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装备制造论文

装备制造论文

时间:2022-07-28 07:25:11

装备制造论文

装备制造论文范文1

(一)企业筹资的特点企业筹资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和资金结构调整的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方式来快速获得有效资金的一种经济行为。按资金筹集的原因来看,其动机主要包括扩张性动机、调整型动机和混合型动机。所谓扩张性筹资,是指企业以扩大企业经营规模或者增强自身对外需求的一种筹资方式,这种筹资方式,对于实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企业比较实用。调整性动机是指为了对企业自身的资金成本结构得到调节和优化而进行资金筹措一种筹资方式。混合性投资,是将上两种投资的融会贯通,即以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和调整内部资金结构为目的筹资方式。

(二)企业筹资的方式企业筹资的方式主要包括:股票、债券、银行借贷、商业信用等。发行股票是企业通过股票的形式向大众进行资金的筹集,这种资金筹集方式能够使企业加快资金周转速度,快速的获得资金支持,从而达到资金结构优化、生产资金充盈的目的。但是股票形式筹集资金,对企业的要求比较高,风险也比较大,操作时需谨慎。债券是一种有价证券,企业可以向社会发出带有利息的借款凭证。银行借贷是指企业向银行进行资金转借的一种行为。银行借贷需要企业满足一定的标准,支付一定的利息,这种资金筹集方式能够很快的受到资金。

二、海工装备制造企业资金筹集的必要性

(一)生产经营的需要海工装备制造企业主要从事大型的海洋工程装备的制造,像半潜式钻井平台、深水钻井平台、FPSO(生产储油平台)等大型设备,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劳动密集、技术密集”的三密企业。海工制造企业具有生产周期长、资金投入量大、回报期长等特点,另外海工装备制造受政策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大,这些因素都决定了其健康的运营和发展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作为支持。海洋工程设备制造是一种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企业,除了普通的设备和材料外,其生产建设还需要尖端的技术、先进的设备进以及高级专业性人才,这三种因素是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比不可少的,但又是十分昂贵的。所以,在引进新技术、新设备、专业人才的时候,大量的资金又将被支出

(二)扩大生产规模的需要近年来我国国家政府对海洋工程设备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明确的提出了将海工装备制造纳入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型新兴产业,可以说,海工准备制造企业春天到来了,企业如果能够把握住这一契机,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实现快速发展和扩张,那么等待它的将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未来。很多的经济体都嗅到了这一商机,致使大量的海工装备生产企业不断涌现,致使海工装备制造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了,企业想要实现规模的突破和扩张,必须要有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撑。首先,我国的海洋工业装备制造技术较为落后,企业想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要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以实现产品质量的提高,性能优化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这就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来研究或者引进新技术,从而提高其竞争力。其次,海洋工业企业想要实现生产经营扩张,必须要增加其厂房建设、工人的招募以及大量机械设备和原料的采购,显然,这又将是一笔巨大的投资,而这样一笔巨大的投资,仅仅靠企业自身所拥有的资金是不够的,这就需要企业进行资金的筹集,为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而提供资金支持。

(三)国际化竞争的需要中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起步较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产业发展仍处于幼稚期,经济规模和市场份额小;研发设计和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依赖国外;尚未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化制造能力,基本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这就需要企业针对海洋工程装备国际化竞争特点,按国际化的资金筹措策略筹集企业所需资金。

(四)企业风险控制的需要海工装备制造周期长,资金占用,企业流动性和财务弹性受到挤压,只有合理、适时融入企业所需资金,才能防范企业支付性风险、流动性风险,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三、海工装备制造企业资金筹集的现状

(一)海工装备制造企业资金筹集的主要方式我们在上文提到,企业的资金获得通常包括自有资金和外部筹集资金两种,企业自有资金筹集的范围比较广,主要包括股东的投资、企业自身留存收益和折旧所转化的投资的资金等,但是就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来讲,这种少量的资金筹集显然并不足以支撑企业的日常经营和扩大规模。下面我们着重对于企业外部资金筹集方式进行论述。企业的外部资金筹集方式主要包括权益资本筹资、债权资本筹资方式、商业信用等方式。

1.权益资本筹资包括协议吸收投资和发行股票投资。协议吸收投资主要是指企业这是指企业通过协议,按照“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享利润的原则直接吸收国家、企业、个人投入资金的一种筹资方式。这种投资方式对于企业信誉的增强有一定的益处,且资金筹集速度较快,财务风险也比较低。但是这种筹资方式成本比较高,控制权较为分散,不易于产权交易。对于海工装备制造企业生产紧急性的短缺情况下,这种筹资方式还是具有可行性的,但因其成本高、交易灵活性差,所以不适合用于日常的筹资。股票是企业为筹措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有价证券,它证明股票持有者对企业资产享有相应的所有权。这种资金的筹集方式在海工装备制造企业中应用的比较多,股票投资具有资金稳定、无股利负担、财务压力小的特点,且股票筹集的资金不需要偿还,可以作为一项长期的投资使用。但是,我国《公司法》对于企业发行股票发行有严格规定,要求必须为股份有限公司,且资产规模需达到一定标准,对营利水平也有一定要求,只有满足以上条件的海工制造企业才可发行股票。

2.债权资本投资方式主要包括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商业信用。银行贷款是指银行按一定的利率、在一定的期限内,把货币资金提供给需要者的一种经营活动。银行贷款这种筹资方式,依然是我国企业筹资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我国WTO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快,一些外资银行也具备了放贷的能力,增加了企业的资金筹集来源,但是由于大量的外资银行的加入,国家必将更加严格的对银行贷款进行管理,从这一方面将,是对海工装备制造企业不利的。债券发行债券是指经过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以债券的形式,向社会公开发行的、约定到期还本付息的一种筹资方式。这种筹资方式也是海工制造企业所经常使用的一种筹资方式,但是这种筹资方式需要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有回报较快的项目,在规定的时间内偿还,就这一方面来讲,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更适合使用长期债券发行。债券的发行成本低,又不必改变其股权结构,既能保证股东的控制力,又能方便其资本结构的调整。但债券也具有标准高、风险高的特点,需谨慎使用。

3.保理融资,海工装备制造企业应收账款总额大,通过应收账款保理,可以有效融资资金,加速资金周转,提供更佳的融资结构。

4.结构性融资,海洋工程单个合同金额大,企业通过特定合同,利用特定目的实体SPV(specialpurposevehicle),建立贸易结构,将SPV拥有的现金流,通过贸易的形式融通到海工装备制造企业,可以有效解决海工订单预收款比例低,企业资金需求量大的问题。5.境外融资,海工装备制造企业大量进口设备,需对外支付外币,通过境外融通外币资金,不仅可以融入低成本的境外资金,而且收入外币资金归还融资款项,还可以有效规避外币汇率风险。

(二)海工装备制造企业资金筹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筹资方式单一。海工装备制造企业在进行资金筹措时,往往只根据以往的资金筹措习惯进行资金的筹措,比如过去二十年里,银行贷款这种资金的筹措方式,被广大企业所应用,而今形势变化多样,一些海工装备制造企业依然选择贷款这一筹资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银行贷款的审批程序和发放的方式也越来越完善了,银行对于抵押物的要求和企业本身经营状况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另外,银监会将在近年加强对银行和民间贷款的管理力度,这意味着企业从银行贷款将变的更加困难,一些企业妄图打法律的球获得贷款的方式,已经不可能实用了。由于其筹资方式的单一,使其在面临政策的突然改变后,会变得无所适从,一时间无法找到合适的资金筹措方式,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产生了影响。

2.筹资效率低企业的资金筹措效率低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筹资的方法方案不合理,负责筹资的人员素质不高,执行力不足,政策法规的影响等。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时间就是金钱,但企业在方案的制定上的不合理或者执行力不足等原因,十分容易导致筹资的周期过长、资金数量较少等现象的发生,从而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效果。从根本上来讲,企业的筹资效率低就是其筹资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不能合理的使用方案、方式、工作人员,企业若想提高其资金筹集的速度和质量,优化资源配置是必要的。

3.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我们可以使用资产负债率来表现资本的结构,一般来讲,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的正常标准在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五十之间,但是海工装备制造业的资产负债率都在百分之八十以上,这种现象意味着企业在债权资本上的投资比率较大,大量的使用债券、贷款和信用等,这种情况不仅对企业的资金使用不利,更加容易出现债务危机。

四、海工装备制造企业资金筹措对策

(一)实现资金筹措方式多元化在进行资金筹措的过程中,应当尽量避免资金筹措的单一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筹资的手段不再仅仅是银行借贷了,股票、债券等筹资手段都能很好的提高企业筹资效率和筹资的质量。对于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来讲,必然要采用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方式,比如股票,在利用股票进行资金筹措时,企业不必支付过多的成本,无需偿还,又没有股利的负担,可以说是一种十分稳定的筹资方式,如果企业的规模和营利能力能够满足国家相关政策规定的话,这一方式还是比较适合选择的。另外,就债券来讲,其具有发行成本低、保护企业资本结构的优点,企业如果在短期内需要资金进行工程建设,那么债券这种筹资手段,就是首选了,但是,海工装备制造企业需要注意选择长期债券能够对其更加有利一些,因为其较长的资金回收期,不利于债务的偿还。另外对商业信用和租赁筹资这两种方式也可以适当的使用。企业投资的多元化,能够使企业在进行日常生产或者扩张时,有更加厚实的资金做后盾。但是在筹集资金时,应注意风险的考虑。

(二)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金筹措效率企业在进行筹资工作时,应当选择好筹资方案,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采用合理的筹资方式,比如长期使用,且对资金结构没有要求,则可以使用股票发行;如果用于短期运营,则可以选择发行债券等。选择好合理的资金筹措方案后,应当对当时的政策环境进行了解,分析选定的资金筹措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在做好调研后,在方案的制定和执行上可以选择一些专业的中介机构,为其做好整个筹资工作,提高筹资效率。

(三)对企业进行综合因素分析和规划在企业资金筹措决策过程中,可以利用资本结构理论来制定筹资方案,但是在实际情况下,最佳的资本结构点并不容易找到,所以在决策时还应考虑一些因素对筹资的影响,这些因素有:

1.保持企业经营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具有长期性,也就是在进行资金筹措过程中,要以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为前提。

2.根据企业目标和企业的所有者及经营者的态度选择适当的筹资方式,从而实现企业的效益最大化,比如在进行具体筹资操作时,可以选择增发股票,以筹集一定的资金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作,或者采用保全制度,保证资本的保值,维护投资人的利益。

3.保持一定的借债能力。企业应当时刻的维持着自身所具有的发行债券的能力,这一点也就是要求企业在平时尽量少的采用借款,维护企业自身的财务形象,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一点并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4.严格企业现金流管理。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企业生产经营考核应充分关注现金流的影响,应加快资产周转速度,充分利用企业内部资产进行融资。

5.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和能力。充分利用软件和云计算等信息化手段,建立资金计划和滚动资金预算管理机制,不断提高资金计划管理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五、结语

装备制造论文范文2

[关键词]产业转移转移模式沈阳装备制造业

近年来,随着沈阳经济的蓬勃发展,其土地成本、能源成本、劳动力成本和环境成本快速上升,装备制造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力增加。根据产业转移的客观规律,有意识地组织产业转移,对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沈阳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优势和强大实力的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和数量可观的中小型装备制造业企业。根据装备制造业企业规模的大小,实施不同的产业转移战略。

一、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转移模式

1.直接投资模式

产业转移发生的主要形式是跨区域直接投资(包括对外直接投资)。跨区域直接投资是指企业跨越区域界限到其他区域去投资设厂,进行生产和销售。在运行上表现为发达区域企业对发展中区域的投资行为。在国际上,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及产业移入国的产业升级主要是由经济高梯度国家向低梯度国家的直接投资来实现的。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能够使抚顺迅速积累资金,为区域经济的起飞创造条件,产生要素注入效应。同时,伴随产业转出地沈阳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生产要素的价格将越来越高。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将那些传统的、技术含量较低的、已经失去竞争优势的部分环节转移出去,利用抚顺优越的地理条件,廉价的土地等生产要素,以及优惠的税收财政政策,也可有效降低沈阳装备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成本。

2.企业内部一体化模式

在国际市场上,企业一体化是指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有效地配置各种要素资源,精确地管理着各国的协作企业,形成一体化的产销网络体系。内部化是企业一体化形式的一种,是将各个生产协作企业并入跨国公司之内,再加以整合,通过使各子公司形成更为专门的内部分工来提高整体效率的模式。内部化的实质在于用内部管理取代外部市场,用内部分工取代市场分工。内部化的意义在于企业将各项在市场上进行的交易纳入企业内部进行以节省交易费用。沈阳装备制造业企业可利用企业内部一体化模式,通过对抚顺企业进行股份购买、收购和兼并,然后对其进行改造或提高装备水平或加强管理等,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如沈阳机床一厂的原材料供应大部分来自于抚顺,通过对抚顺原材料供应企业的内部一体化,可有效节约交易成本、降低交易风险。同时,对抚顺企业而言,不仅为企业引进了资金、技术等有形资源,更为企业带来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意识和新的管理方式等无形的资源。

3.企业虚拟一体化模式

企业虚拟一体化模式是跨国公司一体化战略的第二种形式。它是指跨国公司仅保留最关键的功能,如研发和销售,其它功能通过外包或合作借助外部企业完成。在虚拟化组织形态下,整个产销网络体系中的众多企业虽然在同一个决策体系下运营,却并不属于同一个跨国公司,对该跨国公司而言,它们仅是执行其某种功能的一种虚拟组织。虚拟化模式的核心是企业借助外部力量完成某些内部功能,它的关键是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附加值高的环节上,而将附加值低的环节虚拟化。

在虚拟化的具体形式中对产业转移具有重要影响的是零部件外包,即OEM或者ODM。实践证明,这种形式对沈阳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产业转移也是比较适合的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沈阳机床一厂为例加以说明。近年来,沈阳第一机床厂提出了“协力”的概念,认为企业的生存和兴旺不仅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努力,而且取决于它与上下游企业的关系。协力是指与供应商和协作厂商之间建立的新型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共同的市场,实现共同的利益。经过发展规划,沈阳机床一厂逐渐加强了专业化分工。在零部件生产上,仅保留关键件的生产,而将其他自身成本高于市场的零部件输出,交由外协外扩厂商完成。通过协力概念的成功应用,有效缓解了机床一厂生产能力不足的矛盾,改善了企业“大而全”的组织模式。同时,企业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内部管理效率明显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迅速增强。鉴于这种模式取得的良好效果,沈阳装备制造业大型企业都可以运用和发展这个模式。由沈阳装备制造业企业提供原料或提出样品的样式和规格等要求,必要时提供技术和设备,给予一定辅导,由抚顺装备制造业企业完成相应生产和加工环节,并收取一定费用。即沈阳装备制造业企业主要进行产品的最终组装、研发、提供关键技术和进行附加值高的配件产品生产。而抚顺配套企业主要生产技术含量低、批量低、专业性分工要求高的各种配件和半成品。这种模式的广泛应用将对沈阳装备制造业产业转移以及沈抚共同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二、中小型装备制造业企业转移模式

1.整体迁移模式

造成整体迁移的重要原因:一是一种具有更大增值能力的新兴行业造成了行业的成长替代。二是企业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时,企业须向一个成本相对较低的地方迁移。

沈阳中小型装备制造业企业大多为零部件加工和配套企业,技术含量较低,规模较小。而沈阳装备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高端技术的应用和新产品的研发制造,重点培育和支持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的成长和发展,那些传统的、技术含量较低的零部件加工和配套环节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将越来越小。因此,那些已经失去优势的中小企业的整体迁移为大企业、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创造了空间。同时,随着沈阳的发展,各种要素价格持续上升,中小企业的生产成本也将逐步提高。此时,中小企业应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地域,将企业迁移到具有区位优势的抚顺,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2.合作研发模式

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和实力有限,或创新能力不足或生产能力不足,产业链短,因此,合作式的生产、研发的模式也比较适合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合作研发模式体现在前后向关联企业的合作、生产型企业与研发型企业的合作以及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上。首先,由于装备制造业工艺复杂,生产环节较多,造成一些企业只是在某一领域上有所擅长。这样,处于前后向关联的企业可根据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原则与其他企业合作生产,形成集群优势。其次,生产型企业应加强与创新研发型企业的合作。研发和创新是两个密不可分的环节,沈有一定创新研发能力的企业可与抚顺生产型企业合作,以弥补自身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最后,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也至关重要。众所周知,在科技创新中,基础研究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没有基础研究,就没有之后的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基础研究是一项新产品诞生的基础和前提。科研院所是基础研究的发源地,因此,沈阳装备制造业企业应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目前,抚顺拥有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部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中心以及一批重点大学,具备了一定的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何禹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组织模式[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俞国琴:中国地区产业转移[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9

装备制造论文范文3

一、机械工业是为能源发展提供装备的重要产业

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及国防建设提供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目前,我国机械工业总体规模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茅,我国发电设备的产量占全球60%左右,产业结构也有所改善,产品技术逐年提高。世界最大的单机容量泰山核电机组1号机组175万千瓦核能发电机成功研发,我国在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的充电桩、高压绝缘套管等一大批长期受制于进口的关键零部件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此外,我国在能源装备的其他方面这些年也有了长足进步,许多产品、许多关键技术已经替代了进口。但是,机械工业也是生产规模大、生产战线长的耗材耗能大户,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我们还有很多产品能源排放超标、技术改造乏力、工艺水平落后、高效节能等高档产品供给不足。在资源制约、能源安全与环境约束矛盾加剧的形势下,机械工业为能源产业和能源的生产、消费提供高端的产品以及加快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积极推行绿色制造,带头节能减排;一方面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为社会提供先进、高效、节能和环保的设备和产品,为各行业和社会做出贡献。“十二五”以来,我们按照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部署,大力实施“主攻高端、创新驱动、强化基础、两化融合、绿色为先”的发展战略,特别是在创新驱动、绿色为先的战略推进中做了一些工作。我们加快发展核能、太阳能、风电、生物质能等新型清洁能源设备,加快发展高效节能技术装备、资源循环利用装备、煤炭清洁利用及海水综合利用装备,加快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并且努力高质量地满足钢铁、有色、建材、船舶等行业对高效、节能、低排放产品和装备的需求。与此同时,我们也通过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应用节能减排工艺设备,提高设计、制造环节的能源材料利用率等措施,加大推进自身节能减排、绿色制造步伐,促进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产品升级,努力为落实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做出贡献。当前,机械工业正在按照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国家关于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部署在加快推进全行业深化改革和提质增效升级。

二、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

各行业都处在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期。面对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面对着推动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的重要使命,只有加强相关产业间的合作协作,拧成一股绳、一股劲,共同破解难题,实现协同创新,才能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产业振兴步伐,共同行使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使命,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履行责任。这次会议就是以能源市场化改革和生产转型发展为主题,邀请各界精英共同探讨今后能源装备发展如何适应国家能源市场生产、消费方面的需求,从而实能源装备的高端制造化。我们也将广泛听取来自各界人士的真知灼见,以全力推进机械行业主攻高端、创新驱动、强化基础、两化融合、绿色低碳的发展战略,以实际行动为能源生产和消费及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王瑞祥 单位: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

装备制造论文范文4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 经济增长 作用机理 模型估计

一、武汉市装备制造业历史回顾及现状

(一)历史回顾

武汉市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程。武汉市装备制造业发端于清朝末期张之洞时期。建国后在国家的重点建设和扶持下,逐步发展为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研发、生产基地。武汉市装备制造业发展历史有3个主要时期:一是装备制造业基地奠定期(建国后至改革开放之前),在这段时期,国家及省、市重点布局了机床、船舶及配套、电气装备、机车车辆等行业领域,初步形成了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研发、生产基地的格局;二是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期(改革开放开始至20世纪末),这段时期,国家及省、市重点布局了汽车及零部件、激光、光通信设备制造等行业领域,但是由于市场化改革、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原有的一些优势装备制造行业领域(如机床、电气装备等)发展迟缓;三是装备制造业振兴机遇期(21世纪初至今),随着我国工业化进入重化工业阶段及国家、省、市的重视支持,武汉市装备制造业中机床、电气装备等传统行业重新焕发生机,汽车、环保、冶金装备等新兴行业不断发展壮大,装备制造业实现了快速发展。

1994-2000年武汉市装备制造业产值分析。由表1可以看出从1994年到2000年武汉市装备制造业的总产值从150.81亿元增长到319.30亿元,增加了一倍多。而其中对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起决定作用的就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制造业产值一直较少。

(二)发展现状

武汉市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态势。在国家确定的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16项重点突破领域中,武汉市在清洁高效发电装备、高附加值船舶及配套、大型环保装备、大型数控机床、数控系统及功能部件、冶金成套设备、大型施工机械、轨道交通装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武汉市在湖北省确定的振兴装备制造业的12项重点领域中,有11项居于领先和核心地位。我市在光通信装备、激光、汽车及零部件、船舶及配套、环保工程及装备、冶金装备等行业领域已呈现出集群化发展的良好态势。其中,在光通信装备、激光、环保工程及装备、船舶配套等行业领域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在汽车及零部件、电气装备、船舶、冶金装备、数控机床等行业领域居于国内重要地位。在这些优势行业中,龙头企业带动力日益增强,配套能力加快集聚,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日趋完善,产业内分工体系逐步优化。长飞光纤光缆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二位;邮科院(烽火)在光纤收发器、凯迪电力在电厂脱硫、武锅在碱回收锅炉、长动在热电联产机组等领域居国内第一位;东风在汽车及零部件,武船、青船在特种船舶,武汉船用机械(461)、重工铸锻(471)在船舶配套,中冶连铸、大西洋连铸在连铸成套设备,华工、楚天、光谷激光在激光装备,凯迪蓝天、凯迪水务在除尘、水处理,都市环保在垃圾焚烧发电成套装备,武重在重型、超重型数控机床等领域居国内领先地位;华中数控在五轴(及以上)联动数控系统领域打破了国外的垄断。我市装备制造业共拥有制造装备数字化、激光加工、光纤通信技术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拥有数控系统、工业烟气除尘、卫星定位系统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东风、武锅、武船、烽火、凯迪、华工科技、三江航天7个部级企业技术中心。在光通信、激光、环保装备、冶金装备、船舶及配套、汽车及零部件、数控机床等领域,正在逐步形成以华中科大、武大、武汉理工等高等院校,国家光电实验室(筹)、安环院、中船重工在汉研究所等研究院所,中冶南方、长江船舶设计院等工程设计单位,及各行业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合发展的创新体系。我市在环保装备、冶金装备等行业领域,形成了凯迪、都市环保、中冶南方、中冶连铸等一批集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工程总承包和全程服务为一体的总承包公司或工程公司,初步形成了以工程带动相关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的良好格局。

2012年武汉市各类装备制造业产值。由图1可以看出如今武汉市各类装备制造业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产值最大。它是武汉市装备制造业的核心产业,直接推动武汉经济发展。其中金属制品业产值为186.58亿元,II普通机械制造业产值为180.05亿元,专用设备制造业产值为128.26亿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值为1419.24亿元,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值为447.42亿元,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值为592.39亿元,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制造业产值为267.08亿元,装备制造业总产值为3221.02亿元。

二、装备制造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作用机理

(一)经济增长理论模型

(1)资本决定论。资本决定论是统治增长理论最久、影响最大的一种理论。40年代末以哈罗德一多马模型为代表的资本积累理论在经济思想史上带来了动态理论的复兴,也奠定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模式的理论风格。哈罗德一多马模型通过假设具有不变的资本与产出的比例,并在提出有保证增长率、实际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基础上,从而得出储蓄率即资本积累率就成为唯一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因而随着资本量的增加,资本的边际收益呈递减的趋势。其基本思想是,要实现稳态的经济增长,就必须使得产量的增长率保持在使它所引致的投资恰好能够吸收本期储蓄的水平上。

(2)技术进步论。但从5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为,资本决定论对于资本与产出比例不变的假设是不现实的,而且它也过分强调了资本和政府干预的作用。技术进步论的产生是增长经济学中一次重大的革命,其中最主要的代表就是索罗一斯旺模型。它采用新古典生产函数,同时假设储蓄率、人口增长率和生产技术参数等是外生给定的,通过应用“余值法”来测度总量生产函数中技术进步和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从而区分了经济增长中的“增长效应”和“水平效应’,并由此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推动力,如果没有持续的技术进步,人均资本存量水平的增长必然停止。索罗模型是一个收益不变的模型,因为它假定资本边际收益递减,但技术进步又会产生收益递增,相互抵消以后的规模收益就不变。

(3)人力资本论。人力资本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它认为技术进步论过于强调生产中物的因素(技术进步)而忽略了人的重要性,同时技术进步这个概念也过于宽泛和模糊,难以统计和计量。为此,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以补充和发展技术进步论。它将资本分为常规资本和人力资本两种,认为由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投资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可以产生知识效应和非知识效应,从而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产出的增长,同时人力资本还可以产生收益递增,克服资本和劳动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倾向,从而保证长期的经济增长。因此,他得出结论:人力资本特别是教育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源泉。

(二)装备制造业影响经济增长的机理分析

(1)从资本的角度。装备制造业发展有利于带动整个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装备制造业占全国工业各项经济指标的比重高达20%以上,装备制造业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也高达25.46%。近年来,我国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已成为名符其实的带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我国每年新增适龄待业人员大约一千八百万,就业压力非常大,必须保持较高的GDP增长水平以满足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需要。装备制造业全部从业人员约占我国工业从业人员总数的20%以上,如果考虑到与其他流通业、服务业的关联性,则提供的就业比例更高,成为吸纳劳动力的重要载体。因此,装备制造业从促进经济增长和吸纳劳动力两个方面为缓解就业压力做出了贡献。

(2)从技术进步的角度。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是科学技术的载体和实现创新的舞台。从历史上看,制造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科技发展史的缩影,每一项重大科技发明都推动了制造业的发展并形成了新的产业。科学技术与制造业从来就是互相依存、相伴成长的。振兴装备制造业,通过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制,把多学科多专业的科研力量组织起来,把研究、设计、制造、使用单位联合起来,能够带动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使各个领域的技术成果得以系统集成,技术开发队伍得以锻炼提高。

(3)从人力资本的角度。装备制造业占武汉市工业各项经济指标的比重高达20%以上,装备制造业产品出口额占武汉市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也高达25.46%。近年来,武汉市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已成为名符其实的带动武汉市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我国每年新增适龄待业人员大约一千八百万,就业压力非常大,必须保持较高的GDP增长水平以满足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需要。装备制造业全部从业人员约占我国工业从业人员总数的20%以上,如果考虑到与其他流通业、服务业的关联性,则提供的就业比例更高,成为吸纳劳动力的重要载体。因此,装备制造业从促进经济增长和吸纳劳动力两个方面为缓解就业压力做出了贡献。

三、武汉市装备制造业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分析

(一)研究方法的确定

研究武汉市装备制造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主要从GDP与装备制造业产值关系中入手,而一般地,对GDP地研究是从人均GDP,GDP增长速度着手,而将这三者与武汉市装备制造业产值总额,装备制造业产出结构结合起来,主要构成了6种理论可行的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对6种方法的比较筛选,从简便性和实用性角度考虑,最终选择根据途径I和Ⅱ来研究武汉市装备制造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而装备制造业产出结构主要反映其产出在装备制造业总值之间的分配比例关系。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利用1995-2012 年《武汉统计年鉴》中的武汉历年GDP、金属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产出数据,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即将7类制造业的产值进行累计加总,得到武汉市装备制造业的总产值X,然后对时间序列运用EVIEWS6.0进行经济统计分析。

(三)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Granger和Newbold认为,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变量之间经常发生伪回归(spurious regression)现象而造成结论失效,因此 ,对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进行传统的最小二乘回归分析之间,首先要进行单位根检验,以判别序列的平稳性,只有平稳的时间序列数据才能进行回归分析。若时间序列数据非平稳且同阶单整,可以进一步进行协整性检验,以确定时间序列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某种长期稳定的关系。

其中,I代表金属制品业产值,II代表普通机械制造业产值,III代表专用设备制造业产值,IV代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值,V代表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值,VI代表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值,VII代表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制造业产值,X代表装备制造业总产值。

由于各变量的ADF值均大于5%的临界值,所以各变量均为非平稳的,因此要对各变量进行进一步的协整检验。

(四)时间序列的协整检验

对各个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做单位根检验。由于各变量的ADF值均小于5%的临界值,所以各变量均为平稳的,因此可进一步检验这9个变量的协整关系。

(五)模型估计

(1)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估计。根据前述中国1995―2012 年的年度序列数据,运用 EVIEW6.0对数据进行回归,得到如表5结论。

检测结果表明:武汉的装备制造业产值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种长期稳定关系,并且在这种长期均衡关系中,两者之间是正向变动的关系。该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且t值较高。

模型估计结果说明:当每年武汉装备制造业总产值每增长1亿元,武汉市GDP每年就会就会增长1.536483 亿元。这与理论分析和经验判断相一致。

(2)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估计。运用 EVIEW6.0 对数据进行回归,得到如下表6结论。

同样我们也可以得到武汉各类装备制造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估计式为:

R2=0.994248 R2=0.989775 F=222.2520

模型估计结果说明:在假定其它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当每年武汉市普通机械制造业产值每增长1亿元,武汉市GDP就会增长3.57亿元;当每年武汉市专用设备制造业产值每增长1亿元,武汉市GDP就会增长15.05亿元;当每年武汉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值每增长1亿元,武汉市GDP就会增长0.14亿元;当每年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值每增长1亿元,武汉市GDP就会增长5.22亿元;当每年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值每增长1亿元,武汉市GDP就会增长2.92亿元;当每年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制造业产值每增长1亿元,武汉市GDP就会增长2.04亿元。由于X1系数的t值较小,不作分析。

这与理论分析和经验判断相一致。

(六)Granger 因果检验

回归模型拟合度高,并不能说明回归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可能性就大,充其量说明二者之间的依存度高。而经济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确定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我利用这种检验法对武汉市GDP与装备制造业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

由于Granger 检验结果对滞后期长度的变化比较敏感,即滞后期选择的不同可能会得到不一致的结果。因此,在检验的过程中应选取多个不同的滞后期,若检验的结果一致,则得出的结论较为可信。因此,本文在检验的过程中选取了4个滞后期,相对于自由度来说,滞后期已足够长,检验结果见表。从表7中可以看出,装备制造业的产值是GDP变化的原因。

(七)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由图2可以看出在本期给装备制造业总产值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后,随后几期GDP均有一个正响应,并且响应的幅度逐渐增大。从整体上看,武汉市装备制造业的冲击对武汉市GDP产生显著的影响表现出规律性的变化趋势,且趋势较明显,这也说明武汉市经济增长受装备制造业产值的影响较强。

(八)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是通过分析每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产生影响的程度来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从方差分解的图3中可以看出,武汉市准备制造业产值对武汉市每年GDP的贡献率在20%以上,且呈增长态势。而且从这个增长幅度来看,在未来武汉市装备制造业的产值将成为武汉市GDP的核心

(九)结论与预测

因果检验进一步反映是武汉市装备制造业的产值带动了武汉经济的增长,而不是经济增长带动了武汉市装备制造业。而脉冲响应函数则说明武汉市装备制造业的冲击对武汉市GDP产生显著的影响表现出规律性的变化趋势,武汉市经济增长受装备制造业产值的影响较强。武汉市准备制造业产值对武汉市每年GDP的贡献率在20%以上,且呈增长态势。

参考文献:

[1]朱国娟,钟昌标.装备制造业进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情况,2007.

[2]方茜,王军.制造业对四川经济增长贡献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

[3]崔万田.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4]洪银玉.装备制造业对沈阳市GDP及税收增长拉动作用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

[5]周起业等.区域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6]陈宁.上海核电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的理论假设与实证分析[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

[7]夏美霞.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J].机械制造,2004,(2).

[8]李威.国际法框架下碳金融的发展[J].国际商务研究,2009,(4) .

[9]杨佳琛.国际碳交易市场及其衍生金融产品分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2).

[10]刘华,李亚.欧盟碳交易机制的实践[J].银行家,2007,(9).

装备制造论文范文5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技术创新;链环回路模型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5-0005-02

1 链环回路模型

链环回路模型也可称为技术创新过程的集成模型。这一技术创新模型否定了科学和创新之间的简单线性关系。该模型要求以创新为中心链,并由一系列的主反馈和反馈环等为标志的反馈回路为基线,并通过研究和发明设计过程的相互作用,将发明设计—知识—研究—设计或设计—知识—设计等多种回路的多次反馈过程进行综合集成。使得技术创新过程不再是一个从技术、研究开发、工程建设和制造到市场的循序渐进过程,而是一个战略集成的并行过程。在此模型中,研究开发、原型研制、生产制造、产品销售只是一个逻辑上的技术创新链条,并要求这些要素并行协调发展。

2 装备制造业链环回路模型的构建

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决定我国工业化的关键因素,对我国实现工业现代化发展进程起着很大的作用。那么,如何通过整合社会力量的创新源,调动各创新主体的参与性,通过价值链实现装备制造业发展与循环经济的统一,是一个长期而重要的问题。以下基于链环回路模型的理论框架,将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过程看成以下主要路径:

(1)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链,在下图中由字母C代表。价值链理论认为创新源于市场需求。因此,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链条的出发点——潜在市场(包括了现有和未来的技术需求以及政府基于宏观调控和产业协调的计划等),并在潜在市场的推动下,装备制造业发展也得到所需的技术、发明与设计。同时,技术扩散和市场营销理论都强调,技术或创新产品的传播始于早期的采用者。然后通过早期采用者的示范效应,使技术或创新产品富有效率地扩散出去。对于装备制造业技术的传播则更需要关键采用者的示范效应。如果技术在示范环节中被证明难以推广,则在知识和研究系统的重新审视下应进行再设计与生产。因此,该链条的第3、第4链环为“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示范项目实施”和“重新设计与生产”。

(2)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反馈环路,在下图中由字母f和F代表。其中,F为特别重要的反馈。从整个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链来看,在第1条路径(C)中,每一个正向的回路都伴随着反向的反馈回路,而每一次反馈都是对装备制造业技术的经济、社会、生态等效益的不断审视。当装备制造业技术成为商品并投入市场后,市场的检验将是最重要的反馈,它将为下一个链环的市场需求做出判断。

(3)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链与研究活动的联系,在下图中体现为K—U,1—5的知识传递过程。根据链环—回路模型,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源的选择基于社会的知识总存量。当某个国家或某个组织的知识存量无法满足创新需求时,可以向外部知识库求助,然后根据外部知识库的丰度或成本高低决定是否进行装备制造业技术的自主研发。因此,本研究对链环回路模型的第3个环路进行改进和细化,提出了创新链与研究活动联系的5种可能路径。

(4)实践中发明或技术改进活动与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科研活动的联系,在下图中由字母D代表。发明或技术改进往往是研究与开发之间的纽带,特别是对于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而言,基于实践的技术改进和民间发明若能被采纳,不仅可为科研活动提供资料,更能反映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且更易产生示范效应和推广成效。因此,应充分发挥民间科技能人的力量,形成发明与设计活动与研究活动的有效联系。

(5)装备制造业产品与研究活动的直接联系,在下图中由字母I和S代表。装备制造业产品与研发活动的直接联系,能使研发的成果直接进入示范和推广,减少前期环节,缩短停留于研究开发阶段和前期工作的时间,增强满足技术市场或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3 链环回路模型下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发展策略

第一,强化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技术系统以实现社会价值与市场价值的整合。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提供了合乎社会发展目标的技术创新价值和行为模式,是和谐社会构建的趋势。根据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链环回路模型,技术系统(主要体现为第3、第4、第5路径)的完善能有效地引导和约束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在制度层面的某些功能,强化价值关怀在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制度约束作用,从而有效地整合社会整体利益,实现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的融合。

第二,发挥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示范项目对技术系统与管理系统的链接作用。装备制造业技术扩散的效应与技术采纳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否成功,更是其价值体系实现的直接判断标准。因此,“示范项目”是连接技术系统与管理系统之间重要的价值活动。

第三,强化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管理系统以提高产业附加值。在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链环回路模型的第1条路径以及其反馈回路中,管理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创造高附加值,提升价值链,促进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其中,政策导向作用和政策服务系统的完善尤其重要。管理系统应为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健全生态建设的法律体系,通过各种奖励措施、补助和辅导机制、商品化的补助计划、运营模式的设计等方式,增加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高附加价值的经济利益与社会影响力,从产业的层次上带领其跨越技术转移与市场转移的鸿沟。装备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肩负着经济、社会、生态等系统平衡的重要责任和使命。

4 结 论

装备制造业发展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发展模式既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性原则和社会性原则,又满足企业获利的需求,且使得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统一,并实现各方经济效益。因此,建立链环回路模型研究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对装备制造业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俊红,王学军,李子静.山西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绩效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9).

[2]张青山,徐伟.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战略定位与对策[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289-296.

[3]王仕林.青岛制造业技术创新发展模式研究[D].青岛:青岛科技大学,2006.

装备制造论文范文6

本文通过对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和浙江五个省份1996―2012年间的面板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辽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度和贸易比率较低,对辽宁区域国内生产总值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产业集聚水平、劳动者平均受教育程度和固定资产投入。笔者认为,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要从存量改革入手,依靠内生发展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体包括分类推进国有企业存量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提升产业集聚度、发挥集群效应、加快区域合作、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等。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产业聚集度;贸易比率;存量改革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5)12013806

装备制造业作为制造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辽宁装备制造业是辽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是实现财政收入稳中有增、就业人数持续增长和拓宽外贸出口的主力军。改革开放以来,辽宁通过调整工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基本建立了体系较为完善、配套设施较为齐全的装备制造业体系。可见,辽宁装备制造业已经成为支撑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性产业。因此,研究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探索辽宁装备制造业进一步拓展与创新的有效路径,对助推辽宁产业振兴与经济增长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纵观国内外学者在装备制造业发展领域的理论阐述,主要的侧重点在于对市场的竞争性以及产业组织的构建等内容。自马歇尔对微观经济进行了经典的解释后,市场理论的讨论便一直成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在张伯伦等早期经济学家开创性的努力下,市场竞争和垄断问题得到深入的研究,人们对经济领域微观部分的认识大大加深了。产业组织理论正是在不断汲取前人的营养下逐渐从微观经济学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和发展为解释微观市场的主流理论。

近年来,国内学者从不同视角对辽宁装备制造业进行了理论阐释和实证分析。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其一,通过全面分析辽宁装备制造业存在的各种问题,从多角度提出辽宁装备制造业的提升对策。梁启东和刘晋莉[1]采用SWOT分析法,对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进行分析,在总结辽宁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的基础上,从制度设计、自主创新和集群式发展等方面提出了解决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应对策略。郭长义[2]通过构建竞争力评价模型,系统论述了装备制造业竞争力与辽宁老工业基地改造之间的关系,采用实证分析法指出辽宁装备制造业需要通过改变产权制度、深化对外开放水平、提升技术层级与规范金融资本市场等措施提升整体竞争力。张青山和徐伟[3]对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做了研究,对辽宁装备制造业优势和劣势予以分析,指出辽宁装备制造业应从技术与产品、制造系统与企业、装备制造业基地、产业链高端化和发展潜力等方面提升自身的产业层级。魏玉芝和翟文[4]在分析辽宁装备制造业存在的问题时发现,影响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企业上市数量、产品出口规模和企业研发资金投入等方面,据此提出了提升辽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具体对策。常丽[5]采用区位熵系数法和比较分析法对辽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认为提升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就是延伸产业链,增加链条中每一个环节的技术投入,提升产品附加值。

其二,研究造成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指出今后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主攻方向。李姝和姜春海[6]指出,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技术创新水平不高,其综合运用横向比较法和纵向比较法对辽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现状加以系统分析,指出辽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技术创新投入少、自主创新能力弱、技术创新经费支出结构混乱和技术创新融资方式简单等问题。刘春芝等[7]认为,集群式创新才是提升辽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有效路径,通过采取集群内企业合作、规范并完善市场中介组织、区域内部创新软环境建设等举措,达到提升辽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水平的目的。邵慰和陶晓丽[8]则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研究视角,指出辽宁国有装备制造企业所占比重太高,民营企业发展欠缺,提出了应大力发挥民营企业作用的建议。

此外,逄红梅[9]运用数据包络方法对2011年包括辽宁在内的27个省市装备制造业及子行业之一――专用设备制造业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并利用差值比较,对专用设备制造业空间分布进行分析。李绍东和唐晓华[10]使用226个装备制造企业及所在的产业部门的面板数据,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市场势力与绩效的相关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

尽管这些年来国内学者对于装备制造业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相对于国外的研究成果而言,仍有许多问题没有涉及。为此,本文对辽宁装备制造业的研究采用了新的方法,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对行业内各产业分布情况、劳动力水平和固定资本投入等因素进行测算,力争做到较为全面地衡量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以期为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增长与持续发展提供可操作的对策与建议。

二、辽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比较

自马歇尔提出产业集聚概念以来,学者对产业集聚问题不断进行深入探索,从不同视角对产业集聚理论进行研究。目前学界通常采用区位熵指标衡量产业的空间分布水平,测算不同行业、不同地区间产业分布的不均衡程度。区位熵指标是测度某一地区某一产业相对于参照地区的产业集中程度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LQij=(Lij/∑jLij)/(∑iLij/∑i∑jLij)(1)

式(1)中,i为i地区;j为j产业;Lij为i地区j产业的产出指标;LQij为i地区j产业的区位熵。区位熵表示i地区j产业在本地区总产出中的比重与全国j产业占整个国民经济产出的比重之比,其含义是假定各地区的产业结构与全国相同,意味着这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而当各地区的产业结构与全国的产业结构存在差异时,意味着地区间存在着地域分工和产品贸易。

通过计算某一地区某产业的区位熵,可以衡量该产业在该地区的集聚程度。区位熵值越大,则集聚度也越大。

一般来讲,如果某产业的区位熵值大于15,则该产业就具有明显的产业集聚优势。

为了充分了解辽宁装备制造业近些年的产业集聚程度状况,本文根据1996―2012年的统计数据,采用区位熵指标对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和浙江五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的集聚度进行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1996―2012年的17年间,辽宁除2011年的产业集聚度小于1以外,其他年份均大于1,表明辽宁装备制造业在满足全省国民经济需求的同时,还为省外(含国外)经济体提供了数量众多的装备制造业产品。通过与吉林、黑龙江、江苏和浙江四省比较可以发现,辽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度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从自身纵向比较来看,辽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水平呈现急剧下降的趋势。由表1可知,在1996―2011年的16年间,辽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度由1996年的409下降到2011年的090,出现这一情况的部分原因在于辽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即这一时期辽宁乃至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工作正在有序地展开,一大批产能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资不抵债或发展前景渺茫的企业被破产、兼并或重组。

第二,从省际横向比较来看,辽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效果已远远落后于东南沿海的一些省份。2000年以前,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区位熵水平要远远高出样本中其他四个省份。2000年之后的区位熵水平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基本保持在130左右,尽管辽宁装备制造业在东北地区仍然作为“领头羊”在发展,但集聚效果已远远落后于东南沿海的一些省份,特别是江苏和浙江。可见,装备制造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较低、高附加值产品的竞争能力较弱是困扰辽宁装备制造业走向高端市场的障碍。

第三,从发展趋势来看,辽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水平和集聚效果将会进一步提升。由表1可知,2012年,辽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度由2011年的090上升到132,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趋势,说明辽宁装备制造业的整体实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辽宁装备制造业的贸易比率比较

为了进一步了解辽宁装备制造业与省外经济体的贸易条件,本文引入贸易比率这一指标,贸易比率又称交换比价或贸易比价,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获取贸易利益空间大小的重要指标,其是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的比率,通过将区位熵值减去1得到。本文测算的五省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贸易比率对比情况,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吉林和黑龙江两省份的贸易比率绝大部分年份为负,表明贸易条件恶化,交换效益下降,存在进口比率。其他三省份的贸易比率排名依次为江苏、浙江和辽宁,这三个省份的贸易比率均为正值,但辽宁的绝对值较小,说明辽宁的区域市场占有能力所代表的区域劣势较为明显,辽宁装备制造业在与区外经济体做往来时,其贸易条件仍有改善的空间。

从影响产出各具体指标上来看,比较五省份的C-D生产函数,受教育程度L的弹性系数由高到低依次为吉林、江苏、浙江、辽宁和黑龙江,其中,除黑龙江外,其他省份的弹性系数均为正值,表明各省份产业工人受教育程度对国民生产总产出的影响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与吉林、江苏和浙江相比,辽宁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固定资产K的弹性系数由高到低依次为黑龙江、吉林、辽宁、浙江和江苏,可知辽宁老工业基地在历经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固定资产存量还是数量可观的,其对国民经济总产出的影响性也不能小觑。产业集聚程度A的弹性系数由高到低依次为黑龙江、辽宁、浙江、江苏和吉林,表明装备制造业的集聚效应在辽宁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挥。

从地理区位上来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因所处不同区域而呈现显著差异。五省份回归模型中,吉林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产出弹性为2 32464,远高于辽宁的3853,说明辽宁装备制造业内部劳动力素质不高、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弹性程度较弱。固定资本原值一项,辽宁的弹性系数为264,低于黑龙江的427,但与其他省份基本持平,表明辽宁装备制造业生产设备和固定资产投入发展状况尚可,但还有可发展的空间。产业集聚指数一项,辽宁装备制造业对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弹性为13445,较其他省份有较大的优势,表明辽宁的产业集群发展程度较高,集群的集聚效果明显。

从区域内部各指标要素来看,衡量1996―2012年五省C-D生产函数,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这一因素对吉林、江苏和浙江的贡献程度较大,高素质的产业工人为这些地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产业集聚程度指标一项在辽宁和黑龙江两地区表现地较为突出。从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因素角度分析,对本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影响较大的是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程度,其次为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最后是固定资产原值。可见,今后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需要更加突出集群对产业的扩散和带动效应,在集群内产业链条上增加横向和纵向的广度和深度。

五、存量改革与内生发展的对策性建议

鉴于过去三十余年改革的经验,人们原本以为通过“增量改革”的方式,新增的民营经济的“外部”力量最终会对原有的僵化而缺乏效率的“内部”体制进行整合,最终实现市场化的改革。然而,近年来的“国进民退”现象却令人们对此改革思路有着越来越多的质疑,这种“以外推内”的增量改革方式正在逐渐丧失其应有的动力。存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增量,如果不能对存量进行有效改革,那么,增量的增幅就会受到限制,出现“存量不改,增量难增”的现象。因此,辽宁装备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还要从存量改革入手,依靠内生发展推动辽宁经济提质增效升级。针对五省横向比较中发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分类推进国有企业存量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通过与江苏、浙江的比较发现,辽宁装备制造业的集聚程度较低,除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辽宁装备制造业中国有企业比重偏高。由于国有企业更为偏好自制而非外部购买或协作,因而必然导致集聚效应不足。国有企业比重越高,则地区产业集聚越差。因此,辽宁应借国务院发文支持东北振兴、深化国企改革的有利契机,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一是针对能源、电力、钢铁、石油化工和交通运输等垄断性行业实施存量改制重组,渐次引入非国有资本,实行企业股权多元化重组,成立企业集团,推动产业资源整合,通过混合所有制形式放下包袱,淘汰劣势企业,形成新的市场势力。二是针对机械制造、农林牧渔业等竞争性行业实施存量转型升级,进一步向民营资本开放,通过合资合作、相互参股等方式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推动现有企业向现代农业、现代物流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逐步转型升级。

第二,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度,发挥集群效应。虽然辽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效果远远落后于江苏和浙江,但通过五省生产函数比较发现,在影响辽宁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各项指标中,产业集聚度位列第一,其次是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最后是固定资产原值。这表明产业集聚效应是拉动辽宁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辽宁应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度,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一是注重发挥集群内中小企业的作用。在产业集群较为发达的江苏和浙江等省份,中小型工业企业的产值已经占到50%以上,相比而言,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却只有大中型企业的骨架,缺少中小型企业的身影。因此,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要想进一步发挥集群效应,必须在发展大企业的同时加快发展中小企业,特别是加快发展中小型民营装备制造企业。二是协调城市群与产业集群的关系。城市群是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后出现的一种新型城市关系。辽宁已经形成了以沈阳和大连为核心的沈阳经济区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在基础产业、配套服务、金融支持和政策保障等方面都已形成了各自独立的经济体系。这种彼此分割的小区域发展模式,一方面,可以优化资源结构,对区域内的要素进行高效的利用;另一方面,区域间的条块分割又会给产业集群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如产业集群可能会因地处两个产业区而出现市场分割、资源配置效率下降的现象,以致破坏了区域间的正常经济关系。因此,在鼓励发展城市群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协调其与区域产业集群的有机联系。

第三,加快区域合作,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通过前文的比较可知,辽宁装备制造业的贸易比率较低,产品的交换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推动辽宁装备制造业深入发展必须扩大开放、锐意改革,使装备制造业产生最大的“红利”。一是鼓励国内外有实力的投资者以购并、参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到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的改组改造中,在涉及外资入股的问题上要有胆量、有魄力地取消比重限制。二是允许区域外企业依法购买金融资产公司的不良债权和股权,并对其拥有的资产进行重组和处置。三是积极引导外部投资与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相一致。四是鼓励区域内条件成熟的企业走出去,大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五是优化投融资环境,为区域内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第四,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发挥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通过对五省的比较发现,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吉林、江苏、浙江、辽宁和黑龙江,辽宁排名较低。但五省拥有普通高校的数量排名从高到低依次为江苏、辽宁、浙江、黑龙江和吉林。

根据教育部2014年7月9日公布的统计数据,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 246所(包括民办普通高校444所),其中,江苏134所,辽宁104所,浙江82所,黑龙江78所,吉林52所。截至2014年7月,辽宁拥有普通高校104所,在全国总排名第7位。但是,若以平均多少人“拥有” 一所高校来排名的话,辽宁每4210万人“拥有”一所高校,在五省比较中排在最末位,并且在全国总排名为倒数第5位。因此,辽宁应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发挥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一是加大高等教育的投资力度,扩大高校的数量与规模,培养和造就高质量的专业人力资本。可以采用增加民办、私立高校的方式来解决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短缺和培养方式问题。二是加强产学研用的无缝链接,改变“先有成果,再找企业”的思维模式,进一步明确应用科研要以市场为导向、紧盯需求的原则,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机制,实现高校与企业紧密合作进而推动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梁启东,刘晋莉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3,(5):40-44

[2]郭长义辽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14-118

[3]张青山,徐伟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战略定位与对策[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289-296

[4]魏玉芝,翟文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6):77-78

[5]常丽辽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实证研究与提升战略改革与战略[J]改革与战略,2011,(9):145-148

[6]李姝,姜春海基于技术创新的辽宁装备制造业振兴途径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0,(5):82-88

[7]刘春芝,丁玲,夏晓蕊集样式创新:提升辽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路径探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8,(6):5-8

[8]邵慰,陶晓丽基于制度创新提高辽宁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9,(6):47-50

装备制造论文范文7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装备制造业;对策

基金项目:河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科研合作课题“河北省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对策研究”(项目编号:JRSHZ-2013-03014)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我国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

收录日期:2013年7月22日

当前,发达国家提出的“再工业化”、“低碳经济”等一系列新的发展理念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形成巨大压力,装备制造业中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将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和科技竞争的焦点。但是,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企业发展遇到了人才缺乏的瓶颈,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存在诸多问题:高技能人才总量严重短缺;高技能工人比例较低,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技术工人的技能等级偏低,技术素质亟待提高;高技能人才流动性比例逐年上升,尤其国企的高技术人才流失较严重等。基于此,必须加快对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一、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含义

高技能人才的概念到现在为止,尚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高技能人才指的是掌握从事复杂职业劳动的技能,具有职业技术特长的劳动者。我国的高技能人才是按照国家职业标准,经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取得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但是,有部分劳动者虽然没有得到相应证书,但仍然具有高超的技能,我们也可以界定为高技能人才。本文所定义的高技能人才指的是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掌握了现代高水平的应用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并具有创造性能力和独立解决关键性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高技能人才应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具有高超的生产技艺和技巧,在生产中,担负着技术含量较高的操作任务;二是具有出众的创造能力,高技能人才掌握了许多精密技术,从事复杂的劳动,在工艺革新、技术改良、流程改革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创造能力;三是稀缺性,也就是高技能人才的数量较少,属于稀缺性人才。

二、我国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从我国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发展现状来看,可以概括为“四多四少”的现状,也就是现在装备制造业的初级技工人数多,高级技工人数少;传统型技工人数多,现代型技工人数少;单一技工人数多,复合型技工人数少;短期速成的人数多,系统培养的人数少。具体表现为:

1、我国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年龄偏高。通过对我国80家装备制造业企业进行调查统计,高级技师50岁以上的占企业人才总数的55%以上,而30岁以下的高级技师仅占4.3%。青年在高技能人才中所占比例较低,老龄化趋势明显。随着老一代高技能人才逐渐退休,许多企业原本就缺少的高技能人才更将是后继无人。

2、装备制造业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缺乏。装备制造业技术资源总量虽然较大,但是人才结构却不合理,其中初级技工比例高达60%,而高级技师仅占4.8%。高技能人才比例明显偏低,明显低于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远不能满足推动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需求。

3、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慢、晋升难。目前,高技能人才成长缺乏系统化、规模化和制度化的科学培养体系,由于受到比例、年龄、资历限制,许多优秀技术工人即使达到高级技师的职业资格,也难以得到及时晋升,这极大地挫伤了青年技术工人的积极性。

(二)我国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短缺成因分析。造成我国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观念层面和社会根源层面,又有经济层面和制度层面等。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受传统文化及社会风气的影响。我国自古就是文凭至上的学历主义社会,就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长期受“劳心者是人才,劳力者非人才,重仕途轻工匠”的封建落后思想的影响,人们普遍不愿意当技术工人,都愿意做管理工作。此外,受传统历史的影响,技术工人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地位低下,不被重视,经济和社会地位不及同等职级的其他人员。而且,近几十年来,高级技能人才在社会人才评价体系中不被列入“人才”之列,导致不少企业片面追求高学历,扭曲了用人标准,很少关注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

2、职业院校缺乏办学活力。由于政府对职业院校的投入不足,相当数量的职业学校因生存压力不得已追求办学规模,教学上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设置不实用,教材陈旧,学制过长,授课形式教条死板,学生技能训练和生产实习无法保证,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节,教学管理不当,效率低下、关门办学、靠上级拨款等现象普遍存在。

3、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基地不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级技能人才主要靠各企业和部门在生产、工作第一线,采取以师带徒或集中培训等形式培养出来的。现在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技工学校、职业技术学校和高级职业技术院校,这些院校成为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缓慢,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

三、我国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对策

当前,高技能人才已经成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是,我国目前高技能人才处于严重短缺、素质不高、年龄偏大的状况,因此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显得十分紧迫。采取以下措施加快培养我国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

(一)更新观念,树立高技能人才是“人才”的新观念。要打破原有的重学历轻能力的传统观念,树立人才多元论的理念。我们要确立高级技能人才也是人才,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也是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思想,使人们意识到高级技能人才与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同等重要,把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落实政策措施,加大开发力度。

(二)围绕装备制造业核心使命和发展方向,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装备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依靠的是科技进步,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培养既要有理论和专业知识,又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操作性的难题,集知识和技能为一体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三)推行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在办学模式上实行工学结合、学校与企业融为一体、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依托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高等职业院校和大型骨干企业,建设一批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形成覆盖中心城市和重点产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网络。

主要参考文献:

[1],康健.关于加快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探讨[J].前沿,2012.11.

装备制造论文范文8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性贸易政策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6-0197-02

随着“嫦娥一号”顺利进入月球轨道并传回月球三维影像,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何促进中国装备制造业进一步发展也引起了更多的关注。

一、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性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技术装备的各制造工业的总称,其产品范围包括机械工业(含航空、航天、船舶和兵器等制造行业)和电子工业中的投资类产品。所以,装备制造业是工业的基础,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

1.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能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装备制造业范围广,覆盖了机械、电子、武器弹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可以为各行业提供现代化设备,从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到国防使用的武器装备,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装备制造业。同时,通过朱国娟和钟昌标对我国1981―2004年装备制造业进出口增长与GDP增长之间的关系的实证研究,发现中国装备制造业出口变动1%,我国的经济增长就会变动23%,这说明装备制造业与其他企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很强。

2.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能促进中国工业产业升级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装备制造业是技术密集产业,产品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大。随着装备制造业不断吸纳高新技术,以及信息技术、软件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在装备制造业中的普及应用,技术装备日趋软件化,先进的装备制造业将有更多的产业进入高技术产业范畴。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可以促进我国制造业尽快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加工产业转向技术密集型。同时,装备制造业作为技术密集工业,万元产值消耗的能源和资源在重工业中是最低的。在资源日趋紧张,环保要求日趋严格的情况下,发展装备制造业对加强环境保护,提高资源利用,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3.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能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和维护中国的经济安全

许多工业化国家,在工业化成熟阶段都把装备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因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映出一个国家在科学技术、工艺设计、材料、加工制造等方面的综合配套能力,进而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技术实力。同时,装备制造业产品不仅包含国计民生的电器机械及器材,更重要的是涉及大型计算机及其配件制造、航空航天设备制造、电讯设备制造等,这些产品都是对我国的经济安全起关键作用的。因此,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不仅有利于提高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国家竞争力,而且有利于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

二、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现状

1.装备制造业的总产值保持较快增长,但净利润增长缓慢

1999―2005 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08%,高于同期工业和GDP的年均增长率。但由于原材料、交通、能源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以及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装备制造业的盈利能力大幅度下滑,行业净利润的增长率远低于产值的增长,2005年净利润仅增长7%左右。目前,我国单位GDP的能耗不仅超出世界平均水平3.8倍,甚至是世界中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的1.6倍。

2.装备制造业产品进口增长缓慢,出口高速增长,但产品竞争能力不强

2005年1―10月,我国装备制造业进出口总额1 804亿美元,同比增长16.01%。其中,进口957.90亿美元,增长2.52%;出口846.39亿美元,增长36.33%。但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低水平重复、低档次的大路货产品生产过剩,而技术水平高、有竞争力的产品短缺,不能满足国内市场需要。虽然我国是装备制造业产品的出口大国,但90%以上的集成电路、70%轿车部件都依赖进口,全球新增发电能力有2/3在中国,但设备90%是靠进口。这突出反映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从而导致产品竞争能力不强。

3.装备制造业虽然摊子大,但产业集聚程度不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确实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建立了一整套门类齐全和具有一定水平的产业体系。“十五”期间装备制造业快速增长,截止到2005 年,规模以上的企业共有近7 万家,从业人员1 650 万人,工业增加值1.7 万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22.5%。但被称为“工业之母”的装备制造业在中国制造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不足30%,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整个机械行业前10家的市场份额集中度不到美国和日本的1/7和1/6。

三、战略性贸易政策在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中的适用性

1.运用战略性贸易政策促进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理论依据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Strategic Trade Theory),是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布朗德(James Brander)和斯潘塞(Ball Spencer)等为主要代表的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基础上提出的,并由克鲁格曼等进一步完善形成的关于国际贸易的新理论。战略性贸易理论之所以称之为“战略性”,是因为这种政府政策是旨在改变国内外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性关系,使得本国垄断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并且在国内经济获得利益。攫取外国垄断利润的关税说、双寡头垄断的出口补贴理论和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论通常被认为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三个主要代表学说。

攫取外国垄断利润的关税说是由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布朗德(James Brander)和斯潘塞(Ball Spencer)最早提出的。他们认为,对于本国国内没有该类产品的生产,供应完全由国外某一家厂商垄断的行业,本国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关税的措施,使该类商品的价格上涨,进而抑制本国需求,从国外厂商手中抽一部分垄断利润,转移到本国国内。

同时,如果在某个行业,本国厂商和国外厂商在世界市场上占有相当的垄断地位,本国政府可以通过对国内厂商的出口给予补贴,使其国际市场份额得以增加,进而使国内厂商取得国际竞争中战略性优势,增进本国经济福利。这就是布朗德(James Brander)和斯潘塞(Ball Spencer)提出的寡头垄断的出口补贴理论。

而克鲁格曼于1984 年提出“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模型”侧重的是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条件下,本国政府通过对国内市场的保护把国外厂商从国内市场排除出去,进而使国内厂商在占据本国市场的条件下,因而获得规模经济,而国外厂商由于市场份额的丧失,未能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进一步地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失利于国内厂商。最终达到使国内厂商能在没有保护的国际市场中也能占有战略性优势。

2.运用战略性贸易政策促进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具体问题

首先,战略性贸易政策是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基础上的,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要求具有较高的行业集中度、较大的市场规模和较高的行业进入壁垒。因此,发展装备制造业要打破行业和部门界限,树立大装备工业的观念。重点抓住技术带动性强、关联度大或需求量大、面广的重要技术装备,以关键设备为龙头,机械工业、材料、电子和零配件等相关产业一起上,形成一批具有整体竞争力的战略产业群体。

其次,西方学者普遍认为, 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最有价值的行业应该是技术、知识密集程度最高, 与国家利益和声望关系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就中国工业发展的现状而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的需要突显出大力发展高科技、高知识型的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性,而发展装备制造业更应该注重技术创新。所以,要注重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既要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又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创新,形成自主进行技术集成的能力,创造自己的名牌。同时,政府、企业要加大对研发方面的资金投入和扩大对高级技术人员的培养。

最后,战略性贸易政策要得以顺利实施,还要求我国国内市场必须是统一的、有序的,否则将严重阻碍着许多行业及企业实现其必要的经济规模。同时,我国虽然已经建立起市场经济制度,但国内市场运行传导机制及宏观调控机制不健全, 政企职责不分, 有碍政府政策工具作用的发挥。此外,虽然目前装备制造业行业在我国具有不完全竞争性,而且在这个行业也有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然而,该行业和这些企业中的垄断特征并非主要源于规模经济和市场竞争,他们多是计划体制和转型体制中的行政因素所致。所以,政府应该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外部环境,而这些企业也应该尽快建立起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美]克鲁格曼.战略性贸易政策与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千庆兰.中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新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朱国娟.钟昌标.装备制造业进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情况,2007,(4).

装备制造论文范文9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机械制造 实验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010-01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是我国工科院校普遍都有的专业,为国内制造企业输送了大量这方面的人才;但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基础薄弱,知识更新慢,实验装备落后,基础理论与工程实际严重脱节,这大大牵制了国内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学生猎取先进制造方法机会很少,这就使国内本专业的大学生很难具有国际视野。国家认识到,目前的培养机制与现代制造企业的脱节,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过改革现有的教育教学体制,来适应机械制造学科的飞速发展。

1 现有实验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和矛盾

(1)实验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差,且实验教学模式相对落后。由于实验室条件和实验装备的限制,学生只能完成课程教学要求的实验,而且大多数只提供一种实验方法。面对新的知识和新的理论教学内容就没有相应的实验教学去配套,同时,学生也很难选择到自己感兴趣的课外实验项目。

(2)实验装备落后、配套的实验教材少。近十多年制造技术与装备的发展速度之快令人吃惊,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少和专业课的实验装备价格昂贵等因素,使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课的实验装备远远落后于当前制造企业的装备水平和技术要求。同时,由于制造手段的多元化,实验装备跟不上制造业发展的需要。实验教学与采用的实验装备有关,各个学校无法统一,这样形成大家都能使用的实验教材就很困难,高质量的实验教材少而陈旧,大多数是指导教师自己编的实验指导书,难免会有很多错误。

(3)实验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一般理工科大学实验指导教师与理论课教学的教师相比知识水平及学历层次都相对偏低,虽然很多理论教学的老师参与实验教学工作,但实验教学的主力军仍然是实验室第一线的指导教师。

2 实验教学的改革特点

(1)对基础性实验进行改革。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出发点,对实验教学内容作了更新。开设的基础性实验与卓越版的教学大纲相适应,舍弃已经过时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增加新的实验内容和实验项目。改革实验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录像、虚拟实验仪器等立体化教学方式,多方位的提升实验教学效果。

(2)对专业课实验进行整体系统规划。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课程体系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专业课的实验教学环节进行了系统化改造,使其更加适合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为此针对性的新开设了数控机床构建、数控加工、工业机器人和制造自动化等环节的实验教学内容。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互配合,学生不仅掌握了所需的专业知识,而且知识的应用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3)实现实验教学工作的主体向学生转移。由于学校人事制度的限制与大规模学生数量的矛盾,许多实验都是指导教师调试好实验系统,学生很少亲自动手做。为了解决卓越工程师的动手能力要强,适应社会与企业环境的速度要快。实验室采用全天候向学生开放,只要学生预约就满足需求。指导教师只是整理实验装备,讲解实验原理和注意事项,全部实验过程由学生亲自动手做,不会的向指导教师请教。

(4)整合全部教育教学资源。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课实验装备价格昂贵,而且近十几年制造装备的更新换代步伐明显加快,这样实验装备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要求。利用实践教学环节的资源、紧密性企业的装备、网络资源多渠道解决实验装备不足的矛盾。调集专业课教师充实实验指导教师队伍,向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实验教育环境。学校建立了以“常州宝菱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5)加大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同时要注重“软件”与“硬件”建设,软件方面通过改变实验教学理念、建设合理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和通过指导教师整体素质来实现。硬件方面通过合理调配现有实验装备、购置急需的实验仪器、教师带领学生自制实验系统等多种方式加快建设速度。

3 实验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探索

(1)认识型实验。认识型实验主要目的是理解和巩固理论教学内容,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例如,机器人组成及机械系统分析,通过现场观察和教学,学生对机器人的各模块的原理、功能和结构特点有了直观认识,再去学习深层次的理论会更有兴趣。

(2)分析型实验。分析型实验主要目的是理论教学内容的延伸和综合,通过实验获得的数据,直观了解各性能参数之间的关系和对结果的影响。例如,机械加工零件表面粗糙度的在线预测,学生通过改变加工参数,直接获得零件表面粗糙度值。观察进给量的增大,表面粗糙度Ra值的变化规律,能深层次理解为什么切削用量三要素中进给量是提高零件表面质量的关键因素。

(3)设计型实验。设计型实验主要目的弥补理论教学内容的欠缺,满足研究型学生的需求。由于课堂教学学时的压缩和课程设计的减少,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相当弱,一些现代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学生也很难知道。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我们开设了设计型的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例如机床主轴动态分析系统的开发,学生通过对机床主轴的动态优化,了解了振动的概念和动态设计的理论,掌握了有限元的核心理论,对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开发型实验。开发型实验让学生自己参与实验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培养创新型人才。21世纪是创新的时代,大学生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每年投入相应经费,鼓励学生自己开发实验系统。例如,切削温度测量装置的设计与开发,让学生自己动手搭建实验平台,把课堂学到的计算机硬件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用自己开发的实验系统完成实验,学生感到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体会到创新成果后的满足感。

4 结语

实验教学是一种互动式教学,要求学生能积极主动与指导教师交流,不要丢掉一个不懂的知识和概念。实验教学的特点是课前要预习课后要整理实验报告,要求每个实验、每个学生都做到。对于卓越工程师来说应理论与工程实际紧密联系,能快速吸收和消化新技术与新装备,新的机械制造实验教学平台为未来卓越工程师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实践舞台,相信每个参与者都会得到收益。

参考文献

[1] 张军.实践教学改革与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与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6):108-109.

装备制造论文范文10

关键词:集对分析 辽宁 装备制造业 发展水平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0-176-02

一、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概况

辽宁省是我国工业大省,一直以来在我国工业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大背景下,以及“十二五”规划的促进,2012年,全省重点产业集群实已现销售收入23258亿元,超百亿产业集群达75个,千亿产业集群达4个。根据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提高了1.4个百分点,对工业行业的支撑作用越发突出。计划到2015年,全省重点工业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4.7万亿以上,千亿集群19个,县域千亿集群2个。在辽宁省的工业产业集群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为了支撑辽宁省科技创新大会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辽宁省政府每年安排了2亿元的专项资金支持研发项目,以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以及产业规模化。

但是,装备制造业集群内部的发展水平不协调,不同产业集群之间的发展程度相比较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对于日后发展策略的制定也应该分情况讨论,选择各自合适的升级策略和路径。

二、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为了使建立起来的评价指标体系更为合理化,本文采取元分析的方法建立指标体系。元分析是通过对众多单个研究结果进行综合的统计学再分析,进而得出一个普遍性结论的研究方法。首先,以产业集群研究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检索到文献507篇。然后进行筛选,文献的筛选按照以下几个条件:针对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的研究、建立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相关产业作实证分析。此外,还考虑了文献发表年限、权威性等因素。

根据对以上文献中评价指标体系的梳理,共出现元因子50个。经过对其出现频率的计算,本文选取出现频率较高的22个元因子构建本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AHP法进行指标的权重确定。如表1所示:

三、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实证分析

我们以辽宁省最具代表性的装备制造业集群为例,选取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机器制造业8大分类行业作实证分析,进行评价。

四、系统聚类结果

以集对分析方法所计算出的得分作为聚类指标,运用spss11.5软件运行。

集对分析的方差分析检验对应的显著性水平是0.001,因此,与集对分析的得分相对应,2类为得分较高的行业,3类得分次之,1类得分较低。

将这8个行业的聚类结果与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理论相结合,我们可以看出辽宁省装备制造行业发展的整体情况。我们可以判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业集群处于集群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处于集群生命周期的快速增长阶段;电气、仪器仪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业、文化用品机器制造业处于成长阶段。

根据聚类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装备制造业内不同行业的发展程度不同。因此,在集群发展的战略制定上也存在这差异。这一时期对于集群以后的发展走向十分关键,处于增长阶段的产业集群内部机制不够完善,存在很多问题。分工和专业化不科学,产品科技含量低,集群优势不明显,产业链条不完善,集群内部企业无序竞争等等。如果集群能够抓住这一阶段的机会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找到合理的演进方式,那么,该阶段的技术创新将由外部引入内部,集群内的企业将真正成为集群技术演进的领导者。而这一阶段产业集群的发展结果则是技术异质性降低,趋同化增高,产品和技术走向标准化。最终,各项标准的完全确立则标志产业集群进入了成熟期,即产业集群完成了一次升级。处于成熟阶段的产业集群最关键的环节则是如何保持优势,继续创新冲破技术锁定。处于成长阶段的产业集群首要的目标是增加集群规模,寻求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辽宁产业集群现状评估和升级路径研究》编号:L12DJY065;辽宁省社科联重点资助项目《循环经济视角下辽宁省产业集群生态化模式研究》编号:2014lslktzdian-16。]

参考文献:

[1] 张晓芬,陈川.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辽宁省工业产业集群发展路径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

[2] 张莉莉.以更大决心和魄力把产业集群一抓到底.辽宁日报,2013.6.16

[3] 付韬,张永安.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探析.华东经济管理,2010(6)

装备制造论文范文11

[关键词]军工装备;工时评价系数;作业成本法;非制造费用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0172

1引言

大型军工装备的研制生产具有高技术性、高可靠性、高精密性、高复杂性、高集成性等特点,生产过程中需要不同作业部门的高度协同。大型军工装备研制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类非制造费用如何进行成本归集和费用分摊是值得研究与探索的问题。无论是内部控制还是外部审计,均对成本管理和费用管理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大型军工装备企业,特别是航天、航空等军工装备企业,在军工装备型号项目外部审计时,审计组均会要求提供年度费用分摊所用的详细工时数据,在审计组审计过程中军工装备的总体单位与协作单位费用分摊的工时比例法往往不够合理,影响到成本归集的准确性。为确保非制造费用分摊科学合理,本文探索研究了基于工时评价系数的作业成本法,有效解决了军工装备企业非制造费用的分配问题。

2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管理费用分配分析

21作业成本法应用情况

作业成本法是指以作业为核算对象,通过成本动因确认和计量作业量,进而以作业量为基础分配产品成本的成本计算方法。总结近几年来国内作业成本核算的实证研究成果,可以发现:①作业成本理论研究较多,但作业成本核算在会计实务和成本审价管理领域的应用相对较少;②应用研究多为解决制造费用分配问题,对非制造费用分配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研究较少;③在部分实证研究中,虽然涉及管理费用分配问题多采用工时作为成本动因,但未考虑到不同作业工时对非制造费用的贡献率。

22非制造费用分摊的现实意义

现代制造环境下的成本管理要求将非制造费用分配至产品(项目或领域)。无论是中国制造2025还是工业40,现代制造正在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智慧制造、智力制造转型升级。随着现代制造的转型升级,现代企业产品成本结构逐渐从以材料、人工、能源等实物因素为主转变为知识、智力等因素为主,有形实物成本在产品成本中的比重越来越低,而智力成本、信息成本、服务成本、质量成本在产品成本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因此非制造费用核算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非制造费用分配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产品的成本核算和用户审价工作。军工装备制造业一直是现代制造工业中的高端制造引领者,军工装备制造在满足国家安全的国防需求前提下,在军民融合领域带动上下游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方面具有重要的辐射作业,因此无论是成本核算还是审计审价,军工装备非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特别是现实意义。

3基于工时评价系数调整的作业成本法改进

31基于工时评价系数的费用分摊公式

工时统计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各类成本核算和审价工作的重要依据。企业在组织生产、核算成本、衡量劳动生产率时都离不开工时。利用工时测算分配率是进行费用分摊的主要方法。但是传统的费用分摊仅仅按照各部门的工时统计数量进行分摊,各个部门对管理费用的实际消耗与按照工时数量进行分配的测算消耗存在较大差异。引入作业成本法对非制造费用(如管理费用)进行分摊,对非制造费用(如管理费用)作业动因消耗进行分类统计则具有一定的困难,为简化计算同时提高非制造费用(如管理费用)分配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现引入工时评价系数调整的作业成本法对非制造费用(如管理费用)进行分配。

设各产品(各型号或各部门)的总工时为T,发生的总非制造费用(如管理费用)为C,产品(型号或部门)i的工时为Ti,按照一般非制造费用(如管理费用)分摊方法产品(型号或部门)的分配率Ri和分摊的费用Ci分别为:

Ri=TiT

Ci=Ri×C

设产品(型号或部门)i的工时评价系数为ri,考虑基于工时评价系数调整的非制造费用(如管理费用)分摊方法产品(型号或部门)的分配率Ri和分摊的费用Ci分别为:

Ri=Ti×riTi×ri

Ci=Ri×C

32作业成本中心划分

根据军工装备企业费用发生部门的性质,军工装备企业费用发生部门一般可以分为研发作业成本中心、设计作业成本中心(可细分为总体设计中心和分系统设计中心)、制造作业成本中心、总装作业成本中心、物资作业成本中心、试验检测作业成本中心、运营保障作业中心等不同业务类型的作业成本中心。不同的作业成本中心对资源的消耗与按工时直接分配的资源消耗水平存在差异,因此不同的作业成本中心按照工时比例进行管理费用分摊时,应进行不同的工时评价系数调整。

33工时评价系数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工时评价系数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遵循针对性、全面性、系统性、操作性等一般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同时结合成本价格管理有关规定,根据军工装备企业特点和实际工作情况,科学、合理、准确地反映资源的消耗情况。完成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后,根据效益型、成本型以及固定型指标特性对各个评价指标的评价观测值进行规范化处理。

指标主要分为效益型、成本型以及固定型指标。其中,效益型指标值越大越好,成本型指标值越小越好,固定型指标维持某一个数值最好。故对效益型、成本型以及固定型的评价指标原始数据分别做如下处理:

34“作业部门―型号项目”二维评价系数矩阵设计

为求解作业部门和型号项目的联合工时评价系数,首先运用T型矩阵表求解作业部门边际评价系数和型号项目边际评价系数。假设评价指标k的指标权重为wk,定义型号项目m在评价指标k下的评价观测值为amk,型号项目m的边际评价系数rpm为rpm=k1amk×wk, 定义作业部门n在评价指标k下的评价观测值为bnk,作业部门n的边际评价系数rdn为rdn=k1bnk×wk。

4结论

本文从不同的作业部门对资源消耗情况的差异性,对传统的运用工时分摊费用的方法进行了改进,引进工时评价系数,构建了基于工时评价系数的非制造费用分配方法,为航天企业合理地分配费用提供了有效方法。

本文的方法不仅可以运用在航天企业非制造费用分摊方面,也可以运用在航天企业预算管理方面。制定预算指标时一方面可以根据上年度预算、决算情况制定初步的预算指标,另一方面可以根据设计、制造、运营保障等不同作业部门的工时评价系数进行预算指标的调整,制定效益最大化的预算指标。

参考文献:

[1]张蕊,饶斌,吴炜作业成本法在卷烟制造业成本核算中的应用研究[J].会计研究,2006(7):59-65

装备制造论文范文12

工业经济论文2000字(一):对工业经济实施有效监控的若干建议论文

摘要工业经济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管理中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存在不科学和不规范等现象,直接产生不良影响。在本次研究中以工业经济管理阶段的风险为基础,对如何进行监控进行分析。

关键词工业经济有效监控监控措施

考虑到可持续发展以及生产总值的增长关系,需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正视工业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合理处理。在项目管理中,涉及到的细节问题比较多,导致工业经济很多方面受到影响。在实施中采取工程经济学的知识对项目进行监督管理,可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整个实施阶段考虑到经济项目的具体管理要求,要求尽量规避风险,制定合理有效的防范对策。

一、工业经济管理的风险

(一)招投标的风险

在企业的招投标管理中,风险比较多,不确定的因素很多,在招标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资料没有严格审核的现象,招标文件和详细的文件等了解不到位,出现相关错误。部分企业在相互竞争的前提下争取合同,此类竞争形势相对来说比较严峻,在后续的项目跟进的阶段,可能会出现部分的验收问题。项目清单数和测量规则之间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工业发展带动了制造行业的进步,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项目验收的问题。此外在项目清单设定中,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部分项目的业主对招投標项目本身了解的比较少,整体把握不足。此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缺少科学可行的管理方式和体系,企业的招投标地位差异比较大。部分建筑公司当前处在被动的形式下,项目业主的形式变的主动和有利。

(二)生产质量风险

在工业项目中,生产量风险有不确定的特点,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其他问题,导致企业的风险随之提升,导致工业生产管理停滞不前。在具体的工业项目建设中,项目管理人员是主体,整体管理水平对效益产生影响。但是在当前工业生产项目建设中,忽视了其他方面因素,预估的投资金额和运行成本产生差异。如果此类现象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导致生产量存在风险。在生产和指导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个人因素导致的违规操作的现象,生产量和预期质量差异大,出现其他风险[1]。

(三)业主造成的风险

在建筑市场管理的背景下,部分业主可能没有按照合同条例进行施工,业主产生的风险也需要引起重视。在施工的过程中,风险比较多,后续施工中,如果没有及时承担责任,可能产生风险,导致整个项目的成本提升,施工难度提高[2]。

二、工业经济的监控建议分析

(一)完善现有防范模式

在工业经济发展中针对存在的各种风险,在实施中必须了解风险的类型,及时进行处理。为了守护各方的权益,在实施中签订生产合同,结合现状和要求等实施。此外在生产制造的过程中,如果出现意外情况,需要明确利益分配的问题。施工单位针对资产体系和方案等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及时处理。规章制度有重要的约束作用,在签订建设工程的合同的时候,需要明确业主的施工资金来源,建设完善的生产管理方式,对其中的标准进行细化。只有强化对生产工艺和方法的创新,才能保证项目建设和生产的质量。在风险预防的过程中可以实现交流和互动,对生产过程进行监督和管控,经过目标考核和激励制度之后,达到经济管理的目标[3]。

(二)完善规模化方案

工业经济发展中制定制定详细和合理的制度方案,通过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协调管理后,强化了相互的信任和尊重。由于在实际管理中矛盾比较多,后续操作中需要提升施工人员的自身积极性,给项目生产和管理提供温馨和和谐的氛围。在精确化管理中,考虑到经济效益和整体效益的关系,落实对应的管理政策,进而提升施工人员的自身积极性和效率,各项政策的积极落实之后能让施工企业向着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三)实现工业品价格的监控

工业品的价格参数一般指的是通过调查收集部分代表企业的代表产品,在实施中对价格变动的资料进行计算之后,反应出工业品的变动程度。在整个过程中涉及到原材料、燃料和动力等指数,主要反应了工业企业出厂出厂商品价格及工业企业中间投入品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相对数,是验证工业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依据现行的工业品价格参数得知,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对消耗的外购原材料和其他费用等进行计算,合理进行管控。

(四)规定工业中间投入

对企业管理而言,企业内部会计需要明确具体的表格的内容,准确的掌握中间投入计算的原则和资料等。其一从企业外部购入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等,不涉及到生产过程中回收的废料和自制频的价值。其二是本期投入到生产,并一次性消耗的产品和服务价值,不包括固定资产等转移的价值。规定工业中间投入,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结语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工业经济发展的风险比较多,考虑到经济管理的影响因素和具体要求等,需要注意的是进行风险的管控。在当前风险管理中,提供了详细的管理规范。通过完善现有防范模式、完善规模化方案、实现工业品价格的监控、规定工业中间投入等方式进行各项管理之后,对工业经济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带动整体进步。

工业经济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新工业经济下电线电缆产业的技术发展与融合论文

摘要:电线电缆产业随着新材料、新装备、新技术和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近年来涌现出许多新的前沿领域和发展方向。电缆制造企业需适应工业互联网下的产业融合发展。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带来新一轮产业革命,电线电缆产业链作为基础制造业,也需经受冲击和历炼,实现产业升级和突破。

关键词:电缆技术;装备材料;发展融合

0前言

电线电缆产业在国家能源开发、能源传输和能源转换中担负重任,随着新材料、新装备、新技术和工业互联网的发展,电线电缆产业近年来也涌现出许多新的前沿领域和发展方向。如何在新工业经济形势下,实现电缆行业制造体系升级,是所有电缆企业值得思考的问题。即使放在当前工业大变革的历史背景下,电缆企业也面临激烈竞争,需要突破发展。本文结合电缆行业近些年发展情况,浅析电缆产业装备、材料、工艺及产业的发展趋势。

1高端制造和检测装备

目前电线电缆行业生产检测装备大部分已实现国产化,但在高端装备领域,国产装备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制造装备在机械加工精度、工艺稳定性、模块化集成度、生产效率,检测装备在测试精度、稳定可靠性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电缆装备供需状况存在错位,一方面国产中低端装备供需饱和,另一方面高端装备进口依赖程度高。电缆制造高端装备以500kV立塔交联生产线为例,目前国内投产生产线以进口装备为主,国产装备多以配套或辅助功能使用。电缆高端装备投资回收周期长、占用资金量大,电缆企业在选用装备时,会慎重考虑选用装备的成熟性和行业使用情况。另外高端装备市场需求量相对较小,换代周期长,也片面影响国产高端装备的研发和投用。但未来电缆行业高端制造和检测装备仍是装备制造企业发展的一个方向,除了需要在基体材料、加工工艺、系统组成上做出突破外,智能化、信息化和高度集成化将成为未来高端装备的普遍要求。目前,电缆行业智能生产、数字供应链、大数据平台建设对车间工厂生产、检测数据集采需要另行配置传感器、数据集采装置和工业平板等辅助装备。未来数据集采和网络交互功能将是电缆装备智能化的常用配置。

2电缆新材料研发

电缆新材料研发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原有材料体系的改良、改性、配方优化设计;另一方面是全新材料在电缆结构上的应用。目前我国电缆橡塑材料主要应用于中低电压等级。超高压电缆绝缘、屏蔽料存在基础原料整体水平低,核心工艺装备依赖进口,产业化程度不高。高耐压等级绝缘材料对基材纯度、配方工艺、辅助材料的分布状态要求很高,目前国内能够生产超高压绝缘料的厂家非常有限。国家已将新材料产业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支撑,科研资金和人才投入巨大。随着新材料技术的不断突破,既可以在原有材料体系基础上研制出更高纯度、更细小微粒的基体材料,通过纳米处理、微粒改性等物理化学方法提升材料性能,也可以研制开发出更多实用的复合新材料。未来电缆材料的研发除了注重材料电气性能和机械物理性能,也更关注其环保性能和废旧材料的回收利用。在材料研发使用全周期,考量其环保性和循环使用价值。

3制造技术的发展

电缆制造技术发展包括制造方法的改进和电缆新结构、新生产工艺的研发。以矿物绝缘电缆为例,目前矿物绝缘电缆防火性能检测标准以BS6387要求比较全面和严格,该标准要求防火电缆除能经受单纯耐火试验外,还要求耐火测试过程能经受喷水和机械冲击。然而以此为评价标准,电缆企业在采用云母绝缘带材和铜管、铝管、钢管金属套生产工艺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系列柔性结构矿物绝缘电缆,并得到了用户和市场认可。而耐火陶瓷材料的研制和使用,使耐火结构电缆可以向更高电压等级发展。电动新能源汽车发展需要配备大量的充电桩,使充电桩电缆发展成单独的电缆系列,而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又需电缆企业研发相应的高柔性、抗扭机器人电缆。电缆新结构与新应用相輔相成,而某些电缆新结构是需要采用电缆生产新型装备来实现。

4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

电缆智能制造是采用电缆智能制造技术和电缆智能制造系统进行电缆生产的模式。电缆智能制造装备采用计算网络智能交互组成智能制造系统,通过对工作流程的动态管理、决策优化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电缆智能制造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贯通企业运营管理和工厂生产执行,公司各工作节点在执行的同时负责数据集成,组成大数据管理平台,企业管理层应用大数据管理快速决策,实现智能管理和生产。工厂车间智能生产装备采用数据集采系统,实时采集生产数据,通过大数据管理平台实现对生产过程的智能监测、判断和控制。目前电缆企业已采用有SRM、MES、CRM、SAP、ERP等系列电子采购、制造执行、客户管理电子信息数据处理系统。工业互联网将进一步加深工厂智能制造和各电子信息数据处理系统的深度融合。

随着工业互联网的逐步推进,电缆智能制造边界将突破生产工厂界限,向上下游产业链及客户端不断延伸。随着电缆制造产业链的上游产业电缆原材料制造企业包括金属冶炼加工企业和化工企业,电缆制造产业链的下游产业电缆输配电系统和最终用户,及电缆设计施工企业工业互联网的同步推进,电缆智能制造将由企业的单点网络,交互成涵盖电缆原材料、电缆生产、电缆设计施工、输配电系统集成和最终用户的共享网络。电缆智造系统通过接入端口,可以与上下游客户共享数据信息。由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引领的新一轮工业革命,也必将给电缆行业带来新一轮的冲击和洗礼。

国家已将工业互联网定位为推动工业升级转型的重大工业基础设施。电缆行业智能制造装备和信息集采交互系统已日益成熟和完善,如何在工业互联网融合下投入应用,在实践中不短提升和完善,最终发展出工业互联网交互背景下的理念先进、具有标准规范的电缆智能制造系统,是电缆行业整体突破的一个重要契机。

5电线电缆产业链融合

电线电缆制造产业链上游是电缆材料供应企业,下游是线缆设计、施工企业和终端用户。电线电缆作为单独的产品,需与其他供应商产品配套组成完整的供配电和信息传输系统。稳定合格的原材料供应,是生产合格电缆产品的基础。电缆企业运营成本中原材料成本占比很大,许多电缆企业部分原材料例如护套料采用自主生产的方式以降低生产成本,技术实力强的电缆生产企业向原材料行业拓展,发展成为电缆原材料和电缆供应商。电缆企业生产电缆产品,但电缆制造企业本身不具备电力设计和安装施工的资质,电缆生产交付后,需交有资质的施工企业安装敷设。电缆制造企业和设计、施工企业融合,可以发展成为设计、生产、施工一体的电缆系统供应商。国内电网220kV及以上电力系统,采购招标时常常要求制造商提供的220kV交联电缆需有与其配套的220kV电缆终端和中间接头组装成的电缆系统经过型式试验或预鉴定试验,以证明电缆与其配套连接附件的整体可靠性。这样的电缆系统客观上就要求电缆制造企业和电缆附件制造企业预先研制装配电缆系统并经测试验证其可靠性。以上实例,只是电缆产业链向上下游融合的部分体现。无论是电缆生产企业通过自身努力向上下游产业拓展,还是通过工业互联网背景下供应链网络交互和大数据平台,都必将是一个融合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