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县域工业经济分析

县域工业经济分析

时间:2023-05-29 17:45:52

县域工业经济分析

县域工业经济分析范文1

    的发展刻不容缓。

    本文主要就县级工业的发展问题谈一些看法。县级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一般而言,县级工业包括县国有工业企业、县城镇集体工业企业和乡镇工业企业。县级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县级工业投入少、见效快,是构成地方财政税收的重要支柱。县级工业基本上都是中小型企业,以小企业居多。因为其规模小,所需资金少,因此在投入上有调动地方财力和物力的可能性,并且可以动员和利用社会上暂时游离出来的资金办企业。从广西的财政状况看,历年来县级工业都提供了相当数额的财政收入。

    二、县级工业与城市大工业协作配套,是实施专业化分工不可缺少的力量。县级工业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同大工业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关系,为大工业提供配套服务。

    三、县级工业是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途径。县级工业多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相同行业中,也较城市大中型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但在扩大就业方面有很多有利的条件:第一,它不一定要花很多投资建大厂房,购买新设备,往往是因陋就简,白手起家;第二,职工对日用工业品比较熟悉,技术要求不高,操作容易掌握;第三,行业多,门路广,经营方式多种多样;第四,由于技术构成低,每百元固定资产能吸纳的就业人数和创造的社会财富比大企业高。

    四、县级工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有利于增加出口创汇。县级工业在出口创汇中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是资源的优势。县级工业依托本地特有的资源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增加出口创汇。

    其次是传统特色和技术优势。县级工业生产的日用工业品和工艺美术品种类多,换汇率高,在国外有传统的销售市场。此外,可以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发展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等加工工业,为国家多创外汇。

    五、县级工业是开发贫困地区,协调城乡关系,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支持力量。县级工业的发展从县域实际出发,并带动其他各行各业的发展,有利于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从而增加就业,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使内地的资源逐步得到开发利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从盐池县的实践来看,经过多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形成一定规模的工业生产体系,在主要行业中,涌现出一批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其中有不少产品曾分别获得国优、部优及自治区优质产品称号。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县级工业的整体水平仍然十分落后。主要表现在:

    一、是总体规模偏小,设备陈旧,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落后。大部分企业技术水平偏低,有的还处于原始手工作坊生产状态,缺乏实力雄厚的优势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国内技术转移工作基本上还处在初级阶段,有的县(市)基本上还没有开展。大部分企业设备老化,故障率高,制约了正常生产,企业产品产量、质量都受到影响。

    二、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属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有市场竞争力、有发展潜力的产品少。

    三、是人才缺乏,经营粗放,管理水平低,产品开发创新能力差。部分企业习惯于过去生产型的经营管理,对市场把握能力欠缺,仍是盲目生产。在当今产品普遍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由于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县级小企业的产品往往停留在简单仿制的低级水平而不能及时升级换代,产品几十年一贯制现象极为普遍。多数县级工业生产的产品款式单调,质量欠佳,难以适应市场消费的急剧变化,致使其市场不能迅速扩大。

    四、是企业盲目布点,低水平重复建设,与大厂争原料、争市场现象较为突出。大部分是全能企业,专业化协作水平很低,企业间组织联系松散,协作困难。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甘当“配角”而许多小的企业却要充当“主角”。较大的企业难以从小企业获得低成本高质量的零部件及中间产品,小企业无法从较大的企业得到技术、资金等方面支持来提高效益。造成人财物浪费大,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率低。

    县级工业要发展好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必须起基础性作用,这是由市场经济的本质所决定的。市场对县级工业的   发展起导向调节作用。充分发挥宏观管理在市场准人竞争、退出等方面的作用,可以促进社会资源流向经济效益好的部门和企业,实现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改变地区之间结构趋同,以保持县级工业健康快速发展。 2、依据本地资源,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问题的关键是要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整体发展观念,形成

    地区经济整体优势在区域范围内,各县的发展应当围绕全省或全区的区域规划进行,各展所长,优势互补,使生产力布局合理化。

    3、以效益为中心加快发展。要改变县级工业落后状况,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改革和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县级工业的发展,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应该始终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使速度与效益统一起来,转变粗放型外延式增长方式,实现工业经济质量型、集约型增长。

    4、以存量调整为主。县级工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是提高县域经济整体水平的关键。因此,单凭增量的扩张难以达到优化存量资本的目的。只有把着力点放在存量资产的调整上,对现有县级工业企业进行调整、充实和完善,加大企业的技

县域工业经济分析范文2

[关键词] 县域经济;聚类分析;发展模式

河南省县域经济单位共有108个,包括20个县级市和88个县。全省国土总面积为16.7万平方公里,县域面积为15.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90.7%。县域人口为8122万,占全省人口总量的85%左右。从gdp来看,全省108个县市的gdp占全省的68%左右。

一、河南省县域经济的聚类分析

河南省有108个县市,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将所有县市进行分类,便于更好的分类指导县域经济的发展。将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人均投资、工业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七项指标作为变量进行快速聚类分析。利用欧氏距离公式:euclid=■

k表示每个样本有k个变量;x■表示第一个样本在第i个变量上的取值;y■表示第二个样本在第i个变量上的取值。

1.结果

第一类:11个县市。包括义马市、巩义市、长葛市、沁阳市、堰师市、新密市、新安县、新郑市、荣阳市、林州市。

第二类:27个县市。包括桐柏县、获嘉县、陕县、辉县市、淇县、孟州市、宝丰县、西峡县、舞钢市、中牟县、灵宝市、汝州市、临颖县、伊川县、新野县、许昌县、禹州市、修武县、混池县、新乡县、长垣县、光山县、永城市等。

第三类:70个县市。包括沈丘县、确山县、清丰县、宁陵县、上蔡县、夏邑县、浚县、台前县、扶沟县、淮阳县、罗山县、鲁山县、商水县、拓城县、范县、祀县、唯县、高县、泌阳县、滑具、息县、民权县、汝南县、卢氏县、原阳县、固始县、商城县、封丘县、宜阳县、叶县、洛宁县、汝阳县、虞城县、平舆县、正阳县、淮阳县、新蔡县、淮滨县、太康县、郸城县、开封县、尉氏县、通许县、唐河县、鹿邑县、兰考县、遂平县、安阳县、孟津县、项城市、西华县、内黄县、南乐县等。

2.聚类结果分析

第一类县工业强县,强调工业的核心和主导地位,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各类指标排名比较靠前,这11个县的综合位次均在河南省前二十名。这11个县市的总人口761.55万,占全省县域总人口的9.4%,人均gdp为13224元,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2.3倍,是第二类1.6倍、第三类县市的3.2倍;人均财政收入378元,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2.4倍,是第二类县市的1.8、第三类县市的3.3倍;人均存款余额6425元,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2.2倍和2.7倍。人均投资水平3966元,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2.7倍。一、二、三次产业所占gdp比重分别为7.4%、60%、27.4%。

第二类县有一定的工业基础、资源丰富,比如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的工业县伊川县、桐柏县、禹州市、汝州市、灵宝市、永城市、辉县市、绳池县等;此外,第二类县域有一定的区位优势、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农产品加工有较好基础的资源型县和农业大县,较容易形成产业集聚,农业产业化等。第二类县县域总人口1664.19万人,占河南省省县域总人口的20.6%。各类经济指标高于第三类县市,且高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而低于第一类县市。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存款余额、人均投资水平是第一类县市的62%、56%、58%、51%。第二类县域一、二、三次产业比重为:19.2:54.6:26.2。

第三类县是集中河南省的边缘地带,多数经济发展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绝大多数贫困县都集中在这一类。第三类县市在河南省108个县市中占得比重比较大,且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在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测度中处于较弱的位置。主要分布在豫南的信阳、南阳、驻马店;豫北的安阳(除林州)、濮阳;豫东的开封、商丘(除永城外);豫西的三门峡、洛阳等所辖的部分县市。该类县总人口占全省县域的70%,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投资水平、人均储蓄额低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该类县的三次产业比重为33.4:39.2:27.4。

二、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已形成模式

1.工业推动型

坚持“突出特色、强化优势、膨胀总量、集中布局、产业升级”的发展思路,继续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领跑。义马、栾川、巩义、新安等县(市)的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都在70%以上。借助工业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加速实现工业化,从而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经济实力,如巩义、新郑、偃师、新安、伊川、沁阳、永城、禹州、辉县等,大部分位于聚类分析的第一层次,基本属于工业强县,经济发展水平均比较高,各类指标排名均比较靠前。特别是地处豫西的新安县,从农业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因为兴起一个企业集团,带动了一个县的工业崛起,发展成今日的工业强县。

2.非公有经济推动型

非公有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充分发挥各县域的区域优势,大力发展各色各样的非公有经济,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突出县域特色,以此实现县域经济的突破。长葛、郸城、遂平、渑池等县域在民营经济做的相当好,基本上位于聚类分析的第二层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区位优势。例如,长葛在河南县域经济排名中排第九位,是河南省非公有经济推动型的典型代表。具有八大支柱产业,是全国最大的金刚石生产基地、卫生陶瓷生产基地和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农机配件生产加工基地,此外还有黄河旋风、众品食品、森源电器、奔马机械等知名品牌。

3.产业集聚型

产业集聚模式特别适合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县域,突出地方经济特色,集中布局产业,如长垣、偃师、长葛、林州、濮阳、虞城等县市,根据产业集聚理论,发展各类特色的产业集群。例如,长垣县在“零资源”上逐步发展,从“点状经济”发展到“块状经济”,形成了起重机械等为主产业集群。产业聚集效果非常明显,现已建成年产26万台起重机、165万台起重机配件生产能力的特色产业基地,中小吨位起重机占全国市场份额60%以上。偃师市跨产业聚集和工业强县两大类型,有力的突出的产业聚集的“块状经济”。

4.劳动经济型

处在河南省的边缘地区以及贫困山区的一些县域,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一般分布在聚类分析的第三个层次。三次产业和第一、二两个层次的县域相比均比较薄弱,但是这些县域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比如固始、新县、柘城、淮阳等。例如,固始地少人多,属于经济发展落后的农业县。为了改变贫困命运的固始人远走他乡,因此成为典型的劳动力输出大县,成为河南劳务输出的知名“品牌”。很多外出务工成功人士回乡投资创业,现在固始的房地产业、服务业、医疗卫生业等均由这部分人支撑。

5.农业产业化推动型

这个模式比较适用于农业大县,潢川、淇县、鄢陵、尉氏、汤阴、延津、正阳等县市,这些县市基本都位于聚类分析的第三个层次,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等各项指标都落后于一、二两个层次。这些农业大县要发展,最终还要靠农业产业化。一方面加强优质粮食基地建设,另一方面改变单一的粮食生产,发展农业规模化和特色农业,走农业产业化强县的道路。例如,尉氏县全县农业产业化组织有74个,资产总值达到18.9亿元,带动26.8万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此外花卉县鄢陵县全县花卉面积达52.4万亩,拥有各类花木园林企业612家,花木产业年产值达22亿元以上;畜牧业发展迅猛,品种结构优化,逐渐形成规模养殖。

6.开放带动型

立足本地特色,优化环境,以商招商,以“外”引外,形成以开放谋发展,以发展促开放的互动格局。许昌2003-2007年,出口创汇总额达7.1亿美元,以年均25%的速度递增,在全省县市中连年保持领先地位。以瑞贝卡发制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发制品,出口额占全县出口总量的90%以上,2006年出口总额达14483万美元,2007年出口额达16903万美元。目前许昌县产品出口市场已拓展到英国、法国、韩国、日本、俄罗斯、欧盟、东盟和非洲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河南省发展县域经济的对策

1.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程

非公有制经济是县域经济最具有活力的增长点,是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源,对增加就业和保持社会稳定具有积极的作用。实践证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好的地方,县域经济实力就相对来说比较强,比如东部沿海的浙江等地。非公有制经济具有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等优势,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长葛、郸城、遂平、渑池等县域在民营经济做的比较好,但远远不够,河南省要放宽准入政策,要积极引导扶持。落实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类优惠政策,创造公平环境,为民营经济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加快城镇化建设

河南省经济水平比较落后,经济基础薄弱,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城镇化水平比较低。城镇化就是农村人口向城镇的集中的转变过程。农村城镇化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城镇化的最好办法就是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河南省城镇化建设步伐,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在政策上扶持,在资金上支持。县域应充分利用财政的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加强县城对周边城乡的辐射带动作用。部分县市或城镇,可结合自身的条件,建立工业园区,引导企业城镇集中,把产业化和城镇化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块状经济,努力形成集聚效应。

3.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河南省作为典型的农业大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根本出路。对传统农业进行升级改造,调整农业结构,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各县域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发展并做大把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规模,例如“中国花木第一县”鄢陵县,培育了花卉、畜牧、棉花、瓜菜等特色产业,促进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或“多村一品、多乡一业”的发展格局。此外,还要解决农产品的卖难低效问题,这就要求对农产品从简单加工到深度加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产品的加工增值。

4.积极开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河南省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对河南省经济发展是一大重要贡献。针对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情况,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变人口优势为经济优势,提高务工人员素质,加大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广泛收集用工信息,按照农民文化、技能等实际情况,开展了服装、针织等专业培训,用规模化方式组织农民工输出,实施劳务输出产业化经营,这样为河南经济总水平提高贡献力量。位于河南豫南的信阳各县市,在河南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起到了表率作用。如新县,全县36万人中,农村人口28万,靠劳务经济富起来的就占了四分之一。新县近年来,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新县劳务输出就7万人。先后有1000多位成功人士回乡创业,为新县的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 考 文 献]

[1]段丽娜.促进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c].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介翔.河南县域经济发展探究[c].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李亚阁.河南省县域经济分类和发展战略研究[c].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刘俊杰.县域经济发展与小城镇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0

县域工业经济分析范文3

关键词: 县域经济;聚类分析;发展模式

河南省县域经济单位共有108个,包括20个县级市和88个县。全省国土总面积为16.7万平方公里,县域面积为15.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90.7%。县域人口为8122万,占全省人口总量的85%左右。从gdp来看,全省108个县市的gdp占全省的68%左右。

一、河南省县域经济的聚类分析

河南省有108个县市,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将所有县市进行分类,便于更好的分类指导县域经济的发展。将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人均投资、工业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七项指标作为变量进行快速聚类分析。利用欧氏距离公式:euclid=■

k表示每个样本有k个变量;x■表示第一个样本在第i个变量上的取值;y■表示第二个样本在第i个变量上的取值。

1.结果

第一类:11个县市。包括义马市、巩义市、长葛市、沁阳市、堰师市、新密市、新安县、新郑市、荣阳市、林州市。

第二类:27个县市。包括桐柏县、获嘉县、陕县、辉县市、淇县、孟州市、宝丰县、西峡县、舞钢市、中牟县、灵宝市、汝州市、临颖县、伊川县、新野县、许昌县、禹州市、修武县、混池县、新乡县、长垣县、光山县、永城市等。

第三类:70个县市。包括沈丘县、确山县、清丰县、宁陵县、上蔡县、夏邑县、浚县、台前县、扶沟县、淮阳县、罗山县、鲁山县、商水县、拓城县、范县、祀县、唯县、高县、泌阳县、滑具、息县、民权县、汝南县、卢氏县、原阳县、固始县、商城县、封丘县、宜阳县、叶县、洛宁县、汝阳县、虞城县、平舆县、正阳县、淮阳县、新蔡县、淮滨县、太康县、郸城县、开封县、尉氏县、通许县、唐河县、鹿邑县、兰考县、遂平县、安阳县、孟津县、项城市、西华县、内黄县、南乐县等。

2.聚类结果分析

第一类县工业强县,强调工业的核心和主导地位,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各类指标排名比较靠前,这11个县的综合位次均在河南省前二十名。这11个县市的总人口761.55万,占全省县域总人口的9.4%,人均gdp为13224元,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2.3倍,是第二类1.6倍、第三类县市的3.2倍;人均财政收入378元,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2.4倍,是第二类县市的1.8、第三类县市的3.3倍;人均存款余额6425元,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2.2倍和2.7倍。人均投资水平3966元,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2.7倍。一、二、三次产业所占gdp比重分别为7.4%、60%、27.4%。

第二类县有一定的工业基础、资源丰富,比如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的工业县伊川县、桐柏县、禹州市、汝州市、灵宝市、永城市、辉县市、绳池县等;此外,第二类县域有一定的区位优势、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农产品加工有较好基础的资源型县和农业大县,较容易形成产业集聚,农业产业化等。第二类县县域总人口1664.19万人,占河南省省县域总人口的20.6%。各类经济指标高于第三类县市,且高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而低于第一类县市。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存款余额、人均投资水平是第一类县市的62%、56%、58%、51%。第二类县域一、二、三次产业比重为:19.2:54.6:26.2。

第三类县是集中河南省的边缘地带,多数经济发展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绝大多数贫困县都集中在这一类。第三类县市在河南省108个县市中占得比重比较大,且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在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测度中处于较弱的位置。主要分布在豫南的信阳、南阳、驻马店;豫北的安阳(除林州)、濮阳;豫东的开封、商丘(除永城外);豫西的三门峡、洛阳等所辖的部分县市。该类县总人口占全省县域的70%,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投资水平、人均储蓄额低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该类县的三次产业比重为33.4:39.2:27.4。

二、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已形成模式

1.工业推动型

坚持“突出特色、强化优势、膨胀总量、集中布局、产业升级”的发展思路,继续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领跑。义马、栾川、巩义、新安等县(市)的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都在70%以上。借助工业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加速实现工业化,从而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经济实力,如巩义、新郑、偃师、新安、伊川、沁阳、永城、禹州、辉县等,大部

分位于聚类分析的第一层次,基本属于工业强县,经济发展水平均比较高,各类指标排名均比较靠前。特别是地处豫西的新安县,从农业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因为兴起一个企业集团,带动了一个县的工业崛起,发展成今日的工业强县。

2.非公有经济推动型

非公有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充分发挥各县域的区域优势,大力发展各色各样的非公有经济,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突出县域特色,以此实现县域经济的突破。长葛、郸城、遂平、渑池等县域在民营经济做的相当好,基本上位于聚类分析的第二层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区位优势。例如,长葛在河南县域经济排名中排第九位,是河南省非公有经济推动型的典型代表。具有八大支柱产业,是全国最大的金刚石生产基地、卫生陶瓷生产基地和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农机配件生产加工基地,此外还有黄河旋风、众品食品、森源电器、奔马机械等知名品牌。

3.产业集聚型

产业集聚模式特别适合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县域,突出地方经济特色,集中布局产业,如长垣、偃师、长葛、林州、濮阳、虞城等县市,根据产业集聚理论,发展各类特色的产业集群。例如,长垣县在“零资源”上逐步发展,从“点状经济”发展到“块状经济”,形成了起重机械等为主产业集群。产业聚集效果非常明显,现已建成年产26万台起重机、165万台起重机配件生产能力的特色产业基地,中小吨位起重机占全国市场份额60%以上。偃师市跨产业聚集和工业强县两大类型,有力的突出的产业聚集的“块状经济”。

4.劳动经济型

处在河南省的边缘地区以及贫困山区的一些县域,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一般分布在聚类分析的第三个层次。三次产业和第一、二两个层次的县域相比均比较薄弱,但是这些县域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比如固始、新县、柘城、淮阳等。例如,固始地少人多,属于经济发展落后的农业县。为了改变贫困命运的固始人远走他乡,因此成为典型的劳动力输出大县,成为河南劳务输出的知名“品牌”。很多外出务工成功人士回乡投资创业,现在固始的房地产业、服务业、医疗卫生业等均由这部分人支撑。

5.农业产业化推动型

这个模式比较适用于农业大县,潢川、淇县、鄢陵、尉氏、汤阴、延津、正阳等县市,这些县市基本都位于聚类分析的第三个层次,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等各项指标都落后于一、二两个层次。这些农业大县要发展,最终还要靠农业产业化。一方面加强优质粮食基地建设,另一方面改变单一的粮食生产,发展农业规模化和特色农业,走农业产业化强县的道路。例如,尉氏县全县农业产业化组织有74个,资产总值达到18.9亿元,带动26.8万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此外花卉县鄢陵县全县花卉面积达52.4万亩,拥有各类花木园林企业612家,花木产业年产值达22亿元以上;畜牧业发展迅猛,品种结构优化,逐渐形成规模养殖。

6.开放带动型

立足本地特色,优化环境,以商招商,以“外”引外,形成以开放谋发展,以发展促开放的互动格局。许昌2003-2007年,出口创汇总额达7.1亿美元,以年均25%的速度递增,在全省县市中连年保持领先地位。以瑞贝卡发制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发制品,出口额占全县出口总量的90%以上,2006年出口总额达14483万美元,2007年出口额达16903万美元。目前许昌县产品出口市场已拓展到英国、法国、韩国、日本、俄罗斯、欧盟、东盟和非洲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河南省发展县域经济的对策

1.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程

非公有制经济是县域经济最具有活力的增长点,是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源,对增加就业和保持社会稳定具有积极的作用。实践证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好的地方,县域经济实力就相对来说比较强,比如东部沿海的浙江等地。非公有制经济具有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等优势,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长葛、郸城、遂平、渑池等县域在民营经济做的比较好,但远远不够,河南省要放宽准入政策,要积极引导扶持。落实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类优惠政策,创造公平环境,为民营经济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加快城镇化建设

河南省经济水平比较落后,经济基础薄弱,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城镇化水平比较低。城镇化就是农村人口向城镇的集中的转变过程。农村城镇化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城镇化的最好办法就是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河南省城镇化建设步伐,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在政策上扶持,在资金上支持。县域应充分利用财政的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加强县城对周边城乡的辐射带动作用。部分县市或城镇,可结合自身的条件,建立工业园区,引导企业城镇集中,把产业化和城镇化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块状经济,努力形成集聚效应。

3.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河南省作为典型的农业大省,农业产业化经营

是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根本出路。对传统农业进行升级改造,调整农业结构,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各县域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发展并做大把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规模,例如“中国花木第一县”鄢陵县,培育了花卉、畜牧、棉花、瓜菜等特色产业,促进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或“多村一品、多乡一业”的发展格局。此外,还要解决农产品的卖难低效问题,这就要求对农产品从简单加工到深度加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产品的加工增值。

4.积极开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河南省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对河南省经济发展是一大重要贡献。针对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情况,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变人口优势为经济优势,提高务工人员素质,加大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广泛收集用工信息,按照农民文化、技能等实际情况,开展了服装、针织等专业培训,用规模化方式组织农民工输出,实施劳务输出产业化经营,这样为河南经济总水平提高贡献力量。位于河南豫南的信阳各县市,在河南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起到了表率作用。如新县,全县36万人中,农村人口28万,靠劳务经济富起来的就占了四分之一。新县近年来,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新县劳务输出就7万人。先后有1000多位成功人士回乡创业,为新县的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 考 文 献]

[1]段丽娜.促进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c].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介翔.河南县域经济发展探究[c].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李亚阁.河南省县域经济分类和发展战略研究[c].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刘俊杰.县域经济发展与小城镇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0

杨荫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论——县域经济发展的出路与思路[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09

县域工业经济分析范文4

关键词:江苏省;县域经济;因子分析;经济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0.09.04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9-11-03

2009年,江苏省国内生产总值达34061.19亿元,稳居全国第二位。与兄弟省份相比,江苏省县域经济在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更为重要,2008年江苏省全部52个县(县级市)国内生产总值约为16262.52亿元,占江苏省GDP的53.65%,县域经济已然撑起江苏省经济发展的半边天。根据2009年召开的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交流年会公布的报告,全国十强县中江苏省独占7个,全国百强县中江苏省占24个,江苏省县域经济规模在所有省市中一枝独秀。

一、构建县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综合评价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不仅能够反映经济发展规模,还能正确反映经济发展的结构、潜力、质量等一系列指标。因此,不能够完全以GDP或财政收入等单一的指标对其进行评价,也不能落入对多个经济指标的简单加总的“窠臼”,应该在客观分析省级范围内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发展程度和发展潜力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原则,通过研究各个变量之间的内部依赖关系,继而构建数个有代表性的与全部指标关联性较强的“因子”,并最终得出衡量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合理体系。

目前在多指标综合评价经济效益问题研究中,利用主成分分析或因子分析建立综合评价函数已成为公认的优先方法。参考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方法[1],本文拟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客观情况,按照经济发展、经济潜力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力[2]等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为此,本文建立了3个大类、11个小类、52①个具体指标的三级评价体系[3]。

3个大类分别是经济发展、经济潜力和可持续发展3个方面。其中,经济发展包含经济运行(GDP、人均GDP、三次产业产值、农林牧渔总产值、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经济外向度(FDI、外贸依存度、贸易差额、外商投资企业工业总产值)和基础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额、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等级公路里程、公路客运量、公路货运量、用电量、固定电话持有量、移动电话持有量、互联网用户数)3个小块;经济潜力包括科教文卫(科学技术财政支出、医疗卫生财政支出、图书馆藏书量、各类技术专业人员、卫生机构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经济结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工业企业总资产、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和经济效率(GDP增长率、工业劳动生产率、耕地产出率、地均GDP、工业利润)3个小块;可持续发展包括居民生活(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农村人均收入、居民储蓄、农村恩格尔系数)、政府能力(地方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总支出)、自然资源(人均耕地面积、复种指数、有效灌溉率、人口密度)、环境保护(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三废综合利用总产值、工业废水达标率)和农业发展(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用电量)5个小块。

二、江苏省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因子分析

在进行因子分子之前,需要对分析的原始数据是否适合运用因子分析做出检验。本文对原始数据进行Kaiser-Meyer-Olkin和Bartlett圆形检验,结果分别为0.739和0,均通过检验。因此,可以认为利用因子分析方法测度江苏省县域经济竞争力是合适的。

利用SPPS17.0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计算[4],根据特征值大于1且累计因子贡献率大于75%的原则,可以提出了8个公因子。8个因子特征值均大于1,且累计贡献率达到89.193%,说明这8个公因子对江苏省县域经济竞争力已经具备很强的解释能力。求解这8个公因子的因子载荷矩阵,利用极大方差法(Varimax)对载荷矩阵进行正交旋转,并将吸收按大小排列,可以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观察因子负荷矩阵,结合各因子的权重,可以看到F1的份额最大,包含的内容也最多,可以将之命名为经济总量因子;依次类推,F2为农业发展水平因子;F3为对外贸易因子;F4为农业效率因子;F5为社会因子;F6为产业结构因子;F7、F8均为环境因子。F3是贸易因子,符合目前江苏省县域经济外向发展的现实,昆山等地承接了大量的外资,是我国重要的电子科技产品的加工园区;F2、F4是农业发展水平和效率因子,也基本符合县域经济作为连接城市和农村的桥梁的现实情况;F5是社会因子,主要包括GDP增长率和恩格尔系数,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和谐程度的重要指标;F6是产业结构因子,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和工业生产率两个指标;F7、F8是环境因子,说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环境越来越成为影响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运用回归方法计算各公因子的得分,并以各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进行加权求和,得到每个县市的最终得分,并按降序排列,结果见下表② 。

三、分析结论

将各个县市的竞争力最终得分按照(∞,1),(1,0)和(0,-∞)的区间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竞争力很强的县市(5个),如江阴、昆山、张家港、常熟和吴江;竞争力较强的县市(10个),如宜兴、太仓、海门、通州、溧阳和泰兴等;竞争力较弱的县市(37个),如靖江、海安、兴化、如东和铜山等。

从地域分布上看,江苏省县域经济很强的县市全部集中在江南,且被苏州和无锡两市分享。其中苏州市县域经济竞争力最强,独享其中4席,且苏州市下辖5个县市的竞争力综合得分全部大于0。无锡市县域经济竞争力也很强,其下辖的江阴市和宜兴市的综合竞争力得分分别为2.0349和0.6812。其他县域经济竞争力较强的城市还有南通、泰州和常州等,南通6县市排名均在前20名,但名次分布不均衡;泰州市下辖4县市竞争力排名也较靠前,区域经济差异也不大。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级市是淮安和南京。淮安市下辖的4个县市排名最靠前的盱眙仅排第37位,江苏省县市综合竞争力最后两名金湖和洪泽均属淮安下辖(或代管)。南京市下辖县市综合竞争力较差似乎难以理解,事实上溧水和高淳均处江北,地理位置稍偏,享受不到南京市经济发展的辐射,反而被南京市发展所边缘化,所以其综合竞争力较差[5]。

对江苏省各地级市所辖县市综合竞争力进行算术平均,可以得到各地级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由强到若依次为苏州(1.36281)、无锡(1.35802)、南通(0.079647)、常州(0.028176)、泰州(-0.03209)、扬州(-0.17527)、镇江(-0.18416)、徐州(-0.28511)、盐城(-0.31741)、连云港(-0.31935)、宿迁(-0.31238)、南京(-0.33547)和淮安(-0.45754),这基本与江苏省各市经济发展水平一致(南京除外),也充分说明了县域经济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四、提升江苏省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建议

为提升江苏省各县市经济竞争力,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区域发展,努力缩小地区差异[6],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积极进行技术、资金和人员输出,落后地区要努力承接发达地区产能转移,积极融入长三角地区经济圈。要进一步提高各区域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服务业;要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建设,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十一五”时期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新方向, 壮大县域经济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二者能够有机的统一到当地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来。首先, 继续通过加大国家财政的倾斜力度, 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既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又改变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距;其次,积极搞好招商引资,毫不动摇地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切实做到内资外资同等对待, 为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集聚、集中和转化, 平等进入各种竞争领域, 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

(二)加快县域范围内产业集群模式的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产业集群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显著提高了县域经济的规模化水平;提升了县域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促进了县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因此,在现阶段,加快县域范围内产业集群发展有助于提升县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实力。促进产业集群(下转17页)(上接12页)发展,应加强政府引导,为县域产业集群的发展唱戏搭台;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因为FDI是产业集群形成的最重要的原始推动力之一;还要因地制宜,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和成长路径,因此需要在充分发挥当地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合理进行产业布局。

(三)破除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束缚

目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但是,束缚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因素仍然存在,市管县导致的体制性弊端愈发明显,层级过多导致行政成本增加,行政效率降低。县级财政负担过重、教育投资不足等问题也显现出来,为此,需要理顺体制关系,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在财税政策上,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增加和规范国家、省、市三级政权对县乡的财政转移支付,增强财政困难县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财政能力;加快推进资源税改革和生态补偿机制,规范和增加对产粮、产猪等大县的中央财政奖励和中央投资补助;设立中央财政直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积极整合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加大国家对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在金融政策上,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社改革思路,积极稳妥地发展农村新型金融组织,鼓励一部分民营银行、股份制银行探索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加快推进农业保险。

参考文献:

[1] 黄源湘、魏峰.县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2):147-52.

[2] 丁华军.关于县域经济竞争力的综合评价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7,(23):28-31.

[3] 范寿波、杨晋超.长三角县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分析[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3):11-14.

[4] 刘大海、李宁等.SPSS15.0统计分析: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98-312.

县域工业经济分析范文5

关键词:山东省;沿海;内陆;县市;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8-0047-02

在经济地理研究中,经常需要对研究区域进行经济区划分,以便合理地分类指导经济的发展。SPSS统计软件中的系统聚类是经济区划分比较理想的工具。本文中,对山东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应用系统聚类对山东各县市进行科学归类,从宏观层面认识各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

一、山东县域经济聚类分析指标体系的选取

县域经济的影响因素是一系列复杂的经济因子,它们综合构成县域经济聚类分析评价体系[1]。根据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统一、系统性和层次性相统一、全面性和代表性相统一、可比性和针对性相统一、动态性和静态性相统一的原则,选取GDP总量、财政收入、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消费品零售额、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 人均城乡储蓄存款总额、 人均城乡储蓄贷款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储蓄存款额、城乡储蓄贷款额GDP增长率、 财政收入增长率、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作为县域经济聚类分析经济因子,划分县域地理分区。

二、山东县域地理分区划分及结果

根据县域经济聚类分析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山东省统计年鉴选取91个县市2006-2008年数据,取三年的平均值。

首先,运用SPSS对各省经济发展实力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根据抽取的主成分因子进行系统聚类,对91个县市进行归类;其次,根据综合主成分分值进行排序;最后,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和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情况,将山东91县市划分成8类。具体地理分区如下:

1.强势发展型:胶州市、即墨市、胶南市、龙口市、莱阳市、莱州市、蓬莱市、 招远市、海阳市、文登市、荣成市、乳山市、寿光市、(沿海)章丘市、滕州市、诸城市、兖州市、邹城市、新泰市、肥城市、平度市、莱西市(内陆)

2.茁壮成长型:广饶县(沿海)、邹平县(内陆)

3.发展型:垦利县(沿海)、桓台县(内陆)

4.沿海特殊型:长岛县

5.中间水平型:利津县、无棣县、沾化县、昌邑市(沿海)、阳信县、惠民县、博兴县、齐河县、禹城市、平原县、陵县、宁津县、乐陵市、武城县、夏津县、临邑县、高唐县、临清市、茌平县、冠县、莘县、阳谷县、东阿县、济阳县、平阴县、高青县、梁山县、汶上县、嘉祥县、金乡县、鱼台县、微山县、曲阜市、泗水县、宁阳县、东平县、平邑县、费县、苍山县、郯城县、临沭县、莒南县、沂南县、蒙阴县、沂水县、莒县、五连、青州、临朐县、安丘县、昌乐县、高密市、栖霞市、沂源县(内陆)

6.次低水平型:曹县、单县、成武县、巨野县、郓城县、鄄城县、定陶县、东明县(内陆)

7.最低水平型:商河县、庆云县(内陆)

三、推动山东县域各地理分区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地理分区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1. 强势发展型

包括沿海青岛、烟台和威海的下属县市和内陆潍坊、枣庄、济宁、泰安、济南的下属县市。其中沿海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高于内陆县市,这类县域经济发展优势在于:地理区位优势、外资优势、资源优势。沿海县市海洋区位优势明显,借助海洋资源,发展海洋渔业、水产品加工业、船舶制造业、旅游业等二三产业;内陆县市借助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承接城市产业结构梯度转移,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机会,优化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外资的注入,推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2. 茁壮成长型

包括淄博广饶和滨州邹平,县域经济发展优势在于:科技创新、民营经济。以科技为保障,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不断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县域的综合竞争力。同时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带动资深发展,带动县域经济迅速发展。

3. 发展型

包括淄博桓台和东营垦利,县域发展优势在于培植企业集团优势。桓台县培植七大企业集团,增加财政收入。

4.沿海特殊型

烟台长岛县,县域发展劣势在于地理区位限制。由于与陆地分离,交通不便,各种物资匮乏,货物运输成本相对较高。虽有“中国鲍鱼之乡,中国扇贝之乡、中国海带之乡”的美誉,但受区位条件限制工业发展滞后,没有形成具有规模的第二产业。

5.中间水平型

该类有54个县市,根据地理位置分为西北、西南和东南三个区域。

(1)西北包括东营、滨州、德州、聊城、济南、淄博的下属县域,县域发展优势在于:地理区位优势。沿海区位优势或者内陆城市周边优势,以及地方特色产业经营,县域竞争力不断提升。

(2)西南包括济宁、泰安的下属县域。县域发展优势在于地理区位优势、旅游资源优势。济宁曲阜以其特色旅游资源―孔孟之乡对经济起到带动作用,周边的兖州和邹城的辐射带动作用也不可忽视。

(3)东南包括临沂、日照、潍坊、烟台和淄博的下属县市。县域发展优势在于:特色农业、个体私营经济。栖霞的特色农业和青州个体私营经济,不断提升县域综合竞争力。

6. 次低水平型

包括菏泽的下属县市。县域发展劣势在于区位限制、劳动者素质限制。菏泽在山东的西南,与河南接壤,周边的地区均相对落后,缺乏依托带动地区,也没有沿海的地理优势吸引外资,因此发展缓慢。

7. 最低水平型

德州庆云县和济南商河县,县域发展劣势在于区位限制、劳动力素质限制。周边县市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没有可以依托的发达地区,也没有自己强有力的特色经济,因此在经济发展中没有相对竞争优势。

(二)地理分区县域经济发展策略

1.打造胶东半岛县域黄金角,融入环渤海经济圈,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胶东半岛县域黄金角包括青岛、烟台、威海的下属县市。这一区域包括强势发展型的沿海县市以及沿海特殊型,在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中,胶东半岛整体的经济水平高于其他县市,在山东县域经济发展中起带动作用。因此,本区域的战略重点在于,继续借助自身优势形成山东县域经济黄金角。环渤海经济圈中,首都都市圈、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地区三大城市群已形成,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县域经济的有力支撑。所以,胶东半岛要充分发挥各地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重点发展外向型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围绕日韩企业及青岛、烟台等大城市,形成山东半岛城市群以及制造业基地;发挥县域集群效应,实现本区域县域经济的迅速发展,给其他县域以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

2.形成鲁中县域梯度承接区,贯通东西,加速县域经济优势发展。鲁中县域梯度承接区包括潍坊、日照、临沂、枣庄的下属县市。该区域有中间发展型县市和少数强势发展型内陆县市,县域发展相对缓慢。该区域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在于承接周边城市产业梯度转移,形成山东县域经济中间承接带。该区区位优势不明显,县域经济的突破口在于依托个体经济和特色产业,从根本上消除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与政策,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引导民营资本投向适宜本地发展的产业;依靠科技支撑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收农业劳动力。

3.建立鲁西县域经济中枢区,辐射周边,带动周边落后县市的发展。鲁西县域经济中枢区包括滨州、东营、济南、淄博、莱芜、泰安、济宁的下属县市。本区域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既有发展水平较高的强势发展型、茁壮成长型、发展型,也有发展水平较低的中间发展型,因此本区域的战略重点在于缩小区域发展差异,实现协调发展。实施工业强县发展战略,加快县域工业的发展;发挥比较优势,壮大县域特色经济;调整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发展配套经济,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在发展冶金、化工、轻纺、机械、建材等行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行业竞争力水平和产业结构优化,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4.形成鲁西南、鲁西北县域经济扶持区,实现山东县域经济水平总体提升。这一经济扶持区包括德州、聊城、菏泽的下属县市。该区域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在山东处于最低水平,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尤为重要。本区域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于合理定位区位优势,提高劳动者素质。依托“京九”铁路及与冀豫皖接壤的区位优势,发展边界经济;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开展专业化协作;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劳务经济。

参考文献:

[1] 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 朱庆芳,吴寒光.社会指标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县域工业经济分析范文6

中共十六大首次提出了“壮大县域经济”,发展与壮大县域经济是新时期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而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生产组织方式,已经从城市经济蔓延到了县域经济,并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以及加快新型工业化、农村城镇化步伐的有效途径。

我国从80年代以来,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以民营企业为基础的产业集群在浙江、江苏、广东、福建等地逐步形成并蓬勃发展起来。国内学者在借鉴国外产业集群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在产业集群与县域经济关系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郭军、刘瀑(2007) 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河南省产业集群下的小城镇经济,认为县域经济、小城镇经济和产业集群之间是环环相扣的;魏民周(2008)、卫、王平(2008)通过对产业集群与县域经济的研究说明,产业集群具有的聚集效应、扩散效应可以显著提高县域经济的规模化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升级,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张玉军(2008)认为,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规模小、布局分散、产业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应从产业集群发展的环境、企业集聚的机制、特色产业的发展等方面推动县域经济集群化发展;李丰(2006) 运用缝隙生存说解释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中小企业集群是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认为中小企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

相关文献较多从理论上定性地论述了产业集群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但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实现集群内企业的创新发展,如何通过发展县域集群经济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等诸多问题仍有待进一步深入地系统研究。温州是浙江省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代表性城市之一,通过企业内部分工和外部合作,各种产业集群已成为温州区域经济的特色产业。毫无疑问,基于温州集群经济的发展现状,在大力发展温州县域经济的过程中,创新性地发展县域集群经济是推动整体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温州发展县域集群经济的TOWS分析

TOWS矩阵(道斯矩阵)分析法是美国哈佛大学安德鲁斯教授提出的战略分析方法,其实质是通过对内外环境的分析,将自身内部所具有的优势(Strengths)和劣势(Weaknesses)、面临的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结合起来,提出可能的战略方案。

(一)外部环境因素评价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xternal Factor Evaluation Matrix, EFE)是一种对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的工具,从外部机会和威胁两个方面找出关键影响因素,进而确定各个因素的权数并对因素评分,最后算出总加权分数。通过EFE,就可以将面临的外部机会和威胁汇总,以此来确定未来的外部发展环境。

通过对温州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以及集群经济发展环境的调查与分析,我们得出影响温州发展县域集群经济的外部因素,如表1所示。按其对温州县域集群经济发展所产生机会和威胁的大小进行评估,依据层次分析法(AHP)对各个因素进行两两比较确定权数并评分,计算加权总分和最后分值。其中,1分代表重要威胁,2分代表次要威胁,3分代表次要机会,4分代表重要机会。

通过EFE矩阵对温州发展县域集群经济外部因素的综合评价,我们可以发现温州发展县域集群经济的机会较好(2.85),高于平均水平2.5,说明温州在发展县域集群经济时能够对外部的机会和威胁做出相应的反应,可以采取适当的发展战略利用有利的机会并避开不利的威胁。

(二) 内部条件因素评价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nternal Factor Evaluation Matrix, IFE)是一种对内部环境进行分析的工具,从内部优势和劣势两个方面找出关键影响因素,进而确定各个因素的权数并对因素评分,最后算出总加权分数。通过IFE,就可以将内部的优势和劣势汇总,以此来确定内部发展能力。

通过对温州县域经济、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同样可以得出影响温州发展县域集群经济的内部因素(见表2)。按其对温州县域集群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评估,依据AHP法对各个因素进行两两比较确定权数并评分,计算加权总分和最后分值。其中,1分代表重要威胁,2分代表次要威胁,3分代表次要机会,4分代表重要机会。

通过IFE矩阵对温州发展县域集群经济内部因素的综合评价,我们可以发现温州发展县域集群经济的优势稍明显于劣势(2.57),略高于平均水平2.5,说明温州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具备发展县域集群经济的优势,但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抓住外部机会调整发展策略,转变目前存在的劣势。

(三)温州发展县域集群经济的TOWS分析

上述分析只是对温州发展县域集群经济内、外部环境中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了分析。但这种分析是独立进行的,并没有考虑内、外部因素联合作用的效果。因此,为了将外部因素(机会和威胁)与内部因素(优势与劣势)进行综合分析,我们可以确认影响温州县域集群经济发展的关键优势、关键劣势、关键机会和关键威胁,在这些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运用TOWS矩阵制定备选战略,最终确定温州发展县域集群经济的可行战略。表3为温州县域集群经济发展战略的TOWS矩阵。

表3 基于TOWS矩阵的温州县域集群经济的发展战略

基于TOWS矩阵分析生成相应的4种战略方案,可以清楚地得到温州创新发展县域集群经济的战略方向。其中,SO战略是通过利用优势来抓住机会的途径;ST战略是利用优势躲避威胁的途径,在这种情况下应巧妙地利用自身优势来应对外部环境中的威胁;WO战略是力图克服弱点,利用机会的途径;WT战略主要是为了使劣势最小化以躲避威胁。

县域工业经济分析范文7

作者:刘书楷 夏太寿 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

一、县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的编制方法

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关于其规划的编制方法很多,本文分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两类加以阐述.1、传统方法传统方法是以经验的、直接的主观判断为主,以运用初等数学为辅,通过人与人直接对话的方式来编制规划的方法,它主要包括综合平衡法、调查研究法和指标测算法。①综合平衡法。综合平衡法是县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的基本方法。综合平衡就是要使一个县农业再生产的各方面、各部门、各环节、各区域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以求得需要和可能相平衡,进行反复的平衡核算,最终将规划方案确定下来.规划中运用综合平衡法,常用的形式是编制一系列平衡表,如土地利用平衡表,农业人口、劳动力平衡表,农副产品平衡表,农用资金收支平衡表等。②调查研究法。通过各种调查可以获取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和活信息,以便摸清县域农业实情,从而更好地为进行规划服务。调查研究的具体方法很多,如函件调查、电信调查、综合性调查、专题性调查、全面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报表调查等。③指标测算法。县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是一个县未来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蓝图,是对未来日标的规划设计。规划口标研究的传统方法有:定额法、比例法、比较法、系数法、动态趋势法、典型推算法、因素分析法、主要产品产量法、口标推算法等等。2、现代方法现代方法是运用高等数学和电子计算机工具,通过人与机对话的方式来编制规划的方法,它主要包括系统方法和模型方法。(l)系统方法系统方法是指在系统理论提供的整休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结构化原则、功能化原则、开放性原则、协调性原则、中心化原则和最优化原则等的指导下,对确定客休(作为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方式的程序的一种明确表示。县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研究中的系统分析方法,是运用系统科学的原理对农业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农业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及组成要素之问的关系进行调查和研究。以求得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其口的在于建立高效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以最少的投人,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获得最佳的生态经济效益。’(2)模型方法县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中常用的理论模型有三类:①数学模型.运用较多的是经济数学模型.经济数学模型是反映经济内容的数学公式或公式体系(用数学符号表示的函数式,方程组),是对客观经济过程中数量依存关系的数学描述。经济系统中的数量关系是复杂的,因而经济数学模型也必须是多种多样的。县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中常用到的经济数学模型有:投人产出模型体系。另外,还有运用系统控制理论而建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等等。②图解模型。常用的图解模型有框图、直方图、结构图和流程图。

二、县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的方法论原则

县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工作,是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运用的方法特别多,基木的方法沦原则有:(l)实体分析与模型分析相结合。模型分析是通过用适当的数学方程、图象甚至物理形式来简明地反映县域农业生态经济实体系统的一种方法。模型分析已成为县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研究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但是,模型本身毕竟不是实体系统,它是客观实体系统的反映象。由于客观实体系统的复杂性和人们认识的局限性,人们所构建的模型总是不太科学或不太令人满意;即使所构建的模型相当科学或相当令人满意,也会由于客观实体系统的变动性,而使原来的模型与变动了的实休系统不相符.因此,还要不断地进行实体分析,取得真实可靠的数据,来修改和完善模型.实体分析是模型分析的基础和补充,模型分析是实体分析的提高和抽象,所以,在研究县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时,要坚持实体分析与模型分析相结合的原则.(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是对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各组成要素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的分析。定量分析是对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各组成因素的分布范围、数量和比例关系的分析。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是性质和数量的辩证统一体。仅有定性分析,就会缺乏精确性和深刻性;仅有定量分析,就会缺乏必要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只有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紧密结合,才能得出正确结论。(3)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是研究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是怎样的问题。规范分析是研究应该怎样行动的问题。作为县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方案的编制,不仅要描述、解释已经观察到的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现象,并据以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而且要为县级人民政府提供为实现其规划目标所应采取的切实可行的行动方针和政策措施.缺乏实证分析,规划只会是“纸上画画”;缺乏规范分析,规划只能是“墙上挂挂’.只有两者紧密结合,才会使县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得到实施运行.(4)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宏观分析是对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总体的结构、功能和效益进行分析,带有整体性,全面性和抽象性.微观分析是对县域内一个具体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个体进行深人细致的分析,带有局部性、典型性和具体性.宏观分析的对象一整体,是由微观分析的对象一个体有机构成的,宏观分析离不开微观分析;所以,只有两者密切结合,才会全面地、准确地反映县域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规律。(5)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是对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处于特定时点上的结构、功能和效益水平的分析。它反映系统生产能力的高低,并可与外县农业系统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动态分析是对县域农业生产经济系统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情况的分析。动态分析可以研究过去某一时期内系统运行的情况和演替;也可以研究未来某一个时期内系统运行的发展趋势。它反映了系统的稳定性和运行规律。只有把横向可比性弧的静态分析方法与纵向可比性强的动态分析方法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完整地、正确地反映出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状态和过程。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要求把现状与历史、当前与长远有机结合起来,加以分析。(6)单项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单项分析是对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某个组成因素、某个方面或某个专题等进行研究。综合分析是把各个因素、各个方面和各个专题等放在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整体中去研究,找出它们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单项分析和综合分析相结合,以综合分析为主。(7)主导因素分析与非主导因素分析相结合。主导因素分析是对组成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诸多因素中,能反映其基木特征,并将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的分析。非主导因素分析是对系统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的分析.主导因素和非主导因素是相比较而言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在进行主导因素分析时,不要忽视对非主导因素的分析,但又不要面面俱到地分析一切非主导因素.因此,在进行县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研究时,要坚持以主导因素分析为主的主导因素分析与非主导因素分析相结合的原则.(8)结构分析与功能分析相结合.结构和功能是系统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而不可分割的一对范畴.如果只对具体系统进行结构分析,那么就难以理解“同构异功”的现象。因此,只有把功能分析与结构分析相结合,才能真正揭示结构与功能的复杂关系(同构同功,同构异功,异构同功,异构异功),从而揭示系统的本质特征.(9)系统分析与环境分析相结合。这里的系统分析是指对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效益进行分析。环境分析是指对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外的、而对该系统发生较大作用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该系统与其环境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联系,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如果不进行环境分析,而一味编制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规划,结果会使系统与环境格格不人,农业经济难以持续发展.(10)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传统方法的严密性、规范性和科学性较差,不能胜任复杂因素的分析,但它灵活性较强,并易于掌握,所以,在规划工作中仍被广泛使用。现代方法科学性强,可以弥补传统方法之不足,但要人们普遍掌握这些方法,却需要很长时间.因此,要将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互相取长补短.

三、县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的编制程序

一般来讲,县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的编制经过如下阶段:(l)组建班子阶段。县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内容复杂,涉及面广,科学性强,组建有领导干部、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的强有力的规划班子(规划办公室和研究机构),是顺利完成编制任务的组织保证。(2)调查研究联合体。调查研究就是通过多种途径广泛收集与县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的编制有关的历史、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的信息资料和数据,相互比较核实,进行数据加工处理.(3)弄清问题阶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全县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进行生态经济评价,并通过县际之间的比较研究,找出白己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认清白己的优势和劣势、潜力和间题.(4)确定目标阶段。所谓确定口标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明确所企求达到的结果,包括后果‘时间和责任的确定.(5)设计方案阶段。目标确定后,就要为实现目标寻找各种解决方案.即拟定实现目标的途径、方法、措施、时问、步骤和责任。(6)方案评价阶段.对已设计方案的利弊和条件进行农业生态经济综合评价.(7)方案选优阶段.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初步提出有分析、有比较的几种不同方案.决策者根据方案分析、评价、论证的结果,作出科学的决策,选择最佳方案.(8)方案实施阶段.对于人选的方案,将在实践中实施运行.以上各个阶段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完整的县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编制的过程。它是一个多阶段多循环的动态发展过程,随着时间的进展,而不断完善和提高(图略)。

县域工业经济分析范文8

关键词:佳木斯;县域经济;竞争力体系

我国的地理面积较为广阔,并且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各地的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是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其经济差异较大,因而不适合采用相同的经济体系。在佳木斯县的发展中,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经济核心体系,以便可以更好的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一、县域经济竞争力相关概述

1.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含义

县是我国的基本行政单位,县域是指行政地域,而县域经济则是指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县域经济属于经济领域,但是其受到较多的因素影响,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具有多项产业的优势,在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难以被其他县域经济所模仿和超越,从而可以促进自身经济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2.县域经济竞争力的特征

县域经济作为行政单位的经济发展特色,其具有以下几点特征:首先,县域经济是地域经济,其是将地理位置与经济的发展相融合,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在不同的县级地区发展中,其县域经济存在较大的差异。其次,县域经济属于城乡发展经济,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城市问题和农村问题需要协调发展。最后,县域经济属于开放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经济属于一种变相的开放经济,其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资源配置,可以有效的促进经济的发展。另外,在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具备高效的领导团队,否则无法有效的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能力。县域领导团队在不断的更换,并且新领导往往会否决以前的发展战略,其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因此,领导团队需要具有先进的思想观念,一切以县域经济的发展为核心。由此可见,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需要严格的遵循各项原则,以便可以更好的提升县域经济体系建设的综合竞争能力。

3.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的原则

在县域经济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以便可以科学的建设三级指标体系,继而可以更好的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能力。首先,需要遵循系统全面性的原则。在设置县域经济指标的过程中,涉及行政、地理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因而在设置指标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全面综合的进行考虑,以便可以促进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其次,需要遵循可得性原则。在县域经济的建设中,佳木斯臂训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并且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建立完善的县域经济体系。最后,在县域经济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需要遵循动态的原则。在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环境和人口等因素在不断的变化,如果依然采取传统的静态指标,将会无法真实的反映县域经济的发展情况,而采用动态监测指标,可以及时的对市场的发展进行检测,从而可以全面准确的反映县域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而可以针对性的调整发展战略。因此,在县域经济指标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需要遵循全面性、可得性和动态性的原则,以期可以更好的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能力。

二、佳木斯县域经济竞争力三级指标体系分析

在佳木斯县域经济竞争力三级指标体系建设中,一级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实际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体系,实际竞争力是指佳木斯已经成型的产业,而潜在竞争力是指具有一定发展前景的产业。在二级指标体系建设中,其主要包括经济、生活水平和技术等指标,其是对一级指标的细分,在二级指标的建设中,其可以体现政府、社会、技术和金融等产业的总体发展情况。在三级指标体系的建设中,其是对总体指标的详细划分,包括第三产业、城镇收入、能源和教育经费等。将佳木斯的县域经济划分为三级指标体系,可以较好的反映佳木斯经济的发展情况,并且可以分析其优势竞争力,从而在佳木斯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战略方案,进而可以更好的提升佳木斯的综合竞争能力。

三、佳木斯县域经济竞争力三级指标体系评估研究

1.以经济发展为核心

在佳木斯县域经济竞争力的三级指标体系建立中,其应该以促进经济发展为核心,并且要建立科学的发展对策。佳木斯政府需要根据党的政策方针,加强对小康社会的建设,并且要推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相比于大城市的发展进程,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劣势,但是其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在三级指标体系建立中,需要将经济发展作为核心部分。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同一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会出现差异过大的现象。在佳木斯三级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其在经济绩效、生活水平、设施建设和对外开放等方面无不体现着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宗旨,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只有经济发展的水平得以提升,才可以更好的带动其他经济的发展进程,进而可以更好的提升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能力。

2.以人文本的评价指标

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需要做到以人为本的评价指标,将绿色环保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指标,这不但符合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而且可以满足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原则。因此,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不能以环境为代价来促进经济的增长,那样只是揠苗助长,无法真正的提升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能力。在建立县域经济评价指标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并且认真分析环境影响的重要因素,只有在促进经济环境发展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情怀,才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能力。在佳木斯县域经济指标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其同样较为重视对环保和人文的重视程度,例如在指标体现的建设中,在经济绩效方面较为重视农业的发展情况,优先打造优势产业,以期以农业生产来带动经济的增长,同时农业的发展对环境造成的破坏相对较小,可以更好的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在协调发展方面,佳木斯的经济体系建设较为重视能源的消耗和污染的治理。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必将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佳木斯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机制

在县域经济竞争力发展的过程中,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只有这样,才可以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能力。科学的发展观指出,在建立经济社会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经济、人口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因此,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需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机制,以便可以全面的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佳木斯县域经济指标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其在经济的发展方面较为重视,通过打造品牌和科技等方面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在人口的发展方面,佳木斯的县域经济体系建设较为重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比重,从而有利于促进县域经济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在环境的保护方面,佳木斯的县域经济较为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同时重视对水质和空气的保护。由此可见,在佳木斯县域经济指标体系的建设中,建立了完善的可持续发展体系,只要佳木斯地区可以严格的执行三级指标体系,必将会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佳木斯县域经济。

四、提升佳木斯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对策

1.加强科技的发展

在佳木斯县域经济竞争力体系的建设中,加强对科技的发展,可以更好的引导经济体系的建设,继而可以较好的提升佳木斯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能力。因此,佳木斯在县域经济体系建设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促进高新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产业进行升级,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的优化产业结构,从而可以较好的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其次,加强对产品技术的创新,通过对产品技术的创新,可以提升商品的生产效率,例如在农业深加工中,加强对技术的创新,可以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最后,在技术的发展中,加强对能源技术的开发,可以有效的降低能耗,并且可以降低环境污染的情况,进而可以促进县域经济体系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总而言之,在县域经济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加强对科技的开发,可以更好的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能力。

2.优化经济结构

在佳木斯县域经济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优化经济结构,可以更好的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能力。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工业经济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系,企业需要不断的促进工业经济的发展,以便可以更好的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能力。首先,佳木斯需要加强对企业建设的重视程度,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其次,企业需要加快项目的建设,并且建立工业的配套设施。例如在佳木斯县域经济体系建设中,可以依托优势农业,积极的发展加工业,使农产品可以打造成为国际水准,进而在促进工业发展的同时,可以更好的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由此可见,在佳木斯经济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需要依托优势产业,打造特色化工业县城,使其可以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

3.改善农村经济体系

在佳木斯县域经济体系构建中,加强对农村经济体系的改革,可以较好的平衡经济体系的发展,继而可以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综合竞争能力。在改善农村经济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佳木斯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需要加强农业的产业化,以便可以更好的实现农村城镇化。在农村经济体系的发展中,剩余劳动力相对较多,促进农业产业化,可以更好的配置人力资源,从而可以更好的促进佳木斯县域经济的发展。其次,佳木斯需要将农业产业化与工商业的发展相结合,如果仅仅按照市场的需求来实行农贸的结合,其是较为低级的发展形态,将会无法有效的刺激经济的增长,而通过加工企业作为生产媒介,加强对初级产品的加工,可以将升级的产品融入工商业的发展,进而可以扩大市场需求。由此可见,在佳木斯经济体系的发展中,改善农村经济体系,可以更好的优化产业结构。

五、结语

在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体系建设中,不同地区的县域经济具有较大的差异。只有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才可以更好的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能力。但是大部分县域经济的发展中,由于管理因素和发展战略因素的影响,致使县域经济的竞争能力相对较低。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我国县级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对自身的优势产业进行合理的分析和优化,并且可以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以期可以更好的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能力,进而可以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张晓东,宋恩东.佳木斯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存在问题与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5,11(11):77-84.

县域工业经济分析范文9

[关键词]湖北 因子分析 江汉中下游流域 县域综合经济实力

一、引言

县域经济是―个极为复杂的概念,属于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范畴。通常来说,这是一种行政区划型的区域经济,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结合部,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基础地位,县域经济的发达与否能折射出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县域经济越发达,城乡二元结构越不明显。

同时,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流域特征,自古以来,人类择水而住,大江大河―般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流域作为水的媒介,由水、土、气、生物等自然要素和人口、社会、经济等人文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而共同构成自然―社会一经济复合系统,对流域各县经济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从地理条件、发展潜力上来看,江汉流域流经“两圈一带”,可以利用其作为促进湖北经济发展的副引擎,与长江流域相辅相成,通过要素集聚形成极化和扩散效应,进而逐步缩小南北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二、各县综合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1、评价方法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湖北境内汉江流经的23个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分析,使用软件SPSS 13.0进行数据处理。

因子分析是使用数学方法建立起来的关于变量之间组合关系的方法。在遇到研究多个指标的实际问题时,指标较多会给分析带来很多的麻烦,增加分析问题的复杂性和难度。对于这些多指标的实际问题,我们希望能找到合理的个数较少的综合指标去替代实际得到的个数较多的指标,这样既可以减少所要分析的指标个数,又不损失原指标所包含的信息。而因子分析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基本思想是根据相关性大小把变量分组,使得同组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但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这个基本结构被称为公共因子。对所研究的问题就可以试图用最少个数的公共因子的线性函数与特殊因子之和来描述原来观测的每―分量。从中找出几个主要的因子,每一个主要因子代表反映经济变量间相互依赖的一种经济作用,抓住这些主要因子就可以帮助我们对复杂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

2、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变量指标的选取。指标的选取应该遵循以下5个基本原则:功能性、可获取性、完备性、非重叠性、可比性。在此基础上结合沿江经济的特点,选择反映经济实力、产业效益、外贸外资、生活水平的指标,具体如下:X1,国民生产总值(亿元);x2,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元/人);x3,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GDP比重(%);X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X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X6,外贸出口总额(万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X8,当地政府一般预算收入(万元);X9,招商引资额(万元);X10,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Xll,城镇化率;X12,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

(2)数据来源及处理。湖北境内汉江流经28个县、市(区):丹江口市、房县;神农架林区;老河口市、谷城县、保康县、南漳县、宜城市、枣阳市、襄阳区、襄樊市城区;钟祥市、沙洋县、京山县、荆门市城区;应城市、汉川市、云梦县、孝南区;随县;天门市;潜江市;仙桃市;监利县、洪湖市;蔡甸区、东西湖区、汉阳区。但襄樊市城区、荆门市城区、东西湖区、汉阳区是城区,神农架林区不参加2009年湖北县域经济考核,将它们剔除后对余下的23个县进行评价。文中所用数据均来源于《2009年鄂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评价报告》。具体数据见表1。

3、湖北沿汉江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

(1)原始数据的标准化。评价的样本矩阵为。为了方便对数据的分析,先进行原始数据的标准化以消除量纲的影响,即原变量减去其均值再除以其标准差,记为。

(2)计算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矩阵,确定待分析的原变量是否适合于因子分析。对相关系数矩阵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KMO>0.6且通过了Bartlett的显著性检验,那么变量就适合做因子分析。

(3)计算特征根及其累积贡献率,确定主因子数目。变量的差异一般通过方差来反映,本文采用主成份法提取因子,因子选取的标准是特征值大于1。通过统计检验后,我们可以计算出各指标变量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各因子所对应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累积贡献率等。由于前4个主因子的特征根大于1且累积贡献率已达到83.8%,因此本文选用4个主因子进行分析。其具体数据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到,第1个因子的特征值为5.683,解释原有12个变量总方差的47.357%,累计方差贡献率为47.357%;第2个因子的特征值为1.755,解释原有12个变量总方差的14,628%,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1.985%;第3个因子的特征值为1,414,解释原有12个变量总方差的11.786%。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3.771%;第4个因子的特征值为1.201,解释原有12个变量总方差的10.007%,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3.778%,4个因子共解释了原有变量总方差的83.778%。总体上,原有变量的信息丢失较少,因子分析效果较理想。

(4)建立因子载荷及因子命名解释。为了能够更加便于对公共因子相对于原始指标载荷的解释,往往要对公共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本文采用方差最大法进行旋转)。由表2可见,因子旋转后,累计方差比没有改变,但却重新分配了各个因子解释原有变量的方差,改变了各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使得因子更易于解释。具体数据见表3。

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第1主因子在X1,X4,X5,X6,X9这几个指标上有较大因子载荷,国民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总额、招商引资额这几个指标集中反映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规模,我们把第1个因子称为县域经济整体实力因子;第2主因子在X2,X7,X8,XIO,Xll这几个指标上有较大因子载荷,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当地政府一般预算收入、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化率这几个指标集中反映了人民生活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可以定义为生活水平因子;第3主因子在X3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GDP比重上有较大载荷,可以定义为产业结构因子;第4个主因子在X12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上有,

较大载荷,可以定义为政府收入政策因子。

(5)综合因子得分评价模型的建立。采用回归分析法估计因子得分系数,并据此计算出4个因子得分。由于各因子对综合经济实力的贡献率不同,本文以各因子的贡献率为权数来确定综合因子,综合因子的计算公式为:F=(0.47357F1+0.14628F2+0.11786F3+0.1007F4)/0.83788。具体数据见表4。

4、结果分析

从总得分来看,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排名前三,其综合得分为正且领先其他县域0.5分以上;其次是襄阳区、汉川市、孝南区、钟祥市、京山县、枣阳市、丹江口综合得分在0.5~0分区l司;蔡甸区、监利县、应城市、洪-湖市、云梦县综合得分在0~0.3分之间;0~宜城市、南漳县、沙洋县、保康县、谷城县、随县、老河口市,综合得分都在-0.4分以下。

排名前三的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其综合实力在江汉流域远远高于其他县域,同时这三个市的第1主因子得分也同样排名前三,这说明这三个市的整体经济实力也是相当有竞争力的。仙桃市是湖北重要的轻工基地,同时食品加工、机械电子行业都在飞速发展;潜江市地上盛产粮棉油,地下富藏油气盐,为其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天门市作为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百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其农业经济、工业经济都为当地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这三个市的第2主因子排名仅在14、6、16位,在整个江汉中下游区域中排在中下位置,这说明这三个市的县域经济人均生活水平并不与其整体经济实力相当,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并不明显。在第3主因子上三个市的评分则分别为12、19、5,除了天门市的排名比较靠前外,另两个市的水平处在较低水平,这可以看出仙桃和潜江过分依赖农业和工业,三产发展的相对滞后使其对经济没有明显的拉动作用,相对来说,天门的三产发展比较协调。同时在第4主因子上,三个市的排名为6、5、20,天门在财政收入上过份依靠非税收入,地方财政存在一定压力。

排名在4-10位的襄阳区、汉川市、孝南区、钟祥市、京山县、枣阳市、丹江口这几个城市中,虽然综合得分为正,但与前三名有较大差距。在第一主因子县域整体经济水平上,除了丹江口得分为负外其余都为正,且排名水平与综合得分排名大体上相同,这是第1主因子在综合得分因子上载荷较高引起的。在生活水平因子上,除枣阳外其余各县域得分均为正且与综合排名大体相同。枣阳岗地面积较大,居民创收方式有限是影响生活水平因子的重要原因。在产业结构因子上,京山、汉川、钟祥三地得分为负,这与当地近些年来大力招商引资发展工农业密切相关,从而导致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在政府收入政策因子上,除丹江口为2.067、汉川为0.165外其余各县均为负数,即各县财政对非税收入都有一定的依赖,不利于长久的发展。

排名在10位以后的县域综合得分均为负数,除监利、蔡甸区、应城市外各县在各主因子得分上的排名与综合复分排名大体相同,与排在前几位的县域相比呈现出较弱的区域经济竞争力。监利、蔡甸区、应城市这几个城市虽然综合因子较弱,但人均生活水平普遍较高,尤其蔡甸区由于毗邻武汉、交通发达,人均生活水平有与武汉接轨的趋势,在第2因子排名中位于23个县域首位,这与这几个县域环境质量较高、规划合理、地方政府对城市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分不开的。但同时也反映了―个情况,江汉流域的县域经济中出现了与资源型城市相反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非均衡发展。

根据表4的综合得分及排序,我们将综合评定分为三类,综合得分为正的我们定义为综合性县域经济;得分在-0.336~-0.0269分的我们可以定义为潜力性县域经济;得分在-0.6768~~-0.4164分之间的城市定义为欠发展县域经济。具体如表5所示。

三、绪论和建议

―个地区的竞争力水平是该地区经济、基础建设、科技、教育、生活水平等诸多方面的综合反映。虽然23个县域同属汉江流域,但各个县域经济的发展差距依然比较显著,与沿海发达县域相比差距甚远。城市化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都使其在区域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同时各县竞争力水平随着距离武汉空间位置的远近和交通可达的难易呈现出从东南部地区向西北区递减的分布特点。这其中江汉平原的地理优势及武汉城市圈的辐射效应固然起了一定的带动作用,但县域经济水平是众多要素耦合的结果,不仅是自然环境或者单纯区位的差异,也不只是历史机遇的偶然,更多的是各地对发展机遇的把握和发展思路的选择。本文认为,江汉沿岸发展县域经济,一方面要主动接受“两圈一带”的辐射带动作用,依靠武汉、荆州两个增长极来实现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从本地实际出发。不盲从、不跟风,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注重县域经济各方面的平衡发展,扩大和提升那些得分较高的优势因子,同时重点关注并充分发展得分为负的劣势因子,从内外两方面着手创造条件实现自身经济的腾飞。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针对综合性县域经济,这10个综合得分为正的县域经济作为流域中综合实力比较高的区域在整个湖北省县域经济中排名并不理想,这一方面是由于湖北省其他一些县域经济受到省经济增长极的辐射效应更为明显,另一方面它们这10个县域将重心侧重于工业化从而导致人均生活水平比起工业化水平来略有逊色,同时三大产业结构不合理也使他们的综合实力受到了影响。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不能过分依赖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而应该注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注重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不协调的状况,各地政府同时也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完善基础设施,搞好区域规划,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县域工业经济分析范文10

关键词:甘肃;县域经济;竞争力;分析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6-0072-05

县域经济的基本内涵是县域行政区间或其经济空间范围内的经济。县域经济既是区域经济,从动态和其实质来看,更是发展中的经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的进步,农产品出现阶段性、区域性过剩,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县域经济的发展由长期以来以农村的自然经济为主开始向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方向迈进。农村建设与发展属于县域经济的范畴。21世纪以来,中央重新审视“重城轻乡”的非均衡经济发展态势,首次突破性地提出“县域”概念,并将“县域经济”正式纳入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范畴,宏观经济政策呈现出向县域侧重的明确的方向性变化。这些转折性特征表明新世纪新阶段的县域经济是新型县域经济,即从以乡村为依托、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传统县域经济,向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非农经济为主导、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县域经济转变。

县域经济是甘肃省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2006年甘肃省县级行政单位(76县、市、区,与国家统计局测评口径一致,下同)占到了全省的行政单位的88.37%,人口为2 179.22万人,占甘肃省总人口的83.62%,地区生产总值为1 254.94亿元,占甘肃省生产总值的55.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31.37亿元,占全省的10.63%。

1.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

1.1 指标体系的构建

由于县域经济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不仅涵盖了经济运行的宏观层面,还涉及经济要素构成的微观层面;不仅包括县域范围内的所有经济要素,还包括与经济相关的非经济要素;不仅表现出特定范围内的整体性,还表现出一定范围内的依赖性。为此基于对甘肃省县域经济实际运行状况的认识和研究,课题组在对甘肃省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时所遵循的设计原则有:科学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客观公正原则与可行性原则。

根据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参照目前一些学者和学术机构研究的成果,结合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本课题关于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评价从县域宏观经济竞争力、产业竞争力、金融资本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人力资源竞争力、政府作用竞争力6个一级指标进行了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对于每个一级指标下面的内容,按照评价目的和设计原则再选取适当的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加以表征,从而构成一个较为系统的指标体系,具体详见表1。本研究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方法。

县域经济总体经济实力是县域宏观经济总体状况的展示,是县域经济运行质量优劣的集中体现,也是县域经济实力强弱态势的重要标志。在对甘肃省76个县(市、区)2006年县域宏观经济竞争力的测度时,通过GDP 、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商品零售总额4个三级指标来反映经济总量;通过人均GDP 、人均财政收入、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农村人均纯收入反映经济分量;通过GDP近5年平均增长速度反映经济增长态势。

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县域经济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产值、产业结构、产业效率是推动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面。课题组在对甘肃省76个县(市、区)2006年县域产业竞争力的测度时,通过第二产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第三产业增加值表征产业总量;通过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表征产业结构状况;通过第二产业5年平均增长速度、第三产业5年平均增长速度表征产业的经济效益增长情况。

金融资本是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最紧缺的资源,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域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金融资本在县域经济生活中不仅支撑着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正常运转,而且推动着各项建设不断扩张与持续发展。在对全省76个县(市、区)2006年县域金融资本竞争力的测度时,通过金融机构存款余额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人均储蓄表征县域金融资本存贷状况;通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 、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表征县域资产状况。

基础设施既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基础设施竞争力反映的县域基础设施环境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基本需要的资源和基础设施的能力与服务水平,使县域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课题组在对甘肃省76个县(市、区)2006年县域基础设施竞争力的测度时,通过公路密度、民用汽车拥有量表征县域交通运输状况;通过每百人网络用户比重 、每百人本地电话用户比重 、每百人移动电话用户比重 、每万人邮政业务量比重表征县域信息通讯状况。

政府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保证社会与经济全面协调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效的政府行为可以推动区域制度的创新和市场资源配置环境的优化。评价政府服务经济的竞争力时要从宏观上考虑政府的服务要素,以反映地方政府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方面的作用。课题组在对甘肃省76个县(市、区)2006年县域政府作用竞争力的测度时,通过教育支出 、科技支出 、人均教育支出 、人均科技支出表征县域政府服务状况;通过养老保险职工占从业人员比重医疗保险职工占从业人员的比重表征县域社会保障状况。

人力资源涉及内容广泛,包括社会的、人文的、民族和个人的等多方面的多重因素,具体表现在民众的健康状况、教育状况。在对全省76个县(市、区)2006年县域人力资源竞争力的测度时,通过卫生技术人员总数、医院床位总数、每万人卫生技术人员数、每万人医院床位表征县域居民卫生健康状况;通过专业技术人员总数 、每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 、学龄儿童入学率 、高中升学率表征县域科教状况。

1.2 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判定

根据以往研究的研判方法,结合甘肃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态势的实际情况,课题组对甘肃省县域经济的评价的时间和地域范围及研判法则作了如下界定:

1.2.1 本课题研究和评价的时间与地域范围

(1)评价时段。本研究以《甘肃省统计年鉴》(2002~2006年)和甘肃省统计局提供的各县域统计数据为依据,主要测度了甘肃省2006年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发展态势。

(2)县域评价范围。课题组对甘肃省除兰州市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安宁区、红古区,金昌市金川区,白银市白银区、平川区,天水市秦城区、北道区之外的76个县(市、区)进行了县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3)市(州)评价范围。以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结果为基础,对甘肃省嘉峪关市之外的13个市(州)进行了评价分析和研究。

1.2.2 甘肃省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判定

根据以往研究中的三分法原则,课题组设定了两项评价标准。

(1)县域经济竞争力区段划分标准。本研究将县域经济竞争力处于1~25位的县(市、区)判定为上游区,处于26~51位的县(市、区)判定为中游区,处于52~76位的县(市、区)判定为下游区。

(2)优劣势指标的划分标准。分别用绝对优势、一般优势、中势、劣势、绝对劣势5项评价标准对甘肃省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作了判定。具体为:将县域经济竞争力和评价指标处于1~10位的县(市、区)判定为具有绝对优势、11~25位的县(市、区)判定为具有一般优势,26~51位的县(市、区)判定为具有中势,52~66位的县(市、区)判定为处于劣势,67~76位的县(市、区)判定为处于绝对优势。

2.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

县域经济竞争力是县域经济发展态势的综合性指标,根据上述县域宏观经济竞争力、产业竞争力、金融资本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政府作用竞争力、人力资源竞争力6项一级指标的测度结果,对甘肃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分析和研究。

通过对这6项一级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2006年甘肃省76个县(市、区)县域经济竞争力情况如表2、表3所示:

(1)从甘肃省76个县(市、区)的县域经济竞争力排序来看,竞争力处于上游区域有25个县(区),其中又分两个层次;处于中游区域的是26个县(市、区);处于下游区域的是25个县,其中又分两个层次。

在全省76个县(市、区)中,县域经济竞争力处于上游区域类型的第一层次的居1~10位,有肃州区、甘州区、玉门市、凉州区、肃北县、崆峒区、阿克塞县、西峰区、敦煌市、华亭县,这10个县(市、区)在县域经济竞争力方面具有绝对竞争优势。处于第二层次的居11~25位,有永登县、庆城县、临夏市、肃南县、成县、榆中县、合作市、永昌县、临泽县、山丹县、瓜州县、华池县、金塔县、景泰县、天祝县,这15个县(市)在县域经济竞争力方面具有一般竞争优势。

县域经济竞争力处在第一位的酒泉市肃州区,其基础设施竞争力和人力资源竞争力都排在全省第一位,金融资本竞争力排在全省第二位,宏观经济竞争力排在全省第六位,但是产业竞争力排在全省第十九位,反映了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是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2006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43.65亿元,比2005年增长11.66%,人均GDP达到12 381元。三次产业结构为25∶25∶5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 128元,比上年增长9.7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 682元,增长8.0%。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奶牛、制种、蔬菜、草畜、粮食、林果六大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种子、洋葱、脱水菜等农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基础设施建设长足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环境保护水平进一步提高①。

县域经济竞争力处在第二位的张掖市甘州区②,其金融资本竞争力、政府作用竞争力排在全省第一位,宏观经济竞争力排在全省第三位,基础设施竞争力和人力资源竞争力都排在全省第六位。2006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57.30亿元,比2005年增长12.51%,人均生产总值11 513元。财政收入3.48亿元,其中一般预算内收入1.1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 995.33元,比上年增长5.2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 132元,增长4.69%。三次产业结构为25.5∶34∶40.5。农业产业化开发成效显著,已初步建成了粮油、瓜菜、甜菜、果品、奶肉牛、瘦肉猪、蛋白肉鸡等农林畜产品生产基地和制种、粮油、蔬菜、畜牧、林果五大农业支柱产业。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公用事业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县域经济竞争力处在第三位的玉门市,其县域宏观经济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都排在全省第一位,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心2007年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报告显示,玉门市进入西部百强县,处于西部的第57位,全国第377位,竞争力状态稳定,竞争力等级为B级,居民收入水平A~级,科学发展环境A级。“十五”期间,全市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8%,人均GDP达到2.8万元, 财政收入累计完成6.28亿元,新续扩改建项目278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6.4亿元。根据中组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玉门市在酒泉市组织的考核中,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能力综合评价名列第一。2006年,全市地方生产总值完成57.8亿元,较2002年增加24.4亿元,年均增长15.9%;财政收入完成1.66亿元,较2002年增加5 627万元,年均增长12.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7亿元,较2002年增加8.5亿元,年均增长10.6%,其中,市属完成12.2亿元,年均增长18.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7亿元,年均增长1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 841元,年均增加近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 583元,年均增加200元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均在控制线以内。

县域经济竞争力处于中游区域类型的居26~51位,有安定区、碌曲县、陇西县、民勤县、永靖县、高台县、古浪县、民乐县、临洮县、静宁县、泾川县、徽县、武都区、皋兰县、靖远县、玛曲县、宁县、崇信县、会宁县、庄浪县、秦安县、镇原县、甘谷县、武山县、西和县、文县,这26个县(区)在综合竞争力方面优势不显著。

县域经济竞争力处于下游区域类型第一层次的居52~66位,有两当县、迭部县、灵台县、合水县、清水县、礼县、通渭县、张家川县、正宁县、临夏县、渭源县、岷县、临潭县、康乐县、夏河县,这15个县(市、区)在综合竞争力方面处于弱势。处于第二层次的居的67~76位,有康县、环县、宕昌县、卓尼县、舟曲县、漳县、东乡县、广河县、积石山县、和政县,这10个县(市、区)在县域经济竞争力方面处于绝对弱势。

(2)从甘肃省13个市(州)(不包括嘉峪关市)的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排序来看,县域经济竞争力平均得分处于上游区的市(州)依次为酒泉市、张掖市、武威市、兰州市(永登县、皋兰县、榆中县),说明这4个市(州)在县域经济竞争力方面具有优势;县域经济竞争力平均得分处于中游区的市(州)依次为金昌市(永昌县)、平凉市、庆阳市、白银市(不含白银区、平川区)、陇南市,说明这5个市(州)在县域综合竞争力方面不具有优势;县域经济竞争力平均得分处于下游区的市(州)依次为天水市(不含秦州区、麦积区)、定西市、甘南州、临夏州,说明这4个市(州)在县域经济竞争力方面处于劣势。

全省13个市(州)县域经济竞争力排序第一的酒泉市,2006年按照“项目带动、全民创业、富民强市、又快又好”的要求③,艰苦奋斗,扎实工作,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局。全市生产总值168亿元,增长12.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2.8亿元,增长26.2%;财政总收入14.03亿元,增长9.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亿元,增长14.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 128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 755元,分别增加904元和290元,增长9.8%和6.5%。在这一年中,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城市建设展现新的面貌,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地方工业实力不断增强,旅游商贸中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的进展。

全省13个市(州)县域经济竞争力排序第二的张掖市④,2006年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6%,总量跨过了100亿元大关,人均GDP突破1 000美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6%;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5%,其中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5%。结构调整实现历史性突破。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002年的37∶29∶34调整为2006年的31∶35∶34。4年中,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达到50.8%。规模以上工业增长速度、利税、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均创历史最好水平。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9.5%,在二三产业中的比重达到83%。草畜、制种、果蔬、轻工原料四大支柱产业基地面积达到29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6%,农产品初级加工能力达到72%,加工转化率达到47%,农业产业化进入初始阶段。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200元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加500元左右。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星火产业带建设积极推进,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4%。中小学教育结构不断优化,“两基”成果巩固提高。高中教育继续加强,高考升学率连续4年保持在全省领先水平。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民主法制建设进程加快。

全省13个市(州)县域经济竞争力排序第三的武威市⑤,2006年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全市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比2001年翻了一番。生产总值达到161.8亿元,年均递增11.9%;工业增加值达到39.98亿元,年均递增17.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0.06亿元,年均递增14.3%。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速度同步提升,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6.34亿元,年均递增12.55%;一般预算收入3.13亿元,年均递增16.96%;财政支出达到21.78亿元,比2005年净增4.7亿元,比2001年净增11.85亿元。项目推进成效显著,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7.4亿元,年均递增33.2%,是改革开放以来23年投资总和的2.7倍。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农村经济日趋活跃。工业富市战略稳步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增势强劲。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城市面貌发生显著变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和谐武威建设初见成效。民主法制建设继续加强,干事创业环境更加优化。

3.甘肃省县域综合竞争力评价结果分析

通过SPSS软件对2006年全省县域经济竞争力的6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

一是检验原有变量是否适合于因子分析,从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可以看出,Bartlett值=626.07,概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拒绝零假设,即相关矩阵不是一个单位矩阵,故考虑可以进行主成分分析。KMO值=0.705,大于0.5,意味着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的结果是能接受的。

二是根据累计方差贡献率≥80%的标准提取主成分。设这6个主成分分别为F1,……,F6,从数据特征看,表现出了很大的趋同性,根据六个一级指标在主成分所占的载荷,确定县域宏观经济竞争力、产业竞争力、金融资本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人力资源竞争力、政府作用竞争力的权重

三是以2006年76个县(市、区)的标准化数据乘以相应的载荷,再以各因子所对应的贡献率为权重进行加权求和,得到综合评价得分,结果为表2所示。

基金项目:本文为2007年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

注 释:

①②2007年《甘肃年鉴》

③陈春明.在酒泉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R].2007-1-16.

④田宝忠在中国共产党张掖市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张掖日报,2006-12-27

⑤肖庆平在武威市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N].武威日报,2007-1-19.

参考文献:

[1]李树基,李德新,彭国强等.甘肃县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M].2006年3月,内部印刷稿.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报告 ,2007年10月.

[3]左继宏,胡树华.关于区域竞争力的指标体系设计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4,(4).

[4]李闽榕.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报告(1998-2004)[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1-1.

县域工业经济分析范文11

本文采用《丽水统计年鉴2012》的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测度丽水市各地区经济发展潜力。研究表明,丽水市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莲都区发展潜力最强;缙云县、青田县、龙泉市、松阳县、云和县、遂昌县为处于中间水平;松阳县、云和县、遂昌县庆元县、景宁县发展潜力较差。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经济发展潜力

丽水市是浙江省辖地级市,位于该省西南部、南邻福建,古称处州,始名于589年(隋文帝开皇九年),是浙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市总面积1729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1.70万,是浙江省面积最大而人口最稀少的地区。下辖莲都区及景宁畲族自治县、缙云、青田、遂昌、云和、庆元、松阳七县,代管县级龙泉市。

地区经济发展潜力能反映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水平,也是评价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系统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由于丽水市各地区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经济发展质量、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还存在着差异,对各地区经济综合实力进行客观评价,可以为丽水市今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因此,本文首先以丽水市为基本空间单元收集区域发展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并分析各主因子的空间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进行以下处理主因子得分综合,得到区域空间发展潜力。

一、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考察多个变量间相关性的多元统计方法,由皮尔逊首先提出并使用,之后经众多统计学家不懈努力逐步发展和成熟起来。主成分分析是将原来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的指标。

在建立县城单元评价指标选择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PCA),提取影响县域乡镇地域空间差异的主因子。对各县城的综合实力进行评价。

本文选取2011年丽水市13项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统计指标,分别为镇域户籍人口、县域暂住人口、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例、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例、财政收入、工业产值、农业产值、农民人均收入、旅游收入、镇域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医院卫生院床位数。

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tata对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作为公共因子,得到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特征值大于1的前三个公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超过80%,可见提取三个因子后,它们反映了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

二、主因子得分及空间分布

根据因子荷载矩阵分析主因子含义,并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计算各乡镇主因子得分,分析各主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

从表1可知:第一主因子主要解释镇域户籍人口、镇域暂住人口、财政收入、工业产值、农业产值、农民人均收入、旅游收入、建成区绿化面积及医院卫生院床位数等指标,可命名为社会经济发展因子。空间分布值排名为莲都区、缙云县、青田县、松阳县、龙泉市、云和县、遂昌县、庆元县、景宁县。

第二主因子主要解释镇域面积、第一产业就业比例,可命名为传统产业因子。其值排名为遂昌县、龙泉市、青田县、莲都区、景宁县、缙云县、庆元县、松阳县、云和县。

第三主因子主要解释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例、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可以名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因子。其值排名为莲都区、缙云县、云和县、松阳县、龙泉市、庆元县、青田县、景宁县、遂昌县。

三、发展潜力评估

依据主因子得分乘以贡献率权重得到的发展潜力是基于现状的发展潜力或空间格局。其结果如下表:

从表2的得分和排名可以看出:丽水市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较为明显。莲都区是丽水市综合发展潜力最强,以绝对的优势名列第一;缙云县、青田县、龙泉市、松阳县、云和县、遂昌县为处于中间水平,松阳县、云和县、遂昌县庆元县、景宁县发展条件较差。

参考文献:

[1]张吉献.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河南省各城市综合实力评价[J].河南科学,2009(01)

县域工业经济分析范文12

关键词:天津区县;科学发展;指数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工业反哺农业”(05&ZD03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马林靖(1981-),女,河北省石家庄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周立群(1951-),男,山东青岛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0)02-0057-04 收稿日期:2010-01-29

一、县域均衡发展指数及聚类分析的必要性

县域发展历来是国家发展全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史记-黔布传》中早有记载:“郡县治,天下安。”今天,县域发展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解决“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刘建平等,2008)。党中央在十六大正式提出和使用了“县域”的概念,并明确提出“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其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将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伴随着工业反哺农业的时代到来(黄季等,2006),作为连接市区和农村的桥梁,县域自身的均衡发展尤为重要:既要致力于二、三产业的繁荣,又要兼顾耕地等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还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既要起着传播城市文明、指导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双重作用,还是城市引力的示范区,又协调了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陈玫君等,2006)。因此,构建一个科学的、合理的、能够针对县域发展进行综合监测、评价的专门指数体系十分迫切。

县域均衡发展指数的构建具有如下意义:

1.可以为各级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改革和发展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要使县域的发展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政府的决策是关键。而政府的科学决策需要构建科学、规范、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量化发展的各方面细节。只有这样,才能为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监测信息,使他们在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搞好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确定发展目标和实施步骤(王宝琛,1989)。

2.可以对县域自身的建设进行正确地规范引导。发展速度相对较快的区县,应避免重蹈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牺牲生态环境的覆辙。所以,县域均衡发展指数涉及的评价内容除了经济发展,还包含了环境改造和生态保持等内容的考虑。如果有些区县出现重经济而忽略环境的倾向,雷达图就会灵敏地发出警示,从而帮助区县及时纠正发展偏误;同样有些区县尽管经济发展落后,但注重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均衡发展,也会在排行榜上取得不错的成绩。

3.可以对落后县域进行导向和激励。对县域均衡发展评价的目的决不是单纯比较其排名先后或地位高低,还能够按照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将研究对象进行归类,从而划分出不同的发展类型。对问题区县我们可以分解指标内容进行深入剖析,找出问题根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各项指标就像一面旗帜,敦促各区县通过自己的努力朝预期目标不断前进,充分发挥指数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由于县域的地位很特别,因为它兼具城市和农村双重特性,其发展中农业生产所占比重很小,但是又不能直接使用城市的测度指标对其衡量。为此,我们把县域均衡发展指数中的指标分为显示性和分析性两种。显示性指标反映发展水平,分析性指标衡量发展潜力,指标体系构建框架如图1所示,

按照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各项要求,我们将县域均衡发展指数划分为2个系统(发展水平、发展潜力)、3个角度(经济、社会、环境)和4个层次(目标层、分系统层、准则层、指标层)共39个四级指标组成,整个指标体系参见表1。

二级指标发展水平是能够直接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显示性指标,包括4项三级指标,即经济实力、人民生活、社会进步和环境改善。发展潜力度量的是没有转化为产出的一种潜在的发展能力,这些因素虽然对发展水平具有重要影响,却不能以之代表发展水平,比如投入因素、政府政策、制度以及一些外生性的自然资源等要素,并不能成为绩效评价指标(陈鸿彬,2007)。发展潜力评价在内容上也涵盖了经济、社会、环境几个方面,具体包括经济结构、政府政策、资源禀赋和硬件保障等4项二级指标。

评价方法包含主观法和客观法两种方法:主观法是由评估者根据对各个指标的主观重视程度而赋予权重的一种方法,包括Delphi专家调查法、AHP层次分析法、循环评分法等;客观法是根据指标自身的作用和影响确定权重的方法,主要有熵值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判别分析法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主观法能够因为专家对相关指标的熟悉程度和经验而具有合理的诠释能力,却难免因为带上主观色彩而影响整个评价的结果;客观法的优点是不掺杂主观因素(完世伟,2008),本文中我们选择聚类分析法使用39个指标对区县的科学发展进行分类评价的基础上,按照分类结果对各类区县的发展类型进行分析。

聚类分析法同回归分析、判别分析一起被称为多元分析的三大方法,是根据研究对象特性进行定量分类的一种方法,这种分析的基本思想是从一批样本的多个观测指标中,找出度量样本之间相似程度的统计量,构成一个对称的相似性矩阵,把样本逐一归类。本文通过对39项解释性指标进行区县聚类,以此发现区县之间的异同之处与规律性。

二、县域均衡发展指数的聚类分析结果――以天津地区为例

天津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基地和港口城市之一,不仅是北方最大的国际港口和经济中心,还将通过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成为带动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引擎。作为直辖市,天津目前有18个区县行政单位,按照位置可以分为中心6区和郊区12区(县)两大部分,其中12个涉农区县以天津市总人口的60%创造了占天津市经济总产值的66.37%,我们将之作为县域均衡发展指数的测度对象,选择了极值法对指标数据进行了无量纲化处理,并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

了分析。

聚类分析实质上是寻找一种客观反映元素之间亲疏关系的统计量,然后根据这种统计量把元素分成若干类。常用的聚类统计量有距离系数和相似系数两类。距离系数一般用于对样品分类,而相似系数一般用于对变量聚类。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是在样品之间定义距离,在变量之间定义相似系数,距离或相似系数代表样品或变量之间的相似程度。按相似程度的大小,将样品或变量逐一归类,关系密切的类聚集到一个小的分类单位,然后逐步扩大,使得关系疏远的聚合到一个大的分类单位,直到所有的样品或变量都聚集完毕,形成一个表示亲疏关系的谱系图,依次按照某些要求对样品或变量进行分类。

根据县域均衡发展指数所构建的指标体系,我们选择39个解释性指标数据进行区县为样品的聚类,发现区县之间科学发展关系的异同之处。这里我们选择欧氏平方衡量组间距离,0~25的标尺刻度显示类别之间的亲疏距离(聚类计算的过程和步骤略),聚类产生的树形图见图2:

我们把标尺距离在5以内的区县划为一类,便可以将12个区县划分为一下五类(表2):

从总体特征上看,区县分类呈现“少数领先且独特性强、多数集中且差异较小”的特征。12个区县构成了五类聚集,其中前三类都只有1个区县,且都位于滨海新区;后两类则集合了9个区县,恰好形成天津传统意义上所说的“四郊五县”格局。

为了详细探讨聚类区县的异同,我们根据各级指标将各类区县的均值进行比较。将五类区县按照各级指标的得分进行平均,我们可以发现,Ⅰ类区县的总得分遥遥领先于其他四类区县,其余四类区县的总体得分相当紧凑,尤其是Ⅱ、Ⅲ、Ⅳ类区县,而Ⅴ类区县总分略低一些。从发展水平指标来看,Ⅰ类区县的优势更加明显,Ⅲ、Ⅳ类区县次之,Ⅱ、Ⅴ类区县排在最后;而从发展潜力指标来看,情况又略有不同,I类区县仍然得分突出,Ⅱ、Ⅴ类区县次之,Ⅲ、Ⅳ类区县则相对落后,与发展水平的得分恰恰相反,表明Ⅱ、Ⅴ类区县虽发展水平较弱,但潜力相当可观(见表3)。

(一)发展水平层面的特征分析(如图3示)

1.第1类区县:右偏的竖长菱形

塘沽区作为第1类区县,大多数指标值遥遥领先于其它区县,不仅综合得分排名最前,绝大多数二、三、四级指标也名列前茅,属于天津区县中发展水平最优、发展潜力最大的领导型区县和典范。在图3的发展水平的雷达图中,塘沽构成了一个竖立的、向右边偏沉的菱形。其经济实力、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三方面得分是五类区县中最高的,但是环境改善却没有相应跟上同类步伐,因而没有在雷达图上形成一个均衡的菱形。

2.第Ⅱ类区县:下垂的扁菱形

汉沽区的经济实力在五类区县中最弱,侧重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在雷达图上汉沽是一个侧重向下发展的菱形。

3.第Ⅲ类区县:向上的菱形

大港雷达图与塘沽的雷达图形状比较相似,只是面积较小,在经济实力、人民生活、社会进步三方面发展比较均衡,但环境改善指标得分相对较低。

4.第Ⅳ类区县:右偏的菱形

东丽、西青、津南、北辰在人民生活和社会进步方面较Ⅲ类区县大港略胜一筹,但环境改善方面是五类区县中得分最低的,导致雷达图表现不均衡。

5.第Ⅴ类区县:最扁的小菱形

第五类区县的雷达图是面积最小、高度最短的菱形;环境改善和人民生活发展并不落后,经济实力与二类区县相当,但社会进步却相对较弱,需要注重全面发展。

(二)发展潜力层面的特征分析(如图4示)

1.第1类区县:向左上方拉伸的长菱形

塘沽区在经济结构和硬件保障方面的得分拥有绝对优势,但是由于政府政策得分最低而形成了一个向左上方拉伸的菱形。

2.第Ⅱ类区县:平放的右钻石形

汉沽区的经济结构和资源禀赋得分相当,而硬件保障相对欠缺,政府政策得分最高,于是形成了一个平放的钻石形雷达图。

3.第Ⅲ类区县:左偏的菱形

大港雷达图虽然在形状上类似塘沽的缩略图,政府政策得分很低,其它三方面相对平衡,但是面积却是所有类的区县中最小的一个,表示发展潜力最弱。

4.第Ⅳ类区县:平放的左钻石形

东丽、西青、津南、北辰的雷达图形状这次和汉沽形成了纵轴对称的钻石形;在经济结构和资源禀赋方面得分相当,侧重硬件保障而不是政府政策。

5.第Ⅴ类区县:略短的平放左钻石形

第Ⅴ类区县和第Ⅳ类区县的雷达图很相像:但是面积比第Ⅳ类区县还要大,这表示发展潜力更强一些;只是经济结构得分较低,致使得分受到了很大影响。

三、结论与政策启示

(一)结论

本文中我们主要使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天津市12区县按39项分项指标进行了分类,最终形成了五类区县的分类结果,五类区县的雷达图也清晰地揭示了不同类区县的发展结构和发展侧重。

分类结果显示:第1类区县(塘沽)经济实力雄厚、经济结构优越,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等各项指标均表现良好,唯独环境改善和政府政策方面稍有欠缺;第Ⅱ类区县(汉沽)经济实力较弱,但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特别是政府政策方面表现突出;第Ⅲ类区县(大港)在经济、社会、民生等方面相对均衡,经济方面仅次于第1类区县,但发展潜力总体较弱;第Ⅳ类区县(东丽、西青、津南、北辰)各方面发展也很优秀,在环境改善和政府政策上有待加强;第V类区县(武清、宝坻、宁河、静海、蓟县)经济最弱,但社会、民生方面毫不逊色,发展潜力总体良好。

(二)政策启示

1.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搞好科学规划

由于天津市各区县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区位自然条件方面的差异,在制定科学发展规划的时候也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原则,防止一刀切,一哄而起。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发展方案,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好、农业资源丰富的区县则应突出农业优势,耕地资源匮乏的区县则应重点提升工业化水平,突出地方特色。区县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应当兼顾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环境的改善;另外,各区县也应正视本身的缺点,坚持全面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均衡发展;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要求和“统一规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思路,统一规划区县发展,全面提高全市各区县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协作程度。

2.切实解决好城镇就业问题

城市化进程的快慢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镇的就业状况,取决于城镇的就业质量。如果在城镇找不到工作,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然不愿意向城镇转移,所以如何在城,镇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是一个长远的大问题。一方面要规划好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薪科技行业的同时,又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最大限度容纳更多就业人员;另一方面要研究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农民将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到城镇投资办厂或经商,也就是鼓励农民到城镇发展民营经济,让农民为自己创造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