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地域建筑

地域建筑

时间:2022-07-09 02:25:54

地域建筑

地域建筑范文1

建筑的空间属性与大部分的建筑具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地铁及城铁统称为大众捷运系统(MassRapidTransitSystem),它是指:在城市内的主要运输通道,以专用动力车辆行驶于地面、高架或地下的专用路轨,并提供班次密集、运量大、速度快、安全舒适等服务的公共运输系统。从这一定义出发,可以总结出地铁空间的六个独特属性:

1.都市系统中的交换属性:根据美国著名都市社会学者科斯特(ManuelCastells1942-)的论点,交通是都市系统中的“交换元素”(exchangeelement),是都市流动模式的一种具体表现。

2.活动过渡的中介属性:地铁作为一项交通工具,常常被视为地面起点与地面另一个迄点之间的过渡,是一个空间压缩的“介面”(interface)。因此,城市规划者和设计者在地铁站的设计上往往忽略了美学上的考虑。

3.高速变化的流动属性:城市里移动速度的改变,也造成了人们对空间体验以及与城市关系的改变。地铁乘客的视觉焦点因为熟睹而游离、焦躁,不容易集中注意力。于是高速流动造成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空间互动的降低,城市旅程因此越来越单调、抽象。

4.专用路权的排他属性:地铁运输造成旅程单调的抽象原因,不仅因为流动的高速化,更因为路权的专用性,即地铁行驶在隔离式专用路轨上(exclusiveright-of-way),这一属性隔绝了乘客在旅途中以视觉参与活动的机会,因此造成了一种独特的、目的纯粹的、排他性强烈的疏离感。

5.人潮汇集属性:地铁一方面是一种“大众空间”,吸引大量人潮川流不息,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空间;另一方面,地铁作为一种公共服务设施,使用者不分年龄、性别、职业、收入以及阶级,地铁建筑又是城市中具有浓厚“普遍性格”的空间。

6.塑造城市形象的“地标”属性:地铁是一个城市文明的窗口,通过地铁建筑可以反映其科技水平和美学标准。

二、地域文化—地铁设计的核心

从人类发展史来看,地域文化是人们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世代耕耘、创造、演变的结果。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布正伟先生在其《自在生成论》中认为建筑个性的艺术表现有三个层次:”与使用性质相适应的艺术气氛,与地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谐和的文化气质,与生活前进步伐相一致的时代气息“。其中第二条”与地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谐和的文化气质“说的就是建筑要表现出地域性特征。

倡导地铁设计的地域特色,并不意味抱着传统不放手,而是要从中汲取养分,创造全新的视觉语言,提倡原创设计。一部建筑史就是地域文化发展的总和,不同地域的建筑各有特色,有其特殊规律。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中,不同城市也各有地方特色。杰出建筑大师的作品也带有强烈的地域印痕,纵观国际地铁建筑的设计,不难看出他们在地域文化和人文环境上所做出的努力。

一提到巴黎的地铁,到过巴黎或对现代艺术史和建筑史略有涉猎的人,都会对建筑设计师赫克托·吉马德(HectorGuimard)的“新艺术”(ArtNouveau)风格的作品有深刻的印象,在19世纪与20世纪交汇的关键时刻的巴黎,一种崭新的艺术形态巧妙地与一种前所未有的公共运输科技结合,在艺术史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风格,这种风格就是“地铁风格”(StyleMetro),巴黎人的浪漫气质从其作品中彰显出来。在巴黎现有的86座“新艺术”风格的地铁建筑中,当属地铁二号线西侧终点站“皇太子妃门站”(PorteDauphine),以及蒙马特区十二号线的“阿贝斯站”(Abbesses)与高耸的“埃菲尔铁塔”(TourEiffel,1889)形成鲜明对比,成为巴黎的象征,充分地体现出地铁建筑的地标性。

莫斯科地铁以”地下宫殿“的美誉而著称于世。莫斯科地铁不仅是工程上的奇迹,也是建筑美学上的重要作品。莫斯科地铁是权力美学的体现,它采用了贵重的天然石料,独特的照明灯具,更饰以名师高手创作的大量雕塑和彩绘,尽显其艺术瑰宝之奇丽,具有帝俄时代的宫殿风格。如共青团广场地铁站的拱顶是描绘前苏联青年劳动、战斗和生活的马赛克镶嵌画;马雅可夫斯基站犹如这位大诗人的纪念厅,用高强度不锈钢筑成轻巧的列拱,地面铺白色大理石,用红色大理石镶边,中间有一条紫红色的大理石通道纵贯候车厅,犹如庄重的红色地毯,直抵候车厅尽头诗人的半身像。巧妙地将地域文化与时代特点相融合,使其成为莫斯科的象征。

里斯本地铁的历史不长、规模不大,只有两条线路,总长19公里,其中17公里为地下路段。但其地铁的公共艺术却非常有特色,几乎全是各种壁面瓷砖艺术品,间或一些陶瓷雕塑创作,在地铁公共艺术领域里,享有极高的声誉。里斯本的地铁公共艺术之所以出名,除了参与设计的艺术家的杰出作品,更因为其忠实地反映了这个城市非常独特的文化传统—陶瓷艺术。

以上典型案例说明地域文化是地铁建筑设计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是设计师在设计中应予以重视的问题。

地域建筑范文2

1.1地域建筑的定义

在给出地域建筑的定义之前,先理解以下建筑的概念:建筑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为人类自身提供物质和精神庇护的文化景观。因而可看出建筑与特定的地理空间点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地域性是建筑的本质属性之一。

然而,所有建筑都是地域建筑吗?答案是否定的,虽然建筑是建造在一定地域,但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地域建筑不再只是建造在原本地理空间上里,也就是说某一地理空间上的所有建筑也不一定是地域建筑。因次,地域建筑是指人类创造的,与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适应的特定文化景观。

1.2地域建筑的类型

民居是历史上最早出现、最基本、最大量的建筑类型,也是地域建筑的主体,故可从民居的角度来考察地域建筑的类型。在古书上记载,住宅由门、塾、堂、厢等组成。中国地域辽阔,从北向南,为适应不同的气候、地形、材料、环境等条件,民居有明显的差异。

在广东地区自古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其建筑表现出更加复杂而丰富的类型,创造了具有特色是城市风貌地区。其中主要有南方院落民居、南方天井民居、广东客家集团民居和南方自由式民居四种。

2.建筑平面结构类型

广东地域建筑虽然从整体上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但由于其内部广府、客家及福佬文化的差异,城市与乡村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的差异,也形成具有明显分异的建筑类型。其主要有以下两中类型:

2.1无院落建筑

竹筒屋是无院落建筑的代表,也是民居建筑中平面结构最简单的一种。由于屋内厨房、天井、厅、房按一定顺序排列,形似竹筒而得名。

其建筑平面为单开间,面宽较窄,一般为3~4米;进深较大,一般为10~20米,有的甚至达30米以上。也有规模较大的将两个单开间并联,"明"字屋就是间竹筒并列组合后的变化形式,厅、房、厨房与天井灵活组合,两开间大小可不一,进深也可变化,不一定整齐划一,形如"明"字。其中间的代表建筑是锁头屋。

2.2有院落建筑

三间两廊式建筑即是三合院式建筑,其普遍寻在于我国南北地区,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南北差异。其中南方有院落建筑是由三开间主体建筑、前带两廊和天井组成三合院。

这种建筑类型在广东中部和西部村镇建筑中广泛采用。从平面上看,前为天井,后为厅堂,厅堂两侧为房,天井两旁设廊,分别为厨房和杂物房。这种三间两廊式是广东地区采用最多的一种建筑平面组合形式。在此基础上,可以发展多种发展形式:一是纵向发展,发展成四合院形式;二是横向发展,发展成多开间形式;三是垂直发展,发展成楼房。

3.建筑功能类型

广东地域建筑除了官府类、宗教类等公共建筑外,大量的是私有民居建筑。在这些众多的民居建筑中,为适应广东特殊的自然人文环境,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功能,即是用于商业目的和进行防御的功能形态,它们使广东民居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

3.1骑楼--店屋式开放住宅

店屋式住宅是指商业功能与居住功能融为一体的建筑类型,其在古代就有存在,如宋代的"檐廊式"店铺。到近代海外文化的涌进,形成中外合壁的骑楼建筑。骑楼是在楼房前跨人行道而建,在街道边相贯通,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人们在长廊下进行商贸活动,可不受风雨日晒影响。这既适应了广东多雨湿热的气候条件,又使人与商业空间的接触更为直接方便,并使城市商业与交通空间相融合,使街道尺度更为宜人,创造了广东城镇独特的商业街区风貌。居住与商业的结合,导致了私密空间的局部开放,创造了较为亲和的人文环境,使购物者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3.2碉楼和土楼--防御式封闭住宅

在广东地区存在的防御封闭住宅最为典型的是碉楼,是侨乡地区的传统民居。碉楼形式自古就有,但将防御和居住两种功能结合的碉楼主要出现于近代。

其产生的的原因是,海外侨居者为家乡带来了先进的科技文化和大量的资金,一是使侨乡人民日益富裕,二是民国初年战乱频繁,社会动荡,洪水泛滥,碉楼应运而生。

碉楼的平面多为方形,基本格局由传统三间两廊形式发展而来,底层为储藏室和厨房二楼住人,顶层由年轻人居住兼做守卫。

其次,是土楼,其存在于客家聚落地区。从形式上看,有圆形和方形两种。由于其形式上的围合性和独立性,便产生了很强的排外性和防御性。

4.结语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技术在更新,无可否认的是,现代建筑创作越来越受新材料、新技术的影响,建筑师们对于现代技术的驾驭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建筑创作的能力。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地域建筑面临着新的困境。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建筑的角度上看,也是一方水土成就一方建筑。建筑不仅是一种提供给人居住的空间,尤其是在地域建筑中体现的是一方建筑文化传统。通过它传承的是一种地域文化,其是与前后(历史发展)、左右(与社会发展同步)、上下(适应自然条件)相关因素的综合把握与适宜的应对。因而,我们要挖掘地域建筑的价值,并着实实现地域建筑的传承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林琳.港澳与珠三角地域骑楼--广东骑楼[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凌世穗.走向开放的地狱建筑[J].建筑学报,2002.(9).

[3]蒋伯宁.对地域建筑的思与行[J].建筑与环境,2007.(1).

[4]王芳,等.传承文脉、地域特色与建筑创新[J].华中建筑,2006.(10).

地域建筑范文3

1.1自然因素:气候环境、地形环境、生态环境。地域建筑首先受到自然因素的制约,这种制约作用是由于建筑对当地气候、地理以及生态因素的回应所造成的。

1.2经济因素:技术条件、经济状况、材料应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同的经济条件和生产力水平,是制约地域建筑的另一个因素。

1.3文化因素:文化习俗、生活模式、。传统的地域文化具有内向性和封闭性特征,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文化习俗、生活模式和,会形成不同的建筑文化。

2现代地域建筑的表达方法

现代地域建筑是指能体现当地的地域文化的现代建筑,它既不同于传统的地域建筑(现代地域建筑在尺度和功能上要符合现代建筑的特点),也不同于现代建筑(现代地域建筑在形象或内涵上要体现地域文化),它是地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有机结合,是传统地域建筑的现代表达。在现代地域建筑的设计中运用较多的表达手法有以下几种:

2.1象征象征是指将当地独特的地质、地貌、气候、文化等要素或是经过简单的提取、直接用于地域建筑的创作,或是经过一系列的提炼,找出最能代表当地特征的地域符号,用于地域建筑的创作。印度中央邦议会大厦(见图2)位于印度中央邦首府博帕尔,由印度著名建筑设计师西查尔斯•柯里亚所设计。在设计中,查尔斯•柯里亚选用了印度神话中的曼陀罗图形作为整个建筑的平面设计原型(见图3),将该图案象征性地运用于建筑的平面设计:完整的圆形轮廓在内部被分隔成九个单元,贵宾入口和公众入口的分别设置构成两个不同方向的轴线,每条轴线都由建筑和庭院构成空间序列,交通流线顺着庭院边缘布置,通过蜿蜒曲折的漫游路径,由内而外,由外而内,在复杂的建筑空间和使用者之间形成一种共鸣。在古代印度人的文化中,他们将曼陀罗图形看成是一种宇宙模式图,图形暗含着他们对整个世界的最基本、最原初的理解。人们在改造外部自然环境的过程中,会无意识地流露出这些文化意念,例如人们在规划城市、建设城堡或教堂的过程中就会将这些意念以物质形态的形式表现出来。方形或圆形的曼陀罗图形特征是将圆形或方形以方格的形式等分,每个小方格都代表一个神。在任何土地上的建造活动,包括城市和建筑,都要由工匠们根据用地大小选择不同的曼陀罗图形,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建造。柯里亚认为以曼陀罗图形为基础进行设计,能够在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之间形成对话,这样的建筑才是有“根”的。

2.2变异变异是指对地域传统建筑的结构、空间关系和形态构成所包含的一般原则、原理,通过“变异”的方法应用于新建筑创造。在形象上可通过变形、错位、逆转和提炼具有显性表征性的符号等手法,达到“似是而非”的视觉效果,使我们创造的建筑不仅引发抽象想象,而且能引发出符合民众审美情趣和情感的形式来。拉萨火车站位于拉萨市西南的堆龙德庆县柳梧乡境内,由崔恺设计。设计师对传统建筑进行了手法上的抽象和提炼,藏族建筑的典型色彩藏红和白色构成了本案的基本色彩体系。入口正上方的木质钢芯构架,采用了藏区典型的层叠方式,与层层出挑的入口形成一个门楣,暗合藏区传统的门楣窗楣形式。木架由独特的束柱支撑,神圣而庄严。墙体的收分,厚重的砌筑,木构架的运用和连续的水平屋面,这些藏区特有的手法既延续了当地的传统文脉,又实现了地域建筑的现代化演进(见图4)。

2.3保留保留是指对基地原有的建筑进行完整保存并对其进行再利用的方法,新的建筑要和原有建筑和谐地联系在一起。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位于河南安阳市殷都区小屯村,由我国著名建筑大师崔恺主持设计。该博物馆紧邻洹河,是一个下沉式的博物馆,在地面上只能看到有一堵方形的青铜做成的墙,露出地面1m多高。博物馆酷似甲骨文的“洹”字,这是取殷墟依附洹河之意,象征洹水在孕育商文明中的重要作用(见图6)。整个设计力求尊重遗址本体和遗址周围环境,尽量淡化和隐藏建筑物主体,减少对遗址区的干扰。从平面上看,该方案的策略是将建筑主体沉入地下,屋面覆土,使建筑融于周围的环境地貌之中。建筑下沉庭院等处和有限的暴露在外的墙面采用了豆石骨料水刷石饰面及局部青铜饰面,质感沉稳,质朴宁静,与博物馆所要表达的历史主题相吻合。

2.4对地理与自然环境的适应地域建筑的本质是为了适应当地固有的地形地貌条件和自然气候条件中的不利因素而形成的建筑形式,因此如何通过建筑设计来适应地形和适应气候也是表达方法之一。重庆天地位于嘉滨路和嘉陵路之间,两条路之间的高差大约100m,地形起伏较大。整个项目在顺应地形起伏的基础上,形成由7个标高组成的主要建筑群落,包含吊脚楼建筑群、低地村落、高地村庄、商业主楼、精品酒店和文化剧场六大功能分区的现代山地商业街。由于项目高差较大,设计师在相邻高差交接的平坦地段设置景观节点和广场空间,同时使用梯道和坡道连接不同的标高地块,并充分利用堡坎和平台下部的空间,形成连通的室内公共空间。其中,位于最低标高的沿街吊脚楼建筑群建于条石基座上以模拟巴渝地区传统山地吊脚楼的形态。通过两个空中廊道连接的高地村庄位于第二、三、四级高差地块,并在交界处由建筑半围合形成小型广场节点,位于建筑内部的公共空间与嘉陵路的步行入口相连通。低地村落是一组带状分布的小型建筑群,以精品店为主。服务式酒店位于场地最高点,具有开阔的景观视线并强调私密性,形成变化丰富的山地院落式空间布局。商业主楼具有建筑交通体的功能,连通嘉陵路。整个项目随山体地形起伏,在总体形态上具有传统巴渝建筑风貌特色,同时具有强烈的现代感。

3现代地域建筑的设计手法

落实到具体的方法论上,现代地域建筑的设计手法也是有章可循的,以下是几种比较典型的设计手法。

3.1形式上的模仿与照搬将传统建筑的显著特征和重要构件,在现代建筑的设计中“形式化”重现。例如屋顶形式均采用标准的庆殿顶或歇山顶,并铺设琉璃瓦;斗栱样式保留古代建筑的曲线和细节;门窗、彩绘等装饰按照古法还原,并运用在与古建相同的位置上等等。洪崖洞风貌街区(图8)以最具巴渝特色的“吊脚楼”为主体,还原了老洪崖洞吊脚楼群的建筑景观,也是对其历史的延续。在外立面的设计中,设计师模仿巴渝传统建筑的建筑风格和空间形态,再现了重庆吊脚楼建筑的神韵。

3.2符号化运用将传统建筑的特征和构件等元素进行抽象化处理,打破其在原有古建上的使用限制,通过对原型的抽取、剥离、解构、拓扑等现代手法进行设计应用,使传统元素作为一种抽象造型在现代建筑上体现出来。吉隆坡双子塔(图9)位于马来西亚吉隆坡市区内,由美国建筑设计师西萨•佩里(CesarPelli)所设计,整栋大楼的建筑风格极富现代感,表面使用了大量的现代建筑材料,如不锈钢、玻璃等材质,并辅以伊斯兰艺术风格的造型,运用了传统伊斯兰教建筑常见的几何图形,如八角形和圆形,反映出马来西亚的伊斯兰文化传统。在伊斯兰的传统图案艺术中,无论是阿拉伯书法艺术渐变为纹饰还是几何状或植物状图案,都具有象征意义,这是伊斯兰美学的极致。阿拉伯装饰艺术中的几何纹饰由基本的几何形状如三角形、四角形、五角形、六角形、八角形衍生,其中各种八角形造型应用最为广泛,因为它蕴涵着宇宙观念,就如同中国的八卦含义。在设计前期,设计师充分研究了马来西亚当地的传统文化和传统伊斯兰建筑,最终选取了在当地伊斯兰建筑中出现最多、最具有代表性的八角形图案和圆形图案作为建筑平面的设计原型,设计师将这两种形状进行融合创作,衍生出了塔楼的平面形状,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的功能需求做了一些调整和完善,完成了最终的建筑平面。

3.3再现传统建筑的意境对传统建筑进行主动的意象审美,理解并提炼出相应的抽象元素,如空间形态、建筑布局形式等,再应用于现代建筑的设计建造。苏州博物馆新馆选址位于历史保护街区范围,紧靠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忠王府,由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主持设计。由于该地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该地块被贝聿铭先生称为“圣地”,他是这样阐述自己的设计思想的:“在这一地块上设计博物馆是人生最重要的挑战,在这里设计博物馆很难很难,既要有传统的东西,但又一定要有创新,传统的东西就是要运用传统的元素,让人感到很协调、很舒服;创新的东西就是要运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让人感到很好看,有吸引力,因为时代是在发展的。”在新馆的设计中,贝律铭先生将主庭园作为这组建筑群的灵魂,通过简约、朴素的设计手法还原了江南园林的空间特征。主庭园在东、南、西三个面由新馆建筑围合,处于整组建筑的中心,仅在北面与拙政园一墙之隔。庭院设计采用了极简的设计手法,仅用少量的元素反映出传统园林的精神,并巧妙处理了与拙政园的关系。设计以水面为主,水景始于北墙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园引水而来,一座折线形石板桥紧贴水面,横跨东西两岸。庭院中最重要的景观是以拙政园的白墙为背景放置的一组片石假山,这种匠心独运“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山水景观,凸显了清晰的山林轮廓和山水剪影效果,成为博物馆中央大厅动态的主景观(图11)。从馆内各个角度望去可以欣赏到庭园不同的风景。

4结语

地域建筑范文4

关键词 建筑特征 区域性 中国建筑 西方建筑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建筑要克服自然的干扰,创造舒适的人居条件。不同的自然地带对人居的干扰有差别。自然环境中,对建筑影响最大的是气候。寒冷地方要保暖,炎热地方要降温,多雨地方防雨淋,潮湿地方隔湿通风,对建筑有不同的要求。

影响建筑三要素互相联系,不可或缺。任何建筑都受到三要素的制约。三要素地域差异性决定建筑的地区性。哲学讲“没有相同的树叶”。地理学讲没有相同的地点,没有相同的区域。长城出现在我国的北方,金字塔出现在古埃及,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特定环境的产物,都有强烈的地区性。

在我国内部,南方和北方传统建筑的地域差异主要受自然环境影响。起关键作用的是气候上的南北纬度地带性差异。地形和水文加强气候差异的深度。我国建筑最显著的地域差异表现在南方与北方之间。建筑形态上,南方轻巧通敞、多遮拦,北方严实敦厚。城市格局上,南方街巷曲折,北方街巷归正。宗教建筑上,南方多道观,北方多石窟寺。

南方建筑比较注重遮阳、防热、防潮、防洪、防雷击,在沿海一带兼防台风和暴雨。南方气候既热又湿,水蒸汽长波辐射强。气温27.5℃时,空气湿度达到90%,汗水难蒸发,人体感觉闷热。气温13℃时,湿度90%,有寒冷感。潮湿天气细菌虫害滋长快,流行病容易传播。

我国一度流行的玻璃幕墙设计违背了传统民居通敞的原则。玻璃幕墙通常是不开启的,室内空气流通靠中央空调,成为高耗能建筑。玻璃幕墙设计于20世纪70年代在欧洲兴起,到80年代中期逐渐衰退。

北方气候寒冷,寒流频繁,防寒、采光、保暖是民居的第一要务。建筑要尽可能减少外露面,加强密闭性,在形态上趋向方正敦厚。北方民居的墙体厚实,阳面开窗,阴面密闭,有火炕火墙。

南方阳光炽烈,雨水频繁,潮气上泛,建筑物要遮阳、遮雨、隔潮。南方建筑的墙体、屋顶、门窗有遮拦功能。墙和屋顶是建筑物接受辐射的主要载体。浅色对辐射光的传输率较低,南方建筑的色彩以浅色为主,白色尤为普遍。

建筑的区域性不仅体现在我国南北差异上,就全球而言,这种差异性就更为突出,尤其是体现在中外建筑上。引起差别的主要原因是意识形态,其次是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中国传统建筑主要采用木结构,西方传统建筑主要采用石结构。这主要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比较崇尚“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所以建筑大多采用木结构。鉴于木结构本身的特性,我国现今能保存下来的古建筑已经很少。

中国古代建筑是一个很独特的体系,它尤其强调人与宇宙、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它不是可以使人产生某种恐惧感的异常空旷的内部空间,而是平易的、非常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以庭院为单位构成组群建筑;它不是阴冷的石头,而普遍采用的暖和的木质,是“木构架”;不是让人们去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感、悔悟或激情,而是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它的美学精神可用宗白华先生的一句话来概括:“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正是这种美学精神,传达了中国人对“宇宙图案”的奇特感观,创造了古建筑的灵魂。

中国古典建筑与西方古典建筑及现代建筑在扩大建筑规模上是采用不同的方式,西方建筑将复杂的内容组织在一座房屋里,由单层变多层,在平面上以至高空中作最大限度的伸展,因此而产生一系列高大的建筑物,取得了巨大而变化丰富的建筑体量。中国古典建筑将不同用途的部分处在不同的“单座建筑”中由一座变多座,以院落为基础,一个层次接一个层次地广布在一个空间中,构成一个广阔的有组织的人工环境,因此产生一系列单座建筑数量众多的群体。这种空间处理方式的不同,使人们在建筑之中有着不同的体验。西方建筑从外观上看一目了然,其个体本身是丰富多变的,中国古建筑从单体上看简单明了,而平面组织上却十分复杂,其建筑的整体面貌是一层一层逐一展开的。西方建筑可以用一个三维的画面来表现建筑的总体面貌,而在中国古建筑群体中却很难以一个固定的画面来揭示其整体的面貌,而人行其中却可有一种步移景异的空间变化,由此可见两种建筑是以不同的方式发展。

地域建筑范文5

关键词:地域特色;地铁;建筑设计;主题文化;视觉设计

从地域特色设计风格研究,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因素对于城市地铁建筑设 计风格的形成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这是由于自然和文化之间本 就存在着必然关联,而文化统一性的展现正是将文化与自然有机 结合,并赋予了地铁建筑以不同的文化设计底蕴。

1 地铁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联

作为城市发展的名片,典型的建筑标志既是城市发展的标 志,同时也是城市基本风貌与人文精神的有效象征,代表着一 个城市文明的发展进程。 基于地域特色的地铁建筑设计,既涵 盖了城市自然环境与人文风情,同时也是对城市地域特征的一 种浓缩, 这一独立性特征能够更好地展现城市的发展面貌,凸 显文化与自然之间的适应性。

1.1 地铁建筑设计是地域文化特色的缩影

作为城市地铁建筑设计过程中重要的文化构成范畴,地域特 色的展现表现出设计师独特的创作理念,将地域文化特色浓缩于 地铁建筑设计过程之中,使得特定历史条件及地理环境之下的地 域文化特色能够被永久保留下来。 自然环境是城市文化孕育的土 壤,而针对建筑个性的呈现,地铁建筑设计中的艺术审美通过地域 特色的形式展现出来能够给人以更加直接与亲切的感觉,是人文 情感与艺术风格的有效结合。时代气息渲染之下,地铁建筑设计成 为了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典型象征, 而这一特征与人文环境中的 文化气质显然是一脉相承的,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革新,形成了有 力的视觉冲击效果。此外,地铁建筑设计作为城市地域文化沿袭的 代表,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也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这一特殊性的存 在主要是由于不同的地域文化受到了当地文化资源的限制, 其中 深刻的地域发展痕迹也同样在地铁建筑设计中有所呈现。在《走向 新建筑》中提到,发现问题作为建筑设计的起点,而其终点位置应 当表现在对人心的一种深刻感悟。城市设计原则指导下,地铁建筑 设计的发展更加重视自身地域特色的融入, 而这也将城市文化的 特征更加完整地体现在了建筑设计过程之中。

1.2 地铁建筑设计突出了地域文化的主题

地域文化主题与地铁建筑设计之间的关联作为城市文化的窗 口与现代化交通事业的发展有着紧密关联, 而个性化的地铁建筑 设计在彰显自身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时也使得地铁建筑成为了当地旅游的一个景点。 在不少国家中,地铁建筑设计正是以地域文化旅 游作为自身的设计主题, 凸显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之间的有效结 合,比如莫斯科地铁。 这一建筑设计将俄罗斯文化融入地铁设计元 素当中,使得外地游客对此连连称赞。 换言之,现代化地铁建筑设 计已经绝非仅仅表现为单处的交通和出行工具, 而是作为典型的 城市地标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当中, 将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特色巧 妙融合地铁设计之中, 在突出其中文化功能的同时也将当地的民 族文化精粹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 例如巴黎地铁,在百余年的发展 历程中,巴黎地铁的设计经过了千变万化的发展,如今的三百八十 个地铁站各具设计特色,极具地域特色的广告和海报设计、隧道处 的各种符号形象都成为了巴黎涂鸦文化的典型象征, 浓厚的浪漫 气息不禁让我们感慨巴黎地铁建筑设计的精妙绝伦。 地域文化主 题无论是表现为城市符号或是文字,都是文化浓缩的精品,而地铁 建筑设计正是抓住了地域文化的特色, 并将这一主题文化通过建 筑载体的方式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的人文情感。

2 地域特色在地铁建筑设计中的呈现

从空间属性角度分析,地铁建筑设计与其余建筑存在着明 显的异同,这主要是由于地铁建筑设计不同于其他建筑设计在 整体风格及使用功能方面有着更加广泛的系统化特征,其中公 共运输系统的设计更是关系到地铁自身的运量、疏密以及安全 舒适等因素。 作为城市文明的象征,地域特色在地铁建筑设计 中的呈现也被赋予了更加现实的设计涵义。

2.1 地域文化成为了地铁设计的核心

从地域文化与地铁设计的结合方面考虑,突出其中的地域文 化并非是对传统设计风格的全盘否定,而是需要从传统风格中吸 收必要的养分来更好地投入到现代化地铁设计工作当中,突出视 觉语言和原创设计对于创新地铁建筑设计的积极影响。 作为地域 文化发展的集中呈现, 建筑设计的内涵有着其本身的发展规律, 而对于地铁建筑设计而言更是如此。 针对不同地区存在的不同地 域特色, 在地铁设计中的凝结正是将文化作为整体设计的核心, 凸显地方文化赋予地铁建筑的独特魅力。 地域痕迹在地铁建筑设 计中的呈现在国际化地铁建筑设计中最为常见,这足以说明杰出 建筑设计大师们对于地域文化元素的青睐。 巴黎地铁的设计充满 了人文化内涵,地铁设计风格中的浪漫元素通过地铁作品表达出 来。 而莫斯科地铁也有着突出的“地下宫殿”美誉,它是莫斯科工 程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将建筑美学思想的核心内涵表达 得淋漓尽致。 权力美学主旨下,莫斯科地铁建筑设计采用了昂贵 的建筑石料和照明灯具,更透过艺术彩绘的方式尽显其中的皇族 气息。 可见,时代特点映衬下的地铁建筑设计更加能够凸显其中 的地域特色,成为城市建筑设计的文化象征。

2.2 地域视觉设计在地铁建筑中的出现

对于地铁建筑设计而言,其中地域视觉设计效果的呈现主要 是通过公共生活空间与公共色彩环境之间的关系对应来得到呈 现的,因此特定的公共建筑标识能够极大地提升地铁建筑设计的 视觉呈现效果,突出城市的文化特色与精神教化作用。 自然多变 的环境因素决定了建筑设计风格的多样性,而如何凸显地铁建筑 设计中的地域特色就成为了这一时期城市建筑设计发展的主流 方向。以地域视觉设计为代表的地铁建筑设计风格在展现自身地 域特色的同时也为城市视觉形象提供了有效的传播途径。 由于地 铁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被称作为“metro”,因此字母 M 成为了不 少国家地铁设计的标志,比如意大利。 又或是在德国是蓝色的字 母 U,而西班牙是红色的字母 C,这些都作为地铁标志存在于国 家地域文化特色当中,并给人以极其深刻的视觉印象。

3 结束语

随着国内地铁建筑设计发展的日臻成熟,城市设计主旨与 地铁建筑设计的相互结合使得现阶段地铁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特色的融入成为了一种发展趋势。 纵观不同城市地铁建筑设 计的风格呈现,无论是城市文化还是人文文化的渗透都使得地 铁建筑设计中的地域特色更加显著,城市发展的文化功能越发 突出。 从文化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分析,地域特色与地铁建筑设 计的相互融合已然成为现实,文化功能在突出地铁建筑设计主 题文化内涵的同时也使得建筑本身的文化涵义更加充沛,是对 城市发展历史及地域文化价值的高度浓缩。 总之,地铁建筑设 计与地域文化特色的融合除了能够更好地体现城市文化渗透 力之外,对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也有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地域建筑范文6

[论文摘要]建筑的地域性是建筑的基本属性之一,其对当地的建筑学教育会提出不同的社会要求,而建筑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建筑的地域性。建筑学教育更应当重视建筑地域性设计理念的培养,从而让我们的建筑地域性得以延续,、

作为历史文化结晶的地域建筑,是地域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体现,正是由于建筑的地域性差异才使世界建筑文化变得丰富多彩。而建筑地域性的重要性则需要从学生起开始灌输,作为培养建筑师的高等院校在建筑学教育中对这一教学方向不能忽视。应当使学生在进入这一学科的初始阶段就认识到只有重视建筑地域性的特色才能设计出优秀的建筑作品。

一、建筑地域性

建筑总是在一定的地区、地段、地点内的空间建造,建筑的地域性是建筑与建造地点相关的自然、经济、技术和社会文化地理方面的关联,是某一地区建筑区别于其他地区建筑的特点,是建筑的基本属性之一。在建筑设计中必须加以考虑。

影响建筑地域性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当地气候与地形因素,这是客观存在的。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巨大,南方气候闷热潮湿,要求建筑防潮、通风,而北方的气候风沙大,冬季严寒,这就要求建筑注重防风沙和保暖。从地形地貌来看也有平原与丘陵山地的区别,看重庆的吊脚楼与北京的四合院,其为了适应地形从建筑形态上就有明显的区别。另一个是当地的人文及历史传承,这是主观存在的影响因素,随着时间的流逝,建筑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予人栖息之处,还承载了民族内涵和历史意义。纵观那些历史悠久的城市,我们总能找到一些某个历史时期留下来的与其他城市不同的建筑形态,这些建筑形态让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可以说,地域建筑文化本身就是其本土文化的一部分。

二、建筑学教育中的建筑地域性特色体现

建筑地域性的存在,在培养建筑师的教育中也不可避免地会打上地域性的印记。早在八十年代,就有人根据当时的建筑风格把建筑学派分为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京派”、以同济大学为代表的“海派”和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代表“广派”。这些高校培养出的建筑学学生其设计风格都带有鲜明的地域性,或者说本校自身的设计风格。

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广州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炎热多雨,常受台风吹袭。因此当地的传统建筑在解决通风、隔热、防风、防雨、防潮等方面都极具特色。而位于广卅l的华南理工大学于1932年成立,在当时广州就出现了一批重要的具有中国传统样式的建筑,例如中山纪念堂、中山图书馆等,且岭南地区素有开放的商埠文化氛围,客观上刺激了建筑业的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华南理工大学,在建校之初,建筑学科的发展就具有鲜明的岭南特色。之后到五、六十年代,随着夏昌世、龙庆忠、陈伯齐三位教授的加人,办学风格开始强调对地方历史文化和地域气候的关注,为华南理工的建筑学教育开拓了岭南现代建筑创作、亚热带建筑科学研究、华南建筑史学等整体发展的学科建设道路。1953年,夏昌世教授设计的中山医学院采用了开敞自由式的布局,结合环境气候设计了多种遮阳格栅,不但在建筑外观上通透轻巧,还保证了建筑的遮阳,成为亚热带气候建筑的典范。到了现在,华南理工大学以何镜堂院士为代表,其建筑学教育延续了一贯的岭南派建筑风格,不单在研究生教育中以此为主要研究领域,连在本科教育中都开设了岭南建筑与园林和广州城建发展史两门选修课。正是由于其这样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教育风格,使得华南理工大学轻易地通过了学科评估。而其培养的学生,长期生活在岭南,耳濡目染当地文化,教师义侧重于岭南建筑的教授,毕业之后,他们的设计风格都带上了浓厚的当地风格,成为广东地区岭南建筑风格的接班人,让建筑的地域性得以保持发展。

三、当代建筑学教育中建筑地域性发展的误区

我国目前已有80多所高校建立了建筑系科,各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风土人情不尽相同,学生所受的环境熏陶也不尽相同。但是在改革开放后,海外建筑设计的大量涌入让各地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城市逐渐丧失了自己的特色,沦为一个技术性的人T产品聚集体。居住小区缺乏与周边的联系正沦为一个个封闭的城中村。城市街区形态与单体建筑之间丰富复杂的联系机制被简化为几个僵化的数据控制,人们缺少交流的地方,社会变得冷漠,地方文化特征也面临被消解的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筑学教育也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海外的建筑书籍和互联网让人们的眼界变得开阔,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世界建筑的大同;另一方面,我们过快的城市发展速度,忙碌的出图出方案使多数院校的教学不能深入的挖掘教学特色、院校特色和地方特色,只是平平淡淡培养出能够快速出图的好手。建筑的地域性需要建筑设计师来完成延续,建筑学教育地域性的丧失将会使得我们的城市更进一步的丧失地域感,建筑学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

四、把握建筑学教育规律,挖掘、建设本校的建筑地域性

在当代中国的建筑创作中,地域性建筑设计无疑是一个重要且值得肯定的探索方向,在建筑学教育中,建筑地域性的挖掘和建设也是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慢慢去做的事情。像清华、同济、华南理工这些学校,保留其地域性是十分重要的策略,而那些还没有找到自己办学特色的学校则需要深入挖掘出当地特色。具体的方法可以包括:

其一,挖掘和依赖本地资源,教师本身提高对当地地域性的了解与掌握,这样才能更好地教授学生。

其二,加强教材建设与教学内容更新相结合。在保证评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强化本地特色。例如北方的建筑御寒保暖技术、南方的防潮隔热技术等等。

其三,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参与到当地的实践项目或者科研项目中去,让学生在实践项目中更直接的体会到当地建筑地域性。

吴良镛先生曾经指出:“中国拥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又有着丰富的东方哲学思想与美学精神,因此,如何运用现代的理念和技术条件,吸取传统文化的内涵,创造优美的生活环境,探索新的形式,这可能是寻找失去的灵魂。避免世界文化趋同,促进当代城乡环境丰富多彩的途径之一。”建筑学教育作为培养建筑师的摇篮,也必须充分认识到这点,挖掘出自身的地域性特点,从而让我们的建筑地域性得以延续。

[参考文献]

[1]齐康,建筑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5

地域建筑范文7

【关键词】地域性建筑、创作手法、徽派建筑、风格、空间、技术

1. 传统徽州建筑特征分析

谈到徽派建筑、皖南民居,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马头墙、粉墙黛瓦、天井这些词语,这里,我们将徽州传统建筑的特征分为三个部分展开分析,即风格、空间、技术。

1.1风格特征

最能体现徽州民居特点的表象特征便是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特点,这包括人们最为熟悉的对徽州建筑的形象认知:粉墙黛瓦、马头墙、门头等等。

1.1.1屋顶

徽州村落的屋顶形式是坡屋面,参差错落。房屋的屋顶和山墙的上缘均铺以青瓦,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徽州民居中的“黛瓦”。大,中型民居的主要厅堂脊头有做成龙,鸡等花饰。普通山墙为硬山式不出屋顶,厅堂等重要建筑的山墙用出屋顶的屏风墙,随着房屋进深的大小,有一山、三山和五山屏风墙的不同。

1.1.2墙面

与之前所阐述的屋顶一起,徽州“粉墙黛瓦”的说法早已为人熟知。古徽州的能工巧匠们刻画出墨色的屋顶与白色的墙面的对强烈比,就是这简简单单的白墙面,却有着极为理性与低调的美感。

1.1.3马头墙

马头墙又称风火墙,特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也就是山墙的墙顶部分。在发生火灾时,起着隔断火源、防止火势蔓延的作用。为了使封火墙具有艺术美感,设计师将其设计成昂首长嘶的马头,千姿百态,是徽派建筑的重要造型特色。

1.1.4门头

徽州古民居的门,有大门、侧门、角门、后门、券门等。徽州民居的高墙门以门头为装饰重点,形成了简易的或者复杂的门楼装饰,在实用功能上,门楼主要是防止雨水顺墙而下溅到门上,可以类比做现在的雨棚。门头也是建筑中最为讲究的精华部位,是房屋主人身份、地位、财富的象征。

1.2空间特征

1.2.1建筑平面

徽州民居的平面布局基本方整,绝大多数都以围绕扁平长方形天井为基本单元,单元之中的房屋呈三面或四面围合,轴线取中,两厢对称。徽州民居典型平面房一般面阔三间,明间临天井。两侧辟有厢房,可住人或起到调节起居的作用。

1.2.2天井

天井是皖南建筑必不可少的部分,四周高墙围护,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天井是堂屋的延长空间,是空间受限的徽州民居里唯一能感受到四季交替变化的空间,正是由于天井的突出作用,使徽州民居具有很强的生长能力,体现着建筑的有机性。

1.2.3庭院

庭院是徽派古民居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具有明显的园林化、生态化特色。一年四季,庭院里总是水常流,鱼常游,花儿常开,香气常飘,使人一置身其间就顿感赏心悦目,为浓烈的园林化情调所陶醉而流连忘返。

1.3结构特征

皖南木结构的建筑的建筑特点传承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穿斗式的木结构形式:

(1)承重构件与围护构件分离机制——墙倒屋不塌。墙体只起围护作用,木构架为承重体系。这是充分发挥大木构架结构作用和土材围护作用的最佳构筑方式。

(2)抬粱构架与穿斗构架互补机制。这些穿枋斗枋都是穿过柱身形成纵横交错的框架,柱枋间嵌入板壁加强框架刚度,增强抗震抗风性。

2.新徽派建筑创作手法分析

这里,我将新徽派建筑的乡土地域性传承也概括为三种主要的方式:风格特征传承、空间特征传承与技术特征传承。

2.1风格特征元素传承

2.1.1屋顶

传统的屋面形式可以再现代技术的支持下,更加具有生命力。这里笔者将新徽派建筑的屋面造型手法归纳为三大类.

1)抽象简化。将坡屋顶化为面和边界线进行处理,同时经常将部分结构框架外露以获得边界,抽象表达了传统建筑的主要构成部分。

2)传统符号的提取拼贴。在万科第五园的设计中,大量应用了坡屋顶的符号,再重点配合中国传统庭院等元素的创造性运用,造就了一个现代感很强,但是又充满民族韵味的居住建筑精品。

3)隐喻手法的运用。这种手法是继承传统屋面的造型特点与实际的视觉感受,通过其他构件或是特殊的空间来营造具有传统屋面意向的建筑形式。

2.2.2墙面

徽州建筑墙面精髓在于低调典雅,不喧宾夺主,烘托出居住群落的山水意境。

2.2.3马头墙

现代建筑通过对马头墙的形式进行抽象提炼,并在实际应用中应做极大的简化,马头墙更作为一种代表徽州文化的符号出现,起着一种象征的效果。

2.3空间特征传承

2.3.1天井

有着“四水归堂”的天井,是徽派建筑中最为有特色也是最主要的代表元素之一。在这里,我将天井这一空间原色的运用手法与作用大致分为三类来阐述。

(l)注意高度比尺度的把握。“井”与“院”的区别在高度比,相对于院落空间,天井更为高耸和封闭,这样才能表现“井”的光影效果及空间特性。

(2)对“井”的合理位置规划。天井设计在的一侧,这样当两个建筑体块对称拼接时,天井空间增大一倍,有利于节约用地。在建筑进深较大时,把天井设在两边,可解决了一侧的窗问题,从而避免暗房的出现。

(3)注重设计通风。传统徽派民居多采用大进深、小天井以组织穿堂风。现代建筑中可借鉴这一点。当建筑进深较大时,则设有两个以上的向内开敞的天井,其后天井做成楼井式,上部开通风气窗或者天窗。这样有利于通风,在保温节能上也是有很大贡献。

2.3.2庭院

庭院空间能够提高建筑整体的环境素质,使其从室内到室外的空间层次丰富多彩。在设计时,可将庭院置于建筑一侧,庭院设计应小巧灵活布局紧凑,把自然景观浓缩在建筑内部,创造出通透疏朗、层次错迭的效果。

2.4技术特征传承

徽派的斗拱,月梁,柱,凛,雀替等等木结构构件,已经渐渐的失去本来的的承重意义。所以在新徽派建筑中运用,更多的是做作为一种纯粹的装饰性符号来表现。

在建筑材料的运用方面,传统的砖、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建筑的发展需求,所以在新徽派建筑的设计中,应当去抽象概括传统砖瓦等材料所表现出来的氛围,传统建筑材料只作为辅助点缀材料,用的恰当更能起到画龙点睛作用。

3.地域建筑创作手法总结

基于上述对于徽派建筑的传统传承以及创作手法的分析,将其范围推广到地域性建筑与乡土建筑的创作中,笔者将乡土地域建筑创作手法分为四个步骤:

首先是对于地域性建筑风格特征的提炼升华。传承乡土地域建筑的表象特征,使得传统元素适应与当代建筑,这就需要建筑师运用类型学的手法对地域传统元素进行提炼、精简、重构,从而传承并升华地域建筑的各种元素,维持地域性的建筑风貌特征。

其次是对于地域性建筑空间特点的把握。建筑的本质在于空间,建筑给人带来的内在精神感受也在于空间。所以对于地域建筑的传承,重点在于对于其空间本质特性的继承。

最后是对于地域性建筑技术的继承。传统的建造技术与建筑材料,是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与地域适应性创造手段。虽然往往传统的地域建造手法不适应当代建筑的需求,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吸取宝贵的经验,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改造,使其满足当代建筑适用、美观、安全的标准,同时有具有地域传统的建造特征。

参考文献

[1] 陆元鼎等.乡土建筑遗产的研究与保护[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2] 樊炎冰.中国徽派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3] 金乃林.传承徽派建筑[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4] 梁琍.新徽派建筑初探[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2):86-87.

[5] 高璐璐.论在现代小区规划中的徽派建筑的实践[J].安徽建筑,2009,(1):32-37.

[6] 聂玮.徽州古居的现代叙事—类型学下的新徽派建筑设计[J]. 安徽建筑,2011,(1):28-30.

[7] 单德启.徽派建筑和新徽派的探索[J].问题研讨.2008,(3):30-33.

[8] 曹磊. 徽派建筑的传承与发展—生态学下的新徽派建筑设计[J].福建建筑,2011,(6):9-11.

地域建筑范文8

关键词:地域建筑;地域建筑理论;地域建筑创作;西安

0引言

地域建筑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其目的是呼吁人们关注建筑的地域性和它本身所代表的区域文化,从提出到现在都一直处在探索之中。地域建筑理论很早就传播到我国,但是发展过程比较坎坷和缓慢。在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的综合实力不断加强,一批批的优秀建筑不断涌现,他们中的很多人,用自己的设计作品,不断加深对地域建筑内涵的探索。

陕西省是一个文化大省,省会西安市历史悠久,是历史文化名城,丝绸之路的起点。对于在这里工作的建筑师,历史与文化成为了一个逼迫他们去思考的创作背景,成果也很突出。

1关于地域建筑的研究背景

对建筑的全球化发展,一方面增进文化交流,促进本国建筑的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削弱了地域间的差异,甚至破坏传统文化,造成原有特色的消亡。

主要表现在:一是造成建筑类型、功能及形式相一致;二是促使建筑向高层、大体量发展,造成建筑空间及形态趋同;三是来受到西方的美学思想影响,建筑倾向形式风格。

2关于地域建筑的概念和内涵

2.1地域建筑的基本概念

地域,在文化社会中指在同质地理环境中形成的,具有相似的文化及共同利害关系的大的空间单位;建筑,是人类社会创造出来的,为人类自身提供物质和精神庇护的文化景观。地域建筑:是所在地域的自然生态、文化传统、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之间相关联的特定建筑。

2.2地域建筑的内涵

具体来说,地域建筑应该满足一下条件:(1)地域性,具有特定的地理空间或地域单元;(2)在该地域普遍存在并具有相当的规模和密集程度;(3)与所在地域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密切并和谐共生。

3国内地域建筑理论总结

国内对地域建筑创作理论的系统论述首推吴良铺教授的《广义建筑学》中的地区论,分别就“建筑与地区”,“建筑与城市”作了精辟论述。在他的引领下,促进我国的地域建筑创作理论的研究。

建筑的地域性,是建筑的基本属性,是建筑赖以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长期形成、发展的建筑文化,建筑风格,场所感也因此而存在。这些年来,中国地域建筑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但在理论研究方面尚应继续深化。我认为至少有两方面不足。1、针对我国古代的优秀建筑中的美学原则的理论研究不足;筑创作实践,还没有与地域建筑研究紧密的结合起来。

4国内地域建筑创作理念的发展概况

4.1国内地域建筑的民族形式探索

1920年代开始现代化与民族文化相结合。主要特征是以西方建筑的结构及主要特征结合中国传统符号。这时期的学者们开始了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及其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1930年代,现代主义开始在中国较为广泛地传播,但由于历史原因,建筑师们空有设计的思想,而没有创作的环境。1949年到1979年,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广为传播,民族形式几次反复。在五十年代中期,通过“国庆工程”的带动,形成了以垂直三段、水平五段、大屋顶为特征的民族形式,追求建筑的传统性和纪念性。

4.2综观1980年代以来对地域性建筑创作的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建筑创作理论开始追溯世界建筑潮流。中国建筑师在深入研究西方现代建筑理论的基础上,开始了自身多元化的探索之路。

第一类是与特定的重大历史事件相关的建筑创作。建筑作品结合特定地点,突出事件的地域性背景。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第二类是将某一地域的主要文化特征作为表现主题的建筑创作,如西安陕西历史博物馆;第三类是从顺应场地自然条件、保持场地人文文脉延续为主题的建筑创作,如广州白天鹅宾馆。

5西安的地域建筑发展方向。

5.1“新唐风”建筑

陕西历史博物馆突破了以往大型公共建筑一般只采用楼阁式造型设计的传统格局。最引人注目的是博物馆的整体色彩构思: 白色砖墙面、汉白玉栏板、瓦灰色花岗岩台阶、柱子、石灯、浅灰色喷砂飞檐斗拱、深灰色琉璃, 全部色彩未超出白、灰、茶三色。

大唐芙蓉园,遵循古建筑应是延年益寿,不是返老还童的原则。建筑材料设计均采用砖瓦混凝土结构与木材结构相结合,既保存了唐代建筑的原貌,又能使古建筑长久不受损害。

5.2新关中民居风格

贾平凹文化艺术馆,其建筑设计不仅借鉴了传统关中的民居建筑,最妙的是还将“凹”字融入其中,成为一座有点“凹”的艺术馆。这座文化艺术馆的建筑主体有着“凹”字形平面,另外,整座场馆的外立面采用质朴的混凝土为主材料,以传统关中民居常用的灰黄色为底打磨,使整个建筑充满历史的厚重感。设计以贾平凹朴实、内敛的性格为切入点,以他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文化冲突为设计理念,富于变化的外部空间语汇也象征着贾平凹文学作品的神奇魅力,使参观者充分感受到作家对变革的乡村与城市的思考,对文化转型中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融合的思考。

5.3传统地域文化风格

富乐国际陶艺博物馆群坐落在陕西富平。目前已收藏50个国家和地区260位国际陶艺家的2600多件不同风格的陶艺作品以及30多个国家的47种陶艺杂志1500多册,成为世界最大、收藏作品最多、层次最高的现代陶艺博物馆群,被誉为“世界现代陶艺之都”。其中的国际陶艺博物馆采用当地传统的建筑材料与砖砌拱技术,并列组合的变径砖拱形成的韵律赋予了建筑强烈的现代感。博物馆在整体上犹如风道一般,适应了当地冬冷夏热的气候特点。

6小结

通过自己调查研究,对沟内地域建筑理论的发展,作了分析和总结,特别是西安地区的地域建筑创作方向。我个人赞同,地域性是建筑基本属性之一这个说法,目前建筑理论的研究已经很成熟、很丰富了,在今后的发展中,建筑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建筑的功能与日益增长和变化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多地关注地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更多地关注新技术在地域建筑创作中所扮演的重要作用。只有这样建筑师才能在跨地区执业中赢得更多的肯定。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广义建筑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吴良镛.乡土建筑的现代化,现代建筑的地区化.[J].华中建筑. 1998,(16)1.

【3】杨慧娟.泉州红砖区地域建筑.[D].华侨大学.2006.

地域建筑范文9

[关键词]建筑设计;节能环保;地域性

中图分类号:TU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9-0123-01

1 建筑的地域性特点

1.1 广义上的建筑地域性

广义上呈现出的地域性,也就是由于各个地区的气候季节不同造成的不同地区不同的建筑布局和建筑风格。建筑地域性在建筑工程实施的时候是需要重点规划的主要内容。由于全国各个地区的季节和气候特点不同,建筑布局的时候需要考虑的因素也不同。例如,由于建筑地域性南北方的建筑风格就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北方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通常色彩明亮,而且涂料居多,但是南方则颜色暗淡,这是由于北方干早,雨水少,南方多雨,天气阴湿的气候特点决定的。为了防止建筑物的颜色蜕化,对于色彩和涂料的选择是必须的。

1.2 狭义上的建筑地域性

狭义的建筑地域性通常理解为在小范围内对建筑物的风格根由于区域特点的考虑产生的差异。例如关于建筑物的造型,设计风格以及周围基础设施的搭配都是考虑的因素。建筑的狭义地域性也是重要考虑的方面,也是制约建筑风格设计与建筑空间造型甚至建筑整体设计的重要方面。这对于建筑师进行多方面的建筑设计和造型都具有规划的意义。在建筑地域性的考虑中,生态因素也是重要的规划内容,建筑地域性的考虑需要注意到各个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在进行建筑的同时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

1.3 建筑文化中的地域性设计

建筑文化与广义上的文化是有差别的,建筑文化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成点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在建筑文化的影响之下,不同地区的建筑必然留下当地的政治文化烙印,甚至受到当地民风民俗的影响,可以说,建筑受到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不同地区的建筑呈现出体现不同地域特色的差异风格。所以,长期以来,对于建筑与文化的研究也是生生不息的。

2 建筑文化地域性的形成及其表现

2.1 建筑的朝向、体型以及间距的地域性体现

建筑的朝向选择对于建筑节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其选择尤其要考虑到地域性的地理特点。例如在北方选择南北朝向的建筑耗能较少,尽管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偏离轴方向的建筑朝向,似乎可以增加建筑的灵活性,但是从长远的眼光看还是不利于节能。此外建筑在可以允许自由决定建筑形状与走向时可以首选长方形的体型,并尽可能的朝南。同时根当地的气候处理好建筑的朝向与季风的关系,在北方,经常使用的房间要避免朝着冬季主导风向,而在南方炎热地区要使建筑的朝向与下级的主导季风有30-60度的夹角。另外建筑的间距也直接的影响到建筑物是否可以得到充足的日照时间以及保证适宜的日照质量。为此在进行总平面布置时要通过合理的布置建筑物,使得各个建筑物聚能得到良好的光照,例如使用退层处理或者降低层高等方式。

2.2 绿化与水化在地域性中的体现

城市的绿化与水化应该根据当地的地域特点进行相关的设计,在了解南北方的差异之后,通过对比实际的施工地域进行建筑的把关设计。就南方水域较多、雨水充足的特点来看,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并不需要考虑进行大面积的水域设计。但是,较比北方的干燥气候而言,相对的就需要设计一些绿地、水池。为了保证建筑周边的温度相对适中,通过建设一些水池以及喷泉的方式将有效的起到降温的作用。在建筑设计的时候还应该充分的考虑当地的地形以及地域的小气候特征,然后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绿化设计,种植一定数量的树木,这样就可以起到遮风避雨的功能,还能够对当地的气温环流起到一定的积极影响。综上所述,植被的种植过程时应该予以重视的,减少相应的硬质地面的。

2.3 建筑选址在地域性中的体现

地域性的影响还表现在建筑的选址,在这个时候一般应该充分的考虑阳光以及其他自然因素的影响。在一些经纬度较高的地区,特别是积雪严重的地区一定要重视相关防止积雪以及潮湿的工作,对一些阳光辐射较为强烈的地方,处于地震带的地方,一般需要重视当地的遮阳以及防震工作的进行,面对不同地域的不同气候特征,在选址时也造就了不同的建筑文化。

2.4 建筑材料中地域因素的体现

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往往很多地方能够生产的建筑材料也存在一定的不同,所以,在畸形建筑材料的选择中,一些建筑会选用就地取材的办法,直接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房屋的建设。所以,这就形成了建筑材料地域因素的影响差异。

3 建筑文化的地域性差异表现

一般情况下所形容的建筑地域性差异,实际上不仅仅只是在物质层面上体现出来,实际上还与人们自身的思想意识、当地人文习俗等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各个不同的地区以及规则实际上都有所不同这其中既包含了政治经济因素,同样也包含了宗教方面的活动多方面的地域性特征综合在一起之后,也就形成了当地具有一定特征的观念、文化、道德等;也就是说不同文化模式之下所呈现出的建筑风格实际上有着极大的差异性。此外在我国目前与国际化接轨的过程中,不同的外来建筑风格实际上也会对于中国的建筑带来直接影响,在与本地的思想文化融合在一起,如此以来就起到了一种对本地地域性文化风格起到发展、继承的效果。

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的国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进步当中。因此有必要去研究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性特点,从而从不同方向来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不同需求。在每一个建筑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特征,设计师所设计出来的建筑模型要迎合广大消费者与时俱进的需求,既要展现出当地独特的地域性特点,又要符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

参考文献

[1] 杨扬.谈建筑设计中如何把握地域性特点[J].门窗,2015,04:237.

地域建筑范文10

[论文摘要]建筑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建筑物质和建筑精神财富的总和。 “建筑与文化”成为20世纪以来现代建筑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在阐述地域文化内涵和分析建筑文化地域性的形成与表现的基础上,就建设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提出一些新的见解,以期对我国建筑设计吸收地域文化要素并促进我国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融合,从而体现建筑艺术的个性化提供指导和参考。

建筑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建筑物质和建筑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条件和地理、自然条件构成的文化环境中产生的;这样的文化环境,是由社会与自然整体构成的。在不同的地域之间,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自然条件的不同,因而出现地域建筑文化的差异。也因此,“建筑与文化”成为20世纪以来现代建筑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在阐述地域文化内涵和分析建筑文化地域性的形成与表现的基础上,就建设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以期对我国建筑设计吸收地域文化要素并促进我国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融合,从而体现建筑艺术的个性化提供指导和参考。

一、建筑文化地域性的形成及其表现

作为人与自然中介的建筑设计,同样要受到各种地域文化的限制与制约,为适应不同的地域气候,必须针对气候进行建筑设计,于是产生了热带雨林建筑及其建筑文化,温带建筑及其建筑文化,高寒、荒漠、极地等不同气候环境的建筑及其建筑文化。因此,为了适应不同地域文化的要求,在建筑设计中,自然就必须考虑地域文化的要求,将各种地域文化因素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并最终形成了建筑文化的地域性。

具体而言,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相互融合而产生的地域性的建筑文化,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两大层面。

(一)物质层面的建筑地域文化。物质层面的建筑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物理环境的地域性和建筑材料的地域性两方面:

1、在物理环境的地域文化上,为适应不同区域的物理环境,需应用不同的建筑物理学。高纬度地区需保暖,光辐射强烈的地方需遮阳,温湿地区要防潮通风,雪压大的地区要防积雪,多雨地区应注意排水,多沙的地区要防沙暴,多地震地区特别要注意防震等。我国幅员辽阔,南方和北方纬度差别大,气候差异也非常明显,造成了各地建筑设计的差异,从而会产生了不同特色的建筑文化。

2、在建筑材料的地域文化性方面,建筑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建设材料地域性的影响。建筑用材多,体积庞大,运输困难,所占造价比重甚大,因此必须就地取材,就近采集和生产,并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力学的、美学的特长。产石地区多石构,生土地区有土筑窑洞,产木的地区用木构,产竹地区有竹楼,这些都是建筑设计在建筑材料地域文化的充分体现。

(二)非物质层面的建筑地域文化。建筑文化的地域差异性,除了表现在物质层面外,还表现在各种地域性的意识形态、地域性的人文习俗等非物质层面。首先,不同文化模式下的人类机体的建筑尺度和建筑风格也表现出某些差别,这是建筑文化地域性的民族性或国家性之缘。其次,各个在民族或国家内部,都存在着一定地方界限的社会生活联系与规则。这种地域性的界限一方面联系着种种经济、政治及宗教性质的公私活动,形成了与建筑文化相互关联的规则、法律、习惯、规范、道德、情操、宇宙观等,另一方面,在不断的联系交往中也沉淀下了各个地区的地域性文化,并反映在地域性的建设文化上。再次,由于礼制的不同,各个地域会出现不同的礼制文化与礼制建筑。宗教信仰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宗教建筑,如西方的教堂、中国的庙宇,如欧洲史前的圆环巨石建筑等。丧葬制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陵墓建筑,官制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官场建筑,这些都形成了不同的地域建筑与文化。最后,由于风俗习惯的差异,建筑文化与建筑活动也必然会产生差异,最终形成地域性的建筑文化。如我国各个地区不同的家庭习惯、村规民俗对宅区、村镇建设的影响就非常典型。

综上所述,建筑地域文化的非物质基因表现为人们通过不同仪式化行为和标志边界等各种方法将文化意义赋予场所和行为。建筑中不同的符号、材料、色彩、形式、空间组织和景观方面都可能包含某种文化意义。当意义、空间与活动系统相互一致时,彼此之间就加强;当建筑变得与社群文化和生活方式一致时,就有归属感。

二、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有机融合的途径与方式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文化是根,在建筑设计领域同样如此。这就要求在建筑设计中要有意识地从文化入手,寻求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有机融合。为此,建筑设计师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从如下方面做起:

1、在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环境和当地材料等硬件性物质文化对建设设计的影响与要求。为此,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尊重当地的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充分考虑与环境相融合,使建筑成为环境的一分子,找寻天人合一的惬意。同时,还要灵活地运用当地的地方性材料,使得所设计出来的建筑风格一方面能本质节俭节约的原则,就地取材,另一方面也能够充分体现出地方特色来,使得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得以充分释放与发扬。 转贴于

2、在建筑设计时将当地的人文、风俗、生活习惯、地域特色等软文化要求,与建筑设计进行有机融合。比如,川西地区传统的养身休闲文化,使人们乐于找寻并享用幽雅的生态环境,成都人潜意识中大多具有盆地意识,小富即安,安逸自在,喜欢循规蹈矩的生活,上班、下班、菜市场、茶馆、回家,几点一线,周末假日闲暇时到附近休闲放松,有滋有味,其乐融融,也是明显的地域文化特点。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就要体现出文化背景设计构思感受体验这一过程,使人们在建筑中亦能享受到当地生活风情的文化习俗。

3、在吸收与借鉴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将西方文化元素融入到地域文化中,并体现在建筑设计中,最终在建筑设计中体现对地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要保持建筑文化的民族性,继承发扬优秀的地域文化传统,就存在一个正确对待西方文化的问题,西方文化是在当前网络信息时代无法回避的文化环境,它影响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模式、思维模式。为此,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并不代表我们要排斥外来的优秀文化。相反,在建筑设计中建筑设计师要有意识地汲取西方先进文化的精神、利用它的科技性,使地域文化上一个台阶,发出新枝新芽,即在发扬自己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利用地域文化优势、吸收外域文化精华,滋养自己,使地域建筑文化在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的同时,又不失去自己的精华。为此,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建筑创作的创意过程中,可遵循这样的流程:在现有文化的整体感觉中寻找灵感;在历史文化与地域文化的积淀中寻找胚芽;在建筑文化的民族性及地域性中寻找芽蘖;利用当代科技手段及科技观念拓展建筑设计空间的前瞻性。

参考文献:

[1]王升. 建筑文亿的地域性[J].安徽建筑,2006(2).

[2]应方德.地域文化与地域志[J]. 建筑学报,2005(10).

[3]傅广典. 重视地域文化的认定、发掘与保护 [J].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集.

地域建筑范文11

【关键词】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影响

一、地域文化建筑的内涵

地域文化是在一定地域内,以地理环境为基础,形成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其形成是自然因素如地形、气候、河流,和人文因素如经济、宗教、政治、艺术的综合作用。从广义上来说,地域文化的建筑反映了当地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价值观念、社会风俗、生活方式、社会行为等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它是人们通过体力与脑力劳动创造出来的成果,是沉淀与升华的物质和精神的结晶。之所以地域文化造就了建筑的一大特色,那是因为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中所隐蕴的内涵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心理和生活方式潜移默化的产生不同的影响,由于这种种的不同,建筑设计者跟随不同地域的构思灵感,结合不同的文化情景,就建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建筑。可以说,不同的文化土壤可以滋生出不同的建筑特色,地域文化与地域建筑是相辅相成的,是共同推动、不断演进的过程。

走进一座城市,从建筑上就可以看出所在区域的人民都在追求着什么。以全球化为背景,放眼各国的建筑,可以很容易的解读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如欧洲的城市中心多为广场、教堂,这说明欧洲人重视历史和政治;美国的城市集中地带多是高层的摩天大楼,这是在向世人们显示美国人看重经济效益,强调物质的实用性;再如我们中国,中国多是皇室建筑,中国人喜欢修筑庭院、园林,这表明中国的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正是因为这些特质,创造出了一件件独具特色的建筑作品。综上所述,大到每个国家,小到每个地区,建筑内涵在各自的领域中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性,这些特征是动态的、发展的,是用建筑的方式来展现地域文化的风采,这不仅是对建筑,也是对地域文化的一次生动而又形象的完美诠释。

二、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方法

1、找准切入点

关于地域文化建筑的切入点,顾名思义,就是要注重地域与文化。中国的文化历史源远流长,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地方造就不同的建筑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美的要求越来越高,处于全球一体化经济的今天,国外现代建筑的各种理论思潮、流派如洪水般的涌入,建筑设计主题也是空前的活跃。那么,如何找准地域文化建筑的切入点,如何继承并且汲取先进建筑文化的精华而又不失对原有文化的保留,是每一个建筑设计师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2、突出重点 表达准确

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的表达,不是对躯壳的塑造,而是对感情的抒发。建筑设计者在对地域文化建筑的创作过程中,要将人们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风俗、心理需求、思维模式等因子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去,同时,对地理环境、民族风情、经济基础等方面也要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注意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从根本上、深层次地找到建筑灵感,从而创造新的思路。地域文化建筑的特点就是民族及民间特色性。过于注重表面形式而忽略建筑内涵和地域文化的设计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建筑设计师不能随波逐流,不要只会复制和粘贴,民间文化是一切艺术之根本,每个地区和每个民族都要形象化、现实化的表现建筑艺术,创造出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反映地域特色的建筑。

3、总结经验,选学得当

建筑设计者就像一位优秀的裁缝和艺术家,可以将人们所想、所看、所表达的东西用建筑的形式体现出来。所以,每一件有关地域文化的建筑作品都要细细斟酌、尽善尽美,要充分考虑与环境的相融合,尊重当地的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灵活地运用当地的地方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适应当地的文化特征,总结以往建筑经验,搜集民间特色信息,使得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得以充分释放与发扬。

三、建筑文化地域性的形成及其表现

作为人与自然中介的建筑设计,同样要受到各种地域文化的限制与制约,为适应不同的地域气候,必须针对气候进行建筑设计,于是产生了热带雨林建筑及其建筑文化,温带建筑及其建筑文化,高寒、荒漠、极地等不同气候环境的建筑及其建筑文化。因此,为了适应不同地域文化的要求,在建筑设计中,自然就必须考虑地域文化的要求,将各种地域文化因素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并最终形成了建筑文化的地域性。

具体而言,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相互融合而产生的地域性的建筑文化,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两大层面:

(一)物质层面的建筑地域文化。物质层面的建筑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物理环境的地域性和建筑材料的地域性两方面。

1、在物理环境的地域文化上,为适应不同区域的物理环境,需应用不同的建筑物理学。高纬度地区需保暖,光辐射强烈的地方需遮阳,温湿地区要防潮通风,雪压大的地区要防积雪,多雨地区应注意排水,多沙的地区要防沙暴,多地震地区特别要注意防震等。

2、在建筑材料的地域文化性方面,建筑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建设材料地域性的影响。建筑用材多,体积庞大,运输困难,所占造价比重甚大,因此必须就地取材,就近采集和生产,并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力学的、美学的特长。产石地区多石构,生土地区有土筑窑洞,产木的地区用木构,产竹地区有竹楼,这些都是建筑设计在建筑材料地域文化的充分体现。

(二)非物质层面的建筑地域文化。建筑文化的地域差异性,除了表现在物质层面外,还表现在各种地域性的意识形态、地域性的人文习俗等非物质层面。首先,不同文化模式下的人类机体的建筑尺度和建筑风格也表现出某些差别,这是建筑文化地域性的民族性或国家性之缘。其次,各个在民族或国家内部,都存在着一定地方界限的社会生活联系与规则。这种地域性的界限一方面联系着种种经济、政治及宗教性质的公私活动,形成了与建筑文化相互关联的规则、法律、习惯、规范、道德、情操、宇宙观等,另一方面,在不断的联系交往中也沉淀下了各个地区的地域性文化,并反映在地域性的建设文化上。再次,由于礼制的不同,各个地域会出现不同的礼制文化与礼制建筑。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宗教建筑,如西方的教堂、中国的庙宇,如欧洲史前的圆环巨石建筑等。丧葬制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陵墓建筑,官制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官场建筑,这些都形成了不同的地域建筑与文化。最后,由于风俗习惯的差异,建筑文化与建筑活动也必然会产生差异,最终形成地域性的建筑文化。如我国各个地区不同的家庭习惯、村规民俗对宅区、村镇建设的影响就非常典型。

结束语:

地域文化下的建筑设计,就是继承和发扬当地环境文化传统的体现,好的建筑构思,是源于生活、文化、观念的,将时间和空间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其塑造出一个既符合时代潮流,又具有民族文化的建筑情感化结构,既体现出生活内涵,又符合人们需求,这才是建筑设计者的理想追求。本文一直围绕论点,展开对关于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的论述,提醒与呼吁建筑行业的相关人士,注重地域文化的建筑设计,让时代与文化底蕴在众目可观的建筑下传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地域建筑范文12

关键词:地域文化、建筑设计、探讨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建筑设计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体现的一种文化艺术,是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风貌体现,体现不同地区和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技术进步和艺术特色的综合表现。我国地域辽阔,民族类型丰富,历史悠久,由于不同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和民族习惯,涌现出各地域文化建筑,反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外现代建筑的各种思想理论涌入国内,人们对建筑的的发展是如火如荼。在发展各地域的建筑中,如何汲取先进的建筑思想精华,将地域的特色文化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从而继承并保留文化,这是建筑者们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地域特色文化的内涵

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内长时间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地域性是地域文化最明显的特征。由于不同地区引起的文化形态的不同,才使得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呈现多样化,如汉文化、关陇(三秦)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松辽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岭南文化等。另外,地域文化是在长期的时间积累中形成的,各地的文化内容也在长时间的演化中形成了各自的特点。例如“秦”、“巴”、“蜀”、“荆”、“楚”、“吴”、“越”这些命名等,大多源于几千年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虽然到现在这些诸侯国不存在了,但作为各自的文化形态却延续了下来,长期影响着这个地区的人们。

二、地域特色文化的建筑设计发展

在城市的建筑发展中,地域城市需要自我的包装,自我文化的推荐才能更好的展现出特色文化的内涵。通过文化的传播和提高,来体现一个城市的综合素质,也是城市提高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推助力。元明清古都北京,陕西三秦古都咸阳、西安,黄河中下游中原地区的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东京城开封府,西南地区四川成都等地,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这些城市提升该地区经济实力的软实力。地域特色文化与建筑设计的融合,是体现地域文化的重要方式。人们也更容易在环境的耳濡目染下陶冶情操,触摸建筑的根源,激发对当地文化的热爱之情。例如苏州的“桐芳巷”,体现了地方特色建筑外观设计的突出代表,设计吸收了苏州传统民居的特点,造型轻巧,整体风格与苏州古城风貌融为一体。上海的三林苑的里弄建筑和海派特色设计,成都的川西民居设计,合肥的琥珀山庄徽派风格住宅设计,无锡太湖花园的马头山墙,广州岭南花园梳式布局等等都是其中成功的典范。地处雪域高原的藏民族的建筑,无论在建筑布局还是形态,色彩上,都体现了藏民族敬拜佛教,体现了藏民族的人文,风俗历史文化特色。

三、地域文化的建筑设计原则

对于一个地域城市而言,特色文化建筑往往具有特殊的代表性和象征性,可以反映这个城市经济水平和发展程度。对合理的特色文化建筑设计就尤为重要,特色文化的建筑直接将结构表露出来,不需要修饰,就能表现出独特的外形和明显的识别作用,成为所在城市的一张名片。如何在建筑设中融入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使地区民族建筑更具有生命活力,可以注重以下方面着手。

(1)从思想和意识上认识到建筑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的意识

在创造的过程中,建筑师要注重将自己民族所在的城市的文化特点及辉煌历史融入其中,设计出既符合现在建筑要求,又能体现地域特色风貌的建筑作品。认识到地域特色文化对促进民族地区的人文发展,和谐社会,当地旅游,推动当地经济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乌鲁木齐具有伊斯兰教建筑风格的二道桥国际大巴扎,成了乌鲁木齐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昌吉市的回民小吃街具有浓浓的回民传统建筑风格,成为本市人们休闲和外来人旅游认识本地民族文化的城市地标之一。因此,积极认真地将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结合起来,对地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产生巨大的提升作用。

(2)地域特色文化与建筑设计要融入现代城市的建筑设计中

从建筑创作的角度来看,一个设计首先要融合城市和自然的环境,表达这个建筑项目的性质和文化的特征。简单来说,建筑什么样的建筑,首先要表达出这类建筑的共性和特有的文化的内涵。例如对一个校园建筑进行设计,总体上要表达出校园的高雅殿堂,加上校园特有的青年活力特性,设计成非常有机建筑形态;因此,每一个类型的建筑,都有它固有的文化内涵表达。另外,在地域各异的建筑设计中,建筑师要深入到社会民间多吸收民族的文化,风俗,。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地域辽阔,风俗各异,在生活中,人与自然环境赋予了民族的地方色彩。建筑文化之所以形成不同的民族特色,一方面是自然地理条件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当地民族风俗的习惯引起的作用。因此,如何将当地的地域、风俗文化结合到现代建筑设计的创设中,是需要设计者多体验当地文化和民风俗情。

(3)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内涵相结合

建筑设计者在对地域文化建筑的创作过程中,要将人们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风俗、心理需求等因子融入到建筑构造中去。地域文化建筑的特点就是民族特色性,过于注重表面形式而忽略建筑内涵和地域文化的设计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一个地域的人们长期生活决定了历史文化的传统,建筑师应该在地域的传统中,发掘有益的文化精髓,与现代科技文化相结合,使现代建筑地域化,地域建筑现代化。因此,要结合各地地域文化的内涵,深入的挖掘出地域历史文化,创造出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精辟的反映地域特色的文化。

(4)在经济发展号召下保留地域特色风情与味道

随着我国党中央城镇化建设的号召,全国各地都积极响应着,城镇化的建设发展速度超乎想象,但是却出现当前很多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 “千城一面”的尴尬局面,其原因是没有根据各地自身的特色进行规划设计。慢慢地丧失各地区域的归属感和文化根源,使现代化城市建设出现了城市建设模式的雷同。因此,在积极号召中央城镇化建设的前提下,结合各地地域特点和实情,将建筑设计与当地的人文、风俗、生活习惯、地域特色等有机融合,保留地域文化特色,提升地域城市文化的品味,展现地域城市建筑风采。

(5)地域特色文化中建筑设计要与地域的自然资源结合

地域特色文化的建筑设计与各个地区的气候,环境,材料等相适宜,建筑的材料取材与当地,经过发展后成为地域文化的一种重要标志。建筑材料被地域文化所影响同时也影响着地域文化,产石多石构,产木多用木构,产竹多有竹楼,这些都是建筑设计在建筑材料地域文化的充分体现。因此,建筑设计要以生态观的角度顺应自然的地形地貌要求,融为一体,尊重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在体形、空间布局,建筑形式及材料色彩上下工夫,创造出有个性的精品。所以,在建筑设计中充分结合地域的自然环境资源,使建筑成为环境的一分子,找寻天人合一的惬意,灵活运用当地的地域建材,使设计出来的建筑风格一方面体现节俭的原则,另一方面也能表现出地域的特色文化。

最后,地域文化中的建筑设计,一方面是继承和发扬当地特色文化的表达方式,另一方面是符合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要求。好的建筑构思,源于生活、文化、风俗,塑造出一个符合时代潮流,又具有民族文化的建筑特色结构。

参考文献:

[1]陈竹.浅析城市特色设计—中国建筑的地域文化设计[J].大舞台.2010(5):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