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软件专业论文

软件专业论文

时间:2022-12-21 02:37:09

软件专业论文

软件专业论文范文1

一、专业复合的研究

为适应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各高校对复合型人才培养进行积极探索,采取辅修、双学位、第二学位、大类人才、专业复合培养等模式,为学生提供跨学科领域学习的机会。但从复合的含义来讲,专业复合培养模式与其他四种模式有着本质区别,辅修等其他四种培养模式,虽然也涉及到不同的专业,但学生只是进行两个独立专业课程体系的学习,其侧重点是学习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专业复合培养模式其侧重点强调的是两个专业知识点的交叉融合。根据对中国知网“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领域的相关论文统计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关于“复合人才”,可以查到256条记录;关于“复合专业”可以查到142条记录。其中多数文章只涉及复合型人才定义、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容,仅有50余篇文章涉及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通过对上述文章的总结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分为三类:1.技术与外语复合人才技术与外语复合型人才是当前复合型人才培养比较多的一种模式,该模式主要分为两种形式:其一,以外语专业为主体,改革单一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在精通外语的基础上,同时兼备商贸、旅游、法律等一门或多门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人才,外语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地位。其二,英语作为一种技能,依附于其他各种应用性专业,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语言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2.技术与经管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将传统专业知识与管理类知识,如金融、贸易、经济、营销等相结合,主要培养相关专业领域的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3.技术与技术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一般来讲主要是相近学科或跨学科专业复合,强调学科间知识融合,这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有别于任何单一专业的课程体系,突出强调的是专业知识融合。比较普遍的是传统专业与计算机类专业复合,培养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不同行业领域问题的复合型人才。

二、模块式教学模式简介

模块式教学模式源自美国,其借鉴工业生产中的模块化方式,将原有学科课程体系结构中的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独立的知识点,再将知识点按其内在逻辑聚合成相对独立的单元,然后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的职业能力需要,将关联的单元组合成教学模块,通过调整单元数量和组合方式,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专业方向的调整。目前,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法,已逐步被我国职业教育界接受和采纳,根据对中国知网“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领域的相关论文统计分析,在2008年1月至2012年5月的论文中,以“模块式”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查到345条记录,涉及教学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等多个方面,但按照“模块式”教学模式的理念和方法,在软件技术专业方向上构建的复合式课程体系,至今还未见有学者发表相关论文。

三、构建软件技术复合专业模块式的课程体系

软件技术(工程造价软件应用方向)属于技术与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类型,与大连交通大学的传统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的双领域复合型人才培养有相似之处,但两者从培养层次、培养目标均不相同,一个是高职高专层次以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为主,一个是本科层次以培养培养既掌握传统专业知识又掌握软件技术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同时在拟定的课程体系构建方式上也不尽相同,一个是按照兼顾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校企合作构建的“能力本位”模块化课程体系,一个是以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为主的学科课程体系。软件技术(工程造价软件应用方向)课程体系围绕工程造价、软件技术、外语应用能力、职业素养和实训5条主线设计,将整个课程体系按照模块式进行组合,软件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外语模块、职业素养模块、基本能力模块、工程造价模块、软件技术模块和综合实训模块,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设置能够适应软件产业技术更新快的特点,其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四、结束语

本文讨论了复合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构建,并以软件技术(工程造价软件应用方向)为例,构建软件技术复合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

作者:唐俊 江文 单位:湖南科技职业学院

软件专业论文范文2

自2012年以来,宿迁学院软件工程专业进行了3+1教学改革,此番改革不仅仅是在后面的1年中让企业深度参与到教学培养过程中,还将前面的3年课程尤其是专业课做了工程化改造,对课程教学进行了深度改革。本文以宿迁学院软件工程系课程为例,探讨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我校引入翻转课堂教学的基础条件,介绍了我校的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应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引入翻转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一)应用型高校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应力求在遵循统一指导方案的同时突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知识结构特色以及课程体系,以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应用型软件专业人才。宿迁学院正处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发展阶段,按照教育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3]要求,我校软件工程系积极探索并建立了3+1人才培养模式,对课程设置、教学形式等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强化了企业的深度参与性培养以及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着力打造一批批能直接上一线工作的本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对于软件人才的培养,进行引导性、启发性以及贴合实际的实践训练是很有必要的,为此,我校软件工程系加强了课程改革建设,从课前、课中、课后多角度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对知识点的内化转换为自身的实际技能。在这种背景下,教学模式的改革就呼之欲出了。

(二)传统课程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以我校软件工程系的大多数专业课程教学为例,大多的理论和实验课都是按照传统教学模式开展教学的,理论课主要是以教师讲为主,上机实验围绕课堂上讲解的案例,学生按步骤操作完成,教学方法单一。

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有不少弊端[4],课堂教学效果不佳。课堂上仍是以老师教授为主,属于填鸭式教学,学生难以主动融入,学习效果不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实践课上主要是围绕理论课上的案例进行学习,这样就不能让学生自主发挥和进行创新性的深入学习,属于被动式的接受知识,也不能进行个性化教学。受实验室使用的局限性和课时的影响,学生在2~3节上机课上无法完成一些复杂的环节,如从系统建模的角度对数据库项目系统进行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等。

这些教学问题成为制约课程建设、学生能力培养的瓶颈,所以探求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成为我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引入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前进行知识传递[5]即教师按照教学内容的知识点进行细化、整理,录制小视频,学生课前观看视频教学,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对学生进行在线辅导。课堂上,主要是进行知识的内化[5],教师根据学生前期学习的困难情况组织课堂教学,主要采用引导式、研讨式教学方法给予辅导,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课后,通过项目练习等作业形式达到让学生巩固知识的目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加强了学习中的互动性,让学生获得了个性化教育,真正达到了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的教学效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为我校软件工程系3+1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基础

(一)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革

教学内容的选取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要根据企业和市场对软件人才的需求,将重要的知识点和相应的技能训练联系起来进行讲解和实践。例如,教学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在讲解知识点时可以用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题库管理系统等为载体设置教学内容,以项目驱动教学,将理论知识融入项目开发中,通过项目案例的分析、设计来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建模,让学生了解数据库课程的原理最终要如何应用到项目实践中,同时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而上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与翻转课堂教学的理念是一致的,这样就为专业课程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提供了改革的基础。

(二)信息化网络平台的保障[6]

我校有泛雅网络学习平台,该平台为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支撑。教师可以在网上课件、教案、视频等教学资源,可以根据知识点布置任务、作业,与学生交流讨论并提供答疑,还可以进行阶段性的测验等。该平台还有手机APP端,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同步自主的学习。泛雅网络学习平台为数据库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提供了软硬件环境的保障。

(三)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的保证

文献[7]调查显示了大学生自主学习状况,其中64.13%的学生能主动完成学习任务,22.34%的学生能在教师督促下完成学习任务。我校的定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学生大多要通过在校专业课程的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然后能直接到一线工作,所以学生的学习需求性和主动性较强。学生根据各自对专业课程的学习需求定位,对所学的知识点的学习要求也有所不同,翻转课堂教学的实施可以保证学生利用碎片化进行个性化学习。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构建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构建中,以我校软件工程系实施构建的数据库系统原理翻转课堂教学为例,在课程开始时做好小组分配,因为软件专业的学生大约有50人左右,所以每班就分为10个小组,每个小组配有相应的组长,负责组织和督促小组成员的学习和集中性的讨论。[8]

(一)课前的知识传递和自主学习[9]

教师主要是将每次课(理论课和上机课)的重难点进行碎片整理,每个知识点制作一个相应的短小视频,在课程资料中还可放入教案和幻灯片课件等扩展资源。例如,在第一章节中我们给数据库基本术语做了一个短小视频,附上了相应的术语的幻灯片课件,教师提前一周通知,要求学生在指定时间内即课前根据视频和课件完成自学,达到前期知识传递的目的。

学生在课前自主查看和学习,并根据自身的学习和掌握情况制订学习进度,下载教师事先准备好的教学资源。为了确保学生的课前学习效果,在进行任务点设计时,都会有相应的问题设计,这些问题也要体现出层层学习、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求学生回答部分或全部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对学生进行答疑和引导性指导。例如,在基本术语任务点中,教师提供了5个选择题、5个填空题,让学生在看完视频后完成小作业,教师通过网络学习平台上统计的作业成绩开始设计课堂教学环节。

(二)课堂知识点的内化

翻转课堂的核心就是要使得学生最大限度地内化知识点,因而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学生高度参与。进行数据库理论教学时,首先在刚上课时我们会让学生进入泛雅手机APP端,要求学生现场完成10~15题的选择题。这些选择题的设计难度要超过学生在自学时的作业难度,题目设计要体现出由浅入深的过程,且要能够体现出这次课的重难点,学生在做好后直接能看到自己所错的选题以及正确的答案,也就明白自己所学知识点哪些掌握得不透彻,继而在课堂中就知道自己要特别注重哪部分知识点的理解了。而教师可以利用统计功能查看到每题做错的人数,教师会根据错误结果对共性的一般知识点做统一示范讲解,对扩展性知识做引导性、启发性讲解,对个性问题进行小组化指点。

实验课的翻转课堂教学采用的是项目训练研讨式[10]教学,教师也是先提供实验内容的基本素材,和理论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似。不同的是,实验操作中教师是通过小型项目驱动教学的,这些项目既要覆盖教学目标,又要有拓展训练的余地,对于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可通过小组分工协作完成。教师通过实验课上各个小组的进程和面临的问题进行小组个别化指导。

(三)课后的巩固复习

经过了课前自主学习、课中知识的内化,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重难点了,但学习是需要温故而知新的,所以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对知识点进行总结,让学生能将内化的知识外化为自己的技能应用。我们在泛雅网络平台中按章节设置了考试和测验,测试的结果学生会直接看到,然后对于一些不能自我理解和消化的知识点,学生也可以在讨论区中阐述对知识点学习的困惑或新的认识等。经过这样一轮完整的学习,学生就能真正掌握专业知识,并且最大限度地做到了学以致用,达到了翻转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

软件专业论文范文3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与市场招聘到合适的人才难的原因

企业招聘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理想期望是上岗就能工作,不需要再培训或只需要简单的培训就能符合企业的技术能力要求,最少能够熟练应用一种计算机语言来开发项目,编程能力要强,最好具有项目开发经验。当然每个软件工程专业开发人员的技术方向不一定与企业要求的相同,但只要经过短时间的培训或自我提高后能够胜任实际的开发工作也是符合企业要求的,但用人企业能招聘到可以独当一面或胜任技术开发工作的合适员工并不容易。许多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眼高手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差,软件开发能力不强,或者完成额定工作的周期长,这些除了工作经验不足以外,还与在校学习期间学校实验教学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有关。

二、软件工程专业教学过程概述

各大学软件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并不相同,随着时间的推移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同一个大学的课程设置也会不断地变化以顺应时代的发展。目前大部分院校的软件工程专业设置的专业课程至少包括这样几门: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编译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以及许多热门的高级语言课程。其中高级语言课程有C++、ASP.NET、JAVA、PHP等。理论课的学习不论是通过板书还是通过课件都是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这种方式进行。软件工程专业课的实验类型大部分是验证性实验,还有少部分综合性实验以及设计性实验。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之后的又一种教学形式,是对所学理论的验证,再巩固,再记忆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和认识扩展过程,是完整教学环节的重要一环。软件工程专业课都有实验教学环节,是整体专业教学的一部分。整体教学质量好与差,学生专业技能高与低都与实验教学环节分不开。

三、实验教学过程问题分析

没有经过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就不可能深刻理解课堂所学理论知识。教师在完成某些小章节的理论教学之后就应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课学习,大部分实验课的实验内容是验证性实验,也就是实验内容与所学章节的理论知识内容相同或联系紧密。验证性实验是巩固理论知识,加深对课上知识理解的一种必需的实验教学过程,没有验证性实验就不可能完成好后面的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基础。综合性实验是在课程的某一教学内容相对独立部分完成之后开展的能够综合所学内容的实验,是学生将有关内容串起来,有一点小规模项目意识或者说是能实现一定的功能的实验,比起简单的验证性实验要复杂一些。而设计性实验是有一定开发性质和需要创新思维的实验,有一定的难度,教师给出实验目标和要求以及必要的提示,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实验方法和编程算法去实现实验的要求和实验的最终目标。目前的情况是,所有要求上的实验课教师都带领學生完成了,实验课学生也都参加了,但最终的实验教学效果却与学生应该达到的水平、目标有一定的差距,这与实验室的设备条件不够充裕不够先进、上课教师要求不严、学生实验不认真、考核方式有问题以及实验教学方法不够理想等都有关系。现在的实验课的班量都是两班量或三班量,也就是80到120多个学生同时上实验课,只有一位教师授课,恐怕一节课也就只能为几个学生解答实际问题,如果计算机本身也总出现问题的话,这一节课的时间就真的显得太短了。好多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差,上课爱打游戏,爱讲话,喜欢看手机,上课时只是在教学系统上签个到,那这节实验课对于这样的同学就是白白浪费掉了。教师在实验课上讲解实验内容和要求,指导学生做实验,然后收作业或者实验报告是比较普遍的实验教学形式,这样的形式无法满足学生需求。实验教学质量受到多方面的影响,需要实验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来改进和提高。为了提高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专业实验教学质量,有必要提升实验教师的综合素质,需要在实验教学过程渗透项目驱动思想,也需要开放计算机实验室。

四、提高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措施

不同的实验教师的实验教学效果是不一样的,因为实验教师的授课技能和专业技术水平各有差异,提升实验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提高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前提。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只是为了完成实验教学任务而上实验课与带着项目开发的指导思想上实验课的教学效果绝对不会一样,学生学到知识多少与深浅都不会一样。在实验教学过程渗透项目驱动思想是一项有效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措施。在实验教学管理方面开放实验室是一个值得推行的好举措,可以使学生有更加自由的学习与研究空间。

(一)提升实验指导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

大学里的计算机实验教学指导任务大都由理论教学的任课教师承担,当然有些院校的实验指导任务是由专门的实验教师来承担的。软件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效果与实验指导教师自身的专业修养有很大的关系。一位有过多次实际项目开发经历的实验指导教师与一位从没开发过实际项目的实验指导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讲解出的内容是不会一样的。以ASP.Net实验课程教学为例,有过多次实际项目开发经历的实验指导教师在指导通过编程访问数据库这部分内容时会讲到sqlCom?鄄mand类对象三种方法的区别以及三种方法的最合适应用场合,会讲到使用SQL语句直接访问数据库与通过存储过程来访问数据库的不同之处;而从没开发过实际项目的实验指导教师在实验指导过程中就不会强调类似的实际项目开发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实际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法。在知识面这方面,当然是实验指导教师的知识面越宽越好,以C++语言课为例,一个合格的实验指导教师在实验指导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将最优算法的思想渗透到实验教学过程中去,虽然有专门的算法实验课,但是如果能在C++实验教学中加入算法的技巧,会使学生养成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考虑最优算法的良好习惯。学校应该重视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的培养工作,应该鼓励教师参与科研与项目的开发工作,只有在实际的项目开发过程中才会遇到问题,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才会有收获,才能与当前的前沿技术手段靠近或接轨,才能够以科研反哺教学。提升实验指导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有多种途径,鼓励教师参与科研与项目开发只是其中的一种。

(二)将项目驱动思想渗透到实验教学过程中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如果能以实际项目需要为导向,将项目驱动的思想渗透到每一节实验课中,学生一定会受益匪浅。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的专业方向就是软件开发,大学四年的知识积累与储备就是为最终的软件开发做准备的,大部分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就是到企业做项目开发工作。

如何将项目驱动思想渗透到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权在实验指导教师手中。对于每门专业课的基础部分实验,也许可以不涉及实际项目,但有些实验如果能讲清楚该实验内容如何在实际项目开发过程中应用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以微软的SQL Server设置数据库中表的主键自增长列为例,如果只是为了做实验而做实验的话,可以只要求学生在创建数据表的过程中设置唯一的ID列为主键自增长列即可。如果老师有工程项目意识的话就可能把这样做的目的和好处以及如何在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去具体使用都介绍清楚。将项目驱动思想渗透到实验教学过程中是提升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方法,渗透多少,以及涉及的项目开发深度与广度也是值得研究的,真正上好一次实验课并不简单。还是以上面的SQL Server设置数据库中表的主键自增长列为例,如果扩展开,和学生们探讨一下只设置数据表的某列为主键而不设置该列为自增长字段,这样可以不可以呢?当然可以了,只要保证将来在插入记录的过程中该主键字段的值是唯一的就可以了。那么再扩展一点,如何通过编程来保证字段值唯一,以及这样做与设置该列为自增长列对比起来有何优缺点?这些都是将项目驱动思想渗透到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学生在实验教师的带动下用项目驱动的思想去完成实验学习收获会大不相同。

(三)开放计算机实验室

学生大学期间的校园生活活动场所主要在校园内部,除了在教室里的正常教学活动以外还应该为学生提供其他丰富的课外学习活动场所。开放计算机实验室,拓展实验室的功能,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实学生的课余学习生活。开放计算机实验室,会使学生自愿在计算机实验室完成作业,深入学习与探讨課上的教学内容,从而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尤其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他们的学习与实践离不开计算机,虽然一些学生可能有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或者台式计算机,但是在寝室及教室使用电脑还是不如使用计算机实验室的电脑方便。计算机实验室的电脑软件齐全,软件版本就是实验教学要求的版本,而且软件的环境配置正确。开放计算机实验室这一举措如果实施得好,在促进学生学习与研究方面的功效不亚于图书馆。学习需要一个好的环境和氛围,开放计算机实验室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提供计算机实验室场所,更不是将正常的实验教学改成学生自主完成作业,而是进行正常实验教学以外的补充,面向全体学生,为那些有精力去进行更深入学习与探讨的学生提供一个符合学习与研究的场所,为那些想要学习的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环境。当然这需要学校的付出以及部分教职工的额外辛勤劳动,如果部分自制力差的学生在计算机实验室玩游戏,或者只是纯粹娱乐性质的上网,那就违背了开放计算机实验室的初衷,这不仅影响了想要利用计算机实验室这一环境来学习和研究的好学生,也等于为自制力差的学生提供了让自己懈怠的便利条件。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与研究的过程中,尤其是在编程的过程中遇到解不开的难题,遇到不能调试通过的编译过程,以及无从下手的解决问题的建模方法是常有的事,有了开放实验室这一有利条件,大家在一起可以相互帮助,相互学习,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也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软件专业论文范文4

关键词:专业光学软件 光学工程类专业 课程教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2(c)-0127-02

光学工程类专业是以光学、应用光学、量子光学、非线性光学、激光技术和光电子学等为理论基础,结合物理电子与微电子学、固体物理学、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与通信工程等的一门综合性强专业[1]。近年来,随光电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该专业类的人才需求增多,就如何办好该类专业,以适应产业需求,是许多高校乃至整个国家需要解决的课题[2]。其中,专业光学软件课程是光学工程类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掌握一至二门专业光学软件,利于提高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综合运用水平,助于增强就业竞争力,更为重要的是将来相关专业工作的必备技能之一。专业光学软件依据应用领域大致可分为:以经典光学和现代光学为基本原理的应用在各种光学仪器或仪器系统的光学设计类软件[3],目前它们主要有ZEMAX、CODE V、ASAP和 OSLO等光学设计软件;以导波光学和光通信为理论的应用在光通信领域的器件或系统仿真设计的光通信类软件[4],如OptiBPM、 Beamprop等光波导设计软件,以及OptiSystem等光通信系统仿真软件;另外,其它一些计算软件也可以用在光学方面的,如Matlab在光信息处理中的应用[5]。

专业光学软件的教学相对光学专业实验教学(特别是涉及到昂贵专业实验设备),要求的技术起点低,且能更快地让学生接触到实际应用课题。我们在专业光学软件实践教学过程中,强调基于光学专业知识的是逻辑分析和编程训练的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光学设计能力。结合近几年的专业光学软件教学研究和实践,我们从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课程教学方法、学生学习要求以及考核等几方面进行探讨[6-9]。

1 教学课程体系设计

1.1 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软件教学有机衔接和融合

专业光学软件的运用需要很强专业理论知识,一般面向于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现归类为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和光学、光学工程研究生专业。如ZEMAX光学设计软件,其理论基础为光学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像差理论。软件中的专业名词如物面、像面、高斯面等,和计算方法如实际光线计算、近轴光线计算,以及设计时的整体思路和流程等知识点都需要在专业理论课中掌握。因此,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软件课程之间的衔接很重要。它们之间如缺乏有机联系,在专业软件课程教学时,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下降,同时教师教学辛苦,整个课程进展慢。在我们的课程体系安排中,《工程光学》、《几何光学》或《应用光学》之类课程放置在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以之为基础的专业软件教学,如ZEMAX之类的光学设计软件课程,放在随后的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作为更高级的专业理论课程《导波光学》、《光通信原理》、《光波导理论与技术》等之类课程设置在大学三年级第二学期,随后接下来的学期开设光波导设计或光通信系统仿真等相关专业软件教学课程(可选修),如OptiBPM、OptiSystem等软件。同时在学习专业软件期间还可以安排些系统仿真中涉及到知识点的课程,如涉及到电光调制、四波混频效应等的《非线性光学》课程,涉及到光学透过率或反射率的《薄膜光学》课程等,这样有利于这些特殊知识点和软件教学学习有机融合。采用这样的安排和紧密的时间间隔,使得学生在软件学习中,不至于忘记前面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同时在软件教学中,结合实例,将专业理论知识和软件应用联系起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更好地实现应用软件解决问题。

1.2 强化专业训练

现在许多学校施行三学期制,我们试点把专业光学软件学习作为实践设计类集中放在暑假期间(第三学期)进行专业系统学习和培训,专门作为一项专业技能课程传授给学生。专业光学软件课程教学结束后,软件的实际运用也是实践环节重要的一步,可以在学生相关实习企业环节或教师指导的毕业论文设计环节中体现,例如让学生协助参与到实际光学系统产品设计或项目中,了解产品从产品设计或项目的一系列过程。这些将为学生今后在企业科研一线从事光学工程类专业工作起着积极作用,加快学生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过程。

2 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改进

2.1 以实例为教学主线、结合实际应用的专业光学软件课程教学方法

传统软件教学方法一般是先介绍菜单的各项功能,然后逐步展开软件操作步骤等,这菜单式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宜专业软件教学了。专业光学软件不是大众化软件,教学目的不应停留在软件操作熟练程度上,而是通过教学方法应把握学习软件的内涵“如何运用软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专业光学软件教学过程中,我们提出以实例教学为主体,从整体设计思路上把握,而对于少量的基本软件操作串插到实例中讲解。

以ZEMAX光学设计软件为例,需设计一双胶合透镜,对于632.8 nm波长的光,其焦距为100 mm,相对孔径为1:5,而波像差小于λ/4。在这个实例中,对于初学者来讲,这些内容基本上包括整个光学设计所需要的教学内容(如透镜模型或系统结构参数建立、光线追迹、波前分布、像质评价分析等)以及设计思路和流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贯穿整个设计目标是一个等效焦距(总光焦度倒数)为定值的光组,着重把握如何合理分配两个透镜的光焦度为设计思路。当涉及到构建透镜模型时,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在软件中操作如参数设置和模型显示,并改变不同结构参数观察模型变化。当实现光传输时,重点讲解光线密度概念和物理意义等,以及光线在软件中追迹算法,串插地讲如何设置光线密度和工作光波长等操作。当讲到成像质量分析时,讲解波前的物理意义,和衡量成像质量的标准或判据,以及一般有哪些评价函数等,重点应放在如何分析成像质量。最后,谈到软件自动优化设计时,主要讲解如何设计优化函数,了解像差自动平衡的方法和有关问题,来提高成像质量,对这个理解和领悟是学生以后逐步走向更高层次的光学设计关键。

通过实例教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专业软件与应用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光学设计整体思路,结合专业知识训练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综合应用专业软件能力。

同时,教师对实例的筛选,要具有经典性和适宜的难易度。我们知道专业光学软件功能强大,涉及面广,如ZEMAX光学设计软件大致包括照明和成像两个范围。在专业光学软件的学习训练中一般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在中、高级层次训练中是针对特定设计目标,比如照相镜头设计、光谱仪系统的设计等,在这里需要更高级光学专业知识,如《高等光学》、《傅里叶光学》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层次,要把握教学难度和深度。

2.2 坚持课前专业知识巩固,课堂学习讨论,课后上机复习的学习方式

专业光学软件里面涉及到许多专业名词,对它们准确理解,利于参数设置时有清晰的物理意义。这些专业名词的知识来自前期专业理论课程,需要学生课前自主巩固、查阅资料,比如软件中的有效焦距、波前、像差、评价函数等专业名词。在课程上,以实例讨论为主,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ZEMAX光学设计软件为例,可以讨论影响像差的因素是哪些,如何通过调整孔径光阑位置改善像差,以及在设计中如何平衡和分配各类像差等问题。通过实例讲解和讨论的学习方式,除了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外,还加强对专业知识综合理解和提高应用软件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布置学生上机复习,一是让学生消化课程上的知识,进一步尝试解决实例中出现各种情形;二是提高学生对软件使用熟练程度。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从被动式的课堂听课、上机练习,改变为主动性的课堂学习讨论,课后自主复习和巩固光学软件应用思路,鼓励学生尝试新的设计方案。对教师而言,一是让学生认识到专业软件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和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是主动性学习方法的前提;二是引导课程讨论由浅入深,抱砖引玉。近几年来实践教学反馈,低年级学生意识到专业光学软件学习是光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的关键环节,以及在就业方面占据较大优势,这已经形成学生的共识,起着良性循环作用,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软件积极性。

3 采用多样灵活有效的考核评价方式

专业光学软件课程有着自身的内容特点和教学规律,仅仅采用传统的笔试、上机考试的考核方式是不能很好适应专业光学软件教学考核要求。专业光学软件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不仅仅让学生熟练使用软件,更为主要的是能结合专业知识应用软件进行光学项目分析和设计。因此,专业光学软件课程的考察就是评价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与分析能力,包括专业知识的理解、项目的分析和解决能力、计算编程水平等几方面综合素质表现。基于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样灵活有效的考核方式。

(1) 小作业。平时主要考察学生对专业光学软件的操作能力和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这通过课后布置小作业来考察学生平时对知识点掌握情况,同时还兼顾知识小结的复习和巩固。

(2) 小组课题。学期快结束时,提前三至四周时间,分小组布置不同课题(或项目),如设计光学镜头(广角、微焦距镜头等)、光波导器件等。在规定时间内,让小组学生自主讨论,查阅资料,最后形成项目文档,提交设计报告。这种考核方式,对个别基础差的学生实现起来有一定难度,但通过小组成员合理搭配(平常成绩好的带动成绩较差的),这不仅提高整体学生的专业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个人能力,如沟通、管理、创新、团队协作与领导等。

还要强调的是,教师在最后考核结束时,给予学生提交的项目报告进行点评,应重点评价学生的思维过程,同时帮助学生得到合理的答案,使得对学生的考核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

4 实践教学中相关问题思考

目前专业光学软件实践教学表明,上述措施的实施,在教学质量和学生受欢迎度方面有很大提高。但仍存在一些更高层次的问题,值得思考与进一步完善。

(1)研究性教学的融合。这主要体现在分小组讨论中,如在专业光学软件教学实践过程中融合研究性教学,这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更为重要的是增强学生个人能力和素质修养,如创新能力、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以及团队精神。

(2)专业光学软件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我们使用的基本是国外专业光学软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业光学软件很少,其根本原因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缺少相关创新能力培养环节。因此,在专业光学软件教学过程,以此为契机如何培养能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软件研发、创新能力人才,这也是我们面临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孔伟金,云茂金,黄家寅,等.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3):19-21.

[2] 郁道银,蔡怀宇,葛宝臻,等.光电信息工程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光学技术,2007(33):293294.

[3] 戴斌飞,武文远,任建锋.用ZEMAX软件辅助迈克耳孙干涉仪实验教学[J].大学物理,2008,27(7):28-33.

[4] 孙一翎,黄昌清.基于BeamPROP软件的集成光学虚拟实验室构建[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32(1):82-83.

[5] 秦怡,巩琼,李根全,等.基于Matlab的光学信息安全教学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5):134-136.

[6] 李翠梅,张兄武,徐宗宁.专业软件支持下的工科研究性教学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157-159.

[7] 刘立月,曹义亲,黄兆华.“软件+应用背景”专业软件模块实践教学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1):148-149.

软件专业论文范文5

在软件工程工程硕士培养的诸多问题上,做了一些有益探索与研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套适合于省属高校软件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解决方案,希望能为同类型高校提供人才培养的借鉴。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重点需要解决课程体系设置、培养流程规划与控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还需要解决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这一关键问题。

1.课程体系设置软件工程学科正式确立的两个标志性文件是2004年IEEE推出的软件工程知识体(SWEBOK)和软件工程教育知识体(SEEK)。两个文件内容相近,都包含了软件工程核心类的知识领域、基础类或前导类的知识领域,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4]。软件工程研究生的培养从原则上说应遵循上述两个文件,围绕上述知识领域进行教学。但由于这两个文件将软件工程的知识体系划分为知识点,各领域之间必然存在重复和交叠。在课程设置上无法照搬上述两个文件。以SEEK为基础,我们对软件工程的课程设置进行规划。整个课程设置被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工程基础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软件工程核心课程、扩展课程和实践课程,如图1所示。课程开设顺序大体按照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开展。其中,工程基础课程提供软件工程所需数学理论基础、外语能力培养、软件工程文档写作、论文写作基本功训练。计算机基础课程提供软件开发必须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如网络、算法和数据库知识。相对于本科课程而言,此类课程讲授内容更深入全面。软件工程核心课程设置了高级软件工程、软件体系结构和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三门课程。高级软件工程侧重于软件分析与设计、软件工程过程、软件开发案例分析。软件体系结构侧重于结构风格、案例研究、共享信息系统、结构描述、结构的分析与评估、特定领域的软件体系结构和流行的软件体系结构等。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着重于软件质量的改进,讨论如何提高软件质量的方法。扩展课程包含系列领域知识课程,研究生可根据研究方向选择两门;软件开发工具讲授最新流行的软件开发、过程管理所需要的软件工具的使用,以实践教学为主。软件开发新技术研讨课程以讲座形式开展,教师和学生均可作为一个专题的主讲。实践课程包含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和毕业设计三个环节。

2.培养流程与实施教育部明文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原则上为两年,同时要求应届本科生进行专业实践不少于一年。一般来说,研究生在校课程学习时间应有一年左右,加上专业实践的一年,如何合理安排学习计划,在两年内完成培养环节成了一个现实的重要问题。我校以周为单位制定了四川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流程,如表1所示:上表规划了研究生培养中的几个关键环节,依次为报到入学、课程学习、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开题、毕业设计、论文写作和送审答辩。第一学期研究生主要是课程学习,同时在校内导师指导下开展文献阅读和编程能力锻炼。第二学期前半学期结束理论课程的学习。后半学期和暑期开展校内实践和毕业设计开题工作。第三学期研究生到实习基地进行校外实践。从第二学期后半段和整个第三学期,学生在专业实践的同时,需完成毕业设计。从第二个寒假开始直到第四学期前六周,研究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初稿。从第七周开始,进行论文修改、、盲评和答辩工作。从培养流程表可以看出,这种安排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理论课程学习安排在一个半学期完成,二是实践课程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研究生理论课程学习任务并不重,完全可压缩到一学期半,同时可为实践提供更多时间。校内实践非常有必要。由于是省属高校学生大多能力一般,为保障学生进入企业能融入研发团队从事技术工作,必须先期培训其实践能力。这种安排时间较为紧凑,也比较合理,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侧重于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也在两年的学制内确保了研究生的实践时间不少于36周。

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软件开发能力是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必备的核心能力,其能力培养既是对前端课程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是后端毕业设计和就业的必然需要。我校将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融入了众多环节。从前期的实验型课程教学,到中期的校内实践、再到后期的校外实践和毕业设计。实验型课程教学解决软件设计开发的基础技能,校内实践解决中小规模软件设计开发能力,校外实践和毕业设计解决中大规模软件设计能力。

1.实验型课程教学包含软件工具的使用训练、软件开发环境的搭建、软件开发案例分析和新技术研讨。软件工具的使用训练学生单个软件开发工具的使用,如项目管理软件Project、开发文档化软件Rational、软件测试工具LOADRUNNER、QTP、TD等。由于这些工具结构分散,还需进行开发环境的搭建训练。开发环境搭建训练内容一为搭建基于微软的VSTS和VisualStudio的开发平台,适合.net方向;内容二位、为搭建基于IBMRSA和Eclipse的开发平台,适合J2EE方向。软件开发案例分析中研究生将自己放在决策者的角度来思考项目所涉及到的具体问题,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应对能力。新技术研讨促进学生或主动或被动地掌握了一些新兴技术,拓宽了技术领域。

2.校内软件开发实践采用项目驱动形式开展。要求研究生必须申报各类实际的软件开发项目,如四川省苗子工程、学校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学院研究生科研创先项目。研究生可组织本科生参与项目实施,但必须任项目组长,在项目中担任核心角色,完成软件需求文档审定、软件架构设计、软件详细设计、大部分编码工作、测试方案制定等重要工作。

3.校外软件开发实践在上述环节经历后,研究生已经掌握中小规模软件开发的基本技能,此时将研究生派到实习基地,实战参与企业软件开发项目。其实践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负责。前期技能的培养已保证研究生胜任企业中一般性的软件开发角色。

4.毕业设计研究生在校内和校外实践的36周中,还需要同时进行毕业设计的开题、实施。研究生可结合企业实习工作完成毕业设计。专业实践的考核分为定期汇报和实践环节结束汇报两种形式。研究生应每隔两个月集中汇报一次实习期工作心得,取得的成绩等。实践结束时在全院公开汇报,其成绩作为实践课程成绩。

三、结论

软件专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软件专业;课程体系;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4-3321-03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n Curriculum Architecture of Software Major in Local Colleges

REN Zi-ting

(Department of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 Hezhou University, Hezhou 542800, China)

Abstract: To solve the distance between curriculum architecture settings of software major in local colleges and social needs, probes into the construction plan of the curriculum architecture and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to provide services for the talents training adapting to lo 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 local college; software major; curriculum architecture; teaching system

近年来软件业保持快速增长,“十二五”时期大力促进软件业变大变强,人才需求旺盛,但中国的IT队伍结构严重失衡,各个层面的人才缺乏,制约了经济滞后地方软件业的发展。长期以来,国内高校软件专业主要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重点,以软件基础理论和系统软件设计为主干,目标是培养面向计算机与系统软件领域的研究型人才[1],高校软件人才毕业生数目不断增加,却仍难满足需要,与企业所需人才错位现象突出。地方本科院校高等教育是大众教育,目标是立足地方,服务周边,面向省内。该文探讨培养适应地方需要与变化的人才,适应地方产业服务与学生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1改革思路

地方本科院校生源不同于重点高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地区经济水平存在差异,学校获得支持力度小,学生的起点和所具有的知识相对较低,在学习中缺乏自我约束能力,更加突显课程建设的重要性。课程体系在专业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培养人才的根本保障,体现了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建设及办学理念。为此通过调研高校与企业,提出如下改革思路:

1)课程应适应软件和信息技术发展及地方产业需求,正确认识自己,面对现实,勇于革新。

2)软件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充分考虑到软件人才培养目标的岗位针对性、知识结构的连贯性、专业特色的鲜明性、技能的实践性、素质培养的综合性、工作能力的拓展性和考核评价的多样性[2]。

3)针对企业对能力和技术的需要,改革现有课程内容,实现教学与就业的对接。开设的专业技术课程需教、学、练一体化,依托项目,正确理解、分析项目需求,合理规划项目设计和技术方案。

4)综合化的课程设置,以学生为本,立足学生长远发展,增强学生对课程、发展方向的选择空间,

倡导个性发展,强化实训实践,细化专业方向,建设动态的课程体系。

2课程体系

我校2008年开始招收软件技术专业本科生,目标是培养系统、深入地掌握计算机科学技术基础及软件工程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能直接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的多岗位中级应用型人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是简单堆砌计算机科学专业核心课程和软件工程核心课程,而是根据教育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融合产业需求和规范,对核心课程整合调整。我校软件专业课程设置如表1所示。

1)分层次模块化的课程。注重理论够用与实践能力关系,兼顾专业基础和产业需求改革核心课程,以服务地方产业和就业为向导,确保学生具有专业特长、创新能力,在行业中有多岗位竞争适应能力。

2)软件专业在专业技能上进行“专业基础+专业能力核心+专业方向+竞赛认证+实践”方案设置。

3)构建创新性课程体系。从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技能教育三个阶段部署。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完成公共基础课程、文化素养与职业认知课程教学,通过计算机导论和软件工程概论引导,有针对性的设置专业基础知识讲座和前沿技术讲座;“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阶段进行专业基础课程和软件系统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编程能力和宽广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育阶段完成软件工程高级课程和专业方向/技能课程教学,掌握某一方向的软件开发技术,参与实际项目训练,并设置竞赛与认证课程,给予相应的课外学分,培养其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4)课程设置综合考虑模块的衔接。基础知识教学以程序设计为主线,内容贯穿汇编语言、系统调用到C语言;数学基础课程是从事计算机软件工作所应具备的数学知识,增加以往未开设的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作为必修;数学基础课程,硬件操作系统与系统软件课程,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软件架构课程并行;专业核心课程由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数据库系统、软件体系结构、软件开发技术、需求工程、软件测试与质量、软件项目管理、专题知识讲座等构成;专业方向配置6个方向的课程模块,有软件文档写作、数学建模、人机交互技术、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网络多媒体技术、嵌入式系统与应用等课程,可视产业需求和办学特色修改专业方向模块。

5)设置英语模块,注重英语能力的学习。软件领域反映最新的技术、文献、资料等都是英文所写,对学生的英语能力进行强化训练,注重看得懂、写得出;加强专业英语的教学及内容更新,将适当比例专业英语融入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中教学;亦开设几门专业课实行双语教学,实现专业英语的学习和提高。

6)构建厚基础与灵活的多专业方向。多专业方向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职业规划进行课程内容设置,学生可灵活选择不同的方向或者几个方向,剔除了过去陈规的课程内容束缚,提高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增加了学习积极性,利于其提升专业创新能力和职业个性化发展。

3教学实践体系

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主要突出突出专业应用能力,而学生所学理论与实际运用有一定的距离,除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外,还应构建多元化教学实践体系,借鉴重点高校与西方大学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精简理论授课时数,培养学生综合与设计能力、开发与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3.1教学模式

当前许多高校的教学模式仍以定时定点为主,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往往是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一上课就想下课的状态,教学效果很差。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应按“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创新”的思想进行教学。安排课程应注意教师的专业方向,授课创新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主要有以下方面:

1)“问题式”教学模式。通过提出问题引入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主观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组织课堂内容,采取灵活开放提问方式、多种分析方法,避免灌输式讲解,如开始讲解一门课程时试图从一个“高级论题“开始,而又不面面俱到精细讲授,引导学生的思维,留下继续探索的空间,获取的知识更加直接有效。

2)“案例驱动”教学模式。案例驱动以案例为主线,从真实项目提炼、精选案例,将大项目细分成小项目,构建模板框架,层层递进,注重细节,增强实践和编程能力。积极与软件开发公司或培训机构合作,聘用经验丰富的软件开发人员针对实际项目从事教学工作,提升学生的软件开发技术和团队合作意识。

3)“专题式”教学模式。讲授一门课程时涉及到某课程知识拟请相关老师用几个课时进行“专题式教学”,即一门课程由一位老师主讲,按照知识点的分布情况合理组织,其他老师协作讲授。该模式可将密切联系的课程进行整合,体现教师的专业性,获得系统性的知识,打破了以往孤立的授课方式。

4)“嵌入式”教学模式[3]。该模式将企业所需技术引入教学中,不改变学校的教学计划,而按照教学计划的实施进程,将企业的开发项目按照软件的生命周期进行分解,以讲座的形式嵌入到教学中,体现了既教育又实践的思想,培养其掌握知识的能力和软件素养。

3.2实践体系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地方本科院校由于资源限制,在教学上理论与技术、实践严重脱节,学习的理论没有适合的环境付诸实践。当前不仅要与理论课同步开设一些基础的实验,还要结合课程的应用优化综合设计综合实验,结合相关的项目应用与课程单独开设实验课,实现分层的实验教学体系[4]。为此引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作为实践教学的理论指导,建立规范的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该实践体系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一体,构建实验、实训、实习的工程能力训练体系。验证性实验增强学生对课程基本知识点的掌握,训练基本实验技能和工具的使用,加深学生对基本方法、基本思路的理解程度。设计性实验在已有基本知识和技能基础上,应用一门或多门课程的技术和方法综合设计,强化学生构思、设计、实施和操作的能力。实训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校内、校外实训基地,面向岗位针对性的选拔进入实训课程;通过参加认证考试、各类竞赛等项目,提高课外科技实践的能力。实习第一阶段通过短期实习替代教学,使学生体验业界氛围和所需知识技能,返校后有针对性的学习,即采取学习-工作-学习的方式;第二阶段实习进一步锻炼其工程能力、社会能力,并独立完成毕业设计。

4结束语

地方性本科院校开展软件专业课程体系研究是迫切的现实需要,仍存在许多探索的问题,如师资建设、教材建设等,需要与时俱进的精神,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为原则,不断进行研究,调研产业发展和新的技术进展与前沿性,保持动态的课程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爱华.全国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年会论文集(2007).适应时展推进高等理工科教育改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李文杰,胡大威,陈觎.高职软件课程体系构建的探讨与实践[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2):48-51.

软件专业论文范文7

摘 要:提高教学质量是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经。本文以黄河科技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为研究对象,结合本校“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讨论民办教育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方式。论文首先对软件工程专业社会需求和就业现状进行分析;然后探讨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能力和能力点;最后,围绕以能力培养为目标详细论述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使民办高校培养的学生既有专业应用能力,又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以满足社会需求。

关键词:民办高校;能力培养;课程体系;软件工程专业

基金项目:黄河科技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JG1008512103)。

作者简介:邵开丽,女,讲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孔繁民,男,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数学,软件工程。

随着民办教育的迅猛发展,其在社会多个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进一步明确了民办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据2010年中国民办高校网统计(chinam /),全国民办普通高校达到350所,其中民办本科高校为48所,成为高等教育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民办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1-2],而提高办学质量则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3]。因此,为了推动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有效提高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本文以民办本科院校黄河科技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为研究对象,结合本校“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为社会发展需要提供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目前软件产业界的各种需求。

1 软件工程专业社会需求及就业状况调查

目前国内外对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的需求十分

旺盛,并有逐年扩大之趋势。中国工业与信息化部对2010年中国软件产业规模的统计数据显示,软件产业总收入已达13 364亿元,同比增长34%,产业规模比2006扩大了几乎三倍[4]。2009年软件业从业人员213.2万[5],而且软件业人才需求量也在逐年扩大,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CCID)针对2008年人才市场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目前IT行业每年存在至少50万的软件人才缺口,并且还在以每年20%的速度增加。

据中华英才网对IT职场人气职位统计的结果显示,计算机软件位列前茅,其中以软件工程师、高级软件工程师及软件测试工程师人气职位增长最快。然而,从对历届的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多数软件类应届毕业生在面临就业时却难以感受到这些数字所带来的欣慰,很多毕业生并没有顺利找到对口的工作。虽然这些学生身份上属于工程技术类的应用型人才,在目前IT产业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理应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但结果却是“毕业即失业”表现得愈加突出[6]。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软件工程人才短缺;二是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因此,民办高校必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明确专业能力培养目标及其内涵,探索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构建与软件产业需求相适应的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7]。

2 民办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培养规格

2.1 基于能力的专业培养目标

目前,民办高校教育仍以专业教育为主导,因此,重视专业能力的培养成为民办高校教育的特色之一。能力是技能化的知识,是知识应用的综合体现[8]。通过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性能力和社会性能力,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为了贯彻和实施黄河科技学院“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软件工程专业从能力培养的角度对专业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确定,为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体系的安排等环节指明了方向。

2.2 专业核心能力分析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能力构成与培养》一书指出,一名合格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应该具备四大专业基本能力:计算思维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和系统能力[8]。软件工程专业属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二级学科,应该具备哪些基本能力更有利于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使毕业生就业时既有专业应用能力,又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呢?针对这个问题,教学团队成员对专业的社会需求进行了调查,并结合本校办学特色及学生自身的特点,运用软件工程思想对以上四大能力进行分析、分解,形成更适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核心能力,即:软件分析能力、软件设计能力、软件实现能力和软件测试能力,如图1所示。通过这些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软件工程专业方面具有良好的科学与工程素养,系统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软件开发、软件管理等计算机应用技术,能运用工程化方法、技术和工具从事软件分析、设计、开发、维护等工作,具备工程项目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

软件工程思想是一种成熟的指导软件管理和实施的先进思想,重点研究如何以系统的、可控的、高效的方式开发和维护高质量软件。企业对软件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其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及较高的专业素质。因此,本专业运用软件工程思想对专业能力培养进行了研究和实践,依据软件工程中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问题的定义及规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程序编码、软件测试和运行维护),确定软件工程专业的核心能力,以满足企业或社会的实际需求。文献[7]对软件分析与设计

能力、软件实现能力、软件测试能力及工程综合能力应该掌握或具备的专业知识进行了详细阐述。

3 民办高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结构的设置对培养目标的落实、教学计划的制定及教学内容的安排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软件工程专业应用性强,而且技术发展迅速、变化快,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课程体系结构必须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及快速适应专业新技术的能力。我院设计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从而有效保证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基于篇幅,本文仅对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进行详细介绍。

3.1 基于能力培养的理论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上述2.2中对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能力的分析,我院将其理论课程体系分成普通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和职业与创业教育平台三部分,紧密结合学校的“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关心学生将来科学研究、继续深造、道德素养及创业能力的教育。

软件工程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三个平台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其中,普通教育平台主要包括政治、外语、数学、人文、体质等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对专业课的学习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而且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视野。职业与创业教育平台是民办教育的特色,通过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不断提高和增强自身引导、服务社会的能力。专业教育平台是软件工程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的核心部分,主要以培养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目标,使学生具有软件分析、设计、实现和测试能力,对软件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起着关键性和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本文着重对专业教育平台的建设进行详细探讨,分析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核心能力点、依托的核心课程、能力培养达到的程度及测试要求等方面(如表1所示),保证应用型专业能力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实施。

3.2 基于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设置

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使毕业生就业时具备所必需的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软件工程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围绕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把实践教学内容按照阶梯螺旋上升的方式分为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企业实训、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并把软件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项目及职业资格认证贯穿其中,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和创业教育,完善和实践专业教学体系。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如图3所示。

1) 课程实验。

为了使学生学好专业理论课,软件工程专业的每门课都设置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同步课程实验,并且

加大实验课的过程管理,具有严格的实验监管体系。要求实验课时占总课时的30%~50%;每门实验课有详细的实验指导书;学生对每次实验课的内容都要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内容、操作步骤、实验结果及对实验的分析;制定详细的实验报告评阅标准,对教师的评阅情况进行阶段性评比;对优秀实验报告进行展览和评比;成立督导组不定时抽查听课。这一系列措施使学生和教师都能认真对待每次实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熟练掌握各专业理论课的实践操作和应用,更好地为后继高层次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对课程实验课的进一步深化,一般放在课程结束的学期末进行。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有较强的综合性、工程性和系统性,要用1~2周(至少30个课时)的时间完成。因此,开设课程设计的课程必须能体现出这些特点,如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系统与应用、数据结构、软件工程等课程,都可以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地掌握软件开发技术与方法。

为了突出课程设计的重要性,课程设计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放在同一地位。如果课程设计不合格,与专业课程一样实行重修,从而保证课程设计的质量而不是走过场。

3) 企业实训。

企业实训是民办高校不可或缺的关键实践环节。目前,本专业已和6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企业实训环节放在每个学年的结束,时间为2周(60学时)。根据学生所在年级及掌握专业知识的层次不同,企业和学校双方共同研究制定与学生相适应的实训计划、实训方案和实训内容,共同参与学生实训成绩的考核。实训内容包括:企业文化、项目开发及企业管理。通过企业实训,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软件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目的和作用(包括在课堂上学习的各种软件开发的思想、方法、技术、开发平台及环境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效率。通过企业实训,学生亲身体验和了解IT行业的现状、企业文化及其管理情况,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职业人的风范,懂得如何才能做一个合格的职业人,为以后学生就业和创业奠定一定基础。通过在企业实训,可以让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及早地适应企业的工作模式和工作环境。

4) 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是在学生学习完大学本科专业所有课程后进行的一次综合性社会实验,目的是通过模拟软件公司项目开发团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沟通、讨论、写作等综合能力。实习期间,以5~10人划分成个多个项目团队,每个项目团队承担一个独立的项目,在规定的时间内(通常为1个月)完成实习内容。在此期间,每个成员必须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并且有相应的考核标准,督促学生按计划顺和完成。通过专业实习,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践和思维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

5) 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五个月的毕业设计工作,使学生加深对所学课程的掌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进一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设计能力、软件编程能力、软件调试和测试能力,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近三年来,软件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实施第三方评审机制(聘请兄弟高校、科研院所对学生毕业设计进行评价),对本专业的毕业设计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有效提升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6) 软件设计大赛。

软件工程专业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就有意识地培养和组织学生参与各种软件竞赛,参加竞赛的学生比例达到专业人数的60%以上。所参加的正保教育杯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国信蓝点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河南省软件设计大赛、大学生挑战杯软件设计大赛及学校组织的软件设计大赛等,取得大小奖项20余项。2008年,学校专门成立了竞赛管理中心,负责各种赛事的信息收集、组织、培训指导及与赛事相关的服务工作。竞赛平台的搭建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软件设计和开发环境。通过参加竞赛,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成各种成果,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7) 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项目。

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历教育特别是培养学生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初步能力的重要举措。项目团队人数一般为3~5人,项目执行时限为半年到一年,鼓励软件专业和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可以跨院系、专业、年级联合申报。申请的项目团队成员要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对科学研究、科技活动或社会实践有浓厚的兴趣,且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获得立项或取得优秀成果的项目,学校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两年来,本专业获得立项近10项,申报的项目技术含量较高,如基于WSN的智能楼宇管理系统研制、基于.NET和TonyOS的电量监测系统开发等。

8) 职业资格认证。

为了实现高校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对接,更好地实现“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学校向省市劳动部门申请,成立培训中心,全面负责学生资格培训的管理工作,为学生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提供保障平台。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我院把职业资格认证和软件工程专业的某些课程对应起来,拿到某项证书后,就可获得一定的学分,免修对应的课程。近三年来,学生获得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认证(如系统分析师、软件设计师、数据库系统工程师、软件评测师等)的占专业人数的23%,获初级资格认证(如程序员、多媒体应用制作技术员等)的占45%。

4 结语

软件工程专业通过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专业培养目标,系统地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大胆的改造和设置。经过三年多的实践,极大地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学生学习计算机软件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吸引了很多企事业单位前来招聘,如:

中国电信、中兴公司、河南软件孵化园等,使软件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年平均就业率达到98%以上,签约率达到86%以上,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具有较强职业竞争能力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软件专业应用型人才。为了进一步提高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走向健康、持续发展之路,未来专业建设需要从教师结构、管理制度、设备投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大力推进与软件公司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与市场接轨,争取培养出有特色高水平的民办大学IT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钱国英. 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困境及对策[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2(3): 50-53.

[2] 张亚丽. 新时期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 高等理科教育,2009(6):146-149.

[3] 罗丹. 民办高校办学质量提升的途径探析[J]. 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11):172-174.

[4] 杨婧,李玲. 软件外包与我国软件产业升级[J]. 中国外资,2011,237(3):22-23.

[5] 2001-2009年我国软件产业发展概况[N]. 中国电子报,2010-5-28(1).

[6] 文志诚,曹春丽.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10(4):59-62.

[7] 檀明,张向东,许强,等. 以能力为导向的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J]. 计算机教育,2010(21):88-92.

[8]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专业能力构成与培养[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6-24.

Research on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Reform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of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Ability Cultivating Model

SHAO Kaili, KONG Fanmin

(HUANGHE Science & Technology College, Zhengzhou 450006, China)

软件专业论文范文8

关键词:软件工程;培养计划;办学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标号:1672-5913 (2007) 15-0040-03

1引言

我国的软件工程基础技术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软件开发方法学成为研究热点。许多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陆续开展了软件开发方法学、CASE工具和环境、面向对象技术等软件工程基础技术的研究。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软件产业和软件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2000年了18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2001年经教育部和国家计委批准,全国成立了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我国软件工程教育开始走向成熟[1] 。

但目前软件工程专业仍然是一个崭新的专业,各高校都在摸索阶段,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因此也存在各自的一些问题。有的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工程特点不明显,忽视对学生工程能力和素质的教育,只是在原有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几门软件工程方面的课程;有的学校的软件工程专业与应用领域结合不紧,没有自己独立的办学思路;有的学校的软件工程专业的教育与软件产业结合不紧,培养出来的学生不符合社会的需求,就业困难;还有的学校的软件工程专业的教育忽视交流能力的培养。

我校软件工程专业从2005年开始招生,是河南省最早开办软件工程专业的学校,目前有在校生120余人,经过几年的摸索与实践,我们总结出了符合我院实际情况的一套办学思路。

2制定培养计划的思路

2.1培养目标

我们借鉴SE2004,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发展的需要,面向企事业单位对软件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以日文软件外包和日文软件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基础、较宽的专业面,规范的软件开发和项目组织能力,较强的国际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从事软件项目的系统分析、设计、测试、管理及质量控制等工作的高级软件工程专门人才。

培养目标突出与社会需求的一致性,突出团队精神的培养,突出工程技术能力的掌握。

2.2课程设置

2004年5月定稿的、由ACM/IEEE联合工作组制定的CCSE2004 SEEK(Software Engineering Education Knowledge)将软件工程知识领域分为以下十个领域,总学时为494小时:计算的本质(172小时)、数学与工程基础(89小时)、职业训练(35小时)、软件建模与分析(53小时)、软件设计(45小时)、软件验证(42小时)、软件进化(10小时)、软件过程(13小时)、软件质量(16小时)、软件管理(19小时)。

CCSE2004报告强调软件工程是“以系统的、学科的、定量的途径,把工程应用于软件的开发、运营和维护;同时,开展对上述过程中各种方法和途径的研究”,突出了软件工程领域内的“工程学”和“方法学”的研究和应用方向,对我国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有很重要的参考意义。

我校以IEEE SWEBOK 和IEEE CC2001SE 的知识体系为主体,结合中国软件产业和本校办学的具体实际,以我国软件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制定了自己的课程体系。我们的课程体系设计分解为四个层次,即公共必修课程,学科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限选课程、拓宽专业任选课程。力争实现以下目标。

(1) 巩固基础,拓宽专业

我们一方面加强基础理论课程教学,重点突出数学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在数学方面除了高数,还开设离散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以满足该专业所需数学基础,同时又保证计算机科学主干课程的完整,使学生具有完整的计算机科学知识结构,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拓宽专业,开设拓宽专业的任选课程,通过技术平台引入、技术专题讲座、专业课程指导使学生了解最新IT技术与工具,掌握软件工程的新理论及新技术,以满足社会或中小企业的人才需求。

(2) 注重学生工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加大实践性环节,实施规范化项目分析、设计、实现、测试、维护及项目管理各环节的工程训练,加强动手能力培养。除学校统一要求的实践环节外,还安排了C++语言、Windows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软件开发过程、软件工程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等课程设计,以及校内外软件工程基地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 等实践环节,总计60周。其中软件工程基地实训要求学生在校内、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半年时间,进行一个软件工程项目的完整训练。整个实践环节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一门计算机语言,一个企业级的平台,一个设计、编程、调试和项目管理的工具,使学生具备书写软件工程文档的能力,具有20000行以上代码编程和系统化、工程化地进行软件项目开发的经验。

(3) 英语教学四年不断线

在一、二年级开设大学英语,在三年级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且大部分软件工程的核心课程采取双语教学或使用国外原版教材,毕业设计期间完成外语文献翻译和文献综述。通过以上各个环节,逐步提高外文文献阅读和写作能力,以适应软件工程专业的需要。

(4) 强化日语学习

我们培养的学生是社会需要的人才。通过我们的实地调研,目前我国迫切需要懂日文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以满足日文外包软件开发人员的需要。我们设置了一组日文课程,要求学生通过较集中的日文学习,较熟练地掌握日语,能够阅读软件开发日文技术文档,可用日语进行工作交流。通过贯穿五、六、七三个学期的日语学习,使所有学生达到日语三级,部分学生达到日语二级,拓宽学生的就业领域。

(5) 加强科研和创新能力的训练

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在项目指导教师的协助下,按团队形式完成一定规模软件项目,或通过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参加专业竞赛等途径,完成2个科研学分,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综合素质培养的目的。除此之外,还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如导师制、专业讲座、第二课堂等,以保证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

(6) 重视团队精神和交流能力

软件开发是一项工程性很强的活动,它必须遵循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按照工程的客观规律来实施。这就要求每一个从业人员有很强的职业精神,我们注重培养学生敬业、诚实守信的精神,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目前企业最需要的人才是能拿项目的人才,因为企业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争取项目的能力是企业和个人素质的全面反映,是综合竞争力的集中表现。首先需要对市场、技术和用户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其次要撰写好各种申报材料,最后还要有出色的演讲、交流、答辩和公关能力。[1]

我们对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强调科学性,层次性、完整性,注意课程之间衔接,避免内容的重复。

3改进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思路

3.1更新教育观念

在传统应试教育中严重的知识中心主义倾向及过窄的专业教育观念影响下,视循规蹈矩为好学生标准使传统教育体制铸就的学生往往患有下述弊病:思维同化、意志弱化、激情淡化、个性庸化、人格矮化。培养的人才创新意识较弱,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求。“高分低能”是用人单位对高等学校部分毕业生的评价。究其原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最重要的是由于大学教育忽视创新教育所致。

首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人才观。应从以下方面转变教育思想:摒弃单纯传授具体知识的观念,强调培养分析、启发思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树立人才培养要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科技发展的需要;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践教学;树立在一定的教育目标指导下,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以及加强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思想。

3.2改进课堂教学

(1) 我们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实践的热情。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由“教给知识”向“教会学习”的转变。

(2) 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软件工程课程系统性很强,为了给学生一个整体的认识,很多的专业课我们采用案例式的教学方法,一个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优秀的学生作业也可以作为教学案例。

(3) 工程概念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在过去的计算机和软件教学中,我们强调程序设计基础,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技巧,熟悉编程语言的使用,而我们常常忽略了程序与软件的区别与联系,使学生了解程序,却忽略了软件;了解了软件,又忽略了系统;熟悉了系统,却又冷落了工程(项目)。随着现代软件开发技术的进展,我们意识到,编程是软件行业最基本的能力要求,而软件开发能力却包含了从需求、设计到交付整个过程中涉及到的技术和非技术知识,软件本身已经把程序设计和文档设计、工具使用、模块集成、资源库与模块重用、测试与安全性等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链”,任何一环断掉,都会影响软件开发的质量。软件工程的特点正是基于软件特殊的本性,这个抽象的、质量很难定性和定量的智力产品,其开发的过程和生命周期都包括了建模、信息组织和表示、变更管理等工程性因素[2]。

因此,软件工程教育应当给予学生“工程”的概念,以软件生命周期为主线,构建知识结构,将科学与工程有效结合,实施技术与管理的能力和素质培养。

3.3强化实践教学

课程的实践环节共分四个层次,第一层是与课堂案例同步推进的课程作业;第二层是每个课程模块邻近结束时布置的课程实践;第三层是综合性的课程设计;第四层是鼓励他们参与学科竞赛以及老师指导下的创新实践和探索性课题研究。这些层次处于不同时期,反复锻炼学生的软件工程素质和能力。

3.4改革考试形式

中国上千年的应试教育偏离了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宗旨,国外大学的考试方式是多样的。我们要培养软件工程人才,就要按照国际通行的模式,积极探索考试方式的改革。事实上,很多实践性强的课程是不适宜进行闭卷考试的。此外,“闭卷考试”本质上与“团队精神”格格不入。因此在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环节中,考试改革势在必行。我们的考试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比如闭卷考试、开卷考试、上机报告、开发软件、演讲、作设计、写论文等。鼓励团队合作,对于不付出劳动的抄袭行为,坚决予以打击。同时对一些基础性较强的课程,进行闭卷考试。

4师资培养的思路

我们一方面引进软件工程高级人才,加强自身师资力量。另一方面通过外聘一些知名高校的资深教授做兼职,通过他们培训指导我们的师资队伍,另外我们分批派遣教师到软件公司进修,每人在公司实际做项目半年以上。

5结束语

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我们也处于摸索阶段,我们需要时间来检验。我们的办学思路是要培养出能真正满足社会需求的有用人才,培养受过较全面的专业知识教育,受过充分的实践训练,动手能力强,有职业道德,有团队精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乃琦 . 软件工程教育的特点与问题[J].计算机教育,2004,(10).

[2] 李彤. 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4,(10).

收稿日期:2007-04-08

软件专业论文范文9

【关键词】 开源软件;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导论;教学设计

开放源代码软件(简称开源软件)是一种源代码可以任意获取的计算机软件,这种软件的版权持有人在软件协议的规定之下保留一部分权利并允许用户学习、修改、增进提高这款软件的质量。开放源代码的核心哲学即是自由与开放,如早期的UNIX操作系统就是开源的。目前,在庞大的软件生态系统中,开源软件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从操作系统、开发工具与中间件以及专业软件等,都有十分知名、同时功能十分强大的开源软件,有些开源软件的质量甚至与业界最好的商业软件相比也毫不逊色,甚至还略胜一筹。

但是,开源软件在我国的普及还远远不够。一提起操作系统,人们就想起了Microsoft Windows,一说起办公软件,就是Microsoft Office,一提起幻灯片,就想到了PPT(微软Office PowerPoint)。这诚然是由于微软公司的产品优秀造成的事实上的垄断,同时也说明由于微软公司强大的公关和广告效应,让公众有意忽略了开源软件这一庞大的软件集合。目前,绝大多数的中学都已经拥有了计算机机房。然而,目前的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几乎没有开源软件的相关教育。而在中西部地区,由于计算机设备及相关教师的缺乏,开源软件的普及更加困难。在部分已经开设开源软件课程的中学,目前仍然缺乏一个宏观的针对开源软件导论性质的课程,涵盖开源软件各个方面知识。因此,本文设计了开源软件导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大纲及考核方式方法等。

1. 教学目的设计

中学开源软件导论课程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习各个专业的开源软件之前通过学习相应的开源软件思想、哲学、设计方法、授权模式等,培养一种开源精神,学习在处理问题时选择合适的开源软件来解决问题。中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通过开放源代码软件体系介绍,让学生认识到除了商业付费软件,还有质量相同甚至更好的开放源代码可以使用,一样可以满足日常学习和生活要求,同时也避免了软件盗版,有利于软件知识产权保护。同时,通过研究开放源代码软件,学生可以更加深入理解相关专业知识细节及其实现方式,加深并巩固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在使用计算机软件时,自觉地将开源软件作为一种选择,更进一步可以通过本课程激发学生对于自己专业领域中的科学探索之兴趣。

中学开源软件导论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学生机房实践。讲授时侧重于重点与难点的讲解,做到重点讲解清楚和明白,难点分析到位并透彻,使绝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课堂讲解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教师应尽力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多利用业余时间实践、讨论,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2. 教学内容设计

本导论课程面向初中高年级和高中阶段所有学生,而不仅仅是对计算机相关专业感兴趣的部分学生。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三大部分内容:

1)开源哲学与开源精神。开源软件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开源软件的定义、特性及其影响。开源软件不仅意味着免费,更意味着自由、协作与共享。

2)各专业常用开源软件。科学、工程、艺术、社会科学、商业、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专业常用开源软件的介绍与使用。

3)基于开源软件完成一个实际系统或专业相关示例。例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学习如何利用Linux、Apache、MySQL、PHP等相关开源软件,搭建一个实际的网站系统。

理论课时设计为20学时。具体理论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发展简史、开放源代码运动、黑客文化、开源软件的开发与协作方式、开源软件在中国、我国当前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现状、计算机学科的开源软件、电工电子类学科的开源软件、人文社科类学科的开源软件和网络协议与网站系统。

实践环节设定为12个学时,主要是以学生机房实践为主,并由教师进行案例成果演示。要求学生通过开源软件的了解和使用,增进学生对开源软件的理解。课程实践内容包括认识计算机内部构造与装机实践、Ubuntu Linux系统安装与使用、OpenOffice办公软件安装与使用、Apache Web服务器搭建、PHP 动态页面语言、MySQL数据库。

3.课程评价方式设计

本课程的教学包括课堂讲授、互动讨论、机房实践、动手操作等环节。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是利用一定的开源软件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方面,主要包括平时作业和期末报告。本课程的作业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1)专题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要讨论的专题,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并编写相应的幻灯片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解。

2)案例实践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指导下,利用LAMP,搭建一个网络系统,并编写相应的案例实践报告,在案例演示课中以个性化的方式来展示各组的案例实践成果。

本课程不设置传统的试卷类型的考核方式,主要通过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进行考核,考核是通过教师打分和学生打分然后再加权平均的方式来进行。

4.总结

软件专业论文范文10

关键词:软件工程专业;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

前言

近年来,国内外软件市场越来越大,软件企业也逐步朝着规范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这就对软件工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当前软件企业的发展情况看,软件测试人才是软件企业发展急需的人才之一,因此,加强软件测试人才的培养是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的重要任务。由于当前高职软件工程专业软件测试课程教学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对此,必须立足于实际,全面推进高职软件工程专业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

1.软件测试课程概述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软件在社会各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人们对软件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从当前的软件产品质量看,还存在很多问题,即便是非常成熟,已经得到广泛使用的软件产品,还会出现一些问题,这时就需要通过软件测试来对这些问题进行寻找。所谓的软件测试就是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将软件中隐藏的缺陷、错误寻找出来,确保软件的质量符合相关规定。近年来,随着软件产品的复杂化程度加强,软件测试也越来越受欢迎,同时各个高校相继开设了软件测试课程,以期为社会培养更多的软件测试人才。对于高职院校的软件测试课程教材,其内容大多是简单的介绍关于软件测试的理论方法,并没有详细的介绍软件测试的方法、实现过程,也没有通过具体的案例详细的讲解软件测试过程,从而导致学生无法灵活的应用学到的软件测试知识,因此,注重高职软件工程专业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十分重要。

2.高职软件工程专业软件测试课程教学现状

对于当前的高职软件工程专业软件测试课程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是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比较少,从而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差。在软件测试课程中,有很多知识是关于测试理论,这部分知识如果让学生单纯的进行理解,学生会感觉很苦难,但是通过实践练习,则可以让学生很轻松的理解这些知识,但是当前的高职软件测试课程教学中,缺乏充足的实践训练项目,使得学生实践练习不足,从而造成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其次,在高职软件测试课程教学中,还存在学生错误理解软件测试的现象,在学生看来,软件测试是比软件开发低一个层次的,学生错误的认为自己是没有能力做软件开发,所以才会做软件测试,所以,学生对软件测试课程的兴趣很低,认为学习软件测试没有什么前途,最终对软件测试课程教学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3.高职软件工程专业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1)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在新环境下,高职院校必须积极的推进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这样才能为软件测试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础。通过对高职软件工程专业软件测试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是影响高职软件测试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新时期,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的改革软件测试课程教学内容。对于软件测试课程,其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多,并且这些知识点需要经过多次实践练习,才能让学生全面掌握,对此,高职院校可以将软件测试课程的内容分层设置,如分成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自动化测试技术知识、系统测试、设计测试、可靠性测试等多个层次,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确保学生能全面掌握软件测试课程中的知识。另外,在软件测试课程教学中,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一些软件测试的其他课程,如《软件测试理论、方法》、《软件测试系统训练》等,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软件测试在软件开发中的重要性,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软件测试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2)加强实践训练。对于软件测试课程,其实践性非常强,有很多知识学生只能在实践中掌握,因此,在进行高职软件工程专业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中,要特别注重软件测试实践训练的加强。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实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环节,实习环节的合理组织对于激发学生对软件测试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软件测试技能有极大的帮助,此外,通过生产实习,还能让学生学会如何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在实际中,因此,在高职软件测试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实习环节的合理安排,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保证学生能在实践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并在实践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加以弥补,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3)加大师资力量的建设。对于高职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有良好的实践经验,因此,在推进高职软件工程专业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时,高职院校还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这样才能为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丰富的师资资源。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在校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培训内容,对于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不足的教师,引导其多进行实践学习;对于理论知识不足,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引导其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确保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师能满足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需求。

4.总结

在新时期,软件测试课程已经成为高职软件工程专业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为全面促进软件测试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要结合实际情况,推进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不断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全面提高软件测试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宋亮.高职软件工程专业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3(31):231.

[2]廖远来.高职《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2(25):39-42.

[3]张趁香.高职高专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福建电脑,2011,27(10):207-208.

软件专业论文范文11

一、建立软件工程体系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软件学院而言,重基础和宽口径是他们的教育理念,而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且专业知识系统宽广的复合型、国际化、实用型的高级软件人才则是其主要培养目标。毕竟我国国情和高校的实际情况与国外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建立软件工程体系时,不能完全将国外已有的研究和实践成果照搬过来。正确的做法是根据国际学科的发展情况,制定合理的知识体系以及与之相应的课程体系。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旨在根据软件产业的发展需求,通过对高级软件专业人才的培养,为软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为此,在开设专业培训课程、培养软件工程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同时,还必须安排必要的基础理论课程。总而言之,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是软件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当然,还需要学生自身对工程实践和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理论指导下,学生参与到工程实践活动中去。建立软件工程体系,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基础理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课程体系、知识结构与学科发展以及产业需求之间的关系;理论基础知识与工程化、新技术以及领域背景知识之间的关系;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的关系。

二、对软件工程体系的创新对策

1对软件专业进行内容整合

毫无疑问,改革是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关键所在。传统的设置不仅无法保证课程轻松地进行,而且严重影响了最终质量,因此,应当将一些内容进行合理地合并。例如,离散数学、人式智能和编译原理等课程均涉及到了图论知识,那么此时便可建立一个课程组,将有关内容集中在一门课程中进行详细地讲解,与此同时,对于那些出现在其他课程中的内容要进行选择性地删减,以便节省课堂教学时间。不仅如此,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帮助他们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也非常重要,如此一来,学生可自主独立学习,大大提高了效率。因此,基于对课程体系和课程作用的综合性评价,教师应当重新调整并设置单科的知识点,用新的教学内容替代那些重复的陈旧的知识点,从而使学生的知识领域得以拓展。

2加强对新技术、新思想的了解

软件工程专业中的大量新概念、新技术和新思想也相继出现,导致学科内容繁多。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可以将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作为必修课,而新出现的技术和知识则作为选修方向。如此一来,一方面扩展了体系的领域,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软件技术和知识的了解与学习。由于软件工程专业具有知识更新快的特点,因此,加强学生的英文阅读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通过开设双语课程的形式和加强对学生的英语培训力度,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3加强对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对于软件工程专业而言,除了掌握软件工程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具备在工程实践中所需的专业能力,还必须善于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创新。因此,软件工程专业设计应当遵循以下的几个基本原则:(1)先进性。内容不仅要反映国际上比较先进的软件技术发展成果,而且还要将软件企业在先进技术方面的需求以及有关基础理论反映出来。(2)工程性。应当从软件工程实践的角度出发,着重强调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在进行软件开发和项目管理时,能够充分运用工程化方法和相关技术,而且,还必须要求学生具有团队协作精神。(3)复合性。应当包括技能、管理和工程等方面,保证学生具备必需的综合技能以及基本素质。(4)创新性。作为一个专业体系,应当提倡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并且在必要的时候给予一定的指导,从而使得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提高能力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得到培养。

软件专业论文范文12

关键词:财经院校;软件工程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2-0000-02

Exploration of the Finance&Economics Colleges Softwar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Ma Pengxuan

(Computer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ollege of Inner Mongolia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Huhhot010070,China)

Abstract:Software engineering education is lagging behind,when China's software industry's rapid development.Students learning Software can not find jobs,while software companies can not find the right people.In this paper,explore some metho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profession in the financial&economy college,mainly to address the students hands-on practical ability and help students to find a job in software company.

Keywords:Finance&Economics colleges;Construction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profession

一、引言

软件产业是我国一项新兴产业。据统计,2008年我国的软件产业规模达到7000亿元,并连续多年保持20%的高速增长。2010年,我国实现软件业务收入13364亿元,同比增长31%。随着软件产业的发展,软件工程教育应运而生并快速发展起来。我国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开始于80年代初,开始时主要是针对硕士研究生教育;80年代末,在一些重点高校中开设了本科层次的软件工程专业。目前,我国共有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开设有计算机软件相关专业的高等学校不下七百余所。

虽然,每年有大量的学习计算机软件的学生毕业,计算机软件毕业生还是抱怨工作难找,而且软件公司也在抱怨找不到合适的人才。造成此种现象或许有各种各样复杂的原因,但软件人才培养体系与软件工程实践的脱节无疑是最主要的。因此,必须对现有的软件工程专业从专业定位、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验实践等方面进行理性思考和潜心研究,以适应软件行业的发展。

在财经类院校中建设软件工程专业较财经类院校的优势专业如经济、管理等学科专业来说,存在一些先天不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设置上有待加强、教学模式太陈旧、实验室建设滞后几个方面。

二、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的探索

(一)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

在财经院校的大学术氛围中,把软件工程专业定位在:培养掌握计算机软件理论及复杂软件设计的高级人才上,显然是不合适的。财经院校软件工程专业应以培养掌握应用开发技术为主的人才。因此,我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系统地掌握软件基本理论和软件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规范的软件设计及较强的应用开发能力、一定的项目管理能力、良好的交流与沟通能力,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计算机软件工程高级复合型应用人才。

(二)课程体系

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已建成20余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有10余年办学历史。在这两个老专业的建设过程中,我校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相关计算机软件课程的教学经验与教育资源。在这些优势资源整合中形成我校特色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体现以下几个原则:

1.将基本理论、实用技术与开发应用结合起来。基本理论用来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是该专业教学的重点,放弃或减少基本理论课程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学生培养会有悖于“厚基础”的本科人才培养原则,也不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但是,专业基础与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大多缺乏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把专业理论课与实用技术课程及开发应用结合起来,形成有前后续的课程链条,让学生既能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又能够通过实践课程加深理论课程的理解。

2.以软件行业发展为导向,积极学习行业内新技术,新方法,并把新知识应用到课程中。同时邀请软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到课程体系的设计,把企业最需要的内容纳入到课程教学中。

3.省略应用开发、基于J2ME移动应用开发、软件测试和质量控制、软件过程管理等专业选修课及实践课程群

(三)师资培养

软件工程专业教师力量不足主要体现在,现有教师在大型软件工程开发能力上有所欠缺,大多数教师没有商业软件开发经验,很少有老师们参与软件工程第一线的开发。虽然,少部分教师有“个人作坊式”开发软件的经历,但这不足以获得大型商业软件开发的经验。

在教师缺乏软件开发经验的背景下,对学生的教导多数为纸上谈兵,不能把学生培养成有经验的软件开发人员。

介于以上原因,对教师的培养应着重放在积累软件开发经验上。以下三种方式可作为主要培养手段:

1.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把骨干教师送到软件开发企业中,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积累商业软件开发经验。

2.定期把企业中技术高管请到学校中来,以讲座或短期培训的形式培训教师与学生。请企业的工程师参与学校中的科研项目中来,把软件开发经验与先进技术带到学校来。

3.鼓励年轻教师考博士,跟先进地区的博导参与国家项目,提高自身水平。鼓励骨干教师作国际访问学者,把国外软件开发经验带到学校来。

(四)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

相对于传统的以课堂和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软件工程专业应以学生为中心,大力提高学生应用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依此为指导思想,构建多层次软件工程实验实践平台,包括有:

1.以课程为中心的课程实践。加大原有的专业基础课如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课程教学中实践比重,把实践部分单独及学分。这样提高教师和学生对基础课实践的重视程度。

2.以学年为基础的学年综合实践。在每学年的结束,增加为期7至10天实践学期。在一学年的课程知识基础上,进行一次综合实践。主要为:在大一学年围绕程序设计基础,进行I/O端口等程序开发;在大二学年围绕数据结构结合算法设计,进行算法程序开发;在大三学年围绕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进行基于数据库软件系统开发。

通过学年实践,及时把学生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以毕业设计为中心的综合实训。毕业设计在软件专业学生中越来越流于形式。现在,下载毕业设计成为许多学生做毕业设计的第一选择。这样做学生将失去一次最重要的实践机会。由于计算机软件行业发展极为迅速,专业教师并不能完全跟得上软件企业发展的需要。为了做好毕业设计,可以引入软件企业先期做软件开发的实训,在实训过程中同时做好毕业设计。

三、结论

软件行业的发展决定了软件工程教育必须贴近于工程实践。在软件工程专业建设中,把实践应用放在第一位,立足于自身,进而结合软件企业的力量,财经学院的软件工程才能在行业中立住脚,走的稳。

参考文献:

[1]陈旭东,卢苇.软件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8,8

[2]杨春亭,柳杨.借鉴国外模式探索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途径[J].计算机教育,2009,18

[3]宋海玉,李锡祚.民族院校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22

[4]刘征海.普通本科层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长沙大学学报,2008,9

[5]张志刚.财经类院校软件工程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

[6]贾宗福,齐新军.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