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水土保持研究

水土保持研究

时间:2023-06-06 09:30:41

水土保持研究

水土保持研究范文1

要鼓励流域群众参与,发挥乡土知识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作用,使水土保持科学技术能够和当地的乡土知识建立起高度的兼容性。培养和提高当地群众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有效地保护和巩固水士保持项目的成果,在实现流域群众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

各县政府对流域综合治理要高度重视,一个流域或者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管理,就必须建立相应的多部门协作机制。因为在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治理管理中,只有各相关部门(如水利、农业、林业、畜牧等行业)通力合作,才能实现“综合”治理。而这种部门的合作包括了技术合作和政策层面的协调和统一。相比较而言,技术层面的协作要比政策层面的协作容易一些,而真正要实现政策层面的协作和统一,就需要政府部门内建立相应的合作机制并得到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

二、加强生态修复,提高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

山区土地资源为林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林地不仅起到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而且对调节气候,水源供给等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省会西宁市的重要屏障。但由于自然环境恶劣,水热条件不充足等,树种结构相对单一,森林功能有待进一步提高。应注重植被生态系统修复,增加远高山区封育管理面积,促进灌草生长,提高山区植被覆盖率,同时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植物群落结构稳定性,促进生态系统优化,增强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持水土、水源供给等生态功能。

三、因地制宜,深入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按照清洁型小流域以水源保护为中心,构建“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的水土保持新思路,全面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小流域治理应结合实际遵循“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的原则,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综合配置各项措施并合理布局,实施污水、垃圾、厕所、河道、环境同步治理,使其形成结构良好、各项功能较强的整体防护体系,达到保持水士、保护水源、改善环境、促进生产的目的。

四、加强宣传,推动水土保持科普教育

一方面,以水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法等法律的宣传为突破口,加强水土保持和水源保护监督管理力度,严格控制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和水污染,依法严肃查处非法破坏水土资源、造成水污染的行为。同时做好群众生态保护和环境知识的教育工作,强化群众环境意识,形成人人参与水源保护、共同维护生态环境的良好局面,促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另一方面,加强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在中小学课程中增加水土保持内容,编辑出版水土保持科普读物,形成各级政府投资、多种载体和途径宣传的新格局,提高水土保持科普教育水平。

五、建议

6.1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政策

农村“两工”取消后,农民的自加大,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如何将生态效益与农民的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给生态效益以必要的经济补偿,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可见,深人研究国家的生态效益和农民的经济效益结合问题,努力调动农民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很有必要。

水土保持研究范文2

关键词: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水环境效应;研究

文章编号:1674-3954(2013)09-0288-02

引言

21世纪水的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水土流失不仅导致土地退化、耕地毁坏,制约山区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加剧江河湖库淤积和洪涝灾害,恶化生存环境,对我国的生态安全构成重大威胁。

水土流失是我国一项主要的环境问题。水土流失破坏了大量的土地资源,淤塞江河湖库、加重洪涝灾害,影响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生态安全与环境安全。为此,建国以来我国即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但是水土保持改变了流域的下垫面条件,影响流域水文过程,由于水土保持措施蓄水功能显著,干旱区河流径流往往显著减少。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年下游断流日益严重,水土保持与流域水资源安全关系的问题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1 水土保持与水资源安全

1.1水土保持减沙对水资源安全的影响

水土流失造成河流含沙量增加,以致淤塞下游河流、湖泊、水库、渠道,不利于水资源的充分利用。

(1)输沙用水量是流域生态用水量的一部分,为了防止泥沙淤积、维持正常的河道形态,多沙河流河道必须保持一定的流量,而且这部分流量一般是洪水流量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是无益的甚至有害的;由于水土保持增加了河道内用水,水土流失会减少一个流域的可利用水资源量。

(2)由于泥沙与洪水高度相关,多沙河流上的水库,为了避免泥沙淤积,往往采取“蓄清排浑”的运行方式,用大量水资源排沙,不利于充分发挥水库的调节功能,缓解枯水期河流下游缺水的局面。

1.2水土保持减水对水资源安全的影响

水土保持具有显著的蓄水、保水作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河流径流量,造成全流域水资源总量的减少。观测资料显示:经过大规模水土保持后,黄土高原地区河流径流下降。但是水土保持减水量对全流域水资源总量影响是微弱的,而且水土保持还具有增水(河川基流)、节水(流域农业灌溉用水量)的作用。

(1)水土保持减水效益具有地域分异性和流域不整合性规律。

水土保持减水减沙效益的地域分异性既包括多沙河流“水沙异源”规律,又指不同气候类型区河流径流与水土保持关系不同。

因气候的地带分异规律,不同地区水分蒸发的限制因素不同,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常年存在着水分亏缺,土壤供水能力小于水分气化和水汽扩散能力,水土保持可以增加入渗、减少地表径流,但是入渗的水分首先要补给土壤水,随着土壤供水条件的改善,流域蒸发量就会提高,相应的径流量会减小。但是湿润地区就不同,湿润地区的地表水分蒸发量主要由水分气化和水汽扩散能力决定,与下垫面条件没有直接联系,水土保持因此也不会对河川径流量产生明显的影响。

(2)水土保持减水量相当大一部分是洪水量,基本是不可利用或难以利用的水量;水保措施拦蓄的洪水量相当一部分在非汛期释放,增加河川基流。

水土保持措施具有明显的涵养水源的作用,可以改善一个地区水资源的可利用性。水土保持虽然不能增加区域水资源数量,但可以控制坡面土壤侵蚀,增加降水入渗,消减洪峰,调节和涵养水源,有效改善一个地区的水资源质量。

(3)水土保持增加的下垫面蒸散发量,并不是无效损失而是具有巨大的生效益。

水土保持的蓄水保土作用,改善了土壤肥力,不仅有助于植被恢复和生态改善,而且提高山区的土地生产力,增加了大量的农林牧产品产量。如果不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产相同数量农产品就要消耗下游灌区大量水资源,所以水土保持在流域范围内起到了节水作用。

2 水土保持与水环境安全

2.1水土流失与非点源污染

非点源污染是指大气、地面或土壤中的污染物质在降雨淋溶和冲刷下随径流进入含水层、湖泊、河流、滨岸生态系统等引起的污染。非点源污染与水土流失有着密切的关系。

与点源污染相比,非点源污染由于其分布广泛,污水处理厂等传统的工程措施难以有效控制。除加强管理,减少非点源污染的来源外,非点源污染防治一般均与水土保持结合起来,主要有水土保持耕作措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植被缓冲带、缓冲湿地等。

水土保持耕作和工作措施一方面可以改良土壤,改善土壤的孔隙结构,增强土壤的离子交换吸附能力,从而提高土壤的蓄水保肥性能,减少降雨、灌溉产生的地表径流和深层渗漏以及因淋溶而流失的营养盐类和其他可溶性物质;另一方面可以改变产流产沙条件,减少土壤流失量和颗粒态的污染物的流失,从而达到控制非点源污染的目的。

植被缓冲带和缓冲湿地可以滤除径流中的土壤和污染物颗粒,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植被缓冲带包括缓冲林带和缓冲草带,植被缓冲带增加了地表粗糙度,从而降低了坡面流速,增加了坡面径流的入渗量,使径流中的泥沙与固体颗粒发生沉淀,削减了污染物,达到控制非点源污染的效果。缓冲湿地作为农田与水体的过渡带,通过土壤吸附、植物吸收、生物降解等一系列作用,减少进入水体的污染物的数量。缓冲植被带或缓冲湿地所固定的污染物一部分为植物吸收、固定,另一部分在土壤孔隙界面上发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土壤特别是周期性干湿交替的土壤中,氧化作用、矿化作用、腐殖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等都很活跃,对有机物、硝态氮、铵态氮等污染物的去除能力都很强。

2.2城市水土流失对水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和工矿业发展对水土流失与非点源污染有着明显的影响。城市化和工业化中的水土流失问题是水土保持科学关注的新的热点问题。

在城市、工矿企业、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大量的深挖坡、高填坡工程产生了大量的高边坡,提供了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另一方面在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固体废弃物,这些固体废物如果不能妥善的处置,将是水土流失新的物质来源。

城市化伴随着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大量的天然植被为屋顶、路面和其他不透水地面代替,这割断了大气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的天然联系,破坏了正常的水文循环与水文平衡。不透水地面的径流系数很高,降水很快转化为地表径流,造成城市水资源的大量流失,加重了城市汛期排涝的负担,增加了城市排水管网的规模与建设成本。如果城市的排水规模超出了下游排水河道与容泄区的排水能力,又会造成城市和下游地区的暴雨、洪水灾害。因地表水资源大量流失,城市地下水补给量减少,从而更易发生地下水超采,产生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裂缝等一系列地质灾害。

城市水土流失与非点源污染必须综合治理。首先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必须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保护,贯彻“3R”原则,即Reduce(减量化)、Reuse(再利用)、Recycle(循环利用),减少水土流失与非点源污染的物质来源。

其次要针对城市水土流失的特点与规律,采取适当的水土保持措施。

另外在城市里建设各种透水性地面(包括绿地)也可以使水资源就地入渗利用,也可以将小规模集水面上产生的径流引到渗井中,回灌地下水,而不使水资源流失。

3 结语

水土保持研究范文3

关键词:城市水土流失;城市水土保持;综述

中图分类号: S1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城市水土流失

城市水土流失是一种特殊的水土流失类型,造成城市水源污染、土地分割、土壤肥力降低,铁路、公路、输电及通讯线路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严重影响城市生态环境,制约着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可持续发展[1]。城市水土流失的成因复杂,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所造成,破坏了原本良好的地表植被和水系[2]。

(1) 城市水土流失的特点。城市水土流失多以开发建设、垃圾排放、采矿取土等人为干扰活动为主,具有形式多样,来势凶猛,突发性强,危严重,流失程度剧烈,涉及面广,治理难度大等特点[3]。

(2) 城市水土流失的危害。首先是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口急剧膨胀,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发建设项目增多,严重扰动了原地貌,破坏了原有地表植被和水系,取而代之的是不透水的硬化地面,导致城市土地的“石漠化”[4],从而极大地增加了地表径流及地面的热辐射,加剧了城市“热导效应”[5]。此外,开发建设活动产生大量的松散堆弃物,极易形成水土流失,降低了城市排水系统的行洪能力,进而影响到城市防洪安全。同时,水土流失严重阻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4]。

2. 城市水土保持

城市水土保持应理解为防治开发建设水土流失和生态景观破坏的管理和技术措施;城市化水土保持不是要使城市化过程逆转,而是要使城市化过程有序化,确保城市化过程中的各种基础设施能发挥其正常的功能[6]。

2.1 城市水土保持特点

城市水土保持是针对城市水土流失提出来的,以保护城市水土资源,改善和美化城市环境为目的的,相对于传统的水土保持有自己的特色[7]。

(1) 投入主体多元化,监督执法的地位和作用突出[8]。城市水土保持的投入主体是多元的,主要根据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基本原则,城市水土保持主要由造成水土流失的生产和开发建设单位依法承担。城市的生产和开发建设项目高度集中,且又分布在各行各业,情况十分复杂,加之目前建设单位的水土保持国策意识和履行水土保持法定义务的自觉性还普遍不高,所以水土保持监督执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就显得格外突出。也就是说,抓好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是搞好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关键。

(2) 内涵更丰富,措施更复杂,防治标准和要求更高。城市水土保持已成为城市自身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和外延都有了很大扩展,治理任务更加艰巨。在规划和安排水土保持措施时,不仅要充分考虑防治水土流失的根本要求,而且还要结合城市功能分区和生态建设发展规划,使其符合城市的绿化和美化要求。这就促使城市水土流失防治模式更趋多样化,对防治措施的复合要求更强,对防治标准也要求更高,其投资规模和力度都较农村水土保持显著加大[8]。

(3) 开放性、系统性、综合性高度协调和统一。城市水土保持的投入主体涉及各行各业,情况千差万别,水土流失防治的具体目标和任务各不相同,各个生产和开发建设单位采取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除满足自身的防治目标和要求外,还必须同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总体规划和要求相适应,不能闭门自治,即城市水土保持必须坚持开放性、系统性、综合性的高度协调和统一,这是城市水土保持的显著特点[8]。

2.2 城市水土保持内容

城市水土保持是水土保持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城市功能为目的的水土资源的保护、城市环境绿化和美化等方面,具体体现在城市水土保持的内容上。主要有:监督和防治城市开发建设活动(房地产开发、旅游开发、修建公路、旧城拆迁等)和开办矿山、企业造成的水土流失;城市规划区内退化劣地的生态修复和重建,包括闲置开发区的生态恢复治理、山体缺口(采石场、遗留边坡、废弃石场等)的复绿治理、原有侵蚀劣地的生态修复[8];城市开发建设中的建筑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10];市开发中有关水土资源保护的城市绿化美化;城市沿海(河、库)岸防护林,水源保护区的水源保护林建设、管理及山地生态风景林的保护;城市化开发地中的给排水问题和城市水系统建设中的淤积和污水达标排放问题[11]。

3. 国内外城市水土保持研究现状

3.1 国外城市水土保持研究现状

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和扩张的时间较早,为了应对和改善城市化带来的水土资源的破坏恶化问题,他们开展了大量相关的工作,采取了一系列关于城市水土保持知识教育、团队建设、法律保障、增加水分渗透、合理节水灌溉和河流恢复等方面的措施。对城市土壤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清楚地了解是城市水土保持的基础,Bartsch等人提出开展城市土壤信息系统研究的内容,包括确立目标、数据获取及相关工作[12]。城市水土流失的沉积物中每年含有的大量污染物如全磷、氮被带入河里,严重污染水生环境,威胁水生生物生存,造成巨大损失。为了控制这种面源侵蚀,Fennessey等人将沉积池作为一种普遍的措施被提了出来,尤其是施工面积大于333 m2时[13]。它是一种水体封闭结构,用于拦截饱含泥沙的径流,在径流进入未控制环境之前除去泥沙。沉积池最初用于采矿业,在主要溢洪道上安装过滤器或在乙烯管内装上打孔竖板,使之更好发挥拦阻泥沙作用,为了使沉积池适用于城市和建筑地域,对它进行了结构的改进,用稻草或麦杆贴垫做成下跌入口和多级出口的溢洪道。与此同时,对影响沉积池沉积作用的因素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包括沉积池的长宽比-深度-表面积-入口长度坡度,径流的浓度-颗粒大小组成比例,滞留时间-水温-风力等外部因素。城市土地管理具有目标多样性、景观呈现自然性以及经常性、快速变化的特点。Young等人提出利用GIS联合结果得分值和居住地价值系数,可以建立预报城市居住地土地管理结果模型,提供一个短期内广阔、多变化区域的生态上相关及空间上完整的评价,使得土地管理决定对景观内涵的影响可快速呈现,以便及时采取补救或减轻措施[14]。通过对城市区域不稳定斜坡地带进行系统制图,结合GIS自动制图方法和自然评估方法,实现对不稳定区域斜坡的有效监测[15]。在美国,联邦、州和地方环境项目中就侵蚀和沉积控制问题通过了多项立法,要求进行土地清除必须制定侵蚀及沉积控制计划[16]。1972年,美国联邦政府颁布了发展侵蚀和沉积控制计划的《联邦水污染控制决议》(FWPCA)修正案,要求各个州发展包含侵蚀控制实践的区域计划,并在其中详述如何控制非点源污染问题。1987年7月,所有州都颁布了侵蚀和沉积控制法令,交由警察管辖。地方政府侵蚀和沉积控制法规或法令为独立法令或应州立法要求而颁布,其对土地清除程序、侵蚀控制计划的规范和指导方针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城市绿地灌溉用水每年都消耗了大量水源,Barton提出了进行城市水资源管理即如何合理利用并减少灌溉用水的有效途径[17]。首先组建一个由水源管理和技术咨询人员组成的工作小组,其次是对有关管理领导和进行日常灌溉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根据存在的问题,整理编发“城市水源使用者灌溉水管理手册”向管理领导阐明城市绿地水源保护范围,及改善这些地方水源管理及其原因,提供判断管理优、劣的比较基础;也为工作人员评价现行状况并为特定地点制定管理改善计划提供技术指导。同时还编写了土壤灌溉指导,利用土壤调查数据为使用者提供本地区各种土壤名称、质地、持水能力和吸水率,使用者可以据此决定设计所要使用的土壤及质地。

3.2 国内城市水土保持研究现状

我国城市水土保持实践早于城市水土保持的理论研究,大连在1985年便开始了城市水土保持实践,但是理论研究据资料显示始于1997年之后。到90年代中期,人们才开始对城市水土流失进行系统的研究,城市水土流失的危害引起了水利部的高度重视。1995年8月,水利部在深圳市召开了全国沿海城市水土保持座谈会,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城市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问题。此后,全国各个城市陆续开展了与此相关的工作,在城市水土保持的管理模式、功能和目标等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防治城市水土流失的措施,但尚停留在较粗放的层次上,缺乏科学先进的技术支持及手段方法。1997年9月,水利部根据地域分布、特点和工作基础等因素,选定大连、青岛等10个城市,开展全国城市水土保持试点工作,积累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经验,进一步加强城市水土保持预防治理监督和研究,引领全国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向纵深发展[18]。

4. 城市水土保持对策

在城市中已发生水土流失的地方,应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的制定规划,落实治理经费、措施等,尽快恢复地表植被以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19]。同时,还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水土流失预防的监督力度[9]。在尚未发生水土流失的地方,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努力做好水土保持预防工作,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具体对策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4,7,20]:

(1) 大力宣传水保政策,增强水保意识。应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向社会各界宣传水土保持法、水土保持相关知识和城市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强化全民以及各级行政部门的水土保持基本国策意识、水土流失是头号环境问题意识、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主体的意识和依法行政的意识,提高人们对城市水土流失防治紧迫性的认识。同时宣传城市水土流失对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制约作用,以及对改善投资环境的抑制作用,引起各级领导的警觉和重视,从而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2) 加强城市水保科学研究工作,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要有效地实施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根本是要建立一支高学历、高水平、高素质的城市水土保持管理队伍,同时也要加强对城市水土保持的研究工作,从而科学有效地对城市水土流失进行治理,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以及市民的生活环境。

(3) 因地制宜,应用和推广水土保持新技术。治理城市水土流失应将工程、生态等学科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需将治理和管理相结合,实行综合治理。在治理过程中,依据不同情况可采取拦渣、护坡、泥石流防治、绿化等工程措施,同时,大力推广应用水土保持新技术,建立起城市水土流失监测网络。

(4) 健全相关法规,预防监督城市水土流失。应积极完善有关城市水土保持的相关法规,从而加强对城市水土流失的防治监督,使在监督过程中有法可依,有效地预防城市的水土流失,并建立其完善的城市水土保持法规体系和监督体系。

5. 结语

当前,我国的城市化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城市居民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广泛宣传城市水土保持,积极完善相关法制,加强监督管理的同时,应广泛借鉴和坚持国外的先进的城市水土保持经验以及过去我国在农村水土保持中取得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经验,总结推广近几年来试点探索的城市水土保持的经验和教训,积极推进城市水土保持的知识、理念、技术和管理机制的创新,从而使我国的城市水土流失得到有效地治理,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参考文献

[1] 张璐, 王秀茹. 城市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J]. 水土保持研究, 2004, 11(3): 188~190.

[2] 王锐亮, 何炳辉, 落雷. 城市水土保持规划与城市可持续发展[J].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06(1): 31~32.

[3] 王金建. 关于城市水土保持的思考[J]. 山东水利, 2002(3): 28.

水土保持研究范文4

关键词:水土保持 规划研究

1 我国水土保持的现状

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水土保持应该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在水利方面,我国存在着水多、水少、水污、水浊的四大问题。其中水浊既独自为害水体,又增加其他“三水”对河流的不利影响,处于关键地位。水土流失破坏土壤结构,降低植被质量,影响流域对径流的调蓄能力,增加水多水少的矛盾。泥沙增多既降低河流质量,影响水生物活动,又作为污染物的载体,提高污染的浓度与防治的难度。从辩证的观点来看,似不应就问题论问题,而应当追根溯源,将水土保持作为水利的中心环节与战略措施,提高其在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

水土保持面广量大,情况复杂,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用问题,既是自然科学,也是社会科学,既注重于经济发展,更关注生态环境,既要有辩论思维,又要考虑政策法规。从人与自然以及物与物之间的和谐共处,才是水土保持的最高理想。当然,这既是很高的要求,也是很艰巨的任务,既限于科技水平,也限于政经条件。但是只要我们努力研究,积极争取,总有一天能够达到或部分达到这一艰巨而伟大的战略目标。

2 土壤侵蚀量与输移比防治的方向与对策

流域面上的土壤侵蚀量与进入河道的输沙量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彼此密切相关。根本原因就是土壤侵蚀量没有显著减少。一般总是从源头开始,正本清源,将侵蚀、输移、沉积贯穿为一个整体,以观其全貌的拦截与滞蓄,然后进入干流。干流输沙量与流域侵蚀量的比值称为输移比。有些专家从土壤植被、地形地貌、流域面积、时空差异等多方面对输移比作了理论分析;有些专家根据众多考虑与测试成果分析了水沙从源头至主干流一系列变化及相应的匡算。防治:一是防蚀,二是拦泥。拦泥作用显著,成效快,有利于防疗急性病症,狭义的水土保持,顾名思义是减蚀,一般包括农业措施、林草措施和以梯田为主的坡地工程措施。这些措施直接作用是减少水土流失,发展社会经济,改善生态环境,间接作用是减少进入河下游的泥沙,减少河道的淤积抬高和洪水威胁,利在当地,惠及全河,既具有拦泥坝库对下游的有利作用,又没有拦泥坝库对当地人文社经的某些不利影响。

3 水土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水土保持与水土利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同为国民经济服务。保护为了利用,利用必须保护,两者相辅相成,总体效益更为完善,是科学发展观,人地合一保证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水土保持的内容与要求已为大家所熟知。中小型的水土利用复杂多样:一是建设基本农田,发展农业生产;二是植树种草培育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环境;三是营造水窖、坑圹、涝地,就地调蓄雨水,提高当地抗旱防旱能力;四是引洪漫地,放淤改土,引水垦荒既增加耕地数量,也提高土壤质量;五是开发小型水电,直接缓解能源匮乏,间接维护林木发展;六是大中型灌区的浑水灌溉、中小水库的吸泥排沙,充分利用水沙资源,增肥保墒。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

坡改梯与淤地坝是水土保持工作中两项主要工作措施,目的是调整坡地与沟道的坡度,以就地入渗和就近入渗方式达到减轻水土流失的作用。淤地坝在一定程度上兼有小型拦泥库的作用,长期效果可能降低,梯田可以持续利用,两者时空搭配,相辅相成,共同对黄河中上游的减泥增产发挥重要作用。大部分水土利用的成就,是广大群众的自发性成果,不够理想。有时拿泥沙填死库容,难以发挥肥力作用;有时削坡填沟,劈山筑路,破坏表土;有时管理不当,良田沃土遭受沙埋沙压,变利为害令人遗憾。提高水土流失方面的水土利用在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4 水土保持的效益与评价

水土保持是一项面广量大、复杂的系统工作,要全面测试分析评估其效益,确实不易。一般将水保效益分为经济、社会、生态三部分,对水少沙多的北方河流还增加一项拦泥效益。不同水保措施,不同地形地质条件下的单项效益,以便为水保评价提供依据;从土壤流失至进入干流之间各河段的水沙变化及其对周边的经济、社会、生态和人文的影响,以便了解输移过程,可能产生的负效益或不利影响,如对大小水库、坑塘、涝池的运用寿命,对河岸的冲刷破坏,对农作物沙压减产等。效益计算:采用有无措施或增减措施后在时空方面的对比。为实现科学管理和国家决策要求,必须客观地、定量地认识和评价水土保持的全面和单项问题,揭示水土保持的基本情况与动态变化、水土保持的成效与进展,水土保持的潜力与展望。总效益是各项效益的融合,研究分类效益及其间的相互关系应是主要内容。生态环境既是总效益的一部分,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分析研究与不同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社会经济效益,具有现实意义。经济既是各类措施的物质基础,也是国民经济发展和构建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

5 结论与建议

水土保持研究范文5

关键词:水土保持 规划研究

        1 我国水土保持的现状

        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水土保持应该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在水利方面,我国存在着水多、水少、水污、水浊的四大问题。其中水浊既独自为害水体,又增加其他“三水”对河流的不利影响,处于关键地位。水土流失破坏土壤结构,降低植被质量,影响流域对径流的调蓄能力,增加水多水少的矛盾。泥沙增多既降低河流质量,影响水生物活动,又作为污染物的载体,提高污染的浓度与防治的难度。从辩证的观点来看,似不应就问题论问题,而应当追根溯源,将水土保持作为水利的中心环节与战略措施,提高其在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

        水土保持面广量大,情况复杂,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用问题,既是自然科学,也是社会科学,既注重于经济发展,更关注生态环境,既要有辩论思维,又要考虑政策法规。从人与自然以及物与物之间的和谐共处,才是水土保持的最高理想。当然,这既是很高的要求,也是很艰巨的任务,既限于科技水平,也限于政经条件。但是只要我们努力研究,积极争取,总有一天能够达到或部分达到这一艰巨而伟大的战略目标。

        2 土壤侵蚀量与输移比防治的方向与对策

        流域面上的土壤侵蚀量与进入河道的输沙量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彼此密切相关。根本原因就是土壤侵蚀量没有显著减少。一般总是从源头开始,正本清源,将侵蚀、输移、沉积贯穿为一个整体,以观其全貌的拦截与滞蓄,然后进入干流。干流输沙量与流域侵蚀量的比值称为输移比。有些专家从土壤植被、地形地貌、流域面积、时空差异等多方面对输移比作了理论分析;有些专家根据众多考虑与测试成果分析了水沙从源头至主干流一系列变化及相应的匡算。防治:一是防蚀,二是拦泥。拦泥作用显著,成效快,有利于防疗急性病症,狭义的水土保持,顾名思义是减蚀,一般包括农业措施、林草措施和以梯田为主的坡地工程措施。这些措施直接作用是减少水土流失,发展社会经济,改善生态环境,间接作用是减少进入河下游的泥沙,减少河道的淤积抬高和洪水威胁,利在当地,惠及全河,既具有拦泥坝库对下游的有利作用,又没有拦泥坝库对当地人文社经的某些不利影响。

        3 水土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水土保持与水土利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同为国民经济服务。保护为了利用,利用必须保护,两者相辅相成,总体效益更为完善,是科学发展观,人地合一保证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水土保持的内容与要求已为大家所熟知。中小型的水土利用复杂多样:一是建设基本农田,发展农业生产;二是植树种草培育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环境;三是营造水窖、坑圹、涝地,就地调蓄雨水,提高当地抗旱防旱能力;四是引洪漫地,放淤改土,引水垦荒既增加耕地数量,也提高土壤质量;五是开发小型水电,直接缓解能源匮乏,间接维护林木发展;六是大中型灌区的浑水灌溉、中小水库的吸泥排沙,充分利用水沙资源,增肥保墒。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

 坡改梯与淤地坝是水土保持工作中两项主要工作措施,目的是调整坡地与沟道的坡度,以就地入渗和就近入渗方式达到减轻水土流失的作用。淤地坝在一定程度上兼有小型拦泥库的作用,长期效果可能降低,梯田可以持续利用,两者时空搭配,相辅相成,共同对黄河中上游的减泥增产发挥重要作用。大部分水土利用的成就,是广大群众的自发性成果,不够理想。有时拿泥沙填死库容,难以发挥肥力作用;有时削坡填沟,劈山筑路,破坏表土;有时管理不当,良田沃土遭受沙埋沙压,变利为害令人遗憾。提高水土流失方面的水土利用在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4 水土保持的效益与评价

        水土保持是一项面广量大、复杂的系统工作,要全面测试分析评估其效益,确实不易。一般将水保效益分为经济、社会、生态三部分,对水少沙多的北方河流还增加一项拦泥效益。不同水保措施,不同地形地质条件下的单项效益,以便为水保评价提供依据;从土壤流失至进入干流之间各河段的水沙变化及其对周边的经济、社会、生态和人文的影响,以便了解输移过程,可能产生的负效益或不利影响,如对大小水库、坑塘、涝池的运用寿命,对河岸的冲刷破坏,对农作物沙压减产等。效益计算:采用有无措施或增减措施后在时空方面的对比。为实现科学管理和国家决策要求,必须客观地、定量地认识和评价水土保持的全面和单项问题,揭示水土保持的基本情况与动态变化、水土保持的成效与进展,水土保持的潜力与展望。总效益是各项效益的融合,研究分类效益及其间的相互关系应是主要内容。生态环境既是总效益的一部分,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分析研究与不同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社会经济效益,具有现实意义。经济既是各类措施的物质基础,也是国民经济发展和构建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

        5 结论与建议

水土保持研究范文6

【关键词】:水土保持;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 S15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工程概况

温泉•泰鹤城项目位于昭通市昭阳区南温泉片区,项目区内原始地类主要为农作物种植区、果园和小部分厂房,原生植被较少。场地已于2011年8月由政府统一进行规划场平,项目区现状地表为经过场平的地表。项目建设内容分为建构筑物建设工程、道路广场建设工程、景观绿化建设工程及小区内部的给排水、供电等配套设施。本项目场地平整土石方量为2.11万m3(土石方2.10万m3,建筑垃圾0.01万m3),产生的土石方全部用于回填,无弃渣产生。建设过程中土石方开挖总量为3.98万m3(地下建筑建设产生土石方3.58万m3,14#、15#住宅楼基础开挖产生土石方0.31万m3,道路停车场区基础处理产生土石方0.09万m3),回填利用量3.98万m3(建构筑物区基槽回填0.89万m3,道路停车场区路基回填0.78万m3,景观绿化区平整回填2.31万m3),项目建设完毕后无弃渣产生。

2、影响水土保持工程质量的因素分析

根据作者多年的实践经验及本工程的实际情况,认为影响水土保持工程质量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人员素质:人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也是工程项目建设的决策者、管理者,人员的素质,都将直接和间接地对规划、决策、勘察、设计和施工的质量产生影响。因此,水土保持建设行业实行经营资质管理和各类专业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是保证人员素质的重要管理措施。第二,工程材料:工程材料选用是否合理、产品是否合格、材质是否经过检验、保管使用是否得当等等,都将直接影响建设工程的结构刚度和强度,影响工程外表及观感,影响工程的使用功能,影响工程的使用的耐久性。第三,机械设备:机械设备可分为两类:一是指组成工程实体及配套的工艺设备和各类机具,它们构成了建设设备安装工程或工业设备安装工程,形成完整的使用功能。二是指施工过程中使用的各类机具设备,简称施工机具设备,它们是施工生产的手段。机具设备对工程质量也有重要的影响。工程用机具设备其产品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工程使用功能质量。施工机具设备的类型是否符合工程施工特点,性能是否先进稳定,*作是否方便安全等,都将会影响工程项目的质量。

3、提高水土保持工程质量的措施分析

根据作者多年的实践经验及对该项目的分析,提高该项目水土保持工程质量的措施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严格落实质量目标责任制。质量目标责任的建立,确保组织各层次上建立目标,并加以考核、实施监督;是土建施工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真正把总目标分解到各分部分项工程。再落实到具体的施工部位、施工班组,并且具有操作性,做到检查及时、反馈有效。①根据质量总目标,依据验收规范或标准,经过目标分解、细化,确定预留预埋阶段质量分目标为优良。②依据优良等级标准编制队级技术交底书,在交底书中,按照高要求的标准编写具体的技术要求和验收标准,原则上把验收标准中的误差范围划分为正负各三档共六档,一般情况下取三至五档,实行五级检查制度,检查记录中须签明检查时间一一具体到分钟。③加强中问过程的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立即解决;出现通病,从技术交底着手,分析影响质最的因素;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④检查结果与经济直接挂钩,主要分为队检、项目部检和监理检等三类,提出项目部检和监理检的通过率为100%,“监理检”不通过-项目部、队级、班组各责任人均给予罚款,“项目部”不通过一队级、班组各责任人均给予罚款,队检不通过-班组各责任人均给予罚款。⑤实行末位检查人责任制,最后签字人负主要责任。第二,工序的质量控制。工序质量由工序活动条件质量与工序活动效果质量组成,对工序质量控制也就是对工序活动条件质量和工序活动效果质量进行必要的控制,以达到对整个工程质量进行控制的目的。采用的主要措施有:施工工艺和操作规程,是进行施工操作的依据和法规,是确保工序质量的前提,任何人都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反;工序活动条件包括的内容较多,主要是指影响质量的五大因素:即施工操作者、材料、施工机械设备、施工方法和施工环境等,只要将这些因素切实有效地控制起来,使它们处于被控制状态,确保工序投入品的质量,避免系统性因素变异发生,就能保证每道工序质量正常、稳定;工序活动效果是评价工序质量是否符合标准的尺度,为此必须加强质量检验工作,对质量状况进行综合统计与分析,及时掌握质量动态,一旦发现质量问题,随即研究处理,自始至终使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满足规范和标准的要求;控制点是指为了保证工序质量而需要进行控制的重点、或关键部位、或薄弱环节,以便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进行强化管理,使工序处于良好的控制状态。第三,原材料质量控制,目前,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各种材料销售名目繁多,对采购人员极易产生误导,所以要严把材料关,采购人员要及时掌握市场信息,优选供货厂家,随时掌握材料的质量、价格、厂方的供货情况,选择有国家认证的生产许可企业,有一定的技术检验、资金雄厚、社会信誉度高的生产厂家,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设备必须有出厂质量合格证书、出厂检(试)验报告及复试报告,并注明使用工程项目名称、规格、数量、进场日期、经办签名及原件存放点,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前必须按现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抽取试样,交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试验机构进行复试,复试结果合格方可使用。第四,强化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施工现场是建设产品最终产生的场所,施工现场管理是一个完整有序的系统。在这里,质量管理是核心,是第一要满足的标,进度和成本这两个目标应为建筑工程的质量服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建筑工程施工的机械化程度将越来越高对施工现场人员、材料和施工机具进行合理的分配,使他们达到一种平衡,一起促进工程的施工按照施工组织设计有序的进行。第五,积极发挥工程施工监理的作用。施工监理十分重要,它是监督工程质量、确保工程进度、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环节。监理工程师在施工阶段关系到是否要设计变更和工程变更的决定时,他们往往能根据自身的技术优势做出合理正确的选择,这一点许多建设方代表因其经验、阅历及技术受各方面的条件制约而无法做到。再者,在施工过程中,甲、乙两方因各自的立场、观点不同,有时会出现一些影响施工正常进行的情况,监理单位作为公正的第三方,在施工过程中协调双方关系,确保工程施工正常进行。

4、结尾

以上内容首先对该项目水土保持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介绍,并在此基础上针对该项目实际情况提出了水土保持工程质量控制策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是作者深知,项目建设的水土保持必须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解决水土流失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开发建设项目新增水土流失研究》阙明华等,黄河水利出版社

水土保持研究范文7

【关键词】水土保持 可持续发展 水利 研究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水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实现既不使得资源快速消耗,又不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水利可持续发展工作相对比较复杂,涉及的方面也相对较多,我们只有采用正确的方法,才能保证水利可持续发展工作的顺利进行,才能使得水利资源能更好的为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做出贡献。水土的保持就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2.水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水利是一种和国民经济息息相关的基础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只有水利能够正常的发展,才能为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相关的保障。然而目前我国水资源利用这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使得水资源的优势和作用没有充分得到发挥。目前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的人口数量相对较多,这就使得我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偏低,我国的水资源供给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相关需要。另外,我国节约用水方面的工作存在着问题,存在着许多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其次,我国自然灾害相对比较严重,每年都会出现一些相应的洪涝灾害,再加上黑龙江地区一些城市的防洪水利工程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给我们带来非常大的损失。另外,如果我们不能及时的对这种情况进行处理,那么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灾害给我们带来的损失将会更加严重;再次,许多耕地的水资源利用率偏低,这使得许多水资源不能够被充分利用;最后,黑龙江地区许多水利工程的质量相对比较落后,一些设计标准并未满足当前社会形势下的相关需求,这就使得很多工程不能很好的起到作用,效率严重下降。这些问题对水利工程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进而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要使得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才能使得水利工程能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3.水土流失给水利带来的不良影响

3.1地表径流增加,加剧洪水泛滥

水土的流失会导致枯水季节水量减少,在洪水季节却会使得水量增加。水土的流失会使得植被出现破坏,这样就使得出现暴雨是,水土的坡面的拦截能力下降,同时又由于土壤的涵水能力相对不足,这就使得水不能很快的下渗。这样一来,就大大的加大了发生洪水的概率,使得下游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威胁。

3.2对河库产生影响,使得水利工程的效益下降

由于水面的土壤相对比较,这就使得泥沙非常容易流进塘库,这样一来,河库的抗洪能力就会出现下降,这就使得水库的使用寿命降低,从而使得出现灾害的概率也增加了;另外,泥沙的堆积还会使得河床上升,这对抗洪能力的影响非常大,严重影响了水利工程的效益,影响水库的宣泄能力,从而使得水位大幅上升。

3.3有效蓄水量降低,发生旱涝灾害的概率增加

水土流失对蓄水量也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在枯水季节的水量就会减少,从而导致河道断流。这样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会使得土壤的蓄水能力下降。土壤具有很强的蓄水功能,如果土壤得到流失,这样就使得蓄水的空间减少,这样就容易引起旱灾。其次,土壤的流失也容易造成泥沙的堆积,这就使得河道、湖泊等蓄水空间降低。

3.4水环境质量下降,引发面源污染

由于水土的流失,这样就容易使得表层的土壤进入水体。表层的土壤中含有许多残留物质,这样一来不仅水体变的浑浊,还使得水体中含有了部分有害物质。水土流失的越严重就会导致水体的质量越差,水体受到的污染也更加严重。

另外,土壤的流失还会使得地质结构受到很大影响,这就增加了许多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地质灾害将会给我们带来非常大的经济损失。

4.水土保持在水利中的重要作用

面对当前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现象,我们必须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才能有效减少水土的流失。水土能很好的得到保持能使得水土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发挥出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4.1洪涝灾害发生的概率降低

水土保持能够很好的保持土壤的蓄水能力,这样一来当水量偏多时,就能一部分渗入土壤。这样一来,在汛期可以削减洪峰,这就使得抗洪能力增加;在枯水季节,土壤中的蓄水还可以对径流进行补充,这就使得年际径流的变化量降低。

4.2增加水利工程的使用效益

水土保持工作可以使得水利工程的效益增加。水土的保持工作中的一些基础设施可以有效的拦截泥沙,这样一来泥沙就不容易在水库、湖泊、河道中淤积。这就使得水库的效益更能充分的发挥,从而增加水库的使用寿命。

4.3水土保持提高水环境质量

水土保持使得水土的流失减少,这就使得水体避免受到表层土壤的影响,这样水土中有害物质和泥沙等就会减少,从而使得水体的质量增加。

5.结语

水利资源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水利的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水土保持是水利资源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工作,我们采用科学有效的措施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从而有效的降低水土流失,使得水利资源充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隆丽.谈水土保持与水利可持续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9).

[2]张欢乐.水土保持与水利可持续发展[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8(2).

水土保持研究范文8

关键词:铁路建设;水土保持;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U2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2

一、铁路建设水土保持问题特征

铁路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由于沿线工程量大,改变了原地貌的自然状态,使得水土流失频发,加剧了环境恶化的速度。要想避免水土流失灾害的发生,可以通过监测及时掌握建设生产过程中的水土流失情况,利用政府监督和工程监理及时加以控制,使水土流失降低到最小程度。从保护水土资源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出发,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提高水土流失防治的成效

针对铁路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严重现象,我国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处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规定》等,通过相关法律条文的约束,使得铁路沿线建设工程水土保持情况日趋良好,但沿线水土保持工作才刚刚起步,技术手段与防御措施不达标,宣传工作尚不到位,铁路施工人员和原住民环保意识,法律意识淡薄,仍然对铁路建设沿线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水土流失情况极为恶劣。

对于铁路开发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来说,铁路工程中水土保持方案的制定尚无规范性模式,因此方案的质量高低与研究人员的业务水平,素质能力有着极大关系,也需要在此方面采取相应措施来加强水土保持方案的整体质量。

二、铁路建设水土保持问题难点

(一)工程规模大提高管理难度。铁路工程的沿线环境多为山地、丘陵,施工中产生废弃物、土石数量巨大,在工程进行时计算废弃物数量较为困难,再加之环境不便,难以做到挖方与填方的平衡。废弃土、石堆倒入沿路的河中或者沟中,如果任由洪水冲刷,导致淤积下游会严重危害下游居民的人身安全,将给沿路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给沿线群众生、生活带来极大不便。除此之外,路基开挖和隧道建设过程中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挖方产生大量的废弃土没有得到及时合理的处置,破坏了路基开挖面周边的植被,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二)附属工程未进行防护。铁路工程建设的附属工程临时用地主要包括施工便道和其他附属设施。临时用地改变了原来的地形、地貌,破坏了原有植被。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忽视或者不重视生态保护与建设,或者未按设计施工,乱弃乱倒,增大施工扰动面,往往会引发新的水土流失问题,严重的环境破坏。临时用地造成的水土流失尤以施工便道为甚,施工中便道等临时用地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路面没有防冲措施,修筑施工便道产生的废弃土石随意排放,没有采取任何水土保持防护措施,影响工程建设。

(三)铁路施工单位水保意识淡薄。在铁路建设过程中,施工单位往往只照顾经济利益,其水土保持方案滞后,在铁路施工中违规弃土。由于施工单位和铁路业主单位水土保持意识差,动工初期没有对弃土场地进行认真选址,沿线违规弃土较为严重,对周遭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损害,极易引发水土流失灾害。

(四)协调沿线群众。铁路贯穿的农村,水土保持方案在设计起初规划不到位,没有考虑到工程建成后的相关事宜,不能做到统一的规划管理。在村镇中缺乏相应的水土保持管理制度,没有相关部门处理此事。政府对水土保持投入不够,资金更多用于其他方面,缺失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经济补贴,使现有的水土保持计划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五)施工管理问题。由于铁路经过区域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等差异性明显,这对项目建设中的交通、施工、生活和物质供应等影响较大。并且项目建设线路较长、施工点分散,如果施工组织管理不到位,就会导致工程质量、进度等方面的诸多问题产生,影响工程的顺利完成和预期建设目标的实现。

(六)自然灾害影响。铁路工程沿线有时会分布着不良地质,这些地段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水保工程防护措施,在保证铁路安全施工的同时使其隐患减少至最小。另外在开挖土石方及采集砂石料时,由于改变了原有的地形地貌,使得地表土石结构平衡遭到破坏。除此之外,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表植被尚未完全恢复,使得施工区内地表,轻质渣土在风力作用下易产生剥蚀而漂移,要避免此类情况形成风力侵蚀。

三、铁路建设水土保持解决措施

(一)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铁路沿线各级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大水土保持法、环境保护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沿线群众、施工队伍的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意识。利用宣传车,永久性宣传标语,电视,广播,标语等各种不同形式宣传环境保护法,刊登环境保护内容,通过各种法制宣传教育,为搞好水土保持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建立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设立多级水土保持监测机构,并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定期水土保持监测公告,为水土保持决策和水土保持科研服务,为预防监督和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三)改善铁路沿线农村环保观念。目前我国农村水土保持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治理深度不够,农户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不高。要加大水保投入,必须多方筹措资金,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尽可能地增加投入。在尊重当地群众意愿的基础上,以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为平台,推动新农村的生产发展。

(四)封山育林治理。是指对具备封育条件的采伐地、灌木丛林、荒山地、疏林地等,采取相应的限制封禁和育林技术,让地表植被得到尽快恢复的一种措施。封育治理有投资少、适应条件宽、治理效率高的优势。实施后效果明显,被破坏的地表植物恢复良好。在封育措施上,制止破坏环境的行为。政府出面着力解决人们的生产生活问题,推广电能源,气能源,加强环境保护力度。

(五)统筹规划沿线工程。因铁路建设开发而引起改建以及复建过程中,水土保持措施必须与铁路建设同步进行。废弃物应就近堆放在指定的低洼地带,并修建拦沙坝拦蓄废弃物,场地应相对集中,不得在有不稳定边坡或滑坡前缘取土采石。工程竣工后结合措施尽量全面绿化。

(六)各单位密切合作。开发建设单位积极与水保部门联系,密切配合水保部门工作,加强对水土流失的监测以及水土保持设施的施工进度管理。铁路建设过程中的水土保持问题是众多专业,各个部门相互融洽,相互配合的一种综合性工程,铁路沿线施工更是如此,在施工时要尽可能考虑施工后期各种环境所要面临的问题,提前做好防范措施以及应对工作。

四、结束语

笔者对铁路建设过程中水土保持问题进行总结,归纳了保持水土环境的方法,技术路线,以及相关措施。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对造成水土破坏的原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对铁路工程建设中的土壤侵蚀系统进行了全面的讨论,分析了现行水保措施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为我国铁路建设过程中的水土保持技术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水土保持研究范文9

关键词: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1实施分区防治战略, 增强水土流失治理的针对性

在水土流失防治上, 必须根据各地特点, 因地制宜, 因害设防, 突出重点, 有针对性的进行防治, 以取得好的治理效果。要确保水土保持发展战略顺利实施, 必须把水土保持提高到基本国策的高度来认识, 切实加强领导, 部门密切配合,加大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力度, 强化全民的水保意识和法制观念, 形成一个“水保为社会, 社会办水保”的浓厚氛围才能奏效。

2 正确处理几个关系, 主动顺应形势转变

通过政府组织, 舆论导向, 教育介入等各种有效形式, 从基本国策的战略高度, 广泛深入地宣传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主体地位, 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国策意识, 把思想统一到水利部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所做的一系列战略部署上来, 正确处理几个关系。

2.1 正确处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新农村的关系要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实现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要性, 良好的建设环境对农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要实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 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必须科学的规范人类的经济活动, 打破传统的经济活动方式, 转变封闭思想, 坚决遏制边建设边破坏的现象。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互为条件, 缺一不可, 必须把发展农村经济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统一规划, 同步实施, 二者不可偏废, 否则, 后果不堪设想。

2.2􀀁正确处理农村税费改革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关系

农村税费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改革、发展与稳定大局出发而提出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一项重大举措。农村税费改革后,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虽然在某个方面, 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受到影响, 但不意味着国家不重视这项工作, 而是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探索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的新思路。在组织形式和投入方式上充分发挥农民的主动性, 逐步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步入循序渐进的良性发展轨道, 并成为群众性的社会工程。

2.3􀀁正确处理群众生产投入与增加农民负担的关系

搞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保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是实现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的根本性措施。生产投入是增加农民负担, 还是合理付出? 以该县坡耕地治理的投入与产出为例, 坡改梯每公顷投工150 个工日, 治理一公顷坡耕地投入0.30万元左右, 而一公顷坡耕地改造成坡式梯田后, 每年可直接增加效益750-1000元, 成本回收年限3-4a, 其效益是农业产业无可比拟的。可见,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并不是增加农民负担, 而是改善自身生产条件的一项正常付出, 也是农民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一种经营性投入。使他们在获得经济效益后, 增强投劳投资的自觉性。千万不能一提减轻农民负担, 就把搞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当做增加农民负担, 自己束缚自己的手脚, 什么都不敢搞。反之, 如果不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不改善生产条件, 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就无法实现, 到头来, 吃亏的还是老百姓。为此, 必须正确对待中央的减负政策和税费改革。正确处理减轻农民负担与生产投入的关系, 增加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合理投入, 为经济社会发展作保障。

2.4􀀁 正确处理治理分散与整体推进的关系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农村“两工”取消后, 采取大会战攻坚的建设方式, 将逐步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而依靠一家一户的零星投劳, 又难以满足大规模农建的需要。因为分散投劳, 不能整体推进, 也形不成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规模效益。但应清醒看到今后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要由村民集体讨论决定, 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农民的自觉组织, 这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了新的舞台, 进而结束了责任制不明确, 质量标准低, 反复建设, 重复建设等现象的发生。新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投入机制鼓励集体和农民自愿投入, 使有限的水保工程建设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随着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变化, 为水保工程建设成果使用权流转创造了条件, 给实行规模建设和经营带来了机遇, 会出现更多的投入建设大户和全社会参与。工作中, 必须先易后难, 由点到面, 有步骤分期进行, 逐步配套完善, 进而谋求整体推进。

3􀀁 完善政策, 拓宽投入渠道

􀀁 争取国家加大投入力度。取消“两工”, 农村税费改革后,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的发展将更加艰难, 作为一项公益事业, 面对当前山区当地经济落后, 财政普遍非常困难的事实, 要在做好前期工作的前提下, 积极争取国家全面加大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投入力度, 以国家大项目的龙头带动作用促进更大面积的加快治理。积极拓宽投入渠道, 加大筹资融资力度。明确投入主体, 逐步形成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 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集资建设水土保持工程的新格局。制定和完善多种形式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相关政策, 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 使风险与利益相统一。加强资金管理。逐步建立县、乡水利建设专项资金; 严格管理专款专用, 建立报帐制。对水保工程建设占地, 按照民主商定的调地方案用机动地或一定资金予以补偿。

4􀀁 创新建管机制, 推广专业化、机械化施工

要建立一套由政府扶持、市场推动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新机制, 以政府为主导, 人民群众为主体、民办公助、滚动发展。县乡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利益驱动, 逐步形成集体建设、大户和专业人员建设及农民个体建设, 多种形式并存的新格局。积极扶持户包建设, 在股份合作、联户经营、集体建设、到户经营的基础上, 在大户建设上搞突破。建设大户一般都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科技进步为龙头, 进行规模建设和经营。以土地、资金、技术、信息、劳力资源的优化组合为手段, 以取得最佳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推行专业队建设。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专业队以独立的法人资格、通过投标竞标方式承包工程项目, 整个运作程序都有严格的制约机制, 可有效的保证建设质量和建设效果。因地制宜地成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股份合作组织、农民互助组织和水利建设协会。将建设大户、企事业单位、集体组织吸引到股份合作组织和水保建设协会中来,不断提高水保建设和管理水平。水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做好基础工作, 一方面要建立技术体系, 推广应用科技新成果, 实行科技承包。另一方面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吸取群众的智慧, 把群众的经验加以总结、推广, 依靠广大群众的力量搞好水保建设。尽一切可能利用新机制, 采取专业化、机械化施工, 不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而且初步解决了水保建设投工难的问题, 可谓一举两得。

5􀀁将科学技术与专业科技力量直接切入生态环境建设, 充分发挥支撑作用

按照国际项目管理经验, 专业研究机构应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参加区域或大型生态环境建设项目, 从规划、实施、直到评估验收的全程工作。为有效发挥科技的作用, 在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项目中增设科技专项是十分必要的。建议以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决策或主管部门为中心组织和部署科技工作, 根据实际需求将生态环境建设与科技纳入一体, 形成直接为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科技体系, 把国家的需求与教学、科研单位的生存和发展用责权利联系起来, 既可以保障规划及实施的科学性, 又可提高治理项目的质量, 同时也可使科研教学单位多年的科技成果在项目区中得到应用和推广。

水土保持研究范文10

关键词:小流域;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对位配置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小流域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对位配置,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不是什么高深的学术问题,而是现实的实践操作内容。加强植被针对性种植养护,改变农耕方式,采取系列水土保持措施,体现的是环保意识。什么是生态位,水土保持中有什么样的对位配置,具体实施对位配置用什么的研究方法,在南方如何进行植物措施对位配置,是本文要具体研究的问题。

1 生态位的属性

生态位是指个体或种群在群落中的时空位置和功能关系,也就是在区域范围内,生物本身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和能量。在一定区域内,随着生物种类的多元化呈现趋势的持续发展,每种生物都会在这个生物体系中表现出自己的个性特征,这就是1个生物的1个生态位。生态位是由生物体和其周围生存环境构成的,研究生态位自然要对生物生存环境进行相关分析,找到生物生育对环境资源的需求以及与环境资源条件之间的发展变化规律,这些相关元素构成生态位的总体框架。

2 关于水土保持对位配置

2.1 对位配置

所谓对位配置,就是指生物主体与生物生存环境资源之间存在的需求关系是不是达成一致与和谐。生物主体要依赖一定的环境进行生长和发展,而生物生存所面临的环境资源是1个动态的变化过程,2个动态因素相互之间的磨合自然就有一个适宜度的问题。生物主体和其生存资源环境达成较高契合度,生物主体就会表现出更明显生物特征。相反,如果生物主体生存环境出现不匹配,生物主体就会表现出抗逆,结果当然是两败俱伤。所以,对位配置就是要生物主体和生物存在环境资源之间能够达成高度和谐,提高这个对位配置指数。

水土保持中的对位配置就是在小流域水土保护中,区域内的各类生物能够和水土保持环境形成高度契合,让区域内的生物能够发挥最大生态效益,为小流域水土保持起到应有的积极的作用,实现区域内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2 层次结构

小流域生态系统是一个多层次的组合体,每个层次的系统又是上一级层系的一个因子。在每个层系中都有众多的生物主体和生存环境因素构成的对位关系,而且有些层系中的对位关系会表现出特别性,这些特殊的对位匹配往往是关注的重点。因为,每个生态层系水平都是由个体、种群、群落和区域生态景观等因素决定的,所以,一些干扰因素在不同层系中所产生的制约功能和制衡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正常情况下,低层系上生发的干扰比较快速但能量较小,而高层系上生发的干扰就会显现出大型和缓慢特点。

根据水土保持生态位的能级、层系分布,可以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位配置分为这样几个对位关系:宏观对位、空间对位、技术对位、管理对位、时序对位。

宏观对位自然是指小流域综合治理总体规划设计;空间对位是针对小流域空间情况实施对应的时空防治措施,与所需立地条件形成对位配置;技术对位是指小流域水土流失防治工程所采取的技术措施,根据不同时空需要采取不同技术措施,像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就需要有特别的技术支持,才能实现对位配置的良好融合;管理对位比较容易理解,就是治理过程中所采取的管理措施与施工环境的对位配置;时序对位是指不同时空实施步骤与实施条件形成对位配置。

3 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对位配置研究方法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程,在对位配置研究方面也有相当大的难度。针对环境变量的多维性,优良物种和劣势物种的共生性,采用多元维统计方法进行相关计算,可以得出相应的匹配指数;或者采用自由利用函数生态位方法,研究出自由利用函数生态为表明生物主体耐受性限度发生的情况,反映生物主体如何作为和如何利用环境资源的。这2种计算方法都比较抽象繁琐,可操作性也不强。因此,现在大多采用实践方法,也就是进行实地调查。通过对区域内生物类型与资源环境长期共存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研究,查明相关适应度,总结出生物主体与资源环境的对位配置适宜度。这也是实现生物体生长需求位于环境资源位对位配置的最有效途径。

4 金沙江下游水土保持植物对位配置研究

4.1 气候因子和植被对位配置

金沙江下游区域在四川南部和云南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特征,降水比较集中,干雨季分明;由于地形原因,呈现垂直气候变化,气候类型众多,对林农业有利。在金沙江下游区域水土保持治理中,生物主体与气候对位配置被普遍采用,收到比较好的效果。这里的对位配置模式也是多种多样:

对位配置模式1:在海拔800m以下的河谷区域,立地坡度在25°以下的,利用金沙江河谷干热气候、昼夜温差大、光照强的特点,集中种植“雷波脐橙”,有利于水果糖分积累。这些果树的良好生长,大幅减少了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形成良好对位配置。

对位配置模式2:在海拔800m以上的半山坡,光照较差,选择适宜度较高的花椒、核桃栽植或者是选择一些干果,像板栗、桐等,也都获得不错的收益。这些高海拔植物,对水土保持起到重要作用,对位配置较好。

对位配置模式3:在河谷与半山之间的荒坡上,坡度大于25°,选择核桃和新银合欢栽植。核桃耐干旱,好管理,新银合欢有较好的水保护功能,在减少水土流失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且能够给农民带来一些经济收入。对位配置自然是令人满意的。

4.2 农耕措施与水土保持对位配置

根据金沙江下游当地农作制度和市场需要,在区域内大力引进高产作物品种,像玉米、大豆、花生、红薯,不仅能够提升产量,让农民增加收入,而且对治理水土流失有重要作用。这个地区先后引进20个玉米新品种、3个花生品种、6个大豆品种、3个红薯新品种。在种植模式上,大多推行间作套种的方式,提高了植物覆盖度。像玉米与大豆套种、玉米与红薯套种、玉米与花生套种。特别是实行等高种植,对护坡阻住径流非常有帮助,减少了水土流失,还能改善土壤墒情,提高作物产量。针对区域土层较为浅薄的立地,还大力推行了薄膜覆盖种植和秸秆覆盖种植,对水土保持都非常有效。农耕措施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形成良好对位配置。

4.3 工程措施与水土保持治理对位配置

针对区域内山坡耕地较多的特点,在治理过程中,主要采取修建灌排渠、蓄水池等措施,改善立地条件。在海拔800m修建引水渠,在选择合理位置设置排灌渠、蓄水池,能够有效拦截径流和泥沙,不仅解决了农耕水源问题,还减少了水土流失。加上中低产田改造,将山坡地改成梯田,甚至可以栽植水稻等农作物,有效保持了水土流失。这些工程措施与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位配置高度契合。

4.4 其他配套措施与水土保持治理对位配置

水土保持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大力提倡造林绿化,是积极有效的主动防治措施。保护森林资源,禁止乱砍乱伐可以有效保持水土;指导当地农民兴建沼气池,也能够减少农民砍伐植被的现象;对牲畜进行圈养,减少放牧,对有效保土保水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5 结语

小流域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对位配置,是以生物手段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举措。通过用自然植被来改善自然环境,用生物因素对应自然因素,不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水土治理手段,更是体现环境保护的理念。提高植物对位配置契合度,就可以针对性实施生物发展战略,在给农民朋友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实现了水土环境的整治,是多赢的局面。大力推行水土保持植物对位配置治理模式,符合自然发展规律,带有极高的针对性,代表水土保持治理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张富,余新晓,孙兰东.小流域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对位配置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7(03).

[2] 张富,高嶙,赵克荣.水土保持植物措施与径流调控工程对位配置数量化分析[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1(04).

水土保持研究范文11

Zhou Xiaoli

(浙江工业大学,杭州 310014;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杭州 311231)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zhou 310014,China;Zhejiang Tongji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ngzhou 311231,China)

摘要: 本文对区域性水土保持基础信息平台的体系结构、设计方案、系统功能目标设计、系统数据库设计及查询设计等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与研究,该系统能集成多种数据,实现信息快速查询、快速传输与共享,对于水土保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system architecture,design program,functional objectives design,database design and query of the region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for a more in-depth. The system can integrate a variety of data to search information fast, transfer information fast and sharing information.

关键词: 区域性 水土保持 空间数据库 元数据

Key words: on the regional;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Geodatabase;metadata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186-02

0引言

水土保持基础信息设施建设,是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面临的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之一,也是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信息化时代,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及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空间信息技术已成为水土流失研究的重要手段。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预测预报研究等方面已有相当的积累,但是由于尚未建立完善、可运行的监测体系,亦无可遵循的技术标准,难以为水土保持提供可信的信息支持。同时,各部门大量资料数据难以被共享和开发,迫切需要在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基础上加强基础信息工程建设,客观上要求建立“区域水土保持基础信息平台”,将区域水土流失的研究推进到数字化的新阶段,以科技投入加快生态治理和环境建设的步伐。

1系统构建

1.1 系统体系结构本系统体系结构采用C/S和B/S相结合的模式,在逻辑上分为三层,即数据获取层、应用层以及数据库层。系统的核心是数据库层,它是整个信息系统的枢纽,决定了系统的质量。一方面它是数据获取的存放地,另一方面它是所有应用系统的基础。在这个层面上,它需要实现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无缝整合,实现数据的标准化。另外还要实现与数据获取的接口和对应用系统的接口。

从信息流向的角度来说,数据层包括信息输入和信息输出。

信息输入包括:现有数据库、手工录入数据、分析测定数据、卫星遥感数据等。

信息输出是应用系统,是各种信息的具体应用和表现,根据用户的不同采用如下两种模式来实现:①一种是C/S结构,以信息管理和维护为主的客户端,信息流向以交互式为主,提供多种信息接口。②另一种是B/S结构,它是轻量级的客户端,客户端主要显示数据结果,以浏览为主。信息流向为非对称结构,从数据层输出的数据量较大,输入数据平台的数据量较小。其系统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

在上图中,客户端向GIS服务器发送数据库请求,通过网络传输发送给GIS服务器,GIS服务器在从客户机中接受数据库请求后,进行数据库请求处理,然后通过网络再返回给客户端,客户端即可接收结果。

在建立网上信息快速交换、信息共享和交互操作的基础上,以水土保持相关数据为对象,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支持下,将浙江区域性基础地理、生态环境和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等空间信息在GSI技术的整合下,并通过WEB的方式,实现信息共享、传输和交互。

1.2 B/S结构的服务器设计系统的架构是: Ajax+Servlet+GIS_Objects。

服务器采用Java Servlet方式,地图主要在服务器端完成,客户端采用Java Applet进行开发。可以支持较多的浏览器,不需下载或安装插件,使用方便。由于数据在服务器端,数据安全可以得到保证,而且由于只需处理用户请求的区域,数据传输量恒定,不会随着数据量加大而导致性能线性下降。GIS Applet为网络用户呈现了一个非常接近于在本机上运行单机GIS程序的模式,具有响应性能、利用本机资源能力、图形属性查询等好处;同时,打破了依赖于单机PC的束缚,而充分利用整个Internet的计算资源。每种GIS功能,如放大、缩小、区域放大、标注和查询及其输出等,都可以由一个Java Applet实现。

1.3 系统数据库设计水土流失治理的数据类型较多,主要数据有专题地图(包括数字线化图、数字栅格)、遥感影像、表格数据、文本文件等。

图形数据库:在国家、区域、县域、小流域等多种空间尺度上的水土保持及其环境数字图形(及其配套表格)。

数字栅格地图库:主要指通过点的经纬坐标及其属性值,在ARCVIEW或SURFER软件支持下生成的栅格地图。

遥感影像库:主要指卫片和航片的数字产品。

表格数据库:主要指水土保持统计、社会统计等报表。

文本文件:包括元数据文件和水保法规文件、科技文献等,以及对有关非标准化的规则、专业经验和知识的管理与记录。

其中前两类数据是现有数据的主要内容,如何高效管理这类图形文件,将是本课题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利用ARC/INOF的LIBRARIAN模块,把单个图形合理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满足对整个区域以及局部区域进行快速定位,显示、查询和分析等要求。

Librarina是ARC/INFO数据管理的基本模块之一,可管理大数据量的图形数据。通过对地图数据分层分片,并建立空间索引的方式,实现数据的快速访问和提取,必要时可以将数据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直接访问。

在空间上,地图数据库(MPaLibrary)把地图数据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进行分割,水平方向划分为Tiel(片),纵向划分为Lyaer(层)。用户只要指定数据范围和内容,而不必关心数据存储方式,系统会自动调入相关的而不是所的有数据。在LIBRARIAN建库过程中,数据库设计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Tiel结构设计和Layer设计。

2系统功能目标设计

完成信息系统的数据整合,完成原始数据入库、互传数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数据的查询与统计。

数据集成:系统中能集成并管理多种比例尺、多种专题、多种时间、多种来源的空间和非空间数据。

空间查询与统计:实现对数据的“属性+空间”联合查询和统计,并以表格和专题图方式显示。

3查询功能设计

系统对空间数据可以实现如下查询:①定位查询,用户用鼠标在地图上点击,系统返回点击位置一定范围内空间属性信息。②条件查询,用户通过与系统交互,向系统发送一系列SQL语句,系统返回满足条件的信息。名称查询,用户指定某一名称,系统返回符合该名称的数据。③综合定位查询,有1:10000图号定位、图名定位、输入坐标定位和综合要素定位等。可以在文本框里输入精确名称,也可以模糊查询。

4结束语

区域性水土保持基础信息平台利用先进的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RS(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实现地理空间数据的标准化、规范化、集中式管理,建立统一的数据分发和数据应用机制,保证空间数据的现势性、准确性和应用的统一性,为“数字水保”建设提供基础数据和数据管理标准,为各个业务领域提供地理信息服务,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全面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魏涛.水土保持基础信息平台研究与建设[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12).

[2]马新辉,文斌.基于GIS的流域环境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以江苏省流域环境信息系统为例[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2,8:119-120.

[3]赖志斌,程承旗.元数据和数据集一体化管理模型及应用研究[J].测绘通报,2001(5):9-10.

水土保持研究范文12

关键词:水土流失;风电场;预测方法;治理措施

收稿日期:20131205

作者简介:陈玮(1985―),女,江西宜春人,工程师,主要从事与环评、水保相关的设计及科研工作。中图分类号:S15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1000903

1引言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环境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人们更注重生存质量,开发绿色环保新能源成为能源产业发展方向,作为绿色环保新能源之一的风力发电场的开发建设是十分必要的。风电的开发,特别是风电设备的国产化能拉动、促进湖北省的机械、电器、制造业、服务业及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通过市场换技术的合作方式,可以获得国外风电现代化技术,迅猛提升本省风电设备的制造水平和生产能力。

开发湖北境内风电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国家能源发展政策方针,可减少化石资源的消耗,减少因燃煤等排放有害气体对环境的污染,对于促进地区旅游业,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缓解环境保护压力,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1~4]。

2工程概况

本风电场工程位于湖北省境内的山脊上,场址中心距县城直线距离约43km。风场呈西北~东南走向,山脊长约12km,海拔400~1100m,山脊与主导风向垂直,适合风机布置。

本工程拟建设33台单机容量1500kW的风力发电机组(含箱式变压器),总装机容量495MW。风电场集电线路采用电压等级为35kV的电缆,直埋电缆长206km。110kV升压变电站一座,主变1×50MVA。风电场道路分为进场道路和场内道路,进场道路指场外公路至风电场风机布置区域一段道路,场内道路指连接各风机位的施工检修道路。进场道路全长12km,场内施工道路长18km,均为泥结碎石路面。根据工程需要主体工程设立了1处施工生产生活区,施工生产生活区主要包括临时生活办公区、砂石料堆场、综合加工厂、综合仓库、机械停放场,占地面积5400m2。

3水土流失分析及预测

地球上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就是土壤和水分。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由于不利的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地面水和土离开原来的位置,流失到较低的地方,再经过坡面、沟壑,汇集到江河河道内去,这种现象成为水土流失。在自然状态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非常缓慢,常与土壤形成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这种现象属于自然侵蚀。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特别是人类严重地破坏了坡地植被后,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坏和土地物质的移动,流失过程加速,即发生水土流失。

3.1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分析

本风电场工程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两个阶段,即施工准备期和施工期,具体如下。

3.1.1施工准备期

在施工准备期,首先将进行场地平整,由于原地貌土地被扰动,地面的覆盖物(石块及植被等)被清除,大面积的土地将完全暴露在外,容易导致水土流失。

3.1.2施工期

风机及箱变基础、风机吊装平台、集电线路基础土方开挖时,会扰动地表、破坏微地形,造成土壤结构的破坏,造成新的水土流失。道路施工中也会破坏地表植被,扰动地表,如果临时防护措施不到位或施工工艺不合理都会造成水土流失。在机组安装及测试期,对地表的挖填扰动全部结束,土建施工期的临时堆土及设备材料均已清理运走,已开始进行场地平整,是机组投产运行前的准备阶段,该时段仍有少部分的水土流失。

3.2水土流失量预测方法

水土流失量预测可采用工程类比法,按以下公式计算:

W=∑ni=1∑3k=1Fi×Mik×Tik(1)

新增土壤流失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ΔW=∑ni=1∑3k=1Fi×ΔMik×Tik(2)

ΔMik=(Mik-Mi0)+|Mik-Mi0|2(3)

式中:W为扰动地表土壤流失量,t;ΔW为扰动地表新增土壤流失量,t;n为预测单元,1,2,3…… n;k为预测时段,1,2,3指施工准备期、施工期和自然恢复期;Fi为第i个预测单元的面积,km2;Mik为扰动后不同预测单元不同时段的土壤侵蚀模数,t/(km2・年);ΔMik为不同单元各时段的土壤侵蚀模数,t/(km2・年);Mi0为扰动前不同预测单元不同时段的土壤侵蚀模数,t/(km2・年);Ti为预测时段(扰动时段),年。

经咨询当地水保部门并实地调查,项目区土壤侵蚀以水蚀为主,项目所在境内现有水土流失面积为3294km2,占全县总面积的5806%,其中:轻度水土流失1506km2,占总流失面积的4572%;中度水土流失1597km2,占总流失面积的4848%;强度及以上水土流失191km2,占总流失面积的580%。收集了《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湖北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资料,最终确定了项目区的原地貌土壤侵蚀模数背景值为880~1025t/km2・年。根据类比得出本工程扰动后的土壤侵蚀模数为6200~9000t/km2・年,自然恢复期的土壤侵蚀模数为1000t/km2・年。

3.3水土流失量预测结果

通过对工程建设中水土流失类型、分布及水土流失量进行综合分析预测,主要预测结论如下。

(1)本工程建设扰动地表面积3009hm2,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3009hm2。

(2)工程建设期及自然恢复期水土流失总量为22003t,原地貌土壤侵蚀量3648t,新增水土流失量18355t。建设期可能造成的土壤流失量为20806t,其中原地貌土壤流失量2474t,新增土壤流失量18332t。自然恢复期项目区产生土壤流失量为1197t,其中原地貌土壤流失量为1174t,新增土壤流失量为23t。

(3)土壤侵蚀量最大的区域为风电机组区、道路区,这些区域是水土流失防治重点区域。

3.4水土流失综合分析

通过以上预测结果可知,工程在建设和运行初期都将加剧项目区水土流失,短期内造成水土流失量增加,建设期和自然恢复期产生土壤流失量共计22003t,其中新增土壤流失量为18355t。

3.4.1建设期(含施工准备)综合分析

施工准备期为2014年1月,由于场地全面平整,铲除原有植被,扰动地表,降低了原有的土壤抗蚀能力,施工期(2014年2月~2014年12月底)风电机组基础开挖与回填、风机吊装平台基础开挖与回填、道路的修建、集电线路的布设等,都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因此该工程建设期(包括施工准备和施工期)是预测的重点时段。建设施工期间风机区基础开挖作业面、场内施工(检修)道路、风机吊装平台的开挖作业面等是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

3.4.1自然恢复期综合分析

自然恢复期各建设类工程全部完工,扰动区域被建筑物覆盖、硬化或绿化等措施所保护,水土流失量开始降低。随着植被的逐渐恢复与植被覆盖度的提高、根系固土保水能力的增强,水土流失量逐步减少。但自然恢复期内各区的植物措施充分发挥作用仍需一段时间,水土流失还会有一定时间的延续。因此自然恢复期水土流失的防治重点为风机场地、风机吊装平台、集电线路等已采取植被措施但尚未完全恢复的区域。

4水土流失防治对策

根据“防治责任范围准确、治理措施布局合理、技术指标可行、方案实施后经济有效”的原则,结合本工程的特点以及水土流失防治分区等,对水土流失特点和危害进行了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将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有机结合,合理布局,以期形成完整的水土保持措施防治体系,实现良好的水土保持防治效果。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设计原则如下。

4.1工程措施设计原则

土地整治主要是对风电机组、升压变电站区、道路施工区、集电线区、施工生产生活区等区域进行覆土平整以及施工临时用地区等的施工迹地恢复。排水措施主要针对场内施工(检修)道路及临时施工场地。根据规范要求,对排水沟、浆砌石等工程进行典型设计,并估算工程量。

4.2植被建设工程措施设计原则

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在布设上应遵循以下原则: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适地适树”原则。根据立地条件选择适宜的树种,根据树种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选择相应的立地类型;优先考虑乡土树种,注重绿化、美化相结合的绿化模式;坚持高标准整地,科学栽植,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立地条件类型与树种选择。植物措施布设需要根据项目区立地条件类型进行树种选择。项目区立地条件的划分主要是以项目区所在原地貌土壤类型作为主导因子,根据不同的土壤特性进行分类。根据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编制人员通过现场调查,对当地乡土树种和草种的生长情况、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和比选,选择并确定了适宜于本项目区立地条件的树种和草种,树草种选择特性见表1。

栽植管理技术。播种技术措施:播前准备:每10kg种子加水10~20kg浸种,浸种36h;整地:人工全面挖松地表,挖深10cm;播种方法:雨季抢墒,人工撒播,稍镇压,播种期不超过7月初。管理:出苗后注意管理,及时拔出杂草。

4.3临时措施

临时措施主要是针对临时堆土进行防护,采用草袋装土叠砌和苫布遮盖。

针对本工程,采用了以下治理方法,详见表2所示。

2014年1月绿色科技第1期5结论及建议

在该风电场工程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两个阶段,即施工准备期和施工期。采用工程类比法对水土流失了进行预测,进而针对本工程的特点,提出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参考,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田卫堂,胡维银,李军,等.我国水土流失现状和防治对策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8,4(15):204~209.

[2] 王礼先.水土保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