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党的创新理论

党的创新理论

时间:2023-06-05 10:16:41

党的创新理论

党的创新理论范文1

党的历史与党代会的历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有的党代会连接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就构成了党在探索中前进的主要轨迹。特别是每一次成功的代表大会,都标志着党在理论和实践上迈出的重大步伐,成为党在不同时期胜利前进的里程碑。纵览党的86年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党代会在理论创新方面的标志性意义。 党的发展,是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结合中实现的。实践产生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凡是成功的代表大会,都会有某些理论上的建树,甚至以理论上的重大创新载入史册。这是党代会发展历史的又一个重要的规律性的现象。

从一大到七大,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党在理论上不断思考和成长的过程。党力图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实践,由此确定了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成效。阅读早期党代会文件和党的创始人、领导人的著述,我们不能不钦佩它们的探索精神。但因为毕竟是探索,遇到各种复杂问题时,往往有多种选择,是非对错一时不易判断,特别是由于还不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和外国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以,理论上的不成熟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正是党在逐步成长中的反映。

在党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七大,不仅制定了正确的政治路线,而且系统地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充分肯定了思想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思想作了比较全面、系统和科学的概括,揭示了思想的丰富内涵和本质特征,将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这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的一次重大飞跃。七大因此而成为实现这次飞跃的重要标志。

在“”特殊年代召开的几次党代会,根本的错误,就在于坚持了“无产阶级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这种错误,其实也是当时党的思想理论和政治水平的反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正是吸取了这种错误的教训,解决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问题,我们才开创了新的历史时期。

从十二大到十六大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每一次代表大会都能够在实践的基础上作出重要的理论创新,从而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入新世纪后,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作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十六大以后,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继续推进理论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的战略思想。

由此可见,党代会往往是理论创新的最大平台、理论发展的最好契机。党代会实现的理论创新,不仅能够更好地指导当时的现实,而且能够成为党的精神财富,对党的长远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中推进理论创新,是贯穿党的代表大会的一条红线。

党的创新理论范文2

【关键词】理论创新;党的建设;改革创新

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曾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历史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对一个政党来说,恩格斯的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中国共产党历来就是一个注重理论思考和创新的党。中国共产党87年的光辉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积极汲取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党的任务的变化,结合我国国情,始终不渝地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历史。

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可见,新时期必须一以贯之地加强党的建设,实现党的建设的改革创新,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那么,新时期应如何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十七大报告指出,“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回顾党的发展历史,结合十七大报告的精神,笔者认为党的理论创新与党的建设密不可分,党的理论创新是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的基础和动力所在,新时期必须以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党的建设改革创新。

一、新时期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深入分析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领域发生的深刻变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出了包括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些战略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极大丰富,也有力地推动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实践创新。

1、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回答了我国应该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如何发展和依靠谁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强调入的全面发展,体现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充分体现了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是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的战略发展提出的社会发展目标。这一思想的提出,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更加完善,成为包括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格局。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思想

农村问题历来是我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党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在农村的最好实践。这一战略思想极大地丰富了我党关于农村建设的理论。

4、建设创新型国家

这是我们党综合分析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和我国所处历史阶段提出的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大战略举措。

5、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提炼和升华,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6、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条件。和谐世界理念与我国的基本外交理念是一致的,是中国特色的外交理念,它是对“中国”的有力回击,为我们探索新形势下的国际关系提供了理论来源。

7、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在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我党的伟大创举,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的最好实践。指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要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落实到提高治党治国治军的水平上来。这个理论命题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升华,对于我们党扩大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永恒主题。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和建党学说的创新和发展。

二、以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党的建设改革创新

中国共产党已经从革命党转变为掌握国家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成为我们必须考虑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党建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执政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这些理论同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党的十七大对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做出了新的部署,提出了“一条主线”、“五个重点”、“六个着力”的总要求和工作任务,即: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着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着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笔者认为,新时期以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党的建设改革创新,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注重从思想上建党。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使全体党员牢回树立共产主义理想,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建设学习型政党,必须首先在思想上将全党统一起来,通过学习,把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增强宗旨观念,强化共产主义信仰。

2、把党的建设的目标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目标相统一起来。

党的建设要围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把党的建设的目标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且标相统一起来,使各方面建设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期待。

3、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尤其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新时期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做出了全面部署,强调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要“全面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着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党建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我们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十七大精神的新部署和新要求,通过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和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努力开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局面。

4、重视制度建设,报抓各项工作的落实。

制度建设在党的建设中无疑是带有根本性和长期性的任务。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要发扬光大,必须靠制度建设来坚持和保证:适应新的形势探索思想教育、组织建设、干部管理、人事任免、领导监督、党员发展、党纪党风等各项工作,也必须靠建立健全科学严密的制度来规范和执行。没有一整套党的建设比较完善的成熟的制度,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就很难落到实处。

5、坚持把执政能力建设作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点。

中国共产党执政50多年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党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在新时期,加强以执政能力建设为核心的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既要总结经验,又要不断改革创新;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6、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切实改进党的作风。

党的创新理论范文3

论文摘要:党史的理论研究与创新需要良好的环境。邓小平曾非常深刻地指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也是理论创新的重要条件。那么,党史的理论研究与创新更离不开民主,离不来大家,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根据当今国际环境和时代要求,根据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艰巨任务,根据党的自身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党史的理论研究与创新对我们越来越重要。在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加强理论研究,特别是党史理论研究,研讨党的建设工作中的重大现实和热点问题,探索党的建设和执政规律,对于更好地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和推动新形势新阶段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努力提升党的执政力、影响力、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史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政党理论和无产阶级党政学说同中国国情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执政党的建设思想

执政党建设,归根结底,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多次强调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强调要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处理好法治和人治之间的关系、把握好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把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问题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任务密切联系起来。他一再指出:实现现代化是场深刻的伟大革命,全党必须再重新进行学习,除学马列主义、思想之外,还要学经济学、学科学技术、学管理,“几百个中央委员,几千个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干部,要带头钻研现代化经济建设”。(小平文患第2卷,第153页),,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十六大明确提出后,逐渐形成一个明确的思想,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五大以前,提出了强化执政意识,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思想。只有讲政治,才能提高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总揽和驾驭全局的能力,从而提高领导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水平。

第二阶段,从十五大开始,提出加强执政党建设的两大历史性课题的思想,随后不久使用了“执政能力”概念。执政党还需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第三阶段,从党的十六大开始,明确提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必须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正确把握时展的要求,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必须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及时研究解决改革和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善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善于协调不同利益关系和克服各种困难,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必须增强法制观念,善于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必须立足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

二、加强党史的理论研究

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理论素质是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的灵魂。学习开启智慧、学习成就事业。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武装的党。加强党史理论研究学习,可以使党员干部党性修养上有新加强,领导水平上有新提高,在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上有新进步,以理论武装工作的新成效促进保证各级党组织更好履行职责,完成使命,努力开创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首先,我们要做的是加强历史知识学习,不断提高自觉运用三个规律的能力,增强推进改革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从认识论的角度讲,人的素质和知识结构提高,一是通过工作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通过学习得到间接经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从广义上说,人类的一切知识都属于历史科学的范畴。因此,通过学习历史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领导能力,无疑是一条重要途径。其次,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党的建设理论作为科学、完整的体系,是经过实践的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过程而逐步形成并不断深化发展的,随着党的事业发展,党的理论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最后,围绕中心、拓宽领域、突出重点,努力提升党的执政力、影响力、凝聚力,与时俱进,坚定信仰,践行党的理论创新。

三、党史的理论创新

党的创新理论范文4

关键词:党的理论创新;科学内涵;关键问题

中图分类号:D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20(C)-0100-01

创新是政党发展进步、永葆生机的必要条件,党的思想理论的创新是党的根本建设、是党引领国家和社会发展创新的前提条件,是我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在新时期,世界局势瞬息万变,经济社会高度发展,不断推进我党的理论创新工作更加迫切和必要。

一、党的理论创新的的科学内涵。党的理论创新主要是指党的基本理论即党的指导思想、基本纲领、根本宗旨等理论思想的发展创新的过程。党的指导思想上的创新并非是要抛弃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而是结合实践进一步深化学习马克思主义、在现实工作中更好的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作用。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党的最低纲领以最高纲领为目标,根据革命或建设的不同阶段的客观现实进行过多次变革和创新,目前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表明:党的行动纲领的创新是适应一定时期历史要求的,是一定历史时期内正确的行动指南。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是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所以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党的根本宗旨上的理论创新就是要不断的解决初级阶段基本矛盾,“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新时期我党理论创新的成就。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党根据中国具体国情、适应时代变化发展,在理论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摸索前进,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上,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方面,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方面,提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在依法治国、执政为民方面,提出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提出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和谐文化;在统一战线的理论方面,提出全面把握和正确处理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对港澳问题,进一步提出在新形势下促进香港、澳门繁荣稳定的重要原则和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在国际问题上,提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在城乡问题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军队建设方面,指出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和新实际新阶段人民军队要肩负起“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

三、新时期我党理论创新的关键问题。在当前时期,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国内改革和建设任务繁重,各方面客观局势变化迅速的情况下,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工作更加迫切。但无论任何时期的理论创新都不是一个盲目而轻易的过程,我党在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一下问题:1、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推进理论创新,最重要的是要始终坚持和巩固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结合现实情况,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有理有据的再阐释和主体创新,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做为理论创新的核心根据和思想武器,绝不能偏离马列主义的指导方向。2、坚持与时俱进、大胆革新。在新时期的特殊历史阶段,全球信息化进程发展迅速、国内外各领域局势瞬息万变,我党只有坚持与时俱进、大胆革新,党的理论创新工作做才能有效的开展。我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需求,也必须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始终领导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前进。3、坚持理论创新与群众实践的统一。只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党的理论创新必须要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辩证统一,相互促进。在党的理论创新工作中,既要善于坚持和运用党和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所积累的成功经验,也要在新的实践活动中进行新的探索和总结。理论创新离不开实践活动,只有在实践中总结创新、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思想和理论才能正确指导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才能即不偏离党性原则,又能保证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从而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4、坚持理论创新与文化建设的策应。党的理论创新需要文化建设的策应,加强文化建设才能有力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工作的开展,二者相辅相成。党的政治理论需要文化的支撑,党的理论是一定阶级对文化的选择、发展的结果。我党的理论创新工作是坚持马列主义与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人类思想文化的批判继承相结合,以先进的思想文化为支撑点而展开的,没有文化的支撑,理论创新将显得苍白。5、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统一。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根本目的。理论创新作为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新的揭示,只有通过实践创新才能真正起到引导社会的进步的作用。如果只有理论创新而不能将新的理论落到实处、缺乏实践创新的支撑,理论创新只能是一场空谈;没有理论的指导,实践创新也无法保证其正确的前进方向。只有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辩证统一,以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新,以实践创新检验和发展理论创新,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引领我们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防止理论创新成为“纸上谈兵”。

作者单位:河南高速公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南阳分公司

参考文献:

[1]韩振峰.试论理论创新的几个基本问题[J].创新,2007(1).

党的创新理论范文5

[关键词]:党建理论;研究方法;发展与创新

在十七届四中全会上我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这些决定中明确的提出了“加强党建理论工作研究,提高党建的科学化水平”,这是我党在党建理论研究和创新上的又一大的突破,同时也是目前加强和创新形势下对党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对建设怎样的党、如何加强党建工作的概述,具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党建理论研究的基本内涵

进行科学化的党建工作纪实应用一系列的科学的理论知识、科学的制度、科学的研究方法,使党建工作能够符合现阶段我国的国情、党建的基本规律、富有创造性,从而来推进党建工作的创新和建设布局的合理规划,切实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断提高党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和党的执政领导水平。

二、推进党建理论研究及创新的重大意义

2.1加强党建理论研究及创新是全面加强我党建设的必经之路

党建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在我国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建设怎样的党,如何

去建设党,这是我国党中央领导机构长期以来都高度重视和不断创新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只有在党的建设中不断的加强党建理论研究及创新,才能够全面的推进和加强我党的建设。

2.2推进党建理论研究其创新是推进我党建设的客观需求

在党建工作中要不断的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制度管理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等全方面的建设不许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发展,重点建设,并且在党建工作中始终将思想建设作为其工作的基础内容,将服务人民大众作为党建的核心,以从严治党作为工作的基本原则,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作为工作的主线,以发展和创新党建理论作为动力,以保持党和人民大众的联系作为工作的根本目的。只有在党建工作中不断的发展和创新党建理论研究,推进党建各项工作的建设,将党的建设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台阶上。

2.3加强党建理论研究方法的发展与创新是贯穿我国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的贯彻科学发展观,从而来不断的运用科学化的方法来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党建理论研究的方法,这是党的第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党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目前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党建工作中利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实践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保驾护航。要想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在党建理论也就方法的发展与创新中必须全面的推进党建工作的科学化,统筹兼顾,绝不能顾此失彼。实现党建工作的科学化,从而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发展。

三、提高党建理论研究及创新的基本路径

3.1在提高党建理论研究及创新的过程中充分的实现制度化、规范化

在党建理论研究的过程中要加强科学化的研究,也就是在研究的过程比能够凭借单一的现象,必须有所规划。邓小平在我国党建问题上总结了“”的经验,并提出了“制度是党建工作的核心基础。”加强党建工作,从外部条件来说就是共产党的工作要受到人民的监督。加强党的执行能力,党掌握的公共权力的使用,要在社会各界人民的监督之下,实现党建工作的监督制度化,避免党的权力的错误利用。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从内部要素来看,就是要极力的发挥党内民主制度,使其实现制度化。如何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首先就是要在执政的条件下全面的贯彻民主集中制的思想;其次就是要充分的尊重党员的民利。

邓小平提出的关于党建制度建设思想,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民主法制的需求,加强了我国党建工作的顺利进行,推进了党自身发展的现代化。党的领导制度、工作制度、民主监督制度等一系列的制度不断的完善,特别是关于发展党内民主的制度建设上进行了不断的创新与改革。

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形势的推动下加强党建理论研究和创新的过程,就是加强党制度建设和制度研究的一个过程,就是实现党建科学化的过程。如果党建工作没有实现制度化,就根本达不到科学化。

3.2党建理论研究方法的发展与创新要不断与时俱进

党建理论研究要不断的创新,与时俱进。创新就是在党建的过程中人们对党的认识要不断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的深化实践的规律化认识。因此,党建理论的研究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体系,更是一种对世界的认识和研究过程,同时也是一种跟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

面对现阶段的形式和任务发生的改变,这些改变不仅仅提升了我国综合能力的大幅度提升,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地改善;而且带来了经济体制的改革等多种新的情况和新的矛

盾。在这些情况下,党建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研究新的情况和新的矛盾,不断的来推进党建理论研究方法的发展与创新,最终用创新的理论来指导党建的实际工作。

实践和创新是没有止境的,党建理论研究的创新是提高我党活力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在党建工作中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才可以使我党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胜任党的领导执政的使命。

3.3在党建理论研究方法的发展与创新中要不断的应用科学的方法

加强党建的理论研究就是有效的解决党在领导上面临的具体问题,推动党的建设发展。直到现在,我党的建设历史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使得传统的党建方法根本不能推进党的建设。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我国在党建上提供了许多科学的方法,如现代管理学、组织学、计算机技术等,尤其是现代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我党在党建工作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改革。总的来说,党建理论研究的方法科学了,党建的科学水平才有可能提高。

【总结】

总之,要想全面的提升党建工作,首先要对党建理论研究的科学内容加以全面的把握,正确深刻的领会到其中的精神实质和重大意义,并且以科学化的理论来引导党建工作,以科学的方法来推动党建工作的顺利进行,才能够将党建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党的创新理论范文6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党建理论 创新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同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加强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问题的研究,对进一步推进党的“伟大工程”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党建理论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办无产阶级政党进行党建理论他新、加强自身建设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发表了《共产党宣言》,第一次重要强调并声明了共产党的代表性、群众性、先进性及阶级性,为共产党的不断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不仅只表现于《共产党宣言》,而且还有《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法兰西内战》、《论权威》、《哥达纲领批判》、《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此后,列宁主要从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政治建设等各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进行了继承与发展。其主要代表著作有《怎么办?》、《进一步退两步》、《我们的纲领》、《我们运动的迫切任务》、《社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论欧洲联邦口号》、《国家与革命》等。这些不懈的努力给中国共产党建设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奠定了实践和理论的基础。

二、中国各代领导人对党建理论的创新

中国共产党的党建理论创始人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进行了更深的创新。的党建理论主要的内容包括:在共产党的党风建设中提出了紧密联系群众、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批评及自我批评这三大作风,在思想路线中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思想。

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邓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的重要举措,深入的强调了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以及中国的改革开放“关键在党”的重要论断,并且把四项基本原则中的坚持党的领导放在了最高的的地位,为中国“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提供了最充分、最直接的理论性渊源。

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推进理论创新,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在崭新的形势之下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重点强调了共产党应当对党的执政方式与理论建设不断的创新,达到全新的突破,而且还开辟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建理论建设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发展的新道路。

在新的时期,同志在坚持以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角度来加强党的基层建设。同志在十报告中对党的建设主线、总体布局、总体目标和要求,也作出了新概括,明确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正确方向和基本要求,对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使党的建设理论达到了新境界。

不难看出,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历史环境,我们党都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党建标准,“我们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无论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组强建设、反腐倡廉建设,还或是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党建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提高为民众服务的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正因为如此,我们党的建设才能够一直保持着正确的前进方向,我们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够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

参考文献:

[1]黄蓉生.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根本性重大课题[J].高校理论战线,2006,(7).

[2]宋镜明.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与时俱进——兼论“三个代表”的理论创新[J].社会主义研究,2002,(3).

党的创新理论范文7

全书读下来,感觉特点是非常鲜明的。一是全书主线条很清晰。虽然不是专门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专著,但围绕着改革开放,全书论述了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创新历程;二是全书的论述很有深度。无论是对邓小平理论的阐释,还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论述,特别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论证,都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有思想、有内容,体现出作者的功力;三是实践色彩浓、针对性强。理论学习的自觉性来自于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历史重任的责任感。能不能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工作,对于党的事业关系极大,对于领导干部的成长也关系极大。全书针对党员领导干部学习中的一些问题,解疑释惑,读来很有启发。

自觉、系统、创造性地学习邓小平理论

全书打头的两篇文章:《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主要经验》、《学好邓小平理论的几个关键问题》,是专门就党员干部学习邓小平理论有感而发的。作者强调,学好邓小平理论,需要着重解决三个关键问题:一是增强自觉性。要增强对邓小平理论重要工作的认识;要有担当历史重任的责任感;要依靠学习制度的激励和制约。二是注意系统性。要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要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要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联系。三是发挥创造性。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理论上的最大创造;在实践中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理论上深入思考,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

以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为标志,我们进入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跨世纪发展的关键时期。全面完成十五大确定的历史任务,最根本的仍然要靠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是不是真正学懂了邓小平理论,能不能运用这个理论指导工作,对于党的事业关系极大,对于领导干部的成长也关系极大。但在学习过程中,有的领导干部认为,邓小平理论已经学习过多次了,无需再下功夫了。怎样看待并解决这个问题呢?作者提出,这种认识是不对的。实践无止境,学习无止境,邓小平理论是常学常新的。许多同志体会到,每学一次都会有新的收获,学得越深思想越能得到升华。当前,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改革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新问题新矛盾很多,工作难度加大。这对我们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工作水平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需要更加重视理论学习,加强理论修养。有了理论上的清醒和坚定,才能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才能更加全面和自觉,才会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功。

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证明,一个领导干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出现某些摇摆,往往源于理论上的模糊不清;实践上的开拓进取,常常得益于理论上的坚定有力。领导干部只有掌握科学理论,才能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履行好自己承担的历史责任。否则,不但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领导干部,还可能成为时代的落伍者。作者能在当时敏锐地察觉到这种现象并提出解决的思路,这是难能可贵的。

从执政意识的高度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作者在书中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意义进行了阐述。收录在书中的有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几篇文章如:《党在新世纪执政方略的总纲》、《“三个代表”与党的执政意识》、《“三个代表”与新世纪中国的发展》、《“三个代表”与党的执政能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积极推进理论创新》等,读起来感到都是很有份量的。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全党继续运用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给予研究和回答。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特别是他集中全党智慧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实现了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为坚持和发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作出了杰出贡献。

如何更好地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意义,书中强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凝结着国内外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实践经验,体现着我们党第三代领导核心的政治智慧和创新精神。“三个代表”既是新形势下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指针,又是新世纪我们党执政方略的总纲。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论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意义时,是从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的觉醒角度谈的,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党的执政意识的内涵提高到一个新的时代高度,为党的执政意识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内容。联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我们党提出来的“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作者从执政意识的高度来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表明作者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是有深度的。作者在书中强调,“三个代表”集中反映了时展中充实和增强党的执政意识的客观趋势。“我们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同志站在世纪之交,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和党所处的历史条件,深思熟虑之后作出的科学结论,把新形势下党的执政意识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着重阐释科学发展观的四大理念创新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是全书的重中之重,《执政理念创新的又一重大成果》、《创新执政理念构建和谐社会》、《论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创新》、《论以人为本的历史定位》等,就是集中论述科学发展观内容的。作者指出,党的十六大以后,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执政理念的进一步创新。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强调的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集中体现了执政理念创新的重大成果。

党的创新理论范文8

[关键词]改革开放;理论创新;历史贡献

[中图分类号]D05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8)11-0018-02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体系的建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科学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原理,是最能体现中国国情、体现中国民情和体现中国文化道德价值观念准则的理论框架,也是最能代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代表中国社会的人文道德观念、代表中国社会发展思维理念的理论体系。

一、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在推进新时期的伟大进程中,以邓小平为领导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了以改革开放为标志的第二次革命,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取得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丰硕成果,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邓小平理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提出了关于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关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论断;关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思想;关于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根本标准的思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关于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的思想;关于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共同发展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关于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观点;关于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思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观点;关于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的思想;关于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思想;关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思想;关于“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等,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同这条路线相适应,我们党还形成了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一整套方针政策。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党的十五大在中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是我们党经过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作出的正确决策。邓小平理论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二、我们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增添了新的伟大理论成果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增添了新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在新的国内外条件下,在充满挑战的21世纪,把我们党建设成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根本问题,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它表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又一次新的伟大理论成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紧密结合新的实践,科学总结我们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的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最终奋斗目标、根据实际制定和实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战略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提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等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根本要求是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党的先进性、坚持执政为民。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愿,在继承、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中,卓有成效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表明邓小平理论在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获得了丰富和发展,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我们党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不懈奋斗,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创造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主题进行理论创新取得的新成果。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回答了我国发展“为谁发展、发展什么、如何发展”的根本问题。“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就是要着眼于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回答了我国“为谁发展”的问题;“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回答了我国“发展什么”、“如何发展”的问题。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

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提出了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的思想,强调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提出了关于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思想;关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的思想;关于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的思想;关于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的思想;关于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思想;关于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的思想;关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的思想;关于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想;关于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思想;关于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的思想;关于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关于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的思想;关于统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思想;关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反映当代最新发展理念,顺应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科学发展观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容和实践要求,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丰富了党的指导思想,表明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党的创新理论范文9

关键词:创新理论 激励党员干部职工 践行诺言

总书记指出:“加强思想理论建设,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的根本保证。”“没有先进理论武装的党不可能是先进的党,也不可能是具有高度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党。”因此,加强理论武装,是我们党的一项强本固基的伟大战略性工程,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高度,进一步提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任务。这对于我们在新形势下增强做好这一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大力加强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广大石化企业党员干部职工,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只有深化认识、强化责任,学以致用、指导实践,健全机制、增强实效,才能扎实推进理论武装这一战略工程。

一、不断增强抓好理论武装的责任感

面对新的形势任务、面对新的挑战和考验,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职工,对石化企业机关来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更为紧迫

每当历史进入重大的转折阶段,每当党的事业处于发展的关键时刻,我们党总是通过加强理论学习来统一思想、坚定信念、明确方向、鼓舞斗志,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实践证明,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关系到党的意志主张贯彻,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关系到党的事业的长远发展,是团结凝聚党心、民心的基础工程。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首要的任务是加强理论武装。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头脑,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感情认同,把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企业的政治本色熔于石化企业队伍的灵魂中,渗透到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的血脉中,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定理想信念,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定不移的建设者。面对新的形势任务、面对新的挑战和考验,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职工,对石化企业机关来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更为紧迫。

加强理论武装始终是石化企业机关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石化企业是国家的重要能源企业,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能源企业,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政治责任。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党员干部职工,是新形势下加强石化企业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和基础性工程。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把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指导我们思想的“魂”和统率各项工作的“纲”,党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石化企业的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切实为石化企业履行历史使命提供思想基础、政治保证和精神动力。

加强理论武装是永葆石化企业队伍政治本色的根本思想保证。失去思想理论指导和理想信念追求,一个组织将失去灵魂和方向。思想理论素质是党员干部职工素质的灵魂。政治坚定源于理论清醒,理论清醒源于理论学习。新形势下,国际国内的环境深刻变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尖锐复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石化企业队伍面临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特别是各级领导党员干部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才能坚定理想信念,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才能保持先进性,具有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掌握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不断提高油田勘探开发和生产经营能力。

加强理论武装是推进石化企业工作与时俱进的思想武器。实践证明,石化企业工作要与时俱进,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面对“黄金发展期”的新形势,我们只有用党的创新理论这个“望远镜、显微镜”,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石化企业才能在勘探开发和生产经营大局中找准历史方位;面对创建平安企业的新任务,只有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立场、观点、方法,使石化企业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只有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思想认识工具,着力创新机制,实现科学发展。

二、在学以致用和指导实践上见成效

真学是前提,真懂是基础,真信是核心,真用是关键。果如此,才能在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上有新成效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随着石化企业工作领域的不断拓展和深化,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以及实践对理论的需要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紧迫。党的创新理论来源于实践,根植于基层,只有被广大党员干部职工接受,才会“变成物质力量”,发挥巨大威力。因此,我们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党员干部职工工作,必须把握实践性要求,坚持学习转化的有机统

三、引导党员干部职工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信仰者和忠诚实践者

要坚持学习理论与坚定理想信念相结合,努力把科学理论转化为坚定的政治信仰。我们要紧密结合今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紧密结合石化企业新形势新任务,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职工,强化对基本理论的信服、对基本路线的认同、对基本纲领的把握、对基本经验的坚持。

要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努力把科学理论转化为推进工作的实际成果。实践证明,理论武装是推进石化企业工作与时俱进的强大动力。近年来,石化工作从整体上进入企业前列,一条基本经验就是始终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无论是长期的工作决策,还是阶段性的工作安排;无论是石化企业业务工作的部署,还是石化企业队伍建设的规划,中石化各企业党委始终以党的科学理论统领全局、指导实践。这些年来石化企业机关推出的一系列重大创新举措,无不是加强理论学习和理论武装的结果,所取得的新成果、新经验,无不是党的创新理论指导的结果。

要坚持学习理论与加强思想修养相结合,努力把科学理论转化为从企做人的行为准则。这些年来,石化企业学习教育活动一个接一个,同是参加学习教育,效果却不一样。关键是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还是假学假懂假信假用。实践启示我们,真学是前提,真懂是基础,真信是核心,真用是关键。真学真懂,才能真正把握创新理论的精髓,思想认识才会有新高度;真信,才能真切感悟创新理论的巨大魅力,信念追求才会有新升华;真用,才能彰显创新理论的威力,解决问题、推动工作才会有新成效。

四、在推动落实增强实效上下功夫

领导党员干部要自觉把理论学习当做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坚持学以立德、学以修身、学以励志

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党员干部职工工作,既是一个紧迫课题,又是一个长期过程,我们必须把理论学习中的成功经验及时转化为制度机制,形成行之有效的制度网络和机制链条,使各项制度机制在空间上并存、在环节上紧扣、在功能上互补,为理论武装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坚实的制度架构和机制平台。

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学习经常化。要健全规范的学习组织机制,坚持作周密的计划、科学的安排、完善的制度,加强学习的动态管理,保证学习活动的经常性和学习内容的系统性;健全有力的学习领导机制,切实把理论学习纳入党委工作部署和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分析学习情况,及时研究学习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健全学习交流机制,经常组织党员干部职工讲心得、谈体会,激发党员干部职工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保持对理论学习的持久政治热情;健全科学的学习规划机制,把坚持高标准和注重层次性统一起来,根据党员干部职工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所处的不同岗位,合理确定内容和形式、目标和要求;健全有效的学习考评激励机制,确立鲜明的舆论导向、奖励导向和用人导向,充分发挥奖惩激励推动理论学习的“杠杆”作用,不断激发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内在学习动力。

党的创新理论范文10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自觉;历史经验

中图分类号:D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3)02-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包括凝练和升华理论的理论自觉、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理论创新的方法自觉以及认知理论创新重要性的意义自觉,理论自觉、方法自觉、意义自觉三位一体,做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化二者的统一。理论创新的鲜明特点在于它的自觉性,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秉承理论创新的自觉,主动把握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总体性条件和运动规律,对其发展的未来可能形态做出预见和展望,在理论与实践分析中不断给人们具有现实说服力和解释力的回答。在此过程中,几代领导人理论创新自觉形成的成果都不是神秘僵化的理论抽象,而是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形成宝贵的历史经验。

一、扎根实践的理论创新自觉才能使理论贴近中国实际

恩格斯指出:“在我看来,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贯一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1]P669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把“理论”与“条件”结合起来寻找策略,都孕育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发展的可能性,而把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的基础是实践。中国共产党着力用实践思维方式具体分析中国的条件,在客观条件的把握中选择自己前进的策略和道路,并通过动态的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具体实践来体现出其价值和力量,实现理论的具体化、务实化,不断贴近中国的实际、生活和群众。

理论创新自觉贴近实际,突出发展的主题。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自觉地把握并解决它,就会不断推进思想和实践的前进步伐。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提出了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革命问题、农民问题、土地问题、工业化问题、现代化问题、改革开放问题、社会转型问题等等,那么在这些众多实际问题中根本的或者说最大的实际问题是什么呢?就是强国富民的发展问题。这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的一切理论与实践都最终指向发展这个根本问题:着眼发展动力,在实践中以发展生产力为社会选择的基本准则,为生产力的发展赋予反映新实践的内涵,准确把握生产力不同要素在不同时期的作用和地位,研究实现我国生产力跨越发展的问题,如:能否跨越、怎样跨越的问题,如何才是真正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等实际问题;着眼发展质量,研究“又好又快” 发展的具体性、可操作性问题,如:通过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和策略、形成规范有序的制度、探索体制创新等的实践操作层面来保证发展质量的问题;着眼发展目标,深化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如:从理论上阐述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人的发展的阶段性问题,不同阶段人的发展的具体内涵和操作手段,如何在现实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力之上论证和把握人的主体性和价值,把能力的平等、全面发展及自由个性的实现作为基本原则在社会中确立起来,如何在实践操作层面推进人的发展和推进社会的发展二者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在中国实践中设定发展目的、选择发展手段、获取发展效用的过程,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断贴近实际,有越来越坚实的物质基础。

理论创新自觉贴近生活,促进先进文化的发展。真正的先进文化是产生于人民群众的实践生活中的,人民群众的实践方向就是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了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中国共产党通过、延安文艺座谈会、“双百”方针等,不断深入到人民群众火热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实践生活中去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解决先进文化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如: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气派、中国作风问题;寻找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问题;瞄准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实现科学技术追赶的手段方法问题;探索提高人民大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问题;体现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的现实性问题;营造激励人民群众同心协力创造美好生活的和谐氛围问题;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等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解决这些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贴近生活,有越来越坚实的文化基础。

理论创新自觉贴近群众,形成人民群众更喜闻乐见的朴实道理。马克思主义是并不玄奥、很朴实的道理,很精要地把马克思主义概括为实事求是、为人民谋福利等。中国共产党以人民富裕幸福的社会进步尺度为革命与建设的基本导向,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所想、所愿、所说,紧紧抓住群众所热心、所担心的普遍问题给予解答、加以引导,从而被人民群众关注;以解决人民群众所关心的生活工作中实际问题为中心,从而贴近人民群众的利益;考虑人民群众的理论水平和接受能力,用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式语言和手段来表达深刻的思想和观点,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和通俗化,从而为中国广大群众所认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断激发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创造智慧,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成为全心全意而不是半心半意的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道理,从而越来越贴近群众,有越来越坚实的社会基础。

二、紧跟时代的理论创新自觉才能使理论赢得发展空间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自觉不仅从中国的条件出发开辟道路,而且能分析中国所处的国际时代条件,认识到时代实践条件的客观性以及它提供给我们的便利和约束,在时代实际中自觉寻找前进道路。结合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代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提出和平赎买的改造策略,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出“以苏为鉴”,在改革开放时期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些理论创新自觉为中国的革命与建设争取了生存与发展空间。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需要中国共产党认准全球化这个大背景,认识到它的实质是不同社会制度、社会文明乃至思维方式在实践和现实生活中的竞争与融合,保持理论创新自觉的品格,拓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空间。

理论创新自觉才能在全球化中保持中国特色和个性。在参与全球化过程中搞社会主义是一条布满暗礁的道路,但应该看到全球化是中性的,西方主导的现实不意味全球化等于西化,我们同资本主义的根本制度和根本观念要决裂,但与资本主义开启的现代化不能分开;同样,我们与经典作家理解的社会主义和传统的左的社会主义区别开来,但并没有放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理论创新自觉中显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生命力和辉煌成就,根本就在于真正扎根实践与现实生活的东西才是最有生命力、最有广阔前景的。中国共产党需要坚持理论创新自觉,在实践中根据中国的适应力、应变力和生存力来把握好参与全球化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发挥实践的创造功能,主动寻找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模式、文化体制等与全球化的最佳结合点,在全球化的总树干上使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枝繁叶茂,在此过程中形成新的理论概括和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比如落后国家要通过发展市场经济以融入世界市场来获取对自己有益的东西,我们要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实践中既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形式从社会制度中剥离出来,强调它是一种“中性机制”,又把它的目标指向社会主义,在保持特色中拓展了自己的发展空间。

理论创新自觉才能在全球化中抓住发展机遇。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民族在世界历史的普遍交往中,尽快、主动参与要比缓慢、被动参与好。目前,马克思当年所描绘的“世界历史”进程不断加快、扩展,也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良机,一方面,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是互动关系,社会主义需要全球化为其创造实现条件,反之,全球化带来的负面效应也需要用社会主义的合理分配、共同繁荣等价值理念去克服。在此间,国际间的各种关系胶着在一起,纯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对抗趋于减少,相互依赖度增大,只有通过理论创新自觉,摈弃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才能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谋求新发展形成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全球化不是短暂的现象,而是一个持续很长时间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的各种力量对比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转化的。需要通过理论创新自觉,引导人们认识到,中国作为后发展国家完全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在全球化过程中获得更大的效益,成为后起之秀,我们能够在已有的基础上避害趋利,运用实践思维恰当地处理参与全球化实践中的模式选择和决策问题,达到目标的最优化,实现在实践中把机遇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

理论创新自觉才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更多的理解、尊重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历来主张,不管是革命还是建设,多样性是任何理论与实践在世界范围内发展的必要条件,尊重世界多样性是不同文明在全球化中健康发展的合理途径,并一贯致力于推动人们普遍尊重和理解彼此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存在的合理性。在过去的革命与建设时期,通过理论创新自觉,使自己的革命赢得国际进步人士和力量的支持,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为提高国际影响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新时期,主动倡导和实践新国际观,避免意识形态划线式的无谓争论,不唯我独尊地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别的国家,在全球化中倡导协商互信、和谐融通的主旋律,与别的国家共同寻求利益的汇合点。近年来我们通过理论与实践创新,自觉探索用交流、合作、对话的方式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成就,体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取得了良好效果,赢得越来越多的人们的理解和尊重。

三、开阔视野的理论创新自觉才能增添人们对理论的信心

邓小平曾坚定地指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2]P383这种信念是内在于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自觉之中,并从成功实践中得以诠释的坚定信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正是这种开阔视野的理论创新自觉,才能不断克服“左”的教条主义、右的保守主义、“两个凡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等等的影响,不断增添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信心。

理论创新自觉不断提高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运用水平,坚定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共产党过去成功的关键在于自觉提出了许多具有生长点意义的问题,如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探索本国革命建设道路的统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性与共产主义长远性的统一、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统一等等,这些观点都来自实践,是实践运动在理论上的表现,并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实践的理解中得以初步解决,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运用达到了新的高度。应该说,思想文化竞争一直是各种力量竞争的重要表现,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以来,是否应该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中国共产党以实践为中介、通过实践来展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不断思索哪些问题没有提出,哪些问题提出但没有展开研究,并随实践的发展而更新马克思主义,使人们看到马克思主义是值得信仰的有生命力的科学理论,可以解释和改变世界,它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随着理论创新自觉和实践上的说服力的增强,使那些认为马克思主义会被打倒的人看到马克思主义包含的人类追求价值的生命力,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诉求中的牢固基础,只要人类有追求自由、平等的理想,就有马克思主义的存在权,尽管它在某一个时代会遭遇冷遇、挫折,但它必然会在另一个时代和环境中彰显、兴起。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自觉不断以新的姿态展现出它的现实解释力,指引着中国革命与建设,乃至形成世界性的影响。正如邓小平说:“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2]P382当然说它是科学,不在于它的大本子多,而在于它开阔视野的理论创新自觉使之不断能够合理解释实践问题。

理论创新自觉不断改善社会主义的形象,增加社会主义的吸引力。中国社会主义过去的实践不仅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存在价值、生命力和发展空间有新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不断从实践的现实条件提供的可能性出发,把社会主义“是什么”与其在实践中“如何是”历史的具体的统一起来,在社会主义的生长性、过程性中用实践和事实坚定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人民,是看实践。人民一看,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改革开放好,我们的事业就会万古长青!”[2]P281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自觉更注重实践的效用性,提高社会主义“质量”,用更高效率、更多财富、更好公正来证明社会主义能够发展的更快更好,不是“乌托邦”,也不是“早产”,推动社会主义的复兴。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自觉对社会主义理想的设计和论证不是单靠理性地分析和陈述理论,而是不脱离我们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不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在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实践中展现理想的现实性,使社会主义理想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这一本性的必然产物,让群众从事实上感觉社会主义好,把现实的理想性与理想的现实性在实践基础上很好地统一起来,这样所体现出的社会主义制度合理性正义性在世界舞台上传达出更强的声音。

理论创新自觉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一种值得借鉴的发展思路。邓小平曾说过:“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2]P135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理念与追求价值同人类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它的实践成就本身说明这是人类共同价值目标的一种成功尝试,已经在发展中国家产生世界性的广泛影响。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实践过程中,土地革命论、新民主主义论、社会主义改造论、社会主义工业化论、四个现代化论、建设小康社会等等,不断探索实现社会主义与现代化运动的有机结合,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主义可以成为发展中国家寻找自己出路的一种选择,这不是单靠坚定的信念去说明它,而在于用成功革命道路,和平赎买方法,合理体制转型,跨越发展经济,保持改革、发展、稳定的协调格局,和谐发展与世界共赢等等这些强有力的实践成果去说明它,使发展中国家进一步看到,在现代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并不意味着被动适应、失去民族性、无所作为,完全可以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前提下主动参与,找到自己的结合点、生长点,形成具有追求现代价值的、有活力的制度安排,实现跨越发展。这种理论创新自觉使人们认识到:追求现代价值的、有活力的制度安排不是先入为主地假想一个最好模式,只有最适合的模式,最适合的选择完全是在实践中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结果。

四、开放包容的理论创新自觉才能凸显理论的科学魅力

列宁说:“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做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者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3]P274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自觉,它不会满足于过去已达到的理论深度和广度,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而是在实践中强化问题意识,在深入回答现实问题中不断生成新的理论,不断增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魅力和感召力。

理论创新自觉才能开拓性地敢立前人未立之言行。任何理论都是在特定实践条件下形成的,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必然制约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中国共产党从来没有否认自己理论的社会历史性,这并不意味要否定自身理论的科学性,恰恰是显示出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智慧和勇气,是实践思维方式的实事求是,而不是主观主义的自以为是和本本主义的以本为是。比如在革命与建设时期,我们出现过把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当作非马克思主义加以批判或超越,把非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当作马克思主义来固守,有些失误是实践的社会历史性本身难以避免的,有些则是在实践中可以避免但由于思想僵化而没有避免的,然而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就在于能自觉寻找和克服主观主义的自以为是和本本主义的以本为是,把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自觉看作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看作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必然要求。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是它的实践性,必然要随着现实环境的变化而丰富发展;邓小平也讲,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但某些过时的东西就要做相应改变或摈弃,不能试图把马克思主义变为教条,也不能把非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强加给这种实践性理论;提出对待马克思主义要做到“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提出要在实践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自觉品格使它真正做到了在实践中说新话,做前人未做的事,不断地做出创新性的科学认识和判断,这种创新不是颠覆和推倒马克思主义,而是坚持实践论的辩证法前提下的创新,并在实践中检验、完善、实现的创新。这种实践的本性造就了理论创新自觉的科学魅力。

理论创新自觉通过兼容并蓄来不断完善理论。指导思想应当是一元的,而思想文化是多元的,两者应当是相辅相成的。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自觉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但决不会不顾思想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在过去我们就反对过苏联的“唯我独马”“唯我独社”作风;改革开放以来,自觉进行理论反思,打破教条主义的理论“”,为不同思想和观点的争鸣提供更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在多元思想的论争中用理性和实践体现自己理论的科学性。中国共产党结合新的实践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世致用思想和西方文化中的理性精神及其它思潮中的合理因素,包括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中值得借鉴的东西,使自己的理论创新自觉更加完善、严密和深化。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形成了理论创新自觉的科学魅力。

理论创新自觉是通过追求人的自由与解放来体现理论的科学魅力。自由是以人的实践为基础、以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为根据,体现在具体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关系之中,也就是说自由是和具体条件、具体制度、具体实践相联系的。曾说过,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但主动不等于彻底的解放,我们还处于马克思所讲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只是在必然王国中获得了相对的自由。中国共产党以人的社会实践为基础,不断超越外部条件的制约性和人自身的既成状态,探索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我们不甚明白的领域,把理论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在人民群众的生产劳动实践和全部实践中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努力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这种历史性进步,促进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与人的自由和解放。这种责任的使命感完美了理论创新自觉的科学魅力。

理论创新自觉是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奥秘所在。总结这种理论创新自觉的历史经验,目的不在于规定什么东西,而在于思考它的实践走向、希望,这种给人们希望和信心的目标方向正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迫切需要的,也是我们构建精神家园所迫切需要的,而这种目标方向只能在现实实践中而不是在头脑中寻找,因为离开现实实践“是什么”对未来“应如何”所做的所谓理论创新只是盲目的,由此而构建的精神家园只能是虚幻的海市蜃楼。总结历史经验不是终结而是开启新的步伐,就是在实践思维方式下思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所在并提出有价值的引导,推动理论创新自觉的纵深发展,引导实践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党的创新理论范文11

一、着力抓好理论武装,打牢全区人民发展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坚持理论联系实践,把理论学习与宣传贯彻中央的要求和省、市、区委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结合起来,使中央的重大方针政策和省、市、区委的决策部署真正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1、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一是建立健全学习制度,不断完善学习方法与途径,切实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加强对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指导协调。

二是切实做好区委中心组学习的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区委中心组网络学习平台的作用。

三是以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举办全区宣传理论骨干培训班,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届十次全会、市委八届十次全会和区委七届八次全会精神。

四是广泛开展以“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为主题的创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村镇建设等活动,在全区形成重视学习的浓厚氛围。

2、加强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宣传普及

一是继续组织开展“两加一推”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村寨、进社区“五进”宣传活动,全面推进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届十次全会、市委八届十次全会和区委七届八次全会精神宣讲工作。二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和网络的理论宣传。继续在《快讯》、电视台、“新华网·网”等开辟专栏打造有影响的理论宣传品牌栏目;办好《新》等理论学习型刊物,做好理论通俗读物的学习宣传工作。三是进一步丰富拓展学习内容,有针对性地举办专题讲座,适应发展需要,推动全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学习型城市建设。

3、加强应用对策研究

围绕经济社会“十二五”发展规划重点领域,围绕大力弘扬“海纳百川、激情跨越”的城市精神,围绕着力打造“产业高地、黄金商圈、双宜城市、绿色家园、首善之区”,纵深推进“两个新城”建设等重大课题,组织开展应用对策研究,召开系列专题座谈会、研讨会。在报刊、电视、网络上适时开设有关理论学习的专版专栏,推出优秀研究成果,为区委、区政府决策服务。

二、着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努力营造“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社会舆论氛围

1、精心策划实施重大主题宣传

深入宣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届十次全会、市委八届十次全会和区委七届八次全会精神,精心组织省、市、区“两会”的宣传报道,做好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时期的成就以及“十二五”规划的宣传解读;精心策划实施纪念建党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两加一推”、“三个建设年”、“四帮四促”、“创先争优”、“弘扬城市精神”、“效能提升年”、“三创一办”、“一推双保”等重大主题宣传;精心组织我区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在发挥省会城市“火车头”和“发动机”作用上作表率、走前列的宣传。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改进宣传方法,提高引导水平,把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区委、区政府的决策和部署上来,为实现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营造浓厚舆论氛围。

2、建立健全舆论引导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新闻通气会、协调会制度;建立新闻阅评审制度、重大选题会商制度;加强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正面引导,用事实说话,听群众声音,解疑释惑,形成共识;认真做好突发事件的新闻应急处置预案,积极应对,服务大局,解决问题,维护稳定;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做到准确监督、科学监督、依法监督、建设性监督;做好重大突发事件和的舆论引导,建立突发事件网络应急联动机制;抓好党报党刊的征订发行工作。

3、深入推进网络文化建设

加强网站、通信的协调管理,壮大新兴媒体力量。

一是加强与金黔在线、金阳时讯等网站的联系与合作,办好策划好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做好全区重大决策及中心工作在互联网上的宣传。

二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网络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网上舆情研判和快速反应机制,制定网评员管理办法。

三是加强对互联网舆情的监控,加大互联网舆情的收集报送力度,及时反映和报送舆情信息。

三、着力拓展思想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创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1、组织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重大主题活动。

一是精心策划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宣传报道,集中宣传新时期各行各业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先进基层党组织。

二是组织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座谈会。

三是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合唱比赛。

四是组织优秀电影展映展播。

五是创作和推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举办摄影、美术、书法作品系列展出活动。

六是广泛开展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开展征文、知识竞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

2、全力抓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

继续加大创建工作力度,强化督促检查、狠抓薄弱环节、及时查漏补缺、不断整改提高、突破重点难点,确保达到全国创建文明城市测评要求。严格按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和《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总体工作方案》要求,认真对照标准,逐项抓好落实。全面加强创建工作宣传,进一步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关注创建、支持创建、参与创建的热情。三是充分发挥区“创文”指挥部领导小组会议、调度会议和联席会议的协调督导作用,及时总结工作经验,督促问题整改落实,确保实现“创文”目标。

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一是深入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用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二是大力弘扬“海纳百川、激情跨越”的城市精神,深化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认识,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积极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三是按照《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工作体系》要求,把弘扬传统美德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相融合,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坚持开展网吧及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和“扫黄打非”工作,治理不良广告,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同时进一步开展小手牵大手、经典诵读、关爱留守儿童、“祖国好·家乡美”等主题活动,增强青少年的传统美德意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4、深入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以“三创一办”工作为总抓手,不断提高市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继续以建立诚信社会、提高环境质量、规范社会秩序等为主要内容,积极开展“文明社区”、“文明窗口”、“文明家庭”、“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整脏治乱”专项行动和“满意在贵州”主题活动。在“整脏治乱”和“三创一办”工作的长效管理上下功夫,不断推进整治和创建工作深入开展。四是以协办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为契机,广泛开展“迎九运、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活动和绿丝带志愿服务活动,推动我区志愿服务队伍更加壮大、活动更加深入、管理更加规范。坚持组织开展以交通劝导、城市卫生监督、绿化美化环境、关爱“空巢、鳏寡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等为主要内容的“绿丝带·在行动”志愿服务活动。

5、优化阵地资源,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乡镇精神文明活动中心、“农民文化家园”、“农家书屋”等阵地的建设,加强实地指导,帮助各村完善相关工作制度,建立台帐,使阵地真正发挥作用,成为开展村民思想道德教育、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主要场所,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繁荣。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继续开展“除陋习,树新风”等活动,引导农村群众自觉爱护环境卫生、邻里和睦相处、维护社会治安、反对封建迷信,促进农村和谐,推进“四在农家”建设。

四、着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1、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着眼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开展服务农民服务基层专项活动,组织开展“送文化下乡”等公益性文化活动。做好图书馆、档案馆等向社会免费开放工作。积极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文化公益事业。四是继续以“我们的节日”文化活动为载体,依托春节、端午、国庆、中秋等传统节日和重大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五是进一步加强引导文艺工作者创作更多的优秀作品,打造更多更有影响力的文艺作品,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2、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积极培育具有我区特色的文化品牌。科学制定我区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并将其纳入全区“十二五”总体规划中,明确“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工作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以数字内容产业园、欢乐世界生态动漫游乐主题公园为依托,着力培育和辐射带动我区文化产业发展,逐步提高文化产业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占的比重。支持数字内容产业园发展,加大对园区企业扶持力度,不断提升数字内容产业园知名度。年重点扶持1-2个旅游文化产业项目,以促进我区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

五、着力构建大宣传格局,进一步扩大对外宣传力度

1、加大对外宣传力度

以“三个建设年”、“效能提升年”、“申办全省工业园区现场观摩会”、“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为契机,全面展示和提升新形象。进一步彰显“海纳百川、激情跨越”的城市精神,深化“产业高地、黄金商圈、双宜城市、绿色家园、首善之区”宣传的内容和形式,增强“两个新城”、“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传播力和影响力。一是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网络、通信等传媒作用,重点发挥好《快讯》、电视台、新华网·网的宣传主阵地作用,充分展示我区工业进程、城市建设、招商环境、人民风貌。二是“请进来”宣传。加强与中央、省、市新闻媒体的交流与联络,邀请省内外主流媒体对我区重点项目、重大民生、重要活动、重大举措等进行采访报道。三是“走出去”推介。围绕高新、合力发展,工业振兴计划,打造“五大产业园区”,重大经贸交流活动,重大旅游推介活动等,策划好新闻外宣、经贸外宣和旅游外宣等重大外宣活动,推介的整体形象,宣传我区良好的投资环境。为申办“申办全省工业园区现场观摩会”宣传起好步、造好势。

2、改进和完善新闻工作

进一步加强党委政府新闻发言人队伍建设,提升新闻工作的权威性和实效性。加强新闻硬件和软件建设,围绕区委区政府工作大局策划重点新闻活动,进一步建全和完善新闻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加大新闻工作力度,提高应急能力。

六、着力推进宣传思想“效能提升年”各项任务,提升宣传工作科学化水平

1、加强宣传文化阵地的建设管理

一是始终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加强对媒体的指导和依法监管,做到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推动新闻健康有序发展。二是加强和改进舆情信息工作,构建覆盖广泛的舆情信息网络,畅通信息汇集渠道,建立分析研判机制,及时掌握舆情动态,提高分析水平,及时提出对策建议。

2、加大宣传工作队伍建设

党的创新理论范文12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开局之年,认真抓好十精神的学习贯彻,是当前首要的政治任务。作为基层部队,要坚决贯彻“军队要努力走前列”的重要指示,着眼有效履行十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扎实工作,抓好落实,确保部队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

十报告郑重宣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政治工作必须牢牢把握举旗铸魂这个根本,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上下功夫。报告从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向全党、全国人民和全世界宣示了在我国改革开放关键阶段,中国共产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前进。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举旗铸魂这个根本,持续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官兵头脑,进一步深化官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更加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十报告鲜明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地位,政治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在把握内涵、指导实践上下功夫。大会一个重大的历史性贡献,就是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写入《》。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理论认识的新飞跃、历史地位的新定位、指导作用的新揭示,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我们要真正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价值标准树起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官兵至上”的价值取向,坚持把推动基层建设和促进官兵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十报告全面部署了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政治工作必须充分发挥服务保证作用,在聚焦中心、确保打赢上下功夫。政治工作必须紧紧围绕主题主线,坚持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决策指示统一思想,扎实做好军事任务中的思想工作,在加强组织领导、搞好思想发动、营造良好氛围上持续用力,不断激发官兵战斗精神,为圆满完成中心任务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要大力推进人才战略工程,科学制定培养措施,不断拓展培养渠道,着力打造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为履行使命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十报告突出强调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政治工作必须着眼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弘扬优良传统、构筑精神家园上下功夫。报告深刻阐述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有力回应了西方价值观的冲击影响,充分体现了我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军事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繁荣发展先进军营文化是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政治机关的重要职责。要着眼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将 “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作为重要内容,用先进文化占领官兵思想阵地。

十报告明确提出了加强改进党的建设的重大任务,政治工作必须着眼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在建强组织、强化功能上下功夫。我们必须把握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着眼建设“三型”党组织要求,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要以学习贯彻新《》为契机,以严格落实党的十项制度为重点,扎实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大力加强党委机关思想作风建设,扎实抓好创先争优活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

(作者为太原卫星发射基地技术部、政治部主任)

责编/刘广为 美编/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