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会计课程设计总结

会计课程设计总结

时间:2022-10-02 09:06:29

会计课程设计总结

会计课程设计总结范文1

关键词:《过程设备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045-02

一、引言

《过程设备设计》课程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过程设备设计”课程设计是与该课程配套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设计训练,培养学生熟悉设计方案的分析论证、结构设计、设计规范以及机械制图等方法,为今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怎样搞好课程设计教学,巩固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应该深入讨论和研究的重要议题。

二、课程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1.做好选题工作:课程设计指导中重要的环节之一是选题,指导教师在确定课题时应明确培养的目标。题目要能综合应用专业课知识,通过对生产流程中上游工艺要求的分析,来论证过程设备的总体设计方案、确定设备整体结构的型式、并进行主要零部件的结构和强度设计计算,查阅相关规范和标准并编写相应的设计说明书等,掌握过程设备的设计内容、步骤和方法等的一般设计规律,为下一年度的毕业设计打下基础;其次,题目的深度和工作量应当适中,既要保证学生能尽可能多地用到所学的理论知识,又要顾及到学生目前的设计水平和进度,以确保学生能按质、按量、按时地完成所给的设计任务。

2.及早布置设计任务:虽然是在理论课程授课之后进行课程设计,但是有关课程设计的要求完全可以在理论课授课过程中穿插讲授,并同时下发课程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进而改变以前先课堂教学,再布置设计任务,让学生在两周内集中设计的教学秩序。以往教学秩序导致学生最终不能按时完成,或虽按时完成,却不能保证设计质量。为确保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能保质保量地完成设计任务,应该及早让学生清楚设计的任务。

三、设计过程严把质量关

1.课程设计资料管理:以往采用电子文档形式提交计算书和图纸,虽方便了教师对学生的设计管理和文档保存。但往届学生的设计资料文档一旦流入下届学生手中,就会变成进行课程设计的模板。一部分学生将模板的设计计算书和图纸中的相关数据直接修改成自己的设计数据,根本不关心设备结构设计方法、所用计算公式的含义、相关规范的选用和化工制图的规范表达等设计的基本程序。故课程设计资料不能电子化,成为桎梏学生思想的枷锁。设计之初就应该明确计算书必须手算完成,图纸只能采用手绘,而不允许采用专业软件。

2.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分组设计不同的题目,每5人分成一个小组,并指定小组长。每组的过程设备的尺寸和材料各不相同,但总体方案是可以相互借鉴的。小组成员可在一块查找与设计有关的书籍、资料,碰到问题互相讨论、学习,先在小组里解决掉一部分设计疑问。剩余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总结出来,教师再予以指导,加强了指导的针对性。

3.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设计全过程教师只是发挥引导作用,应以学生自主设计为中心。引导学生清楚设计步骤,提高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不能只止步于让学生“学会”,而是应引导学生“会学”;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应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形象地引导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启发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改变以往教师全盘托出、学生依葫芦画瓢的传统方法。

4.重视课程设计总结与提高:课程设计后期,组织学生开一个课程设计总结交流会,让每个小组说出自己在课程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收获与体会,设计中需进一步完善之处,各组之间相互探讨,教师作适当的点评。通过交流,使学生对设计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对工程设计的方法更加清晰。

四、设计时间合理安排

原课程设计安排在理论课结束后的两周进行,此时其他专业课程也即将结课,学生既要进行高强度的课程设计,又要分心复习其他课程的考试。急于完成设计任务,没有足够的思考时间,甚至出现抄袭现象等。考虑到同其他课程在时间上的协调,我们将这门课程设计安排到第六学期所有课程考试结束后的两周时间。

五、完善课程设计考核方法

以前主要是根据学生在设计期间的表现,计算书和图纸的完成情况,答辩时对重要知识点等的掌握程度,最终给出学生的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病,一方面,个别同学抄袭、甚至拷贝同组的计算书和图纸,并经重新整理后,版面比原创者编写的更规整;另一方面,只有两周时间的课程设计,某位学生是积极设计还是应付差事,教师难以精确把握。会得出一些不公正的结果,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挫伤。故我们在考核中采用了以下评定方式。

1.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讲评相结合:学生完成设计任务后,先自我检查设计计算书和图纸,总结归纳存在的错误和不理解的问题,形成“自评”;之后随机分配合作同学,给对方的设计进行审查,最后给出评阅意见,形成“互评”。根据上述自评和互评情况,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再次检查学生的设计,找出设计中没有掌握的知识点,与学生进行讨论,形成“讲评”。自评、互评对学生而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自我引导”和“相互引导”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教师讲评总结设计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充分了解了当前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为公正的评定设计成绩提供参考依据。

2.将自评、互评作为成绩评定依据:评定最终成绩时,除依据平时表现、计算书、图纸和答辩情况外,还应将自评、互评情况也作为评分的一部分依据。指导教师给出自评、互评的评分规则,学生根据所给的评分规则进行自评、互评,得出具体的评分结果;教师根据评分结果给参加互评的同学加分或减分。自评时抄袭他人不知其所以然,互评时根据评分人查出问题的多少,给自评同学减分,给评分同学加分;反之,评分人无能力查错,则给评分同学减分。

六、结语

《过程设备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工程设计的实际能力。要想搞好课程设计,必须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做好设计前期安排、设计中期的质量进度控制和设计后期的考核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程设计质量,达到最终训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佳,涂桥安,华洁.《过程设备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实践与探索[J].科教文汇,2002,(6):36-37.

[2]潘艳秋,匡国柱,喻建良,等.化工过程与设备课程设计的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4,(2):101-102,110.

[3]毕明树,喻建良,李志义.“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知识结构分析和课程体系设计[J].化工高等教育,2001,(4):22-25.

会计课程设计总结范文2

[关键词]专业课程设计 光电通信 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TN29

一、引言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我国教育体系的逐渐完善,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能综合应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和敏锐的观察力等都是能力的具体体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而注重从“应用型”向“设计型”人才培养的转变,已成为各大高校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专业课程设计属于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其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对前期理论与实践教学效果的检验[1-3]。为实现“设计型”人才培养,在专业课程设计中同样需要加强学生的实践创新思维引导。

“信息工程(光电通信)”专业是本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新发展的本科专业方向之一,其相对应的教学体系还处于不断探索与发展的阶段。目前,专业课程设计安排在大四秋季学期,共3周时间。在过去几年,专业课程设计都采用“信息工程”大专业统一进行的模式,内容一般包括4次讲课、5个基本实验和1个完整的专题设计。其目标是通过几个基本实验使学生了解典型的电路或系统结构、分析方法和设计实现方法;通过专题设计是学生能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EDA设计工具、新器件、新方法解决专业问题。因此,本专业过去的课程设计采用了传统的组织模式,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专业课程设计的内容也没有体现“光电通信”专业的特点。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对本专业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并根据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结构,设置具有“光电通信”专业特点的课程设计题目,使学生能应用现有理论知识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在设计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为毕业设计及以后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

为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尽可能多得知识,平时的课堂教学大多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式获取知识的模式。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学不同于平时的课堂教学,应采用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方式。借鉴校内外其它专业课程设计的组织模式,并结合本校“光电通信”专业现有的教学体系结构,将本专业的课程设计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验收阶段[4]。

1)准备阶段。指导教师以加深基础知识、增强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提高创新研究能力为主线,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根据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结构,设置课程设计题目,在此过程中尽量做到以下几点:①设计内容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②在突出本专业课程重点内容的基础上所覆盖的知识面尽可能广;③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④难易适中,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针对设计内容中学生还未学到的理论,安排理论辅导课。

学生根据大纲提供的课程设计选题范围,并结合个人爱好及特长确定题目,为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工作量,需限制每个题目的选择人数。题目选定之后,组织小组内讨论,明确个人分工。

2)实施阶段。学生通过查阅文献,组内讨论,运用所学知识对选定的题目进行分析、设计,完成设计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明确设计任务与要求;②提出设计方案,给出总体原理框图;③对所选方案进行理论分析、仿真或实验;④讨论设计结果的可行性。

在此环节,教师进行启发与引导,只讲解难点,充分尊重学生的设计思想,并在中期检查每组设计的进展情况,及时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原理错误及设计缺陷,对于细节上的小错误,可以由学生自己在实践中自己发现和修改。

3)验收阶段。学生进行总结,完成课程设计报告并进行结果演示与答辩。教师根据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的总体表现、书面总结报告、设计结果演示及答辩情况评定最后的成绩。

在上述三个阶段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任务在于抓住关键环节组织教学,将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研究式教学融会其中,给学生最大的发挥空间,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启发其创造性思维,培养其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三、课程设计的实践

按照上述课程设计的组织模式,本专业的课程设计已完成了三次实践。下面分阶段总结实践情况。

1)在准备阶段,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并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设置了9个专业课程设计题目,如表1所示。表中的设计内容以光通信及光信息处理中常用的光器件设计和光学成像原理应用为主,其中包括4个应用型和5个设计型题目,具体内容稍有难易差别,学生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基础水平,选择相应的设计题目,每个设计题目由3名学生分工完成。此外,根据学生当前还缺少的专业知识,相应地安排了6学时的理论课及2学时的答疑时间。

2)在实施阶段,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和组内讨论完成设计内容,在中期检查中,每个学生进行阶段总结,汇报设计任务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提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学生进一步查阅文献资料,完成设计任务。

3)在验收阶段,学生总结课程设计内容,撰写报告,并进行结果演示和现场答辩。最后考核包括了平时表现、书面报告及答辩三部分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20%、60%和20%。这样的考核方式将评价标准分解在了学生课程设计的三个阶段中,因而可以比较全面、公正地反映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情况。

四、实践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从最后的考核结果来看,80%以上的学生态度认真,能主动找老师答疑;每组都实现了课程设计的内容,有的组还进行了扩展;有半数以上的学生总结了自己在课程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收获体会,还有学生指出了当前结果的不完善之处。同时,也存在个别学生自己不做,抄袭别人的情况。另外,在课程设计总结报告中要求对结果进行讨论,但从报告及最终答辩情况看,学生对设计结果,主要是结果曲线的讨论很少,大部分学生只是单纯得完成了设计任务,对结果所反映的物理意义及应用价值理解较浅。综合评定后有60%的学生成绩为“良好”以上,也有不到10%的学生为“及格”。

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今后还需进一步启发学生多查阅文献,了解每个设计题目的实际应用方向,使学生能体会到学有所用,认识到专业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尽可能消除个别学生完全不动手的情况,让每组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课程设计中来。

五、学生的体会

学生在书面总结报告中这样写道:“虽然在设计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一开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但是在不断地停滞不前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大脑得到充实,知识得到丰富,思维更加敏锐,总之是受益匪浅。”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认识到理论方面的知识也是比较有趣的,结合以往学到的一些知识,比较顺利地解决了课设中遇到的问题,更加激发起了我学习的热情。”

“对于知识,需要经常回顾,否则再熟悉的技术也会变得非常陌生。”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学到了不少新的知识,也锻炼了我程序编写的能力。同时,小组的同学,相互协助,各司其职,也是我们能顺利完成这个设计题目的重要原因。”

从这些切身的体会可以看出,学生对本专业课程设计的积极性比较高,在专业知识应用与设计能力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并对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有了更高的认识。

六、结束语

专业课程设计是学生大学教育期间各阶段所学知识回顾和提高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结合本校“光电通信”专业的教学体系现状,我们对本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改革与实践。在实践中注重从“应用型”向“设计型”人才培养的转变,尽可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课程设计的选题、查阅文献、任务分工,到设计内容的实现、调试与总结答辩,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但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还需不断探讨本专业课程设计的内容和组织模式,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创新设计的能力。

基金项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立项项目

[参考文献]

[1]胡兵.信息工程专业综合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 2011, 28(2): 28-30.

[2]邹道生,黄光华.独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6): 89-91.

[3]王少刚.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J].中国大学教学, 2007(8): 23-25.

会计课程设计总结范文3

关键词:专题活动类型;课型设计;能力发展目标

近年来,基于乡土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极大地促进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课程资源的开发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三无课程”走向校本化,走向特色化,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踏出的第一步。要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有实效,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要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专题内容,科学合理地区分专题活动类型,规划制订专题活动的能力发展目标,并将目标落实到综合实践课程的课型设计当中。确立课型能力发展目标将使教师的教学目标更明确,更大地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

一、基于沙湾民俗文化的专题活动类型与能力发展目标

沙湾中心小学将“沙湾民俗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进行了整理筛选,按活动开展的不同方式分成“三大系列”――专题探究型课程、制作创新型课程、考察体验型课程,围绕此三类课程,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能力培养目标及活动流程。

专题探究型活动是指学生对某一特定专题开展探究,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展资料搜集,综合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沙湾民居变迁探究活动》就是通过对民居发展的历程,了解民居在建筑材料、建筑布局、建筑工艺等方面的变迁历程。资料收集的渠道广泛,采用的方法各有不同,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点环节。

制作创新型活动是指学生认识了解某特定物品的来历、制作办法等,然后通过学习模仿和学会制作、创新的过程。如《走进沙湾特色美食》就是通过了解沙湾特色美食的来历、发展状况、制作办法,引导学生从模仿到创新的过程。制作与创新环节是此类活动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

考察体验型活动是指学生通过现场考察,亲身参与,角色扮演等形式,能够从中体会社会生活,体会角色感受的过程。如《沙湾古镇旅游推介活动》就是通过让学生现场考察古镇旅游的现状,亲身体验古镇旅游活动,通过角色扮演,学会向旅客推介古镇旅游的过程。现场考察与角色扮演是活动的重点环节,是学生深入社会体验生活角色的最好举措。

二、基于不同活动类型能力发展目标下的课型设计

课型,作为课的类型和模型,是成功实施教学的提炼与总结,可以为教师提供学习参照的模板和操作标准,建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系列课型将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走向科学化。不同的活动类型有着不同的能力发展目标,也有着不同的课型设计。

现以常规课型为原点,以沙湾民俗文化专题活动为例,围绕三个活动类型的能力发展目标及活动流程,列举了以下的课型设计:

“我看沙湾民俗文化”专题活动课型设计

通过以上表格我们发现,虽然是三个不同的活动类型,但在活动准备阶段及总结阶段的课型设计基本上是相同的,这样的课型设计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完整性特点。三个不同的活动类型不同之处在于活动实施阶段的课型设计,正因为不同的课型实施,促进了学生不同能力的发展。

三、基于不同活动类型能力发展目标下的课型能力目标设计

(一)准备阶段的课型能力发展目标设计

准备阶段是活动的开始,主要任务是落实活动主题及规划活动内容及活动安排。不同活动类型在准备阶段的课型目标发展大致相同,我们尝试将准备阶段课型能力发展目标作以下的设计:

从以上能力发展目标设计可以看出,准备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及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活动组织与规划能力,要求学生对活动预见性的规划。

(二)实践阶段不同活动类型的课型能力发展目标设计

实践阶段的课型设计是学生能力发展目标最为关键的,是学生综合运用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同的活动类型侧重培养学生的不同能力。现分别以三个类型的课型能力发展目标设计如下:

1.专题探究型活动的课型能力发展目标设计

下面以《沙湾民居变迁探究活动》案例为例,列举在活动过程中的课型及其能力发展目标设计:

从上述课型及其能力发展目标设计可以看出,专题探究型活动主要以学生围绕专题内容,提升学生多渠道多形式收集资料,进行信息分析处理的能力。

2.制作创新型活动的课型能力发展目标设计

下面以《走进沙湾特色美食》案例为例,列举在活动过程中的课型及其能力发展目标设计:

从上述课型及其能力发展目标设计可以看出,制作创新型活动主要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并通过让学生在学习制作的过程中掌握方法,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并能在学会制作的基础上,学会思考创新,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形式对原有的制作开拓创新,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考察体验型活动的课型能力发展目标设计

下面以《沙湾古镇旅游推介活动》案例为例,列举在活动过程中的课型及其能力发展目标设计:

从上述课型及其能力发展目标设计可以看出,考察体验型活动主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使学生能够做到有目的观察,按顺序观察,善于发现事物的特有本质,善于总结事物的规律。通过角色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总结评价阶段的课型能力发展目标设计

总结评价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整理和展示活动成果,总结活动收获。在此阶段的不同活动类型课型目标发展大致一样,因此,我们将总结评价阶段课型能力发展目标作以下的设计:

从以上能力发展目标设计可以看出,总结评价阶段着重是对成果的整理及汇报工作,是学生对活动的总结与反思的成果体现,要求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利用课件、绘画、手抄报、心得体会等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要求学生学会反思、评价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

基于乡土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入了解社区文化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同活动类型的能力发展目标不同,基于不同类型活动的课型能力发展目标将引领教师更科学化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也将引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有宝华.综合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会计课程设计总结范文4

机械振动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它综合高等数学、工程力学、矩阵理论、信号分析、计算机技术等学科知识,是一门理论性强、内容相当广泛的课程[1]。该课程涉及到欧拉公式、复变量指数、频谱分析、行列式和微分方程组与各种矩阵方程,计算和求解过程较为复杂;且该课程主要讲授经简化、抽象后的质量—弹簧—阻尼系统,学生普遍觉得枯燥、乏味、抽象,听不太懂,到课率较低。然而,这门课程又非常重要,它注重对隐藏于结构表层下面的本质规律的总结和归纳,这些规律是在进行系统设计时所必须遵守的。同时,该课程还是ANSYS、ADAMS等主流计算机辅助分析软件的理论依据,学生将这门课学习透彻后,就会对这些软件及其对应的现代设计方法有深刻的认识,这样就便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如何将这门枯燥、乏味、抽象的课程变得生动、有趣、直观,并培养学生的科研与创新能力,是笔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今年笔者有幸参加了“国家精品课程师资培训项目”,学习了天津大学刘习军老师主讲的机械振动精品课程,受益匪浅。笔者尝试利用此次学习经验和近年来的教学体会总结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采取措施将这门课和现代设计方法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科研与创新能力。

1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方法探讨

提高学生对这门涉及数学、物理比较多的课程的学习兴趣,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将会获得较好的效果。

1)课程案例与应用等内容尽量与学生的专业贴近,使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应用有明确认识,以使本课程变得生动、形象,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在课程开始,给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作《机械振动在汽车性能开发上的应用——NVH》专题报告,讲解本门课程在汽车开发中的应用;上课时尽量结合学生比较熟悉的汽车的相关部分(如汽车悬架、发动机悬置、排气管布置等)进行讲解;将压路机、振动式摊铺机等与重型车辆有关的案例引入课程案例中。

2)注重重点内容讲解,弱化不重要的数学计算过程讲解,以减少数学计算在课堂的占用时间,弱化课程的枯燥乏味性。如在对各种振动系统(如位移干扰引起的受迫振动)进行讲解时,对物理模型的简化、运动学微分方程的建立过程和方法、求解结果对实际生产的指导意义详细讲解,而对数学模型的求解过程只讲求解思路和求解过程中的注意点。

3)制作效果良好的多媒体课件,以提高授课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该课程之前课时较长,采用板书形式授课,注重求解过程和演算思路。近年来的情况是:由于课时缩短,板书上课时速度较快,这更加剧了课程的枯燥性。此次通过培训发现:采用含有大量的实物图片、实体模型、讲解视频和利用软件求得的阵型动画等内容的多媒体课件,可使本课程更加生动、形象和容易理解,同时可以加快授课进度,节约课时。

4)加入合适的实验课程,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及动手能力[2]。该门课程以前采用理论授课方式,没有实验课,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此次通过培训发现:实验课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具有关键性作用,所以计划在该门课程中引入兼具趣味性与科学性的龙洗、编钟等实验课,使学生能够直观、趣味地学习课程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引入计算机辅助软件来分析、求解和解释本课程的问题,赋予课程时代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手解决问题的兴趣[1]。学生普遍觉得本课程内容传统、陈旧,有学习抵触情绪;在本门课程中引入现代计算机辅助分析软件,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通过上机实验课教会学生用ANSYS软件求解车架的模态、主频率和主阵型,进而讨论发动机转速、车架模态、汽车悬架在车辆设计时的相互关系;在多自由度系统求解上,通过上机课教会学生用MATLAB软件求解列出的动力学方程,用ADAMS软件求解问题,并对比二者的结果。

2 基于该门课程的学生科研与创新能力培养

培养大学生的科研与创新能力是本科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3-4],故该门课程也需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设备或结构在工作时的振动与噪声是客观存在的,并且遵循一定的规律;而该课程正是讨论和总结这些本质规律,认识并遵循这些规律能够提高设计质量,并能提高学生对系统的总体分析能力。本课程内容还是ANSYS、ADAMS等现在主流的计算机辅助分析软件的理论依据,学生掌握这门课后,就会对这些辅助软件及其对应的现代设计方法有深刻的认识,这便于培养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通过前面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后,可以通过下列方法和程序培养学生的科研与创新能力。

2.1 具有课程特色的分组大作业

本课程开设在大三下学期,授课对象为车辆工程专业学生,此时学生已经修完了机械和车辆的大部分专业课,本课程又是ANSYS等现代主流计算机辅助分析软件的理论依据,所以在单自由度系统讲解时就引入这些软件,使学生能够用手工和软件两种方法计算系统的固有频率和振动动画;在多自由度部分,要求学生利用ANSYS和ADAMS等辅助软件来求解,并鼓励其运用MATLAB软件来求解列出的矩阵方程。分组时,将学生分成5~8人的小组,以组为单位单独布置、完成作业。作业的检查形式为:每次从各组中任意抽取一名学生讲解求解思路、求解过程和求解方法。这样,经过6~8次课程作业的练习,学生便可熟练地应用这些软件来分析和求解问题了。

会计课程设计总结范文5

摘要: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与化工原理课程相配套的一个必修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文章从理论学习、实验设计、设备选型、工程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等4个方面 总结 了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在提升化工原理教学质量中的作用。

化工原理主要介绍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理论(三传理论)以及常用单元操作中典型设备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及设计 计算 等知识ti.-i,教学内容中包含大量理论公式的推导和经验公式的运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学生在学完化工原理课程的相应教学内容后所安排的教学环节,不仅与化工原理课程的内容紧密相连,还要运用计算机编程.autoc ad机械制图、化工仪表自动化及操作控制、化_l设备机械基础、化工制图等先修课程的知识,是一项综合性实践训练阴。该教学环节主要培养和锻炼学生以下3个方面的能力和素质:(1)系统训练学生的基本计算技能和 文献 资料利用能力,逐步培养其工程意识;(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二(.程实际问题的能力;(3)塑造学生良好的设计理念。

在完成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学生需掌握厂程技术人员所必需具备的基本技能和工程素质,比如工具书、国家标准和规范的使用,经验公式和经验数据的选择,专业文献资料的查阅、设计成果的分析判断等等,因此课程设计可培养学生对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对_l程问题的解决能力,是对学生的一次综合训练,也是对所学专业基础知识的一次总结,更是对化工原理和化工设备课程教学效果的一次检验。本文主要通过以下4个方面总结了课程设计在提升化工原理教学质量中的作用。

1 加深学生对“三传理论”和单元操作的理解

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理论(三传理论)以及常用单元操作是化工原理的主要教学内容,虽然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可通过多媒体教学、动画演示、课堂实验、课后练习、练习辅导等方面增强学生对化工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的感性认识和理解,但由于课堂教学的内容多,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学习任务较繁重,学生自觉完成课程学习的动力明显不足,教学效果差强人意。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个单元操作的设计,愁一个设计任务一般均涉及物料衡算、热.衡算、相平衡关系、传热传质速率关系等典型单元操作的基本内容,经历流程设计到!几艺设计计算、主体设备结构设计和附属装置的选用等过程,因此学生在具体设计中必须全而理解和应用“三传理论”,并选用合适的单元操作过程。过程必然影响结果,课程设计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在实践中有效地督导学生加强对理论学习内容的消化,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培养实验设计和设备选型能力

实验设计能力和设备选型能力的培养是化工原理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学习化工原理课程时,通过讲解、动画演示和参观等教学手段,学生熟悉了常用设备的基本操作规程,但大部分同学的实验设计能力和设备选型能力较差。为解决这一问题,在确定课程设计内容时,有针对性地选用部分化工原理中常用的单元操作,给学生下达一个明确的任务,让学生围绕任务所确定的主题在指定时间内完成具体的设计_l作。如,为加强学生对干燥单元操作的理解,可要求学生设计一套离心喷雾干燥塔或设计气流干燥器。课程设计的内容要求涵盖一个完整的工段,为此学生需完成不同艺的方一案选择、设备选型论证、工艺计算,并根据计算与生产经验进行主体设备结构设计,然后确定设备总体尺寸、管口尺寸与方位,还要求进行辅助设备选型与计算,最后绘制主体设备图及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过程训练效果表明,学生的实验设计和设备选型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3提高工程设计能力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为培养学生设计能力设置的一个教学实践环节,也是使学生完成从理论知识到实际应用的重要一环。每一个设计任务均涉及相应单元操作的基本理论,并经历流程设计到艺设计计算、主体设备结构设计和附属装置的选用等过程。由于安排课程设计中只有任务而没有参数和条件限制,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背景选择设计线路,设定和收集操作参数,完成具体的设计工作:

经济 效益是判断设计质量的重要指标,其中设备建设费和使用操作费是其中的关键,而设备费和操作费的综合考虑也是贯穿于化原理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比如,精馏操作是化_工生产中常用的单元操作,其中物料的回流比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操作参数c合理的物料回流比应使操作费用和设备折旧费用之和最低在该单元操作中,操作费用主要取决干再沸器中加热蒸汽消耗量及冷凝器中冷却水的消耗量,随着回流比的增大而增大。设备折旧费主要取决于精馏塔中再沸器、冷凝器等设备的投资费,一般随着回流比的增大而降低。为此,在设计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设备折旧费和操作费的关系。通过课程设计的训练,学生不仅进一步提高了公式应用和数据运算能力,同时学会了主动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也体会到理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了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

4培养创新能力

在完成化工原理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同时,为了满足部分学有余力,且对化工原理问题确有兴趣的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学小组创造条件为其提供进一步学习的平台,即结合科研任务的需要设计一定数量的课程设计题目,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在设计过程中严格坚持“以课题研究为平台,以创新为目标”的原则,有效地将课程设计、课程教学与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完成工艺设计 计算 之后、整理设计说明书之前,要求全体课题组进行交流和 总结 ,即每个设计课题组里选派1-2名学生代表,将本组设计情况在交流会_[向全体同学和指导老师进行汇报。交流时要求主讲人用图表、数据、结论等工程术语表达自己的设计,并在规定时间内着重讲解自己设计的特点,对设计结果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突出自己的创造性。交流过程中,指导老师也主动指点设计要领,并对进行设计进行合理评价。这样的师生互动使学生的收获不仅局限于自己所做的课题,对其它设计课题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更有效地开拓了学生的设计思路。

会计课程设计总结范文6

【关键词】电子类专业 课程设计 教学模式

目前,各大高校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上都加大了投入。应用电子专业课程设计是电子专业课程一个重要的环节,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这不仅仅给学生一个动手操作的机会,也很好地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对于理论的理解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就目前高校扩招,在学生基础知识较薄弱的现状下,本文就应用电子专业课程设计提出一种普遍模式,且对目前现有的模式进行一个一个改进。对各课程的课程设计都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课程设计针对某一门课程,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课程中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独立的解决实际问题。

应用电子专业课程设计应到达如下几点要求:

1.综合运用电子技术课程中所学的知识去独立完成一个设计性课题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手册去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会电子电路的安装与调试

4.掌握电子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5.学会撰写课程设计报告和总结

6.培养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课程设计的主要过程

(一)选题

教师可以根据自身具备的能力,紧密结合理论课程,从中选择一些题目予以公布,供学生们选择,题目的难度最好有档次的区分,以便不同能力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对于某些动手能力特别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自己出题,教师把关就可以了。

(二)任务书的下发及开题

课题的任务指标必须能够实现。学生拿到任务书以后,下一步进行开题。开题是一个非常细致的阶段,教师应鼓励学生大量的去翻阅资料,鼓励学生对课题进行前期的调研,收集大量的素材。随后,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及自身的设想,提出完成课题的总体方案和周密的计划。在这个阶段中,教师扮演的角色不是替代,在以往的教学过程当中,一些教师常会出现给定学生能实现的方案,学生就省掉了去查阅资料和提出方案的阶段,这样的教学效果只能助长一些学生的依赖性。

(三)学生设计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生主要是利用实验室的条件和设备,根据已拟定的方案逐步完成任务,其中包括电路图的设计、元器件的选择、参数的设置、仿真等等。这个过程也是整个课程设计时间周期最长的环节,同时也是学生锻炼独立解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阶段。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学生进行答疑,当学生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给学生一个方向,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有些同学自觉性比较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做好实验室开放的记录及答疑的记录,对学生这个阶段的工作进行监督。

(四)答辩验收阶段

教师可根据题目的难易规定好学生完成课题的时间,周期一般在2周到4周左右比较合适,要充分留给学生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时间。验收学生的作品,不仅仅只是验收作品制作成功与否,实际上,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东西,达到我们的培养目标。因此,教师在成绩构成当中,应当考虑到几个方面,作品的完成情况、实验室开放和答疑的情和答辩的情况。

(五)课程设计总结报告的撰写

课程设计总结报告的撰写,是为日后的毕业设计甚至将来学术研究的论文书写打下一个基础,学生的撰写水平是靠平时日积月累的。报告的内容应与自身课题紧密相关,鼓励学生原创,尊重知识产权。查阅文献是工程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参考文献综述应予以体现且应与时俱进。

三、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面对目前高校扩招,学生的能力也是各有差异,对于目前各大高校,特别是三本院校,学生的基础是比较薄弱的,如果一味沿用过去的教学模式,可能对于一些甚至大多数的学生有点难以消化,或者是做完了整个课程设计都不知道是如何完成的,相当于走了一个过场。因此,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可以为实践环节专门开设一些基础课程,然后由浅及深,例如元器件识别课程、印制电路板的设计制作过程、电子电路调试与抗干扰技术等课程,这些基础课程在专业课开设之前就可以给学生了解了,在学完专业课进入到课程设计阶段就会有个基础做铺垫,学生也会容易接受。

会计课程设计总结范文7

本科生课程设计是针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北京工业大学建环专业开设分的课程设计。通过对2010级课程设计的教学组织介绍以及效果分析,体现该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在学生对设计内容、设计方法、方案确定等几个方面的能力培养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有效的课程设计指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工程应用能力,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标。

关键词: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课程设计;组织;问题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是与实际工程紧密相关的专业学科,学生仅仅通过在校期间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本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是远远不够的。课程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置意在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将自己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与此同时,结合实际的工程设计,了解设计的内容、方法和步骤,增强收集资料、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最后,以小组的方式进行的课程设计,能够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教学组织

北京工业大学建环专业本科生课程设计安排在大四上学期第四周至十六周共14周,成绩总计分。课程设计内容主要以“空气制冷”、“供热锅炉”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基础,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分工合作,完成从冷热源到末端的供暖空调系统的设计。

(一)课程设计步骤

(1)布置设计任务。北京工业大学建环专业的教师团队共同商讨确定课程设计的题目以及内容要求,针对以往同学们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细化设计任务,制定详细的综合课程设计指南及任务书,并且为学生们提供必要的设计参数,设计对象为某高校办公楼供暖空调系统设计。(2)授课讲座答疑。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针对学生在课设中出现的问题,围绕课程设计的重点、难点,分阶段集中不定期安排几次专题讲座,如典型建筑暖通空调设计方法、计算机辅助软件应用、工程案例剖析等。通过专题讲座解决学生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贯穿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并能熟练使用标准、规范和设计手册等资料。(3)导师监督考核。为了做到因材施教,努力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及时解决问题,提高设计效率,同时锻炼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采取分组导师制度,每位教师负责3~4名学生。(4)课程设计答辩。课程设计答辩时间安排在第11周以及第17周,分别进行供暖和空调设计答辩,答辩方式为集中答辩,所有教师分组根据学生答辩情况提问,独立给分,最后全体教师汇总给出综合答辩成绩。

(二)课程设计讲座与内容

为了使学生了解整个课程设计时间安排并且增加对内容的了解,由课程设计负责老师安排一次课程设计动员及任务布置,选择两名研究生作为助教,由于他们对本专业内容熟知,并且熟悉课程设计流程以及内容,易于引导学生更快的从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设计中,建立学生与教师之间有效地沟通机制。具体的授课讲座内容分为以下五个部分。(1)采暖空调系统设计引论。综述本科生在前三年里学习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专业课程,针对暖通空调设计基本常识,让学生讲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中,同时介绍在设计中基本注意事项,避免出现设计失误。(2)采暖负荷计算及常规设备选型。首先回顾学过的《供热工程》等相关课程,提出设计必须遵循行业规范,让学生逐步从学习转向设计,讲座教师介绍采暖设计步骤,为学生们详细讲解采暖中走廊、卫生间、楼梯间等供暖常见问题,避免学生走进误区。(3)锅炉房设计。结合《锅炉与锅炉房设备》课程以及锅炉房设计规范,从锅炉容量、循环泵流量、扬程确定、软化水系统、补水系统、定压系统以及送引风系统等各个方面介绍锅炉房设计的步骤。(4)空调系统设计及设备选型。结合《空气调节》课程,以及前面关于供暖设计的相关讲座,学生独立完成空调系统的设计,让学生在设计中体会到设计与理论知识的不同,设计中应当结合建筑中各领域的要求,融合到一起,完成设计要求。

(三)课程设计考核方式

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分为导师考核和集体答辩两个方面,各个设计阶段的考核,由各位指导教师灵活安排、分工负责。集体答辩分为两个部分:供暖设计以及空调设计。组织全学科部教师分组答辩,每次答辩每位学生限时15分钟,学生汇报8分钟,教师提问7分钟。最终的考核成绩总分为100分,学分为分。

三、课程设计的效果分析

通过一学期的课程设计,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主要表现有:(1)学生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理论进行有效的结合。在课程设计初期,学生由于没有经验,对于工程会犯一些常识性问题,比如管道的设计中,没有考虑阀门的分类和使用。经过锻炼,学生能够很好的更加全面的考虑问题,考虑实际工程的需要,将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更好的结合。(2)自主学习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理论知识都是书本上的,而实际的项目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意想不到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己动手,通过收集资料,查阅规范,与同学探讨等方式,不仅仅加深了对专业知识与行业规范的了解,更加加强了自己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与教师的沟通能力。得益于团队合作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团队合作,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培养团队意识;教师的直接指导,加强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使得学生与教师共同学习,交流,增强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四、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法探讨

通过本次的课程设计,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能够对整个暖通设计的流程及基本的设计问题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和把握,但从平时的答疑、课程设计讲座的提问及答辩的情况来看,很多同学的课程设计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现主要提出以下几点:(1)设计手册及节能规范的熟知度不够。工程设计手册及国家、地方行业规范、标准作为暖通工程设计的基本依据,理应是最为重要的参考资料,理论教学难以涵盖工程设计的各个方面,需要从这些参考资料中寻求答案。由此看出,面对诸多暖通行业的参考资料,在理论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解读与学习很有必要。(2)系统方案的确定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有力的依据。供暖、空调系统形式的确定是整个课程设计中最重要的环节。很多同学在系统形式确定这一环节只懂得选用而不懂得比较。从最终课程设计的结果可以看出,在方案确定这一环节,不同方案的思考与评比这一内容还有待完善。(3)水力计算部分有所不足。风系统及水系统合理的水力计算不仅关系到冷热源部分所输出的冷热量能否按需分配到末端用户,更关系到整个系统的运行是否稳定、有效、节能。水力计算的理论学习往往是最难掌握的部分,一个简单的小系统就需要很大的计算量,不同的系统形式往往有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并且计算步骤繁杂,虽然很多同学的水力计算部分能够完成,但其中的步骤并不明晰。如何寻求理论设计与软件辅助设计的平衡变得极为重要。(4)分类设计理念不强。同一建筑往往有不同形式、不同使用功能的房间,尤其对于综合性建筑,很多房间的使用时间不一,所以,对不同的房间、空间,应有不同的分类,同时应划分不同的系统。通过本次课程设计的情况来看,系统划分单一。另外,对各类型房间的供暖、空调的形式不明确,对特殊类型空间如走廊、楼梯间、卫生间、地下车库、门厅的设计知识缺乏,是普遍存在的又一问题。无论在参考书籍还是在理论教学中,往往重视供暖、空调的共性而忽视适用于不同类型空间的个性。所以,此方面理论的学习与指导还有待加强。(5)对系统的认识缺乏整体性。无论是空调系统还是供暖系统,都是与冷热源机房相连。所以,冷热源侧与用户侧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系统设计应该有整体的理念。但很多同学只知道供暖系统需要补水定压而不知锅炉房需要有补水定压装置,只知道供暖系统需要补水定压而不知空调系统需要补水定压,只知道用户侧需要水力计算而不会机房侧的管路平衡与确定。多数时候,理论教学教授的是共性的知识,但往往,这种共性没有推广到个性中去,这同样是理论教学有待完善的重要内容。

五、结语

通过专业课程设计的学习,学生不仅仅对于专业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对于将来从事的行业,有了更近一步的认识,根据课程设计过程中反映的问题,教学工作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1)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将实际与理论相结合。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尤其对于工程知识,会犯一些常识性错误。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针对一些重要的工程常识性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和讲解。(2)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学生对于一个完整的设计,缺乏整体的认识,指导老师应当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这需要指导教师和学生能够进行密切的联系,良好的沟通,使老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问题,并给与恰当的指导。(3)课程设计完成后,及时进行总结。由于课程设计中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学生需要多次进行修正和完善,这就需要在每一个阶段学生和指导老师都需要进行设计的总结,通过总结,学生能够学会如何更好的解决问题,避免类似错误的出现,老师能够总结经验,对今后的教学进行更好的指导。

作者:潘嵩 王新如 李娜 王未 许传奇 王云默 单位: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系

参考文献

[1]陈超,蔺洁,李俊梅,等.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指南(第二版)[M].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3.

[2]谢静超,刁彦华,毕月虹,赵耀华.探讨科研与教学结合的必要性[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C].2010.

会计课程设计总结范文8

审计学专业地位和建设质量

1.审计学专业地位。2011年,我国开设审计学专业本科教育的60所高校中,据有案可查的38所高校,独立设置审计学院的高校仅南京审计学院1所,占2.63%;设置审计系的高校10所,占26.31%;将审计专业作为会计专业下级学科的高校27所,约占72%;对审计专业分方向教学的高校12所,约占32%;其余高校将审计专业命名为“审计学”不细分方向,接近68%。分方向教学的高校中,有的按照审计主体划分方向(如石河子大学、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山东财经大学等),有的按照审计客体或方法分方向(如山东交通学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还有的既按主题又按客体分方向(如南京审计学院)。2.审计学专业建设特色和质量。(1)特色专业建设点。截至2012年4月,全国共有7批3405个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其中:会计学专业有6批47个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占会计学专业总数的8.45%);而审计学专业只有南京审计学院(第2批)和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第6批)2个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占设置审计专业高校数量的3.33%,分别占部级特色专业总数和会计学部级特色专业总数的0.587‰和4.26%。与审计学同为“工商管理类”目录外专业的“电子商务”专业(110209W)有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物流管理”(110210W)有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审计学”专业部级特色专业数仅比“商品学”(110207W)和“国际商务”(110211W)(二者都是0个)略多一点,远低于“工商管理类”其他专业。从部级层面来看,接近97%的高校“审计学”专业还没有特色,在所有部级特色专业中所占比例也非常少。从省级特色专业来看,以南京审计学院所在的江苏省和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校所处的河南省为例,江苏省目前拥有本科省级特色专业295个,其中“会计学”7个,占2.37%,“电子商务”有省级特色专业1个,占0.34%,“审计学”省级特色专业0个,占0%。河南省目前拥有本科省级特色专业223个,其中,“会计学”4个,占1.79%,“审计学”1个,占0.45%。两省的“审计学”省级特色专业合计只有1个,占0.19%。显然,无论从部级还是从省级来看“,审计学”专业建设还缺乏特色。(2)重点学科数目。根据2007年公布的第三次评估结果,有677个二级学科(专业)成为部级重点学科,有217个二级学科(专业)获得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其中,有5所高校会计学专业是部级重点学科,占0.74%,而审计学和物流专业没有部级重点学科高校。获得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中,会计、审计和物流都是0。从省级品牌专业数量来看,江苏省目前建设有省级品牌专业187个,其中“,会计学”2个,占1.07%,“审计学”1个,占0.53%。审计学专业还没有真正找到自己的学科规律,学科专业建设还不够成熟,有待进一步发展。

审计学专业课程建设现状

1.审计学专业课程设置类型。通过查阅资料和调查有关高校审计院(系),剔除偏向某个方向———如CPA审计、内部审计或工程审计———的高校信息,在设置“审计学”专业高校中,搜集到有效审计课程设置信息的高校有30所,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主要按照审计主体设置课程的高校有9所,约占30%,包括:中山大学、南京审计学院、天津财经大学、山西财经大学、中华女子学院、湖北经济学院、石河子大学、浙江工商大学、贵州财经大学。(2)主要按照审计客体开设审计课程的高校15所(院系),占50%。包括: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南京财经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兰州商学院、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山东经济学院———山东财经大学、山东财政学院———山东财经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广西财经学院、内蒙古财经大学、吉林财经大学、西安邮电学院。(3)同时按照主体和客体并列设置课程的高校有6所,占20%。包括: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山东工商学院、浙江财经学院、河北金融学院、湘潭大学、广东培正学院。设置“审计学”专业的高校中有半数高校按照审计内容设置和划分审计课程,只有30%的学校按照审计主体设置审计课程。2.审计学专业课程数量及频次。按照审计主体开设课程的高校设置的专业课数量最多,平均6.25门,其次是同时按照主体和客体设置课程,平均5.75门,按照客体分设专业课程的高校开设审计专业课程的数量较少,平均开设审计专业课5.21门。总平均设置审计专业课5.73门。在以上30所设置“审计学”专业的高校中,从必修课课程开设频次上看,开设“审计学”课程27所,占96.67%;开设“财务审计”22所,占73.33%;开设“内部审计”17所(剔除1所将“内部审计”作为选修课高校),占56.67%;开设“社会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10所,占33.33%;开设“经济效益审计”10所,占33.33%;开设“内部控制(学)”8所,占26.67%;开设“投资(工程项目或建设项目)审计”8所,占26.67%;开设“政府审计”7所,占23.33%;开设“管理审计”课程高校7所,占23.33%;开设“内部控制审计(评价)”3所,占10%;开设“舞弊审计”2所,占6.67%;开设“职业道德”课程的1所,占3.33%;开设“责任审计”1所,占3.33%。“审计学(基础或原理)”作为核心专业基础课开设得比较普遍。从以上可以看出,“审计学”专业在60所高校中,多数已开设“审计学原理”、“财务审计”、“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投资(建设项目)审计”“、舞弊审计”等课程。但是,“审计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并不统一,也不规范,特别是独立开设“职业道德”课程的较少,只占3.33%,还有些属于“审计学”专业内容的课程如“政府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财经法纪或专案审计”“、财政审计”等大部分高校尚没有开设。3.审计学专业课程质量分析。总体看,审计学专业课程质量档次不高。根据“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统计,2003~2010年本科部级精品课程共有2582门,课程名称包含“会计”的有7门,占0.27%;课程名称包含“审计”的有1门,占0.039%;课程名称包含“物流”的有9门,占0.35%。据“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质量与改革工程”网站披露,属于“审计”类本科部级精品课程有4种,全部是“审计学”课程,占100%,且都是2007年前批设的。属于“会计”类的本科部级精品课程有25门,包括“会计学”、“基础会计”、“会计学原理”“、企业会计学”“、中级财务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会计学”、“管理会计学”、“成本会计学”、“会计信息系统”等,2007年后批设的超过50%。省市级本科精品课程中,“审计”类只有10种,“审计学”课程有9种。而“会计”课程有81种,除以上所有会计主干课程以外,还有“农业会计”、“林业会计”“、旅游会计”等课程。相对来说,开设审计学专业精品课程的高校数量较少,且内容较陈旧。普遍来看,审计学专业课程建设质量不高,除“审计学”课程一枝独秀以外,审计专业课程建设称得上“乏善可陈”。4.审计学专业双语教学课程现状。为了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人才,在国外课程资源和教师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开设双语课程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目前,绝大多数有审计学专业的高校都开设了审计学专业双语课程,但是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非常有限。作为国家本科教学质量攻坚工程的一部分,2007~2010年,我国安排部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503门,其中属于“审计学”专业的部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只有1门,仅占0.2%,而“会计学”专业有14门,占2.78%,其他财经类目录外专业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国际商务”分别安排部级双语示范课程4门、3门、6门,分别占总数的0.8%、0.6%、1.19%,都高于“审计学”专业,该指标说明了“审计学”专业在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课程手段方面还较为欠缺。5.审计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现状分析。在设置审计学专业本科的60所高校中,综合实践课程大多数包括军政训练、社会实践、毕业论文、毕业实习。作为专业实践课程,在随意抽选的20所开设“审计学”专业的高校中,79.33%的学校开设了各类审计实验实训课程。按照课程划分,开设“审计综合实验(实训)”的占52.22%,开设“审计学实验”的占25.16%,开设“财务审计实验”的占10.05%。开设“计算机审计实验(审计软件应用或信息系统审计)”的占20%,开设“审计手工(模拟)实验”的占20%,开设“专业实验”的高校2所,占10%。目前,有近80%设置审计学专业的本科高校开设了审计实验实训课程,基本上满足了审计应用人才培养的需要,但审计实验实训课程的开设比较简单,课程设置不够深入、细致、具体,实验实训课程名称和内容不够规范。

审计学专业本科教材与图书建设情况

1.审计学专业本科教材建设。“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教材网”教材总数17084种,其中“,审计”类教材共20种,占0.12%;“会计”类教材253种,占2.35%“;物流”类教材87种,占0.81%。20种“审计”类教材中“,审计学”教材10种“,基础审计”3种,“审计原理”1种“,审计”2种,以上合计占审计类教材80%。另外,还有《商业银行审计》、《战略资源审计》、《审计案例》、《审计实务》各1种。总之,审计类教材数量比较少,品种也比较单一。,除引进教材外,审计学科优质教材数量占比与会计学科优质教材占比悬殊较大,而且也低于同为目录外专业的物流学科优质教材占比。2009年和2011年审计学科精品教材都是0,可见其相当缺乏。2.审计学专业本科图书建设。除教材之外,图书资料数量也影响着审计专业的建设发展水平,根据超星数字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镜像站点数据,“审计”类图书有1256本,“会计”类图书有7278本,“物流”类图书有351本。“审计”类图书中“,审计学”类图书最多,占14.09%。按照审计主体划分,政府审计类图书最少,只占0.88%;内部审计类图书占3.82%;社会审计类图书最多,占4.3%。按照审计内容和目的划分:财政财务审计类图书占3.26%;经济效益审计类图书占3.35%;责任审计类图书占1.43%;工程审计类图书1.91%;计算机审计类图书占0.96%;审计案例类图书占2.87%;国际审计类图书占0.48%;西方审计类图书占0.64%;环境审计类图书占0.24%;审计史类图书占0.48%;审计理论类图书占2.15%。按照时间进行分析,2000年前的审计类图书占73.71%,2000年以后(包括2000年)的审计类图书占26.29%,虽然图书资料较陈旧,没有近5年的图书资料。五、审计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1.本科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随机选取的26所开设审计专业的高校进行网络搜索发现,83.35%的高校把审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98%的高校要求培养对象从事审计实务工作。其中,要求“应用型人才”的占38.34%,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应用型人才”的占11.67%,定位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占40%(其中,要求“复合型、应用型”的占15%,“创新性、复合型、应用型”的占10%,具有“创新精神且复合型、应用型”的占15%)。在26所高校中,将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级专门人才”的有16所,占61.53%,定位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5所,占19.23%。2.本科审计学专业人才能力素质要求。在上述设置本科审计学专业高校中,明确提及“语言文字表达与沟通能力、协调能力”标准的占40%,仅提及“文字写作和文字表达能力”标准的占6.67%,明确提及具有研究能力条件的占40%,提及文献检索、获取信息能力标准的占46.67%,明确要求“实际工作能力”标准的占26.67%,提及具有“创新能力”条件的占13.33%。东部高校侧重沟通、协调能力,中部高校侧重分析研究能力。对基本研究能力和文献检索提出要求的高校数量比对沟通协调能力提出要求的高校数量略多。3.本科审计学专业人才人文素养要求。在上述设置本科审计学专业高校中,明确提及“诚信和职业道德”要求的占60%;仅要求具有“责任意识”的占20%;要求有“为祖国和民族奋斗志向”或“树立远大理想”的占26.67%;要求树立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占6.67%;仅要求通过思品、科学、人文和艺术类课程的占6.67%。要求具有“团队意识”、“合作精神”的占40%,提出“艰苦奋斗”“、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的占33.33%,要求“遵纪守法”占26.67%。值得注意的是,对职业道德提出要求的高校是大多数,其占比为60%。4.审计学专业培养模式改革现状。为了鼓励和支持高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努力形成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满足国家对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扭转应试教育和知识教育的偏向,我国自2007年开始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资助项目,要求被资助项目必须培养目标明确,有较为完整和独特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点突出,特色鲜明,对本领域复合拔尖创新或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有明确的工作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人才培养预期效果好,对本领域复合拔尖创新型人才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具有示范带动作用。2007~2009年,共有421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得资助,其中会计学类7个,占1.66%,物流管理类1个,占0.24%,审计学类为0。六、师资队伍现状分析从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来看,在60所设置审计学专业的高校中,根据各高校网站师资披露情况,按照审计学、会计学师资信息配比原则,剔除最大值和最小值,检索并筛选了16所高校的师资信息,基本情况是:从师资规模看,16所高校有会计学全职教师376人,每校平均近24人;审计学专业有全职教师197人,平均每校12人。根据前文30所高校的统计结果,平均开设专业必修课5.73门,专业选修课5门,总计不超过10门,平均每门课程需要1.2人,审计学师资队伍基本能够满足需要。从师资职称结构看,16所高校的会计学教授职称占21%,副教授占40%,审计学专业教授职称占22%,副教授占40%,差异并不显著。从学位结构看,16所高校会计学专业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占24%,拥有硕士学位的占60%,而同样这些学校的审计学专业教师拥有博士学位的占49%,拥有硕士学位的占43%;审计学专业稍强一些。但是,由于开设审计学专业的高校层次偏低,与之配对的会计学专业高校也只能选择层次偏低的高校,如果把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没有明确开设审计学专业高校的会计学专业师资也统计在内,结果会有所变化。如加上中央财经大学和天津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教授比例就达到23%,这个结果超过了审计学专业的22%。与其他相近专业相比,根据可以搜集到的信息,物流专业博士比例高达76%,教授比例占13%,显然,审计学专业职称比例相对较好,但博士比例偏低。根据教育部网站2010年统计,2010年全国普通本科高校正高职称占14%,副高职称占29%,与之相比,审计学专业职称结构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质量工程维度看,根据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网站统计,2007~2010年部级教学团队共1043个,其中会计学6个,占0.59%;审计学2个,占0.2%;电子商务2个,占0.2%;物流1个,占0.1%。相对于会计学、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理专业来说,审计学专业部级教学团队建设也有了一定规模,但远低于会计学专业教学团队。七、总结总之,我国普通高校审计学专业招生的规模较小,而招生数量在不断增加;开设审计学专业的高校数量远少于会计学专业本科的高校数量,层次也偏低,但开设审计学专业的高校数量在逐年增加;72%的高校审计学专业设置在会计学院(系)下;近70%高校在审计学专业下不细分方向;绝大多数高校(90%以上)设置的审计学专业没有特色;形成品牌的审计学专业数量也很少;本科审计学专业部级精品课程只有4所高校的《审计学》课程;专业课程体系不统一;双语教学课程数量少、质量不高;审计实验实训课程开课较普遍,但内容种类不统一,且较单一;优质教材贫乏,图书资料较陈旧;培养目标、规格、模式等较为传统,创新性培养模式欠缺。而师资规模和质量基本上能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作者:商思争 李学岚 周雯 单位:淮海工学院江苏连云港 北京红马传媒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常州分公司

会计课程设计总结范文9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PBL教学法概念、发展、应用现状,接着介绍了PBL教学方法在电磁兼容技术课程中的应用,详细介绍了所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所设计的三个问题,利用这三个问题使得学生能够掌握大部分的PCB设计的一些基础知识。最后给了PBL教学方法在该课程应用的总结。

关键词:PBL教学法;电磁兼容技术;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55-02

一、PBL教学法应用研究

PBL即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earning),简称PBL,也称作问题式学习。它的实施过程中所包含的基本环节有:组织小组、开始新的问题、后续行动、活动汇报、问题总结等。PBL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而不是传统教育中的以教师讲授内容为主;PBL将学习与需要解决的任务和问题相结合,使学习者在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下,通过学习者的自身努力来解决真正的问题,进而学习隐含的科学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自诞生后,先后在多所医科学校中推广、修正,随着时间的推移,PBL也从最初的医学教育领域走向各学科教育领域,从培养研究生的领域走向中小学及大学教育领域。目前,一份调查表明,北美130所医学院校(全美125所大学中的118所、加拿大16所大学中的12所)引入了或准备引入PBL教学法的占所调查院校的86.2%,占北美所有院校的79.4%,PBL教学法在北美开展已经很普遍。

二、在电磁兼容技术课程中的教学应用

电磁兼容技术这门课程主要讲述了PCB(印制电路板)的设计以及电磁辐射防护,由于该课程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较为紧密,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学校期间接触到实际的项目或者PCB很少,故此在讲授该课程时,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不高,对该课程的应用范围也不了解。而实际该课程在学生的本科毕业设计中以及今后的工作、研究中用途较为广泛。所以需要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最初的教学方式采用先从电磁兼容技术的理论入手,结束理论之后开始PCB的设计课程以及注意事项的讲解。从实际的效果来看,这样的方式虽然完成了既定的教学计划,但是对学生并理解所讲授的课程。更不用说将这些理论运用在今后的工作中。利用PBL的教学方法,将该课程的计划设计成一系列的问题,通过在讲授这些问题的解决的过程,使得学生了解该课程的内容,理解课程中所涉及到的技术。首先: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该课程的兴趣设计为什么要学习该课程的例子。具体的做法为,首先将学生创新实践中所设计的MP3播放器的实物以及改进的MP3播放器的实物给参加该课程的学生观看,并将此播放器与经过改进后的播放器的音质进行对比,让学生自己感觉出相同的设计,通过不同的设计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的效果。由于参加该课程的学生大部分都没有实际设计PCB的经验,故观看实物并不能得出比较客观的评价,而通过播放的音质则能比较明显的感觉出两者的不同。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比较熟悉MP3播放器,通过该实物的展示,也让学生能够了解该课程所涉及的方面,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很多。该对比带来了问题就是为什么不同的PCB设计方法能够带来不同的效果,在PCB设计中应该遵循哪些原理和规则才能保证PCB的设计质量。在后续的课程中介绍电磁兼容技术中的接地概念、接地的方式以及电磁干扰滤波技术。让学生从这些内容中找到哪些理论用在MP3播放器的设计中,对比改进前后的PCB得出这些理论应该如何具体去使用。查找这些相关理论应用使得学生自己总结在实际中应该怎么去分割地线,分割不同的电路网络。通过总结之后,学生对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有了一个较为具体的认识,然后教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实际设计中应该注意问题的总结归纳。比如,在实际中0欧电阻与贴片磁珠的使用问题,在不同设计中单点接地和多点接地的具体应用。通过MP3播放器实物对比所带来的音质不同的问题,使得学生对该课程的一部分内容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然后:为了让学生理解屏蔽的概念以及用法,给出某型号手机电路板的设计图例以及笔记本电脑拆机的图例。从图例中学生可以看到屏蔽壳的存在,给出的问题就是屏蔽壳的作用是用来完成什么任务。布置学生在互联网上搜索,找出手机和电脑里面屏蔽层的用法,然后在后期的课程中介绍电磁屏蔽的理论。通过前期的图例,网络搜索以及理论的学习,学生对电磁屏蔽的理论以及用法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在学习完该部分理论之后,或多或少地都会对屏蔽的使用有一个基本的总结。通过理论的讲解之后,对屏蔽的方式以及在实际中不同的屏蔽接法做一个较为系统的总结。让学生了解在实际中屏蔽的使用。通过该问题的设计使得学生了解了屏蔽技术在实际中的使用。为今后的防干扰和抗干扰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最后设计的问题为PCB设计的布局给PCB设计所带来的影响。该问题还是在MP3播放器的对比的基础上实施。通过MP3播放器改进前后的设计对比,给出在设计中应该如何将器件合理布局才能保证在有限的空间里完成PCB的设计。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播放器PCB对比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并总结出使用的规则。通过对该问题的总结,学生基本能了解了PCB设计中的一些基本常用的知识和规则。教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对学生总结的规则做进一步的细化,给出不同线宽的过电流的大小以及不同封装下电阻的使用技巧。并在总结的基础上介绍PCB设计中的重要规则,20-H原则以及3W原则。通过实际PCB设计的对比,学生能够将所讲授的布局注意事项与实际很好的结合,并且能够通过该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基本掌握PCB设计的一些概念,并让学生体会到PCB设计并不一定是所谓的体力活,在看似体力活的基础上还有一些统筹考虑全局的需要,让学生了解PCB的设计也需要一定的积累才能完成一个较为理想的电路板。通过该问题也能增加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

PBL教学法注重从具体问题细节着手,主要着眼于提高学生解决具体要求问题的能力,电磁兼容技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比较紧密,故此采用PBL教学方法能达到较好地效果。通过PBL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对原来较为晦涩的理论有一个较好的掌握,并且能够与实际设计中的操作相结合。通过设计的三个不同的问题,使得学生将问题带入到实际的学习中,通过学生自己的主动学习掌握与这三个问题相关的一些理论,当然这些理论不是该课程的全部,剩下的理论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述,但是通过设计的这三个问题,都可以达到一个目的,就是增加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使得学生从被动的接收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的过程。较好地实现从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学为主的学习模式转变、从重媒体应用的教学模式向重教学设计的教学模式转变、从重知识传授向重能力培养的三大转变。

参考文献:

[1]杨春波,雷国华,刘海青,等.PBL与案例式教学法在高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结合应用[J].计算机时代,2011,(12).

会计课程设计总结范文10

关键词:职业能力;会计电算化;学习情境;情境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154(2016)03-0022-03

高职教育应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已成为共识,高职院校进行职业能力导向的课程开发与改革迫在眉睫。会计电算化是与财会工作岗位密切相关的一门课程,也是财会类专业必修课程。职业能力导向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学习情境的设计应遵循职业能力形成的内在规律,以实际工作任务为驱动,以工作逻辑为主线,并融入工作全程。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分析

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开展会计工作的能力,是会计上岗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课程。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财务软件操作的基本知识、技能和素质。学习该课程前应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具备基本的手工会计处理技能,这是学习该课程所必需的知识储备,如学生不具备这些能力将影响课程学习的顺利展开。学生学习完该课程后应能利用财务软件独立从事会计工作。课程的核心内容是财务软件的操作技能,涉及的理论知识主要是软件系统的构造及其操作原理,也会涉及相关会计基础理论知识,但这些知识是学生在前续课程中已掌握的,不应是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这门课程要学生将已学会计理论知识与财务软件理论知识相结合,用软件完成财务核算工作。因而考虑到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要求与课程内容,该门课程学习情境设计应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与实际工作岗位联系紧密的任务。任务设计应根据实际岗位工作进行整体化系统化处理,并将相关理论知识融入任务,让学生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熟悉完整的会计电算化岗位工作流程,掌握会计软件构造及操作原理。从笔者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经验来看,一方面,学生对纯粹的软件理论讲解提不起兴致,对尚未在操作中运用到的相关理论缺乏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学生对软件操作比较感兴致,在操作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解决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学生能深入理解软件操作相关理论。另外,为了激励学生,每个任务要有明确的成果,提升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和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方便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学习情境设计思路

职业能力导向课程设计的核心是学习情境设计。根据工作过程及职业特征,将课程分解为主题学习单元,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实际应用环境结合在一起,即学习情境。学习情境设计的关键是根据每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确定学习情境载体类型,如可以选择以问题、活动、产品、设备、生产性零部件制作等为载体。选择了学习情境载体即确定了按什么样的工作逻辑为主线来组织课程内容。选择载体之前需要考虑,期望学生在课程结束时能做哪些他们在学习课程之前不会做的事情。会计核算的对象是“单位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学完会计电算化课程,学生应能用财务软件对单位以货币表现的基本经济活动进行财务核算。因而会计电算化课程学习情境设计的载体可为企业基本经济活动的核算,包括总账核算、固定资产核算、工资核算、采购核算、销售核算和库存核算六大具有并列与包容关系的学习情境。各学习情境在核算内容方面具有特殊性,如固定资产核算主要内容是固定资产增加、减少,折旧计提以及进行固定资产卡片管理等;工资核算主要内容是工资的计算、计提和分配等。但与此同时,各学习情境在核算工作流程方面具有一致性,按照系统初始化、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系统记账与期末处理、凭证账簿查询和报表生成与输出五个步骤开展工作。综合以上六大情境载体以及各学习情境在核算流程上的一致性,每一学习情境将按核算流程设计学习活动,即按核算流程设计学生需完成的工作任务,该设计思路如下图所示。以上设计思路既考虑了企业各项基本经济业务的特殊性又考虑了会计核算流程的同一性,既有新的知识技能注入又可以不断地强化相关职业能力的训练。一方面,不同学习情境的不同核算内容能让学生较全面地掌握企业各项基本经济活动的财务核算,且六个学习情境的核算内容难度是递增的。总账核算情境涉及基本的记账凭证填制、审核和记账等内容,固定资产核算情境涉及资产卡片管理及计提折旧等特殊业务,工资核算情境会有工资计算、个人所得税计算与工资分摊发放等特殊业务,采购、销售及库存模块会涉及大量原始单据的结算及审核问题,一项业务的完成往往要运用软件的多个模块,形成较复杂的业务流转及勾稽关系。另一方面,由于每个学习情境工作流程的趋同,按工作流程设计的工作任务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反复或递进性,能让学生在工作任务的执行中强化训练核心职业能力,并在情境变换过程中培养相关知识技能的迁移能力。

三、电算会计各工作步骤的具体工作任务

电算会计工作流程五个步骤的具体工作任务如下。

(一)系统初始化

系统初始化的主要工作任务是管理账套,进行财务分工,设置系统及模块的基本信息、参数、数据等,包括进行系统级初始化和模块级初始化。系统级初始化包括建立、修改、引入和输出账套,增加、修改和删除操作员及其操作员权限,设置系统公用基础信息;模块级初始化包括设置模块控制参数,设置模块基础信息以及录入初始数据。

(二)凭证填制和审核

凭证填制和审核的主要工作任务是进行凭证的录入、修改和审核,进行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折旧计提和分配、设备管理,进行工资数据的收集、员工工资的核算、工资发放、工资费用的汇总和分摊,处理应收应付款项的收回、支付和转账,核算存货的出入库和库存金额、余额,确认采购成本、分配采购费用和确认销售收入、成本和费用。

(三)系统记账与期末处理

系统记账与期末处理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对已审核的凭证完成自动记账;定义并生成各类转账凭证,包括进行自定义转账生成和期间损益结转;完成自动对账工作,包括总账和明细账、总账和辅助账、明细账和辅助账户核对;进行期末自动结账工作,包括计算和结转各账簿的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终止本期账务处理。

(四)凭证、账簿查询与输出

凭证、账簿查询与输出的主要工作任务是进行凭证查询;进行科目账的查询,包括总账、明细账、余额表、多栏账、日记账的查询;进行辅助账的查询,包括客户往来、供应商往来、个人往来、部门核算、项目核算的辅助总账、辅助明细账查询;进行查询凭证和账簿输出。

(五)会计报表生成与输出

会计报表生成与输出的主要工作任务是进行报表模式设置,包括定义报表尺寸、行高和列宽、画表格线、定义单元属性、定义组合单元;进行报表公式设置,主要是计算公式的设置;进行报表数据的自动生成;进行报表数据的保存与输出。

四、会计电算化课程各学习情境工作任务设计

根据以上设计思路以及每一步骤的具体工作任务,遵循工作任务编排的职业成长性原则,以及课程内容由简单到复杂、单项到综合的认知规律,各学习情境的工作任务设计如表1。为了将完整的工作过程融入课程,帮助学生形成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整体认识,课程分为两个完整的工作过程。第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是企业财务链的核算,涉及总账、固定资产和工资的核算。三个学习情境将以某企业某月发生的前后连续的财务链经济活动核算资料为对象,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循环。从表1可以看出,学习情境一“总账核算”和学习情境二“固定资产核算”包含核算流程中的四个步骤,只有学习情境三“工资核算”包含完整的五个步骤,因为最后一个步骤意味着一个会计基本工作循环的结束。第二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是企业供应链的核算,涉及采购、销售和库存的核算。这三个学习情境将以某企业某月发生的前后连续的供应链经济活动核算资料为对象,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循环。从表1也可以看出,学习情境四“采购核算”和学习情境五“销售核算”包含核算流程的四个步骤,只有学习情境六“库存核算”包含完整的五个步骤,完成第五个步骤即结束了这一轮会计基本工作。遵循学生认识学习规律,第二轮完整的工作循环比第一轮更高一层。另外,根据教学设计原理,一是认知需要被强化,即任何知识技能均需经过反复练习才能被掌握;二是要进行教学迁移,即要借助多样化的项目任务让学生灵活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因此,课程除了这两个完整工作循环的核算资料外,还将结合对应强化任务资料,促进学生巩固相关知识技能。五、会计电算化课程单个学习情境设计真正意义的教学是“有目的地安排外部事件以促进学习过程”。课程学习情境确定之后,要使课程目标落到实处,学习情境编排达成应有的效果,需制订学习情境目标、工作内容、课时、教学方法、教学环境、考核评价内容方法等,对各个学习情境进行具体设计。学习情境目标应该是整个课程职业能力目标的具体化,是能力导向的表现性目标,以学生学完该学习情境能做什么来进行描述。学习情境目标的达成通常需要许多节课的学习及嵌于其中的学习活动的完成,工作内容即为预期目标,在规定的课时内学生要进行的学习活动就是学生应完成的简明扼要的工作任务。这种不同于以往教学内容的工作内容描述是职业能力导向学习的一大特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高职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职业能力的培养。就教学方法而言,与职业能力导向教学设计对应,考虑学习者的特点,建议除了不得不讲授的内容外,多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包括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演示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教学环境即实现情境目标、完成工作任务、运用相关教学法需要的硬件设施及软件条件等。考核评价方面需廓清评价的主客体和评价的内容。此外还需确定学生学习该内容需具备的知识技能,以及教师组织教学需具备的知识技能。对每一学习情境具体的设计可以通过对学习情境的描述直观地表现出来。根据以上观点,以学习情境一“总账核算”为例进行会计电算化课程学习情境的描述(见表2)。其他五个学习情境的描述方法同上,不再赘述。对各个学习情境进行描述需重点关注各学习情境能力目标的特殊性和层次性、工作内容的职业针对性、教学方法的行动性、教学环境的适应性以及考核评价的多维性。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

会计课程设计总结范文11

【关键词】实验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1.引言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正逐渐成为各高校近年来计算机专业领域发展最快和应用最广泛的课程之一,作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该课程在许多高校已经采用了实验课堂的教学形式并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那么,如何提高该课程的实验课堂教学质量,真正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则是摆在各位任课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我们经过近五年的实验教学观察和总结,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三个方面阐述如何解决该课程发展面临的问题。

2.存在的问题

“网页设计与制作”作为许多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或者选修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面临的问题有:

⑴任课教师对新技术的把握能力不够。由于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Html标准也发展到了Html5,一些任课教师显得无所适从。

⑵部分院校教学形式仍然采取理论和实验分堂教学。采取理论和实验分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理论课程听起来枯燥,在实验课又翻开书按部就班,学生掌握知识成效甚微。

⑶单纯工具型教学。学习任何一门课程的目的应该都要做到学以致用,简单的工具教学只能满足学生会不会的问题,要制作出优秀的网页还需要学生对艺术设计等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3.实验教学改革

3.1 教学内容

根据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该课程在我校开设一共32学时,全部采用实验课堂教学。经过对本课程的不断摸索和总结,我们将学生需要掌握及完成的教学内容分为六大模块:模块一,掌握网页、网站基础入门知识。根据“先总体后具体”的原则,总体讲述网站的概念以及网站上线的流程,要求学生不会做网页但要先会搭网站,计划2学时;模块二,掌握基本网页语言标签。通过对一些典型的小型网站来讲解并要学生掌握HTML语言各类标记符的使用方法,计划10学时;模块三,掌握网页布局,学会层叠样式表(CSS)。通过案例,要求学生学会样式控制并布局网站,计划10学时;模块四,掌握制作网页相关工具软件的使用。结合具体的实例介绍并掌握Dreamweaver、Microsoft Visual Studio、Photoshop等软件的使用方法,计划4学时;模块五,网页设计进阶学习。通过对优秀网站的鉴赏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头脑里形成设计的概念、网站规划的思路及流程,同时介绍网站的总体结构、风格定位、色彩的应用以及版式的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计划6学时;模块六,网页综合设计。学生自行选择一个积极健康的主题设计一个综合类网站,该内容在课堂外完成,可在课程中期开始同步进行。

3.2 教学方法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将教学方法归纳为以下几点:

(1)采用实验课堂教学,实践为主,讲授为辅

该课程的操作性较强,实践综合性也较强,课程学时也较紧凑,采用理论课堂教学,学生势必在有限的学时内收获较少,故采用实验课堂教学。在具体实验教学过程中,采取实践为主,讲授为辅的教学形式,如在教学内容模块一里面,计划2学时,可以1/3时间讲授基础入门知识,2/3时间学生根据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材料动手搭建成型网站,现学现用,学生记忆深刻,能较快掌握相关知识及技能。

(2)采用典型案例实验教学

该门课程强调实践动手能力,所以在实验课堂讲授时必须围绕案例进行教学,离开案例教学则该门课程又将倒退回理论教学的层面。要采用案例教学,需要从宏观上进行教学设计:可将互联网上较热的实际案例引入实验课堂教学体系中,每个重要知识点均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在实际教学中,多引用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模仿、分析、创新等,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加强深对网站网页的理解,使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而获得一种成就感。该案例教学方法可以贯穿于教学内容的模块二至模块六,如在模块三掌握网页布局过程中,可以选用学生比较熟悉的淘宝、京东等知名企业网站进行讲解,可以由浅入深,从简单的登录网页到复杂的网站首页一步步剖析架构,特别是对于诸如margin、padding等容易出错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让学生能模仿并自己重新设计主题书写网页。

(3)拓展课堂、多元一体化辅助实验教学

要想真正让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质的飞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仅靠有限的课堂学时是远远不够的,但单纯增加学时又是不太现实和最不可取的方法。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断摸索,总结出我们认为行之可效的方法:拓展课堂、多元一体化辅助实验教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借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除了按照任课教师的要求和准备的教学材料进行学习外,还应在任课教师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等手段进行网上学习,如在基础知识模块学习过程中,可充分借助W3C学院(W3Cschool)进行辅助学习及实践练习。

②举办课堂外网页设计进阶讲座。在实验课堂教学过程中,模块五涉及到一些进阶的学习,但学生要借此在网页设计上有所造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生对象,采取学生自愿的原则,免费举办一些网页设计进阶讲座,讲座的主题包括网页设计涉及的一些前言技术、美工素养及技能、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训练等。通过这些进阶讲座,学生提高了网页设计与制作的综合能力,同时也开拓了眼界。

③鼓励学生参加网页设计竞赛。在每学年学校或者全市、全国举办的网页设计等竞赛中,我们积极鼓励并指导学生参赛,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教学成效

经过近五年的实验教学摸索总结,在近三年的教学中,该课程保持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之间口碑较佳,也得到了其他后续专业课程任课教师高度的认可,在学校的教学评分中也一直位于所有课程前20%之列。同时,课堂外的免费讲座、培训以及开展的各项相关比赛也极大鼓舞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新创业指明了方向,学生最终完成了该课程“学什么”、“怎么学”、“作什么”的关键问题,为今后的进一步深造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结语

通过“网页设计与制作”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我们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该课程教学肩负的任务也越来越重。我们将继续完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环节,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真正让学生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1]朱金秀,陈小刚,朱昌平等.项目式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11):93-95.

[2]杜现朝,龙怀冰,王清理等.基于Web标准的网站设计与开发流程[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8(4):945-948.

[3]吕慧娟.《网页设计》课程教学的创新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7(13):264-266.

[4]任国庆.”计算机网页设计”课程体系分析及课程整合[J].计算机教育,2006(10):58-60.

会计课程设计总结范文12

关键词: 教学设计; 诱思点; 课堂结构

在课堂教学之前,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极为重要。教学设计得巧妙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课堂教学总体设计是备课中最关键的一环。克莱茵说:“好教师能使任何教科书都出奇迹,克服差课程缺陷,而差教师却会把好课程和好学生教坏。”教师的教学总体设计就是通过对教材的巧妙处理和对教学过程的组织筹划,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想学、爱学的心理。我从课堂教学设计的思想和课堂教学的总体设计程序以及化学课堂设计三个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课堂教学设计的思想:

(一)以诱思点的切入为先导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设计首先要让学生自己去想、自己探究。教材作为学生的学习材料,具有两面性。它既有系统、条理、规范的一面,也有繁杂、零散、正统的一面。如果教师没在诱思点切入上下工夫,照本宣科、枯燥生硬的讲授,怎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知识的愿望呢?如何把化学基本内容变成一个个生动鲜活的知识探究点,就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诱思探究切入点,才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以揭示规律为重点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必然本质联系和必然发展趋势。例如,对于气体的制取,就可以抓住规律展开。先是研究药品的状态、所需的条件,由此可知所需的仪器。接着,收集气体的方法可根据本身的化学性质而得出结论。

(三)以多感官参与为手段

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这是因为:一方面,能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化学课上实验很多,可根据学校的条件,分组让学生实验,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来感知事物、领悟概念原理。这样做一方面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又会有真情实感的切身体会,这是学生单凭听或看所不能完全获得的。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各种感官协同活动,既能减少感知材料的错误,又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课堂教学的总体设计程序

(一)课堂结构

课堂结构是指一节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分配。课堂结构设计也就是把教学的有关因素组织在一起,按最优化的原则排列组合,从整体上设计一节课。一般地,新授课的结构则包括基本训练、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练习、课后小结。

(二)课堂结构的功能

化学知识告诉我们,同是碳元素,其分子采取平面结构方式排列形成石墨,而采取立体网状结构方式排列,则形成坚硬无比的金刚石。元素构成一样,但由于结构方式不同,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物质。同理,课堂结构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从两种课堂结构的时间分配上看,传统结构把“检查复习”放在最佳时间里,转入“新投”时学生已经疲劳了,新课的教学效果就差。新的结构把“进行新课”放在最佳时间里,学生精力比较充沛,注意力也较集中,就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其次,从各个教学环节师生活动看,传统教学结构基本上是属于以老师的“教”为中心,以传授为主的结构模式。而尝试教学法的课堂教学结构是以学生“学”为主的结构模式,“教”服务于“学”。前者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而后者则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所以后一种课堂教学结构优于前一种课堂结构。

三、化学课堂的教学设计

化学学科是要通过实验、理论及其元素化合物性质用途等知识结合成的知识网络体系,在教学设计时更要注重学生科学的发现观、思考观和观察能力及创新能力。

化学课堂如何能高效?我觉得首先要从教学设计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