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

时间:2023-01-27 06:30:04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范文1

一、钻研教材,挖掘文本资源。

《桃花源记》是苏教版五单元第三篇文言文,此单元的阅读教学重点是借助注释学习文言文。在初一初二以及前两篇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上译文已不是困难的,难的是结合写作背景、作者经历更好地解读课文的文化内涵和表达的感情,引导学生深层次地阅读。我将教学的重点定为“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感受和认识平静、祥和的田园生活”;“正确评价世外桃源,认识陶渊明的济世情怀。”因为文学就是人学,我利用《资源学案》(学生配备的导学案资料)本课阅读题――结合《饮酒》、《归园田居》体会陶渊明的人生追求,作为预习题切入对本课的学习。课堂检测利用《练习册》(学生配备的练习作业册)本课《桃花源诗》的阅读题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检测。另外,通过钻研教材,我将课文内容概括为“环境美” 、“生活乐” 、“故事奇”,引导学生抓住“美” 、“乐” 、“奇”三个字探究课文。

教材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配套读本、教辅资料以及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等丰富的内容。教材资源本身丰富的内容为教学的成功实施和有序展开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平台。面对这些资源,我们应与时俱进,变简单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只有充分挖掘其中的丰富深刻的内容,才能使教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二 、开发网络资源,激感。

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发挥现代技术更好地养成收集、处理信息的习惯,提高语文能力。”因此教学《桃花源记》时,我从网上找出本课的动画朗读,这就首先从视觉和听觉上对学生形成一种冲击和感染,渲染了宁静、祥和的气氛,促使学生尽快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课前的预习作业,我让学生上网查找陶渊明的简介和本文的写作背景,以便课堂学习时更深刻地理解作者不满现实,寄希望于“世外桃源”的思想内容。鲁迅说过“倘要论文,最好顾及作者本人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近乎说梦的”。课后我让学生上网查阅“百家讲坛”2011年第30期张大千教授的“但恨饮酒不得足”,了解陶渊明的无奈、落寞、超凡脱俗与回归自然。这样真正达到了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认识一种人生态度,一个人生境界:陶渊明让我们在纷纭杂乱的社会人生中保持清醒的自我认识。

网络给语文课提供了教学信息的渠道,使信息的获得更为快捷,对语文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多媒体辅助教学也越来越多地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当然这里的用多媒体一定要适度、适时,不能舍本求末,使课堂教学的拓展偏离了教学的核心。

三、挖掘教材的“话题引发”价值。

教材中的课文,特别是那些文质兼美之作,都是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解读化语,借助这些解读化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活动。教学《桃花源记》时,我设计了“时空连线,走进桃花源,了解桃花源”的模拟现场采风活动,让学生就自己感兴趣且能体现学习目标的关于桃花源的话题对其他同学采访。这样课堂一下子‘活’起来了。学生提的有些问题还很有价值:你们为什么要来到桃花源?你们这里的生活怎样?打算一直隐居下去吗?

本课的作业我让学生给桃花源里的人写一封信,可以谈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可以给桃花源人讲一讲世外的故事,还可以对他们提一些建议。这样将课堂的讨论延伸下去。

在认识陶渊明的“桃园情结”后,我做了这样的拓展:“同学们,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的桃园情结。陶渊明增加了无数人的梦想。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为什么?学生通过探究将课堂与生活联系了起来。

四、比较阅读,适度拓展。

教材中有相同元素人物、主题、题材、技巧、语言、结构的文本材料,这种资源对文本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推动学生思考。教学中我设计了“为什么要虚构这个桃源胜境”时,我引导学生回想初一学习的《天上的街市》一文,得出这是不满现实,借助想象表达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课堂检测环节将本课与《桃花源诗》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和《桃花源记》中哪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

勾连多篇,巧妙整合。努力钻研教材,挖掘文本所潜藏的资源点,捕捉篇与篇的交叉点,把握教材中课文与课文之间的联系、对教学目标、教学材料、教学方法进行整合,形成一种语文知识的支撑力更强、容量更大、形成更为灵活丰富的教学过程。

对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注重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和补充、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把语文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使语文教学呈现出一种开放的态势,这样的尝试会激发学生兴趣、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加深课内所学。但这样的开发与拓展一定要适度、适时,不能挤去阅读理解文本的宝贵时间,否则会使语文课程改革的石晓星大打折扣。

桃花源记教案范文2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11―0125―01

一、教学背景:整合筛选艺术休闲课程教学资源

根据《培智学校课程设置》要求,培智四、五、六年级开设艺术休闲课程。我校充分挖掘艺术休闲课程资源,通过整合筛选,最终将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工具――扑克牌引入艺术休闲课堂,在教学中设计与应用扑克游戏。而学生还不认识扑克牌,个体差异明显,有学生还分不清颜色,总体学习能力较为薄弱,内容设计需从最基础的花色开始。因此,本内容的选择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学生学习此内容,兴趣浓厚。

二、教学设计:预设艺术休闲课堂扑克游戏教学目标

在《认识“黑桃”》第一课时,可在老师创设的神秘情境中引入学习扑克牌“黑桃”。要求学生要结合实物、图片认识扑克牌,掌握花色“黑桃”,因为只有读准名称认清图案才会找到带“黑桃”的扑克牌。这样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能更感兴趣。直观的实物扑克牌引入,通过分析花色“黑桃”颜色形状,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扑克“黑桃”。通过认识各种各样带花色“黑桃”的扑克牌,可以让学生学会找到有“黑桃”的扑克牌。还可以通过找一找、数一数知道一副扑克牌中有13张带“黑桃”的扑克牌。如,可先从最简单的“黑桃”2引入带“黑桃”的扑克牌名称的学习,依次梯度提高。拓展知识要求学生正确分辨不同花色的扑克牌,在实际情景中得以合理运用,每学习带“黑桃”的一张扑克牌时,都出示相应实物。一方面是练习形式多样化,另一方面也为以后学习其他花色扑克牌打基础。在出示各种花色扑克牌图片时,要求学生根据要求选择正确的扑克牌,既巩固知识,又能提高学生认识扑克牌的能力。找一找,数一数带“黑桃”的扑克牌,能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为以后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实践:亲历艺术休闲课堂扑克游戏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导入:扑克游戏作为一种艺术休闲方式,今天呀,周老师带大家走入神奇的扑克世界。

2.出示扑克牌:今天呀老师也带来了扑克牌,一副扑克牌有许多张,他们还有不同的花色。

3.出示“黑桃”淇恕I杓埔馔迹禾近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更感兴趣。直观实物图片引入,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黑桃”扑克。教师示范读扑克“黑桃”,有助于学生依照标准读扑克“黑桃”。从板书粉笔写、媒体演示到卡片展示,不同形式的扑克“黑桃”,能强化学生认识扑克“黑桃”。

(二)主动探究,体验新知

1.通过分析花色“黑桃”的颜色形状来记住扑克“黑桃”的名称。

2.认识各种各样带花色“黑桃”的扑克牌。

设计意图:分析联想结合颜色、形状亲历“黑桃”名称的生成过程,通过不同花色中找一找黑桃,依次梯度提高,帮助学生巩固记忆扑克“黑桃”的名称。

(三)让学生找一找、数一数带“黑桃”的扑克牌

设计意图:

综合花色“黑桃”及带“黑桃”扑克牌的巩固练习,从集体学习至个别化练习指导,逐层推进,进一步拓展新知。让每一个孩子都学有所得,掌握花色“黑桃”的名称。通过自己找一找,数一数带“黑桃”的扑克牌,一共有13张,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

四、总结反思:进一步积累艺术休闲课堂扑克游戏教学精华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通过对花色“黑桃”的学习,利用看一看、说一说、找一找等方法让学生掌握知识,学生学会了简单的扩散思维方法,培养了有序的思维习惯。教学层次梯度设计合理有效 ,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去,提高品格。

桃花源记教案范文3

一、师生互动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热烈的场面。

在这个阶段,教师运用引人入胜的导语、脍炙人口的诗句、如诗如画的美景、扣人心弦的音乐……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从而巧妙设疑,引起学生的思考,甚至争论。这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也是学生全身心投入,全过程参与的前提。

我在教《桃花源记》时,一入课堂,先以《春暖桃花源》的歌曲来吸引学生,使学生进入“溪流桃花水,水映桃花山;漫步走过遇仙桥,石板小路撒满了桃花瓣”的仙境之中,接着被“风也香,雨也甜,山也翠,水也蓝”的美景所陶醉,“羡慕武陵人,住那画中间”。听完歌曲,学生看课文,老师提问:桃源人为什么进入桃花源,开创了如此美景?学生很快在文章中找到了答案:“避秦时乱。”这样学生热烈讨论,很快就理解了作者厌恶战争,渴求和平的劳动生活,向往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的课文主题。

第二阶段:冷静节制地思考。

在第一阶段热闹的基础上,增强了以前少见的冷静和节制。在为师者循循善诱的引导下,学生自身所潜在的理性的思考和小大人的成熟的特性则慢慢显露出来。在这个阶段,教师既要熟悉教育,又要熟悉学生,掌握好“引”的难易程度,要让学生“跳起来摘挑子”。这时的“引”,必须遵守以下三个原则。

(1)适度原则:即要难易适度。

(2)梯度原则:即应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展开的一般规律,应由近及远,同低到高,由已知到未知,从微观到宏观,从而引导学生展开思考。

(3)发散性原则:即问题的设计、答案应是发散性的、多维的,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鼓励他们充分展开联想,从多角度思考。使学生养成一问多思、多答、多解的习惯,善于进行广泛的联系,从而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案。 转贴于

第三阶段:适时地点拨,理性地思考。

该活则活,活而不乱;应露则露,露而不骄;当沉则沉,沉而不死;宜静则静,静而不寂。此时,语言课堂气氛的理想境界便出现了。教师应当及时适度地点拨,为学生进一步深层地理解起到桥梁作用。教学相长的主客观条件,内外部环境至此业已具备,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定会在欢愉、轻松、和谐、恬静的气氛中得以完成和实现。

二、师生互动的三种态度

随着师生互动三个阶段的逐渐展开,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也将走过三个过程。

首先,充分相信并肯定教师。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能得其真。只有这样,具体授课过程中即使出现些微的不足和瑕疵,也不会在学生心中留下丝毫阴影。

第二个过程:老师所说之言、所定之论将信将疑。

随着时间的推移,师生间感情的磨合亦到了一定的程度。此时,对老师所言之观点,来个反思,问个为什么。同学们那种不惟书、不惟上、不惟师、只求真的精神品格在浓浓的师生情谊中慢慢得到强化和升华。师者的思想境界、业务水平、施教水平,也说不定会在这种环境下得到净化、陶冶和提高。

桃花源记教案范文4

新岁娘家坐半月,

飞针走线巧盘花。

这是流传在湖南桃源县的一首民谣,民谣形象地描绘了旧时桃源的农耕生活,以及妇女在劳作闲暇之余从事刺绣活动的情景。

桃源县地处湖南省西北部,地属湖南省常德市,因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而得名。桃源县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物产资源丰富,境内有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桃花源。桃源县景色优美,风光旎丽,历来享有“世外仙境”之美誉。

沃野田畴,农耕繁盛,自古以来,桃源县境内以农耕文明最为普及。在男耕女织为经济模式的农业社会,刺绣是妇女从事织造的主要内容之一。生活在桃源的妇女从小就养成了在耕耘之余从事纺纱、织布、刺绣的习惯。桃源刺绣是流行于桃源县境内一种有着鲜明地域特色的手工艺品,以清嘉庆年间的绣品制作最为精美,之后绣制水平逐渐式微,民国以后精品较少,至上世纪60 年代桃源刺绣逐步走向衰落。近年来,清代民国时期桃源刺绣以独特的地域特征和鲜明的风格逐渐被世人所认识并得到收藏界的注目。

从现存的清代民国时期的桃源刺绣看,绣品以家居实用品为多,陈设绣品少见。依其使用功能,绣品可见有宗教信仰用的神帐、祭袍等,人生礼仪中贺帐、寿帐、喜帐、婚嫁用品如轿衣、盖头、服饰、云肩等,文玩中的戏服、镜片、儿童玩偶,家居生活中的门帘(图1)、门帘头(图2)、帐檐(图3)、桌围(图4)、被面、床单、枕巾、枕顶(图5)、镜套(图6)等,民众日常服饰中的头帕、上衣下裳、荷包、童装(图7)、童帽(图8)、鞋子等。

一、刺绣技艺特征

刺绣在桃源当地民众中又被称为“做花”、因以五彩丝线绣制而又有“彩绣”的称呼,民谣中所说的“盘花”是刺绣在桃源的又一种叫法。刺绣质地用料多为素缎、花缎、进口细呢绒、粗呢等。挑花被称为“卡(音qia)花”,分单色挑花(图9)和彩色挑花(图10)两个品种。挑花质地用料多为家织棉布,或桃源本地所产的一种桃红色生丝布等。无论绣花和挑花,桃源刺绣以单面绣为多见,偶见有双面工。

绣架、绷子和绣针是桃源刺绣的基本工具。绣稿上稿则是刺绣的第一道工序,桃源刺绣的上稿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在地料上勾线。另一种则是将底稿勾画在皮纸上,后将皮纸或缝或裱于织物地料的背面,依据地料反衬过来纹样痕迹进行图形绣制,这种用稿方式可以避免因针迹粗细不一而造成的绣品不平整,多用于绣上等作品。

清代民国时期的桃源刺绣主要使用蚕丝线。绣线在使用前需进行染色和皂角蒸煮,绣线的处理则有劈丝分线技艺和抡丝捻线技艺。劈丝分线是指刺绣艺人在刺绣前按所需绣线的精细程度以手指劈丝分线,可以劈分成二开、四开、八开、十六开不等,桃源刺绣绣线一般劈丝分线至八开。所谓抡丝捻线技艺,即是将两种不同色素的线或两种同色素不同色阶的绣线抡捻合成一股后施绣,抡捻后的绣线较粗,可以表现毛羽的坚硬质感和色彩明暗的变化。

刺绣是依靠运针的起落进行刻画以表现物象形态的艺术品,绣法和针法是刺绣的生命。清代民国时期的桃源刺绣施针严谨、针脚整齐、掺色柔和,多种针法的精湛娴熟运用,使这一时期的绣品具有了“平、光、亮、齐、密、净、活、凸”的艺术效果。桃源刺绣在刺绣技艺方面的卓越成就在于其有一套以掺针为主的丰富而完整的平针针法体系,这也是清代民国时期的桃源绣品色彩丰富饱满的原因。所谓掺针即取“参差不齐”之意,是指刺绣针脚参差不齐。掺针主要用于同一色彩由深至浅或由浅到深的过渡,以表达出逐渐变易又混合均匀的物象色阶。掺针又有平掺针、接掺针、拗掺针、挖掺针、排掺针、直掺针、乱掺针等的区分,分别施用于不同形状物体的刺绣。

除此之外,盖针、网针、分筋针、锁针、点针、打籽针、钉针等也是清代民国时期的桃源刺绣运用较多的针法。盖针一般用于表现物象身上的斑纹,其绣法是先用掺针或其他针法绣好物象的基本颜色,再根据斑纹的色彩和部位,加绣一层。桃源刺绣中锦鸡(图11)丰羽长尾上长运用盖针表现翎毛上的斑纹,不仅形式多样而且色彩丰富,具有独特的风采。网针(图12)是根据物象的特点,以各种色线巧妙地相互牵连,互相依存,结成网状面而组成美丽的图案,也是桃源刺绣中使用较多的一种装饰性针法,一般多用于博古和衣服的绣制。

在清代民国时期的桃源刺绣中,接毛针(图13)的运用尤其值得一提。接毛针是桃源绣中一种比较独特的针法,多用于松树之针叶及部分兽毛的绣制,目前仅见于桃源刺绣而不见于其他绣种。接毛针用线较粗,绣制时疏密有致地层层加绣,针脚起落之间长短不一,针脚的一起一落之间便形成了蓬松细长的物象,惟妙惟肖地表达出物象蓬松细长的特点。接毛针被指与湘绣独特针法“鬅毛针”有着一定的渊源。

除此之外,盘金绣、垫绣常见于桃源刺绣局部的绣制。盘金绣多用于物象轮廓的勾画,垫绣常用于物象之眼睛、鼻子的刺绣。清代民国时期的桃源刺绣中,还可以见到一些较特别的工艺,如在人物类绣品中,出现了部分人物脸部及眉眼鼻嘴部位不施线绣,而是采用绘画的方式进行刻画(图14)。同时,也出现了双面工、贴布绣、剪绒绣等刺绣品种和工艺。

桃源挑花属于桃源刺绣的一种,绣线以黑白棉线为主,地料多为白、蓝、赭色土制棉布,作品分单色挑花和彩色挑花两种,但以单色为常见。与其他地方的挑花不同,桃源挑花并不仅仅只走十字,其针法多样,常见的运针方式有10 多种,有正十字、斜十字、短点、长点、盘绕、拉锁、接针等。桃源挑花图案布局一般主体纹饰居中央,四周辅以角花和边花进行装饰。挑花造型以团花多见,团花常见图案有褔寿双全、龙凤呈祥、瑞兽戏花(图15)等。桃源挑花中常见的“飞鸟花瓶”(图16)图案,纹样由花瓶、飞鸟以及折枝花卉构成,富有情趣,为桃源挑花的经典纹样。桃源挑花采用花中有花、果中套花的“填心花”的纹样形式(如图16)具有浓郁的装饰趣味,是桃源挑花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一阴一阳的表现方式,突破了其他地域挑花的呆板格局,构思巧妙,别具意味。

二、民间美术特征

民间刺绣是民众为了满足自身的社会和生活需要而创造的一种工艺品,就其社会功能来说,刺绣主要为包括生产生活、衣食住行、人生礼仪、信仰禁忌和艺术生活等自身生活需要而创造,因而决定了其必然具有实用功能。同时,刺绣产生于民间社会大众,在纹饰图案、用色习惯、构图造型、形象刻画等方面均反应出民众的情感,符合民众的审美喜好,又具有民间美术的特征。

清代民国时期的桃源刺绣属于民间刺绣的范畴,其绣品题材可以分为锦鸡花鸟、走兽虫鱼、人物故事、山水风光、博古清供(图17)五大类。刺绣中锦鸡花鸟绮丽多姿、走兽虫鱼祥瑞呆萌、人物故事中戏曲人物霸悍夸张(图18)、生活人物端庄秀丽(图12),神道人物雍容华美,以及博古清供的人文高雅和山水风光(图19)的率真稚拙,表现题材丰富多样且每种题材的表现刻画都有着别具一格的风采和神韵,这是清代民国时期的桃源刺绣在题材表现方面独特之处。

清代民国时期的桃源刺绣以花鸟、瑞兽、戏剧人物类题材的绣品最多也最精彩。花鸟题材中又以锦鸡的丰羽长尾刻画独具特色,其从容大度洒脱之雅态的刻画最为生动和传神,妙趣横生。绣品中叶的造型圆阔细长,其舒展优雅的叶脉尾梢,以及其由正而侧、由俯而仰的圆转温丽之态,线条刻画之流畅,丰满传神而生趣盎然。刺绣中多见的瑞兽题材的绣品中常见有貔貅、狮子、独角兽和獾,还有一些类似狐狸、灵猫、兔、狗等动物,造型千奇百怪又极富生活情趣。

色彩是刺绣的灵魂,色彩的合理搭配运用也是刺绣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清代民国时期的桃源刺绣绣线诸色齐备,色彩丰富,最常见的色彩有粉绿、粉紫、赭石、暗褐、墨绿、石绿、枣红、粉红、铁锈红、普蓝、天蓝、群青、松黑等等,清代民国时期的桃源刺绣在色彩运用方面常见有三种形式,其一为利用同一色系之不同色阶颜色的渐变来表现物象,如三蓝绣(图20)即是范例。三蓝绣专指刺绣用色而言,它是指取多种色相相同、色度不同的蓝色绣线,按照一定的层次比例搭配,绣成颜色深浅变化的纹样。三蓝实际上并不只有三种颜色,甚者可达十几种颜色。桃源刺绣作品中可见的三蓝绣其用色由微蓝,而浅蓝、而深蓝,在色彩渐变的基础上,加上掺针的运用,使绣品逐渐地变易色阶,色彩清新独特,别致醒目。桃源刺绣第二种用色形式是大胆的运用对比色(图21),在绣品通过大面积冷暖对比色块的使用达到绣品色彩的调和,在冷暖对比的矛盾中达到和谐。桃源刺绣用色的第三个形式是注重色调的整体性与单纯性,当绣品主色调偏暖时,则会在局部小范围的使用偏冷的色彩进行协调;当主色调偏冷时,绣品中则会少量的使用与之对立的色块进行调节,这种色彩之间打破和呼应的节奏总是显得调和合理,显示出这一时期桃源刺绣在用色经验方面具有一定的修养。

重近景而忽视景深,不注重物象间大小比例关系而着重强调物象局部细节特征的表达是清代民国时期桃源刺绣构图特点之一。绣品中花鸟动物题材的造型讲究收放对比,猛兽多与蔓草柔花互为映衬,体壮的动物往往尾肢细长或短小。构图时大胆不求整而全而追求视觉的冲击,以少胜多是这一时期桃源刺绣构图的又一特点。绣品构图饱满而较少留白,主体硕大而充满画面。绣品常常以三两花草指代许多花草,用三两鸟兽代表群鸟群兽。绣品中戏曲人物造型有定式,人物常常被处理在同一个视平线上,主要人物在画面的中间部分,每个人物有各自不同的动作、表情、服饰和道具,因采用网格针和盘金等针法,人物形象丰满传神。

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揭示出清代民国时期桃源刺绣已具备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清代民国时期桃源刺绣绣品中融入了诸如题诗、书法、名款等中国传统绘画的因素,显示出这一民间刺绣已经走上了与诗书画印等其他艺术门类的相结合的道路,是桃源刺绣文人气息的又一表现。在这一时期的桃源刺绣绣品中,多见有绣坊款如“新昌”、题款题名如爱竹主人、爱鸟主人(图22)等的题诗题名。桃源刺绣中山水题材的绣品较少,画面刻画虽然稚拙但凸显出其民间美术品的本质。

三、民俗文化特征

桃源刺绣属于民间工艺美术品的范畴,它来源于民众生活,经过长期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了一定的文化形态和品格,已经成为一种地域文化现象。桃源刺绣集地域民众生活和地域文化特征于一身,其多彩的刺绣工艺与丰富的刺绣文化,既传递着制作者丰富的内在情感,又体现了桃源民众淳朴自然的民俗心理和精神价值取向,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清代民国时期的桃源刺绣表现题材取材于民众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花、鸟、鱼、虫、家畜家禽等动植物形态,以及与人们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场景(图23)、戏曲题材等。绣品中那种或夸张或灵动的物象造型,或浓烈或淡雅的图像色彩,以及来自民间传说、民间活动和民俗心理的刺绣图案,起着表现与丰富民俗活动的作用。戏剧人物形象来源应与桃源当地盛行的地方剧种傩戏和武陵戏有关。清代民国时期桃源刺绣中戏剧人物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行,善恶忠奸角色明晰易辨。深深地扎根于桃源民众思想之中的传统文化和普世理念通过刺绣这一特别的民间艺术形式传递出来,寓情于景,寓教于乐,达到教化民众的作用,体现出农耕文化的审美情趣。

博古和清供是桃源刺绣题材的又一大类,图案多为如古瓶古尊古壶等古器物,以及各种盆景、插花、果品、奇石、工艺品、精美文具等等,再配加一些吉祥图案,颇显雅致与不俗。远离战乱、丰衣足食的桃源历来为富庶之地,自古文风盛行,民众对古物的收藏与喜爱由来已久。清供题材中大量的各种盆景、插花纹饰出现,既是生活中的插花艺术在绣品的再现,也体现出桃源民众对诗意生活的追求。

“图必有意, 意必吉祥”是民俗图案构成的基本特征。清代民国时期桃源桃源刺绣纹样造型主要是由动物、植物、人物故事、器物、文字以及几何图形等组合构成。桃源刺绣绣品单个或组合纹样,其所承载的民俗情结集中反映在企盼家庭幸福与延年益寿的追求、希翼婚姻美满与子孙繁盛的祈盼、对富贵平安与仕途荣华的渴望、俗中求雅的吉祥心理寄托和憧憬戏曲偶像的价值取向五个方面。貔貅、麒麟、狮子、独角兽、双角兽(图24)、獾等是清代民国时期桃源刺绣中较常使用的动物纹样,它们多与松树、瑞草、锦鸡、喜鹊等形成组合纹样出现,或单个嬉戏于花丛间、或雌雄二兽相戏、或多至五只大小瑞兽一起出现于画面,在表达吉庆的同时,也寓意夫妻婚姻美满、仕途荣华、子孙贤德、家庭和睦。锦鸡、凤凰、孔雀是清代民国时期桃源刺绣中使用最多也是刻画最为华美的禽类纹样。锦鸡被视为是一种瑞鸟,象征着富贵和高贵。绣品中锦鸡多与牡丹、菊花、荷花和山石等组合在一起,寓意富贵吉祥。凤凰是一种想象出来的仁禽瑞鸟,其形象被描绘成多种祥瑞动物的组合体,桃源刺绣中常见的“凤凰牡丹”象征婚姻美满、吉祥如意。孔雀象征吉祥、瑞福,被赋予多种美德,孔雀成双成对,形影不离,被比喻成爱情鸟。在桃源刺绣中“孔雀开屏”和“孔雀戏牡丹”也是寓意着爱情坚贞、婚姻美满。

桃花源记教案范文5

【关键词】高中语文;师生双赢;发展性教学

引言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时刻都在进行的教育改革不断为高中语文课堂提出新目标、新要求,虽然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但探讨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实现“师生发展”的双赢,始终是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

1.高中语文课堂现状分析

1.1高中语文教师的发展空间

对着教学改革的推行,高中语文教师集体表现出这样的工作特点:教学方法花样翻新但是教学内容深入不够,浮于表面,没有抓到语文教学精髓――人文精神教育;语文教师职业满意度低,很多教师互相抱怨“累”。

1.2高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发展空间

现代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学生集体表现是这样的: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比较好,但仅限于应付考试;学生们出了语文课堂不看书,厌烦阅读,不爱好文学;由于高中学习和未来高等教育以及职业选择有关,大多数学生更希望从事与外语、科研、计算机等学科有关的工作,从心理上对语文不重视。

1.3在语文课堂中实现“师生发展双赢”的必要性

教学内容不能纵深发展,使得语文教学效果整体表现出“有数量”――保证考试要求,没质量――素质教育达不到的特点。教师教学积极性低、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低,双低导致语文教学效果仅能实现教学的近期目标――应付高考,而对远期目标――对学生素质培养和未来发展十分不利。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传承国家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文学精神,这在教学中没有体现。要实现这些目标,师生就必须协同发展。

2.高中语文课堂上实现师生发展双赢的措施

2.1推行学案教学实现学生学习心理和教师教学技能的发展

学案教学是是教学之前出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使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形成知识结构的“支架”,然后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以《桃花源记》的学习为例,上课后,教师给学生发下桃花源记的创作背景、陶渊明的人物介绍和对文章中优美的俳句的解释,请学生花10分钟阅读材料,然后提出两个问题:“《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中有哪些可以学?”“你怎样看《桃花源记》和作者陶渊明?”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说“《桃花源记》最出名的是优美句式的运用”,有的说“《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对空想的美好生活的记叙,这在古文里是比较少见的。”还有的说“我发现学过的词,在文章里又有不同的用法和解释了”。教师对学生们的讨论一一给与评价,然后就每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一节课下来,学生积极性很高,教师也观察到学生知识建构特点,总结教学内容安排,并改善了教学模式。

2.2构建快乐艺术课堂实现学生体验性学习和教师职业满意度的发展

快乐艺术课堂的根本目的使实现人文教育,即通过课堂教育使学生们对语文学习的真正意义有所体会和感悟。在课外阅读课――沈从文《边城》节选课堂中,师生阅读完文章选段之后,教师并没有对阅读问题进行讲解,而是对学生们讲述了沈从文身世、其他文学作品、和沈从文同时代的作家的身世和作品等。学生们津津有味的听着,之后教师连续提出了几个问题,请学生们共同讨论“沈从文时代的文学作品共同性有哪些?”“文学对时代有什么意义?”、“为什么称文学为文化瑰宝?”学生就这些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高中学子化身为文学评论家,讨论结束后,师生又回到阅读问题解答上,这时候教师发现,学生们在解决问题时更加重视从作者心境、时代环境角度考虑,解读更确切。可见,快乐的、艺术的课堂对教学效果提高有明显帮助,教的师成就感强,育人目的达到,职业满意度也得到了发展。

2.3重视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自我实现”

在学习庄子《逍遥游》时候,教师没有直接结束课堂,将剩余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习,而是提到了民国时期一位讲经的名人――刘文典。刘文典认为懂庄子的只有“两个半人”,讲经时候狂妄不羁的故事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教师讲完之后问学生们:“你们以为刘文典如何?”、“你们觉得自己懂庄子吗?”、“同学们以为本老师和刘文典比如何”,这样的问题引起同学们的笑声,笑声中也夹杂着各种评论“刘文典太骄傲了”、“我很羡慕刘文典”、“阅读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吗?”――这样平等、和谐的师生交流和互评正是教师教育精神的实质性体现,学生被尊重,也因此担负教学和学习责任。从需要理论上讲,这是“被尊重的需要”满足,因此,也就实现了学生和教师在教育角色中的自我实现的达成。

3.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实现师生发展双赢的意义

首先,双赢的语文课堂促进了学生学习心理的成熟和发展,不仅促进了学生语文学习态度建立和学习自主性的提高,也使学生对学习责任形成新的认知:超过考试和学业的传承文化的责任。

其次,双赢的语文课堂促进了教师职业心理的成熟和发展,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对职业的认知都得到了发展,树立起了作为教育者的毕生发展目标。

最后,双赢的语文课堂使学校社会职能得以实现。学校是促进民族素质提高的摇篮,学生和教师发展的实现正是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的表现。

4.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实现师生发展的双赢对教育的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的达成都有帮助。在语文课堂中,建议教师们使用学案教学的方式、重视语文课堂的艺术性和快乐性的建构并且重视课堂效果评价对师生双方的影响,以实现师生发展的双赢。师生发展双赢不仅对学生学习心理和教师职业心理的成熟和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是学校的社会职能实现的体现。

【参考文献】

桃花源记教案范文6

关键词:学生自主性;教学有效性;思维和理解能力

为了激发当前初中生越来越低的求知欲、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在语文课堂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以学生的学为主,加强师生互动沟通,让初中语文课堂充满活力、魅力四射,这样才能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变得丰富多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在激发兴趣中培养学生自主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品质。浓厚的兴趣不但能开拓学生思路,拓展学生思维,还能激发学生主动追求知识、钻研新知,形成自主学习、互动学习的良好氛围。而一旦学生能独立自主地遨游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克服困难产生学习荣誉感和自豪感,就能进一步激发兴趣和热情,刺激学习自主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和自信心。激发学生兴趣,不仅要立足于课本,还要努力挖掘课本知识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时时刻刻都处在自主学习的头脑思维中。如,我在教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8课《女娲造人》中,我先让学生自己去搜集“人是怎么来的”的民间传说,以及女娲是谁,有些同学家附近有女娲娘娘庙,他们就在周末亲自去女娲娘娘庙里去观察女娲神像,并和工作人员探讨女娲造人的传说,有些同学则去问爷爷奶奶女娲是谁和女娲故事。这样在上课时,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很多关于女娲的传说,本篇课文内容“女娲造人”的故事就不言自明了。学生在搜集资料时,不仅学会了自主学习,掌握了搜集资料的途径和方法,还身体力行在民间庙宇中寻找答案,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开动脑筋自己编撰神奇曲折的传说故事,极大地丰富了课堂自主性,学生受益匪浅。

二、在指导预习中激发学生自主性

预习是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最好途径。在旧课结束后,教师要以问题或小组合作的形式布置明确的预习任务。初中语文中经常出现的预习任务是熟读课文找出优美的语句、解释字词造句、理解课文主旨和中心内容、画出预习中的问题等。教师尤其要注意的是鼓励学生质疑,不仅对课文内容产生疑问,也可以对参考书中教师观点甚至是教科书中专家观点提出质疑,勇于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动学习的重要步骤。一般学生惧于权威不敢质疑或者只敢针对字词等提出疑问,教师应该采取多种奖励方法让学生提出疑问。学生发问也往往有一个过程,一般开始时只疑问字词的解释或其他简单的问题。这之后,教师就要不厌其烦,采用具体方法鼓励学生提问。如,提问比赛、计分表、语言表扬等办法,不要考虑学生的正误,只要学生敢问、肯问,就要大声表扬。有时也可发“提问卡”来促使学生发问。以作业形式迫使学生提问题,逼学生去思考,并将提问卡回收,教师进行一一回答评论。这样不仅解答了学生的问题,表扬了质疑得好的同学,又指导了学生如何去质疑。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好习惯,课前主动学习,也增强了在课堂上的自主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在个性化课堂中激发学生自主性

所谓语文课堂的个性化,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自由,在文章阅读和思想表达中让学生享有充分自,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讨论中。首先,在文章阅读中,学生在独立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要自行发现问题,自主建构知识。可以以自主查资料或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文章阅读,最后全班讨论决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不能提前预设结论,牵着学生思路,或者用教师讲解来替代学生自主阅读;而应该引导学生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来仔细品味、理解课文,自己追求属于自己的领悟理解。其次,是个性化表达,指学生在文章阅读后自由自主地表达观点看法,但要注意表达的观点是真实的、健康的、创新的,是学生内心深处对课文内容独特真实的感受。

如,我在教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桃花源记》中,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六人组成一个小组讨论桃花源里的生活是怎样的,那里的人们品格如何,为什么渔人找不到桃花源,渔人应不应该回去找桃花源等问题,学生纷纷根据自己对秦朝的了解和平常郊游去农村的经历来探讨桃花源的生活,和渔人应不应该回去找桃花源。有学生说渔人应该回去找,这样大家都可以进入桃花源生活;有学生说不应该去,因为会打扰桃花源人们的生活;有学生则根据历史知识说桃花源在西南山区的少数民族生活地带,渔人不可能去那么远的地方;有学生则认为桃花源的人们在一个封闭环境中生活了那么长时间,是不可能的,桃花源根本就不存在……关于这些问题,学生各抒己见,争论的很热烈。这样在讨论中,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让学生学会了自由阅读和自由表达,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总之,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和“以人为本”的时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和智力发展特点,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以学为重”。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多种方法展开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通过在课堂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不仅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智力空间,更能以语文为依托引之以成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成为独立自主、有思想、有创新思维的人!

参考文献:

[1]卢秋月.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初中语文课堂[J].快乐阅读,2012(1).

桃花源记教案范文7

关键词:小班;教学做合一;自主探索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254-02

一、“教学做合一”理论的思考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具有现实意义。陶行知先生研究了当时的教育现状,把教师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只会教书。这种教师把学生当成书桶,直接把知识灌输给他们,装进他们的脑袋里。第二种:教学生。这一种较第一种已经有了进步,但是学生还是被动地学习,而不是自己要学习。第三种:教学生学。这种教师是授人以渔,教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本源。对照今天的我、今天的你、今天的每一位教师,自己属于哪一种教师呢?这的确值得大家反思。陶行知这一教育思想,不就是我们今天一直在倡导的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吗?教师教的方法必须根据学生学习的方法制定,教师不能只管自己教,要考虑到学生学习的方法,要学生怎样学就必须要怎样教;学得多就教的多;学的少就教的少;学得快则教的快;学得慢则教的慢。所以,在教学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而实施“因材施教”。

二、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的含义就是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

1.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事怎样做就怎样学。学习是从根源开始的,它的本质是怎么样的,就应该怎样学,归根结底来学习这样事物。例如美术活动,教师在教的时候要回归到这个美术作品是怎样出来的,在画之前,可以请幼儿根据真实的物体或者图片、影像资料等对该物体进行观察。然后,把自己的观察发现大胆地说出来,每个幼儿关注的重点不一样,所以能发现很多不同的特征,这样教师根据幼儿不同的回答来进行详细地总结,通过幼儿自己观察的以及教师的总结,幼儿就能更加深刻直观地了解到该事物的特征,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的知识会更加的扎实、印像深刻。如社会活动课《青青小草》,在组织这个活动时,可以带幼儿们到操场上去。活动的本源就是小草。因此,要让他们近距离观察小草,通过观察小草的颜色、外形等特征来加深幼儿的印像。活动一开始,请幼儿回忆一下自己平时所见到的小草是什么样子的,由于幼儿的记忆不是完全正确的,所以在幼儿回忆之后,再请幼儿去观察小草,通过对比,幼儿能更加清楚地记得小草的颜色、外形等特征,幼儿会把之前错误的记忆去除,把正确的答案记在心间。不管是教师教,还是幼儿学,都离不开做,只有通过自己的操作实验得来的结果会更加的深刻一些,所以,实践操作是十分重要的,任何一个活动都不能离开操作,具体的操作能加深幼儿的记忆,幼儿学得会更加的扎实。

2.关系,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教学做合一”其实就是:对事情来说是操作,对于操作者来说是学习,对于教授的人来说是教。其实教学做是同一件事情,而不是三件事,是密不可分的,其中“做”是根本,是这三者的核心。“教学做”是同一件事情,只是对象所处的身份不同而产生的三种不同的状态,总结得来就是一件事。例如科学活动《桃花开了》,幼儿认识事物的过程很重要,这就需要幼儿不断地去观察、发现,并且把自己的发现说出来。这个活动对于幼儿来说就是在学习认识桃花,学习认识的过程就是在操作的过程,在操作的时候能很好地探索发现桃花的特征;这个活动对于教师来说其实就是教幼儿认识桃花的特征。这三者其实都是在做的过程中发展的,所以,做是学习桃花特征的核心。同一件事情对于不同的对象来说意义不一样,其实是同一个过程,所以“教学做”是一个核心,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3.目标,教育不是教人学,而是教人学做事。“教学做合一”的目标,其实是教人以渔而非是授人以鱼。古人说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古话说得好,这是古人总结的一个真理,经过这么多年的考验之后,依然是不可的正确理论,教学做合一就很好地表现出了古人的这一句话。小班幼儿比较喜欢问为什么,这也许是他们的天性。教师对于“为什么”很多的时候可能会很轻视,会很顺口的说出自己的答案,如果,你不说出答案,而是请幼儿和你一起去发现答案,幼儿便能在发现的过程中学到发现的方法,这样他们不仅得到了答案,还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探索知识的方法,这岂不是一举两得。

三、如何开展小班教学的“教学做合一”

1.适时地辅导。小班幼儿不同于大班的幼儿,所以不能完全地放手去让幼儿探索,需要教师适时地引导。小班幼儿的兴趣会随时间而转移的,容易分心,需要教师去引导他们。而且小班幼儿不能很好地掌握分寸,需要教师在一旁进行提醒。

2.幼儿自主探索。“教学做合一”的核心就是“做”,所以,幼儿的操作、探索是尤为重要的,只有在操作、发现的过程中,幼儿能真切的感受到事物的特征,只有自己动手操作发现的规律,幼儿才会特别地感兴趣,而且会记得特别深刻,并且还能掌握发现、探索的方法。

3.教师总结。在每个教学活动中,都离不开教师的总结,幼儿的知识是零散的,他们的归纳意识不够,而且幼儿发现的不一样,所以,教师的总结对于幼儿来说也同样是很重要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我不总结,幼儿会说的很零碎,通过我的总结之后,幼儿能说出来的发现会多一些。

“教学做合一”这一观点不老套,也不时兴,这是一个很真切的观点,得到了多方的认可,值得运用于平时的教学活动之中。

参考文献:

桃花源记教案范文8

桃树,一种乔木果树,古人视为具有神性并可以避邪的傩物,象征吉祥。

《史记・五帝本纪》载,颛顼“东至于蟠木”。裴《集解》引《海外经》曰:“东海中有山焉,名曰度索。上有大桃树,屈蟠三千里。东北有门,名曰鬼门,万鬼所聚也。天帝使神人守之,一名神荼,一名郁垒,主阅领万鬼。若害人之鬼,以苇索缚之,射以桃弧,投虎食也。”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桃树为逐日的夸父手杖化成。《山海经・海外北经》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邓林就是桃树林。而《春秋运斗枢》说:“玉衡星散为桃。”两说不一,但都指出桃树之生性不凡,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桃成为最具文化特征的树木,其木、花、果都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在民俗观念、宗教观念、审美观念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一、桃木。《太平御览》引《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故压伏邪气者也。桃木之精生在鬼门,制百鬼。”故有桃制百鬼、鬼畏桃木之说。桃木制鬼避邪的特点最集中体现于桃符。桃符由桃人、桃印、桃梗发展而来,是在桃木板上画神荼、郁垒二神像,立于门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贴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一般认为,是五代后蜀时,开始在桃符板上书写联语,后来改为在纸上书写,形成了后代的春联。

吴谷人《新年杂咏・小序》认为,说春联即古桃符是不对的。春联不是桃符,亦犹炮仗不是爆竹。明人有则笑话是说桃符的,“钉地桃符仰视艾人,不平而骂曰:‘汝何等草芥,辄居吾上?’艾人俯曰:‘汝已半截入土,犹争高下乎?’”可见桃符是钉在地上,而非挂贴在门旁的。

桃人即桃梗。为桃木所制之木偶,用以除恶鬼。《战国策・齐策》:“今者臣来,过于淄上,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注:梗,木梗也,用桃木造)

桃弧为桃木做的弓,古代举行傩祭时用以射杀鬼蜮的工具。《左氏传》:“桃弧棘矢,以除其灾。”

二、桃花。桃分为食用桃和观赏桃两大类。观赏桃有碧桃、花桃之称,专为看桃花。其极品有碧桃、寸桃、紫叶桃、撒金碧桃、日服桃、瑞仙桃、鸳鸯桃等。其中以撒金碧桃为举世珍品,同时可开出红、白、粉三色花,被誉为“三学士”。桃花在民间的欣赏意义有:

其一,桃花开二三月间,有“红、白、粉红、深红之殊……烂漫芳菲,其色甚媚。”(《群芳谱》)。古人常用桃花来比喻美女的娇容。因此与妇女有关之事物也都冠以“桃”字。胭脂叫“桃花粉”,化妆叫“桃花妆”。女人的月经,名为桃花癸水。男女易涉暧昧之行者,为走桃花运。

其二,桃花盛开,云蒸霞蔚,如火如荼,让人感到欣欣向荣,常将桃花比喻美好的事物,如将理想的生活环境称为“世外桃源”。唐代刘禹锡有诗云:“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成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则是以桃花为喻说有真才实学的人,即使不露才扬己也终究会受到的大家的重视与喜爱。“桃园结义”为结拜兄弟的代词。

其三,“桃李”比喻先生所教学生多,“桃李满门”意即门下学生无数,“桃李争芳”意为人材济济。

其四,白族有桃花节的祭祀习俗,象征祈求五谷丰登。农历三月,白族支系勒墨人以氏族为单位,择属猪日,带上桃花数枝和祭品,到田边、山地、箐谷间,祭奠白王鬼、山鬼、地鬼、五谷鬼。祭后饮酒,男女老幼欢歌狂舞。节日过后,开始紧张的农业劳动。户外设桃,表示鬼已被拒之门外。至今,洱源、剑川等农村播谷种时,都要在谷种上插一排桃花,以示对鬼的威慑。

在现代,桃花的花语是,宏图大展、桃李满天下、春天、艳丽、爱情的奴隶。向恋人赠送桃花,表示深切相爱。将桃花送给老师,寓意桃李满天下,表示对老师的慰问及不忘教诲之恩。将桃花赠与少女,寓意赞其美丽。将桃花赠与同仁,寓意好运将至。我国南方在春节期间喜欢互赠桃花,祝福新的一年兴旺发达,宏图大展。

桃花味苦,性平,无毒。具有利尿、通便、消积、镇咳等功效。《本草纲目》载:“桃花能悦泽人面,令人好颜色。除水气,破石淋,利大小二便,下三虫,消肿满、下恶气,治心腹痛及秃疮,利宿水痰饮积滞,治风狂。研末敷头上肥疮、手足疮。”现代研究表明,桃花含山柰酚、香豆精,花蕾含柚皮素,有药用价值,并可食用。市场上有桃花熘火腿、桃花烩牛肉、桃花炒羊肉、桃花大虾等菜肴。

三、桃果。桃树果实,传说为仙桃、寿桃,言食之可以长寿延年。《神农本草经》云:“玉桃服之长生不死。若不得早服之,临死日服之,其尸毕天地不朽。”桃实以西王母瑶池所植蟠桃为上。传说此桃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实,食一枚可增寿六百年。汉代的滑稽大师东方朔曾三次偷食此桃。汉武帝则得西王母赠此蟠桃四颗。后世人常以桃祝人寿诞,或用鲜果,或蒸面桃。以桃为题材的吉祥图案也很多,祝寿的主题大多离不了桃。如蝙蝠、桃和两枚古钱纹图寓意“福寿双全”,桂花和桃子的纹图为“富贵无极”等。

桃原产于中国,栽培历史悠久,是蔷薇科中最重要的果树之一。以前有人认为桃原产于波斯。但实际上桃是在西汉之前从中国北部和西北山区的原产地,经甘肃、新疆传至波斯的。百年之后又从波斯传往欧洲,在罗马和地中海国家中大量普及。此外,桃还南传越南,东传日本。

中国曾从殷商至秦汉时代的墓葬中发现过桃核。《诗经》中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诗句。由此可以断定桃的栽培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此外,《尔雅》、《左传》、《韩非子》等古籍中都有美桃的记载。北魏《齐民要术》详细介绍了桃的栽培方法。桃按生态条件和特征可分为北方桃、南方桃、黄肉桃、蟠桃、油桃等五个品种。重点产区有山东、河北、甘肃、陕西、江苏、浙江等地。著名的品种有河北深州蜜桃、浙江奉化玉露桃、山东肥城桃、湖北四月白、江苏五月红、南京八月寿、江西九月蜜、陕西十月蜜以及湖北枣阳的冬桃、油桃和雪桃等。

据测,每百克桃子可食部分中,能量为117.2~217.7千焦,约含蛋白质0.8克,脂肪0.1克。中医认为,桃子性热而味甘酸,有补益、补心、生津、解渴、消积、润肠、解劳热之功效,被称为“肺之果”,适宜于低血糖、肺病、虚劳喘嗽之人作为辅助食疗之物。桃仁是一味中药(不能生食),有祛淤血、润燥滑肠、镇咳之功,可治疗淤血停滞、闭经腹痛、高血压和便秘等。

吃桃子的禁忌有:1.吃未成熟的桃子会引起腹胀;2.多食桃令人上火;3.烂桃不可食;4.糖尿病患者、血糖过高者不宜食;5.传统经验认为,桃子忌与甲鱼同食。

食文化学者熊四智先生对笔者说,他吃过重庆的“桃油果羹”。方法是将治净了的桃油,先入笼蒸至粑软,再入锅中加糖水略烧。烧好后倒入盛有橘瓣、蜜樱桃、果脯丁等果料的碗中即可。桃油也叫桃胶,是桃树皮中分泌出的树脂,亦是一味中药,李时珍说是用来“和血益气”的。《草药验方交流集》说,桃胶可用作治糖尿病。

李为蔷薇科李属落叶小乔木,株高可达10余米。有郁李、嘉庆子、玉梅、米李等别称。

李与桃一样,是中国各地普遍栽培的古老果树,可追溯到3000多年以前。在古籍《诗经》中就有“丘中有李”之类的描述。《尔雅》、《管子》等文献中已有关于李的记载。在西汉墓葬中曾发现过李子的核。历史文献中提到的李品种有:木李(赵李)、南居李、御黄李、均亭李、擎李等。

李作为傩食的人文意义有:

其一,与历史人物有关,在我国传流着许多关于李花的传说。据传,春秋时代的哲学家、思想家、道教的始祖老子就诞生与李树之下。他一出生就会说话,指着那颗李树说:“此树为我姓”,因此,老子就姓李。又传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是以李花之白色为名的。在中国姓氏中,最多的姓就是“李”和“张”。在成语“张冠李戴”、“张三李四”中,“张”、“李”已成为中国姓氏的代名词。

其二,李树开花,繁花满树,寓意老师“桃李满天下”,有尊师之意。民间也有相赠送李果之习俗,并有投桃报李之说。

其三,李花色白,喻示冰清玉洁。诗人形容其为“风揉雨练雪羞比”、“白花倒烛天夜明,群鸡惊鸣官吏起。”杨万里《李花》诗说:“李花宜远更宜繁,惟远惟繁始足看。莫学江梅作疏影,家风各自一般般。”

其四,成语有“李下不整冠”,意即经过李树下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以免被人怀疑偷李,告诫人们不要干招惹嫌疑的事情。

李花不仅能观赏,还可美容。将李花、梨花、樱桃花等晒干研末,洗脸百日,可使皮肤光洁如玉。

李果为圆形,果皮呈紫红、青绿或黄绿色,名品有辽宁锦西的秋李、河南济源的黄甘李、江苏徐州的桂花李、浙江桐乡的醉李、定海的金塘李、福建永安的芙蓉李、广东曲江的南华李等。

据测,每百克李子中含能量117.2~221.9千焦,糖8.8克,蛋白质0.7克,脂肪0.25克,含有多种维生素与矿物质,多种氨基酸,天门冬素和纤维素等。

中医认为,李子有清热、生津、泻肝、利水、活血之功效,适宜肝腹水、发热病人和声音嘶哑者食用。李子性寒,未成熟不可食,熟果也不能多食,否则会致病。

李除了生食外,还可盐曝、糖妆、蜜渍为蜜饯做成果脯;果仁、果树根可供药用。

桃花源记教案范文9

关键词:开发利用;本地特色;语文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217-02

一、应开发和利用适合本地的特色语文课程资源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1.开发和利用本地的文物古迹作为特色语文课程资源。如语文版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的《桃花源记》,在备课时发现文中注释提到“武陵人捕鱼为业”的“武陵”是指今湖南常德一带,因此,正好可以利用我们家乡本地优势—常德桃源县的桃花源引入课堂教学,于是在课前,我动员学生把曾在桃花源拍摄的风景图片和抄写的桃花源诗歌、传说,经整理后编入了教案和课件中,通过我的穿插讲授让学生在学习这篇古文时身临其境,兴趣大增,也为自己身在桃花源故里深感自豪,结果在课堂吟诵比赛时更是争先恐后,气氛热烈。吃惊的是,一堂课下来,已有多数同学基本能够背诵全文。

2.开发和利用本地的自然风光和风俗民情作为特色语文课程资源。又如讲授语文版教材《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乡愁》,备课时我发现作者余光中的晚年经历与我们家乡常德竟然有不少渊源。作为“惟楚有才”的楚国领地,我们常德以市城区沅江防洪大堤为载体,自1991年开始历时10年修建大型文化工程——中国常德诗墙。诗墙荟萃了中国当代名家诗词、书法、美术精品,被称为世界上最长的诗、书、画、刻艺术墙,载入世界文化工程史册。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首次来常德,惊叹后称其为“诗国长城”“半部中国文学史”。余光中第二次来常德是参加中国常德石门茶文化节活动,他彻底感受了来自桃花源故里的禅茶文化的魅力,并欣然题诗留念。我于是根据这些资料图片整理成一个专题《余光中的常德解愁之旅》写入教案,并编入课件中。在讲授这首诗时,我有意加入了这段课程资源,顿时让整堂课耳目一新,拉近了学生与这位台湾爱国诗人的心理距离,尤其是我还加入了当前的时事材料,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连战、宋楚瑜的破冰之旅,大陆与台湾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这样的乡愁将会越来越淡,祖国和平统一的愿望将会离我们越来越近。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开发和利用适合本地的特色语文课程资源,既能促进课本与生活的融合,更能拉近语文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应开发和利用适合本校的特色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不能仅仅局限在语文学科本身和课堂学习的范围上,还要在学习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上实现整合,以体现语文课程资源的丰富性。

1.开发课程资源可从课堂走向家庭,争取得到广大家长的支持和参与。如在语文版教材《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献给教师节的特殊礼物”中,学生需要自己制作礼物。由于我校是市级示范性家长学校,每个班级既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集体,也是各学生家长定期培训学习提高的基地,是家长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老师与家长经常沟通、交流、互动。如果能利用这一学校优势特色,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制作贺卡礼物,这既是一种亲子教育,也是一种感恩教育,于是我动员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此项活动,结果“献给教师节的特殊礼物”活动得到家长们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很多家长在家里和孩子一起亲自参与了祝福贺卡的制作,最后一张张美轮美奂而又寓意深刻的贺卡作品展现在班级的文化墙上,成为鲜活的极富教育意义的语文课程资源。又如在学校开展的“国学经典《弟子规》诵读感受”征文活动中,我校语文教师也充分利用家长的作用,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参加征文,评出优秀作品,在学校文学刊物和网站上刊登发表,这既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又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可以说,让家长参与到孩子们的活动中来,和孩子一起亲近大自然、搜集整理信息、探究解决问题,能激发孩子们的表现欲和参与热情,无形中又收获一笔丰厚的语文课程资源。

2.开发课程资源可从课堂内走向校园内,拓展语文课程的容量和空间。如我校在2004年曾发动所有语文教师编了一套校本教材《德育》,其中的“文化篇”涵盖了我们语文版教材《语文》中熟知的成语典故,分别从出处、释义、感悟三个方面再加工后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并每年进行班级或年级识记诵读比赛,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反过来,这套校本教材又成为学生学习古典文化知识的新途径和窗口,成为具有我们十一色的语文课程资源,受到广大师生、家长们的欢迎。又如语文版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属于新闻单元,其中的篇目《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别了,“不列颠尼亚”》等按新闻时效性来看,明显过时,学生已毫无兴趣。当时正值我校每年一届的体育艺术节,于是我动员学生按照新闻的写法,以体育艺术节为内容自行编写此单元教材篇目,同学们竟然真的仿写出了较高质量的消息、特写、人物通讯,自然又形成了具有我们十一色的语文单元课程资源。

其实,全国各地区都各有特点和优势,也都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只要我们语文教师有强烈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类语文学习活动,形成和运用特色的语文课程资源,就能逐步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桃花源记教案范文10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经典的古典文学名著更浸润着先哲圣贤的思想和智慧。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增长知识,提升素质,发展能力。为了让初中学生充分地学习、品味、鉴赏古典文学,提升文言文学习能力,从七年级起,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均选择一些经典的文言文来供学生学习和赏读,但从教师课堂教学现状和学生学习效果来说,却不尽如人意。对此,著名语文教育家钱梦龙曾如此形容:“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确实,在中考的压力下,学生学得满腔痛苦,满腹牢骚,可谓望文生畏,闻“言”色变。而大部分教师要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将以往的串讲模式一抛到底,弃之如敝履,过分关注“文”的层面,过多探讨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教学流于空泛、花哨;要么仍然墨守成规,着力落实语言因素,教学变成了文言词句、语法的分析课,课堂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对此,我认为,有效地进行串讲模式和探究模式的整合,必定既能夯实学生基础,提升学生文言能力,又能使文言文课堂教学丰富多彩,洋溢着古典文学的魅力。

一、激发兴趣,夯实基础

初中时期,学生开始正式接触文言文,对我国古典文学名篇进行系统的学习,这一阶段的学习将直接影响学生以后接受古典文学的程度。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的文言知识基础薄弱,打好基础,对于以后文言文学习能力的提升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初中起始阶段,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帮助学生打好基础。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采用巧设导语、分组朗读、角色扮演、剧本表演、多媒体辅助等多种方式进行激趣。如在教授郦道元的《三峡》时,有的教师用清代张潮的“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进行导入;上完《曹刿论战》后,有的教师借助多媒体,再现古代战争的场面,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上完《桃花源记》后,同学分角色扮演,以记者采访桃花源中人的形式,通过“记者”和“桃花源中人”的问答,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在激发学生兴趣之后,教师还应把重点放在加强学生的文言基本功上,帮助学生在初中起始阶段打好基础,这样更有利于以后的的文言学习。

二、梳理归纳,重视积累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习后的总结,帮助学生及时归纳梳理,将所学的零散的知识串成一条线、一个面,形成条理清晰、科学系统的知识网。这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也提高文言阅读的语感。在初中整个阶段,都应持之以恒地加强对词语(如实词、虚词、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等)、文化常识等知识系统的梳理归纳,帮助学生养成自我归纳总结的好习惯。这样,日积月累,良性循环,学生既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增长了文言知识,渐渐地把学过的知识迁移到未学过的文章中去,从而提升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例如实词“属”,有shǔ、zhǔ两读。《三峡》里的“属(zhǔ)引凄异”中的“属”作“连续”解,《核舟记》里的“神情与苏黄不属(shǔ)”中“属”作“类似”解,《桃花源记》中的“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shǔ)”中的“属”作“类”解,《岳阳楼记》中的“属(zhǔ)予作文以记之”中的“属”则为通假字,通“嘱”,作“嘱咐、嘱托”解。至于“之”“也”等虚词更需要归纳,以便在不同的语境中灵活地运用。

三、拓展品味,提升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在文言文学习时,同样也应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文言文学习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字词的疏通上,更应该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激发学生对课文思想内涵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品味和鉴赏能力。如教学《岳阳楼记》《出师表》等名篇时,我们更应该感受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学习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时,可以再与他的《与顾章书》比较一下,再次领略江南秀色之美;也可以与郦道元的《三峡》进行比较阅读,感受南北秋色之差异以及南北朝小品文风之差异。教师熟悉历史、读懂古人,才能引导学生进入先哲的内心世界,以己度人,从而达到感情上的共鸣,获得美的享受,继而让学生真正爱上文言文学习,乐于积累,不断汲取先贤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总之,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打好基础,养成归纳整理的良好习惯,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鉴赏能力,让文言课堂生动、高效起来。

桃花源记教案范文11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水平;自主探究

针对初中语文的教学现状,下面从实际的教学实践出发,提出了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应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将课堂教学生活化,创造良好的合作环境来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激励机制的运用等五种方法,希望能够为以后的教学活动提供一定的启发和建议。

一、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学生主体意识

过去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单一地传授知识,学生一味地接受知识却没有进行自我内化,使得教学效果非常差,学生的学习热情比较低。为了改善这种教学现状,语文老师首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那么如何才能重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呢?例如,老师在教学《孙权劝学》这篇文章时,可以先不和学生讲明《孙权劝学》这篇文章的意思,而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己阅读文章,让他们猜测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句是什么。学生便会开始积极地通读全文,寻找表达中心意思的中心句。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自主意识在无形中得到了强化,他们不再依赖老师的讲解,而是靠自己的学习和理解来掌握文章,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够更加自主、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教学课堂中,使得语文课堂教学水平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新课改中关注学生发展的基本

要求。

二、语文课堂生活化的运用

很多学生觉得语文课堂枯燥乏味,对学习语文提不起兴趣,其实最大的原因是语文老师没有将语文知识和日常的生活进行结合,而是专注于课本内容的传输,这对提高语文教学水平是非常不利的。那么语文老师如何将课堂变得生活化呢?具体来说,老师应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场景,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汲取知识。例如,老师在教学《亲爱的爸爸妈妈》这篇文章时,可以创设情境:“每个人分享一下你们亲爱的爸爸妈妈为你们做的一件令你们最感动的事情。”学生就会七嘴八舌地发言讨论,其他同学听着台上同学的讲述就会想到平时爸爸妈妈为自己所做的一切,便会很有兴趣想知道文章中作者亲爱的爸爸妈妈会是怎么样的。这时老师就可以顺势引入新课。通过这种生活化场景的设计,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又可以将课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从而改变单讲课本内容的枯燥模式,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水平。

三、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很多人认为语文教学最缺乏的就是探究能力的培养,因为语文并不像数学、物理那样逻辑思维比较复杂的学科,它更多的是感性,所以,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上需要老师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例如,在教学《桃花源记》这篇古文时,老师在给学生讲完基本内容之后,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然后对《桃花源记》进行演绎,也就是表演陶渊明从发现、进入桃花源以及在桃花源里受到款待的话剧。老师可以让学生适当地对话剧内容进行删减或者是增加,但是主体不能远离课本的内容。这样一来,学生小组便会开始自主地探究《桃花源记》到底描述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作者又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该怎么表演才能体现这种感情,等等。同时学生内部也进行了分工合作,大家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可以看出,这种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强化自己的合作意识,有利于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这也是新课改的重要精神所在。

四、建立课堂激励机制

很多时候,即使学生做对了题目,语文老师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对学生的优秀表现没有采取任何的激励策略,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渐渐被削弱,更不用说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了。因此,课堂激励机制的建立是非常必要的。如何科学有效地使用激励机制呢?下面就举一个自己实践中的例子。在教学《范进中举》这篇文章时,老师在教完基本的知识内容之后,便可以向学生提问:“我们学完了《范进中举》这篇文章的基本知识后,大家能否猜想一下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呢?”这时有个学生回答:“文章主要告诉我们范进的承受能力不高,自我控制比较差。”很明显,这样的答案是很偏离主题的。而且比较肤浅表面,但是老师不能马上否定学生,而是要鼓励他,让他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老师可以说:“你说出了文章的内容,但是为什么范进看到自己中举就疯了呢?如果按你说的,那么范进很有可能在之前受到什么小刺激就疯了。”学生便会顺着思考:“因为考试很难。”老师这时就要及时地肯定他:“你的思考方向对了,就是因为科举制这种毒害他人的制度,使得很多人都变得极端。谢谢你的回答,大家为他鼓掌。”通过这种积极引导和及时鼓励的方式,学生可以获得更大的学习动力,也有利于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

五、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同数学、物理这些理科相比,语文的课堂教学缺少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相反的,一些语文知识中的条条框框有可能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变得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开创一些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具体来说,老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开放题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仍然拿《桃花源记》这篇古文来举例,老师在学生学完基本的知识内容之后,便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的结局进行改编或者是对结尾进行续说。这样的话,学生就会饶有兴趣地思考这个问题,打开自己的思维,想象如果陶渊明一直生活在桃花源里会怎么样,如果陶渊明没有报官,而是带上自己身边的几个好友再去探寻会是怎么样,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散,他们的思想领域会变得更加广泛,而不再局限于课本的结局,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无形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从而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面对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初中语文老师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应对呢?总的来说,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改的精神和具体要求,语文老师要从实际的教学实践出发,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敢于突破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重新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和采取多样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培养出高素质、全方位的人才。

桃花源记教案范文12

关键词:真美善;企业文化;教书育人;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3-0243-04

1 引言

随着网络化和智能手机的日渐普及,高职教学面对越来越多的挑战。先是立足自身课程“教改”探索,一是把教学当成工作,其本质就是解决如何“学”的问题,“导而弗牵”为其真谛。二是把教学当成管理,就是让庞杂的教学内容经过梳理简捷化、主题化,几句话把自己说服。三是把教学当成艺术,其魅力在于用形象化的符号进行创新表达,图文并茂、纵横串联。四是把教学当成科学,根本意义在于求真、辩假,要有一股敢于较真的劲头。在此基础上,再从微观之“教学”向宏观之“教育”升华共融,并日渐突显强化“育人”功能。这种教育首先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变被动为主动,终其一生完成自己的使命。其次是终身自学,以适应多变的生源实际和日渐增多的各种问题。同时也是一种文化,重在对生活方式的梳理,难在良好习惯的培养,真在生命的对话与交流。更是一种肯定世界和生命的态度,与人为善,阳光应对一切,积极传递正能量。最终是宗旨教育的融合,培养一种综合大气场,不仅让同类型的学生喜欢交流,也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逐渐适应而喜欢,让更多的W生能因为老师的“身正”而自发去学习文化。文化的本质是真美善,唯有三者有机融合,方能培养和谐的人格并体验真正的幸福人生。求真是起始手段,热爱大自然,始于求真之足下;向善是根本目的,善待近人,重在行动,不做即非善;探美是从求真走向向善的立体桥梁,爱美之人、方法灵活,站在桥上,看清方向,就能从善如流。以《企业文化》教改为突破口,着眼于求真、探美和向善,不仅“授业、解惑”,还要“传道”,更应体味生活即教育的真正含义,以期大胆探索教书育人的创新实践路径。

2 前期准备与思路梳理

2.1 创新缘由:直接解决问题

2016年给园林15051、52、53三个班上“企业文化”课,以王成荣编著的《企业文化管理》为教材,按教学计划准备讲企业的“理念、环境、视角、制度与行为”五个文化主题[1]。教学一开始并不顺畅,学生反映太“高大上”,普遍有畏难情绪。经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先从父母养育儿女的20年的总花费谈起,探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技术路径,系统讲述真美善导向的全身心学习,讨论五个故事(三个砌砖工人、给自己树立一面旗帜、复杂的事情简单化、鱼与渔杆、麻烦就是人生),追寻一个成功人的品质,交流高职园林专业教学的“关键点”(一年级定方向、二年级学技能、三年级靠推销),并在课前提前半小时到校赏析牡丹与芍药,以“诗”的方式随堂交流,总算把教学任务完成。总结得出了:做人要有梦,勤快第一宗;孝敬不能松,静静听心命。爱惜己身体,珍爱家环境;工作认真干,儿女能看见。

2.2 团队创办《五维幸福人生》

将教学中遇到的挫折问题,提交家庭会议(全家均为教师),经过讨论建议四人集体创办“五维幸福人生”微信公众号,把同学们乐于玩耍的手机变成学习的工具。按照上课需求提前备课,并统一用图文并茂的手写体,为同学们做学习的表率。①宗旨:信仰生活化,悠然南山欢。②主题:悠游立体空间,历经时间锤炼;品味文化魅力,共度五维人生。③原则:尊重原始创作,倡导融合加工;点赞努力实践,欢迎再度分享。④主创特色:文化+景观+艺术+管理+信仰。⑤努力目标:追使命,觅直觉,具泛爱,勤耕耘,悟文化。⑥栏目设置:终身学习(开启心智之耳目,如同扎根大地),园林咨询(走上求真之喜悦,如同主干挺拔),教学实训(从善如流之和谐,如同枝叶舒展),自我反思(发现探美之智慧,如同开花结果),家庭经营(完成圣化之旅程,如同种子发芽)。

2.3 企业文化:直奔主题要害

①文化是人类活动之后踏在地上的共同痕迹,能给人们带来一种整体性的价值定位和精神路向,过一种有品味的生活方式。②企业文化是集体文化中最复杂的一种,因为企业生存的目的不仅是生产产品与赚钱,更要生产快乐、创造幸福;使其成为有高尚目标的经营,最终成果为集体人格。由企业价值观与企业精神、企业伦理道德、企业形象等要素构成,像一只“无形的手”对企业及员工的行为产生着全方位持久的影响。其“根”生在中国,“花”开在日本,“果”结在美国,享用在全世界。③微观社会亚文化,有形物质环境引;规章制度限底层,精神基因传千年;以人为本贵化人,快乐实做逐幸福。提供服务优质化,顾客满意才是真;感恩意识最淳朴,爱心行动贵心诚。敬畏意识乃关键,一心向善恶莫做;修身立世真美善,民族个性代代传。

3 教书内容选择与教学示范

3.1 教师宏观推荐模块

教师推荐13个模块:①结构模块:企业文化的内涵与结构;②软化模块:从科学管理到文化管理――企业管理的软化趋势;③作用模块:文化力的作用;④辩证模块:企业文化建设的辩证思考;⑤案例模块:修身・齐家・立业・助天下;⑥维度模块:东方企业文化的测量维度;⑦关键模块:企业文化设计的关键环节;⑧艺术模块:企业文化的实施艺术;⑨伦理模块:企业伦理;⑩绿色模块:绿色GDP――中国企业伦理视角;B11案例模块:黑松林――劳动关系的一片绿洲;B12趋势模块: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B13借鉴模块:不同国家的企业文化差异[2]。

3.2 学生选择学习内容

(1)园林工程16057班,每个学习小组3~5人,七个组学习内容分别为: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趋势,中国传统文化特色,领导者的价值观决定企业文化基调,跨国经营与文化融合,企业文化变革的原因,中国对外改革开放的文化冲突与融合,从科学管理到文化管理――企业管理的软化趋势。

(2)园林工程16058班,1~4人为一学习小组,八个组学习内容分别为: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中国对外改革开放的文化冲突与融合,领导者的价值观决定企业文化基调,文化竞争力――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文化也是资本,中国改革开放与价值观念更新,文化力的作用,企业文化建设的辩证思考。

3.3 文字提炼教学示范

以《修身・齐家・立业・助天下――郭广昌解析“复星”飞速发展的奥秘》为例:传世神话郭广昌,非富却贵“霉干菜”;良好体魄健全脑,首选哲学方法王。实干精神“入地狱”,热情执着有个性,博学宽容渐成熟,生存锻炼成好汉。从政为官阳光道,关注经济敢下海;人生目标早树立,志同道合勇创业。反省自身重学习,虚怀若谷领头羊;宽容互敬真感恩,感情之家家才兴。撑起天空男子汉,实业稳当信息通;失败损失善控制,不断完善根基稳。爱国主义在行动,资源越多责任大;奉献社会无退路,智勇双全无反顾。创业理性有激情,集聚一身齐迸发;社会精英咬紧牙,学习实干闯天下。

3.4 图框思维教学示范

以《黑松林:劳动关系的一片绿洲――兼评刘鹏凯的“心力管理”》为例(图1),人有无限潜能,关键是要激发出来;靠什么激发,靠的是我以我心,真心换真心,激发出来的是觉悟,这就是心力。

3.5 教学活动设计安排

①单独或成立2~5人W习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某一节内容,进行深入系统的学习、整理,老师进行分类专题辅导。②统一要求做成PPT,发挥信息时代的特点,尽可能令形式新颖、奇特。③在第8周进行专场汇报,多媒体的准备工作全部由学生自行组织。④老师只认真听讲,做好笔录,精心点评。如园林16057班赵烨、张晓波、李瑞聪、杨康、石晓燕一组,采用团队式汇报,每人一个核心内容,克服了分组学习一人汇报学习、其他人积极性不高的弊端。⑤要求学生认真听讲,老师抽查提问,达到快速进行系统知识学习的目的。⑥学生进行反思、总结,写学习心得体会,老师系统分析、点评、肯定。

4 育人形式确定与具体做法

4.1 基于潜能激发的个性点名

①让同学们通过手机微信先了解主讲老师的自主学习、教学实训、咨询工作与业余生活情况,寻找共鸣点。②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两个相交的圆圈,根据初步对本班学生的判断,列出相关的主题词,园林、旅游、摄影,求真、探美、向善,哲学、历史、文学,文化、管理、艺术,早起、跑步、打拳等。③老师示范点名:我是X号(学号),来自XX县的XXX(姓名),与老师共同的地方在于喜欢早起和旅游,但我更年轻、个性张扬,我特别喜欢下午在绿荫场上踢球、挥洒汗水。④让第一个自愿点名的同学站在讲台上说,并随时推向老师的朋友圈。⑤其他同学按学号顺序或自愿依次进行自我推荐式点名。⑥这种点名难在老师放低身段,让学生产生自信,形成亲如一家人的感觉。最后老师总结:师生同心生共鸣,年轻学子更风情;自我点名兴趣增,挖掘潜能头一宗。

4.2 基于真美善导向的全身心学习

纵观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皆以经验、美感和情感的形式负载传递,求真、探美和向善就成其永不衰竭的三部曲。①以自觉开启动力系统为前提,双手紧牵文理兼融之两头,立足真美善三角锥台关系,驱动于坚定的责任力、适当的自控力和完美的执行力的平衡。②以社会服务项目为依托,站在生态时空角度俯瞰知识点,采用比喻、联想、类推等方法,通过快速阅读、表格图框、提取干货、信息筛选和实际应用、反馈纠错等环节。③充分调动眼看、耳听、口读、手写、心想和身试等综合器官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网络随时捕捉获取、整合归纳正向有用信息,用最少的时间迅速做到对新知识的消化理解与归档处理。④在理论与实践融合的过程中,处处留心“直感”的悸动瞬间,做好能量与时间的科学分配,适时与价值观念相同的人分享交流,以充分体验全身心学习带来的幸福人生的感觉过程[3]。⑤在线上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图框与案例讲解,重在让同学掌握全身心学习的方法。

4.3 基于专业导向的五维桃花源

先在网上自学善意探美桃花源:一访太白世外桃源,二访厦门小桃源,三访常德桃花源,四访西安东晋桃源,五访重庆某山庄。再在课堂上讲解引导进入五维桃源:①一维山水:多年流连山水间,天人合一皆随缘;寺庙道观选址巧,香烟缥缈起身早。②二维书中:半生读书选择难,随性翻阅遇经卷;贵人指点方开窍,志士闲人论桃源。③三维心里:自省反思重体验,自我实现随意干;梦中桃源在心尖,心灵悸动一瞬间。④四维天上:终身寻找不怕烦,随心使命望青天;蓝天白云风丽和,变幻桃源难看见。⑤五维家中:平淡自然随灵过,清明祭祖重思索;生往交谈至亲间,才知桃源牧童传。父母健在桃源在,母去桃源门谁开?猛然知晓使命变,桃花源主担在肩。夫妻同心同力干,笑脸营造桃花源;儿孙成长快乐伴,引导探寻酒家问。⑥引导学生从寻觅桃花源向营造桃花源的升华转变,注重动手实践,这是高职园林专业学生的使命。

4.4 基于孝心亲情的清明思行

①在网上学习清明之思,包含扫墓踏青、纪念母亲(生日其实是母亲的受难日)、算账叩问(天天捡拾心灵中的垃圾)、《游子泪》和《桃源》五部分内容。②《游子泪》是在唐孟郊《游子吟》的基础上改编:慈母手中线,代代情相牵;游子身上衣,温暖心头忆。临行密密缝,思念嵌其中;意恐迟迟归,叶落乡愁根。谁言寸草心,酒敬天地间;报得三春晖,双孝百事顺。③《桃源》是在唐杜牧《清明》的基础上改编:清明时节雨纷纷,春雨如油落田甜;路上行人欲断魂,心善情满步履畔。借问酒家何处有?山水经卷觅桃源;牧童遥指杏花村,心灵悸动一瞬间。④在师生实际经历2017年清明之后,在网上继续学习清明之行,以夫妻双双回老家、清明祭祖做中学为主题,包括沿途清明、姐妹清明、远程清明、杯中清明和兄弟清明五个系列。⑤主要让同学们掌握三点,一是写作是深情的自然表白,只要情真意切,将自然落泪的瞬间记录下来即可。二是清明就是清淡明智处事,清楚明白做人;三是要用实际行动孝顺健在的老人,重在当下做,如园林16056班高海洋同学清明时静默三分钟,并打电话关爱家人的亲情行动。

4.5 基于幸福生活的花木文化赏析

以2016年春夏赏析西校区牡丹与芍药为例,进行系列观察与表达。①清赏西校牡丹:牡丹花开如玉盘,五彩斑斓香满园;层层包裹一朵金,代代富贵年年春。②再赏牡丹:花艳难经一场雨,花瓣残落谁心碎?金蕊独留孕精神,来年再艳依然春。③三赏牡丹并芍药:牡丹艳后芍药启,含苞待放枝头立;一木一草一世界,过客匆匆我是谁?④赏芍药苑:半球绿丛顶红杯,一二十朵枝上飞;大小错落渐次闻,迷倒你我还醉谁?⑤再赏芍药苑:绿滚滚红点翻,高脚酒杯群仙捧;邀月共举天地间,时空穿梭谁撑帆?⑥三赏芍药:醉酒朦胧望芍药,花瓣残落心难却;四朵金蕊冲天起,风流过后更执着。⑦回头再望牡丹与芍药:瞬间繁华一片静,默默沉潜大地中;秋收冬藏孕生命,日积月累一点红。⑧通过系列花木文化赏析,引导同学们观察自然、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勇于拼搏,活在当下。

5 结论与分析

真美善导向的教书育人创新实践,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健全和谐人格的高等技能型应用人才。这不仅因为文化的最终成果是人格,教学说到底也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托付,而育人的本质说穿了就是引导学生学会生活,自己心甘情愿地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不是仅仅关心他们个人的价值,而是把目光引向关心社会、广大民众和全人类。实践表明:尽管各班同学的情况差异比较大,但从所写的学习感受与教书育人创新项目的共鸣情况(表1)来看,5点收效还是显著的。一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自我点名贵在增强学生自信,老师就要当好绿叶、甘当人梯。二是园林专业导向为基础,和以往知识体系串通起来,各自探寻心中的桃花源。三是选择符合自己实际的职业规划为核心(难点),结合不同老师的实际从求真(与事物打交道)、探美(与自己打交道)和向善(与别人打交道)三方面积极引导。四是培养感恩、孝心与敬畏意识是关键,结合清明传统节日,进行现身说法的真情教育,最为有效。五是从日常生活真正做起为保障,例如早起跑步锻炼,既要每节课都说、时常督促检查,更要老师以身作则、带有执行。当然,也存在一些棘手问题,例如从参与杨凌迷你马拉松的调查来看,大多数同学只是关注看看,参与志愿服务的也是少数同学,至于实际参与者5个班为空白,这也是教书育人真正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成荣.企业文化管理[M].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9(重印):目录,19,63,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