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化学纤维的特征

化学纤维的特征

时间:2024-02-07 14:36:31

化学纤维的特征

第1篇

关键词:卵巢纤维瘤;纤维卵泡膜细胞瘤;CT扫描

卵巢纤维瘤和纤维卵泡膜细胞瘤均属于卵巢性索间质细胞肿瘤,其中卵泡膜细胞瘤发病率较低,而卵巢纤维瘤发病率则相对较高,两者术前发现率较低,多数患者是在手术中发现[1],本文将CT扫描应用于已确诊的患者诊断中,通过分析两类肿瘤的CT影像学特征,探讨CT扫描技术在两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我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共收治卵巢纤维瘤和纤维卵泡膜细胞瘤患者27例,所有患者经手术和组织病理检查证实卵巢纤维瘤21例,纤维卵泡膜细胞瘤6例,27例患者临床资料完整,其中患者年龄44~61岁,平均年龄(49.3±2.2)岁,绝经后患者9例,伴有其他妇科疾病7例,其中子宫肌瘤1例,子宫息肉2例,子宫内膜增殖4例,所有患者宫体形态正常,未见卵巢癌、宫颈癌等其他妇科恶性肿瘤,取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典型肿瘤标志物CA125[2],其中有12例患者血清CA125含量>600 U/ml,6例纤维卵泡膜细胞瘤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21例卵巢纤维瘤患者中伴腹痛4例,阴道出血3例,下腹部肿块7例。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的Sensation16排螺旋CT扫描仪,扫描的层厚为7~9 mm,扫描的层距控制在4~6 mm,27例患者中平扫13例,平扫联合多期增强14例。

2结果

2.1诊疗及并发症情况统计 我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送检标本中有1025例标本检出卵巢肿瘤,其中21例标本为卵巢纤维瘤,发生率为2.05%(21/1025),6例标本为纤维卵泡膜细胞瘤,发生率为0.58%(6/1025),共同发生率为2.63%(27/1025),手术或组织病理检查显示,病史在3~25 w,其中腹痛后就诊发现者4例,下腹部有明显肿块入院检查发现5例,体检中发现者11例,阴道出血后就诊发现者2例,所有患者均为偶然发现。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3例患者肿瘤内出血,单侧输尿管受压1例,病灶周围腹水6例,肾积水1例,组织切片检查未发现远处转移。

2.2 CT扫描影像图特征

2.2.1病灶部位及大小27例患者中病灶位于左侧18例,病灶位于右侧9例,卵巢纤维瘤与纤维卵泡膜细胞瘤病灶大小不一致,后者病灶普遍大于前者,其中卵巢纤维瘤患者有10例病灶>11cm,病灶为7.1 cm×8.3 cm×5.0 cm~13.1 cm×10.5 cm×9.7 cm,病灶大小中位数为9 cm,纤维卵泡膜细胞瘤患者有2例病灶>21cm,病灶最大为25.4 cm×21.8 cm×19.6 cm,病灶最小为11.7 cm×13.5 cm×10.9 cm,病灶大小中位数为18 cm,病灶多位于附件区,病灶过大患者会牵引附件导致肿瘤移位。

2.2.2肿瘤形态及平扫特征卵巢纤维瘤CT平扫影像图显示为实性,病灶形状多为类圆形或椭圆形,浅分叶可见于瘤体较大者,本文21例卵巢纤维瘤患者中可见浅分叶2例,病灶性状为类圆形14例,病灶形状不规则1例;纤维卵泡膜细胞瘤CT平扫影像图显示囊性3例,囊实性2例,实性1例,实性与囊性之间分界明显,囊壁延续于实性区,囊壁厚度均匀,肿瘤整体边缘清晰,囊性或囊实性密度与软组织相当,23例可见明显完整的包膜。

2.2.3肿瘤密度及强化征象卵巢纤维瘤、纤维卵泡膜细胞瘤CT平扫密度与瘤体大小和生长速度显著相关,尤其是实性瘤CT平扫密度特征性明显,当实体瘤病灶较小时,其CT平扫影像图显示密度与软组织相当,整体密度均匀,CT值约在30~60 Hu,而瘤体生长速度较高的患者CT平扫显示病灶密度更低,仅略高于周围腹水,CT值仅为15 Hu,核分裂值为2~3/10 HPFs,相比其他实体瘤CT值明显降低,实体瘤中病灶较大者CT平扫影像图可见明显钙化点和低密度区,这是由于瘤体过大存在一定变性或坏死所造成,瘤体内的钙化点呈现不均匀分布的条形或放射状,变性或坏死区呈现液性密度;CT扫描多期增强后影像图显示密度明显降低,远低于周边正常子宫肌密度,CT值在90~124 Hu,其中仅有4例表现为轻度强化,CT值在45~80 Hu,其他23例无强化表现,囊性病灶、大实体瘤中变性坏死区无强化征象。

3讨论

卵巢纤维瘤和纤维卵泡膜细胞瘤多属于良性肿瘤,早期发现后进行手术治疗可以完全痊愈,但如果发现较晚不排除恶变可能[3],但上述两类肿瘤无明显临床症状,尤其是纤维卵泡膜细胞瘤,几乎无任何临床表现,而卵巢纤维瘤所表现的腹痛、阴道出血、下腹部肿块等临床特征,从而极易造成误诊[4],常见方法有血清肿瘤标志物含量检测,影像学检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在所有鉴别诊断手段中影像学检查具有快速、便捷及无创等优点,因此也是临床诊断中最常用的方法,但CT、MRT等影像学检查方法临床诊断准确率不高,影像学图像无明显特征,从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5],为此本文期望总结出两类肿瘤的一些影像学图像特征,以提高两类肿瘤的诊断准确率。

本文将CT扫描应用于我院已确诊的卵巢纤维瘤和纤维卵泡膜细胞瘤患者中,影像学图像显示,卵巢纤维瘤多为实性,而纤维卵泡膜细胞瘤囊性、囊实性及实性均有,且前者形态多为类圆形,较大瘤体才可见浅分叶,本文21例卵巢纤维瘤患者中仅2例可见浅分叶,纤维卵泡膜细胞瘤中实性与囊性之间分界明显,囊壁延续于实性区,囊壁厚度均匀,肿瘤整体边缘清晰,囊性或囊实性密度与软组织相当;两类肿瘤密度与瘤体大小和生长速度显著相关,生长较快肿瘤密度低可能与生长较快导致组织不够致密有关[6],而瘤体过大不可避免会存在变性或坏死区,瘤体内钙化点密度必定小于正常软组织,CT扫描多期增强后大部分无强化表现,影像图显示密度明显降低,远低于周边正常子宫肌密度。

综述所述,以上CT扫描影像学图像特征是其他卵巢疾病所不具备的,可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

参考文献:

[1]徐小东,李伟大,李君权.卵巢卵泡膜瘤-纤维瘤的CT和MRT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3,29(11):1811-1815.

[2]陈文德.卵巢良性囊性病变的多层螺旋CT诊断及鉴别诊断[J].医学信息,2013,26(4):425-426.

[3]王立兴,朱吉高,吴海涛.卵巢纤维卵泡膜细胞瘤的影像表现分析[J].医疗卫生装备,2013,34(10):69-72.

[4]刘梦雨,薛华丹,金征宇.卵巢纤维瘤的CT表现[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2,34(2):104-109.

第2篇

关键词:维纶基大豆蛋白纤维;维纶纤维;鉴别;分析

1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纤维的不断出现,纤维之间的混纺变得异常广泛,因此在纤维加工和织物制作以及选用衣料过程中常常需要鉴别纤维[1-4]。为了标注产品信息和维护市场的有序竞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对纺织材料的鉴别就变得非常重要。在近几年出现的新型纤维中,大豆蛋白纤维属于再生植物蛋白纤维类,它是以榨过油的大豆豆粕为原料,利用工程技术,提取出豆粕中的球蛋白,制成一定浓度的蛋白质纺丝液,再通过添加功能性助剂,改变蛋白质空间结构,经湿法纺丝而成[5-12]。在维纶基大豆蛋白纤维中,大豆蛋白质占22%~55%,聚乙烯醇和其他化学成分占45%~77%。维纶纤维以性能稳定的乙烯醇醋酸酯(即醋酸乙烯)为单体聚合,然后将生成的聚醋酸乙烯醇水解得到聚乙烯醇,纺丝后再用甲醛处理,在高分子链中引入六元环结构生成聚乙烯醇缩甲醛。维纶基大豆蛋白纤维细度细,制品手感特别柔软、光滑,穿着非常舒适,同时其原料丰富且具有可再生性,不会对资源造成掠夺性开发[13-17];维纶纤维原料易得,制造成本低廉,纤维强度良好,维纶纤维面料一般纯纺极少,多与其他纤维进行混纺或交织,维纶的性质酷似棉花,因此有“合成棉花”之称,因此这两种纤维已在市场上得到广泛的应用[18-19]。维纶基大豆蛋白纤维和维纶纤维的颜色泛黄,主要的化学成分为聚乙烯醇,它们各自的混纺材料具有部分相同的物理化学性质,它们的产品性能具有柔软、保暖性好、耐碱等优良性能。目前对维纶基大豆蛋白改性纤维混纺产品和维纶混纺产品的定性定量主要方法还是燃烧法、溶解称重法、显微镜观察截面法,而这些方法具有结果不准确、速度慢等缺点,但是客户送来样品后希望很快就能知道检测结果,因此快速准确地检测产品纤维种类及含量一直是纺织品检测部门不断探索的方向。与此同时,与其相对应的纤维成分的标准也还没有严格地制定,因此生产、市场以及检测部门急需这方一面的探索和研究[3,13,15]。

本文采用燃烧鉴别法、显微镜观察法、化学溶解法、红外吸收光谱法和氨基酸含量测定法等对维纶基大豆蛋白纤维与维纶纤维的鉴别定性进行了研究,并重点对化学溶解法、红外吸收光谱法和氨基酸含量测定法这几种定性鉴别方法进行分析比较,选出适合维纶基大豆蛋白纤维和维纶纤维的快速的鉴别方法,从而进一步为维纶基大豆蛋白纤维或维纶纤维混纺材料快速准确地检测纤维种类及定量奠定基础。

2 仪器规格和试剂部分

纤维细度成分显微分析仪;梅特勒-托利多AE200电子天平;AS型水浴恒温振荡器;Nicolet 6700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ULE400型恒温烘箱;硅油油浴锅;氨基酸测定仪器。

甲酸(88%),硫酸(75%),浓硝酸,氢氧化钠溶液(2.5%),甲酸/氯化锌。

3 结果与分析

3.1 燃烧特征分析

燃烧鉴别法是依据纤维接近火焰时、在火焰中和离开火焰后的不同燃烧状态和熔融情况,燃烧时散发的气味以及燃烧剩余物的颜色、形状、硬度等来鉴别纤维的方法。用镊子夹持50mg~100mg待鉴别纤维的一端,缓慢地移近火焰,观察纤维在整个燃烧过程中所发生的现象。维纶基大豆蛋白纤维和维纶纤维的燃烧特征见表1。

由表1我们可得到维纶基大豆蛋白纤维与维纶纤维燃烧状态、火焰颜色、气味等这些特点有着明显差异,但是,在实际混纺纤维材料中,燃烧法只能够区分纤维的大类,并不能准确地鉴别出是哪一种具体的纤维,因此对混纺产品还需做进一步的检测定性。

3.2 纤维显微分析

考虑到鉴别方法的实用性,本文利用纤维细度成分显微分析仪采集大豆蛋白纤维和维纶纤维的纵横向形态特征图。纵向制片:将纤维手扯伸直平行,抽取少量置于载玻片上,滴上石蜡油,覆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纤维纵向形态;截面制片采用哈氏切片器,将整理好的纤维嵌于切片器凹槽中,切出10μm~30μm的薄片,用火棉胶凝固,在显微镜下观察纤维横截面形态。

维纶基大豆蛋白纤维、维纶纤维的纵横截面特征描述如表2所示,纵横截面照片如图1和图2所示。

(a)维纶基大豆蛋白纤维 (b)维纶纤维

图1 显微镜下两种纤维的纵向形态图

(a)维纶基大豆蛋白纤维 (b)维纶纤维

图2 显微镜下两种纤维的横截面图

由上图观察来看,维纶基大豆蛋白改性维纶的纵横截面形态与维纶纤维的较为相似,因此在检测过程中我们不能只用显微镜观察法定性,另外对维纶纤维这一类化学纤维也无法只根据表面形态鉴别,还需结合其他检测方法作进一步检验。

3.3 溶解试验

化学溶解法是利用不同纤维在不同化学溶剂、不同温度下的溶解性来鉴别纤维的方法。在试验时,为获得较准确的试验结果,必须严格控制化学试剂的浓度、处理温度和溶解时间。本测试中选用10种化学试剂对维纶基大豆蛋白纤维和维纶纤维进行溶解试验,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在常温下维纶基大豆蛋白纤维部分溶解于37%盐酸、40%硫酸、88%甲酸溶液,而维纶纤维在上述溶液中常温下即可全部溶解;维纶基大豆蛋白纤维溶于常温下的甲酸/氯化锌溶液,而维纶纤维不溶于甲酸/氯化锌溶液。在常温和煮沸的N-N二甲基甲酰胺、丙酮和苯酚几种溶液中,维纶基大豆蛋白纤维和维纶纤维都不溶解,发生的现象不明显。这表明用37%盐酸、40%硫酸、88%甲酸和甲酸/氯化锌溶液均可将维纶基大豆蛋白纤维与维纶纤维进行区分。

3.4 红外光谱分析

不同种类纤维的红外光谱图都有各自不同的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就可以鉴别出纤维的组分,从而判断纤维的种类及名称。本文利用Nicolet 6700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对维纶基大豆蛋白纤维和维纶纤维进行红外光谱测试。测试时,直接将待测纤维置于ATR试验台上方,并旋紧ATR附件固定钮,将探头对准检测窗,顺时针旋下,对其施加适当的压力,紧贴样品,直到听见一声响声,开始测试,使红外光束在晶体内发生衰减全反射后,通过样品的反射信号获得其有机成分的结构信息,从而得到样品的红外吸收光谱图。两类纤维红外光谱的主要吸收谱带和红外吸收光谱图如图3所示。

图3 维纶基大豆蛋白纤维和维纶纤维的红外光谱图

由图3可看出大豆蛋白改性维纶与维纶纤维的红外光谱图基本相同,维纶基大豆蛋白纤维的红外吸收光谱中有氨基酸结构的酰胺(―CH2―CO―NH―)特征吸收,如1646.81cm-1酰胺吸收谱带I、1540.92cm-1酰胺吸收谱带II、1236.89cm-1酰胺吸收谱带III。2907.78cm-1是―CH3伸缩振动所引起的较强吸收,而3277.23cm- 1、1011.43cm-1、840.21cm-1是聚乙烯醇缩甲醛纤维(维纶)的3个典型特征谱带,其中3277.23cm-1是由―OH基的伸缩振动吸收所引起的宽而强纤维素纤维特征吸收峰, 1011.43cm-1处的强吸收和840.21cm-1较弱吸收是C―O―C的伸缩振动。通过分析可知,维纶基大豆蛋白纤维的吸收谱带除酰胺吸收谱带I、II和III外,其余的吸收谱带与维纶相同。

3.5 氨基酸含量分析

纺织品中的蛋白质经盐酸水解成为游离氨基酸,经氨基酸分析仪的离子交换分离柱分离后,与茚三酮溶液产生衍生颜色反应,再通过分光光度计比色测定氨基酸含量,外标法定量。通过测定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我们可进一步鉴别维纶基大豆蛋白纤维和维纶纤维。大豆蛋白一般由17种氨基酸组成[11],维纶基大豆蛋白纤维和维纶纤维中的氨基酸组成和含量测试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测试可得维纶基大豆蛋白纤维的氨基酸组成,其大豆蛋白仍是十余种氨基酸等缩聚大分子物质,但其氨基酸的含量与常见的动物蛋白质有很大区别,其特点是丙氨酸和组氨酸等含量极少,而缬氨酸和亮氨酸基本没有,而维纶纤维仅含有微量的天冬氨酸、丝氨酸和酪氨酸。

4 结论

通过测试研究得出了如下准确有效的鉴别方法和程序。

(1) 燃烧法能快速简单鉴别纤维的大类,不能明确混纺纤维中具体是哪种纤维。

(2)显微镜观察法简单易行,但是由于维纶基大豆蛋白改性维纶的纵横截面形态与维纶纤维等相似,不能用显微镜观察法定性。另外,对维纶纤维也无法只根据表面形态鉴别,可以配合其他方法在效率高的基础上提高定性准确性。

(3)通过溶解法能准确地定性鉴别,在常温条件下,可用37%盐酸、40%硫酸、88%甲酸和甲酸/氯化锌溶液对维纶基大豆蛋白纤维与维纶纤维进行区分。

(4)维纶基大豆蛋白纤维和维纶纤维的主要吸收谱带及其特征频率主要区别在于1646.08cm-1、1540.92cm-1、1236.89 cm-1。

(5)对维纶基大豆蛋白纤维和维纶纤维进行氨基酸测定,可分别得到它们各种的氨基酸含量,维纶纤维的氨基酸总含量极少,可进一步区分和鉴别纤维。

参考文献:

[1]李青山,余晓蔚. 纺织纤维鉴别研究新进展[J]. 国际纺织导报,2001, (4) : 36.

[2]李青山. 纺织纤维鉴别手册[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3]章友鹤. 新型化学纤维性能与用途(一)[J]. 现代纺织技术,2011, (2):58-60.

[4]王华杰,杨旭红. 大豆蛋白纤维性能及产品开发新动向[J].江苏丝绸,2002, (3):1-4.

[5]王传成. 新型大豆蛋白纤维的性能和应用前景[J]. 鸡西大学学报,2003, 3(1):58-59.

[6]王其,冯勋伟.大豆纤维性能研究[J]. 北京纺织,2002, 23(l):50-53.

[7]赵伟玲,郝凤鸣,郭晓玲. 大豆蛋白改性纤维性能测试分析[J]. 棉纺织技术,2002, 30(8):481-485.

[8]莫尊理,孙亚玲. 第人造纤维――大豆蛋白改性纤维[J].化学教育,2007, (8):8-9.

[9]姚穆,来侃,孙润军,等. 大豆纤维的组成与结构研究[J]. 棉纺织技术,2002, 30(9):33-35.

[10]翁蕾蕾. 大豆蛋白纤维的性能及产品开发[J]. 毛纺科技,2003, 25(5):25-27.

[11]姜岩,欧力,李洁,等. 大豆蛋白质纤维的结构研究(I):大分子组成和化学结构[ J ]. 纺织学报,2004, 25 (6):43 -44.

[12]季国标. 大豆蛋白纤维[J]. 中国纺织经济,2001, (4):12-14.

[13]姚穆. 关于大豆蛋白改性纤维开发应用的思考和建议[J]. 棉纺织技术,2001, 29(9):517-518.

[14]杨伟忠,石红,朱烨. 大豆纤维/腈纶混纺产品的定量分析[J]. 印染,2007,(14):38-40.

[15]张毅. 大豆蛋白改性纤维性能探讨[J]. 纺织学报,2003, 24(2):15-17.

[16]赵博,石陶然. 大豆蛋白改性纤维/涤纶混纺纱生产工艺[J]. 现代纺织技术,2003, 11(3):20-22.

[17]姚穆,来侃,孙润均,等. 大豆和大豆蛋白质组成与结构的研究[J]. 棉纺织技术,2002, 30(9):545-547.

[18]韩光亭,王彩霞,孙永军等. 大豆蛋白纤维性能分析研究[J]. 纺织学报,2002, 23(5):45-46.

第3篇

结合热重分析(TGA)技术和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Py/GC-MS)技术,建立了一种通过统计分析TG特征温度以及特定温度下裂解产物种类及其相对丰度对聚苯硫醚(PPS)纤维进行定性鉴别的方法。通过热重分析,研究了PPS纤维在惰性气氛下的各项特征温度。通过Py/GC-MS,PPS纤维在650℃裂解时,主要特征裂解产物为苯硫醇、二苯二硫醚、1,3-苯二硫酚、噻蒽、二苯并噻吩,其相对丰度分别为:100.00 %、52.56 %、29.29 %、25.25 %、17.52 %。

关键词:聚苯硫醚纤维;鉴别;热重分析;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聚苯硫醚(Polyphenylene sulfide,简称PPS)纤维是一种高性能特种纤维,分子主链由苯环和硫原子交替排列,结构上有大π键,其具有优异的耐化学性和耐高温的热稳定性以及抵抗恶劣环境、阻燃、绝缘、防辐射等特点,在高温、化学腐蚀环境等领域正得到广泛应用[1]。日本东丽已经开发出使用聚苯硫醚复合丝的保温衣料用材料[2]。

目前相关的研究集中于聚苯硫醚树脂的合成及其结构与性能[3-4] ,聚苯硫醚纤维成分鉴别方法的研究报道不多。钱和生等将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Py/GC-MS)应用于聚苯硫醚树脂热分解机理的研究[5-6],结果显示:聚苯硫醚树脂的裂解作用属于无归引发分解模型,除了主链断裂以形成相对分子质量更小的化合物外,裂解时易发生分子重排、环化和次级反应,导致各种取代基芳香族化合物的形成。可见裂解温度的选择成为PPS纤维定性鉴别研究的重要内容。

热重分析(TGA)技术是在温度程序变化下通过测量试样重量的变化,从而反映试样的性能和效果,该方法的结果可以用来判断升温过程中试样的物相变化情况[7]。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Py/GC-MS)能够对材料高温裂解后的小分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8]。目前,尚无TGA和Py/GC-MS相结合应用于PPS成分分析的报道。

本文在采用热重分析研究PPS纤维特征温度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研究。通过统计分析特定裂解温度下的裂解离子种类及其相对丰度,准确定性鉴别PPS纤维。

1 试验部分

1.1 材料与仪器

聚苯硫醚纤维,规格:20 tex。

TG 209 F1热重分析仪(NETZSCH-Geraetebau GmbH Germany);PY-2020iS单点裂解器(Frontier Laboratories Ltd.);7890A-5975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配有7693型自动进样器(Agilent Technologies Inc.)。

1.2 热重分析条件

样品量:100 mg;检测温度范围:32℃~780℃;试验气氛:氮气;升温速率:5℃/min。

1.3 裂解条件

样品量:0.1mg;进样方式:样品置于样品舟中,依靠自由落体方式将样品舟跌落到垂直安置的石英裂解管中;裂解温度:650℃,持续 0.2min;接口温度:280℃。

1.4 色谱条件

色谱柱:DB-17MS 40 m × 0.250 mm × 0.25 µm;进样口温度:280 ℃;传输线温度:300 ℃;载气:氦气,恒流模式,流速 0.8 mL/min;分流进样,分流比 100:1;色谱柱升温程序:初始温度 40 ℃,保持 1 min,以 10℃/min 升到260 ℃,保持 5 min。

1.5 质谱条件

电子轰击源(EI),电子能量:70 eV;离子源温度:230 ℃;四极杆温度:150 ℃;扫描范围:m/z 33 ~ 600;扫描方式:全扫描。采用 NIST MS Search 2.0谱库进行检索。

1.6 样品处理

取适量聚苯硫醚纤维,用定性滤纸包成圆柱状,置于索氏提取器中,以乙醚为试剂,调节提取温度在回流次数为6~8次/小时,总回流时间不少于 2 h。将聚苯硫醚纤维取出,用镊子尽可能将试样中的溶剂挤出,通风橱中晾至近干后置于烘箱中,在(105 ± 3) ℃下烘至恒重。移入干燥器中冷却保存,准确称量后进行测试。

2 结果与讨论

2.1 PPS纤维的热重分析

图1为PPS纤维的TG/DTG曲线。根据GB/T 6425―2008[9],由PPS纤维TG/DTG曲线可知PPS纤维达到5%失重率时的温度为492 ℃,外推始点温度为496 ℃,外推终点温度为584 ℃,半寿温度为580 ℃,达到最大分解速率时温度为555 ℃。在外推终点温度时,PPS纤维的质量保留率达到49 %,说明其很强的热稳定性。上述特征温度可作为PPS纤维定性鉴别的特征项。

考虑到热裂解(Py)气氛、流速与TG分析时不同且PPS纤维的强热稳定性,本文以PPS纤维TG最大分解速率时温度为基点,将PPS纤维Py/GC-MS裂解温度的研究范围选为555℃、650 ℃、750 ℃。

2.2 PPS纤维的Py/GC-MS分析

图2为PPS纤维分别在555℃、650℃、750℃ Py/GC-MS分析时的总离子流色谱图对比图。通过分析发现,相同进样量及操作条件下,绝对丰度650℃ >750℃>555℃,说明650℃时灵敏度高;与650 ℃时相比,750℃、555 ℃特征峰数目较少;裂解温度达到750℃时,某些在650 ℃时出现的特征峰消失,如24.813分钟的峰,同时出现很多小峰,说明PPS纤维在较高温度时发生多种裂解反应。综上所述,对PPS纤维定性分析采用650℃为热裂解温度。

图3是PPS纤维在650 ℃时 Py/GC-MS分析的总离子流色谱图。PPS纤维裂解产物以及相对强度见表1。结果表明,650 ℃时最主要的裂解产物分别是:苯硫醇(相对强度100%),二苯二硫醚(52.56%),1,3-苯二硫酚(29.29%),噻蒽(25.25%),二苯并噻吩(17.82%)。

3 结论

结合热重分析(TGA)技术和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Py/GC-MS)技术,建立了一种通过统计分析TG特征温度以及特定温度下裂解产物种类及其相对丰度对聚苯硫醚(PPS)纤维进行定性鉴别的方法。通过热重分析技术,研究了PPS纤维在惰性气氛下的各项特征温度,确定了PPS纤维热裂解温度范围为555 ℃、650 ℃、750 ℃。通过在三个温度下的Py/GC-MS对比研究,确定PPS纤维定性鉴别采用650 ℃为热裂解温度。GC-MS分析结果显示:在该热裂解温度下,PPS纤维主要特征裂解产物为苯硫醇、二苯二硫醚、1,3-苯二硫酚、噻蒽、二苯并噻吩,其相对丰度分别为:100%、52.56 %、29.29 %、25.25%、17.52 %。

参考文献:

[1] 陈志荣, 汪家铭.聚苯硫醚纤维发展概况及应用前景[J]. 高科技纤维与应用, 2009, 34(1):46-50.

[2] 综合信息. 东丽将正式展开衣料用PPS纤维[J]. 福建轻纺, 2003(6): 32.

[3] 严永刚, 谢美菊, 陈永荣, 等. 聚苯硫醚的合成与结构研究 I. 聚苯硫醚的合成与结构表征[J].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36(3): 535-540.

[4] Canshu Hou, Baocheng Zhao, Jie Yang, et al. A study on rheologic behavior of polyphenylene sulfide [J].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1995, 56(5): 581-590.

[5] 钱和生. 色质联用研究聚苯硫醚热分解[J]. 质谱学报, 2006, 27: 103-104.

[6] 钱和生. 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法研究聚苯硫醚热分解[J]. 分析测试学报, 2006, 24(4):84-87.

[7] 陈镜泓, 李传儒. 热分析及其应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5.

[8] 梁小焰. 新型纺织纤维的鉴别―― 红外光谱和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J]. 质量与市场, 2009, 3: 69-70.

第4篇

1纤维艺术的简介

在19世纪60年代,相关人员就对纤维艺术的概念进行研究,1965年,纤维艺术作品在瑞士双年展中出现,这些作品打破了传统机织的创作方式,现代纤维艺术的创作方式逐渐被人们关注。与传统的创作形式相比,现代纤维艺术在创作的过程中,无论是使用的工具、选择的材料还是采用的方法、遵循的原则都大不相同,这就使得现代纤维艺术具有鲜明的特点。其一,纤维艺术的早期概念是“壁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一理论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纤维艺术的相关概念出现,经过不断的发展,纤维艺术概念的表述逐渐完善。目前应用最广的概念是,通过天然或人工的方式制作材料,运用恰当的创作手法,从平面或者立体的角度,给人带来感官上的冲击[1]。

2纤维艺术的审美

在本质上,纤维艺术的审美与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有相同的特点。它们在创作的过程中,创作者会将他们的感悟或者是情感融入其中,通过一定的手法表现出来,最终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人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纤维艺术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会带给人们不一样的感受,因此,纤维艺术的审美本质上与其他的艺术形式是相同的。

3现代纤维艺术的语言特征

艺术的形式多种多样,每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而艺术语言能够有效地对艺术形式进行区分,人们通过艺术语言既能够了解到艺术家的情感获得不同的生命体验,又能加深对不同艺术形式和表达效果的认识[2]。现代纤维艺术与其他的艺术形式相比,特征十分明显。3.1材料上的语言特点。现代纤维艺术形式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就是材料,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创作材料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就像音乐家必须使用五线谱和音符进行创作,文学家在创作时,文学思想和生活素材是必不可少的,而纤维艺术作为艺术家表达情感的媒介,它使用的材料是各种纤维,这些纤维具有天然、质朴的特点,它代表了艺术家的审美观。现代纤维艺术的外观不需要太多的装饰,它是从视觉和触感上展示出自身的美感,引起人们的注意,带给人们感官上的享受。从材料上讲,具有鲜明的语言特征。观赏者与艺术作品进行接触,通过采取直接体验的方式,鉴赏艺术作品,从而让观赏者和艺术作品形成共鸣,感受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内容。人们与纤维材料的联系十分紧密,形成了材料上的语言特点。而这种联系表现为以下几点:其一,人们接触最多的就是纤维材料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特征。自古以来,纤维中的麻、毛、丝、棉都广受百姓和统治者的欢迎,在生活中,用纤维材料制成的生活用品随处可见。随着人们对天然纤维的研究发现,他具有透汗、吸湿、防摩擦等特点。其二,纤维材料带给人们触觉和视觉上的冲击改变了人们的喜好。不同的纤维纤维材料的内在结构具有差异性。它带给人们的体验也各不相同。例如,毛纤维具有鳞片结构,这就造成了它的弹性较好;棉纤维柔和度较好,光泽度适中;丝纤维具有光泽、柔软的特点等。3.2结构上的语言特征。现代纤维艺术中,结构是其重要的要素,按照特点的不同,大致可以将结构分为天然结构和人为结构[3]。天然结构是自然形成的结构,而人为结构是通过人的干预,加工制造出来的。现代纤维是自然形成的结构,现代纤维艺术中,结构备受人们关注,为了突出结构上的特点,艺术家必须不断提升创作的水平和自身的专业素养,这就需要艺术家深入了解纤维材料的结构,透过结构看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和本质。优秀的纤维艺术作品,它的结构上的语言特征也较为突出。这种特征主要是借助人的眼睛来展现的,一般情况下,它会形成两种视觉上的效果,其一是自由结构效果,其二是规则结构视觉效果,这两种效果体现了纤维艺术不同的视觉表达。在传统纤维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创作者大多采用规则结构的方式,这种方式来源于生活,艺术家将排列组合和按照规则进行编制作为创作的思路,通过编排达到视觉上的效果。而现代纤维艺术的办法倾向于自由结构,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追求个性,主张个人依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创作,同时注重结合各种理论和观念,力求创作出独具特色的艺术作品。根据结构特征的不同,纤维作品各尤其优势,采用自由结构创作出的纤维作品通常用来展示和收藏,采用规则结构创作出的作品更便于生产。

4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纤维艺术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艺术创作的水平逐渐提高,现代纤维艺术的特点更加鲜明,语言特征也越发明显。无论是从材料上还是从结构上,现代纤维艺术都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现代纤维艺术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5篇

关键词:柔顺光洁纺纱;纱线毛羽;熨烫加热;产业化应用

中图分类号: TS104.7 文献标志码:A

An Analysis on a Novel Staple Spinning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Abstract: European-developed spinning technologies usually reduce harmful hairiness by optimizing process and employing extra-mandatory control over the fiber assembly. The most sophisticated compact spinning technology can reduce 3-mm hairiness by as high as 80%. However, there exist problems such as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and high rigidity of the spun yarn for pneumatic compact spinning. To overcome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develops a novel soft and smooth spinning technology to improve staple spun yarn properties by reducing fiber rigidity online; relevant equipment of this novel spinning technology is also developed to produce soft and smooth yarn with compact smooth surface and sufficient fiber-migration inner-structure. As the novel soft and smooth spinning technology has advantages such as easy operation, low energy consumption, excellent performance of eliminating hairiness, it has been widely and industrially applied to cotton, ramie and chemical staple fiber spun yarn production.

Key words: soft and smooth spinning; yarn hairiness; ironing and heating; industrial application

环锭纺纱属于握持端纺纱,对纤维成形控制力优良,迫使须条纤维呈内外转式扭转抱合成纱,所纺纱线结构致密、强力高,因此适应原料、纱支品种范围广,目前在纺织生产中仍占主导地位。在环锭纺纱过程中,加捻须条所含纤维量越少、加捻纱线抱合强力越小,就越容易发生纺纱断头,因此普通环锭纺纱所纺短纤纱中至少含有30根纤维,成纱极限支数遇到瓶颈。针对该技术瓶颈,本课题组与山东如意纺织合作,研发出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加工出附加值高的超高支纱线及其制品。另一方面,环锭纺纱三角区须条边缘纤维受控性差、边缘纤维脱离钳口握持后形成飞花或长毛羽,导致环锭纱线有害毛羽过多、条干不匀率和强度恶化、纱线终端制品质量下降的技术问题,纤维刚度越高,上述技术问题越严重。针对该数百年来制约纱线高品质成形的毛羽问题,欧洲国家在国际上推出负压集聚纺技术,降低环锭纱线 3 mm以上有害毛羽高达80%,但耗能大、成本高,且有限的气流控制力尚无法满足粗特或高刚性纤维纱条的高品质成纱需求。因此,需要研发一种具有普适性、低成本能耗、低碳环保的纱线高端制造技术,大幅提升环锭纱线及其制品质量,对促进纺织工业精品化、高科技化将具深远意义。

本文针对环锭纱线高品质成形及负压集聚纺纱技术存在的问题,从改善纤维成纱的共性角度实施创新,在环锭纺纱三角区设置熨烫接触面,仅对局部成纱区内须条纤维进行湿热处理(能耗低),达到纤维玻璃化转变温度,瞬间降低纤维刚度,提高纤维受控性能,协同接触抚顺式加捻作用控制纤维在纱表紧密包缠、在纱内充分转移抱合,制造出具有表层致密光洁、内部柔顺结构的高品质纱线,形成柔顺光洁纺纱原理和技术,巧妙地解决了纤维高品质成纱的共性问题。通过原理固化和集成创新,研制出柔顺光洁纱线高端制造技术装备,以较低成本开发出系列高附加值产品,并在棉、麻、化纤等纺纱系统实现了产业化应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 柔顺光洁纺纱技术特征

1.1 柔顺光洁纺纱理论特征

基于大量研究和机理解析,凝练出纤维本身刚度和回弹性是决定纱线加工品质的共性科学机制:纤维刚度大、回弹性高,成纱品质低(图 1)。

内部结构和外界温湿度共同决定纤维刚度和回弹性。常规纺织纤维内部大分子间具有滑移、重键构特征,在非热解降解范围内温度升高,纤维储能模量降低,刚性和弹性下降(图 2),纤维自身变形和受控能力大幅提升。

基于决定纤维成纱高品质的共性科学机制,从改善纤维自身变形和受控能力的角度实施创新,首次提出了通过在线降低纤维刚度来提高成纱品质的“柔顺光洁纺纱方法”,凝练出柔顺光洁纱线高端制造技术的核心原理:仅在纺纱三角区加装柔顺光洁处理装置,通过柔顺光洁处理装置的熨烫接触面形成柔化接触区,瞬间降低纤维刚度,大幅提高纤维易变形和受控能力(图 3)。

式(1)中:l为外露纤维头端长度;N为纤维头端所受握持面压力;q为纤维重力(假设可忽略);d为纤维的横截面直径;σmax为纤维在弯曲支点O所承受最大抗弯应力;T为转移纤维头端所需扭力。式(1)表明外露纤维越长、抗弯应力(刚度)越小,越易变形和受控扭转而移入纱体。

同时在柔化接触区对纺纱三角区须条边缘纤维进行抚顺式握持,协同加捻扭力和引纱张力作用,有效提高纱条内部纤维转移、捕捉和紧密缠绕纱条外露毛羽(图4),大幅提高成纱品质。

1.2 柔顺光洁纺纱装备特征

通过原理固化、集成创新、模块化设计,研制出柔顺光洁纺纱技术装备。

1.2.1 柔顺光洁处理模块功能强、精密耐用、小巧美观

循环优化半导体陶瓷粉料(BaTiO3掺稀土)配方及造粒-成形-烧结-上电极工艺,实现了高精确自控温安全熨烫;通过优化绝热防护结构,实现了定向定量精准释放热量;高精密优化设计和加工耐磨陶瓷接触工作面形态和光滑度。通过柔顺光洁处理模块的多功能一体化设计,包括自控温、定向释热、报警显示、防护等,成功研制出成熟的功能强大、精密耐用、小巧美观的柔顺光洁处理模块,实现温控自动化、耗能最小化、操作便捷安全化。

1.2.2 装置及连接基座的设备性强

综合各型号细纱机母体结构特征,研制出柔洁纺纱装置架,与柔顺光洁处理模块之间实现插拔式精确连接;研制出连接基座,实现调节安装柔洁纺纱装置,实现熨烫接触面与三角区纱条的高度协同成形;完成对约束紧度调节模块的设计(图 5),实现对不同细纱机台上所纺纱线表面毛羽包缠紧度的在线调节。

1.2.3 电控模块装备可视、安全、简洁

完成电控系统模块的集成控制和连接设计,实现安装拆卸便捷化、安全保护自动化、功率能耗可视化。经集成创新和循环优化,柔顺光洁纱线高端制造技术装备成熟,挡车操作方便,目前纺纱效率在97%以上。

1.2.4 柔顺光洁纺纱装备成本较低

与负压集聚纺相比,本项目技术仅采用小局部定向熨烫加热,运行能耗和成本低:目前经纬纺机推出柔洁纺装备单锭能耗为2.85 W(负压紧密纺装置单锭约为11.9 W);单锭购买安装成本大幅降低。

1.2.5 柔顺光洁纺纱装备普适性强

目前柔顺光洁纱线高端制造装备是针对量大、面广的棉型细纱机(占细纱机总量85%以上)进行设计和研制的,已成熟应用于棉纤维、棉型化纤、短麻纺等纱线的高端制备。

1.3 柔顺光洁纺纱产品特征

实践研究表明:转杯纺纱体为内紧外松式层状包缠结构(图6(a));涡流纺纱体为螺旋直径递增的纤维单螺旋包缠结构(图6(b)),纱表光洁、抗起球;但转杯纺、涡流纺纱体内部结构纤维内外转移不足、抱合力差,纱强低,严重制约纱线高品质。环锭纺纱体内纤维内外转移充分(图6(c))、抱合力大,纱强高,但纱表有害毛羽多、易起球;紧密纺降低环锭纺表面毛羽,但增加纱体内部紧度,纱体硬化,严重制约了环锭纱线高品质。

针对上述纱线结构特征和缺陷,采用柔顺光洁纱线高端制造技术,瞬间降低纺纱三角区纤维刚度,提高纤维变形和受控能力,增强纱内纤维转移率,改善成纱强度和柔顺度;抚顺握持协同加捻和引纱张力作用,捕捉和紧密包缠纱条外露毛羽,配合约束紧度调节模块,再次强化毛羽包缠紧度,提高纱线表层光洁致密度。产业化实践数据表明:柔顺光洁纱线具有全新优质结构,能集中发挥内外结构优势,表现出柔顺光洁(图 7)、高强的高品质性能。由于柔顺光洁纱线保留了纱线内部纤维充分内外转移特征,与内部纤维排列较为平直的紧密纺纱线相比,所制成的针织面料硬挺度较小。

2 柔顺光洁纺纱技术应用

2.1 柔顺光洁纺纱技术应用于棉纺

柔顺光洁纺纱装备主要针对棉纺加工,适合针织棉纱的柔顺光洁成形,大幅降低针织棉纱毛羽(表 1),提高纱线强伸性能(表 2)。

2.2 柔顺光洁纺纱技术应用于化纤纺

化学纤维一般具有明显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热敏度高。因此普适性柔顺光洁纺纱技术特别适用于纺制化学短纤纱的生产,实践表明柔顺光洁纺纱技术能够降低涤纶短纤纱毛羽高达91.5%,降低粘胶短纤纱毛羽高达93.2%。

2.3 柔顺光洁纺纱技术应用于麻纺

自然界中存在许多优质、高性能纤维原料,如具有抗菌性能的麻纤维、高耐磨高强功能的竹纤维等;然而这些优质高功能纤维(如麻纤维、芳纶等)往往存在高刚度问题,加捻扭转抱合困难,造成纤维成纱品质低下。以麻纤维为例,麻是一种优质的天然纤维素纤维材料,具有抗菌、吸湿排汗、防臭防虫等特质,但麻纤维刚度大、扭转形变差等特点,尚不能通过负压式集聚纺、赛络纺等加工成高品质纱线,纤维特质得不到充分发挥和利用。通过本项目技术在难纺高刚度麻类纺纱领域的推广应用,开发出柔顺光洁的汉麻军品纱,与对应的普通环锭纺相比,纱线 3 mm毛羽降低81.7%;开发出柔顺光洁苎麻纱,与对应的普通环锭纺相比,纱线 3 mm毛羽降低70.4%,从而实现了难纺纤维的高品质光洁成纱,拓展了纺织原料的种类。

3 结论

针对环锭纱线高品质成形及负压集聚纺纱技术存在的问题,从改善纤维成纱的共性角度实施创新,研发出通过在线降低纤维刚度以提高成纱性能的柔顺光洁纺纱技术,研制出安装运行成本低、操作便捷的柔顺光洁纺纱装备,实现了柔顺光洁纱线的安全、便捷、低成本纺制,制造出具有表层致密、内部纤维充分转移结构的柔顺光洁纱线,技术得到产业化应用。

(致谢: 非常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No. 5140316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No.51325306)和湖北省科学技术厅(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No.2014CFB755)对本研究的资助。)

参考文献

[1] 夏治刚,徐卫林,叶汶祥. 短纤维纺纱技术的发展概述及关键特征解析[J]. 纺织学报,2013, 34 (6): 147-154.

[2] 阎磊,宋如勤,郝爱萍. 新型纺纱方法与环锭纺纱技术[J]. 棉纺织技术,2014, 42(1): 20-26.

[3] Liu R. Discuss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fiber toot number calculation gormula in gine yarn section[J]. Journal of Zhejiang Textile & Fashion College,2008 (4): 14-41.

[4] Xu W, Xia Z, Wang X, et al. Embeddable and locatable spinning[J]. Textile Res. J.,2012,81(3):223-229.

[5] Xia Z, Wang X, Ye W, et al. Fiber trapping comparison of embeddable and locatable spinning with sirofil and siro core-spinning with flute pipe air suction [J]. Textile Res. J., 2012,82(12): 1255C1262.

[6] Xia Z, Xu w. A review of ring staple yarn spinning method development and its trend Prediction[J]. Journal of Natural Fibers, 2013,10(1): 62-81.

[7] Xia Z, Yao C, Zhou J, et al. Comparative study of cotton, ramie and wool fiber bundles’ thermal and dynamic mechanical thermal properties[J]. Textile Res. J., 2016,86(8):856C867.

[8] 夏治刚. 湿热对纤维素纤维拉伸性能的影响及其在光洁成纱中的应用 [D]. 上海:东华大学, 2012.

第6篇

为了满足真丝棉混纺制品中真丝含量分析的要求,文中使用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法(ATR)对真丝棉混纺制品进行蚕丝含量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ATR法定量分析具有准确、快速、无损的优点,数据重现性好。织物的含水率对测量结果有较大影响,而色泽几乎无影响。在织物含水率小于5%的情况下,测量值相对误差小于5%。

关键词:蚕丝;定量;ATR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蚕丝制品越来越多地用于家纺和服装行业。一般消费者和质量监察人员识别蚕丝制品的方法为看价格,看标签,看静电反应,看燃烧反应[1],国家标准使用燃烧法、显微镜法、红外吸收光谱法进行定性分析[2],使用溶解法[3-4]等进行定量分析。以上方法需要破坏织物产品,或消耗大量试剂,既不适合大批量样品的鉴定,又限制了成品的无损检测。

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法( ATR )利用特征吸收谱带进行定性[5]、定量分析[6],可以得到特定纤维相对含量。文中尝试采用该方法对真丝棉织物中蚕丝百分含量进行测定,并分析了其他因素对结果准确性的影响。该结果与溶解法[7]及标牌蚕丝含量基本一致。由于利用ATR法定量测试真丝棉制品的相关报道较少,本试验的结果为蚕丝制品定量分析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

1 试验部分

1.1 样品、试剂及仪器

7种混纺面料的样品名称、标牌型号、规格及供应厂商见表1。

仪器:AL104电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公司),DHG-9147A电热恒温干燥箱(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NICOLET 380傅里叶变换红外测定仪及Smart iTR采样附件(美国热电公司)。

1.2 ATR法对真丝棉制品的定性鉴别

使用Nicolet 380 FITR红外分析仪及Smart iTR采样附件,在4000cm-1~600cm-1波数下对1号样品进行扫描分析。

1.3 ATR法定量分析真丝棉制品的丝含量

对1号、2号和3号面料的红外谱图进行分析,选择蚕丝特征峰(酰胺I和酰胺II特征峰)与棉特征峰(伯醇基和仲醇基特征峰),利用其特征峰面积进行定量分析计算。蚕丝含量S%的计算公式(1):

(1)

式(1)中:S%为蚕丝含量(%);A1为蚕丝纤维中酰胺I特征峰面积;A2为蚕丝纤维中酰胺II特征峰面积;A3为纤维素的伯醇和仲醇特征峰面积。

1.4 ATR法的影响因素分析

使用Nicolet 380 FITR红外分析仪及Smart iTR采样附件,在4000cm-1~600cm-1波数下,分别对样品在不同的色泽、含水率条件下进行分析。

1.4.1 色泽

取2号(白色)、4~7号真丝棉混纺面料(红、蓝、黄、黑色)进行红外扫描并进行比较,观察样品的色泽对红外特征峰的影响。

1.4.2 含水率

取2号真丝棉混纺面料,通过喷雾并放在干燥器中平衡的方法,制造面料含水率为0~60%的条件,扫描并观察其红外谱图的变化,对真丝含量进行计算并对偏差进行统计。

1.5 溶解法定量测试

使用国家标准方法对部分样品进行溶解定量分析(过程略),测得蚕丝含量的数据见表2,用于比较ATR法测得的数据。

2 结果与讨论

2.1 ATR法对真丝棉的定性鉴别

图1是蚕丝纤维、棉纤维和1号真丝棉混纺面料的红外光谱图。蚕丝蛋白的酰胺I(CO伸缩振动)、酰胺II(CN伸缩振动)以及酰胺III(NH面内变形振动)[8]的吸收峰分别在1615.3cm-1、1512.2cm-1和1227.6cm-1处(图1-A)。

棉纤维素大分子中,纤维分子链中R─O─R基团的强吸收峰在1000cm-1~1100cm-1处,出现在1106.9cm-1处为仲醇基(=CHOH)的特征峰,1054.9cm-1处的是伯醇基(—CH2OH)的特征峰(图1-B)。

2.2 ATR法定量分析真丝棉的丝含量

为了对真丝棉混纺面料进行蚕丝含量的定量分析,本试验选择图1-C中1615.3 cm-1(酰胺I)和1512.2cm-1(酰胺II)处的峰面积之和作为蚕丝纤维的特征峰面积;选择在1054.9cm-1(伯醇)和1106.9 cm-1(仲醇)处的总峰面积作为棉纤维的特征峰面积,进行真丝棉混纺制品中蚕丝含量的定量分析,结果见表3。可以看出,表面不同位置处的蚕丝纤维的特征峰面积与棉纤维的特征峰面积数值有变化,但比值稳定,1号、2号和3号样品中蚕丝含量的计算结果均值见表3、表4和表5,分别为30.1%、20.2%和10.3%,测量结果与溶解法的计算结果以及标牌型号规格(表2)基本一致。

2.3 ATR法的影响因素分析

2.3.1 色泽

对2号(白色)、4~7号真丝棉混纺面料(红、蓝、黄、黑色)进行红外扫描,得到的红外光谱图基本重合(图略)。对不同色泽样品进行的蚕丝百分含量计算,数据无明显差别。由此可见:色泽对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法(ATR)测定蚕丝含量几乎无影响。

2.3.2 含水率

对2号真丝棉混纺面料含水率在0~60%的20个样品(使用国家标准方法[9]进行测定)并进行红外ATR扫描,见图2。使用公式(1)对20条谱线进行计算得不同含水率下的蚕丝含量结果见表6。

由表6可见,织物含水率在5%以下时,测量值相对误差在5%左右,随着织物含水率提高,结果的相对误差迅速增加,含水率接近60%时,测量数据的相对误差达26%。为了满足工业分析的要求,使用红外ATR法测定织物中蚕丝含量时,要求织物的含水率低于5%。

3 结论

利用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中物质的特征峰峰面积,可无损定量分析蚕丝棉(麻)混纺制品中的蚕丝含量,分析结果与溶解法基本一致。织物的含水率对测量值的影响较大,因此要求织物含水率不能超过5%。

参考文献:

[1] 南英.七法辨别真假蚕丝被[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8,(12) :69.

[2] FZ/T 01057 纺织纤维鉴别试验方法[S].

[3] FZ/T 01057.4—2007 纺织纤维鉴别试验方法 第4部分:溶解法[S].

[4] GB/T 2910.4—2009 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 第4部分:某些蛋白质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次氯酸盐法)[S].

[5] 陶丽珍,潘志娟,蒋耀兴,等.衰减全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在纤维鉴别中的应用[J].上海纺织科技,2009,37(9): 16-19.

[6] 沈德言.红外光谱法在高分子研究中的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117-124.

[7] GB/T 2910.4—2009 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 第4部分:某些蛋白质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次氯酸盐法)[S].

[8] 钱国坻,姚予梁.红外光谱在蚕丝纤维结构研究中的应用[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1983(4):26-31.

第7篇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间质纤维化 临床观察

我院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间收治的26例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病例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6例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PFCOPD)患者均为本院收治的住院病例,男21例,女5例,年龄47~79岁,平均(68.4±6.7)岁。随机抽取同期26例单纯COPD住院患者为对照,两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诊断标准 COPD诊断符合2002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诊断标准[1];在COPD的基础出现肺部velcro音或可见柞状指(趾),肺功能测定结果不完全符合阻塞性或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CT显示肺气肿和肺间质纤维化双重特点者,诊断为PFCOPD。

1.3 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PFCOPD与单纯COPD患者的症状、体征、X线胸片、胸部CT、肺功能测定及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 ±s )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 检验,以 P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与体征所有患者均有反复发作的咳嗽、咯痰、进行性呼吸困难,其中14例PFCOPD组患者表现为混合性呼吸困难,而COPD组均表现为呼气性呼吸困难。PFCOPD组除具有肺气肿体征外,11例肺部可闻及典型的velcro音,8例伴有杵状指(趾)。COPD组分别为0及2例。两组比较 P

2.2 胸部影像学表现 PFCOPD组X线胸片除具有肺气肿征象外,多数还表现肺间质纤维化征象,显示两中下肺有弥漫点状、结节状阴影或有网状、蜂窝状阴影23例(88.5%);胸部CT及HRCT提示小叶间质、间隔增厚17例(65.*4%);胸膜下线4(15,4%);毛玻璃样、网状或蜂窝样阴影12例(46.2%)。

2.3 肺功能及血气分析 肺功能结果显示PFCOPD组FVC、DLco较COPD组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3 讨论

COPD各级支气管壁多种炎症细胞浸润,慢性支气管炎反复急性发作,病变可逐渐波及细支气管及肺泡,细支气管管壁炎症细胞浸润、充血、水肿、黏膜变性坏死和溃疡形成,底部有肉芽组织,渐出现机化纤维组织增生导致管腔狭窄。细支气管解剖形态的改变进而导致局灶性肺炎、肺泡炎、肺泡壁纤维化等病变,这些病变还可累及周围的肺组织,引起纤维组织增生[2]。肺纤维化的发生进一步促进了气道狭窄,从而使气流受限,加快了COPD的进程。而肺间质纤维化使肺泡壁增厚,毛细血管胶原度增加,呼吸膜厚度增加,弥散距离加大,同时由于肺组织收缩,弥散面积减少。

综合文献报道及本组病例,COPD患者出现以下临床特点时,应考虑并发肺间质纤维化的诊断:①呼吸困难类型由呼气性呼吸困难转变为浅而快的混合性呼吸困难并进行性加重,难以用常见原因解释;②肺部听诊出现典型的velcro音或伴有杵状指(趾);③胸部X线除COPD表现外尚出现弥漫点状、结节状或网格状、蜂窝状影;HRCT检查显示:除肺气肿征象外,支气管壁增厚、支气管扩张、肺小叶间隔增厚、两中下肺以各级支气管为中心向周围扩散的弥漫性网状结节影、蜂窝状影甚至磨玻璃样状阴影、胸膜下线征等特征性改变,主要分布于两中、下肺野外带;④肺功能检查以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为主,弥散功能显著下降;⑤血气分析显示与病情不相符的明显的低氧血症。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以后,由于双重的病理损伤造成肺的通气与换气功能严重障碍,势必影响COPD患者的预后。

因此,进一步研究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影响因素、发病机制,寻求早期预防措施及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第8篇

【关键词】肋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诊断;外科治疗

【中图分类号】R68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2)08-0068-01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们采用手术治疗10例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患者,效果良好,现总结报道如下。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又名骨纤维结构不良,此概念首先由Lichtenstein于1938年提出,是一种病因不明、以骨小梁被纤维组织逐渐取代为特点的良性骨病;全身骨骼均可以发病,肋骨为好发部位之一。现报告我院收治的10例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并探讨其诊治方法。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为我科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30-52岁;病程10天-10年,平均20.1个月;本组均无明显的外伤史;有症状者(胸部疼痛)8例,无症状者2例;体征(可触胸部局部隆起或包块,伴或不伴有触痛)阳性者4例,阴性6例;单骨型9例,多骨型1例,无合并Albright综合征者;病变左右侧各5例,共11根肋骨受累,病变长度为(4.6±1.7)cm;病变行X线检查2例次,CT9例次,ECT3例次,MRI1例次;表现为均匀膨胀4例,囊状膨胀5例,骨硬化改变1例;ECT均提示骨代谢异常。

1.2治疗方法:10例均在全身静脉麻醉气管插管下行手术治疗,行单根病变肋骨切除9例:病变肋骨及上一肋骨下缘、下一肋骨上缘间的软组织;行两根病变肋骨切除1例:病变肋骨及上一肋骨下缘、下一肋骨上缘间的软组织;术中放置胸腔引流管2例,局部放置橡胶引流条8例。

2结果

术后均无反常呼吸,全组无死亡。术后1例出现切口感染,经抗感染、局部换药治愈。术后4例出现胸腔积液及积气,经胸腔穿刺抽液抽气治愈。术后住院7-35天,平均14.4天。随访8例,随访时间3月-10年,均未见局部复发、恶变。

3讨论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最初由Lichtenstein于1938年提出,全身骨骼均可以发病, 颅面骨、股骨、胫骨等为好发部位;肋骨为好发部位之一,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又名肋骨纤维结构不良,是临床上少见且病因不明的肋骨良性肿瘤。基本病理改变是正常骨质和骨髓腔逐渐破坏、吸收并为病理性增生的纤维组织所代替[1]。发病机制不明,一般认为属发育缺陷,也有认为与局部感染或损伤后的特殊修复反应有关,也有学者认为与基因突变有关[2]。按其病变的范围及有无合并的内分泌障碍,可分为:单骨型(monostotic),多骨型(polyostotic)及Albright综合征。男女均可发病,有文献报道女性多于男性,本组例数较少,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年龄较轻,本组平均年龄42.3岁。多有局部症状,本组8例以胸痛就诊,2例体检发现局部肿块;体征多不明显,本组体征阴性者6例。左右两侧发病几率均等,多发生于4-9肋。

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在X线片或CT上可表现为均匀膨胀,囊状膨胀,骨硬化等改变[3,4]。本组4例表现为均匀膨胀,呈均匀膨胀,皮质变薄,边界清晰,髓腔增宽;5例囊状膨胀,局部膨胀,骨皮质可增厚,病变密度呈磨玻璃样改变;1例表现为骨硬化,局部肋骨呈梭性膨大的致密实体,髓腔内密度明显增高,骨结构消失。本组行CT检查9例次,多有特殊表现,故我们认为CT有较高诊断价值。ECT检查往往提示肋骨局部代谢活跃,本组3例行ECT检查,均阳性。

本病一般结合病史、病灶部位、体征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不难,但确诊仍需病理学检查。本病通常需与骨巨细胞瘤、软骨瘤、骨纤维瘤、转移癌、内生软骨瘤、嗜酸性肉芽肿等相鉴别;囊状膨胀病例需与动脉瘤样骨囊肿、囊肿性骨结核、骨软骨粘液性纤维瘤等引起的肋骨囊性膨胀性病变相鉴别[5]。本组4例术前分别诊断为骨巨细胞留、嗜酸性肉芽肿、骨囊肿等,故术前应注意和常见的肋骨良性肿瘤鉴别。

治疗以手术完整切除为主,切除整根肋骨及上一肋骨下缘、下一肋骨上缘软组织;对多骨型者,切除范围往往较大,必要时特殊材料修补胸壁缺损。本组9例行单根肋骨切除、1例行两根肋骨切除,同时切除肋骨上下缘软组织。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若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其复发率低、预后较好;本组随访8例,随访时间4月-10年,均未见局部复发、恶变。参考文献

[1]刘宏旭,李玉,赵惠儒,等. 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诊断和治疗[J].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9(5):395-397.

[2]姜学东,刘长浩,刘宏旭,等. 21例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临床分析[J]. 武警医学院学报,20(7):552-553.

[3]徐德永,曹来宾,徐爱德,等.肋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附61例分析) [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0,9(4):190~192.

第9篇

【关键词】纤维艺术设计地方文化跨界式以赛促学教学模式

一、跨界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跨界式是指融合两个以上设计专业学科的特色与精华,交叉多个学术研究领域的设计合作。授课教师应在课前做好知识储备,包括跨界式创意思维方式、吉林地域文化历史及特征、纤维艺术设计的起源与流变、纤维艺术设计中运用的材料及其特性、纤维艺术设计的创作技法。在课堂上,授课教师带领学生观看具有吉林地域特色的人文景观和相关艺术品,以及国内外优秀纤维艺术品,并对优秀的艺术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分析阶段:包括艺术品创作的思路、材料的选择及技法应用。通过优秀作品的赏析开阔学生的创作思路,刺激学生的创作欲望,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总结阶段:授课教师需引导学生在汲取吉林地域文化精髓的同时,理解纤维艺术设计是一个创意思维与纤维材料相结合的课程。学生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可以二到四人结成小组,以团队方式跟随课程的进展。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及市场调研等方式对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学生通过课上理论知识的梳理及资料整合之后分析总结出各自感兴趣的主题、形式、颜色、材料及技法,如拼贴、刺绣、编织等传统表现技法,或是分解、重构、装置、光影等其他艺术相关专业的表现形式等。鼓励学生将生活中随处可见但从未被重视的纤维材料提取出来,以跨界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些常见的纤维材料,探寻新奇的表达方式。草图创作阶段:这是学生跨界式创意思维发散的过程,通过前期对吉林地域文化特征的原始材料进行调研、分析及整合,筛选出学生对吉林地域文化的兴趣点,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再发展成为纤维创作形式的出发点,最终根据课堂创作要求以纤维艺术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授课教师需阶段性地与学生研讨创作草图,为学生创作出有趣味性、艺术性的纤维艺术作品提供指导。笔者在日常教学中总结出以下几种结合不同专业方向的设计方法。

(一)传统元素的概念化

传统元素因受时间或地点的限制,并不经常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例如,极具吉林地域特色的满族萨满面具、东北窗花贴纸、朝鲜族农乐舞、秧歌等,只有在特定的节日才能见到。学生如果想把相关传统元素运用到纤维艺术设计中,首先要提炼、概括其形式及色彩。其次,选择适合的纤维材料和技法与其搭配,如窗花图案,学生可以根据搜集到的不同样式的窗花形象,从图案形式、色彩、寓意等方面进行提炼、概括、解构、重构,形成一种新的样式组合和色彩表现。再利用棉、麻等纤维材料以平面编织或者立体软雕形式进行表现,最终创作出具有吉林地域特色的纤维艺术作品。

(二)纤维材料的肌理表现

肌理是由自然材料本身的组织结构或人工材料设计而形成的,也是纤维艺术设计创作中的基本表现方式。纤维材料可以通过编织、缠绕、拼贴、打结、裁剪等方式作用于纤维艺术品上。因为纤维材料的质地各异,学生通过运用不同表现技法可以创造出长短粗细、厚薄疏密等不同的肌理效果,这种肌理的表现力远胜于单一质感。例如,学生创作主题想要表达东北冰雪特色,首先需区分冰与雪在形式、颜色、质感上的差异,之后在冰与雪的肌理质感表达上要层次分明、突出特征。

(三)纤维艺术设计的立体表现

近年来,国内各艺术院校的纤维艺术创作多以平面方式为主,学生在空间中的创作实践较少。其实纤维材料的种类丰富繁多,具有不同的厚度和质量,学生可以通过运用各种创作技法,使其产生浮雕式的高低起伏,甚至是雕塑式的立体效果。比如学生要利用纤维材料表现萨满面具形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要认识到所选纤维材料的可塑性,再结合染色辅助和适合的工艺技法以突出其纤维艺术创作作品的立体感。

(四)纤维艺术设计的主题化

纤维艺术设计自从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生根发芽,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在中国遍地开花,全国各地都有开展这种艺术形式的实践与研究。这种发展因地理位置、气候环境、风俗习惯、人文特点等不同而造就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特征。学生可以根据所在地的地域文化特征进行纤维艺术设计,如东北萨满文化衍生出的许多特色的图腾艺术,以及与其相关的神话故事和神话形象。在纤维艺术设计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种吉林地方文化融入到纤维艺术设计当中,不但可以明确学生创作过程中的主题,还可以让更多人感受到吉林地方文化所带来的别样风情。

(五)具象形的抽象化表现

具象形是纤维艺术设计创作中常用的基本造型形式。因为具象形所具有的平衡感、对称性及完整性等特性,被人们所喜爱。但具象形的造型相对简单,如果在较大型的纤维设计作品中直接运用会显得空洞。如果具象形通过解构、重构等方式,把简单的具象形动态化、非正常化处理,最终变形为抽象形,那么其形式就会生动、丰富得多。例如,以朝鲜族农乐舞为形象元素进行纤维艺术设计,学生可以先解构朝鲜族农乐舞中的原始形象元素,再按照一定方式重构其各形象元素,形成一种新的造型形式。纤维艺术设计课程的综合设计创作阶段是教学效果的最终体现。授课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纤维材料进行加工再造,重新解构和组合出新型的综合纤维材料。授课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尝试改变纤维材料的使用方式,无论是以空间的软雕形式、静态的悬吊形式或是动态的装置形式,通过跨界式的审美眼光加强学生对纤维材料的认识和理解,充分发挥不同材质的特征,在纤维作品视觉效果完整的基础上,赋予作品更多的文化内涵。

第10篇

文章编号:1003-1383(2010)04-0475-02 中图分类号:R 714.24+6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4.054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下称妊高征)是产科的一种常见病,是严重危害母婴健康的妊娠特有疾病,患者的凝血系统活性及多种凝血因子含量明显增加,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从而导致微血管病性溶血,严重者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对母婴造成极大危害。本文通过对妊高征患者和健康妊娠妇女及健康非妊娠妇女进行纤维蛋白原检测并比较分析,研究妊高征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的变化,为妊高症的诊治提供依据。

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78例妊高征患者均来自本院住院病人,年龄25~47岁,平均36岁。妊娠期孕妇80例来自本院产科的健康孕妇,年龄23~45岁,平均年龄34岁。健康对照组为80例健康非妊娠妇女。妊高征与健康孕妇组均为妊娠中晚期的妇女。

2.仪器与试剂 采用法国STAGO全自动血凝仪,试剂与质控品均为其配套产品。每天随标本进行室内质控检测,均在控。

3.检测方法 抽取患者早晨空腹静脉血1.8 ml于血凝专用真空采血管,充分混匀后,以3000 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浆。按照仪器操作标准操作规程及试剂使用说明书严格进行上机检测纤维蛋白原的浓度。

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以P

结果

妊高征患者组的纤维蛋白原浓度为(5.92±1.03)g/L,健康孕妇组的纤维蛋白原浓度为(4.51±0.97)g/L,健康对照组的纤维蛋白原浓度为(3.98±0.81)g/L,三组两两比较,妊高征患者组纤维蛋白原浓度显著高于健康孕妇组和健康对照组(t值分别为8.860和13.178,P均

讨论

纤维蛋白原是人体血浆中相对分子质量最大,含量最高,是机体中一种重要的凝血因子,在机体的凝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纤维蛋白含量增加,会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液循环更加缓慢,瘀滞,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纤维蛋白原作为凝血因子直接参与凝血,并使血小板聚集性增强,在血小板的聚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正常妊娠妇女,各种凝血因子不同程度的升高,血液处于高凝血,低抗凝纤溶水平,使孕妇易发生血栓性疾病[1]。特别是妊娠晚期,由于某些凝血因子增高,活性增强,纤溶系统活力相对减弱,纤维蛋白原及因子Ⅴ、Ⅶ、Ⅷ、Ⅸ、Ⅻ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抗凝血酶Ⅲ和蛋白C的下降,使机体内环境的凝血抗凝调节改变处于高凝状态。血液在妊娠期处于高凝状态是预防分娩期失血的有利因素[2]。妊娠期高血压常发生在妊娠20周以后,在孕妇中的发生率约为10%,且是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3]。本文测定妊高症孕妇的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并以健康非孕妇组作为对照,观察妊高征孕妇的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变化,旨在为妊高征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正常人的纤维蛋白原浓度参考值是:(2~4)g/L。妊高征的妇女纤维蛋白原浓度多≥5 g/L,有个别甚至≥7 g/L。也就是说:妊娠妇女的纤维蛋白原浓度比非妊娠妇女的纤维蛋白原浓度要高,而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浓度则更高。本组检测结果表明,健康妊娠妇女的纤维蛋白原浓度高于健康非妊娠妇女(P

参考文献

[1]周 莉,高眉杨,饶安娜,等.血浆纤维蛋白原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病中的意义[J].中华妇产科学杂志,2002,37(12):742-743.

[2]唐固平,李 波.50例妊娠期妇女凝血指标变化及其意义[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8,30(23):2202-2206.

[3]何平亚,沈国平,姚 娟.正常妊娠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凝血四项和D二聚体检测[J].现代实用医学,2006,18(9):644-645.

[4]林 粤,王兆宁,韩玲霞.妊高征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9):1633.

第11篇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纤维支镜下青年肺癌的临床特点,组织学类型与年龄段、性别、部位和镜下表现间的关系。方法对46例40岁以下青年肺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女比例为2.07∶1;主要症状以出现咳嗽者最多,32例(69.6%);组织学分型腺癌28例最多见(60.9%),其次为鳞癌11例(23.9%)。结论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是诊断青年肺癌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clinicalcharacteristicsandthefeaturesoffibrobronchoscopyinyouthlungcancer.MethodsWeanalyzedretrospectivelythefibrobronchoscopicdataof46younglungcancerpatients.ResultsThemale/femaleratiowas2.07∶1;themostsymptomwascough,32cases(69.6%);themostfrequenthistologictypeswasadenocarcinoma(60.9%),followedbysquamouscellcarcinoma(23.9%).ConclusionFibrobronchoscopyplaysamostroleonearlydiagnosisinyouthlungcancer.

【Keywords】Fibrobronchoscopy;Youthlungcancer

人们通常认为肺癌的高发年龄见于40岁以上。然而,近年的临床观察发现,肺癌发病年龄近年已呈明显年轻化趋势,青年肺癌一般以年龄40岁以下为标准,且临床有较高的误诊率。本文就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经病理检查证实青年肺癌患者46例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青年肺癌的临床特点以及组织学类型与年龄段、性别、部位和镜下表现间的关系,探讨其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其纤维支气管镜下特征以提高青年肺癌的诊治水平。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肺癌患者中46例,男31例(67.4%),女15例(32.6%),男女之比为2.07∶1,平均33.5岁(22~40岁)。其中28例以呼吸道症状为首发,表现为轻度咳嗽、咳痰、痰中带血、胸痛;6例以颈椎病及肩周炎为首发表现;12例表现为肺外转移及肺外症状,依次为胸水、声音嘶哑、锁骨上淋巴结肿大、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肺不张、杵状指等。46例患者中,男性吸烟者29例(93.54%),女性患者均无吸烟史。

1.2肺部的主要症状及体征咳嗽32例(69.6%),血痰7例(15.2%),胸痛25例(54.3%),胸闷气喘22例(47.8%),胸腔积液26例(56.5%),肺部啰音8例(17.4%),颈部及锁骨上淋巴结肿大18例(39.1%)。

1.3纤维支气管镜检查46例肺癌患者中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病理确诊者33例(71.7%),肺癌在纤支镜下表现分为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8],本组46例具有直接征象者29例,其中增生性病变17例(40.0%),表现为腔内有菜花状、肉芽状或结节状等突起的新生物;浸润性病变12例(26.1%),表现为管壁黏膜粗糙增厚、管腔狭窄、严重者呈漏斗样、甚至闭塞。间接征象者8例,表现为黏膜出血糜烂6例(13.0%),和管腔外压性变形2例(4.3%),仅见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9例(19.6%)。

1.4病理诊断所有患者均经纤维支气管镜活检,或淋巴结活检,或反复抽胸水找到癌细胞而临床确诊。经病理学检查确诊腺癌28例(60.9%),鳞癌11例(23.9%),未分化癌5例(10.9%),肺泡细胞癌2例(4.3%),其中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病理确诊者31例(67.4%)。

2讨论

肺癌是在我国己居成年人恶性肿瘤之首,预后极差,这与肺癌不能早期诊断有关。目前肺癌的早期诊断率仅15%,但这些患者5年存活率达60%~90%,因此,预后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1]。根据发病率和组织学的差异,目前国内外一般将40岁以下作为青年人肺癌的年龄界限。青年人肺癌早期不易发现,无明显特异性,故未引起重视,但因转移发生早,病情发展快,出现症状时表明肿瘤已进入进展期,对青年肺癌的总体而言,国外资料认为腺癌的发生率最高[2],认为鳞癌时呼吸道黏膜细胞癌变所需时间较长,而腺癌易感性高,发生早。也有文献[3]认为英国以小细胞癌多见。在国内有关青年肺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分析文献中,多数也报道小细胞癌或腺癌的发生率最高[4-5]也有报道[6]以鳞癌为主。本组青年肺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资料表明在组织学类型明确的46例中腺癌最常见28例(60.9%),其次鳞癌11例(23.9%),未分化癌5例(10.9%),肺泡细胞癌2例(4.3%)。

肺癌的临床表现与肿瘤生长的部位、大小、发展阶段密切相关。本组以咳嗽为表现而就诊者占本组病例中的首位,胸痛次之,痰中带血者仅占15.2%。肺癌患者的体征较少,因此对于临床出现不明原因咳嗽或胸痛、血痰、胸闷气喘者应建议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纤维支气管镜由于其亮度好、可视范围大、易取材等优点,对于中央型肺癌可在直视下发现突入管腔的新生物或管腔狭窄、黏膜浸润样改变等异象,还可直接观察支气管内病变侵及的范围、病变与隆凸的距离、隆凸有无增宽及固定等情况,故可为肺癌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作用。总之,临床医生要提高对青年肺癌的警惕性,对因症就诊的年轻患者必要时要考虑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发现可疑应及时活检和刷检,力争做到早期诊断,以提高青年肺癌的治疗效果[7]。

参考文献

[1]杨德昌,杨栓盈.肺癌诊断水平的现状与进展.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1,24(8):450.

[2]SkarinAT,HerbstRS,LeongTL.Lungcancerinpatientsunderage40.LungCancer,2001,32(3):255.

[3]陈同兰,汤华战.肺鳞癌、腺癌和未分化小细胞癌纤支镜下形态.中国内镜杂志,1998,41(1):49.

[4]陈愉生,林章树,戴木森,等.青年肺癌82例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分析.福建医药杂志,2001,23(2):20-21.

[5]马芸,吴晓翠.纤支镜诊断青年人肺癌91例分析.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1,8(2):105.

第12篇

关键词:活性碳纤维、碳化、活化

活性碳纤维主要是制成碳纤维增强塑料这种复合材料来应用碳纤维是一种纤维状碳材料。碳纤维化学组成中含碳量在90%以上,它不仅具有碳材料的固有本征特性,又兼备纺织纤维的柔软可加工性。碳纤维具有优越的物理力学性能广泛应用于航空器材、运动及休闲器材、医疗卫生等领域。【2】然而,碳纤维的主要原料是石化制品,且成本较高,研究新型碳纤维的制备方法是大势所趋。由于在生产木制品的过程中剩余大量的树皮,所以能高效利用这些废弃物能很好的节约资源。

树皮含有大量的化学物质, 树皮液化方法可以效仿木材液化的方法。树皮的化学成分和化学性质,与木材的化学成分和化学性质基本上是相似的,但也有一些明显的差异。树皮的化学成分一般更为复杂,而且不同树种之间的变化范围较大。树皮中的灰分和抽提物的含量都比木材高,其中矿物质的含量甚至比木材高达十倍。树皮中的纤维素含量比木材低。所以用树皮经液化制得的木质炭纤维强度不够,但是吸附性、功能性良好,所以可以作为活性碳纤维。

树皮制备活性碳纤维的构想:

树皮由于其相似性与复杂性,液化树皮时能制得功能性更强的碳纤维,因为其富含大量抽提物,碳纤维的性能也与用木材制得的碳纤维不尽相同。

目前采用的主要液化方法依然是在液化剂作用下, 在酸性、碱性或金属盐类催化剂存在时, 将未经任何化学处理的木材进行常压液化。相对而言, 在酸性条件特别是硫酸催化下, 用苯酚液化剂进行木材液化研究的更多[4] 。也有学者在苯酚液化木材时, 采用多种有机磺酸盐作催化剂; 还有人将超临界技术引入到木材的苯酚液化中, 实现了木材的快速液化。对采用多元醇作液化剂的木材液化,特别是采用碳酸乙烯酯和碳酸丙烯酯进行木材快速液化的研究也获得了理想的效果。【5】

制造活性碳纤维的一般工艺是:树皮液化获得液化物,合成纺丝液,纺丝液通过项目依托实验室自制的纺丝机纺为原丝,再将将原料纤维在150~400℃ 氮气氛中碳化, 然后在700~1000℃下以CO2及H2O气中活化, 有时为了制取具有预想结构和性能的活性碳纤维,也使用含氮的磷氧化物如磷酸按等作为催化剂。通常, 不同原料纤维的碳化和活化条件不同, 而且该条件及原料纤维种类均构成对活性碳纤维性能的影响。

活性碳纤维应用领域日益扩大, 但其成本仍居高不下,使很多使用方法都只停留与实验室阶段,不能工业化生产。尽管活性碳纤维存在许多优点, 如比表面积大, 吸附速率快、效率高、吸附容量大、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好等, 但其在某些领域中的应用仍受到价格的限制。所以选择廉价的原料和简便的制取方法是当务之急。

我国是农业大国,有丰富的农业资源,木材副产品来源广泛,但用处不大,通过液化方式将固体木材大分子降解成具有反应活性的液态小分子,转化成新的高分子材料,尤其是具有生物降解性能的高分子材料,是近年来木材综合利用技术新开辟的研究领域之一。同时树皮约占森林采伐剩余物生物质总量的10%,资源总量非常可观。【6】利用树皮制活性炭纤维,不仅能废物利用,还能减少木材的浪费,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参考文献

[1]张建辉.竹材液化物碳纤维的制备、结构与性能表征. 学位论文.2010年9月.

[2] 邓彦波, 韩飞. 碳纤维的制备研究和市场前景,甘肃化工,2001年2月

[3] 马晓军. 木材苯酚液化物碳素纤维化材料的制备及结构性能表征. 学位论文 .2007年6月

[4] Ot tavio E D. U S, Pat ent 3532518( 1970) [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