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长江之歌教案

长江之歌教案

时间:2022-12-07 06:38:16

长江之歌教案

长江之歌教案范文1

[关键词]现代诗歌;教学策略;资料介入;对比;练笔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6-0073-01

《长江之歌》是中央电视台纪录片《话说长江》主题曲的歌词,被编排在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的开篇。诗歌以简练而富有深情的语言,展现了长江绵延千里的宏伟气势、刚毅博大的精神以及敢于奉献的高贵品质,表达了诗人对长江的依恋和赞美之情。笔者以这篇文本的教学为例,谈谈高年级现代诗歌教学的一些做法。

一、资料介入,明晰内容

诗歌对事物的介绍,并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以独特的表达方式加以呈现。因此,如果不对所描绘的事物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学生也就难以真正读懂文本的核心内容。

鉴于此,教师在教学这首《长江之歌》之前,就引领学生分别从长江的概况、长江的发展以及长江的贡献三个维度进行资料收集,让学生了解长江的具体长度、流经的区域、起点与终点等,了解长江的起源、历史发展的轨迹,了解长江对各种植物的哺育情况以及沿江开发、贸易发展的相关信息。然后,教师将这些信息与文本中的内容进行整合,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大意。如将长江终点、起点的知识与诗歌第一段中“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相结合,感受作者艺术化语言表达所形成的丰富意蕴;将沿江开发和贸易发展的资料与诗歌中“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相结合,感受在改革开放中,长江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诗歌语言精练而具有跳跃性,仅仅凭借着诗歌自身的语言,学生难以揣摩作者意欲表达的内涵。而广泛的资料收集,为学生拓展补充了相应的知识信息,为解构和感知诗歌的内蕴起到了铺垫性作用,教学效果鲜明。

二、对比感知,洞察思路

相对于一般的现代诗歌而言,歌词的创作有着自身的规律与原则,其中上下段之间的对应联系,就是歌词形式上最大的特点。教师可以引领学生采用对比、联系、整合的视角进行解读,从而在深入辨析中既明确作者的创作思路,又能感知如此设置的表达效益。

如教学《长江之歌》时,教师组织男女生分别诵读课文的第一、第二自然段,并在对比中明晰两个自然段在语言形式和写作策略上的特点。学生在深入思考之后进行分享。有的学生发现两个自然段在语言形式上有对仗关系。教师相机引领学生紧扣语言形式的特点,深入感知作者分别是从哪些视角来描写长江的。在教师的点拨之下,学生逐步意识到第一段,作者借助长江的起源和终点,以空间概念,展现了长江绵延千里和刚柔相济的特点;而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则是从时间的角度出发,凸显了长江沧桑的悠久历史和全新的青春活力。

两个语段并列呈现,让学生以立体化、多层次的方式感知了作者表达的内在情韵,不仅深入洞察了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基本构思,更促进了学生文本解构能力的有效发展。

三、拓展补充,实践练笔

Z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阅读教学就应该在学生深入感知与悦纳的基础上,创建真实可感的平台,引领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语用能力。

教师在执教完《长江之歌》之后,为学生拓展补充了另一首描写长江的诗歌《长江礼赞》,并引领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感受两篇文本在创作上的共有特色:首先,都是借助第二人称“你”的口吻来直接抒情,便于诗人将自己独特的情感和盘托出。其次,两首诗歌都大量使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以艺术化的手法对长江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感知,从而促进了表达效果的整体性提升。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则引领学生在自己生活中,选择一个与自己情感最深的事物,并模仿这两首诗歌的写法,尝试写一段诗。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感知诗歌与普通文本之间的区别。然后,再让学生深入实践,进行练笔,从而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始终以语用训练为核心,通过其他类群文本的拓展补充、对比细读,进一步明晰了诗歌的体裁特征,并以一个价值点为范例,对学生的诗歌创作进行了深入指导,为学生的实践练笔奠定了基础。

长江之歌教案范文2

一、考察学情,发现问题

高三语文复习课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所以我们的课堂必须是基于学情分析的语文课堂。只有寻找到学生合理的学习起点,关注学生即时的学习状态,我们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帮助他们提高。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身上往往有这样几个通病:

(一)审题问题,忽视题目的指向性

审题不当导致误答的情况在作答诗歌鉴赏题时犹为突出。比如在高三开始训练之初,学生往往会注意不到“哪些手法”和“哪种手法”的区别。而在江苏省的高考试题中,试题往往具有比较明确的指向性,能够帮助学生找到答题的方向,给学生一些提示。如2010年的高考题王昌龄的《送魏二》一诗,第三题的题目为“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境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题干中引用了陆时雍的诗评,而实际上“代为之思”就蕴含了答案“设想”这层意思,有想象的成分在里面。“其情更远”,则涉及到了表达的效果,用这种手法表达的情感更深。又如2009年的江苏高考题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第三题“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题干中的“变化”二字提示了我们思想感情至少有两种,答题时要注意将词中不同时间段的不同情感概括出来。

(二)概念术语混淆,造成答题有误

尽管在高一高二,老师在教学中对一些概念和术语已经有所渗透,但是笔者发现,对这些概念和术语学生在实际答题时还存在着混淆的情况。比如“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的概念,这是必须要帮学生区分清楚的问题。“表达技巧”是一个大概念,它包括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语言特点和结构特点等多方面。“表现手法”可包含“修辞手法”,江苏省高考考纲里涉及到的常见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七种。2009年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的第一题问的是“‘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011年的《春日忆李白》第二题问到“‘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如概念混淆会造成此类题型答题错误。此外,不少学生对“衬托”和“对比”,“借代”和“比喻”这几组具体手法之间的区别还存在混淆,需要教师结合具体诗歌指导他们加以辨析。

(三)对诗歌内容不理解,读不懂诗歌

诗歌是一种“生命的感发”,是作者用来抒泄自己心中情感的一种方式。因为学生和作者所处时代境遇不同,受到自身阅历的限制,再加上作者对诗歌内容进行了艺术的修饰,学生读到一首诗歌时往往会茫然无措,无法理解诗歌的内容。如2012年的江苏省高考题,温庭筠的《梦江南》这首词刻画了一个满怀深情期盼丈夫归来的思妇的形象,充分揭示了她希望落空之后的失望和痛苦心情,表现了诗人对不幸妇女的同情。同时也寄寓着诗人遭受统治阶级排挤,不受重用的悲凉心情,也是感慨怀才不遇的作品。而有不少学生没能看出温庭筠是通过塑造一位思妇的形象来抒写情感,导致答题错误。

二、方法点拨,强化训练

基于学生学情,根据他们的具体学习状况,我们必须制定针对性的方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才能提高高三诗歌鉴赏复习课效率。

(一)吃透考点,明确教学目标

考纲中对诗歌鉴赏题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评价鉴赏的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我们在讲解诗歌时,可以据此制定出非常明确的教学目标。或从形象入手,或从语言入手,或从表达技巧入手,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诗词的情感。如温庭筠的《梦江南》一词,我们就可以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理解词中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2.把握诗歌的情感。通过复习课教学目标的制定,给学生清晰的复习指向,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网络,理清知识间的逻辑联系。

(二)强化主题,分类梳理

任何能力的培养都是建立在一定量的知识储备之上的,若没有较充实的知识储备,鉴赏诗歌就会像无源之水一样面临枯竭。“汝果欲‘赏’诗,功夫在诗外”,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诗歌按主题分类梳理,深化对诗歌不同主题的认识,让学生读诗歌能有初步的整体感知。按主题,诗歌通常可以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军旅诗、咏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羁旅思乡诗、赠友送别诗和闺怨诗等类型。如2009年的高考题《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是军旅边塞诗,2010年的高考题《送魏二》、2011年的高考题《春日忆李白》都属于赠友送别诗,2012年的高考题《梦江南》则是一首闺怨诗。

(三)抓关键词,把握作者的情感

诗歌中常常有些词是能直接反映作者心情的,如悲、喜、怒、叹、愁、孤、痛、惊等。抓住这些词就能初步把握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就能更快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如《送魏二》一诗标题中的“送”,诗歌中“醉别江楼橘柚香”的“别”,“江风引雨入舟凉”的“凉”,“忆君遥在潇湘月”的“忆”,“愁听清猿梦里长”的“愁”。诗中句句都有关键词语,能帮助我们来理解作者的情感。课堂上,在指导学生解读诗歌时,不妨从这些关键词入手。

(四)举一反三,规范答题

要使高三复习课更高效,我们还需要举一反三,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帮助他们培养规范答题的技巧。比如2012年《梦江南》第三题“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局”,答案为“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无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2009年《送魏二》的第二题“一、二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答案为“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这两道题目属于同一类题型,答案都包含了三层:手法、诗句内容、表达效果。将同一类型的题目放在一起比较,能够帮助学生搭建起思维的链接,提升思维的品质,同时也能总结出规范答题的经验,使学生对考试题型印象更深刻。

(五)讲练结合,精选习题

长江之歌教案范文3

一、用足标题“潜信息”,化隐为显

诗歌的标题信息量很丰富,它不仅交代了事件,往往还暗示了诗歌的主旨或情感。

例1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请赏析“万里黄河绕黑山”中“绕”字的妙处。

考生误答 “绕”字描绘出边塞地域之广,“万里黄河”环绕“黑山”,生动形象地表现征人征途的回转曲折。

分析 诗歌的标题是“征人怨”,而一些考生只能分析到征人征途曲折,显然忽视了诗歌标题中的潜在信息。诗歌不着一个“怨”字,但处处有“怨情”。四句诗分别怨征调频繁、怨战争紧张、怨戍边无期、怨征途无尽。可见,“绕”字不仅在写景,还有抒发怨情的作用。

答案示例 一“绕”字生动形象地写出边疆地域广阔的特点。“万里黄河”环绕“黑山”,诗人以此表现征人征途的回转曲折,表达了征人对战争的怨愤之情。

启示 诗歌标题里面的形容词往往暗含作者的情感与思想,考生在阅读诗歌、解答题目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诗歌标题里面的“潜信息”,完整答题。

二、读懂背景“潜信息”,联系分析

创作的背景往往直接影响创作主体的情感取向,但很多考生在分析诗人的形象或情感时,没能充分利用好题目设计者提供的背景注释,从而导致无法准确把握和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例2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活。

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考生误答 表达作者清秋冷落的孤寂之情。

分析 诗歌确实是在抒发清秋冷落的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但仅仅这么答题,还远远未分析到位,因为诗人表面描写柳树,实际是在抒发自己的心境,这是在运用托物言情的手法。注释说得很明确——“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活”。可见,注释暗示了诗人心里寂寥的根源:壮志难酬,命运不顺。

答案示例 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伤感心情。

启示 复习备考时,考生要特别关注诗歌创作背景和注解中蕴含的“潜信息”。要从背景与注解中体味个中的提醒和暗示,从而巧妙解题。

三、转化意象“潜信息”,合理解读

意象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诗人选择特定的意象来寄托诗歌特定的思想内容,从而表情达意。然而,有些考生在分析诗人的情感、思想或具体语句时,却未能抓住这个很重要的暗示。

例3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菊 花 元 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考生误答 表达了诗人乐观旷达、热爱生活的情感。

分析 菊,高洁、隐逸、超凡脱俗。它虽不能与牡丹的国色天香媲美,也不能与兰花的身价相提并论,但它是凌霜不凋之花。它一直获得文人墨客的青睐,其坚强的品格、其隽永的内涵、其清高的气质一直为古代文人所向往。诗人咏菊,实为托物言志,寄寓生命价值观的追求。

答案示例 表达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启示 古代诗歌常用特定的意象表达诗人的情感。考生复习时,要有归纳意识。比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留)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四、结合问题“潜信息”,规避误区

高考试题的每问之间常常具有很强的关联性。考生应该巧妙地把握每问之间的关系,关注问题所含的潜信息,这样能帮助解题。

例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分析 以第二小题为例,“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为一写景的诗句,而问题问表达了什么情感,问题“潜信息”告诉考生:这是一句用景物表达感情的诗句,所以后面问题的答案其实已经出来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第三小题问这首诗的构思脉络。考生如果能结合前两个小题所含“潜信息”,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一问:第一小题告诉考生诗歌的前两联是一个整体,题干说得很明确,就是对李白的诗作了高度评价。第二小题涉及第三联,借景抒情。第四联也就自然成为第三层——表达杜甫渴望和李白重逢再讨论诗歌创作。

答案示例 (1)①诗坛地位,无人可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歌风格,清新、俊逸。

(2)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3)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启示 复习时,考生要揣摩命题者的命题意图,解读出题目之间的关联,明了题目所暗示的相关信息,然后观照全诗,整体把握,领悟诗句内涵和题目指向,从而更快、更好地解答题目。

长江之歌教案范文4

  

  1月10日上午,江歌母亲江秋莲诉刘鑫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纠纷一案,在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人民法院一审宣判,法院判决被告刘某曦于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赔偿原告江秋莲各项经济损失496000元及精神损害抚慰金200000元,并承担全部案件受理费。刘鑫现已改名刘某曦。

  2016年11月,留学日本的女生江歌,在东京自己的住所门口被朋友刘鑫的前男友陈世峰杀害。

  2019年10月,江歌的母亲江秋莲以生命权侵权为由对刘鑫提起诉讼,并索赔207万余元,主要包括死亡赔偿金、精神损失赔偿等五项主要内容。

  审判长 嵇焕飞:刘某曦作为江歌的好友和被救助者,对于由其引入的侵害危险,没有如实向江歌进行告知和提醒,在面临陈世峰不法侵害的紧迫危险之时,为求自保而置他人的生命安全于不顾,将江歌阻挡在自家门外被杀害,具有明显过错,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判决书指出 

  江歌无私助人应予褒扬

  法院在判决中指出,基于民法诚实信用基本原则和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在社会交往中,引入侵害危险、维持危险状态的人,负有采取必要合理措施以防止他人受到损害的安全保障义务。

  审判长 嵇焕飞:需要指出的是,江歌作为一名在异国求学的女学生,对于身陷困境的同胞施以援手,给予了真诚的关心和帮助,并因此受到不法侵害而失去生命。其无私帮助他人的行为,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序良俗相契合,应予褒扬。其受到不法侵害,理应得到法律救济。刘某曦作为江歌的好友和被救助者,在事发之后,非但没有心怀感恩并对逝者亲属给予体恤和安慰,反而以不当言语相激,进一步加重了他人的伤痛,其行为有违常理人情,应予谴责。

  从2019年起诉,到如今,已经两年多过去,对于江歌母亲来说,这样的判决结果又意味着什么呢?

  江秋莲:现在我要去看江歌,我要把这个带给她。我要告诉她,妈妈做到了。

  专家解读:一审判决有何依据 

  就本案涉及的法律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法学专家。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徐爱国:有一个安全保障的义务,应该积极地去救助受害者,而不使受害者的情形变得更糟。如果是情况发生更糟的话,那么可以认定她没有尽到注意的义务,可以构成一种过失。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民法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谢鸿飞:这个判决,运用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就树立了人和人交往的一个标准。如果甲帮助了乙,那么乙反过来应该对甲也有一些帮扶义务。虽然在理论和法律上,我们一直都认可了这一点,但是这个案件中间,通过一种比较直观的方式来得以显现。我觉得这样的一个判决对保护义务它的认定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专家介绍,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如当事人不服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向城阳区人民法院递交上诉状,上诉到山东省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

  央视网评: 

  一褒一贬中是法律与人心

  本案判决是对扶危济困、诚信友善、知恩报恩等朴素价值观的一次重申和宣示。好人有好报,不能让“英雄流血,母亲流泪”,江歌对身陷困境的同胞施以援手,并因此受到不法侵害而失去生命,应得到褒扬,其受到不法侵害,理应得到法律救助。

  身逢难处,受朋友帮助,当有感恩之心;一味自私自利,将救助者置于门外,听凭其自生自灭,悖德违法。特别是悲剧发生后,刘鑫在网上一些刺激性、伤害性的言论,故意刺激死者家属,“有违常理人情”。不知感恩,不知敬畏,最终要受到道德上的谴责,也应承担法律责任。

长江之歌教案范文5

[关键词]诗歌;地理教学;课堂气氛

一、运用诗歌增强记忆效果

在讲授《长江》一课时,可用诗歌降低记忆长江支流名称的难度。如对于金沙江大渡河,可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来讲解;讲我国的省区市划分时可用“三北两广两宁山,五江四南藏蒙川,陕甘青贵福吉安,港澳重天上台湾”来记忆;《黄河的治理》“地上河”部分的教学中,对“地上河”最形象的说明是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这样的歌诀琅琅上口,学生很容易掌握。

二、运用诗歌将知识化难为易

地球的形状和运动规律的知识比较抽象,若能在利用教具演示之外,再引用“地球形状稍扁圆,绕日运动叫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光照地球有直斜,形成五带分冷暖,公转地轴斜不变,春夏秋冬去又还”、“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等诗歌,就可以形象地描绘出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的性质,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重点,且化难为易。再如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说明地形与气候的关系,将抽象的理论概念变得直观形象,即随着地势的升高气温就会逐渐降低,山上山下的春天各有早晚,自然桃花开放的时间也各不相同。而“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和“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杨柳未挂丝”虽然都是描写二月(农历),但物候景象却大相径庭:江南已是草木青翠、百鸟鸣唱的世界,堤岸上的杨柳正陶醉在春风博物之中,若隐若现,而处于北国的五原县却春风未度依然空寂萧条。通过物候的对比,使学生掌握我国南北气候的差异,化难为易。中国地理《西北地区》有关本地区植被特征的描述是这样的:在贺兰山以西的内蒙古西部、新疆两大盆地,由于降水越来越少,草原上的牧草也越来越矮小、稀疏,逐渐成为荒漠。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我引用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来说明祁连山和河西走廊西部气候干旱,是杨柳都无法生长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三、运用诗歌深化教学内容

如“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把大戈壁飞沙走石的场面描绘得形象生动;“海潮随月大,江水应春生”把海潮及河流涨落规律生动地刻画出来;“四季无寒暑,一雨变成秋”是昆明四季如春的写照;“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气候随高度变化的垂直地带性差异; “上山云里钻,下山走河边,对面喊得应,走路要一天”的民谣描述的是横断山区岭谷相间、交通困难的状况。这些诗歌易读易记,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丰富和深化了教学内容。

四、运用诗歌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讲解《长江的开发》“水能宝库”时,我先让学生通过小组内读图、分析讨论、合作理解,找出长江“水能宝库”主要位于上游河段。此时,我不失时机地追问:“为什么长江上游河段水能资源如此丰富?”学生结合识图,经过小组内的短暂讨论,得到答案:“长江上游河段水能资源丰富,是因为处于一、二阶梯与二、三阶梯两两阶梯的交界处,所以河流的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进而,我继续启发到:“三峡水能资源巨大,大诗人李白也曾有诗为证,想想是哪首诗呢?”话音刚落,学生们热情洋溢地齐声朗诵:“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时我也被同学们高涨的热情深深感染,补充说:“早在1956年,就有要在三峡处建立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规划,有《水调歌头游泳》诗词为证。哪位同学知道,诗词中的哪些句子,体现了要在三峡处建立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这时,一位男生举手站起大声朗诵道:“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这样的课堂,气氛活跃,实现了真正的双边教学。

五、运用诗歌陶冶学生的情操

长江之歌教案范文6

引导学生发现切分节奏并讲解,切分节奏的作用主要是为了打破原来节奏的强弱规律。教师带领学生分别演唱原曲谱和去掉切分后的曲谱体会切分节奏。为大家整理的学生音乐欣赏课教学实例借鉴资料,提供参考,欢迎的参阅。

学生音乐欣赏课教学实例借鉴一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歌曲,能够感受到歌曲“让世界充满爱”的真挚情感,体会真情的可贵。

【过程与方法】

运用模仿、对比、合作的方式培养团队的协作能力。

【知识与技能】

掌握切分的演唱方法和二声部合唱的音色和谐,并能够完整的演唱歌曲。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完整而流畅的演唱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难点】

掌握小切分的演唱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播放5.12汶川地震的抢险视频,并设问这个视频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主题?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这个视频主要表现出关于爱的情感主题,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有关爱的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二)新课教授

1.初听歌曲,教师播放歌曲并设问歌曲的速度是什么样的?情绪又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歌曲的速度很慢,情绪非常的柔和、抒情。

2.复听歌曲,并思考歌曲可以分为几段?它们的演唱形式分别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这首歌曲可以分3段,第一段是独唱,第二段是合唱,第三段又回到独唱。

3.完整的聆听歌曲,并体会其中的情感。

4.教师弹琴范唱第一段,学生跟琴哼唱曲谱。引导学生发现切分节奏并讲解,切分节奏的作用主要是为了打破原来节奏的强弱规律。教师带领学生分别演唱原曲谱和去掉切分后的曲谱体会切分节奏。

5.填词演唱第一段。

6.教师弹琴范唱第二段高声部旋律,学生跟琴哼唱。教师弹琴范唱第二段低音声部旋律,学生跟琴哼唱。

7.分小组合唱第二段曲谱后交换声部演唱。教师讲解合唱,合唱要求单一声部音的高度统一,要求声部之间旋律的和谐,所以需要大家齐心协力,精诚协作才能够唱好两个声部。

8.分小组填词演唱第二段。

9.引导大家观察第三段与第一段的区别,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第一段和第三段的曲谱是一样的,只是歌词不同。自由朗读第三段歌词后填词演唱。

10.完整的演唱曲谱,在第二段的时候可以分男女声演唱高低音声部。

(三)拓展延伸

分小组对比欣赏《我们同属一个世界》。

(四)教师小结

爱,人类永恒的主题;爱,是世界都能读懂的语言。让我们在这首爱的音乐中结束今天的学习,希望大家能用自己的行动,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爱我们这个世界。

四、板书设计

学生音乐欣赏课教学实例借鉴二

教学目的:

1、通过对《长江之歌》的学习,从音乐的角度联系地理上祖国的山川地貌;历的荣辱兴衰;文学史诗人咏长江的名言佳句,结合先进的现代教育媒体,把视与听、音乐的与非音乐的,直接的与间接的知识点融汇贯通,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之情。

2、《长江之歌》采用了什么样的典型的创作方法。(重复与对比)它们的运用在音乐作品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教材分析:

《长江之歌》是一首抒情风格的进行曲。它们气势宏大,舒展起伏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长江的波澜壮阔、曲折回转的情景,乐曲用单三部曲式写成A+B+A+尾声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课前音乐:播放录像专题电视连续节目《话说长江》插曲《江河万古流》

二、组织教学(略)

三、导入新课

1、导入:长江与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们哺育了江河沿岸的亿万华夏人民。以前我们接触过描绘黄河的作品。(提问:请学生抢答是哪一部作品,作者是谁?〔《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冼星海曲〕)今天让我们来看另一条母亲河、她就是我国第一大河——长江。

2、提问:哪些同学去过长江边?结合学生对亲历长江边的感受,穿插两首唐代诗人漫步长江边时吟诵的诗句。

其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其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其中穿插放映两张摄影作品(幻灯片)

3、点题并板书:长江之歌

4、集体朗读歌词

5、在歌词的第一句中唱到:“你从雪山走来”是哪一座山?你向东海奔去,那入海口又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评价并加以必要的补充)。(打开投影仪,放下银幕,打出“万里长江图”投影片)。

备知识点:

源头:青海省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的格拉丹东雪山

河流全长6340Km是世界第三大河,我国第一大河

附:世界河流的排名

第一,尼罗河(非洲埃及);第二,亚马逊河(南美洲巴西);第三,长江(亚洲,中国)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居全国之首。

流经九省二市分别是:(指着地图)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上海入海口,经上海吴淞口入东海

南宋时,长江以北被金人占领,当时政治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在忧愤、抑郁之情下写下诗一首“京口瓜洲一水间,中间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解:京口:镇江。一水:长江。数重山:金山,樵山等。

6、完整的欣赏《长江之歌》(录音、磁带)听完之后,凭记忆唱一唱,哪一句印象最深刻看谱视唱,在书上标记出有几处出现这一句(4处)

7、此曲典型的音乐创作手法采用了音乐素材的重复与对比。

知识点:音乐与其它艺术形式的区别:音乐:时间的艺术。绘画、摄影、雕塑、建筑等;空间的艺术。

音乐是转瞬即逝的,它有时间限制,美术作品可以一览无余,整体到细部反复欣赏。其有很大的自由性,而音乐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步步地由局部到整体按顺序欣赏。这便增加了欣赏理解的困难,作曲家为了统一作品风格,加深主题印象,常常使用重复或变化重复的手法。

但如果只有重复便会给人以单调乏味的感觉(好处:统一)。例:《长江之歌》中的两句,第二句是第一句的变化重复。反之一味地进行对比,只会让人觉得花哨琐碎,没有主体。如进行适当的对比,则会给人以一种新鲜感,(统一中见变化)。对比例:第二段(B)第二句在旋律、节奏和句法上都有所改变,第一句与第二句形成了对比。

课堂提问:音乐素材发展的两种重要基本手法是什么?重复统一加深印象,对比变化新的感觉(动力)通过段落,句法,节奏的平衡和变化。

8、歌曲分析

学生音乐欣赏课教学实例借鉴三

一、教学构想及教学目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人们不断尝试着新鲜丰富的生活。音乐作为一门不可或缺的艺术种类而言,有着其自身的特点。音乐是美的、多种类、多元化的。它既古老又现代,既优雅又时尚。通过优美动听的旋律、多样善变的节奏,体现了人们在不同意境中的思想感情。学生们喜欢音乐、喜欢唱歌,从各种媒介中获得她们衷爱的音乐形式、音乐作品、创作者及演唱者的相关信息。显然,单一的音乐教学内容,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满足不了学生对不同音乐的求知欲望。“把流行音乐引入音乐课堂”——这是音乐课程设置中的挑战,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我们要通过缜密的资料查阅、细致的筛选、严谨客观的讲解、极有趣味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简单的听流行音乐、哼唱流行歌曲到通过分析其发展进程、学会多角度客观地评价鉴赏流行音乐。

初三年级的学生,有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又具备敏感细腻的心理特征。相比之下,女中学生们对音乐的理解更趋向自然纯真。她们喜欢美的旋律、追求崇尚美的感受,渴望体验美的真谛,更愿意成为美的少女。新的教学大纲也告诉我们,要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音乐的美,用心去创造属于自己的音乐空间。

二、教学内容:

本课的题目是——“流行音乐中的几种形式”,因此重点放在“形式”上。教师从众多的流行音乐形式中挑选了四种具有代表性、易懂性、时尚性的音乐形式,它们分别是“节奏布鲁斯(R&B)”、“说唱(RAP)”、“摇滚(ROCKROLL)”和“电子音乐(ELECTRON)”。

本课全部教学内容来源于相关书籍查阅、网络下载、日常音乐知识的积累。在某种意义上,本课可以定格为一节“音乐实验课”。

三、教学环节:

本课教学环节设计以清晰、简洁、趣味性参与性强为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学、自习、自创的综合能力。

1、 新课导入

2、 流行音乐中四种形式的音乐渊源、音乐特点、构成规律的讲解、分析、辨别,学生相关参与活动贯穿始终。

3、 课堂小结

(注:具体内容参看教案)

四、教学方法:

1、

本课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课前、课中、课后都贯穿学生的各项参与活动。如:课前将学生分组,对自己感兴趣的音乐形式进行资料查找收集;课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即兴创作音乐形式,理解其特点;课后的讨论等等。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挖掘她们的创造、创新思维潜能,理智地欣赏鉴别音乐。

2、

大量有趣丰富的影音资料,错落有致地安排在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中,不仅为概念的讲解、举例提供了方便,而且更突出了知识的条理性,有效地突破重难点,增加教学密度,提高教学质量。

3、

教师尽可能地把较先进的音乐设备带到课堂上,与教学常用乐器相结合,进行演示,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变得立体真实。如:R&B音乐要素构成的分析、RAP的即兴创作、电子音乐是通过什麽乐器实现的等等问题。学生从中可以真正体会到音乐的多元快速的发展,大大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的知识,使课堂更加富有现代气息。

五、课前准备:

1、 在校园中以采访的形式提出关于流行音乐的相关问题,学生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回答,并摄制成影像。教师根据本课音乐知识需要,个人摄制教学用演示影像。

2、 课前,将作课班分为四组,学生选择音乐形式进行资料查找。

3、 制作本课教学课件及相关教具。

4、 音乐设备的准备。

教 案

课 题:流行音乐中的几种形式

课 型:综合课

课 时:一课时

教学目的:

一、通过介绍流行音乐中的四种形式,从发展进程、基本结构、音乐要素等角度分析各形式在音乐中的典型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客观地辨别鉴赏不同类型的流行音乐。

二、学生们通过理解体会,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充分发挥学生音乐方面的创造创新才能,启迪美的意识,创造美的空间。

三、音乐是多元化的艺术,本课还要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现代科技在音乐中的运用,展示音乐课堂丰富新鲜的氛围。

教学重点:

一、四种音乐形式的讲解分析。其中节奏布鲁斯和说唱为重点,摇滚和电子为了解。

二、围绕四种音乐形式展开的学生活动。

教学难点 :

一、学生通过理解分析对音乐的即兴创作。

二、学生通过本课可以真正地对流行音乐有更新更多的认识,并学会客观地分析欣赏不同的音乐。

教学方法:讲解 演示 比较 列举 即兴创作 分析 学生相关的参与活动

教 具:自制教学课件 音乐设备 电脑 投影 黑板 钢琴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新课导入 :(5分钟)

1、 教师播放在校采访的录像:

关于流行音乐的一些问题及学生们的回答情况。

学生看后可以进行讨论,从而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

2、 学生们按照预习作业 划分的小组坐好,准备出预习作业 。

观看录像,观察其他同学对流行音乐的理解,结合自身观点,发表看法。

按组的划分坐好,准备出查找的资料。

通过课前的录像采访,深入到学生中间,观察她们对流行音乐的理解,并给同学播放。观看的学生不仅感到亲切真实,更激发了她们的求知欲望,在新课导入 时就已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了。

课前已划分了小组,对本课中即将出现的四种音乐形式进行资料查找,培养学生预习自学的习惯。

二、流行音乐中的四种形式:(35分钟)

(一)节奏布鲁斯音乐(15分钟)

英文名称:R&B

1、 提问:R&B音乐的起源?R&B在音乐表现上有什麽特点?

2、总结:(电脑演示)

起源:R&B(Rhythm and

Blues)中文翻译成:“节奏布鲁斯或节奏蓝调”。它原是一种黑人的流行音乐,最早R&B是Blues和Jazz的混合体,是从慢舞转向节奏舞蹈的雏形音乐。

特点:R&B体现了显著的节奏或节拍,另外它的旋律也交代的很清晰,往往听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目前R&B已成为乐坛宠儿,当然现代的R&B又混入了别的音乐的元素。

R&B音乐的基本结构:

布鲁斯的音乐元素+强劲的节奏

3、教师发出印制的歌谱,带领学生进行视唱。

教师利用音乐设备加入节奏的伴奏部分

播放本段旋律的原版演唱。

4、教师带领学生用R&B的音乐方法演唱已学过英文歌曲《yesterday》。

以组为单位,根据个人查找的资料,回答教师的提出的问题。不同意见可以讨论。

听讲 观看演示 思考 分析 记忆

学生看歌谱进行视唱,掌握歌曲旋律。

和着音乐的节奏,哼唱音乐旋律。

听赏 对比 分析

用感情和理解对音乐进行新的诠释。 进入本课重点内容的教学。

R&B音乐为当今比较流行的音乐形式,且学生们听到的机会很多,对其有一定的认识基础。

为学生们介绍这种音乐形式之前,可以将英文书写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相关了解字母代表的意思,有利于音乐结构的理解。

学生先进行预习作业 的反馈,教师给予总结,有利于知识的理解记忆。 通过介绍音乐形式的起源和特点,引导学生确立此种音乐形式的音乐元素及基本构成。

把简单的旋律给学生视唱,加入强劲的节奏,恰好是R&B音乐的基本构成模式。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R&B音乐的特点。之后,放出本旋律的原版演唱,学生们可进行对比,加深趣味性和记忆。

学生将已学过的歌曲加入R&B的音乐元素,培养她们理解创造的能力和丰富的音乐感觉。

(二)说唱音乐:(10分钟)

英文名称:RAP

1、提问:RAP音乐的特点?

2、 关于RAP音乐:(电脑演示)

70年代中期在黑人和纽约市外行政区的青年中间开始流行迪斯科、霹雳舞、和说唱乐。街区那些去不起时髦俱乐部的青少年厌倦了迪斯科音乐,他们演奏更重一些的黑人流行音乐,来回重复同一张唱片的内容。当主持人在音乐中加入说唱(开始时是用60年代流行的语言朗诵一些街头即兴诗歌),这种音乐开始成为了说唱。

RAP的基本构成:

说唱+节奏

3、学生根据自己的校园生活写一段歌词,引导学生用RAP的语感进行说唱,教师和以伴奏。

回答 讨论

长江之歌教案范文7

【关键词】歌唱教学;设疑;引思;促辩;激趣

初中歌唱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内容。歌唱教学对学生提高素质,健康快乐的成长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初中生进入青春期后开始变声,变声期中声带增长,童声逐渐消失、出现音域变窄、容易跑调、声音沙哑低沉、唱高音困难等现象,导致学生对歌唱产生心理障碍,焦虑胆怯,自信心不足。具体表现在唱歌不敢发出声音,情感表达不准确,甚至出现消极抵触的现象。这与音乐新课程标准强调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背道而驰。

因此,针对以上现象,坚持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内在动力,采用课堂提问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一个好的提问,应是指向性明确,能对教学产生促进作用,笔者认为从歌名入手是一个不错的思路。

歌曲是音乐与文学两者的结合,因此它具有音乐和文学双重特性。歌名是歌曲的眼睛,是内容和形式的概括,是词曲作者智慧的结晶。歌名或反映歌曲的主要内容,或指明风格特点,或奠定感情基调等等,对学习歌曲极为重要。我们可以从歌名切入,巧妙设计问题,一开始就设下疑问,引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

一、以疑引思,定位歌曲内容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要有了疑问,就会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歌曲是属于标题音乐的范畴,歌曲的歌名基本表达了作品的主要思想内容。初中音乐教材中,歌名的类型多种多样,有以音乐体裁为歌名的,有赞颂祖国山河的,有描写人物景象的等等,从这些类型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1.以音乐体裁类为歌名的,如《青年友谊圆舞曲》、《青春舞曲》、《摇篮曲》等。《青年友谊圆舞曲》,歌名直接点名音乐体裁,老师便可以设计以下问题:“这首曲子的歌名,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内容?”学生自然会说出心中想探究的问题:“什么叫圆舞曲?它的速度快吗?歌曲是通过哪些音乐要素表现出圆舞曲这种音乐体裁的?圆舞曲是舞曲的一种吗?是不是歌曲会让人产生有种想一边歌唱一边舞蹈的感觉?”老师可以将这些问题一一写在黑板上,学生围绕着圆舞曲生成的问题开始有思考的聆听歌曲。

2.以颂歌类为歌名的,如《彩色的中国》、《我的祖国》、《我的中国心》等。《彩色的中国》,作为初中音乐唱歌课的开篇之作非常重要,教师不妨采用这样对话:“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秀丽,如果你是一名作曲家,你会用怎样的音乐表达你心中的《彩色的中国》?”

3.以人、物、地点为歌名的,如《无锡景》、《猎人合唱》、《沂蒙山小调》等。以《猎人合唱》歌名为例,可设计导语:“同学们,在你心中‘猎人’的形象是如何的?”学生畅谈后,聆听音乐,并从歌曲的速度、力度的变化展现猎人不同的形象。

歌名紧扣歌曲主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利用歌名提问,合理定位歌曲内容,对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二、以疑促辩,描述歌曲主题形象

1.善抓关键词。歌名中的关键词往往是歌曲情感的最高浓缩。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歌名中的关键词主要有“写实性”和“写意性”两种。利用关键词进行提问设计,促发学生的争辩,正确描述歌曲的主题形象。

①写实性

写实性关键词的特点是一看便知歌曲的主题思想,可以通过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去判断出歌曲的主题形象。

《一二三四歌》是七年级下册一首富有激情的军旅歌曲,歌名中“一二三四”几个数字极易引起学生的关注。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提问:“同学们,请你们大声朗读这四个字‘一二三四’,生活中我们在什么场合能听到别人喊这样的口号?”话音刚落,同学们就说出了多种答案,“赛龙舟时,砍树时,出操列队时……”它的作用可以统一节拍和情绪。请学生用高昂的情绪喊口号“一二三四”,并说说这样喊得理由。同学们的口号形式各样,笑声不断。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下,请同学们聆听歌曲并设问:“歌曲中‘一二三四’的口号跟你喊的相似吗?它所描绘的主题形象是什么?”带着这样的思考聆听音乐,正确描述出歌曲中以军人为主题形象做好准备。

又如学习歌曲《游击队歌》前,老师简介游击战。让学生不仅了解作战方式,并且知道抗日抗日战争时期人民英勇抗战这样的爱国主义情操。通过关键词“游击队”的理解和思考,得出结论:游击队员作战应该是非常轻巧,隐秘的一种作战方式。那你觉得《游击队歌》会从哪些方面表现出这种作战方式呢?有的学生认为应该采用较弱的力度,表现隐秘。有的学生认为要用较快的演唱速度表现游击队作战的快、准形象,并且不容易被敌人发现。同学们带着自己不同的理解聆听歌曲,在思考中聆听,在聆听后思考,理性争辩,提出自己的理解,得出正确的主题形象!

②写意性

写意性是有别于写实的,它并不能直接揭示歌曲的主题内容,只有通过实际的演唱与欣赏,才能准确把握它的歌曲主题形象。

如《歌唱美丽的家乡》,九年级的学生对音乐思维及文字的表达日趋成熟。但是这首歌曲的歌名关键词在于一个“美”字,家乡的美,美在何处,它不能凭空想象,只能是在聆听后才能将歌曲刻画的主题形象描述出来。笔者在学生聆听前利用关键词设问:“我们的家乡有山有水,贵州飞歌《歌唱美丽的家乡》,它的美,美在辽阔,除了有高山、谷米、炊烟外,从音乐中你还能感受到家乡美在何处?”有的学生认为家乡的美,美在辽阔,歌曲节奏自由,速度和延长音充分体现。有的学生认为家乡的美美在神秘:一个“哎”字,用较弱的力度唱出,滑音,降记号的运用,仿佛让人置身在家乡的山顶,眺望远方,云雾缭绕,家乡的稻谷、炊烟若隐若现,给人一种家乡美的神秘感!用歌名中的一个“美”的表现,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从音乐中找出自己所理解的主题形象并证明它的存在。

2.敢于质疑。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所追求的音乐提问亦是如此。教师要从单纯的追求答案的同一性转变为学生勇于思考,敢于质疑和亮出自己的观点、主见,由单一向多元过渡,尊重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正确了解歌曲所表现出的主题音乐形象。

以《长江之歌》为例,歌名中能引起学生关注的关键词在于“长江”二字。笔者在执教时设下悬念;“你对长江了解多少?”生答:“高大、雄伟的,是我国的第一大长河!”师追问:“那你认为以长江为名的歌曲,它所描绘的主题形象应该是怎样的?”学生不约而同的说出了“雄伟壮阔的主题形象。”带着这样的答案仔细聆听音乐,“歌曲所塑造的长江形象跟你心中的理解一样吗?”大部分学生还是坚持着自己的原先的意见,认为歌词展现的正是长江奔流不息,宏伟大气的主题形象。但有少部分学生在聆听中发现了,从歌词开头“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所展现的热情奔放的音乐风格,但中段“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将一位母亲的伟大,柔美的母亲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所以歌曲描绘的主题形象不仅仅是长江的雄伟,还展现了作为母亲河慈爱的一面。而支持一种主题形象的学生认为,歌词中写出了母亲的伟大,更加展现了长江那种雄伟的形象。正当学生争论不休时,老师请同学们再次聆听并提出问题:“除了歌词,你还能在音乐找到其它证据来论证歌曲描绘出两种不同主题形象吗?”学生从演唱时力度的对比,从mf-mp的变化,验证了他们的观点。这样的质疑和争辩,学生在不断思考中不断聆听,熟悉歌曲的旋律。辩中现主见,辩中明是非,辩中见能力,从而激发了唱歌的兴趣,为有感情歌唱奠定最坚实的一步。

三、以疑激趣,把握歌曲主题情感

情由心生,没有感情的歌唱,纵有高超的演唱技巧,歌声依旧显得苍白无力。针对歌名的设问,应抓住其音乐性,关注歌曲的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在歌曲中对主题情感的表达所起的作用,用音乐表达,以音乐相伴,层层深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情带唱,把握歌曲主题情感。

(1)曲调,是指音乐的首要要素。是歌唱性的、能够表达一定乐思的或主要的旋律的统称。曲调有两个基本要素,即旋律线(或称音高线)和节奏。

七年级下册的江苏民歌《无锡景》,教师可在聆听前设计导语:“无锡作为江南水乡的代表,历来吸引众多文人墨客到访游览,一曲江苏民歌《无锡景》将江南风韵表现的淋漓尽致,请从歌曲的曲调中寻找出江南的韵味。”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歌曲的旋律线和节奏两方面去聆听思考。全曲几乎没有出现任何大跳音程的旋律线和较为密集的节奏型,无不描绘出江南水乡小桥流水般细腻的情感,从歌曲的曲调,明确了学生在歌唱时要把握抒情、柔美的音乐风格。

(2)力度,是指曲谱的高低强弱,也指物理概念中的力量强度。通过力度变化产生的音响可以表达热情奔放的情感,也可以温柔倾诉的。掌握歌曲中的力度变化,对情感的表达及风格的掌握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执教九年级教唱课《念故乡》时,利用歌名“念故乡”三字,抓住歌曲的力度变化,笔者采用以“三念故乡”为情感路线,设计以下三个问题:“在‘一念故乡’中,歌曲是用怎样的力度变化表现”?抓住A段力度< >变化,表现作者内心涌动着一阵阵在外思念家乡的情绪,无法平静。“在‘二念故乡’中,歌曲的情绪有何变化”?B段力度由mp到mf的对比变化,表达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感愈发强烈。“在‘三念故乡’中,歌曲是否用最强的力度作为结尾将思念之情推向最高潮”?音乐由p-f-p似乎蕴含着他乡的孤客重返故乡的渴望,但由不能实现的情感。通过多遍的聆听及对“三念故乡”力度变化的思考,让学生在演唱时可以将情感及风格表现的淋漓尽致。

(3)速度,是指音乐进行中节拍的快慢程度。在学唱一首歌曲前,准确掌握它的速度是十分重要的。歌曲采用何种速度跟它想表达什么样的主题情感是息息相关的。

①快速,一般表现激动、欢快的音乐情绪。九年级下册《保卫黄河》就是以较快的演唱速度来表达人们对保卫黄河的决心。老师提问:“当日本侵略者的一把把军刀刺向祖国大地的心脏时,我们要以怎样的速度来保卫我们的家乡,保卫我们的黄河”?此时学生回答的“快速”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演唱速度的表示,更是一种坚定的信念表达和情感的体现。

②中速,一般表现平和、抒情的音乐情绪。用中速演唱,这是我们初中音乐教材中大部分歌曲采用的速度,如八年级下册《摇篮曲》通过曲名我们就可以明确它的演唱速度。在课堂的一开始老师就可就歌名直接提问:“同学们觉得用怎样的演唱速度表现‘摇篮曲’的音乐主题呢”?

③慢速,一般表现较为沉重的音乐情绪。在初中音乐教材中,教唱内容几乎没有涉及到用慢速演唱的歌曲。而延伸到欣赏课中,《葬礼进行曲》、《伏尔加船夫曲》等作品都用慢速表现音乐主题形象。

打开一首歌曲,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歌名,透过这扇“天窗”,学生可以居高临下去领悟歌曲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对歌名进行设疑,抓住歌名中所蕴含的信息进行有效提问,既可以调节音乐课堂气氛,促进思考,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主动地参与音乐课堂。初中三年的歌曲教学只是学习歌唱的一部分,但笔者希望它能成为培养学生终身歌唱的一个缩影。带着问题出发,让歌唱美感无处不在。

【参考文献】

[1]贝森赫兹.《教师怎样提问才有效――课堂提问的艺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版

[2]杨丽苏.《新课程音乐教学法》.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版

长江之歌教案范文8

举办“影像山东――国庆80周年老照片展”

在新中国60华诞即将来临之际,9月11日,由齐鲁晚报、山东省档案局共同主办的“影像山东――国庆60周年老照片展”在山东省图书馆隆重开幕。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刘保聚,山东省档案局副巡视员张尚营,大众报业集团副总经理、齐鲁晚报・生活日报社长梁洪文出席了开幕式。

本次展览通过350多幅老照片全景展现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光辉成就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变迁。展览使用的老照片是从山东省档案馆保存的30000多张老照片和齐鲁晚报征集的数千张老照片中精选出来的。每一张老照片都具有独特的时代特征。本次老照片展按照年代划分为四大板块,分别展出了新中国刚刚成立后的国计民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曲折前进;“”的十年历史以及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巨大发展。展览还特别辟出“老电影放映区”和“家・六十年”的实物展区。在“家・六十年”展区内,参观者可亲身体验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生活情境。

本次老照片展深受市民欢迎,开幕式当天就有上千名市民冒雨赶来参加了这次活动。5天的展期内,共吸引万余市民前来参观。

(山东省档案局马奎国)

浙江:“民生档案看发展”大型图片展隆重开展

9月3日上午,由浙江省档案局主办、各市档案局协办的全省档案系统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民生档案看发展”大型图片展在杭州浙江世贸中心隆重开展。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省政协主席周国富,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任泽民等领导参观了展览。

赵洪祝对展览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用丰富的档案资料全面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大地百姓生活变化和民生建设情况,使广大人民群众直观地感受到历史巨变,切实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周国富认为这次展出的档案图片资料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真实地还原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浙江社会和百姓生活在衣食住行、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民生档案看发展”展览通过图片和实物,集中反映60年浙江历史变迁、辉煌成就和民生巨变。展览分为“情系民生、走进百姓、学有所教、病有所医、文化繁荣、国泰民安、城乡新貌”等七大部分,展出期间近1万余人参观了展览。展览于9月3日至7日在浙江世贸中心展出后,还将赴全省11个市巡回展出。

(浙江省档案局吴玲周峰林吴卫华)

天津:多项重点宣传活动喜迎建国60周年

为庆祝建国60周年,天津档案系统根据中央和市委要求,结合实际、突出特色,深入开展了多项重点宣传活动。

一是以庆祝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为主题,充分利用家庭建档“百千万”工程取得的成果,在全市100多个社区开展家庭档案社区巡回展示活动。

二是举办《共和国的脊梁_庆祝建国60周年天津劳动模范档案资料图片展》。通过展示80多位天津各行各业涌现的全国劳动模范、市级劳动模范的档案资料图片,进一步激发新时期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

三是举办新中国成立60周年珍贵档案有奖征文活动。此次征文活动由天津市档案局、天津港集团公司、《天津日报》联合举办,以原始档案为切入口,以珍贵档案为佐证,深入挖掘标志性的历史事件和著名人物,真实揭示天津城市发展足迹和鲜为人知的故事。

四是开展庆祝建国60周年档案馆党员教育基地和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创建活动。

五是深入搞好庆祝建国60周年档案开发开放。天津市档案馆以庆祝建国60周年和天津解放60周年为主题,编撰出版了《旧天津的新生》和国家档案局重点编研项目《天津解放》。

六是广泛开展天津档案事业发展60年主题宣传活动。

七是举办《兰台颂祖国》―天津档案系统庆祝共和国60周年文艺汇演活动等。

(天津市档案局丛为民)

青海:档案见证青海60年沧桑巨变

为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暨青海西宁解放60周年,9月9日上午,青海省档案局馆举办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档案图片展览》。省委副秘书长高存福、郭力平、马文邦等领导,机关干部和社区群众共同观看了图片展。

此次青海省档案馆选取了部分不同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珍贵馆藏档案图片,分别通过古城旧貌、高原曙光、欢庆胜利、新政诞生、当家作主、夏都新貌、西部开发、重大活动和发展中的青海档案事业这九个部分进行展览。展板通过新旧图片和数据对比,从不同角度反映了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人民生活、档案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展现了青海60年的沧桑巨变,是青海60年成就的一叶缩影。

此次展览将分别在西宁广场、高校、中小学及企业巡回展出。

(青海省档案局岳文莉)

广东:省档案馆与新快报联合推出国庆特刊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广东省档案馆与新快报携手,隆重推出《60瞬间:广州往事》国庆60周年纪念特刊。

广东省档案馆与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旗下的新快报社联合推出的国庆60周年特刊――《60瞬间:广州往事》国庆60周年纪念特刊,于8月3日开始与广大市民见面。《60瞬间:广州往事》纪念特刊以广东省档案馆馆藏的建国60年来大量珍贵而鲜为人知的图片史料为基础,从城市记忆的独特视角出发,结合亲历者和见证人的口述,讲述60件广州在全国具有领先或示范意义的重要事件。连续两个月,每天一个专版特刊。特刊推出的同时,广东省档案馆和新快报社联合向读者征集个人关于广州的城市记忆,对其中有价值的图片文字史料,省档案馆将予颁证收藏。《60瞬间:广州往事》特刊具有相当强的可读性和极高的收藏价值。

(广东省档案馆郑建雯)

甘肃:《中国档案珍品展》在兰州隆重开展

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和甘肃省档案馆建馆50周年,由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主办,甘肃省档案局甘肃省档案馆承办的《中国档案珍品展》8月6日在兰州隆重开展。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浩,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国家档案局副局长、中央档案馆副馆长李明华参观了展览并讲话。

此次展览展出的100多件展品,来自全国20多家档案馆,其中大部分人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展品大多为各级档案馆的镇馆之宝。这次展出的还有甘肃省各级档案馆收藏的能够反映本地经济、文化、民俗、历史等特色的档案资料。所有展品都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对于了解历史、感知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与《中国档案珍品展》展览同时,还举办了《甘肃档案珍品展》。开幕式当天,兰州市各界群众3800多人参观了展览。

(本刊甘肃通讯员 姜洪源)

辽宁:文明节俭迎国庆 欢乐祥和度佳节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激发干部职工的爱国热情,进一步推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战略目标的实施,辽宁省档案局(馆)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

以礼赞祖国、歌颂党为主线,发挥国家档案馆历史资料的优势,编辑出版了一批图书。其中《共和国工业长子的足迹――辽宁工业60年发展历史回眸》一书由辽宁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政高为该书作序。此外,局(馆)还在网上举办了“辉煌历程――辽宁解放60周年暨改革开放30周年成就展”。

以爱国主义为主线,局(馆)机关党委在全体干部职工中开展了征文活动和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联欢会。同时,省档案局(馆)还积极参加由省直机关工委组织的各类庆祝活动。

(本刊辽宁通讯员赵景祥)

安徽:《发展成就图片展》开展

9月11日下午,由安徽省档案局(馆)、省直工委制作的“沧海桑田六十载江淮巨变铸辉煌一庆祝建国60周年安徽发展成就图片展”在省档案馆开展。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詹夏来出席开展仪式并讲话,省政府秘书长方宁出席开展仪式并参观展览。省档案局局长李学香主持开展仪式。省委办公厅、省委组织部、省直工委、省档案局等单位干部职工共100多人参加了开展仪式并参观了展览。

展览共展出档案、图片近600幅,分亲切关怀、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初级时期、“”时期、现代化建设时期等五大部分。展览客观、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安徽省各行各业取得的可喜成绩和发生的巨大变化。

(安徽省档案局薛培英)

云南:兰台红歌迎国庆

云南省档案局近日,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红歌合唱会,11个支部的150余名干部职工唱响经典红歌,歌唱60年来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用歌声表达对祖国母亲和党的无限热爱之情。

(云南省档案局苏晓霞)

四川:庆祝建国60周年活动形式丰富

四川省档案局根据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政府的精神,积极举办各种活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首先,档案局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参与《辉煌六十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图册》的编写,并举行了庆祝建国60周年暨四川省档案局馆成立50周年的征文活动和以“我和我的祖国,我的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其次,与媒体联手。在《四川日报》天府周末版刊登四川档案精品介绍专版,并与省委组织部电教中心联合制作一部反映全省档案事业发展成就的电视专题片。第三。档案局还组织从事档案工作满30年以上的老同志参加纪念建国60周年暨局馆成立50周年座谈会,回顾省档案馆50年来的曲折发展道路和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组织馆局干部职工、离退休老同志举办“庆祝建国60周年书画摄影作品展”,丰富大家的文化生活。

(四川省档案局宣教处)

上海:《我们共同的记忆――档案见证上海发展80年》

在举国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之际,由上海市档案局、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联合主办的《我们共同的记忆――档案见证上海发展60年》展览于9月30日在上海市档案馆开幕并向社会免费开放。中共上海市委常委、秘书长丁薛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胡炜及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潘世伟出席开幕式并参观展览。上海市档案局馆长吴辰、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党委书记卑根源在开幕式上致词。

展览通过选取新中国成立后在上海曾经发生过的60个典型事例,用档案文献、照片、影像资料等真实、生动地再现了上海60年的发展轨迹,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直到“世博会倒计时,‘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展览带领人们从不同侧面感悟上海走过的不平凡的60年。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展览的300多件展品中,有50多件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是首次公布。上海音像资料馆也为展览提供了不少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

(上海市档案局倪政华/文)

西安:举办报告会

为了纪念建国60周年,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西安市档案馆(局)、西安市档案学会于9月21日举办了“光辉的历程――西安地方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报告会。会上分别讲述了西安地方党组织的创建,以及西安地方党组织在不同时期组织团结人民艰苦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不朽功勋;系统回顾了西安地方党组织建立、发展与壮大的历程。期间,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丰富了报告会的内容。使与会人员更为直观地了解西安建国前后的那段历史。

(西安市档案局杨朝)

江西:十大活动喜迎新中国80华诞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西全省档案事业所取得的成绩,江西省档案局开展10项大型活动:组织部分干部职工开展“兰台青年讲坛”系列活动,举办“祖国在我心中”演讲比赛,在全省开展“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征文”活动,编纂出版《南昌解放》,江西省档案馆专门投入数10万元经费征集社会各种档案史料,组织南昌市部分学校学生到省档案馆开展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大学生实践活动,从省档案馆馆藏档案中发掘珍品档案依法鉴定并向社会开放档案3万余卷,在江西档案信息网在线举办《中国档案精品展》等展览,并积极主动地承办和参与党委、政府组织的庆祝活动,参加省直机关歌唱祖国歌咏比赛等10项活动。

(本刊江西通讯员曾勤生)

沈阳:举办“手迹墨宝展览”

为了庆祝新中国60华诞,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沈阳市档案馆举办了“手迹墨宝展览”。辽宁省档案局副局长许桂清、中共沈阳市委秘书长马占春等领导出席了开展仪式。“手迹墨宝展览”展览分为诗词手迹、题词手迹、书信手迹、手书古诗词等四个部分。展览选取了94件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意义并被大众熟悉的经典作品,再现了一代伟人的雄韬伟略和旷世才情。

(沈阳市档案馆张琪马风云)

济南:民间档案征集展

长江之歌教案范文9

李双江是我国著名的军旅歌唱家,他音域高亢、感情充沛,演唱的《红星照我去战斗》、《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再见吧,妈妈!》等歌曲,脍炙人口,久唱不衰,有“一代歌王”的美誉;同时他还是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先后培养出了谭晶、韩红、甘萍等一大批实力派歌手,桃李满天下,荣获过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的殊荣。

心中有梦:弃医从艺走上歌唱路

李双江1939年出生在北国冰城哈尔滨。他祖籍山东德州,当年父母因家境贫寒,闯关东来到了东北。因此他身上既有山东人的朴实憨厚,也有东北人的热情豪爽。李双江自幼聪颖好学,尤其有一副好嗓子,对唱歌非常感兴趣,7岁时便无师自通的学会了很多歌曲,虽然声音稚嫩了些,但嗓音高亢亮丽,颇有韵味,街坊邻居们听了都说他唱得好,一位哈尔滨电台的专业人员听了他的歌声也大加赞赏,并让他到电台录了音,不久他的歌声传遍了大街小巷,冰城人都知道有这个会唱歌的小男孩。

很快李双江到了上学的年龄,他的父母虽然没有多少文化,家境也不富裕,但为了他日后有个好前程,还是省吃俭用凑足学费,把他送进了学校。懂事的李双江,深知父母送自己上学不容易,因此学习十分刻苦,从小学到高中,成绩一直非常优秀。同时他这个会唱歌的“小名人”,一上学就成了学校的文艺骨干,经常参加各种文艺活动,年年都能在在省市文艺会演中为学校赢得荣誉,渐渐的李双江萌生了长大当一名歌唱家的梦想,而且这个梦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强烈。

1959年,李双江高中毕业了,由于学习成绩优异,他赢得了保送进哈尔滨医科大学学习的机会,这在大学还是精英教育的年代,非常不易。得到消息,父母和家人都为李双江高兴,左邻右舍的叔叔阿姨更是羡慕的不得了,夸他有出息。然而李双江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因为从医不是他心中的梦想。正巧这时中央音乐学院来哈尔滨招生,李双江知道后异常兴奋,想去报考,可没多久心情便冷了下来。李双江的家庭是典型的严父慈母式的中国传统式家庭,父亲是一家之主,兄弟姐妹一大家子十几口人凡事都得听他的。李双江深知保送学医已成定局,考音乐学院还是未知数,一旦考不上将是“鸡飞蛋打”。怎么办?一连两天李双江心绪不宁。细心的母亲发现了李双江的变化,问他有什么心事?李双江跟母亲和盘托出了自己的心愿和担心。李双江的母亲虽没什么文化,可比较开明:“你就想唱歌吗?”“是!”“那就去报名吧!”“我不敢,怕我爸不同意!”“你要是想好了,就勇敢的去报名,如果连名都不敢报,那就是零。你爸那你不用管,有我呢!”李双江没想到,在自己眼中历来温柔的母亲,竟有如此刚性的一面,对子女竟有如此的大爱。在母亲的支持下,李双江悄悄报了名。应试那天,母亲特意上街给他买了一根灌肠,并鼓励他:“孩子,放心去考吧!妈妈祝你成功!”就这样,李双江在母亲的支持下,带着她的祝福走进考场,放喉高歌,一连唱了《茫茫大草原》、《卡秋莎》等十几首歌曲,他那没经过雕琢的高音,音色明亮、华丽,一下就征服了主考老师,最终在1000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成功被录取。

或许是母亲做了父亲的工作,当李双江的父亲知道他被中央音乐学院录取时没再说什么,只撂下一句话:“你既然自己选择了唱歌这条路,就好好努力吧!”

自愿当兵,战友情铸就军旅“歌魂”

1959年9月,李双江带着梦想走进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师承喻宜萱教授,开始了声乐理论和歌唱艺术的学习。来到北京,李双江顾不得欣赏一下这座古都的名胜和美景,立即全身心投入到学业中,每天除了在浩瀚的书海中如饥似渴地学习理论知识,还根据老师的要求刻苦练发声,经常,一大早别的同学还没起床,他就迎着晨光开始了练习,晚上同学都休息了,他还借助手电筒的光亮夜读。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李双江的学习成绩和演唱水平有了大幅提高,成为同期同学中的佼佼者,喻宜萱、蒋英、郭淑珍等很多老师都看好李双江,认为他是一个难得的男高音演唱人才。

寒来暑往,春秋四度,1963年,李双江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上个世纪60年代,像李双江这样的中央音乐学院高材生,每年都是全国各大文艺团体争相争夺的目标,因此李双江一毕业,很多剧团就盯上了他。然而谁也没想到,李双江竟报名去了新疆军区文工团。如今谈到当年的选择,李双江这样说:“我从小就崇拜,当兵一直是我的愿望,加上我毕业的时候,党和国家大力提倡大学生到基层去,到边疆区,所以我一知道新疆军区文工团有分配名额,就立即报了名。” 由于李双江态度积极、坚决,学院很快满足了他的心愿,他成为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志愿到新疆部队工作的第一个大学生。

为了了解兵、演好兵,日后更好的为部队官兵服务,李双江一到文工团就深入基层连队体验生活,在那里他锻炼了自己,更与指战员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而正是这种战友情,使他几十年来演唱时,总是充满激情。

李双江第一个去的是驻南疆某部“二机连”。战士们知道他是文艺兵,紧张的训练、执勤之余,常常要求他唱歌,每当这时,李双江即便再累也从不拒绝,官兵们很快就喜欢上了他,他也从中体会到了充满关心、博爱、宽容,亲如兄弟般的浓浓战友情,有一件事令他至今难忘:李双江到连队时,我国还没有摆脱三年自然灾害带来的饥荒,人民生活相当困难,为了支援地方,部队要求官兵每月从45斤口粮中省出15斤给受灾严重的老百姓。一下减掉三分之一口粮,这对于年轻力壮、任务繁重的小伙子们来说绝非易事,吃不饱,是战士们面对的最大难题。一天午夜,李双江站岗时,一种饥饿感突然袭来,肚子咕噜咕噜直叫。好容易挨到凌晨两点下了岗,他拔腿就往宿舍跑,想赶紧上床睡觉缓解一下,在路过炊事班的时候,他突然冒出一个想法:“我何不进去找点吃的”。于是便鬼使神差地进了厨房。谁知四处瞅了一圈什么也没找到,就在他泄气的时候,发现放油盐等调料的地方有一小罐猪油,饥肠辘辘他也顾不得那么多,连挖带抠,吃了好几口,然后才心满意足的回班里睡觉。没想到天刚亮,就出事了,连长急召昨晚站岗的战士集合,几个人站成一排后,连长也不说话,拿着手电筒便挨个照。”照了一圈后说:“李双江留下,其他人回去。”别的战士都走了后,连长问李双江:“肚子饥了?”“不饥。”“不饥干嘛偷猪油吃?”李双江闻听此言,心中一震,强装镇定的回答:“我没偷吃猪油,连长说话要有证据。”“你这家伙嘴硬得很!我让你自己瞧瞧”,说完连长把李双江拉到连部镜子前。李双江对着镜子一照,脸腾地一下红了,不想自己“作案”留下了证据,下巴和衣服领子上蹭的全是油,于是赶紧低下头向连长承认错误。李双江的话音刚落,连长一把把他拥到怀里,噙着泪花说:“双江,以后饿了到连部来找我!” 一句话感动得李双江禁不住热泪盈眶。

几个月后,李双江结束生活体验要离开“二机连”了,连长接到通知,决定杀一头猪为李双江送行。李双江临走那天,与他非常要好的炊事班长特地做了他最爱吃的红烧肉,可开饭时李双江望着香喷喷的红烧肉却吃不下,一个劲儿地问炊事班长哪去了。连长一看,冲着厨房大喊:“炊事班长,双江要走了,你还不出来送送,良心让狗吃了!”听到连长的喊声,炊事班长红着眼睛从厨房走了出来:“连长,双江要走了,我听不到他的歌声了!以后菜板一响,我会想起双江的……”

“菜板一响,想起双江”,让李双江真切体会到了深厚的战友情!他说:“此后40多年里,每当我走上舞台,就会想起炊事班长的这句话,想起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为兵歌唱的激情就会如潮水般涌来”。

在“二机连”体验生活,使李双江尝到了甜头,从此下连队成了他搜集素材,提高演唱水平的“必修课”,在新疆军区10年,李双江有5年是在基层连队中度过的,他先后体验过坦克兵、骑兵、汽车兵等诸多兵种一线官兵的生活。火热的战斗生活,深厚的战友情谊中,使他逐渐形成了热情奔放的演唱风格,李双江把它称之为自己的“歌魂”,经常骄傲地说:“我的歌从连队中来,又回到连队中去;我爱连队、爱战士;连队、战士也爱我!他们的情、他们的爱,是我歌声的灵魂,没有部队,就没有我李双江!”

立足部队,歌声嘹亮唱响全国

1972年对于李双江来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这一年为了迎接全军文艺汇演,新疆军区文工团决定派李双江参加在兰州举行的分片调演。李双江接到任务后深知责任重大,经过一番充分准备,精神饱满的奔赴兰州。调演中李双江演唱了《北京颂歌》、《拉着骆驼送军粮》两首歌曲,演唱中无论情与字、情与声、情与味、情与趣之间关系的处理都十分细腻,使歌声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赢得了同行,尤其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和关注。李双江没有想到,正是这次演唱成了他艺术生涯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1973年,全军文艺汇演结束不久,李双江便被调入总政歌舞团,担任了歌唱演员。

总政歌舞团是全军规格最高,最权威的艺术团体,名家荟萃。入团后,李双江虚心向前辈艺术家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李双江进团不久,接到八一电影制片厂《闪闪的红星》剧组的邀请,请他演唱片中插曲《红星照我去战斗》。李双江至今还记得,当年这首歌的曲作者傅庚辰到他家找他研究怎么唱能达到最佳效果时,正好他要到火车站接从哈尔滨来的母亲,为了两不耽误时间,他便拉着傅庚辰一起去火车站,在车上边走边研究。结果到了车站一看,火车晚点五个小时。别人听说晚点都烦躁不安,李双江却高兴起来,他死磨硬泡请傅庚辰留下来,然后找了个僻静地方,一遍一遍唱给他听,五个多小时里李双江足足唱了100多遍,用他自己的话说:“已经把这首歌揉碎、吃透,变成了自己血管里的血,自己身上的肉。”就是凭着这股劲儿,又经过一段时间磨练,李双江终于圆满完成了任务。电影公映时,当“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雄鹰展翅飞,哪怕风雨骤……”的歌声,伴随着碧波荡漾的江水、翠竹繁茂的青山,展翅蓝天的雄鹰,手捧红星的冬子,持竿划排的宋大爹……的画面响起时,人们无不为歌与景的完美结合而惊叹,李双江以自己优美的歌声打动了亿万观众,人们从此记住了李双江这个名字。

成名后的李双江,没有沉浸在掌声、鲜花和赞誉中,他时刻告诫自己:“这一切都是部队培养的结果,部队是我的源、我的本,只有更好地唱歌,才能对得起战友和人民群众的厚爱!”一切从零开始。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演唱技艺,很快演唱出《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党的阳光照祖国》、《再见吧,妈妈》、《怀念战友》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歌曲,这些歌曲录成唱片后,带着李双江的一片真情,迅速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其中《再见吧,妈妈》最打动人心、也传唱最广,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再见吧,妈妈》这首歌是1979年我军在南方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期间创作、唱响的。当年战斗打响后,李双江立即随团赶到广西、云南前线进行慰问演出。在前线他和指战员们一起进战壕、钻猫耳洞,枪林弹雨中李双江深深为战士们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所感动。于是他找到词作家陈克正,曲作家张乃成说了自己的想法,大家一拍即合,很快共同创作出歌曲《再见吧,妈妈》。这首歌颂祖国、歌颂母亲的歌曲,一经李双江声情并茂的唱出,立即引起轰动,深受广大指战员喜爱,一时间前线到处都能听到《再见吧,妈妈》的哼唱声。看到战士们喜爱,李双江既高兴又感动,于是一遇到要开赴前线的部队,就在军车前为官兵们演唱,最多的一次曾一连唱了50多遍,这首歌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个战士的心中。后来,一位战斗英雄曾给李双江写信:“如果敌人胆敢再来挑衅,我将再次告别亲爱的妈妈,义无反顾的重返战场,生为祖国战斗,死为党和人民献身。山茶花就是战士的英灵,年年都将开放在边疆大地上,永远为祖国母亲挡风遮雨!”1979年6月,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邓颖超在人民大会堂听了李双江演唱的《再见吧,妈妈》后,握着他的手赞扬说:“你这首歌唱的好,歌颂了祖国、歌颂了母亲,很感人!”当有人问李双江:“你为什么能把这首歌唱的如此动情?”李双江充满深情地回答:“因为这是儿子唱给妈妈的歌,战士唱给祖国的歌!”

栽桃育李,声乐教育创辉煌

自进入总政歌舞团那天开始,李双江就活跃在演出一线,足迹遍四海、歌声传五洲,逐渐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对于李双江的成就,总政领导看在眼里、记在心头。1994年,经过慎重考虑,组织决定,调李双江出任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希望他能把自己热爱部队,热爱战士的情怀和高超的演唱技艺传授给下一代军旅歌手,培养出一批像他一样的部队文艺工作者。55岁接此重任,李双江深知这副担子的份量,于是他暗下决心,一定不辜负领导的信任,组织的期望,竭尽全力完成好任务。

一走上音乐系主任的岗位,李双江就给自己确定了目标,要把军艺音乐系打造成“军队唯一、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音乐教育机构。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大胆改革,在重视课堂教学、琴房功课的基础上,大力提倡开放式教育。李双江认为,艺术院校的教学,终极目标是培养出观众喜爱的舞台表演者,如果你的“产品”上不了台,或者上了台观众不喜欢,那就是失败。基于这种认识,他创建了一个“红星音乐坛”,以举办大量音乐会、组织公开教学、进行学术研讨为基本形式,集讲坛、歌坛、论坛为一体,进行开放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把着眼点放在学生的表演实践上、将教学由课堂延伸到舞台上,学生在舞台上的表现成了检验教师教学质量的标准,观众成了评判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委,一经推出,很快起到了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作用。这套教学模式自1995年创立以来,光音乐会为就举办了近500场,其中为部队官兵演出达200多场,一批又一批学员在“红星音乐坛”得到锻炼,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李双江还组织学生走出校门,积极参加全国性歌手大赛,鼓励他们在比赛中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努力锻炼、提高自己。十几年来,李双江率队参加了很多歌坛赛事,每每都能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仅在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赛上,就摘得两次金奖、一次银奖、数次优秀奖,成为全国艺术类院校获奖最多的单位。

长江之歌教案范文10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教学活动设计能力;调查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6-0033-03

2005年8月,笔者在浙江省三个地区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幼儿园教师培训班上随机抽样201位幼儿园教师,进行了一次教育活动设计与分析的书面调查。〔1〕 在调查中笔者为教师提供了如下案例。

王老师正在组织大班幼儿欣赏诗歌《摇篮》。〔2〕突然,明明举手问:“王老师,白天天空中是看不到星星的,可是诗歌中为什么说‘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白云轻轻飘’呢?”其他幼儿一听也恍然大悟,纷纷叫了起来:“对呀,白天我们没有看到星星呀。”“是不是诗歌写错了?”……活动室一下子变得“闹哄哄”的。如果你是教师,你会怎么处理?(请设计后续教育活动并予以说明。)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教师都肯定了明明对诗歌内容提出的质疑。教师对明明的肯定主要包括能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提问,指出诗歌中存在的问题等。同时,绝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应该认真对待幼儿提出的问题,调整教学。这说明目前幼儿园教师对传统的“教师权威”、“教材权威”观念有了较清醒的认识,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比较尊重幼儿的学习反应,具有较强的接纳、鼓励幼儿大胆提问的意识。

在肯定了幼儿的提问之后,参与调查的教师分别作出了不同的教育活动设计及分析。

1.盲目肯定幼儿的观点

教师同意白天天空中看不到星星的观点,尝试引导幼儿改编诗歌。22人作出了这种设计,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11%。这部分教师没有正确解释“白天天空中为什么看不见星星”这一常识现象,盲目肯定幼儿的观点,容易对幼儿造成误导。

2.直接解答幼儿的疑惑

(1)教师敷衍或错误解答幼儿的问题,如“诗歌里写的是晚上,晚上天空中是有星星的”,“星星出去玩了(上幼儿园了、睡着了)”,“诗歌中运用了比喻方法,只是一种假设”等。还有部分教师的解答缺乏恰当的逻辑联系,如告诉幼儿“天上没有星星,我们来做星星”,“妈妈的爱是看不见的,但还是存在的,所以白天虽然看不到星星,但星星还是存在的”等。另有部分教师的活动设计是引导幼儿“课后找资料或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探索”等。此类设计者共103人,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5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往往受到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的影响,因此,教师用直接解答幼儿疑问的方式继续进行诗歌欣赏教学,这是一种可取的教学策略。但是,要解答幼儿的问题,首先应该分析幼儿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还要分析这个问题到底要问什么。这需要教师对提问者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提问者隐藏的认知和情感需求作出判断。 显而易见,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应该有充分的依据作出这样的判断:大班幼儿对晚上天空中的星星是有一定认知经验的,他们提出这样的问题,是想关注白天天空中为什么看不到星星。如果教师作出“晚上不是有星星吗?诗歌里写的是晚上”这样的解答,就有可能误导幼儿得出白天天空中没有星星的错误结论。教师用与文学作品的想象基调相匹配的拟人化方式回答幼儿的问题,如果能得到幼儿的认可,这种应对策略可以被认为是合理的。但是很遗憾,大部分教师运用的语言缺乏审美意味,直白空洞,与诗歌教学的审美气氛不相融。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幼儿诗歌里运用了比喻的方法,且不说这种解答方式分解了诗歌的文学意味,更值得教师思考的是,为什么幼儿不提“大海里没有鱼宝宝”,“花园里没有花宝宝”,偏偏提出“天空中没有星宝宝”呢?幼儿的问题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本次调查显示,部分教师缺乏对幼儿问题背后隐藏的发展需要和认知水平的判断,给予幼儿的解答是低效的。有时幼儿提出的问题并不是教师能解答的,教师采用课后查资料的方法引导幼儿探索问题也在情理之中。但是,教师对诗歌欣赏过程中幼儿提出的疑问不作解释,必然会影响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此外,虽然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家长参与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程度越来越高,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家长和教师在教育幼儿的任务、作用方面是有区别的,如果教师不顾社会要求和幼儿的家庭背景,频繁布置一些让家长感到为难或无能为力的任务,这是不合适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2)教师告诉幼儿易于理解的科学现象,如“白天太阳光比星星的光亮,所以在强烈的太阳光照射下,我们看不到星星”。此类设计者为28人,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14%。

3.设计实验、讨论,引导幼儿寻找问题答案

部分教师建议师幼互动,开展讨论,激活幼儿的原有经验,通过教师的启发式提问,引导幼儿形成问题的答案。但是调查显示,有10%的教师设计的提问缺乏明确的思路,无法有效组织幼儿进行问题讨论。比如,“星星是一直住在天上的吗?星星会不会走动呢?”这明显是为幼儿提供了错误暗示。又如,“让幼儿提出自己关于星星想知道的问题”,这样的设计与解决“白天为什么看不到星星”的问题没有关系,而且会影响幼儿的思路。再如,“我会引导幼儿去想,白天的星星到哪儿去了呢?晚上蓝天怎么会变黑呢?”从“白天的星星到哪儿去了”到“晚上蓝天怎么会变黑呢”,这种大幅度的思维跳跃,有可能影响幼儿解决问题。可见,目前幼儿园教师虽然对诸如“让幼儿讨论和互动”、“让幼儿动手操作”等词语已经耳熟能详,但是对为什么要让幼儿讨论和操作,什么情况下可以让幼儿讨论和操作,讨论和操作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组织和引导幼儿开展讨论和操作等问题的认识是模糊的,实际教学行为缺乏有效性。

调查显示,有28位教师通过讲解、讨论和小实验的方式,有效解决了幼儿的困惑。有的教师设计分别拉上和打开活动室窗帘,让幼儿实际观察不同光线强度下物体的发亮情况,帮助幼儿理解“白天为什么看不到星星”。有的教师设计利用手电筒、蜡烛、打火机做实验,让幼儿对室内外发亮物体的发亮情况进行比较,对室外远距离和近距离观察亮光的结果进行对比。调查显示,这些设计直观形象,简便易行,体现了教师对幼儿年龄特点的尊重。但是非常遗憾,作出这种设计的教师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比率较低,仅占14%。

二、结论与启示

以上调查结果说明,自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以来,浙江省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教育实践中开始更多地思考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强调让幼儿更积极主动和富有意义地学习。然而,从调查结果看,浙江省大部分幼儿园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中还存在一些问题:(1)文化素质较低,缺乏必要的科学知识储备。(2)教育素养较低,缺乏对幼儿问题背后隐藏的发展需要和认知水平的识别能力,缺乏引导幼儿解决问题的教育意识和能力,应对教学中的非预期性教学事件的能力不足,教学有效性尚需提高。(3)对教育改革理念的理解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由于受到文化和教育素养的局限,不少幼儿园教师对学前教育改革以来提倡的教育理念缺乏真正的理解和思考,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之间存在着脱节现象。〔3〕“跟风”和“形式主义”泛滥。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步伐正在受到幼儿园教师素质的牵制。

幼儿园教育改革应该充分考虑师资队伍的实际状况。比如园本课程构建,大部分教师执行起来非常困难。再如,在对幼儿进行发展性评价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开始学习瑞吉欧的档案记录,但是在实践中缺乏对幼儿发展进行系统记录和评价的能力,也缺乏必备的时间和空间条件。这些现象值得改革者深思。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一些不具备教师素质的人员进入了幼儿园教师队伍,对幼儿园教育质量、幼儿园教师职业地位和社会声誉等造成了消极影响。因此,管理部门应尽快实施幼儿园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杜绝幼儿园教师无证上岗现象。与此同时,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适应学前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对师资的需求,各地幼教师资培养机构纷纷成立,但是许多机构对如何培养幼教师资准备不足,教育质量良莠不齐,严重影响了幼儿园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目前,幼儿园教师的年培养量已呈现供过于求的状态。〔4〕 规范幼儿园教师的培养资质,保持师资培养的适当规模,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层次,这应该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

在幼教师资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说与做的脱节一直是培养机构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在师范教育中,学生接受的往往是脱离具体地域条件和文化背景的抽象概念,学生的学习停留在学习教材、听教师讲课和应付考试上。〔5〕 许多刚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往往会抱怨“学校学的东西没有用”,“工作是另外一回事”。这是导致新教师适应工作时间长、教育能力起点低的原因之一。另外,许多在职教师参加各种研讨会、报告会的积极性非常高,他们通过这种途径虽然接受了信息,开阔了思路,但是这种学习对他们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促进通常是低效的,因为他们无法将学到的理论或经验迁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不少幼儿园教师表现出对教育理念的“虚知”现象,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幼教师资培养机构应该认真研究,采取切实有效的培训模式,如案例培训模式、导师制培训模式等,大力提倡基于真实情景和问题解决的“园本培训”,提高教师在真实情景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厅2005年统计资料〔R〕.2005.

〔2〕浙江省《幼儿园课程指导》委员会.浙江省幼儿园课程指导教师资料手册:语言〔M〕.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02.

〔3〕李辉.美英及我国台港地区和内地幼教改革述评〔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2).

〔4〕陈德枝,秦金亮.两省区幼儿园教师现状抽样调查与分析〔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7-8).

〔5〕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A Survey and Analysis on Teaching Ability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

Zhu Lili

(Hangzhou College of Preschool Teacher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2)

长江之歌教案范文11

关键词:江定仙;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齐尔品;钢琴;作曲

中图分类号:J609.9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 语

2012年秋天是上海音乐学院校庆85周年,也是上音杰出的前贤校友——著名作曲家、理论家、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前副院长、作曲系主任江定仙先生百年诞辰。在这样一个值得纪念的季节里,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文献研究室”①,对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有关江定仙先生的馆藏文献资料,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整理与数字化保存,也发现了一些以前尚未完全公开的原始文献。本文基于馆藏相关文献,记述江先生就读国立音专期间的事迹,表达母校对江先生的深切怀念。

江定仙(1912.11.10——2000.12.23)出生于湖北省汉口市郊区硚口江家墩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幼喜欢音乐,在武昌高师附小、附中和武汉中学读书的时候,受音乐老师的启蒙,学会演奏铜笛、笛、箫、大鼓、小鼓、风琴等乐器,并与高班同学一起组织过业余丝竹合奏。在其父江涤玄(即江家瑞)老先生的建议下,江定仙于1928年踏上了赴沪求学的道路。

他先就读于“上海艺术大学”②音乐系学习基本乐理、视唱练耳、歌曲作法、美学概论四门课程以及钢琴、小提琴(用的名字是“李仲超”),半年后转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③音乐系,继续学习钢琴、小提琴,并加修了和声学、唱歌两门课程。1930年,与同学陈田鹤一起,转考“国立音专”(其前身即1927年11月在上海成立的“国立音乐院”),继续追求音乐之路(改回原名“江定仙”)。

二、系统的钢琴学习

1930年9月,江定仙被国立音专理论组和钢琴组同时作为“选科正取生”录取,分别随黄自与俄籍钢琴教师吕维钿夫人④(Mrs. E.Levitin)系统学习作曲理论知识和钢琴。一同赴考的陈田鹤亦被国立音专理论组作为“选科正取生”录取,两人同时成为黄自“四大弟子”中最早入门的,另外两人——贺绿汀与刘雪庵,则于1931年2月入国立音专“选科”理论组。⑤

国立音专“选科”专为对于音乐曾有研究,欲继续专攻一门者而设。须曾受普通教育而对音乐曾有研究者(学乐器者,满8-20岁;学声乐者,满18-28岁;学理论者,满12-28岁),经入学试验及格始得入学。选科生可以自由选习学程,但以不超过正科生规定修习之学分为限。修业年限无限制,每学期缴费13.5-46元不等,每学期修毕之学程,发给修业证书。国立音专还设有“本科”——教授高级理论与技术、目的在养成音乐专门人才,须曾在本校预科毕业者,或高级中学毕业,经入学试验及格者方可入学。本科生须修足100学分,每学期缴费23.5-41元不等,修业至少3年,始能毕业;及“研究班”——为有志研究最高之音乐理论技术者而设,以本校本科毕业生、暨修了主科高级课程之选课生,愿意继续研究高深音乐者为招收对象,研究期限1-3年,每学期缴费12.5-45元不等。⑥

值得强调的是,当年入读“选科”的学生,仍需先参加国立音专组织的严格考试,通过方有资格入学,否则应入学校为“有志研究音乐,而为定章所限不得入各科班者”的“特别选科”学习。江定仙报考国立音专钢琴组的考试曲目是“《车尔尼299》中的一条、《巴赫小前奏曲与赋格》一首、肖邦的《A大调波兰舞曲》(Op.40 No.1)”⑦,就其选择的曲目而言,在当时高等专业音乐教育起步阶段的中国,亦为不易。因此,江定仙能同时考入理论组和钢琴组,作为“正取生”被国立音专录取,不难看出此前他在上海艺术大学音乐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音乐系的两年学习,应是认真、努力且打下了一定音乐基础的。由于国立音专“选科生章程”有规定:“凡选科生在第一学期内不得兼选两科,惟第一学期成绩达到本章程第五条规定学分之半数者,得再选一科,但对于两科俱有研究,经考试及格,且专在本校肄业者,得许其兼选。”⑧所以,最初进入国立音专学习的时候,江定仙是以钢琴作为主科,理论作为副科。直至他逐渐对黄自先生所讲授的和声、作曲和单对位法等课程产生更大的兴趣后,才于1931年9月正式转“理论作曲”为主科、钢琴为副科。

但是江定仙对于钢琴的热爱,却并未因为主、副科位置的调换,而产生本质影响。一方面,从他在国立音专参与的钢琴升级考与学期试验考的曲目选择中,能发现他在钢琴学习上取得的明显进步。根据国立音专校刊《音》的记录,江定仙入学1年后,即于1931年6月18-20日参加了 “二十年度下学期钢琴组的升级考”,考试的曲目是:Czerny’s Op.299 No.36、Bach’s Invention No.15 B Minor、Beethoven’s Sonata Op.14 No.1(1st Movement) 以及Mozart’s Fantasia C Minor。考试结果应该是顺利通过的,因为在1932年1月9-15日国立音专“二十年度上学期钢琴组的学期试验考”中,江定仙已经升入钢琴组中级,考试的曲目为:Debussy’s Reverie、Grieg’s Sonata Op.7,2nd Movement、Czerny’s Op. 299 No.29以及Bach’s Invention No.1。据江定仙本人回忆,跟随吕维钿夫人(Mrs. E.Levitin)学习2年后,由于自身对钢琴学习要求的进一步提升,他向学校递交了换到时任钢琴专任教员兼钢琴组主任的查哈罗夫(Mr. B. Zakharoff)班学习钢琴的申请,并获得批准。⑨江定仙作为国立音专一位钢琴副科生,能够在入学2年后,即转入到专门教授高、中级钢琴主科学生的查哈罗夫(Mr. B. Zakharoff)班上进一步深造钢琴,可见其对钢琴学习,是努力不懈的。所以,在进入查哈罗夫(Mr. B. Zakharoff)班后,江定仙参加的1933年6月19日“二十一年度下学期钢琴组的学期考试”,曲目升级为Czerny’s Op.740和Schumann’s Papillons,最后得分90;而1934年1月12日的“二十二年度上学期考试”中,曲目亦为Czerny’s Op.740 No.33、 学期钢琴组的Bach’s Fuga E minor和Beethoven’s Andante,最后得分85。

另一方面,他多次参加国立音专“学生演奏会”所演出的钢琴曲目,以及由他领头策划的相关演出活动,均可印证他在钢琴学习上所付出的努力与收获的成果。在国立音专校刊《音》上,可以查到江定仙曾以钢琴独奏节目参加了国立音专的第十一次(1931年3月14日下午五时)、第十四次(1931年10月24日晚八时)、第十七次(1932年5月4日下午八时)和第二十三次学生演奏会(1933年11月16日晚七时半),分别演出了Mendelssohn’s Rondo Caprieciozo(Op.14)、Schubert’s Impaompta、F.Webrt’s Rondo Brilliante以及Weber’s Invitation To The Dance;1934年3月,他又与胡然、刘雪庵几人最初构思,后邀丁善德、戴粹伦参加,在学校举办由同学自动发起的几场有意义的音乐会。第一场音乐会,是由江定仙提议并于3月28日晚在学校大礼堂演出的“Chopin音乐会”。尽管音乐会结束后,他们几位发起人对演出曲目的安排并不够满意——“感到缺少较大的作品如Ballad叙事曲、Scherzo谐谑曲、Polonaise波洛奈兹舞曲等”,认为这场音乐会并未达到他们“有系统地介绍名家之作与同学之前”的初衷,但他们借助学生自治会的平台,自发自觉地推动举办“藉此将校中过于沉寂的音乐空气,凑得热闹点”的音乐会创意,不仅获得了当时校方领导们的赞许,其理论作曲导师黄自更是亲临现场,为音乐会作品讲解分析。⑩

在音乐艺文社编辑的《音乐杂志》B12上,也刊载着1933年4月2日,江定仙随音乐译文社在浙江省立民众教育实验学校,与陈又新(小提琴)、张贞黻(大提琴)三人表演三重奏,而深受观众好评的音乐消息:

“第二次演奏,于四月二日下午七时半,在浙江省立民众教育实验学校举行,节目中合奏合唱,与第一次大致相同,不再重述,惟陈又新,张贞黻,江定仙三君之三部合奏Gluck之兴办,及Klengel之三部曲,颇见神采,余如陆修棠君之二胡,易开基君,江定仙君之钢琴等,亦皆佳妙,此种节目,实为杭州市所创见,故第一次听众越千,而第二次因会场太小,立于门外者近二百人,可见该校演奏员之叫座力也,且此次节目,每曲均由黄自先生加以说明,使听众明瞭各曲之作者及其结构,此举诚为中国音乐中之一大贡献,深望该校以后凡举行合奏会时,亦加以此项说明,使一般听众,得以心领神会也。” B13

三、出色的作曲才华

1931年,江定仙正式转“理论”为主科后,内心的激情很快转化成跃动音符。1931-1934年间,国立音专开设有:和声学(Harmony)、高级和声(Advanced Harmony)、键盘上和声实习(Keyboard Harmony)、练耳与默谱(Ear-training and Dictation)、单对位法(Simple Counterpoint)、复对位法(Double Counterpoint)、配器法及实习(Instrumentation)、国乐编制法(Arrangement of old Chinese Music)、曲体学 (Music-Forms)、和声解剖及乐曲解剖(Analysis)、赋格曲作法(Fuga)、名著研究(至少研究Symphony及Opera各二套)、乐队指挥实习(Conducting)以及自由作曲(Free Composition)共14门理论作曲主科科目。B14江定仙在跟随主科导师黄自系统学习了上述作曲基础课程(除国乐编织法、赋格曲作法、乐队指挥实习等少数课程未选习外)B15的同时,也陆续开始尝试非作业性的音乐创作,如:1931年“九·一八” 事变之后,江定仙为廖辅叔创作的歌词《喇叭响了》配曲;1932年开始为韦丛芜《君山》诗集中的第18首《恋吧,少女!》谱曲;1933年,随黄自先生一同参与商务印书馆委托编著《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B16的编写工作,并为此创作了《挂挂红灯》、《春光好》、 《催眠歌》、《渔父》、《田家忙》、《棉花》、《前途》和《南乡子》 8首声乐作品。

同年10月,经黄自介绍,江定仙与陈田鹤二人到意大利钢琴家、指挥家梅百器指挥的“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B18,免费旁听了一个音乐季(每年10月-翌年5月)的乐队排练。当时该乐队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欧洲音乐人才,专事演出西方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以及民族乐派等风格的作品,为上海租界营造了较为浓厚的音乐文化氛围。事实上当年萧友梅选址上海创办国内第一所高等音乐学院,也与他在上海市政厅听过该乐队的精彩演出有关。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最初仅为在华西人进行音乐演出服务,上世纪20年代末期开始与中国音乐家之间有了一些合作与交流,黄自的管弦乐序曲《怀旧》,就是由工部局乐队在国内隆重推出且在上海大光明电影院首演。所以,作为中国学生,能够顺利旁听这支“东方第一”的管弦乐队的音乐季排练,无疑为江定仙与陈田鹤的作曲学习,提供了难得且优质的机会。

1934年春,江定仙以《摇篮曲》、陈田鹤以《序曲》参加俄国作曲家、钢琴家车列浦您(即:齐尔品)/Alexander Tcherepnine委托校长萧友梅,在国立音专举办的“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比赛,均获二奖。

“俄国作曲家Tcherepnine先生前在本杂志登载徵求有中国风味之钢琴曲启事后,经查哈罗夫、萧友梅、黄自、欧萨科夫的首轮筛选,以及车列浦宁、查哈罗夫试弹后,选出第9号《牧童短笛》作为头奖,作者贺绿汀君,现在国立音专理论科肄业,奖金100元。因车列浦宁认为第一、三、六、七、十号作品应征者均有不少的努力,愿再出资100元以示鼓励,故最终以投票方式再选出二奖四名:第三号《c小调变体曲》/Variations in c minor,作者俞便民君,前在音专肄业,现在沪江大学肄业;第六号《牧童之乐》/Le plai sir du Berger,作者老志诚君,住北平(履历未详);第一号《序曲》/Prelude,作者陈田鹤君,武昌私立艺术专科学校教员,前在音专肄业;第七号《摇篮曲》作者江定仙君,西安教育所编辑员,前在音专肄业;名誉二奖一名:第十号《摇篮曲》,作者贺绿汀君,国立音专理论科肄业。” B19

同年春,出于对作曲学习的需要,江定仙还与刘雪厂、陈田鹤、伊微胡然,陈玠,孙德志等国立音专的同学, 一起组织了读新诗的“星期朗诵会”。

“在这里我们有一件值得向读者报告的,就是星期朗诵会的成立。

星期朗诵会,是刘雪厂,江定仙,陈田鹤,伊微胡然,陈玠,孙德志诸君组织的,他们感到朗诵对于作曲的需要,而且实际上诗的生命与作用不单是从纸到眼,还是从口到耳。可是中国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新诗的读法,还在陷入依照平仄的谬误,——当然,在节奏上平仄是有重要的价值的,但是那和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有别——为改正这个谬误,使诗歌对大众起一种有效的作用,便不能不给中国的诗开一条新路:朗诵法,这样,朗诵会便成立起来了。

他们现在的工作是每星期日下午集会一次,由每一会员朗诵他预备好的诗篇;朗诵之后,再由在座的会员谨严地,坦白地尽量批评,同时提出种种问题来共同讨论。他们取的是研究的态度,会员虽然不多,但是都是诚信在工作着的。

我们盼望他们的这种精神能够维持下去并希望他们的会逐渐扩大。” B20

尽管该会的组织工作并不十分顺畅,成立不久后就停顿,于第二年又复成立,每星期开会一次,每次轮流一人朗诵,众人批评。但是该会“讲求诵诗的方法和发音的适当,即根据诗的意义来决定诵诗时的轻重,高低快慢,以及抑扬等”强调字音关系于作曲之重要性的宗旨,无不体现出江定仙等人对于音乐创作的深度思考。B21

1935年10月6日,上海的《新夜报》副刊《音乐週刊》B22第46期发表了一首江定仙与廖辅叔合作的悼歌《德志哀辞》。德志即孙德志B23,上文论述“星期朗诵会”的组织者之一,时国立音专最出色的女高音。1935年6月赴东吴演出返沪后发烧,因广慈医院(今瑞金医院)误诊于8月20日去世。当时江定仙已离开国立音专,经萧友梅介绍,远赴陕西省教育厅任音乐编辑工作,但他在得此噩耗后,虽震惊悲痛之余,仍与廖辅叔合作完成该曲,以表哀思。B24

总体而言,根据国立音专校刊《音》、《音乐杂志》、《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及《音乐教育》等刊物上整理所得,目前可见江定仙就读国立音专“选科”时期创作的音乐作品,共有下列20首: 1首钢琴作品, 19首声乐作品,其中18首作品均刊载自当时兴办的专业类音乐刊物上,其音乐创作的被认可度与流行度,可见一斑。

江定仙本人曾说“终于在1936年夏又回到上海音专复学,除了随黄自老师学习作曲外,还搞一些创作。” B25在同时期的学校档案资料、以及“本校二十五年度上学期学生姓名录” B26 等文献记载中,并未发现有江定仙复学注册的信息。在“江定仙年谱初编”中,也是记载“1936年,再度回到上海。继续随黄自学习作曲” B27,并未写明是否重回国立音专复学。但是从他1936年回上海后从事的音乐活动来看——同年冬,参加由谭小麟出自筹建的、以国立音专学生为主的“上海管弦乐团”排练;1937年初夏,在贺绿汀领头、国立音专学生为骨干的、上海业余实验剧团与音乐界合作成立的小乐队里弹钢琴;……江定仙极有可能是回到上海,回到了国立音专旁听课程,且再度跟随导师黄自先生学习作曲理论相关知识,但并未正式办理复学的手续。之所以这样推测,一方面基于1935年他与陈田鹤、刘雪庵合编由萧友梅、黄自作序的《儿童新歌》(商务印书馆出版):

“近来儿童教育日见注重,吾国最近更有儿童年之规定,惟欲陶冶儿童之性灵,音乐实最重要,顷闻江定仙、陈田鹤、刘雪厂三君合作《儿童新歌》一部,托商务印书馆印行。曲调优美,极合儿童歌唱,歌辞或清新或雄壮,使儿童于歌唱时无形中收到艺术的影响而渐进于活泼矫健之境地。诚一部值得推荐之歌曲集也。” B28

另一方面基于1935年黄自任编辑委员会主任的《新夜报》“音乐週刊”上刊载的三则有关江定仙的消息:

这两方面的资讯,都可证实在江定仙1936年重回上海之前,与国立音专在音乐上的相互关注、联系并未因地域的远距离而阻断;他所从事的音乐创作活动,也与国立音专的师生们一直有所交集。因此,当江定仙于1936年夏重返上海,与昔日恩师好友们相聚一起学习交流,即便没有走官方流程复学,也在情感与实际中与母校更加紧密关联。综上所述,本文认为江定仙先生在国立音专的学习时间可为1930年9月-1934年7月。

四、余 言

1949年以后,江定仙先生长期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对母校上海音乐学院的关注,与昔日师友间的联系,仍然密切。1983年10月,他曾撰文“热爱真理 热爱艺术的音乐家——为贺绿汀八十大寿而作”发表在本院学报《音乐艺术》第4期,庆贺上海文联、音协和上海音乐学院联合举办的“贺绿汀从事音乐活动60周年”;1984年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纪念齐尔品先生诞辰85周年”,江定仙亲笔写下款款深情地纪念词,重温他对国立音专名誉教员齐尔品先生(即:车列浦宁)/Alexander Tcherepnine多年来保有的尊敬之情:

“作曲家、钢琴家、指挥齐尔品先生生于1899年,今年正是他诞辰85週年!

齐尔品先生同中国音乐界有很深厚的感情,1934到1937年,他生活在中国近三年之久,曾随曹安和先生学习过琵琶、齐如山先生研习过京剧音乐,特别是1934年,在老上海音专萧友梅校长的协助下举办了“具有中国风格的钢琴曲”创作比赛,他要求我们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钢琴曲,这对当时的音乐青年是一个很大的鼓舞。

在这个征奖活动中,评选出六首具有民族风格的钢琴曲,贺绿汀同志的著名的《牧童短笛》便是荣获头奖的作品。这首体现了中国人民崇高优秀品质的牧歌,经过演出、介绍,深受国内外听众的赞扬。

齐尔品先生一生写作勤奋,作品编号超过一百以上,其中包括交响曲四部、歌剧?部、舞剧九部、钢琴协助曲六套,还有多种器乐独奏曲、重奏曲和独唱曲、合唱曲,总数不下三百多件,可以称得起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中有关中国题材的有:歌剧《农夫与仙女》、为念诵与乐队而写的套曲《失去的笛子》、为女声独奏与?乐队而作的声乐曲《笑乐与严肃》、中国民歌七首、《为中国古诗谱曲七首》、以及《五首钢琴音乐会练习曲》、《五声音阶钢琴教科书》、《五声音阶钢琴练习曲》、《五声音阶技巧练习曲》等。除创作外,他还经常到各地举行钢琴旅行演奏会,足迹遍及欧亚、美洲等国家,包括苏联。

齐尔品夫人李献敏女士是一位出色的钢琴演奏家和教师,是齐尔品事业的亲密伴侣。1933年她毕业于老上海音专,是查哈罗夫先生班的最得意门生。毕业后她又游学于比、法等国,曾随世界著名地钢琴家柯托、菲利普等名师学琴,1937年在欧洲与齐尔品先生结婚。欧战后,他们移住美国,曾在支加哥B29、纽约等地担任教学并经常到各地讲学。两年前她曾来过北京,受美国齐尔品协会委托举办过大提琴曲创作比赛,中央音乐学院的叶小纲、瞿小松两位同学分别获奖。瞿小松的曲名《山歌》,叶小纲的曲名《中国之诗》。

为纪念齐尔品先生诞辰85周年,李献敏女士特由美国经台湾来参加这次活动,我们感到很荣幸,我们热烈地欢迎她的光临!” B30

1986年12月,上音校友会(筹)成立,经酝酿,贺绿汀为会长,丁善德、才旦卓玛、江定仙、周小燕、桑桐、谭抒真等14人任副会长;1987年、1992年,已年届75、80高龄的江定仙亦两度重回母校,参加上海音乐学院的60周年和65周年校庆。B31

2012年6月8日上午,江定仙先生的家属——江自生先生(江先生之子)访问上海音乐学院,向图书馆捐赠江定仙先生的手稿,参观校史馆,并就将由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联合主办的“江定仙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活动”,与许舒亚院长、杨燕迪副院长进行了磋商。许舒亚院长高度赞赏江定仙先生在音乐创作、作曲教学、音乐教育等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江定仙先生的文化遗产值得包括上海音乐学院师生在内的音乐界后辈铭记与发扬。

作者说明:本文是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华人作曲家手稿数字化典藏与音乐文本分析》(项目编号12BD030)。陈聆群先生、张雄先生、江自生先生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释:

①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自2010年起逐步探索并实施专题文献研究室与学科馆员制度。

②1927年秋,上海艺术大学改组成立(私立未经教育部立案的大学),黎锦晖任校务委员会主任,日常工作田汉主持。学校设有文学、音乐和美术三科。

③简称上海美专, 1912年11月,由刘海粟私人筹集资金开办费三千元,与乌始光、汪亚尘、张聿光等人于上海美租界乍浦路八号洋房(今上海大厦以西,苏州河乍浦路桥北首)创办该校,时名“上海图画美术院”。1914年订正学则,易名“上海图画美术学院”。1916年奉令改为“私立上海图画美术学校“。1920年1月,更名为“上海美术学校”;1921年7月,上海美术学校改名为“上海美术专门学校”。1925年1月,设师范院,内分国画音乐系、国画手工系,毕业年限为三年。又添设图音专修科、图工专修科,毕业年限为二年。1930年,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奉教育部颁令,改名为“私立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④上音档案520-37(2)-37《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一览》(民国十九年年度)第32页的“教职员姓名录”记载:吕维钿夫人(Mrs. E.Levitin)毕业于彼得堡国立音乐院,曾在海参威日本任钢琴教员,前国立音乐院钢琴讲师。

⑤“本校佈告第四十七号”,载青主主编: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刊《音》第11期,1931年2月,第5页。

⑥该段内容整理自上音档案520-37(2)-37《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一览》(民国十九年度)的相关信息。当年与江定仙同时被国立音专录取的新生共有57人。其中预科生1名——陈光渭。“预科”为本科之预备,须初级中学或旧制中学毕业,经入学试验及格者方可入学。预科生须修足60学分,每学期缴费23.5-41元不等,修业至少2年,始能毕业;师范科生2名——梁定佳、谭翠霞。“师范科”专为养成初中及小学音乐师资而设,须初级中学或旧制中学毕业,经入学试验及格者方可入学。师范科生须修足100学分,每学期缴费23.5-41元不等,修业至少3年,始能毕业;选科生54名,其中理论作曲正取生9名——江定仙、陈田鹤、邱文藻(邱望湘)、鲍明强、刘君蔚、林一平、江文光、徐希一、邬馥梅;钢琴正取生20名——王云阶、唐明汉、江定仙、邵家光、何惠仙、易开基等;提琴正取生8名——胡翔云、方成甫、夏璐德等;声乐组正取生7名——袁定国、周遇春等;国乐组正取生6名——陈恭则、金润之等;以及长笛1名——叶怀德。江定仙入学的1930年未有招收到本科生与研究生。所以,从江定仙当年入学的录取名单中,不难看出,在课程修习年限上的相对自由、以及据此相对灵活缴费的“选科”,更受当时音乐学子们的青睐。事实上1930年录取的选科生人数也是那几年最多的。

⑦江定仙:《我学习音乐的经过》,载中央音乐学院,萧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编《春雨集·江定仙音乐研究文论选》,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第16页。

⑧“选科生章程”,载上音档案520-37(2)-37《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一览》(民国十九年年度),第18页。

⑨江定仙:“悠悠往事堪——江定仙传”,载中央音乐学院,萧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编《春雨集·江定仙音乐研究文论选》,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第7页。在《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一览》(民国二十至二十一年度)第27页的“教职员姓名录”里,对查哈罗夫(Zakharoff,B.S.)的介绍是:“前俄国彼得堡国立音乐院毕业,在彼得堡国立音乐院教授钢琴七年,现教授高级及中级钢琴。”因此,在查哈罗夫的钢琴班里,汇集的全是国立音专的钢琴优质生,如国立音专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后进入研究班学习的李献敏,1935年5月11日在上海举办个人钢琴毕业独奏音乐会的丁善德等。

⑩胡祖植主编: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刊《音》第42-44期合刊之《副刊》(学生自治会编辑)第1期,上海:协进印刷所印刷,1934年3、4、5月,第3页。

B11“令眉”、“伊令眉”均为廖辅叔的笔名。该通讯内有廖辅叔写的一首诗——《赋得吹弹歌舞》(得吹字七言五韵)(按言赋得而流水账簿式的生凑,盖文学革命之另一面也)“摩登品木与调丝(不言竹而言木,摩登自明),不学东洋学老西(地方色彩甚浓厚,老西,广东佬的说法),被雅娜弹梭奈大,星期日奏沁芳尼(可惜梁任公已经作古,不然大可以叫他拿出头约Collar口?Cigar的杰作来比个高下,看谁得诺贝尔文学奖金),曲中体制模罗派,(模者模范,罗者罗曼忒克也。),台上兹琴大小提(此种句法虽使杜复生,亦必有望之欢),看太太非真太太,无聊且玩瓦儿慈(一结说尽青年烦闷,不愧是”为人生的艺术”)。

B12由萧友梅、黄自、易伟斋主编的一本音乐类的学术刊物,编辑者为音乐艺文社(社长为蔡元培,干事有刘雪庵、胡静翔、戴粹伦、陈又新、满福民、劳景贤、丁善德、韦瀚章、黄自、萧友梅、沈仲俊、龙沐勋),1934年1月15日出版第一卷第一期,以后每隔一个季度出版一期,共计出刊一卷四期,由上海的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印刷兼发行。该刊办刊主旨为“滋养民众和乐,因是愿把音乐知识来普及;鼓舞崇正赏悦,因是愿把音乐理义来提正;供给美善规范,因是愿把音乐菁华来介绍;撩引精湛声情,因是愿把音乐共鸣来请求。”

B13“音乐译文社春假在杭举行音会盛况”,载萧友梅、黄自、易伟斋主编《音乐杂志》,第一卷第一期,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发行,1934年1月15日,第51页。

B14该段内容整理自上音档案520-37(2)-37《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一览》(民国十九年度、二十至二十一年度、二十二年度)。

B15参见附录表格“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生成绩册:江定仙(民国十九-二十二年度)”。

B16共1-6册,王云五为主编兼发行人,黄自、张玉珍、应尚能、韦瀚章编著,上海商务印书馆印刷发行,1933-1935年。

B17即刘雪庵。

B18其前身是19世纪60时代由旅沪菲律宾乐手组成的一支业余管乐队,1881年于上海租界正式成立,隶属工部局。20世纪20年代,该乐队在梅百器的带领下,发展建设成为“东方第一”的管弦乐队。

B19该段内容整理自萧友梅、黄自、易伟斋主编:《音乐杂志》第一卷第四期之“徵求有中国分为的钢琴曲揭晓”,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发行,1934年11月15日,第64页。

B20萧友梅、黄自、易伟斋主编:《音乐杂志》,1934年第一卷第一期,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发行,1934年1月15日,第53页。

B21该段内容根据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刊《音》第47期(1934年10月)第6页“校闻-星期朗诵会”内容整理而成。

B22据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刊《音》第46期(1934年9月)第7页之“校闻”栏登载:“本校同人鉴于无线电对于音乐教育之重要,最近商同本市教育局长潘公展先生,定每星期五晚,假座中西大药房电台播送教育音乐,计划业已拟定,并在新夜报特开音乐週刊,除登载该星期之音乐解释外,兼登载其他关于音乐之文章,由本校师生撰稿,诚新音乐运动之一种助力也。”《音》第47期(1934年10月)第5页之“布告“栏登载:“为求系统的处理一切,特组织教育音乐播音委员会,内分演奏,编辑及事务三股,并推定:应尚能先生为演奏股主任,黄今吾先生为编辑股主任,陈能方先生为事务股主任,丁善德、何端荣、戴翠伦、陈又新、胡然、满福民、朱崇志及谭小麟诸君为演奏股股员;刘雪厂、贺绿汀及向隅诸君为编辑股股员;朱崇志、陈荣馨及孙德志诸君为事务股股员”。

B23女,北京人,籍贯江苏,1933年9月入国立音专高中师范科,从俄籍兼任教员苏石林(Mr. V.Shushlin)学习练声。苏石林(Mr.V.Shushlin)毕业于彼得堡音乐院,曾任声乐教员十年。

B24详参张雄“廖辅叔与陈田鹤、江定仙合作的两首悼歌”一文,载《音乐艺术》2012年第2期。

B25江定仙:“悠悠往事堪——江定仙传”,载中央音乐学院,萧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编《春雨集·江定仙音乐研究文论选》,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第9页。

B26廖辅叔主编: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刊《音》第59期,上海:竞成印刷所印刷,1936年3-9月,第30-33页。

B27 黄旭东:“江定仙年谱初编”,载中央音乐学院,萧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编《春雨集·江定仙音乐研究文论选》,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第457页。

B28“《儿童新歌》不日出版”,载萧友梅 黄自 易韦斋主编《音乐杂志》第一卷第四期,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发行,1934年11月15日,第51页。

B29即芝加哥。

B30该段文字全部摘自江定仙“纪念齐尔品先生诞辰85周年”(1984)手稿(复印件),现存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特藏资料室,参见钱仁平、张雄《齐尔品与国立音专》(提交将于2012年10月17日举行“齐尔品与中国音乐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

B31该段文字整理自常受宗主编的《上海音乐学院 大事记·名人录》,上海音乐学院内部刊物,1997年。

[参 考 文 献]

[1]常受宗主编.上海音乐学院 大事记·名人录[M].上海音乐学院内部刊物,1997.

[2]中央音乐学院 萧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编.春雨集·江定仙音乐研究文论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长江之歌教案范文12

第50届法国贝藏松国际青年指挥大赛在纽约、贝藏松、北京和圣彼得堡四个城市举行的预选赛刚刚结束,中国两名选手朱曼(中央音乐学院)和易杰(上海音乐学院)脱颖而出,顺利通过预选赛的比赛,将于9月赴法国贝藏松参加决赛阶段的比赛。在四个城市的预选赛中,共有来自14个国家的20名选手入围决赛阶段的比赛。

本届比赛的亚洲地区预选赛由中国音乐家协会和法国贝藏松国际青年指挥大赛组委会共同主办,于今年4月6日至7日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举行。法国贝藏松管弦乐团音乐总监、指挥家彼得・查巴(Peter Csaba)和法国作曲家布鲁诺・曼托瓦尼(Bruno Mantovani)担任预选赛评委,法国两位钢琴家担任钢琴(四手)演奏。另有一位组委会工作人员。

来自日本、韩国、中国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17名选手参加了预选赛。在北京预选赛上,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学生朱曼和另一位韩国选手成功入选。中国另一名选手易杰是在其它预选赛地点入选的。

贝藏松国际青年指挥大赛创办于1948年,每两年举办一次,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具知名度的国际指挥赛事之一。历届比赛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指挥人才,其中有些人已成为世界著名的指挥大师,如小泽征尔、奥伯莱特、普拉松等。我国一些指挥家也曾参加过这项比赛,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中国音协自1999年起与法方组委会共同主办亚洲地区预选赛,已连续举办了四届。每一届均有中国选手获得入选资格,赴法国参加决赛阶段的比赛并进入1/4和1/2比赛。

本届大赛决赛阶段的比赛将于9月17日至22日在法国贝藏松市举行。评委会主席由法国指挥家、1962年贝藏松国际青年指挥大赛大奖得主米歇尔・普拉松(Michel Plasson)担任。法方组委会已邀请中国音协届时派出人员观摩比赛。(张锡海)

第二届青岛国际音乐大师班将办

2006年,中国音协作为对外音乐交流的重要项目在青岛成功举办了首届国际音乐大师班。

2007年,中国音协将再度邀请国际知名的音乐大师来华授课,本届大师班开设钢琴、小提琴、声乐及视唱练耳专业,分别采取单独授课和旁听两种方式,并将开设小提琴专题讲座。学员有机会和音乐大师交流学习并参加青岛音乐节的有关活动。毕业学员将获得由音乐大师亲笔签名并由中国音乐家协会颁发的结业证书。

2007国际音乐大师班由中国音乐家协会、青岛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青岛市文化局、市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承办。大师班将于2007年8月17日至23日在青岛大学音乐学院举行。

本届大师班邀请的国际大师包括:俄罗斯钢琴家米哈依・亚历山德罗夫(Mikhail Alexandrov)、俄罗斯小提琴家阿里阿德娜・安切夫斯卡娅(Ariadna Anchevskaya)、俄罗斯男低音歌唱家彼得・格卢博基(Piotr Gluboki)、美国小提琴家兼指挥家爱德华・施密德(Eduard Schmieder),同时大师班还聘请我国视唱练耳专家、中央音乐学院赵易山教授开设视唱练耳课。8月17日,青岛音乐节暨2007国际音乐大师班开幕式音乐会将在青岛人民会堂举行,届时来自美国、俄罗斯和挪威的音乐大师和演奏家将与青岛交响乐团合作,为青岛观众和大师班所有学员奉献一场高水平的精彩演出。

大师班报名工作已正式开始,凡从事钢琴、小提琴、声乐(美声唱法)专业的职业演员、教师、艺术院校学生和音乐爱好者等,不限年龄,均可报名参加。因每个大师班的名额有限,请于7月20日前将报名表、个人简历、3张二寸照片、身份证复印件、个人演奏演唱录音带或CD等材料报送中国音协(地址:北京朝阳区顺源街三源里小区14号楼信和大厦5012室中国音协外联部)。

邮编:100027,咨询电话:(010)64607523、64607198

传真:(010)64607198

电子邮件:

详情请查阅中国音协官方网站:.cn(张锡海)

孙家正与宋祖英同获美肯尼迪艺术金奖

5月20日,我国文化部长孙家正与歌唱家宋祖英同时被美国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国家艺术委员会授予艺术金奖。此前全世界只有西班牙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好莱坞导演斯皮尔伯格等6人获此殊荣。

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是美国的国家剧院。中心之前曾在圣彼得堡和伦敦颁发过艺术金奖,以表彰当地最优秀的艺术家和对文化艺术交流有过突出贡献的人士。肯尼迪艺术中心总裁迈克・凯瑟尔表示:我们选择得奖的艺术家主要参考他的艺术成就、他在肯尼迪艺术中心所建立的形象,以及他对全世界艺术的贡献。孙部长在推动中国文化向美国传播方面起到了领导作用,宋女士曾经在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有过精彩的表演,将美和艺术非常完美地传递给美国人民。这是我们颁奖给他们的原因。

李秀英纽约歌剧院获奖

女高音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教师李秀英,上月在美国荣获纽约歌剧院颁发的“斯坦利・托森(Stanley Tausend)”奖。

每年评选一次的纽约歌剧院“斯坦利・托森”奖设立于1982年,旨在奖励于纽约歌剧院有杰出表现的歌唱家。

2005年5月,李秀英首次随纽约歌剧院赴日本巡演《蝴蝶夫人》,同年9月在纽约林肯中心首演该剧。2006年9月,李秀英又在该院主演了《艺术家的生涯》,今年4月再于林肯中心主演《蝴蝶夫人》。在纽约歌剧院的每一次演出,李秀英均获得歌剧院以及《纽约时报》等媒体的好评和赞赏,本年度(2006至2007年)评委会将“斯坦利・托森”奖授予李秀英,可谓实至名归。这也是该院第一次将此奖项授予亚裔歌唱家。

许笑男获第44届克林根塔尔

国际手风琴比赛青年组第一名

5月5日至10日,第44届克林根塔尔国际手风琴比赛在德国克林根塔尔举行。克林根塔尔国际手风琴比赛是世界最高级别的手风琴赛事之一。这届比赛共有21个国家的98名选手参赛。来自中央音乐学院曹晓青教授的学生许笑男在比赛中发挥稳定,以精湛的技法、富有表现力的演奏,赢得了青年组第一名。

张岩国际声乐比赛摘银

俄罗斯第十五届“美妙歌声”世界大学生国际声乐比赛于4月25日在莫斯科结束。天津音乐学院声乐系本科二年级学生张岩同来自世界各地音乐院校的近90名参赛选手经过两轮的激烈较量,不负众望、脱颖而出,获得了本届大赛的第2名。其导师天津音乐学院声乐系毛慧教授被授予优秀指导教师奖。

比赛的第一轮张岩演唱了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邮车》、新疆民歌《曲蔓地》和歌剧《茶花女》中阿芒的咏叹调“普罗旺斯的陆地和海洋”;第二轮演唱了俄罗斯作曲家卡瓦列夫斯基的《堂吉柯德小夜曲》、鲁宾施坦的歌剧《涅罗恩》中的“埃彼得拉玛”以及舒伯特的《万福玛利亚》。张岩出色的发挥博得了在场各国专家评委的充分肯定,一致认为他演唱的德奥艺术歌曲风格准确、很有特色,特别是在演绎大赛规定曲目――舒伯特的歌曲《万福玛利亚》时,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评委会特授予他舒伯特《万福玛利亚》的最佳演唱奖。颁奖晚会上张岩为观众演唱了罗西尼的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的著名唱段“快给忙人让路”赢得了满堂彩。

(孙宝泽)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音乐教育)院系

分管教学工作负责人会议”召开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音乐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方案’)”(2004)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2006)精神,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主办,福建师范大学承办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音乐教育)院系分管教学工作负责人会议”于2007年5月10日至12日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来自全国151所普通高校及31个省(区、市)教育厅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的215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主要有三个方面内容:(1)文件研制组专家对“方案”及“纲要”的解读报告;(2)研究确定贯彻实施“方案”及“纲要”的试点学校及试点工作相关要求;(3)交流近年来各校在音乐学(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等方面的探索和做法。

(马达、许冰)

笛子名家杭州纪念赵松庭

5月12日,作为浙江歌舞剧院成立50周年的系列庆祝活动之一,浙江歌舞剧院在浙江音乐厅隆重举行了“著名笛子大师赵松庭先生纪念专场――中国笛子名人名曲音乐会”。

参加当晚演出的是赵先生的几位高徒,包括浙江歌舞剧院笛子演奏家蒋国基和杜竹松,中国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张维良,中央民族乐团国家一级演员王次恒,上海音乐学院及新加坡艺术学院教授詹永明,中国音乐学院青年教师陈悦,他们用笛声表达了自己对赵先生的深厚情感。

当晚的浙江音乐厅观众爆满,六位笛子名家声情并茂地演奏了赵先生生前创作的《早晨》《幽兰逢春》《婺江风光》《鹧鸪飞》《二凡》等名曲。他们精湛的技艺、精彩的表演不断激起观众热烈的掌声。当演出最后六位笛子名家同台吹奏《三五七》时,全场观众伴随着节奏热情地击掌相和。

当晚演出特邀了中央广播电影交响乐团、民族乐团常任指挥张列执棒。赵先生生前好友、台湾琴园国乐团团长林谷珍先生也特意从台湾赶来捧场。

(西泠)

张国强师生萨克斯音乐会在西安举行

2007年5月7日,西安音乐学院萨克斯专业张国强师生独奏、重奏汇报音乐会在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厅举行。

张国强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又受聘于西安音乐学院,他多次参加国际大师班的学习,两次率学生参加国际萨克斯夏令营,还作为正式代表在斯洛文尼亚参加了第十四届世界萨克斯年会。音乐会上,大家既看到张国强的学生们精彩的汇报表演,也欣赏到张国强老师本人的激情演奏。《主题幻想曲》《遗忘》《波莱罗》等曲目让人耳目一新。

加拿大单簧管演奏家、室内乐和音乐理论教育家罗伯特・A・雷司令,中国音乐学院院长助理、板胡演奏家沈诚教授,音乐评论家金兆钧,中国武警军乐团国家一级指挥、北京国际管乐节艺术总监李方方大校,中国国家交响乐团首席单簧管演奏家尹波,首管演奏家王小珂,长号演奏家任秋来等也都专程来到西安聆听了此次音乐会,并对张国强师生的演奏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第十五届“长风奖”国际中国民族器乐作曲赛举办

第十五届“长风奖”国际中国民族器乐作曲赛由美国纽约长风中乐团主办。长风中乐团于1984年由郑小慧女士创建,每年举办百余场传统与现代中乐音乐会。设立“长风奖”的目的在于鼓励及推展中国民族乐器新音乐的创作。

比赛章程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