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软件产业论文

软件产业论文

时间:2022-11-09 19:29:25

软件产业论文

软件产业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了商业方法软件的法律保护问题,而知识产权保护的地域性使得该问题的有效解决不仅需要各国知识产权法的协调,而且需要国际知识产权法的全面拓展。古祖雪《国际知识产权法》一书为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了新的理论论证。 论文关键词:商业方法软件;国际知识产权法;古祖雪;《国际知识产权法》 在“工业经济”时代的传统民法体系中,物权法与合同法(其中主要是货物买卖合同)是立法重点。而在今天以及今后相当长的知识经济时代中,这个重点自然而然地转到了知识产权法上面.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全球性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地域性之间的矛盾便突显出来,从而产生了一系列新兴法律问题。例如商业方法软件(SoftwareRe latedBusinessMethods)的法律保护问题最具有典型意义。因此,深刻理解和运用对各国知识产权制度进行协调的国际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将逐渐成为立法的重点。但是国际、国内对此的研究还非常有限,甚至对国际知识产权法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古祖雪教授《国际知识产权法》的出版刚好满足了这一需求。作者把已生效的全球性知识产权条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知识产权制度国际协调的法律和实践进行了比较深入和系统的剖析和透视,提出了中国实施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国际标准的对策与建议。这些都可以切实有效地用来指导我国解决包括商业方法软件的法律保护在内的一系列新兴问题。 一、商业方法软件的浮现呼唤国际知识产权法的全方位发展 商业方法软件的法律保护是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而产生的国际性问题。在电子商务中,不管是通过B2B模式还是B2C模式,消费者/购买方在网上确定购买产品的种类、数量、质量,输入帐号以偿付价款等等行为的时候,都是通过商业方法软件完成的。而在这一过程当中,除了销售公司的品牌、诚信效应以外,影响购买方做出购买行为的主要是这种商业方法软件的简便易用性和安全性问题。如果商业方法软件使用起来很麻烦,以至于需要阅读大量的帮助文件才能完成交易行为的话,那么购买方就会不愿意甚至无法使用这种商业方法软件进行交易,从而和其它厂家交易;安全性问题涉及到购买方在什么时间进行了什么样的交易、偿付价款时输入的银行帐号和密码等信息从网上泄露出去被第三方获得,从而使个人消费者隐私、购买企业的商业信息以及银行存款面临风险。然而,更重要的是,这种商业方法软件是否体现了商业上的内容,如是否有利于节省公司营运成本,缩短生产和经营周期,是否反映市场需求进而指导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以及营销策略等,都需要经过大量市场研究和周密的策划以及一段期限的运作试验。这其中必然包含有大量的市场风险。因此,为了在电子商务的竞争中取胜,销售方必须投入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以研究开发出极其简便易用的,具有一定安全程度,同时又具有极好的商业运作效率的商业方法软件。但是,由于软件复制极其简易,可能会被其竞争对手轻易地加以复制并用来销售其产品。因此,对商业方法软件的法律保护的重要性就可想而知了。 商业方法软件是商业方法以软件的形式存在的,按照各国法律都可以版权模式进行保护;其符合条件的商业方法的内容、特点按照各国法律都可以商业秘密模式进行保护。在20世纪80年代前,计算机程序和商业方法都被认为属于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范畴,从而在国际上被普遍排除在专利法保护范围之外.然而,因为前两种保护模式的种种缺陷,随着1998年 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在StateStreet一案的判定中确认了有关商业方法软件的专利保护,美国、欧盟、日本这几个专利大国转向于对商业方法软件采取专利保护.另外,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也在考虑做出这种变化。 由于商业方法软件特定的使用空间,其专利保护将面对许多困难。首先,专利权保护的地域性和知识产权全球流动性之间的矛盾显得更加突出。比如,美国弗吉尼亚东区法院判决中国的cnnews.com域名构成对美国的CNN商标的侵害,其中一个理由就是中国公司在网站cnnews.com上以中文文字提供新闻服务构成了在美国的商业使用,因为在美国有许多熟知中文的人可以通过互联网享受到这样的服务,所以构成了美国法律上的商业损害.照此推理,A国授权的商业方法软件专利被他人通过B国的服务器未经许可在互联网上使用可否被认为在授权国受到了专利侵害?如果是,就等于承认了A国的专利法可适用于整个网络空间,根据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其它国家都可以使用自己的法律对整个网络空间进行管辖,由此带来的混乱和冲突是大家不愿见到的;如果不是,该商业方法软件专利权就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其次,商业方法软件“在先技术”问题的解决非常困难。在先技术的检索一般有以下三种:本国公开的专利文献、外国公开的专利文献、非专利文献。长期以来,商业方法软件在我国和其它许多国家被认为不能授予专利,所以,许多公司对其商业方法软件没有申请专利保护,而是采取商业秘密的保护模式或者公开使用而没有采取任何保密措施,这就使得专利文献很少,而非专利技术文献的检索对于审查机构来讲又过于困难,很容易使原本不具有专利性的权利要求被纳入了专利保护范围。这在客观上降低了专利的审查标准,将造成了专利的泛滥,对真正的发明人也是不公正的。而且,各国授予的商业方法软件专利可能会由于在先技术检索的差别而有很大不同的结果。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各个国家知识产权制度的协调。美日欧三方专利局已认识到“在先技术”问题的重要性,三方专利局于2000年10月30日至11月3日在日本东京举行了第18次三方会议,把合作框架中的有关商业方法领域中“在先技术”文献检索方面的合作作为重点.但是,这还远远不够。由于互联网这种高速信息工具的出现,使得“这种传播的国境无限性与国内保护制度的国境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扩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签订协调各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国际条约以及建立有关国际组织,在客观上呼唤着国际知识产权法的浮出和进一步的发展。因此,目前加强对国际知识产权法的研究具有时代的紧迫感,在这种国际背景下,古祖雪教授《国际产权法》一书的出版,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代表了国际知识产权法学发展的新阶段。 二、《国际知识产权法》为商业方法软件的保护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 古祖雪教授经过5年的潜心研究,其《国际知识产权法》终于在2002年10月由法律出版社出版了。在第1章,作者明确提出国际知识产权法是一个新的国际法特殊部门,从而把它独立出来加以研究。作者把已生效的全球性知识产权条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国际法的角度,采用理论分析与综合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对知识产权制度 国际协调的法律和实践进行了比较深入而系统的剖析与透视。从理论上揭示了国际知识产权法的特征、体系、效益和社会基础,又从历史中再现了国际知识产权法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从条约法角度分析了国际知识产权条约的体系结构、法律特 征、方法技术,又从国际组织法方面研究了国际知识产权组织的系统构成、宗旨职责、成员资格、组织结构和决策制度;论述了知识产权制度国际协调的基本原则,又分析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标准;剖析了知识产权获得与分类的国际合作体制,又阐述了国际知识产权争端解决的原则、程序和方法;通过回顾知识产权制度国际协调的进程,揭示出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标准不断提高,知识产权制度的协调范围逐步扩大,知识产权制度的协调力度愈益加强,知识产权制度的统一步伐有所加快(323~325)。 在此基础上,该书认为,在众多的知识产权条约中,WTO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是迄今为止保护标准最高的国际知识产权条约。和巴黎公约、伯尔尼公约等传统知识产权条约相比,它不仅规定了知识产权保护的最低标准,而且对知识产权的执法、获得与维持进行了规定,对成员规定了义务;更重要的是,它把贸易争端解决制度引入知识产权保护领域,使得知识产权争端的解决具有程序化、多边性和强制性等特点。因此,从巴黎公约到TRIPS,是一个由比较“软”的法向比较“硬”的法的发展过程。这是该书的一个重要结论。从这里可以看出,要对知识产权在国际上进行切实有效的保护,TRIPS协议是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以后的发展方向。各种知识产权保护的协调问题都会逐步拿到TRIPS协议中来加以解决。因此,以上所说商业方法软件的法律保护问题要在国际上得到有效解决,在发达国家的推动下,迟早会明确纳入到TRIPS协议的专利范围中来,而发展中国家肯定会对此尽力反对。但是从双方交锋的历史来看,这种反对成功的可能性似乎不大,就看在谈判时各方所做出妥协的程度了。既然我们无法阻挡商业方法软件被纳入TRIPS协议中,那就应该认真考虑在实施TRIPS协议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维护自己利益。《国际知识产权法》的一个重要性结论就是针对此问题。古祖雪教授在该书的最后,从国际法与国内法互动的观点出发,总结和分析了中国参与知识产权制度国际协调的法律与实践,提出了实施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国际标准的对策与建议。作者认为“以主动实施为主,以被动实施为辅”原则是中国的明智选择。主动实施TRIPS协议,可以解决中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超国民待遇”问题,有利于合理调整国内各种利益主体的关系,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此基础上,辅之以被动实施的方式,可以减轻TRIPS协议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造成的冲击,并且可以争取制度创新时间(323~325)。“何况即使是法制最健全的欧美等国,也经常要根据WTO争端解决机构的有关裁定来修改国内立法或者措施”.古祖雪教授还认为,在实施TRIPS协议的时候,必须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利益,对其中的法律规范进行分类选择,比如首先区分义务性规范与权利性规范,对于具有宣示性地权利性规范,可以根据对中国的利弊分析来决定是否与之“接轨”;义务性规范又可以分为原则性的义务规范和强制性的义务规范,对于前者,可根据我国情况“讨价还价”,尽可能拖延实施,对于后者,如果考虑到利益关系的调整还暂时不具备成熟的条件(包括利益主体的承受能力),也可以争取一些时间暂缓实施,在用尽争端解决机制并败诉后再考虑其在国内实施(323~325)。根据这个办法,我们可以先原则性实施较抽象的规定,比如先在我国有关法律中明确可以对商业方法软件采取专利保护,同时对我国企业大力宣传和培训,在我国企业提出较多的商业方法软件专利申请时,可根据所提出申请的创新性、实用性以及技术性程度等具体情况来具体确定我国商业方法软件的“三性”问题。 古祖雪教授论著《国际知识产权法》的出版,适逢其时地满足了我们在加入WTO后进一步加强对国际知识产权制度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用的需要。商业方法软件的法律保护问题,可以在国际知识产权法的框架中找到解决的方案———即在TRIPS协议当中解决。从《国际知识产权法》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包括商业方法软件的法律保 护在内的知识产权新命题的解决方向,并对我国目前可以采取的对策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以最大限度地促进我国知识产权的独立创新。正如梁西先生在该书的序中所作的评论:“不乏独到见解,富有新意,是一本理论与实践价值俱高的好书。” 参考文献: 郑成思。知识产权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2。 蒋志培。网络与电子商务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98。 张平。论商业方法软件的可专利性。网络法律评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147。 古祖雪。国际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陈卫东。从国际法角度谈WTO协定的实施。法学评论[J].2001,:160。 蒋新苗 王海浪

软件产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校企合作;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能力;实践教学;国际交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8)21-0029-04

软件产业既是我国重点发展的具有战略性质的基础产业,又是能将现代IT技术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融合的创意型产业。软件产业的发展是推动经济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的决定性因素,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国防建设现代化、社会信息化,推动新技术的发展和新产业的产生,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先进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软件是信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核心和灵魂,我国虽然是软件应用大国,但目前还不是软件产业大国。为此,我国近年来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扶持软件产业的发展,如《关于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00]18号文件)、《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2002至2005)[2002]47号文件等。随着政策环境不断改善,我国软件产值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从1998年的325亿增长到2005年的3900亿,软件技术渗透到各行各业、各个领域,促进了新学科的发展和新产业的建立。但与发达国家速度相比,我国软件产业仍有较大的差距。

目前,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品牌化、规模化和多元化发展的主要瓶颈是软件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具体表现为:

(1) 高端人才供给匮乏,缺乏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即缺乏能够紧跟世界前沿技术动态和趋势,掌握符合国际标准的软件工程规范和技术规范,具有大型系统的开发管理经验,熟练运用一门以上外语,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进而能够参与国际软件发展与竞争的高层次软件工程人才;如成都市软件协会分布的《成都市软件从业人员2007年上半年供需报告》称,2007年成都市软件从业人员缺口约8900人,而其中的高端人才缺口约6900人。软件产业的迅速发展对软件行业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国内高校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数量日益攀升,但是高端软件工程人才的匮乏却严重阻碍了我国IT企业的发展。

(2) 人才规模不足,离产业发展需求还有差距;现在我国共有一万多家企业在从事软件开发及相关业务,而目前全国的软件工程人才总量与之相差甚远,缺口很大。

(3) 人才知识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的软件工程人才主要集中于编程人员,而软件架构师、项目管理、文档管理、测试等等人才比较缺乏。缺少面向产业、适应企业需求、工程能力强的人才,学生进入企业要“转型”,形成企业人才的“滞后”现象。

1面向校企合作,优化和完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

相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而言,我们认为软件工程专业应重点培养工程与技术方面的人才,更强调软件设计与开发过程中的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可重用性。

为此,我们参考和借鉴IEEE在2003年推出的软件工程课程大纲以及IEEE/ACM软件工程学科组于2004年5月公布的软件工程教育知识体系(CCSE2004 SEEK),认为软件工程人才的合理知识结构应包括通用的软件工程知识、软件应用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具体软件工具和环境的知识几个方面。其中通用的软件工程知识应涵盖软件工程基础知识和技能,而软件应用领域的专业知识指还应该具有行业领域的知识,如嵌入式软件工程硕士必须具备特定行业,如移动设备、数字家电、数控机床、汽车电子、医疗电子、航空航天、工业控制等领域的相关知识,才能胜任工作。

为此,在进行软件工程教学方案与课程内容体系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根据软件产业发展的需求,动态调整课程设置,逐步加大选修课的比例。从学校来讲,要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和IT发展出发,制定适应企业需求的培养方案及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发展提供更为广泛的服务体系,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在多模式校企合作中,我们提出了一种定制式课程建设框架。即将选修课划分成若干模块,以适应不同企业需求。同时, 由于不同层次软件工程人才的定位不同, 相应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也应有明显的区别。其中软件工程本科教育定位在以技术能力培养为主,本科生在校期间计算机软硬件基础学习较多,形成思维定势,但开发大项目实践经验很少,没有切身体会,如果没有经常性的编程练习,学习兴趣逐渐消失,因此对本科生而言,重点应放在编程与系统设计能力的培养上。基于此,我们开设的软件工程核心课程包括软件工程概论、软件测试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等课程。软件工程硕士教育定位以工程能力培养为主,注重软件工程方法与系统开发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职工程硕士,他们在工作中有很多机会接触项目,参与程度较深,工作经验丰富,深感系统开发中方法和管理的重要性,对研究开发方法、过程、工具有实际需求,深感软件工程对于解决实际开发中遇到的问题很有帮助,他们希望对新技术、新方法有更多的介绍,希望通过课程能够互相交流,共同提高。对于他们,应以实例学习和管理为主线,介绍软件系统开发的实例和软件项目管理的基础。其课程的设置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前瞻性和国际性,基于此,我们开设了软件项目管理、软件体系结构、系统分析与设计等高级课程。

对软件工程教学方法与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还应根据软件产业发展的需求以及与企业接轨,动态调整课程设置,逐步加大选修课的比例,其中部分课程(如软件项目管理、软件体系结构、人机交互技术等)尝试实施双语教学,通过引进国外软件工程经典和优秀教材,从使用英文教材、中英文结合教学入门,逐步增加英语授课比例,最后过渡到全英语教学。

2改革实践教学,构建适应企业需求的立体化实践体系

实践教学是实用性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必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才能达到全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2.1在理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分离为融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组织和鼓励师生参加实践教学改革。在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注意采用最新、最有用的知识,紧跟社会潮流;对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要求授课教师既讲授理论知识,又指导上机实验,充分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教育思想。同时,在教学计划的指定上,加大实验学时比例,理论教学精讲,实验教学多练,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建立企业实际项目库,以企业实际项目开发为背景,科学设置实验题目,通过实验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必须重视课内外实践教学环节对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素质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课内和课外实践教学的整合,在培养计划中进行统筹安排,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的环节中,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加强实习、工程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中的工程训练,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贯穿于培养计划的始终。

2.2在课题研究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引进软件企业的实际项目,让学生结合实际项目进行软件开发综合训练。软件开发实训严格按照软件工程开发流程进行,聘请企业资深技术人员进行指导,通过软件开发实训,既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同时又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毕业设计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前,我们和摩托罗拉中国有限公司、苏州国芯科技有限公司、紫金电子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联合建立了苏州大学摩托罗拉单片机实验室、江苏省嵌入式软件技术中心苏州大学分中心等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实验室,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同时,学院成立了自己的开放实验室,主要为学院学习成绩优异且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学生提供了进行创新性实验的条件,并制定了完善的开放实验室条例,规定了其运行机制及运行模式。如进入开放实验室的学生必须结成科研小组,采用自主选题、指导教师指定课题或企业提供课题等方式,经开放实验室评审委员会评定后才能进入开放实验室。科研小组必须在一定时期内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并提交课题总结报告或论文。由于开放实验室必须以课题小组形式申报课题,开放实验室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开发能力。因此,开放实验室为广大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激情,为其成才创造了有利条件。

2.3在各种专业竞赛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院经常组织开展各种软件设计程序竞赛,支持学生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各种软件设计大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迎接挑战的能力。近年来,多次组队参加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并获得铜奖。参加省程序设计大赛获一等奖,参加微软“创新杯”全国大学生软件开发大赛等。这些专业竞赛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3加强校企合作,构建与产业水平同步的工程实践环境

工程实践环境是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其重点在于构建一个和产业技术水平同步的高水平的学生工业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际项目开发机会,使得学生能在毕业前深入体会企业文化,完善自身职业素质和工程能力。

3.1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目前,我们已在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新区的摩托罗拉、A M D、罗技、旺宏等世界知名I T 企业建立了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与实习基地,并与中创软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昆山成立了苏州大学中创软件工程学院实习基地,与福华先进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联合招收嵌入式软件工程硕士。在实践中教,在实践中学,使得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明显增强。我们将企业实习划分成三个阶段。一是认知实习,时间一般为一周,主要让学生全面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各企业主要研究方向以及当前流行的开发工具和软硬件平台。二是暑期社会实践,时间为50天,主要让学生利用暑假深入企业,参与企业的一些小型项目或一些模块的开发,甚至是文档的整理工作,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所学知识到底能如何运用、并初步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一些实际项目开发的能力。三是毕业实习,时间为一学期,主要让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较为完整的项目开发,目的是让学生毕业后具备独立胜任项目开发与设计的能力。在实习基地建设中,应注重学生管理与质量监控。以毕业设计为例,我们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毕业设计的规章制度,如毕业设计计划、毕业设计选题原则与类型、毕业设计的步骤、校外毕业设计试行办法等条例,并发放企业严格执行。对于安排毕业实习生多的企业,我们还专门安排指导教师长驻企业,从而确保了毕业设计和论文的质量。

3.2聘请国内外著名企业的高水平专家,拉近学生与社会、企业之间的距离

我们聘请企业授课教师、高水平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学校课程指导小组顾问,并定期聘请国内外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技术骨干为学生开设相关专业课程,最大限度地拉近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距离。我们还定期举办专场讲座或技术报告会,请一些著名IT 公司的高级技术、管理专家给学生作专题讲座,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的业界动态,跟踪I T 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从而保证了学生既能掌握软件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又能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最先进技术方法和实用的技术手段,让他们有较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去适应多变的社会需求。每位软件工程硕士生除了配备双向选择的校内指导教师以外,还配备由实习单位推荐的一位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企业人员作为校外企业指导教师。企业导师着重对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具体指导和严格把关,校内导师则是对学生进行设计思想的理论指导和毕业论文的指导。同时,学院还设专人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跟踪、指导与控制,在双导师之间积极促成沟通,共同完成对软件工程研究生的指导。

3.3搭建学生与企业双向选择的交流平台

由于学生在兴趣、专长和职业规划上的差异,因而他们对实习企业有各自的选择标准,但同时企业也要选择适合本单位要求的学生,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实习单位,企业能招收符合自身要求的学生,学院通过网上公布实习单位及其相关信息,学生自主报名、学院推荐,实习单位进行笔试、面试等考核程序,确定学生的实习单位。通过这种选择,企业与学生之间一开始就有了很好的信任度,双方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4结束语

信息化需要大批软件工程人才,各高校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应该有自己的定位和特色,目前要特别重视软件工程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实践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当前国内高校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机制存在的主要不足,从改革实践教学、加强校企合作、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加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高素质的软件工程人才的几点做法,为高质量、实用性的软件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

[2] 教育部软件工程学科课程体系研究课题组.中国软件工程学科教程CCSE2004[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1.

[3] 杨芙清.中国软件工程二十六年.2006中国计算机大会特邀报告[R].北京,2006,10.

[4] 骆斌. 软件工程专业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 计算机教育, 2005,(4): 25~28.

[5] 张广泉,杨季文. 多层次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5.(12):40~41.

软件产业论文范文3

“‘五化并举,两化融合’新思想的提出,深刻地阐明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辩证关系,将信息化再一次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既为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内需市场和发展机遇,也赋予软件产业重大的历史责任和使命。”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秘书长胡山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会”上说。

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和运年,也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软件产业优化升级和创新发展,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关键一年。

为总结和展示近年来我国软件产业政策落实和产业发展成就,研究和探讨未来软件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趋势以及新思路和新举措,进一步推动我国软件产业自主创新发展和做大做强,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简称“软博会”)将于2008年6月12~14日在北京展览馆举办。

本届软博会除了以展览、论坛等形式集中展示我国软件产业30年的发展成果以外,还将在展馆的醒目位置设置序厅,以文字、图表等形式言简意赅地介绍我国软件产业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不断成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目前已发展成为产业规模达到5834亿的国家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的发展轨迹。观众通过序厅的介绍,可以进一步认识到,软件产业已成为信息产业的核心和灵魂,软件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以其特有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行各业,渗透到我们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它产生的间接社会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远远大于它自身的价值,对其它产业的发展起到倍增器和加速器的作用,推动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

软博会期间,将围绕主题精心组织举办软件产业高峰论坛、软件人才培养论坛、IT渠道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黑龙江省软件服务外包对接会、软件为企业信息化服务、SaaS新一代网络应用、基础软件创新与发展论坛、高性能计算软件、开放环境与开源软件生态链论坛、系统与软件度量国际论坛、热金中国2008软件产业投资论坛等一系列高规格、专业化的论坛。届时,国家有关部委领导、行业专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家、重点企业代表等业界人士将针对促进软件产业与应用发展、“两化”融合、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基础软件迎来“创新”期

基础软件是软件产业的核心,也是产业竞争的焦点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我国已经明确了自主发展基础软件产业,实现基础软件产业化的战略目标,并设立了国家中长期科技专项来推动实施,这将对我国软件产业乃至信息产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长风联盟将坚持用创新的思路和持之以恒的决心,发挥联盟和产业集群的产业链优势,为北京市承接国家基础软件专项做好支撑工作。

基于该思路,长风联盟确立了强化壮大应用产业链,锁定用户和集成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互动协同的创新应用体系来实现国产基础软件产业化的思路。

同时,建统一服务保障体系,解决用户的后顾之忧也被长风联盟所关注。例如,长风服务保障体系,旨在建立全国首个软件统一服务保障体系,打造“长风服务”品牌,切实提高用户使用信心,切实提高基础软件的服务水平;创新式建立起涵盖平台软件厂商和应用集成商的第三方服务认证保障体系并市场化运营。

与此同时,用信息服务业创新带动基础软件发展被长风联盟作为了另一个崭新的思路。长风联盟方面强调,软件服务业方兴未艾,软件产业的重大变革正在逐步演进。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对基础软件产生了新的技术需求和业务需求,将促使和带动基础软件的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为基础软件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和市场空间。

软件产业论文范文4

关键词:软件外包,价值链,产业竞争力

 

随着全球劳动分工的进一步细化,软件外包已成为我国许多企业和地区参与全球劳动分工、并藉此提升自身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这样的产业发展趋势下,通过近10年承接国内外软件外包项目,陕西软件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产业规模已初现端倪。但由于承接的外包项目大多属于低端业务且项目技术含量比较低,而在需求分析等高端业务方面涉猎不多,这使得陕西软件企业在出口方面只能取得低廉的利润。若长期延续此种发展模式,陕西软件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势必难以得到提升,同时也势必难以获得在本产业的竞争优势。。为此,本文将对当前陕西软件外包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就解决的途径与对策进行探讨,希望对陕西软件产业的产业升级和健康发展有所帮助。

一、软件外包产业价值链分析

软件外包有两个层次。狭义的软件外包是指将直接与软件相关的服务部分或全部委托接包方(或供应商)来完成,主要包含应用软件设计与开发,应用软件系统集成、测试与维护,以及应用系统的数据服务等。广义的软件业涵盖了IT 产业中除硬件制造之外的所有活动,等同于ITO(Information Technology Outsourcing)。本文中采用广义的软件外包概念,认为ITO 等同于软件外包。

软件作为一种知识和智力密集型产品,其价值来源是人类的知识劳动,是软件编程人员和软件企业管理人员创新劳动的结果。软件价值通过软件产业价值链创造、传递和实现。根据软件工程学对于软件产品生产过程的划分,可以构建出完整的软件产业价值链。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不同价值环节在全球范围内分解转移,就形成了软件国际价值链,图1所示。

图1 软件产业价值链的构成

二、发展软件外包对陕西经济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IT 和软件产业升级,从而促进陕西产业结构升级

通过发展软件外包将能促使陕西IT 和软件产业,从手工作坊式的个体发展习惯向工程化、规模化的现代开发模式转型。从而从整体上提升陕西软件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服务提供能力和吸引外资注入的能力。

由于软件外包的主体内容是相对于制造业外包更富高科技含量、更具高附加值的专业性服务,承接软件外包实际上意味着对服务,尤其是有相当技术和技能含量的服务的需求的满足。长此以往,可以帮助陕西增大服务业占GDP 的比重,实现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此外,承接国际软件外包必然间接、直接地会对陕西通讯、电子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型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2.软件外包将成为陕西软件企业新的业务利润增长点

随着软件外包市场在国内市场的迅速膨胀,为各大城市软件公司带来了新的业务机遇。软件外包的利润较丰厚,大大高于目前国内软件市场平均利润率,可成为企业新的业务增长点。

3.承接软件外包将进一步提升陕西软件企业的竞争力

软件外包,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国际服务贸易。软件公司作为服务提供商,通过和国外客户的衔接,可以在外包中吸收国外大型软件开发机构的组织经验,提高技术开发水平,不断地掌握先进的管理的生产,通过外包业务推动企业长大,从而提升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实力。

4.软件外包是软件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快速通道,将推进陕西软件公司向国际化转型

陕西的软件企业之所以必须首先经过国际化过程,是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真正具备为客户提供国际水准咨询服务和国际化解决方案的能力。这不仅是获得国际市场份额的绝对性前提,也是保有国内市场的必要条件。因此,陕西的软件企业决不能短视地仅仅满足于自己的现地优势,满足于所谓的内需市场需求。要发展国际化视野,要向国际水平看齐。

三、当前陕西软件外包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

1.商业文化差异较大

国内企业和欧美、日本等国企业的业务流程、运作方式存在较大差异,西安市由于地缘因素, 相对北京、上海等沿海发达城市, 对国外企业的业务流程、运作方式缺乏了解, 在商业文化一致性方面将遇到较大的挑战。

2.国际化程度较低

尽管陕西软件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其国际化程度依然很低。从内向国际化程度看, 陕西软件企业虽有多种经济类型, 但其中主要以内资企业为主, 外资企业无论从数量上, 还是从其对陕西软件国际化的贡献程度上都处于劣势。软件企业的外向国际化状况看, 尚处于起步阶段,并且软件企业的出口参与度较低,其软件产品的国际市场销售区域也比较狭窄。从产品的销售国别看, 陕西软件产品的主要出口国家或地区是日本、中国台湾以及英属维尔京群岛。

3.软件企业技术水平低拥有核心技术是企业保持持续竞争力的关键。

当前陕西软件企业其技术优势目前主要集中在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和光机电一体化工控软件及服务方面, 这类软件产品及服务具有劳动密集型特点, 附加价值较低。由于技术水平低, 限制了陕西软件企业在大型平台软件和系统软件等方面的开发, 从而影响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开发和拓展能力。

4.高端人才紧缺

尽管陕西拥有众多的高等教育机构,但目前的教育体系只能为软件服务外包行业提供充裕的初级人才,无法满足产业发展对高端人才的需求,特别是离岸业务所需的外向型商务人才比较稀缺。

5.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目前, 陕西省在软件产业发展已经出台了很多的优惠政策。但是在支持力度和政策软环境等方面与沿海城市相比很大的差距。同样印度政府针对欧美商家最为担心的外包产品的知识产权问题,积极调整条例和政策,出台了一系列保护专利的相关法规,并成立专门的机构,监督并强化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这方面值得陕西省学习与借鉴。

四、陕西软件外包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1.企业应针对不同国家的文化、不同企业的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

在进行外包合同谈判或实施的过程中,我国软件外包企业一定要对不同的国家或地域,在工作的态度、方法以及工作关系上所呈现出来的差异,加以界定与明确,随后要在双方沟通、接触中体现理解与变通。软件外包企业要与发包商及时沟通,经常分享项目进展中的信息,倾听客户的需求。。

2.软件外包企业应通过各种渠道广泛与外界建立联系,加强国际合作。

为了获得与外部世界合作的机会,软件企业必须下大力气来逐步建立与外部同行的联系,没有广泛的联系、沟通与了解,就不可能产生合作。陕西软件企业可以借鉴印度软件企业经验,积极与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形成软件外包链,与其建立上下游合作关系,参加跨国公司供应商选拔,打通自身承接软件外包的渠道。

3.健全人才培养体系,扩大非学历教育培养模式,扩充软件人才队伍。

传统学历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往往实践操作技能不够,不能够马上完全适应企业实际操作需要。而非学历教育由于教材更新快、与市场紧密结合等特点,是对学历教育的一种很好补充。提高非学历教育的培训质量,健全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参照国际惯例建立软件人才评估标准,建立软件人才信息平台,建立人才培养机构与软件外包企业的供需对话机制,加强软件产业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培养适用人才。第二,依托部级软件出口基地和各类软件园区,发挥基地政策试点和示范作用,由政府、园区、企业合作,创新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国内外相关中介培训机构开展合作,借鉴外国先进的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

4.政府部门健全风险融资体系,为企业提供更便利的融资环境。

发展软件产业需要巨额的投资。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来说,风险资本无疑是相当重要的。近年来,中国风险资本总量增长迅速,并吸引了大量的海外资本,但资金短缺仍然是困扰国内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软件企业也不例外。

为了更好地促进陕西软件外包的发展,政府应该着手健全软件产业的风险融资机制,并应该适当安排一部分预算内资金,用于软件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化项目。。此外,政府可以推动软件业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大力开拓股票上市、债券发行、兼并收购等多渠道融资,特别是要大力引进风险投资机制,为企业的发展赢得资金。

参考文献:

1.刘毅、何炼成.《试论软件产业的国际价值与软件外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5 (4)

2.杨嫩晓.陕西软件企业国际化发展分析[J],商业研究,2007(8)

3.尹磊.西安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消费导刊,2009(3)

软件产业论文范文5

高层次嘉宾齐聚大连

第五届中国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以下简称第五届软交会)在各个方面的热情关注和大力支持下,圆满完成预期目标,取得丰厚成果。展会来宾层次高、数量多、专业性强,盛况空前,成为各方来宾汇聚一堂的IT盛会。

第五届软交会的举办得到了国家各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和鼎力支持。全国政协副主席周铁农亲临展会,参加展会主要活动并视察展览。商务部易小准副部长、信息产业部苟仲文副部长、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刘铁男副主任、中国贸促会前副会长钟敏、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晓等国家部委和中央机关领导参加了展会的各项活动。

国内各省市充分重视中国软件交易会对推动国家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纷纷利用这一平台为本地产业发展寻求机遇。参展省市团组24个,参观团组近40个,新疆自治区政府主席司马义・铁力瓦尔地、湖北省副省长郭生练、四川省副省长黄小祥、天津市政协主席曹秀荣、苏州市委副书记杜国玲、沈阳市副市长邹大挺、哈尔滨市副市长王莉、青岛市副市长吴经建、深圳市政协副主席李连和等省市领导亲自率团参会。

作为软件产业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软交会受到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本届展会的观摩团组和与会人数均创下新高。近千位国内外IT企业高层,全国各地冶金系统、物流系统、金融系统、教育系统的有关负责人、信息化主管人员参加了展会;日本、韩国、蒙古、爱尔兰、英国等国家纷纷派出政府代表团参会。日本共有6个大规模团组参会,人数总计达数百人,其中包括日本经产省大臣政务官高木美智代率领的日本政府代表团;日本大企业的社长、副社长等企业高层多达数十位。韩国的两个代表团中包括韩国前国务院副总理姜昌熙等7位副部级以上高官以及李光宰等两位国会议员均亲临现场。

中国软件交易会是IT界的年度盛宴,犹如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了国内外众多软件知名企业。甲骨文、英特尔、SAP、红帽、日立、IBM、Infosys、野村综研、EDS、麦肯锡等国际知名公司的全球总裁、副总裁前来参加展会;国内企业的总裁副总裁多达数百位,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用友软件董事长王文京、盛大网络总裁唐俊、中科红旗总裁贾栋等国内业界领军人物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刘d、朱高峰、王众托等一大批专家学者纷纷成为展会的座上嘉宾。

规模拓展畅连海内外

第五届软交会的展览坚持“实效对接,打造精品”的原则,面积继续保持在3万平米,其中主展场为22000平方米,人力资源展区为8000平方米左右,为参展单位构架起一片广阔的展示空间。

本届展会国内省市参展范围进一步扩大。几年来,全国各省市参与展会的热情逐年升温,参与广度和深度全面提升。天津、四川、湖南、山西、广西、新疆等省区首次参加软交会,使省市参展团组达到了创记录的24个,形成了全国产业展示、交流、合作的大平台。展会上,各省市整体展示、推介当地产业优势和技术成果,与参会各方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凸显了软交会服务全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平台效能。

展览的国际性、专业性更加突出,本届展会展览的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参展的国际著名跨国公司数量超过历届展会,达到13家,包括英特尔、惠普、IBM、甲骨文、日立、NTT、INFOSYS、富士施乐、SAP、西门子、爱普生、东芝、TDK等;参展的海外展团和企业来自美国、德国、英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爱尔兰等地,尤其是印度企业(印度最大的软件公司Infosys公司)首次进入软交会,表明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迅猛势头以及软交会的平台作用已为印度企业关注和认可。此外,东软、用友、联想、上海宝信、金蝶、一汽启明、中科红旗、中软、同方、北大青鸟、方正等国内著名企业也与国际跨国企业一道,纷纷展出最新产品和顶级技术,使展会成为一场产业的前沿“科技秀”。

此次展会的国际合作渠道进一步开拓。展会正式开幕之前,首届软交会爱尔兰海外分会的举办使软交会的国际通道得以扩展。日本最大的电子展会CEATEC的主办方,在同期、同场举办日本电子展大连展会(JES Dalian),为软交会的国际合作开辟了新的路径和模式。

在展台现场,由惠普公司和英特尔公司携手打造的庞然大物――惠普展车招人眼球,展车中既有产品展示又有系统演示,向参观的软件厂商、ISV、用户等全面展示了技术优势和科技魅力。

展会组委会在筹备期间拓宽了合作渠道,吸引了钢铁、物流、零售、教育、金融等行业的专业人士参会,据不完全统计,本届展会专业观众数量超过以往各届,总数近30000人。

主题论坛高屋建瓴

“全球软件和信息服务高层论坛暨企业家峰会”是软交会的主论坛,也是本届展会期间规模最大的会议,以其突出的高端性成为国内软件行业层次最高的年度论坛。国家商务部副部长易小准、信息产业部副部长苟仲文、国信办综合组组长徐愈等部委领导,大连市夏德仁市长、日本经产省大臣政务官高木美智代、韩国政府电子通信研究院专门委员尹东胜等国外政府高官以及日本野村综研总裁藤沼彰久,美国EDS亚太区高级副总裁兼总经理乔易瑟以及东软集团总裁刘积仁、用友软件总裁王文京等国内外企业领袖一道发表了演讲。中外企业主要演讲嘉宾均为著名企业全球副总裁以上的高管,在国内论坛中实属罕见,展会的风向标与助推器的作用更为显著。

“第二届中国软件自主创新论坛暨《2007中国软件自主创新报告》会” 是国内软件领域最具权威性的自主创新专题活动之一。论坛了由组委会与《21世纪经济报道》携手打造的国内第一份软件行业自主创新年度报告――《2007中国软件自主创新报告》。报告提出,中国软件已经进入腾飞阶段,而创新能力的强弱将成为决定中国软件能飞多高、飞多远的根本所在,据此同时指出了目前困扰本土软件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问题所在。指出了提升中国软件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四大对策。

“2007中国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年会”是目前规模最大的国际性外包行业盛会,本届年会以“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服务’――服务外包,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绿色引擎”为主题,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服务外包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拉动作用。此外,先期举办的服务外包政策法规与知识产权保护圆桌讨论会和金融服务外包分论坛也形成了很好的成效。

“2007国际IT人才教育培训高峰论坛” 围绕“产业发展推动IT教育变革――IT人才实训与就业”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的演讲和对话。大连市夏德仁市长连续五年在论坛上畅谈大连软件人才工作的思路和做法。

开源日携手开源社区

在此次软交会上,由软件世界杂志社承办的“首届中国国际开源日”也在大连如期举行,本届活动的主题为“携手开源社区 普及开源架构”,来自开源软件厂商、独立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国内开源软件行业用户、开源社区领袖、开源软件爱好者等相关人员60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开源软件对于推动中国软件的自主创新有很大作用。2006年11月欧盟的一个研究报告估计,现存的开源软件的价值达120亿欧元,如重新由专业程序员开发约需13万人年。而且,即使投入这样巨大的人力、物力,也不一定能在短期内开发出来。所以说,在开源软件的基础上自主创新是站在一个巨人的肩膀上,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自主创新,这对于中国软件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据COPU统计,2006年中国市场Linux销售额2.18亿元,增长了41%,OpenOffice销售额7亿元,开源数据库、开源中间件等均从无到有,达到规模化产销水平,2006年预装本地品牌Linux的电脑已签协议约700多万台,占中国电脑年销市场的35%。同时中国自主研发的龙芯计算机采用Linux操作系统,现已量产上千台。

正由于近几年开源软件的发展日益迅猛,开源软件在行业应用领域的逐步增多给广大行业用户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同时也在技术实践中带来了更高的学习价值,开源日的举办不仅为国内广大开源软件爱好者提供了一次积聚的机会,也同时为国内外的开源软件技术及成果提供了交流的机会,此次活动分为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携手开源社区普及开源架构”大会,来自国内外的开源企业Sun、中标软件、中科红旗、人大金仓和开源社区XOOPS共同把脉我国开源产业的发展,探讨加速开源软件产业发展进程。第二部分为“中国开源社区大聚会”,中标软件、Linux人、XOOPS社区、Sun开源社区和广大国内外开源爱好者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沟通。

五届展会层楼更上

HP参展负责人说“每年参会,扑面而来的新思想、新理念,都会令我们耳目一新。世界各地的知名企业云集于此,使我们的朋友越来越多。这届展会汇集了当今最新科技、前沿思想和巨大的市场商机,是非常精彩的一届软件盛会。”IBM参展负责人表示:“几年来我们在软交会上的对接交流都很有成效,今年更是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4天之中,参会的各行业专业人士川流不息,我们和很多客户进行了深入交流,敲定了一些新的合作项目,收获很大。”天津展团负责人说:“我们需要一个平台向国内外展示自己,同时开拓眼界,寻求与各方的合作。软交会正是这样一个平台,而且已经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富士施乐参展负责人说,“今年我们是第一次参加软交会,展会期间,我们结识了不少有合作意向的新朋友,还与同行进行了很好的交流,展会很务实。

作为大连本地的代表企业,海辉软件国际集团公司在第五届软交会上宣布,正式推出在应用开发管理服务领域的新业务线――应用测试。 此举标志海辉不断进军全球软件外包市场,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服务产品链。

软件产业论文范文6

>> 计算机软件发明专利授权条件之新颖性研究 计算机软件可专利性之辩证思考 探究计算机软件可维护性方法 计算机软件可维护性方法研究 浅谈计算机软件可维护性方法 浅析计算机软件可维护性方法 计算机软件可维护性方法探讨 计算机软件行业探究 论计算机软件的专利保护 计算机软件专利保护制度问题研究 计算机软件专利保护问题探讨 计算机软件专利保护问题研究 计算机软件的专利保护方法研究和探索 美国商业方法可专利性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探究计算机软件基础数据结构之算法 基于项目管理的计算机软件应用方法探究 美国商业方法专利发展之历程及启示 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技术探究 加强计算机软件设计可维护性的措施探究 关于计算机软件设计过程中的可维护性探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③ See Statement of Congressman Rick Boucher,Introduction of the Business Method Patent Improvement Act of 2000,Tuesday, October6,2000,.

⑧见USPTO网站:103 Rejection Examples for Business Method Inventions FORMULATING AND COMMUNICATING REJECTIONS UNDER 35 U.S.C. 103 FOR PPLICATIONS DIRECTED TO COMPUTER-IMPLEMENTED BUSINESS METHOD INVENTIONS

⑨See UPC 705,

⑩保证商业方法发明的新颖性,美国专利商标局于2000年3月提出的商业方法专利行动计划中要求扩大在先技术的检索.美国知识产权法协会建议专利商标局收集非专利商业方法的在先技术,美国国会议员提出的2000年商业方法专利促进法中有充分的在先技术以检索商业方法发明的新颖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

①曾文怡.商业方法发明之可专利性研究,世新大学智慧财产权研究所硕士论文,2011年6月。

②陈健.商业方法专利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第1版,2011年5月1日;第一章,美国最高法院关于商业方法专利审查的“三部曲”。

③蔡明谚.欧美商业方法专利之比较研究[M].国立中正大学财经法律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11年6月。

软件产业论文范文7

瘦、年轻、精神是记者对马于涛的第一印象,长期戴着的眼镜给他平添了一些书生气质。

简单交流后,记者获悉近五年来他已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省部级的科研课题,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5项,且荣获过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内的多项荣誉,出版了一本专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在面向服务的软件开发、软件度量和软件演化与维护等方面做出了可喜的成绩。

2001年6月,马于涛毕业于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随后顺利获得该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工学硕士学位。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刻苦的学习,在继续深造过程中先后受教于我国软件工程领域的知名专家何克清教授和李德毅院士,使他在科学研究、学术道德等方面都得到了良好的培养和熏陶,本身热爱科研工作的他,也逐渐成长为我国软件工程研究与实践的后备力量中的一员。

实践篇:

核心技术业界应用产效益

据了解,为了解决20世纪60年代中期爆发的众所周知的软件危机,“软件工程”的概念在1968年召开的NATO软件工程会议上被正式提出,并在以后不断发展、完善。四十多年来,为了寻找治愈软件危机的“银弹”,研究人员和实践者在不断探索新的软件开发技术和方法。

马于涛介绍,受国家“973计划”项目的资助,经过五年多的艰苦钻研,李德毅院士、何克清教授的科研团队创建形成了具有“可伸缩架构、灵活互操作、虚拟化管理”技术特点的面向按需服务的软件开发方法论,其中的一些关键技术已被ISO和TOG(The Open Group)等国际组织标准化,并实施了产业化应用,对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当记者问及他个人的贡献时,他谦虚地表示:“我只是在软构件/服务资源管理、面向按需服务架构及解决方案设计、软件服务平台研发与应用这三个方面贡献了自己一点微薄的力量而已。”

在软构件/服务资源管理方面,马于涛及其合作者提出了一种基于领域本体的软构件分类和注册方法,屏蔽实现差异、易于扩展,增强语义关联、互操作性强,已在武汉开目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和武钢工程技术集团计控公司实施,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成功获得了2010年湖北省优秀专利项目奖。

好的软件架构是一个大型软件开发项目取得成功的关键。针对IBM 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参考架构在个性化需求分析和IT资源虚拟化管理方面的不足,马于涛及其合作者基于RGPS(Role, Goal, Process, Service)需求元建模框架和ISO/IEC 19763系列标准,设计了针对软件服务平台的面向按需服务架构,驱动业务流程的个性化定制与服务聚合,通过服务解决方案的规模化定制提升传统SOA的按需应变能力。在团队所有人员的不懈努力下,相关成果通过了国际TOG组织的严格评审,被确定为其云计算参考架构CCRA(Cloud Computing Reference Architecture)标准的基础技术,荣获2011年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作为发展中国家,现阶段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转型期,欧美软件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一些知名IT公司(如IBM、微软、SAP等)设置的技术壁垒给我国软件服务业的国际化发展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但当看到我国软件工程领域的创新科研成果被采纳为全球IT业界技术标准时,记者对以后我国软件服务业优势技术推广并影响更多的国外IT企业充满期望。

瞄准国内软件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之前研究的核心技术,马于涛作为团队骨干与相关公司合作设计研发了“制造业信息化软构件库的互操作性管理与服务平台”和“云服务超市系统”,支持软构件/服务的按需选择和动态组装,快速开发应用软件系统和云服务应用,让研究成果中的实用技术真正服务于产业。据了解,由此构造的开目系列软件产品推广应用于国内230多家制造业企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相继获得了2011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铜奖、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2008年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在我国软件工程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

深研篇:

前沿问题学科交叉探真究

复杂系统和复杂性科学被国内外许多科学家认为是二十一世纪科学发展的前沿。

“软件系统作为一类人工复杂网络受到了来自软件工程、信息科学、统计物理等领域研究人员的关注;同时,复杂系统和复杂网络研究的成果为探索大规模软件系统的结构特性和行为特征提供了有力支持。”据马于涛介绍,面向按需服务的软件开发方法侧重如何构造软件,而复杂软件系统的分析与优化则关注如何度量软件,两者相辅相成。

针对图灵奖得主Frederick Brooks教授提出的软件结构信息度量的挑战,马于涛及其合作者提出并创建了一个层次型的度量标度体系及其变粒度的量化指标集,从不同粒度揭示软件结构演化的动力学特性和规律,便于系统重构和结构优化,对解决Brooks教授提出的挑战具有积极意义。相关学术论文相继在《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和IEEE CIT(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6国际会议上发表,并获得IEEE CIT 2006会议唯一的最佳论文奖,得到与会者的高度关注。

围绕构建的度量标度体系,他和合作者提出了有序性、稳定性等重要软件特性分析的网络化方法,以开源软件的拓扑结构为载体,阐明了软件结构稳定和自适应演化的机理,为大规模软件的设计与维护提供指导原则,在《力学进展》和《软件学报》相继发表了综述性长文,并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软件网络》,国际复杂网络研究权威、IEEE Fellow、香港城市大学陈关荣教授在该书的序言中评价“毋庸置疑,这是国内也是国际上第一本从复杂网络的角度来研究和阐述‘软件网络’的论著。”该书针对大规模软件开发中设计和维护存在的实际问题,借鉴复杂网络研究的最新成果,系统地介绍了复杂系统和复杂网络与软件工程相融合的思想以及软件网络的概念、分析度量体系、调控方法和核心技术,为检测软件结构设计的缺陷、揭示软件演化的客观规律、提高软件系统的设计质量提供了理论基础。

软件产业论文范文8

关键词: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0-0030-02

软件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国务院曾分别于2000年、2010年颁布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以及《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通过政策引导、激励措施,大力发展软件产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高校向社会输送了大量的软件人才,很大程度上填补了软件人才的缺口,促进了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但是近几年来,高校及软件产业又面临着一个困境:高校的软件人才供给逐年增加,应该能够满足软件企业的用人需求,但实际上,企业却苦于招不到满意的人才,软件人才的供给予需求处于错位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培养的人才模式较为单一,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差,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如何培养一批实践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软件工程人才,是高等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哈尔滨工程大学软件学院成立以来的办学经验及教学实践,以面向产业为视角,通过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如何提高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做了研究,希望对培养符合软件产业需求的人才有借鉴意义。

一、深化校企合作

工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高校、产业、社会等多个主体,每一主体都在工程人才实践能力形成的不同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在于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比较完整的本专业的知识体系,在理论研究方面占有优势,但是实际项目经验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企业;而企业能够将实际的项目应用于教学,改变高校“高高在上”的教育模式,将人才培养落到实处。作为高校培养出的人才的接收者,企业也更加清楚自己需要的是哪方面的人才,或者说,更加清楚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在哪些方面有所欠缺,不能够满足自身的需求。为保障工程教育质量,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及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我国自2006年开展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于2013年被正式接纳为《华盛顿协议》预备会员,迄今为止已开展将近十年的时间,对构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推动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密切工程教育与工业界的联系、促进工程教育国际化、提高工程教育教学质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专业认证委员会规定,现场考查专家组应包括教育界学术专家和企业界工程技术专家,其中企业界工程技术专家至少有1人,由此可见,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学校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已经被教育界认同,并将企业纳入到教学主体中去。因此,只有高校和企业有效的结合起来,打造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保障工程人才培养的质量。这就要求高校积极的与跨国公司、外资企业、服务外包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并且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实施、实习实训、直至最终的毕业设计等环节,都要有企业的参与。

二、确定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校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计算科学基础理论、软件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及应用知识,具有软件开发能力以及软件开发实践经验和项目组织的基本能力,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具有竞争和团队精神,能从事软件工程技术研究、设计、开发、管理、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软件工程专门人才。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达到,影响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大纲彼此独立,担任不同课程的教师授课也彼此独立,造成知识点重复或遗漏的现象,甚至不同的课程对同一个知识点的标准不同的混乱现象,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系统化的掌握。学生学完一门课程,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考完试就抛之脑后,几年下来,对软件工程这一学科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不能系统的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专业实践能力更无从谈起。针对这个问题,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引入课程群的概念,将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类课程群,软件设计开发及应用类课程群、专业实践课程群以及选修课程群。将每个课程群当作一个大的课程,而每门具体的课程当作大课的一个部分,任课教师集中备课,资源共享,并将企业真实案例贯穿课程始终,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知识点混乱的现象。同时重视实践学时与理论学时的合理配置,改变以往理论与实验脱节及不同步的问题,确定“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形式,使得学生能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学习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及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熟练的掌握自己所教授科目的知识,还要对课程群内的其他课程内容熟知。针对这个问题,学院有计划的开展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通过引培并举,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同时通过外语培训、技术培训、学位进修、参与企业项目、企业培训等方式,逐渐形成一支学历层次高、专业知识扎实、学历结构多元化、具有工程经历的师资队伍,有计划的派出教师出国或到企业参加培训,加强教师的学术水平以及实际项目经历。另一方面,聘请有实践、精管理、懂理论的企业专家来校讲座、授课或指导实验。这类专家能够将实际项目经验、企业文化及工业界最新消息传递给学生,能够拓宽学生视野,加深其对企业界的认识。学院现已建成外聘专家库,基本涵盖了软件工程领域的各个方向,共计30余人次。除与理论教学环节相对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外,学院根据学生学习知识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安排了三次集中实训:专业认识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及综合项目实训。三个实训阶段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一阶段安排在专业基础课基本完成之后,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2周的认识实训,一方面,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企业文化和经营管理模式;另一方面,开发一些小型程序,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建立模型,数据抽象,编程及运行,整个过程巩固了前期学习成果。第二阶段安排在专业核心课程基本完成之后,聘请企业专家来校,进行为期2周的“专业技能实训”,利用一个中型的实际项目将专业核心课程连接起来。第三阶段“综合项目实训”安排在所有课程结束、毕业设计之前,为期7周,在企业参与实际项目开发,使学生完成从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转变。

三、改革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课堂的主要任务是“教”,教师在课堂上按照课程大纲滔滔不绝的讲授理论知识,学生或认真或不认真的坐在下边听讲。这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十分被动,缺乏主动思考、独立思考的过程。而教师在课堂上也很少进行启发式教学,更多的是自问自答,“代替”学生进行思考。教师按照这样的思路设计出的教学环节,仅仅是将书本知识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在课堂上重新演绎了一遍,对于珍贵的课上时间来说,是一种浪费。学院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建设一批核心的、高水平的“慕课”示范课程,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推行“翻转课堂”,改革“填鸭式”教育,进行探讨式启发式教育、团队学习模式、案例式以及情景教学,将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利用“互联网+”,解决当前学习内容繁重、培养质量不高与教学方式、理论学时减少的矛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改革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核方式存在的弊端已经显而易见。多年来,我国高校的课程考核大都是“期末一张卷定成败”,学生平时不努力,考试期间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教师重点强调的知识点,辛苦一两周最终也能够拿到高分。这显然不能考核出学生对知识的真实掌握程度,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且这种重理论、轻实践,重记忆、轻应用的考核方式,也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高校也逐渐意识到这一点,逐步进行考核方式改革,尝试推行全过程的、全面的课程考核改革。即将平时成绩、各个时期的实践考核成绩及答辩成绩、最终大作业或者成果物等多个成绩综合起来进行考核,并引入软件能力认证(Certified Software Professional,CSP)、计算机软件水平考试、中国电子学会的嵌入式助理工程师认证、工信部嵌入式系统开发工程师认证等一系列专业、职业评价批准,结合各类部级、省级等科创竞赛,建立辅助的课程考核体系。

综上所述,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改革考核方式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哈尔滨工程大学软件学院学生实践能力得到了切实的加强与提高。与其他工科类相似专业毕业生相比,近年来学生就业率在95%以上,企业对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学生满意度较高。

参考文献:

[1]国字[2000]18号文件《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Z].

[2]国字[2011]4号文件《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Z]

[3]王秀坤.本科软件工程专业软件类核心课程关联式教学模型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

软件产业论文范文9

关键词:游戏翻译;本地化;功能主义目的论;课程设置

一、背景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产生了大量的多语言版本的游戏本地化处理的需求, 这便对游戏翻译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本地化的重要环节之一, 游戏翻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游戏产品的本地化质量。

功能主义翻译观认为:“目的决定手段”,翻译策略必须根据翻译目的来确定。游戏软件的本地化翻译的目的便是提高游戏的代入感,实现文化对接,获得引入的玩家认可,继而才能实现商业价值。因此,游戏译者选取正确的翻译策略及方法。提高翻译质量是游戏软件成功本地化的重要前提。

二、历史源起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致力提供全球语言服务的商家在世界市场上出现。20世纪90年代,因特网技术和软件国际化设计技术快速发展,专业进行软件本地化处理及咨询的服务商出现。1990年,本地化行业标准协会在瑞士成立,成为本地化和国际化行业首要协会组织。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软件本地化行业开始资源整合,以平均每年30%的增速迅猛发展,大批本地化行业组织开始出现,如ALPNET、Belitz Global NET等。

一位游戏译者曾说:“我们给玩家开启了一个世界,一个和外文游戏亲密接触的世界。毫不夸张地说,是我们让这个游戏世界变得更加精彩。”目前,我国从事游戏汉化职业的人员仅千余名,关于游戏软件本地化翻译研究的学术研究更是相对稀少。自我国游戏本地化从1998年进入初创期至2003年逐渐走向繁盛,仅仅数年间,游戏汉化师便作为一个新兴职业,发展到正规专业化的阶段。2004年《魔兽世界》累计翻译字数超过70万字;2012年,我国手游玩家达到1.92亿,产生高达15亿人民币利润。游戏已成为大多数人文娱生活的重要部分,游戏本地化的作用显得越发重要。

三、理论基础

20 世纪 70年代德国著名理论家赖斯和费米尔发现传统翻译理论局限性,大胆摆脱等效理论束缚,提出以目的为首要准则的“目的论”,认为翻译行为并不只是语际转换,而是译者目的的实现。

赖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局限》一书中将“文本功能”列作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出于教学目的,她提出以翻译为导向的文本分析理论。按照其观点,文本类型理论可帮助译者确定特定翻译目的所需的合适对等程度,形成功能主义理论雏形。

赖斯的学生弗米尔摆脱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束缚,提出功能派奠基理论――“目的论”。在弗米尔的理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众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每种翻译都指向一定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标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篇”。

在费米尔“目的论”的基础上,贾斯塔・曼塔里提出翻译行为理论,特别强调对行为参与者的分析。在其翻译理论模式中翻译被解释为“为实现某特定目的而设计的复杂行为”,总称为“翻译行为”。功能主义翻译观可以总结为: 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目的决定手段”,翻译策略必须根据翻译目的来确定。

目的论提出翻译应遵循的三个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性法则及忠实性法则。费米尔认为,“目的法则”应该是最高法则,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的策略和方法。“翻译绝不是字符之间的简单替换,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是一种文化交流。”对于中西翻译史上一直存在的归化、异化、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之争等,“目的论”都给出很好的解释,即取决于翻译目的,凡是能达到译文目的的一切手段,都可拿来为我所用,无论传统的直译、意译,还是今年兴起的译创等方法。

四、研究现状

国内的软件本地化研究起于20世纪末,相关方面的研究论文很少,且只多见于计算机等技术性较强的专业领域。

王云光和常宇丽简要地介绍了一个医疗软件的本地化,其过程包括建立汉化平――UCDOS系统,安装BT2000应用软件,英汉翻译编辑,借助16进制编辑工具Ultra Edit,进行HEX方式修改和汉化后期的修补,而后成功实现了全自动生化仪BT2000软件本地化。

范崧伟等以俄文导航软件本地化的实际工程为例,详细地论述了俄文软件的本地化方法,并建议本地化工作在Windows 2000以 后的平台上进行,并将PEid、AsPack、eXeScope、Hex Workshop、Passolo、Multilizer、Ultraedit、Photoshop、Creatinstore等工具和需本地化的目标软件安装进系统后进行工作。

苏荟介绍了软件本地化的方法,例如,使用DLL文件、使用二进制文件、 使用XML文件,并对这些方法进行了对比。

以上这些研究对软件的本地化概括较为全面,对今后的软件本地化研究也具有启发意义,但并未涉及软件本地化过程中的翻译问题。随着对多语言版本软件的需求增大,这种情况得到改善,人们开始关注本地化翻译问题。

郑国政从科技翻译角度、管理角度、软件工程角度、软件本地化翻译规范角度、使用者和用户角度指出影响软件翻译本地化的因素,并指出了提高软件本地化翻译质量的一些方法和措施。

张杪昀从游戏本地化的发展历史以及国内研究现状出发,探讨了不同游戏类型与本地化习惯和约定相关以及游戏台词的本地化翻译。

言明乐以大型游戏软件《英雄无敌4》的本地化为案例, 运用功能翻译理论,从软件和画外音两部分文本的特点着手,分析了游戏软件翻译的特点、翻译的功能以及翻译的策略的运用,得出译文应最终服务于游戏功能的结论。

汪宝琴从“目的论”角度出发,分析了游戏名称翻译的目的和本质,探讨了英语游戏名称翻译成汉语时一般采取的策略。

周军指出网络游戏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也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游戏译者应该承担起文化交流和传播的责任。

张武江从目的论角度出发,探讨了译创在游戏软件本地化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朱璇以游戏翻译中的文化意象为研究对象,从翻译策略及方法角度着手,通过案例,分析了游戏《上古卷轴5:天际》的部分文字样本;针对游戏翻译过程中出现的文化意象, 提出了不同情况下适用译入语的翻译策略及方法, 以期减少游戏翻译中文化意象的转换缺失, 提高游戏产品本地化的可植入度。

符阳的研究表明了为了达到相对较好的本地化游戏体验,在尽量保留源语文化特色的前提下,大量采用归化翻译策略,可降低外来游戏文本产生的距离感,这也是游戏软件本地化翻译的主要原则。

五、问题与启示

游戏本土化背后的存在的意识形态渗透的问题,并未得到此前研究者的关注。翻译者作为游戏本土化的媒介和桥梁,应意识到在传播外来文化同时自身所肩负的对于本民族文化进行传播的责任。

本地化产业将翻译纳入了全球化进程,它在给翻译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给从事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带来了变化。

为满足行业需求,效率、市场、团队三种意识成为涉足本地化领域的译者提高自身素质和服务质量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因此高校外语专业教师应在翻译人才的培养工作中考虑本地化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这将为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新的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培养译员的本地化技术能力。其课程内容应涵盖翻译、软件技术和项目管理等诸多方面。

参考文献:

[1]杨颖波,王华伟,崔启亮.本地化与翻译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张书乐.将游戏翻译进行到底[J].现代计算机(普及版),2008(04).

[3]方梦之,译学辞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4]崔启亮,胡一鸣.翻译与本地化工程技术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陈 阳.从文化翻译理论探讨电影配音翻译[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7.

[6]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7]周 军.网络游戏名的翻译[J].安徽文学(评论研究),2008(07).

[8]易 俗.浅谈翻译目的论[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7(07).

[9]肖志艳.游戏名称翻译的目的论视角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1(05).

[10]冯庆华.文体翻译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11]李银芳.科技英语增译原则[J].中国科技翻译,2007(02).

[12]符 阳.游戏软件本地化中游戏文本翻译研究[D].衡阳:南华大学,2013.

[13]李培甲,常 颖.从翻译角度探讨游戏软件《植物大战僵尸》的本地化[J].大学英语(学术版),2012(01).

[14]孙桂英.文化意象的互文性及其翻译策略[J].学术交流,2011(11).

[15]汪宝琴.从目的论看游戏名称的英译汉策略[J].海外英语(上旬),2012(07).

[16]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7]郑国政.软件本地化翻译质量面面观[J].科技咨询导报,2007(02).

[18]马文丽.本地化产业中的翻译工作者素质要求再探[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6).

[19]苗 菊,朱 琳.本地化与本地化翻译人才的培养[J].中国翻译,2008(05).

[20]冷冰冰.谈MTI培养体系中的本地化课程设置[J].上海翻译,2012(01).

软件产业论文范文10

(一)传统的计算机软件类学科教学模式特点

计算机软件类专业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相关的理论基础,熟悉软件开发工具的各项功能,熟练运用这些工具编写应用程序以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理念,是以知识的灌输为宗旨,重知识传授,轻实践训练,因此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差、问题解决能力薄弱、工作适应周期过长,学生很难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项目实践顺利结合起来,甚至个别学生仅仅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死记硬背,对根本不了解课程设置的意义。本文经过分析总结认为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有如下几个弊端:

(1)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由于教学环境的局限性及实验设备的不齐备性,教师的授课效果经常不能及时在学生的动手实践中反馈出来。而且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意或者无意的偏向理论讲解,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也偏向于死记语法规则等,忽略教师真正的授课意义。虽然教师在授课时配有相关例题操作,用以说明每个知识点的实际应用。但由于授课环境有限,教师最多也只能让学生查看程序运行结果,学生只知其果,不明其因。同时由于缺乏实景教学,即使简单明了的内容,也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讲解,演示,从而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

(2)教学被动,学生积极性低。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一整节课,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学生一直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讲什么就记什么,讲者有意,听者无心,而且一味的被动接受抽象的概念更使得学生的积极性降低,无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也无法激发学生在主动求知欲和创造望。

(3)理论和实践结合力度不够。由于理论和实践不是同步进行的,由于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容易种种不同的困惑,但是在实践当中又不能很好的运用反应出来,因此造成了理论学习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参差不齐,根本达不到计算机软件类专业教学规划的要求。

(4)学生考核系统单一。目前中国的教育现状仍是以应试为主,即使在高校里考试也还是一个检验学生学习是否合格的首要标准。但是如今的考试形式一般以笔试的结果定输赢,考核形式单一,导致学生在学习时更多的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进行理论方面的学习,这样造成了许多高分低能的现象出现。

(二)基于软件工程学的方法论

软件工程是用工程科学的知识和技术原理来定义、开发和维护软件的一项工作,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开发技术与开发管理两大方面。软件工程学方法论是人们为了克服“软件危机”而做了大量的工作,而逐渐形成了系统的软件开发理论、技术和方法,它们在软件开发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软件工程方法论就是在整个软件工程的生命周期中提炼出来的上升到理论高度的一种思想,它可概括为:目标、过程和原则。

(1)软件工程方法论目标。即采用有效合理的方法生产具有正确性及可用性的产品,它形成了对过程、过程模型及工程方法选取的约束。

(2)软件工程方法论过程。就是如何在生产一个能满足需求且达到工程目标的软件产品步骤中完成对生产过程的分析、设计、确认,它贯穿于整个开发过程。

(3)软件工程方法论原则。则是围绕工程设计、工程支持以及工程管理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采用软件工程方法论开发软件的时候,从对任务的抽象逻辑分析开始,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进行开发,每个阶段的开始和结束都有严格的标准。本文利用软件工程方法论中的软件复用技术与项目管理学结合提出了新的教学模式。软件复用作为软件工程方法论里的一种技术或者思想,在整个软件工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能否实现软件产业的工业化进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它主要是指利用现有的软件资源来构建新的系统,避免重复劳动的方案。

并且软件复用并不局限于代码的复用,复用的过程延续完整的软件生命周期。项目管理虽然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但在整个软件生命周期中要想使软件产品实现或者超过设定的需求和期望,就必须采用项目管理来贯穿整个软件生命周期中。它是在项目活动中运用专门的知识、技能、工具和方法,使项目能在有限资源的限定下达到相关项目的目标。在相关项目中项目管理主要是协调和管理,而方法论则为项目进程提供了持续稳定的方式方法。

基于软件工程方法论教学体系的构建

本文针对计算机软件类专业的特点,并结合学校现有的资源以及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进行了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提出一种基于软件工程方法论的教学模式。它将经典的软件工程方法论提升到理念的高度,跳出软件开发这一领域,应用到了高校计算机软件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教育模式当中去,并组织力量认真进行改革实践,经过验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基于软件工程方法论的教学体系就是将软件工程方法论当中的一些技术和思想融入到教学过程当中去,通过CDIO的教学模式,将实践项目和课堂教学很好的结合起来,使学生能从项目中以整体的角度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融入到项目。

(一)课程体系的改革

在综合考察计算机软件类专业的课程教育体系后,运用软件复用技术将实践项目与相关专业课程串联起来,这样不仅有利于课程体系的建设,也理顺了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和侧重点,对关联课程的时间安排,教学内容的设计、课时量的安排等方面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使整个课程体系的教学安排更合理,教学目的更明确,更有利于对整个教学体系的优化。在界定计算机软件类专业课程范围的基础上,通过对现有的计算机软件类专业课程知识点以及课程知识点之间衔接关系的分析,建立课程间知识点网络及扩展知识复用库,减少重复知识点的讲授,实现课程间的无缝衔接,使学生在常规授课内容外能利用扩展知识复用库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课程间知识点讲授的最优化,如图1所示。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1.项目管理式教学模式

本文根据计算机软件类专业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求,提出了项目管理式教学模式的思想,将软件工程中的项目管理作为技术手段引入计算机软件类专业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考察计算机软件类专业建设的相关资料,为决策提供内容支持。其次,制定有效合理的教学规划,同时根据市场的需求制定细粒度的扩展计划。最后,在学期开始时,将学生按兴趣、爱好划分小组,以小组形式进行系统学习和沟通。将整个教学过程当做一个大的项目,而项目内不同的项目组负责的任务不一样,但最终的任务都是一样的,使教学任务落实到每一个人,达到教学目标,例如成立了Web开发小组,Flash兴趣小组、C++、Java学习小组等等。为保证该方法的顺利进行,要求教师有相关的管理能力,例如:整体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其他相关能力等。其中沟通协调为其中最为主要技巧,这样不仅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到老师的关怀、爱护和鼓励,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具体做法如:多使用一些非正式的沟通,合理使用Y理论,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等等。

2.教学形式改进

在教学形式上,采用有规划的机房授课方式,向学生开放实验室,这样既避免填鸭式教学的被动性,又将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操作实时的关联在一起。教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就可以既讲理论又教实践,不仅能提高理论学习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使学生的问题能及时的反馈给教师,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种教学方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记忆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动手实践能力。

3.三步培养模式

整体教学模式采用“例证讲解、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三步培养模式。例证讲解就是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多的是类比实际案例,将课程的重点、难点融入到案例中来,同时课堂氛围采用启发式、辩论式教学,使课程的讲解更有针对性、实用性,课堂氛围更活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进行数据结构的树的理论学习时,选择一个树的应用案例,并结合树的一些理论知识,与学生进行探讨,抛砖引玉,启发诱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理解,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其可行性,已达到加深强化理论学习的作用。课程设计要做到的要求就是是项目化,对每门操作性和系统性较强的课程,要采用系统的、规范的、可度量的方法安排课程设计,并进行项目式的管理。

针对课程的区别,制定不同的课程设计指导方案,并加入扩展知识复用库,包括一些如Eclipse、VisualStudio等开发工具的介绍,成功的案例介绍、参考书籍介绍等信息。使学生能在实践的同时参阅资料,是理论与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毕业设计选题以实际的项目为背景,联合校企的业务背景,从立项到收尾,涵盖软件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如参与到《xx市党务政务管理系统》的开发中去,实行与企业单位类似的管理模式,小组长负责整个小组的进度考察,每个小组成员分配不同的功能模块,同时尽量平衡每个小组成员的个人能力,使学生体验到企业中开发项目的流程、规范,学习做事的方法,更深层次的感悟团队合作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以后在工作中更快的进入角色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长期的观察统计,并将一些反应学生竞争力的能力水平按一定的指标量化后,可以得到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效果图,如图2所示。

(三)考核系统的改革

传统的学生绩效考核体系主要采用的是以理论笔试成绩为主,平时的表现和课程设计为辅,这样很容易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出现,因此建立良好的学生能力考核系统对培养合格优秀的计算机软件类专业人才极为重要。根据当前社会对计算机软件类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提出综合考核系统。该考核系统从专业理论知识、动手实践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5个方面进行评价,相应的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评价指标和标准,并将该指标落实到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专业理论知识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度量,在整个评价系统中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比例分配,一般来说不宜超过65%。动手实践能力评价通过增加一些实践操作类题目,条件允许的话使用机房上机考试的方法。独立解决问题、创新能力不好做定量分析,因此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有相对客观一致的评价标准。而团队协作来在课程设计和毕业实习中却可以很好的体现出来,根据每个小组的任务进度、分工、协调和交流等方面,可以很清晰的形成对团队协作能力评价的素材。在整个评价过程中,要合理分配每部分所占的比重,不同的时间段侧重的方面不同,形成多元化、多维度、客观的评价结果。

实施效果

软件产业论文范文11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 软件外包业 竞争力

一、影响中印度软件外包业竞争力因素的分析

软件外包业是进行与软件产品相关的开发、生产、销售和信息技术服务等的技术性产业。软件外包业是个新兴产业,它具有不同于其它产业的特征。根据软件外包业的特点,其竞争力评价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人力资源。人才是软件外包业中最宝贵的资源,软件企业内部的人员构成及人员质量决定了企业的软件开发和外包服务水平。②管理质量。ISO9000和CMM认证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中印两国该产业的开发软件的能力。③企业规模。软件业讲究规模经济,因此,企业规模越大,该产业的竞争力就越强。④政府政策环境。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在一定意义上说是能够影响或改变前述三个因素的更高级的管理力量。印度软件外包业的高速发展就是受益于政府政策强有力的推动。

二、中印软件外包业竞争力评价

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运筹学教授T.L.Satty提出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AHP方法把人对复杂问题的决策过程数学化。它先将一个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每一层次又包含若干要素,然后对同一层次各要素以上一层次的要素为准则进行两两比较、判断和计算,以获得各要素的权重,从而为选择最优方案提供依据。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影响中印软件外包业竞争力的4个要素,少数可用客观指标描述和分析,多数则只能用主观指标去描述,因而我们采用AHP对咨询两国该产业的竞争力进行评价。

第一步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图1中印软件外包业竞争力层次结构模型

第二步 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后,接下来就要邀请专家对准则层因素和待评国家层因素进行判断和比较,构造判断矩阵。我们采用1~9比例标度(其含义见表1),将定性判断定量化。由此构造出若干个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如表2~表6所示。

表1  1—9比例标度

标度

含         义

1

2个元素相比,同等重要

3

2个元素相比,一个比另一个稍微重要

5

2个元素相比,一个比另一个明显重要

7

2个元素相比,一个比另一个强烈重要

9

2个元素相比,一个比另一个极端重要

2、4、6、8、

2,4,6,8上述相邻标度的中间值

倒数值

若元素i与j比较得aij,则元素j与i比较得1/aij

表2 准则层判断矩阵

U

U1

U2

U3

U4

权  重

U1

1

1

2

2

0.3333

U2

1

1

2

2

0.3333

U3

1/2

1/2

1

1

0.1667

U4

1/2

1/2

1

1

0.1667

从表2中得到的各个因素的权重值可以看出,软件外包业竞争力的4个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排序依次为:人力资源、管理质量、企业规模、政府政策。

第三步 层次总排序及整体一致性检验。由层次单排序计算出准则层(Ui)相对于目标层(U)的排序向量Wj(j=1,…,4)以及企业层相对于准则层的权重Cij(i=A、B,j=1,…,4),则企业层相对于目标层的层次总排序可通过公式Di=∑CijWj(i=A、B,j=1……4 )计算出来,结果列于表9中。

层次总排序随机一致性比率C.R.= ∑Wj(j=1—4)×C.I.j/∑Wj×R.I.j[j=1—(n-4)]=0.0523<0.1, 通过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所有判断具有整体的一致性。由表9可以看出,A、B两国软件外包产业竞争力评价的最后排序值A为0.7720,B为0.2280,印度软件外包业竞争力明显强于中国该产业。

表9 中印软件外包业竞争力评价AHP模型的总排序结果

 

  U1

U2

U3

U4

合成

权重

0.3333

0.3333

  0.1667

 0.1667

A

0.75

 0.8327

0.8

 0.6667

0.7720

  B

0.25

 0.1673

  0.2

 0.3333

0.2280

三 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对中印两国软件外包业的定量评价,最终得偿还出印度软件外包业的竞争力综合权重,印度为0.772,而中国为0.228。从综合权重上可以看出中国和印度在软件外包业上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因此,应该借鉴印度模式、找到差距,发展软件外包,进行政策调整和加强管理管理。

1. 重视软件教育和培训,注重人才培养。

借鉴印度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如教育部门、软件协会、软件企业、计算机职业培训机构等等,以完善我国的软件人才教育和培训体系。

2. 建立适应国际化竞争的管理规则,提高软件开发质量。

市场和客户对软件功能、开发进度和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因此,企业无论规模大小,要想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大幅度提高开发能力,走向世界,都应该按照规范化的方法管理软件研发过程。

3. 培育大型骨干龙头软件企业,实现规模经济。

加快建立软件企业产权交易市场,积极发展软件的产权交易体系,鼓励有实力的骨干企业,通过产权交易等方式并购或控股中小软件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

4. 进一步发挥政府在软件外包业中的作用。

软件产业在我国还属于幼稚产业,政府应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实行税收优惠。借鉴印度经验,实施软件企业零税赋,对完全用于出口软件的设备实行零关税。鼓励软件企业发展外包业。降低企业的成本,推动企业扩大产出和规模,提高增长率和增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王磊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

  科技信息,2007(25)

2. 任剑新  层次分析法在我国中小企业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8)

5. 李丽娟  中国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决定因素的研究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2005(11)

6. 霍梅

软件产业论文范文12

关键词:CDIO;软件工程;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0-2415-03

CDIO 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 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 和运作(Operate)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1]。CDIO 工程教学模式是一种倡导以工程项目为主线,将项目研发不同阶段涉及的知识与课程进行有机的结合,教师针对课程在工程项目的地位,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注重能力培养的一种教学模式。

1 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

1.1 人才培养目标

软件工程专业要求培养适应计算机应用学科的发展,特别是软件产业的发展,具备计算机软件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用软件工程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来分析、设计和实现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能力,能在IT行业、科研机构、企事业中从事软件工程项目的开发与测试、网站开发、网络游戏设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2 基于CDIO模式的人才培养过程

CDIO 理念下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以软件工程项目为主线,采用理论、实践、案例分析、综合项目实践和工程化毕业设计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按照软件工程项目的基础知识、分析、开发、运行和维护的流程组织教学,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扎实的软件工程基础知识,并熟练掌握软件开发与测试技术,熟悉服务外包软件开发流程。

软件工程是注重系统化和工程性的专业, 其内容具有厚基础、更新快、实践重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软件工程人员要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本着培养“技术基础厚、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宗旨,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安排如下:第一学年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基础课程,使学生掌握从事软件工程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工程职业基础和人文素养;第二学年主要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重点结合工程项目进行“做中学”,形成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和计算机软件基础及软件工具软件产品的基本工程能力;第三学年主要学习方向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引进当前软件开发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平台,采取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培养软件系统与应用及软件工程软件管理能力;第四学年主要进行综合项目实践类课程的学习,塑造学生软件工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对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进行训练,使学生在进入岗位前就具备较好的工程经验,实现从学校到职场的转变。

1.3 项目贯穿学习过程

CDIO模式的核心就是项目教学,可将企业真实项目直接引入课堂,也可以由教师设计项目,要求项目涵盖该教学任务的大多数知识点,并且能有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在项目教学中,教师的身份也就集工程师、导师、教师“三师”为一体,从软件项目的构思(C)、设计(D)、实现(I)到运行(O),教师的工程化指导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进行自身工程实践的经验积累。项目教学中采用过程化考核方式,以成果为考核依据。

2 软件工程专业综合能力素质的分解

2.1 综合能力素质分解原则

软件工程专业综合能力素质的分解基于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实践性、发展性和工程性,注重学生的基本人文素质、职业基础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潜在发展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的养成,注重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的锻炼培养。同时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强调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并重。

2.2 综合能力素质分解

结合CDIO模式的特点,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能力分解为项目构思阶段的计算机软件基础(CSE)能力、项目设计阶段的软件工程软件管理(SEM)能力、项目实现阶段的软件系统与应用(SSA)能力、项目运行阶段的软件工具软件产品(STP)能力,非专业技能素质的数学工程职业基础(MEP)能力和基本素质(BAS)贯穿这个项目的CDIO模式过程。CDIO模式下的软件工程专业综合能力素质分解如图1所示。

3 基于专业综合能力素质分解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模型

专业人才的培养要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科学认识和分析知识、能力、素质的辨证关系,以“知识是基础、是载体,能力是知识的综合体现,素质是知识和能力的升华”先进理念为指导思想,要设计适当的知识为载体,实施素质和能力培养;设计适当的知识群构成知识体系,要强化知识体系的设计与建设,使专业教育内容的每一个教学模块构成一个以知识体系为载体,实施素质和能力培养有效的训练和学习系统。

3.1 课程体系开发思路

课程体系是达成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支撑,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会促成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根据专业综合能力素质分解的结果,基于CDIO 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1) 充分发挥工程性的专业特点,基于CDIO培养大纲设置课程体系,实现学校与企业零距离接轨。

2) 注重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设置, 借助当前主流的软件开发平台,做到软件开发语言和技术四年不断线。

强调学生工程性、技术性、实用性、系统性、综合性、复合型和适应软件工作流程等素质的培养,实现“熟悉软件工程技能、更完整的系统级认识、掌握某一方向的软件设计开发技术和适应软件企业的英语加计算机能力”四个目标。在这一阶段中,综合考虑主干专业课程和特色课程的设置,全面考虑课程之间的关联,强调统一设计、统一规划。

3) 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根据软件的新兴技术和行业软件的发展需要设置专业选修课, 形成独特的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和教育体系。

4) 遵循软件行业的先进性、灵活性、工程性原则。

3.2 模块化平台课程体系框架

按照顶层设计的方法,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内容由普通教育内容、专业教育内容和综合教育内容三个类别,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基本素质)课程平台、学科及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专业(核心)课程平台、专业拓展(选修)课程平台、集中实践教学项目平台等五个平台及13个教学模块构成:

普通教育内容包括:①人文社会科学,②自然科学,③外语,④体育,⑤实践训练等教学模块。

专业教育内容包括:①本学科专业基础,②专业核心,③专业方向,④专业实践训练等教学模块。

综合教育内容包括:①思想教育,②学术与科技活动,③文体活动,④自选活动等教学模块。

课程体系中五大教学平台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各平台的内容包括:

1)公共基础课程平台

该平台是依据人才培养规格而设置的,包括较宽广的基础课程、通用课程。包括英语、政治理论课、德育和体育、数学基础等。侧重培养基本素质、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主要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大学英语、体育与健康、高等数学、大学语文等课程。

2)学科及专业基础课程平台

该平台是依据软件工程学科来设置课程,侧重于软件工程中的专业技术。包括软件基础课程群、硬件基础课程群和理论基础课程群等,主干课程包括顺序开设的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工程数学等课程。

3)专业(核心)课程平台

该平台是依据人才培养主线而设置课程,主要培养学生面向软件开发岗位群的应用能力,并为其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顺序开设的课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建模课程、系统开发、软件工程、项目管理、软件质量保证、计算机网络等。

4)专业拓展(选修)课程平台

该平台是依据应用型本科定位而设置的。考虑到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在知识结构上应具有知识面宽、基础扎实、应用性强的特点,在该课程平台上设置的课程具有学科知识面宽;理论深度稍低,学科知识在应用有针对性,共设计了职业素质、软件体系、行业软件应用、游戏软件等模块,设置了如下课程:国际软件工程师职业道德、软件体系结构、软件项目管理、物流信息技术、大宗商品交易系统、管理信息系统、RIA编程技术、游戏脚本编程、3DMAX建模制作、心理学、Flas制作、中国文化史等。

5)实践教学项目平台

4 人才培养评估

CDIO 模式下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在CDIO工程教育模式中,参照 CDIO 标准11,采用多元化过程式的模式评估学生的软件工程能力和职业素养。其中,工程能力主要从软件开发与实现、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软件建模、软件开发过程管理、软件方法、文档写作和英文阅读写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职业素养主要从职业道德、职业素质、主动学习能力、行业知识技术和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评估采用理论考核、实践考核、大作业和小组评价等方式。理论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软件工程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工程系统能力,大作业主要考查学生对项目工程的理解和掌控程度,小组评价主要考查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这种多种方式结合的考核模式能够比较全面有效地反映学生的工程构思、设计、实现和运行各个阶段的情况,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5 结束语

基于CDIO 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符合软件工程专业的工程性和学科性的特点,围绕软件工程基础知识、软件管理能力、软件系统与应用能力和软件工具和产品能力四个方面开展工作,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了软件开发技术和工程方面的课程教学,这些课程通常都能使学生拥有自己的作品,教学效果良好。实践教学环节无疑是与企业无缝连接最好的渠道,通过设置多种方式的实践教学,使学生真实的接触企业项目,按照企业要求模拟软件开发流程,在毕业设计完成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达到企业要求。真正做到了“技术基础厚、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这是CDIO教育模式的本土化,为促进工程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和现代职教体系的建设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尹春娇, 沈桂芳. 探析CDIO模式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工程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 2012(31):15-16.

[2] 张锦华,丁新慧. 基于CDIO理念的创新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型[J].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2(9):119-122.

[3] 屈卫清. 区域产业发展与软件专业细分相关性[J]. 人民论坛, 2010(11):234-235.

[4] 田玲, 尹庆民, 马丽仪. 基于CDIO模式的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 科技管理研究,2012(16):164-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