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会计与会计学

会计与会计学

时间:2023-06-11 09:32:44

会计与会计学

会计与会计学范文1

现代会计从开始形成一门自成体系的独立科学一直发展到现在,已有两百年的历史.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两百年虽然是短暂的一段,但是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却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认识进入了新的阶段,各门科学都在各自的领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深度和广度进军.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其发展速度更加迅速.在这个阶段,会计科学也有很大发展,但是同其他科学比较,这门古老的知识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应该承认,直到现在为止,会计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其理论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人们对会计这一客观社会现象的认识还远未进入“自由王国”。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近几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会计实践方面出现了极大的变化,而会计理论的发展和提高就显得更落后了.

是什么原因阻碍着会计科学的发展呢?这是一个需要仔细研究的问题。我们的初步看法是,会计科学之所以落后,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在会计科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着重实务处理、轻理论研究这样一种倾向.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轻视理论就会走上不正确思维的道路,而“错误的思维一旦贯彻到底,就必然要走到和它的出发点恰恰相反的地方去。”①问题就在于长时期以来,会计科学的建设实际上走的是这样一条不正确的道路.

现代会计科学的建立和发展,资产阶级会计学者有过不少贡献,他们的成就应当得到应有的历史评价.但是正如有些文章正确指出的,资本主义时期出现的会计理论研究,主要是为会计的方法寻找根据,②而这种理论研究又是以会计学是建立在“数学理论”基础上的“应用技术”这种不正确的立论出发的。这种建立在会计方程式(由数学方程式演变而来基础上认为“会计是以数学定律为中心”的数学理论,或者认为会计是用数学方法搜集经济资料的“应用技术”理论,在会计科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往往占着支配的地位。③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看,这种理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会计的某些特性,有其产生的客观依据.但是这种理论有其明显的缺陷,它把会计这种伴随着经济活动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现象同其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完全割裂开来,从而使人们不能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中探讨会计科学的本质属性;同时对会计实践中不断出现的许多远远超出“数学理论”、“应用技术理论”范围的客观现象也无法作出科学的概括和说明.这种理论还有以偏概全、颠倒水质和现象关系的明显缺点,对会计职能缺乏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我们认为,会计科学之所以长期不能发展,这是重要原因之一.

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会计学者曾经试图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来发展现代会计科学,但是由于他们在指导思想上没有始终严格遵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原则,这种有益的尝试未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会计学界对会计理论中的若干重大问题也做过一些探讨.但是由于我们在指导思想上有时有刘断历史看问题和形而上学地看问题的倾向,讨论中贯彻“百”方针不够,再加上、“”的干扰,总的说来,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工作并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到现在为止,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涉及到的一些重大问题,例如会计科学的科学属性、会计科学的科学体系、会计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会计科学和邻近学科(如政治经济学、经济管理学、数学和经济统计学)的关系以及会计科学的历史沿革,等等,都没有得到系统的研究.不仅如此,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还有许多急待探讨的新课题,诸如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会计在现代管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管理现代化对会计工作的巨大影响,会计工作的变革及其发展前景,不同社会制度下会计的异同,会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会计法的建立和发展,社会簿记的建立,会计监督和审计学的研究,等等。总而言之,需要从理论上研究的老问题和新课题比比皆是.由于许多重大理论问题没有解决或者说没有得到科学的解决,我们的会计研究、会计教学和会计实践就不能不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会计科学的发展和提高就不能不受到影响.

现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二十世纪后期,生产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技术的改进、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以及会计实践经验的积累,特别是我国经过粉碎“”的斗争,党的理论工作的优良传统得到恢复和发扬,这就使我们有可能用科学的态度来重新认识会计科学中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

在会计科学理论问题中,需要首先解决的是有关会计学的科学属性问题。也就是会计学有没有阶级性?会计科学是不是一门技术科学?会计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性质的科学?科学地回答这个问题对会计的研究、教学和实践都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五十年代以后,我国会计界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但是分歧很大,未能得出一个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符合会计工作发展规律的统一认识.

讨论中讨会计的阶级性问题有三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认为会计是经济核算的一种,而“经济核算不仅从数量上来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而且也从性质上来说明社会再生产过程.它是受历史所制约的,是有着鲜明阶级性”.会计学是一门经济科学,是一门“有系统的研究有关会计的对象、任务、方法、技术D组织的知识体系,它是具有明显阶级性的,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④在五十年代,这种说法比较普遍,但也有不少人持不同看法.

第二种意见认为会计是一种以数的量度反映经济活动中数量变化的技术方法,“会计理论在本质上是无所谓阶级性的,它只是文字和数量相结合的应用技术罢了.”⑤这种看法在公平出版的书刊中所见不多,但却是长期以来会计理论中的传统观点,影响所及,非常深刻.类似的看法还有“会计是生产力论”和“会计是经济技术论”观点。⑥

第三种意见可以概括为“两重性论”或“经济管理职能论”。即认为会计是人们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它既为管理提供资料,又直接履行管理的职能,而管理是有两重性的.因比,“在阶级社会里会计不但有一定的技术性,而且还有阶级性.”⑦这是进入六十年代以前出现的一种观点,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

我们认为在当前条件下通过进一步的研究,科学地解决这个问题的主客观条件是完全存在的。我们热切希望会计界同志积极参加这个关系到会计科学发展方向的问题的研究和讨论.

(三)

我们是赞成“经济管理职能论”或“两重性论”的.我们的基本看法是:会计是人们管理生产过程的一种社会活动,其基本职能一是反映(观念总结),二是监督(控制);会计为产生和发展既和生产力的发展有关系,又同生产关系的变革紧密相联系;会计学是一门职能科学,政治经济学和数学是形成这门科学的两大支柱,它和企业经营学、国民经济计划学、经济统计学、信用学以及近代新兴的经济控制论等同属一类,是经济科学这一大类中属于经营管理学的一个分支.

人类进行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有一定的目的性,都受一定的意识所制约,而任何经济活动又都是数量和质量变化的统一.人们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随时掌握经济活动中量变和质变的情况,对经济过程组织必要的科学管理.会计就是基于这种客观需要而产生和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具体地论述过这个问题.马克思认为,人们只要进行生产活动,就需要会计管理,生产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他指出,早在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就有了专职的记帐员后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会计“将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重要。”⑧他还指出不仅社会化的大生产需要会计管理,就是只身生活在孤岛上的鲁滨逊为了“精确地分配自己执行各种职能的时间”也要记帐,要在帐簿上”记载着他所有的各种使用物品,生产这些物品所必需的各种活动”以及“他制造这种种一定量的产品平均耗费的劳动时间。”⑨马克思还认为,会计管理就是人们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⑩管理的内容是对“劳动时间的

调节和社会劳动在各类不同生产之间的分配”;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的积聚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公有制的确工,会计的应用范围将随之扩大,农场主和产业资本家的会计将转化为社会的会计。

我们理解,马克思所说的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就是对经济活动的监督和反映,也就是一种管理职能.这和他在另一处所讲的管理就是对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进行指挥、监督和调节的含义是一致的。但是传统的会计理论实际上只讲会计反映,认为会计仅仅是消极地、机械地反映数量变化的技术方法,对会计的“控制”职能未能从理论上作出科学的说明.

据我们所知,在资产阶级学者中间,也有人认为会计不仅仅是提供数据资料的一种技术手段,而其本身就是一种管理活动,具有管理的职能.以法国的费尧为代表的管理过程学派(ManagementProcessSchool),就把“会计性管理”作为管理的六大特性之一来研究的.美国的E·载尔在其所著《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把管理的职能划分为计划、组织、配备人员、指导、控制、创新、代表等七个方面,其中一些主要的方面如计划、指导、控制、代表等都和会计有直接关系,可以说它们的职能主要是通过会计实现的.@日本的经营学部教授、经营学博士三井口一华所写的《会计机能的发展》一文,对现代会计管理职能的变化作了比较客观的分析.他正确指出:“近代意义的会计是作为‘企业会计’而建立的’.他认为现代企业会计在其成立当初就可以说具有以对内的管理为目的的重要方面,以后随着生产方式进展到工厂机械工业时代,伴随着资本主义的核心股份公司的高度发展,产生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企业会计的机能就发展成以对企业的利害关系集团提出报告为中心了.进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伴随着企业集?卸鱿值拇蠊婺>苛乙竽诓?nbsp;活动的合理化,由此而产生的科学的管理思想对企业会计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由于“所有和经营的明确的分离”和“经营者职能的确立”,作为一种与经营者职能相结合的管理会计产生了,企业会计着眼于对内管理的机能又有了新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技术革新为轴心的企业成长,促进了管理会计的更大的发展,会计的内容和方法都发生了变化,会计机能出现了对外提供财务报告和对内进行管理相结合的趋向

总之,无论从按论上还是从实践看,会计不仅仅是管理经济的工具,它本身就具有管理的职能,是,人们从事管理的一种活动。因此,把会计看成只是一种应用技术,固然是不科学的,而把会计仅仅看作是管理经济的一种工具,也是不全面的.

(四)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企业的管理时曾经指出,资本主义的企业管理具有两重性质和两重职能,他说:“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他还说:“一旦从属于资本的劳动成为协作劳动,这种管理、监督和调节的职能就成为资本的职能。这种管理的职能作为资本的特殊职能取得了特殊的性质.”他还批评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这两种管理职能混为一谈。

我们认为,马克思讨企业管理两重性的论述也适用于会计管理。会计具有对一切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一般职能,但是一旦劳动从属于资本,会计反映和监督的职能就作为资本的特殊职能取得了特殊的性质。也就是说,这种反映和监督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动机和目的,体现了资本所有者对劳动者的剥削,体现了资本家对劳动者反抗剥削所施加的压力,甚至体现了出于竞争需要维护其“商业秘密”的要求,等等.列宁说:“许多股份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就跟中古时代有名的隐迹纸本一样,要先把上面写的字迹擦掉,才能发现下面的字迹,看出原稿的真实内客.”总而言之,在私有制社会里,管理权是在生产资料所有者及其人手中掌握的,它体现着所有者的意志和要求,否定客观存在的这一事实就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

我们这样讲,并不是说企业管理的全部内客和所有方面都只和生产关系有联系。应当承认,企业管理的部分内容比如劳动管理、成本管理等,就既和生产关系有联系也和生产力有联系,而另外一些内容比如技术管理、质量管理等,就主要地是同生产力有联系.因此从总体上确定企业管理的双重性质和双重职能是有充分的立论依据的。列宁关于“太罗制”两重性的辩证唯物观点,即“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另一方面是一系列的最丰富的科学成就”,是我们认识会计学科学属性的一把钥匙.

(五)

最近一个时期。有些同志鉴于国外在经济管理中大量导入数学方法,加上电子计算机的广泛采用,会计管理中对诸如运筹学、系统工程学、生产力经济学等邻近科学研究成果的逐步利用,提出了可不可以把会计划为生产力或经济技术范畴的问题。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想法,值得深入探讨.我们的看法是。把会计同生产力一刀切开,认为它只和生产关系相联系,这种观点是不符合会计实践的历史发展过程的,但是认为会计“加入了生产力的行列,而成为一种生产力因素”的看法也是值得商榷的.我们认为,会计既同生产力有联系,也同生产关系有联系,而在阶级社会中,决定会计性质的主要是生产关系而不是生产力.

从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历史过程看,会计管理的一部分内客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即解庆人类向大自然的斗争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在前面引用的鲁滨逊孤岛算帐就是一例.现代会计中,人们计算成本,计算每件产品上材料、动力的消耗,核算的就是生产力而不是生产关系;人们核算生产中活劳动的消耗情况,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采取各种措施,就既有生产力问题也有生产关系问题(我们不同意把以较少的劳动消耗取得同样效果或者同样的劳动消耗取得更多的经济效果完全归结为生产力问题)。人们为了提高生产活动的经济效果,通过会计管理会按地组织生产力以节约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消耗,这对任何社会制度来说都是必要的.马克思说:”在一切社会状态下,人们对生产生活资料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必然是关心的,虽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关心的程度不同”。会计的这一部分职能同生产力直接相联系,是生产职能的一部分。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簿记”一节中讲过这个问题。他说:“单个商品生产者仅仅用头脑记帐……,或者仅仅在他的生产时间之外附带地把收支、支付日等等记载下来”,但是当生产过程的发展获得了巨大规模以后,这种职能便“不再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而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特殊的、专门委托的当事人的独立的职能”。这就是说,人们进行生产活动,在利用劳动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使之变成劳动产品的过程中,就包括了记帐算帐工作.例如在现代生产中,每个生产班组的工人除了操纵机器外,还要把每天的生产结果、废品数量、工时耗用情况等等记录下来,并据以及时调节各自的或整个班组的活动,这样会计就成为一个生产活动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同生产力的作用紧紧结合在一起了.当然,由于生产的发展,经济关系的复杂化以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这种生产职能的附带工作有一部分同生产本身脱离,形成为一种独立的职能。尽管如此,会计管理中合理地组织生产力的这一部分职能的性质并没有改变.

私有制的形成,阶级的出现以及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使会计管理增加了新的内客。人类社会进入私有制以后,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发生了分离,管理权作为所有权的体现掌握在有产者手中,劳动者处于被管理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会计管理除了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外,还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财产权的归属问题、剩余产品的交换和分配问题、不同所有者之间的经济往来以及各种债权债务问题,等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方面的内容越来越多,而且逐步处于主导地位。这样会计的职能除了合理地组织生产力外,还要不断地完善生产关系。

我们可以看到,当人类历史进入奴隶社会以后,会计的职能便不仅仅是合理地组织生产力了,监督和控制奴隶劳动,尽可能多地攫取剩余产品、维护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和既得利益成了另一项更为重要的职能.到了封建社会,古代会计和生产关系的联系更加密切,会计的应用范围、管理内容以至于具体方法无不体现着封建占有制经济的特点,打上了封建阶级的烙印,会计管理在维护封建贵族、大教主、大土地占有者的私有财产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甚至使专门从事会计工作职业的官吏上升为统治阶级的核心成员.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唐朝(公元618-907年),主管会计工作的官吏为产部尚书,这是唐王朝中央政权中的核心职位.被誉为现代会计奠基石的会计方程式;资产一负债一净值(或产权),则完全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产物。在这里,我们看不出这种会计方程式同生产力之间有什么联系。因比可以这样说,没有资本主义经济,也就不会有现代会计。许多资产阶级会计学者并不隐讳现代会计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间的直接联系,在资本主义国家的许多会计书籍中就一向认为会计的任务有“供给所拥有财产、所欠负债及所投资本的记录”、”协助企业决策人员”,等等.@进入五十年代以后,则更出现了具有特定含义的所谓“管理会计”和“管理会计师”.有些学者把会计的作用规定为“计算过去”、“控制现在”、“规划将来”,并明确指出,这三项作用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如果说人们对于会计反映同生产关系之间的联系还不容易看清楚的话,那么会计监督体现生产关系的要求就非常明显了。在私有制社会里,监督者和被监督者的阶级阵线非常鲜明,进行会计监督所依据的是非标准有着强烈的阶级性。列宁曾多次指出,社会主义的核算和监督是全体劳动者共同对富人、骗子、懒汉和流氓实行的全面核算和监督,它和资本主义的核算和监督有质的区别。国因比,只要不把会计监督排斥于会计之外,或者说只要不是把反映(计算)看成是会计的唯一职能,就比较容易认识会计同生产关系之间的依存关系,对会计既有技术性又有阶级性这一科学论断也就不会有疑问了。遗憾的是,会计理论中至今还存在着“会计就是反映,反映就是记帐方法,记帐方法就是复式记帐法,复式记帐法就是借

贷记帐法”这种逻辑体系,把复式记帐法、借贷记帐法这种属于处理会计实务的具体作法看作是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要支柱。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只要开展会计学术讨论,记帐法的问题就往往要占据中心地位.

(六)

人们对会计学的科学属性之所以有不同认识,还来自对会计这一概念的外延理解不同.“会计”这一概念早已存在了.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二千多年,即有传说把”“禹会诸侯江南”命日“会稽”,亦即“会计”。到了西周时代(公元前1066年一771年),会计的名称和职称已正式见诸干文字记载,当时的会计主要应用于官厅,管理的内容是财政收支,统计方法和会计方法结合使用。进入封建社会以后,会计的应用范围有所扩大,除应用于官厅外,大寺院主、大庄园主还利用会计来管理自己的财务收支活动。但总体看来,会计、统计仍是结合在一起的.这种情况,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廖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在现代会计出现以前,会计这个概念包括了会计、统计、计划、财务、审计、分析等这样一些含义。

如果我们从包括上述内容的外延来理解会计这个概念,认为会计有一定的阶级性可能是容易接受的。问题在于,当统计形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之后,进而计划学、审计学、财务管理学、经济活动分析等相继成为独立学科之后,客观上在一些人的头脑中逐渐形成会计就是制单、记帐、编表、报帐等这样一些纯技术性工作了。对这些同志来说,会计有阶级性的说法确实也是难以理解的.

我们认为这是一种错觉。应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化,科学门类的划分越来越细,会计这个概念的外延是会发生变化的。但是外延的变化并不一定导致内涵发生变化,也就是说有些学科从会计科学中分离出来,#不影响会计的两重性这一特点。在会计这个概念产生之后三千多年的历史中,有二千多年人们是把它作为会计、统计、计划、审计、财务、分析的总称来理解的。只是到了十九世纪,英、法、美、德等国开展了工业革命以后,统计才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尽管发生了这一变化,但是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会计仍是企业经济活动的经济信息资料的主要提供者,而关于劳动的耗费,劳动时间的调节以及劳动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仍然是会计反映和监督的主要内容。进而言之,我们还可以看到,会计和统计的分离以及统计科学的形成,主要是在反映和监督的范围和内容方面的一分工(比如统计主要用于国民经济范围,在企业内则主要对非财务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而不是象有些人理解的那样,会计只剩下提供财务数字资料而无监督的职能了。至于计划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和经济分析等学科的出现,一方面这类学科形成的时间较短,其中有些能否作为独立学科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即使完全可以形成独立的学科,那主要也是为了便于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对会计科学的科学属性没有重大影响。

还需要指出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竞争而促使资本主义企业进一步的集中,以及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以所谓“管理会计”为标志的资本主义企业会计工作发生的重大变化,例如“事前计算”的导入,“预算管理”、“成本控制”、“预测分析”的广泛采用,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这种系统既无需束缚于经济业务观念,也不必使用复式记帐形式来收集数据),采用多种计量单位(即会计不仅仅限于货市反映)以及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等等,使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加强,会计的职能有了新的发展,会计的两重性看得更加明显了。

(七)

会计的性质明确以后,进一步探讨会计学的科学属性就比较容易了.

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科学是人们关干自然和社会客观规律认识的知识体系。通常人们把有关认识自然规律的知识总和叫做自然科学,有关认识社会规律的知识总和叫做社会科学。由于自然科学主要是和生产力相联系,因而没有阶级性;社会科学则主要是和生产关系以及在其基础上建立的诸上层建筑相联系,一般说来是有阶级性的。但是在社会科学中,也有一些科学虽然研究的是社会现象,但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变化没有直接联系,因而也没有阶级性,如语言学、文字学、形式逻辑学,等等.

在社会科学中,研究社会生产总过程的科学,通常统称为经济学,其下又可分为几大类;一类是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的;一类是既研究生产关系、也研究生产力的双重性科学,即各类部门经济学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营管理学;还有一类主要是研究生产力的,即生产力经济学和与之相联系的技术经济学等。会计学是上述第二类经营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人们对经济活动进行会计反映和会计监督的科学总结。会计学是研究如何掌握对经济过程进行控制和观念总结的规律性的一门职能科学。这门科学应当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紧密结合合理地组织生产力和不断完善生产关系的有关问题,研究如何通过对经济过程进行反映和监督以提高经济效果的规律性。

根据上述会计的性质以及会计学的科学属性,我们认为今后在会计科学的建设中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要重视会计理论的研究。要严格地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理来认识和组织会计反映和会计监督这一社会活动,建立判断反映和监督的是非标准,指导和改进会计实践。

第二、要重视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迅速发展对会计实践产生的巨大影响.要研究会计在合理地组织生产力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研究会计与数学、计算技术的关系,探讨自然科学成果在会计中的应用,探索用新的方式来理解会计诸范畴的内容和作用,以建立新的边缘会计学科的可能性,展望会计科学的发展前景.

第三、要重视会计学科和其他邻近学科关系的研究,特别是同各类经济学科的关系。要进一步研究经济效果、价值管理、经济核算制、经济统计学、财政学和财务管理学、经济分析学、审计学等同会计科学的关系。要研究建立企业经济信息系统的问题,研究多种量度的综合使用,几种核算的相互结合。总之,要重视社会分工和科学发展的分化和复合的辩证过程,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会计科学的发展.

第四、要重视学习国外(西方和苏、欧国家)的会计理论和实践,既不要照抄照搬,也不要全盘否定。要有研究、有分析、有批判;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切忌盲目性,防止片面性.

总而言之,科学地解诀会计的性质和会计学的科学属性这类重大理论问题,绝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有深刻的实际意义的.马克思主义非常重视正确地反映了客观规律的理论对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指导意义.建设和发展会计科学,加强会计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愿与同志们在这方面共同努力!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82页.

2.《论会计核算的阶级性》,《工业会计》杂志1952年第4期.

3.见《新会计》1951年创刊号、同年第4期、同年第8期和《工业会计》1952年第《期有关讨论会计理论的文章.

4.《会计核井原理》。上海财政经济学院会计核江原理教研室编著,财政出版社!958年出版.

5.陶德:《“怎样建立新中国会计理论基础”读后》,《新会计》1951年第4期.

6.王文龙:《试论会计是生产力的问题》,《财务与会计》1979年第4期.

。《会计原理》,高等财经院校会计教材编写组编著,中国财经出版社1963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96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63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42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93-94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152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63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152页.

《外国经济管理选择》1979字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13.《国外财务会计资料选译》第2辑,中国人民大学财务会计教研室编印.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67-369页.

15.《列宁选集》第2卷第772页.

16.《列宁选集》第3卷第511页.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8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151页.

19.《初级会计学原理》,陈立成泽.

20.(列宁选集》第3卷第392-401页.

会计与会计学范文2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 教学模式 变革

随着信息时代技术的不断运用,这种“信息化”的改变,也不只单单存在于观念上,而更多是在于一种属于思维上的转变。取代“电算化”,这种改变在某种程度上把会计的本源从新定位在“信息系统”上。“在以往对会计信息化的“工具观”使得会计信息化被认为只是对手工会计业务的简单模拟。这种传统的“工具观”隔离了会计信息化也其他学科的相互联系,使会计信息化逐渐被边缘化,这样不利于会计经济信息化的正常发展。

为培养新的信息化会计人才,基于以上叙述的的情况,必须在四各方面对传统会计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达到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培养方向。

一、会计教学“工具观”到“环境观”的改变

人们认为信息化的会计工作就是在手动会计工作加入信息输入的过程,即用计算机代替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但在所谓的“信息化”的教学反思,我们惊奇地发展原来对于信息化的问题不是单单是对信息化观念上的过程,而更是在于信息化在会计工作中的定位问题。会计信息化在很多高校的长期教学中,都把其划分为其他会计课程上级的财务软件应用,其定位也仅仅定位为“工具化”。但其实信息化的会计工作在真正教学、工作实践过程中会对其工作背景、环境产生影响。而对于改变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必须改变对其的背景的认识,即“环境观”的认识,我们必须把会计信息化看作为会计工作的基本背景及环境。在这种“环境观”的大趋势下,会计信息化就应该在教学上就得以展开,让同学们不在把会计信息化作为一种简单的模拟会计业务过程,而是在从“工具观”到“环境观”的重新定位中,真正让学生们感受到信息化下的信息披露、核算及财务管理的方法。

二、将会计信息化与传统会计教学相互交织

在作为具有明显的逻辑、理论框架模型的会计学来说,它作为企业管理下的一个信息系统的子系统,它必须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如果依然沿用传统的手工教学法的话。那么以信息论、操控论和系统论为思想源泉的会计信息化来说,那必然会造成理论与实践的不吻合甚至是脱节,这些理论基础也变得没有意义。所以现代教学法应该摒除传统手工教学,把信息系统作为本质,将会计信息化与传统会计教学相交织,融合。

会计信息系统表现在信息化的采集、传递、加工、存储和输出等方面。在会计学之中,会计学的教材中充满了大量的假设,但在大量的假设中几乎都是没有数据所产生的环境及相关说明。这在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的对比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在手工的会计教学方法中,通常会吧一系列的工作中分为若干个部分,在例如科目总汇表等每一步的计算中都会产生相应的中间数据。在那些中间数据中,信息含量不会发生任何变化,但在手工操作的对各步的传抄、存储过程中极易产生偏差,导致信息含量的改变。

从这点来说,信息化会在传递、存储上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而且在在会计信息化的转型下日记账、明细账以及总账等都不用储存成数据,而只是表现为一个信息流来表明账本生成的过程。再这样的条件下也没有必要去设计账本生成、存储结构,只需要在查询是快速生成。在这样高效的工作功能下也使得传统的会计工作流程发生了转变,在方便数据查询的同时,也为信息分析和再次使用、金融监管提供有力工具。这也极大丰富了财务报表分析和绩效评价等会计学的教学内容。

三、会计教学结构与教育思想的转变

在以传统模式大行其道的今天,改革已成必然趋势。当只注重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的今天,教学结构的改革是所有改革之中最具深度、最深层次的改革。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结构从灌输式教学变成了引导式教学,学生从妨碍创造性思维和素养的形成的体制下到在教学生活中教师不再是主导者和知识的传授者,而在很大层面上是学生的引导者与组织者。这一角色的转变,正好应对了教学结构在信息结构下所得到的条件与新开始。

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化教学让同学们真实的感受到、感知企业处理的全过程,这种会计的业务处理以及内部控制,大大改变“唯书本”的知识获取渠道,缩短了理论与现实的差距。使学生有了更为宽广的知识汲取空间、知识获取途径,能让学生得到比传统课堂更多的知识量,而且还能让学生提高信息检索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

现在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而学生在教学中在老师的引导下,以一个助手、参谋的身份来认识自己的知识,解决面前的问题。这种教育模式成为我们会计专业改革的源泉。时代在转变,人们认识真理的角度从不改变。当课程改革的脚步踏遍各处时我们可以惊喜的发展,会计信息化也是其中受益的沃土,在代替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也在绽放自己的春天。

参考文献:

[1]艾文国,张华.“会计信息系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与体会[J].中国大学教学,2010

[2]阎达五,张瑞君.关于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会计教学新模式的思考[J].会计研究,1998

[3]杨周南.论会计管理信息化的ISCA 模型[J].会计研究.2003

[4]张云起,李军.对“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改造课程”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0

[5]王志定.IT环境下会计教学模式的探索[J].财会通讯,2005

[6]励景源.应当把会计信息化理念融入会计基础教育之中[J].会计之友.2007

会计与会计学范文3

关键词:会计教育 会计学科 改革 发展 思路

一、会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会计教育改革主要伴随会计学科的发展及教育学科的不断建设发展而深入。从会计学科的发展来看,近三十年来经历了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它从适应于计划经济时代以独立的中国国家化为主体特征的会计学科,发展成为适应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以国际趋同为主体特征的会计学科。这一变化,经历了1992年颁布1993年实施的统一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2000年颁布2001年实施的统一会计核算体系的改革与2006年颁布2007年实施的以国际趋同为目的的会计核算体系的改革。由于会计改革的力度大、时间周期快,会计教材的更新显得较为滞后。为适应这一会计变革的需要,会计学科建设中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重编和修改会计教材,使会计教育的内容跟上会计改革的步伐。

从教育学科的发展来看,教育部门推行了以教育教学的合格评估或水平评估,以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立项的方式推动着教育教学的发展。在这一形式的推动下,会计教育教学改革体现在重点会计学科建设、优质会计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会计重点实验室建设、会计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的建设、会计专业特色建设等等的具体项目,将会计教育教学改革转化为一个个的科研课题来完成,使会计学科及其会计人才的培养有了一个质的变化。

二、会计学科的发展

在我国会计学科建设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前,严格地说,我国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会计学科建设,80年代以后,我国才真正开始注重理论研究工作,学科建设也才起步,直到90年代初,我国会计界才对会计学科体系进行有益的思考和探索,之后会计学科建设才在本科院校内开展。在广西,会计学科的研究一直处于一种较落后的发展平台上,21世纪前,基本无会计学科建设。进入21世纪后,一些本科院校才逐步重视起会计学科的建设,直至2006年,广西财经学院的会计学科成为省级的重点建设学科。

三、会计教育改革与会计学科发展思路

(一)会计学科的建设应具有地方特色并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会计学科建设应遵循“特、独、需”的原则,选择对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特有、独有、需要的研究方向进行培养和扶持。在广西,该学科的建设要根据国家对中国—东盟经济贸易的发展战略和北部湾经济的发展战略,以服务广西区域经济、服务北部湾经济为已任,理论联系实际,紧密与地方财政、税务、和广西大、中、小企业联合,服务地方经济,特别是为北部湾经济服务,为发展中国—东盟经济培养专门人才服务。在不断摸索和创新中,凝炼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如会计政策、制度比较应用方面,应积极研究我国会计准则的新变化,开展中国—东盟会计比较研究;选择成本工程及广西各大中型企业为研究对象,开展财务成本工程研究,或在审计监督保障系统研究及应用方面研究我国新的审计准则方面的改革,并侧重于绩效审计方向的课题研究。学科形成的研究成果,会对广西区政府的战略决策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二)要利用学科建设基地扩充会计教学科研的空间

会计学科的建设,还要通过学科建设基地的建立来扩充会计教学科研的空间。学科建设基地的建立有多种方式,对于会计学科来说,可以是专业实验室,可以是校外学科研究基地。对于会计专业实验室,它除了在会计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发挥重大的作用外,也为学科研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场所。校外学科研究基地更是会计学科发展的重要依托和课题研究、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学科建设点要充分发挥会计学科的应用功能,积极探索学科建设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机制和途径,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互动,共建学科研究基地,将这些企业的经验作为学科建设的源泉。

(三)会计学科建设中要注重专业的特色建设

在我国,全国会计专业建设经历了由粗分到细分又到粗分的过程。80年代,除个别学校在设置会计专业的同时也设置审计专业外,大多只有一个会计学专业。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由于对外投资业务的增加,且当时的外资企业采用不同的会计制度,因此增加了涉外会计专业或国际会计专业。90年代因电子计算机在会计界的普及,加上此时的分配已进入双向选择阶段,为了迎合用人单位的需要,很多学校增加了电算化会计专业;之后,又由于社会强调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很多学校又增加了注册会计师专业,会计专业被不同的理由细分了,之后又因争夺指标,专业细分愈加细致。至20世纪末期,通才教育又进一步被强调,专业的划分又逐渐回归了大专业。

专业建设始终是与人才培养相联系的。我国传统的会计教育目标,只是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而忽视相关知识的传播和能力培养。随着会计国际化客观环境的变化,这种单一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缺陷也日渐暴露。西方许多国家把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会计教育的目标,认为会计教育的目的并非是仅仅让学生成为专业化的会计工作者,而是要使学生具有作为一名会计人才所应具备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为在日益拓展的会计职业界工作作好准备,使学生能够通过接受教育,在会计专业外的其他方面也终身受益。

会计专业建设应突出其应有的特色:一是注重教育质量的可持续发展,以应对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对培养质量的冲击;二是从专业教育转向综合素质教育,在以会计专业知识为基本面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复合性和创新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从封闭教学转向开放教学,以“学”为中心而不是以“教”为中心,通过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培养学生专业领域的国际交流能力,专业设置的国际通用化、专业知识的国际规范化、师资的国际流动、课程的国际性成为改造会计传统专业的方向。

(四)会计学科建设中要加强会计课程建设

现代化会计专业建设的核心是构建现代化的会计学课程体系,它是实现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蓝图。围绕教学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教材和评价方法等的改革,应通过教学探索与实践,形成适应现代化需要的会计学课程体系。

1.大力打造会计精品课程。2003年国家决定以网络为载体推行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工程后,课程改革运动在各高校掀起一场精品课程热。大力打造会计学精品课程,开展会计学精品课程评选,会激发会计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为会计教育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2.更新会计学课堂改革教学观念,创新科学评价机制。会计学课堂改革不再是各种会计理论细节的讨论,而是让所有的教师都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这个新起点就是,每位会计专业教师都有现代教育的观念和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理念、开放教育理念、能力本位理念等;改变过去以知识掌握为主线的课堂设计思路,在设计中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将会计学知识、方法、技术和情感熔于一炉,使会计学课堂的各个要素得以有机重组;从会计专业培养的最终能力目标入手,让会计学课堂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3.推进会计学课程国际化和信息化进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会计信息已渗透到经济管理的各个层面,会计语言将成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迫切需要会计学课程国际化。在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建设方面,首先应从教学管理制度上确定国际课程的地位,要求涉外学生必须修完相应课时的国际性专业基础课程,为企业参与世界范围内经济竞争而培养“知识工人”。其次,随着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势的加强,在会计学课程中应体现国际化观点,学习世界各国先进的会计学课程开发理念,注重会计学课程的针对性、灵活性、发展性等特点,进行中西方会计文化比较,从而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赋予了会计专业全新的教学方式,传统的会计学课程教学格局必须打破。

四、结语

伴随着会计教育的改革,会计学科建设的发展出路之艰辛不言而喻。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实事求是地开展学科建设,大胆推进会计教育改革,特色会计人才的培养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培养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熟悉会计理论和经济贸易规则,具有创新思维的应用型高级会计人才和投资理财人才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会计与会计学范文4

1.1会计教学理念陈旧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多是由普通本科院校设立的二级学院、省级以上的普通中专、传统的专科院校或成人专科院校合并而成。根据众多高职院校的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可以看出传统的理论教学在教学观念上仍占据主导地位。虽然,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师都清楚会计教学必须从实践中获得经验,但对实践性教学的理解还是过于片面,学校开展的实践课程多以模拟实习为主,直接导致学生在掌握了会计基本理论知识的条件后没有很好地强化训练其实践动手操作技能。一部分毕业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有关的财务会计知识、管理税法问题一知半解,这就给解决实际工作问题带来很大难度。

1.2实践教学教材不够完善

教学过程中教材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完善的实践教学教材要具备会计学相关课程的系统性及教学的逻辑性,达到为高职院校培养更多专业人才的目的。高职院校的会计学实践教学教材应包含会计学的主要课程,例如:会计基础理论,成本会计学,财务会计学、税法、经济法、审计及财务管理等相关课程。然而,目前会计实践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实践教材内容主要集中在前三项,实用性不够,过分地强调理论上的会计核算,而忽略了实践中的会计监督。

二、改善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教学的方案

2.1利用实际业务凭证进行仿真教学

会计工作操作性强,需要很强的动手能力。目前,会计教学仍依靠传统的文字理论教学,不易反映具体经济业务的实际凭证。学生在学习、掌握了会计学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后,进入工作岗位,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期,将理论知识结合到实际工作中去。自九十年代开始,实际业务凭证仿真模拟教学模式逐步进入校园,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该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会计实际操作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解决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操作基础,大大降低了教学的成本。

2.2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的兴起为会计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高职教育在会计教学方面参照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除了加强对学生的会计理论知识的培养,更意识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为了使学生对会计操作有更加直观的体验,采取联系校外实习单位建立实习基地的方法达到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这种方法不但方便老师手把手指导教学,还为单位日后招收新人才提供了参考。这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至今仍有部分高职院校还在采用。

2.3注重会计实践教材的完善

就目前而言,会计实践教材还存在不足,需要扩大模拟实验范围,组织经常参加实践教学的老师收集相关资料,与从事会计工作的工作者共同完成会计实践教学教材的编写工作。实践教材的内容应当广泛涉及到各个行业,例如:商业、工业、服务业、房地产业、外资企业等,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会计在各行各业的实际操作流程,接受更综合、系统的会计操作能力锻炼,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才能迅速地适应各个行业的不同层次的需求。

2.4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

目前,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的会计模拟实习内容都较为单一,接触的实际业务也相对简单,不够全面,更加不具有代表性。这类实习过分注重理论上的会计核算却忽视了会计监督的重要性。然而,现实工作中面临的问题相当复杂,许多能够锻炼会计人员全面考虑问题并进行判断、分析和处理的业务在模拟实习中都没有得到体现,这使得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因此,要在实习教学中适当地增加相关内容,例如:接受审计,找出问题所在,然后调账;为投资做事前准备并做出合理的决策;企业融资,选择适合的融资方案;企业改制或者合并引发的其他资产减值;企业管理方式变革,会计核算方式更改等。此外,在会计实习教学中还存在无法反映会计学科热点方面内容的问题。会计是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系管理统理论朝着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的方向前进,从基础的MPR(物料需求计划)理论逐步发展到现在的EPR(企业资源计划)理论,它将企业的财务、采购、生产等其它业务功能整合到一个信息管理平台上,从而实现信息数据标准化,系统运行集成化、业务流程合理化、管理改善持续化。然而,就目前实践内容来看,这类热点问题涉及较少,实践教学需要进行相关知识的补充。

2.5加强师资建设

会计与会计学范文5

摘要:从以往研究看,仅从区别和联系或边界和融合性方面探讨会计学与财务学的关系是远远不够的,对两者关系的研究需要从视角上创新。本文在分析会计学与财务学差异性和关联性基础上,引入生态学中的共生理论分析会计学与财务学之间是一种共生关系,由此展开会计学与财务学共生关系现状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共生发展对策。

关键词:会计学;财务学;差异;关联性;共生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随着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和完善,财务学作为独立学科已成为现代经济管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分支,会计学与财务学作为平行学科观点也得到认可。然而财务学在我国并不是很重视,财务学(我国又叫财务管理学)的名称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也不像会计学具有专业学术期刊。究其原因,人们对会计学与财务学之间的关系似乎仍然模糊不清,导致了我国的财务学发展远远落后于会计学的发展。国内学者在20 世纪8 0 年代开始就展开关于会计学与财务学间的关系研究。黄寿较早认为财务工作与会计工作有着不同性质和作用,财务工作是“理财”,而会计工作是“算账”。

乔元芳(19 9 8 )在支持财务与会计并列的基础上,深刻探讨了财务与会计在其对象方面的差异性。余金树(19 9 9 )较早从会计与财务的本质、历史背景、工作业务和目标解释其联系。毕业论文罗帮清(2000)认为财务与会计之间区别、联系、交叉和配合的关系。还有学者从中西方经济、文化、观念差异性分析财务与会计的关系(王远湘,2004;张妙凌,2005等)。 从本质上说,财务是管理资金的活动,会计是对财务活动的反映和记录,两者之间除了业务上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之外,是相互独立的。李心合(2008 )从历史演进、职能、逻辑差异和关联机制等方面重新解读了企业财务与会计的关系。

会计学与财务学的差异性分析

(一) 从产生历史条件看会计学与财务学

会计活动源远流长,据会计史学家郭道扬教授考证,会计行为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距今约有十至二三十万年。但会计学产生于15世纪商品经济发达的意大利,其标志是系统介绍了复式簿记基本原理的《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一书的面世。财务活动的产生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以及货币的产生为条件的,距今不过五、六千年的历史财务的产生来源于私有观念的形成,并与资源稀缺相伴随。显然,财务学也不像会计学那样古老,直到19世纪末股份制出现才产生,是以美国格林18 9 2年撰写的《公司财务学》的问世为其标志。虽然财务学的产生比起现代会计学的产生晚了几个世纪,但自财务学产生以来,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已成为现代经济管理活动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分支。

(二) 从发展路径看会计学与财务学

从学科性质上看,会计学学科性质曾有人认为隶属于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但20世纪9 0 年代,我国在指定学校设置专业目录上,将会计学列为管理类学科的二级学科。尽管对此提出了很多质疑,但会计学隶属于管理学得到认可。相比之下,财务学的性质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由于财务管理在专业目录隶属于管理学,随之财务学也被认为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

然而,财务学源于资源稀缺性,注重资本配置效率问题,除了财务管理之外还包括财务经济学。因此,从逻辑一贯性立场看,财务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从发展趋势看,会计是一种国际化商业语言,会计的标准也逐渐趋于国际化,这使得会计学的研究可以选择普世主义的或趋同的模式。但财务学有所不同。财务学作为一种实体性的管理活动,深受会计毕业论文范文文化的影响。跨文化的财务研究表明,即使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管理方式也会因民族文化的不同而表现出巨大差异。我国将制度、文化等方面作为财务学内生变量因素进行研究,形成我国特色制度财务学,就是很好的印证。

(三) 从理论体系看会计学与财务学

会计学与财务学诚然是两种不同的学科,使得两者的理论体系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核心问题等方面存在许多不同点。从研究对象看,会计学已有向大会计学发展的趋势,对其研究对象必然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但是资金运动仍为主流观点;而财务学发端于资本市场,论文对资本进行有效配置,因而其对象是资本。从研究内容看,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学是以财务会计学和管理会计学为主要基础不断向其他会计领域拓展;财务学是探索资本运营规律,追求资本效率,总结资本运营观念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其内容不仅仅包括传统的财务管理学,还包括研究资本筹措和投放及其配置效率的计量问题的财务经济学。

从研究目标看,会计学一直以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为目标不断进行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建设;财务学源于资源稀缺性,必然以实现稀缺资源优化配置为己任。从实践基础看,会计学是对企业这个微观层面资金运动过程进行核算与监督,而财务学既要关注企业自身融资问题,又要考虑资本市场宏观政策。从假设基础看,任何学科都是建构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之上的,会计学是以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为研究限定时间和空间范围,而经理与股东目标函数一致性假设、债权人利益得到完全保护假设、市场有效性假设、社会成本为零假设是财务学的假设基础,尽管这些假设远离“现实世界”并已受到来自很多方面的严厉批评。从核心问题上看,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一直是会计学的核心问题,这是因为会计如果无力可靠地确认和计量这些对象,它就不会对其记录和报告,也就达不到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的目的。财务学的核心问题是价值创造,其体系设计的出发点就是价值最大化,现代财务学理论和实务的具体形态已是价值资源的开发、配置、利用和转变过程中的价值创造。

会计学与财务学的关联性分析

(一) 价值成为会计学与财务学的纽带

从历史考察可以发现,财务与会计两者的共同特征都在于对资金运动背后的价值创造过程的管理。只不过会计更为明确的职能在于以确认、计量及报告的手段反映这个价值创造过程的信息,而财务是直接对现金流转形式及其价值的管理。从现代实务看,财政部2007年了39 项企业会计准则和 48 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其突出特征是公允价值的引入。现值一直是财务学的核心概念,现实中财务价值创造与价值管理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基于“现值”的计量。而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就是基于价值的现值会计计量。由此可见,

--> 财务上的“价值”与现实中会计界定的“价值”已无限逼近或相等。

(二) 资本市场促进会计学和财务学发展与完善

资本市场的出现与繁荣和会计学与财务学的发展密不可分。资本市场出现以后,企业与股东、债权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本质变化,资本的种类繁多,资本的价格波动剧烈,剩余索取权的不确定性增加。这时与资本运营有关的财务学知识与技术变得必不可少了,而且随着要素市场的发展,要素资本的流动性增强,以人力资本为首的其他要素资本逐渐有了发言权,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变得复杂了,对资本结构、财务治理、控制权等财务问题研究变得重要起来。资本市场提供的广阔空间和提出的关于管理和信息方面的需求,使会计的作用和效果得以被广泛认知,同时和资本市场完成了会计由簿记向现代会计的转变,并开辟了许多新的子学科和领域,资本市场对监管的需求促进了会计监督体系的建立和健全,使会计宏观管理的职能得到强化。

会计学与财务学关系的新诠释

(一) 会计学与财务学的共生关系分析

共生理论现象不仅存在于生物界,而且广泛存在于社会体系中。从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社会、人文、法律等方面的研究中都借鉴和使用了共生理论。其实,会计学与财务学两者之间也是一种共生关系。共生形成的条件为:必须具有在时间和空间联系的独立共生单元,还需要为共生单元形成共生关系提供接触机会的共生界面;共生单元之间必须存在必然物质、能量或信息联系,这种关系表现在共生单元按照某种方式物质、能量或信息的交流;共生单元的同伴选择是有规律的,不是随意的,共生关系的形成是逐渐相互认识和识别的,也会随着环境和时间变化而发生演化。会计学与财务学是有着不同发展路径和不同理论的学科,因而是相互独立的共生单元,资本市场成为会计学与财务学相互交换信息的共生面,而它们的共生关系是在资本市场逐渐认识和识别的,因而会计学与财务学是共生关系。

(二) 会计学与财务学的共生现状分析

自然界共生有“偏害共生”、“偏利共生”和“非对称互惠共生”、“互惠共生”等多种类型。如袁纯清(19 9 8 )所认为的,共同进化、共同适应、共同发展是共生的深刻本质,共生单元之间的协同与合作,能使彼此间在经历中可以进化到更高层次的状态。会计学与财务学是相互依赖与合作关系的状态,因而最好是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然而从会计学和财务学发展现状看(见图1),它们处于“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中,会计学发展要比财务学的发展完善得多,在某种程度上,财务需要会计提供信息进行资本运行,本身不能脱离会计而存在。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公司会计与公司财务得以发展与完善,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现,政府相关的会计与财务由此而产生,这些方面会计学会计专业毕业论文与财务学有相似的路径。20世纪中叶,顺应社会发展要求,资源会计、环境会计和碳会计应运而生,丰富了会计学领域的发展。然而,财务学至今仍然远离生态中心主义,相关的环境财务问题,并没有得到快速发展。

从行为角度看,行为财务不管在实践还是理论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行为财务成为现代财务学里的显学;行为会计为会计实践活动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很难断言行为会计已经从传统会计中独立出来。从教育角度看,会计学在教育方面取得丰富成果。自从19 9 8 年教育部明确设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国内高校纷纷以开设“财务管理”专业为时尚,然而财务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会计专业大同小异,没有实质性区别,发展空间可想而知。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会计学与财务学发展处于“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中,不利于两者和谐发展,也不利于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只有“互惠共生”模式发展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会计学要加强行为会计研究。现行财务学模式侧重于经济活动,缺乏对环境资源、环境成本和生态资本的相关资本运作,忽视了环境自身的物质补偿过程和从环境中取得资源或向环境排放污染物引致的对环境的补偿责任,导致财务风险加大。因此,财务学应该向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新的财务模式发展。同时,财务学应加强理论框架建设和教育方面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玮,卢兴杰,杨丹.实验研究下的行为财务会计综述[j].会计研究,2011(5)

2.李心合.重新解读财务与会计的关系[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08 (11)

3.李国运.论资本市场与会计的演化关系[j].会计研究,2007(5)

4.成小云.简评“公司财务概念框架轮”[j].会计研究,2011(7)

会计与会计学范文6

1)学生基础知识差,入门困难。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是初中起点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原来成绩较差,基础知识积累较少,对课程学习兴趣不大,求知的渴望性不高。

2)财务会计课程中数据繁多,涉及到多个公式的演算和计算结果的分析,考虑多方面数据的筛选,并据此作为投资的决策参考,是一个严谨的有逻辑性的推理过程,往往耗时较长,工作量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缺乏趣味性,枯燥冗长,久而久之,学生上课开小差,所教与所学距离越来越远,一旦跟不上进度,就很难及时跟进,对老师后面讲解的内容不知所云,严重地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

3)财务会计课程纯理论的教学内容多,但多以教学生学会各种公式、计算、分析为主,结合以后工作实际的情景案例特别少,难以解决学生处理实际财务问题能力的提高。

4)财务会计课程对学生以后职业生涯规划的缺失,导致学生不明白或不能很好的明白以后财务工作的内容、目的,财务工作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才能做好财务工作。

二、解决的方法

2.1提升学习的兴趣,强化主动学习的愿望

首先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老师要赢得学生的喜爱,学生才能喜欢你讲的知识,对你上的课感兴趣。其次介绍会计行业的前景,比如国家、市场和公司对会计人员的需要情况、薪酬,特别是会计这一职业有门槛的限制,必须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和相应的专业知识才行,而我们学习了财务会计知识,具有了相应的专业知识,以后不论是参加工作,从事专职的会计工作,还是自己创业,进行个人资产负债的管理,都大有裨益。再次是将学校会计专业已毕业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通报,尤其是将身边的一些成功学姐学长的案例分享给他们,让学生明白会计是一个很有前途的职业,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

2.2采用贴近生活、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只有让学生们见到生活中很普通的案例,可以用财务会计学科进行系统的解释,他们才会发现财务会计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我上第一堂课就会问学生:“同学们,你们都买过菜。

2.3做好计划,由易到难

在职业教育中,鼓励同学们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因为学生的基础不好,考取资格证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我们由易到难地安排好教学进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达到目的。先将最简单和最基础的知识教给学生,然后将重点放大后进行分解,增加学生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训练。对于财务会计的教学,就是尊重知识的交叉性,前后内容有关联地比较学习。在学习财务报表分析时,很多同学通过前一两节课的学习认为自己掌握了,可到了需要具体运用知识分析时,又经常感到茫然,到了投资方案决策选择时更是不知所措。所以,要达到熟练掌握和运用的目的,前面的知识和后面的知识就要融会贯通,才能充分理解财务会计的内容。

2.4结合学生实际,采用实训授课

教师需要掌握每个学生的财务会计课程学习情况,需要让学生尽快了解老师,与教师形成良性互动,熟悉教师在财务会计学科中的教学意图和教学方法,并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教学方法。只有充分沟通,不断修正,才能在愉快和趣味中达成我们的教学目的。利用实训教学,让课堂内容变得更加真实。教育要善于利用科技成果,幻灯片和视频教学能克服传统板书的不足,一次性地将大量的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提高教学效率。特别是财务会计教学中有很多公式分解要展示给学生,各种凭证、票据、货币的演化等要播放给学生,通过多媒体效果可让重点突出内容生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以外,我们还需要准备一些实物,比如会计凭证、账簿和一些银行单据、发票、投资分析报告、验资报告之类的东西,让学生通过真实的会计资料强化实操能力和形成深刻印象,这种实训化教学的方法,能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堂内容中掌握知识,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2.5帮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会计与会计学范文7

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高职会计;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7.087

1高职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实践实训的重要场所是实训基地,通^实训基地的实践实训,能让学生进入真实的工作环境,实现“零距离”就业。但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训一直面临着一些难题,即使与多家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这些实训基地的实践实训也都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无法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接触到企业的真实业务,很难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这主要由会计行业本身的特点所导致的:因为会计资料的保密性,许多企业不愿让外部人员接触会计资料;由于会计部门岗位人数有限,所以让学生大批地在一家企业实训的可能性不大,而每年会计专业的招生都比较热门,学生数量多,就需要建立多家校外实训基地,无疑大大增加了校企合作的成本;受资金支持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也使得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训基地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会计师事务所参与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2.1会计师事务所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主要对象

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数量已经超过8000家,为全国420万家以上的企业、行政事业单位提供专业服务,如果让会计师事务所参与到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中来,会将各类企业的会计、审计实务带进高校,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实际业务,将来在就业选择上拥有更多的余地。以会计师事务所为桥梁,搭建与多家企业的联系,通过会计师事务所、企业、学生三方“三向选择”,达到校企深度合作,深入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的目的。

2.2会计师事务所能够为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提供优质的资源

之所以选择会计师事务所来参与高职会计订单培养,是因为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范围广泛,涉及会计服务、审计服务、财务顾问、管理咨询、资产评估、记账等多项业务,服务对象包括各种类型的企业(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外贸企业、仓储物流等)、行政事业单位、国家政府部门等。会计师事务所参与实践教学,学生能够借助会计师事务所这一平台接触到更多行业企业的实际业务,能够通过会计师事务所培养多种行业企业会计人员的岗位职业能力。

3会计师事务所参与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机制的构建

高职院校要与多家会计师事务所建立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这些会计师事务所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精品课程建设等人才培养工作,并作为校外实训基地接收过学生参与实践,为高职会计实践教学全新培养模式做好充足的准备,打好良好的基础。

3.1建立校、所、企三方共赢的合作机制

第一,建立会计师事务所与高职院校合作的互惠共赢机制。一所高职院校与多家会计师事务所建立合作关系,面向不同行业企业岗位工作进行实践教学培养。在会计师事务所比较忙的期间,让学生到事务所参与审计项目、记账等工作,可以降低成本解决事务所“季节性工作”压力的问题。另外,会计师事务所人员流动频繁,通过会计师事务所参与实践教学,培养一批“后备人员”,帮助他们解决后续人才需求。第二,通过会计师事务所这一平台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会计师事务所面对的客户群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巨大“市场”,在与会计师事务所建立合作的同时,高职院校与会计师事务所的服务客户也要建立合作。会计师事务所安排大批学生进行实习,一方面可以接触实际业务,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为学生就业打下基础。会计师事务所在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非常重要,学生通过参与会计师事务所服务企业的相关项目,与企业之间建立广泛联系。第三,高职院校可以将长期校企合作的企业与会计师事务所建立联系,为会计师事务所提供新的客户群,建立校、所、企三方共赢的合作机制。

3.2建立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

高职院校与会计师事务所双方需要建立好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包括相关管理制度、学生到事务所实习工作制度及相关的实施细则等,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确保人才培养模式顺利推行。既要引进会计师事务所的企业文化、实际业务,又要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合理管理。发挥好区域内会计师事务所这一平台的巨大作用,让会计师事务所全方位、深层次参与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

3.3加强专任教师与兼任教师的“优势互补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目前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高水平的实践操作技能,在实践指导方面比较欠缺,而聘请的校外会计师事务所的兼职教师在实践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但他们上课经验往往不足,对理论框架把握不如专任教师到位。因此,在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基础上,在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时,尽量发挥专任教师和兼任教师的优势,建立了一支“优势互补型”教师队伍。在课程安排上,每门课程按照教学计划,理论教学的部分由专业教师完成,实践教学部分通过兼职教师培养完成,使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能进行熟练的实践操作,为学生就业和未来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丽娟.实行产教结合体现高职特色[J].职业教育研究,2006,(4):135136.

[2]张小红.破解高职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难题[J].会计之友,2009,(8):8485.

[3]吴玉林.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三进三出”人才培养模式实习质量保障的研究――基于江苏省、南京市48家会计师事务所的问卷调查[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2):121123.

会计与会计学范文8

关键词:会计教学;非会计专业;迪克—凯瑞模式

管理的关键在决策,而决策离不开信息。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已渗透到经济管理的各个层面,成为企业经济行为的基础。随着经济现代化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经济管理人员对会计知识的需求日益旺盛,会计教育已成为高校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然而,非会计专业培养的毕竟是各自相关专业的人才,其对会计知识需求的面和度都不同于会计专门人员。因此,应传授给非会计专业学生什么样的会计知识,如何引导他们学习会计,怎样培养他们运用会计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会计教育工作者应当着力思考的问题。

一、对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考量

“在现代,不懂得会计知识、不理解和不善于利用会计信息的人,是很难从事经济工作的”(杨纪琬)。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许多院校的非会计专业都开设了会计课程,开展了会计教育。考察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方案,我们发现,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1.开设范围广泛。目前,非会计专业开设会计课程的纬度逐步拓展,除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国际贸易、经济学、财政、金融、统计等相关专业外,法律、社会学等专业也相继开设了会计课程。在这些专业的培养方案中,会计已成为学生的必备知识,它们要求学生能够利用会计知识和会计提供的信息分析相关经济行为。

2.课程定位一致。在非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基本上都将会计课程作为专业(学科)基础课,以必修课的形式开出。从重视程度看,甚至超过了某些专业课(随着学分的压缩,一些专业课不得不调整为选修课)。

3.课程名称不尽相同。在开设会计课程的非会计专业中,该课程有“会计学”、“会计学原理”、“基础会计学”等不同名称。从教学内容看,虽然体系和安排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有别于会计专业的教学。

4.课时安排各有差异。在开设会计课程的非会计专业中,讲授学时并不相同,有36、48、54、64学时等不同规定。但从历史数据看,各专业的会计教学课时呈逐步增加态势。

5.教师队伍呈专门化趋势。从实践中看,非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一般都由本校会计专业的专职教师承担,且教师队伍相对稳定。为适应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的需要,在会计院系的师资队伍建设中,许多学校都提出要建立两支队伍,其一就是基础会计教育队伍,以适应不断增长的非会计专业会计教育的需要。

二、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迪克—凯瑞模式分析

迪克—凯瑞模式是“系统设计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授迪克和凯瑞所提出的一种教学设计模式。它包括十个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即确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分析、确定起点行为、编写教学具体目标、设计标准参照试题、开发教学策略、开发与选择教学材料、设计与实施形成性评价、进行教学调整、设计与实施总结性评价。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用线条加以连接,如下页图所示:

迪克—凯瑞模式认为,教学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该过程中的每个要素对于成功的学习都非常重要。因此,必须通过优化教学过程来提高教学的效果、效率和吸引力。近年来,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按照迪克—凯瑞模式的主旨思想和评价体系,我们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裁、教学策略的设计等方面还存在着缺憾和不足,尚需进一步努力和改进。

1.教学目标尚不明确。教学目标决定培养人才的类型和方向,并直接或间接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式等教学过程中。非会计专业不是培养会计专业人才,非会计专业本科生职业目标主要是各类单位的管理部门,由于这些岗位的工作都离不开会计信息的支持,因而他们作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只需了解会计信息的基本经济涵义和生成过程,而不需精通如何记账、算账。因此,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难以适应于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育,但现实中,相当多的授课教师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对会计专业和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采用了无差别的教学方法与内容,忽略了所学专业的特点,其结果是教学效果往往不够理想。

2.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在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中授课教师并没有按照各专业的不同特色及侧重点来设计授课内容,其课程内容只是会计专业课的简单拼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其教学内容覆盖会计专业的多门课程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部分。二是基本类同会计学原理的内容,主要介绍会计基本概念、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循环及会计报表的编制。如按第一种形式授课,由于教学内容大而全,加上受学时的限制,只能是蜻蜓点水,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如按第二种形式授课,侧重点是如何进行会计核算,无法将会计与经济管理活动联系起来,学生普遍觉得会计学课程内容抽象、枯燥且与自己的专业相容性差。

3.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单一。目前,该课程总体上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加上在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认识轻感性认识的思想,忽视实践教学环节,其结果是学生只能被动地成为理论知识的接受器,缺乏主动参与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学手段上,多媒体教学未得到有效运用。近几年,尽管很多高校在会计学教学手段上也进行了尝试,以多媒体取代了“粉笔+黑板”。但目前许多多媒体教学只是单一地运用PPT课件,由屏幕替代了板书,并不代表真正的多媒体,这种方式仍不能从根本改变灌输式、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4.教材建设不相匹配。现在许多非会计专业使用的会计学教材与其专业特征不适应,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能体现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的特征。有些教材其内容侧重于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讲解,而忽视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及应用的介绍,在结构、内容等方面也不能体现出非会计专业的特点,因此,不适应教学目标定位的要求,缺乏专业特色。二是不能体现非会计专业之间的特征。尽管有些教材具备了非会计专业的特征,但难免顾此失彼,往往兼容面过大,通用性过强,常常忽视不同专业的差异,没有考虑到学生就业多样化和创业的需要,缺乏针对性。

5.教学效果不甚理想。非会计专业虽然开展了会计教学,但由于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和学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从教学检查的情况看,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较少互动,缺乏沟通,难以相长,教师的热情和学生的冷漠成为课堂的一道风景。许多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是被动的上课、背书本、参加考试、取得学分,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三、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革新之路

经济管理和社会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具备一定的会计理念和知识,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改善,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非会计专业中开展会计教育,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开设会计课程是符合人才市场选才、用才风向标的。但是,从目前的实施效果看,要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现行的教学模式必须改革。根据迪克—凯瑞模式的主旨思想,笔者认为,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应该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材料、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1.明确会计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的主要内容和侧重点。迪克—凯瑞模式重视教学目标分析,强调要清楚、准确地说明学习者在教学结束之后能做什么。经济管理类学生是未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具备运用会计信息进行控制和决策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当是培养具备会计的思想和思维方式、能运用会计信息解决企业实际战略管理问题的经济管理人才,其重心是管理,应当从管理的角度来认识会计、学习会计,即应将教学目标定位为把会计作为一种经营管理工具,并充分运用此工具。

2.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策略。迪克—凯瑞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其制定依据主要是当前的学习理论和关于学习研究的成果、用于传递教学的教学媒体的特征、教学内容的性质和学习者的特点,其主要内容包括教学前的活动、信息呈现、练习和反馈、考试以及延展活动几个部分。教学设计者在进行设计时,就须考虑设计好每一步应怎样引导学生。如采用案例教学法时,首先应该保证案例的多样性、全面性和适合学生本专业特点性。这就要求我们精心选择和认真分析所选用的案例资料:在案例的选取和内容的安排上,尽可能地反映会计类课程的基本问题、知识要点;同时,案例应该使用真实的资料,既体现我国企业经营的特点,又体现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针对案例设计讨论的主题,并就初始问题的提出方式,后续问题的呈现时间加以引导,可以避免学生纠缠在枝节问题上浪费时间。最后,老师对讨论结果进行点评。以上三环节作为教学策略的内容: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一种认识和解决经济问题的模拟机会,使其思维能力和技能得到充分的训练;另一方面,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了获得知识的过程,体验到了综合知识对解决问题的益处,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会计学的兴趣。

3.优化和开发教学材料。迪克—凯瑞教学模式崇尚以“学”为中心的开放性教学,主张教学材料应尽量宽泛,不应局限于教科书。因此,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教学材料的优化和开发主要应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改造现有会计学教材的内容,重视对学生会计管理理念和能力的培养,将财务报告的分析、企业业绩评价与内部会计控制纳入教材内容之中,体现会计为其专业服务,为决策提供信息的理念。另一方面,扩充教学资料,主要是增加一些加强理解和促进迁移的材料,包括参考资料、多媒体课件、习题库、案例集以及ERP沙盘仿真模拟和其他类似的材料等。

4.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老师讲、学生听和看,着重于传授和吸收知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是单纯地接受和储存知识,而忽视应用知识,忽略思考环节。迪克—凯瑞教学模式倡导开放型、互动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提倡师生平等的交往和沟通,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边听课、边思考、边参与,以便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为达到以上效果,笔者建议:除正常讲授外,采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推广仿真会计实验(当然不能照搬会计专业的模式),增强学生的感性知识;针对热点问题和典型事件,引入启发式、讨论式方法,培养学生应用会计理论和会计信息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同时,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手段。在教师提供多媒体课件和其他信息化学习材料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从互联网上浏览或下载相关资料进行自学;开设网络课堂,开展网上教学。鼓励学生可通过E- mail 、QQ等方式与老师交流。条件许可时,可设QQ群组织全班同学就某一要点进行在线讨论,老师进行在线点评,营造出师生互动、由单向交流向多向交流转化的教学情景,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果。

5.改革考评方法。为了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培养其研究能力,鼓励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需变单一的考核方法为多元的考核方法。除了传统的考核方法即根据平时的作业成绩、考勤以及期末考试成绩考评外,还应当加强对以下几种能力的考评:即会计信息的搜索、组织和处理能力;对典型事件和案例的会计认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所学会计知识的表达、交流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课程设置的目标,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孟焰,李玲.市场定位下的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J].会计研究,2007,(3).

[2]王丽华.论迪克—凯瑞的系统教学设置模式[J].外国教育研究,2004,(8).

会计与会计学范文9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数学科课件的设计方法以及注意点,第一,找准课题;第二,选好开发工具;第三,设计好每个界面;第四,体现动感;第五,做好试讲、评价、改进、再设计这几个环节。

关键词:课件,多媒体,计算机

课件开发的热潮正在校园兴起,课件各式各样、风格各异,收到很好的效果,体现了课件辅助教学的优点。一个成功的学科课件,能充分地运用动画,与学生思维同步,保证循序渐进,运用恰当的素材,操作简捷方便、灵活易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可以被本学科老师借鉴和引用。如何选好一堂课,设计好脚本,结合本学科的特点,选择开发软件,进行开发设计,使课件发挥其特有的效能,优于传统教学手段?这是每位教师在课件开发前首要思考的问题。下面就我制作一个课件的过程与体会与大家探讨。

第一,找准课题。数学课题种类繁多,应针对各自不同特点施以相应的教学方法。并非每堂课都得用课件,并非每个课题用课件辅助教学都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一旦我们选准了课题,设计好了课件就能如虎添翼,使课堂气氛更加浓厚。例如:我们选的课题为"数学归纳法"、"不等式的证明"、"二项式定理"等,这时,若利用课件辅助教学,只能代替粉笔板书,课件的优点就得不到充分的体现,效果不好;若选择课题为"数形结合"、"三角函数变换"、"棱台的分割"、"多面体与旋转体的侧面展开图"、"二次函数的图象"等等,这时就可借助课件进行教学,生动直观,通俗易懂,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选好开发工具。现在设计软件较多,常见的有Authorware、几何画板、PowerPoint、蒙泰瑶光多媒体编著系统、翰林汇多媒体课堂等等。这些多媒体编辑软件,专门针对多媒体制作,界面简单,易于上手,控制容易、模板丰富、人机交互性强、流程清晰、支持动画。在设计一个专业化课件时,必须找到某个软件的优点,使设计过程得以简化,开发周期短,又能生动地体现了本节知识点的本质。如"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这一课题可用"几何画板"就能很快地设计出来,呈现三维动画的效果,但若用Authorware设计,则难度较大,开发时间长,用PowerPoint设计无法显示其动画过程;有的课件在设计过程中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设计软件支持,互相调用,集各个设计软件的优点,既能取长补短,又可以缩短开发时间,不必苦寻某个软件的设计方法。

第三,设计好每个界面。界面需要插入恰当的声音、图象、视频,设置超级链接、人机交互,演示动画与文本等。课件犹如电影,生动有趣,明了易懂,引人深思,自觉参与。我们要写好初始脚本,设计简要概念、主要结构模块、课堂练习等,使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结构清晰,界面调度灵活而又简单。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好界面,插入声音、视频时要恰到好处,顺其自然地融合于教学之中。如在开发"数形结合"课件时,我设计了运用此数学方法的四种类型:线段和与差、斜率、方程根的个数、实参的取值范围,以此界面作为调度中心,分别讲解相应的例题,这四种类型归纳起来既填补了教材的空白,又体现了此方法运用的题型,使学生今后碰到相关类型的题目时能触发联想,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丰富解题经验,减少对数学题目的畏惧感,增强学习的信心。

第四,体现动感。优秀的课件离不开动画的展现,数学函数在动画设计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能确定一个动点在某一时刻的位置,从而让点乃至整个图形沿既定的轨迹运动,形成函数图象,或动态地展示图形的变化过程。这些动画的设计运用了解析几何中的坐标平移、曲线方程,代数中的比例等相关的数学知识。如果我们重视对函数的研究与实验,就能使课件能让教师随便改变参数,生成不同的图形或运动轨迹,化抽象为具体,体现数学函数之间的变换关系,而且能简化流程,设计出来的课件短小精焊,功能强大,通用性强,为师生所欢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做好试讲、评价、改进、再设计这几个环节。课件开发并不是一挥而就的,需进行反复地斟酌与修改。如:哪个地方该需要停顿的就得停顿,使学生有了思考的余地;例子过多,知识满堂灌,收不到较好的效果,反之,例子太少,则不能达到巩固新知识,联想类似题目的自觉思维过程,应对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或增删。课件开发后,应与本教研组教师进行交流,对课件所包含知识与例题进行评审与调整,整体布局合理平衡,文字信息简洁规范,色彩醒目,画面过渡平滑自然。在设计过程中协调好常规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关系,互相促进,达到教学目的。

设计好数学课件,化枯燥为生动有趣,让课件作为教学的配角,展现其特有的魅力与作用。让我们辛勤的劳动化作学生学习的动力,激起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这是我们设计课件的目的与宗旨。

会计与会计学范文10

阎达五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此次会议作为“会计新领域”研究组成立以来的第一次会议,也是中国会计史上“人力资源会计”的第一次研讨会,对今后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他认为,这次会议的主要收获是:第一,了解了情况。通过讨论,代表们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情况、研究的范围、参加人员的基本观点、研究程度和水平有所了解,认识了对十年来本领域研究的进展情况以及研究的程度。第二,认同了一些观点。例如:人力资源会计的内容包括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包括的内容包括招聘、培训、使用、离职成本等项目。第三,明确了分歧。由于研究的时间尚短,代表们对于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确认和计量、对人力资源会计是否可以单独成为会计分支认识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代表们认识到开展人力资源会计研究必要性,认为虽然人力资源价值研究的困难较大,但是前途是光明的。

谈到目前人力资源会计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时,他归纳为“三多三少”:即一般论述、必要性、可能性和名词解释较多,深入分析和具体论述较少;介绍西方较多,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分析研究较少;对现有理论方法的研究较多,创新较少。为此,他提出今后研究应注意以下问题:

1、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的角度问题。人力资源价值分为社会价值和企业价值,在研究问题时不能同时站在两边考虑。人力资源研究的目的来自于企业需要了解自身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所以,应当站在企业角度考虑人力资源的价值。

2、如何处理研究中存在的分歧问题。研究中存在的分歧,只有通过讨论才能取得一致的认识。人力资源会计的目的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对外报告的需要,即企业要满足其外部利害关系各方了解人力资源信息的需要。二是为企业内部管理提供信息。对于各方所需的信息不能用传统的思路去思考,要综合考虑价值信息和非价值信息。对于非价值信息应当予以披露。在争论中,应当允许研究的超前性。

3、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的范围问题。人力资源价值和人力资源成本之间的关系是人力资源会计的重点问题,在研究中存在争议。由于主要涉及确认、计量和计算等问题,人力资源价值应当归入财务会计。由于人力资源会计要满足企业内部管理需要,按现代管理理论,应当对人力资源进行全过程的管理。所以对于人力资源成本,旧的成本概念将其列入财务会计,而新的成本概念则列入管理会计。

4、研究的态度和方法问题。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会计使用的范围将不断扩大,其重要性必定会与日俱增。研究时,应当树立信心、认定方向、投入精力。应当采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研究方法。理论研究要进行探讨,同时也要应用于实践,以实践来检验理论。

中国会计学会秘书长、财政部会计司副司长刘玉廷同志在主题发言中指出,本次会议的召开对推动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现阶段,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源会计的问题,在理论上、认识上和实际工作中,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最终被人们所认识、接受,还需要一个过程。也就是说,需要随着经济体制的转换、观念的更新、机制的引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实施人力资源会计。不过,我们也不能消极等待,停滞不前。特别是会计理论工作者,应当积极介绍目前一些切实可行的做法,加大宣传力度,促进社会各界重视知识、尊重人才,加快在人事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改革我国的人事管理制度。

他以为,我国现阶段研究和试行人力资源会计,在原则、内容和模式上,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目前应将人力资源会计纳入管理会计的范畴,或者作为管理会计的分支,进行专题研究,实行单独核算,不宜将其纳入现行财务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体系之内。会计新领域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除人力资源会计外,还有责任会计、环境会计、质量成本等等,有些内容很不定型,有些刚刚开始研究,很多在其属性上是自成体系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在研究和试行阶段,可以借助于传统会计的方法,但不能纳入财务会计体系;否则,就会淡化会计新领域的问题,影响其独立性,同时也会对现行财务会计体系带来一定的影响。

他赞同人力资源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出发,按照合同的形式参与企业利润分配的观点,但认为尚无必要将其纳入财务会计体系之内。因为现阶段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现其真实价值(公允价值)还有较大的距离,稳健原则在我国会计实务中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实施,因此目前将人力资产和人力资本纳入财务会计体系,列入资产负债表的条件还不成熟。

其次,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强调简便易行,通俗易懂,避免烦琐哲学,罗列公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和有用性,能够触及一些实际问题。比如;根据需要设计一些易被接受的人力资源的指标体系,包括:人力资源的结构比例、人力资源成本项目及成本的计算、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创造价值及所得报酬倍数的折算、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范围以及这些人才所得报酬的国际比较。人力资源投资成本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工作成果的核算和报告等等。然后将这些指标体系设计成一种报表,由各单位编报,供有关决策者参考。

第三,人力资源会计在模式选择时,应将注意力放在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模式上。选择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模式,一是由于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数据是以原始记录为依据的,计算人力资源所需的资料基本上可以根据发生的结果直接获得;二是由于这种模式并未突破传统财务会计的范围,容易为会计人员和报表使用者所接受;三是这种模式能够单独计量人力资源有关的各项成本支出,也便于计算此项成本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促使管理当局及其他报表使用者全面考核投资回报率。

大会为期两天,分三个会场分别就人力资源会计基本理论、成本与管理会计、计量与披露和实际应用等四个专题进行了讨论。与会代表认为,人力资源会计在中国正处于建立和完善初期,在这个时候召开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与方法研讨会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会计专家、教授和实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都取得了成绩。但是,在研究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关于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会计关系的争论、人力资源属性的争论、人力资源会对理论对实务工作的具体指导乏力等,这也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现就本次会议讨论中的一些基本观点综述如下。

一、人力资源会计基本理论

作为人力资源会计的基础,基本理论问题显得极为重要,也是代表们着重讨论的问题,在本次研讨会上,提出并讨论的主要理论问题有:

1、人力资源的本质

尽管对于人力资源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意见,与会代表较认同的是“人力资源的本质是人的能力,与人本身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人力资源是商品不是指人是商品,而是说人的某种技能是商品”,从而将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

2、人力资源会计模式

(1)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较早提出、比较成熟的人力资源会计计量模式。本世纪70年代,美国会计学者弗兰霍尔茨就将其定义为:“为取得、开发和重置作为组织的资源的人所引起的成本的计量和报告。”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特点是通过单独计量人力资源招聘、选拔、安置、培训等成本,将有关人力资源取得和开发的成本进行资本化形成人力资产,然后按受益期转作费用。

一些代表突破弗兰霍尔茨教授对人力资源成本结构框架,提出了新的设想,认为“人力资源成本应该包括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即工资的部分”,即将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全部投资转化为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有的代表还指出了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局限性,认为开始意义的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只是管理会计内容的简单扩展;修正的模式只是对原有会计核算程序的改良,并未突破传统会计的框框;人力资源历史成本会计并没有对人的能力和产出价值进行计量,帐面上的人力资产的价值并不代表人力资源所创造或所能创造出的价值,从而也不能体现出人力资源的真实经济价值。同时,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没能明确人力资源的所有权归属,只是将花费在人力资源上的支出资本化为一项单独的资产,因而也就不能从根本上调动劳动者内在的积极性。

(2)人力资源价值会计

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建立的理论基础是西方经济学理论,即人力是有价值的经济资源,与其他资源共同创造价值。一些学者在研究人力资源会计时,将它定义为“把人作为有价值的组织资源,而对它的价值进行计量和报告的程序。它的目的在于用人力资源的创造能力来反映组织现有人力资源的质量状况,为企业管理当局和外部利害关系集团提供完整的决策信息”。但是,从会上不同专家所提出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的核算模型来看,对于计量模型的争论较多,这种情况的存在导致创建新的会计模式的设想。

(3)人力资源会计新模式——劳动者权益会计

针对传统人力资源会计模式的不足,有的学者构建了劳动者权益会计框架。通过提出人力资产投资、人力资产、人力资本和劳动者权益等概念,对传统会计等式进行了重构,并论述了人力资本参与企业盈余价值分配的均衡机理和基本原则。从而,通过劳动者权益明确人力资源的产权归属,从根本上调动劳动者的内在生产积极性,初步解决了传统人力资源会计模式的不足。

(4)以生产者剩余为基础的人力资源会计模式

有的学者针对传统人力资源会计模式的不足,提出了建立在生产者剩余基础上的人力资源会计计量模式。理论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分析企业所获得的经济剩余,明确指出企业剩余价值中的消费者剩余部分为企业投资者所有;而作为生产者的权益,剩余价值中的生产者剩余部分应归生产者所有。人力资本作为能够获得剩余价值的人力资源价值,表现为人所具有的创造剩余价值的潜在能力或生产能力。在此基础上,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分配的形式可以有劳力股、职工股、效益工资和生产者权益股等。

3、人力资源会计的学科属性

关于人力资源会计学科属性,与会代表有两种观点,即人力资源财务会计现和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现。人力资源管理会计观的前提是:人力资源价值是计量的,并能在对外报表中得到体现;人力资源价值是管理方式的函数;人力资源管理的定量定性信息与企业经营决策密切相关。其主要内容有:人力资源预测与决策问题;人力资源职能及责任问题;人力资源控制问题;人学说及行为科学,并且提出以战略管理会计的方式研究人力资源会计。人力资源财务会计观认为,人力资源应该作为无形资产的一部分,同商誉一样,是企业在知识、智能、技能等方面优于其他企业的、能为企业带来经济资源流入的资产。所以,人力资源会计应该作为传统的财务会计的一部分。

二、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与披露

人力资源会计的核心问题是计量问题。由于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计量模型较为公认,本次研讨会的“计量与披露”专题小组重点讨论了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与披露问题。

(1)人力资源价值模糊计量

一些代表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人力资源价值加以界定。企业产品中的c+v+m中的v+m部分是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的着眼点在于劳动者为企业创造利润的大小。在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方法上,可采用货币计量(精确计量)和非货币计量(模糊计量)相结合的方式。对于人力资源价值的模糊计量问题,把模糊集会论引入到人力资源价值的非货币计量中。为适应企业当局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应分别按个人价值和群体价值进行。

(2)人力资本中心观

人力资本中心观指社会的基本组织和经济权利主要以人力资本并辅以非人力资本构建。劳动者对企业投入的人力资本不应被简单地认为只是补偿劳动消耗的工资性成本费用支出,而应被视为企业的一项最重要的资产。企业的控制权和净资产也不再由出资者独占,而是要和企业雇员共同分享,企业的风险也由他们共同承担。

三、人力资源成本与管理会计

结合人力资源的管理理论,吸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把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结合起来,有的学者构建了人力资源战略会计的基本理论框架,从战略管理会计的角度来研究人力资源会计。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会计是把人力资源战略的成本、价值、收益作为组织的资源,对之进行预测、决策、计划核算、控制、报告、分析、评价、考核,以提供企业有关人力资源战略的相关信息。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假设为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重要资源,其战略价值受管理方式的影响。其目标是帮助企业实现人力资源价值的满意值,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价值。在我国的具体应用中可从以下的角度着手:搞好人力资源战略成本管理、投资经营决策及风险管理,加强人力资源价值的核算。

四、人力资源会计的应用

(1)华为公司的应用——知识资本的确认与计量

与会代表中有些专家选定深圳华为集团公司作为试点,推广使用人力资源会计,并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他们的经验是把人力资源定义为知识资本(知本),确定人力资本不断增值的目标优先于财务资本增长的目标,认为知识只有资本化才能形成公司发展的原始动力。据此设计的分配形式是,对知识劳动既给予记入成本费用的工资、奖金、福利等形式的报酬,又给予股权形式的报酬,使员工能参与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为了更多考虑共同奋斗者的利益,对股权实行动态的调节,解决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问题,达到了对知识和人的能力进行管理的新境界。在人力资源会计的具体核算上,公司采用“双轨制”编制知识资本汇总表和购股权动态表,并使用货币与非货币两种尺度进行计量。货币计量采用收益模型和成本模型,非货币法采用对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综合评价。在会计科目上,设置“知识资本”帐户,分人力资本、购股权等进行明细核算。

(2)人力资源资产化及其折旧

在人力资源资产化方面,有的代表提出人才以及折旧的概念。其观点是:人才的再生产过程包括人才生产、人才流通和人才消费,人才再生产客观上存在价值补偿与实物更新,因此应当进行折旧,可以设置“人力资产-人才折旧帐户”比照企业的固定资本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3)人力资源会计制度

会计与会计学范文11

《会计学基础》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

《会计学基础》是会计理论的基础部分,主要介绍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简称“三基”) 。对初学者来说,很多概念十分抽象、陌生、难于理解,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教师在其教学中要大量运用实例,并进行实物演示,同时安排相关的模拟操作辅助教学。所以,在《会计学基础》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上,要从教学实际出发,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灵活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构上也不能过于简单,或者仅仅是顺序结构

一、《会计学基础》多媒体课件的设计首先,教师应根据《会计学基础》课程的特点、教学的策略、教学的内容,以及所需创设的情境,建立课程的结构框架。不同的会计课程有不同的结构,但无论结构如何,其结构最少应具备五个基本模块。即课程预览模块、课程目录模块、情境素材模块、参考资料模块、问题测试模块。具体来说可以按下列步骤进行:第一步,课件首页的设计。首页要标明《会计学基础》多媒体课件名称,课件制作者人名及所在部门单位。同时使用一些背景图片丰富视觉感受,或是插入该课程教材封面图样、或是学院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等等。第二步,课件预览模块设计。课件预览就是通过屏幕显示课件的基本结构,这部分内容不仅要列示课件所要涉及的模块,还要阐述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并且要介绍课件的使用方法。注意这部分内容要言简意赅、简洁明了。第三步,依据课件的框架及功能,确定课件的主菜单、子菜单和相应的按钮,注意各部分之间的切换要方便,要设置简单的退出课件系统的按钮。第四步,将各部分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进行细化、分解成若干个独立的知识单元,并明确每个单元的知识点。《会计学基础》是一门会计知识的入门课程,操作性很强,所以教学中要用大量实例说明其操作程序,同时要注意突出重点,这样安排可以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效果。第五步,根据不同知识单元,设计出相应的界面。第二,由专业设计人士根据课程结构框架所包含的内容,从教学需要出发,编排课程模块之间的关系。然后选择制作软件(通常采用Powerpoint 制作软件) ,将模块进行互动链接,并将图文声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生动、灵活、便捷的专业课件模版,这样可以提高教师制作水平及制作效率。第三,建立课件情境素材资料库,便于教师使用。目的是为了化解难点、突出教学主题、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这些素材要符合教学内容的要求,能够较为深刻、细腻地反映问题,取得常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这些素材最好由专业设计人员制作,使其与教学内容很好地吻合,为教学内容服务。第四,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方法与风格,制作个性化的课件。这一环节要求会计教师明确《会计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处理好其与后续课程之间的关系;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体会,学习对象的特点,课程所要达到的目的,选择素材并科学调整教学内容,使其符合个性化的要求;对涉及的图文声像等内容,进行精心地安排;对各项内容呈现的形式、呈现的时间、呈现的秩序,以及各屏幕之间的链接关系,要进行反复推敲,使课件保持清晰的结构和严密的逻辑性。

二、《会计学基础》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应把握的几个方面(一) 要为课堂教学目标服务。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明确,所采用的手法能使学生从中获得什么或理解什么? 能否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开展讨论。该课程的基本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扎实地掌握会计“三基”,为其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该课程内容选择上,要处理好与《财务会计学》的关系,避免舍本求末,或是不必要的重复;把握好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明确课堂教学中应解决的问题,同时应选择适合多媒体表现的内容。(二) 要体现“双主”教学目的。要创设一个趣味、直观、动态的学习环境,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建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而应围绕学生安排教学活动,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利用多媒体设计与所学知识密切关联、或是普遍关注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巧妙安排生动贴切的动画、图像、录像资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所展示的内容能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营造出师生共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教学信息输出的节奏,内容的播放有快有慢,疑难问题有提示;给学生预留时间做笔记,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以求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三) 要化抽象为具体,加深理解。教师在课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以处理好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制作该课件时,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表达清楚,学生就对课本又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上,注重教材内容的组织与提炼,侧重于重点、难点的剖析,关注学科

会计与会计学范文12

    关键词:股权资本成本会计;传统财务会计;比较

    自1973年美国会计学家罗伯特。N.安东尼教授在《哈佛企业评论》发表了题为"权益资本成本会计"的论文之后,股权资本成本会计问题一度成为西方会计学界的一个争论热点。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发展,尤其是企业股份制步伐的加快,不少国内学者大胆借鉴股权资本成本会计思想,纷纷着书立说,从会计外部环境变化客观要求发展传统会计的高度予以倡导。从国内学者公开发表的有关文献看,无不是对股权资本成本会计大加肯定。笔者认为:股权资本成本会计的某些思想从立足于企业资金成本与结构内部管理的角度看确有积极意义,而实际上在管理会计学和财务管理学的有关内容中早就将股权资本成本纳人其中。然而,对股权资本成本会计倡导者们试图将其引人财务会计体系的做法是与现行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趋势不相适应或背道而弛,是没有出路的。本文将在对股权资本成本会计与传统财务会计进行比较的基础上从财务会计理论角度对股权资本成本会计的理论依据进行剖析和反思,旨在对两者的差异、优劣能有一个客观冷静的评价。

    一、两者在会计处理方法和所产生的会计信息上的主要差异比较

    (一)处理方法上的差异主要有三个方面:

    1.是否对股权资本计息?传统会计只核算债务资本利息,对股权资本并不计息,对企业宣告发放的股利也不视为利息费用,而作为利润分配处理;而股权资本成本会计则要求对股权资本像债务资本一样计提利息,并作为企业利息费用处理,而企业实际支付的股利被视为利息债务的清偿。由于股权资本不存在实际利率,故在计提利息前应先考虑风险等多种因素后人为地确定股权资本利率后计提。由于人为确定的股权资本利率并不是企业实际支付股利的依据,所以,应计利息并不等于实付股利(股权资本成本会计倡导者认为,从长期看两者应该是相等的)。

    2.是否对资本利息予以全面资本化?传统会计下的资本利息(仅包括债务利息)除明确使用于购建固定资产的借款费用予以资本化外,其余债务利息均作期间费用处理;而股权资本成本会计把资本利息(包括债务利息和股本利息两部分)视为间接成本性费用先予归集,分配后分别借记到各成本对象(包括存货)中予以资本化,只有确实无法资本化的剩余利息才被列为期间费用。

    3.是否将净权益全部归属于股东?传统会计认为净权益(包括投入资本和留存收益)归属于业主--股东,故又称业主权益或所有者权益。而股权资本成本会计将传统会计下的净权益一分为二--股东权益和主体权益,其中股东权益仅限于股东的直接缴入资本和应付股权资本利息负债,主体权益被认为是企业主体通过其自身努力而获得的资金,故归属于企业主体,在数量上等于企业所有年度的累计净收益。

    (二)会计信息上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存货、固定资产等资产项目的金额将高于传统会计下所计算的金额。这是由于股权资本成本会计利息费用的内容及其资本化的对象范围均较传统会计要大。

    2.销售成本、折旧费将高于传统会计下所计算的金额。因为其中包括了资本化了的债务利息和股本利息。

    3.从长期看,净收益一般要低于传统会计下的净收益。因为股权资本成本会计在计算其净收益时须扣除股本利息费用。但在早期,由于对利息费用的全面资本化处理,导致大量的利息费用在早期将暂时"栖身"于资产成本中,净收益也未必会低于传统会计下所计算的金额。

    4.股权资本成本会计下的"股东权益"金额与"主体权益"金额的合计数一般不等于传统会计下的股东权益金额(包括缴入资本和留存收益);前者的"主体权益"金额一般也不等于传统会计中的留存收益(包括已转作股本部分)。只有当企业的股权资本利息累计数与企业实际发放现金股利的累计数相等时,它们才会相等。

    可见,两者在会计操作方法上的差异必然导致在会计信息上的相应差异,但仅从两者方法及信息的差异比较还无法对孰是孰非下结论。

    二、对股权资本成本会计方法理论依据的剖析

    (一)对股权资本成本会计所持的企业权益理论的剖析:

    不同的企业权益理论观体现了不同的企业产权观,体现在会计上表现为对企业利润涵义的不同理解和确定方法及对企业剩余权益归属主体的不同认识。股权资本成本会计对股权资本计息和确认主体权益的做法正是基于其背后所依持的某种企业权益理论。笔者认为,股权资本成本会计所依持的权益观是典型的"狭义企业主体理论",其要点有二:一是过分强调企业的"人格化",即视企业为一个完全独立于其"外部人"--所有者和债权人而存在的独立人格主体。二是过分强调企业法人产权,即认为企业通过努力争得的收益是企业自身的财产,留存收益是企业拥有的权益。

    股权资本成本会计的"狭义企业主体理论观"在其倡导者安东尼教授的《为股权资本计息》(1982)及《实话实说--一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1983)等文章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文中提出:"股东权益并不反映来自股东的资金来源,尽管缴入资本(psid-in capital)项目反映股东最初投入的资金,但留存盈余(retained earning)项目并不代表股东最初投入的贡献。赚取"盈利"的是企业自己,而非股东。公众持股公司的股东对盈余留存多少没有什么发言权。"他还提出,"股东权益不是索取权。在持续经营条件下,(普通股)股东根本就没有索取权,除非企业被清算,即使在清算的情况下,股东所得到的数额也不是原来资产负债表所列示的股东权益的数额……在发达金融市场上和在一个股票公开发行、活跃交易的企业里,现在的股东多数不是原始股东,现在股东的投入数额也不等于报表所列示的股东权益数额,资产负债表只是企业整体投资和筹资活动的汇总报表,应该报告主体的财务利益而不是其所有者的财务利益"等等。

    众所周知,传统会计实务所依持的企业权益理论是以"业主权论"为主同时也体现"企业主体论"。

    (二)对股权资本成本会计收益确定现的剖析

    会计收益确定方法有"资产负债表法"和"收益表法"两种,从理论上讲,两种方法所确定的收益应该相互一致、互为验证的,但两种方法所强调的收益内涵并不一致。前者强调收益是企业净资产的增加,注重对企业资产的计价,要求会计收益计量从属于资产的计价,收益表被看成是反映企业一定期间内净资产的变动表;后者认为收益是将相关成本和所确认收入相配比的结果,强调收入实现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其结果是使资产负债表成了末耗用成本的一个副表,体现在资产计价方面,资产计量属性倾向于历史成本,计量的主要作用只体现为配比程序中的一个步骤而已。本文认为:股权资本成本会计的收益确定观是"顽固的收益表核心论"。这可从两个方面找到根据:

    首先,利息费用全面资本化的做法直接体现了为收益表核心论"效忠"的配比原则。配比从其全过程看,可分为成本的资本化和成本的费用化两个阶段,利息费用资本化体现了配比的资本化阶段。

    其次,在安东尼的有关文章中,可足见其"收益表核心论"的顽固性。在《实话实说》一书中,安东尼对收益概念作了这样的阐述:"收益应直接通过计量收入与费用,而不是间接通过计量资产与负债的变动计量。"他并以折旧为例加以说明:"资产/负债观认为折旧应通过观察特定期间可折旧资产的金额变动来计量。但对于大多数可折旧资产而言,是无法作此观察的。收益/费用规则视折旧为一项与资产服务相联系的费用。这是传统的观点,也是正确的观点。"在其《为股权资本计息》一文中,他指出"资产负债表左边的所有资产项目为企业资金存在形式及其相应的数额,这是现行实务中报告为资产的金额所真正代表的东西",并将资产项目分成货币性资产、未耗用成本、和投资三大类,其中,对"末耗用成本"的解释是在将来期间使用的非货币性资产,数额是尚未借记费用的成本部分。由此可见,他把资产负债表完全视作收益表的"副产品",对资产计价也完全妥协于历史成本。这也难怪美国FASB的前顾问,宾州大学着名教授戴维。所罗门斯在《选择会计模式的标准》(1995)一文中将安东尼称为"一个收益表核心论和收益确定采用配比法的坚定不悔的信徒。"

    传统会计在20世纪以来尽管也被称为进入了"收益表时代",近年来,在决策有用现的目标主导下,资产负债表的重要性正在受到更多的关注,现行价值、公允价值等已在悄悄地改变着历史成本一统天下的局面。

    三、几点反思

    (一)关于权益理论

    1.从会计应与外部社会环境相适应的要求看,股权资本成本会计"狭义的企业主体理论"无视所有者权益,与外部法律环境不相适应。从当前各国的有关法律及公司治理体系要求看,所有者(股东)的地位仍是至高无上的,这与所有者在有关法律,合同中所拥有的责、权、利是相一致的。所有者的责任最大(风险的最终承担者),故其相应的权和利理所当然地大于债权人和管理当局,这是目前法律、合同所公认的事实。

    安东尼对其所称的"股东对企业的留存收益根本没有什么发言权"的论据并未作进一步解释,但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有国内支持者提出(张德红、1998)股份制的发展使得产权主体社会化,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参与企业重大决策成为子虚乌有的事情,股东可以随时转让所有权来转让风险,负债与股东权益没有实质的差别。这一看法想通过否定股东的责任来否定股东权益。但忽视了一个极其简单的问题是:股东把所有权风险又转让给谁呢?不是企业也不是债权人,而是新股东!

    2.有人提出,(胡玉明,1998)股权资本成本会计确认"主体权益"体现了"利益相关者"这一现代企业权益思想。笔者不敢苟同,因为现代企业权益的"利益相关者"思想的出发点:认为企业是为许多群体(股东、债权人、职员、顾客、社会公众等)之利益而从事经营活动的社会机构这一企业观和广义的企业资本要素观(除传统的债权资本和股权资本外还包括人力资源、知识产权、组织管理等"软资本")。所以,它强调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不仅应包括传统的债权人和股东,还应包括管理者、技术人员、乃至顾客、社会公众等。在这些利益相关者中,股东仍处于最主要的位置。股本成本会计确认"主体权益"做法的实质是"唯企业利益论",它同时几乎否定了股东利益。

    值得指出的是,"利益相关者"企业权益思想虽具有理论上的一定完美性,由于目前还缺乏外部法律环境的配套支持,在实践中仍难以完美。所以,即使承认股权资本成本会计的"主体权益"是体现了企业当局这一"利益相关者",但有关法律并不认可,那么其所揭示的"主体权益"并无实际意义可言。

    (二)关于收益确定观及利息费用全面资本化

    1.股权资本成本会计顽固坚守收入-一费用法,忽视资产计价,强调配比概念,武断分配成本,必使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大打折扣。这与传统会计正在积极变革的趋势是背道而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