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县域学校科研工作计划

县域学校科研工作计划

时间:2022-04-29 21:44:11

县域学校科研工作计划

县域学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1

1 领导高度重视,抓住机遇促发展

从2011年起,璧山县社会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高速发展的经济为璧山教育带来活力,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提出了璧山教育需率先融入主城的要求。县委、教委领导深入开展调研活动,到基层了解学校办学情况,及时解决学校办学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目前,县财政投资7000万元新建的城北小学已投入使用,投资5亿元的璧山中学迁建工程正在加紧施工,已累计完成投资1.03亿元。投入880万元为32所学校修建塑胶运动场或篮球场,实现全县学校塑胶运动场或篮球场全覆盖等。一批项目已落户学校在教育现代化的建设方面,召开了全县“数字校园”建设推进会,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数字校园”建设力度,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

近年来,璧山县教委把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工作当作大事、要事来抓,抓落实,抓成效,抓特色。一是将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事业发展规划纳入县“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之中统一规划;二是把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工作纳入教育全年工作计划进行统一安排部署,教委办公会上对信息技术教育与装备工作进行了多次研究,教委领导亲自带队到沙坪坝区、云阳县考察中心机房、班班通工程的建设情况,分管领导与技装中心相关人员经常去学校检查、指导技装工作;三是建立了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工作的督导评估制度,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装备工作纳入校长履职考核和学校综合督导评估,同时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装备工作管理及应用纳入学校校长、教师绩效工资考核;四是建立了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事业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生均公用经费统筹比例为15%,年投入350多万元,每年财政拨付远程教育专项工作经费5万元,培训工作经费20多万元,保证了技装中心工作的正常开展。

2 真抓实干,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入发展快车道

经过全县共同努力,目前已有一批项目建成并进入教育教学应用,大大改变了璧山县教育事业面貌,促进了教育教学发展。

2.1 璧山县区域教育云中心

璧山县共计投入500万元,建好了璧山县区域教育云中心,配置了高性能服务器、光存储、交换机等设备,配置了服务器虚拟化管理软件、网管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存储区域网络采用光纤交换机、刀片服务器提供云平台操作系统及教育业务系统运行环境,利用刀片服务器提供云平台管理环境,利用存储段提供云平台虚拟主机文件的存储及故障转移。教育云中心为全县教育新闻信息、OA办公,教育统计、学籍管理、数字校园管理、教学设备管理、VOD视频点播、教学资源提供服务。

2.2 璧山城域网光纤专网

璧山教育城域网光纤专网分为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3个部分构成。核心层设在教委网络信息中心,汇聚层设在网络运营商汇聚点(以镇、街为单位,共15个汇聚点)机房,接入层为各个学校。每个学校通过100 M光纤就近接入汇聚点,汇聚层以万兆光纤接入到璧山教委网络信息中心机房的核心交换机。万兆光纤接入指的是物理接入速率为10 G。核心交换机再通过路由器100 M带宽与运营商的互联网、重庆市教委网络相连。

2.3 学生计算机网络教室升级换代,实现了全覆盖

从2011年开始,全县加大了学生计算机网络教室改造力度,分三批总共投入620余万元,购置学生电脑1740台,教师机58台,交换机106台,共新建58个计算机网络教室,实现了全县所有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每校1间崭新的学生计算机网络教室,并投入21.5万元,购置了1798套专业软件系统。璧山县学生计算机网络教室电脑主机达到了较高配置标准,显示器为液晶屏,每间网络教室都与Internet网络联通,网络教室设备安装、装饰统一规范,成为学校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2.4 “班班通”工程实现了全覆盖

为了解决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优质资源应用终端设备问题,全面推进全县教育信息化建设,璧山县制定了璧山县“班班通”实施方案,目标是设备配置向主城区看齐,5年不过时。2011年投入1060万元建成“班班通”687个班,2012年投入1560万元建成“班班通”1078个班,完成全县所有义务教育学校“班班通”全覆盖。

2.5 多媒体教室实现了100%学校覆盖率

2011年全县投入34.5万元,新建了23间多媒体教室,2012年投入118.58万元薄弱学校项目改造经费,新建了30间多媒体教室,目前,全县学校多媒体教室覆盖率为100%,为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提供了保障。

2.6 “校园网络”全部建成

璧山县按照教育“城域网”规划制定了璧山县教育“城域网”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城域网”工程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城域网”网络功能,搭建了完善的管理、教育资源等平台。学校以“农远”工程为契机,建立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校园网,建立自己的网站,将教育信息和远教资源送到教师办公室、教师微机培训室、网络教室等。至2012年全面完成了“校园网络”规划建设目标,全县学校共投入600多万元,实现校园网全覆盖,有40%的学校建立了学校网站。

3 严格建设标准,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

按重庆市教委《重庆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设备基本配备标准》(渝教基【2010】9号)的要求。几年来,配合相关部门完成了中央、市财政下拨的363万元用于“国家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几年来,配合相关部门完成了中央、市财政下拨的961万元,璧山县投入391万元,用于“国家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对25所薄弱学校的设备设施进行了改造,新建物理、化学实验室、小学科学实验室及准备室39间,新增中小学40%的音、体、美、劳器材设备;新增中小学总数36%的学校图书馆,中小学藏书共计1 002 486册,中学生均17.1册,小学生均11.2册;中心校以上学校100%建有电子阅览室;中小学学生课桌凳更新15%;中小学校教室教学黑板更新30%,大力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

4 狠抓培训、科研,大力提高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4.1 狠抓培训工作

为了提升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管理及应用水平,璧山县实施了八项培训。

1)开展了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培训。培训采取县级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县教委举办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骨干教师(培训者)培训班,共开办了5期,每期培训5天,203名骨干教师(培训者)得到了培训。在此基础上各校全面开展了校本培训,至2012年12月全县教师培训率达到100%。

2)举办第九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第十五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培训,开展全县中小学“NOC活动”。多媒体教育软件指导骨干教师共250人参加培训,提高了璧山县学生项目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参赛学生的制作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

3)举办重庆市基础教育微软正版操作系统及办公软件使用培训。有来自区市县电教馆(站)、市直属学校50多名技术人员以及璧山教委各科室和学校80多名计算机骨干教师参加培训,强化保护知识产权意识,自觉使用正版软件、抵制盗版软件。提高了安装应用能力。

4)举办了璧山县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仪器管理及应用培训,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共73人参加了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全县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仪器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及设备应用的指导能力。

5)举办了丁家中学等13所学校的计算机网络教室管理员培训。进行了计算机网络教室正版软件安装应用培训。

6)开展了璧山县第三届中小学校园电视节目、校园视频制作培训。共有130多人中小学熟悉视频编辑制作的教师参加了培训,提高了学员校园电视节目、校园视频制作水平。

7)举办璧山县中小学教学设备管理系统应用培训会。共有118人学校分管教育装备的领导和学校系统管理员参加了培训。

8)举办了璧山县部分学校“重庆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管理员培训。

4.2 开展教研科研活动

为了进一步推进“农远”资源的广泛应用,璧山县举办了两次大型的教研活动,在大兴小学举办了璧山县“农远”光盘资源应用研讨会,共有140多名语文“农远”骨干教师参加,参会人员从示范课展示、课堂评价、教师交流、专题讲座4个层面上开展了“农远”光盘教学资源应用研讨。在北街小学举办多媒体教学优质课展示活动,共有160多名小学语文、数学骨干教师参加了活动。通过教研活动让广大教师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进一步提高他们运用多媒体的能力,掌握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的技能。

加强对信息技术与装备工作科研管理、培训、指导工作,县技装中心科研工作由专人负责,重视课题研究过程管理,科研工作成效显著。《利用远程资源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远程资源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2个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信息技术与装备课题顺利结题;五龙小学、正则中学分别申报的中央电教馆全国信息技术“十二五”规划课题获准在中央电教馆立项;正则中学、青杠初中、丁家初中申报的3个市技装中心《教育信息化促进课程改革的创新研究》子课题获准立项;璧泉初中等4个学校申报的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获准立项。

5 不断开拓创新,努力推动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工作上新台阶

县域学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2

2009年7月8日至9日,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杨希文赴安康市宁陕县、石泉县、汉阴县和安康学院检查调研教育工作。他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省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积极推行农村中小学生营养计划,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管护教育机制,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要抓住机遇实施高校土地资产置换,化解债务,切实提高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在宁陕县调研时,杨希文对该县通过“政府统筹,教育主抓,学校实施,各方参与”,在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全面实施“营养计划”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农村中小学生营养不良问题已经引起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省委书记赵乐际在镇坪县视察工作时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研究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营养问题。杨希文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育工作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广大学生增强体质健康成长,各地要按照赵乐际书记的指示精神,结合实际提出加强中小学生营养状况的工作计划,采取切实措施保障广大农村学生身心健康,使其活泼快乐地成长。宁陕县等地区就改善农村中小学生营养状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希望继续在建立健全改善学生营养状况工作机制方面下功夫,注重内涵建设,推行精细管理,不断开拓创新,努力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新经验。

在石泉县调研时,杨希文指出,在石泉县委、县政府的强力推动下,该县留守儿童教育管护工作经历了“试点探索――总结推广――深化内涵”三个阶段,形成了“党政统筹、部门联动、学校为主、家庭尽责、社会参与、儿童为本”的留守儿童教育管护“石泉模式”,这在城镇化发展步伐加快和农民工进城人数增多,留守儿童教育值得重视的新形势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学生解了难,为群众分了忧,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和教育部的充分肯定。希望石泉县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认真总结包括留守儿童管护在内的教育工作经验,制定一个纳入县域经济社会总体规划、具有执行力和生命力的教育发展规划,促进教育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在汉阴县调研时,杨希文说,袁纯清省长多次强调,教育是最大的发展工程,职业教育是根本的扶贫工程、富民工程,要以县级职业教育中心为龙头,通过多种方式积极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设置专业、创新教学模式,为广大劳动者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他强调,县域教育发展一定要科学严密规划、认真做好调整布局,建好管好寄宿制学校,同时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安康期间,杨希文厅长同安康市市长方玮峰一起考察调研了安康学院江北新校区。杨希文指出,在前不久召开的全省部分高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座谈会上,省委书记赵乐际强调,高等学校要立足又好又快发展,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创新经费投入机制,盘活存量资产,形成多校区办学的有效管理模式,安康学院在安康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落实赵书记的指示,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积极推进学院西校区土地资产置换及整体北迁扩建工程,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杨希文说,安康市政府把安康学院江北校区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整体规划,给予学院“老校区资产置换的土地出让金和新校区建设中的有关报建费用的市本级部分实行即征即返,对江北新校区建设用地按政府划拨价供给”等扶持政策,并将“市体育运动中心、市图书馆、安康大剧院”等城市公共项目建在学院新校区,这是一项开创性的举措,充分表明安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关心支持安康学院的发展。杨希文、方玮峰希望尽快将安康学院纳入省市共建项目,有力促进安康学院发展。

县域学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3

【关键词】网络研修;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麻江县;有效性管理

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是一种教师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以下简称“网络校本研修”)。各地学者、 教学研究人员和参与教师纷纷对此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研究。大多数学者均从培训的模式、运行机制和评价角度开展研究,涉及培训管理研究的相对较少,基本处于实践性探索阶段,还没有开展深入的系统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因此,笔者就本县2015年网络校本研修有效性管理进行了实践性探究,取得了实质性效果。在规定时间内达参训率、学习率、合格率三个百分之百的好成绩。

1.W络校本研修的“两个”融合

1.1网络校本研修与联片研修、“送教下乡”的融合

网络研修借助培训机构丰富教学资源开展各类研修资源的学习、典型疑难问题的研析、各类学习共同体研修和教研活动、个人自主研讨活动等。校本研修主要是学校各类研修活动、教研组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等。联片研修主要是片区、跨片区研修活动和片区、跨片区教研活动等。“送教下乡”主要是县内优秀骨干教师送培送教到学校,开展实践性教师培训。

三者要紧密结合,相互支持,共同实施。网络研修的任务为驱动校本研修及个人研修提供引导与支持;校本研修活动中的研修成果共享、核心问题提出,通过专家指导与引导,学员在网络研修活动中进一步学习和解决问题;学校各类研修活动和教研活动,体现为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共同进行。

联片研修和“送教下乡”在网络校本研修基础上实施,贯穿整个培训过程;联片研修和“送教下乡”活动是整合培训的进一步延伸和深入;联片研修的成果对整合培训形成促动。

1.2专家引领资源、预设性课程资源与生成性优质资源的融合

网络校本研修,由六大核心研修主题引领,分别为:修师德(必修)、明理念(选修)、 懂学科(选修))、学技术(必修)、会应用(必修)、比成效(选修)。其中,3次为网络校本同步研修(学校学科教研小组借助“校本研修”下的小组协作空间在线磨课系统,开展基于校本研修的在线同步“磨课”活动),1次为优秀案例征集活动(主题四),1次为应用成果评比活动(主题八),校本研修专家实地指导两次(依据各省研修开展情况确定)。

三部分研修资源相辅相成,其中包括必修和选修。选修部分,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多种研修资源为片区、学校及学员个人的多型研修及教研活动提供支持和参考;片区、学校及网络研修活动的优质生成性资源逐渐纳入共享,供学员进一步学习。

2.网络校本研修的“双线”管理

2.1行政线的组织管理

2015年,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下发了《关于组织实施2015年“国培计划”-示范性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的通知》(教师司函〔2015〕43号),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立即行使权力,转达下达文件,成立组织机构,制定研修规划及考核管理制度,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政策保障。

成立以县教育和科技局局长为组长的项目培训领导小组和以教师培训中心主任为组长的工作指导小组,明确各自的职责: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组织管理及相关协调工作。工作指导小组负责项目活动设计、指导工作,并会同国家开放大学做好参训教师的过程监管和评价考核。学校负责制定校本研修计划,督促参训教师线上学习和线下研修的组织管理。

2.2业务线的技术指导

业务线的落实比较复杂,既依靠国家开放大学专家团队线上线下指导,又依靠县级培训团队工作坊和研修小组磨课指导。县级培训团队来源于两个层面,一是学校业务管理人员(业务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其侧重“网下”,协助“网上”,即“网上”专家通过视频指导;“网下”开展基于“磨课”范式的网络校本同步研修,以学校学科教研小组为单位,围绕“会应用”开展三轮基于“磨课”范式的混合式课例研修。研修组长是校本研修活动的直接策划、落实者,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二是县级指导者(县教师培训中心专职教师、教学研究室教研员、县级以上名师骨干教师等)其侧重“网上”,参与“网下”,即“网上”根据《周工作计划》,学员在指导专家和辅导教师的引领指导下,进行课程学习与班级为主题的学科工作坊主题研修;“网下”,组织专家实地指导。辅导教师选择磨课成果组织区域工作坊主题研讨,分享经验,指导问题,并组织跨校现场交流活动。县教师培训中心在其间起着纽带作用,为行政线提供决策参考和业务咨询,为业务线提供业务指导和资源服务。

3.网络校本研修的“双线”评价

网络校本研修包括线上、线下两个环节联系,却又环境迥异。线上学习发生在县域的学科工作坊的、学校研修组织的虚拟环境下,由平台自动评价;线下研修发生在本校、本片区的真实环境下,由县校评价。

本县“网络校本研修”四类角色的考核不是分离的,而是相互关联的。辅导教师、校级管理员、研修小组长的成绩均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自己所辖学员线上学习情况(包括线上学习和线下参与活动、提交磨课量化记录、研修总结、优质资源等),占权重50%;二是本人的工作情况(包括开展线上线下研修活动和提交资源数及简报等),占权重50%。

4.结束语

实践证明,只有实行“双线”管理与评价,并做到两个融合,才能有效开展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才能消除培训者倦怠情绪,才能增加培训者成就感,有效调动培训者工作和学习动力,使县域内逐步构建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常态化运行机制,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让教师边学习边实践,切实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生成和积累一批高质量的课例研究案例资源。

【参考文献】

县域学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4

铜山虽地处苏北,但雄踞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动脉交汇之枢纽,贯通南北、沟通东西,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形成了产业发展的特色和规模优势。近年来,铜山围绕在苏北率先基本建成创新型区的目标,立足地方发展实际,全面贯彻省市创新驱动核心战略、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铜山是全国首批省部共建“蓝火计划”示范基地、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连续四次获省人才工作先进区;建成苏北唯一一家部级高新区和江北第一家综合性国家高新区――徐州国家高新区;全力打造中国“安全谷”,是中国安全产业创新示范园区和国家火炬安全技术与装备产业基地。201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5%,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3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继续保持30%以上的增速、突破111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0.5%。其积极探索构建创新型区域经济体系的基本构架,我们概括为“四个平台”建设。

――高度重视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一是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协同创新联盟。先后与吉林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五所高校共建“5+1”协同创新联盟,与中国安全生产研究院、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共建中国矿山物联网协同创新联盟。二是与教育部共同实施“蓝火计划”。共建中国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徐州分中心,其中南大高校技术转移中心铜山分中心已投入运营,2.8亿元建成的10万平方米孵化器可容纳科技研发企业(单位)150多家,已联合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116名。三是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推动校企产学研合作。通过企业“院校行”活动,组织企业家、员工到院校学习、培训,邀请院校、专家教授来铜山开展产学研对接,并逐步形成一种常规化、制度化的政府举措;通过教授创新创业,自办企业,推动产学研向一体化、实体化方向合作。目前全区4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和110多所高校院所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达成校企合作协议443项。

――着力构建公共服务平台。一是组建苏北第一家区域科技创新平台――淮海科技创新研究院。采用理事会管理架构,通过研究院、专家管理委员会和种子基金管理委员会,把政府资金、科研院所技术和企业需求结合起来,定位于“一个推进、四个服务”,即: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合作,服务高校、服务企业、服务人才、服务创新。依托这个平台,向企业派出了两批41位科技特派员,引导建立了一批科技研发机构,畅通了政府、企业、高校院所合作交流渠道。二是先后建设了大学生创业园、徐州高新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了部级孵化器徐州高新区大学创业园和归国留学人员创业园,省级孵化器4家;依托公共服务平台,引进“”专家4人、工程院院士11人、省市双创人才4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61人。

――全面建设企业研发平台。围绕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通过企业自建、校企共建等方式建立各类企业研发机构,全区建有省级以上研发机构89家,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2家、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5家、院士工作站5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4家、研究生工作站10家,实现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促进企业发展机制由依靠要素扩张的外生驱动向依靠企业研发平台进行技术创新的内生驱动的转变。

――竭力打造科技金融平台。金融和科技是支撑科技创新的“两个翅膀”,铜山始终致力于构建“政府引导投入、企业主体投入和社会多渠道投入相结合”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体系。一是不断完善科技金融政策平台。出台《促进科技金融机构和科技型企业发展意见》、《徐州市铜山区科技专项扶持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性支持文件,获批全省首批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二是引入交行科技支行、昆山农村商业银行和锡州村镇银行等风投机构,为企业融资20多亿元。三是政府出资组建高新担保基金和科技企业小贷基金,由政府提供部分代偿损失补助。依托淮海科技创新研究院发起设立淮海科技创司,和江苏银行科技支行、中国银行签订“苏科贷”合作协议,风险补偿资金3000万元,每年撬动贷款授信6亿元,至2014年底“苏科贷”入库企业172家,发放贷款42笔、金额2.03亿元。四是开展企业上市培育计划。云意电气在深交所挂牌上市,财发铝业、三维医疗、丰禾回转3家企业在天交所挂牌股权交易,华正环保、格利尔等6家企业正在积极开展“新三板”挂牌。

为不断优化苏北地区县域创新体系,进一步提升苏北地区县域创新能力,建议从如下四个方面加强苏北地区县域创新体系建设。

一、推动产学研合作机制和模式转型升级,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由松散式结合走向一体化、实体化,由契约型合作走向利益共同体。产学研合作是基层创新的主要路径,铜山经验表明,教授办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和模式能有效化解产学研合作中权责不明、利益分配不合理问题,是苏北地区县(区)提高产学研合作效率和效果的有效途径。要创新思路,化解高校科研院所专家教授办企业的制度障碍,制定好各项鼓励和支持政策,创造良好的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环境,用好、用活专家教授等高端人才资源,支持和引导带技术、项目和资金的高校、科研院所专家教授自办企业,推动企业与院所产学研合作接地气,为县域经济发展充底气。

二、深入挖掘和整合利用当地的比较优势,化零散的比较优势为综合竞争优势。铜山安全科技产业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启示我们,苏北地区县域经济创新发展要整合利用好本地各种优势资源。充分挖掘本地及周边地区的各种潜在比较优势,包括区位条件、自然生态资源、土地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等,化零为整、整合利用,注重在优势产业培育、特色资源开发等领域进行科技创新,突破优势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要坚持科技创新与推动农业现代化相结合,加大科技支农和科技惠农力度,着力扶持当地科技型农业企业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当地特色农业发展现代化水平。

三、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立足县情、重点突破,形成品牌产业、规模产业。苏北地区县域经济要从根本上改善产业技术水平不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的状况,必须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立足县情、发挥优势、抓住关键、重点突破。在具体工作中,要根据本地的资源特色和产业基础,通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着力解决特色产业、优势行业发展中产品档次较低、产业层级较差、产业链条过短等关键问题,推动品牌发展战略与科技创新战略相结合,形成若干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名牌产品、品牌企业和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形成品牌产业、规模产业。

四、注重高起点建立企业研发平台,广辟才路,吸引各方面人才,包括国外人才,推动企业研发国际化。建立国际化的企业研发平台是推动苏北地区县域科技创新能力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要加强政府引导,提供政策支持,优先支持企业进行内部挖潜,通过员工培训等自主培养方法,培养自己的国际型研发人才,同时积极引进行业内的高端国际人才,不断提升企业研发人才结构的国际化水平。此外,要鼓励企业从战略高度考虑获取全球优质创新资源,积极到海外投资建立或并购国外研发机构,形成与国内研发机构有效互补、有机统一的全球研发体系。(作者刘立仁、朱乃新为省政府参事,徐清、徐春华为省社科院经济学博士) 责任编辑:张 宁

县域学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5

一、以优质均衡为目标,深化教育改革

(一)实施两大工程,推进教育机会均衡

一是资助工程。县财政设立专项资金,资助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困难而辍学。2012年,全县小学、初中有7830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到资助,资助金额达839万元。

二是妈妈工程。县教育局会同关工委等部门积极为学困生及留守儿童聘好“三个妈妈”,即“学校妈妈”、“家庭妈妈”、“社会妈妈”,签订履职责任书,努力让这些孩子在学校、家庭、社会得到全方位的关爱。全县有679名在职女职工,420名退休女教师,106名外系统退休女职工。291名农村中老年妇女参与爱心结对,当起了“爱心妈妈”。通过两大工程的实施,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没有出现一个流生。

(二)加大教育投入,推进办学条件均衡

以创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县”为目标,以实施农村中小学运动场地塑胶化建设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为抓手,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十二五”以来全县累计教育投入近25亿元,全力加快教育现代步伐。农村中小学运动场地塑胶化建设工程在全省领先,投入资金达5000万元,新建塑胶化运动场地27片,全省先后两次在我县召开现场会,江苏省教育厅沈健厅长称赞:“滨海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全省各县(市、区)学习和借鉴。”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工作处全市前列,投入资金达4.8亿元,新建校舍250870m2,加固校舍70036m2,总建筑面积320906m2,省校安办专门发了简报肯定我县取得的成绩。2012年,投入2132万元改造农村薄弱学校,投入480万元为农村学校更新4万套新桌凳,投入830万元为农村中小学添置图书设备。2013年,投入1.187亿元在县城新建、改建7所学校。

(三)优化教育资源。推进城乡校际均衡

实行集团办学、联校办学,充分发挥城镇优质学校资源优势,开展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重组、整合工作,努力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组建县城学校教育联盟,与镇区小学、初中实行对口支援,坚持教师合理流动,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差距明显缩小,有效促进了教育公平,努力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继续实行教育质量捆绑考核,镇区中心小学负责对所辖片村小(含教学点)进行学校管理、师资培养、教学改革等工作的组织实施,所辖片村小(含教学点)成绩全部纳入对中心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考核。

(四)突出队伍建设。推进师资力量均衡

积极鼓励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和担任领导职务,建立健全城镇校教师到农村校支教、中心校教师到村级校支教制度,充分发挥城镇校、中心校教师资源优势和示范辐射作用,促进了城乡师资力量的均衡。

今年3月份。县教育局从县城学校遴选了112名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作风形象好的同志,组成“百名骨干教师送知识”专业服务组,每周至少有一天时间深入到全县14个镇区学校实施支教帮扶活动。为使“百名骨干教师送知识”活动“落地生根”,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县教育局成立专门的“百名骨干教师送知识”活动领导机构。教育局各科室负责人担任各镇区教育服务组组长,在各受援学校设立了专职联络员,做到县、镇区、学校三级联动,协同配合,服从安排,统一行动。

县教育局还重点在督查上下工夫,认真督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对各单位活动方案的制订、活动的安排,做到心中有数;督查参与活动人员是否在送教时间上打足,是否及时到岗到位:督查派出学校和受援学校是否严格按照教职工管理的有关规定,对参与活动人员在送教期间进行考核和管理:督查派出单位和参与活动人员是否对活动实行月总结、月上报,及时填写月报表。

此外,还通过随机调查送教人员所服务的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满意程度,了解送教工作是否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截至目前,据不完全统计,“百名骨干教师送知识”专业服务组在各镇区学校开展示范课、观摩课136节,讲座72次,直接受益老师近5300人次,受到广大农村学校师生、家长及社会的一致好评。

二、推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进一步措施

今后一段时期,我县将继续坚持以“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目标,突出重点,加大力度,以实干推发展,以创新求突破,以改革促提升,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以优化教育资源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县域义务教育现代化建设力度

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大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力度,促进中心学校向规模型、农村学校向精品型方向发展,努力实现高水平的教育均衡发展,确保年内省定优秀标准学校比例达60%以上。加快推进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年内投入7000万元,新建校舍5万m2。投入3000万元,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运动场地塑胶化建设工程,年内新建15片塑胶化运动场地约11万m2。投入90万元,年内新增校园绿化面积3万m2。力争全县校园绿化率在原有基础上提高2个百分点。

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以数字化校园建设带动信息化新的发展,年内确保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达标率达70%以上,不断优化网络办公系统和远程教育体系,努力保证广大师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着力扶持农村中小学。优化农村学校教学配置,加强农村学校内部管理,加快提升农村学校特别是农村完小的办学质量。推进城乡学校之间教师资源、管理资源、文化资源等合理流动,整体提升农村中小学发展水平。

规划调整县城教育布局。适应县城发展形势。加快对县城教育布局进行规划调整,强力推进相关建设工作,切实解决县城居民对“有学上、上好学”的迫切需要。

(二)以推进素质教育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县域义务教育内涵发展力度

创新德育工作机制。以公民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以文明礼仪教育为核心,以学科教学渗透为主渠道,以心理健康教育为辅助,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以有效德育为保证,努力实现以“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为理念的“三全”大德育,不断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狠抓课堂教学质量。密切关注课堂,优化课堂管理,不断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和校长的教学领导力。加强常态课管理,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全面落实“实效教学”,坚决避免课堂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无效性。

强化教育教学研究。重视质量管理研究,建立全面发展、动态发展以及不同层次等多元化质量评价体系,提升质量评价科学化水平。坚持“教师的科研,群体的科研,课堂的科研”的发展方向,以解决问题为中心,遵循教科研“问题即课题,工作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原则,着力提高教育科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坚持优良校风营造精神美、校园建设营造整体美、绿色植物营造环境美、师生佳作营造艺术美、人际和谐营造文明美,对学校文化建设进行系统规划和建设,努力使学校文化建设成为教育、激励广大师生和促进素质教育开展的有效载体。以“活力校园,快乐成长”为主题,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艺术活动。深入开展“科技校园”、“生态校园”、“书香校园”、“人文校园”等文化建设,努力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校园品牌,展现鲜明的教育文化特色。强化文化育人功能。

(三)以锤炼师德师能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县域义务教育人才保障力度

提高干部执政能力。加大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同级同类学校的干部交流力度。加强中小学中层干部的培养、任用、管理工作,储备一批数量足、能力强、素质优的后备干部。加强中小学干部培训,加大菜单式培训力度,强化培训的针对性,重点是加强分层、分类、分岗的培训。引导中小学干部自我管理、自主发展,促使干部成长与学校发展同步。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实施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教师交流制度,推进区域内教师合理流动。通过实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公开招聘教师等方式,建立健全教师补充机制,新增教师优先满足农村学校的需求。

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推行岗位责任制、绩效工资制等教师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师评价体系,实行以岗定薪、岗动薪变机制,健全以绩效考核为重点的激励型分配制度。

突出师德师风建设。健全师德师风考核、评价、监督和奖惩的长效机制,营造以德从教、以德治学的良好校园氛围,引导教师静心教学,潜心育人,尽心尽职。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实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工程和学科素养提升行动,形成以专家指导为引领、校本培训为基础、“真研实训”为载体、借助资源为补充的师训机制。实施打造省市县知名教师的“名师培养计划”和发挥名师作用的“名师辐射计划”,年内力争培养特级教师和市、县名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200名。

(四)以加强规范管理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县域义务教育环境建设力度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积极实施阳光教育工程,深化政务公开、校务公开工作,突出阳光操作。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提高机关服务意识、工作效能和工作透明度。努力探索机关工作科学化管理的有效途径,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突出安全稳定工作。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监督管理,确保安全教育人课,安全管理到位,安全责任到人。重视教育改革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强化风险评估,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和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协调,有效化解,依法处置,确保教育系统和谐稳定。

加强教育督导工作。建立“导航式督导、会诊式服务”教育督导机制,着力抓住某一阶段的中心工作,或教育工作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等,进行专项督导,提高教育督导工作实效性。

加强依法治教工作。全面实施“六五”普法工作规划,继续开展法律进校园活动,强化依法治教理念,营造校园法治文化,提高依法治教能力和水平。

县域学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6

打破校际界限,创新校本研修

桐庐县富春江中学教学楼里,该校语文组教师正与三合初级中学教师热烈研讨“本学期同步教研”的主题筛选问题。这是两校研修共同体本学期的首次会议。

桐庐县实施校本研修一体化项目以来,不同学校组成研修共同体,开放式的岗位研修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富春江中学语文教研组长杨敏南老师介绍说,富春江中学是薄弱学校,三合初中是引领学校,目前两个学校的教师,采取线上、线下一体化同步教研的模式进行校本研修。通过桐庐县校校互通的网络平台,两校教师可以随时在网上见面,不受时空限制。每个学期初,两所学校教师线下开会确定本学期的研修主题和研修目标,确定网上共同研修的时间、任务等问题。

以两校语文研修共同体为例,开学初,研修目标确定后,后续的研修活动以分与合两种方式灵活跟进。第二次的研修活动,由三合初中语文教师自己开展,以“中考语文试题的命题趋势”为主题,组织教师观摩名师微讲座和交流研讨。第三次研修活动,两个学校教师远程“见面”,通过网络进行共同研修。三合初中教师展示自己制作的微课,富春江中学的教师质疑,三合初中教师答疑,双方共同探讨。第四次研修活动,两个学校把双方收集到的相关试题,组成一个卷子,让两个学校学生分别完成,再对试卷上答题反映出的难点进一步修改完善,研讨针对不同水平学生的辅导策略……

研修共同体为一些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帮助。王涌铭是桐庐县城关中学一位新入职的数学老师,他讲述了自己的成长故事:

2016年12月份,他接到学校的通知,要求新教师上一堂展示课。时值学校期末复习阶段,数学备课组长王斯杰老师在网络平台上发起了关于如何做好期末复习的主题讨论。在众多的留言中发现,学生对于非负数内容掌握不太理想,他决定上一堂七年级的专题复习课“非负数的性质”。他借鉴了网上优秀教师的一些教案和题型,在老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出了教案的初稿。设计好初稿后,他想听听其他学校教师的意见,却苦于认识的人极少。网上“同伴互助”功能自动将桐庐县同学科、同年级的教师集成了群。在网上可以找到全县所有的七年级数学老师。他发现上面的方暾老师,自己听过他的公开课,印象很深,就与之结为好友,把教案发给他。方暾老师非常热心,仔细研读了他的教案和课件,建议具体进行五个方面的修改调整,并将课题名称改为“非负数性质的应用”。这五处改动从丰富的教学经验出发,让他学到不少东西,公开课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共同体校本研修的主题都是教学疑难问题,在县教研室的支持下,不同学校教师线上与线下结合一起研修,研究更加深入。在桐庐县教育局教研室初中部学科教研员的组织下,桐庐县13所初中学校都开展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跨校教研活动,仅以“学为中心”课改展示课为例,线上跨校观课评课的教师一学年统计下来就达到7511人次。

网络社区,共享优质教学与人力资源

在“桐庐县初中网络与校本研修一体化项目”中,为了增强校本研修效果,桐庐县教育局与中国教师教育网携手搭建了桐庐教师研修社区。

2014年开始,中国教师教育网的“中国教师研修社区”进入桐庐县,相关专家和当地教育局负责人一起确定了区域联动的混合式常态校本研修方式,并进行了周密的预先规划。浙江省桐庐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陈卸金总结近三年桐庐县的具体做法是:

其一,顶层设计,研训整合,统一规划。县里统一每一年度的研修重点;建立支持区域联动校本研修平台“人人通”与“校校通”,同学科同年级的教师自动集成群,同伴时时工作交流成为可能;年初制定考评标准,年底对各学校的常态研修进行评价。

其二,引入专家,打造种子学校,进行校本研修基地建设。发掘骨干教师经验,开发校本研修二级课程。相关校本研修二级课程具体包括专家到种子学校帮助骨干教师开发的教学小策略和被课程专家点评的骨干教师的教学实录等。

这种研修方式有力促进了区域课程资源的共享。比如,叶浅予初中科学教师沈天诗在专家帮助下开发的“生活中的物理小实验(初中)”系列微课程,放到网络平台共享后,受到广泛好评,现在其他学校的一些教师也开始利用她的微课进行科学概念的导入。网络平台把各个学校的优质资源汇集在一起,让大家共享共建资源库。区域导学案资源库建设与常态研修目前正在同步进行。

专家引领,带动教师整体教研能力提升

桐庐县教研室初中部主任赵根标说,现在教师的教学研究更多地聚焦在课堂问题,不再像以前那样缺乏针对性。全县初中教师的小课题研究一改以往课题过大过空、纸上谈兵的状态,越来越有的放矢,切入点小但研究深度超出了以往。比如n题包括《微课在说明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语文生活类情景类试题分类及辅导》等,这个变化是把专家引入种子学校、带领骨干做研究、打造样板收到的效果。

桐庐县4所初中被选定为种子学校。中国教师教育网特聘的校本研修专家李玉平老师团队到这几所学校带领骨干教师做研究,他们针对具体问题进行专业引领,让教师们彻底改变了教研观念。同时,县里要求各学科教研员在网络研修平台上通过认领课题的方式,深度参与各学校教师的课题研究过程,并给予具体的指导。近年来,很多学校都开展了接地气的校本小课题研究,专家现场指导,教师积极参与各类课堂研究课题。桐庐县《基于“互联网+”的区域性“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实践研究》课题获杭州市第31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县域学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7

      一、调研目的、意义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工作涉及每一个家庭,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教育问题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教育公平,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已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的核心问题之一。

《甘肃省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2012—2020年)》提出:“到2015年,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全面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危房,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县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实现均衡,基本消除薄弱学校和大班额现象;全省累计有30个县市区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实现均衡发展。”永昌县就是这30个县市区之一。

为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保障国家、省、市、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省、市《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提出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实现,做好迎接2015年省政府对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的基础工作,全面分析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和存在的困难、问题,研究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对策与措施,特开展此项课题研究。

二、调研内容、要点

调查了解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体状况,并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学校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进行具体调研,重点开展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的调研。以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生均图书册数、师生比、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8项指标为主,分析县域内小学、初中校际间均衡状况。调查了解近年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相关举措的实际成效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听取师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对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的意见、建议。

三、调研方案、策略

(一)调研方法

通过数据采集、现场考察、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形式开展全面调研。

<!--[if !supportLists]-->1. <!--[endif]-->考察调研学校,分别召开教师、学生和家长座谈会,要求参加座谈会的教师、学生、家长有较广泛的代表性。

<!--[if !supportLists]-->2. <!--[endif]-->召开部分义务教育学校负责人座谈会,现场考察以外的学校负责人参加,并有广泛代表性。

<!--[if !supportLists]-->3. <!--[endif]-->召开社会各界人士座谈会,包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乡镇领导、村主任等。

4. 采集义务教育学校8项指标数据,分别计算小学、初中差异系数,评估县域内小学、初中校际间均衡状况。

(二)调研时间与地点

时间:2013年9月底完成调研,并上报调研报告。

地点:城关镇、河西堡镇、新城子镇、红山窑乡、焦家庄乡、六坝乡、朱王堡镇、水源镇。

每个调研点选取调研学校:优质、一般、薄弱小学和初中学校各1所。    

(三)组织与实施

1. 课题组成员分工。

2. 调研工作开始前,召开调研点有关人员和调研人员会议,统一调研要求,部署调研工作。

县域学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8

【关键词】延庆县中小学 联片科研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5-0024-03

联片科研是根据地理位置、学校现状、管理水平、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等方面的情况,按片区划分科研区域,充分发挥各校优势,加强校际交流研讨,多层面开展研究活动,努力实现城乡兼顾,以优质学校为牵头校,大校带小校,推动区域教科研工作的广泛开展。

一 实施协作区管理,确保区域科研工作均衡发展

县教委出台了《延庆县义务教育阶段学区化管理工作指导意见》,把全县中小学划分为协作区,明确各方职责,制定相应制度,以协作区为单位定期组织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使联片科研规范化、制度化。

1.成立协作区,明确职责

第一,成立协作区。综合学校区域分布,教师、生源数量、城乡学校差异等多种因素,依据协作区基本均衡、学校自主与中小教科研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分学段选择城区学校和相关区域的川、山区学校分别组成协作区。目前延庆县的20所中学按地理位置就近划为3个协作区,32所中心小学按照城、川、山划分为5个协作区,以协作区为单位开展科研活动。

第二,明确职责。(1)县教委、教科室的职责。制定延庆县教育科研工作发展规划,延庆县教育科研课题指南;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建立了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评价方法,推出了从课题申报、评审、立项、到课题研究初期、中期、后期的检查,再到课题的研究成果的申报、评审、鉴定、验收等一系列工作规程;县科研室为各协作区建立研究档案,县科研室科研人员分工合作,实行协作区承包制;每年组织开展中小学干部教师优秀研究成果评审,召开全县教育科研成果的交流、表彰会。(2)牵头学校工作职责。成立协作区工作领导小组,由牵头学校校长任组长,协作区内其他学校校长为成员,牵头学校与协作区内成员学校共同探讨本协作区的科研管理工作,制定符合本协作区实际的发展规划、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组织本协作区对教育教学管理及实践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集中研讨,根据各校所需,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研究成果展示、经验交流活动,促进协作区研究水平的整体提升;成立专题研究小组,由牵头校科研主任担任组长,协作区内其他学校的科研主任为成员。定期组织协作区内相同或相近的课题承担者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或交流研讨活动,充分发挥好协作区内优秀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建立协作区内研究质量监控体系,稳步提高研究质量,促进协作区科研均衡发展。(3)成员学校工作职责。主动与牵头学校合作,积极支持参与协作区内组织的各项活动,通过教师培训、课题交流研讨活动,不断提高干部教师的管理和研究能力。

2.制定了联片科研的有效制度

联片教科研活动开展的如何,要有制度做保证,我们制定了《联片科研管理制度》《联片科研交流研讨制度》《联片科研评价制度》。各协作区结合实际,制定了相应的制度,确保联片科研活动规范运行。如小学第五协作区制定了《学期计划研讨制定干部会议制度》《协作区干部、教师交流任职任教制度》等5个制度。再如中学第一协作区制定了《延庆县中学第一协作区教研组长工作职责》等4个制度。

3.定期组织开展研讨活动

协作区每月组织开展一次专题研讨活动,每次研讨活动由牵头学校科研主任组织,在牵头学校校长的领导下开展;每次研讨活动要有时间、地点、研究专题、参与研究人员的发言等较为详细的记录(建文件夹保存);每学期要有开展研讨活动的总结(电子稿或文本);每学年进行专题研讨活动交流、表彰。

4.加强联片科研的评价,促进延庆科研工作均衡发展

联片科研评价,实行捆绑式评价,对每个协作区的活动开展情况、研究成果(解决问题情况)、干部教师研究能力和水平变化情况等方面给予客观、公平、公正的评价。

二 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协作区干部教师研究水平

学校的干部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者和实施者,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力军。为丰富干部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干部教师的研究能力。实践中我们采取办班的形式和“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方式,引领教师教科研工作的开展。

1.开设骨干教师科研培训班

为了提升干部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十二五”期间,延庆县与首师大联合开设了“延庆县骨干教师科研培训班”。干部教师系统地学习了文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开题报告的撰写、调查工具的编制、质和量的分析、研究成果的撰写等等,参加学习的干部教师更加明确了科研的工作流程和成果的呈现方式,在教育教学中如何提炼问题、提哪些问题等,调动了他们做科研的积极性。如有的学员在学习体会中这样写到:“了解到了一些以前从不知道的内容和好处,了解到在小学进行教科研的意义,认识到课题研究就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武器,有目的、有计划地用科学的态度认识教育现象提炼教育经验,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创造性实践活动。即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总结工作,找出一种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科学方法。”

2.走出去策略

组织我县教师参加市级各部门举办的“教育科研培训活动”。如2012年暑假期间组织中小学县级以上骨干教师参加华北师大的培训活动。组织延庆县科研主任等领导带课题的一线教师参加北京教科院、北京教育学会等部门组织的各级培训活动,提升了干部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各协作区也不断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活动和走进各个学校交流学习,如带领教师去杜郎口中学等名校学习。

3.请进来策略

县、协作区聘请各级专家指导干部教师的教科研工作。如中学第三协作区聘请北师大、首师大、北京教育学院的李h等20多位教授多次亲临学校指导。再如,小学第一协作区的教师聆听了北京基教研中心首师大博士张春利等多位知名专家的讲座等等。

三 引导教师开展有效科研

科研兴校,以科研提升教育质量,已经成为广大干部教师的共识。为了提升延庆县教育质量,在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中,我们鼓励干部教师“不但做了还要记录下来”,并善于将日常教学经验总结上升为专题总结,引导教师有针对性地学习教育理论,勤于思考问题。通过写教育叙事,让教师把自己身边的教育故事写成叙事文章,提供感性的体验与借鉴。组织教师写教学随笔,随时记录教学中已采取或应采取的教学策略,并在实践中反复尝试。通过教学案例分析,引导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为案例,形成对问题的再认识,探寻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通过开展教学反思,唤起教师的改革热情,唤起教师内在的职业生命潜能。反思与研究结合,使教师职业生活充满激情与理性,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专业生活方式。

四 探索教研与科研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

1.树立“教研和科研相结合”的思想

提倡教师在教研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提炼升华,形成理论、规律,上升到科研。与此同时,用在科研中掌握的理论、方法、策略来指导教研活动,在教学中验证真伪与优劣。

各协作区在开展集体教研活动时,灵活运用案例分析、调查研究、实践探索等多种活动方式来提高教研科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教师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

2.以科研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以“教学片段分析”和“同课异构”为切入点,引导学校将课堂教学的焦点从教学理念转变到教学行为上来。关注的方式为探索行为背景后的理念支持,教学是一种心灵的碰撞。关注的目标为改进教学,提升教学经验,带领教师反思教学。通过寻找真问题,实施针对性策略,在如何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态度问题上,做出积极的尝试。

3.建立教研与科研结合的平台

校本研究,需要有研究组、需要一种合作精神、需要重塑教师间的人际关系,应建立关怀的、信赖的和有共同目的的学习共同体,要增加同事间的对话、讨论、交流和协商,同事间应合作起来,共同开发课程,需要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通过同伴互助,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现象。

五 搭建平台,打造精品成果

1.搭建交流研究的平台,实现学校间的资源共享

目前,校际间科研工作发展不均衡,水平参差不齐。通过协作区内校际间的协作,促进校际间均衡发展。使规模较小的学校得到帮助和扶持,尽快进入正轨,缩小与规模较大学校的差距。建立协作区内学校间的互帮互助,发挥科研先进学校的引领作用。组织协作区内校际间教育科研的交流活动,搭设交流研究的平台,实现学校间的资源共享,使不同水平的学校教师间能够相互学习、切磋交流共同提高。

2.集中精力打造优秀的教育科研成果

县域学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9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面提高我市教育信息化水平,结合我市实际,提出本意见。

一、主要目标与工作重点

(一)主要目标:到2014年,基本建成覆盖市、县、乡(镇)及新农村社区和村级试点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网络及管理应用体系,2016年完成全覆盖,建成覆盖城乡、技术领先、功能完善、便于应用的教学、办公、管理及资源平台,推广普及网络、多媒件体和现代教育远程技术的教学、管理及评价模式,培育专业的信息化管理和教师队伍,持续提升全市教育现代化水平。

(二)工作重点:实施“1559”教育信息化工程,即按照我市“一中心五组团”的空间布局,通过完善提升1个市级教育城域网平台,构建5个县级网络信息交换中心,培育50个数字化校园,逐步使全市900所学校基本实现“班班通”、“堂堂用”。具体分三个步骤推进实施:第一步,年,着力提升市级教育城域网平台,建成5个县级网络信息交换中心,打造20所数字化校园试点学校;第二步,2013年至2014年,建成覆盖中心市区、县(市)城区、乡(镇)学校及新型农村社区和村级试点学校教育信息化网络,区域内实现“班班通”、“堂堂用”。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完成培育50所数字化校园的任务;第三步,2015年至2016年,巩固发展已有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果,根据我市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各县(市、区)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重点将教育信息化网络向农村学校延伸,到2016年年底前,全市900所学校达到网络全覆盖,基本实现“班班通”、“堂堂用”。

二、发展任务

(一)基础设施建设

1.加快推进教育城域网建设。年年底前,完善提升市教育城域网平台,实现市本级与各县(市、区)互联互通。区、开发区、东城区要率先接入教育城域网,市、市、县、县、县分别建成统一规范、功能完善的县级网络信息交换中心。到2014年,教育城域网覆盖全市乡(镇)以上学校和部分村一级学校,成为我市教育信息化核心平台。

2.大力推进中小学校园网建设。在市直学校全面普及的基础上,到2013年,全市所有城区学校和乡(镇)中心学校要建成校园网,并以100M光纤方式接入教育城域网,80%以上的农村小学以ADSL等方式接入。到2014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全部接入教育城域网,并配备一个以上多媒体网络教室,基本实现网络信号全覆盖和教学办公数字化。

3.逐年完成“多媒体教室”工程建设任务。到年底,所有城区中小学校的教室均采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短焦投影机+计算机”模式或多媒体一体机模式,建成多媒体教室,实现“班班通”、“堂堂用”。各县(市、区)要将“多媒体教室”建设工程纳入重点项目,按照规定的年度目标任务和时间节点,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完成任务。到2014年,全市中心市区、县(市)城区、乡(镇)学校实现多媒体教学,新农村社区学校和村级试点学校逐步铺开,80%以上的学科教师能够应用电子白板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实施课堂教学。

4.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试点及建设工作。积极探索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新思路,建成一批特色鲜明,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数字化校园。年,市县两级财政要投入资金重点打造20所数字化校园试点学校,到2014年培育50个数字化校园,引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二)应用普及

1.加强和完善资源库建设。年起,以市级资源库开发建设为重点,积极与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省基础教育资源网进行对接,建成覆盖全市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主要教材版本和学科的教育信息资源库。到2014年,市本级建成包含学科教学素材、课件、数字图书、电子期刊和文献等种类齐全、分类标准、内容丰富的“开放、动态、优质”的全市教育信息资源库;5个县级网络信息交换中心要完成教育资源子平台建设,使优质教学资源为全市教师培训、教研、师生互动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与家长交流、社区教育等提供全面的支持和服务。进一步完善全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到2013年,初步实现基础教育资源网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网的有机结合,形成一体化的远程教育网络体系。

2.推动教学应用普及。依托制度导向和示范引领,将信息技术与优质教学资源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层次整合,加快实现“堂堂用”。构建在线学习平台,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学习,提高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到2016年,全市基本实现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和现代远程教学相结合的开放教学模式。

3.发挥信息化教研优势。建设市、县、校三级“网上教研”平台,构筑无校界的网上“学科社区”、“教研社区”,形成网下教研培训和网上学术交流、教研资源共享的互动模式。到2016年,所有中小学教师能熟练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并积极参与网上教研活动。

(三)管理评价

1.建立管理制度与评估体系。制定一套系统科学、符合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实际的管理制度和评估体系,对县(市、区)和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情况进行规范管理和绩效评价,促进我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

2.加强人才培养与教师培训。致力建设一支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并能熟练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科研的骨干教师队伍,到2014年,为每个学校培养3—5名信息技术应用骨干教师。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着重进行现代教育理念、教育资源应用、网络教学应用、多媒体教学设计等深层次的培训。年开始,每年投入100万元左右,实施市、县和学校三级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每年不少于1万人次,到2014年底完成对所有教师、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全员培训。

3.建立网络道德与安全保障体系。制定具体方案,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全市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倡导网络文明。加强网络安全管理,规范网络秩序,建立和完善师生网络行为规范,使教育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渠道。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教育信息化协调发展。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切实将教育信息化列入重点项目和民生工程,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强力推进。各县(市、区)政府要成立领导组织,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管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履行组织、指导、协调、实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责任;各县(市、区)及学校要完善充实电教(信息)机构,因地制宜,研究制定本地、本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各级发改、财政、工信、广电等部门要按照工作分工,在教育信息化的项目规划、产业政策、网络建设和财力保障等方面应给予大力支持。

(二)加大资金投入,保障教育信息化顺利推进。坚持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原则,切实加大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保障机制。在用足用好中央和省专项经费的基础上,市本级每年从教育附加中安排600万元、3年累计不少于1800万元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以后逐年增加,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设备升级维护、资源库建设、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和数字化校园建设。各县(市、区)政府要参照市本级投入标准,结合本地实际,多渠道筹措经费,逐年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主要用于县级网络交换中心、网络布线、学校多媒体教室建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教育信息化建设纳入学校基建项目,设立相应的预算经费。

县域学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10

大田县推行的“先学后教,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有什么特点?与福建省其他的农村、城市教学改革试点单位相比,有哪些创新之处?10月中旬,福建省基础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咨询指导专家组组长、福建教育学院党委书记赵素文带领专题调研组一行深入大田县中小学课改实验校,通过听课、座谈、访谈等方式,对大田县“先学后教,高效课堂”区域教学改革进行调查。

大田课改的基本模式:三环节五步骤

大田县有中心小学23所、初完小68所、初中20所。作为福建省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单位之一,大田县教育局在幸福教育理念的引领下,从2009年开始组织开展 “先学后教,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在借鉴省外洋思、杜郎口等地课改经验的基础上,从县情、师情、生情出发,推行“先学后教,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基本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三环节五步骤”。

“三环节”即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先学即学生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独立学习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在小组讨论中合作探究;后教即在班上展示汇报时,学生之间相互补充、辩论、纠正,从而得出结论,学生无法解惑而集中暴露的问题由教师点拨引导,在同学和老师的“教”中完成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当堂训练即当堂检测学习效果,在检测中自己发现问题,及时纠偏补差,完成自主学习。在三个环节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转化为课堂教学结构,实现了理念与模式的高度统一。

“五步骤”即课堂教学的五个流程。(1)自主学习。即“先学”,学生根据自学目标,运用自学方法,从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出发,探索新知识,掌握新规律,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好标记,自学的时间与程度允许存在个体差异。(2)合作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自学成果。学生在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讨论解决自学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讨论时让差异生优先发言,其余学生倾听,积极做出判断、评价等处理,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本环节体现了个体与集体的统一、竞争与合作的统一,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尊重他人的习惯和团结协作的精神。(3)汇报展示。即“后教”,这是课堂核心部分,由学生向全班展示学习成果,其余同学进行补充或反驳,也可针对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向同学或老师质疑问难。学生能解决的问题老师不教,继续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教师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构建,只在适时点拨纠误,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学生在展示中体验成功与快乐,体验作为学习主体的尊严,迸发“我要学”的强烈愿望。(4)质疑问难。本环节一般分解为两次进行。第一次与展示环节交叉进行,即学生在展示或发表观点时,其余同学质疑问难;第二次在展示汇报之后独立进行,即针对本课知识进行总结性的质疑,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精神,从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到乐于质疑,在质疑中提高创新意识,获取新知识。(5)当堂训练。教师根据学生课堂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设计或修改有梯度的作业,分层训练巩固,当堂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保证课堂效率,实现高效减负。

大田课改的创新:四个方面探索

同样是实行“先学后教”实验,大田县与众不同之处是积极进行四个方面探索,逐步形成了适合县域中小学课改的独特做法。

1.课改模式的探索。在课改初期,大田县把“先学后教,高效课堂”作为课改基本模式,鼓励实验校进行“临帖”,逐步适应“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随着课改的深入,课改实验校大胆“破帖”,即以自主、合作、探究理念为指导,在原有的模式上结合教学实际进行改革创新,多元尝试。一是积极探索“一模多法”。根据校情、学科、年级及教师个人教学特点,积极探索“先学后教·课前裸读”、“先学后教·简约教学”、“先学后教·能力培养”、“先学后教·互助成长”等特色课堂,实现“一模多法”,使课改源于模式又不拘泥于模式。二是积极探索个性化模式。省内实行“先学后教”教改实验校都非常重视导学案的制作,大田县在实验中认为,导学案容易束缚学生思维,还不够利于学生减负和能力的培养,经过反思总结,大田实验校现在基本不用导学案,而更重于用教学案,由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案,加强教学中的引导,实现高效课堂。如课改龙头校大田实验小学积极推行“课前”裸读,充分发挥新教材自身的导学、导思、导练功能,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教学目标,不借助导学案、教学案先行自学,完成练习本中的习题,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实践和质疑能力。三是积极探索模式文化。在教师掌握教学改革基本模式之后,大田县更注重于建立“教改文化”,不简单地拘泥于模式,不机械地以时间段划分课堂教学环节,逐步实现“化有招为无招”、化有“模”为无“模”。在座谈中教师认为,“先学后教,高效课堂”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策略。可见,大田课改模式已逐步形成了一种教改文化。

2.教学方式的探索。大田县实验校教师积极进行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边学边教、“放”与“不放”等教学方式的探索。走进课改实验校大田实验小学、鸿图中学课堂,可以看到教师在课堂上有效的、到位的“教”,教师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教师不是在课堂上搞“满堂灌”、“一言堂”,而是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启发、点拨、归纳、总结、精讲、提升。大田县实验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师张少婷总结出“因循利导,无为而教”的教学方式,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所为”,更要“有所不为”。“有所为”,就是教师要有效调控让课堂有条不紊,及时追问让课堂邂逅精彩,随即点拨让学生顿悟解惑,适时提升让学生深入文本,延展总结让学生意犹未尽。“有所不为”,就是不浪费学生的学力、不代替学生的评价、不代替学生的质疑、不代替学生下结论、不束缚学生的思维、不剥夺学生的学习。

3.合作学习的探索。小组建设是“先学后教,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合作交流的基本单位。与其他实行先学后教实验的学校不同的是,大田县实验校的课堂课桌椅排列不再是小组围坐式的。民办学校鸿图中学采取小组“互助成长”的方式,以3人一小组、6人一大组的形式编组,课堂课桌排列方式仍是传统的“秧田式”,小组讨论时前排学生向后转就形成了一个讨论小组,简单实效。小组以表现最优秀或进步最明显的同学的名字作为组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组建小组文化,成员分工。学校实施每月小组评价制度,对各班最佳学习小组、学习标兵、纪律标兵、进步标兵进行表彰。小组“互助成长”机制,使班级、年段、小组形成浓厚的竞赛氛围,激励了学生团结互助、博采众长、共同成长,同时在学生养成教育等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效。课改实验校均溪中心小学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展示环节过于依赖教师引导等现象,实施“五项能力”培养策略,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展示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切实解决了先学后教模式中的“学生困难”,为学生通往高效课堂搭建了便捷桥梁。

4.教学手段的探索。大田县十分重视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在财力困难的情况下,多方筹措资金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今年秋季,大田县与联通公司合作投资5000万用于城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化教学“班班通”、“堂堂用”、“课课优”。在课改实验校课堂,调研组看到教师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与板书,对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发挥重要作用。

大田课改的亮点:从试点向区域推进

课堂教学改革在取得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如何寻求区域突破?大田县创造了新方法、新路径和新经验。

区域推进的方法。大田县在实施课改区域推进中,主要采取以下方法。(1)优化顶层设计。县教育局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推行“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意见》等7份文件,对“先学后教”教学理论、模式操作、实施进程、常规管理等提出明确要求。各校根据校情制定并落实相应的课改实施方案,全县课改齐抓共管,形成一个同心圆。(2)试点先行。县里先以大田实验小学、鸿图中学为首批重点先行先试学校,学习借鉴山东、江苏、河南等地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按照“先学后教,高效课堂”的基本模式进行“临帖”,探索出符合县情、校情、师情、生情、课情的教学模式与方法。(3)基地带头。在总结试点校经验的基础上,启动“基地带头、农村跟进”机制,把全县中小学划分为6个片区,每个片区设立1所龙头学校,城乡互动、强弱携手,促进城乡学校共同发展。(4)分类指导。按照课改实验学校师资情况,分三类进行指导管理,推动课改工作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管理。(5)分段推进。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大田县教育局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即从2012年5月—2015年1月,分三个阶段推进课改,从实施课改学校到课改学科做了详细的推进发展规划,力争到2015年1月,全县小学、初中、高中全面实施课改。

区域推进的路径。大田县采取重点学校先试、重点学科先行,由点到面、稳步推进的策略。(1)从试点学科向其他学科渗透。试点校一般以语文、数学、英语学科为试点,逐步向其他学科渗透,在“先学后教”理念指导下,积极探索不同学科的课改模式。(2)从试点学段向其他学段推进。以义务教育阶段为主,小学三、四年级过渡,五、六年级衔接,初中七、八、九年级养成。(3)从试点学校向其他学校推进。以实验小学、鸿图中学为首批重点先行先试学校,2010年秋季实施“全面要求、重点突破”原则,有10所基地学校取得显著成绩。(4)从城区学校向城郊、农村学校推进。以10所基地学校为依托,向片区中心小学、初中延伸,再由中心小学、初中向片区内完小、教学点推进,从城区逐步向城郊学校推广,推动农村中小学校积极跟进。

区域推进的经验。大田县课改区域推进的经验可概括为行政推动、典型带动、校长主动、教师行动、科研拉动。(1)行政推动。大田县委、县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问题具有深刻的认识,对实施课改具有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对破解教育难题具有坚强的的信心和决心。县里成立由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课改领导小组,制定改革实施方案,优化顶层设计,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规划,推动课改有序推进。(2)典型带动。县里选择大田实验小学、鸿图中学作为首批课改先行先试学校,积极探索实践“先学后教,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典型经验。而后,又推出10所课改重点突破学校,使县域内中小学实施课改有学习、借鉴的榜样。(3)校长主动。实施课改的关键在校长。大田县教育局狠抓“校长工程”,要求校长亲自上课改课,对校长进行过“五关”(“读、论、考、议、比”)考核,努力打造一支有理想、会思考、懂教育、善管理的校长队伍。校长在课改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使课改工作能够落到实处。(4)教师行动。教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执行者和实施者。为推动教师投入课改实验,大田县教育局对教师实施“五抓”管理,即抓教学常规、抓全员培训、抓文本解读、抓校本科研、抓名师工程,促进县内教师积极投身课改研究,培养了一批本土课改专家。(5)科研拉动。各实验校积极开展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不断反思、总结课改工作。从有模到无模、从课前导读到课前裸读、从小组围坐又回到秧田排列、按需围坐等等,无不体现了科研的拉动力。

大田课改区域推进三年多来,形成了四大效应,即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促进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促进了教育管理方式改变。大田课改列入全国区域课改先锋图谱,在今年5月中国教师报主办的全国教育局长峰会“五大课改奖项”评选中,大田县被评为“全国十大最具发展潜力区域”,县教育局局长林镛被评为“2011年全国十大区域课改推动人物”。近三年来,共有3所学校20次获部级表彰,11所学校28次获省级表彰,24所学校99次获市级表彰。教师队伍中有253人次获部级表彰或获奖,295人次获省级表彰或获奖,146人次获市级表彰或获奖。

县域学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11

眉县教育局2005年教育工作要点 作者:眉县教育局政秘股股长 马克群 2005年全县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加快科教名县建设步伐,促进县域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继续坚持“高起点、高定位、高质量、 创一流”和“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工作要求,进一步提升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综合实力,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实现“三县”目标和建设“和谐眉县”提供智力资源和人力支持。 一、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观念,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与学校德育工作 1、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切实把德育放在各项教育工作的首位。不断完善学校德育工作机构和网络,积极探索利用信息网络资源开展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改进德育的内容和方法;确定目标,拓宽途径,不断总结完善德育模式,建立和完善德育工作评价奖励机制,努力形成学校德育的科学体系。上半年,举办“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读书征文”活动和演讲比赛;下半年,召开“眉县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经验交流暨理论研讨会”,评选表彰一批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2、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深入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和长征70周年为重点,组织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活动;完善定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视片制度。深入开展“三讲两实践”教育活动,认真组织开展好三月份“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月”活动;积极开展以“崇尚科学,关爱家庭,珍惜生命,反对”为主题的反警示教育活动。学校共青团和少年队组织要配合学校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有益活动,配合学校弘扬先进文化,培育主流精神。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准。积极发展高中生党员,加强高中生党组织建设。 3、全面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认真落实思品课的课程标准,进一步加强学科课的的德育渗透,修订完善优质课的评价标准,大力加强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班主任的育人功能。 4、切实加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不断充实完善“三结合”网络机构建设,积极配合县文明委、县团委、县妇联、县关工委和本系统关工委组织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重视家、校沟通,有条件的学校都要开办家长学校,积极争创各级示范家长学校。 5、进一步深化教育系统“创佳评差”和创建“文明校园”工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环境建设、公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完成青少年校外活动基地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6、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进一步加强教育宣传工作,大力宣传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全面准确地宣传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工作思路和重大部署,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引导和激励教育战线干部群众进一步振奋精神,团结拼搏,奋发有为,再攀新高。 二、以高水平、高质量巩固提高“两基”成果为目标,全面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7、全面贯彻全国、全省和全市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逐步落实县级政府对本地教育发展规划、经费安排使用。推动各级政府共同努力全面落实“保工资、保素质发展为宗旨,开展对包括高职中在内的中小学校综合评估工作和薄弱学校、危房改造、师资队伍建设、控辍、课改、收费、安全等方面的专项督评,促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和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15、加强中小学校部室管理,最大限度提高教育资源使用率。稳定部室管理人员队伍,继续对各类部室管理人员和实验员进行培训,努力提高部室管理和实验教学的专业化、规范化程度,确保实验开出率达到100%。 三、以课程改革为核心,深入开展“校本教研年”活动,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16、制订《“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深化 “生态创生模式教育实验”研究,做好迎接国家实验课题验收的准备。开展第二轮初中“创新教育”教改实验和小学“快乐教育”教改实验,持续抓好小学“三算”实验,组队参加省、市“三算”竞赛并夺取优异成绩。 17、大力开展“校本教研年”活动。着力开展“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各级各类学校要以生态创生模式教育研究为主体,以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和联片教研为保障,以研究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着力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运行机制。省、市级校本教研实验校要力争先行一步,为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做好示范引路工作,为构建县域教育持续发展的校本教研体制做出应有的贡献。 18、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认真执行课程计划,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启动实施地方课程,开发建设校本课程,按照“反思总结、巩固提高、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区域推进、形成特色”的思路,重点抓好构建新课改条件下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师生发展性评价体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突出抓好校本课程的开发,推动新课改不断向纵深发展。全力做好全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场会各项工作。 19、以适应学生主体化发展需要为目标,大力开展以“四自四组”为基础的学生自主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落实“班级授课打基础,课外重组兴趣组”的要求。全面开展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在全县四年级以上学生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开展“人人有课题,争当小小科学家”活动。努力促使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不断与学生主体化发展需求相适应。 20、不断完善教育科研“网络”建设,调整充实“*两类”教研队伍,切实落实“校校有实验,人人有课题”的要求,不断提高群体科研的意识、层次和水平,继续开展创建教育科研强校(镇)活动。 21、进一步加强创新教育的探索、研究和实践工作力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继续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学生和教学评价及教师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注重总结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我县创新教育的理论模式和运行体系。继续举办“科技之春”宣传月和第六届眉县中小学生科技创新评选与展示活动,积极参加第20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努力抓好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力争取得好成绩。 22、进一步深化高考研究,优化教学方法,加强复课指导,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确保高考“六连冠”,力争名牌院校上线率有较大的突破。进一步加强招飞基地建设,加强保苗、育苗和宣传工作,力争招飞工作再创佳绩。 23、认真贯彻《中小学体育工作条例》,积极开展创建体育教学示范校活动,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积极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做好中考体育科测试的组织管理工作,5月份举办小学生田径“苗苗”通讯赛,下半年举办中学生田径运动会。组队参加宝鸡市第8届青少年运动会。 24、认真做好学校艺术教育、国防教育、环保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继续开展创建艺术教育示范校活动,分乡镇举办艺术节,举办全县中小学艺术展演,继续开展对高一新生的*训练,增强国防意识,培养爱国情操。五、以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重点,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 35、全面落实《眉县教育信息化发展五年规划》,以全面实施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重点,积极探索三种模式教学应用与管理,全面推进我县教育信息化。 36、加快眉县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建设步伐,构建教育信息资源平台。年内完成县教育资源中心一期工程建设,建立眉县教育网站,实现与省、市信息资源中心网络联接。探索构建适应县域教育教学实际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学生学习机制和城域网管理运营机制,促使全县教育信息资源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实现全县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 37、规范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的整合,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各校进一步加强微机室的管理与使用,切实保障信息技术教育课的质量。6月份,举行眉县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技能竞赛;下半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信息学奥赛。 六、构建开放灵活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大力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38、全面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认真贯彻市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工作的意见》,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方向,以全面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核心,以“名师工程”和“*培训”为重点,建立全方位的教师教育体系,不断提高在职教师的学历、学位及知识能力层次,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县教师队伍,在学历合格率达标的基础上,小学教师中大专以上学历达到60%,初中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达到60%,高、职中学校研究生学历或进修研究生课程者达到一定比例。 39、立足县本培训和校本培训,全面落实“*培养”措施。以学习课程改革纲要和新课标、新教材使用为重点,充分发挥各级名师的示范作用,通过开展送教下乡、专家引领、课题研究、协作教研、自主性学习等形式,开展灵活多样的校本培训,相互培训,相互学习,互动提高,全方位构建学校教师培训模式,建立学习型组织,完善教师教育机制。落实“一刊三本”,以“*达标”活动为重点,组织青年教师大练教学基本功,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40、实施“人才强教”战略,抓住吸引、培养和使用三个环节,鼓励和支持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深入开展“1256”工程,举行第七届全员同职称分级赛教活动,认真组织开展第三届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第四届教学新秀、教学骨干的评选、命名表彰工作,继续开展“学名师,争当名师”和“名师示教”活动,命名表彰第五批“名牌教师”,建立健全名牌教师的培养、推荐、评选、考核和使用机制,不断提高地方名师的层次和水平,充分发挥其名牌效应。做好各级各类评优树模工作,进一步完善教师职称评审工作的程序和办法。按照“简朴、热烈、实效”的原则,提早部署安排做好庆祝第21届教师节各项工作。 41、加快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做好编制核定工作,严格编制管理。继续做好教师资格认证工作。全面实施校内结构工资制。按照“资格准入,竞争上岗、全员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则,在高中学校继续实行教师聘任制;在初中学校选点试行教师聘任制;在小学层面选点试行校长聘任制;继续实行末位淘汰制。 42、积极抓好教师交流和支教工作,建立教师轮流到薄弱学校支教任教制度,鼓励城镇学校、中心小学、示范小学等条件优越的学校与边远地方学校开展“手拉手”、“一对一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对口支教活动。把在薄弱学校任教和支教经历作为评优树模和职称晋升的重要条件。 43、坚持以思想道德建设为首位的原则,狠抓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定期开展师德师风自查自评活动,建立和完善师德考核档案,探索并实施师德量化考评机制,坚持“八不准”、“十*”和师德“一票

否决”制,继续举办暑期领导干部和教师学习会,集中开展教师职业道德专题教育和师德师风大讨论,大力表彰、宣传师德先进典型。 七、坚持以法治教,切实维护教育系统的安全稳定 44、完善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加强教育行政执法力度,做好教育普法工作。认真落实《眉县教育局政务公开实施细则》,推进政务公开、校务公开,坚持系统内部审计制度,坚持教代会制度,促进民主管理。积极稳妥地探索和实施中考改革方案。进一步加强招生考试管理监督工作,依法治招,从严治考。认真贯彻计划生育一法五规,抓紧抓好系统内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健全工作制度,坚持依法办理案件,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 45、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把法律知识作为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必修课内容,做到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的作用,切实维护在校学生的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在有条件的学校开展网络法制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文明上网的良好习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尽量消除网络不良内容对青少年学生的负面影响。 46、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的观念,切实加强安全教育,全面落实安全责任,完善安全管理机制。按照《眉县中小学全方位安全管理细则》和新修订的管理办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一步细化安全管理制度,重视抓好安全工作。深入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努力建设“安全校园”。建立和完善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机制。高度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期教育工作,不断增强学生自我调适、经受挫折和适应各种复杂环境的能力,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四月份,继续开展法制安全教育活动。 47、加大治理教育乱收费力度。坚持和完善制度、教育、监督以及加大教育投入、规范合理收费、治理乱收费两个“三管齐下”和惩治、预防乱收费的长效机制;认真执行和落实各项教育收费政策,治理和抵制各种乱摊派;加强对基本建设和大宗物资设备采购、教材征订等环节的管理;制止和纠正挪用、截留、侵占教育经费的行为,认真治理教育领域的各种不正之风。 48、努力维护教育系统的安定稳定。切实关注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动态,关注热点问题,做过细的思想教育和疏导、引导工作,及时化解矛盾,保持系统和单位的安定稳定。学校党政和工会组织要关心贫困职工和贫困学生,解决他们的具体困难。 八、以*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行业作风建设,推动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49、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切实提高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认真学习和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按照各级党组织的部署和安排,逐级认真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按照县委安排,上半年认真搞好机关党委和机关支部,教研室支部,体管中心支部的先进性教育活动。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紧密联系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实际和党员队伍建设现状,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引导广大党员学习贯彻,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增强党的观念,发扬优良传统,认真解决党员和党组织在思想、组织、作风以及工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党员队伍和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50、认真贯彻中纪委五次全会精神和同志的重要讲话,以广泛宣传、认真组织学习党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活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党风党纪教育,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要综合运用各种教育形式,坚持示范教育与警示教育,灌输教育与自我教育,传统教

县域学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12

【关键词】学分制 县级教师培训 管理机制

《学分制背景下县级教师培训管理机制的研究》是在顺应时代精神的要求,结合邵东县域文化、经济、社会发展实情,综合邵东县教师进修学校(以下简称我校)近10年来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本课题经湖南省继续教育指导中心批准,成为省“十二五”重点资助课题。

一、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

科教兴国,教育先行;振兴教育,教师先行。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教师队伍,是我国教师培训工作的目标,也是我国教育事业振兴的基石。2011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今后五年,对每一位教师完成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2011年11月,湖南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印发的通知》(湘教发[2011]61号),对我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2012年8月,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出指导性意见。党的十也强调了教师队伍建设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关键地位,在当前这种历史条件下,教师培训机构要适应时代需要,实现工作转型。

我校在2012年底对参培教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9%的教师对学分制并不了解,50%的教师对学分制的了解一般。针对教师培训管理,教师反映的问题集中在:①工学矛盾突出;②培训经费短缺;③培训实效性有待提高;④学分制管理需要加强。在新的背景下,如何加强对教师培训的学分管理,充分发挥县、乡、校的引领作用,构建适合农村教师培训的县级管理机制,提升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成为亟需研究的课题,我们必须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作出明确的回答。

(二)、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建立完善的县级教师培训管理机制,让每一个教师都能得到培训的机会,进行教师培训学分制管理,对教师专项培训的240学分和校本研训的120学分进行细化认定和注册登记,本着“重任务、增实效、创特色、求发展”的工作思路,克服教师培训内容单一、效果不佳、经费短缺等实际困难,解决教师工学矛盾,提升教师整体水平,有利于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拓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为建设教育强县提供师资保障。这是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探讨教师培训的管理机制的构建,结合省内的学分登记管理办法,摸索出教师培训管理的有益经验,发挥“县―乡―校”三级联动功能,确保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的落实。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从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形成教师培训管理的科学理论,这是课题研究的长远价值。

二、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从实际出发,依托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在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中,实施学分制管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全体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细化学分管理项目,将学分制管理运用到教师全员培训、学历提升教育以及校本研训中,确保全县教师本周期内有机会修满360学分;建立教师培训管理机制,包括人力机制、服务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为全县教师培训架构优质平台;增强教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从而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快速、和谐发展,为实现邵东教育强县提供优秀的师资保障。

(二)、研究的内容

(1)研究县教育局的政策指导功能。县教育局落实国务院、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教师培训文件精神,制定配套的措施和政策,确保每一位教师都能参加培训。将学分制作为加强教师培训的重要手段,对教师专项培训的240学分和校本研训的120学分的细化认定和注册登记形成制度,争取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师训经费按全县教师工资总额的1.5%纳入财政预算,为教师培训建立长效保障机制。同时县教育局在教师培训中还应发挥指导、监督、评价的功能,将教师培训同教师的聘用、晋级和绩效工资结合起来,有效推动全县教师积极参加培训。

(2)研究县教师进修学校的工作转型。县教师进修学校必须树立“师训即服务”的工作理念,研究教师培训标准,在一线中小学建设教师培训基地,以一线中小学名师为主体组建教师培训团队,探索教师培训新模式,创建大校本培训体系,做好这五个方面的工作,教师进修学校真正实现从原来的直接培训向全方位的服务转型。

(3)研究教师进修学校的功能定位。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是县级教师培训的指导者、管理者、服务者和评价者,我校提出“精心指导、精致管理、精细服务、精确评价”的基本要求,坚持“四到位”:一是指导到位,把教师培训工作作为中心工作,在县域内以开放、长远的眼光对教师培训工作作出合理规划和设计,从宏观层面进行指导,尤其加强对中小学的校本研训进行有效指导。二是管理到位,教师培训项目的规划和审核、教师培训学分的登记、培训档案的整理等都需要认真对待;坚持“一切为了教师成长”的宗旨,为教师培训提供软硬件保障,培训后做好跟踪服务工作;积极探索培训的新形式(课例研究、行动研究、顶岗实习、置换培训、远程培训、校本研训),细化各项管理,保证培训的实效性;三是服务到位,树立为教师服务的理念,在教师培训工作中承担项目的规划、课程的开设、师资的提供、信息的共享和后勤服务的任务,构建教师培训“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下”相结合的计划制定模式,采取“联合”、“托办”方式等,在教师中开展培训需求调研,构建为基层教师服务的立体化网络;四是评价到位,我们以学分制为抓手,着重探讨从科学、合理、全面的角度来评价教师培训工作的成效,力争教师培训后,从师德、教学技能、教育科研能力和学科整体知识建构四个方面构建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保证培训的“高水平、细服务、优效果、好形象”。

(4)研究在学分制背景下,如何构建“县―乡―校”三级联动机制。三级联动机制,就是要充分发挥县教育局和县教师进修学校、乡镇中心校、一线中小学的能动作用,为全县教师培训提供科学优质的指导服务体系。县教育局、县教师进修学校宏观调控,在全县范围内统筹管理、做好教师培训的各项服务工作;乡镇中心校中观管理,落实教育局的政策,做好宣传,建设好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校,为一线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保驾护航;一线中小学校微观组织,在五年内有计划、有目的地选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扎实开展校本研训,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推动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5)研究在学分制背景下,创造性地构建四位一体的综合管理机制。一是人力管理,包括培训者团队管理和学员管理。在研究中加强培训者团队的管理制度建设,如任课教师准入制度、专家(名师)资源库、教师评价机制等;对学员管理,我们将强化学员约束制度、激励制度、成果评价制度。二是评价管理,包括对学员的学习评价和培训者的评价。学员评价主要从师德、教学技能、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和学科整体知识建构四个方面进行,让学员参加培训后真正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培训者的评价依托教师进修学校和参培学员的综合评价,实时监督培训者的培训表现,促进培训者自我提升。三是服务管理,将集中管理和分散管理相结合,注重课程的设计、运行和开发,做到按需施训,通过完善教师进修学校网络建设,为教师培训提供优质的网络资源,建立一批优秀的教师培训基地和一线教学名师资源库,进一步强化后勤服务和经费保障制度。四是激励管理,以县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校为主体,各中小学为辅助,通过教师参加培训期间的综合表现评优评先,同时评优评先同教师的聘用、晋级、学分登记和绩效工资结合起来,充分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变教师培训“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得参加培训成为教师自觉的行为。将以上四项管理融入学分管理之中,依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文件精神,进行细化,创新学分登记管理机制,制定符合地区特点的、科学灵活的学分管理办法,形成制度,让县内每一位教师都能够完成360学分。

(三)、创新之处

在管理机制上大胆创新,构建“一制双线三级四位五新”的管理模式。一制主导:以学分制为主导,制定符合地区特点的、灵活的学分管理办法,有效促进教师培训。双线配合:县教育局政策导向、县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实施,双线协调配合,保证教师培训收到实效。三级联动:县教育局、县教师进修学校宏观调控,乡镇中心校中观管理,一线中小学校微观组织,为全县教师培训提供科学优质的指导服务体系。四个到位:指导到位,管理到位,服务到位,评价到位,四位一体,保障教师培训有序有效进行。五项创新:研究教师培训标准,建设培训基地校,组建培训专家团队,探索培训新模式,构建大校本研训体系,实现五项工作创新。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的方法

调查研究法。在2012年底,课题组用自编问卷对我县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制管理的推行情况进行了调查,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在2013年4月中旬,课题组深入四个实验基地校进行调研,了解一线教师对学分制管理的想法,获得了有价值的信息,收获了教师的建设性建议。

行动研究法。边工作边研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出问题,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方案―实施方案―反思改进―总结评价”六个步骤,让我们的课题立足于教育第一线,立足于课堂。我们选取两市镇一完小、两市镇四中、杨桥镇和仙槎桥镇三中“一镇三校”作为实验基地。四个实验基地能充分体现办学上的示范性,教学上的指导性,管理上的科学性,发展上的前瞻性,建设成为学分管理的实验室。取得成功经验后再全面推广,把培训基地校逐步建立在一线中小学校,用于开展培训需求调研、同课异构研讨、培训成果展示、主体论坛、经验交流和培训跟踪服务等活动,为全县教师培训提供一个示范性窗口。

文献资料法。查阅我国教师培训资料,在文献中发现教师培训存在的不足和应对策略,深化课题的研究。北京、沿海江浙发达地区的教师培训管理工作卓有成效,我们将结合县域内实际,有选择性地将发达地区教师培训的成功经验借鉴过来,以推动我县的教师培训的发展。

2、实施的步骤

本课题拟用两年时间(2012.10―2014.10)完成。

第一阶段,课题申报(2012.10―2013.03)。做好课题申报的各项工作,完善课题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全面研究(2013.03―2014.06)。课题立项后进行全面的研究,深入研究县级教师培训管理模式的创新、内容的选择、资源的开发,研究“县―乡―校”三级联动机制的构建,研究教师培训的人力机制、激励机制、服务机制和评价机制的构建等。在研究中广泛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力争圆满地完成课题的研究工作。

第三阶段,结题验收(2014.06―2014.10)。 在全面研究的基础上,预计在2014年10月系统归纳,提升研究成果,完善研究的理论建构,并结题请专家组验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2011.01.

[2].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的通知》.2011.11.

[3].邓仕煌、薛剑刚.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体制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