构成如下最优化模型。

则原分式规则转化线性规划为:

maxμTY0=VP

s.t.ωTXj-μTYj≥0,j=1,2,……,n。

ω≥0,μ≥0

分式规则与线性规则之间有如下定理{1}:

)若V0,u0为分式规划的最优解,则ω0=t0v0,μ0=t0u0为线性规划的最优解,并且两个规则的最优值相等。其中t0=1/(VTX0)。

)若ω0,μ0为线性规划的最优解,则ω0,μ0也为分式规则的最优解,并且两个规划的最优值相等。

C2R模型下DEA有效性定义{1}:

定义1若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ω0及μ0满足h0=μ0TY0=1,则称DMUj0为弱DEA有效。

定义2若线性规划问题存在某个最优解ω0及μ0满足h0=μ0TY0=1,且ω0>0,μ0>0,则称DMUj0为DEA有效。

从定义1和定义2,我们可以得出两点推论:一是若DMUj0为DEA有效,那么它也是弱DEA有效;二是当h0=μ0TY0

二、辽宁装备制造业年度DEA评价

1.DMU确定。本部分选取年度作为DMU,共选取6个DUM即:DUM1为2001年度,DUM2为2002年度,DUM3为2003年度,DUM4为2004年度,DUM5为2005年度,DUM6为2006年度。

2.投入―产出评价指标体系确定。科技投入―产出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了7项科技投入指标和4项科技产出指标作为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科技投入产出评价体系,指标详见图2。

按照科技投入―产出评价指标体系所选取的数据,源于2003年度至2007年度辽宁科技统计年鉴(以下简称相关数据,具体数据略)。

3.DEA模型。本论文采用为转化线性规划的C2R模型:

maxμTY0=VP

s.t.ωTXj-μTYj≥0,j=1,2,……,6。

ω≥0,μ≥0

ω=(ω1,ω2,ω3,ω4,ω5,ω6,ω7),μ=(μ1,μ2,μ3,μ4)

4.计算结果。运用LINGO软件,根据相关数据,参照数据包络分析通用编程模型{3}进行程序编制,计算结果见表1。

5.结果分析。从DEA绩效系数看,2003年、2004年、2005年和2006年是EDA有效,说明科技投入产出比达到最大,即科技投入得到充分的利用。2001年和2002年绩效系数未达到1,说明这两年不是DEA有效的,说明科技投入未全部得到产出。

从2001年到2006年综合评价来看,6年绩效尽管不是最优,但已达99%。其主要原因是2001年和2002年的影响,使总体未达最优,下面变换DMU和相关数据,分析2001年和2002年究竟哪个行业绩效导致两年度未达最优。

三、辽宁装备制造业按行业DEA评价

本部分针对绩效未达最优的2001年和2002年分行业进行DEA评价。

1.DMU确定。本部分选取行业作为DMU,共选取7个DUM,即:DUM1为金属制品业,DUM2为普通机械制造业,DUM3为专业设备制造业,DUM4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DUM5为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DUM6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DUM7为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2.投入―产出指标确定。投入―产出指标同本文第二部分。

3.DEA模型。评价也采用为转化线性规划的C2R模型:

maxμTY0=VP

s.t.ωTXj-μTYj≥0,j=1,2,……,7。

ω≥0,μ≥0

ω=(ω1,ω2,ω3,ω4,ω5,ω6,ω7),μ=(μ1,μ2,μ3,μ4)

4.2001年计算结果。运用LINGO软件,根据相关数据,参照数据包络分析通用编程模型{3}进行程序编制,计算结果见表2。

5.2002年计算结果。运用LINGO软件,根据相关数据,参照数据包络分析通用编程模型{3}进行程序编制,计算结果见表3。

6.两年计算结果分析。从表2可见,2001年度七行业绩效评价中没达最优的行业是专业设备制造业。与其它六行业相比,只有75%,可定性地说明导致2001年在按年度评价中DEA无效的主要原因是专业设备制造业绩效较低。

从表3可见,2002年度七行业绩效评价中没达最优的行业共有三个即普通机械制造业、专业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其绩效评价值分别是81%、67%和68%,可定性地说明导致2002年在年度评价中DEA无效的主要原因,是普通机械制造业、专业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绩效较低。其影响按大小顺序依次为专业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普通机械制造业。

四、结论

按前述计算得出综合结论如下:2001至2006年辽宁装备制造业科技投入和产出DEA评价中,2003至2006年科技投入和产出达到最优;2001年与2002年未达到最优。

导致2001年未达最优的定性因素主要是专业设备制造业科技投入产出效率不高;导致2002年未达最优的定性因素主要是普通机械制造业、专业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科技投入产出效率不高。按其影响大小顺序依次为专业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普通机械制造业。

总体上看,2001至2006年辽宁装备制造科技投入产出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与中央政府和辽宁省的政策导向有最重要的关系,是政府导向和企业努力结出的硕果。同时,也应从中看到以往辽宁装备制造业科技投入产出DEA测算评价所反映出的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效率比较低的问题,这些行业应在谋求加大科技投入时更需要重点注意控制科技资源的浪费,而其余的四个行业则因可以获得相应产出,需要从科技投入的数量方面多做努力。

注释:

{1}魏权龄,岳肯.DEA概论与C2R模型―数据包络分析(一).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89(1)

{2}徐雪竹,刘振.DEA模型在评价科技投入产出绩效中的运用.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12)

装备制造业论文范文9

一、企业国际化理论综述

(一)企业国际化的界定

企业国际化是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手段,也是近三十多年跨国公司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企业国际化的内涵进行了界定。Johanson和Vahlne等一批北欧学者认为,企业国际化是一个由国内市场逐步向国际市场拓展延伸的渐进演变过程,并表现为企业不断增加对外国市场的持续承诺等形式。Richard D. Robinson 提出,“企业的国际化就是企业在产品及生产要素流动性逐渐增大过程中,对市场国际化而不是对某一特定国家市场所做出的反应”。鲁桐认为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始于企业经营活动与国际经济发生某种联系之时,他将企业国际化分为内向国际化与外向国际化,认为企业国际化是企业从内向国际化向外向国际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企业国际化理论综述

围绕企业国际化的发展过程、国际化的动因及决定因素等传统议题,学术界对企业国际化理论进行了大量探索和研究,形成了渐进式国际化理论、快速国际化成长理论、基于贸易的国际化理论以及基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化理论等不同的研究流派。渐进式国际化成长理论的代表人物Johanson和Vahlne通过对瑞典四家代表性的制造企业的案例研究,提出了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将企业海外经营分为不规则的出动、通过商出口、建立海外销售子公司以及从事海外生产和制造四个阶段,并认为上述四个阶段是一个“连续”和“渐进”的过程;卡斯格尔则将企业国际化过程分为国内营销阶段、前出口阶段、试验性地卷入阶段、积极投入阶段和国际战略阶段等五个阶段,强调企业的国际化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并认为管理意识、经验学习及信息获取等是影响企业跨国经营的重要因素;快速国际化成长理论的代表人物Oviatt & Mc-Dougall 提出国际新企业理论,认为“新企业”拥有的全球化市场、企业高管的国际化经历、完善的国际化渠道、成熟市场及先进的技术优势、有竞争力的无形资产、配套的产品与服务系统以及高效协同的内部组织结构等特质,这些特质使得企业在无法从国内市场获得较好发展和积累的背景下“被迫”选择先行国际化,并得以超越渐进式发展而实现快速国际化。在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学说中,小岛清对日本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状况进行了研究,提出基于贸易的国际化理论,认为“由于各国要素禀赋存在差异,一国应该从已经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开始对外直接投资,并依次进行”。约翰・邓宁则将企业的国际化投资动机分为市场型投资、资源型投资、效益型投资和战略发展型投资等四类。Luostarinen & Hellman对芬兰家族小企业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个既包含传统外向型国际化又包含内向型国际化的较为完整的国际化过程模型,认为战略层面上企业国际化的内向型与外向型紧密相连,并将企业国际化划分为没有任何形式国际经营的国内阶段、内向型国际化阶段、外向型阶段以及国际化合作阶段等四个阶段。在基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化理论的学派中,英国经济学家拉奥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技术地方化理论”,对发展中国家部分企业为何存在对外投资竞争优势的原因进行了诠释,认为发展中国家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模仿、复制与创新,得以低成本地生产更加符合当地市场与邻国市场的特色产品。

二、影响上海装备制造企业国际化的主要瓶颈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经济日益全球化,越来越多的装备制造企业面临国内市场需求萎缩、资金链吃紧、应收账款创新高等发展困境。上海部分装备制造企业开始尝试海外投资,加快国际化转型以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但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形势、国际装备制造行业发展以及国际装备市场环境动荡的影响,国际装备市场仍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这些上海装备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遇到了若干发展瓶颈。

(一)人才匮乏,缺乏驾驭国际化经营的管理团队

上海装备制造企业国际化的最大障碍之一是管理团队及其国际化视野、知识和经验的不足,尤其是企业缺乏掌控国际化经营游戏规则的经验,难以达到国外经济规则的要求。企业决策层往往凭借在国内积累的市场经验和直觉判断来分析把握国际市场,致使企业国际化决策出现重大失误,不仅难以建立自己的外国消费群体和成熟的国际化营销模式,更难以与其他国际竞争对手相抗衡。

(二)投资信息渠道不畅,对目标市场缺乏了解

企业国际化是基于对国际商务环境的准确把握而逐步向国际市场渗透、拓展的过程。信息渠道的不畅,使上海装备企业无法在第一时间内获得有关国际市场的准确信息并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不少实施国际化战略的企业,由于对投资目标国家的商业文化、法律法规等商务环境知之甚少,无法先人一步开拓新的利基市场并利用时间优势来建立竞争壁垒,部分企业甚至在跨国投资及并购等国际商务活动中出现信息误读和误判,被对方牵着鼻子走,造成无可挽回的巨大经济损失。如,上汽集团斥巨资收购韩国双龙汽车,由于对韩国的商务环境、劳动用工、工会组织等法律法规知之不多,最终背上沉重包袱,“香饽饽”瞬间成为企业的“烫手山芋”和“拖油瓶”,最终不得不赔上巨资了断劳资纠纷,可谓损失惨重。

(三)自主技术创新薄弱,产品国际竞争力不足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内部运营效率不高,品牌认知度不高,是制约上海装备制造业快速国际化的重要瓶颈。创新能力不强,加之科研投入少、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和转化周期长,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陷入对“低价格竞争”的路径依赖,导致目标市场的客户及政府的反倾销行为,使一些产品的价格优势丧失殆尽,甚至失去海外市场。

三、上海装备制造企业国际化的路径选择

企业的国际化,是一个企业依据自身条件(内因)与外部环境(外因),通过包括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和企业制度创新等“内部拉动”机制以及外部经营环境和市场结构变化等外部“推动机制”共同作用的渐进式发展结果。Johanson and Mattson基于企业国际化的时机选择这一研究视角,将国际化企业分为先行国际化、孤独的国际化、后行国际化和全球化企业等四种类型。在企业国际化的成功案例中,不少企业采用了渐进式国际化成长,但也不乏采用快速国际化的跨越式成长发展企业。上海装备制造业应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前提下,采用以渐进式国际化等内生性发展为主、快速国际化等外源性发展为辅的国际化路径。根据Yip以及Miller’s对企业国际化过程的研究,上海装备制造业国际化可采取以下步骤:

首先, 对企业内部资源、企业的国际化动机等自身条件以及国际市场和竞争对手等外部环境进行评估,判断企业是否已经具备进入国际市场的条件。企业国际化的内在冲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企业(集团)内部子公司的一种创业行为,而外部动机则可归咎于市场环境的倒逼,以及企业对外部国际市场的差别优势以及可能带来的市场机会和竞争优势。这种详细评估可减少企业因“一时冲动”但投资条件和时机并不成熟的盲目国际化所带来的巨大损失;

第二,根据对国际市场的深入调查,选择目标市场并制定国外市场进入计划。根据W・Beckermann所提出的外部距离与“心理距离”理论(“心理距离”是指“包括语言、文化、政治体制、教育水平及经济发展阶段等因素在内的、妨碍或干扰企业与市场之间信息流动的诸多因素),上海装备制造企业在面临不同的外国市场时,可依据心理距离由近到远的原则依次选择海外市场,因为企业在一个相对熟悉的环境下的成功概率会远远高于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随着上海人工、土地等商务成本的上升,上海装备制造企业可将文化距离或者文化差异较小、劳动力成本优势更大的印度、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以及“金砖五国”等发展中国家作为目标市场,以提高当地对企业在海外经营的文化认同性,并在特定市场的国际化经营中,走出一条从出口到直接投资及海外并购的渐进式国际化道路;

第三,对目标市场的国际商务环境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在独资、合资等多种形式中选择合适的投资进入模式与合作伙伴。虽然这些地区的土地、人工及商务成本等较低,但由于上述国家的市场环境尚不成熟且政府治理机制较弱,企业可采用直接投资的独资进入模式,选择与自身企业价值观匹配度较高的合作伙伴,以建立保护企业经营的个人关系网络,减少跨国投资可能给双方带来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以及商务文化等方面的冲突;

第四,产品进入目标市场,并依据国外规则在国外市场设立经营机构。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处于天然的国际化网络环境,其国际化经营与企业网络中的其他参与者的国际化程度息息相关。通过在当地设立机构进行市场渗透和拓展,可以增进企业对市场条件、商务文化等投资环境的深入了解,并与其客户、供应商、竞争对手以及政府部门建立并保持动态、长久的情感互动与商务沟通,培育并完善自己的商务关系网络,最终实现对国际资源的整合;

最后,针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意外进行风险评估,制定风险应对计划等补充战略。企业国际化的最大困难来自企业对国外市场经验和知识的缺乏。依据Forsgren对近年来企业国际化文献的梳理,企业在外国市场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未必非得具备亲历性,也可通过借鉴其他公司国际化经验获得,甚至可以采取风险较小的跟随战略。如果企业跨国投资的风险低于不投资的风险,鉴于投资的时机把握等因素,企业即使在不具备跨国投资知识和经验的情况下也可采取“干中学、学中干”的方式进行跨境投资,并随着外国市场经验的积累逐步采用积极的海外投资战略,并依靠并购实现外向型跨越式快速国际化。

四、上海装备制造企业国际化的对策研究

1. 管理理念国际化,运营与国际惯例接轨

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前提是拥有一支熟谙国际惯例和市场规律、精通国际贸易法则、经验丰富、视野开阔的复合型管理团队。目前国内缺乏为跨国经营提供服务的专业人才,也缺乏跨国并购经验,聘请的中介机构几乎都来自国外,这给从未跨出国门、初次“试水”国际化的企业造成了不少的障碍。因此,上海装备制造企业应以国际化视野,审视现代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瞄准装备制造服务化、国际化及绿色环保等发展趋势,围绕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以打造国际一流装备制造企业为目标,强化制造与服务的融合及提升,系统提升企业素质,采用“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人才培育方式,迅速打造一支通晓国际化经营业务及程序的专业化、国际化经营人才队伍,以提高上海装备制造企业国际商务活动的效率和成功率。例如,上海电气集团在并购日本秋山的数年前,已经在日本设立了作为在日窗口企业的上海电气株式会社。这一窗口充分发挥了在日本直接建立行业内外社会关系网络的重要作用,不仅可以第一时间获得各类市场信息,还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熟悉当地商业文化、法律法规和海外并购业务的国际化经营骨干,为上海电气成功并购日本秋山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2. 技术研发自主化,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技术是衡量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的硬指标。面对全球经济的持续低迷和国内市场的不断下滑的局面,上海装备制造业应尽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技术创新驱动战略,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将绿色环保作为装备制造企业未来技术创新的主攻方向,实现内生性快速增长。上海装备制造企业应在自主研发的基础上,搭建系统的自主创新研发体系,强化装备制造的产业协同和国际合作,将自主研发与资本并购相结合,组建引进技术攻关团队,加快对并购及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缩短引进技术的国产化进程,在核心技术领域不断追求行业领先性,以核心技术打造装备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低成本地生产更加符合当地市场与国际目标市场国的定制化产品,构筑企业海外投资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3. 资产布局国际化,打造完整装备产业链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跨国公司遭受重创,大部分国际顶尖的工程装备企业均有出售或合资的意向,门槛也大大降低,这是国内装备制造业“超底”并购、实现快速国际化的绝佳时机。通过海外并购,可以整合优化国内外技术与品牌,完善企业海外战略布局。自2012年起,三一重工、徐工及等国内知名装备企业已纷纷向欧洲企业发起了收购攻势。通过并购,可以直接对现有企业品牌和技术进行整合,实现民族品牌的本土化建设,减少企业开拓当地市场的进入壁垒。但是,海外并购可能存在现金流安全、并购后的跨文化整合以及市场与产能上的滞后性,这是上海装备制造企业实施并购前以及并购时需慎重仔细研究的问题。

4. 经营网络国际化,以品牌建设开拓市场

大型装备往往是用户的关键设备,如何减少设备的停机故障及停机时间是用户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企业售后服务的重要着力点。上海装备制造企业应尽快组建覆盖国外目标市场的全球营销服务体系,以中东及金砖五国等新兴市场国家为中心,以品牌建设、渠道拓展和提升技术服务为主线,取得国际市场的突破。首先,通过组建覆盖当地的售后服务与技术支持公司,建立常用备件库,对用户急需备件开辟诸如“关键零部件48小时送达”等快速绿色通道;其次,在协助用户做好设备操作、维护保养技术等技能培训的同时,可以为客户提供类似驾校“陪驾”的“陪产”服务(现场服务),利用用户停机间隙,开展设备维护保养等预防维修服务,减少意外停机事故的发生;第三,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化信息手段,抓好远程技术诊断服务,为设备的现场安装、调试和用户设备的维护保养提供远程在线技术支持;第四,对当地市场与全球市场进行研究,不断研发适应当地市场的个性化定制产品,通过提升产品性价比来吸引更多的海外用户,从初始的出口贸易逐步转为企业品牌的本土化建设。例如,伊朗的工程机械市场曾长期被国际知名品牌所垄断,但潍柴凭借有效及时的技术服务,将当地的工程机械商变成潍柴的忠诚客户,良好的态度、及时贴心的服务、有效的沟通以及过硬的产品成为潍柴打开海外局面的致胜法宝。

5. 人才队伍国际化,搭建全球化研发平台

单靠技术引进,永远无法引进最先进的技术,也无法引进装备制造业的现代化。核心技术是衡量装备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而引进、培养世界一流水平的国际化研发人才,则是装备制造企业核心技术创新的首要战略,也是上海装备制造业国际化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上海装备制造企业应充分尽快搭建高端前沿技术的研发平台,重组技术创新的组织架构,将以前低效率的直线式研发结构――由设计室、实验室、工艺室和管理室等组成技术研发部门,重组为矩阵式研发结构――建立能整合设计室、研究所和研发中心等若干科研平台的总体科研实体,增设集团战略总监、法律总监、首席科学家和信息化总监等重要职位,引进重要的高端人才担当上述重要技术职务,为其组建研发团队并配置足够的资源,为研发人才提供广阔的、施展个人才华的事业平台,提升上海装备制造企业对国际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与此同时,上海装备制造企业还应加强国际化合作,在海外建立研发基地,在全球建立信息共享、同步联动的研发平台,打造全球化研发体系,为企业国际化技术交流、合作与协同开发创造有利条件。全球化研发平台的建立与国际化高端人才的引进,在保证企业源源不断开发出新品的同时,还将促使企业加快向国际化水准靠近,带动企业研发体系的持续升级。

装备制造业论文范文10

论文摘要:就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建设与特色,如培养目标定位、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计划修订、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法改革、专业教材建设、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等问题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必要的措施。

1.引言

上世纪九十年代,社会对化机专业人才的要求发生了改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过程装备越来越趋向大型化、精细化和自动化,流程参数(如压力、温度、流量等)与过程进行要求必须实施精确的自动控制,这是过程装备高效、安全、可靠运行的根本保证。将“过程”、“装备”与“控制”三个相关学科紧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过-装-控一体化”,已是化机专业改革的必然。

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化工设备与机械”本科专业正式更名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新专业是“以过程装备设计为主体,以过程原理与装备控制技术应用为其两翼(简称‘一体两翼’)”的大类学科交叉型专业。这并不是专业名称的简单改变,而是要求赋予专业以新的内涵,因此应结合内蒙古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我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建设和特色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究,慎重确定专业的培养方案,做出合理的专业发展规划,以适应培养21世纪人才之需要,并充分体现我们自己的专业特色。

2.专业建设思路

内蒙古科技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本科专业于2004年获得批准,于当年招收第一届学生,现已累计招生四届八个班共计300余人。依据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学科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订的专业总体框架,结合内蒙古科技大学的实际情况,建立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充分体现“过装控一体两翼”的总体架构,把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建设成为涵盖学科领域宽、柔性大、适应性强的专业,能够培养21世纪内蒙古及全国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专业建设规划

校院领导非常重视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建设工作,动员和协调各方面的力量给予大力支持,学校已安排购置了75万多元专业必需的实验设备,学院已购买数量可观的教学科研图书资料。过控系全体教师均参与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探究,集体讨论专业结构调整、课程体系优化、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修订、教学方法改进等方面的问题,形成共识并付诸实施。

3.1.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建立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关键。原专业师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知识结构不合理。一方面大部分教师均毕业于原化机专业或机械专业,过程控制或过程工程等方面的理论基础比较欠缺;另一方面青年教师所占的比例较大(约占总数90%以上),部分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而且缺乏工程实践知识。因此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当务之急。学院采用的办法是:

(1)引进硕士以上专业对口的高学历人才。

(2)提高青年教师的水平。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或攻读高一级学位。定期进行教学质量检查、评比和研讨,对教学质量差的青年教师,安排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给他们帮助和指导。支持专业课教师参加全国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学术交流活动,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高其教学和科研能力。由此逐步形成一支学历层次高(研究生以上占100%)、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比较合理(45岁以下占80%,高级职称占50%)、专业素质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

3.2.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和教学计划的修订

参照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订的总体框架,我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面向二十一世纪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领域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力求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较宽的知识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较强的工程实施能力和良好的业务素质。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化工、石油、能源、轻工、环保、制药、食品、生化、煤化工、机电及劳动安全部门等领域中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的设计、制造、运行、管理、研究及开发等工作。

按此培养目标,结合内蒙古和我校的实际情况,确定我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知识结构框架,如表1所示,其由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方向知识两大部分组成。基础理论知识包含人文基础、科学技术理论和实践基础三方面,以科学技术理论为重点,人文基础和实践基础辅之。科学技术理论包括公共理论基础、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技术基础。这些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为专业知识的获得打下坚实的基础。专业方向知识以压力容器及过程设备设计和过程流体机械为主体,过程工程原理与过程装备控制技术为其两翼,并增设煤化工技术及装备等专业课程,以突出我们自己的专业特色。

3.3.课程体系改革及优化

根据“一体两翼”的专业定位,优化课程设置,建立新的教学课程体系,以适应培养知识面宽、基础扎实、弹性大、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具体做法如下:(1)增设控制类有关课程,满足专业拓宽的需要。如开出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液压与气压传动、PLC技术及应用课程,使学生掌握过程装备控制学科的有关知识,以适应过程装备大型化、自动化的需求。(2)加强理论基础、淡化专业。将专业课学时数控制在总学时的20%左右。如对过程流体机械以解决选型和应用为主,将课时由72减少至48左右;增加流体力学及粉体力学、工程热力学理论基础课程;同时开出适当的专业选修课,如有限元原理及应用、过程装备CAD、药物制剂工程与设备、压力容器安全技术、过程装备密封技术,以增加专业的柔性。(3)加强外语、计算机基础教学。压力容器及过程设备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增开过程装备高级程序设计课程,使得外语和计算机教学四年不断线,让学生较好地掌握一门外语和较深的计算机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需要。(4)加强实践性环节,积极创造条件。如增设工程教育实践,以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4.专业教材使用与更新情况

为了规范专业的知识结构和保证教学质量,专业核心课程按新专业的要求全部采用全国高等学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组织编写的面向21世纪的新教材。煤化工技术及装备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必须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编写。同时要求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整合,使之更适应我校的实际情况。

3.5.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采用比较式、启发式教学,讲课中要求突出重点、详略得当,以提纲式教学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学与教师课堂讲授、指导、答疑相结合。

在教学手段上,也积极进行探索。压力容器及过程设备与过程流体机械等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与图片资料讲解,加深学生对过程设备结构的认识,节省在黑板上画图及板书的时间,以提高授课速度并充实授课内容;过程装备与机械制造基础课程需要增加典型容器的制造工艺,可用观看录像来代替课堂的抽象讲解;压力容器及过程设备被作为学院重点课程予以建设,通过进一步完善CAI课件和研制典型过程设备的设计计算软件以提高专业教学的效果与质量。

3.6.实践性教学环节规划情况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工科学生动手能力、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非常重视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规划与安排。

专业实验室建设规划如表2所示,鉴于实验经费投入数量有限,大规模地进行实验设备的购置不切合实际,在利用相关院系实验资源的基础上,我们主要计划先期建设能够满足学生基本专业实验要求的压力容器综合实验、空压机性能测试及超声探伤实验、过程装备结构拆装实验和过程装备控制技术实验四个实验室。第一期专业实验室建设中用于购买实验设备的经费约为75万元,其中压力容器综合实验装置我们使用南京化工学院李健教授研制的专利产品——压力容器三合一验证性实验装置,其特点是结构设计巧妙,试件易得,实验效果良好,实验数据误差较小,价格仅为通用压力容器实验装置的二十分之一,许多高校如东南大学在使用该实验装置。通过第一期的建设,实验室的教学环境将得到较大的改善。实验室第二期建设正在拟申报之中(含过程装备与控制仿真实验、过程装备密封实验装置、煤化工技术及装备实验装置等),相信经过两期建设,实验教学条件将得到很大的改观,能够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学校教育与社会相结合的重要教学环节。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我们选择了区内外一些优秀企业作为实习基地,如南京紫光精细化工厂实训基地、南化集团、天津碱厂、神华集团煤化工基地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得到了厂里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

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技术问题、完成工程师素质基本训练的一个关键性教学实践活动。我们一方面制订毕业设计(论文)大纲和毕业设计指导书,另一方面注重指导教师自身工程实际知识的加强,再者依据培养目标选好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并安排一定比例的学生参与教师纵向科研课题的研究,让学生从中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提高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结束语

相信经过几年的专业建设和实践探索,我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办学条件与教学水平将会获得较大改善与提高,社会影响力逐年递增,师资队伍建设渐趋合理优化,为积极准备化工过程机械硕士点的申报创造条件。知识结构充分体现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培养特点,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均有望得到较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程树珍.关于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体系的构建[J].化工高等教育,2003,1(75):57~58.

[2]陶秀祥.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J].煤炭高等教育,2005,5:91~93.

[3]喻九阳.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建设的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04,3(81):17~19.

[4]周勇军.“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12:165~169.

[5]张锁龙.《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4,3:59~61.

[6]余历军.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功能与基地建设[J].高等理科教育,2004,6(58):95~98.

装备制造业论文范文11

关键词:系统论 军备制造 通用标准 管理矩阵模型 关键域

制造业发达是一个国家经济强盛的标志。由于装备制造业能够也必须对其他产业提供技术手段,因此其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他产业的竞争力,所以提高装备产品的质量、水平、性能等对降低工业综合能耗,提高整个国民经济效益,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作用巨大。

国内外生产制造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为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装备制造管理方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为促使军工企业的制造管理系统有效地利用制造管理的准则、方法,确保高效地制造或准备制造武器装备,同时也为评估和规范民口配套企业制造管理系统提供参考,国家急需制定一套武器装备制造通用管理标准。

本文通过对装备制造企业管理模式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引入了系统管理理论,结合我国目前的国情和军工厂及军品生产单位的现状,提出适应企业发展的符合现代生产要求的制造企业管理模式,以期对我国装备制造企业的标准化控制与管理提供科学参考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

制造管理通用标准的构建

(一)系统管理理论

所谓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本文将系统分为标准、信息、管理、输入、制造、输出六大部分。其逻辑结构图如图1所示。

(二)制造管理矩阵模型

1.功能说明。结合制造系统逻辑模型图,设计了一个制造管理矩阵来全面检查和控制装备制造企业的各项关键职能在制造过程中的执行。矩阵的纵轴是系统管理理论提出的划分企业各项管理职能,横轴则是制造企业生产制造装备时的各个阶段。首先,可根据美军制造企业的通用流程把制造分为以下四个阶段:方案论证阶段、项目开发阶段、研制阶段、生产部署使用保障阶段。

方案论证阶段。目标是为确定项目的边界。为了达到该目的必须识别所有与系统交互的外部实体,在较高层次上确定项目的可行性。本阶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个阶段中所关注的是整个项目进行中的业务和需求方面的主要风险。对于建立在原有系统基础上的开发项目来讲,初始阶段可能很短。

项目开发阶段。目标是分析问题领域,建立健全的体系结构基础,编制项目计划,淘汰项目中最高风险的元素。为了达到该目的,必须在理解整个系统的基础上,对体系结构做出决策,包括其范围、主要功能和诸如性能等非功能需求。同时为项目建立支持环境,包括创建开发案例、创建模板、准则并准备工具。

工程研制阶段。工程研制阶段所有零部件被开发并集成为产品,所有的功能被详细测试。其重点放在管理资源及控制运作以优化成本、进度和质量。

生产部署使用保障阶段。生产部署使用保障阶段的重点是确保交付的货物对最终用户是可用的。主要集中在产品仓储、包装、运输和可用性等问题。

2.矩阵模型的构建。按照上述的横轴制造过程和纵轴管理职能,就可以得出制造管理矩阵模型,如表1所示。横轴以职能的阶段来组织,是过程展开的生命周期特征,体现制造过程的动态结构;纵轴以制造的阶段来组织,是自然的逻辑活动,体现制造过程的静态结构。

本文把横向和纵向的交叉矩阵块定义为域,当某个职能横穿跨一个或几个阶段的时候,将其定义为一个过程。本文将过程分为三类,分别为制造工程过程、管理要素过程和管理辅助过程。该矩阵包含了所有制造管理域,对于没有包含的部分可以通过纵轴的延长进行完善。

通过实证分析修正制造管理矩阵模型

(一)调研对象简介

618厂的全称是北京北方车辆集团有限公司,它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直属大型一类、国家二级军民结合型企业。该集团公司坐落在卢沟桥畔,于1946年建厂,占地面积约113万平方米,企业总资产22亿余元,各种设备4000余台,现有职工40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000余人。主要产品为军用装甲车、民用豪华大客车、有ZF变速箱、高级座椅、特种防护车、房车、折臂攻丝机、客运索道、前后桥、高压重型液压缸、扭力轴等。该集团具备了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雄厚的技术力量、完善的生产经营管理体系和严格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于1998年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现为兵器工业生产现场管理五星级单位100强。

(二)修正制造阶段

根据618厂各部门的职能划分,并征求了生产第一线的工作人员及技术专家的修改意见。结合国内有关军标的相关规定,把横向的制造过程重新细分为六个阶段:论证阶段、方案阶段、工程研制、设计定型、生产工艺定型、生产阶段。

论证阶段。项目论证是指对拟实施项目在技术上是否可能、经济上是否有利、建设上是否可行所进行的综合分析和全面科学论证的技术经济研究活动。其目的是为了避免或减少项目决策的失误,从而提高投资的效益和综合效果。

方案阶段。方案阶段即根据论证阶段的结果提出实施方案,并通过可行性分析选择出最终的实施方案。

工程研制阶段。工程研制阶段则是根据所选方案确定工程的设计任务和最终结果,然后将相关要求体现到最终产品中。

设计定型阶段。设计定型阶段应该考核武器设备的各项功能,以确认其达到研制任务书和合同的所有要求。

生产工艺定型。生产(工艺)定型阶段制造工艺是指产品从原材料经加工后获得预定的形状和组织性能的过程。

生产阶段。根据设计方案和确定所采用的工艺进行生产,在生产过程中需要考虑是否采用先进制造管理办法,如何进行生产的质量管理控制,同时注意风险管理,将所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进行反馈,从而完善整个生产流程,最小化因为设计缺陷等问题带来的损失。

因此将表1横轴的四个阶段重新划分为论证阶段、方案阶段、工程研制阶段、设计定型阶段、生产工艺定型和生产阶段。

(三)职能细分

实际生产过程所涉及的内容远比目前模型列出的六大职能详细具体,因此必须进行职能细分。职能细分主要参考了CPAT,并和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了探讨,尽可能周全地分析各部分职能的内容,得到最终的管理职能细分结果如表2所示。

(四)关键域的确定

以职能细分后的制造管理矩阵模型为基础,建立制造管理调查表,由不同的专家和技术人员针对各职能在各制造阶段的重要性进行打分,对不同职务的打分人员赋予不同权重,将数据经过处理后确定了车辆类大型军事装备生产制造管理的关键域。表2为制造管理通用要求模型,通过“”表示重点的域,即在制造中需要重点管理的对象。

结论

通过上述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分析,得到了武器装备制造企业管理模式,确定了哪些域是企业进行生产制造管理时应重点控制的,进而便于确定关键域中有哪些关键点需要控制,促使军工企业的制造管理系统有效地利用制造管理的准则、方法,确保高效地制造或准备制造武器装备,同时也为评估和规范民口配套企业制造管理系统提供参考,这对我国制定军备制造管理通用标准,评估企业制造管理能力有一定借鉴意义。同时,本文也提出了一种企业用于进行生产管理的管理模式,只要根据企业实际加以变化就能应用于很多企业。

参考文献:

装备制造业论文范文12

摘要:装备制造业作为辽宁的支柱产业,对于辽宁经济发展意义重大。从全国来看,辽宁属于装备制造业基础较好、发展较快的省份,

>> 辽宁装备制造业比较研究 论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分析 构建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研究 加速辽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 辽宁装备制造业供应链整合研究 辽宁装备制造业“走出去”问题研究 辽宁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对策研究 辽宁高端智能制造业发展对策研究 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问题研究 发展中国装备制造业策略研究 装备制造业专利发展现状研究 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思路研究 关于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研究文献综述 2011年西安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 沈阳装备制造业绿色发展对策研究 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 跨国战略联盟与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辽宁发展企业集群构建装备制造业基地的路径选择 辽宁装备制造业物流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战略 产业集群与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9]资源状况.辽宁省人民政府网[EB/OL].http:///zjln/zyzk/.

[10]孙超,裴振英.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现状及优劣势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7):150-151.

[11]佟春杰.对辽宁加快推进产学研合作工作的建议[J].中国科技信息,2012,(2):149.

[12]吴伟.产学研合作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以辽宁省为例[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11,(5):39-43.

[13]第一部装备制造业法规于12月20日实施[EB/OL].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http://.cn/mon.web/docview.aspx?chnid=4802&leafid=18539&docid=2721239&uid=271003&version=emerging.

[13]包山莲.金融危机下辽宁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机遇与威胁[J].商品与质量,2010,(7):29-30.

[14]黄磊.地方政府如何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J].装备制造,2011,(12):50-53.

[15]赵忠华,赵凌飞.装备制造业创新型产业集群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8,(2):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