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钢铁企业成本管理

钢铁企业成本管理

时间:2022-05-06 12:28:34

钢铁企业成本管理

钢铁企业成本管理范文1

钢铁行业发展事关一个国家的发展,钢铁产品在从原材料到形成产品的过程中必须要经历一系列的生产,规划,销售,储存,运输等等过程,而这些步骤过程中就会产生生产成本。钢铁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也就是需要对这些一系列的活动过程进行规划、管理、控制,从而更好的实现产品销售且提升企业利润。但企业成本管理并不是简单的规划管理,而是需要结合内部外部需求并结合经营活动实际作出决策的。所以钢铁企业必须要站在战略的角度进行更加有效的成本管理。

二、标杆管理概述

1.标杆管理的含义。标杆管理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定义,但通过众多权威机构和相关学术研究可把标杆管理理解为:企业在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中,通过衡量比较卓越公司来逐步提升自己的地位,其核心就是以更加优异的公司作为学习的目标对象,不断地对自身进行优化从而更好地来补足自身的缺失,重新进行企业的“本土化”改造设计,从而通过借鉴更加先进的模式理念来寻找到更加适合自身的经营模式。标杆管理也可看作是一个系统、持续的评价过程,通过把企业自身与全球更加优异的企业进行比较,对自身的业绩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从而更好地对自身进行优化。这样的一种模式能够更加有效、快速、实用的对企业进行优化。在钢铁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的构建中,通过标杆管理就能够去发现企业自身与外部环境中企业的不足,甚至是去寻找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异,从而优化企业的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水平,优化成本管理的战略,实现更加有效地作业成本管理。

2.标杆管理的作用。

2.1战略工具。标杆管理在企业的成本管理中可以起到重要的工具作用,明确企业在市场中的定位和地位,从而更有效的选找到适合企业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并且可以与竞争对手之间进行对比从而再进一步的选择。通过标杆管理就能够更好地让企业优化战略目标,构建新的战略目标来超越对手。

2.2促进企业学习进步。企业必须要增加自身的学习性,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企业通过标杆管理能够更好地去发现自身不足;尤其是在成本管理方面,通过标杆管理就能够显而易见的对比企业与更加优秀企业之间的不足,从而去更好地学习,并且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并随着标杆企业的变化优化持续跟进,提升企业自身学习积极性。

2.3提升绩效管理能力。标杆管理也能够作为绩效管理的重要工具,通过标杆管理的方法来设定目标,从而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逐渐提升企业全体的工作积极性,提升企业的绩效。通过标杆管理就能够及时的发现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及时的作出改善措施。在钢铁企业成本管理中,通过标杆管理方法来制定相应的成本管理目标,实时对目标的完成实现进行跟踪,并及时改善,就能够有助于企业成本管理能力的提升。

三、钢铁企业应用标杆管理进行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对于标杆管理的认识简单。钢铁企业应用标杆管理进行企业的成本管理时,往往都只注重了企业成本管理的数据指标,没有对数据背后的情况进行深究。这样的标杆管理实际上也就是数据指标之间的简单对比,简单的对数据目标进行对比规划;认识简单的后果往往会导致管理毫无效果或者更加混乱。

2.标杆管理系统性缺乏。钢铁企业在成本管理过程中应用标杆管理是把其当做一种短期内的工具进行应用的,很多时候就对优秀企业的钢铁生产工艺进行学习模仿,对材料采购、成品运输管理模式进行模仿而没有深入了解原理,甚至就是简单地降低企业成本。缺乏长期的标杆管理规划,这样的标杆管理实际上是没有足够作用的。因为标杆管理讲究的是系统化,长期细化的管理战略。追求的目标也不应该是短期内成本数据降低,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持续作用的体现。

3.缺乏科学指导。企业在进行标杆管理应用时,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在没有科学方法指导的情况下就简单的进行模仿,只注意到客观条件,没有对过程中存在的主观原因进行足够的分析,没有抵御困难的能力,从而导致管理失效。实施标杆管理必须要有科学的方法和理念并结合企业自身情况进行长期实践。

四、构建基于标杆管理的钢铁企业成本管理研究

1.成本管理模式构建要求。首先,要构建基于标杆管理的成本管理模式,必须要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使成本管理在应用标杆管理的同时符合企业核心战略需求。其次,成本管理不能够简单的局限于几个方面,必须要进行企业成本管理范围的扩展,必须将“管理成本、智力成本、学习成本以及相关的知识成本、信息成本”都划归到成本管理的范围内,在进行标杆管理模式构建。再者,成本管理应该注重企业价值链,关注到企业客户成本,同时学习借鉴参考标杆企业的管理,优化成本。最后,必须要从企业成本管理的层次中进一步的深化,必须要绕到成本数据指标背后去分析更加深层的原因,科学合理的执行标杆管理,从更本上去进行成本的控制管理。

2.构建基于标杆管理的企业成本管理模式框架。

2.1战略层。企业的标杆管理必须要做长期的纵向考虑,也就是从企业的筹建到企业生产经营结束这一整个生命周期进行考虑;同时也要进行横向的管理,从生产过程中的“研发、供应、生产、销售和组织管理”一整条价值链进行深入的成本管理。

2.2作业层。首先,必须要对成本管理进行细化。在钢铁企业发展的不同生命周期中其成本的动因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成本管理的内容,参考学习的内容应该有所偏重。在企业才开始筹建规划的阶段必须要更多的考虑设计、管理、组织方面的成本管理;而在企业的经营阶段就必须要在“生产成本、库存成本、管理成本、质量成本、销售成本”等众多的方面进行指标评价,从而深层剖析原因进行优化。其次,必须要结合钢铁产品的价值特点进行考虑,引入作业成本管理的内容,按照“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的作业成本管理理念进行标杆管理,寻找到作业成本管理控制的措施。

3.建立成本管理保障体系。必须要建立全面的基础作业工作体系,使成本管理指标数据更加全面才能够更好地实现标杆管理的应用。必须要实现钢铁企业基础工作体系中各生产工序作业、定额、计量、原始记录和统计信息等工作的标准化。才能够在这样的基础上对基础管理的目标进行定额,从而建立更加适宜的管理制度,便于工作的开展。其次,要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评价体系来对成本管理进行控制,更好地把实际的成本管理效果与目标进行对比,寻找到差异和不足,积极地做出改善,不断地优化管理,甚至还可以通过把管理评价与收入挂钩的方式,来提高管理的积极性。

五、结语

钢铁企业成本管理范文2

关键词:低碳经济;钢铁企业;成本管理;现状;改进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探析低碳经济下钢铁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与改进

收录日期:2017年1月17日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我国提出了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发展等经济发展道路。钢铁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积极采取相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加强企业成本管理,以优化钢铁行业发展的产业结构。但是,由于受传统成本管理理念的影响,钢铁企业成本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加之低碳经济对钢铁企业成本的不利影响,在低碳经济下改进钢铁企业成本管理工作极为迫切。

一、相关概念阐释

(一)低碳经济。低碳经济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产业转型为手段,强调在经济发展的^程中减少石油、煤炭等资源的消耗,进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使经济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并且,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保护环境的要求,而且是调整经济结构的要求。低碳经济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快新能源的研发,促进新兴工业的发展,进而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使我国的经济朝着集约化方向发展。因此,我国积极发展低碳经济,转变产业结构,加强重视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

(二)企业成本管理。企业成本管理是企业对发展全局的管理,根据企业的总体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制定战略性的成本管理规划。企业成本管理工作需要对成本管理的过程、空间和业绩进行控制,将成本管理贯穿于企业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在了解企业的成本控制行为以及成本结构的基础上,寻找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成本管理主要针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个环节以及各个项目成本的核算、分析、决策和控制工作。具体来说,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基本目标是通过企业成本的预算和控制工作,为企业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成本信息。

二、钢铁企业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一)企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企业和自然是共生共存的经济体,如果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将会严重损害自然环境,而自然环境的恶化又会反过来影响企业的发展。并且长期以来,企业在传统成本管理模式下,缺乏对环境的重视,环保意识淡薄,导致环境污染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钢铁企业必须重视成本管理工作,加强对环境成本和生产成本的管理,促进企业和自然和谐发展。因此,钢铁企业成本管理是企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

(二)核算产品成本的要求。钢铁企业产品成本主要包括原材料、动力资源及燃料等物质资料成本、以职工薪酬为主的劳动成本以及环境成本。在传统的企业成本管理模式下,环境成本并没有被纳入到成本管理体系之中,钢铁企业只注重对物质资料成本和劳动成本的管理,成本管理不够全面。并且缺乏对环境成本的管理,无法真实反映产品的成本构成,严重影响着企业的决策与发展。因此,钢铁企业必须加强对环境成本的管理,全面了解产品的成本构成才能够为企业的决策提供科学的成本依据。

三、低碳经济对钢铁企业成本的影响

(一)低碳经济对钢铁企业成本的要求。在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下,资源短缺问题、极端气候变化问题、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生态问题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我国积极发展低碳经济,要求企业在低碳经济下加强成本控制,减少产品生产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而成本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各种资源的消耗以及资源消耗的代价。因此,低碳经济要求将环境成本纳入到成本管理体系中,强调企业生产经营对生态环境的消耗。在这种情况下,钢铁企业成本管理必须衡量人类排放温室气体量,在衡量的过程中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对环境的影响,并根据碳排放量不断约束自己的行为,采取一定的环境保护措施,创造安全健康的生存空间。另外,低碳经济要求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高效率的经营发展模式,加强重视环境成本,注重碳足迹成本、绿色技术开发成本、新能源研发成本、绿色材料采购成本、绿色物流成本、碳补偿成本等成本的管理,积极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低碳经济对钢铁企业成本的积极影响。首先,低碳经济能够促进新能源的研发和新技术的产生,对钢铁企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在低碳经济下,钢铁企业能够借助国家制定的经济政策,利用新能源和新技术节约环境治理成本。并且,钢铁企业能够通过购买环保设备生产绿色产品,提高产品的价值量。另外,钢铁企业能够借助新兴技术开展节能减排,加快新的生产技术的研发,进而申请技术专利,降低技术成本;其次,低碳经济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投资机会,有利于钢铁企业降低企业成本。我国在2007年了环保政策法规,提出了金融杠杆对环保的调控意见,促进了绿色信贷进入市场,避免高污染和高耗能行业的无序发展,进而降低钢铁企业的碳排放量。另外,获得绿色信贷的支持能够帮助钢铁企业淘汰高耗能的生产方式,降低企业设备维修成本、环境成本、材料成本等。

(三)低碳经济对钢铁企业成本的消极影响。首先,低碳经济的发展面临很多困难,并且低碳经济的发展的周期较长、耗资较大,而我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煤炭、石油和钢铁,一旦这些行业的经济发展模式发生变化,将会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影响。而且低碳经济的成本高昂,一些中小企业很难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其次,为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我国环保部门积极设置了严格的企业运营资质条件,要求企业的污染排放必须合格。并且我国为了严格控制钢铁企业的碳排放量,设置了资源税。但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资源税加重了企业的成本负担,大多数钢铁企业为了减少碳排放量只能花费巨资来购买绿色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导致企业资金匮乏,资金链中断,使企业面临倒闭的风险。

四、低碳经济下钢铁企业成本管理现状

(一)缺乏低碳意识。首先,钢铁企业员工的素质存在着很大差异,不同素质的员工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同的认识和态度。而低碳发展是我国每个公民的义务,需要公民积极规范自己的行为,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部分钢铁企业员工缺乏低碳意识,不了解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甚至有些钢铁企业领导人员也缺乏低碳意识,没有积极引入绿色环保技术,也没有控制企业的碳排放量;其次,在成本管理方面,企业缺乏对环境成本的重视,没有将环境成本纳入到成本管理工作中。

(二)低碳成本信息缺失。钢铁企业成本管理工作是动态的,随着企业的生产发展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成本管理人员采取动态管理的方式。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钢铁企业都采取固定的、静态的管理方式,并没有考虑低碳经济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也没有将低碳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项资金纳入成本管理工作中,导致钢铁企业低碳成本缺失。另外,部分钢铁企业虽然将低碳经济发展成本和环境成本纳入到了成本管理体系中,但是其成本管理缺乏对碳排放量的准确核算,导致低碳核算成本系统远远落后于企业的经济发展。

(三)成本管理制度不完善。首先,我国钢铁企业的成本管理理念依然固守于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达不到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大多数钢铁企业的管理人员和领导人员都认为节约生产资源和资金能够降低成本,但是节约生产资源只是降低成本的一个方面,并不是唯一的措施。甚至有些生a环节不能降低成本,一旦降低成本将造成产品不合格,甚至造成安全事故。另外,成本控制过于严格也会导致钢铁企业的产品生产质量下降,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进而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其次,我国钢铁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多以事后管理为重点,当成本超出预算之后才寻找成本过高的原因,成本管理缺乏时效性;最后,信息披露不足。我国相关管理部门规定钢铁企业在进行招股时,要及时公布企业的会计信息,但是大多数企业只公布企业的会计风险信息和环境信息,并没有将会计信息进行真实公布。另外,大多数钢铁企业的信息披露比较随意,缺乏完整性,并且企业成本核算信息数量较少。

五、低碳经济下钢铁企业成本管理改进策略

(一)加强低碳文化建设。钢铁企业应积极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加强低碳文化建设。首先,钢铁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积极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研发新能源和新技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走低碳发展和绿色发展道路;其次,钢铁企业应积极宣传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加强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人员和企业职工对低碳经济的了解,积极落实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政策;最后,在企业成本管理的过程中,钢铁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人员应加强环境成本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重要地位,积极开展环境成本管理工作,明确产品的成本结构,增强成本管理的全面性。

(二)建立现代化成本管理模式。钢铁企业应积极重视成本管理观念和管理模式的更新,对低碳经济对企业的要求加强重视,树立科学的发展目标,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自觉保护自然环境。尤其在成本管理方面,钢铁企业应改进传统的事后管理模式,加强成本管理的事前管理和事中管理,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和成本使用进行事前防范,加强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将生产成本控制在预算的范围之内。并且企业应加强对生产成本的事后监督,及时发现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问题,并探索科学的成本管理方法,以优化下一阶段的成本控制工作。

(三)规范成本管理信息披露程序。钢铁企业应积极实施成本管理公开化政策,规范成本管理信息披露程序,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且公开成本有利于企业及时根据成本调整政策,减小企业生产和研发的成本,进而达到节约的目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尤其在低碳经济下,钢铁企业应不断降低资源的消耗量,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量,进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成本信息公开能够加强政府对钢铁企业的监督,约束钢铁企业的经营发展行为,促进钢铁产业优化升级。

(四)加强对成本管理的重视。钢铁企业领导人员应加强对成本管理的重视,充分了解成本管理对企业生产发展的重要作用,将生产成本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尽量减少资源成本,加大对能源研发和技术开发的成本投入,不断提高产品的价值量,进而提高企业产品的经济利润。并且企业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成本观念,从企业的长远发展入手,树立正确的成本效益观。例如,钢铁企业应积极影响政府加大环保投资的要求,积极开展情节生产,在获取政府环保补贴和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帮助企业树立绿色发展的形象,进而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五)提高成本管理人员素质。成本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成本管理效率,因此钢铁企业应积极重视成本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钢铁企业可以阻止成本管理人员参加工作培训,引导成本管理人员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尤其要加强成本管理人员对低碳经济下环境成本管理的重视,不断提高成本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进而实现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

主要参考文献:

[1]谢东明,王平.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下我国企业环境成本的战略控制研究[J].会计研究,2013.3.

[2]祝丽云.资源和环境约束下中国钢铁企业两阶段效率评价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5.

[3]何枫,祝丽云,马栋栋,姜维.中国钢铁企业绿色技术效率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5.7.

钢铁企业成本管理范文3

1成本管理概述

成本即指在生产产品过程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的总和,也指生产原材料的价值的流动;可供劳动者支配的部分是指劳动者自身劳动的价值,即工资;劳动者剩余劳动价值归社会支配,以税金和利润的形式。过去的成本管理强调节约,通过缩减成本和规避消耗来进行控制,而忽略了对市场效益的关注。如今科技发展迅速,管理科学理论丰富,要及时树立起战略性的成本管理策略,形成现代化的成本管理制度[1]。

2钢铁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市场管理体制、经营机制不完善

我国的钢铁企业对成本的管理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理论水平低下,成为企业发展的绊脚石。整个钢铁行业对于成本管理的认识不足,相关部门未能全面展开有效工作,未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以及监管机制。

2.2价值链分析不充分

在传统的经济思维引导下,多数钢铁企业仅把重点放在自身内部的价值链上,仅关注于采购耗材、生产过程、销售产品,未能全面把握供应商、本企业、购买商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以上海宝钢为代表的少数企业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企业战略价值管理机制。

2.3企业成本管理不全面

部分钢铁企业不考虑外部大环境的变化和投产前后的成本,仅关注于生产过程中的成本,造成企业投资生产决策不正确。因为制造成本仅属于成本的一部分,产品的整个流动过程涉及多类成本,包括人力资源、服务等。面临市场经济,应该将企业的成本管理视为一个整体,用系统的方法进行分析和决策,兼顾事前、事中、事后。

2.4成本管理的信息缺乏真实考核

钢铁企业的成本核算成果指导企业的一系列决策。然而大多成本核算机构出现数据造假的行为,忽视对成本核算人员的管理,给企业带来潜在风险。

2.5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素质

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低下也影响着钢铁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成本记录、核算、统计等方面的工作能力不足。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当录用合格的成本管理从业人员[2]。

3钢铁企业成本管理的有效措施

3.1树立成本管理的正确理念

钢铁企业应当及时转变意识,认识到成本管理绝非缩减成本,而是一套完整的企业管理体系。通过分析企业成本,查找成本分配的不合理之处并做出及时调整。成本管理涉及多个流程,包括研发、销售、流通以及售后等;成本管理还应该考虑到外部市场大环境,学习创新技术。

3.2降低物资采购成本

在物资采购方面,钢铁企业不同于其他类型企业。主要原因在于其生产经营与原材料供给之间的高度关联,企业总体成本的70%以上都在物资采购。因此要有效地缩减物资采购成本。首先,应当形成完善的铁矿资源开发利用计划。除了进口国外市场之外,要加大对国内矿山的开发利用,形成完善的规划,建立健全铁矿石的安全保障制度,做好钢铁企业的反国外原料垄断工作。其次,明确采购总数,合理调整存储结构,缩减采购总体成本。对企业内部的物资耗费进行深度调研,检查仓储原料,实时监控企业内部生产运转流程中的物料耗费。企业应当开展广泛调研,清楚每个生产环节中的物资需求定额,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行为。加强仓库内物资验收和存储管理工作,在不影响原料质量的情况下,优化仓库利用效率。最后,及时更新新技术和新工艺,使用物联网技术,进一步缩减物流成本。进一步推广互联网技术,钢铁企业应审时度势,开发钢铁企业的电商经营模式,开展线上和线下的双经营管理。

3.3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信息系统

ERP信息管理技术是一项有效的城管管理信息系统,其主要工作方法在于结合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在强大的数据集成功能的基础上,开展系统的、标准的、公开的成本管理工作,实现对价值链管理相关信息的及时共享,整合资源、实物和信息,提供分析、核算和控制成本的数据资源,做出高效科学的企业决策。与此同时,借助于成熟的信息技术的监控和监测系统,提升企业成本动态控制水平。

3.4采用现代科学的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

企业应当及时更新所掌握的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及时提升和转变企业成本管理理念,不断更新企业管理方法,与时俱进地开展成本管理工作。钢铁企业应当合理利用好信息化管理系统,利用其强大的量化功能,监控涉及到成本管理的各個工作环节,引领科学先进的成本管理潮流。信息化的成本管理系统还能够有效地降低数据量,减少成本管理从业人员的工作量,促使其能够将精力用于成本管理和控制上来,改善企业成本管理结构,增强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5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成本管理的从业人员应当具备高超的成本管理水平,才能够高效地开展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为企业发展助力。因此,企业应当针对从业人员的不足之处,及时弥补和整改。通过开展专业知识培训,开展业内专家讲座等,提升从业人员业务水平;制定完善的工作绩效考核制度,提升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以薪酬和激励为手段提升从业人员业务水平[3]。

4结束语

综合全文内容,深入分析探讨了当前钢铁企业的企业成本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可供钢铁企业的管理人员参考,注重以上几个方面的管理问题,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同时,我们认识到成本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挖掘企业潜能,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钢铁企业在整个行业中的地位,将企业打造为优质、高效的高水平企业。我国的钢铁企业都应当注重成本管理工作,共同推进钢铁行业的美好发展愿景。

参考文献

[1]郜文平.钢铁企业成本管理问题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2,(24):57-58.

[2]杨嘉琪.我国钢铁企业成本管理问题研究[J].工业c,2015,(45):

14-15.

[3]赵浩洁.我国钢铁企业成本管理问题研究[J].中国经贸,2015,

(12):228-229.

钢铁企业成本管理范文4

一、月末暂估入账的方法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对材料已到达并已验收入库的物资办理暂估入库,以保证存货的真实性、完整性。暂估入库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材料已到达并验收入库,但相关化验数据还未出来,未制作结算清单;2.已对外结算但增值税发票等结算凭证未收到;3.已对外结算、发票也到企业,但业务人员未到财务部门进行报销的采购业务。企业应于月末按照材料的暂估计划金额进行账务处理,借记“原材料”科目,贷记“应付账款-暂估应付款”科目。

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又将对大宗原燃料如矿石、焦炭、生铁、合金等重要物资引起特别关注,出于内控考虑,我们在供应部门设置了专职结算员负责对外结算、计划员负责材料的收发存工作。对于第一种情况,我们要求结算员根据历史化验数据和计量单据进行预结算,制定出结算清单,然后计划员根据预结算清单填制暂估入库单的数量、计划单价、计划金额等相关栏次,然后将暂估入库单与预结算清单一起交材料核算会计,材料核算会计根据暂估入库单的计划金额进行暂估入库的账务处理,借记“原材料”、贷记“应付账款—暂估应付款”科目,同时将计划金额与预结算清单上的不含税货款金额间的差额暂估为价差,借记“材料成本差异”、贷记“应付账款—暂估应付款”。这样做是由于近几年伴随着钢材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引起大宗原燃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导致我们年初制定的计划价与实际采购价有较大差异,如果我们不对该差异作出暂估处理,我们又领用了当月暂估入库部份的物资,那就会使我们当月反映的成本不真实,从而造成产品成本的异常波动。次月月初先将暂估入库和暂估价差全部红字冲回,同时伴随着该笔业务的正式结算、采购报销工作,财务按正常入账,这样次月产生的差异就会很小,就使上月已耗用物资以最接近市场价格的价值入账,防止上月已耗用物资对当月成本产生影响,同时也符合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对于第二、三种情况,所不同的是结算清单已正式制作,结算货款金额是确定的,按照以上方法入账,次月增值税发票收到、采购报销时也就不存在该暂估差异的调整了。

二、外购物资计划价的修订及其账务处理

1、计划价及其修订。

企业制定的计划价应尽可能接近实际采购价(不含税),并包含由企业承担的应计入材料实际成本的杂费。计划价不同于企业内部市场的计划限价。制定计划价时要认真仔细,考虑全面,减少出错或偏差情形,并要考虑到未来一段时间内采购价的变动走势因素。

除一些特殊情况外,计划价在年度内一般不作调整。在计划价偏离实际价较大的情况下,企业需要修订计划价,最好选择在年初修订计划价,这样让物资管理部门(或仓储部门)过账更方便、直观。

企业修订计划价必须要有一套明确、完整、规范的计划价修订机制,并与物资管理部门协调好,基准日把握一致,财务、物资管理部门双方步调一致,这也是“账实相符”一种形式上的反映。

2、账务处理

修订计划价后账务处理格外重要,否则就会造成财务的原材料科目账面余额与物资管理部门材料结存余额不符。

如果企业决定在年度的1月1日启用修订后的新计划价,那么此时尚且存在着一批因发票账单未到达而尚未报账的验收单(即上年末的暂估验收单),这些验收单在上一年度出具,上面的计划价都是老计划价。针对计划价的修订,账务处理有两种方案。这两种方案的核心原则是要保证暂估验收单(即入库单)新旧计划价之差额对应的材料成本差异只能释放一次。

企业可以选择在年初进行与计划价修订相对应的账务处理,或者选择于上年末在企业当月材料成本差异分配后进行账务处理。

方案一:修订计划价时对暂估验收单的计划价同时进行更改,今后这部分验收单报账时使用新计划价。这种方案工作量大,更改验收单计划价时容易出错。

借记“原材料”科目,贷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这个数据来自物资管理部门,是物资管理部门上年末结存材料的新旧计划价总额之差额;企业同时借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贷记“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科目,这个数据来自汇总的上年末暂估验收单新旧计划价总额之差额。

这时就相当于将上年末暂估验收单调整成新计划价进行暂估了,此时暂估验收单新旧计划价差异尚未释放,在今后以新计划价报账时再进行释放。

根据公式,上月末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报账的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末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这属于推导公式的两边同时缩放(上年末暂估验收单调整成新计划价,在本年度报账时也使用新计划价),在上年末的暂估验收单全部报账后,公式两端实现平衡。

方案二:直接借记“原材料”科目,贷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不再进行其它账务处理。这个数据同样来自物资管理部门,是物资管理部门上年末结存材料的新旧计划价总额之差额,相当于上年末暂估验收单新旧计划价对应的差异已全部释放出来。上年末暂估验收单此后报账时仍全部使用旧计划价,验收单上的旧计划价不必更改。

根据公式,上月末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报账的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末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公式仍平衡。这个办法简单实用,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采用这种方法。

3、其他。

(1)如果企业不是大规模修订计划价,需要个别调整偏差较大的计划价的,除可以通过以上方法调整外,还可以通过需打出库单的方法进行调整,按照旧计划价打蓝字领用单(清空旧账页),再按照新计划价打红字领用单,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进行过渡。先是按照蓝字领用单计划价金额,借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贷记“原材料”科目(蓝字);再按照红字领用单计划价金额,借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贷记“原材料”科目(红字)。调整结果类似于“方案二”。

(2)如果企业因为管理上的需要,要将已存在计划价的总成件拆分成零散件并逐个制定计划价的,应保证拆分的零件计划价之和等于其总成件计划价之和。

三、关于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公式

采用计划成本法的企业,应当在月份终了时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据以分配当月形成的材料成本差异。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本月材料的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的材料成本差异+本月收入材料的材料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月收入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1、从理论上来讲,构成公式分母的“本月收入材料的计划成本”不包括暂估入账的材料的计划成本。因为公式分子中没有暂估材料对应的材料成本差异,如果不剔除公式分母中暂估入账材料的计划成本,则会造成公式分子与分母口径不一致,违背了会计上的“配比原则”。

具体来说,月末暂估入账的原材料,其本身的材料成本差异在暂估当月并未体现出来,但却参与了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的分摊计算。等到以后月份该批材料结算的发票账单到达,其材料成本差异才登记入账,并参加下月份耗用材料成本差异的分摊。在这种情况下,在材料暂估入账的月份及其以后月份,实际发出材料的成本反映就会失真。当该批材料的成本差异为正值时,就出现了低估该月份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而高估以后月份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的现象;反之,则会高估该月份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而低估以后月份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这样就违背了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失真。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会计》辅导教材就支持这种观点,不过是一笔带过,我们在实务工作中也根据需要,对书本知识作了灵活运用。

2、有关会计实务。经笔者调查,目前许多采用计划成本法核算的企业(包括许我公司),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时公式分母并未剔除暂估入账的材料的计划成本。因为我们已将当月暂估入库的预计价差以暂估形式体现在了“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因此作为暂估入库的物资与正式入库的物资价值已相差无几,可视同为正式入库的物资处理加入材料成本差异率公式分母。

再者,笔者认为,即使核算时未将预计价差以暂估形式体现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时公式分母也并未剔除暂估入账的材料的计划成本问题也不大(必须建立在市场价格与计划价偏差不大的前提下)。因为从长期来看或从一个会计年度来看,公式分母是否剔除暂估入账的材料的计划成本对于材料成本差异的分配金额影响并不大。笔者认为,关键是发票账单报账形成的材料成本差异的核算要正确,材料成本差异率并不是问题。只要每月材料发出金额足够大,材料成本差异很快就会分配结转出去。只要坚持材料成本差异率计算的“一贯性原则”,各年度保持一贯,“会计信息失真”的说法则言过其实。因为翻阅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会计》辅导教材或其他教材,我们就会发现,在会计上还允许企业使用上月材料成本差异率分配本月的差异:

上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的材料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

本月分配材料使用上月结存材料的材料成本差异率,与本月真正的材料成本差异率则相去甚远,因为各月真正的材料成本差异率主要取决于发票账单报账形成的新增材料成本差异的金额。如果允许企业使用上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来分配本月的差异,那么公式分母是否剔除暂估入账材料的计划成本就显得并不重要了,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四、验证财务原材料科目账面余额与材料成本差异余额正确性的诀窍。

1、除特殊情况外,财务原材料科目本期增加数与物资管理部门入库金额是完全一致的。

财务原材料科目本期增加数=本期验收单报账计划价金额-上期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期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期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

2、除特殊情况外,分配材料成本差异后,期末材料成本差异余额=期末原材料科目余额×当期材料成本差异率;即期末材料成本差异余额/期末原材料科目余额=当期材料成本差异率。

钢铁企业成本管理范文5

摘 要:目前我国钢铁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着物流环节成本管理问题较多、成本核算数据不能满足管理需要、缺乏战略成本管理观念等问题,基于对问题的分析,提出改进我国钢铁企业成本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钢铁企业;成本管理;改进

1 我国钢铁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

由于钢铁行业发展的历史原因和市场竞争加剧,目前我国钢铁企业面临着较大的降低成本压力。钢铁企业是典型

的高资源和高能源消耗企业,无间断供水供电是建设钢铁厂的必要条件,而我国许多钢铁企业分布在人口密集、资源稀缺的大中城市,不利于降低产品的成本。钢铁企业属于大规模投资企业,我国钢铁企业虽然发展比较迅猛,但大多数钢铁企业的生产规模尚不能达到规模经济标准,只有少数大型钢铁集团如宝钢、武钢、首钢和鞍钢等企业达到了规模经济。钢铁企业缺乏规模经济,对降低产品成本产生负面影响。

铁矿石是钢铁产品的主要原料,我国铁矿石主要依赖进口,钢铁产品成本对铁矿石价格的敏感度较强。近几年铁矿石价格上涨给钢铁企业成本降低带来较大压力。国际市场铁矿石价格的上涨,使国内中小钢铁企业承担了更多的成本压力,不同钢铁企业间的成本差距进一步扩大。改变现有工业布局、通过企业并购重组实现规模效益等无疑是降低钢铁企业产品成本的有效途径,但实施难度较大。相比较之下,改进企业现有成本管理水平更具有现实意义。

2 我国钢铁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钢铁企业成本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但在成本管理中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原料采购、储存等物流环节的成本管理问题突出

钢铁企业的物流量较大,涉及采购环节的铁矿石、焦炭、废钢,生产环节的烧结矿、生铁、钢坯,以及销售环节的钢材和废弃物等。物流成本由采购成本、运输成本、储存成本和管理成本等构成。我国钢铁企业的物流成本较高,约占产品总成本的20%~30%,远远超过世界发达国家8%~10%的水平。

我国钢铁企业在原料采购和储存等物流环节的成本管理问题不容忽视。目前,我国许多钢铁企业过分强调价格而忽略供应商的产品质量和信誉,所采购的原料质量低下引起产品废品率上升,对产品成本产生负面影响。我国钢铁企业的原料储备资金占用较高,资金沉淀较多;原材料储备结构不合理,企业急需的原材料储备较少,因工艺的改进和配矿结构的变化而淘汰和积压的原料却长期占据着库存。由于缺乏合理的物流运输管理体制,车辆空载率高、重复搬运、流动路径不合理、运输效率低下的现象较突出,增加了产品成本。

2.2 成本数据不能满足成本管理的需要

钢铁企业生产流程较长,各工序生产时间较短,副产品较多,物流复杂,客观上需要及时和精细的成本数据。我国钢铁企业一般采用分步法核算产品的成本,核算对象为各生产步骤的成本,不能提供各个工序和各作业环节的成本信息,以及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异及原因。我国钢铁企业的物流成本比较高,但缺乏对于物流成本的精确核算。钢铁企业是高污染行业,但尚未将环境成本纳入成本核算体系,不利于反映环境治理和保护的成本。我国钢铁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型钢铁企业,还存在着成本核算基础工作不扎实、计量不准确的问题,如某些返矿和自产废钢,未能区别计量或不予计量等。

2.3 缺乏战略成本管理观念

战略成本管理是指为了获得和保持企业持久的竞争优势,提供企业战略决策所需的成本信息,并在不同战略下组织相应的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强调成本管理要适应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和战略管理的需要,更加关注企业长期的、全局的成本驱动因素。在新的竞争环境下,我国钢铁企业进入新的战略调整阶段,企业的成本管理必须服从企业的战略调整的需要。许多钢铁企业的财务人员忙于日常大量、琐碎的核算业务,难以参与企业管理和提供战略管理需要的成本信息。企业往往片面强调成本的节约,重视产品制造环节和事后的成本管理,没有把成本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联系起来,不利于形成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

3 改进我国钢铁企业成本管理的对策

改进我国钢铁企业成本管理问题,需要改进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完善成本核算手段和方法,树立战略成本理念,创造成本优势以应对最新的竞争环境。

3.1 建立完善的物流管理系统

改善钢铁企业的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在我国尤其具有迫切性。原料采购是物流的首要环节,企业应谨慎选择供应商,注重原料的质量和供应商的信誉。企业可实行供应链管理,以便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甚至达到单源供应。为改进存货储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企业应完善原料采购计划,改进采购模式。宝钢60~70%的原料通过电子商务实行网上透明采购,配合网上采购实行虚拟库存和“零库存”,大大降低库存资金占用。

我国钢铁企业应注重设计顺畅的生产物流路径,合理安排生产流程,减少各环节停工待料发生的几率;改进运输管理,提高运输效率,减少不必要的物料流动和搬卸费用。建立物流管理责任制,明确物流管理组织内各层次和单位的职责范围,加强考核。

3.2 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成本核算和管理中的作用

erp信息管理技术具有先进数据集成功能,能够实现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有机结合,达到信息流、资源流、物流三流的有机统一,为成本分析、核算、控制提供详细的数据支撑。企业可以借助erp系统平台的支持,通过实时的库存信息反馈,及时安排货物的采购和交货,以信息流指挥驱动物流,切实有效地提高物流流转效率。借助于信息技术,成本管理人员将大大缩短日常成本核算的工作,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管理活动中。先进的信息平台为实施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如作业成本法等)和将环境成本纳入成本核算体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3 树立战略成本管理观念

战略成本管理是在传统成本管理系统的基础上,按照战略管理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新的成本管理系统,通过战略性成本信息的提供、分析和利用,帮助企业管理者形成和评价企业战略,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成本持续降低环境的建立。西方战略成本管理主要有两种形式,结构性成本管理是指用组织、产品和流程设计的手段,建立符合战略需要的成本结构;执行性成本管理则是指在某一特定战略下,用计量和分析的手段评价成本业绩。

我国钢铁企业应摒弃单纯节约和降低成本的观念,将成本管理活动与企业战略的实施和调整紧密结合起来。战略成本管理的主要分析工具是价值链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等。拥有成本优势的企业往往具有独特的价值链。通过价值链分析,找出和消除不增值作业,降低企业的成本。成本动因分析有助于确定成本发生的原因,为降低和消除不必要的成本提供了途径。

总之,在新的竞争环境和外在压力下,我国钢铁企业应注重改进成本管理水平,完善物流管理和成本核算,树立战略成本管理理念,形成和强化企业的成本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陈健.我国钢铁企业的成本压力解析[j].价值工程,2006,(1).

[2]冯宇.探讨钢铁企业信息化与成本管理模式之转变[j].冶金管理,2006,(11).

钢铁企业成本管理范文6

[关键词] 钢铁企业 物流国家标准 物流成本管理

随着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和环保成本的不断上涨,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制造业之一的钢铁企业生存压力日趋增大。为应对这些压力,钢铁企业在生产领域不断地推行各种降本增效措施,人员、原辅料等资源耗费已很难有降低空间。然而,钢铁企业对于其在物流领域的巨大成本却没有深刻认识,也没有采取合理有效的物流成本管理方法。造成该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物流成本计算缺乏科学的制度体系和统一的计算标准。为此,国家相关部门组织编写了国家标准《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以下简称“国标”),并已于2007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但是,该标准在钢铁企业应如何着手实施,以及应如何运用该标准优化钢铁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目前尚未见相关研究。为此,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用“国标”计算钢铁企业物流成本的方法

1.计算的准备工作

(1)对钢铁企业的财务人员进行物流基础知识及“国标”的普及培训。由于钢铁企业规模一般较庞大,机构复杂,财务人员和物流部门联系不多,对物流的了解有限,而物流人员对财务知识了解不多,因此,要用“国标”来计算钢铁企业的物流成本,首先必须对财务人员进行物流基础知识的普及培训及“国标”应用方法的培训,使其了解企业物流成本的内涵及其形成机制。只有这样,钢铁企业的物流成本计算人员才能准确区分物流成本和其他成本费用,从而提供相对准确的物流成本数据,为企业管理和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2)规范会计基础工作,使会计的科目、凭证、账户、报表都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应用“国标”进行企业物流成本的计算,需要从会计数据中提取和分离出物流成本的相关数据,而这个分离,是从会计科目入手来进行的。因此,每个会计科目的计算内容应该是清楚规范的,否则就会造成遗漏。另外,需要从会计的原始凭证中获得有关的物流成本记录,从明细科目和账户了解每一笔费用与物流成本的相关性,因此,有关的凭证和账户也应该是清楚规范的。而接下来的物流成本分析,会用到很多会计报表中的相关数据,因此要求会计报表也必须是规范的。

(3)在全企业范围内强调物流成本计算的重要性,促进有关部门的密切协作。按照“国标”计算物流成本,不仅要用到很多财务数据,而且要用到实物量、作业量等非财务数据。这些非财务数据来源于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等众多的部门。如果这些部门不重视物流成本的计算,不支持相关成本计算人员的工作,那么按照“国标”进行物流成本的计算是无法顺利实施的。

2.确定物流成本的计算单位和层次

由于钢铁企业规模庞大,工序繁多,有众多的职能部门和生产厂,各生产厂一般是独立计算的,而各厂之间又存在着众多的内部划拨费用,如果以整个企业为单位进行物流成本的计算,一是计算出的结果可能很粗略,计算出的物流成本与实际成本差距大,不便于参照控制;二是各物流环节责任不单一,对成本的失控无法考核到位。因此,用“国标”计算企业物流成本之初,就必须确定物流成本的计算单位和层次。虽然各厂情况并不完全相同,但基本上可采用以下办法:

(1)首先各厂均独立进行物流成本计算,计算全部的物流范围成本,即供应物流成本、企业内物流成本、销售物流成本、回收物流成本和废弃物物流成本。对于和其它厂及职能部门之间的内部划转成本费用,应视同外部企业处理。

(2)其他职能部门,如原材料采购部门、销售部门、运输部门或自营码头港口等,应分别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考虑计算的物流范围(如原材料处可能就只计算供应物流成本或供应物流成本加销售物流成本),独立进行物流成本计算。自营的独立于各生产厂的物流部门视同物流企业进行物流成本的计算,不区分物流范围成本。内部结算问题,视同外部企业处理。

(3)公司总部在各分厂和分部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统一计算。计算时可借鉴母公司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做法进行,不再一一计算,只是在抵消和合并的基础上,编制“国标”要求的两张报表,即企业物流成本主表和企业自营物流成本支付形态表。

3.确定物流成本计算的思路和步骤

(1)显性物流成本的计算思路。由于钢铁企业发生的成本费用很多,也比较复杂,涉及到物流成本的成本费用科目也很多,如果选择期末计算,不仅工作量太大,而且容易出现错误和遗漏,因此,建议钢铁企业采用期中计算的思路。

(2)隐性物流成本的计算思路。在“国标”中,隐性物流成本主要指存货占用自有流动资金所发生的机会成本。按照“国标”,该机会成本应用期末存货账面余额乘以行业基准收益率得到。期末存货包括采购在途、在库和销售在途三种状态,无论按哪种状态统计,均以存货正在占用自有资金为统计标准。另外,该存货账面余额还应扣除提取的存货跌价准备。如果钢铁企业的行业基准收益率难以获得,则可用一年期银行贷款利率或企业内部收益率代替。

(3)物流成本计算的具体步骤。该步骤可参考文献[4],计算完成后应编制企业物流成本表。

4.设计钢铁企业物流成本计算系统

以上工作完成以后,应设计一个钢铁企业物流成本计算系统,将计算单位和层次,计算思路和步骤等固定下来,便于整个企业的统一行动。但这个固定不是永久不变的,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二、用“国标”计算钢铁企业物流成本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引导全员参与

由于钢铁企业规模庞大,涉及到物流活动的领域众多,而物流成本的计算又需要许多的现场调查和作业统计等,因此,准确计算物流成本必须引起各级管理人员的重视,并且通过广泛宣传和管理上的强调做到全员参与。

2.注意计算工作的简易性和可操作性

在钢铁企业物流成本计算的系统设计中,对所需的原始数据和表达形式应力求简单明了,尽量减少估计和需主观判断的内容,而将判断性的要求在设计过程中解决。这是因为我国钢铁企业不少财会人员对生产工艺不太了解,财务专业能力不是很高,并且对物流的内涵了解不够,容易因个人主观判断失误导致最终结果的不正确。为解决这个问题,各钢铁企业可组织有经验,专业能力强的财务人员和物流人员,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制定一个简单易查的工作手册,明确界定各种物流成本费用,以备相关工作人员在个人鉴定有困难时查找。

3.注意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结合

任何事物总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生产经营更是如此。所以钢铁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系统的设计应能够满足今后可能发生的变动和调整,如人员岗位的调整、生产流程中部分环节的增删、零配件自制与外购的变更等。为达到这一目的,钢铁企业设计的物流成本计算工作手册也应该是便于调整并且每年或每发生重要变动时都要做出相应调整。

三、用按“国标”计算出的物流成本数据进行物流成本分析

按“国标”计算出物流成本数据只是实施物流成本管理的第一步。重要的是接下来的数据分析工作,因为众多的管理措施和决策都要根据这些数据的分析结果而定。

1.钢铁企业物流成本分析要达到的主要目的

(1)分析评价物流成本计划执行的情况。

(2)分析评价物流成本在同行业中所处的水平。

(3)分析查找物流成本增减的环节与原因,寻求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的方法与措施。

2.钢铁企业物流成本分析的基本方法

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既包括定量分析也包括定性评价。定量分析的基本方法包括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这些方法在文献上均有介绍。

3.钢铁企业物流成本分析要注意的问题

(1)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企业以及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分别独立评价企业的物流成本状况。也就是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仅根据某个比较分析结果就武断地得出结论。

(2)要活用比较。比较分析法是物流成本定量分析三种方法中应用最多也最有意义的方法。通过广泛灵活地运用比较分析法,可以发现很多问题。

(3)要延伸分析,全面系统地评价企业物流成本状况。在进行企业物流成本评价与分析的过程中,仅仅关注按“国标”计算出来的物流成本数据和相关比率是不够的,还应关注企业其他的经营和管理信息,包括宏观环境的变化和企业内部改革。同时,还应特别注意到物流成本的效益背反规律,系统评价和分析钢铁企业的物流成本,而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物流成本的降低。

四、用分析结果推动和指导钢铁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

1.用分析结果指导物流标竿管理

标竿法是指从企业的外部寻找绩优企业作为标准,评价本企业管理状况,以便发现差异,并持续加以改进的方法。运用“国标”计算出的物流成本在不同企业之间具有可比性。因此,钢铁企业可以运用这些数据,与同行业先进企业进行比较,从而发现自己物流成本管理方面的问题,找出相应的降低成本的办法和措施。

2.用分析结果指导物流组织结构再造,整合物流资源

目前钢铁企业的各种物流资源和物流职能分散在各生产厂及各职能部门之中,造成整个企业的物流资源难以整合,物流活动难以协调一致,而且物流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又难以提高。因此,极需进行物流组织结构再造,构建统一的物流管理部门,实现物流的一体化管理。有了用“国标”计算出来的物流成本及其分析结果后,钢铁企业巨大的物流成本全部浮出水面,必会在很大程度上触动最高管理层,从而推动物流组织结构再造。同时,物流成本数据的分析结果也为如何进行物流组织结构再造提供了思路。

3.用分析结果辅助物流外包还是自营的决策

钢铁企业运用“国标”得出准确的物流成本数据后,物流职能是否外包就有了更科学可靠的决策依据。钢铁企业可在综合考虑物流质量、物流渠道、信息安全以及人员安置等问题的基础上,在物流自营、物流联盟、物流外包以及组建物流子公司等物流模式中做出决策。

4.用分析结果明确冗余的物流环节并进行调整简化

钢铁企业生产过程复杂,环节多,其原材料、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大部分时间处于转运、仓储、待加工状态,物流成本所占比重较大。有了依据“国标”计算出来的物流成本数据及其分析结果以后,管理层才能明白哪个物流环节是多余的,哪个物流环节占用资金太多,从而正确地简化流通环节,加快物流速度,减少资金占用。

5.用分析结果识别非增值作业,调整资源配置

“国标”主要采用的是作业成本法,该方法的优点是可以识别非增值作业和未利用的资源。因此,钢铁企业可以利用“国标”计算出的作业成本数据进行作业合并与作业分解,剥离非增值作业,优化作业流程,调整资源配置,从而达到降低物流作业成本的目的。

6.用分析结果指导实施物流责任成本管理

物流责任成本管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钢铁企业各级管理部门及普通员工降低物流成本的意识。但在未用“国标”计算物流成本之前,各级部门的物流责任不清晰,计算出的物流成本也因为不够科学合理而难以得到推行。而“国标”则对各物流职能和各物流范围的成本进行了科学合理的界定,并且具有统一性,因此用该数据及分析结果来进行物流责任成本管理将更具有可行性。

7.用分析结果辅助实施产品管理、客户管理、供应商管理和销售渠道管理

除“国标”规定的几种成本计算对象外,钢铁企业还可以运用“国标”的计算思路和方法分别计算产品、客户、供应商和各种销售渠道的物流成本,以之辨别出企业真正的高利润产品、高价值客户和供应商以及最有利的销售渠道,从而实施差别化管理,剔除不盈利产品,低价值客户和供应商,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价格体系和策略,采取有利的销售渠道,达到降低成本,增加盈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潘 蓉:天津荣程钢铁集团物流成本管理研究[d].2006年,16~19

[2]刘春霞:我国工业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发展现状及问题[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29(1):88~99

钢铁企业成本管理范文7

国内许多钢铁企业上了erp项目以后,期望在成本管理方面有显著改善,但是效果却不如人意,纠其原因有很多方面,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对原有的成本管理模式不能够进行创新,不能使之与erp顺利接轨。因此,研究成本管理模式(包括预测,计划,核算,分析,考核等诸多方面)如何与erp所蕴含的成本管理思想相互兼容的问题,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erp的含义

erp的正式命名是在1990年,美国garter group公司在当时流行的工业企业管理软件mrpⅱ的基础上,提出了评估mrpⅱ的内容和效果的软件包,这些软件包被称之为erp。最初erp只是一个为企业服务的管理软件。之后,全球最大的企业管理软件公司sap在20多年为企业服务的基础上,对erp的定义提出了革命性的“管理+it”的概念。erp虽然已经广泛地应用到企业管理中,但是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地定义。比较有代表性地定义是: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简称erp),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地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系统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身,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反映时代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地要求,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石。

erp经历了从mrp(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物料需求计划)到闭环mrp,到mrpⅱ(manufacture resource planning),再到erp的发展历程,从闭环mrp发展到mrpⅱ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把财务和成本管理纳入到系统中来。

目前对erp厂商的评价,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国外的高端,台湾的实际,国内的一般”,基本上描述了企业对不同erp产品的观点。现在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的国外erp厂商有:sap 、oracle 、peoplesoft、 baan、 ifs等,技术好,价格也很高昂;台湾的有天心(sunlike)、汉康(netup)、鼎星、宝盛等,国内的有用友(ufsoft)、金碟(kingdee)等。

erp系统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企业的事务处理由相对封闭走向开放,信息处理由事后控制走向事中控制,为企业减少库存,加快资金周转,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客户服务水平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工具,最终提高企业的全面竞争力。所有的努力最终都直接或间接的体现在成本上。

2、erp系统的成本管理原则

erp成本管理的原则事管理会计的原则,与财务会计相关联的成本核算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内容而已。管理会计侧重于为其余内部提供信息,强调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

现代会计学有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之分,其中财务会计的事务处理更多的受到各国、各地财务法规、管理的影响,比如我国的财务核算体系与西方就有很大不同。erp的一个重大的改进就是实现了财务系统和生产系统的同步,也就是资金流和物流的集成。面对当今动态的市场,越来越短的产品周期以及日益激烈的竞争,erp不是停留在仅仅能够完成计算机化的成本记录、归档等传统任务,更多的事贯穿于erp成本管理中管理会计的原则和思想。

(1)从系统本身来看,erp强调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反馈“三部曲”的统一,一套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考核的管理模式也体现在成本管理中;

(2)从具体的管理方法来看,常见的erp系统都强调能够实现标准成本的预先确定,实际成本发生后的成本差异的分析,成本中心为主题的责任成本管理等功能,而这些都是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

(3)从国内的应用环境来看,过去引进的mrpⅱ软件中的管理会计部分曾被认为是不适合国情,但随着我国财务制度与国际惯例的逐步接轨、新的财务准则的不断出台以及企业科学决策意识的增强,管理会计在事前控制的舞台上将有着越来越广阔的应用前景。

3、我国钢铁企业成本管理现状

目前钢铁产品市场较好,但是原材料市场价格的大幅上扬和客户较强的讨价还价能力,使得利润空间日益狭小。因此,为了增强竞争能力,唯一的出路就在于控制成本。邯钢,宝钢,武钢等龙头企业经过多年的摸索,逐渐各自形成了一套颇具特色的成本管理方法体系。我国其它大型冶金企业入鞍钢、首钢、攀钢、包钢等目前的成本管理李模式在沿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在学习邯钢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它们在成本核算上基本采用的是内部计划价格分步骤核算,逐步分配结转各步骤成本差异的成本控制和责任成本考核。从报表角度来看,主要是在每月末,由各个分厂(焦化,烧结,炼铁,炼钢,轧钢等)用报盘形式(或者内部局域网)将有关成品的成本要素的消耗量上报,由公司成本科统一分配价格差异,得到总成本分析报告,供领导决策。这在冶金企业目前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成本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导致数据交换周期较长,数据准确性较差,没有数据综合分析,缺乏预测性和控制性,使得成本管理处于被动状态。

一般来说,我国钢铁企业成本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成本核算数据不准确,主要表现间接费用的分摊方法不科学,在产品和产成品的核算不准确,以及分品种成本核算数据混乱,同一个产品单位产品成本忽高忽低;

(2)标准成本(计划成本,定额成本,目标成本)管理体系不完善,科学性、动态性较差;

(3)成本管理方法老化,体系单一,偏重于事后控制,忽视事前的预测和决策;

(4)成本管理预测分析和决策支持的只能较弱,对计划的控制能力较弱,现有预测数据不准确,不能进一步对预测和实际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

(5)erp环境下,原有系统计算的成本数据与erp系统数据如(成本报表)无法对接。

4、关于erp条件下钢铁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的构想

鉴于erp为成本管理模式实施提供的优秀平台,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思路对钢铁企业成本管理模式进行构建:

4.1钢铁企业标准成本制度的建立

标准成本制度将成本的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改进有机的结合,形成一个成本管理的科学过程,符合erp的系统成本制度十分必要。

erp进行成本管理的基础是标准成本体系。在成本发生前,制定出未来某个时期内各种生产条件(如生产规模、技术水平、能力利用等)处于正常状态下的标准成本;在成本形成过程中,将实际发生的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对比,控制和调整差异;在成本发生后,对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异进行全面的分析,进而有效控制成本,同时动态调整标准成本。

erp为标准成本理论方法的应用以及标准成本法与其他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结合应用提供了操作平台,解决了繁琐的计算。

erp系统可以自动计算出产品的标准成本、实际成本、并将差异自动结转出来,还可以将差异细分为材料价格差异,材料用量差异等差异项,还可以实现把各项成本差异直接落实到各部门甚至个人,为企业构建责任成本体系提供了基础。

目前宝钢成本管理的核心就是标准成本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2作业成本管理思想的应用

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成本核算的对象,而不是产品,同时改制造费用单一分配标准为多元分配标准,对间接费用的计算更加精确。其基本原则就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生产导致作业发生,作业导致成本发生”,由此可见,作业的转移同时伴随着价值的转移,最终产品是全部作业的集合,同时也表现了全部作业的价值集合,可以说,作业链的形成过程,也是价值链的形成过程。而erp系统则是以供应链管理思想为核心进行设计的,并沿着作业链条归集、分配成本数据,来支持成本管理中的各项职能。

更为重要的是作业成本计算法不只是对最终产品成本进行控制,就成本论成本,而是把着眼点与重点放在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上,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跟踪反映,对最终产品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组也成本进行有效控制。所以说作业成本计算法不仅是一种成本计算法,更是一种前馈控制与反馈控制相结合,成本计算与成本管理相结合的全面成本管理系统。

因此,在这个方面我们可以确定各级作业中心,每个作业中心做进一步的作业划分,确定每一作业耗费哪些资源(人工料等),结合标准成本实现核算和控制的统一。

4.3成本核算与erp的结合

一般我国钢铁企业成本核算的方式是采用全部成本法,把固定间接费也分摊到生产成本中去的一种计算成本的方法。成本核算不仅费时、费力、误差大,滞后时间长,这样的成本资料对企业管理的参考价值不太大。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借助于erp这个技术工具来改进上述缺陷,本着“费用对象化”的思想重新设计成本核算流程,同时在核算中采用变动成本法核算流程,期末再根据我国会计制度的规定调整为全部成本数据。

不把固定间接费列入生产成本的方法称为变动成本法,这是从总成本的变化与产量之间的关系来考虑的。变动成本法是指可以明确分辨出用于某个具体的物料项目的费用,与生产数量有关,其突破了全部成本法观念,细化了责任中心的成本分摊,为企业的管理开辟了新的途径。它能为企业预测和决策提供正确反映每种产品盈利能力的信息,有利于企业加强管理;能够更科学地进行成本分析、成本控制和业绩考评,有利于部门利益与企业利益的一致;有助于防止企业盲目生产,转而注重产品销售,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变动成本法更能符合权债发生制原则,并且避免了固定费用的分配,从而简化了成本计算工作。

4.4建立新型责任制成本制度

erp系统以供应链管理思想为核心,对企业从供应商到客户的供应链(价值链)进行管理。在这样的条件下,成本责任中心的划分就要以价值链的结点为依据。就是说,要以相同增值目标的作业区,作为成本责任中心,对它们的价值增值和耗费进行计量,确认和考核。原先以部门、单位和班组为单位的成本中心已不能适应这种需要,因为同一个部门可能分属于不同的作业中心,具有不同的价值增值功能。将它们划分到同一个成本责任中心,只会造成成本考核指标的不一致,失去了成本中心的控制功能和意义。

钢铁企业成本管理范文8

关键字:战略成本管理 作业成本

作者简介:陈俐洁,女,1988年6月20,籍贯:四川内江,成本会计

目前我国许多中小型钢铁企业在成本管理上存在许多问题,这导致当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后,它们生存空间就变得更为狭窄。钢铁行业作为资源型行业,成本控制是发展的关键。降低产品成本,优化价值链,加强企业成本管理是企业抢占未来市场份额的基础。在此,笔者认为,在钢铁企业中引入战略成本管理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一、 战略成本管理的运用

20世纪80年代由英国学者肯尼斯?西蒙兹首次提出了战略成本管理。后来学者又将战略管理定义为:在战略管理的一个或多个阶段对成本信息的管理性运用。

战略成本管理是从战略的角度研究分析成本的各个环节。以顾客价值为导向,企业价值为核心,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内外结合地找出降低成本的最佳途径,从而企业成本得以更加全面系统的管理。它与传统管理会计最大的区别在于:传统的管理方法注重的是短期内的成本管理;而战略成本管理则是就企业的长期效益,以战略的眼光提出的具有整体性和前瞻性的决策方法。

由于过去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许多钢铁企业都是一味追求规模扩大,力争发展为一个“全能型”的工厂。缺乏明确的产品定位和主导产品。专业分工模糊,产品专业程度很低。这使得生产成本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不必要的支出。也使得生产效率无法提高,产成品质量不够格,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强。

战略成本管理是在对自身优势清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市场调查后,通过对竞争者的实力进行分析估算,然后制定的发展方案。企业管理者主要应实施的战略成本管理具体方法有:

(一)作业成本制度与价值链分析结合

作业成本制度是上世纪70年代的一种新型成本管理方法。美国哈佛大学教授KaplanR.S和Robin-Cooper首次提出了作业成本法。

我国钢铁行业以往大多使用的是标准成本制度和目标管理法。当市场竞争加剧,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并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采用单一的成本分配标准很可能扭曲产品成本,导致不科学的定价,产品失去竞争力。

作业成本法在传统成本法上的一大改进就是将单一的成本分配标准变为多元化的标准,并以“成本动因”作为企业作业链和价值链的分析基础。这不仅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可靠、准确的成本信息,增强成本归属感;也使得企业的价值链能够从根本上得以调整优化。

钢铁行业采用作业成本制度和价值链分析的综合成本管理能够在生产环节上有明显改善:

1) 多元化分配标准更准确,产品更具竞争力。随着工业水平的提高,钢铁生产中的间接费用比例也在不断加大。继续使用单一的人工工时或者机器工时作为费用分配标准,已经不能真实反映各产品成本信息,这很可能导致生产量大、技术上不很复杂的产品成本偏高。作业成本法能够理清生产过程中各步骤的成本动因,从而确定不同的分配标准。更为准确的成本,使各种钢材的定价更合理。

2) 以销定产,资源合理分配。很多钢铁企业总是盲目追求规模扩大,产量增加。其实这样更容易导致原材料的耗费,以及更多的仓储费。而作业成本法认为应该根据销售量确定生产量,根据生产进度状况确定库存。这有利于企业降低库存,也降低了相关的仓库保管费。这使企业的资金使用更为合理。

3) 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追溯成本动因,有助于财务人员分析资源在企业内部的流向。对于钢铁行业来说,可利用资源本来就很有限,如果再不加节制的随意投放,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建立在成本动因上的价值链分析,使企业的资源变为可计量的。同时,使企业更加清楚哪些作业是增值的,哪些是不增值的。并制定相应的方案消除不增值作业。有利于企业产品专业程度的提高。

(二)质量成本管理

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因未达到产品质量标准,不能满足用户和消费者需要而产生的一切损失。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质量成本管理的关键就是通过寻找内外部损失成本曲线和预防鉴定成本曲线的交点,来确定最佳质量成本水平。

首先确定一个行业质量标准,然后企业根据自身条件和资源,结合企业的宏观战略目标,制定质量改善计划,并将计划投入到实际生产运作中。最后,定期制定质量成本报告,使企业管理人员及时了解质量问题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质量改善计划必须以企业的战略目标为基础,根据企业的产品定位,分类别、循序渐进的确定产品质量成本,以防进入“质量陷阱”。特别是加大预防鉴定成本。因为外部质量成本造成的损失不仅仅是一定的售后质量赔偿,更多的是影响客户未来的购买行为。

钢铁行业中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屡见不鲜。比如,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九月份对一些钢铁企业进行检查,查出近三成产品不合格。这对于钢铁企业应该是一个重大的预警信号。质量把关是一个长久的事项,战略成本管理是以顾客价值为导向的管理。产品质量正是消费者评定一个企业好坏的一大标准。所以,采用质量成本管理能够为企业在这方面有所改善。

二、结束语

引进的先进管理方法并不是一味的生搬硬套,而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地运用。例如,邯钢也曾进行了战略定位分析,以主要竞争对手的产品成本为目标,推行了"模拟市场核算,实现成本否决,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的管理体制,结果企业成本连年下降,并且保持了持久的低成本优势。

金融危机已使国外钢铁企业受挫,很多企业必将转战中国,那么国内市场上这些具有先进模式的钢铁企业对本土企业的威胁是很大。国内企业应该从现在开始以战略的眼光看待企业的发展道路。通过战略管理,为企业提供长期有效的发展策略,是企业能够随时适应市场的变化,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赢得稳定的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1]杨宇红,梅世强.《作业成本法与价值链会计的有机结合》.《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

[2]郝斌,钟世鹃.《价值链与作业成本法的整合》.《技术经济》2005

[3]、欧佩玉,王平心.《作业分析法及其在我国先进制造企业的应用》.《会计研究》,2000

[4]方婷、侯冉《浅析战略成本管理与作业成本管理的结合》《商业时代》2007年 第12期

[5]李晓艳.《作业会计对传统会计成本观的突破》.《财会月刊》,2000

[6]杨雪梅、唐艺《战略成本动因分析在战略成本管理中的应用》,《财会月刊》 2003年第8期

钢铁企业成本管理范文9

关键词:钢铁企业;钢坯;库存管理

引言

随着市场对钢铁规格性能要求等级的逐步提高,钢铁企业钢坯日益完善,钢坯库存种类也成比例扩充,高质量的钢坯库存管理对钢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极大影响,对钢铁企业的经济效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钢铁市场的持续低迷,加剧了钢铁市场竞争压力,为此,钢铁企业只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经济效益,才能在钢铁市场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河北钢铁集团作为北方地区重要钢铁联合企业,而唐山钢铁企业更是河北钢铁企业的佼佼者,在钢铁行业持续下滑的大环境中,仍能以傲人成绩冠领群雄,这与其自身优秀的管理理念是分不开的。唐山钢铁企业始终高度重视钢坯库存管理工作,优化钢坯库存管理模式,在确保基本生产的同时有效降低了钢坯库存资金,为唐山钢铁企业市场竞争增添资本。

1钢铁企业钢坯库存管理意义

作为生产线上最重要的中间仓库之一,现如今钢坯库存管理要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目标:按照热轧生产线的轧制节奏,及时准确地将待轧制钢坯装入加热炉;保证连铸坯或初轧钢坯能及时入库,并根据其在轧制阶段的生产时间为其选择最佳垛位;能够支持某些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组织形式,特别是保温坑热装,用来达到节能并且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在满足正常生产要求的条件下,尽可能地减少库存水平,采用合适的库存策略,确定最佳安全库存等;充分利用仓库钢坯以优化堆垛区域,合理调度仓库的运输搬运工具。

1.1降低钢坯存货资金占用,提高经济效益

现如今,我国的钢铁行业持续低迷,钢坯价格不得不大幅降低,原燃料降价又相对滞后,对钢铁企业冲击很大,经济效益不断下滑。这就要求钢铁企业降低钢坯库存,这样可以尽快消耗掉高价钢坯,及时补充低价钢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益水平,为企业止损。

1.2维持企业资金良性循环

如我们所知,近几年来钢铁煤炭行业不景气,许多钢铁企业纷纷关闭,钢铁价格也在不断下跌,收款降低,积存的货物上涨,导致资金出入不均,资金存量相对迅速减少,企业支付压力巨大。这就要求企业压减库存,加快存货周转,减少采购支出,保证资金良性循环。

1.3钢坯存货成本合理化

随着我国对钢铁行业宏观调控,能够有效地减缓企业经济效益下降速度的增快,究其原因是因为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不注重自身管理,结果造成质量低、消耗高的管理模式。这就要求企业改变原有管理模式,构建立体式管理模式,仅仅围绕生产和客户需求,把效率当做管理的核心内容,保证生产稳定高效的进行,按照先入先出的发货办法,这样就能降低内部倒运成本,避免钢坯在仓库存放时间过长为导致锈蚀,很好的保证钢坯质量。

2钢坯库存管理问题

2.1忽视库存管理工作的监管

企业在钢坯库存管理上缺乏正确的认识,监管意识不到位。库存管理被简单的看作货物看管,直到钢铁出库使用或发货倒运,才意识到大量积压,资金得不到有效利用,而究其原因也就是监管工作落实不到位而已。

2.2库存信息更新缺乏及时性

在钢坯库存管理中,钢坯需求必须要及时、有效、准确传递到生产组织上。由于设备供应商欠缺对设备使用状况的了解,接收到的信息具有较大的延迟性及不准确性,致使企业无法准确判断出钢坯市场需求的灵敏度,造成信息沟通不对等。

3钢铁企业钢坯库存管理的优化建议

3.1加强对钢坯储备的定额管理

钢铁企业所需钢坯种类繁杂,性能千差万别,这就需要钢铁企业在钢坯库存管理工作中抓紧基础信息数据的收集,钢坯管理人员及时更新状态信息,准确把握钢坯库存周转情况,定期向供货商提供详细准确的钢坯数据,以了解钢坯的生产日期和数量。同时要借助本企业ERP系统,采用统一管理、集中分配、分级存放的管理方式,科学合理的配置钢坯,全面分享库存钢坯资源信息,进而实现全局化配置管理,由传统静态监管转变为动态管理,充分利用库存钢坯,全面降低库存成本。

3.2加快技术升级改造

在完善库存钢坯管理上,还应积极采取新工艺提高在线使用寿命,推广通用化,减少专用型、非标型钢坯的投用。同时加强采购部门与库存管理部门的相互协作,制定供应商准入、淘汰机制,保证钢坯供应的及时性,强化钢坯的基础性管理工作。

3.3加强对钢坯的经济化管理

在满足正常的生产节奏下,根据钢坯状态、折旧程度、钢坯储存量等,制定科学合理的存储定额,始终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突出产品成本理念,不断发掘更为优越的管理模式。通过对钢坯运行专款、使用寿命的分析,预判钢坯的存储量,立足经济效益的基点,加强对生产工艺成本的监管,有效减少钢铁企业生产运行成本。加大钢坯的长期协议、零库存和吨产品承包应用范围,减少库存钢坯资金占用率,盘活库存资金,加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田雨林.钢铁企业钢坯库存优化管理的实践[J].山西冶金,2010,(04).

[2]李志伟,尹向峰,杨建军,李志青.宣钢实施钢坯零库存及包线管理的实践[J].河北冶金,2010,(02).

钢铁企业成本管理范文10

【关键词】钢铁企业;物流管理;问题;措施

一、钢铁企业物流管理的概述

社会经济活动是由生产、物流、销售三个大部分组成的。其中物流是经济活动的关键中心环节,如果没有物流商品的价值也无法得到体现。经济全球化是商品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仅取决于生产的商品的多数,而在与该企业现代的物流能力。因为任何一个产品只有通过物流管理,真正到消费者的手中,只有这样才能够将产品转化为商品,实现商品的价值。由此引发企业之间的竞争由生产能力的竞争转变成为了经济全球化下的生产能力和流通能力两方面的竞争。钢铁企业物流管理的核心是打破传统“重生产,轻物流”的管理模式,建立现代化的物流管理体系,提高物流的能力,降低企业的营运成本,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近年来,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使得现代的物流业的发展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代的物流业通过提高物流的效率来创造价值的同时,也不断的创造了更多的价值。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完善,这使得我国的钢铁企业物流技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用现代物流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来带动钢铁企业技术的进步。现代钢铁企业管理者已经明确的知道了物流技术对企业管理水平和企业效益的作用。

二、钢铁企业物流管理的现状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钢铁的需求量逐年的最大,使得钢铁企业的物流管理业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这其中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随着钢铁企业的不断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而物流管理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这必将对钢铁企业的发展起到制约的作用,物流管理和企业的发展明显的不相符合,这使得企业的管理者不得不将重点放在钢铁物流的管理上。二是钢铁企业的管理者看到了当前的原材料和产品的市场竞争越加的强烈,他们普遍的通过降低物流的成本来降低企业的营运成本,希望能够以此来提高本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所以必须加强企业的物流管理,疏通企业的命脉。钢铁企业物流管理的目的一般包括五点,一是为了降低物流的营运成本,提高本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二是保证本企业正常的生产和产品的销售渠道畅通无阻;三是通过规范钢铁企业物流的全过程,提高企业的投入、产出的企业运行效率,降低企业的库存量、盘活资金;四是通过对企业物流的管理来提高企业的市场反应速度,提高企业的生产竞争力;五是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内、外现象。管理行业最大的特点就是物质的流动量非常大,钢铁企业的生产量比较的大,属于庞大而复杂的物流过程使得钢铁企业不得不拿出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处理这些事务。一般的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各个环节都设置了独立的物流管理部门,而这些物流部门的职能都是比较相近的,但是又由于在各个环节中独立开来,这给企业的内部物流管理带来了很多的不便,降低了工作的效率。目前,企业中从事物流和参与物力的部门比较的繁多,各部门各自为政,物流信息得不到共享,这企业物流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弊端,一是不能够科学合理的进行运输,提高运输的效率;二是造成了企业内运输车辆的运行不畅,这不利于场内物流运输管理进行统一调度,影响企业的生产秩序;三是因为参与的地位比较多,导致整个物流应有的链接断裂,从而造成物流无效作业环节的增加,降低物流的速度,提高企业运营的成本,从而影响企业物流的效益和竞争力。在企业内部物流不便于外包的前提下,大型钢铁企业的内部物流实行专业化的管理在钢铁行业将会发生更大的作用,钢铁行业需要专业化的物流,钢铁物流的管理有待增强。

三、钢铁企业物流管理的措施

国内钢铁企业的发展趋势(已进入微利时代)、物流供应链管理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的分析,结合现代供应链物流管理的信息化、业务统一流程化等优势,为优化钢铁企业的物流管理,不断完善钢铁物流的功能,使物流真正成为钢铁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找一个契合点。本人在南京钢铁公司从事与物流相关的管理工作,感觉钢铁业物流成本比重大于其它行业,在目前钢铁业的微利时代,做好物流管理工作意义非凡,能真正成为钢铁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要想解决当前钢铁物流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1)在钢铁物流企业的重组过程中不断的优化资源配置。在当前高度集成的信息系统的支持下,相对集中的钢铁物流企业管理的职能,对钢铁行业的内部供应链物流一体化,在这个过程中对企业实施具体的规划设计、组织和控制管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计划经济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影响,促进钢铁企业的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因此来提高钢铁物流的工作效率,缩短物流的周期,降低钢铁存货的风险,提高物流管理的力度,不断优化资源的配置。(2)加强钢铁物流的加工增值重视程度。钢铁不像其他的产品一样能够直接消费,而是需要物流的加工配送才能够消费,这属于销售供应链的延伸,随着现代物流行业的发展,特别是现在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对钢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钢铁物流行业的发展以及远远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所以钢铁企业要抓住这一机遇,将钢铁物流行业进行扩大,以便在相关的企业供应链中占据重要的地位。(3)加快钢铁企业物流信息化的建设。在钢铁企业的经营生产的过程是贯穿物流和信息流两个方面的过程。物流是钢铁企业的基本流,它的运动进程过程中能够产生各种的信息流,而企业通过这些信息流对企业的运行作出决策,以决策信息再反过来控制物流运动、规划物流的各个环节,使得物流发展按照规定去达到预期的目标。企业信息化工程应该充分的考虑物流系统的特点,满足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为物流系统提供一个技术平台。物流信息化是对当代物流发展的趋势。物流系统能够顺利的运行,“流通”的顺畅是关键,在钢铁企业物流的管理中也要充分的利用信息化的优势,因此来保证钢铁企业物流系统的顺利运行。(4)加强钢铁企业物流管理的人才培养。现代的钢铁企业物流管理使人们的钢铁物料管理的职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于钢铁企业物流人才的培养以及物流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知识和水平培训的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于当前物流学科教育是一个综合的学科,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学科;同时物流产业也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型产业,这就决定了当前的钢铁企业物流行管理不仅仅需要培养大量的高级管理人才,还需要培养大量的物流执行和实际操作人员。钢铁企业的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加强企业内部物流系统管理技术经济问题的研究和分析工作为主。(5)对厂内生产物流实行专业化的统管。企业的物流管理要以服务于公司的生产经营为根本出发点,对钢铁企业中的原材料购进、生产过程中的倒运、铁渣等废弃物的外运等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在钢铁企业的物流管理中实行专业户的统管,以此来规范物流管理,提高管理的效率。

四、总结

钢铁行业是当前在我国发展前景较好,基础好的行业之一,技术和资金上都比较的雄厚,钢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和集约化程度都是较高的,因此作为钢铁行业的员工我们应该相信,钢铁企业物流管理。

参 考 文 献

[1]苏雄义.企业物流总论——新竞争力源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钢铁企业成本管理范文11

( 一 ) 供给侧改革的含义

供给侧改革一般是指从供给端入手,通过改革的方式,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提供出真正受市场欢迎的产品及服务。具体可分为通过优化产权结构,使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自动调节相互促进;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来不断提高产业质量;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来提升产品的质量。

( 二 ) 供给侧改革的目的

供给侧改革主要目的是要通过在减少无效供给的同时扩大有效供给、提高整个供给体系的质量与其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来提高供给的质量,提供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及服务。供给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研究市场变化、理解需求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二、钢铁企业实施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 一 ) 我国钢铁企业库存、财务风险

现状分析

1. 对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员企业近三年钢坯库存的统计分析以图 1 折线图为本课题组成员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官网所公布的 2013 年 11月至 2016 年 11 月间各月会员企业营销概况进行统计处理而得。从以上折线图可以看出自 2013 年 11 月起至 2014 年 5 月我国主要钢铁企业的钢坯库存量显著上升并以较高的水平保持至 2015 年 7 月。钢铁企业是我国目前存在产能过剩、库存过高等问题的企业的典型代表。从以上三年的数据也可以看出,在供给侧改革提出后我国钢铁企业的库存量较供给侧改革提出前确实有较大的下降,其中以 2016 年 7 月的库存量近乎为三年来最低最为明显。

2. 简述我国钢铁企业财务风险现状

我国钢铁企业较成立之处不论是在管理水平上还是在企业发展水平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从近几年我国大多数钢铁企业财务风险都呈现出偏高的现象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钢铁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仍旧存在一定的欠缺,很多企业对于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的认识甚至存在一定的欠缺。近年来我国钢铁企业虽然在不断投资扩大,但其产能和规模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却没有带来收益上的大幅增长,甚至造成了近两年钢铁企业财务风险高、产能高、库存高的现状,这与我国钢铁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上存在欠缺有着直接的关系。而这种欠缺主要就体现在钢铁企业筹资方式不合理上。近十几年来很多钢铁企业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在原有投资者无法进一步投资又没有吸引到新的投资者的情况下,只能向银行借款。这直接导致我国钢铁企业总体资产负债率偏高,部分钢铁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甚至达到了 100%,而杠杆过高使得钢铁企业财务成本过高也是导致钢铁企业近些年收益率不高得重要原因之一。此外,这种不健康的筹资方式也加大了钢铁企业的偿债压力,尤其是近期大多数金融机构重点加强了对钢铁企业得贷款规模得控制,使得钢铁企业承受着可能由债务危机导致破产得巨大压力,进一步降低了钢铁企业财务管理得主动性和灵活性,增大了其财务风险。

( 二 ) 钢铁企业实施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从以上对钢铁企业库存、财务风险现状的简单分析中可以看出,在目前库存量持续较高、财务风险较大的情况下,我国钢铁企业目前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去产能、去库存以及去杠杆。供给侧改革的主要目标就要促使需求与供给相均衡,以改革的方式促进结构的调整,使供给结构能够感知需求的变化并据此做出合理、灵活的调整,具体目标与任务就是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等。因此,作为我国存在产能过剩、库存过高等问题的典型代表,钢铁企业在面对着市场需求严重小于供给的形势时,必须要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尽快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对供给结构进行调整并努力提高供给对市场需求的适应性,才能有效解决因市场需求与供给不平衡所带来的钢铁企业发展危机。

三、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钢铁企业现行财

务管理典型问题剖析

( 一 ) 钢铁企业现行财务管理典型问

题及其与钢铁企业现状的联系

1. 决策支持能力不高导致钢铁企业产能过剩财务部门的决策支持能力主要是指企业的财会人员对本企业计划进行和正在进行的经济业务进行独立核算和评估并提出运营评价方案的能力。企业财会人员核算和评估的独立性对正确预测及分析企业经济业务运营的可行性有着重要影响,财务人员所提出的项目运营评价方案对保证经济业务的正常进行也具有重要作用。在钢铁企业财务部门决策支持能力较低的情况下,其为决策者提供的信息的有效性会降低,必然会使钢铁企业的决策者在做出扩大产能的决策时无法考虑到更多的与该项决策可行性相关的因素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

2. 信息共享能力不足导致钢铁企业库

存过高

信息共享能力主要是指财务部门借助管理信息系统,积极与其他相关部门联系,共享与企业运营有关数据的能力。如果财务管理者缺乏借助管理信息系统与其他相关部门联系以共享与企业运营有关数据的能力,就无法及时掌握与企业生产经营有关的动态,所制定的运营评价方案也无法及时、有效的反映经济业务运营的真实情况。比如说,如果财务部门不能积极与销售部门联合分析销售情况,就无法感知最新的市场需求;如果财务部门不能实时与生产部门共享信息,就无法准确的掌握企业最新的生产情况;如果财务部门不能和负责管理企业仓库的部门实时共享信息,就无法准确、及时的掌握企业现有商品库存量的最新动态。

3. 筹资方式不合理导致钢铁企业财务风险过高

筹资方式主要是指财务部门在为企业筹措资金时所采用的具体形式。目前我国钢铁企业的筹资方式存在欠缺,钢铁企业整体平均资产负债率偏高,个别钢铁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甚至高达百分之百,直接导致我国钢铁企业的债务违约风险增大、杠杆率偏高。

( 二 ) 钢铁企业现行财务管理典型问题成因分析

1. 财务部门核算与评估不独立,项目运营评价方案提出不及时钢铁企业近几年所出现的产能过剩等问题无疑是由于其进行了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产能扩张。虽然这些产能扩张计划在实施前和实施后都必然要经过企业财务部门对其合理性等因素的评估,但从钢铁企业近几年所面临的困境可以看出当时钢铁企业的财务部门对这些产能扩张计划的评估核算以及所提出的运营评价方案并没有使钢铁企业认识到大幅扩张产能可能带来的后果。加之在 08 年以后的大环境下,钢铁企业总体的走向是扩张产能,财务部门的核算与评估工作必然会受到企业整体发展方向与思路的影响,使得其独立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导致其无法为管理层提供更真实、更合理的项目运营评价方案。此外,部分钢铁企业的财务部门所提出的项目运营中期评价方案存在着不及时等问题,使其无法为决策者提供及时有效有关项目运营情况的信息,也是致使其财务管理者决策支持能力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2.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不足,多部门信息共享能力、意识存在欠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不足,是导致财务部门信息共享能力不足的重要因素之一。管理信息系统的可用性、完善程度等对财务部门以及其他部门能否更好的进行信息共享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包括钢铁企业在类的各行各业里的大多数企业都存在着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不足的问题。虽然很多企业都在努力的去完善这一系统,但是目前由于其早年建设不足而带来的问题已经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此外,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职员,不论是财会人员还是营销人员等,尤其是年长的工作者都缺乏一定的使用管理信息系统去实现信息共享的意识,这也是导致信息共享能力不足的重要因素之一。

3. 对债权融资依赖程度过高,权益资本比例不合理对债权融资依赖程度过高是导致钢铁企业现阶段面临着严重的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在 08 年以后,许多钢铁企业为了达到扩大产能与扩大企业规模等目的而大量的筹措资金。甚至有部分钢铁企业在短期内无法通过股权融资筹措到所需资金的情况下,大量向银行等金融机构举债,导致近几年企业背负着高额的负债,权益资本比例严重失调。而高额的负债使得钢铁企业财务成本较高,财务管理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也受到了较大的限制。此外由于目前银行对钢铁企业放款规模的控制日益严格,许多资产负债率偏高的钢铁企业面临着严重的续贷困难等问题,使得钢铁企业财务风险较高,严重影响了近几年钢铁企业的健康发展。

四、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钢铁企业财务管理典型问题解决策略

( 一 ) 提高财务部门核算与评估的独

立性,实时提出项目运营评价方案为应对过去十几年来由于钢铁企业基础建设投资快速增长而积累的低端产能过剩与高 端产能不足的结构性矛盾,钢铁企业财务管理者必须要提高自身的决策支持能力。首先要提高财务部门核算与评估的独立性,使财务部门的核算与评估不受企业高层或是其他部门的影响,并提高财务部门的地位使其在进行财务核算与评估时不会受到可能影响核算与评估结果的压力。其次,财务部门要积极独立得对企业现有资产结构进行优化,提高资产周转率,对无法改善效益的企业提出清算方案。最后,财务管理者还要对企业正在进行的经济业务提出更为及时的运营评价方案,对已经不符合当前市场需求的在建项目给出暂停进行的建议并提出一定的替代方案供决策者参考,以保证企业合理健康得发展。

钢铁企业成本管理范文12

参差的应用水平

大型钢铁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属于高科技应用范畴,其知识运用涉及企业现代化管理,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自动化信息处理等学科领域。对企业自身的现代化管理水平,自动化生产水平和资金积累水平整体上有很高的要求。由于经营管理水平、历史积累等方面的不同,国内钢铁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条件和水平也有较大差异,目前大型钢铁企业中计算机技术应用水平大致可分为三类:

1、由于建厂时间早,设计老化,自动化水平低,资金薄弱等原因尚不具备开发大型信息系统的条件。在我国钢铁行业中这部分企业占大多数。

2、近年来引进了不少自动化水平高的生产线,对老设备改造也有成熟的经验技术,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上有过尝试,但在整体上还不能做到全生产过程自动采集、处理的要求。在我国钢铁行业中这部分企业为数不多,只有武钢、首钢、鞍钢等少数几个企业。

3、建厂时间较短的大型钢铁企业,技术和管理起点高,建厂初期设备大部分是从国外引进,以后又自主建设了相当数量的自动化生产线,对老的自动化系统有改造的成功经验,企业管理水平和生产自动化水平与国外先进企业差距不大,职工队伍素质良好,有一定资金积累,对整体信息系统开发做过长期准备,具备建设整体企业信息系统的条件。在我国特大型钢铁企业中,大概仅有宝钢一家。

不同企业的情况不同,在逐步实施信息系统过程中发展路径也就不同,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只有分析清楚自身的现有条件和已经达到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才能正确选择接下来应该发展的方向。

现实的成果

事实上,从20世纪80年代自己研发管理信息系统(MIS),到90年代开始切入管控一体化系统、集成制造系统(CIMS)及企业资源计划(ERP)的应用,重点钢铁企业已初步建成了体现ERP思想的整体产销系统。目前,国内60%的重点钢铁企业已建成办公自动化系统,58%的重点钢铁企业已应用了管理信息系统,82%的重点钢铁企业实施了财务管理系统,52%的重点钢铁企业销售管理实现了计算机化(如图1)。更进一步,许多重点钢铁企业还应用了计划管理、生产调度管理、设备管理、原材料管理、劳动人事管理、经理查询系统、库存管理、质量管理、能源管理等软件。

总的来说,我国的钢铁企业在信息技术方面经过2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的大量投资,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些普遍做得比较好的方面是企业信息系统继续发展的起点:

1、 基础自动化和过程自动化基础良好。钢铁行业生产流程长、环节多、工艺复杂,自动化技术应用十分广泛。钢铁工业自动化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应用水平不断提高、数字化日趋明显。

2、提升竞争力的目标明确。大多数的信息化项目目标明确,紧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核心业务,抓住关键业务,信息化与流程管理科学化有机结合,通过信息化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这已经在联合钢铁企业、特钢企业和钢管企业等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钢铁企业中产生了成功的范例。

3、投资增大、周期缩短、效益显著。

随着冶金行业信息化建设进程的深入,投资规模也逐年增大。据中国钢铁行业协会统计,1996年到2000年,钢铁企业用于信息化建设的投资,达到1亿元的企业占5%,如武钢、包钢、珠钢、宝钢等,达到5000万元至1亿元的企业占2%,达到2000万元至5000万元的企业占19%,达到1000万元至2000万元的企业占10%,达到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企业占14%,达到100万元至500万元的企业占35%;10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15%。

目前钢铁企业的信息化项目不仅投资强度及数量不断增大,建设周期缩短,而且投资也能在3~5年间收回。企业决策者和经营者针对钢铁行业的特点和本企业的实际确定任务采用技术,在缩短交货期、提高准时交货率、加速资金回收、压缩库存、降低采购成本、减少用户质量异议等方面取得了实打实的效益。

4、重视实施上的规范。我国钢铁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建设程序、管理咨询、技术咨询、总体规划、可行性研究、基本设计、开发实施、直至工程监理都逐步规范;流程重组、机构改革、管理规范、公用编码、全员培训等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都被摆在了应有的位置。企业内外合作,国内外合作,管理与技术合作,以至公开招标,邀请独立专家顾问等措施也逐步引入。

5、技术涉及面越来越广泛。

我国钢铁行业还有一个可喜的现象是,业界出现了一些衍生技术企业。这些咨询商、供应商和开发商既有IT技术实力又懂钢铁信息化技术,其中有一些是从我国钢铁企业自动化工程部门衍生出来的技术企业,显示出了勃勃生机。它们的出现使得钢铁企业信息化的方式和对象发生了变化。这些衍生技术企业无疑会以其专业资质和丰富的经验很好的推动钢铁业的信息化。

据中国钢铁行业协会统计,到2000年底,有17%的企业信息技术队伍与主体剥离,走向市场。宝钢、鞍钢、武钢、重钢、通钢、广钢等企业相继成立了信息技术公司、自动化公司或电子技术公司。这些公司集中了企业信息化方面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及技术设备,拥有钢铁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是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据统计,仅2000年,这些公司就实现产值6亿元以上;在这些公司中,78%的企业技术重点放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上,46%的企业技术重点放在自动化控制方面;74%的企业在开发模式上是自主与外委相结合。其中像上海宝信等公司还在钢铁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中取得非常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