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供应链数字化管理

供应链数字化管理

时间:2024-02-28 14:34:39

供应链数字化管理

供应链数字化管理范文1

关键词:数字环境;出版供应链;信息交流障碍;共享模式

一、数字环境下的出版供应链信息交流特征和技术环境

与传统的出版供应链不同,数字环境下的出版供应链表现出新的特征,体现了数字出版网络和技术对出版供应链信息交流和传递的重要影响。同时,供应链信息交流和运行条件需要一定的技术环境,这也反映了数字技术在出版产业的应用基础和发展要求。

1. 数字环境下出版供应链信息交流的特征

供应链信息交流电子化。出版供应链数字技术日益应用和成熟,大多数出版社已经构建自身的编辑出版方面的信息管理系统,经销商的图书进销存计算机系统逐步完善,供应链信息传递运行的电子化是出版供应链信息交流的基本特征。

供应链信息传递集成化。数字化技术推动了出版供应链的信息化发展进程,供应链上的供应、生产、经销、零售等环节一体化程度不断加强,横向的协作不断深入,供应链信息交流和网络化程度不断提高,这要求供应链整合集成环节各方的利益和功能,使出版供应链信息交流集成化成为基本要求和重要特征。

供应链信息传递实时化。结合即时通讯技术如IM(Instant Messaging)发展和应用,出版供应链信息交流有效借助即时通讯技术和软件支持,各要素间通过相互沟通建立起集产品展示、业务联系、企业推广和在线洽谈等多功能的通讯系统,体现了信息交流实时化的特征。

2. 数字环境下出版供应链的技术环境构成

数字环境下出版供应链的技术环境构成有如下三个方面内容:第一,基于基础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标识代码技术、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和互联网技术等。第二,基于信息技术系统构成,主要包括电子订货系统(EOS)、销售时点信息系统(POS)、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资源计划(MRPII)、及时生产制(JIT)和计算机辅助类(CAD)等。第三,基于网络和实时通讯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辅助获取和物流支持(CALS)、实时信息系统和实时信息采集技术等。①目前,我国出版单位第一类信息技术基本具备,第二、第三类信息技术一部分出版单位已具备并实施,如高等教育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等在企业资源计划(ERP)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益。同时,还有大部分的出版单位由于在第二、第三类信息技术方面的短板而影响出版供应链信息传递的顺利运行。

二、数字环境下出版供应链信息交流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数字环境下出版供应链信息交流是对出版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和最终消费者的信息进行集成管理,这对于信息技术和环境有较高的要求。但由于客观环境因素和节点企业主体自身的利益诉求差异,出版供应链信息的交流环节存在突出的问题和障碍。

1. 数字环境下出版供应链信息交流存在的问题和障碍

数字环境下出版供应链信息交流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不足。数字环境下出版供应链中的信息往往比较复杂,包含的内容比较多。例如在基于EDI的供应链信息技术体系中,其所处理的信息,包括了商品的数量、品种、客户信息等各种内容,采用何种报文的形式,如何确保信息传递的完整性是客观存在的难题。

信息交流的实时性不够。数字环境下出版供应链环节较多,各种共享信息的迅速、及时传递和反馈便显得尤其重要,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也依赖于共享信息及时传递,而实际中信息交流的实时性传递较难实现。

共享信息的标准化和安全性保障不充分。数字环境下出版供应链交流和共享信息的采集、存储格式、传输都应有相应的标准。同时,制定共享信息标准既要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又要与国际标准接轨。共享信息的标准化建设很难一步对位实现。在数字环境条件下,出版供应链共享信息的安全性显得尤为突出。如果在实际的交易中属于商业机密的信息外露,必将给企业带来严重后果。②

在数字环境下,我国出版供应链的信息交流环节理论上应当具有较好的改进条件,但实际上出版供应链在信息交流和传递环节的现实困境依然存在。③目前,我国出版单位普遍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MIS),但由于各节点企业缺乏信任和协作意识,这些系统大多用于企业内部管理,在供应链上没有形成有效的信息流。信息的分段存储和单独使用,不仅造成供应链中的功能重叠、效率低下,而且导致已建成的信息系统封闭运行,形同虚设。对需求分析的每日(周)POS机销售数据,零售店往往将其作为商业秘密,限制流动。因此,出版供应链在信息交流和传递环节存在障碍是比较突出的,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加以解决。

2. 数字环境下出版供应链信息交流障碍的解决策略

对于数字环境下出版供应链在信息交流环节存在的障碍,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提出解决方法,但首要的对策是建立有效的激励协调机制,切实改善供应链企业间协作关系,保证节点企业间的信息畅通。同时,逐步解决信息交流的标准化和安全性发展障碍,大力推进信息交流的标准化和安全机制建设步伐。

首先,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和共享的激励、协调、约束机制。为吸引出版供应链合作企业共同参与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协作,应建立多阶段的、长期的供应链信息共享制度,设计出合理的激励政策和措施。在供应链合作者之间设计和签订契约时,应根据合作者贡献大小,公平合理地分配信息共享带来的利益。出版供应链合作企业在执行信息交流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预想不到的实际问题,如信任危机、紧急例外情况等。供应链上的合作企业之间必须在一定协调机制指导下,通过协商解决好信息共享带来的利益冲突和利润分配问题。出版供应链的合作者之间实现信息共享时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与某一合作商共享信息的合作者,同时也在与该合作商的竞争对手进行合作,甚至他们之间也进行一定程度的信息共享。在这种情况下,与合作者签订信息共享契约时,要明确信息共享的层次和范围,包括对泄露共享信息的处罚及其他约束机制。同时,建立健全有效的出版供应链信息交流监督评估机制,设计合理的评价系统,并据此定期对成员企业在信息共享上的行为进行评估,形成规范化的制度监督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做相应调整。④

其次,加强信息交流的标准化建设。出版供应链信息交流的标准化,是指在供应链中使一个信息系统的信息准确顺利传达到另一个信息系统,并使其信息内容和结构等形成一个整体的标准化过程。供应链信息交流的标准化建设主要有如下三点内容:信息规范化,有统一的名称、明确的定义、标准的格式和字段要求;信息之间的关系也必须明确定义,信息的处理程序必须规范化,处理信息要遵守一定的规程;企业各部门按照统一数据库所提供的信息和处理准则进行管理决策,实现企业总体经营目标。

最后,科学应用供应链信息安全技术。出版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在空间上分布具有分散性和广泛性,这将要求传输和共享的信息保密。所以,共享信息在网络外部的安全对于供应链来说意义重大。在供应链管理中,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安全技术主要有:防火墙技术、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虚拟专用网)技术等。这将为数字环境下出版供应链中信息交流提供技术安全保障和应用选择。

三、数字环境下出版供应链信息交流和共享模式选择

目前,我国出版集团化建设和地域重组不断推进,发行集团连锁经营范围不断扩张,出版供应链的信息交流和传递既为出版单位的合作和重组提供了技术条件和发展保障,也对供应链信息交流和共享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依据不同的出版单位类型,数字环境下的出版供应链信息交流有不同的实施类型,主要分为分散型、集中型和综合型三种类型。

分散型是指出版业供应链上的成员企业建立起自身的内部信息系统,供应链上的各成员企业直接把对方企业传递来的信息存放在自己的数据库中。如出版企业大多有自身的业务和财务管理系统。在这种类型中,信息直接从提供方传递给需求方,不需要经由其他数据转换,信息的提供和获取是多对多关系,即共享信息在多个信息系统间进行两两传递。这是一种信息交流和共享实现的初级模式,也是数字环境下出版供应链信息交流与共享的构建基础。

集中型是将供应链中的共享信息集中在一个公共数据库(信息平台)中,各企业根据权限对其进行操作,实现与多个合作伙伴的信息交流。按照公共数据库的提供者划分,这种模式又可分为第三方模式和信息平台模式。第三方模式是借助第三方信息企业作为中介平台,收集、加工与供应链相关的信息,通过第三方信息公共数据库向供应链成员企业提供信息服务,该模式有一定的安全和诚信风险,需要较高的市场信用和成熟的法律环境。信息平台模式是指企业内部信息数据库和信息平台间的数据传输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其实质是用信息平台取代上述的第三方信息企业。如出版集团建立的信息中心,提供给成员出版单位作为进行出版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共同平台。这种模式一般供应链成员不太大、数量偏多且集成程度有限。

综合型是对分散型和集中型信息交流模式的结合运用。它以一个主要信息平台为中心进行构建,对出版供应链上不同级别的成员单位信息共享采用集成的方法,建立形式多样的企业间信息综合运行模式,从而有效地满足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对共享信息不同层次的需求,这种类型一般适用于集成化程度较高的出版企业供应链。随着我国出版业整合和重组步伐加快推进,跨地域的大型出版集团将由此逐步培育和降生,这种数字环境下供应链信息交流和共享综合型模式将成为发展的必然选择。⑤

(何国军,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湖北文化产业经济研究中心讲师,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发行学博士生)

注释:

① 程兆铭.我国出版业供应链信息共享模式及技术策略研究∥黄先蓉, 罗紫初.数字出版与出版教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② 张美娟.市场一体化环境下出版供应链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J]. 出版科 学,2010(3).

③ 潘旭阳、张红星.供应链中信息共享的障碍和对策分析[J]. 商品储运与 养护,2007(6).

供应链数字化管理范文2

关键词:数字智能时代;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金融科技;区块链技术

当今,在数字智能化发展的大趋势下,供应链金融的变化越来越明显,通过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商业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供应链金融以数字驱动为基础,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与此同时,供应链金融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发挥数字化技术的优势,实现信息流、物流、商流等的交融,由此来消除信息不对称的难题,以及融资难、难融资的现象,同时实现整个产业生态圈的良性、高效发展。

1新时期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背景

从国家统计局数据来看,截至2019年底,我国中小企业数量有36.4万户,而小型企业数量为32.1万户。全国65%以上的GDP、85%以上的就业人口都是由中小企业贡献的。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融资难问题一直是中小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一大难题,如何推动中小企业快速发展,要从根本上解决融资问题。同时,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供给侧、产业端的优化日益凸显其重要性,而其中作为我国实体经济主力军的中小企业的活力及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一直没有得到完全的释放与激活。供应链金融作为新型的融资模式,是以供应链管理概念和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真实交易为发展基础,为生产、采购、销售等多个环节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以满足供应链上各企业的融资需求,推动供应链的高质量发展。相比于传统的贷款模式,供应链金融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帮助,对核心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以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为研究内容,对供应链上所有企业进行全面的信用审计,从而降低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限制。

2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存在的问题

2.1融资模式问题

供应链金融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诉求问题,通过供应链上各企业间的关系,将存货、购货单等作为抵押物,为供应链上核心企业提供相应的担保和授信,并向金融机构进行融资,由于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交易和合作关系,融资风险也相应减少。所以对于供应链上的各企业而言,形成了“1+N”的融资模式,其中,1表示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N是处于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该种融资模式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确保供应链上资金的稳定性,提高资金的流转速度及效率,但对于核心企业而言,在融资过程中自身所承担的风险较大,所以核心企业的意愿性并不强。因此,核心企业更倾向于构建自有融资平台,为有融资需求的企业、资金方、金融机构搭建桥梁,通过自有融资平台连接各方,从中赚取息差,不仅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同时核心企业也能从中获取一定的收入。该种操作方式由于存在息差的问题,导致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仍旧居高不下,所以中小企业融资贵的问题仍然存在,并没有解决中小企业的实际融资问题。有效管理链条中的信息流、资金流等,能从根本上加快供应链中各环节的运转,并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由此不断呈现出物流企业作为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发展趋势,物流企业在实际经营中,自身发挥着强大的优势,物流企业掌握着处于供应链上各企业的物流信息,以及其业务交易情况,可通过交易信息判断抵押物的真实价值,如采购单、存货等信息,而围绕物流企业这个核心所建立的供应链模式因此诞生,在供应链中,物流企业掌握着物流链条中的大量信息数据,所以能够很好地把控中小企业的征信问题,由此降低供应链上的融资风险。通过引入物流相关数据信息,实现成本风险降低的目的,但在实际过程中,物流企业是担保的一方,这在无形中加大了物流企业的风险,对于其能否成为核心企业的意愿也明显减退。如果其转为提供服务方,则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其融资面临着成本高的问题。

2.2中小企业自身的问题

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一直存在,在此问题背后,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短、资金量少、经营风险高、抵押物少或者无抵押物等这些问题使得中小企业在发展中不愿意贷款,也不敢尝试贷款或提供低额高价的金融服务。

2.3金融机构的问题

在供应链金融中,金融机构也存在着自身的问题,由于其为高风险行业,在交易中必须能够掌握现金流、风险及交易信息。但在实际情况下,对于银行机构而言,在供应链中对链上产品和相关信息的真实性的获取有一定的难度,如果通过第三方平台来获取信息,其中的风险不言而喻,而中小企业给出的信息数据的可信度不高,也导致产生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传统模式下,供应链金融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这使得金融机构在办理供应链金融业务时积极性不高,金融活水难以精准滴灌到链条上的中小微企业。

3数字智能时代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建议

数字智能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供应链中大量的信息数据被收集,通过利用先进的技术,分析这些数据信息,可以判断企业的经营状况及偿贷能力,以确定风险程度,从而对风险进行合理定价。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了很大缓解,实现了去除中间链条的目的,环节越少,效率越高,而由此产生的成本也有所降低。另外,随着金融资产交易所互联网化程度不断加深,供应链金融资产的流通变得更加高效,资金的利用率得到了明显提升,由此从根本上降低了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投入成本。当下,随着金融科技的飞速发展,4.0时代已经悄然来临,数字智能金融时代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必然,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取代了传统的人工处理数据的工作,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可确保数据分析的精准度,而在传统手工操作计算中,无法判断数据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来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对数据深层次的挖掘,并对供应链中的交易数据进行深度分析,体现中小企业的实际价值,通过对中小企业经营数据的剖析,可以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清晰注释,提高企业报表的分析效果和编制质量。另外,在金融科技不断自我优化成长和加速迭代的过程中,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应用效果显著,在供应链和产业链上的各企业交易信息,能够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追溯和还原,使交易变得有迹可循,从而有效避免企业骗贷风险,将风险指数降到最低,同时优化整个供应链信用体系。区块链中可信任的多中心体系,能够很好地去除中介化,大幅增加信用指数,由此形成全新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真正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激发中小企业的生机和活力,对经济的发展起到强劲推动力。具体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1)构建供应链自身发展的物联网体系,并使其与互联网体系进行融合,对供应链上各流程环节的数据进行清晰的记录,以便于掌握整个供应链情况,更有助于对企业资质进行评价,同时也为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的应用提供数据基础。与此同时,从物联网技术层面而言,其使用范围较广,在供应链仓储管理及实际运输方面通过利用物联网的传感定位技术,可实现对货物的控制,提高交易的真实度。从人工智能技术层面而言,通过利用该技术并加载传感器,可积极更新客户画像,对客户进行精准定位,并为其匹配相应的额度。通过应用区块链自身的特性,各个节点业务数据的可信度得到了最大的保障,而且信用变得可溯源,金融机构信用评估的可操作性也更强,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任关系也更为稳固,由此中小企业便可获得相应的融资。(2)积极完善中小企业数据库体系,数据库体系中应包含企业的各项数据信息,为构建企业资质评价体系提供数据支撑,另外,要一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信用体系,最大限度地避免因为信息不对称问题而导致的风险,由此实现企业融资中降成本的目的。(3)凭借人工智能技术手段和大量的数据,构建供应链上各企业的知识图谱、链上企业的知识图谱,清晰明确供应链上各企业的上下游关系、合作关系等,以各企业自身建立的数据征信为出发点,通过企业间的上下游关系,对供应链各企业的精准画像进行优化,最终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同时根据企业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开展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和相关服务。(4)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对金融资产交易的清晰记录。在此过程中,在供应链内部建立区块链体系是先决条件,接着要将区块链体系融入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中,由此来记录金融资产的相关交易事项,提高资金的流动性,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实现资金利用率的最大化,同时激发供应链的生机和活力,不断引入外部资源,完善供应链体系,提高自身的运行效率。(5)金融机构通过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供应链中各企业的风险水平进行测评,对其还贷能力进行评估,降低融资风险,提高融资效率,平衡供应链内部风险。综上所述,在数字智能时代下,供应链从以往的对核心企业进行关注,逐渐对链上各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等进行关注转变,这是供应链金融未来发展态势,同时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这也是新的尝试。总之,对供应链中关键信息内容掌握得越清晰,越有利于企业实现快速发展,提高自身竞争力。

4结语

在供应链金融链条中,协同合作、实现共赢是其内在关系,尤其是在竞争白热化的时期,企业之间只有联合协作、共同进退、共同发展,才能推动整个产业的进步。在以数字为驱动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下,处于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更应促进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的高速运转,由此实现数字化链条的发展,提升整体效率,同时构建共生、互利、共赢、和谐、良性的供应链体系。

参考文献

[1]黄彦琳.数字化供应链金融业务在商业银行的探索[J].现代金融导刊,2022(3):47-52.

[2]孙国茂,邢之光.普惠金融框架下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研究:基于微商零售生态圈理念[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78-89.

[3]宋华,韩思齐,刘文诣.数字技术如何构建供应链金融网络信任关系[J].管理世界,2022(3):182-200.

[4]徐志鹏,张锐,张歆彦.物资一体化管理赋能数字供应链经济创新应用:中建五局安装武汉华星光电项目的实践探索[J].施工企业管理,2022(3):100-103.

[5]王伟姣,陈姗姗.供应链金融文献综述:理论发展与未来趋势[J].信息与管理研究,2022(1):67-80.

[6]高明华.“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理论框架与案例分析[J].商场现代化,2022(4):180-182.

[7]史浩,戴小红,郁国培.数字贸易产业链、生态链金融服务体系构建:从供应链金融到区块链金融[J].时代经贸,2021(12):36-41.

[8]窦彦红.普洛斯金融:数字供应链金融助力产业链、供应链健康发展[J].中国储运,2021(12):38.

[9]张晓慧.探析以数字供应链金融助力区域经济转型[J].产业创新研究,2021(21):37-39.

[10]李孟军,乔静静,安志勇.数字经济下“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探讨[J].质量与市场,2021(20):145-147.

[11]金晓龙.从1+N到1+N~(2):供应链金融进入数字时代[N].经济观察报,2021-10-18(15).

[12]林仁志.科创企业数字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分析:以高新技术园区中小企业为例[J].黑龙江金融,2021(9):78-80.

[13]袁闽川,官伟民.高效+智能:抓好数字供应链金融,破解金融普惠难题[J].现代商业银行,2021(15):40-43.

[14]杨霖.科技搭建供应链金融桥梁创新助力物联网信息时代:记上海容之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何雄[J].中国高新科技,2019(20):3-8.

供应链数字化管理范文3

[关键词] 数字新媒体 数字新媒体产业链 数字内容产业 跨媒体出版

一、数字新媒体的概念及特征

“如今的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 网络 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网等传播渠道,以及 计算 机、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移动电视、数字电视等都是数字新媒体的表现形态,从信息传播角度看,它具有多媒体化、集成性、交互性、超链接性的特点。

二、数字新媒体产业链

数字新媒体产业链的组成包括内容提供商、软件及技术提供商、网络运营商、平台提供商和终端提供商。

内容提供商指内容的制作者和提供者,数字新媒体的内容提供商主要源于四个方面:拥有传统内容资源优势的专业内容提供商;提供通道的电信运营商和移动运营商;实力强大的门户网站;新媒体受众。

软件技术提供商是在整个产业链运作中服务、资费、管理等环节的软件提供者和技术提供者。网络运营商拥有骨干和核心网络资源,通过建立虚拟网络来进行运营服务,为平台提供商提供网络支持,包括无线网络运营商、固网运营商、数字广播网络运营商等。平台提供商提供内容呈现平台,为网络交易、分享等服务提供空间、技术支持、服务支持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网络运营者。终端提供商指提供数字终端工具的厂商。

在数字新媒体产业链中处于内容提供商位置的传统出版社要想在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做好做强自己的本分。虽然同时作为网络运营商的电信和移动运营商也介入内容提供商的行列并且在与传统内容提供商的合作中显示出极大的强势,但与在这个领域努力多年的出版社而言么无论是作者资源还是编辑经验,都会相形见绌。

数字新媒体技术和数字新媒体服务平台的迅猛 发展 ,催生和推动了数字新媒体内容产业的崛起与发展数字新媒体技术和数字新媒体服务平台为内容传送提供更多渠道的同时,也对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质和量上的要求。传统形式的内容形态不能简单平移到数字新媒体的内容形态上,需要针对不同数字新媒体服务平台的形态特征设计相应的内容创意和制作流程。

因此,数字新媒体环境下的内容产业应该是“依托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与各类信息产品行销渠道,向用户提供数字化的图像、字符、影像、语音等信息产品与服务的新兴产业类型,它包括软件、信息化 教育 、动画、媒体出版、数字音像、数字电视节目、 电子 游戏等产品与服务等,是智力密集型的、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

三、数字复合工程的开启将拉动传统出版产业的升级

复合出版,又称跨媒体复合出版,是指对内容文本经过一次编辑、加工、标记之后,既可以以图书、杂志、报纸等形态出版,又可以以游戏、卡通、动漫等方式呈现,一次加工,多次使用。复合出版是未来出版的重要形式。

2008年7月16日,上海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挂牌成立。作为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建设的第一个数字出版基地,该工程的顺利实施必将促进传统出版发行业的产业升级,促进我国数字出版的发展壮大,进而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进步与变革。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在实现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将大力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将推动内容产业和创意产业的发展。数字复合出版将为内容产业注入丰富的高质量出版内容资源,实现内容的深度开发和多维应用,同时,数字复合还将为创意产业提供多样化的表现平台。传统出版产业经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改造后,将实现数字化转型,从而将出版生产力和产业化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四、传统出版社应加强数字出版意识

首先,要对数字出版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数字出版在数字新媒体浪潮中更应称为数字内容管理或数字内容产业”。对于出版单位这种具有内容生产特点的 企业 来说,并不是单纯生产某一介质的产品,而是生产“内容”。数字新媒体的出现与 发展 对于作为文化产业的出版业并不是毁灭性的冲击。相反,由于数字新媒体产业链的逐渐清晰,专业化分工更加细化的基础上,传统出版商将更加趋于其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数字出版对于传统出版商就是要做好选题的原创性开发、内容的数字化管理,为数字新媒体产业链提供可供多种媒体传播的内容。“在数字出版的时代,谁拥有具有竞争优势的内容,谁就有了话语权” 。各出版社在结合特色定位的同时,要进行立体开发,掌握内容资源的主导权,加强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控制地位。

其次,要做好数字内容管理。数字内容管理对出版单位而言,意味着对产品内容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加工和生产。今后的出版,出版单位将演变为内容提供商(content providers),进行复合出版,对内容一次加工完成,以不同媒体形式出版。内容管理的目的是把非结构化的信息,制作成图书、报刊、光盘、网页等产品,供用户以各种媒体形式进行阅读、检索、查询、分析和共享。当出版单位采用了以数字内容为核心的管理系统以后,传统的编、印、发环节将被改变,这就是所谓的“流程再造”。出版单位可以通过流程再造,打通产业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媒体出版。

最后,要加强出版产业的纵向和横向合作。出版产业的纵向合作是指各个出版单位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内容资源的集合。数字新媒体时代,内容的同质化现象也难以避免。为避免资源的浪费和同行的恶意竞争,各个出版单位应时刻关注业内风向,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进行选题开发,切忌不切实际的跟风。数字内容产业的一个特点就是内容的集成性,越是拥有海量内容资源的出版社,在市场竞争中越有优势。在纵向合作上就表现为出版社之间的重组、并购。出版产业的横向合作是指在数字新媒体产业链中拥有独自核心竞争力的各个产业环节之间的合作,包括出版企业与软件开发商、 网络 运营商、平台运营商、终端运营商之间的项目合作,也包括与这些企业之间的重组、并购,形成大型的传媒集团。

参考 文献 :

[1]张文俊.数字新媒体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曹胜玫.当前数字出版产业链的相关问题及思考.编辑之友,2009.

[3]数字内容管理与出版流程再造.

供应链数字化管理范文4

制造业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的网链模式,涵盖产品研发、生产制造、仓储物流、经销分销、客户服务等多个环节。因此,制造业供应链除了受传统的“长鞭效应”影响外,短板效应也非常突出。

智慧、协同与共赢是未来企业的必备企业元素,包括供应链在内的企业生态各环节之间的弱链接、松耦合的关系将转变为“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共生共赢的关系。对于供应链上的任何一个企业而言, 它所参与的供应链的规模越大、越完整,这个企业的竞争力就越强。因此,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的攻坚战在于实时高效供应链打造上。

从产品到用户

“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核心是以用户为中心,这也意味着供应链应该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如何营造和满足客户需求则将成为整个供应链中的重点。”2017 SAP物联网与数字化供应链峰会上,安徽合力集团董事兼CIO张孟青与记者交流时表示,“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供应链的‘快,准,精’都是制造企业追求的目标,但是,坦白地讲,以前我们是有心无力,苦于手段有限,供应链的实时响应与协同基本上无法实现。现在不一样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相关应用也很普及,打造实时供应链已经不是一句空话。”

2017 SAP物联网与数字化供应链峰会旨在探讨制造企业应如何通过物联网等新技术打造数字化的供应链,让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业务互联,实现响应和预测能力,从而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流程,在降低成本的前提下实现简单快捷的实时生产、交付与运营个性化产品的能力。

“物联网已经从前沿科技变成了普遍存在的现实,但是万物互联不是重点所在,真正的价值所在市万物互联催生的海量数据,这些海量数据将会彻底改变企业的商业模式和创造价值的方式。”SAP中国区总经理李强在作主题演讲时指出,“在传统中,企业会依据组织结构、管理理念、业务流程以及某种数据分析模型,基于有限结构化数据,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预测、制定和执行。未来所有企业经营活动都会先基于万物互联的数据产生洞察,通过对这些数据,通过对万物,这些万物包括产品、设备、交通工具,以及作为客户个体,对他们分析形成洞察,来发现机会和风险所在。基于洞察我们采取行动,推动企业业务流程前进。以此来影响我们的经营活动,并产生新的商业价值,以及形成新的生态体系。”而在SAP物联网及数字化供应链全球高级副总裁Hans Thalbauer看来,企业商业模式的改变必将带来供应链的变化。他说:“之前企业往往把客户参与排除在供应链管理之外,但实际上两者是密不可分的,阿里巴巴和亚马逊给已经为我们展示了如何通过供应链管理促进与客户互动从而带来可观的价值。企业一直在努力追求高效的物流和精细化的库存,要做到这些的前提是深刻洞察客户的需求。”

告e“长鞭效应”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应用的普及,社会的力量在发生反转。对于制造企业来说,的确需要把客户当作上帝,而不是一句写在墙上的标语。以前制造企业在深刻洞察客户需求方面也许存在捉襟见肘的情况,而现在有了物联网和大数据,深刻洞察用户是可以做到的。进一步,围绕客户需求打造实时供应链也成为可能。

2017 SAP物联网与数字化供应链峰会的一个重头戏便是SAP公司全面、详细地解析了他们投入巨资打造的里程碑式解决方案――SAP Leonardo。

简单的理解,SAP Leonardo是一个物联网产品组合,有以下几个组成部分:连接产品――让产品中心的运营实现端到端的可视化,优化服务质量;连接资产――将生产系统和资产与制造和维护的业务流程连接在一起,可以降低运维成本,保障资产的正常运转;连接车队――无论身处哪里,都能跟踪,监控,分析和维护所有的移动资产;连接基础设施――数字化的操作业务智能的交付新形式能够改变物理的基础设施系统,推动经济增长,实现更有效更具有成本效益的运营,增加基础设施的合规,降低风险;连接市场――促进当地市场,城市,农村地区自然资源和资产的利用,减少排放,拥塞和能源消耗,改善环境;连接人――通过连接人与社区改善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健康,通过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方式,企业将从中开拓全新的商业模式。

供应链数字化管理范文5

[关键词]数字出版 产业链 问题分析

一、导论

由于数字出版是个新生事物,还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有所不足,对其概念以及内涵特点,在全球范围内的学术界还未统一出一个标准。此外,社会部门也都结合自身的情况从不同的视角对数字出版产业的概念做出解释,先后出现了电子出版、网络出版再到复合出版,它们都从不同的角度来揭露了数字出版的部分本质内涵。目前,数字出版只是一个中国特色,中国化的一个概念,被国内学术界人士所认同,它是由张毅君司长在“吉林首届数字出版论坛”上提出的,的: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再生产,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活动,它具有生产数字化、管理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方式网络化的特点。简单的来讲,便是用数字化信息技术来进行出版的活动。

通过以上对数字出版产业的概念分析,可知它是一个不够成熟不够完善的产业,因为它的概念界定都是如此的难。从宏观上来说,数字出版产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它把作者,著作权人,版权服务企业,内容加工\出版企业,内容传播企业以及消费者联系起来,甚至还囊括了物流、广告商、网络运营商、第三方支付企业以及银行;微观上来看,数字出版产业当前更多的是被当作一种辅助一种工具来使用,所形成的产业链并不完善稳固。

二、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发展现状分析

1.发展的环境现状分析

(1)政治环境分析

近年来,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国家层面上得到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政策的支持。2005年以来,国家颁布了多个政府规划文件,包括近期的“十二五”规划,都把发展数字出版、完善数字出版产业链,推动新媒体发展列入了科学创新的重点。有了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政策文件推动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尤其在沿海经济发展较为发达地区,更是把数字出版产业列为地区重要产业,利用其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发展方式的转变,比如浙江杭州便早早提出创造数字动漫产业基地,广东省也明确提出以数字出版和创意产业为驱动,培养新型文化形态,并把打造“数字广东”列为战略目标,同时上海市也已经把发展数字出版列入了市政府“十二五”专项规划,并且建成了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本以及延伸园区,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数字产业集群,带动了数字出版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

有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数字出版产业链发展便有了可靠的保障。

(2)经济环境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年均GDP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经济增长神话,并经受住了一场巨大的金融海啸的袭击。尽管如此,金融危机还是使传统出版业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比如出版业的投入减少,消费者的购买力下降,毁约率不断攀升,成本上升,出版物的库存量增加,资金回流困难,不良资金增加,新书出版停滞。报刊销量下滑,现金流管理出现危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数字出版受的的影响便小得多。而且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以及产业链的构建给传统出版业带来了转机。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产业链,成为了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出版业的不二选择。到2009,全国有521家出版社进行了电子图书的出版业务,占全国总出版社的百分之九十,出版了电子图书60多万,环比增长了29%,收入高达3亿多,同比增长了50%。

到了2011年,金融海啸的抓痕慢慢淡去,各大经济体逐渐复苏。我国国内经济也不断回暖,并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消费者市场在政策引导下,需求回升,工业增长强劲,财政以及货币金融环境良好,经济增长内在动力强大,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投资环境良好。给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3)社会环境分析

截止2010年,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了近4亿,年增长率达到了近30%。随着3G业务的普及,手机上网渐成主流,达到了2.36亿,占全体网民的一半以上,手机上网给数字出版产业带来了新增长点,其中手机阅读在短短的几年间便发展为第二大数字媒介阅读方式,仅次于网络在线阅读,甚至有近3%的成年人放弃了对传统出版的依赖,完全性地选择数字媒介作为自己的阅读方式。

社会的消费方式,阅读习惯的转变。给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创造了坚实的社会后盾。

(4)数字技术环境分析

数字出版是依赖数字技术对出版物进行编辑,存储、管理以及传播的。所以其中的数字技术贯穿于每个流程中,技术得到了全面的应用,其中主要涉及到的是采编加工技术、数字内容传输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以及搜索技术,通讯技术,网络运营、移动出版技术等等。科教兴国实施以来,我国培养了大量的技术性人才,他们可以分布在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各个领域,为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人才支持。

2.产业链内部结构发展状况分析

刚进,二十一世纪,数字出版基本上由技术提供商单方面的埋头苦干,与传统出版的衔接和联系非常有限,整个产业的发展非常缓慢,产业链并不通畅,产品难以得到消费者的认同,这导致很多技术提供商资金回收困难,利润低,甚至亏损,而且得不到后续投资的支持,不得不选择放弃。经过多年的积累沉淀,人们的认识和观念逐步融入到了信息化时代的浪潮中,对数字出版的兴趣浓烈度愈加上升。技术提供商也逐渐复苏,其中尤其是数字媒体提供商,他们在把技术提供和内容平台结合起来,通过与传统出版企业以及著作权人,作者签约,将他们的产品经过数字技术处理加工,然后放在自己的网络服务器上,供终端消费者阅览;同时也可以与网络运营商合伙一起建设数字出版产业链。由此便形成了由数字媒体提供商为核心,上连作者与出版社,中连运营商,下端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数字出版产业链。其中最著名的数字媒体提供商有:清华同方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龙源期刊、中文在线、超星、北大方正、ZCOM等等,随着手机阅读的流行,数码超智和银河传媒也在不断崛起当中。这些各具特色各有优势的数字媒体提供商在向数字内容提供商转型的过程中,便带动了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发展。

简而言之,数字出版产业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作者创作一一著作内容数字化技术加工处理一出版一出版物在网络平台上一相关产品服务部门传送、传播以及销售一终端消费者。根据当前的数字出版产业链发展态势,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产业链内的各个主体相互独立,数字出版产业链是由与数字出版相关联的企业构成的,各个企业都是独立运营,在这些企业之间形成战略合作

关系。第二,数字出版产业链如同一个连环一样,各个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着,相关数字出版企业之间具有一定的依存性,上下游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和方向的不可逆转性,每个环节当中的企业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第三,价值各具特色。每个环节对于最终展现在消费者面前的产品的加工处理的增值效果是不一样的,他们体现的价值也是有差异的。最后,数字出版是以传统出版业为基础,应用当前信息数字化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2005年以来,数字出版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2006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产值达213亿元,2007年更是有364亿,增长率高达70%多,说明数字出版产业在高速的发展。到了2008年,产值突破600亿,达612.5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近69%。到了2009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产值为850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38.78%。从上表可知,我国数字出版产业覆盖面很大,不仅仅涵盖了传统的图书、期刊,还包括了学术、游戏、动漫等等,从综合角度来看,学术文学数据库、电子图书、网络游戏、互联网广告,尤其是手机出版,发展的势头非常好,后三者已经成为了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当中当之无愧的三巨头。

可以推测数字出版产业的高速发展态势仍在继续,同时通过产业链的传递,利益被共享。首先,从产业链的上游来说,作者和传统出版社,期刊杂志,开发商,服务商,运营商等均获得自身的新增长点,并从中获取利润,这也是为何近几年作家财富榜那么的火热的根本原因之一;其次,作为产业链的核心,数字技术提供商对于产业链的推动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最后,消费者通过购买享受数字出版的便利和实用,缩减了他们搜索相关资源的时间成本。

三、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目前,虽然数字出版产业链在2005年以来具有了良好的发展状况,但受各方面因素的干扰,数字出版产业并没有形成清晰和传统的产业链,部分原因是因为它的概念不清晰,产业链过于庞大,除了传统的产业还囊括了第三方支付企业,银行,广告商甚至物流,而且他们自己的联系并非那么的清晰明朗,不能形成一个牢固稳定的产业链关系,分工也不明确,比如产业链上内容传播销售企业,网络运营商,移动运营商,他们也都在从事着产业链上游的内容加工和出版的工作,各个环节上的企业并未形成良好的共赢合作机制,生产无序,竞争激烈是当前数字出版产业链的突出问题。完善产业链,疏通产业链,实现各个环节中的企业的共赢,是保证数字出版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1.产品竞争力不足

在产业链的上游,内容创作雷同屡见不鲜,数字出版企业在对出版内容进行再加工是,缺乏创意,往往跟随当前的思想潮流,照搬而来,导致作品的质量偏低,粗制滥造的情况十分普遍,产品的品种单一,内容相似,同质化问题严重,定价不合理,和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相去甚远,鲜有像传统出版业一样有经典作品呈现出来,各个企业都显得急功近利,没有长远眼光。比如在玄幻小说类流行的时候,各大数字出版企业纷纷推出自己的相关产品,虽然名称各式各样,但是内容却十分相似,随着这类小说归于平静,这些产品也便束之高阁,无人问津。另外,数字出版的传播平台能力不足,服务能力欠佳。

2.产业链相关企业分工不明确,契合性差

由于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在形成的过程中缺少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产业链各环节中的企业不能及时有效地对产业相关信息进行、共享以及整合分析,由于信息缺乏流动性导致整个产业链的效率难以提高。按照产业链理论,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分工明确,衔接完好,协同合作,实现共赢的目的。但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中各个企业有时候“跨界”运营,具有技术优势的数字技术提供商除了提供技术,还会大量向其上下游延伸,进行内容的创作和加工以及销售,这导致产业链分工混乱,效率低下,甚至出现恶性竞争,最终企业之间便缺乏信任。例如数字媒体企业将因为缺少内容供应,版权受限以及顺畅的平台而无法在该产业链中立足。

3.利益分配不均

由于缺乏完善的合作机制,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的信息又缺乏流动性,各个环节又各具自身的优势,内容提供商有版权优势,技术提供商有技术优势,平台运营商有销售优势,他们又分别代表自己的利益,在产品经过他们的环节时,为了实现自身的利润最大化,往往会忽略其他环节中企业的利润。另外,数字出版产业链中还存在这垄断现象,比如中国移动,中国电信掌握这技术、平台等环节,在定价和利润分配上往往充当支配角色。因此,由于没有科学的产业链利益分配制度,在利益分配环节,内容提供商、技术提供商、网络运营商以及著作权利人之间的获利不合理问题突出。

4.技术标准不统一

目前,国内数字出版产业中各技术提供商各自为政,拥有自己的技术优势。方正的CEB、维普的PDF、超星的PDG、清华同方知网的CAd等,每种格式都需要相对应的兼容的阅读器,增加了消费者的时间成本,不利于产业链之间的内容传播和整合,影响产业链的畅通性。

5.版权问题严重

数字出版产业链发展迅速,相对来说,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并明显的滞后,在不断的完善中。法律文件的缺少,形成了数字出版产业的法律保护漏洞,网络版权问题,出版内容低俗等等问题此起彼伏,政府难以监控和杜绝。缺少法律保护,对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企业的利益便非常容易受到侵害而无法依靠法律力量来诉求,制约了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政策建议

1.加快创建数字出版产业集群基地

创建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围绕核心环节像产业链上下游组织拓展,形成庞大的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聚度,缩小生产成本,加强信息共享,集中资源,协同合作,资源共享,利益共赢,能从整体上提高数字出版产品的竞争力,发挥规模优势,增加市场占有,提高经济效益,打通产业链,促进相关企业的发展。

2.统一技术标准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是PDF和兼容XML的技术标准,针对我国目前技术标准混乱的局面,我们可以借鉴国际标准,依照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当前的发展情况来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技术标准,实现标准统一化,信息共享化,资源最优化,最终使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健康良好的发展。

3.加大知识保护保护力度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工作,做好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让数字出版产权受到法律的保护,实现有法可依,为数字出版版权提供法律保护。加强对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企业的管理组织监督工作,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参考文献:

[1]方卿,论出版产业链建设[J]图书情报知识,2006,(5)

[2]王燕青,手机出版产业链形成中的问题及其规范[J]中国出版,2007,(11)

供应链数字化管理范文6

摘要:SCOR模型是标准的供应链流程参考模型,它使企业间能够准确地交流供应链问题,客观地评测其性能,确定性能改进的目标,并影响今后供应链管理软件的开发。而SCOR模型的实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模型的实施中加入GIS技术,使供应链的部分信息图形化、直观化,并与企业ERP系统实现数据交互,可以大大扩展SCOR模型的功能。本文简介了SCOR模型,介绍了基于Map Info地理信息平台的SCOR模型支持系统的相关研究及应用实现,为SCOR模型的改进和完善做了一次很好的尝试。

关键词:SCOR;供应链;Map Info;电子地图

Abstract: SCOR model is the standard supply 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 model. It can make enterprises accurately exchange supply chain problems. It also can give an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their performance, set the goal of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and impact the development of futur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oftware. The function of the SCOR model can be greatly extended by adding the GIS technology. It can make part of the supply chain information graphic and visual, also exchange data with ERP systems of the enterprise.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relativ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of the SCOR support system based on Map Info GIS platform. It is a good attempt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COR model.

Key words: SCOR; supply chain; Map Info; electronic map

供应链系统就是产品从原材料到最终满足客户需要的全过程,是物流过程、信息流过程和价值流过程的集成。因此供应链的运作对于企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SCOR模型作为第一个标准的供应链流程参考模型、供应链的诊断工具,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借助SCOR模型研究、改进企业的供应链系统,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一个有效手段。

对于SCOR模型的实施,一些学者图解了配置层,研究了模型实施需要满足的条件,概括了模型实施的相关步骤。SCOR模型的运作紧密地将供应商、核心企业和用户联系起来,它们共同为满足客户需求服务。文章提到,SCOR并不是软件,而是在一定信息化基础上对原有的管理方法进行优化,并在必要时对某些软件模块进行简单改造。但是没有描述如何用信息技术改造、支持SCOR模型。为了更好地计划和实施每个流程,SCOR模型还提供了一个内部的支持系统,对供应链管理的基础工作进行了定义。主要功能表现在:为基本流程的建立提供支持;对基本流程中各类信息进行管理;控制并改善基本流程的运作质量。文章介绍了9种支持元素,包括规章建立和管理、业绩评估、信息系统与数据管理、库存管理、资产管理、运输管理、供应链网络管理、遵守法规管理、特殊元素。关于信息系统与数据管理,文章提出,在供应链运作过程中,需要收集有关信息,并且加以整理、分析,用以支持各基本流程中的计划和执行过程。包括:采购信息、库存信息、运输信息等。这些信息极大地促进了各环节的运作能力以及各环节之间的协调性。因此,有必要对SCOR模型中信息系统与数据管理进行研究,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计算机上的实现,以软件的方式支持应用SCOR模型的企业。

在SCOR模型的使用中,地理信息图、物料流动过程图等都是模型的实施中一些必不可少的基础图件。本文提出将GIS技术应用于SCOR模型,利用Map Info软件开发方面的强大功能,研究SCOR模型的支持系统,给出了支持系统的框架和电子地图的建立过程。信息化的支持系统使得SCOR模型的效率大大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SCOR模型及改进

1.1模型简介

供应链作业参考模型SCOR(Supply-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model)是一个跨行业的标准供应链参考模型和供应链的诊断工具,提供了全面准确地优化各种规模和复杂程度的供应链所必须的方法。SCOR模型包含一整套流程定义,测量指标和比较基准,这些描述工具和思想方法帮助企业理解供应链的运作过程,客观地评测其性能,确定性能改进的目标,并开发流程改进的策略。目前的最新版本为8.0版。

SCOR模型按流程定义可分为三个层次,每一层都可用于分析企业供应链的运作。在第三层以下还可以有第四、第五层等更详细的属于各企业所特有的流程描述层次。其中,第一层是过程定义层,第二层是过程配置层,第三层是过程分解层,在SCOR外有第四层作业执行层,即过程单元分解层。

SCOR模型的第一层描述了五个基本流程:计划、采购、制造、配送和返回。它定义了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的范围和内容。企业通过对第一层SCOR模型的分析,可根据一系列供应链运作性能指标做出基本的战略决策。第二层配置层由一些核心流程类型组成。企业可选用该层中定义的标准流程单元构建它们的供应链。企业通过自身特有的供应链业务过程配置,可以选择核心业务过程构建其实际的供应链,并实施其运作策略。第三层过程分解层对第二层中的过程类的详细过程单元信息进行描述。这一层定义了企业成功取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包括定义和分解流程元素,规定每一个流程元素需要哪些信息输入,并期望哪些信息输出,对流程性能进行评测等。第四层是作业执行层对流程元素作了更进一步的分解。该层定义了获得竞争优势的实践,对已配置的特定供应链进行实施,为了适应业务变化的环境,对实施方案不断进行调整。

1.2模型的实施和改进

SCOR模型的实施过程,可以分为:分析竞争基础;配置供应链;对绩效水平、实际运作和系统进行统筹安排;实施供应链流程和系统的管理等四个阶段。

在供应链的配置阶段,创建供应链结构需要一些准备工作。首先确定参与供应链管理的业务单位。在一张模拟各个业务单位的分布地图上,标出采购、生产、配送和退货流程所涉及各实体的地理位置,不仅应标出某个企业的位置,还应标出供应商和客户的位置。然后将主要的物流过程用箭头在相应组织之间标出。之后再用分类流程指定各位置所处的采购、生产、配送和退货流程及其之间的联系,表示出计划类流程和执行类流程之间的分配,抽象出供应链过程。 

这里就涉及到使用地图或者模拟分布图。此类商业地图不仅标识出企业自身与上下游企业的地理位置分布,更具有战略意义和研究价值。传统的标记图只能单一的表示出各个标记点固定的关系,不利于使用和修改。如果在这张图上不仅能体现各个业务单位的详细信息,实现标记点之间的距离计算等扩展功能,而且能与其他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相连,则大大提升了企业的运作效率,也为SCOR模型提供了补充和支持。GIS技术的不断完善,使电子地图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GIS技术支持下的SCOR模型,在功能性、易用性等方面不断改进。

2基于Map Info的支持系统的研究

2.1系统的原理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的工具,把地图这种独特的视觉化效果和地理分析功能与一般的数据库操作(例如查询和统计分析等)集成在一起。Map Info是美国Map Info公司的桌面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是一种数据可视化、信息地图化的桌面解决方案。作为GIS技术的开发平台,Map Info依据地图及其应用的概念、采用办公自动化的操作、集成多种数据库数据、融合计算机地图方法、使用地理数据库技术、加入了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功能,极具实用价值。Map Info提供一整套功能强大的工具来进行复杂的商业地图化、数据可视化和GIS功能。通过Map Info可连接本地及服务器端的数据库,创建地图和图表以揭示数据行列背后的真正含义。也可以定制Map Info Professional以满足用户的特定需要。

SCOR模型在供应链的分析设计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而支持系统将供应链的设计、配置阶段完全信息化。支持系统的电子地图能直观地显示供应链上企业的地理位置、属性信息以及企业间的距离、运输路线等,大大方便了供应链设计、选址等方面的决策,加快了工作进度。

许多企业都有专门的管理系统,但是大多数系统之间没有信息的联系。企业管理系统中大量属性数据是以表格形式存储的,缺少对地理位置等空间数据的掌握,数据缺乏直观性。SCOR模型的支持系统,不仅可以对供应链上各企业的信息进行查询,而且可以实现与现有资源管理系统的连接,在信息管理方面实现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有效结合。

本系统基于Visual Basic 6.0开发环境,通过MapX组件控制和编辑Map Info格式的空间数据,并通过ADO(ActiveX Data Objects)与Access表相连,用SQL语句访问并管理属性数据,在空间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库之间通过两者对应的关键字建立关联。因为系统应用于供应链管理,所以系统平台应提供系统接口支持,用于现有企业其他管理系统,如ERP系统进行连接和数据交换。整个系统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2.2系统的功能

2.2.1支持供应链设计

在供应链的设计和再造方面,我们可以应用SCOR模型支持系统画出供应链的地理分布图、处理过程图。通过支持系统对企业信息的整合,我们可以方便地对供应链进行规划、选址等。从物流系统分析入手,做出未来的供应链地理分布图和处理过程图,选择最佳的地理位置和运送方案,对供应链进行设计和优化。

2.2.2信息的可视化和查询

电子地图将整个供应链的全图或局部专题地图显示出来,使用户能直接了解需要查询对象的地理位置,达到信息可视化效果。用户可以通过浏览电子地图查看各个企业的信息,通过功能的扩展,还可以进一步了解企业各个部门的相关数据。用户也可通过查询部门的信息得到相关企业、部门的空间信息,从而实现企业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之间的统一管理。

2.2.3信息的统计分析

基于Map Info开发的电子地图能够精确地在屏幕上查询、分析与其相应的地理数据库信息。除了实现地图基本功能,包括实现地图显示、放大、缩小等地图浏览和图层操作外,在比例尺配置好的前提下,通过地图可以进行企业之间距离的计算以及相关的成本计算,以便企业对供应链进行优化。还可以将统计的结果制作成直观化的专题地图,方便结果的比较。

2.2.4数据输入、输出与维护

通过支持系统,可以在系统之间实现所需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及各类数据资料的及时更新。供应链管理是一项连续的工作,为保证数据的实用性,系统需要具备便捷的数据输入、输出功能,及时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更新。在电子地图的修改和维护方面,可以迅速地制定出企业特需的菜单、按钮盒或对话框等,还可以调用其它软件中的程序,使电子地图的功能不断扩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3支持系统的应用实现

3.1软件环境和数据准备

地理信息系统平台采用Map Info Professional 7.0 SCP 中文版,数据库管理系统选用安装、维护都比较简单的Microsoft Access,便于使用和节约成本。为提高系统效率,采用对Access数据库和Map Info支持非常完备的Visual Basic 6.0可视化开发环境。

将一幅地图扫描成栅格图像并以JPG格式保存,用Map Info打开选中的栅格图像。然后选取几个控制点对图像进行配准。配准时控制点选择的原则是:个数的确定要考虑比例尺及精度要求,一般以每幅图输入3~4个控制点为宜;点的分布分散且均匀并能控制整个图面。

3.2地图的编辑

因为属性数据结构有差异,因此一个图层上只能放置一种类型的地图要素,并分层定义地理实体的属性字段名称、类型、大小等。在Map Info中新建多个图层,将不同类型的地物存储于不同的表中。电子地图系统的文件是以Map Info文件格式存储的,其属性是以表的形式体现,在表中存储某一类型的信息方便以后的查询。在创建表的字段时,根据具体的需要设置不同的字段。表和字段的命名具有一定的规范化便于操作和使用。在创建完所有的图层之后,就可以进行叠加分析,如图2所示。从叠加图层中可以分析各图层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进行显示和计算。例如,单击表示企业的图标,就可以弹出属性信息对话框,显示出企业的名称、人数等一系列信息。数据处理完成后,在图上增加注记和图例。最后进行地图的整饰,包括颜色的搭配、图层视野设置、字体的设置等工作,使地图看起来美观大方。保存时需要将其保存到一个工作空间。因为小范围的地图不容易配准,现仅用中国地图作为示例。

3.3支持系统与外部数据库的连接

SCOR模型支持系统可以动态联接关系型数据库。在客户服务器(ClientServer)的网格环境中,通过SQL DATALINK数据联接软件包提供的QELIB、ODBC接口,可以同远程服务器联接,直接读取Oracle、SQLBase等十几种大型数据库中的数据信息。

为实现对外部数据库的调用和查询,在Visual Basic 6.0中的Models中定义以下函数模块:

Public cn As New ADODB.Connection

Public rs As New ADODB.Recordset

Public strSQL As string

cn.ConnectionString="PROVIDER=SQLOLEDB" & _ 

";SERVER="& ServerName & ";database=" & DBName

cn.Open , UserId, UserPsw

rs.ActiveConnection=cn

rs.Open strSQL

Public Sub KeysetRecordset(rs As ADODB.Recordset, strSQL As String)

On Error GoTo errorhandler

Screen.MousePointer=vbHourglass

rs.ActiveConnection=cn

rs.Source=strSQL

rs.CursorLocation=adUseClient

rs.Open strSQL, adOpenKeyset, adLockOptimistic, adCmdText

Screen.MousePointer=vbDefault

Exit Sub

errorhandler:

’DisplayADOError cn

Screen.MousePointer=vbDefault

On Error Resume Next

End Sub

strSQL="insert into colorstruct(suitcode,structId,colorcode) values(?苁 & Trim(Left(Trim(Combo1),InStr(CStr(Combo1.Text), " ") - 1)) & "," & Trim(ListView1.ListItems.Item(i).Text) & "," & Trim(ListView1.ListItems.Item(i). SubItems(2)) & ?苁)"

cn.Execute strSQL

strSQL作为一个字符串变量,用SQL语句就可以实现查询。rs用来存放查询出的数据内容。cn也是一个对象,可以执行insert,update,delete等语句,直接就可以修改数据库内容。

这样就实现了对企业ERP等数据库的查询调用,将地图所标识的供应链上企业的各项信息,包括产量、销售额等,及时快速地反映给SCOR模型的用户,为数据的采集和企业的决策创造了有利条件。

供应链数字化管理范文7

关键词:数字音乐;产业价值链;数字音乐传播

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音乐的产生与普及,使其成为了我国音乐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及全新的发展起点。数字音乐以其特有的传播形式,打破了传统音乐传播的实体化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音乐传播范围的拓展、传播效率与传播质量的提升,传播速度的强化,从而导致数字音乐产业价值链的形成。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我国数字音乐产业链仍存在一定的不足,这就需要对数字音乐产业价值链进行一定的了解,明确其发展原理c形成原因,从而强化我国音乐产业的优化发展。

一、产业价值链理论概述

价值链最初是由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中得以提出并发展的。迈克尔?波特认为,企业是一种不断进行着“设计、生产、销售、运输”等活动的整合系统,而其中的活动都具有一定的价值体现实现了创造价值的动态体系,该系统可用价值链表述[1]。而产业价值链是基于产业链的基础上,实现产品以及服务更高价值的体现,并从产业链所具有的价值角度对产业进行分析与研究的系列活动。而传统的音乐产业价值链主要体现为歌词的使用(音乐创造)价值链、唱片生产价值链以及歌曲现场演出价值链,这三种产业价值链又构成了传统音乐传播的整体产业价值链。

二、基于数字音乐传播的价值链概述

相对于传统音乐传播的产业价值链而言,数字音乐由于其传播形式的变革其产业价值链也发展了相应的变革,且产业价值链更为复杂。

(一)数字音乐产业价值链的组织结构

数字音乐由于传播形式的不同,可分为有线互联网传播音乐(在线音乐)和无线移动通信网络传播音乐(移动音乐)[2]。这两种音乐传播形式为音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促进了产业价值的进一步发展。然而无论是在线音乐还是移动音乐其产业价值链都是由唱片公司、服务平台提供商、电信运营商、终端设备与软件供应商以及音乐体验用户共同组成,进一步细化可分为上、中、下三个环节,即上游的音乐传播工作环节、中游的具体传播环节以及下游的用户消费环节。

(二)基于数字音乐传播的价值链的经济特性

相对于传统音乐单向性、层次性等营销模式和传播特点而言,由于数字音乐信息化的发展,时期具有音乐欣赏与传播的便捷性、快速性、多层次转换性等营销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用户的消费行为,形成了不同的产业价值链[3]。进而使其具有以下经济特性:首先,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音乐产品形成了独特性的成本结构,即成本投入集中在中上游环节中,产品复制成本极低,从而形成了巨大的规模经济;其次,数字音乐产品传播与存储形式的改变,改变了传统音乐产品的边际效益,与此同时,数字音乐产品不存在物质的损耗与磨损,其音乐创作成为提升经济发展主流。

三、基于数字音乐传播的价值链形成原因

由于数字音乐是基于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人文变化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所以,数字音乐产业价值链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人文理念、科学技术、市场经济、相关政策条例等的大环境,以及数字音乐内容生产商、服务提供商、终端设备与软件供应商、竞争企业以及各层次的数字音乐用户等的微环境[4]。因此,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提升数字音乐产业有效发展已成为音乐产业现代化建设的重点。而了解变化环境中数字音乐产业价值链的形成原因,对实现音乐产业优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在价值体系下数字音乐产业价值链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数字技术的深化改革,使音乐产业与电子产业、多媒体产业、通信产业、互联网产业实现了融合发展,从而使音乐产业边界消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形态,进而促使数字音乐产业价值链的形成;第二,数字音乐的产生与传播,尤其是移动音乐的形成其自动化与数字化的发展特点,改变了传统音乐作品的单一性的获取形式,实现了用户获取音乐作品的便利性、实效性。而这种音乐获取的便利性,改变了成本模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经济特性,从而强化了数字音乐产业价值链的形成;第三,用户的个性发展决定了用户消费行为的改变,现对于传统音乐作品固定定价产品而言,数字音乐边缘化的消失改变了消费者以价格为限制的购买行为,而趋向于自身个性发展中对音乐种类、内容的选择和高追求,从而促进了数字音乐产业价值链的形成。

四、基于数字音乐传播的价值链发展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数字音乐受环境变化的影响巨大,而社会环境又是不断变化的,这就需要我国音乐产业在发展数字音乐过程中,结合我国社会需求,制定完善的数字音乐产业法律法规,从而强化对数字音乐侵权行为的处罚,进而实现数字音乐市场稳定、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音乐产业也应建立更为完善的版权管理制度,从而改善现今版权保护制度存在的缺陷,实现数字音乐传播经济效益的优化发展。此外,实现音乐内容的创业发展以及强化数字音乐专业人员的专业技能也已成为数字音乐产业价值链优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基础保障。

结论:总而言之,数字音乐以其特有的传播形式和优势,使其成为音乐产业发展的新起点。在现今数字音乐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要实现音乐产业的优化发展,只有准确认知数字音乐传播下数字音乐产业价值链内涵与形成原因,才能准确掌握其发展趋势,探索存在的弊端,进而实现数字音乐产业价值链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田蕾. 价值链视角下的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融合分析[J].新闻界,2013,13:61-65.

[2]范宇鹏. 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协调发展研究――基于价值链系统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6,05:137-142+154.

[3]王会欣,马志峰,赵岩红. 新媒体对民间艺术产业价值链的影响分析[J].新闻战线,2014,11:133-134.

[4]何宇宏. 基于数字新媒体的风险投资评价体系研究――以优酷网为例[J].财会通讯,2014,12:109-114.

作者简介:

钟咏(1974.07-),女,汉族,四川人,硕士.

供应链数字化管理范文8

工业4.0也好,“中国制造2025”也罢,都在预示着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那么,制造企业该如何落地工业4.0或者说“中国制造2025”呢?对此,西门子PLM软件的数字企业实现(Digital Enterprise Realization)部门执行副总裁兼首席制造官Helmuth Ludwig认为,企业要找到自己的数字化企业模型。

Ludwigh 指出,当前市场瞬息万变,制造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是驱动制造企业成功的三个因素却没有发生改变,那就是更快、更灵活、更高效。这要求企业要有强大的构思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和实现能力,并通过信息化将这三者贯穿于制造的整个价值链中,从而成为数字化企业。

Ludwigh表示,数字化企业应该由三部分组成:其一,要采用最新的工具进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其二,要实现生产的自动化,而且自动化的生产信息要通过信息化平台与外部连接起来;其三,实现制造管理、企业管理、供应链管理的无缝连接。

正因为如此,在现代制造企业中,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和MOM(制造运营管理)的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Ludwigh强调,西门子PLM软件是一家能够为数字化企业提供完整的产品线和解决方案的公司。

Ludwigh认为,制造管理、企业管理、供应链管理的无缝连接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针对这部分需求,西门子PLM软件提供的数字化生命周期管理软件Teamcenter可将所需的数据连接起来,为数字化企业提供很好的支撑。

他举例说,德国工业4.0示范工厂――西门子安倍格工厂就是一个真正的数字化工厂。事实上在国内,西门子成都工厂就像安倍格工厂的一个拷贝。西门子成都工厂借助西门子PLM软件,从设计开始,产品的相关数据就已通过数据平台进行共享,研发人员还可以借助PLM系统进行仿真,把设计误差消灭在研发阶段。借助Teamcenter软件,西门子成都工厂就可以进行灵活的小批量、多批次生产,从而实现连续生产和准时生产。

Ludwigh总结说,无论是西门子德国安倍格工厂,还是西门子成都工厂,其成功的关键是找到了适合的数字化企业模型。“企业要想成功,都要找到自己的数字化企业模型,这样才能在市场上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优势。”Ludwigh补充说。

那么,企业到底该如何找到自己的数字化企业模型呢?Ludwigh认为,企业应该分三步走。第一,建立总体的、指导性的模型。尽管当前有些企业的自动化或者信息化的基础还较差,但是如果不建立总体模型,就容易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走偏。第二步,找到一个领域作为一个起点,从而使得企业能够在短期内可能获得的一定效益。第三步,找到适合企业实际需求的骨干平台,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因为骨干平台能将数据和企业生产流程链接起来。在他看来,西门子PLM软件提供的数字企业软件套件Teamcenter就是一个理想的平台选择。

供应链数字化管理范文9

1基于个性化服务的信息资源整合问题的提出

1.1个性化信息服务对信息资源整合的要求

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是指为了方便用户利用其各种数字化资源,充分利用各种智能化技术对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数字化资源进行整合,实现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内容的集成,使目前信息资源组织系统的公共用户界面变得简单、友好,并且使用户能利用同一检索表达式或检索词对各种数字化资源进行同步检索,实现同一主题信息资源的一步到位的检索与查询。同时,还可以根据某些用户特定的信息需求定制具有个性化特点的用户界面来提供符合其特定需求的具有个性化特点的信息和信息服务。

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是以信息资源整合和信息服务集成系统的建立为基础的,如果没有完备的资源整合体系作后盾,无缝的、贴切的、高效的、主动的、一站式的信息服务模式则是无法实现的。

个性化信息需求及服务要求信息资源必须进行整合。由于目前的信息资源组织体系并没有将其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源整合为一个整体,只是简单地将各种商用数据资源和非商用数据资源连接到机构网站上提供信息服务。所以,目前绝大多数信息资源组织体系给用户提供的用户界面是一个既相当复杂又不考虑不同用户信息需求差异的公共用户界面。用户使用不同的资源往往需要使用不同的检索软件并需要对路径及其它一些参数进行必要的设置,这样就大大增加了用户检索和利用数字化信息资源的麻烦。[1]

目前信息资源组织体系中各种数字化资源的非整体化状态,致使其用户界面复杂单一,检索方式迥然不同。即使专业检索人员要查检有关某一主题的信息资源,也是一件相当麻烦和复杂的事情,更何况绝大多数用户并不了解各种检索技术、各种数字化资源的结构特点,且信息需求各异。所以,把信息资源组织体系诸要素有机地链接成一个整体,使得一般用户在一个简单、友好的公共用户界面上,利用一个检索表达式或检索词,能得到面向主题的“一步到位”的信息服务,是信息资源组织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集成信息服务与个性化定制服务相结合的用户服务模式,是信息资源组织体系满足信息用户多元化、多层次、个性化信息需求,改进数字化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服务质量的必由之路。[2]

1.2基于个性化服务的信息资源整合

信息资源整合是一种信息资源优化组合的存在状态,是依据一定的需要,对各个相对独立的资源系统中的数据内容、功能结构及其互动关系进行类聚和重组,重新结合为一个新的有机整体,形成一个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的信息资源体系。信息资源的整合程度直接关系到信息资源能否被高效吸收与利用。

整合是连接现代信息资源组织与传统信息资源组织的桥梁。传统信息机构已建立起大量的电子化、网络化的书目数据库系统,指引读者使用图书馆馆藏。最着名的书目数据库是OCLC的WorldCat数据库[3],该数据库集合了全世界3万多个图书馆的4000万条书目记录。这些用MARC格式保存的书目记录自然应该成为信息资源组织体系的一部分。由于数字化信息只是人类信息的一部分,传统方式组织的书目信息也将日益增长。所以要将数字化信息与非数字化信息有机地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广泛的、有序的和完整的信息组织体系。由于传统书目信息和数字信息资源的组织,在技术和标准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别,怎样建立起这两种信息组织之间的对应关系,也是信息资源组织研究的课题。[4]

基于个性化服务的信息门户将数据库、数据仓库和文档中的信息转变成可利用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传送到用户面前。通过集成化的方法把原有应用系统通过一个核心组件服务器(即应用服务器的服务之一)集成在一起,能够获取其他应用系统中的相关数据和消息,所有独立的、分散的应用系统通过事件、消息和数据的相关性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由于分布、异构的信息系统将是数字信息环境的主流形态,因此整合检索和整合浏览是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的迫切要求。目前虽有多方面的探索,但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而互操作性又涉及系统的、语法的、结构的和语义的4方面的问题。我们不可能奢望已存信息系统以及即将建立的信息系统全部实现标准化。我们只能最大限度地追求接口标准化,实现跨主题信息网关检索,从而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检索服务。[5]

信息资源整合应立足于信息资源系统结构性优化整合。系统的结构性是指系统中各要素之间所形成的某种关系,是系统有机联系的反映。相同的要素具有不同的结构形式时,系统就会产生不同的功能和效果。

信息资源系统的结构整合包括横向和纵向结构整合。横向结构指的是信息资源专业学科上的相互关联性,横向整合即对不同的数据库中相同学科专业的信息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纵向结构指信息资源在空间上的相互关联性,纵向整合即是将不同学科专业的信息资源整合为具有多维立体网状结构的有机知识整体。

结构是功能的基础,结构决定功能。要发挥信息资源系统的整体功能,必须合理地整合结构,构建有效发挥功能的信息资源体系结构。[6]

基于个性化服务的信息资源整合方式优势有:首先,能够整合多种渠道多种媒体的数字信息,不仅包括文字、还包括图像、音频、视频等不同载体、不同介质的数字信息。其次,能够实现不同类型、不同级次(一次和二次)资源间的链接,建立其图书、期刊、会议、机构、人物等科学研究所需核心资源和相关资源间的整合与链接关系。第三,能够保持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和关联性,通过知识因子的有序化和知识关联的网状化,沟通相互隔绝的学科领域,使之成为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有机体,发挥科学知识的整体功能。第

四,能够形成具有新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的资源系统。这种整合不是简单的集合和链接,而是剔除冗余、重复和劣质信息,形成一个获取便捷、利用率高的新的信息资源体系。[7]

理想的信息资源整合把各种信息资源透明地、无缝地链接在一起,让用户十分方便地使用这些资源而感觉不到他的每一步操作所调用的可能是不同的资源。

在个性化知识组织门户中,经过信息资源的整合,提供统一的检索界面,用户的信息利用将会变得非常便利,这也是数字资源开发、组织和管理所追求的一个重要的目标。

2个性化知识门户中信息资源整合的构想

在个性化知识门户中,信息资源的整合与系统组织形式有:建立开放资源系统、信息资源的整合导航、信息资源的无缝链接与动态重组。

2.1建立开放资源系统

从技术角度,个性化知识门户采用开放结构,开放地集成各种分布、异构和多样化信息资源和服务系统,动态构建满足各种用户群或业务流程需要的虚拟信息服务机制。

之所以采用开放体系,是因为用户面临的是一个分布的信息环境,需要充分利用各种现有和未来的、自建或引进或链接的、采用各种技术平台和数据模式的资源与服务系统,无论这些系统分布在什么地方。为了支持用户在分布环境中搜寻、获取和利用信息,个性化知识门户需要能够对分布和多样化的资源和服务系统进行搜寻、调用和集成,支持互操作和整合处理以及相应的集成管理,形成逻辑的集成服务。而这一切,又要在信息技术和用户需要不断发展、信息资源组织技术和体系结构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建立,因此必须在按照一个逻辑体系来构建相应的资源与服务体系的同时,争取适应新的技术与机制(包括新的资源与服务类型)的发展。[8]

开放资源系统建设的目标是:制定信息资源系统和服务系统的开放描述、开放数据接口和开放服务接口规范,建立对资源系统数据进行系统化定制加工和个性化组织的政策机制和权益管理机制,建立对服务系统功能与流程进行系统化集成和个性化重组的政策机制和权益管理机制,支持第三方(包括市场力量)按照规则开发、组织和提供个性化知识化特色服务。

2.2信息资源的整合导航

信息资源整合强调导航能力,因为信息资源组织体系提供的信息,不管是专业性的还是综合性的,如果不提供导航能力,用户就像是在大海中迷路的船只一样。导航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基于资源类型的导航,也有基于知识分类体系的导航,同时也可以按照字顺浏览等。美国国家教育图书馆上,就按照资源的提供网站,向用户提供导航,让人一目了然。OhioLink提供了按主题浏览、资源类型、首字母来提供导航功能。[9]

笔者认为,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信息资源数量将会越来越多,在基于个性化服务的信息资源组织系统中,全面收集信息资源的相关信息,提供包含刊名、URL、数据库来源、ISSN、学科分类、主题词、资源类型、出版机构、使用权限、刊物被着名检索系统收录情况、刊物通信地址、刊物简介等在内的导航服务十分必要。同时应重视对引进数据库资源的开发研究工作,建立基于信息资源共享的信息机构联机电子资源检索平台,并提供各信息机构的虚拟馆藏信息,以便开展电子资源的文献传递服务。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为支持科研用户方便有效地搜寻、发现和选择利用各种数字信息资源和其它信息资源,建立多个分布的学科信息门户网站,提供权威和可靠的学科信息导航,整合学科信息资源与服务系统,将学科信息资源与服务整合到用户桌面。[10]

2.3信息资源的链接与动态重组

在信息资源组织系统中,普遍存在着信息资源分散组织的现状。如不同格式的电子文档、多媒体文件无法实现统一管理和查询;基于关系数据库建立的业务系统无法高效地完成内容全文检索和主题检索;自建数据库和引进的数据库系统由于来源、所用管理系统的不一,各数据库信息资源之间无法实现统一维护管理,资源与资源之间缺乏按照知识主题的整合,各个分散的资源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不同信息资源无法实现集中、统一地上网并实现检索界面、检索方法的统一。

所谓信息链接与动态重组,指在已建立的信息资源体系基础上,将有关信息内容链接起来形成新的信息链或信息集合,从而实现信息的重组。[11]这种链接重组重要不依靠作者事先建立的链接,而是专门建立相应的链接机制,有意识地根据用户的特定需要和信息内容内在关系来进行面向用户的信息组织,可以看成是用户界面层的信息组织机制。

在基于个性化服务的信息资源组织系统中,要实现信息资源的无缝链接,即通过统一界面方便快捷地检索到信息资源组织体系内的所有分布式异构资源,实现统一检索界面、统一检索平台、统一用户认证。

在系统内实现对这些多源异构数据的统一管理;为异构、分布式资源提供统一的权限管理机制和安全机制;对多源异构数据的统一和检索;在统一管理和统一检索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使用MARC格式对网络学术数据库的电子资源进行整合,将“实体资源”与“虚拟资源”融于一体,建立基于OPAC的一站式检索,提供“一站式”(One-stopShopping)信息服务。

2.3.1信息链接与动态重组的形式

信息链接具有多样化的形式,如:

(1)知识性链接。主要是信息内容与相关的知识组织体系链接,包括与词汇表、叙词表、分类表等的链接,通过建立链接可解释有关信息内容、按知识组织体系显示及组合信息内容,或进一步支持利用知识组织体系的映射。

(2)参考文献链接。主要指文摘索引与它们所标引的文献之间的链接,

目前已成为各个文摘索引和全文期刊出版系统的标准功能之一,并逐步走向跨出版商跨系统的、可本地控制的开放式链接机制。

(3)引用网络链接。主要链接引用目标文献的文献、被目标文献引用的文献、同被引文献、引文耦合文献等。这类系统往往融合参考文献链接功能,但能进一步通过引文关系来链接相关文献,还可对引用链接实行动态更新,从而形成一个以文献为中心的不断更新的相关信息集合。[12]

(4)语义链接。主要是利用语义网络和概念集等,将信息内容与那些虽然没有直接语言关系或引文关系,但有一定逻辑联系的信息内容连接起来,例如关于某一疾病的文献与那些和该疾病有并发关系的其他疾病的文献链接起来。语义链接需要知识组织体系和推理的支持,往往体现为虚拟的动态的链接。

(5)重组性链接。其重点不在具体文献的检索,而是对一批信息内容按照特定体系重新组织,而这个体系可能是动态定义和个性化的,例如个性化资源系统,按不同分类体系或同一分类体系的不同层面组织资源体系,按主题分类组织检索结果。[13]

2.3.2信息链接与动态重组的模式

在个性化信息资源组织体系中,需要对信息资源进行链接与动态重组,其方式有浅入深依次为:书目管理系统OPAC与数字资源的整合、通过联合检索达到一定程度的整合、建立统一元数据库通过整合检索达到更高层次的整合。

(1)书目管理系统OPAC与数字资源的整合。书目管理系统OPAC与数字资源的整合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通过元数据融合达到统一检索的目的,第二种方法是通过建立关联达到相互调用的目的。(2)通过联合检索达到一定程度整合目的。它的实现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执行Z39.50协议,聚合不同平台上的异构OPAC数据库,建立书目整合检索系统。如上海地区图书馆所采用的“Webpac检索系统”的“多数据库检索”,可在统一检索界面上通过着者、题名、主题、关键词、标书号等途径,检索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的OPAC书目信息,不需要在各个图书馆不同的OPAC界面间来回切换。二是利用数据商提供的MARC数据,根据图书馆制定的数字资源着录标准,将数字资源导入OPAC,形成实体和虚拟馆藏的书目整合检索系统。

(3)建立统一元数据库通过整合检索达到更高层次的整合。通过支持分布的数字信息系统间的互操作、无缝交换和共享信息资源与服务,构建一个逻辑的集成信息服务机制,并按数字资源的逻辑关系组织成立体网状、相互联系的知识资源系统。如中国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它的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是进行数字化建设及整合各类数字资源的基础平台,实现资源的深层标引和分布式资源库的跨库链接。

3基于个性化服务的信息资源整合展望

信息资源整合与重组是个性化服务发展和信息资源多样性发展的产物。随着数字资源的迅猛发展和个性化服务的普遍实施,可供利用的信息资源层出不穷,资源整合与重组势在必行。但由于数据库集成开发商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在制作数据资源的过程中往往对数据库进行了种种限制,如对数据库进行加密,使一般人难以读懂和理解其数据格式;同时还存在版权问题,这给信息资源整合与重组带来了一定的限制。目前,对资源整合与重组的探讨还处于萌芽状态,还是一个有待于探讨的领域。本文在个性化服务的信息资源组织中初步探讨了其资源整合与重组问题,其实现还有待于信息资源组织领域和数据库开发商的共同努力。

供应链数字化管理范文10

摘要:文章分析了基于大数据的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需求,阐述了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的方式,提出了图书馆大数据资源整合方案和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01-0123-03

近年来,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各种形式的信息数据聚集到数字图书馆的数据库中,这对于图书馆平台的检索、查询以及整理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数字图书馆平台的资源异构性,很多信息资源都存在着内容重复的现象,而且数字资源之间相互交叉的情况也比较多,这些特性都让用户在使用图书馆平台时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学习各个平台的检索技巧才能够获得所需的信息资源[1]。显然,数字图书馆检索功能的不兼容已经增加了用户使用软件的难度,严重影响了软件的使用效率。因此,为了提高检索效率,我国很多数字图书馆平台都在积极地整理数字资源,解决软件之间的不兼容问题。

1基于大数据的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需求分析

1.1大数据整合是信息组织自动化、动态性、多模式的要求

传统图书馆整理资料的方式是以人工的检索方式对各类书籍资料进行标注、分类和整理,而且检索的关键词(字)都是需要烦琐的手工劳动进行整理和录入。如今,互联网上的很多数字资源都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如果仍利用人工的方式进行整理,必然会影响到资料使用的效果。因此,实现数字资源的自动化处理已经成为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如:数字资源的自动标注、自动分类和整理,资源关键字的编制以及自动化管理等方面都是图书馆的重点研究内容[2]。数字资源的种类繁多、构造成分较为复杂,信息化比重越来越大都让以传统手工整理方式为基础的图书馆的使用优势不再明显,而且数字资源的非结构化也使自动化提取资源特征的难度加大。

1.2数据整合是信息组织的标准化、易用性的需求

因特网是一种将多个网络进行整合的互联网结构,而且网络中的数字资源都是以杂乱无序的方式分布。信息网络是以信息为处理的基本单元并针对信息进行存储、添加以及整理的合作型的网络结构,且网络之间的数据交流同样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因此,整合网络资源的前提就是制定相关的信息整理和加工标准[3]。在互联网环境下,任何用户都可以轻松地利用手机、平板电脑及个人计算机等终端访问数字图书馆平台并进行操作。图书馆考虑到用户的软件操作水平参差不齐,在设计平台功能时要尽量做到简洁实用,使普通用户都可以检索到所需的数字资源,提高平台的使用效率。

2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的方式

2.1基于OPAC系统的数字资源整合

OPAC(Online Public Access Catalogue)称为联机公共检索目录,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模式的数字资源检索工具,该工具也是用户查询和检索数字资源的重要工具[4]。具体来说,基于OPAC的资源整合系统是一种基于数字资源传统模式的整合方式,其同样也是图书馆针对数字资源进行整合的最基本的模式。值得强调的是,OPAC的检索工具得到大部分用户的认可,因此,以OPAC检索技术为基础构建数字图书馆平台并整合多种平台资源的成本相对较小。基于OPAC检索技术的图书馆平台可以让用户以较为熟悉的检索方式获取平台的资源服务,且无须进行额外的技术培训,该检索方法将大大提高检索效率和用户的使用体验。

2.2基于导航系统的数字资源整合

基于导航系统的数字资源整合模式是将数字资源的检索方式进行整合,以此建立导航系统的数字资源库,使用户可以利用资源的名称、重要标识以及关键字来检索所需的信息。基于导航系统的数字资源

整合模式的目的是提供统一的检索入口,提供高效的检索效率以及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该模式按照资源的类型可将数字资源分为数据库资源、期刊资源、会议资源以及电子图书类资源等,可针对不同类型的资源设计不同的导航系统模式。现阶段,数字图书馆的检索模式仍是以基于数据库的导航模式和基于数字期刊资源的导航模式这两种方式。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数字资源信息需要相对应的导航模式,如:基于数字期刊资源的导航模式需要明确资源内容的期刊关键字、期刊名称、出版单位、ISSN编号以及期刊和出版社的URL等内容。基于数字期刊的导航模式具有以下三个基本功能:期刊关键字检索功能、期刊内容分类检索功能及顺序检索功能,以上这些功能都可以帮助用户方便地检索到所需的数字资源,并以超文本链接的方式实现。

2.3基于链接系统的数字资源整合

基于链接系统的数字资源整合模式利用超文本链接技术将相关的数字资源进行链接和整合,让全部的数字资源形成一个整体,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数字资源检索服务。目前,较为成熟的链接模式主要有封闭式的静态链接模式、开放式动态链接模式及开放式静态链接模式,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开放式动态链接模式。具体来说,开放式动态链接模式就是根据用户的具体需求动态地参照规定好的链接方式对于用户的使用给予链接,其中还可以在链接过程中嵌入选择型链接模式(比如DOI、CrossRef、SFX及Open URL等链接模式)[5]。现阶段链接技术最为先进的是SFX模式,SFX模式能够简化复杂数字资源的相互关联性,还可以提供期刊全文到全文,或者摘要到摘要的链接服务,使链接服务更加具体。利用SFX模式整合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的同时,还能扩展资源服务类别,比如扩展期刊查询、馆际互查和互借及期刊资源的传送服务。

3图书馆大数据资源整合方案和策略

3.1图书馆大数据资源整合整体方案

笔者设计的基于大数据的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资源整合的具体方案主要分为:数据整合系统反馈控制模块、数据整合模块、数据过滤和解析模块及大数据资源模块等内容(见图1)。其中,大数据资源模块主要负责存储和管理服务监控方面的数据、系统管理方面数据以及客户管理方面的数据,而且该模块还会参照数据的存储特点、数据的来源、数据的应用方向以及数据的使用频率等特点,将收集到的数据按照规则存储到相应的管理数据库中,为整个信息服务资源整合系统提供信息数据的基础管理服务。数据过滤与解析模块是大数据资源模块的上层,接受下层的大数据资源模块提供的服务,该模块主要担负着大数据特征的提取、类型和格式的判别、数据的清洗(即筛选)及数据的解析等工作。其目的在于它不仅要过滤掉大数据存在的不利噪音,还要规范数据的格式和类型,而且需要进一步提高数据的存储密度和使用价值。数据整合模块的主要职责是利用大数据的读取和转换准则将过滤后的数据进行转换并最终存储在主数据库中。数据整合系统反馈控制模块通过数据处理以及分析技术针对大数据进行评估,并利用系统反馈技术实现数据整合、资源调整及反馈系统优化,从而提高数据的操作管理水平,提高数据的有效性和可控性。另外,数字图书馆还会全程监管数据的整合过程,并在整合过程中及时地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完善管理,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及便捷的数据服务。

3.2实现数据在采集终端的过滤与整合

数字图书馆在提供优质数据服务的同时还积极收集和整合用户数据,如:利用终端的传感器、监控仪器、服务器日志监控系统以及终端数据收集器等设备,收集和整理系统运行信息和用户使用的信息。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收集数据的设备构建比较复杂,而且数量较多,对此在收集数据时要把握系统所需收集数据量和网络传输的负载量之间的平衡,也就是在不影响硬件设备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收集所需的信息数据[6]。因此,在数据收集方面采用何种的收集、整理以及过滤策略,对于整个信息服务资源整合系统的构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先进的收集技术将会大大减少硬件设备的运载负荷,从而提高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效率。综上所述,数字图书馆应该注重针对大量原始数据的过滤和整合技术的研究,降低大数据的噪音,有效去除数据的冗余信息,将有价值的信息数据过滤出来进行存储,从整体上提高数据的时效性和使用价值。

3.3实现大数据的安全、高效整合

实现大数据的安全、高效整合是保障用户账户信息、信息服务系统数据以及第三方共享数据安全的关键所在。①数字图书馆应该按照国家规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制订大数据的过滤和整合规则,并在保持数据能够支持二次挖掘和整合的前提下保障用户的账户信息和使用信息的安全性。数字图书馆还要在第三方平台数据的兼容性、开放性以及有效性的基础上对各个网络系统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②数字图书馆还十分重视基于IT系统框架的安全保障。图书馆应根据大数据的过滤和整合规律做好大数据平台的数据安全和存储工作,尽可能地降低数据过滤和整合带来的风险,从而保证大数据的整合措施不会影响到数字图书馆的正常运行。③数字图书馆还应重视大数据的整合和存储、整合系统的可扩展性、整合过程中的数据安全性以及整合过程中的经济成本等方面的内容[7]。

3.4重点关注与第三方大数据平台数据的整合

大数据时代,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需要数字图书馆、云计算服务商、通信和网络运营商及相关政府部门通力合作才能够完成。数字图书馆只有全面高效地整合各个系统的数据,才能提升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使用价值,才能准确定位用户的信息需求,才能保证数字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数字图书馆与第三方的数据平台还需要相互兼容,其不仅需要兼容各个平台的数据存储标准、数据的存储格式及数据接口模式,还需要从长远的角度看待与第三方数据平台的合作关系,着重加强对数据共享系统构建、数据过滤及整合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4结语

基于大数据的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资源整合系统重视大数据资源的过滤和整合技术,该技术同时也是对于大数据进行二次挖掘的基础。图书馆只有科学地研究大数据过滤和整合技术才能提高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使用价值,才能提升用户的信息体验效果。

参考文献:

[1]何毅.资源发现知识导航: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J].中国索引,2012(6):23-27.

[2]张文彦,武瑞原,于洁.大数据时代的图书馆初探[J].图书与情报,2012(6):15-21.

[3]樊伟红,李晨晖,张兴旺,等.图书馆需要怎样的“大数据”[J].图书馆杂志,2012(11):63-71.

[4]韩翠峰.大数据带给图书馆的影响与挑战[J].图书与情报,2012(5):37-40.

[5]温浩宇,李京京.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图书馆异构数据集成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2(9):138-141.

[6]史久根,张加广.基于压缩感知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算法[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4(10):178-182.

供应链数字化管理范文11

【关键词】区块链 比特币 数字货币

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正在对全球金融体系产生重要影响,一些经济学家预测,数字货币有可能成为二十一世纪主要的金融支付工具。2016年1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北京召开数字货币研讨会,周小川行长指出需要密切关注区块链等技术发展对金融Ю吹挠跋臁S纱耍支撑比特币等数字货币研发的关键技术――区块链(blockchain)技术引发多方关注,各方对区块链的关注程度甚至不亚于对数字货币本身。目前,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已经从数字货币领域逐渐进到金融、公共服务等领域,在国内外正掀起一股研究和探索区块链技术应用的热潮。

一、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的内涵

作为支撑比特币的重要技术,区块链的概念最早由比特币创始人中本聪提出。以比特币应用为例,区块链是指一串使用密码方法相关联产生的数据结构,每一个数据块中包含了过去十分钟内所有比特币交易的信息,以密码学方式保证信息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并生成下一个区块。

有学者(秦谊,2016)认为,区块链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基于计算机程序的公开的总账数据库。它的特点是数据库可以记录区块链上发生的所有交易信息,区块链中的每个节点都可以将其记录的交易信息更新至网络并保存,每个参与维护的节点都能复制获得一份按照时间顺序记录的完整数据库储存,这就构成了一个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的分布式数据库,这种数据库能够在无须第三方介入的情况下,实现信息的直接交互,即人与人之间点对点式的交易和互动。

也有研究(穆启国,2016)认为,区块链是指通过去中心化和去信任的方式共同维护一个可靠数据库的技术方案。这种数据库方案以涉及系统中的任意多个节点,把一段时期内系统包含的全部信息交流的相关数据,通过特殊的算法和密码方法计算并记录到一个数据区块(block)中,同时产生该数据区块的防伪识别码用于链接(chain)下个数据块及校验,系统的所有相关节点来共同验证交易信息记录是否为真,生成的数据区块不可篡改。实际上,区块链技术是一种类似于TCP/IP协议的互联网底层技术的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它的出现有望实现互联网从信息传递向价值传递的突破。区块链技术最大的颠覆性在于信用的自我建立,数据存储、传输和证明的去中心化,采用分布式储存的数据区块替代目前的中心服务器,使全部数据信息都被记录并储存在云系统之上,无须第三方验证即可实现数据的自我证明,使得信用的建立成本大幅降低。比特币就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创造的一种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因此无须基于信用来实现货币的发行和交易。

对于数字货币的认识,有学者认为(王永红,2016),数字货币是“法定电子现金”,即由货币当局发行、存储于电子设备、具有现金特性的价值载体。数字货币区别于与银行账户相关联的电子货币,与价值完全由市场决定虚拟货币不同。同时,从数字货币体系建设的需求的角度来看,数字货币要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支付手段,必须具备区别于电子货币、虚拟货币的显著特点,包括安全性、可控匿名性、周期性、不可重复性、系统无关性,并且要在开放互联环境中达到很高的交易性能。谢平和石午光(2015)认为数字货币是基于密码学和网络点对点(Peer to Peer)技术,由计算机程序产生并在互联网上发行和流通的一种货币。

二、区块链应用于数字货币的优势

新货币经济学认为,货币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职能可以分离,比特币的应用可以被视为此观点的一次尝试。该理论提出,所有的经济活动在没有中央银行和法定货币的情形下一样存在,基础货币的记账和交换职能可以同时使用两种不同的媒介,前者仅为衡量价值的标准化的记账单位,可以同所有的经济交易之间建立起映射关系,而后者则是内生的,可以通过债权转让的方式实现交换。从更为长远的角度来看,比特币或许只是货币职能分离的一次大胆的实践,离诞生真正意义上能广泛流通的数字货币还有十分遥远。但是无论如何,基于数字货币的比较优势,创建一种成熟、稳定、可靠的数字货币体系是未来世界货币体系的发展方向。无疑,区块链技术为创立稳定可靠数字货币提供了技术基础,受到了各国央行的关注。

利用区块链技术发展数字货币具有明显的优势。有学者(蔡钊,2016)认为,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数字货币去中心化信用和方便快捷地交易,使得其具有较高交易流通价值,并能够通过开发对冲性金融衍生品作为准超货币,从而保持相对稳定的价格。数字货币建立了货币背书下的数字货币交易信用,交易量越大,交易越频繁,数字货币交易信用就基础越发牢固。一旦在全球范围实现了区块链信用体系,数字货币自然会成为类黄金的全球通用支付信用,并可借此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使得货币变得十分安全。目前的中心化的金融系统容易遭受电脑黑客的攻击,安全成本高且难以防御。但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创立数字货币,它去中心化的特点能够实现全网络记账,有效预防故障与攻击。另外,区块链信息的时序记录、不可追溯和难以篡改的特点,使得货币防伪变得十分简单。这一防伪特性在与数字货币相关的票据、凭证应用上有更为广阔的前景,这使得金融诈骗的可能性大大降低(邓迪,2016)。

有学者从人民币国际化的角度分析了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的优势(肖风,2016),认为中国人民银行可以通过联盟链发行数字货币,这种联盟链是由几个中心化机构共同发起建立,兼具部分去中心化功能的同时让分布式网络节点得到控制的区块链。在这种区块链中,让所有参与金融机构的数据中心共同构建联盟链的分布式网络,单中心变成多中心,从而实现安全稳定运行。另外,零知识证明技术和共识机制能够保证所有参与者的信息保密,链条各节点网络通过账本网络共享机制确保达到高效率和高可靠性的结合。这种设想一旦实现将十分有利于人民币有序、可控地实现国际化。同时,人民银行可以通过外接端口将认可的全球金融机构接盟链,可实时监控人民币流动,并且可以节省人民币印刷和储存成本。最重要的是根据区块链技术实现信息流与资金流的统一,实时结算、逐笔交割与无间断运行,初步构建一个科学高效的全球化人民币登记结算与支付清算网络,这将极大提高人民币结算、支付清算的效率,有效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在反洗钱领域,区块链技术的作用突出。秦谊(2016)认为,借用区块链技术,通过各金融机构的交易都必须有客户提供电子身份信息(私钥)同银行掌握的公钥共同验证,并且与用户地址进行匹配,确保每笔交易都有完整的记录。在这种模式下,交易信息在各金融机构间实现透明共享,交易的所有环节都无法脱离监管机构的视线,黑钱将无法洗白。

但是,也有学者对区块链应用于货币创新有不同的看法。姜奇平(2016)从货币价值的角度分析,认为区块链在货币方面的应用只能是被设计为一般等价物的分布式系统,但如果未来货币的发展不再是一般等价物,那么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与货币发展从贝壳到黄金再到纸币一样,只是货币在形式上的创新。而未来货币的流动性将必须在利用、使用、服务应用中体现价值,表现在更为具体的价值体现。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在比特币上,相当于设计了信息量机制,却没有设计信息流速机制。吴晓灵(2014)认为算法货币目前只是解决了货币信用问题,但尚无法适应社会经济需求的调节需要。在当前的情形下,其最重要的价值体现在能够通过互联网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价值传递。

三、区块链技术应用于货币创新的实践:比特币

区块链技术最广泛也最为成功的应用是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从中本聪开发出第一个创世区块开始,到比特币区块的诞生,再到比特币作为投资工具价格飞涨,比特币和区块链技术广受追捧,凸显了区块链技术及应用的广阔前景。英格兰银行的研究认为中央银行未来可以考虑发行流通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操作得当可以增强金融的稳定性。

对于比特币是否为数字货币的判断,Yermack(2013)的研究结论比较具有代表性。作者认为,比特币在履行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方面仍然面临重大挑战。在流通手段方面,比特币的流通范围小;从价值尺度看,比特币价格波动十分剧烈,因而尚不能视为具有稳定的价值尺度;从支付手段来看,比特币仍未被广泛接受。Forian et al.(2014)分析了比特币的货币和资产属性,认为持有者更多视比特币为一种投资和资产。因此,比特币从根本上来说仍不是货币。

不少学者肯定了比特币对于创新货币形式的重要作用,张春霞(2016)认为去中心化、非国家化是未来货币的发展方向之一。货币去中心化是指一种货币不通过中央银行等中心机构发行流通,交易过程不依赖银行或中央清算机构等第三方机构的协助。类比特币的非国家化能有效避免中心机构造成的货币多发,以及信用风险和人为因素导致的货币危机,从而根本上保证了币值的稳定与流通的自由。比特币去中心化、数量有限、完全匿名和交易便捷的特征,是目前区块链技术最为成功的应用。姜立文等(2013)认为比特币有效解决了在经济全球化下如何降低信息成本与交易费用的问题。交易可以实现全球同步,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有学者(闵敏和柳永明,2014)从货币价值与职能的角度分析认为,比特币本身不能度量商品的价值,在当前的比特币的交易中,衡量商品价值的因素依然是法定货币。现实中绝大多数可以使用比特币交易的实体店都同时使用法币和比特币标价,实际上是法币提供价值尺度,而比特币充当流通手段。从这个方面讲,比特币实现了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分离。而货币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分离,则价值尺度退化为记账单位,商品的价格就能充分反映商品的相对价格,从而避免受到货币价值波动的影响。

许多外国学者从比特币的交易特征分析得出了一些有用的结论。Ron et al.(2013)通过跟踪分析比特币持有者的数量、账户变动、交易和储蓄特征,发现大多数的比特币从产生到现在,并没有参与流通,大多数的比特币被少数人集中。Smith(2014)对比特币的价格波动进行了分析,发现比特币同直接货币市场之间存在套利行为,同时比特币与其他货币的直接汇率波动更加明显。这些现象表明受比特币数量的稀缺性、升值预期和流通限制影响,比特币的持有者愿意选择持有而不是交易,价格波动也更为剧烈。

四、区块链技术创新发展货币面临的挑战

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数字货币创新具有安全性、匿名性、方便交易的天然优势。尽管如此,应用区块链技术创立一种广泛流通的数字货币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安全性仍是区块链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比特币遭黑客攻击失窃和被盗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数字货币在技术面上尚未成熟。袁勇和王飞跃(2016)认为,虽然实际系统中为掌握全网51%算力所需的成本投入远超成功实施攻击后的收益,但受攻击的安全性威胁始终存在。另外,区块链的非对称加密机制也将随着数学、密码学和计算技术的发展而变的越来越脆弱,隐私保护也不是绝对的安全。

从法律上看,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数字货币受现有的国家制度的制约。益言(2016)认为,一方面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和自治性淡化了国家和监管的概念,对现有的货币制度造成很大冲击。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对国家的货币发行权威构成严峻挑战,而且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效果。监管部门对区块链技术缺乏充分的认识和预期,与区块链技术及其应用缺乏相关法规的保护,增加了市场主体的风险。

从监管上讲,区块链的去中心化让中心化的政府对数字货币的监管变得非常困难。孙建钢(2016)认为,虚拟货币数字化的价值代表属性决定了其很难确定监管主体,去中心化的属性使原中心化的传统监管模式不再适合,跨国界市场参与及交易的属性更是增加了监管的复杂性,从而给各国的金融监管机构提出了新的挑战。

另外,陈一稀(2016)的观点比较独特。文章认为,区块链技术存在与传统货币银行学中相类似的“三元悖论”,即无法同时达到高效低能、去中心化和安全的三个要求,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同时,文章提出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区块链技术从本质上来说不是去中心,而是换中心或是多中心。

随着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的强势崛起,新兴的区块链技术逐渐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热点研究课题。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信用、不可篡改和可编程等特点,使其在数字货币的应用上具有广阔的前景。目前,对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数字货币的研究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多数研究集中分析了区块链技术对于数字货币创新的重要意义,与传统货币的比较优势,以及未来面临的安全、法律认可、政府监管的挑战,但都没有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同时,对于未来数字货币如何实现一般货币职能,构建数字货币与现有货币体系相融合的框架,以及如何实现数字货币广泛流通的分析和讨论不够充分。本文对有关区块链技术用于数字货币的创新做了粗浅的归纳,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有益的启发与借鉴。

参考文献

[1]穆启国.区块链技术调研报告之一:具有颠覆所有行业的可能性――区块链技术解析和应用场景畅想[J].川财研究,2016,1.

[2]谢平,石午光.数字加密货币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金融研究,2015,01:1-15.

[3]邓迪.数字货币的前奏[J].金融博[,2016,03:9-10.

[4]姜奇平.区块链与货币哲学的发展[J].互联网周刊,2016,04:70-71.

[5]陈一稀.区块链技术的“不可能三角”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研究[J].浙江金融,2016,02:17-20+66.

[6]肖风.从公有链到私有链:区块链回归现实[J].当代金融家,2016,Z1:35-37.

[7]秦谊.区块链冲击全球金融业[J].当代金融家,2016,Z1:43-46.

[8]王永红.数字货币技术实现框架构想[J].中国金融,2016,08:14-16.

[9]姜立文,胡h.比特币对传统货币理念的挑战[J].南方金融,2013,10:31-35+92.

[10] 吴晓灵.从信息网络到价值网络――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J].三亚・财经国际论坛,2014.

[11]Forian G.,Z.Kai,H.Martin and W.M.(2014).Christian.Bitcoin-asset or currency? Revealing users’ hidden intentions.The Twenty Second European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

[12]Ron D.and A.Shamir.(2013).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Full Bitcoin transaction Graph.Financial Cryptography and Data Security: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6-24.

[13]Smith J.(2014).An Analysis of Bitcoin Exchange Rates.SSRN Working Paper,No.2493797.

供应链数字化管理范文12

关键词: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供应链创新

供应链管理是指企业通过供应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化、集成化、敏捷化的先进管理模式,改善与上、下游企业供应链的关系,整合和优化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使生产出来的产品能以恰当的数量,在恰当的时间,被送往恰当的地点,满足服务水平要求的同时,使系统的成本最小化,从宏观上看,供应链管理包括了两个主要部分:企业内供应链管理和企业间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都是一个从生产商到最终用户的价值增值过程,电子商务是在一个更新的、更有效的技术平台上构建的供应链,实现电子商务的价值增值过程就是一个供应链管理过程。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最有力的优势是通过及时、有效信息的传递,实时把握需求,并根据实际需求来快速调整相应的生产、经营和物流运作等相关活动,体现了企业对市场的敏捷反应。

一、我国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

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可以避免信息失真、提高顾客信息反馈效率,使供求有机衔接、协调一致、反应迅速。降低成本是企业经营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效益的重要手段。对于企业供应链来说,供应链的赢利就是从顾客那里赚取的收入与供应链的全部成本之间的差额,供应链的成本越低,就意味着企业的获利空间越大。供应链管理就是要不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也就是说供应链管理就是不断优化,提高资源利用率。现有数据表明,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可以减少削价处理的损失40—50%,库存下降10—15%,可以带来大约20%的成本节约。 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就必然要进行业务流程重组,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而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企业比一般企业的资金周转时间缩短40—60%,而资金周转时间的缩短就意味着企业资金利用率的提高。 企业通过加强供应链管理,可以大大缩短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时间,从而获得无法复制的竞争优势。现阶段中国市场上产品品种越来越多,消费者需求变化越来越快。所以,在这个变化的世界里,成本固然是一个重要的竞争优势,但是快速响应消费者的需求,进而有效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是竞争的根本。

二、我国传统供应链管理的特点

目前我国一些具有前瞻性战略眼光的企业已瞄准了供应链管理这一管理方法并加以运用,它对于我国企业因规模小而不能形成规模效益,因其结构全、开支大、内部层次繁多、结构臃肿而不能形成合力,大多数企业重复低层次竞争而导致两败俱伤等问题都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法。

1. 产品不规范,缺乏以顾客为中心。在实施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目的之一就是使用规范化的管理手段,有效协调链上各节点企业行为,整合资源,形成整体优势,而产品的原材料至产成品到最终消费品必然采用标准化形式则成为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企业生产制造的产品缺乏规范性、标准化程度低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供应链管理是以实现顾客满意为最高目标。今天,在顾客驱动的市场中,顾客需求构成市场,需求形成企业获利潜力,需求的满足状态制约着企业获利的多少,因此,顾客的满意就是企业效益的源泉,顾客需求是推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也是供应链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供应链管理中,顾客服务的目标设定优先于其他目标,它以顾客满意为最高目标。供应链管理本质上是满足顾客需求,它通过降低供应链成本的战略,来影响顾客需求中的价格因素,

2. 各企业间未形成战略伙伴关系。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间的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也成为我国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一大障碍,在以往低层次的竞争当中,企业间形成一种你死我活,两败俱伤的企业关系,没有在供应商方面形成一个共同利益的一个群体。企业存在是因为市场价格机制中存在成本,同时企业内部亦存在成本,市场交换成本及企业内部成本之间比较的结果是所有产品的生产不能由一个超大企业来完成。在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基础上许多学者研究了企业纵向整合的必要性、可能性及效率。而如果不满足所需条件,纵向整合也会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成本。因而形成了企业“半结合”状态的研究。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的创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