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

时间:2022-10-27 02:57:49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范文1

【活动目标】

1.感知长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意识;

2.关注长江的过去与现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通过咨询老师、翻阅历史和地理课本、上图书馆、上网等方式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搜集、整理、筛选信息的能力;

4.引导学生学会分工合作,培养学生在策划、组织、协调、实施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实施时间】一个月

【实施流程】

课前准备

教师将学习活动内容确定为有关长江的历史、地理知识、歌词诗文、传说神话、谚语俗语、三峡大坝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学生自由分组,自主选题,分工合作。小组长与教师合作设计活动方案,小组长分配任务到每个人。

(一)搜集资料 (一周)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咨询老师、翻阅课本、上图书馆或上网等方式搜集资料,一周后将资料交给老师检查摸底。

(二)设计成果展示方案 (一周)

学生推选主持人主持活动,学习成果展示的形式由学生自主设计完成,教师只做参考引导。活动表现形式有观看影片光碟、知识竞赛、诗歌朗诵、唱歌比赛、讲故事、手抄报评比等。成果展示要求突出长江文化、长江环保和三峡大坝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三大中心内容。

(三)成果展示 (一周)

1.学生朗诵有关长江的诗词,演唱与长江有关的歌曲。

2.介绍长江的历史、文化古迹、神话传说故事,背诵与长江有关的谚语、俗语。

3.设计保护长江的公益广告词,要求广告词巧妙、生动、有创意。

4.将自己收集的资料经过整理筛选,办一张以长江文化为主题的手抄报。

(四)综合写作 (一周)

用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形式写出你在积累资料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长江的风采,理解到的长江的情怀,了解到的长江的忧患;或以“我心中的长江”为题,写出你对长江的希望、祝愿,抒发你对长江的感情;或以日记形式记载总结自己参加本次活动中的收获、体会以及存在的不足;或尝试用诗歌的形式来赞美长江,写出你自己心中的长江。

【展示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看《长江之歌》、《三峡的传说》、《长江三峡工程介绍》电视风光片、纪录片

师:自古以来,赞颂长江的诗文举不胜举。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今天,让我们做一次长江历史、长江河流现状的巡礼,去感受长江文化,追溯过去,正视现在,展望未来。

主持人:我们是三峡的孩子,我们爱三峡。我们出生在西陵峡畔,喝着长江的水长大,与长江有着海一样的深情。长江如诗的画卷,如谜的传说,如歌的岁月,我们百看不厌,百听不倦。下面请大家观看《长江之歌》、《三峡的传说》、《长江三峡工程介绍》电视风光片、纪录片,欣赏长江美景,了解长江的传说及长江三峡工程建设。

播放《长江之歌》、《三峡的传说》、《长江三峡工程介绍》光碟。

(二)长江文化知识竞赛

主持人: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今天让我们以知识竞赛的形式,一起走进长江,了解长江。

⑴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它发源于什么地方?水量居世界第几位?

⑵长江流经哪十个省、市、自治区?全长多少?流域面积居世界第几位?

⑶三峡是万里长江的山水画廊,是我国著名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三峡指哪三个峡?

⑷长江上、中、下游各指哪一段?长多少公里?流域面积多少?

⑸列举一、二处长江三峡以历史遗址遗迹为主的自然景观。

⑹长江三峡区域内的水电站有多少个?

⑺未来三峡工程具有那些综合效益?

第二课时

(三)长江诗词歌词朗诵、长江谚语俗语背诵、三峡民间神话传说故事讲述

主持人: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长江不知流淌着多少欢乐和忧伤,多少坎坷与辉煌。她一泻千里,她豪情万丈,流遍华夏大地,她流出上下五千年的的灿烂、辉煌,流出芸芸众生,流出唐诗宋词,流出多少长江谚语俗语,流出多少三峡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下面请同学们朗诵长江诗词、背诵长江谚语俗语、讲述三峡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感受长江带给我们的每一份心情、每一份向往、每一份感动,去感受长江的情怀,去感知长江文化的永恒魅力。

⑴朗诵与长江有关的诗词:①李白《望天门山》、《渡远荆门外》、《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②王湾《次北固山下》;③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④《水调歌头· 游泳》。

⑵唱一首或几句歌颂长江的歌:①《长江之歌》;②《三峡,我的家乡》;③《山路十八弯》;④《纤夫的爱》;⑤《三峡的孩子爱三峡》;⑥《大三峡》;⑦《滚滚长江东逝水》。

⑶说几部三峡区域内的影视作品。

⑷背诵几条与长江有关的谚语俗语。

⑸列举几个古代和现代为三峡咏诗作文的文化名人。

⑹在四川巫山县东,巫峡北岸有一座山,从远处眺望,此山峰宛如一位矫健的少女,亭亭玉立,俯视长江。它就是巫山十二峰之一——神女峰。你知道神女峰的由来吗?

⑺在四川成都,三峡的西端,有一处著名的风景区叫“白帝城”,它得名于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你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吗?

⑻牛肝马肺峡它“千年阴雨淋未朽,万载烈日晒不干。老鹰盘旋空展翅,要想充饥下嘴难。”多少世纪以来,这“牛肝马肺”一直悬挂在峭壁之上,供人们观赏。你知道它的来历吗?“兵书宝剑峡”的来历呢?

⑼屈原在他的《离骚》中写道:“余既滋芝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从那时起,九畹溪便因屈原及其诗而得名。你知道九畹溪在什么地方?它有哪些传说?

第三课时

(四)长江三峡大坝工程建设知识竞赛

主持人:“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今天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1956年6月,主席在武汉畅游长江时写下了《水调歌头·游泳》,描绘出“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壮丽宏图。现大坝工程第三期也提前竣工,你对三峡大坝工程知识知多少?请同学们来决一胜负。

①“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谁的诗句?

②长江素有“黄金之道”之说,是我国东西航运大动脉,可是李白却留下“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为什么?

③1957年12月3日,总理给全国电力会议题词“为充分利用中国五亿四千万千瓦的水力资源和建设长江三峡水力枢纽的远大目标而奋斗”。请问三峡工程是谁在什么时间最先提出来的?

④三峡大坝最终建在什么地方?是谁在什么时间选定的?为什么建在宜昌县三斗坪镇的中堡岛?

⑤三峡工程十六字建设方案是什么?

⑥三峡工程分三期施工,一期、二期工程完成的时间和标志分别是什么?

⑦建设长江三峡大坝主体工程需多少年?总投资多少?坝高多少?电站装机多少?年发电量多少?

(五)为长江献计献策

1.请你为改造长江环境献一计。

2.你最想对长江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3.你为长江最愿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4.拟一句以“保护母亲河——长江”为主题的公益广告词。

(六)优秀手抄报评比

第四课时

(七)拓展交流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初中音乐;情感体验;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中对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切入点的安排、教学内容的拓展等都是教师智慧的结晶。教师的教学智慧是在教学活动中形成并得以发展的,具有鲜明的个体性。每一个教师的教学智慧与他人的都有明显的区别,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突发的灵感,是对教学实践的顿悟,是教师创造性思维的外显,具有独特性。这种具有独创性的教学智慧,运用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能引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强化学生的音乐审美与情感的体验,从而使初中音乐课堂教学闪现出智慧的灵光。

一、独辟蹊径,创设新情境

创设一定的情境展开教学是音乐课堂上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旨在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从而真切地感受音乐艺术的美。在教学中,教师对某个教学情境的创设似乎已经变得约定俗成,很难再挖掘出新意。如果教师能独辟蹊径,创设出新颖而独特的情境,旧的教学内容照样可以上出新的境界。

案例1:《自新大陆交响曲》教学片段

教师钢琴演奏《自新大陆交响曲》主题音乐,学生吟诵李白的《静夜思》。

(在淡淡的充满忧伤的旋律衬托下,感受诗中怅然思乡的伤感情怀。音乐渲染了一种淡淡的思乡之情,为本课的情感基调作了较好的铺垫。)

师:古今中外,思念故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由此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感人的诗篇和动人的旋律。1892年,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受朋友之邀,不远万程,来到美国担任纽约音乐学院的院长。

(随之教师出示世界地图,学生从地图上找到捷克和美国这两个国家。教师在“美国”贴上月亮,在“捷克”贴上一颗红心,并用一条红线将两地连接起来。)

师: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两地相隔非常遥远,德沃夏克备受思乡之苦,但他只能将这种情感表现在他的作品中。由此,一部举世闻名的《自新大陆交响曲》就诞生了。

对于《自新大陆交响曲》的教学,大部分教师在介绍作曲者及创作背景时,往往将其作为欣赏课中非常平常的一个环节简略带过,并没有给学生留下太多的印象。初中学生,大多未离家独居于外地,尤其难以感受因地域遥远、文化差异和与亲人分离而带来的强烈思乡情感。本课执教者独辟蹊径,创设了一个独特的思乡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德沃夏克那一缕浓烈的思乡之情。德沃夏克虽然人在美国,一颗红心已经飞越浩瀚的太平洋和亚洲大陆,飞回捷克,一条思乡的红丝带,把美国与捷克紧紧连在一起。

本课教学情境的创设,显示了执教者独特的数学智慧,成为该课的一个“亮点”。学生感同身受,一下拉近了与作者距离,产生了情感共鸣。当那充满忧郁、梦幻般的音色,传出《自新大陆交响曲》主题时,这种情感的体验就由语言转向了音乐。

二、独具慧眼,另辟切入点

一个作品或一个乐段该从什么地方切入或如何切入,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切入点选得准,设计得巧,可大大提升教学效果,使音乐课堂呈现出别样的精彩。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对于篇幅较长或段落较多的音乐作品的赏析是一大难点。

案例2:交响诗《嘎达梅林》教学片段

笔者开始的教学遵循“完整聆听—介绍—分段赏析—总结”这一过程,教学效果不理想。虽然音乐有震撼力,但学生较难理解交响诗这样厚重的音乐作品,认为不好听。

笔者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特点出发,另辟切入点,把《嘎达梅林》的故事情节与音乐表现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教学效果就大为改观。

交响诗《嘎达梅林》教学流程:(1)欣赏蒙古族歌手腾格尔演唱的《嘎达梅林》。(2)简介作品与曲作者。(3)按故事发展的线索进行音乐赏析:引子(宁静的草原)—王爷出卖土地的消息传来—嘎达号召起义—起义队伍奔驰在千里草原—战争与死亡—尾声(雄壮的颂歌)。(4)完整欣赏全曲。

交响诗《嘎达梅林》取材于蒙古族英雄嘎达梅林领导人民同封建王爷和军阀作斗争的历史故事。交响诗《嘎达梅林》的音乐沿着故事情节这条线索逐渐展开,用音乐的形式描绘了这个动人的故事。笔者通过音乐与故事情节构建桥梁,紧紧抓住音乐这条主线,拉近学生与交响音乐的审美距离,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

例如,在欣赏“王爷出卖土地的消息传来”这一段落时,请学生设计用怎样的音乐形式来表现故事情节;在赏析“奔驰在千里草原”段落时,让学生先聆听音乐,并分析音乐的要素来联想音乐表现了怎样的故事情节;“尾声”让学生进行探究音乐分几层?由哪些乐器演奏?故事是怎样结束的?等等。

当下课的铃声传来,音乐还有一个尾声未听完,学生不肯离开,直到聆听完全曲才心满意足地离开音乐教室。由此可见,笔者另辟切入点,让音乐与故事情节巧妙地结合,激发了学生乐于聆听的愿望,学生获得了音乐的审美体验。看到学生心满意足地离开音乐教室,笔者倍感欣慰。

三、独具匠心,布设拓展面

教学内容的拓展,有助于学生对音乐作品、音乐主题的理解,强化学生对音乐的审美体验。独具匠心,布设拓展内容,能体现教学的智慧,使音乐课堂闪现智慧的灵光。

案例3:交响诗《沃尔塔瓦河》教学片段

设计一:欣赏《长江之歌》,引入到沃尔塔瓦河—介绍交响诗《沃尔塔瓦河》的曲作者及创作背景—赏析交响诗《沃尔塔瓦河》。由欣赏歌曲《长江之歌》,引入到交响诗《沃尔塔瓦河》。

长江与沃尔塔瓦河分别是我国与捷克的母亲河,从音乐家用音乐来歌颂各自国家的母亲河这一相关主题引入教学。在教学中,笔者感觉这样的引入很牵强,学生表现得无动于衷。课后经过反思认为:长江是一条江,沃尔塔瓦河是一条河,江与河的关联并不是太大,更主要的是《长江之歌》与《沃尔塔瓦河》两者之间在音乐上相差甚远。

设计二:欣赏《运河之歌》,并学唱歌曲的前半部分—出示《活尔塔瓦河》的音乐主题并演唱—分析歌曲《运河之歌》和《沃尔塔瓦河》主题的音乐要素—介绍交响诗《活尔塔瓦河》的相关知识,并进行赏析。

我国的京杭大运河与捷克的沃尔塔瓦河都为南北纵向,两岸都是风光迤俪,历史悠久,且都是通过音乐对河流的描绘来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对本民族的热爱之情。尤其是音乐上有许多的相似之处。《运河之歌》的凌晨乐采用的是6/8拍子,旋律优美深情、节奏舒展;《沃尔塔瓦河》音乐主题也是6/8拍子,旋律婉转优美柔和、节奏舒展。

通过演唱和比较,使学生从音乐上感受到两者的关联,采用两者在音乐上的相关性引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笔者独具匠心地布设拓展内容,学生从具体的音乐中得到审美体验。

音乐课堂是充满智慧与挑战的地方。音乐教学中具有智慧的独创,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并使学生从中获得音乐的审美与情感的体验,展现出音乐教学的独特艺术魅力。这种教学独创性的获得,不仅需要教师有一颗敏感的心,更需要一种教育的智慧。

参考文献:

[1]丁存麟,朱则平.中小学器乐教学法[M].桂林:广西民族出版社,2005.

[2]龚耀年.青少年学作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4.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范文3

在高中诗歌的课堂教学中开展审美性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轻松享受的学习情景中学习,还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学生对于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培养学生们对于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为此,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并科学合理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用诗歌审美性教学方法,大力推进高中生的素质教育发展,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学涵养。为此,笔者对于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设计与实践尝试进行以下简单的分析。

一、语文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诗歌审美的教学情境

高中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师必须通过不断为学生创设诗歌审美教学情境,以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全面激发高中生的审美欲望,进而自主地参与到课堂诗歌审美的教学活动中。在进行教学活动前,语文教师必须重视课前导入语言的设计,通过导入语切实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尤其是对教材中的古诗词的审美教学。教师需要让班级中的学生尽可能的带着古诗词的文人情绪鉴赏教材中的诗词。语文教师要设计一些具有强烈感染力的导语,以此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欲望。例如,教师在设计《临安春雨初霁》一课的导语时,可以这样设计:这些年世态人情淡薄得似纱,可谁让我要骑马客居京城享受这份繁华?只身于小楼中,听春雨淅淅沥沥下了一夜。深幽小巷中明早还会传来卖杏花的声音。纸张短小斜放着,闲时写写草书。在小雨初晴的窗边,望着煮茶时水面冒起的白色泡沫,阵阵茶香飘来。身着白衣,不要感叹会被风尘之色所玷污。我回家仍会身着它赶上清明。今天我们共同来欣赏陆游笔下别样的杭州。教师在创设诗歌审美的教学情境时,必须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学生诗歌审美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在自己的思维能力、文学素养、价值取向等方面取得长足的发展。语文教师在创设诗歌审美教学情境的过程中,必须发挥自身的教学指导作用,进一步树立学生的文学鉴赏信心,帮助学生更加透彻地了解并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二、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全面体验语文诗歌的意境美

诗歌的意境美主要是指意与象的有机结合,以客观的人、物、景、事的角度来展示情景交融的审美情境。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和鉴赏诗歌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引导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深入地感受诗歌的意境美。诗眼是学生解读诗歌的关键性因素,通过诗眼学生可以初步地领悟诗歌的整体主旨内涵和诗人暗含的情感,通过精准地把握诗眼学生可以准确理解诗歌的意境美。例如,教师在教学的《沁园春•长沙》这一课文时,诗歌中上阕的诗眼便是“望”,此词起到了引导写景的作用。而诗歌下阕的诗眼则是“惜”,在诗人领略了历朝历代英雄的人生缺憾后,最后还是以“看今朝”进行诗歌的收尾和总结。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并培养学生发掘诗眼的能力。学生通过了解并分析诗眼,从意象的角度全面了解了《沁园春•长沙》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精准地把握了词作的形象性和抒情性;深刻领会到“浪遏飞舟”的含意。进一步地理解了诗中风流人物所暗含的丰富感情。

三、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扩宽高中生诗歌的审美视野

在高中语文的诗歌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不断扩宽学生诗歌的审美视野,进一步地培养学生欣赏美、挖掘美、感悟美的审美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涉江采芙蓉》一课时,教师需要教给学生,诗歌中的“涉江/采芙蓉”读作升调,要读出一路涉江采摘行程中的无限期待、欣喜的感情。“兰泽/多芳草”读作降调,要读出采到鲜花、兰草后的欣慰与踏实的感情。乍看诗句比较平凡,但是,经过教师的情感指导,学生再次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的诗歌美妙的意境。为此,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体会诗中的意境。通过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对诗歌内容进行挖掘,进一步地培养学生的文人涵养,不断扩宽学生的审美视野。进而从根本上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综上所述,在高中教育阶段的诗歌审美性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知并掌握诗歌教学的本质内涵,同时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可以全面体验到高中诗歌的意境美,通过对诗歌美的鉴赏,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最终实现高中阶段语文诗歌教学的根本要求,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作者:陈阿雅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范文4

一年级上册课文第3课

教学目标:

1.读出古诗的韵律,读出古诗蕴含的情感。初步感受古诗的魅力,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2.感受江南水乡的美景。了解江南水乡的一些风俗。

3.学会本课生字,重点学习“南”的写法。

教学流程:

一、课前颂诗。引发兴趣

师:我们班谁读古诗读得最好?(指名读一首古诗)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但是.老师读得更好,想不想听?(师配乐范读《古朗月行》)

师:为什么老师能读这么好呢?因为我不仅能读通顺,还能读出格律。读出味道来。(板书:读得通顺.读出格律,读出味道)想不想学?

师:怎样才能读出古诗的格律呢?我们学过汉字的四声,有一声二声三声四声,在古诗里,读一声二声时,我们可以拉长声音,三声和四声我们可以读得短促一点。同学们看.老师已经标出来了,“一”表示这个宇音要读得长一点,“1,表示这个宇音要读得短一点(学生学习吟诵古诗)。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第一次在课堂中学习古诗.教师课前示范诵读,让学生感受古诗.教师课前示范诵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美好。易于激起学生诵读的热情。此时出示学习目标,不着痕迹。而紧接着教学生读出古诗的格律,虽很粗浅,却是基于学生的兴趣点之上。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展示画面,巧设铺垫

师: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首古诗《江南》。[师板书课题《江南》)课题的两个字都是生字.谁来读一读?(指导学生读准“南”的鼻音)

师:江南是一个地方。同学们看。这个像大公鸡一样的地图,就是我们中国的版图。这条线代表长江,江南指的就是“长江以南的地区”。从古至今,“江南”一直都很美丽富饶。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江南的美丽风光呀?(课件出示江南风景图)

师:在古代有很多人写诗赞美江南呢,《江南》就是其中的一首。

[设计意图:小学生的思维是充满画面和色彩的。此环节用地图和江南风景图。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古诗的热情,符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并在情境和意境上为他们学习古诗做了巧妙铺垫。] 三、诵读古诗,读出格律 师:这首诗我们以前读过。所以读通顺肯定不成问题。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指导读准字音,重点区分“南”的鼻音和“莲”的变音)

师:同学们读得很通顺。现在让我们迈上第二个台阶――读出格律。

师:刚才我们已经讲了读出格律的方法:读一声二声时拉长声音,读三声和四声时读得短促一点。

教师出示标示平仄的古诗《江南》。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试着练习读。教师指名读,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古诗的最美处,就是它的格律。格律。赋予了古诗颇深的文化内涵。一年级学生初学古诗,花大力气叫他们诵读,让他们享受古诗的格律美,符合国学文化的传承要义.同时也让学生初步触摸到了古诗的精髓。]

四、走进意境,感悟诗情

1.师:我们已经跨上了第二个台阶,想不想跨上第三个台阶呀?

2.要读出味道.首先要读出诗中的画酉来。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边读边想,看看诗里有哪些画面。(学生交流读书时想象到的画面)

3.读出采莲姑娘的愉快心情。

(1)教师配乐介绍古代江南六月庆祝荷花娘娘生日的风俗。

六月里,荷花娘娘过生日的喜庆日日子,年轻的女孩子都精心打扮起来。梳了头.描了眉。脸上涂上胭脂;穿上红颜色的衣,绿颜色的裙子.披上绣花的披风,然后集中到荷塘,为庆祝荷花娘娘的生日.她们要进行一场采莲比赛。

(2)师:同学们,荷花娘娘的生日到了,一直呆在家里的姑娘们可以出来采莲了.心情怎样呢?哪位“采莲姑娘”用高兴地心情读一读诗的第一、二句?

(3)师:姑娘们来到荷塘,哇.她们看到满眼的莲叶会怎么样呀7诗人是怎么夸的呀?谁来读一读?(相机指点:“何田田”就是说莲叶茂密。)

(4)师:江南采莲的季节到了,采莲姑娘们来到荷塘.在茂密的荷叶间采莲多开心啊!听,她们边采莲边唱着采莲曲昵。(课件播放《采莲曲》)

师:姑娘们采着莲、说着话、唱着歌,多快乐呀!请同学们连起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古诗的第一、二句“可”和“何田田“表面上是写江南的莲子成熟、荷叶茂密,实际上是以“可爱”之“可”、以“何田田”之“何”及叠词“田田”表达了一种喜悦的心情,而这对一年级学生来讲是理解的难点。因此.这里巧妙运用介绍风俗、想象画面、音乐感染等方法。使学生在“无意”之中感受到了古诗所要表达的情感。]

4.读出鱼儿嬉戏的开心。

(1)师:姑娘们多快乐啊!还有谁跟姑娘们一样高兴昵?谁能把鱼儿快乐嬉戏的样子读出来?

(2)师:想不想把小鱼自由自在做游戏的样子演出来?

师:现在你们都是快乐的小鱼,层层叠叠的莲叶是你们的伞,采莲姑娘的歌声是你们的音乐,快乐地作游戏吧!(生边做游戏边读诗)

(3)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不直接说鱼戏东西南北,而要嗦嗦嗦地分成五行来写呢?(介绍相和歌辞的知识:《江南》是一首民歌。是可以用来唱的,是一个人在这边唱.那边有几个人对着唱。)

14)师生合作学习“和”(对唱)

5.学生齐读全诗.感受江南的富饶美。

6.师:《江南》是所有写江南的诗中最美的一首。所以有很多人为它谱写了曲子。谷建芬老师特地为我们作了一支曲子《江南》(学生听、跟唱《江南》)

[设计意图:用表演法再现情境,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鱼儿的快乐。从而体验到了古诗所表达的情感。但这还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魅力,古诗的真正精巧之处在于其相和歌辞的艺术,适合歌唱的特点,而这种“和”的形式也正符台学生的兴趣特点。这些”“演”和“唱“能让学生完全“激动”起来的学习方式,使他们体验了诗境,品悟了诗情,促进教学目标的完美达成。]

五、内化古诗.拓宽视野

师:刚才我们把《江南》这首诗已经读通顺。读出格律,读出了味道,可以看出江南的风景真美啊。其实,古代诗人们还写了很多关于江南的古诗.我们再来读两首。(欣赏《忆江南》《采莲曲》)

[{女计意图:充满激情的学习结束了。学生对江南美好的回味还没结束。此时让学生继续欣赏古诗,一方面增长他们对有关江南诗的认识,令一方面强化了古诗的朗读训练。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古诗奠定了基础。]

六、练习写字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范文5

以理解诗歌内容为主

小学阶段的语文诗歌教学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讲解诗人生活的年代和所处的环境背景。由于小学生生活阅历尚浅,理解能力较差,针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师要多讲解,最好是可以逐字逐句地讲解,让学生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诗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内心情感的流露、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豁达开阔;“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念乡之情……每一首诗歌都是诗人不同人生际遇的结果,每个诗人的诗歌都烙有他们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因此,小学生学习诗歌要以理解诗歌内容为主。

引导学生反复吟诵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生因为阅历尚浅,对诗歌的思想意境体会有一定难度,作为语文教师可以在学生大致了解诗作背景的情况下,让学生反复吟诵,让这些诗歌随着学生年龄的成长而日益丰满深刻。朗朗上口的诗歌在学生一遍遍的吟诵中,潜移默化为学生的精神食粮,沉淀为学生的文学素养。因此,小学语文诗歌的教学,应以引导学生反复吟诵为主要方式。

准确把握意象的内涵

古代的诗歌是作者形象思维的结晶,感受形象重要的是理解诗中的意境,它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虽然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理解能力也比较差,但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形成诗歌画面,学生学习起来既生动又直观,学生理解起来就简单多了。如《春江花月夜》中,多媒体的画面中江水辽阔,江月孤独地悬挂空中,诗人借助江月寄托自己难酬的壮志和深深的悲凉,豪迈而苍凉,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每一首诗歌的意象都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作者复杂细腻的情感,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引领学生细细体会。

在小学阶段的诗歌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捕捉意境,这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语文课堂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精美的界面设计,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这是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的。如教学“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设计出穿蓑戴笠的老翁在白茫茫的江边独自钓鱼,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目视其图、言颂其文、心醉其情,古诗的学习自然而然就成了一种优美的享受,成了一场华丽的视听盛宴,从而激发了小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古诗对于他们来说也就不再深奥难懂。因此,在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们尤其要引导学生体味意境,准确把握意象的内涵。

结束语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范文6

 

【摘  要】地理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的常用方法有:一地图导入;二音乐、歌曲导入;三问题导入;四情景导入;五复习导入;六时事导入。导入方式的选择要考虑新课程标准目标要求,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等因素。一个恰当而精彩的新课导入,能给这节课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新课导入,兴趣,学习积极性。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地理课是从精彩而恰当的导入开始的,一堂课中,虽然导入部分占的比例较小,但在课堂气氛的酝酿,迅速集中学生的思维,新旧知识的衔接,揭示课题,体现教学意图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段好的新课导入,往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新课的导入既要新颖别致,又要与学生实际和所教学的内容联系起来,导入部分不能过长地占用课堂时间,所以要求导入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精彩而恰当的导入方法。

新课导入的方式很多,特别是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的今天,新课导入环节运用的方式方法和形式就更加丰富多彩了。归纳起来,主要有地图导入,音乐、歌曲导入,情景导入,问题导入,复习导入,时事导入等。

一、地图导入

地图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工具,它可以直观的反映地理知识;通过地图可以分析地理现象,说明地理规律,是地理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把地图或动画运用到新课的导入上,并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地图、动画,能直观反映地理教学内容,也是最快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法之一。图片和地图可以是网上搜集的,也可以是自己画的,或是利用教材上的图片和地图。借助多媒体播放图片、动画或地图,是新课导入最常用的方式。例如,我在教学七年级地理“天气与气候”一节时,就采用央视天气预报的一段视频和几幅卫星云图,通过多媒体播放来导入新课。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又感兴趣,这一下,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习兴趣也高涨了。

在教学“中国人口”一节时,为了突出中国人口多的特点,我用多媒体播放了春运期间某火车站拥挤的人流的图片,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在教学“中国的地形”一节时,我用多媒体播放中国秀丽河山风光的录像,有昆仑山的风光,有珠穆朗玛的雄伟,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美景,有内蒙古草原的牛羊,再配上背景音乐,让学生感受我们伟大祖国的秀丽风光和俊美山川,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热情和好好学习的激情。

有时,我也会用自绘图画来导入新课。如我教学“中国河流”一节中第三课时“滔滔黄河”时,我就用大屏幕展示一副自己画的黄河干流示意图给学生看,从认识黄河干流的形状入手,了解黄河,学生也纷纷动手,跟着画,在下面学习新知识时,又把学到的有关黄河的知识,一点一点的标注在自己画的图上,一节课上完了,黄河干流示意图也完成了,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培养了动手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二、音乐、歌曲导入

学生都喜欢唱歌,抓住这个特点,我在地理教学中,适时的用音乐或歌曲导入新课,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教学“中国的疆域”一节时,首先多媒体播放歌曲《歌唱祖国》,全班学生跟着唱,教师再用优美的语言解说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起来了。

在学习“滚滚长江”一节时,我用多媒体播放歌曲《长江之歌》、《滚滚长江东逝水》两首歌曲,李双江和杨洪基的优美而浑厚的歌声,把同学们的思维带到了长江之上,再讲授新课,学生们热情高涨,思维活跃,学习兴趣很浓。

三、情境导入

1、创设生活情景

学习地理是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学习身边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也是我们地理教学的理念。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来导入新课,也是常用的导入方法之一。学生从生活实践出发,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往往有水到渠成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中国自然资源概况”一节时,我就让学生从日常生活出发,开始一节课的学习,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我们每一天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自然资源,同学们能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举出几种常见的自然资源,并简单说出它们的用途吗?通过老师的提示,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入手,了解自然资源,很容易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了。

2、用诗词歌赋创设情景

古今中外有许多描写各种景物和抒发感情的诗词歌赋,我们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诗词,创设情景来导入新课,往往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中国气候”第二课时“季风气候显著”一节课,我先让学生背诵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用“春风不度玉门关”,来导入新课,并说明这里的“春风”在地理学中指的是夏季风。夏季风吹不到玉门关外,说明那里是非季风区,而能被夏季风吹到的地方是季风区。这样既讲清了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概念,又引入了下面的学习。

在教学中国地理下册“西北地区”时,我也用了学生熟悉的描写西北地区干旱荒凉的古诗词,唐代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作为新课导入,地理知识和语文知识有机结合,学生很感兴趣,学习积极性倍增。

四、问题导入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问题,用问题的形式引入新课,也是抓住学生好奇心,提高学习兴趣的妙法。例如,我在教学“中国的交通运输业”一节时,我就设计了一些问题,导入新课的。同学们知道古代的丝绸之路吗?学生回答:知道;那么同学们知道现在的一带一路吗?学生有些疑问,这时,大屏幕展示当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教师简要说明当代丝绸之路的作用和意义,导入新课,《中国的交通运输业》,当然,问题的设置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还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的问题要新颖,有针对性,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会被问题吸引,积极思考,认真的学习新知识了。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范文7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教学活动设计能力;调查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6-0033-03

2005年8月,笔者在浙江省三个地区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幼儿园教师培训班上随机抽样201位幼儿园教师,进行了一次教育活动设计与分析的书面调查。〔1〕 在调查中笔者为教师提供了如下案例。

王老师正在组织大班幼儿欣赏诗歌《摇篮》。〔2〕突然,明明举手问:“王老师,白天天空中是看不到星星的,可是诗歌中为什么说‘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白云轻轻飘’呢?”其他幼儿一听也恍然大悟,纷纷叫了起来:“对呀,白天我们没有看到星星呀。”“是不是诗歌写错了?”……活动室一下子变得“闹哄哄”的。如果你是教师,你会怎么处理?(请设计后续教育活动并予以说明。)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教师都肯定了明明对诗歌内容提出的质疑。教师对明明的肯定主要包括能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提问,指出诗歌中存在的问题等。同时,绝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应该认真对待幼儿提出的问题,调整教学。这说明目前幼儿园教师对传统的“教师权威”、“教材权威”观念有了较清醒的认识,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比较尊重幼儿的学习反应,具有较强的接纳、鼓励幼儿大胆提问的意识。

在肯定了幼儿的提问之后,参与调查的教师分别作出了不同的教育活动设计及分析。

1.盲目肯定幼儿的观点

教师同意白天天空中看不到星星的观点,尝试引导幼儿改编诗歌。22人作出了这种设计,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11%。这部分教师没有正确解释“白天天空中为什么看不见星星”这一常识现象,盲目肯定幼儿的观点,容易对幼儿造成误导。

2.直接解答幼儿的疑惑

(1)教师敷衍或错误解答幼儿的问题,如“诗歌里写的是晚上,晚上天空中是有星星的”,“星星出去玩了(上幼儿园了、睡着了)”,“诗歌中运用了比喻方法,只是一种假设”等。还有部分教师的解答缺乏恰当的逻辑联系,如告诉幼儿“天上没有星星,我们来做星星”,“妈妈的爱是看不见的,但还是存在的,所以白天虽然看不到星星,但星星还是存在的”等。另有部分教师的活动设计是引导幼儿“课后找资料或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探索”等。此类设计者共103人,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5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往往受到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的影响,因此,教师用直接解答幼儿疑问的方式继续进行诗歌欣赏教学,这是一种可取的教学策略。但是,要解答幼儿的问题,首先应该分析幼儿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还要分析这个问题到底要问什么。这需要教师对提问者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提问者隐藏的认知和情感需求作出判断。 显而易见,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应该有充分的依据作出这样的判断:大班幼儿对晚上天空中的星星是有一定认知经验的,他们提出这样的问题,是想关注白天天空中为什么看不到星星。如果教师作出“晚上不是有星星吗?诗歌里写的是晚上”这样的解答,就有可能误导幼儿得出白天天空中没有星星的错误结论。教师用与文学作品的想象基调相匹配的拟人化方式回答幼儿的问题,如果能得到幼儿的认可,这种应对策略可以被认为是合理的。但是很遗憾,大部分教师运用的语言缺乏审美意味,直白空洞,与诗歌教学的审美气氛不相融。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幼儿诗歌里运用了比喻的方法,且不说这种解答方式分解了诗歌的文学意味,更值得教师思考的是,为什么幼儿不提“大海里没有鱼宝宝”,“花园里没有花宝宝”,偏偏提出“天空中没有星宝宝”呢?幼儿的问题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本次调查显示,部分教师缺乏对幼儿问题背后隐藏的发展需要和认知水平的判断,给予幼儿的解答是低效的。有时幼儿提出的问题并不是教师能解答的,教师采用课后查资料的方法引导幼儿探索问题也在情理之中。但是,教师对诗歌欣赏过程中幼儿提出的疑问不作解释,必然会影响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此外,虽然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家长参与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程度越来越高,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家长和教师在教育幼儿的任务、作用方面是有区别的,如果教师不顾社会要求和幼儿的家庭背景,频繁布置一些让家长感到为难或无能为力的任务,这是不合适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2)教师告诉幼儿易于理解的科学现象,如“白天太阳光比星星的光亮,所以在强烈的太阳光照射下,我们看不到星星”。此类设计者为28人,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14%。

3.设计实验、讨论,引导幼儿寻找问题答案

部分教师建议师幼互动,开展讨论,激活幼儿的原有经验,通过教师的启发式提问,引导幼儿形成问题的答案。但是调查显示,有10%的教师设计的提问缺乏明确的思路,无法有效组织幼儿进行问题讨论。比如,“星星是一直住在天上的吗?星星会不会走动呢?”这明显是为幼儿提供了错误暗示。又如,“让幼儿提出自己关于星星想知道的问题”,这样的设计与解决“白天为什么看不到星星”的问题没有关系,而且会影响幼儿的思路。再如,“我会引导幼儿去想,白天的星星到哪儿去了呢?晚上蓝天怎么会变黑呢?”从“白天的星星到哪儿去了”到“晚上蓝天怎么会变黑呢”,这种大幅度的思维跳跃,有可能影响幼儿解决问题。可见,目前幼儿园教师虽然对诸如“让幼儿讨论和互动”、“让幼儿动手操作”等词语已经耳熟能详,但是对为什么要让幼儿讨论和操作,什么情况下可以让幼儿讨论和操作,讨论和操作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组织和引导幼儿开展讨论和操作等问题的认识是模糊的,实际教学行为缺乏有效性。

调查显示,有28位教师通过讲解、讨论和小实验的方式,有效解决了幼儿的困惑。有的教师设计分别拉上和打开活动室窗帘,让幼儿实际观察不同光线强度下物体的发亮情况,帮助幼儿理解“白天为什么看不到星星”。有的教师设计利用手电筒、蜡烛、打火机做实验,让幼儿对室内外发亮物体的发亮情况进行比较,对室外远距离和近距离观察亮光的结果进行对比。调查显示,这些设计直观形象,简便易行,体现了教师对幼儿年龄特点的尊重。但是非常遗憾,作出这种设计的教师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比率较低,仅占14%。

二、结论与启示

以上调查结果说明,自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以来,浙江省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教育实践中开始更多地思考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强调让幼儿更积极主动和富有意义地学习。然而,从调查结果看,浙江省大部分幼儿园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中还存在一些问题:(1)文化素质较低,缺乏必要的科学知识储备。(2)教育素养较低,缺乏对幼儿问题背后隐藏的发展需要和认知水平的识别能力,缺乏引导幼儿解决问题的教育意识和能力,应对教学中的非预期性教学事件的能力不足,教学有效性尚需提高。(3)对教育改革理念的理解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由于受到文化和教育素养的局限,不少幼儿园教师对学前教育改革以来提倡的教育理念缺乏真正的理解和思考,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之间存在着脱节现象。〔3〕“跟风”和“形式主义”泛滥。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步伐正在受到幼儿园教师素质的牵制。

幼儿园教育改革应该充分考虑师资队伍的实际状况。比如园本课程构建,大部分教师执行起来非常困难。再如,在对幼儿进行发展性评价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开始学习瑞吉欧的档案记录,但是在实践中缺乏对幼儿发展进行系统记录和评价的能力,也缺乏必备的时间和空间条件。这些现象值得改革者深思。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一些不具备教师素质的人员进入了幼儿园教师队伍,对幼儿园教育质量、幼儿园教师职业地位和社会声誉等造成了消极影响。因此,管理部门应尽快实施幼儿园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杜绝幼儿园教师无证上岗现象。与此同时,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适应学前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对师资的需求,各地幼教师资培养机构纷纷成立,但是许多机构对如何培养幼教师资准备不足,教育质量良莠不齐,严重影响了幼儿园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目前,幼儿园教师的年培养量已呈现供过于求的状态。〔4〕 规范幼儿园教师的培养资质,保持师资培养的适当规模,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层次,这应该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

在幼教师资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说与做的脱节一直是培养机构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在师范教育中,学生接受的往往是脱离具体地域条件和文化背景的抽象概念,学生的学习停留在学习教材、听教师讲课和应付考试上。〔5〕 许多刚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往往会抱怨“学校学的东西没有用”,“工作是另外一回事”。这是导致新教师适应工作时间长、教育能力起点低的原因之一。另外,许多在职教师参加各种研讨会、报告会的积极性非常高,他们通过这种途径虽然接受了信息,开阔了思路,但是这种学习对他们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促进通常是低效的,因为他们无法将学到的理论或经验迁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不少幼儿园教师表现出对教育理念的“虚知”现象,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幼教师资培养机构应该认真研究,采取切实有效的培训模式,如案例培训模式、导师制培训模式等,大力提倡基于真实情景和问题解决的“园本培训”,提高教师在真实情景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厅2005年统计资料〔R〕.2005.

〔2〕浙江省《幼儿园课程指导》委员会.浙江省幼儿园课程指导教师资料手册:语言〔M〕.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02.

〔3〕李辉.美英及我国台港地区和内地幼教改革述评〔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2).

〔4〕陈德枝,秦金亮.两省区幼儿园教师现状抽样调查与分析〔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7-8).

〔5〕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A Survey and Analysis on Teaching Ability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

Zhu Lili

(Hangzhou College of Preschool Teacher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2)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范文8

以《雨霖铃》阅读教学为例:

这是一课时的教学,课前学生已预习过课文,疏通完字词。教学目标定位在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课上进行有效的诵读指导,并明确了这首词的主旨是伤离别。之后,创设问题情境:

1 围绕“别”字,词人如何展开描写

学生似乎有些茫然,笔者进一步提示:从时间层面思考。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笔者辅以详细的字句分析。如“寒蝉凄切”,“孟秋之月,寒蝉鸣”,词人点明节令;柳与蝉自古就有不解之缘,“拂水飘飘送行色”,“高柳乱蝉嘶”,“寒蝉”暗指离别。再用情语对开头三句作小结: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拔中明确――别前、勾勒环境别时、摹写情态别后、展开想象

2 分析上下阕景色的不同,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法

学生回顾上阙,分析艺术手法……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勾新连旧,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境界中,本是诗歌教学的有效手段;诗意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语本是升华学生对作品情感体验的有效方法。但是,课堂中预设的两个问题,在学生的发言和教师的分析中,似乎有内容的重复,学生间或流露的茫然表情,又让笔者不安。反思中发现,教学过程中的字字分析,句句落实,出现过浅、过细、过多、过滥的繁杂细碎的“问题”,这些碎问碎答,使课堂松散而琐碎,使学生忙乱而茫然;忽视这首词文意贯一、血肉交融的一面。实际上,笔者以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来“驾驭”学生的阅读活动,通过所谓的“问题”,将他们一步步引入笔者的阅读结论中,而缺少学生自主阅读体悟的空间。置身于类似的课堂中,学生总有“云深不知处,只在此山中”的无所适从,这是诗歌阅读教学效率低下的表现。

那么如何避免诗歌阅读教学的低效或无效提问以提高诗歌阅读教学效率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课堂提问的设计,尤其是能使课堂教学中的阅读与互动活动都是围绕它展开的,在诗歌阅读教学过程起主导、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创造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即“一问抵多问”“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课堂教学的“主问题”。

3 仍以笔者反思后调整的《雨霖铃》阅读教学为例

在明确了这首词的主旨是伤离别之后,提出问题:作者是怎样写“离别”“惜别”“伤别”的?

要求:阅读全词,思考后拟出发言要点。

“离别”“惜别”“伤别”三个词吸引学生的视线,激发其探究的兴趣:“离别”是一个事件,更侧重客观的描写;而“惜别”“伤别”即融有依依惜别、忧伤惆怅之情,侧重情感体验。这提醒学生关注景与情,而“怎样写”则提醒学生关注方法。词人通过寒蝉、长亭、骤雨等景物,季节、时间、气候、地点等离境的勾勒来写离别。而全词上下无不沉浸着惜别和感伤,词人描写冷寂幽清的离别情景、营造凄冷沉郁的离别氛围、摹写执手无语的别时情态、预想凄清孤寂的别后情状,不正是情与景的交融、虚与实的结合吗?学生探究完这道题,既体验到别情,也掌握了方法。

可以说,这个“主问题”能“一线串珠”地整体地牵动对整首词的理解品读,明晰课堂的教学线条,制约课堂上零碎的、频繁的问答,有效克服诗歌阅读教学中零敲碎打、肢解文本的弊端,学生有了课堂自主体悟阅读时空,其整体阅读活动得以开展,学生真正参与了“品读”教学。

那么,在诗歌阅读的实际教学中,如何成功设计“主问题”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找准切入点:

3.1 从诗题切入:诗歌的题目往往是全诗内容的体现,尤其是题眼,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从这个角度设计出来的主问题,能使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内容和脉络。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围绕诗歌的题眼“归”,设计出“诗人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的问题,诗人的情感主线就很容易把握了。

3.2 从内容切入:教学选修教材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时,设计“吟咏诗韵,置身诗境,你体悟到哪些江南之美”的问题,使学生在涵咏词作时,关注“江南之美”,从“春水碧于天”里体悟到江南景色之美;从“画船听雨眠”中感受江南生活之美;从“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中想像江南女子之美。这一主问题,使学生对词作内容有了整体性把握。

3.3 从炼字切入:诗歌最能以凝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蕴,为此特别讲究炼字。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体悟到炼字的妙处。教学选修教材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时,“采撷你认为炼字了得的诗句并简析”这一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呼、窥、举”等字,在想象中体悟分析其出神入化的艺术魅力,提高阅读赏鉴质量。

3.4 从情感切入:鉴赏诗词主要是把握情感、体会意境。所谓“境由心生……一切景语皆情语”,把握诗人的情感主调,以此析景悟情,水到渠成。如《声声慢》中抓住诗人的“愁”情,设计“析愁景悟愁情探愁因”的问题,学生将意象、意境、词人身世等因素融入词作赏析中,形成课堂阅读教学主活动。

3.5 从形象入手:诗歌以表达情感为主,往往会有抒情主人公的活动,甚至也会有简单的叙述。如郑愁予的《错误》,执教者围绕着抒情主人公“我”和“你”,设计出以下问题:“我”是谁?“你”是谁?他们发生了什么故事?又有怎样的关系?这个主问题是课堂教学线索,牵引着学生的阅读与思考。学生带着问题,怀着兴趣,诵读品味诗中意象和情境;分析形象,思考表达,参与讨论,听取点拨,探究主题。

3.6 从比较入手:比较阅读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发现问题或矛盾,启发思维,加深认识,开阔视野,提高阅读能力。

例如,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I教材周邦彦《苏幕遮》教学中,设计比较的问题:

①同是写荷,杜牧与周邦彦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周邦彦《苏幕遮》:“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学生抓住杜牧诗中的写荷诗句,指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周邦彦则对荷的形、神具体描绘,前者取胜在移情,后者取胜在炼字。)

②“思乡”在古诗词中是常写的主题,回顾学过的思乡诗作,对比本诗,谈谈它们的写作角度有什么不同?(学生回顾《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泊船瓜洲》《天净沙?秋思》《夜雨寄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学过的思乡诗作,师生就诗人使用的意象及所表达的思乡之情展开探讨。)

再如,教学《归园田居》时,在课堂的深化阶段,设计比较评价的问题:有人说陶渊明弃官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选择,也有人说他的选择是勇敢高洁的,阅读下面的专家评述,议议陶渊明弃官归隐的人生选择?

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

张铨锡《陶渊明的悲剧及其诗的思想和风格》――“陶渊明的一生表面上过得那么平淡,但却是一个深刻的、豪壮的悲剧。陶渊明的悲剧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伟大的诗人和渺小的社会的矛盾,是美与丑的矛盾。”

“议议陶渊明的人生选择”,实际上是学生学习诗作之后对诗人情感的整体性拓展评鉴,专家的评述,激发学生思考,引发讨论;学生的观点,促成激烈争论,酿造高潮;教师的看法,深化多重对话,形成波澜。

以上教例都以“比较”为主线,或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抓住某一诗歌鉴赏因素(或情感、或手法、或主题、或评价)设计主问题,形成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概况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同一题材诗作的不同情感、写法的比较;②同一主题诗作的不同意象、写法的比较;③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比较;④同一作者同一时期的作品比较;⑤专家学者对作者或作品的评析比较。

3.7 从写作入手:诗歌教学除了在诵读赏析中品味诗人情感、体察表情达意的方法外,还应该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以弥补自己情感经验的不足,或引起心灵的共鸣,从而体验到某种人生情绪的极致。当然,学生受诗歌情境的感染,往往能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激起相似的情感体验,教师要抓住这些契机,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体验幻化成文字,学会诗意的生活。

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爱的心语”专题是一组爱情诗,教师课前要求学生预习诗作,并创作一首爱情诗或写出自己的爱情观。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单元现代爱情组诗诵读体悟赏析,并通过有效的铺垫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朗诵你创作的爱情诗或谈谈你的爱情观,并简要评价自己的作品(如果是直接抒情,就请谈谈你要表达的情感;如果是寄情于意象,就请谈谈你所选择的意象与表达的情感)。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范文9

新课改中《唐诗宋词》模块的教学就是要学生得以徜徉诗海,让他们对美有一双"自己的"像水银一样发亮的眼睛,这就给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可以这样说,诗歌教学在进行,探究就永不停止。第一轮《唐诗宋词》模块的教学基本结束,利用这个机会,简单谈几点看法。

一、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诗意氛围

教师需要抓住一切可能营造“多彩”的诗歌教学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诗意氛围。唐诗宋词之美不言而喻,李白飘逸绚丽、杜甫沉郁顿挫、苏轼豪放雄壮、李清照婉约含蓄。学生在模块学习伊始,基本能保证热情高涨。但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我发现学生会慢慢产生审美疲劳。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反”感多于“美”感,这个结果显然与我们新课程设置的初衷相背离。所以,必须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更加主动地进入诗歌的殿堂。首先,创设诗意的语文课堂。

教师可利用音乐,朗诵、视频、画作以及自己诗化的语言等多种方式营造诗意的空间,让学生被诗歌所引领的艺术天地、被教师的诗才所折服;让学生上讲台诵读、讲解自己课外学得的诗歌,形成良好的学诗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要求学生尽可能用著名诗句来概括总结自己的学习体会,在阅读写作中能很好运用诗句的大力表扬,鼓励学以致用。其次,在课外,班级的或年级性的诗歌朗诵、背诵大赛,让学生能得到极大的赏识,激励学诗;鼓励诗歌创作,可利用校园刊物将学生自创的诗歌、鉴赏诗歌的文章进行刊载;向学生推荐名家诗作鉴赏,拓宽学生视野。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旦学生“乐知”的兴趣被激发出来,诗词教学事半功倍;充满诗意的环境则更利于激励学生学诗,我们要努力创造一切可能给学生营造最好的诗歌教学环境。

二、探究教学方法,让诗歌教学充满流动美

诗歌的教学,要使学生感受诗中所描绘的形象,领会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这就势必要注重优化教学结构的设计,渗透美学教育,从而优化教学艺术,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使课堂成为有始有终的充满流动美的生命流程。

(一)读!读!读!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歌富有鲜明的节奏,讲究押韵与平仄,富有音乐美。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而且通过朗读能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静止的诗行动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画面,很容易把人带入一个诗化的美好境界,从而激发学生读的欲望,使其带着探究的心情去读。读诗百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急于求成,应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我们在进行诗歌教学的时候要结合一定的篇目进行朗诵训练,使学生通过朗诵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理解作品大意,把握作品主题,以达到对作品的真正掌握。比如在教学《将进酒》一课时,就是先要求学生做到发音准确,然后结合背景分析作者的情感,确定朗读的抑扬顿挫,重音停顿以及速度。班级的绝大多数同学都参与了朗读和点评,中间共采取了默读、齐读、分段读、个人读,品读等多种诵读形式,最后自然成诵。整个课堂讨论热烈,学生积极主动,对李白的在诗中传达出的复杂情感把握得十分到位,学生的朗读越来越精彩。学生在互动学习中理解了诗人情感起伏,更读懂了诗人一身傲骨,体会了诗意,读出了诗情诗意,就读出了真正的诗味。

(二)重视对诗歌“情”的感悟

1、意象是体会诗歌情感的钥匙。“意象”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个术语。用康德的话说,即“灌注了生气的形象”,诗人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感受和思考,还要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如学习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学生可抓住“寒蝉”“长亭”这两个意象。“寒蝉”是悲凉的同义词,而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而词中“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融情入景,学生通过意象的把握很容易理解了诗人“无语凝噎”的痛苦。再如《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组合在词中,三个叠加意象表现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情绪。一个具有落寞、寂寥、怀乡等复杂情感的天涯孤旅者跃然纸上。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读者对诗的审美评价和依据。

2、注重诗歌意境的感悟对意境的感悟,最重要的是把握“情”字,因为情是构建诗歌意境的重要因素,也是我们在诗歌鉴赏教学中要把握的真谛。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能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感受到诗人情感脉搏的跳动。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月”是诗中情景兼容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我们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入“滟滟随波千万里”的“春江花月夜”,去领悟张若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喟叹,感悟这首诗优美的意境,体味诗中洒落在江树上的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再配上一曲古乐《春江花月夜》作为背景音乐,引导学生在一遍遍的朗诵中逐层深入,体味意境和情致之美,效果非常好。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范文10

【《勒歌》教学设计1】(房秀芳 设计)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 启发谈话。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大草原去看一看。(出示大草原视频)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 看到这样的大草原,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想不想去看一看?一起读课题。

3. 了解敕勒。① 出示两首诗《夜宿山寺》《敕勒歌》,比较它们的不同。(作者,对仗)② 微课了解《敕勒歌》。(“敕勒”是我古代一个少数民族的名称,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这首《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它是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首,还被译成汉语,收录在了《乐府诗集》里。你看,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心有所想,他们就会唱起歌来跳起舞,唱着他们自己的歌,跳着他们特有的舞蹈。)

【设计意图】一开场就让同学们直观的感受大草原的壮阔、豪迈,进入情境,学生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也更能体会诗歌的魅力。再用一个微课让同学们了解了《敕勒歌》,清楚、明白,又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去讲解,可谓是事半功倍。

二、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出示诗歌。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古诗。

2. 检查生字。① 带拼音读:似庐笼苍茫② 学习“见”:特殊的读音,同现,出现。

3. 去掉拼音读,并朗读全诗。

【设计意图】“见”的古今读法,这是需要给学生们讲解清楚的。

三、 品读诗文,虚实结合

1. 课件出示图画,以图引出第一句诗。

① 理解阴山,敕勒川。我们看,在高耸入云的阴山脚下,有一片平原,它的名字就叫作――敕勒川。(师一边说,一边板画阴山,平原)

② 理解穹庐,猜一猜。其实,穹庐就是我们所说的帐篷啊。见过帐篷吗?(生表述)敕勒族人的帐篷,可不是像我们一样临时休息的地方,那是他们的家哦!我们给了它们一个特别的名字,叫――蒙古包。

③ 小小的蒙古包底下,是一个个的敕勒人,那么,在天空这个大大的蒙古包里,又有着什么呢?(师边说边板画天空这个大蒙古包)

④ 朗读指导。

2. 学习第二句诗。

① 你看,天蓝蓝的,敕勒族人说――天苍苍。

② 无边无际的大草原就呈现在你的面前,难怪敕勒人会发出这样的感叹――野茫茫,那还有什么也是茫茫的?(出示大海,云雾,白雪图片)

③ 这蓝蓝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能带着这样的感觉读一读吗?

④ 牛羊长得好,这儿的人们生活得怎么样啊?(体会人们生活幸福)

3. 读全诗。

4. 听《敕勒歌》歌曲。

【设计意图】在设计时,首先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宜太过深入,但也要有一定的沉淀。于是对于“茫茫”进行了一个简单的练习,以此让学生理解它们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说话练习,并以此为基点展开合理的想象,让学生们感受大草原的人们幸福美满的生活。

四、 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 出示3个左右结构的生字。强调“阴、似”的穿插笔画:撇。并重点范写“野”,注意左右大小一样,左边短右边长。

2. 出示2个上下结构的字。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同是上下结构,都是草字头。强调“苍”的撇捺要舒展,重点范写“茫”,注意别写成左右结构。

3. 学生书写诗歌后,老师组织展评交流。

预设:写得怎么样?好的地方打上五角星,不规范的地方帮忙改正。

4. 学生再次书写。

预设:觉得哪个字写得还不够好,可在下面再写一写。

【设计意图】板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在设计时,考虑到二年级的情况,简单的勾勒了阴山和敕勒川草原,对于诗歌里的一个难点“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用一条曲线表明这个天,像一个大大的蒙古包,在这个蒙古包下有什么?学生们马上就能明白这句诗的含义,做到了简单明了。又因为是图画,同学们理解起来更加方便,直观。

【《勒歌》教学设计2】(仇高兴设计)

一、 谈话导入,理解课题,感受汉字

1. 课前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刚才老师播放的那首歌,唱的什么内容,你们注意了吗?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也是一首赞美草原的歌,一首北朝民歌,创作于1500多年前。(出示课题:敕勒歌)谁会读?课前老师查了资料。敕勒,就是敕勒族,是南北朝时期,生活在中国北方地区(今天的内蒙古中部一带)的一个少数民族。这首诗就是敕勒族人创作的一首民歌。

2. 联系生活,拓展识字。“敕”还有“小取绷街中捶ǎǔ鍪荆。在我们汉字中像这样一个字有多种写法的例子还有很多,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找一找。

【设计意图】课前播放赞美草原的歌曲,可以直观、自然地与本诗民歌体裁相联系;“敕”这个字在外出旅游过程中会遇到,适当拓展,既可以补充汉字知识,增加学生见识,激发识字兴趣,也体现了语文为生活服务的思想。

二、 初读古诗,识字写字,整体感知

了解了题目的意思,现在我们来读读这首诗。现在借助拼音读几遍课文,要把每句话读顺,把每一个字音读准。现在借助拼音再读一遍课文,争取把每一个字音读准。

1. 指名读课文。

预设:指定2~3个学生读,正音,再齐读。

2. 检查生字。

3. 这么快就把课文读顺了,很了不起。课文里有几个生字,现在老师把它拿出来,你还能认识吗?(出示: 穹庐阴山笼盖四野苍苍茫茫似见)

4. 生字不光要会写,还要写好,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字怎么写,才能写得漂亮。 “野”,比较一下左右两个部件,(出示两个透明方框,遮住左右两边)观察一下,你发现什么?(出示左右等宽)继续看,(出示上下两条线),你又有什么发现?(出示左短右长)还要注意左边“里”字做偏旁时,最后一横变成提。“苍”字,先比较一下上下两个部件的大小,(出示两个透明方块,遮住上下两个部分)(出示上扁下高)(出示左右两条竖线)现在你有什么发现?(出示撇捺舒展)

【设计意图】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识,即识记字的音形义;二是写,即写规范,写端正,写整洁。本环节遵循先识后写的顺序,先借助拼音读准每一个字音,然后⑸字单独拿出来让学生识记,再让学生用自己的办法记住字形,最后从三个左右结构和两个上下结构的字中各挑一个进行写字指导,真正将识字教学落到实处。

三、 再读诗文,想象画面,熟读成诵

1. 生字都解决了,现在可以好好地来读一读这首诗了。那怎么才能把诗读好呢?(指名说)

生:要读正确、流利。

师:这是基本要求,但还不够。还有吗?生:要读得有感情。

师:那怎样才能做到有感情呢?(提示:是不是要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另外还要读出诗歌特有的韵味,如果能配上合适的动作那就更好了)

2. 出示整首诗。轻声读这首诗,想一想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

① 学生说看到大草原。师引导:诗里面的“川”“野”都是大草原的意思。大草原什么样子(重点引导体会“野茫茫”)?还看到了什么?

② 学生说看到阴山。师介绍:阴山就在今天的内蒙古中部。(出示图片)还看到了什么?

③ 学生说看到天空。师引导:嗯,诗里两个地方写到了天空(指屏幕),天空什么样子?先看“天似穹庐”,“穹庐”就是蒙古包(出示图片),作者说“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空像一个巨大的蒙古包,把整个草原都盖住了。多么雄壮辽阔!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天苍苍”写的是什么样的天空呢?还看到了什么?

④ 学生说看到蒙古包。师引导:诗里面的“穹庐”就是蒙古包的意思。还看到了什么?

⑤ 学生说看到牛羊。师引导:哦,牛羊在哪儿呢?你看到的是怎样的画面?你是怎么理解这一句的?(引导体会牧草茂盛,牛羊肥壮)想想看,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会是怎样的心情?(我们的草原多么富饶,我们的牛羊多么肥壮,我们的家乡多么美丽,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是啊,草原这么美好,多么值得自豪啊!

3. 这首诗只有短短27个字,就写了这么多内容。现在我们好好读读这首诗。(生读)

4. 读到现在,这首诗应该能背了吧?我们来试试。请大家闭上眼睛,按照老师的提示背诵。现在,我们来到了大草原,欣赏着美丽的草原景色,我们不禁低声吟诵――(学生一起低声吟诵);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看着美丽富饶的家乡,心中无比的自豪,不禁放声高歌――(学生一起放声吟诵)

【设计意图】低年级古诗教学,重在诵读,要读出诗特有的韵味,对诗意大体了解即可。本环节先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画面,教师结合图片,用描述性的语言相机解决诗中学生读不懂的地方,如川、穹庐、笼盖、野,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再通过范读指导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最后通过教师创设语言情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将理解诗意、指导诵读融为一体。

四、 创设情境,点拨方法,迁移仿写

1. 这节课还有些时间,你们敢不敢接受一项更高难度的挑战?下面我们来仿照今天学的这首诗的样子,写一首自己的“新古诗”,当一回小诗人,好不好?在写之前,老师给大家一些帮助。

(1) 改一改:在原诗上改动部分词语或句子,变成新的诗。

我们从这首诗中挑一句来试试。出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下面来看老师的要求。出示:

A. 大草原上不刮风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呢?请根据你的想象把下面的诗句填写完整。天苍苍,野茫茫,风()草()()牛羊。

① 学生先考虑,然后指名说。

② 接着教师出示范例:天苍苍,野茫茫,风(静)草(高)(无)牛羊。

③ 学生在作业纸上完成练习,再指名朗读自己写的诗句。

B. 假如大草原上雷电交加、风雨大作,草原上又会怎么样呢?请展开想象把下面的诗句填写完整。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笼罩四野。风(),雨(),()。

① 小朋友们先自己思考,再和同桌讨论讨论。

② 师出示范例:敕勒川,阴山下。天似(黑锅),笼罩四野。风( 呼呼),雨(哗哗), (牛羊全部回了家)。(最后一句还可以写成:雷电交加心不慌,人和牛羊忙躲藏)(师解释改写理由)

③ 进一步提示:不一定写风、雨怎么样,还可以写雷声、闪电等等。出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笼罩四野。 (),(), ()。

④ 学生在作业纸上完成练习,然后指名朗读自己的诗。其他同学点评。

(2) 仿一仿:照着诗的样子创作一首全新的诗。

① 出示要求:学着《敕勒歌》的样子,仿写一首赞美你们家乡德清县的“新古诗”。

② 出示德清县的介绍文字:德清县,位于浙江省湖州市,东望上海、南近杭州,北有太湖,西有天目山。境内有乌牛山、百梁山、乾元山、金鹅山、大家山等好多山。是经济发达、风景优美的全国百强县。

③ 再出示老师的范例:德清县,太湖南。全国百强,名闻四方。天蓝蓝,水清清,山清水秀好风景。

④ 师解释创作思路。然后引导学生阅读介绍德清县的文字。

⑤ 学生在作业纸上完成创作。写完交流,组织学生评改。

【设计意图】让低年级小学生仿写古诗,在本节课是一个大胆尝试。本环节在指导学生仿写古诗时,采取由改到创、由易到难、示范引路的训练策略,先从少量词语的替换改写入手,再到整句替换,再到整首诗的模仿创作,通过组织讨论、教师示范,循序渐进地展开训练过程,降低了门槛,增强了学生的信心。

六、 课内总结,课外延伸,鼓励写诗

1. 这节课你觉得有意思吗?你觉得最有意思的事情是什么?

2. 总结诵读古诗的方法:读出节奏和韵味,想象画面体会感情,还可以模仿诗的样子创作自己的新古诗。

3. 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可以继续学习仿写古诗的方法,写作自己的“新古诗”,争做小诗人。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让学生通过回顾学习过程,进一步明晰学习和诵读古诗的方法,巩固诗歌仿写的感受和经验。

【综合点评】

古诗教学贵创新,同课异构重践行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开头两句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蒙古包,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最后三句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全诗风格明朗豪爽,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如果也用诗来解读这首民歌的特色的话,那就是:北朝民歌鲜卑族,天野相接景壮阔。水草丰盛牛羊肥,动静色彩形喻说。

浙江省德清县清溪小学房秀芳和江苏省淮安市深圳路小学仇高兴两位老师用清溪小学二年级在读学生,对《勒歌》的同课异构教学,各具特色,给小学古诗教学带来了扎实有效、践行创新的课改新风。

房秀芳老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诗的意境的感悟和对诗的想象上,让学生在不同的朗读中感受草原的美,体现出了阅读感悟的浙派古诗教学中清新婉约的别致风采。同时并能把识字写字教学落到实处,做到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感知诗意,把诗人描写草原壮美的“实景”和读者大胆想象的“虚景”结合起来进行范读、引读、品读,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了较好的发挥。美中不足的是,分组合作学习中的实效还需进一步强化。如果用诗来概括地点评的话,那就是:识字写字落实处,词语理解不离句。 整体感知明诗意,虚实结合品读悟。想象草原壮阔美,指导朗读示范扶。图文并茂生为本,分组合作应强助。

仇高兴老师则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对古诗的阅读仿写上,彰显出了既教读又教写的苏派古诗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独特神韵。同时采用“随文识字”的教法,引导学生朗读、背诵,深入浅出地理解诗意。美中不足的是,在指导学生改写诗句的练习展评后,对指导学生仿写整首“新古诗”及展评未能来得及放在课中进行,只好留在了课外。如果用诗来概括地点评的话,那就是:别开生面教古诗,学习仿写方法奇。朗读背诵重积累,随文识写生字词。读写结合重语用,深入浅出解诗意。弘扬诗教好传统,开拓创新启童智。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范文11

关键词: 中职学校 古诗教学 教学情境

幸福是人类永远不断的追求,语文课堂同样追求幸福。“幸福的课堂”应该教师情满课堂,沉醉其间,学生兴致盎然,乐在其中,教师教有所乐,学生学有所获。但在中职古诗教学中,因诗词语言大多含蓄、多义,中职学生受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的限制,难以把握诗歌词语的含义,发现不了作品的弦外之意,韵外之致。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些学习诗歌的刺激物,把学生带到真切、生动的学习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在学习中受到熏陶、感染,感受到幸福课堂的魅力。

所谓创设情境是指教师在授课时根据诗歌的诗情诗境,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自自然然地感受诗歌文化,真真切切地同古人谈心,简简单单地进行沟通理解,轻轻松松地受到诗歌文化的熏陶。

一、巧设导语

导语虽然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但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往往关系到全局和教学效果。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若掌握各种导入技能且运用得当,则不仅能迅速把学生带入诗歌所描述的意境中,让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产生共鸣,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如教学《登高》这首诗时,由于学生对杜甫生平了解不全面、具体,感情不容易投入,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200多年前的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步履蹒跚。他已经满身疾病,而且“右臂偏枯耳半聋”。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困潦倒,似乎已经走到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这位老人就是杜甫。通过导语创设情境,渲染氛围,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到凄寒、萧瑟的环境,进入诗人壮志未酬的孤独、悲凉氛围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理解这首诗的主旨便容易得多。

二、还原生活

诗歌来源于生活,是前人的政治历史、生活习俗、社会情况在诗人头脑里反映的产物。但毕竟离现代生活久远,对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因此,授课时可以联系现代生活创设情境,把诗歌所描绘的生活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走向历史,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例如在讲授《诗经・伐檀》前为了使学生加深对该诗主旨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不劳而获的统治者的憎恨之情,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引导学生创设了两种熟悉的生活情境:1.普铣实习,每做一个工件的时间都很长,也很辛苦,要经过设计,计算、备料后才能上车床,开始做后,往往在工位上一站就是两三天,还要小心翼翼,严防出现事故,可是当你好不容易将工件完成,却被班里的小霸王抢去,写上自己的名字,批了分数。你是什么心情?2.父母都是普通工人,辛劳一天,却赚得不多,面对高昂的学费,你决定利用课余时间打工减轻家里的负担,却不幸遇到黑中介,生活费被骗光,工作却没有着落,你想到了什么?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一个个义愤填膺。有的联系自己的生活,斥责他们的不义行为;有的睁大了眼睛左盼右顾,好像在寻找“对手”以宣泄心中的愤懑。这时我板书课题《伐檀》,学生恍然大悟,很快深入课文内容,激愤地读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獾兮?”一节课下来,学生能很快地熟背课文,我也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借助媒体

直观教学最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及诗人描绘的意境。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提供诗歌的旁证与拓展材料,帮助学生深化理解诗歌。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图片

诗歌展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句句优美精练的语言,更是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利用这一特点,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借助图片激发学生的情感认识,让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易于接受和理解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如在讲授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时,作者因为“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农村生活而放弃官场仕途。学生对这种行为难免有些困惑,这时可以借助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指导学生观察: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正如刘禹锡《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都那么安详、舒缓、柔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一幅幅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有趣味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抽象的文字变成了具体的形象画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觉到了意境之美,也便于学生通过感受恬静优美、清新喜人、富有天然之美的村居环境,与诗人在官场上尔虞我诈的生活形成鲜明对照,进而体会他摆脱“樊笼”、“尘网”后如释重负的轻松与欢欣。

2.音乐

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名曲旋律不但能渲染氛围,而且能创设“先声夺人”的审美情境,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使学生更直接、更强烈地体验诗作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与老友的离情别绪,完全寓于天水一色的景色之中。教学中选用了与所教古诗的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送别》,那舒缓、轻悠的旋律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长江之滨,黄鹤楼下,他们仿佛看到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握手话别后,一直伫立江边,虽然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天水之间。又如教学《泊船瓜洲》时,可播放一段江南丝竹《春江花月夜》,让学生微微闭眼,凝神细听,遥想江南的明山秀水,让学生很轻松地就进入诗歌所描绘的境界中。实践证明,运用音乐法感受诗中意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3.视频

音乐和画面都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展开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意,视频通过声音和画面的有机结合,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可在这些声像的共同感染下,朗读诗文,逐句体味,感受诗中美的景色、美的语言,从而引感的共鸣。

例如现在有很多根据古诗词改编谱曲制作的FLASH动画,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柳永《雨霖铃》等。优美的动画、悠扬的旋律,立即将人们带入诗歌意境中,自然而然地受到了感染,甚至学生还不禁跟唱起来。又如讲授《望庐山瀑布》,诗中涉及的许多事物是学生未曾见过的,很难唤起学生的感觉美。为了把学生带进庐山瀑布的真实情景中,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庐山瀑布视频:高山上笼罩着紫色的云雾,一道瀑布从山顶喷涌而出,水雾蒸腾;瞬间,瀑布飞速沿陡峭高壁落下,飞珠溅玉,气势壮观,那轰隆隆的水声震撼着每个学生的心灵,时而还伴着那雄浑急速的钢琴曲刺激着他们的听觉,诗中的情景全都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兴致勃勃。

四、转换角色

诗歌虽然不像小说、戏剧那样易于动作表演,但遇到形象性很强的诗仍可让学生表演。学生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进行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自发揣摩各个角色的不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这样他们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还能很快理解。

例如教学《寻隐者不遇》时,我让学生一个扮演诗人,一个扮演童子,根据诗意内容,充分发挥想象,先进行对话练习,然后进行角色扮演,体会诗人的感情:“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变成了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云深不知处”,惘然若失,无可奈何。又如在讲授白居易的《琵琶行》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主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让学生选择能体现诗句内容、表达诗句情感的对象,然后试着充满情感地说这句诗。结果大部分W生对诗句的理解深刻准确。有的是基础比较差的同学互相鼓励,有的是家境困难的同学互相同情,有的是身体孱弱的学生互相支持。通过角色转换,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培养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职业学校的学生虽然底子薄,功底差,学习兴趣低,但是只要我们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在古诗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组织教学,符合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习惯和认知水平,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感到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是享受和快乐的,这样的课堂才是幸福的课堂。

参考文献: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范文12

开幕式上,著名音乐教育家廖乃雄为全体与会人员做《音乐教育与人生》的专题讲座。廖先生为我们阐述了“人、自然、艺术之间的关系”。他说,艺术要遵循自然的本性,我们作为音乐教育者,要有“通观全局、胸有成竹;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统筹兼顾、融会贯通;把握全局、审视局部”的意识,他提出音乐课可以进行跨学科、跨课程的音乐教学。廖先生引用柏拉图的观点“体育健全其体魄、音乐健全其心灵”,提出音乐课应该在学校课程设置中予以强化。廖先生深情地说:“儿童歌声起,天堂门自启。”孩子的歌声是纯净到令人流泪的音符,应尽早地让学生体验并实践多声部作品。柯达伊体系注重歌唱教学,奥尔夫体系注重歌唱和演奏、舞蹈等综合,声乐和器乐应该两条腿走路。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应看一幅画、念一首诗、唱一首歌,让美好的音乐和我们的生活融为一体。在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中,廖先生还和我们分享了他早年留学的一些见闻,还带领大家演唱了他的一些音乐作品。作为一名已83岁的音乐泰斗,廖先生坐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生动示范。大家都感受到了大家的谦谦君子之风,从心底里被这位学识渊博、睿智和善的老人折服!

随后比赛正式拉开帷幕,由各市选送上来的精品课不仅执教教师个个基本功出色,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也非常多样,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眼界,激活了我们的思路。这些成功展示课堂的教师都有着共同的优点。

一、 优秀的音乐素养和扎实的基本功

音乐课是实施美育的重要的课程之一,因此,音乐教师首先应该是美的使者和传递者,教师的教学仪态美、语言美、歌声美、琴声美等是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这些教师都具备、这些优秀的音乐素养,言谈举止间流露出美,教师自身气质不但吸引了孩子们,也深深地吸引听课老师的眼球,让人感到赏心悦目。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她们具备了美的使者的气质。让我印象深刻的有这样的一节课,教师以自身素质感染孩子,为孩子创设了美的意境。执教《诗意江南》这节课的老师为一名男性教师,舞、弹、唱、言俱佳,他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课题,和自己的自身优势巧妙组合。在课堂的整个呈现过程中,无论是老师的舞蹈基本功,还是课堂教学中重难点的处理,都跟江南美景息息相关,如运用传扇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歌曲“鱼咬尾”的创作手法,用模仿摇橹的动作来感受歌曲中的附点节奏,让孩子们在秀丽多姿的江南美景中自然地学会这首歌曲并运用立体的唱、舞等丰富的表现形式来展现一幅唯美秀丽的江南美景。

二、 新颖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

本次音乐课评比活动的教师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音乐教师们通过器乐演奏、动作、舞蹈、作品改编、视频等各种形式展现出江苏小学音乐教学新颖的设计思路,让台下的观摩教师和评委都眼前一亮。

教师的备课可操作性更强,更加注重实效性,每一环节的设计能够紧扣主题,步步为教学目标服务,摒弃了那些形式化的东西及作秀的环节,并且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培养。我印象比较深的有这样几节课,如高段的《送别》双声部的教学的切入点很新颖,课堂的一开始,老师就出示送别的第二声部曲谱,并用这个曲谱进行移调练声,既达到了练习声音的效果,也加深了本课难点的旋律印象;低段的《邮递马车》一课,整个情境教学贯穿始终,并用图谱的方式来音画结合,彰显了音乐的美,也让学生能够用直观的形象来了解音乐,在最后的三封信中提炼出本课的课题、演奏乐器及作者,可谓是画龙点睛;《开心里个来》一课,老师把民间音乐和现代音乐进行巧妙的嫁接,教师深度挖掘了教材,找出了这个歌曲的来源是吴江时期的苦情歌《几家欢乐几家愁》,并在歌曲的拓展部分运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演唱方式(吴方言和rap)来重新演绎这首歌曲,可谓别出心裁,颇有新意。这既让学生了解了民歌,传承了经典,也让学生用新的方法和方式去重新演绎民歌,让民歌散发新的活力。

三、 “新体系”音乐课被广泛使用

本次音乐课的最大特点是“新体系”音乐教学被广泛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教师以学生掌握系统的感性音乐经验为基本教学目标,以感性音乐活动过程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实现自主情感体验为基本教学要求,以内心音乐联觉为重要音乐能力,以音乐实践活动作为重要的教学途径。印象很深的是管弦乐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首先教师去除学生凳子,师生围坐在地上,瞬间消除了师生之间的隔阂,拉进了彼此的距离;在课堂乐器的使用上,教师巧妙地加入了奥尔夫小乐器并进行传接,发挥了学生聆听音乐的积极性,这种活动比较新颖,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他们的音乐思维与团队合作的精神。

我深深感受到,一节好的课是慢慢展开的,初看平淡无奇,甚至还有点小瑕疵,但是逐步揭开面纱,一层又一层,奇妙新奇的独到之处慢慢展现出来。执教《梨园英秀》的教师最后的一曲《都有一颗红亮的心》让全场响起掌声,整堂课让人感到先抑后扬,层层推进,原来“包袱”在后面,有种令人意犹未尽的感觉。

《号子声声传乡情》一课,教师将生活的劳动融入课堂中,体现了音乐和生活的不可分割。教师用道具和着音乐的节拍来劳动,音乐更体现了丰富的江苏地域特色,精巧的课堂设计令人拍案叫绝。

当然,通过这次听课,我也发现在本次音乐课评比中有我们需要吸取的教训。总结有以下几点。

一是个别教师没有考虑到本次上课的生源特点,没有及时调整好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导致活动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在拓展的环节中对动作、情境的设定还不够细、不够精确。三是本次赛课关于歌唱教学偏少,低段一共有14节课,却只有3节歌唱课,数量上不太平衡,说明现在一线教师教学方向大多发生了改变,其实我们应该两种课型都要勇于尝试;其次,本次赛课双声部教学很少,27节课里只有两三节课涉及了双声部教学,可见,我们音乐教师在双声部教学上仍然不够自信。四是本次赛课以欣赏课为主,有很多精彩的欣赏课呈现,但也不乏几位教师忽略了聆听与活动的关系,不是为了欣赏乐曲,而是为了活动欣赏乐曲,整个课堂孩子们很忙,并没有真正地去了解音乐,会听音乐,音乐只是做了活动的背景而已,这样就本末倒置了。五是无论在什么样的课堂之上,教师的语言一定要严谨,特别是在科学性的知识点上不能出任何差错,不能随意。

总的说来,四天下来27节课,可谓是风格各异,精彩纷呈。在情境的创设、图谱的运用、活动的设计、民间音乐和现代音乐的嫁接、合唱教学上均有丰富多样的呈现,我们感受了N次听课高峰值体验,着实是累并快乐着。

一位观课教师说,教师的音乐才能可以上不封顶,但不能只以是否具备突出的音乐才能作为评选好课的标准。人的才能有大小,而一位好的音乐教师和一堂好的音乐课的评价标准应该是在突出音乐技能之外的更多教师可以做到的,这是非常态音乐课观摩活动中对常态教学的引导。怎样引导更多的教师挖掘自己的潜能,上好常态课,这是我们要深思的。

最后一天的闭幕式上,南京师范大学冯德钢教授长期从事钢琴、钢琴即兴伴奏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他从实践技能方面做了细致的讲解和针对具体作品做了生动的示范,真是让我们感受到收获多多,不虚此行。

总之,这次全省赛课的观摩学习使得我对音乐教育教学的认识又有了一个新的提高,联想我们平时听到、看到的音乐课堂,有的课你会感觉很满,让人听了很紧张,没有喘息的时机,学生脑海中充斥着教师的声音。而我认为真正的教学艺术是松弛的、无痕的。教师组织教学更有魄力、张力,敢于放手,让学生表现自己,同时也能很好地把控课堂的局面,收放自如,只在关键的地方做引导。学生学得轻松,玩得也开心,并且能主动参与,积极地思考,把知识有效地变为自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