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装备管理论文

装备管理论文

时间:2022-03-16 21:50:41

装备管理论文

装备管理论文范文1

舰船装备综合保障的特点决定了工程的实施既需要高强度的技术活动,又要开展具有高度系统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管理工作,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不可分割。技术活动为规划、决策、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活动提供依据,管理则为各项技术活动满足目标需求、符合质量标准、规范数据接口、实现效益最大化等提供保证。因此,对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实施管理,是舰船装备综合保障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战备完好性和降低全寿期费用的有效手段。综合分析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和工程管理理论[5,6],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管理内涵为:在可承受的寿命周期费用下,以实现舰船装备系统的战备完好性、任务成功性和持续作战能力,满足平时战备和战时使用要求为目的,规划、管理保障性设计,构建综合保障组织体系,建立并有效利用技术资料和标准法规体系、物资资源体系、核心技术体系等保障资源,对工程进行决策、计划、组织、监督、指挥、协调与控制活动。

2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管理的特点

舰船装备是结构复杂、体系庞大、技术密集的武器装备,由此决定了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2.1管理持续时间长,贯穿舰船装备全寿期

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管理贯穿于舰船装备系统的全寿期。在舰船装备的论证、设计和建造阶段,规划、组织、监督舰船装备“五性”设计,实现“高可靠、好保障”的目的,并同步开展其保障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工作,为舰船装备“两成两力”奠定坚实基础;在舰船装备列装之后,通过不断完善和运用其保障体系,采用科学决策方法,组织协调开展保障工作,以便尽快形成和长久地保持舰船装备的战斗力,并适时组织好改换装工作,使舰船装备在其寿命周期内始终保持理想的技术状态;在舰船装备退役报废时,组织全面整理分析保障信息,从而实现舰船装备的全寿命保障,并对其保障资源进行再设计和利用。

2.2管理对象多元化,涵盖舰船装备全系统

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涉及的舰船装备种类繁多、新老舰型并存、国产与引进装备并存,舰载设备复杂,涵盖舰船装备全系统。由此,给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管理带来了其他工程管理领域难以遇到的复杂问题。一是管理对象的多元化,决定了组织体系的多样化。如对于国产装备,在国内有其设计、建造单位,技术资料齐全、备品备件充足,便于开展全寿期的综合保障工程,而对于引进装备,为避免其保障受制于人,必须依托国内力量组建技术责任单位体系,承担引进装备的综合保障工程管理职责。二是装备系统的全覆盖,决定了管理须分类决策。舰船装备不同的子系统,其通用化程度、技术含量、使用频率和保障风险不同,须按照交易成本理论和核心保障能力要求,对保障进行分类决策,从全寿命合同保障、军地联合保障和军内自主保障三种样式中选择其一。

2.3管理实施难度大,跨越作战空间全维度

海军作战空间的多维、宽广,决定了综合保障工程管理实施难度大。未来海军作战将是近岸战场、近海战场和局部远海战场同时存在、互为依托的全方位作战。为了保障舰艇部队的作战行动,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必须具有能同时在多个方向展开、对多种类型装备遂行保障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海军舰艇部队实施大纵深、全方位作战的需要。一般来说,舰艇部队距离本土或海外基地越远,综合保障的线就越长,参战的舰船装备种类越复杂,综合保障的点也就越多,作战的海区越宽广,综合保障的面也就越宽,涉及的组织、领导、协调等管理工作也就越复杂。所有这些特点都给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管理的实施带来了明显的制约和困难,增大了其计划、控制、协调和协同工作的复杂性,加大了工程管理难度。

2.4管理综合程度高,涉及装备技术全领域

舰船装备是高技术集成体,其先进性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实力、工业水平和综合国力的象征。现代舰船装备的综合保障,也已不再局限于机械、化工、电子、核能等传统技术领域,其内涵和外延都已经大大扩展,它不仅包括对装备“硬件”的保障,还包括对装备“软件”的保障,其技术面已覆盖到了微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对抗技术、隐身技术、光电子技术、航天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新型材料技术、制导技术和定向能技术等众多的新技术领域,并且这些技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综合一体。对这样综合性强、技术复合度高的工程实施管理,必须考虑不同领域技术的协调性和差异性,使得管理本身也具有高度综合性特征。一是组织结构须满足综合性要求,减少层级,节约各专业之间的协调成本;二是数据接口须满足综合性要求,统一规范,满足各专业之间数据交流需要;三是决策方法需满足综合性要求,灵活多样,体现各专业不同的特点。

2.5管理环境压力大,面向平时战时全因素

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管理并非真空中的管理,必须面对平时、战时所有内外环境因素,所承受压力之大是其他工程管理所难以想象的。平时,海洋气候湿润、空气盐雾大、腐蚀性强,舰船装备的自然磨损和腐蚀严重;海洋气象多变、台风频繁、涌浪不断,舰船装备极易损坏或发生装备事故;舰船装备空间狭小、人员密集、高温、高湿、高噪音的工作环境等内部条件,使得平时的维护、保养和修理环境十分恶劣。战时,大量高新技术武器的应用,使舰船装备遭受“硬”“软”两方面损伤,损伤机理更为复杂;作战强度的大幅度提高,使得舰船装备的战损率也将大幅提高,维修保障的频度和强度急剧增大,如英阿马岛海战,真正交战不到40天,英军就战损舰船17艘,战损率为15%,阿军战损舰船11艘,战损率高达65%;现代战争已经很难清晰地界定前方和后方、作战区域和非作战区域,给保障系统自身安全带来极大挑战。所有这些,都使得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管理所面对的内外环境极为恶劣。

3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管理的主要内容

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管理贯穿于舰船装备系统的整个寿命周期,总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3.1舰船装备全寿命保障顶层规划

规划、计划是各项工程管理的首要职能,它确定了工程实施的目标与方向,为工程的组织、控制等活动提供依据。因此要实现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的最优化,首先必须做好顶层规划。装备的全寿命保障规划,是指在装备论证、设计和建造阶段,按照装备全寿命保障的要求和工作内容,根据装备的特点和使命任务,以装备保障需求为牵引,以形成装备全系统、全寿命保障能力为目标,针对综合保障工程的全面细致顶层规划,其内容包括装备的基本情况、保障需求、保障工作的原则和指导思想、保障工作组织模式、保障条件建设、保障工作的组织实施与质量管理、装备的改换装、经费需求等各个方面,并对保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重大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舰船装备的全寿命保障规划通常由海军装备指挥机关组织编制,或由其委托单位(如装备设计单位、装备建造单位或者装备保障总体技术责任单位)编制,并在经过评审、报批后正式实施,作为有关各方开展保障体系建设和装备保障工作的依据。科学、完善的装备全寿命保障规划是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管理的首要环节,是搞好装备保障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越来越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制定装备全寿命保障规划的程序和方法,在舰船装备保障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2舰船装备“五性”设计及评估改进

舰船装备的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安全性、保障性“五性”是与综合保障密切相关的系统设计特性,也有文献将“五性”归为广义保障性[6]。舰船装备“五性”设计解决的是装备“高可靠、好保障”的问题,在综合保障工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对“五性”设计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是综合保障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对舰船装备“五性”设计及其试验评估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确定需求、分解目标。在装备型号论证中,从任务需求出发,提出执行任务的能力要求,确定舰船装备“五性”设计目标,并将目标通过分解、分配、预计等系统分析工作,转换到较低的产品约定层次。

2)建立指标、合同管理。将舰船装备系统“五性”设计目标转换为设计参数指标,经过评审后,形成不同层次产品、不同类型的“五性”技术规范,纳入合同有关文件之中。

3)组织实施、过程控制。设计单位将舰船装备“五性”技术规范中确定的设计特性要求,在舰船装备设计中予以实现,并进行过程控制,使装备设计得易于和便于保障,且对保障资源需求最少。

4)试验验证、实效评估。进行舰船装备系统“五性”的试验、评价,验证新研制装备是否达到“五性”技术规范中规定的要求,判明偏离预定要求的原因,确定纠正缺陷的方法。

5)信息反馈、改进提高。在舰船装备使用阶段,收集并分析关于舰船装备“五性”的数据资料,研究保障的效果,对舰船装备使用与保障状况进行评价与分析,并将信息反馈至设计单位,以实现改进和提高。舰船装备系统的评估将向新一轮舰船装备研制提供信息反馈,并使以上五大步骤形成闭环,这就是“螺旋式上升”[7]在工程管理中的直接体现。

3.3“四位一体”的装备综合保障系统建设

舰船装备保障系统主要由资源要素和管理要素组成。资源要素是构成舰船装备保障系统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包括物质资源体系、核心技术体系;而管理要素是使保障资源发挥应有功能的必要条件,包括组织体系、标准规范体系,由此构成了“四位一体”的装备综合保障系统[1]。保障系统中的管理要素建设是综合保障工程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只有建立健全了管理各要素,才能对综合保障这一复杂工程展开有效管理。

3.3.1组织体系各保障资源要达到真正的有机组合的目标,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要实施管理就必须具备拥有规定职责和权限的机构,在这里可称为组织机构,然后把保障资源置于组织机构的指挥、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之下,这就是保障资源的有机组合。目前,海军舰船装备综合保障组织体系包括行政指挥线和技术指挥线。行政指挥线由海军现有各层级装备机关构成,技术指挥线由舰船装备综合保障总技术责任单位、分技术责任单位、技术支撑单位和承修单位等组织构成。

3.3.2标准规范体系一般情况下,诸多的保障资源是置于多个机构的指挥、控制之下的,或同一类保障资源实施多层次管理,即分属于各级保障机构,因此还必须制定并实施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保证各级、各类保障机构的协调与配合,明确各级各类人员的职责,才能使保障系统高效运行,这就是保障资源管理的有机组合。此外,由于舰船装备综合保障技术复杂,涉及专业众多,所以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接口,包括数据接口、工作接口、组织接口等几个方面,要做好接口管理工作,就必须建立接口标准和规范,并将其落实到工程实施的每个环节,才能保证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

3.4舰船装备综合保障信息管理

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军事变革迅猛发展和海型建设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海军舰船装备保障能力的提升对保障系统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依赖越来越大,这要求在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中高度重视装备保障信息的管理和应用,可以说,如果没有保障性信息的支持,装备综合保障工程就不可能取得成效。舰船装备保障性信息包括论证、研制、生产、使用、维修阶段的信息,数据量大且格式不一,要对如此纷繁复杂的数据信息进行管理,其要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注重系统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就是要对整个保障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框架进行规划,保证系统的先进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持续发展,避免建设过程中出现重大反复或者失误。

2)注重基础条件建设。为适应综合保障工程的需要,要配备必要的技术设备,建设适用的网络,开发配套数据库和分析软件,研究信息处理、传输、应用方法等。

3)注重标准化管理。标准化是资源共享的前提和提高信息质量的重要保证。要从系统的应用出发,在系统指标体系、文件格式、数据接口、分类编码、交换格式、名词术语等方面进行标准化管理。

4)注重常态化信息搜集。“搜”集与“收”集,虽一字之差,但体现的是对信息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前者是主动的,是有目的性的,而后者是被动的,是盲目的。常态化的信息搜集工作是信息系统得以持续发挥作用的基础。

5)注重信息有效利用。信息只有被利用才有价值,要建立信息有效利用机制,确保信息在规定范围内的、共享、传递、加工等。

6)注重信息安全管理。舰船装备保障信息包含大量军事秘密,必须切实加强信息安全管控,才能让信息系统成为战斗力的倍增器,而非相反。

4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管理方法

在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管理过程中,需将定量的方法(如系统工程的运筹学和数学分析法)与定性的方法(如经济学、管理学分析方法)相结合,在规划、决策、流程等层面实现有效的控制和管理[8]。

4.1基于小子样的保障需求预测方法

当前,舰船装备维修保障思想正由传统的事后维修、定时维修思想向基于状态的维修思想发展。基于状态的维修,就必须准确掌握装备的技术状态,并预测其发展趋势,从而优化确定包括维修时机、范围、工装、方法、人员、备品备件、技术资料等在内的保障需求,确保最优的维修质量,获得最佳的维修效益。美军已对其新研制的F-35战斗机实施基于状态的维修,据美军估计,维修人力可减少20%~40%,保障规模缩小50%,出动架次率提高25%,保障费用减少50%以上。由此可见,根据装备的技术状态预测保障需求,对于提高维修保障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对保障需求的预测,首先是对舰船装备技术状态的预测。一般而言,对装备技术状态的预测是以装备当前的使用状态为起点,根据已知的结构特性、功能参数、服役条件及运行历史(包括运行记录和以往故障及修复的记录),对未来任务段内可能出现的故障进行预报、分析和判断,确定故障发生的时机和故障的性质、原因及部位,从而确定保障需求,合理地制定维修计划,实现及时有效的维修,保证训练和作战任务的顺利完成[9]。从传统的预测原理出发,基于数理统计、时间序列和神经网络的故障预测方法需要大量数据来建立统计模型或训练神经网络。但对于舰船装备这样复杂的大系统而言,不太可能对其做成批的试验,也无法得到关于重要设备故障的大量数据,传统的预测方法显然不再适用,而需要采用小子样预测方法(工程实践中,一般认为样本容量n小于30为小样本)。在小子样条件下,对装备技术状态的预测,通常采用支持向量机方法(supportvectorma-chine,SVM)。SVM是基于统计学原理提出的一种机器学习方法[10],它是建立在统计学理论VC维理论和结构风险最小原理基础上的,综合考虑了样本误差和模型的复杂度,以及实际风险的两个决定因素,即经验风险和置信范围,有效地解决了复杂性与推广能力之间的矛盾。SVM应用于预测的两大优势在于:一是小样本学习;二是学习能力强。因此,SVM能够在小样本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发掘数据中隐含的分类知识,对未来的故障信息进行状态预测,提高系统的整体预测性能。

4.2半结构化的决策方法

针对各种保障问题做出决策是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管理活动中的一项核心内容,它贯穿于保障工程的始终。决策问题的范围很广,对于能用明确的语言(数学的或逻辑学的、形式的或非形式的、定量的或定性的)给予说明或描述的决策问题,称为结构化决策;对于完全不能用明确的语言给予说明或描述的决策问题,称为非结构化决策;半结构化决策则是介于这两者之间,其特点是决策过程和决策方法有一定规律可以遵循,但又不能完全确定,即局部可以结构化,而不能全部结构化[11]。在舰船装备保障过程中,既存在着可予以量化的部分,如修理设施数量、保障人员数量、技术资料数量等,也存在着诸多无法量化的部分,如人员能力素质、工厂修理水平、机关管理能力、突发故障类型、战时损伤程度等。同时在决策过程中,还会出现许多不确定因素,如引进装备在未形成国内保障能力之前,修理工装和备品备件的引进强烈依赖于国际形势;在大型舰船长达数十年的实际使用寿命中,某些舰载装备的生产线甚至整个工厂都有可能关闭,造成保障资源不足。由此可见,舰船装备保障所涉及的决策问题是典型的半结构化决策过程。对于舰船装备保障这一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的半结构化决策问题,采用得最多的是群决策方法,也就是专家会议法[11],即通过召开有一定数量的专家参加的会议对决策方案的选择作出共同判断。专家会议可以使专家之间相互交流信息、相互启发思路,集思广益,产生“思维共振”,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富有成效的决策成果。因此,在时间和其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运用专家会议法进行决策活动。例如,在舰船装备综合保障的各个阶段均应形成多个方案并召开评审会,由机关、部队、研究院所、工厂等各单位专家形成评审组,由方案提出者各自陈述方案的特点,由评审专家从中筛选出合理的方案。为使得专家会议法作出的决策尽可能客观和科学,还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在会议中将背景情况、相关信息真实地公布出来,使专家掌握真实全面的信息,决不能隐瞒任何影响决策的信息;二是选择的专家必须来源多元化,并具备作出决策所需的知识背景、能力素质和责任心;三是绝不可在会议上作诱导式发言。只有做到始终坚持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不偏不倚、科学决策,才能保证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避免由于决策失误而造成重大损失。

4.3综合保障流程的迭代优化与再造

工程大多投资巨大、影响深远,因而对工程的管理更需要规范的流程作为保证。合理高效的流程对于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而言,更是必不可少的,工程实施的各个环节都有其固定流程,文献[12]给出了综合保障工程中的多个流程图。就宏观而言,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的实施也须遵循流程,如图1所示。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活动主要包括舰船装备保障性要求确定、舰船装备保障性分析与设计、舰船装备保障系统设计、舰船装备保障系统的建立和维护、舰船装备使用保障和维修保障、舰船装备综合保障管理等活动。舰船装备综合保障过程是在不断迭代和优化的过程中。从大的循环来看,通过对装备保障活动(舰船装备使用保障、维修保障、保障性及保障系统的试验评价等)实践进行评价和总结,不断调整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分析输入,从而实现装备综合保障的优化;从小的循环来看,通过装备使用保障和维修保障实践,不断改进保障系统,实现保障系统的优化建设。舰船装备综合保障是一个发展着的动态过程,与海军战略和科技发展紧密相关。随着海军装备跨越式发展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装备综合保障传统工作方式和业务流程受到了巨大的冲击[13]:一方面,信息技术的运用缩短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和精度,扩大了业务范围的覆盖面和信息的交换量,必然带来保障流程变更的内在需求;另一方面,新军事变革和海军战略转型使得舰船装备综合保障的任务发生了变化,需要改进流程来适应这种变化。当现有流程不符合现代装备保障需求、无法满足保障目标时,就需要考虑保障流程再造问题。舰船装备综合保障流程再造应以提高综合保障能力、实时保障能力、精确保障能力、远海保障能力为目标,以建立组织领导机构、梳理现有流程、分析存在问题、建立新的流程、对再造后的流程进行评估、组织实施为程序。

5结语

装备管理论文范文2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教育装备管理信息化、现代化现状及反思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暨《“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正式颁布,《纲要》在保障“到2020年国家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等战略目标的措施中,明确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制定学校基础信息管理要求……”(《纲要》第四部分第十九章第六十一小节)。

教育信息化首次上升为国家战略。

一、教育装备管理信息化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地位

随着教育现代化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加快,教育管理信息化逐步取代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

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是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教育装备管理系统是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子系统,是实现教育装备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前提和基础,是衡量各地教育装备工作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必须重视教育装备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打好管理信息化的基础,只有管理信息系统的根深,才有教育信息化这棵大树的叶茂。

二、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信息化现状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市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地改善,各种现代教育技术设备逐步在中小学校园的普及率不断增加,如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设备、闭路电视系统、校园智能广播系统、数字实验室、语音教室、电子阅览室等等,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已成为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辅助工具,而地方教育装备管理部门及学校对教育技术装备的信息化、现代化管理却没有随着教育现代化和装备信息化的发展而同步发展,管理手段相对落后与装备事业快速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1、装备资产管理方式大都停留在手工制作状态,显得极其陈旧、落后,账目混乱、资产流失浪费现象明显小论文,各项教育技术装备数据统计工作困难,无法及时了解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装备状况,影响教育管理决策和各项具体工作的实施。

教育装备资产是学校从事教育教学正常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也是各类评估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各种教育教学设备设施的建设、配备都要按照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实施。庞大的教学物资要按一定的标准分类登记、建立财产账簿,并动态反映其状况,是个繁重的工作。而目前我市各级各类学校基本采用传统手工或电子表格方式记账,出现很多弊端和不足:

①、装备资产数量品种规格不易查询,修改不方便、很难统计,对采购决策不能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②、记账不规范、不完备、不连续,账目数字不准确,差错多,账物不符、有账无物,无账有物现象普遍。

③、传统纸质资产账簿携带不方便,保存困难易损坏。

④、不能动态的反映财产当前的状况。如某些教学仪器暂没在指定存放地点,被相关人员借用、维修或决定报废处理,账簿上无法立即体现,装备管理员总要到处翻阅其他相关记录,才能得知其去处。

2、各级学校及装备部门不采用管理信息系统,很难对教育装备过程实现科学、高效、透明的管理,对装备管理工作情况的信息掌握比较滞后。

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各学科的教学都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管理工作更加繁重复杂多样,以实验教学为例,有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探究性实验,有学科教材要求必做实验也有兴趣小组自选实验,而每个学科也不止一个实验室与准备室,以后还有虚拟实验室,涉及到的管理流程和常规记录非常多,教师要填写实验计划、教学日志、实验通知单、要对实验室进行安排,实验结束后,老师要进行实验确认记录实验完成情况,以后还要进行实验开出率统计等等,这些都需要任课老师和实验教师密切联系,采用传统手工管理模式,任课老师频繁到各个实验室了解实验仪器情况、填写各种表册,效率低,随意性强,而一旦某个计划有变,又应对缓慢。虽然实验管理人员忙前忙后,但是学校领导对实验教学情况和管理人员的具体工作还是比较模糊,总要等后面汇报才清楚。

3、采用手工管理的教育装备管理档案资料建立不完整规范、记录不连续详实,搜集整理保管困难,无法真实反映装备管理状况,装备管理信息资源无法共享。

教育装备管理资料档案类别和内容多,范围广,涉及各个学科小论文,是教育装备管理工作的宝贵财富,是装备管理工作情况和成绩的重要载体,也是各级教育部门检查的重要内容。以理科实验室为例,除了装备资产档案外,有实验室管理与建设的各种标准、规章制度等相关文件及材料;实验室人员学历,岗位职责及进修、培训记录;常规管理工作中的仪器借还、赔偿、保养、维修、报损登记,自制教具作品材料;实验计划、实验日志、实验通知、实验活动记录、实验科研成果、实验考试、实验总结等各种教学资料。如此繁杂的档案资料不采用无纸化、网络化管理导致教师和管理人员对装备管理的标准和规范学习滞后,不系统全面;设计填写繁杂、零碎的各种帐表册、记录费时费力,工作量大,负担重,久而久之也就不重视,常常做了大量的工作,没有留下完备规范的文字记载。每到教育管理部门检查工作时就仓促临时找人赶材料、补记录,常常搜集整理不合要求规范、内容不完整准确,缺失大,并且前后矛盾,互相无法印证,造成教育管理部门不能客观的评价其真实工作情况,管理人员自身又觉的委屈。

4、教育装备管理人员信息化观念仍然比较落后、掌握信息技术的水平差异大,信息化利用率低。

教育装备管理要做到现代化,必须需要一支理解教育装备理念,具有学科专业水平、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并且相对稳定的队伍去实施操作。但是长期以来,学校的领导对于装备管理信息化的认识还不到位,观念滞后,承担管理工作的人员大都年龄结构偏大、教育装备管理观念和理论比较贫乏,知识和技能更新更是跟不上设备的更新,计算机应用能力低下,有些甚至是“机盲”,对办公软件都还不熟悉,各级部门对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指导、培训和管理又不足,除了学校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其他人员还是习惯于传统手工管理模式,要能较好运用教育装备系统心有余力不足,懒怠畏难情绪严重。

5、教育装备管理信息标准不完备,缺少一套完整的装备管理信息标准和网上信息交换规范,从省市县到学校教育装备管理系统纷杂,缺乏一个规格化的、系统化的统一完善系统。

由于缺乏一套完整的教育装备管理信息标准,目前许多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均根据各自工作的需要采用相应的管理信息,这些信息不仅不规范、不完整,且互不兼容,难以进行信息交流。目前使用教育装备统计软件得到的统计信息与教育主管部门统计信息无法吻合、兼容,常常产生矛盾。

由于缺乏一套统一完善的软件设计规范,个别学校使用的教育装备管理系统,如图书自动化管理系统,存在多个版本,兼容性差小论文,实验装备管理软件设计灵活性不够,扩充性和开放性较差,对技术发展和教育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差,根本不能得到长期稳定的应用。适合网上应用的软件较少,目前大多数软件的应用局限在单机或小型局域网上,缺乏在大型网络上(如办公网、校园网)应用的软件。

三、教育装备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信息化、网络化

1、管理方式、手段跟不上会造成装备管理水平逐步滑坡,成了实现教育装备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障碍。

相对于学籍、考试、办公等其他教学管理系统都正逐步成熟,而教育装备管理系统尚未起步,信息化管理现状不容乐观,随着教学管理工作的繁杂多样,在信息高速公路时代,计算机及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将办公自动化手段应用到学校教育装备管理工作中是必然的趋势。

2、推进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工作信息化,建立教育装备信息化管理系统,搭建省、市、县、校统一的智能化、网络化教育装备管理软件平台已迫在眉睫。

装备管理论文范文3

所谓Savant技术,其是一种对物联网当中的物品电子编码的相关数据进行传送与管理的分布式网络软件。Savant技术始终处在Internet与阅读器之间,而其主要的任务即是对阅读器的协调,对数据的校对、传送与储存,以及任务管理。一般情况下,Savant技术的实现首先就需要阅读器将电子标签上的信息读取出来,然后将其发送到Sacant之中,然后Savant再做相应的处理。从整体上来看,Savant具有对数据的平滑、校验以及暂存等功能。经过Savant处理后的数据传送到In-ternet之后,将更具精准性[1]。

2、信息智能分析与控制技术

所谓信息智能分析与控制技术,即是通过对先进软件技术的应用对各种物联网信息进行快速处理与海量存储,并且将处理的结果及时的反馈于物联网的各种控制部件当中。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模糊意识、人工智能以及云计算技术等都能够满足物联网的海量信息处理需求。

3、在通信装备管理中的应用

3.1库存通信装备管理

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下,人们通过对各种技术与设备的利用,有效的实现了对通信装备的识别、定位以及跟踪等。而如果将其应用在库存管理中的话,不仅能够实现对每一个装备的高效管理,同时还能够有效的管理与监控通信设备的入库与出库等具体的环节。具体而言,在入库时,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对其装备进行信息的采集与录入,并且通过软件的利用,可以在固定的位置存储装备。而在出库时,则可以对其进行登记,并实现对整个装备存储过程的监控与管理,达到了预防丢失、保证安全性的效果。显然,在这样的环境下,针对于通信装备管理的水平必然将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3.2通信网络管理

无线网、有线网以及计算机网等,即是现代通信网络的主要内容,其所涉及的装备种类不仅数量多,而且技术体制极为复杂,配置也高度分散。基于这样的情况,通信网络的管理俨然较困难。那么,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将以更加透彻的感知、更加深入的智能化以及更加全面的互联互通方式来对各类通信网络进行管理。所谓更透彻的感知,即是通过嵌入在通信装备中的RFID技术与各类传感器的应用来对通信频率、数据流量、温度以及误码率等信息进行实时的感知,并对其进行快速的分析与处理[2]。所谓更加深入的智能化,即使指通过先进技术的应用来对复杂的装备运行数据信息进行良好的处理,并依据预设的参数来对各类管理以及警告信号进行自动的传递,从而形成决策,在联动相应处理预案的同时,第一时间通知相应的装备维护管理人员对通信网络的运行进行合理的干预、对突发故障进行紧急处理等。所谓更加全面的互联互通,即是通过互联网系统来实现各通信信息的分析与处理、交互与共享以及实时的监控。同时,还能够对在网运行通信设备进行远程调度与远程管理。

4、制约物联网技术应用的主要因素

4.1标准体系问题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物联网技术得到了积极的研究与应用,但对其的研究并没有形成一种统一的标准。在这样的情况下,物联网技术的利用价值就很难得到广泛的认同。同时,因为物联网标准体系不够健全,致使针对其的研发工作缺乏规范性,而对其的使用也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存在着移植困难的现象。显然,只有进一步完善物联网的标准化体系,才能够让物联网技术在更多的领域中将自身的作用充分展现出来。

4.2承载网的实现问题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目前我国很多领域都逐步建立起了专用的信息网络,但从本质上来说,大多数信息网络依旧属于单一的IP网。显然,这样的网络根本无法满足物联网对承载网“资源可知、安全可信、可控、可管”以及支持多种技术模式的要求。因此,应该充分对新型分组交换技术的下一代网络(NGN)进行实际的部署与应用。只有这样,承载网无法满足物联网要求的问题才能够在根本上得到解决。

4.3军事安全问题

众所周知,物联网技术拥有极强的信息获取能力,能够实现对任何信息的扫描、识别及阅读。显然,目前很多领域在信息安全工作的开展上并不够完善,其信息很容易被泄露,而一旦泄露出去被不法分子所利用,那么通信的安全必然将受到严重的威胁。而诸如政府、部队等政治性领域而言,其军事通信安全如果受到了威胁,则很有可能对社会、国家的安全带来严重影响[3]。因此,必须不断的提高物联网系统的安全性,旨在让通信安全得到有力的保证。

5、结语

装备管理论文范文4

本系统方案设计采用B/S模式的三层体系结构,在SQLServer2000平台上设计开发,综合运用基于Web的中间件技术、应用集成技术、数据库及数据仓库技术、JSP技术、XML技术等实现系统功能。

2系统功能设计

本设计方案系统功能按用户权限,在Web浏览器可分成3种功能:一是普通用户(可以不登陆)可以实现气象技术装备许可证查询功能,查询生产厂家信息,气象装备目录信息,气象装备用户信息,气象装备许可证颁发记录档案;二是注册用户可实现基本气象技术装备许信息查询功能外,还可以进行可证申请和办理进度查询;三是系统管理用户进行数据录入、修改和变更,确保系统信息准确可靠,实现对各种气象技术装备许可证信息录入、修改、变更知识库的管理。系统功能按知识库和系统管理设计,可分为知识库管理管理、知识库查询和许可系统管理3个功能模块。系统模块设计包括:创建信息录入模块、信息统计模块、评估分析模块、到期自动提示模块和信息存储管理模块;设计许可证管理信息表;设计特定名称自动索引功能,特定名称索引不少于10种以上;设计许可证信息的快速查询和统计分析功能模块;设计装备许可证相关材料的打印功能模块。依据上述系统的功能设计方案,系统功能模块主要分为以下3个专题。

(1)创建气象技术装备使用许可证评估的知识库。主要从气象装备性能、业务运行率、观测数据质量、厂家的生产能力、市场占有率、售后服务、维修能力、技术升级情况等多方面对以往许可证评估管理的技术文档统一收集,集中管理,长期保存,归档整理,形成一套适用于现阶段使用许可证评估业务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对现有使用许可证评估管理的业务需求进行分类深入研究,实现各类技术文档的无纸化归类管理,电子信息化管理。

(2)创建气象技术装备使用许可证信息检索系统。支持强大、灵活的信息检索功能,可以自定义信息检索、组合条件信息检索、快速定位查询检索及模糊查询检索,以图表产品的形式显示查询统计、分析评估的结果。

(3)创建自动判定许可证有效期的关键算法,设置首页自动提醒功能。形成各类气象装备使用许可证评估的知识库,集中展现和反映各设备厂家的整体研究实力和水平,供技术人员共享,提高自身水平;创建自动录入、查询、统计和分析评估信息管理系统,提高监督透明度;实现许可证有效期自动判定算法和提醒,提高装备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3系统数据库表设计

3.1数据库表需求分析

我国气象技术装备主要包括地面常规气象观测仪器,高空探测设备及其探空器材,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自动气象站,闪电定位仪,土壤水分观测仪,气象卫星,大气成分观测仪等等。所有这些气象装备均有确定的名称、规格、型号,气象装备生产厂家也相对固定,气象装备的建设标准、业务使用规定和考评方法都有标准规范,因此可以将这些信息归类到相应的字典表里面。系统主要实现对所有气象技术装备许可证申请、审核、发证、续期申请、终止的全程跟踪管理,必须将每次申请材料和审核批准文档详细记录在许可证信息表,形成每一种气象技术装备的详细行踪表。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气象技术装备许可证都有使用期,本系统数据库还需要设定气象技术装备续期申请数据信息表。

3.2气象技术装备数据库表的组成

(1)气象技术装备字典表:用于记录所有气象技术装备的详细信息,包括装备设计功能信息和简捷业务说明等,可按天基、空基、地基和海基分类;也可以按遥测、遥感和接触分类。

(2)生产厂家信息表:记录气象技术装备生产厂家的详细信息。

(3)气象技术装备用户表:登记所有用户的信息。

(4)全国业务台站站点表:记录气象技术装备业务使用站点信息。

(5)气象技术装备许可证行踪表:记录每一个种气象技术装备申请、审核、批准、终止详细文档信息。

(6)气象技术装备表:记录该装备身份信息(含名称、型号、仪器号码等)、生产情况,销售情况、业务运行数量、仪器性能状况、业务质量情况、故障记录、检定情况、装备评估。

4系统实现

本文设计的系统开发语言环境基于当前主流的Microsoft公司的可视化编程VisualStudio2010开发环境和面向对象,运行于.NETFramework之上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VB或C#。系统软件开发使用Microsoft公司提供的可视化高级程序设计语言,采用中间件技术、数据仓库技术、数据图表等成熟的软件开发通用技术,进行功能模块编程,最后系统编译联调,实现气象许可证评估信息的自动化录入,按需进行检索、查询、统计、分析、打印等功能。本文在对全国气象技术装备许可证信息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基础上,利用SQLServer2000数据库和XML格式表建立装备许可证信息管理系统的服务器端核心数据库,管理装备许可证所有数据信息和装备一般属性信息(包括厂家、名称、型号、定型材料、应用评估等数据),以Web为平台在网络上所有气象技术装备许可证信息及一般属性信息,从而实现全国气象技术装备使用许可证息管理的网络化共享服务。

5结束语

本管理系统设计与原有的气象技术装备许可证信息管理相比,有以下5个方面的改进:

(1)实现各类技术文档的无纸化归类管理,电子信息化管理,大幅度提高了自动化管理水平;

(2)系统中各类气象装备使用许可证评估的知识库,集中展现和反映各设备厂家的整体研究实力和水平,供技术人员共享,可大幅度提高自身技术人员技术水平;

(3)使用电子化信息管理系统,提高气象装备质量监督透明度,规范化管理使用许可证评估业务,提高业务水平;

(4)实现许可证有效期自动判定算法,提高装备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生成的统计分析产品可为厂家技术升级提供依据,为各级管理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装备管理论文范文5

1、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2、论文摘要和关键词。

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而不应是各章节标题的简单罗列。摘要以500字左右为宜。有时还需附上英文的论文摘要。

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5个。

3、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

4、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5、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

6、结论。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

7、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

而参考文献是人们长忽略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

参考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

8、附录。包括放在正文内过份冗长的公式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数学工具、重复性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

毕业论文标准格式:格式及排版

1、论文份数:一式三份。一律要求打印。论文的封面由学校统一提供。纸张型号:A4纸。A4210×297毫米。页边距:天头(上)20mm,地角(下)15mm,订口(左)25mm,翻口(右)20mm。统一使用汉语:小五号宋体。分割线为3磅双线。

2、论文格式的字体:各类标题(包括“参考文献”标题)用粗宋体;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摘要、关键词、图表名、参考文献内容用楷体;正文、图表、页眉、页脚中的文字用宋体;英文用TimesNewRoman字体。

3、字体要求:

(1)论文标题2号黑体加粗、居中。

(2)论文副标题小2号字,紧挨正标题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

(3)填写姓名、专业、学号等项目时用3号楷体。

(4)内容提要3号黑体,居中上下各空一行,内容为小4号楷体。

(5)关键词4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黑体。

(6)目录另起页,3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仿宋,并列出页码。

(7)正文文字另起页,论文标题用3号黑体,正文文字一般用小4号宋体,每段首起空两个格,单倍行距。

(8)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4号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与正文字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三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四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五级标题:标题序号为“①”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9)注释: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0)附录: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1)参考文献:另起页,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2)页眉用小五号字体打印“XX大学XX学院XX级XX专业学年论文”字样,并左对齐。

测绘论文的范例欣赏:

论文摘要:测绘装备知识产权贯穿丁测绘装备工作的全过程,对测绘技术发展和装备建设起着重要的保障和推动作用。本文在分析装备知识产权现状的基础,提出了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应对措施,包括发展的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对策。通过本研究,试为测绘装备知识产权长远规划的制定,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和参考。

论文关键词: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发展战略

1引言

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是指在测绘装备业务活动中,依法获得、维持和使用测绘装备知识产权,以及维护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合法权益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和管理活动。其基本任务是建立和完善与测绘装备工作相适应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及配套措施,促进测绘装备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测绘装备知识产权贯穿于测绘装备工作的全过程。认真做好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对于激励测绘技术的创新与避免重复研制,降低测绘装备的采办费用、缩短测绘装备的采办周期,促进测绘装备科技成果向战斗力的转化,保护发明单位和发明人的合法权益,推动装备知识产权为国防建设、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在分析当前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现状的基础上,研究并探讨了今后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应对措施。文中提出的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对策,仅供大家存实践中讨论参考。

2现状与需求

西方发达围家十分重视装备业务领域的知识产权工作,它们不仅建设有比较齐全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相应工作机制,装备知识产权工作为其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发挥了很好的促进推动作。例如,美同为了做好装备科技成果的保护丁作,不仅制定了《美国国防部国内技术转移(TechnologyTransfer)条例》等相关法规,而且还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技术转移工作体系,从法律法规制定、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职责分工到考核监督等方面周密安排,以知识产权管理贯彻全过程,为其技术转移提供全程服务和保障;为了适应周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美周不断调整其装备知识产权政策,适时出台了《美国国防部合同知识产权问题指南》,强化了知识产权在装备业务领域中的作用,促进了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的相互结合,充分激励了装备业务领域的技术创新。再比如俄罗斯,近年来加强了装备知识产权的管理,目前,已与独联体、印度、以色列、意大利、法国等国家签署了军事技术合作领域中的装备知识产权保护协议;关于军用、专用和两用科学研究、试验设计和工艺技术工作成果,俄罗斯通过总统令、政府令、司法令等,对其“法律保护”、“保护国家利益”、“家登记”、“使用机制”、“利益分配准则”、“建立保护系统”、“推进知识产权产业化”等各方面作出详细的相应规定,装备知识产权工作被摆在国家利益的位置上加以重视。

相对西方发达囝家,我国在装备业务领域引入知识产权制度时间不长,但也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十五”以来,依据国家知识产权的有关法律,结合装备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我国在装备知识产权工作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例如,颁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国防专利条例》和《关于加强国防科技工业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法律法规,加强了装备知识产权法规制度的建设;以宣贯《国防专利条例》为主的定期装备知识产权业务培训活动,加大了装备知识产权的宣贯培训力度;初步建立了三级国防专利管理体系,形成了一支国防专利受理、审查、管理专业工作队伍,指定了数十家国防专利机构,加强了装备知识产权的重点示范作用。诚然,我国的装备知识产权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为装备知识产权的意识比较薄弱,管理人员运用知识产权管理手段的能力不强,法规建设、人才培养和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的水平亟待提高等等。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知识经济向纵深发展,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日益凸现,“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要求我们要把知识产权工作摆在战略的地位高度重视j。“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间,测绘装备建设与技术发展的新形势,对知识产权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紧跟形势的发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及早启动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的各项工作,及时制定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发展规划,尽快建立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机制和管理规章制度,尽力建设测绘装备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队伍和工作基础设施,“依法管装、依法治装、依法建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形势发展的需求,才能更好地推动测绘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发展对策

3.1明确战略总体思路

笔者以为,“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间,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应当依据国家知识产权的有关法律,围绕《围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总体部署,以测绘技术发展和装备建设的需求为牵引,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统筹规划、分解实施,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着力提升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与管理能力,努力推动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

统一领导、分工负责:是指领导体制要按照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方式进行,各部门、各单位要严格按照工作的整体布局,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好责任范围内的各项工作。

统筹规划、分解实施:是指工作模式要按照统筹规划、分解实施的方式进行,应当加强顶层设计、通盘考虑、全面规划,按照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责任部门,分解成若干专项任务,分别完成计划项目的论证、研究与建设。

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是指工作步骤要按照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方式进行,各部门、各单位应当按照统一的要求整体推进项目研建的实施工作,对某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以及难度较大的问题进行重点突破,以点带面、促进整体的推进。

3.2制定战略基本目标

笔者以为,“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间,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的发展应当建立两个阶段目标:

(1)到2015年,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应该做到从无到有,取得长足的进步: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比较健全,保护与管理工作的政策水平、执法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实现突破,形成一些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专业知名品牌;人才队伍初具规模,装备知识产权的工作能力得以较大提升。

(2)到2030年,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初具规模,能够较好地满足测绘技术发展和装备创新的需要:建立测绘装备知识产权法规制度体系以及保护与管理工作体系,建设一批测绘装备关键技术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夯实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基础,打造一支规模适度、素质较高的知识产权人才队伍,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的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显著提升,为增强国家科技实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3.3加强战略重点建设

笔者以为,“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间,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的发展重点应放在六大建设上:

一是测绘装备知识产权法规体系建设。装备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必须依法进行,健全的法规体系是开展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的前提条件。本项任务的实施,将有利于构建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制度有效运行的法律环境,全面提升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

二是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设。解决知识产权管理与装备采购、保障和项目管理“两张皮”的现象,实现知识产权管理与装备采购、保障和项目管理的衔接与融合是装备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的目的所在。本项任务的实施,将有利于完善测绘装备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促进测绘装备创新发展工作中的作用。

三是测绘装备关键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建设。掌握测绘装备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是推动测绘装备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本项任务的实施,将有利于建立以自主知识产权获取和保护为导向的测绘装备创新机制,在测绘装备关键技术领域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从而掌握测绘技术发展与装备建设的主动权。

四是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纠纷处理机制的建立。加强装备知识产权纠纷处理,是提高装备知识产权保护能力的需要,也是建立装备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长效机制的需要。本项任务的实施,将有利于提高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纠纷处理能力,有利于增强测绘装备知识产权权利主体应对纠纷的能力,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测绘装备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五是测绘装备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建设。装备知识产权信息的传播和利用,对于装备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具有支撑性的作用。本项任务的实施,将有利于打破条块分割、相互封闭、重复分散的装备知识产权信息利用格局,建立装备知识产权信息共享机制,促进装备知识产权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六是测绘装备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培养装备知识产权人才是实施人才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保障装备知识产权工作有效开展和创新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本项任务的实施,将有利于造就一批专业配套、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测绘装备知识产权专门人才,增强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4落实战略措施制度

笔者以为,要想把发展对策落实为具体的业务工作,必须加大《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及其他法律法规的宣贯力度,通过贯彻落实《纲要》,提高测绘业务领域知识产权的法制意识,增强测绘业务领域知识产权的法制观念,正确认识知识产权工作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把测绘装备建设和知识产权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装备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的支持、服务和保障作用。必须加紧建立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周密安排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的具体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职责分工、考核监督等项工作,加强测绘业务全面建设与知识产权工作的协调和统一管理,提高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的管理水平和保障能力。必须加快测绘装备知识产权人才队伍的建设步伐,建立吸纳、选拔、培养优秀青年人才的机制,利用国家相关教育环境,坚持定期培训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在职培训,培养造就一批知识面宽、基础知识扎实、知识产权意识敏锐、创新思维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加强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的经费投入与基础设施建设,逐步解决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滞后于装备信息化建设、滞后于测绘全面业务建设的现实问题,建立与装备现代化建设需求相适应的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和保障体系,切实提高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的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

装备管理论文范文6

信息化条件下,随着我军高新技术装备不断列装部队,装备管理急需大量高素质人才,为院校教育带来新的要求和挑战。本文提出了信息化条件下构建部队装备管理教学训练系统,分析了部队装备管理教学训练系统的任务特点、功能需求等,对相关指标进行了优化,科学设计了系统的功能模块。

【关键词】信息化;装备管理;教学训练系统

军队院校是培养部队装备管理人才的主阵地,院校教育是部队装备管理人才成长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为构建有利于高素质部队装备管理人才成长的教学环境,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优势,需要在院校教学领域建设“部队装备管理教学训练系统”,为人才培养提供多样化、系统化、生动化的训练与学习手段,不断增强部队装备管理教学训练水平。

部队装备管理教学训练系统的功能设计,需要结合多媒体教学训练软件的特点,满足部队装备管理的实际需求,着眼于培养“素质能力型”部队装备管理人才。在设计整个系统功能时,应把握三点:第一,要考虑部队装备管理技术性强、知识理论水平要求高的特点;第二,要兼顾部队装备管理技能要求高,注重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特点;第三,要考虑教与学的关系,科学定位教员在系统中应发挥的作用。综上所述,部队装备管理教学训练系统主要设置理论学习、单项技能训练、网上模拟组训等功能模块。

1 理论学习

理论学习模块设置的主要内容是部队装备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采用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呈现。主要目的是使学员掌握部队装备管理的相关理论方法,对部队装备管理工作有个直观的、总体的认识,为将来到部队任职打下扎实的理论功底。具体内容包括:

1.1 部队基层各级担负的装备管理职责

主要包括部队基层组织的一般组织结构,以及在该组织结构中排长、连长、指导员、营长、教导员、助理工程师等管理岗位所担负的装备管理职责。

1.2 部队装备管理的基本流程

主要是不同岗位角色在装备供应管理、装备动用管理、装备维修管理、装备经费管理、装备战备管理、装备安全管理、战时装备管理等7项部队装备管理工作中的一般管理流程。

1.3 部队装备管理运用的主要法规制度

按照纵向划分为“三个层次,四个门类”。三个层次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中央军委会同国务院;各总部、军兵种和军区。四个门类是:军事法律;军队法规;军队行政法规和军队规章制度。部队装备管理主要运用的法规制度有:《中国人民武器装备工作条例》;《中国人民装备管理工作条例》;《军械装备管理规定》、《装甲装备管理规定》、《车辆装备管理规定》等专业装备管理法规;《内务条令》、《基层建设纲要》等与部队装备管理相关的法规。

1.4 部队装备管理的技术方法

主要包括军队部队装备管理的一般原理、原则、技术方法等内容。

2 单项技能训练

单项技能训练模块设置主要是针对部队装备管理岗位任职需求,选取部队装备管理主要工作的典型管理场景,将二者进行有机组合形成部队装备管理技能训练的基本任务想定,然后由学员运用部队装备管理学科相关理论完成所选任务,主要检验学员对部队装备管理相关理论的掌握程度,锻炼学员部队装备管理的实践能力,为下一步部队任职打下坚实基础。

(1)管理岗位选择。要求学员从排长、连长、指导员、营长、教导员、助理工程师等管理岗位中选定一个岗位,作为单项技能训练所充当的角色。

(2)管理场景选择。主要选取部队装备管理工作中常见的管理场景,共有装备接装、装备动用、装备训练、装备换季、装备修理、装备输送、装备教育、车场日、装备退役报废等9项。

(3)单项技能训练。结合选定的岗位和管理场景,要求学员结合所学管理理论,运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进行单项技能训练,使其迅速掌握岗位职责和具体管理流程,提高管理实践能力和素质。

(4)方案和训练水平评估模块配合单项技能训练模块使用,主要对单项技能训练模块中制定的计划方案进行评估,以及评定学员单项管理技能的训练水平。

(5)网上交流与监控模块配合单项技能训练模块使用,实现教员与学员的交流互动、成绩评定与学习效果分析、训练过程实时监控等功能。

3 网上模拟组训

网上模拟组训模块设置主要是依托校园网,根据综合训练任务和参训人数,编组若干建制管理机构,要求学员综合运用管理的各项技能,进行部队装备管理联网训练,锻炼学员在大项任务中的组织协调能力、管理控制能力和应急处突能力,提高学员在部队装备管理中的综合能力及心理素质。(1)管理机构编组。依据参训人数,主要可编组为建制排、建制连、建制营等机构。

(2)综合训练任务选择。主要设置在部队装备管理中涵盖面广、管理难度大的训练任务,共有野外驻训装备保障、装备战备等级转换、综合演习装备保障、战争行动装备保障、非战争行动装备保障等5项。

(3)联网训练。由建制机构与综合训练任务有机组成联网训练任务,参训人员担任不同角色,制定完成任务的计划方案,进行人员分工和组织协调,共同完成训练任务。在演练整个实施过程中,随机设置突况,要求相关人员进行处置。

(4)方案和训练水平评估模块配合网上模拟组训模块使用,主要对联网模拟训练模块中制定的计划方案进行评估,以及评估整个模拟训练的训练效果。

(5)网上交流与监控模块配合网上模拟组训模块使用,实现教员以岗位角色参与训练、教员以导演身份指导训练、训练过程实时监控等功能。

总之,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渗入到军队院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对传统教育目标、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评价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变革。部队装备管理学科教学改革正逢其时,部队装备管理教学训练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具有广阔前景,是构建新型充满活力的崭新部队装备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质量新飞跃的最为现实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丽娟,王哲光,孙西超.现代教育技术对传统教学模式影响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9).

[2]谢幼如.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

[3]部队武器装备管理学[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

装备管理论文范文7

〔关键词〕装备MRO;知识管理;装备MRO知识管理系统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3.05.013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05-0056-04

1研究背景和意义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装备维修管理面临着变革管理模式以适应新经济环境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大量运用于装备制造业,以高新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现代装备,正朝着集成化、大型化、高速化、自动化和技术精密化等方向发展,其结构越来越复杂,功能越来越完善,自动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但装备的计划、设计、使用、维护、修理等所需的装备管理体制与技术水平却不相适应,依旧停留在传统的维修管理阶段。

长期以来,尽管学术界对知识管理的讨论沸沸扬扬、如火如荼,但大部分都将重点放至企业管理范畴,而对装备采办及维修保障活动却鲜有关注;反之,我国大型装备维修保障服务信息化管理在设计和制造阶段研究成果颇丰,维修和维护阶段的信息化研究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而鲜有人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对之进行研究和探索。高技术大型装备陆续研制成果,有关装备的使用、管理、维修、退役、报废等方面的知识日益增多,而对装备维修保障服务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随着装备保障服务要求的增加,一方面,装备维修难度日趋增大;另一方面装备维修知识大量涌现,客观上也要求必须大力加强装备知识管理。大型装备MRO(Maintenance,Repair and Operations) 即装备的维修、维护、运营管理不同于一般的装备MRO管理。一般的武器装备结构简单,管理活动相对比较单一,而现代高技术大型装备的技术、结构十分复杂,使用和维修这些高技术装备,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如果对这些装备知识不加强管理,实现知识共享,则装备维修(维护)人员就很难在一定时间内熟悉并掌握相关知识,从而影响高技术大型装备效能的发挥。

如何通过科学保障,提高有限资源的使用效益;如何从知识管理角度对大型装备MRO进行创新管理,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又较难解决的重大课题。加强大型装备MRO的知识研究,对大型装备运行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建立装备运营知识共享系统,以获得质量、成本、速度及可维修性、可靠性等竞争优势,提升装备保障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1]。

2大型装备维修保障服务研究现状

装备维修保障服务管理是为了实现装备维修的目的,应用各种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与实际方法对装备维修工作进行的指导、组织、指挥和控制等一系列的活动。

20世纪70年代,维修工程、维修性工程等理论的发展与成熟使得美国从根本上改革传统的大型装备维修保障服务。同时启动的CALS(计算机辅助后勤保障)项目,试图解决武器装备发展和技术复杂程度增加带来的装备技术文件多、数据获取难和维护费用过高等问题,加快装备及其备件的采办、维修速度,降低国防开支,提高武器装备的可靠性和战斗力[1]。我国装备维修保障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维修理论、维修管理、维修技术进行全面改革,并迅速地开始工作。尽管我国装备维修保障在管理模式上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但部分机构对装备维修工作仍以手工管理为主,辅以简单的数据库相结合模式,存在装备维修信息收集时间长、统计汇总速度慢、分析方法滞后、资料保管手段落后,查询跟不上等诸多问题,迫切需要一个完整独立的管理系统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管理。

装备MRO管理是通过协调维修过程中的关系以及人力、物力、财力的分配,充分利用信息、时间、空间,对维修过程各个环节进行预测、调节和检验,增强了装备维修系统的功能,为保证最佳的维修效果和取得最优的管理效益打下基础。它不仅需要像美国CALS项目那样涉及装备备件的采办以及装备全寿命信息的支持,且还需要装备全系统全寿命周期过程的知识管理。

3研究方法和内容

31研究方法

本文注重理论方法和实践应用相结合,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调查法、比较研究法和原型系统法等。其中,文献调查法主要用于通过对大型装备维修保障领域相关专业资料的阅读和理解,抽取重要概念术语用于大型装备MRO领域知识分类和大型装备维修领域本体的构建和填充。比较研究法主要用于分析和比较现有装备维修系统的相关形式模型、分析不同建模技术的思想和原理、分析领域知识本体的不同构建方法等。原型系统法,即通过开发文献资源加工、知识获取、知识仓库构建模块以及基于Web Services的大型装备MRO知识管理系统等来验证相关技术方法的集成和可用性。

32研究内容

本文将知识管理应用到大型装备MRO管理中,处理大型装备MRO服务过程中所获取的知识数据,建立相应的装备MRO知识仓库和知识地图,对各种装备维修、维护、运营信息合理分类、准确定位,挖掘已存储的知识,以全系统、全寿命周期的多维度视角加以利用并进行知识交流,从而研究大型装备MRO知识管理系统体系结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运用集成信息系统结构的思想,从组织人员、知识内容、业务流程与信息技术4个层面构建装备MRO知识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

(2)从装备维修、维护、运营3个服务层次进行知识分类,建立大型装备MRO知识仓库和知识地图,改进搜索策略,提高搜索速度。

(3)探索知识发现在装备MRO知识管理中的应用,使用回归预测算法着重研究装备MRO知识管理系统的知识挖掘和预测建模。

(4)实现装备MRO的知识共享,增加了知识可利用性,提高装备维修效率,缩短装备维修活动的反应时间和维修周期。

4大型装备MRO知识管理系统研究

41大型装备MRO知识管理系统体系结构

装备MRO知识管理是以大型装备为主要对象的知识管理系统,我们从装备维修、维护、运营3个服务层次,为不同的组织单位建立互相兼容的装备MRO知识管理系统。在建立系统时,构建一个共享数据仓库和各单位单独的业务数据库,各单位之间通过Web Services技术来实现装备MRO知识共享。初拟基于Web Services装备MRO知识管理系统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42大型装备MRO知识管理系统的知识获取

知识获取是构建知识仓库的首要任务,获取完整正确的装备MRO知识是实现装备MRO知识存储和共享的前提[2]。

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因此我们从两方面进行装备MRO知识获取。一方面,针对显性知识即对现有的装备设计数据、试验数据以及现场使用保障数据等,通过人工获取方式,对其进行抽取归纳、整理、分类等,从而图1大型装备MRO知识管理系统体系结构

得到其中的显性知识,或将隐性知识显性化,最终通过数据库管理软件SQL Server进行数据录入存储。另一方面是对隐性知识的挖掘和捕获,如研究部门或雇佣专家在内部创造和开发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创新及装备使用过程中用户的反馈信息进行归类、分析和提炼,由知识工程师负责采集、分析、验证并获取有效知识,建立合适的知识模型。

由于隐性知识难以表述的经验且需要通过沟通交流才能获取其有效知识,我们利用文献[2]提出的基于企业业务循环的知识获取方法与领域专家交谈相结合的人工知识获取进行隐性知识获取。

43大型装备MRO知识管理系统的知识存储

知识存储是知识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对已有的装备MRO数据和海量化的网络资源进行精简、提取,按照一定的结构序化,集中存放装备MRO领域的显性知识和知识专家或工作人员挖掘、提取并显性化的隐性知识,从而构建支持知识创建和共享的大型装备MRO知识仓库,提供方便的装备知识门户,让装备决策、管理及使用人员在最需要的时候能够获得自己最需要的知识[3]。

本文采用基于本体的知识仓库。知识工程师利用大型装备MRO知识本体结构定义创建一个本体类概念,并列出其关键字和摘要;知识仓库通过本体的协助,可以判断出所存储知识的范围(如装备维修类、装备维护类或装备运营类),以此对其进行分类。同时一个本体给出该类中各个数据实体和知识本体元素的关系,通过关键字,便可查询本体中的相应数据实体,由此可以找出与该数据实体相关的信息。计算机再根据这些信息可以在知识仓库中检索出用户所要搜索的信息。

由于知识库中加入了知识元素的背景知识,而不仅仅记录有关内容,所以知识库还需考虑在一般的文档管理系统之上加入基于知识元素的复杂查询和用户个性管理功能。本文采用层级搜索,用户根据需要进行维护、维修或者运营的知识搜索,通过树状结构,结合关键字,快速给出相关解决方案或数据。

44大型装备MRO知识管理系统的知识利用

45大型装备MRO知识管理系统的知识交流

知识存储与利用都是服务于用户,使得用户之间能够更好的进行知识交流,从而碰撞出新的知识火花,进行新一轮的知识转化。与知识存储和知识利用等知识管理手段不同,知识交流主要是通过互联网的通信机制和群件直接协助用户以及知识工作者之间的同步或异步交流和合作。

大型装备MRO知识管理系统为了使用户与专家之间能够进行多方面的互动,装备MRO知识进一步实现交流共享,本系统拟从同步沟通与异步沟通两方面设计构建点对点视频系统、主题聊天室以及BBS论坛和E-mail等系统模块。

5结语

大型装备MRO知识管理系统是一个较复杂的系统,涉及范围广,开发难度大。本文力图从简便入手,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研究大型装备MRO服务所涉及的主要装备知识,将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利用、知识交流作为本文分析内容,最终要求实现装备MRO知识共享。但此次研究对装备维修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工作是初步的,主要对维修方式的选择、定期维修模式下预防性维修周期的制定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对状态检修维修、事后维修模式下的装备维修并没有涉及,今后还需进一步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杨建华.促进知识共享的装备保障服务新模式[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2(15):78-80.

[2]李生琦,徐福缘,倪明.企业知识仓库的构架体系与实现技术[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4,20(10):81-84.

[3]田丽韫,郭世贞,姜南.装备知识管理效用及实施策略分析[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08,19(1):15-18.

[4]赵韩,董晓慧,冯宝林,等.知识仓库技术在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建模与应用[J].系统管理学报,2008,17(3):327-331.

[5]刘化深,杨建华,莫蓉,等.大型装备MRO服务链信息化框架模型[J].工业工程,2008,11(6):38-42.

装备管理论文范文8

关键词:装备 研制 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武器装备研制项目主要是进行武器装备的研究、设计以及试制的工作,具有高费用、高风险、面向未来、面向对抗的特点。作为一种全寿命的研制过程,武器装备研制总是与风险相伴相生的。武器装备研制项目管理的复杂性、武器系统工程的综合系统性、武器系统的高可靠性要求和武器装备研制的不确定性,迫切要求在武器装备研制过程中实行武器装备研制风险管理研究以及武器装备采办风险管理研究,这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性意义。

一、风险管理的定义及基本过程

1.风险管理的定义

不同的组织、专家对风险管理有不同的认识。德国人早在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就为重建提出了风险管理。他们强调风险的控制、风险的分散、风险的补偿、风险的转嫁、风险的预防、风险的回避与抵消等,除德国外的欧洲其他一些发达国家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接受这一概念,在20世纪50年代才过渡到全面的风险管理。美国国防部认为,风险管理是指应付风险的行动或实际做法,包括制定风险规划、评估风险、拟定风险处理备选方案、监控风险变化情况和记录所有风险管理情况等。

从系统和过程的角度来看,项目风险管理是一种系统过程活动,是项目管理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涉及到诸多因素,应用到许多系统工程的管理技术方法。

根据美国项目管理学会的报告,风险管理有三个定义:第一,风险管理是系统识别和评估风险因素的形式化过程。第二,风险管理是识别和控制能够引起不希望变化的潜在领域和事件的形式、系统的方法。第三,风险管理是在项目期间识别、分析风险因素,采取必要对策的决策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综上所述,项目风险管理是指项目管理组织对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规划、识别、评估、应对、监控的过程,是以科学的管理方法实现最大价值保障的实践活动的总称。

2.风险管理的基本过程

项目风险管理发展的一个主要标志是建立了风险管理的系统过程,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项目风险,从系统过程的角度来管理风险。项目风险管理过程,一般有若干主要阶段组成,这些阶段不仅其间相互作用,而且与项目管理其他管理区域也互相影响,每个风险管理阶段的完成都可能需要项目风险管理人员的努力。

对于风险管理过程的认识,不同的组织或个人是不一样的。美国软件工程研究所(SEI)把风险管理的过程主要分成若干个环节,即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计划、风险跟踪、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沟通(如图1所示)。

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制定的PMBOK(2000版)中描述的风险管理过程为:风险管理规划、风险识别、风险定性分析、风险量化分析、风险应对设计、风险监视和控制6个部分。

美国国防部根据其管理实践,建立了相对科学的风险管理基本过程和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我国毕星、翟丽主编的《项目管理》一书把项目风险管理的阶段划分为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评估、风险处理、风险监视四个阶段,并对风险管理的方法进行了总结(如图3所示)。

二、装备研制风险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将国防采办中的风险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1969年,美国国防部副部长率先指出,国防采办系统中缺乏必要的风险评估。DoD5000系列文件是国防部采办的政策性文件,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DoD5000系列文件对风险分析必须作为采办过程一部分,有着越来越详细的要求。1991年2月23日,DoD5000系列得到更新,修正版的两大特点之一包含了风险管理技术。1996年3月15日,DoD5000系列再一次更新,要求采办人员应通过持续的项目风险评估以管理风险而不仅仅是避免风险。

20世纪70年代末,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E.B.Cochran提出了“瓦解理论”(Disruption Theory),该理论试图预测研制项目的风险量。1981年,南加利福尼亚大学与Air Force Business Research Management Cente联合主办第二届采办风险与不确定性管理研讨会,交流风险管理中的最新技术。1979年,美国在研制F-18战斗机过程中,提出了风险评审技术VERT,该方法综合分析研发项目的随机性活动时间、费用和性能,并给出风险发生概率估计值,为方案的评估、决策、计划、控制提供建议。但要将活动的时间、费用及效果联系起来,建立三者之间的数学关系比较困难,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VERT的推广。

L.R.Ireland用了三年左右的时间,于1983年提出了一个用于辨识、评估与管理国防武器系统采办风险的管理模式。该模式利用工作分解结构(work breakdown structure,WBS)、网络技术如计划评审技术和关键路径法以及逻辑顺序图法(Precedence Diagramming Method,PDM)的输出,建立起风险量化矩阵,将每个活动中可能的性能、时间与费用的风险值与风险阈值(Risk Threshold)进行对比,超过风险阈值的活动必须进行调整。他还提出了基线(Baseline)的概念和四条风险管理原则。

20世纪80年代初,DoD发起了国防采办改进计划(DAIP),“技术风险预算”(Budgeting for Technological Risk)是计划内容之一。为了辅助该计划的实施,1982年秋起,美国防务系统管理学院(Defense System Management College)对海陆空三军装备采办的46个项目管理办公室和9个职能支持办公室进行调研,编制了一个手册以辅助采办管理人员的风险评估活动。调查显示,有20个项目管理办公室采用了正式的、量化的风险评估方法,评估方法可分为四类:网络分析法(Networking Analysis)、决策分析法(Decision Analysis)、关系估算法(Estimating Relationships)和风险因子法(Risk Factors)。

1985年,Y Haimes和V Chankong提出了一个统一的、对武器系统采办项目实施全面风险评估与管理的方法,并开发了基于此方法的决策支持系统(DSS)。它可以评估武器系统开发中复杂的风险问题及风险间相互依赖的关系,还能为项目管理者生成可供选择的控制计划。

1989年,美国防务系统管理学院出版了Risk Management: Concepts and Guidance,它是美国较早地系统研究装备研制过程中风险管理方法的著作。1998年,美国国防部、国防采办大学、防务系统管理学院联合编写了Risk Management Guide for DoD Acquisition,结合航空武器装备采办里程碑以及项目管理特点对采办风险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到目前为止,该书已经作了第五次修正,对于费用风险、进度风险,一直推荐基于工作分解结构采用蒙特卡洛模拟进行定量评估的方法;通用性的风险评估技术则有基于WBS的产品风险评估法、过程风险评估法、项目记录评估风险辨识(Program Documentation Evaluation Risk Identification)、威胁与需求风险评估法、专家访谈法、类推比较/经验教训研究法。

1995年,美国空军电子系统中心的采办工程小组提出了风险矩阵方法,并由美国MITRE公司开发了应用软件,提供了敏感性分析以及基于Borda序值法进行多准则的风险排序,并能动态评估项目周期内风险状况。该方法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2003年,J.B.Lackey指出基于后果与概率的风险度量法不能全面反映风险量,还需要考虑复杂度因子,复杂度来源技术单元间的依赖性、WBS元素间的依赖性、项目子过程进度间的依赖性、风险后果间的依赖性。引入复杂度因子后,更加细致地刻画了项目风险量。

我军装备研制风险管理起步较晚。近些年来,我国已经把武器装备研制项目的风险管理提高到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理论和实践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杨青在《论不确定因素对型号研制计划的影响及其控制》中,从技术状态变化、市场需求变化、计划因素、物资供应等方面对型号研制计划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海军工程大学吕建伟教授在《装备研制的风险管理探讨》中,讨论了装备研制中的基本风险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针对装备研制的不同阶段,较为全面地探讨和分析了装备研制中风险避免、风险权衡、风险控制、风险承担和风险转移等风险处理方法及其具体的应用。李勘在《武器装备研制项目集成风险管理研究》一文中基于对武器装备研制项目集成风险管理实施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装备研制项目集成风险管理的概念和特点,并建立了装备研制项目集成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后勤工程学院的张磊和樊荣在《装备研制风险管理研究》中,提出用实物期权思想对装备研制进行风险分析,为风险的量化及其价值的实现提供了理论支持。张子剑在其博士论文《复杂装备研制风险管理研究》中,通过分析装备风险的系统复杂性,构建了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装备项目风险管理体系和装备研制风险评估体系,并建立了装备研制风险动态评估模型。陈士涛等人在《基于DHGF算法和三角模糊数的装备研制风险评价》中针对风险管理方法难以对装备研制风险进行有效评价的问题,提出了基于DHGF算法和三角模糊数的装备研制风险评价方法。另外,近几年来国内从事装备采办和系统仿真研究的有关单位和专家,不断跟踪和了解国外装备采办理论方法研究的新进展和采办改革的新动向,开展了适合中国国情和军情的SBA研究。其中,航空系统工程研究所(620所)和航空信息中心(628所)等单位,翻译了一些总体反映美军基于仿真的采办的进展、概念、体系、结构、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信息资料;国防科技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进行了基于仿真的采办体系结构和协同环境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比较分析

综合上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国外对装备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与应用较为深入,在装备采办、装备研制等方面开展了积极的探索研究,在装备研制风险评审技术、评估方法及管理模式方面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并逐步形成了相应的研究体系。虽然目前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有关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已有不少,但无论是在工程应用还是理论研究方面仍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研究和应用的领域多集中于大型建筑工程项目上,在装备研制领域的研究成果及实际应用非常有限。装备研制是一个大型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具备一般项目的特征,又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技术含量高、研制和订货周期长是装备研制的主要特征。从立项论证到试验验收,一个型号的研制往往需要几年的时间。如果再进一步转移到批量生产,则所需更长时间。研制、生产周期过长,会带来经费紧张和潜在的质量问题,给装备的研制带来风险。而我国在装备研制进度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甚少,鲜有的理论研究也没有很好地应用于装备实际的工程研制过程中去。同时,随着装备复杂性的提高以及新研设备、新技术采用的比例不断增大,研制所涉及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面临的风险以及风险所导致的损失规模也越来越大,这些都促使科研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愈来愈重视装备研制的风险管理。

四、启示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第一,加强装备研制进度的风险识别。基于装备研制的流程,逐阶段对装备研制进度进行风险识别。第二,强化研制进度风险定量化分析与评估环节。目前,在装备研制过程中采用的风险评估和分析基本上是定性分析居多,缺乏定量分析,影响了决策和管理的可靠性,因此应强化装备研制进度风险评估定量化方法的研究。第三,探索装备研制进度风险处置与监控策略,从而能有效地应对研制进度中出现的各类风险,保证装备研制的时效性和研制经费的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沈建明.项目风险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毕星,翟丽.项目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Greenfield M.A. Risk Management Tools[M].Langley Research Center,2000

[4]Cochran E.B., Rowe A.J. The sources of disruption to project cost and delivery performance[A]. Proceedings of the 8th DOD Symposium on Acquisition Research[C],1978

[5]Ireland L.R. Risk Management Model for the Defense System Acquisition Process[R].NTIS:AD-P002 313/5/HDM, 1983

[6]Ingalls E.G. , Schoeffel P.R. Risk Assessment for Defense Acquisition Management[R].NTIS:AD-P002 303/6/HDM,1983

[7]Haimes Y., Chankong V. Risk management for weapon systems acquisition: a decision support system[R].NTIS:AD-A154 976/5/HDM,1985

[8]Harrison W.G. Methodology for Assessing Acquisition Technical Risk[R].NTIS:AD-A255 130/7/HDM, 1998

[9]Lansdowne Z.F. Risk matrix: an approach for prioritizing risks and tracking risk mitigation progress[A]. Proceedings of the 30th Annual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1999 Seminars&Symposium[C]. Philadelphia,USA,1999

[10]杨青.论不确定因素对型号研制计划的影响及其控制[J]航空工业管理,1999(8):16-18

[12]李勘.武器装备研制项目集成风险管理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24,增刊):532-535

[13]张磊,樊荣.在装备研制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储运,2007(2):102-104

装备管理论文范文9

一、教育装备专业化发展面临的困境

1.政策之困

政策依据是研究教育装备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不同历史时期教育装备的主要工作任务、性质、特点等做简单梳理。

1985年以前,教育装备的主要任务是统计、生产、供应、分配、调拨以及管理。自1957年起,教学仪器设备的制造、品种、规格、方向等由教育部统一规划,统一安排。1958年,教育部成立“教育部教学仪器供应社”。1960年,教育部成立“生产供应管理局”,统一管理学校教学仪器设备的生产和供应工作(“”期间,生产供应管理局撤销,1977年恢复)。1980年,教育部下发《全国普教仪器生产供应会议纪要》,明确提出教学仪器生产是发展教育事业的三大基本建设之一,其主要工作包括:(1)编制教学仪器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2)供应学校需要的仪器设备;(3)组织教学仪器生产;(4)负责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开展自制教具活动,组织经验交流。1985年,教育部撤销生产供应管理局,成立条件装备司,下设学校后勤管理、教学仪器生产、物资供应管理、校办产业管理、委属企业管理、图书情报管理、出版管理以及实验室管理8个处。

1998年,条件装备司被撤销,其各处职能分化给高等教育司、基础教育司、科技司、社会科学与思想政治工作司、财务司、发展规划司、高等教育学会等名下。1999年,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意见》(教基[1999]11号),提出“教育技术装备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为实践教学和教育手段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资、技术保证,为推进素质教育做出了贡献”。同时明确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职能为规划、规范、协调、指导、供配、服务、监督。该文件涉及以下领域:教育装备标准、实验教学、专用教室建设、图书馆建设、学具管理、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配备、规划和管理、招标采购、队伍建设、行业协会建设等内容。我们今天所能涉及的工作内容,几乎都可以在这个文件中找到出处。2013年3月,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更名为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这是教育部层面第一次成立含有“教育装备”字眼的机构。2013年8月,教育部成立“教育装备工作领导小组”。2014年6月,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技术装备处的部分职责划归一司专项处。

总的来讲,教育装备工作越来越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但随着条装司撤销、采购的规范化、市场的不断活跃与成熟,以何种形式综合定位今天的教育装备工作性质、任务、方向等,确实是教育行政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由此,政策之困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的困境。

2.理论之困

理论之困是指我们对于教育装备的研究对象、范围、方法、目的等内容还不够明确、清楚,以至于大家对教育装备概念、定义的理解都不尽相同。2013年,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特邀首都师范大学艾伦教授针对教育装备概念问题撰写过多篇文章,文中曾列举各方人士对教育装备概念的不同定义。对于教育装备的理论构建和理论基础,各方学者也有着不同的观点。在这样理论边界尚不明确的领域中追求教育装备的专业化发展,显然困难重重。

3.实践之困

正因为我们在政策、理论方面存在困惑,所以在工作实践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困惑。如果我们不能够搞清楚自己工作的性质、任务、职责、职能与职权以及工作的体系与边界,如何才能让教育装备专业化发展真正“落地”呢?于是,我们现在经常面临着可能被后勤化、边缘化的境地,面临着被合并或者是撤销的危险。全国30多个省市,从事教育装备的机构或单位的名称有20种以上的叫法,北京市17个区县中从事教育装备工作的机构有8个不同的称呼,足以说明实践的困惑。

4.人才之困

作为推动我国教育装备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人才的培养、储备、输出、保护是我们必须关注的。因此,我们需要明确从事教育装备工作人员的资质要求,专业化发展方向,特别是从事教育装备工作人员的职称以及待遇等重要问题。

二、破解教育装备专业化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面对教育装备专业化发展的困惑,我们坚持理论与实践并行的思路,明确提出每位同志都应当实现专业化的发展,这其中包括业务工作与行政管理工作的专业化发展。

1.转变思想,营造专业化发展的氛围

(1)加强对教育装备的法律、政策、理论、实践依据的研究。我们梳理了现有的和北京教育装备相关的法律、政策、文件等共97个。这些内容将直接指导和影响着今后的工作和实践。

(2)深化对教育装备的理论研究。理论研究有助于我们厘清工作边界,明确工作方向,把握并走好专业化发展道路。中心认为,教育装备是直接作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工具和载体,是教育思想的物化表现形式。明确这一定义,可以避免教育装备被泛化的危险。而教育装备的功能则包括保障与服务、促进与引领以及建构与创造三方面。在教育装备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中,应当实现教育装备的三大转变,即“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以“建、配”为主要工作到以“管、用”为主要工作的转变,以保障服务教育教学到促进引领教育教学的转变,并在转变过程中实现教育装备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

(3)树立单位建设与发展的核心价值观。2013年底,经过反复研究讨论,确立了“设备中心发展十条”。在这十条中,明确中心的发展目标是成为北京市教育装备工作的研究中心、管理中心、咨询中心,中国教育装备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是服务政府宏观决策的能力,服务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服务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队伍建设的要求是学习为先、内强素质、实干为本、开拓进取;每一位同志的专业化发展是懂教育、懂管理、懂技术等。

2.强化研究,建造专业化发展的基础

(1)加强办学条件标准化体系的研究。例如,组织制定新的北京市高中办学条件标准细则,在改变固定配置数量、增强师生选择弹性的同时,增加了一些适用于新课程并符合时代进步的仪器设备;组织制定北京市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细则;组织制定北京市幼儿园装备规范;制定中学理科实验室评价办法;草拟北京市教育装备教育教学适用性评估办法等。

在研究过程中,始终遵循四个基本思路。第一,以法律、政策、理论、实践为依据;第二,深入开展国际、国内比较研究;第三,制定完整、较为成熟的工作方案和规划;第四,明确研究范围、对象,并预想可能遇到的问题。

(2)开展实验教学与实验室装备的研究。例如,开发实验教学互动管理模块并进入实测阶段,将静态管理模式转变为动态管理模式,把终结性评价模式转变为形成性评价模式,有利于及时了解学校开设、开展实验课程和教学的实际情况,重点关注创新实验的数据收集与分析;编写并出版高中实验技术装备丛书,梳理高中阶段理科教材中提到的所有实验,该丛书也将成为理科教师和实验员的培训教材;开展教师及实验员的技能展示活动,中心陆续开展了北京市初中教师理化生3科技能展示活动,全市5 000余名教师全部参加,目前正在举办小学科学教师相关活动;广泛开展教师技能培训,包括美术、劳技、理化生实验教学与实验室管理等方面。在开展展示活动和培训的过程中,要求中心同志学习研究课标、教材、实验,走进学校、课堂和企业,进行个人专业化发展的积累。

(3)探索教育装备安全与质量管理工作的研究。例如,联合质监有关单位与部门、招标公司、区县装备部门、教学专家等开展课题研究;全面梳理现行教学仪器的标准;积极探索具有首都特色的教育装备安全与质量管理的工作体系等。

(4)以“未来教室”研究为基础,开展信息化教育技术装备应用研究。中心借助北京市教育装备行业协会的资源基础,整合校企多方资源,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合办专栏,以“未来教室”研究为主线来开展信息化教育装备与技术研究。经过研究,初步确立了“未来教室”的三大特征:一是数字化,数字化教材、课桌椅、工程制造与实验室装备、交互装备、教室管理系统等;二是数据化,录播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三是虚拟化,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物联网等。截至目前,中心同志已在该专栏上发表了5篇文章,邀请了4家企业进行相关讨论,联合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在专栏上互动。

(5)中小学图书馆功能定位研究。在这项工作的推进过程中,中心始终秉承“把学校建在图书馆里”的核心理念。第一,在2014年推出“北京市中小学图书馆基本藏书目录”。长期以来,装备部门十分关心学校图书的“剔旧”,却对如何藏书关注极少,从而忽略了图书馆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功能。图书馆管理是专业化工作,绝不能单纯从资产管理角度看待。基本藏书目录精选了中学5 000册、小学3 000册图书,这些书如果已经在学校的图书馆里,是永远不能被“剔旧”的。第二,进行数字图书馆改造工作。其核心工作包括两方面,一是从以资源建设为主变为以实际应用为主;二是改变图书查询方式,通过调研梳理师生常借阅图书,再根据教学要求梳理必备图书,协调二者比例,让师生采用数字化方式便捷查询。第三,开展中小学图书馆功能定位课题研究。第四,开发北京市中小学图书馆动态管理系统。

3.建设平台,创造专业化发展的空间

(1)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等科研单位构建研究平台。

(2)与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课程与教材研究中心等构建合作平台。我们计划与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联合成立“北京市实验教学与实验室装备研究中心”,联合课程与教材研究中心共同管理北京市中学开放式重点实验室等。

(3)与上级业务主管单位、外省市等建立发展平台。2013年7月,我们与江苏省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管理中心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从江苏省引进了“高中物理学习实践活动”,并委托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代表队到江苏参加比赛。11月,同成都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所、南京市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办公室签署教育装备协同创新合作共同体合作协议,努力实现资源共有、信息互通、成果共享的合作机制,并将在实验教学和实验室装备研究方面开展合作研究。除此以外,中心还加强了与区县融合互动的工作关系,努力打造良好的工作平台。

4.提升队伍,塑造专业化发展的核心

(1)建立集体学习周制度,新进工作人员到学校、企业学习制度。学习周为每年6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中心全体人员要在一周时间内完成10个单元的学习。2014年的学习周包括邀请大学教授、一线校长与名师、理论工作者以及本单位同志作报告,内容涉及信息化技术装备的理论应用研究、学习方式变革、iPad教学应用、实验室管理等7个主题,还安排中心同志到企业参观学习。

(2)将员工专业化发展与绩效考评、评优选先、职务提升等结合起来。我们正在制定“北京市教育技术设备中心专业化队伍建设工作方案”,希望在经费、制度、人员等方面提供保障。

(3)将专业化发展与严格管理结合起来。

5.争取政策,构造专业化发展的保障

(1)应有职权意识,权责清晰是工作的基础。拥有职权并不是为了所谓的权力,而是更好地落实职责与职能。

(2)应加强对工作职责、职能、职权的认识,加强与有关领导和职能处室的沟通,并争取以文件的形式确定下来。

(3)应积极主动地与教育教学、课程教材等研究单位合作,共同开展有关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并争取政策上的保证。

三、结束语

装备管理论文范文10

关键词:武器装备;物联网;部队管理;装备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1)09-0035-03

引言

自从2009年我国提出“感知中国”计划以来,物联网的建设也正式升级为我国的国家战略。此扣,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相关政策和宏观经济措施都有力地推动了物联网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国内以无锡物联网产业联盟为代表的技术集群,重点突破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和试点应用也在局部地区部署开来。当前,随着武器装备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军进入应对多种安全威胁、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新阶段,全军部队装备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装备管理的内容、方法、手段、组织管理等都有了新的内涵。然而,在信息化条件下,如何管好、用好装备,使之始终处于良好的战备状态,达到“平时精细管理、战时精确保障”的目标,依然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课题。物联网的问世,对现有军事系统格局产生了巨大冲击,它的影响绝不亚于互联网在军事领域里的广泛应用,而必将触发军事变革的一次重新启动,使军队建设和作战方式发生新的重大变化。物联网技术成果能够为装备管理和应用提供坚实的基础,对提高我军武器装备信息实时共享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武器装备物联网内涵分析

1.1武器装备物联网管理的内涵

武器装备物联网管理是指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武器装备的科学化管理。装备物联网内每个武器装备(或部件)将会有一个唯一的产品电子码,叫做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通常EPC码被存入硅芯片做成的电子标签内,并附在被标识装备(或部件)上,可被高层的信息处理软件识别、传递、查询,进而在局域网络的基础上形成专为装备管理供应链服务的各种信息服务体系。通过物联网的纽带作用,可在装备管理领域实现主体与主体、主体与对象、对象与对象间的信息传递,辅助管理主体完成决策、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功能,使连接到物联网上的装备具有地址标识(装备名称、位置)、感知(感知装备周围环境能力)、通信(将了解的情况准确传达出来)、可控(听从管理者控制)等四个基本特征,从而建立对武器装备全系统、全寿命的科学化管理。

1.2武器装备物联网管理的应用前景

物联网可被誉为“武器装备的生命线”。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纳米技术的结合应用,可使未来战场的作战形式发生巨大变化。新一代网络协议,能够让每个物体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有自己的“名字”,嵌入式智能芯片技术可以让目标物体用自己的“大脑”来进行运算和分析,纳米技术和小型化技术还可以使目标对象越来越小。可以设想,无论是国防科研、军工企业,还是武器平台本身等各个环节与要素,如果都设置了标签读取装置,可通过无线和有线网络将其连接起来,那么,每个国防要素及作战单元,甚至整个国家军事力量都将处于全信息和全数字化状态。大到卫星、导弹、飞机、舰船、坦克、火炮等装备系统,小到单兵作战装备,从作战装备系统到保障装备系统,从装备试验到装备生产、从战争准备到战争实施,每一个环节都可以通过物联网联络起来,因而将会大大扩展未来作战的时域、空域和频域,从而引发国防和装备建设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

2.基于物联网技术进行武器装备管理的必要性

物联网的概念已经引起全球关注,但有许多技术还需攻克,其发展之路仍然漫长。然而,这样的形势和任务,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武器装备管理工作必须紧贴时代要求,坚持发展创新,充分发挥物联网技术开放的平台优势,以综合集成模式来进行武器装备管理模式建设。

2.1物联网技术应用是装备管理时代要求的体现

时代要求是孕育管理理念的客观条件,也是管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装备科学化管理就是要瞄准时展的前沿,满足时代要求,以当代最新、最先进、最合理的理论成果指导部队装备管理的工作实践,体现科学管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现代信息化战争中巨大的资源消耗,使得装备资源需求与国防投入不足的矛盾在我国较为突出,求质量、出效益,以有限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战斗力已成为部队装备科学化管理理念必然的价值取向和唯一出路。而物联网管理的优势恰恰在于能很好的发挥装备资源的优化配置。基于物联网的装备体系,具有网络化、非线性的结构特征,并具备很强的抗干扰和抗攻击能力,可以确切掌握装备物资活动的全过程,特别是可以把装备保障行动与整个数字化战场环境融为一体,实现装备保障与作战行动的一体化,以有效生成战斗力。

2.2物联网应用是装备管理创新发展的体现

创新已经成为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特征,也是装备科学化管理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信息化条件下的装备科学化管理不会停留在部队装备机械化半机械化时期的经验管理水平上,而将继续向前发展,并体现和适应信息化战争的现实需求,其突出特征之一就是必须减少管理活动的盲目性、少走弯路、增强前瞻性。而物联网管理的优势就集中体现在“可见性管理”和“精确管理”上,它能够在自动获取储、运、用装备信息方面提供方便灵活的解决方案,从而有效应对管理活动中的盲目性问题,提高管理效益,因此,物联网管理和应用是装备管理创新发展要求的必要体现。

2.3物联网应用是完善装备管理的体现

我军武器装备管理科学化与国防科技工业各领域对管理科学化的追求是共通的。国防科技工业相关企业或其他单位处于信息科学技术研究与运用的最前沿,对于在信息化条件下如何实现装备管理的科学化,如何以信息化来推动和促进科学化管理等有独到的理论、经验和技术方法,在立足自我、分清彼此的基础上进行自主的理论、经验和技术方法借鉴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军事以及军地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广度。外军与地方的管理实践以及管理理论的发展,为当代先进管理理念的形成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土壤。基于我军自身的特点和实际,予以吸纳、借鉴和融合,不断改进和完善我军装备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是武器装备实现科学化管理的重要保证。

3.基于物联网进行武器装备管理的关键问题

在“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总体要求下,我军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在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装备科学化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事实上,基于物联网的武器装备管理应用目前还是萌芽状态,其标准、技术、运行模式以及配套机制等还远不成熟。因此,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把握关键问题进行重 点研究,并加以解决,是武器装备物联网管理应用所必须面临的问题。就当前来看,几个关键问题。

3.1规划发展目标,明确重点内容

武器装备物联网管理应用首先要明确目标,即应用物联网技术,完成武器装备物联网的整体结构布局,完善配套的标准、协议和运行机制,实现“平时精细管理,战时精确保障”的根本目的。其具体内容应包括三点:一是构建全军装备物联网管理的结构形态,即搭建基于物联网的武器装备管理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和监控的基本架构,调整建立总部到军兵种、战区到部队的装备物联网管理终端布局;二是建立相应的技术标准。即为实现技术与人的行为模式的结合,在软硬件、数据接口、网络平台、身份识别和EPC编码等方面进行标准化工作;三是建立健全全军装备物联网管理运行的配套措施和机制。当然,武器装备物联网的建立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涉及政策、法律、道德、文化等方方面面,都需要给予充分关注。

3.2突破关键技术。研究实现途径

武器装备物联网管理应用必须突破技术瓶颈。武器装备物联网的技术结构可分为射频识别系统和信息网络系统两部分。前者需要解决武器装备智能化问题,因为智能化是装备物联网的核心,而智能化的核心即是传感与控制技术,因此,通过分析武器装备管理需求、技战术性能,按照我军陆、海、空、二炮武器装备的大类和品种,提出EPC编码方法和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基于RFID的空中接口通信,从而完成射频识别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而后者需要解决网络管理环境支撑问题,当前,基于RFID的EPC概念的开放式物联网之所以推动缓慢,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少开放式网络环境的支撑。为满足武器、仓库、运输车辆等供应链环节的各个节点的连接,需要一套网络系统来将封闭的子系统智能联结成开放式物联网,其重点要解决数据的通道问题、存储问题和传输问题。

3.3构建应用系统,完善配套措施

满足武器装备管理功能需求是物联网管理应用系统构建的本质要求。物联网管理应用系统可以通过和信息采集软件(如Savant)之间的接口获取装备EPC信息,并通过ONS找到装备的PML信息服务器,从而获取装备详细信息,以实现诸项应用功能。该应用必须满足自动、实时地对物体进行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并触发相应事件,使装备成为附有动态信息的“智能装备”,并使装备信息流和物流完全同步。比如,可采用3G网络作为物联网信息传送的有效平台。

基于物联网技术来管理和应用武器装备还存在武器装备物联网管理的有效运行不能离开完善的配套措施。要完善配套措施,一要明确武器装备物联网管理机构。主要包括系统维护机构、业务工作站、信息采集点等机构,此外,还要根据业务管理需要对现有人员编制进行调整;二要规范工作基本流程,包括规范工作程序、细化工作内容、完善管理制度等,使日常管理规范与信息系统实现无缝链接,紧密配合,实现人与系统的最佳结合;三要制定相应的运行机制。包括指挥机制、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应急处理机制等。四要确保信息安全,物联网中的每件武器装备都将随时随地连接在网络上,随时随地被感知,在这种环境中如何确保信息安全,防止军事信息被他人利用,将是物联网在军事领域推进过程中需要突破的重大障碍之一。

装备管理论文范文11

关键词:武器装备;全寿命费用;费用管理

中图分类号:E9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1-0143-03

武器装备全寿命费用管理概念由美国国防部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并用于装备采办管理,后来被英、法等国仿效,现已是西方主要国家装备采办工作的基本管理模式。它是指运用系统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对装备从立项论证开始,经过设计、制造、生产、使用、保障直至报废的寿命周期过程实施科学的管理决策。在这种管理模式下,装备采办决策和管理部门从新装备研制立项时就全面考虑科研、生产和使用保障等各阶段的目标,综合权衡费用、综合性能、进度和后勤等管理要素,从而得到较理想的效费比。在我军装备采办过程中引入全寿命费用管理,已成为业界的共识,并在某些武器装备采购中进行了初步探索。但由于我军对装备全寿命费用管理还未形成系统的做法,有诸多有待完善的环节。

一、武器装备全寿命费用经济模型分析

武器装备耗费巨大,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应用,其技术含量和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因此,武器装备的全寿命费用管理更应引起高度关注。装备全寿命费用管理实际上是一种确保武器装备以最低的全寿命费用来满足军方作战使用要求的采办策略,是衡量一个武器系统投资水平和经济性的主要参数,更是武器装备全寿命周期过程中各种决策的主要依据。

(一)新型武器装备全寿命费用模型

武器装备寿命周期一般分为六个阶段:方案探索、方案演示与验证、工程研制、生产与部署、使用与保障、退役。前三个阶段是研究和试制,第四五阶段是采购与使用维护。新型武器装备全寿命费用模型,就是将装备的研制、购置、使用、报废等各阶段的费用支出整合到—个系统的定量分析平台,从而明确不同阶段费用支出强度对寿命周期费用的影响程度。这对于现役装备的管理、新研装备全寿命周期的规划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

运用新型武器装备全寿命费用模型,我们可以根据装备全寿命周期内各阶段所需费用,找出关键阶段和关键环节进行分析,以最大限度地节省费用。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装备研制对装备全寿命费用起着决定性影响。

(二)已定型武器装备的经济寿命模型

若是已经定型的产品,只有生产、购置、使用、退役四个阶段。相对应的全寿命费用包括购置费、使用费、维修费、报废处理费等。在使用过程中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装备性能会发生一些变化,其维持费(包括使用费、维修费等)也会出现变动。我们把装备寿命周期内各项费用进行加总后除以使用年限,可以得到装备年平均使用费用的一个函数,从而得出装备的经济寿命。装备的经济寿命是指装备全寿命期内年均费用最低的使用年限,从投入使用开始,到因经济因素而终止使用的时间。这是根据经济性原则来确定装备寿命周期的一种综合方法。

随着装备使用时间的延长,每年分摊的初始成本会减少,但每年支出的运行成本(操作费、维修费、材料费及能源消耗费等)都会增加,所以装备在整个使用过程中,其每年支出运行成本是变化的。当装备的年平均使用成本已超过最低值时,会使装备的经济效益低于新型装备的使用效益。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新型装备不断出现,往往在装备物理寿命到来之前,就被技术更先进、经济更合理的新装备所取代。所以,装备的经济寿命有时低于物理寿命,提早报废更符合经济效益。

图2 已定型武器装备的经济寿命模型

其中:A——装备年平均费用;

C1——装备年平均使用费用;

C2—装备年平均折旧费用;

C0——装备初始购置费用;

T0——装备的经济寿命;

T ——装备的使用年限。

从图1和图2两个模型可以看出,在装备决策初期进行全寿命费用分析与论证,会极大地节省装备寿命周期费用,也就是说,武器装备全寿命费用管理是提高装备经费使用效率的重要手段。

二、武器装备全寿命费用管理的基本思路

装备全寿命费用管理以寿命周期费用最小为目标,在采办各阶段通过采取各种有效管理措施,使采办的武器装备既能满足性能和进度要求,又能使其在寿命期内的总费用最低。我们认为,装备全寿命费用管理主要包括全寿命费用估算、全寿命费用风险管理、全寿命费用评价。全寿命费用估算是将具有规定效能的设备的寿命周期内消耗的一切资源全部量化为金额累加,从而得出总费用的过程;全寿命费用风险管理则是对产品的全寿命周期费用及各费用单元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以确定高费用项目及影响因素、费用风险项目,以及费用效能的影响因素等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全寿命费用评价是以全寿命费用为准则,对不同备选方案进行权衡抉择的系统分析方法。

(一)武器装备全寿命费用的估算

全寿命周期费用估算就是采用预测技术,在装备寿命周期的任何时点,特别是研制早期需要对费用进行控制时,估算出装备周期内可能发生费用的总和。估算的目的是向负责装备论证、研制、生产及使用的主管部门和管理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寿命周期费用的估计值、各主要费用单元费用的估计值等,以便对寿命周期费用进行有效的设计、控制与管理,并进行评价和权衡。

装备全寿命费用一般可分为研制费、生产费、使用保障费和退役处置费四大部分(每一个费用部分又可以展开成许多辅助要素)。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式所示的全寿命费用估算基本模型:

CT=CR十CI十COS十CD

式中:CT——全寿命周期费用;CR——研究和研制费用;CI——全部投入费用;

COS——使用与保障费用;CD——处理费用。

在全寿命费用分析估算中,比较通用的分析方法有参数法、类比法、工程估计法、专家调查法、单位商品目录价法(规划因子法)、风险分析法、时间费用分析法等。每种方法对每一寿命周期阶段都有不同的可用度,可以单独交叉使用,随着设备的成熟和系统的进展,这些方法可以相互补充,但产品完善的程度决定着方法的适用性。通常在产品早期阶段,参数法和类比法是最有用的,它可以用来对未来费用进行大致估计。随着设计的稳定且有更多信息可以利用时,参数法会成为比较有用的方法。

(二)武器装备全寿命费用的风险管理

武器装备的设计研制、试验生产、部署使用的时间一般都较长,同时其寿命周期也较长。而且装备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在装备采购过程中,由于方案选择和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也使得装备全寿命费用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在采购活动中装备全寿命费用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新型武器装备型号的发展与装备发展战略关系的不确定性;二是武器装备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三是通货膨胀率的不确定性;四是各项费用数据信息的不确定性。

装备采办活动过程中面临的诸多不确定性、装备市场的特殊性以及成本数据信息的非完备性,影响到了装备全寿命费用估算时的准确性和置信性,制约全寿命费用管理在装备采办活动中的运用。关于装备全寿命费用的风险控制方法,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改进装备采办机制,完善装备采办程序。虽然装备采办活动中不可避免会面临许多不确定性因素,但我们可以通过改进装备采办机制,完善装备采办程序尽量减少不确定性。二是对不确定性因素进行简化处理。简化处理可以提高全寿命费用估算的工作效率,减少统计的难度和工作量,有利于全寿命费用技术在装备采办领域的推广运用。鉴于现代武器装备的高费用、大系统、高科技、模块化的特点,我们可以在数据统计和分析过程中,采用一些灵活的方法来简化不确定性问题的处理,比如,采用冲销法、忽略法、分摊法、合并法等。三是对不确定因素进行技术处理。在武器装备全寿命费用估算中不可避免会面临许多影响装备寿命周期费用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因素,例如,装备的价格、装备的寿命、装备的故障次数等,为减少全寿命费用估算中的风险,技术上常用的方法即对不确定性因素进行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和概率分析。

(三)武器装备全寿命费用的评价

装备全寿命费用评价主要指在不同方案间、不同系统间、战术技术性能指标间进行权衡,达到相同投入条件下功能效益最大化。装备全寿命费用的评价通常采用效能-费用分析框架。

效能-费用分析是一种很有效的定量分析方法,可应用于全寿命周期任何阶段需要权衡的问题,它对准确分析现代武器装备的全寿命费用具有重要作用。效能-费用分析方法效能是指武器装备完成规定目标任务程度的量度,主要是指其达到某个或某些目标的能力大小,各个不同的指标均可作为效能的量度;费用是指武器装备在寿命周期内发生的全部费用,即寿命周期费用,它包括装备的研制费、购置费、使用费、维修费和退役报废处置费等;效能-费用分析是通过定义目标、建立方案,从费用和效能两方面综合和评价各方案,为决策者提供定量信息,以帮助决策者做出科学选择。

进行效能-费用分析时,通常应考虑下列六个基本要素。目标:是分析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决策的出发点。方案:为实现某一目标而采用的多种手段,它是整个分析工作的基础。效能:即装备的价值,必须考虑影响装备效能的各种主要因素,效能应给出定量结果。费用:为了实现某一目标,在整个寿命周期内要消耗人力、物力、财力、设备等资源费用。模型:对所研究问题的一种描述,运用模型分析的过程应当是模型自身不断完善的过程。准则:评价各可行方案优劣的标准。为了能够对效能进行定量描述,需要建立效能方程。基本的效能方程式是可用度向量、可信度矩阵与能力向量的乘积。对于某些特定的系统来说,如果不能建立完备的数学模型,可以某种方式把可用度、可信度和能力这三个要素结合起来,从而建立起适用于需解决问题的模型。

三、完善武器装备全寿命费用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武器装备全寿命费用管理机构

为了加强武器装备全寿命费用管理,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都成立了相应机构。我军武器装备研制、生产、采购和后勤保障等工作相互脱节、相互独立,还没有集中的管理机构。建立装备全寿命费用管理常设机构,可以加强对装备全寿命费用的集中管理,便于协调工作和沟通,可提高采办效率。目前,各军兵种对在研的一些重要装备,都成立有“型号”办公室,主要是由军方人员组成,负责协调该装备在研制、生产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但不是该装备全寿命管理的常设机构。装备全寿命费用管理“常设机构”应是以军方为主,研制、生产等单位都有人参加的组织机构,负责论证装备全寿命周期内的费用管理工作。可以把目前的“型号办”扩充建立“装备全寿命费用管理办公室”,把装备全寿命费用管理提高到新的层次加以考虑。

(二)加强武器装备全寿命管理过程中的经济分析

装备研制过程对装备全寿命费用具有决定性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装备订购价格水平。要提高装备效费比,对于在研装备必须强化研制阶段的价格管理工作,在保证武器装备功能和效用的前提下,合理分配和控制研制、采购、使用的费用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装备全寿命费用。在项目方案设计论证阶段,应运用全寿命费用管理理论,开展全寿命费用经济分析评估,在多种方案中选择满足相关指标要求却耗费最少的方案;研制阶段,应实施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同步控制管理,特别是加强装备全寿命费用的估算以及不确定性分析,综合考虑装备的费效比。

此外,建立科学合理的装备淘汰机制也是至关重要的。现代武器装备尤其是高技术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极其迅猛,旧装备同时面临着有形的和无形的磨损。旧装备的较低性能和较高维修保养成本与新装备的较高性能以及较低维修保养费之间必须进行分析比较,只有及时淘汰落后的武器装备,才能确保列装的武器装备具有最大效费比。

(三)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武器装备全寿命费用管理

信息化手段参与装备的全寿命管理,有利于提高管理活动的科学性、准确性,提高工作效率。这就要求平时注意对原始数据收集,利用信息处理工具对有关信息进行不间断的加工、存储和传输,以充分利用数据信息。有了数据,我们就可以对装备进行全寿命费用分析,以确定各方面的费用比例,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装备全寿命费用管理工作,尽可能地少花钱多办事,提高装备采办经济效益。除此之外,在历史数据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为前期的装备全寿命费用预算论证工作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撑。

信息化手段还可以加强研制生产过程成本监督管理,及时掌握成本变化情况。在研制生产过程中,同步开展经济节点评审工作,收集研制生产过程耗费发生的原始资料,按照成本核算的办法以及研制成本列支的有关规定,对产品研制生产成本进行核算。通过评审分析,判断承包单位在研制生产过程中经济目标是否发生偏离,确定是否需要采取纠偏措施。

(四)加快制定武器装备全寿命费用管理的相关细则

制定武器装备全寿命费用管理相关细则就是针对每种装备的特点制定每种装备的管理细则,明确规定全寿命周期各阶段、各相关单位在该装备全寿命费用管理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所做的具体工作和完成工作的时限以及违约后应追究的法律责任等。细则应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应不断完善现有的国军标体系,重视军用手册、指南及各种指导性材料的编写,充分发挥军用标准的作用。应学习加强新装备管理的各种规定和办法,形成装备全寿命管理新格局。

在装备统一归口管理的基础上,依据我军发展战略,结合部队实际,建立健全装备配备标准和使用管理制度。从而使装备的科研论证、鉴定试用、配发更新、使用维修、注销处理和经费分配使用等各环节,实现全过程的管理,逐步实现武器装备全寿命管理费用的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

参考文献:

[1] 周建设.装备采办理论与实践[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3-13.

[2] 卢周来.现代国防经济学教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116-120.

[3] 旷毓君,刘鹏.武器装备采办理论与供应商选择[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3-10.

装备管理论文范文12

关键词:装备信息管理;教学改革;课题化改革;部队装备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1-0125-02

一、重要意义

当前,紧密围绕“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按照军委、总部的统一部署,全军院校正在大力开展以“聚焦实战,紧贴部队”为基本内容的教学改革。这既是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培养高质量新型军事人才的客观需要,也是加强军队院校教育的针对性,提高军队院校教育质量的现实需要。

“装备信息管理”是军事装备学硕士研究生的一门重要课程,也必须按照“聚焦实战,紧贴部队”的要求开展课程教学改革。结合“装备信息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借鉴科研课题研究的方法,开展课题化改革,对于提升课程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能起到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1]。

二、“装备信息管理”课程的特点及其改革思路

“装备信息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为信息化条件下部队装备信息管理的理论、方法。

信息管理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相对成熟的学科[2]。一般意义上的信息管理主要侧重于对信息的管理[3],而装备信息管理虽然也把装备信息作为其主要内容,但对于装备信息管理来讲,主要是通过对装备信息的管理来满足部队装备管理工作对装备信息的需要,因此,其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在于对装备信息本身的管理,而是通过对装备信息的管理来提高装备管理的水平。另一方面,装备信息管理属于一门典型的综合叉学科。其主要相关学科包括:军事装备学、装备管理学、信息管理学、信息技术等。当前,在军队院校的教育实践中,对包括装备信息管理在内的管理类课程重要性的认识还存在一定误区,认为管理比较“虚”,离部队战斗力的提升比较远。但随着武器装备建设的快速发展,装备管理难度越来越大,装备管理在部队战斗力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愈加凸显[4]。装备管理不但是部队战斗力建设的重要保障,而且是形成和提升部队战斗力的一种主要方法。因此,装备信息管理课程改革,就是要贯彻“管理出战斗力”的理念,紧贴部队装备管理实际,来对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三、课题化改革的涵义及其要求

课程教学的课题化改革,就是借鉴科研课题研究的理念和基本方法,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设定模拟的研究“课题”,通过学员自选或教员指定等方法,把学员划分为若干“课题组”,每个“课题组”对某一“课题”独立展开研究,最终形成并提交研究成果,课程教学的评价,也由传统的考试转变为对所提交研究成果的评价。在这一过程中,教员的主要任务是课程相关预备知识与背景知识的传授、“课题”的设定、课题组划分以及必要的指导,而主要的“课题研究”工作由学员独立完成[5]。另一方面,课题研究是一个典型的创造过程,而且是一个理解与提炼问题的能力、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组织与协作能力等多种能力综合运用的过程。因此,课程教学的课题化改革,对于提高学员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课题化改革能把传统的教员教授、学员被动学习的过程转变为学员自主学习、独立通过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6],不但能更加全面、深入地学习课程内容,更重要的是,更能贯彻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理念,更能满足“聚焦实战,紧贴部队”的要求,能更好地提高学员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和综合素质。但课题化改革对学员素质要求比较高,课程组织也远较传统教学复杂,同时,进行课题化改革,要求课程班次的学员人数不能太多。另一方面,课程教学内容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而且应与部队实际紧密结合,以便于“课题”的合理设定,基础课一般不适合进行课题化教学。综合上述因素,课题化改革,通常适用于对研究生的专业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四、“装备信息管理”课程课题化改革的基本做法

“装备信息管理”是军事装备学硕士研究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教学内容与部队需求和部队实际结合紧密,适合进行课题化改革。

1.“课题”设定。“课题”的合理设定是课题化改革的关键,如果课题设定得不合理,不但会影响课程教学效果,甚至会导致课题化改革无法顺利开展。“课题”一般由教员设定,这是教员在课题化改革中的主要工作。通常应设定多个题目,供学员自主选择。“课题”的设定通常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一是应紧贴部队装备和部队装备管理的实际,最好来自于部队装备管理中的装备信息管理的实际问题,这样,通过“课题研究”,既能学习知识、锻炼能力,也能熟悉装备、熟悉部队,而且“课题”研究的成果还可能实际应用于部队或对部队的装备管理工作提供指导,一举多得;二是“课题”的难度应适中,既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又与研究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相一致,如果设定的“课题”难度太低,不但没有研究的价值,也起不到通过“课题研究”来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作用,相反,如果设定的“课题”难度太大,由于研究生的知识和能力所限,再加上课时的限制,学员就很可能无法按时完成“课题研究”工作;三是“课题”应尽可能具体,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通常应由教员结合实际问题提出一个大致的研究方向或范围,再由研究生在该方向或范围内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能力、兴趣等自主确定出具体的研究题目;四是最好能结合教员的实际科研课题来设定课程的模拟“课题”,这样,一方面能保证教员由于具有更多的储备从而在知识、方法等层面为学员提供更好的指导,另一方面由学员开展的模拟“课题”研究也有可能融入到教员的实际科研课题中,从而使学员参与到实际科研课题的研究中,有利于培养和提高研究学员的科研、学术能力。根据装备信息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要求,设定管理类和技术类两大类“课题”,供硕士生根据个人实际进行选择。以下是这两大类“课题”的实例。(1)管理类。题目:如何通过装备信息的有效管理与使用促进装备管理水平的提升?要求:提出完整的方案构想。结合部队装备管理的实际,针对装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装备信息的有效管理与使用,通过管理流程优化、管理方法改进等,促进装备管理水平的提升。(2)技术类。题目:结合舰艇装备、航空装备、陆战装备、军械装备等具体海军装备管理的特点和实际需要,提出该装备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案。要求:提出相对完整的技术方案,包括系统技术架构、用户界面与交互方法、功能模块规划、数据存储与访问方法、信息流程、信息安全措施等。

2.课题化改革的组织与实施。(1)动员。课程一开始,教员就明确向学员说明本门课程将采用课题化改革的方法,阐明开展课题化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以及课题化改革的基本方法,使学员主动转变学习方法[7]。(2)布置任务。在对课程基本知识进行大致介绍后,布置研究“课题”,并提出相应要求。(3)分组。根据学员的特点和兴趣,在学员自主选择的基础上,按照“课题”对学员进行分组。每个组指定一名负责人。(4)学员查阅资料。根据所选定的“课题”,由学员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必要时,教员可以进行辅导。(5)确定“课题”题目及其研究框架。每个组在自主讨论的基础上确定“课题”的具体题目及其研究框架。在此基础上,在课堂上在教员组织和引导下对所确定的“课题”题目及其研究框架进行研讨、审核,最终确定出相对合理的题目和相对完善的研究框架。同时,明确“课题”研究的时间安排。这一过程,类似科研课题的开题,并按相应方法进行组织。(6)学员自主研究。按照所确定的研究框架,每个小组成员合理进行分工,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教员应定期进行检查、督促,保证“课题”研究的进度和质量,并进行必要的辅导。(7)撰写研究报告。研究基本结束后,每个小组分别撰写研究报告。(8)研究报告格式审查。由各小组自主或交叉对研究报告的格式(包括要素、标号等)进行审查,使之符合研究报告格式的要求。教员进行必要的辅导。(9)“课题”汇报。在课堂上,各小组对各自的研究课题进行汇报。这一过程类似科研课题的评审,应按相应的方法和要求开展。

3.考核。主要基于“课题”完成情况以及每个学员在其中的贡献,结合平时表现,由教员给出综合性的评价意见,以此作为课程考核成绩。

本文贯彻“管理出战斗力”的理念,紧贴部队装备管理实际,针对研究生教学的特点,借鉴课题研究的思想,在对“装备信息管理”课程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课题设定、组织实施、考核等方面详细讨论了“装备信息管理”课程进行课题化改革的方法。

本文所提出的课题化改革方法,能够为相近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贺智明,张扬.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3):12-14.

[2]李文全.基于项目驱动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1):99-101.

[3]黄孝章.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39):43-44.

[4]陈群,李红军.试析装备课程研讨式教学方法的运用[J].通信指挥学院学报,2011,(4):60-61.

[5]陈璐.浅谈高校小型化、课题化课程实施的若干理论问题[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30(3):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