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桃花源记课件

桃花源记课件

时间:2023-05-31 08:55:45

桃花源记课件

桃花源记课件范文1

【关 键 词】 多媒体;文言文;优化;桃花源记

综观当今的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其状况不尽如人意。钱梦龙先生曾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一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可见,文言文教学已成为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的领域,在公开课、评优课中,极少有教师愿意选择文言文教学。加之初中学生普遍对文言文学习不感兴趣,甚至有畏惧心理,造成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极低。由此可知,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现代文言文课堂的教学了。因此,如何减轻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并使之愉快地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是摆在当前中学语文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开发及其运用于教学工作是教师改革教学、解决诸多教育教学问题的利器,本文试从多媒体技术运用于中学文言教学解决当前所遇尴尬现状作一些浅薄分析,以起抛砖引玉之功效。

一、巧妙新颖的导语设计 犹如“小荷才露尖尖角”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离不开一个好的导语。导语是一堂课的前奏,是课堂教学的先导,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个好的导语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为下面的教学活动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文言文教学也要考虑到文言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心理,精心设计导语,以激发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如用课件设计背景及导语:或用生活现象制作成flash,并设计导语;或就课内容制成动漫,再添加导语;或用俗语俚语,配古人图片漫画引出导语;或用提问、悬念等制作动漫来引发思索形成导语……总之,导语设计力求千变万化,不拘一格,可调用多种方式,使用不同手段。具体而言,如学习课文《桃花源记》时,若以传统的文字讲解,学生要经由文字层面再转化成图像阶段实是不容易,若给学生播放事先制作好的动漫视频――一个宛如“世外桃源”的美好地方,用这样一个新颖、别致、自然而又贴近课文《桃花源记》内容背景,再辅以适当的导语,就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无限想象并激起其浓厚的学习兴趣,这就可谓“好的导语犹如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啊。

二、以“读”体味文之韵 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把字词句翻译当作重中之重,孰不知,文之韵味是可从吟诵中来体会的,其兴趣亦是从吟诵中而产生,且语感又是从吟诵中积累而成的,学生的古文素养也应从吟诵中来培养,故而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文言文作品的吟诵不可或缺。

若文言文教学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琅琅吟诵之声,那学生对文言获取的知识及能力又何尝只能用理解字词句来简单言论的。就其吟读方式,不必拘泥于某一种固定的格式,或老师范读,或名家范读,或学生朗读。即便是读,也要尽量形式多样,如诵读、齐读、轮读、赛读、伴乐读、清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而且,“读”不仅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它还是学好文言文的必由之路。现以《桃花源记》教学为例,我们可以给学生以多媒体课件,以动漫方式播放其示范朗读之音,让学生既可有所合于课文内容的背景观看,又有范读之声以指导如何阅读文言文,这样让学生在听中品味、在听中评判、在听中享受,并通过听示范朗读来把握文章的句读、语气、节奏、停顿等朗读技术以示规范,从而使之能更好体味文本的韵律之美。具体其配音画面,可根据《桃花源记》中捕鱼人的行踪来设计的,如其中渔人以捕鱼为生的事实、忽遇桃花林的诧异情境、进入桃林过程、观赏桃林之惊奇、做客桃林之喜悦以及离开桃林处处志之细节、最后复寻不得的种种连续景象画面,构成一幅连续的诗情画意的探险经历,整个过程异常形象生动,能极大地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帮助学生又快又好地理解原文。若以传统文言教学的模式,仅老师或学生朗读而无动漫或范读之声相配,其效果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犹如“横看成岭侧成峰”

许多老师认为学习文言文,学生会读和会翻译就够了,有的则机械地把教学参考书上的理解塞给学生就完事了,没有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这是与新课程理念相违背的。正如“横看成岭侧成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言,学生无论读现代文还是文言文都会各自有各自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只要是合理的,老师都应予以尊重和肯定。

如学习《桃花源记》一文时,学生对渔人出桃花林之后,复寻不得这一结局的思考不尽相同。有的学生认为,桃花源这样一个美好的地方,现实生活中是根本就没有的,完全是作者陶渊明想象出来的,作者不满当时的社会生活,所以虚构出这样一个与现实完全不一样的美好地方,以寄托自己的美好志趣;有的学生认为,这样一个美好的社会,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可能是存在的,只是桃花源里的人们,不想外界的世人来破坏他们宁静安乐的生活,所以将这个渔人做好的标记给抹掉了。我们可以制成很多学生对此有不同理解的多媒体课件,以展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多种见解,并示以合理的解说或评价,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促使其创新能力的形成。因为学生的这些看法都有自己的合理之处,表现了他们的独特个性。有个性才会有创新,老师要充分尊重这些可贵的思想“火花”,使学生感受到这种尊重,这样才会使其更积极、更有兴趣地学习。

四、亲身体验激活古文光彩 避免“纸上得来终觉浅”

相对于现代汉语,文言文浓缩精炼,展开文言文句子,运用细节想象,可以激活文言文的无限光彩。正是因为文言文具备骨架般的简洁,可以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让简短单调的文言文变得有血有肉,这样可以改变文言文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激发学生对文本再创造的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在文言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忽视了“写”以及“写”的乐趣。“写”作为一种表达,首先是个体生命意识的自然宣泄。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是乐意“写”的,只是因为平时给学生“写”的约束太多,遏制了学生的这种天性。

文言文教学中的“写”,有“改写”“仿写”等等,笔者在《桃花源记》一文教学时,采用的是改写和仿写。其中“改写”,是让学生帮着作者换一种结局来写,比方说:“渔人受到桃花林里人们的热情款待,非常向往这样美好的生活,于是不复外出……也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而“仿写”,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自己心灵深处的“世外桃源”,写写自己心目中的“世外桃源”是个怎样一个地方。通过这样的“仿写”,可以拉近学生和作者陶渊明之间的时代距离,每一次文本的阅读和学习,都是和作者之间的一种心灵交流,所以,通过《桃花源记》文本的学习、“改写”及“仿写”,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避免了“纸上得来终觉浅”这样的遗憾。这种“写”的引导,也可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比如在课件某个环节有创意,就可以之为突破口进行自我改写,与古人对话或与古人结伴而行,让学生沿着动漫的图像或声音继续想象并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把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教师如能挖掘文言文的教学魅力点,用多媒体课件、电子视频材料等电教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这样文言文课堂一定会如春天般万物生机勃勃,春风也定会度过“文言关”。

【参考文献】

桃花源记课件范文2

关键词:高尚 陶渊明 隐逸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1

如果有心人翻看八年级上人教版语文课本上名篇《桃花源记》时会发现这样一个词语――“高尚”,在课文底下注释里并没有这个词的解释。我们都知道,课本中一般都会对文言文中出现的与现代汉语用法不同的词语加上注释,以便学生们理解。那么,在这篇文言文里为什么“高尚”这个词没有解释呢?猜想估计是因为编书的人认为这个词和现代汉语里的高尚意思一样或大致相近,所以觉得没必要专门进行解释。可是实际上到底是不是一样的呢?如果不一样又该怎么解释?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个问题。

我们先来看一下“高尚”这个词语在这篇文章里所出现的语言环境吧。《桃花源记》最后一段:“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现代汉语词典》里高尚有两个义项:“1.道德水平高:高尚的情操。2.有意义的,不是低级趣味的:高尚的娱乐。”《新华词典》里对“高尚”一词的解释基本和《现代汉语词典》一样。如果用第二个义项来解释肯定是不通的,那么按照第一个义项“道德水平高”来解释的话就是:“南阳刘子骥是道德高尚的人,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探寻(桃花源)了。”这样解释,看上去也是比较通顺的,似乎没有什么大问题,很多语文辅导书和语文老师也基本上都是这么来解释的。但是,如果再仔细分析下,就似乎有些奇怪了。这里为什么要特意交代“南阳刘子骥”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呢?难道道德高尚和他去探寻桃花源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品德不高尚的人就不能去探寻桃花源吗?这似乎有些说不通,那如果没有关系,这里为什么又要特意交代呢?大家都知道,古人写文章时一般以精简为主,这里不可能突然会出现一个和全文毫无关系的词语。那么,解释这一切就只有一个可能:就是这里的“高尚”不能仅仅简单解释成“道德高尚”。可是不解释成“道德高尚”那应该解释成什么呢?

《汉语大词典》里“高尚”一词有四个义项:1.使保持高洁。《易・蛊》:“不事王侯,高尚其事。”高亨注:“下‘事’字,伪《孟子外书文说》篇引作‘志’,必有所据,当从之……意谓: 夷 齐 不为 周 臣,高尚其志,而得凶祸,饿死于首阳山。”《后汉书・党锢传・李膺》:“天下士大夫皆高尚其道,而污秽朝廷。” 清俞樾《群经平议・孟子二》“夫章子,子父责善而不相遇也”:“匡章盖齐之处士,亦是高尚其志者。”

2.指高洁的节操。《晋书・隐逸传・陶潜》:“ 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宋范仲淹《赠方秀才楷》诗:“高尚继先君,居与俗分。”明袁可立的《蓬莱阁怀古》诗:“义城鲁仲连,功成甘退让。千载有同心,感时怀高尚。”亦指志行高洁的人;隐逸之士。《北史・李先传》:“ 昭徽 寻师访道,不远千里。遇高尚则倾盖如旧,见庸识虽王公蔑如。”清钱谦益 《太祖实录辨证一》:“善长挈家草莽,诣军门,俯伏于前,岂隐居高尚者耶?”

3.崇尚,提倡。汉荀悦《汉纪・成帝纪一》:“时五侯弟竞为奢侈……然皆通敏人事,好士养贤,倾财施与,以相高尚。”《宋书・五行志二》:“ 王恺 、羊 之畴,盛致声色,穷珍极丽。至 元康 中,夸恣成俗,转相高尚,石崇 之侈,遂兼 王 何 而俪人主矣。”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萨他泥湿伐罗国》:“家室富饶,竞为奢侈。深闲幻术,高尚异能。”

4.崇高。与“卑鄙”相对而言。元胡用和《粉蝶儿・题金陵景》套曲:“讲景物稀奇,凤城围,士民高尚。” 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第三幕:“这个女人,道德之高尚,品格之清洁,我们男人,是万万不能及的。”

《汉语大词典》在“高尚”一词第二个义项中提到“高尚”亦指志行高洁的人,隐逸之士。并列举了两个例子,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第二个例子中高尚一词确实含有隐逸之意,但第一个例子似乎不大好看出,其实如果查一下原文的上下文就可以很容易看出了。“李昭徽,李义徽曾孙,中山卢奴人。博涉稽古,脱略不羁,时人称其为播郎。因以字行于燕、赵焉。善谈论,有宏辩,属文任气,不拘常则。志好隐逸,慕葛洪之为人。寻师访道,不远千里。遇高尚则倾盖如旧,见庸识虽王公蔑如。初为道士,中年应诏举,为高唐尉。大业中,将妻子隐于嵩山,号黄冠子。”――《北史・李先生传》。这里的“高尚”很显然也是有着隐逸的意思的。我们再看第一个义项里举的第一个例子,其实“使保持高洁”应该算是它的表面意思,更准确地解释是“保持自身高洁而不愿仕”。“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周易・蛊》。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说碰到黑暗腐败的环境而不愿同流合污,不愿在朝为官,隐隐也有着隐逸的意思。

除以上例子外,“贵乎道者三,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伏惟伯陵材能绝人,高尚其志,以善厥身,冰清玉洁,不以细行荷累其名,固已贵矣。然未尽太上之所繇也,愿先生少致意焉!”――司马迁《与挚峻书》。这几句话大致表达了司马迁肯定了好友挚峻“冰清玉洁”的“材德”,又对他未能尽展其才表示遗憾,劝其放弃隐居,回归社会。这里“高尚”也是有归隐的意思。

从以上几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高尚”有专门指称隐士的意思。在《故训汇纂》一书里,我们在高部第73和第74条也可以明确地看到该书对“高尚”一词的两个解释,即“高尚,隐逸也”和“高尚,不仕也”。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肯定“高尚”一词在古代是有着专指隐逸之士的意思。

如果我们把这个意思放到《桃花源记》里来解释“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这句话,于情于理就都能解释得通了。正是因为“刘子骥”有归隐之心,所以才会在听到有桃花源这件事后,那么迫切地想要寻找这个世外桃源。想必作者在最后一段写上这么一段关于“刘子骥”寻找桃花源的事,也是良苦用心的吧。作者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正是东晋皇室从衰退走向灭亡的时代,他一生活了六十三岁,却经历了四个皇帝两个朝代。晋末交替,时局动乱,宗室内部斗争激烈,军阀对政权的野心致使战争频繁,血腥杀戮,民不聊生。权利竞争背后的污秽、阴谋、残忍使至真至实的陶渊明难以忍受。正是在这种环境里陶渊明写了《桃花源记》,桃花源不过是作者幻想出来的,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表达了作者超脱世外的思想境界和渴望安稳的愿望。也许作者正是把自己的这种愿望寄托在文中“刘子骥”的身上,让他带着自己的愿望去寻找这个世外桃源,然而作者自己心里深知这样的世外桃源是不存在的,所以才会把刘子骥寻找桃花源的结果写成“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吧。总之,把《桃花源记》里的“高尚”解释成隐逸之意是合情合理的。

参考文献:

[1] 课程教材研究所编 《语文八年级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12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纂室编 《现代汉语词典》[M](第五版)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3] 新华词典编纂组编 《新华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8

[4] 汉语大词典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 《汉语大字典》[M](全三册)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5] 司马迁《与挚峻书》例句来自于北京大学语料库

桃花源记课件范文3

关键词:增强;语文;趣味性;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5-217-01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的火车头。”中学学生好奇心强,传统的“填鸭式”的课堂模式对他们来讲吸引力不强,但如果教师能按照语文教学的规律进行教学,为学生营造愉快与和谐的学习气氛,就能让学生学习的消极状态转化为积极的状态,使学生变“他主学习”为“自主学习”,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新课程标准的目标。那么该怎样才能既提高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又能保障数学课堂效率呢?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具体来谈谈。

一、巧设引入悬念,激发学生求知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课堂成功的一半”。要把一节课上好跟很多因素有关,其中恰当的导入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讲新课前如果教者能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创设一些引人入胜的问题,造成悬念,不仅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还能便捷地把书本知识与学生感兴趣情境的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悬念中激起求知的欲望,从而驱使学生“愿学”、“乐学”,进而顺利进入学习的角色。

例如,教授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篇课文时,如果按传统的三言两语直奔主题,可能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于是我创设了这样的导入情景:风流倜傥的唐伯虎在苏州桃花坞隐居,把自己的住地命名为“桃花庵”从此不思功名,不恋富贵,闲来在桃花树下对酒吟诗: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摘得桃花换酒钱……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面对桃花满是才子风雅;“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里我们看到的却是面对桃花迷离惆怅的崔护;还有桃花夫人“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的无奈;“乱世桃花逐水流”的貂蝉诉不尽的是乱世儿女的坎坷流离……桃花竟然如此牵动人们的心绪。晋太元年间,一位渔者又在桃花的美景前忘却一切,随桃花美景不断前行,那么他又将有什么奇遇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

因此,创设一些有趣的疑问,设置悬念,就能激发学生兴趣出发,引起学生的思考,学生就会急于知道为什么而认真听课,问题的解答又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印象。

二、创设活动情景,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积极营造合理的活动情境,能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活动中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能使学生在自己亲身的体验中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为发现新知识创造最佳条件。 经验告诉我们,教学中,教师创设与语文课程相关的活动作为教学情境,必然会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么红》的时候,花朵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了解花的生长环境、特征的同学并不多。因此在上这一课之前,我就带学生到植物园,向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观察任务:了解花的形态、颜色、环境等。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更有激情了,也就能更好地理解了文章中花“红”的原因了。这样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课堂之外的精彩世界,更主要的是把教材内容和充满生机的现实生活接轨,加强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知识的掌握,可谓一举两得。

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结合教学实际,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情景,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打破枯燥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积极的参与过程中掌握知识。

三、加强民主教学,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初中生不同小学,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已经有比较清晰的民主意识。因此,传统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在实施中学语文新课标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中学生喜欢刨根问底的特点,加强民主教学,创设学生乐于探究的教学情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思维。

“创造来自情景的激发”,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能适时地创设教学情景,不仅能有效地解决课文重难点,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讲完课文《孔乙己》后,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我创设了辩论探究的教学情景,设置了“孔乙己值不值得同情”的辩论主题。于是在教学时分正反两方进行了进行了辩论:正方――“值得同情”;反方――“不值得同情”。不说辩论的结果,单就辩论的过程而言,学生群情激奋,忙着找(依据)、抢着说(道理),甚至争得面红耳赤。整个辩论过程,都是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体验到了“发现”的喜悦: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既有自身的原因,更有社会的原因。又获得了理解的成果: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桃花源记课件范文4

关键词:佛教文化 旅游开发 桃花岛

“天下名山僧占多”,佛教自东汉初年传入我国后,至今已发展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其文化的主要载体――佛教建筑大多与我国的美丽山水相结合。这笔有形的遗产和无形的佛教文化逐渐成为吸引成千上万游客的重要旅游资源。桃花岛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观音菩萨出家修行之地,拥有得天独厚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如何提升桃花岛佛教旅游地形象,将是桃花岛进行深度旅游开发的重要课题。

佛教文化与旅游

(一) 佛教与旅游的关系密切

一部分佛教艺术和佛教活动是旅游资源。佛教旅游资源包括佛教物质景观和佛教礼仪活动两大部分。佛教物质景观主要是两千多年来的佛教艺术遗产,如佛教建筑、佛教雕塑、佛教绘画、佛教文学经籍等。佛教礼仪活动主要包括佛教的佛事,如念经、供佛、放生等,佛教仪式,佛教人事和佛教节日等方面。我国的四大佛教名山,以及三大石窟等现以成为引人注目的佛教名胜。佛教建筑之所以美,除了其空间艺术之美外,诚如基督神学家圣•托马斯•阿奎纳所言:“是由于神住在里面。”各类佛教活动之所以吸引游客,是因为它们代表着人与神的沟通。

佛教文化与旅游互有渗透互相促进。佛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深刻影响甚至决定着人们的旅游消费行为方式和审美特点,渗透在人们的旅游过程中。旅游业是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它对交通、住宿等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而带动了这些方面的发展。交通、住宿条件的改善,方便了香客的朝拜活动。同时,佛教文化的旅游开发能使佛教文化得以更好地保护和彰显。

(二) 佛教旅游越来越受青睐

人们拥有宗教或宗教式情感,佛教旅游资源成为他们的情感寄托。人们的宗教心理,按照大多数人的看法,是一种希望与恐惧交织的双重心理。信徒在膜拜活动过程中所体验的宗教感受,就其心理学的内容和动态来说,跟亚里士多德率先提出的审美的净化很仿佛。礼拜、祷告及其它膜拜活动,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正是人们用来排遣郁积于心的消极感受的一种方法和手段。人们参加宗教活动,能使他们精神舒畅,感到安慰。人们渴望寻求一种温柔情感,一种至爱亲情,一种轻松超脱。宗教场所和宗教活动能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

桃花岛佛教旅游开发的现实条件分析

(一)桃花岛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桃花岛位于舟山群岛东南部,以岛建镇,有悠久的开发历史,在商周时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因其独特的渔、港、景资源优势,1993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三批省级风景名胜区,并确立了“以海洋渔业为主导、旅游业为先导”的经济发展战略方针,也是浙江省实施“蓝色工程”的试点之一。桃花岛是先秦时安期生的修炼之地,也是金庸先生所著《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中描绘的美妙神奇的东海上的一方悬水岛屿,被誉为“海上仙山”,是海岛文化、武侠文化、宗教文化的完美集合。现已开发多处景区、景点,有桃花女龙、观音传奇、武侠文化等多条旅游专线。岛上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配备齐全。一个滨海型的旅游度假区正在逐步形成。

(二)桃花岛开发佛教旅游的资源条件

桃花岛旅游资源无论是从资源的丰度、品位度,还是资源的集中度来看,都具备相当好的开发优势。岛上既有原汁原味的海岛生态,又有神奇壮观的海滨胜景;既有鬼斧神工的奇峰怪石,又有得天独厚的海崖沙滩;既有源远流长的宗教文明,又有引人入胜的游侠文化。全岛旅游资源分布成片,布局合理,景区面积约占全岛面积的三分之二强,形成了点、线、面结合的网状分布格局。可以说,桃花岛开发佛教旅游的资源条件已很优越,而更关键的是,岛上有白雀寺的存在。据《中国二十四史演义》记载,桃花山仙人岭下白雀寺是观世音出家修行得道之处。相传妙庄王的三公主妙善立志修行,终于在白雀寺修成正果,去普陀山建立观音道场,成为中国佛界首席菩萨。至今在桃花岛上还流诵着当地独有的记录妙善公主修行成正果的《观音经》。这些为桃花岛佛教旅游开发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文化渊源。

(三)桃花岛佛教旅游开发的区位条件

桃花岛与主要客源地的距离不远,较为适中。目前,桃花岛的主要客源地是舟山本地区、杭州、宁波、上海等地。它们与桃花岛虽有大海相隔,但桃花岛仍处于这几个重要旅游客源市场的影响和辐射圈内。其次,桃花岛连接客源地的交通条件较好。目前,采用自备车、快客、快艇、车渡甚至飞机等许多交通方式均可至桃花岛。

根据旅游地相互作用关系理论,某一旅游地与其附近旅游地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关系可分为互补与替代两种,这两种关系与两个旅游地的性质(类型的异同)和是否属于同一级别(资源价值)相关联。桃花岛与周边的主要旅游地之间的关系结构可粗略地划分为一级相邻地与二级相邻地。一级相邻地主要是舟山本地区的沈家门、普陀山、朱家尖等旅游地。很明显,沈家门打“渔都”牌,普陀山以“海天佛国”饮誉中外,而朱家尖则大作“沙雕文章”。桃花岛资源结构及特征,决定了它与这三个地方存在一种互补关系,即这三个地方在吸引游客的同时又对桃花岛获益产生单向促进作用,这种互补关系的确立根源于旅游资源及主体旅游形象定位的差异性。二级相邻地主要有宁波、杭州、上海等周边大城市。这三个城市是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的城市,也是国内有名的旅游城市。桃花岛从级别上来说,不能与它们相比,但这并不会造成负面近邻效应,原因在于宁波、杭州、上海均为一种大陆风格的都市旅游,而桃花岛却是一种全新的海岛型旅游风格,他们之间不仅毫无冲突,而且三个大城市还会成为桃花岛的重要客源市场。

桃花岛佛教旅游开发的策略

良好的区位和资源是旅游地开发成功的必备条件,二者缺一不可。桃花岛在二者兼备的情况下,如何变资源、区位优势为产业、经济优势,兹从市场开发与产品定位两方面分析。

(一)市场定位策略

海外市场重点是东南亚市场。桃花岛位于世界著名的渔场舟山群岛上,所在地域知名度高,交通条件,包括水、陆、空三方面都很便利。这些为桃花岛“走出去”提供了必备的物质条件,可以说,舟山群岛良好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区位条件是桃花岛旅游业腾飞发展的航母。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全球信徒甚众。普陀山作为佛教三大菩萨之一的观音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已吸引了众多海外游客,尤其是东亚地区的日本。日本与中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在文化上有许多相似性和传承性。在佛教文化上,中国佛教更是它的母体。朝鲜也是如此。他们为了寻求佛教真谛,感受佛教文化,每年都会有大量的人来到中国佛教胜地。

国内市场是其基础客源市场。桃花岛的白雀寺作为观音菩萨的出家修行之地,有古语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一独特的文化存在,为桃花岛的旅游业增添了不少魅力。观音菩萨据《法华经•普门品》载,是大慈大悲的菩萨,众生遇难只要诵念其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解脱。这对古今中外的人都颇有吸引力,尤其是试图摆脱苦难的人,观音菩萨成为人们最受欢迎的宗教神灵之一。在我国形成“家家佛陀,户户观音”的局面,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民间信仰氛围。

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在国内国际市场上都已有广阔的客源市场。桃花岛与普陀山同处一岛,都以观音菩萨为其信仰依托,二者具有同质性,重要的是,二者一为观音菩萨的出家修行之地,一为其显灵说法的道场,两者具有历史上的连续性和文化上的传承性,二者应是一体的,不可人为地割断。因此,在桃花岛的市场开拓上,应充分利用与普陀山佛教文化的相关性与互补性,加上地域临近,更可利用普陀山的空间辐射效应,在客源市场定位时,同时瞄准国内和国际市场。

(二)产品开发策略

旅游资源,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必须外化为产品,才能在市场上销售。针对桃花岛的现实情况,则要以满足旅游者休闲、娱乐和求知的需要为前提,开发出以自然风光或人文景观为基础,佛理佛艺作渲染,可亲身体验和参与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立体型佛教文化旅游产品。

1.佛教观光旅游。这种观光层次的产品,根据观赏的不同,可分为佛教人文景观旅游和佛教自然风光旅游,是指旅游者为了参观游览佛教建筑及周围的自然山水而进行的以观赏性为主的佛教文化旅游。岛上以白雀寺为主的佛教文化园林就是典型的佛教人文景观。楼、阁、殿、堂、塔、柱等,在全园布局有序,既体现了寺庙建筑的规则性,又体现了园林建筑的自然性。整个碧海金沙的桃花岛,是其占据的好山好水。游客在欣赏佛教文化景观的同时,又可趁此机会饱览桃花岛的神奇山水。佛教文化及其载体,即佛教人文景观,增添了桃花岛自然山水的神秘与神奇;而桃花岛的奇山秀水,又增添了佛教文化的无穷魅力。

桃花源记课件范文5

一、师生互动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热烈的场面。

在这个阶段,教师运用引人入胜的导语、脍炙人口的诗句、如诗如画的美景、扣人心弦的音乐……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从而巧妙设疑,引起学生的思考,甚至争论。这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也是学生全身心投入,全过程参与的前提。

我在教《桃花源记》时,一入课堂,先以《春暖桃花源》的歌曲来吸引学生,使学生进入“溪流桃花水,水映桃花山;漫步走过遇仙桥,石板小路撒满了桃花瓣”的仙境之中,接着被“风也香,雨也甜,山也翠,水也蓝”的美景所陶醉,“羡慕武陵人,住那画中间”。听完歌曲,学生看课文,老师提问:桃源人为什么进入桃花源,开创了如此美景?学生很快在文章中找到了答案:“避秦时乱。”这样学生热烈讨论,很快就理解了作者厌恶战争,渴求和平的劳动生活,向往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的课文主题。

第二阶段:冷静节制地思考。

在第一阶段热闹的基础上,增强了以前少见的冷静和节制。在为师者循循善诱的引导下,学生自身所潜在的理性的思考和小大人的成熟的特性则慢慢显露出来。在这个阶段,教师既要熟悉教育,又要熟悉学生,掌握好“引”的难易程度,要让学生“跳起来摘挑子”。这时的“引”,必须遵守以下三个原则。

(1)适度原则:即要难易适度。

(2)梯度原则:即应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展开的一般规律,应由近及远,同低到高,由已知到未知,从微观到宏观,从而引导学生展开思考。

(3)发散性原则:即问题的设计、答案应是发散性的、多维的,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鼓励他们充分展开联想,从多角度思考。使学生养成一问多思、多答、多解的习惯,善于进行广泛的联系,从而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案。 转贴于

第三阶段:适时地点拨,理性地思考。

该活则活,活而不乱;应露则露,露而不骄;当沉则沉,沉而不死;宜静则静,静而不寂。此时,语言课堂气氛的理想境界便出现了。教师应当及时适度地点拨,为学生进一步深层地理解起到桥梁作用。教学相长的主客观条件,内外部环境至此业已具备,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定会在欢愉、轻松、和谐、恬静的气氛中得以完成和实现。

二、师生互动的三种态度

随着师生互动三个阶段的逐渐展开,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也将走过三个过程。

首先,充分相信并肯定教师。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能得其真。只有这样,具体授课过程中即使出现些微的不足和瑕疵,也不会在学生心中留下丝毫阴影。

第二个过程:老师所说之言、所定之论将信将疑。

随着时间的推移,师生间感情的磨合亦到了一定的程度。此时,对老师所言之观点,来个反思,问个为什么。同学们那种不惟书、不惟上、不惟师、只求真的精神品格在浓浓的师生情谊中慢慢得到强化和升华。师者的思想境界、业务水平、施教水平,也说不定会在这种环境下得到净化、陶冶和提高。

桃花源记课件范文6

在学习的过程中,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感知不是通过“填鸭式”教育获得,古老课堂上的精讲式教育是与建构主义相违背的,真正的建构主义应该是教师要在课堂上通过种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身临其境,在语文教学中较常见的有“导游式”“图片式”“视频短片式”,这些教学情境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也能够激发他们的思维灵感,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方向可以去探索,从而全身心的投入课堂。

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已成功开发了三种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分别是支架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和随机进入教学法。支架式教学法是给学生提供一个知识框架,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抛锚式教学法是让学生到真实事件中感受、体验,从而获得直接经验,是以真实事件和问题为基础;随机进入教学法是让学生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问题的多面的认识与理解。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这三种教学方法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学以致用,我以《桃花源记》为蓝本,采取同课异构的方式,对这三种教学方法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做了对比性的实践研究。首先,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注释疏通文意,这是每节课前的必备作业;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同课异构。

在进行支架式教学法设计的时候,首先创设情境:如果你是渔人,你的行踪是如何安排的?学生会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一层层的筛选,批注出关键词,最终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敲定表述的方法,得出了文章中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几件事。确定了这一行踪,就是确立了全文的框架,教师引导学生分为四个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讨论一件事,从环境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几个方面去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从而体悟人物形象,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人物的刻画对中心和主旨的作用等等,最后还要求每个小组的同学运用批注阅读的方法标注出重点的字、词、句,小组之间经过互相讨论、质疑,然后得出结论。这节课上,知识框架由大及小,知识点落实比较到位,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

在进行抛锚式教学的设计时,我采用了先利用必答和抢答完成重点字、词、句的疏通,然后进行课本剧表演,把学生带入到了课文的意境之中,然后问题一个个抛出,问及学生在此情此景中的感受和对课文意境的的体悟,学生回答得很到位,问及他们人物形象,他们都关注到了桃花源人的“真善美”,也鞭笞了渔人的不能信守承诺。两相对比,学生更深刻的领会了桃花源那种与世无争的宁静与淡泊,加深了对作者“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理解和感悟,深化了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学生上完课后感觉回味无穷。课堂氛围几度达到沸点。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既完成了对课文的重点难点的突破,更加锻炼了他们的表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真实的意境中去感受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受到了参与课堂的学生们的喜爱,成为了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课堂形式。

在进行随机进入教学的设计之前,我把40分钟的时间分成5个8分钟,争取实现课堂的高容量、高效率。课前第一环节是自主学习环节,时间为8分钟,学生组织语言讲述桃花源的故事,设计表格对故事讲述制定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第二环节为挑战学习环节,先实行小组内挑战,8分钟时间小组内讲述故事,然后实行全班挑战,推出讲得最好的全班展示评分,评出优胜组,大约需要8分钟左右;第三环节为反思学习阶段,每一个人说说故事中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归纳文章主旨,也是8分钟,最后剩下的8分钟对课文重点字、词、句,进行抢答竞赛。课堂上每个学生讲述故事的侧重点都有自己独到的一面,对文章的人物剖析也比较到位,最后的抢答夯实了基础,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比较跳跃,相对的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可以随时应对学生的任何一个环节,从而起到课堂的“导”。

通过同课异构式的亲身体验,我认为建构主义在语文课堂中的有效实施,既要体现趣味性又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鲜明特色。

第一,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要求学生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预习。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构建活动”。学生的预习,不是盲目的。教师要给予学生明确具体的目标,有了任务的驱动,学生的学习才能够更加高效。课堂上学生根据自己提前预习过的内容,把自己变成了知识的建构者,从而凸现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二,教师主导地位的体现,要求其对课本有深入的把握。教师主导地位是建构主义课堂的重要特点。教师要引领学生以课文作范本,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拓展和延伸,既能走进来,又能跳出去。在建构主义课堂上,教师还要是一个协调者,一个点拔者,更是一个智者,相对应的课堂机智是成就一堂课的关键所在。

第三,要实现构建主义的“情境-协作-会话-构建”这一过程,还必须要有生生合作。情境的创设,需要师生的共同合作,协作与会话则是思维与思维的碰撞。生生合作,从目前来看大部分教师会选择小组合作的形式,大家分工合作,每一项任务事先安排好,各司其职,有条不紊,从而达到共同构建的目标。

桃花源记课件范文7

一磨:

师:松果那么香,那么可口,松鼠吃着吃着,忽然遇到了一个问题。请小朋友划出小松鼠想的句子读一读。

生读第2、3自然段。(课件出示)

师:没有了松果,它们会吃什么?到哪里去住呢?

学生很有个性地回答。

生甲:它们可以吃花生。

学生稍作停顿,还补充说,我喂过的,松鼠爱吃花生。

师:森林里有花生吗?

生甲:可以种的。

师:谁种呢?

生甲:农民伯伯呀。

师:那农民伯伯吃什么?

生甲无言。

接着我又问:没有了松果,它们会吃什么?

学生再创造性地回答。

生乙:它们可以,吃苹果。

我有点不高兴,说:苹果,松鼠爱吃吗?

生乙嘟起小嘴嘀咕:爱吃。

我再问:没有了松果,它们会吃什么?

生再创奇迹:吃鸟蛋。

课堂内学生哄堂大笑。

我尴尬地笑着说:小松鼠可不爱吃。

法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过,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那简直是愚蠢的。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个体,他们的阅读个性是客观存在的。当我提问“没有了松果,它们会吃什么?”时,此时学生学习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真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低年级学生对新奇的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也很喜欢小动物,预设中我没有想到,孩子们会说,松鼠可以吃花生,可以吃苹果,可以吃鸟蛋……可那毕竟是一年级的学生啊,学生的回答并未错误,。然而我也未进行及时积极的引导,只是一味地重复提问,希望孩子的回答能回到我的预设中来。可惜三次提问后,我并未如愿以偿。

二磨:

师:没有了松果,它们会吃什么?到哪里去住呢?

生甲:它们可以吃桃子。

生乙:它们可以吃苹果。

生丙:它们可以吃核桃。

……

师:你们的想像真丰富,小松鼠爱吃吗?他们会怎么办呢?

生:松鼠不吃苹果、桃子等水果,再说那是果农种出来的不让他们吃。

生丙:松鼠可以住在石头缝里,吃草,吃山核桃。

生丁:松鼠住在石头缝里会不舒服的,它不吃草,山核是人工栽培,不让他吃的。

生:它们可以到别的松林里去住,吃其它树林里的松果。

生:别的松林里的松果也会被松鼠吃完的。

第二次我提问“没有了松果,它们会吃什么?”时,我尊重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的情感体验。孩子们说,松鼠可以吃桃子,可以吃苹果,可以吃核桃,我没有否认学生的想法,相反,他们的回答,我都给予了肯定和激励。但遗憾的是没有引导孩子到正确的价值上来。课文重点并非引导孩子讨论松鼠爱吃什么?重要的是让孩子懂得在向大自然索取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回报大自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远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园。

三磨:

师:没有了松果,它们会吃什么?到哪里去住呢?

生甲:它们可以吃花生。

师引读:没有了花生。生接读: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它们吃什么呢?

生乙:它们可以吃苹果。

师引读:没有了苹果。生接读: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它们吃什么呢?

生丙:它们可以吃核桃。

师引读:没有了核桃。生接读: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它们吃什么呢?

师:是呀,松果会吃完,花生会吃完,苹果也会吃完 ,你们说,它们该怎么办呢?

从而过渡种松果,种花生,种苹果,种核桃……

桃花源记课件范文8

一、 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新时期,越来越多的初中语文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不仅有效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还极大拓宽了初中生的知识面。尤其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简化文言文的教学难度,构建轻松愉悦的文言文课堂氛围,还可以实现学生互助探究学习,激发初中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

比如讲苏教版初中语文《岳阳楼记》时,教学重点是引导初中生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掌握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入新课,在电子课件中展示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图片,让初中生对岳阳楼的历史有所了解。然后这样开展教学: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岳阳楼记》,体会作者描写的景色和抒发的情感。

二、 注重朗读技巧,品味文学作品意蕴

文言文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也是锻炼初中生文言文语感的关键,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必须注重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注重初中生的主体地位,带领初中生品味文学作品的意蕴,从而更好的激励初中生的学习欲望,促进全体初中生的共同进步。比如讲苏教版初中语文《小石潭记》时,要让初中生掌握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4篇,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我首先给初中生进行范读,扫除初中生学习时的文字障碍。然后再播放课文的音频,让学生轻声跟读,理解文章的大意。最后我会让初中生带着问题进行精读,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三、 鼓励学生质疑,构建师生互动的课堂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往往限制了初中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初中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初中生对语文学习感到厌烦。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鼓励初中生大胆质疑,对于学习中的疑问要及时向教师提出。还要善于构建师生互动的语文课堂,培养师生感情,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比如在讲苏教版初中语文《桃花源记》时,我先让初中生展示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然后我进行归纳和总结,全班同学结合注解默读课文,准确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5分钟后请学生复述文章大意,复述时可适当增加自己的想象。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而对于文章中难以理解的和注解中没提到的可以提出质疑,并通过师生互动交流的方式予以解决。在教学时有很多初中生提出问题,比如桃花源美在何处?桃花源神秘在何处?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还有的初中生对文章的主旨提出质疑,到底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还是消极逃避现实?

四、阅读课外作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日常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秉承“课内打基础,课外增实力”的教学原则,通过鼓励初中生阅读课外文章,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道德品质。所以在初中文言文教学时,我会为初中生创设学习语文的大环境,挖掘初中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从多角度提高初中生的学习效率。

比如讲苏教版初中语文《陋室铭》,文章开头以山、水作比,引出陋室,接着从自然环境、交往人物、生活情趣三方面来描写陋室,暗示陋室不陋,又以“诸葛庐”“子云亭”作比,表明“惟吾德馨”,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文章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高尚情趣。教学时我还选择了符合初中生认知水平的文言文作品,如《世说新语》《论语》《诗经》等,让初中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把课内学到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运用到课外,实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目标。

桃花源记课件范文9

语文教学是最富美感的课堂教学,它能把学生的思绪带向神奇的世界,获得美不胜收的享受。这需要教师平时注重语言修养,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记得一位名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由此看来,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把语文知识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就要注重语言技能的培养。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哪些语言技巧呢?对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1 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要有目的性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课不应夸夸其谈、不信口开河、不空发议论、不离题太远,而应言之有物,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把已学知识与未学内容联系起来。例如《鼎湖山听泉》这篇写景散文,作者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描写了鼎湖山的美丽景色,抓住象征鼎湖山灵魂的山泉,表现了作者对鼎湖山的热爱之情,进而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意识地穿插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轶事、成语典故等,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但不能离题太远,要有目的性,安排好每一节课应要讲完的内容。

2 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要有序,讲解要有条理性

“序”是指教学语言要合乎逻辑。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课文的层次。例如《桃花源记》这篇古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为文章的写作思路,清晰的描绘了一幅美丽的“世外桃源”式的生活图景,我们教师教学中如果能抓住这一主线,思路就会井然有序,讲解就会条理清晰,使学生在重点、难点、疑点等关键问题上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3 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要有激情,富有感染力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不能把讲课看成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使师生在课堂上达到情感上的默契和教学上的配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抑扬顿挫,有感而发。声情并茂,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以情感为纽带,激发学生情感,鼓励学生提出疑难,引导学生勤学善思,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从而提高其学习效率。促使学生在美的情感熏陶下健康成长。

4 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要有情感和教育价值

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情感因素,在讲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渗透其中的情感和价值观教育,并通过自己的情感作用形成巨大的感染力,从而把知识教育和情感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思想教育作用,例如《送东阳马生序》这篇古文,通过自己少时的勤奋苦读和现在太学生学习的优越条件进行对比,从而勉励马生认真学习,学有所长;还要注意使用礼貌文雅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具有思想教育作用的同时,又不失文学色彩,尽力使语文课堂成为传播美的阵地。

5 课堂教学中要以理服人

“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言之成理,论之有据,以理服人,例如季羡林老先生的《成功》观点明确:天资+勤奋+机遇=成功。通过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层层推进,动之以理,晓之以情,让人们明白勤奋的重要性,勤奋是成功的必由之路。要让言语的科学力量征服学生,使学生从中领悟道理,并心悦诚服地接受指导。

6 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要有启发性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其学习的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这样就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从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使他们运用掌握的知识探究未知的知识领域。为此,教师课前要精心备课,准备好预习习题和课堂提问的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例如初二语文上册的《苏州园林》,叶圣陶老先生通过优美的文笔,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美丽,第一节通过“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这句话,给人留下了总的印象。第二节通过“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句话,交代了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第三至第六节围绕四个讲究(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谋篇布局。第七至第九节又从细节方面介绍了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高度的图案美、色彩美。从而使文章结构思路清晰,语言优美。我们作为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要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7 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要力求生动、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是否“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讲授的内容是否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扣人心弦。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他的语言应当规范、准确、生动、流畅、饶有情趣,寓庄于谐,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受其感染,受美熏陶。

桃花源记课件范文10

初中文言文是初中学生刚接触到的,如果教者一开始就把文言文呈现在他们面前,他们会有不小的阅读难度,他们会视文言文阅读为畏途,进而失去对文言文阅读的兴趣。兴趣属非智力因素,却是学习初中文言文的先决条件。至少在一节课开始时,为学生心理上注入一些催化剂,对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认识活动产生巨大的推动力量。我教初中文言文时,十分重视开端这一环节的作用,煞费心思,创设情趣,以架起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桥梁。激趣的方法很多,我开讲或以“新”引趣。因为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是中学生重要的心理倾向。心理学家研究实验证明,认知内驱力多半是从好奇的倾向派生出来的。学生的这种心理一旦被激发,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认知内驱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开讲激发了兴趣,才会使教师发出的知识“信息”与学生大脑的“接收系统”产生联系,成为课堂思维的主体,才会排除其他信号的干扰,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如在教学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时,我先借助多媒体投影,一轮圆月升起,月光溶溶,一片宁静而祥和,这时背景音乐贝多芬的《月光曲》缓缓响起,我问:

“古往今来,月光始终是文人画士青睐的对象,大家想一想,古诗中还有哪些写月的名句?它们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

此时,整个教室仿佛浸在月光里,学生抢着举手。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思乡之情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美好的祝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真挚的祝福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对朋友的思念。

我顺势引导说:“一缕月光能勾起文人对亲人的思念,一轮月光更能引起文人们对亲人的美好祝福,为什么平凡的月光竟有如此的魅力牵动着那么多人的情肠?”

学生抢着说:“人的雅兴。”

我说:“不错,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也是写人的雅兴,什么雅兴呢?”

接着,引出板书:《记承天寺夜游》

二、曲问引趣法

根据调查,讨厌文言文的学生,37%的学生怨背诵多、默写多,50%左右的学生因老师提问方式太直接,如“这个字是什么意思?”、“那句话如何翻译?”这种“是不是”、“对不对”式的反复提问,简单机械,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尝生自然感到索然寡味。

文言文教学必须记忆,这是由文言文特点所决定的,如何叫学生由被动记忆转到主动记忆上来,怎样激起学生听讲文言文的兴趣?除了运用一些传统方法之外,我觉得曲问引趣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曲问,即拐个弯儿提问。凡曲问,常常改换角度,着意引趣。如在教学《桃花源记》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妻子”一词的意思,我没有直接译出,而是故意设问:“桃花源中人的祖先来到桃花源时,带来哪些人?”“妻子”、“邑人”。“嗯,那他们没有带子女吗?为什么不一同带来呢?”学生一时不能回答,稍一思索后,说:“有,‘妻子’中的‘子’是指‘子女’的意思。”“对,文言文中的妻子是两个词,‘妻’指‘妻子’,‘子’则为‘子女’的意思,所以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将他们一家人都带来了。”由于我在文言文教学中常常采用曲问引趣的方法,激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培养了他们善于思考,乐于表达的习惯,诱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桃花源记课件范文11

古人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这一古训流传至今。自己许下诺言,就要忠实地履行乘诺。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它早已融为我们的血液中。一句名言说得好——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是的,如果一个想活出生命的精彩,就不可能不守信用,不守诚信。

西汉初年有个叫季布的人,为人正直,特别讲信用,凡答应了事,无论多么困难,他都想方设法的去完成。当时流行一句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的季布一诺。”可见,诚多么宝贵。一句话赢得啦“富裕”,赢得啦赞赏。

当然,讲诚信不是一时诚信,要保守诚信,坚持一生。从我们所学的课文《信客》就可以来说明。信客就是以“诚”“信”为生。“诚”就是内诚于己,诚实无欺。“信”就是外信于人,有信用,讲信誉,守信义。文中的老信客以前虽辉煌过,但是,就是一时的不守信,毁啦他一生的名义。但年轻信客不一样,不管生活有多么艰辛,仍然以信为主,最终赢得啦社会的赞誉。但有些人却恰恰相反。《桃花源记》中的渔人的表现就可以看出他的不守信。本来一件很美好的事,桃园里的人对他友好,热情招待他,临走前告诉他:这的事情不可告诉他人,可他呢?“处处志之”复寻桃园,本来万无一失,但美丽的桃花源却烟消云散。我想,他一定被高官处罚以欺君之罪,他做人不守信,不知道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事。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不讲诚信的人可以欺骗一时,但不能欺人一世,一旦识破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其结果即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为人诚实,言而有信,能得到别人的信任,也是道德的升华。

容县容州镇第三小学五年级:黄国峰

桃花源记课件范文12

摘要:多年来,在应试教育的大框架下,不少学校语文教学毫无生气,毫无审美情趣可言。考试考什么,老师平时就教什么,学生也就学什么,机械简单,重复老套。语文教学这种单向单维的封闭结构限制了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抹杀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对于师生双方而言,都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不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于是,本应是美不胜收的,其乐融融的语文教学就变得毫无生气,索然寡味了。

关键词:审美情趣;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必须打破这种僵化沉寂的格局,还语文教学以审美教育的本来面目。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其实很简单,就是要“因材施教”。当然,这里所说的因材施教属广义范畴,且赋予了新的含义。它指的是,要从课文的实际出发,有征对性地发掘其中的美感因素,辅之以相应的教学手段,达到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和谐统一,从审美效果上去求得教学目标的实现。譬如,教曹操的《龟虽寿》一诗,我先让学生看注解,叫学生发言讲解诗歌大意;然后我进行补充讲解,让他们弄懂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深刻内涵。接下来再让学生听课文朗读和分析的录音,使他们在获得听觉美感的同时,更加深了对本文思想感情的理解感悟。这样,学习本文的过程,便成了一个审美感受的过程,效果很好。又如《桃花源记》第一段:“……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和第二段开头几句:“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将景物描写得鲜明生动,写得很美,具有很强的画面效果。这样的描写,单凭教师的语言解说功能是无论如何也无法传达出其中的美感韵味的。笔者在讲授上述内容时,便先释词译句,使学生理解文意,然后放映这一内容的灯片,将上述优美的描述诉诸画面。这便使学生在获得美感的同时加深了对文意的理解;对桃花源的美丽有了直观、深刻的印象。这种做法弥补了语言解说功能的缺憾,也为下面分析“世外桃源”的主题意蕴奠定了基础。再比如,有的说明文,讲的科学知识,道理比较抽象,深奥,难以理解。这便需要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借助以CAI课件,才能较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像《向沙漠进军》一文,作者讲到了沙漠“逞强施威”,向人类进攻的两种方式――“游击战”和“阵地战”。那么,它们都是个什么样子?它们之间的区别在哪里?讲到这个地方(本文的教学中,这是个重点)时,教师如能展示一下根据这一内容制成的CAI课件,让学生在计算机屏幕上看看沙漠实施“游击战”时风沙弥漫的情景;实施“阵地战”时,沙粒在沙丘迎风面和背风面随风速的变化而变化,“整个沙丘波浪式的前进,几个沙丘常常联在一起,成为沙丘链”的样子;听听那迥然有别的风声,那学生一定会在获得视觉和听觉的双重美感之时,深刻地体会文中所说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等有关沙漠危害的道理。而且,这种视听双声的审美感受也必然极大地调动起学生求知的积极性。这较之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容易达到我们教学说明文的所强调的让学生获得一定知识的教学目的,效果自然也就更好。

所以,发掘课文中的美感因素,辅之以相应的教学手段,把语文教学升华为审美教育,使语文知识技能转化为一种形象直观,具体可感的现象形态,让学生好学易懂,是新形势下语文教学在现代教育理念更高层面上的追求。语文教学的这种审美升华为对于打破传统教学的单向单维模式,建立起动态开放的语文教学系统;对于发挥教师教学的创造性,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无疑都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