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软件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软件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时间:2023-01-08 03:38:49

软件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软件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1

关键词:软件技术 职业院校 人才培养目标 职业需求

1、软件技术职业需求分析

1.1 软件技术职业需求综述

我国的软件产业在过去6年间经历了年28%的增长速度,是同期国家GDP增长速度的三倍,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2008年,我国软件产业累计完成软件业务收入7572.8773亿元,同比增长20.8%;规模以上企业个数达16194家,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226家;全行业就业人数超过130万人。预计到2010年我国软件业的规模将超过10000亿元。

软件产业是首都重点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近年来,北京市软件产业迅猛发展,主要体现在软件外包业务增大、软件出口额增加、软件企业日益增多及软件产值逐步提高。截止到2006年底,实现海关出口3.56亿美元,同比增长17.5%。软件出口超过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有8家,员工人数超过1000人的企业达到6家,在国际市场上逐渐形成群体崛起的态势。上述数据表明,北京已经成为中国软件产业名副其实的核心地带。预计北京2010年软件产业产值将达到2000亿元,海关服务出口达到10亿美元,就业规模达到40万人,成为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继续保持国家软件技术自主创新和软件产业规模的主导地位。

1.2 软件企业岗位需求

目前北京软件业在这些新型职业岗位的人才供给上是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人才结构。高端的软件工程师和低端的软件蓝领都很缺乏,尤其是软件蓝领人才需求日益迫切,呈现几何级数增长。通过对多家企业的岗位需求与工作过程进行调研,进一步分析目前软件企业的需求,了解目前软件企业的人才需求,特别是中关村科技园所属软件园区与信息产业基地的人才需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软件程序员:负责软件项目的前期需求调研及软件的设计、开发、调试、维护。

软件测试员:负责软件开发的测试工作,根据企业要求改进现有产品不断发展新产品。

软件技术支持:负责软件产品的售后服务、远程技术支持,协助软件开发商实施信息化项目,负责对使用系统的人员进行培训,并对软件系统的二次开发提供需求分析。

软件销售:负责软件产品区域市场的销售、渠道合作,完成公司下达的各阶段销售目标;参与区域销售队伍的组建、管理。

1.3 软件技术实践专家研讨会

实践专家研讨会是近年来职业院校开展教学改革常用的一种有效方法。根据对目前北京市软件企业人才需求分析,通过聘请企业经验丰富的实践专家,组织完成软件技术专业实践专家研讨会。研讨会中,实践专家首先对其个人职业历程进行简述,然后在《职业发展阶段与关键事件调查表》中列出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接下来与会代表与实践专家共同筛选工作任务并对工作任务进行归类和命名,最终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最后由实践专家表述典型工作任务的基本内容。通过实践专家研讨会确定软件技术专业的职业分析表,进一步确定严谨的教学计划。通过实践专家的参与使得学校教学设计更贴近企业需求,更有效的实现一线人才培养。

1.4 软件技术职业需求的结构分析

伴随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多元化趋势,嵌入式软件开发、外包软件开发和软件测试等新型职业岗位人才供给不足。根据国际经验,合理的软件人才市场应该是软件架构与分析师、软件工程师、软件“蓝领”(程序员)并存的金字塔型结构,人才基数由小到大,形成梯次软件人才高、中、初之比为1:4:7,而目前国内软件人才结构呈“橄榄型”,一边是缺乏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员、项目总体设计师、软件质量评测人员,另一边是缺少大量的从事基础性软件开发的标准化程序编写程序员和软件测试人员。

目前,面向程序编码的基础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较多,而这些从事基础型软件开发的软件人才就是我们的培养目标。作为培养技能型、实用型、基础性软件开发的高职类软件人才教育机构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考虑课程设置时必须紧贴市场、适应岗位需求。

2、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2.1 软件技术人才需求与供给

北京市政府颁布的《2004-2020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北京数字奥运建设专项规划》都指出北京市计算机技术人才需求总量位居各类人才需求的前列。目前,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软件外包和软件出口的增加,正在为北京软件人才带来新的需求。根据“应届生求职网”针对2008届大学生应聘职位量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包括计算机软件、网络设备及计算机硬件的IT行业延续了历年来的强势地位而位居首席,占到总需求量的16.8%。

软件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2

关键词:双专业;软件体系结构;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刘玮(1973-),女,湖北武汉人,武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何成万(1967-),男,湖北荆州人,武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湖北武汉43007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024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7-0059-02

推进和加强跨学科复合人才培养,既是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界的共识。培养特色型复合人才是高等院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促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各大高校开始探索以优势学科为依托,根据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调整办学思路与培养途径,致力于构建优势学科的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1]软件工程专业具有构建双专业培养模式的基础,目前可分为两类模式:第一类,软件工程专业与同属于工科的其他应用领域(如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环境工程等)相结合,使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和具体领域技术解决相关领域问题,毕业生适宜该环境领域或其他部门从事软件开发、研制和管理工作。例如,大连交通大学开设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软件工程双专业同属于工科的双专业类型。[2]第二类,软件工程专业与外语专业(如日语、英语)相结合以满足软件服务外包或地域性软件产业的需要。武汉工程大学“E+”部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提出的“E+”模式既可以通过外语教学的通识教育作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又可以使学生避免当前纯语言类人才的需求下降而面临就业难的困境,更能满足其他行业对毕业生外语水平的高端需求。实验区开设的英语+软件工程双专业属于第二类的软件工程双专业培养模式。

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规范(软件工程方向)》,“软件体系结构”是软件工程方向专业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从2010年起,武汉工程大学将“软件体系结构”课程作为学校重点课程由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进行建设,目前处于专业课程建设的起步阶段。为满足软件工程双专业建设的要求,“软件体系结构”课程的开设和建设需要做哪些调整呢?本文在总结软件工程双专业对“软件体系结构”课程的具体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武汉工程大学的实际教学情况,对该课程的内容剪裁和教法改进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软件工程双专业“软件体系结构”课程设置

武汉工程大学实验区于2011年开设英语+软件工程双专业,由外语学院和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共同实施培养,力量和教学资源由有关学院共同实施培养(学生日常管理由外语学院负责),毕业时学生将获得两个学士学位。

“软件体系结构”课程的特点是由软件工程双专业的培养对象和培养目的决定的。以武汉工程大学的英语+软件工程双专业为例,其培养对象是在当年入校的普通本科新生(限理科考生)中经过严格选拔筛选而出的,要求英语基础较好并具有较高的个人综合素质。软件工程双专业和传统的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都强调了培养“从事计算机软件项目的设计、开发、管理的国际化软件工程技术人才”。“软件体系结构”课程对于培养软件构架方面的高端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国各大高校特别是软件学院的软件工程专业基本上均将该门课程列为专业主干课,该课程是软件工程双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

“软件体系结构”课程与其他专业课之间紧密联系,学习该课程前要求学生具备相应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要求掌握UML基础知识,因此多数院校在三年级下学期开设该门课程。该课程不仅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更看重实际工作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实验课和课程实训。另外受到软件工程双专业课程增加、总学时有限的影响,在实际安排中,课堂教学32学时,实践、实训环节共28学时。这一方面保证了充足的理论课时时间,另一方面通过实验和实训两个环节保证了教学实践时间,四所大学“软件体系结构”课程的课时情况。

二、“软件体系结构”教学内容裁减与扩展

软件工程双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为应用型人才,软件应用型人才需要软件系统工程化有关的理论,用这些理论指导软件设计、分析软件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结合教学和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对“软件体系结构”课程的教学内容的裁剪和扩展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总结。

1.削枝强干

软件设计思想是“软件体系结构”课程的主线,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深入理解在软件开发阶段设计软件体系结构的必要性,并能够运用其中的思想分析、解决软件系统设计相关的问题。该课程教学内容裁剪的目的是突出重点和强调实践。一方面,把较多的学时放在基于体系结构的软件开发(ABSD)、软件体系结构设计及其环境等章节,重点讲解基于体系结构的设计方法,以及ABSD的基本步骤和基于体系结构的软件开发模型。另一方面,裁剪理论性较强而且对设计和实践作用不大的教学内容,例如软件体系结构风格、典型软件体系结构描述语言及形式化描述等。一些软件工程专业软件体系结构课程的教学大纲中还包括基于UML的软件体系结构描述等内容,为避免重复,这部分内容可以在UML建模技术及应用或者面向对象建模技术等内容中详细讲解。

2.扩展热点

为了满足英语+软件工程双专业“具有国际学术视野”的要求,“软件体系结构”课程教学内容需要在设计模式、大型软件构架技术和软件体协结构新技术等方面作进一步扩展。设计模式是近几年软件设计研究领域的热点,在介绍23种设计模式的基础上,将构件设计、构件和系统的接口设计等知识添加进来,以丰富详细设计阶段涉及的内容。[3]另外,缺乏对大规模软件构架建模和开发技术,是软件工程学生难以应用软件体系结构知识进行大型软件构架设计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应该扩展中间件技术、大规模软件构架中的集成技术等。适当介绍新技术背景下的软件体系结构,针对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型应用及技术发展趋势,结合目前该领域的主要应用模式,技术标准,开源系统,以及典型架构等,进行课堂交流和研讨。以上教学内容的扩展一方面会使课程体系更为完善、更能适应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出具有先进设计思想和能力的学生,满足用人单位较高层次的需求。

三、软件体系结构的教学方法的改革

通过对软件工程专业2006至2009四届学生的成绩分析和问卷调查发现,该课程教学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抽象、缺乏软件项目经验、教材缺乏案例等问题。软件工程双专业的“软件体系结构”课程具有学时短、重实践的特点,为了适应课程特点需要在教学方法上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改革。

1.项目案例教学

从理论上讲,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几乎能够满足行为导向教学所有要求的教学培训方法,[4]因此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受到教育和培训界人士的欢迎。项目教学法是教师将授课内容寓于项目中,辅助和引导学生实施和完成项目,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自主学习,学生完成这一项目,教师也完成了教学内容。

项目教学法应用于“软件体系结构”课程具有以下优点。

(1)项目教学法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该课程内容抽象,缺乏软件开发经验的学生忽视了软件设计的重要性,误认为不用软件体系结构也能开发软件,这就导致学习兴趣不浓。项目教学法是让学生实施一个具体的项目(如学生选课软件系统)的设计,学生学习的目的较明确。在项目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学生体会到软件体系结构的设计能够降低系统开发风险并提高开发效率,这更能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项目教学法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项目教学大多要分小组完成,通过小组内及小组间的充分交流、讨论、决策等,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这也符合培养具有团队协作能力的要求。

(3)项目教学法能促进课程间的整合。项目的设计过程中会涉及很多专业知识,例如需求分析、数据库系统、面向对象建模等。这种基于项目教学的课程整合能够强化学生软件系统工程化开发的思想和技能。

2.参考教材+补充讲义的模式

软件体系结构课程增加了设计模式和大型软件构架技术等教学内容,结合英语+软件工程双专业学生英语能力较强的特点,采用规划教材为主、校内补充讲义为辅的模式。本课程使用的教材为Mary Shaw所著的《软件体系结构》(世界著名计算机教材精选)和耿祥义所著的《Java设计模式》(21世纪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实用规划教材)。根据教学内容我校选择了《软件构架实践》的第1、2、6章和《Java设计模式》的第1、4~26章,同时参照郭秋萍所著的《大规模系统构架建模及其开发技术》中与构件技术相关的章节内容撰写补充讲义。另外在课程网站上还增加了Luke Hohmann所著的《Beyond Software Architecture:Creating and Sustaining Winning Solutions》和Felix Bachmann所著《Documenting Software Architectures:Views and Beyond》的电子书,用以完善本课程的教材库,为学生提供一个课外在线学习和远程教育的平台,方便学生课外自主学习。

四、小结

武汉工程大学“E+”部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下设的“英语+软件工程”四年制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软件工程双专业的一种典型模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创新性。本文根据软件工程双专业人才培养和IT企业和相关事业单位的需求探讨作为软件工程专业主干课之一的“软件体系结构”课程的教学改革,在作为校级重点建设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提出了一些内容剪裁和教法改进,希望籍此对双专业课程教学的共性问题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蒋洁.构建一体化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理论月刊,2010,(11).

[2]黄明,刘震,梁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软件工程”双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10,(2).

软件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3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地方应用型高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0引言

大数据作为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行业又一颠覆性的技术,备受人们的关注,大数据技术正从概念转向实际的应用,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大数据技术应用成功案例,大数据的价值也在迅速增长。2015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达到115.9亿元人民币,增速达38%,预计2016~2018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将维持40%左右的高速增长[1]。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软件行业对人才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咸阳师范学院作为咸阳市地方应用型高校以服务咸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肩负着培养满足咸阳地方社会需求软件人才的使命,需要把培养面向大数据时代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作为战略任务来抓。而课程体系的建设是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本文通过分析我院传统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以及大数据时代下企业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要求,找出大数据时代下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中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探索出我院面向大数据环境的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中课程体系的建设。

1我院软件工程专业传统的课程体系

自我院计算机系成立以来,软件工程专业一直是我院重点建设专业。2013年,“‘3+1’校企合作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确定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一直以来,该专业以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为培养目标,以企业、市场需求为导向,重视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与尚观科技、中软国际、华清远见、蓝鸥科技等西安多家企业联合,采取3+1嵌入式校企联合教育培养模式,将课程教学、工程实践、行业理念进行无缝结合。课程体系是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2],主要反映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上[3]。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设计既要体现基础知识的传授,也要体现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职业能力规划发展问题。我院2013-2015级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如图1所示。图12013-2015级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从图1可以看出通识教育必修课程的教学阶段共3个半学年,主要涉及思想政治基础知识、体育、人文历史、外语应用能力等;相关学科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高数、线性代数、数字逻辑等数学类课程;本学科基础类课程主要涉及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等;专业技能教学阶段强调对学生工程性、实用性、技术性和复合型能力的培养,主要安排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包括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等,专业选修课程包括Web软件开发、Linux系统应用程序开发、移动终端开发等。根据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软件工程行业规范[4],本着“轻理论,重实践”的原则,我院在一定程度上压缩理论课课时,增加实践课课时,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我院2015级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各类课程学分设置与所占比例。

2大数据时代企业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

大数据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是一定拥有数据处理、分析技术的,也就是对数据有敏锐的直觉和本质的认知、能够运用统计分析、机器学习、分布式处理等技术,从海量、复杂的数据中挖掘出有用的信息,以清晰易懂的形式传达给决策者,并创造出丰富有价值的专业人士[5]。在大数据时代下,对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应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技能。(1)具有厚实的数学、统计和计算机学科的相关知识,能够根据具体案例大数据分析任务的要求,运用大数据处理、分析平台,收集整理海量数据并加以分析,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2)掌握大数据处理技术及可视化工具,能根据具体任务的需求,对数据进行选择、转换、加工等处理操作,采用有效方法和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形成数据分析报告,用易于用户理解的方式,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3)熟悉行业知识、专门业务及流程,将大数据技术和企业文化相结合,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处理的结果,挖掘出海量数据中隐藏的价值并应用于企业市场领域。(4)团队合作精神,大量数据的收集整理、存储、分析和处理,一个人是很难完成的,需要一个由团队成员合理分工、共同协作完成。

3大数据时代我院软件工程专业传统的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地方高校一直以来受传统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较大,形成了适合于“精英教育”为培养研究型人才的课程体系,无法适应以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意识、新技术新方向为目标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理论教学占主导地位,实践教学往往处于次要地位[6]。而目前处于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企业需求不断变化、综合型人才需求巨大等因素的影响下,传统的培养研究型人才的课程体系,无法适应大数据时代以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意识、新技术新方向为目标的人才培养。通过了解大数据环境企业对软件工程人才的要求,分析我院2013-2015级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结构,发现存在以下问题:(1)缺少大数据技术方面的课程。传统的课程体系中主要包括软件工程专业一些传统的课程,如数据结构、软件工程、软件体系结构等,而且课程内容较陈旧,所开设的一些应用软件的学习不能紧密贴合行业和技术发展,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必须适应互联网时展和大数据技术的需求,关注企业发展及大数据系统的建设问题,以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2)实践类课程学时所占比例较少。我院2015级软件工程专业实践类课程占总学时的10.8%,是因为传统的课程体系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学生解决问题、动手能力的提高。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中重视理论内容、计算机编程能力,而忽略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对新技术、新方向发展的把握,学生难以应对各种层出不穷、错综复杂的海量数据,很难挖掘出隐藏的数据价值并有效利用。(3)课程体系结构设置方面,一是存在通识教育类课程教学阶段持续时间长,一直到第7个学期,这就影响了后面专业类课程的学习;二是专业基础类分为专业必修和选修,没有从课程教学阶段不同来划分,不能体现课程先后的衔接关系。

4大数据时代我院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改革

在大数据时代,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必须适应企业发展和大数据行业的需求。教学内容的设置应与行业需求接轨,根据我院学生特点调整2016级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具体做了以下几点的调整。(1)课程体系结构更合理。一是通识教育类课程的调整。一方面将教学阶段全部调整到第1、2学年完成,这样在第3学年学生就可以重点学习专业类技能课程;另一方面此部分增加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主要可以加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二是专业类课程结构的调整。将专业类课程分为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大类,专业(学科)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数学类课程、计算机导论、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软件工程、运筹学、数据分析与处理。专业技能课程又分为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专业核心课程包括面向对象程序语言类、软件设计模式、算法分析与设计、软件测试等软件工程专业要求的核心课程,而专业方向课分为3个方向:大数据分析、Web技术应用、移动终端开发,鼓励学生在学好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的同时,发现自己专业类的兴趣,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向集中学习,大数据分析方向是重点向学生推荐。在教学阶段安排上,一般专业(学科)基础课程要优先于专业技能课程,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掌握了学科、专业基础上,充分了解软件工程专业技能的训练。(2)增加了大数据技术方面的课程。在新调整的课程体系中,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都增加了大数据相关内容。基础课设置增添运筹学、数据分析与处理等,使学生了解大数据行业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对大数据行业发展及大数据应用前景的兴趣;专业技能课设置了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大数据统计分析与应用、数据挖掘算法与应用等前沿科学技术相关课程以满足大数据系统建设与应用的需要,培养更多企业需要的大数据管理分析软件专业人才。院级选修课鼓励研究大数据方向的教师积极申请大数据案例分析、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HadoopMap/Reduce技术原理与应用等实用性强的课程,以补充对大数据方向特别感兴趣学生的学习内容。(3)增加实践类课程所占比例。相比较2015级,以培养地方应用型人才为总目标,实践类课程课时由19课时增加到28课时,所占总课时比例提高了约50%。实践类课程包括校内(课程设计和实训)和校外(见习、实习、实训、毕业论文),种类多样化,使得学生多方面提升自己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能力。针对校内实验我院教师结合大数据教学实验平台,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实验项目,从初级到高级,安排合理的阶梯式学习,实验内容持续更新,加入最新、主流的分析建模工具和挖掘算法,学生在免费、开放的平台环境下进行大数据构建、存储、分析统计等实验内容,使学生熟练掌握Ha-doop、HBase、Spark等关键技术,提高大数据理论分析及技术应用的能力。做好校内实践的同时,校外实践更是尤为重要,首先在实习、实训企业的选择上,尽量选择“口碑好、技术强、理念先进”的单位,目前我院已与邻近城市西安与尚观科技、中软国际、华清远见、蓝鸥科技等西安多家企业联合,第四学年分批组织学生到合作企业的实训基地参加真实的实训项目,体验IT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和企业文化,了解互联网大数据、零售大数据、金融大数据等领域知识,学习海量数据搜集、分析、存储技术,引导学生按照项目的需求、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等流程完成实践内容,规范化文档和代码的编写,培养学生的行业、职业素养。

5应用效果

目前应用此方案有2016和2017级两级学生,虽然这两级学生都还没有就业,但在创新应用能力方面都较2015级之前学生有显著提升。近两年有10余组学生团队获得部级、省级、校级“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立项资助,有8名同学获得“蓝桥杯”程序设计大赛部级二等奖、三等奖,省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三等奖多项。2016年有两队学生获得陕西省高校“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一队学生获得咸阳市青年创业大赛二等奖。数十名学生在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从目前取得的成绩来看,课程体系结构的调整,使得学生不仅获得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具备了过硬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我院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一定会深受用人单位喜欢。

6总结

针对大数据时代下地方本科院校软件专业人才培养中课程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分析了大数据环境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以地方本科院校咸阳师范学院为例,改革调整了课程体系,主要在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增加大数据相关理论及技术内容,通过近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此课程体系结构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为大数据时代企业发展培养了高水平、高素质的大数据分析人才,新的课程体系适应了大数据环境下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孙琳.大数据应用的创新路径[N].人民政协报,2016-05-17.

[2]潘正高.地方应用型高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2017,31(3):94-97.

[3]潘怡.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探讨[J].长沙大学学报,2008,22(5):98-100.

[4]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专业规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软件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4

工业转型升级面临的形式分析

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着五大形势,具体来说,第一,自主创新能力弱: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不强。第二,产业结构不合理:恶性同质化竞争严重,市场对外依存度高,产业集中度低,大量企业处于价值链低端。第三,资源环境压力大:资源不足,对外依赖大;能源消耗大,利用率低;资源结构不合理,环境保护压力大。第四,中小企业发展形势严峻:产品研发创新能力不强;管理水平落后;产业链、集群协作能力低;市场开拓能力差。第五,物流社会化、专业化程度较低:物流业社会化、专业化、集成化、协同化、标准化水平低,物流技术基础差,服务能力弱,制约制造业发展。

我国工业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生产物流成本高。中小企业发展形势严峻等诸多挑战,总体上仍处于世界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在相对较长的时期内,“转型升级”仍将是我国工业发展的主旋律。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制造业正在迈向依靠科技进步、高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及产品附加值高的高端制造形态发展。结合世界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等高端制造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

智能制造:嵌入式,网络技术、传感技术等与工业产品的融合,使得产品、装备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极大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例如,汽车电子:围绕嵌入式的改造是未来汽车电子发展的趋势,占整车价值的30-40%;高端汽车中,汽车电子的收益率可达70%。

绿色制造世界各国制造企业积极应用绿色材料、绿色能源,研发绿色产品,加强能源调度和控制,强调可持续发展,注重节能环保,节能减排。例如,三菱电机整合了三菱“可视化”技术,从掌握能耗的现状入手,结合设备改善和管理改善,不断的核查节能效果,从而达到可持续的节能。

服务型制造制造业正加快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同时将非核心业务专业化外包,实现成本的最小化,制造服务化已成为制造企业走向价值链高端的重要途径。例如,通用电气传统制造仅占其产值总量的30%左右,70%的业务是由与其主业密切关联的“技术+管理+服务”构成;陕鼓从单一产品向产品系统、整体解决方案、运行维护转型。2007年,陕鼓自制加工完成的产值仅占32%,其余68%来自服务。

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途径

我国工业要实现从技术含量低、创新不足、资源环境压力大的产业价值链低端迈向依靠科技进步、自主创新能力强、资源消耗少和环境友好的产业价值链高端。需要综合应用集成协同技术、制造服务技术、工业物联技术于产品设计,生产、管理以及全生命周期,形成工业转型升级的新技术,新途径和新模式,具体包括:产品高端化。研发设计知识化,生产制造智能化、全生命周期绿色化、制造服务化、企业数字化等途径。

途径1:信息技术融入加速推动产品高端化

应用嵌入式系统、传感器、RFID、移动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到产品(装备)中,提高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程度,增强产品加工制造、物流运输、运行维护等过程中的信息动态感知、智能处理与优化控制能力,促进产品和品牌创新,增加产品附加值。

例如,徐工集团利用嵌入式系统、RFTD、移动互联网、实时监控和远程故障诊断等M2M技术,实现工程机械群自动组网、信息采集、协同作业以及远程故障诊断与预测。

途径2:知识研发创新促进企业从跟踪仿制向正向创新设计转变

在CAD、CAE、PDM等工业软件基础上,融合产品专业知识、业务流程、标准规范,专业软构件,建立产品正向创新设计的集成平台,支持分布式协同设计、多学科仿真优化、虚拟仿真与物理验证,提高产品自主创新能力。

例如,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CZ-5,通过建立集成化研发平台:完成了全箭各系统模装协调、确定了总体布局方案;完成了静态与动态干涉检查、动静态间距检查、维修性检查和人机工程检查,提前暴露并消除了十多处总体布局不协调问题;基本替代了实物模装,使模装周期由2年缩短到2个月,节省成本数千万元。

途径3:生产过程智能化促进从粗放型生产向精益生产转变

生产制造智能化通过提高生产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程度以及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柔性化和集成化水平,实现生产制造涉及的人员、物料、设备的优化配置和集成化管控。促进生产效率的显著提高。

例如,丰田汽车实现基于RFID的供应链上汽车零部件的跟踪,及时准确地获取关键零部件的详细信息。

途径4:全生命周期绿色制造促进节能环保转变

采用全生命周期评价、制造执行系统、物联网等新型信息技术,强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供应、运行,报废回收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评价与优化,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

例如,日立公司利用Guide for Assessing Design for Environment软件,分析电视机制造、使用等全生命周期中的能耗和材料使用等数据,改进W42系列等离子电视机型,提高产品在全生命周期中的节能环保特性。

途径5:信息化与制造业融合促进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以云计算、数据融合处理与分析、远程监控与诊断等技术为支撑,拓展产品研发设计、工程总包、大修维修MRO、系统集成、物流、电子商务、租赁等服务,促进企业从产品生产销售向专业服务商、总包商、系统集成服务商,专业化公共服务商转型。

例如,罗一罗公司采用数据采集与融合分析,远程监测与控制等技术,建立网络远程状态监控和诊断系统和后勤保障系统。支撑运营模式变革,扩展发动机维护、租赁和数据分析管理等服务,拓展了新业务,增加了服务型收入。2007年服务收入达到公司总收入的53.7%。

途径6:综合集成促进传统企业向数字企业转变

应用新一代集成协同技术,实现全业务过程数字化综合集成,拓展和优化企业价值链,形成应对动态不确定的市场竞争的企业战略选择执行能力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

例如,波音公司利用集成与协同技术。构建了支持合作伙伴、供应商、客户之间协同研制、供应和服务的集成平台,对波音787飞机实现全球化协同研制起到了关键作用。

工业软件在转型升级中的作用

首先,工业软件是工业转型升级的“转换器”

我国工业需要通过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从价值链低端迈向价值链高端,实现工业转型升级。总理说过,软件“在制造业当中,起到的作用很大”,“由制造到创造,软件是个桥梁”。工业软件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剂,没有工业软件,工业化就只能停留在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水平。大力发展工业软件,是两化融合向纵深和高水平发展,向核心领域前进的重要举措。通过工业软件的发展,促进新型工业技术的研究,构建新型工业装备,打造新型工业产品,从而形成工业软能力。

第二,工业软件是提升工业能力的“倍增器”

工业软件支撑信息技术与研发设计的深度融合,使产品设计呈现网络化、协同化、虚拟化、个性化等特点,极大提高了产品设计创新能力。工业软件支撑信息技术与生产制造的深度融合,使生产制造呈现敏捷化,柔性化、绿色化、智能化,加强了企业信息化的集成度,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制造的快速响应能力。工业软件支撑信息技术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深度融合,使管理业务的精细化、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决策科学化,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能力。

第三,工业软件是打造新型工业装备的助推器

工业软件嵌入到传统意义的工业装备中,使得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工业装备具备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特征,形成了新型工业硬装备。工业软件通过与业务流程、知识、经验、标准以及规范的集成,形成了工业软装备。

第四,嵌入式技术支撑产品智能化

研发基于底层嵌入式架构的高可靠实时控制、远程监测、智能诊断技术和系统,开展面向产品创新的嵌入式技术集成应用,形成智能化产品,提升产品核心技术水平和附加值。通过嵌入式技术与制造业产品、装备和生产过程的融合,提高产品核心技术水平和附加值,提升装备运行指标,促进节能减排。嵌入式技术与工业产品技术相融合,促进产品、装备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第五,专业化构件支撑产品研发知识化

将知识与软件工具集成形成专业化构件,如将设计知识(经验)与仿真软件集成形成专业化仿真构件。知识含量高的专业性集成构件的开发是深度集成和智能协同的基础,专业化构件将提高分布式自主、智能协同能力。

第六,行业解决方案支撑企业综合集成

全生命周期管理支撑产品协同研制: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软件(PLM)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集成框架平台,在企业内综合集成阶段,实现面向产品的综合集成,对企业内部资源和流程共享、重组和优化;在企业间综合集成阶段,实现企业间协同研制以及资源共享。

企业综合管控支撑过程综合集成:企业综合管控软件(ERP、PM、BI)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集成框架平台,在企业内综合集成阶段,实现面向过程的综合集成,对企业内部资源和流程共享、重组和优化在企业间综合集成阶段,面向产业链,实现多企业协同供应链综合集成。

数字化能力平台支撑全球业务协作面向全球化业务分工与协作需求,以企业数字化平台为基础,建立面向产业链的业务协同与资源配置集成服务平台,开展集团企业协同研制、协同供应和协同服务的应用示范。

第七,业务服务平台支撑新产业形态

装备制造企业工程成套服务平台:结合装备制造企业从单一产品提供商向整体方案解决商和系统集成商转变的趋势,研发工程整体方案快速设计、快速报价,分包商协同等服务业务支持平台,开展示范应用,提高企业工程总包服务能力。

产业链协同服务平台:围绕汽车、摩托车、家电等产业链协作特征明显的重点产业,研发支持供应链、营销链、服务链和物流链等产业价值链业务协同与优化的服务平台,服务于中小企业,提升产业链的整体竞争能力。

软件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5

关键字:IT行业;软件;职业教育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职业院校数已占高等院校总数的2/3左右。在众多职业教育专业中,软件专业是一个潜力巨大的专业。软件作为IT技术的核心,随着手机等新兴行业的迅速发展,社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提高高职软件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真正培养出软件专业的高技能人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当前高职软件专业普遍存在着教学课程安排脱离行业发展实际,教授技术陈旧,教材更新慢等问题,同时受到一些软件培训机构强有力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高职软件专业迫切需要探索一条切实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论述了高等职业教育软件专业对学生职业技能的一种有效培养模式。

一,把提高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核心任务,重构课程教学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根本所在。因此高职软件专业的各项教学活动必须紧紧围绕切实提高学生职业技能这一中心任务,密切跟踪行业技术发展,盯住企业现实需求,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在构建相关教学体系的时候,应以培养职业技能为出发点,以符合企业用人标准为目标,深入研究教学体系与教育教学相关联的问题。在重构课程教学体系的过程中,要走向企业深入调研,聘请企业专家主持、参与顶层设计与内容确定。教学体系要突出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关键技术能力的培养,并应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和潜在就业市场实际情况设置教学内容。在为期3年的专业技能培养过程中,理论教学在前2年完成,课程设置紧凑,衔接紧密,对重要理论知识加大学时量,使学生理解透彻,举一反三,坚决避免对多种程序设计语言的泛泛学习,对同种知识的无谓重复。以C++语言代替C语言作为学生入门语言,使学生直接进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的学习当中,避免了传统课程设置中先面向过程再面向对象的重叠,提高了效率。为了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在第三年的第五学期安排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为期半年的岗前实训,在第六学期安排在校外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

二、课堂与基地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相结合

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都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讲授的各种理论知识要落实到实践之中,进行技术实训要联系必需的技术理论。课堂与基地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相结合是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两种重要手段,是有效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

计算机语言课是软件专业课程的核心,计算机语言的学习通过实际操作方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使用计算机语言的过程中,不但可以熟练掌握语法规则,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可以加深对各种语法用途的宏观理解。所以,高职软件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课堂与基地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相结合。课堂与基地相结合,指技术理论的课堂教学在实训基地进行,随讲随练,在练中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使学生学有所用,学后能用,在用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教学与生产相结合,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及适当的教学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参观、参与软件企业的生产活动,通过产学结合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三、强化专业技能实训,强化职业道德素质教育

各种软件培训机构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采用短期强化训练某种职业技能的方式,迅速提高了人的职业技能。高职软件专业在为其3年的人才培养过程当中,应加大专业知识强化训练的力度。专业技能实训是在校内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短期的某种特定技能的强化训练,重点强调理论的实际应用,以实践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快速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的每个教学环节,都要强化专业技能实训,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另外,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特点,在注重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要对学生加强就业岗位所必须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艰苦奋斗、与人合作等职业素质的教育。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的每个教学环节,都要强化以诚信、敬业、责任为重点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最终真正培养出善于沟通交流、能与他人默契协同工作、具有良好团队合作精神的高技能软件人才。

四、以岗前实训提高实践能力,以顶岗实习积累工作经验

软件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6

摘 要:软件行业对于“计算机蓝领”、“软件蓝领”的需求日益增加,为整个技工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本文就如何培养“软件蓝领”人才以及实现“软件蓝领”人才的职业提升,探索出符合技工院校的“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软件蓝领’为目标”的计算机课程体系进行了总结和探索。

关键词:软件蓝领;计算机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互联网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软件行业对于“计算机蓝领”、“软件蓝领”的需求日益增加,为整个技工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技工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凭借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受到企业用人单位的青睐,技工院校的计算机软件专业将承担培养大批“软件蓝领”的重要任务,同时也对计算机专业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技工院校计算机教学已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如何培养“软件蓝领”人才以及实现“软件蓝领”人才的职业提升,是技工院校计算机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软件蓝领”现状分析

我们通常把从事软件行业的人员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高级系统设计人员、系统分析及设计人员(软件工程师)、熟练的程序员――软件蓝领。

2012年,教育部职成教育司对天津、山东、黑龙江等700所中高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毕业生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数据表明,我国平均每年对“软件蓝领”的需求为20万左右,而每年通过大学培养的专业人才仅有5万人,这一巨大的就业缺口给技工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带来了新的契机。

二、新型的计算机课程体系的探索和思考

现结合我校具体实例,总结我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些经验,一下技工院校计算机专业可以采用的新型的计算机课程体系。

1、实施一体化课程体系

现在比较先进的课程体系有:“KH”模式、CBE能力本位模块体系、MES技能模块组合体系。新型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可以融合上述课程体系的优点,将课程体系整体上分为四大模块:职业素养模块、专业技术能力模块、综合素质模块、职业资格认定模块。

职业素养模块主要侧重于学生基本素质、文化基础的培养,用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树立积极正确的职业素养。

专业技术能力模块主要侧重于学生计算机职业技能的培养。将知识融合在若干个项目课程中,通过理论实践相结合,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合素质模块主要侧重于岗前培训、职业资格技能、拓展技能、订单技术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是若干个专项技能的综合体现,也是用人单位考核员工最直接的一种形式。

职业资格认定模块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是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合理规划。

2、以市场为导向,制定培训计划

以市场为导向,从软件市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实际要求出发,分析职业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培训计划分为三个方面:专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定向、订单)培训、职业资格认证培训。

1)专业技能培训计划

掌握办公自动化、程序设计、软件测试、数据库、网页制作等常用软件的用法;熟练掌握计算机软件常用开发语言、工具和环境;

2)职业技能(定向、订单)培训计划

根据企业的订单(定向)要求,有选择性、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这类课程注重理论结合实践,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知识的时代特征。

3)职业资格认证培训计划

IT行业的职业资格认证是学生就业的“敲门砖”,将职业资格认证与学校的技术教育有机结合,既丰富了学校的课程体系,又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长远的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3、实施新型的项目化、模块化的教学方式

整个教学方式的设计遵循“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原则,在科学分析社会经济需求和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为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体系。

1)“以就业为导向”,按照企业订单要求设计课程体系,按照技术发展程度更新教学内容。

对现有教材进行合理“拆分、转换、合并、整理”,降低理论教学比例,提高实践教学课时分配。设计科学合理的项目教学、模块化教学体系,加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借鉴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探索适合技工院校的“软件蓝领”专业课程教学模式。“软件蓝领”专业是专业性强、逻辑思维能力较高的专业,课程新、起点高、难度大,在授课过程中要求学生达到理解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运用实际案例、拓展项目规划的标准。

通过借鉴 NIIT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采用以目标为中心的案例教学方法,在以下方面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

A.专业课均采用机房教学环境。

B.课堂教学采取案例驱动方式,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环节,围绕案例再现,展开对专业技术知识的讲述和实践。

C.每学期进行综合性实践考核。

D.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及表达能力,尤其是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企业项目开发,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

4、进一步密切校企合作

随着IT产业的发展和职业院校对产学研结合的认识水平的提高,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已经越来越紧密,出现了很多的“订单式”培养模式。校企双方应科学地制定招生计划,确定课程模式。校企合作可以采用“双向交流”的形式,让企业工程师到学校讲课,教师到企业学习。

三、技工院校“软件蓝领”人才培养模式的展望

“重视就业,强化技能”是现代技工教育的主流理念,也是技工院校培养“软件蓝领”的目标。随着中国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软件产业的不断壮大,“软件蓝领”人才的需求将形成巨大的空间。技工院校要不断探索方法和总结经验,通过改革教学模式、突破培养方向、规范培养计划等方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建立技工院校“软件蓝领”人才培养新模式,更好地促进“软件蓝领”的人才培养,使我国的信息人才层次更加丰富,更好地推动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昭权 以案例结合任务的教学模式培养“软件蓝领”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2] 俞瑞钊 对软件蓝领培养模式与培养计划的建议 中国高等教育 2010.

软件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7

面对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和要求,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全国将有600多所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大多地方高校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对于要不要转,如何转这些问题把握不准,一些学校没有对自己的办学层次明确定位或者是定位不准,长期处于一种摸索状态,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是年年改,年年变,没有固定的模式。专业规划设置如此,必然会影响课程的教学安排,一门课程什么时候开设,课程教学要达到什么目标是模糊的。这种情况下,任课教师如何科学地规划教学内容成为一个难题。软件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学科。专业性质的要求对相应课程的总体规范与安排要求极高。特别是软件工程基础这门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内容的安排对软件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在这种环境下,如何构建一套适合地方高校软件工程教育改革的标准模式和培育体系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基于此,笔者以近几年从事软件工程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为出发点,以铜仁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为落脚点,从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着手,提出以项目驱动为主线的教学融合模式和两段两维的综合评价机制。

2.软件工程基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2.1.学校寻求发展战略的要求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突出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培养方向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学生就业为目的,围绕实际岗位应用能力要求而确定的。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根本目标,实践教学体系则是实现这个最终目标的保障。以铜仁学院为例,其是2006年教育部批准新办的地方本科院校,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整改提高阶段。在铜仁学院深化改革的方案中,明确提出将实施以推进“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促进“质量提升”为核心,以实现“转型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教学领域综合改革,把提升人才质量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的重要任务来抓。

2.2.软件工程专业发展及社会需求的要求

软件工程专业是培养适应计算机应用学科的发展,特别是软件产业的发展,具备计算机软件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用软件工程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来分析、设计和实现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能力,毕业后能在IT行业、科研机构、企事业中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和研制的高级软件工程技术人才。当前,大多高校软件类学生实践能力和企业需求存在严重脱节的现象,理论知识的讲解较多,很多实际操作实践课程以理论知识的讲解为主,这就导致了对软件类专业学生的软件开发实践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忽略。这些问题已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在这种情况下于软件人才培养中将项目实训纳入到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通过软件工程理论学习与软件项目实训实践相结合,把软件项目实训引入到教学中,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断接受企业化项目开发的实践和锻炼。目前,虽然高校改革已引起了各方的高度重视,就软件工程课程来讲,尽管软件类专业的教学大纲都增设了软件实训课程,但是在师资、硬件和课时等方面没有配套,软件项目实训教学体系还处于较低层面,没有明确的实训目标、规范的实训大纲以及科学的实训体系,故而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3.软件工程基础课程的改革措施

3.1.总体规范、项目推进的课堂教学

软件工程基础课程的教学形式,总体来讲是采用项目推进模式,基于此,论文提出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引入项目管理模式。根据近几年来教学经验,结合学生实际,制定6个项目分别实施,具体介绍如下:

3.1.1.教学内容改革及学时分配方案

3.1.2.教学形式的具体体现

教学过程中,首先是打破定制唯一教材的做法,选择多本教材进行授课。通过对多部教材各专业知识点的有效融合,把知识点统筹为相应的专题项目,初步按照软件——软件工程——软件开发的前导知识——软件开发(可行性分析、需求工程、设计工程、测试工程、软件开发管理工程)思路进行教学。在介绍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求学生结合知识结构并且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系统开发。

3.2.两段两维的考核评价方式

3.2.1.考试成绩认定办法

整个教学评价中注重两点:一是注重两段两维的管理形式,两段是指平时学习阶段与期末总结阶段,两维是指平时阶段性的总结与考评;二是注重期末综合实践评价。具体的做法:打破传统以期末成绩定成效的模式,注重过程管理,明确阶段性总结,分阶段进行验收,平时加强课堂练习的检查力度,确保课程达到效果;阶段性成果评价分值记入本人成绩核算,最后进行综合评估项目,得出本人成绩。总评成绩组成:总评成绩=平时成绩+期末大作业完成情况+期末理论评价情况。具体来讲,考核体系从平时综合及期末综合两个方面来进行。平时综合的组成:考勤+课堂表现+小组阶段性成果评审+练习作业;期末综合的组成:大作业以及综合答辩。

3.2.2.期末综合考核内容及达标标准学期结束后,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

4.总结

软件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8

关键词:软件工程;基本架构;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1概述

随着我国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计算机软件产业已初具规模,并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社会对软件工程人才有着旺盛的需求,并要求高校培养出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软件工程人才。他们需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先进的软件工程化管理方法和最新的软件技术,同时,面对新挑战要善于钻研、勇于创新,以便能够很快地成为软件企业的技术中坚和引领软件企业发展的领导者。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软件工程”课程便已经成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现为计算机学院)的研究生学位课,随后又成为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九十年代,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体系又逐步增加了“软件测试技术”、“个人软件过程”、“面向对象技术”、“人机用户界面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软件过程管理”、“软件体系结构”、“软件需求管理”、“软件项目管理”等系列课程,不断强化对软件工程技术和管理方面专业知识的讲授,以及规范化软件工程方法的训练。2001年以来,我们将量化的软件过程控制思想和一些日趋成熟的工程训练方法引入到软件工程课程实践中,并指导“软件工程”课程实践,进一步强化对学生软件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然而,面对不断涌现出来的软件工程新概念、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工具,如UML、CMM&CMMI、构件化开发等,“软件工程”课程体系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依然是一个严峻的课题:

(1) 从课程设置和讲授方法上看,“软件工程”学科特有的工程性,技术与管理的综合性,新兴学科的快速发展和变化等特点,使得“软件工程”课程体系设计面临一系列突出问题,包括培养目标的确定、授课内容的遴选、课程系列的设计和组织、讲授的方法、实践环节的设计、考核的方式、学习效果的评判、课程体系的评估与持续改进等。特别是在课程设计和软件开发实践环节中,由于缺乏对过程的有效指导和控制,难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软件工程能力,包括在软件过程管理、软件项目管理、软件配置管理、软件质量管理,以及需求分析、体系结构设计、规范的模型构建与分析、文档撰写等方面的基本训练。

(2) 从教学效果上看,来自学生、教师,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反馈表明,“软件工程”课程系列的重要性已得到普遍认可,然而实际效果与期望之间还存在着显著差距,突出表现在“软件工程”课程大多属于“基本概念和方法的概论”加上部分“新技术的讲座”。这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普遍存在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基本概念的理解含混在后续课程、毕业设计和软件开发实践中无法自觉有效地运用成熟的软件开发方法。

此外,由于“软件工程”相关课程的设置和内容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任课老师的个人观点,缺乏整体和系统的设计及论证。

针对上述问题,北航软件工程研究所对“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开展了长期的研究。自2001年以来,以“软件工程”课程系列的主讲教师为主体,我们分别从“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指导思想、课程体系的总体框架、每门课程的讲授内容、彼此之间的衔接和课程实践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反复探讨,重点开展了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一体化“软件工程”课程体系研究与建设,进一步凝练了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和目标,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2指导思想和目标

北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本学科确定的建设目标是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学科,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作为本学科的骨干课程,“软件工程”课程体系的基本定位是面向软件行业发展的基本需求,培养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软件工程复合型人才。

为此,我们确立了“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即从多个层面向学生系统地和渐进式地介绍日渐完善、成熟的主流软件工程化方法、技术和工具,并强化规范和基于统计过程控制的软件工程训练,同时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最新的研究领域,及时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在软件工程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深刻理解并牢固掌握基本思想和方法,进而逐步培养学生在大型软件系统开发过程中自觉运用软件工程化方法的能力、组织管理与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对于软件工程化方法的持续改进与创新能力。

3 “软件工程”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

软件工程领域的新问题、新概念、新方法、新技术、新工具层出不穷。一方面,软件工程领域的知识爆炸向课程的设置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其知识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和发展规律也提供了构建“软件工程”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的基础。通过对软件工程知识体系的深入剖析以及我们20多年软件工程课程成功教学实践的凝练,对照软件工程知识体系SWEBOK、ACM和教育部颁布的本科生软件工程方向专业规范,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软件工程技术和管理双主线,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个层级的“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基本架构,简称为指数型(2n)组合架构,如图1所示。在这个架构下,我们将课程体系的总体目标、讲授内容和实践要点等进行适当的分解,以确定各门课程的目的、主要内容以及相互之间的关联,并帮助学生根据需求选择不同的课程组合。

该架构包括如下基本要素:

(1) 两条主线:软件工程技术和软件工程管理;

(2) 两类学生:本科生和研究生;

(3) 两个层次:面向本科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面向研究生的系统化方法与综合实践;

(4) 两种能力:规范化的工程实施(包括开发和管理)能力和持续改进与创新能力;

(5) 两类课程:软件工程技术类课程、软件工程管理类课程;

(6) 两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课堂讲授、小型项目实践的过程追踪与指导;

(7) 两方面的考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试、小型项目实践的过程结果。

在这种架构下,要素之间彼此交叉支撑,各类课程系列得以分层细化,并具有以下特点:

(1) 主线清楚,面向技术和面向管理的两类课程的划分有助于突出各自的侧重点,避免教学内容的偏颇和重复,强调彼此的关联与支撑。

(2) 层次分明,界定了本科生和研究生各自的学习重点和对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

(3) 分级细化,明确专业课程及其定位,优选各类选修课程。

(4) 易于调整,在基本结构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可以针对新近的技术发展动态,分层级地对各门课程的内容进行调整,或增减课程。

(5) 易于评估,基于该架构,有助于直观地评估课程的增减或者课程内容的调整对整个课程体系的影响。

4 “软件工程”课程系列的设计

上述“软件工程”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可以用来指导课程系列的设计和组织以及对课程系列讲授内容的重点、覆盖面等进行评估。

对于“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应当学习课程包含了三条课程主线(或称三类课程),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是公共专业课程体系,而软件工程技术和软件工程管理这两类课程构成软件工程课程系列。表1中扼要地列举了软件工程方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应当选修的课程系列(其中阴影部分为重点课程),包括:

(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专业公共基础课程:奠定计算机专业基础,扩宽知识面。

① 公共课: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大学英语、工程训练、大学语文、第二外语等。

② 基础课:

a) 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导论、算法和数据结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1、2);

b) 计算机理论:数理逻辑、集合论和图论、组合数学、概率统计(A);

c) 计算机硬件:数子电路和数字逻辑、计算机原理和汇编语言、计算机接口与通讯、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

d) 计算机软件:编译技术、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原理。

(2)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包括:

① 软件工程技术类课

a) 必修课:面向对象技术;

b) 选修课:

i. 软件代码开发技术、软件质量保证与软件测试技术、软件工程工具与应用;

ii. 相关选修课:嵌入式软件开发技术、Web应用软件开发技术、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② 软件工程管理类课

a) 必修课:软件工程导论;

b) 选修课:

i. 个体软件过程、软件项目管理、软件配置管理;

ii. 相关选修课:团队协作与社会实践、软件经济学基础。

5结论

本文简要介绍了本学科“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建设中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给出了一种“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基本框架,分析了其主要特点,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个基本的“软件工程”课程系列。

如前所述,课程体系建设涉及多个要素,“软件工程”课程体系更受到软件工程这一新兴学科发展的影响,因此,其基本架构应当能够很好地组织软件课程系列,并适应软件工程的发展和变化。在这样一个基本框架下,能够比较清晰地判断课程及其内容的覆盖面和取舍是否恰当,为课程系列的构建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教学方法的改革,特别是与之配套的教学实践的设计和对实践过程的指导,是一项艰巨的、富有挑战性和长期性的研究课题。多年来,我们针对本科生的软件工程课、研究生的高级软件工程课等课程各自的要求和特点,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积累了重要的经验。实践证明,参考这样的架构,有助于相关课程的组织和协调以及持续的改进。

参考文献:

[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Z]. 2006.

软件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9

关键词:软件工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2-0018-02

1前言

软件工程知识对于软件行业的从业者,包括管理者、开发人员、测试人员都具有必要的指导作用。《软件工程》课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本、专科生在高年级阶段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该课程建立在高等数学、程序开发语言等课程的基础上,将工程化原则引入软件开发过程。对于专科生,这门课程往往开设在第二学期下半学期,或第三学期上半学期。学生的编程知识还相对薄弱,没有完整的项目开发经验,加上软件工程本身技术、原理、方法相对复杂,大量的概念和理论往往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难学。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解决面对问题我该“怎么做”和“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和探索学生到底应该获得什么,企业到底需要什么,如何增加专科生毕业后找工作时的市场竞争力,如何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需求,增加专科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是改进授课目标和方式的原则。

2课程改革初探

“专科注重技术学习和培养,应用技能学习是主要内容。”针对这个培养目标和上面提到的课程改革的方向,我们选择了科学出版社的《软件工程与项目实践教程》作为主教材,清华大学出版社的《软件工程》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Software Engineering Theory and Practice》作为辅助教材。主教材围绕“网上书店”系统,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软件工程及项目管理知识技能,把整个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通过项目问题、工作情境、归纳总结、拓展提高、思考提高5个模块介绍,实现了“实践—理论—实践”的目标。两本辅助教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规则及相应的专业词汇,用更多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软件工程的“方法、工具、过程”。同时,我们同步开设《软件文档写作》,该课程完整地展示了可行性分析报告、项目立项书、需求分析书、概要设计书、详细设计书和项目测试计划、测试总结等软件生命周期中的文档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软件文档是软件产品的一部分,是软件生命周期中前阶段的体现和后阶段工作的依据。这门课程和软件工程相互进行了有益的补充。

2.1加强英语学习

最新的IT技术资料、行业标准如CMM等、操作系统、编程环境和研究成果绝大多来自英语国家[1]。一个合格的软件行业从业者,能够紧跟软件业的迅速变化,英语水平至关重要。中国软件企业是印度的5倍,而印度软件的出口额几乎是中国的30倍。英语语言环境的问题是原因之一。专科生英语水平普遍较弱,给专科生施行双语教学还是不太现实。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加上广泛阅读专业外文书籍,不但帮助学生提高专业外语水平,而且体现了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在课程学习中,要求学生能够记住专业词汇和缩写,比如DFD、WBS等,要求学生课余分组完成辅助教材《Software Engineering Theory and Practice》中一些篇章和段落的翻译,并相互交流。严格要求促进了学生科技文献阅读能力的提高。

2.2运用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内容和相关的案例被制作成图文并茂的PPT在课堂上展示并传递给学生,可以把软件生命周期各阶段产品如项目开发计划书、项目管理计划书、需求分析等完整地随堂展示,给学生带来了更大的信息量。利用简单的图片和网上共享的动画资源,使学生在短时间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加深印象。例如,我们把DFD图、状态转换图、JACKSON图等图表分析工具,用动画形式演示数据的流向,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

2.3实验、实践、实习,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实验主要是对主课本中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方法的学习和验证;实践是在课程设计阶段学生分组完成选题,组内成员分工合作,按工程化的方法分析、设计和实现选题;实习是给学生创造机会,到公司里去替岗代工,适应和体会岗位要求。通过各阶段实际锻炼,增强了学生独立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增强了学生规范的工程设计与实现能力、增强了学生阶段性文档写作能力,使学生能够体会到知识储备和实际岗位要求的差距。

软件工程的思想应该贯彻到软件开发过程中。首先,在计划的阶段,会根据软件的规模、工期、人力等因素制定软件开发计划和管理计划,规范的开发流程促进沟通和利于软件维护。其次,敏捷开发、程序的模块化、增强功能模块的共享性和通用性,要求程序规范开发,有完备的开发文档。此外,培养规范开发习惯,积累规范软件产品,是软件公司立足市场,获取订单和海外代工项目的关键所在。本着这个原则,在实验、实践、实习过程中,注重软件工程思想的渗透,要求学生遵循规范、加强合作;注重开发过程的进度和成本控制;通过过程监控和测试保证软件质量;明确和满足客户需求;软件开发成果必须存在于容易理解的书面文件中。在实验、实践、实习过程中,对学生从技术、管理、产品三方面进行考核和评价。

2.4任务驱动探究式案例教学

《软件工程与项目实践教程》是符合任务驱动探究式案例教学[2]的教材,实现了“网上书店”项目的策划、分析、设计、实现、测试、的全过程。每个阶段在讲授时都遵循提出问题、讨论解决方案、解决(工具、方法、阶段性产品介绍)、总结(概念和相关知识点)、知识拓展(知识补充和相关案例介绍)。课程讲授前,布置任务(提出问题、指出要阅读的相关参考文献章节);讲授中,启发诱导学生参与讨论、积极发言、自由表达观点、勇于质疑探究问题、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教师及时解答学时的问题和对讨论进行总结;讲授后,布置作业巩固课堂知识。

2.5用Excel编写项目管理工具

保证软件项目成功完成的条件之一是软件项目开发过程可监控。这是项目管理范畴,也是软件工程教学中容易忽视的部分。通过阅读《人月神话》,学生明白了“人/日”、“人/月”和“代码行”是标注软件规模的单位,学生尝试估计软件规模,并用他们熟悉的Excel开发出项目监控的条形图和线形图。具体思路和方法参见参考文献3,不在此赘述。

2.6鼓励学生获取行业知识,扩大知识面

介绍软件工程的最新技术和发展方向,如面向对象技术、快速原型技术、软件重用技术、集成化CASE工具等。介绍常用的软件工程网站、论坛等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进解决问题和继续学习的有效途径。鼓励学生阅读比尔·盖茨、丁磊、马云等领袖人物传记。

3结语

通过课程改革,促进了授课教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勇于参与、探究的学习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提出了更加具体和严格的要求,学习过程中信息强度大,参与度高,按阶段考核学生实验、实践、实习成果,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陕西西安710061)

参考文献:

[1]文翰,黄国顺.“软件工程”课程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究[J].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2008,(23).[2]夏方林.“软件工程”教学改革探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9).

[3]刘炜.软件工程实现项目监控的方法[J].信息与电脑,2010,(3).

基金项目:

本文系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改项目“《软件工程》教学改革探索(项目编号:11JG007Q)”所支持。

软件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10

关键词:软件工程;培养计划;办学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标号:1672-5913 (2007) 15-0040-03

1引言

我国的软件工程基础技术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软件开发方法学成为研究热点。许多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陆续开展了软件开发方法学、CASE工具和环境、面向对象技术等软件工程基础技术的研究。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软件产业和软件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2000年了18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2001年经教育部和国家计委批准,全国成立了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我国软件工程教育开始走向成熟[1] 。

但目前软件工程专业仍然是一个崭新的专业,各高校都在摸索阶段,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因此也存在各自的一些问题。有的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工程特点不明显,忽视对学生工程能力和素质的教育,只是在原有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几门软件工程方面的课程;有的学校的软件工程专业与应用领域结合不紧,没有自己独立的办学思路;有的学校的软件工程专业的教育与软件产业结合不紧,培养出来的学生不符合社会的需求,就业困难;还有的学校的软件工程专业的教育忽视交流能力的培养。

我校软件工程专业从2005年开始招生,是河南省最早开办软件工程专业的学校,目前有在校生120余人,经过几年的摸索与实践,我们总结出了符合我院实际情况的一套办学思路。

2制定培养计划的思路

2.1培养目标

我们借鉴SE2004,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发展的需要,面向企事业单位对软件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以日文软件外包和日文软件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基础、较宽的专业面,规范的软件开发和项目组织能力,较强的国际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从事软件项目的系统分析、设计、测试、管理及质量控制等工作的高级软件工程专门人才。

培养目标突出与社会需求的一致性,突出团队精神的培养,突出工程技术能力的掌握。

2.2课程设置

2004年5月定稿的、由ACM/IEEE联合工作组制定的CCSE2004 SEEK(Software Engineering Education Knowledge)将软件工程知识领域分为以下十个领域,总学时为494小时:计算的本质(172小时)、数学与工程基础(89小时)、职业训练(35小时)、软件建模与分析(53小时)、软件设计(45小时)、软件验证(42小时)、软件进化(10小时)、软件过程(13小时)、软件质量(16小时)、软件管理(19小时)。

CCSE2004报告强调软件工程是“以系统的、学科的、定量的途径,把工程应用于软件的开发、运营和维护;同时,开展对上述过程中各种方法和途径的研究”,突出了软件工程领域内的“工程学”和“方法学”的研究和应用方向,对我国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有很重要的参考意义。

我校以IEEE SWEBOK 和IEEE CC2001SE 的知识体系为主体,结合中国软件产业和本校办学的具体实际,以我国软件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制定了自己的课程体系。我们的课程体系设计分解为四个层次,即公共必修课程,学科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限选课程、拓宽专业任选课程。力争实现以下目标。

(1) 巩固基础,拓宽专业

我们一方面加强基础理论课程教学,重点突出数学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在数学方面除了高数,还开设离散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以满足该专业所需数学基础,同时又保证计算机科学主干课程的完整,使学生具有完整的计算机科学知识结构,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拓宽专业,开设拓宽专业的任选课程,通过技术平台引入、技术专题讲座、专业课程指导使学生了解最新IT技术与工具,掌握软件工程的新理论及新技术,以满足社会或中小企业的人才需求。

(2) 注重学生工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加大实践性环节,实施规范化项目分析、设计、实现、测试、维护及项目管理各环节的工程训练,加强动手能力培养。除学校统一要求的实践环节外,还安排了C++语言、Windows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软件开发过程、软件工程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等课程设计,以及校内外软件工程基地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 等实践环节,总计60周。其中软件工程基地实训要求学生在校内、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半年时间,进行一个软件工程项目的完整训练。整个实践环节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一门计算机语言,一个企业级的平台,一个设计、编程、调试和项目管理的工具,使学生具备书写软件工程文档的能力,具有20000行以上代码编程和系统化、工程化地进行软件项目开发的经验。

(3) 英语教学四年不断线

在一、二年级开设大学英语,在三年级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且大部分软件工程的核心课程采取双语教学或使用国外原版教材,毕业设计期间完成外语文献翻译和文献综述。通过以上各个环节,逐步提高外文文献阅读和写作能力,以适应软件工程专业的需要。

(4) 强化日语学习

我们培养的学生是社会需要的人才。通过我们的实地调研,目前我国迫切需要懂日文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以满足日文外包软件开发人员的需要。我们设置了一组日文课程,要求学生通过较集中的日文学习,较熟练地掌握日语,能够阅读软件开发日文技术文档,可用日语进行工作交流。通过贯穿五、六、七三个学期的日语学习,使所有学生达到日语三级,部分学生达到日语二级,拓宽学生的就业领域。

(5) 加强科研和创新能力的训练

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在项目指导教师的协助下,按团队形式完成一定规模软件项目,或通过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参加专业竞赛等途径,完成2个科研学分,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综合素质培养的目的。除此之外,还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如导师制、专业讲座、第二课堂等,以保证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

(6) 重视团队精神和交流能力

软件开发是一项工程性很强的活动,它必须遵循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按照工程的客观规律来实施。这就要求每一个从业人员有很强的职业精神,我们注重培养学生敬业、诚实守信的精神,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目前企业最需要的人才是能拿项目的人才,因为企业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争取项目的能力是企业和个人素质的全面反映,是综合竞争力的集中表现。首先需要对市场、技术和用户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其次要撰写好各种申报材料,最后还要有出色的演讲、交流、答辩和公关能力。[1]

我们对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强调科学性,层次性、完整性,注意课程之间衔接,避免内容的重复。

3改进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思路

3.1更新教育观念

在传统应试教育中严重的知识中心主义倾向及过窄的专业教育观念影响下,视循规蹈矩为好学生标准使传统教育体制铸就的学生往往患有下述弊病:思维同化、意志弱化、激情淡化、个性庸化、人格矮化。培养的人才创新意识较弱,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求。“高分低能”是用人单位对高等学校部分毕业生的评价。究其原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最重要的是由于大学教育忽视创新教育所致。

首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人才观。应从以下方面转变教育思想:摒弃单纯传授具体知识的观念,强调培养分析、启发思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树立人才培养要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科技发展的需要;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践教学;树立在一定的教育目标指导下,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以及加强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思想。

3.2改进课堂教学

(1) 我们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实践的热情。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由“教给知识”向“教会学习”的转变。

(2) 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软件工程课程系统性很强,为了给学生一个整体的认识,很多的专业课我们采用案例式的教学方法,一个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优秀的学生作业也可以作为教学案例。

(3) 工程概念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在过去的计算机和软件教学中,我们强调程序设计基础,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技巧,熟悉编程语言的使用,而我们常常忽略了程序与软件的区别与联系,使学生了解程序,却忽略了软件;了解了软件,又忽略了系统;熟悉了系统,却又冷落了工程(项目)。随着现代软件开发技术的进展,我们意识到,编程是软件行业最基本的能力要求,而软件开发能力却包含了从需求、设计到交付整个过程中涉及到的技术和非技术知识,软件本身已经把程序设计和文档设计、工具使用、模块集成、资源库与模块重用、测试与安全性等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链”,任何一环断掉,都会影响软件开发的质量。软件工程的特点正是基于软件特殊的本性,这个抽象的、质量很难定性和定量的智力产品,其开发的过程和生命周期都包括了建模、信息组织和表示、变更管理等工程性因素[2]。

因此,软件工程教育应当给予学生“工程”的概念,以软件生命周期为主线,构建知识结构,将科学与工程有效结合,实施技术与管理的能力和素质培养。

3.3强化实践教学

课程的实践环节共分四个层次,第一层是与课堂案例同步推进的课程作业;第二层是每个课程模块邻近结束时布置的课程实践;第三层是综合性的课程设计;第四层是鼓励他们参与学科竞赛以及老师指导下的创新实践和探索性课题研究。这些层次处于不同时期,反复锻炼学生的软件工程素质和能力。

3.4改革考试形式

中国上千年的应试教育偏离了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宗旨,国外大学的考试方式是多样的。我们要培养软件工程人才,就要按照国际通行的模式,积极探索考试方式的改革。事实上,很多实践性强的课程是不适宜进行闭卷考试的。此外,“闭卷考试”本质上与“团队精神”格格不入。因此在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环节中,考试改革势在必行。我们的考试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比如闭卷考试、开卷考试、上机报告、开发软件、演讲、作设计、写论文等。鼓励团队合作,对于不付出劳动的抄袭行为,坚决予以打击。同时对一些基础性较强的课程,进行闭卷考试。

4师资培养的思路

我们一方面引进软件工程高级人才,加强自身师资力量。另一方面通过外聘一些知名高校的资深教授做兼职,通过他们培训指导我们的师资队伍,另外我们分批派遣教师到软件公司进修,每人在公司实际做项目半年以上。

5结束语

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我们也处于摸索阶段,我们需要时间来检验。我们的办学思路是要培养出能真正满足社会需求的有用人才,培养受过较全面的专业知识教育,受过充分的实践训练,动手能力强,有职业道德,有团队精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乃琦 . 软件工程教育的特点与问题[J].计算机教育,2004,(10).

[2] 李彤. 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4,(10).

收稿日期:2007-04-08

软件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11

【关键词】电脑艺术设计课程体系建设基本原则

一、高职院校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现状

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会议上的讲话明确指出:“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没有一支高技能、专业化的劳动大军,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也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温总理的讲话给我们职业院校培养目标做了层面上的定位,我们高职学院艺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属于“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一旦确立了目标,我们必须定义研究方向所发生的关系链:市场调研,岗位需求,职业标准等。从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来组织课程体系的建构。

在职场培训的调研过程中,有两个事例引起大家的特别关注。事例一是一个有趣的测试,培训内容是photoshop平面设计,受训人员是计算机专业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培训人员将两个专业的学生分成甲、乙两组,进行了三个月相同内容的学习和实训,最后通过考试结业。考试内容由机考基础部分和命题设计部分组成,最终的结果没有人感到意外,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记住了一大堆命令,而面对命题设计却无所适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虽然机考不占优势,却能运用photoshop软件使自己的设计有所展现。事例二, 有个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到广告公司去求职,先是拿出一大堆证件:毕业证、学位证、计算机等级证、广告设计师证等证书。经理说:我不看证书,电脑里有一份设计文案,你根据设计要求把它做出来,我就录用你。应聘人员费了很长时间,也没达到企业的要求,经理又说:我对面有家电脑培训公司,你去学两个月,再来应聘,那儿学的比较实用。

事例一反映了我们的考试标准如何来定,有没有考虑到软件的功能与价值?photoshop是个性化、人性化极强的设计软件,许多考试光盘使用冰冷的数值来设计题库,的确是一种误导。事例二反映了我们的教育与市场脱节,理应由学校完成的教育,但事实上是由大量的企业代替学校完成了,企业成了培训基地和人才储备库,真让我们的职业教育感到汗颜。市场经济的规则折射出我们教育体系的严重缺陷。因此, 高职院校如何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现状,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设计人才涉及到人才培养模式、市场调研、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等诸多因素,下面主要论述电脑艺术设计课程体系建设中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电脑艺术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教育内容课程体系要符合学科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课程设置应适应学科的发展,能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和信息,还要考虑知识的衔接、先后程序,要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学习需要。目前,能够进行电脑艺术设计的软件种类众多,该如何正确选择呢?首先要明确软件的类别及软件的应用范围,然后根据具体的设计专业有所取舍。就应用领域而言,可大体将电脑美术软件分成四大类。一是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二是工程图制作AutoCAD和绘画软件IIIstrator等,三是动画制作软件3DSMAX等,四是网页设计软件Dreamware等。当然还有其他特殊用途的软件,如人体造型软件Poser,模拟手绘软件Painter,立体字动画软件Cool3D,渲染软件VRay,印刷排版软件Indesign等。这些软件都是由世界知名的大公司开发研制且目前市场广泛使用的,技术支持及售后服务有保障,在安排具体课程时要优先考虑。科学性原则还表现在课程要有实践性和应用价值,要在建设某一专业的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时,要体现循序渐进的规律。课程结构的核心是各门课程间的优化组合,形成最合理、最能体现市场需求的知识体系。

(二)特色性原则

高职院校只有建立自己的特色专业,办学才具有生命力及广阔的发展前景。最近几年,由于设计市场的火热,各院校不管是否具备条件,盲目仿效,纷纷开设了设计专业,从而造成专业重复设置,学生的就业出现困难。设计市场真的全面饱和了吗?据报道中国的动画产业人才只占韩国的1/3。年制作动画片的总量仅占日本的2%。日前,国家广电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各电视台每天播放的动画节目中,进口动画片不得超过40%。由此可见,中国的动画人才缺口还相当大。目前,一些游戏及动画制作公司根本招不到立刻就能投入工作的人才,特别是动画前期规划和原创人才缺口更大。所以进行专业设置时,一定要搞好市场调研,选好切入点,不能只是效仿,打造出自己的专业品牌,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当然特色专业不是自诩的,应是在较长的时间内,凭其业绩形成的。同一专业不同学校的毕业生,用人单位录用谁,往往是取决于该校专业的社会信誉度。因为学校的社会信誉度是特色专业的办学质量的重要标识,它是通过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表现出来的,你注重专业建设,毕业生能很快投入工作,久而久之形成了“品牌”,自然受人欢迎。

(三)灵活性原则

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方面,要注意从知识面的狭窄转变为知识的复合,从知识量的增加转变为知识结构的优化,从书本知识的灌输转变为发展学生的能力。要注意课程多样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促进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学校应开设大量课程,供学生选择。除公共基础和专业必修课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其他课程;另外,还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使学生熟悉电脑常用的输入和输出设备,最常见的输入设备有扫描仪、数码相机、数字化仪。输出设备有彩色打印机、喷绘仪、胶片记录仪、激光照排仪。从素材的摄取方法、具体的制作技术直至产品输出,让学生掌握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才是更切合实际的。

软件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12

近几年煤炭设计系统技经专业软件开发和应用工作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有的设计院技经人员几乎人人能上机操作,用微机编制概念预算的上机率达到80%以上,但有的设计院能上机操作的人数不多,上机率不高。究其原因,与过去所开发的软件标准化、系列化和商品化程度不高,软件文档资料欠缺、不适应用户的运行环、境、测试工作不够严细、培训工作不扎实、软件推广应用的好坏无奖惩办法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搞好煤炭设计系统技经专业软件开发及应用工作,现提出以下浅见:

一、搞好软件开发前的统一技术口径为提高软件标准化、系列化、商品化水平,必须搞好软件开发总体规划设计,在总体规划设计的指导下,进行各个程序的开发,把技术经济专业软件开发作为一项软件根据电网谐波含量公式:工程来进行。软件开发要遵循GB8566一88《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GB8567一88《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文件编制指南》。煤设系统技经专业软件开发协作组1992年3月制定了《技术经济专业软件开发统一技术口径》,它是根据原能源部《煤炭建设工程造价费用构成及计算标准》、《煤炭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办法》和《煤炭建设实行统一基价编制概预算的有关规定》的要求,结合目前煤炭设计系统技经专业软件开发方面的经验教训及煤设系统目前计算机装备情况,按照《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和《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文件编制指南》的基本要求制定的,应作为技经专业软件开发的指导性文件。

1.运行环境计算机可采用IBM一PC兼容机、CPU/厂二丁人。=涟,一代二;州~一vl夏各种变流(变频)电路网侧电流总谐波含量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三相直接变频器的谐波情况甚至比三相桥式变流器的还要好些。四、结论随着晶闸管变流装置在矿井提升方面的广泛应用,给电网谐波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对于新设计的晶闸管供电的矿井提升机,应该对谐波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计算,从而提出合理的技术解决方案,以保证电网和电器设备的安全运行。0.1时05叫哪由!知衰2”,、仁‘一俞{f矛多一一n图8直接变频器网侧谐波频谱单相直接变频器三相直接变频器三相桥式变流器Ko二0。51一0。74K.二0.22一0.30Ko二=0。380286、80386、80486,内存IMB,硬盘40MB。显示器为EGA。打印机可采用2。13E驱动并能以255列输出的打印机,如LQ1500、LQ1600、sTAR一AR324o、CR324o等。支撑软件可采用DOS3.2以上版本,中文Dos2.13E或2.13H。

2.必备文档软件开发必须具备的文档有:软件需求说明、数据库要求说明、程序设计说明、数据库文件说明、用户手册、测试分析报告。

3.软件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为了使煤炭设计技术经济专业软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矿建工程、土建工程、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概预算的工程量、技术特征参数、造价等要以文本文件方式写入磁盘,其存入方式、内容、标识符等应便于查阅、调用和对比分析。软件设计中不能使用自选字符,不得在软件中指定固定驱动器。为了便于软件间的联接和调用,软件的接口参数尽量以文本文件的方式进行。软件设计中可以不考虑11行的显示方式。软件设计的概算输出报表应为8开(285mmx175mm)、预算报表应为19开(215mmx135mm)。

二、搞好软件测试及鉴定工作以前煤炭设计系统鉴定的技经专业软件,测试工作主要依靠软件开发单位,没有在鉴定前指定其它测试单位对软件进行严格详细地测试,提交详细的测试分析报告。而软件鉴定会因时间短,很难严格、细致地对每个模块和整体以及对每一功能进行测试,往往出现刚通过鉴定的软件在使用中就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间题,影响软件的推广应用。为搞好软件测试工作,煤炭设计系统技术经济专业软件开发协作组根据GB8567一88附录L“测试分析报告编写提示”以及煤炭设计系统技术经济专业软件的特点,于1992年9月制定了软件测试分析报告内容提纲,统一了“测试分析报告”的内容和要求。煤炭设计系统的各项软件开发单位和测试单位,应当按照统一要求进行软件测试并提交测试分析报告。通过提高测试工作的质量,促进软件开发工作的质量。为搞好软件鉴定工作,除了加强测试工作外,还应在鉴定时,拟出考题,进行考核验算,以提高鉴定软件工作的质量。

三、搞好软件推广应用的培训工作以往软件推广应用的培训工作,均由各软件开发单位负责,由于对软件推广应用的培训工作无统一要求,负责培训的单位条件有限,往往因培训教材欠缺、上机操作机时不够,缺少实例计算,没有对培训情况考核等,有部分受训人员回去后不能独立应用软件。建议加强软件推广应用的培训工作,并备有详细的培训教材、负责培训的单位要租用计算机中心的计算机或大专院校的计算机及教室,保证培训人员能有足够的上机操作时。培训时要准备好计算实例让学员计算,在培训结束前要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发给合格结业证书。四、建立软件推广应用的奖罚制度目前国家、省、部以及各设计院对开发的优秀软件均有奖励制度,而对软件的推广应用,则多数部门和单位无奖罚制度,不能充分发挥已开发软件所应产生的积极作用,应尽快建立相应的奖罚制度,促进软件的推广应用工作。西安院制定的用微机编制概预算直接奖励的措施(类似用微机绘图直接奖励的措施),及技术经济处制定的用微机编制概预算奖励10%的定额工日的措施,激发了广大技经丈员应用计算机的积极性,目前我味技经处97%的人员能上机编制概预算或进行项目经济评价,在技经专业软件不全部配套和完善的情况下,上机率达到88%,其中具备上机条件的工程项目,上机率达到100%。充州院制定的用微机编制概预算,按代替出版处打字工作量的产值奖励计奖的措施,鼓励了技经专业人员上机的积极性,使上机率不断提高。这些好经验可作为各单位和部门建立奖罚制度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