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骨科专业实践能力

骨科专业实践能力

时间:2024-02-02 17:15:42

骨科专业实践能力

骨科专业实践能力范文1

>> “五位一体”的幼儿教师培养与培训机制 “五位一体”高校新手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研究 “五位一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应用型本科院校土建类专业“五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五位一体”模式的实践探析 高校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五位一体”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研究 预防医学专业“五位一体”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五位一体”课相教学实践 “五位一体”教学模式初探 建构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五位一体”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构建分析 药剂学教学中“五位一体”思维模式的构建 “五位一体”构建职校新型管理模式 大学生村官五位一体的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普通高校“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发电企业人力资源“五位一体”管理的创新与实践 营销专业五位一体任务化课程开发与实践 “五位一体”班组落地的研究与实践 “五位一体”生态果园模式的研究与应用 “五位一体”大学英语网络教研模式的应用与效果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骨干专家型教师“五位一体”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骨干专家型教师“五位一体”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林天伦 沈文淮 熊建文")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骨干专家型教师可由“教育信念、教育理想、教育情感、教育能力、教育意志”要素构成。一个教师只要具有“信、想、爱、能、会”等特征,其骨干专家型教师的追求就会成为现实。骨干专家型教师的要素结构预示,骨干专家型教师的培养必须做到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关键词:骨干专家型教师;要素结构;培养实践 一、骨干专家型教师培养的背景

骨干专家型教师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正因如此,国家十分重视骨干专家型教师的培养,出台了各种各样的措施。如2002年教育部了《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十五”计划》,提出在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将继续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中的“特级教师计划”,务使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培养一批“造诣高深的中小学特级教师”,支持和培养一批“在教育界有重大影响的教育专家和名师”。2010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学术带头人”、“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并且出台了一系列相应促进措施,如“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等。

“创强”是指创教育强省、强市、缉获 (县)等,“争先”是指迎娶实现教育现代化。“争先建高地”是广东教育今后若干年的发展目标。创强无论哪个学段的教育,其目标的实现均需要培养一批具有追求卓越意识和能力的骨干专家型教师。

作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我校“十二五”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追求卓越、具备自主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体到师范专业,就是为中小学校培养造就骨干专家型教师。 二、骨干专家型教师“五位一体”要素分析

“骨干教师”一词在我国始于1962年12月,教育部《关于有重点地办好一批全日制中、小学校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培养一批骨干教师。相关资料的研究显示,“骨干教师”一般被界定为:在一定范围的教师群体中,师德修养,职业素质相对优异,有一定知名度、被大家公认的、具有较为丰富的中学教育经验,在学校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承担了较重的工作量,对教育研究方面有一定兴趣和较为突出的能力,取得过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并对一般教师具有一定示范作用和带动作用,能够支撑所在地区或学校的学段或学科教学和教学研究工作的优秀教师代表。

骨干专家型教师应具有“骨干”和“专家”教师的特质,应是善于教学、育人和研究,乐于助人,在学科教学、学生培养、学科研究、同事成长上具有较高深造诣、起着一定示范和带动作用的教师。这样的教师需要具有良好的教育信念和理想,怀有对教育事业热爱之心,具有驾驭学校教育工作的知识和能力,具有逾越教育教学挑战的勇气和决心。换言之,教育信念、教育理想、教育情感、教育知能和教育意志等是影响一个教师能否成为骨干专家型教师的重要因素。

教育信念对教师能否成为骨干专家型教师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信不信”,如教育能否促进人的成长、教师能否促进学生发展、学生能否转变发展。教育理想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想不想”,如想不想把教育工作干好、想不想追求卓越,想不想成为骨干专家型教师。教育情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爱不爱”,如是否热爱教育、是否热爱学生。教育知能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能不能”,如能不能把课程讲授好、能不能把学生引导好、能不能与家长沟通好、能不能把日常事情诠释好、能不能对教育活动反思好、能不能对教育现象诊断好、能不能与同事合作好等。教育意志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会不会”,如遇上教学挑战时会不会坚持深入思考、遇到学生叛逆时会不会创新方法与继续引导。一个教师只要具备了“信、想、爱、能、会”的特质和行为,其对卓越的追求将会成为现实。

骨干专家型教师的主要影响因素预示着要培养这种教师,仅校内培养不够,必须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仅课堂学习不够,必须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仅理论学习不够,必须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仅有专业知识不够,必须具有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和教育观。仅有教育信念不够,必须具有理解学生、教育学生和促进自身发展的知识和能力。仅具有上述因素不够,必须各个因素以及因素之间的组合优化。

为此,我们从培养机制、主体、课程、路径、平台、师资队伍、实践环节等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五位一体”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三、骨干专家型教师“五位一体”培养实践

内容决定形式。“信、想、爱、能、会”五个主要特征构成了骨干专家型教师的要素结构,显示出骨干专家型教师的培养内容与途径。

1. 理顺部门关系,构建“五位一体”培养机制,实现优势互补

保持“本色”、迈向综合是国内师范大学的发

图1 “五位一体”培养机制

展趋势。如何在迈向综合性大学过程中保持“本色”、甚至更加“出色”是师范大学在培养机制上必须逾越的藩篱。为此,前些年我们也一直在思考,是否成立类似教师教育学院这种机构统管师范生培养工作。对这设想,仁者见仁,意见不一,原因在于这种机构的功能定位。比如它究竟是一个教学单位还是管理单位?如果是教学单位,教育类课程的任课教师、学科教学法教师、以及师范生是否归并一起由它管理?如果把教育类课程任课教师从原教育科学学院剥离出来,教育科学学院的根基何在?如果学科教学法教师从原专业学院剥离出来,这些教师后续的学科根基何在?他们的工作意愿与积极性是否会更高?如果师范生从原专业学院剥离出来,专业学院是否抱着像开设公共必修课的心态开设专业课?师范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是否有保障?

如果拟成立的机构作为一个管理单位,它与教务处关系如何?教务处很多常规性的工作是否进行师范与非师范边界的划分?如果划分了,拟成立的机构不就是另一个教务处吗?

反复的论证以及管理的功能整合趋势使我们打消了增设机构的念头。为此,我们对原有机构的功能、关系等进行了理顺,构建了“教务处统筹―专业学院培养―教心院参与―学生工作部、校团委配合”的培养机制。教务处负责培养方案的审核、教育实习布点与组织、通识课程设置及教育类课程的把控、“‘为了明天’课堂教学技能大赛”等校内外赛事的组织、教学法师资队伍建设等。专业学院负责学生的管理、专业课的开设、教育调查、见习、技能训练等。教心院(教育科学学院、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心理学院)负责教育类课程的开设。学生工作部负责学生思想的引导,团委负责课外活动等。五方职责明确,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校内协同机制,使整个培养工作有效有序进行。

2. 拓展培养路径,构建“五位一体”培养主体,丰富学生体验

骨干专家型教师“信、想、爱、能、会”的特点预示着培养仅有校内力量不够,必须充分发挥校外优质资源的“为我性”,让这些资源服务于骨干专家型教师的成长。为此,我们拓展了培养主体。一是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如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等开展一学期或一学年的交换培养,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斗志,形成更好的学风。二是与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广东实验中学、广州执信中学、广州广雅中学等名校以及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爱学网、春桃慈善基金会、狮子会、合生珠江教育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开展联合培养,使学生在应对真实的教育问题中成长。与此同时,设立学校、学院两级讲堂,定期邀请基础教育名校长、名教师在学校层面开设教师专业发展通识类专题讲座,在学院层面开设专业类专题讲座。一线教育精英的演讲不仅引导了师范生的学习,而且增强了他们的教育信念,激发他们的教育理想和情怀,强化他们的教育意志。

图2 “五位一体”培养主体

3. 深化教学改革,采取“五位一体”培养策略,促进目标实现

培养职责明确了,培养主体拓展了,队伍建设、课程设置、平台建设、技能训练、教育实践便成为骨干专家型教师培养的关键因素。只有这五要素协调运行,骨干专家型教师的培养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

(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培养质量。师资队伍质量高低决定着教学质量、培养质量的高低。几年来我校在学科队伍建设上采用了引进与培育相结合的“引育”策略。一是通过引进学科领军人才加强学科建设。目前已引进6名广东省领军人才、2个创新团队,他们的加盟进一步激发了学科教师的活力,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和能力;二是通过分类设岗调动教师从教积极性。目前我校教师岗位分为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研究型。三是通过与中小学开展学科共建创设理论与实践对话平台,促进教师研究中小学教育实践、改进中小学教育实践,从而实现自我改进。四是通过研训改善教育管理者的心智模式,如学校把学院院长、教学副院长、学生工作副书记等送往新加坡、香港的知名大学研修培训。

图3 “五位一体”培养策略

(2)优化课程结构,促进协调发展。课程是学生成长的依赖途径,没有合理的课程结构难有学生的协调发展。因此,我们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较大调整,把课程划分为四类。通识类、学科大类、专业类和教育类,要求师范生修读168学分,其中,通识类课程49~50,学科大类课程30,专业类课程60,教育类课程28。

通识类课程包括提供师范生必须获得的基础知识以及必须达到的基本技能的必修课程,如思想政治理论、军事、体育、英语、计算机等,以及体现基础性、广博性、综合性和通用性的选修课程。通识类选修课程分“人文与艺术”、“自我与社会”、“自然与科技”、“教育与心理”四个模块,每模块下设若干门课程,每门课程2学分。师范生必须在“教育与心理”模块修读4学分。通读和精读一些教育心理类名著,研读一些名校长、名教师的成长事例,以增强他们对教育、教学、教师的理解,对中小学生成长规律和学习心理的认识,强化他们成为骨干专家型教师的信心。

教师教育类课程分为理论类课程、研究与拓展类课程、实践类课程,总学分28。其中理论类课程8学分,教育研究与拓展类课程8学分,实践类课程12学分。师范生通过对教育类课程的学习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与教育观,增强育人意识和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具有改革创新精神,掌握必备的教育知识与能力,学会因材施教,关心和帮助每个中小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实施以赛促练,促进技能提升。训练是学生技能提升的重要途径。为了调动学生日常训练的积极性,我们引入了竞赛机制,以校级、省级、部级、国际级四级别比赛为载体,构建公共基础竞赛、专业技能竞赛、综合创新竞赛三层次竞赛体系。不同级别、类型的系列竞赛既为学生训练及才华施展提供了平台,又培养了他们的反思精神,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力,提高了他们的心理承受力。

(4)优化平台建设,提供条件保障。实验实训平台是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物质条件,也是激发学生自主性、促进合作的舞台。学校建有25个微格室及多个多媒体素材制作室的广东省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实训中心,采用预约式管理。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建有物理学科部级实验示范中心,数学科学学院建有数学建模实验室、基础实验室,化学、生物、计算机、教信等学院均建有多个科技创新实践室。此外,学校成立“华南师大―普通中小学”协同发展发展联盟,发展了遍布奥东西北珠三角地区的180所名校(部级示范性高中为主)作为教育实践基地。这些实验实训实践平台不仅解决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所需的物质条件,而且形成了一系列促进师范生自主训练、合作交流的管理制度,促进了他们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的提高。

骨科专业实践能力范文2

[摘要]中医骨伤科是中医的优势专科,为培养有中医特色的骨伤人才,应尽早开展和贯彻中医骨伤特色教育、落实加强课程和教学内容整合等措施。

[关键词]中医骨伤;人才培养;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b)-170-02

随着交通事故增多、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出现,骨伤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中医骨伤科是中医的特色专科,具有西医骨科学不可替代的优势。然而,近年来在市场经济作用下,中医骨伤的传统诊疗特色,如小夹板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有不断减少的趋势,部分骨折疾病可以用中医正骨手法治疗却逐步为手术治疗所代替,中医骨伤科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令人困惑的局面,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培养出来的中医骨伤人才存在诸多与设置中医骨伤方向的初衷不符之处,其中问题之一是中医学专业骨伤方向的中医特色并不明显,这是中医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针对这种状况,为了办出中医骨伤专业特色,我们在总结以前中医骨伤专业和近年中医学专业骨伤方向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目前中医人才需求形势的变化,对中医骨伤特色人才培养进行以下探讨:

1 中医骨伤特色教育要尽早开展,并贯彻到整个育人过程中

自从教育部1998年实行高校专业调整,合并了中医骨伤学专业后,因为骨伤人才的需求量大,全国多数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中医学专业分化出骨伤方向,不同的院校分化方向的时间不同,多数在四年级开始分化,在后期实行骨伤方向教育。我校总结了以前办学经验,从招生开始就设置中医学专业骨伤方向,实践证明这对培养学生的中医骨伤特色有很大帮助。

首先,便于早期开展中医骨伤思想教育。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我们就聘请德高望重的中医骨伤专家举行中医骨伤讲座,使学生从一入学就了解中医骨伤的起源、特色、现状和发展前景,尽早认识中医骨伤科,培养学生对中医骨科的感情,以后我们不定期地举行各种有关中医骨伤科的讲座,介绍中医骨伤名家的高尚医德和高超技术、中医骨伤有关知识,这对树立和巩固学生的中医骨伤思想有很大作用,能显著促进学生的学习,因为学生明确了自己是中医学专业,必须学好中医的基础理论和知识,而学生又明白自己是骨伤方向,未来的职业与骨科有密切关系,所以学生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会特别留意与“骨”有关的知识,对医古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课程中与骨有关的知识印象特别深刻,达到了全面发展和重点突出相结合的要求。以前我校在四年级下学期才分化的骨伤方向,因为骨伤方向课的教学时间少等原因,较难在短时间内达到这样的效果。

第二,可以充分发挥中医骨伤专家的育人作用。我校实行院系合一的管理模式,中医学专业骨伤方向主要依托大学的附属骨伤科医院办学,日常管理和专业课程教学由附属骨伤科医院负责。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除政治辅导员外,还从一年级开始配备兼职班主任,兼职班主任由从医院遴选出的业务水平高、专业思想牢固、具有高级职称的中医骨伤专业博士担任,班主任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指导学生的学习,解答学生的困惑,通过班主任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言传身教,中医骨伤的信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巩固。因为骨伤医院有相对充足的师资力量,为骨伤课程的教师遴选提供便利,在遴选时,我校把教师的中医骨伤专业思想和专业水平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建立有中医特色的骨伤课程教学队伍。

2 在教学中重点贯彻中医骨伤特色的教育

中医骨伤科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一个特色专科,它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坚持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结合等的治疗原则,形成正骨理筋手法、夹板等外固定、内外辨证用药、练功方法等独特治疗方法[1],因此,在教学中如何贯彻特色教育是中医特色培养的关键所在。

2.1 加强培养学生的手法治疗能力

中医传统的正骨理筋手法,是中医骨科的精华,学生必须经过多途径的学习,从理论到反复实践训练才能掌握。所以,首先要遴选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医生作为课堂教师,要根据中医骨伤科的直观性强、手法操作多等特点,将文本、图形、图像、录像和声音集成在一起,产生逼真的效果, 把中医正骨理筋手法、练功方法,把复杂的疾病整个诊治过程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通过多媒体的视觉和听觉,再配合模拟实物教具的触觉作用,使抽象的教学变得生动、具体, 加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架起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启发学生的思维与联想, 提高学习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接着加强学生的骨科实践技能训练,调整课内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增加实践训练时间,通过建立骨伤科临床实践技能训练实验室,以解决扩大招生后临床见习基地不足的问题。每门骨伤课程学完一定内容后马上让学生进入训练室,把课堂所接受的理论知识在模拟病人身上反复练习,通过实验训练考核后再进入临床科室见习和实习,这样既减少教学对临床工作的影响、减少学生对病人的打扰,又保证学生能掌握骨伤的手法治疗,达到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目的。为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现象,很多院校进行临床技能考核改革,重视动手能力的评价[2],把以考核能力为主的考试贯穿在各种测试中,课程考试、实习出科考试、毕业考试均要制定临床技能考核规范,考核内容包括夹板制作、手法运用、手术操作基本功、伤口换药等实际操作能力,保证学生理论和技能协同提高。

2.2 重视培养学生辨证用药的能力

辨证内服和外用中药是中医骨科区别于西医骨科的特色之一,它能使气血调和,达到同时调整全身和患处局部的功能,显著促进筋伤和骨折的恢复、减少后遗症、节省治疗时间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从学习方药开始到骨伤、骨病等有关课程的学习,都在不断强化方药使用有关知识。

辨证用药的基础理论知识在入学就开始学习,部分学生在开始学习阶段对此理解不够,觉得骨科是术科为主,骨科的诊断治疗都比较简单,X光、B超等现代检查手段一上去,诊断结果就出来了,一进手术室很多病就解决了,所以骨伤科对疾病的辨证、诊断、处方用药要求比较低,对方药掌握活血行气、补肾的药物和方剂就行了,对骨伤诊治特点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所以教学管理人员通过多与学生交流,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动态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还通过座谈、骨伤名家的用药体验,使学生明白辨证用药在骨科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端正思想认识,促进学生在早期打下扎实的中药理论基础,再通过临床见习和毕业实习的实际用药,使学生掌握中医骨科辨证用药的精华。

2.3 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提高医患合作能力

现代医学已经由生物医学模式,进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目前要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促进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医生的人文知识和能力越来越重要,传统中医骨伤疾病的动静结合、练功等更加需要医生和患者的密切配合,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对患者的关爱、沟通、指导等能力,才能贯彻骨伤治疗的医患结合的治疗原则,共同完成治疗的任务。所以要把人文教育贯穿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从医古文的大医精诚开始,到当代的骨伤名家郭春园等,从理论到临床实践都要贯穿人文教育,使学生掌握骨伤科病人心理学、沟通技巧等,在诊疗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合理进行课程和教学内容调整

多数全国中医药院校的中医骨伤方向,多年来把方向的必选课程分为《骨伤科影像诊断学》《骨伤科手术学》《中医筋伤学》《创伤急救学》《中医正骨学》《骨伤科古医籍选》等,这几门课程实际上是中医学专业中的《中医伤科学》的内容的分化后扩充而成,课程设置太多,部分内容交叉重复,而多门课程设置又把疾病诊断和治疗割裂开来,不符合中医的整体观念,应该把它们重新整合,省去重复部分,使它们更便于教师的讲课和学生的学习,如把某骨或关节常见的筋骨疾病的诊断(包括影像检查)方法、正骨和理筋手法、手术和其他治疗方法等内容整合到一起来系统地讲授,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目前我们正在进行有关的教学改革。

因为骨科方向毕竟只是中医学专业的一个方向,在突出基础的现代中医教育中,骨伤方向的主要课程要与中医学保持一致,才能符合中医学专业建设需要,这就产生了基本教育和特色教育的矛盾,如我校中医学专业教学计划中,以皮肤病、肛肠病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医外科学》有81学时,而包括无菌操作、切开缝合、创伤急救等与骨伤手术关系密切的《西医外科学》只有54学时,这并不符合骨伤科的实际教学需要,我们进行局部调整,减少前者课时来适当增加后者的课时,并举行专题讲座来增加后者的学习内容,以争取骨伤特色教育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谭远超,刘峻.如何在21世纪振兴和繁荣中医骨伤科事业[J].中医正骨,2005,17(10):63-64.

骨科专业实践能力范文3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团队建设;四双工程

近年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等职业学校尤为重视教学团队建设,因此,探索出一套较为科学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措施,成为了众多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关注的重点。

教学团队建设的主体是教师,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要改变多年来形成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和工作方式,重塑自我、重构课堂、重建教学、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笔者认为,高等职业学校要充分通过专业发展建设“双带头人”,围绕核心课程建设“双骨干教师”,教学团队建设“专兼双岗” ,政策体制建设 “双向保障”,才能逐步实现教学团队主体双元(专职+兼职)、素质双优(教师素质+职业人素质)、运行双轨(校内+校外)的建设目标。

一、优势互补,建设专业双带头人

当前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存在三种观点,一种认为“以胜任某种岗位要求”为出发点。以“实用”为目标,以“必须”、“够用”为度,不断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第二种认为以给学生终身发展的牢固基础为宗旨,文化基础要扎实,要达到高中程度,专业知识要宽泛。第三种认为中等职业教育不仅要为受教育者作好就业准备,使学生形成较多的岗位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现行中等职业教育各科教学大纲中课程目标的确定就是基于第三种观点。职业教育理想的课程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二是要符合市场的需要,但基于职业学校师资情况和生源状况的现实,这一目标目前还无法实现。因此专业带头人要先行一步,努力尝试在课程目标设置上找到两个方面的结合点、平衡点。基于上述因素,对于专业带头人的建设,应打破一人独当一面的束缚,通过相关政策,评选校内专业带头人一名,聘请校外专业带头人一名,明确双方职责:

1、校外专业带头人的职责主要是根据行业现状分析工作过程,确定岗位核心能力,提出专业培养目标,开发教学案例,建设实习基地,指导实践课程

2、校内专业带头人的职责主要是根据岗位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建设核心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模拟实训室,对外宣传交流,对内支持监督。

通过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发挥双专业带头人的排头兵作用。

二、内外结合,建设核心课程双骨干教师

骨干教师不仅要有所任教学科学的专业知识;有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教学理论知识,而且要实现两者的融合,并体现出个人特征,形成具有个性特征的实践知识。同时还必须具备相关行业的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品质。要在融通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强化案例意识,丰富案例知识。如实施项目教学,必须具备从事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的各种要具备完成一个项目所涉及到的所有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并掌握能涵盖学习领域的全部或绝大部分教学目标规定的内容,还必须在备课时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以应对学生的各种未知问题,使学生的行为能够在自己的控制之下。为了充分实现教学与职业的融通,应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推行双骨干教师法。选拔若干名校内名师为专职骨干教师,聘请若干名校外职业能手为校外骨干兼师,明确专兼骨干教师的工作职责:

1、课程设置:兼职骨干教师职责①根据工作过程提出能力要求;②列出实训单元训练要点;③制定能力考核方式和标准。专任骨干教师职责①根据能力要求提出必备知识要求;②列出理论知识单元学习要点;③制定知识考核方式和标准。

2、教材开发:兼职骨干教师职责①设计实训内容;②设计项目案例和训练。专任骨干教师职责①优化教材结构;②设计理论内容。

3、方法改革: 兼职骨干教师职责①改革实践考核方式;②改革训练模式;③开发项目教学案例。专任骨干教师职责①教学设计改革;②改革理论考核方式。

4、资源建设: 兼职骨干教师职责①提供真实工作情境操作流程;②制定岗位技术规范;③提供岗位操作规程等资料。专任骨干教师职责①提供教学资源材料;②提供学生训练资源材料。

三、互聘互培,建设专兼结合双岗教学梯队

专兼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教学能力和职业能力两方面,教师的职业能力,包括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科教学能力、课堂组织能力、班级管理能力等。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职业能力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广大专兼职教育工作者必须通过互聘互陪的方式,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强化专业能力,着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职业能力。为此,学校和行业机构双方应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完善专兼教师培养方案,建立完备的动态专业兼职教师库,通过双向兼职、双向轮岗、双向培修打造一支专兼结合、双岗(教师岗位+职业岗位)融通的专业教学梯队。

1、双向兼职。

双向兼职即有职、有责、有任务。有职,即学校和行业机构双方兼职人员在对方均有实质性兼职;有责,即学校和行业机构双方兼职人员在对方单位均有明确的工作职责;有任务,即学校和行业机构双方兼职人员都在对方单位根据双方发展要求,承担一项或多项专业建设或相关工作任务。

2、双向轮岗。

派遣专业课教师分批到对口实践岗位挂职,每位教师每年累计挂职锻炼不少于1个月,同时与行业从业人员合作,进行公益社会服务,积累实训教学需要的技能和实践经验,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合作行业机构按教学需要分期分批派遣兼师到学校任教。

3、双向培修。

坚持在职进修为主、脱产培训为辅的原则,构建专兼职教学团队职业能力培训体系,有针对性地实施专兼职教学团队职业能力提升工程。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和学生,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四、共同合作,完善校院双向保障体制

完善教师团队建设过程中,各项激励、保障政策是提高教师自身主观能动性,实现自我完善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学校和行业机构在合作过程中应做到双方共定协议、共定责任、共定待遇、共定考核。

1、签订相关协议,包括互聘兼职人员、兼职人员职务及职责、兼职人员待遇、兼职人员考核及管理等内容。

2、合作双方共同确定行业机构(学校)兼职人员管理制度,创造兼职条件,互聘对方人员,确定工作职责和权限,对兼职人员进行考核与管理。

3、合作双方按同等待遇对兼职人员支付各种津贴,包括实践教学、挂职锻炼、学习培训、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示范建设、平行科研项目等。

4、合作双方设置专职机构负责对兼职人员的工作进行管理和考核,根据考核情况双方共同确定兼职人员的续聘、待遇提升和解聘。

当然,优秀教学团队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培养,除了从以上4个方面着手改革建设外,归根结底,是要从根本上把职业学校的中心放到人才培养过程中,使教学团队建设成为一种自然、自觉的行为。

参考文献:

骨科专业实践能力范文4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教学风格;反思

吉林省教育学院承担省级骨干教师提高培训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培训经验,也开展了众多有益的探索。在培训中一直坚持以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为根本,全面提升骨干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学术研究水平,为骨干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创造条件。为更好地促进骨干教师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从而带动和促进全省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为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服务做出了许多创造性的工作。

近年来我省省级骨干教师已认定4710人,实行五年一个周期的继续教育学习。 2015年又一个新的培训周期开始。在这轮培训中基于培训课程综合化,开展研培结合,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做出了明确的规划。在培训中与部分语文骨干教师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调查问卷中也发现一些现象。这也代表了大多数骨干教师再提高中出现的问题,恰当地解决这些问题对骨干教师的成长和辐射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

一、省级骨干教师目前的职业状态

我省首批省级中小学骨干教师是从2006年认定并开始第一轮培训,截止目前为止,许多教师已开始参加提高培训。部分参加提高培训的骨干教师已进入从“专业发展期”向“成熟创造期”迈进的阶段,正处于专业发展的“高原期”他们拥有了丰富的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具备了娴熟的课堂教学技能和学科教研能力。但如何突破“瓶颈”需要培训院校和个人共同努力。在对10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现把问卷进行梳理可以清晰看到教师专业再成长中的问题,科学地分析、有针对性地解决,才更有助于教师发展。

第一个问题:现在你的年龄在30-35,35-40,40-45,45-50及以上(在相应的年龄上打对号)。

第一个问题中可以看出100位参与调查的语文骨干教师中只有9位教师在40岁以下,91%的教师是在40岁以上。这样的年龄特点突显了骨干教师的优势:对教材的全面掌握、良好的知识结构、更善于总结的思考方式、对学生学习能力准确的判断、丰富的教学经历(课程改革系列变化、教材的不断调整)等。但同时学习中也存在因年龄因素热情不高、效率有所下降等等问题。

第二个问题:你参加工作已经( )年了,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已经( )年了。

绝大多数的骨干教师从从教开始就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有20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即使有极少部分的骨干教师不是从开始就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但是也有十几年的教学经历,多年的工作经验和不断地积极学习使骨干教师对语文教学的思考和认识会角度更多,对教材和课堂的把握更准,对于学习者心里状态的更了解,更会关注知识的融汇贯通……这些能力普遍优于其他群体,也是他们得以长足发展的保证。

第三个问题:参加培训时你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在所有的受访者中都感到“工学矛盾”是最主要的一个问题。也都表达了不仅在集中培训时会有这种情况,在平时的学习中也是困扰自己的主要问题。既想去学习提升自己,希望有所发展。但同时在学校承担着很重要的工作,因面对学生的责任、工作的压力,家庭中的负担……因此常常在集中培训时而不想参加,或者参加了也会不能集中精力。

40岁左右的年龄正是人生中的上升期,多面临着父母的赡养、子女的教育、自身的学习效果,职业发展等等压力。这对于再学习而言的确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培训的过程中有的教师就是因为以上因素延迟结业,甚至会放弃学习。在生活中的自我提高有时也会因这个因素而受到极大的制约,这是教师成长中一个很常见,又很难解决的问题。

第四个问题:是用几句话说说你对语文教学工作的感受或者对你目前工作状态的描述。

这个问题是在与语文骨干教师在交流中谈到最多的。语文教学无论是在课程改革前,还是正在课程改革中的现在,因为这个学科涉及的知识体系、文化背景、学习能力、成长环境等等都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语文教学相对应的在存在着太多的乐趣同时,也面对着更多的问题。

在调查中有的教师说:“能够教语文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语文教学唤醒心灵,引领美好,奠基未来。”也有的教师说 “语文教学是播种智慧的工作,也是完善人格、丰富人生的工作。我乐在其中,一直在追求的路上。”“能够教语文是一件很幸福的事,特别是上出有语文味的课心情更是愉悦,书卷的气息自然的散发,于人于已都是幸事。”这些教师应该说在教语文的同时也享受着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幸福。但也有的教师说“语文课本、语文教学被融入了太多的元素,赋予太多的责任和使命,有时会丢失了语文‘本位’和‘本味’”也有的说“只能用一个‘忙 ’字来形容自己的教学生活”甚至有的教师说“语文教学风云变幻,一线教师无所适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体会到快乐,亦或感到困扰的教师实际上都是一直在努力、思考、探索,那么如何突破这些制约,实现专业成长的再提升是培训者和骨干教师共同思索并急待解决的。

二、运用多种方式助力教师专业能力的不断提高

对任期已满的中小学骨干教师的提高培训,既是加强我省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有利于骨干教师在自身专业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提升、成长。为此,培训的主办院校考虑集中大段教学时间内培训,教师存在一定的困难,时间往往设置在假期,20天的培训也会分为两个时间段进行。做为省级骨干教师教师要克服身发展中的问题,依托培训促进和结合自身优势、抓住机遇,在自我成长的路上开拓广阔的天地。

(一)骨干教师成长要与提高培训的课程紧密结合

提高研修班中的骨干教师是从众多精英教师中被认定的,多年后参与提高培训,应该说这些教师经历了各种理念的学习和实践的指导。拥有了更为丰富的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具备了更为娴熟的课堂教学技能和相当的科研水平,因此,在提高培训的课程设置中就考虑到了不应只局限于学科教学的培训和研讨,而着眼于骨干教师专业发展前景的课程领域。

培训模式上一直坚持多元化和开放式,走“研培结合”之路,坚持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宗旨,打造开放、互动的培训教学特色。师资选聘上组建由教学专家团队和研修导师团队组成的培训师资队伍。

教学专家团队由高校学者、省市级教研员、国内著名专家、一线教学名师及培训机构的培训者组成。一线名师主要承担课堂教学示范与特色展示的任务,为学员提供生动的观摩与学习案例。专家针对现在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理论上的指导,让教师模糊的认识能更加清晰。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示范与特色展示让理论在实践中更生动、准确的呈现。

在培训中调查问卷中有“你最喜欢的培训方式是什么?哪种培训是让你学习起来是比较困难的?”从回答中可以看到教师最喜欢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例如:去基层的学校听课,在听课之后与教师和专家进行教学中的问题探讨,解决自己的困惑,也在争议中澄清不当的认识。尤其是针对正在开展中的“名师工作室”开放活动很是欢迎,听课之后有骨干教师之间的交流,也有针对开放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的专题讲座。主讲人是“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不仅参与了这节课的前期准备,同时也设置了旨在通过这次开放要突显的主题。与授课教师的互动解决的是实践中的具体操作带来的思索,与主持人的交流中做到在理论上完善实施中的不足,还有专家针对相关问题进行的深入剖析,帮助骨干教师提高研究能力,这也是充分考虑到教师的需求和专业提高的特点。

研修导师团队由高校学者、省市级优秀教研员和特级教师组成。每个小组聘请一位导师,一方面全程参与参培教师的学习活动,帮助学员提升经验,指导学员课题研究;另一方面培训之后对参培教师进行跟踪指导,有效解决参培教师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困难,促进培训成果的转化。

集中学习中课程的设置、培训团队的组建都是考虑到骨干教师的成长特点,是教师在实践中的点拨和助推,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好结合。骨干教师利用好学习中的优质资源,克服自身一切困难,在教学中随时探索、总结,抓住机遇进行深入的研究,定会使自己的教学日臻完善。

(二)骨干教师的成长要与自己的教学风格相结合。

省级骨干教师的培训中更多的关注了教师的需求,帮助教师更快的成长,从打造每个人的教学风格开始,这也是检视省级骨干教师成长的重要标志之一。

教学风格是教师教学思想观点、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个性化,是教师在教学艺术上成熟的重要标志。语文教师的教学风格又独具学科特点,是指教学主体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教育个性和特色,是在教学语言的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安排及教学情趣、教学风度等方面所显示出的较为成熟、稳定的特点的综合。

参加培训前,骨干教师对教学风格知之较少,因此让参培的骨干教师在培训之前完成一份关于“我的教学主张”的作业。来参加培训时作业提前上交给授课的老师,老师进行细致梳理,在课堂上培训教师进行教学风格相关内容的讲述后,再一一点评上交的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让骨干教师对自己教学主张的设定更准确、清晰,同时也让骨干教师更加明确教学风格的形成最好是与自己的教学特长相结合,这样更有助于教学风格的形成和操作。这样就为教学风格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并通过大量名师课堂教学的案例,具体感受名师的教学风格;再通过理论学习,理解教学风格由哪些要素构成;进而通过理论与案例的结合,对教学风格的要素进行深入的理解,从而把握教学风格的全貌。

以“教学风格”为主题的学习,旨在引导省级骨干教师提高教学艺术水平,勇于坚持个性化教学,鼓励大胆追求个人教学风格。这对于从教语文教学多年,且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理论能力的骨干教师无疑是一种优势,也是骨干教师成长的具体体现。

骨干教师的提高培训是我省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我省骨干教师队伍管理的重要环节。做为一名骨干教师要依托培训,确定清晰的目标,不断完善自己,向着成为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而努力。更好地发挥骨干教师作用,带动全体教师共同发展,为我省的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如密.教学风格的内涵及载体[J].上海教育科研,2002 (04).

[2]吉林省教育厅关于落实吉林省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行动计划 全面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2009~2013)[EB/OL].http://,2009-07-16.

[3]金钊.骨干教师培训的理论基础[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2(01).

[4]语文教学风格由哪些要素构成[EB/OL].http://,2015-04-15.

作者简介:

骨科专业实践能力范文5

1.建设目标

(1)素质能力。高校理应引导教师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恪守教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帮助教师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集体观念、培养团队协作意识,促使其更多、更快、更好掌握本学科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相关学科知识,不断拓展现代化科学手段和教育信息技术,时刻联系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2)教学团队。根据组织行为学的团队建设理论,高效的团队应在能够完成任务的前提下使用最少的人数。一般来说,一支高效的团队规模在10人左右,并且由不同背景的人组成最为合适。根据教育总体规划,专任教师数量需要达到10人以上,青年教师中硕士学位及以上比例达到70%以上,高级职称比例达到30%以上,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企业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比达到1∶1。一个团队中至少保证教学团队带头人1~2人,中青年骨干教师3~4人;到著名高校聘请特聘教授1~2人;聘请企业兼职教师2人以上,教学管理服务人员1人。

2.建设方法

“双师”教学团队建设是开放与远程教育专业师资建设的重点和核心。由于“双师型”队伍建设要求人员整体素质高、资金前期投入较大,因此建设主张以引进或者聘请教学名师、培养青年骨干教师、通过专业教师“走出去”持续深化校际、校企合作,建设一支学历结构合理、职称结构协调、专兼比例满足要求的高素质教学团队,积极拓宽教师队伍的来源途径,优化改进“双师”教师队伍,健全管理机制,实行激励制约相结合,采取“引进、聘请、选送、下放、带起来”和“内培外引,双向交流”等措施,深化两个“双配制”,建设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1)引进。即可加大高层次师资引进力度,重点引进来自企业一线的工程设计专家、技术人员等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优化师资结构,又可根据学校总体发展目标和学科、专业建设的需要,有计划地引进人才,重点引进学科、专业带头人,设立教育奖励基金,专门奖励优秀教师,加大培养力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2)聘请。即可探索建立聘请企业在职或退休技术人员担任专业课教师的机制;对综合性、设计性比重较大的课程,还可聘请校外专家兼职授课。高校要充分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建立相对稳定的培养环境。

(3)选送。即可选送骨干教师到科研机构或重点院校的对口专业进行深造,攻读学位、获取各项资格。例如改善制度,加强进修支持力度,使工科专业现在攻读硕士学位的教师能安心取得学位,并有计划选拔部分教师攻读博士学位。

(4)下放。即保证足够中青年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锻炼,尽可能多地安排他们到工程现场第一线实习,提高实践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实践经验,实现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并将优秀的企业文化引入远程教育。

(5)带起来。即“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实行“导师制”。实行“导师制”是“双师型”教学团队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双师型”教学团队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人选成长的有效途径。通过实行“导师制”,将逐步创设专家教授与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人选之间进行业务交流、教育教学指导、人格影响与激励的良好氛围,造就一支在专业教育领域中观念新、意识强、善教学、懂方法、有特色的排头兵。

3.培训方法

入职培训、一对一辅导、工作要点、教师工作手册相结合的培训方法,可以高效、快捷地提高教师远程教学的技能。入职培训是全体辅导教师必须参与的,在此过程中负责人需向教师们讲解远程教学相关理论,详细介绍远程教学平台的各项功能;一对一辅导是开放与远程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常规化工作,每学期由教学部有经验的教师负责指导辅导教师使用双向视频系统、课件制作、优化远程应用平台;工作要点由学校教务处为每位辅导教师制定;教师工作手册是指导辅导教师每学期各阶段具体工作的纲要,具体介绍远程平台的学习栏目、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与技巧,促进互动的活动的组织方法等。

4.团队考核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要形成一支专业使命感强、年龄层次合理、学术梯队合理、学术水平较高、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开放与远程教育双师型教学团队,考核制度是持续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教学团队考核周期一般应为4年。考核方式上,学校对教学团队的工作业绩考核可分为年度考核和建设期考核。考核过程中坚持“教学、科研和教学效果”并重,既应考核教师在厅局级以上教育改革纵、横向课题科研,还要重视实践教学效果;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理念,加强教学检查和教学效果考核。每年团队及其成员须填写年度考核表,由教学部组织进行年度考核和总结,并报教务处审核备案;对建设期满的团队,进行建设期综合考核。

二、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

为满足社会对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全面提升学员综合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及发展潜力,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积极构建“双师”团队,协同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率先引入工程师、讲师指导的模式。例如,邀请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资深设计师会同校内专业教师对土木工程本科班学生的《混凝土结构设计(A)》课程进行指导。该课程是土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与实际工程联系紧密,结构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是其主要内容。针对这门课的特点要求教师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聘请“双师型”教师任教是解决了此课程远程教学难的合理方式。校外专家丰富的工程素养和实践经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际工程对设计的要求,既培养和强化了学生专业知识,又把工程实例与枯燥的专业知识紧密联系,取得良好效果,深受学生喜欢。针对目前教师大部分从“学校到学校”,导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较弱的问题。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建立了持续派遣专业教师到生产单位实践、学习和交流的机制。具体举措包括:

①健全专业教师到生产单位实践、学习交流的机制,引导、推动教师前往生产单位学习实践,全面提升教师的工程素养;

②提倡、鼓励、促进骨干专业教师进一步密切与工程界的联系,积极参加注册工程师考试认证,努力承担工程设计、检测、鉴定、咨询等技术服务项目,参与各种工程技术评审会议,全方位地提升专业教师的工程素养;

③进一步完善教师教学、科研、工程实践能力水平的评价体系,引导、促进教师不断提升工程素养。

三、结论

骨科专业实践能力范文6

结论 EBM理念联合PBL教学模式在骨科教学中应用效果良好,可以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的掌握,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模式。

关键词:EBM;PBL;骨科教学

骨科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包括解剖学、病理学、生物力学及外科学等基础知识,专业性强,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已经成为目前骨科教学中的难题之一[1]。作为一种新的医学思维方式,EBM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2]。而PBL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及导向的教学模式。本研究旨在探讨EBM理念联合PBL教学模式在骨科教学中应用效果,以期进一步提供相关教学经验。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校临床专业14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70例。观察组男32例,女38例,平均年龄(20.5±2.1)岁,入学平均成绩(575.8±25.2)分;对照组男30例,女40例,平均年龄(20.3±2.3)岁,入学平均成绩(572.8±26.2)分。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及入学成绩等基本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模式,即老师讲解相关理论知识,指导学校进行相关病例书写、进行体格检查及基本临床操作。观察组采取EBM+PBL教学模式:①首选进行关于EBM理论知识讲座,并示范文献的检索及评价方法;②制定完备的带教计划:在开始学习骨科知识前,综合评估学生对医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制定因人而异的教学计划[3]。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动手能力,并针对骨科的特点,制定掌握本专业主要操作的教学计划;③设置与骨科密切相关的问题,并培养学生探索骨科学临床知识的乐趣,将骨科常见病的概念、病理知识、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等知识在提问的过程中逐步传授,在基础知识上,同时穿插临床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容易忽略的知识点及以往学生常反映的问题进行讨论;④提供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可以通过诱导、启发、设疑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对骨科疾病的诊断、治疗意见综合起来,将感性认知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对于细节问题可以在业余时间继续寻找答案;⑤示范一般专业技术操作,要求学生掌握操作规范并反复训练。

1.3评估方法 选取骨科常见病例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项目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通过教研室自制的试卷进行理论知识考核,满分100分;由骨科经验丰富的医疗人员进行实践操作能力考核,采取随机考核及逐一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满分100分。

1.4统计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6.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两样本t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学生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能力比较 观察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及总平均分分别为(83.5±10.6)分、 (87.3±11.2)分和(84.3±9.8)分,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2±8.5)分、(75.9±10.9)分和(75.8±9.2)分,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

3 讨论

在传统的骨科教学中,教学工作者往往根据医学基础理论、零散临床实践经验、有关文献报告和动物实验结果等来讲授和指导学生进行骨科学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不可避免地忽略最新的骨科学临床研究结果,不仅阻止了新知识和技术指导医疗和教学活动,更妨碍了创新性临床实践的开展。可是,当今社会医疗对骨科临床工作者的要求不断提高,不仅要看好病、做好手术,还要教好学、搞好科研,传统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骨科发展的需要。

骨科学是一个多门学科交织的专业,更需要一种准确的临床方法来验证结果。EBM从解决临床问题出发,提出了一整套在临床中发现问题、寻找现有最好证据、评价综合分析证据及正确应用结果指导疾病诊断、治疗及预后的理论和方法[4]。在骨科教学中引入EBM具有重要意义[5]:①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及能力,不但注重能力的培养,更教会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和途径;②培养学生EBM思维及创新能力,不断激励创新,使学生掌握系统陈述归纳问题、文献检索及批判性评价的技能;③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PBL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临床问题作为激励学习的动力,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内容,形成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带教方式具有明显的优越性[6]。

本研究中,采取EBM理念联合PBL教学模式在骨科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EBM+PBL教学模式组学生在考核中理论知识、实践操作及总平均分均明显增高,表明EBM+PBL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对骨科疾病知识的兴趣,提高对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能力的掌握,培养严谨的科学思维模式。

参考文献:

[1]赖亚曼,李伟明.PBL教学模式下医学院校教师素质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8,7(11):1143-1145.

[2]田少华,赵忠福,董平.循证医学在骨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07):854-855.

[3]薛东波,张伟辉,薄红.普外科临床实习教学中PBL教学模式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7,6(1):54-55.

[4]王维山,史晨辉.在骨科临床教学中应用循证医学[J].医学教育探索,2007,16(01) :80-81.

骨科专业实践能力范文7

一、培训的实施背景和构建思路

所谓主题研修式培训,是培训组织者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确定学科教学实践中的某一关键或者难点问题为培训主题,并围绕这一主体对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进行系统设计,进而通过培训者与被培训者构成的研修共同体,从理论到实践对所选主题进行学习与研究,在完成解决问题、形成对策的过程中,达成促进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提升、积累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目标。

在市级骨干培训中采用主题研修式的培训模式,其利有三:首先,作为培训者如果能够根据市骨干培训“三年一轮”的特点设计一系列密切结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主题,既可以有效避免其中很多学员多次参加骨干培训内容的重复性问题,还有助于搭建一条理论通向实践的专题链。其次,骨干教师群体本身是一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宝矿”,通过主题研修式培训组织的系列研修活动,有助于挖掘教师自身所积淀的教学经验,形成一批高质量且有推广借鉴价值的成果,对于首都小学体育学科的发展提供一套宝贵的教育教学资源,提升培训的实效。第三,主题研修式培训的研究性特点有助于小学体育骨干教师由“教学型”教师向“教学―研究型”教师的转化,在培训主题领域进一步强化原有的专业优势,形成自身的教学特色或亮点,向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等更高层次的专业领域发展。

二、培训的构成要素和实践构建

通过深入的访谈和调研,项目组对北京市小学体育骨干教师的基本情况和培训需求进行了分析,设计、构建和实施了“小学体育游戏创编与教学”研修工作室。结合培训的实施过程,笔者对主题研修式培训构建和实施的关键要素和环节进行了梳理。

1.明确培训主题

在主题研修式培训中,培训主题的确定是关键,是吸引教师积极参与培训的前提保障,也是培训者首先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培训主题不应来自培训者的主观臆断,而须源于教师的教学实践。在此次小学体育学科骨干教师培训中,项目组选择“小学体育游戏创编与教学”作为本次培训的主题,是在深入调研、多方研讨的基础上进行的选择。首先,游戏作为小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形式,其内容丰富多样,形式活泼,融趣味性、娱乐性、竞争性、健身性和教育性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针对游戏教学展开主题研修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针对性,可以有效提升和发展教师开展游戏教学的能力,发展小学体育骨干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体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教师开发多样化的教育资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专家指导下的骨干教师群体的互动交流和共同研修,开发和创编一批适宜小学生参加的体育游戏,在为小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也能够提升教师教育理论素养和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2.设计培训课程

任何形式的培训都必须以课程为载体来开展。围绕“小学体育游戏创编与教学”的主题,项目组设计了“研究的理论储备模块”“专题研究与实践模块”“成果形成及交流模块”等三大模块。依据不同模块的任务,设计了讲座型课程、活动型课程和实践型课程,既有集体学习,又有分组研修(表1)。

3.组建研修团队

主题研修式培训强调研修团队的共同研修,对人员组成有较高要求,根据在培训中担任的角色分工,可大致分为参与者、专业者和促成者三种,分别对应参训教师、授课师资、管理团队三类人群。他们之间的和谐共处、协同配合,是培训成功实施的关键所在。

在构建“小学体育游戏创编与教学”研修工作室时,项目组利用市级骨干教师培训点名招生的特点,在征求学员意见的前提下,选择了20位对体育游戏教学感兴趣,且分别在田径、体操、球类、民族传统体育及新兴体育等项目中具有一定专业优势的学员作为培训对象。结果证明,这为高质量研修团队的组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在组建“小学体育游戏创编与教学”研修工作室的师资团队时,我们利用首都特有的教育资源优势,选择和整合了一支包括学校体育领域的学者、教授,北京教育学院、市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教师,体育教研员及在一线体育教学中成绩卓著的教师(主要是特级教师)等师资团队,以胜任培训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课程的需要为选择标准,力争做到专业突出、结构合理。

4.创新培训方式

主题研修式培训比较灵活多样,可以针对培训主题背景下不同培训内容或活动采用相应的实施方法,有专题讲座、读书学习、专题讨论、实践操作、观摩交流、网上指导等。在“小学体育游戏创编与教学”研修工作室中,主要采用了高度引领的专家精讲、协同合作的分组研修、导师指导的个体实践和结合主题的一线观摩等四种方式。

5.管理保障

主题研修式培训在学习形式和内容方面给予被培训者较大的选择空间,但并不意味着就此可以放松对于培训的整体管理。在整个培训过程中,不断强调培训管理规章制度和考核办法,引起学员的重视和关注。同时在培训安排上,将个体研修、分组研修和集体研修科学组合,定期组织工作室范围的研修阶段汇报和成果交流,做好“收放结合”。除了上述显性管理手段以外,项目管理者还应该特别注重发挥隐性管理的作用,创设人文化和和谐的培训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被培训者。

6.预设成果

培训成果可以发挥任务驱动的作用,对于骨干教师参加整个培训过程的目标将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在“小学体育游戏创编与教学”研修工作室构建之初,项目组即明确了学员通过研修要完成的成果,要求学员在指导教师帮助下通过独立研修、小组合作以及指导他人的形式完成三项作业(表2)。

三、培训的经验梳理和规律提炼

近一年“小学体育游戏创编与教学”研修工作室的构建实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和反响,受到了被培训者的普遍认同,并把影响辐射到骨干教师所在学校、区县。笔者将其中比较重要的经验梳理如下:

1.基于体育教学实践,构建实施骨干培训

主题研修式培训的突出特点是以实践为导向,从培训的构建乃至整个实施过程,都必须密切结合小学体育骨干教师的教学实践。“基于实践”体现在三个层面:

一是培训的出发点基于教学实践。在选择培训主题和设计培训课程时,能够从小学体育骨干教师日常体育教学的需要出发。项目组在确定“小学体育游戏创编与教学”的培训主题和设计相关课程时,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既有问卷调查和访谈,也有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以此为途径发现教学实践中的“真问题”,挖掘骨干教师的“真需要”。

二是培训的切入点基于教学实践。在培训的组织形式上紧密联系一线教学,“既通过理论学习与理性思考提升对实践的认识水平,同时又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加深对理论或概念的理解。无论是专题讲座、研修活动,还是深入课堂的教学研讨,都准备了来自一线的小学体育教学案例,力争在真实的情境下开展培训活动。

三是培训的归宿点基于教学实践。学员通过对“小学体育游戏创编与教学”的主题学习、研究与实践,鼓励学员将研修过程中的收获在课堂上加以实施和探究,最终实现丰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的目标。

2.突出骨干教师主体,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主题研修式培训不同于传统的以被培训者接受学习为主的培训方式,在主题确定、课程设计、组织实施等整个培训过程中,必须明确和突出被培训者的主体地位,自始至终鼓励学员的参与,注重挖掘骨干教师固有的经验积累。

首先,关注骨干教师的学习动机。培训对象的动机决定其参与培训的态度,并影响其愿意在工作中应用培训所学的内驱力。由于在设计主题和选择对象时做的精心准备,小学体育骨干教师对参与此次培训普遍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为培训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与此同时,个别学员表现出的职业倦怠情绪引起了项目管理团队的重视,并对此进行了正确引导。

其次,鼓励骨干教师的体验参与。主题研修式培训强调从教学实践中挖掘问题,由培训者和被培训者组成的研修团队来共同解决,形成在培训者引导下的学员探讨“我是如何做――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才最好”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方式。注重激发体育教师的参与热情,鼓励其主动参与,直接决定研修活动的质量和成效。

第三,挖掘骨干教师的既有经验。市级骨干教师是本学科教育教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也是具有丰富资源的“资源库”,因此,在培训实施过程中,项目组安排学员叙述反思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活动片段等活动,挖掘和激活教师在游戏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智慧,使学员零碎的经验上升为系统的经验,形成群体的教育资源。

3.注重培训成果迁移,推动体育学科发展

主题研修式培训特别关注培训成果迁移――即学员在实际工作中对培训中学到的新知识与新技能的运用程度,以及由此引起的学生学习结果的变化程度。为此,在“小学体育游戏创编与教学”研修工作室实施过程中,项目组重视优秀培训成果的迁移和运用,重视体育骨干教师的辐射和带动,重视优质教育资源的形成和积淀。

为了更好地帮助骨干教师实现培训成果的迁移,项目组努力帮助学员实现三个转化:一是知识转化,即通过专家指导和自主学习,促进骨干教师对游戏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系统之中。二是心智转化,既包括专业视野的拓展,也包括教育理念的更新,应该说,心智转化难度最大,重点着眼于对骨干教师的教学反思和创新能力加以培养。三是能力转化,即包括将培训学到的游戏创编和教学技能迁移到自身的教学实中。为了帮助学员回到教学岗位后更好地运用所学,项目组利用培训中搭建的联络方式,为其提供持续的跟踪支持,针对体育游戏教学创编和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具体的、及时的指导。

此外,为了实现培训成效的最大化,在帮助骨干教师个体成长的同时,利用其学科影响力,在培训中设计了“市区骨干教师共建有效课堂”的活动,安排市级骨干教师和区县年轻教师进行“同课异构”教学,共同探讨小学体育游戏教学,影响和带动身边的年轻教师成长,为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献力。

总之,“小学体育游戏创编与教学”研修工作室的培训实践证明,基于实践的体育骨干教师主题研修式培训具有鲜明的特点和突出的优势。其培训目标着眼于“点”的突破,对体育骨干教师某一方面专业能力的提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是有别于以往很多教师培训项目力求面面俱到实而蜻蜓点水的最大区别,必将成为今后教师培训的重要模式,必将引导更多的体育教师走上专业化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钟祖荣.现代教师学导论:教师专业发展指导[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8.

[2]汤丰林.中小学校长主题式培训的设计路径与实施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3):29-32.

[3]何彩霞.走向教学实践的教师培训――北京市“绿色耕耘”行动京郊化学教师培训的实践与反思[J].化学教育,2007,28(12):39-41.

骨科专业实践能力范文8

关键词:自主团队学习模式;临床医学;骨科临床教学;教学改革

骨科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骨科临床教学一直是外科学习的教学重点,但因其疾病的种类繁多,其诊疗手段经常涉及到多学科的交叉,因此也是教学中的难点[1]。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骨科临床教学仍然以传统临床教学模式为主,传统临床教学模式能够全面、快速地完成临床教学任务,但所获得的临床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对于临床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也收效甚微[2]。为了提高临床医学生骨科临床课程教学水平,改革全科医生理论培训体系,本项研究拟在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骨科临床教学中应用自主团队学习模式,并且初步总结评价自主团队学习模式在骨科临床教学中的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间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进行实践学习的临床专业大四学生为研究对象。共70人,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其中试验组35人,采用自主团队学习模式;对照组35人,采用传统的临床教学模式。

1.2教学方法

采用对照干预研究法,试验组采用自主团队学习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临床教学模式,两组学生均根据骨科学临床实践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授课。所有带教老师均为我院骨科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主治医师以及以上职称医师。

1.2.1试验组教学方式(1)组建团队带教老师对试验组学生进行随机分组组建团队,每个团队5人,一共分为6组。每个团队选出一名队长。(2)确定带教内容除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外,带教老师依据骨科学专业学科特点确定带教内容,并且把具体的实际问题融入到相应的带教内容当中。带教老师依据实际情况将包含相关知识点的临床病例分配给各个小组,并且设置2~3个相关问题,且每组问题难度相当。(3)自学阶段团队组建完成并且布置任务后,各组学生开始分头进行相关理论知识自学以及临床技能实践。各团队成员对问题和任务进行分解,并制定学习计划进行任务分工。(4)过程反馈采用一段时间的自主团队学习后,由队长将团队成员所取得的结果进行整理,并反馈给带教老师。带教老师对于学生所提出的相关知识点的疑问及异议给予启迪和引导。带教老师组织学生每周进行一次小组学习汇报,并围绕本组相关问题和病例进行讨论,时间为20min,每次汇报1~2组,以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进展情况。其他组的成员负责提问、发表意见,问题组成员汇报结束后依据反馈情况,课后小组内成员继续深入讨论。(5)最终成果展示在骨科实习结束出科前,每组推荐一名代表以PPT形式进行自主团队学习成果汇报,并由带教老师进行点评,对于学生未能理解的问题和知识点进行解惑答疑。

1.2.2对照组教学方式采用传统临床教学模式,由带教老师结合临床病例讲解相对应的骨科理论知识,而后再进行实际技能操作训练。在此期间由学生提出问题,老师给予解答,带教工作完成后有带教教师总结教学效果,并分析相关问题,学生自行消化、理解所学习内容。

1.3观察指标

临床带教结束后,统计两组学生出科考试理论成绩、临床操作技能和病例分析考核成绩,满分均为100分。由带教老师设计调查问卷,所调查内容主要针对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提高自学能力、激发学习兴趣、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等相关指标进行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平α=0.05。

2结果

2.1学生学习前基本知识掌握情况

两组学生均为蚌埠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且在性别、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带教老师依据骨科相关知识设计出课前知识水平试题,以此了解两组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性。详见表1。

2.2出科考试成绩比较

两组学生在骨科理论知识考核成绩比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操作技能考核和病例分析考核方面,试验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效果评价

试验组学生在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提高自学能力、激发学习兴趣、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骨科专业实践能力范文9

【关键词】日语教育 职业教育 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231-02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而创新能力和适应性的基础在于劳动者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提高当然要靠教育也就是归根到底要靠教师来承担,这是历史赋予教师的重任。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现代意识、敬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而中职中专的日语教师的培养可以说是刻不容缓,迫在眉睫。特别是复合型的贸易和生产管理人才,日语专业的职业定位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口译与笔译,而是增加了BPO数据外包、旅游服务、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多种职业方向,总体呈现为一种多元化的趋势。日语教师不仅仅是学生在课堂上的指引者,未来培养复合型专业日语人才,日语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需要成为熟悉行业要求、符合企业精神、适应企业发展的符合专业人才。

一、 日语骨干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

日语骨干教师不仅要具有基本的日语听、说、读、写能力还要具有职业能力。能以日语作为工作语言,能够服务于生产、建设、服务,具备在特定岗位上使用规范性的工作语言完成本职任务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日常用语完成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能够获得不断通过自主学习实现自身提高的能力,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二、 培养日语骨干教师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 培养目标的不明确。

目前,由于日语专业面向符合性贸易,需要培养生产管理人才,和没有明确中职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专业的压缩饼干。办学定位的不明确致使培养目标模糊、定位也不明。专业和课程设置没有根据实际的市场实际需要去设置,多是盲目跟风,没有特色。还是以"教师教、学生听""教师一味的讲授和灌输,学生就是死记硬背和反复训练"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传统模式教育难以适应目前以日语为工具的基层岗位的大量社会需求。基础教育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教师问题。这是因为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关键和难点在于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改革,而教师处在这些改革中的主体地位与主导地位。没有教师去积极参与、大力推进、认真落实,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也就无从谈起。师资队伍建设滞后,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

(二) 日语教师队伍数量结构失衡。

大部分师资来源于本科外语院校,从企业和其他行业来的师资较少, 缺少双师型教师;师资力量弱,教学任务重,显得力不从心;教师数量不足,师生比不合理,导致专业教师超负荷工作,无暇顾及业务提高、进修和实践锻炼,从而影响到教学质量和学校的办学水平。师资队伍学历职称结构失衡本科学历的教师占多数,硕士研究生偏少,博士研究生更少;教师年龄老少分化严重。刚毕业的教师占多数,老年教师占少数,中年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少之又少;年轻教师在技能上还有一定差距;从事理论教学多年的教师是缺乏实践技能;从企业调进来的教师又缺乏授课技巧。科研水平偏低。

(三) 教师年龄结构出现了"断层"。

教师年龄在中间档次的量相对地少了。学历结构出现了"断层"。职称结构出现了"断层"。具有中级职称教师的量相对地少了。骨干结构出现了"断层"。具有高级职称与特级或知名教师的量相对地少了。明显地可以看出,年龄、学历、职称结构的"断层",更加剧了骨干教师结构的"断层",加剧了骨干教师队伍的青黄不接。

(四) 校企合作进展缓慢。

由于日语是小语种的特殊性,又受地域条件限制,与相关企业合作不够,导致学生缺少接触社会、认识企业的机会,适应就业岗位能力较差,也缺乏实践能力。

三、 今后的改革和思路:正确定位培养目标,树立科学发展观

作为中职层次的商务型日语专业,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找准办学定位,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办出特色,即实现基本技能的实用化、职业方向的多元化、职业技能的专门化。

(一) 加强校企合作,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的标准来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二) 突出实践能力,改革教学模式。改变学科本位的教学模式,以社会和产业组织的需求为导向,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及时了解企业对日语人才的特殊需求,并在教学中以此为导向,形成以运用为目标,以听说为先导,以语言教学与职业技能渗透为突破的教学特色。

(三) 重视教材的建设,进一步拓展教材选购渠道,扩大新版教材比例,从专业建设需要出发引进部分国外原版教材,给骨干教师结合自身工作能力亲自编写教材的机会,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特点优选专业方向课教材;根据所设置的专业,组织编写实用性强、职业导向鲜明的专业自编教材。

(四)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科研力度。做好专业带头人的引进工作。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的继续教育,从业务、专业、实践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聘请校外兼职教师,建立一支优秀的团队,鼓励教师开展科研。

骨科专业实践能力范文10

一、“研修—体”工作模式的创新,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

何为“研修一体”?“研”是指对问题的研究、探索。“修”是指人的素质得到了改善与提升。过去,教师培训机构的职能主要在“修”,指向是“教师素质提高”,但因在培训中失去对实践问题解决的有效办法,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教师失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教研部门却侧重于教学中的“问题解决”,主要职能在“研”,但其教研活动往往无法关注教师综合素养,因此不能抓住问题解决的根本,即通过教师素质的提高来解决问题。“教师素质提高”与“问题解决”的分离实际上就是“研修分离”,而这已不能适应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更不能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鉴于此,“研修一体”便应运而生。

“研修一体”就是通过教学研究、教学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培训、教学评价等项工作,将新的教育思想、新课程教学理念转变为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知识、技能、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研修模式,最终实现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和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有机整合,更有利于区域教师专业发展。

二、“研修—体”课程体系建设,满足了教师专业发展多元化需求

1 分科、分年级的研修课程的构建,确保了全体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需求

推行“研修一体”后,我们进一步整合教研和师训力量,并将教师培训与教研指导相结合、课程设计与教研安排相统一,力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广大教师专业水平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在对本区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开设了教研、培训一体化的研修课程。

研修一体课程主要分为年级研修课程、学科研修课程和跨学科研修课程三类。面向中学、小学全体教师的年级研修课程是以单元教学专题研究、课例研修、教学与学习评价研究为主要内容:学科研修课程是以各学科的教学基本技能培训、教学理念更新、学科思想方法等为主要内容:跨学科综合素养课程是以师德与法规、教育心理学、教师研修方法、教育问题研究、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提升教师综合素养(科学、艺术、哲学等)为主要内容。

这三类课程经过研修管理处、学科室、年级研修员的精心设计,穿插交错,互为补充,统整于每位研修员每学期的10~16次的研修活动中,面对全区在职在任的中小学学科专任教师开放。教师通过每周半日参加研修,完成作业,通过考核,获得学分。三类课程在设计与实施中不断成熟并形成特色,是学院引领区域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也是基础。

如我院小学部近3年来一直致力于“研修一体”课程建设,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设计研修一体的活动;第二,研修活动课程化;第三,研修课程规范化;第四,研修课程特色化。由此可见,我们的研修课程建设的精细化。

在区级研修活动的引领下,我们充分发挥学校在研修一体中的作用,把研修活动分出层次,将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形成一种立体延伸的研修模式。这样安排可以解决教师的工学矛盾,使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研修的主动参与者,从根本上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2 开发专项研修课程,分层次满足教师发展需求

一是实行新教师入职研修,引领新教师快速进入角色。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经过几轮实践反馈,我们设计了比较成熟并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新教师入职研修课程,该课程包括区级人职通识培训、学科研修跟踪培训、学校岗位指导培训三类。区级入职通识培训形式是集中面授,课程内容为教育理念、方法,以及职业素养等内容:学科研修跟踪培训重点关注新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和能力,由各学科研修员承担:学校岗位指导培训是立足学校,关注课堂的实操性培训。学校要为每一位新人职教师配备有经验的教师做引领,通过培训增加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更好地从新教师过渡到合格教师,促进其职业发展。

二是用高层次科研项目引领,促进骨干教师能力提升。为提升骨干教师校本教学研究能力。让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骨干的辐射带头作用,使这些“种子”教师引领其他教师开花、结果,我们启动了《西城区“名师培养工程”骨干教师校本教学研究能力项目》。该项目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设计实施,研修学院管理,累积已对西城区120名中小学骨干教师进行了培训。该项目的设计关注一线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内容上贴近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况;同时,又能从理论和操作层面为教师的发展做引领。

三是高水准学科项目培训,促进学科骨干专业发展。“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提高培训项目”是为帮助我区中小学英语教师开阔视野、提升专业水平。加强英语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并为满足英语教师“缺乏语言交流环境,口语有退化趋势,希望能创造口语交流机会”需求而设计的。

从2010年开始,我们利用暑期与北京四中合作,聘请加拿大约克教育局英语培训教师对我区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培训内容由西方文化、写作指导、口语训练、游戏教学、学生评价等多个模块构成,培训时间每期5天,组织形式为小班授课。外籍教师通过讲解、观摩、小组合作、实践操作、互动游戏等方式,对教师进行英语教学方法、技能的辅导和训练。目前,已有百余位教师参加过该项目的培训,对培训的满意度在99%以上。

骨科专业实践能力范文11

如何让老师教学和科研两手都抓、两手都硬,是师资队伍建设应认真考虑的问题。教师的发展要与学校的发展结合起来,才会形成一种合力。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分院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结合教师的兴趣与特长,通过省级示范建设,初步确定了师资队伍建设目标,逐渐形成了清晰的师资建设思路,采取的对策主要包括:

第一,分院旗帜鲜明地对教师进行梯队划分,使各梯队的教师清楚自己承担的职责,清楚自己努力的方向。第一梯队是分院的专业负责人。分院努力把第一类教师和第二类教师中的佼佼者确定为专业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将负责专业的规划与发展。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开展专业调研、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组织教改与科研等。专业负责人是分院重点培养对象,分院将努力把专业负责人培养成专业带头人,使他们能对专业具有话语权。专业负责人的努力方向就是要成为计算机某一领域的专家。第二梯队是分院骨干教师。分院努力把第二类教师和第三类教师中的佼佼者确定为骨干教师。骨干教师是分院的重点发展对象。分院把骨干教师作为专业负责人的后备军,并优先考虑骨干教师的出国出省培训。第二梯队的骨干教师主要负责实施高职课程改革,参与教改与科研。骨干教师的努力方向就是要成为教学与科研的中坚力量。第三梯队是普通专任教师。分院鼓励第三类教师和第四类教师把自身的发展与分院的发展结合起来,把自己的兴趣特长与教改科研联系起来。专任教师的努力方向就是要融入到分院的发展中来,努力做好教学工作,逐步参与分院的教改与科研。当然,教师所处的梯队不是一成不变的。分院将根据教师的教学、教改与科研业绩,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调整,形成能上能下的局面。

第二,分院大张旗鼓地鼓励教师实现跨界融合和双岗双薪。由于历史原因,在我国几乎所有的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都开设了计算机相关专业。现在,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不再是社会的宠儿。农业类高职学院如何办出有特色的计算机专业?计算机专业教师如何发展?这些都是困扰我们的非常现实的问题。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分院面对困境,积极探索出路,经过市场调研,结合学校自身优势,提出了农业高职学院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了实现培养目标,需要既熟悉计算机专业知识与技能又了解农业的老师。因此,分院鼓励计算机专业教师努力学习农业基础知识;鼓励老师和学校的农学分院紧密联系,了解现代农业的需求;鼓励老师成为跨界融合的复合型教师。同时,分院鼓励教师实现双岗双薪。教育部一文中指出:高职学院要继续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并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引企入校,把公司真实项目带到了教学实践中。分院积极探索实践“校企合作、全程参与、三双四走,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既是公司商业项目的参与者,又是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因此,双岗双薪将是一种机遇,但更是一种挑战。

第三,分院采取多种举措推动教师发展。分院组织全体老师学习高职建设的有关文件精神,提高教师对高职内涵的认识;分院聘请高等学校教授、企业公司技术专家到分院参与教学、讲座等,对教师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把新技术、新视野带到分院;分院组织教师学习任务驱动、项目化的课程开发方法,要求老师们实施“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用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改革;分院组织教师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分院在近年已成功申报了多个省、市、院级的科研项目;分院组织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等参加行业、企业、公司开展的各项学术会议;分院组织多名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培养双师素质。

第四,分院强化团队建设,增强教师归属感,并为教师相互学习和激励提供平台。分院着力建设电子与信息、软件与数字媒体两个教学教改团队,智能农业研究与开发一个科研与技术培训推广团队,以教学、科研及技术培训推广项目为纽带,将教师组织起来,与企业工程师一道,共同探讨、研究、实践,互相学习、激励,共同提高能力与水平,努力提高教师的归属感,荣誉感。当然,要提高分院师资队伍建设的水平,还需要不断完善教师教学与科研的管理制度。对教师参加教学与科研提出明确要求,制订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激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改与科研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本文作者:邹承俊、周洪林、尹华国 单位: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骨科专业实践能力范文12

通过学校骨干教师选拔和培养,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形成了较高的业务水平,教育教学能力升格为校级骨干教师。在工作中积极发挥骨干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我有幸为得到学校的培养并在2017-2018年学校骨干教师师资培训中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具有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并富有创新精神,积极参加教育教学改革。在培养期内担任中烹137班班班主任,工作勤勤恳恳,一心为生。殚精竭虑,无悔付出。班级在校期间,工作获得师生一片赞誉。从教以来严格要求自己,廉洁自律,师德高尚,深获各方好评。

二、事业心强,有责任感,具有奉献精神和团队意识。专业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熟练讲授本专业2门以上主干课程,课程有《果蔬雕刻》、《中餐冷拼》、《原料知识》等教学模式有创新,近三年教学业务考核全部“合格”。

三、本人学历达到了本科毕业, 2018年9月获得中职学校中级双师资格认定。

四、有一定教育教学能力,专业技能强,实践教学基本功扎实,获得教师专业技能等单项竞赛奖及以上奖励,或所指导的学生(或教师)参加技能竞赛,收获得市级奖及以上奖励:

1、指导三位学生秦达桂、万佳灵、刘志威参加省中职生职业技能赛烹饪项目获二等奖

2、参加省中职学校教师技能赛获烹饪项目一等奖。

五、2017-2018年间利用寒暑假到市希尔顿酒店、人民公社饭店进行顶岗实践工作,顶岗期间不断与同行合作交流,获取行业最新资讯,极大的丰富了烹饪专业的实训教学内容,使学生能更好适应企业的要求。

六、承担对双师型教师陈剑老师的教育教学培养帮扶工作,每学期相互听课不少于10节以上,工作评价获得优秀

七、每学期进行一次书面总结,对照评选条件自我反思,查漏补缺,同时将本人的教育教学及科研成果及时提供给教科处存入个人成长档案。

八、积极参与示范专业、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室、实训基地建设,参与校级及以上专业课程改革实践和数字化资源库建设。或参与学校数字技能实训室和仿真实训室等信息化教学设施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