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县域工业经济

县域工业经济

时间:2022-07-27 11:29:15

县域工业经济

县域工业经济范文1

陕西省县域工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县域工业发展加快。据统计,2007年陕西83个县(市)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98户;实现工业增加值1455.1亿元,占县域生产总值2689.66亿元的54.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5个百分点,其中11个县(市)比重超过70%。据省中小企业局资料,去年前9个月,全省县域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267.98亿元、增加值816.81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20%和19.8%。其中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同比分别增长23.6 %和24.1 %。县域工业为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园区经济迅速发展。各类园区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最重要的增长极。目前,全省县域工业园区187个,2007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4.6亿元,同比增长30%。县域工业园区实现营业收入2078.2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623.5亿元,分别占全省中小企业营业收入的32.9 %、增加值的30.4%。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累计引进各类项目3020个,建成投产1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1279个,多为技术、资本密集的产业项目和农产品加工项目。近年来,一些县市围绕主导产业,促进产业集聚,已经形成相对集中有特色的产业密集区263个。

带动农民增收作用明显。全省县域农产品加工企业有11万户,其中规模以上的551个。2007年实现营业收入726亿元,为农民支付农产品收购款145亿元,为农民提供工资性收入人均980元,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去年前9个月,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05.3亿元,同比增长17%。

县域工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机遇

陕西县域工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及环境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一是县域工业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均产值6817万元。企业创新能力弱,大部分企业基本不提取研究开发经费,名优产品少,农产品加工业滞后,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二是资金更趋紧张。目前,由于流动资金不足使一些企业达不到设计生产能力,有的企业不得不限产或停产。大部分县经济基础薄弱,财源匮乏,财政无力投入生产建设,担保机构不健全,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三是缺乏统筹规划。多数县域工业分布零散,企业规模小,相关产业未能有效地向重点城镇集中,造成土地资源和资金的浪费,既产生不了产业集群效应,也不利于工业污染治理。四是人才缺乏问题日益突出。由于地理位置偏僻,难以吸引高技术高素质人才。多数县域工业企业创业人才少,管理人才少,人才外流现象严重,一些发展较快的企业招工难、招技术工更难。五是受国际金融危机传导影响,外贸商品出口下降。

虽然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蔓延,但陕西经济发展基本态势没变,特别是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和连续五年的快速增长,抵御风险、应对挑战的能力大大增强。中央提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条措施,以投资带消费、以消费促增长,为发展县域工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总体看,我国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只要我们把认识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部署上来,就能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县域工业,把推进县域工业化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突破口,作为建设西部强省的战略措施,不断加大支持力度,积极构建长效机制。中央、省财政支持中小企业的政策陆续出台,有望缓解县域工业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省再担保公司的成立,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范围的扩大,必将促进民间融资趋于活跃,为推进县域工业化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

陕西县域资源储备丰富,经济各具特色,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以开发当地资源为主,产品主要面向省内及周边市场,出口相对较少。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国内产业转移趋势加速,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向内地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我省大部分县(市)凭借土地、劳动力等条件,具备了承接先进技术、资本和产业转移的条件和能力。同时,省内优化城市发展空间,调整工业布局,也为产业向县域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

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的对策建议

面对当前诸多不利因素,我们只有紧密结合县域实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培育龙头,扎堆发展,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之路,才能真正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

以催生小企业为重点,扩大非公有制经济规模。一是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降低民营企业的注册门槛,激活民营企业发展的巨大潜能,培育一批发展前景良好、经济效益稳定、市场竞争力强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和民营优势企业。二是支持各地建设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和企业“孵化器”,鼓励农村能人和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创办企业,大力倡导发展家庭工业。三是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产业带动作用较大的骨干企业。四是鼓励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收购等方式,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形成一批新的非公有制企业。五是鼓励和支持我省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更多地在省内转化,催生一批科技型小企业。

以特色产业为突破口,培育工业发展的主力军。在产业发展上,要根据非均衡发展理念,推动资源向优势地区、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集中,打造县域工业经济的产业“主心骨”。一是依托优势产业,加强产业整合,培育产业“航母”,打造特色板块经济,提高支柱产业产值在县域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二是做强优势企业。对龙头企业、重点企业实行服务聚焦,政策上适当倾斜,用地上优先保证,资金上重点扶持,培育一批具有永续竞争力的大企业,破除县域工业企业“山多峰少”局面。三是培育优势品牌。关键在科技创新、品牌带动。要继续大力实施“品牌兴企”、“品牌兴县”战略,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银企合作、部门配合,加快培育名品牌、名商标,迅速壮大名牌产品群,发挥品牌在推进县域工业化中的带动效应。

以园区建设为引擎,打造工业发展主战场。县(市)要强化工业集中区建设,每县重点抓好一个工业园区,配套发展各具特色的乡镇工业小区,建立专项资金,引导民间投入,支持各具特色的园区建设,重点扶持农副产品加工业。一要统筹协调县域内的园区发展,理顺园区与园区所在地行政机构的关系,避免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建立园区与园区企业互利互赢的良性互动机制,共同构建和谐发展环境,形成促进园区发展的强大合力。二要高标准、高起点做好园区规划,增强园区承载力。要实现连片统征土地,建立园区土地储备库,科学调度工业项目用地,提高园区土地等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提高园区对项目的吸纳和承载力。三要准确定位园区发展路径和方向,把特色园区做大做强,把产业集群做专做精。要依托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关中―天水经济区和陕南汉江工业走廊,全力推进县域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产业服务体系,切实增强园区综合实力。

以招商引资为总抓手,强力推进项目建设。一是抓大项目。要建立项目库,加强项目可行性研究,做好项目策划和推介。要以提高项目质量和效益为中心,集中力量建设牵动全局的产业发展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社会事业项目,做到可上的项目积极上,应保的投入力求保,能建的工程抓紧建,使工业总量在大投入的推动下实现新一轮扩张。二是招大客商。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强化招商责任,健全招商机制,优化发展环境,重奖有功之臣,形成大抓招商、招大商的良好格局。三是创新招商方式。要改进传统的招商模式,坚持以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为目标,主攻央企、跨国公司以及战略投资者,组织境内外企业家来陕考察投资,围绕特色产业兴企办厂、挂牌建园,注重选商招商留商,提升招商质量和对外开放的水平。

以拓宽融资渠道为着力点,解决县域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充分利用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县域工业项目。一是实施“百千万中小企业发展工程”。从2009年起,通过财政贴息、补助、担保、风险补偿等方式,每年培育100户规模以上企业、支持1000户高成长企业的技术改造、发展10000户小企业,使之成为县域工业化的新生力量。二是搭建银企合作平台,鼓励金融机构设立为县域中小企业服务的专营机构和专门通道,扩大县域和园区银行网点覆盖范围,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项目,开展综合信贷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向县域工业企业扩大贷款规模。三是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地方商业银行、村镇银行,有序发展民间信用合作组织。四是继续抓好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重点推进市县建立担保机构,完善制度,提高素质,落实风险补偿,提升担保能力。

县域工业经济范文2

2004年,我县牢固树立工业强县意识,大力发展工业经济,通过工业的发展壮大了县域经济实力,,创造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全年实现gdp10.48亿元,比增23.4%,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36亿元、5.72亿元、2.4亿元,分别比增3.5%、45.6%和1.5%;财税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全年总收入1.607亿元,比增70.92%;实现工业总产值20.12亿元,其中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17.4亿元,比增65.9%,实现增加值5.2亿元,比增87.8%,实现销售产值17.2亿元,比增62.8%。工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重达54.5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90.14%。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强化工业主导意识,切实加强领导加快工业发展。一是推行工业经济一把手工程,明确党政一把手是抓好工业经济的第一责任人,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和5个副县级领导为副组长,22个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业经济协调领导小组。明确了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定期研究工业制度和县级领导挂点联系骨干企业制度,34个副县级以上领导分别挂点联系县内34家重点骨干企业,对重点骨干企业实行全方位支持和保护,及时解决工业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全年共召开6次常委会、10次县政府常务会、18次现场办公会议研究工业工作,40多个各类矛盾和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二是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工业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明确了加快工业发展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奖惩办法,鼓励各种形式的经济组织投身到加快工业发展的行列中来,全县上下形成了大抓工业的合力。

二、强化服务意识,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工业发展。**工业经济发展的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要促使企业家及老板安心生产经营,关键在于县委、县政府要不断提高为他们服务的水平、加大对他们的支持力度。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先后完成了城南工业园区“三通一平”工程,连接*乐镇、*潭镇、**镇三个重点工业重镇的花民公路一期改造工程、三条矿山公路改造工程和虎渡口至洞溪坪110千伏输变电工程。二是切实加强协调服务。积极为工业企业排忧解难,成立了县企业投诉中心,年内共妥善处理各类污染事故纠纷12起,解决各类投诉案件21件次;积极为企业协调解决用电问题,争取优惠电价,在全省取消目录电价和超基数电价优待的情况下,年内仍为工业企业争取到优惠电价近3400万元;积极为企业协调解决运输困难,先后向铁路部门争取增加运输车皮200个以上,并有5户工业企业纳入全州铁路运输重点保障企业行列,占全州重点保障企业总数的55.56%;积极为企业协调核销银行债务,先后为**、铁合金、纸厂、印刷厂、水泥厂等企业核减债务1.9亿元。通过以上措施,切实解决了困扰企业生产的一系列实质性问题,促进了企业达产。全年生产硫酸13.29万吨、电解锰7.23万吨、电解锌6.5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99.5%、27.5%和40%。企业效益明显好转,全县独立核算国有及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税总额达1.42亿元,比增80.16%,对全县财税收入的贡献率达65.99%。

三、强化竞争意识,培育规模优势加快工业发展。2004年,与我县相邻的**省**县、**市**县凭借其低电价、低税费、低地价甚至零地价等优势,加快工业开发,对我县工业经济形成了巨大冲击,一些企业老板纷纷到**、**去兴业发财。为应对竞争,我们一是营造总量优势。通过优化配置矿产资源,鼓励矿产品就地加工增值,使我县矿业经济形成了采、选、冶一条龙的生产格局。目前,全县共有大小矿业企业100余家,其中电解锰企业11家、电解锌企业3家、铁合金企业3家、硫酸企业4家、铅锌浮选企业45家,具有年产电解锰11万吨、电解锌18万吨、硫酸26万吨、硅锰合金3万吨的生产能力,成为全国较大的电解锰生产县、全省较大的铅锌冶炼基地和全省最大的出口创汇县。二是着力营造企业优势。一年来,县财政共投入350万元支持工业发展,鼓励企业积极内引外联,加大融资力度,扩充总量,提升质量,效果十分明显。目前,全县共有规模以上企业34家,其中年产值过亿元、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8家,产值过5千万元、税利过5百万元的企业6家,产值过千万元、利税过百万元的企业10家,一批锰锌下游产品项目正在抓紧开发和实施。三是大力营造外向优势。积极为矿业企业搭建对外贸易平台,鼓励矿业企业开展对外贸易。目前,全县共有自营出口企业6家,全年完成出货值4.83亿元,比增24.5%;完成出口创汇4095万元美元,同比增长7.76%。

四、强化持续发展意识,调整优化结构加快工业发展。针对县内工业经济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等实际,我们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着力优化工业结构。一是以科技创新为手段,大力调整产品结构。鼓励企业改造传统工艺,提升产业层次,全年共完成工业技改投入1.12亿元,比增6.9%。鼓励企业开发锰锌下游产品和农副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着力培育新的工业增长点。年内纳入省规划产业项目笼子的5个工业产业项目有3个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累计完成投资1.96亿元。其中东锰集团公司年产2万吨无硒高纯电解锰项目完成投资960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350个,年新增产值2.6亿元;振兴公司年产4千吨微细球型铝粉项目完成投资6500万元,湘源公司天然药用有效成份提取项目完成投资3500万元。二是以国有企业改制为重点,大力调整所有制结构。围绕盘活国有资产、拓宽就业渠道、增加财税收入目标,坚持依法依规、因企施策,大力推进国企改革。年内启动改制企业19户,目前已全面完成2户,其余17户2005年度可全面完成。年内共置换职工身份785人,安置职工174人,企业资产变现后上缴县级财政3370万元。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改制的同时,我们还鼓励外资、民资以参股、控股、兼并、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企改制,大力发展民营企业。目前,全县共注册民营工业企业173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0多户,从业人员1.28万人,全县民营企业实现产值12.1亿元,增长19%,实现增加值3.22亿元,增长45%,上缴税金7130万元,比增26%,民营企业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率达68%以上。三是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大力调整工业布局结构。以县城高新工业园区为中心,以工业基础好、区位条件好的**、**、**等工业产值亿元镇为轴点进行重点开发,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向县城集中、向园区集中,大力发展园区经济。通过努力,目前县城高新工业园区已基本完成“三通一平”,拥有110千伏变电站3座,35千伏变电站2座,已有**公司、**公司2个高科技项目入园建设,2005年意向入园的高科技项目5个,园区建设初具雏形。

县域工业经济范文3

一、开展科技创新

在县域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的开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与政府的引导。因此,县域政府部门需要对现有科技支持政策作出树立,通过分析不足与弥补劣势来对科技支持政策作出完善。同时,县域政府部门有必要以推动科技创新为出发点,构建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并以科技创新规律与市场经济规律为依据,结合县域自身产业结构,来构建全面的科技创新保护机制与产学研合作机制,从而使县域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在此基础上,县域政府部门有必要设置科技创新监督部门,并负责对科技政策的贯彻情况作出监督,对企业开展自主科技创新进行引导。科技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也离不开资金的支撑,因此,在县域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构建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企业自主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与金融机构资金介入的科技创新融资体系,从而推动县域科技创新工作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发展。在此过程中,县域政府部门所发挥的引导作用同样不能忽视,因此县域政府部门需要引导和鼓励工商企业对民间资金进行吸引,并对科技研发单位进行资金注入与扶持,从而确保工业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过程中具有足够的风险投资可以利用。另外,在财政投入方面,县域政府部门应当将科技投入作为战略性投资资金,并保持一定的年增长幅度,从而为科技创新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撑。近年来,太谷县加大科技投资的力度,建立医药园区、食品园区,鼓励企业开发研制新产品,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在科技研发上,采取“企业投入、政府奖补”的办法,加大对企业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2013年太谷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科技项目经费内部支出达8085万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62377万元)的1.44%;,占全县GDP(660005万元)的1.22%;占有科技活动项目企业总产值(269660万元)的3.0%。

二、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县域工业经济发展中的粗放式方式,对于实现区域工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着重要意义。在此过程中,首先有必要以节约降低能耗、节能减排为指导来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其次则应当根据区域产业优势推动特色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就是强调在工业经济的发展中对环境进行保护,并对资源做出充分的利用,经济增长方式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模式,同时要求工业发展中做到污染最小化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平衡。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县域政府鼓励企业在生产中使用清洁生产方式,并降低生产能耗,通过革新生产工艺与生产技术来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和资源消耗量。另外,在县域工业园的建设中,需要重视企业之间的优化组合,通过实现企业之间的废物交换和重复利用来构建生态型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当然,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仅仅依靠一家企业是难以发挥出有效作用的,因此,县域政府应当用政策进行引导、法律进行规制,促进社会企业树立循环经济理念,从而形成良好的循环经济发展氛围。为了推动县域工业经济得到良好的发展,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还应当重视对自身的优势资源做出充分的利用。优势资源的充分利用不仅有利于构建县域特色产业,同时有利于提升社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此方面,主要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挖掘县域优势资源。这种优势资源指的是县域中能够创造独特经济价值的各类特色资源,包括生态环境资源、社会文化资源、自然环境资源、产业结构资源等;二是要对产品特色做出定位。特色产品的定位不仅要以资源为依据,同时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实现自身优势与市场需求的结合来选择生产具有更强市场竞争力和市场活力的产品;太谷县建立的恒达循环经济园,利用生产煤焦的余热来发电,发的电能够满足整个生产的需求,既利用了余热,减少了废物的排放,又为企业的生产降低了成本。

三、构建工业经济发展服务体系

工业经济发展服务体系的构建,首先要求县域政府部门能够提升自身的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服务型政府的构建要求县域政府加大对工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与财政支持力度,通过优化工业发展环境来实现企业生产成本的降低等。同时政府有必要从政务方面做出改革,通过构建问责制度、限时制度和责任追求制度来实现行政效应的提升,从而为外资的引进构建绿色通道;其次,在工业经济发展服务体系的构建中,还需要推动县域服务型行业的发展,如信息产业的发展、物流产业的发展以及金融产业的发展中。其中信息产业的发展能够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信息交流平台,现代物流行业的发展则能够优化工业发展中的流通,金融服务行业的发展则能够为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资金支撑,因此,这些行业的发展也是工业经济发展服务体系中不容忽视的内容。太谷县政府提出以服务促发展,完善各项保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引入社会资本完成水秀新型产业园区、玛钢铸造园区道路、天然气管道铺设,实施污水处理厂建设,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在土地供应上,强化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实行分级警示管理,建立用地黑名单制度;建立存量闲置建设用地库,加大自主造地力度,推进土地增减挂钩工作,确保落实1000亩建设用地指标。在资金保障上,完善政银企融资合作长效机制,做好助保贷工作,拓展产业升级贷业务范围,开发互助贷产品。

作者:张振瑞 单位: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统计局

县域工业经济范文4

规模以上工业(即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发展状况是衡量一个地区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提高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力量。因此,着力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是发展规模经济、增强产业聚集、提高工业经济整体素质、壮大整体经济实力的重要举措,是增强县域经济的必由之路。但随着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工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正确分析工业经济特别是规模工业的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思考促进规模工业发展的应对策略,对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县域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企业管理机制缺陷。在县域发展起来的绝大部分工业企业属非公有制经济,以民营企业为主,而且以家族式组织管理形式居多,在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上存在较大缺陷。虽然家族制组织形式在创业初期具有一定优势,但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较高层次后,就存在一些管理上的缺陷,加大了企业拓展空间的难度,阻碍了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2)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县域内工业大部分属传统的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尽管在培育拳头产品、创名牌方面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在大多数产业领域,产品结构水平依然较低,缺少具有较高附加值、较高技术含量和较高市场占有率、能够带动整个产品结构升级的名牌产品群。(3)企业之间关联度低。由于县域内工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效益不高,企业间关联度低,配套能力差,没有能够形成使众多中小企业围绕大型骨干企业发展的格局,因而难以把小企业纳入大企业、龙头企业的资产链、技术链和品牌链的协作体系之中,难以带动企业的整体发展。(4)科技创新作用较弱。民营企业吸收科技人才难度很大,人才少、忽视科研投入,企业技术水平处于较低层次,新技术、新产品开发能力薄弱,即使一些技术水平稍高的企业,也主要是依靠引进境外的先进设备、先进技术和核心零部件进行组装生产,技术在外情况比较突出。(5)企业融资难度大。县域内工业是在改革开放和短缺经济的特定背景下,依托自身的体制优势,通过大量的企业生成与外延扩张而发展起来的,大部分属民营企业,规模小、档次不高。企业在向银行贷款时难以提供有效的抵押担保,造成企业融资比较困难,资金的短缺严重妨碍企业的更新改造和规模扩张。

二、做大做强县域工业经济的思考和建议

促进县域工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各地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科技为依托、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根本,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开展品牌创建,不断创新政府服务举措,综合性地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各类困难,努力提高规模工业经济效益,提升工业经济的总体水平。(1)引导企业加快创新。创新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和生命力的源泉,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法宝。一是引导企业制度创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惯例相接轨的产权制度,增强企业发展活力。二是引导企业管理创新。鼓励企业引入现代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社会意识、诚信意识和法制意识,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三是引导企业科技创新。鼓励有条件的规模工业企业建立技术研究中心,加强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快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开发,形成企业的技术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快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和引进,发展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是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积极拓宽思路,采取政府倡导与民间组织、集中推介与分散推广、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等方式,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上门招商、专业招商、委托招商、设点招商和网上招商。二是明确招商引资重点。在区域方面,按照“立足国内,拓展国外”的思路,定期召开招商洽谈会,并积极主动参与项目推介和对接。(3)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品牌是企业经济优势在市场竞争中的鲜明体现。要坚持把提升骨干企业知名度和引导中小企业开展品牌创建相结合,提高企业的市场影响力。一是坚持扶优扶强。选定一批具有规模优势的龙头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通过资本运营做大做强,着力培育一批能与国内外企业抗衡的品牌企业。二是引导企业争创品牌。设立名牌战略发展资金,专项用于奖励获得中国品牌的企业,以及对建立品牌营销联盟或以产业集群形式联合拓展市场等给予补助。(4)加快产业载体建设。企业的持续发展需要依托良好的平台,要打造特色的工业园区。工业园区建设要高起点、高标准、有特色、有创新,并注重环境保护,有利于产业聚集和经济持续发展。一要有长远目标,周密规划,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实行规范科学管理;二要坚持以增强区域竞争力为目标,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以中心城镇为依托,把特色优势产业升级和城市化紧密结合起来,促进资源共享,集约经营,进一步壮大产业集聚规模,提升企业发展水平;三要注重层次,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入园的企业,尽可能使县域经济进一步集聚,发展进一步规范,优势进一步发挥;四要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联合打造、共同发展、共同受益,防止重复建设,防止恶性竞争。(5)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从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市场环境、人才环境等方面入手,建立健全“四大体系”,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促进规模企业持续发展,使更多小企业进入规模企业行列。一是建立公平竞争的政策支撑体系。在放宽投资领域、土地使用、人才引进、资金支持、税收政策、对外合作等方面为众多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促进更多小企业迅速发展进入规模企业行列。二是建立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深化机关作风建设,全面推行服务承诺限时办理、责任追究等各种行之有效的制度,努力提高行政效率。三是建立功能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经营管理、投资决策、招商引资、技术培训、法律服务、专利申报等全方位服务,形成政府管理与行业自律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管理新格局。四是建立公正公平的法制保障体系。积极推行相对集中执法改革,成立综合执法机构,减少多头执法、重复执法。制定执法责任制,进一步规范行政检查行为,禁止滥用权力,切实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坚决打击制假售假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加强企业信用建设,在全市形成优良的社会信用环境。(6)正确处理四种关系。促进规模企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朝着“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目标前进。为此,必须着重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一是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近几年来县域经济在得到稳步发展的同时,也给环境治理带来了不小压力。因此,今后要重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理念为指导,在企业层面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扶持中小企业加快用“绿色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技术,引导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在园区层面建立由共生企业群组成的生态工业园区,在企业相对集中的乡镇,建立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二是产业规划与企业布局的关系。受乡镇行政区划局限,乡镇招商引资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导致大部分县(市)企业布局比较分散,产业集聚程度不高,也给污染集中治理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今后要重视以产业发展规划为指导,打破乡镇行政区划限制,有效引导产业向特定区域、企业向特定园区集聚,并切实限制布局不符合产业发展规划的企业发展,为新兴产业的发展留足空间,合理布局生产力。三是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传统产业基本上属于科技含量相对较低的产业,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于提升县域经济的带动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不是简单的取代、淘汰关系,在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动下,二者可以互为补充、并行发展。四是近期开发和远期发展的关系。工业经济发展要立足现在,着眼未来,现在开发要为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一要着眼现在,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合理规划确定产业布局,形成一批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产业集群和集中园区。尤其要针对薄弱行业加强近期的开发,着力引进新项目,兴办新企业,实现规模和总量的扩张,取得突破性的发展,为今后的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二要着眼未来,做好发展的长远规划,选择一批对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对可持续发展有显著效果,对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有积极带动作用,能尽快扩大市场占有率的行业和产品作为重点,加大政策支持引导力度,实现关键领域的重大突破。三要建立起以规划为龙头的项目生成机制和产业发展机制。要坚持项目的开工、建设、储备滚动推进;坚持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使用、储备;坚持劳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共同发展;坚持生产、流通、服务同时抓;坚持以政府投资为导向,内资民资、外资侨资为主体的投资结构。通过长短结合、远近结合为工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宏伟的蓝图和良好的平台。

县域工业经济范文5

工业化水平低,是造成我县经济综合实力不够强和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主要原因,而工业化水平低的主要原因是与先进地区相比,县域工业园区建设发展滞后,级别低、规模小、实力弱,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基于此,为了实现经济强县的宏伟目标,近年来我们把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突破口。

一、工业园区建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一)促进项目建设。先进县(市)的经验告诉我们,县域经济的竞争,关键是项目的竞争,谁抓住了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谁就夺取了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动权,而工业园区则是招商引资的窗口,项目建设的重要平台。园区建设有利于充分利用我县区位、交通、资源优势,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搞好招商引资;有利于克服用地紧张、无法摆放更多的项目的矛盾,便于集中连片实行统一管理;有利于集中有限的财力,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减少基础设施投资成本;有利于优化投资环境,提高办事效率,促进项目建设。

(二)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提高现代化水平,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和农民增收问题,必须走工业化、城镇化的路子,把农民从农业和农村尽可能多的转移出来。工业园区的建设将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创造条件;其次,工业园区的形成将造成人口的相对集中,而人口的相对集中正是城镇化的基础。而且,人口大规模的增长,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三)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工业园区内形成的产业集群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是有助于形成和扩展专业化的区域市场。使某类企业在一定区域内集中,并形成核心产业,然后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众多企业围绕核心产业在区域内聚集,通过相互之间的分工与合作,组成一个上下游企业相互连接的产业链条,同时催生一贯小企业和其他中介服务机构在区域内聚集,从而实现生产、营销、售后服务的相互衔接,并最终形成专业化的区域市场。二是有助于形成和维持整体的竞争优势。众多企业在一定的区域内,在特定的领域中,通过地理集中和专业分工的不断细化,各自围绕核心产业,发挥各自优势和群体协同效应,从而不断推进产业组织方式的提升,浓缩和提炼众多企业的品牌形成“区域品牌”。并逐渐形成规模企业。三是有助于加强专业化。集群经济对专业化的加强体现在两个层次上:一个层次是整个园区对一个产业的专注。这样才能把这个产业作出品牌,作出最好的质量和最低的价格来;另一个层次是企业间处于分工协作的需要而对生产链细分下的专业。四是产业集群可以降低企业成本。在专业化分工合作的基础上,有利于提高效率的特点在于,它用时常交易关系取代了内部管理关系。它使得生产线上的各个环节都被单拿出来变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使得每一个环节的生产和经营都是在根据效率和经济原则而非其他关系进行广泛的分工与协作,最终是交易成本最小化。

二、工业园区规划和建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已初步显现

(一)城东工业园区筹划与建设为县域经济的发展蓄积了后劲。为改善投资环境,构建招商引资平台,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去年我县将经济园区的规划建设摆上重要日程,委托省规划设计院对《正定县经济园区发展规划》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县委、县政府还成立了经济园区筹建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临时筹建处,负责园区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等各项具体工作的组织、协调、实施。规划的城东工业园区西以京深高速公路为界,东到正定县界,总面积24.6平方公里。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已日臻完善,投资1.07亿元,占地100亩,日处理能力6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位于经济园区的中央;有二座110KV变电站,输电线网覆盖园区;天然气利用工程日供能力8500立方米,在园区东部设有门站。县政府还就该园区制定了招商引资和吸引社会资金建设园区的优惠政策。园区已具备了良好的工业基础和招商引资势头。目前园区内有国家中型企业石家庄铝厂、投资6000万元的河北医科大学制药厂、投资1亿元的丰辉塑料公司、投资2000多万元的恒瑞纺织公司等20余家规模较大的企业,包括全国一批知名企业如纳爱斯集团、华龙集团、乐百氏集团等都在园区内建立了生产基地,另有河北圣达化工、海森科技制作所、金键米业、天山集团投资基础设施等一批在建和在谈项目。目前,国家实施了用地控紧的宏观调控政策,对耕地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园区的规划建设暂时受阻,但从园区蓄积的能量和项目的储备来看,随着国家限制政策的放缓和新一轮土地修编展开,该园区必将成为我县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

(二)铁西工业区的规划建设加快了我县“国退民进”的步伐。长期以来,我县依托京广铁路、107国道和正定火车站等优势,先后兴建了省二轻仓库、市油泵油嘴厂、县纬编厂、内燃机配件厂、常山机械厂等一批国有企业,但是由于国有企业在机制上没能及时有效的转变,加之管理不善和其它原因,目前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已停滞或破产。而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新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日渐发展壮大,在该区域内先后兴建了河北银港人造板厂、河北常山生化药业公司、石家庄市金河石化公司等一批民营企业。我县审时度势,抓住“国退民进”步伐加快这一趋势,划定了约6平方公里的铁西工业区,成立了筹建工作领导小组,规划道路建设框架、企业建设布局方案,一方面谋划对现有违章建筑清理和拆除工作,搞好现有较大型企业的厂容厂貌的整治。另一方面又汇总了铁西工业区可供利用的地块、厂房共10个,共涉及场地322亩,厂房33700平方米,加大闲置的土地、厂房、设备对外招商力度。目前河北银港人造板厂的高密度板和河北常山生化药业公司的二期扩建项目已完成,油泵油嘴厂破产改造和民营企业矿山设备厂的迁入正在同步进行。铁西工业区的规划建设促进了我县工业经济的“国退民进”,为振兴老工业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三)乡镇工业园区的建设促进了当地特色、富民产业的发展。建设工业园区,引导乡镇企业相对集中、连片发展,是推进工业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的有效途径,绣花印染、铁芯加工、板材家具制造等作为我县的传统特色产业,经过十年来市场经济的洗礼,从加工方式到组织形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在近几年我县加强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机遇下,一批经营大户经过多年积累,从众多经营户中脱颖而出,纷纷从村内外迁,到乡镇中心或主要路段投较大资金建厂立业,在改变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状况时,也形成了我县一个个规模不等而产业特色鲜明、极具活力的工业园区,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为北早现乡板材家具、木庄铁芯、南牛乡制鞋、朱河纺织印染、新城铺服装、西平乐乡机械加工六个特色工业园区,这些小区聚集和吸引了568家企业,有28家企业跻身到我县规模以上在统工业企业行列中,占总数的26.7%。2003年区内企业完成生产生产男裤、女裤、休闲裤247万套(件)、坯布830万米、花布9540万米、免漆板、实木家具、拆装家具、真皮沙发等十余种、PVC拖鞋4000万双、各种型号面粉机533台套、锅炉2万台。工业产值19亿元,实现利税1.69亿元,分别占全县工业经济总量的21.9%和19.7%。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13670人。乡镇特色工业园区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和全县特色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总之,经济园区正逐步成为我县招商引资的基地、对外开放的窗口、国退民进的试验田和特色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三、充分发挥工业园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一)搞好科学规划。县政府应继续对工业园区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这是推动园区发展诸多工作中最起始的一环,也是重要一环。规划不能只局限于土地方面,还要包括工业、商业、居住、文化和环境等各项建设,要处理好近期与远期、需要与可能、生产与生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系,并辅之以相应的政策措施。政府在推动园区的过程中,应发挥好指导、协调和引导作用。

(二)招商引资上项目。工业园区建设的效果最终要体现在招商引资上,体现在来园区办企业的数量及其经济实力的增长上。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要敢于突破现行政策的约束,吸引农民进区兴业,吸引非公有制经济进区投资,引进外地公司进区办厂,吸引分散的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要大量储备一批适应不同层次投资者需求的大项目,努力开发建设一批能够发挥骨干示范作用的好项目,引导其他企业向园区集聚。

(三)培育龙头骨干企业。龙头骨干企业是工业园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产业升级的重要带动力量,围绕龙头企业搞好产业配套,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是工业园区始终保持活力的关键。尤其对于经济实力相对薄弱的乡镇,要全力扶持和培育特色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使之成为产业的核心,发挥其在园区中的“领头羊”作用,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产业集群。版权所有

(四)搭建公共平台。政府在推动工业园区发展的过程中,要强调服务功能,着力搭建研发平台、物流平台、信息平台、融资平台,围绕用地、融资、信息等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稿纸两的服务,积极作好超前服务和延伸服务。

(五)探索与工业园区发展相适应的工作机构和运行机制。要根据园区发展的实际,在管理体制上,赋予园区在规划、投入、收益、人财物和社会事务管理权限,实行封闭运行;在财政体制上,建立一个相对独立、封闭运行的财政体制,使园区在自己的收入范围和财政体制内拥有相对独立的资金支配权和调控权;同时根据工作需要,在园区编制范围内,优先批办工作部门设置和调配工作人员到位,确保园区工作有效运转。

(六)加大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基础设施要先行,要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引入市场机制,做到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财政、金融、外资、内资并举,形成上争下筹、内聚外引,千方百计投入巨资用于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使路、水、电、汽、暖、通讯、排污等成龙配套,提高小区服务保障、信息交换、交通运输等综合能力,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项目承载能力。

县域工业经济范文6

[关键词]县域经济;工业化;竞争力;钻石理论

[中图分类号] F29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05-0040-04

一、发展县域经济的意义

县(我国县级建制包括县、县级市和县级区) 是我国功能相对完备的国民经济基本单元和自古以来行政管理的基础层次。国内学者吴海峰(2004)将县域经济定义为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和空间内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1]

截止到2002年12月31日,全国县级行政区划占国土总面积超过95%,占全国总人口的71.6%。[2] 解决县域经济的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全国2/3以上人口的民生问题。

从现有经济地位来看。县域经济GDP总额占全国GDP总额的一半左右,没有县域经济的支撑,中国经济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从一些地区和省市的发展中可以得到验证:顺德、昆山、江阴等“县域经济”的崛起,是“珠三角”“长三角”发展的重要基础;[2]浙江省坚持“强省先强县(市)”的原则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2O00年浙江省38个县 24个县级市的生产总值占全省71%(高于全国平均数19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连续16年居全国第一;福建省泉州市2002年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市的79.97%(高于全国平均数28个百分点),农民的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倍。[3]

从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来看,三农问题即农业落后、农民收入低和农村贫困的问题仍然是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大中城市的工业化发展和建设虽然至关重要。但是县域,是农业人口的主要聚居地,且联结城乡,在实现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过程中意义重大,仍然应该是解决“三农” 问题的主阵地。卢荣善(2005)认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到当地非农产业就业与到遥远的大中城市相比,可以省下巨额的购房支出,可以更好地照顾家庭监护子女,可以沿用原有社会网络资源,这些都能大大降低转业者的心理成本,避免大量社会问题的产生。[4]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工业化道路

目前我国在县域经济上具有农村范围大、农民数量多、以农业生产获得收入为主要渠道来维持民生的特点。但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主阵地,县域经济的发展在思路上不能偏重于在“农村――农业――农民”这个体系内循环。中国是一个人地矛盾非常突出的国家。到2001年,中国的农村劳动力大概是6个多亿,而我国农业按照现在的生产力条件需要的劳动力大概是1.5亿,因此,劳动力供给绝对过剩。[5]温铁军(2002)认为在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条件下,农业生产要素难以得到优化配置,农业生产难以产生社会平均利润。因此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应该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5]既然大量的劳动力不能在第一产业内部实现就业,就只能通过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来实现就业。特别是第二产业,在发展的同时还可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就农业与工业的关系而言,用工业化的观念、技术和管理手段来装备农业也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因此工业化应该是县域经济的发展的主题和方向。所谓工业化一般就是指工业(第二产业)在国民收入及劳动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从实践上看:2003年全国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为50.3∶19.6∶30,第一产业比重远大于第二、三产业比重。而在县域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53个县市二三产业的比例却明显高于第一产业(产业结构为:9.3∶57.2∶33.5),而且从趋势上看,该地区第一产业的比例还在下降。2003年这53个县市实现工业增加值4,096.3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693个,实现总产值11,291.89亿元。其中江阴市更是工业产值超过千亿元,达到l,066.11亿元。[6]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工业发达县解决了大量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以全国百强县的前十名为例,这几年除解决本地劳动力的就业外,还吸纳了500万外来劳动力。[2]可以说无工不强,无工不富,无工不发达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

三、提高县域工业竞争力的几个重要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将大部分经济资源有计划地集中配置于大中城市,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而对于县一级的城市,政府投资甚少,广大的县城工业仅有的一点工业基础表现为:大多与城市工业结构相近,技术水平很低,没有规模效应。所以县域企业,县域工业的竞争力非常薄弱。提高县域工业的竞争力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一个关键问题。

在关于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理论研究中,迈克尔.波特的“钻石体系”对于我们分析和建设县域工业的竞争力很有启示。

波特(1990)在分析区域竞争力时.强调的是一个区域能否提供一种经济环境.这种环境不仅可以使本地的企业在竞争中获胜,而且对经济资源更加具有吸引力。按照这一逻辑,他认为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企业的结构、战略与竞争以及相关与支持性产业的发展4个因素对一定区域内企业的竞争力形成非常重要。他认为如果在一个地区能够获得和培育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初级特别是高级生产要素;在该地区有着对某产业产品的挑剔的、有超前意识的消费需求;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发达,相关产品和服务获得便利;企业采取了合适的组织形式和战略,且地区内企业之间竞争激烈,则该产业和相关企业在该地区就会较其他地区更有竞争力。另外机会和政府也影响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所谓机会是指地区环境几乎没有联系,企业对其几乎不能施加影响的事件,包括技术突破、生产要素供求状况的重大变动以及其它突发事件。政府因素是指政府通过政策调节来影响上述4项要素以创造竞争优势(见图1)。[7]

从该模型来看,一个地区的产业竞争力的形成并不是单一因素可以左右,而是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以上的理论,在县域工业经济的竞争力构筑中,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较为重要。

1.注意对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发展

从县域经济来讲,培育和发展一定的主导产业非常重要,由于县域经济资源远不如大中城市充足,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一定的主导产业对于形成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很有好处。使某县或某地区的名字成为某产业和某类产品的象征。具体的产业选择上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对当地优势资源的利用

在钻石体系中,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等在内的生产要素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因此对当地优势资源的利用是县域经济发展中主导产业选择的可行基点。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除了特定的矿、农、水、畜牧产品外,特定的旅游资源,独特的气候与人文环境等等都可能成为发展当地经济的优势资源。由于大部分县域经济结构目前以农业为主,产品多以农产品为主。因此发展与农有关的非农产业在许多县城具有优势。据资料分析,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大都在农业产值的三倍以上,而我国还不到80%。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程度一般在90%以上,而我国只有20%~30%。这说明我国与农有关的非农产业的发展有很大的空间。[8] 这些非农产业主要应当围绕当地具有优势的农、畜、水产品加工业展开,是第一产业链条的延长部分,如农产品加工、检疫、包装、储运、销售,农业科技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农业各类人才和现代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机构,金融、法律、保险等服务业。以山东蓬莱为例,由于当地的气候优势和区位优势,种植的葡萄可以酿造世界顶级葡萄酒。于是将蓬莱打造成“中国葡萄酒名城”成为当地政府的目标。葡萄酒产业将大量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使得农民在葡萄种植――加工――销售一旅游的整个产业链上都可以就业,因而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增收问题。[9]

(2)重视与“农”无关的非农产业的发展

虽然我国县域经济目前以农业为主,但并不是所有的县都具有自然资源优势,或者对这种自然资源的开发不足以支撑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想办法发展与农无关的非农产业就变得非常重要。在产业的选择上,以下两点可以利用:一是承接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随着经济发达地区生产经营成本的上升和利润率的下降,县域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土地使用成本低,自然环境好,生活成本低等特点将变得具有吸引力。这将促使一些企业将部分生产转移到产业发展相对较慢的县市一级城市。关键是县政府要积极招商引资,吸引发达地区大城市甚至大型跨国公司的企业在县一级城市建厂发展。二是注意将县域经济融入更大区域的产业发展体系,为附近产业较发达地区的主导产业提供配套产业。如果周边地区在某产业的发展上具有全球或全国优势,融入这样的产业体系客观上就为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形成创造了钻石体系中的需求条件。波特认为需求条件.特别是周边市场的需求状况对产业竞争优势有很大作用。主要表现为周边市场上有关产业的产品需求若大于其它市场,则有利于建立规模经济优势;若周边市场消费者需求层次高(消费者老练、挑剔、消费超前),则有利于企业取得国内、国际竞争优势,因为这样的消费者使相关企业努力改进产品质量、生产工艺、服务水平、营销策略等,这些努力会成为这些企业今后开拓其他市场的竞争优势。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很多县域经济的发展就是充分利用了地区经济发展所创造的需求条件。

2.县域工业应集中于县城,促进生产要素的集中和高效利用

波特认为生产要素按等级可以划分成基本要索(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两大类。前者是指自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人口统计特征等一个地区与生俱来或不需太大代价便能得到的要素.后者则指基础设施、复杂和熟练劳动力、科研设施以及专门技术知识等。波特认为,高级要素对竞争优势具有更重要的作用,而且与自然赋予的基本要素不同的是它们是人、企业以及政府投资的结果,必须通过积累才能达到。在产业选择上利用当地的初级要素之后,县域经济能否形成竞争力关键还是要看高级要素的培育。

目前县域工业企业除了国有和集体所有的老工业企业,主要就是一些民营的乡镇企业。这些企业不仅规模偏小,而且在产业分布和地理位置上的分散非常不利于县域经济的竞争力的形成和产业高级要素的培养。就乡镇企业而言,目前我国村以下的乡镇企业至今仍占乡镇企业总量的90%以上。[5]要通过这些中小企业培育产业发展的高级要素,建立竞争优势,只能走产业集聚的道路。从国际范围看,在工业发达国家,竞争力强的产业通常采取集聚的方式。通过对10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迈克尔・波特提出:大多数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而言,在具有产业竞争力的地方,总是存在着一定形态的产业集聚;而没有形成产业集聚的地方,或者没有产业竞争力。或者曾经有过也会衰落下来。王缉慈等(2001)从经济、社会和创新三个角度讨论了产业集聚对于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的作用:带来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公共基础设施和专业劳动力资源的分享,节约了生产成本,促进了企业之间的分工和生产灵活性;相互靠近的企业可以在长期的交往中建立起信任关系和保障这种信任的社会制度安排,从而积累社会资本,降低交易费用;可以促进专业知识、技术的更新、传播和扩散,尤其是隐含经验类知识的交流,激发新思想与新方法的应用,促进学科交叉和产业融合,不断出现新产业和新产品。[10] 张宏伟(2O04) 引用麦考米克(McCormick.1999)的观点认为:贫穷地区寻求工业化有两种途径:依靠当地中小企业和吸引外地大企业。大企业在工业化进程中承担主要责任。但是发展中国家大企业数量和质量有限。同时经济中存在着大量中小企业,但由于它们生产水平低、产品市场小,缺乏资本和实物基础设施,所以发展受限,依靠它们实现工业化似乎是个遥远的梦想。在这种情况下,产业集群为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途径。集群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产生集体效率,帮助中小企业甚至大企业克服障碍和限制,促进了工业化进程。[11]

产业集聚以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聚为基础。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聚有利于促进产业内分工、促进产业“根植”于当地,促进信息交流与科研开发,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发挥现代物流业的集聚效应,促进人才的集中与培养,总之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为产业高级要素的培养,相关和支持性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为产业的集聚和竞争力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由于县城在人才、基础设施和信息交流方面的优势,在未来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工业企业应该向县城集中。可以将乡镇企业的生产基地和销售中心迁移到县城,享受聚集经济带来的巨大好处,实现乡镇企业的第二次创业。改变县域经济工业布局过于分散,乡乡办厂、村村冒烟的原始落后局面,切实提高县域经济的工业化水平。有条件的县还可以建立工业园区。以工业园区的建设来提高县域工业的聚集水平。发展园区经济要因地制宜,关键在于招商引资,一定要把招商引资作为重中之重来抓,要采取园区招商、规划招商、重点招商、产业招商等多种模式,通过规划和政策引导,吸引外来企业和乡镇企业进驻园区,推动工业园区的建设。从实践上看浙江的区域块状经济所形成的“小企业、大群体”、“小商品、大市场”和“小产品、大产业”的发展模式就体现了产业集聚的力量。

3.正确发挥政府作用,打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政府在钻石体系中虽然不是四项基本要素,但是政府可以通过政策调节来影响上述4项要素而创造竞争优势。关于政府的角色。波特比较了利用政策直接影响战略性产业或目标产业的竞争表现及简单接受‘自由市场’的做法,认为将经济运作留给那只看不见的手来决定的做法从长期而言将会侵蚀国家的竞争能力。政府适当的角色应该是催化剂和挑战者,政府可以创造一个企业能从其中获得竞争优势的环境来帮助企业发展。[7]

要创造好的经济环境,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县政府班子的务实、高效、廉洁,相对稳定是的关键。县域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政策环境也往往较好,县级政府作用应该集中表现在创造能够吸引产业资本,有利于公平竞争的环境,具体体现为以下内容:

(1)创造对资本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这主要包括:有效制定和落实能够吸引产业投资的各项经济发展政策,包括税收、金融、土地使用政策等;为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为产业高级要素、专业要素的开发和培育创造条件,如搞好县域发展所需的各类特殊专业人才,熟练劳动力的培训和引进,搞好专业园区、专业市场,为县域内外信息和技术交流创造条件等等;做好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公用事业的发展,加速改善县域内的生产经营条件和居民的生活条件,做好城镇发展规划等。

(2)为产业发展创造一个公平,规范的竞争环境。在钻石体系中,企业本身的战略、组织形式以及区域内部的企业竞争是促成一个地区产业竞争力形成要素之一,波特认为在不存在恶性竞争的情况下激烈的区域内竞争会促使企业面临提升高级生产要素的压力,有利于产生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另外区域内的激烈竞争会迫使企业向外部扩张,力求达到或超过国内、国际先进水平,占领其他市场。关于竞争中的政府行为波特认为必须抛弃政府提供的特殊关照、扶持少数企业成长的政策,否则企业将走不出“政府保护――不思创新――竞争无力――进一步保护”的怪圈。为此,县政府应该做到:平等对待本地企业、外来企业、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为他们营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通过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欺诈、制假售假和欺行霸市的不法行为和不法分子。很多县域企业的产品都给人一种品质不良的印象,因此,通过一定的法律和经济手段来防止企业采用不良的手段进行竞争,对于维护企业乃至整个地区的产业形象和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非常重要。在这一点上很多地区都有教训,比如龙口地区的粉丝由于部分企业的无良行为使地区的品牌形象严重受损,经济遭受巨大损失。

(3)处理好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的思路。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避免资本所有者为了追逐利益将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转移到县城。

总之利用地区优势生产要素、周边地区先进产业发展所形成的需求条件及市场机遇选择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通过产业集聚来培养高级生产要素和促成相关及支持性产业的发展,通过政府作用来促进高级生产要素的培育和公平竞争环境的形成对于建立县域经济的竞争力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吴海峰.县域经济发展的立体思维[J].中州学刊,2004,(11):33-36.

[2]梁 行.“县域经济”:中国经济发展第3阶段[J]. 华人时刊,2007,(1):10-15.

[3]许经勇.壮大县域经济的两个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2003,(9):30-32.

[4]卢荣善.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大思路:工业化重心下移到县域[J].中国农村经济,2005,(4):45-48.

[5]温铁军.世纪之交的“三农问题”.世纪大讲堂[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

[6]王立军.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J].农业经济,2006,(9):34-36.

[7]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8]王海燕.发展县域经济解决“三农”问题[J].理论学刊,2005,(6):93-96.

[9]刘树琪.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县域经济[J].求是杂志,2006,(3):63 .

[10]王缉慈,童 昕.简论我国地方企业集群的研究意义[J].经济地理,2001,(5): 550-553.

[11]张宏伟.产业集群研究的新进展[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4):69-73.

On Improving Industry’s Competitiveness in Economy Developing of Chinese Counties――An Analysis Basing on Diamond Theory

Xu Jianro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91, China)

县域工业经济范文7

关键词: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旬阳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6.0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资源、能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各地的生态工业园区,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也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载体和重要途径,对于建设两型社会,实现美丽中国意义重大。本文选取了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发展中,比较突出的陕西安康市旬阳县生态工业园为研究对象,希望能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1生态工业园发展的理论基础

工业园区是实现企业聚集、产业集群和项目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生态工业园是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代表的传统工业园后的第三代工业园,是工业园未来发展的趋势。陕西安康市旬阳县在生态工业园的实践中非常注重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涉及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点。

1.1工业生态学

工业生态学(IndustrialEcology,简称IE)又称产业生态学,是研究人类工业系统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是仿照自然界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方式来规划人类工业生态系统。它借鉴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中各部分的功能作用,建立由不同产业和企业组成的,能实现主副产品和废弃物上下衔接、横向耦合、纵向闭合,使各种物质、能量在循环转化中得到充分利用,达到无或尽量少的废物排出,形成像自然生态系统一样的产业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建立起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产业生态链。这样,既能节约资源、能源,又能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1.2循环经济学

循环经济是英国环境经济学家R.K.Turner和D.Pearcezai在《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理念。它强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具体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过程,追求“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污染物排放最小化”的目标,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是对人类社会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消费、大规模废弃”的根本性变革。循环经济要求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减量化原则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技术或管理上的改进,尽量减少各种资源和能量的使用,这是从源头上,即输入端方面实施的方法。再利用原则是指要尽可能多次或尽可能以多种方式使用产品,这属于过程性方法。再循环原则是指尽量通过对生产过程中各种“废弃物”的加工处理(再生),使其成为制造其它产品的原始资源,进入再生产或消费环节,从而减少垃圾产生。

1.3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一个获得普遍认可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要顾及后代人的发展需求。它追求世代伦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进化和效率与公平目标兼容等方面的思想。它改变了人类社会传统理念中资源和环境无限的观念,是人类“自然环境哲学”的重大变革。其战略目标是:持续保持人类社会经济增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经济发展要以资源、环境为前提,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是由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五要素组成的有机联系、相互依存、客观存在的统一整体。

2陕西安康市旬阳县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与启示

2.1旬阳县生态工业园区概况

旬阳县生态工业园区成立于2009年,位于县城以北,规划总面积17.8平方公里,可建设面积10平方公里,是陕西省政府确定的全省首批重点县域工业集中区。工业园成立以来,在旬阳县“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战略实施中,始终坚持生态工业、循环发展理念,以创建县域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示范园为目标,追求经济快速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统一。多年来的努力取得了可喜成绩,实现了园区经济和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济发展和生态环保双赢局面。2014年,旬阳工业园累计入园企业645户,其中规模企业21户,新增投资1000万元以上入园企业10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20.6亿元,增长42.6%;其中规模工业产值69.1亿元,增长16.9%;实现税收12.7亿元,就业10503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工业园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发展,园区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O.69吨标煤/万元,年均下降21.96%,工业用水重复率在88%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732kg/万元,年均下降21.5%,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为O.19kg/万元,年均下降18.54%。短短5年多时间,园区已形成8个各具特色的小工业园区,“三废”循环利用实现年节约标煤34.6万吨,减排二氧化硫6.5万吨,循环经济效益达7亿多元。

旬阳县生态工业园区2013、2014年连续两年被陕西省政府授予“县域工业集中区发展先进单位”、陕西省发改委授予“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园区”、省科技厅授予“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点科技产业园区”、省工信厅授予“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013年,陕西省县域工业集中区建设座谈会在旬阳县召开,园区经验在全省宣传推广。

2.2陕西旬阳县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与启示

工业园区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循环经济、生态工业理念建设园区,按照清洁生产方式组织企业生产,着力实现园区企业上下游匹配、产品互为转换、资源和能源相互利用、工艺上下对接、设施企业共享,并实施严格监控。

2.2.1科学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旬阳生态工业园区先后聘请多名省内外知名专家,并联合6个科研院所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在编制规划时首先体现循环发展新理念、新要求,并结合旬阳县的资源特色优势、区位优势、发展基础条件等方面,完成了《旬阳县生态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旬阳县生态工业园区主导产业选择与产业布局规划》、《旬阳县生态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7项规划。通过规划,明确了园区循环产业布局、设计构建了园区循环产业模型,科学确定了园区环境目标与控制指标及环境承载能力。依托各项系统规划,科学指导循环发展。

2.2.2创建园区循环产业链,建设循环发展示范企业

在工业园区发展布局上,首先细分为8个小区,每个小区分配一个产业,由一个龙头企业引领、相关企业配套,从而形成完整循环产业链条的发展模式。并在园区中分别选择鲁家坝、柳村、草坪作为三个发展重点,分别建设锌材料、新型材料、烟草加工三个循环产业示范小区。在创建循环产业链中,通过企业整合、相互参股、资产重组、土地置换等有效形式,先后对16家企业进行整合归位,实现了上下游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循环的发展模式。依托陕西有色旬阳大地复肥公司、西部尧柏水泥公司、陕汽集团公司、陕西中烟公司旬阳烟厂和中电投西北公司五大龙头企业,建设园区新型材料、水泥建材、装备制造、烟草食品、清洁能源和生物制品等六大循环产业,形成一批新建、技改、扩建项目,引领产业链条延伸、扩展与配套。通过龙头企业带来投资,提供技术,开拓市场,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项目、技术、市场支撑,完善配套园区产业链条,实现由办企业向建产业链提升。例如,2009年工业园成立时,积极引进陕汽集团公司,和当地企业合资建立宝通公司,形成年产3000辆汽车生产线,并组成一条由宝利汽车配件、亨通铸件、宝利汽车销售与修理和长江汽车培训构成的完整产业链,推动县域工业由矿产开发向装备制造产业升级。依托旬阳县丰富的铅锌矿产资源,利用资产重组等方式,促进陕西中科纳米材料有限公司充分利用上游陕西旬阳大地复肥公司生产的硫酸、锌焙砂作为原料,并利用大地复肥公司生产中余热发电后的低压热气(300―500℃)作为能源,生产纳米氧化锌,形成循环经济锌产业链。围绕龙头企业西部尧柏水泥公司年产200万吨水泥生产线,形成矿石资源开采、原料供应、水泥生产与水泥制品、运输与销售等10多个企业组成的水泥建材产业链。目前,旬阳大地复肥有限公司和西部尧柏水泥有限公司已被确定为陕西省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成为全省同行业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降耗的典范。

2.2.3积极运用与创新企业清洁生产技术

园区大力鼓励企业引进清洁生产技术,积极组织企业主动和相关高校、科研院所联系,先后与陕西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8个院校签订“县校合作框架协议”,解决企业清洁生产技术难题。在黄姜综合利用清洁生产技术研发上,园区与旬阳县恒源生化有限公司经过四年多的努力,取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陕西中科纳米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陕西旬阳大地复肥有限公司与中科院联合攻关,成为国家最大的新材料纳米氧化锌生产基地,获得专利7项;西部尧柏水泥有限公司与南京大学合作,成功研发利用铅锌尾矿生产水泥综合利用技术,年可利用铅锌矿尾渣约40万吨,利用固体废渣率达32%;针对旬阳县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新森林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与陕西师范大学合作建立了中药材研究基地。截止2014年末,园区内共有4家企业被授予高新技术企业,获得8项国家发明专利,26项部级或省级科技奖项。一批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与创新,促进了园区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推动了园区循环经济发展。

2.2.4建立生态园区“三废”利用平台

为降低废弃污染物排放,实现循环发展,园区管委会结合旬阳县长远规划,建立了县城区域与园区企业共用的生活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废气余热发电站等设施,实现综合利用、配套建设。投资6915万元在草坪工业小区建成生活垃圾处理厂,日均处理生活垃圾115吨;投资1.4亿元在老龙沟工业小区建设1.5万m3/d的污水处理厂。投资6000多万元在园区西部尧柏水泥有限公司和陕西旬阳大地复肥有限公司建成2座废气余热发电站,年发电量达5300万kW,年可节约标煤6500余吨。通过对“三废”的综合处理、循环利用,使“三废”的处理率达90%以上,达到国家生态工业园区环境排放标准。

2.2.5园区实施严格监管

(1)坚持总量控制。园区始终围绕环评确定的排放总量,坚持首先从入园项目准入入手,并在生产过程中严控精管用能减排,确保园区在发展过程中环境质量不下降。在陕西省环保厅审批的《旬阳县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核定的旬阳县生态工业园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为:粉尘2689.2吨、COD1347.8吨、SO21406.4吨、NH3―N286.1吨、NOx2385.2吨。到2013年末,园区规模企业年排放粉尘113.9吨、COD50.3吨、SO2459.06吨、NH3―N10.8吨、NOx1707.4吨,分别占总量的4.4%、3.7%、32.6%、3.8%和71.6%。

(2)加强对企业精准化监管。一是建立由发改委、统计、环保、园区构成的“四位一体”监测监管平台,加强对数据的科学系统分析,为精细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运营中不断完善园区企业能耗与污染物排放的月报、季报表统计。二是在检测地点上,实施企业监测和部门监测相结合,完善污染源在线监控平台建设。通过在线监测、数据共享,形成日常管理制度化、科学化。目前,园区列人中省重点用能监测企业3家,其中:尧柏水泥公司为全国万户重点用能企业,旬阳卷烟厂和中科纳米公司为省级用能监测企业。三是实施全过程监控。首先从企业项目源头人手,把循环经济落实到项目设计之中,将各项能耗、排放落实到企业生产过程中,将节能减排落实到企业技改之上。定期评估、经常督查。坚决杜绝企业生产过程中乱排、偷排等行为。积极支持企业争取国家和省上专项扶持资金,进行以循环经济为主要内容的技改扩建,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

县域工业经济范文8

关键词: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对策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63(2013)04006903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必须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化解工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有效应对各类危机和矛盾,充分发挥各地的资源优势和科技优势,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赢得先机。如何进一步推进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本文对海安县工业经济升级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并对县域工业经济如何转型升级做了一些思考。

一、海安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情况

近年来,海安县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优势产业增势强劲,新兴产业发展迅速,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较好的产业格局和一定的发展基础,积累了加速发展的强大势能。

(一)突出载体建设。海安县突出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着力打造板块经济,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海安县把招商引资政策和促进产业集聚政策有机结合起来,集中扶持产业发展的关键项目,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外著名企业入驻,十多家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知名企业前来合资、合作。海安县坚持规模化、集约化的原则,规划建设了四大工业片区,力求园区发展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相衔接,按照功能区划分,根据资源、生态、产业环境等综合因素合理确定园区的定位,构建了产业集群的有效载体。海安部级开发区规划建设了电子产业园,重点发展电力装备、电子、色织等特色产业园。海安省级高新区规划建设了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园,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上海杨浦(海安)工业园、欧洲工业园、清华(启迪)海安软件园也纷纷在海安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与此同时,海安县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扶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企业,鼓励名牌产品企业迅速扩大品牌经营规模,促进名牌产品企业多层次、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实现资源共享。

(二)重视新兴产业。海安县以优化结构驱动总量扩大,优先发展新兴产业,重点发展主导产业,着力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组件、LED新光源、风力发电设备、锂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项目,初步建成省内外具有重要地位和较强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研发、制造、应用示范基地。目前,欧贝黎太阳能电站、浚丰太阳能、吉阳恒基、中联科伟达、卡姆丹克等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海安县依托鹰球集团、晨朗电子、万宝实业、中平神马等重点骨干企业,围绕纳米永磁材料、高性能粉末材料等新材料产业,积极开拓各类粉末冶金的研制、开发、工艺设计、模具设计和技术引进,加快电子信息材料、超导材料、纳米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纤维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特种工程材料等新材料的引进、研发、生产。

(三)打造产业集群。围绕打造千亿级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海安县建成了江苏省装备制造业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和长三角北翼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发挥省输变电特色产业基地的示范作用,拓展了高端产品市场,提高了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力推进国家火炬计划大型水泥成套设备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鹏飞集团、海建股份等企业提高了对外总承包能力,率先形成了集工程设计、产品开发、设备制造、工程成套和技术服务为一体、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以先进制造技术改造提升锻压机械制造业,重点发展了数控剪折机床、数控卷板机械、数控锻造设备、数控钻床等产品,加快石化、钢铁、造船、汽车、矿山、制冷等领域机械锻压设备的研制和生产。充分发挥省级锻压机械产品检测中心公共平台作用,提升产品质量和水平,做大做强恒力重工、江海机床、瑞安特机械、威仕重型、百协锻锤等重点骨干企业。加快推进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电梯部件设计与制造产业基地”建设,发挥申菱电器、海迅特雷卡、中尧特雷卡、兴华胶带、威尔曼集团、江中机电等龙头企业带动效应,加大与国内外知名整机厂商的合作力度,在进行配套生产的基础上,向整机生产方向发展。着力优化汽车零部件行业的产业链结构,研发各类新型产品,提高汽车零部件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创建自有品牌。目前,汽车零部件产业已拥有鹰球集团、耀华玻璃、华威滤清器等龙头企业,亚太轻合金、润通等重大项目建设推进顺利。

(四)加强升级创新。海安县紧盯国际高新技术的发展方向,围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进行产业改造,加快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打造丝绸、纺织、化纤三大产业链,实施品牌化战略,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提档升级。大力发展丝绸后道整理的生产和加工能力,提高服装、服饰品、复制品、高档真丝面料等产成品的比例,将原料优势就地转化成产品优势。充分发挥鑫缘丝绸、华艺扎染、恒源丝绸等企业现有各类品牌优势,做成了在国际上有知名度、国内有影响力的优势产业。目前,鑫缘集团在国内行业排名第二,该集团正在建设中国唯一的丝绸文化博物馆、部级桑蚕茧丝产业研究中心。引导纺织企业用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提高纺织业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装备,实现了从单机自动化向工序连续化转变,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行业竞争力,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二、推进县域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建设一批重大项目

1大力开拓项目源。以发展创新型经济为主攻方向,围绕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和自主创新,加快重大项目源的储备与开发,主动对接世界五百强企业、央企、国内外知名企业,承接先进地区产业转移,招引储备一批项目;以调整产品结构为主线,采用先进技术、先进标准、新型业态和信息化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打造配套完善的产业链,实现从数量型向技术、规模、效益型转变,内生一批技术改造项目;大力实施招才引智工程,引进高端人才或技术团队,攻克重大技术难题,主动对接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承接实施一批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2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及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及时修改完善产业转型升级指导目录,引导社会投资投向。鼓励企业利用国家增值税转型、引进技术设备免征进口关税、重大技术装备进口关键零部件免税等投资优惠政策,降低投资成本,增加投资效益。严格限制高耗能产业发展,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充分运用金融、土地、环保等杠杆,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低的产业。

3加快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抓好零增地技改、存量提升、结构调整、创新成果产业化、生产业等重大工业投资项目,每年编制重大工业项目年度计划,抓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建设,为实现产业发展目标提供支撑点。建立健全重大项目推进协调机制,定期和不定期组织召开专题协调会,及时研究解决产业规划、空间布局、项目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加强协调服务,促进重大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并达产达效,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对优化结构的带动作用。

(二)培优扶强成长企业

1鼓励企业争先做优做强。突出用好现有资源推进兼并重组和延伸产业链,着力巩固一批、打造一批在全省、全国乃至全球同行业中领先的企业(集团)群体。着力培育上市企业,按照“择优培育一批、改制辅导一批、申报一批”的要求,常态保持上市后备企业队伍;着力培育龙头型企业,建立重点培育大企业库,确定分年度规模培育计划,采取“一企一策”,培育在全省、全国一流的行业龙头企业;着力培育骨干型企业,围绕新增销售5000万元以上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努力打造一批“专、精、特、新”骨干企业,力促一批企业跻身亿元企业行列,形成配套性强、特色鲜明的骨干企业团队。

2实施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以“转机制、抓管理、练内功、增效益”为核心,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创新经营管理机制,不断增强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质监、工商联、行业商会等职能主管部门的作用,通过分层次举办企业管理知识专题培训班,促进企业管理人员更新理念、提升能力。定期召开管理现场推介会,加大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的力度,通过走出去学习和区域内典型推广,积极推广和应用先进企业的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为企业搭建互相学习、交流、借鉴的平台。

3倡导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制定品牌战略长期规划和近期目标,加大品牌的投入和宣传力度,提高品牌创建的运营技巧,逐渐形成品牌培育、扶持、认定、奖励等一系列机制。引导优势企业以创一流品牌、树一流业绩为理念,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在品牌的创建、推广、创新和经营上狠下功夫,加大创牌进程,重点引导丝绸纺织产业品牌化,创建自主品牌,提升品牌产品市场份额。积极鼓励拥有国家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拉长产业链条,延伸品牌产品,发挥“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的优势效应,放大品牌效应。

(三)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1提升“两化融合”水平。企业信息化的提升必将带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加强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推广应用,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中渗透融合,发挥信息化对工业发展的倍增带动作用。着力推进产品研发、设计的信息化,促进工业产品的更新换代,提高附加值和竞争力。推进生产装备与过程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提高工艺水平和生产效率。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促进企业资源优化和管理水平提升。推进产品流通信息化,扩大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实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推进工程。

2健全产业配套服务体系。按照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目标要求,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配套,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结合实际,依托产业集群和产业特色园区,重点发展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物流会展、科技服务、商贸服务、文化创意、外包服务等生产性现代服务业,鼓励制造业企业分离外包生产服务,实施主辅分离。重点支持专业服务机构,承接融资租赁、研发设计与样品制造、咨询服务、产品检测、第三方物流、专业售后服务、设备维修与租赁、节能环保服务、人才交流与培训、会展传媒服务等服务外包业务。重点支持服务平台建设,包括工业设计研究服务平台、电子信息服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金融服务平台等的建设,形成一批服务工业经济发展的服务业骨干企业和示范项目。

3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实施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提升工程,鼓励企业加强对自主研发产品专利申请保护力度特别是发明专利申请力度,鼓励企业实施职务发明,激发企业创新源动力。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联盟、共建研发机构,联合承担科技计划、开展技术研发、制定技术标准、转化科技成果。实施产学研合作“五个一工程”,结合地区产业现状,采取按行业、分专业、小型化、多批次的方式,组织企业赴先进地区开展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推动技术、成果、资金、人才等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

(四)促进企业节能降耗

1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减排。突出抓好钢铁、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工作。利用中央和地方投资,全面实施燃煤工业锅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绿色照明以及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严格控制“两高一低”(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企业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同时,按照发展集群经济的要求,有序推进企业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从源头上降低能耗,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

县域工业经济范文9

今天市委、市政府隆重召开全市促进工业发展暨县域经济争先进位表彰大会,这既是我们对去年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和三年创建十强县(市)开局之年工作情况的一次大回顾、大检阅,更是对推动我们今后工业发展和创强大业的一次再加压、再鼓劲。刚才,大会对去年为全市县域经济争先进位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先进单位进行了表彰奖励。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今天受表彰的有关企业和先进单位表示热烈的祝贺!上面,润民同志就进一步做好我市工业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讲了很好的意见,我完全同意,请大家切实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正确判断形势,保持清醒头脑,进一步增强加速工业发展和县域经济争先进位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去年以来,在世界金融危机影响进一步扩大的大背景下,我们全市上下按照市委提出的“123456”发展总思路,紧紧扭住三年创建十强县(市)这一奋斗目标,团结一心,苦拼实干,全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着大踏步前进的良好发展态势,我们在07、08两年跨越前进的基础上,在全省的排位又向前迈了一大步,超越了3个位次,跃居全省第12位。在去年全球和我国整个经济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我们能够在激烈的区域发展竞争中实现较大幅度的争先进位,确系来之不易,可以说困难比我们预料的要大,效果比我们预料的要好,值得我们全市上下为之欢欣鼓舞,必将更加坚定我们创强的信心和决心,必将进一步激励我们全市上下再接再厉、乘势而上,昂首阔步迈向十强。

当然,在看到喜人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创强大业绝非易事,前进的道路充满艰辛。一是县域经济争先进位越往前挤难度越大。在当前全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这个大形势下,全省各个县市都憋足了劲,争先恐后,互不相让。从目前排在我们前面的11个县(市)来看,除高陵县之外,其余10个县市都有着丰富的资源,大多数县的gdp总量和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高出我们很多,有的已经是我们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加之这些县人少地广,人均指标就更高。我们要与他们在发展县域经济上竞赛,赶上并超过他们跻身十强之列,难度之大不难想象,如果不付出人一之我十之的艰苦努力,进十强就只能成为一句空谈。二是同时和我们一起向前争先进位的竞争对手发展态势咄咄逼人。从目前排在我们后面的凤翔、定边、户县、歧山等县来看,他们的经济综合实力和我们不相上下,特别是凤翔和户县,他们在前两年都曾进入过全省十强,基础都很好,加之这几年也引进了不少重大项目,如果我们不加倍努力,稍有迟疑和松懈,我们不要说进十强,就是现有的位次也难以保住。三是从我们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来看,我们与周边县区的发展速度差距明显。我们的规模工业产值增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地方财政收入增速等几个主要增速指标都低于咸>,!

狭路相逢勇者胜。虽然我们在创强的道路上还面临着不少压力和挑战,但也有诸多的优势和有利条件。从近几年来全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变化来看,县域经济的竞争,已经成为各县市区工业经济的竞争,全省各县市区都在相互比拼干工业、建园区、上项目、抓招商的力度和速度,哪个县的工业强,那个县的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就强。拿全省十强县高陵县来说,凭借紧靠西安的优越区位优势,积极承接西安产业转移,大建园区、大上项目,仅仅一个泾河工业园的工业产值一年就高达200多亿,后发优势非常强劲,在全省十强的位次连年上升,已经跃居全省第5位,排在了吴起、安塞等部分陕北能源大县的前面。与此同时,陕北的安塞、定边、横山等能源大县由于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等方面因素在县域经济考核体系中所占比重的增加,他们在全省的排位已经开始下降,这对于素有“兴旺工业城、平原米粮仓”美誉的我们来说,在县域经济争先进位上无疑是非常有利的。我们是国家“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重工业基地之一,工业基础雄厚,通过近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地建园区、上项目、抓招商,三大工业园区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以陕柴、兴化、金龙鱼油为核心的装备制造、化工、食品加工三大支柱产业,工业的拉动作用已经凸显。加之,我们目前还有包括兴化大化工、金龙鱼油、西瑞、华鲁钢铁、奉航二期等在内的一大批重大产业化项目,只要我们上下齐心协力,加快进度,今年就可以建成投产,到时就可以给我们的gdp、财政收入等方面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可以说,我们争创全省十强县(市)基础好、动力足、希望大。对此,全市上下一定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看到面临形势的严峻性,又要坚定我们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增强加速工业发展和县域经济争先进位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绝不能被阶段性的胜利冲昏头脑,绝不能小有成绩就沾沾自喜、松劲懈怠,要始终保持枕戈待旦、愈战愈勇的良好精神状态,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旺盛的斗志、更加扎实的措施,投入到促进工业发展和县域经济争先进位各项工作中去,确保在激烈的区域发展竞争中把握主动权,抢占制高点,实现争先进位、跨越发展。

二、把握战略要务,坚持强势推进,努力实现工业立市强市富市新突破

我们要三年跻身十强县(市)行列,希望在工业,优势在工业,关键也在工业。全市上下都要牢固树立围绕发展抓工业、围绕工业抓项目、围绕项目抓招商的思想,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市之路,毫不动摇地按照工业发展“强支柱、搭平台、上项目、抓招商、推动民营崛起”的18字方针,坚持“增量存量并举、质量效益并举、外资民资并举、大中小并举”的原则,大上项目、大建园区、大力招商,真正以工业经济的大突破实现我们县域经济的大跨越、大提速。

一是要强势推进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为工业经济跨越发展和县域经济争先进位积蓄强大后劲。发展实践证明,上项目的速度和力度决定着发展的速度和力度,现在的投入就是今后的产出,现在的项目就是今后的竞争力。全市上下都要不断强化“抓工业就要抓项目”思想,强势推进大项目建设提速年活动,全力抓好今年总投资172亿元的30个重大项目,促使在建的全面加快进度、已签约落户的尽早开工建设。现在已经到了4月底,一年的三分之一就要过去了,我们的一些项目进展非常迟缓,板打得太凉,根本见不到大干快上、热火朝天的场面,希望能引起我们有关包抓领导和部门的高度重视,真正以一刻也不耽误的精神抓好我们的每一个项目,深入到项目建设一线,定期召开协调会,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快协调、速决策,千方百计为项目建设搞好服务,千方百计地把项目进度赶上去,确保我们的兴化大化工、金龙鱼油、西瑞、华鲁钢铁、台玻、奉航二期、十二所科技产业基地等一大批重大产业化项目顺利快速向前推进。在抓好在建项目的同时,要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依托我们的产业优势,进一步放宽招商视野,拓宽招商渠道,在招大引 强上下功夫,瞅准新目标,拿出新举措,干出新亮点,实现新突破,力争年内有几个拿得出手可供咸阳市观摩的,有轰动效应和影响力的重大项目落户我们。

二是要强势推进园区建设和城镇化进程,为工业经济跨越发展和县域经济争先进位搭建良好平台。尽管我们近年来坚持不懈地抓城市建设和园区建设,城市的框架、内涵、品位和园区的承载力明显提升,但这还远远不能适应我们目前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对此,我们要继续保持园区建设和城市建设的投入强度,始终坚持一手抓园区建设,一手抓城市建设。在园区建设上,三大园区办要尽快理顺体制,配强力量,切实加强对园区产业布局的指导和规划,积极协调有关乡镇和部门加快园区骨干道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我们三大工业园区的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真正把三大园区打造成吸纳大企业、建设大项目、培育大产业、实现大跨越的“孵化基地”。在城市建设上,要坚持规划立市,高标准、高质量组织实施好今年确定的城建十件实事,抓紧抓好咸阳市今年城镇化建设观摩会有关观摩点的准备工作。特别是要始终把咸兴大道工程作为我们今年城市建设的一号工程,整合一切力量,克服一切困难,上足人力、上足机械,全力加快工程推进速度,确保8月底前南半幅道路全线贯通。同时,要抢抓春季植树的最后有利时机,全力加快城北生态休闲景观林带建设,力争早日完成年度建设任务,为我们提供绿色生态屏障。

三是要强势优化企业生产和发展环境,为工业经济跨越发展和县域经济争先进位提供有力服务保障。我们的每一家企业,都是我们县域经济争先进位的生力军。全市各级各部门特别是相关职能部门都要不断强化服务职能,着力为企业生产经营创造一个宽松优越的发展环境,主动为企业生产经营排忧解难,多关心、多支持、多帮助,少检查、少干扰、少设障,尽最大努力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全方位保障企业生产和经营,解除企业生产的后顾之忧,让企业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今后,我们如果还有企业反映哪个部门到企业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一经查实,将严肃按组织纪律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在服务企业生产的同时,我们还要着眼企业长远发展,积极帮助企业解决贷款、土地、人才和技术等方面的瓶颈制约,特别是对民营企业要高看一眼、厚爱一层,放胆、放手、放活,给政策、给资金、给扶持,主动为民营企业发展搭建公正公平的竞争平台,以优质的服务和宽松的环境促使民营企业快速壮大。当然,对于为我们县域经济争先进位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企业,市委、市政府将要大张旗鼓地予以表彰奖励和宣传推介,努力在全社会营造“纳税人至上、企业家功高”的浓厚氛围。

三、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全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一是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解放思想是我们解决一切发展难题的制胜法宝,面对我市工业经济和县域经济争先进位全新的发展形势和发展任务,我们大家一定要始终高扬解放思想大旗,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升发展境界,牢固树立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始终站在时展的潮头浪尖,始终站在改革和发展的前沿阵地,以创新的精神破解发展难题,特别要围绕如何加快工业发展和县域经济争先进位工作大胆解放思想,在大上工业化项目上解放思想,算大帐、看长远;在推进企业改革上解放思想,不抱残守缺,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认真学习和借鉴先进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坚决打破一切条条框框的束缚,想方设法破解影响和制约我们工业发展和县域经济争先进位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真正以我们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创新、方法的大改进,引领和推动我们工业发展和县域经济的大提速、大跨越。

二是要振奋精神、真抓实干。成绩是干出来的。我们抓工业、抓县域经济争先进位,必须以干为先,以干为要。要始终大力弘扬我们在近年来加快发展的实践中砺炼而出的敢向困难叫板、敢向落后宣战,憋足劲、拼命干,创一流、争第一、追求卓越的精神,凡是看准的事、定下来的事都要做到事不避难,战则决,决则速。特别是在促进我们工业发展和县域经济争先进位工作上,都要出实招、鼓实劲、见真功,甩开膀子干,风风火火地干,力戒形式主义,力戒平庸主义,力戒坐而论道、不干实事,力戒疲、软、懒、散,绝不能当“混混官”、当“软官”、“豆腐官”。会后,全市各级各部门都要对照年初目标任务和一季度任务完成情况,认认真真地来一次“回头望”,对一季度完成情况不太理想的重点工作、重点项目要摸清症结,找准原因,进一步明确责任,强化措施,加压提速,迎头赶上,确保全面完成“双过半”目标任务。各乡镇(办)会后也都要立即行动起来,提早着手准备今年上半年的新农村建设现场观摩会和秸秆禁烧工作,早动员、早部署,尽快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这里,我特别要强调的是,我们县域经济争先进位指标涉及到的相关部门和单位,必须要切实负起责任,针对各自承担的工作任务,拿出有效管用的措施,把争先进位各项基础性工作做细、做实、做扎实,确保在这项工作上不出现任何差错和失误,特别是指标上报这一块,必须指定专人进行跟踪申报,该跑的路一定要跑到、该做的工作一定要做细,绝不能因为我们个别部门工作不到位、不扎实,影响全市争先进位。

县域工业经济范文10

一、发展大园区,搭建平台蓄势赶超

我们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发展集约”的原则,加快建设“三大工业园区”,打造产业集群板块,为县域经济发展蓄积赶超能量。

一是全力打造煤焦电化工业园区。鸡东县曾是全国十个重点产煤县之一,煤炭预测总储量66亿吨,但多年来综合利用率较低,未实现深度转化,资源优势难以发挥。为此,我们抓住全省打造东部煤电化基地的机遇,申报、规划、建设省级煤焦电化工业园区,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引导企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向园区汇聚,构建涉煤深加工产业“集成板块”。目前,该园区按照“一区多园”模式,规划总面积475公顷,内设无烟煤深加工、煤焦电化、PVC树脂、煤化工4个特色产业园,现已入驻企业12户,实施项目18项,竣工投产10项,累计完成投资11.8亿元。其中,无烟煤深加工产业园以鸡东宝泉无烟煤炭有限公司为龙头,已投产120万吨洗煤和年产1.2亿块煤矸石烧结砖项目;总投资5亿元的年产4万吨碳化硅新工艺节能示范项目,现已完成投资3.5亿元,预计2013年年末竣工投产。届时,将形成从无烟煤生产、洗煤、煤矸石制砖、煤矸石发电到碳化硅生产、超微粉、多晶硅和单晶硅的产业链条。煤焦电化产业园以鸡东北方焦化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现已建成120万吨洗煤厂、年产5000吨粗苯生产线、2.4万千瓦焦炉煤气发电站,5万吨硅铁项目一期工程已经竣工投产,2013年末煤气储备站建成后,将形成从原煤、选煤、焦化到粗苯,从焦油、焦炉煤气发电、硅铁生产到还原铁及钛白粉生产的产业链条。此外,PVC产业园和煤化工产业园,我县正采取分项招商的方式,引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对园区进行开发建设。“十二五”期间,随着一批龙头企业的入驻和产业链条的延伸,我县原煤将至少实现十倍以上的放大增值。

二是规划建设食品工业园区。鸡东地处三江平原腹地,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土地肥沃,环境清洁无污染,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多年来,我县农业始终处于“原字号”生产阶段,农户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效益难以提高。我们为彻底改变这一现状,以食品工业园区为平台,引进国内知名食品企业,承接食品精深加工的项目、技术、设备,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促进企业与农户双赢。目前,我县已组建成立食品工业园区管委会,高标准编制了园区控制性(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详细规划,引进全国500强企业2家。其中,福润肉类加工有限公司200万头生猪屠宰项目正在安装生产设备,预计年末竣工投产,达产达效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税金5200万元;正邦集团5000吨纤维玉米粉项目已完成厂区道路和厂房建设,预计年末竣工投产;博旺饲料有限公司年产24万吨饲料项目已投资4691万元,完成主厂房土建工程和办公楼建设,正在进行钢结构安装和成品库房基础施工,预计年末竣工投产。此外,汇源集团、光明乳业公司2家上市公司和北京蓝莓科技、琴海生物制剂2家筹备上市企业计划入驻。这些项目达产达效后,鸡东将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现代化大企业的有效对接,加快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为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县。

三是积极谋划贵重金属工业园区。我县地下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品位高,素有“龙江矿产资源大县”美誉,其中南部山区蕴含丰富的贵重金属矿产资源。但多年来,由于没有进行实质性勘探,储量无法准确核定,阻碍了开发利用进程。今年,我们谋划建设贵重金属工业园区,借助黑龙江省第一地质勘察院,加大地质勘查力度,提高资源勘探精度,对铜、钼、金、银等矿产进行整装勘查开发。目前,黑龙江省第一地质勘察院在我县发现了一处中—大型铜钼多金属矿,现已投资4500万元,完成钻探1.5万米、槽探2万平方米,据初步估算,四山林场矿区可控制和推测铜资源量50万吨,钼资源量10万吨;已提交金资源量5吨、银资源量100吨。现第一地质勘察院正与有关企业洽谈合作勘查开发事宜,预计明年年底完成详查工作。“十二五”期间,我县将全面开发利用贵重金属资源,打造新的支柱产业,彻底打破“一煤独大”的局面,形成煤炭、非煤矿产、食品加工“三足鼎立”的产业格局。

二、引建大项目,打造脊梁提速赶超

我们把项目作为财富之基、增量之源,集各方面力量引建重点项目,努力培植投资超亿元的“脊梁型”项目群体,使潜在的资源优势快速裂变为经济优势,为跨越赶超注入强劲动力。

一是立体招商引“龙头”。近年来,鸡东同其他城市一样承受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但每一场大的危机也都孕育着大的发展机遇,特别是能为后发地区带来跨越赶超的契机。为此,我们注重把握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与鸡东产业的对接点,创新形式开展招商引资活动,重点抓实“四个层面”搞招引,即决策层面谋思路,县级领导层面抓带动,部门、乡镇层面挖潜力,节、会层面抓推介,形成了立体式常态化的招商引资新攻略,切实提高签约项目的合同履约率、项目开工率、资金到位率和竣工投产率。三年来,我县先后引进江苏雨润、江西正邦等国内500强企业和一批知名企业,形成每个主导产业都有龙头企业带动的格局。共引进市域外资金25.6亿元,增加规模企业5家;实施重点项目92个,总投资107.6亿元,现已竣工投产51个项目,完成投资57.6亿元,结束了项目建设“山多峰少”的历史,形成“多业并举、项目林立”的喜人局面。

二是产业拉动壮“块头”。多年来,鸡东县始终高度重视项目建设,但由于产业发展模式落后,产业结构布局失重,导致项目虽然“铺天盖地”,但难以“顶天立地”,比较优势不明显,发展根基不牢固,生命周期短暂。为此,我们立足县情实际,以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科学谋划、准确定位煤焦电化、非煤矿产资源深加工、食品加工、新材料和新型建材、新能源、北药“六大产业”,并围绕主导产业精选项目、引建项目、做强项目,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以延长煤焦化、煤气化、煤电化产业链为核心,先后实施煤电化产业项目23个,初步形成了煤炭洗选、加工、炼焦、发电、化工项目群体,构筑起煤焦电化产业全面发展的主框架,形成链式开发、多路并进的新格局。目前,全县原煤年产量达400万吨左右,煤炭转化率超过70%。铜、钼、金、银、油页岩、硅线石等非煤矿产资源逐步从勘探普查向详查、开发、加工演进,非煤矿产资源产值占全县经济的比重由2008年的2个百分点提高到4个百分点。其中,我县油页岩资源不仅储量丰厚,而且出油率较高,达到10%以上,大连东瑞投资有限公司正准备联手央企开发炼油项目。依托我县丰富的农产品、畜产品资源,谋划建设生猪、蓝莓、水稻等食品加工基地,推进农产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延伸。目前,万寿菊产品已由颗粒状态进入色素油提纯阶段;蓝莓苗木繁育基地已建设蓝莓示范田4处。此外,柔性石墨、石墨纸、石墨密封材料、动力电池负级材料、磨料、烧结砖、保温钢板等新材料产品进入实质性生产阶段,锂离子电池正在进行测试检测。产业和项目的有机捆绑,使优势放大、项目做大,产业集群和项目集群呼应并进。

三是创新品牌造“拳头”。多年来,鸡东县规模以上企业品牌意识淡薄,营销观念陈旧,产品缺乏创新,与主导产业关联度强的关键技术不多,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弱。为此,我们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加大专项资金投入,扶持企业技改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全力打造高端化的企业品牌。三年来,县财政拨付科技创新和品牌创优专项经费2300多万元,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10户,帮助企业解决重大技术难题60余项,引进先进实用技术30余项,实施部级星火计划、重大科技支撑计划、科技成果转化等项目5个,省级科技项目7个,科技成果转化率达60%。2011年,全县省、市级民营科技企业分别达到9户和22户,实现产值22.7亿元,同比增长20%,工业增加值7.82亿元;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到1户和20户,实现产值22.2亿元,同比增长36.6%,工业增加值7.77亿元,占全县GDP的8.1%。更多的“鸡东制造”转化为“鸡东创造”,有力地捍卫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的品牌。

三、营造大环境,优化服务合力赶超

我们始终坚持“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的理念,不断优化政务环境、金融环境和发展环境,形成“项目磁场”,营造“洼地效应”,确保企业建得成、养得大、做得强。

一是领导领衔,营造执行有力的政务环境。针对以往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中存在的 “部署任务领导多、具体招商人员少”、“优惠政策出台多、实际问题解决少”、“签约项目数量多、投产达效个数少”的“三多三少”现象,我们从决策层抓起,制定《重点项目建设县级领导领衔负责制》,把重点项目落实到县四个班子领导成员和有关部门领导身上,实行一周一会办、一旬一盘点、一月一通报,及时解决项目建设、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障企业发展一路绿灯、全程畅通。三年来,县级领导共深入企业调研400余次,现场办公160余次,帮助协调解决项目建设用地、资金、供电等方面问题300余个。仅2012年第二季度,我县就通过已经落地的客商、企业推介,与香港灏天金融集团、大连东瑞投资有限公司分别签订鸡东县鸡西煤田长安矿区煤炭资源开发、硅藻土资源开发等意向性协议,预计项目总投资额超过10亿元,逐步形成“招一个、引一串、带一片”的连锁效应。

县域工业经济范文11

【关键词】县域经济 城镇化 融合发展

十三中全会提出“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机制”,以消除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二元结构。十也明确提出“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壮大县域经济。”县域经济和城镇化是决定新型工农城乡一体化能否形成的关键影响因素,只有县域经济发展好了才能形成“以城带乡”,只有做好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才能形成“以工促农”、“工农互惠”。因此,县域经济在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中具有不可忽视作用。回顾文献发现,学者对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丰富,但是对新型工农城乡视角下县域经济发展机制缺乏研究。

一、县域经济与城镇化融合发展的意义

近年来,中央重新审视我国非均衡经济发展态势,将县域经济正式纳入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范畴,十三中全会提出“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机制”,以消除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二元结构,党的十七大和十都明确提出“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销售,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壮大县域经济。”县域经济在扩大我国经济总量、增强综合实力,化解“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巩固基层政权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事实证明,县域经济的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提升城镇化质量,全面推进小康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最佳切入点和重要载体。

本文通过深入探索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律,研究城镇化进程中县域经济的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为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建设性的理论分析和可操作的决策建议。从县域经济的基本理论以及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的现状入手,借鉴国内外的相关成果,在充分调研中原经济区城镇化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基础上,对中原经济区城镇化和县域经济融合发展机制与模式进行创新性研究,促进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形成、消除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二元结构,对中原经济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为中原经济区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开展县域经济和城镇化工作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二、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与城镇化融合发展的问题

(一)县域经济竞争力不强

在农业方面:中原经济区县域农业技术普及率不高,县域的农业单位产出率低,农产品流通加工业业发展落后,农村生产的产业化链条不健全,影响了中原经济区县域的农业综合效益。

在工业方面:中原经济区县域的企业体制落后,管理水平低,使用资源的效率低;中原经济区县域的全省每万人拥有个体工商户124户,个体工商和私营企业是全国水平的65.4%、37.25%;中原经济区县域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均注册资金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7.7%和91.6%。另外,中原经济区县域的非公有制企业还存在工业化生产集中度不高、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缺少现代服务业等问题,中原经济区县域工业多种所有制成分比重不科学,发展需要继续推进。

(二)县域的政府职能转变滞后

中原经济区县域多数县政府在观念落后沿海地区有很大差距、管理水平不高:习惯于运用行政手段干预,缺乏运用市场和法律的手段处理市场问题,对经济和市场管理得过多;中原经济区县域的经济发展中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政绩工程、形式主义。中原经济区县域很多地方经济发展环境不够市场、服务意识缺乏、官本位主义严重等问题。就中原经济区县域的行政管理体制而言,县级政府管理权限过小,县级政府没有最后决定权、县域的相当部分经济、在社会管理权限中原经济区县域省辖市和省里;县级政府缺乏有效经济和社会管理权,上级垂直机构过多。

三、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与城镇化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

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一个系统化的现代化模式,涉及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方式、路径及县域经济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等。因此,中原经济区县域选择发展模式还要优化设计和创新在配套措施方面。

(一)创新发展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合作经济组织模式

中原经济区县域原有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状况基本是摆设,不能担服务带领农民致富的作用。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创新发展县域经济合作经济组织模式,需要创新县域经济合作经济组织模式把农民组织起来,共同发展。创新合作经济组织模式可坚持县域民办、县域民管、县域民受益的原则,改造传统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合作经济组织模式,发展新型县域经济合作经济组织模式。

(二)创新发展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县域土地流转模式

中原经济区县域主要是积极探索创新县域土地流转模式。和其他省相比,中原经济区县域人少地多,适合搞规模集约管理,学习发达国家大农场模式,在中原经济区县域搞土地流转试验。

(三)创新发展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产业化经营模式

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中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关键。在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中,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一头连接农产品,一头对连接着需求日益复杂化的市场,没有农产品加工企业,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中原经济区县域农产品加工业的开展可以从根本上推动着县域经济结构的转变,农产品加工业可以领到着农业产业化开展,农产品加工业使中原经济区县域农村经济得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海玉.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05).

[2]陈桂枝.湖北省县域城镇化水平的聚类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29).

[3]闫冠宇.县域经济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内在机理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

[4]王健,金浩,纪芬叶.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比较研究[J].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7(06).

[5]王聪,朱喜钢,王富喜.基于县域的山东省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5).

县域工业经济范文12

[关键词] 县域经济;聚类分析;发展模式

河南省县域经济单位共有108个,包括20个县级市和88个县。全省国土总面积为16.7万平方公里,县域面积为15.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90.7%。县域人口为8122万,占全省人口总量的85%左右。从gdp来看,全省108个县市的gdp占全省的68%左右。

一、河南省县域经济的聚类分析

河南省有108个县市,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将所有县市进行分类,便于更好的分类指导县域经济的发展。将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人均投资、工业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七项指标作为变量进行快速聚类分析。利用欧氏距离公式:euclid=■

k表示每个样本有k个变量;x■表示第一个样本在第i个变量上的取值;y■表示第二个样本在第i个变量上的取值。

1.结果

第一类:11个县市。包括义马市、巩义市、长葛市、沁阳市、堰师市、新密市、新安县、新郑市、荣阳市、林州市。

第二类:27个县市。包括桐柏县、获嘉县、陕县、辉县市、淇县、孟州市、宝丰县、西峡县、舞钢市、中牟县、灵宝市、汝州市、临颖县、伊川县、新野县、许昌县、禹州市、修武县、混池县、新乡县、长垣县、光山县、永城市等。

第三类:70个县市。包括沈丘县、确山县、清丰县、宁陵县、上蔡县、夏邑县、浚县、台前县、扶沟县、淮阳县、罗山县、鲁山县、商水县、拓城县、范县、祀县、唯县、高县、泌阳县、滑具、息县、民权县、汝南县、卢氏县、原阳县、固始县、商城县、封丘县、宜阳县、叶县、洛宁县、汝阳县、虞城县、平舆县、正阳县、淮阳县、新蔡县、淮滨县、太康县、郸城县、开封县、尉氏县、通许县、唐河县、鹿邑县、兰考县、遂平县、安阳县、孟津县、项城市、西华县、内黄县、南乐县等。

2.聚类结果分析

第一类县工业强县,强调工业的核心和主导地位,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各类指标排名比较靠前,这11个县的综合位次均在河南省前二十名。这11个县市的总人口761.55万,占全省县域总人口的9.4%,人均gdp为13224元,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2.3倍,是第二类1.6倍、第三类县市的3.2倍;人均财政收入378元,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2.4倍,是第二类县市的1.8、第三类县市的3.3倍;人均存款余额6425元,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2.2倍和2.7倍。人均投资水平3966元,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2.7倍。一、二、三次产业所占gdp比重分别为7.4%、60%、27.4%。

第二类县有一定的工业基础、资源丰富,比如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的工业县伊川县、桐柏县、禹州市、汝州市、灵宝市、永城市、辉县市、绳池县等;此外,第二类县域有一定的区位优势、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农产品加工有较好基础的资源型县和农业大县,较容易形成产业集聚,农业产业化等。第二类县县域总人口1664.19万人,占河南省省县域总人口的20.6%。各类经济指标高于第三类县市,且高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而低于第一类县市。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存款余额、人均投资水平是第一类县市的62%、56%、58%、51%。第二类县域一、二、三次产业比重为:19.2:54.6:26.2。

第三类县是集中河南省的边缘地带,多数经济发展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绝大多数贫困县都集中在这一类。第三类县市在河南省108个县市中占得比重比较大,且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在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测度中处于较弱的位置。主要分布在豫南的信阳、南阳、驻马店;豫北的安阳(除林州)、濮阳;豫东的开封、商丘(除永城外);豫西的三门峡、洛阳等所辖的部分县市。该类县总人口占全省县域的70%,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投资水平、人均储蓄额低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该类县的三次产业比重为33.4:39.2:27.4。

二、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已形成模式

1.工业推动型

坚持“突出特色、强化优势、膨胀总量、集中布局、产业升级”的发展思路,继续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领跑。义马、栾川、巩义、新安等县(市)的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都在70%以上。借助工业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加速实现工业化,从而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经济实力,如巩义、新郑、偃师、新安、伊川、沁阳、永城、禹州、辉县等,大部分位于聚类分析的第一层次,基本属于工业强县,经济发展水平均比较高,各类指标排名均比较靠前。特别是地处豫西的新安县,从农业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因为兴起一个企业集团,带动了一个县的工业崛起,发展成今日的工业强县。

2.非公有经济推动型

非公有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充分发挥各县域的区域优势,大力发展各色各样的非公有经济,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突出县域特色,以此实现县域经济的突破。长葛、郸城、遂平、渑池等县域在民营经济做的相当好,基本上位于聚类分析的第二层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区位优势。例如,长葛在河南县域经济排名中排第九位,是河南省非公有经济推动型的典型代表。具有支柱产业,是全国最大的金刚石生产基地、卫生陶瓷生产基地和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农机配件生产加工基地,此外还有黄河旋风、众品食品、森源电器、奔马机械等知名品牌。

3.产业集聚型

产业集聚模式特别适合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县域,突出地方经济特色,集中布局产业,如长垣、偃师、长葛、林州、濮阳、虞城等县市,根据产业集聚理论,发展各类特色的产业集群。例如,长垣县在“零资源”上逐步发展,从“点状经济”发展到“块状经济”,形成了起重机械等为主产业集群。产业聚集效果非常明显,现已建成年产26万台起重机、165万台起重机配件生产能力的特色产业基地,中小吨位起重机占全国市场份额60%以上。偃师市跨产业聚集和工业强县两大类型,有力的突出的产业聚集的“块状经济”。

4.劳动经济型

处在河南省的边缘地区以及贫困山区的一些县域,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一般分布在聚类分析的第三个层次。三次产业和第一、二两个层次的县域相比均比较薄弱,但是这些县域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比如固始、新县、柘城、淮阳等。例如,固始地少人多,属于经济发展落后的农业县。为了改变贫困命运的固始人远走他乡,因此成为典型的劳动力输出大县,成为河南劳务输出的知名“品牌”。很多外出务工成功人士回乡投资创业,现在固始的房地产业、服务业、医疗卫生业等均由这部分人支撑。

5.农业产业化推动型

这个模式比较适用于农业大县,潢川、淇县、鄢陵、尉氏、汤阴、延津、正阳等县市,这些县市基本都位于聚类分析的第三个层次,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等各项指标都落后于一、二两个层次。这些农业大县要发展,最终还要靠农业产业化。一方面加强优质粮食基地建设,另一方面改变单一的粮食生产,发展农业规模化和特色农业,走农业产业化强县的道路。例如,尉氏县全县农业产业化组织有74个,资产总值达到18.9亿元,带动26.8万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此外花卉县鄢陵县全县花卉面积达52.4万亩,拥有各类花木园林企业612家,花木产业年产值达22亿元以上;畜牧业发展迅猛,品种结构优化,逐渐形成规模养殖。

6.开放带动型

立足本地特色,优化环境,以商招商,以“外”引外,形成以开放谋发展,以发展促开放的互动格局。许昌2003-2007年,出口创汇总额达7.1亿美元,以年均25%的速度递增,在全省县市中连年保持领先地位。以瑞贝卡发制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发制品,出口额占全县出口总量的90%以上,2006年出口总额达14483万美元,2007年出口额达16903万美元。目前许昌县产品出口市场已拓展到英国、法国、韩国、日本、俄罗斯、欧盟、东盟和非洲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河南省发展县域经济的对策

1.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程

非公有制经济是县域经济最具有活力的增长点,是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源,对增加就业和保持社会稳定具有积极的作用。实践证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好的地方,县域经济实力就相对来说比较强,比如东部沿海的浙江等地。非公有制经济具有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等优势,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长葛、郸城、遂平、渑池等县域在民营经济做的比较好,但远远不够,河南省要放宽准入政策,要积极引导扶持。落实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类优惠政策,创造公平环境,为民营经济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加快城镇化建设

河南省经济水平比较落后,经济基础薄弱,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城镇化水平比较低。城镇化就是农村人口向城镇的集中的转变过程。农村城镇化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城镇化的最好办法就是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河南省城镇化建设步伐,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在政策上扶持,在资金上支持。县域应充分利用财政的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加强县城对周边城乡的辐射带动作用。部分县市或城镇,可结合自身的条件,建立工业园区,引导企业城镇集中,把产业化和城镇化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块状经济,努力形成集聚效应。

3.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河南省作为典型的农业大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根本出路。对传统农业进行升级改造,调整农业结构,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各县域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发展并做大把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规模,例如“中国花木第一县”鄢陵县,培育了花卉、畜牧、棉花、瓜菜等特色产业,促进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或“多村一品、多乡一业”的发展格局。此外,还要解决农产品的卖难低效问题,这就要求对农产品从简单加工到深度加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产品的加工增值。

4.积极开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河南省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对河南省经济发展是一大重要贡献。针对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情况,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变人口优势为经济优势,提高务工人员素质,加大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广泛收集用工信息,按照农民文化、技能等实际情况,开展了服装、针织等专业培训,用规模化方式组织农民工输出,实施劳务输出产业化经营,这样为河南经济总水平提高贡献力量。位于河南豫南的信阳各县市,在河南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起到了表率作用。如新县,全县36万人中,农村人口28万,靠劳务经济富起来的就占了四分之一。新县近年来,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新县劳务输出就7万人。先后有1000多位成功人士回乡创业,为新县的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 考 文 献]

[1]段丽娜.促进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c].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介翔.河南县域经济发展探究[c].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李亚阁.河南省县域经济分类和发展战略研究[c].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刘俊杰.县域经济发展与小城镇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