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化学实验室安全论文

化学实验室安全论文

时间:2023-01-21 03:13:11

化学实验室安全论文

第1篇

关键词: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体系构建

1高校实验室安全培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实验室安全培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4]:(1)安全意识淡漠,对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重视不够。对安全教育和培训的重要性普遍认识不到位,特别是对学生的实验室安全培训,没有认识到其必要性,培训往往流于形式,简单地用消防安全、防盗安全等常识性的安全教育代替专业化的实验室安全教育,部分学生没有经过必要的培训就进入实验室,无知从而无畏,导致一些不应该发生的事故发生。(2)安全培训方案不甚科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优质的培训方案可以使安全教育工作事半功倍,有效地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安全操作技能、突发状况的应急处理能力。但是,目前高校缺乏规范的实验室安全培训方案,培训目标不清晰、培训内容不全面、培训计划不系统,专业性、实用性、操作性不足,存在虽经过培训依然无法处理实际问题的情况。(3)安全培训队伍薄弱,影响培训效果。高校安全培训多由保卫处、国资处等部门的管理人员承担,他们对于专业实验室的情况并不了解,对于实验室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突发状况没有经验,也没有专业知识作为支撑;有些学校的安全培训由实验技术人员承担,往往简单强调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的具体问题,安全知识的培训没有系统性,缺乏政策法规介绍。(4)缺乏制度保障,无法保证覆盖面和长效性。目前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大多由保卫处、国资处或装备处共同负责,但是对于安全培训由谁来牵头和负责,缺乏明确的职责指向。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归口不同部门管理,其中本科生由教务处管理,研究生由研究生院管理,教师、博士后、聘用人员由人事处管理,多部门管理的情况下,缺乏制度的保障和部门之间的协调。

2化学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内容

系统而规范的安全培训体系应当具有完善的培训内容、专业的培训队伍、多样的培训方式,同时营造浓郁安全文化的氛围,巩固和促进安全教育的成效。

2.1化学实验室必备的安全知识

化学实验室由于存储和使用许多易燃、易爆、对人体有毒害的化学品,因此在实验中存在诸多的安全隐患;同时,化学实验还需要使用各种仪器设备、水电、气体钢瓶等。培训内容应当包括消防安全、用电安全、化学安全、生物安全、辐射安全、设备使用、规范操作、应急(急救处理)等多方面的知识[5]。(1)消防安全:必备的消防知识,如火场逃生与自救、火灾报警、常见消防设施的使用,以及针对实验室不同类型的火情如何选择合适的灭火器材等。(2)用电安全:化学实验室中有各种电器、设备以及反应装置,需要用到的有交流电(三相和单相)、直流电和弱电,工作人员应当掌握基本的电学常识和实验室用电的常规注意事项,了解实验室存在的电气危害、触电的预防、触电后的处理和急救及电气火灾的扑救等。(3)生物安全:化学学科与生命科学的交叉研究领域涉及到部分生物安全问题,应当知晓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给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可能造成的不安全以及初步的防范,知晓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学会基本的处理措施,并树立生物安全的概念以及自我防护、环境保护的意识。(4)辐射安全:化学实验室会用到具有放射源的仪器、用作标记物的放射性物质,应学会如何对辐射进行防护及辐射性废弃物如何处理,并建立职业健康思想,知道需要定期对场所进行辐射监测、定期进行工作人员的身体检查。(5)实验室常见设备:化学实验室用到的设备类型很多,如高温、高速、低温、加热、压力容器等。压力容器如带压反应釜、高压灭菌锅、气体钢瓶,属于特种设备,需要定期检查,有特定的操作要求,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电炉、马弗炉、干燥箱(烘箱)等高温设备,大多功率较高,不能超过实验室用电的额定功率,不能将多个大功率设备插在一个接线板上同时使用,并应定期检查温控部件。(6)化学品安全: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化学品。由于其危害性,在采购、存储、使用、回收等各环节都有相关的规定以及特殊的规范要求,实验者掌握并遵守有关规则才可以达成化学品的闭环管理。对于剧毒品、易制爆、易制毒化学品,公安部门颁发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实验者必须了解并强制执行有关规定。(7)应急处理:学会如何处理实验室突发事故,学会简单处置实验中的小伤害,如烫伤、割破手指、化学品溅入眼中等事故。

2.2防护措施

进行化学实验时必要的防护可以使工作人员减少或免受伤害,首先应当采取自我防护的措施,如穿棉质工作服、戴防护眼镜及防护手套、穿不露脚趾的鞋子等。同时,应当在实验室硬件条件上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营造健康和安全的实验室环境,比如良好的通风以及配备必要的急救设施,如洗眼器、紧急冲淋器、医用急救箱等,确保实验者的身心健康和安全。

2.3环境保护

在实验工作中学会做到“三不伤害”,即不伤害自己、不被别人伤害、不伤害别人。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同时,不能影响环境和他人。应当了解化学实验产生的“三废”如何处理及在实验室如何遵守环保规定,例如实验的废弃物不得随意抛弃、生活垃圾与实验垃圾要分开收集、实验垃圾进行分类收集等。

2.4规范的实验操作

据统计,大部分的实验室安全事故是由于操作而引起的[6]。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有其特定的要求和专业的规范,不按照规程进行操作可能引发事故。例如:蒸馏和回流时,不能是密闭回路,否则会引起冲料甚至爆炸;在加热液体时应加入沸石以防局部过热而爆沸。虽然在教学实验中已进行过实验操作的培训,但是学生真正步入科研实验室独自开展工作时,依然会有遗忘和疏忽,在安全培训中再次强调单元操作的规范性,可以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预防科研实验中错误和疏漏的发生。

2.5事故案例分析

有针对性地选择发生在高校实验室的典型安全事故,对事故原因进行深入而专业的剖析,可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警示作用和教育价值[7],可以避免同类事故的再次发生。面对一个个发生在校园里的鲜活案例,也可能就是身边发生的事情,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比机械地灌输安全知识,具有更好的培训效果。

2.6政策法规解读

初步统计关于安全、环保的国家、地方的政策法规多达30余种,并且随着形势的发展,法规条例也在不断修改、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对现行法规进行解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执行和遵守各项安全环保的规定。

3专业化的培训队伍

规范健全的安全培训体系必须具有专业化的培训队伍。实验室安全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多,可以由具备某方面专业知识的人员共同组织成一支培训队伍,各自承担部分培训内容,比如教师承担安全知识、操作规范的讲解,管理人员解读政策法规,消防工作者介绍消防安全知识等,这种由多层次、多类型专业人士组成的培训队伍,才能更具专业性和权威性;同时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对培训人员的再教育,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培训和研讨,促进培训人员自身水平的提高,优化其自身的知识结构、更新安全环保理念。

4多样化的培训方式

为了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必须采取多种培训方式[8],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强化、不断重复,以期在思想意识中牢固树立安全的观念。(1)增加实践环节。安全知识的传授,更多是纸上谈兵,在实验室中面对出现的各种情况,必须经过演练和操作,在实际工作中才会真正应对。因此,消防器材的实训操作、消防演练、事故逃生演练、化学泄漏处理演练等,应当作为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实验安全事故的实际应对能力。(2)多管齐下提高培训效果。将安全培训纳入课程教学,使安全培训成为强制性的环节,例如北京大学化学院将安全教育作为本科生的必修课,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将安全教育作为本科生的选修课、研究生的必修课,或以讲座报告形式拓宽学生的视野,邀请学者、环保、消防等专业人士,开展不同方向的专业讲座,可以接触到各方面的最新动态,又或者编写安全手册,让学生在进入实验室前进行自学,将自学与讲学结合起来。(3)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广和强化安全培训。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推广安全教育和宣传:在网页上开设安全园地,介绍各种实验室安全的知识和规定;制作安全教育慕课课程,开展网络学习,北京大学以及中国科技大学化学实验中心均制作有网上开放课程,供大家学习;利用虚拟仿真技术、VR技术对实验操作规范进行培训,当出现错误操作或违反操作规程时,危险状况通过虚拟画面呈现,给人带来视觉的冲击、留下深刻印象,操作培训效果更加直观。(4)安全文化氛围的营造。营造实验室安全文化的氛围,可以提高师生的安全素质、强化“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意识,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实验室安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9]。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营造氛围:实验室门口张贴安全警示以及潜在的安全危险,做好预防提示;将实验室安全制度张贴在实验室,明确规范要求;充分利用墙报、校刊、标语牌的作用进行安全宣传和安全气氛烘托;举办实验室安全知识竞赛、开展实验室安全月活动,进行安全实验室表彰等活动,形成与制度约束相适应的氛围,达到比制度约束更为有力的效果[10]。

5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体系的构建

5.1安全培训应当与安全管理制度相结合

构建规范的安全教育培训体系,必须有相应的制度进行保障、有手段促进执行、有机制激励完成,才能实施推行、达到效果。(1)建立考评制度,用考核来检验培训效果,并与实验室准入制度相联[11]。经过课程学习或自学后,参加网上的安全测试并与门禁系统联动,通过者颁发合格证书,合格者方可开通门禁进入实验室。通过强制的手段,使每一位进入实验室的人员都经过安全测试,达到初步培训的效果。(2)通过安全检查制度,查找实验室危险因素[12],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培训。因为课题研究方向不同或改变,以及各实验室潜在的危险因素不同且随时变化,所以要以检查促进针对性的培训、以检查促进个性化的安全管理。

5.2以学生为本,建立学生参与机制

建立课题组安全员制度,课题组安全员是由导师指定的学生。首先对安全员进行培训,再由他们将安全管理的具体规定和安全知识向导师和同学传达;来自实验室的安全员,也可以将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问题反映出来,大家共同商议解决。安全员同时参与安全检查,可以发现其他实验室存在的问题,并提醒自己课题组注意。通过学生参与制度,使学生从被教育、被检查的角色,转换为教育者、检查者,真正成为实验室的主人,增加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6规范化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体系的优势

6.1全员覆盖

随着高校科研任务的加重,科研合作者、科研助理、博士后、联合培养的学生也越来越多,而研究生导师、实验技术人员以及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虽然长期在实验室工作,但是对于日益严格的安全要求及环保规定,并不了解或观念落后停滞,都需要不断地学习。通过教务处、人事处、国资处、保卫处的多部门联动,在新生入学教育、新教师入校教育、教学课程体系等各环节中,加入实验室安全教育内容,真正实现全员覆盖。

6.2分层次具有针对性

进入实验室的人员情况各有不同,对于不同的对象,应当分层次进行教育和培训。对于理工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实验室安全应作为应知应会的知识,纳入课程体系。不同的学生需要因材施教:对于大一学生,应当掌握通识的安全知识、实验室的基本操作和防护手段;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应当掌握涉及专业方面的实验技能以及安全知识;对于大四学生及研究生,开始进入科学研究的领域,应当全面了解和掌握涉及到的各种安全问题和规定,并在实际工作中学会解决问题和自我保护。对于新进教师以及博士后等人员,以政策法规解读为主要培训内容,培训的方式以自学为主。同时,根据各类型实验室常发生的问题和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培训教育,分层次、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才能具有更好的效果。

第2篇

实验室文化是实验室在筹建、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作风、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它是实验室个性化的根本体现,是实验室发展的灵魂。同时,实验室文化也是一个实验室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是对实验室进行有效管理,保证其高效运作的必然要求。良好的实验室文化对实验室成员以及实验室的整体行为具有导向作用。

1.1具备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

对于一个研究型实验室而言,学生首先要具备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论文的立论,不得带有个人好恶的偏见,不得主观臆造,必须切实地从实验数据出发,从中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论据应尽可能从多角度、多层次设计实验,以最充分、确凿有力的论据作为立论的依据;在论证时,必须经过周密思考,进行严谨论证。保证每一次实验的数据都真实可靠,实验室制定了严格的实验记录规范和注意事项,要求学生严谨详实地记录实验操作步骤、结果。原始数据不得涂改、空格、缺页或插页,实验记录本每页的正反面都必须注明页码。对电子版原始图表、原始WesternblottingX光片等均有详实的记录要求。并且,安排专人定期检查学生实验记录本,不合格者要及时改正,否则禁止开展实验。学生毕业时,实验记录本交由实验室保留,不得带走。同时,学生日常工作汇报、PPT制作均有严格的规定。经过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科学严谨的态度就会成为实验室的一种特质。

1.2发扬实验室传、帮、带的传统

初入实验室的每个新生对实验室环境、各个课题组成员及其研究方向不熟悉,为了让他们尽快地融入实验室,实验室采用了传、帮、带的带教方式。首先要求新生在实验室各个课题组轮流学习1~2个月,从而达到熟悉环境和了解各个课题组研究方向。同时有助于新生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和兴趣选择并加入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组。课题组的师兄师姐负责带教,其过程不仅包括仪器设备和实验操作技能的传授,还涵盖了实验设计思路、课题研究进展、论文写作技巧等方方面面知识的传授。通过1或2年的带教,新生完全可以独挡一面,从而顺利开展自己的课题。优秀的被带教者又可以带教其他的新生。此过程在导师的监管下有序进行,带教者和新生可以双向选择,以便于充分发挥他们积极性。总之,这种传、帮、带的传统不仅使知识、技术得到传承,而且增强了学生彼此间的感情和协作互助的团体意识。

1.3以人为本,营造宽松、自主发展的环境

实验室的管理始终是以学生为出发点和中心,激发和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在学术上,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敢于创新;在实验室建设与规划中,鼓励学生献言献策,积极参与;在课题研究方向选择方面,尊重学生,给予他们更大的自由度。在生活上关心学生,了解每个学生家庭情况,对于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予以经济上的资助。在节假日等一些特殊的日子,组织学生外出活动、聚餐,在活动中增强凝聚力、找到归宿感。同时,实验室设立奖励机制,奖励为实验室做出贡献的学生,传递一种正能量。深入了解学生性格特点,根据个性差异采用不用的引导方法,时时刻刻营造一种宽松和良好人际关系,从而激发全体成员的潜能,促进实验室积极和谐发展。

2完善实验室制度建设

“无规矩无以成方圆”,实验室同样如此,建立规范、合理、公平的实验室制度对于研究生管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实验环境,创建了学生值日、安全检查、废物回收、新生培训、同位素使用、公用试剂配置、卫生包干区分配、试剂耗材领用登记等制度,同时建立大型仪器使用预约、仪器操作规范、使用注意事项的编写并粘贴于仪器等制度。

(1)学生值日制度。

学生值日制度是两人值日一周,依次循环。在值日期间,值日生要完成实验台整理,垃圾袋更换,房间抽湿,常规试剂配制,耗材的领用、灭菌、烘干、细胞房消毒、EP胶收集、有害废液归拢,实验服清洗等工作。该制度保证了整个实验室科研工作有序开展。

(2)安全检查制度。

安全检查制度是为了避免安全隐患而设立的,是实验室学生在每晚离开实验室前轮流安全检查值日,值日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离开实验室,离开前对实验室所有房间的设备、空调、门窗、照明、水龙头进行检查,要求烘箱、灭菌器等危险设备必须关闭电源。值日生检查完毕,在安全检查值日表上填写离开时间并签字确认。

(3)废物回收制度。

废物回收制度是要求学生把使用过EB胶、DNA和RNA提取废液、氯仿、甲醇、二甲苯、甲醛、异丙醇、显影、定影废液等有毒有害物放置于专门容器中,统一由设备处定期回收。对于培养液、菌液、血液等必须加入漂渍液处理后收集。对于动物尸体、组织则要求装入特制垃圾袋密封存放于专门冰箱,由无害化处理中心统一收集处理。该制度不仅有效防止实验室垃圾对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4)新生培训制度。

新生培训制度主要针对实验室人员流动快、学生受教育背景、大学掌握生物技术差异大等特点,为了让新生尽快适应实验室环境、保障自身及实验室安全而制定的。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专题:①实验室基本安全规范与试剂使用安全规范;②PCR房、RNA房、质粒房、同位素(含放射性物质使用)及细胞房(包括培养箱、超净台、显微镜)使用规则;③实验记录规范及注意事项;④离心机、液氮罐、烘箱和灭菌锅等危险仪器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⑤常规实验技术专题,包括DNA和RNA制胶、跑胶、回收技术、PCR及Q-PCR技术、载体构建、免疫组化与免疫荧光、流式检测与流式分选、Westernblotting等实验室常规技术。

(5)卫生包干区制度。

卫生包干区制度是为了保证实验室保持有序、洁净的环境而制定。按照一定规律,把实验室所有公共区域,包括实验室台面、试剂架、试剂柜、抽屉、仪器设备、换气扇等,公平地分配给每个学生,其包干区范围明确形成文字表格,粘贴在值日区。每周固定时间全员彻底进行实验室大扫除,次日安排专门人员检查,检查不合格者,必须重新擦拭、整理。此外,每年定期请专业清理人员彻底擦拭实验室天花板、玻璃门窗和中央空调。

3确保实验室安全管理

实验室安全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高校教学和科研正常运作的保障,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不仅严重影响校园安全,而且引发重大社会问题。针对近年来实验室火灾、爆炸等事故频发,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构建了安全管理体系。关爱生命,关注实验室安全,是实验室每个研究生必修的课程。

3.1学习“实验室安全基本技能须知”

“实验室安全基本技能须知”是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共同编制的,该书对于一般安全、专项安全、实验室废物处置、意外事故处理均有详细的论述。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认真阅读,同时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实验室的各项安全守则和制度,例如,安全检查值日制度、废物回收制度、同位素使用制度、危险化学品采用双人双锁管理和领用登记制度等。学习完成后求学生签字确认。这样的学习不仅让学生了解实验室安全及其预防常识,而且提高了其自身的安全文化素养。

3.2参加安全培训

新生培训第一专题“实验室基本安全规范与试剂使用安全规范”:①遇到紧急事故,应急处置顺序:保护个人安全即本人及他人安全;保护公共财产;保存学术资料,反复灌输“在任何突发事件中生命高于一切”的思想;②安全指引明确。通过照片和实际指引明确告诉学生所有房间和楼层的消防器材、水阀门、电阀门的位置和使用方法,使学生掌握遇到水管爆裂、电阀跳闸等突况的处置方法,把损失降到最低;③防火安全演练。通过防火、防爆、防毒、防水、防电、防污染等方面的讲解和实物演示,使学生熟练掌握实验室不同灭火器的原理、适用范围和操作方法;掌握实验室现存易然的七类危险化学物质存放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实验室现存有毒化学物质的毒性及其健康危害,并针对每种毒物着重讲解使用规范和预防,把危害降到最小;强调实验室设备用电规范,问题仪器决不允许带病工作,出现插座冒火花或电线着火必须先关闭电源,再行扑救,切记用水扑救;④针对实验室易发安全事例,如超净台酒精灯灯芯外喷和烘箱使用等问题,反复强调使用规范及发生意外应对措施;⑤认真学习和执行相关安全守则、制度。

3.3配备安全器材

①配备灭火毯,且放在醒目、易取放的位置。使用明火的房间同时配备适用范围最广的ABC干粉灭火器。②配备防毒面具,用于配制有毒有害试剂。③配备安全药箱,常备有下列物品:镊子、各种不同宽度的绷带、软布、纱布、药棉、胶布、剪刀、洗眼瓶。备有下列药品:红汞及碘酒,紫药水,烫伤膏,酒精,碳酸氨或稀氨水,泻药等,催吐剂、腐蚀烫伤处理药品。

3.4安全责任明确到人

①为了更好地排查安全漏洞,消除安全隐患,杜绝安全风险,实验室每个房间均安排消防安全责任人,且把姓名醒目的标注在特制的门牌上。一旦发生消防事故,则由该房间的消防责任人承当首要责任。②仪器一旦出现安全隐患,马上告知仪器负责人,同时在该仪器粘贴停止使用标识,如果明知仪器有问题还带病操作,导致该仪器损坏或引发事故,则由该使用者负责。③安全检查值日生因为没有关闭烘箱、灭菌器等危险设备而导致的事故,则由该值日生承担责任。这样不仅明确界定了安全责任的范围和职责,而且有利于增强当事人的责任心。

4加强实验室资产管理

实验室资产管理主要包括实验室仪器设备和试剂耗材的管理。

4.1实验仪器设备管理

(1)建立完整的仪器设备档案。

仪器购买前期调查-论证-网上申购(或招标竞价)-协议书签订-免税报告提交-到货签收-安装调试-仪器验收-固定资产办理-维修-报废等全过程保存完整资料;

(2)账、物、卡相符。

仪器设备要做到账、物、卡相符,定期进行清点、核账,对于报废仪器要及时核销;

(3)加强培训。

建立仪器使用前培训、编写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并且粘贴在仪器上的制度;

(4)建立学生管理仪器制度。

根据仪器放置区域、仪器种类,按一定规律把实验室每台仪器设备及其零配件分配给学生负责。每个学生管理仪器由专门老师编辑成档案,仪器品牌、型号、机身号均记录在案,报废仪器及时更新。学生毕业前夕,按照管理仪器清单移交给新的同学管理。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实验室小型仪器在使用过程中丢失、损坏,而且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室管理,真实体验规范操作的重要性。

(5)预约登记。

建立贵重仪器、使用频繁仪器预约登记制度。该制度有利于学生合理安排实验时间,提高仪器使用效率。

4.2试剂和耗材的管理

试剂和耗材的管理措施:①学生订购所有试剂均在“订购登记本”登记,价格超过800元的抗体、细胞因子、特殊试剂盒等,需要实验室负责人审批签字后,由专人订购,这样可以避免因学生实验室设计不合理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实验室常规用试剂和耗材则由专人直接订购。②实验室抗体、内切酶、QPCR、转染、免疫组化等试剂均有专人负责分装和管理,每个新增试剂都会填写于相应的分类表格,表格粘贴在存放试剂的冰箱上,并且要求表格位置和存放位置对应。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取用和放回,也有利于负责该类试剂的学生及时整理清点。③试剂耗材做到订购本登记、收货单、发票齐备、金额一致。同时要求订购试剂的学生本人收货,确认试剂以及金额无误后在相应的收货单和发票上签字。

5强化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

5.1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

作为管理者要明确,管理活动就是履行管理者责任的行为,权力是进行管理活动的条件,是尽到责任的手段,服务才是管理活动的真正目的。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在服务中完善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实现服务与管理的有机结合。好的管理就是用“心”去服务,用“心”服务才是最好的管理。管理就是服务,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实践。实验室管理工作繁杂琐碎,不仅要管理很多学生,而且负责仪器购买、维修、维护及其各项日常工作,这就要求管理者要有高度责任心和良好的心态,甘做“绿叶”,甘于奉献,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琐碎的事情。

5.2加强自身素质,提高管理水平

实验室建设层次的高低、管理水平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管理者自身素质,对于提升管理水平至关重要。作为实验室管理者要具备以下素质:①一般素质:德、识、才、学、行的统一。德—政治思想觉悟、事业心和责任感、思想作风、道德品质等;识—见识、识别判断能力、谋略胆略等;才—才能、能力;学—学问、学识;行—实践活动、行为表现、办事能力及效率。②特殊素质:要有战略眼光、系统思想、综合能力,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更要有创新精神和得人心的艺术等。以上素质要求看似寥寥数字,但要真正落实并非易事,要求管理者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摸索、积累和历练。实验室管理者还应当承担一定量的科研工作,积极参与申报课题或其科研组课题,在科研工作中得以真正学习和实践锻炼。同时,积极参与仪器设备博览会、研讨会,而且要到一流大学、研究机构学习调研,开拓视野,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掌握管理先进理念,不断加强自身素质,提高管理水平。

6结语

第3篇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010-03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既能创新又具有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和人力支持。实验室是高校校内的实践基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对培养具有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因此高校实验室管理必须勇于创新,坚持创新,才能推动新时代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向前发展,才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高校实验室管理的现状分析

1.观念滞后,对实验室管理重视程度不够。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现象,形成了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的观念,对新形势下实验室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特别是对实验室管理工作在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和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导致对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学生虽然也参加了实验教学活动,但实质上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很难实现。同时,传统的实验室管理观念缺乏人本管理,很少关注人的需要和人的个性发展,不重视团队长期研发能力的开发,认为管理组织成员之间是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导致实验队伍不稳定,无法对校内实验室实施系统、全面有效管理,制约了实验室的发展速度和创新的整体水平。因此,实验室管理的理念有待创新。

2.设备分散闲置,配置不合理。长期以来,实验室建设缺少整体和全局意识,管理分散,实验仪器资源存在分配不均衡的现象。实验室建设力求“小而全”,使得实验设备、仪器仪表、工具等重复购置,在仪器设备申报、购置过程中,各专业各学科的实验室相互竞争学校有限的预算资金,盲目争要经费,使有限的经费被分割,结果使得每个专业都无充裕的资金购置多功能的大型仪器设备和配套的专业仪器设备,有的实验室在购置仪器设备的时候没有前瞻性,新购置的仪器设备使用时间不长就被淘汰闲置,出现设备闲置积压与设备短缺并存的现象,使资源得不到有效充分的利用,也难以实现共享。

3.实验室管理缺乏科学化规范化。对照《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要求,高校实验室建设体系不完善,制度不健全,没有完整、科学、协调且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实验室管理机构与高校其他部门关系不顺,职责不明,有些高校没有为实验室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高校实验室隶属于不同的部门机构,造成了实验室规模小、管理分散、效率低,实验室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纠正机制,实验室档案建设不规范、不完整,一些实验室的档案建设甚至完全取决于实验室管理人员的个人积极性,随机性较大,与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存在较大差距。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人员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很大程度上造成实验室管理的不协调和混乱,难以保证实验室管理科学、合理、规范、高效的运行,与现在高校所要求的整合资源优势、协调发展不相符合。

4.实验师资队伍薄弱。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实验教学始终处于次要地位,实验人员中高学历、高职称比例少,整体素质不高,技术力量薄弱。实验室队伍建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标准等方面与教师有较大差别,学校也忽略了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培训和选拔,对实验室管理人员缺少关心和管理,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成绩难以获得应有的肯定,在某种意义上,降低了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造成了实验人员数量不足,工作不稳定,不仅很难调动现有实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很难吸引优秀人才投身到实验技术队伍中,间接导致实验师资队伍在职称结构、能力结构、学历结构和专业结构上存在非合理性,极大地阻碍了实验室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影响实验教学质量。

二、高校实验室管理创新举措

1.创新管理观念。高校实验室管理的观念创新是实验室管理人员在现代教育管理理论指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突破原有的理念束缚和思维方式,从而形成对实验室管理具有指导意义的新观念。高校实验室管理的观念创新可以促使管理人员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改变实验室管理的思想意识和理念,重新认识实验室管理的任务和目标,从而形成对实验室管理具有指导意义的新观念、新原则和新价值观,推进实验室管理改革的进程。观念决定机制,对实验教学地位的认同与否,决定了实验室管理体制模式,并直接影响高校实验室运行机制的实效性。观念的改变,要求全员参与,全面落实,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观念改变,涉及到实验室管理中人、财、物、信息、任务等方方面面,与高校发展宏伟目标密切相关。在科技教育高度发展的今天,高校要从根本上改变重理论轻实验的观念,树立起实验与理论教学并重,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观念。作为教育的管理者,应在相关政策上向实验教学倾斜;作为教育的实施者,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与思维创新能力。只有真正意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才能将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落实到位。

实验室管理观念的创新要引进人本管理。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高等院校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实验室人员管理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在实验室人员的管理上强调以人为本,就必须以广大教职员工的发展为目标,从实验技术人员的根本利益出发,注重开发实验技术人员的潜能和整体素质,让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要给学生提供最大的选择教育机会,坚持学生个性化发展,坚持对学生引导性管理,坚持为学生的发展创造相应的环境和条件,学生也应当是学校管理的主体之一,有权参与实验室管理活动及其发展战略决策。

2.创新管理模式。实验室传统管理模式是分散型管理模式,其特点是一间实验室一般仅为一门课程服务,依附于课程,归教研室管理。分散型管理模式在很多高校中普遍存在,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初期,这种模式曾经对配合理论教学和理论联系实际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实验教学的深入,这种实验室分散型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明显。当前,实验室的管理应该避免多方管理,应该进行资源化管理。我们可以学习和参考一些具有成熟和规范的管理模式的高校的经验,与学校的定位、组织结构和设备管理相结合,对原有的基础实验室进行合并重组,将实验教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把实验室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建立形成一种协调、科学以及完整的实验室集中型管理模式。

高校可以撤销院系、教研室对实验室的管辖权,专门成立实验中心,对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室进行直接管理,所有的实验教学任务和实验室管理工作都由学院各实验中心分别承担,学院所有实验室的建设由学校层面统一规划和考虑,实验耗材经费由中心支配,实验中心根据各门实验课程对仪器设备实际需求量,对购置计划进行统筹规划、统一购买、照顾重点、适当调整、合理分配。这样极大限度地避免了传统管理模式下实验室的重复建设,避免了实验耗材的浪费,使各门实验课之间的实验耗材实现资源共享,避免了实验教学难以监控等问题的产生,取而代之的是更合理的规划、更科学的管理、更高效的运行,以及更为明显的实际效果。

3.创新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实验室管理的法规和依据,是实验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要使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工作有章可循,首先必须根据管理目标、任务和要求建立一套全面的实事求是的规章制度,内容包括:(1)建立《实验室管理人员工作制度》确定每个岗位的工作内容、责任权限。(2)安全落实,制度先行。实验室环境建设和安全管理关系到实验教学质量、实验室安全、实验人员健康、环境保护等重要问题。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管理系统,涉及许多方面,如用电、用水安全,仪器设备操作安全,危险化学品、致病微生物、放射性物质的使用与贮存安全,科研成果的保密,财产物质的防火、防盗等。每一个方面都需要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管理首先应做到及早防范、有章可循,杜绝事故的发生。制定《实验室安全规定》,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和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谁当班谁负责的原则建立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安全岗位责任制,实行重大危险源的全过程动态监控,加强安全管理的监督,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增强工作人员的安全责任感,确保各项安全措施落到实处。同时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让师生员工建立起强烈的安全意识,保持自觉的安全行为,让安全成为人们自觉行动的一部分,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实验室育人环境。(3)建立《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仪器设备报废和赔偿制度》、《学生实验守则》等,完善设备出入库手续,建立仪器设备分户明细账,健全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及使用方法,提高管理效能。

4.创新实验技术队伍管理,加强队伍建设。要管理好实验室,开展实验教学工作,没有一支具备良好素质的实验技术队伍是不行的。实验室人员不仅要有宽厚的理论基础,更应具备很强的动手能力和科技开发能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甘于奉献的实验室队伍,是提高实验室建设质量、增强实验教学效果的必由之路。(1)重视实验技术人员的地位及作用,尊重实验技术人员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为实验技术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以保证中青年高级职称的人员愿意到实验室的工作岗位上来,从而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的实验技术队伍。(3)建立完善的培训与竞争激励机制,通过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培养正确的工作态度及岗位责任感;定期举办各种培训或鼓励进修,及时更新实验室人员的知识结构;加强交流,提高实验室的生机和活力;鼓励实验室人员结合教学开展科研,不断增长能力,促使实验队伍的自我价值得以更好实现。(4)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优化实验技术队伍。在人才引进要求上不应只看重学历或职称背景,更应重点考察引进人才的实验操作水平及科研能力。逐步通过调整、培养、引进的方法,建立一支综合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实验技术队伍。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不断创新的时代,高校实验室是教学科研的基地,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进行创新能力建设的关键内容,因此高校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也要适应时代的需要,积极大胆地进行科学管理方法的探索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陈宪明.论高校实验室管理的观念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

[2]肖玉巍,高智琛.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8).

第4篇

摘要:本科教学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教学基地,本文从多个方面探讨了实验中心管理的具体内容和方法,以期使本科教学实验中心的管理更加科学化、系统化。

关键词:本科教学;实验中心;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011-02

本科教学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教学基地,在高校教育中具有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教学实验室与科研实验室功能不同,接纳学生的班次多,同一时间进行实验的人数多,人员流动性强,学生安全意识薄弱,管理难度大,实验室的管理状态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实验室的使用。

我校本科教学实验室的管理模式为学校―学院―实验中心的三级管理模式。实验中心的管理具体可分为实验室的环境卫生管理、实验室安全管理、仪器设备管理、低值易耗品管理、化学品管理、实验废弃物管理、实验人员管理、实验室使用管理等多个方面。

(一)实验室的环境卫生管理

实验室的环境卫生关系到实验者的身体健康和实验的安全性。国内高校扩招之后,由于教学资源紧张,通常实验课是整班制上课,学生人数较多,实验室比较拥挤,学生的书包和大衣、羽绒服等随处乱放,尤其在化学和微生物检测实验室,实验中用到多种化学试剂和电炉、酒精灯等加热设备,容易造成火灾、微生物污染或是化学品中毒等安全隐患,因此,实验中心在实验室外安装了带锁的书包柜,每个柜子的大小足够放下一个人的书包和冬天的大衣。实验过程中,指导教师会提醒学生经常整理实验台面上的物品,保持实验环境的整洁。实验结束后,安排学生打扫实验室卫生。

(二)实验室安全管理

实验室安全管理包括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培训和考试、以及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等内容。实验室规章制度是规范参与实验人员的行为准则,是维护实验室正常管理秩序的重要保障,是实验室开展各项工作的主要依据。实验中心从人员管理、仪器设备管理、低值易耗品管理、化学品管理、突发事件处理、通用实验室管理和特殊实验室管理等多方面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

实验室安全培训是学生理解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的基础,增强师生的实验室安全意识,为实验者提供一个安全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安全培训包括讲解和实操两部分,讲解的内容有:消防安全、用电安全、化学品安全、生物安全、特殊仪器的安全使用、事故急救措施和高校实验室事故案例等内容。实际操作包括各种灭火器材的使用以及应急疏散演练。

(三)仪器设备管理

实验仪器设备相关的管理制度包括:仪器设备采购、验收、报废管理办法,普通仪器设备使用管理办法,大型精密仪器设备使用管理规定,气体钢瓶使用和保存管理规定,仪器设备损坏丢失赔偿办法等。

仪器设备要经过培训才能使用,特别是大型精密仪器要取得上岗合格证之后,才可以独立操作。不按操作规程导致仪器设备损坏的,损坏者要做出相应的经济赔偿和受到相应的行政处罚。

实验室的仪器设备都安排了专人管理,学院有专门的维修经费支持,每学期都定期进行检修,可以报废的仪器及时清理报废。

(四)低值易耗品管理

实验中用到最多的就是低值易耗品,种类繁杂、数量大、涉及到的资金量大,因此制定了低值易耗物品采购管理办法、低值易耗物品使用管理规定、低值易耗品损坏、赔偿办法等管理制度。实验中心采用统一购买、集中存放、专人管理、统筹使用的方法,提高物品使用率,降低重复购买,减少资金的浪费现象。

(五)化学品管理

化学品管理是实验室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一环,直接关系到师生的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因此制定了化学品采购管理办法、化学品使用管理规定,易燃、易爆、及有毒危险品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实验中心采用统一购买,集中存放,专人管理。化学品库房采用了防盗门和防盗窗、门禁和视频监控、排风扇等安全措施,特别购买了耐腐蚀药品柜和通风药品柜等专门用于存放易燃、易爆及有毒危险品。并教会学生如何在实验中节约资源,绿色环保。

(六)实验废弃物管理

实验中心制定了危险废弃物处理规定。实验废弃物包括化学废液、生物废弃物和其他危险固体废弃物等。危险废弃物直接危害到实验人员和保洁人员的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实验废液能够经过简单处理达到无害化要求的,处理后可倒入下水道;自己无法处理的废液要收集起来,收集到专门的废液桶或废液瓶中,放在指定的地方,不能倒入下水道,实验室管理员定期清理,上交给有资质的单位处理。固体废弃物包括微生物培养基,实验中沾染到化学品或有害生物的纸张、棉花、纱布,注射器、针头、移液器枪头、碎玻璃等尖锐物体。固体废弃物经过消毒灭菌和其他无害化处理,尖锐物体放到耐扎的容器中密封好。

(七)实验人员管理

实验室人员管理制度包括:学生实验守则、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职责、实验室主任岗位职责、指导教师岗位职责、实验技术人员培训制度等。实验室管理人员和实验教师要明确并认真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让学生牢固树立安全意识,遵守相关规程。实验人员还要加强业务培训。

(八)实验室使用管理

实验室使用管理包括:实验室安全和卫生管理条例、开放实验室管理规定、实验室门禁管理规定、各专业实验室管理制度等。只有通过了实验室安全培训并考试合格之后,才能申请开通实验室门禁。实验课之外的各种学科竞赛、技能训练、大学生创业大赛、毕业论文实验等都要申请开通验室门禁后,才能在没有实验课的时候使用本科教学实验室。

(九)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信息化管理是实现实验室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高效性、方便性、准确性、安全性的最有效途径。通过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一个教师、学生、实验室技术人员、行政管理者和其他社会人员交流互动的平台。相关人员通过这个平台实现信息的交流和互动。通过这个平台拓展实验教学中心的空间资源、时间资源。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对仪器设备的日常管理、对实验人员的日常管理、对实验项目的日常管理,及年度实验室情况统计、数据上报等功能。结合校园网络资源,可以实现全校各院系、相关各职能部门以及兄弟院校间实验信息和资源远程共享,大大提高实验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使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从传统手工化管理向现代化、科学化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跃进。

本科教学实验室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扩大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等都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汤志宏,王祥红.对半开放式本科专业教学实验室管理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1,(7).

[2]张艳艳,韩涛,丁轲,姜怀玺,黄漫青.实验室认可理念与框架下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5).

[3]张馨如,黄漫青,姜怀玺,许丽,王晓东,张艳艳.加强农业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 提升实验教学中心功能[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5).

[4]张馨如,黄漫青,王晓东,姜怀玺.化学品的安全管理和使用在食品科学实验教学中的重要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5,(15).

[5]许丽,黄漫青,仝其根,张馨如.开放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32).

[6]黄漫青,綦菁华,王芳,庞美霞.高校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发展前景[J].教育教学论坛.2012,(33).

[7]许丽,黄漫青,王晓东,姜怀玺,张馨如,张艳艳.本科实验教学中心低值易耗品管理系统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

第5篇

关键词:实验室开放;实验室安全;安全教育;安全教育体系

教育部在2015年度的工作重点中明确提出,2015年开始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1]。目前,各省市已经陆续出台了地方本科高校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文件,部分省市开展了高校应用技术型转型试点[2-3]。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途径之一是大幅提升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增强大学生的应用技术能力,全面开放实验室是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全面开放实验室可以使实验室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激发学生的创新观念和意识,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水平,增加社会就业中的竞争力。但是随着实验室的全面开放,实验室安全问题更加凸显出来,构建一个开放式实验室的安全防控教育体系,对保障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1实验室安全管理研究现状概述

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国内学者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崔彩贤[4]从法学角度讨论了当前实验室安全管理和法制建设的现状。张红梅等[5]设计了实验室安全监测系统,来管理实验室的安全。郭万喜等[6]提出了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运用到实验安全管理。黄飞等[7]将行为安全分析方法引入到实验室安全管理中,把安全指数水平提升了17%。武晓峰等[8]从软件、硬件2个方面分析了目前实验室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认为人的因素是实验室安全的关键。国外学者对实验室安全也开展了较多研究,主要集中于化学实验室安全研究,Edward[9]认为化学实验室安全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安全课程的开设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安全。BahramSalehSedghpoura等[10]通过设计问卷,调查和统计了化学实验指导老师的问卷结果,认为教师在实验室安全起到了较大的作用。RomklaoArtdej[11]对泰国大四学生开展了化学符号识别的调研,结果表明很多学生都不能区分化学符号,RomklaoArtdej认为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很有必要。分析“实验室安全管理研究”相关文献,研究内容大多集中于制度理论、安全监测、风险控制、实验室安全必要性等,较少以“开放式实验室”为背景去研究如何防范实验室安全。开放式实验室主要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人员的流动性,不同于常规实验教学的固定时间和固定学生,实验人员可以随意进出;二是实验内容的多样性,进入开放实验室的学生,进行的主要是自主设计的实验项目,不同的实验项目涉及的实验设备和种类较多,难以统一管理;三是缺乏授课教师管理,部分学生会因为不受教师约束,在实验操作上存在安全隐患。综上所述,相比传统实验教学的实验室,开放式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更加复杂,需要从开放式实验室的特点出发,构建一个开放式实验室的安全教育培训体系,以保障实验室开放的安全运行。

2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构建方法

构建开放式实验室的安全教育体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我们拟通过以下步骤来构建,具体见图1所示。(1)通过调查法,调研实验室开放程度比较高的应用技术型试点示范高校,采用统计分析法,向师生发放问卷得到问卷统计结果。(2)采用文献研究法学习实验室安全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结合调查结果,根据以上信息,采用信息研究法编撰安全教育培训教程。(3)采用对象分析法,分析实验室开放的多个对象类型,设计实验室安全教育模式。(4)采用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相结合,构建实验室安全教育考核体系.

3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设计

3.1实际调研

为了有针对性的了解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实验室运行情况,我们去省内外调研了6所应用技术型试点示范高校。统计这6所应用型技术本科高校实验室运行情况,得知75%以上的实验室处于全开放模式状态,除了保障日常的实验教学任务之外,实验室全天候开放供学生的学生科研、学生竞赛、自主学习等,开放时间一般为早上八点到晚上九点之间,其中3所学校寒暑假均开放。这种全开放式的实验室运行管理模式在这6所高校中,运行效果良好,一方面提高了实验室设备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特别是在学生科研、学生竞赛获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在调研中也发现实验室全开放存在一个“实验室安全隐患”的共性问题,主要受制于实验室管理教师数量不足、开放对象的学生人数庞大、实验操作内容多样化难以统一管理。

3.2问卷调查

在调研的同时,我们也分发了一份实验室安全知识调查问卷,发放对象为实验室管理人员、有实验教学任务的教师、在开放实验室学习的学生。根据收回的调查问卷分析,少部分教师的实验室安全知识理解不够全面,大多数学生实验室安全知识匮乏,特别是低年级的大一学生,另外在校大学生实战演练几乎没有亲身体验,因为根据不同的实验室开放对象,需要设计相应的安全教育模式。

3.3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设计

软件开发方法中有一个著名的“生命周期法”,在软件工程中该方法定义为假设信息系统有一个生命周期,就像其他任何有生命的机体那样有一个开始、成熟、最终消失的渐变过程[12]。借用该方法分析大学生从大一新生入学到毕业这个“在校学习生命周期”,在校学生逐步掌握实验室安全知识是一个渐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根据变化给予大学生不同的实验室安全教育模式和内容。根据实际调研、问卷结果、相关文献学习,我们编制了《实验室安全知识手册》和开发了“实验室安全教育知识考试系统”,最后构建了以“积分准入制”为核心的全开放式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全开放式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以“积分准入制”为核心,对不同的实验室开放对象开展多种形式的积分获取途径,构建一个自适应循环的实验室安全知识教育模式。参照“大学生在校学习生命周期”,以大一新生入学为起点,在始业教育中加入实验室安全教育,通过考试合格之后获取12积分,在全开放式实验室自主学习过程中,违反实验室安全规定的根据实验室安全知识手册规定相应扣分,不足10积分的学生,不允许进入全开放式实验室自主学习。参加“实验室安全知识选修课”、“安全操作技能考核”、“专题讲座”、“实战演练”四个途径可以相应获得积分,以这种方式构建一个可以不断循环的实验室安全教育模式。

4结语

第6篇

关键词 :教务管理  软件  实验教学

在高等教育中,医学教育是高投入的专业教育,医学课程的实验教学占了非常大的比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实验教学相对于理论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实验教学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中,具有课堂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1 实验教学管理的现状 

在医学课程 的教学安排中,实验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是不可分割的,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实验教学在时间的安排上不如理论教学有规律,其教学活动多是间断性地、穿插在理论教学过程 中进行的;实验教学是在相应的实验室进行的,不需要占用教室,如果不单独安排,既会造成教室资源的浪费,又会导致学生手中课程表的不准确而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的教学安排是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混合安排,这样既造成资源浪费、又可能与其他课程的教学安排产生矛盾。 

随着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改革的逐步推进,实验教学管理的进一步规范化、复杂化,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管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繁重和复杂。这就迫切需要用计算机来进行辅助管理,以简化我们的工作。目前高等学校网络已非常普及,使用计算机网络来进行实验教学管理成为了可能。 

目前,在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影响和推动下,国内对教学管理软件 的研究开发与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虽有各种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教学管理软件相继面市,但其中仅有少数面对高校的教学管理软件具有排课功能,并且也只能解决理论教学的安排,均未考虑到实验教学安排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我校现有的教学管理软件未提供实验教学安排的模块,这为实验教学的软件排课带来了很大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管理软件采取多种方法,研究如何将有实验课的各课程在教学安排的排课阶段就体现出来,将课程的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实现独立排课,使我校的实验教学安排更趋于合理有序,同时又节约教室资源,保证课程表的准确性和实用性,使日常教学活动平稳、有序地进行。 

2 实验教学管理的研究 

为合理安排好我校实验课程,我们在充分了解现有教务管理软件基础上,经过仔细的分析研究,制订出较为合理的、分阶段实现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独立排课的实施方案。 

2.1 试点阶段 我们首先对全校各专业教学计划中所涉及的实验教学学时较多、教学面对的专业较多的全校性课程进行摸底,通过教学计划了解这些课程对实验教学安排方面的要求,包括实验学时、教学时间及实验室安排等。同时,对全校的实验室设置进行统计,详细了解每一个实验室所能承担的所有实验内容、实验仪器数量及排课容量等基本信息。从中选择基础医学部的3个实验室(机能实验室、形态实验室、分析实验室)以及在这3个实验室安排实验授课的基础医学部的所有课程,作为这次实验教学研究的首批试点。 

我们将 3个实验室按照实验课的排课容量,在综合教务管理系统的系统设置中加入相应的实验室类型,再将实验室分类别做进教学设施作为教学用房。在对 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进行教学安排时,在以上 3个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的基础医学部的课程,在与相应的实验室充分协调的基础上,将理论授课教学周和实验授课教学周分离,并体现在教务管理软件的开课计划部分中,设定理论授课的教室类型为多媒体教室,而实验授课的教室类型为相应的实验 室。在教学安排的第二阶段——排课阶段,具体落实某一门课程的理论授课时间为某一天的某个节次,地点为某个教室;而实验授课的时间一般安排在理论授课的同一个节次,而地点则安排在实验室进行。由于该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授课都有相应的教学周、授课节次和授课地点,因此,在教师客户端和学生客户端所显示出来的课程表都能真实、准确地显示该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授课的各种具体信息,在方便教学的同时,也节约出了一部分教室资源。

2.2 推广阶段 通过上一阶段的工作,从教师和学生方面反映出的效果比较理想。在此基础上,我们扩大了课程的选择范围,将临床医学系、放射学院和信息工程学院的实验课程也纳入研究范围。针对这些课程所涉及的实验室的种类、排课容量、实验类型进行统计,并在教务管理软件中加入相应的教室类型和实验室名称。在对 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进行教学安排时,同样要求这些课程首先与相应的实验室确定该课程实验授课的教学周,并体现在管理系统的开课计划中。在进行排课时,对这些带实验授课的课程其理论教学安排在教室进行,而实验授课则安排在相应的实验室进行。 

通过对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的教学安排,教学安排的工作量比以前增加了,主要是由于各课程在与相应实验室确定实验教学周时有一定的难度。但随着我校在校生规模的迅速增长,学生及时、准确掌握理论和实验教学安排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这项工作对教学运行的高效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2.3 全面实行阶段  针对在教学安排中实验安排对实验室有非常大的依赖性,自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开始,在排课之前,由实验室根据承担实验教学的教研室的教学周要求,将各实验课程的教学安排具体到某一天的某个节次,使各实验室对所有实验课程做到统筹安排。在排课时,先进行实验教学安排,再进行理论教学安排,有效避免了不同实验课程在一个实验室教学安排时撞车的情况。

3  结果 

通过近 2年的实验和摸索,在充分发挥教学管理软件排课管理功能的基础上,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 ,实现了在教学管理软件中对实验教学的合理安排,改变了实验教学安排的无序现象,纠正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衔接过程中的某些脱节现象,保证了学生课表中教学安排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使教学活动能够平稳、有序地运行。同时,也加强了对实验教学的监控和管理,提高实验室的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4 结论 

第7篇

论文关键词:安全教育 安全素质 安全管理 安全技术设施

论文摘要:通过对安全的人本属性和化学实验室的安全重要性的探讨,明确加强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安全工作要把提高人的安全素质放在首位。要通过安全教育提升人的安全素质。进行安全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学生构建安全科学的思想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掌握安全技能,从而提高安全素质。

一、安全的人本属性

1.安全的人本属性

安全工作要以人为本,安全首先是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有5方面的基本需要: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生理需要即吃、穿、住、用,是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其次就要求没有伤害,没有疾病,没有外界侵扰和威胁。可见,安全也是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安全是人的生理与心理需要,或者是由生命及生的欲望决定了的自我保护意识,这是天生的,是安全存在的主动因素。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都会自觉地选择安全的行为方式。但人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难免会有疏忽安全的时候。人所接触的物和环境也会有人不可预料的意外的情况发生,对人的安全造成威胁。

在安全科学领域,安全是指在外界不利因素的作用下, 使人的躯体(以下简称“身”)及其机制免受损伤、毒害或威胁。使人的心理(以下简称“心”)不感到惊慌、危机或恐惧。并能使人健康、舒适和高效能地进行生产和其他各种活动。另一方面, 安全是指实现人的身心处于健康、舒适和高效能活动状态的客观保障条件。

2.安全工作要以人为本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由于化学的特殊性,实验的药品避免不了有害的物质,实验用的仪器、电气设备,机械设备使用不当都会对人产生伤害,造成遗憾。实验室的环境如空气质量、噪声、振动、照明、温度、湿度等以及实验室的建筑装修水平,都会影响到人的身体反应或心理的波动。如环境使人有不安全的感觉,那就不能很好的进行科学实验.因此实验安全是实验教学和科研首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要高度重视高校实验室的安全工作,安全有了保障,才能保证教学和科研的可持续发展。

二、实验室安全,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安全意识薄弱。在中学时做的实验较少,自己动手能力差。进入大学以后,要求有较强的独立学习能力,做实验要求自己独立完成,安全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没有良好的安全素质,就会对大学的学习有影响。甚至会影响到人身的安全和健康。做化学实验室过程中,人的不安全行为,会导致实验过程的不安全状态。实验室常出现的问题是,使用玻璃仪器不熟练,打破玻璃仪器割伤皮肤;取用腐蚀性药品不小心洒到皮肤上;还有把药品放错混合而引起火灾;也有因电机连续运转时间长,发生短路引起火灾及加热过度引起油浴着火等事故时有发生。事故的原因分析是:

1.麻痹思想,思想重视程度不够。有部分同学课前不认真预习。觉得实验简单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实际操作时就容易出错,而引起安全事故。

2.部分教师上课时对安全问题重视不够,觉得实验不很难,没有很大的危险。对学生穿实验服、戴防护眼镜、戴手套要求不严,这也容易让学生有麻痹思想。

3.电器、机械设备老化,而引起短路,接触不良等引发事故。

三、提高安全素质的重要性

安全素质绝不是简单的会使用灭火器和逃跑。安全素质就是人对安全的思想认识和遇到紧急情况有运用安全防范的知识和迅速正确应对事故的能力。

1.安全素质的内容

(1)了解国家和学校有关安全的法律法规,要对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十分熟悉。

(2)掌握安全科学的基本理论,如火灾和毒害的形成条件及控制事故,消灭事故的方法。

(3)掌握必要的安全技能。遇到紧急情况时可以及时自救和可以帮助他人。

2.安全素质必须通过安全教育来提升

安全素质要通过安全教育来不断提升。通过对学生进行安全规章制度的教育、安全科学理论的教育、安全技能技术的教育,引导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安全,并能把安全观念应用到日常的学习和实验中,在进行实验教学课时和搞科研时,首先会想到把安全放在第一位,这样就能自觉认真遵守操作规章制度,消灭安全隐患。从而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有了较高的安全素质,一旦发生意外情况,就会沉着应对,迅速处理事故,而不会慌张忙乱,造成更大的损失。

3.提高安全素质的同时提高了综合素质

安全素质要通过系统的安全教育让学生不断提高。通过事故案例和同学们的自我构建分析讨论,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遇到危险要互相帮助、互相鼓励,迅速集体脱离险境,用集体的力量在第一时间消灭事故苗头,减少危害。安全教育不仅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了学生的承受挫折的能力。通过安全教育,提高同学团结互助的精神,加强了人际沟通的能力。

四、安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

贯彻以人为本,预防第一的理念,就要加强安全教育。

1.安全教育的内容

(1)安全规章制度的教育,让学生懂法、遵法,明白规章制度是保障人安全的强制性规定,是安全管理的保证。国家有消防法,国务院和教育部对学校安全工作有明确的条例文件。这说明,国家对安全工作是很重视的。学校及化学学院和实验中心都有安全管理制度。学校和化学学院具体的安全规章制度是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同样重要的,是国家的法律法规的具体执行的细节体现,更要严格遵守。让学生学习实验室安全操作规则,是以人为本,预防第一思想的体现,是安全工作的重要步骤。

(2)系统的安全科学理论的教育。安全科学的理论包括预防事故的基本原则,怎样防止事故发生,事故原因分析,紧急情况的安全处理等方面及防火,防毒的基本知识。还要理论联系实际,用现实事故的案例说明安全的重要性。让学生对发生的案例从安全管理、安全制度、安全责任、安全技术设施几方面来进行深刻认识。把同学们对安全的认识从片面了解上升到科学理论。把理论通过案例结合到实际。提高了学生的安全素质。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安全技术是安全工作不可缺少的紧密相连的三个组成部分

(3)安全技术、技能的教育。安全技术教育包括怎样防范实验中各种原料、产品的危险害性;发生事故怎样迅速处理。怎样迅速脱离可能出现的危险设备和场所。怎样使用安全防护的基本设施;事故发生时的紧急救护和自救措施。异常情况下的紧急处理预案等,提高学生遇到突发事件时的应变能力。

训练学生学会灭火器材的使用,掌握几种灭火,防毒的方法。每个学生都要在演习中亲手使用灭火器。每个学生都要知道在实验室如何迅速采取正确的方法消灭事故的苗头。怎样正确使用洗眼器、喷淋器。有了一次亲自动手的经验体会,以后遇到突发情况,就不会惊慌失措而造成更大的损失。

2.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

(1)集中上课。我校化学学院从新生进校就开设实验安全与管理课程,为必修课,18学时,考试合格后,取得1学分。这样从学生一进校就打下良好的安全思想基础。

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在前进,学生的思维方式也有很大的变化,安全教育如采取简单课堂说教的教学,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安全教育也要有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新的教学手段。我们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用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指导安全教育。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的思考,教师给与学生积极的引导。用大量案例说明安全制度的重要性,用多媒体演示安全事例的图片、光盘。针对重要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把自己放在事件的情境中考虑问题。学生进行讨论就是自己教育自己,把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理论教育,安全技术设施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建构起自己的科学的安全理念,从而提高了安全素质。例如2008年的某高校发生火灾事故,4名学生跳楼而亡,我们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怎样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灭火和逃生。这样通过具体的事例,大大地提高学生对安全教育的关注度,从而提高安全意识,提高了安全素质。

安全课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实战训练,学生在事故情境中可以更迅速牢固地掌握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和熟悉救生的方法。

(2)安全教育要贯穿于实验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在每次实验课上也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环保教育。要求学生实验前预习,明白实验使用的药品的性能和危险性及实验操作需注意的地方。教师每次讲实验课时,要对本次实验的安全问题给学生讲明,提醒学生注意。进行实验时就可以做到预防在先,教师把本次实验的安全注意要点要讲给学生,使学生进行实验时安全操作,并且注意回收用过的药品,不随意乱丢,保持安全、健康、环保的实验室,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科学习惯。

(3)广泛宣传。把实验室规章制度张贴在楼道、实验室内,时刻提醒学生注意。

五、结束语

安全教育把人本能对安全的需要提升到人自主具有的安全素质。就能使学生自觉地遵守安全规章制度。把安全第一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应用在学习、实验、工作中。在日常生活中会自觉地建立安全的生活方式,对人一生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有巨大的良好影响。

我校化学实验教学中心,是北京市高校化学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为保证我校师生更好地搞好教学和科研,保障师生的安全和健康。校领导和化学学院领导在实验中心建设和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理念,树立预防为主,防范在先的思想,把建设实验室的健康、安全、环保体系放在首位,并在实验教学和科研中重视安全教育,加强安全管理,提高学生的安全素质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冬青.揭开行为的奥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7

[2]张景林,桂吉.安全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1,(11)5:6~9

第8篇

体验式学习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体验和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探究,从而有效地获得知识的一种综合教学方法。体验式学习模式可以按库伯的构想构建。库伯认为:体验式学习要经历4个阶段:①具体体验。学习者在真实情境中活动,获得各种知识,产生相应感悟。②观察、反思。学习者回顾自己的经历,对体验进行分析、反思。③抽象的概念化。学习者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建构一种理论或模型。④主动检验。学习者在新的情境中对自己的理论假设进行检验。体验式学习始于体验、感悟,具有内发性;悟于探究、反思,具有生成性;终于迁移、运用,具有实践性。因此相对于传统学习,体验式学习加强了课堂与“真实世界”之间的联系,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一、《化验室组织与管理》体验式学习模式的基本形态

《化验室组织与管理》课程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化验室的建筑与实施、化验室技术装备管理、化验室安全管理。其单元达成目标十分明确,如化验室的建筑与实施,运用实地考察、学生讨论的方法,完成无机、有机及分析化验室设计及配套设计的任务。化验室安全管理,运用讨论法、案例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完成无机、有机及分析化验室消防、安全管理措施的制定、外伤的急救、中毒的救治及安全使用水电的任务。根据单元达成目标的差异,体验式学习模式可以有三种基本形态:

1.认知体验式学习

认知体验式学习是以真实体验为主要手段,以获得第一手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的体验式学习。认知体验式学习过程可以概括为“问题情境+现场观察+总结反思”。“化验室的建筑与实施”适合采用认知体验式学习。

2.情感体验式学习

情感体验式学习是以模拟体验为主要手段,以加深情感体验、形成某种态度为主要目标的体验式学习。它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中最为基本和有效的学习方式。情感体验式学习过程可以概括为“案例+研讨+实践”。“化验室安全管理”适合采用情感体验式学习。

3.行动体验式学习

行动体验式学习是以获得操作技能和行为经验为主要目标的体验式学习。任何实用技能,特别是动作技能,都必须依赖这种学习来获得。行动体验式学习也起始于对真实情境的体验,但这种体验不拘于认知或情感,而是聚焦于行动。这是因为,此类学习的核心目标是获得操作技能,而操作技能需要在实际操作中获得。行动体验式学习过程可以概括为“实际操作+结果反思+行动修正”。“化验室技术装备管理”适合采用行动体验式学习。

二、《化验室组织与管理》体验式学习模式运行策略

《化验室组织与管理》教学,可根据单元达成目标的差异,灵活采用不同的体验式学习模式。在不同的体验式学习模式运行中,需要把握以下三种策略。

1.基于实体观察的体验式学习策略

化验室的建筑与实施,要求根据化验室对环境、建筑结构、防震的要求进行化验室的选址、初步规划及各个专业工作室的内部设计,学会布置化验室工程管网。除了化学仪器设备知识外,涉及的大多数是建筑工程方面的知识,“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学生的化验室建筑方面的知识几乎为零,所以必须采用“认知体验式学习”,组织学生实体观察。

首先,教师选定企业,如当地的大型化工企业,最好是上市化工企业,这些企业的化验室一是功能齐全,二是设备先进,三是管理规范。

其次,教师认真设计能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问题,如化验室设计:①生产企业的化验室通常分为哪几级?②中心化验室与车间化验室有何异同?③中心化验室有哪些专业工作室?④中心化验室的专业工作室对环境有何要求?⑤如何合理布置中心化验室专业工作室?⑥画出所参观的化验室的平面示意图等。在设计问题时,注意问题的逻辑性,尽可能与书本知识相一致。

第三,组织学生参观化验室,让学生在现场观察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第四,参观结束后,及时组织学生交流,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能对自己的感知经验进行回顾和反思,聚焦自己关注的现象或问题;

第五,布置学生课后作业,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会参考书本,会对自己关注的现象进行理论分析,会把自己的理论分析与所观察的现实情况进行比较,从而完成知识建构。

2.基于典型案例的体验式学习策略

没有安全事故的体验,也就不可能有安全管理的概念。一般的安全事故,学生亲历的比较少,尤其是化学安全事故,学生亲历的就更少。如何让学生掌握化验室安全管理知识,可以采用情感体验式学习。

首先,选择化学事故案例,如中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11.13”爆炸事故。通过情境复现让学生有一种视觉冲击。通过各种化学事故的典型案例,让学生体验什么是化学火灾、化学爆炸、化学中毒、化学污染,明白化验室安全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对化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化验室的消防措施等知识的学习兴趣。

其次,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总结燃烧与灭火之间的关系,分析化验室中发生火灾的可能因素,讨论化验室灭火采取的救助方法。

第三,组织学生制定化验室的消防和安全管理措施,同时,组织学生走访企业化验室,要求学生将自己制定的消防、安全管理措施与企业化验室消防、安全管理措施进行比较,分析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从而加深对化验室消防、安全管理重要性的理解。

3.基于全程参与的体验式学习策略

“化验室技术装备管理”是化验室管理中的常规管理。如仪器设备档案管理包括两部分:一是原始档案,包括名称、型号、进厂编号、生产厂家、价格、合同单,随机带来的全部资料(图纸、使用说明书、操作维修指南、备品备件明细表、出厂检验单),开箱验收、安装、调试、验证等所有记录说明及参与人员名单,与生产厂家联系方式、电话、地址、联系人等。二是使用档案:包括入厂后计量校正记录及合格证,安装位置,每年一次的使用记录情况书面汇报,仪器设备的保养、维修、排除故障措施等记录,仪器设备书面操作规程,仪器使用的日常记录。这方面的知识需要采用“行动体验式学习”。

首先,安排学生去企业化验室进行为期一周的认识实习,在师傅的带领下,做好普通实验仪器的清洗、保管工作,协助师傅维护大型仪器,体验化验室的“四S管理”;在师傅的指导下,查看某大型仪器的原始档案和使用档案;协助师傅做好化验室及设备使用的日常记录。认识实习的最大优势在于获取默会知识。所谓默会知识,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不教而会而且难以用语词表达的程序性知识。它有三个特征:①是关于“如何做而不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②通常不需要借助他人或外显的教学来获得;③对学习者具有个人意义。如“化验室技术装备管理”知识就是默会知识。

其次,要求学生每天记实习日记,反思师傅的言行和工作态度,反思化验室仪器设备的配备,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管理,仪器设备的维修保养、注意事项。

第三,要求学生尝试学习编制《化验人员手册》,通过《化验人员手册》的编写,使学生对化验室技术装备管理知识系统化,从而克服学生在体验中的认识偏差,真正理解什么是化验室技术装备管理。

三、《化验室组织与管理》体验式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要善于创设体验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直接经验是体验式学习的首要特征。创设良好的体验情景是直接经验构筑的开端,也是引发学生积极体验的动力,教师可沿两个方向创设体验情景。

(1)创设真实情境,构筑学生的真实学习体验。《化验室组织与管理》真实情境就是企业化验室,学生无论采用观察还是实际操作,所获得的都是原本的真实体验。教师对现实中的情境“创设”,本质上是“选择”和“指引”,即基于教学目标挑选富有教育意义的现实情境。在这其中,需要重点考虑的是情境的典型性。因此,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必须密切关注当地大型企业化验室:一是了解化验室的规模、功能、先进性,二是确定一到两个先进的化验室作为学生体验的基地。

(2)采用情境模拟,丰富学生的类真实体验。如果创设真实情境缺乏现实条件,可通过情境模拟来构筑学习体验。情境模拟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情境仿真,它是指人为地创设某种高度类似真实世界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参与这种情境中的活动而进行学习。如合理处理化验室的废弃物,根据化学毒物中毒的程度及时救治演习等。二是虚拟仿真,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如录像再现化学火灾现场等,通过增加学生的替代性体验促进其学习。

2.要善于引导反思,加深学习体验

反思是指对直接经验的转换,它既包括对经验的概括、归纳与提升,也包括对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评价。经常引导学生学习反思,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深学生学习的体验和认识,使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教师引导学生对直接经验进行反思时,可以按照艾勒和吉利斯的“4C”反思模式进行,即:①连续(Continuous)反思:在直接经验进行之前、之中、之后连续进行反思,回顾并概括出自己从经验中获得的知识;②关联(Connected)反思:把直接经验与学习目标关联起来,特别是把具体经验与课堂学习的抽象概念联系起来;③挑战性(Challenging)反思:以一种更为宽泛、新颖、批判性的方式审视自己的经验,提出某些理论假设并对其进行检验;④情境化(Contextualized)反思:思考自己的经验情境与实际应用情境之间是否存在有意义的联系。

第9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上海致盛”为你整理了这篇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2020年度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在学校党政的正确领导和各部门支持配合下,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巩固主题教育成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包括连续三年蝉联科技部、财政部大仪开放共享评价考核优秀,并排名全国高校第一名等,具体如下。

一、信息化建设工作

1. 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

(1)如期完成进口科教用品管理新系统、实验室与设备管理综合业务平台、设备系统(三期)等信息化建设任务,均已投入使用,运行状况良好。

(2)升级设备管理系统与大仪共享系统,通过实施资产分类代码升级、更新财务及国资系统接口、对全校设备资产数据体检与清洗、新增资产计划及大仪论证等功能模块,原有系统得到进一步完善。

(3)联合采购中心、财务处、网信办等相关部门,稳步推进实验室材料管理、采购中心多平台对接、学校“资产一张图”工程对接和大仪物联网等信息化建设项目,并取得阶段性成效。

2. 实验室管理信息化建设稳步开展

(1)借助信息化技术,实验技术研究项目管理效率获提升

利用教学实验室管理系统进行2020年实验技术研究项目验收和2021年实验技术研究项目立项申报评审。信息化管理手段贯穿实验技术研究项目申报、立项、过程管理和验收全流程管理,规范项目管理,提升工作效率和项目质量。

(2)以需求为导向,稳妥推进实验室管理信息化建设

改变教学实验室管理信息化先上马再探路、边建边试、需求滚雪球式的建设方式,向先摸准需求、以需求为导向的软件工程模式转变。2020年内部组织多轮次研讨,摸准学校的管理需求和院系的共性需求,在此基础上谋划推进二期建设和一期完善工作。目前二期建设项目已获网信办立项支持,并已根据需求分析编制了招标文件,即将启动。

3. 实验室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

9月,实验室安全知识考试系统完成升级,新增师生数据对接和手机版功能,同时细化了院系安全管理员授权范围;新增安全检查手机APP,助力秋季开学实验室安全检查;11月,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申购系统在19个院系全面推开,组织开展了3次系统操作培训,实现师生办理相关业务“不跑腿”;开展实验室安全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建设的调研工作,制定了系统框架和建设方案,以风险受控为核心的实验室HSE管家系统完成招标,启动实验室安全综合管理系统的建设进程。

针对系统中的培训准入模块,建设了辐射安全、气体安全、压力容器安全、生物安全共4个专业子题库共200道题。

二、设备管理工作

1. 设备资产管理履职尽责

(1)截至11月底,完成设备验收建账共计13885台件,总值31072.55万元(其中大型仪器设备396台件,总值14205.15万元);完成431份大仪开放共享测试服务合同审批及登记。

(2)编印《设备管理工作简报》,梳理进口免税、大仪绩效、设备建账、清查盘点等方面的典型案例,便于全校各单位相关人员对照自查、引以为鉴,管好用好设备。

(3)依规做好设备报废工作。采取集中报废审批、清单竞价、建立责任回溯登记制度、增加上门服务频次等措施,提高报废设备处置时效,全年处置报废设备11068台(套),原值1.38亿元。

(4)完成2021年全校新增设备类资产计划(含车辆)汇总及报送工作,包括通用设备330台套、专用设备126台套、车辆12辆,实现“不漏报、不错报、不迟报”。

(5)组织开展全校在账设备建账数据专项清洗工作,对历史原因导致分类有误的2600余台(套)设备予以规范,保证了建账数据和报废折旧年限数据准确可靠。

(6)严格实施校内质量体系设备设施管理。按要求对学校7个院系11个实验室进行质量体系内设备设施管理,对台账内科研设施、科研生产设备和计量检测设备实现全覆盖监管,积极开展检查督导和业务培训,顺利通过有关部门对我校的年度现场审查。

2. 大仪共享管理再创佳绩

(1)严格执行大仪预算源头管控,采取“院系先内部论证、学校后集中论证”的论证模式,克服疫情不利影响,顺利完成2020年学校大仪申购集中论证工作。2020年,共35个单位集中申购1231台套大仪,经学校集中论证通过1018台套,驳回213台套,核减数量占比17.3%(核减预算占比13.5%),在严控非必要设备增量上取得实效。

(2)优化考核指标体系,注重“抓两头、促中间”,完成学校2019年度大型设备管理(效益)考核工作(包括26个单位、826台大仪),评出6个优秀单位和39个优秀机组、11个不合格机组。

(3)积极组织并完成2020年度学校大仪开放服务收费标准申报工作,共有17家单位的177项共享服务收费标准经学校审批通过。其中:134项为新增收费标准,涉及仪器设备155台套,原值总计10505.24万元;43项为调整收费标准,涉及仪器设备44台套,原值总计7721.00万元。目前,我校实施有偿使用的仪器设备达1356台套,原值合计13.27亿元。相关收费标准已汇编成册。

(4)根据大仪开放共享工作要求,通过对全校各单位的设备体量、共享现状、历年考核成绩及短板弱项全面深入的梳理分析,结合各单位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按“一院一策”形成《学校大仪共享工作汇编》并发放各单位,助力各单位做好大仪共享工作。

(5)大仪共享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提升质量”的思路,通过抓住预算与队伍两条主线、优化资源集约化管理机制、强化校院实体化共享平台建设等多种举措,在科技部、财政部2020年度中央级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中,学校连续第三年获评优秀、荣获高校第一并实现“三连冠”。

3. 进口管理服务持续提升

(1)确保学校进口设备跟踪不受疫情影响。疫情期间,密切关注国家相关政策,及时制定有效应对举措,对设备进口业务全程跟踪与督导,截至11月底,已签订外贸合同306份,合同总额约17296.96万元,向海关申请减免税约3113.5多万元;办理进口设备到货手续380台套、商务部进口许可批件4笔、生化物品申报9笔;配合湖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对学校进口设备货物开箱查验12次;对引力中心、强磁场中心、药学院及附属医院等单位的监管期内进口设备进行了督促自查。

(2)加强进口设备管理培训。多次组织全校进口工作线上培训和相关院系现场培训;修订完善了《华中科技大学免税进口科教用品办理工作指南》《华中科技大学免税科教用品验收报告》等相关制度文件;规范了《华中科技大学进口科教用品申请表》《使用承诺书》《科教用品用途说明》《供货合同》等业务文件,编印了《进口设备管理培训手册》;结合实际调整外贸代理费用,优化外贸代理竞价模式。

三、教学实验室管理工作

1. 共克时坚,教学实验室年度基本工作平稳有序

(1)有序推进教学实验室建设,持续改善基本实验教学条件

一是全程跟进推动当年项目实施。2020年学校新立项教学实验室条件建设项目31项,预算合计4340万元。首次实施成本分担机制,学校支持3240万元,院系配套1100万元。受疫情影响,实际执行经费压减,合计3447.6万元,学校2527万元,院系配套920.6万元。目前执行情况较好,预计全部项目可以在年底执行完。

二是及时组织往年项目验收。7月组织对2019年及以前立项的30个教学实验室建设项目组织了现场验收。通过验收项目28项,暂缓通过项目2项。通过验收的28个项目,共计添置教学仪器设备1786台套,原值3421.3万元,新开实验项目210余项,较好解决了目前因仪器设备老旧导致实验教学难以开展以及因仪器设备缺乏导致实验项目更新缓慢等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是理清思路完成2021年项目立项。11月组织开展项目申报评审工作,受理申报项目31项,申报经费近7千万元,院系承诺配套2400余万元。目前已完成全部项目的预审、现场考察和集中评审,待学校新一年预算正式下达后,进一步确定支持的项目和经费额度。

为保证教学实验室建设项目的质量和效益,2021年项目评审进一步理清了思路和原则:

优先支持的项目有:①学院内的“实验教学中心”实体化运作的;②多院系联合共享实验申报的;③服务多院系学生的;④最近2年教学实验室考核均前50%的;⑤自制特色实验教学设备且在教学中效果较好的;⑥单院系受益项目院系配套经费不低于申请学校支持经费的;⑦多院系受益项目院系给予配套经费不少于校批经费10%的;⑧新建院系或新建专业的。

不予支持或从严把握的项目包括:①建设单位最近3年教学实验室考核有2次位于后10%的;②建设单位有在建项目未完成的;③上年项目经费使用率进展差的;④场地明显不足,队伍明显薄弱的;⑤服务面窄--服务学生主要是本学院的;⑥可通过教学实验室共享满足需求的。

(2)引培并举,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一是会同人事处对2020年未完成招聘的17个实验技术人员补充指标进行补招。共有502人报名,经过严格的筛选、笔试和面试,成功招聘到14人,其中硕士11名,博士3名,年龄都在37岁以下,学历和年龄结构优良。

二是组织2021年实验技术人员补充计划评审工作。共有34个单位提交2021年实验技术人员补充申请,共计申请补充104人。经专家评审并与申报单位沟通,建议2021年全校补充实验技术人员52人(含2020年未完成招聘的4个指标),其中教学岗31人、公共技术服务岗19人、专职安全员2人。

三是修订完善新入职实验技术人员的《第一合同期岗位职责与工作任务书》,针对实验教学、公共设施维护和大仪开放共享等不同岗位实施分类管理,制定了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的聘期任务目标。当年与28名新入职实验技术人员签订了新版任务书,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四是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培训交流。6月份组织召开了全校教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视频会议,包括全校43个院系分管领导、教学实验中心主任和实验室工作人员代表在内的248人齐聚线上,就开展分享经验、问题研讨。另外,组织动员全校实验技术队伍参加湖北省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主办的7场线上或线下业务研讨会。系列交流活动,对于全校实验教学中心找准当前存在的问题、困难与瓶颈,探索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起到了促进作用。

2. 坚持创新,教学实验室重点工作稳步推进

(1)摸准需求科学谋划,完成公共基础教学实验大楼可研阶段规划草案

5~6月份,完成全校各院系教学实验室地点、面积、仪器设备配置、实验教学工作量、人员信息等详细信息的精细化调研,摸清各学院对实验室用房面积的需求和对环境的要求,拟定大楼建成后“基础教学实验室及学科大类教学实验室优先入驻”、“现有空间条件差的单一学院教学实验室优先补缺入驻”、“开放需求高的教学实验室补缺入驻”等5项原则,初步完成“公共基础教学实验大楼的功能用房及面积需求方案”,大楼拟划分生化类教学实验区、物理教学实验区、机大类教学实验区、电大类教学实验区、融媒体类教学实验区、大数据类教学实验区、自主创新类实验区、公共服务区八个区域,总使用面积5万4千平方米。

(2)梳理虚拟仿真实验,为疫情期间实验教学服务

新冠肺炎疫情管控期间线下实验教学的开展受到限制,实设处迅速对全校虚拟仿真实验进行梳理汇总,共整理出196项虚仿项目,提供统一访问入口,方便师生在疫情管控期间开展线上实验教学,小小创新举措大大提升了服务口碑。

(3)注重关键绩效指标,简化优化“教学实验室工作考核指标体系”

针对往年实验室考核指标体系过于复杂、部分考核指标客观性不强、不同学科适应性不足等问题,2020年运用矩阵分析法、关键绩效指标法对教学实验室考核指标体系进行了优化,重点识别教学实验室关键绩效指标,新指标体系更加注重考核工作的可操作性和对教学实验室工作的促进作用。

四、实验室技术安全管理工作

2019年10月1日,《华中科技大学实验室技术安全管理规定》(校设[2019]3号)正式实施。2020年,根据新版“管理规定”,按照提高认识、强化源头管控,理清职责、落实各级责任,完善制度、建立长效机制,加大投入,提供人财物保障的总要求,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管控的条件下,采取线上线下并行的方式,进一步推进实验室技术安全管理的相关工作。

1.安全管理工作再部署

召开全校实验室技术安全工作会议,校领导、校实验室技术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相关职能部门及院系负责人、校实验室技术安全督查组、院系安全管理员及部分院系师生代表共计380余人参加会议。

2.安全管理制度再落实

《华中科技大学实验室技术安全管理规定》(校设[2019]3号)新增了“党政同责”、“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等安全管理原则,明确了学校11个职能部门的具体职责,明晰了学校各级各层安全管理组织,且学院设应急首席专家。8月,在开展教育部有关实验室安全管理自查自纠工作中,实设处汇总了11个职能部门就各自职责提交的工作资料,并装订成册;10月,24个实验室安全重点单位梳理了1460余间实验室的各种风险清单和安全操作规程,并提交了书面汇总表,其中识别的安全风险点4500余个,梳理的各类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3670余项;截止11月底,23个单位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提交了单位应急首席专家清单,共计67人。

3.安全管理队伍再扩大

2020年6月,实设处到岗安全管理正式编制1名,7月增加并到岗副处职数1名;截止11月底,光电学院、环境学院、能源学院和光电中心各有1名专职实验室安全管理员到岗,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专职队伍持续扩大。

4.安全设施建设再推进

组织实施与实验室安全相关的修购专项建设,完成化学楼通风系统工程、化学楼给排水系统维修工程及配套工程建设并投入使用,总经费1600余万元;组织开展2021年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建设项目的申报、评审、复评、结果公示等工作,完成生命、基础、电信三个学院的建设立项,总预算870余万元。

组织开展2021年实验室技术安全保障条件建设项目立项评审工作,支持光电中心、光电学院等16个单位的项目建设,用于建设危废暂存间、化学品暂存间、通风及尾气外排处理系统、集中供气系统等,总经费近400万元。完成2020年立项的12个项目的结题验收工作。

5.安全检查定量化

开展“样板间式”检查,以教育部《检查表》为蓝本,结合检查实践,精炼9个检查项目、37个检查条目、100个检查要点,制成三级检查清单,按检查要点的风险高低、管理难易程度、隐患出现频次等进行量化赋值,实行检查结果可量化。让实验室和院系单位能看到自己的量化排名,让落后者看清自己的不足和差距。

继续开展实验室技术安全检查评估工作,对21个实验室安全重点管理的理工医院系开展综合评估。学院分管领导及安全员作为评估成员,交叉评议,进一步帮助院系找标杆、找不足、找短板,促进院系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开展学期初与学期末的实验室安全检查、不定期的抽查,包括新冠疫情缓和后实验室开工的安全抽查、按教育部要求组织开展的自查自纠等。组织实验室安全检查45次,出动检查人员131人次,查出隐患1083条,全年下达整改通知33份,整改条目数381条。校实验室技术安全督查组开展日常巡查并督促督查院系按期完成安全隐患的整改工作。

为配合生物安全法的出台,邀请校外实验动物安全管理和病原微生物专家来校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专项检查,并集中给生物安全相关重点院系和实验室反馈检查结果及建议。

6.安全教育培训形式多样

开展安全文化月活动,组织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培训活动。同时,应对新冠疫情及常态化防控要求,组织开展了多次线上培训活动,包括面向全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团队全体成员参与的安全管理主题报告研讨会。

(1)举办华中科技大学实验室安全文化月活动,活动面向文理工医专业的院系实验室安全管理员、普通教师和研究生,活动内容包括:实验室安全专题讲座、安全员沙龙、应急演练、视频拍摄、安全知识竞赛和安全知识展板巡展,共1000多人次参加活动。

(2)开展快开门式压力容器作业资质培训。生命、基础、药学、材料等10个院系,180余名从事高压蒸汽灭菌器操作的师生参加培训并获得了操作资质证。

(3)开展实验室危险废弃物收集、标记、管理等安全培训。基础、药学、公卫等6个院系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员和部分师生约200余人参加。

(4)编印3期《实验室技术安全简报》,反映实验室安全检查、督查与隐患整改工作动态。编印近五年实验室安全事故事件案例集,用于实验室安全警示教育。收集整理各类实验室安全相关培训的文本素材35MB,事故案例、应急演练视频素材时长约9h。

7.化学安全、生物安全、辐射安全与特种设备准入管理

(1)化学安全准入管理。管制类化学品准入:办理了402份共计5467.34升/公斤易制毒化学品、174份共计1004.435升/公斤易制爆化学品的申购备案、1份麻醉精神药品购买证明。

组织收集与处置全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废弃物24批次,94吨。

(2)生物安全准入管理。制定《华中科技大学一、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备案指南》,完成了23个科研申报项目的实验活动风险和实验场所资质审核。

邀请武汉市计量测试检定研究所对生物安全实验室14台生物安全柜开展了年度检测。

组织收集与处置全校实验室生物医疗废弃物43批次,25吨。

(3)辐射安全准入管理。向生态环境部重新申领辐射安全许可证,完成辐射安全许可证正本的变更工作;办理3批次环境影响登记备案,涉及新增7台射线装置以及3台射线装置使用场所变更;协助完成生命学院加速器J1实验室改建PET科学仪器研发实验室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技术评估,协助电气学院办理一台新增射线装置定级和办理环评手续。

完成70台射线装置、11枚放射源、2个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的年度监测工作;组织开展辐射工作场所安全检查工作。

人员准入方面,4名师生通过辐射安全与防护考核且职业健康体检合格,取得辐射工作人员上岗资格。组织41名辐射工作人员进行职业健康体检,更换个人剂量牌408人次。

(4)特种设备安全准入管理。一是人员准入,组织开展快开门式压力容器操作人员培训与取证考试,共180名师生通过考试,取得《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书》(R1证)。二是物品准入,为压力容器19台,叉车1台办理注册登记;办理7台压力容器停用,压力容器1台注销的备案手续;组织集中开展压力容器安全附件定期校验工作和废旧气瓶处置工作,现场拆装校验安全阀230个;收集处置废旧气瓶119个。邀请武汉市锅检所和特检所对实验室特种设备开展定期检验,现场检验压力容器48台、起重机械9台、叉车1台。

第10篇

Chen Xiaoli

(安康学院,安康 725000)

(Ankang University,Ankang 725000,China)

摘要: 实行实验室规范化管理,必须从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规章制度、文档管理、仪器设备管理、实验室安全等方面着手,从而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科研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Abstract: The aspects about implementing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of laboratory were considered from building up experimental teams, regulation and system, management of the assets and documents, the laboratory safety. The purpose w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chool teaching and the general ability of students,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关键词: 实验室 管理 规范化

Key words: laboratory;management;standardization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7-0203-02

0引言

高校实验室既是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地,也是教师开展科研、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的重要场所,还是衡量高等院校综合实力、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校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所以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实行科学的规范化管理是必须之举。本文分析了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应从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规章制度、文档管理、仪器设备管理、实验室安全等方面着手。

1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技术人员是实验室队伍的重要部分之一,也是执行实验室管理的主要人员。实验室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和业务水平决定了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成效。实验教学任务会在高素质实验室工作者的指挥下顺利完成,教学质量也会得到提高。因此要将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做好,配备的管理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从实验室的科学管理,到实验教学的准备、改进、创新,都要通过他们辛勤劳动来实施;除此,他们还要发挥好助手作用,帮助主讲教师上好实验课。同时,随着升本、专业转型和实验技术不断更新和发展,这就迫切需要实验室工作人员加强实验理论和实验技术的知识更新,接受再教育,使他们不断学习提高,掌握更多的新知识、新技术,自我完善,以适应现代实验室管理的需要。

很多高校认为实验教学处于理论教学的辅助地位,把实验教学人员当作教辅人员,严重挫伤了他们教学的积极性,导致实验室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必须改变观念,要大力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思想觉悟高、业务水平高、管理水平高的实验室师资队伍。首先院校要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培训进修计划,分批次、分层次地进行;要加大与其他院校的学术交流,学习他人的先进实验室管理模式和方法;要做好业务培训工作,掌握最新技术和提高仪器设备和使用维修能力,保证实验环境和实践教学的高质量。其次要鼓励实验人员积极参加科研项目,在与他人进行合作中总结经验和积累科研能力,进而不断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综合素质。

2实验室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建全

实验室规章制度就是实验室系统中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它在实验室现代化建设、科学管理、以及完成实验室基本任务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指挥和协调实验系统中人们从事实验活动各个环节的准则和规范,是维护实验室管理秩序,确保实现实验室管理功能、管理对象及其基本要求的、不可缺少的强制手段,同时又是调动实验室工作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激励性手段。它让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为了保证实验室的高效运行,必须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按照教学评估的要求,制订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形成有章可循、按章办事、违章必究的管理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使实验室管理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才能增强各类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做好实验室建设项目、开放实验室、实验室安全与环境、仪器设备管理(包括采购、效益评估、报废等)、实验教学等各方面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

3实验室档案管理的建立与完善

实验室档案是实验室活动的真实记录和反映,主要效用是它的参考价值,它对实验室各项工作的开展、考查、经验总结及以后的科研研究工作有着广泛的参考作用。实验人员应该平时及时收集并记载各种存档材料,建立完整的文档,促进提高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高等院校实验室管理档案应该包括以下内容:①管理的规章制度,包括实验教学管理制度(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责任制、实验教学登记制度、实验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等制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的损坏、维护维修、丢失赔偿、低值易耗品的管理、仪器设备借用、贵重仪器使用登记等)、卫生制度、安全制度,学生实验守则,工作档案的管理制度。②实验教学档案,包括教学任务(教学大纲、加血计划任务书、课表),教材,分组表,点名表,实验登记表,教学工作日志,实验报告,成绩表。③仪器设备管理档案,包括仪器明细账,仪器损坏维护维修登记表,仪器报损表,仪器借(领)用登记表,大型仪器使用情况登记表,有毒药品的使用情况登记表。④其他,实验室工作日志,实验室教研、科研、社会服务记载等

4仪器设备管理

4.1 设备的管理要实行全程管理,就是对每个实验室建设时的仪器购置、仪器的使用、维护、报损等的全过程管理仪器设备购置必须要有前期的论证工作。首先,由使用单位召集相关学科老师,认真进行调查研究,根据教学科研需要和学院现有条件提出论证报告,提供仪器设备规格型号和技术参数、利用率和使用效益是否合理等方面论证依据,报经设备管理部门审查。大型仪器设备、批量仪器设备及药品的采购要采用招标方式。购置的仪器设备,经由资产管理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联合验收合格后,方可向商家付款95%,仪器试用一年后质量有保证付余下的5%的保质金。

仪器购置回来后应该在设备管理处建账,使用单位入账,建立仪器设备表,主要包括:设备的学员代码、仪器设备编号、分类号、设备名称、型号规格、国别、单价、购置日期、现状、使用单位、使用方向。

仪器下放到各个实验室运行使用,应该实行使用单位负责制,责任层层落实到部门到个人。实验人员在仪器使用前,必须对其检查、调试,学生使用时,仔细给其讲解使用方法。对于一些操作比较复杂的仪器,应多次示范,使用时随时纠正学生错误操作。对每台仪器都要有使用记录,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每使用一次都要认真填写记录,记录的内容包括:所做的实验名称、使用的时间、使用过程中的情况、使用人签名、指导老师签名,并且检查验收。这样对每台仪器的使用都有详细的记载,发现问题能够及时解决,从而充分保证了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4.2 实验室仪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应该尽力提高利用率首先进行实验室资源整合,打破“小而全”的实验室格局。建立实验中心,从而避免重复购置仪器设备。一些通用设备如万用表、示波器在电信类实验中都要使用,就可以把一些专业课实验室整合到一起,既可以提高仪器的利用率又提高了房间的率用率。

4.3 实验室开放是实验教学和科研发展的要求,也是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有效措施,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途径实验室对学生开放,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资源效益,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和实践锻炼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观念和培养学生的科学作风、创新思维、创业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实验室开放可以采取的方式:科研课题引导,高年级优秀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课题研究;设置开放性实验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爱好,选择相关的实验项目;设置设计性、创新性以及扩展开放类实验项目,学生参加的各类竞赛,根据目标和要求,自主组织竞赛队伍完成实验项目。

实验室仪器设备除了完成大纲规定的实验教学任务和科研课题任务之外,还可以开放共享实行有偿服务,直接为社会服务。科学定价、统一收费、合理分配,鼓励大型仪器设备主动对外开放,既可以增加收入,弥补实验经费不足,又扩展了科研方向,使教师的科研服务于社会,从而实现仪器设备的社会价值。

4.4 对仪器设备的管理还需加强设备维修工作管理人员要掌握一定的维修知识、技能和技巧,能够保持仪器的完好率。做到随时坏随时修,这样不仅可节省开支,节约时间,更可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同时建立健全工作日记和维修日记,每次维修要记录故障情况及检修过程,以便更好地掌握仪器的性能和每台设备容易出现的问题。也就是建立维修资料档案,为仪器维修建立参考资料库。

4.5 仪器都有使用年限,超期服役的仪器就会经常出现故障,测量结果不准确,应及时报废或报损在这些仪器设备中,有些是完全没有使用价值了,而有一部分经过适当修理,还可以在一些低要求的场合使用。因此,可将这些仪器设备以及那些由于实验改革、更新而搁置的仪器设备,一方面组织教师、实验技术人员修旧利废,挖潜改造,改进仪器性能,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另一方面让相关专业学院的学生去拆卸、组装,让学生了解仪器内部结构及工作原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再就是本着“物尽其用,合理调剂”的原则,根据实际需要调剂给相应的大专院校、高职学校和农村中学,以使其得到有效地利用。

5加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保障学校实验教学、科研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是每一个实验室工作人员不容忽视的问题。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包括对人身安全、设备安全、实验室安全和环境安全的管理。对进人实验室的学生和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树立安全意识,明确安全操作程序。实验室应配备适当的、充足的灭火器材和急救药箱及喷淋设施,并应定期检查其有效性。实验室使用完毕,及时关水、关电、关窗、关门。对于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有毒有害物质,进行回收和处理,以保护环境。

6结束语

实验室的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使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科研的发展,从而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就必须不断地总结,使实验室的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杜玉杰.地方高校实验资源优化配置的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29,(9):168-170.

[2]杨春文.高等师范院校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5):14150-14151.

[3]徐舶.高校实验室管理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7):97.

[4]祝社民.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0,(19):22-24.

[5]方伟红.浅谈高校实验室管理[J].科技信息,2010,(21):675.

第11篇

【关键词】 材料实验室;管理机制;开放模式;创新

大学实验室是学生重要的学习场所,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1-2]材料实验室作为一个系统组织,不仅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课堂,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产学研结合的主要场所。[3]实验室应该积极吸引社会优质资源为己用,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要不断的培养优秀人才,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提高实验室开放度是充分发挥实验室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是促进优质教学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有效举措。[4]

一、高校材料实验室现状

目前,材料实验室仍采取传统的管理模式,实验室的开放性较差。学生只能根据课程教学进度参加实验,不能按个人意愿使用实验设备,严重影响了多元化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导致实验室设备的闲置浪费。材料专业的学生必须有宽广的知识面及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材料学科要求实验室采取开放式管理模式。传统材料实验室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1、材料实验室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不匹配

传统的材料学科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总是受制于教学理论,理论教学的进度决定了实验教学的进度,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状态,在实验过程中很难激发学习兴趣。这种实验教学依附理论教学的模式分割了实验之间的完整性、相关性及系统性,严重的束缚了学生自主观察、探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材料实验室单一的只为理论教学服务,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实验知识面狭窄、实验的效果差,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难于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难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材料实验室运行机制落后

材料实验室运行机制是材料学院负责管理,实验教学依据理论教学来安排。实验室教师采取坐班制管理,根据实验教学进度,制备实验试样,调试实验室设备。实验室教师主要负责实验教学工作,重复性工作较多,创新性工作较少,缺乏职业成就感。在规定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室的设备处于运行状态,在没有实验教学的情况下,实验室设备一般处于停滞状态。总体而言,实验仪器和设备使用频率较低。传统的材料实验室运行机制无法调动实验教师的创新能力和积极性,同时造成实验室资源的巨大浪费。

二、开放式的材料实验室管理机制概述

1、材料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建立材料实验室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实验室安全管理,是实验室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材料实验室的特点是:人员流动性大;学生对实验设备的使用缺乏经验。针对这些特点,材料实验室首先建立了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在学生进入实验室之前,专门开设安全教育培训课程。让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的实验室安全与防护知识,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学校、院系及实验室还根据材料实验室的具体情况,编制了材料实验室安全指导准则,其内容涵盖紧急情况处置、地震、火灾、电气安全、化学品事故等各方面的内容。每学年实验室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适应实验室发展的需要,对安全指导准则进行修改和完善。实验室负责人必须定期对所负责的实验室进行安全检查,并做好详细的安全检查记录。采用师生互相监督的形式,提出意见,限期整改,及时对违反规定的安全隐患在院部信息平台上公布,务必引起全体师生对实验室安全的重视。

2、材料实验室的准入制度

材料实验室建立准入制度既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也是对教师的严格要求。准入制度要求实验教师在实验教学之前对学生进行实验知识的讲解。准入制度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实验仪器和实验设备的标准化操作、验过程的重难点。实验室建立准入制度可以让学生能从容的进行实验操作,实验室资源可以有效的得到保护,实验室的设备使用效率亦得到极大提高。材料实验的教学活动较为频繁,实验室教师人数较多,参加实验的学生数量大,实验室准入制度是构建开放式实验室的基础。材料实验室准入制度不仅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考核,而且还要对安全知识考核。要求学生具有安全意识,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将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加入到实验室准入制度中。

三、开放式的材料实验室管理机制创新措施

1、创新材料实验室开放模式

创新型实验室是材料实验室的建设目标;开放式实验室是材料实验室的建设重点。在大力建设材料实验室的过程中,要保持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前提,贯彻以培养学生创新理念为基础,执行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在材料实验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师和学生对实验室的需求不同,实验室可采取相应的开放模式。

第12篇

[关键词]实验素养;安全素养;科学素养;文化素养;培养

[DOI]10.13939/ki.zgsc.2016.24.288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哲学家培根曾说过:“没有实验,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深知。”由此可见,实验是人类文化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发展迅速,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同时,也应看到高职教育由于过分强调“就业导向”,一定程度上已经背离了“STS”教育理念,已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泛职业化”倾向。[1]根据调查统计发现,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不仅在知识上、技能上有专业性及实用性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具备认真负责、敬业诚信、团结合作、适应能力、遵纪守法、开拓诚信等素养。[2]然而这些素养不会自然形成,必须通过学校的教育,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来培养。2014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中明确指出:“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因此,在逐渐重视高职教育,提升实训教学比重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还应日益注重学生实验素养的培养,为学生职业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如此,高职院校方可培养出符合“客户”(即企业)需求的“产品”(即人才),不至于失去客户、失去市场、失去生存发展的空间。[3]

我院是以培养环保、节能、低碳及相关专业高技能人才为主要特色的高职院校,基础化学作为环境监测、食品营养与检测等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向学生传授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其学习者占我院人数总数的41.4%(以2015级学生为例:总数3532人,其中1463人开设基础化学课程)。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发展,我院在基础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实验素养的培养积累了一些经验,本文将结合我院实际做法,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实验素养内涵及其培养方法。

1 高职院校学生实验素养内涵

“素养”概念原意指“人们参与读写交流所应具备的读写技能的最低水平”,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扩展为“人必须具备的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的最低水平”。[4]而对于“实验素养”,鲜有人给予定义和发展。范志鹏2004年指出,实验素养是学生在实验室这个特殊公共环境下的学养,为保障实验顺利进行,应有一定的思想行为准则。[5]随后,他又指出化学实验素养是化学实验活动中个人修养所达到的专业程度及其表现,并将其内涵划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含实验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格、安全、纪律与环保4个维度。[6]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实训课程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院基础化学教学团队经过五年来实际教学工作中的发展与沉淀,普遍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验素养主要包括安全素养、科学素养和文化素养三个方面,现将我院基于基础化学课程培养学生实验素养的方法和途径总结如下。

2 安全素养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实验室的数量、规模、使用人数和使用频率在不断增加,因此保障实验室以及每一位老师和学生的安全是高职院校正常开展教学和研究的必要条件之一,实验室安全也关系到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等诸多方面,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后果将不堪设想。然而事实证明,自2009年以来,实验室火灾、爆炸等事故频发,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严重后果,如2009年7月浙江大学女博士一氧化碳中毒事件、2009年10月北京理工大学厌氧培养箱爆炸事件、2012年2月南京大学甲醛泄漏事件等。以上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给予我们深刻教训的同时,也引起了我们的反思和重视。尤其是高职院校化学实验室,由于使用人数之多、使用频率之大,如何保障实验室安全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除了健全实验教学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完善实验教学安全管理制度、建立监督监察激励机制之外,还应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安全素养,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安全技能以及环保意识。

2.1 实验室安全教育月活动

我院每年在大一新生刚步入校园后,即以基础化学课程学习者为对象强制要求报名,其他大一新生自愿报名参加由实训中心举办的“实验室安全教育月活动”,具体包括化学类实验室安全知识讲座、化学类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演练以及化学类实验室安全知识竞赛三项活动。我院实践证明,“实验室安全教育月活动”,不仅从整体上营造了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还通过具体活动的开展,促进我院学生学习实验室安全知识,引导学生在进入校园后即开始培养其实验室安全素养,为日后安全学习、安全实验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日常实训教学

安全意识的提高及安全素养的培养不能仅靠一朝一夕的努力,而应该是一项持续积累的工作。因此,除去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月活动”外,我院在日常教学和实训过程中都会注重对学生安全素养的培养。除此之外,我院尤其注重在基础化学实训课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例如,在第一次实训课程中即对全班进行分组,并且每个小组对应一个固定的工位号,实训课结束后,教师在检查卫生和清点玻璃仪器时即可对应相应的同学,以此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爱护仪器的实验习惯;实训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液需分类回收等。

2.3 环保意识和环保习惯的培养

根据日本和我国香港高职院校的经验表明,环境保护与实训室安全工作密不可分,两者相辅相成。因此,在培养学生实验素养的过程中,环保意识的培养也显得尤其重要。我院是以“环境保护”命名及为主要特色的高职院校,在所有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都尤其注重环保意识和环保习惯的培养。其培养方法和途径不局限于相关专业上的课程开设、社团活动以及教师理论课堂上的言传身教,还延伸至基础化学实训教学过程中。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冯・劳厄(von Laue M.)曾经说过:教育所给予人们的无非是当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记后所剩下的东西。然而,环境保护教育,所培养的环保意识将根深于学生的头脑中,其环保习惯也将伴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因此,环保意识和环保习惯的培养,不仅有助于保障实验室安全,还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3 科学素养

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实验素养的集中体现,笔者认为科学素养主要由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知识以及科学能力四方面组成。一方面,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是科学素养形成的前提,科学知识是科学素养形成的基础,科学能力是科学素养形成的主要途径和核心体现;另一方面,根据调查发现,正规科学教育是提高科学素养最基本的渠道和最主要的手段。因此,如何在基础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3.1 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在基础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如下两方面逐渐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教会学生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注重拓宽学生视野,传授学生化学思维能力,如何运用化学的眼光去思考身边的事物,进而可以用化学知识和科学知识解读常规性的热点问题,如能源开发、新型材料、环境污染、温室效应、PM2.5(可入肺颗粒)的检测与控制。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探索精神。据调查,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规则意识不够强,例如自觉学习实验规则的动力不足以及遵守实验室规则的自律观念淡薄。这种情况下,不建议教师采取强硬的教育方法对待学生,例如,不是“必须遵守”“一定”等命令式的语气,而是应该给学生解释实验室为什么制定规章制度,如果不遵守这些制度会造成哪些后果,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增强对学生的亲和力,使学生不仅能够自愿遵守规则,还能积极带动其他同学加入遵守实验室规则的行列。

3.2 科学知识和科学能力

基于基础化学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和科学能力,首先,化学知识是基础,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知识、培养能力的基础和载体。其次,要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计算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例如,在分光光度计测定高锰酸钾浓度――标准曲线法实训项目中,要求学生用坐标纸绘图、Excel以及计算器(卡西欧fx-82ES型号以及卡西欧fx-82MS型号)三种方法求出线性回归方程及其a值、b值和r值。最后,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推荐其参加教师的科研教改课题、或者利用课余时间到我院分析测试中心(第三方检测公司)兼职、重金属实验室兼职或者以实验助理的身份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准备工作,以上都是通过直接和实验室接触,通过在具体实验操作过程或者是实验准备过程中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献查阅能力、实验报告撰写能力以及分析总结归纳能力。

4 文化素养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普遍重视专业技能培养,一定程度上忽视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直接导致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差。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大学教育应该培养‘人’,而不是制造‘机器’。”因此,在培养学生安全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同时,还应注重文化素养的提升。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4.1 课外书籍的阅读

美国化学会主编的《社会中的化学》和《环境中的化学》以及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化学和生活》(章福平主编)、《化学实验与社会生活》(徐培珍主编)都可作为课外书籍推荐给有兴趣的学生,帮助其提高文化素养。除此之外,学院图书馆也应同时配备各种图书、期刊、电子书籍等资料,以便供学生课余时间自由学习。

4.2 化学知识的运用

学生在对专业及课外的化学知识进行学习之后,要逐步培养其运用能力。如,节约使用化学试剂、试剂分类回收、节约用电、减少或杜绝一次性餐具的使用、垃圾自觉进行分类、旧衣服进行回收等。越是细微处,越能体现一个人的文化素养。

4.3 相关选修课的学习

除去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外,我院还开设了多种选修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不同的课程,如生态系统与生态文明、环境生物修复技术、大学生饮食营养与健康、生活中的经济学、功夫茶艺与鉴赏、动物哲理电影赏析等。通过选修课程的学习,可以补充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5 结 论

根据I/N(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结合的观点,实验技能等属于智力因素,而实验素养属于非智力因素。研究证明在现代教育中,非智力因素对人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一方面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实验素养不仅是科学教学的要求,也是世界竞争日益激烈的必然趋势,是时展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是实验素养可为学生进入社会后职业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就业问题与深层次发展问题。我院基于基础化学课程,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主要从安全素养、科学素养以及文化素养三方面培养学生的实验素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例如学院历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都在90%以上;学生职业素养较高,企业满意度达80%以上;除此之外,在国内外各种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2015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高职组大气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赛项中,我院取得团体二等奖的好成绩;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天煌杯”水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大赛中,我院勇夺团体一等奖第一名;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业分析检验大赛中,我院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等。然而,高职院校学生实验素养以及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任重而道远,有待于在日后的实际工作中继续实践与总结。

参考文献:

[1]杨伟群,柯中炉.高职院校开设化学与社会公选课――基于去“泛职业化视角”[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1):155-159.

[2]何理瑞.在工程实训中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1):214-216.

[3]江艳华,贾梦姗.试论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J].职教论坛,2014(32):27-30.

[4]方丽梅,刘根旺.工科大学物理教学中科学素养与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0):134-135,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