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继续教育培训总结

继续教育培训总结

时间:2022-12-26 03:58:52

继续教育培训总结

继续教育培训总结范文1

2019年高中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总结

韶关市韶钢第一中学:曾韶山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全社会对教师素质的期望和重视,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逐渐地深入开展开来。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学生们最喜爱的学科之一也随之进入深化改革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次本人积极参加了全市高中教师网络培训学习,在这里我就体育学科的学习体会进行个人的一些总结:

一、体育与健康教育必须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学生们“核心素养”的形成,强壮的身体不是随便就可以得到的,必须要经过积极、持久的锻炼才能造就。“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兴趣是发展的动力”这样最通俗的一句话说明了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对一个人生存的重要性。那么,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最好的锻炼机会就是在体育课堂上。所以体育教师必须要坚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二、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良好的职业道德表现在对学生的关爱,对学生的一视同仁,以及用心教学,以心教人的认真态度上,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身体特殊情况生,更是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切忌易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并且多加鼓励学生积极锻炼,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三、体卫艺是一家

体育课不仅要传授体育运动技能,而且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最为感兴趣的运动项目,主动培养“核心素养”。我们学校足球、篮球、乒乓、羽毛球等是同学们最喜欢的健身项目,我们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让“音体美整合先行”,积极让“体卫艺”融为一体。把音乐艺术的元素穿插到体育与健康课堂当中去,这样一定会大大增加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学会自己塑造自己,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总之,通过此次网络培训,让我更加理解了不断学习和提高的重要性,通过专家老师们的授课,本人深受启发,知道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教育教学中必须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用崇高的师德塑造人。只有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才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培养出明礼、诚信、自尊、自爱、自信、自强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才能为国家与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公民。 

继续教育培训总结范文2

一、对于第一位专家授课主要内容及教学思考

7月15日,顾亚南老师对高中生物新教材进行了分析,详细讲解了改革之后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变化。新课改之后的高中生物教材包括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必修二《遗传与进化》、选修一(《稳态与调节》、《生物与环境》、《生物技术与工程》)和选修二(《现实生活应用》、《职业规划前瞻》、《学业发展基础》)几部分,其中主要变化是把旧教材中必修三的内容放到了选修一中,旧教材必修一中的“细胞癌变”移到了必修二中,新增了选修二,还有一些细节方面的微调。新课改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出发点,教材设计更合理,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全面实施新课改之前一定要钻研新教材内容中渗透的核心素养。

二、对于第二位专家授课主要内容及教学思考

7月16日,苗玉英老师为我们解读了《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以及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使用《课程标准》。现行《课程标准》是2017年版本,以学科核心素养为骨架建立的,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新课标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其中生命观念无疑是最具生物学学科特点的一点。生命观念包括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科学思维的方法包括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方法。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使用《课程标准》是个需要不断研究的问题,首先教师要深刻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在备课中紧扣核心素养,根据教学内容将核心素养融于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优质资源,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对于第三位专家授课主要内容及教学思考

7月17日,侯伟老师进行了《高中生物高考题型及教学策略分析》。老师对近几年的高考题概括为“题型固定,大同小异”,通过往年高考题举例说明了考点都在课本上,尤其是课本上的小字部分、旁栏内容等容易被忽略的地方,所以回归教材是高考复习的重要策略。老师通过几道典型高考题详细讲解了“实验探究”类问题的分析解决方法,对此类问题的复习讲解策略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最后的答疑时间,老师对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解答,比如“怎样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遗传学应该怎样复习”等问题。

四、对于第四位专家授课主要内容及教学思考

7月18日,刘涛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专题讲座《高中生物开课及高三复习策略》。不同的学校高中生物的开课时间不同,如果在高二开课,存在一些优点与不足,优点是高二学生已具备一些化学基础知识,有助于学习生物相关知识,不足是时间紧迫,学生压力过大;如果高一开课,可以缓解学生对高考的压力,但是由于课时量比较少,学生一般不太重视生物课的学习,导致学习效果较差。老师还详细讲了如何让学生学号生物课的一些实用方法,比如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兴趣;定期小测验,督促学生及时复习旧知;巧用联想、口诀等加强记忆等。

五、对于第五位专家授课主要内容及教学思考

7月19日,陈鑫华老师对《中学生物教研活动组织与策划》及《中学生物课堂听评课技巧》做了专题讲座。老师首先从相关教育政策入手,分析了教研活动组织与策划的指导意见,又详细讲解了教研活动的类型与活动内容、组织与策划的方式。针对我们学校教研活动形式单一、参与度低及形式化等问题,陈老师的讲座带给我一些启发,对教研活动的重要性、组织方式等都有了新的认识。下午,陈老师对听评课的技巧进行了点拨。听课重在“观”而不是“听”,要观老师导入、提问、课堂组织、板书、表情体态方面的表现,要观学生在听课、回答问题、讨论问题方面的表现。

六、对于第六位专家授课主要内容及教学思考

7月20日,高华老师进行了题为《高中生物实验创新研究》的讲座。老师首先从国家教育部门出台的实验教学相关政策文件入手,展示了教育部门对实验教学的重视以及实验教学的重要性。生物学是实验的科学,通过实验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科学结论的印象,也能锻炼学生动手动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本中的实验,基本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但是个别实验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在实际操作中有一些弊端,比如操作难度大、试剂配制不易、试剂具有毒性等,所以在新课改后,部分实验被去掉了,也有一些更具意义的实验增加进来。

七、对于第七位专家授课主要内容及教学思考

7月22日,李凤丽老师讲授了《基于大概念的高中生物教学设计》。高中生物的教学设计必须以新课标要求为基础,设计环节必须渗透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应对新课标下高考的要求,必须更加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传统教学理念必须加以转变,落实核心素养、突出主体地位、培养科学思维。

八、对于第八位专家授课主要内容及教学思考

7月23日,曹引航老师进行了《高中生德育教育与班级管理》的讲座。班级管理是在教学过程中每个老师都会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往往会影响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对待“问题学生”采用正确的方法才能解决学生的问题,比如老师讲授的“赞美-批评-赞美”的“三明治批评法”;批评学生的表达策略--“六部到位法”:内心对话、伺机切入、委婉批评、减少冲突、协商改进、总结强化。在听完老师的讲座后,我对班级管理的方法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为以后做一名合格班主任积累了一些理论基础。

继续教育培训总结范文3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教导主任,总务主任,教研组长成员的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领导小组。再按学科教学结构分为若干基层培训小组,以教研组长为基层培训小组的组长。学校继续教育领导小组、教研组的基层培训小组及教师都将拟定出各自的培训达标计划,培训措施及培训总结和培训经验。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学有目标,学有收获。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有关继续教育的文件,使全体教师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思想认识和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并制订了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划和相关的制度,从组织上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得到了落实和保证。

二、按照上级部署,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1、职业道德教育:

利用每周的政治学习时间,认真学习教育法律法规,对教师加强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xx“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xx同志有关教育论述的学习,树立教师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识别大是大非的能力,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规范教师自身的的言行、尊重学生、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增加协作精神,健全人格,提高教师们适应教育改革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能力。

2、信息技术培训。

为让我校教师尽早地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充分用好我校教育资源,制定了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达标计划,采取分类培训,分步达标,平时训练,假期定级培训的方式,把信息技术的培训与学科教学的培训充分结合起来,提高教师的基本技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全体教师皆能基本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能用计算机上网查找资料,编写教案,制作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和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3、学科教学业务技能培训。

进一步抓好抓实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辅导学生,批改作业,教学效果检测等教学环节的常规培训。尽最大的努力,创造更好的教学条件,让更多的教师采用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更新课堂教学的手段与形式,提高课堂效果。

进一步加强各类活动课及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探讨研究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方法,紧密结合教育教学任务,撰写经验总结,改进小学教育教学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师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紧紧抓住市、区教育局教学能手、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等系列评比机制,结合我校实际,着力培养我校各学科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积极认真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市、区级有关培训,提高培训者的能力和水平,为造就和培养我校一批教学骨干教师创造良机,扎实稳步地开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三、保证时间,落实经费

学校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十分重视,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做到时间保证,对教师参加省、市、区各级教研活动,教师参加学历进修集中辅导等学校均能为教师保证时间,同时学校在继续教育经费上也得以保证,让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无所顾之忧,使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在我校顺利地开展下去。

继续教育培训总结范文4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全面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和人事部、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意见》的要求,结合水利行业实际,现就加强水利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加强水利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落实党中央关于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要求,大力实施水利人才战略,紧紧围绕《“*”水利人才规划纲要》,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高层次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有计划、分领域、分类别、分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开展大规模的继续教育活动,完善继续教育制度,提高继续教育质量,增强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断提高水利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

2、目标任务。逐步形成以需求为导向,单位负责与个人履行义务相结合,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充分发挥的继续教育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并落实继续教育的配套政策与规章制度;实行科学化、制度化管理;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和经费投入,加强培训机构、师资和教材等继续教育基础建设;逐步实现水利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率达100%,基本达到每个专业技术人员每年脱产或集中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累计不少于12天或72学时,使专业技术人员得到与科技进步、岗位要求和个人发展相适应的培养与训练,知识结构及时更新,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为促进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以培养高层次创新型水利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开展大规模的继续教育活动

3、大力开展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继续教育。以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继续教育,着力培养一批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围绕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农村水电开发、城乡水环境整治等水利重点工作、重大工程项目和重点科研任务,推出一批创新攻关与培养训练相结合的项目,实现项目、资金与人才培训紧密结合。水利部将以水利青年科技英才和水利部“5151人才工程”人选为重点,加强高层次水利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着力培养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在提高科研成果水平和效益的同时,努力造就一批跻身国际前沿的水利学术技术带头人和水利科学家,并通过他们的影响、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优秀的创新团队。各级水利部门和单位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结合水利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及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引进与推广应用等,积极开展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活动。

4、加快推进中高级水利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以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为重点加快实施水利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水利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是“*”水利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点龙头工程之一,涉及水利规划设计、水资源管理、建设管理、水土保持、农村水利、防汛抗旱、水能资源及农村水电、水文和水利信息化、水利移民等9个领域,与水利重点工作密切相关。水利部每年会同人事部举办1~2期示范性高级研修班,带动水利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培训。水利部机关业务司局、直属单位每年围绕水利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技术课题,面向水利系统专业技术人员举办20~30期专题研修班。各级水利部门和单位要从落实“*”规划,推进水利事业发展的高度,按照知识更新工程的总体部署,加强统筹协调,完善政策措施,狠抓项目落实,加快实施进度,确保完成培训10万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任务。

5、着力普及初级水利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初级水利专业技术人员是水利专业技术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大规模的继续教育活动,普及初级水利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为全面落实继续教育工作任务奠定基础。初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要以传授知识、提升技能为重点,加强水利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培训,使其夯实专业基础,完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水利部将坚持每年围绕水利重点工作,制定并落实面向水利行业举办的培训班计划,及时开展水利工作方针政策、技术新规范、新标准等培训。各级水利部门和单位要为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创造条件、提供机会,鼓励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水平。

6、统筹兼顾其他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在加强水利工程类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同时,要高度重视、统筹兼顾水利系统现有的经济、会计、政工、卫生、安全、新闻、出版、档案、翻译等类别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国家相关业务主管部门有继续教育规定的,按照其规定执行;没有继续教育规定的,水利系统内相应专业的业务牵头部门应积极承担该类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组织指导工作,结合本专业特点,分层次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活动,实现全员培训,切实提高本业务领域内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

三、完善机制,改进内容,创新方法,全面加强继续教育基础建设

7、建立完善有关管理制度。完善继续教育培训登记制度,对水利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全面实施继续教育培训登记制度,通过培训证书和学习档案,连续记载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基本情况。水利部直属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统一使用《水利行业培训证书》进行培训登记。实行继续教育评估制度,对各级水利部门和单位的继续教育总体工作、责任目标、活动内容、个人学习效果等实施综合评估;对继续教育培训班实施培训质量评估,考核培训课程和培训组织实施的质量和效果。实施继续教育统计制度,把继续教育纳入人才工作统计体系之中,对继续教育人数、时间、内容、经费等进行统计。建立完善继续教育激励约束机制,将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与继续教育相结合,把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情况作为聘任专业技术职务或申报评定专业技术资格的重要条件。

8、科学设置培训内容。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要注意挖掘深度、拓宽广度,以专业科目培训为主导,公需科目培训为补充。专业科目培训要立足水利科技发展前沿,体现专业发展趋势,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水利部将确定部分水利专业培训科目,并印发培训大纲。各地水利部门要结合本地区水利工作特点拟定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科目。公需科目培训要立足拓展知识、开阔眼界、启发创新思维。公需科目培训按照人事部统一安排组织实施,各地水利部门可与当地人事部门联合开展一些具有特色的公需科目培训。公需科目的学习时间一般不超过国家规定继续教育总学时的三分之一。

9、创新继续教育方式方法。开展继续教育要因地制宜、按需施教,根据不同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的特点,精心设计培训方案,综合运用集中培训、研讨交流、技术考察、自学研究、特殊培养等多种培训形式开展继续教育,重在学以致用,取得实效。水利部将大力推广远程网络培训,充分运用中国水利教育培训网,开发适应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特点的水利类网络培训课件,不断提高水利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各级水利部门和单位要积极探索适应专业技术人员学习特点的继续教育方式方法,推广研究式、体验式、导师制等培训方式,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量身合体的继续教育服务,对重要、特殊和关键岗位上的人才可以采取个性化方式进行培养。

10、加强继续教育基础建设。按照兼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加快建设一支业务精通、经验丰富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按照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水利系统各类培训机构的专职教师每年应参加不少于1个月的更新知识培训。积极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聘任政治素质高、专业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建立继续教育师资库,实现师资资源共享。组织编写一批高质量的水利类继续教育教材和课程大纲。充分发挥水利行业定点培训机构、水利院校、科研院所的继续教育主阵地作用。鼓励企事业单位、学术团体、专业协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培训机构以提高继续教育质量和效益果为目的,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或委托办学,建立生产、科研和教学相结合的协作关系。

四、加强领导,营造氛围,加大投入,保障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任务的落实

11、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水利部门要高度重视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要把继续教育纳入人才工作的总体布局进行统筹考虑,加强组织领导,按照任务明确、人员到位、经费落实的要求,进一步健全继续教育工作机构,充实工作力量。企事业单位要根据继续教育任务需求配备相应工作人员,具体负责计划制定、组织实施和日常管理等工作,保证继续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各级水利社团和中介组织要充分发挥作用,广泛联络和动员会员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活动。

继续教育培训总结范文5

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继续教育领导小组:

一、本校2005年度开展校本培训的目标、条件和重点

2005年本校继续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和国家教育部《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关于“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开展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要求,进一步创新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体系、模式、方法和技术手段。以师德教育为核心,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培训为重点,以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为主要形式,以贴近新课程、贴近教学实践、贴近一线教师为突破口,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宗旨. 为加强指导、规范运作、务求实效,现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校实际,对2005年全校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主要工作目标

1、使全校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观有新的加强,青年教师的专业思想和爱生育人意识有明显提高。

2、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在总体上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和能力有所提高。为高中教师进入新课程,做好思想和专业准备。

3、继续扩展梯队结构合理、综合素质较高的骨干教师队伍,重点培训培养一批各学段各学科具有较高教育教学水平、在常武地区有较大影响力的优秀教师。培养一批新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和教坛新秀。

二.条件:

本校设立了专门的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的管理机构,由教科室具体负责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工作,并有2位教师参加了区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现代教育理论课程主讲教师培训,取得合格证书。学校有规范的业务学习制度和定期的业务学习时间,为教师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重点工作

1、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学校将继续把新课程师资培训作为年度教师继续教育的首要工作来抓。在继续加强对初中新课程师资培训的基础上,今年重点要抓好高中新课程师资的培训。本年度各教研组均应考虑和渗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

2、继续开展以尽快适应岗位要求为主要目标的新教师试用期培训工作。认真组织试用期新教师参加规定的集中和分散培训活动,学校将扎扎实实开展师徒结对活动,组织新教师深入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开展各种教学研讨、评比活动,使他们尽快适应并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3、大力开展教师职务岗位培训工作。按照教育局的统一要求和部署,今年将继续组织教师参加2004年晋升职称人员的培训和考核。

4、加强骨干教师培训,积极实施名师工程。今年将继续组织教师参加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各级各类培训。

5、继续抓好全校教师高一层次学历达标工作。组织好教育硕士的报名、辅导和参考工作;以函授和自考为主要形式和途径,促进本校教师学历层次的提高。

6、进一步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切实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学校将组织教师参加第三轮现代教育技术考核,积极做好培训工作,与此同时,组织信息化骨干教师培训,切实提高他们进行信息技术课程开发的能力。

7、学校将根据(武教人[2004]29号)文件精神。完善校本培训的组织机构,制定培训计划,充实培训内容,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管理、监控与评价。

二、本校2005年度校本培训实施意见和考核办法

一.实施意见:采用必学和自学相结合的途径进行校本培训:

1.师德教育。以邓小平理论为指针,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四五”普法教师读本》,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广泛开展以“爱生行动”为核心的各类师德教育活动,组织教师观看杨端清同志的录像报告,大力宣传和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配合今年区开展的“学生评教师”师德教育活动,经常性检查、督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执行和落实情况,坚决杜绝教师队伍中体罚学生、等严重违反师德的情况,积极引导教师以先进为榜样,提高师德修养,努力塑造礼中教师良好的师表群体形象。

⑴利用每周教师政治学习时间,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学习国家大政方针,有关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文件和材料。

⑵利用有影响的报刊,如《人民教育》、《江苏教育》、《德育天地》、《班主任》等,开展集体和自主学习、提高的培训工作。

⑶学习教育法规,掌握《德育大纲》要领,开展《师德规范》学习和测试活动。结合“师德标兵”,评选“十佳教师”活动,开展校本培训工作,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⑷开展班主任工作、德育工作研讨活动,撰写论文,参加德育论文评选。开展德育参观活动,2月份聘请校外专家、学者来校作德育建设方面的讲座,提高德育工作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⑸学习《中小学教育继续教育课程开发指南》进行必要的辅导。听法制教育辅导报告。

2.教学业务。实施教师本职岗位的培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强化教育观念的转变,更新和拓展业务知识,进行教育教学能力和技能培训,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主要利用业务学习时间,认真做好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组织备课组长参加区级集中培训,发挥课程改革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采用多种形式开展课程改革实验教师的校本培训工作,使全体课改教师了解和掌握新课程在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课程功能和教学方式上的重大变化,达到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校内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材教法学习研究活动,努力提高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⑴加强理论培训,主要辅导《走进新课程》、《基础教育新课程通识培训学习材料选编》等理论和经验。9月份聘请校外专家、学者来校作辅导报告。

⑵辅导《课堂教学评价表》,根据项目规范课堂教学,以“五认真”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培训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实践能力,教学评价和检测能力。进行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培训。组织参加教育局的新教师试用期培训工作。

⑶组织示范课、汇报课、试验课实践活动和开展评议辅导讲座,提高操作能力。5月份开展“新课程研究”大型公开课展示活动。

3.教育科研。培训教师掌握教科研的基本知识,增强教师进行教科研的自觉性,提高教科研水平。解决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对教科研内容的选择,研究形式和方法的确定,研究过程的实施和研究成果的总结等方面的能力。

⑴培训课题选择,设计报告,立项要点,研究成果,开展课题活动的能力。今年4月邀请专家来校作课题研究专题讲座。

⑵运用理论和实践联系的方式,培养写作教科研论文和经验总结的能力。利用暑假,组织教师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参加教育年会的论文评选和各级论文竞赛活动。鼓励在正式报刊和经验总结。

⑶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专题教科研培训。5月份培训“说课——上课——评课”的技能。开展新课程新教材案例分析辅导讲座活动。

⑷开展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的培训活动,发挥群体的合力优势的作用。

4.信息化素质培训。每位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学习使用计算机,了解有关网络信息内容,学习网的制作,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⑴组织教育现代技术知识讲座和操作规范的培训。利用校本师资开设多媒体课件培训班两期,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

⑵组织电教评优课评比辅导讲座和多媒体课件评比讲座。开展网络信息技术评优课讲座,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二.考核办法:

领导小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制订本校教师校本培训实施方案,有序组织,统筹安排,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组织教师认真参加考核,建立教师继续教育档案。规范管理,逐步建立以专职为辅,兼职为主的校本培训师资队伍。

三、本校对校本培训进行管理的机构、制度和责任人

一.管理机构:

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指出:“中小学校长是教师继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为此,建立以校长为首的我校教师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党政各部门主要负责人。

教师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构成情况。组长:蒋卫山(校长),

成员:盛建锋(副校长)、余粮(副校长)、陈中良(副校长)、王建仁(教务主任)、李新其(总务主任)、尹建文(政教主任)、陈京疆(教科室主任)、陆惠芳(办公室副主任)。

二.培训制度

1、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校长是教师继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学校教务处、政教处、教科室、总务处、校长办公室承担区教育局下达的各项教师培训任务,教科室重点负责教师的校本培训。

2、把教师继续教育纳入学校行政工作的重要内容。要把教师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工作作为学校行政的重要内容,在行政会议上重点协商,期初制定完善的工作计划,期中对各部门的各项计划进行评估,期终总结全学期继续教育的工作成果。

3、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的激励机制。把继续教育任务完成情况与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评职称挂钩。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制度,建立教师完成继续教育任务情况与教师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教师工作岗位聘任相联系的制度。凡没有完成继续教育任务的教师,当年年度考核不能评为优秀等次,不能评为优秀教师,不得申报评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

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成绩优异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对不重视教师继续教育的部门及无故不参加继续教育的个人要给予批评和帮助,对延误培训工作的要进行必要的处理。

4、学校要按要求建好校本培训档案,由教科室负责如实、及时填写教师继续教育考核的各种台帐资料。由校长办公到负责校本培训档案的收集、整理、登记和保存,加强对培训档案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学校

意见

(公章)法人代表签字: 年 月 日

培训部门审查意见

(公章) 年 月 日教研

部门

审查

意见

(公章) 年 月 日

继续教育领导小组意见

(公章) 年 月 日

继续教育培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教导队继续教育基地;科学定位;创新思路;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随着军事训练改革的深化发展,加快总装军事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官兵的综合素质,成为军事训练改革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军队继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导队必须把握形势、肩负使命、紧贴部队,发挥好教导队继续教育基地对官兵知识更新、补充、拓宽和提高的教育培训职能。

二、把握构建教导队继续教育基地的科学定位

(一)认清构建教导队继续教育基地的战略意义

未来10年,世界新军事变革加速推进,国家安全领域和发展利益日益拓展,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任务艰巨繁重,武器装备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处于关键阶段。履行推进基于信息系统的武器装备体系建设重大使命,支持和推动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促进和带动军队人才能力转型,要求总装人才队伍要进一步提升战略统筹能力、科学管理能力、鉴定评估能力、发射测控能力、支持保障能力、创新攻关能力、教育培训能力、服务保证能力。构建教导队继续教育基地是顺应军事训练内容形态改革的形势需要,是以人才率先转型带动武器装备建设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学习型军营、培塑学习型军人的重要举措。

(二)认清构建教导队继续教育基地的本质要求

构建教导队继续教育基地,是军队教育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导队职能延伸和拓展的必然趋势。以往军队教育主要依托军队院校教育,包括一次性的学历教育和逐级分层的任职教育。但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适应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对人才能力转型的要求,必须要能构建完善全员额全过程、高质量高效益人才培养体系,拥有“精学历教育、强任职教育、优士官教育”的三支队伍,在军事训练、基础教育、专业培训、实操模拟等方面对基地岗位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宽和提高,形成院校和教导队(部队培训机构)合力育才的良好局面。

(三)认清构建教导队继续教育基地的现实基础

总装早在2008年就对基地教导队明确提出“四个基地”、“三个中心”建设方向,即继续教育基地、军政训练基地、任职培训基地和士官培训基地以及高质量的培训中心、高水平的教育技术中心和高效率的训练考核管理中心。教导队按照建设要求积极延伸和拓展职能,突出抓好培训任务体系构建和教学训练基础条件建设。同时必须看到,教导队教学职能延伸和拓展仍处于探索发展的起始阶段,在教学体系建设、师资力量配备、培训考核机制等方面与军队院校还无法形成“无缝衔接”,与现代军事训练变革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三、创新构建教导队继续教育基地的建设思路

(一)培训理念的职业化

培训理念的职业化就是首先对教导队继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充分理解和把握,并采取一切有效措施使其步入科学化和正规化。这就要了解教导队继续教育与院校继续教育的同和异以及各自所依赖的条件,并在实践中按照教导队继续教育本身所固有的特点和规律办事。这对于构建院校与部队相衔接的军事职业继续教育尤其重要。

教导队继续教育与院校继续教育相比,其特点在于:一是教学目的更具针对性且易于及时操作。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学习什么,学习目的非常明确,并能紧贴部队形势及时开展针对性专项培训。二是教学内容更具特色性且易于宣传教育。根据部队官兵学习需要,可以灵活选择学习区域,特色培训,搞好宣传教育。例如在安全教育训练、心理行为训练、质量专项训练等方面均可以开设特设培训课程。三是教学类型更具广泛性且易于调整变通。人员的层次和目的不同,学习的类型也就不一样,有适应性学习、针对性学习、深入性学习、扩展性学习、系统性学习等等,可以根据被培训对象调整课程安排与培训深度。四是教学方法更具灵活性且易于搞活培训。可以采取讲授、研讨、实验、参观、交流等传统方法,同时还可以介入专项展厅解说、专项科目训练、专项设备操作等特色形式,深化专项科目培训。五是教学资源更具全面性且易于培训交流。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设备设施、教学资料都可以广泛地借助于整个部队系统和社会资源,以“大教员的格局”构建“教导队教学人才库”,用不着、也没必要搞自己的小而全。六是教学效果更具实用性且易于加快解决问题。受教育者带着工作和学习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来学习,带着解决问题的方案而离去,针对性更强、方法上更易操作,更加“管用”。七是教学效应更具普及性且易于知识辐射。教导队可以成为部队知识的教学区、培训区和实践区,面向军官和士官,极大加快部队官兵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培训模式的实战化

教导队作为部队的随营学校和专设训练机构,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科学界定各级任职培训的总体目标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构建与学历教育承接、与上下级任职教育衔接、与相应部队任职岗位对接的“无缝链接”的培养模式,实现军事人才螺旋式上升培养。要紧贴部队任务需要、官兵成长需要、部队建设需要,在构建继续教育基地上更加注重“短、频、快”和“基、专、精”的特点,可以开设动态、开放的专题式培训课程,即时满足广大官兵的学习工作需求,尽快探讨解决部队建设中存在的矛盾问题。要按照军事训练共同课、学科课、专题课灵活组建,强化军人基础军事素质培训、专业任职能力培训、精品科目专项培训,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办学模式的“实战化”上优于学院继续教育。按照以重点突破带动教育转型全面发展的思路,突出建设重点,构建顶层设计科学、教学内容先进、教员队伍复合、教学环节优化、教学设施配套,适应总装科研试验任务需要的继续教育教学体系,加快教导队培训职能延伸和拓展的步伐。

(三)培训力量的网络化

培训力量的网络化,首先是指计算机信息的网络化。加快教导队信息化教学条件建设,全面实施教导队数字化校园工程,构建宽带互联、管理规范、安全可靠的教学信息网络,开发开放共享、特色鲜明、服务高效的教学信息资源,完善标准化、系统化、一体化的教学信息系统。构建网上教学、网上演练、远程教育和技术服务平台。师资力量的社会化,也是培训力量的网络化。把实现“大教员格局”作为自己的教学力量。继续教育具有“短、频、快”的特点,这也就决定了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专兼结合,以兼为主,以专为辅。对兼职教员队伍,要进一步明确兼职教员聘用管理规定、明确其标准、程序、待遇和奖惩措施,从政策上为兼职教员建设提供有力保障。要围绕部队任务需求和官兵成才实际,建立兼职教员储备库,广泛吸收以地方院校教授、厂所资深技术人员、技术部专家、团站技术骨干、机关管理骨干为主的干部士官人才,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建立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员队伍。对现有的专职教员队伍,要摸清底牌,优化重组,提倡教员“错位发展”,避免教员资源的浪费。

(四)培训资金的社会化

军队的继续教育也要借鉴社会继续教育的实践规律和特点,解放思想、开放搞活、共同获益。除了用好上级有限的拨款之外,适量的向受教育者收取学费,以学养学,以养促学。地方党校、国防大学就是采用这样的方式,根据学员考核评定结果,分层次解决部分学费,鼓励学员持续学习、终身学习,如此良性循环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教导队也必然提高教学培训质量,被培训人员也必然增强继续教育的自觉性。同时,开放办学作为激发教导队办学活力的重要手段,也必然带来培训资金社会化这一结果。要加大开放力度,积极为驻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地方院校提供半军事化培训服务,全面对外开放心理服务和心理行为训练专项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导队教育转型效益和水平。

四、探索构建教导队继续教育基地的培训模式

(一)构建院校培训与教导队培训相衔接的教学训练体系

军人职业发展的三大阶段包括:有计划的院校继续教育培训、循序渐进的部队岗位任职、因人制宜的在职自我发展。增强官兵素质,就是要构建以任职教育为主体、军事教育与国民教育结合、院校与训练机构结合的新型军事人才培训体系,不断深化岗位练兵,官兵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军事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全面发展,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教导队就是要发挥其随营学校和专设训练机构的定位特点,建立面向初中级专业技术干部和士官的岗前轮训和提高培训任务体系。针对高密度试验任务条件下人力资源相对紧张的问题,统筹测控、通信等专业士官培训;针对试验任务中暴露出来的薄弱环节,设置分专业、分专题的士官研讨培训;针对试验质量管理骨干缺乏的问题,利用教导队设置质量宣贯室的优势,定期开办质量管理骨干培训。建立面向新兵、士官、学员、基层管理骨干、指挥干部等不同类型人员的基础类培训任务体系,在任职培训、岗位练兵、业务进修、心理训练、安全教育等方面,通过短、频、快的全员额全过程轮训,发挥其辅导、提高、实践的作用。按照“普训与专训相结合、合训与分训相结合”的原则,建立院校培训、教导(训练)机构培训和岗位训练相结合,资格培训、升级培训、分级培训相衔接的训练体系。按照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训练内容和组织训练,建立院校部队联教联训联考机制。“不训不晋,先训后晋,晋训一致”,形成一条进出有序、逐步提高的总装军事人才成长路线。

(二)以深化研究岗位资格认证为重点,在教导队建立全员岗位资格认证中心

要把深化研究岗位资格认证作为强化部队人才队伍、推进部队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教导队职能拓展的有效抓手。在依托教导队训练考核管理中心、教育技术中心和培训中心等三类信息化训练中心的基础上,构建培训、考核、评估一体化全员岗位资格认证中心,使岗位资格认证工作从基地各部队军事训练工作中脱离,由教导队独立管理、统一认证、正规考核,以增强认证工作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利于公平、公正、公开落实好人员上岗持证问题。按照“需求论证、统筹布局、集中财力、分布实施”的思路,发挥教导队“大教员格局”的作用,逐步展开部队整体训练标准体系建设研究论证,深入抓好试验任务岗位人员资格认证制度的推广落实,持续推动认证考核标准和考核内容滚动发展,适时将资格认证范围向其他岗位拓展。按照“动态开放、完善升级”的原则,大力加强以任务故障案例库、方(预)案演练想定库和试题库为主要内容的“三库”建设。

(三)把加强军事共同科目训练作为教导队继续教育职能延伸的关键

加强军事共同科目训练是军人军事素质认证的首要环节,是军人任职教育中的基础培训课程,是教导队探索拓展职能和延伸培训触角的核心竞争力。要狠抓新兵、入伍军地毕业大学生等培训学员队列、体能、轻武器实弹射击、心理行为训练、安全教育训练等共同科目训练,培养官兵军人意识,强化部队作风养成。结合总装直属部队教导队“六室六场”(网络教室、专业教室、基础实验室、图书室、电教室、心理咨询室和队列训练场、军体器械场、障碍场、射击场、战术训练场、心理行为训练场)建设目标,突出抓好教学训练基础条件建设,构建配套的军事共同科目训练体系。要着眼警卫人员防暴处置技能训练和武装小分队轻武器射击技能及战术训练,有效实施船艇损管、消防实操技能训练,利用心理行为训练场开展适应性训练,着力抓好安全常识教育、安全技能训练和应急处置演练,强化质量知识宣贯、质量案例分析、质量技术培训和实操演练等各种专项知识的学习、运用和实操演练。要充分利用好教导队高效率的训练考核管理中心这一特殊地位,提高教导队对部队官兵共同科目考核测评的能力。结合教导队承担中级班选拔体能考核、士官报考军校军事素质考核等任务,加强考核测评条件建设,实现对考生信息采集、身份验证、考生编组、体格检查、心理检测、体能考核等过程的数字化管理和盲评、盲测、盲考,达到“编组协同调度、标准智能判定、成绩现场确认、数据实时上传”,使教导队成为基地军人专项科目考核中心和军事素质认证中心。

继续教育培训总结范文7

一、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教师参与继续教育带有功利色彩

高校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往往都带有功利主义的取向,忽视了继续教育的根本目的,远离了继续教育的本质和初衷。有的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是为了拿到相应的证书或者学分,要不就是为了满足评职称和申报课题的需求。没有了职称或经济利益的驱动,绝大多数高校教师不愿意参加继续教育,尤其是本身己经拥有博士或者硕士学历的,或已被评为高职称的教师自愿参加继续教育的更是寥寥无几。即使是参加了培训,高校教师在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时,很难保证全身心的投入,往往只关注与考试有关的学习内容,一旦培训结束,就不再学习。即便他们能将培训所学到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取得的效果也差强人意。

(二)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不科学

高校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意愿较低,除了受功利思想的影响以外,高校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不科学也是导致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高校在组织教师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对教师素质结构进行分析这一环节,只单方面地强调培训的目的是提升高校教师的专业水平,对师德教育、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技术等基础素质的重视程度不够。这样会造成一种结果:部分本身具备较高专业素质的教师,没能及时补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能,不能很好地把握高校教学的规律,不会很好地运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效学设备调动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导致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其次,高校没有根据教师素质的差异性设置不同的继续教育内容。按照科研能力、教学水平和社会影响等综合素质,高校教师可以划分为教学名师、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等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的教师具备不同的教学科研能力,其渴望提升的能力也是不同的。此外,学科上的差异也会造成教师素质的不同,例如,文科的教师可能希望得到名家的指点和启发,以此来明确研究的思路;而理科教师则渴望通过具体的项目研究来实践锻炼。但大部分高校在组织教师继续教育过程中,设定的教育目标,确定的教育课程,都没有区分层次,笼统教学,使教师无法各得所需,继续教育效果自然不佳。再次,高校继续教育过分“理论化”,与实践脱节。进行科学研究是高校教师的任务之一,但高校设置的继续教育课程,很少有指导教师如何申请科研课题以及申请成功后如何开展项目的,即便涉及到相关内容也只是泛泛而谈,和实际工作脱节较大。

(三)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落实情况不佳

很多高校也有开展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划,但在具体实施时会因经费的短缺而影响到培训的效果。例如,要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必须要有院校与院校之间、院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交流和教学科研活动,所有的这些活动都需要经费的支持。倘若经费短缺,高校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就只能走走形式,即使开展了培训,形式也很单一,大多采用理论讲授的方式,没有与科研生产、实践生产相结合,没有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落到实处。继续教育不仅关乎到教师的个人发展,对高校建设也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增加相应的资金投入,才能为教师继续教育尽可能地提供支持和保障,丰富教学形式,使高校教师乐于学习,学有所用。

(四)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评估体系不健全

对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进行评估才能保证继续教育的质量,同时也可以作为继续教育工作改进的依据。但就现阶段而言,大多高校并没有建立起针对教师继续教育的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仅仅只是停留在形式层面的规范上,比如评估受训教师的到课率、培训成绩等。至于更为重要的继续教育的目标、内容、模式等方面没有进行及时、合理的评估。多数学校没有设立教师继续教育的前期规划、中期检查、后期质量跟踪等环节。缺乏完善的评估体系,一方面容易导致部分高校教师片面理解继续教育,将其认为是学校的行政指令敷衍应付,或视为个人职务职称晋升的手段,忽视了继续教育的本质内涵。另一方面会使高校无法接收到本校教师对继续教育情况反馈的真实信息,从而影响了继续教育体系的改进。

二、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改进的措施

(一)转变观念,重新审视高校教师继续教育

提高对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认识,要转变两个观念:一是要转变把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当作教师学历补偿教育的观念,树立教师继续教育标准本位的观念。标准本位教师继续教育与传统教师继续教育的教师观不同,标准本位教师教育的重要理念是“把教师看作‘专业人员’。从教师的专业素质来看,教师应具备专业知识、专业精神和专业技能。”[4]而“教师职业的基础是掌握大量的知识,教师同医生、律师一样,需要具有一般大众所不具备的专业知识,而且这样的知识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教育才能获得。这种知识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强调知识的整合性和完整性。”[5]传统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即把文凭作为某种学历的证明而又将相应的学习内容与之关联。然而学历与文凭从根本上说只代表了一个人的学习经历和掌握的专业知识情况,却无法展现其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现阶段,高校在人才引进、职称评定、领导提拔和福利分配等方面都与学历文凭挂钩,导致了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主要是以学历提高为主,为了得到学历而学习,容易出现所学非所用的情况,使高校教师的培训与教学实践活动相脱节。因此,在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中必须树立标准本位的理念,在学历提高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各方面知识的积累。二是要转变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是一次性的在职培训的观念,树立教师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观念。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日益发达的科技表明,“人类在最近三十年所获得的知识约等于过去两千年之总和。预计到2050年左右,人类现今所掌握的知识量仅为知识总量的1%。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倍增的周期越来越短。20世纪60年代,知识倍增的周期为8年,到了80年代缩短为3年,进入90年代,知识的总量一年就可以增长一倍。”[6]时代的发展,要求高校教师更新学习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学习、充实自己,这样才能适应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二)革故鼎新,调整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在课程内容方面,高校应结合学校的发展与教师的需求来设定。具体而言,可包括这几方面的知识:“一是业务知识。主要指高校教师专业研究领域以及相关学科国内外研究的最新成果,使教师能够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二是教育教学理论。多数高校教师并非师范院校科班出身,虽然有扎实的专业功底,但缺少教师职业技能方面的训练,为了使这部分教师科学施教,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可以开设教育学、教学论、心理学和管理学等有关的课程或讲座。三是教育思想和理念。通过培训向高校教师介绍国家的教育法规、规章制度以及国外的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动态、趋势、对我国的启示,以此来指导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提高教育质量。四是现代教育技术知识。部分高校教师没有受过专门的现代教育技术训练,现代教育技术知识欠缺,因此,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系统学习。”[6]培训形式有如下几种可供高校参考“一是集中面授的形式,指的是利用某一个固定的时间把参与继续教育的所有高校教师全部集中在一起,培训教师与受训教师面对面进行交流学习。这种形式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能够及时解决受训教师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问,但规定统一的时间集中培训,对于一部分时间冲突的教师可能就会失去参与继续教育的机会。二是网络在线培训,这种培训形式是指培训教师将培训内容提前录制下来,将其上传到指定的网站上,由受训教师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来学习。这种培训形式的优点在于所有受训教师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学习的内容和时间可自行安排,缺点则是培训教师与受训教师之间的交流阻隔,受训教师的困惑不能及时解决。三是校校合作的形式,即由那些有着较高教学水平,科研成果突出的示范高校,负责把自己先进的继续教育理念、课程设置、评价体系等介绍给合作的高校,有条件和能力的高校还可以与合作的学校交换教师。通过校与校之间的合作,好的高校带动继续教育质量相对差点儿的高校,共同进步。这种形式可以针对不同学校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解决,有利于每一个学校的发展,但是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资源。”[7]

(三)多方合作,保证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来源

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首要前提和重要保障是要有充足的经费,它是保证教师接受培训的一种重要资源。发达国家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主要依托政府,但筹措渠道却是多元的。以美国为例,“美国教师继续教育采用的是分级经费资助形式,教师培训的费用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培训学校和教师本人四方共同承担,假设每学年进修一门课程的学费是300美元,联邦政府资助65美元,州政府资助15美元,地方学区资助70美元,教师任职学校也会有一定的资助,教师本人承担的费用不到50%。美国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筹措已实现了四方、甚至多方资助的分层次局面。”[8]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主要来自政府的拨款,但总体上经费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质量和获得继续发展的机会。结合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仅有一条渠道是不够的,只有扩大融资渠道,多方筹资,才能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提供资金支持。因此,在进一步发挥政府财政拨款主渠道作用的同时,积极吸取诸如美国的多方筹措资金的经验,建立由国家、地方、高校和教师本人“四方合作,分级投资”的经费保障体制。此外,还要积极鼓励和争取社会团体的参与或是个人赠予,为高校教师续教育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通过多方的合作努力,争取尽可能多的投资渠道,既符合各方受益、各方均摊的做法,也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

(四)运用柯氏模型,重塑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评估体系

继续教育培训总结范文8

关键词:知识经济;继续教育;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 A

会计继续教育又称后继教育,是指对正在从事会计工作和已获得技术资格(职称)的会计人员进行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的再培训、再教育, 是会计队伍建设的重要事业。随着时代的发展,会计继续教育培训的方式也在不断的创新。如何找到一套切实可行的会计继续教育培训方法是当务之急。

一、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意义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目标是建立结构合理、运行规范、管理严格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机制,通过持续有针对性教育,提升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社会要求会计由报账型向管理型转变、由传统手工方法向现代化和网络化转化,由事后核算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核算结合的模式转化。在从业人员数量众多的会计队伍中开展继续教育是适应上述种种形势的需求、提升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档次和国际接轨的需要。我国会计人员的从业已进入法制化阶段,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在会计从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会计法》中明确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人员资格证书实行定期年检制度;对于持证人员无故不参加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或不符合其他规定条件的不予通过年检;持证人员未参加或未通过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部门年检的,其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自证书载明的有效期限终止之日起自行失效。

二、开展会计继续教育工作的方法

(一)进一步明确继续教育工作的目标,增强继续教育的层次性和针对性,确定地区性标准和要求

关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目标,财政部颁布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第四条规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会计人员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水平,使其知识和技能不断得到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在第七条又规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应坚持联系实际、讲求实效、学以致用的原则。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一)会计理论与实务;(二)财务、会计法规制度;(三)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四)其他相关法规制度。”《暂行规定》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主要内容的规定从总体上讲是合理而明确的,它涉及到了对会计人员工作胜任能力各项要求的要素。同时也不难发现《暂行规定》对继续教育目标的规定不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没有针对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确立不同的教育目标,在现实培训过程中往往把不同级别的会计人员和不同对象的会计人员混合在一起进行教学,从而出现教学内容(包括知识结构和知识深度两方面)不能很好地适应培训对象的现象,进而影响培训工作的实效。在第八条又规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包括接受培训和自学两种形式。” 继续教育形式包括培训和自学二种形式,其中,培训含五种方法,自学有四个方面。因此,基于联系实际、讲求实效、学以致用的原则出发,我们认为继续教育必须做到分层次、分对象地进行,省市两级明确负责培训及自学形式,下余县级统培。

分层次培训是指把所有会计人员分为三层:第一层次是具有高级会计师资格的会计人员、大中型公司等单位的财务机构负责人、总会计师、财务总监以及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相关领导,对于这一类会计人员的培训内容最多专业技术性强,基层管理部门力度不足,可由省级部门单独组织培训;第二层次是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各单位、各部门、各小企业等单位的财务机构负责人,可由市级部门组织培训,他们是县级会计管理顶梁柱应予尊重;第三层次是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以下的会计人员,对他们安排的学习内容最少,参加县级部门认可的培训机构培训。

分对象培训是指把所有参加培训的会计人员分为三类:第一类为金融企业的会计人员,培训内容的重点放在金融企业制度和相关规定及知识上;第二类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培训内容的重点放在行政事业单位特定的会计制度和相关规定及知识上;第三类为上述两类以外的所有会计人员,培训的内容重点放在各类新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规定及知识上。

(二)上下级联合成立会计继续教育委员会,增强对继续教育管理的力度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一个教育问题,而我们的工作人员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和经验因职责不同等原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在部门中设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委员会,将有利于加强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管理力度。该委员会是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智囊团和决策机构,由省市县会计管理机构、会计界大专院校的有关层次人员组成,总体上以教学、科研单位的会计专家为主,同时吸收部分企业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参与,部门本身也要有专人参与,除部门人员外,其他成员可以采取个人自荐、财政部门审核聘任的办法。

成立会计继续教育委员会,不仅可以减轻部门培训任务重、人手缺的压力,而且继续教育委员会成员都是专家,他们建立在丰富专业基础上的运作,既便于突出教育的专业水平,又可以集思广益地吸收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使会计管理工作效率得到真正的提高。

(三)改进教学方式、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培训质量

关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形式,在《暂行规定》中明确有自学和接受培训两种,并规定两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必须同时进行,且接受培训的时间不能少于20小时(初级会计人员不少于24小时)。但在实践中自学形式的量化很难统计,因此培训班的培训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的教学多局限于“教室+黑板+粉笔”的集中面授的单一形式,教学效果和培训质量不尽人意。从目前的情况看,应尽快完善以下工作:一是授课方式应灵活多样,如课程教学、案例教学、实例演示、问题讨论、多媒体教学等;二是培训形式应多式多样,如考前培训、研讨会、座谈会、交流会、专题讲座以及利用音像教材进行远程教学,出去参观学习、实习等形式也可以尝试;三是注重培训的班前服务质量,如提前下发培训通知,通知中应明确培训内容及授课人,以便会计人员及时安排好本职工作,安心参加培训。提前下发培训教材和资料,便于会计人员事前预习、自学;四是做好班中服务,如提供较系统的培训资料,培训期间组织学员对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研讨等;五是做好班后服务,如对培训期间学员提出的问题和改进意见进行研究,并作出答复,还可以建立学员意见反馈制度。

(四)加强继续教育适用性的教材编写,提高教学培训效果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中,教材资料水平的高低和适用性的程度往往会影响到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因此编写出适用、高水平的培训教材是继续教育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五)健全继续教育考试和考核制度,增强会计人员学习的自觉性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考试还是考核,目前仍有争议,但实践证明,考试是保证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效果和质量的重要措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考试有考试和考核两种形式:对于法规、准则、制度、基础工作规范性质的培训应以从严的考试标准,执行闭卷考试;对于研讨会、座谈会、交流会、专题讲座以及利用音像教材进行远程教学等应适用考核标准,实行签到制度;对于参加应试培训与会计类学历证书取得类型的就不能实行考试或考核,应以鼓励的方法加以褒奖。因此,会计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对继续教育考试与考核灵活运用,属于考试的培训要严格管理明确纪律,同时把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情况及其成绩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年检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只有参加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及考试成绩合格者,才能通过本年度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年检。实践证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情况及其成绩管理与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年检挂钩,是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有效进行的重要保证。

三、结语

总之,开展会计继续教育工作是一项神圣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只有这样,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许忠达.关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几点思考[J].经济师,2008, (5).

继续教育培训总结范文9

(一)继续教育是实现大学与社会互动的重要载体

从大学发展的历史纬度分析,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大学的职能经历了由传统单一的知识传授职能扩展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演变历程。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主要是解决大学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这是大学从社会边缘走向中心,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是大学从保守的象牙塔走向现代社会生活的过程。继续教育,是大学实现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载体和有机组成部分。继续教育就是通过人才培养的方式,将大学开放到社会,成为大学服务社会的主要窗口,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科技创新的驱动力,成为将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有需要的人群和社区的手段,成为联系大学和企业的桥梁和纽带。

同时,发展继续教育也为大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为大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方面,继续教育通过充分开发和利用大学的资源优势,提高了大学学习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大学的发展带来了―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继续教育通过加强大学与社会和产业的联结,通过高校教师与来自工作和生产第一线的学员之间的双向交流过程,对高校自身的学科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水平的提高以及开放式办学体系的构建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为大学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潜在价值。

(二)继续教育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促进全民终身学习、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速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人才是关键,继续教育则是培养与塑造高素质人才、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与途径。高校继续教育无论是在服务对象的定位上,还是在培养目标的设置上正发生着全新的变革,其内涵正不断走向丰富与完善。在服务对象的定位上,坚持以各类高层次及大众化、实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不仅面向精英人土开展各种高层次培训,更关注普通人群多样化学习需求的满足,为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业的社会成员提供不受空间、时间、地域等条件限制的个性化学习服务。

在继续教育培养目标的设置上,从单―的以职业技能提升为主到更力口关注学习者全面、和谐的发展,培养目标设置趋于多元化。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目标出发,高校继续教育应以自身的特色学科为依托开展多规格、多类型、多层次的继续教育培训活动。

(三)继续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传统的大学人才培养观认为,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进行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的一次性学历教育。知识经济社会、终身学习社会的到来向这种观念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大学必须树立起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战略发展观,重建大学人才培养体系,加强继续教育在教学工作中的比重,形成本科生、研究生、继续教育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在我国,政府和大部分企业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缺乏强大的研究开发能力和培训能力,无法完全承担继续教育培训的任务。而高等学校集教学、科研、产业于一身,在开展继续教育方面有其独特的现实条件和自身优势。高等学校是开展继续教育的主力军,是培养高层次、高水平、高新技术复合型人才、实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同时,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工作也是“高等教育法”赋予高等学校的―项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二、高校继续教育的运行机制

(一)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化办学管理机制

继续教育要适应市场,就必须严格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作,充分发挥市场对学习资源的优化配置功能,提高学习资源的使用效率,促使继续教育各构成要素的合理流通;科学地判断和预测教育培训市场发展变化的动态和趋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组织教育培训活动,并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教育培训项目的设置,从而建立起开放式的办学模式,更好地为学习者提供特色化、个性化的教育培训服务。因此,高等学校在继续教育管理方面应实现政企分开,力求建立高效、简洁的企业化组织机构,探索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新模式,以勋口灵活的反映教育培训市场的需求。

此外,高校还应理顺各院系、各部门之间的关系,集中优势力量,对继续教育培训隧行归口管理,以加强学校对继续教育工作的整体规划与监控,促进学校内部继续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提高继续教育培训的质量,从而建立起科学有效、健康有序的继续教育管理网络。

(二)以培训项目为核心的矩阵型组织结构

继续教育培训的组织与实施,可以按项目工作的流程(职能组织型)进行运作;也可以以项目为基本的单元(项目组织型)加以组织。按职能式组织的结构,由于工作流程的复杂性,项目责任的模糊性,各职能部门倾向于以自身的利益为出发点而无视整个培训项目的总体目标和计划,不仅造成人员的能力发展单一,而且各个流程之间缺乏有机的结合,导致项目进度迟缓,效率不高,按项目组织的结构,每个项目成为独立自主的单元,又不利于团队间的交流与协作,信息、知识等资源的共享,容易造成各项目组各自为政,业务领域重叠,资源的重复建设等现象。

以培训项目为核心的矩阵型组织结构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新型组织形式,一个矩阵型组织由垂直的职能部门和水平的不同项目组结合而成一个矩阵,它把集权和分权结合起来,从而加强了各职能部门同各项目之间的协作关系。就继续教育的培训组织结构来说,就是教育培训项目中心作为利润中心,以项目负责制运作,项目负责人对教育培训项目负责,主持项目的日常经营和运转工作;同时建立教育培训项目研发平台,负责课程研发和师资队伍的培养,为各项目中心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持等:建立教育培训市场与销售的平台,负责教育培训市场的策划和营销;建立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学平台,负责继续教育培训师资管理和教学支持服务。

(三)适应成人特点的教学组织形式

继续教育不同于学历教育,它的主要对象是在职或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这一特点决定了继续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多样性。继续教育在培训模式上,应形成学校自主办学,与政府、企业联合办学,与地方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成立地方培训中心等多种形式;在培训方式上,应采取脱产培训和半脱产培训相结合、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形式,既有集中面授,如举办研讨会、研修班、培训班、讲座,论坛等,又有利用卫星、多媒体、信息网络开展的远程教育;在继续教育培训内容设置上,应实现以单一的工程类学科为主,到形成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社会科学相互交叉渗透的多层次、多类型的培训课程体系;在教学方法上,应针对成人学员的特点,重视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多媒体教学、实地调查等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三、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的设置

继续教育培训项目是高校继续教育培训内容体系的基本单位,同普通学历教育的学科设置相比,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具有以下特点:针对性与实用性结合,创新性与及时性相结合,灵活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的设置必须以此为指导原则,紧密围绕企业改革,技术进步和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及时反映科学技术领域的最新发展态势,充分整合国际、国内科技领域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学习者提供及时、便捷、多样化的学习选择。此外,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的设置还应做到:

(一)以培训市场的学习需求为导向,设置培训项目

继续教育培训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培训机构对培训市场的敏锐洞悉与观察、正确判断与把握以及由此而作出的科学,合理的定位。因此,高校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的设置也必须建立在对培训市场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一方面,通过调研可以使我们准确把握教育培训市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及时了解学习者最新的学习需求,从而根据培训市场的热点有针对性地设置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另一方面,通过对培训市场的调研,可以了解各家培讣机构的培训特点、培训优势及其存在的问题,做到知己知彼,以寻找到培训的最佳突破口,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二)以高校自身的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为基础;拓展继续教育培训项目

高校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的设置,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还应注重特色化发展,即结合学校的重点学科、特色化专业及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资源,开发和培育一系列各具特色的继续教育培训项目。这种特色性将充分体现高校的资源优势与教育培训市场需求的最佳结合,同时也是各高校开展教育培训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三)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构建系列化培训项目群

高校开展继续教育工作,并不是一种以追求赢利性为唯一目的的短期性商业行为,它在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时,更着眼于继续教育可持续性发展机制的建立,以充分实现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与高层次人才培养功能。因此,高校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的设置应注重建立教育培训产品的储备和更新制度,并以精品培训项目为核心,开发系列化的培训项目,以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培训项目群。

四、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高等学校可以从校、院两级水平加强对继续教育的质量管理与监控。在校级方面:由继续教育的管理归口单位在管理制度上严格把关,规范管理。包括:严格实施培训项目申请立项制度,审批对外广告、规范招生宣传;实施质量抽查及项目证书评审制度。在院系方面:主要是对培训项目运行流程各个环节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实施质量管理。

(一)规范流程

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的组织与实施院系应根据继续教育的发展特点与规律,结合本单位开展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的实践情况,逐步建立并完善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以实现对培训项目从立项、运行到项目结束整个流程动态的监控过程:

1、对新项目立项的监控。新的培训项目的立项必须建立在广泛的市场调研基础上,并充分征求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以科学、准确的把握学员的学习需求以及培训市场的动态。各培训单位聘请的顾问和成立的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各培训项目中心顾问,将对项目的培养方案、课程的设置、培训的主要内容、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师资队伍构成等进行全面评估并进行指导,确保立项项目的创新性以及占领培训市场的可行性。

2、对项目运行各教学环节的监督、评价。培训项目实施期间,教学督导组(主要由退休教师组成)的成员将深入教学第一线,全面反馈教师的授课情况,听取学员的反馈意见,同时,各培训单位还将通过组织学员代表座谈会的形式广泛征求学员对培训课程的建议;每门课程结束后,还将组织教学评估问卷调查,教师教学效果考核等,对所开设的课程、聘请的教师以及学员学习的效果进行综合性评价。

3、对项目运行效果的分析与总结。在培训项目实施结束后,项目负责人将对项目运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力、法进行分析、总结,以不断积累培训的经验,摸索出一套适宜教育培训的规律。同时,各培训单位也将对一些数据进行整理,整合一批优秀的教师队伍及精品培训项目,搭建统一的内部资源共享平台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的质量保证体系。

(二)优选师资

由于教育对象的不同,继续教育无论是在课程设置,还是师资队伍聘用上都不能完全移植学历教育的模式。因此必须注重继续教育课程研发队伍及授课师资队伍的建设。

1、项目研发队伍

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的研发需要拥有一支高水平的项目研发队伍。这支队伍的构成既有来自某一专业、学科的专家顾问,政府的高级官员,实践战线的管理者和生产者;又有来自于教育学、心理学的课程设计专家。他们将分别从学科自身的发展、相关政策的理解、学员的学习需求、培训项目的市场预测以及继续教育教学的发展规律等角度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指导。

继续教育培训总结范文10

关键词:继续教育;质量建设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总装备部是全军最早开展继续教育的单位之一,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一直走在全军前列,经过多年发展,总装备部已经建立了院校、各基地教导(大)队和总装部队自主培训的三级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形成了以总装承训为主、全军调训为辅、地方送训为补充,特有专业按建制培训、共性专业按业务归口培训、共同基础按内容培训的有效机制。

“十二五”期间,总装部队将面临着更加繁重的任务。总装继续教育培训呈现出起点层次高、培训类型多、学制时间短、教学节奏快、科技含量高等显著特点,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有针对性的提高培训质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创新教学管理方法

(一)适应学员多样化需求,实施开放式管理

既要遵循军事教育规律,保持教学集中统一的特色,实行统一管理;又要着眼培训对象多类型、多层次和需求多样化的现实,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为学员自主学习、自由选择、自我发展创造条件、留有空间,做到统放结合有度,军营特色与校园氛围统一,为学员学习成才创造良好环境。

(二)注重启发学员自觉,实施自主式管理

对继续教育学员,既要注重发挥行政命令、强制手段的作用,更要注重发挥教育激励、启发自觉的作用,充分挖掘学员的自身优势和潜力,注重启发引导,使其养成自我管理教育的自觉意识和良好习惯,变强制约束为平等互动,变被动服从为主动配合,营造潜心向学、积极向上的良好学习氛围。

(三)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实施精确化管理

当前尤其要注重开发基于校园网的计算机网络教学管理系统,确立精确管理的价值取向,运用现代技术创新教学管理方法,实施精确化管理,实现教学指挥监控可视化、情况反馈适时化、考核评价客观化、信息处理无纸化,全面提高教学管理效能和质量水平。

(四)上下联动形成合力

在教学管理系统中,院校领导、训练部、机关业务部门、系(教研室)、学科组或教员、学员旅(大队)、队等,处于不同的位置,履行不同的职能,发挥不同的作用。创新教学管理,必须科学分工、明晰职责、密切协作、主动配合,充分发挥和调动教学管理系统各级、各类人员的职能作用和积极性,形成上下联动的合力,全程控制环环相扣。

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管理过程一般分为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四个阶段或环节,它们之间既是一个逻辑有序的活动过程,又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环环相扣的统一整体。要抓源头,重心前移,精心计划设计、组织备课试教,把问题解决在上课施教之前;要抓重点,精心组织实施教学,向正课要效益、要质量;要抓督查,加强对教学活动全程的督导监控,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要抓反馈,搞好评教评学、情况分析和信息反馈,及时总结提高,让每个教学周期都成为一个完整的闭合回路,形成良性循环。教学管理各方面、诸要素之间紧密联系、互为依存、相互制约。要全面推进协调发展。

二、健全各项制度

(一)学籍管理制度

尽管继续教育学制短、班次多、教学工作开始时间不长,但学籍管理制度不可缺少,对招生、淘汰、退学等方面的内容都应有明确规定,必须从制度层面把好入学关。对于依托国民教育生长干部班次来说,其入学条件一方面是专业对口,学习成绩优异,另一方面还要有乐于吃苦,甘愿为国防事业奉献青春的抱负。对于骨干培训和晋升培训班次来说,入学条件要把德、智、体和工作成绩有机结合起来,把入学苗子选准、选好,把晋训一致原则落到实处。对不同岗位或专业是颁发资格证书还是上岗证等专项证书,应提出相应的要求。

(二)考核制度

目前的考核方式基本上是沿用学历教育方式,一是考核形式单一,二是评估方法简单,必须全面建立学员素质综合评价体系,激励学习热情,及时发现人才,把奖优汰劣和优生优用制度落到实处。

(三)系统培训制度

继续教育的目的是为部队具体工作岗位输送合格人才,因此要把干部生长路线和岗位任职教育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职务晋升一次,院校培训一次,使晋训一致完全落到实处。

三、最大程度整合教育资源

用原来办学历教育的资源办继续教育,肯定会存在诸多不适应的地方。因此,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有效地利用和进一步开发办学资源。一是首先是丰富的图书资料,需要及时丰富和补充与岗位任职需求紧密相连、迫切需要的图书资料,二是疏通信息流通渠道,继续教育对院校熟悉和了解部队岗位实际情况,掌握部队岗位的最新需求,要求更高,因此,必须有效利用和进一步疏通信息流通渠道,三是加大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条件投入,继续育的显著特点是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最后是完善实习基地建设,岗位任职能力的最终形成,需要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反复操练,因此部队实习基地必不可少,实习基地建设位置分布要合理,实习要项目全面,还要制定配套的制度措施,实习基地建设要实用、管用,不能流于形式。四是加强培训机构建设。总装继续教育培训机构主要由院校、教导队、基层部队三级构成。院校是高中级指挥管理和专业技术干部、高级士官的培训基地,教导队是初级指挥管理和中、初级专业技术干部以及专业士官的培训中心,基层部队为建制人员日常自训的培训场所。只有不断加强培训机构的建设,才能做到院校、教导队和基层部队有机结合,特色明显、优势互补、任务饱满。

总装培训机构建设要坚持立足现有条件,适当调整任务结构,发挥各自特色优势,采取“按系统培训,分专业集中”的原则,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搞好培训任务的基地化、中心化建设。形成院校一教导机构一各基层单位以点带面的辐射状培训体系。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要转变观念,增强转型意识

要正确引导教员以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眼光对待继续教育,强化“必须转”、“主动转”、“尽快转”的意识,深刻认清自身素质与转型要求的差距,寻求转型的最佳路子,尽快适应继续教育的需要。

(二)加强学习,改变教员知识结构与能力

继续教育的教员必须具有跟踪发展的能力、知识整合的能力、快速应变的能力、实践创新的能力、主导教学的能力。这些都需要教员通过研究学习、部队实践、跟踪调查来实现。

(三)拓宽渠道,走出教官聘任制的路子

加快推行教官聘任制,从部队选拔既有专业理论又有部队岗位实际经验的部队优秀军官到院校,在规定时间内任教,增进院校与部队的交流,补充解决院校教员长期脱离部队实践的问题。

(四)面向社会,聘请国内外专家教授任教

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聘请国内外专家进行讲学,可达到开拓视野、互相交流、资源共享、降低成本的目的,无形中对院校教员队伍结构起到了改善作用。

(五)完善机制,激发教员内在动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整体水平,不仅需要精心培养,更需要科学管理,完善机制。要改变观念,创新用人机制,要变“科研型”向“实践型”转换,变“单一型”向“综合型”转换,变“程序型”向“应急型”转换。要根据继续教育性质、特点,适当调整继续教育教员考核、职务评审等政策制度,突出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突出教学成果和教材编写,突出接受继续教育经历和部队实践锻炼经历,制定有别于学历教育教员的评任、聘任条件和岗位职责。要定期送教员去部队调研、去院校进修,积极安排教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参加部队组织的演习、试验,增加教员开展教学研究、参加培训的经费,为继续教育教员的学术研究和教学提供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继续教育培训总结范文11

关键词:学历教育;技能培训;继续教育;教学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继续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人才素质和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也是应对入世挑战、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是当前我国继续教育的两种主要类型,尽管两者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但都必须围绕“质量”这个核心去实施。基于此,本研究从继续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视角,反觀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这两种继续教育类型的差异性。

一、调查概况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对从事继续教育的60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50份。从调查对象来看,从事学历教育教学的教师有26人,从事技能培训教学的教师有24人,分别占调查对象数量的52%和48%。

二、调查内容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已经取得的)或潜在的(还未取得,但有可能取得的)价值作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教育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从教育评价的状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教学质量的状况。

(一)继续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概况

本研究设计了关于当前继续教育质量、对学生评价的有效性以及当前继续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问题等题目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从事学历教育的教师认为继续教育的质量差于普通教育,占调查对象中从事学历教育工作教师的84.62%;而从事技能培训工作的教师大部分认为继续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质量差别不大,占调查对象中从事技能培训工作教师的58.33%。认为继续教育质量好于普通教育质量的人数最少,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2%。

就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两种继续教育方式而言,在对学生参与评价或考核的有效性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学历教育中,认为效果好的人数占15.38%;认为效果一般的人数占15.38%;认为效果不好的人数占69.24%。在技能培训中,认为效果好的人数占41.67%;认为效果一般的人数占50%;认为效果不好的人数最少仅占8.33%。可以看出,在继续教育的两种类型中,技能培训的评价或考核普遍优于学历教育。就当前继续教育教学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而言,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学历教育还是技能培训,在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结果、评价作用的发挥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就学历教育而言,有38.46%的教师认为当前评价最大的问题是“评价的作用未发挥”;就技能培训而言,有50%的教师认为问题最为突出的是“评价结果不客觀”。此外,学历教育中的评价方式有待改进,技能培训中的评价内容有待完善。

(二)继续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

评价的主体是指教育教学评价的实施者。不同的评价者由于其评价的立场和视角不同,因而对评价产生的作用不同。本研究主要分析作为继续教育举办者的教育机构和作为继续教育服务对象的学生是否参与了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所在教育机构对教学质量监管的力度是不同的。在学历教育中,有30.77%的教师认为教育机构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并已形成制度;而在技能培训中,多达83.33%认为教育机构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并已形成制度。在学历教育中,46.15%的教师认为教育机构只是偶尔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而在技能培训中,认为教育机构只是偶尔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教师仅占16.67%;可见,在继续教育质量的监管上,不同的继续教育类型,监管的力度存在差异,不能一概而论。

调查结果显示,在继续教育评价的主体上,学生作为评价主体总体而言还未成为继续教育质量评价的主流,但在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两种继续教育类型上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学历教育中,认为学生定期参与教学评价的人数仅占23.08%,而技能培训中学生定期参与教学评价的人数占83.33%。

可见,在评价主体上,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存在较大差异,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在技能培训中已占较大比例。

(三)继续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方法

评价方法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问卷调查、现场听课和访谈是现行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调查结果显示,在评价方式上,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这两种继续教育方式较为一致,差异不大。在问卷调查、现场听课以及访谈三种评价方式中,现场听课所占比例最大,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分别占53.85%和58.33%;问卷调查的方式所占比例最少,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分别占15.38%和16.67%;采用访谈评价的比例是学历教育略高于技能培训。

(四)继续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结果

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为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服务。因此,对于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的使用,直接关系评价目标的实现,进而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评价结果的呈现形式、评价结果的使用情况以及评价结果作用的发挥等方面可以反映出评价的价值。

调查结果显示,在评价结果的呈现形式上,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均以“分数+评语+改进建议”为主要形式,其次是“分数+评语”形式;而技能培训还未有“分数”形式,学历教育中有33.3%人认为评价结果的呈现形式为“分数”。在评价结果的使用上,无论学历教育还是技能培训,都主要将评价结果作为工作绩效的依据,同时有部分作为收入分配的依据。其中,60%的教师确认评价结果已作为工作绩效依据;16%的教师确认评价结果已作为收入分配依据;而有24%的教师确认评价结果没有发挥实际作用。就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这两种继续教育类型而言,将评价结果作为工作绩效依据的,技能培训要多于学历教育;而认为评价结果没有发挥实际作用的,学历教育要大大多于技能培训。在评价结果对工作的促进作用上,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的评价结果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两者还是存在差异。技能培训的评价结果对工作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选择此项的人数占36%,而学历教育中选择此项的人数仅占12%;可见,在评价结果对工作的促进作用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挥,特别是学历教育。

三、调查结论

继续教育培训总结范文12

关键词:农业;继续教育;质量提升;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具有开展继续教育的悠久历史和传统,1934年建校初期就设有专门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和服务的机构。建国初期,1950年开始开办全国劳模培训班。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开展农业干部培训及涉外培训,1979年经中央批准在学校成立了中央农业干部学院分院,1980年10月原国家林业部在学校开办林业干训班。1985年开始举办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进入新世纪以来,继续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以干部教育培训为主,非学历教育和成人高等学历函授教育两个办学类型齐步发展。近年来,按照“铸造品牌,内涵发展,提升能力,提高效益”的总体思路,积极探索和实践有特色、高水平农业继续教育教育体系建设,初步取得成效。

一、发展成效

(一)发挥办学特色,依托区域优势,初步形成干部培训教育品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积极贯彻中央新时期干部教育培训战略部署和有关干部要求,充分发挥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依托地处全国唯一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区域优势,不断探索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机制和新途径,初步形成农业农村工作领域干部教育培训品牌。

1.平台建设快速发展

目前学校已建成中央农业干部教育培训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分院、全国职教师资重点建设培养培训基地、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水利部西北培训中心、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西北分院、全国妇女培训基地、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等7个全国培训基地和陕西省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山东、甘肃、青海、宁夏等10个省区也在学校设立干部培训基地。

2.基础能力建设增强

在培训项目开发、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培训教材建设、现场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形成了“实际、实用、实效”培训模式,创立了特色鲜明的农业农村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总结凝炼了“四步法”干部教育培训调研、“五元一体”培训教育教学法等培训经验,形成了培训需求调研“三个吃透”、培训教学“顶天立地”、培训管理“动态监控”、培训后“跟踪服务”等特色鲜明的培训机制,在全国引起反响。

3.类型层次规模扩大

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以服务“三农”为主题,以提高农村农业干部素质和执政能力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核心,紧扣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扩大干部教育培训的区域、类型、层次和规模。培训区域以中西部为主、覆盖全国,培训干部类型包括党政领导干部、专业技术干部、职业院校校长及骨干教师、涉农企业干部、村支书(主任)等,平均年培训达到8000人次左右。

4.品牌建设初显成效

在扩大培训规模的同时,利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学、科技资源优势及杨凌农业高新产业示范区的区域优势,积极打造品牌培训项目和品牌培训课程,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先后两次、陕西省委《调查参阅》多次介绍学校农业农村干部培训情况。中组部、教育部、陕西省省委省政府等方面领导多次做出批示,对学校培训工作成效予以肯定。2014年4月经中组部考察审批学校成为第14个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

(二)规范管理,网络支撑,成人学历教育稳步发展

1.招生区域和规模不断扩大

目前招生覆盖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内蒙、广西、云南、河南、河北、广东、黑龙江等全国13省(区),设立16个函授站,在籍学生1.4万人,有力增强了办学活力。

2.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优化了“统管分教”的管理体制,强化专业学院和函授站职责。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对招生计划实行动态管理,同时对77个函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完善修订相关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函授教育教学环节管理和质量监控,保证了成人函授教育管理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

3.网络化教学初具成效

建设了集远程教育、成人教育、非学历培训等模式为一体,融合多种教学模式的数字综合支撑平台,综合教务系统和网络教学平台开始运行,启动了15个主要函授专业100门的主干课程建设,开展了《大学英语》网络教学试运行。

(三)创新管理与文化建设,办学效益不断提升

1.管理机制创新

建立了根据工作发展需要调整内设机构的机制,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形成了协调、监督、检查、指导的学院运行规则;创建了工作任务、工作成本、工作效益“三结合”的目标责任管理体制;建立了以绩效奖励和创新奖励为主要内容的竞争激励机制;成立了继续教育研究机构,加强了理论研究。

2.文化建设加强

形成了以“和谐、创新、发展”为核心的办学理念;明确了“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服务求支持,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思路;形成了“工作第一,学习至上,追求一流”的“继教人”精神,继续教育工作者凝聚力显著增强。

3.办学经济效益提升

开源节流,拓宽办学业务,挖掘办学潜力,严格财务管理,规范支出预算审批制度和办学成本管理控制工作,强化节俭办学思想,积极探索学费收缴良性机制。办学效益不断提高。

二、发展环境

(一)发展机遇

1.发展空间广阔

党的十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做出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四化同步发展和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战略部署。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为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破解“三农”热点、难点问题,必须加强教育培训和人才工作。十报告提出: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推进继续教育改革发展;拓宽终身学习通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国家“211”和“985”重点建设农林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具有广阔的空间。

2.外部环境良好

党和国家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做出建立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执政党的战略部署。《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提出:加强继续教育;高校要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对各类人才培训任务和目标做出明确规定。《国家教育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要求:形成广覆盖、宽领域、多层次的继续教育体系。这些措施和战略的出台,为继续教育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政策环境和外部条件。

3.学校高度重视

几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为目标,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特色,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学校知名度迅速提升,办学特色进一步凸显。学校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能力、拓宽社会服务渠道的同时,高度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出通过建设一流的培训设施、构建一流的培训体系、组建一流的培训教学团队、提供一流的培训服务等措施,把学校建成部级农村干部教育培训中心。良好的设施,富有的教学资源,广阔的育人空间,为继续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无形资源和办学优势。

4.区位优势明显

学校位于全国独一无二的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近年来,区内密集的农业科技企业和示范区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的探索积累,成为学校办好继续教育的区位优势。

(二)面临的挑战和存在问题

高校是继续教育加快发展的主体阵地并发挥着高端引领作用。随着学习型社会建设和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继续教育已经成为各高校教育教学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内容,所以竞争日益激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科专业以农为特色,服务行业以农业为主。学校学科专业是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依托,面临学科专业、行业领域的限制。学校继续教育工作与国内一些名牌大学和“985”工程建设高校相比,在办学规模、办学收入、市场开拓、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办学质量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对继续教育的规律认识把握不足,教育教学观念有待进一步更新。非学历培训教育形成的品牌项目、精品专题不多。成人学历教育开设专业多,涉及的学科门类较多,但学校优势学科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生源渠道单一,基础较差,不利于持续发展。教育教学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还不强,整体办学质量和水平有待提高。

2.市场开拓能力不足

继续教育有很强的竞争性,变化大,时代感突出。由于学校远离城市,教职工市场意识不强,市场开拓能力弱。与国内著名高校相比,差距较大,优势资源利用尚有较大潜力。

3.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尽管建立了专业数量齐全的师资库,培养了一支管理队伍,但是缺乏名师和大家。由于用人机制不畅,管理、研究队伍数量和质量还难以完全适应发展需要,亟待加强。

4.管理体制机制不适

现行管理体制、机制不适应继续教育市场性强的特点,与兄弟院校相比,运行体制不顺,分配奖励机制不畅。管理体制机制也与继续教育的发展实际不相适应,严重制约了继续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5.硬件建设与后勤保障条件不足

与快速发展的办学规模相比,硬件建设滞后。特别是培训设施条件差,校内食宿条件难以满足培训单位和学员的生活及教学要求。

三、发展思路与目标任务

以十精神为指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挖掘利用优势办学资源,培育新的办学增长点,按照“铸造品牌,内涵发展,提升能力,提高效益”的总体思路,推动学校继续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一)目标定位

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农业农村干部培训教育和成人学历教育品牌,办学业务与管理改革齐抓,教育教学与业务研究共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建设特色鲜明、充满活力、区域领先的继续教育体系。到2020年学校继续教育办学指标、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整体达到国内一流大学水平,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功能全面大幅度提升,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具有重大影响,初步建成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特色、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继续教育教育体系。

1.办学质量显著提高,特色教育优势基本形成

全面强化品牌质量意识,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和管风。力争五年后干部培训品牌被社会广泛认可,建成全国有影响的干部培训基地,扩大省部级培训基地5个,地市培训基地10个。成人学历教育函授网络教育方案体系基本形成,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2.办学规模适度扩大,服务区域和领域不断延伸

各类培训人数稳步增加,到2015年每年培训10000人以上,2017年每年培训12000人以上,2020年每年培训15000人以上。成人函授学历教育招生区域每年扩大1个省区,2017年达到18个省区, 2020年涵盖20个省区。每年完成5000名招生任务,在籍学生保持在15000人。快速启动网络教育教学,力争2017年所有在籍成人学生全部在线学习。

3.社会服务能力快速提升,办学效益逐年增加

在提高办学质量、扩大办学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继续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增强继续教育的社会效益和政治影响。全面加强内部理财,拓展收入渠道,办学收入稳步增长。

4.优化细化管理,建立充满活力、富有特色的继续教育体系

加强普招外办学管理,按照成人学历教育、自学考试、非学历培训等分类细化管理,建设普招外办学管理信息网络体系,充分调动二级学院非学历培训教育积极性,建立充满活力、富有特色的继续教育体系。

5.打造农业农村重要领域干部教育培训和继续教育研究中心

紧密围绕社会经济发展,加强农业农村领域干部教育培训、成人教育规律研究,进一步深化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探索继续教育新模式,使学校农业农村干部教育培训研究和继续教育研究成为重要的研究中心和政府的参谋。加强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打造一流的网络与远程教育教学平台。

(二)主要任务

1.干部培训教育“精品塑造”工程

提高干部培训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农业农村干部培训品牌的影响力。打造连续举办10期以上培训班或者持续办班两年的精品项目10个,培育100个培训名师,围绕三农发展热点难点话题形成100个名牌专题,正式出版10本优质培训教材,建立100个现场教学特色基地,发表10篇高水平研究论文,开发100门网络培训专题。

2.成人学历教育“信息化武装”工程

建立融学籍注册、成绩管理为一体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管理水平。开发100门网络课程,涵盖15个主要函授本科专业或骨干专业课程。引进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政治理论等网络课程。通过网络武装函授教育,提高成人学历教育管理水平和培养质量,争取现代远程教育办学资格。

四、发展措施

(一)加强管理,优化办学结构,强化目标实现的原动力

1.强化普招外办学管理,优化成人函授学历教育管理模式

设立教育培训管理办公室、自学考试管理办公室。强化普招外办学管理,统一协调校内资源,规范普招外办学管理办法,稳定普招外办学秩序。改革成人函授学历教育“统管分教”模式,分类管理,把二级学院自主管理和学校统一管理有效结合,保证办学质量。

2.打造品牌,统筹非学历继续教育,提升办学层次

依托学校办学优势和特色,打造农业农村干部培训、职教师资教育两个品牌,引领继续教育发展。在加强管理基础上,鼓励各学院依托学科专业优势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提升继续教育办学层次,由继续教育学院牵头负责职教硕士、农业推广硕士招生宣传联络及生源组织工作,扩大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规模。

(二)质量为本,拓展办学市场,强化目标实现的拉动力

1.建立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认真学习和严格执行《成人教育培训服务术语》、《成人教育培训组织服务通则》、《成人教育培训工作者服务能力评价》等三个国家标准。结合教育培训工作实际,加强研究与总结,建立培训教育和职教师资教育管理工作质量保障体系,争取ISO质量认证。

2.拓展办学类型和领域,扩大教育培训市场

加大培训项目研发力度,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培训、高端培训、社会合作培训,不断拓展办学类型和领域。加强培训市场拓展力量,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扩大培训市场覆盖率。

(三)优化工作机构和队伍,加强研究,强化目标实现的支撑力

1.优化继续教育机构,加强人员队伍建设

鼓励各专业学院设立实体继续教育机构,明确分管领导,配备高素质工作人员。允许继续教育学院根据工作实际自行调整内设机构。建立灵活多样用人机制,允许继续教育学院面向社会自聘工作人员,实现学院内聘管理岗位与学校正式聘用人员同岗同酬。

2.加强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研究力度

成立继续教育研究所,设立干部培训教育研究室和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设立继续教育专项研究课题,每年启动一批职成教育研究课题或项目。完善学院、部(室)、业务办公室三级业务学习培训制度,坚持职工外出学习交流制度,建设学习型学院。

(四)加强考核,资源共享,绩效管理,强化目标实现的推动力

1.优化继续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建立继续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将学校的高层次人才、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为继续教育的优质资源,构建学校继续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完善继续教育利用学校教师、实验室、图书及后勤服务设施等公共资源的政策支持保障制度。学校鼓励和支持全校教师、实验技术人员承担干部培训、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教学任务,并计算教学工作量。建立继续教育学院与其它学院部门之间资源共享和利益合理分配机制。

2.强化目标责任制,严格财务管理和节俭办学

实行全员目标责任制,完善以目标任务和绩效考评为主要内容的奖励激励机制,建立以创新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引导职工价值取向、强化节俭办学意识;实行和健全财务收支包干制度、项目支出预算审批制度;加强各项办学、办事的成本管理和控制工作。

(五)加强党建、凝练文化,强化目标实现的保障力

1.加强党建和作风建设

不断加强继续教育学院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和领导能力建设,走群众路线,集思广益,增强领导班子治学办院能力。发挥学院党委监督保障作用,清廉务实,为推动各项事业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机制保证和思想基础。

2.重视继续教育文化建设

继续发扬“工作第一,学习至上,追求一流”“继教人”精神,凝练继续教育特色文化,创建“风清气正、和谐奋进”学院。

参考文献

[1]钟诚协.以国家标准规范成人教育培训[N].中国教育报,2013-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