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党的建设

党的建设

时间:2022-07-26 21:41:48

党的建设

党的建设范文1

目 录

第一讲 马克思恩格斯的建党学说

1、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P2

2、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主要内容有哪些?P2

3、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在党的建设史上的地位及意义是什么?P2

第二讲 列宁的建党学说 1、列宁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哪些方面发展了马恩的建党思想?P3

2、《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个策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对中国共产党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有哪些指导意义?P4

3、列宁对执政党建设理论的主要贡献是什么?有何现实意义?P4

第三讲 毛泽东的建党学说

1、毛泽东是怎样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恩列宁的中国党建设的实际,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建党学说的?P5

2、毛泽东建党学说的主要内容和特色是什么?在哪些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P6

3、毛泽东在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探索中为什么会出现曲折?应当吸取哪些教训?P6 第四讲 邓小平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1、简述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的产生和形成P6

2、简论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 P7

第五讲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执政党的建设 1、简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党的建设方面的理论创新对执政党建设的重要作用。P8

2、为什么说‚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它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什么作用?P8

3、试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保持党执政的法理基础的关系。P8

第六讲 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的经验

1、简论‚思想建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P8

2、综述民主革命时期党在干部队伍建设上的经验教训及其启示。P9

3、试论党的优良作风对党的建设的重大作用。P9

第七讲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党的建设的几个问题

1、面对即将执政的新考验,建国初党是如何加强执政党建设的?P9

2、简述八大对执政党建设经验的总结。P9

3、简论八大后对执政党建设道路的探索及探索陷入迷误的原因及教训。P10

第八讲 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几个问题

1、简述新时期党的建设指导思想的根本转变和意义。P10

2、简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主要经验。 P11

第九讲 西方执政党建设研究 1、比较美英两国两党制的特点。P11

2、冷战后世界政党政治的特点和发展趋势。P11

第十讲 苏共失败的教训 1、导致苏共失败的原因有哪些?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P11

2、苏共在执政党建设上有哪些教训?从苏共的失败中应得到哪些启示? P13

参考答案:

1.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答:参考课件页码1,课本页码20—30.

2.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参考课件页码1反面,课本页码31—41。

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有着丰富的内容,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十个方面:

(一)关于党的性质。共产党是工人阶级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加强党的建设,目的就在于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发挥它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核心领导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为实现工人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而奋斗。

(二)关于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只有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已的行动指南,才能实现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作用。

(三)关于党的纲领和路线。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有一个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基础上的纲领,有一条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路线。

(四)关于党的领导。党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无产阶级建立自己的政党,目的就在于发挥它的领导作用。

(五)关于党的组织原则和党的纪律。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党内要充分发扬民主,在民主的基础上实行高度的集中。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要实行在党的纪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六)关于党员和党的干部。执政的党,必须对党员和党的干部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努力建设一支好的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

(七)关于党风。党风是党的世界观的表现。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八)关于党的团结和统一:党的团结和统一是党的生命,是党的力量所在。

(九)关于党内斗争。党内不允许有派别组织和派别活动。

(十)关于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结合。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是国际性的事业,只有在各国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联合斗争中才能实现。但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又是在本民族本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进行活动的,又必须成为本国人民正当利益的代表.成为本国人民的领导力量。

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理论根据。

3.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在党的建设史上的地位及意义是什么?

答:课件页码2,课本第41—43页。

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是研究无产阶级政党产生、发展和自身建设规律的科学,是研究党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领导地位、作用以及如何实现领导作用规律的科学。它不仅有其自己的研究对象,而且具有丰富的内容。其主要表现在:无产阶级必须建立自己独立的革命政党;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党必须制定科学的纲领和策略;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有组织的部队;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建设一支好的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党的团结和统一是党的生命;党必须坚持国际主义原则;等等。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这些基本原理,对指导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是指导我们党加强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锐利武器。只有认真学习和运用它,才能把我们党建设成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实现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目标。

1.列宁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哪些方面发展了马恩的建党思想?

答:主要内容:参考课件页码4。课本74—110.

关于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

20世纪初,在俄国国内工人运动中,出现了一个持错误观点的派别,叫‚经济派‛。它主张工人搞经济斗争,反对进行政治斗争;欣赏和崇拜工人运动的自发性,反对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反对由党来领导工人运动。列宁认识到,必须批评‚经济派‛,否则不能够推进建党的工作。于是1902年3月写作并出版了名著《怎么办?》。在这本书中,他批评了‚经济派‛,阐述了必须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重大原则和理论。

必须在俄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当时的俄国,有许多工人组织和工人团体,它们往往在没有计划、没有准备、彼此之间没有建立联系的情况下,分散地进行斗争。由于自发斗争屡遭失败,所以必须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列宁指出:‚群众的自发高潮愈增长,运动愈扩大,对于社会民主党在理论工作、政治工作和组织工作方面表现巨大的自觉性的要求也就愈无比迅速地增长起来。‛意思是说,群众运动的发展要求自觉性,要求有目标、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斗争,要求党的理论工作、政治工作和组织工作。

党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作指导。‚经济派‛是国际上错误的思潮在俄国的变种。它们提出‚反对正统‛、‚批评自由‛等口号,主张自由地批评马克思主义,主张像伯恩施坦那样在许多根本问题上修正马克思主义。列宁说,‚自由‛,原来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口号。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一个伟大的字眼。可是,在资产阶级建立和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以后,它则成为一个虚伪的口号,它意味着西方列强可以自由地对东方弱国发动战争,意味着资产阶级可以自由地剥削无产阶级。列宁说,俄国‚经济派‛现在提出‚批评自由‛,同样包含着这种内在的虚伪性。他指出:‚‘批评自由’就是机会主义派在社会民主党内的自由,就是把社会民主党变为主张改良的民主政党的自由,就是把资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因素灌输到社会主义运动中来的自由。‛在这里,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与行进的一个重要规律:‚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由于理论对于俄国革命运动的极端重要性,列宁要求俄国革命政党掌握科学的理论,以科学的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他说:‚现在我们只想指出一点,就是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

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是组织严密的党。列宁主张建立组织严密的无产阶级政党。在俄国党的建党大会上,列宁和另一位革命家马尔托夫就党章草案的第一条,发生了意见分歧。

列宁提出的条文是:凡是承认党纲、在物质上支持党并亲自参加党的一个组织的人,可以作为党员。马尔托夫提出的条文是:凡是承认党纲、并在党的机关监督和领导下积极工作的人,可以作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党员。两者的区别在于,列宁主张党员参加党的一个组织,马尔托夫不赞成这一点。可是,这个区别却体现了他们之间原则性的意见分歧。列宁强调党员必须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在于他认为党应该是一个组织严密的政治组织,它应该有固定的党员,应该领导和组织党员为实现党的任务而斗争,每个党员都要服从党组织的领导,遵守党的纪律。按照马尔托夫的意见,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宣布自己是党员,也可以否认自己是党员。这样党组织就会成为一个不定型的、松散的团体。可见,党是否应该成为一个组织严密的政治组织,是布尔什维克同孟什维克分歧的出发点。列宁的思想是:必须建立集中的、组织严密的、有纪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在建党大会结束以后,马尔托夫提出‚自治‛的原则,以反对列宁关于党的组织原则的思想。他宣布,党是各个‚自治委员会‛的总和,党的各个部分不应该服从整体,部分对于整体应该有自治权。列宁针对马尔托夫的言论说:‚这里重要的是,应当指出他有维护自治制、反对集中制的明显倾向,这种倾向是组织问题上的机会主义所固有的根本特征。‛

2.《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个策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对中国共产党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有哪些指导意义?

答:课件页码4,课本第99—104页。

3.列宁对执政党建设理论的主要贡献是什么?有何现实意义?

答:主要贡献:课件页码第4页反面,课本第111—151。

关于加强工人阶级执政党建设的理论

列宁加强执政党建设的理论,主要内容是在国内战争结束以后,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过程中形成的。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党执政以后,需要认真地总结它夺取政权和掌握政权的经验。列宁正是在总结经验的过程中认识到,俄国无产阶级能够取得革命的胜利,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

必须用理论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这就是理论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列宁说,不能把学习理论仅仅理解为领会著作和书本里的内容。一是要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掌握人类社会进程中全部文化知识结合起来。二是要以批判的态度来掌握人类社会创造的文化知识。三是要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同社会主义实践结合起来。

必须反对官僚主义,提高领导机关的工作效率。在新经济政策时期,俄共(布)内产生了严重的官僚主义。列宁提出,必须精简党和国家的领导机构,提高工作效率。必须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机构。领导机关的数量要少,进入机关的人要少,但是机关工作的质量要高,机关工作者的文化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要高。

必须严格治党,从党内清除腐败分子。列宁要求严格治党,从党内清除腐败分子。对共产党员更要追究法律责任。

必须反对派别活动,加强党组织的团结和统一。列宁提出,必须取缔一切派别集团,禁止一切派别活动。对于有的派别集团提出的有参考价值的意见,也应该重视。如工人反对派提出的反对官僚主义、发扬民主的问题,应该重视。

现实意义:课本第151页。

列宁的工人阶级执政党建设理论的现实意义

(一)党执政以后,更要重视党的建设 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更不容

易。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的,共产党执政始终受到三种因素的严重考验: 1.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考验 2.党和群众关系的考验 3.执政能力的考验。共产党的宗旨和党的历史使命,要求共产党必须具备几种特殊能力: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能力、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共产党长期执政必须牢固树立执政意识、不断增强忧患意识,高度重视执政党自身的建设。

(二)保持党的先进性是加强执政党建设的核心 党的先进性是工人阶级执政党的根本属性。党的先进性是确保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的先决条件。 1.坚持党的先进性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2.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而不是一劳永逸的。 3.坚持党的先进性必须坚持不懈地把集中性教育与 日常性教育相结合。 4.坚持党的先进性就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5.坚持党的先进性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6.坚持党的先进性必须坚持执政为民。

(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结合我国当前建设的特点,重点对以下四点作出分析: 1.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党要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2.不断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要深刻认识拒腐防变的必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把拒腐防变提高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政治高度来抓紧落实。

3.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工人阶级执政党要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为我国的和平崛起创造有利的发展条件。 4.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构成了政党执政的基本框架,科学执政是基本前提,民主执政是本质所在,依法执政是基本途径,三者是相辅相成的。

1.毛泽东是怎样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恩列宁的中国党建设的实际,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建党学说的?

答:课件页码7—9,课本228—259页。

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第一次大革命的失败,是党的幼年时期。在这个阶段的初期和中期,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了许多关于党的建设的宝贵思想,如:党的‚一大‛纲领提出无产阶级专政;党的‚二大‛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二大有关文件正确阐述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党的‚三大‛提出了统一战线思想,以后又提出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领导权的思想;党的‚五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明确提出党的指导原则是民主集中制,等等。在革命实践方面,党已经建成了初具规模的组织体系,发展了一大批优秀党员,培养了一批优秀干部,广大党员和干部表现出很高的革命积极性,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工农运动和北伐战争。但是,由于党还处在幼年时期,还不能完整地、统一地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思想,表现在:第一,党对中国革命的性质、革命的特点和规律,在总体上还缺乏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对于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地位和作用这一关键问题的理解,还处在从不明确到明确的过程中。第二,党对于在中国特殊条件下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特点和规律也缺乏深刻认识,党组织有了很大发展,但是没有巩固,没有使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政治上坚定起来。第三,党没有从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制定革命政策和决定党内事务。党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对于共产国际的指示,不管是对的还是错的,还不善于分析,总是跟着走。党的工作‚是带着很大的盲目性的‛。

由于党处在幼年时期,1927年党又处于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领导下,致使第一次大革命在敌人的突然袭击下遭到失败,党的建设也受到很大挫折。

在土地革命时期,党对于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逐步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城市

的革命道路。这一时期在党的建设方面取得的最大成就,是初步形成了毛泽东建党学说。其主要标志,是毛泽东亲自起草、1929年古田会议通过的《古田会议决议案》。

第一,古田会议决议总结了在红军和根据地建设党的经验,对如何在根据地武装斗争的条件下建党,党如何领导军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原则;并使之法规化,不仅使党的建设有了正确的方向,而且在革命实践中也积累了经验。

第二,古田会议决议突出了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分析了红军党内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及其根源,把纠正党内错误思想作为重要任务,强调‚从教育上提高党内的政治水平‛。这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突出特点。

第三,古田会议决议认为,在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同时,必须加强组织上的建设。指出,要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增强党的观念,实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生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反对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极端民主化、绝对平均主义、主观主义和非组织观点等错误倾向。

第四,古田会议决议确定了党在中国革命和革命军队中的绝对领导地位。指出,红军是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要接受党的领导,执行党的纲领和政策,为革命斗争和根据地的建设服务。

第五,古田会议决议指出,必须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势力的正确估量;而主观主义必然导致机会主义和盲动主义。因此,决议实际上提出了实事求是、调查研究这一共产党人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

古田会议决议表明,我们党已经艰难地、但是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同中国党的建设实际相结合,解决在中国独特的社会条件下建设无产阶级政党的重大问题。

毛泽东建党学说的初步形成,指导了党的建设,使党保持了自己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增强了党的战斗力。以后,党内连续发生了三次‚左‛倾错误,革命事业和党的建设都遭到严重破坏。1935年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至此,我们党‚彻底走上了布尔什维克化的道路‛。

2.毛泽东建党学说的主要内容和特色是什么?在哪些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 答:主要内容和特色:课件9页。

毛泽东的建党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的新贡献,它阐明了:①党的思想原则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党的一切工作要服从于和服务于党的总路线和总任务;③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原则;④党的优良传统是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⑤党的整风形式以及执政党建设的一系列有关问题。

3.毛泽东在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探索中为什么会出现曲折?应当吸取哪些教训?

答:出现曲折的原因:参考课本399—400页,课件11页反面。

教训:课本406—408页。

1.简述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的产生和形成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们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中,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主面的历史经验和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收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依据。三、我国改革

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四、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邓小平理论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在拨乱反正和改革起步中开始产生,形成主题。第二阶段: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在全面改革中逐步开展,形成轮廓。第三阶段:从十三大到十四大,以南方谈话为标志,走向成熟,形成体系

2、简论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 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的主要内容: 1.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3.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4.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5.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6.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7.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8.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

9.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邓小平理论对于我们党、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20多年的实践,正确地总结了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才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用这个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我们就一定能不断取得新的伟大胜利。

其次,邓小平理论是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强大思想武器。党的基本路线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愈是深刻理解和掌握这个理论,就愈能

深刻领会和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理论和路线是党能够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基础。只要我们坚持邓小平理论,坚持以这个理论为指导的基本路线,坚持用这样的理论和路线去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使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奋斗,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就是无限光明的。

1、简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党的建设方面的理论创新对执政党建设的重要作用。 第一,对执政党意识有了新的觉醒。‚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作出了明确回答。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保证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二,对执政规律有了新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执政党应该什么样的党‛ 作出了明确回答。‚三个代表‛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在政党取得了政权、成为执政党之后,最根本的,就是要运用手中的权力,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第三,对执政党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正确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的主要任务,即:第一,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摆在首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第二,必须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第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风建设,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

系。

2、为什么说‚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它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什么作用? 教材 党的建设十五讲33页第四部分

3、试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保持党执政的法理基础的关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和执政规律。[1]从法理学的角度看,它又是对我国宪法规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进一步阐释。 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所反映的现实问题和法哲学思想看,其法理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党与法律的关系问题,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仅对克服共产党内部可能滋生的腐败现象起到预警作用,而且对作为‚小党‛的各民主党派也将起到直接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另一个是党政现实与执政理念的差距问题。中国共产党只有正视这一现实与理想的法理关系,才能坚决深入地开展反腐败斗争,整顿好党风政纪,保持为人民谋利益的公仆本色。

1、‚思想建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及其发展P272-278;

(2)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P86-88;

(3)网上资料:

重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既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经验和优良传统。

思想理论建设贯穿党一切建设的中心环节。政治建设上,党的思想建设是政治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组织建设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是组织建设的思想基础,党的组织建设无论哪项内容都离不开思想理论建设;党的作风上,党风是党世界观和党性的外在表现,什么样的世界观和党性就有什么样的作风,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同作风建设更是密不可分的。

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是科学把握党执政的内在要求和客观规律,提高党的吸引力的重要途径;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是党始终保持先锋队性质,提高党的凝聚力的根本性措

施;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是胜利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提高党的战斗力的根本保证。

2、民主革命时期党在干部队伍建设上的经验教训及其启示。

(1)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及其发展P278-283;

(2)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P90;

3、党的优良作风对党的建设的作用。

(1)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及其发展P284-292;

(2)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P92-94;

(3)网上资料:

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在党的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推进不同时期党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以下四项基本要求: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第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第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四,坚持民主集中制。

党建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的。就是要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密切党同群众的联系,必须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必须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的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党员领导干部要大力开展调查研究,认真改进调查研究的手段和方法,注重提高调查研究的质量和效果;必须加强制度建设,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必须从领导机关、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做起。

1、建国初期党是如何加强执政党建设的?

答:(一)把党的建设臵于‚一切工作向前推进的中心环节‛

1、始终把自身建设放在重要的位臵

2、整顿党的作风,健全党的组织

(二)始终坚持党的先锋队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1、执政后脱离群众的危害比以前大大增加

2、坚持不懈地反对官僚主义

3、密切党群关系的一系列措施

(三)坚持从严治党方针,坚决反对腐败特权现象

1、共产党被腐蚀的危险比执政以前大大增加

2、严格党员的标准和要求

3、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

4、以实际行动倡导执政党的清廉政风

5、严惩贪污蜕化变质分子

(四)自觉接受党内外监督

1、加强党员和党组织的自身监督 2、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3、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的监督作用

(五)为增强党的团结而斗争

1、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 2、高级干部的团结是全党团结的关键

3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制度建设

2、简述八大对执政党建设经验的总结

答:(一)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1、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党的领导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和方针政策上的领导

(二)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克服主观片面性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保证党的正确领导的关键

2、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

3、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深入调查研究

(三)必须发扬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坚决反对任何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

1、执政党必须坚持群众路线

2、将反对官僚主义提到能否真正贯彻群众路线的高度来认识

(四)必须健全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原则,反对个人崇拜

1、正确理解民主与集中的关系 2、坚持各级党组织的集体领导

3、扩大党内民主,自觉接受监督

(五)不断为提高党员标准而斗争

1、提高党员标准必须首先把好入党关 2、加强对新党员的教育

3、明确党员义务,严格党员要求

(六)必须加强党的团结和统一

1、维护党的团结是每一个党员的职责 2、维护党的团结必须开展正确的党内斗争

3、简论八大后对执政党建设道路的探索及探索陷入迷误的原因及教训。

答:(一)对执政党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

1、借鉴国际共运教训,开始探索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道路

2、提出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尤其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正确方针和政策

3、探索用整风的形式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靠党外群众的帮助和监督来加强执政党建设

4、提出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

(二)对执政党建设道路的探索陷入迷误

1、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在阶级斗争问题上出现‛ ‚左‛的错误.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遭到损害.

3、庐山会议:‚左‛倾错误进一步升级

4、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左‛倾错误理论逐步系统化

5、‚文化大革命‛:对执政党建设道路的探索陷入迷误

(三)对执政党建设道路的探索陷入迷误的原因和教训

1、原因

一是主观原因:(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作风建设出现失误、毛泽东的错误领导等)二是客观原因:(社会历史原因、领导体制上权力过分集中、林彪、江青、康生等野心分子所利用等)

2、教训

一是‚文化大革命‛是党的建设发生严重失误,‚左‛的指导思想占支配地位的产物,也是毛泽东建党思想发展中的一次重大曲折。二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三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确立正确的政治路线。四是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五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密切联系群众,坚决克服各种消极腐败现象。

1、简述新时期党的建设指导思想的根本转变和历史意义。

答:(一)党的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粉碎‚四人帮‛,党的建设百端待举 2、重建党组织和国家生活的正常秩序

3、恢复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4、‚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提出

5、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的建设指导思想的根本转变

1、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 2、重新确立了党的政治路线

3、重新确立了党的组织路线 4、明确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

2、简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主要经验。

答:(一)任何时候都必须把党建设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广泛代表性。

(二)必须高度重视党的思想建设,始终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三)必须紧紧围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发

展中解决党的建设问题,推动社会发展和和谐、进步。

(四)必须抓好党员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全面贯彻党的组织路线,确保各级领导权牢牢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中。

(五)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六)必须充分考虑国际国内环境对党的状况的影响,自觉调整党的建设内容,以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

1、比较美英两国两党制的特点

2、冷战后世界政党政治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答:(一)冷战后政党政治出现的新变化及原因

1、新变化:一党制向多党制转变、政党的支持率下降、民众的政治冷淡情绪蔓延等

2、 原 因:民众的民主意识增强、中间阶层日益扩大、政党本身在政治体制中的作用

加强、社会发展要求政党进一步担负起社会协调的功能

(二)冷战后政党政治走向的启示

1、谋求通过改革来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2、努力寻求不同社会利益之间的和谐而不是一味对抗 3、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融化、调和 4、各类政党之间的相互借鉴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三)现代政党发展中的几个特点

1、社民党的发展趋于稳定

2、政党间的趋同现象明显

3、意识形态中间化

4、拉美左派重新崛起

1、 苏共失败的原因有哪些?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答:苏共从执政到垮台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苏共的状况从戈尔巴乔夫推行‚根

本革新‛之后急转直下,但苏共失败的原因也绝不是一两点概括所能讲清的。相反,正是各种各样的原因——历史和现实、思想的和体制的,党内的和党外的,个人的和组织的,不改革积累起来的和改革中新出现的等等原因,相互复杂交错、综合在一起,才导致了苏共的失败。

首先是诱发性因素,是直接导致苏共失败的因素。即苏共在党的革新问题上的一系列政治、思想和战略、策略性错误。这些错误是苏共失败的直接导火索。一是在改革中放弃

党的领导,放任自流。就是强调人,把人摆在中心地位上。没有看到人的历史性和社会性,天真的认为,只要把人的地位提的足够高,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人翁精神就能能充分发挥出来,社会就会一劳永逸地向前发展。在这种认识的支配下,苏共对自己在社会中的领导地位,在改革中的引导作用都缺乏正确的认识,在关键时刻放任自流,放弃了党所应担负的责任。二是改革方向上的错误。苏共在改革过程中对西欧社会民主党的一套观念和做法十分推崇,极力效仿。这种倾向越到后来越明显。它给苏共带来的后果是致命的。三是改革的步骤过于激进。苏共在党的建设方面针对过去过于集中地模式提出的措施,有些是抓住了问题的要害的。但是,由于没能正确控制改革的步骤,引导改革进程,有些改革在过程中被扭曲了,不但未能加强党,反而起了严重地削弱了党的作用。

其次是体制性因素,是导致苏共解体带本质性的因素。体制性因素集中体现在苏共高度集权的党建模式及其弊端上。其基本特点为:一是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党变成了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变成了凌驾于社会力量之上的一部分;与之相应,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形成了自己的特殊利益,形成脱离群众的官僚阶层。它使越来越多的人对苏共作为人民利益代表的身份表示怀疑。二是党内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压制了民众的思想,妨碍了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积极性的发挥,使党的素质、创造力和领导能力全面下降。三是党的干部的任命制和变相任命制,使广大党员群众无权决定自己的领导人,使党的领导的合法性受到损害,使群众很难感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四是,上级决策、夏季无条件执行的单项运作机制使党内民主空气缺乏,压抑了创新精神,使得苏共无论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还是在改革中制定纲领、政策,都显得力不从心,手足无措,拿不出吸引人、合乎情理的东西。五是,缺乏监督制约机制使本来就不完善的体制也无法正常运转,导致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不正之风和腐败显现泛滥使苏共大失人心,成为反对派攻击苏共的有利口实。

最后是基础性因素。体制性因素是诱发性因素背后的因素。但体制性因素仍不是最深层的原因。是苏共高度集权的党建机制产生,并得以长期维持的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不仅在于它维持了高度集权的政治模式,而且在于它本身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直接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下降和在同西方发达国家的竞争中逐步失力。经济上出现的问题表明,苏共在领导这个国家的过程中,未能制定出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未能找到一条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说,党对国家的领导是不成功的。在这种情况下,一遇政治风浪,苏共的执政地位受到挑战,就在所难免了。

导致苏共失败的三个层次的因素之间有着密切而复杂的联系。即: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党建模式,使苏共内部弊端重重,隐藏着深刻的党内危机,党和群众之间产生了严重的隔阂。这迫使苏共进行改革,但在‚革新‛党的过程中,苏共和戈尔巴乔夫犯了一系列根本性的错误。病入膏肓的苏共,经受不住这种折腾和反对派的攻击,最终土崩瓦解。

导致苏共失败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进行了‚根本革新‛,导致了苏共的彻底瓦解。1987年初戈尔巴乔夫在中央全会上发表《改革与党的干部政策》的重要讲话,把改革矛头明确对准党的整个体制,启动了对党的‚根本革新‛。党的改革大体分为两个阶段:(一)改革全面铺开阶段(1987、1-1989年底)集中解决民主化和党政分开问题。 关于民主化。戈尔巴乔夫把民主化看作改革的目的、条件和强大武器。主张无条件的民主。认为民主集中制已为官僚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取代了。因此党内民主化就是要扩大党委和党的基层组织的权力,给党员和基层组织以自主权;党的各级组织由选举产生;扩大党员的民主权力,保证党员有最大可能、制定和执行党的决策;利用公开性,加强对党的机关的监督。 戈尔巴乔夫‚根本革新‛中存在的矛盾和后果新体制存在许多矛盾。如坚持党的领导与党政分开的矛盾;党内民主化与派别产生的现实性的矛盾,对党的历史的否定与需要党站在改革前列的矛盾等。改革从根本上动摇了旧体制,但新体制尚未形成。广大党员和党组织还没掌握新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只讲民主自由,不讲集中和纪律,助长了党内

的涣散现象。对党政分开必要性片面认识,使一党制和党的领导失去了合法理由。这一时期对斯大林不加分析的批判,后来涉及到列宁。错误的批判使党的理论基础遭到破坏,为反对派攻击马克思主义扫清了道路。

(二)苏共发生巨变,迅速瓦解的阶段(1990年初至1991、8 )。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推行多党制。改革的结果是不加限制的民主化,导致成千上万个政治组织应运而生。据统计,当时非正式组织有6万多个,全国性的政党约20个,共和国一级的政党500多个。

2、苏共在执政党建设上有哪些教训?从苏共的失败中应得到哪些启示?

答:苏共的瓦解是国际工人运动的一个重大事件。90多年前,列宁曾经指望用这个党作为工具,达到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和压迫,最终建立共产主义制度的目标。然而,90多年后的今天,这个党被迫退出了历史舞台。其中的教训是极为沉痛的。

党的建设范文2

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和青海省委党校近日在青海省西宁市联合举办“全国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理论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长期从事党建研究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深入研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对于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我们党执政的内在规律和基本要求,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把握党的执政能力的科学内涵和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与会者指出,党的执政能力指的是党在领导国家政权过程中,完成自己的执政目标和任务、赢得最广大人民的信赖和支持、适应外部环境挑战的能力。党在执政过程中应处理好党与公共权力的关系、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党与人民群众和人民团体的关系以及党的内部关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应把握“执政兴国”和“执政为民”两个重点,抓好理论武装和实践经验总结两个途径。抓好理论武装,应做好两个转化工作:一个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转化为路线、方针、政策和工作思路、决策,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党的执政能力提高的过程;另一个是把科学理论转化为干部形象,这是群众看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依据。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执政理论与我们党的执政实践相结合。与会者强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认真研究解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从整体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以确立科学的执政理念和增强执政意识为前提,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不断强化执政主体的作用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制度体系和健全工作机制为重点,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立新机制,增长新本领;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以改革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创新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围绕提高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执政能力,大规模地培训干部,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认真总结党的执政经验,借鉴世界其他政党的有益做法,探讨研究共产党的执政规律。

不断完善党的执政理论体系。与会者指出,工人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政特别是长期执政更不容易。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过程,既是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实践过程,也是不断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深入把握执政规律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才能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开展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认识执政规律,把握执政规律,不断完善我们党的执政理论体系,是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切实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

党的建设范文3

一、制度建设是改变官德缺失的根本途径

重视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道德建设中,几千年来又特别强调上层的榜样力量。如:政者正也。德才兼备德为先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坚持的选人用人原则。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一直把官德建设作为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党的领导干部中,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道德建设的丰硕成果:鞠躬尽瘁的焦裕禄、一心为民的孔繁森、大公无私的杨善洲等等,他们是我们共产党人的骄傲、是民族的脊梁,是国家之福、民族之福、人民之福,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优秀代表。他们的精神必将成为中国人的主流精神,激励着全国人民凝心聚力、团结拼搏、勇于创新、向善向好。

我们在看到众多品德高尚的共产党员的同时,也时刻感受到严重的消极腐败现象。有高层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如曾因为唱红打黑而让很多人振奋的重庆市委书记、全国最大城市—上海市的掌门人等等;也有较低级别的村官、股长、科长。烟台市最近就有一位清水衙门单位的科长被。党内腐败现象的表现多种多样,有的把掌握的公权当成自己的“潇洒”工具,任意使用:有的为了政绩,只对上负责,在数字上做文章,哄上欺下;有的不把心思用在工作上,不是注重学习、提高素质,而是沉湎于吃喝嫖赌、不务正业;有的公然和黑社会勾结在一起,胡作非为、官黑一家,也有相当一批失去共产主义信仰,更谈不上为人民幸福而拼搏。

这么多的无德党政官员,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官员缺德不仅伤害了群众的感情,不仅仅影响为人民服务的效率,更有亡国亡党的危险。

那么,当今形势下如何提升官员的道德水平?应当说多数官员是因为德好而得到提升的。但又为什么出现了如此严重的问题?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制度:好的制度能让缺德的人不做缺德事情;不好的制度能让有德的人缺德。所以,最最重要的是加强制度建设。对待普通人,我们可以说:人之初性本善。对待官员,我们可以设定:官之初,性本恶。古今中外有无数的事例告诉我们,不受制度约束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阳光是万物成长之需,也是权力健康运行之需。提升官德无他法,就是两个字:制度。要有制约制度、监督制度、惩处制度等等。

二、制度建设是防止的有力手段

,是的一个显著特征。如何防止建立廉洁高效的管理机制,是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课题。党的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指出:制度建设是反腐倡廉工作的重点之一,要求“逐步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整、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增强制度实效”。这是对近几年我党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实践证明,加强制度建设,堵住在权、钱、人的管理制度上存在的一些漏洞,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是从根本上解决腐败的有效途径。

新加坡一直被国际社会评价为管理最好的国家之一,高效廉洁的政府、和谐的社会氛围、清洁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治安秩序,所有这些都是由于治国理念和共同价值观得到制度性贯彻。如新加坡官员的廉洁,大多数中国人将之归结于高薪养廉,而忽视了其背后的制度安排:公务员要遵守财产申报制度,每年申报一次本人和配偶的财产情况;国会议员和政府内阁成员,每周必须有一个晚上接待选民,最多的一年接待5万人。为了切实有效地推进国家廉政立法和依法治贪工作,新加坡将廉政要求有效寓于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中,在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中精心编织反腐制腐的监控机制,才使得新加坡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最廉洁的国家之一。

三、制度建设是民主执政的可靠保证

科学、民主、法制,是人类社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成果。任何政党执政,都必须坚持科学的精神,努力实现科学决策,使执政行为符合客观规律;而民主则是实现科学决策化的根本途径;制度和法律以其强制性、稳定性、连续性,从根本上保证了人民各项权利的实现,避免了决策行为的随意和盲目。由此可见,制度建设是党民主执政的可靠保证。实践证明,人民取得的民力,如果不上升为制度和法律,并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权威性,人民的民力就没有保障。建国以后的相当一段时期内没有重视法制建设,是影响民主发展和民主得不到保障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法制建设方面,集中批判和否定了资产阶级法制理论和制度,而对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和思想始终未进行有效的清算,使个人专制、权力集中、法外特权的封建残余得以生长、蔓延,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人民的政治参与热情没有发挥,甚至最起码的公民权力都享受不到,从而抑制的民主政治的发展。

四、制度治党更带有根本性

党的建设范文4

[关键词]党建方法科学化;数字党建;路径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1)04-0031-02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首先要求党的建设方法科学化。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迫切要求党务工作者以改革创新精神,树立数字理念,开创多样化的数字党建。

一、加快党建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

加快党建数字化建设不仅是时展的要求,更是党的建设方法科学化的内在要求。

1.数字党建是参与国际竞争,顺应历史发展的时代要求。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国际竞争将转化为以信息为基础和目标的更高形态的“无烟战争”。中国作为较具影响力的国家,面对着新世纪的发展态势,将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也将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党应对国际复杂局面的能力和水平。中国共产党必须顺应知识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时代潮流,充分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管理科学、信息畅通、行之有效的党务工作管理体系和由计算机及其网络系统构成的管理信息系统,构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网络阵地,不断提升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2.数字党建是实现党的自身建设现代化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首先应与时俱进,体现现代化。党的建设现代化不仅体现为执政理念、执政制度、执政体制和执政机制的现代化。而且也表现在执政手段、执政途径以及执政方式的现代化上,这就需要党的建设工作必须按照历史和社会发展的价值要求来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通讯手段武装自己,突破传统党建工作模式,走电子党务的新路,实现党的建设现代化。

3.数字党建是密切党群关系的有效途径。通过数字党建,党务工作者可以充分了解党建工作信息,互相交流党建经验,为实现党务公开,深入研究党建理论,密切党群关系提供有效途径。党建工作要取得良好效果,党务工作者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研究新形势,分析新情况,深入群众,真正为群众办实事,比如及时解决群众提出的问题,有计划地党建学习内容,建立文献资料、经典著作及党建理论研究等数据库,用广大人民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党在广大群众中的形象和地位。

4.数字党建是提高党建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通过运用高端的数字技术手段,可以增进党组织内部及党组织问的互通、互动和互助,降低党建工作成本。提高党建工作效率。比如,在思想建设领域,可以通过网上递交入党申请书和思想汇报,建立入党申请书和思想汇报“博物馆”,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的及时更新;在组织发展领域,也可以通过网络手段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确立发展对象,发展新党员及预备党员的转正宫作,充分体现组织发展的高效性、公开性、公正性;在制度建设领域,实现网上发展对象公示、预备党员转正公示及党员日常管理和教育等功能,确保党建工作扎实开展。

二、加快觉建数字化建设的具体路径

网络时代的到来,为数字党建提供了发展空间,但在数字党建过程中也不乏存在影响党建工作运转的不利因素。如党务工作现实状况,计算机应用水平,网络操作技术等诸多方面。为此。作为新时代党组织,要极力拓展数字党建路径,使其真正发挥效能。

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党建方法科学化水平。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所以,要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在党的建设中坚持发展的理念。就要力求实现党的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发展才是党提高执政能力的硬道理。党的建设要坚持统筹协调的理念,加强党的各项建设之间的协调性,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在党的建设中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维护和保障党员的权利。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党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治国理政的重要历史经验,是党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也是在党的建设上必须坚持的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党的建设方法科学化,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只有真正将科学发展观贯彻到党的建设实践中,才能真正实现党的建设可持续、全面发展,才能真正进行党的建设方法的探索和创新。数字党建是党的建设方法科学化的重要内涵,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应时代而生的党建的新方法,新途径。

2.树立数字观念,突破传统党建工作模式。“党的建设科学化还包含着党的思想理论和思想方法的科学性、工作方式的科学性。党的建设科学化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数字党建是传统党建在信息传播、工作方式及工作领域的拓展和延伸,是对传统党建的创新。新时期党建工作应在先进的数字观念指导下,吸取传统党建的优势。充分运用现代化网络手段,实现党务管理工作体制创新,人员自身素质提高和管理方法的改革,真正把数字党建工作推上新台阶。

数字党建工作的开展要求先行者树立数字观念,要学会用网络进行党建工作。数字理念的树立关系到数字党建工作的落实和深入,关系到党建的科学化水平。只有树立数字理念,才能将数字观念深入人心,深入到党的建设的各个领域,才能引起党建方法领域的变革与创新。为此,党的建设实践中,应当尽量在党务工作者中创造机会,消除“数字鸿沟”,可以利用讲座、座谈会、培训等多种方式,帮助一线党务工作者树立数字观念,积极促进党建发展方式的转变,让他们能通过数字党建方法创新得到实惠和便利,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数字党建带给他们工作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要极大地鼓励他们完善办公自动化设施,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创造良好快捷的网络环境,通过网速的提高和网站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确保数字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加强对他们进行计算机技能的培训,使其能够自由上网,等等。数字党建,理念先导,只有破除党建方法理念束缚,转变方式,寻求新形势下党建的科学化方法,才能应对当前挑战和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3.严格党员教育管理,优化功能设置。对党员实行有效的管理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关键,也是夯实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础。为此,要结合党员特点和时代特征,实行党员管理数字化。党组

织要在党员管理上进行数字化管理创新,有效尝试管理的新举措。党组织可以组建党员之家QQ群,邀请本组织内的党员、流动党员加人本群。党员之家QQ群的建立,可以成为党组织日常信息的平台、党建党务的公开平台、时事政治的宣传平台、政治学习(组织生活)的讨论平台和党员的交流平台。通过这五个平台,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搭起一个新阵地。

数字党建更需要进一步优化其功能设置。党组织可以从自身发展的总体需求和党员队伍的实际情况出发,设置、优化和提升数字党建系统的各项功能。党组织可以建立数字党建网,整合功能。通过建立专门的数字党建网站,通过政策咨询、党务公开、基层党建、网上党校、党员风采、党史纵横、党员服务、群团工作等板块设计,提供党建政策知识辅导、工作动态查询、组织机构管理、党员网上学习、志愿者网上登记、党员群众点题服务等项目。还可以给在册的党员办理登陆卡号,让党员可随时随地在数字党建网上查询个人信息、咨询政策、申请服务和投诉建议,还可参加在线学习及获取考核积分。同时,数字党建网设置“在线学习”功能,支持更多的党员在线学习,丰富学习内容,也提高党员学习的自觉性,以便更好地完善党员队伍建设。此外,党组织还可以设置视频点播等服务板块来完善党建的内容和形式,使数字党建系统功能得到进一步拓展和延伸。

4.加大网站经营力度,实现党建资源共享。经营数字党建网站,要注意原创信息的积累,不能是简单信息的罗列,要使整个网活起来,有朝气,有活力,通过对现有资料的分析、整合和技术处理,完善党务管理信息,实现党务信息资源互通和共享。通过开展网上党建理论研究、党建论坛、党建报刊、党建数据库、网上党校、网上党课等活动,加大党建工作的宣传力度,增强党的影响力,提升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当前,数字党建网已逐步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新阵地,沟通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新桥梁,展示干部党员风采和党建工作的新窗口,得到各级党组织、党务干部和广大党员群众的广泛关注,访问量日益增多,真正成为了党员的网上“家园”。

5.加强对党务工作人员管理,培养党建建设人才。数字党建工作的开展,需要与之相对应的人才匹配。党务工作者既要牢固掌握网络技术,又能熟悉党务工作。真正成为数字党建的主力军。为此,积极引导党务工作者树立正确的阿络意识,以形式新颖,大多数人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网站建设;根据不同的年龄和文化程度,有针对性的进行网络知识普及和电脑操作培训,搞好数字党建工作。

党组织要逐步培养党建信息化建设人才,努力提高党务工作者的信息化素质,为党务工作信息化提供人才保障。党建信息化的建设需要有人才作保障,既要有精通党务的人才,又需要精通信息技术的人才,培养这两方面都出色的复合型人才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党务工作和信息化技术的专业性都很强,党务工作精通的人都经过多年党务工作的锤炼,年龄结构和思维方式在客观上都不太容易精通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由于发展迅速,各种产品变化层出不穷,客观上年轻人从事比较有优势,但又大部分不熟悉党务工作。因此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双方要在需求以及框架层面上互相学习渗透,而具体细节由本领域的人员解决。为了适应党建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党务部门要将党建信息化纳入工作考核范围,制定具体指标来确保信息化系统的运行效果,鼓励和支持党务人员逐步提高信息化素质,同时还要引进一些政治觉悟高、适合在党务部门工作的信息技术人员。信息技术部门要注重从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思想素质等方面培养技术过硬的人员,并由党务部门对他们进行党务知识培训。

党的建设范文5

[关键词]党组织;文化建设;廉政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8)03-0018-02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党要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机制,需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如何加强党的廉政文化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图从党组织文化建设角度来探索党的廉政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一、党组织文化的形成

在组织行为学中,为大家所公认的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成员共同拥有的、用来指导彼此行为的价值观体系。它是由指标、行为规范、基本价值观所构成。党组织文化同样是党员共同拥有的,指导党员行为的价值观体系,它包括党的奋斗目标、党的纲领和章程、党的核心价值观等内容。

1.党组织文化形成的决定因素。组织行为学认为,组织文化形成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创始人;民族文化;地区文化;产业特征。中国共产党党组织文化的形成也是受这些因素制约的。首先是创始人。党组织文化的创建者就是我们中国共产党,共产党员的价值观、人格特质、组织哲学、领导方式等对组织文化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次是民族文化。中国多民族文化对党组织的文化建设有重要影响,尤其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主要体现在影响党员的历史价值观和自身修养上。再次是地区文化。党组织成员身上所体现的地区差异性就是受各个地区文化影响的结果。最后是产业特征。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终所要达到的社会期望值仍然是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

2.党组织文化的形成过程。我们党组织文化的形成需要外部适应和内部整合的统一。一是外部适应。党组织文化形成过程中外部适应涉及的主要问题是:(1)使命和战略。党组织要有明确的组织使命和为完成使命而制定的党的战略。(2)目标。就是党组织的奋斗目标。(3)方法。党组织需要确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完成目标,比如制度方式、法治方式、道德方式等等。(4)评估。党组织需要建立党员和党组织完成目标状况的评估标准。二是内部整合。党组织文化形成过程中内部整合所涉及的问题主要有:(1)语言和概念。这决定沟通的方式,以便形成组织成员对重要概念的共同理解。(2)组织群体的边界。党组织文化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建立群体成员的边界。(3)权力和地位。党组织需要确定获得、维持、失去权力或地位的规则。(4)奖惩制度。党组织需要明确哪些行为可以接受,哪些行为是禁止出现的。

二、党组织文化建设在促进党的廉政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组织文化具有多种功能,主要体现在:帮助组织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提高组织的凝聚力、整合组织内部不同的力量。彼得斯和沃德曼的强文化理论告诉我们,建设强文化有利于组织战略的执行和激励员工,实现员工对组织目标的认同。与此同时,党组织文化建设在目前,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促进党的廉政文化建设上。

1.党组织文化的激励功能的发挥和公平理念的树立,有利于党的廉政文化建设。一是党的组织文化以理解人、尊重人为合理满足党员的各种需要为出发点,以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为目的,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激励作用。在党组织中,每一个党员所作的工作和努力都会得到党组织的赞赏和奖励,因此为党的廉政文化建设创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组织氛围。二是公平理念和价值观念的指引,为党的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思想保障。比如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和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等等。

2.党组织文化导向功能和规范功能的发挥,有利于党的廉政文化建设。一是党组织文化导向功能的发挥。组织文化作为组织成员的共同价值观念一旦形成,就会产生一种思维定势,必然发挥强烈的感召力,这种感召力有利于将组织成员引导到组织目标上来。中国共产党的党组织文化对党员也具有强烈的感召力,这种导向作用的发挥对于预防党内腐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二是党组织文化的规范作用的发挥。在一个特定的组织文化氛围中,组织成员身心的满足来源于他们合乎该组织所规定的行为。组织文化的规范功能就是通过成员自身感受而产生的认同心理过程实现的。我们党组织文化的规范功能不同于外部的强制功能,而是促使党员的内省,从而产生自律精神,继而自觉遵守组织管理的各种规定。党组织文化导向功能和规范功能的发挥,更多强调的是党员自觉意识和内省意识,这是党的廉政文化建设的关键。

三、完善党的组织文化,促进党的廉政文化建设

如何创造更好的廉政文化?如何保持已经取得的廉政文化建设的成果?如何优化和更新党的廉政文化以适应变化的环境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塑造完善的党组织文化。

1.加强党组织领导者的培养。随着党组织的发展壮大,我们深知党组织的工作绩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具有一定数量和水平的领导者队伍。领导者有能力判断哪些事情重要,哪些事情无关紧要,这对于党组织工作绩效的提高至关重要。尤其是领导者的角色示范作用。组织文化最关键的传达方法是领导者的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这就需要一方面党的各级领导人需要通过自我学习、探索、完善并超越自我来实现自身素质的提升。目前党员培训已经探讨很多有效的方式,比如进修学习、党组织生活会、党性修养学习等等。另一方面党组织发挥作用,为党员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包括在职培训、职务轮岗等。同时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党员任期制也是培养领导者的有效途径。

2.改善党组织内部环境。党组织内部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党的廉政文化建设离不开其内部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影响。一是物质环境,比如党组织文化建设的各种设施,包括图书馆、党员培训中心的设施等等,都影响着党组织廉政文化建设。二是党组织内部的精神氛围,比如是否积极向上、是否民主自由等等,也影响着党的廉政文化建设。所以党组织文化的完善,需要充分考虑党员的需求设立基本的设施,为党员提供好服务,与此同时也要营造积极向上、民主自由的精神风尚。

3.建设稳定的党组织制度文化。党组织的制度文化是党组织制度演进、党组织制度规范、党组织制度内容、党组织制度运转、党组织制度创新等的统称。党组织制度文化体系是党组织全部制度文化子系统或子集的集合。制度是客观的,具有物质性的,但是制度的形成、演进、创新及其现实作用又是包含着充分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党的廉政建设离不开党组织的制度建设,党的廉政文化建设同样离不开党组织制度文化建设。稳健的党组织制度文化有利于党组织有效地整合资源,有利于党的廉政文化建设。一是党组织的制度文化要体现党员个体的价值,并且要把党员个体的价值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充分地尊重、信赖、依靠、激励党员个体,形成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实现党组织制度文化的自我升华。二是党组织制度文化也需要制度和程序的固定。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确定各种办事程序,有利于维持党组织文化,同时也要注意制度和程序的变化会引起党组织文化的相应变化。

4.通过社会化过程保存党组织文化。党的廉政文化建设中出现部分党员很难适应廉政文化建设的需要,究其原因是他们对于党的廉政文化建设不是很熟悉。所以党要引导和帮助党员积极迅速地适应党的廉政文化建设,这个过程就叫社会化。党组织文化的社会化经历了一个产生、碰撞、调整磨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也伴随着党员的社会化,通过分析党员社会化过程,党组织一方面可以造就清正廉洁的优秀党员,另一方面也可以造就富有开拓精神的创新型党员。如此一来,在社会化过程中,党组织文化得到传承,党的廉政文化建设也能深入到每一个党员心中。

5.制度和程序的法制化,是党组织文化完善的根本保证。邓小平曾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党的廉政文化建设只有在党内制度建设和国家法制建设完善的条件下才能发挥最大作用。一是依法进行制度建设。根据制定各种规范党员的条例,使党的廉政文化建设在法制的轨道上进行。二是完善党组织文化,要严格按照制度和程序办事,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制度和程序的落实,关键还在党的领导者,这就需要加强党的领导者的法制意识教育。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陈国海.方华.刘春燕.组织行为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石国兴,史晓燕.组织行为与领导艺术[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4]李剑峰.组织行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党的建设范文6

以“四好”创建为龙头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近年来,xxx委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党的十六大关于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以创建“四好”班子为龙头,通过“班长层层带班子,班子层层带队伍,队伍层层促发展”,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打造宜宾经济强县文明开放大县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证。

一、以学习创新为基础,全面提高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的素质

为使全县党组织做好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教育干部和群众工作,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确保达到“提高干部党员素质,打造学习型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的,县委以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为龙头,带动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创建工作的不断深入,并且要求通过学习达到提高素质,促进工作创新的目的。县委带头并要求各级党组织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广泛开展以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着力解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思想理论素质提高和思想观念的转变问题。广泛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经济、历史、科技知识的学习,提高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实现各项工作的创新。在学习方式上,以各级中心组学习为主,层层带动各级组织学习,组织带动个人学习。各级县委中心组集中学习的同时,班子成员带动组织通过从书本学、从干中学、从交流中学,不断深入提高,推进工作创新,争做学习创新上的表率。通过层层带动,形成了以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带动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会创建互动、联动的格局,县委领导在学习创新工作中,撰写学习心得和工作调研文章88篇,政府领导撰写65篇,其中绝大部分转化为工作决策,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了93篇。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努力成为勤奋学习的表率,艰苦奋斗的表率,开拓创新的表率,联系群众的表率,打牢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同时也提高了全县人民的整体素质,促进了我县“三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二、以坚持团结民主为重点,着力增强领导班子和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团结和民主是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途径,而团结要用民主集中制作保证。在我县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尤其需要各级领导班子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实践“三个代表”基础上加强团结。一是县委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深入进行民主集中制教育,增强各级领导班子执行民主集中制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二是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县委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领导班子内部的议事、决策制度,充分发挥班子成员的作用。反对少数人或者个人说了算,不允许个人凌驾于集体领导之上。三是加强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各级班子成员坚持原则、遵守纪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班子中树立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谅解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良好风气,齐心协力地做好工作。注意重大问题及时与班子相关成员沟通情况、交换看法,并注意随时与班子成员进行交心谈心,以增强班子内部的凝聚力。四是强化“四个服从”。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坚决维护中央、省委、市委、县委权威,保证上级的政令畅通。同时,结合本地本单位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各方面主观能动性。五是提高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质量,不断增强领导班子解决自身矛盾问题的能力。全县各级领导班子针对学风、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和领导作风等方面的问题,按要求认真召开每年一次的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努力开创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增强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县各级班子成员都非常珍惜和爱护班子的团结和统一,各级干部的大局观念得到进一步增强,从而促进了全县各级领导班子的团结统一,使全县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在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上顺利运行。

三、以勤政为民为核心,奋力推进党的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勤政为本分,为民是宗旨。县委始终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根本标准,把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为第一目标,把促进发展作为党建工作的中心任务来抓,充分发挥全县各级党组织的政治核心、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增强党建工作的实效性,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首先,各级班子和领导干部牢固树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始终坚持以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第一准则,防止和反对任何政绩工程,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饯行亲民为民,真正作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其次,各级班子和领导干部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围绕中心抓发展。全县各级领导班子围绕经济建设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汇集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一心一意谋发展,奋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第三,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实际,转变作风。凡是部署工作、制定决策、处理问题,领导班子成员都要深入实际进行调查,吃透情况。各级领导干部每年保证xxxx月以上时间到基层调查研究,并确立联系点,班长带领班子成员踏踏实实地工作,到工作难开展的地方去调查分析、检查督促,打开新局面。第四,各级班子和领导干部用“三个代表”的要求来衡量各项工作。符合的就毫不动摇地坚持,不符合的就实事求是地纠正,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通过各级领导班子带领全县人民共同努力,我县的各项工作有新举措、新的成效:一是工业高速高效增长,一批优势企业涌现出来,工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民营经济发展迅猛。二是农村经济结构步伐加快,种养业快速发展,16xxxx基地,700xxxx个专业大户迅速崛起,劳务开发不断拓展,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三是做好移民工作、全力服务向家坝建设,加快推进城北新区的道路框架建设,拓展城市建设,搭建发展平台,大力支持、积极配合、强力推进内水高速公路建设,积极推进张窝等中小水电开发、确保张窝电站和杨柳滩电站建设顺利进行,加速推进环形路、旅游路硬化工程,推进县际公路和乡村道建设,全面推进基础建设。四是进一步优化软环境营造公平公正、秩序优良、服务优质的发展环境,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不断深入,社会治安保持稳定。

四、以保持清正廉洁为重点,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党风问题关系到党和事业存亡兴衰,而党风问题的重点是清正廉洁问题。县委班子成员率先垂范,坚持以人为本,建设清明的政治环境,大力提倡求真务实之风,并对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从严要求、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监督。健全各种监督机制,进一步加强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大力推进反腐败“三项工作”,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和完善了县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不搞以权谋私。以查处土地流失、国资流失、大吃大喝、铺张浪费为突破口,惩治腐败,加大查处大案要案的力度。加大对经济发展软环境的整治力度,切实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坚决杜绝索、拿、卡、要和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从源头上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通过全县上下卓有成效的工作,我县各级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意识进一步增强,廉洁自律工作稳步推进,强化了干部监督管理,特别是加大了对正职领导干部的监督力度,加强了廉洁从政教育,筑牢拒腐防变堤防,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人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在全省率先制定《国有资产处置和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行政监督部门对国有资产处置的监督职责、任务和程序,完善了工程招投标监督机制,执法纠风监察工作取得新成效。

党的建设范文7

党的十六大提出,在全党开展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是党中央在经过三年多的深入调查研究后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举措。党的先进性是党的生命线。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真正走在时代前列,就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与其他两个代表紧密结合在一起,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旗帜,推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随着学习的日益深入,全党同志越来越真切地体会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世纪搞好党的建设的历史性课题,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又是对未来的前瞻;是源于党建实践的思考,又给党建实践以有力指导,是新时期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全党同志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对繁重艰巨的国内任务,只有始终坚持“三个代表”,认真贯彻“三个代表”,我们的党才能坚如磐石,牢不可破;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才能稳如泰山,岿然不动;我们的事业才能生机盎然,灿烂辉煌。 当前,全党正在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全会精神,为实现提出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形势和任务要求我们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为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党的建设努力工作。要把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学习邓小平理论紧密结合起来。“三个代表”,内涵深刻,言简意赅,是对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的新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是新形势下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新要求,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深入学习“三个代表”,就是要从这些根本问题上加深认识,加深理解,进一步提高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丰富内涵,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自己要反复学、深入学,还要组织好党员干部的学习。要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党的理论建设、理论创新结合起来。“三个代表”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人阶级政党理论的坚持和发展,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思考当代中国特别是我们党的实践经验而取得的新的理论成果。伟大的时代需要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三个代表”的提出本身就是理论创新的成果,它所体现的时代气息、创新精神和与时俱进的品格,为我们进一步加强党的理论建设作出了楷模。我们一定要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在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下一番功夫,拿出成果,形成共识,提高全党同志的理论素养和精神境界,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和战斗力。要进一步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使之真正成为全党的自觉行动。不仅要深入学习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且要身体力行,抓好这一重要思想的宣传和贯彻工作,要认真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要求,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做出周密细致的部署。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贯彻要统一起来,关键是要重实际、见实效,不能束之高阁,不能泛泛而论。要发扬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际和新的发展,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结合我们生产力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结合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提出的新要求,,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更好地发挥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增强党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开展好以“三个代表”为主要内容的党员先进性教育,提高自身的政治业务素质和修养,要自我加压,努力作好本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做到边学习、边总结、边提高。通过开展的学习活动,使自己切实在思想上、作风上、纪律上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心得体会之二:保持党员先进性 必须强化四种意识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党的作风建设的现状,作出了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这一《决定》体现了jzm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代表了全党的强烈要求,表达了全国人民的迫切愿望。党的作风,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命,也关系社会的稳定、改革的成败乃至整个国家的前途命运和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我们必须把握新形势、新任务对党的作风建设提出的新课题、新要求,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是落实“三个代表”的必然要求,也是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基础是保持党员先进性,保持党员先进性,必须强化四种意识。

一 、党的意识。党的意识是执政党带根本性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始终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强领导核心的基本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方式、社会组织形式以及群众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给党的建设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矛盾。在这样的条件下,党员干部要保持先进性,必须牢固树立党的意识,从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高度出发,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作为共产党员的职责。

二、带头意识。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需要广大党员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把思想和行动进一步统一到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上来;需要全体党员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做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模范;需要广大党员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和高尚的精神情操,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严于律己,通过进一步增强党性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既要立言,更要立行。要求下级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党员做到的,领导首先做到。做到洁身自好,一言一行都表现出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和道德风貌,把高尚的思想道德作为立身做人的准则和行为规范。

三、服务意识。jzm同志指出,领导干部必须牢固坚持领导就是服务的观念,同时必须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没有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不可能全心全意的为人民谋利益;没有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也难以为人民谋利益。党员干部必须牢记领导就是服务,服务务求优质。要充分认识到权力、责任与服务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执政用权的时候,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看群众满意不满意,,都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方法,要勤政为民,真抓实干,要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兢兢业业地做好工作;关心群众,理解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努力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真心实意地接受群众的监督和批评,把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作为改进工作的重要依据。

四、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济、事业发达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干部队伍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所在。党员干部只有牢固树立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才能适应形势变化,跟上时代的步伐。党员干部实践“三个代表”必须把创新放在突出位置。创新,表现在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方法创新、作风创新,也包括学习运用现代化的高新技术,增强管理和各项工作的科学性与科技含量。创新,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级的精神与基层的情况相结合、外地经验与本地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新既要更新各级领导干部的观念,又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观念影响信念,信念决定着行动。没有更新的观念就不可能有创新的思路和发展的举措。因此,要做好创新的文章,必须更新思想观念。

心得体会之三: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永葆党的先进性

jzm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以高度精炼的语言,集中论述了党的先进性,从根本上进一步明确了在充满挑战和希望的21世纪,我们中国共产党要把自己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大思路。保持党的先进性,就是要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而作为执政党,只有坚持“三个代表”,并且从理论、路线、纲领、政策直到全部实践都能体现“三个代表”,才算是真正做到这一点

一是党的先进性与党的阶级性的统一。我们讲党的先进性,毫无疑问要讲党的阶级性。阶级性是政党的本质属性。“三个代表”正是从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一理论的本源意义出发,表明党的阶级性归根到底是由本阶级所代表的社会生产力的先进性所反映的,从而揭示了执政条件下共产党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属性即是其阶级性的集中表现的特征。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保持党的先进性,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二是党的先进性与党的社会基础广泛性的统一。如何在坚持党的先进性前提下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的支持,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建立牢固的根基。以mzd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政治智慧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为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史提供了极具独创性的历史经验,即按照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原则建设党,既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又通过教育和改造农民,吸收他们当中的优秀分子入党,把农民变成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的支持力量。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从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方面概括了党的先进性,既体现了党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先进本质,又反映了联系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取向,把保持党的先进性与联系群众的广泛性有机地统一起来。这必将使我们党在新的世纪进一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使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巩固,获得不竭的力量源泉。

党的建设范文8

先进性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

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党的先进性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先进性建设才能得以保持。我们党成立80多年来,始终高度重视保持党的先进性,在党的先进性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果说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那么先进性建设则是保持这一特征的根本举措。实践证明,先进性是我们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是我们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

党的先进性建设,历来是同党的历史任务、同党为实现这些任务而确立的理论和路线联系在一起的。进入新世纪,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紧密结合我国生产力发展要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特点,紧密结合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新要求,紧密结合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任务,紧密结合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迫切需要,紧密结合干部队伍发生的重大变化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把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开展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使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要同实现党的历史任务紧紧联系起来。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党的先进性要求转化为全党的实际行动、贯彻到党的全部执政活动中去,切实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民主政治、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在执政特别是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任务更为艰巨,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永不自满,永不懈怠,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是先进性建设的关键

党是由全体党员组成的,由于职务、地位、责任不同,党员又分为普通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党的先进性建设固然要求发挥全体党员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好党员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党的先进性保持得如何,群众和党员最关注的是各级领导干部的言行。因此,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

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以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因为,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主要是对领导干部提出的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容易脱离群众的,主要是某些掌握一定权力的领导干部,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主要来自部分脱离群众的领导干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始终保持“最大优势”,防止“最大危险”,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在一定意义上说,党要管党,关键是管住管好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从严治党,关键在于从严治好党的干部队伍。党的先进性建设,不仅要使干部不犯错误、少犯错误,减少干部队伍中的消极腐败现象,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干部素质,提高领导干部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本领,把党的先进性建设体现在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上。

一要把党的先进性建设落实到广大党员干部更好地维护人民利益上。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而党的先进性建设,说到底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利益。维护人民利益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要有切实的措施、具体的行动和维护人民利益的能力。维护群众利益的人也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作为执政党,维护群众利益的宗旨、方针、政策要靠具体的人来落实,这样的人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党的先进性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地做好事。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基本着眼点要放在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在经济发展不平衡,尚有部分群众生活困难的情况下,必须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及困难群众,使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并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和改善生活条件。

二要把党的先进性建设落实到广大党员干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为党员干部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如贫富差距拉大,失业人员增多,一些群众的生活还很困难;收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市场经济秩序有待继续整顿和规范;有些地方社会治安状况不好;一些党员干部中存在形式主义、作风;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等等。这些问题,有的是新问题,有的是老问题,无论是解决新问题还是解决老问题,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都需要一定的领导水平和较高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不断提高领导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通过他们切实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党的先进性建设才能取得实效。

三要把党的先进性建设落实到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上。这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也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核心内容。同志指出:“要切实加强党风政风建设,改进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始终与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各级干部都要自觉接受监督,绝不脱离群众,绝不贪图安逸,绝不。”为此,必须坚定不移地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要通过加强教育和完善制度,着力解决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一切不符合党的事业发展要求、不符合人民利益的不良风气,都要坚决克服。当前,要特别注意克服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思想状况,克服种种严重脱离群众的现象,克服形式主义和的歪风,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

建立健全先进性建设的长效机制

同志指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长期任务和永恒课题。必须把做好经常性工作与适当的集中教育结合起来,不断加以推进。为此,必须建立健全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长效机制。邓小平同志特别重视制度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他强调,制度是决定因素,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这对我们今天和今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仍然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一要健全教育机制。要按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要求,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坚持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增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全党的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水平。不断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向深入,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取得成效。要重点抓好领导干部的理论和业务学习,带动全党的学习,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围绕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创新培训方法,提高培训质量,大规模培训干部。要建立和落实领导干部的学习考核和激励机制。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增强党的观念,发扬优良传统,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坚决反对脱离群众、。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要坚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坚决反对骄傲自满、铺张浪费。

党的建设范文9

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也是一项与时俱进的复杂系统工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应当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抓住重点、整体推进。

执政方略更加完善。执政方略,就是关于执政的全局性计划和策略,体现了一个政党对执掌政权的宗旨、目的、任务,对实现执政任务的方法、手段、途径,对指导执政实践的理论、纲领、路线的理论思考。完善党的执政方略,首先要强化党员干部的执政意识:一是执政为民的公仆意识;二是执政兴国的发展意识;三是依法执政的法制意识;四是执政图治的忧患意识。加强执政意识,目的是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责任意识问题,即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觉性问题。二是忧患意识问题,即紧迫感、危机感问题。我们党执政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党执政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就要解决好发展问题,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追求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要做到这些,就要形成科学的执政理论,制定正确的执政路线。执政理论和执政路线在某种情况下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说是决定一切的因素。理论不科学,路线不正确,就会离执政目标越来越远。完善党的执政方略,党员干部就必须自觉地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执政体制更加健全。执政体制是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能不能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关系到能不能长期执政和能不能提高执政效率。执政体制虽然不是执政能力本身,但执政体制是否科学合理却直接影响着执政能力。健全执政体制,一方面应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制和机制。比如,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建立健全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的制度;积极探索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等等。另一方面,应正确处理党和政府、党和人大、党和政协、党和人民团体的关系,以及党和企业的关系。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应当集中精力抓大事,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和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各方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同时,通过这些组织中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贯彻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贯彻党委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

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实现了“两个转变”,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与此相适应,我们党今天的执政方式不仅同战争年代的领导方式不同,而且也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执政方式不同了。应当依据新形势的需要,按照新任务的要求,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作为基本的执政方式明确下来,这正是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科学执政,就是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理论、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进行执政,把党的执政能力建立在更加自觉地运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坚持人民民主,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扩大人民群众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等民利。依法执政,就是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通过完备的法律体系来治理国家,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执政基础更加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包括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工人阶级,巩固工人阶级在国家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同时,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不断扩大和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一方面应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同时,妥善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决反对权力腐败。拓宽和健全监督渠道,把权力运行置于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之下,各级党组织和干部都要自觉接受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从党自身建设的角度看,还应当特别强调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应根据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调整组织设置,改进工作方式,创新活动内容,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使其真正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机制,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促进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四个方面

党的建设范文10

关键词:党史党建;视角;反腐倡廉;建设

一、引言

反腐倡廉一直都是我党所提倡的政策,人民群众对这一政策的也是十分关心,反腐倡廉也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我党已经充分的认识反腐倡廉政策的重要性,把反腐倡廉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充分的显示了我党对反腐倡廉政策建设的决心。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对反腐倡廉的监督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对反腐倡廉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都十分重视。逐渐的增强反腐倡廉的能力,使之能建设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的道路,从根本上消灭带来的危害。

二、反腐倡廉的工作内容

1.与做斗争。我党想要建设反腐倡廉的政策,首先就要与做斗争,将这个作为工作的重点内容。我党的工作人员都要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做好打长久战的准备,因为这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这个任务艰巨中带有紧张感,在一定程度上将反腐倡廉推到一个新高度,这样充分的体现了我党对反腐倡廉工作的决心。在这项工作的具体实施中,我党的工作人员已经有了深刻的思想觉悟,所以会将这项工作出色的完成。虽然我国在反复倡廉中的工作一直都做的很好,但是也不要放松警惕,在的工作治理中离不开我党执行力度的加大。我国现今的国情是需要我党建设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道路。在十七届四中全会中提出,要从严治党,全面提高党员的工作水平和政治素养。要坚决与行为斗争到底,还给人民群众一个蔚蓝的天空。2.对党员干部进行监督。从根本上来说,腐败就是一些贪官污吏利用手中的职权为自己谋私利,或者是属于人民群众的福利,被他们所剥夺来换取自身的利益。要想从根本上杜绝这个问题,就要在权利上进行严格的监督。人民群众是我国最伟大的力量,所以我要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去对党员干部进行监督。这样能为以后反腐倡廉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人民群众监督领导干部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党员干部搞特殊化的,就要进行严格的批评,如果批评之后没有效果的,人民群众有权举报,使这些党员干部受到应有的制裁。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震慑一些有贪污想法的干部,把这种想法扼杀在萌芽状态,从源头上打击这些行为。

三、反腐倡廉政策的意义

我党的执政能力增强和反腐倡廉建设是密不可分的。我国的反腐倡廉工作的顺利开展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党的执政地位得到提升。我党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底,有效的推进科学的发展。我党的兴衰和反腐倡廉工作的开展有很大一部分关系,可见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意义。会对我国社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所以要将这一现象彻底杜绝,使社会主义道路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人民民主的具体体现就是反腐倡廉政策的提出。

四、党史党建视角下的反腐倡廉政策优化方法

1.提高领导干部的自身修养。我党党建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得出一个宝贵的经验,就是提高领导干部的自身修养,做好人民群众的表率。领导干部是我党勤俭为民的典范,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领导干部以身作则,能有利于反腐倡廉工作的展开,使人民群众相信我党是认真贯彻落实这项工作的。一个党的风气是来源于各个党员的风气,每个党员干部都对党的风气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每个领导干部都要明白自身的职责,为下面的党员起到引导作用。每个国家领导人都要时刻关注中高级干部自律的情况,使每个干部都以身作则,杜绝腐败。我党干部在日常生活中要发扬艰苦朴素的精神,不让自身有奢靡挥霍的情况发生。要求家属也严格要求自己,不利用自己的职权谋私利。历来反腐倡廉的工作都说明了领带干部洁身自好的重要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是反腐倡廉工作成功的关键。我党干部要继承和发展老一辈领导干部身上的优点,处于好日常生活中面对的诱惑,慢慢的在党内成员中刮起一阵为人们无私奉献、工作中严于律己的廉洁春风。2.对反腐倡廉工作进行分析。我国目前反腐倡廉工作开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急需解决。主要体现在部分反腐倡廉的工作落实的不彻底,约束方面缺少力度的现象更为明显。对党员反腐倡廉方面的法律体系没有健全,规定的不具体,没有将法律规定统一体现。有些廉政问题模糊重复的地方太多,在内容方面关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也没有落实到位。反腐倡廉的法律制度急需完善。3.反腐倡廉建设的优化。反腐倡廉建设的优化从以下三点出发:第一,在对党员进行反腐倡廉的教育工作加强,使党员从内心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将反腐倡廉的工作力度加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第二,领导干部在廉洁自律的方面加强之后,能显著的使管理工作加强。才能在实际的工作实施中,将领导干部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反腐倡廉中。对领导干部的日常生活进行规范,定期的召开民主大会,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使管理层的能力加强。民主大会的召开的作用匪浅,还能使管理层在政务方面逐步加强,提高自身的约束力;第三,要从根本上对进行杜绝,这样才能使反腐倡廉体系得到完善。在反腐倡廉的工作具体实施中,要明确党的指导思想,使工作认真有效的落实。在执行力度方面要不断的加强,将责任明确化,使每一个党员都明白自身的责任,只有做到了上述内容,反腐倡廉工作才能得到巨大的进步。4.完善反腐倡廉体系。反腐倡廉一直是我党的重要任务,通过不断的创新来完善反腐倡廉的体系,反腐倡廉体系的完善能严重的打击的行为。要在工作中不断的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进展,坚持立党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对反腐倡廉工作大力支持,从源头上对腐败行为进行抵制,相信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工作中得出的经验,能完善出更适用于现阶段反腐倡廉工作的体系。

五、结语

综上所述,根据我党反腐倡廉工作得出的经验,加强我国领导干部的自身修养是至关重要的,领导们以身作则能带动人民群众对反腐倡廉工作的支持和监督。反腐倡廉工作的开展要从实际出发,将多项法律制度完善,这样才能使反腐倡廉工作更好的开展,在执政力度上不断的增强,是保障我党日益进步的手段。在党史党建视角下,我们一直都在努力的进行反腐斗争,从我党的发展史来看,反腐倡廉建设一直都是我党工作的重点内容,通过近些年来的不断突破和创新,反腐倡廉工作已经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反腐倡廉工作一直以来都在不间断的开展,除了一些法制方面的不健全,其他的工作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通过这次党建党史视角下反腐倡廉建设的分析,希望能对以后工作的开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白雁.从党建党史中看反腐倡廉建设[J].党史博采(理论),2015,12(04):20-21.

[2]王振江.论党史党建工作视域中的廉政建设[J].湘潮(下半月),2015,06(12):15-16.

[3]董晓彤.“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学习有关重要论述的体会[J].党的文献,2016,08(02):20-26.

[4]黄存金.十以来党的反腐倡廉建设新思路新举措[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6,02(03):5-9+22.

党的建设范文11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在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基础上对我党提高自身建设高度概括和科学要求,同时也是关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思维模式的转换,是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说发展的重要理论创新。

同志指出:“开展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通过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基础、完成执政使命。”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从这个角度看,党的先进性建设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党的先进性建设对于执政能力建设有着导向性作用。

我们党执政以后的全部实践活动都是围绕执政来展开的,都是围绕如何提高执政水平、如何巩固执政地位进行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成为党的建设中的重点和关键。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是我们党生存、发展和壮大的根本性建设,与执政能力建设是紧密相联的。我们讲先进性建设是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和执政地位的提高和巩固,离开了先进性,党就不会有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也就失去了执政的资格和条件,也就更谈不上提高执政能力、执政水平和巩固执政地位了。

中国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世界,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离不开党的领导。我们在研究中,通过对先进性建设的深入分析,特别注重把操作层面实用价值的理论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价值沟联起来,研究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的相互关系,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寻求先进的“路径依赖”。

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现实要求,是统领党的建设的灵魂和主线。只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才能使我们党生存、发展、壮大起来,才能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才能真正奠定好长期执政的基础。

其次,执政能力是党的先进性的集中反映和重要特征。

我们党站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党的先进性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息息相关的。党的先进性是党员干部提高执政能力的前提,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党员干部的执政能力是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有什么样的先进性就有什么样的执政能力,执政能力依赖于党的先进性,是党的先进性的集中反映。

党的先进性反映在党的执政能力上主要是通过执政理念、执政方略、执政方式体现出来。而它们之间又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政党保持先进性的问题,不是要社会适应政党,而是要政党适应社会。工人阶级政党保持先进性,从主观上说,是党的政治自觉,从客观上说,则是党生存、发展、完成使命的必然要求。党的先进性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代价值。

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放到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高度去认识。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明确指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关系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他说:“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开展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通过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从这个高度上认识党的先进性建设就不难发现,党的先进性建设是我们党政治上的自觉,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认识上的一个突破。

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放到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去认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是我们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历史表明,任何政党的兴衰存亡,归根结底取决于它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取决于人民群众对这种作用的认可程度,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这是一个政党取得成功的基础。我们党刚刚登上中国历史舞台时,只有几十名党员,力量是十分薄弱的。经过80多年的艰苦奋斗,我们党不仅成长为一个有近8000万党员的大党,而且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使国家面貌发生了举世瞩目的深刻变化。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结到一点就是:我们党始终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并始终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使我们党具有广大人民群众这个执政基础。离开了党的先进性,就不可能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就丧失了执政的基础。我们党就不可能始终保持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就不可能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长期拥护和支持,也不可能成为革命、建设、改革的坚强领导核心。抓住了先进性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就抓住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

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放到确立正确的执政理念高度去认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需要同实现党的历史任务紧紧联系起来。党的先进性历来是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时代和实践的发展,总是不断给我们党提出新的要求,也给党的先进性赋予新的内涵。因此,我们必须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看待党的先进性。当前,党的先进性建设,就必须正确确立执政理念。具体说,就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把党的先进性要求转化为全党的实际行动、贯彻到党的全部执政活动中去,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就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切实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民主政治。从根本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党的先进性的真谛,就能更好地完成党的执政使命。

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放到提高执政能力,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上认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在执政特别是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任务更为艰巨。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固然不容易,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就应该必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党的先进性面临着新的历史考验。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世界上一些曾经执政多年的大党、老党特别是原苏联、东欧国家的共产党先后丧失执政地位,原因很多,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这些政党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目中丧失了先进性。同志指出:“一个政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面向未来,我们党任重道远,担子更重,责任更大。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和评估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永不自满,永不懈怠,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这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根本要求。”抓住了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就抓住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就增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领和智慧。

最后,我们认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具有互动性。

党的先进性与执政能力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我国进入到一个经济和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也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关节点。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充分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民众的需要,这对于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一个执政党,我们掌握着社会公共权力,从事着公共事务管理,如果我们不从党的先进性的历史高度,努力提高自己的执政本领,全面提升自己的执政能力,要想长期执政是很难设想的。

党的建设范文12

课题小组对党支部日常活动和工作进行了必要的调研,把党支部建设与基础建设进行了比较,尤其是对党支部建设在基础建设中的作用进行了比较认真的调查和探讨,试图从实践角度证实党支部建设达标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基础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课题小组列了以下题目进行了调研:

(一)基础性。我们经常说的“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说明基础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因而通过开展达标工作促进基础建设上台阶、上水平。是否也需要通过开展达标工作来促进党支部建设上台阶、上水平。

(二)示范性(或带动性)。党支部建设工作上台阶、上水平,对基层基础建设工作有没有影响,有没有示范作用或带动作用。如果有,到底作用有多大或者有多重要。

(三)借鉴性。党支部建设工作通过达标上台阶、上水平,能否将其成功的做法和实践经验推广到基层基础建设工作中去,尤其是要让大家看到在按标准办事、规范管理、激活机制、增强活力方面的实际成效,进而增强基层基础建设达标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基层基础建设工作来说,能否从党支部建设达标中学到有用的东西,借鉴党支部达标的好做法、好经验来推动基层基础建设工作。

(四)重要性。党支部建设工作的重要性任何人都会做出肯定的回答,没有人会说不重要或次要。但在实际达标工作中所花的气力上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我们试图通过课题调研来证实其重要性,即党支部建设达标工作是必须要做的,而且是必须要做好的,要投入应有的精力和气力。对以上选题理由的调研,我们只能做到初步的探索,仅仅局限于局部和具体工作层面,局限于对工作实践的调查和初步的总结,我们没有精力和能力从理论的高度进行必要的探索。在理论上的深入探索只能是党务专业工作者的任务。

二、党支部建设工作是企业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支部建设达标与基层基础建设工作密不可分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党支部在企业各项活动中发挥的是战斗堡垒作用,其角色有显著的特殊性,即党支部是一面旗帜,进而每个党员也是一面旗帜,顾名思义就是引领和榜样的作用。党支部及其党员通过带头作用、骨干作用和桥梁作用来服务中心工作,保证中心工作。因而党支部建设工作是企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同理,基层党支部建设达标与基层基础建设工作也是紧密关联的,密不可分的。通过调研,我们得到了以下基本认识:

(一)党支部建设与基层基础建设之间存在着紧密性关联。党支部是企业党组织的一个基层组织或单位,它的基本任务是“围绕中心、服务中心”,体现的是党组织的战斗力,如基层领导班子建设、党支部自身建设、党员队伍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等,都是企业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与企业其他基础工作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度,像领导班子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等工作不仅是企业的经常性工作,也是非常关键的基础性工作,做不好就会严重影响企业改革发展的大局。当党支部的这些工作与基层单位的基础工作相结合,就为企业实现自己的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基层单位完成生产经营任务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二)党支部建设与基层基础建设的相互渗透性程度高。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党支部的各项工作、各项活动可以说基本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如基层领导班子建设是基层单位或部门建设的核心,党支部自身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与职工队伍建设密切相关,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各项工作的灵魂。但这些工作与生产经营工作相比较而言是“务虚”,给人的印象就是搞虚的东西,说得多干得少,理论说教多而看得见的成果少。我们目前的做法上也的确有虚的成分,甚至于把一些很重要的工作当作虚的东西而重视不够,做得很不扎实。通过党支部建设达标工作可以完善机制,开展更有特色、更有针对性的工作为生产经营工作服务。

(三)党支部建设与基层基础建设的相互依赖性强。党支部建设达标的目的就在于强化党支部的管理,使党支部工作最大限度地适应企业改革发展的需要。通过“创先争优”活动,在生产经营等工作中发挥带头作用、骨干作用,在各项工作中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动员党员和群众全面完成生产经营任务,实现企业的工作目标,同时也是实现党组织本身的工作目标。党组织的各项活动与企业的各项活动紧密相连,党组织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同时也是企业各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党组织没有独立于企业各项活动以外的任务和目标,在目标任务上完全与企业的目标任务一致。就从我们支部近一年的工作看,达标工作开展后,党支部的工作重心更加突出、内容更加具体、职责更加明确。党支部的工作有了量化考核、有章可循,工作程序也开始规范起来。在服务工作和通信维修工作中,能够结合实际,坚持把党支部的工作与服务和维修工作相结合,号召党员亮身份、做表率,带头完成工作任务。每个党员在急、难、险、重的任务面前,克服困难,冲锋在前,发挥了突击骨干作用,做到了党员身边无违纪、无违章、无事故,使党支部的各项工作有的放矢。实践说明,党支部的活动离开了本单位、本部门生产经营活动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如果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没有党支部和党员的作用,同样就缺乏动力和创造性。党支部与企业在作用上是一致的、相互依赖的。在基础建设上同样是一致的,相互依赖的。搞好基层基础建设工作是为了企业的基础牢靠,搞好党支部建设达标工作是为了企业的基础更牢靠。

三、党支部建设与基层基础建设有各自的工作领域,因而达标工作有其相同点与不同点

(一)相同点1.目标一致。党支部建设达标与基层基础建设达标都是为了推动基层基础建设工作升级,不断夯实基础管理,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做到与时俱进、开拓进取。2.任务一致。党支部建设达标与基层基础建设达标都是为了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提升管理水平,通过规范制度、流程、职责,突出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建立起“用标准引导、为实现标准服务、按标准评价”的工作模式,用标准来规范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实现“基层稳,则全局稳;基层实,则全局实;基层活,则全局活”基础建设工作目标。3.做法一致。都是从基础工作入手,从标准化规范化抓起,突出规定动作,杜绝自选动作,强调严格、科学、精细、公正,使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处于受控状态,做到人人有专责、事事有人管,过程受控制,工作高标准。

(二)不同点1.工作内容不同。基层基础建设工作达标主要围绕生产任务、工作质量、安全环保和现场管理等基础性工作开展达标活动,通过考核标准来评价各项基础管理工作的成果,进而推动基础管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党支部建设达标则围绕基层领导班子建设、党支部自身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等基础性工作的标准化建设开展达标工作,进而推动党支部建设上水平。2.工作重点不同。党支部建设达标的根本任务是提升其自身管理水平,改进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建立起保持先进性的长效机制,真正把上级党组织的工作部署落到实处,真正把党支部的各项活动落到实处,通过考核标准来评价支部各项活动、落实上级党组织的工作任务所取得的成果。其达标的工作领域主要在领导班子建设、党组织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努力的方向是不断适应企业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实现自身活动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结合,更好地为生产经营工作服务。而基层基础建设达标主要是围绕生产经营活动和管理工作开展标准化工作,努力的方向是夯实基础、规范管理,建立起牢靠、科学的管理体系,为生产经营工作服务。3.采用的标准不同。基层基础建设工作多采用的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及有关制度要求,有的甚至采用国际标准,达标的目的在于推动这些标准的运用。而党支部建设工作标准化多采用的是有关政策、规定、制度、规范及上级党组织的要求等,达标的目的在于推动这些政策、制度规范的落实。

四、高度重视党支部建设达标工作是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

企业基层组织是由党政两个方面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在基础建设方面有其不可分割的关联度。在基础建设达标工作中,要将二者放在同等重要、同时推进的位置组织实施。基本理由是:

(一)从整体性上看,党支部建设达标是企业各项标准化工作达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党支部建设是企业基层基础建设的重要方面。尽管党支部工作务虚的方面多,但任何事物、工作都是由“虚”和“实”两个方面构成的,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缺了哪一个都不行,我们不能片面地只看到“实”而忽略“虚”,否则会犯大错误。达标工作也要充分体现这种整体性,要看到党支部建设如果基础不牢,也会地动山摇,比如基层领导班子建设、职工队伍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等工作都是关乎企业兴衰大局的重要工作。

(二)从全面性上看,党支部建设与基层基础建设工作各自代表两个方面,是企业全部工作的一部分,而且相互不能替代,缺省或忽略哪个方面都会削弱企业的整体工作。所以在达标工作方面,同时推进党支部建设和基层基础建设达标工作是企业全面发展、整体提高进步的必然选择。

(三)从适应性上看,新形势新任务对基层党支部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肩负的任务也更加艰巨,面临的各种难题也更多更复杂,迫切要求党支部不断加大工作创新的力度,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在企业改革发展中有不凡的表现。重视和加强党支部建设达标工作,就能够有效地推进党支部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党支部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必然促使支部工作朝着先进性、规范性、实效性迈进,影响和带动基层基础建设工作的进步。成果显著的党支部,可以发挥示范作用,可以为本单位本部门的达标工作提供好做法、好经验或可以借鉴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反过来又可以从比较中发现自身工作差距、看到工作的不足,及时整改完善提高。

五、需要注意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标准不一致的问题。基层基础建设工作采用的标准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及有关制度要求,多数资料、台账一致。而党支部建设达标采用的多是有关政策规定、制度、规范及上级党组织的要求,标准比较模糊,同样的工作内容所建立的台账资料在支部之间不尽一致,需要所在单位党委协调统一。

(二)达标工作参与面比较小的问题。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党支部建设达标工作基本限于支部书记、支委和党小组长,党员参与的很少,有些工作甚至于支部书记单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