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研究生培养

研究生培养

时间:2023-01-03 10:23:35

研究生培养

研究生培养范文1

【论文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研究生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为了了解研究生培养状况和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福建省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作为调研对象。文章主要针对调研结果进行了阐述和分析,结合我省乃至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的现状,针对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做了若干思考,旨在对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进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前 言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结构中的最高层次,其培养质量深刻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展飞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21世纪以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以每年27%的速度迅速膨胀,仅2007年我国在校研究生人数已经突破100万人。根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提供的信息,至2010年我国在校的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将达到120万人,博士研究生也将达到15万人。2010年国家教育部、国家发改委下达全国招收研究生计划53.4万人,其中安排福建省2010年研究生招生计划6176人(其士生394人,硕士生5782人)。面对日益壮大的研究生群体,社会各界对研究生的关注日益增加,研究生的培养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随着研究生数量的飞速增多,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弊端也越渐浮出水面,愈显愈多。[1]

本次调研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生的个人情况、生源和录取情况、培养模式和学制、导师指导情况、课程设置和教学、科研和科研环境、考核制度等。通过对上述内容的调研分析,找出了福建省研究生培养、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二、目前我省高校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省研究生教育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我们仍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要认识到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及其潜在危机。正因为这些问题的日益凸现,使研究生培养质量产生了下滑的迹象和危险,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①随着研究生招生的逐年扩大,有的导师带的学生过多,加之工作繁忙、负担过重,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指导。②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学生习惯于接受、理解、掌握现有的知识,在固定而陈旧的框架中思考问题,相对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③部分学科的教学方式仍然沿袭本科的教学方式,往往几十个研究生聚集一堂,不能让研究生自己主动思考而只是聆听答案,不能让学生创造知识而只是记忆知识,不能让学生发现规律而只是复述规律。④由于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形成了空前的“学历热”,并由此而导致为与之并存的“教育经济热”或“教育产业化”,以空前高涨的MBA和EMBA最为盛行。⑤学术氛围严重受到污染和侵害。由于大部分高校要求研究生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而学生因迫于毕业的无奈,急功近利,于是不得不采取一些不正当手段。使学术质量的整体水平直线下滑。⑥在研究生的管理工作中过于重视目标管理、轻视过程管理,为了应付管理程序,一些培养环节在操作过程仅仅流于形式。[2]

三、改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1.转变观念,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

(1)转变观念,统一认识,有效落实学校“以研为重”的发展战略。进一步理清和明确学校研究生管理职能部门与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之间在研究生教育各个工作环节上的责权关系。

(2)完善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在学校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校学位委员会的基础上增设校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并制定相关的工作条例,形成相互支撑、权力分授、职责分明的校一级研究生教育管理领导格局,统领研究生教育和发展工作。[3]

(3)明晰职责,形成合力,实行研究生教育培养和管理工作的分级管理,调动职能部门、学院和导师的多重积极性。研究生部应以宏观调控和质量监控为主要职能,同时做好各项引导、统筹、协调与服务工作。

(4)根据各高校的学科发展规划,积极推进研究生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对重点学科专业要继续加大投入,以培养有鲜明特色的高端人才为根本目的,并带动非重点学科专业的发展。

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进一步落实导师责任制。

(1)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健全导师遴选制度,实行导师组长负责制。每个硕士点的导师组成员应不少于5人;每个博士点导师组博导成员应不少于3人。在两年过渡期满仍达不到上述要求的,应进行导师组的学科归并。进一步明确导师组长的工作职责、任职条件和选聘办法。

(2)完善导师责任制,建立导师动态遴选及考核机制。研究生指导教师每3年为一个动态考核期,通过指导教师自评、学生评价、教学质量检查和教学督导相结合的方式,对导师的科学研究、教学质量和水平以及教书育人等方面进行动态考核。

(3)实行研究生导师岗前培训制度。所有新上岗的研究生导师须参加岗前培训,明确导师职责,熟悉工作流程、教学环节具体要求以及有关规章制度。培训工作由学校学位委员会组织有经验的学院以及研究生导师参与完成。[4]

3.推进招生制度改革,着力提升优质生源比例。

(1)优化考试结构,推进科目改革。贯彻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大力推进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科目改革,调整和优化初(复)试科目设置。

(2)完善复试改革,强化复合选才。完善制定更具科学性、合理性的复试考核体系,注重加大对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方面的考核,对社会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突出、有重要科研成果发表或获得过省部级以上奖励的考生,复试阶段实施适当加分政策。

(3)研究生招生指标实行动态管理机制。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分配,要与招生专业的报考生源数量及质量、培养质量、专职导师数量、专业就业率等因素直接挂钩;博士招生计划指标,要与导师提供的研究生培养条件(科研经费、助研助教岗位等)和培养质量(博士生、获优秀学位论文的数量等)直接挂钩,实行动态管理。

(4)逐步提高招收脱产博士生比例。为提高博士研究生生源质量,要逐步提高脱产博士生的招生比例。

4.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培育研究生教育教学新增长点。

制定并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形成高层次、多类型、全方位的研究生创新教育体系。在研究生培养体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材教案、培养方式、科研训练、社会实践、导师指导方式、学位论文标准、管理与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逐步建立新型培养模式。通过加强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培养条件,为研究生创新研究提供更优良的环境条件。建立研究生科研创新激励机制,营造创新氛围,强化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创新教育计划”的实施,培育研究生教育教学新的增长点,努力提高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水平。[5]①实施开放式办学计划,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②推进研究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改革。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鼓励广大研究生任课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改革,逐步推行研究型的教学方式。③加强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和精品教材建设。④开设系列的研究型课程培训班和前沿特色学术讲座。⑤大力建设研究生实习基地和“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教育基地,搭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平台。[6]⑥大力资助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促进学术交流。⑦完善研究生创新激励机制,建立创新型人才的孵化系统。

5.加强学习和研究,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管理水平。

(1)加强理论学习,推进研究生教育教学研究。要针对高校当前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开展科学研究,提出解决的对策和措施;根据高校的发展战略,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目标、改革方向等重大问题提出宏观性的设计思路和定位。[7]

(2)深入开展研究生教育及管理工作调研,借鉴国内外高校的先进经验。通过调研,找出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些带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开展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和比较研究,密切关注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动向,吸收、借鉴其先进的经验和做法,以推动研究生教育观念的更新以及体制的创新。

(3)强化研究生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定期举办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研修班。各研究生职能管理部门和各学院配备的研究生辅导员、研究生秘书从必须具备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逐步向具备研究生以上学历过渡。学校定期举办研究生管理人员培训班,聘请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专家、教育主管部门相关政策的制定人员以及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学者等为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授课,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创新工作方法;组织安排管理人员开展研讨、交流和考察,以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6.加强学位(毕业)论文过程管理,严把学位授予质量关。

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并完善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应建立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要使目标和过程有机结合,使其相得益彰。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监督和保证体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的把关过程,即培养方案和计划的制定过程、实施过程、监控过程和评估改进过程。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监控体系主要构成包括:①课程监控体系。课程设置要有层次和跨度,体系合理、先进,使研究生既能在知识层面上达到横宽,又能在专业方向上得以纵深。②学位论文监控体系。学位论文水平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在对学位论文的管理工作中除强调论文格式的规范化外,更应注重论文的质量,积极倡导通过论文一方面出科研成果、一方面出人才成果的思想理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学位论文工作的灵魂,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尤其应把好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和实验工作等各个环节的质量关。[8]③校外监督评估体系。目前,随着研究生培养类别的增加(工程硕士、MBA、EMBA、网络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研究生等),部分院校建立了校外研究生培养基地。这些校外研究生培养基地为社会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校外基地分散,难于管理、疏于监督,使得部分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并不尽人意。为此,需要研究生培养单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切实有效的校外监督评估体系,以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黄飞跃、黄松平、冯博学等.培养模式改革是研究生教育规模和质量同步发展的必然要求[J].高等理科教育,2004(6):35~38

2 何 颖.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2006(12):23~25

3 张振刚.关于研究生培养机制建设和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8(10):29

4 左 兵.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发展及其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4(12)

5 马新宏、金 红.研究生培养与学位工作的创新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2008(9)

6 王 琳、谭凤训、刘 静等.浅析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方法[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高校教育研究,2009(9)

研究生培养范文2

一、_________(简称甲方)与_________大学(简称乙方)商定,从_________年全国统一考试录取的硕士研究生中,由甲方委托乙方定向培养硕士研究生_________名。

二、_________同志已同意录取为由甲方委托乙方定向培养的_________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制_________年。从_________年_________月起到_________年_________月止。

三、计划内定向培养是在国家计划内按一定比例实行定向招生、培养、分配的。定向生在学习期间培养费用由上级核拨(甲方不承担培养费)

四、甲方推荐为本单位定向培养的在职人员考生,被录取为硕士研究生后,其学习期间,不转人事档案、不转户口、工资关系,按甲方有关规定享受相关待遇。

五、甲方须在与乙方签定定向协议时(_________月底寄发录取通知书前)向乙方一次纳定向管理手续费_________元。

六、定向培养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乙方按所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培养,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要求,考试成绩合格,通过论文答辩,由乙方发给研究生毕业证书。经本人申请,校学位委员会审查通过,授予硕士学位。

七、定向培养研究生应遵守乙方学籍管理等各项规定,因故无法完成培养计划(包括违纪、病退、学习成绩不合格等),乙方有权根据学籍管理规定对其作出退学或开除的处理决定。

八、定向培养研究生毕业后,由甲方安排工作。

九、定向培养研究生毕业后,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组织关系及报到证等均由乙方直接转交甲方。

十、甲方应与定向生之间签订必要的合同以规范双方的权利及义务。

本协议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有效期_________年)

本协议一式三份,三方各存一份。

甲方(盖章)_________ 乙方(盖章)_________

代表(签字)_________ 代表(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研究生培养范文3

一、从参加____________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的考生中录取_____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_____专业国家计划外委托培养研究生,学制_________________年,于_________年_________月入学,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止,修业期满后,派遣回原委托培养单位工作。委托培养研究生在学期间不享受奖学金、公费医疗待遇,到外地调查、参加学术会议等活动的旅差费自理。

二、乙方职责

1.乙方负责与委托培养研究生制定培养方案和学习计划,按国家有关要求,组织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

2.乙方按国家和学校有关规定,加强对委托培养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籍管理等工作,奖惩办法与国家计划内研究生相同。

3.委托培养研究生修业期满,乙方负责发给相应学历证书。凡按计划要求修完全部课程成绩合格、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和学位评审的,发给硕士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凡因故未修完课程或因课程考试不合格者,按学校学籍管理有关规定办理。

4.研究生学习结束,乙方负责将其档案和有关材料转回甲方。

三、甲方职责

1.甲方负责提供委托培养研究生的培养费用,每人每年_________元,在每学年开学时付给乙方,委托培养研究生凭交费单据注册入学。

2.甲方负责协助乙方搞好委托培养研究生业务学习、政治思想等工作,在可能情况下协助提供实习场所、资料、研究课题以及有利地完成其学业的有关条件。

四、委托培养研究生,因种种原因不能坚持学习者,经乙方批准,可办理休学或退学手续,凡在校超过二分之一学期者,该学年培养费不退;在校不超过三分之一学期者,该学年经费退还一半。

五、在修业期间,如发生协议以外的问题,双方可协商解决。

六、本协议书一式三份,三方各执一份,自三方最后签字日起生效。有效期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止。

甲方(盖章):________ 乙方(盖章):________

代表(签字):________  代表(签字):________

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签订地点:____________ 签订地点:____________

委培研究生(签字):__

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签订地点:____________

附件

甲方交付培养费可面交或银行汇款,银行汇款请寄:

收款单位:_________

开户银行:_________

研究生培养范文4

关键词:花生;果针;子房;离体培养

中图分类号:S565.20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5)06-0008-04

Study on Peg Culture in Vitro of Peanut

Li Changsheng, Xia Han, Zhao Chuanzhi, Hou Lei, Zhang Ye, Zhao Shuzhen*

(Bio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Shan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Shando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Crop Genetic Improvement, Ecology and Physiology, Jinan 250100, China)

Abstract Using Zhonghua 8 as experimental material, the effects of GA, 6-BA and auxin (IAA and NAA) on peg culture in vitro of peanut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optimum medium contained inorganic salts of MS, organic constituents of B5, 300 mg/ L casein hydrolysate and 6% sucrose and supplemented with 1.0 mg/L GA, 0.5 mg/L IAA and 0.01 mg/L 6-BA. Under this condition, the peanut ovary enlargement rate was 72%.

Key words Peanut; Peg; Culture in vitro

花生是我国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我国花生总产量占全国油料作物总产量的1/2,占世界花生总产量的2/5,居世界第一位,实现花生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保障我国粮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1]。花生遗传多样性低[2],利用生物技术进行种质创新和品种培育,是实现我国花生遗传改良新飞跃的关键。然而,花生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远落后于其它农作物,对花生重要农艺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研究甚少。因此,加快花生分子生物学研究进程,揭示花生产量、品质形成的分子机理,对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结合传统育种方式培育花生高产、优质和抗病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花生与大豆、油菜、拟南芥有很大不同,花生植株在地上部分开花,授粉后合子只分裂几次便停止,子房在受精后的一段时间内并未明显膨大,子房柄却不断伸长。伸长的子房柄和未膨大的受房形成一针状结构,称为“果针”。在正常生长的花生植株上,随着果针的伸长,受房被推入土壤中,在黑暗条件下开始膨大,最终发育成荚果[3~6]。如果人为阻止果针入土,在光照条件下果针将不能膨大形成荚果[4,7,8]。黑暗和机械刺激曾被认为是果针入土后导致荚果膨大的主要原因[9],但其诱导荚果发育的分子机理尚不清楚。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的研究表明,激素信号是外界环境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桥梁。由于在大田栽培条件下对果针处理受环境影响较大,为获得均一的试验材料以研究黑暗和机械刺激诱导基因表达变化、激素合成和信号传导等的变化,建立和优化果针离体培养体系尤为重要,其优势在于不受季节限制,能够精确控制处理强度、时间等各种因素,可为花生荚果膨大机理的研究提供稳定可靠的试验材料。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品种 供试花生品种为中华8号,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提供。

1.1.2 培养基 基本培养基为MS 培养基的无机盐成分、B5培养基的有机成分、300 mg/L水解酪蛋白和6%蔗糖。配方如下:

① GA浓度对子房膨大的影响

A: 基本培养基+0.05 mg/L 6-BA+1.0 mg/L NAA+0.1 mg/L GA

B: 基本培养基+0.05 mg/L 6-BA+1.0 mg/L NAA+0.5 mg/L GA

C: 基本培养基+0.05 mg/L 6-BA+1.0 mg/L NAA+1.0 mg/L GA

D: 基本培养基+0.05mg/L 6-BA+1.0mg/L NAA+2.0 mg/L GA

② 6-BA浓度对子房膨大的影响

E: 基本培养基+0.5 mg/L GA+1.0 mg/L NAA+0.01 mg/L 6-BA

B: 基本培养基+0.5 mg/L GA+1.0 mg/L NAA+0.05 mg/L 6-BA

F: 基本培养基+0.5 mg/L GA+1.0 mg/L NAA+0.1 mg/L 6-BA

③ IAA浓度对子房膨大的影响

G: 基本培养基+0.5 mg/L GA+0.05 mg/L 6-BA+0.5 mg/L IAA

H: 基本培养基+0.5 mg/L GA+0.05 mg/L 6-BA+1.0 mg/L IAA

I: 基本培养基+0.5 mg/L GA+0.05 mg/L 6-BA+2.0 mg/L IAA

④NAA浓度对子房膨大的影响

使用培养基B和H的试验结果,进行比较。

1.2 试验方法

选取饱满的花生种子于2014年5月初播种于大田。开花后取第二、三节位长3 cm且粗细一致的花生果针,用自来水冲洗干净,70%酒精表面消毒5 s,再用0.1%升汞表面消毒8 min,无菌水冲洗3次,然后切取果针顶端1 cm左右(带子房和部分子房柄),子房朝上垂直接种于培养基上。接种后置于完全黑暗条件下培养。培养温度25±1℃, 相对湿度40%~60%。每处理10瓶,每瓶培养基中放5个果针。

子房膨大率(%)=每瓶培养基中膨大的果针数/接种果针总数×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GA浓度对子房膨大的影响

由图1可以看出,在6-BA (0.05 mg/L)和NAA(1.0 mg/L )浓度不变的条件下,花生子房膨大率随GA浓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当GA浓度为1.0 mg/L时,子房膨大率达最大,为51.1%。表明适宜浓度的GA可以促进子房的膨大,但GA浓度过高则会抑制子房的膨大。

注:A:0.1 mg/L GA;B:0.5 mg/L GA;

C:1.0 mg/L GA;D:2.0mg/L GA。

图1 赤霉素GA对子房膨大的影响

2.2 6-BA浓度对子房膨大的影响

由图2可知,随着6-BA浓度的增加,花生子房膨大率逐渐降低。当6-BA浓度为0.01 mg/L时,膨大率为72%,而当6-BA浓度达到0.10 mg/L后,子房膨大率仅为29.2%。

注:E:0.01 mg/L 6-BA;B:0.05 mg/L 6-BA;F:0.1 mg/L 6-BA。

图2 6-BA对子房膨大的影响

2.3 IAA和NAA浓度对子房膨大的影响

由图3可知,当NAA与IAA浓度均为1.0

图3 IAA和NAA浓度对子房膨大的影响

mg/L时,NAA处理的花生子房膨大率高于IAA。由于IAA是植物体内存在的激素,适当降低IAA浓度至0.5 mg/L,效果优于1.0 mg/L的NAA,子房膨大率可达53.3%。

3 结论与讨论

激素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花生胚胎发育状况与内源激素的代谢密切相关[10]。许多研究表明,花生子房膨大受到内源植物激素的调节[7~9,11],但哪种激素起主要作用仍存在争议。封海胜等认为GA在子房膨大过程中起主要作用[12];而冯启理和潘瑞炽[13]认为NAA 是诱导子房膨大的主要激素,GA 是促进子房柄伸长的主要激素,花生果针能否从伸长生长转入膨大生长,与这两种激素的平衡状况有关[13]。而从豌豆和西红柿果实发育的研究中发现生长素和GA是协同起作用的[14,15]。正常情况下拟南芥荚果发育需要受精作用的完成,受精诱导种子中生长素的合成,而生长素激活了胚珠中GA代谢,GA促进荚果正常发育[16,17]。Feng等[18]报道0.5 mg/L或2.0 mg/L NAA有利于荚果形成和胚胎发育;而随后,Feng等[19]研究又表明2.0 mg/L NAA不利于荚果和胚胎发育,并推测这种试验结果的矛盾可能是两次试验中培养基营养成分及环境条件不同改变了植物材料对激素的需求和响应。本试验结果表明,合适的GA浓度有利于子房膨大;生长素是子房膨大不可缺少的,而且较低浓度的IAA比NAA效果更好;较高浓度的6-BA并不利于子房膨大。

Feng等[19]在培养基中添加1.0 mg/L NAA 和0.5 mg/L GA时子房膨大率达到81%,但笔者利用该培养基培养离体果针时子房膨大率均未超过60%,而在培养基中添加0.01 mg/L 6-BA、1.0 mg/L NAA 和0.5 mg/L GA时子房膨大率达72%。综合各种激素浓度的影响,本试验所得花生果针最佳离体培养基为在MS 培养基的无机盐成分、B5培养基的有机成分、300 mg/L水解酪蛋白和6%蔗糖基础上添加1.0 mg/L GA、0.5 mg/L IAA和0.01 mg/L 6-BA。

参 考 文 献:

[1] 汤松,禹山林,廖伯寿,等. 我国花生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花生学报,2010,39(3):35-38.

[2] Pandey M K,Monyo E,Ozias-Akins P,et al. Advances in Arachis genomics for peanut improvement[J]. Biotechnol. Adv.,2012,30(3):639-651.

[3] Zharare G E,Blamey F P,Asher C J. Initiation and morphogenesis of groundnut (Arachis hypogaea L.) pods in solution culture[J]. Ann. Bot.,1998,81:391-396.

[4] Moctezuma E. The peanut gynophore: a developmental and physiological perspective[J]. Can. J. Bot.,2003,81:183-190.

[5] Xia H,Zhao C Z,Hou L,et al. Transcriptome profiling of peanut gynophores revealed global reprogramming of gene expression during early pod development in darkness[J]. BMC Genomics,2013,14:517.

[6] Zhu W,Chen X,Li H,et al. Comparative transcriptome analysis of aerial and subterranean pods development provides insights into seed abortion in peanut [J]. Plant Mol. Biol.,2014,85(4-5):395-409.

[7] Zamski E,Ziv M. Pod formation and its geotropic orientation in peanut, Arachis hypogaea L.,in relation to light and mechanical stimulus[J]. Ann. Bot.,1975,40:631-636.

[8] Thompson L K,Ziv M,Deitzer G F. Photocontrol of peanut (Arachis hypogaea L.) embryo and ovule development in vitro [J]. Plant Physiol.,1985,78:370-373.

[9] 潘瑞炽,陈惜吟,罗蕴秀.花生入地结荚原因的研究[J].植物生理学报,1983,9:109-116.

[10]张新友,徐静, 汤丰收,等.花生种间杂种胚胎发育及内源激素变化[J]. 作物学报,2013,39(6):1127-1133.

[11]Lee T A,Ketring D L,Powell R D. Flowering and growth response of peanut plants (Arachis hypogaea L. var. Starr) at two levels of relative humidity[J]. Plant Physiol.,1972,49(2):190-193.

[12]封海胜,申馥玉,顾淑媛,等. 花生子房离体培养研究简报[J].中国油料,1980(2):69-72.

[13]冯启理,潘瑞炽. NAA,GA3和BA 对离体花生子房结荚的影响[J].植物生理学报,1989,15(2):111-116.

[14]Ozga J A, Reinecke D M. Interaction of 4-chloroindole-3-acetic acid and gibberellins in early pea fruit development [J]. Plant Growth Regul.,1999,27:33-38.

[15]Serrani J C,Ruiz-Rivero O,Fos M,et al. Auxin-induced fruit set in tomato is mediated in part by gibberellins[J]. Plant J.,2008,56:922-934.

[16]Vivian-Smith A,Luo M,Chaudhury A,et al. Fruit development is actively restricted in the absence of fertilization in Arabidopsis[J]. Development,2001,128:2321-2331.

[17]Dorcey E,Urbez C,Blazquez,et al. Fertilization dependent auxin response in ovules triggers fruit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modulation of gibberellin metabolism in Arabidopsis[J]. Plant J.,2009,58(2):318-332.

研究生培养范文5

研究生教学与本科教学有本质区别。相对于研究生教学,本科教学是一种宏观教育、基础教育,而研究生教学是一种微观教育、精尖教育。在研究生培养的前期理论学习阶段,课程设置绝大多数是经典基础理论的传授,而关于思维转变方面的课程则鲜能见到。而多数临床医学研究生刚刚完成由本科生教育,因此思维转变是研究生教育的重中之重[3]。难以想象没有目的、方向的工作是一种怎样的工作。这就要求负责研究生教学的老师反复强调、不断灌输,甚至帮助他们完成这一转变。

2.英语水平的实用性培养

英语是世界范围内的通用语言,是国际学术交流语言。学习英语的目的是应用,体现在能够阅读英文资料、进行流利的口语学术交流、熟练准确地进行中-英文翻译[4]。不可否认,现行的英语教育是四、六级考试教育,与真正的学以致用相去甚远。虽然目前我们不能改变国家大的教育环境,但对本校学生我们可以采取一定措施提高他们的英语应用能力。在英语的实用性方面我们鼓励在研究方向基本确定的前提下,多翻译与本专业相关的最新国外相关文献,要做到逐字翻译和大意翻译,同时要求他们进行综述写作,最好在较权威杂志发表。其次在研究后期,我们鼓励学生向国外杂志投稿,让国外的专家“免费”评价学生的科研思路、科研方法和科研结论,同时让母语是英语的专家评价学生的英语水平。另外,我们鼓励学生进行雅司考试或参加校英语之角,充分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

3.计算机能力的培养

目前,计算机应用已渗透到研究生工作的方方面面,如研究生开题查新、课题设计、研究记录、统计分析、论文撰写等都需要计算机操作;并从刚开始的简单文字处理发展到各个方面,特别是进行网络浏览,查阅最新动态,撰写文章。因此,计算机课程被我们列为研究生的必修课程。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方法综述王根林1王娟2杨惠林11,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2,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供应科

4.重点基础课程的选择

研究生基础课程的学习只有1年时间,同时还要完成思维转变及英语与计算机能力的提高,所以基础课程的选择要有重点,可以根据研究方向来定,强调学以致用[5]。打破机械、僵硬的学分制度。除了导师要求的必修课程以外,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论文的发表情况酌情修改学分要求。

5.课题立项的预筛选

研究生课题的立项一定要经过诸多专家的评审。专家的组成要包含非本系统的一定数量的专家,尽可能实行匿名制。同时一定要有一定数量的跨学科专家参与,对课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进行论证。

6.扬长避短,事半功倍

目前有一种现象,就是临床课题很少有人问津。其原因往往与难以选题、实验周期长、不定因素多、临床论文“水平低”有关[6]。因此多数学生选择的是基础课题或基础-临床相混的课题。这就提出一个问题,临床学生要去做基础实验。对此,我们鼓励临床学生参与实验,但不鼓励他们亲手操作。因为他们亲自操作的结果往往是实验数据受到影响、失败次数增加、资金浪费严重,更重要的是毕业后这些技能多无用武之地。

7.重视临床技能的培养

培养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最终目的是为临床提供合格的高技能临床人才,而且众多学生的学习目的也在于此。因此,如何培养他们的临床技能成为需要要迫切解决的问题[6]。我们的体会是首先建立严格的研究生科室轮换制度,让他们对基本的临床特点、要求、技能有所体会,并建立严格的会考制度,使他们掌握牢固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严格按照医院等级分类标准,对研究生应该掌握的本专业的临床技能重点培养、监控、考核,达到高年住院医师的诊治水平。

8.严格研究生论文审校制度

在目前情况下,研究生的论文有泛滥之嫌,更有甚者弄虚作假,害己害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面子”、“人情”作怪。明明知道论文不合格,但考虑到学生导师的“面子”问题,总还是要过的,不然的话,自己的学生到时候也不好说话。因此,我们常常看到那些和事佬们往往是被邀请的审校委员。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实行答辩委员会与审校委员匿名制,也就是双盲法。并实行一票否决制,但有一次补救的机会。审校委员分别就论文的立体、观点、方法、数据、结论和书写等方面进行审校,这基本上保证了论文的真实性。

9.严格研究生论文答辩制度

答辩制度的建立关键是答辩委员的任命。应采用匿名制、跨地区、跨学科聘请专家,无记名投票,教学部汇总的方法。另外,要建立复查制度,实行一票否决。

研究生培养范文6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法学学科教育始于20世纪初的“西法东渐”。1904年,清政

>> 研究生个性化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以科研课题驱动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中个性化培养 个性化教学与学生个性培养关系的研究 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浅谈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科研兴趣的培养 美国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个性化教育及启示 语文课堂学生个性化培养模式的研究 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化培养策略研究 建环专业学生个性化培养研究与实践 学生个性化培养运行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关于初中体育教学对学生个性化培养策略的研究 社团建设与学生个性化发展能力培养的研究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大学生个性化教育研究 大学生个性化行为管理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个性化管理研究 数学学科个性化作业设置研究 个性化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谈谈学生个性化培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生个性化培养 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4-12-19.

[5]王建:《当代中国法学研究生教育概览》,载《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第38页。

[6]同2,第39页。

[7]据统计,1949年到1965年间,全国共招收法科毕业生13届共513人。

[8]冀祥德:《论法学教育中国模式的初步形成》,载《法学论坛》2011年第5期,第80页。

[9]同6,第79页。

[10]冀祥德:《论中国法科研究生培养模式转型之必要――从以培养法学硕士为主转向为法律硕士为主》,载《环球法律评论》2012年第5期,第144页。

[11]《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研究所)2015年招收攻读全日制法律硕士(法学)、全日制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http://.cn/showNews.aspx?id=41978,2014-12-17.

[12]刘献君:《高等学校个性化教育探索》,载《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第4页。

[13]万洪英、万明、裴晓敏:《研究生个性化培养的思考与探索》,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年第1期,第31页。

[14]程琳:《从我国法学研究生培养目标谈法学研究生教育改革》,载《法制与经济》2009年第24期,第136页。

[15]王孙禺、袁本涛、赵伟:《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状况综合调研报告》,载《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第9期,第35页。

[16]同13。

[17]同13,第34页。

[18]参见:吉林大学法学院简介,http://law.jlu.edu.c n/?mod=info&act=view&id=6469,2014-12-20.

[19]同13,第40页。

研究生培养范文7

【关键词】 研究生培养 质量保障 机制

近年来,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但培养质量却出现滑坡,各种质量问题日趋凸显。因此,在当前我国快速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同时,应该把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放在首位,不断建立健全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适当缓解研究生教育质量滑坡的状况。

一、优化过程,建构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运行机制

1、做好招生管理工作,保证生源质量

优秀的生源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要制定严格的过程管理规则,规范操作程序和方法,把好入门关。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指导从招生政策的宣传、招生计划的编制、考试科目的设置到命题小组、评卷小组、复试小组及政审人员的确定以及其他各项工作。对于复试,也要加强组织和管理,确保选拔人才的高质量。在复试中,各招生单位对具备复试资格的考生应该一视同仁,对其操作技能、科研潜力、学习潜质、综合能力等进行测评,经过综合挑选,从而录取具有清晰的科研思路、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具备坚实宽广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高质量人才,避免“一考定音”的弊端。

2、进行课程评估,改善教学方法

课程评估主要是为了检查教师授课的质量和效果,并将其与预期目标进行比较,进而找出差距予以改进。因而可以通过设计研究生课程教学调查问卷来评估课程。问卷就教学内容是否按教学大纲进行,是否介绍本专业或本课程最新发展成果和内容,是否采用有效的多媒体手段教学,是否安排课堂讨论启发学生思维或其他相近形式,安排的课程教学是否对自学提出要求,教材内容是否有所创新,是否利用网络(包括电子邮件)进行互动教学和讨论,任课教师对研究生听课人数是否检查,是否采用双语教学,本课程考试监考教师是否认真负责,本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生对课程教学的改进建议等若干问题进行提问。在对问卷内容进行汇总和深入分析之后及时向任课教师提供反馈意见,并要求任课教师说明具体原因和提出相关的整改措施。一旦教师出现严重的教学问题并且未能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可以取消其上课资格。通过上述措施来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可以达到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目的。

3、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在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导师的学术水平和指导能力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建立严格的导师资格审查制度,严把导师质量关。要以科研能力与水平作为选聘研究生导师的最重要指标,以有无承担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数作为教师有无招生资格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学科建设是学校建设的核心,也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保证,而教师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和重要力量,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教学与科研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是保障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另外,要根据未来学科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统筹规划,重点创建一批名牌学科,努力营造宽松活跃的学术氛围,针对学校重点发展和建设的学科,以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集中力量,带动整个教师队伍建设。

4、严格论文评审和答辩,把好学位论文质量关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质量好坏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此,必须从选题、开题、论文答辩到提交申请学位都要有一套严格的执行标准对学位论文质量做出基本保证。一是建立统一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在论文的评审过程中,要求论文评阅专家按照论文撰写规范的要求,严格参照论文评分标准,逐项评审、打分,形成一种科学合理的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从而保证论文评阅的公正性。二是实行学位论文评阅的回避制度,积极推行论文盲评制度。论文评阅实行导师回避制度,导师不参与学位论文评阅过程和学位论文评阅专家的提名和聘请。参加盲评的学位论文必须隐去研究生姓名、单位、指导教师姓名及其指导教师的参考文献、致谢等所有可能涉及研究生及导师个人情况的内容,由学位办工作人员对其进行严格的形式审查,而后统一送至外校的学位办公室,委托论文评阅专家按照统一而细化的评估指标对学位论文进行评阅,逐项打分,从而形成一种客观、公正、严格的学位论文评审机制。三是严格答辩程序。由学科聘请具有硕士学位以上学历的教师担任答辩秘书,负责整个答辩的准备工作。学位论文盲评结果不合格者直接延期半年至一年,学院组织盲评通过者进行答辩,答辩委员会应该由其学位论文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并由学院主管院长审批组成人员的资格。严格答辩程序,严把论文质量关,从而有效地保证学位论文答辩的原则性和严肃性。

二、加强管理,建构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监控机制

1、重视培养方案的修定

规范、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可以有效地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方案应包括研究方向、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学习年限、课程学习要求、学位论文标准等内容。培养方案一般按学科领域来制定,既要体现统一要求,又要体现各个学校和各学科领域各自不同的特色,体现时代特点。

2、合理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

个人培养计划体现了研究生个人与研究生指导教师的个性特点,并且是在学科领域培养方案的指导下制定的。培养方案中诸如学分要求、必修课等是必须遵守的,但也为个人培养计划留有足够的空间,比如研究方向选择、课程选择等。研究生培养计划是在导师指导下,根据研究生课题研究方向及实际情况,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制定的。个人培养计划制定以后,必须严格执行,并要进行中期检查,不能按时完成计划的,推迟毕业。

3、规范课程管理

一般而言,主要通过规范教师的讲课要求、规范课程的考核办法、规范成绩管理办法等来加强课程管理。具体措施是:一是科学有效地安排课程教学。实行校、院两级课程管理制度和管理重心下移,充分调动院级研究生管理者的积极性;二是规范课程考核和成绩管理办法。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是课程管理的依据,任课教师要按照教学大纲和研究生院的具体安排组织课程教学并进行考核,且不能随意降低要求。

4、优化课程体系和加强教材建设

为了保障课程体系的前瞻性与前沿性、宽广度与纵深度,研究生课程需要按照“科学、规范、拓宽”的方针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从而形成具有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比例,能够充分体现学科领域特色的综合型课程体系。在教材建设上,要重视教学内容的更新,特别是一些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要不断地充实新的研究内容以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一要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加强课程与课程体系间的联系和结合,体现通识化和综合化发展趋势;二要站在时代高度重新审视经典教学内容,推陈出新;三要把本学科、专业前沿知识,以及体现当代科学发展特征的多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反映在教学内容中;四要把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教学内容安排进教学计划,使教学内容不断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研究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5、加强学位论文管理

为了保证论文的高水平、高质量,必须严格学位论文撰写的过程。比如开题报告、学术讲座、中期检查、预答辩、正式答辩等,都是必要的培养环境,都是不可或缺的,对每一阶段都要有明确的要求。

三、改革评价,建构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反馈机制

1、积极建立研究生培养自我评价制度

大力借鉴质量管理学中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尊重基层学术组织的地位和作用,争取他们的支持与共识,在自我评价目标、指标体系的建立、评价方法的选择上以及具体的实施方面都要充分依靠他们,尊重他们的建议和意见,自上而下地建立起研究生培养质量自我评价制度。

2、建立研究生培养多元评估指标体系

根据不同类型的学校、学科门类和项目的要求、目标,设计不同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一是不同人才培养目标的评估。我国对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有不同的具体要求,学术人才的培养主要侧重于科研能力和实验操作,在设计这类人才的培养质量评估指标时应着重体现培养单位的科研条件、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以及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的评定;对于专业学位人才的培养主要侧重于其从事某职业的技能和方法训练,在设计评估指标时要重点反映培养单位具有满足技能训练的基地和条件、达到的技能要求以及考核的具体方法。二是不同层次学校和学科门类的评估。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定位决定了其办学性质的不同,形成了风格各异、特色鲜明的办学宗旨。在制定评估标准时,应根据学校的定位和层次制定不同的评估体系。不同的学科门类建立具有相应特色的评估体系,对同一学科门类不同阶段的评估也应有不同的评估标准。三是专业学位的评估。根据专业学位开放式教育的特点,我国对专业学位项目评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大胆的实践。评估指标和标准包括办学目标、师资队伍、设备条件、教学管理和组织质量以及项目管理等方面;在评估程序上,采取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强调自评和专家实地考察,提供详细的评估结论并反馈到单位,提高教育项目的办学质量。

3、建立毕业生信息反馈制度

毕业生就业状况反映了学生的培养质量和社会的认可程度,反映着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成功率,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最直接的检验。为了提高研究生的就业率,在用人单位中树立良好的声誉,由于研究生的声誉是一种持续的质量效应,因此培养单位要努力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且要将这种努力长久地坚持下去。当然,研究生的就业率还与培养单位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关,也与国家的就业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此外,还应该重视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研究生质量的评价。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向社会输送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研究生培养质量最终是要经过用人单位直接、长期的检验的,因而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质量最具有评价权。另外,各高校及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十分重视用人单位对所培养的毕业生的评价意见,努力建立一种完善的毕业生信息反馈制度,从而能够有效地收集、分析和处理毕业研究生的反馈信息。

(注:项目基金:2009年度福州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项目“研究生培养与管理质量保障机制理论与实践研究”(09BY13)。)

【参考文献】

[1] 程其玲、韩萍芳:采取多种措施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5).

[2] 李世彬:关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若干思考[J].教育探索,2006(3).

研究生培养范文8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也不断地成熟和完善起来。1990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首次批准在我国设置和试办六种专业型硕士学位。2009年我国首次开设并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截至2012年,我国共开设了39种专业硕士学位和5种专业博士学位。相对于学术型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更注重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当今社会对高层次、专业型应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国内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一)国外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1、美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始于美国。1908年美国哈佛大学授予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而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如今美国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整个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中的主体。美国的专业学位硕士主要包括PSM(自然科学专业硕士)和PMA(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领域专业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一般由各专业学院实施。随着社会的发展,美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占总体研究生的比例已越来越大。

2、英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英国也是世界上较早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国家之一。英国的研究生大体可以分为研究型、专业/进修型、专业/实践型三种类型。而研究生课程分为讲授课程和研究课程。讲授课程类研究生包括哲学硕士、法律硕士、财经硕士、工商管理硕士、高级研究硕士、进修硕士等。研究项目类硕士包括哲学博士、工程博士、研究硕士、哲学硕士等。英国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注重课程学习和社会实践,是一种全面的、适应社会需求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二)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教育大体经过四个阶段:

1、孕育阶段(1984年-1989年)

随着社会对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的增加,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变也收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一阶段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多次针对学位和研究生工作改革召开会议,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设立奠定了基础。

2、初步发展阶段(1990年-1996年)

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设置和试办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几点意见》,拉开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发展的序幕。

3、快速发展阶段(1997年-2008年)

在这个阶段里,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种类上和就读人数上都有了较大的增加,是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快速发展的一个阶段。

4、新发展阶段(2009年以来)

2009年,我国教育部作出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模式转变的战略决定,并首次开设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目前,我国共开设了39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这大大促进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和发展。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不足之处

首先,课程设置的实践导向有待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注重实践性,因此应增加实践性强、应用性强的课程。同时,实践类教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在一些院校中,实践类教师的配置并不完善。

其次,导师指导制度不完善。在导师配置上,我国专业硕士通常采用了“双导师”制度,即“校内导师+实践导师”。校内导师主要对研究生的学业、论文写作进行指导,而实践导师在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及就业方面进行指导。但现实中,部分专业型研究生认为“双导师”制度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最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和发展在师资力量、生源质量等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仍有差距。尽管专业学位的培养和发展是大势所趋,但当前专业学位教育在一些方面与学术型学位教育仍有一定差距。

完善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对策

第一,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师资配备则应提升实践型教师的比例。同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配置中应注重增加实践类课程。而在教学方式上,应大胆创新,如开设移动课堂、使用案例分析教学模式等。

第二,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制度。“双导师”制度的作用在于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社会实践并提升实践能力。因此,设置专业学位的院校应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导师制度,为专业学位研究生配置校内导师和实践导师,并切实发挥“双导师”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第三,拓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渠道,如开展校企联合,构建实践基地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点在于实践性强。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应注重增加实践渠道。通过校友资源、政府支持等途径,增加校企合作,构建学生实践基地,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发展提供实践平台。

第四,切实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和教育的重视力度,并加大师资投入、提升生源质量。由于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和发展历史较短,因此在师资、生源等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仍有差距。所以,设置专业学位的院校应切实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视程度,注重师资的合理配置、提升生源质量。

研究生培养范文9

关键词:新生代;旅游人;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7-0082-04

新生代旅游人,是指由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旅游业从业者形成的特殊群体。新生代旅游人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个性鲜明、创新意识强,但往往工作满意度、忠诚度较低,不喜欢固守成规的工作[1]。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已经从短缺型旅游到初步小康型旅游大国的转变和跨越。旅游业转型升级、旅游供给侧改革的深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的实施,进一步规范了旅游服务品质,特色体验和服务水平日益成为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新生代旅游人的培育被赋予了现代价值意蕴,对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核心旅游产业就业现状

2015年,中国旅游产业总收入超过4万亿元,国内旅游收入是中国最主要的旅游消费市场,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达到85.8%。2001―2015年,出境旅游者人数从1 213万人次迅速上升到1.2亿人次,跨入了“亿时代”。自2012年起,中国就一直保持世界最大出境旅游市场的地位[2]。2016年7月,国家旅游局组织专家学者,在抽样调查、企业调研和建模测算后公布了旅游业拉动就业情况。结果显示:2015年我国旅游直接就业人口总数约为2 798万,直接和间接旅游就业人口总和约为7 911万人,其中,农家乐及旅游住宿业就业人数最多,其后依次是全国A级旅游景区、全国持证导游、旅行社业(详见表1),旅游业对全国就业的综合贡献率为10.21%。数据分析显示,旅游创业、创新拉动直接就业约为339.45万人,占全国旅游直接就业的12.13%[3]。

中国旅游业发展已进入了创新、创业的热点阶段,旅游业正经历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型升级。从宏观格局看,通过供给侧改革,进一步优化旅游结构,可以提高发展水平;但从微观格局分析,则需要提倡旅游人的职业精神,从而培育软环境、树立行业人才长久竞争力[4]。旅游业导游员、计调员、旅游咨询师等旅游从业人员培育机制及标准、服务准则日益发展成熟,但旅游行业浮躁、追求即时成效与即时利益的心态,忽略了旅游产品竞争核心、品质灵魂及“以人为本”的服务体现。因此,旅游服务质量水平提升,需要解决影响和制约旅游业健康发展的人才瓶颈,培养与重用专注、专业、乐业的高素质旅游人才。

二、新生代旅游人培养的影响因素

新生代旅游人的培养主要依托本科、高职、中职等旅游院校及专业,这批院校肩负着培育旅游业未来从业人员的使命。2015年国家旅游局人事司旅游教育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旅游类专业教育总人数为261 422人。其中,高职旅游院校承担了超过11万旅游专业学生的培养任务,所占比例为42.44%,是新生代旅游人培养的主力(详见表2);中职占35.57%;本科占21.27%。对新生代旅游专业学生而言,需要重点培育其扎根旅游行业的“敬业、乐业、专业”的职业精神,牢固树立守信、严谨的旅游服务质量意识。

当前,新生代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受社因素、学校因素、学生因素等方面的影响。社会因素主要体现在旅游从业人员收入、社会地位普遍较低,对塑造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专注度、忠诚度产生一定的社会阻力。学校因素方面,旅游院校往往会根据行业人才需求对专业及招生进行调整,并改革课程及人才培养方案,做到与行业、企业充分对接。但从事基层服务的旅游类专业往往招生情况并不理想,与旺盛的旅游业人才需求不成正比。学生因素方面,旅游行业需要着重培养独立钻研、自主学习的能力,这需要学生持之以恒的心态,尤其是中、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入学起点较低,主动学习能力较薄弱,这增加了学生职业晋升的难度[5]。因此,旅游院校、旅游专业需要与企业联动,解决“有行业担当、有从业技艺、对专业执着”的旅游人才培养机制问题,建立旅游业人才培育的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平台,并积极开展有效性实践。

三、新生代旅游人培育的探索实践

(一)研究设计

为了更好地探索新生代旅游专业学生的有效培育途径,笔者以广东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及专业群2016年应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开展新生代旅游专业人才评价实证研究。研究使用的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五级评价法(很好5分、较好4分、一般3分、较差2分、很差1分),构建旅游人才培育涉及的学生知识、能力及素质评价模型,在反映人才评价指标客观性、全面性、代表性的基础上,构建专业知识和能力等4项一级评价指标;并通过细化、具体化一级指标,形成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与创新能力、服务意识、自我调控的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17项二级评价指标,从而构建递阶层次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3)。调查内容还设计了对新生代旅游人培育的技术与专业、组织规划、沟通与表达、知识整合与交叉、想象力等5项能力进行重要性排序的调查,以期收集紧密合作的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培育途径、学生综合素质、人才培养质量以及教学改革方面的具体建议。

(二)评价与分析

1.数据统计

研究人员于2016年3月至2016年11月到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东莞市、惠州市、河源市5个城市采集38家紧密型旅游合作企业访谈、调查问卷数据。问卷填报过程采取网络采集、纸质匿名填写两种方式;填报人来自旅游合作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要求熟悉校企合作、学生招聘与培养及人力资源管理事务,从而保证填报数据的有效性、客观性。调查最终回收企业评价数据38份,剔除4份无效数据,有效数据共34份,有效率为89.5%。

2.结果分析

根据旅游企业对学生知识、能力及素质评价模型,通过调查与分析,可以得出专业知识和能力A、主观素质B、特殊能力C、总体评价D等4项一级指标及其二级指标评价结果(详见表4)。根据分析结果可知,旅游专业及专业群学生知识、能力及素质评价平均值为4.12分,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D1指标均值4.32分趋于一致,说明人才培养质量及整体评价结果处于较好水平。二级评价指标均值靠前的分别是品德素质B1、工作责任心C5、团队合作精神B4、服务意识A5,评价均值都超过4.29分,说明学生的个人品德、工作责任感、团队意识、服务意识均得到旅游企业的认可;但分析结果也显示,外语水平A2、自我学习能力C3、自我调控的能力C1评价均值较低,需要重点加强这三方面的教学及能力培养。尤其是外语水平均值只有3.24分,一方面说明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另一方面说明旅游企业对旅游服务英语能力非常看重。

观察旅游企业对学生能力的侧重排序,技术与专业能力E1、组织规划能力E2、沟通与表达能力E3、知识整合与交叉能力E4、想象能力E5等5个指标(见表5),对其平均排名进行判别,重要度评价排序前三位的是沟通与表达能力、技术与专业能力、组织规划能力。由此可见,旅游企业多为商业服务型企业,最看重的是学生的沟通及表达能力、旅游行业技术与专业能力,如导游人员在带团工作过程中,良好的沟通技巧与表达能力、专业素养将决定其职业成就。评价结果进一步论证了新生代旅游人职业精神培育的重要性,复合型、应用型旅游人才更能适应旅游行业的用人需求。

四、新生代旅游人的培育策略

新生代旅游人的培育需要突破浓重且狭隘的经济色彩[6],转变传统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开展“校企生”三方互动的校企合作,重点开展教学改革实践。首先,依据旅游企业各任职岗位的素质、职业能力及行业标准设计人才培育方案,构建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三层递进的课程体系。其次,对学生岗位认知、专业常识、综合管理等行业能力进行系统培养,力争学生均衡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知识,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学生旅游英语的情境教学,提高旅游英语、导游口语、领队英语等职业英语素养。再次,旅游从业人员职业精神的培育需“以人为本”,应注重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团队精神、责任良知、敬业精神、外语应用等职业素养的全过程渗透。总之,旅游院校及专业应将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人生观、职业道德和劳动态度的均衡培养放在同等重要位置,构建专业教师、企业导师、行业名师组成的人才培养团队,与行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施学校课程、企业课程、活动课程多元融合的培育机制[7]。(见图1)

在中国旅游业实施产业转型升级、供给侧改革过程中,服务型人才培育是旅游产品质量、服务优化的关键。新生代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聚焦于职业思维方式及职业精神,重视其职业操守、职业态度的培养[8]。旅游院校及专业应主动对接旅游业人才需求趋势,构建务实、高效的人才培B机制,致力于“有行业担当、有从业技艺、对专业执着”的旅游一线服务型、技能型人才培育。旅游院校、旅游专业应牵头建立新生代旅游人培育的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平台,从产业转型及竞争视角优化旅游人职业能力的评价机制,坚持以“专业、乐业、专注”的职业价值观培养为主线,遵循旅游业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依托行业协会、优秀合作企业,解决“双师型”、专家型教师资源问题。与此同时,构建旅游校园文化,积极参与国家旅游局“万名旅游英才计划”,致力于人才培养与旅游行业的有效对接。

参考文献:

[1]侯@方,李燕萍,涂乙冬.新生代工作价值观结构、测量及对绩效影响[J].心理学报,2014,46(6):823-840.

[2]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发展报告(2016)[N].中国旅游报,2016-05-18(2).

[3]国家旅游数据中心.“双创”拉动,旅游就业综合贡献率达10.25%[EB/OL].[2016-07-22].http:///xxfb/jdxwnew2/201607/t20160722_778509.shtml#rd.

[4]魏小安.旅游发展更需工匠精神[N].中国旅游报,2016-06-08(4).

[5]孔宝根.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53-56.

[6]徐瑾.主体性:重拾古代技艺中的职业学习维度[J].职教论坛,2011(21):8-11.

研究生培养范文10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新的护理模式的形成,现代社会对护士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更多高素质、高学历的护理专业人才成为当前护理教育的重要任务。然而,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培养模式不够专业和规范。需要护理同行们继续研究探讨,寻找适合护理专业的硕士培养模式。为此,本研究通过对11名不同院校的护理硕士进行深入访谈,寻找护理硕士的培养问题,为更好地培养护理硕士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目的抽样方法,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选择陕西省、广东省、湖南省和江西省的5所院校的11名护理学专业全日制在读研究生进行深入访谈,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语言表达清晰,愿意参与本研究,其中男3人,女8人。样本量的确定以受访者资料重复出现,资料分析时不再有新主题呈现,即资料达到饱和为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资料的收集

采用面对面、半结构式、个体化深入访谈形式收集资料。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与相关专家进行交流,制定出访谈提纲,并向研究对象介绍研究目的、内容和录音。访谈前受访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为受访者编号保护个人隐私、访谈资料存档,以备后期查阅。受访时间地点由受访者制定,访谈时间30~60分钟,以受访者谈完自己的想法,不出现新信息为原则。5名研究对象采取网络访谈,其余6人均采用面对面访谈。访谈中均采取录音、笔录和及时回忆等方法对访谈内容进行记录,同时对受访者的观点及时澄清、确认、保证资料的准确性。

1.2.2 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访谈结束后,由研究者两人及时整理访谈记录,将录音转换成文字,仔细阅读所有资料,提炼重要信息并汇集编码,写出详细、无遗漏的描述,辨别出相似的观点,并返回参与者处求证,确保访谈资料的准确性。

2 结果

2.1 社会对护理硕士认识有限

研究生D:自从告诉别人我考上研究生后,别人都问我是什么专业,我说是护理专业后,别人都觉得不理解,护士还要上研究生吗,很不理解。研究生H:“我刚到医院工作时压力很大,我是医院第一个护理硕士,同事们都持观望态度看着我,因为我是护理硕士,他们觉得我应该样样都行,本科生看几遍才让动手的操作,我看一遍就让我做,如果我手脚不麻利点,好的同事会问硕士期间有没有下临床,直接点的同事直接对我的能力甚至对护理硕士的含金量产生质疑。”

2.2 培养目标不具体、培养方向不明确

研究生A:别人经常会问我的方向是什么,我经常不知如何说,只好把我的研究课题跟别人说,觉得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上硕士提高了什么专业知识和水平。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界定为: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解决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护理问题,并具有较强的研究、教学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专门人才。其核心是培养临床护理专家[1]。

2.3 师资队伍学历层次不齐,专业多样

研究生C抱怨:我的导师是年龄偏大,在医院工作,我的硕士课题是自已选的,老师在设计方面和专业方面能够指导的不够深入,导致自己有时候不知道该去请教谁。研究生D:我是专业型硕士,3年硕士期间有一半的时间在医院度过,感觉是放养,只要每天照常上班干活,没人管你有没有学到东西。国内某些高校的护理导师有部分是临床专业或基础学科专业,对于护理专业的理解和学习不够深入;另外高校中的部分导师是本科学历,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的科研活动,导致高校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尤其现阶段,我们的护理硕士可以招收专业型硕士,这些硕士和临床医学的学生一样,都需要至少18个月的临床实习时间,从而就需要高质量、高水平的临床带教老师,然而临床一线的有经验的护士学历大多是中专或大专起点,难以满足护理硕士研究生的带教需求,严重影响专业型护理硕士的整体素质[2]。

2.4 课程设置不配套

研究生E、F、G:我们硕士期间所学课程和其他医学专业的研究一样,是上大班课,不管是公共课还是选修课都没有对护理专业进行侧重,而且没有专业必修课,导致课程不能针对学生的研究方向。研究生H:我是毕业生,去应聘时因为试讲没有讲好而被淘汰,所以觉得科研型硕士要开设教育学相关课程。目前国内护理硕士研究生一般是按照医学硕士研究生的模式进行培养,由各院校规定学生总的修业年限和学习总时数,毕业后颁发医学硕士学位证书。导致其课程大多依附于临床医学课程,多为临床医学基础知识,范围窄、跨学科课程少,护理专业的特色没有体现[3]。

2.5 研究生补助没有落实

研究生H、I、J:我们是专业型护理硕士,我们在医院实习了18个,医院和学校都没有给予相应的补助,跟实习医生相比,我们落差太大,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回报。现在很多院校都开始招收专业型护理硕士,这些硕士和临床医学的硕士一样,都需要至少18个月的临床实习时间。所以学校要做好相应的稳定措施。

3 讨论

3.1 学校应重视护理研究生的培养

随着我国卫生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逐渐增加,对医疗护理质量的要求明显提高,护理学研究生应运而生,成为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此,学校应重视护理研究生的培养,为医疗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

3.2 调整培养目标,重建培养模式

2011年护理学已经成为一级学科,于此同时,我们护理学硕士培养应该从以前的通才教育转化为像临床医学一样的各专科教育,把硕士的培养方案更细化成各个专科,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培养方案,再联系实际制定出适合我国特色的培养方案,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护理教育和临床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护理人才。尤其是专业型护理硕士,要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将课程和实习重新安排,不能像本科实习时“一刀切”的模式,除过公共科室外,应安排足够的时间进行相应的专科科室重点实习[4]。

3.3 重视建设和培养师资

研究生培养范文11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0-0176-03

一、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日前,国家统计局做了关于全国硕士研究生在校人数的统计发现,自2008―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的在校人数依次为:104.6429、115.8623、127.9466、137.4584、143.6008万人。同时,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的时候,同志也曾提出:高等学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既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又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源泉。由此可见在校硕士研究生规模在逐年扩大,而教育质量也已然成为了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创新能力更是成为了评价教育质量的公认指标。然而,创新意识薄弱,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态度消极,整体学术氛围浮躁,学术成果水平不高却依旧是我国研究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袁本涛、严建林基于三次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的结果的分析中就表明: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方面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创新能力尤其是首创能力差。朱红、李文钊等对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也发现我国研究生比较缺乏创新精神,而且创新能力呈现出结构性的差异。李洋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中也提到了目前我国研究生中存在缺乏原创性,科研实践经验严重匮乏等现象。更有学者直接用“四个简单”概括了我国当前研究生的科研现象:(1)简单移植:只是对他人方法的简单移植和应用;(2)简单揭示表面现象:没有深入研究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3)简单延伸:只是进一步证实他人的工作;(4)简单推理:只是采用一定的实验证实已知的结论。所以虽然我国已经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创新性国家建设需要“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同志也曾在2006年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用15年的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性国家行列”。然而,近二分之一的时间已悄然而逝,我国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却依旧没有得到显著的提升。研究生作为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创新力量之一,其创新能力高低并不仅仅会影响到一个院校、一个单位的创新水平和科研实力,更重要的这也是体现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关键部分。因此,如何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了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部门关注的重点。

二、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薄弱的原因分析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受到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本文将诸多的原因总结为以下四大方面:社会方面的原因、学校方面的原因、家庭方面的原因以及学生个人方面的原因。

1.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高,政府对人才的投入少。(1)目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工作岗位少而每年的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导致了日益严重的“僧多粥少”的局面。由于供过于求的卖方市场的形成也使得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很多公司都对应聘者的工作经验做出了要求。而为了能够迎合“市场的需求”,在校的研究生往往会选择在一年的研究生课程上完之后不专心于科研而出去寻找一份兼职,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增加自己的市场竞争力。一边是工作的压力,一边是论文的压力,对于毕业后只想找一份好工作的研究生来说,将毕业论文草草了事,好好兼职则成为了他们的首选。另一方面,研究生在校期间的成绩及一些与工作相关的证书也已然成为了其能否找到一份好工作的敲门砖。面对需要更强更多实践能力的工作,很多用人单位往往会在应聘者其余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选择有更多更高级别证书的学生。这也更进一步激发了研究生在校期间选择在外兼职为非专心科研的热情。(2)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很多程度上会受到物质保障的影响,而这主要取决于科研经费的支持力度大小。一方面,长期以来,政府对与研究生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并且随着研究生规模的快速扩展,甚至出现了人均经费逐年减少的现象,没有足够的科研经费及外部条件支持的研究只会成为无米之炊,几乎不可能有出色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由于W校、导师以及学生所形成的短暂利益联盟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使得研究经费投入的产出率不高,这不仅从某种程度上抑制了政府的科研经费投入,而且由于经费只有少部分用于科研,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外部条件。

2.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学校的管理机制不完善和可利用资源的缺乏。(1)目前,虽然我国高校已经区分了研究型和专业型两类研究生,并确定了不同的培养目标,但是在实际入学后,两类研究生的培养机制十分类似,并没有做出实质性的区分,这就使得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却并没有清晰的培养目标,游走在两者的边缘,既想搞好学术研究又想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结果导致两方面的工作都没有做到很好。(2)在我国目前的研究生教育中采取的是导师负责制,因此,导师在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高校研究生规模的扩招,导师和学生的比例开始失衡。再加之,导师个人的教学、研究甚至是行政任务的繁重,使得导师更多的采用“放养式”的教育方式,而“放养式”的教育方式并不能很好地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即使研究生参与了导师的科研项目或者课题,也往往是以“打工”的模式进行,完全按照“boss”的思路和研究方案进行操作,缺乏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不能在参加实践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3)研究生的课程一般都安排在研一,一年的时间既要学习公共课,又要积累专业课的知识,仓促的时间安排使得研究生虽然各个科目都略有涉猎,但是皆又不精通。由于研一广而浅的学习,并没有为研二做科研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这也成为了研究生不能做出原创性研究的直接原因。最后,由于学校资源及科研经费的缺乏,研究生几乎没有机会参加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交流,甚至是参加国内学术交流的机会也十分贫乏。

3.从家庭的角度来看:家庭经济压力大,家庭和谐氛围缺乏。随着研究生面临各方面压力的逐渐增大,有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对一个研究生的影响表面上看起来不是很明显,但却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学生承受压力的能力日益降低,高校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甚至是自杀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因此,一方面,没有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往往给处于重压下的研究生们以更大的社会不平衡感,导致更多研究生犯罪事件的出现;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很好的外部家庭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协调在生活中碰到的各种挫折,不要说专心于科研,在科研上有所创新,即使是其最基本的生活也很难较好地进行。

4.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读研动机不纯,习惯性思维束缚。随着每年本科毕业生人数的逐渐地增加,我国就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而研究生大量扩招计划适时的为“迷茫”的毕业生们架起了另一座通向未来的桥梁。许多学生为了避免参与马上就业带来的激烈竞争,而选择报考研究生来逃避这眼前残酷的现实。这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研究生的办学宗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改变了研究生积极的学习动机。这也直接导致了很多研究生在读研期间为了给未来的工作铺平道路,大多数会选择通过考证来加强自己的专业实力,抑或参加各种兼职来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而并非一心专注于科研。

三、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日益扩大,研究生的个体素质、导师队伍、学校的制度安排、科研外部条件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整体协调效应常常被忽略。因此,本文试图从协同视角,即从全要素创新、全主体创新、全过程创新进行分析,并给研究生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提出以全过程为线索的几方面建议。

1.设定正确的研究生培养的战略目标。在明确区分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型学位研究生的基础上,分别确定我国研究生培养的战略目标。对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应该以培养出适合高校教学,科研机构研究的理论型的研究者为目标;对于专业型学位的研究生,应该以培养出具备扎实理论基础,拥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专业型人才为目标。总体而言,研究生培养的战略目标就是培养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符合社会各方要求的优秀人才。

2.完善研究生生源遴选机制。首先,健全研究生推免机制,加大对被推免者的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的考察,从而在进一步加大校内外推免研究生的比例的基础上筛选出优秀的备选者;其次,施行对优秀调剂生的积极鼓励优惠的政策;最后,在研究生复试的过程中,侧重对复试者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总之,完善研究生生源遴选机制,以便可以更好地吸引并吸收优秀的生源。

3.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加强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研究生常年在学校学习的都是理论文化知识,因此做课题等的实践活动才能更好地培养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所以,一方面,学校应该以开展名家讲坛,学术交流会以及研究生学术活动竞赛等形式,营造出浓厚的学术氛围;另一方面,增强学生创造力的关键在于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实践训练,因此,学校应该积极推进基于学校―研究院―企业联合的产学研基地建设。这样一来,学术型研究生能在实践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理论,从而更好地进行理论创新;而专业型研究生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快、更好地与未来的工作接轨。

4.积极开设传递“正能量”的课程,打破专业课程的界限设定。我国研究生课程的选择往往以专业为中心,缺少了一级学科课程之间的关联,而专业课程往往强调各自理论系统的完整性,导致不同的课程之间经常出现不必要的重复知识点。因此在课程的选择上,应该打破专业课程的界限,涉猎一级课程之下的相关科目,拓宽学生知识面,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打下更加宽阔的平台。

5.健全研究生奖学金、助学金以及生活补贴的机制。由于研究生的年龄问题,研究生的生活费用、家里的经济负担等都增加了研究生学业之外的负担,而在外兼职也是目前影响研究生专心学术研究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为了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人才,必须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主要目标和内容就是要加大对研究生教育的投入,构建新的研究生奖、助(学金)体系,大幅度提高对研究生的奖助力度和覆盖面。同时,在考核和评定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导师的意见以及事实的情况,不能为了方便而实行平均主义。此外,各个高校要以学年为周期,定期更新学生的基本情况。在保证研究生基本生活的前提下,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度过难关,使学生能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从而更好地回报家庭、国家和社会。

6.确保导师招生资质,均衡导师和学生比例。由于我国目前研究生采用导师负责制,导师在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起到了无法替代的关键作用,因此,导师的能力是衡量其能带研究生数量的重要指标。(1)以学年为周期,分别从职称、课题、经M等方面对导师的能力进行评估,并确认其下一学年能带领的研究生人数;(2)在评估导师及由导师组成的科研团队能力的前提下,学校的招生计划倾向于研究能力强的团队,以便提升学院、学校的专业竞争力;(3)在招生的过程中,加大导师的选择主导权,以便更好地考察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及有助于研究生阶段的各项能力来保证优质的生源。

参考文献:

[1]王茜.导师指导风格对研究生创造力的影响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

[2]袁本涛,延建林.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三次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结果[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02):12-20,188.

[3]朱红,李文利,左祖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1,(02):74-82.

[4]李洋.论协同创新背景下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理论,2013,(33):246-247.

[5]高永毅,唐果,李鑫.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研究的研究方法[J].中国电力教育,2013,(08):8-10.

[6]孙健伟.学科竞赛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南昌大学,2012.

[7]陈长坤,申秉银.协同式研究生创新团队培养过程中导师角色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231-233.

[8]王晓辉.师生关系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0.

[9]徐亚清.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分析与实证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09.

研究生培养范文12

1引言

课堂教学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对于大学生的专业素养提升、综合能力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1]。把学科建设与科研融入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从被动地听讲转变为主动地学习,不仅能够激励他们勇于探索、积极创新的科学精神,也能提前培养学生对于学科科研工作的认知和兴趣[2]。在求真创新、协作互助、严谨规范的科研精神实训中,形成积极探索、勤奋负责的人生态度和生活信念,培养学生对社会进步和学科研究的责任感,从而为个人的理想追求和价值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3]。在教师科研活动中,积极吸引优秀学生参与,在科研项目中分层次、分模块地设置开放性小课题,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参与入口[4]。学生在科研实践中大胆思考、大胆创新,敏锐发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根本上区别于课堂理论教学相对固定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培养掌握扎实专业知识、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高级专业人才[5]。

2研究生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大学的功能主要包括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几个方面。教学活动是培养专业人才的主要措施和基本环节,课堂教学主要依照教学大纲要求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教学,教学手段以教师讲授和课堂互动为主。高水平的师资和丰富的教学内容是保障高质量教学开展和学生培养的基础,科研实践对于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提升教师水平、促进学科发展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也会有助于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6,7]。如何制定有效的机制,采取积极的措施,实现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科研项目与研究生能力提升的互通互补,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已经成为新时代背景下研究生教育教学发展的新方向[8,9]。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研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高校考核过分重视科研,教师科研教学双肩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科研项目考核上,导致教学工作和科研项目很难协调进行[10,11]。因此在坚持学术发展学科进步的基础上,建立科研项目实际应用的导向位置,牢牢把握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核心思想、完善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奖惩制度、加强教学与科研共同发展的促进保障机制,是提升研究生培养水平的必然路径。

3研究生培养的新举措与效果

3.1以科研案例融合促进学生科研思维培养。传统的专业知识的讲授主要以课程章节或专题的形式分散贯穿于课堂教学中,以科研案例融入课堂教学,用于专业知识的讲授,一方面,会更好地建立学生基本的专业理论体系,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通过基础理论的学习,以理论为起点,搜索学习学科科研文献,将所学知识点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科研案例融合学习和体验的过程会激发学生对于专业的认知,加深学生对于专业的感情,为以后更快地融入工作实践打好基础。采用互动式、案例式和研究式相结合的灵活的教学方式,改善以理论为主要内容、以讲授为主要手段的枯燥教学状况,对于教学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3.2以创新小组实训促进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培养。实施教师科研项目开放、学生自主创新项目开放,构建学生课外科研实践项目库;积极引导学生组建科研小团队,进行主题式训练环节。学生自由选择项目、自主设计研究方案,自发开展项目研究工作。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实践能力,使学生从理论到理论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理论指导实践,实践补充理论”的学习方式,从而让学生拥有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3.3以学科竞赛活动加强学生创新意识训练。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主动创新能力是新时代背景下教师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组织和引导更多学生积极参加校级、省级、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和项目是非常有效的一条途径。在完成项目研究工作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查阅相关文献、撰写项目申请书、结题报告等,根据项目进度安排,开展分阶段的项目工作,合理控制经费使用,并对项目成果进行总结,发表学术论文,这一系列全新的问题,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组织能力、执行能力,也有助于学生从文献中学习创新思维,从实践中训练创新意识。3.4以机制建设促进科研与教学并重发展。引导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研究生培养教学素材,通过教材建设、课堂改革、学生科研、学生创业、竞赛设计等多元融合,构建层次化教学资源体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训练学术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创新意识的高级专业人才。学院层面建立科研与教学并重的保障机制,将教学改革创新、教学研究成果、人才培养成效等作为职称评审、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确保教学和科研能均衡协调地发展。

4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高校教学和科研间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根据学院研究生培养及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针对研究生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科研项目参与等不同环节的具体特点,提出并制定一系列具体措施,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建立有效的实施方法,推动学科建设、科研发展对研究生培养水平发挥最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学院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蒋丹丹陈跃文单位:浙江财经大学数据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