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在线培训平台经济效益

在线培训平台经济效益

时间:2023-12-19 15:18:28

在线培训平台经济效益

在线培训平台经济效益范文1

关键词:中小企业 培训基地 服务 地方经济

中小企业是区域产业的主力军,邵阳目前有中小工业企业5119个,占企业总数的96.9%。企业员工技术老化,职业素质较低成为困扰企业发展的“瓶颈”。为适应区域中小企业产业升级转型的发展需求,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建设“中小企业职业培训基地”,开展企业员工岗前职业技能培训、员工技能提升培训、员工职业认证鉴定培训等各类职业培训工作,势在必行。

一、建设中小企业职业培训基地,服务地方经济的必要性

“十二五”是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应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促进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式,进行产业升级转型。由于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严峻复杂,帮助中小企业技术革新、产品开发、员工技能培训,促进其内涵建设尤为重要。

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中要求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重视建设中国特色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推进企业技能培训,适应各种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迅速发展,满足各类社会成员更新知识、提升素质以及生产与技能水平的需要,开展学习型企业创建活动,培育优质培训品牌,提高成人继续教育培训质量,从而提高城乡劳动者的文化素养、职业能力和生活水平。

邵阳市政府根据国家《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实施办法》的规定,及湖南省政府今年出台的《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结合当地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启动了“中小企业成长工程”。

二、构建中小企业职业培训基地的基本思路和建设目标

以服务区域产业升级转型为目的,提升中小企业的员工技能水平,根据区域企业发展要求,建设以制造业、电子信息业和服务业等产业培训为主线,进一步拓展培训基地的培训种类建设;以校企合作为平台,进一步完善基地运行机制建设;以改善培训基地硬件建设为重点,加快数控技术培训、工具钳工技术培训、电气维修技术培训、广告装潢设计技术培训工作室的建设;以加强培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开发基地培训课程体系为关键,进一步加强培训基地的学员培训质量建设。发挥职业培训基地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职业技能培训为宗旨,以素质培训、技能培训为切入点,以学校重点专业建设为依托,以制造业、电子信息业和服务业等产业培训为主线,积极主动地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中小企业职业培训基地机制体制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职业培训基地的培训功能,全面提升技能培训能力,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学校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利用职业培训基地智力、技术和硬件设施等资源优势,不断拓展新的职业培训功能,完善职业培训体系,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三、中小企业职业培训基地的建设内容

1.建设中小企业职业培训基地机制

通过“政府引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的方式,建设中小企业职业培训基地。采用“董事会制”,成立“董事会”,实行“校、企共建共管,资源共享,风险共担,效益分摊、按股分利”的程序化管理。建设适应基地良性发展的机制、体制,制定和完善培训基地管理制度,使培训基地“运行有机制,管理有力度”。面向社会开放实训资源,开展对中小企业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直接回馈社会,服务地方经济。

2.建设中小企业职业培训基地课程体系

根据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和培训对象,按“菜单式”设计初级、中级、高级模块化培训课程体系。开发“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认证鉴定培训课程体系、“三维培训”“宽平台+活模块”的员工职业技能提升课程体系、“岗位―技能―课程”的新员工岗前职业培训课程体系,制定以能力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标准,根据培训工种、培训技能层次设计不同的考核评价指标,制定评价标准。培训师按学生评教、教研教改能力、技术创新能力、职业素养能力等方面设计评价标准,学员按职业素养、基本能力、技能操作能力等设计评价标准。

3.建设中小企业职业培训基地的师资队伍

优化培训师资团队,建设一支适应中小企业不同工种培训需要、专业技能过硬(高级工以上)、教学能力较强,能很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职业培训的专业教学团队,广泛、深入开展中小企业员工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

以适应培训需要为目标,聘请行业企业专家、能工巧匠,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数量适当、工种齐全的基地师资队伍。建立《基地培训师遴选聘任与管理制度》《基地培训师工作量管理细则》《基地培训师业务提升培训制度》《基地培训师奖惩制度》《基地培训师教学考核评价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加强对培训基地培训师动态管理。通过组织企业调研、课程体系开发、企业技术难题研讨等形式提高团队的培训教学能力、教研教改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

4.建设中小企业职业培训基地硬件

依据基地建设要求,合理规划,建设能满足区域中小企业员工岗前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能力提升培训、员工认证鉴定培训需要的设施齐备的硬件环境,为中小企业职业培训服务。

5.建设中小企业职业培训基地信息服务平台

以世界大学城、职教新干线为平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培训学员电子档案库,跟踪调查培训学员培训后的职业发展情况,及时收集培训学员成长发展信息,做好培训学员后期指导服务工作;建立培训师和学员互动对话平台,开通培训师与学员视频对话、信息交流、职业咨询、职业指导等功能;建立培训师个人空间和学员个人空间,包括教学课程相关资源、教学视频、电子教案等;建设培训需求信息平台,实现校企信息互通和培训师与学员的沟通;改革培训基地教学环节,提高培训基地教学效果。

在线培训平台经济效益范文2

济源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总面积1931平方公里,山地丘陵占85%,为副地级省辖市。2005年,人均生产总值2182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89元,多数人均经济指标居18个省辖市前列。济源市大规模信息化建设始于2002年,2004年初见成效后,2005年先后被困家信息化办公室确定为“中西部地区信息化建设调研基地”和“国家电子政务信息安全试点城市”。2006年3月和6月,课题组先后两次前往济源市调研,与济源市领导、市政府有关部门、乡村干部、农民以及企业负责人进行了座谈;按照分层随机抽样方式对4个乡镇的16个行政村开展问卷调查,同时随机抽取8个村的177户农民进行当面问卷调查,有效问卷177份。

一、农村信息化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信息化的成效

一是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基本完成邮电通信传输网络和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向农村的延伸,农产信息化装备水平高于全国农村住户的平均水平,乡镇企业普遍加强了信息化建设。

二是政府在农村信息化推进中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政府部门率先提高了信息化应用水平,涉农政府部门初步实现电子政务,乡镇政府实现公文传递电子化。

三是农村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提高。电视台推出了农业农村栏目;各涉农部门和主要乡镇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并与各大网站联合;建立了农业科技资源库、涉农专家资源库、政策法规资源库;主要以短信方式向农民了天气预报、市场行情、科技等信息。

四是信息传递手段多样化。各涉农部门及乡镇政府主要采取送图书和科技下乡、热线电话、互联网、专业信息机、电视加机顶盒、培训班、手机短信、农村信息员、信息刊物、专家面对面咨询等多种方式,向农民大量传递信息。

五是初步形成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系统。涉农部门基本建成本部门信息网络体系,组织部开通了针对农村党员的远程教育系统,信息办构建了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系统。

六是初步完善了信息化推进工作机制。探索出了包括农村在内的济源信息化建设模式,即: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互联网为依托,以信息安全为保障,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便民高效为目标的信息化发展之路。

七是提高了信息部门管理效率。通过信息化相关机构的整合,归并了相同机构及其职能,压缩了部门间的协商、沟通时间,缩短了信息流程,节约了人力和办公资源,避免了信息化不平衡发展和重复工作。

(二)农村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信息服务平台不容易定位,向上衔接的信息技术标准难确定。河南省尚未建立以省为平台的统一的农村信息服务大系统,济源市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以后与省级平台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将会遇到技术标准不统一的严重障碍。即使再按省级平台要求调整甚至改造,将会付出很高的代价。

2 信息化的硬件设施少而不均,未建立信息化经费的长期投入机制。据2006年随机抽取济源市16个行政村的农产问卷调查显示,高达71.4%的农户未安装有线电视。农户家庭电脑普及率最高的村达到30%,最低的不超过5%。平均每个村只有2.4台电脑,其中一半的村无电脑;接人互联网的电脑1.7台,占村中电脑的70%;只能以ADSL电话线方式接人互联网,网速慢,只有3.5兆/秒。特别是对农村地区的电脑和互联网设备投入,目前的财政资金往往以项曰方式只对硬件设施一次性投入,而对这些设备的折旧、维修和网络运营等数量不菲的长期性经费不少乡镇未纳入财政预算,没有相应的预算科目。

3 多头建立农村信息平台,相互隔离、信息重复、效率低、成本高。济源市农业局、畜牧局、气象局等涉农部门的信息机构均设有本部门的信息处理平台驻济源市的移动和网通公司也都为农民开设了电话热线咨询服务,双方都建立了企业内部的信息平台。政府各涉农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涉农信息平台彼此隔离,自成体系,独自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造成涉农信息重复多、传递渠道杂乱的现象。

4 信息资源开发不力,信息消费受阻。一是信息资源的当地针对性弱、可用率不高。济源市的涉农信息主要来自网站、远程教育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大多为全国性或地区性的共性信息,满足当地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针对性信息资源不足。农村地区未建立信息资源过滤机制,农民接受到的信息尽管数量有限,但也有不少难理解的无用信息。很多人定制了短信包月信息后不再续订,使得运营商的投入收不回来,形成恶性循环。涉农信息具有准公共品特性,信息源多、种类繁杂、分布面广,信息收集和加工成本高于一般工商业信息,单纯依靠电信企业供给难以达到社会最优水平。二是过高信息费抑制消费。据2006年农户调查显示,农户每年的上网费平均622元,城里人只需要400多元。通过电话线直接上网,每小时3―4元,费用更高。于是,一些对互联网使用较少的农户又取消了家中上网业务。

5 信息渠道不够通畅,使用效果欠佳。一是信息渠道重复建设。日前,济源市主要有电视加机顶盒、远程教育系统、光彩农家宝信息机、国话或手机信息定制业务、互联网业务等五种。这五种方式大多通过电话线建网,但各自实施,不仅信息渠道重复,而且各渠道内容侧重点也有重复。二是互联网营销刚起步。目前只有极少数农民直接使用网上销售,绝大多数农民还未直接参与国际销售。三是信息传递难到终端用户。大部分信息通过现有渠道传递到乡镇政府、村委、大户等终端后特别是村干部就中止了,没有再向广大真正需要信息的农产传递。四是涉农电视节日短缺。济源市大部分居住在丘陵山区的农户,家中电视只能接受2―3个频道。农民基本收不到中央7台的农业和农村节目;河南省和济源市的电视节目关于涉农科技、教育和市场信息也非常少。有线电视收费高、不实用,不少农民怕影响孩子学习,撤销了有线电视。

6 农民信息化素质偏低,信息需求未满足。一是农民信息化意识淡薄,获取和信息的能力较弱。2006年,在一些乡镇的农户调查中看到,能上网的农户基本不会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获取信息,更鲜有利用计算机进行生产预测、管理和记录。二是农民信息需求得不到满足。据2006年的农户问卷户反映,现有的信息渠道不能满足需求的占64.5%。

7 信息化人才短缺,培训机制不健全。一是信息化人才短缺。不论是

市政部门、乡镇村级组织,还是通讯企业,都普遍反映当地缺少信息化专业人才,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工程师、数据库研发和维护人员严重短缺。农村地区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推广人员也很少。二是信息技术培训机构和场所不足。济源市仅靠当地的职业技术学院等专业机构培训信息化人才。2006年村级调查显示,没有1个村有电脑培训场所。乡镇级调查反映,3/4的乡镇没有信息化技术培训教室;30%的乡镇很少搞计算机培训,其余70%只是不定期地搞培训。二是信息技术专业师资配置欠妥。原本从事信息技术培训的专业师资不足,还存在高级专业师资直接培训村民的配置不经济现象,有的村却聘请市委党校和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直接为村民讲解电脑的使用方法、建立电子邮箱、邮件发送等基本知识,出现了大材小用现象。

8 小规模农户缺乏动力和设备条件,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滞后。目前,济源市各级领导和农民的信息化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信息传递的渠道建设上,特别是电话、手机、电视、网络等硬件设施领域,而对农业生产、管理和农产品流通方面的信息化重视不够,未进行可行性分析。

9 农村信息化领域不够宽,主要体现为农业信息化。济源市除了部分乡镇村的乡镇企业、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商铺和旅店等房屋租赁业、农村信贷等金融业发展较快外,大多数乡村仍然以农业发展为主。于是,政府推动、企业参与的农村信息化也主要围绕农业信息化而展开。如政府的农林牧和气象网站、电讯企业的农业信息咨询、远程教育网络的种养殖业信息等,都将服务重点集中在农业信息化领域。相比之下,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外出务工、涉农信贷、农资物流、合作医疗、乡村文化活动等信息服务项目,有的刚开始起步,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有的尚属空白,等待开发。

二、加快推进济源市农村信息化的建议及启示

(一)济源市加快农村信息化的对策

一要尽力做好上下级信息平台的信息技术标准衔接。济源市信息中心要与河南省信息产业厅和省农业主管部门等相关机构沟通,尽力保持上下级平台之间信息交换的技术标准一致。

二要建立信息化网络运营的长期保障机制。在以市场化运营为主的乡村,引导电讯运营商采取赊购办法装配农村信息服务点,以网络运营收入逐年偿还电脑设备贷款,从税收、管理费等方面优惠农村信息服务点。在半市场化运营为主的乡村,要设法通过表彰、宣传、奖励、补贴等方式,吸引各大电讯运营商增加这类乡村地区的信息设施投入。在以公益性运营为主的山区乡村,以财政资金建立村信息服务点,争取财政部门将其维护和运行费用按照信息费科目,纳入财政预算。

三要大力加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的平台建设。按照“各方所有、共同维护、统一使用、互利共赢”的原则,整合政府内部不同部门的涉农信息平台,构建统一的农村公共信息平台。允许各种通讯手段访问公共信息平台,涉农部门免费使用平台资源,农民除了支付优惠的电话费、上网费之外,基本免收咨询费。该平台既可由政府的信息中心等机构运营,也可采取招标方式委托涉农信息平台实力雄厚的电讯企业运营。

四要强化信息资源开发,扩大信息消费。提高信息资源的本土化水平,重点提供本地农民急需的信息;增加信息资源的可用性,尽量向农民提供简单明了的有用信息;采用补贴或税费减免等方式,刺激农民信息消费,以规模经济降低单位信息消费成本。

五要疏通信息渠道,加速信息传递,建立以新农村信息网为龙头的多网融合型信息服务系统,根据财力和实际效果决定是否建立特色农产品网站,建立村级信息扩散机制,改善热线咨询系统,增加电视涉农科教栏目和频道,扩展农村图书室的信息化功能。

六要提高农民信息化素质,增加农民获取信息途径。努力培育农民的信息化素质和信息利用能力,采用“立体交叉”方式向农民提供信息。

七要壮大信息化人才队伍,建立信息化培训机制。加大信息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培育信息化技术培训市场,建立以逐级扩散型培训机制为主的纵横交错的培训体系。

八要科学评估、分类指导,以信息化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现代化。支持社会效益显著、私人收益上升空间较大的农业信息化薄弱环节,引导有条件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积极采用先进信息化技术,以税费减免和奖励等方式鼓励农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化。

九要逐步拓宽农村信息化领域,为农民提供多样化信息服务。增加农民工培训和外出务工以及农村信贷的信息服务,逐步提升农村商贸物流的信息化水平,改善农村合作医疗的信息化服务条件,大力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的信息服务。

十要切实推进村级组织民主管理,激发农民参与农村信息化的热情。在党支部的宣传、发动和引导下,按民主原则选举村委会,成立各种理事会、五老会、妇女会等群众自治性组织,让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为信息化助推济源市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二)从信息化推进济源市新农村建设中得到的启示

济源市基本代表全国平均水平,但主要代表中部快速崛起的地区,其农村信息化的一些特殊性优势将限制推广范围。济源市以信息化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大多数经验,最容易在地方财力宽裕、能够不靠转移支付自主搞建设的东部和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中部地区推广,还有一些对资金依赖程度较低的做法也适宜在一些丙部地区推广。为了加速推进类似济源市的广大市县地区的农村信息化进程,建议:

一要以县为单位建立农村信息服务平台。要按照信息平台运营成本和效益的大小,将农村信息平台建立在县级,省级政府主要从宏观上规定各县级平台之间互联互通的技术和行业规范标准,并制定相应的信息指导目录。

二要组建统一的公共信息机构,整合各部门信息资源。要优化信息化部门的层级和结构,明确各级信息部门职责和权利。采取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措施,与信息部门主管政绩挂钩,逐步完善量化考核指标。将挂在部门下的信息中心独立出来,直接交由各级政府领导。将分散在各部门的网站或信息机构人员和中心业务尽量集中到该中心,仅保留个别人员和单位牌子同上级对口部门联系,同时作为信息中心的分支机构提供本部门信息。收集、存储、处理、分析信息资源并向客户提供多样化咨询服务的信息平台要集中化、规模化运营,而传递信息的渠道要分散化、多样化配置。组建各地的农村公共信息平台,以非盈利的公益性原则鼓励电讯运营商和农村用户使用统一的农村信息平台资源。

三要建立农村信息化设备及其运用的经费投入或补贴机制。在区域差别十分悬殊的广大农村地区逐步增加以计算机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设施,将各地区农村按照信息市场化的

发育程度分为市场化、半市场化和公益性地区,政府与企业采取多种分工合作方式,分别实行不同的信息设施投入和网络运营经费保障措施。

四要以现代传媒和传统媒体相结合,建立农村网络化信息传递渠道,将设在城镇的计算机网络作为信息平台,运用电脑存储、加工、处理和分析信息,有条件的乡村可增加互联网媒体,一般乡村主要利用电话、短信、电视、广播、书报、杂志、报栏等传统媒体,甚至可借助农村中小学学生的人工信息渠道,在城乡之间架起一座多种传媒构筑的网络化信息桥梁,既要将农民的信息需求反馈到信息平台,又要把农村所需的信息传递到比较敏感的农产和一些行业组织手中。

五要逐级建立不同功能的信息服务组织,采用逐级扩散型为主的培训机制,搭建“县(市)农村信息服务中心一乡镇信息服务站一村信息服务点”的金字塔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有条件的乡村信息服务组织,可配备计算机网络等现代通讯设备;经济基础薄弱的乡村至少配备电话,结合宣传栏和广播等媒体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农村信息技术的培训可尝试一种“县市(师资)培训乡镇、乡镇培训村、村带动农民”的逐级扩散型培训机制。

六要加大中央和地方各级广电部门涉农的公益性节目播出力度。国务院信息化领导机构会同、财政部、广电部、信息产业部、公安部和中央电视台等部门联合下发文件,鼓励此类地区建小型地面卫星电视接收站或中转台,引导丘陵山区农户安装卫星电视,强化广电部门和公安部门对农村卫星电视的监管力度。将各级财政经费支持的电视、电台机构播出有关新农村建设的公益性涉农节日,作为业绩考核的一部分,同时进行不定期的评比、表彰,强化公共电视、电台等传媒助推新农村建设的力度。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公益性电视台应增设以“三农”为主的农村频道,特别是中央电视台要率先垂范,将中央第7频道中的农业栏目与军事栏目等内容分离,单独为全国近60%人口的广大农民群众增设一个公益性频道。

七要逐步将农业信息化拓展为农村信息化,满足农民多样化信息服务需求,引导和培育农民将潜在信息需求转化为现实信息需求。增加农民工培训和外出务工的信息服务;开展农村信贷信息服务;逐步提升农村商贸物流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改善农村合作医疗的信息化服务条件;借助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大力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的信息服务。

在线培训平台经济效益范文3

一、返乡农民基本情况

衢州作为劳务输出型地区,外出打工人员较多。据统计,我市20*年累计外出务工人数共46.8万人,截至春节前夕,共有返乡农民12.31万人,占外出务工人员的26.3%。其中受金融危机影响返乡的约有10万人,占总返乡人员的81%。所以,造成今年开春农民大量返乡的最主要原因*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其次是国家最近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如新的粮食收购政策和新的土地政策,对农民返乡也具很大吸引力;三是部分农民工外出打工掌握了相关生产技术,积累了一定资金,于是带着多年打工积累下来的资金、技术回到家乡创业。

积极开展返乡农民培训工作,帮助返乡农民再就业,对于衢州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这既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在经济风暴下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的现实要求,更是全面维护农民利益、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体现。因此,我们因着眼于返乡农民的独特性,充分尊重农民自身意愿,以独特有效的培训方式帮助返乡农民脱离困境,走上一条科学发展的致富之路。

二、返乡农民的特点

相对于在家务农的普通农民而言,返乡农民有他们自身的独特性:

(一)年轻力壮、劳动力强

相比普通农民,返乡农民多数是青壮年,有十分强的劳动力。并且,他们都有一定的外出务工经商的经历,具备一些基本的技术能力。因此,他们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包袱,而是一种宝贵的财富,是发展的有生力量,只要合理利用,这种潜在资源就会变成财富。而这就需要他们能在本市合理就业、自主创业,需要我们对他们的帮助和培训,使他们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和思路,真正地发挥他们的优势,为城市建设服务。这也是我们对返乡农民培训的一个重要目标。

(二)经验丰富、见多识广

相比普通在田间耕作的农民,返乡农民往往都曾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见识过发达地区的经济模式以及工作环境,因此,即使回到农村,他们也不希望被困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中以低产出的农作物来勉强度日。他们有着更高的生活目标,期望更富足的生活。他们渴望运用科学的方法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也渴望投资那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农作物来提高收入,更渴望运用专业知识实现自主创业、发家致富。这也是我们必须对返乡农民培训极度重视的重要原因。

(三)竞争力强、善于学习

由于期望更加殷实的生活,返乡农民们一般都迫切地希望能得到最专业最全面的帮助。并且由于在外打工的经历,使他们对新事物、新工具、新思想的接受能力也较一般农民有所提高,对网络课堂、手机电视、移动通讯等都有较全面的了解,这也为我站顺利开展特色培训搭建了有力的平台。

三、创新培训机制、服务返乡农民

(一)信息与技能问询相结合,吸引农民注意力。

为了解决农民确信息、缺技术的问题,针对返乡农民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特点,我站运用网络、电视、手机等新型媒体建立了强大的信息与咨询平台。首先,实施万村联网工程,努力建设高质量的村级网站,并加大对我站农民信箱、信息网站的宣传,尽可能多的吸引返乡农民的注意力,争取让多数返乡农民都注册一个农民信箱,并学会如何在便捷快速的网络上自己的产品买卖信息,以及搜索与自己相关的服务、经营、再就业信息等。其次,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健全以电脑网络、电话手机、电视《农技110特快》专栏和《农家报》为载体的“三电一报”信息平台,及时更新农民尤其是返乡农民急需的就业、服务等信息,随时随地满足农民获取信息的需要。再次,完善以农技110现场咨询热线、网上咨询在线、专家手机连线和农民咨询114号码百事通为渠道的“三线一通”咨询服务平台,热心专业地回答返乡农民所急需的专业技术知识,解决农民的难题。

(二)新型方式与专业技术相结合,提高农民学习力

为满足广大返乡农民对各类技术知识的要求,我站以农广校为平台,认真实施*大学远程教育和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业余(脱产)学历教育和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培训平台学历教育,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这种新型教育方式,为广大农民开展农技培训,培训内容广泛丰富,针对性强,且教授方式灵活独特,因而引起了广大返乡农民的兴趣。同时,我站还开通了万名农民素质工程网培训专页,建立了“万名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影视频道”,提供121个科教片和7个技能培训教材供农民随时学习、课下复习、巩固知识,切实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竞争能力和专业技能。另外,对培训后通过国家考核的农民颁发职业资格证书,肯定农民的学习水平及技术能力,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保证远程教育的专业性,网络课堂中的培训专家多是资深的农科技术人员,如*年6月26日-27日,由市蔬菜办组织的全市蔬菜生产技术培训班在市我站举办,省农业厅蔬菜首席专家*、*大学农学院教授汪炳良等专家授课,50多名蔬菜技术干部、种菜大户在主会场听课,2000多名乡村农技人员、信息员及种养大户在当地利用农技110视频直播系统听课,各地普遍反映培训内容丰富生动、直播效果很好。进一步强化了农民的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让返乡农民在自主发家致富的道路上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三)流动培训与基地培训相结合,增强农民动手力

认真组织大篷车送培训下乡计划。大篷车是流动的信息技术培训教室和流动的信息服务站,它集科技兴农、信息惠农、应用培训于一体,既是信息培训资源,更是做实基层培训工作的催化剂。农民们对这种流动的多媒体课堂很好奇,因此也表现出了高扬的热情。在车上学习专业知识既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更是一种与信息化亲密接触的好机会,它让人在特别的环境里学习农业知识、电脑技术、技能培训,既新鲜又灵活生动,许多农民对此都喜闻乐道,学习热情也特别高涨。

在灵活教授理论知识同时,结合基地培训,增强农民的动手力。为此,我站以“联基地、联大户”活动为载体,在培训机制上推行合作培训与基地培训相结合,组织科技下乡,抓好农业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进一步蔓延,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遭遇“寒流”袭击,纷纷破产、倒闭,另外,新增就业压力增大,都导致我市部分外出务工农民无奈被迫返乡,面临失业的危险,给我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面对这一情况,我市鼓励各方通过送岗位、送技能等方式,帮助返乡农民再就业。为响应市政府号召,市远教办迅速开展调查,针对返乡农民的特点,制定应对措施,切实做好返乡农民的培训和再就业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返乡农民基本情况

衢州作为劳务输出型地区,外出打工人员较多。据统计,我市20*年累计外出务工人数共46.8万人,截至春节前夕,共有返乡农民12.31万人,占外出务工人员的26.3%。其中受金融危机影响返乡的约有10万人,占总返乡人员的81%。所以,造成今年开春农民大量返乡的最主要原因*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其次是国家最近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如新的粮食收购政策和新的土地政策,对农民返乡也具很大吸引力;三是部分农民工外出打工掌握了相关生产技术,积累了一定资金,于是带着多年打工积累下来的资金、技术回到家乡创业。

积极开展返乡农民培训工作,帮助返乡农民再就业,对于衢州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这既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在经济风暴下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的现实要求,更是全面维护农民利益、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体现。因此,我们因着眼于返乡农民的独特性,充分尊重农民自身意愿,以独特有效的培训方式帮助返乡农民脱离困境,走上一条科学发展的致富之路。

二、返乡农民的特点

相对于在家务农的普通农民而言,返乡农民有他们自身的独特性:

(一)年轻力壮、劳动力强

相比普通农民,返乡农民多数是青壮年,有十分强的劳动力。并且,他们都有一定的外出务工经商的经历,具备一些基本的技术能力。因此,他们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包袱,而是一种宝贵的财富,是发展的有生力量,只要合理利用,这种潜在资源就会变成财富。而这就需要他们能在本市合理就业、自主创业,需要我们对他们的帮助和培训,使他们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和思路,真正地发挥他们的优势,为城市建设服务。这也是我们对返乡农民培训的一个重要目标。

(二)经验丰富、见多识广

相比普通在田间耕作的农民,返乡农民往往都曾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见识过发达地区的经济模式以及工作环境,因此,即使回到农村,他们也不希望被困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中以低产出的农作物来勉强度日。他们有着更高的生活目标,期望更富足的生活。他们渴望运用科学的方法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也渴望投资那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农作物来提高收入,更渴望运用专业知识实现自主创业、发家致富。这也是我们必须对返乡农民培训极度重视的重要原因。

(三)竞争力强、善于学习

由于期望更加殷实的生活,返乡农民们一般都迫切地希望能得到最专业最全面的帮助。并且由于在外打工的经历,使他们对新事物、新工具、新思想的接受能力也较一般农民有所提高,对网络课堂、手机电视、移动通讯等都有较全面的了解,这也为我站顺利开展特色培训搭建了有力的平台。

三、创新培训机制、服务返乡农民

(一)信息与技能问询相结合,吸引农民注意力。

为了解决农民确信息、缺技术的问题,针对返乡农民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特点,我站运用网络、电视、手机等新型媒体建立了强大的信息与咨询平台。首先,实施万村联网工程,努力建设高质量的村级网站,并加大对我站农民信箱、信息网站的宣传,尽可能多的吸引返乡农民的注意力,争取让多数返乡农民都注册一个农民信箱,并学会如何在便捷快速的网络上自己的产品买卖信息,以及搜索与自己相关的服务、经营、再就业信息等。其次,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健全以电脑网络、电话手机、电视《农技110特快》专栏和《农家报》为载体的“三电一报”信息平台,及时更新农民尤其是返乡农民急需的就业、服务等信息,随时随地满足农民获取信息的需要。再次,完善以农技110现场咨询热线、网上咨询在线、专家手机连线和农民咨询114号码百事通为渠道的“三线一通”咨询服务平台,热心专业地回答返乡农民所急需的专业技术知识,解决农民的难题。

(二)新型方式与专业技术相结合,提高农民学习力

为满足广大返乡农民对各类技术知识的要求,我站以农广校为平台,认真实施*大学远程教育和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业余(脱产)学历教育和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培训平台学历教育,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这种新型教育方式,为广大农民开展农技培训,培训内容广泛丰富,针对性强,且教授方式灵活独特,因而引起了广大返乡农民的兴趣。同时,我站还开通了万名农民素质工程网培训专页,建立了“万名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影视频道”,提供121个科教片和7个技能培训教材供农民随时学习、课下复习、巩固知识,切实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竞争能力和专业技能。另外,对培训后通过国家考核的农民颁发职业资格证书,肯定农民的学习水平及技术能力,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保证远程教育的专业性,网络课堂中的培训专家多是资深的农科技术人员,如*年6月26日-27日,由市蔬菜办组织的全市蔬菜生产技术培训班在市我站举办,省农业厅蔬菜首席专家*、*大学农学院教授汪炳良等专家授课,50多名蔬菜技术干部、种菜大户在主会场听课,2000多名乡村农技人员、信息员及种养大户在当地利用农技110视频直播系统听课,各地普遍反映培训内容丰富生动、直播效果很好。进一步强化了农民的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让返乡农民在自主发家致富的道路上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三)流动培训与基地培训相结合,增强农民动手力

在线培训平台经济效益范文4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开展传统的面授培训的同时,网络技术逐渐应用于教育培训而形成网络培训。虽然它具有很多传统教育培训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整合传统的面授培训和网络培训的优点,开展网络教学与面授教学相结合的集成式的培训模式将成为教育培训的一种全新的发展方向。从国内外的研究看,国外关于混合学习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卡耶·桑(Kaye Thorne)认为混合学习将在线学习与更多的传统学习和开发方法混合起来,混合学习为构建个别化需求的学习和开发提供了极好的解决方案。德瑞斯科尔(Driscoll)则认为混合学习是“基于Web的技术(如虚拟课堂实况、协作学习、流媒体和文本)的结合(或者混合),以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是多种教学方式(如建构主义、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和教学技术(或者非教学技术)的结合,共同实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是任何形式的教学技术(如视频、CD-ROM,基于Web的培训和电影)与基于面对面的教师教学培训方式的结合;是教学技术与具体的工作任务的结合,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或工作效果。”

国内的学者也做了大量的研究。李克东教授认为:“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是人们对网络学习(E-Learning)进行反思后,出现在教育领域、尤其是教育技术领域较为流行的一个术语,其主要思想是把面对面(Face-to-Face)教学和在线(Online)学习两种学习模式的整合,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一种教学方式。”何克抗教授指出:“所谓 Blended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只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但在实践方面,这种混合学习模式只是单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设计,而不是推行的一种教育培训模式。因此,将先进的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并加以提升形成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满足现代社会对于教育培训的需求,提高教育培训的效果,推动教育改革与创新。

二、网络面授集成培训模式的定义及特点

面授培训是我们通常采用的且在培训领域是一种主流的培训方式,但存在教学资源不能高效利用和共享、教学过程较为封闭、学员训后的延伸学习困难等问题。而远程培训虽然改善了这些问题,但其自身的问题也在培训过程中自然产生,如学员与教师互动不足,深度学习不够,不能体验学校所具有的知识与学术氛围等。而“网络面授集成培训模式”通过培训方式和教育资源的整合,能有效克服这些问题,与此同时也为现代社会多元化的教育需求提供了新的教育模式选择。在此讨论的“网络—面授集成培训模式”的适应范围为政府部门的管理者、企业经济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才的高端培训领域。所谓“网络面授集成培训模式”就是将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理论应用于高端培训实践,整合面对面培训模式与现代的网络培训模式优势,集合而成的一种全新的培训模式。它是将网络面授的多种教学要素优化组合的培训模式。它将关注教师与学习者的双重核心,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开放教学系统,丰富教育资源,拓宽教育模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育资源增值,充分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

“网络面授集成培训模式”观点的提出是基于以下三方面的认识:

一是将网络培训方式引入高端培训领域,是为提高教育培训效果,实现教育培训目标,而不是取代面对面的课堂式培训;

二是利用网络培训可以更好地整合多元培训优质资源,实现培训要素和过程的优化组合,将培训效益最大化;

三是网络与面授的集成,不是单纯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的改变,而是一种新的培训模式。

与单纯的面授或者远程培训模式相比,网络面授集成培训模式具有如下几方面的优势与特点:

面授教育以教师为中心,构建集学员、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与服务为一体的培训体系。在这种培训结构中,教师是所有培训结合元素的主导。它是一种教师主导式的培训模式。而网络—面授集成培训模式则将同时关注教师和学员,在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也聚焦于学习的主体学员。

在面对面的培训中,教育培训机构根据培训对象与需求制定培训方案,在确定的时间和确定地点,对已选定的对象进行培训,其培训内容、培训过程等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而与网络培训的整合,增加了开放性的培训过程,形成半开放性培训架构。由于它整合了众多教育资源和教育信息,提高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模式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即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模式的结构化和程式化的特征要求网络与面授集成培训形成一定的规则和结构。网络与面授集成培训模式的规则和结构就突出表现在教学过程模块化和教学组织服务的流程化。图1所示为网络—面授集成培训模式构成。

图1 网络—面授集成培训模式构成

一是培训元素的优化组合,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优质培训资源的整合重复利用,提高了培训效率;三是资源的重复使用节约培训成本,体现出培训经济的高效性;四是培训管理服务的流程化、信息化,提高了科学管理水平和管理的有效性。

这种网络面授集成培训模式的出现和应用,是受培训需求不断递增、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教育培训的改革与创新和教育培训专业化水平的提升等多种因素的驱动。

三、网络面授集成式培训模式的构建原则与实施方案

结合现实发展需要和总结国内外的经验,我们认为网络面授集成培训模式在实施中要坚持以下原则:

网络面授集成培训模式构建的目标就是提高培训的有效性。为此有效性原则必须贯穿于培训需求、培训对象、课程结构、教学支持、学习支持服务、考核评价、管理服务等各个培训环节,以期进一步提高培训绩效。

培训作为一种针对特定人群,在某一时间、地点进行的教学活动,为保证其培训效果,需要按适度结构化原则将网络面授集成培训固定化,形成一定的可以重复遵循的规则。适度的结构化在保证培训模式化运行的同时,也可充分调动培训的灵活性。

教育培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化,其存在于培训需求单位、培训者个人和提供教育的培训机构,这些差异化或者差别性就形成多元化的培训需求,因此在构建集成培训模式时要坚持需求优先原则,进行培训策划与运作管理。

无论是面授培训、远程培训、混合培训,还是集成培训,都需要强调培训的适应性,即培训是否适应要培训的群体,是否切合培训需求,是否能充分提高培训效果等,因此在进行培训时,在选择培训方式时,要充分考虑其适应性。集成培训模式是为培训增加了一种全新选择。

现代社会追求效益、讲究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教育培训同样适用于这一原则。这一原则强调追求教育培训效益的最大化,要求通过整合、完善、优化并有效利用现有的教育培训资源,高质量地完成教育培训任务。

网络面授集成培训需要打造一个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它包含两大系统,一是支持学习基于技术媒体的双向信息交流的计算机和网络系统;二是教学资源建设系统。如果没有这两个系统,集成培训模式就无法实现。

其模式架构主要是线下培训与线上培训相结合。(见图1)

培训过程的结构化和程式化构成见图2所示。

图2 培训流程构成

网络—面授集成培训模式的实施,首先是要利用浙江大学已有的网络技术和设施,建立教育培训的网络学习平台。实现课件网上直播、点播和录播功能、在线会议功能、实时和非实时交互功能、个性化学习环境、网上作业、个性化学习资源定制、体验式学习、虚拟学习环境和虚拟角色(如虚拟导师、虚拟学伴、虚拟管理员等)、在线测试评估、远程学习过程提醒和监控功能、学习资源共享共建、学习资源的挖掘和定制、已学内容智能记忆功能、移动学习网络平台支撑等诸多新功能。教学过程见图3。

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协作学习和教学互动方式,见图4。

通过卫星网、互联网、数字宽带网和有线电视网等天地合一、多网集成的远程信息传输技术实现。

四、网络—面授集成培训模式在浙江大学的实践

浙江大学构建并推动网络—面授集成培训模式的应用,是基于自身发展的两个优势,一是该校远程学历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可以支持网络面授集成培训;二是拥有较强的面授培训能力和培训规模。2011年浙江大学的培训已超过10万人次。浙江大学于2008年设立远程培训中心,发展网络—面授集成培训,目前已初具规模。技术实现依靠卫星网、互联网、数字宽带网和有线电视网等天地合一、多网集成的分布式远程教育综合运行平台,建设并形成了一整套基于网络、以学员为本的集培训与学历教育为一体的现代远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浙江大学把握现代教育培训的新动向,整合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在远程培训领域不断探索和实践,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形成了适用于自身发展和具有推广意义的网络—面授集成培训模式。将这一模式引入高端培训是培训需求和教育培训能力提升的自然结合过程。经过短期的面授培训后,学员需要深度研修,而在短期内不可能再到学校来面授学习,因此利用远程方式成为最佳选择。反之亦然,接受远程培训的学员也产生了面授的需求。

案例一:广西省厅级干部经济结构调整与新兴产业发展专题培训班。

网址:gov1.省略/gxgbpx/

广西省厅级干部经济结构调整与新兴产业发展专题培训班。由于本期培训班的学员均为厅级以上的领导干部,一方面他们面授学习时间较短,另一方面该专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连续深入探讨。根据此培训项目的要求和特殊性,设计了面授培训和在线学习集成的培训模式。

案例二:浙江大学基层村官培训(国家发改委项目)。

网址:cgpx.省略/

鉴于村官工作地点分散的特点,设计了基于网络技术的集成培训模式。构建了基层村官培训子平台,将个体在线学习、答疑和集中面授教学、研讨交流及实地参观考察等教学形式相结合。在远程学习同时,由当地政府选拔部分优秀学员赴浙江大学,安排面授讲座和实地考察。

案例三:常宝股份有限公司中高层管理素质提升混合培训。

网址:corp1.省略/cbgg/

根据常宝股份有限公司中高层管理培训班需求,设计每月集中安排2天的面授课程和现场教学,同时建设远程学习平台,开通帐号,由公司负责组织学员参加在线学习的集成培训模式。

案例四:浙江省领导干部培训。

网址:zjce.省略

与浙江省政府合作项目,通过集成培训模式为浙江省省管干部提供培训。

五、结语

在线培训平台经济效益范文5

背景资料

2010年8月,中央办公厅下发了《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随后的8月16日,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干部教育培训改革工作视频会议上指出,要着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使干部教育培训更好地为科学发展和干部成长服务。

2007年,贵州省委出台了干部教育培训“1+10”文件,实施干部素质提升工程;2008年,制定出台《贵州省2008~2012年大规模培训干部实施意见》,并成立“贵州省干部在线学习学院”,开通“贵州省干部在线学习平台”。

安徽日前出台《干部教育培训学分制考核管理办法(试行)》,建立了以学分制考核为基础的干部教育培训激励约束机制。

3月17日,贵州召开全省干部教育培训改革创新理论研讨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建设发展型干部队伍,实施干部经济建设能力提升“4515”大培训计划。

方式“短、平、快”,两年为2.4万干部“充电”。按照部署,从2011年起,贵州省计划在两年内组织安排2.4万名干部进行专题培训。所谓“4515”即4000名市县乡党政主要负责人;5000名省直相关综合部门领导班子成员、处室负责人及业务骨干;1万名市县乡分管工业经济、城镇化建设、产业园区、招商引资等工作的负责人,产业园区负责人及业务骨干;5000名国有企业负责人及中层管理人员、规模以上非公企业负责人。此次大规模培训将突出“短、平、快”特点,通过专题培训、挂职锻炼和跟班学习等形式,集中力量加强培训。

内容有侧重,着力提升干部经济建设能力。“4515”大培训计划将对上述人员分类别、分专题进行培训。其中,“千名党政主要负责人提升领导经济发展能力培训计划”重点开展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市场经济、区域经济等方面知识的专题培训,提高其领导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强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千名省直综合部门干部培训计划”重点开展工业经济、招商引资平台与环境建设、依法行政等方面知识的专题培训,不断提高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大力营造亲商、助商、安商的良好环境;“万名党政干部培训计划”将围绕提升发展工业经济能力、进一步提升城镇化建设能力、提升招商引资工作能力、进一步提升园区建设管理能力的不同目标开展培训;“企业管理人员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培训计划”重点开展企业战略、市场营销等专题培训,着力提高其战略决策、经营管理、市场竞争和推动企业创新的能力。

[相关链接]

湖北陕西干部培训各有重点

4月11日,2011年湖北省第一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该省“年轻干部成长工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省委书记李鸿忠在开班式上强调,年轻干部要强化“四力”,即增强学(习)力、茁壮心力、强壮体力、提高能力。牢记“六字”,即敬、竟、竞、静、净、境。切实做到慎独、慎微、慎权、慎欲、慎友,做一个政治上的明白人、经济上的清白人、作风上的正派人。

陕西省委日前决定,4月~6月,在全省广大党员干部中集中开展群众观点和群众立场主题教育活动。活动的《实施意见》要求各级党员干部在活动中广泛开展学习讨论,认真查找并整改存在问题,着力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努力建立健全服务群众、联系群众和保障群众权益的长效机制。

在线培训平台经济效益范文6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高技能人才;培养

一、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与存在的问题

1.高技能人才培养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国家高度重视

随着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行业、企业急需技精业良的高技能人才,以技师为龙头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正是企业、社会发展的生命线。为此,国家积极建立政策保障体系,不断释放政策红利,全力推进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以成都市为例,政府制定了《成都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20年)》《成都市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有计划分步骤地努力造就一支以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为骨干的合理结构,技术过硬,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2.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矛盾

工学矛盾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除了技工院校学生外,更广泛地集中在企事业单位。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员工的培训相互占用时间,是一对突出的工学矛盾。在培训过程中,教学计划的执行常因企业生产经营临时调整、变化而中途停止,严重影响到培训进度和质量。

教学资源分布不均衡。职业培训教学的师资、设备等优质教学资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受地域限制,教学资源分布不均,共享困难。

人才培养模式亟须改革。理论加实操是沿用多年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多样性发展的课程体系改革需求和企业岗位技能需求。政府、行业、企业、院校多元参与,构建工学交替、校企双师共同培养技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主流发展趋势。

二、“互联网+教育”的计算机网络教学平台搭建与远程教育模式探索是缓解高技能人才培养矛盾的有效途径

(一)计算机网络教育平台主要功能简介

教务管理功能方面:全面实现高技能人才培训网络报名、学籍信息化管理、学员用户登录、高技能人才培养教学计划、教学课程、学习断点续传等。

教学管理功能方面:高技能人才培养网络教学资源库兼容在计算机网络教育平台中,注册后学员可随时登录下载学习资料、上传作业;教师在线批改作业、上传教学资料、师生互动答疑等。

(二)计算机网络教育平台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1. 计算机网络教育平台的搭建,远程教育模式的探索,促进“四位一体”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形成

计算机网络教育平台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使用,形成了“远程教育学习、集中技能培训、集中理论培训、岗位培训”相结合的“四位一体”职业教育远程教育培训新模式。它的具体实施过程:第一阶段,教学方对参培人员统一组织固定时间段的集中理论学习、集中技能实操培训;第二阶段,参培人员登录教学方指定网络教学平台,根据自身实际,自主安排选择学习时间段,完成网络培训阶段规定的全部课程、课件、课时的学习;第三阶段,完成上述学习后,教学方选派优秀一体化教师,到参培人员企业(单位),结合学员岗位需求,进行巡回技能指导、答疑等。

2. 计算机网络教育平台的使用,缓解企业工学矛盾,保障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课时

一些培训机构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课时、培训造假的问题。网络教育平台的使用既给学习者提供了灵活、机动、可自行掌握的学习时间段,又对学习者的网络在线学习过程留下记录,经得起监督检查。通过网络后台设置,强制规定只有学习者完成了固定网络学习课时,才能进入下一阶段学习,保障了学习时间和教学质量。

3. 计算机网络教育平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缓解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矛盾

计算机网络教育平台中集成了行业专家、优秀一体化教师、企业能手的培训教学课件和教学视频等大量资料,组建了网络教学资源库。学习者注册登录网络平台就能下载学习。教师实时在线,学习者和教师实时互动。这一举措打破了地域限制,扩大了教育资源覆盖面,只要有网络覆盖的地方,通过电子设备,学习者随时随地都能学习。

在线培训平台经济效益范文7

关键词:高职;农业类;专业群;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3-0032-0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发展水平将决定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竞争力。根据高职教学、学生、专业及产业就业岗位的实际,培养农业生产、加工经营第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经济增长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准确定位农业类专业群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 农业类专业群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适应农业生产与经营需要,具备农业生产、特色农产品加工、经营、管理等职业岗位(群)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同时,有较强的操作技能、经营管理水平的懂生产、会经营、能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培养规格 构建农业类高职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应始终围绕一条主线,突出两个方面,培养三种精神,掌握四项技能。即围绕培养农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所需要的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型人才;突出生产与加工两个方面;针对农业生产的需要,培养吃苦耐劳、扎根基层的敬业精神,善于沟通、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熟练掌握农业生产、加工、经营、管理四项核心技能。

创新办学体制

要建立专业理事会办学新体制 依托酒泉市农牧局,联合酒泉多家龙头产业,搭建“政府牵头,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院实施”的多赢办学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与开门办学。构建政、校、企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建立并实施“一院两制”,即教学目标责任制,科研、生产、服务经济承包或股份制,为酒泉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提供服务,推动农业产业建设,使其成为信息反馈平台、质量监控平台、辐射带动平台和开放办学平台,整体提升高职教育水平。

创建并完善以“伴耕伴读”为平台,以顶岗实训预就业为模块的“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探索实践了“四段式”实践教学体系、“四合一”人才质量保障体系和“专业+公司”人才培养特色,在此基础上总结形成了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以“伴耕伴读”为平台,以顶岗实习预就业为模块的“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伴耕伴读”平台就是将学习与工作耦合在一起,工学交融、耕(做)读(学)一体;模块是指预就业岗位群。

开展全真情境教学,有效实践以“伴耕伴读”为平台,以顶岗实训预就业为模块的“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第一学期在校内完成职业综合技能课程和专业基本技能教学任务,第二、第三学期(含暑假),在校内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完成农业生产全过程,提高单项职业技能。第四、第五学期(5~9月,含暑假),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协岗进行农业生产管理工作,返校后完成学习内容和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并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第六学期,学生以见习技术员身份进入预就业单位顶岗实习。该模式的运行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学期制,取消了暑假,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安排教学,实现了学习与生产的紧密结合,增加了学生的岗位锻炼时间,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

完善教学实验、技能实训、技术指导及顶岗实习的“四段式”实践教学体系 教学实验在基础实验实训中心进行,主要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技能实训在校内高科技农业示范园进行,主要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技术指导实训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顶岗实习在企业生产基地预就业单位进行,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建立健全工学结合的运行管理体系 加强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管理质量监控。以种子生产与经营、畜牧兽医、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为主,开展工学结合的运行管理研究,校企共同制定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方法,建立以院企合同化管理为主,以企业绩效考核为学生实习评价主要依据的管理机制。在实习期间,按照“八定”的工作要求(定岗位、定任务、定时间、定数量、定质量、定效益、定奖罚、定成绩)完成生产任务和教学任务,校企双方共同考核评价学生,根据评定结果,成绩合格者颁发企业经历证书,不合格者重修。

建立并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并完善思想保障、组织保障、条件保障、机制保障体系,强化质量监控体系。注重“教风、学风、考风”建设,强化质量意识。尤其要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重视过程监控,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充分发挥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功能,重点构建以过程管理为核心的顶岗实习质量监控体系,即实习期间的管理以学校为主体,考核评价以公司为主导,由学校、企业共建顶岗实训的质量监控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人才质量监控系统和人才质量评价系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为服务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效实施岗位基础学习领域、岗位核心学习领域、岗位拓展学习领域教学创造条件,形成多元评价和校内、校外双重考核,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以重点专业建设为核心,

辐射带动专业群发展

以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和畜牧专业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将种植、养殖、加工三个行业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作物生产技术、园艺技术、食品加工技术、农畜特产品加工技术、动物营养与料以及园林技术专业组成一个集合。由于专业群内的专业之间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围绕专业群进行资源配置与优化,可以大幅度降低师资和实验实训设备等方面的投入,降低专业建设的成本。以专业群为基础,可以不断地调整专业方向,可以设计或增设相近的专业,以适应市场不同岗位的需要,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构建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开展农业行业岗位调研,解构和重构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231”课程体系建设,形成农业类专业群“两体、三层、一主线”的课程体系。“两体、三层、一主线”课程体系是平行构建的基于学生未来发展的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岗位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分设人文素质、能力素质、行为素质三个逐层递进的模块,岗位核心能力课程体系分设岗位基础学习领域、岗位核心学习领域、岗位拓展学习领域三个逐层递进的学习领域。能力培养主线贯穿其中,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必须具备的良好的核心能力。

校企合作进行课程建设与开发

多数高职教师企业实践经历和积累不多,对生产实践知之有限,单独进行课程建设及开发必然定位不准;而生产、建设、管理及服务第一线专家虽实践经验丰富,对市场需求也掌握透彻,但对教学规律却不甚了解。由双方共同研究、制定课程建设计划,便可结合并利用高职教师与生产一线相关人员各自的特点,形成资源和优势互补,对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突破以学科为体系的传统模式。

突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队伍包括“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两个方面。应重在内强“筋骨”,外引“活水”,共同构建示范性高职师资队伍,由以单一教师组成的队伍,转向由教师和技师按照技能实训教学要求比例组成的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创新人才引进和聘请机制,强化“双师”结构建设 要引进具有丰富行业企业实践经验,具有较强技术开发能力的高技能、高技术、高素质人才,以改变教学团队的结构,提高整体实力。

对校内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快速解决“双师”素质问题,优化“双师”结构 要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制度,完善对“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机制。对于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在科研立项、职称评定、竞聘上岗等方面给予激励性政策,从而形成示范效应,不断激发教师自我培训、自我提高的积极性。

强化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每个专业要确定1~2名德才兼备、学术水平高、专业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社会教学资源整合能力的专业带头人,具体负责专业建设与管理工作。骨干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突出的工程实践能力、清晰的课程开发思路、优秀的课程建设团队感召力,要在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开发与实践教学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突出技术名师建设 高职院校之大不在大楼,而在技术名师。所谓技术名师一是应具有高尚的人格、开阔的眼界、独立的见识、宽广的胸怀、积极的心态、容事的气度,体现出人格魅力;二是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和过硬的教学能力,又要有娴熟的实践操作技能,并能不断追踪技术前沿,做到既能教,又能做,教做合一;三是要具有高超的协调能力和出色的组织管理能力,真正成为引领教学团队不断进步的核心力量。

引企入校,共建共享,

深化实验实训条件内涵建设

以专业通用、资源共享为原则,整合实验实训资源,完善校内实训基地。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使本专业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在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处于领先水平,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要建立并实施“一院两制”,即教学目标责任制,科研、生产、服务经济承包或股份制,解决管理体制的后顾之忧。要引进甘肃昶荣园林有限责任公司在校内投资共建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并健全制度,高峰运营,促进校内实习基地良性发展。

校企文化融合,强化校风建设

通过政、校、企结合的长效机制的运行,使高职院校文化多元素相融,丰富多彩,建立充满关爱的人文精神及文明素质的校园。要让学生以一种感恩的心态面对社会,在实实在在的感恩活动中,学生更会有所触动,想到父母赚钱养家的不容易,从而感谢父母恩;感恩不仅是回馈,更是一种感激、乐观的生活态度。要从指导思想、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及行为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素质教育、精神实质教育以及深刻内涵教育。

要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的、积极向上的学术气氛。具体表现为学校领导和管理人员以及教师与学生要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学校还要抓好学生的常规教育:用基础教育塑造学生;用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用理想教育鞭策学生;用挫折教育锻炼学生,用赏识教育激励学生;用爱心教育温暖学生;用协作教育团结学生;用礼仪教育亲和学生,用感恩教育感染学生;用责任教育督促学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种良好的育人环境。

完善毕业生就业体系建设

要以“分类指导,引导就业”为就业工作指导方针,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和创业服务,在教学计划中专门设立毕业生就业指导课,设立专门就业服务体系和就业工作指导小组,制定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方案和推荐程序。以学院与企业搭建的平台和推荐就业为基础,以自主就业和创业为主,构建毕业生双渠道就业服务工作体系,分类指导,引导就业。要实施毕业生使用情况跟踪调查,据此修改教育教学培养计划与措施。要通过定期对就业不稳、创业力不强的毕业生招回培训补课的方式,构建终身教育和服务体系。

有效开展社会服务,发挥高校辐射功能

全体师生要利用自身资源,服务当地农业生产建设,开展农业技术、种苗服务、兽医门店以及社会培训等,使学校与社会相容,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变化明显的培养效果

变化一:师生关系及社会关系悄然改变 过去学生只在学校实习,与社会大生产脱节,实习和实训内容少,时间短,实习结果只有教师的评判。理论与实习难以融合,不容易理解。另外,教师只管学生考分,片面地认为学生难教,教师的不良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形成恶性循环。以“伴耕伴读”为平台,以顶岗实训预就业为模块的“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质在于克服学生高分低能、动手实践能力差的传统教育弊端,更重要的是环境变化了,师生共同学习,相互帮助,向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和农户学习,定岗实训,实训结果与公司和农户受益产生直接关系,评判标准更真实、更有效,而且公开、公正,一目了然。学生可以提前接触毕业后的工作岗位,学习兴趣高,积极性大,理论与实训有机融合,效果好。使师生了解社会,使用人单位了解学校、了解教师、了解学生。使社会关系发生明显变化,使学院真正成为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基地。这种转变促使教师树立新的人才观与质量观,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特色创优势,以人才创品牌”的新理念,全身心地投入到“平台+模块”培养模式和专业群建设中。教师的观念转变也促进了学生潜质的释放。

变化二: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来,使学生认识到生产的艰辛,熟悉了工作环境,明确了专业目标和就业岗位,专业、行业、产业、学业、事业有机地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形成正确思想,美化心灵。有利于学生锻炼体魄,磨练意志,体验生活,了解国情、市情、民情,深化了解人生意义,努力实现人生价值,改造世界观。有利于学生调节心理状态,塑造完美形象。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大有改观。学生了解了生产过程,掌握了生产技能、技术,巩固了专业理论,增加了专业知识,强化了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兴趣,学习成绩明显提高(据统计,每门课程成绩平均提高了6.5个百分点)。学生的创新意识、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明显增强,形成了好教、好管、好就业的良性循环。

变化三: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显著提高 按照“平台+模块”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成为各大企业等用人单位争相订购的“抢手货”,就业形势十分喜人,每年呈供不应求的态势。在学生毕业前一年年底,就有多家农业企事业单位预订毕业生,有88%的学生与用人单位签约。到毕业前的五六月份,毕业生更是一抢而空,甚至出现了一人可选择多家用人单位的喜人就业情形。学生熟悉就业单位和岗位,就业稳定性高,岗位和报酬提升快,就业质量显著提高。

变化四:办学的社会效果明显增强 我院2010、2011届两年农业类专业群的428名学生,通过“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一次就业率达88%。就业单位对学生表现的反馈普遍良好,部分单位反映学生表现优秀。陕西石羊集团和敦煌先锋种子公司的负责人表示,我院的毕业生文化基础扎实,专业技术过硬,又勤劳朴实,深受各部门的欢迎。

参考文献:

[1]张晓华,等.略论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化的衔接[J].江西农业经济,2006,(3).

[2]彭世华.职业教育发展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3]王杰恩,等.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4]孙琳.21世纪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取向[J].职教论坛,2004,(2).

[5]卢宁宁.刍议“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行为教学法[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8).

在线培训平台经济效益范文8

大力发展中职教育

助力农村脱贫攻坚

【提案背景】

当前中职教育资源的供给和农村扶贫的需求之间严重不匹配,具体表现为:贫困地区中职学校基础薄弱,无法为区域产业发展和扶贫需要提供高质量的职业教育;相关管理部门以管理学历教育的思路管理职业教育,中职学校受到人事和财务等管理制度约束;发达地区优质中职教育资源未能面向贫困地区发挥帮扶作用。

【具体建议】

1.实施“中职教育扶贫国家工程”。在脱贫攻坚中明确将“中职教育脱贫”列为“几个一批”中的“一批”,即统筹扶贫资金,通过职业学校给学位、企业给岗位、财政综合保障“三管齐下”,一是把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中有就业潜力的青壮年送进中职学习,将其在中职学习期间的学习费用、生活费用列入扶贫资金内,并给其家属一定的生活补助,使“一人入学,一家立即脱贫”;二是降低门槛,给未达初中文化程度,但有继续学习意愿的贫困人口进行文化补习;三是做好扶贫对象毕业后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加强跟踪管理,确保其长期稳定就业,避免因失业返贫。

2.实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中职教育能力提升计划”。“十三五”期间,贫困地区应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增量部分重点放在中等职业教育上。在帮扶政策上,要避免习惯性的“扶优扶强”、“扶大扶强”,应把办学特色、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作为扶持的重点因素。

3.支持市县政府统筹使用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鼓励多种主体提供教育培训服务。一要允许在地方统筹不同部门的教育培训经费,提升经费使用的效率。要做到“三个统一”:统一培训资源、统一培训基地、统一经费管理,开展质量高、针对性强的教育培训,促进中职教育与产业、就业和创业“三业融合”。二要通过购买公共服务等市场化方式,使得职教资源充分向社会开放,根据服务人群的需求和作息特点,为处于底层岗位上的劳动者提供不拘一格的教育服务。三要依据终身学习的需要,结合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将全体接受职业教育的劳动者纳入职教学籍信息系统,每个人接受的各类培训都有据可查,避免重复低效培训。

4.实施“发达地区支持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协作计划”。破除政策障碍,放宽产业发达地区、用工紧缺地区、中职教育发达地区的招生限制,扩大其在贫困地区的招生规模,面向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定向招生。建立中职教育资助经费转移支付制度,即学生到哪里就读,就把经费转移到哪里。贫困学生到发达地区就读中职,经费不足部分,由国家专项支出补足。

扶持建立电影二级院线

【提案背景】

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持续、快速、爆发式发展,银幕数量、票房、观影人次同时屡创新高,成绩显著。然而票房的成功,只是说明了巨大的国内市场潜力以及巨大的金钱收益。飙升的数值背后,国产真正有艺术水准、有感染力的高质量电影,依然凤毛麟角。完善发展二级院线,是对商业院线的有益补充,也是为一些“钱景少”、不适合在商业院线铺开的优秀电影脱颖而出,培育土壤。作为介于家庭和商业院线之间的一种新兴业态,二级院线还有许多潜力有待开发。但要广泛推广,也有实际困难:一是政府对电影分级、分众,引导、扶持不够;二是信息不对等、资源不互通。

【具体建议】

二级院线的播放场地依托校园、企事业单位现有的、未被充分利用的礼堂、多功能厅等,以及上座率低时段的商业院线 ;主要用于放映制作水准高、“钱”景不够的主流电影和艺术电影等;排片可以采用数字电影或商业院线已下线的影片。

1.二院线的建立,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目前,学校思想品德教育课普遍是课本式、说教式、填鸭式,不能入脑入心,弘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抓手也比较有限,不易被现在的青少年和广大群众所接受。可推广浙江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携手杭州萤火虫少儿公益宣传服务中心建立的校园公益电影院线的模式,推出菜单式服务,把电影分为热爱祖国、诚实守信、孝老爱亲、保护环境、节俭养德等多个主题菜单,供学校、青少年活动场所、工厂、企事业单位选择。这种方式更易被接纳,让人们在观影中受到启迪、受到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2.二级院线的建立,政府要给予支持。第一,政府可通过行政手段,以正面清单的方式,要求中国电影博物馆等有资源的事业单位,参与建立二级院线,挖掘更多我国优秀的文艺片、历史片,以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影片;将参与二级院线的建设,作为影视公司体现社会责任的一种量化考核标准。第二,政府通过政策供给,比如租金补贴、税费返还等形式,鼓励更多社会组织参与建立二级院线。

改进和提高境外网站访问速度

【提案背景】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系统论述了“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开放发展是重要内容之一。国务院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强调了“互联网+”在开放发展中的重要性,希望用互联网、物联网、24小时设计等带动传统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务院常务会议还聚焦了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提出“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促进提速降费,既可改善人民生活,又能降低创业创新成本、为‘互联网+’行动提供有力支撑”。但是,目前在我国境内访问境外网站的速度有愈加缓慢的趋势,这将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研究等方面造成极大的影响,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导致在国内访问境外网站网速慢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国际出口带宽不够;网络供应商局限;网络监管偏严。

【具体建议】

1.增加国际网络出口带宽。加大网络服务硬件设施建设的投入与保障力度,加快海底光缆建设,进一步增加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同时,鼓励中国的通信企业、IT服务企业走出去,到海外建网络和服务器,提供基础网络和网络加速服务。

2.鼓励运营商更加注重计算机终端网速提升。大力发展提供国际间网络加速服务的供应商,鼓励网络运营商尽量兼顾计算机终端的网速问题,增加计算机网络服务的实际使用带宽,提高访问境外网站的速度。

3.设置境外网站访问权限的负面清单。对于与我国《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相抵触的网站内容,列入负面清单予以严格监管并屏蔽,禁止访问;对于非政治类网站,特别是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访问最多的境外大学和科研院所等网站,予以全面放开,定期抽查;对于中立性网站,比如搜索引擎、信息类、技术类等,对其中的部分敏感内容进行筛选,并定期抽查,以利于提高境外互联网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力争实现负面清单精准到网页,做到对同一个网站不同内容的精准管控,区别对待。

高度重视相对湿度对雾霾影响

【提案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大气污染治理高度重视。三年来的大气污染防治经验证明,“大气十条”确定的路线方向是正确的,相关措施是有效的,空气质量是得到改善的。但是由于冬季取暖期的雾霾并没有减轻,所以人民群众对治理雾霾的获得感不够明显。据观察结果显示,在冬季取暖期气温较低、气候条件不利于空气扩散时,高相对湿度加快了雾霾形成和转化的速度,加剧了雾霾的严重程度。为此,要高度重视煤改气产生的大量水蒸气导致的高相对湿度对加剧雾霾转化程度的影响。

【具体建议】

1.雾霾严重地区尽快开展供暖联调联控的试点。目前天气预报已经能对严重雾霾产生的气候条件进行比较准确的预告。建议在雾霾黄色及以上预警的时候,在做好城市居民的相关宣传引导工作的基础上,城市供暖提前实施联调联控,减量供热或低温供热,减少向空气排放的水蒸气,以降低雾霾加剧转化的条件。

2.推广燃气锅炉以及其他工业项目水蒸气及余热回收。我们调研中了解到,目前北京的燃气供热企业尚未加装水蒸气回收设备。而燃气锅炉加装水蒸气及余热回收设备成本不高,可操作性强。尽快加装水蒸气及余热回收设备,可有效缓解目前煤改气大量排放水蒸气对雾霾的影响,同时还具有节能、节水、减排三个方面的重大意义。

3.尽快组织多学科会商。关于雾霾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过往数据积累较少,尚属新兴学科。目前对于汽车尾气治理、细微颗粒物产生的原因等问题,都需要重点研究。尤其是关于雾霾成因、转化规律、未来治理方向的争议较大。建议尽快组织高层次的多学科会商,邀请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团队参与,通过开展科学、民主、广泛的研讨,明确未来治理方向。

4.进一步完善雾霾的信息系统。雾霾信息系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现有雾霾信息系统并不完善,2017年元旦前后重度污染天气就出现过权威网站多地观察数据长达十几个小时缺失的情况。建议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依托,结合天气情况和雾霾各相关因子,以及重点污染源和环境监测站的位置,进一步完善雾霾的信息系统,使得民众更加理解雾霾发生规律,引导全社会形成共识,形成防治雾霾的合力。

建立库姆塔格(荒漠)

国家公园试点

【提案背景】

构建国家公园体制,是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点改革任务之一,是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的一次伟大实践。此项工作启动实施以来,国家已先后批准九处国家公园试点,但唯独缺少占国土面积将近1/3的荒漠类型国家公园试点。建议增设库姆塔格(荒漠)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行政范围涉及新疆、甘肃、青海三省区,控制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南以阿尔金山脊线为界,北抵嘎顺戈壁北缘,西与塔克拉玛干沙漠接壤、东以敦煌鸣沙山―党河水库一线为界。当前,尽快建立库姆塔格(荒漠)国家公园试点的必要性:一是保o荒漠自然遗产的迫切需要;二是保证中华民族文化延续的迫切需要;三是加强区域内生态保护的迫切需要。

【具体建议】

1.建设目标。此区域内目前有罗布泊、安南坝、西湖、阳关、阿尔金山五个部级自然保护区,敦煌雅丹世界地质公园、敦煌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阿克塞国家沙漠公园、敦煌阳关国家沙漠公园、敦煌鸣沙山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等八个其他类型保护地(区),以及连接以上自然保护地之间的原始生态区域(如罗布泊、阿奇克谷地、库姆塔格沙漠、库木库勒沙山等)、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如双峰野骆驼、藏野驴、蒙古野驴、雪豹、藏羚羊、野牦牛等中国特有和珍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地理景观地标(如大雪山―阿尔金山、大峡谷―梭梭沟、大戈壁―莫贺延碛等)和人类文化遗址(如阳关、玉门关、楼兰古城、汉长城遗址等)。海拔从最高的慕士塔格峰到最低点罗布泊,落差超过6000米。地理景观丰富多样、文化遗产悠久珍贵,有望打造成东方的“黄石”国家公园,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自然生态保护树立典范。

2.完善现有管理格局。通过建立国家公园试点,尝试构建“大敦煌”的管理格局,即把现行的敦煌市、阿克塞县、肃北县、安西县合并组建新的敦煌市,与国家公园管理机构“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实现疏勒河、党河流域的统筹管理,理顺现行的上下游分割、水源地与汇水区的割据,既可解决肃北“飞地”管理的弊端,又能化解长期存在的由于行政管辖导致的社会矛盾。

完善资本市场功能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提案背景】

经过2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和创新发展,我国资本市场和证券行业获得了长足发展,资本市场在中国金融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在不断提升,但仍面临两大突出矛盾:一是目前中国仍然是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银行在社会融资中发挥着主要作用;二是“大市场、小行业”的行业格局仍未根本改变,资本市场与证券行业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的供给与需求矛盾日益凸显。主要体现为:股票发行与上市捆绑、IPO堰塞湖问题突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差距明显;证券行业缺乏部级直接投融资平台;市场投资者结构失衡、散户化严重。

【具体建议】

1.将股票发行与上市分离,尽快解决IPO堰塞湖问题,引导社会资金“脱虚向实”,促进资本形成。我国目前的发行上市审核体制本质上是一种准强制上市制度,公开发行股票必须上市,股票上市的前提是公开发行,现行《证券法》下公开发行与上市基本上捆绑于一体。而新三板的设立尤其是新三板扩容到全国后,现行《证券法》公开发行与上市制度捆绑于一体的规定已经不再适应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措施一是纠正过去IPO发行速度和规模过快,将导致大盘指数下跌的认识和观念误差。措施二是将新股股票发行与上市分离,作为注册制改革前的过渡安排。

2.组建部级直接融资平台,助推资本市场国家战略的落地与实施。建议在2014年5月9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基础上,出台具体政策,引导扶持证券机构间的并购重组,组建若干系统重要性的现资银行,承担和发挥国家队的功能与使命。

3.提高新股发行定价的专业化和市场化,提高机构投资者在新股发行环节的配售比例,并配套制定股票锁定期及减持管理办法。一是吸引社会增量资金进入一级市场,引导社会分散资金转化为资本,支持实体经济;二是培育壮大机构投资者,改变目前市场散户投资者比重过高的现状;三是参照境外发达资本市场国家的成熟做法,制定出台分类型、多层次的股票锁定期及减持管理办法,从利益机制上引导社会形成长期价值投资理念。

开展县级及农村地区基层卫生技术人员部级培训计划

【提案背景】

为保证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真正实现,确保“健康中国”战略的顺利实施,全面推进县级及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势在必行。要大幅提高县级及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水平,数量巨大的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是关键。但是目前,县级及农村地区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却不容乐观。要提高县级及农村地区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离不开正规系统的培训。

【具体建议】

1.制定出台县级及农村地区基层卫生技术人员部级培训计划。建议参照教师国培计划,出台县级及农村地区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国家培训计划,以切实行动提高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业务水平,为“健康中国”战略顺利实施奠定基础。中央层面要出台培训总体规划以及对培训内容、培训形式、组织实施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各地根据实际情况配套执行,培训情况纳入各级政府考核。

2.加强创新培训供给。建议加强培训的供给侧改革,整合协调各地综合性医院、医学院校等公立机构的教学资源,并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参与培训。

3.深入调研,科学确定培训内容。建议前期深入调研,根据实际情况和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具体需要制定统一的培训大纲,以提高培训质量、保证培训效果;针对县级、乡镇及村医等不同层级的需求,确定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根据我国居民疾病谱特点确定重点培训内容,指导有特殊地区性疾病的区域开展针对性重点培训;加强公共卫生疾病预防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实施健康教育的实际能力,强化基层医疗机构防病的功能。

4.创新思路,合理安排培训形式。在科学确定培训内容的基础上,以标准化教学培训体系以及适应农村区域的技术推广项目打包下乡落户农村县级医疗机构,以科室建设、人才培训、专项技术下移为重点,促进县级医疗机构水平的提高,并以县级医疗机构为基地开展各类培训。

5.高度重视,全力做好培训保障。国家要安排专项资金保障培训,并出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严格经费使用管理。要对承担培训任务的公立医院及医学院校按照培训人次给予适当补贴;对于参加培训的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免收培训费,并按照国家标准补贴相关费用;针对免费培养的“特岗医生”可采取国家助学贷款垫付的形式,待毕业生在特定岗位达到工作年限后国家予以免除相关贷款。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可委托各乡镇卫生院(所)对本乡镇卫生技术人员进行召集、组织并提供相关保障服务。

新闻媒体要规范国家通用

语言表述

【提案背景】

新闻媒体促进国家通用语言的规范使用,对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软实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在播出的节目和刊登的报道中,经常出现“普通话”和“汉语”混淆使用,对国家通用语言表述还存在很多不一致、不规范的情况,其负面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主要表现在:报道双语教学时用汉语教学覆盖了普通话教学;中外教育、文化交流中翻译不一致出现的问题;在对外教育和文化交流中,用“汉语推广”覆盖了中文推广。

【具体建议】

1.贯彻全面依法治国方略,提高依《宪法》推广普通话的自觉性。《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新闻媒体规范国家通用语言的使用是《宪法》赋予的责任,要加大利用报纸、电视、广播和新媒体在全国推广普通话的工作力度,加大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的宣传力度,创新宣传形式,进一步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和国家认同感。

2.在双语教学的报道中,明确双语教学中“双语”是指民族语言和普通话。近年来,在双语教学不断推进过程中,人们在主观认识中认为汉语与普通话是等同的。这种把汉语与普通话含义混淆甚至等同的现象非常普遍。所以,要尽快统一双语教学是“民族语言和普通话教学”的准确表述,以免引起被一些极端民族主义者和别有用心分子所利用,把双语教学歪曲为对少数民族“汉化”、“消灭”民族文化,进而引起一些不明真相的民族地区群众的误解,影响社会稳定。

3.在报道对外宣传、教育和文化交流活动时,统一使用“中文推广”。采用对外推广中文教育和中国文化交流,拟定中文和中国文化国际推广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规划,支持各国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开展中文教学,制定对外中文教学标准,开发和推广对外中文教材等标准表述。在报道海外华侨华人有关活动时,也可以沿用海外华侨华人习惯使用的“华文”、“华语”的表述。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提案背景】

全面小康的难点、重点、希望都在农村,但如何增强贫困村发展的造血功能,实现农村脱贫摘帽的可持续性,还需要因地制宜探讨新路径。调查发现,贫困村多为集体经济空壳村,低收入人群大多集中在村级集体经济5万元以下或零收入的村里。就目前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面临的困难:集体经济薄弱村量大面广;发展集体经济难度较大。

【具体建议】

1.中共中央适时出台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在财政部有关文件和部分省试点的基础上,研究出台扶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指导性文件,明确村级集体经济的地位、功能,提出扶持和发展措施。中央财政安排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建立集体经济薄弱村财政补助制度。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要简化审批程序。

在线培训平台经济效益范文9

关键词:武术培训行业;发展现状;趋势

一、武术培训行业发展现状

武术培训行业的经营主体是武术培训机构。关于武术培训机构的概念,左马季(2018)说到,武术培训机构是除学校武术和专业竞技武术队以外,以培养兴趣、锻炼身体、教授武术技能等为目标的市场化体育组织;王信扬(2013)提出,武术培训机构指个人和社会组织等运用非国家财政经费,依据相关规章制度,面向社会开办的武术相关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单位;马二浩(2017)提出,武术培训机构是侧重于满足人们在武术技能上的兴趣、素质、技术、文化等方面需求的教育活动,主体是具有培训资质的法人单位。笔者认为,在现代经济条件下,武术传统的形式逐渐被各种各样的新式武术发展形式所取代,武术培训机构就是在国家制度限制下,人们自己出资成立的以传授武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以盈利为目的的培训机构。在国家安定祥和的大环境以及人们物质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各种培训机构层出不穷,武术培训机构亦是如此,不管是城市还是乡镇,都随处可见到各种各样的武术培训机构。国家双减政策出台后,随着学生作业压力的减小以及各种校外培训机构的削减,学生有了更多的空闲与时间,这极大扩增了武术培训机构的生源以及生存的空间,这是武术培训机构发展的较大动力。但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培训机构,武术培训机构仍然面临很多阻力。

二、武术培训行业的助力与阻力

(一)武术培训行业的阻力1、武术培训机构教授体系不合理。参加培训机构学习是人们满足自己的高层次需求的体现,但其中还存在着一个不得不考虑的矛盾,那就是人们自由支配的时间和学习时间的冲突。一般来讲,武术培训机构的教授模式比较固定,什么时间有课、什么时间教什么都是预先安排好的,相对固定且不轻易更改。参加武术培训机构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少儿武术套路和成人散打。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讲,学习时间一般集中在周六周日或者是每天的晚上放学后,对于儿童参加武术培训机构,没有那么大的冲突。但是在练习方式上,武术培训机构的教练往往是武校毕业或者是高等院校武术专业的学生,技能很强,但是理论基础或教学方面存在不足,长此以往,对于武术培训机构的名声和教学质量方面肯定会产生不良影响。对于成人来讲,他们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毕竟他们有工作、有孩子、有家庭,除了工作外,还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对于参加培训机构这件事情,由于培训机构的教学模式肯定是集中的教授,不会因为哪位学员没来就暂停课程,但是参加的学员因为工作时间不统一、距离等各种因素导致其在参加培训的时间上肯定有冲突。人们想参加的一些活动,首先考虑的就是他们在时间上是否能自由支配,所以说,武术培训机构教学模式与人们自身时间等因素的冲突是影响人们参加的一个不小的阻力。2、武术培训机构受到跆拳道、柔道等外来技击的冲击。如今,传统武术不断发展,不再是当初的各门各派、家传或是师徒之间的传承形式,在武术的传承方面更有包容性。武术培训产业是一个新兴的形式,在招生教学方面没有之前那么大的限制,这时候武术培训机构就成为人们学习武术的一个新的比较便捷的途径。武术培训机构是当代武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兴产物,是当代人们参与武术锻炼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为武术的崭新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但是除了武术培训机构,健身房和跆拳道馆也同样遍布在城市当中,他们通过打造产业链获得经济效益,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比武术培训机构更易得到人们的关注。跆拳道、柔道本身就是在我国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发展演变的,但现在我们传统的教授武术散打、套路的武术培训机构却得不到大家的关注,有许多成人或者儿童都会自然地选择跆拳道或柔道等学习。因为和武术培训机构相比,跆拳道有一个突出优势,那就是跆拳道实行段位制,儿童或成人参加跆拳道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有一个考级升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他们更容易获得实效感和成就感。反观一般的武术培训,在参加过程中,人们没有这种段位的考核,再加上武术的练习有一个打基础的过程,开始的学习一直会是一些基本的腿法等练习,教练的教学模式也一直是示范、模仿、纠错,再演练,在学习时有时会产生厌烦无聊等消极情绪,不利于武术的学习。武术培训机构为了吸引人们参加以及武术运动入奥,也一直在反思自身,目前在武术实行段位制方面做了很多的研究与努力。(二)武术培训行业的助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条件下,传统武术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就一定要适应市场的要求,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传统武术要从公益性事业向市场化产业化方向转变,才能够迎合社会和大众的需求。现在,传统武术发展遭受许多外部的冲击,武术培训机构是促进武术继续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形式,随处可见的武术培训机构加大了武术的宣传力度,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武术的发展。我们也可以将武术培训机构的发展势头看作武术的蓬勃发展。1、国家政策宏观层面的支持。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也就是最近一直热议的双减政策,各地纷纷响应国家号召,逐渐出台了具体规定,让之前大火的教育培训行业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国家出台此项政策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逐步实现教育公平。家长们对该政策的意见不一,有人认为这样不利于孩子的学习和进一步发展;有些家长则大力认同,还戏称见证了培训机构高楼起,又见证了其楼塌了,对此,我们不做具体评价。但不得不说的是,此项政策的出台,对于包括武术培训机构在内的体育培训行业是一个巨大的好消息,给了武术培训机构一个大的空间。以往在各种教育培训行业的包围下,家长的首选肯定会是给孩子报各种文化补习培训而不是武术培训,现在家长对于武术培训最起码有了初步的考虑。除此之外,我国进入了新时代,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国家,坚定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武术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对于文化传承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三、武术培训行业发展前景展望

武术培训机构作为促进武术发展的新兴形式,对于中华传统武术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加上国家政策的变化,整个社会的发展环境发生了大变化,大众面对的是一个更加智能和现代化的社会,武术培训机构的发展环境以后肯定会发生许多新的变化和挑战。特别是随着各种媒体形式的发展,网络的力量超乎人的想象,全媒体是数字化背景下媒介形态融合发展的创新性突破,集中表现为融合性的空前增强。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出现,不仅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重大变化,武术培训机构也深受影响,因此武术也要采取新措施去应对。

(一)采取线上线下等齐教学。传统的教学主要是线下面对面教学,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可以清晰地看到各种教学的新形式,现在的学生可以享受前人从未经历的,他们可以线下线上教学,甚至和国外教师交流学习,同样,武术也可以尝试进行线上线下的等齐教学。自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人们的生活、工作、社交学习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最明显的就是全国的大中小学生都不能进学校,全国的大中小学都采取了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教学。钉钉、腾讯校园等各种线上教学软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各行各业的经营都受到了撼动,武术培训机构也一样。作为服务行业,为了响应国家疫情防控提出的减少接触,只能停业,这对武术培训机构的利益和培训学员的武术训练都会造成影响,因此如果武术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对于一些突况是一个很好的应对措施。由于武术的技术动作是一个复杂的全身运动,有些精细动作通过线上可能示范不出来,可以把着重点有所划分,线上主理论,通过武术历史故事、背景、发展历程的讲解吸引学员的兴趣;在线下主要教技术,在兴趣的基础上对技术的学习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武术的爱好者有很多,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满足参加培训机构的时间、距离要素,因此推出线上教学还可以吸纳那些潜在的武术爱好者参与进来,这也拓展了武术人口。线上线下等齐教学的路还很长,需要不断地探索。(二)利用科技促生武术培训新形式。人们参加武术培训机构的重要目的是为了健康,诚实来讲,人们并不指望通过参加武术培训变成武术大师,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体质。武术可以和运动App结合,例如运动软件keep,在软件程序里导入武术基本动作、要点解析、注意事项,使应用者可以利用APP学习武术是一个方便又快捷的方式。武术培训机构也可以出资由IT人员编写一个武术的App,在App内,输入武术的理论和技术知识,使内容丰富有趣,技术教学细致,现在市面上并没有这样的应用,一旦研发出来,会产生长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武术培训机构可以向使用者征收费用,这是武术培训产业的一大突破。现代人们追求快节奏的生活,利用科技发展创新武术培训新形式会是一个十分具有研究意义的方向。综上,武术培训机构是当代武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兴产物,是当代人们参与武术锻炼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为武术的崭新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对普及武术活动、增加武术人口、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双减政策为武术培训机构的生存扩充了空间,武术培训机构更要抓住机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遇,借助助力,克服阻力,在自身发展道路上,不断提出创新的想法和思路,为武术发展开拓视野,实现武术培训机构的更深层次价值和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尹崇翔.菏泽市业余武术培训机构发展问题研究[D].山东体育学院,2016.

[2]冯晓梁.青少儿武术培训产业发展述评[J].武术研究,2020.05(10).

[3]王金峰.业余武术培训班教学模式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20(03).

[4]马婷.“健康中国”视角下对武术段位制发展的思考[J].中华武术(研究),2019.08(10).

[5]叶真豪,李强,周娟,周玲玲,周粤佳.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医患关系研究[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1.36(10).

[6]张潇楠,周晓燕.全媒体时代影视文化与青年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21(11).

[7]赵想想.数字化背景下自媒体发展与武术文化传播关系[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11).

在线培训平台经济效益范文10

当前,清华大学正以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基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位一体的大学使命,按照“学生双创“和”“教师双创”一体两翼实施路径的高层次创新创业理念,充分发挥学校人才及科学研究优势,努力探索形成全球视野、中国特色、引领示范的高校创新创业模式和制度体系,在高校示范基地中发挥领头羊作用,探索建设国际领跑“双创”研究型大学。

据悉,清华“双创”示范基地首批5个项目分别是:“双创”在线教育与实践开放平台、服务于“双创”教育的跨学科创客实践平台、服务于“双创”教育的国际化创新创业平台、服务于“智能芯+智能硬件”的“双创”开放平台,以及服务于“双创”教育的创新医药平台。

清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主管邓焱表示,目前清华大学成立了“清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协调委员会”作为学校“双创”教育的统筹协调和决策机构,“协调委员会”将加强校内“双创”相关单位的进一步融合互动,优化清华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促进“双创”工作的长效可持续发展。

邓焱告诉记者,清华大学“双创”示范基地具有两大鲜明特色:一是“国际”。即充分利用国际优质教学研究资源,建立了国际校区进行国际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建立了国际化科研成果转化机构等。典型项目包括:“GIX国际化创新创业平台”、“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TBSI)”、“国际化双创医药平台”、“双创国际暑期学校”等。

二是“引领”。即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开放对创业支撑、在线教育、聚合社会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等方面起到了引领作用。典型项目包括:“中国创新创业教育联盟”、“跨学科创客实践平台”、“在线教育与实践平台”、“双智双创开放平台”等。

自入选首批“双创”示范基地以来,清华大学国际化创新创业平台的双创活动已在美国和清华两地联合开展。GIX 国际化创新创业平台全球创新学院是清华大学在美国设立的第一个实体校区,也被称为“走出去的清华园”,是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里程碑。

清华大学国际化创新创业平台依托 GIX,发挥其国际化、项目化、融合化的突出特色,建立多元资源深度融合机制,形成从跨学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到项目孵化的全环节实训新模式,打造培育战略性原始创新和国际化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的示范基地。平台建设内容包括全球创新智能空间、实训中心、机电实验中心、软件库与国际创新创业加速器。

目前,清华大学正在进行高沉浸感、全球分布协同的多模态研讨空间硬件平台建设,并进行应用试验;实训与实验中心的办公与实验环境建设已经初步完成,能够开展项目驱动的实训任务;为支持创新创业加速器建设,拟在西雅图成立Tsinghua GIX发展中心,引进相应资源。

清华大学“服务于双创教育的创新医药平台”是由清华大学药学院主导、多方协同建设的一个开放式、国际引领性的创新创业平台,通过聚集全球资源,推动新型药物与疗法的研发及关键新药技术的突破。重点依托清华大学药学院先进的大型新药开发技术平台,将基础科学研究中的新发现、新成果快速转化为小分子、生物大分子、基因疗法、细胞疗法以及医疗器械等新型临床药物、技术和治疗法等。

创新医药平台自成立以来,着力落实平台在创新医药领域的引领、培训、服务、孵化功能,致力建成一个高效运营、功能完善、拥有杰出医药研究和产业孵化能力的全球一流医药服务平台。

一是逐步加强海外人才延揽,组建顶尖科研F队。2016年已有7位医药领域科研人员入职清华大学,填补平台在细胞免疫疗法、干细胞及再生医学、信息化及精准医疗和靶向药物等生物医药技术领域的空白。。

二是高通量高内涵筛选、化合物库以及DMPK测试三个平台已搭建完成,并高度开放,为校内外用户提供开放测试服务,全年服务机时平均可达6000小时,支持课题组开展10余个科研项目。同时,进一步开展技术推广和人员培训工作,针对校内近10个与药学相关学科的所有科研人员开展培训,仅2016年已组织药物研发交流会一期,设备培训两期,软件使用培训两期,累计覆盖培训人数近200人.

三是平台通过与企业合作,加速医药成果转化,推动创新技术产业化,与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和机构开展深度和战略性合作: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合作成立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与北京紫光制药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新靶点联合研究中心、与杨森合作成立传染病研究中心等,这些合作共建单位未来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同时,多位科研人员已取得引人注目的科研成果,吸引了国内知名药企前来寻求合作。

清华大学“服务于双创教育的跨学科创客实践平台”将充分发挥在人才水平、科研实力、软硬件基础条件、教育理念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开展大胆创新,旨在开创系统性、体系化、兼备可行性与前瞻性、可复制可拓展的一整套双创教育模式先河,形成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向全社会辐射。

该平台将重点打造服务于双创教育的创新生态环境、服务于技术创新辅修专业的共享平台、面向工业4.0 的智能制造平台三大主体。并围绕双创课程、辅修专业、教育方法展开双创教育研究。同时,教育机制创新方面,将涵盖双创教学管理、人才激励、创业支持体系等层面。辐射模式探索则包括资源共享、教育培训、竞赛活动、联盟推广等方式。

目前,该平台首创了创新辅修专业深度的双创教育模式;开展了中美青年创客大赛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p创活动;孵化学生初创团队成果显著。

清华大学“双创在线教育与实践开放平台”依托学堂在线平台的优势力量,建设“中国创业学院”频道,依托平台规划、设计、制作、运行、推广一批优质创业创新在线课程;建设创业创新教学体验示范基地,提供从课程制作到创业实训的一系列创业创新教学服务,将推广基于优质在线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示范引导教师们积极改进教育教学法,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方法,向学生推荐优质在线课程,鼓励学生线上学习知识点,线下侧重学生能力培养、价值塑造;建设创业创新孵化器,建立幸福科技发展中心将在增强创新心理健康素质、激发创造力等方面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幸福感。通过建立创业创新孵化示范区,主要为高校科研人员、大学生创业者、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寻找一个合理的转化渠道,基于市场化的探索,打通高校成果与市场之间的隔阂,为科研成果产业化提供一个新途径。

基于国内最大的中文慕课平台“学堂在线”提供的创业创新在线教育平台――中国创业学院,同时从课程学习、教学体验、创业实训、企业孵化到创投基金等方面对创业者提供全过程支持。从经济效益上看,预计平台建成后年收入约 2230 万元;从社会效益上看,在 2018 年以前该项目将服务 100 万在线学习用户,培训10 万名大学生,为 100 支创业团队提供支持,和 300 所高校展开合作。

该平台自建立以来,举办了清华HLab“幸福科技全球创新挑战赛”,召集300多支团队参加赛事。其中,国际参赛团队来自美国、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

支持了双创学习,组织和接待了1500人次的双创心理学现场体验参观活动,将积极心理学在创新创业领域的意义进行了普及和推广,促进双创学习;

完成了580平米办公面积的改造和装修。完成天幕项目、心声项目的专项建设。并投入了科研开发资金200万元支持清华大学心理学系进行横向课题科研任务;

学堂在线“中国创业学院”更是成果显著。2016年3月31日-4月2日,成功举办了首期“创业学习与教育师资研讨班”,来自全国各省的40余名高校教师、科技园孵化器负责人参与研讨; 2016年6月-9月,与苏州市科技局联合举办了首期“科技型企业加速成长特训营”,共有40名创业家参与了该活动;2016年8月16-19日,联合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在清华大学举办了首期“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培训班”,学员46人,参与线下授课4天,参访3个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共同学习8门在线课程。截至2016年9月5日,学堂在线“中国创业学院”频道线上课程的学习人次数已超过60万。

清华大学服务于“智能芯片+智能硬件”的双创开放平台,正在依托清华大学微纳加工平台的现有设备能力,采取“边建设边服务”的方案,积极主动开展“智能芯片+智能硬件”双创开放服务,在大型设备开放、关键技术支撑和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对双创企业进行支持,正在支持的企业包括地平线机器人公司、北京麦哲科技有限公司、易迈科技有限公司、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长峰微电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世纪金光半导体有限公司、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泰科天润半导体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北京宏思电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陛通半导体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 10 余家双创企业。

在线培训平台经济效益范文11

关键词:培训管理;E-Learning;知识管理;企业管理;企业培训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3-0160-04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3.072

企业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培养人才队伍的主要方式,随着国有工程企业“走出去”的战略实施,各级企业都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企业培训面对需要解决工学矛盾、降本增效和实施全员培训的问题。员工需要即时的、个性化和便捷的学习方式。培训管理者需要更有效率和更有效果的管理方式,E-Learning在中国企业中兴起给解决上述诸多问题提供了强大的工具,但成功实施存在诸多挑战。如何应用好E-Learning成为教育培训管理工作亟待探索的问题。

近几年来,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山西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能建山西院)全面加强培训管理,将知识管理的理论,运营管理思维应用于E-LearningW习平台的管理实践,将培训融合中心工作,助力员工成长。在运用实施E-Learning的过程中,创新了整个培训管理工作,实现了公司管理水平、员工培训效果、员工素质的总体提高。

1 实践背景

1.1 企业转型发展对培训管理提出新的需求

1.1.1 解决工学矛盾的需求。单一的集中面授培训是传统培训的主要方式,而随着企业管理机制改革不断深入、市场不断扩大,使得抽调职工集中参加集中学习受到了很大制约,这种日益凸显的工学矛盾成为企业培训管理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1.1.2 降本增效的需求。中国能建山西院在转型的过程中,要实施全面保增长,企业各项工作都在追求降本增效。并且企业的培训工作正好处在知识更新速度极快的时代,员工刚刚培训所获得的知识可能就会过时。企业需要一种能为培训管理提供诸多详尽、真实的基础数据,而且成本低、实施效率高的培训模式。

1.2 员工对培训提出了新的需求

1.2.1 对个性化培训的需求增大。中国能建山西院40岁以下青年职工占全院职工总数59%,绝大多数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他们作为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十分突出,对个性化有很大的需求。

1.2.2 对碎片化学习的需求。随着该企业改革和转型的深入,在生产经营上总承包业务以及国际业务日渐增多,需要去工程现场的员工也越来越多,员工学习的时间更加碎片化,他们需求企业的培训系统能支持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

1.3 E-Learning的兴起与挑战

E-Learning,又称在线学习,具有信息通讯的即时性,信息资源的可储备性,学习空间的不固定性等诸多优势,一时间,企业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在线学习平台以及移动学习客户端。但从目前的实施应用的情况来看,E-Learning学习存在如何实施、如何提高学习主动性,如何更好地结合传统培训,如何利用企业在E-Learning上有限的投入,充分发挥E-Learning的优势,如何更好地促进员工的学习和企业的发展等挑战。

2 管理实践

中国能建山西院E-Learning在企业培训管理中创新实践,是指以文化导入,转动知识螺旋,探索运营思维在E-Learning的实施应用,实现培训管理的三个转变和一个拓展。即通过建立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在线培训课程体系、实施混合式培训、建立企业自有课程库、运营配套M-Learning和课程、搭建知识交流平台,将以往的培训平台转变为学习分享平台,将以往的单一培训转变为混合式培训,将以往的培训管理转变为学习运营管理,将传统的专业技能、知识的培训拓展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服务的文化传播、政策宣贯的平台。通过培训管理观念、方式的创新使员工的培训学习进入更高效有序的状态,促进企业各种知识资源的利用更加合理,企业整个培训管理系统运行更加和谐高效、效能得到更充分有效的发挥。

2.1 分步导入E-Learning,创造文化氛围引领学习新风尚

从以往其他企业实施E-Learning的经验来看,E-Learning作为新生事物如果突然实施并让员工接受的失败率比较高。中国能建山西院采用创造文化氛围,分步导入方式实施E-Learning。

2.1.1 第一步进行了推广试运营,2014年12月该公司将“执行力提升”作为培训项目专题,参与学习的方式为在线学习,培训全过程在在线学习平台上进行阶段性检查并根据反应调整培训课程量,最终对检查结果进行通报与效果反馈,以帮助全体员工适应在线学习习惯,全面营造“不离工位就能参与培训”的学习氛围。

2.1.2 第二步为宣传动员。2015年5月召开“E-Learning”在线学习平台启动会,企业总负责人亲自到会启动并分享了学习经验,大会上还介绍了在线学习平台的管理思路,并对管理和应用在线学习平台的具体工作做了安排部署。对在线学习平台管理操作进行了多次培训。

2.1.3 第三步为普及推广应用。在原有的项目式培训管理需求调查的基础上,为在线学习制定了常规培训项目和专题项目培训计划并实施。常规培训项目针对全体员工每月安排、实施、坚持、评估,专题培训项目按需对指定员工安排。通过分步导入,成功使全员接受了E-Learning,并把E-Learning作为一种新颖时尚的学习方式在员工中传播开来,为进一步创新培训管理打下了基础。

2.2 建立了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在线培训课程体系

通过完整的学习体系可以把不断更新的知识、技能、经验及时有效地传给员工。中国能建山西院E-Learning学习培训以提升员工的胜任能力为基础和出发点,课程设计迎合了员工的特长、兴趣和个性需求,并且始终与企业在当前时期的发展方向相一致。该企业依据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岗位任职资格以及战略任务要求,建立与人力资源岗位胜任力相匹配的培训课程体系,分类分层构建标准化培训模块及培训课程。该培训课程体系以“职业通道+通用能力+业务能力+岗位职级”四个维度匹配课程。员工可以很明确地知晓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路线,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2.3 建立企业自有课程库,转动知识螺旋

中国能建山西院遵循“资源共享,一次开发,多次使用”的原则,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建立了“中国能建山西院E学堂”,开发企业自有课程库。目前,该课程体系已经初具规模,总共录制了《热机专业施工图设计岗位细分》《三维有限元风电机组基础设计》《火力发电厂勘测知识简介》等131门专业课程。通过自有课程体系的建设,不仅丰富了在线学习平台的课程资源,同时运用知识管理理论,转动知识螺旋,通过对课程的选择,课程内容的深度开发,将隐形知识显性化,形成了知识和技能,再通过课程的编辑、讲授,将知识进行固化和分享,转换成能力,成为培训对象的隐形知识,提高其工作的经验值,成为组织的知识。真正实现个人知识组织化,组织知识个人化。

2.4 运营课程以及M-Learning,变培管理为学习运营管理

成人学习具有想学才会学和只学他们认为需要学的东西的特点。因此,应用E-Learning开展培训就不能一味向员工灌输企业要求学的东西,但又不能在有限的工作时间内放任自由学习,同时还要满足想学时能在碎片化的时间里灵活快速学习。该企业采用了运营思维对平台课程和配套M-Learning(移动客户端学习平台)进行管理。在平台上开设了总经理推荐课堂和各种专题推荐,在平台微博上开设“课程推荐”话题,在企业微信公众号中开设培训专栏“善能学堂”,通过精美的图片和幽默的文字对经典课程进行介绍。对平台配套M-Learning,印制了下载软件二维码的展架置于会议中心及公司大厅;推荐在工地一线员工或出差员工运用“离线下载”提前下载课程;鼓励考试、微博、问答使用M-Learning完成。通过运营课程和M-Learning引导员工针对需求自主自发学习,员工养成了通过M-Learning“随时、随地、随身”地进行学习,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员工自主管理能力,将以往的培训管理转变为学习运营管理。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员工能在企业安排的课程之外主动学习。

2.5 实施混合式培训,集中在线学习和传统培训的优势

该企业通过把企业原有的面授培训和E-Learning结合在一起使用,将以往的单一培训转变为混合式培训,激发了传统面授培训的新活力。在面授培训中,培训的设计、组织、报名、签到均在在线学习平台上完成,并通过M-Learning开展课前、课后测试、课堂提问和培训评估,培训管理者能远程监控培训活动的组织和进行情况,对课程评估、测试结果,答题时间、排名及时掌握。同时,将线下培训课程制作成课件放到在线学习平台上,供更多的人员学习。传统授课中利用E-Learning增强了培训效果的可考核性,反馈的及时率,同时将传统授课转化为在线课程提高了培训课程的复用率,减少了人工阅卷、评估统计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既发挥了面授培训直观、现场体验的优势,又发挥了网络培训覆盖面广、传递及时等优势。

2.6 建立分层管理组织,深化PDCA项目管理在E-Learning中的应用

E-Learning培训工作不仅是学习管理更是一种学习服务,既要满足组织目标,也要帮助支持员工达成学习效果。该企业依据现行组织结构设置了“统一部署,分层管理”的培训组织架构,企业知识管理部统筹培训资源配置,在二三级培训网络设置兼职培训管理员。

利用分层管理的体系,更好地将PDCA管理模式应用在E-Learning单个小型的学习项目管理中。即根据培训需求,各层管理员各自在E-Learning上设定当月学习任务;并建立预通报和通报制度,临近学习截止日,知识管理部统一发送学习情况预告给各层管理员,各层管理员通过微信群、电子邮件等方式提醒员工关键时间点,督促员工按时完成任务;学习期截止后,知识管理部对学体情况进行统计,与各级管理员、未完成任务的员工进行沟通,分析原因,从学习者、管理者等多方面提出改进措施。通过这样的管理方式,企业的学习完成率从最初的68%上升到95%以上,同时各层级管理员贴心服务加强了员工的时间管理能力,帮助员工合理安排他们的休闲、工作与学习。

2.7 围绕企业战略和经营目标,拓展E-Learning应用

仅仅培训员工学习业务技术的E-Learning应用是低层次的,也是难以推广和持久应用的。该企业充分发挥E-Learning快速、扁平、低成本和大范围传播的优势,在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服务的文化传播、政策宣贯上应用在线学习平台。建立了“应知月考”制度,每月为全员安排一次制度宣贯考试,考试重点是员工应知应会的管理标准、技术标准、企业近期宣传的内容等,意在“以考代学”,通过考试达到宣传、教育的效果,成为打通政令畅通的渠道。将传统的技能、知识培训拓展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服务的文化传播、政策宣贯的平台。

此外,该企业还将E-Learning应用在员工知识分享中。一是举办“每月一书”活动中,使用E-Learning平台微博功能,员工在平台微博上开辟“话题”引导员工分享学习体会;二是员工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员工通过在线提问与解答疑问、互动交流、研讨和模拟等多种方式,分享与获取知识,增强学习效果;三是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建立案例库、文案库、资料库,鼓励员工上传分享自有知识,打造企业内部知识交流平台、知识处理、共建平台、企业知识的储备库和再生器,从而将以往传统意义上培训平台转变为员工学习分享的平台;四是利用在线学习平台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调研、测评等服务,使平台的使用不仅仅局限于教育培训,扩大其影响力,加速了培训管理与其他管理职能的融合。

3 取得的成效

3.1 直接效益

一年来,该企业通过E-learning开展在线培训以及混合式培训,全员培训率达100%,企业在线学习每人平均学时68.39,远超过企业规定的年人均40学时的水平。2015年,总培训费用203.5万,较2014年减少22.85%。由于此应用范围广,实施年份为企业转型高速发展之年,员工数量增加及企业新业务增加较多,培训需求急剧增加,不能简单地以年度培训费支出比较费用节约计算直接效益,而且该成果为不增加产出的项目,其效益表现为投入的节约,因此直接效益采用影子价格计算经济价值。表1列出了三年来企业培训费用情况:

考虑培训价格各种浮动因素,传统培训成本取三年年平均值,2015年采用E-learning开展培训的影子价格为[64077×(57+61)/2]-32=3780511元,即在培训工作中为企业节约了378.05万元,满足了企业降本增效的需求。

3.2 间接效益

3.2.1 促进了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基于E-learning的培训管理,不仅使企业培训工作的管理水平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还促进提升了企业整体管理水平。该企业在管理工作中需要实施测试、调研和评估等环节均使用E-learning,有效传递、收集、分享了各类有效信息,帮助企业减少重复性的、事务性的劳动,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有创造性的工作上。使实施测试、调研和评估等事项变得更加易于跟踪管理和实施可量化效果评估,有效地帮助企业宣贯政策和了解员工,从而不断改进并提高管理水平。另外通过E-learning开展心理辅导、员工关爱、职业化等全员覆盖性培训,全员无死角,使T工对企业转型发展重新认识,稳定心理,进而工作积极性得以提高,从而实现企业业绩、服务、管理的总体提升。

3.2.2 提升了员工对企业忠诚度。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建立在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的基础之上。基于E-learning的培训管理让员工进人培训学习的快车道,学习更有针对性、更便捷。员工可以系统化学习,持续、全面地提高个人素质能力,提升个人价值和职业竞争力。良好的互动氛围和人性化的学习管理辅助手段,使学习变得更有趣、更轻松、更有效。整个培训管理使员工感受到企业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内,为员工提供最大的成长机会,从而大大提高了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3.2.3 促进企业知识管理工作和成长为学习型组织。在E-learning的培训管理中,制作了一大批专业电子课件,为企业实现了知识与经验的沉淀、积累。通过课程内容分析和课件的制作将组织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形成的课程库方便员工学习知识、交流工作经验,实现了知识的获取与共享。对课程推广运营,鼓励员工进行知识创新,推动员工之间的非正式学习,员工将获得的隐性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并将其系统化、载体化后,使其成为显性知识,从而促进了知识创新。整个利用E-learning的培训过程,促进了企业知识管理。同时,基于E-learning的培训让每个学习者在都享有充分的自主性、参与性,共享知识、协作学习,知识能够随时进行更新和快速准确的传播,员工能够得以及时地更新知识和提高技术,使整个培训管理成为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强有力抓手,为创建学习型企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尚雪松,刘永芳,孔丽华.企业员工人格特质、工

作满意度及离职意向的关系研究[J].心理研究,

2016,(3).

在线培训平台经济效益范文12

一、以精益生产为核心,推动企业管理方法创新

精益生产的核心在于通过消除企业生产、销售等环节上的不增值活动,来达到降低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和改善质量的目的。近两年,市经信委在全市启动了以精益生产管理为主题的管理创新活动,先后组织开展了“百企强身”、“精益强身”、“精益拓展”等系列活动,不断推动企业管理方法创新。

1 专家驻企,帮扶提高。活动分两条主线进行,一是集中授课,就精益生产管理的理念、流程、方法和工具进行全面讲解;二是现场改善,依靠专家团队的力量,为每家企业学员派驻2位以上专家,深入生产一线,出具企业“诊断报告”,包括优势分析、问题剖析、手把手帮助企业制定管理改善方案和目标,并实施整改(每家企业成本降低不少于50万),实现企业创新增效的目标。

2 参观考察、“干”“学”结合。组织学员企业参观考察标杆示范企业,通过对生产现场的看板管理、设备管理、流程组织等考察学习,进一步拓宽了企业家思维,坚定了企业管理改善的决心和信心。同时,创新培训模式,要求企业在“学”中“干”,在“干”中“学”,边学边干,“干”“学”结合,更有效的提高了企业运用精益生产知识进行管理改善的能力。

3 及时总结,示范引路。一是通过简报、报纸媒介进行宣传推广。不定期编印《精益实践》简报15期,分发至1000余家中小企业。以“精益讲堂”、“实践交流”、“阶段总结”等内容形式,及时提炼总结学员企业中做得好的成功案例,进行推广,对精益生产管理提升活动改善成果进行阶段性总结。不断巩固扩大企业推进精益生产管理活动取得的成效。绍兴日报、晚报等媒体先后对市经信委组织开展的精益生产活动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报道。二是通过“精益大会”进行示范推广。召开了“精益化管理活动推进大会”。对浙江启明药业有限公司等10家精益化管理示范企业进行了表彰,并把这10家企业的成功经验汇编成册——《绍兴市精益化管理活动案例集锦》。三是开展“双百示范”工程。在全市开展“百家企业转型”、“百家企业升级”活动,从中选择150家企业转型升级典型案例编印成册,进行宣传推广。2012年,“双百示范工程”企业实现工业产值、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7.2%、8.3%,高于规上企业平均增速6.8和8.5个百分点。

4 成效明显,效益超亿。近两年来,全市已有195家企业参加了该项活动,实现经济效益1.63亿元。如绍兴飞泰光电技术有限公司,通过改进光模块的组装工业和装配设备,实际生产效率提高了2个百分点,原材料成本降低2.7%,人工成本降低3.1%,半年即实现经济效益122万元。浙江东星纺织机械有限公司通过加强质量控制和库存管理,产品合格率从89%提升到96%,企业库存也得到盘活,合计为企业节约成本138万元。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精益理念渐八人心。通过精益化管理活动的不断宣传、实践、推广,更使不少企业家深切感受到;实施精益化管理已经成为企业提升和创新管理水平,增强竞争能力,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二、以信息化建设为载体。推进企业管理手段创新

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是实现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市经信委一直以来十分重视信息化建设,积极鼓励企业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

1 科学制定评价标准。今年,制定出台了《绍兴市两化融合评估体系》,评估体系从基础建设、单项应用、综合集成、竞争力和社会经济效益四个方面对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基础条件、单项信息化应用、信息化综合集成、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进行评估,推进信息化规范发展。

2 全程服务试点项目。全力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试点项目建设,全程把控信息化建设进程:一是项目立项与专家辅导相结合。在立项环节即对企业提供咨询和辅导。在组织企业进行项目申报过程中,对项目进行一对一的专家辅导面谈,对基本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一对一的针对性辅导和培训,帮助企业正确理解管理信息化,根据自身现状理清信息化的需求和目标,认识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如何进行风险控制。由此,帮助企业落实项目内容和目标并确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二是抓好项目中期指导。对于已立项的企业,项目实施中期组织专家进行走访调研,跟踪督察,及时掌握企业信息化实施进度,了解企业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给予针对性的咨询和指导。帮助企业理清思路和方法,克服困难,控制风险,保障项目质量,避免常见的弯路并控制建设成本。三是把验收与项目提升相结合。年底组织专家进行项目验收。验收同时,帮助企业发现问题,查找不足,指导企业注重信息化工具的深入应用,以进一步提升信息化项目的管理效益,明确后续改善和建设的重点和方向。

3 加强企业信息化人才建设。绍兴市信息化人才相对匮乏,极大影Ⅱ向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市经信委坚持两手抓,一手抓企业家的信息化认识,一手抓企业信息化人才的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在增强企业老总信息化意识方面,通过举办论坛、沙龙等形式,让企业家意识到信息化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努力提高企业家对管理信息化的重视程度,真正把它当作一把手工程来抓。在培育企业信息化人才方面,通过开办信息化业务培训班,“两化融合”政策解读会,帮助企业建立一支自己的IT专业队伍。

三、以企业人才素质提升为重点,推动企业管理理念创新

企业管理创新最后要依托人的力量,市经信委以提高企业经营者素质和能力为重点实现企业管理创新。

1 开办各类培训班,提高企业家素质。一是开办《品牌建设与创新发展总裁高级研修班》。以“品牌认知”、“营销战略创新一实施”、“企业盈利模式创新”、“营销实务操练”四大模块内容为主,邀请国内有实战经验且在营销及品牌建设领域有重要影口向力的专家学者主讲。截止目前“清华品牌班”已连续开办三期,有122家优质中小企业、百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企业学员参加了培训,企业的创品牌意识与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二是开办《清华大学工业设计高级研修班》。紧紧抓住“工业强市”目标,通过工业设计理念导入,帮助企业创新管理理念,实现转型升级。培训内容以“工业设计内涵与发展趋势”、“工业设计与品牌的建立”、“工业设计与产品创新体验”等模块为主。邀请国内在工业设计领域有重要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主讲,对企业学员及部分分管工业设计的政府领导开展培训。三是开办《绍兴市企业管理信息化项目经理培训班》。和用友、金碟软件公司合作连续两年开办四期“信息化项目经理培训班”,全市共132家企业学员参加培训,有效提高我市企业信息化人才素质。

2 开展短期考察培训,拓宽企业家视野。为了帮助企业家开拓视野,创新企业家思维,市经信委积极组织企业进行短期考察培训。一是基于行业细分的短期考察培训。2011年和2012年我委分别组织了全市22家服装机电企业和21家机械电子行业企业赴北京际华国际服饰有限公司、北汽福田汽车有限和上海大众、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工业工程实验室进行短期考察培训。培训以“参观+讲座”相结合的方式,意在通过参观标杆企业的现场作业管理和先进管理工具实验平台,加业界资深专家的讲座点评以达到提升企业管理创新的意识与能力。这种基于行业细分的考察培训,针对性强、实效性好,讲座内容与参观考察内容紧紧相扣,获得了企业经营者的好评。二是组织境外短期考察培训。由市经信委组织22家企业赴德国进行“精准运营和产业升级”的考察培训。通过学习、参观、考察、交流等多种形式,对德国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有了直接深入的了解,企业受益颇丰。

3 组织高层次论坛,创新企业家思维。结合国内外形势与企业实际需求,每年组织三次企业高层次论坛。邀请国内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来绍做论坛,帮助企业家开拓思路。一是基于宏观经济政策层面。邀请复旦大学孔爱国教授做《中国宏观经济展望及企业应对》演讲;邀请省工业经济研究所兰建平做《关于绍兴工业经济“十二五”规划与绍兴转型升级》讲座;二是基于企业战略与管理层面。邀请全球特劳特定位咨询公司中国区合伙人谢伟山先生做《企业品牌定位与创新》讲座;邀请上海信息化管理专家苏平教授做《助推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讲座:邀请复旦大学王开疆教授做《物联网架构下智慧供应链整体解决方案》讲座。三是基于企业领导力与素养提升层面。邀请了北京大学博士高贤峰教授做《人本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演讲;邀请三花控股集团总裁张道才做《企业家队伍建设与企业转型升级》演讲。

四、以创业辅导为抓手,推动企业管理团队创新

1、突出基层团队创新能力建设。发挥创业辅导机构的力量,为中小企业开展点对点的创业辅导培训,推动企业内部管理团队创新。2012年共开办创业辅导培训381场,培训人数13856人次。浙江理德创业辅导中心的“班组长内训”模式围绕“班组长管理技能特训”展开,分别对现代精益生产概述、班组长管理角色的定位、班组长的类型和常犯的错误、班组长如何组织生产管理、班组长的工作情绪管理等多方位多角度展开分析和讲授,并给出相关的解决案例。嵊州蓝海投资咨询有限公司,通过整合投融资平台、政府、银行等资源,搭建平台,整合专业的服务团队,确立了“以培训与咨询为业务支撑,以投融资服务为核心发展”的公司工作方向,创新推出中小微企业BOT微信工程,帮助企业突破管理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