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时间:2022-06-19 03:48:12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范文1

【摘 要】小学的课堂教育在整个教育环节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数学的教育是小学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在小学数学的教育课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的练习,对于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简单分析一下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的有效练习。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教育;有效练习

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进步和发展。在新课改的号召之下,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练习也应该有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学生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改变数学教学课堂中的有效练习更彰显其重要性。

一、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存在的局限性

(一)强调重复性

传统的小学数学的教育中所存在的最大误区主要是简单重复,这种教学方式带来很大的盲目性。一边是老师布置的大量的练习试题,一边是学生应付完成的作业。其结不但没有提高学生的成绩,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厌烦程度。这样的教学方式效果甚微。

(二)练习的习题效率较低

小学阶段主要是学生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关键时期,但是,作业量的大量布置以及简单重复的记忆性的习题的训练,容易让学生形成固定的思维方式。这种大量练习的结果是僵化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勤于动脑的习惯。面对着课堂上的练习,学生们只要学会一定的“套路”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得到想要的分数。然而,在真正学习的背后更重要的是相关思维方式的培养。数学,作为一种锻炼思维的一门学科,更应该注重数学教育中的盲目性与无目的性。

二、改变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有效练习的重要措施和意义

(一)改变小学教学重要课堂中有效练习的重要措施

面对着小学数学重要课堂有效练习所存在的相关问题,改革相关的教育措施以及教学环节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小学数学课堂训练所存在的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改变。

1.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活跃的课堂气氛可以较为全面的体现出学生的学习氛围。在小学数学这样的教学环节上,更应该有活跃的课堂气氛。面对着各种“游戏般”的数学试题,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能够带动习题的针对性。老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把相关的知识点和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既能够让同学们在课堂上、中学到知识,又可以在课堂上学到相关的知识点,更便于记忆和理解。

2.增强练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盲目的课堂练习不仅无益,反而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小学数学的课堂练习应该更加有针对性,要针对特定的知识点进行练习,更要及时练习和巩固复习。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练习主要目的是在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而不在于数量的多少。所以,在教学的相关改革中,试题的练习在于“精”而非在于“多”。

3.试题应该注重趣味性和学习型

传统的试题较为注重书面性,简单的就是针对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进行书面的训练和记忆。有效性的练习更应该注重习题的趣味性和学习型。例如:变传统的的书面作业为实验性的作业,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通过自己的动手能力学到相关的知识。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有效的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4.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一种“言传”的方式,注重教师的说教。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激发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对积极的同学实行奖励的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此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着重改变一下固守在头脑中的教育思想,不断地学习,积极地配合网络教学,以便和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上的进步。

(二)研究的意义

本次针对小学课堂中有效提高练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1.丰富小学生的课堂

学生课堂练习有效性的提高可以为学生节省更多的时间来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锻炼学生其他方面的思维模式。数学的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在生活中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可以更为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动手、动脑能力,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

2.培养学习能力

小学阶段,数学作为一门构建知识的重要学科,其思维能力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新的教学课堂的有效改变之下,学生会更加注重自己的思维能力以及动手能力,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小学数学课堂中练习有效性的研究进行相关分析,内容涉及研究的目的,研究中措施的改变以及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简单的介绍了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所布置的练习试题的盲目性和缺陷性,并提出疑问和相关的改进措施,以对研究的有效性提供借鉴。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数学练习的研究与改变,更着重让学生走出数学,去数学以外发现数学的真正奥秘。研究不仅仅需要书面上的文字表达,更应该注重实地考察与相关信息的收集和试验。此外,一些重要的研究方法的运用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次的研究过程中,研究的试题遵循了开放性的原则,并实地去几所小学的课堂进行听讲,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途径,得到了以下一份简单的研究报告。深知内容不足以表达对小学数学练习有效性的体现,但愿一份简单的研究报告可以引起广大教师和家长们的关注,关注小学生的教育与学习。

参考文献

[1]张子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练习研究[J].基础教育2013(03)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范文2

关键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开设信息教育课堂,有助于从小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意识和能力,对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新时期,在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的背景下,我国中小学应积极转变教学模式,加强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从学生和学习内容两方面,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了具体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同时,通过课程设计,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加强对学习活动的设计

中小学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就是开展各项学习活动的过程,加强对学习活动的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在进行学习活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设计。

(一)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每个班级的都有不同的班风,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同时也与班主任的教学和领导风格具有一定的关系。不同的班风导致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和方法有所不同,甚至每个班级学习效率较高的时间段都有所差异。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在日常授课的过程中要能够根据不同班级接受知识的能力和方式进行细心的观察和研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的设计课堂活动。例如,教师在授课之前,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这个班级的学生对word和互联网的使用情况和掌握的程度,还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全方面的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学习习惯等,同时还要能够熟悉不同年龄段对于信息技术知识的接受能力。

(二)从学习内容角度出发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对教材内容和学期教学目标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分析,这样一来不仅有助于课堂活动的设计,还有助于在对教材内容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对教学设计进行决策。课程内容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在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应用信息加工研究法和层次研究法。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中,各个知识点之间拥有较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学过程中应用Visio 描绘知识网络图,将各个章节的知识原理、操作流程等串联起来,既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具有连贯性,还有助于学生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中设计问题情境

(一)导入性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课堂教学开始注重以学生为课堂主体,要求教师通过课堂设计,吸引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生活中来,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知识,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在这种情况下,设计问题情境,是一个有效的模式。导入性问题指的是教师根据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课堂教学开始的时候就向学生提出关键问题,即使这样的问题不能够完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和个人经验,来对问题进行描述,从而引导学生对问题展开思考,自主的深入到学习中去。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师应注重学生不同年龄段能够接受问题的难度和深度,同时还应该注意导入性的问题要能够具有一定的介绍性,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还要容易被学生接受。

(二)系列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出导入性问题之后,就要设计一系列问题,逐渐引导学生向课程中心内容前进,在解决各个问题的过程中,将学习内容的知识点进行整体的掌握。教师在提出系列问题的过程中要以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方式进行,同时注重个问题之间的相互关联,从而促使学生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中能够将学习任务串联起来,有效内化相关的教学内容,最终实现知识的整体把握。

例如,教师在讲解《信息的编码》这一课的过程中,首先可以提出本堂课程教学的中心问题,即“信息是如何在计算机内部进行表示的?”这一问题的提出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本节课程的中心内容,从而掌握学习的方向。之后教师可以提出相关的导入性问题,例如组织学生统计一下班级的人数,计算一下学生的平均年龄及身高,当学生将具体的数据提供给教师的时候,还可以向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提问,“这些信息的类型和进制是什么?”这时学生就会发现这是数字类型的信息,并且是属于十进制的。通过这种方式引出计算机的进制类型,即二进制;在接下来,教师就要运用系列问题,逐渐提高问题的难度。例如,鼓励学生查看资料,或者上网搜索,找出二进制的概念,并对其进行详细的阐述,通过对二进制的描述,学生能够了解到它是表达数值信息的。同时为了能够更好的表达计算机二进制的用法,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计算机不使用其他进制进行数据的表达。接下来就通过计算机表示汉字的讲解来引导学生对汉字编码进行学习。这一过程中,由于问题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方式提出的,学生们很容易跟上教师的思路,积极进行思考,在解决掉每一个小问题的过程中都能够感受到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三、结论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加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势在必行。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新时期,教师一定要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加强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课堂活动,并且有效运用问题设计的方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王蓉. 基于Moodle平台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管理与教学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2]刘松梅. 基于虚拟现实平台的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应用[D].四川师范大学,2012.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范文3

翻转课堂起初是美国“林地公园”高中的两位教师――亚伦?萨姆斯和乔纳森?伯尔曼为缺课的学生补课而录制视频的一种方式。后来在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的推动下,翻转课堂逐渐发展成为当前实施的真正意义上的一种教学方式

一、翻转课堂的含义及在小学课堂中的实施价值

1.翻转课堂的含义。翻转课堂,顾名思义,是将传统的课堂模式颠倒过来,因而又称颠倒课堂。我们所熟知的传统课堂通常为:在课上,教师组织学生集体学习某门课程或知识点,教师是讲授者,学生是听讲者;在课下,学生在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相对于传统课堂而言的翻转课堂则是:在课前,教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一些10min左右的微视频,学生在家观看微视频,并完成少量习题;在课堂中,学生通过与教师、学生之间的相互探讨进一步深入学习,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辅导。

2.翻转课堂在小学课堂中的实施价值。(1)翻转课堂体现了当前小学课改的新理念。翻转课堂所蕴含的教育新理念符合当前课改的要求:其一,翻转课堂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其二,翻转课堂体现了倡导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方式的理念;其三,翻转课堂体现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理念。(2)给予教师“教”的空间,解放儿童“学”的思维。翻转课堂相对于传统课堂来说,不再是教师灌输式的“教”,也不再是学生被动式的“学”。在翻转课堂中,教师有了更多的空间去设计自己的教学,有更多样的教学方式去丰富课堂。学生也有更多的机会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学习,多了一份自主选择的空间。(3)翻转课堂打破传统,为小学教学改革带来生机。翻转课堂的出现,吸引了一些有创新力、敢于应变的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融合了最新的信息技术,使教师不局限于“三尺讲台”,让教师也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当中,与学生共同完成知识的学习。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不同于传统课堂,突出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翻转课堂的特点及教学阶段

1.翻转课堂的特点。翻转课堂是针对传统课堂而提出来的,与传统课堂相比较,它的特点主要体现为:(1)互动性。在传统课堂上,教师占据课堂的主体,教师按照制定好的教案来进行教学,往往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翻转课堂则扭转了这种状况,教师成为学生的辅导者,学生是翻转课堂的主体,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开展课堂活动也是依据学生的需要。通过协作学习,它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2)自主性。翻转课堂的实施要求学生具有自觉性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前,学生应自觉观看微视频,完成习题,提出自己的问题。这个过程需要学生有高度的自觉。同时翻转课堂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进行学习,在观看视频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使得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3)信息化。当今的世界是一个信息化的世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翻转课堂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微视频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材料,通过网络学习管理平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实现学生学习的答疑解惑。微视频等网络资源是实施翻转课堂的基础,微视频质量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4)个性化。个性化教学一直是教育改革所极力提倡的口号,但是在传统课堂中则很难实现。而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可以按自己的节奏进行视频学习。教师通过后台数据获取学生的提交信息,制定出个性化的教学方案。翻转课堂减少了教师讲授知识的时间,从而增加了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时间。因而在课堂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培养自己的兴趣,发展自己的个性,同时教师也有时间给学生提供针对性指导。

2.翻转课堂的教学阶段。第一,课前阶段: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10min左右的微视频。学生观看微视频,完成少量测评作业,通过网络平台交流自己的问题。教师则通过后台数据掌握学生网上学习的状况,以此作为依据来开展课堂学习。第二,课中阶段:在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总结学生的疑惑进而确定一个适合共同讨论的问题,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由小组汇报成果,再进行全班讨论,进而给予反馈评价。第三,课后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在于教师反馈总结。一方面,教师利用课后时间综合学生在课前和课堂上的整体表现对学生做出评价和反馈。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开展评价,为下一次教学提供借鉴依据。

三、翻转课堂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教师、学生和学校是实施翻转课堂的主要因素,要使翻转课堂能更好地在小学课堂中实施,则需重点考虑这三方面。

1.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在翻转课堂中,虽然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课堂的主体部分,但是整个翻转课堂的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离不开教师的统筹规划。教师在翻转课堂中仍发挥着主导作用。(1)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在教师观方面,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授者,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互动学习的合作者。在学生观方面,教师要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课堂观方面,课堂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同时课堂也是一个分享交流的平台。(2)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翻转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则势在必行。一方面要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进行信息技术的相关培训。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素养,这包括教学技巧和教育教学能力。

2.要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翻转课堂要翻转的不仅是课堂内外的知识学习阶段,更重要的是一种教育理念,发挥学生在学生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1)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进行翻转课堂的基础。教师可通过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给予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其次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后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2)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学生首先要学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其次学生应学会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再次学生应具备一定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最后教师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以防学生沉迷网络。(3)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学生是否具备较高的合作学习能力,直接影响着翻转课堂实施效果的高低。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求合作小组的每一个成员有自己的自主性。其次学生要具备较好的沟通能力。另外教师也要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条件。

3.学校要为实施翻转课堂提供充足条件。教师和学生是翻转课堂中的主要角色,而学校作为翻转课堂实施的场所,它的一言一行对翻转课堂的开展也产生重要的影响。(1)调整课程时间。学校应相应地对课程时间进行适当调整,减少学校的上课时间,给学生的自学留出空余时间。学生有更多时间完成课前自主学习,翻转课堂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优势。(2)提供技术设备的支持。学校应为学生提供网络服务,同时在教师方面,学校也应予以支持,如为每位教师配备一台电脑。另外在学习平台建设方面,学校也必须重视,开发优质资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方便。(3)做好家校联合工作。家长的支持是学校教育有效开展的保障。因而,学校必须做好家长的工作,耐心向家长介绍翻转课堂,并邀请家长参与到翻转课堂中来,与学生一起进行课前的学习。(4)开展翻转课堂交流研讨会。学校应担当起组织者的角色,为教师创造一个交流的机会,也可以邀请在翻转课堂方面有研究的专家、学者为教师讲授他们的研究结果,促进翻转课堂的实施。

四、翻转课堂在小学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1.学生学习负担和教师工作压力增大。如果按照当前的课程表开展教学,要想完成翻转课堂的任务就得占用学生放学后的大量时间,这无疑给学生的学习增添了更多的压力。翻转课堂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教师的工作压力。

2.小学学科适应问题。从国外的翻转课堂实施情况看,翻转课堂多应用于理科性质的学科。在小学中,文科类语文则占据较多课堂时间。笔者认为:针对不同学科,应对翻转课堂也采取“因课而教”的方式。

3.小学低年级实施翻转课堂的问题。翻转课堂对学生的自觉性和自主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方面发展还不够成熟,学习缺乏自觉和主动性。因而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翻转课堂还达不到它应有的效果。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范文4

关键词:中小学 英语课堂 有效教学 研究

当今的教育领域,令很多家长和老师困惑的问题就是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问题,一些家长和老师普遍地反映,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极其低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展课后辅导工作,通过给学生补课的方式欲求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但是事实证明,学生在繁重课外辅导的作用下,学习成绩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学生由于缺乏适度的课外自由活动时间,大脑得不到休息,产生了疲惫厌学的倾向,所以,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就必须从课堂教学入手,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谈谈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首先,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课堂的学习气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学生只有在积极、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的促动下,才能热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一定要为学生营造亲切、自然的学习氛围,公平对待每一名学生,让他们拥有平等的发言机会,并及时提问,通过这种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的心思完全放在课堂学习上,并鼓励他们展开合理的想象来自由发挥,尊重学生有创意的想法,对他们的发言无论正确与否,教师都要以鼓励为主,进行积极的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展开对话,朗读课文比赛或者播放英文电影的形式来提高课堂的活泼与活跃的气氛,用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引入实物,形象教学。中小学英语的学习还处于一个基础学习阶段,教师可以把实物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直观又形象的感觉下,加深对语言的理解。

把意思相近的单词的放在一起区分,例如: cup茶杯, glass玻璃杯, bottle瓶子, can罐子——这些都是生活中常用的液体容器。为了加深对它们的理解,教师可以把具体的实物拿到课堂上来,指着每一个容器让学生说出相对应的英语名词,学生在这样的形象思维的作用下会加深对这些词的理解和记忆。

再比如,区别in和on两个介词,教师可以把一个透明的盛满水的容器放在桌面上,在水里面放入一个苹果和一个气球,这时,苹果一定沉入杯底,然而气球却在水上飘着,这样就能形象地区分这两个介词的用法。

教师也可以通过借助肢体语言来帮助学生学习,例如:在学习人体器官的单词时,教师可以通过指着自己的身体器官来引导学生学习eye, nose, arm, leg和tongue等名词,可以做个小游戏,将一名学生叫到台前,让学生随机展示身体的各个部位,由慢到快,逐渐加快速度,让学生对应说出这些器官的名称,这样学生就会在最快的时间内,以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浓厚的兴趣学会这些单词。

再次,纯粹的英语课堂,培养语言感觉。英语是一门讲求交流和沟通的语言科目,因为真正的语言习得都是先从听力开始的,学习一门外语也要先从听说开始,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使用英语,要求学生也尽量使用英语展开对话,如果学生出现理解困难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简单的词汇对其进行解释。为了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可以摘取教材内容中的话题,例如: What is your favorite food/sport/animal? 针对同一问题,学生分两人一组,展开讨论,要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观点,但是前提是用英语去表达,为了确保学生的讨论不偏离学习的主题,教师可以把这一单元的相关词组罗列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利用这些单词和词组,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单词,而且也达到了灵活应用的效果。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听力水平,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有意义的、语言比较基础的英文电影,例如《狮子王》,但是要注意的是不要给出对应的字幕,要让学生通过画面与人物的对话自己来理解其中的意思,在看完电影后,要针对不同的情节设置相关问题,让学生回答,最后再让学生通过对电影的观赏用英文说出自己的感想,如果学生不能及时回答问题,教师要将视频反复播放,引导学生仔细听,如果仍未见成效,教师可就要深入探究原因,如果是发音的问题就要从音标上重新完善对单词的学习。

最后,寓教于乐,游戏教学。中小学英语课文内容有很多都是和节日或者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师在讲到这些章节时,可以将节日引入课堂,例如:在Christmas Day这一课,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过一次圣诞节,通过过节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在讲台上摆放一棵圣诞树(Christmas tree), 再拿出一些圣诞礼物(present), 对圣诞树进行装饰(decoration), 为学生讲述圣诞节的历史和西方的民族文化。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还能让学生通过学习西方文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实现有效学习。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范文5

一、当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当前小学教育偏重语数外等主干课程,对音乐这类副科的教学不够重视,使得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首先,课堂形式单调枯燥。在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让学生跟着自己学唱歌的简单方式,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活跃课堂氛围。第二点,许多音乐课堂过于放松随意,过分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得学生出现浮躁的情绪,难以集中注意力。例如,学生集中于回答老师问题,过分踊跃,在课堂上随意打断老师的话语,吵吵闹闹,导致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第三点,学生的纪律性差,难以静下来学习音乐知识,感受音乐的魅力。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在音乐课堂上注意力分散,不能专注于学习知识、倾听音乐,长久下去会使得学生音乐课程的学习质量变差,自身对音乐的审美能力没法提高,导致教师的教学质量下降,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降低。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重新采取有效方法,让学生学会静下来感受音乐,倾听音乐,用心学习音乐知识,通过认真聆听和仔细思考来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更好地掌握音乐知识,提高音乐审美能力,进一步促进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

二、使学生在“静”中学习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方法

1.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模式,教师往往以严肃的形象出现在讲台,要求学生毕恭毕敬,形成所谓安静守秩序的课堂。实际上这种表面上安静的课堂恰恰会致使课堂氛围沉闷无趣,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同时,这种枯燥的课堂让学生的思想僵化,没有办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低,课堂效果不佳。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营造一个真正“静”的课堂,要创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下提高音乐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热情,同时还要使学生遵守相应的课堂秩序,在活跃的学习氛围中学会静下来,保障学习质量。以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小手拉大手》一节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根据音乐《请你跟我这样做》来做游戏,通过游戏可以创造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放松,而不会因为紧张影响学习效果。同时,教师也要制定相应的有规则,让学生可以有秩序的开展活动,遵守纪律,保持课堂的“静”。通过这种方式,营造了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课堂注意力,在娱乐的同时更好的把握音乐节奏,更好的感受音乐的魅力,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

2.培养沉稳的心理素质

小学是学生贪玩好动的时期,天性活泼好动的小学生难免在课堂上浮躁,注意力不集中,难以安静下来听课学习。而音乐是一门需要学生用心感受的学科,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学会静下来倾听,沉下来思考,仔细研究音乐问题,学习音乐知识。例如:在音乐课堂教学时,教师提出问题后,要告诉学生不要着急举手回答,要静下来进行深入思考,仔细分析问题,组织自己的语言,完善答案。通过营造短暂的安静时间,训练学生养成沉稳平静的心理素质,让学生能够安静下来,面对问题时不骄不躁,做到静心。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静下来,训练沉稳的心境,用心了解音乐知识,感受音乐的魅力,从多方位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3.采取恰当的安静方式

小学生好动活泼的天性不能被扼杀,但是可以教师可以采取有效的方式维持课堂秩序,让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做到安静,从而保障课堂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提醒在课堂上吵闹的学生来维持课堂安静。可以利用做手势的方式,比如当有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可以通过拍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此提醒学生应该静下来认真听讲。其次,在遇到课堂过分活跃的情况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都安静下来欣赏音乐,然后教师可以趁学生注意力集中时进行音乐课程的教学。教师通过采取正确恰当的方式来维持课堂秩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让学生学会静下来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和小学音乐教学的质量。

4.使用丰富的课堂形式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范文6

关键词:多媒体;课堂教学;现代化;艺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4-0051-03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随着现代多媒体的发展,许多老师总希望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笔者曾在中小学和师范院校听了若干公开课,结果发现上课的教师均喜欢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里引发一个问题,即现代化的多媒体介入是不是现代课堂教学的根本特征?是不是每一节课都必须借助于多媒体才算成功?笔者认为,现代化媒体进入课堂是教学的进步,但一味强调多媒体教学,有待商榷。

一、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一种时尚

多媒体作为教学领域中的重要资源,它所关注的不仅是投影、电视、计算机、网络等媒体本身,而是这些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是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资源的开发,是人力资源和潜能的开发,多媒体的应用也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大势所趋。

多媒体技术是不断发展的。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作为现代化标志的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蓬勃发展,其应用在校园的很多教育场所,对学校的教学、工作乃至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能提供贴近学生生活体验的教学环境,必然会对学校教育教学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由于多媒体能够直观再现教学内容,这样的特性与功能是教师个体的体态语所不具备的。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积极倡导以计算机为中心的数字技术不断发展,融合了当前的语音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视听技术于一体,通过有效的信息技术进行存储、加工、控制、编辑、变换。无论是技术手段还是技术理念层面上与原来的多媒体是完全不一样的,现在的多媒体,实际上是靠计算机来实现的。

当前,多媒体已成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教学设计,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需要,合理选择和应用多媒体与继承传统教学的有效成分,两者有机结合、各展所长、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共同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形成有效的教学结构,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这是传统课堂教学的进步。多媒体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传授知识的辅助工具,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给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注入了新的活力,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同时,学生也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的高度交互性进行自主学习,挑选知名教师和专家指导。但必须指出,任何一种多媒体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在不同的场合下两种教学手段各有自己存在的价值。

多媒体在课堂上的直观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构成学习心理动力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通过多媒体的感官刺激,激发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强化了学生学习的直观性和理解性。多媒体的介入使抽象知识形象化、静态知识动态化,克服了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生硬、抽象等不良倾向,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而且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方式和过程产生了一种质的变化,实现了声形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学习心理状态能维持更长时间,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益。

二、过度“现代化”已成为教学的一种负担

教学现代化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但随着多媒体的发展,有的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产生曲解,将多媒体无休止地引进课堂教学,甚至泛滥,这对课堂教学来说,有一定的副作用。

1.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

由于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过度使用,教师教授的每一个知识点,都依赖于多媒体的作用,使得知识的传授变成多媒体的附属物,教师也成为多媒体的“奴隶”,教师应有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被多媒体所左右,教师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必须根据多媒体的实际情况进行安排,可能会打乱教学内容的科学性顺序,对教师的教学有效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2.师生互动形式化

师生互动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相互之间的教育沟通推进教学内容的传递,有益于学生和教师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有益于对知识的理解。但由于多媒体的使用,导致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多借助于多媒体,师生之间的交流趋于一种形式化范式。

3.教学内容被割裂

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必须是一个整体,不容分割,这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要求,也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取向。多媒体的滥用,使得原本有序的教学内容不得不进行重新整合,但由于教师教学水平的差异,使得教师在教学内容整合中差异明显,有的能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多媒体的选择,而有的则是根据现有的多媒体进行教学内容的拼盘。

三、教学艺术性的诠释

教学艺术性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知识的内在特质,对所讲授的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和优化教学方法,彰显自己的教学个性,提高学生学习实效的过程。

1.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必须为学生的“学”服务

这是教学艺术性的基础。现代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教师的“教”以及多媒体必须为学生的“学”服务。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有思想、有感情、有自尊心的。因此,教学过程及内容的设计应以学生的反应、体验、发展为标准,研究和组织教学过程必须认识和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机制、特点和规律,教学的重点应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并在教学交流过程中确立足够的学习自信。

2.教学过程应凸显教学个性

这是教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个性化教学的实质是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能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形成特色性的教学范式,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而所具有的教学品质特征。教学个性不仅需要有充沛而适度的情绪与专业的治学态度,还需要有良好的信息技术能力和合作态度。在今天的信息社会,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彰显教学个性不仅是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更主要的是如何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帮助小学生理解知识,读懂文化,弘扬自己的教学个性。因此,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利用有效的资源进行开发,形成有鲜明个性特色和差异性的教学模式,既保证对学生实施行之有效的教育方略,也必须确保自己的教学主张到位和创新。

3.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统一

优质的课堂教学都必须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和谐统一的过程。在新的多媒体面前,教师和学生是直接的、平等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生通过多媒体技术获取的知识不亚于课堂上获得的。在学习方式上,学生不是被动地接收教师传授知识,而是根据自身的知识体系对新知进行有效建构。在教的方式上,教师不再是简单地说教,而是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认知视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语感进化,促进学生对语文有一个清晰的教育认知。在新的多媒体技术背景下,教与学的统一已成为现实,教学统一必须建立在师生教学共识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有效的交流渠道,教师的教学策略与学生的需要配合默契,促进了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4.课堂教学效率是教学的生命线

这是教学艺术的核心。教学效率是将学生在课堂上取得的有效收获所消耗的时间与教师和学生投入时间总量之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与完成教学任务无关的时间消耗,教师如果花大量时间去调节多媒体,这势必导致教学时间的浪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克服那些无效或负效的教学活动,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以提高教学效益。

四、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多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所起作用究竟多大,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有效使用和合理安排则是现代化课堂教学必须解决的教育问题。

1.多媒体必须为教学主体服务

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作用的定位必须由教师辅助教学工具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工具,具有明显的服务性。按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强化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对文本知识的实践,进一步建构适合自己成长的内容体系,克服学生成为学习的容器的不良倾向,为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交流过程中借助的平台,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双主体。多媒体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因素进行合理的教学安排,并按照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进行有效选择。

2.多媒体是辅助手段

多媒体是实现教学最优化的辅助手段,在这一原则的基础上应尽量减少成本,充分发挥已有的教学资源。多媒体作为教学过程中的辅助手段,必须遵循教学的有效性原则,教师在使用多媒体的时候,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水平情况的需要,科学介入到教学活动中,以丰富的表现手段,具体形象地再现各种事物、现象、情景、过程,克服时间、空间、运动状态的限制,帮助学生充分感知知识、理解知识。

3.多媒体是有选择性的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范文7

关键词:小学数学;提问;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1-0013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之间联系的主渠道和“铺路石”,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必须重视数学教学中教师提问有效性策略的研究。

一、教师提问要有启发性

提问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影响学生智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不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自主掌握知R。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开拼成近似长方形的形状,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和什么?为了适时提出这两个问题,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教师提出:1. 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这样拼出来的图形怎么样?2. 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圆的什么?3. 怎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很快推导出:长方形面积=长×宽,圆的面积=半周长×半径。由此可见,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教师提问要通俗易懂

小学数学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又非口头用语,要通俗明白,使学生听得有滋有味,教师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丰富的数学素养,通过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对于这方面,笔者深有体会,例如,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为了揭示课题,教师先让学生猜谜语:“兄弟三人来赛跑,个子有矮也有高,他们会走没有腿,他们会说没有嘴。会告诉我们在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上学去。”当同学们猜对后,教师很自然地引出课题:“今天我们来认识钟面。”这样既有趣味性,又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吸引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再如,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大小月的规律,可以用顺口溜的方式:“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再把一日加。”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三、教师提问要有层次性

所谓提问的层次性,就是在提问时,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新的高度。例如,上面启发性里所例举到的,如果把1. 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这样拼出来的图形怎么样?2. 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圆的什么?这两个问题删去,直接问3。那么,怎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会摸不着头脑,也不知道问题中的长方形是怎么来的。因此,提问注重层次性,学生才能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教师提问要结合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条理性,给学生清晰的层次感。唯有此,方能让学生深刻而透彻地理解问题,认识事物本质。

四、教师提问要有针对性

作为教师,备课时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在上课时,不同的问题问不同的学生,让问题问到点子上,发挥课堂提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例如,讲授“乘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法”的简便算法时,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时哪步可以省略,乘数百位上的数和被乘数相乘,得数的末位应写在哪里。根据教材的分析,教师可让学生先按一般方法计算,接着提问:“哪步可以省略?乘数百位上的数和被乘数相乘,得数的末位应写在哪里?为什么?这些针对教学内容,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提问,在学生的思考过程中无疑是起到了积极的点化作用。再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可以这样设问:1.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已学过的什么图形?2. 拼成的图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的哪一条边?3. 拼成的图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什么?这样的提问既有逻辑性又有启发性,不仅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结语

教育家陶行知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问”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艺术”。为此,教师必须认真学习理论,深入钻研教材,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开拓进取的精神、开放的思维、创新的意识,才能做到“投出一粒石,激起千重浪”,从而真正达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之目的,让提问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发挥效用,为我们的教学生色,使我们的课堂更活跃,教学更富有魅力。

参考文献:

[1] 朱大禹.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J].江苏教育,2006(3).

[2] 陈习理.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J].数理化解题研究,2005(9).

[3] 柳 青.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6(12).

[4] 钱存平.数学课堂怎样提问最有效[J].教学与管理,2006(9).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范文8

对于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而言,无论是实践还是研究都较为薄弱,对其开展的现状、问题和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本论文的意旨,一为反映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实践和研究的现状;二为反思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存在的问题,探讨其发展方向,为更好地促进中小学音乐教学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的回顾

目前关于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堂观察和评价的研究文献还十分缺乏,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关于课堂观察和评价的标准和原则

有学者认为好的音乐课的标准是:强调音乐学科特点,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实施双基教学,将其融入音乐实践中;教学中应体现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改变学习方式,关注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和交流合作;适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王安国教授则指出:从总体上说,一节成功的音乐课,是以音乐课程价值、目标的实现为标准,其选材、流程及方法、手段符合音乐学科特点和学生接受心理,体现科学的教育理念,能给学生带来审美体验的愉悦和心灵洗礼,同时又能使学生获得或积累一定的艺术修养。

对于音乐教学观察和评价原则,有研究认为:应本着指导、激励、调控、促进的原则,淡化评价中给教师定论的成分;另有文献提出评课应依据《音乐课程标准》来实施,提出导向性、科学性、整体性、可操作性四点原则。

2.关于课堂观察和评价的内容和环节

综合相关研究来看,关于音乐教学的观察和评价的内容集中体现在“教”与“学”这两条主线上。教师方面包括:教学内容、教具准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教学能力、教学仪表、教师本身素质(范唱、伴奏等);学生方面主要包括学生兴趣、主动参与、综合能力培养、课堂气氛、学生收获与审美体验、创新思维培养、个性能力的发展等。

从环节来看,对音乐教学的评价包括教学准备的评价(备课是否充分)、教学的导入评价等。还有研究提出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目标,对音乐教学进行综合性评价。

3.关于评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音乐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包括评课形式化、评课平庸化、评课极端化,对于这些问题,应树立正确的评课观念,建立“捉虫”的音乐评课模式(“问题虫”——问题和缺点、“萤火虫”——优点和闪光之处),以及在评课中反思自己的教学等。另有文献认为,音乐评课中存在着随意性、为评课而评课、评课多“研究教”而少“研究学”的问题。其对策为,摆正角色、树立新的评课思维方式以及改变方法、促进音乐评课方式转变(课前交流、听课思考、课后反思)等。

从检索的文献来看,有关音乐“教学评价”的更多文献实则为学生学习的评价(包括学习效果和成绩的评定),因这方面不是本文研究的内容,故此不进行考察。

其他方面的研究还有:关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实习评课的探讨——认为应加强高师音乐教育实习评课的指导,提高学生教学能力和教学分析能力;音乐教育实习评课应把握“情感与角色”、“感性与理性”、“目标与手段”的关系,并提出“归纳”、“演绎”、“探究”三种具体的评课模式。

另有文献对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评价进行了分析,从教学评价的必要性、评价的基本原则、评价内容与要求、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方面进行了切入。

总的来看,当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和评价研究的问题和不足,除了文献缺乏和研究深度有限,还表现在从教学活动观察和评价工具、方法的推出来看,以改进课堂教学行为来开发和应用课堂观察技术与诊断方法的研究还十分薄弱,相关研究还处于基层性、个别化探索阶段,真正有效、得以认可并实际推行的观察和分析工具几乎没有。

二、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的反思

1.专业分析和研究的缺失及介入

从中小学音乐教学传统课堂观察的实践来看,其更多地与形式化和功利化联系在一起,发生于新教师入职阶段及对教师的常规考核、评比中,并主要体现为公开课的形式。这种“观察”更多与激励性评价相关,而对课堂的专业化分析和“研究”则较为缺乏。

当前,在中小学音乐教研活动中,观察课堂的行为基本采用传统的看课、评课方式,它将注意力主要用在“看”上。“看”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师的教学态度等诸多方面。观察前通常没有明确的研究目标,而着重于关注课堂效果。这虽然能就发现的问题展开一些必要的探讨,但并没有系统和全面的分析总结,指导性和针对性不强。故这种观察常常带有观察者较强的个人判断色彩及停留在课堂观察的表层上,无法对课堂教学做出定量的、科学的分析。

相比之下,专业化的课堂观察更为强调明晰的问题意识,需要预先明确观察的目的、关注的要点和内容,课后再由观察者各自陈述观察报告并展开集体讨论,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紧扣课前确立的观察点,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和对策。与传统听课、看课不同,专业化的课堂观察更体现为一种研究性活动,更为关注“资料和信息收集”的专业研究。从观察主体(观察者)来说,其更应被称为“课堂观察研究人员”,他们(包括普通教师)需要接受专业培训,要求不带个人判断,进行“中性”的专业分析。

从观察的对象和指向来看,中小学音乐传统教学课堂观察活动主要考察教师的教学行为,而忽略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而基于专业分析和研究的课堂观察则既指向教师的行为,又关注学生的行为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等方面。

与此专业化研究分析相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对课堂观察主体也有不同的要求。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中,观察主体主要为管理者、“专家”或业务骨干,对一般的教师并没有提出“观察”的要求。即使对于前者,他们的观察能力也更多地与主观经验相联系,或基于管理和“等级”评价的视角,而对于广大教师来说,作为科学研究方法的课堂观察至今在中小学音乐教育领域仍然是“一项被遗漏的教师专业能力”[1]。当今所提出的分析—研究型“课堂观察”则要求普通教师以观察者的角色切入:不仅要求他们具备主动参与课堂观察的意识,并且,其观察能力甚至应作为教师专业能力和素养的重要构成。

2.课堂观察功能:从单一到多维

从外在“工具”理性来看,一方面,在实践中,中小学音乐教学传统课堂观察主要被视为一种基于管理和“相互学习”的评价活动,而其他的功能则相对被忽视;另一方面,从课堂观察在母体学科——教育科学来看,有学者只是把其视为一种“教育研究方法”[2],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3]。而从以上论述得出,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应是对教学活动评价(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分析—研究手段和作为“研究方法”的兼容。当然,这几方面在特定情境下也是统一的。

从实用意义而言,专业化视角下的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超越于传统的听评课(如主要为了评价教师),具有多维的功能:既能促进中小学音乐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又能加强中小学音乐课堂师生互动、改善学生课堂学习。首先,作为帮助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特别是针对实习和新任教师这个群体,通过观察他人可以学会自我观察和被观察,在学习、观察、反省、改进等过程中全面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因此,课堂观察理应成为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生活的重要方式。其次,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研究作为一种教研活动,需要分工合作,协同作战。它能营造一种有助于开展合作的校本教研活动的教研文化。再次,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它将研究问题细化为一个个观察点,且观察点的设立都是以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为中心。无论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比如提问、评价语言、创设情境等,还是课程资源的利用,比如多媒体课件、乐器、道具等,都是以学生在课堂中的有效学习为落脚点。课堂观察应主要关注学生在音乐课中是否参与其中,以情感乐并享受音乐。

3.课堂观察的理论基础及学科差异性

(1)课堂观察的理论基础

当前,关于课堂观察的理论基础,还没有引起相关学者和中小学音乐学科教师的普遍关注。这些理论基础不仅提出课堂观察的指导思想,也与其操作实践直接相关,决定着中小学教学课堂观察的向度和深度。这些理论基础包括:当前国内外关于课堂观察的最新研究进展、理念及工具、技术和方法,国家教育方针、法规、政策对音乐教育的最新要求,音乐教学的特点(包括不同教材及其针对对象)及国内外最新音乐教学改革和研究动态,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等。

从课堂观察的实施来看,正确、可靠的理论依据不仅与观察标准的制定直接有关,并且只有具备充分的理论知识储备,观察主体才能很好地结合课堂教学实例,做到游刃有余,切中要点,达到指导、改进教学效果等目的。

(2)课堂观察的学科差异

不可否认,在我国一些学科教学领域,已经引进与运用了一些先进的课堂观察技术、相关系列方法和工具。从这些技术、方法和工具的适用性来看,课堂观察或者适用于一般的文化和知识性教学课堂,或者具有某学科的特殊性。即使对于某些通用性来说,也主要基于技术的视角(如提问的数量、语言流动的频次等),而从学科内容角度进行分析和诊断的技术还比较缺乏。如FIAS体系关注言语方面的信息,对于非言语的诸多信息则无法记录和反映。

无疑,对于中小学音乐课教学来说,这些工具和方法无法直接引入。相对其他科目,音乐教学活动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教学特征,相关教学活动和形式更为丰富多样,如范唱(乐器示范)、指挥、音乐欣赏(录像、录音)、伴奏、独唱、合唱、器乐演奏、乐器的个别辅导等。这种情况下,如果采用一般性的课堂观察技术,则表现出较大的局限性,如取样较少、观察项目多、观察对象相对分散而使得观察难度增大、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会产生更大的互动式干扰等。因此,课堂观察要实现改进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就必须克服“学科缺失”的弊端,构建具有学科特点的观察框架,开发学科内容分析工具,从课堂主要构成要素出发,确立课堂观察框架,以弥补现有的观察技术缺乏学科内容视角的缺陷,为教学提供专业层面的诊断建议。

4.课堂观察方法的研究与使用

从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方法和手段来看,课堂观察还停留在较为原始的阶段,具有粗糙、主观性较强的特点。多年来,在方法的改进和提出方面没有明显的突破。相关文献主要集中在探讨观察是什么、谁来观察、观察什么内容等问题,但基本上并不涉及如何进行观察和具体的方法技术[4]。

从课堂观察方法和工具运用的发展来看,美国等西方国家在20世纪60~70年代就已经开始创立相关定量观察方法和工具并予以推广,现在较为常见的有十余种。另从定量观察方法的应用范围和广度来看,该方法和工具系列已在美国等国教学活动观察、评价中演变为最为常见的方法和工具,并已成为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和新教师培训必备的内容。而在我国,在其他学科教学领域,相关系列方法和工具的研究和应用已有所涉及,但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还仅仅停留在采用传统、单一的观察模式,定量观察方法的优势仍处于被忽略的状态。

从课堂观察资料收集的方式以及资料自身的属性角度来看,课堂观察可分为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前者具有自由性、开放性的特点,能相对充分、完整地描述观察情境,保留事件的发展进程、逻辑关系。然而,这种课堂观察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与个别性,观察者的个人经验、描述能力和相关理论水平与记录水平有很大关系,针对同一事物的观察结论很难达成一致,可能出现众说纷纭的现象,观察结果很难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从实践来看,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中,基于不同的评价要素而对不同的等级进行确认的方法,以及“打分”法均属于此类。

相对定性观察的局限与不足,定量观察则具有其特有的特点与优势。所谓定量观察是指观察者运用一套定量的、机构化的记录方式对中小学音乐教学进行观察。从其他学科的实践来看,它一般有一定的分类体系或具体的观察工具,对预先设置的分类下的行为进行记录,这种观察记录的结果一般是一些规范的数据。[5]它强调低推理、少判断,观察者在记录时利用相同的标准对课堂行为和事件进行归类。因此,不同观察者之间比较容易达成一致,观察收集到的所有材料可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还可以通过电脑和数据分析软件实现,整个资料分析过程相对简单、客观,观察结果也更具真实性、可靠性。可见,定量课堂观察方法技术性、工具性较强,适合通过它对课堂进行有限距离的微观研究。当前,国内外课堂观察发展中最为流行的定量观察和记录方法体现为以编码体系为特征。但遗憾的是,该方法体系还没被引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中来。突出对课堂活动进行“描述”分析(包括师生互动的量化分析),这无疑是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下一步发展的可能趋势和方向。

参考文献

[1] 沈毅,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郑金洲等.学校教育研究方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 杨玉东.“课堂观察”的回顾、反思与建构.上海教育科研,2011(11).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范文9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对话;平等对话;留白式对话;鼓励式对话

师生对话,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围绕共同的学习内容相互设问、相互启发,以期最终达成教学相长的目的。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推广,一线数学教师逐渐更新教学理念,设置有针对性的对话方式来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发展数学能力。鉴于此,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对话和交流来体味数学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进行如下探究。

一、对话以平等为基础

平等对话是对话顺利开展并起到积极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平等式对话是教师还原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是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不仅能合理发问,而且与教师互动交流与讨论。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多感官刺激,我们通常指导学生用纸折出一个长方体,囿于孩子们动手能力参差不齐,所以,以前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有老师不耐烦,动辄训斥“怎么这么笨啊”,这样的对话方式是强盗式对话,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平等对话则要求我们面对学生疑惑不解或者操作失误时,首先要和气地回答学生的问题,然后用启发提问指导他通过动脑想、动手做来最终完成学习任务。

没有平等就没有对话,教师只有放平姿态,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地引导,才能让学生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二、趣味情境是课堂对话的催化剂

兴趣是驱使学生探索和学习的原动力。因此,教师在一线教学中就应该从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出发,积极参照学生的情感取向设置趣味问题进行引导,从而让学生产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究欲望。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笔者就摆脱枯燥的理论说教,先让大家帮小白兔解决一个问题:兔妈妈种了5行萝卜,每行有6个,请问:兔妈妈一共种了多少个萝卜?这个童话式的小问题比较灵活,顿时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不少人在本子上按描述画点点,最后数出一共是30个。于是,我借助学生动手得出的结果,引导学生用行数乘以每行的个数看得出的结果是不是一样,这时同学们恍然大悟,明白了面积的概念。如此创设情境充分地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通过体验获取知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提问和理答是课堂对话的主体

理答,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对同学们回答问题的评价和指导,是课堂对话的主体。积极的理答可以鼓励学生积极的探索欲望,可以指出学生的不足及改进方法,可以发现答题的优点,并分享给大家。有针对性地提问、积极地回答和科学地理答是课堂有效对话的三个组成部分。下面,我从常见的理答方式中遴选两点作为范例:

1.评价激励式理答

我们提出问题就希望学生能踊跃回答,为了鼓励学生敢于回答,我们要注意用“思路不错!”“有见地!”等积极评价;另外,我们还可以给其他同学留白,启发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比如:“各位有没有发现其他问题?”“谁还有更新的思路?”如此理答,鼓励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更深的思考具有很强的发展性。譬如,我们在引导大家复习“平行和相交”时,就这样引出问题:“平行线具有什么特性?”同学甲回答“永不相交”,然后我们可以这样理答:“很对,但是,如果说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就是平行线对吗?”这样,不但肯定了同学甲回答的正确性,又趁热打铁提出了新的问题,同学们通过探索与研究发现这个条件要成立必须在同一平面内。这样理答牵引学生探索认知,夯实了基础知识,传递了质疑精神。

2.对比理答

有些数学概念比较抽象,有时我们无法用语言来让学生彻底理解,所以,我们就可以设置问题对比,让学生在探索回答中,获取知识。如,在学习“认识分数”时,我为了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表示意义,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在一张白纸上表示出 ,这个很简单,许多同学用笔在中间划开将一半染色来表示。然后,我再让学生表示 怎么表示?于是,学生如法炮制将纸平均划出4个方格并染色其中的两个。这时让学生通过自己亲手的演示来对比,因势利导,让学生明白了 和 表示的大小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意义和信息是不同的。

上文是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对话的探索。我们承认,教学过程不是教师对学生的灌输,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相互探索、讨论和交流探求新知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设置有效的课堂对话,启发和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最终达到诱导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书信.构建小学数学“对话课堂”的实践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7(2).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范文10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高效课堂;实施措施

针对小学英语教学中高效课堂的实施措施展开研究,对促进小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本文以小学英语教学中高效课堂的实施措施作为重点的研究内容。

一、激发学习兴趣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措施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对于新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如果这件事情对于他们缺乏吸引力,他们就很难激起参与这项活动的热情,相反,如果他们对于从事的活动觉得很有趣,他们就会全身心投入到这项活动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对于英语学习是否感兴趣直接关系到小学生英语学习效率的提升,如果小学生对于英语学习充满热情,英语学习就会更加的积极和主动,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也会更高,相反,如果小学生对于英语学习不感兴趣,教师无论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也很难奏效,高效课堂也难以得到很好的实现。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实现高效课堂,就需要教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高度重视激发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那么在具体的英语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呢?例如,在以往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对于导入环节往往缺乏应有的重视,导入环节往往是敷衍了事,有的教师甚至偏激地认为导入环节对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没有什么帮助,有的教师甚至会省略这一教学环节,这对小学英语高效课堂的实现是非常不利的,对于激发小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导入环节的设计,让有趣的导入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以此促进小学英语高效课堂的实现。如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中,组织学生进行英语课文内容的表演,让有趣的课堂表演调动起小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充分调动小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这对高效课堂的实现是大有益处的。

二、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保障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施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高效课堂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学生对于小学英语教师缺乏好感时,就不会积极地参与到小学英语教学活动中来,对于这位教师的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也就难以有效的配合,这是影响小学英语高效课堂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反,如果小学生喜欢他们的英语老师,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谐融洽,那么这位教师的英语课,学生也会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效率就会因此而得到很好的提升。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施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高效课堂实现的重要保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施中,英语教师要充分重视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良好师生关系的有效构建,促进小学英语高效课堂的更好实现。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改变原有的教学角色,在传统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是英语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人,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角,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要围绕着教师的教学活动而展开,在教学中学生处在那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中,教学中学生只是扮演着接受者的角色,自主学习意识没有得到有效地调动,教学的气氛压抑而缺乏生气。例如,在以往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很少看到教师参与到小学生的课堂讨论与研究中,教师总是处在一种高高在上的状态,这对于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是非常不利的。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就要求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不仅要成为学生的学习组织者,还要成为学生的学习参与者和合作者,与学生平等相待,与学生打成一片,以此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高效课堂的更好实现。

三、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在传统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是不够重视的。学生在学习中总是采用一种单打独斗的学习方式,难以实现学生间英语学习的有效沟通和合作,这对于小学英语高效课堂的实现是非常不利的。应该看到,通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之间增加了彼此交流与沟通的机会,促进了“头脑风暴”的有效实现,在互动与交流中,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这对于小学英语教学高效课堂的实现是非常有利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小学英语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例如,在具体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性格等因素,合理分配小组成员,让小组成员间形成一个有效的学习互补,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参与小组合作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更好提升,以此推进小学英语高效课堂的实现。

开展小学英语教学中高效课堂的实施措施研究对促进小学生英语素养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现阶段小学英语教学依然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因此,开展相关方面的研究极具现实意义。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范文11

关键词:小学教学;数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192-01

随着我国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人们越来越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小学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加强学生的锻炼,使得学生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创新能力。下面我们就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还在学生教学的过程中起到一个很好的指导作用,从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空间。而且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相互交流共同参与的方法,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且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积极的发挥自身的智慧

来很好的解决在生活中存在着数学问题,进而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在学生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主要都是通过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来对相关的数学知识进行了解,但是由于数学教材中所涉及到的理论比较抽象,而且在数学教学中的实物表象也比较狭窄,因此这就导致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只对数学知识的课堂教学进行重视,而忽视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活动。三、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

目前大多数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一般都是才采用的课堂理论教学的方法来对其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培养,但是由于小学数学的部分内容对小学生来说过于抽象,这就导致他们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对这些知识进行很好的掌握,因此我们就要通过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法,使得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可以自主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很好的提高。其中主要的培养方法如下: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打破传统的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即“问题―解答―结论”的封闭式过程,积极构建“问题―探究―解答―结论―问题―探究”开放式过程。一题多问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加强其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如在面对“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教学,可以出示这样一题:某工程队修筑一条长800米的水泥路,已经修了总长度的25%,试问:已经修了多少米?还剩余多少米?剩余的部分占总长度的百分之几?剩余长度和已修长度的比是多少?已修长度比剩余长度多百分之几?……如此一题多问,能够有效地提高小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有利于其发散思维的培养,进而有助于其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养成。

四、积极引导质疑问难

小学生拥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往往蕴藏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这恰是激活思维的诱发剂与原动力教师面对学生的质疑问难要认真对待,需予以正确地引导与鼓励,切忌在言语行动上挫伤其积极性。

五、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通过合理设计,创设出有助于发现知识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勤于分析,用他们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并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提高创新能力。

六、加强操作实践的应用

儿童心理学研究标明:思维始于动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一些画、摆和拼等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将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使自己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不流于形式。因此,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目睹自己创造成果,体验创造的乐趣,进而有效地提高求知欲望,增强其创新能力。如在进行“长方形的认识”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下课桌桌面的长度与宽度,或者动手剪一个规定长与宽的长方形等等,让学生在实际的动手操作中充分了解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有效促进小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提高。

七、运用激励性评价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成果应给予明确的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其看到成功的希望,即便不全面甚至错误的思路也不应一棍子打死,在耐心指导纠正后应予以鼓励。

八、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进行培养,这样不仅可以很好的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还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一定的增强,从而有利于我国社会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凌秋虹. 基于“交互工具”进行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1,06:95-98.

[2] 刘友红.浅议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05):64-65.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范文1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现状分析

宋代注明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又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在学习中没有疑问就没有兴趣;没有思维就没有创新,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它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中的“常规武器”,也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意义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合部分,它在教学中不但使用广泛,为过去和现代的教师所应用,而且同教学本身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教学对话中,由教师发问学生回答而引起的课堂学习,是一种普遍采用的教学行为方式。会提问的老师,能将一堂课变得轻松自如,将学生引向知识、能力、觉悟的目标,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它对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关于课堂提问

1.课堂提问的要求

(1)精心设计问题。问题的难易适度,以多数学生经过思考能正确答出为宜。若题目难度过大,安排学生讨论后回答,也可以分解为阶梯式的问题,逐一提问。另外题意必须明确,问句不能有歧义,问域不能过大,不能因为选词造句不当引起学生的疑惑、误解和猜测。

(2)提问要有需要性。有时候在课堂上,由于水平有限,不由自主出现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如此一来,随时对学生提问,便是我们最好的选择。比如我们有时就问:“这道题是不是这样做呀?”“这样对不对呀?”……过后想想,这些问题是在没有提出的必要。课堂中的热闹、动态都是表面的,学生没有深层次的思考。因此,教师提出问题,看是否刺激了学生急于想了解教学的内容,是否引起学习的动机,而使之对于教学内容感兴趣。

(3)提问要有创造性。古人云“学走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之“好奇”与“质疑”,在课堂上,老师提的问题,都应具备创造性,无论是在引导学生学生主动和探究知识方面,还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方面。创造性设计课堂提问,强调的是提问的创造启发性,通过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不但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了问题,而且还学会了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4)提问要有激发性。旁敲侧击,善于启发。在整体把握全篇的基础上,注重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巧设问题,吸引学生。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能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如讲授《凡卡》一文第二课时, 为了让学生体会这段中的细节描写的作用,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这段话主要写凡卡在鞋匠店的生活太苦,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如果老师把这段话改成这样:“凡卡经常挨打,每天吃不饱、睡不好,他请求爷爷带他回乡下”,你们看是书上写得好,还是老师改得好?为什么?通过比较启发,一方面,调动学生看书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让学生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有的学生说,“书上写得比较具体,谁打凡卡、用什么打,每天吃几顿饭,每顿吃什么都写得很清楚,让我们了解到凡卡挨打挨饿的详细情形”。 这样在学生思路梗塞时巧言启发,在对立或矛盾中诱其比较,站在新的角度,新的层面锻炼学生的思考力,使他们思维向纵深拓展,感受到思考的乐趣。

2.教学提问艺术的技巧

(1)精心设计问题。所谓精心设计将要提出的问题就要设计出问题的“新颖”性,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出乎学生的意料,能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如在《凡卡》一课时,教师先告诉学生,这篇课文是凡卡写给爷爷的一封信,然后,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能从这篇课文里找到哪些段是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吗?这个问题是学生意想不到的。于是他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去阅读课文。通过认真的阅读,学生一方面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另一方面培养了自己逆向思维的能力。

(2)提问的方法与技巧。教无定法,教要有法,同样,“问”无定法,“问”要有法,课堂教学离不开问题,成功的额提问也离不开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3)让学生自己质疑提问。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会有思考。学生能对所学的只是提出问题,说明他们主动参与了学习过程。他们不是循规蹈矩的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理解,寻求掌握知识的方法,去消化所学知识。这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创新意识。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不大部分时间花在教学生怎样回答问题上,教学会提问也是开启学生创新之门的钥匙。①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提问。②合理设计教学程序,引导学生提问。③巧妙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问。

四、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学生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实发展水平,即目前已经达到的水平,借此学生可以独立完成智力方面的任务;另一种是最近发展水平,即依靠现有的水平,学生独立完成不了的智力任务,但在教师和集体的帮助下经过一番努力可以达到的水平。因此,把问题提得比现实发展水平略高一些,使他们“跳一跳能把果子找下了“,逐渐让”最近发展水平“转为”现实发展水平“,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就能得到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教材,巧妙设计一些可发展性的问题,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身心发杂很难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