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摄影助理心得体会

摄影助理心得体会

时间:2022-02-18 22:49:19

摄影助理心得体会

摄影助理心得体会范文1

Q:什么时候开始学摄影?当时的目标和目的是什么?

2009年6月份,我在参加一次送医下乡的活动中,在一个农户屋前晒场上,见到几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正在跳绳,我用相机拍下了几个镜头。没想到照片上小女孩凌空跳跃的姿势,几个懂摄影的朋友看了都说好,乡土本色,清新自然。照片后来还获了奖。这偶然的一次拍照,使我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以后的摄影过程中,泾县的山川河流、古镇老街、祠堂庙宇,人文风貌给了我很多摄影的题材,也渐渐感受到摄影的魅力。镜头下的美丽风光,人们的喜悦状态,让人耳目一新。“废墟也能发现美”,摄影不仅给我带来了快乐,而且给我工作带来了启迪。作为医院的第一管理者,我看到了员工行为方式美好的一面,善于发现医护人员的长处,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每个人有长处也有短处,激励和发挥人的长处,员工个个都是人才。摄影中的变换角度,就是在管理中换位思考,多角度分析问题,所以,摄影也开拓了我的管理思维,将医院管理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员工们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我退休后仍然赢得了员工们的一致好评。

另一方面,摄影过程记录下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兴趣和爱好是我开始学摄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退休后摄影,使生活更加充实,轻松愉快。 陈仁旭,男,2003年生,父亲务农,母亲因患精神病离家出左,至今三年杳无音信。

Q:是什么让你把摄影与公益、慈善助学结合起来,已经做了多长时间?

我先是医生,后任院长,但我一直认为我是一名医生。医者仁心,长期从医经验和职业敏感,使我关怀弱势群体,注意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特别关注因病致贫的家庭。在下乡巡回医疗过程中,每看到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家庭,对心灵都是一次震撼。我在县医院院长岗位上,在政策范围内对他们减免医药费用。在泾县医院内部,有职工自发组织的“天使的翅膀”,由医护人员自愿捐款,来帮助一些特殊病人和特困家庭。

2014年下半年退休后,在乡村单独或和摄友一道创作过程中,接触到不少特困家庭,由于贫困,造成不少学龄儿童辍学在家,儿童天真无邪的眼光和求知的欲望,让人心疼。很多照片我是流着眼泪拍摄的。这样,我就找到了泾县爱心家园(经县民政部门批准的社会慈善团体)负责人李勇,“爱心家园”宗旨就是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能够上学,圆孩子的上学梦。同样的想法,同拥哪勘辏让我们很快达成共识。我立即加入该组织,捐资助学,成为该组织一员。之后,我拿着相机,同李勇他们一道深入这些家庭进行实地考察,经常走访,实际帮助。我用相机真实记录了贫困家庭的实际状况,用图片引起大家对这群特殊的群体进行关注,呼吁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帮助这些孩子完成他们的学业。 盛杜菲,女,2003年出生,父亲自幼残疾,母亲智障,全家仅靠每月450元低保和父亲打零工维持生活。 卫文超,男,2007年生,父亲患脊髓癌9年(现已去世),母亲因脑干出血瘫痪,正在住院治疗,经济来源全靠亲戚救济。 朱如萍,女,2007年出生,父亲忠厚老实,母亲体弱多病,哥哥先天性聋哑,家庭收入少,经济条件差而贫困。 沈钊遥男,2003年出生,父母离异,父亲2015年因脑肿瘤医治无效去世。随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爷爷患有鼻咽癌,基本伤失劳动能力,这对已经债台高筑的家庭又是雪上加霜。

Q:这条摄影公益慈善之路是否好走,曾经遇到过哪些突出的难题?

在影友群里,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题材。当我看到这些贫困家庭的孩子,我觉得一个摄影者有责任帮助他们。走进贫困家庭,所拍摄的对象淳朴、善良,常常使我感动,拍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受教育的过程。镜头不会说谎,村民们非常感谢我把镜头对着他们,对我拍摄的题材给予支持。相机举起就是责任,我是带着感情拍摄,聚焦人的本质和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同时,我经常带着日用品和食品去看望村民,和很多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有不少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如今,我对爱心家园捐助的30几个家庭的故事,如数家珍。双休日,我与乡村贫困家庭的人员谈心交流,拍摄照片,在媒体发表,旨在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这样,我陪伴家人的时间少了,好在妻子和家人都能理解,但我内心深处还是感到愧疚。

Q:你所在的公益组织目前是什么规模,公益慈善事业做到什么程度,都有什么方式,你起到了什么作用,你的拍摄作品起到什么作用?

我所在的公益组织是泾县爱心家园助学服务社,目前有会员1368人,每人每月自愿捐款10元钱,用来帮助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孩子,完成他们的学业,直至走上社会。爱心家园助学服务社于2012年12月22日成立,并在县民政部门登记注册。通过四年来的发展,爱心家园从最初的几个人、几十个人到现在的一千几百人,公益队伍不断壮大。口口相传,网络宣传、爱心家园的成员一直逐步上升,其成员来自于社会的各行各业,有公务员,有成功的生意人、有医护人员、有教职员工、有退休老人、有市县政府的退休老干部、有下岗工人,还有把零花钱节约下来的孩子。爱心家园自成立以来,现已捐助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孩子42人,曾多次受到省、市、县团委和有关部门的表扬和表彰。

我是“爱心家园”组织中的一员,我的作用重点是用纪实的方法记录贫困家庭的状况,传递爱的信息,帮助并资助他们,跟踪这些孩子学习成长的过程。同时,尽自己所能,影响周围的人,让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扶贫助学,奉献爱心的活动。“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志愿加入,我心飞翔。” 何贵林,男,2007年出生,母亲双目失明,父亲常年在外打工维持生活。 何叶盛,男,2002年生,父亲体弱,母亲有间歇性精神分裂症,不能从事生产劳动,还有一姐姐在上大学。

我的摄影作品客观真实,力争以摄影的镜头,体现人道主义的关怀,使观看过照片的人群了解贫困家庭的生活状况,对老人、残疾病人和小孩充满同情,在心灵中产生共鸣。

Q:你参与扶助贫困家庭的孩子们的现状如何,你最希望得到社会上什么样的帮助?

在我参与帮扶的孩子中,家庭基本上都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有的失去了父亲或母亲,他们渴望读书,但无力改变现状,在我们的帮助下,他们重新进入学校。有了帮助,就有可能改变孩子的一生,成就孩子的梦想。这些孩子由于家庭的原因,深知今天的学习来之不易,他们勤俭节约,非常懂事,个个勤奋好学,在所在班级,大部分都是尖子生。有的已经考上大学。

我希望社会上有更多的人加入公益组织,众人拾柴火焰高,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家庭、失学儿童捐款,帮助他们上学圆梦。同时,希望政府部门给予公益组织在政策上的支持,规范公益组织,加强舆论导向,宣传和弘扬社会的正能量。希望各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关心、支持、参与社会公益组织,为社会公益组织不断输血,帮助贫困学子圆上学梦,园大学梦。 李杰,男,2003年生,父亲因车祸颅脑损伤而残疾,母亲外出打工,生活全靠奶奶照顾。 何琴,女,2005年生;何俊,女,2003年生;父亲因肝癌去世,母亲离家出走,姐妹俩随75岁的奶奶依靠低保生活。 徐威龙,男,2006年生,父H因患视网膜色素变性而双目失明,母亲离婚后远走他乡,靠高龄的爷爷、奶奶种田维持生活。

Q:你下一步计划是什么?

一如既往地关注弱势群体,用镜头反映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我曾经是宣城市第二、三届人大代表,针对贫困乡村提出过不少扶贫建议。整体社会并不缺少爱心人士,但对于扶贫来说,授之以渔还是授之以鱼却依然是个问题。前几年,县直某些行政单位与贫困乡村搞了结对帮扶,逢年过节之时,责任人需以送一袋米、一桶油,送奶粉或送几百元的方式表示爱心,受赠方习以为常,收之泰然,赠予方完成任务,打道回府。授之以鱼,不少情况下,只是资助人的一厢情愿,感动于自己的感动之中,其结果是失望于自己的期望之外。所以,对贫困家庭人员,应该根据各自的家庭情况,教会他们脱贫方法,对号入座,勤劳致富,实施有计划有措施的帮扶,真正做到精准扶贫。

以摄者善行为宗旨,坚持做好人,行善事。最近,我在互联网上看了《我叫山果》一文,其中一个十二三岁小姑娘山果的照片催人泪下,那个身体瘦弱、面容姣好的山果姑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还有那些衣衫不整的农民工,心灵深处的慈爱深深地激励着我。大爱无痕,那些虽贫穷但善良的人,叫人落泪无言。 吴梅香,女,1996年生,是体育专长生,因获得资助在大学体育系就读,母亲患有癫痫,妹妹上小学,全家仅靠父亲的微薄收入维持。 李震徽,男,1999年出生,父亲2013年车祸致颅脑外伤,瘫痪,失去劳动和生活自理能力。家庭无任何经济来源,家中一贫如洗。

摄影助理心得体会范文2

本文介绍了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研究基础,推演了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理论基础,并对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的生产流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包括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的硬件组成、定向反光材料和数字图像的获取及处理技术,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器件使用原则策略,包括图像采集卡的选用、CCD的选用和光源的选用的原则。

关键词: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生产流程,技术要求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digital photogrammetric system research foundation, the author digital photogrammetric system theory foundation, and the digital photogrammetric system of production process are analyzed and studied, including digital photogrammetric system hardware composition, directional reflective material and digital image acquisition and processing technology, based on this, we give the digital photogrammetric system devices use principle strategy, including image acquisition card selection, the selection of the light source and the CCD selection principle.

Key words: digital, photogrammetric system, process of production and technical requirements

中图分类号:TN71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各个领域中的生产和工程都已对大尺寸测量提出了期望和明确要求,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大尺寸精密测量中,工业数字摄影测量是建立在专业像机摄影和计算机图像处理基础上的一门新兴检测技术,其研究的重点是物体的几何尺寸及物体在空间的位置、姿态等,数字成像器件模型及标定和高精度亚象素定位技术是数字摄影测量中的核心技术[1]。

2 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研究基础

VirtuoZo的核心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已研制开发了工作站、微机两大类,其主要功能为从输人的数字地面模型制作带等高线的正射影象图与三维立体模型与交叉式全自动地物量测,可用于摄影测量、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采集与更新、测图与地图修测等[2]。

摄影测量在近百年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模拟、解析和数字摄影测量三个阶段,模拟摄影测量仪器完全依赖于精密的光学机械仪器,如用两根金属导杆代替投影光线,将两个同名像点的投影光线交会得到它们的空间点位,到解析摄影测量时代,计算机引入到摄影测量领域,构建数字导杆代替模拟测图仪的金属导杆,控制像片的实时运动,交会计算空间点位坐标,当今计算机化的数字摄影测量时代,数字影像取代原始像片,与一般计算机系统类似,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硬件是一台计算机及相应的立体眼镜、手轮、脚盘和踏板等辅助设备,应用各种功能的摄影测量软件完成摄影测量的各项工作。现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己在各个测绘单位得到广泛应用,研究如何把摄影测量应用到其他相关领域是摄影测量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3]。

摄影测量从解析法到现在的数字化测量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摄影测量包括计算机辅助测图和自动化测图两个方面,计算机辅助测图利用立体坐标量测仪与数字计算机接口,进行各种作业,比如在仪器上进行相对定向时,由观测者观测六个控制点,并自动输入到计算机中,由计算机即时算出相对定向元素的数值,手动操作安置在相应投影器上以加速作业过程,此外,如绝对定向,模型误差的改正,坐标变换等工作均由计算机完成,虽然如此,计算机辅助测图依然需要用人眼立体观测像片,寻找同名像点,实现影像相关,而计算机是起到数据记录与处理的辅助控制作用,实现了摄影测量的半自动化[4]。

3 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理论基础

摄影测量系统是从摄像机获取的图像信息出发,计算空间物体的三维坐标。图像上每一点的亮度反映了空间物体表面某点反射光的强度,而该点在图像上的位置则与空间物体表面相应点的几何位置有关,这些位置的相互关系,由摄像机成像几何模型所决定,该几何模型的参数称为摄像机参数,这些参数必须由实验和计算来确定,实验与计算的过程称为摄像机标定[5]。

摄像机模型是光学成像几何关系的简化,最简单的模型为线性模型(或者称为针孔模型)在满足针孔模型假设的前提下,像点、光心和物点满足共线方程,即三点共线。对于单摄像机的情况,如果光心的像点已知,就可以确定像点和光心组成的唯一射线,而物点必然在此射线上。但是物点在此射线上的具置无法确定。也就是说在没有其他附加信息的条件下,仅用单个摄像机是无法确定目标的三维位置的。

在使用两台或多台摄像机的条件下,利用各个摄像机的光心和像点组成的射线都应该通过空间物点,即各射线应在物点相交的原理就可以对空间物点进行交会定位,简称线线交会。这就是近景摄影测量学的原理。

理论上说这些射线应该相交于同一点,但是由于实际摄影系统总存在各种误差,特别是镜头畸变误差、目标图像提取误差、摄影系统参数求解舍入误差等,使得物点、光心和像点很难严格满足共线条件。因此这些射线通常不是严格的数学意义上的相交于一点,而是近似相交于一点。

对多数摄影测量系统来说,成像系统的物距远大于焦距。在确定由光心和像点组成的射线过程产生的微小误差,会对空间交会结果带来很大的误差。特别对于遥测,“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是一种非常形象的描述。因此精确地确定由像点和光心组成的射线是摄影测量的关键。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注意两个关键因素:第一,精确地确定摄影系统的系统参数,如光心、光轴和焦距;第二,精确地提取目标的对应像点的位置。

4 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的生产流程分析与研究

4.1 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的硬件组成

摄影助理心得体会范文3

1970年代后期,日喀则新华书店里的美术类图书,

差不多是专门为我们而进的。――旺加

日喀则“画疯子”

“中学时一有感冒头疼,我妈就恩准我画画,这比吃药管用。但这之前,妈妈最关心的却是画画和我未来生计的关系。”和多吉一样,倍受质疑的旺加也有过晚上点蜡烛偷偷画画的经历。最初学校也很为他们痴画而恼火,为了不影响别的学生,旺加和多吉很早就如愿地被安排为同桌。当然,这期间他们也创下了令老师停课并让全班观摩却仍浑然入画的劣迹。回忆自己的绘画动机多吉并不自豪,和班上的同学相比他年龄和身体偏小,绘画不失为一种吸引他人关注的特长。从地道站连环画画进日喀则美术班,从街头写生到文艺复兴三大师素描的临摹,从仰慕中国现当代著名绘画作品到日喀则电影院的首个双人画展,这两个时常混迹集市、车站和街头,细画农牧民素描的少年,是日喀则小镇质感依然分明的1980年代里,一道绝对的风景。画名渐长带来的不仅仅是写生时被围观,成为日喀则中学仅有的两名艺考生培养对象后,在旺加和多吉的父母心中,画画也终于从一种安全的“住家手艺”,升级到了可以考上大学的资本。

铁定要考美术院校的他们在临近毕业时却并不幸运,1983年全区无美术专业招生指标。正当他们决定一边当中学美术代课老师一边复读时,一个在校长陪同下闯进日喀则中学画室的人,为他们带来了命运的转机。当年,中国新闻电影制片厂驻记者站正计划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 招收培养几名藏族新闻电影工作者,负责招生的记者站资深新闻电影制片人次登老师,在当时全区教育质量排名前列的日喀则中学和亚东中学调研后,最终锁定了他俩。

“第一次见次登老师时他只是看了看我们的画稿和作文。6月第二次见面时是在日喀则政府招待所。”旺加甚至记得当时的谈话内容。“次登老师问我们对摄影感不感兴趣,想不想当电影摄影师。”那会儿在日喀则照相机还是很稀罕的东西,有关电影摄影的事我们更说不上。是次登老师讲出了摄影和绘画的关系后我们动心了。由于都搞不清具体的招收名额,我们当时还合计出了一个最后的同时也是愚蠢的要求:要招就招我们俩,不然都不去。

事后20多年的共同经历证明,提出这个“愚蠢的要求”绝对值得。

“幸运”助理

由学生直接过渡到摄影学徒的旺加和多吉,在记者站有一个好听的名份叫摄影助理,但这并非坦途。助理通常得从扛沉重的电影摄影脚架和拎设备包等力气活的三助做起,利索了,有晋级的机会了才是二助,二助的工作基本是在确定机位后支起脚架,负责摄影现场的茶水等后勤供给,能够接触到摄影机,并装胶片和偶尔协助测光调距,则是大助后的事情。在等级森严的电影圈里面,一个熬不出头的摄影助理,要不另投他行,要不终生助人。

由于当时记者站缺人手,助理分不了那么细,同时记者站的摄影器材都是搁机房而不是入库封存。更由于有记者站几位严厉慈爱得像自己老爸一样前辈的口传心授,旺加和多吉不但避过一般摄影助理需要七年左右的漫长三级跳,还得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设备。瞄一眼乳基层就能分辨出电影胶片的感光度等绝活,就是在那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练就的。

“我们那会儿是半军事化管理,每天都要训练臂力和负重,摄影背心的每个包里放什么东西都有规定,外出拍片如果少带个片轴、暗纸袋或黑胶布就是出大事。”

多吉比旺加更明白这话的分量。有一次到纳木措拍片,忘了给电池充电的多吉让老师开不了机。最后老师不得不向212吉普车的车用电瓶借电,但前提是多吉得一路抱着20来公斤的电瓶跟拍。一跟就是两天,还得担心电瓶里的腐蚀性液体泄漏。但自那以后,多吉记死了师傅的那句话:任何时候都要回头看,别忘东西。多吉说:“以师代徒的方式入行是我们的幸运,技术活和做事做人的东西都没误过,这是让我们终生受益的最大财富。”

1985年冬,结束助理生涯的旺加和多吉,以开阔眼界为名义分赴甘肃、黑龙江、广东、北京等地驻站实习,开始为新闻电影制片厂常设宣传片“祖国新貌”拍摄各自独立的小主题。旺加戏称这一时期两人开始“脱皮”。一张皮是完全凌驾于被摄对象之上的“解说词”,另一张皮是后期加工并附着上去的“画面音乐”。远真实性而亲“高大全”的意义,重戏剧性场景而轻自然效果,不注重同期声变化,被摄者无权发言等等,“这些长期限制中国新闻纪录片的八股准则在我们实习那几年已经有所松动”。多吉在哈尔滨将摄影机对准了一个普通的车工和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小孩,而旺加则在甘南的草原跟随上了一位活佛办学的踪迹。

处女作中大量运用的长镜头和同期声等手法,在1988年两人首度合拍的“扎什伦布”得到了进一步发挥。相比3分钟左右的小主题片,片长20分钟的“扎什伦布寺”是他们第一部大片。这部反映家乡的纪录片在日喀则受到了空前的关注,也带给了他们平生第一场首映式,地点仍在8年前曾经举办过画展的日喀则电影院。然而,首映式座谈会上的一句话却让踌躇满志的他们回答不出来:片子很好看,但什么才叫纪录片?带着被一问泄底的尴尬,两人1989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一切从如何看电影开始学起。

消失的摄影机

两年后,旺加和多吉的身影开始频繁出现在高原的各个角落。在波密县桃花盛开的山沟里用23天的时间等待一场漫天的飞雪,在吉隆沟人迹罕至的深谷中徒步3天探寻传说中的大瀑布,在藏北的荒芜中向一群栖息的仙鹤潜行跟进,在茫茫的冰川间倾听记录淙淙的流水,无数的日落日出中,两个精灵般的电影人,时而用短镜头表现秋天丰收和欢快与热烈,时而用长镜头、静止镜头表现秋末冬至的荒疏与冷寂,他们抛弃了传统纪录片惯用的解说词和背景音乐,将自己的心身和镜头完全沉浸进了自然的美妙与和谐。这其中的《雪域秋曲》因镜头语言运用清晰到位,曾入选北京电影学院的摄影构图教材。

1990年代初是中国纪录片异常多元和迅猛的黄金时期,随着电视的普及,大量优秀的纪录片人以及作品相继涌现。中国纪录片业整个都被一种勃勃雄心主导,一心想要创作出能打入国际纪录片电影市场的大制作。新影厂划归中央电视台后,旺加和多吉供职的海外中心更是当时全国最好的纪录片专业生产机构,他们正是在那一阶段获得了更多的拍摄机会。1994年,经由大型系列纪录片“我们”的策划人――著名小说家扎西达娃推荐,两人有幸和国内一批顶尖的纪录片导演进行合作。这期间,多吉和段锦川合作拍摄了曾荣获1997年法国真实电影大奖的《八廓南街16号》,而旺加则与谭湘江合拍了《最初的土地》及《俊巴渔村》。

“刚毕业时的三部曲我们还倾向于自然美感的体悟再现,追求的是风格化和有冲击力的镜头,但1994年时则转向了对现实和人的记录观照。”拍摄《八廓南街16号》的严谨与理性至今仍让多吉记忆深刻,为了消除和被摄对象间的距离感,他们用一周的时间和16号大院中的人熟络关系,然后再让人们习惯摄影机。最后,他们的真实身份和摄影机一起,都浑然一体般地消融进了居委会的场景中,但属于这个大院日常情节中的大量细节及气氛,却又被无所不在的他们真实捕获,并最终还原成想要的影像。纪录片大师怀斯曼曾说:最高级的摄影师是不要让人看到摄影机的存在,不是高高在上的记录者,而是要融入其中。多吉和旺加都认为:在“我们”的拍摄过程,他们逐渐找到了这种转型的感觉。

无限视域

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已经趋于成熟。首先是选题方向变得宏大,重大历史事件以及体现国家主体和文化开放意识的内容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其次是纪录片的制作模式,也随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和经济的快速增长,而进入到大投入大制作和快速生产阶段,对团队整体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大背景之下,作为专业娴熟经验丰富,同时又具备专业电影摄影制作和电视摄影编导背景,及多类型纪录片全程参与能力的职业摄影师,旺加和多吉迎来了更大的舞台,他们相继参与到中央电视台和中国新闻电影制片厂的香港和澳门回归、改革开放20年回顾、三峡工程、科教兴国、大上海,以及走进非洲、极地跨越、郑和下西洋等大片的摄制之中。与此同时,他们的身份也逐渐从单一的摄影转向编导及制片。

单纯意义上的摄影师是没有的,尤其是纪录片这行。没有敏锐的现场捕捉和应变能力,你就无法预判下一步该把镜头对准谁,没有对场景和情绪的调动和组织能力,你就是一个机械的盲动者,没有对灯光、音乐、录音、采访、剪辑等相关工种的了解,你的工作就会陷入太多的无知和无序。除了这些,旺加和多吉认为,一个优秀的摄影师还必须具备优秀的身体素质、职业操守。把工作做得扎实永远是第一位的,那种以为扛着个摄像机就可以天马行空搞记录的人,成不了气候。

多吉在拍摄《解密1972》时就曾遇到“如何应变”的难题。“我在美国采访基辛格时,他处在一种时刻都能进入小睡的状态,往往一个问题得在耐心等他醒来后再提一次。但这并不妨碍他回答问题时的清晰与睿智,事实上他比绝大多数年轻的人更加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可尽管这样,我们还是为画面如何表现而犯难。好在当时的现场有一幅中国意像的仙鹤祥云图,正好构成基辛格的背景。于是,在人与图的缓缓切换间,我们的镜头恰好纪录出了那种――‘西方的智慧在东方的宁静中翩飞’的最佳画面。”

旺加认为:多年以来由“走进非洲、跨越极地、郑和下西洋、文明之路”等构成的拍摄之旅,也是打开自己视域的重要经历。对于创造者来说,这种意义无可替代。

梦想

旺加和多吉最大的梦想是有朝一日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来记录视觉艺术的天堂――。给了他们最初的艺术灵感,而独特的藏文化视野,又令他们在不断面对新环境新题材时有一个全新的切入和应和点。当走出去再走进来时,他们又渴望着能以全新的视角反观自己熟悉的。

扎西旺加

1966年生于日喀则,1983进入新影厂学习电影摄影,1989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自1986年开始拍摄以来,迄今已参与拍摄并编导各类型电影及电视纪录片30余部。其中,电影纪录片以《雪域春曲》、《雪域秋曲》、《拉萨韵律》、《三十年》,以及《香港回归》、《世纪大典》、《布达拉宫》等为代表,电视纪录片以《丹增和他的儿子们》、《最初的土地》、《科教兴国》、《大三峡》、《改革开放二十年》、《走进非洲》、《郑和下西洋》、《青藏铁路》、《森林之歌》、《文明之路》、《天上》等为代表。2008年,扎西旺加亲历北京奥运圣火在雅典点燃并传递,并荣誉担纲北京奥运会官方纪录电影摄影师。 主要获奖作品

《拉萨早晨》/1992年第一届中国电影优秀摄影师奖

《拉萨韵律》/1993年中国电影政府奖、优秀纪录片奖/1994年“腾龙奖”/1995年第三届金桥奖之优秀摄影奖

《世纪大典》/1999年第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片提名

《五十年》/2001年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之年度电视社教节目奖系列片二等奖

《布达拉宫》/2004年第10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纪录片大奖

《科教兴国》、《改革开放二十年》、《半个世纪的回响》等/均获“五个一”工程等各种奖项

次仁多吉

曾参与拍摄、编导各类型电影及电视纪录片近40部。其中:电影故事片有《世界屋脊的太阳》;电影纪录片代表作品有《我们走过的日子》、《拉萨早晨》、《雪域秋曲》、《拉萨韵律》、《维修布达拉宫》、《迎接新世纪》等;电视纪录片代表作有《的故事》、《八廓南街16号》、《天边》、《澳门岁月》、《改革开放二十年》、《极地跨越》(2002/编导・摄影)、《走进非洲》、《1405郑和下西洋》(2004/编导・摄影)、《解密1972》等。2008年6月刚于CCTV-10播出的《文明之旅》,是多吉担任制片和摄影的最新作品。

主要获奖作品

《我们走过的日子》/1990/摄影/第十二届金鸡奖最佳纪录片奖

《世界屋脊的太阳》/1991/摄影/1991年中国政府优秀影评奖

《拉萨早晨》/1992/摄影/第一届中国电影优秀摄影奖

《雪域秋曲》/1991/摄影/入选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摄影构图教材

《拉萨韵律》/1991/摄影/1994年腾龙奖纪录片一等奖/1995年第三届金桥奖之优秀摄影奖

《维修布达拉宫》/1991/摄影/1995年第三届金桥奖

《的故事》/1993/编导/ 国务院新闻办外宣作品一等奖

《八廓南街16号》/1996/摄影/第11届法国国际真实电影大奖(迄今为止中国纪录片在国际影坛上获得的最高奖项,现被美国现代艺术馆永久收藏)

《天边》/1996 /摄影/入选维也纳国际电影节/日本山形国际电影节/第二届韩国釜山电影节

摄影助理心得体会范文4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高校教育受到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问题也被提上日程,很多高校开设的专业课程对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摄影是一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艺术情操的艺术学科,是一种美学教育,通过对摄影的学习,可以帮助大学生寻找生活的美感,可以接触到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融合科学和艺术的形式,通过画面构思和设计,帮助大学生了解和认识社会,是对其审美价值的一种提升。因此,摄影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摄影的学习与实践,有利于大学生审美能力、创新思维、思想品质以及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本文根据现阶段我国高校开设的摄影专业课程发展形势,研究探讨其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影响与作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摄影专业;大学生;素质教育

引言:

摄影是一种通过图片的形式向人们传达思想的艺术形式,通过画面的表达,人们可以感受到其深刻的内涵和思想,更容易产生共鸣。同时,对于摄影的学习并不是简单掌握拍照的技术,而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是一种包括应用科学、想象与设计、专业技巧和组织能力的综合过程,摄影人员可以通过对摄影课程的学习,了解并掌握摄影器材等先进设备,接触到新的科学领域,拓展自己对于知识的范围,同时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因此,现阶段很多高校对于摄影专业的设立十分重视,将它作为一种素质教育的方式和内容,既可以培养现代大学生的科技活动能力,还是一项美学的引导和教育,有利于丰富高校素质教育的内容,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并且有利于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 摄影在现代教育中的发展

我国现阶段很多高校为了促进素质教育的改革,不断地在专业和课程上进行改进,增进素质教育的建设。因此,当代高校普遍开设艺术类专业及课程,培养大学生的艺术情操,开阔大学生视野,提高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艺术类的课程开设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优化情感结构,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摄影专业及课程的设立,顺应了时展的需要,很好的实现了现阶段高校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摄影技能的学习,去了解及掌握艺术摄影的深层意境,要求摄影人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审美判断能力和高度的构成画预见能力,以及娴熟的技术技巧等,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大学生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艺术文化素养,提高综合能力。

摄影的创作过程需要掌握普通意义的创作规律,通过摄影语言表达的内容透过画面的形式形象生动的展现在世人面前。因此,我们可以说摄影不仅仅是简单的按动快门记录瞬间的机器,而是一种更能让群众接受的立体语言的艺术表现形式,摄影创作是一个融入摄影者无限潜力和审美高度的过程,将事物通过冰冷的机器转化为富有感情的生命体,理性的深刻显现着形象。在现代教育中,摄影不单单是技术和艺术的学习,而是专业知识和技巧良好的运用和操作,通过图片的形式表达出人们心领神会的主题思想,摄影图片的展示,可以展现出摄影者的技术能力,还能表现出摄影者的创新思维,以及审美和表达能力,把摄影艺术通过图片的形式深刻完整的表达和展现。因此,摄影技术对于摄影者技术应用能力、艺术审美、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要求增高,大学生通过摄影技术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由此,摄影的学习和实践在现代教育中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

二、摄影学习对大学生的要求

首先,大学生在学习摄影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要了解和掌握有关摄影技术的光和影的基本原理和规律,熟悉相机的基本性能和构件,以便熟练操作摄影的基本技能。一部相机性能再好,如果在使用之前没有良好的了解和掌握相机的基本原理和性能,很难拍出好的摄影作品,尤其是现阶段高科技数码产品的快速更新,只有掌握相机的基本性能和原理,才能在使用时得心应手,以更贴切、更真实、更生动的表现形式传达给受众摄影者的思想和内涵。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要多阅读有关摄影专业的书籍,对快速更新的数码电子产品有适当的了解,这样在学习和拍摄中才能更加得心应手。

其次,大学生在学习摄影的过程中要认真观察生活细节,深入生活,学会提炼素材。摄影的目的是通过相机将生活中具有深刻意义的典型瞬间记录下来,展现日常生活中不易察觉的美感,因此,在学习摄影时,学生要积极的深入到生活中去,多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的变化和状态,培养自身的观察力和创造力,利用创造性思维,抓住事物的本质,善于从平凡中发现具有深度的美感,创作出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这样才能从普通的图片反映出生活的艺术瞬间,展现艺术魅力。

另外,大学生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知识和技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摄影是通过光硬展示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艺术创造方式,摄影作品所展现的是一种源于真实生活,而又高于真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她更为集中、典型和理想化。这要求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对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认真的分析和体验,实践于生活之中,通过对摄影器材的熟悉和技术应用,抓住瞬间,充分利用影调、光线等手段,借助图片的展示生动的表达所要表达的思想。只有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摄影技术和知识,才能更好的掌握抓住瞬间感动的能力,展现最好的作品。

三、摄影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摄影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摄影课程的学习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她通过视觉愉悦性的教学方式,使得摄影学习更生动有趣,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枯燥乏味的教学过程变成一种精神上的享受。通过摄影教育这种生动的教学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对人文知识的了解和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可以了解摄影教育对于人文素质高低的影响,同时也应该知道人文素质的高低也制约着摄影水平的发挥,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摄影技术的学习帮助学生培养自己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修养,利用艺术的美感通过摄影图片将信息真实生动的传达给受众。如果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低下,很难对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状的发展有很好的把握,因此,只有不断的促进大学生对于文学、历史、美术、音乐等各个学科方面的学习,才能在对生活有所积累的基础上通过相机准确的记录时代的发展特征,拍出寓意深刻的艺术作品。

2、摄影教学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随着近几年高科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摄影已经不单单是事件和事物简单的影像记录,它的发展和进步具有更大的商业价值。在日常生活中,摄影已经成为人们的必备工具,同时也是了解社会并获取信息知识的重要来源。在教学中,由于摄影教育没有前瞻的经验的引导,而导致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在不断摸索变化的教学过程中,由于不具有僵硬固化的教学目标,通过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实现一种灵活的、室内室外摄影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形式。这种教育形式可以间接的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以及艺术创造力,探索摄影意境、构图及审美方面的深刻意义,激发学生推陈出新,创造出更符合时代要求的作品。学生凭着自己的理解和审美,大胆尝试,尽可能将一些看似普通的数码影像素材,通过对图像的处理创造出不同风格、不同色调、不同语境和表达不同含义的新作品,由此促进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大大提升。

3、有利于提高和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发展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大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我国普遍较为忽视,由此造成当代大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的现象。在传统教育中,根据我国的发展状况更多的是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应试,忽略了对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在现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国家教育的需要。摄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她的普及和推广,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现创造性艺术表现。因此,摄影为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极好的途径。以开放思维实施教学,引导有兴趣的学生拍摄组图、系列报道、命题创作等,锻炼学生对主题及摄影全过程的把握能力,达到思想性、艺术性、现实性、审美性的完美结合。

4、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摄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表现对象主要是人、自然与社会,每一个摄影作品都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思想、性格等,表达了作者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通过各种传统的现代的摄影教学手段,以美的作品、美的形象、美的情感为载体,从情感上打动学生,实现对美的事物从感知到理解再到欣赏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摄影能让学生主动地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美,关注现实世界并发掘她的审美价值。在摄影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而学生时代的生活最重要的主题就是校园文化生活。我们可以通过指导学生从校园生活中挖掘素材,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美。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举办一些摄影图片展览、观摩活动,让学生通过抬眼看、动脑想、用手拍等多方面多角度感受、表现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文体活动。

5、有利于大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在高校摄影教学中,可以渗透思想品质的宣传和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高校摄影教学可以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摄影采风等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同时也可以提高摄影的技术水平。在摄影教学中,通过课外组织摄影讲座、论坛等,介绍中外优秀摄影家的生平事迹,鼓励学生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勇担社会责任、爱岗敬业的人。这些生动事例可以让大学生从中解读到可贵的奉献精神和良好的职业素质,从而激励自己胸怀大志,积极进取,努力开发蕴藏在自身的创造潜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当今,由于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许多大学生缺少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因此,积极开展摄影活动也是改善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良好途径。可以通过欣赏好的作品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摄影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们更加关注社会,增强了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大学生通过积极参加摄影实践活动,加强人际沟通及团队协作, 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

结束语:

摄影艺术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把摄影教学纳入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主要内容,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是在实践观念上的扩展,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之一。因此,基于摄影技术教育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性,高校只有在摄影教学设备的完善,师资力量的建立,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样化等方面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才能更有利的促进摄影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彭国平;大学摄影基础教程[M];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

[2]陈琳;大学摄影教育改革之路如何走[N];中国摄影报;2004

摄影助理心得体会范文5

凯文看出来我为难的地方,很快凯文给我发了链接,他找到一个新的播放介质(工具),那还是比较原始的Oculus,他还把视频放在自己的Sprint老式定制手机中,自己DIY了眼镜,这也是我最早体验所谓的虚拟现实。

当我用虚拟现实的方式看完凯文的作品,我没有吐,我只是大呼“太聪明了,这东西改变了我们的观影感受,艺术家的视觉作品让我有了临场感,就好比我去苏梅岛,独自做禅修般融入环境。”

除了VR,我认识的一位在美国学习工作的中国女艺术家在2010年左右就强力给我推荐AR这项技术如何通过艺术作品表现,她更是疯狂的认为AR将改变人类的生活,而非仅仅用于艺术。

看看今天,回到中国,几乎人人都在谈着,做着VR和AR。不过,相对于VR游戏和CG类作品,实景拍摄VR内容确实处处都是坑,作为实践者,这里提出VR虚拟现实电影制作的十大坑的产生原因和解决方案,即便我们提出的解决方案不甚完美,也希望能帮助到那些不知所措的实践者。

VR虚拟现实电影制作的第一坑:视差PARALLAX

产生原因:视差这个词绝对是全景、虚拟现实出现后才流行起来的词汇。因为目前的全景拍摄方案都是采用多镜头多摄影机拼接而成,视差的存在在所难免。当一个物体经过两个镜头交接的地方,两个镜头捕捉同一物体会产生相对差距,这个问题目前无法避免。

解决方案:理论的说如果我们不解决目前传统光学成像问题,视差是无法避免的,尽管通过各种后期手段可以消除视差,但是前期的拍摄捕捉只能做到减小视差,无法本质避免。

VR虚拟现实电影制作的第二坑:过多的摄影机拼接

产生原因:目前拍摄全景或VR视频主流的方法是采用2个,4个,6个摄影机(摄像头),后期借助拼贴软件进行拼贴合成。越多的镜头机器会使得拼贴重合区域增大,同时减小视差。但是过多的摄影机拼接出现的问题也很明显,这些问题包含数据管理量增大,重合区域过多有效像素利用率降低,出现同步问题,限制拍摄安全距离等。

解决方案:目前通识的是采用六个机器做交互式排列,如果是全画幅成像或鱼眼镜头可以降低到四个机器,而理光和柯达等全景相机用超鱼眼可以做到两个镜头。那么究竟为了平衡质量,减少后期工作量,减小视差,做双轴全覆盖,究竟多少个摄影机和镜头是最佳方案呢?其实我们还是期待那些摄影机大厂为我们从成像元件或镜头层面做基础性解决。在此之前,我们建议要想达到更好的质量,增加镜头摄影机,想要减轻工作量,必须减少。

VR虚拟现实电影制作的第三坑:数据管理

产生原因:因为采用多个摄影机,那么储存的数据也会相应增多,而且是根据摄影机数量成倍增加。如果我们用4K RAW格式纪录,那么1分钟的拍摄很可能是1G,10G甚至更大,用六台或更多的摄影机,往往10分钟的成片素材就要几个T,再考虑到需要双备份,三备份素材,这是一个巨兽级的素材存储和管理任务。

解决方案:建立合理的数据管理和储存流程。我们不建议从业者以牺牲画质追求数据量减少。很多电影人经常买回来4K摄影机用2K工作流程,他们的借口是后期制作成本高,4K播放还没普及。如果我们带着这种心态从事VR制作,那我们也会重蹈之前电影工业化跟不上欧美的老路。其实现在20T/30T移动储存设备成本已经远远低于几年前,还有很多数据管理软件帮助制作者分类数据。

数据储存固然重要,管理流程必然是重中之重。我们绝对有理由相信,DMT和DIT是VR影视制作必不可少的专业人员。

VR虚拟现实电影制作的第四坑:技术指标检验

产生原因:正是由于多台摄影机需要后期同步,所以必须保证摄影机的每个参数具备精确的匹配指标。在中国这个不习惯用数控,基本靠眼,靠手,靠经验的工作环境中,VR拍摄作为高精准的流程必然会让一批从业者陷入深坑。这也告诫大家,VR制作必须有系统的技术指标检验,即便是对焦忘记锁也会带来后期巨大的灾难。当然用GOPRO的同学会幸灾乐祸,因为这些设备都是自动化的,但是正因为自动化,出错的几率比手动更高,且不可控。

解决方案:经过多次的测试,我们为VR电影拍摄制作了120余项的标准检测,包括拍摄设备,监看设备,传输设备,实时拼接设备,数据纪录等,每一项需要检测和确定的数据都不能随意。即便用全自动设备,也请做到科学合理的数据检测和监测。

VR虚拟现实电影制作的第五坑:镜头运动

产生原因:很多观众和平台抱怨目前VR视频镜头语言单一,基本就是安置一个摄像头在原地,一群监控中出现的过客疯疯癫癫在表演。其实这也是难为了制作人员。但是因为现代观众已经被传统影视内容训练得必须要看“动态”影片。如果在50,60年代的影片,镜头运动相对较少,到了当代,每个导演都恨不得全程让摄影手持拍摄,这里就有个问题了。全景的运动是否需要像传统影片那样?因为现在能看到的运动还是非常呆板的推进式的运动,而观众看了也会大呼好晕。

解决方案:其实现在都没有针对性的全景拍摄VR运动稳定设备和方案,在辅助设备还不发达的同时,全景或VR影片只能尝试平滑的运动。其实比起平滑的运动,我们更关心,这个运动为什么会出现,运动跟叙事的关系,这也直接影响到目前内容创作,迫使从业者只能靠运动这种本是帮助叙事实现的手段变成了展示技术和科研能力的比拼。

VR虚拟现实电影制作的第六坑:剪辑失业了

产生原因:很多“专业”人士预言,如果VR影视兴起,首先失业的是剪辑师。在目前以“场景”为节点的VR叙事中,我们已经不再关注镜头了,原本电影作为蒙太奇Montage的魅力好像在全景或VR影片中也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解决方案:其实与其操心剪辑师的未来,不如我们脚踏实地试验探索下到底VR虚拟现实的剪辑应该如何下手,很多VR前辈都愿意拿长镜头类比VR影片,这就跟1910的电影大量采用长镜头一样,因为那个年代大家并不知道剪辑的魅力和合理性。看看当今好莱坞,每部商业大片制片人和导演都恨不得3秒切一个镜头。

VR虚拟现实电影制作的第七坑:工作人员藏哪里

产生原因:我见到最多被问及的就是,现在拍全景,导演去哪儿,摄影去哪儿,工作人员去哪儿,俨然成了一个“爸爸去哪儿”的大辩论。去哪儿?还真就成了大问题,因为过去这些工作人员永远藏在摄影机的背后,现在摄影机的后背都是在一起,已经无法给工作人员留有余地。

解决方案:有些人建议,导演干脆就藏在演员里,那要是独角戏的话,导演岂不是只能扮演花花草草。还有人大胆提议,前期不行,后期来凑,可是貌似后期成本比前期还大。其实现在无线设备发展迅速,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借助无线设备,wifi,甚至手机监看从而躲得远远的。

VR虚拟现实电影制作的第八坑:灯光怎么藏

产生原因:拍摄传统影片最重要的就是灯光,电影是光影的艺术,虚拟现实强调通过虚拟的手段再造现实,那么很多人会坚持干脆就把日常的场景拍下来不就很好。这个想法固然好,但是我们本来就能看到周围一切的东西,这里面我们强调的是VR影视CINEMATIC,所以很多场景或许并不是日常生活即可见到,就好比观众想进入阿凡达的世界,对不起,地球上找不到,即便SPACEX还不知道要多少年才能让大家一窥遥远的蓝色星球。

那么塑造电影或者虚拟场景的观感,就必须利用好灯光。这下可就难为很多电影人了。工作人员可以躲起来,灯光不遮穿帮,遮了还打什么灯?

解决方案:还原真实光源,户外可能还好,室内就需要去制作模拟真实光源。在我们不断实践过程中,创造了一种“弱光”布光法,以最小最少的光源去帮助摄影机完成细节的捕捉,加强环境的气氛塑造和光影对比。当然前期的灯光也可以靠后期处理,如果前期能解决的事情就不要留给后期。

VR虚拟现实电影制作的第九坑:演员该怎么表演

产生原因:过去演员的表演都是面对其他演员,或面对摄影机,演员永远知道观众在哪里,对,就是摄影机。现在,全景拍摄中,演员会不知所措,当然这主要指的是电影电视演员,越是经验老道的演员在全景拍摄中会显得紧张局促,因为他们担心以前拍摄中自己的表演或形象都可以通过剪辑和构图修饰,现在真的是问题大了。比起演员们担心的这些问题,表演本身也出现了新的挑战。有些人会很快的做出结论,干脆都用戏剧舞台演员就好了。

解决方案:演员的问题是失去了参照物,因为以前演员知道如何把自己最好的一面或想要的一面呈现给观众,现在成了即时性的。为了更好地帮助演员进入状态,不妨从跟演员做即兴的workshop开始,帮助演员在形体,运动和眼神交流上进入一个全新的沉浸的状态。

如果是经验丰富的全景拍摄者,会调教演员平衡为了吸引观众目光夸张的表演和担心表演幅度过小失去观众的注意力两者的关系。当然时不时地演员总是走到摄影机镜头前求上镜只能让观众产生诡异的反应,就好像在日常生活中,不会突然有个人凑到你眼前,你定会拿出防狼喷雾或一拳打到他脸上。当然如果凑上前的人是宋仲基,那就另当别论了。

VR虚拟现实电影制作的第十坑:视角POV和参与感

产生原因:VR游戏目前采取的策略是第一人称视角,因为扮演者能在游戏的世界中进行交互。对于VR影片来说,目前能做到的交互不是通过操作实现的,无非是多几个剧情的走向选择。这就会让观众感觉到封闭视线塑造出来的沉浸感荡然无存,就像传统影视一样,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一个盒子里,观众知道盒子里的东西都是虚拟的,是假的,是在作戏。

无论大家争辩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还是上帝视角,得到的体验都是类似的。记得当时《午夜凶铃》里的贞子从电视机内爬出来的场景是多么的骇人,而我们以为那就是个盒子,结果真的有东西能爬出来。VR世界所要塑造的不仅仅是跳出盒子,更是让观众置身于盒子中。

摄影助理心得体会范文6

一、文物摄影器材

文物摄影器材最好是数码相机,它的优点是不需要胶片和冲洗,拍摄较为简便,拍摄的数据可直接存入电脑,更好地数据化管理。文物摄影中镜头一定要有中焦镜头和长焦镜头,考虑到有些文物体积太小,最好备有一只微距镜头。照明用的灯具最好使用电子闪光灯或柔光箱。背景的颜色不能太鲜艳,现在国际上通用的背景纸是中灰色,因为灰色是中性色,可以和任何色彩的文物搭配,有利于突出文物。拍摄台很重要,购买和自行加工都行,牢固为主。三脚架是保证文物图片清晰度的首要因素,所以在拍摄时必须使用三脚架,有利于构图和调焦,避免因手持拍摄而引起的抖动,保证图片质量。测光表也是常用的一个工具,文物摄影中有时用大画幅专业相机,大多没有内测光装置,需要用外置测光表,要选择可测闪光和持续光源的测光表。如果用数码相机拍摄,由于文物是静止不动的,可以反复拍摄,所以,可以通过多次测试,逐步获得准确的曝光。另外,在文物摄影中,大量的辅助工具也是必不可少的,反光板、粘胶、消除反光喷剂、偏振镜等都是必备的。这样工作起来才得心应手。

二、文物摄影用光

除了考古现场摄影外,拍摄文物主要依靠室内灯光,因此应备有四、五支以上摄影灯,最好是使用柔光箱为好。侧光拍摄的文物立体感强,是最理想的光源,背景光是用于背景照明,起到分离背景与文物的作用。光的强弱,应依不同文物的性格而异,光的主次也只能伴随器物的造型各部位的主次关系而分别安排。不分强弱主次一概采用大亮光是没有艺术表现力的。但是光比也不应太大,太大的反差,会使文物的细部层次损失。尽量做到用光讲就,反差适中。光斑的处理。光斑多出现于器物的边、角、沿及光滑等都位,而且随灯光的投射方向不同而变化。实践表明。为消除或减弱光斑,通常使用偏光镜,反光伞,或者使用光斑防止剂喷射,或者用无碱软皂涂抹等方法都能减少光斑出现。投影的处理,在多灯照明下拍摄文物,应避免交错重迭的投影,与此同时设计一个好的投影,这样既可使画面简洁、美观,又可起到均衡画面和增强其空间感的作用。用好主光和辅助光,主光与辅助光的比例、光位的高低等都要控制好。只有用好光才能拍出好的文物图片。

三、文物摄影构图

文物摄影构图是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在选择角度时,就要仔细琢磨和推敲这些古代工匠的用心所在,找出它的最佳角度,三足不能拍成两足,方的不能拍成圆的,双柱不能拍成单柱等。 平拍:它的特点是不易产生形变,拍摄画面亲切自然,是常用的方法、俯拍:俯拍一般较多地用于院落等大场面摄影,它能产生较好的空间感,尽可能全面的表现出土文物的全貌及院落内一些具体细节、仰拍:仰拍一般用于强调和夸张被摄体的高度,但拍摄时会引起被摄体的形变,尤其在拍摄距离较小时,形变就更加明显。在拍摄古建筑时,向上仰拍,能表现楼的高大。

四、文物摄影背景

文物摄影的背景配置,应简洁平整,色调素雅,一般采用黑、白、灰三种颜色。背景配置还要善于利用粗细和明暗对比手法。粗细对比,主要用以表现器物的质地。细腻的瓷器,因用经纬纹路粗糙的背景,会使瓷器质感格外细洁;纹饰粗的青铜器,配用平整细洁的背景,能使青铜器显得庄严、豪放。明暗对比,包括器物与背景以及背景本身的明暗对比,亮的文物用暗的背景,暗的文物用亮的背景,使文物摄影作品的色调与影调在和谐中有对比,统一中有变化。

五、文物摄影景深

文物摄影要注意运用好景深,景深指被摄景物中能产生较好清晰影像的最近点至最远点的距离,要拍好一幅有艺术特色的文物作品,就要用好景深,图像的清晰范围不能太大,太大的话背景太清晰,影响主体;清晰范围也不能太小,太小主体不够清晰。要根据不同的作品要求选择适当的景深,该清晰的地方清晰,该模糊的地方要虚化,控制到最佳效果。不是拍所有的图片都一个景深,那样就没有艺术了。影响景深的因素有:①光圈大小对景深有影响,光圈大景深小,圈小景深大;②物距(摄距)的远近对景深有影响,摄距远景深大,摄距近景深小;③镜头焦距长短对景物深有影响,焦距小景深大、焦距长景深小。景深运用的好会增加很多美感,使文物作品更有感染力。

六、不同质地摄影

青铜器、陶瓷器等文物的摄影,要注意表现它们的形状、质感和立体感,使原器物的形象得以真实再现,突出立体感的重点在于布光,顶光和逆光的恰当运用可勾勒出文物的器形,主光与辅光要注意光比,不要形成大平光,不利于立体感的塑造。

瓷器的拍摄,大块明显的反光,将大大影响摄影作品的审美效果,然而一点反光都没有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在布光上做些文章。比如减弱光源直射带来的强反光,增加灯光的柔和性,使器物的反光得以柔化、淡化或雾化,当然也可以借助喷雾等其他手段来减弱它的强反光。

玉器是文物中的一个重要门类。怎样把玉器玲珑剔透、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表现出来,与背景的选择、灯光的运用、曝光的控制等有着直接的联系。玉器通常分为白、青、绿、墨、黄等色。在拍摄时要注意顶灯光线的控制,尽量使背景与器物分离,增加立体感,表达空间深度与环境气氛,逆光勾勒出玉器的轮廓线条,又表现出玉器晶莹剔透的质感,侧光能表现玉器立体和纹路。 玉器在拍摄时摆放存在一定的难度,像玉质较薄而透明的玉佩、玉壁等,往往还有镂空纹饰,如果平放,会缺乏立体感。为让器物立起来,尽可能用微小、坚固的东西支撑在文物后面,这样,照片上不会有明显的支撑痕迹。对一些较大的器物,可准备一块白色橡皮泥,按需支撑点的大小粘在文物后面,扩大支撑面。

摄影助理心得体会范文7

    关键词:摄影旅游;概念;意义;问题;对策

    随着产品竞争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旅游产品的形式也在不断地增减改变。传统的旅游产品以观光游览为主,形式单一,格式化严重,吸引力逐渐减弱。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旅游者的旅游阅历得到丰富、需求层次得到升华,传统的旅游方式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随着旅游市场细分、体验时代的到来,需要设计、开发具有参与性、综合性、差别化的新型旅游产品。作为一种新兴、特种旅游产品,摄影旅游应得到更多的关注与发展。

    1 摄影旅游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1.1 摄影旅游的概念

    关于摄影旅游的概念,目前还没有公认的定义。吴必虎(2001)认为,摄影旅游是指旅游者前往自然景观独特、民族风情浓厚的地区旅行,并拍摄自己作品的旅游方式[1]。摄影与旅游,相伴而生,相得益彰。摄影与旅游之间的密切联系来源于两者的依托对象是同一的——山水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2]。在讨论摄影旅游的概念时,必须把握好这两者的关系,突出特色,同时应该区分“摄影旅游”与“旅游摄影”的区别,即“摄影”与“旅游”在旅游目的的确定和旅游过程中孰轻孰重的关系。摄影旅游是一种以摄影为目的的旅游活动,没有摄影的目的即没有旅游过程的实现,摄影的地点与对象也不仅限于自然景观独特、民族风情浓厚的地区;而旅游摄影的目的是旅游,并且是唯一的目的,摄影是伴随旅游而产生的。旅游,可以说是因地域与文化上的距离感而引发的一种对美的诉求;摄影,作为一种视觉表达方式,实质是人们在自然与人文、怀旧与崇新、传承与变迁等多层面上进行的影像讨论[3]。而旅游过程中拍摄到的图片就成为旅游体验交流的最佳共通语言。

    1.2 摄影旅游的特点

    摄影旅游属于特色旅游产品或专项旅游产品,与其他旅游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第一,参与性强,符合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每位摄影旅游者都可以在旅游过程中亲身体验采点、选择角度、调整设备、收获照片等的喜悦;第二,富有文化内涵,这也是摄影旅游具有长远发展前景的基础。通过镜头,可以观察社会变迁,体会历史沉淀,体验民俗风情;第三,专业性明显。旅游者需具备一定的摄影素养,才能充分体验摄影旅游,相关管理部门和服务人员只有了解摄影,才能科学发展摄影旅游;第四,综合性突出。摄影旅游易与爱国主义教育、旅游专业教学和与其他旅游方式结合。此外,摄影旅游还具备无淡旺季之分,安全性高,成本较低,辅助科学考察等特点。

    1.3 摄影旅游的分类

    根据旅游组织方式不同,摄影旅游可分为散客摄影旅游、团体摄影旅游和活动性摄影旅游;根据摄影主题不同,则可细分为热带风光摄影旅游、野生动植物摄影旅游、同乡会—祭祖摄影旅游、红色摄影旅游、山水摄影旅游、文化摄影旅游等等。

    散客摄影旅游,或称自助摄影旅游,是由摄影旅游者自行安排行程,零星现付各项费用的旅游形式。其优点是灵活自由,选择性强,便于独立进行摄影作品的创作。但是价格相对昂贵,安全性不如团体摄影旅游高。散客摄影旅游并不意味着完全不依靠旅行社,也不意味着只能是单个摄影旅游者,现在多是家庭或朋友结伴出游,商量决定旅游日程、线路等,然后再寻求旅行社关于机票、旅馆等的帮助。我国规定散客旅游的人数为9人以下,摄影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旅游产品,亦应遵从此规定。

    团体摄影旅游,或称集体摄影旅游,一种形式是完全依托旅游经营部门,摄影旅游者按其相关服务项目作出出游抉择;另一种形式是由旅游类网站、摄影爱好者自发组织的团体或旅游管理部门牵头组织的摄影旅游,其行程可集体商讨,或事先规定好,然后报名参加。优点是日程、线路、住宿、参观节目均按计划进行,收费比单独出游低,安全性高,行程针对性强,便于摄影技术与经验的交流。缺点是自由度较低,灵活性较弱。

    活动性摄影旅游主要是指在摄影旅游地开展摄影节、摄影赛事的旅游。由主办方在摄影旅游地安排摄影节、摄影比赛相关准备,摄影旅游者以散客、集体报名参加或摄影爱好者组织的方式参加的一种旅游。据统计,目前全国每年有约400个各类摄影比赛,平均每天1.09 个,更有业内人士估计每年粉墨登场的各类影展影赛在千次以上。目前,活动性摄影旅游正在以蒸蒸日上的趋势快速发展。

    2 发展摄影旅游的意义

    2.1 吸引海内外摄影人的视线,为发展摄影旅游的旅游地带来丰富的客源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摄影爱好者的数量迅速增长。摄影旅游地通过设计、开发摄影旅游项目,吸引着摄影人的视线。摄影爱好者本身就是一定数量的旅游者,基数有限但其年出游次数相当可观。摄影旅游者通常结伴出游或携带家属,无形之中丰富了客源。摄影节、摄影赛事的开展,会带来一批数量可观的客源,除了众多摄影参赛者,还有主办方工作人员、媒体朋友等。此外,旅游者的亲身诉说,激发周围亲朋好友的出游欲望,产生一定的潜在客源。

    2.2 摄影旅游具有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功能,有助于提升地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塑造形象的功能。摄影旅游者在旅游结束后对照照片进行欣赏与回味,能够巩固摄影旅游地在心中的形象与地位;摄影旅游者向亲朋好友的介绍、摄影作品通过媒体向大众展示的过程,都是对摄影旅游地形象的初步塑造。

    推广形象的功能。1996年,海外旅游者通过亲友介绍、广播电视、报刊这三种媒介了解中国旅游情况的比重是55.7%(如表1所示),“口碑+媒体报道”的传播方式与旅游者媒介的选择是一致的[4]。摄影旅游者通过向亲朋好友口头叙述旅游见闻、展示摄影作品,向周围的人群宣传了摄影旅游地形象;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以及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刊登、转载旅游地照片,在更大范围推广了摄影旅游地形象。

    照片是一种无语言、国度障碍的传播媒介,具有从抽象到具体的宣传效果,有利于扩大地方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当照片塑造与宣传的某种形象符合心目中的旅游要求与期望时,潜在旅游者就会变为真正的旅游者。

    通过摄影节、摄影赛事提高举办地知名度的案例很多,如法国小城蓬皮尼昂,就因举办了国际摄影节而提高了知名度,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我国的平遥和丽水被旅游者所熟悉更要归功于摄影节和摄影赛事的举办。

    2.3 发现旅游资源,为旅游资源的评价与科学规划提供基础

    摄影旅游可帮助人们发现更多、更美、更珍奇的旅游资源,经典的例子就是美国最着名的黄石国家公园。在1870年和1877年,美国西部着名摄影家杰克逊曾八次随政府的地理勘探队进行勘探摄影,政府议员根据其在偏僻的黄石地区拍下的大量风光照片,于1972年决定在那里开辟美国第一个国家公园。

    无独有偶,国内也有许多旅游地是通过摄影作品而被挖掘出来的。武陵源的“一举成名天下”,吉林雾凇岛“夜看雾,晨看挂,正午赏落花”的名声和黑龙江双峰林场“中国雪乡、雪景之源”的声誉,都是由摄影人所成就。这些地方,之前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摄影人的发现与宣传促使其被开发为旅游资源,吸引了源源不断前来观光探险的游客。

    摄影作品还能够为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提供直观的资料图片,为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开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最直观的决策依据。众所周知,旅游规划的最终成果多是以图像来解说,当前的数码相机均是以JPEG格式输出,适用于AutoCAD、Photoshop和ArcGIS等图像操作软件,克服了传统图像处理方法的不足,便于旅游规划工作的开展。

    2.4 促进摄影旅游地经济发展

    摄影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特种旅游产品,拥有特定的接受人群。随着摄影装备行业的深开发,展览与赛事在短期内的巨大推动作用,摄影旅游将拥有更大的潜在市场,必定能促进旅游产业的进一步成长,从而有利于摄影旅游地的经济发展。

    发展摄影旅游的成本相对较低,因为现有的各种旅游资源都可以为摄影旅游服务,这也是摄影旅游的最大特点之一。各种旅游资源都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均可以通过镜头展现出来,摄影旅游的开发,等于是利用现有资源的另一种新颖方式,除了基础服务设施的投资,其他不需专门投资开发摄影旅游资源。

    2.5 促进摄影旅游地的生态环境保护

    摄影旅游有助于人们树立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上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摄影大师安塞·亚当斯,还是一位积极的环保工作者,他以建立国家公园和遗址保护区的方式来保护环境,他所拍的美国山水、荒野景色,后来都成了美国国家公园和美国人心中的道德寓言。

    其次,摄影旅游是反应严峻生态环境问题的直观性媒介。全世界各地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摄影活动不计其数,相关摄影作品更是数不胜数。摄影爱好者发现和感知着生态环境恶化、野生动物濒危等现状,他们利用较高的摄影水平,将一幅幅生态环境恶化的照片展现在人们面前,比其他方式更能激发人们内心的触动,在社会范围内起到环境保护的宣传功能。

    2.6 有利于文化事业发展,提高国民素质,赋予艺术气息

摄影助理心得体会范文8

【关键词】群众;摄影;辅导;创作

摄影技术的出现,虽然不过才一百多年的时间,但是,它却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群众文化的发展,摄影也成为群众文化领域中极其重要的一个艺术门类。为了促使群众摄影文化健康发展,文化部门也将群众摄影辅导、管理和创作提上了议事日程。

1.群众摄影文化的特点

传统的摄影艺术,以专门从事摄影工作的专业人士为主,它对创作主体的技术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对摄影作品的艺术性、审美要求也较高。与传统摄影艺术相比,群众摄影艺术的参与主体是普通群众,群众摄影活动的普及性、大众性较强,此外它还具有简易性、便捷性、亲和性等特点。因为群众摄影艺术参与主体广泛,所以,在群众摄影活动和摄影艺术中创作的摄影作品,都可以视为大众文化、全民艺术的产物。如何欣赏和评价摄影作品,完全要由大众审美需求和喜好来决定。因此,那种传统的摄影评价方法并不适合用在群众摄影作品评价上,那些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记录生活、能激发观赏者内心情感的群众摄影作品,都可以称得上是好作品。群众摄影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在社会文化发展与繁荣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个体摄影技术水平的提高,需要建立在相关知识学习、长期实践、经验交流的基础上的。一些普通民众虽然摄影热情高涨,但是他们的摄影技术水平并不高,但时许多人又没有时间、不能花钱请专家为他们提供帮助。地方文化馆、文化部门肩负着群众文化组织、辅导、创作、培训、推广、保护重任,因此,做好群众摄影辅导与创作工作,发挥自身在群众摄影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就成为地方文化单位当前和今后的重要工作。

2.做好群众摄影辅导与创作工作的建议

2.1 完善群众文化管理运行机制,提高文化部门的组织能力

地方文化部门、单位是地方文化的领导者、带路人,肩负着群众文化引导和服务重任。群众摄影文化要想实现长远发展,必须在地方文化馆、文化单位的带领下前进。鉴于此,地方文化部门首先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按照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确保群众能享受到免费、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然后,提高自身的文化服务能力和业务素质,建立地方摄影创作辅导队伍,面向基层民众进行摄影教学宣传和辅导。与此同时,与群众文化社团、非营利性文化服务机构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允许他们有组织地进入到公共文化领域中来,打造地方摄影文化圈,营造公共文化共同治理的文化服务格局,以实现群众摄影文化、活动的良性发展。

2.2 以地方文化单位为基地,做好群众摄影组织与辅导工作

文化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是文化产业、文化部门的重要任务”。这给地方文化部门的群众文化服务和引导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地方文化部门要秉承“自发自愿、规范引导、灵活多样、注重实效”的原则,按照群众文化辅导工作要求,做好群众摄影辅导、创作服务工作。确切来说,地方文化部门要以地方文化馆为基地,加强与地方图书馆、文化站、群艺馆之间的联系,开班摄影辅导班,并抽出摄影骨干对基层群众进行轮训,使群众一边接受辅导一般投身摄影创作活动。与此同时,及时了解地方摄影爱好者、摄影发烧友的活动动态,了解他们的发展需求,以文化站摄影骨干为主,建立地方群众摄影艺术团队。定期或不定期低将本地摄影爱好者组织起来,举办摄影艺术座谈、交流和宣传活动,以传播摄影技术知识,提高队伍的摄影理论和技术水平,为群众摄影创作活动注入新鲜血脉。

2.3 加强摄影艺术人才培养,开展摄影艺术培训

任何一种文化形式的发展,都要建立在人才培养、人才储备的基础之上。同样,群众摄影文化发展和摄影活动开展,需要发挥摄影骨干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而摄影骨干培养,是一个长期、系统性的工作。地方文化单位要担起自身在群众文化人才培养中的职责和任务,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建立摄影艺术人才培养机制,面向社会招生,分批、分次举办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摄影培训班,聘请地方摄影技术人才、骨干、文化单位的专业摄影师来培训班传授摄影理论知识和技术,为业余摄影群众、民间组织的摄影培训提供专业指导。然后,将受训者组织起来,开展各种群文竞赛性摄影活动,锻炼和提高群文业余人员的摄影能力和组织能力,并带领他们深入生活,参加各种公益活动,进行摄影艺术创作,通过学练结合提高他们的摄影水平,以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为群众摄影文化发展打好基础。

2.4 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群众摄影辅导活动

在互联网时代,政府一再加大了文化事业投资力度,完善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层文化体系建设、信息共享工程也全面展开。在新形势下,基层文化工作者要积极探索群众文化活动规律,借助互联网方便快捷的优势来开展群众文化辅导和创作活动,以优化群众文化活动效果。如文化部门可以借助网络组建业余摄影群、专业辅导群,辅导业余摄影群众如何去创作通俗易懂的摄影作品,怎样从普通人的视角去反映新生活,弘扬主旋律。当然,文化工作者还可以借助各种文化微信群、QQ群,向群众推荐更多优秀的摄影作品和摄影辅导节目,有计划地办好辅导传授工作。在日常辅导之外,文化部T还要抓住机会,利用节假日、地方节日举办一些线上、线下摄影创作活动,如摄影展、摄影比赛等,以提高群众的审美情趣,促进基层文化事业发展。

综上所述,做好群众摄影的辅导与创作工作,是地方文化部门群众文化服务管理工作的重心。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地方文化部门尤其是文化馆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加强群众摄影文化人才培养,同时利用网络积极推广和传播摄影技术,以促进群众摄影文化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军.群众摄影活动的组织和辅导研究[J].大众文艺,2012,14:197.

[2]马鹰.基层摄影团体在摄影文化传播中的辅导工作[J].神州,2011,17:129.

摄影助理心得体会范文9

关键词 摄影教学 多媒体 课件

中图分类号:G43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数码摄影技术不断普及,摄影已成为一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活动,越来越多高校的相关专业也都开设了摄影课程。如何上好摄影课已经成为摄影授课教师一个共同关心的话题。我们知道,摄影是一门集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于一体的课程,熟练掌握摄影理论并正确指导摄影实践,是拍摄出好作品的关键。而多年来,学生一般仍以文字教材为主进行学习,在学习了大量摄影理论的同时不免出现了实践环节薄弱的问题,从而影响了对理论的深刻理解和摄影技能的掌握。如何才能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而具有吸引力?怎样才能逐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摄影技能?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那么,在摄影课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充分的发挥多媒体课件对学生的辅助作用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一、提倡授课教师自己制作课件,体现出自己的教学特点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资源共享在人们生活的某些领域成为可能。它在给人类带便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们的思想。现在网络上有不少摄影课件,很多学校也开放了相关的精品课程,课件都是现成的,有的教师为了方便就直接拿来用。但这样直接拿来用的效果往往不是很好。究其原因可能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制作课件的人可能是一些电脑爱好者,因此他们制作的课件往往只是教材内容的再现,体现教学性不够。二是运用别人的课件,很难和自己的教学思路合拍,最后的结果往往是迁就课件,而不能突出自己的教学特点。因此,笔者认为课件最好还是授课教师自己制作,别人的可用以参考、借鉴。不要怕自己做不好,重要的是要有信心!就课件本身来说,更重要的是内容而不是单纯的形式。即使是用简单的PowerPoint,只要能恰当的反映老师本人的教学思路、体现出自己的教学特点,达到教学目的,就值得提倡,而不是仅仅将技术型放在第一位。

二、精心组织安排课件内容,做好自我把关工作

首先,摄影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包括方方面面的很多知识,如果想在有限的课时内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就必须精选课程内容。对于专业要求深,课时多的相关课程,我们可以在课件中尽量包含更全面、更深刻的内容;而对于有些选修课,我们就可以选择较少,较容易的内容。其次,课件既不能是教材或教案内容的电子翻版,也不能仅仅把几个要点、标题往课件上一贴就行了,必须精心组织安排课件内容。对于重点内容,或者学生不容易掌握的问题,我们要多安排课件内容,用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方式来解释。对于比较难而实用价值比较小的内容,我们可以少安排,或者略过。

三、合理选择照片,充分发挥摄影作品在摄影教学中的辅助功能

运用课件教学时,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对一系列摄影作品进行鉴赏、体味和比较分析,从而实现教学互动。而摄影课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有足够的照片可作辅助教学用,尤其是随着数码摄影技术的飞速发展,现在网络上的数码照片可谓不计其数,良莠不齐。如果用好了照片,对摄影相关理论的学习可以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但如果滥用,就会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就需要根据讲授的内容合理的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照片。首先,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比较经典,具有代表性的摄影作品来进行分析,学习。比如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每年都有很多经典而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些作品在说明相关知识点的时候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讲解“景深”这一个知识点的时候,我就用到了第四十六届新闻摄影比赛体育类一等奖的那幅作品,只要对该作品稍加解释,学生就很容易明白什么是焦点,什么是景深了。再比如在讲摄影用光的时候,可结合一些典型的图片来讲,这种声画结合的方式比单纯的声音讲述某种光线的特点,效果肯定是要好很多。其次,我们也可选用一些学生自己拍摄的作品在课堂上进行评析,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摄影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领悟力,也可以增强他们的信心,提高其艺术审美水平,有助于使学生在加深印象的同时更熟练的掌握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再次,照片宜精不宜多。摄影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科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相关作品的鉴赏必不可少。然而,如果使用的照片泛滥,学生上课可能就只顾着看图片去了,而忽视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这样没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就不可能很好的指导实践,想拍摄出好的照片又谈何容易?

四、合理运用动画,为教学内容注入源源的活力

随着Flash、3Dmax等动画软件的流行,动画已经成为多媒体课件制作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在摄影课的教学中,动画同样也可以使我们的讲授声色并茂,为授课内容注入新的活力,在讲解有关内容的时候,恰当的运用动画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如在介绍“快门”这一知识点中的“焦平面快门(帘幕快门)”时,要清楚、形象地说明“帘幕快门的运动方式”,就可以运用Flas制作出两个帘幕,然后前帘先动,后帘随后跟上运动,通过动画直观、生动的展现,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又如在讲授“单镜头反光照相机成像原理”的时候,取景和成像是如何通过同一套光路实现的呢?若直接口述学生不一定容易理解,用实物来讲,坐在后排的学生又可能看不到。而如果通过Flas分别用两种颜色来区别取景和成像的光路,理解起来就省力多了,学生就可以清楚的明白单镜头反光相机的成像原理了。

当然,要想制作出优秀的摄影课件,仅仅做到上述四点也许还远远不够,真正适合每位教师自己的摄影课件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但笔者相信,随着信息化教育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的摄影课教师都能够制作出品质优良的多媒体课件。

(作者: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广播影视技术)

参考文献:

摄影助理心得体会范文10

公益广告既是媒体社会责任的重要载体,又是广告艺术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主要功能是通过推销观念和形象来规范行为、引导价值观和塑造形象,具有社会的效益性、主题的现实性和表现的号召性三大特点。所以公益广告的艺术设计更应该关注人的高级精神需求的高级层次,立足受众的定向期待视界,以富有人情味、哲理性和幽默感的创意和表现方法传播健康和谐的价值观念,引导人的精神需求向真善美的方向发展[1]。与影视、网络等载体相比,报纸、期刊的公益广告表现手段相对单调,缺乏动态的影像、声光表现技巧,符号刺激信息、视觉冲击力、传播的主动性等都比较弱,因而笔者认为,在创意和设计报刊公益广告时,主创人员除了要坚守公益性的根本属性,同时还必须遵循设计学、传播学的一般规律,高度重视作品形态的视觉美感,广泛吸收、借鉴多种艺术形式和文化成果,比如,将新闻摄影作品穿插编排进公益广告设计之中,依据创意需要进行“拿来”和“化用”,就比较容易使公益广告作品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用“公益”与“广告”的完美统一来吸引受众,达成传播意图,最终更好地发挥公益广告在构建社会公序良俗中的作用。新闻摄影原本是一种独立的摄影体裁和新闻体裁,但在善于创意和化用的平面设计师看来,它又是重要的平面设计元素和具有特殊感召力的视觉符号。报刊公益广告与新闻摄影都致力于在二维空间内准确传递鲜明、直观的视觉信息,通过观摩中外优秀的平面公益广告可以发现,新闻摄影所具有的时效性、真实性、典型性、现场感等美学品格,似乎与平面公益广告设计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运用得当可事半功倍地将广告主题予以形象化表现,不仅能够深化公益广告作品的思想性,提高艺术感染力,同时还能够放大其美学张力,提升美学内涵。

1新闻摄影元素有助于公益广告准确传达设计创意

在读图时代,“一图胜千言”的说法越来越受传媒界认可。国外一份统计显示:20世纪50年代,在平面设计中摄影图像的使用率约占30%;到60年代,绘画图像与摄影图像各占一半;60年代末70年代初,摄影图像使用率已上升到60%~70%;70年代后期则达到80%左右;至80年代,经济发达国家摄影图像的使用比例达到90%以上[2]。在报刊公益广告设计中,运用新闻摄影元素作为画面的主要视觉形象,不仅有补充标题和正文的意义,而且有提高注意率、增强需求或使其明朗化的能力。比起语言文字,比起艺术摄影、绘画等图像形式,新闻摄影作品最突出的视觉表现优势在于其真实性、客观性、生动性、直接可视性,它通常都是用直观、简练的画面来记录、传达特定的新闻场景,让受众既觉得真实可信,又一目了然。研究证实,在很多情形下,受众仅看新闻摄影画面就能大致了解公益广告所要传达的理念、主张,如果再加上文案的画龙点睛,色彩、字体等设计元素的相辅相成,将非常有助于准确传达公益广告的创意思想。更为重要的是,图像具有超越国界、民族、语言、文化水平等局限的能力,所以借用新闻摄影元素设计的公益广告更便于被各阶层受众理解与接受。

2新闻摄影元素有助于提高报刊公益广告的被关注度和说服力

注意力也是竞争力,能否被人看到,能否引人注目是广告设计成功与否的首要条件。若要引人注意,最重要的是第一感觉[3]。只有实现了“广而告之”,只有说服了尽可能多的受众,公益广告的社会效益才能够得以彰显。从这个意义上说,公益广告需要像商业广告的创意和设计那样来想方设法吸引受众的注意,通过视觉美学创新提高自己的被关注度。在一切文学艺术领域,真实都是一种最能打动人心、最具有说服力的力量,而新闻摄影正是最能记录真实、再现真实的艺术手段,好的照片一定会在某处触动观看者内心的某种情感、某种发现、某种期待[4]。设计实践证明,新闻摄影元素就是一种提高公益广告被关注度的高效能推手,它不仅有吸引受众关注公益广告的视觉张力,引导受众进一步阅读文案和针对整幅作品进行思考,而且还有助于拉近受众与“宣教”之间的距离,进而诱导他们理解、信服公益广告所表达的主题思想。而且,艺术水准较高的新闻摄影图片除了能在第一时间吸引受众的眼球,还能给受众留下更为深刻的记忆,使其过目难忘,甚至经常有意无意地回味—如果公益理念能借助这样的图片而生成公益广告,其宣传效果自然会非同一般。

3新闻摄影元素有助于报刊公益广告激发受众情感,实现良性互动

从传播学角度看,公益广告的目的在于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受众在心灵上产生了共鸣,才会有思想上、行为上的互动,如此方能实现匡正过失,树立新风,影响舆论,疏导社会心理,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以维护社会道德和正常秩序,促进社会健康、和谐、有序运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永续发展的公益宣传目标[5]。新闻摄影是对真实生活、特殊事件或人物的记录与再现,其真实性容易从心理上获取受众的信赖;而且,某些优秀新闻摄影作品所承载的事件情节与人物命运曾打动过许多读者的心灵。设计师在公益广告设计中利用这些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则容易激发受众情感,在良性互动中实现公益广告的终极目的。比如,前些年备受关注、至今很多人还记忆犹新的希望工程公益广告,画面选用的是《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解海龙的新闻摄影作品。这幅构图极其简练的公益广告作品,因为图片抓人—画面上,贫困女孩苏明娟那双无辜、无助但又充满期待的大眼睛,一下子震撼了无数人的心灵,所以很快就唤起了海内外爱心人士对贫困地区失学儿童持久的关注与帮助。从社会效果来评估,这幅公益广告堪称经典之作,帮助相关机构非常成功地实现了当初的意图,这也可以说是对“一图胜千言”理念最生动的佐证。借用新闻摄影元素进行报刊公益广告的创意与设计,必须遵循传播学规律和设计学的形式美学法则。笔者认为,设计师尤须注意以下原则。

1)新闻摄影元素应服从于广告创意的整体需要。公益广告设计借用其他艺术门类创造的视觉形象(包括新闻摄影),目的在于更直观地体现创意、更生动地阐释主题、更艺术地传播公益理念,所以新闻图片在此时此刻所处的是从属地位,设计师在选择图片内容、呈现形式、画面尺幅时,要同步考量公益广告创意的整体需要,用整体创意来统领图形符号设计、版面编排。

2)追求个性,力避同质化、一般化。浏览国内报刊上林林总总的公益广告,其中不乏佳作,但在创意、表现形态等方面也存在同质化、一般化的弊病。造成这种弊端的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但图形设计不佳、整体构图缺乏新意肯定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把希望工程那双大眼睛、把汶川地震现场图片第一个引入公益广告的设计师是大手笔,而第二人或许就是模仿者、跟风者,所以设计师的原创力、发现力尤为重要:他不仅要善于用个性化眼光从海量的图片资源库中筛选到与众不同的新闻图片,还要善于用个性化设计语言为备选图片赋予新颖而准确的公益理念。对现代平面设计师、报刊美术编辑而言,“旧瓶装新酒”当是一种必备能力,在运用人们已经耳熟能详的新闻摄影图片进行创意和设计时,这种能力显得更为重要,堪称是创造力的基础和源泉。

3)强调视觉美感,营造艺术感染力。设计公益广告,虽然不同于纯艺术创作,其核心意图在于向受众传达某种理念,而不是(至少不主要是)为受众带来视觉审美享受;但是,设计师在设计实践中却不可忽视对视觉美感的致力追求,原因很简单:人们不仅不会过多关注缺乏美感的广告,甚至还会将之视为避之唯恐不及的视觉垃圾,如此一来何以发挥公益广告的社会效益?所以我们可以说,优秀的公益广告作品首先必须具备丰富的视觉美学品格,以此为基础才能营造出艺术感染力,才能较为高效地实现既定传播意图。

新闻摄影自身所拥有的特质,使其有能力在传播公益理念的社会活动中担当多种角色。新闻美学、摄影美学与广告美学、传播美学的深度渗透与广泛融合,为现代平面设计师、报刊美术编辑开辟了广阔的创意空间。随着信息技术、传播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人类审美需求多元化趋势的加剧,新闻摄影将会越来越广泛地被引入到平面设计领域,呼唤着有职业理想和社会责任意识的从业者用创新性劳动来开辟新的设计语言,用多元的思维、多元的设计满足当代人多元的审美期待。

摄影助理心得体会范文11

关键词:色彩;彩色摄影;运用

中图分类号:J4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151-01

摄影是一门造型艺术,通过人们的视觉感官,在观察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的交融。一幅美的照片,是形式与内容的最完美的统一,内容的美只能通过形式的美来传达。彩色摄影艺术的形式美所包含的内容很多,如构图的美,透视的美,色彩的美等等,本文只对彩色摄影中的色彩运用问题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艺术的色彩概念

科学发达的今天,人类对色彩的认识更为深刻,除了用肉眼识别色彩外,人类借助于科学的仪器可识别的不同颜色为数更多,过去那种只把红、黄、蓝等视为是色彩的看法已成为一种狭隘的偏见。我们这里谈到的色彩是指艺术中的色彩,具体的说是指摄影艺术中的色彩。因此,这就有别于自然科学对色彩的研究。自然科学对色彩的研究是不带任何一种主观情绪的,采取纯客观的态度,只重视色彩的本质表象,根据各种色彩的客观标准确定严格的科学感念。而艺术对于色彩的研究是从人们的审美心理出发,寻找色彩在艺术表现中的规律性,并运用这种规律去传达思想感情。

艺术中的色彩要进行形象思维去创造形象,不但求其单纯的精确而主要的是要强调它的独立价值和审美意义。

二、彩色摄影的色彩运用

摄影是绘画与电影之间的一门艺术,由于它同绘画的亲密关系,因此,在形式美上,它从绘画的表现手段,特别是色彩的运用中收益不浅。但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它在色彩的运用上也表现出自身的一些特点,并通过不断的艺术实践,更多的和更突出的去表现“美的瞬间”所呈现出来的色彩的美。彩色摄影可以撇开自然景物的固有色调,把自然景物的复杂的色彩关系抽象为摄影家本人某种心灵的写照,进而去表现更高的审美理想。

因此,彩色摄影有一个如何运用色彩的问题。下面,我们想从三个方面谈谈。

1.对比色彩的运用。我们欣赏一张照片,如果它的色彩布置均匀,只会给人以平衡的印象,让人感到整个画面的色彩没有重心,被摄对象也缺乏表现力。反之,就会造成一定程度对比的视觉效果,使整个画面活跃起来,有利于表现线条和轮廓。

由于色块的对比能产生理想的艺术效果,所以,有的摄影家喜欢利用清晨或黄昏这段时间进行创作,这时,日光斜度大,由于光线要穿过厚密的大气层,短波光被折射的比较多,照射到物体上的阳光呈“暖”色,而天空中的蓝光是散射下来的,损失不大,因此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冷暖色对比。也有的摄影家爱拍摄夜景,比如拍摄海边的黄昏,落日的余光会使天地发蓝,再加上星星点点的渔火,这冷暖相间的画面是很富有气氛的,整个画面会变成一首凝固的小夜曲,是恬静中的欢乐,它所表现出的美是内在的。

2.富有节奏色彩的运用。色彩有强弱之分、深浅之分、冷暖之分,这种多色调矛盾的统一就形成了色彩的节奏。就摄影艺术家而言,一天之中,由于日光的变化不同,各种物体的色调随之而进行着有规律的变化,这些有规律变化着的色调正是我们的摄影工作者所刻意追求的画面色调节奏的原型。

把色彩的节奏美运用于摄影艺术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1)它可以自我调节。一般有节奏的色块都有节奏的强点,也就是色调节奏的核心。它通常是由色面中最浅或最深、最暖或最冷,总之是最突出的色块来充当,而形成一个自我节奏整体;(2)以强点为重心或通过强点的连结,克服不同色块之间的混乱,把抽象的概念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特定涵义;(3)这种具有特定涵义的色彩节奏,或表现出紧张激烈,或表现出悲惨恐怖,它将直接作用于画面的形式,引起不同的美感,而这种从色彩节奏所引起的形式美又会加深和突出作品的主题,导引审美主体完成审美的全过程。

3.错觉美色彩的运用。在摄影艺术中,作为塑造艺术形象媒介的物质材料是照相机,各种镜头及感光材料,这些物质材料在客观上也会给我们造成错觉感。比如,我们拍照片时有时用滤色镜,主要是用来改变色彩的明暗配置,取得新的色彩影调效果。因为人们已经不满足于色彩的还原是否正确,而是要表现自己心中理想的色彩――即美的色彩。我们想冲淡一种颜色的色调,可用同样颜色的滤色镜,如果要加深某种色彩的色调,则可用一种辅助色的滤色镜。比如要加深蓝天的色调,突出白云,可用黄、红等辅助色滤色镜,这就可使天空色调变暗,而白云则显得更鲜明。这张片子上的色彩影调已不是我们平时所看到的自然景物的色彩,这种错觉是由摄影机的辅助镜头给我们造成的。实际上,错觉不“错”。在摄影艺术中,“错觉”感有时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它使胶片上出现奇异的色调,也许这正是作品的妙处所在。

我们对于摄影色彩的研究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如何建立起整个摄影色彩的完整体系,将是摄影理论工作者今后奋斗的目标。

摄影助理心得体会范文12

关键词:对称与均衡 主次关系 黄金分割 画面空白

中图分类号:J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1-

一、构图的意义

构图在传统画论中称之为“章法”、“布局”、“经营位置”等。是指根据画面的需要,安排形象,体现作品的整体效果。构图作为摄影的第一步,因其创作手法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事实上,任何艺术形式都有其固有的形式规律,只有掌握了这些固有规律之后,在进行艺术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将最优美、最感人的艺术形象传达给受众。虽然摄影构图的形式规律不是死的,但了解这些形式规律可以避免一些初级的错误;掌握和运用这些形式规律,对塑造艺术形象、揭示主题思想则是一条捷径。

在设计摄影画面的构图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构图的均衡美。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可能都有过以下的体会:一把椅子倾斜了就会让人产生不稳定的感觉。而大多庄重、尊严的东西又是很对称的,比如古代宫殿门口的石狮子,它是成双存在的,给人以对称的美感。因此,摄影作品的画面均衡,在构图时十分重要。

二、对称和均衡在画面中的运用

对称,象征一种高度整齐的程度。比如蝴蝶,它的形体和翅翼花纹的对称美,一直为人们所欣赏,在摄影作品中对称的画面也时常可见,但大多数摄影作品,在构图中并不追求一半对一半的对称,而是刻意于画面的视觉均衡。

摄影画面布局的均衡,是人们运用视觉和心理上的习惯,对画面内全部可视形象所处的部位,进行稳定与否的一种衡量。在摄影的构图中,绝对的对称会给人一种静止、拘谨、单调的感觉,生活中人们对审美的要求仍然以追求均衡居多。过多的运用对称会使人感到呆板,缺乏活力。而均衡则是为了打破较呆板的局面,它既有“均”的一面,又有灵活的一面。结构的均衡是指画面中各部分的景物要有呼应,有对照,达到平衡和稳定。均衡的范围包括构图中形象的对比:人与人,人与物,大与小,动与静,明与暗,高与低,虚与实等等。

对摄影者来说,布局的均衡是结构理想的结果,因而处理均衡的问题,也就是处理画面结构的问题。作为摄影画面的两大组成部分,主体与陪体是表达思想内容的主要对象和辅助对象。所以在处理画面布局均衡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它们之间的呼应关系,这其中包括两者在情节上、情绪上以及动态、动势方面的呼应关系。

三、构图中的主次关系

根据主题思想要求,选择有价值的景和物,组成摄影画面。在这个画面中最能体现主题的对象,就是主体。而在画面中,那些不是最直接体现主题思想,仅对主体起到一定程度的烘托、陪衬,帮助主体说明主题思想的对象,习惯上称为陪体或周围环境。在摄影画面中要妥当的安排和处理好主次关系,避免出现零乱、主次不分,淹没或失掉主体,而造成没有主题的现象。

在设计画面时要注意主体和陪体的关系,一幅照片如果只有主体而无陪衬,画面就会显得呆板而无变化,但陪体不能喧宾夺主;主体在画面上必须显著突出,要弃繁就简,必要时可改变拍摄位置和角度,或是搬动不必要的东西,以达到画面简洁,突出主体的效果。在照片画面的主次关系上可以掌握以下两点:第一,如果遇到杂乱的背景,可以采取放大光圈的办法,让后面的背景模糊不清,以突出主体。第二,选择适宜的角度进行拍摄,避开杂乱的背景,以使人物的形象突出。

第四、构图中“黄金分割”的运用

初学摄影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最吸引人的景物放在正中间。的确,在正中间的景物是最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的。但是,将吸引人的物体放在正中间,很容易只让人专注在那个物体上,而令画面变得呆板。

既然要避免居中,就要知道所谓的“黄金分割”,也就是“黄金比例”, 将之运用于美术和摄影的构图中往往以5:8的比率来表示。另外,九宫格构图(也称井字构图),实际上也属于黄金分割的一种形式。就是把画面按水平方向在1/3,2/3位置画两条水平线,按垂直方向在1/3,2/3位置画两条垂直线,然后把主体尽量放在交点的位置上。实际上这几个交点都符合“黄金分割定律”,是最佳的位置,当然还应考虑平衡、对比等因素。这种构图能呈现变化与动感,画面富有活力。这四个点也有不同的视觉感应,上方两点动感就比下方的强,左面又比右面强。在具体的摄影构图中,可将其应用于情节对比、虚实对比、动静对比、大小对比等。

五、处理好画面的空白

摄影构图中的空白,既有因景物本身,如:烟、云、雾、天、水、空隙所制;又有因为光与色的艺术处理所制。实体与空白的相互衬托,形成有规律的起伏节奏,产生一定的的韵律感,是摄影艺术在处理画面构图虚实关系中,广为运用的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