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基层林业技术论文

基层林业技术论文

时间:2022-06-27 17:49:13

基层林业技术论文

基层林业技术论文范文1

[关键词]:基层林场;林业技术;推广措施

[引言]:发展林业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只有增加科技进步因素,才能提高林业活力、增强林业生产力。所以推广应用科技成果成为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关键环节,加强在基层林场推广林业技术也成为科技兴林的重要任务。

1、基层林场推广林业技术的重要性

基层林场承担着宣传政策、管护资源、组织生产以及执法、提供社会化服务等职能,是推广林业技术的重要主体,但长期以来,很多基层林场面临着体制僵化、林农思想改变等难题,好在随着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为基层林场有效推广林业技术奠定理论基础。为加快林业科技进步速度,基层林场务必要坚持创新科技、推广技术两手抓,在认真研究科技的基础上高度重视转化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林业技术,从而提高林业生产科技含量,增加林业建设效益[1]。而加强在基层林场推广林业技术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林业科技的关键因素及重要环节,是加速培育森林资源、推动林业产业转型升级、促使林业生态建设提质增效的必然选择。只是在发展林业的新形势、新要求面前,基层林场存在推广意识薄弱、推广队伍素质偏低、推广脱离实际、推广方法落后等问题,严重制约林业技术推广职能的发挥,加强推广林业技术至关重要且迫在眉睫。

2、加强在基层林场推广林业技术的措施

2.1更新理念,增强推广意识

加强推广林业技术要求基层林场要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取得最大化社会效益这一总目标之下不断增强推广意识[2]。推广林业技术的任何行为都是以形成一定意识为前提的,基层林场要像优化配置林业技术推广力量,就务必先更新工作理念,增强相关技术管理人员推广林业技术的意识。基层林场不能盲目引进并推广林业技术,更不能单纯追求经济收益,而要深刻认识林业技术在当今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形势下所处的稳定发展地位,大力建设林业技术,科学处理推广问题,把林场经济发展与推广林业技术的相互关系处理好,从而使推广林业技术获得更好的条件与环境。基层林场可定期对其人员开展林业技术推广意识教育活动,并在一定条件下开展有关于推广林业技术的实践活动,让技术人员切身体会推广林业技术对于基层林场长期发展的重要性。与此同时,表彰那些推广林业技术的意识较强的技术人员,加大宣传力度,整体增强基层林场林业技术推广意识,夯实推广基础。

2.2加强培训,优化推广队伍

基层林场面对难以有效推广林业技术的问题,应从技术培训入手,特别是要做好林农培训工作,并有机结合培训与宣传,依托林业技术讲座、林业技术指导、选取示范户等方式加强培训。现阶段,基层林场里有很多林农都是自行承包土地种植经济林,要想加强推广林业技术,就必须调动林农的生产主动性与积极性,向林农传递新的思想与理念,让他们意识到应用新技术对林业生产的重要作用,提高林农素质。同时,基层林场可联合政府部门设置补助政策、小额贷款等支持措施,吸引并留住更多年轻劳动力参与推广林业技术,从而改变基层林场林业技术推广队伍的年龄结构,使推广队伍年轻化。此外,基层林场还应积极建立网络传播系统,为广大林农提供信息,使林农在享受工作便利的同时获得充分选择林业技术的空间,为林农提供与外界交流的平台,增加林农对林业技术的了解,提高其应用林业技术的能力与水平,从而提高林业新技术推广综合水平。

2.3结合实际,加大推广力度

基层林场在开展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制定推广项目时应以农村实际为基础,加大政策宣髁Χ龋从而加大林业技术推广力度[3]。推广林业技术时要彻底改变过去单纯由政府主导的局面,考虑农村实际状况、林农实际需求。在当下农村整体思想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很难想象林农会在没有利益的前提下不求任何回报、心甘情愿推广林业技术,因而林场要结合林业公益性与林农利益,科学论证每一个林业技术推广项目,同时强化政策宣传,让林农了解林业技术推广项目的长远利益、怎样造福于子孙后代的问题等。另外,基层林场应把握时展机遇,鼓励多元化投资,积极寻找一些对推广林业技术有利的合作对象,为今后推广林业技术提供可靠的资金来源,从而形成对开发林业技术、推广应用林业技术的资金循环,增加推广力度。当然,这要求基层林场工作人员在平时要做到眼勤、脑勤、嘴勤、腿勤,真正成为联系林场与林农的枢纽,增加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实效。

2.4改进方法,提高推广水平

按照现阶段林业发展特征以及林农需求变化、推广林业技术的规律,继承林场应主动创新推广林业技术的方式方法与路径,不断拓展推广渠道,最大限度增加林业技术在基层林场的到位率。林场要按照林业生产实际及时遴选主推的林业技术与主导品种,组装集成配套技术,做好技术推广应用。基层林场可针对林业技术推广人员实行包村联户制度,形成人员抓科技示范户、由科技示范户带动一般林农的林业科技入户机制;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提供远程服务,及时解答林农的疑问,推进基层林场林业技术推广应用的现代化与信息化;依托基层林场的林业技术示范基地、示范户,把新品种与新技术的展示、示范等工作做好,通过科技下乡渠道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林业技术推广活动;探索基层林场+林业企业+林农的推广模式,促使林业技术通过多种渠道向广大林农延伸、推广,全面提高基层林场推广林业技术的工作水平。

3、结语

基层林场在推广林业技术中应发挥出先锋作用,打破重重推广阻碍,充分认识到推广林业技术的重要性,并持续探索更多加强推广的措施,从而提高基层林场推广林业技术的效率,全面保障林业技术在基层得到有效的推广应用,为林业的建设与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尚建力.论林业技术推广方法的选择[J].中国林业产业,2016(10):50.

基层林业技术论文范文2

关键词:技术培训;科技支撑;科教兴林

中图分类号:S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69X(2010)02-0044-02

1 引 言

进入新世纪,我国林业处在深刻的变革和转型之中,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林业发展高度重视,林业投入大幅增加,林业政策不断完善,公众舆论高度关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呈现出盛世兴林的喜人局面。林业的快速发展对全体务林人的理论素养、知识水平、业务本领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2004年召开的首届全国林业人才大会上,国家林业局提出了盛世兴林、科教为先、人才为本,坚持走科教兴林、人才强林之路,为此推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科技工作的决定》等政策文件,着力解决林业科技、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瓶颈问题。在振兴行动方案中具体提出了组织开展行业培训、科技下乡、科技示范、科技普及等行动,通过统一组织、统一实施、严格验收等措施,3年培训林业技术人员和林农100万人次以上,科教兴林各方面工作要取得明显进展。为此,我国林业迎来科教兴林、大规模开展技术培训的新热潮。

“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这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方针。随着对这个方针的深入贯彻,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要振兴经济,实现四化,进而使我国逐步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生产技术水平,关键在于科学技术要有较大的进步。技术进步含义广泛,其核心就是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逐步取代老技术,使各部门逐步转移到新的技术基础上来。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科学技术进步与否,无疑将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由此可见,加速林业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乃是时代的要求,林业部门责无旁贷。

2 技术培训在新世纪林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技术培训是体现“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促进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质量、发展林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林农增收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在实施科教兴林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

2.1 技术培训是效率高效益好的投入形式

发展林业生产需要多方面投入,一是土地、种子苗木等物质投入。二是知识投入,用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武装务林人,提高林业劳动者素质。此外,还有信贷、生产资料供应等社会投入的服务。所有这些投入都要由人去实现,有好的种子苗木、肥料、机器等,不会科学的使用,就不能发挥作用。

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智力资源的开发,大力开展技术培训。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TW舒尔茨研究得出美国战后大农业生产的增长,有20%是物质形态的投入所得,80%是教育和科学技术的作用。

2.2 技术培训促进了林业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

林业技术培训工作紧密围绕林业发展的急需,按照“推广一批先进技术,建立一个示范基地,培育一项支柱产业”的指导思想,把提高林业科技含量和全行业的科技进步水平作为首要任务,及时将现实需求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充分运用农业广播学校、技术讲座、信息网络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技术培训活动,提高科技成果的扩散水平,使先进的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经济优势。

2.3 开展技术培训是实施科教兴林战略的主要内容

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培训有利于提高林业工程技术人员、技术服务人员和基层林业干部的科技水平和素质。1990年原林业部在印发《科技兴林方案》中就明确提出“要把对广大林业职工和林农的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国家林业局非常重视科技兴林技术培训工作。围绕林业发展与建设,每年组织筛选100项先进、实用科技成果,分级、分类因地制宜推广,大规模开展多层次林业实用新技术培训。各级林业主管部门也通过制定方案、筛选技术、配套经费,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有针对性地对基层生产单位和林农进行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把现代林业实用新技术真正送到林业基层单位和林农手中,传授到山头地块。

2.4 林业生产建设迫切需要技术的强大支撑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经济增长已逐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轨道上来。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也是国民经济的一项基础产业,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林业六大重点工程全面实施为标志,林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

根据林业六大重点工程建设规划,到2010年造林任务要超过11.4亿亩,因此,造林和管护任务将十分繁重。由于林业生产建设区域大多集中在中西部困难地区,其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生态区位又非常重要,生态建设条件十分艰苦,而且由于林业生产遵循的是先易后难的原则,今后的造林地块将更偏僻,立地条件将更差,适生树种少,造林和管护难度更为艰巨。根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我国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5%以上。

同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林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森林保护面临更大压力,林业产业发展将遇到更加激烈的竞争。只有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重大推动和支撑作用,大力开展新技术培训,加快科学技术推广应用,才能确保工程建设任务高质量按时完成,确保林业产业竞争力不断提高。

3 强化林业技术培训的对策措施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以满足林业生产建设快速发展的需求为动力,借鉴世界先进国家林业技术培训的经验,运用现代化方法,强化技术培训关键环节,努力提高林业技术培训效果。

3.1 技术培训体系和能力建设

建立健全中央、省、地、县、乡分级培训的多层次林业技术培训体制,层层落实责任制,分工负责;改善技术培训管理,强化技术培训能力建设,充分发挥林业科技推广、教学、科研、培训机构,包括各类学会、协会等团体在技术培训中的强大优势和重要作用,多渠道开展技术培训;通过积极探索举办培训班、研讨班、报告会、现场培训、电视讲座等,多形式加强技术信息交流与沟通,真正把先进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及时送到基层生产单位和广大林农手上;加强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在技术、规模、效益等方面充分发挥示范样板和辐射带动作用,增强林业基层单位和广大林农依靠科技发展生产的信心和决心。

3.2 科学制定技术培训规划

培训解决林业生产特别是林业六大重点工程建设中的热点、难点技术问题,是当前林业技术培训的主要课题。我国国土面积70%是山区,还有16%是沙区,正在实施的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大多集中在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差的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吸纳林业技术的能力较差。为此,要根据不同区域内林业生产与建设的不同重点任务,紧密结合区域内文化教育现状,面向全面满足林业生产、管理部门的需求,分别制定相应的技术培训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和具体措施,做到因地制宜,因人施教,有的放矢,注重实效。

3.3 技术培训机制创新

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鼓励引导广大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和生产第一线,从事技术推广、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及时把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到生产中,使基层技术人员和广大林农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建立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技术培训投入体制,同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调动全社会各个方面加大对技术培训投入的积极性;把技术培训与知识更新、关键岗位持证上岗等制度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广大科技人员和基层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把技术培训与科技下乡、科技扶贫等活动结合起来,不断丰富技术培训内容,增强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李淑艳,于波.对拓展培训的认识与思考[J].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2] 米文精.简论成人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途径[J].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3] 吴友苗.实施知识管理推进林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4] 周建标.论“菜单式”培训是干部培训的新趋势[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基层林业技术论文范文3

在基层林业技术推广过程中除了农村严重缺乏劳动力之外,资金短缺也是技术推广过程中的一块很大的绊脚石,这块绊脚石严重制约了我国林业技术的推广[3]。基层林业技术研发需要很多研究经费,但是我国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基层林业技术推广上,这就导致林业技术研发人员对于技术的研发产生了很强的厌烦心理,不仅在工作过程中不能尽职尽责,还产生了错误的思想:把下基层推广技术当成一种负担而不是一项事业。因此,很多技术研发人员工作的时候不能全心全意,不会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技术推广这项工作中,也没有人将这个工作作为终生的事业,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基层林业技术的推广。

目前,我国基层林业技术推广队伍并不稳定,技术研发人员的作用没有得到更好地发挥。在我国,很多乡镇的技术人员常常被其他部门抽调去从事非专业的工作,这样就使得技术研发人员缺乏研究技术工作的时间,专业技术不能够得到很好的训练和发挥,最终导致技术人员严重流失。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在不断地发展,这就需要技术研究推广人员的思想要跟上时代的潮流,跟上科技前进的步伐,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使自己能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工作。很多技术研究推广人员缺乏主动性,往往只是机械地接受和完成任务,这大大阻碍了我国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前进的脚步。

我国的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在前进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针对这些困难,我国有关的政府部门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这样才能保证我国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使其为我国的基层林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1)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农民是基层林业建设的主要力量,他们的个人素质和专业水平是林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想要将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做好就必须从提高农民素质及专业水平入手,政府要经常举办农民培训班,对农民进行培训,使农民摒弃落后的思想观念,将一些新技术应用到林业建设中。

(2)构建完善的林业体系。这项措施对改变目前我国基层林业技术推广的规章制度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给我国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保障,使其能顺利地开展。此外,一个完善的林业体系不仅保障了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很大程度上还能使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质量和进度得到进一步提高。

(3)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要与实际紧密结合。措施的实施者在工作过程中不能一味地按照政府下达的指示盲目地执行。所以,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一个最好的管理办法,这样才能强有力地保证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更好更快地开展。

就目前来看,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一方面是基层林业创新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另外,它还是联系我国林业科技研究理论成果与生产力结合的主要纽带。所以,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将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保证相关的技术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相关资金充足,尽最大努力解决目前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彻底改变我国基层林业技术的推广工作的现状,为我国林业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本文作者:周志荣 单位:陕西省洋县天然林保护中心)

基层林业技术论文范文4

一、农林院校GIS专业定位和层次化人才培养模式

GIS专业经过10多年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培养了大量急需的GIS人才;同时,也促使GIS从一个极少数人应用的专业领域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大众熟知的GIS产业。目前国内有百余所高校开办GIS专业,每年培养GIS本科毕业生近万人,GIS人才由奇缺到相对饱和,在面对社会和市场对GIS人才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时,则表现出更多结构性稀缺问题。导致这种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GIS专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各高校的专业定位较为相似,缺乏办学特色,培养模式同质化,难以满足社会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其后果一方面表现为GIS毕业生就业面狭窄、就业困难;另一方面各行业用人单位又很难招聘到合适的GIS人才。这不仅影响到学生择业,从长远看,GIS教育同质化还会影响学科与产业自身的发展。要改变这种境况就必须使GIS教育由数量规模型逐渐向质量提高型转变。

(一)专业定位综观国内GIS教育现状,专业依托的学科背景有地理学、测绘学、地质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等诸多学科,培养目标主要可归纳为3种类型[5]:(1)以计算机科学为主的系统平台开发设计人才。突出GIS软件设计和系统开发、集成优势,注重解决GIS系统的开放性、互操作性、数据模型和数据库管理等关键技术,培养学生GIS开发设计的能力。(2)以测量、制图学理论与技术为主的空间信息测绘人才。突出信息获取、数据处理和数字制图等方面的优势,从“4D”多维数据的获取、空间数据集成与数据库构建、空间数据质量评价和管理等方面,培养学生GIS系统应用与管理能力。(3)以地理学理论和3S技术为主的系统应用人才。突出GIS应用优势,以结合经济地理、人文地理、区域规划、国土资源管理等专业的地理模型构建为重点,培养学生面向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的GIS应用能力。依托不同学科背景建立的GIS本科专业,其专业定位有很大差异。李德仁院士曾撰文明确指出,不论各个高校举办GIS专业以什么学科为背景,其首先是面向应用[6]。西北农林科技大学GIS专业是基于农学、林学、资源、环境、植物保护、水土保持等相关学科背景建立发展起来的,这些学科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专业底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GIS专业定位为“厚基础,强技能,宽口径,面向农林行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农业GIS应用型人才”,既突出地理信息系统的专业本色,又紧密结合农业、资源、生态、水保等部门的业务需求,突出专业特色,这不仅有助于改善GIS人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还能使学校与其他兄弟院校的GIS教育形成错位竞争,促进学科良性发展。

(二)人才培养模式

为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满足社会对GIS人才多层次需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根据GIS专业特点和农业院校行业优势,分层次设计了人才培养模式。

1.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具备GIS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具备宽厚的数学、计算机、地学、测绘等理论基础,熟练使用主流GIS软件,面向多种行业,掌握GIS技术在资源、环境、生态、水土保持、气象、植物保护、区域农村经济等领域中的应用技能。

2.设计开发型人才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具有扎实GIS知识和技术,拥有较强设计、开发和管理能力,面向农林企事业单位的专门设计开发人才。要求学生熟练掌握VC++、JAVA等面向对象程序语言、数据库技术、数据结构等理论知识,了解GIS在农林领域中最新的发展动态,能够胜任相关专业领域中GIS设计与开发工作。

3.科学研究型人才在上述两种人才培养基础上,培养具有系统的GIS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拥有较宽广的知识结构,具备一定创新思维能力,毕业后可进入研究生阶段继续学习和深造,或直接参与科研、教学等行业的研究型人才。要求学生具备多学科交叉知识背景,了解GIS学科前沿理论和技术,能够利用信息科学技术在农林领域中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上述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将人才培养目标按不同层次进行划分,设置相应培养模块,提出不同培养要求。学生可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和个人发展规划,选择相应的培养模块,达到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该模式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在专业方面各有所长;同时又能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改善市场对GIS专业人才结构性需求矛盾。

二、具有农林特色的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设置是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遵循“厚基础,强技能,宽口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突出农林院校专业特点,提出“以数学、物理学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平台,资源环境、地理科学为学科理论,测量地图、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为核心技术,农林水利、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为应用对象”的课程设置思想,构建了具有农林特色的GIS专业课程体系。该体系由“通识类课程—学科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实践技能类课程”四个课程模块组成课程体系,每个模块包含若干课程类,每个课程类由一系列相关课程构成。

(一)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1.强化数学、物理等基础类课程地位数学、物理学是建立现代地理与信息科学重要的基础。数学以其公式化描述、精炼表达和严谨推导是地理信息科学使用的重要工具[5],在培养GIS专业学生对地表信息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与论证,数学应用与地学建模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物理学作为地理信息科学的学科基础之一,对理解地表物质作用,信息表达与传输,过程模拟与反演等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严密思维及综合分析与判断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2.课程设置体现农林特色由于依托学科背景不同,GIS专业定位差异很大。为突出办学特色、形成与其它高校GIS专业的错位竞争,改善用人市场对GIS人才需求结构性矛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加强GIS学科基础教学的同时,还设置了农、林等学科相关理论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既具备扎实的GIS理论基础,又懂一些农林专业知识,为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3.课程设置少而精各专业教学总课时都有严格的规定,一般控制在2500课时左右,而其中通识类必修课程约占1200课时,留给学科基础类和专业类课程不足1300课时。在如此少的课时内,既要强化基础理论学习又要保留一定专业特色,就要求我们在设置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时要少而精,即专业基础课与选修课不能过多,同时在课程组织上要避免内容重复。这不仅有助于各高校GIS专业在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上保持相对一致性,在GIS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方面具有可比性;还能把学生从众多课程学习中解放出来,给学生更多可支配时间去了解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参与各种素质教育培养。

4.加强综合实践环节GIS是技术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要求很高,而综合实践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将枯燥的理论学习与灵活的解决问题相结合,达到知识与能力融会贯通;还能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提高适应能力。因此,综合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型GIS人才的关键环节。

(二)GIS专业课程体系

依据上述专业定位和课程体系建设思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GIS专业课程设置如下(见表1):

1.通识类模块(主要在1~2年级完成)该模块主要包括教育部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指定的必修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强调对英语、数学、物理、计算机基础、思想政治、体育等课程的学习。

2.学科基础类模块(主要在2~3年级完成)该模块主要包括两类课程。一类为必修的学科大类基础课,主要设置在二年级,侧重少量GIS主干基础课程的学习;另一类为选修的学科基础课,主要安排在二年级下半学期到四年级上半学期,侧重应用类基础课程的学习。在第二类选修的基础课程中,可进一步划分为计算机和应用数学类、地图与测量应用类、农林应用类3个亚类课程群。

基层林业技术论文范文5

[关键词] 林业工程 造林管理 方法 意义

[中图分类号] S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8-0079-01

一、前言

河南省属于我国较大的林业省份之一,其林业工程的意义十分重要。省内林业面积巨大,占据国家天然林业资源工程的五分之一,信阳市林业用地中的林地面积有一千多万公顷,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林地的百分之十三。林地中的天然林地面积有五百多万公顷,占据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天然林的百分之十左右。信阳市的天然林资源已经成为河南省主要的森林资源,是中原地区自然林园的主题,对河南省经济以及国民经济都有重要影响。

二、林业工程管理的意义和原则

1.林业工程造林管理的意义

利用科学、合理、高效的管理体系将人力、财力和物力有机结合并组织起来,并且设立相对应的管理机构,将各部门和人员之间的责任和关系明确化,让管理体系分而不散、保持统一的发挥作用。就管理来说,所有的企业、产业、工厂和组织都无法离开管理,当然,林业工程造林也不能离开管理。在经济建设中,管理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管理能够将理论、决策有机的应用到实践中去。如果离开管理,那么林业工程中的造林计划就无法进行,或者在工程汇总中有管理不善的地方,可能会导致经济遭受很严重的损失。高效科学的管理能够改善林业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对林业的发展有巨大作用,也能提高造林的经济效益,为森林资源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2.林业工程造林管理的原则

林业工程造林管理与机械工程和建筑工程存在很大区别,它是一类综合性的生物生产工程,是将树木生产为主要任务的综合性工程,所以说林业工程造林管理应该遵循系统管理准则。从树木生产系统方面来说,造林管理主要面对以下几个方面:

树木生产和种植工作;参与到树木种植生产活动或者管理工作中的各个人员,例如技术员、管理者、普通基层员工等;与树木生产有关的各种生产资料,例如种子、运输工具、燃料及其他各类消耗物品等;设备管理,例如一些机器设备、有关的厂房、设计或者收货时用到的各类仪器等;费用管理,从多种途径获得的造林工程投资款和各类费用;通信管理,包含所有情况的整理资料、文本、规划、设计图、工艺流程、规范制度、方针措施、决策计划等。

三、林业工程造林管理的方法

1.强化林业工程造林技术管理

学技术在林业工程造林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的造林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我国林业部门应该重视造林技术的科研及创新,与此同时,还应该与先进的造林技术相结合,实施科学的造林管理。造林技术管理应该以实用、经济、先进为准则,也就是应用的技术应该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同时又能够达到造林要求。这里所说的经济并不是单纯的降低成本,不能无限制的节约,而应该在确保功能的前提下,合理降低成本,科学减少损耗。我们平时所说的先进性,也同样是相对而言,能够代表某一流程或者某个工艺、机器的发展趋势,如果不能够代表这些发展趋势,也就称不上先进。

2.对林业工程造林管理者应该进行全面培训

林业工程造林管理人员对实施我国的造林政策,强化我国的造林管理力度,提升造林管理能力,推进林业工程造林管理的有序进行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从事林业工程造林工作的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科学的管理能力,并熟悉我国造林工作的实际情况,能够全方位地掌握我国造林工程方面的政策法规,同时自己还应该掌握科学的造林管理方面的专业技能。但是我国当前的造林管理人员的素质却良莠不齐,我国相关部门应该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不懈地培养管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及管理水平,应该定期组织培训,提高造林业工程管理队伍整体素质,适应我国林业工程的发展趋势,这样才能有效落实我国林业工程方面的各种政策措施。国家林业管理机构还应该调查并研究基层林业管理人员的实际情况,与此同时,林业管理机构还应该和培训机构合作,一起为我国的林业工程的健康发展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我国林业工程造林管理的基层管理人员还应该提升自己的造林管理的理论知识,强化自己职业道德素质,改变以往的造林管理理念,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去引导实践工作,在林业工程造林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动我国林业快速健康发展。

3.培养林业造林基层员工,提高造林队伍的整体素质

造林工程基层工作人员是推动我国林业管理工作有序进行的不可或缺的劳动力资源,但是对于当前从事造林管理的基层员工来说,整体的素质还存在不足,缺少先进的造林工程发展理论指导,在造林管理工作中没有科学的管理经验作为指导,并且我国的造林管理基层员工的整体素质也不能与国家林业工程的发展形势相适应,因此,提升我国林业工程基层员工的素质势在必行,改变林业工程造林管理的传统思路,同时不断提升本身在造林技术方面的能力,掌握并灵活使用造林技术,提升造林管理基层员工的工作效率,为我国的林业工程造林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总之,林业工程造林管理对我国造林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林业工程造林管理工作的实施能够有效转变我国过去无规划、无目标、浪费严重的造林方式,对提高林业造林工作的工作效率有很大影响作用。林业管理部门应该不断完善造林管理办法,促进我国造林管理工作健康有序进行,提前实现我国林业的集约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齐向伟 , 张姬利 林业工程造林管理的方法及意义探讨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2.

基层林业技术论文范文6

【关键词】中职 高职 林业专业 课程 衔接 标准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B-0014-02

中高职教育衔接是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理念下产生的,它有利于职业教育内部体系完善,为不同类型教育间的均衡发展提供条件。针对中职林业专业和高职林业专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等现象,本文从文化基础课模块的衔接、专业课程模块的衔接、专业技能课程模块的衔接等方面探讨中职现代林业技术专业与高职林业技术专业的衔接问题。

一、中高职林业专业培养目标

(一)中职现代林业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现代林业技术(Modern forestry technology)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林业行业发展需要,掌握现代林业技术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在林业行业从事育苗生产、森林营造、森林调查及资源管理、森林资源保护及利用等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型人才和具有自主创业能力的人才。

(二)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林业技术(Forestry Technology)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与林政资源管理专业方向领域相适应的文化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3S”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条件下的森林资源调查、森林资源管理、森林保护、林业行政执法基本理论与技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面向林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中高职林业专业课程体系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及内容重复。高职院校招生主要生源是普通高中毕业生,通过对口升学招生中职生的比例在10%到15%,中职生单独开班的专业不多,只能与普通高中毕业生一起开班。人才培养方案中一般按普通高中毕业生设计,没有考虑到中职生的情况,这样中职生进入高职后,存在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重复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阻碍了中高职衔接的顺利进行。从桂林林业学校与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林业专业衔接课程及课时来看,基本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重复率85.7%以上,具体见表1 中职和高职林业专业课程内容安排重复统计表。

表1 林业专业课程内容安排重复统计表

(二)培养目标定位不同。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要考虑到两种方向:一是学生的就业教育方向,二是学生升学教育方向。但中职学校定位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没有定位升学考虑,这样的体制不仅使中职学校无所适从,为后续的职业发展(包括升学和就业)带来一定的困难,而且影响课程体系的设计和课程内容的安排。

(三)学生之间存在差异。高职教育以普高生为参照设置的课程体系存在问题,例如,高职文化基础课设计对普高生源的毕业生来说,内容简单、重复,导致他们失去学习兴趣,水平也得不到提高;而对于中职生源的毕业生来说,则难度较大,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挫败感。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对于对口招生的中职生源来说,是重复学习,降低了学习效率。

三、课程体系衔接的基本设想

(一)以职业岗位开发课程。职业教育实质就是为某种职业培养具有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合格的劳动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否成为合格的职业者,关键要看是否达到入职匹配要求。因此,岗位要求成为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实现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必须摆脱传统教育的课程模式,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本位的模块式课程结构体系。因此,应结合林业职业岗位群、能力的要求,让中职现代林业技术与高职林业技术专业课程无缝衔接,解决中高职课程内容重复与断档的问题,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性。

(二)以学分互通设置课程体系。根据林业行业用人要求,为学生接受不同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机会,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衔接互通,设置相互结合的课程体系,创建互认学分的办学模式。从专业学分互通、过程到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体系互通、学分互认的有效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实行校际间学分互认,防止学生学习重复课程与内容。

(三)以职业资格证书设置课程体系。林业行业准入资格依据林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统一鉴定,中职学校鉴定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是中级,高职院校鉴定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是中级、高级类型。中职主要以林业生产一线需要设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高职主要以林业规划设计施工及管理等,让学生的在设计、管理、施工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同时,结合普通高中毕业生与中职毕业生的差异性,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设计中选择部分选修课来弥补。

四、课程体系的衔接

(一)文化基础课模块的衔接。依据中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对文化基础进行整体设计,分阶段实施。林业专业课程结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由中高职院校统一设计五年制的方案,让文化基础课培养目标和内容具有层次性和连续性。文化基础课程中职设计成两个模块:基础模块、职业模块;高职设计成两个模块:规划设计模块、拓展模块。具体见图1。这样既保证中高职文化基础课目标和内容的衔接,同时又能体现林业职业特色性。

图1 中高职文化基础课程结构体系图

(二)专业课程模块的衔接。基于林业行业工作要求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和学习认知的现状,中职开设专业课程包括林业信息技术、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林木种苗生产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森林营造技术、森林经营技术、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木材检验。高职开设专业课程包括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林区公路设计、数理统计分析、森林规划设计、造林规划设计、GIS软件应用、林权。通过对现代林业技术专业的生产环节以及生产工艺的调查,林业工作全程的典型工作任务与逻辑关系是:森林培育―森林保护―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中高专业课程模块衔接方式主要通过3个逻辑关系设计课程,让学生进入高职教育,提升专业素养能力。

(三)专业技能课程模块的衔接。中高职教育课程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各自的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以岗位层次、职业能力层次和职业资格证书等级的衔接实现中高职教育课程目标的衔接,进而实现中高职教育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内容的衔接,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专业技能课程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现代林业技术专业主要就业岗位群为:森林培育工程技术人员、森林资源管理与监测工程技术人员、林业生态环境工程技术人员、林木种苗工、造林更新工、抚育采伐工、营造林工程监理员。专业技能模块主要指职业通识能力课程,中职对应的技能课程应开设初级种苗工、造林工、抚育工等模块教学。高职可以按照林业工作岗位对各项技能的要求,分别开设中级种苗工、造林工、抚育工、规划设计员、林权评估师等模块教学,提升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

中高课程实衔接首先要正确定位,明确中高职培养目标,以职业教育为中心进行衔接,采用就业岗位群方式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的职业能力的逐层推进技术路径。

课程衔接要以就业岗位群的要求来设计适宜的课程衔接体系,必须建立合作关系的中高等职业院校共同研发课程体系。同时,要注重学生在就业后的首岗适应能力的教育,加强学生在工作以后的岗位迁移能力的培养。拓展模块的教学是不可缺少的基础模块,在设置课程体系中必须加以考虑。

【参考文献】

[1]范辉君.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7)

[2]贺胜军.会计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3(10)

[3]任平,陈文香.中高职课程和谐衔接的问题与建议[J].职业技术教育,2010(25)

[4]周大农.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设计与思考[J].职教论坛,2013(3)

[5]毛越华.MES视角下我国中高职衔接课程开发策略论[J]. 教育职业,2013(6)

[6]祝士明,马东东.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3(25)

[7]徐国庆,石伟平.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研究,2012(5)

[8]庄小红.中高职文化基础课程衔接的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

[9]刘海燕,田家富.中高职衔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10]汪丽,崔彤.浅谈中职学校林业专业的教学改革[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3(5)

[11]刘国强.中高职英语课程衔接对策研究――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4(6)

【基金项目】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20140129)

基层林业技术论文范文7

关键词:林业;信息化;3S技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035-02

随着以“3S”技术为代表的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国家林业信息化的建设。国家林业局结合《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制定了2008~2020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纲要。明确指出了林业信息化建设是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林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关系林业工作全局的战略举措和当务之急。在当前环境背景下,农林院校的林学本科专业都开始了《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相关的信息类技术课程。但“3S”技术中有很多理论性强的内容,学生缺乏相应的背景知识因而存在理解上的困难,而且这些课程内容并没有结合林学学生的专业本身的特点,组织相应的教学内容。因此必须针对林学学生特点,综合考虑教学的内容和方案,突出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林业实际问题。基于以上的思路和想法,针对华中农业大学林学专业的宏观类空间信息技术类课程,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等方面展开讨论,形成以实践为导向,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方法,来培养满足应用性的本科专业人才。

一、对“林业信息技术”的行业需求分析

林业信息化和数字化是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林业行业信息技术类岗位发生变化的原因。①国家对林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国家林业局结合制定了2008~2020年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纲要、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技术指南、全国林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这些政策文件为林业信息化发展思路指明了建设方向。同时,在林业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方面,扩建了林业专网;在组织机构上,成立了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国家林业局信息中心、全国林业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三分之二的省级林业部门设立了独立的信息化机构。在林业信息化标准方面,制定了《林业信息化标准体系》。这些政策的实施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林业信息化的重视,也为林业信息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林业行业应用需要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从林业信息资源管理角度来说,林业管理的数据有国家森林资源清查、荒漠化检测、野生动植物调查、湿地调查、森林火灾监测等大量的空间基础数据,需要实现数字化存储,建立林业空间基础数据库。从林业信息资源的调查角度来说,传统的野外样地调查方法不能满足地形复杂、面积大的森林区域数据获取,而遥感、激光雷达等技术可以为获取大面积森林区域冠层、垂直剖面等森林资源信息,为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森林生态效益评估、森林火灾监测与预防等各种林业行业应用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数据支持。③林业行业社会服务需要信息化技术的支持。林业行业的社会服务需要让普通大众能及时了解如林产品、林权交易、林业行政许可审批等林业相关信息,以及林业生态建设情况、森林生态服务价值、森林保护、林业政策等相关问题。这些社会服务需要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建设各种林业信息网站,提升林业行业的社会服务水平。

2.林业信息化技术岗位需求。林业信息化作为林业现代化的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目前,整个林业行业已建成了很多的林业信息管理系统和林业门户网站,需要大量的综合应用、管理、分析型技术人才。同时,省级林业部门设立了独立的信息化机构,也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整合林业资源信息。

二、“林业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方式改革措施

作为林业院校的教育者不仅仅是完成培养计划,同时也需要结合社会需求,人才发展前景,让培养的人才能紧密适应社会需要。这需要变革教学方式,增加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1.构建全新的“林业信息技术”类课程培养体系,更新教学观念。要培养林业信息技术类人才,必须把提高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目前,我院林学专业开设的有关信息技术类课程有《计算机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林业遥感》、《数字林业技术》等课程,同时开设的林学专业课程有《森林经营管理》、《森林计测学》、《森林培育》等。对于林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如果只是单纯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学生会感到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得不到应用,也没有兴趣。因此,必须针对这种现象,将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空间信息技术类课程、林学专业课程形成统一的一个体系,形成从基础到应用的层次体系,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一个整体的概念。以数字林业为技术依托的将计算机基础知识、遥感、GIS专业知识与林学专业主干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从林业资源信息的调查、数据存储、数据分析、到数据应用的一个整体的技术体系。在教学观念上,打破每门课程独立授课的限制,每门课程有主讲教师外,所有其他课程教师都要参与到课程内容的安排,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中来,诸多教师形成一个合作的团队,依靠大家的力量,完善授课内容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以探究的方式完成教学内容,教师成为学生问题的解答者和诠释者。

2.改革教学内容、突出“林业信息技术”的核心技能培养。为了更好地对林学专业学生进行信息化能力的培养,从林业资源信息的调查、数据存储、数据分析、到数据应用为整体的技术体系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改革。在授课过程中主要以《数字林业信息技术》、《林业遥感》课程为依托,以《森林经营管理》、《森林计测学》、《森林培育》课程为应用,在这些课程中穿插安排信息技术内容的实践,强化林业资源信息的调查、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数据应用过程,突出“林业信息技术”核心技能培养。在“数字林业技术”的授课中结合《森林计测学》、《森林经营管理》中对林业基础信息的需求,让学生掌握基于地形图、GPS、林相图的林业信息数字化方法、空间数据编辑方法、空间数据坐标系统等;结合森林防火、森林生态效应评估、水土保持等处理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空间数据分析功能和方法;所有的这些分析过程都要求学生在ArcGIS软件中进行操作。这些基础的遥感和GIS软件的操作和应用是今后学生工作的基础。

3.以实践为导向、以应用为目的实践教学。高等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其毕业生的质量,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实验设备上,我校对数字林业实验室进行了建设,在硬件设备上,购买了服务器和计算机、扫描仪、数字化仪、绘图仪、GPS等;在实验数据上,购买典型林区的SPOT、QuickBird、WorldView等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以及相应的地形图、林相图数据;在软件设备上,有ERDAS IMAGINE遥感图像处理软件、ArcGIS等,可同时容纳80人上机。在实验实习内容上,紧扣林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地安排实验内容。分层次的实践教学将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林学专业面临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可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在国家日益重视林业信息化的背景下,加强林业信息化队伍建设,林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显得越来越重要。我校自2007年开设了林业信息化相关课程以来,将林业信息化的教学内容与林学专业主干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从林业资源的调查、数据存储、数据分析、到数据应用的一个整体的技术体系,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同时注重实践环节的培养,将市场对信息技术的需求结合起来,对学生展开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信息技术训练,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通过这些教学改革措施的逐步实施可为林业信息化建设培养不同层次的林业信息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慧春,周宏平,郑加强.“农林信息化工程”立体化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28):44-45.

[2]吴林森,汤书福,黄海松,等.主动适应林业行业技术岗位需求变化的林业技术专业教学方式改革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4):40-43.

[3]刘月秀.林学类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探析[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2):17-19.

[4]李国伟,刘盛,葛丽丽,等.林学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3):198.

[5]王懿祥,白尚斌,汤孟平,等.论林学专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J].中国林业教于,2008,(2):4-7.

基层林业技术论文范文8

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宋维明称,这个学位的设置适应了国家对林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需求,推动了林科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机制改革和结构调整。

2011年以来,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定位准确、具有特色的林业硕士培养体系。

11月23日,京城低温。但全国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们心里却是一团火。他们聚集在北京林业大学,总结过去五年林业硕士专业学位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制定下一步的工作方案,为我国林业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出谋划策。

一种新型学位类型的诞生

新中国的林科研究生教育始于1953年。当年,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学院)最先招收林科研究生。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林科研究生教育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

但这些研究生都是按照林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来招生培养,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大多数研究生毕业后从事科研或教学工作,林业一线高层次人才缺口很大。

1999年这一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置了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现已改名为农业硕士),其中有一领域为“林业领域”。这是我国林学范畴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起点。

正值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飞速发展。在2000年到2009年的10年间,“林业领域”的农业推广硕士以招收在职人员攻读为主,累计招生达6968人。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教育部决定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

机不可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北京林业大学为牵头单位,联合多所高校共同研讨、论证,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交了《林业硕士专业学位论证报告》。

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审议通过林业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决定在我国设置林业硕士专业学位。在审议通过设置的19种专业学位中,与农林学科相关的只有林业硕士这一种。这充分证明了国家对林业和生态建设领域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视。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说,要促进林业的改革发展,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进步,要靠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和人才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基层的林业人才,尤其是高层次林业人才十分缺乏,还不能满足林业建设的需要。设置林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适合林业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是林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才储备的需要!

当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了《关于下达2010年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通知》,批准北京林业大学等16所高校新增林业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并将其列入2011年全国研究生统一招生专业目录。

自那时起,林业硕士专业学位作为一种与林学学术型学位相对应的新型学位类型正式得以确立并蓬勃发展。

重在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

据了解,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的英文名称是“Master of Forestry”,其英文缩写为MF。它的设立,适应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现代林业发展对林业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有利于创新林业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林业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林业人才培养质量。

林业硕士专业学位定位于培养“适应林业建设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培养过程强调研究生专业实践技能的提高。

区别于学术型学位,林业硕士的培养重在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培养中,强调学生要具有扎实的林业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善于运用现代林业科技手段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创造性地承担林业及生态建设的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

培养单位认识到,当前我国林业的内涵和外延正在不断丰富与发展,林业的地位、使命和功能不断提高与增强,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必须要满足现代林业建设各方面的需要。

根据现代林业建设重点和林业职业认证类别,林业硕士主要服务于森林与自然资源的保护、培育、经营与管理以及生态与环境的修复、保护与建设等领域。

服务的范围十分广泛,主要包括:林木良种工程、森林培育、森林可持续经营、森林资源管理与监测、森林保护;林业生态环境工程、退化植被修复、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流域综合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湿地保护与管理、森林公园建设与管理;经济林和林特产品开发、木本生物质能源、碳汇林业、复合农林业与林下经济、森林旅游与游憩;设施栽培;信息技术与林业信息化;林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林业经济与政策、林业生态文化建设;城市与社区林业等。

5个春秋转瞬即逝。如今,全国已有18所高校招收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高校所处地域基本涵盖了全国各种森林类型。各培养单位发挥自身优势,突出区域林业发展特色,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以更好地服务于各地林业建设。

216人,308人,377人,429人,500人,林业硕士的招生规模5年来一年比一年扩大,呈稳步增长趋势,类型也趋于多样。到2015年底,学生中已有850人获得了林业硕士专业学位。

培养过程贯穿创新改革

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定位,是培养“适应林业建设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这与以前的林业行业人才培养有明显的区别。

之前高校的学术型硕士培养主要侧重于基础理论与学术研究。林I硕士的设置结合了高层次与应用型两个特征。在人才培养方案上,林业硕士紧密结合林业建设一线的需求,重点提高实践技能和林业职业能力。

林业硕士本身就是新生事物,在培养上显然不能走以往的老路。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注重教育质量和内涵,成了各培养单位的共同追求。

各学校不断转变教育理念,以案例教学和专业实践基地建设为手段,强化了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教学与实践有机融合。

目前,全国5所高校建立了6门林业硕士核心课程的案例库,收入案例100多个;建成了200多个林业硕士专业实践基地,其中5个入选全国优秀基地。

各校积极构建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在案例库编写方法、案例式教学的应用、师资培训及专业实践基地的长效建设模式、规范化管理、基地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各校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各培养单位设置了一系列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的林业硕士课程,尤其在选修课方面,充分结合了地域优势和行业需求。课堂教学以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为主,明显区别于学术型研究生课程。

在培养中,各单位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培养林业硕士的途径,实行双导师制,聘请林业行业一线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参与指导工作。很多培养单位专门针对林业硕士制定了校内外指导教师遴选办法,还开展了林业硕士导师培训活动。

林业教指委作用凸显

在林业硕士培养中,全国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作为专家组织,发挥着重要的指导和监督作用。

林业教指委是协助主管部门开展研究咨询、指导评估和交流合作的专业组织,主要职责包括制订发展规划、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专业学位授予标准、教育评估标准等。

5年来,林业教指委在工作研讨与学术交流、评优工作、课题研究、探索性工作、规范性工作和组织机构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引导各培养单位在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建设、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

2013年,林业教指委重新梳理了林业硕士培养目标和知识体系,制定了《林业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作为林业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和质量检查评估基本依据。

2014年林业教指委下发了《林业硕士学位论文类型、要求及评价指标》,规范了不同类型学位论文的写作与评价;组织了首届全国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评选。

2015年,林业教指委完成了15个林业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专项评估报告,对评估内容、工作程序、评估结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教指委还构建了林业硕士培养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开展了林业硕士教育质量调研,完成了有关专项评估工作。

在2016年岁末的这次会议上,委员们评出了第二届全国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北京山区山洪沟道特种及山洪预警技术研究》等15篇论文入选。同时,《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树冠提取―方法与实例》等10篇教学案例获评优秀案例,将被收入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林业硕士案例库。

林业教指委通过定期主办全国林业硕士教育研讨会和各种专题讨论会,搭建公共交流平台等形式,加强学校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各学校的协同发展和提高。研讨会上,聚焦师资培训、案例教学和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学位论文要求等主题。林业教指委还专门设立了师资队伍与课程建设、职业资格认证研究、专业实践、战略发展与评估认证等4个工作组,分e针对不同的领域的特殊性开展工作。

林业硕士培养任重道远

我国的林业内涵外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未来5年是林业的黄金发展期。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连续两届全国林业教指委主任张永利说,国家林业行业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这为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针对我国林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林业硕士,对实现科教兴林、人才兴林,进而推动现代林业发展、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张永利认为,当前需要继续解放思想,突出特色,加强研究,勇于创新,积极探索服务我国林业建设需要的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和体制。

张永利说,要从政策上积极推进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和实践考核,与职业人才评价标准有机衔接;推进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内容,与林业特定职业人才工作实际有效衔接。要增进林业硕士教育质量保障的科学性、有效性,促进培养单位不断提高林业硕士培养质量。

林业硕士的培养离不开行业的指导和支持。张永利希望,要为林业硕士培养提供良好的政策条件,尤其是在与职业资格衔接上。只有研究生培养与林业行业的职业资格衔接好,培养单位和研究生才会有热情和积极性。

张永利特别强调,能够为林业硕士培养提供实践基地条件的各级林业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林场、种苗繁育基地、林业企业等,要积极配合高校工作,共同建立专业实践基地。林业行业要将林业硕士毕业生纳入到岗位招聘体系之内,切实解决好就业问题。

基层林业技术论文范文9

关键词:应用技术人才;园林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职业素质;职业能力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应用技术人才。”与传统技能型人才相比,应用型技术人才有一定理论基础,与技能型人才的区别在于前者应用智力技能进行工作,后者依赖操作技能完成任务。应用型技术人才既能掌握和运用理论技术又具备实用技术,既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又善于运用心智技能,同时具备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造思考能力。然而当前各高职院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仍普遍存在工学结合不足、单纯技能化、模式过于通用、教学资源有限等突出问题,亟待通过教学改革加以解决。本文以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为分析对象,从专业建设的具体实践出发,为培养工程专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探索有价值的经验。

一、园林工程技术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及意义

近年来,随着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服务产业迅猛发展,合格的应用技术人才大量缺乏的问题严重困扰园林行业企业。高职院校园林工程专业要秉承“就业导向、能力本位、产学合作”的专业建设理念,紧密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行业急需和社会满意的高素质人才,从行业职业岗位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一专多能”的技能知识结构这一重要前提出发,在人才培养中遵循园林绿化行业从园林设计、园林工程到园林管理的基本工作过程,强调学生在完成整个行业工作链的技能学习的同时,突出某项关键岗位要求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培养,培育具备“职业基本技能+职业综合能力+职业道德文化素质+职业创新能力”的园林工程建造师、园林设计师、园林绿化管理员、园林工程资料造价员等园林行业职业岗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全力推动工学结合的教学内容改革,以园林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契合区域产业发展,突出城市生态绿化技术特色,从园林工程、生态绿化等主要岗位提炼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的记录和分析,通过知识点、技能点的归纳以及知识技能重构,重建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开展教学模式改革,将专业办成面向园林产业现代化的园林工程应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为社会输出更多掌握现代园林工程管理技术的应用技术人才。

二、园林工程技术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途径分析

1.按照“一专多能、乐业创新”的教学改革方向,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和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紧密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突出专业的互联网信息化特色、生态绿色技术特色和地域产业特色。以产学研用深度结合为专业建设突破口,重点开展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依托行业建专业”的办学思路,在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教学、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与铁汉生态、四季青园林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深度融合,共同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建研究中心,通过双方良性互动,根据行业和企业发展的服务需求、面临的技术难题以及实际工作岗位的职业要求确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质量标准,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行业无缝对接。结合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完全学分制改革的需要,编制《能力解析表》、研制学习任务、设计学习活动、开发教学文件、编制考核方案,联合相关合作企业共同完成核心课程标准。按照“一专多能、乐业创新”的教学改革方向,围绕“职业基本技能+职业综合技能+职业道德文化素质+职业创新能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建立“教、学、做、用、创”五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2.实施课程教学与岗位教学相融合的“教、学、做、用、创”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专业与企业共建探索实施“教、学、做、用、创”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探索人才共育共管,实施全程融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从培养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教、学、做”出发,任务驱动,探索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突出学生所学技能的“用”,将学习效果评价与技能考证相结合,以创新创业小组形式拓展学习思维,形成培养创新创业意识的“创”的模式。努力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备创新创业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将“教、学、做”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技能证书的获得、完成企业真实工作任务、学生创新创业相结合,使人才培养效率得到有效提高。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通过培养主体双元化(教师的项目研发经验与技术创新得到提升,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得到训练,职业核心能力得到了提高),人才培养员工化(教师担任项目经理的角色,学生担任企业普通员工的角色),在注重硬件建设的同时亦注重融入企业文化,让学生在充满职业氛围的实训环境中接受良好熏陶,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3.构建“分层递进、立体模块”弹性化课程体系架构。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方面,推动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契合区域产业发展,与园林绿化行业协会和企业合作,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制定核心课程标准,按照“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原则实施课程体系改革。打造以“学习成果导向”“工作过程指导”为核心理念的课程设计新思路,实施课程标准化建设与项目引领化的课程设计。通过清晰定位的岗位需求剖析具体工作任务。与企业进行多角度合作,构建“分层递进、立体模块”的弹性化课程体系架构。“分层”即课程包含不同层次,层次一指专业课程,包括专业认知——基础技能——核心技能——职业素养等,层次二指校内实训课程,层次三指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层次四是顶岗实习。引入深圳市园林绿化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特色立体课程模块,将绿化工、绘图员、施工员等岗位技术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开展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建设。4.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开发校本特色教材,与行业企业合作建设反映最新技术成果和真实生产工艺或业务流程的精品课程,开发结合生产实际的特色教材和教学课件,建设园林绿化行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契合区域产业发展,逐步完善、更新专业教学资源库,包括教材、课程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配套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等,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驱动、各专业共享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教学资源库。编写《园林建筑》《园林工程组织管理》等工学结合校本系列教材并在教学中投入使用。根据教材面向的授课对象(高职学生和社会人员),以工作流程为线路序贯教材章节。以学生为中心,校企合作开发“信园学苑”APP和微信公众号,学生在手机上编辑视频,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结合移动互联资源碎片化的特点,积极推动微课等资源建设,以弹幕等青年学生喜欢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内容讨论。与合作院校及企业制订开发计划,结合课程标准、多媒体、微教学单元等共享资源建设,以课程的教学点(分解为知识点、技能点)单元开发积件素材,根据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建成“园林工程施工技术”等在线培训包,采用不同媒体素材呈现形成完整的教学资源库。5.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高实训教学成效。突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本专业课程建设的显著特点及深入方向。例如,“花艺工坊”创新教育小组,教师带领学生社团全程参与花艺作品的研发工作。根据社会需求定制开发社区花艺产品,开展学生团队创新活动。创新教育小组采取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经理由企业兼职教师与专业教师共同担任,以强化全体学生创业意识、丰富学生创业知识、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和技能、培养学生创业心理品质为重点的创业基本素质教育。在明确创业教育目标基础上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实训基地的软环境建设过程中依托深圳园林集团等企业的优势资源,与行业专家共同开发高质量的实训课程与实训项目资源。根据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态度的要求,按照岗位群专业能力分析的结果,结合理论课程体系,采用“分层、递进”方式,合理地设置实训项目,建立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项目贯穿、分段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一系列精品实训项目。6.教学考核方法改革效果显著。积极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考核方法改革,推动并实施课程认证直通车,以技能认证证书确定课程成绩、以企业一线指导教师为主确定实践成绩、以学习过程、工作绩效为考核重点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考核方法改革。注重过程性评价、成长性评价,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实现教学考核结果闭环反馈并可持续发展。在全部的授课课程中推行过程性评价考核,实施多元化动态评价,落实针对不同学生的分阶段、分层次考核。通过将教学内容“微模块化”,针对学生对每个模块项目的实操完成情况予以实时考核,参考平时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问辩情况以及最终的期末考核予以综合评分。对于实训类课程,结合企业带教教师的评分给予最终的承接;对于证书类课程,实施基于不同等级的技能证书获取情况来替代课程学分。近年来,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比率保持在90%以上,部分学生获得高等级职业资格证书。学生的从业能力与岗位适应性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学生竞赛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第一名。通过对近三届毕业生跟踪调查,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达85%,薪酬在4000元以上者达36%。

参考文献:

[1]Daugherty,J.L.,Custer,R.L..Secondarylevelengineeringprofessionaldevelopment:Content,pedagogy,andchalleng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TechnologyandDesignEducation,2012

[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基层林业技术论文范文10

关键词:林木遗传育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192-02

林木遗传育种学科是为研究利用森林遗传学基础理论和林木遗传改良技术、培育和繁殖林木良种的林学二级学科。如何准确把握国家、行业发展的新需求,深化研究生培养改革,积极适应学科发展的国际前沿动态,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点任务和迫切需求。

一、林木遗传育种学科研究生培养面临的新形势、新需求

林木良种是现代林业优质、高效、稳定、安全经营的基础保障。发展现代林木种业,关键在科技创新,核心在科技人才。当前,我国现代林业种业正面临新一轮大发展的重要机遇。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种业相关学科建设,加大种业人才培养力度,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重点开展常规作物、林木育种理论、共性技术、种质资源挖掘、育种材料创新等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构建现代育种新技术、新方法,创制突破性的抗逆、优质、高产的育种新材料。2016年实施的新修订《种子法》,鼓励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与林木种苗企业开展育种科技人员交流,提升种业发展创新能力,明确要求加大培养种业发展所需人才的力度。目前,我国种业存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少以及国际战略型人才匮乏,从事种业教学、研究人员严重不足等问题。研究生培养是林木遗传育种学科服务现代林木种业人才建设的源头工程,从国家种业发展的长远布局考虑,必须突出产业发展需求导向,加强产学研用相结合,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全面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为产业发展输送人才和服务能力。重视对优良种质资源的深度发掘、收集保护和培育,向开发多层次遗传变异方向推动林木遗传改良,基因组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理论与技术最新成就与林木遗传育种学科的深度融合等,成为林木遗传育种领域的科技创新的阶段特征。我们需要及时将学科发展的需求和最新前沿反馈到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在人才培养中努力促进基础性、前沿性的理论和技术与现代种业发展的结合与创新,以此为突破口带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北京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学科研究生培养改革的主要实践

北京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拥有林木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和林木花卉遗传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森林遗传学、多倍体育种、生物技术育种以及良种选育和繁殖等方面形成了研究优势和人才培养特色。近年来,学科以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为重点,不断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2011至2015年,学科培养研究生111名,其中授予博士学位36人,硕士学位75人。共有4人获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此外,有21名博士、硕士研究生获全国博士生论坛、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和中国林业大会学术论文一等奖等奖励。本学科研究生培养改革的主要做法如下:

1.对接国家需求,明确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优化培养方案设置。学科根据现代林木种业以及国家发展需求,结合学科研究前沿,进一步明晰了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即培养具有扎实宽广的专业基础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掌握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发展需求以及前沿与动态;能独立承担林木遗传育种相关科研、教学以及管理、开发等工作的高水平专业人才。这一培养定位涵盖了学术创新要求,有利于学科导师和研究生准确把握培养方向,保证培养质量。学科围绕人才培养定位,优化完善和出台了2014版研究生培养方案,推动培养方式的创新。其一,对学科研究方向进行凝练、调整,突出学科研究前沿、优势和特色,明确提出按照研究方向组建导师组,采取导师负责与导师组联合指导的方式培养研究生,有利于聚合学科内的不同团队优势,在导师之间形成互补交流,形成有利于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团队氛围。其二,重点考虑课程设置在研究生知识面拓展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整合遗传与分子基础、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方面的研究优势,开发建设了一批优质的专业基础课、公共平台课、学科前沿专题课程;设置跨学科课程,增加研究方法类、研讨类和实践类等课程,其中开设的研究方法类课程包括高级遗传学综合大实验、林木遗传育种研究法、统计遗传学、试验设计等,初步实现不同培养阶段课程体系的整合、衔接;同时,针对研究生不同专业来源的特点,增加补修课以及专著和论文阅读量,注意本科、硕士、博士阶段专业知识储备的合理衔接。其三,加强培养环节过程管理,规定了学科组织方式、实施时间节点以及考核数量要求等,促进自主学习,有效避免以往培养环节形式化问题等。

2.狠抓培养过程和重点,将自主学习贯穿研究生培养始终。突出促进自主学习为研究生培养的突破口和重点。学科修订规范了每一门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大纲,重点反映学术最新动态,体现研究式、互动式教学特点。如林木遗传育种专题学位必修课的教学方式包括重点和难点讲授、专题讲座、课堂讨论、学生报告和讨论等,要求主讲教师和专家专题讲授林木遗传育种基本理论、发展动态、新的技术方法等,促进理论和实践结合,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求每位研究生选择乡土树种提出详细的遗传改良策略并进行报告,同学和老师针对其中的独特观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提问和讨论,鼓励自主思考和创新,纠正错误和认识偏差,增强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学科注重研究生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的整合,推动科研训练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规范和强化了互动式学术研讨与学术报告等必修环节,组织了一批学科前沿性专题讲座课程,提出学科每学年统一组织学术研讨12次以上,高层次专家学术报告、专题讲座5次以上,明确要求了各年级研究生参加专题学术报告的数量考核标准,并坚持由学科统一组织考核,强化研究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和学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3.依托创新平台和实践基地,强化研究生科研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高层次创新平台多、实践基地多,是北京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学科的特色之一。学科充分利用林木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优势平台,坚持“面向行业重大需求,引领行业技术发展”,实行“开放、流动、联合、创新”的运行机制,定期组织实验技术培训,注重在自主研究和成果转化应用过程中提升研究生的创新素质。研究生成为国家科技支撑项目、“973”项目、“863”项目等部级重要科技课题研究的主力军,在一系列高水平科技期刊上发表原创性科研论文,取得了一大批创新性成果。学科全面加强了试验、示范和推广实践基地建设,在全国形成了30余处林木育种科研实践基地。研究生随着相关科研项目进驻实践基地、深入“试验田”,强化基于实践的科研训练模式,在导师指导下深度参与遗传育种科研工作。这一做法深化了研究生对现代种业发展和学科知识体系的理解,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实现学术创新与生产发展、产业发展的有效对接。

三、深化林木遗传育种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

林木遗传育种学科的实践性很强,其人才培养具有周期长、连续性强等特点。因此,研究生培养必须遵循林学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对接产业需求,持续深化培养模式改革,充分体现学以致用的特色。笔者提出两个方面的思考:

1.面向林木种业产业需求,推动产学研有机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国家提出“十三五”期间每年造林9000万亩的任务,这需要有数量足够、质量优良、结构合理的林木种苗做基础保障。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应在支撑育、繁、推一体化的过程中,通过建立稳定规范的联合培养基地,鼓励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加强研究生的复合创新能力培养。要加强与国家和省级重点林木良种基地的合作,建立长期育种综合科研和实践基地,引导研究生加强林木良种选育的科技创新,实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学科应充分借鉴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先进经验,发挥学科现有的科研平台和基地优势,吸纳林木种苗产业的领军人物加入导师团队,探索产学研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合作搭建上下游互通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创新链,更好地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2.强化课程建设和科研训练,优化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强化课程建设和科研训练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环节。美国学者克拉克指出,研究生教育以科研为首要。适应现代种业发展需求的高级科技人才既要有雄厚的学科基础,又要接受系统的科研训练和创新实践。需要把对接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需求的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作为学科核心课程体系设计的根本依据,突出课程内容的前沿性、系统性,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增加互动式的前沿研讨性讲座。积极适应慕课发展需求,引入现代生物技术研究方法类等国外优质课程,加大与国内知名生物良种公司的资源和技术合作,通过科研实践训练研究生的实验技术和创新能力。同时,针对研究生的批判精神、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不足等短板,结合林木种业创新创业需求,增强研究生科研训练的系统性,探索跨学院、跨校的多学科融合培养新模式等。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J].种业导刊,2014,(2):5-6.

基层林业技术论文范文11

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始建于1953年,依托于林业工程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森林工程二级国家重点学科、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和黑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9年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经过近60年的积淀与发展建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部级重点学科建设的推动下,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完善运行管理机制,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创新实验教学模式,凝练优质实验教学资源,拓展实训、交流和合作方式,使实验室建设实现了较高水平的快速发展。实验教学中心下设森林工程基础实验室、森林工程规划实验室、森林工程专用机械与设备实验室、木材工程实验室、林业物流工程实验室、林区道路与桥涵实验室、林产品包装实验室7个专项实验室,主要承担3个学院6个本科专业以及3个博士点和5个硕士点的教学与科研任务,同时也满足全校59个本科专业通识课———林业概论课程实验教学要求,面向全校及国内同领域专业开放。 1森林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定位 我国是一个少林国家,可利用的森林资源极其有限,木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前所未有的挑战摆在林业科技工作者和林业教育工作者面前。在这种形势和背景下,森林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既要保持和发挥原来的功能与作用,同时又赋予了它更新、更广的任务[1]。森林工程学科是以森林持续经营及木材高效节约利用、林业智能装备工程、林区交通与林产品物流工程,森工产品检测及生物质工程材料开发利用等为核心研究内容,以实现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推动林区区域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为合理经营利用和有效地发展森林资源、保护森林生态环境、振兴林业提供重要的理论与技术支撑[2]。围绕森林工程学科在我国林业发展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建设目标和研究方向,森林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的定位是: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6个本科专业实验教学为中心,加强本科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训练,构建创新性实验平台,以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为主,培养高素质人才,将森林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具有开放性、示范性和辐射作用,与培养21世纪林业两大体系建设所需人才相适应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实验教学理念 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中国森林工业最优秀的本科学生。本着培养德才兼备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的原则,积极协调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关系,改变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模式,做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确立“融课堂课外一体,扬实践实验优势,强生态文明意识,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服务于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的高素质人才”实验教学理念。坚持以先进理念引导高水平实验教学质量的实现,在实验教学中,强调重视基础、强化能力、突出创新,培养21世纪我国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和产业体系建设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3实验教学体系与内容 建立一个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是我国到本世纪上中叶林业发展的总体目标[3]。森林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围绕着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林业两大体系建设培养人才,建立了“三层次、四模块、五方向”的实验教学体系。在实验教学中,注重教学实验与科研活动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经典方法与现代技术相结合、野外与室内相结合[4-6],引入集成信息技术、先进的工程技术,培养服务于21世纪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的高素质人才[7]。 3.1三层次 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循序渐进地安排了3个层次的实验教学:(1)基础型层次。主要是验证型和操作型的实验,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学生要通过基础实验项目全面训练,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及技能,正确使用仪器,掌握正确的数据处理方法[8]。(2)综合型层次。培养学生对综合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的知识,根据实验要求针对某个具有综合意义的实验系统,综合运用基础课程知识进行分析、调试等。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设计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9]。(3)创新型层次。侧重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 3.2四模块 实验教学体系分为4个实验教学模块:(1)基础实验模块。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了解共同的学科基础知识,主要由验证性课程实验组成。(2)专业实验模块。通过该模块的实验训练,学生可以掌握专业的实验技能,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主要由设计性课程实验组成。(3)综合实验模块。涉及到较多的专业前沿内容,重点是训练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主要由综合性课程实验组成。(4)野外实验模块。目的是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际,训练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由创新性课程实验组成。 3.3五方向 通过3个层次、4个模块的实验教学安排与实施,实现对森林作业科学与技术、木材工程、林业装备工程、林区交通与林产品物流工程、森工管理与信息工程5个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按不同培养方向,分模块、分层次渐进式全面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先,学生要通过基础实验模块的学习达到对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进行基础理论学习和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训练,掌握专业必备的实验技能;再通过综合实验模块和野外实验模块的实施,利用设计性、研究性、探索性、综合性等实验项目的训练,加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工程意识和解决森林工程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三层次、四模块、五方向”的实验教学体系,完整系统地进行实验、实践训练,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得到了有机结合,实现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培养了既有坚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能力,适应我国林业发展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p#分页标题#e# 4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近年来,结合我国森林工程发展的进程和学科专业特色及需求,森林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从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系统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并引入集成信息技术、先进的工程技术等现代技术,改造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技术方法,研制专业特色鲜明的实验仪器设备,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等实验项目,建立适应学生能力培养、鼓励学生探索的实验考核方法,推进学生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为此,森林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积极开拓创新,在实验室软硬件建设、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建设、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并逐步形成了森林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自身的特色。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 (1)调整改革实验课程内容和结构,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根据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实验教学中心对原来以验证性实验课程为主的课程结构体系进行了较大幅度改革,理论课教师和实验课教师积极编写实验大纲,开发实验项目,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的比例比原来提高了80%以上。在充分体现教师指导作用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地位,学生由观看教师做演示实验,到自己动手操作、设计实验过程、获得实验结果。这样,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强化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0]。 (2)以专业特色鲜明的自制设备提升实验教学水平。实验教学中心结合学科、专业特点,研发自制了较多先进的实验装置与设备。其中,森林工程规划实验室、森林工程专用机械与设备实验室、林业物流工程实验室自制了室内单索循环式实验索道、国内第一个集声光电于一体的森林作业智能模拟平台、原木自动选材和造材系统、自动化立体仓储系统、智能锯切实验台、链锯测功试验台等,自制设备不仅在国内同类院校中领先,在国际同领域也处于一流水平。这些先进设备既可以满足本科专业和研究生的实践教学要求,同时还承担了多项重大科研项目,研究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3)以“三层次、四模块、五方向”的实验教学新体系突出森林工程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森林资源缺乏,生态环境恶化,凸显出森林持续经营工程与技术理论的重要性[11-12]。通过“三层次、四模块和五方向”的实验教学新体系,使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以适应我国林业两大体系建设(比较完备的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产业体系)对森林工程类专门人才的需求。 (4)以广泛的国际交流和多角度的实验室开放,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验教学中心对外交流广泛,与森林工业比较发达的美国、加拿大、瑞典、芬兰、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20多所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坚持实验室对外开放,对本校及省内其他院校学生开放,对国内同行专业技术人员开放,对国外同领域专业教师、科研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开放,年接待国内外来访人员200多人次,并做到时间开放、试验项目开放、常规试验材料开放。通过一系列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多角度的实验室开放,使实验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始终与国际前沿保持一致,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了实验教师水平和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使实验教学中心的教学水平、科研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和扩大。 (5)野外实验教学基地得天独厚,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东北林业大学占地面积3.3万公顷的凉水实验林场和帽儿山实验林场为学生野外实验实习、毕业实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同时,森林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在多家林业企业建立实践实习基地,如大兴安岭的新林林业局、黑龙江省带岭林业局、吉林省汪清林业局等。通过进行生产实践教学,使学生更加了解森工作业生产实际,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生态意识。实验教学中心同时注重科研与教学互动,学生积极参加野外科学研究,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视野、激励了学习热情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6)依托部级重点学科,科研促进实验教学。实验中心以林业工程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森林工程二级国家重点学科、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等为支撑,学科优势明显、科研实力强。在实验教学中,及时将最新科研成果和教学改革成果引入实验教学中,更好地保证实验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前沿性。科研与教学互动,快速更新、丰富实验教学内容[13],开阔学生视野、激励学习热情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近两年,结合教师科研课题,各层次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立项数量增加了几倍。 5结束语 森林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育为核心,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全面推进实验教学改革,促进实验教学的发展,努力将实验教学中心建成“特色鲜明、设施先进、体系完善、运行高效、资源共享、开放服务、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成与我国社会和林业发展需要相适应、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森林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成为国民经济建设和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基层林业技术论文范文12

    从广大林农的角度来分析,它们在林业建设过程中最关系的是自己的经济利益,所以一切活动都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他们不会对其他任何因素进行考虑,这样就会危害到我国基层林业技术的推广速度和推广程度。也大大降低了林农的推广基层林技术的积极性。这些问题会增加林农对政府下达命令的抗拒,使其不接受和完成上面下达的指令。所以基层林业站在推广技术过程中这个问题是十分严峻的。这对我国基层林业发展技术的推广是十分不利的。所以必须要起到足够的重视。

    在我国很大一部分农民的自身劳动意识和劳动力结构没有办法满足基层林业技术推广的要求。随着城镇建设速度的不断增减,现在很多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不在农村务农而到城市中工作,这样就导致我国农村留守的人员大部分都是儿童和老年人,这些人的劳动能力很差,这样会严重影响我国基层林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老年人的体力很有限,有些老人甚至不能进行劳动,这样就很难落实基层林业的新技术。第二个是大部分老年人的思想观念都比较陈旧落后,对于新技术他们很难接受,即使有的接受了速度也很慢,所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技术的推广。

    我国基层林业技术的推广中存在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在推广我国基层林业技术时,存在很多问题。除了在农村工作的劳动力日益老龄化之外,还存在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这个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林业技术的推广。在我国基层林业技术的研发过程中就要运用大量的研究经费,但是我国却没有投入大量资金在基层林业技术推广上,造成研究经费短缺,这样一些基层林业技术的研发工作人员在研究过程中就存在惰性,不认真完成推广工作,认为下基层是很大的负担,很少有人愿意将技术的推广工作当成自己毕生的事业来完成,只把推广工作看成是一种不得不完成的工作,这样就不会把自己过多的精力用在推广工作上。这对我国林业技术的推广是十分不利的。

    我国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队伍建设不完善。现在在我国普遍存在基层林业技术推广技术人员的作用没有更好发挥,队伍不稳定的问题。一些乡镇农技人员经常被抽调从事非技术工作,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时间不能保证,专业技术得不到充分发挥;人员流出严重。全国乡站专业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60%左右,其中专业对口人员只有一半左右。此外,自我补偿能动性差工作能动性差。推广人员一般被动地听从领导安排,一些人不能在完成工作的同时,主动在生产中学习完善自己。科学研究能动性差,知识在不断的更新、技术在不断的进步,这就要求推广人员的知识也要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生产。目前有些推广工作者只是被动地接受任务、被动地完成任务,缺乏主动性。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基层林业技术的推广。

    通过上文的介绍我们了解了在我国基层林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相关的政府部门和各个有关的事业单位必须要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合理的改变和调整,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我国基层林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使其真正应用到我国基层林业建设中。接下来我们就来介绍一些适当的解决办法。

    (1)国家和各级人民政府要不断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工作。农民是基层林业建设的主要劳动者,他们的素质和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林业建设的质量。所以要想推广基层林业技术就要从农民入手。这样在林业建设过程中真正运用全新的技术。对于这个政策来说,主要是为了提高农村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通过转变农民的观念,真正解决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此外,通过增加对农民的培训还可以不断地增强农村居民的思想意识,这样农民就可以学习到更多更先进的技术和知识,也能更好的接受外来的思想和知识。

    (2)要构建完善的林业体系。对于该对策而言,其主要的作用就是不断地改变现今国家基层林业技术推广的规则制度,让地方政府可以保障我国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能够更加顺利的开展。另外,一个完善的管理控制体系的构建,不仅可以使基层林业推广工作顺利的进行,还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工作质量与可靠性。

    (3)各级地方政府在基层林业技术推广过程中要结合实际。对于任何一个政策的实施者而言,其不能只按国家的思想盲目地执行。因此,基层林业技术推广一定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最为恰当的管理方法,以最大程度地保障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对于现今的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而言,其不仅是基层林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我国林业科研理论成果与生产力互相结合的重要纽带之一。因此,国家政府与各级地方人民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让工作的相关管理者与技术人员能够有充足的资金,彻底解决现今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使我国的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与改变,从而可以为我国的林业事业单位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