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供应商发展战略

供应商发展战略

时间:2023-06-01 09:31:31

供应商发展战略

供应商发展战略范文1

[关键词]平衡计分卡;战略供应商;绩效评价;供应商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7-0078-03

1 引 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企业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求资源优化配置与谋求生存、发展,将非核心业务不断外包。因此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思想被提出并被企业界重视。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协调各方绩效的基础上使整体绩效达到最优。正如Martin Christopher指出: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如何降低不断增大的供应不确定是企业面临的另一个难题。

供应商处于供应链的源头,供应商绩效的优劣直接影响下游环节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同时对企业、产品在最终市场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良好的绩效评价体系能够挑选优质的供应商、促使供应商自我提升。

一定程度上而言,良好的供应商绩效评价是保证供应链平稳运行的前提条件。然而企业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关注所有供应商。按照帕累托定律,只要对少数重要供应商进行关注就能产生很好的效益。

关于供应商分类,各方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划分标准。林勇、马士华(2000)从供应商的增值作用和竞争实力将供应商划分为普通供应商、技术性/竞争性供应商、有影响的供应商和战略性供应商。赵林度(2003)从市场化程度、资产特征、管理成本、战略重要性将供应商分为商品供应商、交易供应商、战略供应商。姜飞(2004)将战略供应商等同于供应链环境下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供应商。

笔者认为战略供应商是在供应链的环境下形成的、有别于传统供应合作关系的、对产品(包括无形产品)价值影响大、长期合作关系的供应商。

以往文献在没有区分供应商类型的情况下,采用统一的绩效评价体系。指标过分注重价格、质量等产品指标,忽略了战略高度、合作等要素。在供应链协同大背景下,这样的评价体系明显存在不足。少部分学者关于战略供应商绩效评价体系针对某一具体行业或公司,且划分标准不一。由于供应商绩效评价的主观性、变动性强。树立战略供应商全面客观的绩效评价体系,对供应商的资源整合、供应链优化能起到指导作用,同时能够丰富学术界关于战略供应商绩效评价研究成果。

因此建立一个合理、全面的战略供应商绩效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实际与理论研究意义。

2 引入平衡计分卡的可行性

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BSC)是Kaplan与Norton 1992年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围绕企业战略展开的绩效测评系统,包括财务、顾客、内部业务和创新与成长四个维度。BSC把战略与愿景而非控制置于中心、引入非财务指标、将指标控制在少数关键项目上。

将BSC应用到战略供应商绩效评价的确是一种挑战。一方面两者绩效评价的客体不同,另一方面供应商绩效评价已有较为成熟的模型可以为战略供应商所借鉴。

为此,笔者就两者的目的和测评维度实施两方面对引入BSC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2.1 战略供应商绩效评价的目的与BSC相通

BSC着眼于企业本身,在克服短期财务指标的基础上,增加非财务指标,力求将企业长期战略与绩效体系联系起来,最终实现企业整体持久良好运作。

战略供应商绩效评价着眼于企业外部的供应商,目的是不断改善供应中的不足,在竞争中紧密协同实现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因而战略供应商绩效评价体系应该注重彼此之间的协同、注重整体效益和持续改进、注重长期合作和信息的沟通。

其实两者都是从整体出发,力求企业持久不断完善。评价客体的不同说明在供应链的大背景下,企业竞争力的来源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更多的来源于企业外部。将BSC用于战略供应商绩效评价并不会让供应商评价局限于企业内部,反而能将企业内部成熟全面的评价体系扩展并完善外部供应商评价。

2.2 战略供应商绩效评价体系可以借鉴BSC的维度

当前,企业通常对所有供应商采用统一的绩效评价体系,体系中指标繁多,造成信息过载,很难清晰快速地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反观平衡计分卡,从四个重要方面考察企业,并试图回答企业四个基本的问题,如下图所示。

战略供应联盟作为一种松散型组织形态,正是由于传统绩效评价体系无法让整体最优协作运作。引入平衡计分卡能够有效弥补原有评价体系的缺陷,从供应链竞争的战略高度来进行关键绩效指标的确定。针对战略供应商的特点,从财务、业务、顾客、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进行绩效评价。

财务方面:单个企业财务的良好,不一定代表供应链的良好。因此财务指标应采取更具根本性的指标,如对下游企业的价格支持、弹性的议价空间、成本降低比例等。

业务方面:战略供应商承担着企业资源的输入,是正常生产销售的保障。在业务上的紧密协作程度是主要考量方面,主要是两者商流、物流方面的对接。

顾客方面:评价者作为战略供应商的顾客,该方面等同服务水平,即及时交货的相关指标。因此,可以把质量、违约以及交货期看作供应商提供的服务,对此进行评价。

学习与成长方面: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着协调不充足和跨组织障碍两项危机。因此,这一方面就供应链组织的长期发展、成员间的合作和发展进行评价。涉及战略供应商的技术、信息、运作程序等指标。

将BSC引入战略供应商绩效评价中,对两者的目的和四个方面都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能摆脱传统评级体系的缺失,使供应链各环节实现更强的咬合力。

3 基于BSC的战略供应商绩效评价体系

建立绩效评价体系,最重要的问题是筛选合适的衡量指标。根据战略供应商的特点和平衡计分卡的需要对其设计衡量指标。从供应商的角度出发,使评价目标应与BSC的愿景相连接。将供应商相关指标划分为四类并与平衡计分卡相联结,使企业能够借此评价战略供应商的整体表现。

3.1 财务方面

财务是战略供应商一个基础的绩效维度,该维度不可能也不需要对战略供应商的所有财务指标进行考核。财务方面主要分析战略供应商的抗风险能力和收益分享意识,包括财务状况和利润分配程度两个一级指标。

财务状况主要分析战略供应商生存潜力,涉及销售增长率、市场份额、资产负债率三个指标。可以判断战略供应商当前的发展稳健程度。利润分享程度着重分析战略供应商对长远整体利益的态度,涉及价格支持、平均付款期、价格竞争力三个指标。利润分享程度能够直接表明战略供应商在双方整合上的资金支持。

3.2 业务方面

在进行战略供应商绩效评价时,业务运作流程可以表明战略供应商掌握并管理其内部的实力,同时要兼顾顾客感知。业务方面包含产能情况和流程响应两个一级指标。

产能情况主要分析战略供应商生产与销售能力,涉及生产规模、订单提前期两个指标。通过产能情况可以评价战略供应商在成本控制、订单处理速度和自身的重要性。流程响应同样涉及两个指标:预警管理水平和供货弹性。主要是战略供应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供货的可变动性能力。

3.3 顾客方面

BSC认为企业要实现长远优良的财务业绩,必须有站在顾客的角度的评价指标。因而在顾客维度主要是从企业自身角度进行战略供应商绩效评价,包括产品质量、交货期质量和合作关系三个一级指标。这一维度和常见的供应商评价体系有许多类似指标。

产品质量主要分析战略供应商产品的质量可靠性,涉及订单合格率、ISO等认证情况两个二级指标。两个指标从过去和未来两个层次分析供货的可靠性。交货期质量则注重订单处理的优劣性,涉及订单完成率和准时交货率两个基础性指标。合作关系更注重两者的战略关系,是传统供应商绩效指标所不具有的。合作关系指标能够反映战略供应商积极主动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包括技术合作程度、售后服务水平和主动交流情况三个二级指标。

3.4 学习与成长方面

BSC最后一项关注的是战略供应商长远发展能力,即战略供应商是否有实力对以后双方的合作与发展进行投资,决定了其以后的发展潜力。如果战略供应商拥有较好的协作能力与较好的信息化程度,可以认为发展潜力较大,因此可以从知识水平、信息化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知识水平衡量战略供应商参与协作的能力,主要包含新产品开发能力、订单变更弹性和订单参与程度三个二级指标。信息化能够反映战略供应商成长的潜力,可从市场敏捷性、信息系统水平和信息分享程度衡量。

综合以上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得出了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战略供应商绩效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5 总 结

在供应链整合的趋势下,战略供应商作为供应链关键源头,影响与地位明显,如何有效准确地对战略供应商进行绩效评价成为企业的迫切要求。绩效评价应立足供应商和供应链整体的角度出发,力求提升整体竞争力。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战略供应商绩效评价体系能够综合考虑战略供应商的各个方面。评价体系目的不仅仅是对战略供应商的经营成果进行评价,更注重双方在供应链整体战略上如何进行绩效改进。但该评价体系也有一定缺点,由于供应商个别指标的定量评价上存在有难度,致使体系中定性指标的存在。因此,如何对指标进行筛选并量化,加强体系的可操作性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林勇,马士华.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供应商的综合评价选择研究[J].物流技术,2000(5).

[2]赵林度.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4).

[3]魏毅强,刘进生,王绪柱.不确定型AHP中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概念及权重[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4(4).

供应商发展战略范文2

关键词:战略采购;原则;实施要点;供应商管理

1.正确认识战略采购

战略性物资是指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的原材料或者未来价格预期会有较大的增长、预期未来供应紧缺的物资。

“战略采购”是“以降低采购物资的总拥有成本及提高供应链竞争能力为目的的一系列计划、实施、控制战略性和操作性采购决策的过程,目的是指导采购部门的所有活动都围绕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展开,以实现企业远景计划”。战略采购是以最低总成本建立业务供给渠道的过程,以系统分析企业采购为基础,通过持续培育供应商协作关系,建立起企业获取竞争性采购优势的一种采购模式从公司战略的实施角度来说,战略采购是支持企业战略及采购战略、供应链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包含采购策略的计划、制定、实施及控制的整个PDCA过程,它不仅仅涉及战略性物资,而是涉及所有采购的物资。

2.战略采购的原则

2.1供应链全过程总拥有成本最低

总拥有成本不仅仅是简单的价格,还承担着将采购的作用上升为全面成本管理的责任,它是企业购置原料和服务所支付的实际总价,包括安装费用、税、存货成本、运输成本、检验费、修复或调整费用等,甚至包括生命周期内的维护成本。

2.2 通过商业协商建立外部供应链上双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战略采购要求企业与供应商建立合作的伙伴关系,战略采购过程不是零和博弈,一方获利一方失利,战略采购的谈判应该是一个商业协商的过程,而不是利用采购杠杆,压制供应商进行价格妥协,而应当是基于对原材料市场的充分了解和企业自身长远规划的双赢沟通,唯如此方能从真正意义上建立供应链竞争基础。现代经济条件下市场必须讲求“服务、合作、双赢"的模式,互为支持,共同成长。

2.3 建立内部价值链上的协作关系

战略采购的战略性决策以供应链上的总拥有成本最低为目标,其决策必然涉及企业内部价值链上的各个部门的利益,同时要想实现总拥有成本最低,也需要涉及的各个部门共同协作实施方能执行有效。

2.4 持续实施原则

战略采购是一个持续的、日常的企业职能。战略采购是企业采购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在企业的初期,由于采购量和种类的限制,战略采购的优势并不明显,但在企业向更高层次和更大规模发展的过程中优势会日益明显,有远见的企业应该在发展之初就有组织地构建战略采购框架,实施战略采购。

3.战略采购的实施要点

笔者认为应抓住采购策略确定和供应管理两个重点。

3.1 物料细分及采购策略

根据物料本身重要性和供应市场复杂度把物料分为两大类制定物料采购管理策略。按照这种分类方法,把各种物料基本分成四大类:

(1)战略性物料:由于这种物料本身价值昂贵,库存占用资金大,必须进行详细的市场调查和需求预测,并尽可能地进行严格的库存控制。

(2)重要物料:这种物料的基本管理策略应该是在库存管理上多下工夫,尽量减少总库存来降低采购成本。对于供应商管理来说,可以保持一般合作关系即可。

(3)瓶颈物料:对于瓶颈物料的供应商,要采取灵活的策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区别处理。

(4)一般物料: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是很高、基本特点是小件物料,本身价值不高,市场上同时又容易获得。企业可以参照上述所提出的方法,当需要采购的物料种类、供应商的数目很多也很大时,首先将物料分类,然后对不同类型的物料采取不同的供应商管理模式和采购与库存策略,以节省管理成本。

3.2供应商管理

3.2.1采购商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

目前采购商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三种:商业型供应商、协作型供应商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合作伙伴型供应商。

3.2.2对不同合作伙伴的采购管理策略

对于发展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来说,根据市场发展率和核心能力,将合作对象分为四类。合作伙伴在增值链中的作用高合作伙伴的核心能力高,对处于供应链上不同合作伙伴关系的供应商,应采用相应的采购管理实施策略,分述如下:

(1)战略性合作伙伴

企业供应链采购管理要从制造资源信息集成与共享、提升企业核心业务能力和新产品开发等采购管理战略层面出发,目标重地放在双方供应链协调整合上,形成一体化战略联盟。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核心业务能力。

(2)竞争性/技术性合作伙伴

对这一合作伙伴企业供应链采购管理的目标是建立一种“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良好”的概念集中体现在为矾公司核心业务能力提高和新产品开发提供应有的保障,并以签订长期合同的形式确保采购品价格的稳定、质量的保证和产品供应的稳定。

(3)有影响力的合作伙伴

这一类合作伙伴关系是采购管理的重点、难点。重点合作伙伴关系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在采购管理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强调供应链的整合、长期合作关系的维护、产品技术共同开发等。

(4)普通商业性合作伙伴

建立采购管理信息应用系统和实施电子商务采购,以程序化、规范化的作业方式提高采购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和采购效率。

总之,正确认识并深刻理解战略采购的理念,抓住战略采购实施的要点,就会把战略采购真正落实,就会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助力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迪贝斯.采购战略管理如何提升国家与企业绩效[J].中国流通经济,2008.6

[2]袁旭.采购绩效评价新思路[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9.22

供应商发展战略范文3

关键词:战略采购;军队采购能力;建设

中图分类号:F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1-0084-02

战略采购主要通过供应市场调节、优化节点分布、固化网络联接和整合网络能力四个环节来推动军队采购部门和市场向网络变迁,以获取交易成本和交易效益持续动态优势,最大限度提高军队采购的军事经济效益。在具体实施层面上,战略采购过程主要是外包非核心能力、设计供应商群体、采购整合和发展长期合作交易关系,提高军队采购的竞争优势。

1 外包非核心能力

军队采购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现有资源的相对不足、发展不完善决定了我们不能走“大而全”的发展道路,而应该注重“精与细”的建设,将那些不太重要的业务外包出去,而集中去发展自己的核心能力。实施业务外包可以弥补军队物资采购部门的资源不足,进一步发挥和挖掘现有资源的潜力、有效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服务和质量并降低军队物资采购风险。

从军队后勤保障活动来看,军队是执行作战任务的武装集团,其核心职能是作战,保障力量与作战力量的比例应该是越小越经济,保障效能与作战效能的比例应该是越高越好。后勤保障是为作战服务的,其核心业务应该是保障,即如何科学地确定军队物资的需求品种、需求数量、需求地点、需求时间,及时有效地安排物资补给任务和计划。其他具体的、服务于保障工作的业务,可以交给具有比较优势和效率的地方供应商来完成,实现社会化保障。因此,对于从市场到部队这一加工――流通――服务环节中发生的包装、运输、储存、装卸等物流业务,拣选、加工、分割、组配等配送业务,以及人员培训、技术服务、维护维修等业务,在不涉及军事秘密或者满足保密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供应商在这些方面的产品优势、渠道优势、成本优势、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经过军队物资采购部门认证后实行外包,实现资源取得、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社会化保障,解决军队后勤物资保障资源的集约化配置问题。

2 设计供应商群体

设计供应商群体是战略采购中最为薄弱的环节。设计供应商群体包括供应商数量的减少和供应商群体结构的优化。

现代采购管理中供应商选择的目标不是寻求最低成本、最短交货期的供应商,而是从全面质量管理角度出发,注重选择在优质服务、技术革新、产品设计等方面提供合作的供应商,采购管理的趋势是减少供应商的数量,并与之建立互信、互利、互助的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形成经济采购批量,简化采购计划、运输和库存管理,控制采购质量,降低采购成本。

要减少供应商数量,则需要军队采购部门进行供应商区分,提高管理效率。对军队采购部门来说,与之打交道的供应商较多,分清供应商主次,对供应商进行重点管理,有利于节约军事人力、物力,提高管理效率,这里首选ABC分类方法对供应商进行分类管理。ABC分类方法即对供应商进行ABC分类,区分出主次,对关键供应商进行重点管理的一种管理方法。我们可以依据下列比例对供应商进行ABC分类划分:A类供应商占总供应商数的10%,但供应商品的价值占军队采购物资价值的60%-70%;B类供应商占总供应商数的20%,其供应商品的价值占军队采购物资价值的20%;C类供应商占总供应商数的60%-70%,但其供应商品的价值占军队采购物资价值的10%-20%;这样划分出ABC三类。A类供应商为军队提供大部分物资,并且厂家数量较少,对其重点管理是降低军队采购供应成本的潜力所在和主要方法,因而要投入主要精力进行重点管理。B、C类供应商,因其提供的物资比重少、数量多,则可以减少精力的投入作一般管理,它不是降低军队采购成本的重点。

对于大部分军兵种专用物资和军队特需物资的采购来说,不断改善和优化供购关系是供应商管理的重要手段。供应商的优化策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与优秀供应商和强势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管、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以显著降低采购总成本,实施有效的采购质量控制,提高军队保障采购效能;二是将部分保障环节,如流通环节、配送环节和服务环节,交给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供应商实行外包。

3 发展长期交易合作关系

外包和和设计供应商群体是发展长期合作交易关系的前提,网络交易认为:(1)供应商是买方企业的延伸部分;(2)与主要供应商的关系必须持久;(3)双方不仅应着眼于当前的交易,也应重视以后的合作。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买方企业和供应商致力于发展一种长期合作、双赢的交易关系。采购部门改变一般采购多家比较和短期契约的采购手段,减少供应商的数量,向同一供应商增加定货数量和种类,使供应商取得规模效应,节约成本;并和供应商签订长期契约,使其不必卷入消极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资源更高效的利用。在这种长期合作的交易关系中,供应商对买方企业有相应的回报:(1)供应商对买方企业的定单要求作出快速的反应;(2)供应商有强烈的忠诚于买方企业的意识;(3)愿意尽其所能满足买方企业的要求;(4)运用其知识和技术,参与买方企业产品的设计过程。

军用物资采购也是一种交易行为。交易是指一种价值形式的让渡和另一种价值形式的获取的过程,其目的是通过这种交换活动将相关的企业外部资源导向企业的任务。在交换的过程中,采供双方均追求标的物的成本效用超过让渡标的物成本的目标,力争取得交换者剩余。由于不同价值形式对不同主体的效用不同,在交换中交易双方都有可能获得交换者剩余,因此,军用物资采购不是一种“零和博弈”,存在着“双赢”和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可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威廉姆斯为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供应链采购方与供应方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逐步提高了战略采购(strategic purchasing)这一概念。战略采购指宏观范围内确立采购资源,建立最优的供应体系及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过程,它使企业重新定义如何与供应商交易,永久降低成本,提高供应商的价值供献。战略采购的意图之一就是与关键供应商(Key Supplier)建立良好的关系(Buyer-Supplier-Relationship BSR)。BSR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战略采购的成功实施。据此,军用物资供应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可定义为,为实现战略采购目标,军用物资采供双方立足军用物资供应链为实现财务状况、质量、数量、交货、用户满意度和业绩的改善和提高而建立的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协议关系。

建立军队采购部门与供应商的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合作伙伴关系,还要求双方信息高度共享,包括公开成本结构等敏感的信息。前提是彼此间的高度信任,而要形成这种信任关系,必须加强经常流,及时处理合同中出现的有关问题,特别是要处理好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问题。首先,供需双方可不定期召开座谈会,经常就成本、质量控制、市场动态等方面信息进行交流与沟通,以保持信息的一致性和准确性,便于价格的确定和质量的把关。其次,军队采购部门应及时将部队所需物资在质量、数量和供货等方面的新要求以及意见建议告知供应商,以利于供应商能够及时调整生产满足部队要求。第三,供需双方应该经常互访,相互沟通及时发现和解决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

4 采购整合

通过融合采购部门与供应商之间边界,交易双方的动态能力因专有信息和知识实现高度共享而得到共同的提升。采购部门不仅可以引进供应商动态能力,还可以从双方的动态能力提升中获益。信息和知识传递是采购整合的核心内容。整合网络能力有两个产出:一是提高引进的供应商核心能力与采购部门自有能力的兼容性,二是创造新的能力。整合网络能力的决策称为采购整合。

战略采购强调供应商和采购部门、采购部门和其它职能部门(如后勤财务部门、军队审计部门等)之间的整合。采购整合有三个方面:供应商和采购部门采购战略目标整合;采购部门和竞争战略及其它职能部门战略整合;供应商、采购部门、其它职能部门间努力最优化。(1)军队采购部门和供应商沟通机制。在对抗性的交易关系中,交易双方的沟通大都由买方主导,信息流基本是单向的,双方都不愿意共享信息。在合作性的交易关系中,双向信息交流非常频繁,双方经常就产品质量控制、成本控制、技术可行性等交换意见,并针对意见进行不断改进。(2)早期供应商参与产品设计。军队采购部门和供应商之间沟通的增加促成了供应商参与军队物资开发。军队可以利用供应商的先进技术和创新理念,在军队科研机构的指导与协调下不断改进军队物资的品质。(3)供应商发展紧密的交易关系的另一成果就是军队帮助供应商发展能力。军队采购部门应着眼于长期的军事经济效益,去改进供应商技术、质量、配送和成本方面的能力和业绩。(4)军队采购部门与军队后勤保障战略决策过程相整合。采购整合包括:采购部门参与战略采购计划过的整个过程,为战略决策提供建议;战略选择时贯穿采购和供应链管理的思想;采购部门有获取战略信息的渠道;重要的采购决策与军队后勤保障的其它战略决策相协调。

参考文献

[1]蒂莫西 .M.拉塞特,战略采购管理――与供应商的合作与竞争[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

[2]徐金发,卢蓉.战略采购的过程模型及其作用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2006,(3).

供应商发展战略范文4

【关键词】 成本领先战略;零售业;营运模式

一、竞争战略理论

美国哈佛商学院的教授迈克尔・波特认为:在一个产业中,企业为了占据有利的战略地位并超越其竞争对手,有三种基本的竞争战略可供选择,分别是: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战略。成本领先战略的战略思想是企业通过各种方式来降低成本,使企业的总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甚至成为整个行业中成本最低的企业,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实行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具有以下的优势:一是可以有效防御竞争对手的进攻。低成本战略使企业对商品价格有调控的空间,可以制定比竞争对手更低的价格。二是具有较强的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选择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往往通过大规模生产或销售建立起成本优势,较大的采购量使这类企业对供应商往往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

二、“沃尔玛模式”VS“家乐福模式”

零售业的基本业务流程大同小异,即选择供应商――采购――配送――销售――服务,影响零售企业的成本因素可以归结为:采购、物流和销售环节的调控、先进科技的运用、顾客价值提升、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与执行等。企业能否获得成本竞争优势,取决于企业业务流程各环节的成本控制与管理。

(一)“沃尔玛模式”

1.采购的统一性。与很多商家采取代销的经营方式不同,沃尔玛采取直接买断购货政策,由总部统一向工厂直接购货。这样绕开中间商,不但节约了不必要的支出,而且巨大的采购量可以获得价格优惠。据沃尔玛自己的统计,沃尔玛实行向生产厂家直接购货的策略,使采购成本降低了2%~6%。

2.高效的物流管理。在零售成本中,除了采购成本,物流成本也占有较大的比重。未组建自有运输车队的零售商,商品运输都是由物流公司来做,这样会增加物流成本。沃尔玛拥有自己的车队,并辅之全球定位技术,保证车队总是处在一种高效、快速、满负荷的状态。据统计,沃尔玛的进货费用占商品总成本的比例只有3%,而竞争对手则需要4.5%~5%。

3.利用网络科技实施战略。沃尔玛于1987年花费约7亿美元建造商业卫星网络系统,并结合电子数据交换系统控制库存和进货量。网络科技的运用,使沃尔玛可以对库存有效的管理,并降低了库存管理费用。

4.与供应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沃尔玛和供应商签订的货款结算时间平均为29天,家乐福则需60天。资金有效周转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沃尔玛的这种做法兼顾供应商的利益,赢得了供应商的信任,为今后的互利合作奠定基础。

(二)“家乐福模式”

家乐福降低成本有三种方法:(1)直接向供应商采购,利用大规模采购获得较低的采购价格,这与沃尔玛做法相同;(2)严格控制管理费用,同行业的管理费用一般占销售收入的4%~5%,家乐福管理费用的目标为2%; (3)向上游供应商收取利益,即向供应商收取进场费、促销费、节日费等,这一点让家乐福颇受争议。

在《2009年供应商满意度调查》里,家乐福被供应商评为收费最多的零售企业。家乐福收取一定的进场费也无可厚非,进场费相当于家乐福为供应商提供优质的服务所获得报酬。如中小企业知名度低,为了增加企业产品的曝光率,需要依靠商场这个大的平台才能保证产品的很好销售,家乐福市场品牌高且具有强大的零售渠道控制能力,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但是收取项目繁多(如节庆费、店庆费),会严重增加供应商的负担。

总之,虽然沃尔玛和家乐福都选择成本领先战略,具体实施上明显不同。沃尔玛一直都是“进场费”的坚决反对者,非常重视与供应商发展良好的合作关系,愿意把更多的利润让利给供货商,与他们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努力通过降低采购、物流成本来实现赢利。家乐福则倾向于向供应商收取高额进场费,把进货成本压到最低,压榨供应商的利润。

因为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不完善,供应商的实力不是很大,组织化程度不高,在与家乐福谈判时供应商谈判筹码低,“家乐福模式”在发展中国家容易成功。在商业体制健全的国家,完善的商业监管制度会让家乐福屡屡碰壁。如在韩国,由于家乐福向供应商乱摊派乱收费,3年间遭到韩国公平贸易委员会先后3次罚款,共计100万美元。为了调节零售商与供应商的矛盾,我国在2006年施行《零售商与供应商进货交易管理办法》,虽然起了一定效果,总体并不理想。要清除“家乐福模式”之弊,解决当前零供关系紧张的局面,政府必须尽快制定更具法律效力的管理规定,在《反垄断法》的基础上,推动对扼制“滥用零售商优势地位”行为细则的制定,加强政府干预,引进公益诉讼机制。

三、我国零售业运营模式的选择

家乐福、沃尔玛先后在1995年、1996年进入中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商场分店遍布中国各大城市。沃尔玛在《财富》世界500强排名中领先家乐福,在中国的发展却不如家乐福,中国商务部统计的零售行业排名中沃尔玛落后于家乐福。沃尔玛的成功来源于其强大的物流系统和信息系统,使其采购成本和物流成本大大降低,美国有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以及遍布全美的3000多家沃尔玛门店和布局合理的配送中心,为其成本控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中国的高速公路发展水平低,这严重影响了物流的效率,使得沃尔玛在配送环节大打折扣。

目前,国内进销差价比较低,价格战一再延绵,导致零售业处于微利阶段,加之物流成本的降低也难短期实现,“家乐福模式”最终被大多数企业效仿。虽然“沃尔玛模式”在中国遭遇尴尬,但不是百无一用,其从价值链分析降低物流成本和采购成本的理念是值得我国零售商借鉴的。

第一,努力降低物流成本。零售企业应该组建车队,建立物流中心,在订货与存储环节上,实行直接订货与统一配送相结合;在商品管理环节上提高技术含量和集中度。如此可以有效的降低采购、物流成本,保证零售企业的健康、有效、持续发展。我国农村是个未开发的市场,随着国家政策不断向农村倾斜,农村基础建设也会不断提高,在不久的将来零售商在农村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二,构建供应商自由竞争和双赢机制。零售企业对供应商选择实行“末位淘汰制”,引入竞争机制选择供应商,这依赖于国家相关法规的监督以及零售企业的自律性。零售商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关系,可以较好地分析、评估供应商的内在价值链与交易价值链的衔接循环关系,有利于探寻共同降低成本的新途径。

第三,推行“贸易融资”计划。零售商与供应商的矛盾之一在于零售商推迟付款期,造成供应商短期资金周转困难。按照融资计划,与零售商合作的供应商,只需提供供货发票,就可到相关银行贷款,其贷款最高额度为供货发票的数目。利用零售企业的品牌担保帮助供应商获得融资,可以缓解供应商因账期带来的资金压力,也加快了双方资金和货物的周转速度,实现双方共赢。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2]芫卉.《沃尔玛、家乐福管理经验解析》[J].上海质量.2008(8)

供应商发展战略范文5

[关键词]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swot分析;战略选择

长期以来,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在传统的银行借贷业务里,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与银行愿意提供的贷款数额之间有着较大的差距,加之银行借贷给中小企业的监管资本成本比较高,导致中小企业普遍处于融资难的困境。

近几年,我国大型金融机构结合我国经济环境和中小企业特点,提出了全新的融资方式——供应链融资,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拓宽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所谓供应链金融,就是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即把资金作为供应链的一个溶剂,增加其流动性。从近两年的实践可以看到,供应链融资的应用创造了供应链上核心企业、中小企业和银行三方共赢的局面。

供应链融资作为银行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新方向,其重要性越来越明显。笔者拟通过swot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制定出有关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最优战略选择。

一、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优势

(一)链式的融资方式灵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信用风险

与银行传统业务相比,供应链融资不再强调客户(中小企业)的规模、固定资产价值、财务指标和担保方式,而是强调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经营规模与信用实力、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单笔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和贸易的连续性、授信上限与额度的分散原则、封闭性运作与贷款的自偿性等。核心企业的实力能基本上确保避免交易环节、付款环节的潜在风险。通过对物流、资金流控制模式的封闭式运作,银行可以直接按照交易链条将资金直接付给客户的上下游核心企业,一方面确保了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具备稳定的现金流;另一方面也保证了银行贷款资金的安全性,使得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得以有效隔离和屏蔽,从而降低了信用风险。

(二)客户资源优势

截至2006年年底,我国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已经超过千万户,中小企业总数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对gdp的贡献度超过60%。国内市场的中小企业客户资源潜力巨大,而大中型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遍布各大中小城市,在全国有便捷的营业网点和众多的从业人员,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大力发掘本土潜在的中小企业客户。商业银行可以横向扩大客户资源,并在原有客户资源基础上纵向延伸服务范围。目前供应链融资业务做得比较成功的主要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一些在贸易融资方面有所成就的股份制银行,供应链主要集中在钢铁、汽车、石化、电信、煤炭等核心实力较强的行业。随着不断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分行业分阶段地提供融资,在积累了一定的行业内专业知识、企业信息和市场信息之后,逐步延伸服务范围。除了以上提到的行业,银行在开展这一业务的过程中,也着重关注国家政策的扶持产业和具有潜力的其他行业,比如国内的绿色环保等行业,扩大服务范围,将供应链融资的行业范围逐步扩大,惠及更多的中小企业。

(三)成本优势

相对于传统贸易融资,供应链融资更加关注核心企业,在此基础上扩大了上下游优质中小企业的客户基础,降低了贷款调查成本,增强议价能力,提高了银行利润。

二、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劣势

(一)操作风险

供应链融资在降低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同时,加大了银行的操作风险。银行需要对贸易项下的货物、应收账款、业务流程进行监控,同时供应链上业务流程环节多,决策链条长和环节多的情况,也要求银行从业人员对贸易项下的企业商品经营规模有深刻的了解,建立专业化的审查、审批团队和专业的产品业务团队,加大了业务人员的操作风险。

(二)整体风险

供应链融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但同时也加大了供应链的整体风险。因为供应链融资的信用基础是供应链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核心企业的管理与信用实力,随着融资工具不断向上下游中小企业延伸,风险也会相应扩散。这就要求银行在考察风险时,首先要立足于供应链的总体风险,以确保供应链的可持续性。

(三)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供应链融资包括四大类金融主体:银行、企业(包括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中小企业)、相关的中介组织(包括物流公司、保险公司等)和监管机构。主体的复杂性决定了法律适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而供应链融资又属于金融创新产品,传统的监管法律难以适应金融创新的发展,现有的法律法规加剧了潜在的风险。总的来说,供应链融资风险集中在动产担保物权中的法律风险,其可能造成的损失分为以下三种方式:(1)银行或其员工、机构在法律上的无效行为;(2)法律规定和结果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3)法律规范的相对无效性 。

三、外部环境分析

(一)机会分析

供应链融资是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随着我国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我国中小企业的外部经济环境也不断改善。2003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小企业促进法》并正式实施。这标志着我国对中小企业加强扶持的工作已经进入了法制轨道。中小企业的发展在我国受到越来越多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决策高层的高度重视,这必将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但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融资成本过高,企业不堪负重,资金短缺成为中小企业“造血”难的关键。此时开始供应链融资业务为中小企业“输血”,无疑会给广大的企业创造契机,同时也给银行业务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

(二)威胁分析

1.潜在竞争者的进入和人才的流失。外资银行资金实力雄厚,拥有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研发能力,又可以凭借较高的国际声望在国内高薪招揽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它的介入对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外部威胁。

2.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的中小企业,尤其是沿海城市的中小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大,降低了原本预期的偿债能力,许多银行遭受坏账的可能性增大。

3.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竞争加剧。由于金融产品具有很强的同质性和易模仿性,一旦有一家商业银行首先进行了金融创新,其他银行就有可能在短时间内也开发类似产品。例如,深发展银行早在2003年提出“1+n”模式并推广“供应链金融”与“池融资”的品牌以后,其他商业银行竞相模仿,中国银行推出了“‘达’系列贸易融资”,建设银行推出了“供应链融资”,光大银行推出了“阳光供应链”,兴业银行推出了“‘金芝麻’供应链金融服务”以及招商银行推出了“电子供应链金融”等,导致供应链融资业务竞争更加激烈。

四、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swot矩阵分析

基于以上对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swot分析,我们构建一个swot矩阵(图1),从而形成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拓展的四种战略。

(一)so战略:它要求商业银行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

供应链融资业务市场需求潜力很大,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创新推进中小企业的市场开发,并迅速占领市场,提高银行的利润率。一般情况下,so战略适合应用于商业银行的供应链融资业务拓展初期。

(二)wo战略:利用外部机遇,克服自身劣势

这种战略是一种主要依靠市场给予商业银行拓展业务的机遇,克服自身不足,达到银行业务长足发展的战略。这一战略主要在商业银行的业务具有一定的发展规模,进一步拓展业务时用到的策略。在这一阶段的战略里,银行规范整体业务操作流程,加强业务操作风险控制,谨慎选择担保物,严格管理资金流,加强与物流企业、客户的多方合作战略,以降低整体风险,努力将劣势转换为优势。

(三)st战略:发挥内部优势,回避外部威胁

这种战略在看到银行内部优势的同时,更关注来自于竞争对手和商业银行外部的威胁。为解除威胁,商业银行通过个性化、差异化提升自身品牌的竞争力。不断加强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创新能力、丰富供应链融资业务内容以提升银行的市场竞争力。这是一种在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比较成熟的阶段所采用的策略。

(四)wt战略:减少内部劣势,回避外部威胁

一般当商业银行业务发展过程中劣势因素大于优势因素,同时又遇到外部威胁时,会选择这种战略。通过规范整体业务操作流程,加强风险控制,完善管理制度,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注重产品创新,加强品牌建设等方法,将这些劣势因素逐个击破。

通过上述对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swot矩阵分析和四种战略的简要评析,结合目前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的现状,目前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战略宜采用so战略和wo战略。这是因为我国的供应链融资业务正处于拓展初期,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威胁较少。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供应链融资业务方面的优势是其他非商业性银行短期内无法超越的。因此,商业银行要利用这一有利机会,在加强风险控制和完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大力拓展业务。

五、供应链融资业务发展的具体策略

通过上述对商业银行供应链业务的swot矩阵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在拓展供应链融资业务时应采用so战略和wo战略。为了有效执行和实施这两种战略,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商业银行需采取以下策略:

(一)市场竞争策略

1. 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这包括顾客定位、经营领域定位和产品定位。首先来看顾客定位。商业银行应该满足核心企业客户和上下游企业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创造出有新意和共赢的营销策略,培育良好的银企关系,建立起银行与企业之间的稳定的信用关系。再来看经营领域定位。为了推动供应链融资业务长期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应在总行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推广和宣传,在经济发达、产业集中、低于附加值高的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同时做好与当地企业的互动工作。最后,来分析产品定位。产品管理部门应根据市场需求设立独具特色的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品牌,并加强品牌战略的实施。这是因为商业银行的同质性决定了自身建立起与众不同的融资业务难度较大,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品牌的创立、塑造和培育过程中不能急功近利,需做好长期基础工作,通过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努力,捍卫供应链融资业务品牌的地位。

2. 加强业务人员的更新与培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商业银行员工的素质是进行核心能力竞争的关键,一流的人才、优秀的员工是形成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业务人员进行拓展训练、脱产培训等手段提高业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促进员工的潜力开发。同时,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考评机制,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整个银行的凝聚力。

3.加大产品创新力度,突出产品特色,提升产品功能,拓展业务范围,满足市场和客户对供应链融资业务服务品种多、渠道广的需求。以金融科技发展为背景,为满足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中小企业为基础,以风险防范和风险控制为根本,进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产品创新,拓展目前的业务范围以适应市场需求,达到银企共赢的目的。

(二)风险防范策略

1.信用风险。建立企业信用评估机制,建立一套全方位、动态的信用评价体系,对合作企业进行风险评估,从源头上防范企业信用风险。除此之外,供应链融资在降低了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同时,加大了银行的整体风险。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在供应链融资的角度对所有成员企业的潜在风险进行系统评估。

2.操作风险。建立专业的审查、审批团队,通过对交易链各个环节的授信覆盖,将授信对象的交易方信誉和资质也纳入授信业务中,构造授信操作过程中的封闭性和自偿性。

3.政策风险。供应链主要集中在钢铁、汽车、石化、电信、煤炭等核心实力较强的行业。商业银行在提供供应链融资的同时需关注国家的相关政策,在国家及产业政策的引导下适当调整对授信对象的授信额度。

(三)战略合作策略

1.加强与核心企业的合作。在与上游的中小企业的合作过程中,需向核心企业证实授信对象的贸易背景真实性,对中小企业的生产进行监控以确保融资用于组织生产,并督促企业按时向核心企业交货等。另外,商业银行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为核心企业提供资金管理、理财等服务。

2.加强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物流公司掌握着对货物的运输、监管等环节,为商业银行建立起一面“防火墙”,就企业的经营活动向银行及时提供预警以帮助银行降低风险。很显然,物流公司在这一过程中充当了银行人的角色,保障了信贷的支持资产安全。

[参考文献]

[1]杨绍辉.从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看供应链融资服务[j].物流技术,2005,(1).

[2]刘占领.论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法律规制[d].西南政法大学,2010.

供应商发展战略范文6

关键词:电子商务战略伙伴关系第三方物流企业动态联盟商会

进入21世纪以来,供应链管理思想日益得到重视。如何在探求更先进的制造技术的同时,谋求合作伙伴之间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已经成为制造型企业应对竞争的关键要素。

信任关系的建立

供应链管理实际上是一种基于“竞争——合作——协调”机制,以分散化生产的企业联盟的协调为保障的新的企业合作模式,它以实现企业“双赢”为根本目的。只有当企业间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合作伙伴关系时,双方才能信赖对方,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因此,实现战略伙伴管理首先要建立信任关系。

“诚实守信、公平互利”的信任关系是基础

建立了长期战略伙伴关系的企业要充分信任自己的合作伙伴,要求合作双方必须了解彼此的生产程序和生产能力,明确彼此的经营计划、策略,并且明确各自为了协助对方实现战略目的而必须采取的战术策略和承担的责任。同时,合作双方在进行利益和责任的分配时要体现公平互利的原则,特别是在供应链中占主导地位的一方,更是不能欺压弱小的一方,否则只会导致信任关系的破裂和合作伙伴的失去。

风险控制和管理措施是保证

在供应链中主要存在两种不确定性,一种是需求信息偏差逐级放大引起的供应商库存不确定性,另一种是物流供应时间延迟效应导致的交货期不确定。

对于“放大效应”,供应链企业间应该通过信息交流和沟通来消除信息扭曲,要更自由、高效地使用EDI交换有关成本、作业计划、质量控制信息;供应商和制造商要经常进行互访,加强对风险的事中过程控制而不是事后控制等。

对第二种不确定性,可以通过进行业务流程再设计来精简供应链,消除冗余环节;在选择供应商时尽量实现本地化和JIT;在某阶段出现的问题尽可能在局部环节解决问题,把影响范围限制在最小;采用第三方物流并在实现分销网络和运输路线优化的同时加强运输过程实时跟踪;安排充足的提前期,同时精确设计安全库存。

激励机制是手段

常见的激励模式有以下几种:价格激励;订单激励;商誉激励;信息激励;淘汰激励。建立科学、合理、公平、有效的供应链评价体系,并始终坚持对企业外部资源的全球搜索。在保留优秀合作伙伴的同时,保证充足的增补资源,促使合作伙伴为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和自己在供应链的地位,主动实现成本、质量等全方面的革新。

供应商关系建设

业务外包使现代商业组织发生了许多根本性变化,减少了成本,降低了风险,消除了冗员,增强了供应链竞争力,同时,也使企业的组织网络急速扩张。因此,现代企业也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有效地开发、管理数目众多的供应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供应商开发

企业要进行全球资源的供应商搜索,同时,密切关注业界动态,跟踪领域中的领导者,并为企业发展建立充足的备选资源储备,以确保与最优秀者建立伙伴关系。

合作双方必须主动地为配合对方实现战略目标及时采取行动,必要时,供应商要自发地为下游企业围绕某些特定的主题举行供应商论坛。而采购商则必须与供应商保持密切的互访,经常组织双方的管理人员开展高级管理会议,适当时聘请国内外专家进行讲座。对于长期存在的重要问题,成立专门研究小组,不定期开展供应商调查活动,了解客户公司与供应商之间的交流、协作方式和效果。

成本改进

战略伙伴的成本改进追求的是整个供应链成本的降低,故应首先了解供应商的状况,满足与供应商的共同优势需要。

将成本控制的重点集中在占公司总成本80%的供应商身上,对这些公司所进行的任何改进都可以实现大量的成本节约,从而实现改善产品质量、缩短生产时间、提高交货速度的目标。供应商要不断地向制造商汇报业绩,报告的内容包括产品质量、成本控制(包括供应商成本的降低)、企业运作流程中的资源分配情况、库存水平、交货速度、配送表现以及技术支持等。制造商要按照一致的质量标准来要求供应商,帮助供应商开展质量团队培训、供应商研究小组和供应商论坛等建设性工作;建立相应的供应商原料、劳动力、成本等的详细的数据库,帮助供应商进行价值分析;配合供应商进行边际成本及竞争性目标市场的分析,以使产品价格具有竞争优势。

本田公司为了实现成本节约实施了本田BP(最佳位置、最佳生产力、最佳合作伙伴)、现场改善法等改革方案:激励供应商参与新产品研发;实施现场工程师项目,为供应商在生产现场设立办公室,参与现场生产、即时配送,可以使用本田内部的网络系统;建设新产品实验室,邀请供应商在现场帮助解决研发中的技术难题,并提出成本改进建议。通过类似的一系列改革方案,本田把整个库存周转率降低23%-33%,元件的即时配送率达99.9%,公司成本节约30%。

供应商支持

对于实施战略合作的企业来说,进行技术、渠道、市场和人力资源的整合,实现外部资源的共用也成为了决定战略合作的重要指标。

戴姆勒—克莱斯勒邀请供应商的技术工程师参与新模型开发团体,在供应商中启动了SCORE项目,要求供应商每年都必须提出改进生产、降低成本的计划,一旦建议被采用,则将从中所获成本节约及增加的效益与供应商分享。本田在其工厂附近通过社区学校为供应商设立培训项目,费用共同承担,甚至免费。IBM在自己的采购系统实施成功后,为供应商安装了SAP软件和自己开发的采购系统,帮助供应商把间接原料、服务以及耗材等非传统产品进行集中化采购;实现了供应商之间的技术连接,给供应商带来了巨大的效益。1998年IBM为联合科技公司安装了采购请求目录和SAP软件,联合科技所所有的非生产性物资采购交给IBM公司管理,当年联合科技就实现了7.5亿美元的经费节约目标。

构建分销商合作关系

物流——看不见的利润源泉

中国仓储协会第三次全国范围内的物流供求状况调查显示,尽管我国年社会物流费用支出已约占GDP的20%-30%,并且还有持续增长的巨大潜力,但是,许多企业还是对目前的物流运作速度和物流信息的利用很不满意。

随着我国流通体制的不断改革,物流继物料管理、流程控制之后成为了企业的第三个利润源泉。沃尔玛、DELL就是凭借其不可复制的物流模式确立了其在业界的“霸主”地位。落后的物流模式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只有掌握了物流的主动权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注分销渠道建设

在买方市场,“得渠道者得天下”。同时,一些大流通商为了确立自己在流通业的垄断地位,经常要挟供应商不断提供最低的价格,流通业也因此博得了“经销杀手”的“名号”。但制造型企业自己组织商品销售是很不经济的,因此,制造业如何转变与经销商之间纯粹的讨价还价关系,转而谋求战略合作关系显得异常重要。

加大力度、不失时机地打造自己的营销渠道。常见的渠道组织形式有管理型垂直渠道系统、契约型垂直渠道系统和特许经营组织。目前,特许经营组织形式是欧美国家中发展最快、地位最重要的销售组织形式,是指拥有某种独特产品、服务、经营方式或商标专用权的个人或者组织根据契约而联合组成的渠道网络。特许人允许经营者享有其独特的商品、服务或者专利使用权,而经营者向特许人交纳“特许使用费”。像麦当劳公司向经营者收取15万美元的开张费,并从销售额中提取3%的特许权费用和3.5%的租赁费。

着力培植或扶持某些行业流通领域。流通是一个高价值的领域,但是我国在很多流通领域的“杀手”企业仍然空缺,在百货业国内有百联,外资有沃尔玛等;食品超市有家乐福;国美和苏美则已逐渐成为我国家电流通业的杀手,但是,在办公产品、汽车配件、家具、建材、医药等领域具备“杀手”能力的流通商尚未诞生,假如谁能把握这个机遇,谁就可以从中掘取巨额的价值。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加入WTO的保护期,着力培植和发展自己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流通杀手。

关注国际流通巨头在国内的扩张。零售业是我国第三产业中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外资零售所占的市场份额也在持续高速增长。随着WTO保护期的临近结束,外资零售巨头也加快了在我国的扩张,例如最早进入我国的日本7—11便利目前已经获准在广州开店300家,还计划未来5年内在北京开500家,麦肯锡甚至预言:未来5年内中国60%的零售市场将被三大国际零售集团所占据。

尽管对中国零售业来说这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但是对于具有“全球制造中心”区位优势的中国制造业来说这却是一个急速拓展海外市场的良机。

发展竞争伙伴的战略合作关系

一方主导的企业动态联盟

在供应链管理的环境下,不仅在价值链的上下游环节存在战略合作关系,即便在同为竞争对手的企业之间也可以发展战略伙伴关系,他们可以通过共用某些企业资源例来达到双赢的目的。日本7—11便利店就成功的实现了基于竞争对手战略合作的“共生多赢模式”。日本7—11的董事长铃木敏文在考察美国餐饮业时却意外地发现:美国大型餐馆的旁边有很多的小型店,他们不但没有被挤垮,反而呈现一种良好的增长势头。他在仔细分析了这种状况后认为这种模式在零售业同样适用。于是,日本7—11开始尝试实现与传统中小零售商店的共同发展。他们以特许加盟的方式构建了一套系统,帮助他们解决财务管理、税务申报、集中采购和支付以及物流等功能。如今,加盟店、厂家、供应商、共同配送中心和7—11总部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商业网络。

行业协会的发展

商会作为企业和企业家的组织,分别代表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利益集团,通过合法的途径,公开阐述自己的意见,参与协商和平衡政府决策,加强政府、企业和公众沟通,实现行业发展和协调、自律的民间自由商业中介机构。

供应商发展战略范文7

这是为什么呢?

日益增加的成本和日趋激烈的价格竞争会影响到企业的盈利能力。原材料和其它运营费用的不断上涨给厂家的盈利能力带来了挑战,与此同时,制造商和供应商面临的价格竞争又日益加剧,这些因素迫使制造商持续努力来降低运营成本,以便于在各自的市场上变得更有竞争力。这种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产生了许多“不确定性”,并使得供应商与其主要客户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重要。供应商和其客户往往都会不断相互施加压力,假如双方对此没有正确地给予关注或处理,双方的关系可能会恶化,并容易走向“以最低价取胜”的境地。

以最低价取胜。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往往以“价格”为武器进行竞争,几乎没有去想缔结更为长远的合作关系。

在“以最低价取胜”的思路下,供应商与客户很难建立并维持建设性的、长远的合作关系,客户和供应商都不会积极主动地去为所需的系统和流程方面的整合进行投资——这种投资有助于客户和供应商的运营效率达到最大化并确保他们的业务具有竞争力;他们也不想在人和资源方面进行投资,以发展互惠互利的关系——能充分利用双方的优势、信息和技术来达到互惠互利。

在当今日趋复杂的经营环境下,客户和供应商之间缔结紧密的“运营联盟”已经成为双方在严酷的、竞争性环境下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尽管这事实上也是一种压力,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客户和供应商双方需要共同来解决问题。这就要求与联盟伙伴发展长期的、持续的合作关系——对客户来讲就是要与目标供应商缔结“策略联盟”,对供应商来讲就就是与目标客户缔结“策略联盟”。

追求“增值”。

追求“增值”的目标是迫使客户和供应商之间积极互动,采用“增值”战略,并最终缔结“战略性供应商联盟”。

追求“增值”战略会促使双方缔结“战略性联盟关系”,这是比所谓的“伙伴关系”要更为深入的一层关系。

“战略性供应商联盟”要求供应商不局限于卖产品并做好相应的服务。

为了建立“战略性供应商联盟”,供应商不能只局限于提供良好的产品销售和服务,还必须投入资源来做更多的事情,而且要做得尽可能地深入;此外,供应商还必须在以下方面为客户提供帮助:

增加收入

削减当前成本

避免未来费用

上述内容是“增值”战略的精髓,事实上,它是“增值”战略唯一恰当的定义标准。它使得供应商对客户的贡献变得实实在在,并使得供应商和客户能够在对客户确实重要的因素进行价值方面的量化,这些实实在在的、可衡量的供应商服务包括:增加客户收入,积极帮助客户削减成本,从而最终对客户的盈利情况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执行过程中,客户和供应商需要共同解决“运营成本增加”这一难题。双方对已有关系进行“重组”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要把握这样一个潜在诉求:“战略性供应商联盟”中的成员应该就“增加客户的盈利能力”这一首要目标在方案和计划层面进行合作。

1、“增值”方案能为客户和供应商降低运营费用

经验不只一次地证明:这些客户导向的“增值”方案和计划经常也会降低供应商的运营成本。战略性供应商必须清楚:销售成功只是客户整体业务成功中的一个环节。客户也必须明白:在某些情形下应引导供应商关注这些问题,而不要仅仅关注价格、特色或产品(服务)的功能。

从短期以及长远来看,如果供应商和客户一同积极主动地采取“增值”战略(一方或双方不要局限于“降价”或“价格竞争”),他们就可以节约更多的成本。

2、供应商需要对客户的业务有深入的了解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它要求供应商必须对客户的业务和运营有充分的了解。它不是要求供应商仅仅知道客户是如何购买、使用本公司的产品和服务的,而是要更深入地了解、掌握以下信息:

客户的业务

客户的业务活动和流程

客户各种业务活动的运营成本

客户如何将产品推向市场

客户的主要客户是哪些

客户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哪些

了解客户的盈利情况

3、供应商应尽力获得与客户分享信息的权利

在多数情况下,试图成为战略性供应商的厂家应争取让客户与自己分享上述有价值的信息。

供应商发展战略范文8

企业产品生产是基于分销商以及销售人员对市场需求的预测而给出的生产数量,一般为12个月的预测,系统将12个月的预测需求生成物料需求,采购人员根据系统的需求以及每个物料的L/T(物料前置时间)下单给供应商。

1.某在供应商的感知模型中的地

发展:

公司的业务量可能很小,但供应商认为具有长期发展潜力或者因为其他原因而愿与相应的公司合作;供应商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建立关系;这个象限适合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

盘剥:

你公司的采购业务价值或许很重要,但供应商没有理由与你发展长期关系;

如果供应商确信已经获得你的业务,它可能会伺机通过抬高价格盘剥你公司;

边缘:

低的优先权与供应商积极性;没有发展潜力;你公司的谈判地位很弱。

核心:

供应商认为你公司是他们的核心业务部分(根据当前的业务与发展潜力);

供应商会投入明显的精力来向你公司销售并保持与你公司的业务;

这个象限适合建立合伙关系。

企业使用的零部件都是世界品牌,比如三星、村田、NXP、Epose、Sony、Panasonic等,与这些大牌供应商合作时,某明显的处于下面象限中的边缘项中,甚至在某些时候,某还达不到客户条件,在相应的情况下,要保证物料的品质与品牌要求,企业只能选择与商合作。

二、某公司采购与供应存在问题的原因

1.某公司采用的是供应链上的推式生产策略

某根据销售预测来估算要生产的数量,基于预测生产,以便储存并销售,这就要求产品是标准的,几乎没有差异性,而且需求量大并且相对清楚。然而,因为市场的日趋激烈的竞争以及个性化生产的需求,已经比较难以做到需求量的相对准确预测。

2.与商合作,商采用的是供应链上的拉式策略

由于大牌公司的客户准入条件对某来说相对比较高,企业选择与商合作,下订单给商,商再下单给原厂开始生产。即只有在某发出订单需求时,供应链才被激活,要求有一定的物料前置时间,企业需要等待供应商对订单进行确认交货日期,以及很有可能出现的延迟交货。

三、某公司的SWOT分析

随着今年来穿戴设备被越来越多的关注,市场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运动智能手表以及运动手腕的出现,时时刻刻提醒着某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的研发和及时推出具有个性化以及智能化的产品。

1.某公司的产品优势

某公司产品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核心技术竞争力为心率测试仪,这是目前市场上唯一的一款具有准确测试心率以及利用心率来衡量运动效果以及身体状况的一款产品,是其他产品所不具有的。另外,某的产品也具有了基本的蓝牙、GPS、数据可以自动传输到电脑上等智能功能。

2.某公司产品的劣势

随着智能手环和手表的发展,很多智能手环和手表都具有接打电话、发送信息等功能,然而产品在与手机通信功能相结合方面明显的已经滞后了。

另外,新产品的研发周期比较长,一般需要9个月到12个月。在现代信息技术瞬息万变的时代,这将是最致命的打击。

3.某公司产品的机遇

运动手表和运动手环作为穿戴设备的一种,在现代电子科技发展的智能化过程中已经被看作为一种趋势。在这种国际化的大趋势下,产品具有广阔的空间,某产品的代号就是“聆听你的身体”。产品涉及在运动健身,体育训练, 团体训练,个人健身减肥等领域,有跑步登山系列,游泳系列,自行车和体操等等系列。

公司将着眼于发展个性化产品的定制生产战略。

4.某公司产品的威胁

根据以上的SWOT分析,要立足于世界领先地位,必须要加快自身产品的研发,缩短研发周期。在市场日益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必须要发展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产品走向个性化和多元化,以及具有成本意识等等,这些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一个高效的采购供应战略。

四、适合企业运行的最有效的采购供应战略

采购发展的历史,就是从传统采购到战略采购的转变。从传统采购走向战略采购,是采购发展的趋势,因此要把握战略采购的关键特征。一个采购组织是否具备战略采购的思想,判断依据也是基于这些关键特征。

1.战略采购区别于传统采购有4个鲜明的特征:

第一,从关注单价到更多地关注总成本

传统采购只关注采购单价,忽略了质量、库存等其他因素对采购成本的影响。战略采购不仅关注单价,更关注采购总成本,并且将单价视为总成本的一部分。

总成本又叫总拥有成本(TCO),其本质是生命周期成本。材料的生命是指从与供应商谈好单价,到材料交付、储存、使用、转化成相应的产品,直至产品被客户接受或者被客户投诉并处理完投诉的整个过程,而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附加在单价之上的各种费用支出之和就叫做生命周期成本。

第二,供应商的数目由多到少甚至单一

采购追求的是质量优、成本低、交货准、服务好。从质量来看,多个货源时虽然大家都遵循同样的质量标准,但是来料的质量并非完全一致,往往不稳定,毕竟每个供应商的质量管理水平有差异。从成本来看,多个货源时采购分散,没有办法降低采购价格,总成本通常也很高。从交货与服务来看,在发展单一供应商之后,因为实施了集中采购,企业很可能是供应商的大客户甚至是最大的客户,供应商在产能分配、供货保障、技术支持与服务上,往往是大客户优先,可以更充分的满足企业的需求。这样,就降低了单一供应商的风险。

第三,与供应商的关系由短期交易到长期合作

企业也可以在与供应商签署长期框架协议的前提下,推动供应商的持续改善,以使企业获得更优的质量、更低的价格、更准确的交货、更好的服务。

第四,采购部门的角色由被动执行到主动参与

战略采购的第一个特征讲的是采购的核心价值,第二、三个特征讲的对供应商的关系与管理,第四个特征反映采购部门的角色,采购部由被动执行转变到主动参与。

2.某企业对供应商的管理

根据供应商的物料供应种类以及数量,将供应商分为关键供应商和一般供应商。

对关键供应商实施重点管理和注重供应商的关系管理,每个月会对关键供应商的交货服务以及质量情况做出月报以进行评估和跟踪,还会有月度的物料Forecast(需求预测)报告提供给供应商。

3.LCA的具体实施过程与优势

供应商发展战略范文9

21世纪的市场竞争已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的精髓就是将整条供应链上的企业当作战略合作伙伴,并系统地进行集成管理,以实现跨越组织边界的流程重组,使供应链上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趋于合理与优化,使供应链系统成本最小化并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需求,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能力。

一、供应链成员企业间关系类型

供应链企业间合作关系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图1)

1、交易型合作。企业之间只具有日常的业务交往关系,制造商处于供应链的核心地位,供应商处于从属地位,制造商主要是依据价格来决定与之交易的供应商,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很少沟通与合作,企业之间只交换日常生产和经营中的普通信息,很少需要先进信息系统支持。

2、协作型合作。供应链上企业进行功能整合以及内部业务流程重组,提高各成员企业与整体之间的功能、业务的互动关系,制造商与供应商的战略层合作和信息交流程度进一步加强。

3、协调型合作。供应链企业之间紧密协调跨组织的业务流程,以实现企业间流程的同步性。越来越多的制造商把供应商关系管理纳入自己的战略体系,对供应商的技术和生产能力要求更高,以实现双方需求和技术上更高层次的集成与合作,在信息共享与服务支持方面进一步完善,使供应链更具竞争力。

4、协同型合作。供应链企业间建立战略联盟(即战略合作关系),实现企业内外资源的集成与优化利用,这种合作关系使供应链系统在多变的市场中敏捷性显著增强,利用各方协作实现任何一方无法实现的目标。在战略联盟阶段,供应链企业具有共同战略目标和价值取向,共同研发新项目,共同设计供应链,共同开发新信息,而不仅仅是相互之间信息交流,企业更加专注于降低供应链管理成本、产品的价值增值以及客户的长期满意。

二、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特征

在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下,企业与供应商、物流商、分销商以及零售商的关系不再仅仅是单纯的买卖交易关系, 而是一种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企业在合作和信任的基础上,在较长时间内达成协议和承诺,确定共同目标和行动计划,强调信息共享,共同承担风险,共同分享利益。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传统企业关系相比发生了根本变化。(表1)

三、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益处

供应链上制造商和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利用并整合各自优势资源,通过协调来解决产品设计、生产、零配件供应中的各种问题,将会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对于制造商来说,与一个合适的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会取得竞争战略优势,因而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1、提高质量。在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后,制造商可以根据产品技术要求协助供应商更新生产设备,加大对技术改造的投入,提高配送质量,使得制造商可以在正确的时间、恰当的地点获得符合质量要求的正确数量的零配件,从而在整体上提高产品质量,保证生产的连续性。

2、缩短新产品上市时间。在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后,制造商和供应商利用各自的专业优势,共同研发新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流程,使新产品上市时间明显缩短,从而快速及时地响应市场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

3、降低成本。在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后,制造商通过与供应商精诚协作,大大降低自己的综合成本。(1)库存成本。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制造商、供应商生产系统进行调节,使其生产过程同步,实现零库存(非库存转移),从而大幅度减少库存持有成本。(2)交易成本。与供应商建立长久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可以大幅度削减寻找新的供应商、谈判和讨价还价等所需要的交易费用。(3)采购成本。长期稳定的大量订购,使供应商达到规模效益,降低零部件单位成本,从而使制造商采购价格降低。

4、提高产品竞争力。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后,制造商充分整合企业内外优势资源,通过与供应商共享信息,真诚合作,提高产品质量,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变化,降低产品成本,从而降低产品价格,争取更多顾客,快速、高效地满足顾客的需求,提高顾客满意度,进而培养和增强顾客忠诚度,提高产品竞争优势。

四、构建供应链核心企业激励机制

供应链上核心企业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构建供应链企业激励机制,从而采取有效的激励手段,充分调动供应链其它成员企业的积极性,实现企业间优势资源的整合,提高供应链整体运作效率,使供应链上战略合作伙伴达到共赢目标。一些学者主要从价格激励、信息激励、商誉激励、订单激励、淘汰激励、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共同开发以及组织激励等方面进行讨论。本文在此基础上,结合供应链企业实际,设计以下几种激励模式:

1、信任激励。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最关键的因素是信任,企业之间只有相互信任,才能维护和发展这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这种信任感不是凭空就存在的,企业可以通过频繁的、坦诚的交流沟通以及高度的信息共享来加强相互之间的信任。在信息经济时代,企业拥有更多的信息资源就意味着拥有更多的发展机遇,信息作为一种激励手段其作用不可低估。核心企业通过电子数据交换、联合库存管理和产品数据管理信息等手段与其他成员企业高度共享信息,从而增强相互之间的信任,加强协调合作,提高整个供应链运作绩效。

2、目标激励。对于供应链上战略合作伙伴来说,企业之间必须有共同的战略目标,并有实现目标的期待和愿景。这样,企业之间才能有效地真诚合作,为共同目标而努力,一旦没有这共同目标,企业会发现越是努力合作离目标则会越远,这样的合作关系是不会长久维持下去的。

3、利益激励。对于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来说,要想获得真正的合作必须有经济利益的驱动,否则合作是不会成功的。长期稳定的供应合同使得供应商在较长时间内有了利润保证,同时实现规模效益,有利于供应商生存发展;核心企业只有把供应链总成本降低和产品增值所带来得利益与其他成员企业透明、公正地分享,企业之间才能真正合作,共同着力于供应链绩效的提高。

4、考核激励。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对于供应商的供货质量、交货的准时性等指标进行考核,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对于交货绩效高的供应商可以增加采购订单、缩短票期;而对于交货绩效低的供应商可以减少采购订单、延长票期,从而对供应商产生有效激励,促其改善流程,提高绩效。

供应商发展战略范文10

关键词:采购管理;采购战略;供应商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7-0242-02

一、采购战略的地位

为了研究采购战略,先分析采购战略在企业战略中的位置。什么是企业战略?从企业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战略表现为一种计划(Plan),而从企业过去发展历程的角度来看,战略则表现为一种模式(Pattern)。如果从产业层次来看,战略表现为一种定位(Position),而从企业层次来看,战略则表现为一种观念(Perspective)。一般说来,战略计划是由高层管理者组成的团队制定的,它要回答如下的问题:组织开展什么样的业务、在这些业务中如何分配资源、这些业务在什么地方开展、目标是什么。从企业战略的定义可以看出,企业战略处于一个比较高的层次。一般来说,在高层管理者制定了企业战略之后,也就是确定了组织开展什么样的业务,企业一般还要制订企业的业务战略计划,以保证开展的业务能够成功。

在业务战略制定后,企业针对业务战略目标,就要开始制定职能层次的战略,这些战略包括采购战略、营销战略、财务战略、生产、会计、人力资源、客户服务以及研发职能。职能层次的战略回答的问题是:这一职能战略如何帮助业务战略和公司战略的实现,采购管理的核心工作是围绕公司的战略计划和生产计划制订采购计划。这就是根据企业层次的决策来确定采购的规模、区域,然后分配优先权、进度表、目标以及个人责任。

二、重视采购战略的意义

在目前的企业采购中,采购的战略地位并没有得到重视,大多数企业采用的一般采购流程是,生产部门根据生产的需要填写申购单,然后由行政部门审批后,交给采购部门。采购部门的责任就是根据申购单上填写的内容,去找供应商。日常工作中采购部门的任务就是等待生产部门和其他物资需求部门的申购单,再到市场上去寻找。目前的市场对于大部分商品来说是买方是市场,因而从常规状态下来看,采购部门的工作非常轻松,所以在国内很多公司,对于采购部门的重视程度远不如销售等其他部门。总认为采购部门是一个花钱的部门,采购工作很容易,在这样的背景下,重视采购战略的企业很少。

三、采购战略的制定

1.采购战略制定的基础

在制定采购战略的开始,公司需要重新评估赋予采购部门的使命。以往强调的单纯的成本降低和质量的提高已经不能完全反映采购部门的价值。在一个要求管理精细化的新时代,对总体拥有成本(TCO,Total Cost of the Ownership)的要求是最能反映客观情况的指标,所以企业制定采购战略也可以以TCO为目标来解决遇到的问题。

2.采购战略的内容和实施步骤

根据一般企业的特点,采购战略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即资源战略、供应商战略以及采购控制战略。针对资源战略,TCO将成为核心得到重点运用。围绕这个核心,企业将从发现机会、实现价值到保持成果并不断发现机会的循环过程,这是整个价值采购的基础。该过程中包含主要模块是:进行支出费用的研究、部署跨部门的物料采购团队、对供应市场和采购寻源进行分析、制定物料分类及分类战略、采购寻价全过程和部署及实施分类物料战略。

(1)资源战略制定

在制定资源战略的过程中,首先要对企业的采购物料进行分类,过于复杂的维度又会给物料分类造成一定的难度,可以将物料的一些主要的因素全面地归纳为两个维度:风险和复杂度维度以及价值维度。前者涵盖如下因素:采购一旦中断对企业造成的影响,采购物料设计的成熟度和制造、服务、供应的复杂性,企业在采购该类物料方面的熟练程度以及供货市场的市场供给能力、竞争性、进入壁垒、供应市场范围、供应链复杂性等方面的因素。而价值维度体现的则是TCO和价格弹性。

(2)供应商战略制定

对供货商的管理是采购管理过程中一项重要工作。公司可以从希望与供应商建立关系类型的角度对潜在供应商进行评估。针对某一特定采购物资,公司能够与供应商建立的关系类型是与该物资在采购物料细分模型中所处的位置相联系的,该位置反映了公司所面临的风险和支出水平。

对候选供应商,可以对之采用SWOT分析的方法,通过将一个供应商的优势和劣势企业的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相对比,公司可以了解双方之间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可以相互弥补。公司可以通过对双方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对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可能给公司带来什么样的市场机会或产生什么样的威胁有一个总体的评价。

(3)采购控制战略制定

再好的战略都需要周密的计划和执行。而采购的组织和人员,对于采购的绩效考核,采购流程的精心设计都是保证有效管控的重要手段。此三者密不可分:采购战略确定了一个企业合理的集分权采购组织结构,根据采购组织及管控模式确定适宜的采购岗位,制定清楚明确的岗位说明书和采购职责描述,依据公司战略和目标设立采购组织和个人的考核指标体系,才能保证战略计划有效实施。

四、信息化采购的意义与实施

1.缩短了采购周期。采购方企业通过信息化采购交易平台进行竞价采购,可以根据采购方企业的要求自由设定交易时间和交易方式,大大地缩短了采购周期。自采购方企业竞价采购项目正式开始至竞价结束,一般只需要1―2周,较传统招标采购节省30%~60%的采购时间。

2.节约了大量的采购成本。采购方企业通过电子采购交易平台进行竞价采购,可以使竞争更完全、更充分,从而使采购方企业获得更为合理并且低廉的价格,从而大大节省了企业的采购开支。根据我们已经运作的竞价项目得出的经验,采购商品的价格平均降幅为20%左右,最高时可达到40%多。这是令很多采购企业感到吃惊的。

3.增加了有效供应商。采购方企业通过信息化采购交易平台的专业数据库的帮助,可以跳出地域、行业的限制,找到更多、更合适的供应商;进一步丰富了采购方企业的供应商资源和情报,更进一步了解相关物资和产品的市场供求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供应商的资信,整合供应商资源。这些都使市场供求关系更加明了。

4.信息化采购的另外一个优势是信息共享。不同企业,包括各个供应商都可以共享信息,不但可以了解当时采购、竞标的详细信息,还可以查询以往交易活动的记录,这些记录包括中标、交货、履约等情况,帮助买方全面了解供应商,帮助卖方更清楚地把握市场需求及企业本身在交易活动中的成败得失,积累经验。这使供求双方之间的信息更加透明。

供应商发展战略范文11

作为我国银行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已发展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最具活力的金融板块之一,在供应区域金融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在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商业银行自身也面临着不少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市场定位不准确和同质化经营问题,银行没有以自身核心竞争力为基础进行战略规划,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差异化战略又称别具一格战略、差别化战略,是将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差异化,形成一些在全产业范围中具有独特性的东西。实现差异化战略可以有许多方式:设计或品牌形象、技术特点、外观特点、客户服务、经销网络及其他方面的独特性。

一、竞争就是“差异”

很多经理人认为竞争就是达到最好,于是总在通过找到某种最佳的方式来赢得竞争。实际上,任何一个行业都不是只有唯一的一种最佳方式,因为很多的客户有各种不同的需求。好的竞争方式有很多种,有很多提供价值的方式。有一种关于竞争的想法更加有用:如何能够做到与众不同,并且以这种方式提供独特的价值。这种竞争方式为顾客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为市场提供了更多的创新。

二、“数一数二”不是战略

错误的理解就会导致错误的决策。对战略的常见误解有以下几种:

1、认为战略是一种抱负。例如:“我的战略就是成为产业第一或第二”,或“我的战略就是要发展”。其实这不是战略,只是希望而已。战略不是一个目标,而应该是方法,也就是“如何”成为第一或第二。关键是你如何实现你的竞争优势,怎样独树一帜。

2、认为战略就是一些行动。如:“我们的战略就是要兼并”、“要国际化”、“要外包 ”......这些行动做起来应该是合适的,但这些是步骤而不是战略。战略就是怎样定位,使你有特色、有优势,这是关键所在,然后再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步骤。如果把战略作为行动来定义,那么这些行动可能是孤立而不相关的行动,没有服务于一个统一的目标。

3、认为重要的东西都是战略。如:“营销战略”、“政府战略”、“技术战略”等。其实,战略的核心就是整合。一个企业只有一个战略,不能有很多的战略。企业的各项业务、所有想做的事情,要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的战略,而不是把很多战略捏在一起。而且这个战略要一次做成,否则战略各部分就会出现方向不一的情况。

最早提出差异化战略构想的是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他指出所谓差异化战略,是指为使企业产品、服务、企业形象等与竞争对手有明显的区别,以获得竞争优势而采取的战略。按照波特教授的一般性企业竞争战略原则去思考一些中国银行业的战略定位问题,不难看出,有效的差异化战略能够帮助银行摆脱同质化竞争的压力,提高利润水平,赢得细分市场的客户,从而最终为银行在竞争中赢得优势。

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银行内控力,重整组织架构,是商业银行实施差异化战略的着力点。

差异化战略的类型可分为:

(1)产品差异化战略 产品差异化的主要因素有:特征、工作性能、一致性、耐用性、可靠性、易修理性、式样和设计。

(2)服务差异化战略 服务的差异化主要包括送货、安装、顾客培训、咨询服务等因素。

(3)人事差异化战略 训练有素的员工应能体现出下面的六个特征:胜任、礼貌、可信、可靠、反应敏捷、善于交流。

(4)形象差异化战略 是指在产品的核心部分与竞争者类同的情况下塑造不同的产品形象以获得差别优势。形象就是公众对产品和企业的看法和感受,塑造形象的工具有:名称、颜色、标识、标语、环境、活动等。

差异化战略的特征表现在:基础研究能力强(产品创新);有机式的组织结构,各部门之间协调性强;超越思维定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洞察力;市场运作能力强(市场研究能力,促销能力使市场认可产品是有差异的);基于创新的奖酬制度;公司在产品质量和技术领先方面的声望。

产品差异化对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市场集中度、市场进入壁垒、市场绩效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差异化的产品或服务能够满足某些消费群体的特殊需要,这种差异化是其他竞争对手所不能提供的,可以与竞争对手相抗衡;产品或服务差异化也将降低顾客对价格的敏感性,不大可能转而购买其他的产品和服务,从而使企业避开价格竞争。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差异化本身可以给企业产品带来较高的溢价。这种溢价应当补偿因差异化所增加的成本,并且可以给企业带来较高的利润。产品的差异化程度越大,所具有的特性或功能就越难以替代和模仿,顾客越愿意为这种差异化支付较高的费用,企业获得的差异化优势也就越大。

由于差异化产品和服务是竞争对手不能以同样的价格提供的,因而明显地削弱了顾客的讨价还价能力。

采用差异化战略的企业在应对替代品竞争时将比其竞争对手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因为购买差异化产品的顾客不愿意接受替代品。

产品差异化会形成一定的壁垒,在产品差异化越明显的行业,因产品差别化所形成的进入壁垒就越高。

从外部因素讲,商业银行应采取差异化战略动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监管约束。《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出台以及近年来监管机构出台的一系列强制性市场准入监管措施,对中小银行的发展带来巨大压力。一方面是资本充足率的一票否决权。对资本充足率未达标(8%)的银行,监管机构将采取不准税后利润分红、不准新设分行机构、贷款增长受到一定限制等严厉处罚;另一方面是对不同评级的中小银行实行差别化市场准入政策。这些都迫使股份制银行必须选择新的市场定位和业务发展方向,这是实施差异化的根本动力。

二是“金融脱媒”现象使得商业银行面临业务经营方式的转型。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业务”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金融脱媒”的金融发展形势的要求。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调整经营模式,把差异化竞争策略提升到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高度,构建商业银行新的业务发展框架和体系。

三是市场变化的需求。客户需求的个性化、市场细分的要求以及技术进步和竞争加剧的影响,这些都推动商业银行采取差异化战略的动因。例如,跨国公司比较偏好国际通用的综合授信融资方式,要求银行提供长期的、可随时支用、随借随还的贷款承诺,除了常用的备用信用证和外汇质押外,往往要求银行允许应收账款抵押、动产抵押质押贷款、母公司担保等,而不愿采用传统的房屋土地和固定资产抵押的担保方式。

供应商发展战略范文12

关键词:供应链;核心竞争力;供应链管理

1 供应链建设的重要性

供需之间的关系发展到战略依存关系,从竞争发展到竞争、合作、协调。供应链建设不仅是竞争的需要,也事关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竞争力培育,供应链建设不再是一个学术概念,而是企业的现实需要。因此企业高层应从战略高度和培育竞争力的角度来重视供应链建设。

供应链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供应链是指将采购的原材料和收到的零部件,通过生产的转换和销售等过程传递到企业用户的过程;而广义的供应链是指围绕核心企业,通过特定产业价值链系统中的不同企业的制造、组装、分销、零售等过程,将原材料转化成产品到最终用户的转换过程,始于原材料供应商,止于最终用户,是由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仓储设施、产品、与作业有关的物流信息,以及与订货、发货、货款支付相关的商流信息组成的有机系统。

供应链的协调不会自发形成,需要激励。供应链的系统效能来自于各成员企业的真诚协作,但成员企业作为个体理性者未必有足够的积极性参与协作,因此有必要通过协调各参与方的利益,使得各成员企业均能从协作中获得更多利益,这样他们才有积极性参与协作。因此,供应链建设必须解决以利益分配和再分配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协调机制和激励机制。

激励是指影响人们内在需求或动机,从而加强、引导和维持行为的活动或过程,简单地说,激励是在组织中用于调动其成员积极性的所有制度的总和。供应链激励就是通过激励手段,调动委托人和人的积极性,兼顾合作双方的共同利益,消除信息不对称和败德行为带来的风险,实现共赢。激励机制是在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通过激励因素与激励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激励机制包括激励者、激励对象、激励目标、激励测评、激励方式等内容。

供应链激励的目标就是以新的理念和思维与供应商共同构建互利共赢的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基于合作、竞争、协调的供应链管理新机制,在质量、服务、交货期等方面为公司战略实现和竞争力培育提供更好的支持,与供应商共同打造成本低、效率高、质量优、服务好、抗风险能力强、符合物流发展趋势的稳定、持续、共赢的内外部供应链。

2 企业供应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所指的供应链是上游供应链,是供应链的一部分,覆盖供应物流,不包括分销。低水平、原始意义上的供应链是存在的,但不是建基于机制之上,是自发、原生态的;供需关系也是存在的,但不是建基于战略合作之上。因此,这种供应链是没有机制驱动的初始形态。因此,与其说是建设,不如说是战略合作层面的供应链重构,为供应链建立机制。纵观现实经济生活,一方面供应链的建设是如此重要、迫切,而另一方面,供应链发展的现实又是那么不尽人意。以前的供需关系,双方信息不对称,目标不一致,利益博弈,互相损害。目前,供应体系仍存在交货不及时,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意识不强等问题:

(1)质量问题仍然严峻,个别单位质量意识不强,体系管理不严,实物质量问题突出;

(2)部分单位人员诚信度不高,短斤少量,以次充好,服务不及时等现象仍然存在;

(3)战略合作意识差,短视行为和利益驱动仍然是战略合作的主要障碍;

(4)对供应商的考核管理感情化现象仍然存在;

(5)管理工作还不够精细化,如招标管理;

(6)供需关系仍停留在利益的零和博弈状态;

(7)供需关系不稳定,市场低迷时,关系相对较好,市场较好时,关系不稳定,甚至见异思迁,短期行为明显;

(8)损害供需双方利益的行为;

(9)资金的老大难问题。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有观念性的、技术性的和机制性的。从零和博弈到战略互惠,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供需关系,转变合作观念,而观念转变需要机制保证,不可能自发完成。机制建设主要是管理协调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建设,不包括供需双方的体系建设、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技术性问题主要是与质量相关的体系建设问题,如引进先进的供方控制模式。

3 加强企业供应链建设的途径

企业供应链建设包括外部供应链建设和内部供应链建

设。企业供应链建设的基本思路:抓好“五方面建设(内部供应团队、供应商队伍、供应链、过程控制体系、能力)”,从战略高度重构“两个链条(内部供应链、外部供应链)”、整合“一个系统(企业物流系统)”、提升“两个能力(过程控制能力、服务能力)”,做好“三个层面支撑(战略、经营目标、服务)”,实现“三个层面适应(物流发展、公司扩张、精益生产)”,达成“三方面控制的明显改善(质量、成本、交货期)”。

3.1 抓好外部供应链的机制建设

为了在战略层面,重构企业外部供应链,把供需关系从利益博弈关系调整到互利互惠的新型合作关系,需要建立供应链的利益分配与再分配机制、冲突协调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构建竞争、合作、协调的供应链管理机制,解决供应链冲突,稳定供应链,共享价值链。

3.2 加强对供应商的“引导、培植、管理”

加强供应商的管理和供应商队伍建设,从观念、关系定位、利益目标方面进行引导培育,从传统的供需合作到战略合作,从买卖博弈关系到基于战略合作的新型关系,从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到追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通过新机制实现互利共赢。

根据区别对待、分类管理的原则进行供方管理扶植,协助供应商进行过程控制体系建设和供应链建设,帮助供应商提高管理能力。对战略供方要积极的引导,对一般供方要积极的培植,对临时供方要严格的管理。要把管理的理念传递给供方,把管理的触角伸向供方,把管理的课题交给供方,把管理的考核做到供方,把对供方的监控延伸到供方的供方。

管理就是通过资格“三审(预审、复审、后审)”认证,分级管理和积分管理结合,综合定量评价、末位淘汰优化供应商队伍结构。

3.3 完善内部供应链

按照“集权有道、分权有序、授权有章、用权有度”的原则,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完善内部供应链,整合物流系统。切实解决质量、成本、交货期及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

3.4 加强核心企业内部团队建设

在吸收已有管理成果的基础上,以管理创新引领内部供应团队建设,逐步建成一个学习创新型、战略前瞻型、服务集成型的物流组织,建设一支遵守程序与制度,能力强、服务好、善沟通、具有执行力的专业清廉的内部供应团队。

3.5 创新控制方法,提升过程控制能力

过程控制体系建设就是在利用现有体系的基础上,借鉴世界先进公司对供方控制的模式,进一步加强对采购过程的控制,提高过程控制能力,为发展准时供应打基础。过程控制能力包括了质量、成本、交货期,能力建设包括内外采购过程控制能力和对内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宋华,胡左浩.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