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水土保持工作经验总结

水土保持工作经验总结

时间:2022-07-06 03:42:07

水土保持工作经验总结

水土保持工作经验总结范文1

关键词: 水土保持;长治工程;建设成效

Abstract: through 20 older "changzhi"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make my county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soil erosion is serious, the problem got preliminary control, at the same time, constantly through 20 years practice, summed up the experience for the patch of south mountain region soil and water loss. Through the mountains, water, forest, field, road comprehensive measur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anagement in 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ving conditions have improved, economic income, improve th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in order to speed up socialist new rural construction provides a solid foundation.

Key words: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Changzhi engineering; The construction achievements

中图分类号:D2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自1989年,我县被国列为长治工程重点治理县以来, 通过“长治”工程第一、三、五期、生态修复及中央预算内资金项目的实施,我县严重的水土流失得到了初步控制,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2000年曾被国家水利部、财政部联合表彰并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长治工程的实施在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新农村建设等方面都有促进作用。通过20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县水土保持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1 工程进展情况

1.1 项目布局情况

自1989年我县被列为国家“长治” 工程重点治理县以来,我县按照水土流失程度由重到轻进行水土保持工程布局,优先治理水土流失严重区域,形成了由北向南、由长江沿岸向内陆腹地推进水土保持工程布局。

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通过“长治”工程第一、三、五期、生态修复及中央预算内资金项目的实施,已初步治理16条小流域,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443.86km2,完成投资5264.87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144.33万元(财政预算内投资857.33万元,农发资金287万元),地方自筹资金153.2万元,群众投劳折资3967.34万元。

1.2 防治任务完成情况

二十年来,我县长治工程计划完成治理16条小流域,我县实际完成治理16条小流域,治理面积443.86 km2,占下达任务的96.67%;实际完成投资5264.87万元, 占下达任务的95.24%。其中完成坡改梯3716.00hm2,营造 水土保持林10185.8hm2,经果林5157.87hm2,实行封禁治理18563.48hm2,种草480.0hm2,保土耕作9602.0hm2,其它措施266.67 hm2,合理布设实施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新建蓄水池546口,整治维修蓄水塘堰319座,建排洪沟768.32公里,打沉沙凼50310个。各项措施累计完成工程总方量 464.54万方,总投工1139.21万个。

1.3支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1.3.1成立领导机构,支持“长治”工程建设

自1989年石柱县水土保持委员会成立以来,该机构就充分发挥其在全县领导和协调各部门的作用,在我县编制全县水土保持规划时积极协调各部门,成立专门工作组,抽调强有力的技术人员配合水土保持工作。

1.3.2做好规划,为项目实施打牢基础

合理的规划是长治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成功的有力保障。长治工程20年来我县先后编制了长治工程一、三、五期、生态修复工程、中央预算内水土保持项目等长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时还编制石《石柱县水土保持规划》、《石柱县革命老区规划》、《石柱县三峡库区水土保持规划》、《石柱县水系森林规划》等多个大型规划,为我长治工程的实施提供了依据。

1.3.3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和全面的规划支撑水保事业有序发展

我县由于有完善的水土保持机构,充实而精干的技术力量,我县水保一班人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编制了一系列完备的水土保持规划,使县水土保持治理工作有遵循了规划先行的原则,这保证了我县20年水土保持工作有序地开展。

2 工程建设成效

经过20年的治理,其成绩人们有目共睹。治理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业生产结构更趋合理,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治理区呈现出“田成方、树成行、渠成网、路相通、泥不下山、水不乱流、山更绿、水更清、人更富”的喜人景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1“长治”工程达标情况

我县20年“长治”工程规划治理16条小流,16条小流域验收时全部达标,其中,龙沙河小流域2000年10月通过长委组织的水土保持“十百千”示范小流域验收。同年,我县被水利总、财政部联合表彰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

2.2“长治”工程生态效益

经过历年治理后,我县新增林地面积15371.7 hm2,新增草地面积667.0 hm2,使我县林草地覆盖度提高了5.22%,水源涵养能力大为提高,各项水保工程年总拦蓄径流量5804.87万m3,年拦蓄泥沙量146.27万t;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土壤团粒结构和土壤孔隙率状况都得到改善,提高了土地生产力,同时减少泥沙淤积河库;治理后,流域内的气温、湿度、风力等发生了变化,缩小了气温日较差,减轻了霜冻和干热风危害,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2.3“长治”工程的实施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由于水土保持各项措施配套合理,治理区人民的各项收入明显增加,各项经济指标显著提高。以五期流域效益调查为例:五期长治工程治理小流域7条,总幅员面积268.35km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8 km2,项目区内总人口40418人,其中农业人口40085人,经过五期治理后,人均基本农田从治理前的1.32亩提高到1.59亩,农业人均经果林从治理前的0.21亩提高到0.7亩,粮食亩产从治理前的151.8kg提高到408kg,人均粮食产量从治理前的540.8kg提高到1008.6kg,农业人均产值从治理前的2300余元提高到7000余元,农业人均纯收入从治理前的2357元提高到4000多元。贫困人口从治理前的2.9万人减少到1.8万人,贫困人口减少了37.9%。

2.4“长治”工程的实施为建设新农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20年来的综合治理,治理区沟、路、池、涵、林等各项措施布设合理,功能齐全,管护良好,减少了自然灾害的发生;农村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一定程度上保护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生产率得到明显提高,治理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维护了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人口环境容量大大增加;农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了4000多元,小康户、富裕户数量不断上升;治理区人们的思想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得到了明显提高,形成特有的水土保持产业带。

3 主要做法与经验

3.1 项目组织领导方面的主要经验

搞好水土保持工作,领导是关键。1989年我县被列为国家长治工程重点治理县,县上成立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水土保持委员会,并充实了人员。由县府分管县长任主任,水务局局长任副主任,农办林业、农业、极委、财政等15个单位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负责水保工作日常事务。水土保持委员会定期召开水土保持工作会,研究实施方案,总结治理成果,把“长治”工程作为发展农村经济、改善生态环境、扶贫攻坚的根本措施来抓,治理区范围内的乡(镇)建立了以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组成的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指挥部,以规划方案为依据,作出长计划,短安排,合理调配,组织劳力具体实施。并做到主要领导带头抓,分管领导亲自抓,层层抓样板,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推行“定职责、定任务、定劳力、定工期、定奖惩”的“六定”责任制,把水保治理质量与乡村干部工资、补助挂钩,作为政绩优劣评比考核标准,层层签订责任书,促使水土保持工作层层有人管,事事有人抓,并建立了各级政府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水土保持工作的制度。

3.2 健全项目管理制度是确保工程顺利实施的保证

3.2.1加强项目管理

在“长治”工程水土保持治理项目中,我办尝试和探索项目工程措实行的招投标制、合同制、项目法人制、工程监理制。采用专业施工队伍和群众投劳治理相结合的方法,注重点面结合,提高治理质量。封禁治理,措施要求当地政府落实专人负责,同时与县上林业部门合作,做好封域内设立封禁标志,制定管护制度,落实专人管护。

3.2.2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做到专款专用

在资金和物质管理上,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用好国家补助经费和地方配套资金,坚持专款专用,设立专职会计,建立专帐,严格财经纪律,遵循领导“一支笔”审签。工程中发生的物质、材料、工具确立专人保管、专室存放,建立领、发制度,杜绝物质走漏,防止财物流失,充分发挥财与物在水土保持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达到少投入、多产出,费省效宏的目的。同时,按时上报规划、计划、统计、财务报表、半年和年度工作总结、年度宣传总结等,对加强项目管理起到了促进作用。

3.2.3科技创新方面的主要经验

在水土保持治理过程中,我们不断摸索创新,推广科学技术,发展小流域经济,在第五期“长治”工程中治理的每条小流域均组织专业设计队伍开展技术施工设计,绘制施工详图,安排科技推广项目,提高治理科技含量。科技推广项目包括:示范果园、大棚育苗、大棚蔬菜、地膜蔬菜、节水灌溉、稻田养鱼、肉鸭规模养殖、优质葡萄园、良种试验示范等。在规模实施过程中,注重同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小流域经济发展相结合,使竣工小流域各具特色,成为全县具有典型示范的绿色产品基地、良种基地、经果林基地、产粮基地等,极大地提高了治理区粮食总产和人均纯收入。

3.2.4加强监督证法和水土保持宣传,确保水土保持事业有序开展。

我县自1993年即成立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站”以来,一直注重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的开展,但由于我办人员不足,既要做水土保持治理工作,又要做预防监督工作,加之水土保持法处罚力度低,违法现象时有发生,水土保持两费征收难度大。

我局2006年将水保、水资和河道等涉水事务整合在一起,成立了石柱县水行政执法监察大队,落实专人,加强执法力度。2006年,我县就完成了水保两费征收60余万元,2007年到2008年,我县水土保持两费每年上一个新台阶,2008年,我县水土保持两费征收突破100万元;针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率低的问题,我局与计委、环保、规划等部门协调,采取从审批立项环接把好水保方案编报工作,把水土保持方案的批复作为项目立项和环境评价的前提条件,没有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水土保持方案不予审批。通过两年多来的执法,使我县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率大大提高。

4、结论及建议

4.1“长治”工程20年来,通过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措施,使治理区内水土流失得到控制,生态环境及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促进了农村产为结构的合理调整,为农民增收致富创造了条件,使农民走上增收致富的道路,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了条件。

4.2“长治”工程的实施为南方土石山区水土流失治理总结了良好的经验,为今后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依据。

主要参考文献:

1、《石柱县“长治”第一期工程资料汇编》

2、《石柱县“长治”第三期工程资料汇编》

3、《石柱县“长治”第三期工程资料汇编》

4、《石柱县“长治”生态修复工程资料汇编》

5、《重庆市石柱县隆沙项目区中央预算内水土保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6、《石柱县2009年统计年鉴》

7、《重庆市石柱县长治工程第七期龙沙河小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水土保持工作经验总结范文2

【论文摘要】柳河流域是水土流失重点地区。该流域闹德海水库以下地区是当前彰武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点。多年治理实践已探索了基本经验,建立了样板工程,积极退耕还林还草,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加快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论文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效益 【Abstract】The river area is a soil erosion point region.It's river valley's turn to make virtuous sea water database the following region is current ornamental force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ecosystem construction of point.Manage for several years practice have already investigated basic experience, establishment sample product engineering, aggressive back Geng return, realization ecosystem performance and economy the performance unify, speed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ecosystem construction. 【Key words】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Ecosystem construction;Performance 1. 基本概况彰武县柳河闹下总面积为714.66Km2,流经9个乡镇,共划分19条小流域,总人口6.28万人,农业人口6.12万人,农业劳动力2.4万个。该区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属风沙区。气候特征为季风性干旱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春季风大且多。土壤质地多为沙性,有机质和养分含量较低。全区农业用地237.06 Km2,占总面积的33.2%,人均耕地0.38hm2,土地利用率低,结构不尽合理,严重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1210元,人均粮食1099Kg/人,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群众生活贫困。该地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57.07 Km2,占总面积的36%,风蚀水蚀兼有。现有水土流失面积中,轻度侵蚀为141.97 Km2,中度侵蚀为90.6 Km2,强度侵蚀为24.5 Km2。侵蚀模数平均为1280t/ Km2·a。 2. 生态建设成效 2.1加大治理力度,生态环境初步改善。建国以来,尤其80年代以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该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开展了治山治水、造林种草治理水土流失工作,取得了成果,积累了经验。至2002年底,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96.24 Km2,其中完成基本农田28.6 Km2,水土保持造林149.32 Km2,经果林7.22 Km2,种草6.8 Km2,其它措施4.3 Km2,完成塘坝10座,谷坊0.2万座。近几年来,柳河闹下通过生态县建设,林业第二次创业、国债治理等项目,加大了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工作力度,使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2.2工作经验。彰武县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特别是十年治理柳河,有以下几点经验:一是加强领导,层层建立责任制,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抓紧抓实。二是用科学治理方式,迅速形成防护体系,即坚持集中治理、连续治理、综合治理的原则。本着流域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措施,实行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各项治理效益相结合,做到治理一片,巩固一片,受益一片。三是强化监督管护工作,巩固治理成果,以彻底根治边治破坏的现象。 2.3流域内样板工程的建成,拓宽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思路。彰武县被水利部命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县,其中在柳河闹下地区中几处工程为生态建设及水土保持治理开发提供了典型和样板,起到很好的示范效果。如平安乡的马家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千亩大扁杏园已初见成效,呈现出一派喜人景象;满堂红乡蘑菇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在沟内发展果树及稻田,为沟壑治理、发展地方经济提供了经验与示范。 3. 发展思路与对策 3.1明确经济转型的整体思路,

水土保持工作经验总结范文3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二期项目包含内乡县寺沟项目区和内乡县泰山庙项目区,共涉及内乡县桃溪镇、乍岖乡、师岗镇和瓦亭镇等4个乡镇,总面积为261.48km2,水土流失面积为98.76km2,其中寺沟项目区面积为125.15km2,水土流失面积为42.18km2;泰山庙项目区面积为138.17km2,水土流失面积为56.29km2。寺沟项目区包括寺河小流域、官路沟小流域和温家堰小流域共3条小流域,泰山庙项目区包括白杨小流域、张集小流域、油坊沟小流域和温岗小流域共4条小流域。结合内乡县经济产业发展规划,选定在寺沟项目区的寺河小流域、官路沟小流域和温家堰小流域内实施。

内乡县寺沟项目区位于内乡县城西部,地处东经111°34-111°42’,北纬32°56’-33°05’,项目区总面积125.15km2,涉及内乡县的桃溪镇、乍岖乡和师岗镇共3个乡镇、16个行政村,项目区总人口32136人,其中农业人口32136人,农业劳动力18982人,农业人口密度261人/km2,人口自然增长率在8‰左右。现有水土流失面积42.18km2,占项目区总面积的34.45%。寺沟项目区总面积125.15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42.18km2,占项目区总面积的34.45%。

二、研究的意义

内乡县寺沟项目区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53hm2,其中综合治理面积353.76hm2,生态修复面积1999.24hm2。综合治理措施:其中坡面工程措施工程:坡改果梯168.81hm2,坡面水系工程有蓄水池32口,沉沙池32口,土质排灌沟渠8.89km,田间道路8.89km;水土保持林草工程:荒山造生态林184.95hm2,植物护埂130.86km;沟道防护工程:拦沙坝1座;谷坊10座;提灌站1座。封禁治理工程:疏林补植7497515株,设置封禁标牌21个,封禁碑3座,网围栏9.87km。

三、建设目标与规模

(1)建设目标

河南省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内乡县寺沟项目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为23.53km2。

寺河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1313.59hm2,2012年度综合治理工程设施后,计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88.45hm2,使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现状的49%提高到85%,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缓洪减沙效益明显,蓄水效率达到30%以上,保土效率达到70%以上,达到国家验收标准。

官路沟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726.79hm2,2012年度综合治理工程设施后,计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26.79hm2,使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现状的21.5%提高到100%,土地利用率由现状的80.36%提高到93%以上,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缓洪减沙效益明显,蓄水效率达到30%以上,保土效率达到70%以上,达到国家验收标准。

温家堰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2177.56hm2,综合治理工程设施后,计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7.76hm2,使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现状的33.3%提高到37%,蓄水效率达到30%以上,保土效率达到70%以上,达到国家验收标准。

(2)建设规模

寺河项目区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53hm2,其中综合治理面积353.76hm2,封禁治理面积1999.24hm2。主要建设内容如下:坡改果梯168.81hm2,蓄水池32口,沉沙池32口,土质排灌沟渠8.89km,田间道路8.89km,荒山造生态林184.95hm2,植物护埂130.86km(不计算面积);沟道防护工程:新修拦沙坝1座,谷坊10座,提灌站1座。封禁治理工程:疏林补植749715株,设置封禁标牌21个,封禁碑3座,网围栏9.87km。

其中:

寺河小流域计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88.45hm2,其中荒山造水保林38.14hm2,修拦沙坝1座;封禁治理面积1150.31hm2,疏林补植431366株,建设封禁标牌12个,封禁碑1座,网围栏5.75km。

官路沟小流域计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26.79hm2,其中综合治理面积315.62hm2,包括坡改梯168.81hm2,坡面水系工程有蓄水池32口,沉沙池32口,土质排灌沟渠8.89km,田间道路8.89km,修提灌站1座,干砌石谷坊10座;荒山造水保林(点油桐)146.81hm2,植物护埂130.86km(不计算面积);封禁治理面积411.17hm2,疏林补植154189株,建设封禁标牌4个,封禁碑1座,网围栏2.05km。

温家堰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7.76hm2,全部为封禁治理工程,疏林补植164160株,建设封禁标牌5个,封禁碑1座,网围栏2.07km。

四、总体布置与措施设计

(1)总体布置

针对项目区小流域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现状、水土流失成因、资源利用及经济发展方向与社会经济特征,在小流域治理布局设计上,本着“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注重实效”的方针,坚持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治理相结合,水保措施与农业耕作措施相配套,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相兼顾的原则,沟坡兼治,乔灌草结合,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形成措施配套功能完善的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

(2)措施设计

水平梯田根据当地地形、土质等自然条件及农业发展对基本农田提出的要求,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兴修水平梯田的地点、范围、规模和标准,具体设计梯田地块。水土保持林、经济林设计是在小流域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多年来该地区进行的水土保持造林经验,以立地条件类型为依据,考虑各立地条件类型的差异性,结合现有栽培水平和运用先进的造林技术进行设计。

五、施工组织设计

项目区内交通便利,施工用水用电可在流域内就近解决,工程施工期间,可利用本地现有的通讯线路及无线通讯网络来满足施工期的需要。梯田、坡面治理、沟道治理等治理措施的土方工程由工程承包方组织实施,并按项目管理要求签订施工合同。

六、水土保持监测

监测的目标主要是治理程度、保土减沙效益、蓄水效益、林草面积、各项综合治理措施保存率、出苗率、成活率、保存率、林草郁闭度、人均年纯收入等。主要监测内容为小流域基底值监测、水土流失及其影响因子监测、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监测、水土流失防治效益监测。计划布设4个监测点分别监测林草措施造生态林的水土保持效益;坡改梯造经济林水土保持效益;封育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工程措施坡改梯的水土保持效益。

七、技术支持

项目实施期间,项目区内开展专题调研,推广技术成果,负责各项治理措施的设计和技术服务工作。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同时通过现场指导、参观考察、办技术培训班等形式提高乡、村干部、重点专业户的水土保持技术水平。项目施工过程中注意积累技术资料,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八、工程管理

内乡县人民政府成立河南省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建设指挥部。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公示制、工程招投标制、合同管理、一事一议、监理制、县级报账制、管护责任制等8项管理制度,从严对施工及验收等各个环节把关。

内乡县寺沟项目区综合治理工程,在内乡县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二期项目建设管理局的监督监管下,按照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技术要求,统筹安排工作。

九、项目竣工后的管理

明确管理体制和管护主体,制定管理措施。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建立严格的管护责任制。小流域治理后,交由乡村管理,对于承包经营的经果林、水保林等,实行“谁承包,谁管理”,乡村与承包户订立管护合同,落实管护措施,严格管护责任。项目竣工验收后即由建设转入生产运行。

十、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根据各项定额及价格,到项目建设实施完成并发挥效益后,项目区年增产产业9.37万kg,木材蓄积量984m3,薪柴455.48万t。各项总产值增加1450.26万元。

水土保持工作经验总结范文4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本市境内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或表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的验收。

第三条:市水土保持监督站定期对水土保持方案实施情况和水土保持设施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四条: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在经市水土保持监督站验收合格后,方可正式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第五条:市水土保持监督站负责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市水土保持监督站要按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审批权限,负责项目的水土保持设施的验收工作。

市水土保持监督站组织完成的水土保持设施验收,验收材料应当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六条: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的范围应当与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及批复文件一致。

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工作的主要内容:检查水土保持设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施工质量、投资使用和管理维护责任落实情况,对存在问题提出处理意见等。

第七条: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标准

(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手续完备,水土保持工程设计、施工、监理、财务支出、水土流失监测报告等资料齐全;

(2)水土保持设施按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和设计文件的要求建成,符合主体工程和水土保持的要求;

(3)治理程度、拦渣率、植被恢复率、水土流失控制量等指标达到了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和批复文件的要求;

(4)水土保持设施具备正常运行条件,且能持续、安全、有效运转,符合交付使用要求。水土保持设施的管理、维护措施落实。

第八条:开发建设项目符合本办法第七条所列验收合格条件的,在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实施工作总结报告和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技术报告后,方可向审批该水土保持方案的机关提出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申请。

第九条:市水土保持监督站在受理验收申请后,要组织有关单位的代表和专家成立验收组,依据验收申请、有关资料、检查建设现场,提出验收意见。

第十条:验收合格意见必须经三分之二以上验收组成员同意,由验收组成员及被验收单位的代表在验收成果文件上签字。

第十一条:市水土保持监督站对验收合格的项目,应当及时办理验收合格手续。对验收不合格的项目,责令建设单位限期整改,直至验收合格。

第十二条:分期建设、分期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开发建设项目,其相应的水土保持设施应当按照本办法进行分期验收。

第十三条: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合格并交付使用后,建设单位或经营管理单位应当加强对水土保持设施的管理和维护,确保水土保持设施安全、有效运行。

第十四条:违反本办法,水土保持设施未建成、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主体工程已投入运行的,由审批该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市水土保持监督站责令限期完建有关工程并办理验收手续,逾期未办理的,处以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水土保持工作经验总结范文5

关键词 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模式;清河项目区

中图分类号 S15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4-0241-02穆棱市地处黑龙江东部低山丘陵区,地形复杂多变,区内大部分耕地属于坡耕地,严重的水土流失给项目区人民群众带来影响和危害。水土流失治理可使当地的生态和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当地群众要求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愿望十分迫切,积极性非常高。穆棱市委、市政府历届领导班子都非常重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穆棱市在水土保持治理工作中能大胆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寻求水土保持治理新模式和新途径,并积累了丰富的水土保持工作经验,取得可喜成果。1994年6月17日,水利部在穆棱市磨刀石镇召开全国“五荒”(未治理小流域)拍卖现场会。对“五荒”进行拍卖,将竞争机制引入到水土保持治理工作中。在试点成熟的基础上进行推广,并出台相应的地方文件规范“五荒”拍卖程序和制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对水土保持工作认识由“不抓水保没出路,抓不好水保没退路”提高到“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的高度;抓住机遇,加大治理力度,2000年抓住穆棱市被列为全国退耕还林试点市的机遇,坚持退耕一次到位,逐年分步治理,长期实施管护,加大退耕力度,一次退耕1.2万hm2。多年来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穆棱市已建立完备的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机构,在监督执法方面做出较大成绩,坚持每年4月开展执法宣传周、宣传日活动,加强执法宣传,基本扼制水土保持违规、违法案件的发生,对保护水土保持成果起到保障作用。目前,全市治理保存面积累计达到8.87万hm2,占水土流失面积(15.30万hm2)的58.0%,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连续多年荣获全省水土保持先进集体称号,2002年荣获部级生态项目区称号,2003年荣获全国水土保持先进集体称号。

2008年国家农业开发办公室同水利部一起启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穆棱市积极争取,被批准立项。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东北黑土区穆棱市第一期工程选择在清河建立项目区。

1 清河项目区的地理位置、区域概况

清河项目区位于穆棱市北部,地处长白山脉向东延伸的老爷岭山脉,地理位置在东经130°25′36″~130°35′59″,北纬44°43′52″~44°54′39″,总面积为204.71 km2,包括穆棱市八面通镇、下城子镇和马桥河镇3个镇的 9条小流域。项目区呈南北走向,形状狭长,南北长约28.4 km,东西宽约10.8 km,属穆棱河流域。

1.1 地貌、地质

地貌属于低山丘陵类型。地势特征南高北低,东西高中间低,海拔高度300~612 m,地形起伏较大,坡度较陡,山顶浑圆,有较大面积的台地,丘陵毗连,地形较复杂。从地质构造看,项目区位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基岩主要是大面积分布的花岗岩,还有中酸性火山岩及零星的玄武岩、变质岩,土层薄,成土母质均为岩石风化残留物、坡积物、沉积、冲积黄土状亚黏土地,是山洪和泥石流易发区。

1.2 土壤、植被

土壤是水土流失发生的对象。土壤类型不同,土壤的透水性、抗蚀性、抗冲性等也不同。项目区内土壤以暗棕壤、草甸土和白浆土为主,有小面积的沼泽土,暗棕壤主要分布于山间林地和坡耕地,草甸土和白浆土主要分布于山前台地和河谷台地,沼泽土主要分布于河滩沼泽地。垦植之初,坡耕地表土层厚度在30 cm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在6%以上。随着开垦年限的增长,水土流失加重,现在坡耕地有机质含量在2%~3%,大部分坡耕地表土层厚度在10~20 cm。暗棕壤土层薄,渗透性好,结构性差,表土疏松,底土黏重,底土为黄沙或岩石,上部植被一旦破坏,极易产生侵蚀,形成砂石景观,多年耕翻,形成犁底层,透水性差,为项目区主要受蚀土壤。白浆土表土层薄,土壤结构不好,理化性质差,质地黏重,通透性差,容易产生水土流失。草甸土和沼泽土集中于坡度较小的河谷地势低缓地带,有机质含量很高,但由于项目区降水集中,其表土层薄,同样极易发生侵蚀。

项目建设区内林地主要是人工林和次生林,林草覆被率低,林分质量差,由于垦植指数高,缺少林草庇护,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1.3 坡度组成

项目区总面积20 470.80 hm2,土地坡度组成<3°的有3 504.07 hm2,占总面积的17.1%;3°~5°的土地有4 458.92 hm2,占总面积的21.8%;5°~8°的土地有6 606.88 hm2,占总面积的32.3%;8°~15°的4 858.39 hm2,占总面积的23.7%;15°~25°的土地有1 042.54 hm2,占总面积的5.1%。

耕地总面积11 629.57 hm2,坡度组成<3°的2 294.90 hm2,占总面积的19.7%;3°~5°的耕地有3 108.60 hm2,占总面积的26.7%;5°~8°的耕地有3 545.70 hm2,占总面积的30.5%;8°~15°的耕地有2 108.10 hm2,占总面积的18.1%;>15°的耕地572.20 hm2,占总面积的4.9%。

1.4 气象水文

项目区地处中纬度亚洲大陆东部,属中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年均气温在2.5 ℃。多年平均≥10 ℃活动积温2 570 ℃,日照时数2 600 h,太阳总辐射量为115 kJ/cm2,无霜期为125 d。多年平均降水量530 mm,最大降水量730 mm,最小降水量150 mm,降水年内分配不均,6—9月降水量390 mm,占全年的70%以上。夏季降水集中,雨强大,极易造成土壤水蚀。

1.5 人口劳力

项目区涉及穆棱市八面通镇、下城子镇和马桥河镇3个镇,人口2.37万人,农业人口2.36万人,农业劳动力1.40万人。农村各业生产总值2.57亿元,年纯收入7 240万元,年人均纯收入3 056元。

2 水土流失灾害和水土流失程度

2.1 水土流失灾害

项目区是黑龙江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沟壑纵横,每遇暴雨极易产生高强度汇流,形成山洪和泥石流,冲毁房屋,冲断桥涵,淤堵铁路。1991年7月,区内发生洪灾,鸡马公路被冲毁,交通中断,厂矿、林业停产、居民停电,城鸡铁路被泥沙淤泥所埋,运输中断达15 d之久。因水冲沙压,原本平整的沃土布满了沟沟壑壑,部分良田上覆盖厚度超过1 m的沙砾荒漠,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1-3]。

2.2 水土流失程度

水土流失面积为11 099.75 hm2,占项目区总土地面积的54.22%,其中轻度侵蚀面积为2 769.20 hm2,中度侵蚀面积为3 914.90 hm2,强度侵蚀面积为3 908.73 hm2,极强度侵蚀面积为505.92 hm2。沟壑密度0.74 km/km2,侵蚀模数3 700 t/(km2·a),侵蚀类型主要是水蚀。按照穆棱市水土保持十年规划,项目区属北部低山丘陵中度水蚀治理区。

3 取得的经验及主要作法

3.1 典型示范

项目区内通过3年的治理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性地提出“复合式地埂植物带”工程,总结出布设“三道防线” 、“层层拦截”、“波浪式作业路”和“坡面工程与治沟骨干工程相连接”等综合治理开发经验,均取得非常好的治理效果。这些小流域通过治理,改善生态和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极大地调动群众治理开发水土资源的积极性,对项目区各地产生了良好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4-6]。

3.2 坚持治理开发结合,正确处理“三个效益”的关系

突出生态效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定不移地把水保生态效益放在水土流失治理的第一位,坚持综合治理与封育保护结合,人工治理与“自我修复”并举。目前,项目区累计封山育林面积达到1 875.33 hm2,发展水土保持林1 345.41 hm2、经济林46.64 hm2、人工种草138.34 hm2,林草覆盖率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2%提高到现在的28%。项目区内小流域全部得到不同程度的有效治理,拦蓄地表径流达到70%,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使多年不见的鸳鸯、野狼、黑熊等野生动物在不同流域相继出现,再现了昔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向山川秀美治理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注重经济效益,实现以调整保治理“双赢”。始终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收入作为水土保持工作的出发点,坚持以调整保治理,解决水保工程用地减少耕地面积对农民经济收入的影响。发展埂带经济,使农民减地不减收[7-8]。尝试各种埂带植物,寻求经济价值高的固埂植物,增加农民收入,紫穗槐、黄花菜、刺五加、刺老牙等栽植数量正逐年增加,其收入是同面积种植大豆的2~5倍,很受农民欢迎。

兼顾社会效益,夯实水土保持工作基础。坚持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作为防洪度汛的第一道防线和农业抗旱的根本性措施,整体推进与重点治理结合,快速提高治理的社会效益。

4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及投资

实施的主要水土保持措施:水平梯田143.36 hm2,改垄1 921.00 hm2,地埂植物带2 752.99 hm2,复合式地埂植物带1 770.00 hm2,生态修复1 875.33 hm2,治理开发荒坡荒沟,发展水土保持林1 345.41 hm2,经济林46.64 hm2,人工种草138.34 hm2,谷坊1 630座,浆砌石谷坊293座,沟头跌水115处,蓄水池2处,作业路53.30 km。

项目建设总投资2 287.27万元,其中工程措施投资1 434.56万元,植物措施投资507.67万元,生态修复17.63万元,独立费用197.95万元,预备费129.47万元,约投资22.88万元/km2。

5 参考文献

[1] 付道华,杜喜军.黑土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6,12(6):385-386.

[2] 李立新,陈英智,董景海,等.论宁安市卧龙项目区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布局[J].中国水土保持,2011(1):26-27.

[3] 李立新,陈英智.东北低山丘陵区土地资源评价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J].水土保持通报,2004(4):85-87.

[4] 托亚,王柠.呼和浩特市黄土丘陵沟壑区米麻沟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探讨[J].内蒙古水利,2010(4):55-56.

[5] 王国庆.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的水文效应[J].水土保持学报,2002,16(5):87-89.

[6] 袁晖,余波,杨波.浅论退耕还林与水土保持学的相互关系[J].四川林勘设计,2006(4):1-4.

水土保持工作经验总结范文6

【关键词】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发展阶段;成效;前景展望

引言

作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情况最严苛的国家之一,我国人民在探索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中了发光发热,总结出了重要的宝贵的实践经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制度、理论等层面的创新和改进,使得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始终能够和不断趋于多样化的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促进水土保持工作的科学有效进行。

1.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发展阶段

1.1萌芽阶段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是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萌芽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对有效的治理方案和途径的探索成为整个工作的重中之重。整体来说,由于治理方案和途径缺乏系统性和统一性,未能达到理想中的治理效果,但这一阶段的探索和实践,为后期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的正式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试点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步入了新的阶段。充分重视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将这一理念运用到各地的水土保持工作中,有效地避免了水土环境治理的分散性。但这一阶段并没有带来显著成果,这是由于当时的管理者投入力度与重视程度严重不成比例而造成的。

1.3经济中心阶段

1992年到1997年将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又提高了一个层次,这一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追求“质”和“量”同时的提高,注重治理和开发同时进行。群众力量和几番改善的治理方案使得整个工作进程得到了较为明显的加快,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可避免的矛盾。

1.4大流域规模化防治阶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水土流失小流域综合治理也从经济中心阶段迈入了大刘玉规模化防治阶段。国家和地区各部门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工作的进行,大面积治理小流域水土环境,改变旧观念,创新新模式,促进了生态环境优化建设,缓解了水土流失问题。

2.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取得的主要成果经验

2.1促进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区域抗灾能力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能够合理地配置土地和生态资源,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治理和开发,提高土地植被覆盖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不断增长的人口给土地和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同时,经过妥善治理的地区拥有的抗灾能力得到增强,变水土流失为森林茂密,变大片荒漠为沃野千里,曾经一度受到风沙侵蚀的地区在治理之后土地生产能力和植被的防护能力都大大提高。

2.2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村社会发展迅速

通过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对农村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都做出了调整和改善,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原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农村社会迅速发展,农民收入也大幅度提高[1]。

3.对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前景的展望

3.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

今后的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要继续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始终维护生态环境建设和小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正常有效进行,加快推动社会朝现代化发展。综合开发小流域的多样化服务功能,处理好不断进步发展的社会经济需求与生态环境发展之间的矛盾,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小流域水土环境现状制定符合其未来发展的策略方案,而不能生搬硬套,以偏概全。小流域作为江河湖海水源泥沙的主要来源,治理工作是否到位将会决定江河泥沙的增减,部分下游地区的抗洪抗灾工作更是取决于小流域植被覆盖和生态治理的情况。

3.2朝规模化治理趋势发展,加强治理力度

分散式的治理并不能达到小流域水土环境综合治理的目标,因此,规模化是治理工作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大范围的治理,将会带来大范围的成效,但也要在保持“量”的同时保证“质”。治理力度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国家和区域各个部门在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工作中需要加大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3.3树立创新意识,建立治理开发机制

在水土保持小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工作中融入创新意识,更新治理观念,发挥市场机制在综合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和人民群众的决定性作用,全民治理,全程治理,吸收社会力量,而不仅仅是依靠国家和政府部门的努力。合理而科学的开发机制是保证治理工作切实可行的根本性保障之一,例如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综合治理监管机制等,能够克服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制约因素和问题[2]。

4.结语

作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情况最严苛的国家之一,我国人民在探索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中了发光发热,总结出了重要的宝贵的实践经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制度、理论等层面的创新和改进,使得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始终能够和不断趋于多样化的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促进水土保持工作的科学有效进行。水土保持小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工作进行了几个十年,取得了卓著的成效,但与此同时也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在未来的治理工作中需要保持从前工作上的优势和长处,同时也要不断创新和改进,进一步促进综合治理工作的自我完善。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在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工作上总结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无数工作者为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做出了卓越的成就。本文对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前期工作发展的阶段以及取得的成效做出了总结和回顾,同时也对这项工作的前景做出了展望。

参考文献

水土保持工作经验总结范文7

一、水土流失治理情况

2012年以来,长汀、宁化、安溪、平和、诏安等县认真贯彻落实同志重要批示精神,按照“进则全胜”的要求,大力弘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狠抓工作落实,加大资金投入,掀起了新一轮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高潮,取得初步成效。据统计,2012年,上述6个县共获得省级以上财政水保专项补助资金1.86亿元,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1.5万亩,均超额完成当年度省委、省政府下达的治理任务。项目所在地的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有力推进了生态省建设进程。其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长汀、宁化、安溪、平和、诏安、建瓯等6个县(市)领导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做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能够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和弘扬“党政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多策并举、以人为本、持之以恒”的长汀经验,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全面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如,长汀县制定了新一轮乡镇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责任状和各级各部门水土流失治理目标和工作任务,建立健全了乡镇水保机构,层层签订责任状,把水土流失治理情况作为政府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

(二)坚持科学规划,创新治理技术。6个县根据水土流失卫星遥感调查结果,邀请专业机构,科学编制2012年水土流失治理实施方案、2012~2015年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规划、水土流失专项治理规划等,做到“一县(市)一方案一规划”。如,宁化县成立了全国首家地质灾害防治与水土保持院士工作站福建(三明)地质灾害防治与水土保持院士工作站,根据水土流失强度和地类不同,采取了“五种技术模式”进行治理:一是“鱼鳞坑+山边沟”模式;二是“竹节沟+水保林”模式;三是“筑谷坊+穴播(种)草”模式;四是“坡改梯+草覆盖”模式;五是“全封禁+强管护”模式。

(三)坚持因地制宜,统筹施策治理。各地把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家园清洁等有机结合起来,如长汀县结合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建设策武南坑、河田露湖美丽乡村;安溪县通过对崩岗实施综合治理,使崩岗区变为水保生态区、经济作物区、工业开发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和生态旅游区;平和县采用“前埂后沟”技术治理果茶园水土流失;诏安县把水土流失治理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等,均取得了较好的综合治理效果。

(四)注重政府主导,带动社会参与。各地干部群众、青年学生和驻地部队官兵积极响应党委政府号召,踊跃投工投劳参与义务植树和水土流失治理活动。社会各界主动参与到水土保持工作热潮中来,如中石油出资4000万元,在长汀县开展水土流失治理1万亩;国家电网福建公司在长汀县通过出资认种、认养等方式,种植“电力林”,高质量绿化更新山林50亩,同时将在“十二五”期间投入4.5亿元建设资金,持续深化新一轮农网升级改造工程。

(五)强化督促检查,规范资金管理。大多数重点县能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对水保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的监管,认真执行《福建省水土流失治理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确保水保专项资金安全运行。如,宁化县出台了《宁化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和《宁化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资金)审计监督暂行办法》,严格项目公示和县级报账制度,实行事前、事中和事后公示,做到项目建设阳光运行,做到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同时,强化项目管理和监督检查,在规划设计、招标、施工、监理等单位的选择上均严格按照招投标有关规定执行。

二、存在的问题

(一)水土流失面积统计不够实。一是全省水土流失总面积未经实地勘察核实。我省水土流失总面积为1.22万平方公里,即1830万亩,这一数据是根据2008年秋季水土流失卫星遥感调查结果认定的,但对遥感调查流失面积未经实地核实,存在偏差。二是治理面积统计口径不一致。以长汀县为例。该县水保局认为,省级下达的治理面积任务应该是指对流失斑的治理面积,即仅包含强化治理、坡耕地改造、崩岗治理等面积,对采用封禁、巩固提升等治理的面积不应作为治理面积统计;而该县林业部门将9个水土流失重点乡镇内采取的树种结构调整、造林更新、森林抚育、封育提升等均作为已完成治理面积加以统计。三是治理面积统计上存在随意性和重复统计等问题。

(二)水保专项资金使用不够规范。一是重点不突出。省级水土流失治理专项资金应集中用于流失斑的治理,即主要是对流失斑采取林草措施,对茶果园进行坡改梯改造,对崩岗进行综合整治。但从调研情况看,除宁化将省级专项资金集中用于流失斑治理外,其它5个县(市)均将大部分资金用于护坡、护岸、水渠等一般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而用于采取措施治理流失斑的资金所占份额极少。二是违规超范围使用。《福建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专项资金必须严格按规定用于经批准的水土保持项目建设,主要用于工程措施和林草措施的项目建设,包括材料费、设备费、机械施工费、种籽苗木费、苗圃基础设施建设费、封禁治理费以及与水土保持工作相关的科技试验推广、技术培训等。但个别县存在超范围违规使用资金的问题。在水保下山与新农村建设结合思想主导下,个别县将省级水土流失治理专项经费大量用于乡镇防洪堤、护岸建设,偏离了以流失斑为重点的水土治理理念。

(三)水保综合治理工作不够扎实。一是各级水土部门力量严重不足。在全省各地大规模推进水保工作,有利于形成迅速掀起治理水土流失的新高潮。但全省各地水利水保部门在机构建设、人员组织、技术力量等均凸显薄弱。例如:各县因没有相应人手对卫片提供的水土流失面积进行实地勘察核实,难以摸清底数。二是设计部门力量不足。全省22个重点县几乎在同一时间编制水土流失专项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设计部门仓促设计,难以做到深入实地、现场勾图、科学设计。三是治理标准不一。例如:在各地坡耕地治理工程中,各地治理标准不一。长汀、宁化等县做到路网道路硬化,水利配套齐全;安溪县基本做到“头带帽、腰系带、脚穿鞋”,建瓯市已改造坡耕地还是土路为主,找不出现代生态茶果园的元素。

三、政策建议

(一)树立长期治理的理念。历届省委、省政府均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但从全省流失面积上看呈上下波动态势,变化幅度不大。根据2000年TM卫星影像解译结果,2000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为13127.31平方公里,占省国土总面积的10.72%;2003年为11320平方公里,占省国土面积的9.2%;2006年为9834平方公里,占省国土面积的8.0%;2008年为12253平方公里,占省国土面积的10.01%;2012年为12180平方公里,占省国土面积的9.95%。上述数据波动情况表明,治理水土流失,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树立长期治理的理念,大力弘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

(二)强化责任。一要强化当地政府的责任。新《水土保持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水土保持工作的统一领导,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水土保持规划确定的任务,安排专项资金,并组织实施。从调研情况看,除宁化县落实部分配套资金外,其余各县配套资金均未落实,甚至还将专项资金违规超范围使用。二要强化业主责任。要坚持“权利和责任挂钩”,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强化业主责任。对坡耕地改造,要强化业主治理义务,改变大包大揽的做法,各级财政专项资金只能给予定额补助。

(三)改革资金分配方式。省级专项补助资金现有的分类、定额、切块、预拨的分配方式,难以起到应有作用,必须改革现有的资金分配方式,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资金分配机制。一是实行“先治理,再验收,后补助”。各重点县(市、区)可根据各自的治理规划,提出年度治理任务,省级根据当年水保专项预算资金情况和各县的治理任务,明确各县年度治理任务(细分为:重度流失、中度流失、轻度流失年度治理具体面积),先按规定的补助比例预拨50%的专项补助资金,其余的50%待治理任务完成并经验收合格后予以拨付。二是实行“多治多补、少治少补、不治不补”。为调动各重点县开展水土流失治理的积极性,建议打破22个重点县的分类界限,对全省22个重点县实行统一政策。

(四)突出治理重点。水土流失治理要突出对流失斑的治理,尤其是省级补助资金要集中使用,突出重点。要积极探索“规划、招标、实施、监管、验收、报账”的“六到图斑”工作方法(图斑就是细化到如同地图斑点一样小的流失斑)。一要规划到图斑。现场勾绘图纸,做出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二要招标到图斑。做到编制的招标文件对应到图斑、招标项目对应到图斑、工程数量对应到图斑。三要实施到图斑。始终坚持各项治理措施都实施到图斑,确保小流域治理实现全覆盖及水土流失彻底治理。四要监管到图斑。坚持以图斑为监管单元,形成“到某个图斑”的管理思路。五要验收到图斑。工程验收坚持逐图斑检查、逐图斑计量、逐图斑登记、逐图斑签字。达不到验收要求,逐图斑整改。六要报账到图斑。工程通过验收后,提交对应到图斑的报账资料,实现报账到图斑的财务管理。确保治理一片,完成一片。

(五)制定分类治理标准。省级水利水保部门应认真研究不同流失程度流失斑的具体治理标准,并测算出相应的治理成本。如对坡耕地茶果园改造的建设内容、建设标准提出明确要求,并研究确定不同类型的治理补助标准。省级专项治理补助资金根据各地完成不同类型的治理任务,按规定的补助标准给予补助相应的资金规模。

水土保持工作经验总结范文8

2012年,在县委、县政府和市国土资源局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局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以坚守耕地红线,节约集约用地,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为主线,紧紧围绕县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和县政府工作报告的总体要求和市国土资源局确定的年度工作要点,认真履行法定职责,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积极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好服务,在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紫阳和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

(一)贯彻落实县委十三届四次会议精神, 围绕县政府工作报告的总体要求,积极为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一是按照县委、县政府确定今年要抓的城镇建设十件实事,及早介入,完成了廉租房和经济实用房、县福利救助管理站的用地规划选址等工作,并协助县城建局完成了县中医院综合门诊楼建设拆迁工作。

二是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科学编制和严格实施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优先考虑全县经济建设中重点建设项目和符合产业政策导向的建设用地需求,支持我县新农村建设和茶叶产业建设用地。为全县新建的10个茶厂做好了用地服务工作,完成了我县重点建设项目灯芯桥水电站、华兴水电站、双桥110变电站的用地预审和报批工作。界岭水电站、许家河水电站、蛇嘴梁水电站、箭竹河水电站、狮子岩水电站、明家河水电站、强祥驾校、全新液化气站、已进行土地利用规划调整,正在积极争取市局批准。蒿坪工业园区、八庙梁水电站、下官田水电站已完成土地利用规划调整。

三是按照我县出台的《土地收购储备办法》,编制了土地储备方案。完成了蒿坪工业园区、县农业局、科技局、粮贸小区、钟鼓湾等地段的综合开发土地统征储备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

(二)耕地保护工作不断加强,全县耕地保有量达到91万亩,基本农田达到53万亩。一是耕地保护责任体系进一步完善,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县政府同各乡镇政府签订了耕地保护责任状,全县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土地复垦整理等指标全部列入了县政府工作目标责任范围,并分解下达到了各乡镇政府和责任部门,摆上了政府工作议程。县、乡镇、村逐级签订了耕地保护责任状,使耕地保护工作在体制上有了保障。二是加强对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巡查,做到了巡查工作常态化、台帐化,及时查处各类破坏耕地的行为。三是我局组织实施的汉王镇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已完工并通验收。新增耕地98.67公顷,总投资679.56万元的麻柳镇青岩溪、瓦庙镇朱溪河土地复垦项目于10月21日通过省市专家组的验收。新增耕地525亩的广城、焕古、金川土地复垦项目已完工,市国土资源局已组织专家组进行了初验。新增耕地194.2亩的东木乡土地复垦项目和金川土地复垦项目已全部完工。上述项目的实施,实现了全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且略有增加,确保了全县53万亩基本农田和91万亩耕地面积不减少。 ·统计系统调查队年度工作总结 ·县人大常委会2012年工作总结 ·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工作总结 ·2012年商务局外资外贸工作总结及明年工作重点 ·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总结 ·2012年扶贫工作总结 ·2012年全市宣传思想工作总结和2011年工作思路 ·2012年度市地方税务研究工作总结

到 单位工作总结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三)切实做好矿山企业整合工作,促进矿产资源科学利用。

一是完成了我县完成“十一·五”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该规划为做大做强我县矿业,促进矿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三是扎实开展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回头看”。成立了“回头看”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切实可行的《紫阳县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回头看”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回头看”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开展了矿产资源违法违规行为的全面清查,以砖瓦窑、建筑石料等资源开发作为重点,组织安监、公安、环保等部门对矿山企业,进行了拉网式全面清查,关闭了1个不符合规定的砖厂,依法查处非法超占土地7049㎡,收缴罚款9.49万元;及时制止了少数非法开采建筑石料的行为。

(四)完善各项措施,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

水土保持工作经验总结范文9

关键词 工程建设;工程管理;水土保持

中图分类号:s1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51-131-01

1 基本情况

同心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南部,地处鄂尔多斯台地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全县南北长102 km,东西宽76 km,总土地面积4596.49 km2,其中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65.4%,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全县的地质地貌、土壤类型、气候特点和植被分布,都有明显的过渡性特点。地质属祈连褶皱系与中朝准地台之间的过渡地带,地貌表现为黄土高原向鄂尔多斯高原过渡,东南部为黄土丘陵,海拨1500 m~2000 m,西北部为中低山、缓坡丘陵与川地交错分布纵向排列,海拨1283 m~2624 m,西部清水河,东部甜水河自东南蜿蜒流向西北,注入黄河。土壤由干旱草原土壤类型向荒漠土壤类型过渡,植被由温带干草原向荒漠过渡。

气候特点是自南向北由半干旱气候逐步向干旱气候过渡。特点是:冷暖干湿四季分明,冬春长夏秋短,日照长,太阳辐射强,气温年日较差大,降水年际变化大,干旱少雨,蒸发极强。大风、沙暴、干旱、热干风、霜冻、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率高,由于境内地形影响,气候南北差异较明显。多年平均气温8.4℃,降水状况因受地形影响,由南向北递减,南部最高达290 mm,北部仅为240 mm,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278 mm。在季节分布上,汛期雨量约占全年的70%,且集中在7、8、9三个月,年均蒸发量2325 mm,是降雨量的8.4倍,大于10℃积温2713℃~3192℃,无霜期131~170天。

县境内有清水河与苦水河两大河流经过,均属黄河一级支流。其中清水河流域较大,面积为3208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3,全县水资源总量为0.75亿m3,其中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0.4亿m3,地下水补给量为0.35亿m3,全县人均占有水量为176 m3,仅是全国人均水量2780 m3的6.3%,是世界人均水量11143 m3的1.6%,是黄河流域水资源匮乏的区域之一。

2 水土流失状况

由于恶劣的自然条件、过渡垦荒、超载放牧等因素造成同心县水土流失严重。据最新普查,全县水土流失面积3453.21 km2,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75.13%,水土流失的主要形式南部以水蚀为主,北部以风蚀为主。其中:轻度为972.08 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28.15%;中度为1328.79 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38.48%;强度为958.27 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27.75%;极强度为194.07 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5.62%。全县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 4820t/ km2·a,年均侵蚀量达1664.45万t。恶劣的自然条件伴随着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耕地水冲沙压,产量低而不稳,牧场退化,造林成活率低,水、旱、风、雹等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严重制约着全县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成果

同心县水土保持工作始于1954年,是从群众自发地在山坡地上修地埂、打坝沿、挖水平沟开始,逐步向有组织的坡面治理、沟道治理发展为今天的以大流域为骨架,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沟综合治理,林、果、粮、草立体开发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模式。截止2010年末,全县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45.70 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24.50%。其中:建设基本农田320 km2,造林600 km2,发展果园17.81 km2,人工种草1.51 km2,水域及其它205 km2,修建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5座,小二型水库21库,治沟骨干坝5座,中型淤地坝32座、小型淤地坝42座、涝池394个、沟头防护87 km,谷坊263处,沟岸治理6.2 km,水窖13万眼。通过治理全县林草覆盖率达到13.4%,90%荒山得到封禁治理。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有了极大的改观。

4 主要措施

4.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近年来,同心县县委、政府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振兴全县农村经济的头等大事,从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从固立县之本,谋兴县之策的角度,广泛宣传,搞高认识。具体到项目建设时,每个项目都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形成了从内业到外业工作的联动体系,使项目建设工作做到了年初有计划,施工有安排,中间有检查,年终有总结验收,从而为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4.2 科学规划,注重实效

科学规划是干好项目的前提条件,同心县自然条件恶劣,降雨少,吸取前些年我们在水保项目上取得的经验与教训。近年来,我们首先从项目前期工作入手,按照“科学规划,注重实效”的原则,结合我县实际,对项目区的选择一定根据气象、地貌、土壤、植被、地理位置及周边基础设施等因素,制定治理思路。例如:在生态移民迁出区以生态修复治理为主,在生态移民迁入区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在有补充水源条件的地方实施坡改梯项目,重点流域与重点地区以沟道治理为主。同时,做每一个项目都要征求当地群众的意愿,顺应民意。这样一来,不但,摆脱了只为上项目,规划不科学的弊病,而且,实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得到群众的支持,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3 整合力量,打造精品

近几年来,自治区及吴忠市要求各县每年秋冬季都要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每年我们都利用这个机会,将水土保持旱作基本农田纳入到全县春、秋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范围内,并作为精品工程进行建设。组织县、乡、村出动各类义务工上万人次参与工程建设。2008年巩固退耕还林项目,1万亩高标准梯田历时2个月时间就全面完成了任务。自治区及吴忠市各级领导多次到项目区视察,最后对该工程给予“标准高、质量好、进度快”的高度评价。

4.4 学习经验,提高素质

由于我县水土保持工作起步较晚,我区南部山区在水土保持始终走在全区前列,为了借鉴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与科学管理模式,我县先后组织工程建设人员50人次到彭阳、泾原等兄弟县观摩学习;并高薪聘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我县进行现场技术员指导。这样送出去与请进来的工作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我县水土保持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与业务技能,为开展好我县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5 存在问题及治理方向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治理,我县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虽然取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全县总体治理率只有33%,仍有三分之二面积的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治理,过去一些治理工程由于治理标准低、质量差、管理管护不到位,还需进一步完善提高;二是由于人口的增长,经济发展,各种开发建设项目的兴建,人为水土流失有日益加剧的趋势;三是水土保持工作管理与技术人才短缺,业务知识滞后,不能很好地适应工程建设需要。

针对以上问题,我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今后除了继续提高预防监督能力建设,加强技术人才培训与引进力度。同时要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在“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6.6亿元,兴建水库10座,淤地坝20座,淤地坝除险加固改造34座,小流域综合治理15条,生态修复927 km2,坡改梯120 km2,每年以320 km2的治理速度减少同心县水土流失面积1600 km2,基本实现同心县山秀水美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宁夏水土保持实践与探索[j].

水土保持工作经验总结范文10

【关键词】土壤固化技术;水土保持工程;施工工艺;养护

土壤固化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工程技术,集力学、结构学、化学等众多学科理论于一体,其处理对象包括砂土、淤泥、生活垃圾等一些固体物质或半固体物质,不仅起到加固、稳定作用,还能增加结构的防渗、耐久、防污、抗冻、变形、稳定性能,在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随着该项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已广泛应用于水利水电、交通、海防、环保以及市政等各个领域。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地理地貌、地质条件差异很大,所以一些地区工程的水土保持工作问题也日益凸显,特别是干旱、荒漠、昼夜温差过大、冷暖频繁交替的地区,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更是一大挑战。土壤固化技术则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下面就对其在水土保持工程中的应用做出探讨研究。

1 土壤固化技术概述

土壤固化技术是将土壤固化剂与土壤混合压实的一种用于土壤固化、稳定的工艺,通过土壤固化剂将土壤活性和胶结土壤颗粒激活,使松散土形成具有一定强度、承载力、抗渗力和耐久性的固结土,从而改变原土壤吸水后不稳定的特性,在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方面有着积极作用。土壤固化剂具有以下特点:具有很高的固化强度,与水泥固化相比,同龄期抗压强度可提高180%以上,抗折强度则可提高200%以上;具有较强的抗腐蚀性,能够抵抗酸碱盐的腐蚀;具有很好耐水性和耐久性,土壤固化后水稳定性、抗渗性、抗冻性和整体强度都会大幅度提高;相较于水泥固化,土壤固化剂的干缩性更小,耐磨性更好;固化土具有很广的适用范围,在实际工程中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水土保持工程中,无毒、安全也非常重要,相关检测表明,土壤固化剂能够满足水土保持工作要求。

2 土壤固化技术在水土保持工程中的应用

2.1 土壤固化在水土保持工程中实施的测试和要求

在水土保持工程中应用土壤固化技术时,必须按照要求做好相关方面的测试和试验,确定土壤粒度、水分范围、拌合物碾压时间,通常,土壤颗粒应小于5mm,土壤水分含量保持在25%-35%,搅拌时应保证土壤固化剂与土壤的充分混合,混合均匀度必须达到80%以上,在拌制后2个小时内可进行碾压;做好强度试验,在压实度达到90%的情况下采用70.7mmx70.7mmx70.7mm标准制样进行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强度应大于1.5Mpa;进行现场试验,该试验内容包括施工现场混合料配比试验、室内成型试验、室内标准养护试验、现场施工成型试验、现场养护试验、现场取样制作试验,通过进行对比分析获取工程所在地自然条件下固化土体的各种物理性能与理论数据的差异规律,在标准样制模14天干化后还要进行浸泡、抗冻和毒性试验,保证固化剂配比具备一定的抗浸泡能力和抗冻能力,确保土壤重金属、氟化物、氰化物等物质的安全性能;另外,还要进行观测试验,观测固化层的抗压强度、耐久性能和变形性能。

2.2 施工工艺

土壤固化技术的施工流程为测量放线―基槽开挖或场地平整―地基夯实―模板支护―备料、筛分、闷料―加入土壤固化剂拌合―分层摊铺回填、夯实、收面―养生,在施工过程中,可通过人工施工方式或者采用小型机具进行施工,施工简单方便。

首先,堆放材料前,应首先整理下承层,使路面垫层强度、坡度和平整度都达到设计指标和相关技术要求,然后将中线布设在路面基层或土基上,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控制点处设标桩进行测量放样,测量实际高程,并标出固化层边缘的设计高度。其次,做好材料准备工作,选择无机类土壤固化剂,土壤中应无杂物、树枝、杂草、腐殖土等,清除尺寸超出设计范围的土壤颗粒,之后计算出各种材料的用量和配合比,并将土均匀堆放起来。第三,摊铺土料,在摊铺前应进行相关试验确定摊铺系数,之后选择合适的摊铺工具将土料均匀摊铺在设计宽度上,保证摊铺平整度,摊铺完成后要对其厚度进行检验,达标后可进入下达工序施工。第四,摊铺完成后,如果发现土壤含水量过小,可采用均匀洒水的方法闷料,避免局部水分过少或过多。第五,摊铺土壤固化剂,摊铺前根据计算出的使用量将其按照施工作业路段摆放好,之后采用人工摊铺方法或刮平机将固化剂均匀摊铺在平整的土层上;结合施工条件选择合适拌合器具将材料均匀拌合,为了防止固化剂落入底部,在开始拌合时应掌握拌合力度,不应拌到底。第六,采用洒水车再次均匀洒水,洒水完毕后,需要再拌合至少4遍,拌合期间,实时检查混合料含水量,实际含水量不应小于最佳含水量,可稍微大于最佳含水量,待到混合料均匀且含水量适中即可停止拌合。第七,整型、碾压,需要注意的是,从拌合到碾压时间不应超过5小时,初步碾压后要在路面上均匀撒铺2~4cm厚的混合碎石,然后再次碾压,使碎石完全嵌固在固化层中,确保路面层没有明显轮迹;碾压期间,始终要保持表面湿润,发现松散或起皮现象要及时处理;压实度应大于90%,根据实际施工条件选择合适的碾压机,保证有足够均匀的压实度。最后,做好养护工作,可采用洒水覆盖法进行养护,养护期大于7d,通常在7d养护时间内试件的强度就会基本稳定;对于干旱、多风沙地区应进一步规范其固化施工,确保固化强度达到设计要求。

3 结语

实践表明,土壤固化技术是一项非常有效、经济、环保、可靠、方便的水土保持措施,用于水土保持工程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极强,它不仅能够起到加固、稳定的作用,还能够满足水土保持对固化层耐久性能、变形性能、防渗性能、稳定性能的要求,在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与恢复生态环境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具有极高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们应当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探索创新,加大对土壤固化原理的研究,尽快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并促进专业施工队伍的形成,努力夯实土壤固化技术在水土保持工程和其他领域中的应用基础。

参考文献:

[1]许光照,武晟,王云正.土壤固化技术在水土保持工程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 2011.

[2]武晟,许光照,谢永平,胡丽萍.土壤固化技术应用于戈壁荒漠区水土保持工程的试验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3(1).

水土保持工作经验总结范文11

关键词:水土保持方案;实施工作

1、水土保持方案实施的几个主要环节

水土保持方案的实施贯穿于设计、施工、验收的全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后续设计管理。项目法人在委托项目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时,应包括水土保持设计内容,并将水土保持投资概算纳入工程总投资。

(2)招投标及施工合同管理。项目法人在提交的招标文件和签定的施工合同中,应当包括水土保持设施的施工内容,主要包括措施工程量、实施计划及进度安排等。

(3)工程监理和质量监督。水土保持设施的质量和实施进度应列入工程监理和质量监督的内容之中。

(4)验收。验收是水土保持方案实施的关键环节。主体工程竣工验收前,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水土保持方案的审批权限和《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令第16号)的有关规定,负责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的验收工作,并出具验收意见。

(5)运行管理。建成的水土保持设施,应随主体工程一并移交管理机构统一管理,不得拆除、毁坏。

2、水土保持方案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1)开发建设单位把办理水土保持方案的审批手续看作例行公事的程序性审批,自始至终基本上没有实施。

如某水电站工程,在可行性研究阶段依法编制了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并报该省水利厅办理了审批手续,但未落实后续设计,也未开展水土保持设施的招投标,施工过程中基本没有按水土保持方案实施。在施工过程中,基本没有采取防治水土流失的措施。目前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水土保持设施基本没有建设,据了解也没有相应的建设计划,取料场、施工道路等土地没有恢复整治,输水管线产生的废弃土石方随意倾倒,施工支洞的弃渣没有采取任何拦挡防护措施,明管段的弃渣虽在下部设置了挡墙,但远远达不到防治水土流失的要求和标准。

(2)对主体工程的设计方案作重大变更后,水土保持方案不作修正变更,从而无法实施。如某高速公路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经审批以后,主体工程变更设计,未考虑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及其危害后果。由于该路段是路堑与桥梁交错连接带所增加的开挖土石方都不能利用,因而废弃土石方量也大大增加,开挖土石基本上随挖随弃,废弃土石堆放场地多达50余处,除水土保持方案中进行防护设计的以外,全部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

(3)虽然对造成的水土流失进行了治理,但采取的防治措施与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脱节。某电站上游隧道口施工场地、备用石料和废弃土石均堆置在河道范围内,既不利于施工安全和河道行洪,也极易发生严重水土流失,从而导致下游河道淤积。水土保持方案中确定的废弃土石堆放场地大都没有起用,取料场的位置也没有遵从水土保持方案,随意变更。

(4)后续设计没有相应跟上。经审批的水土保持方案一般都只达到可行性研究深度或初步设计深度,需要进一步做好后续设计,但大部分都未做该项工作。在工程初步设计中没有水土保持设施初步设计的专门章节,仅有少量的文字图表,有关内容及设计深度甚至不及可行性研究阶段编制的水土保持方案。尤其是取土场地和废弃土石存放场地的防护措施设计往往都是缺项。

(5)水土保持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一些虽基本按水土保持方案要求实施了水土保持措施,但普遍存在滞后的问题。如废弃土石存放场地应当先修建挡墙和排水设施,再堆置废弃土石,在实施过程中正好相反,往往先堆置废弃土石,再修建挡墙和排水设施,甚至一直拖到主体工程完工或接近完工时才修建挡墙和排水设施。即便通过专项验收的工程中也常常存在类似问题。

(6)一些项目临时用地的水土保持措施得不到实施。临时用地往往都是开发建设单位向当地乡村借用,办理借用手续时,将水土流失防治费用和其他政策处理费用一起支付给土地所有者,而土地所有者则挪作他用,最终导致无法实施。

3、加强水土保持方案实施的几点思考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需要从水土保持设施后续设计、日常监督检查、专项验收等多个环节入手,加强对水土保持方案的实施管理工作。

3.1认真做好水土保持设施的后续设计等工作

水土保持方案一般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编制完成,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作为水土保持设施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的主要依据之一,开发建设单位应将其提交给有关设计、施工、监理和监测单位,并组织做好以下工作:

(1)在进行项目初步设计时,应当同时对水土保持设施进行初步设计,作为初步设计报告的一个专门章节,并将所需水土保持投资概算纳入工程总投资概算。水土保持设施的初步设计应与项目初步设计一并办理审批手续,行业主管部门在组织审查时应有审批水土保持方案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参加。

(2)在进行项目施工图设计时,应当同时对水土保持设施进行施工图设计。水土保持设施的施工图设计等其他技术文件应报审批水土保持方案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并分送至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以便水土保持方案实施过程中监督检查。

(3)在与施工单位签定施工合同时,应包括水土保持设施的工程量、施工计划、进度安排和有关技术要求。

(4)水土保持设施的质量和实施进度应列入工程建设监理的内容之中。对于大型项目,也可单独委托开展水土保持监理工作。

(5)依法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监测单位按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监测实施方案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有关的监测成果将作为监督检查和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的重要依据。

3.2工作

水土保持方案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即开始作为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对象,直至项目竣工验收投入使用,应做到以下几点:

3.2.1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宜分开工建设前、施工过程中、竣工验收前3个阶段进行

(1)开工建设前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①项目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中是否包括水土保持设施的设计,设计内容是否全面,设计深度是否满足要求;②项目性质、规模、建设地点等发生变化后,是否按规定进行变更或重新报批水土保持方案;③水土保持投资是否列入工程总投资;④在与施工单位签定施工合同时,是否包括水土保持设施建设的进度要求和有关技术要求;⑤水土保持设施建设的质量和实施进度是否列入工程建设监理的内容之中;⑥是否按规定委托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⑦水土保持设施建设是否纳入工程建设管理内容。

(2)施工过程中监督检查每年至少1次,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①水土保持设施的规模、位置作调整后,是否重新进行设计并备案;②取料场、弃渣场等位置是否与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或设计一致,如有变更,是否办理有关变更备案手续;③水土保持设施建设的质量和实施进度是否列入工程建设监理的内容之中实行有效控制;④是否有水土保持设施的施工实施计划、进度安排,与主体工程是否同步;⑤水土保持设施建设的质量是否符合水土保持方案及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的要求;⑥建设单位对水土保持设施建设的监督管理是否到位,资料是否满足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的需要;⑦水土保持监测情况;⑧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缴纳情况。

(3)竣工验收前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①开工建设前、施工过程中监督检查所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②水土保持设施建设内容是否全部完成,质量是否符合水土保持方案及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的要求;③资料整理、立卷是否满足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和工程竣工验收的有关要求;④水土保持监测是否按监测实施方案进行,是否满足水土保持设施验收要求;⑤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是否依法缴纳;⑥水土保持设施专项验收时如有遗留问题,是否制定了有关计划并予以落实。

3.2.2监督检查宜实行属地管辖为主的原则

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该行政区域内所有水土保持设施建设的监督检查。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对跨县级行政区域的水土保持设施建设的监督检查,并对该行政区域内市级立项的水土保持设施建设情况进行抽查。

省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对跨市级行政区域的水土保持设施建设的监督检查,并对国家和省立项的水土保持设施建设情况进行抽查。

3.2.3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作用

在强化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土保持工作监督主导地位的同时,水行政主管部门可单独组织检查,也可以会同当地行业主管部门联合组织检查,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在水土保持监督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3.2.4做好检查过程中的记录等工作

水行政主管部门在检查过程中要认真做好检查记录,作为水土保持设施专项验收和工程竣工验收的依据。存在问题的,要将整改要求书面通知开发建设单位,并抄送当地行业主管部门和审批水土保持方案的水行政主管部门。

3.3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水土保持设施的验收是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的关键环节,是确保开发建设活动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的重要手段。

水土保持工作经验总结范文12

关键词:水土保持;监理工作;主要内容。

Supervisio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rogram and the main content

Ni ya shan mu•ta xi

(xinjiang kuqa water bureau, xinjiang , kuqa 842000)

Abstract: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supervision work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 must have to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s the total target desig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levant state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engineering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to engineering contractors the terms of the contract implementation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project according to the contract targe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oil erosion caused by construction activities.

Keywords: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Supervision work; The main content.

1.水土保持监理工作程序

水土保持监理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工程施工期间的水土保持质量控制、建设各方水土保持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及有关水土保持的合同与信息管理。根据隐蔽 工程建设的实标情况和水土保持监理的特点,其工作程序如图所示。

2.水土保持监理工作内容

2.1施工准备监理

2.1.1组织水土保持监理交底会,向施工单位提出应特别注意的水土保持敏感因子和有关水土保持要求及监理的工作程序。

2.1.2在单位工程开工前,对施工单位报送的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中有关水土保持的内容进行审核,从水土保持的角度提出优化施工方案与方法的建议并答署意见,作为监理单位对施工组织审核意见的一部分。

2.1.3检查施工单位水土保持准备工作落实的情况。

2.2施工过程监理

2.2.1检查施工单位水土保持管理机构的运行情况,要求承包人在施工过程中按已经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中的水土保持措施和有关的审核意见进行文明施工,加强水土保持管理,做好施工中有关水土保持的原始资料收集、记录、整理和总结工作。

2.2.2检查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对承包合同中水土保持条款执行与措施落实等情况。

2.2.3现场水土保持监理主要采取巡视检查方式,并辅之一定的检测手段,对施工单位的水土保持工作进行跟踪检查和控制,作出定性和定量的评价。

2.2.4主持召开工程区域范围内与殊途保持有关的会议,对水土保持方面的意见进行汇总,审核施工单位提出的处理措施。

2.2.5协调建设各方有关水土保持的工作和有关水土保持问题的争议。

2.2.6对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的水土保持实施情况,以水土保持监理月报方式定期作出评价,并及时反馈给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建设代表处和监理中心等有关单位。

2.2.7对施工单位的进度支付,水土保持监理答署对施工单位实施水土保持措施的评价意见,作为计量支付的依据之一。

2.2.8编写水土保持月报和工程水土保持监理报告。

2.3工程验收监理

2.3.1审查施工单位报送的有关工程验收的水土保持资料。

2.3.2对工程区水土保持质量状况进行预见,主要通过感观和利用水土保持监测单位的资料与数据进行检查,必要时进行水土保持检测。

2.3.3现场监督检查施工单位对水土保持遗留问题的处理。

2.3.4对施工单位执行合同水土保持条款和落实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情况与效果进行综合评估。

2.3.5整理验收所需要的水土保持监理资料。

2.3.6参加工程验收,并答署水土保持监理意见。

3.水土保持监理范围和工作重点

3.1监理工程师审查施工组织设计时,应对施工单位在工程施工的水土保持措施、方案、实施办法进行审核。符合相关规定的,有监理工程师提出审核意见,报总监理工程师批准。

3.2审查施工单位现场的水土保持组织机构专职人员、水土保持措施及相关制度的建立,是否符合要求。

3.3督促施工单位与当地环保部门建立正常的工作联系,了解当地的水土保持要求和相关标准,取得当地环保部门的支持。

3.4施工过程中建立工作时对施工单位水土保持措施进行跟踪检查,对水土保持工程项目进行检查及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