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装备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

时间:2023-05-30 08:53:02

装备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范文1

当今社会,电力产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电力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是国家高速发展的体现。而电工设备尤其是变压设备,在电力企业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启源机电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这家来自西安的电工、变压专用设备研产销一体化的企业,便是该行业中独具优势的领跑者。

只有经历过风雨的历练,才能见到美丽的彩虹。启源装备成立于2001年3月,是国内最早自主开发、制造变压器专用设备的企业之一。经过10多年稳健而快速的发展,现已成为领跑国内电工装备行业的制造企业。自主研发推动技术革新

创新是企业进步的灵魂,是企业稳定发展的不竭动力。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踉踪一调研一消化吸收一创新一领先一再创新”的技术创新路径与原则,以市场为导向,紧跟国际前沿技术,保持行业技术领先优势。通过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公司目前已拥有9项核心技术、27项专利,已获受理专利申请11项,获得10余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有8项产品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国家重点新产品或国家创新基金项目,5项产品被中国电器工业协会认定为质量可信产品,1项产品被陕西省人民政府认定为省名牌产品,2项产品被西安市人民政府认定为市名牌产品。公司还主持制定了电工专用设备方面的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2项,参与制定了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3项。2010年2月,在由商务部、国资委授权中国电器工业协会进行的中国电工行业信用体系评价活动中,公司被评为国内变压器专用设备行业唯一一家AAA级信用企业。2010年8月,公司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主办的《电气技术》杂志社评为首届“十大电气创新企业”。启源装备是国内唯一能为客户提供系列成套设备的厂家,齐全的产品线,满足了大中小型各类变压器生产厂商的需求,提高了公司对客户的吸引力,增强了公司的议价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使公司的业务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取得了明显的规模效益。公司同时也是全球变压器专用设备制造商中产品品种最齐全的厂家之一,产品被国内外著名的变压器生产厂商如西门子、.ABB、东芝、伊林、阿海法、中国西电、天威保变、特变电工等使用。凭借良好的性价比优势,目前产品已远销美国、葡萄牙、波兰、俄罗斯、印度、巴西、土耳其等41个国家和地区。通过自主研发使启源装备一步步取得了今天的辉煌。不断进取引领行业发展

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启源装备也不例外。公司通过完善“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运营模式,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外拓市场,内转机制,规范管理,实现了经营收入和利润总额的高速增长,成为国内变压器专用设备制造业的领先者、国际电工专用设备制造业具有相当竞争力的挑战者。未来三年(2010~2012年),公司将进人“资本助推、跨越发展”的腾飞期。公司必将把握国家建设坚强电网的历史机遇,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着力发展更加先进(全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新型变压器专用设备,满足电力行业建设特高压、智能电网和进一步提高电力设备节能环保等对高精尖技术装备的迫切需求。启源装备将以上市为契机,将募集的1550万股资金,用于电工专用设备生产扩建项目、电工专用设备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和其他与主营业务相关的营运上,从而进一步增强实力、规范管理,加大行业整合力度和国际市场的开发力度,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并进一步为引领行业的发展打下坚定的基石。

装备制造业范文2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并购

装备制造业在我国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是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重要纽带和载体,是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是我国经济安全和军事安全的重要保障。因此,装备制造业的并购具有其特殊性。首先,并购对于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是必经之路,我国的装备制造业企业普遍较小,无法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其次,装备制造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获得技术专利是并购的重要目的之一。在并购中,准备评估技术专利并非易事,这从而加剧了并购的复杂性。再次,装备制造业企业经常是一个地区的支柱型产业,地方保护和政府干预也会给并购增加困难。最后,装备制造业可能会涉及国家安全,这会给成功并购增加难度。

政策的利好和推动,装备制造业市场需求稳步上升,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发展良好。近几年也有并购热的趋向。跨区域并购,海外并购都时有发生。中集整合了国内集装箱产业,潍柴动力收购了四川柴油机厂、湘火炬等。中国建材集团收购德国NOI公司,从而打通了国内企业获取海外风电核心技术的通道。钢铁业的整合也正如火如荼。但是,在这些并购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①并购仍然带有领导层的主观色彩,满足个人野心和成就感的并购时有发生,尤其是在海外并购中。②并购模式仍然较为单一,整个过程仍然比较粗放,产生很多遗留问题,比如技术纠纷,员工安置等等。③并购资金的融合模式仍然较为单一,对企业整个资金链的规划不够精细,并购给并购公司带来很大的资金压力。④对并购后的整合不够重视,达不到预期的并购效果。这些不仅仅是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并购中存在的问题,其他行业的企业在并购中也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

相对于我国企业的稚嫩,外国装备制造业起步早,发展得较为成熟,资金充裕,并购经验十足。并购成为他们占据中国装备制造业广阔市场的一个重要手段。卡特彼勒公司收购了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几家龙头企业,例如厦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宣化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等,同时以低廉的价格山工机械。德国博世公司收购我国油嘴油泵行业的排头企业――江苏无锡威孚有限公司后,我国的油嘴油泵行业几乎全部被跨国公司并购、控股,经过多年建立的技术中心被撤销、合并;世界第三大轴承公司德国FAG公司通过先合资后逐步蚕食吞并的方式并购了全国轴承行业首家上市公司――西北轴承股份有限公司。跨国巨头西门子与占举足轻重地位的锦西化机合资,从而拿走了锦西化机的透平机械核心技术。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出,我国企业对于外资企业的并购毫无招架能力,反并购能力不足。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对于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也给他们低价并购国内优质企业提供了便利。

对于以上我们所谈到的我国装备制造业并购和反并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也是企业在并购初级阶段的通病。对此,有以下几点建议:

1.明确并购的目的。通过并购是想通过并购占据上下游从而减少交易费用,优化自身的产业格局,还是想获得被并购企业的核心技术、产品市场、分销渠道等等。明确好并购的目的,再对目标企业进行筛选和调查。

2.对目标企业进行准备评估,制定合理的并购价格。对目标企业的方方面面都要进行仔细调查,可以请专业的资产评估公司对其进行评估。对技术、无形资产的评估,要综合考察,准确评估。在评估之后,制定一个合理的价格区间。

3.评估不同的并购方式,评估融资可行性和融资成本,决定可能的并购方式,并通过权衡风险收益来确定最适合的并购方式。是通过现金收购,还是通过换股的方式进行收购。在外部融资方面,目前我国企业还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股票市场融资。随着金融市场不断完善,发行非金融机构企业债券,依托风投、私募,也可以成为主要的融资方式。对于融资期限的合理配置也是一个关键性问题,长期资金和短期流动资金的合理配置,保障资金的灵活性、充足性,才能使并购顺利进行,并把被并购企业带活,整合成功。

4.对相关法律,规章要充分了解。这在海外并购中尤其重要。因为相关法律限制而并购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一些国家对技术保护严格,并购了拥有了这一技术的公司,并不等于拥有了这项技术,那么结合并购的主要目的,并购企业就要重新考虑是否要实施并购,或者对并购价格进行重新制定。

5.注重并购后的整合。不是为了并购而并购,要将被并购企业为我所用。这里有如下问题,对于管理落后的被并购公司如何把自己相对好的管理贯彻落实下去;对于管理上优于自己的被并购公司如何互补性地学习它的管理制度,但是又要它服从于总体的管理结构;如何安置好被并购公司的员工;寻找到理想的经理人并实行有效地激励。而这几个问题又存在很大程度的关联。员工安置、经理人选择和激励在管理制度的整合中起关键作用。而这几个问题的本身就是一个管理学上相当复杂的问题,它设计到管理制度的调整,组织结构的设定、人力资源的整合、激励机制的设计等等一系列相关问题。同时在海外并购中,还普遍涉及到文化整合的问题,如何在不同文化中求同存异,克服文化差异而导致的矛盾,也是并购整合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装备制造业范文3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 竞合 问题

2009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值超过拥有众多制造业品牌的美国、日本、德国等制造强国,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值占到世界总产值的五分之一,装备制造业在规模增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环渤海、珠三角、长三角等各具特色的产业聚集区,在卫星、海洋工程、重型机床等具有战略意义的制造业已具有较好的基础。随着产业发展产业不断的向纵向延伸和制造分工的细化竞争日益激烈,与此同时企业为扩大市场份额、增加产品的匹配性、获得先进的管理模式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已成为弥补自身资源缺陷的必要手段。装备制造业企业之间竞合是促进产业结构型转变的关键,但作为与传统方式不同的企业关系,在竞合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装备制造业企业对竞合策略认识不足

装备制造业企业在面对共同市场、供货商、技术提供者时可以通过竞争获得较大的收益,也可能由于过度竞争产生两败俱伤的情况,有效的控制竞争程度,在竞争过程中从互补角度出发进行合作,从而降低单个企业成本,增强议价能力,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成本损失。价格战和渗透定价是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增加市场份额的主要方式,而在国际贸易中东道国采用反倾销策略时,单个制造业企业在应对复杂的调查程序、高额的诉讼费用往往难以承受,在1995年到2005年对我国机电产品的反倾销案占到同类事件的六分之一,但我国企业应诉、胜诉比例很低,直接结果是在出口贸易中所有企业都有不同程度损失。这种情况在原材料供应、技术引进、替代品竞争中都有类似的情况。如何选择恰当的时机、方式与同行业竞争者共享资源应对危机,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决策者的经验明显不足。

二、促进企业竞合的相关产业发展缓慢

制造业企业在竞合过程中首要的问题是如何寻找互补者,全球化的网络制造方式使互补者的可选范围比任何时候都要广泛,企业确定互补者耗费时间的增加可能会使企业错过竞合的最佳时机,装备制造业中介组织可以为企业提供多方面的信息,咨询公司可以提供相应的市场预测、项目评估、技术可行性报告,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专用技术交易平台也可称为企业寻求必须技术资源的手段。对于装备制造业企业在进行研发产品竞合时,资金支持能使企业较为顺利的进行项目开发。因此,中介组织、风险投资公司、咨询公司等共同构成了装备制造业企业竞合的相关产业。2009年我国制定的“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计划”,通过各级政府以税收优惠、增加技术创新资金投入等方式提高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而在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上明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企业难以通过市场化的生产服务业获得需要的资源。

三、协调企业竞合利益冲突的法规有待完善

装备制造业企业由于都力图从竞合中获得最大的利益,其规模差异、技术水平和管理差距都会使企业在竞合时产生冲突,冲突是竞合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在竞合开始时企业会形成对预期冲突的处理基本原则,这对于解决不引起合作破裂的冲突是十分有效的。在冲突导致竞合关系破裂时候,在竞合阶段取得的利益如果不能合理的划分就会导致旷日持久的争端,而这些争端会涉及生产制造、市场品牌、知识产权保护、原材料供应等方面,如不能及时对冲突做出有效的处理则会消耗企业大量的资源用于解决悬而未决的利益分配问题。我国目前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主要针对企业作为独立竞争者时对企业行为的约束,随着装备制造业企业竞合范围的增加,缺乏竞合冲突的受理、调查、调解、仲裁及后续执行法律规定,会导致竞合中恶意背约事件比例增加,不利于整个产业竞争力提高。

四、没有形成成熟的竞合模式

对引进技术依赖度较高、产品同质性明显等是目前装备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装备制造业企业通过形成竞合契约增强创新能力,可以减少创新风险和缩短产品研制周期。技术跨越式发展、市场需求的增加、政府战略性产业导向等多方面因素都会引发装备制造业竞合。但我国装备制造企业在竞合中还没有形成可以遵循的普遍认可的规律。这些竞合规律对于装备制造业企业利润有着直接的影响,主要包括:在技术引发的竞合中如何合理的分担创新成本,避免创新模仿者对创新企业利润消减;规范“技术—市场”导向竞合中过度价格竞争引发无序的市场行为;在“技术—市场—政府”导向竞合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对高端装备制造业所采取的激励措施对企业竞合影响。装备制造业自身关联性高、企业间联系紧密,竞合过程涉及多方面的利益相关者,缺乏成熟的竞合模式使管理者在决策中可能出现错误判断,导致装备制造业企业竞合风险增加。

参考文献:

[1]孙道军,叶红,王栋.不同竞合关系与企业创新选择互动演化研究[J].商业研究,2011,(10):45-49

[2]张定方.基于价值网的企业集群供应链竞合关系管理探究[J].学术交流,2010,(3)

装备制造业范文4

论文关键词:制造业服务化,转型装备制造业

 

新时期,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当前中国已发展成为制造大国。2009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总值中所占比例高达15.6%,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工业制造国。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全部22个大类产品中有7个大类的市场份额居世界第一位,21个大类的市场份额均居世界前六位。但总体看来,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仍停留在以生产制造为主体的模式中,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因此,如何推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从世界范围内跨国企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国内企业的最新动向来看,制造业与服务业相融合,制造服务业取代传统制造环节,是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趋势。

一、制造服务业的基本内涵

制造服务业也可称为服务型制造、制造业服务化,简要地说,就是指企业将以产品为中心的制造业向服务增值延伸,不再是单一的产品提供者,而是集成服务提供商。从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说,就是将传统制造环节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围绕制造业生产过程中的前端和后端业务,开展专业服务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产品附加值,贯穿于生产全过程的制造服务业所创造的价值转型装备制造业,将超过实物生产所创造的价值。随着以产品制造为中心的制造业向服务增值延伸,制造业的结构也从以产品为中心迈向以提供产品和增值服务为中心,这是制造业走向高级化的重要标志。制造业企业不再仅仅关注产品的生产,而是将行为触角延伸至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不再仅仅提供产品,而是提供产品、服务、支持、自我服务和知识的“集合体”。

制造业服务化的形式广泛,可以简要地从产业链前端和后端加以分类,大致包括产业链前端的产品研发设计、市场研究、咨询服务等;产业链后端的零部件定制服务、集成服务提供商、整体解决方案、设备成套、工程总包、交钥匙工程、再制造、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管理优化等。

二、制造服务业发展的国际案例

从国际来看,制造服务业已成为引领制造业产业升级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很多知名的跨国企业集团,如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GE(通用电气公司)、NIKE(耐克)、ROLLS-ROYCE(罗尔斯-罗伊斯航空发动机公司)、米其林轮胎等,都已成功转型。

IBM曾经仅是硬件制造商,经过十余年的业务整合,现已成功转型为全球最大的“提供硬件、网络和软件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众所周知,IBM已将其个人电脑硬件制造业务出售给中国联想等企业,而自身专注于IT服务。在IBM全球的营收体系中,目前大约有55%的收入来自IT服务免费论文。

GE曾经是世界最大的电器和电子设备制造公司,但一直以来进行并购重组和企业再造。2002年以来,通用电气公司逐渐退出了营业收入约500亿美元的业务,退出了几乎所有保险、材料、设备服务,以及增长缓慢的娱乐业和工业平台,但同时,与时俱进地发展了800亿美元的新业务,包括金融、生命科学、医疗信息技术和有线节目制作等高增长领域。通用已成为拥有基础设施、医疗、商务金融、NBC环球、工业、消费者金融等6个行业领先的业务集团,成为一个更加多元化的全球化企业。

NIKE是一个知名的运动品牌,但在生产上采取了虚拟化策略,所有产品都不由自己生产制造,而是外包给世界各地尤其是中国的生产厂家,NIKE公司则主要集中人才、物力、财力开展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和品牌维护。因此,尽管耐克是制造业,但经营业务却是服务业。

ROLLS-ROYCE是著名的发动机公司,是波音、空客等大型飞机制造企业的供货商,ROLLS-ROYCE并不直接向他们出售发动机,而以“租用服务时间”的形式出售,并承诺在对方的租用时间段内,承担一切保养、维修和服务。发动机一旦出现故障,不是由飞机制造商或航空公司来修理,而是发动机公司在每个大型机场都驻有专人修理。ROLLS-ROYCE通过改变运营模式,扩展发动机维护、发动机租赁和发动机数据分析管理等服务,通过服务合同绑定用户,增加了服务型收入。公司民用发动机订单有80%都含有服务协议,服务收入达到公司总收入的55%以上。

米其林是知名的轮胎制造企业,但米其林并非简单地销售轮胎,而是引进驰加店作为服务策略,这是米其林集团在全球推出的轮胎零售服务网络品牌,拥有统一的店面形象和服务标准。在整洁明亮的零售店中,不仅摆放着米其林的轮胎和润滑油,还配有改装件、蓄电池、车内装饰、驾驶眼镜等多种与驾车相关的产品。在驰加店转型装备制造业,米其林除了提供轮胎更换、四轮定位、调位等简单服务外,还能提供快修保养、车辆清洗、汽车美容等服务。

综合上述案例来看,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有两种基本模式:一是依托制造业发展服务业,亦即核心技术服务化。如IBM、ROLLS-ROYCE等,制造领域的领导地位是其产业拓展的根基,但其主营业务并非简单制造,而是向“制造—服务”转型,依托制造提供集成化的产品服务和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如NIKE、米其林等,通过产业链重组,逐渐将企业的经营重心从加工制造转向诸如提供流程控制、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客户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从制造企业转型为服务提供商。二是战略转型发展服务业,亦即主营业务多元化。如GE等,原有的电器电子业务逐渐减少,医疗、金融等新兴高增长业务逐渐取而代之。一些大型企业集团正是通过瞄准产业前沿,不断培育和发展新的业务部门,原有主营业务则逐渐萎缩并退出。

由于制造服务业对企业的规模和实力有较高的要求,并非所有制造业都能实现转型,制造服务业主要存在于大型企业集团和装备制造业领域。总体来看,装备制造业多是采取第一种模式,通过核心技术服务化实现转型;而大型企业集团则可以采取第二种模式,通过不断发展新兴业务部门实现转型。

三、国内制造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态势

在国内,制造服务业仍是一个刚刚起步和较为新兴的领域,但已呈加速发展趋势。目前,已陆续有一些企业明确提出从传统制造领域向制造服务业转向。诸如,2010年10月,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明确提出,海尔将放弃大部分生产业务,采用外包的形式,并向服务业转型,把精力用在研发和渠道服务上;陕西鼓风机集团作为装备制造业的代表,已发展成为为冶金、石化、煤化工、电力、环保等行业提供大型动力装备系统问题解决方案的集成商和系统服务商,是我国装备制造服务业发展的一个标杆;徐州重工集团提出从工程机械产品提供商向工程机械方案提供商转型,还通过呼叫中心、售后服务和备品备件治理、远程服务、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等,延长了产品价值链,逐步实现企业从产品制造向产品增值服务转型。近年来,一汽大众、宝钢、武钢等大企业集团原有的信息化部门,逐步成为独立运作的专业服务公司,在金融、物流等领域开展社会化服务,成为新的增长点。陆续出现了一汽启明、宝钢宝信、武钢自动化、东风东浦等一批典型制造服务企业,它们诞生于大型制造企业集团,在服务于母体企业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了独立发展。一汽启明已在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已成为汽车业IT第一品牌。

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我国已开始逐步认识到发展制造服务业的重要性,并陆续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2007年3月国务院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转型装备制造业,特别提出要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2009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特别指出,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要大力发展现代装备制造服务业。2009年国务院的《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提出,到2012年,大型企业集团的现代制造服务业收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20%以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确定的目标是,到2013年现代制造服务业的收入在机械工业总收入中的比例明显提高,一部分大型骨干企业的服务收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20%左右。

从地区层面来看,在2009年之前,上海就开展了这方面的专题研究,对一些大型制造企业中的服务业情况进行了调研评估,并明确判断“制造服务业实现了良好起步”。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也出台了相关的支持政策,即《上海发展面向制造业的服务业工作方案》。上海还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装备制造企业拓展海外工程承包业务,形成工程设计、安装维修、再制造等增值服务,提升总集成、总承包服务能级,促进企业从产品制造向系统解决方案供给商转变。近期已有更多地区意识到制造服务业的重要性,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推进措施。

2010年广州市黄浦区规划投资建设总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集展示、贸易、仓储、物流、信息、培训、技术交流于一体的黄埔工程机械与基础零部件专业市场。黄埔工程机械与基础零部件专业市场将成为国内最大的工程机械整机及基础零部件交易市场,并将按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要求和推进现代制造服务业的思路,不仅要把工程机械和基础零部件的制造商、商、经销商全部吸引到园区里来,同时开展产品设计、检测、定制等配套服务。通过探索以新的理念和模式运作,致力于建设成为现代制造服务业的示范区免费论文。作为基础实力雄厚的东北老工业基地,2010年9月沈阳市政府组织召开了沈阳现代制造服务业发展论坛。沈阳将现代制造服务业作为新时期发展的战略重点,在沈阳皇姑区,辟出1平方公里土地,建设沈阳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先导区,将其打造成为服务沈阳、辐射东北的集总部经济、研发设计、创新孵化、综合服务于一体的制造服务业集聚区,使之成为沈阳乃至东北发展制造服务业集聚区的首选之地。

尽管目前已有一些企业开始逐步向制造服务业转型,但总体看来仍处于起步阶段。从上述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两种基本模式来看,一方面,装备制造业从制造环节向集成服务的延伸力度仍不足。我国一些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有所增强,但在价值链延伸、提供集成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零部件定制服务等方面仍不足,为行业提供集成解决方案和系统服务的企业仍不多;另一方面,大型企业集团向新兴产业领域拓展和转型的力度仍不足。国内很多企业集团进入房地产业进行短期攫利的很多,但对于那些真正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医疗健康、消费、金融服务等新兴高增长领域,开拓的力度则明显不足。

究其原因,一方面,这是由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总体阶段所决定的。制造服务业对核心技术有较高的要求,只有掌握差别化的核心技术,才能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集成服务。但总体看来,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资金实力和行业话语权仍不足,难以提供行业独占性的产品和服务。这就决定了企业难以为用户真正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和交钥匙工程,而只能参与其中的一部分工作;另一方面转型装备制造业,企业转型的资金实力和抗风险能力不足。应当说,企业作为生产经营的最前沿,都在积极谋求转型升级。但拓展新兴业务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短期内无法收回成本,而且未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较大,包括技术的市场风险、技术开发风险、经营风险等,这些风险是多数企业难以预测和承受的。由此,导致企业在转型升级和发展制造服务业的过程中动力不足。

四、大力推进制造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支持

鉴于制造服务业巨大的发展潜力,且中国具有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为此,需要因势利导,大力推进大型制造业集团和装备制造业领域制造服务业的发展,将其作为新时期推进产业转型的重要着力点。一方面,由于制造服务业仍是一个新兴领域,一些大型制造业集团已逐步认识到向制造服务业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对于政府部门而言,还有一个逐步提高认识的过程。需要将制造服务业作为新时期重点发展的产业方向,纳入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纲要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它既是制造业的组成部分,也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由于制造业服务化转型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且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仅靠企业自筹资金解决难度很大,应鼓励和支持企业充分利用银行低息贷款、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手段和金融信贷产品,为企业服务化转型提供金融支持。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引入风险投资基金,以达到分担风险的目的。

责任编辑:

装备制造业范文5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 物流成本 控制

长期以来,人们对装备制造业物流活动普遍重视不够,成本管理方式落后,只是将运输、仓储等对外支付的物流费用单列出来,而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许多物流环节的费用大多划入生产成本,致使物流成本在财务账簿中得不到真实反映。由于没有对物流成本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很难从物流成本和物流成本管理中发现问题,不利于物流的合理化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强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管理,特别是把现代成本管理模式融入到物流成本管理中,不但能形成新的物流成本管理模式,实施有效的物流成本核算与控制,而且能消除物流成本的盲区,进而不断降低物流成本,以提高经济效益。

1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的涵义与特征

1.1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的涵义

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一般包括:供应、仓储、搬运和销售环节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生产材料的采购费用,如运杂费、保险费、采购人员的差旅费、合理损耗成本等;产品的推销费,如广告宣传费等;仓库保管费,如仓库维修费、搬运费等;有关设备、仓库的折旧费等;以及物流信息费、贷款利息和回收废弃物发生的物流费等。

1.2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的特征

1.2.1乘数效应性

物流成本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物流成本的下降通过一定的支点,可以使销售额获得成倍的增长。假使销售额为500万元,物流成本为50万元,那么物流成本削减5万元,不仅直接产生5万元的利润,而且因为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10%,所以间接增加了50万的效益,这就是物流成本削减的乘数效应。

1.2.2隐含性

我国物流科学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物流成本和物流成本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都存在着许多空缺之处。目前装备制造业对物流成本没有单独核算,最多只是把运输、仓储等对外支付的物流费用单列出来,而在整个运营过程中,许多物流环节的费用大多划入生产成本核算,因此无法明确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

1.2.3分散性

物流成本的产生并不单纯集中在某个或几个职能部门,而是跨越了涉及装备制造业的全部物资流动活动的范畴,包括采购、生产、销售及其他的相关部门。由于物流成本的产生与物资流动密切相关,而物资流动的范围是跨越了装备制造业的众多职能部门,因此使得物流成本的形态呈现出比较分散的态势。

2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1对物流成本没有分列记账

物流在装备制造业财务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的项目,各企业基本上是根据会计报表的分类办法,将成本分为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将物流成本与销售成本混在一起。根据我国2001年8月颁布的《物流术语标准》的概念,物流包括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流等环节,各个环节都有相对应的物流成本。销售物流只是物流的一个环节,其成本仅仅是整个物流成本的一部分,这样就导致了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的模糊和低估,从而使得企业并不能对物流成本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控制。 2物流费用的核算方法失误

在通常的装备制造业财务决算表中,所表示的物流费用核算的是对外部运输业或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所支付的运输费用或向共用仓库支付的商品保管费等传统的物流费用,而对于企业内与物流相关的人力资源成本费、设备折旧费等各种费用则是与其它经营费用统一归集核算。因而,从现代物流管理的角度来看,装备制造业难以正确地把握实际的物流成本,这使得装备制造业较难对物流成本实施管理和控制。 3物流成本控制的手段和方法比较落后

装备制造业在进行物流成本控制时主要还是运用一些传统的方法,而价值工程、网络优化、计算机控制等现代化成本控制方法很少被应用,更谈不上系统应用,因而难以发挥方法、手段综合运用的最优成果,致使成本控制中科技含量较低。

3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控制的途径

1建立物流成本专门化管理组织

建立现代装备制造业物流组织

结构要从根本上解决内部物流职能分散、物流活动难以协调的问题,必须从改造组织结构入手,建立现代的装备制造业物流组织结构。为有效地实行物流合理化,谋求物流成本的降低,必须建立个专门负责物流工作的独立部门甚至建立一个物流分公司,对物流成本实行系统控制和统一管理,这样才能创造出物流效益。

3.2制订物流成本预算控制制度

预算与控制密不可分,核定的预算是执行物流成本控制规划的基础,物流成本预算的编制既是一个计划过程,同时也是确定控制标准的过程,即预算控制。 2.1预算标准要细化和科学化

物流成本非常繁杂,覆盖到装备制造业的供应、生产、销售、回收等各个过程,它包括了供应、仓储和销售等环节人员的工资及福利,材料的采购费用,产品的广告宣传费,仓库保管费,有关设备和仓库的折旧费等等。这无形要求了物流成本预算必须根据物流成本的特点,详尽的划分各预算标准,细化到各个物流环节、各项物流费用,使物流成本预算科学化,具有可考核性,使预算落实到实处。 2.2建立物流责任中心,明确各自责任

物流成本预算管理必须同责任成本结合起来,在装备制造业内部建立起各级物流责任中心,将物流成本预算指标进行层层分解,随着预算数据的逐级分解,预算的物流责任中心的层次越来越低,预算项目越来越具体。通过建立物流责任中心,不断细化物流预算责任,从而达到指标分解、层层下达、落实到人、逐级考核的管理效果。 3实行物流业绩考核

物流成本控制体系需要有效的物流成本考核,通过物流成本考核,将企业整个物流过程划分为各种不同形式的责任中心,对每个责任中心明确其权力、责任及其业绩计量和评价方式,建立起一种以责任中心为主体,责、权、利相结合的机制,通过信息的积累、加工、反馈而形成的物流系统内部的一种严密成本控制系统。 3.1编制物流业绩报告

为了反映成本考核的结果,让领导知道考核体系运行情况,让被考核对象知道他们的业绩被衡量、报告和考核,也为了便于纠正偏差,改进工作,应形成一个正式的报告制度。考核部门定期编制考核报告,报送领导层及有关部门,控制报告显示过去工作的状况,提供改进工作的线索,也是实施奖惩的依据。控制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实际成本的资料反映,“完成了多少”;控制目标的资料反映,“应该完成多少”;两者之间的差异和原因,反映“完成得好不好是谁的责任”。

物流业绩报告就是根据会计记录编制的反映物流责任预算的实际执行情况,揭示物流责任预算与实际执行差异的控制报告。根据物流业绩报告,可以进一步对实际执行差异的原因和责任进行具体分析,以充分发挥反馈作用,使上层物流责任中心和本中心对有关物流活动实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促使物流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 3.2纠正偏差,实行奖惩

物流业绩报告出来以后,考核任务并没有结束,还要做两件事:一是根据责任者完成目标的情况给予奖惩,二是纠正偏差。

兑现考核结果,实施奖惩,是保证考核系统有效运行的关键。奖励完成任务好的人时应注意:第一,奖励的对象必须是为成本节支做出贡献的行为人。第二,员工事先知道成本达到何种水平,会得到何种奖励。第三,避免奖励侥幸取得好成绩的人,由于客观条件发生变化而节约成本的不应给予奖励。第四,奖励要前后一致。保持政策的一贯性。惩罚没有完成任务者时应注意:第一,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责任归属,尽快采取行动,拖延会减弱惩罚的效力,要保持政策的实效性。第二,员工事先知道成本超支多少,要受什么样的惩罚,只有这样责任者才能接受惩罚。第三,惩罚要一视同仁,前后一致。一视同仁体现公平性,前后一致体现一贯性。只有保持政策的公平性与一贯性才能获得员工的广泛支持。

:

[1] 黄炎波,张汉江. 物流成本控制的系统方式[j]. 系统工程,2004(1):11-12.

谢庆红. 制造业物流成本探析[j]. 商业研究,2003(4):160-161.

王丰,姜大立,彭亮. 军事物流学[m].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王志华,陈圻. 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结构趋同与竞争绩效[j]. 统计研究,2005(3):33-36.

装备制造业范文6

论文摘要:摘要:我国装备制造业长期以来一直是重生产、轻流通,导致物流成本巨大。如何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增强企业效益,以及如何加强对其成本控制是装备制造业管理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据此,在剖析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控制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深入研究了物流成本控制的方法,并总结了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目标控制方法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长期以来,人们对装备制造业物流活动普遍重视不够,成本管理方式落后,只是将运输、仓储等对外支付的物流费用单列出来,而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许多物流环节的费用大多划入生产成本,致使物流成本在财务账簿中得不到真实反映。由于没有对物流成本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很难从物流成本和物流成本管理中发现问题,不利于物流的合理化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强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管理,特别是把现代成本管理模式融入到物流成本管理中,不但能形成新的物流成本管理模式,实施有效的物流成本核算与控制,而且能消除物流成本的盲区,进而不断降低物流成本,以提高经济效益。

1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的涵义与特征

1.1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的涵义

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一般包括:供应、仓储、搬运和销售环节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生产材料的采购费用,如运杂费、保险费、采购人员的差旅费、合理损耗成本等;产品的推销费,如广告宣传费等;仓库保管费,如仓库维修费、搬运费等;有关设备、仓库的折旧费等;以及物流信息费、贷款利息和回收废弃物发生的物流费等。

1.2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的特征

1.2.1乘数效应性

物流成本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物流成本的下降通过一定的支点,可以使销售额获得成倍的增长。假使销售额为500万元,物流成本为50万元,那么物流成本削减5万元,不仅直接产生5万元的利润,而且因为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10%,所以间接增加了50万的效益,这就是物流成本削减的乘数效应。

1.2.2隐含性

我国物流科学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物流成本和物流成本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都存在着许多空缺之处。目前装备制造业对物流成本没有单独核算,最多只是把运输、仓储等对外支付的物流费用单列出来,而在整个运营过程中,许多物流环节的费用大多划入生产成本核算,因此无法明确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

1.2.3分散性

物流成本的产生并不单纯集中在某个或几个职能部门,而是跨越了涉及装备制造业的全部物资流动活动的范畴,包括采购、生产、销售及其他的相关部门。由于物流成本的产生与物资流动密切相关,而物资流动的范围是跨越了装备制造业的众多职能部门,因此使得物流成本的形态呈现出比较分散的态势。

2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1对物流成本没有分列记账

物流在装备制造业财务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的项目,各企业基本上是根据会计报表的分类办法,将成本分为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将物流成本与销售成本混在一起。根据我国2001年8月颁布的《物流术语标准》的概念,物流包括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流等环节,各个环节都有相对应的物流成本。销售物流只是物流的一个环节,其成本仅仅是整个物流成本的一部分,这样就导致了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的模糊和低估,从而使得企业并不能对物流成本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控制。 2物流费用的核算方法失误

在通常的装备制造业财务决算表中,所表示的物流费用核算的是对外部运输业或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所支付的运输费用或向共用仓库支付的商品保管费等传统的物流费用,而对于企业内与物流相关的人力资源成本费、设备折旧费等各种费用则是与其它经营费用统一归集核算。因而,从现代物流管理的角度来看,装备制造业难以正确地把握实际的物流成本,这使得装备制造业较难对物流成本实施管理和控制。 3物流成本控制的手段和方法比较落后

装备制造业在进行物流成本控制时主要还是运用一些传统的方法,而价值工程、网络优化、计算机控制等现代化成本控制方法很少被应用,更谈不上系统应用,因而难以发挥方法、手段综合运用的最优成果,致使成本控制中科技含量较低。

3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控制的途径

1建立物流成本专门化管理组织

建立现代装备制造业物流组织结构要从根本上解决内部物流职能分散、物流活动难以协调的问题,必须从改造组织结构入手,建立现代的装备制造业物流组织结构。为有效地实行物流合理化,谋求物流成本的降低,必须建立个专门负责物流工作的独立部门甚至建立一个物流分公司,对物流成本实行系统控制和统一管理,这样才能创造出物流效益。

3.2制订物流成本预算控制制度

预算与控制密不可分,核定的预算是执行物流成本控制规划的基础,物流成本预算的编制既是一个计划过程,同时也是确定控制标准的过程,即预算控制。 2.1预算标准要细化和科学化

物流成本非常繁杂,覆盖到装备制造业的供应、生产、销售、回收等各个过程,它包括了供应、仓储和销售等环节人员的工资及福利,材料的采购费用,产品的广告宣传费,仓库保管费,有关设备和仓库的折旧费等等。这无形要求了物流成本预算必须根据物流成本的特点,详尽的划分各预算标准,细化到各个物流环节、各项物流费用,使物流成本预算科学化,具有可考核性,使预算落实到实处。 2.2建立物流责任中心,明确各自责任

物流成本预算管理必须同责任成本结合起来,在装备制造业内部建立起各级物流责任中心,将物流成本预算指标进行层层分解,随着预算数据的逐级分解,预算的物流责任中心的层次越来越低,预算项目越来越具体。通过建立物流责任中心,不断细化物流预算责任,从而达到指标分解、层层下达、落实到人、逐级考核的管理效果。 3实行物流业绩考核

物流成本控制体系需要有效的物流成本考核,通过物流成本考核,将企业整个物流过程划分为各种不同形式的责任中心,对每个责任中心明确其权力、责任及其业绩计量和评价方式,建立起一种以责任中心为主体,责、权、利相结合的机制,通过信息的积累、加工、反馈而形成的物流系统内部的一种严密成本控制系统。 3.1编制物流业绩报告

为了反映成本考核的结果,让领导知道考核体系运行情况,让被考核对象知道他们的业绩被衡量、报告和考核,也为了便于纠正偏差,改进工作,应形成一个正式的报告制度。考核部门定期编制考核报告,报送领导层及有关部门,控制报告显示过去工作的状况,提供改进工作的线索,也是实施奖惩的依据。控制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实际成本的资料反映,“完成了多少”;控制目标的资料反映,“应该完成多少”;两者之间的差异和原因,反映“完成得好不好是谁的责任”。

物流业绩报告就是根据会计记录编制的反映物流责任预算的实际执行情况,揭示物流责任预算与实际执行差异的控制报告。根据物流业绩报告,可以进一步对实际执行差异的原因和责任进行具体分析,以充分发挥反馈作用,使上层物流责任中心和本中心对有关物流活动实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促使物流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 3.2纠正偏差,实行奖惩

物流业绩报告出来以后,考核任务并没有结束,还要做两件事:一是根据责任者完成目标的情况给予奖惩,二是纠正偏差。

兑现考核结果,实施奖惩,是保证考核系统有效运行的关键。奖励完成任务好的人时应注意:第一,奖励的对象必须是为成本节支做出贡献的行为人。第二,员工事先知道成本达到何种水平,会得到何种奖励。第三,避免奖励侥幸取得好成绩的人,由于客观条件发生变化而节约成本的不应给予奖励。第四,奖励要前后一致。保持政策的一贯性。惩罚没有完成任务者时应注意:第一,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责任归属,尽快采取行动,拖延会减弱惩罚的效力,要保持政策的实效性。第二,员工事先知道成本超支多少,要受什么样的惩罚,只有这样责任者才能接受惩罚。第三,惩罚要一视同仁,前后一致。一视同仁体现公平性,前后一致体现一贯性。只有保持政策的公平性与一贯性才能获得员工的广泛支持。

:

[1] 黄炎波,张汉江. 物流成本控制的系统方式[J]. 系统工程,2004(1):11-12.

谢庆红. 制造业物流成本探析[J]. 商业研究,2003(4):160-161.

王丰,姜大立,彭亮. 军事物流学[M].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王志华,陈圻. 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结构趋同与竞争绩效[J]. 统计研究,2005(3):33-36.

装备制造业范文7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工业设计;重要性;管理要点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5-0053-01

装备制造业隶属国家战略产业,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标志性产业,虽然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已经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但是大而不强,并且在工业设计方面缺乏创新。为切实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就必须把握好工业设计的质量。

一、装备制造业不重视工业设计的原因

工业设计,属于市场竞争与机械大生产的必然产物,是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有机结合的边缘学科。通过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基本情况的分析,可以发现在装备制造业中不重视工业设计的原因如下:(1)经济体制的影响。当前,我国的重点装备制造业都属于国有性质,体质改革较为落后,仍旧保留有很多计划经济的弊端,严重制约了装备制造业的正常发展。如今政府对装备制造业的管理职能依然很强,政府机构对企业实行多头监管,多种行政审批程序,这些都和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并成为限制我国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在这种不正常的发展环境中,装备制造业很难将工业设计工作做好。(2)保密制度影响。当前,我国的重点装备制造业大多是军工企业,因为与国家机密有关,与这些企业合作或者在这些企业工作的话都必须遵循一定的保密制度,这就将很多出色的工业设计人员被拒之门外。而美国的第一架航天飞机就是由著名的工业设计员主持的,这就是典型的文化艺术与科学艺术有机结合的范例。但是,在我国还没出现过类似先例。(3)生产量过小。我国当前拥有多家装备制造企业,由于条线与行业的原因,他们的经营与生产都极其缺乏竞争意识,只依靠国家的扶持维持生存,并且产品类型单一、生产量过小。在实际生产中虽然因行业及技术等原因产品的利润较高,但是总利润值很少,甚至总利润值还不能完全支付企业的运行成本,在加上产量较小,自然就不会考虑工业设计的问题了。

二、加强工业设计质量管理的有效策略

笔者通过将国外先进的装备制造业与我国相比,发现我国的装备制造业之所以大而不强,是因为未充分重视工业设计的重要性。因此,为切实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重视工业设计的积极作用。本文将对装备制造业中工业设计的质量管理措施进行详细的探究。

(一)搭建工程师与工业设计师的交流平台

每一种产品的研发与设计都是一个系统性很强的工程,对装备制造业来讲,其产品绝不是某一类工程师或者工业设计人员可独立完成的,只有专业人才与相关学科人才的全力配合才能高质量完成。而各类人才的合作过程中就需要多种形式的交流,这就需要一个搭建一个高质量的技术交流平台。我国教育部在设置专业与学科时已经将这一问题考虑在内,比如,与制造业有关的所有专业的必修课程中都包含有《机械制图与画法几何》这一学科。工业设计人员对项目组人员汇报设计详细方案是,就需要有美观而精致的产品模型及效果图,并且还应具备规范而理性的产品结构总装图及三视图,当前,来自艺术类设计专业的工业设计人员,过于重视产品的艺术形式,往往忽略了与工程设计人员的技术交流;从工程设计专业毕业的设计人员,常常以数字加工原型与电脑效果图代替手工制作的模型及产品效果图。以上工业设计人员与工程设计人员的做法都不合理。因此,为了设计出更好的装备制造业产品,企业就必须重视两种设计人员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并积极为他们搭建交流平台,促使他们在多层面交流与合作中高质量完成工作,进而大幅提升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二)处理好产品整体与细节设计的关系

在装备制造业及消费品制造业等小型产品的实际设计中,工业设计人员通常按照从整体到细节的程序完成设计过程。但是,在设计装备制造业中的大造型产品时,这一设计原则是不科学的,因为在大型产品设计中人机操作界面过于集中,并且还是工业设计的核心部分,其细节设计部分直接决定了整个产品的设计质量。因此,为优化装备制造业中大型产品的设计质量,在设计时必须遵照从细节到整体再到细节的设计步骤。

(三)处理好实际产品与缩微模型的关系

在设计大型的装备制造业产品时,通常情况下实际产品与缩微模型之间常常存在一定误差,究其原因,是因为模型的缩微比例一般都较大,并且在制作模型时,为彰显产品的细节效果,必须对一些细节模数进行一定的夸张处理。因此,缩微模型通常只能用在演示方案效果中,通常不可在科学实验中应用。另一方面,缩微模型还不能体现大型装备制造业产品的错觉问题,这一问题通常需要在实际试制中由工业设计人员合理处理。

总之,工业设计在装备制造业的升级换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被广泛重视并取得良好成效,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深度与层面来讲还相差甚远。因此,装备制造业产品的市场化及人性化研究,势必成为我国工业设计未来努力的核心内容。

参考文献:

[1]虞世鸣.装备制造业实施工业设计战略的基础[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3(01).

装备制造业范文8

关键词:第三次工业革命;生产业;装备制造业;融合

一、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产业融合

1. 第三次工业革命。2012年美国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教授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第三次工业革命基于将要出现的“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可再生能源将会取代煤、石油等化石能源,新能源将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即能源互联网。第三次工业革命有五大支柱:可再生能源广泛使用;每一栋建筑可以变成一个微型发电厂;运用氢存储技术存储间歇能源;利用互联网把世界各地的微型建筑发电厂互联;燃料电池动力车和插电式动力车等(杰里米・里夫金,2012)。

第三次工业革命将从“大规模生产”的流水线生产方式向“大规模定制”以及“个性化制造”等生产方式转变。传统的铁、铜、钢等金属制品材料将逐渐被纳米材料、复合材料等新材料所取代,化石能源也将逐渐被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取代。第三次工业革命将以“3D打印”技术为代表,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物联网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以及“云计算”等技术将深度融合,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将发生重大改变。

2. 产业融合。美国学者Rosenberg(1963)最早从技术融合的视角分析了产业融合,他认为技术融合首先出现在机械工业和其他使用机械的部门。由于技术融合,原来相互独立的机械工业部门联系日趋紧密,并逐渐发展成新的产业。植草益(2001)认为“通过技术革新和放宽规制来降低行业间的壁垒,加强各行业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就是产业融合。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推动下,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价值链将逐步解体,原制造业价值链中的设计、物流、人力资源、营销以及售后服务等将逐步外化而成为独立的运作主体,但是独立出来的生产与制造业母体存在密切的产业关联。不同的是,独立出来的生产不仅为原制造业母体服务,而且还为更多的相关企业服务,从而成为专业化的生产提供商。这样,分离出来的价值链活动单元,逐步形成混沌的价值链活动网络,并通过一定的市场选择与价值链网络中的其他活动单元自由组合,从而形成价值链的融合。

3. 第三次工业革命推动产业融合。由于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进步,装备制造企业把劳动密集型制造环节剥离到成本相对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后来又把信息技术、物流、商务流程等部分生产环节分离到本国乃至其他国家和地区。生产与装备制造业分离的同时,生产与装备制造业还存在一定的产业关联效应。装备制造企业对生产的需求拉动了生产业的发展,生产对装备制造业的投入推动了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提升。

驱动第三次工业革命不断深化的力量在于数字制造、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技术的创新性突破(黄群慧,贺俊)。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企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企业价值链上生产环节将逐步成为独立的核算主体,通过网络、信息等手段跨越企业边界与外部供应商等发生普遍联系。原来的竞争对手,也因为市场、技术、业务、产品等形成协同竞争的网络关系。模糊的企业边界使企业的触角伸到市场的所有角落,企业内部结构将处于扁平状态,层次精简,富有弹性,便于信息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先进制造技术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包括研发、设计、制造、销售等都融合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因此,在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生产与装备制造业将会深度融合。

二、 生产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的动因

1. 技术进步是生产与装备制造业融合的主要动因。技术创新具有外部性,当某领域的技术创新被普遍应用时,技术创新会产生一定的扩散效应,扩散效应又必然带来一定的技术溢出。Arrow(1962)最早提出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会带来技术溢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都会投入一定的研发费用,降低生产成本或开发新产品。但是企业的研发投入产生的知识具有一定的传播性质,将会渗透到其他企业或产业。由于技术溢出,各产业之间的边界会产生一定的技术融合。例如,计算机芯片技术提升了装备制造业的自动化水平;微电子技术与传统机械工业融合产生了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卫星定位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与汽车制造业技术的融合使汽车成为集多功能为一体的多媒体运输工具等。

2. 规制放松是生产与装备制造业融合的外因。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通讯和媒体市场经历了一次非常显著的规制放松和自由化过程(Wirtz,2001)。由于规制的存在,各产业间存在一定的进入壁垒,例如规模经济的要求、行政性准入等政策壁垒,但是“规制”的制定由于容易被利益集团所“俘获”,从而逐渐偏离了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初衷,后来的可竞争市场理论为规制放松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计划经济时代对服务业的过度“规制”,中国生产业的进入壁垒比较多,从而导致生产的专业化分工不够。随着中国市场化的逐步推进,政府各种规制将逐渐减少,外化的生产将逐渐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

3. 价值链的可分性。按照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价值链基本环节中的设计、营销以及价值链辅助活动中的部分环节的分离,价值链各环节的分离带来了企业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从而企业能够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而分离出来的价值链辅助环节与部分基本环节不但与原企业还存在密切的垂直联系,还与其它企业存在密切的垂直联系,从而形成错综复杂的价值链网状结构。这样,企业有限的资源可以投入到核心价值链环节,而非核心价值链环节可以通过外部专业化的价值链网络获取,从而获得专业化优势。另外,价值链核心环节的运行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整体的竞争力,从而价值链环节的差异带来了企业竞争力的差异。

3. 产业融合有利于中国出口结构升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为出口而进口”的代工模式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虽然这种贸易模式给中国带来了“出口奇迹”,但是中国装备制造企业只是代工企业,而研发、设计、营销等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从而导致中国装备制造业缺乏“心脏”和“脑袋”。而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专业化的生产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将会带来中国制造业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资本密集的装备制造业升级。另外,由于生产与装备制造业的融合,中国装备制造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中国将从进口机器设备出口消费品向通过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实现出口资本品转变,从而带来中国出口升级。

五、 主要结论

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催生大规模定制(黄群慧,2013)等新的生产方式,在此种生产方式下,企业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模块化设计,并能提供不同的设计方案供消费者选择,并且模块化生产提升了分工和专业化水平。在此背景下,装备制造业的价值链将会不断优化,生产价值链环节也会不断从装备制造企业分解出去,从而装备制造业和生产业都能专业化生产并实现规模经济。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交易技术和交易效率不断提高。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需要有专业化的生产投入,生产业的发展也需要有装备制造业的投入作为固定资产投资,从而形成生产业与装备制造业互动的局面。随着装备制造业中生产投入的增加和生产业中装备制造业投入的增加,装备制造业和生产业的增长率都将增长。通过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的分解与融合,生产与装备制造企业的价值链相互渗透、相互延伸,从而实现生产与装备制造业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 杰里米.里夫金著,张体伟等译.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6).

[2] 黄群慧,贺俊.“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调整[J].中国工业经济,2013,(1):5-18.

[3] 刘秉镰,林坦.制造业物流外包与生产率的关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9):67-77.

[4] 陈爱贞,陈明森.中国装备制造业加入全球竞争的传统模式与突破路径[J].亚太经济,2009,(5).

[5] 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1,(2):24-27.

[6] 周志丹.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12,(2):34-38

[7] Rosenberg N.Technological Change in the Machine tool Industry, 1840-1910[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1963,23(4):414-443.

[8] Wirtz B.W.Reconfiguration of Value Chinas in Converging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Markets[J].Long Range Planning,2001,34:489-50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我国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内在机理及对策研究”(项目号:12CJY046);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河南开放式创新的对策研究”(项目号:2015JC24);2014年度郑州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项目(项目号:000001307624);郑州大学“新媒体与公共传播”学科招标项目(项目号:XMTGGCBJSQ21)。

装备制造业范文9

[关键词] 产业转移 转移模式 沈阳 装备制造业

近年来,随着沈阳经济的蓬勃发展,其土地成本、能源成本、劳动力成本和环境成本快速上升,装备制造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力增加。根据产业转移的客观规律,有意识地组织产业转移,对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沈阳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优势和强大实力的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和数量可观的中小型装备制造业企业。根据装备制造业企业规模的大小,实施不同的产业转移战略。

一、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转移模式

1.直接投资模式

产业转移发生的主要形式是跨区域直接投资(包括对外直接投资)。跨区域直接投资是指企业跨越区域界限到其他区域去投资设厂,进行生产和销售。在运行上表现为发达区域企业对发展中区域的投资行为。在国际上,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及产业移入国的产业升级主要是由经济高梯度国家向低梯度国家的直接投资来实现的。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能够使抚顺迅速积累资金,为区域经济的起飞创造条件,产生要素注入效应。同时,伴随产业转出地沈阳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生产要素的价格将越来越高。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将那些传统的、技术含量较低的、已经失去竞争优势的部分环节转移出去,利用抚顺优越的地理条件,廉价的土地等生产要素,以及优惠的税收财政政策,也可有效降低沈阳装备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成本。

2.企业内部一体化模式

在国际市场上,企业一体化是指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有效地配置各种要素资源,精确地管理着各国的协作企业,形成一体化的产销网络体系。内部化是企业一体化形式的一种,是将各个生产协作企业并入跨国公司之内,再加以整合,通过使各子公司形成更为专门的内部分工来提高整体效率的模式。内部化的实质在于用内部管理取代外部市场,用内部分工取代市场分工。内部化的意义在于企业将各项在市场上进行的交易纳入企业内部进行以节省交易费用。沈阳装备制造业企业可利用企业内部一体化模式,通过对抚顺企业进行股份购买、收购和兼并,然后对其进行改造或提高装备水平或加强管理等,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如沈阳机床一厂的原材料供应大部分来自于抚顺,通过对抚顺原材料供应企业的内部一体化,可有效节约交易成本、降低交易风险。同时,对抚顺企业而言,不仅为企业引进了资金、技术等有形资源,更为企业带来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意识和新的管理方式等无形的资源。

3.企业虚拟一体化模式

企业虚拟一体化模式是跨国公司一体化战略的第二种形式。它是指跨国公司仅保留最关键的功能,如研发和销售,其它功能通过外包或合作借助外部企业完成。在虚拟化组织形态下,整个产销网络体系中的众多企业虽然在同一个决策体系下运营,却并不属于同一个跨国公司,对该跨国公司而言,它们仅是执行其某种功能的一种虚拟组织。虚拟化模式的核心是企业借助外部力量完成某些内部功能,它的关键是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附加值高的环节上,而将附加值低的环节虚拟化。

在虚拟化的具体形式中对产业转移具有重要影响的是零部件外包,即OEM或者ODM。实践证明,这种形式对沈阳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产业转移也是比较适合的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沈阳机床一厂为例加以说明。近年来,沈阳第一机床厂提出了“协力”的概念 ,认为企业的生存和兴旺不仅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努力,而且取决于它与上下游企业的关系。协力是指与供应商和协作厂商之间建立的新型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共同的市场,实现共同的利益。经过发展规划,沈阳机床一厂逐渐加强了专业化分工。在零部件生产上,仅保留关键件的生产,而将其他自身成本高于市场的零部件输出,交由外协外扩厂商完成。通过协力概念的成功应用,有效缓解了机床一厂生产能力不足的矛盾,改善了企业“大而全”的组织模式。同时,企业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内部管理效率明显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迅速增强。

鉴于这种模式取得的良好效果,沈阳装备制造业大型企业都可以运用和发展这个模式。由沈阳装备制造业企业提供原料或提出样品的样式和规格等要求,必要时提供技术和设备,给予一定辅导,由抚顺装备制造业企业完成相应生产和加工环节,并收取一定费用。即沈阳装备制造业企业主要进行产品的最终组装、研发、提供关键技术和进行附加值高的配件产品生产。而抚顺配套企业主要生产技术含量低、批量低、专业性分工要求高的各种配件和半成品。这种模式的广泛应用将对沈阳装备制造业产业转移以及沈抚共同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二、中小型装备制造业企业转移模式

1.整体迁移模式

造成整体迁移的重要原因:一是一种具有更大增值能力的新兴行业造成了行业的成长替代。二是企业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时,企业须向一个成本相对较低的地方迁移。

沈阳中小型装备制造业企业大多为零部件加工和配套企业,技术含量较低,规模较小。而沈阳装备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高端技术的应用和新产品的研发制造,重点培育和支持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的成长和发展,那些传统的、技术含量较低的零部件加工和配套环节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将越来越小。因此,那些已经失去优势的中小企业的整体迁移为大企业、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创造了空间。同时,随着沈阳的发展,各种要素价格持续上升,中小企业的生产成本也将逐步提高。此时,中小企业应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地域,将企业迁移到具有区位优势的抚顺,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2.合作研发模式

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和实力有限,或创新能力不足或生产能力不足,产业链短,因此,合作式的生产、研发的模式也比较适合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合作研发模式体现在前后向关联企业的合作、生产型企业与研发型企业的合作以及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上。首先,由于装备制造业工艺复杂,生产环节较多,造成一些企业只是在某一领域上有所擅长。这样,处于前后向关联的企业可根据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原则与其他企业合作生产,形成集群优势。其次,生产型企业应加强与创新研发型企业的合作。研发和创新是两个密不可分的环节,沈阳具有一定创新研发能力的企业可与抚顺生产型企业合作,以弥补自身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最后,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也至关重要。众所周知,在科技创新中,基础研究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没有基础研究,就没有之后的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基础研究是一项新产品诞生的基础和前提。科研院所是基础研究的发源地,因此,沈阳装备制造业企业应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目前,抚顺拥有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部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中心以及一批重点大学,具备了一定的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何禹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组织模式[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俞国琴:中国地区产业转移[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9

[3]彭连清詹向阳:产业区域转移的路径选择、产业定位与政策取向[J].改革与开放,2007(5)

装备制造业范文10

一、装备制造业研发流程优化

国内大部分装备制造企业实行标准流程管理。项目立项研发以后,经过方案论证、详细方案评审等过程确定研发方案,产品设计结构设计与计算,形成二维图纸设计、工艺设计、零件加工与样机制造、现场试验后确定最终产品成本,推向市场。而经过市场反馈后,形成新的用户需求或者改进型需求,进入新的项目研发流程。项目整体运行需要运行一年或者更长的时间。传统的装备制造研发体系是将市场调研置于项目立项之前。在设计与生产过程中,动态采集用户意见,在现有的技术手段下几乎不可能。即使可能,研发周期也会因为不断修改技术方案与技术图纸而不断延长。二维图纸设计与工艺设计完成后,传统工厂按纸质图纸与工艺要求进行零件加工与样机组装,一套图纸对应一套产品。传统的项目开发适用于订购大批量产品且需求不发生变化的同一用户。流程化研发、标准化生产显然不适合小批量(订货量仅有1-2台),用户个性化需求多样的定制化生产。智能制造时代的一个标志就是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用户定制化生产,如图1所示的研发流程。

比较流程图可以发现,智能制造时代产品研发周期短,具备定制化生产优势,但也应该同时认识到智能制造时代的项目开发具有极高的信息技术门槛,要求研发工程师的素质极高。同时要求生产部门具有较高的反应速度,能够完成小批量产品制造工序的切换。本文提出以下三种先进且成熟的技术,有效降低企业研发成本,优化研发体系,使其能够符合智能制造需求。

1.1开发用户移动端智能应用APP

产业互联时代,企业成功的核心是能否从观念、技术、商业模式上进行改造,使每个企业不再只是产品生产者、服务提供者,而是通过产品与服务,与用户建立“强关系”。以往企业与用户关系主要在购买产品及客户服务环节中实现,而且大多数企业研发离用户很远,并不了解谁要购买、客户体验的状态,以及下一次购买需求。市场营销大多数是以广告宣传的形式出现,购买行为大多数通过层层渠道来实现,售后服务就更为弱化。售后服务往往只是解决已出现的问题,并不了解客户使用过程。大规模、标准化的生产与用户个性化需求之间矛盾日益加剧。用户移动端智能应用(APP)借助移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实现实时与用户在“调-研-产-销-运”各个环节进行沟通。借助移动互联网终端带来提升用户体验成为制造企业培育竞争优势的新途径。2015年,天猫双十一912亿的销售量中,约有60%成交额为移动端用户下单。通过开发用户移动端智能应用APP,与用户针对其需求研发设计进行信息沟通,设计定制化产品,跟踪产品生产过程,提高产品研发的效率。装备制造企业不再只是产品生产者、服务提供者,而是通过产品与服务,与用户建立“强关系”,能够实现24小时在线,了解、预测客户需求,与用户共同研发新产品,提高畅销产品研发的效率。借助无线移动端信息服务与交互服务,可以实现“互联网+装备制造”,研发产品与服务更为准确,客户的体验更为良好,生产效率会极大地提高。

1.2企业研发云

传统的研发活动中,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单个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等活动,但随着产业分工日益细化,产品复杂程度不断提升,单个企业难以也无法覆盖全部创新活动。而企业通过构建“研发云”组织,可以将拟研发项目在研发云上,由各专业公司、个人、社会研发公司接收任务,进行任务竞标,最后项目人,在数个任务解决方案中选取适合的,支付报酬。既能有效的控制项目进度,又可以使企业快速获得新技术新材料带来的转化成果,提高了企业产品研发的效率,降低新技术研发带来的投入成本。从企业内部管理来看,很多企业运用互联网开放、协作与分享的特点,减少了企业管理的内部层级结构,在产业分工中更加注重专业化与精细化,企业的生产组织更富有柔性和创造性。

1.3先导性仿真设计与虚拟样机

装备制造业先导性仿真设计与虚拟现实技术使远程进行产品技术服务,售前销售服务,售后维修服务成为可能。配合物流网技术,将产品营销,样机制造等相关信息实时与用户进行交流,提高用户在产品开发中的参与度。目前我国先导性仿真结构优化与虚拟现实技术基础较弱,智能化程度完全不够,但正经历快速发展期。借助先导性仿真结构优化,一汽大-众汽车推出轻量化设计,单个车型在不影响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实现整体减重约10%,有效降低了材料成本,提高了产品竞争力。借助结构分析优化软件,输入边界条件后进行仿真计算与拓扑优化,最终获得完整的结构件尺寸与重量。借助软件工具对产品设计进行先导式优化,可有效缩短研发周期,提高产品整体性能,降低生产成本。而优化结果,借助3D打印技术以及CAM加工技术,可以快速转为实际产品。借助软件进行先导性仿真设计与虚拟样机设计,是未来产品研发必然趋势。

二、结论

1、本文研究了装备制造企业未来技术研发发展方向,并从技术层面上提出了3种装备制造企业未来必须要掌握的技术手段。

装备制造业范文11

制造业的核心是装备制造业,用先进装备改造传统产业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手段。在国家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装备制造业是其他九类产业振兴的基础,也是促进工业两化通道,同样,“十二五”规划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升级中,装备制造业都是关键。

地位特殊,需求旺盛

由于中国正处在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时期,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化不再是盲目追求速度和产量,而是注重效率和质量,以及节约资源和降低污染。集约化的决定性因素是加速技术进步,集约化的物质基础是开发先进、高效的技术装备。

装备制造业承担着为国民经济各行业和国防建设提供装备的重任,带动性强,波及面广,其技术水平不仅决定了各产业竞争力的强弱,而且决定了今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用先进装备改造传统产业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手段,因此,装备制造业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对装备制造业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从而意味着未来国家将对装备制造业进一步予以政策上的扶持,所以,装备制造业有望成为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个产业热点。

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当前装备制造业的厚积薄发,已到了加速释放成长潜能的周期。一方面是因为我国重工业化进入到提速阶段,高铁的建设、风电等新能源业务的后发优势等正在加速我国重工化的发展趋势,从而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形成了强大的引擎。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经过多年的以市场换技术的积累之后,高端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了较强的技术积累。

此外,目前下游需求的旺盛也将推动着装备制造业类上市公司的业绩加速成长,这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机械化的趋势。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升,无论是纺织机械设备还是煤炭等矿产开采设备,都将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需求旺盛周期,这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佳的成长契机。

二是我国大规模的政府或央企的投资。在“十二五”规划中,我国将加大高铁、海洋石油、风力发电、水力发电、水利工程、环境保护、特高压等方面的投资力度,这就意味着随着政府以及大型央企投资力度的加大,这些行业也将面临着旺盛的需求,尤其是海洋石油、高铁等产业,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拉动效应更为明显。

所以,随着“十二五”的来临,我国装备制造业,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上市公司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从而意味着该行业将成为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投资主题。

走向高端是未来方向

由于,中国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中国装备制造业无论从管理机制、技术创新能力,还是从企业规模、竞争实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技术水平普遍不高,高新技术装备和重大技术装备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借助引进外国的技术。

另一方面,中国装备制造业存在效益和效率不高,同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有原材料价格上涨,出口政策的调整,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国际贸易摩擦的增加等外部环境因素;也有市场和用户的变化因素,如产品的个性化,客户要求提高,竞争的白热化,市场的多元化等;还有产业内部的因素,同行的产能增加,利润空间减小等;另外,环境压力变大,企业社会责任增大,资源相对紧缺,生产和管理的成本增加,技术工人短缺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都影响和制约着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现任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特别顾问朱森第指出,目前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已经迫在眉睫。

据悉,“十二五”期间,国家将重点发展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高端智能装备、工程机械、汽车、高速铁路设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工业产业升级的重要内容,在这些制造领域提供核心部件的龙头企业,它们是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未来也将是最受益于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企业。

装备制造业范文12

[关键词]晋江;先进装备;制造业;思考

装备制造业是制造劳动工具的劳动工具,装备制造业的水平是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当时科技、工业、管理等的最高水平,也是经济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代表。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晋江民生工业的快速发展,晋江装备制造业也获得了长足发展,设计和制造能力有了明显增强,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2007年晋江市被福建省列为“福建省装备制造业(晋江)重点基地”。

晋江市装备制造业涵盖了装备制造业的所有8大类产业,已经形成了“金属制品业”中的金属包装容器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业”中的工程机械、石材机械、纺织机械、制鞋机械、农业机械、食品包装机械;“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的汽车零部件、摩托车及零部件;同时,还有“通用设备制造业”中的金属加工机械、阀门、金属铸锻件;“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中的配电开关柜;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中的家用音响设备等装备制造产业体系。目前,晋江市提出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本课题组就这个问题走访了晋江部分规模装备制造企业,以下是根据调查数据做出的一些实证分析。

一、晋江装备制造业发展实践

晋江市装备制造业的总产值在福建全省各县级市中位居前列。

晋江现有装备制造企业800多家,2007年总产值约100亿元,2009年仅116家规模以上企业产达72.55亿元,装备制造业作为新兴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局面。(附表1)2009年晋江市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基本情况序号产业名称2009年企业数从业人员产值(亿元)1金属制品业29 4000 13.632通用设备制造业20 1600 6.133专用设备制造业25 3200 24.89其中工程机械制造6 900 14.15石材机械制造4 500 5.50纺织机械制造7 1000 5.70农业机械制造1 100 0.06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5 4200 15.49其中汽车零配件制造21 2300 7.165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8 1300 3.106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8 900 9.167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1 200 0.15合计116 15400 72.55资料来源:晋江市统计局在表1中,我们概况了2009年晋江市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基本情况,结合晋江当前经济发展的现状,可以看出晋江当前装备制造业存在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产业特色鲜明

从表1中可知2009年116家规模装备制造业行业分布排位情况为:金属制品业25%、专用设备制造业21.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1.6%、通用设备制造业1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6.9%、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6.9%、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0.9%。所占比重较大的装备制造业产业大多为与晋江纺织服装、鞋类制造、陶瓷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相配套,由此可见产业特色鲜明。作为晋江装备制造业主导产业的民生装备制造业,是为传统优势产业提供“工作母机”应运而生的。从表2可见一斑。

2009年晋江市制造业行业及装备配套情况序号产业名称企业数规上企业数规模产值(亿元)本土配套率1纺织服装3000 441 371.14晋江纺机的需求量大3鞋类制造3000 374 422.09鞋底机占世界80%,鞋面机50%2陶瓷建材6000 179 179 60%~70%4食品饮料1300 50 94.24少量资料来源:晋江市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办公室晋江市统计局我们知道,要打造先进的装备制造产业,就必须使我们的产业在全球生产体系中处于价值链的高端,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而这些产业通常指高技术产业或新兴产业。就目前而言,晋江的装备制造业层次偏低,高加工度趋势并不明显。观察晋江装备制造业的实际运营状况,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低附加值的一般装备制造业仍然是支柱产业,绝大部分企业处于价值分配链条的附属地位,未能在开放的分工体系中占据有利地位,技术密集型产业明显落后。如金属制品业生产的品种大多是金属门窗、日用五金制品、小五金配件和小机械配件;纺织机械大多生产染整、织造、针织、化纤机械及配件等;石材机械机型以仿制为主,产品包括切板、磨光、异型、辅助四大类共计约40个品种;制鞋机械主要是生产中档次的自动化制鞋流水线及鞋底注射成型机;食品机械包括糖果果冻制造机械、包装机械,只能为食品企业制造模具和零配件;工程机械主要为装载机、挖掘机、混凝土搅拌机械以及工程机械的配件;农业机械为割草机、水泵、农用运输车;汽车零部件配套车型主要是轻、中型货车,少部分与重型车配套。从以上情况不难看出处于雏形阶段的晋江装备制造产业还难以带动晋江工业进入现代化阶段。

2.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晋江装备制造业与当地传统产业配套的纺织机械、制鞋机械、石材机械等民生产业装备制造业中部分产品的质量已达国内领先水平,有些产品已经替代了进口设备。全市装备制造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项、国家免检产品1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8家。但是晋江装备制造业产品结构还存在着结构性短缺,即一般加工能力过剩和高新技术产品严重依赖于进口的矛盾。晋江装备制造业有很多产品在国内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如制鞋机械鞋底机占世界80%,“晋工”牌ZL系列轮式装载机、割草机、汽车零部件(如紧固件)等,但总体上依然没有摆脱产品“三多三少”现象,即一般产品多、优质产品少,中低档产品多、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少,初级产品多、附加值高的产品少,并且产品、行业之间关联度小、产品链短,附配件、半成品的比重高,关键技术的设备依然依赖进口。(见附表3)晋江市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状况产业名称行业水平纺织机械纺织机械制造企业主要采用“仿制”模式,创新程度不高。加工中心、数控铣床、热处理设备等全部从日本、德国、美国及中国台湾地区进口。目前,纺机出口对象主要是发展中国家,而关键零部件的进口对象主要是工业发达国家,其产品的换汇水平较低。

石材机械大型石材机械、异型石材加工机械具有一定份额,产品的自动化程度逐步提高。石材机械加工水平仍然较为落后,关键部件如螺杆、导轨等还只能从浙江、江苏等地订购。

制鞋机械主要是通过销售、装配、维修、服务,最后掌握了核心技术,形成了自己的开发能力转化为自己的产品。

食品机械设备主要来源于进口,或者与广东等地的机械厂合作制造,本地制造的很少。

工程机械工程机械制造企业中的“晋工”牌ZL系列轮式装载机,经国家工程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可靠性等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部颁一等品及国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ZL50型产品的生产、销售现已位居行业前十名。

农业机械规模最大的三力机车有限公司用5年的时间完成了从摩托车到园林机械的产业转型,已形成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割草机生产企业,出口量居全国首位。在机械加工、焊接、涂装、注塑、冲压、压铸及一些简单模具加工方面逐渐做到自给自足。大型长寿命模具主要采购于浙江,晋江当地的采购产品主要集中在包装物小型冲压件及注塑件等。

汽车零部

件有些产品(如紧固件等)在全国也有一定的知名度。目前的主要问题是产品水平不够高。现有产品大多数进入修配市场,与汽车整车特别是乘用车配套的很少。为国内外汽车制造商提供协作配套的产品很少。

协作配套

产业鞋模制造,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主要企业有晋江光宇电脑模具有限公司等。光宇公司是“福建省高新技术企业”,1996年该公司自行研制与开发的高精密鞋模生产技术,被授予“部级火炬计划项目”。公司拥有CAD/CAM系统,建立了局域网,实现了产品信息数据的互联和高速传递、模具设计制造并行化。生产汽车、工程机械、阀门等铸件的专业铸造企业水平较高;而生产通用产品特别是大型铸件的铸造企业水平较低。基本采用传统的冲天炉和普通砂型铸造工艺,主要产品为石材机械、制鞋机械的结构件,无论质量、产量都不能满足主机制造厂商的需求。机械加工协作配套生产是主要进行粗加工,精密加工的协作能力薄弱。电镀产业五金、装饰件和雨伞业是电镀业发展的支撑,企业规模一般较小,工艺也较为传统,环保问题需要加快解决。

资料来源:晋江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2008~2020年)我们知道,国际市场上的产品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技术装备的竞争,生产装备的技术水平往往决定着产品的竞争力。要打造先进的装备制造产业,不是非高新技术产业莫属,关键是运用高新技术或技术改造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从表3分析,目前晋江装备制造业在发展新技术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高新技术产业尚未形成规模,装备制造业总体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装备或工艺达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的少;其次,尚未形成有效的科技创新体系,在人才、资金、技术的孵化与市场化等方面都相对薄弱;再次,从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分析,存在着产业技术创新要求与现有企业的技术创新整体能力较弱的矛盾。据对晋江市一百多家规模企业生产技术调查,晋江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装备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一般为5~10年,关键技术差距更大,技术性能比较先进的制造设备仅占1/4,没有高端重大成套装备和机床功能部件等关键零部件的生产,与北方重工、远大集团、三一重装等核心企业相比竞争力弱,企业总体规模小,带动力弱,抗风险能力差,影响了市场竞争力的持续增强,行业地位和市场格局不稳。

3、工业总量中所占比重较低

2007年,晋江市工业总产值为1322.95亿元,而晋江市装备制造业总产值约为100亿元,仅占工业总产值的7.56%。2009年,晋江市工业总产值为1724.48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1515.28亿元,全市装备制造业规摸以上企业总产值72.55亿元,仅占全市规摸以上工业企业产值4.8%。在工业增加值、出口交货值、资产总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利税总额等方面所占比例均较低。(见附表4)2009年晋江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要经济指标(亿元)产业名称2009年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出口交货值资产总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利税总额金属制品业13.63 3.03 9.67 12.42 0.32 0.13通用设备制造业6.13 0.99 3.95 5.15 0.41 0.10专用设备制造业(总)24.89 4.00 1.38 12.60 24.08 1.78 1.38其中工程机械制造14.15 4.86 4.86 13.78 0.90 0.75纺织机械制造5.70 0.42 4.76 4.76 5.47 0.51 0.50农业机械制造0.06 0.03 0.03 0.0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5.49 2.44 6.42 10.73 14.45 1.34 1.43其中汽车零配件制造7.16 1.01 5.42 5.42 6.53 0.45 0.38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10-0.48 0.52 2.52 2.98 0.19 0.19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9.16 1.25 0.31 13.92 8.66 0.08 0.33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0.15 0.02 0.04 0.23 0.13 0.01合计72.55 12.11 8.67 53.62 67.85 4.13 3.56全市规上企业工业1515.28 179.78 234.74 1181.69 1460.69 143.01 174.52占全市规上企业工业比重4.8%6.7%3.7%4.5%4.6%2.9%2.0%资料来源:晋江市统计局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年均增速是17.6%,全国装备制造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22.5%,福建省装备制造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15.5%,从表4可知晋江装备制造业工业生产总值占工业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低于10%,装备制造业在晋江整个工业产值所占比重处于十分次要的地位,与一些装备制造业发达省份相比差距也较大。可见,晋江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因而,建设“福建省装备制造业(晋江)重点基地”,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一方面需要进一步促进装备制造业规模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更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加快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即将“做大”与“做强”并重。

4.区域布局空间受限

当前,晋江市装备制造企业存在因扩大企业规模和加快产业升级过程中对工业用地的巨大需求和现行土地利用规划不能完全满足发展需要的矛盾。从20家抽样调查的企业来看,高达65%的企业主认为土地受限是制约企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见附表5)土地受限原因有两点:一是晋江在上世纪80-90年代“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乡镇企业“满天星”式空间发展方式,导致晋江装备制造企业布局也相对分散,集聚程度只有48.8%。二是在原来晋江市的土地规划中,农田保护区分布非常零散,成插花状分布在各个行政村周围,导致现在进行装备制造业工业园区规划时处理农田保护区的调整问题难度加大。加上近年来国家保护18亿亩耕地底线的压力,土地用途变更十分严格和困难。可见土地问题是空间科学布局的制约瓶颈,因此,在推进装备制造业业现代化进程中,解决用地问题加快产业集聚空间科学布局是当前重中之重。

二、结论及政策建议

结论:从以上分析得出结论,晋江装备制造业发展已经走过了配套加工、定牌加工、借牌加工的生产性加工阶段,这属于生产能力的扩张阶段;目前正处于生产加创新阶段,在这个阶段生产能力得以扩张,资本、技术和人才有了一定程度的积累,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并举,这属于建立品牌意识阶段;

发展方向是向产业中心阶段迈进,就目前来看有一部分企业已拥有研发中心、知识产权控制中心、品牌推广中心等等,少部分具有引领行业发展的能力。如何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制造业?笔者提出两点建议:

1.政府要加快“基地”建设速度

装备制造业如何谋篇布局,将对晋江未来经济发展起至关重要作用。目前,晋江装备制造业区域规划正按“一个基地、两个中心”的思路进行空间布局,其中,“一个基地”即指福建省装备制造业(晋江)重点基地;“两个中心”分别是创新型装备制造业集群中心(安海-内坑园)与综合型重大关键技术装备制造中心(金井-深沪园)(见附表6)。总体发展定位是:瞄准国际先进水平,顺应重化工业向沿海集中的趋势,充分发挥晋江民生产业装备制造的优势,主动承接国际、国内和台湾地区装备制造业产业转移,建成民生产业装备和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基地、对台装备制造产业合作示范基地,使之成为晋江产业优化升级的新引擎、支撑带动海西建设的新动力。

晋江装备制造业(晋江)重点基地区域布局情况两个中心地点龙头企业引进准入创新型装备制造业集群中心安海园-内坑园晋工机械、盛达机械、和盛机械精密机械加工配套小型机械协作配套企业经过技改综合型重大关键技术装备制造中心金井-深沪园国际先进水平的+传统优势配套装备+重大技术装备泉州理工学院等高等学府和科研院所物流、研发、检测等配套服务产业资料来源:晋江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2008~2020年)加快“福建省装备制造业(晋江)重点基地”建设速度,目前要解决工业用地短缺的问题,采取耕地异地置换等方式,加大土地的投资强度和扩大建筑容积率,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要提高企业入园门槛,制定各个行业的入园企业规模和技术水平标准,引导中小企业进入园区前技术改造,防止简单的相加;同时,通过开辟区块集中安置、建设标准厂房等形式,整合分散的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向同产业区域集聚。

2.在传统装备制造业基础上注入“先进性”先进装备制造业

从一般意义上理解,主要通过物理、化学现代加工手段使劳动对象改变物质形态并产生了比原来物件更高的附加值,特别是注入了知识产权的原创性装备制造业。作为应民生制造业需求而发展的晋江装备制造业,如何切合晋江发展实际,在传统装备制造业基础上打造其先进性?一是打造先进的劳动力。即要拥有先进科技知识的劳动者,或者是掌握了先进或比较复杂工艺的劳动者。从工业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发展轨迹看,发展中高级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一大批有一定的现代科学知识,又有相当动手能力的新型、熟练技术工人,是装备制造业走向成功的人力资源基础条件。目前晋江装备制造业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工及产业工人短缺,基地需要许多技术精湛的操作工人。因此要通过加强政企互动,出台优惠政策措施,依托“装备制造业技术开发中心”、“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支持服务平台”、“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支持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人才,广泛吸引国内外高科技专业人才的加盟;要加强对技术工人的技能培训,提高工作技能;鼓励企业管理人员参加培训,培养高级管理人才,提高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层次和劳动生产率;在现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大专院校开设与装备制造业相关的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

二是打造先进的劳动工具。即打造科技含量比较高的、智能化的制造设备,来提升民生产业装备制造业发展能力。要以增强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为重点,大力发展化纤、纺纱、织造、印染等纺织机械和非织造布机械、纺织仪器制造业;以提高“专、精、强”水平为重点,加快发展制帮、制底等制鞋机械和成型机械、鞋机配件制造业等。同时,要充分发挥工程机械制造已有相当基础、园林机械技术全国领先的优势,大力发展高效节能、智能化、多功能的装载机、挖掘机、推土机、起重机、叉车、筑养路机械等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装备;要努力提高汽车零配件工艺技术水平、扩大生产规模;要以泉州(晋江)出口加工区为依托,积极打造集研发、制造、维修、出口为一体的航空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另一方面,要着眼于装备制造业实现自身产业升级的长远需求,把优先发展民生产业装备制造业与培育发展重大关键技术装备制造业结合起来,积极引进石化设备、船用设备、冶金设备、发电设备和数字化设备等重大关键技术装备制造企业,从总装开始,逐步实现零部件就近配套。要加快现有机械工艺配套企业改造和发展步伐,大幅度提高机械工艺的本地配套水平。

三是打造先进的劳动对象。即要具备先进性和高科技含量系列原材料。要打造晋江先进装备制造业,必须采用新科技、新技术、新工艺的原材料来改造传统产业,形成自己的专利或者核心技术,将传统装备制造业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转型。目前晋江装备制造业缺少包括生产高加工度的精品原材料,用于精深加工的原材料以及组织下游企业开展精深加工原材等。因此开展精深加工的产业集群,积极开发市场短缺和替代进口的精品设备材料储备是当前丞需面对的实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