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化学实验心得体会

化学实验心得体会

时间:2022-06-02 10:44:36

化学实验心得体会

化学实验心得体会范文1

关键词:化学实验;心理特点;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学生做实验时会表现出模仿、好奇、恐惧、模糊、冒进等各种心理特点,而这些不同的心理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掌控学生做化学实验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从而探讨出相应的对策呢?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学生一般的实验心理特点。

二学生化学实验心理的分析

(一)好奇心强,“游戏”心理较严重

虽然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好奇心能帮他们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但许多学生在这过程中,往往看到表面上的变化,常常是毛手毛脚,急于动手,去探索化学变化的奥秘。然而他们这样只会在对新奇现象的发现上停留,很少有思维参与。实验时态度会不认真,随心所欲,没有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思索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二)学生对实验有恐惧心理

部分学生对化学实验有较强的恐惧心理,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1.教材上的有关物质的毒性等内容采用黑体字表达,比较显眼。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反复强调安全事宜,使学生还没开始做实验就产生恐惧心理。2.教师在示范实验操作时对刺激性气体、易爆气体控制不严,刺激了学生。或者学生不按实验操作进行,偶尔发生被烧伤事故,这样学生自然就害怕做实验。3.实验室硬件条件相对简陋,如通风条件差,室内刺激性气味浓等,易使学生感到恐惧。4.一些教师对化学实验的态度马虎,自己心理素质不强,也强化了学生的恐惧感受。

(三)模糊心理

模糊心理是指在人们认识熟悉事物的过程中,因没有完全透彻的理解事物本质属性与掌握事物发展变化所形成的较肤浅、较直观的认识。这样的学生如果没有深入认真思考与学习新事物,就会对实验目的了解不足,对实验原理、要求认识停留在肤浅认识阶段,知其所以然,不知其之所以然。只能机械地模仿或照本宣科地组装实验,这样除浪费药品,消耗器材外,对实验所阐述内容知识几乎一无所得。

(四)化学实验兴趣不高

受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分数成了唯一学习的标准,忽略了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体会在学习中过程的情感体验。学生只是为了考试高分而学习,导致学生的学习任务越来越重,升学率是目前整个社会、学校、学生的唯一硬性指标,也是大家看得见模得着的指标,而学生的动手能力、实出操作能力,则是抽象的,摸不着看不到,而且在考试中也是体现不出来的能力,所以老师只能硬性、直接的向学生填鸭式灌输实验知识,而学生能做到的也是机械的记忆。这样一来,最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代替了实验教学中学生的自学,也大大减少了学生学习化学、做化学实验的兴趣,更别提自己设计实验、探究不太了解的化学知识。再一个,课程设计中探究性实验较少,演示及验证性实验较多,并且实验内容在书本上清晰可见,可以说有图有真相,所谓的实验不过是书本内容的重现,学生们失去了新鲜感与好奇心,这也导致学生对化学实验的不感兴趣。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的受挫心理也影响他们做实验的兴趣。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也必须照本宣科的去做,稍微有些变动或改动,常常会受到老师的责备,训斥,必须严格按照书上的样式来,其实有时错误与失败对学生记忆更深刻一些,再有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困难或出现一些问题,影响实验效了果,甚至导致实验失败。这除了受知识、能力素质和实验条件等智力因素的影响外,由于盲目、粗心、猎奇、意志薄弱、习得性无助感等非智力因素引起的操作受挫占有很大的比重。表现为:“我笨手笨脚,做不好实验”,从而不愿、害怕、懒于做实验的一种不良心理。

(五)不做实验同样能做实验题的心理

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因为习得性无助或产生疲劳的原因逐渐形成“平时不做实验照样会做实验题”的认识,因此,课堂实验或分组实验时这类学生参与实验的热情不高,实验的过程等都不太关注,注重的只是实验的结论或化学实验复习资料。因此可见,这样的侥幸心理和习得性无助感对学生实验的影响不容忽视,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克服能力,促进学生对化学实验的顺利完成,这是全面提高学生实验素质不可缺少的内容。

三对策思考

掌握实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对症下药,提升学生对实验的认识,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恰当的对策。

(一)培养实验兴趣,增强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较多,其中针对化学实验兴趣的培养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引发好奇心实验是化学学科一个得天独厚的特色,教师可以利用形形的化学实验及生活中的鲜活的化学反应,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观察的重点,方法,如何做记录等,同时,可以穿插一些启发性强的问题,指导他们积极思考。(2)明确化学实验学习的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生动、明确地阐述化学知识的意义,尤其在第一次课时,让学生领会到化学知识及化学实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能使学生产生获得知识的欲望,可增强学习化学知识的动机。(3)应用多媒体,展示抽象原理,激发学生兴趣信息化的多媒体软件以插图、动画和视频等各种表现形式可将抽象概念形象化、直观化,给学生充分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可以增强学生对化学实验问题的感性认识,使得学生容易掌握知识。(4)运用故事,穿插实验知识,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在有机化学实验中,向学生讲述水杨酸与乙酰水杨酸的提出发明过程,可以讲乙酰水杨酸又名阿司匹林,是现代生活中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它被发明的历史背景等。这样可以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趣。(5)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教师平常多注意网络、书刊等信息渠道多关注与化学教学有关的一些生活资料,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借鉴,就很容易把化学课堂变得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就会被吸引过来,这又会提高学习兴趣。

(二)减轻心理负担,克服恐惧心理

在实验的全程过程中,教师要提前做出说明,既要说明实验过程有哪些危险性,又要说明实验只要正确操作,就不会有任何问题,在实验过程中,对操作不规范的学生,及时说明并做出纠正,同时做到预防学生产生不利于做实验的心理。在实验的过程中,老师要及时做好指导说明,随时关注各实验小组的实验情况,讲清楚实验操作步骤、仪器安放方式以及药品属性与功用,包括实验过程中是否能出现有毒气体与物质,有的药品对人体的危害性,用之一定要谨慎,比如浓硫酸、硝酸的取用。其次,做易爆类实验时,如,氢气的制取、性质、检验和收集时,教师的情绪要镇定自若,操作要规范,爆炸声响要在学生所承受的范围内,做到绝对安全,必要时可鼓励学生来实验。再次,学校要尽可能改善实验室的硬件条件,要给学生营造舒适的实验操作环境。最后,引导害怕做实验的学生,多做些没有危害的实验,尤其要多关心女生和胆小或粗心的学生,要做到及时纠正并鼓励、指导。

(三)规范实验操作,养成良好的科研品质

规范系统的实验操作与良好的实验习惯有利于学生实验心理品质的改善。教师应坚持重视学生做好实验前的预习,检查学生认真填写实验预习报告情况,确保学生熟悉实验的操作步骤,让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对整个实验过程有一个流畅的记忆,同时教师要以身作则,对一些细小甚微的操作都要清洗的正确示范,以自身认真信心的科研态度去感染学生,锻炼学生严禁的科学探索精神,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科学的科研态度。

(四)克服模糊心理,锻炼探究问题的能力

由于学生课前预习不够充分,上课时又不能够认真听取老师的讲解而导致对化学实验步骤的掌握不明确。结果在做化学实验时进行到某个细节操作时出现记忆空白,然后出现情绪的紧张,学生为了完成实验开始根据自己模糊的记忆简单粗暴地进行实验操作,到实验结束时观察不到实验现象或达不到预期的实验目标。因此,为了避免模糊心理导致的消极结果,要做到化学实验前、中、后的准备工作:学生一定要做好课前预习,要熟悉实验的具体内容;做实验时,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排除对待实验的模糊认识,纠正学生操作上的不规范与不科学实验行为,都要反复教育,强化其思想品德修养,并对粗心者重点监督,确保实验的正常进行;实验后,及时强调记录和总结,牢记教训。使学生认识到:做好实验的前提是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实验品德。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素质表现,有的放矢,帮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对实验原理、内容准确把握,并且可以做到对操作程序的挖掘与拓展或做适当的修改,在缺少仪器的情况下,能找到适当的替代品进行实验,这样的化学实验教学才是学生们需要的实验教学,才能真正符合新课改要求,并且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教学需求,才能培养出学生积极进取、百折不挠的实践精神及人格健全的学生与创新教育的实施。

参考文献

[1]林承志.中小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中学化学[M].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173-177.

[2]叶峻.谈谈化学实验中常见的不良心理及其教育对策[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78-79.

[3]王婷婷.中学生心理素质对化学实验的影响及其解决策略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23-25.

[4]孙宇红.高一学生化学实验心理分析与对策思考[J].教学论坛(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2012:14-15.

[5]许芹.培养高一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24-27.

[6]林燕燕.中职学生化学实验心理分析与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10):89-90.

[7]戴静媛.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D].西北民族大学,2012:10-13.

[8]柏品良.中学生化学实验兴趣的类型及培养[J].化学教育,1999:7-8.

化学实验心得体会范文2

关键词:高中化学;体验教学;潜能开发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0-092-2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告诉我的我会忘记,给我看的我会记住,让我参与的我会理解。从教育的角度看,这种亲历亲为、积极参与活动的学习方式即“体验”。教育的本质动力源于生命自身,其基本策略是唤醒生命成长的自我觉醒,培养生命主动发展的愿望和原动力,最大化开启生命潜能。而潜能的发展不能靠讲授、灌输和强制来实现,而是让学生在具有生命张力的生活、课堂体验中感知、觉醒。实现潜能需要适宜的环境、充足的资源、恰当的方法、一定量的知识,还必须彻底打通知识与实践、生命与生活的多元化通道,而体验则是连接这一通道的桥梁。

一、把潜能开发当作是“体验”的一种“超越”

潜能是蕴藏在遗传素质中的未能被认识、开发、启用的潜在的生理和心理能力,它是对“体验”的一种超越。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只有把知识的“根”安在学生自己经验(可以直接经验,也可以是间接经验)的土地上,才能真正地实现意义构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感受、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经验与“新知”进行相互作用。

体验式教学赋予知识以个性意义,它植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强调 “亲身经历”和“真实体味”,它指向学生主体的生成,指向学生个性的自由与解放,指向对世界的理解与超越。“体验”作为学生与教师、教学资源所发生的动态联系过程,它不仅表现在外部形态的关联,更是内在意义的交流与生成。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只有提升到“体验”之境,才能达到终极目的,才能找到教育的真谛。

传统的化学学习方式是以灌输为主的接受式学习,固定的课堂教学和教师为中心,使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在短时间内尽快掌握系统的知识是有效的,但它的缺陷在于它是从外在的知识体系而不是从学生的内心出发来建构意义,学生很容易成为知识的奴隶。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缺少对化学知识生成过程的探索和体验,不能够从其内心独特的经验出发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而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的生长性决定了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具有自我生长力的鲜活生命。体验式教学从学生的现实世界出发,不再以完成化学教学内容为唯一目标,而是帮助学生通过化学展示过程和真实有趣的场景体验,点燃学习激情,唤醒学习潜能,并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以及反思,形成新的知识和能力,这也是体验式教学的终极目的所在。因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仅仅会改变学生的知识观,还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际上重塑了学生的主体精神。“脚步不能到达的地方,眼睛可以到达;眼睛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到达。”体验式化学教学使得潜能开发成为对体验的一种超越。

传统化学教学中,教师为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往往不能展现出知识发展的阶段性,更没有经历尝试、探索、假设、探究的过程,而这些正是学生所需要的。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设计有利于丰富学生生活阅历的情景,利用化学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这样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既能巩固所学的化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化学视野,丰富学生生活阅历。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主动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一些抽象化学知识的认识以及它们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的了解,在体验中感悟化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化学决策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学探究性学习体验使学生迸发出强劲的学习潜能。体验式教学很好地摆正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了他们的思维潜能。

新课程下高中化学教学强调师生双方的活动都应统一于共同体验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主动参与、积极体验的心理需求,教师应作为参与者、合作者和学生共同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活动与体验的有效度,达到“寻之无迹,品之有味”的超越意境。

二、把潜能开发打造成“体验”的“回家之路”

所谓“经验”就是“实践”,就是“体验”,就是“通过实验来探寻事物的规律,对于所获得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和处理”。可见,“体验”虽不是化学学科教学的惟一方法,但却是重要的方法之一。它靠学生主体去主动发现知识并自行验证,而不是接受现成的、不加以验证的知识,“体验”是化学教育的真谛所在,也是学生发展个体潜能的“回家之路”。

体验式教学重在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共同体验,彼此形成一个融情感孕育、思维训练、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构建以体验为核心、学生主动发展、充满生机活力的体验课堂。体验式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体验的过程中开发潜能。改变“重知识传授、轻兴趣培养”、“重做题训练、轻实践运用”的教学现状,让学生切身体验到化学有趣、有用、有发展,以激发兴趣,拓展思维,培养能力,实现化学学习从认知动力向情感、精神动力的质性飞跃,进而“爱化学”、“玩化学”。教学实践中可建设化学体验性课程中心,开设探究性化学学习课程。

体验式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提供充分地从事化学教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等探究活动,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化学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化学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和互动,使得他们掌握某些技能、策略,最终形成能力和习惯。这其中体验的形式在课堂内主要是以学生动手操作和亲身经历实践为主,在课堂外可以实地观查、调查访问等活动实践,让学生亲身经历,在实践中自得自悟,具有亲历性、构建性的特点。体验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为学生的潜能发展服务的。

实践活动是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任何精神性的东西,都是在实践过程中养成的,学生主体潜能的发挥也是在教学过程的学习实践中实现的,这就表明学生的主体性是一种实践中的主体性。新课程背景下的体验式教学可借助现代化的教学环境,借助化学体验拓展中心,实现化学教学在外延上从“小化学”向“大化学”转化,在内涵上从“狭义的化学知识学习”向“广义的学科育人”方向转变,在实施上从课程理念向着实践行动转变,从化学教育的“定式”向着化学教育“生态化、情境化”转变。

体验式化学教学可以使学生得到认知上的自我提升和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方面的发展。经历、体验、欣赏“化学”实际上是学生的经验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它不仅让学生在活动、体验的过程中收获知识,自主发展,通过体验性课程还能让学习过程成为知识增长的过程、身心和人格发展的过程。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将会促进学生向现代学习方式的转变,顺应了我国新课改转变学习方式的要求。就体验式教学而言,提高学生潜能的方法恰恰就是要学会放手,把他未来的学习交给他自己来控制,让学生具有自我决定的能力,成为一个有主见、有自我控制和约束能力的人,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能,真正把潜能开发打造成“体验”的“回家之路”。

三、把潜能开发发展成“体验”的“突破口”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呼唤“体验”,新课程明确将科学探究作为本次新课程化学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强调科学探究是重要的学习活动和实践过程,是一种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和探究乐趣的学习经历,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体验式教学不是期待静止的预期的“结论”,而是知识不断生成、不断发现的过程。这就需要创设师生共识、共进的体验氛围,实现师生平等对话,营造“体验场”。新课程下的高中化学教学“体验场”一旦形成,就有了一种互动作用,它能使化学教学体验活动顺利、有效地开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践性课程,只有在学生的体验、理解与运用中才能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细致观察的习惯、探究物质奥秘的意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求新求变的创新意识以及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这是学生潜能“喷发”的突破口。体验性化学课程目的不仅仅在于获得所谓的“正确实验结果”,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经历和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索过程,有了这样的经历和体验,学生才会对什么是化学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在体验式教学活动中老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裁判员。在活动过程中是师生之间不再是“授”与“受”的关系,而是平等、和谐、互相沟通和融合的关系,教师以 “平等中的首席”的身份参与对话。因为只有平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平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真正体验。师生平等对话意味着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欣赏。在体验活动中,师生在共识、共进的良好氛围中共同体验,共同进步。把潜能开发发展成“体验”的“突破口”,在“潜在的学习需求”和“现实的学习能力”间的互相转化中形成良性循环,为学生潜能的开发提供了捷径。

四、把潜能开发提升为“体验”的“创新平台”

创造潜能是潜能的核心。新课程背景下的潜能开发经历了由自然能力到知识能力,从低级能力到高级能力的转化,这既是一个将知识内化的过程,也是人的潜能逐步发掘的过程。体验的原始的意象、情感必须经过内觉的反复体验,才能获得独特的、诗意的、深刻的特征。受先天禀赋的影响,每个人存在个性的差异,潜能高低不同。在化学学习中,教师应通过个体体验让学生的个体情感得到抒发,使他们的创造性潜质得到充分发挥。体验式教学将为学生多构建一些“体验”的平台,多创设一些“体验”的机会,以实现经验的分享、理智的挑战、知识的建构,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创新的平台上“体验”着自由与快乐,“体验”着独立和创造。

人往往在危急时刻会急中生智,智慧会突然千百倍地迸发而出;绝处逢生时,潜在的力量也会突然千百倍地涌流而出。潜能的动力深藏在我们的深层意识当中,也就是我们的潜意识,人的潜能是无穷的。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而言,潜能开发已经提升为“体验”的“创新平台”。这样的体验创新平台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留白,给学生留有更多自主体验的思维空间,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转化为主动体验的动机,让学生在全身心、主动地参与和投入中获得愉悦的感受和体验,并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像,发展潜能。

新课程下体验式教学创设体验情境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实验,它能将创造的时空延伸到课外,如:实验教学、理论教学、科学研究的结合就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计划教学、开放实验、业余科研的结合就有利于提供创新能力训练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体验式教学中可以开设一批具有综合性、新颖性、探索性、趣味性、应用性等特色的“开放式、研究性”实验,并通过这一教学环节使学生受到全程科研训练,为进一步的自主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育的重要任务不仅在于了解学生的现实能力并使之朝着正确的方向发挥作用,更在于机敏地发现学生的潜能及其最近发展阶段的可能性,并给予恰当的教育训练,使之转化为实用的能力。”学生个体的潜能开发本身就是值得珍视的独特体验。体验式化学教学巧用沟通和暗示功能,经过了学生个体的亲身参与、内觉的反复体验,最终会获得独特的、诗意的、深刻的特征,把握住解开化学学习谜团的钥匙。

潜能需要通过体验不断唤醒和激发,新课程下的高中化学从“讲授式教学”转向“体验式教学”,搭起了一座通向学生潜能发展的“体验”之桥。教育方向上,注重在生活、实践体验中培养潜能的核心发展力;教育动力上,还原学生主体性,贴近生命需求和生活实践,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兴趣、情感、潜能;教育途径上,创设真实的生活场景和实践平台,让学生通过全方位、互动式自主体验,获得潜能发展的知识、素养、能力,使化学教学从理性走向感性,从虚拟走向现实,从理论走向实践。

[参考文献]

化学实验心得体会范文3

1前言

新课标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对于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的作用。可见,要全面落实新课标理念,必须研究化学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化学学科教学中的独特作用。经过长期研究与实践,笔者发现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按照教科书上的要求做好实验外,把握好化学教学的四类不同时点,巧妙增补添加一些趣味实验,用“原理在课本内,现象在课本外”的实验刺激学生的兴奋点,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兴趣、攻克教学难点、拓深拓宽学生的思维、产生教学高潮的目标。

2在开学第一课时增补趣味实验诱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对于9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门起始学科,学生会对这门课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特别是对第一节化学课充满了期待与神往。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的这一特殊的心理需求,第一课时能打破常规教学套路,首先不让学生阅读教材,而是设计几个趣味实验引入新课,让学生对神秘的化学世界产生惊讶与疑惑,从而情不自禁地热爱化学这门学科,自然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下3个实验现场感强,容易形成较强视觉冲击力,且简便易操作,可以作为化学教师实验的首选。

一是魔棒点灯:取少量高锰酸钾放在表面皿上,在高锰酸钾上滴2~3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蘸取后去接触酒精灯,酒精灯立刻被点燃;

二是烧不坏的手帕:将95%的酒精和水以2∶1的体积比混合后,取一手帕在该混合液中浸透,用镊子钳住一角挑起手帕并点燃边烧边摇动,结果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

三是无字天书:在一张吸水性强的纸上用无色酚酞试液书写一首诗,晾干后带进教室,然后在纸上喷洒浓氨水,过一会儿诗句就会显现出来。

以上3个趣味实验虽然操作简单,但“神奇”的实验现象会带给学生认知冲突与奇幻的视觉体验,让学生感觉化学这门课充满神秘感,从而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在突破难点时增补趣味实验促进学生理解规律性知识

当学生在学习分子原子等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容时,学生对同种分子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大于液体分子间的间隔不理解,笔者就设计了以下趣味实验,让学生通过宏观的表象理解抽象的原理知识。打开打火机的开关,把打火机放在水中,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气体,然后比较打火机里面液体减少的体积和集气瓶气体的体积。学生会惊奇地发现集气瓶中的气体的体积远远大于打火机里液体减少的体积。这一对比鲜明的实验现象,搭建了由宏观世界步入微观世界的桥梁,顺利达到了突破难点的作用。这种作用也常常可以应用于涉及到规律性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规律性知识往往可以通过实验获得信息、整合信息而归纳总结出来,针对书中有少数内容设计的实验太少,不足以归纳总结规律性知识,巧妙设计嫁接补充一些趣味实验,来实现自己的教学目的。

如在学习《酸的化学性质》时,笔者在突破这一难点内容时补充了以下趣味实验:取适量的氧化铜粉末分两份分装到两个试管中,再分别加入适量的稀盐酸与稀硫酸,然后用试管夹夹持加热,学生会看到黑色粉末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变成了蓝色。通过反应物的消失,生成物的产生,学生真切感受到氧化铜与酸发生了化学反应。教师再结合书上的例子,很自然地总结出了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的规律性。

4在调节教学节奏时增补趣味实验创设教学高潮

要想创设高效课堂,必须在课堂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而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人的注意力最多保持20min,所以当一节课进行到一半时,教师要想办法创设教学高潮,集中学生注意力,而趣味实验以神奇变幻的实验现象在创设教学高潮环节中可发挥出独特魅力。如在学习分子与原子的第一课时,学生刚刚步入神秘的微观世界,在感知分子原子存在的这一环节中学生产生了困惑,课堂氛围变得沉闷。此时笔者拿出一束用酚酞浸过的干燥花,再打开氨水试剂瓶,把花放到氨水试剂瓶上,过一会儿就会出现一束红色的“鲜花”,再把花放到酒精灯上烘烤,过一会儿花又变成了无色。学生在这个趣味实验的刺激下,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课堂上,课堂氛围由沉闷变得异常活跃,每个学生的脸上会洋溢着兴奋的光芒,讨论交流也变得积极主动,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轻而易举地就能领悟到本节课的难点。只要做个有心人,探寻趣味实验创设教学高潮的实用例子还有许多。比如:用生石灰煮鸡蛋、用碳酸饮料做素材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清水变牛奶、巧洗白色固体等。

5在拓展思维时增补趣味实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先生曾说:“中国留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的成绩好得多,然而10年后,科研成果却比美国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基础教育存在重应试、轻能力的弊端。由于这个逅病的存在,我国科学技术在国际上没有竞争力,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要解决这个问题,培养创新人才是当务之急。化学学科是“核心、实用、创造性”的科学,化学实验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事物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笔者除了按教科书的要求做好实验外,还要开动脑筋,对实验进行改造与创新,增补一些具有拓展学生思维的趣味实验,润物无声地在学生的心田播下创造的种子。如在学习《碱的化学性质》时,笔者开发了一个拓展课题《氢氧化钠与二氧碳是否发生反应》,在这个课题中引导学生设计了以下趣味实验。如图1所示,在烧瓶a中装满二氧化碳气体,滳管b中装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液体,水槽c中装入红色的液体(整个装置密封效果要好)。把b滴管中的氢氧化钠挤入烧瓶a中后,打开活塞f,可以看到烧杯c中的红色液体进入烧瓶,形成红色喷泉。当学生看到这个鲜明直观、奇异精彩的实验现象后,思维的闸门一下子就打开了,学生会不由自主地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现象?”有的学生说:“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烧瓶中的压强降低。”有的学生又提出了质疑:氢氧化钠溶液中有水,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当把氢氧化钠挤入烧瓶中时,烧瓶中的压强也会减少,也会出现喷泉现象。此时笔者面对课堂上生成的精彩问题,顺势发问:“同学们!你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很多学生提出采用控制变量法,设计一个对比实验(再拿1套装置,把b滴管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换成水,做对比实验),听到学生的回答,笔者兴奋地又拿出了1套装置,让学生来做对比实验,当学生看到滴有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的喷泉比滴有水产生的喷泉喷得高些时,学生发出了尖叫声。他们被这神奇的现象折服了,此次以后笔者布置的家庭小实验,学生,并都会满怀热情地完成,有的学生还主动设计实验要求到实验室自己做实验。

6结束语

化学实验心得体会范文4

【关键词】道德情感体验 心理机制 德性 激发及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8-0134-02

马克思在谈到高尚品格、羞愧、良心等感情及其在人的社会实践中的作用时,认为感情,其中包括道德情感是人的属性或属性的构成部分。由此可见,“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的培养也包括道德情感的培养。而道德情感的发展及其强化不得不依赖于人们的活动、实践和自我实现。如果一个人没有人的教养,道德情感则不能产生;如果道德情感没有发展所需要的营养,它就不能发展;如果不受实践的检验,它就不能完善。可见,道德情感是在交往实践中产生、发展和不断完善的。

体验教育是指组织和引导受教育者,在亲身实践中把所学的理论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外化为自己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围绕着既定的道德目标,遵循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设计道德活动目标和环境氛围,使中学生在道德活动过程中和在这种环境氛围中,主动实践并与教育者平等互动,从而使中学生达到自我情感升华和个性完善的内化与外显,实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1]在中学道德教育中实施体验教育,既是非常必要的又是完全可行的。

一、道德价值内化的情感体验心理机制

个体道德既受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也是一个独立的、复杂的心理过程,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它不单纯是认识上的结果,而且是情感体验所致。道德情感不是简单的生理上的情感,道德情感中的情感由反省、思考、评价判断加以丰富,通过头脑返回于内心,它是主体在社会生活中对自身精神要求和人生价值观体现的一种心理过程,是在道德感受、道德体验、道德评价、道德移情和道德行为选择中进行的。[2]其中,道德感受处于最基础的阶段,道德体验是这一心理过程的关键,没有道德感受就没有道德体验,更不会有真正意义的道德制约和道德移情。

情感体验作为一种特殊的情绪活动,是主体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否符合的主观自我感受。它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具有调节功能。一个人产生的体验起着信号的作用,这种信号不仅是通过表情传递信息、沟通思想、成为人际交往的一种形式,而且是内心的信息、自我意识到的信号。这些内心的信息告诉他自己,需要的满足过程进行得如何,遇到什么障碍,必须考虑什么,注意什么,更改什么,补充什么。激起有目的、有组织、有方向的行为,改造心理世界,调节主体能动力量,满足内心需要,实现主体与客体关系的新平衡。[3]事实上,体验性的信号是各种各样的,可能发出各种事件朝着不利的方面发展的信号,更可能给主体发出在其对客观事物的关系或人际关系的系统中的地位高低变化的信号,从而引起主体调节,调整主体自己在交往中的社会行为,赢得新的需要,获得新的满足的平衡。

众所周知,道德是一种价值判断,道德情感体验既是一种心理体验,也是一种实践体验,它属于价值体验范畴。价值体验的实质是主体动机之间的选择,通过调整动机方向来达到与外部世界的“适应”。在动机选择过程中会有想象、意志等心理因素的参与,在情绪体验上变得深沉,因为它是一种价值权衡。[4~5]德性心理是通过“内化—融化—优化—外化—内导自动化”,在脑中自我建构新的德性心理结构。[3]道德价值内化则是德性心理活动运行的第一步,是德性意识的“启动”状态。这一价值内化的过程又是由于道德情感体验的参与而完成的,正是体验的心理原理,我们认为道德价值内化的心理机制是道德情感体验。

二、激发及培养初中生道德情感体验在德育中的必要性

目前的中学道德教育存在不少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德育,重课堂教育、轻实践环节的现象。我们认为在中学德育过程中激发和培养中学生道德情感体验符合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不仅可以改变这种重知识、轻德育,重课堂教育、轻实践环节的现状,而且可以增强中学道德教育的主动性、创造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全面提高中学生的德育素质。

1.中学实施道德体验培养符合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13~15岁的少年是伦理性、德性结构发展的培育组合期,德性结构的部分质变成分重新组合,突出表现为德性的独立性和德的动荡性,通过自主选择,进行新的组合和调整。这一时期是德性发展的关键期。由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处于身心各方面迅速发展时期,他们的情感带有明显的两极性,很容易动感情,容易移情,即当一个人感知到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更能在情绪上引起共鸣、感染和同情,从而得以识别并体验别人的情绪,影响自己的情绪并迅速的发生变化。[6]如果能够抓住此关键期及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对于激发和培养中学生道德情感体验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化学实验心得体会范文5

关键词:操作技能;实验兴趣;教学理念

一、 规范操作,严格用量

初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包括六个方面 :药品的取用、物质的称量和液体的量取、物质的加热、液体的过滤、仪器的装配和玻璃仪器的洗涤。教师最好在讲完绪言课后,即讲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做好示范,要求学生掌握要领,并指导学生集中练、反复练,以达到训练的目的。对实验药品的用量应严格要求,并让学生理解其用量的含义。

二、 明确目的、突出重点

例如绪言课里做镁带燃烧的实验: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什么是化学变化,实验重点是比较(观察)镁带(银白色)和生成氧化镁(白色粉末)的不同,而不是观察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从而揭示出化学变化的实质。再如,教材中三次涉及了磷的燃烧实验:一个是为了说明磷燃烧是化学变化;一个是为了揭示可燃物燃烧应具备的条件;一个是通过天平,揭示出反应前后质量相等,从而演绎出质量守恒定律。同样是磷的燃烧,实验目的不同,观察重点便不同。

三、 开拓思路,加深理解,激发兴趣

例如我在讲“金属与酸的反应”时,在做完课本上的演示实验之后,又补做了“金属钠

与酸、与水的反应”(初中不要求),在实验过程中不时引导学生“看门道”,因反应剧烈,现象明显,通过设疑、释疑,既培养了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实验兴趣,使绝大多数学生理解了实验室制氢气时为什么不选钾、钙、钠三种活金属的道理,又为后续课“金属和盐”的反应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克服了以往同学们重书本上实验结论,轻实验现象观察这一不良习惯,引导实验时“只看热闹,不看门道”的同学学会观察,从而达到了演示实验的预期效果。

四、 优化实验教学、鼓励学生做演示实验

做演示实验时,对一些现象不明显或不安全的实验进行改进,以达到预期效果。如我

在讲氢气的可燃性时,讲课本氢气的爆炸实验改用小塑料袋盛装气体,具体操作:将塑料袋口紧紧系在一个单孔橡皮赛上,收集一袋气体,然后用拇指堵住,移近火焰点燃,当气体较纯时会安静燃烧,并发出“噗噗”的声音。当混有较多空气时,会“嘭”的一声发生炸爆炸,塑料袋在一瞬间炸裂并烧焦于橡皮塞上,巨响给人对“爆炸”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且安全,之后给出氢气的爆炸极限,归纳出使用氢气前一定要验纯的结论,由此推出一切可燃性的气体和粉尘与空气混和都会有发生爆炸的危险。此法效果相当好,课后同学们仍记忆犹新,赞不绝口。

五、 注意实验用语的准确性

在描述实验现象时,同学们常将“光”、“ 焰”不分;“烟”、“雾”不分;“点燃”、“燃烧”不分;“酸”、“酸性物质”不分;“碱”、“碱性物质”不分;“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不分;如把生成大量气体说成生成“某种”气体;试管内壁有无色液体生成说成试管内壁出现水珠;石蕊滴入酸中变成红色说成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成红色;黑色固体逐渐变成红色说成生成红色的铜等等。都是概念不清或现象与结论不分的表现。教师只要用科学的方法,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就能使其把握通过实验现象来揭示化学变化中的本制所在。

六、消除学生在实验中的恐惧心理

化学实验心得体会范文6

体验式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教学方式。他教导弟子的方法是以情景教育和发问的方式,这是体验式教育的雏形。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正确的认识,只能在实践中产生,没有实践的体验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不仅用眼看、用耳听,而且动手做,达到情动、心动、入脑、入心的境界,进而帮助学生在所见所闻,所想所做中亲身体验、感悟,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并外化为良好的道德行为。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实践教学的内涵及特征

1、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实践教学的内涵

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实践教学是指教师按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科学、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大学生亲身体验并启动心智去感受、领悟和内省,将认知内化并通过行为外化,实现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和谐发展。

体验式实践教学是一种含有价值判断的融通性体验,学生在体验中对周围世界关系的融通性越强,其行为的道德性也越高,它是包括情感、意志、理想等一系列情感因素的一种整体体验,是一种生成式、融通式的发生过程。“体验在道德教育过程各环节中的价值主要有三个方面:即道德认知的催化剂、主体情感的生长剂、道德信念的稳定剂”。体验式实践教学能够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怎样与群体合作、怎样正确认知事物;提高基本能力与基本素质,适应社会的需要;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激发学习积极性,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2、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实践教学的特征

体验式实践教学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主体性。体验具有直接性,不需要任何中介,完全由体验者自我主宰。个体往往根据自己获得的知识、经验等去感知,去体验,去感悟,有自己所得,富有个性色彩。体验中人的主体地位才是真实的、确保的。所以说,“体验只能是个体内心的体验、感悟、内省,别人是无法代替的”。

第二,目的性。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激发受教育者体验的兴趣,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尝试体验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获得直接感知,并实现认知内化,就是将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信念;交流指导的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的价值判断能力,将认知外化为道德行为,使受教育者做到知行统一。“可以说,从创设情境到尝试体验再到交流指导,都是在一定目的指引下进行的”。

第三,实效性。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重道德认知、轻信念内化,重理论灌输、轻情感体验,重知识讲授、轻能力训练,而体验式实践教学注重寓教于乐、寓情于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体验系列活动,使学生感到新颖活泼、趣味盎然的同时,又受到了情感意志、品德行为方面的教育,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大学生在高校受教育的过程是一种认知过程,必然要遵循人类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即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从实践中产生,随实践而发展,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践,认识的真理性也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过程。学生在学校受教育主要是继承人类历史上已经发现并证实了的系统知识,尽快地达到社会所要求的水平,教学活动有全面、系统、集中、有计划且收效显著、影响深远的特点,同时,也正是由于它的社会价值和功能,决定了它必然是一种简约的、经过提炼了的过程。这种高度提炼和概括的认识对于学生而言是间接经验,缺乏个人亲身体验,对理论知识加深理解有一定的障碍。

体验式实践教学较好地体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认识过程,让学生自己走完这一过程,让他们在走完过程中去实现认识上的“飞跃”。而有了这个过程,有了这个“飞跃”,就能把不完全的知识(缺少感性知识)转变为较为完全的知识(感性知识加理性知识);就能把“注入式”这种呆板的、抽象的教学转变为“启发式”这种活泼的、生动的教学;就能把学生“被动学”转变为“主动学”;就能把单靠死记硬背来积累和巩固知识转变为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和运用知识,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符合实际,并且取得最大的学习效益。

2、教育心理学对体验的范式研究。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在教育过程中,任何一种教育手段的有效实施,归根到底,都必须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这个最根本的途径去完成。作为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容易忽视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隐形作用,常常表现出急于求成并包办代替的主观倾向。这种教育效果,必然导致教育思想的错位和教育效果的不到位。而体验式实践教学所要达到的正是在体验环境或体验氛围中,去强化和激发自主学习的主动意识,进而完成自我升华这一理性的思想道德教育目标。“虽然体验教育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但它最根本的是一种近距离的、平等的、和谐的、柔性的教育方法,它可以使整个教育过程在受教育者主动、自觉的参与中顺利完成,实现教育过程的内化和教育效果的优化”。

在心理学研究中,体验根植于人的精神世界。它通过“确定意识”与“存在意义”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实现“人的理性”的不断增强。体验是学生“身临其境”或“心临其境”地去感受客观事物,它是情感的一种真实投入。体验教育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体验达到内省,并实现“个性完善”的内化过程。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实践教学的内容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紧密结合高职教育实际和人才培养特点,积极实施体验式实践教学理念,着力在实践教学环节上下功夫,探索出了一套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模式。主要有:

1、实施平台见识实训

平台见识实训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设“坚定理想信念”、“弘扬爱国主义”、“践行公民道德”和“全面和谐发展”四大主题板块。在资源整合上,坚持“三贴近”原则,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为基础,精选了高校德育大量鲜活的内容和案例精华,把大学生必知必会、应能应做的思想政治理论的基本点、道德法律素养的 生成点、立身行事能力的达成点,借助资料、图片、影视、课件、实物等形式和手段,通过布展形式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大学生搭建起了一个富于形象化、立体感和吸引力的德育大平台,由此把抽象的理想信念追求、思想政治理论、行为规范要求等具体化为一个个德育发展目标,以互动、探究、思考、体验等学习活动形式提供给学生。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是树立现代德育理念,充分彰显学生主体性。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平台见识实训模式构建就是以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植入现代德育之魂,彰显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成为真正的体验者,关注体验者的体验过程;重视关系互动和情绪、情感的作用机制;强调道德教育的情景性、建构性、生成性和创造性。

二是营造自由交往情景,建构开放的话语模式。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全息沉浸,感受心灵震撼,分享德行感动”,教师必须营造自由交往情景,积极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层次和不同范围的交往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社会生活,拓宽他们的心理空间,建构开放的话语模式,鼓励学生的自我表达。

三是触发学生的兴奋点,把学生引向人生思考的领空。平台见识实训的情景化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富于触发启迪性的德育资源。教师作为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提升的指导者、促进者和积极合作者,要巧使妙用、触发学生的兴奋点,把学生引向人生思考的领空。如组织“真理探索”,借助实训德育“平台”提供的文字、图片资料,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进行进一步深入的学习探索;指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开展个性化人生思考;引入实训教学方式,通过精心设计寓教于乐、寓教于行的活动,催生学生特有的品质和能力。

2、模拟感悟实训

模拟感悟实训是在见识实训的基础上,吸取传统德育的优点,利用特设的教育场景,通过精心设计的游戏活动、实践训练,启发受教育者独立思考,感悟道理,从而确立正确的思想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它把游戏活动、技能实训、教育实习的方法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实现思想教育情景化、知识教育具体化、品德教育实践化,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行为能力。

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让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领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理性认知和行为训练相结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既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又要重视行为训练;既要进行做人做事的教育,又要训练学生的行为习惯,把理论与实际、认识与行为统一起来。教师在引导学生认知时要注意全面把握学习内容,重点明确、经典突出;在进行行为训练时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目的明确,有的放矢;认知和训练的内容既要有连续性,又要有开放性,力求做到详略得当,学练结合。

二是活动实训与道理感悟相结合。模拟感悟实训就是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际训练进行思想感悟,让学生明确做人处世的道理。学生在明确了做人处世的道理后,又会进一步增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自觉性、主动性,二者相得益彰。教师在利用所创设的特定场景进行活动训练时,要注意增强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和升华,让学生在内心深处对做人处世的道理得到认同和领悟,为学生心理内部矛盾转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增强他们良好的品质意识和行为能力。训练过程要尽量做到认知、训练、体验、感悟的有机结合。

三是情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要引起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和外在行为方式的积极变化,而这种变化首先来源于学生对外界情景的感知。当这种感知在学生的思想认识和情感体验上逐步深入时,他们就会在心理上逐渐认同,并开始用理性去指导行为,进行自我教育。教师在利用情景教育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时,要注意做到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层层递进,重点展开;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和余地,让学生充分地表达思考的结果和做人的感悟;要注意学生把思想认知和行为方式联系起来,重在培养践行能力。

3、开放体验实训

开放体验实训是指建立以实践训练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的内在道德体验和感受为中心,以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形成为目标的思想政治实践教育模式。通过体验项目的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道德情感体验和经验,从而达到锻炼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提升思想道德境界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开放体验实训包括校园体验实训和社会体验实训两大方面。校园体验实训是通过一系列的校内实训活动,如大学生思想政治效能平台中的实训项目、校园文化主题活动、校内工作岗位实习实训等,让学生感受校园文化、锻炼能力及提升思想境界,从而达到思想教育的效果。社会实践实训主要是让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或参与一定的社会工作及到有教育意义的基地参观、服务等,把道德理论付诸于道德实践,把获得的感性知识实现理性的升华。

按照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实训的目的和宗旨,我们设计了体验实训活动体系,按照其内在逻辑联系,我们确定了三大主题活动系列。

一是校园文化主题实训活动。主要是通过校园的科技、文化、体育、艺术等社团活动的设计,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道德审美和道德评价能力。

二是校外党团教育体验实训活动。主要是通过校外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基地的精心设计,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大学生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情感和学法、守法、用法的法律意识;弘扬艰苦奋斗、尊老爱幼、扶危济困的优良传统美德;形成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注重和谐的时代精神,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现代公民意识和关爱生命的安全意识。

化学实验心得体会范文7

关键词:高中化学;化学实验;教学效率;实验操作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103-02

受长期应试教育教学目标的约束,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更多注重学生的答题速度和考试成绩,教师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对化学原理的理解,忽视了化学实验对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性。没有实践的化学课堂,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的传授,学习老师多年的化学学习经验,缺少了学生对知识来源探究的真切感受。长此以往,学生将会厌倦枯燥无味的说教方式,难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使得化学学习能力下降,面对逐渐深化的知识原理难以提起学习兴趣,从而阻碍了学生的学习进步,最终导致教师的教学效率下降,学生的全面素质不高。

一、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实施的必要性

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之上,以实验结论来探寻化学原理和规律的学科,利用现代媒体和信息来开展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丰富多彩的课堂内容不但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形象生动的实验演示过程还会加深学生对化学零碎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如果教师在实验课程之后能够及时有效地引导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以及实验结论进行认真思考,同时还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此可见,实施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必要性已经不容置疑,教师在力图提高自己的课堂和课外教学效率时,应该对实验教学倾注适当的精力,以便借助于实验的重要地位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利用丰富有趣的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化学。

二、高中化学实验对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率的意义

从目前我国高中教学资源来看,大多数的高中化学实验室都具备了基本化学实验演示和学生自主操作的条件,学生完全有机会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进行典型实验操作,从中亲身感悟化学世界的神奇,体验化学实验变化的神秘。除此之外,一些条件先进的高中化学实验室还有微型化学实验的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验,例如不同金属与酸、碱反应产生气泡或气体等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动手来尝试新的实验,从中获得知识和启发。良好的化学实验教学氛围必然会吸引更多学生对化学的关注,全面提高学生求学的兴趣,当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集中在化学知识的探寻上,教师的教学已经成功了一大半。如果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能够巧妙地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来完成化学实验,引导学生正确地思考,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使得学生在快乐的实验经历中学到知识、掌握知识。那么,通过实验来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率就水到渠成了。

三、利用化学实验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率的具体措施

1.鼓励学生动手实验,提高学习兴趣。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在化学实验课上常常发现一些平时上课不积极的学生,他们一旦做实验会表现得更主动、更突出,因为教师让学生自主设计和进行实验,会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自主创造力,从而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化学实验中的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往往最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因为在他们急切想知道现象产生的原因、产生的条件、产生的结果等时,让他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进行实验,学生将会获得更深的体会和理解。比如说白磷自燃,硫是火药的成分之一,铜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等,这些现象在人们的生活中很常见,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知道不同可燃物燃烧会产生不同现象和结果,在不同燃烧条件下将会产生另外的物质这一原理。

2.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注重实验步骤。只有安全有效的化学实验操作才会带来科学准确的实验结论,所以安全、有序是化学实验最基本的要求,也是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最基础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在进行一切实验之前给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例如在学生实验之前,教师提醒大家首先明确实验目的,精心设计实验步骤,细心留意实验注意事项,总结实验安全防护措施,然后通过正确的步骤来操作。譬如课本上比较经典的铜与浓硫酸的化学反应,教师应该提醒大家注意浓硫酸的使用,不要让浓硫酸伤害到皮肤或者衣物,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提醒学生注重实验步骤,细心观察是将浓硫酸倒入铜块还是将铜块放入浓硫酸中。化学实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随时随地都需要大家细心,溶液的浓度、实验的温度、药品的纯度、试剂添加的顺序等都是大家应该注意的问题,所以教师在实验开始之前一定要提醒大家注意安全,注重实验操作的科学性。

3.督促学生领悟过程,掌握化学知识。化学实验虽然是一个有趣的操作过程,但是它的真正目的是想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因此教师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时一定不要本末倒置,将学生的学习乐趣当成了实验的目的,从而忽略了及时指导学生体悟实验过程的重要性。实验结束后,教师应该及时指导学生依据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颜色、气味、密度、溶解性等特性的变化,实验中的燃烧、变色、生成沉淀、放出气体等现象来对实验步骤、操作方法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让学生体会化学原理的来源。

四、结语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人天生的两种品质,特别是面对新事物时很多人的好奇心往往会指引他们做出超出寻常能力的事情,每天面对巨大学习压力的高中生对新奇的化学实验常常就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兴趣和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组织实验教学。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直观的接触远远胜于教师千百遍的重复讲解,学生在亲身参与实验中找到学习乐趣、获取知识,无形之中将会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康安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中合作学习实践的探索[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08.

化学实验心得体会范文8

一、化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是极其重要的。化学学科有个特点:有很多的化学知识都是通过多次的实验得到的,并且许多的实验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要教育学生勇于战胜困难、树立自信心,同时要实事求是,培养严谨认真的作风,在这方面教师应做学生的楷模。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化学素养。比如,当你走进教室的时候,应先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好,即使你生活上遇到了很烦心的事也不能带着情绪进教室,以免使紧张的课堂气氛给学生的心理带来负面影响,因为你面对的是几十位思想活跃,情感丰富的学生,教师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春光满面,激情满怀,充满自信,才会感染学生,使学生心情愉悦,思维敏捷,充满朝气和活力,只有这样,教学效果才会好,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工作中教师应以平等的朋友关系与学生相处交流,从心理上取信于学生,培养团结合作的师生关系,把课堂教学当做朋友间的交谈,放下老师的威严,这样会拉近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让学生感觉你既是老师,又是知心朋友,乐意听你的教诲。同时教师也能够聆听学生的心声,与他们进行真诚的交流和沟通,不但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实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其次,教师要善于运用鼓励性的语言,促进学生自信心的形成。采用鼓励性语言是使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养成的保障之一。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善于观察并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给予中肯和富有热情的表扬,可以让学生的成功欲望得到满足,体验到情绪高涨和斗志昂扬的心情,并对教师产生好感,他们会更加“亲其师”“信其道”,更愿意讲出心里话。教师也能很好的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更重要的是,学生得到夸奖和表扬之后,会大大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产生一种更上一层楼的自我激励,自我要求进步的心理,成为促进其进一步学好的内部诱因。

二、化学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已成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其实有许多的环境污染都属于化学污染,化学教师应自觉的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进一步提高青少年的环保意识,培养并提高优化环境的能力,这是化学教师肩负的一项重任。

在这里,我们首先应依托教材,增强环保意识。环保意识包括环境保护,改进生态环境的技术,学习环保知识,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在课堂上运用与化学有密切联系的环境污染及其防治事例,创设生动的故事情景,让学生初步树立生态环境同人类休戚相关的意识。例如在讲水的利用时,我告诉学生我国是淡水资源匮乏的国家,如不节约用水,我们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通过给学生播放一些现有水资源受污染的片段,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例如由于淮河流域中上游小造纸厂、小化工厂废水的任意排放,使得淮河下游大面积农田被毁,造成土壤板结。另外我还告诉同学们政府有关部门已采取果断措施,坚决关闭那些污染水资源的小造纸厂和小化工厂,使学生不仅从课本上知道了水的宝贵,并且从水污染造成危害的事实中,更加明确了节约用水,保护水源的重要性。

其次,熟练掌握实验方法,提高环保能力。

在化学实验中,同学们直接接触有毒的气体、液体、固体,会造成一定的危害,教师应指导学生规范操作,严格控制药品的使用量,并改进实验条件和实验装置,这是树立环保意识,净化环境条件的良好途径。

三、充分利用实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形成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化学实验教学对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不可等闲视之。

1.挖掘教材素材,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化学实验是前人科学实验的精华,每一个实验的背后都凝结着科学家艰辛的劳动,每一个实验都能引出一个科学故事或一段佳话。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素材,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情感熏陶,将知识的传授与素质的提高融为一体。

2.以实验准备和实验结束为契机,进行劳动教育

学会劳动是青少年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计划的安排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启发学生用废品制作简易实验装置。分组实验时,鼓励学生使用自己制作的实验用品,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又让他们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和使用劳动成果所带来的快乐。实验中有意识地介绍部分贵重仪器、药品价值和生产难度,以培养学生爱护实验器材和节约实验药品的良好习惯。实验结束后,打扫实验室、清理试验台和回收实验用品,都由学生自己完成,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品质和劳动的习惯。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家庭化学小实验,帮助和支持学生适当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励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探索研究的精神。

3.开放实验室,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

化学实验心得体会范文9

以创新和创业型人才培养为导向,创新实验教学理念,融合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等四大化学的实验教学,发展实验手段现代化、教学方法多样化、实验内容综合化的医学和药学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新体系。十余年的运行实践表明,特色鲜明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新体系已经成功地培养了医学和药学的创新和创业型人才。

关键词

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创新和创业型人才培养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也是医学和药学专业的基础学科。因此,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在创新型和创业型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1-2]。首都医科大学化学生物学与药学院实验教学中心自2004年成立至今,一直追求以学生为导向,培养具有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微调自己就可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创新和创业双创人才的实验教学理念。特别是2006年成为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来,基于“实验中心”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索和研究面向医学门类学生和药学生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在不违背实验教学基本规律和时代要求的前提下,不断实施实验教学理念的创新,特别是在教学模式上,打破了传统的实验课程的设置和学科的界限,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等四大化学的实验教学融合,成为现行的基础化学实验一、基础化学实验二、基础化学实验三和基础化学实验四。经过十余年的实践,基础化学实验不仅形成了独特的实验教学体系,更为药学生的专业实验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具有首都医科大学化学生物学与药学院特色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受到同行专家的关注和肯定,并于2014年获批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确定了融合的基础化学实验是培养创新型和创业型的双创型医学人才和药学人才的重要基石。

1实验手段现代化

2004年以来,实验中心针对国家中长期发展对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培养的需要,不断推进以实验技术组合化、实验技术现代化和实验内容信息化为代表的实验手段现代化基础进程。

1.1实验技术组合化

实验教学中心独立设置的每门基础化学实验课,均有较高比例的基础性实验,如称量技术、滴定技术、溶液配制技术、过滤技术、蒸馏技术、熔点测定技术、沸点测定技术、重结晶技术、色谱技术、燃烧热测定技术等,为本科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打好基础。在后续综合性实验中,融合了相关学科或同一学科多项技术,如基础化学实验二和基础化学实验三课程“小茴香中茴香油的提取和分析测定”实验[3]。在基础化学实验二中,学生学习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小茴香挥发油,掌握水蒸气蒸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巧,保存好提取物。接着在基础化学实验三中,以基础化学实验二的提取物作为样品,以正己烷萃取小茴香油,然后采用常压蒸馏技术回收正己烷溶剂,样品采用气相色谱内标法,定性和定量测定小茴香挥发油中的反式茴香脑。该综合性实验设计既有水蒸气蒸馏、简单蒸馏和溶剂萃取技术的训练环节,又有色谱技术的训练环节,实验内容通过层次递进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在掌握了简单蒸馏原理的基础上,很容易掌握分馏的概念,即分馏就是反复多次的简单蒸馏;而在掌握了分馏概念的基础上,学生又很容易理解色谱学中抽象的塔板理论概念,即将色谱柱看作一个分馏塔,待分离组分在分馏塔的塔板间移动,在每一个塔板内组分分子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形成平衡,随着流动相的流动,组分分子不断从一个塔板移动到下一个塔板,并不断形成新的平衡。换句话说,色谱柱的塔板数越多时,其分离效果就越好。小茴香挥发油综合实验就是水蒸气蒸馏、简单蒸馏、萃取、称量、溶液配制以及气相色谱等多种操作技术的综合组会,实验的实施全面训练了学生的实验技能,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了医学药学实用型人才,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4]。

1.2实验技术信息化

传统模式下的大学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比如学生被动实验现象突出、实验现象不够直观,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不完全。当前,科学可视化和电子通信技术的大发展给化学研究和化学课堂教学带来了令人兴奋的应用机会。通过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应用分子模拟程序,可以将一个复杂的分子结构形象化、立体化、动态化地展示给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5]。2006年以来,学院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落实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实施先进的教学方法。随着北京市对实验教学中心经费投入不断加大,实验教学中心配备了一流的实验教学仪器和设备,提供了信息化实验教学手段。为了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落实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实施先进的教学方法,中心17间实验室都安装了多媒体系统,全部实现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自行设计制作了9套多媒体教学课件,拍摄了20部实验教学录像片。将大量教学图片、视频资料、多媒体软件、教学参考光盘等应用于实验教学,用生动形象的文字、图像以及视频等媒体信息直观地表达实验的重点、难点及操作方法和要点,增加了教学的信息量,强化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观,改进了教学效果,优化了教学质量,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1.3实验技术现代化

学院每年用北京市教委提供的300万元专项基金,购置新的实验教学仪器和设备,推进中心的实验设施现代化建设,提升实验技术现代化。例如,基础化学实验二中“熔点的测定”除了教给学生传统的提勒管测定法外,还用购置的WRS-1B数字熔点仪、SMP3数字熔点仪以及显微数字熔点仪,使学生能够学习和掌握现代化熔点测定技术。又例如,在基础化学实验二“旋光度的测定”中,除了教会学生样品用量较大的国产的WXG-4圆盘旋光仪,还教会学生使用样品用量只有50μL的美国Rudolph微量旋光仪。同时,中心还购置了7台Agilent气相色谱仪、7台Waters高效液相色谱仪和3台Thermo-Fish-erUltimate3000高效液相色谱仪、6台Shimadzu255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5台ShimadzuRF-5301荧光分光光度计、2台红外分光光度计、1台马尔文纳米粒度测定仪。教师充分利用这些新仪器设计开发新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丰富实验教材内容。所购置的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向本校本科学生开放,学生在实验课中零距离接触这些大型和精密仪器设备。这些一流的实验设备成为学生牢固掌握基础化学现代实验技术的保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特别为药学专业的学生接下来的专业实验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动手能力基础。

2实验教学方法多样化

学院逐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目标,不断完善以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和研究式教学为代表的实验教学多样化,培养创新和创业型人才。

2.1启发式实验教学

传统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一般采取的是“配方抓药”的方式,学生按照教科书写好的步骤去做实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很少设置有让学生去思考的环节,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中,学生的实验技能仅仅处于“会操作”这样一个低水平阶段,对化学科学的本质的理解力和创新能力没有得到有效训练[6]。因此,用互动式教学方法贯穿实验教学是中心的基本原则,教学中以教师的启发指导为主,通过学生认真思考和研究来完成实验,以提高学生对基础化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在每次开始上实验课时,授课教师会围绕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难点、实验预期结果和可能出现的问题等启发学生主动思维,让学生谈看法。比如在基础化学实验二“柱色谱分离甲基橙和亚甲基蓝”的实验中,都会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启发学生提问题[7]。比如提问学生实验中是蓝色条带还是黄色条带先流出色谱柱?为什么?然后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与自己最初的判断是否一致,假若判断有错误,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原因,然后在实验课结束时,会组织学生即时小结。通过小结,启发学生注意联系理论知识,引导学生从被分离化合物的结构和极性以及固定相硅胶的结构、极性和化合物与硅胶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去思考,对实验结果给出正确的理论解释,对实验出现的问题给出合理的分析。启发式实验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管理理论课与实验课知识,尤其是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和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方法。

2.2互动式实验教学

自发性和即兴表演等多种方式的互动式教学对提高学生化学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在互动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方要充分利用互动式教学资源如视觉、语调、手势和体态等。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授课中要经常提出适宜的问题,征求学生的答案,同时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并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8]。因此,用互动式教学方法贯穿实验教学也是中心的基本原则,积极鼓励授课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例如,在基础化学实验二“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的实验中,由于升华时对温度的控制不同,实验现象和结果会有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在升华过程中很快闻到了糊味儿,升华用的滤纸由白色变成了焦黄色,升华的咖啡因产品晶体细小且很短,夹杂着黄色;而有些学生在升华过程中没有闻到糊味儿,咖啡因晶体洁白,颗粒很大且很长,附着在滤纸上干净整洁,产率较高。对于这样的实验教学情况,教师就组织全班学生一起探讨原因,将产生不同实验现象的学生分成小组相互观摩、探讨和交流,认真比较实验现象,仔细分析实验过程的异同,最后总结出实验成功的经验:茶叶的提取物在焙炒过程中要充分去除提取溶剂,形成墨绿色的均匀细小颗粒,升华时温度上升要缓慢,不能着急,若提取溶剂去除不干净和升华温度上升过快会导致咖啡因结晶色泽较差和产率较低。学生通过这样的讨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实验热情高涨,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勇于争论、敢于表态的实验态度,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自身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与学生之间也有了近距离的情感交流,达到了教学相长。

2.3研究式实验教学

研究式实验教学的特点是课堂上有更多的互动、学生可分组实验以及会像科研实验那样产生真实的问题等。通过研究式实验教学,学生对基础化学概念的理解和学习态度上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更有效[9]。因此,在实验课中开设研究式实验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的有效途径。为此,实验教学中心积极推行研究式教学,让设计实验内容更加靠近正规的科研实验[10],成为中心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例如,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未知物的含量”设计性实验中,教师在实验课开始前2周,向学生布置实验题目、内容和实验要求,指导学生查阅文献,以课题小组为单位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说明实验原理;实验实施前1周,收集学生的实验方案,由教师进行审阅;实验实施前1天,组织一个讨论会,由各课题组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全班讨论、归纳,在教师的指导下,最终形成一个公认合理可行的实验实施方案;学生从调整仪器、配置试剂开始,完全自己动手完成实验方案的实施;学生实验完成后,独立完成实验报告。通过研究性实验教学的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和透彻。

3实验内容综合化

传统药学基础实验课程体系强调无机、有机、分析和物化实验的专业性和独立性,课程开设基本分属于各教研室,各建一套,各自为政,不重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结果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不足,同时也制约了各教研室的资源共享。将药学基础实验课程体系各学科相互融合,注重相关学科的交叉联系,开展综合性实验训练,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药学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4]。综合性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意义重大,也是中心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2006年以来,中心利用专项资金购置了一大批用于光学、电化学和色谱学分析等技术的教学仪器设备。例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红外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和高效液相色谱仪等。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综合性实验项目的开设就显得非常必要。为此,实验中心积极推行综合性实验项目教学。比如在“基础化学实验二”中,乙醇浸提茶叶、升华法提纯咖啡因,中心管理好学生的样品;在“基础化学实验三”中,让学生使用自己的样品采用液相色谱法分析咖啡因的纯度及含量测定,学生可以在“基础化学实验三”中体会在“基础化学实验二”中自己样品的好坏程度。再如在“基础化学实验二”中,学生合成和纯化阿司匹林,保留样品;在“基础化学实验三”中,分别采用紫外二阶导数光谱法和液相色谱法分析阿司匹林及其杂质水杨酸的含量,在“基础化学实验四”中,测定阿司匹林的燃烧热。这种将相关实验技术融合在既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的具体实验中,使这些选定的实验项目串联成一个大实验,通过实验原料传递的方法,使实验内容变成一系列前后关联的有机整体,实验设计整合了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的实验内容,注重上下游课程之间的渗透和衔接,提升了学生对科学知识和实验课程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4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展望

本校实验教学中心在未来将继续以培养创新和创业型人才为指导思想,不断探索、研究医学化学和药学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基本规律、特点,不断吸取实验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的新成果,不断完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和体系,切实提高我国医学和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

作者:唐静成 王玉记 吴建辉 赵明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化学生物学与药学院

参考文献

[1]KristinaKlara,NingHou,AllisonLawman,etal.Develo-pingandImplementingaCollaborativeTeachingInnova-tioninIntroductoryChemistryfromthePerspectiveofanUndergraduateStudent[J].JChemEduc,2013,90,401-404.

[2]DavidDaniels,CharlotteBerkes,ArjanNekoie,JimmyFranco.FightingTuberculosisinanUndergraduateLabo-ratory:Synthesizing,EvaluatingandAnalyzingInhibitors[J].JChemEduc,2015,92,928-931.

[3]HartwellSK.ExploringthePotentialforUsingInexpensiveNaturalReagentsExtractedfromPlantstoTeachChemicalAnalysis[J].JChemEducResPract,2012,13,135.

[4]闫淑莲,唐静成,何深知,邵建群,夏颖,张枫,石晨,徐艳霞.药学专业综合性实验的设计与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15,12:21-23.

[5]LorettaL.Jones.HowMultimedia-BasedLearningandMolecularVisualizationChangetheLandscapeofChemi-calEducationResearch[J].JChemEduc,2013,90,1571-1576

[6]NorHasnizaIbrahim,JohariSurif,KhewPeiHui,SafiahYaakub.“Typical”TeachingMethodAppliedinChemis-tryExperiment[J].Procedia-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2014,116,4946-4954.

[7]CurtrightRD,EmryR,MarkwellJ.StudentUnderstandingofChromatography:AHands-OnApproach[J].JChemEduc,1999,76,249.

[8]VirginiaJ.Flood,Fran?oisG.Amar,RicardoNemirovsky,etal.PayingAttentiontoGesturewhenStudentsTalkChemistry:InteractionalResourcesforResponsiveTeach-ing[J].JChemEduc,2015,92,11-22.

化学实验心得体会范文10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教育应用的不断深入,未来的学校将会发展成一个包括技术-信息网络、人际-经验网络和社会-价值网络三位一体的网络中心。技术网络只会强化 而不会取代学校教育。在作为复合网络中心的未来学校里,个体社会化必须解决的认知、行为和态度特别是信仰等问题将会得到有效的统筹解决。

【关键词】学校模式;复合;网络中心

网络引入教育带来了这样一个问题:未来的学校模式将是怎样的?

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互联网的出现及其伴随信息技术的更新而获得的飞跃发展,不仅迅速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和信念,也在迅速改变着我们的教育以及千百年来习以为常的学校模式。可以预见,未来的学校模式将是一个包含技术—信息网络、人际—经验网络和社会—价值网络的三位一体的复合网络中心。

一、未来的学校是一个复合的网络中心

1.未来的学校是一个技术—信息网络中心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传统教育手段无法比拟的功效。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或论述难以数计。综观近期的研究成果可知,信息容量大、传递速度快、自主性和选择性强、提高学习效率与降低学习成本等,是人们普遍赞赏的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功能。其实,把获得的知识(信息)与获取信息的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即教育内容与教育手段在教育过程中的完满结合,更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无以伦比的功能,西方有一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追求高效能的时代,当教育质量实际上成为学校生命线的时候,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便越来越需要依赖信息技术。

传统的学校是一个技术—知识中心。传统的教育教学技术曾经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引领风骚,如造纸技术、书写技术、演示技术等,这些技术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的社会发展状况和知识增长水平相适应,而与知识激增、陈旧速率加快的信息时代的要求越来越远。传统的学校传递的是知识,学生学习的是经过国家、社会或教师裁剪、筛选、加工或改造了的信息,即知识,这有其真理性的一面,但这些知识不仅容量有限,而且传递速度慢,尽管适应了国家、社会的需要乃至教师个人的意愿,可未必适合学习者的水平、兴趣和特长。在作为技术—知识中心的传统学校里,学校是知识的中心,但基于旧式技术的知识传递是单向的,教师在学校里传递学生在学校里接受,并不构成“网络”,不仅限制了受教育的规模,而且学习者对课程没有多少自主性和选择性。

未来的学校将是一个技术—信息网络中心。传统的教学媒体将会退居次要地位,而网络技术将会成为教育教学领域的主导技术,从而使学校成为社会区中技术先进、环境舒适、功能配套、指导有力的信息集散地。在未来的学校,基于对网络等现代技术信息的获得,在空间上突破了学校的地域限制而具有广延性;在时间上突破了学校的日程安排而具有全涉性和弹性;在信息获取方式上突破了单向、被动的传递限制,而具有平等性、交互性和多向性。信息技术化、技术网络化就使学校成为覆盖全球的信息“网络”里的一个中心。这种“中心”无法在学校之外形成,因为信息不完全等于知识。信息资源只有借助技术网络,通过课程模式转变为知识资源,它才具有下面的积极功效,而惟有学校才具备这种转换功能。技术—信息网络中心为学生和社区中有需要的人士提供获取有用信息(知识)的场地和指导服务。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在广袤的信息天地里,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水平、兴趣、特长并有助加速社会化发展的信息,并将它们整合成一个一个相互关联、又不断加深拓展的课程,通过学习和训练,拓展认知领域,发展操作技能,提高心智水平,建构知识体系。

2.未来的学校是一个人际──经验网络中心

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行为经验习得的过程。行为经验的习得对个体社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对于自然习得来说,学校教育可以为个体行为经验习得提供类型最多样、过程最简便、形式最集中、训练最有效的帮助。自从学校教育产生以来,“经验”的选择与实话就成为学校的中心任务,无论是传统教育理论,还是现代教育理论,对问题探讨的核心都是“经验”的选择与实施。虽然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取向和结论,但尽可能使“经验”在符合社会正统价值或主体集团利益的同时具有多样化、集约化和高效化,则是社会发展的强烈期望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

传统的学校是一个书本—经验中心。在这样的中心里,以教科书为代表的书本是学习者获取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惟一的或主要的源泉,学校的教育、教学及管理也把学生局限在有限的教材之中。正如宋真宗的《劝学诗》所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盅粟。……男儿欲遂平生长志,六经勤向窗前读!”仿佛书中已包含了一切,人的成长无需外求。然而,传统教科书展现的“经验”无论是数量还是类型都是极其有限的,在文化价值上还具有单一性,根本无法构成一个江中个体多方面需要的“经验网络”,而且在来源上具有间接性,在时间上具有迟效性。这种缺陷可称为“经验本体不足”。在农业社会或工业社会初期,学习者尚可应付人生所需,而在工业社会后巨大作用特别是信息时代,这种“经验本体不足”不仅无法使学习者应对人生所南,就连应对学校生活都有困难。此外,传统的教育教学倚重书本知识,忽视实际经验;倚重间接经验,忽视直接经验,纸上谈兵,堂上种稻,这种缺陷可称为“经验传习偏颇”。这不仅使学习者获得经验的途径比较单一,而且获得的经验也比较狭窄,以致饱读诗书,空谈心性,不求实用。陶行知从现代精神出发批评传统学校的教育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并且认为不实行“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改革,就无以革除这一弊端。这种状况正在改变,而且也只会因为以网络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介入而发生改变。

未来的学校是一个人际—经验网络中心。由于对网络技术的教育应用,作为学习对象的“经验”有效地突破了书本的局限,而建筑在广阔的人际关系上。一方面,进入学习领域的经验数量和类型大大增加,在文化价值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多质经验本身就是一个“网络”,“经验本体丰富”成为现实。另一方面,经验的习得不仅可以在书本上、在现实交往中进行,而且可以在网络里、在虚拟的情境下实行。这就拓宽了经验习得渠道,从而使多样化的渠道也成为一个“网络”。传统学校也有人际交往,但大量的交往特别是师生交往是不平等的,学生的主体性受到很大的局限。未来的学校模式将会因“网络”而使教育中的人际交往包括师生关系变得更平等、民主,学生的主体精神得到高扬" 。总之,在人际—经验网络中心模式的未来学校里,人际交往不仅仅是一种教育形式,而且成为一种重要的课程。学生通过人际交往学习垂涎经验和社会经验,在人际网络中获得实用的知识技能,得到生动、直接、深刻的情感体验,藉此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人际—经验网络中心具有书本—经验中心无法比拟的功能,它所追求的不只是观念层面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触及人的情感和行为,这对人的态度、价值、信念的形成和巩固有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3.未来学校是一个社会—价值网络中心

知识、经验和价值是学校教育和个体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传习可以使学习者的认知、行为和态度(包括信仰)得到改善和发展。价值培育或价值认同向来为学校教育所关注。在我国,价值教育更是形成了长久的传统,千百年来,知识与经验都让位于正统价值观念特别是伦理道德规范的培养。即便到了现代社会,这种信念似乎并未改变过。就教育的现代社会功能来说,美国功能主义学者T. Parsons 等把社会结构分为有机行为体系、人格体系、文化体系和社会体系四大部分,学校教育不仅发展“有机行为体系”,而且还影响“人格体系”,使个体学习并掌握“共同价值”、“社会规范”和“情感表达方式”,最终形成一种以价值为核心的态度体系。

传统的学校是一个学校—价值中心。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主要依赖学校,在形成怎样的价值观和如何形成这种价值观方面,学生始终处在被灌输者的地位,没有多少自主选择的余地。学校在灌输价值观的时候,尽管不会有违国家主导的价值标准但在国家主导价值标准的学校选择问题上,免不了带有浓郁的校本功利主义色彩,如对全面发展目标的认知和全面发展教育的举措,在应试教育的文化氛围里就普遍出现片面性,这就说明学校—价值中心模式实话的是一种狭隘的价值观。学生无法感受主导价值体系的全貌,而且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很容易被校外非主流或对立的价值观的“新颖性”所吸引。与此同时,学校在灌输价值观的过程中,通常采用单向授受方式,为了保证授受的有效性往往还采取许多“有力”的措施,这种被强制感诱发出许多接受障碍。在民主与文化多元的社会里,限制学生对多元价值的了解,往往会降低他们对主导价值的接纳程度。这是现代社会学校—价值中心模式暴露的越来越严重的弊端。

未来的学校是一个社会—价值网络中心。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将不仅仅依赖学校,社会各种价值体系,包括主流的、非主流的和叛逆的,都将可能进入学生的视野,特别是借助技术网络而流布的观念更是形形色色,无处不在,学生接纳哪种观念更新,取决于该价值体系的影响力和具有教育责任的人所发挥的指导回升,但选择的主动权在学生。指导选择与灌输接纳不同,一旦确立某种观念,那么,这种观念在认知上是明了的,在情感上是认同的,在意志上是决然的,在行动上的一致的,也就是说,他将达到知行合一,矢志不逾的“信仰”的境界。

二、技术网络只会强化而不会取代学校教育

信息社会的技术将会成为重要的变革力量,它对学校教育具有强化功能。 然而,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网校的大量出现,是否会取代学校和教师,这是许多人都极其关注的重要问题。我们在确认网络技术的教育应用会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和教与学的行为的同时,也必须确认技术性网络仅仅是人的成长和发展的一个环境,虽然这种环境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但它永远无法取代能为人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或创设多种环境的学校。

首先,从教育媒体的发展来看,任何媒体包括技术网络都不是万能的,它们各有优势,不同性质的媒体之间没有替代性。而媒体在教育中的介入将呈现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先进的趋势。国外学者(如安东尼·贝茨、嘉格伦等)也认为,媒介不是信息,就信息传递而言,任何一种媒体都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而且,网络技术的教育应用需要依赖大量丰富的教学软件劫持依赖教育人员细心维护和严格管理。因此,网络技术再完善,也不可能改变其作为教育、教学的工具(手段)这一本质。

其次,从教育的本质来看,“教育和培训是保存和增加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的首要系统。这些系统传播知识的速度和效率决定了人力资本的开发率。”任何一个社会都会寻求和努力实现教育与培训的最大的速度和效率。教育的主体是人,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是教育过程中相互依存的两个要素,教育是人培育人的活动,这是其最本质的特征。人类随着自身的不断进化选择了最有效率的教育模式──学校教育。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外创造出学校教育,这是人类教育的最大创新。学校教育是不会早于人类社会而消亡的。

第三,从学生的成长来看,许多学科的研究成果表明,成长着的学生会遇到许多他们自己无法解决或不能很好面对的问题,需要有经验的人给予指导;成长着的学生有许多网络无法给予满足的成长需要,网络之外的学习和活动依然是必不可少的。学生不是抽象的人,他们总是生活在具体的、特定的社会里,他们有必要社会化,社会要求他们社会化。而出于商业得益的“网络社会”利用学生的求知天性和无(少)—知特点,兜售大量的阻碍社会发展的东西,危害学生的成长。基于循序和发展的价值观,社会必然会危房成长着的学生积极融入主流社会接受主流社会的价值体系。“网络社会”的无限选择性和特定社会的有限选择性构成了尖锐的矛盾,这就导致在特定社会开放学生选择时空的同时限制(甚至干预)学生的某些选择。这一任务主要由具有左右学生选择功能的学校及其代表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教师来承担。

第四,从教师的功能来看,教师具有传递、引导和左右(限制、干预、矫正)的功能。受聘于各级各类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教书育人)的教师,不仅在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且在学生基于网络的学习过程中依然具有别人无法比拟的作用。Pedersen等人(1978)通过研究一所小学的才是对学生的真实影响得出“教师不只可以影响学生现在的生活,还可以改变他的将来”的结论。经过训练后的具有社会主流价值化倾向的教师,其专业素养、职业责任和社会约束,可以帮助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传递真实的知识和主流的观念,引导并激励学生社会化,特别是在自由度和选择度很大的网络学习中经常跟学生在一起生活或活动的教师比家庭组织或其他社会机构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和行为的引导和左右更具实时性和有效性。

第五,从网络教育的实践来看,随着网络的不断延伸和被广泛使用,网络的信息虚假、理论错误、伦理缺失、道德沦丧、污秽泛滥、犯罪流行等,正日益成为信息时代严重的社会流行病。纯化“网络社会”成为当今社会刻不容缓的任务,国际社会正在为此作出努力。当然,人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网络社会”问题会得到较为妥善的解决,但就现有的技术来看,依靠学校的监控和引导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即便是在技术监控不成问题的未来,学校依然有其独具有优越性。

总之,技术网络是一种手段和工具,它所承载的信息是庞杂的,只有经过学校和教师的筛选或辅导才有可能成为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学习课程。如果确认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成长或顺利社会化,那么,就必须确认技术网络永远无法取代学校及其教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作为复合网络中心的未来学校,将会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或顺利社会化提供全面的服务。或者说,个体社会化必须解决的认知、行为和信仰等三大问题,将会在以复合网络中心为标志的未来学校里得到有效的统筹解决。

参考文献

[1] 李克东.知识经济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J].电化" 教育研究,1999,(1). [3] 张芳森.浅谈高师院校学生现代教育技术素质的培养[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1).

[4] 佟元之,阎岩,张文惠.基础教育教学减负增效的思考与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00,(4).

[5] 王奎珍,张鑫.谈谈电脑多媒体网络教学[J].电化教育研究,2000,(4)

[6] 黄堂红.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教育改革的关系[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0,(5).

化学实验心得体会范文11

体验式学习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体验和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探究,从而有效地获得知识的一种综合教学方法。体验式学习模式可以按库伯的构想构建。库伯认为:体验式学习要经历4个阶段:①具体体验。学习者在真实情境中活动,获得各种知识,产生相应感悟。②观察、反思。学习者回顾自己的经历,对体验进行分析、反思。③抽象的概念化。学习者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建构一种理论或模型。④主动检验。学习者在新的情境中对自己的理论假设进行检验。体验式学习始于体验、感悟,具有内发性;悟于探究、反思,具有生成性;终于迁移、运用,具有实践性。因此相对于传统学习,体验式学习加强了课堂与“真实世界”之间的联系,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一、《化验室组织与管理》体验式学习模式的基本形态

《化验室组织与管理》课程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化验室的建筑与实施、化验室技术装备管理、化验室安全管理。其单元达成目标十分明确,如化验室的建筑与实施,运用实地考察、学生讨论的方法,完成无机、有机及分析化验室设计及配套设计的任务。化验室安全管理,运用讨论法、案例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完成无机、有机及分析化验室消防、安全管理措施的制定、外伤的急救、中毒的救治及安全使用水电的任务。根据单元达成目标的差异,体验式学习模式可以有三种基本形态:

1.认知体验式学习

认知体验式学习是以真实体验为主要手段,以获得第一手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的体验式学习。认知体验式学习过程可以概括为“问题情境+现场观察+总结反思”。“化验室的建筑与实施”适合采用认知体验式学习。

2.情感体验式学习

情感体验式学习是以模拟体验为主要手段,以加深情感体验、形成某种态度为主要目标的体验式学习。它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中最为基本和有效的学习方式。情感体验式学习过程可以概括为“案例+研讨+实践”。“化验室安全管理”适合采用情感体验式学习。

3.行动体验式学习

行动体验式学习是以获得操作技能和行为经验为主要目标的体验式学习。任何实用技能,特别是动作技能,都必须依赖这种学习来获得。行动体验式学习也起始于对真实情境的体验,但这种体验不拘于认知或情感,而是聚焦于行动。这是因为,此类学习的核心目标是获得操作技能,而操作技能需要在实际操作中获得。行动体验式学习过程可以概括为“实际操作+结果反思+行动修正”。“化验室技术装备管理”适合采用行动体验式学习。

二、《化验室组织与管理》体验式学习模式运行策略

《化验室组织与管理》教学,可根据单元达成目标的差异,灵活采用不同的体验式学习模式。在不同的体验式学习模式运行中,需要把握以下三种策略。

1.基于实体观察的体验式学习策略

化验室的建筑与实施,要求根据化验室对环境、建筑结构、防震的要求进行化验室的选址、初步规划及各个专业工作室的内部设计,学会布置化验室工程管网。除了化学仪器设备知识外,涉及的大多数是建筑工程方面的知识,“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学生的化验室建筑方面的知识几乎为零,所以必须采用“认知体验式学习”,组织学生实体观察。

首先,教师选定企业,如当地的大型化工企业,最好是上市化工企业,这些企业的化验室一是功能齐全,二是设备先进,三是管理规范。

其次,教师认真设计能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问题,如化验室设计:①生产企业的化验室通常分为哪几级?②中心化验室与车间化验室有何异同?③中心化验室有哪些专业工作室?④中心化验室的专业工作室对环境有何要求?⑤如何合理布置中心化验室专业工作室?⑥画出所参观的化验室的平面示意图等。在设计问题时,注意问题的逻辑性,尽可能与书本知识相一致。

第三,组织学生参观化验室,让学生在现场观察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第四,参观结束后,及时组织学生交流,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能对自己的感知经验进行回顾和反思,聚焦自己关注的现象或问题;

第五,布置学生课后作业,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会参考书本,会对自己关注的现象进行理论分析,会把自己的理论分析与所观察的现实情况进行比较,从而完成知识建构。

2.基于典型案例的体验式学习策略

没有安全事故的体验,也就不可能有安全管理的概念。一般的安全事故,学生亲历的比较少,尤其是化学安全事故,学生亲历的就更少。如何让学生掌握化验室安全管理知识,可以采用情感体验式学习。

首先,选择化学事故案例,如中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11.13”爆炸事故。通过情境复现让学生有一种视觉冲击。通过各种化学事故的典型案例,让学生体验什么是化学火灾、化学爆炸、化学中毒、化学污染,明白化验室安全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对化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化验室的消防措施等知识的学习兴趣。

其次,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总结燃烧与灭火之间的关系,分析化验室中发生火灾的可能因素,讨论化验室灭火采取的救助方法。

第三,组织学生制定化验室的消防和安全管理措施,同时,组织学生走访企业化验室,要求学生将自己制定的消防、安全管理措施与企业化验室消防、安全管理措施进行比较,分析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从而加深对化验室消防、安全管理重要性的理解。

3.基于全程参与的体验式学习策略

“化验室技术装备管理”是化验室管理中的常规管理。如仪器设备档案管理包括两部分:一是原始档案,包括名称、型号、进厂编号、生产厂家、价格、合同单,随机带来的全部资料(图纸、使用说明书、操作维修指南、备品备件明细表、出厂检验单),开箱验收、安装、调试、验证等所有记录说明及参与人员名单,与生产厂家联系方式、电话、地址、联系人等。二是使用档案:包括入厂后计量校正记录及合格证,安装位置,每年一次的使用记录情况书面汇报,仪器设备的保养、维修、排除故障措施等记录,仪器设备书面操作规程,仪器使用的日常记录。这方面的知识需要采用“行动体验式学习”。

首先,安排学生去企业化验室进行为期一周的认识实习,在师傅的带领下,做好普通实验仪器的清洗、保管工作,协助师傅维护大型仪器,体验化验室的“四S管理”;在师傅的指导下,查看某大型仪器的原始档案和使用档案;协助师傅做好化验室及设备使用的日常记录。认识实习的最大优势在于获取默会知识。所谓默会知识,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不教而会而且难以用语词表达的程序性知识。它有三个特征:①是关于“如何做而不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②通常不需要借助他人或外显的教学来获得;③对学习者具有个人意义。如“化验室技术装备管理”知识就是默会知识。

其次,要求学生每天记实习日记,反思师傅的言行和工作态度,反思化验室仪器设备的配备,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管理,仪器设备的维修保养、注意事项。

第三,要求学生尝试学习编制《化验人员手册》,通过《化验人员手册》的编写,使学生对化验室技术装备管理知识系统化,从而克服学生在体验中的认识偏差,真正理解什么是化验室技术装备管理。

三、《化验室组织与管理》体验式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要善于创设体验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直接经验是体验式学习的首要特征。创设良好的体验情景是直接经验构筑的开端,也是引发学生积极体验的动力,教师可沿两个方向创设体验情景。

(1)创设真实情境,构筑学生的真实学习体验。《化验室组织与管理》真实情境就是企业化验室,学生无论采用观察还是实际操作,所获得的都是原本的真实体验。教师对现实中的情境“创设”,本质上是“选择”和“指引”,即基于教学目标挑选富有教育意义的现实情境。在这其中,需要重点考虑的是情境的典型性。因此,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必须密切关注当地大型企业化验室:一是了解化验室的规模、功能、先进性,二是确定一到两个先进的化验室作为学生体验的基地。

(2)采用情境模拟,丰富学生的类真实体验。如果创设真实情境缺乏现实条件,可通过情境模拟来构筑学习体验。情境模拟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情境仿真,它是指人为地创设某种高度类似真实世界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参与这种情境中的活动而进行学习。如合理处理化验室的废弃物,根据化学毒物中毒的程度及时救治演习等。二是虚拟仿真,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如录像再现化学火灾现场等,通过增加学生的替代性体验促进其学习。

2.要善于引导反思,加深学习体验

反思是指对直接经验的转换,它既包括对经验的概括、归纳与提升,也包括对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评价。经常引导学生学习反思,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深学生学习的体验和认识,使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教师引导学生对直接经验进行反思时,可以按照艾勒和吉利斯的“4C”反思模式进行,即:①连续(Continuous)反思:在直接经验进行之前、之中、之后连续进行反思,回顾并概括出自己从经验中获得的知识;②关联(Connected)反思:把直接经验与学习目标关联起来,特别是把具体经验与课堂学习的抽象概念联系起来;③挑战性(Challenging)反思:以一种更为宽泛、新颖、批判性的方式审视自己的经验,提出某些理论假设并对其进行检验;④情境化(Contextualized)反思:思考自己的经验情境与实际应用情境之间是否存在有意义的联系。

化学实验心得体会范文12

关键词:教学方式;逆反心理;环境教育

一、论化学实验中学生的心理障碍及防治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不少学生会出现的实验心理障碍,诸如:不重视化学实验的心理;抗拒性逆反心理;不注意观察实验的心理;盲动随意的心理等等。这些心理障碍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化学实验的正常进行,而且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必然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使学生的学习能力降低、禁锢学生潜力的发挥,阻碍着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获得真知。

学生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健康的大脑机能基础上,学生通过积极的心理活动接受教育的影响,而轻视化学实验的问题是违背了学生科学认识的原则,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已经为人材培养带来不良影响,也造成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削弱。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开设课外实验,例如:无土栽培花草用的植物营养液的配制,测定大气中固态沉降物含量,快速测定血液中CO含量等的实验,让学生多做实验,让他们亲身体验,可给他们带来学习化学的情趣,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让获得知识经验和行为变化协同发展,促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同时,加强学生实验的意识,让学生在实验中充分发挥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的优势,只有在用化学知识武装学生的同时,引导他们有的放矢地做好实验,使化学知识经验不断地内化,才能使学生健康的心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对学习起到良好的心理作用,再则,要淡化对分数的追求,真正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轨道上拉回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学的过程是育人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辅导的过程.教师的责任就是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组织适合学生的各种教育活动,在学生已有的心理水平上引起新的需要。二、在化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环境教育

二十一世纪的工业发展和人口增长对地球环境的破坏越趋严重,越来越受关注,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课题。在我国,改革开放前不注意环境保护,改革开放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建设,引发了一次又一次的环境危机,迫使我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屉战略”。

如果没有化学知识,就不能理解环境问题及其解决的方法;没有环保意识,就不能依法保护环境。因此,加强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迫切需要。

1、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实际灌输环保意识

化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环境教育的主渠道,让学生获得化学知识,认识化学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及其解决的方法。教材中讲述的元素及其化合物中,有毒有害的气体有:CO、Cl2、HCl、SO2、H2S、NH3、NO、NO2等;能引起温宣效应的气体是:CO2;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的是:氟利昂;有工业“三废”的化工生产是:硫酸、硝酸、盐酸、钢铁、水泥、石油和氯碱工业等。教材中最早涉及到环保问题的是:硫酸工业尾气的处理,在这里,教师不能轻描淡写一带而过,而要复习SO2的刺激性和酸雾的形成,介绍1952年英国伦敦的烟雾事件,和1961年日本四日市的哮喘事件,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引起震动,加深对防治污染的认识;进而启发学生讨论,硫酸工业尾气中SO2的回收处理,变废为宝、充分利用原料,使学生认识到污染的方法和最佳途径。

化学教师要有强的环保意识,做环境保护的有心人,经常收集有关环保问题的资讯和素材,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的教学,联系环境问题的事例,向学生灌输环保意识。结合课堂教学,或者以墙报、剪报的形式让学生学刘时沦:“为什么要用无铅油?为什么要禁用含磷洗衣粉?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使学生真正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而化为爱护地球环境,防治污染的自觉行为。

2、在实验中潜移默化

在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中,都有一些有毒有害的气体,如果随意排放到教室中,就有损师生的健康,影响课堂教学。因此,在进行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尾气和废液的处理。例如,做CO还原CuO时,把尾气点燃;C12、HCl、SO2、H2S、NO2等气体实验的尾气,要用NaOH溶液吸收,一旦实验完成,即时使其停止反应,防止气体扩散污染环境。学生做完实验时,除了尾气处理外,还要注意要求学生把废液倒入到废液缸中,经回收处理,对环境无害后才可以倒掉。通过课堂演示实验教师的示范作用,和学生实验中的严格要求,使学生在认识和行动上潜移默化,增强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环保习惯,并且学会处理环境问题的技能和思维判断能力。

3、在社会调查中获得真知

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有许多环境事件都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让学生到社会中去,并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环境问题,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去解决污染的问题。例如,在学习硅酸盐工业后,我组织学生参观本地的陶瓷工业区,让学生了解陶瓷生产的同时注意环保问题,学生就发现了有的工厂废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河道中,有的工人在使用浓硫酸、氢氟酸时不注意自我保护。今年来我县人民的母亲河――文浴河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在枯水期,我组织让学生写出调查报告,参加全县中学生“爱护母亲河”演讲比赛。学生从中得到的震撼与教育非常深刻,自发成立了“保护母亲河”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小组,定期到河边去清理垃圾,搞宣传活动,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通过上述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环保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到学习化学的价值,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觉性、主动性和自信心,增强了环保意识及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