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态景观

生态景观

时间:2022-03-03 17:31:57

生态景观

生态景观范文1

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

1.①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和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②地方性原则:顺应基地的自然条件。③保留原生态性原则:充分应用自然原生状态,避免过分人工雕刻的痕迹。④整体性原则:旅游景观的生态设计反映自然与文化、设计的环境与生命的环境、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做到全面融合。⑤环境舒适的原则:舒适性的基本要求是:安静、空气、和绿化。

2.技术方案:

对仙缘村景观生态类型所适宜的最佳人为活动、最适宜的人为活动类型做出判断,采取引新替旧的方法,用新的更适宜的功能类型在空间上替代原有的景观生态类型。

3.居住区各景观要素的生态设计

水体;道路、台阶;小品;座椅;铺装;植被是生态绿色景观组成元素,这些元素的设计是否得当是表达设计思想,方便游客观赏,享受的关键所在。

桂林市漓江天目湖仙缘村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实例分析

1.区位分析

①桂林市漓江天目湖景区位于灵川县大圩古镇,镇属底丘陵地带。②景区交通便利。③景区周边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2.基地现状

①景区位于大圩镇南部,现状主要以山林地为主,入口处分布有少量农田、果园和牧草地。景区中分布有湖泊、溪谷等自然景观。地形基本特征为两侧高山相连,中间为山谷小平原。地势南高北低。

②天目湖景区的现状还是没有被开发的一个山谷,总规划用地为64.3公顷,景区还保持着原生态的一个生物系统,可开发性受到了很多的限制,仙缘村用地面积1.0公顷,建筑面积1180,地邻湖泊山林。

3.景区现状特点

①地理条件良好,水资源丰富,土壤质量肥沃。②交通便利,景区临近高速公路、国道。③景区周边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环境优美。

4.设计理念

仙缘村特殊的地理环境给我提供了良好的创造思路,也力图把仙缘村景点打造成为景区特有的活动以及人文景观,让整个水系、自然和人和谐共处,让人们得到返璞归真之感。在规划设计中遵循“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生态环境为优先原则,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整体设计。尽可能完善了人们居住、健康、工作、观赏、娱乐、休闲、集会、交流等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一主题。

5.总平面布置

总体布局在规划红线以内,整个景区的游览类型定位养生休闲的旅游。经过人工修饰使其更有文化内涵,可以使游客达到缓解压力,修心养性有可以锻炼身体的效果。仙缘村的入口广场中设置了篝火广场,入口景观更注重社区性和参与性,采用材质和色彩富于变化的硬质铺装地面,主入口搭配代表乡土形象的雕塑来增添入口景观的活力。以水景与广场为主要游览娱乐区,可以更加亲近大自然,按照空间的开放―私密性以及浏览路线的合理安排,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个人或团体的休闲之地。

6.功能分析

仙缘村四大景区(篝火广场、休闲广场、农家乐休闲区、交流休憩小广场)主要适应养生度假主题为目的,各主体区分别提供了不同的景观特色,丰富养生、健身的拧一个层次,各住宅组团分散布置在周边因地制宜,与地形、自然环境相结合,丰富了景区内的绿地系统。绿地以"点、线、面"相组合的原则,使绿化空间更有层次感。篝火广场和水景区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聚会、活动、健身等场所,也是人们的交流区、生态区,"人-居住-休闲-健康"的体系更充分的体现了规划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

亭廊是游客们休息、观光、纳凉、避雨的公共设施。观光亭的柱子上雕刻有关历史文化,使观光亭多点趣味性和文化内涵。篝火广场景观以水的动态和植物的静态丰富人们交往、集会、休闲、娱乐的趣味性。

7.道路交通系统设计

主干道路宽度3m;次干道路宽度1.5m;景区的主要道路系统贯穿全区,景区的步行道设计自成系统,相连一体,并通过步行系统将小区内的若干景观节点和中心绿地串联起来,形成中心景观区及景观带。

8.绿化景观规划

以生态为主,充分应用现有自然景观,并结合周边景观特征,实现人越自然的和谐统一。做到以人为本,满足人的多维视觉感观,营造舒适亲人的景观环境。住宅组团区域:亲子乐园、文化长廊、中心广场,休闲区域、运动区域、树阵休闲区,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充分考虑每个区域的合理划分及有机联系,功能区景观特性鲜明。

总结

人居环境的优劣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而且是体现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出现了以景观、环保、文化、休闲、智能、绿色等为主题的人居、旅游景观设计理念。以更多的满足居民生活的物质与精神需求,突出 “以人为核心”,创造出和谐融洽的人居环境。

生态景观范文2

景观生态学是以景观为对象,从整体综合的观点研究其空间格局、过程及其与人类社会之间相互作用,进而探讨景观优化利用的原理和途径。景观生态学与景观规划方面是密不可分的,景观规划的过程中就是对景观生态学的直接应用与实践。生态学的理论知识很好的服务了景观规划的进行,也将使规划更加合理,更加人性化,更加生态与和谐。

一、景观生态学基本概念

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交叉形成的学科,它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在地球表层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的相互转化,研究景观的空间构造、内部功能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异质性发生发展及保持异质性的机理,建立景观的时空模型。

景观生态学把景观定义为一个空间异质性的区域,由相互作用的拼块(patch)或生态系统组成,以相似形式重复出现。景观是由景观元素(Landscape element)组成。景观元素是地面上相对同质的生态要素或单元,包括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可以视之为生态系统。景观的这一定义尤其适合于土地利用的规划,自然与人文因素并重的共同特点使之同样能非常恰当地应用于城市园林绿化中。景观生态学中“模地”、“廊道”、“网络”、“结点”等概念为城市园林绿化系统的整体描述提供了手段,把园林绿化与整体的城市景观联结起来,赋予了新的内涵。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内容是景观功能的研究。功能是指景观元素间能量、物种及营养成分等的流,它们可以是自然发生的,也可以是人工导致的。景观规划中,这些理论将直接运用于城市及乡村等各种景观规划之中,并发挥其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景观规划中应遵循的生态设计原则

越来越多的景观设计师在设计中遵循生态的原则,这些原则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但具体到每个设计,可能只体现了一个或几个方面。通常,只要一个设计或多或少地应用于这些原则,都有可能被称作“生态设计”。1.适合人居的生态环境

环境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应用社会、经济、艺术、科技、政治等综合手段,来满足人在城市环境中的存在与发展需求。它使城市环境充分容纳人们的各种活动,而更重要的是使处于该环境中的人感受到人类的高度气质,在美好而愉快的生活中鼓励人们的博爱和进取精神。人是城市空间的主体,任何空间环境设计都应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体现出对人的关怀,根据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行为心理特点创造出满足其各自需要的空间,如运动场地、交往空间、无障碍通道等。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也在随着发生变化,城市景观设计应适应变化的需求。

2.把握生态的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绿化植被等要素构成城市的宝贵景观资源,尊重并强化城市的自然景观特征,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有助于城市特色的创造。古代人们利用风水学说在城址选择,房屋建造,使人与自然达成“天人合一”的境界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参考榜样。今天在钢筋混凝土大楼林立的都市中积极组织和引入自然景观要素,不仅对达成城市生态平衡,维持城市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以其自然的柔性特征“软化”城市的硬体空间,为城市景观注入生气与活力。

3.有效节约和利用资源

设计中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并且保留当地的文化特点。德国海尔布隆市砖瓦厂公园,充分利用了原有的砖瓦厂的废弃材料,砾石作为道路的基层或挡土墙的材料,或成为增加土壤中渗水性的添加剂,石材可以砌成挡土墙,旧铁路的铁轨作为路缘,所有这些废旧物在利用中都获得了新的表现,从而也保留了上百年的砖厂的生态的和视觉的特点。

这些原则来自于景观生态学,很好的服务于景观规划之中。

三、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在城市生态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城市斑块

城市景观是一个高度人工化的景观,其中的建筑物斑块及廊道占优势,绿地斑块及廊道少,产生了严重失衡的现象。因而在城市景观结构中应增加绿地廊道及绿地斑块,根据城市现状确定绿地斑块的最佳位置、最佳面积,尽量使其均匀分布于城市景观中。同时设计中应放弃过于强调视觉差的景观设计,提倡因地制宜,根据生态学原理兼顾美学特性,以本地种为主,实行乔、灌、藤、草相互配制,充分利用空间资源,提高绿地自然度,形成稳定协调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以利于抵抗不良因素的干扰,从而体现城市景观中人与动物、植物的控制共生在城市大园林景观规划中,我们应把城区内各种“生境岛”(城市内分散的园林相当于被城市海洋包围的“生境岛”)看作大园林的有机组成部分,利用岛屿地理学原理在城市“生境岛”之间以及与城外自然环境之间修建绿色廊道,形成城市园林网络,把自然引入城市,不仅给生物提供更多的栖息地,而且利于野生动植物的迁移。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大型植被斑块具有多种重要的生态功能,能为景观带来许多益处;小的植被斑块可以作为物种迁徙的歇脚地,保护与规划分散的稀有种类和小生境有利于提高景观的异质性,所以小斑块是大斑块的补充,但不能取而代之,应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并通过廊道连接。 2.城市廊道 美国著名景观生态学家Forman 把廊道定义为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在城市景观中,廊道既是各种流的通道(人口流、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信息流等都通过廊道穿梭于城市与腹地以及城市内各节点和斑块之间,维持整个城市的动态),又是造成景观破碎的原因和前提,同时还是决定城市景观轮廓的主要原因,可以认为,城市廊道的发展引导整个城市景观规范格局的发展。城市的廊道可分为3种:绿道、蓝道、灰道。 绿道是以植物绿化为主的线状要素,如街道绿化带、环城防护林带、滨水河岸植被带等。绿色廊道的植物配置应以乡土植物为主,兼顾观赏性和城市景观,以地带性植被类型为设计依据,保持自然的本底。绿色廊道要有一定的宽度,才能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一般而言,河岸植被带的宽度在30m以上时就能有效地降低温度,提高生境多样性,控制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道路绿化带宽度在60m宽时,可满足动植物迁移和传播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功能。蓝道主要是城市中各种河流、海岸等;灰道指那些人工味十足的街道、公路、铁路等。灰道直接反映城市的外貌形象,也是构成城市风貌特色的基础。因此,不同道路应当体现不同品味与不同主题,如历史特色、文化连续性、现代化内涵等。

3.城郊建设

由于现代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包括了其周围的郊区,将市区与郊区进行整体规划是城市生态建设的主要内容。要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合理地对城郊景观空间结构进行规划,使廊道、斑块及基质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合理,使市区内、郊区内及市郊之间的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循环畅通,既要使城郊景观符合生态学原理,又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 四、总结

只有把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应用到城市的生态景观的规划建设中去,把园林绿化与整体的城市景观联结起来,建设人与自然充分和谐、自然环境美、生活质量高、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态资源,建设一个最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城市生态园林景观环境。同时,在乡村等其它景观规划同样适用,只有和谐的生态景观规划才能使景观发挥其最可观的作用。希望设计师们能更好的将景观生态学在景观规划的应用与实践中,把我们的生存和生活环境变得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 肖笃宁,李晓文.试论景观规划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J].生态学杂志,1998,17(3):46-52.

生态景观范文3

关键词:城市景观;生态景观;景观设计

城市景观设计更加追求生态理念,突出人类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的理念,生态景观设计是一种可持续的设计理念,有助于改善当前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不良问题。

一、生态景观设计的理念阐述

本文认为生态景观设计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人本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追求宜居生态环境。生态景观设计已经成为城市人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桥梁。生态景观设计基于人本理念,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突出景观设计“真”、“善”、“美”的视角。生态景观设计突出对于人性的尊重,设计的景观满足城市人们心理需求,让城市人们体验精神的愉悦,生态景观的设计倾注人们的情感追求、文化需求,同时也能体现地域特色,给人带来愉悦的空间体验和享受;生态的景观设计能够增强城市人们的城市归属感,促进人们进行户外交流,增进人们的情感,创造出更多有效的户外交流空间;同时生态景观设计追求自然的原始状态,尽量减少对于环境的破坏,引导人们对于自然的态度,增强城市人们对美的追求,人们的生活也会更加追求舒适、惬意、环保、休闲、观赏、体验,实现城市人们追求自然美态,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生态景观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相关文献研究与整理,生态景观设计的影响因素众多,既包括人为因素也包括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有城市经济因素、城市政治因素、城市的社会组织形态、城市行政管理体制、城市的基础设施、城市的交通便利程度、城市的社会治理制度、区域民族特色、文化艺术传统、本区域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产业经济区开发程度、自然环境、自然地形、居民受教育程度、居民的、城市空间效果、城市环境污染状况、整个环境状况、城市空间视觉效果、城市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结合程度、城市空间的立体效果、城市视线走廊的开阔度与畅通度、城市空间的立体形象、城市空间意境景点、城市建筑高度、城市建筑体量、城市建筑色彩、城市中心位置繁华度、商业街的繁华度、已有城市景观、城市点线面的景观组织统一度、社会综合因素等。各个因素之间经过对比,生态景观设计的直接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综合因素、环境状况、视觉效果,各个因素对于生态景观设计产生不同的影响和效果。

三、生态景观设计的途径探索

在城市中,采用什么途径设计一处处适用、生态、富有思想内涵的美观景观呢?人类一直在景观设计领域不断探索新方法、借助其他学科带来设计灵感,以寻找新方法、新途径。生态景观设计强调“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思想。因此,城市生态景观设计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自然状态,适当保留一定的原始植被

为了实现城市景观的生态设计,尽量减少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尽可能节约一切可以节约的资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在进行城市景观设计时,应该对于所选择的地址及其周边环境进行观察研究,对于周围的植被已经周边的地理环境形成一定的稳定性联系,说明这些原始植被对于设计景观有一定辅助帮衬作用,那就应该在建设景观时候,将其保留下来,不但能够节省假设成本,同时也保护自然环境,契合生态设计原则,符合天人合一的思想,同时对于不适宜保留的植被尽量进行移栽。

2、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保持自然景观与人造景观的平衡

在城市人们对于宜居环境的强烈追求下,城市人们更加追求自然景观,但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破坏了生态平衡,自然景观已经成为城市中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城市景观设计师在进行景观设计时,一定要保持自然景观与人造景观的平衡,在设计中,可以将森林带、风景保护地带、果园地带辟出,给游人或居民作为休闲放松的场所。像河流、小溪、山谷、丛林等自然景观,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可以将其引入到城市景观中,并与人工湖泊、人工植被、花草协调起来,共同构成一处美丽的景观。这样就能使城市景观看起来更自然美丽,也保护并有效利用了自然景观。

3、生态景观设计要适宜美学要求,注重景观设计的意境营造

美,是人们在生活的自然环境或者人造环境中反映出来的综合性艺术感受。生态景观设计要将自然美和人造美完美结合,在有限的城市空间中营造样衣自然风光的园林风光,在硬质景观的周围设计富有自然美的城市配景加以调和,增加人们在工作之余缓解压力、愉悦身心、欣赏自然风光的场所;注重动静相结合,创造景观的意趣,增加娴静的景点,激发城市人们生活情趣;巧妙运用地形,充分实施绿化,构建人工与自然的和谐画景,促进城市景点设计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4、巧妙运用景观元素,实现城市景观设计系统

城市景观设计时,善于巧妙运用自然因素、文化因素、审美因素等景观元素,将这些因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使得景观呈现不同表现形态及景观效果。针对土地使用和自然土地地貌的保护,重点除了建筑、城市构筑物等实体以外的开放空间以强化和改善美学及功能;同时对各类构筑、道路交通进行选址、营造和布局,并对城市街区、广场、公园系统、植物配置、绿地灌溉、照明、地形改造,进行生态规划和设计,重视绿化空间的布局与设计,注重生态敏感区的保护性设计等。总之,生态景观设计尊重人、引导人、关怀人,突出“人本理念”,促进了现代城市文明进程,适应了现代化的社会发展需求。

作者:张小龙 单位:西安培华学院

参考文献:

[1]高静,赵红斌.生态的景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景观设计途径[C].中国建筑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

[2]王丁冉.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景观设计途径[J].安徽农业科学,2010(27)

生态景观范文4

关键词:园林景观;生态设计;途径

1、前言

社会的发展总是在建立在一定的能源、环境的基础上,因此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就是环境的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这与人们所追求的和谐、自然的绿色生活、绿色发展相违背。于是绿色和谐发展,生态设计的理念就应运而生,已形成了强进有力的发展趋势。

2、园林景观生态设计遵循原则

园林景观景观设计大致遵循四大原则:①生态、和谐统一原则;②经济适用原则;③因地制宜原则;④以人文本的原则,具体介绍如下:

2.1生态和谐统一

这是园林景观设计原则的核心,每一个环节都是建立在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园林景观在设计时,会有不同的景物参与,在线条、比例及色彩上回呈现出多样性,这时就需要对其进行和谐、统一的设计,避免出现杂乱无章或过度单调等现象。要保障设计出的园林景观既能呈现出生动活泼的一面,同时又能营造出景观层次感

2.2经济适用

园林景观的设计的主要目的让人们更加贴近自然,身心愉悦放松的场所,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更多追求的应该是以最小的经济投入设计出更加舒适、更加漂亮的园林。但经济化,并不意味着过度减少资本投入,偷工减料,应该是用最少的钱购进性价比最高的绿色材料,进而实现经济适用需求。

2.3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的原则也是园林景观生态设计必须遵循的原则。园林景观的设计要建立在当地生态、人文背景的基础上,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当地人们需求的生态园林景观。

2.4以人为本的原则

园林景观的设计是源于人们的需求,最终亦是服务于民的,因此园林景观生态设计是为民服务为宗旨的。在进行园林景观的设计是要全面考虑各色的人的不同需求,尽可能的满足全民需求。

3.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的途径

3.1减少不必要的植被、建筑破坏。生态园林景观是遵循生态平衡的原则设计的,在进行园林设计时,应对园林中原有的植被及历史建筑进行详细观察。如果这些植被不影响园林景观设计的总体布局,则可将这些植被和历史建筑进行保存。这样即实现了资源的重新利用,避免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同时也节约的成本投入,一举两得。3.2实现植被间的和谐、优化。参与园林景观设计的植被是多样化的,因此在进行园林景观的设计时要对相关的植被进行专业性的研究,避免将相克的植被生物种植在一起。尽量实现植被间的和谐,植被与植被之间是互助共生的,这样不仅能保障植被的茁长健康成长,同时也实现了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3.3生物多样性、稳定性的管理规划园林景观实际上相当于一个生态圈的缩影,要实现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化,就要保障园林中生物的多样性,群落的稳定性。在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时,由于过分追求植被的长青这一错误理念,使得引入大量长青植被,但由于这种模式打破了生态圈追求的群落多样性,植被相生相克,共同维持环境稳定、共同发展的自然定律,从而使得这些耗费大量资金的植被不能适应环境的需求而逐渐凋亡。因此在进行园林景观生态化设计时,必要要保证生物多样性,群落多样性,尽可能模拟出适应自然生态环境需求的园林景观,这样才能保障园林景观能有效抵御外界环境的干扰、破坏,既能满足人们对生态园林景观的需求,又实现了园林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4、结束语

当前形势下,园林景观的生态化设计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潮流,因此适应发展需求,遵循生态化园林景观设计的四大原则,才能设计创造出既能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又能实现生态的和谐、平衡的园林,才能创造出欣欣向荣的园林景观发展景象。

参考文献:

[1]张平.生态性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探讨[J].2014.24:92-93.

[2]赵兴明.生态理念下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5.06:163-164.

[3]牛春霞.关于园林景观设计的探究[A].太原市中小企业工程技术人才发展促进会.工程论文发展集[C].太原市中小企业工程技术人才发展促进会2015:01.

生态景观范文5

关键词:绿色;生态餐厅;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5-0100-02

1概述

1.1 生态餐厅概念生态餐厅实现了建筑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体现了人们要求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美好愿望,它通过高科技的技术、配套以成熟的环境调控技术,营造出一个由人工控制极具景观特色的生态建筑,它主要选取现代化的新材料、新工艺,结合大自然的美丽风景,实现人工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1.2 生态餐厅景观的构成要素①自然要素。生态餐厅景观中的自然要素主要包括:植物、山石、水体。设计师要充分利用自然要素的各自特性与其存在的不同方式,通过它们组合、呼应、衬托,使其在不同环境中表现出风格各异的景观特色,营造影响我们审美的不同视觉氛围[3]。②人文要素。生态餐厅景观中人文要素包括: 人文艺术作品(建筑小品、景墙、壁画、雕刻、名字名画等)、人文意境(植物意境、人文典故、文化符号和图案等)、人文活动(指以生活习俗、地方节庆、民族歌舞、民间技艺等为主的民间习俗和节庆活动,以及各种科普教育活动)。③工程要素。工程要素主要包括道路铺装、景观小品、服务设施、环控设施工程等。它们大部分都是景观的基础设施,是生态餐厅景观必不可少的成分。

1.3 生态餐厅景观的功能

生态餐厅的景观功能主要包括:①创造舒适、生态、优美的就餐环境;②展示及科普教育功能;③空间组织划分功能;④休闲娱乐观光功能。

1.4 我国生态餐厅景观存在的问题①对服务城市的历史文化主题挖掘不够,景观布局大同小异,缺乏文化内涵。生态餐厅缺乏文化内涵。②植物种植和配置缺乏多样性和艺术性,致使景观效果和生态效益不理想。有些布局人员了营造气氛大量的运用仿真的植物来造景,植物景观杂乱。更有甚者,只是单纯的将各种植物进行随意的配置。达不到我们想要的效果。③生态餐厅不“生态”。④植物种类的选择有限。因为生态餐厅高度大多在4-6米之间,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且都是以大型的连栋为建筑主体,影响了植物种类的高度。⑤由于专业景观规划设计人员参与度不够,致使生态餐厅景观体系不明确,餐饮、休闲、观光空间不丰富,未能很好满足客人需求。

1.5 生态餐厅景观设计的原则生态餐厅的景观设计要遵循科学合理,遵循以下原则:空间和谐,遵循美学原则;以人为本,人性化原则;特色鲜明,突出文化原则;返璞归真,自然生态原则。

2生态餐厅景观设计的内容

2.1 景观功能分区功能区是生态餐厅内根据用途划分的具有不同效应和影响的区域。生态餐厅的分区应尽可能合理、详尽、细致,各个区域的功能应尽可能完善,景观效果应美观、统一,各个区域之间衔接应当自然[6]。生态餐厅功能区通常应设有景观区、用餐区、服务区、后厨区四大功能区。除后厨区独立成区外,景观区、用餐区、服务区都相互融合形成统一的生态餐厅景观。①服务区。服务区主要占总面积的20%左右,主要包括的内容有设备室、控制室、卫生间以及总服务台、收银台、点菜区等等。②后橱区。按传统餐厅的后厨格局进行布局设计,一般按接待能力及餐厅的总容客量进行设定,可不必设在室内。③用餐区。用餐区主要包括大宴会厅、小宴会厅、雅间以及散客区域,占整个餐厅面积的45%左右。散客区主要面向零星的顾客,主要分布在大厅中部,它能使客人欣赏到优美的景色;雅间则可以满足客人私密性要求,为一般的商务活动所准备;而大小宴会厅主要举行不同规模的庆典和活动。它们分别根据用餐的形式、人数、以及私密性等要求的不同来设置,为的是满足不同种类顾客的不同需求。④景观区。景观区与用餐区交错设计,使客人用餐的同时就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景,可设有假山水体、景观植物以及蔬果花卉等。同时也可以在入口,交通的节点设计面积较大的景观区域,景观区占整个餐厅面积的35%左右,给游人提供大量的游览、休闲的空间,使生态餐厅的景观得到充分的利用,展示生态餐厅的特色功能。

2.2 出入口设计出入口设计也就是门的设计,生态餐厅的出入口主要是作为空间的过渡形式,而不是实际意义上的门,因此,生态餐厅的门的主要功能是使顾客产生通过感。

2.3 交通游线设计生态餐厅内的交通游线主要为物流线和人流线。物流线有专门的出入口,一般结合后厨设计。人流线包括顾客流和工作人员流。工作人员的流动量较大,而顾客流动性较低,因此要合理安排园路的宽度,在重要的景点设计交通节点供顾客驻足参观,以免发生不必要的冲突。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消防出口的设置,以保证在紧急情况下的使用。

2.4 铺装设计生态餐厅内的铺装主要包括道路、大小宴会厅的地面及建筑的室内地面。根据交通对象的要求,生态餐厅铺装要求坚实、耐磨、抗滑,保证行人安全、舒适地通行;其次,可以通过路面铺砌图案给人以方向感;再次,铺装的选材不宜过于艳丽花哨,尺度不宜过大,注重营造自然、幽静的气氛,形式以卵石、汀步、游步道等为主。

2.5 景观建筑设计生态餐厅的景观建筑包括小包间、收银台及栈桥等。他必须符合生态实用性、审美和谐性、艺术创造性、系统综合性[9]。

2.6 水景设计生态餐厅的水景以动态水景为主,如点状的喷泉、线状的溪流、面状得水池。喷涌的喷泉、跌落的瀑布等成为局部空间的焦点,水的形态和声响都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吸引人们的视线[11]。线状的溪流在景观空间中起连接、联系作用,可以把不同的空间、景点连接起来,给游客以整体感,并引导视线的展开。溪流是局部放大形成小的面状水池,水面还可创造倒影,给人临水的自然感受。

2.7 种植设计种植设计也就是植物景观的设计,即按照植物生态学、园林艺术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对植物进行合理配置,创造各种优美、实用的植物空间环境[12]。生态餐厅内部的通风、湿度、光照、土壤等条件不同于外界的自然环境,因此必须根据植物本身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合理布置。

同时,选择植物种类及其种植的位置时,要充分考虑建筑的形态、空间的大小、高低、朝向等因素,还可根据植物的地域特性,体现文化内涵,营造植物意境。

2.8 外环境协调设计生态餐厅景观设计还需要注意外环境的协调设计。生态餐厅建筑材料通透性较高,因此要求内外景观环境是相互联系、互为村托,使室外景观作为室内景观的延续。

3实例分析:富平天成园生态餐厅

3.1 景观分区餐厅主要划分为5个特色区:鱼翔浅底、东篱采菊、踏水至幽、竹韵依林、碧水风荷。

3.2 出入口设计天成园生态餐厅的设计一南向主入口(鱼翔浅底门厅)和一北向次入口。

3.3 铺装设计道路铺装采用天然石材地板镶卵石,宴会厅天然石材。

3.4 种植设计根据生态餐厅植物的选择要求,天成园中共选用植物约43种,以喜温植物为主,种植方式以地栽为主。根据设景需要有以下品种:1黄金葛、2喜林芋、3巴蕉、4月季、5南天竹、6斑叶鹅掌柴、7辐叶鹅掌柴、8大叶伞、9鹅掌柴、10春羽、11鸡蛋花、12罗汉松、13叶子花、14袖珍椰子、15橡皮树、16金边虎尾兰、17文竹、18一叶兰、19鱼尾葵、20棕竹、21细叶棕竹、22麦冬、23万年青、24龟背竹、25白掌、26金心吊兰、27金边吊兰、28蒲葵、29朱蕉、30绿巨人、31苏铁、32海芋、33变叶木、34散尾葵、35睡莲、36佛肚竹、37湘妃竹、38箬竹、39富贵竹、40山茶、41国王椰子、42桂花、43孔雀竹芋等。

参考文献:

[1]陈跃中,王小爽.回归大自然,呼唤城市绿色空间―红太阳生态园景观设计[J].中国园林,2005.

[2]蒋先平,王锐锋.温室生态餐厅设计初探[J].研究学苑,2008.

[3]李宁,赖勤毅,郭美等.生态餐厅功能划分及生态指标初探[J].2006.

[4]王洪成,陈侃.园林景观中的自然要素[J].中国园林,2005.10.

[5]吴卫华.生态餐厅:温室餐厅的发展方向[J].农产品加工,2007.7.

[6]唐学山,李雄,曹礼昆.园林设计[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

[7]吴裕成.中国的门文化[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5.

[8]孙筱翔.园林艺术与园林设计[M].北京:北京林业大学城市园林系,1986.

[9]王长俊.景观美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0]卢仁,金承藻.园林建筑设计[M].北京林业出版社,1989.

生态景观范文6

1.城市化生态公园植物景观的现状简述与发展前景

生态公园的植物景观是运用一些草坪、地被、树木等许多植物相互结合,根据生态学的互利共生、多样性与竞争性相结合的理念,结合自然环境,阳光、雨水等形成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美好画面,形成和谐的生态景观。现代的园林景观设计较注重理性与科学的结合,着重强调现代化城市的生态建设,现代化园林的建设主要是要考虑现代道路、小区建筑。更多的是根据人工改造成符合当今现代城市化的环境要求。现代的生态化公园不同于中国古代园林的形式,大多利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甚至有的模仿西欧的一些国家的园林建筑,使整个生态公园有了新的意境与意义。现代生态化景观的设计更着重于通过山水、植物、道路等一系列的生态事物来展现公园的独特之处。生态化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因为在现今强调城市生态化的的背景下,因地制宜,结合各个地域的不同来建造适合于当地的植物生存的,符合当地生态条件的生态公园,在当地寻找设计的灵感,尊重当地的文化遗产,建筑风尚。通过设计,是整个生态公园与当地的历史文物与文化合成一体,带来真实的美感以艺术色彩。坚持生态的理念,用不同植物来进行景观设计与创作。

2.城市化生态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的类型与原则

第一种是原生植物景观,原生植物景观强调的是生活在自然条件下的植物,通过园林设计将原生植物安排在特定的位置,因为原生植物的存活几率一般会超过在人工养植的条件下的的植物,就比如公园中的一些原始林子,他们的生存方式就较为简单;第二种是人工植物景观,这种景观指的是,由于现代化建筑过于发达,是很多原生植物逐渐减少,资源变得匮乏,由此,对于一些植物的模仿自然地一些因素进行人工设计,建造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植物景观,在这种人工景观中的植物几乎全都来源于人工种植;第三种是自然恢复景观,自然恢复的景观以原生植物为基础,结合人工植物,对于当地的环境进行恢复,有效地为植物生长提供了空间。除此之外,在进行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生态化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其一,以“绿”为核心,这个绿是建立在绿色的植物基础上的,“绿”字代表阳光、健康、和谐,无论是对于生态、社会、经济、这种“绿”都会产生一定的效益;其二,各种性质相互结合,包括自然性、生活性、艺术性、科学性等方面,由于现代我们的生活的发展脚步太快了,人们很难找到静谧、舒适的环境去放松自己,寻找灵感,这种陶淑娟道外区园林绿化管理办公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00生态化的景观设计就能够保证让人们有回归自然的感觉,在景观设计中要时刻考虑地理气候、土壤条件、降雨量风外界环境因素,利用科学的设计原理来满足人们对于生态公园的需求;其三,对植物的情况进行详细的的检查,在进行设计前,一定要对该地区的植物进行健康状况的检测,竟可能的保留原有植物;其四,充分结合景观生态美的理念,营造公园植物的和谐氛围,在城市生态化公园景观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是现各个植物形态的协调性和统一性,还要考虑整个形式上的布局。除此之外,还要展现植物的生机感,体现出自然环境的活力,给整个设计增添了节奏感与律动性。

3.城市化生态公园的景观设计方法

生态植物景观公园主要之以植物为主打,人工的相关设施作为辅助,建造有没宜人景象。在设计过程中要根据植物的不通过色彩进行搭配,还要满足植物的生长要求,将景色与建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达到设计者想要的效果。设计过程中可以利用时序性,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各有各的韵味,植物的万千变化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景象,不但让人们感受到四季的明显变化,还丰富了整体画面;利用植物景观塑造诗境,从古到今,美丽的植物都会给世人带来无数的创作灵感,留下许多优美的篇章,让后人有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再就是可以利用植物景观来改善生态环境,植物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特性,对于净化空气起着很大的作用,只要植物能够合理的进行配置,就能够达到很好的净化作用;植物与个建筑相结合,在公园里有植物必定会有真山、假山的陪伴,湖泊的映衬,使各个部分相辅相成。

4.城市化生态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的重要意义

具有一定的环境效益,生态公园的建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城市环境,植物除了能够净化自身还能够吸取周围的二氧化碳,通过自身的作用调节身边的水体、土壤、空气的质量;其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一定程度上凸显城市的特性,另一方面使周围居民的的舒适指数提高了,成为居民休息上班族放松的良好环境。

5.结语

生态公园的景观设计要时刻尊循园林植物的配置原则,要根据植物的一些特性,将植物栽到适于自身生长的环境,植物勃勃生机的特性带给人们无限的美好与自在。除此之外,公园设计还要注意植物的布局,完美的布局格式不仅能让众多的各种颜色的植物展现其耀眼的色彩,还能够美化观赏者的眼睛,是整个园林具有一定的艺术气息。由于现今我们要建设的生态公园是以生态学作为指导手段,使整个园林具有“真”、“健”、“美”的优秀特质。良好的生态公园不仅要有宜人的环境,景色美丽,能够让人放松精神,使老人小孩享受天伦之乐,使工作的上班族在闲暇之余享受片刻的宁静。

作者:陶淑娟 单位:道外区园林绿化管理办公室

生态景观范文7

关键词:生态设计景观

一、生态设计在景观中的概念

设计或艺术设计是当今使用最广泛的词之一。对于一个文明、健康的社会而言,设计是无处不在、无所不需的,可以说一切都需要设计,当然也就包括一个新兴的设计学科——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景观设计。但是现在的景观设计师只注重功能,外表,甚至把设计当成市场竞争的工具、推销产品的手段,其目的是产品而不是人。所以,我认为设计不能停滞不前,而应该充分体现它自己的未来性。

未来设计中的生态设计,又称为绿色设计,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勃兴的一种新的设计方式。我认为对于生态设计中的生态景观设计,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化的景观设计,都可称为生态景观设计。二战前柯布西埃的“阳光城市”、赖特的“有机建筑”和“广亩城市”等理论的提出应该属于这类。虽然这些早期探索在许多方面有不少“乌托邦”的成份,但在客观上起到了改善和缓解工业发展对环境破坏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脆弱的城市生态系统。二战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发生一系列“公害事件”、工业造成的污染已不仅涉及环境,而且涉及到人的生存本身。出现了水资源危机、生物资源危机、土地资源危机、能源危机、森林面积减小、大气臭氧层变薄、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这些都是由于我们人类生活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引起的。因此,我认为生态设计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仅是代表了一种新的设计发展方向,而且也是一种新的设计方法论:以生态学方式思考,以生态学方式从事设计。

二、当今景观行业的现状以及传统的景观设计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国城乡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大中型城市的景观建设迅猛发展,给景观设计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但是从很多现代景观设计和环境设计中发现我国的景观设计没有地区特色,没有民族特色,而且也不关注生态设计和未来设计。甚至在中国的很多城市中出现了欧式一条街、欧式花园小区和欧式广场等。在国外,虽然对于未来设计和生态设计已经比较关注,但是生态设计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仍然不是很普遍。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却由来已久。“天人合一”就是西周以后,人们强调天与人的关系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一种观点。明清时候的“干阑建筑”,它是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向来注重于地形地貌、通风采光、人畜分离、寝居藏作等各种环境、功能要素的和谐统一,屋顶雨水汇集于灶屋存水缸;人畜便和生活垃圾也汇集于灰塘。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师法自然、回归自然,向往“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三、生态设计的运用

生态设计不是一种技术的追求,而是一种观念的变革,它带给人类的不仅仅是提高人类的审美能力,也不仅仅是为了占有设计,而是利用生态设计,科学技术从宏观的角度拯救人类。比如,正在迪拜修建的迪拜旋转摩天大楼,虽然造价不菲,但是意大利建筑师戴维?菲舍尔将这个旋转大楼装上太阳能板,大楼每层之间都安装有巨大的风涡轮机,它们将为整个建筑提供足够的电力。这样运用当代科学技术为生态服务的新观念为指导的设计才是保护生态、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设计不仅仅满足人的需要又有益于生态平衡,它更加重视的是地球的生存能力,和传统的设计理念想比,它具有多方面的特点和优越性,比如它和科学技术综合,改造人类的居住环境。这样,人和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

四、景观设计师的责任和生态设计的重要性

景观设计师应该意识到生态设计的重要性,使景观设计是一个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设计。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要尽量根据当地的地理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把景观设计融入当地的生态系统或者利用新的科学技术把景观设计带入理想的,新兴的领域,如用新材料提供自我能源供应系统或是最大限度的将资源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等等。英国著名掩土建筑师阿瑟?夸比自1969年以来,在大量的掩土建筑研究与实践中发现掩土建筑不但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效应,还可以使自然生态景观和土地利用有机地统一起来,同时也可以取得不错的节能效果与心理满足。因此掩土建筑又被为“未来建筑”。因此生态学这个基础环境科学应引起广大景观设计师的关注,并在具体实践中大力推广和应用。

如果景观设计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本身的利益,以人类为中心思考,那么这种唯利是图思维方式会让人类无所顾忌的像自然掠取资源,会麻木的对待自然环境的破坏,这种改造只能带来短暂美好环境,从长远来看其本质是在破坏环境。设计的生态性是一种不以人类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它不是服务于“人”的设计,而是服务于“地球”的设计,是一种整体的宏观的设计思维。我们应该通过生态设计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解决现在的新问题,超越现有的景观设计。因此,生态设计将是人类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理想工具,而设计中的物质性和艺术性,应该是设计中的基本标准,三者结合把景观设计带入一个新的时代,让景观设计在人类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也是未来人类的希望。

参考文献:

[1]《艺术设计概论》李砚祖编著湖北美术出版社主编。

生态景观范文8

关键词:乡土植物;城市景观生态;园林绿化

在污染日渐加重的今天,如何维护城市景观生态、改善人居环境,是放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园林绿化速度全面提升,大树进城、广植草坪、拆墙透绿已成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绿化行动也明确着植物是自然美的象征,而在城市生态园林设计中,如何合理选择植物对绿化、美化、香化城市环境,维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古至今,园林植物一直是各国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造园家克劳斯顿提出:“园林设计归根到底是植物材料的设计,其目的就是改善人类的生态环境,其它的内容只能在一个有植物的环境中发挥作用”。由于地理环境不同、气候不同、风土人情不同,根据不同的山水特征会有各种不同的适生植物和建园材料,它直接影响着园林绿化的外貌。因此,了解当地的乡土树种及其表现形式,再加上艺术性的配置原则,才能真正形成独特的园林景观生态环境。如同样能象征北方庭园特征的常绿松树、柏树,雄伟挺拔的各种杨树、榆树、槐树等,在南方地区就不能成为组景的主角。

乡土植物指在当地自然植被中,最能适应当地的环境条件,并且观赏性突出,或具有景观绿化功能的植物,已经融入当地的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树木。乡土植物是当地的植物特色,能形成自然生态林,建立起具有地方特色的、稳定的植物群落,从而构建具有当地特色的城市景观生态环境,成为城市特征识别的重要标志。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绿化中,将乡土植物应用于景观营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保护植物的多样性、循环性等,既成为了城市园林绿化景观营造的新准则,对于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城市景观生态里乡土植物的应用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

1.乡土植物在城市景观生态中的应用优势

1.1适应力强

乡土植物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优胜劣汰,自然竞争才留存下来的,对当地环境有较强的适应力,也有了稳定生长的植物群落,能达到适地适树要求的原生树种。因此,乡土植物成为了城市绿化的主要来源口,它能保证城市景观生态的长久稳定。如杨、柳、榆等是广泛分布在西北部的乡土植物,非常适应一些地区的恶劣环境,尤其在防止风沙、防治水土流失、抗旱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1.2利用多样性,凸显本土特色

在这样一个稳定的植物群落中,生长着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植物。有乔木和灌木,阳性树种和阴性树种,常绿树和落叶树,也有观叶、观花、观果、观形植物等。乡土植物可以体现一个城市的自然面貌,运用乡土植物进行园林绿化,更容易形成优美而又富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的城市绿地景观。城市景观绿化需要基于适地适树的植物造景配置,充分利用多样的乡土植物,有利于保护植物的多样性、循环性,更能突出本土特色。

1.3群落稳定,抗逆性强

乡土植物在当地世代繁衍,与当地气候、土壤等融为一体。因此,重视乡土植物的利用,可筑建稳定的自然生物群落,发挥自养功能、保护当地的自然植被。城市生态立地环境相对较差,生态脆弱,这就要求造景植被抗性强。多种乡土植物组合造林,其稳定的群落可提高抗病虫害和抗自然灾害的功能。乡土植物能最好地适生于当地环境,形成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顶级生态系统,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大大增加绿地的绿量,提高城市景观的总体生态效益。

1.4经济性

乡土植物取材运输方便,随种随取,缩短运输距离,减少运输废气尾气排放;植物成活率高、管理省工、抗病虫害能力强、寿命长,这些在景观设计中保证了景观质量效果的同时尽量降低工程造价,节约资金,并且生长旺盛、叶面指数高、光合作用强,易达到预期的观赏效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绿地功能和生态效益。

1.5防护功能

我国大中城市由于林木稀少,楼房与人口密集,工业与交通发展,产生了空气污染,噪声干扰与“热岛效应”等问题。不少城市还由于周边林草植被破坏,带来了水土流失,水源枯竭和风沙灾害,从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绿化是维持生态平衡最有力的生物性措施,而乡土树种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首要选择。乡土树种在净化空气、分泌杀菌素、吸收有毒气体、阻滞烟尘、调节温度、减弱噪音、保护水分、涵养水源、防风固沙、防火抗灾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作用,让我们可以依靠自然的力量来维持生态平衡。

2.乡土植物在城市景观生态设计中的配置

乡土植物的萌芽力与成枝力强,生长期枝叶繁茂,能有效地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使人们的视觉绿化得到满足。乡土植物根系深而广,可疏松土壤、调节低温、增加土壤腐殖质含量,还可以穿透深层土壤将其熟化。有一些树种的根系还具有特殊功能,如榆林的旱柳在旱地皆能生长,根系发达,抗风能力强,生长快,易繁殖;刺槐的根可直接固定氮素,提高土壤肥力;沙地柏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的优良树种。

对乡土植物加以适当地选择、应用,可使空间和环境资源得到更大程度的利用。如桑树耐涝性很强,可在地势低洼积水处种植,同时也有效地利用了土地。可根据园林绿化用途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树种。道路绿化要选择冠大荫浓、速生的品种,如国槐、河北杨等;居住小区绿化以观赏价值高的品种为主,如山桃、山杏、火炬等;街头绿地要根据不同的功能要求,点缀一些观叶、观花或观形的品种,如火炬、油松、云杉等。园林景观绿化中的植物群落类型很多、差异大,乡土植物的选用虽无固定模式,但亦应根据“因地制宜,功能为先,高度适应,四季有景”的原则统筹配置。

在城市景观园林绿化设计规划中,配置应用乡土植物,就是因为其生长属性基本符合当地的植被生长要求,具有较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乡土植物具有生长迅速、绿化效果快而且不易受到干扰等优点。常把各种植物根据其形态特征、生态习性按照一定的园林美学形式配置在一起,构成生动的四维风景画。可以把乔木分为几个层次,林下有丰富的灌木、草本,同时还有许多的层间植物(各类缠绕、附生植物)。这样的分布格局其群落结构合理、稳定,单位面积生物量大,释放O2和吸收CO2的能力远比单纯的草坪、疏林草地和单纯的乔木绿地高得多,充分发挥了其生态效益。因为它是经过漫长的岁月形成,是各类植物竞争阳光、生存空间和养分的结果,同时它能为不同动物类群提供不同的生态位,使动物群落不断地丰富起来。公园、街头绿地的植物配置,可模拟自然植物群落结构,灵活采用各种乡土植物造景,将高大乔木、小乔木、灌木、草本、藤本植物、常绿和落叶植物、阳性和喜阴植物、花期、果期不同的植物巧妙组合,营造出既具有地域性特色,又能形成稳定的环境生态系统。

生态景观范文9

1.1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

从表1-2数据上看,集聚区现有绿地多为公园绿地和单位附属绿地,湿地公园及防护绿地等其他绿地形式数量较少,特别是滨海防风林,未能形成规模。绿地系统功能单一,以观赏性为主。绿地分布集中,特别是新城区和老城区的绿地相隔较远,绿地分布不均匀,布局不尽合理,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

1.2缺乏文化性和特色性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海洋文化历史的滨海城市,台州城市绿地系统与城市文化结合不够,对海洋文化的继承和延续不足,使得城市绿地没有形成台州的风格和地方特征。3.3缺乏多样性和生态功能城区中原始植被保留力度不够,人工植物群落未能有效模拟自然植被景观,生态景观单调。植物配置缺乏必要的组织,乡土树种的应用较少,不能很好地突出地方特色,同时也不能体现植物多样性。

2对策建议

2.1增加并均匀分布各类绿地

基于台州市总体规划,增加集聚区各类绿地的指标,如可规划集聚区内的城市绿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4.33%,居住用地的绿地率不低于35%,工业用地绿地率不低于20%,物流仓储用地绿地率不低于15%,学校、医院、政府机关、部队等单位绿地率不低于35%。积极提倡多种绿化形式,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构建以岛屿、沿海防护林、道路绿地等生态廊道为基础的生态景观网络。

2.2塑造海洋文化,建设特色景观

2.2.1保护大海的自然特征,使滨海生态景观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城市滨海区域往往拥有特有的景观元素,如礁石、沙滩、海浪、特有的动植物等,并可与海边的民俗风情、文物古迹、栈桥、沿岸建筑等人工景观相互交织,形成丰富的景观资源。大海的自然特征本身就体现了海洋文化及滨海区域的特色,对于滨海地区的城市特色设计,应充分保护和突出并强化大海的自然特征,让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基于此,集聚区范围内的海洋景观元素,如大陈岛、大鹿岛等应尽量保留原貌,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加以合理的开发建设。2.2.2在生态景观设计中引入海洋元素,在人工环境中体现海洋文化与特色生态景观建设应因地制宜,尽量利用当地的环境。每个城市都有特殊的功能和地理条件,当地特有的建筑材料、气候及生活方式应予重视,并且应当发展一种本地区民众喜好的城市风格以提高这种文化的内涵。在集聚区生态景观建设中,应引入台州的海洋元素,体现城市特色。建设连续的亲水空间。人类有接近自然的本性,在水体边缘设亲水空间,可以将水景引入到区域景观中,连续的亲水空间以及随之而生的生态景观绿廊,可以为区域的生态景观建设添砖加瓦。控制滨海天际线。在建设中分析视线走廊,控制建筑物的位置,开辟透景线,注意滨海天际线的控制,防止阻挡通向水边的视线走廊。保护历史建筑,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滨海区保留着许多结合了海洋文化的历史建筑,将历史建筑的保护结合到滨海区的生态景观建设中,使滨海景观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与地方特色,这不但可以提高滨海区的文化氛围,而且还可以体现本地区的特色。如集聚区的桃渚古城,还遗有戚继光抗倭的古迹,完全可以修护建设,将其结合到生态景观规划中来。

2.3增加乡土和适用植物,营建多样化生态景观

台州园林植物约1332种(包括变种和变型),隶属于174科2亚科622属,其中包括一些具有观赏价值的野生植物和珍稀树种[4]。在生态景观建设中,应尽量增加乡土植物的比重,同时适当引进外来植物,营建多样化的生态景观。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分步进行,把特别耐盐碱、耐水湿、耐土壤瘠薄的树种作为先锋树种先行种植,待生态环境适当改善后,再增加其他植物种类。根据集聚区的具体情况,同时考虑市场供货可能,应先选择容易采集或繁育的种类。集聚区各个区块根据不同的功能要求,可选择不同的树种。滨海堤坝区。常绿乔木可选木麻黄、香泡、柏木、黑松、罗汉松等。落叶乔木可选水杉、国槐、榔榆、杜仲、珊瑚朴、加扬等。常绿灌木可选孝顺竹、凤尾竹、小蜡、伞房决明等。落叶灌木可选海滨木槿、紫薇、迎春、芭蕉、西府海棠、垂丝海棠、木芙蓉、月季等。水生植物可选芦苇、大花醉鱼草、红瑞木、五节芒等。重生湿地区。乔木树种可选水杉、池杉、柽柳、国槐、垂柳、女贞、石楠、桧柏、杨梅、苦槠、桑、合欢、乌桕、构树、盐肤木、枫杨等。灌木树种可选红叶石楠、夹竹桃、木芙蓉、孝顺竹、八角金盘、火棘、花石榴、卫矛、紫荆、月季、海滨木槿、木绣球、金丝桃、孝顺竹、凤尾竹、火棘、滨柃、黄馨等。地被植物及水边、水生植物可选葱兰、石蒜、鸢尾、蔓长春花、水葱、姜花、荷花、睡莲、花菖蒲、水竹、美人蕉、花叶芦竹、千屈菜、芦苇、鱼腥草、香蒲、灯心草、大花醉鱼草等。生活居住区。常绿乔木可选石楠、苦槠、柏木、青冈、金合欢、广玉兰、雪松、香樟等。落叶乔木可选黄连木、珊瑚树、无患子、桂花、枫香、法国梧桐、梧桐、榉树、黄山栾树、垂柳、重阳木、白玉兰等。花灌木可选金丝桃、八角金盘、伞房决明、海桐、孝顺竹、凤尾竹、云南黄素馨、南天竹、红花继木等。落叶灌木可选结香、海滨木槿、紫薇、垂丝海棠、西府海棠、花石榴、木芙蓉、芭蕉、紫荆、迎春、木槿、桂花、银杏、樱花、榔榆、月季等。藤本地被植物、草坪可选常春藤、扶芳藤、油麻藤、麦冬等。水边、水生植物可选大花醉鱼草、美人蕉、花叶芦竹、芦苇、香蒲、水葱、慈菇、姜野灯心草等。本文来自于《浙江农业科学》杂志。浙江农业科学杂志简介详见

3小结

生态景观范文10

1生态建筑学与景观建筑学概述

在科学技术引领下,现代建筑设计师日臻自觉地注重于自然环境的审美关照,他们开始追求自然界所固有的和谐美,并顺理成章通过一系列手段有节制地对其加以修饰,将风景景观用于建筑空间的组织规划中。景观建筑学的基本价值取向就是正视自然的力量,尊重自然,回应自然,将自然用于适用它自身的发展之上。在基地选择方面,首先要求详细测量有关地形,勘察当地的自然环境景观构成因素,之后绘制分析基地自然因素:明确哪些是最佳景色,哪些是不良景色:应保留哪些树林,移走哪些树林;洪水水位是多少;基地中建筑用地合理进出口;强风与微风;基地以外讨厌物的评价和处理。总的来说,景观建筑学更为注重在保护的基础上对环境固有的景观美进行开发和利用,但其主要着眼于自然景色的保护,并不是从整个自然环境系统上去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在这种情况下,建筑生态学应运而生。所谓建筑生态学主要是利用生态学的原理及方法,以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健康发展为目标,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争取对自然的最优关系,从而对自然进行合理改造和利用,.使其符合自然生态平衡原则,从而创造出能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建筑环境的设计方法。建筑生态学在三方面与风水理论有着惊人相似之处:第一,建筑生态学提倡合理地借助自然景观保护山水之美,衬托建之美,通过建筑,将人、社会、自然融为一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风水倡导人地协和,不以地形复杂为坏事,而是在山水上做文章。第二,生态建筑学具有一定环境保护思想,风水不仅教导人们如何进行建造,还引导人们如何种植,如采掘,如何保护形势、保护山水、保护生态和自然。第三,生态建筑学要求建筑和规划设计建立在将自然生态视为一个具有结构和功能的系统的基础上,其研究对象是人、建筑、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目标是寻求、创造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建筑环境,风水要求建筑、园林、目的的规划布局与地形、风、水的运作相联系,这其中蕴藏了非常深奥的精神感应,生态筑学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风水有机观。

2现代建筑规划设计中风水理论的回归

风水不仅体现在建筑、道路、乡村、坟墓等的选址、装饰、空间组织和布局中,还体现在中国人心理层面上的审美意向和文化取向上,而且风水学中的很多论述正被现代相关学科论述。在思想上如何看待自然,在实践上如何通过利用自然为人类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获取最佳生态效益,这是风水的生态内涵。近些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转变,在建领域中出现了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思想,这就促使建筑设计师改变物质、有形、硬件的建筑眼光,开始探求从建筑上继承无形文脉、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的方法。这种情况下,风水中关于建筑与人、天、地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就发挥了绝妙作用。然而历代甚至现代民间应用的风水与风水本身的自然科学本意和价值相违背,人对风水的认识也由此陷入了迷信的窠臼,而风水与建筑规划设计、布局等工作本是不可分割的,但在现代建筑领域中,由于目的、需求不同,风水和建筑规划设计被割裂成两个对立面,很多人总在试图绕过风水,深怕沾染封建迷信,导致的结果就是规划设计、风水各执一词,制造形体诡秘、靓丽却有扭曲、变异,这样的建筑不仅会破坏自然环境,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人们生理、心理健康。所以我们必须正确看待生态建筑学和景观建筑学与风水的关系,实现现代建筑规划设计中风水理论的真正回归。风水的基本取向是关注人、建筑、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即所谓的“天人合一”。从风水理论来看,选择宅居的外部环境,最为重要的就是建筑是否处于一个“阴阳枢纽”这种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中,而选择阴阳枢纽,需考察生气,辩证方位,这种选择方法和过程从本质上兼容了与现代地理学、景观学、生态学、建筑学等学科相符合的内涵,与生态建筑学和景观建筑学分析和选择环境的主旨不谋而合。另外,依据风水理论,对于建筑的经营,不论是坐向方位,还是规模大小,亦或是内外空间的界合和沟通,应与大自然景观、环境相称,通过对“生气”的细腻处理,使自然参与到建筑规划中,最终使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协调运作。我们应通过生态建筑学和景观建筑学的理论和客观评测寻找生态建筑学与风水、景观建筑学与风水的交集,同时,剥除风水理论中不严谨、不科学内容,用科学的眼光从传统风水中获得具有价值的学术观点和规划设计依据。基于风水理论,在现代建筑规划设计中,我们必须合理认知地域的地形,寻找水文条件、地质条件的共同点,并找出气候环境上风水与生态建筑学的共通,从建筑整体朝向、建筑设备上的设施、建筑内部功能格局、细部设计等方面考虑,实现生态建筑学、景观建筑学与风水的融合和补充。

3结语

总之,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背景下,研宄生态建筑学和景观建筑学与风水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我们只有打破思想误区,正确认识中国传统风水自然、和谐、平衡的原则,以该原则考察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同时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利用建筑结构以及建筑周围环境本身的自然条件,结合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风水学理论,对不适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进行改善,建立起人工生态系统,以其健康的、和谐的、物质的交流,力争达到最优关系。

作者:刘焱单位:张家口建筑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生态景观范文11

一、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对生态工业园区进行景观生态规划,一是合理开发利用山、林、田、河、湖、城等环境资源,适当保留丘陵和湖泊,保护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建立起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以园区内的自然组分作为生态环境质量的控制组分来建设,维持和恢复生态过程及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二是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为重点,通过绿化设计、水土保持、生态道路建设和生态住宅建设等手段,促进工业园区结构布局、组织功能与自然景观的协调一致,实现园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创造独特的生态工业园区形象。

生态工业园区的景观生态系统的规划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性优化的原则

以生态系统综合平衡作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将开发区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进行规划,将工业生态系统的思想贯穿于园区的工业生产、居民生活等各个方面。

(2)空间异质性的原则

空间异质性是园区景观良性发展,便于维持和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异质性有利于抗御内外干扰,实现自然体系的波动平衡。

(3)以人为本的共生原则

共生的概念来源于自然界中植物与动物,指的是不同种生物基于互惠关系而共同生活在一起。该理论可以使人类通过共生,控制人类环境系统,实现与自然的合作、与自然协同进化。一个系统内多样性程度越高,其共生的可能性越大。小尺度空间结构的镶嵌常导致共生,大的单一结构缺乏共生机制及相应的稳定效应。生态园区建设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注重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将生态园区的建设最终落实于公众生活环境质量的改善上。

(4)预防与保护为主的原则

园区景观生态规划的目的不是限制各相关产业的发展,而是分析支持园区经济、生活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基础,重在提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预防思想、保护措施,落实于政府部门的具体的生态环境监管措施。

(5)统一规划与因地制宜的原则

根据生态系统分异性基本原则,需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提出分区建设和管理方针,突出重点。景观生态规划必须注意因地制宜、繁简得当,并突出地方特色,不可一味追求“完善”而添加各种枝节,致使整体设计主次不分、特色不明,降低了可行性。

二、景观生态单元分类

根据工业园区规划范围内各景观类型的生态价值、旅游价值、生态敏感性、视觉敏感性和景观管理对策,可将整个区域划分为如下类型:

(1)大型自然斑块大型自然斑块包括自然生态林、自然岸线、旅游景观区、绿化景观区等组成的绿化隔离带、水源涵养带、水土保持带和空气进化带,是区域内面积最大、具有高度连续性的斑块类型。

(2)小型植被斑块小型植被斑块主要由城镇公园、街头绿地、庭院绿地、道路绿化带、森林公园、苗圃等组成。

(3)线性植被带线性植被主要位于公路、河流两侧,沿公路两侧的行道树建设要形成绿色生态网络,减少“岛屿状”生境的孤立状态,增加开敞空间和各生境斑块的连通性,并确保合理的绿带宽度。

(4)湖泊水体对调节微气候、维持景观异质性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园区需要保留适当的湖泊水体。

(5)边缘交错区指不同斑块之间的交错带,如水陆交接带、城乡结合带、田林结合带,是极易由于开发活动而产生生态和景观破坏的区域。

(6)裸地指区域内因开发建设活动造成的裸地和弃置地。

(7)建筑景观指规划范围内的工业、城镇居民区。

三、景观生态设计要素

景观生态学中,“斑块一廊道一基质模式”是构成并用来描述景观空间格局的一个基本模式。这一模式为比较和判别景观结构,分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和改变景观提供了一种通俗、简明和可操作的语言。这种语言和景观设计师及决策者所运用的语言尤其有共通之处,因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观察结果可很快运用于规划中。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进行园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实际上主要是对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组分进行规划,即设计种群源、次种群源、廊道和节点等。

(1)种群源设计

一般将那些在调节区域气候、改善区域环境、保护动植物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区域设计为种群源的核心区,它们往往是大型自然斑块和部分水体。将核心区周边的林地、湖泊、农田和边缘交错区等规划为缓冲区。

对上述种群源的核心区应以动植物保护为主,原则上应按自然保护区进行管理,禁止在种群源内进行开发建设活动,不能有工矿业企业存在;缓冲区内应限制人类活动,禁止一切有损核心区动植物保护的开发利用活动。

(2)次种群源设计

一般将小型植被斑块设计为次种群源,包括区域内的绿地、公园、草坪等可以基本发挥次种群源作用的地块。次种群源虽然无法给生物物种提供“永久”存在的条件,但可以为“物种流”提供短期的停留地,使物种可以在种群源之间流动。同时,小型植被斑块在调节微气候、降噪、滞尘、杀菌、防止水土流失和美化环境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对次种群源应注意增加次种群源的异质性,增加植物物种的多样性,次种群源可为人们的休闲和娱乐提供场所,但其内的建筑用地不得超过总用地的10%。

(3)廊道设计

几乎所有的景观都会被廊道分割,同时又被廊道连接在一起。廊道是线性的景观单元,具有通道和阻隔作用。此外,廊道还有其他重要的功能,如物种过滤器、某些物种的栖息地以及对周围环境与生物产生影响。其作用在人类影响较大的景观中显得更加突出。廊道的结构特征对一个景观的生态过程有着强烈的影响,廊道是否能连接成网络,廊道在起源、宽度、连通性、弯曲度方面的不同都会对景观带来不同的影响。

关于廊道宽度,有人提出建立复层绿化行道树廊道的构想,可能会有较高的生态效益。根据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廊道必须有足够宽度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城市园林绿化中绿色廊道除改变小气候外,主要还是起分割屏障、连通的作在居住区、组团之间营造隔离林带,特别是工业区与居住区必须尽可能设置一定宽度的卫生防护林带。

廊道的设置主要考虑生物物种的迁移,尽量选用抗病虫害、耐贫瘩的树种,注意速生与慢生、常绿与落叶、阔叶与针叶树种相结合。尚未硬化的河岸,应予以保留一定宽度的河滩地,不但是陆生动物的廊道,同时也是两栖动物的通道,而且还是水陆景观间的缓冲带。

(4)节点设计

原则上在道路交叉处应安排节点。节点的建设和道路建设要紧密结合起来,在道路建设中有意识地留下空地作为节点。节点的建设可采用多种形式如街心花园、花园式单位、公共绿地等。

四、景观绿化建设

工业园区绿化除具有一般绿化所具有的作用与功能外,还应具有一些特殊功能。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往往是各种有害气体和噪声的生产源,因此一个有着合理的绿化规划设计的工业企业园区,可以起到减轻有害气体的危害、阻隔和吸收噪声、杀菌等作用;同时,根系发达的植物对土壤的稳定和加固有良好作用。工业园区景观绿化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和要求。

(1)满足生产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工厂绿化应根据工厂性质、规模、生产和使用特点、环境条件等对绿化的不同功能要求进行设计。在绿化设计中,要分析矛盾的主次和绿地的主要作用(防尘、阻隔噪声或美化),既不能因为绿化而任意延长流程和交通运输线路,影响生产的合理性;也不能忽视绿化对衬托建筑艺术、美化环境的作用。工厂绿化不同于城市花园、公园的设计,它是以改善生产工艺流程的要求、防火、防爆、隔噪、通风、采光、减尘防尘、吸收有害气体、改善生态环境为首要目的而兼顾美观要求为设计依据。

(2)重视绿化树种的选择

绿化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树种的选择是否适地适树。设计中应根据绿地的功能、栽植的目的、树木的生态习性和栽植地点的环境条件综合考虑,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3)处理绿化布置与管线的关系

工业企业用地的地上、地下管网较多,特别在道路上更为密集,这给绿化带来许多制约因素,如在无法避开的管线处设计时必须考虑各类植物距各种管线的最小间距,不能妨碍生产的正常进行和选择耐修剪植物。

(4)厂区应有适合的绿化面积

厂区绿化面积的大小,直接影响到绿化的功能。一般来说,一片设计合理的绿地,面积愈大,其减尘、降噪、吸收有害气体及二氧化碳的作用就越大;反之,作用就越小。因此,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多一些的绿化面积,对防止污染、改善工厂的工作环境是必要的。由于工厂的性质、规模、所在地的自然条件以及对绿化的要求不同,绿化面积差异悬殊。为了保证工厂实现文明生产,改善厂区环境质量,必须要有一定的绿化面积。一般来说,重工业类企业绿化面积占厂区总面积的20%,化学工业类企业绿化面积应占20%~26%,轻工业、纺织工业类占40%~60%,精密仪器工业类占60%,其他大工业类占26%。

(5)工业企业的绿化应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工业企业的园林绿化设计应不同城市花园、公园设计,不同性质的企业,不同的用地条件,厂区内不同的组成部分等设计风格及形式应有所不同。

(6)注意工厂绿化结合生产

工厂绿化结合生产,种植有经济价值的植物,如果树、药用植物、油料植物等。在有污染的工厂,主要考虑结合用材和工业原料的生产,选择一些既有抗性,又有经济价值的植物进行绿化。

(7)充分利用空地和不可建用地进行绿化

工厂绿化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不可建地进行绿化建设,尤其是建在坡地的工业企业,更应利用陡坡、冲沟、地质不良和不可建的地带,充分进行绿化,以发挥用地和绿化的最大效果,并能够防止水土流失等。

(8)布局合理使之成为有机的绿化系统

在工厂总图考虑绿地规划时,应做到点、线、面结合:点即为厂前区和小游园;线就是厂区道路、河渠两侧的带状绿地及防护林带;面就是工厂中生产车间、仓库、堆放场等生产性建筑、场地四周的绿化。点、线、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将更好地发挥绿地的效益。

参考文献

[1]沈清基.工业园区生态环境规划探索一以浏阳市工业园为例.城市规划汇刊,2000, 3:23~28.

生态景观范文12

摘要:“绿道”是包含线形元素的绿色土地网络,是具有生态、游憩、文化、审美等多功能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开敞空间。

关键词:生态网络;景观生态学;绿道;自然保护;生态系统恢复

Abstract: The "Green Road" is a green land network with linear elements; it is a green open space for ecological, recreational, cultural, aesthetic and other multi-funct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Key words: ecological networks; landscape ecology; Green Road; nature conservation; ecosystem restoration

人类生存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发展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然而,“自然”既有着坚强的自我修复的一面,也同样有着脆弱的一面。它有着自身发展的生物系统网。

进入新世纪,社会、科学和技术发生着快速且多元化的变化。在自然环境的发展演变中,人类活动影响甚至主宰着自然环境和景观变化。这一切,至使自然环境趋于破碎化,动植物栖息空间被阻隔。

面对这一趋势的发展,环境科学的众多学者提出了两个重要转变,即从隔离到连接,从中心到的转变。自然系统的保护和恢复运动也从地区转向了全球。

首先,景观空间的破碎化使得生态网络的构建是发展的必然。

城市化,农业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加剧了景观对自然的压力。这些进程不仅仅破坏的重要的空间,也加剧了一些地区的景观和自然区域的破碎化。而这个破碎化的过程导致了栖息地的减少、动物伤亡、屏障效应、噪声和照明干扰,以及地区污染。交通设施的阻隔,截断了不同物种种群生存区域,降低了种群在不同区域的栖息地之间的扩散和迁移到潜在的栖息地的能力。

同时,小片森林、田篱、滨水地带等景观要素的减少,也造成了景观破碎化。这一问题对空间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栖息地区的减少,破碎景观的隔离、屏障等效应增加了种群局部灭绝的机会,也减少了物种自主恢复的可能性。

在这些种种问题日趋严峻的状态下,人们认识到生态系统的和谐是人们拥有更好生活环境的基础。因此,想要改变这一已经破碎的现状,生态网络的构建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而在景观规划中,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引入无疑为生态景观环境的建设奠定基础。

其次,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离不开环境的保护与维护、恢复,而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生活品质的也在不断地提高,那么如何使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和谐共存,成为一个现实问题。景观生态学概念引入景观规划中,亦成为一种趋势。这一理论在现今的设计规划中在不断的应用,不断地发展。

景观生态学对自然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这不既是国家的问题,更是地方建设的首先考虑的问题。如何在城区建设中,维护现有的生态系统,保护现有的自然资源。而对于环境保护,除采用技术手段,如空气净化,污水处理之外,环境保护与管理内容还涉及对不同形式生态系统机能的维护。因此,基于景观生态学的综合办法变得更为重要。

景观生态原则以成为自然保护和景观规划的一部分。目前欧洲的自然保护正从场地保护线生态网络保护的方向转变,生态网络保护包括了大型的景观。这也说明了自然保护原则必须被纳入空间规划中。

空间是连续性的,不可中断的,那么,对于引入景观生态学概念的生态网络的构建,“绿道”是发展过程的一个必然的产物。

下面我们对“绿道”进行详细论述。

“绿道”是引自欧美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绿道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Frederick Law Olmsted和他1867年所完成著名的波士顿公园系统规划(Boston Park System)。

随着景观学科的发展,人们普遍认识到绿道具有双重功能:它提供一个开放空间,可以让人们通行并用于游憩和娱乐;同时,他增加了对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在现今人居环境绿地建设中,绿道的连通性、高可及的特征;在绿地生态网络建设中,绿道起着不可少的决定性作用。在区域尺度上,它连接破碎的人文景观空间、自然空间,在重组自然生态系统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市域尺度上,附属于道路、铁路、滨河带及市政设施的建设,它可以弥补城市集中性绿地的不足。

我国绿道建设起步晚,现阶段的建设基本依附于道路、铁路、河流等的建设所展开,绿道建设理论还是依赖于传统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以普遍绿化和美化环境为目的,对绿道的综合功能认识不足。受国际“美化运动”潮流影响,结合我国实际的绿道建设指导理论及相关的绿道保障体系,来促进“绿色通道“的建设。

广州作为绿道建设的先行者,在其省内域内兴起绿道建设。增城绿道作为先例,从2008年起,增城市按照主干道路生态型、乡村郊野型、城区都市型的分类标准,率先规划建设500公里具有自身特色的三大绿道网络:一是自驾车游绿道。二是自行车休闲健身游绿道。以增江为主轴,把初溪枢纽上游50公里河道两岸打造成为现代生态型的山水画廊――清明上河图。

在各地区的绿道建设兴起的过程中,政府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学者拟定了《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这一纲要的拟定,奠定了国内绿道建设规范等地基础。同时,借鉴国外的建设经验,我国绿道建设应立足于现状国情,结合绿道建设的理论分析从而建立我国独有的特色区域绿道网。

综上所述,绿道的建设是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而生态网络的构建与绿道建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分析,为绿道的生态设计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知道思想。通过现代景观贵发设计不同层面的分析,为多功能绿道建设找到依据,强调绿道生态功能的同时也要注重绿道的游憩功能和视觉资源的功能,防止过分强调生态功能而失去人性化艺术化的一面。通过道路生态学和城市廊道的研究理论分析,总结国内外地“生物廊道”的有关理论要点,由于绿道概念与“生物廊道”部分重合,“生态网络、生态通道、景观生态学、道路网络”成为绿道规划设计理论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绿道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徐文辉著

[2]绿道规划・设计・开发,[美]洛林・ 施瓦茨编、[美]查尔斯・ 弗林克、罗伯特・ 西恩斯著、余青、柳晓霞、陈琳琳译

[3]生态网络与绿道―概念・设计与实施,[荷]罗布・容曼、[英]格洛里亚・ 蓬杰蒂主编,余青、陈海沐、梁莺莺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