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

时间:2022-09-11 00:27:56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1

在教授《诗经•氓》时,笔者结合教学内容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较好地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下面是笔者教授《氓》的课堂部分实录:

一、出示教学设计

《氓》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的诗歌单元。其内容是通过女主人公的自述,诉说了一个爱情悲剧。由于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于异性或多或少存在好感,但他们对于爱情究竟是什么却知之甚少甚至一点都不知道,因此,在教学中,有必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处理与异性的关系,从而保持同学之间真挚的友情。

二、教学过程

首先,播放邓丽君的《在水一方》,用优美的旋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迅速进入上课状态。然后,我激情讲述:“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当我们唱起邓丽君这首缠绵幽怨的《在水一方》时,我们就会想起《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听苏芮唱起那曲情意殷殷的《牵手》,听赵咏华唱起那首《最浪漫的事》,我就想起《诗经•邶风》里的句子:‘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们锦心绣口的先民啊,爱也歌唱恨也歌唱,苦也歌唱,乐也歌唱!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听听从远古传来的回声,听听我们祖先的歌唱”。

接着,学生听配乐朗诵,注意朗读节奏。听完后,我提问: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历程怎样?经过讨论,学生明白了:第1、2段,相恋,欢快和幸福;第3、4、5段,婚后生活,痛苦、悲伤和无奈;第6段,分手、决绝。由于是回忆,一切都成过去,女子口气里,该有对自己无尽的悔恨和对氓轻蔑的嘲讽。

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后,我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使用比喻的手法的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前一句用桑树的枝繁叶茂比喻女子正值青春芳华,后者以叶枯叶落,比喻女子红颜已老,青春不再,感慨良深。“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女主人公用桑葚甜美,吃多了会上火,斑鸠贪吃,以致昏醉来比喻甜美的爱情就像桑葚,沉湎其中难免伤神。

然后,启发学生尝试用文学性的语言讲述“氓”的故事。学生讲完后,老师出示参考答案:至今,我还记得当初你追求我的情景:抱着布,借口换丝,找我商量婚事,你笑嘻嘻的,傻傻的样子。我不答应,你生气了。我说,婚姻大事,不可儿戏,要明媒正娶。我送你回去,送一程,再送一程,一直送到淇水河畔,长长的河水,像我们的情意。我说,秋天吧,秋天我嫁给你。热恋的日子,我常常登上那倒塌的墙,翘望你来的方向,等不到你来,我泪水涟涟,哭得好伤心。哪一天你来了,我便笑逐颜开,心花怒放。吉日良辰,迎亲的队伍来了,载上我,还有我的嫁妆。我怀念那短暂的幸福时光!我们那样年轻,像枝繁叶茂的桑树。生活那样甜蜜,像熟透的桑葚。我醉了。时光消逝,你变了。你忘了我们相爱的岁月,忘了自己的誓言。我恪守妇道,任劳任怨,你还是背叛了我。你打我、骂我,苦日子没有尽头。家兄讥笑我,我只有黯然神伤。原想与你白头到老,现在看来这个心愿是不可能实现了。我得走了,到了和你分手的时候了。又是一个秋天,桑叶飘落,就像我凋落的红颜。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又过淇水,淇水打湿车帷,那是我辛酸的泪。

学生看完这段电脑投影内容后,教室里鸦雀无声,有些同学若有所思,有些同学眼中噙满了泪水。

接着,让学生谈谈对高中教材中选编爱情诗的看法,继而讨论我们该如何对待早恋。学生热烈讨论后,我总结说:“将爱情写进高中教材,是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它不是要教会学生去恋爱,而是要教育广大高中生要正确地认识爱情,理性地对待爱情。高一学生情窦初开,有些同学陷入早恋,其实早恋不等于真正的爱情,早恋就像一朵美丽的罂粟花,美丽而又充满神秘和诱惑。面对美好的爱情,我们是选择理性面对,成为爱情的英雄,还是在美丽的爱情中沉沦和毁灭,成为爱情的奴隶呢?我想,没有谁会拒绝追求美丽,但只要能理解爱情的真谛,只要懂得珍惜,就不会在美丽的诱惑下沉沦和毁灭。”

总结起来,这堂课我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进行了整合,做到了以下几点:

1.整合教学目标,纳心理教育于教学计划之中。

在学科教学中有意识地把心理教育纳入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实施学科教学与心理教育的前提。心理教育成为一节课教学目标的一部分,教师就会在教学中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地实施心理教育。这节课中,我确立了“让学生懂得如何处理与异性的关系,从而保持同学之间真挚的友情”的目标,上课时,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2.优化教学过程,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实施心理教育。

(1)用心理学相关理论指导教学

用心理学指导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学习规律、思维规律等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这节课中,我让学生讨论对高中教材中选编爱情诗的看法和正处于青春期的我们该如何对待早恋,注重了对学生思维品质特别是思维创造性的培养,符合学生心理。

(2)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节课中,我并没有把现成的结论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提出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历程怎样”的问题加以引导,通过自主分析、讨论,最后得出了结论,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习有所学,有所得。

(3)让学生体会成功

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体会成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每位学生都渴望成功。这节课中,我让学生谈谈对高中教材中选爱情诗的看法,继而讨论我们该如何对待早恋,问题刚提出时,教室里一片沉默,经过我反复鼓励,有个胆大的学生说了几句后脸上流露出焦躁不安的表情,我为他的勇气鼓起掌来,受到鼓励后,他继续谈自己的看法,他一讲完,教室里立即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位同学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一下子,课堂活跃了,同学们各抒己见,本来比较难解决的问题一下子有了答案。

三、充实教学内容,找准心理教育与学科内容的结合点。

教学实践过程中,结合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努力挖掘心理教育素材,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充实与丰富,也借助相关具体内容将心理教育目标落到实处。这节课中,我让学生谈谈该如何对待早恋,使“让学生懂得如何处理与异性的关系,从而保持同学之间真挚的友情”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体现。党中央、国务院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十分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教育部颁发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复杂的而深刻的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大学生的思想面临着许多新问题,诸如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漠、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大力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工作。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笔者认为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如下几点:

一、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要按照全国示范性高职学院对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和《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的有关规定,结合高职院校实际,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准入、培训、提高机制,并在经费上应给予支持和适度倾斜。通过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体系,支持和鼓励年轻教师通过脱产攻读学位、在职进修等多种方式继续学习;采用知识讲座、名师指导、考察调研等形式,分期分批地对现有思想政治课教师进行培训;支持和鼓励优秀教师参加各级学术团体和相关学术交流活动等。这样,有利于形成思想政治教师无论是业务素质还是政治素质,都是学院一支比较过硬的队伍。相信这样做必将极大地激发广大教师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自觉地进行教学研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形成教科研一体化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二、积极搭建思想政治课教学新平台

1.落实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教学

为了落实中央16号文件关于形势与政策课制度化规范化教学的要求,高职院校应将形势与政策课纳入教学计划,排进课表,思想政治课教师全员参与讲授,规范化教学,随着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堂化教学,对学生进行改革发展成就教育;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教育;进行当前国际形势教育;进行我国对外政策教育等内容的教学,就有了稳定的主渠道。与此同时,也提高了思想政治课教师对国内外形势的关注度,提高了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

2.扩展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高职院校担负着党和国家赋予的“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应用人才”的历史重任。为了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活跃校园学术氛围和文化生活,建议学院开设文明礼仪、交际美学、心理健康与成才、美育、音乐欣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民法学、刑法学、社会学等人文课程供学生选修。思想政治课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的人文知识,承担起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任务。

3.不断开辟学生思想教育新领域

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新的拓展,它包括政治教育、品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应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课教师应配合学院团委,积极参与到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中去,特别是要针对学生中不同群体的需要,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和人际交往环境的适应性教育;对二年级的学生进行专业学习、职业能力、职业生涯设计辅导,特别是针对男女生青春期的心理特点,积极开展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等教育;针对三年级学生面临实习、就业等问题,加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自主意识教育。

三、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

1.结合德育教学实际,创新德育教育模式

随着德育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应在认真分析德育工作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的基础上,把握德育教育规律,积极创新德育教育模式。

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以教材为遵循的基本原则,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精辟讲解。要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了解和掌握适合大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研究型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考。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堂和课余时间组织主题讨论、专题辩论、演讲赛等活动,使人人都能参与,个个得到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思维能力、写作水平、表达能力、思想理论水平、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得到训练和提高。另外,还要重视发挥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倡导在教学中使用新技术新手段,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开发网络教育资源,形成网上网下教学互动、校内校外资源共享。同时,要积极探索科学的考试考核办法,变革传统的应试教育考试模式,避免高分低德和高分低能、理论和实际相脱离的思想教育评价方法,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2.加强实践环节,以多种实践活动为载体,推动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是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大课堂。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在学院的统一领导下,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各种形式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各种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培养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可以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可以安排学生“走进新农村”、“走进企业”、“走进社区”、“走进敬老院”等社会活动,让学生亲自参加社会调查,了解群众生活,感受企业文化,开展社区服务,参与扶贫帮困,关心爱老助残……使学生在社会实践的大熔炉里锻炼成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工科类专业的学生,结合专业学习安排到工厂实习锻炼,让学生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第一线,亲身了解和把握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标准,有利于对专业学习的深化,提高学习的自信心;有利于与企业员工打成一片,更深刻地理解企业文化;有利于养成爱岗敬业,吃苦奉献的精神;有利于学生感悟人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

四、从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学生热爱、终生受益的精品课程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向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坚持“用真理的力量感召人,用人格的力量感染人,用真挚的情感打动人,用生动的形式吸引人。”他的独特的教学方式使冷冰的理论拥有引导温暖人心的力量,使课堂活跃起来,学生对他的理论课由衷地关注和喜爱。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成为学生喜爱并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应从王向明教授的经验中得到启发。

1.用真理的力量感召人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要有深入的研究,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不但要研究教材,同时要多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邓小平的经典原著;不仅要了解他们的哲学思想,还要了解他们的经济学、社会主义思想,甚至他们思想品质、人格魅力、风骨精神,要使学生相信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是真理,自己必须成为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如果自己对理论一知半解,只了解皮毛,就不具有表达和热爱真理的激情,也就无法用真理的光芒去照亮学生的心灵。其次在教学中,应善于把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原则同现实的社会生活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用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去观察、分析、解释社会现实,增强理论课的现实性、针对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多了解社会现象,多吸收新知识,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激发学生学习和讨论的热情。

2.用人格力量感染人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是有人格力量的人。这种人格力量来源于教师自身的人格资源,它包括教师道德高尚的人格精神,博学智慧的人格精神,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和热爱学生的情感人格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加强自身修养,使自己努力成为一个有高尚道德、知识渊博、眼光敏锐,对学生有大爱的灵魂工程师,才可能具有感染人的人格魅力。

3.用真挚的情感打动人

教师对学生的真挚感情源于教师无私的爱。特别是思想政治课教师要非常注重“爱的桥梁”作用。爱就是了解,了解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家庭,如父母的年龄、职业、家庭住址、生活状况,还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爱就是关怀,教师要经常关心学生的生活,关心学生的冷暖,天凉了叮嘱学生多穿点衣服,变天了要提醒学生防雨防寒。爱就是尊重,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教师缩小心理距离,学生才会信任老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能与学生像朋友般相处,遇到事情多与学生商量,给他们讲道理。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爱就是责任,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教授学生思想理论知识,更在于引导他们学会生活和生存的基本技能,以及做人的基本道理。教师对学生诲人不倦,耐心地进行启发,诱导,毫无保留地把知识、智慧和能力献给学生,把爱的甘露洒向每个学生的心田,包括调皮学生、后进生,在生活上关心和照顾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各种生活困难。

德育过程是一个动态系统的工程,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来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所以,教师对学生要有真挚感情,以教师深厚无私的爱心,感染每一位学生。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促进四要素统一和谐地发展。教师要尊重、理解、信任学生,平等地对待他们;通过经常接触、交流,鼓励学生,才能激活学生的心灵。我们只有成为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加强双向交流,遇事不要过分责备学生,以免加重学生的思想负担。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创设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以心交心,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彻底消除他们的心理顾虑。德育过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4.用生动的形式吸引人

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不断创新,努力创造出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如清华大学将传统的平面化教学手段改变为立体化教学方式,把单纯的课堂教授转变为读书活动、主题讨论、网络课堂、师生对话、主体研讨等全方位教学方式。同时,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艺体文化建设。高、中职学生正是充满青春活力的群体,学校建设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文艺、体育活动平台,给学生提供学习锻炼的机会,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及劳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娱乐活动中;还可以开展演讲、论坛、竞赛、征文、展览、文艺汇演等多种形式,围绕思想政治、专业学习、技能演练、心理健康等内容,进行格调高尚、主题鲜明、卓有成效的活动,以对学生的价值取向、心理趋向和行为规范产生深刻影响,有力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建设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在学院,关键是教师,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把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强化指导,创造条件,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长足发展。要紧密结合新形势新任务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深入研究教育教学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健全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长效机制。从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大力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 朱小蔓.情感・道德・素质教育[J].中国德育,2008,(3).

[2] 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 许嘉璐.办学要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J].中国教育月刊,2008,(1).

[4] 教育部、、中央文明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妇联.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Z].2009.

[5] 李爱红.论高职特色的职业道德教育组织机构建设[J].职业教育研究,2007,(12).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3

【关键词】初三思品课 中学生 爱国主义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万年来固定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确实爱国主义是一种对祖国的感情,一种对于自己生长的国土和民族的深切的依恋之情。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走向成功的未来中坚力量。青少年爱国之情深厚与否关乎于我国的兴衰成败。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思品课的重要目标。特别是初三国情教育部分对培养中学生爱国主义精神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学思品课教师也应利用这个作用在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同时注意培养中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1.初三思品课对培养中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作用

1.1 通过感受共和国巨变,激发爱国情感。

建国六十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是社会巨大变化,特别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另一方面是国家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我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这些变化让中学生明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增强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感。

1.2 通过认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增加爱国信心。

初中思品课上,向学生介绍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以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这些是与社会主义制度关系密切的相关制度。学生通过对他内容、作用、意义等的学习,了解了我国当前的政治状况和经济发展状况。并进一步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学生还在思品课上学习了解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指导我国当前一些工作的中心是经济建设,并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社会方面的发展政策措施都需要不断改革完善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这样才能实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政治民主更加扩大,文化软实力增强的良好目标。

学生通过对这些制度、政策、措施的学习了解,增加了他们对国家制度、政策、措施的认同感,增强对国家发展的信心,会更加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3 通过对我国科技、教育、环境、资源等状况和对策的了解,增强爱国使命感。

(1)我国的科技教育国情告诉青少年要提高科技、教育水平,需要每一个中国人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实践,用实际行动支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这就是我国的科技、教育国情赋予每一个中国人的使命。当然,作为爱国的中学生也要增强这份使命感。

(2)我国乃至世界各国都面临着这样几个严重问题:人口膨胀,环境恶化,

资源短缺。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关系我国长远发展的大计。它要求青少年从现在开始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积极向公众宣传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从小培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习惯。[1]这也是每位爱国的中学生要承担的使命。

1.4 通过国家理想教育,落实爱国责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对国家发展的期待。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共同理想的实现分为三个阶段,现在正处在第三阶段,要逐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要求每个中学生首先要树立远大而崇高的理想,其次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再次积极参与实践提高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最后还要遵纪守法、乐于奉献、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早日把自己培养成为祖国需要的人才,为国家发展承担责任。通过共同理想教育让中学生明白爱国还需要落实责任,在祖国需要的时候为祖国分忧解难。

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行动。需要每一位热爱祖国的人民为之而付出。作为一名中学思品课教师应通过课程教育增强每一位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落实爱国之举。

2.初三思品课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两点做法

2.1 以丰富的课堂教学方式引起学生对国情知识的感知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生认识国情方可顺应做过发展需要,为祖国做贡献,落实爱国之举。国情教育是九年级思品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利用课堂教学在完成国情教育部分内容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平日的教学中我是通过以下措施完成国情教育,落实爱国主义教育:

(1)纪实图片播放,师生感知,讨论,总结。图片播放提高学生兴趣,及课堂参与意识,直观展现国情。师生讨论总结达到课堂教学目的。比如在感受巨变播放一些前后对比图片,师生感知,增强爱国情感。

(2)辩论总结。在学习改革开放时,辩论改革只改了经济制度和改革不只改了经济制度。明白改革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现实联系,整体感知。比如在学习环境,资源状况时,让学生列举生活所见所闻,认识我国资源环境国情,明白要从行动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共建美丽中国,增强使命感。

(4)结合时事,进行理想教育。剪辑十报告中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报告要求,以及关于中国梦理论描述的视频,并播放。让学生自己感知该为国家理想的实现做些什么,并启发之积极行动起来落实爱国之举。

2.2 结合国情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之举。

(1)组织学生开展国情教育方面的演讲比赛、辩论会、讨论会。

(2)组织学生观看国情教育专题片和爱国影片。通过了解爱国人士的感人事迹,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向爱国人士学习,落实爱国之举。

(3)倡导学生多看新闻,了解时事,增加国情知识,践行爱国。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长期任务。[2]利用中学思品课的特有形式和教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是每位思品教师应落实的教学目标。中学生正处于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三观人生关键时期。因为个性单纯活泼,容易接受正确思想行动的引导和教育,所以作为教师要充分把握他们的心理特点,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教学之中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意识。

参考文献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4

一、借助校园氛围,使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

(一)以蕴含故事的生态环境,使学生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业归属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要利用大自然作为教育的内容,通过持之以恒的自然环境教育,使我们的青少年从小就树立关注自然、关心周边事物,树立社会和自然的和谐思想,树立环境道德意识,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和情操。现代大学都有一个美丽如画的校园生态环境,校园生态环境同样渗透教育的价值取向,要发挥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陶冶作用,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场景和社会氛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医学院校校园环境建设过程中,可以针对医学的使命和特点,打造具有关爱生命、散播至善情怀的特色校园风景,让学生感受“一栋建筑、一个故事”“一片园林、一种使命”的责任意识。医学院校在进行校园环境绿化过程中,应建设一片集价值观念和休闲怡然一体的杏林,通过杏林故事的述说、校园碑刻如“视彼儿女,犹我兄弟”“普同一等,皆如至亲”等书法文字的展现,让学生明白杏林与医学事业的关系,诠释杏林故事渗透的深刻哲理,从而获得一种事业成就感,催动医学生为民族、为国家作贡献的心理动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氛围深入医学生的心田。(二)以常设性典礼为依托,让学生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仪式渗透性。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指出:“教育是以造就人的品质为其目标。”现代大学,典礼作为一种常设性仪式,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每种仪式的背后,都有一个体现了文化核心信念的寓意”。大学生的开学典礼、升旗仪式等是大学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开学典礼是大学生入学的第一课,是开启人生航向的指明灯。大学生的自我价值观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开学典礼对其人格塑造、职业成长具有很强的启发作用,典礼中的演说和仪式能够向学生传授价值观、人生观的理念,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医学院校大学生开学典礼中的重要一环“医学生誓词”的宣誓,其中“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等誓言的表达,既体现了医学生的责任和使命,又展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等个人层面的重要内容。大学里重大活动的庄严升旗仪式中,师生穿戴的礼仪规范,自然会引发大学生对国旗、国歌的价值思考,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国歌和国旗作为国家的象征符号被运用,从而实现了对国家的认同,使得每个在场的学生都感受着国家的在场”。通过升旗仪式,学生能进一步学习、掌握国家的兴衰史,知晓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丰富内涵,形成理国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爱国”的核心价值观得到强化。(三)以重大节日活动为契机,使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职业内在性。大学校园活动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医学院校应根据医学生的专业特殊性,在重大节日的庆祝活动中弘扬、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医学院校可以在每年的5月12日护士节举办讲座等,讲述护士节的来历,阐释南丁格尔精神的实质,从而诠释不论贫贱、关爱他人的和谐理念,使得在当前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过程中,广西教育412017.1医务工作者可以用爱心去关爱患者;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公正”的内在含义,让他们公正地对待每一位患者,不论其出生、民族、地位、信仰,都要一视同仁。对于南丁格尔在护理事业中的敬业精神,让学生体会“敬业”不是一种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个岗位的具体行动中,让青年学生理解责任和担当的使命。纪念护士节还可以采用演讲、歌咏、舞蹈等比赛形式。演讲内容的写作、演讲思想的表达应围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来展开,歌曲、舞蹈的选取应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使学生懂得如何合作、如何表现正能量。

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促使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医学院校应根据医学生的学习状况及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把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讲授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医学教育是集自然科学教育和人文科学教育于一体的高度融合的教育体系。医学人文科学蕴含了医学价值观、医学法律规章、医学追求等要素。“概论”课是思想政治理论骨干课程之一,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如“概论”课教学中对医学生讲授“文明”的内涵时,特别要讲清楚“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渊源、表现形式、职业表征等,结合医学现状,指出必须摒弃医疗行业中存在的“见物不见人”“看病不看人”的“非文明”现象,提出医务工作者文明举止、言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医务工作者将“文明”的观念内化为执业认同,外化为职业行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化。医学专业教育侧重医学思维、医学理论、医学知识和医学技能的培养和传授。医学专业教育追求的“求真”精神必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精神融合才能实现大医卓越的本色。在医学专业教育过程中,尤其针对病人的个例特征时,医务工作者需要涵养精诚的职业品格,以“文明”的眼神、语言作载体,接近患者、了解患者、同情患者,形成医患之间的相互信任,从而提高获知病情的全面性、准确性,更能对症下药,展现医学职业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二)把专题教学与自主授课有机结合,拓展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医学院校“概论”课教学既需注重专题教学,亦需运用自主教学。专题教学主要突破一些理论热点、难点问题,掌握国家重大的方针政策。自主教学让学生拓展资料,分析问题,提出对策。专题教学既注重紧跟党的理论创新,关注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又紧密结合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讲授与医学生相关的理论侧重点。例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讲授中,对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梦”等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基本内涵和战略意义进行专题教学要讲解透彻;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阐释,指出全面小康不仅仅是经济的富裕、政治的民主等,还包括人民的健康,因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这些专题教学内容结合医学生关注的兴趣点,拓宽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在把握“中国梦”包含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三层基本含义时,将人民幸福的内容具体化,将医学生为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所应秉承的责任与义务紧密联系起来,能有效地对医学生进行“爱国”“敬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专题讲授的内容来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在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理论传输与价值塑造有效结合,能提升教学的实效性。“概论”课教学要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重视学生的自主授课,推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自主教学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材内容选取某个章节的某个内容进行分享,自主授课小组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医学特点拓展知识,例如在进行“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自主授课中,学生需要联系专业特点,指出医疗卫生改革为推动医院和健康中国发展作出的贡献,为促进社会和谐和医疗卫生资源的公平分配提供有效的制度基础,让学生在自我反思中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和谐”“平等”的内涵,这些都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核心价值观内容,体现在医疗卫生改革的实践中,增强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内涵的理解。(三)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论”课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干课程,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性,把理论讲透。例如,在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的内容时,要作横向比较,把社会主义的“自由”概念与资本主义的“自由”概念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背景、指向对象做一个全面的对比,揭示西方自由的虚假性和根源性,让学生学会分析鉴别,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概论”课教学中同样要注重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使学生进一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行业中的内蕴性,形成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职业素养。医学院校在“概论”课的实践教学中,可安排学生结合专业实际,到医院、社区、学校、工厂、农村参观、考察、调研,尤其针对当前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展开调研,并结合社区医疗、健康服务、卫生下乡等活动把医疗卫生事业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进行梳理和讨论,让学生体会医疗卫生事业如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贡献,医疗工作者如何在职业活动中通过自身对患者的呵护,增进医患关系,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这一实践教学活动过程,就是将医学生的专业特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相融合,既增强了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又进一步理解和辐射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三、运用灵活性的教学实践环节,促使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概论”课教学中,既要注重课前的氛围营造、课堂中方式方法的运用,又要注重课后考核方式的灵活,让学生进一步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力所能及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知行统一。(一)收集分享榜样事例,提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医德榜样是医疗行业中以突出的执业善行和伟大的人格魅力值得和可供医务工作者学习效仿的职业贤者。医德榜样需要具备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宽厚的学识功底、精湛的专业技能和博大的仁爱之心。医德榜样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也是个人的德。在“概论”课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在课后教学环节中把收集分享榜样的事迹作为课程组成的一部分。白求恩精神的宣传教育曾影响了几代中国医学人,但身边的医德榜样更具说服力。大学生收集医德榜样的过程,也是解析、学习医德精神的过程,“榜样教育的原理是个体内部潜在行为被榜样的外部激励唤醒,自己的道德境界得到提高”。医学生通过与榜样人物的近距离接触,与他们平等对话,通过了解医学名家的成长经历、倾听名家的真实感受、接受名家的品格影响,树立成就“精诚”的“大医”品质。医德精神是在医学执业行为中展现的真善美,“真”昭示了医学科学价值,“善”彰显了社会伦理的职业化,“美”提供了人性和谐的价值。医学生在观察中学习榜样的言谈举止,修正自己的不恰当的认知,加强自我调控的能力,从而不断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如屠呦呦作为医德榜样,教育了医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做到敬业、勤业、乐业就会有收获,即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公正”“和谐”“敬业”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正能量作用。(二)参加医疗下乡活动,体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受。大学生的下乡实践活动,能使他们在耳闻目睹、情感碰撞中感受和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重要作用,启发他们的价值追求,在实践中体会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脱离实践教学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容易形成知行不一、“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不知所从”的窘境。医学院校的“概论”课教学,借助假期开展的“医疗下乡”实践活动,在医疗卫生状况比较落后的边远地区开展“义诊”“健康咨询”“医疗帮扶”等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医学生从多维度、多渠道了解社会,增进他们的怜悯、恻隐、关爱、助人的情怀,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他们的“爱国要爱民、爱民要亲民、亲民要贴民”的价值观念,而这些价值观念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友善”的具体化、细微化。这些价值观念是大学生在体验中选择,并不断固化的过程,是经过实践体验后“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在医学生结合专业的实践活动中,在自我感受中更易形成可以感知和达致的信条和规范并内化于心,在以后的从业生涯中更加坚定和笃定这些理念和信条。(三)贯通见习实习过程,坚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要把课堂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大学生的执业体验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以致用。临床见习实习是医学生学习不可或缺的一环,在见习、实习过程中,借助带教老师的力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职业行动中。在见习实习中,医学生亲赴医疗工作的第一线,与病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接触,调查病人所思所需,激发学生的价值情感,不断思考、调整自身的服务理念,增强辨别善恶是非和尚德精技的能力,为病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病人感受到医务工作者的关怀,凸显“精益求精,济世救人”的医学职业道德,为以后的执业奠定高尚的职业情操,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敬业”“友善”的价值追求,在医疗实践活动中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言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概论”课教学过程,需要把课前与课后、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等有机结合起来,使当代大学生在生活中认知、领悟、接受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渗透到职业行动中。

作者:刘胜良 单位:桂林医学院

【参考文献】

[1]郭朝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5

[2]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5;168

[3]特伦斯.迪尔,艾伦•肯尼迪.企业文化:企业生活中的礼仪与仪式[M].李原,孙健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62-63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

[5]共建共享健康中国[N].人民日报,2016-08-21

[6]丁玲玲.榜样教育的困境和有效性探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2)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5

从课堂教学的实践来看,这堂课的设计总体上是成功的,能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课堂教学结构也不囿于成规,切入点抓得不错;能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着眼,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内容、观点和感情;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多次朗读,体悟、表达文本的感情,熟读积累一些优美的句子;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感知能力,课堂教学效果比较理想。但是从局部设计看,还存在问题。学生的个别课堂训练与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还没有完全融合在一起,新课改的理念体现得不够充分:一方面让学生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是“创造美”,另一方面又没有完全放开手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让学生去创造美。

例如,在鉴赏“玉女峰”的有关文字时,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有关描写“玉女峰”特色的词,然后用幻灯片打印出“玉女峰”的照片,让学生欣赏,接着提问:玉女峰形状并不像玉女,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玉女峰不像玉女呢?学生们很快从文中找出有关句子,指出这是作者为了说明“每一个人都应该赋有自己独立的审美眼光”。此处设计完成得虽然顺利却并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而课堂气氛也比较沉闷。“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如果换一种教学思路,像下面这样上会更好些:

在鉴赏“玉女峰’有关文字前,先打出玉女峰的照片,但是上面不注明山峰的名字,而是根据作者的写作目的――倡导人们去创造美,让每个学生自己给这个美丽的山峰取个名字,相信每位学生都能取出很好听的名字。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让学生在积极愉悦的鉴赏中提升了自己的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个山峰并不像玉女,所以学生绝不会取类似“玉女峰”的名称,这样可自然地引出作者为什么写“玉女峰”,不等老师挑明,学生也会很感兴趣地到书本中寻找答案的。这样学生也就比较容易明白,其实作者写作主旨是在前面“山水情”“山”“水”“特写山”等部分充分描写、抒情、议论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概括提炼出来的,情景结合,因景生情,据情选景,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不同,对材料的选用也不同。正如本文作者要表现“创造

教师说,《雷雨》读不完;学生说,《雷雨》读不透。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节选了曹禺的《雷雨》,成了本单元教学的热点。

文学作品中的剧本教学在于引导学生分析剧情的发展,把握矛盾冲突,了解性格特点;引导学生领会语言的深沉内涵。

周朴园是我国戏剧文学中具有多元性格的典范,人物形象的性格多元化是本文“读不完”和“读不透”的主要原因。为此,我在教学中设计安排了一次围绕“周朴园对鲁侍萍到底有没有真爱”的课堂自由激情辩论。双方一出场就针锋相对,带着质疑探微的思辨色彩,进入论辩的白热化阶段。

持“周朴园对鲁侍萍有真爱”方认为:“周朴园虽说是个残忍的资本家,但他对侍萍的爱却是真心的”,“课文告诉我们,周朴园房间里的家具还是从前侍萍喜欢的旧物”,“陈设仍按三十年前侍萍动用时的样子”,“甚至保留了侍萍在生周萍时患了病,总要关窗户的习惯”,“还记住了四月十八――侍萍的生日”,“还珍藏着一件旧衬衫,上面有一朵梅花,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只有他和侍萍知道,这是他们爱情生活的小插曲”,“如果没有怀念,怎能记住侍萍的生日?三十年哪,不是三天”……

持“周朴园对鲁侍萍没有真爱”方认为:“那是猪鼻子里插大葱――装象(相),是做给别人看的”,“他压根儿就不希望能再见到侍萍”,“当侍萍真的站在他面前时,他是那么惊慌而冷漠”,“他冷冷地说:‘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他甚至害怕鲁贵趁机敲诈”,“如果他有真爱,他应该和侍萍深情地相认才是――爱应该是无畏的”,“一个真爱自己妻子的人会眼巴巴地看着她被赶出家门,然后心安理得地再娶一个女人吗?”……

这是一次很难分出胜负的辩论,教师始终没有出场“仲裁”,尽管有一个较为令人满意的答案是:周朴园对鲁侍萍有过感情上的真爱,但又始终摆脱不了封建式资本家的唯“我”是图的本性,《雷雨》塑造的周朴园这个形象具有复杂的双重性格。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人们对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高度赞扬。好的文学作品不仅情节生动、形象鲜明,而且还在于它的内容的丰富性。曹禺的(雷雨)堪称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典范,向来以其耐读耐看深受大家的喜爱。中学教材节选《雷雨》的片段,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戏剧的基本特征,而且是为了让他们懂得如何多层面地鉴赏戏剧文学作品及人物形象。

一场课堂自由激辩,让我们大家看到了,鉴赏过程本身就是根据各人的思想认识、文化学识、经历爱好等对鉴赏对象的感受和欣赏。唯一的答案、概念式的结论都不符合鉴赏的实际。像《雷雨》这样内涵丰富的作品更是如此。周朴园对鲁侍萍有没有真爱,这不是可以简单下结论的。周朴园在他特定的阶级意识、身份地位、环境经历之中,有过真爱的一面,也有虚伪的一面,作品本身都有活生生的表现。每年四月十八,周朴园都不忘为侍萍过生日,一切都按照她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待,我们也的确从作品看到他房间里的家具还是从前侍萍喜欢的旧物。这是周朴园对那个当年漂亮、端庄的梅姑娘的真情流露。但是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有一条底线的,也就是在他以为鲁侍萍已死,往事对他现在的地位、声誉、利益已不构成威胁时,他尽可以去追念,一旦他怀念的那个人站在了面前,一旦往事对他的名誉地位将要构成直接的现实的威胁时,他的所谓的爱就显得苍白无力了。这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在作品中得到了和谐的统一,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周朴园这个形象遂成为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现代教育理念尤其倡导学生基于对话的学习。课堂辩论是一种课堂对话方式,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

这种对话是一种自觉、自愿的学习,是一种民主、互动的学习,也是一种共享、共进的学习,它更强烈地突出了学习的主体性、交互性、协调性和生成性,它超越单纯意义上的信息传递,具有重新构建的意义。设计这堂课,教师的最大期望不在辩论的结果,而在辩论的过程。辩论的过程就是学生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是“引导学生分析剧情的发展,把握矛盾冲突,了解性格特点;引导学生领会语言的深沉内涵”的过程。

教师给学生提出“周朴园对鲁侍萍有没有真爱”这个辩题时,也不存在着要把答案先交给哪一方,让另一方做陪衬的意图。即使辩手的感情和观点发生冲突时,仍然可以照辩不误。通过辩论,学生最大的收获是学会辩证分析问题,了解立体化鉴赏戏剧作品人物形象的方法,寓辩证观点于鉴赏之中。

传统的课堂教学也有形式上的对话,但几乎是机械的问与答,是一种浅层的语言活动,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或精神状态的对话。好作品能打动读者与观众,就是善于把读者和观众带入作品之中。反过来,读者和观众要真正感受作品的成功之处,也应当自觉地将自己参与到作品的情节中去。教师要上好《雷雨)这一课,不只是要把《雷雨》写得好告诉学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感悟《雷雨》究竟好在哪里。课堂上学生不应该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应当是主动的感受者。在这一次课堂自由激辩之后,同学们普遍反映,虽然辩论的双方都没能让对方“服气”,但双方都认为这堂课上得“爽气”。因为课堂自由激辩不仅是让不同看法毫无遮掩地进行了交流和碰撞,更是让学生主动融参与意识于剧作教学之中。教师引导学生去主动感受作品的情节,设身处地地去体验作品中人物的处境和内心世界,无形之中进一步提高了主动鉴赏文学作品蚵悟性。

文学作品的鉴赏和评价不是把主观的思想强加给作品,而是根据作品本身的情节和内容去分析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中学生刚开始鉴赏和评价作品最容易从主观出发,从概念出发,从需要出发,往往将内容串富多彩的文学作品简单化、片面化,或者是抽取文学作品的“筋筋条条”,而把血肉丢在了一边。课堂自由激辩的基础是从作品本身出发,双方所持观点的依据都是作品中人物的言行和心理,在深入揣摩,探微论证,阐发激辩的过程中;文学鉴赏的能力和水平都得到了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鉴赏和评价习惯,比起自身在课堂上的精彩讲解,具有更大的价值和意义。

然而,在这堂课中,学生“动”了,教师却只有“导”的理念,没有“导”的行动。教师已经完全把这堂课交给了学生,充当起了“旁观者”的角色。那么,教师的作用是什么?有了设计这堂课的“理念”,算不算是教师的一种“导”?教师该如何把握好“导”的度?……仍然给我们留下了一连串的问号。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6

2004年,天津市心理卫生协会对本市高中学生性心理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34.7%以上的“学生情侣”存在拥抱、接吻现象,4.1%以上存在同居现象!

2007年,一项上海市高中生的性心理课题研究的调查显示,高中生对于婚前的态度表现得越来越开放。23.6%的学生赞成婚前,35.2%的学生会同意接受恋人提出的性要求,并且有42.9%的学生认为自己可能会发生婚前,认同“性与婚姻应保持统一”的学生仅占46.5%。上述两项调查结果令人警醒,正如调查者所说:“传统的青春期教育往往只讲异性间的友情,回避中学生自然萌生的初恋爱情,这并不是科学的态度。”“不敢直面部分中学生业已萌动的爱情,也就不可能对这类少男少女间的爱情萌芽加以保护和引导。”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中学生的爱情是一个现实的、无法回避的教育问题,用不着抱什么神秘的态度,不是一讲‘性教育’就有什么副作用,而应作为一个道德教育问题来研究,找到规律办事,正确引导。”因此,直面现状,关注高中生心理健康,培养正确的爱情观是极其重要的。

培养学生正确爱情观的教学设想:

语文学科内容更为丰富多彩,形式也更为多种多样,因此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挖掘丰富而生动的教育资源,是我们语文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爱情观得天独到的优势。如今的《语文》教材收入了不少表现爱情的优秀文学作品,如《致橡树》,其立意或许也在于要加强对少男少女进行正确爱情观的教育。教师只要能正确合理地指导学生来阅读欣赏这些爱情文学作品,相信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至纯、至真、至美的爱情观。本着这样的教学理念,我选择《致橡树》一课进行了教学尝试。

二、教学实践

1.第一轮教学实践――在比较阅读中预设讨论框架

在赏析当代中国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时,我特地让学生在课前阅读了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简爱有着倔强敏感的个性、充实丰富的内心,始终追求独立人格和自身价值。她长相不美,身材矮小,地位低微,却敢于当面质问罗切斯特,要求对她平等相待。其不寻常的气质和高尚的心灵深深吸引了罗切斯特,最终获得心灵契合的爱。借助这种比较文学的开阔视角,学生的情感产生了升华。文中简爱的人生宣言“我们的灵魂是平等的”深深震撼了每一位同学。通过这些中外作品的比较阅读、讲授,学生对爱情形成了初步的认知能力,知道在交往的过程中把对方看作是和自己一样平等独立的生命个体,这既是对对方的尊重,也是对爱情的尊重,更是获得美好爱情的基础。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预设了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框架:真正的爱情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具有相当的开放性,首先,教师是无法把握预设教学内容在40分钟里完成,预先设想的每一个问题都可能因为学生的意外思维(指与教师期望不吻合的思路)而无法控制;其次,是课堂教学过程一旦放开,很难驾驭,教师难以即刻对学生提出的五花八门的猜测作出恰当的判断和应对。

片段一:关于什么是真正的爱情的讨论

师:爱的双方应保持怎样的关系,具有怎样的形象和内涵

生1:“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生2“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生1:“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师:女性的形象呢?

生1:“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师:这就是作者向往的爱情观,这就是伟大的爱情,这就是坚贞的爱情。

生3:老师,“铜枝铁干”和“花朵”是什么意思呢?

在对第一轮教学进行课后讨论时,教研组的老师和我都有一种感觉――对于诗歌意象的分析还不够到位。鉴赏诗歌首先应该理解诗歌的意象,然后才能由此把握住由多个意象组合而营造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的主旨内涵,这是鉴赏诗歌的指导原则。

2.第二轮教学实践――在反复诵读分析意象中生成问题并引发讨论

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以学生朗读为主,通过齐读,男女生朗读,个别朗读,学生互相点评等方式,并配合诗歌讲解的层层深入,让学生在朗读中慢慢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注重教师范读这个环节,让学生在朗读时有有效的感性指导,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观察教师的表情,感受教师的激情,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对诗歌的感性认识,比一味地让学生朗读更能准确地把握住诗歌的情感。在诵读的过程中再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分析,将“象征手法”这一艺术手法点透。

片段二:在诵读、分析意象中明确真正的爱情观

师:爱不应该是怎样的?请一女同学朗读此片断。

师:请同学讨论归结,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生:对“世俗的爱情”,作者是持否定、批驳的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师:爱应该是这样的。教师范读。

生:爱的双方应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的

师:作为爱的双方,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呢?男女生齐读片断。

生4: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作者认为女性应有“红硕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应该是青春秀美的,充满生机的。

师:那么,真正的爱情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男女生分读片断。

生4:作者认为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应该能够分担各种不幸和痛苦,要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然,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儿最终必定会共同享受美好的人生、幸福的生活的。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高度敏感和兴奋的状态,对问题的把握较准确,课堂效果较好。

三、课后反思

创造必要的思考空间,在本案例的实践中,除了教师每次提问之后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外,还有两处特殊而必要的空白。第一处,是在导入部分,无论是设计朗读柳永的词, 还是设计对所唱歌词的反思,都需要教师有意无意留有至少20 秒以上的时间,让学生有咀嚼的空间。第二处,是在教师范读之后,不要急于让学生读,而是留出10 秒钟的空白, 因为成功的范读会让学生沉浸在美妙的诗歌中,得到独特的审美享受,教师切不可急着叫醒“着迷”的学生。另外,最后的课尾设计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来设计的是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对爱情有什么新的认识。”但是由于学生对这方面感受不深,除了重复文中的观点外,基本上没能说出新的内容来,学生出于羞涩,不想也不谈自己真实的想法。再加上时间不够,最后只好草草结束,这样就使得这个环节显得有效性不强,变得可有可无。因此在今后的备课中,对于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必须要慎重考虑其有效性。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7

构建文化经典类文本丰雅语文课堂,不是把教师的关注仅仅引导到自己的“课”上,引导到如何“上好”课,如何呈现所准备的单一教学内容,如何进行“个人表演”,如何展示教师的口才上。更绝非是“表演课”般流于表面的热闹、喧嚷、华丽与虚假。我们对课堂的研究始终以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学生思维运转的效率、学生切实的收获作为最根本的出发点。

文化经典类文本丰雅语文课堂既实用又美观,外雅内蕴,动静相偕,体尚丰雅,理致典厚。我们力图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之下,构建出丰为本、雅为形的特色语文课堂。丰,是课堂的内在底蕴,表现为课堂思想丰实、课堂内容丰赡、课堂价值丰盛。雅,是课堂的外在形式,表现为课堂有雅兴(高雅的语文情致),有雅言(优雅的教师语言和学生语言),有雅行(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有雅韵(灵动活泼的课堂节奏);力求课堂新雅(有创新)、师生儒雅(增气质)。

丰,是课堂的内在,是课堂的底蕴,我们追求的特色语文课堂应该追求教学内容的丰赡、思维容量的广阔和文化底蕴的厚重。内容丰厚关涉到从教者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准确把握以及课外的有效拓展。丰厚的文化经典类文本特色语文课堂具有这样一些追求:丰富的教学内容、广阔的思维容量、厚重的文化底蕴。

雅,是课堂的外在形式,关涉到教学过程、教学节奏,关涉到学生活动、师生互动等课堂上的细节,关涉到从教者课堂语言的流畅、精准优雅,关涉到从教者拥有充满教学机智对课堂及时把握。追求雅,意味着追求一切相关课堂设计和安排都趋于合理、有序、新颖、别致、优雅。雅致的文化经典类文本特色语文课堂具有这样一些追求:有序的教学过程、灵动的教学流程、精致的教学细节、和谐的师生互动。

语文课堂上教师通过精巧雅致的教学设计引领学生走进作者文字背后的内心世界,感受丰厚的文学内容,品味丰沛的情感内涵,从而引领学生在课堂上体会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下面,笔者试以《仁者爱人》一课的具体教学为例谈一谈文学类文本教学中的“丰雅”课堂理念的体现。

一、底蕴丰雍,设计雅致:文化经典类教学贴近文本

《仁者爱人》所选11个章句主要阐释了孔子仁爱思想,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内涵丰厚,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并非空洞抽象地讲述“仁”的概念,而是通过合理的问题设计精巧地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比如,这堂课就是通过用仁(感知仁爱)、说仁(理解仁爱)、辩仁(探究仁爱)三个主要问题串联起《仁者爱人》。在用仁(感知仁爱)这个教学环节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6――9章节,通过揣摩孔子神情、语气、动作、心理填充词语,通过模拟想象诵读等学生活动感受孔子的仁者形象,让学生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感悟孔子仁爱的特点“存于心、依于理”。在说仁(理解仁爱)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默读理解2――4章节,在形象具体感知的基础上,上升到较为抽象的概念理解――忠恕,进一步把握仁爱的内涵。最后一个环节辨仁(探究仁爱)主要是让学生将目光转向最后一个章节,并补充《论语・宪问》中子路和孔子关于管仲的评价,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对孔子仁爱思想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

三个主要问题的设计都依托于文本,用诵读走近文本、用细读深入文本,先感知再理解最后探究,“用仁”、“说仁”、“辩仁”三个问题在内容上层层递进、难度上步步加深,使学生在自己的品读中把握仁爱的内涵,从而生成这篇课文丰雍的文化意蕴。

二、内容丰实,语言优雅:文化经典类教学探究语言

《论语》语言简洁凝练,善用修辞,富有理趣,仔细体味语言不仅能领略到《论语》作为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感受到孔子独特的人物形象,还能更准确地理解儒家思想。所以品味语言也是本堂课重要的教学内容。

《仁者爱人》中可以细细体味语言的地方有很多。例如第8章中子张问“与师言之道与”,孔子的回答是“固相师之道”,弟子问的是“言”,而孔子的回答是“相”,这里的语言细节就值得细嚼慢品。为什么用“相”作答呢?“相”在古文中有“帮助”的意思,孔子的回答恰恰表明了他对残疾人的关心不仅限于言语上还体现在行为上。这一语言的品析往往会被忽略,但若悉心品味就能让我们看到一位用细心耐心践行仁爱的孔子。还有这几个章节中出现的副词,如“未尝饱也”中的“未尝”,“固相师之道”中的“固”,“必作”、“必趋”中的“必”,都是极易被忽视的语言,这时引导学生反复推敲,透过语言文字捕捉闪光点,就可以有非同寻常的发现。体味探究能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自己更深入地了解孔子,具有独特的语文味道。

在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语言的同时,教师也应该用优雅精炼的语言组织课堂。总结和评价学生发言时,教师的语言尤其不能随意,要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点评,然后作出提升。在“辩仁”这一环节中,学生发言结束,教师就作出了这样的总结:“仁爱出于我的本心,心上有你、有他、有天下。仁爱精神贯穿于孔子思想学说的始终,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仁爱已经转化为文化基因流淌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上。”这样的语言不仅评价了学生的发言,还对本堂课内容有所升华。

三、思想丰富,形式新雅:文化经典类教学重组教材

《论语》的编辑体例随意,每篇各章的内容和主题没有联系,而语文出版社教材中心编的高中选修教材《〈论语〉选读》却不一样,它按照主题编排,即这篇课文所有章句都是这一主题的具体内容,可是即便如此,选编在一课之内的章句也相对孤立,编排的前后顺序也没有必然性,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文本的理解和主题的把握,寻找合适的切入点,重新整合教材,使教学更有层次感,课堂更高效。

《仁者爱人》是从《论语》中选取11个章节编排在一起,在备课的时候,我们就该有意识地思考:为何要选取这11章?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是如何呈现主题“仁爱”的?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可以将教材大致分类,明确课文是从内涵、实践和境界这三个方面来体现仁爱思想的,由此再进行整合,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先从文本中最感性的“实践仁爱”入手,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联想、想象,还原场景,对孔子践行仁爱有初步感知。再回到编者安排在课文最前面的理论章节,教师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使学生理解仁爱的内涵。最后,又引用课外资料,和最后一个章节对比细读,把握仁爱的大境界。如果学生能在40分钟的课堂上循序渐进地感知、理解、探究仁爱,全面理解仁爱的内涵,那么对教材的章节不必面面俱到,教师也可以大胆舍弃和筛选。

教材重组,形式新雅,让《〈论语〉选读》原有的逻辑顺序和结构转换为一种新的顺序和结构,是为了激发学生认知和探究的热情,让学生真正理解《论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而且每个教师的个性不同、对文本的理解不同会出现风格迥异的重组思路,势必会开拓更加丰富多彩的文本世界,这恰恰就体现了文化类选修课的特点,也是编者最愿意看到的景象。

文化经典类文本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深刻影响着学生的精神世界。文化经典类文本课课堂要具备厚重的文化底蕴,带领学生在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一起解读生命、感悟生活、体味人生。丰雅文化经典类文本课堂努力挖掘文本蕴含的丰富文化底蕴,从而延伸语文教学的领域,把课堂变成学生精神的驿站、情感的源泉,让学生在文本之内、课堂之上感受文化经典类文本的无穷魅力。

主要参考资料:

[1]郑逸农.《语文课不能这么玩》.《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2第10期.

[2]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08.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8

2.要听父母的话,接受父母的正确教导。

三、教材分析《母亲培育我成长》一课是属于六年制小学思品第五册教材第二单元中"热爱人民"这一教育范畴里的内容。是贯彻《教学大纲》中年级教学要点第八条关于"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培育",要"接受他们的正确教导"的要求。可结合《小学生守则》第八条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四条进行教学。本课的教育内容是在低年级的要爱爸爸、妈妈,心里想着他们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要求使孩子们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点滴的进步都凝聚着父母的心血,离不开父母的辛勤培育。从而激发孩子们要热爱父母,听父母的话,接受父母的正确教导的道德情感。

本课教材选取美国发明家爱迪生(1847-1931年)少年时期在母亲培育下成长的故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不只是给课文开个头,而是对全课文的高度概括。最后一个自然段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有说服力地做出:"是母亲培育我成长起来"的结论。第二自然段叙述母亲特别重视引导爱迪生思考,对爱迪生提出的问题总是耐心解答,促进思维的发展,使他的求知欲望更强。第三、四自然段叙述了爱迪生的母亲无论春夏秋冬总是耐心地给爱迪生上课;讲历史故事;指导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共同讨论化学和物理方面的问题;引导他做实验以及在爱迪生做实验遇到危险时,曾引起母亲的忧虑,但她并没有因此禁止爱迪生做实验,而是热心帮助支持着自己的儿子继续做实验。

教学这篇课文要紧紧抓住爱迪生的母亲是如何对待爱迪生提出的问题,如何让他拓宽知识面,让他对实验产生浓厚兴趣的这一环节,使学生感受到爱迪生的母亲不仅仅教给他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用自己伟大的母爱培养出了爱迪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孜孜不倦的刻苦钻研精神"。正因为有了这种兴趣和钻研精神,爱迪生才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要实现本课的教学目的,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就必须把这种兴趣和钻研精神的意思,渗透到本课的全部教学过程,尤其是二、三、四自然段。

本课的教材内容分插图、故事、练习三部分。

课文配有三幅插图:

1.母亲在耐心地解答爱迪生提出的问题。表现出爱迪生善于思考,母亲善于启发爱迪生的积极思维。

2.春天,母子俩坐在屋门前,边晒太阳,母亲边给爱迪生讲课,指导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爱迪生的母亲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教给孩子知识,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

3.母亲帮助指导爱迪生做物理化学实验。爱迪生之所以成为发明家是与母亲的亲手指导分不开的。本课的三幅插图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课文的基本内容:爱迪生的成才离不开母亲的辛勤培育。为学生的明理,提高认识作了生动形象的补充、说明。增加了学生的信任感和可行性。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插图,帮助学生认识到母亲的慈爱,母亲的良苦用心及母爱的伟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本篇课文着重叙述了爱迪生的母亲特别重视引导爱迪生思考,使他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母亲采取灵活的方式,持之以恒地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教给孩子知识,引导孩子做实验,使之对实验产生了浓厚兴趣的几件事。意在使学生懂得父母是自己的第一位老师,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怀、培育。从中教育学生热爱父母,听父母的话,接受父母的正确教导。

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要点,可设计如下思考题:

1.爱迪生的母亲是如何关心他成长的?(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爱迪生是在母亲的关心帮助下成长起来的。)

2.爱迪生小的时候,总是缠着母亲问个不停,母亲是怎样对待他的?

3.试想:如果母亲对爱迪生提出的问题不耐心解答,结果会怎样?(2、3这两道对比题的设计,目的是强化爱迪生的成长离不开母亲耐心而且正确的引导。)

4.爱迪生在实验中遇到哪些危险,他的母亲又是怎样做的?(进一步明确:爱迪生的母亲不仅仅是在教爱迪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具有"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孜孜不倦的刻苦钻研精神。")

5.爱迪生深知他能够成长起来,离不开母亲的辛勤培育,那么爱迪生又是怎样对待自己母亲的?(指导行为,突出重点。)

课后练习题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练习,达到教学目的,掌握教学要点,激发学生的行为愿望,深化教育效果。

练习题1:爱迪生为什么说一辈子忘不了母亲的恩情?(这一问主要是突出教学要点,目的是让学生懂得爱迪生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培育。)

练习题2:回忆一下你的父母是怎样关心培育你成长的?(这是属于联系实际的问题,目的是为了深化明理,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真正懂得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培育。)

练习题3:说一说你学了这课受到哪些教育?(这一问题是总结性的提问,教师可引导学生回答: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培育,要听父母的话,接受父母的教导,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贡献。

这是对本课教育主题的升华。至于关心父母、孝顺父母、尊敬父母则不是本课的重点。)

四、教学过程设计1.可采用出示爱迪生的肖像图,由教师简介世界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的事迹,进而启发谈话,导入新课。也可以用提问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你们的第一位老师是谁吗?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你们的第一位老师就是你们的父母亲。从而揭示出课题。2.解题:课题中的"母亲"是指爱迪生的母亲南希,她对少年时的爱迪生培育作用巨大,甚至影响到爱迪生的一生。

1.创设情境,讲述故事情感教学,是提高思品课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师生在感情上产生共鸣,教师在讲述故事时,可配上适当的音乐,在协调的气氛中以真挚生动的语言讲述故事,做到以情激情,并适时出示幻灯图片。通过生动的讲述,使学生感受到母亲的辛勤,母爱的伟大,从中唤起孩子们对父母的热爱之情,为导行做铺垫。

2.提出问题,启发明理教学时可根据教材内容,教学要点提出如下问题:a.爱迪生小时候,总是缠着母亲问个不停,母亲是怎样对待他的提问的?如果母亲对爱迪生提出的问题不作耐心的解释,结果会怎样?(会挫伤爱迪生的学习兴趣,后来很可能成不了发明家。)b.爱迪生在实验室中遇到了哪些危险,妈妈又是怎样做的?这样做对他的成长起了什么作用?(学生说得不够具体教师可及时小结:爱迪生在做实验时出现了许多危险,曾引起母亲的忧虑,但她并没有因此禁止爱迪生做实验,而且还把小阁楼让给儿子做实验,这使爱迪生产生了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孜孜不倦的刻苦钻研精神,为他以后的成才奠定了基矗)c.为什么说爱迪生一辈子也忘不了母亲的恩情?教学时将设计的思考题可用幻灯或其它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然后可围绕问题分组讨论。(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各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最后师生共议,统一认识,明白道理。同时教师可抓住课文中"母亲耐心的解答","和爱迪生一起做实验","给爱迪生买书","指导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等提高学生的认识,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爱迪生的成长确实离不开母亲的辛勤培育。明理后,教师及时小结:通过以上分析看出,爱迪生的母亲不愧是一位好母亲。她不只是教给爱迪生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爱迪生具有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孜孜不倦的刻苦钻研精神。正因为有了这种兴趣和钻研精神,爱迪生才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如果没有母亲的培育,爱迪生就不能一步一步地成长起来。所以说,爱迪生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培育。正如爱迪生所说:"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母亲的恩情。"

1.可先由教师点拨谈话。师:其实不仅爱迪生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培育,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母亲的培育,同时也离不开父亲的培育。

2.有条件的地方可录一些父母教育、关心培育子女的片断给学生看。

3.列举一些现代和古代名人由父母培育起来的故事。(如《周恩来的两位母亲》、《茅盾和他的母亲》等。)拓宽教育面。

4.回忆一下你的父母或养父母是怎样关心、培养你成长的。请同学们把父母关心你,使你最受感动的一件事,讲给大家听。(意在使同学们知道父母不仅培育我们学习,给我们创造了好的学习条件、学习环境,而且在衣、食、注行等方面也给了我们更好的照顾。同时父母的言行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着我们。我们的父母为我们的成长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可以说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位老师,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培育。)

1.通过学习课文及同学们生动讲述的父母培育我们成长的小故事,此时此刻你们想对父母说点什么?

2.当你遇到下列情况应该怎么办?

a.当你做错事,父母批评你时,你该怎么办?

b.你没有做错事,但却受到了父母的严厉批评,这时你该怎么办?

c.父母在指导你学习时,你该怎么办?

d.对于你父母不让你做的事,你是怎样对待的?以上的一组练习题,意在指导学生行为,使他们懂得怎样做才是热爱父母,听从父母的正确教导。可结合《规范》第四条进行教学。

3.辨析

(1)李红是一名大学生,他父母都是没文化的个体劳动者。有人说"李红成为一名大学生,与他父母无关"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9

在现阶段,实施新课标精神,就必须在可以依托的课堂模式框架下稳步前行,没有正确方向的课堂只是在黑暗中艰难摸索。目前,全国各地都在探讨与实践课堂模式,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而非偶然。在“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核心理念指导下,我们对课堂和学生学习将会产生正确的共识。践行理念就必须探索出一种模式供大家实施课堂教学,如此我们的课堂才能不断地向高效境界顺利提升,笔者认为这是“无模式到有模式”是第一次飞跃。当大家都在自觉实践新课标核心理念的情况下,模式就成了自觉的教学习惯或方法,这也就是“有模式到无模式”是第二次飞跃。教学人员都在高层次的课堂教学状态中,让人感觉到模式就是理念,理念就是模式,模式与理念已融为了一体,教学行为就在体现理念,理念成了我们的教学反应,也就实现了“无模式到折射模式”的第三次飞跃。只有经过课堂模式的三次飞跃,我们的课堂才称得上是理想意义上的常态化高效课堂。学生对体育理论课产生厌倦情绪,关键在体育教师。有些教师对学生不进行调查研究,抓不住学生心理活动特点,这是使学生对体育理论课失去兴趣的根本原因。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体育知识,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既拓宽了学习知识面,又提高了体育的文化素养,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在人生中的重要意义。

小学生入中学后,身心都产生了质的飞跃,但活泼、好动的特点没有变,而且视野越来越宽,求知欲越来越强烈。相应地体育理论课也要多讲些既含知识,又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内容。比如,科学家爱因斯坦有一个公式:X=A+B+C,X=成功,A=勤奋,C=?B=体育锻炼。教师可将重点放在B上,反复讲明爱因斯坦之所以成为大科学家,与重视体育锻炼有很大关系。坚持体育锻炼获得强健的体魄,以强健的体魄来支撑自己事业。还有医学家孙思逊,坚持体育锻炼活到101岁,写下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两部专著。此外,“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在于运动”等至理名言,也可在理论课上进行富有启迪性的阐发。如果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理论课堂上适时引入这些内容,就有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建立最大化民主课堂

创造力培养来源于民主课堂,课堂民主首先是师生人格的平等与坦诚。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心灵,给予学生关爱,学生才能与师成为,否则学生敬师而远离之,就是远离知识、远离科学、远离创造、远离主动。课堂需要管理,需要具有人本色彩的鼓励性、激发性、差异性、赏识性的管理。教师既要给予学生大爱,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引。父母对孩子再严格,孩子还是爱父母,教师要不断教育学生明白“严格也是一种爱”的深刻道理。

课堂民主着重体现在学,而学的核心是思维平等。只有师生互相尊重彼此的思考价值,才能毫无保留地交流思维过程与结果,在课堂上允许学生说出自己的话。针对不同的班级,选择不同的教学角度,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高中生为例,升入高二就开始有文、理之分,有的学校干脆分文、理两班教学。给文科班上体育理论课,要抓住他们思想活跃,女生多等特点,灵活选择适当的内容与方式来调动他们的求知欲。在强调学生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时,可引用一些谚语、歌谣和术语来激发其学习兴趣。例如“早晨起来活动活动腰,一天精神好”,引用“八段锦”中的“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来烘托课堂气氛。在讲解球类活动时,可用明代李渔的诗“蹴鞠当场二月天,香风吹下两婵娟”来说明我国古代已有女子球类活动,让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使体育和无声的韵律有机结合在一起。讲解体育锻炼对心血管系统机能的影响时,可用林黛玉做比较。“行动似弱柳扶风,娇袭一身之病…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是因为林黛玉寄人篱下,心情常觉压抑,事事都是谨小慎微;再加上她从小失去亲人,生活得不到好的调养,缺乏体育锻炼,造成心血管系统机能不强,导致她体弱多病。

给理科班学生讲授时,则应结合运动技巧,多运用运动力学、运动生物化学的基本原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讲述血液中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携带氧和氧化碳时,宜写出明确的反应式,并说明血红蛋白的含量与大脑工作效率的关系,使学生懂得体育锻炼的价值。在讲解支撑跳跃动作时,可根据动量定理正确分析助跑速度、踏跳和推手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动作质量的影响;在讲解掷铁饼动作时,应该用动量矩守恒定理,说明转动惯量与角速度和旋转半径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运用浮力定律阐明为什么掷铁饼在逆风时比顺风时还要远。在讲解跑弯道时,可以融入关于离心力、向心力等知识。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到新鲜,而且认识到体育运动也是一门实实在在的科学,从而激发理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和艺术魅力,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体现他们的主体作用,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以往的体育课教学一般是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已经对这种模式感到厌烦。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呈现的是一个神奇的世界,教学课件中教学画面的变换,声音效果的叠加,动画效果的处理,远远超出了教师的讲解示范。授课时学生会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三、改变观念

在不少体育教师(包括其他学科教师)观念里,似乎语文、数学等学科是文化课,必须讲究教学艺术,而体育理论课则无须讲究教学艺术,这是一种误解。其实,体育理论课也有其独特的教学艺术,需要我们去研究、探索。作为体育教师,要想真正上好体育理论课,就不单要精通体育理论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具备教学法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才有可能将体育理论上得满堂生辉。

四、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相结合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提出了一个明确而全面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等各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即健康是三维的,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体育与健康课本也穿插了大量的体育理论知识,休闲体育与娱乐体育等知识,通过理论课的教学让学生拓展视听空间,增强终身体育的意识。

五、理论课要多结合国内外体育大事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10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建设和谐社会和创新性国家的历史条件下,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也在发生变化。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如何切实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更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

一、 爱国主义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类社会发展到形成民族、国家之后,随着人们对个人和祖国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化,爱国主义情感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了。这种感情集中表现为对祖国的山河、同胞、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无限热爱;对祖国历史、文化和优良传统具有高度的民族自豪感;把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作为自己的职责,为祖国的独立富强奉献一切。我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使大学生具有忧国、报国的情怀,将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为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作贡献。这种以热爱祖国为基础的社会心理和行为实践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我们的第三步战略目标是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第三步战略目标是一项宏大的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方面面,是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而爱国主义正是激励全体人民、凝聚全民族力,进行现代化建设、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巨大动力。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并引导他们把这种爱国主义情感转化为奋发读书、努力成才的具体的行动,有助于大学生为全面建设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1、加强课堂内容,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内涵

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对接,精选爱国主义素材进行教育教学,是体现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重点。学校要利用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四门课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2、提高课堂教学艺术,重视教师人格魅力的提升

在课堂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教师起着主要作用,这同时对教师人格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还要在授课过程中,除了用知识本身的价值去吸引、影响学生的知、情、意行之外,更应该根据爱国主义的内容,把知识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起来,培养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其次,教师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知识的学习与研究,重点学习与研究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熟读中外历史,搜集革命英雄,先锋模范的事迹材料,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去,提高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的功效。

最后,教师要发挥示范作用,充分利用课堂内外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在言行之中体现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言传身教,达到增强教育的现实性和针对性的目的。

3、加强特色教学,展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魅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要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突出特色教学,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11

关键词:理工科高校;爱国诗词;思想政治教育

在经济全球化、思想和信息多元化的当今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在人文素养培养欠缺、人文环境不浓的理工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更是面临层层阻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曾经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古典爱国诗词蕴含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天下黎民苍生的关切、对民族命运前途的担忧,曾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为国不懈奋斗、流血牺牲,诗词中塑造的伟人形象为凝聚民族向心力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时至今日,古典爱国诗词和高校思政教育的功能与作用在塑造青年价值观念、完善青年人格仍然不谋而合。

古典诗词不仅短小精悍,而且韵律美,诗词格律包括篇章格式、声律、韵律、句律诸方面,让读者读起来顺口产生美感。另外,诗词通过塑造景物形象、人物形象向读者生动地传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并产生思想或感情方面的触动以感染读者。以其凝练、形象、含蓄的优势,古典诗词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和对个人的影响比枯燥的理论所能达到的更为直接、更占优势。清人刘毓嵩在《古谣谚序》中说:“千古政教之源,未有先于‘言志’者矣。”他这里所表明的,是作为“言志”之诗的文学形式所具有的政治教化的功能,同样也揭示了古典诗词具有鲜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仅以南昌航空大学这一理工高校为例,下面将分析该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以及古典爱国诗词在该校推行的可行性和推广形式。

自2003年,中共江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决定以我校为试点单位,着手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面改革以来,该校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的体制、机制,形成“大思政”教育教学组织格局。学校于2008年设置了独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下设4门必修课程教研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部)和5个"大思政"素质教育拓展课程教研部(时政与国情省情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党团理论教育、心理健康与公共安全教育、大学生社会实践教研部)。该校探索建设思政课必修课程、特色课程、实践课程与专业渗透课程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另外,该校设有国学班,聚集着一批爱好国学的青年,此外每年该校开设有古典诗词的选修课,也吸引着大批学生前往。

问卷调查显示,78.6%的学生相对于思想教育理论课,则更喜欢学习古典诗词相关课程,大多数学生喜欢通过诗词所塑造的形象、所表达的感情来进行思想熏陶,而非单一的政治理论内容的灌输。古典爱国诗词语言的优美凝练、意象塑造的巧妙、感情抒发的含蓄让所要表达的思想鲜活地为读者所接受。然而,政治理论虽然是思想的结晶,却没有让读者易于接受的一种载体,理工科高校学生在高中文理分科后就与政治理论知识逐渐疏远,因此在对理工科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单纯的政治理论课的作用远不如古典爱国诗词。

理工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我国培养高科技人才的摇篮。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本应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但是,许多理工科院校只把培养学生的技术作为终极目标,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由于古典诗词是高校学生自从小就学习过的,通过对理工科学生开设古典爱国诗词相关课程,使青年学生在重温诗词经典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的教育与熏陶。对于随着自己长大的伟人及其诗篇,理工高校学生怀着自己心中已有的熟悉感,对古典爱国诗词更容易接受。

数尽历史进程中古典爱国诗词篇章,屈原为民族命运而担忧无奈投江,辛弃疾为国英勇杀敌、心怀英雄气概,文天祥忠肝义胆宁死不屈,谭嗣同义薄云天为国捐躯……都集中体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诗人置个人安危与不顾,把国家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挺身而出,奏响了一曲曲壮丽而豪迈的人生之歌。岳飞精忠报国,戚继光抵御外辱,秋瑾巾帼不让须眉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高校学生通过学习爱国人物的爱国诗篇从而培养了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与自尊心,可以作为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伟人的榜样作用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意识中表现出来,日复一日的熏陶让爱国主义思想和对民族的向心力变得更为强烈。

以南昌航空大学这样的理工科院校为例,要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光靠简单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够的,还应该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进行引导。首先,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当代大学生获得知识经验的第一渠道是课堂,另外还有社团活动、自主学习、实践工作等。在大学生接触到的大量信息中,会影响到这些年轻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例如,南昌航空大学的全体学生都要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等公共课程,这是全国高校实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之一。但是在理工科高校中,这样的课程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效果。很多被调查者表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样的课上得没有什么意义,老师填鸭式地向他们灌输着一直以来都知道的残旧历史,自己并不是不爱国,但是这种政治课实在是很枯燥乏味,有些老师也只是为了完成学时任务而向学生展示一些在网上也能搜索出来的PPT,学生也只是为了修满学分而坐在教室里无奈,并没有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初目的。那么,如何使大学生在课堂上接受“陈旧历史”的同时,激发大家的爱国主义情怀呢?

第一,为理工科高校的(以南昌航空大学为例)大学生提供接受爱国主义精神洗礼的平台。具体来说,大学生有必要深入学习《大学语文》等公共课程,尤其是文言文中的古典爱国诗词篇。在教材的选择上,此类普及型语文教材也应该收录更多爱国作品,如《满江红》、《十五从军行》等诗词名作。相对于中小学时代的应试教育压力下的背诵学习,高校语文课应该注重文言赏析,品味和分享古典爱国诗词中的精粹,提取并加以吸收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将当代大学生的教学课堂模式由“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学生合作求知为主”的模式,老师在课堂上充当“指路人”的角色,而不是单向的课本知识灌输。对于《思修》、《毛概》等理论知识较强的课堂,老师应该加强引导学生将政治思想、爱国情操与专业相关联的现实思考,让学生在课后主动去了解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钱学森排除万难回到祖国”等等鲜活的实例,然后在课堂通过与其他学生分享这些实例而把爱国精神融入自己的思想和平时的言行当中。高校的大学生绝大多数已经属于成年人,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创造力,他们已经懂得在纷繁的世界里挑取于己有益的东西。虽然中国古典爱国诗词已经经过了几千年的冲洗和沉淀,但是其中的精髓和养分仍然可以使当代的年轻人获益匪浅。所以,以当代大学生的智商以及判断力,他们会从主动的角色中找寻一条路径,以求得到达成熟彼岸的通行证。

第三,将爱国诗词与现代教育相结合,走出单纯的课堂。在高校中经常举办一些节日性的活动,如清明节的祭祖祭孔活动等。以南昌航空大学为例,校方应该有组织地开展系列的传统文化学习活动(如古典爱国诗词诵读活动、爱国诗词书法展等),通过大型活动的形式提高古典爱国诗词在理工类高校的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在调查中,很多学生都表示现在学校很多的活动都是流于形式,而没有实际意义。所以,校方应该加大学生实践活动方面的关注和支持力度,创办一些能够体现南昌航空大学特色的传统文化的学习交流的平台。

总之,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是每一个时代都不容忽视的,当代高校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高校的大学生(以南昌航空大学为例)接触古典爱国诗词的机会比较少,但是这些文化精粹对高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又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校方应该将教育放在首位,在“大思政”指导下,利用古典爱国诗词的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出更多全面加特长型的现代化高校人才。

参考文献: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12

一、德

本人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关心国家大事,拥护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师德上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都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团结同志,热心帮助同志;教育目的明确,态度端正,钻研业务,勤奋刻苦;工作认真负责,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为人师表,有奉献精神。

德育是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秘诀就是"爱"。师爱是伟大的、神圣的。师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高尚的情感,它凝结着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师爱是"超凡脱俗"的爱。这种爱没有血源和亲情,没有私利与目的,然而这种爱却有一种巨大的力量。

1、爱就是关怀。

师爱是教育的"剂",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为有了师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师爱要全面、公平。全面公平的爱是指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学习好的要爱,学习一般的要爱,学习差的也要爱;活泼的要爱,文静踏实的要爱,内向拘谨的更要爱;"金凤凰"要爱,"丑小鸭"同样也要爱。

2、爱就是尊重。

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与学生虽然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的地位,但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这就是要求教师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污辱学生;理解学生要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的要求和想法,理解他们幼稚和天真;信任学生要信任他们的潜在能力,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教师缩小心理距离,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依赖感。

3、爱就是责任。

爱学生要深入地爱,爱学生要理智地爱。就是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不娇惯、不溺爱。对其缺点错误,不纵容、不姑息、不放任。师爱既蕴含着强烈的情感色彩,又表现出深刻的理智,不仅着眼于学生目前的得失和苦乐,更注重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前途。

因为本学期学生面临升学,为了给学生夯实基础,我和全组老师加班加点,不计报酬,无偿为需要补习功课的学生上课。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工作,给学生及时减压,不让我班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注重与家长联系,本学期多次召开家长会,及时与家长沟通,防患于未然。

二能

1、备课

开学初,积极参加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在师校教研员的指导下进行集体备课,仔细听,认真记,领会精神实质。然后根据要求,提前两周备好课,写好教案。平时做到周前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习好大纲,虚心向同年组老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为了上好一节课,我查资料,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常常工作到深夜。为了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

2、上课

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有难度的问题找优等生;一般问题找中等生;简单些的总是找学困生回答。桌间巡视时,注意对学困生进行面对面的辅导,课后及时做课后记,找出不足。

3、辅导

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不会写字就手把手地教,及时查缺补漏。并与家长联系,及时沟通情况,使家长了解情况,以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辅导。为了辅导学困生,给他们吃小灶。

4、作业

根据减负的要求,我把每天的作业经过精心地挑选,适当地留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业。

三勤

本学期能按时出勤,主动为缺课老师代课,无病事假。每天早晨7:30准时上课,下午义务为学生补课。

四绩

辅导学生多次发表在市级报刊上,辅导学生多人获奖。本人获全国第四届中小学“小作家”作文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天山雪”杯东方青少年书画大赛徐州赛区优秀导师奖;所撰写的论文《提升作业魅力,提高语文能力》在全国小学教育教学论文大赛中获二等奖;《精心组织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在首届全国教师论文大赛中获二等奖。

五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