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装配式建筑评价技术规范

装配式建筑评价技术规范

时间:2023-12-18 15:27:01

装配式建筑评价技术规范

装配式建筑评价技术规范范文1

五大方面构建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2017年,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和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巩固和拓展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成果,围绕“落实主体责任”和“强化政府监管”两个重点,严格监督管理,严格责任落实,严格责任追究,着力构建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全国工程质量安全水平。

组织开展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提高工程质量水平

强化质量责任落实。严格落实参建各方主体和从业人员的质量责任,特别是建设单位的首要责任和勘察、设计、施工单位的主体责任。严格落实质量终身责任制,全面实行五方主体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承诺、竣工后永久性标牌、质量终身责任信息档案等制度。组织开展全国工程质量监督执法检查,督促质量责任落实。加大质量责任追究力度,对违反有关规定、造成工程质量事故的责任单位和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和信用惩戒。

健全质量监督机制。强化政府监管,加大抽查抽测力度,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检查方式。强化对涉及公共安全的工程地基基础、主体结构等部位和竣工验收等环节的监督检查。加强监督队伍建设,保障监督工作经费,开展对监督机构人员配置和经费保障情况的督查。鼓励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缓解监督力量不足问题。开展监理单位向政府报告质量监理情况的试点,充分发挥监理单位在质量控制中的作用。

推进质量管理标准化。建立质量管理标准化制度和评价体系,推进质量行为管理标准化和工程实体质量控制标准化,督促各方主体健全质量管控机制。开展标准化示范活动,推行样板引路制度。制定并推广应用简洁、适用、易执行的岗位标准化手册,将质量责任落实到人。

夯实质量监管工作基础。加快修订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和检测机构资质等级标准,规范质量检测行为。继续开展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建立长效机制,提升住宅工程质量水平。推进工程质量保险工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工程质量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有效遏制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完善制度和责任体系。出台部门规章《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强化安全管理措施,严格落实工程建设各方主体的安全责任。

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以建筑起重机械、深基坑、高支模等为重点,深入开展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查处安全违法违规行为,严防事故发生。加强建筑施工安全事故通报和查处督办,强化约谈制度,严格事故责任追究。

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建筑施工安全监督层级考核制度,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监管工作。研究创新建筑施工安全监管模式,提升监管效能。开展部分地区建筑施工安全监管人员培训,提高监管人员素质和能力。

提高监管信息化水平。继续推进覆盖建筑施工企业、施工人员、起重机械、施工项目、施工安全事故、施工安全监管机构及人员等信息“六位一体”的建筑施工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实现监管信息互联互通。

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出台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建立完善建筑安全生产“黑名单”等制度,强化安全信用惩戒,提高安全诚信水平。

促进全行业安全意识提升。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等活动,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加大安全宣传教育力度,广泛普及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知识,全面提升建筑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意识。

提升勘察设计水平推动建筑业技术进步

提高建筑设计水平。组织宣贯新时期建筑方针,在相关媒体开设建筑设计专栏,引导建筑设计理念与方向。

加强勘察设计质量监管。开展部分地区勘察设计质量监督执法检查,研究修订工程勘察质量管理办法,研究推进施工图审查制度和标准设计改革工作。

加大推动技术进步力度。出台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版),加快推动先进、适用新技术推广。继续推动BIM等信息技术应用,引导推进建筑业信息化。编制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等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制定绿色建筑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体系,支持重点工程建设。

完善风险防控机制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

构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落实建设单位和勘察、设计、施工单位等参建各方风险自辨自控、隐患自查自治主体责任,落实主管部门监管责任,严防风险演变、隐患升级导致事故发生。

推进质量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制定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标准化管理指导意见,制定质量安全现场施工标准化手册。组织标准化现场观摩,推动样板示范活动。

建立施工关键节点风险控制制度。加强对轨道交通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重要部位和关键环节施工安全条件审查工作,强化风险控制。

开展部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检查。针对新开工和事故多发城市开展监督检查,开展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人员培训,提高监督管理水平。

加强工程抗震设防提高地震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抗震设防制度建O。组织《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立法调研,深入开展新建工程抗震设防、既有建筑抗震加固和抗震设施建设管理研究,做好相关制度研究和协调工作。

加强抗震设防管理。建立减隔震装置质量检测制度,强化减隔震工程质量管理。完善超限高层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机制,研究公共建筑防灾避难功能建设对策措施。开展减隔震工程和超限高层抗震设防专项检查。

完善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地震应急工作机制。规范各地应急响应报告流程和内容,完善震后房屋建筑安全应急评估管理制度,开展有关技术培训,提高应急响应效率。

加强专家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国家震后房屋建筑安全应急评估专家队、全国市政公用设施抗震专项论证专家库,完善全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审查委员会工作机制,提升抗震防灾专业咨询能力。

六项工作助力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

2017年建筑节能与科技工作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全国科技创新大会要求,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任务分工,根据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部署,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强化责任担当,开拓创新、整合资源、提高效率,重点抓好提升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水平、全面推进装配式建筑、积极推动重大科技创新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务实推进智慧城建等工作。

全面推进装配式建筑

制定发展规划。出台《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明确行动目标和工作任务,指导重点推进地区、积极推进地区和鼓励推进地区制定省级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装配式建筑统计信息系统,加强监督考核,定期通报各省装配式建筑进展情况。

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开展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和产品评估推广工作,研究梳理并重点推广成熟先进可靠的技术体系。制定装配式建筑相关技术标准,编制部品部件标准及图集,完善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

提升装配式建筑产业配套能力。开展装配式建筑设计、部品部件生产、装配施工和全装修专项调研,推动设计、生产、施工、装修等全产业链发展。制定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和产业基地管理办法,创建一批部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产业基地和工程项目。编制《木结构建筑发展专项规划》,推动木结构建筑试点示范和钢结构建筑推广工作取得进展。

加强装配式建筑队伍建设。指导各地结合建筑业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具有装配式建筑能力的企业集团。加大装配式建筑技术培训和宣传推广力度,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促进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与装配式建筑相适应的设计、生产、施工、验收和招投标等监管制度创新,合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工程总承包和装配式建筑全装修。

提升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水平

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印发《“十三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专项规划》。组织开展建筑节能、绿色建筑与装配式建筑实施情况专项检查。开展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应用、建筑环境全文强制标准研编及严寒、寒冷地区城镇新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修订。推动重点区域城市及建筑门窗等关键部位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推进超低能耗建筑试点。

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落实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要求,对既有居住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并探索以建筑节能改造为重点,适老化改造、建筑功能提升及居住环境整治同步实施的综合改造模式。加强公共建筑能耗动态监测平台建设,加大城市级平台建设力度。推动一批城市制定公共建筑能耗限额标准。推进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建设,开展公共建筑电力需求侧管理试点。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绿色校园建设指导意见并开展试点。

推广绿色建筑及绿色建材。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绿色信贷支持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实施意见。推动有条件地区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强化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质量管理,研究建立绿色建筑第三方评价机构诚信体系。研究制(修)订绿色建筑施工图审查技术要点及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开展年度绿色建筑创新奖评审。加快推进绿色建材评价工作,编制《绿色建材评价分类目录》和以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为重点的绿色建材评价技术导则。研究制定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应用绿色建材的相关要求和政策措施,提高绿色建材应用比例。

深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积极利用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空气热能等解决建筑取暖需求,推行可再生能源清洁取暖。配合做好“余热暖民”工程。加快中央财政支持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验收,强化相关政策、标准、技术、产品等方面的示范成果总结。推动农村地区被动式太阳能房建设。

积极推进建设科技创新

实施住房城乡建设“十三五”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研究制订《规划》落实方案、工作分工和考核办法,推动部省联动和工作协同。跟踪先进技术发展趋势,加大行业应用的前瞻I生研究。

组织实施重点科研项目。深入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在城镇水污染治理、城乡规划遥感监测与评估、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等方面突破和集成一批标志性科技成果。提炼部门和行业重点领域的科技需求,积极争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立项攻关。

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建立部、省协同推进机制,制订住房城乡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研究制定行业科技创新平台规划,分类组建一批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基地,完善行业专家智库,增强行业科技创新能力。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部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的全过程管理。研究编制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十三五”重点推广技术领域,编制与一批重点领域技术公告,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

积极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推进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制定印发《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应对气候变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确定2030年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推进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组织编制相关技术导则,指导各地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督促试点城市完善落实工作方案。推动实施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领域国家适当减缓行动项目,与亚行合作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技术与政策研究。

加强低碳生态城市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组织实施好中欧低碳生态城市合作项目、中英繁荣战略基金“绿色低碳小城镇试点项目”和“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政策与技术研究项目”、中德城镇化伙伴关系项目、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六期“可持续城市综合方式项目”中国子项目。继续推进中美、中加、中德、中芬低碳生态城市合作试点工作。

深化建筑能和绿色建筑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推动实施中美“净零能耗建筑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继续组织实施好全球环境基金五期“中国城市建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应用项目”。深化中德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合作和中加、中欧现代木结构建筑技术合作。

务实推进智慧城建工作

制定加强大数据应用推动智慧城建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智慧城建指导思想、任务、目标和保障措施,提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领域智慧化应用发展方向,统筹推进智慧城建工作。

开展智慧城建评价。按照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要求,引导支持各地智慧城市试点参加国家新型智慧城市评价工作。从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特点和需求出发,编制智慧城建指标体系,促进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智慧城市评价工作。

编制住房城乡建设领域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公告。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领域智慧化技术研究,深入开展应用示范,编制住房城乡建设领域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公告,行业信息化发展报告,推广应用一批先进适用技术。

党风廉政建设不放松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强化责任担当,坚定理想信念,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做合格党员,确保廉政建设工作落实到人、落实到工作每个环节,为建筑节能与科技工作保驾护航。

装配式建筑评价技术规范范文2

直击雷防护方面

人员密集公共建筑的直击雷防护,是此类建筑设计方案评价的重点。其评价方法,主要审阅该项目的天面防雷平面图、基础接地平面图及立面图等,评价其天面避雷网格是否符合该防雷类别标准,引下线间距是否达到该防雷类别要求。天面各类金属物是否与防雷装置良好连接,非金属物是否在防雷装置滚球法的保护范围之内,接闪带支架的高度是否达到150mm的要求等。若该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设计高度超过45m,依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相关规定,查看其接闪带是否沿屋顶周边敷设,是否敷设在外墙外表面或屋檐边垂直面上,如若未按规范执行,则应提出意见。屋面设计有阳角的,我们出于防雷安全的考虑,建议其在阳角处设置短接闪杆。

均压环及侧击雷防护方面

保证在环形各部位之间没有电位差,避免因高电位差而产生的危险放电现象。一些设计单位会在设计有均压环楼层的防雷平面图上详细画出均压环的敷设方法,这比较容易让我们评价该建筑均压环的设计,而较多的设计单位则是在电气设计总说明里以文字方式表述其均压环的设计方案。《防雷装置技术评价规范》(QX/T106-2009)里,对于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明文要求其从首层起每两层设计一个均压环,并将每层的金属门、窗与均压环的预留端子作电气连接。由雷电学的相关原理可知,建筑物高度超过45m时,雷电流,特别是电流值较小的雷电流,不单只会从建筑物的天面击中建筑物,还可能会从建筑物的侧面击中建筑物,所以在设计均压环的同时,我们也要求将每层的金属门、窗与就近均压环可靠连接,做侧击雷防护使用。而目前有许多像大型商场之类的人员密集公共建筑,在设计上为了美观都喜欢采用玻璃幕墙做外墙,对于这种设计有玻璃幕墙的建筑,我们要求其每层均应设计均压环,并将每层的玻璃幕墙与均压环进行可靠的电气连接。对于人员密集公共建筑内常设计有的自动扶梯,其自动扶梯导轨上下两端应接地,以实现等电位连接。

SPD设置方面

SPD即浪涌保护器,其作用主要是为了防止雷电电磁脉冲引起的过电压和过电流产生的瞬态波对建筑管线系统的破坏。新版的《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对于SPD的要求较为详细,除了对其安装的位置做了要求之外,还对SPD的具体参数做了详细要求。所以我们在评价其电气系统图时,除查看其SPD是否安装、安装位置外,还要查看其所示的参数值,即SPD的电压保护水平值和保护模式的冲击电流值是否在规范要求范围之内。对于人员密集公共建筑内常设计有的封闭式电梯和自动扶梯,由于封闭式电梯作为一种特殊场所,若电力线路遭受雷电电磁脉冲侵入,导致线路损坏,人员会被困于封闭的空间内,造成危险。而自动扶梯作为一种载人的活动装置,其电力线路若遭受雷电电磁脉冲侵入,同样由于电力中断、运转突然停止而导致人员挤压和摔倒,造成危险。所以我们要求电梯和自动扶梯各自的专用配电箱内都应加装一级适配的SPD。对于人员密集公共建筑里常设计有的自动消防报警装置,其连接至消防报警中心的119电话外线也应加装一级SPD,以保障其与城市消防指挥中心的通信畅通,及时将火灾危险情况通知消防指挥中心。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无论是其设计方案还是建成后使用,都存在其特殊性,要做好此类建筑的技术评价,首先要了解这类建筑的特殊性,包括建设地址、建筑规模、内设装置、内部布线方式、今后大致的使用人数等等,只有了解了这些信息,才能充分地、准确地利用相关规范,对其做出一个客观的、正确的技术评价。

作者:吴浙 华剑峰 李志雷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防雷中心 安徽省广德县气象局 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气象局

装配式建筑评价技术规范范文3

在近日召开的天津市房地产工作会上,天津市将在去年试点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内所有新建房地产项目中,推行住宅“四步节能”设计标准,在现有标准“三步节能”基础上再降低供热负荷30%。

据介绍,“三步节能”是建筑供暖能耗节能强制性标准的第三阶段,即要求新设计的采暖居住建筑能耗水平,在1980—1981年天津当地通用设计能耗水平的基础上节约65%。“三步节能”于2005年强制执行,标准达到每平方米14.4瓦。天津将推行的“四步节能”标准在“三步节能”的基础上,最终实现降低供热负荷30%。

此外,天津还将研究出台计量收费政策,供热计量收费面积从目前的6,500万平方米,年内扩大到8,500万平方米。天津市建交委表示,加快发展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是促进建设节能减排、构筑生态宜居高地的重要内容。为此,天津将采取4大措施,推广并鼓励开发“绿色建筑”。年内将重点推广20项新技术新产品,促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广泛应用,加大节能、环保、生态等示范建设项目宣传推广力度,让群众和社会认可,培育品质消费新亮点。同时,大力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和可再生能源应用,编制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完善评价体系,强化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另外,编制绿色建筑重点技术推广目录,因地制宜推广自然采光、自然通风、遮阳、高效空调、热泵、雨水收集、隔音等成熟技术。并通过政府投资项目、示范城镇建设等示范项目,使今年绿色建筑占同期开工量的15%,到“十二五”末达到30%。

重庆市新闻办表示,为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今年开始重庆新建公共建筑将强制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据重庆市建委总工程师吴波介绍,绿色建筑标准主要有节能、节水、节地、节材4个指标,分为3个级别,级别越高越绿色环保,建筑成本也相应增加。一级绿色建筑每平方米的成本较普通建筑高40元至60元。重庆今年对公共建筑强制执行的是一级标准。记者了解到,重庆从2004年就开始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2008年又颁布了相关条例,把建筑节能纳入法制轨道。据统计,重庆目前共有200万平方米的建筑获得了绿色建筑的评价标识,但仅占每年新开工面积的10%左右。

吴波表示,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绿色建筑,并建立了相应的资金补贴制度,对二星级绿色建筑每平方米给予45元补贴,对三星级的给予每平方米80元补贴。各地方政府也建立了相应的财政补贴政策,补贴数额基本与建设成本增加数额相抵。

而在我国最北部的省份黑龙江,已经有人做起了零能耗建筑的文章。据哈尔滨鸿盛集团董事长林国海介绍,该公司开发成功了7个EPS模块建筑节能体系,利用这样的体系可以全面解决墙体、地面、屋顶、门窗等保温问题,如果辅以太阳能技术的应用,就可以建造出“零能耗”建筑。

除了建筑保温材料外,建筑涂料在建筑节能中也同样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中国涂料工业协会产业发展部专家刘国杰表示,建筑物外墙保温层最外层的饰面层(涂层),在建筑保温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外墙保温体系的装饰与保护“外衣”,不仅可起到防开裂、防水透气、抗酸雨腐蚀、耐候等作用,同时还具有隔热保温的特性。对于已有建筑物的改造,如果采用外墙保温材料,不仅造价高,而且施工不便;但如果采用隔热保温涂料体系,就可以减少施工环节,大大降低成本,完全能达到建筑节能的国家标准。

建筑是节能减排、应对天气变化最重要的领域之一,而且是刚性的排放领域,一旦现在所建建筑不节能,今后很难修正、更改。实施公共建筑实时能耗监测和能耗公众排名,将带给建筑拥有者和治理者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会使城市的未来更加绿色。

数据表明,假如我国推广城镇住宅全装修,每年可以减少300亿元的物耗和相应的能源消耗。据测算,与传统施工方式相比,绿色施工方式每平方米能耗可以减少约20%,水耗可以减少63%,木模板消耗量减少87%,产生的施工垃圾量减少91%。正因如此,要在施工阶段大幅度减少能源消耗,只能采取全装修办法和装配式施工。但是住宅全装修和装配式施工推广也有难点,一是我国有大量的中小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建筑企业,这些中小企业的实力和技术气力有限,导致住宅全装修和装配式施工难以推广;二是住宅全装修和装配式施工导致本钱加大,企业缺少积极性;三是专业技术相对比较复杂。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可采取的主要对策为:首先,启动一批大的企业推行住宅全装修和装配式施工,通过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如万科等大型企业,已经率先公布要在全国范围内投资的房地产项目中采取装配式施工和全装修;第二,通过政策鼓励,如北京市已经通过容积率补贴以及城建配套费部分返还政策,来鼓励开发商采取全装修和装配式施工;第三,加快标准规范的制定,使得更多新材料、新技术、新的施工办法能够被广大的中小企业所采用。

装配式建筑评价技术规范范文4

【关键词】供配电技术 考试模式 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C-0102-03

供配电技术课程是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专业核心课程,面向的领域是中、小型企业,就业的岗位有:变电站值班员、变电站设备维护员、供配电设备检修员、供配电技术管理员、电气施工员和水电施工员等职位。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牢固的系统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和高技能的专业人才,以满足实际岗位的技能需求,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然而,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招生、课程建设、教学及考试等诸多环节,在这个系统工程中,课程考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考试作为一项目标性评价,不仅对教学活动起到引导作用,而且对学生达到预定的培养目标也有很强的导向功能,如何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考试技术、方法与手段的选择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借鉴驾驶证理论考试模式,创建开放式的考核平台

基于学科式教学的期末考试,其考核的方式一般采用闭卷的形式,其优点是便于组织,形成标准化的考试,有利于营造公平、公正和严肃的考纪考风,命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但是这种传统的“一锤定音”考试方法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课任教师为了提高及格率,通常会给学生出复习范围,甚至直接给出考题及答案,由此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平时不学习,期末突击背题,还有的学生则将答案带进考场,寻机作弊;其次,有的课任教师为了省事,直接采用往年的考题,甚至教材变更了,其考题也不作调整,导致考试内容与课堂教学相互脱节;第三,由于期末考试在课程成绩评价体系中占有较高的分值,导致学生只重视期末的书面考试,而淡化了实验实训等实践性环节的考核,这恰恰违背了高职教育以技能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针对期末考试存在的问题,使课程考核回归促进职业能力提升的本位,笔者以改革考试模式为切入点,以教学大纲和实际的岗位需求为依据,借鉴了机动车驾驶证科目一(即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考试科目)考试的成功模式,编制了由600道题构成的供配电技术考核题库,运用计算机软件控制,从出题、答题到评卷等全部功能由系统自动完成,考生的考题是由计算机通过题库随机生成的,考题一旦生成,考试计时即开始,考生必须在60分钟内完成答题并提交,系统根据学生所提交的答案,自动完成评分并给出成绩,考试成绩同时进入主考教师的考试成绩登记系统中。考试的时机,可在理论课讲授结束后在规定的时段进行,每两个星期开考一次,对于考试不过关的,当场可给予一次补考的机会,如果连续两次考核不过关,则系统自动关闭该考生的考试通道,等待下一次考试。该考核模式的关键在于考核题库的编制,因此,在编制考核题库时,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考核的题型为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和判断题等,多选题每小题2分,其它题型每小题1分,成绩评定采用100分制;二是考题要涵盖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对于计算类题目,则以单选或多选题的形式呈现,考题要突出设备的结构原理及分析、电气主接线图的识图与读图、设备规格型号的识读与选择、电力负荷的计算与继电保护电流的整定、电气设备的倒闸操作和变电站(所)机务值勤常识等;三是根据行业的技术发展及企业设备的更新情况,及时修改题库,确保题库的内容与教学大纲的规定及企业现有的设备相吻合。

二、以学校及周边供配电设备资源为素材,创建实物电气绘图考核环节

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因此,专业课程考试应该面向实践,面向实用,注重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学习供配电技术最基本的目的,是要求掌握日常低压开关电器的功能及其使用方法,并具备修复一般性故障或对系统进行技术改造的能力。

实物电气绘图考核环节,就是从身边经常接触的供配电系统设备开始,通过接触实物可以有效消化课堂的学习内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实训考核的环节,是基于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而创立的,以前有不少学生到现场后,面对企业现有的供配电设备,许多应知应会的设备常识却全然不知,高职生自身动手能力较强的优势荡然无存。针对这种情况,并结合学校实训基地现有设备的状况,充分利用学校及周边现有的供配电设备资源,编制了实物电气绘图考核题库,首期题库由60道题组成,作业对象以学校教学楼或实训楼的楼层供配电系统为基本单元,要求在实训期间内,根据该楼层的供配电设备的配置及负荷情况,画出其电气主接线图,并向任课教师提交纸质的绘图方案。

项目考核的组织应结合实训教学的过程进行,其步骤如下:第一,下发工作任务书,明确具体的工作内容及其作业要求;第二,以所在的实训室为范例,根据其负荷及配电情况,对实物电气绘图进行现场讲解示范;第三,进行作业编组,以2人为一个作业小组,并确定具体的作业对象及其地点;第四,现场采集资料,包括楼层配电间内的配电设备的数量及规格型号、任一教室或实训室内的配电箱的设备及负荷情况,数据采集可通过拍摄照片和现场记录的方式进行;第五,根据所采集的数据,按照电气绘图的要求,利用计算机CAD软件完成规定任务的绘图作业;第六,对所绘制的电气主接线进行检查校对并提交。实物电气绘图考核涉及到强电,其安全性尤其重要。因此,在实训考核中,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在数据采集前,应给每个作业小组开具有院(系)盖章的商洽函,随工作任务书一起下发,以便作业小组在前往作业地点采集数据时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任课教师应就数据采集一事预先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二是在现场采集电气设备具体参数时,应在有相关技术人员在场的情况下进行,并且遵守“眼看手不动”的原则,与设备应保持安全距离;三是对于教室或实训室内的照明设备,考虑到安装位置在天花板上,因此,在采集其额定功率等数据时,可采用估算法或向任课教师咨询的方法解决。

实物电气绘图考核的成绩评定,从与实物相符性、电气符号与标注的规范性、布局的合理性与整洁性等三个方面进行评价,评分标准如表1所示。

三、引入项目设计,考核学生综合能力

以德国的苛勒为代表的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的学习不是一个通过盲目摸索,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机械的联结的过程,而是一个需要理解、智慧参与的过程”。引入项目设计作为实训和考核的内容,正是基于这种思想而进行教学改革活动。

供配电技术的项目设计,是一个应用电力系统基础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各种用电负荷的供电、配电及其控制问题,是学生综合能力生成的基本平台。根据其课程定位和培养目标,项目设计的内容定位为小型建筑供配电系统的设计与安装,所谓小型建筑是指企业的车间、室内运动场馆和居家系统等,其建筑面积一般小于1000平方米,项目的选择主要考虑了以下因素:一是低压配电在整个电力系统中所占的比重较大,而且处于电力系统的末端,与电能用户相连接,符合课程的定位和培养目标;二是低压配电所需的各种设备,如小型配电箱、低压断路器、漏电保护器等均是常规的电气设备,在市场上比较容易找到,而且价格比较低廉,在物理上容易实现;三是小型建筑系统的供配电设计项目,由于其用电负荷不大,工程量较小,往往不被专业的电气设计公司所关注,是电气安装工程的“盲区”。目前,在这个领域的小型建筑供配电系统的设计与安装工程,大多被不具备电气安装工程资质的中小型装修公司包揽,随着城镇化建设推进,小型建筑系统的电气工程技术人员不足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因此,考核项目的定位也体现了以岗导学,服务基层的办学理念。

设计性题目的考试模式,强调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系统地掌握课程的知识、原理和方法,而且学习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的基本程序如下:下达设计任务书查找资料设计电路图编制工程预算进行模拟安装提交资料与验收,考试安排在课程理论学习结束后的实训周完成。设计性题目的考核模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为了提高其可操作性,应该注意以下问题:一是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应编组进行,通常1-2人为一个小组,为了防止相互抄袭,每个小组考核的具体内容应有所区别。笔者的经验是预先编制考核题库,从目前市场比较常见的小型建筑中选择50套不同类型的建筑平面图,同时为每套建筑规定用电负荷的规模及使用要求,作为低压配电的设计对象,主要的建筑类型有私人别墅、家庭住宅、车间、教室、实训中心、食堂、运动场所等。二是建筑电气设计的主要任务是为一切用电设备提供配电及其控制功能,供配电设计不是简单给用电设备接通电源,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而且要符合国家有关技术规范,因此,在项目设计考核期间,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和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等技术标准的相关资料或查询链接地址,以确保所设计的项目符合国家标准。三是把项目设计当作一次“实战”来演练,每个小组至少安排一次与客户沟通环节,教师充当客户,而学生则代表为客户服务的工程技术人员,在沟通的过程中,不仅要随时回答客户提出的问题,而且要根据其要求修改设计方案。四是要求所有的设计方案,必须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来完成,设计方案要同时提交纸质和电子两种文档。提交的资料包括:设计封面、设计概述、建筑系统用电负荷表、系统的供配电电气主接图、照明平面布置图、插座及日用电器平面布置图、配电工程费用预算表。

项目设计考核的成绩评定,从设计方案的正确性、合理与可行性、美观与整洁性以及与客户沟通的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评分标准如表2所示。

“题库式考试+实物电气绘图+项目设计”的成绩评价模式,其权重系数分别为0.4、0.25和0.35,实践证明,改革的效果明显。首先,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有了较明显的提高,尤其是实践环节,专心做事的多了,主动提问的多了,加班加点的多了;其次,有效提高了课程考试的及格率,改革前供配电技术考试成绩的及格率一般都维持在70%-80%,有些基础较差的班级甚至跌落到50%以下,实行新的考试模式,其及格率达到了92%以上;再次,提高了学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尤其是项目设计的考核项目,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件经过精雕细琢,付出巨大努力的作品。

【参考文献】

[1]齐瑞国,许鹏奎.高校课程考试的现状调查与改革探讨[J].高校论坛,2010(1)

[2]苏德荣,尹淑霞.借鉴美国经验改革我国大学专业的课程考试方式[J].中国林业教育,2014(1)

[3]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付艮秀,王邦林.工厂供电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吕文,佟会文,佟绍成.构建多元化考试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7(11)

装配式建筑评价技术规范范文5

建设部与科技部共同承担的“十五”国家科技重大攻关项目——“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主要围绕我国发展绿色建筑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瞄准国际前沿,结合我国实际和潜在需求,重点研究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规划设计指南,开发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若干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成套设备,实现建筑技术的跨越式发展。通过系统的技术集成和工程示范,形成我国绿色建筑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基地和自主创新体系。“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从八个方面开展研究:

课题一“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导则和评估体系研究”,结合中国的自然资源与环境条件、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国情,研究确定绿色建筑的概念,界定绿色建筑的范畴,建立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制定绿色建筑规划与设计导则。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体制的特点,探讨政策控制和市场机制结合,引导和推广绿色建筑的途径。

研究内容包括:对世界上各主要国家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和技术指南进行比较研究;建立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与地域气候条件有关的建筑热工指标研究;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实践;完成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导则及技术指南;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合我国建设工程管理的特点,探讨政策控制和市场机制结合,引导和推广绿色建筑的途径;开发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软件平台和基础数据库;开发用于定量评价建筑环境的模拟软件,包括建筑热环境模拟软件、日照和采光软件等的进一步研发和完善。

课题二“绿色建筑的结构体系评价方法研究”,主要进行五方面的深入研究:建筑结构体系全生命周期技术经济分析;建筑结构绿色评价体系研究;提高建筑结构体系绿色性能的技术手段研究;绿色建筑结构选型技术导则研究;钢结构(含公共建筑与住宅两类)推广应用的制约因素和成套关键技术的研究。

课题三“绿色建材技术与分析评价方法研究”,围绕建筑材料在绿色建筑中应用的关键技术展开,主要研究工作分为绿色建材及建筑部品评价分析技术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新型环境协调产品的研究开发三部分。课题下设9个子课题,包括:绿色建材技术及分析评价方法的研究、绿色建材分析评价技术的研究、建筑部品分析评价技术的研究、绿色建材及建筑部品基础数据库和评价软件的编制、建筑垃圾再生集料及其配制新混凝土的研究、建筑垃圾循环再生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在新型建筑材料中应用研究中、室内湿度调节及抗菌防霉功能建筑材料关键技术的研究、产生负离子功能建筑装饰品关键技术的研究、高效净化空气材料和技术的研究。

课题四“绿色建筑水的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围绕绿色建筑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开发水安全综合性保障技术与两种专项技术(包括湿地-水体复合生态水质净化技术和以降低冲厕用水为核心的节水技术与节水器具)。结合工程项目,通过对供排水系统的分析、工程性试验及跟踪研究,从水量、水质两方面提出不同地域生态、不同自然条件、不同水资源状况的绿色建筑水安全保障的综合控制策略与技术。

课题五“降低建筑能耗的综合关键技术研究”,针对影响建筑能耗的三个关键环节——围护结构、室内环境控制系统和建筑能源供应与转换系统,以及新建建筑能耗标识制度,瞄准国际前沿,从我国实际和潜在需求出发,联合科研机构、设计院、设备产品制造商等技术转化过程主体,集中力量于智能可调节型围护结构、独立控制型低能耗环境控制系统、以天然气为动力的建筑高效热电冷联供系统、以及新建住宅建筑单元能耗标识体系等关键问题,开展系统研究、瓶颈突破和产品开发,并在清华大学和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绿色建筑集成示范平台上安装、调试、测试和评价,形成降低建筑能耗的关键技术系统集成,加快技术产品化和产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课题六“绿色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控制与改善技术研究”,针对已有建筑和新建建筑存在的室内环境问题,从室内空气质量、热环境、声环境、光环境和室内综合环境等方面系统开展源分析、源传播途径、源作用机理研究,探索不同因素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规律,研发室内环境设计预测、检测评估和控制改善等实用技术体系,为绿色建筑的决策、设计、实施、管理提供有效、可靠的室内环境控制与改善技术手段,提高我国在绿色建筑室内环境领域的研究水平,推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

课题七“绿色建筑绿化配套技术研究”,致力于建立绿色建筑适生植物资源信息库,资源信息库中植物种类不少于500种;不同的绿色建筑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测试;编制绿色建筑绿化配置技术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

课题八“绿色建筑技术集成与平台建设”,为绿色建筑的设计、建设、运营与管理提供关键技术集成平台。结合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导则及评估体系的研究和绿色建筑关键技术,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建造绿色建筑关键技术集成平台,为绿色建筑关键技术提供测试、实验、技术改进和展示的平台,并成为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的教育和培训中心。“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针对我国当前形式下急待解决的绿色建筑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其中结构体系的评价研究是从可持续发展角度通过对各种不同的结构体系进行分析评价,总结不同的自然资源、地理环境条件及应用对象下最适宜的绿色建筑结构体系。绿色建材技术分析与评价则是在对我国各种建材的生产过程中资源、能源消耗情况和对环境的污染以及使用寿命,维护费用及可再生利用性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分别针对墙体、门窗、内外装饰、管材等各类建筑部件做全生命周期分析,总结指导性的选取原则与推荐作法。水的综合利用研究则是从节水技术、雨水收集利用、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利用等方面给出建筑节水与综合利用的全面解决方案和具体技术措施。降低建筑能耗是从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和降低环境控制系统能耗两方面研究系统的节能方案与相关的关键技术与产品。建筑室内环境控制与改善则着重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和声、光、热环境,研究相应的解决途径与关键技术,营造健康、舒适、高效的室内环境。绿色建筑绿化配套技术主要研究与绿色建筑配套的各种绿化形式及其功能和适生植物种类,建筑外环境、建筑体以及室内绿化配置的生态环境效果评价,绿化与建筑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技术等。在充分利用植物的生态效应和景观功能的基础上,提出绿色建筑绿化配套技术和标准,为建设绿色建筑绿化示范区提供指南。

装配式建筑评价技术规范范文6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发展;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脚步的加快,建筑行业也迎来了急速发展时期。虽然建筑行业每年都在创造大量的产值,但我们不难发现,同发达国家的建筑业相比,我国的建筑业还存在生产效率不高、技术水平较低、质量问题较多等情况。如何改善这一情况,使建筑行业改变过去的粗放式的发展方式,向高效、节约的形式转变是该行业面临的重大课题。党的十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根据国际上建筑行业的先进经验,发展建筑工业化能有效地提高建设效率、改善房屋质量、促进技术改革和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建筑工业化基本概况

1、概念

建筑工业化是指采用大工业生产的方式建造工业和民用建筑。它是建筑业从分散的、落后的、大量现场人工湿作业的生产方式,逐步过渡到以现代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机械化拖工作业为特征、以工厂化生产制造为基础的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全过程,是建筑业生产方式的变革[1]。而新型建筑工业化是指“以构件预制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为生产方式,以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化、施工机械化为特征,能够整合设计、生产、施工等整个产业链,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

2、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

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发展施工专业化,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繁重、复杂的手工劳动和湿作业;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适度的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建筑使用的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制定统一的建筑模数和重要的基础标准(模数协调、公差与配合、合理建筑参数、连接等),合理解决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关系,建立和完善产品标准、工艺标准、企业管理标准、工法等,不断提高建筑标准化水平;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实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和信息管理系统,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2]。

3、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原则。新型建筑工业化是实现建筑业现代化的切入点,要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坚持建筑工业化与建筑业转型升级相协调原则。建立起适应新型建筑工业化要求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规范、引导建筑企业行为,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保证工业化发展有序持续发展。

(三)坚持政府引领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政府的规划、协调、引导作用,在推进我省建筑工业化的过程中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协调推进。

三、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政策支持。

从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筑工业化发展历程来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与政府各方面扶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而我国目前有关促进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政策还不完善,没有有效的运行、监督、激励机制。

2、在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中存在的税收政策问题

我国税法体系中工业和建筑业设置不同税种,导致建筑的工业化程度越高,由此带来的税收成本就越高,不利于建筑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由于我国税法体系中工业和建筑业设置不同税种,导致同类产品,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增值税税负较传统建筑施工方式营业税税负高了近两倍[3]。

3、建筑工业化意识不高

目前我国建筑业的发展现状已经和当初提出的建筑工业化的要求发生了背离。当时,提出工业化的要求是希望我国的建筑业能够像制造业一样在作业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标准化、系统化和部件的通用化,较少地受到外部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但是,当前国内的建筑业基本上仍然是以粗放型为主,浪费严重,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传统陈旧的技术还在被大量使用,科技进步贡献率低下;建筑标准化工作滞后,部件标准化和通用化程度低;施工机械化和合理化程度不高;节电、节能、节水等先进的环保技术尚不能推广使用,可持续发展问题比较突出。

四、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措施

1、推动示范工程建设

以工程项目为平台促进建筑工业化的开展。根据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现状,以住宅产业现代化为切入点,选择保障性住房作为推动建筑工业化的重点示范项目,引导建筑工业化按计划有序发展。并按照技术先进、适用可行、经济合理、示范性强的原则提出工业化示范项目选择程序和标准、技术导则、激励政策和动态管理措施。大力推动示范工程建设。在具备条件的保障性住房等政府投资项目,要积极采用建筑工业化方式建设,对我国各地主动申请采用建筑工业化方式的开发建设项目,各地要研究出台预制外墙部分不计入建筑面积、保障性住房增加成本计入项目建设成本、建筑面积奖励、优先返还墙改基金、散装水泥基金等相关扶持政策。

2、落实新型预制构件的税收优惠政策

通过相关政策的调整,促使现有大型混凝土预拌企业向新型预制构件企业转变。混凝土行业积极参与建筑工业化,生产转向新型预制构件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进而提高产业集中度。而且通过充分利用原有大型生产设备,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以减少大量的重复投资,切实提高现有设备的产出率。反之,混凝土行业整体的加速发展,也会为建筑业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政策层面来说,主要需落实新型预制构件的税收优惠政策。由于混凝土行业属于制造业,适用的是制造业一般纳税人17%的增值税税率,即使进项税可以抵扣,也远高于建筑业3%的营业税税率。由于建筑工业化将构件特别是结构构件的生产方式由现场现浇变为工厂化预制,同样的部品采用更加合理的生产方式却大大加重了税赋,这显然会严重影响生产企业的积极性。同时,客观上也加重了整个建筑业的税赋水平。初步设想是现阶段为保持税收政策的延续性,对传统的预制构件(主要是非结构构件)征收增值税,对新型的预制构件(主要是结构构件)改征营业税。今后对新型预制构件的部品目录不断推陈出新,目录内的部品即可享受征收营业税的优惠政策,这样既可以鼓励新型预制构件企业积极开发新部品,又可以扶持其提高自身生产技术的精细度,适应高效、节能和清洁生产的要求[4]。

3、创新监管服务机制

改革完善适应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在设计取费方面,要提高预制装配化设计的取费标准;在招投标方面,要制定针对预制装配结构设计和施工的定额和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在市场准入方面,要设立预制装配式施工的设计施工一体化专业市场准入或专业分包市场准入标准;在工程质量管理方面,要制定预制装配式施工的工程质量安装和验收标准。开展建筑工业化的评价与认证工作。逐步建立结构体系评价、现场装配与施工评价、部品与整体建筑体系认证制度,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评价认证程序和方法,促进我国建筑工业化的进程。

五、结束语

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在面临的新形势为新型建筑化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战略发展要求提供了契机,大规模保障性住房建设带来了广阔的市场,而人口红利的淡出更提供了内驱动力。虽然新型工业化建筑的发展还存在着各种问题,面临着各种挑战,但时代的发展赋予了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与机遇,只要各级政府和建筑业企业切实做好自己的工作,可以预见,不远的将来,中国建筑业将走入新型工业化时代。

参考文献

[1] 曾令荣.吴雪樵.张彦林. 建筑工业化——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主要途径与必然选择.建筑设计与施工

[2] 刘长发.曾令荣.林少鸿等.日本建筑工业化考察报告.

装配式建筑评价技术规范范文7

我国智能建筑的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我国已建项目中,智能建筑工程在设备上的费用一般占总投资的4%~8%。从智能建筑物分布的行业来看,目前主要用于金融业、行政机构、商业、公共建筑、高级住宅、交通枢纽等。智能建筑的含义为: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即BAS;通信自动化系统,即CAS;比较完善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即OAS,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3A建筑。智能建筑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不少问题,例如相当数量的工程中的智能化设备因种种原因不能正常工作,导致投资浪费。对这类新型建筑,国家还没有相应的审批、监管、检测等管理手段。

2智能建筑建设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已建与在建的智能建筑项目的BA系统的调查,目前智能建筑建设工程质量问题有以下方面:

2·1业主方面出现的问题

首先是开发商对“智能建筑”期望太高,仓促上马,没有总体集成的概念和系统发展的考虑,边招标、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由于缺乏掌握智能化系统技术的人才,在设计、施工、竣工等各个环节上不能很好地把关并及时纠正质量问题。因此BA系统的产品质量和价格千差万别,系统集成商、设计单位的技术水平和素质良莠不齐,智能建筑又是一种个性化的产品,在业主的设计意图,产品选用未经周密的市场调研或系统集成商招标书不够详细的情况下,得出的就是一个模糊的设计概念,加上相应的施工、检测规范还未出台,工程质量和技术服务自然难以保证。

2·2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2·2·1BA系统设计人员不熟悉相关工艺流程

许多设计单位不熟悉智能化设备的技术与设计方法,设计水平有待提高。BA系统设计人员在智能大厦建设中通常归类于弱电专业,弱电专业设计人员如果没有充分理解整体系统,没有对其他专业工艺流程的深入了解,必然造成控制点的布置不合理和控制测量仪器选择不合理,使BA系统难以正常准确工作。例如对阀门类型选择的BA系统中,电动阀门是最重要也是使用量最多的一种电动执行元件,阀门类型、口径、流量特性和常开、常闭形式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安全运行、控制精度和投资成本,这就要求BA设计人员对控制对象工艺流程有清晰的了解。

2·2·2BA设计人员与相关工程设计人员相互配合问题

BA系统涉及面广,需与暖通、强电、给排水专业设计人员紧密配合,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各专业之间的交叉协作,会在智能化系统中留下隐患。如BA需在暖通专业的各种管道上安装调节阀、流量计等测量及执行元件,需预留一定安装空间,否则会影响精度,这需事先与暖通专业充分沟通。

2·2·3设计部门对智能化产品和智能设计集成方面不熟悉

目前对智能建筑建设的关注大都集中在智能化系统上,而在建筑设计配合方面注意不够,致使建筑结构的灵活性、适应性欠佳,对智能化系统设备的安装空间、管线、路由等考虑不周。这需要产品厂家和系统集成商的合作。

2·3系统安装和调试出现的问题

2·3·1BA设备安装方面

BA系统与相关界面需配合的施工界面很多,目前无安装规范,在施工安装之间往往未划分清楚各相关专业工作界面和联接协议,造成施工死角,使系统很难正常运行。市场上系统集成公司虽然为数众多,但从技术水平、施工组织经验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等方面来考察,缺少真正的系统集成商。在系统建设中,各厂商各自为政,在接口上互相扯皮,延误工程。为争取项目,一味压低报价。项目到手,为了利润,不顾质量,降低规格。各厂商都自称“开放性”好,而实际上为了市场利益,开放程度有限,造成集成系统维护中的隐患。

2·3·2BA系统的调试和验收

目前系统的调试尚无统一规范。BA系统施工企业人员对控制系统调试的认识不够,对自身设备工艺不了解经常只是电气联通的调试。即仅要求上电时能测到各信号在线,发出控制信号时能检测到控制对象动作,而对各控制对象很少进行一些必要的调节参数整定,必然系统很难达到优化的工作状态。国家对BA系统运用于民用建筑中的安装、验收尚无统一规范,系统验收后仍不能正常工作。

2·3·3施工管理的力度不够

智能化系统涉及专业较广,且有多个施工单位,因此要协调不同工序和工种之间的接口,并在施工过程中仔细检查,确保管线敷设、设备安装正确,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从而保证系统的正常开通。实际中,由于计算机、通信技术发展很快,相关设备与系统规范和标准不齐全,许多工程的智能化设备是在无测试、无规范、无标准的情况下投入使用的。

3智能建筑建设工程质量问题的建议

3·1对建筑智能化同工程建设实施专业监理和系统验收

政府必须建立具有智能建筑市场的监理制度,为投资方在智能建筑技术中所涉及的问题提供决策建议,并协助投资方进行方案实施。智能化系统的监理和系统验收,必须十分强调其专业性。可委托有资质的专业机构对智能化系统的设计方案进行测评,审查核对系统配置图、接线图、点数表等技术资料,确保工程合同中的设备清单、监控点表和施工图三者一致,确保系统在硬件设备上的完整性,保证审核符合接口界面、联动、信息通讯、接口技术参数的要求;严格进场产品的质量复核;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审核技术变更;在阶段工程结束后进行验收。对有资质的验收单位还应进行资质年审。

3·2加强对国内外智能化产品的技术测试和评审

由国家主管部门对已用或待用的国家及进口产品进行全面技术功能评测和等级考核,根据系统以及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功能等级,发放不同等级的市场准入证,以防止市场误导并保护使用单位的利益。

3·3制定完善的施工规范、验收标准

智能建筑中BA系统、OA系统、CA系统等都与计算机、通讯等新技术有关,由于这些技术发展很快,有关设备与系统规范和标准在国内外都尚不齐全。目前,国家的国标GB50314-2000《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已开始实施,还应制定配套的《评估标准》、《检验标准》等,使之有效地规范智能建筑的设计、智能化系统的功能定位和验收等阶段的运作。

3·4智能化系统的应有预见性的逐步实施

智能化系统应在满足基本和可选项目的基础上,考虑今后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步实施新项目。首先实施技术成熟且性价比合适的项目,例如防盗报警、紧急求助、消防报警、出入口控制、煤气防泄漏、语音通信、公共场所监控、防范巡更系统等。其次,将技术成熟但费用较高,操作复杂的项目作为可选项目。例如家电的远程控制、影视点播间(VOD)、一卡通等系统。对于技术条件复杂或不成熟、外界环境尚不完备的项目,暂不实施。

装配式建筑评价技术规范范文8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乡建设的全过程,加快推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实现美丽中国、永续发展的目标,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2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3〕1号)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定了《“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本刊全文刊登,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凸显。为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指导下,我国先后在天津、上海、深圳、青岛、无锡等地开展了生态城区规划建设,并启动了一批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建设绿色生态城区、加快发展绿色建筑,不仅是转变我国建筑业发展方式和城乡建设模式的重大问题,也直接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利益。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绿色生态城区和绿色建筑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实现美丽中国、永续发展的目标,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等,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目标、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和实施路径

(一)规划目标

到“十二五”期末,绿色发展的理念为社会普遍接受,推动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的经济激励机制基本形成,技术标准体系逐步完善,创新研发能力不断提高,产业规模初步形成,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基本实现城乡建设模式的科学转型。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建设一批绿色生态城区、绿色农房,引导农村建筑按绿色建筑的原则进行设计和建造。

 

“十二五”时期具体目标如下:

1.实施100个绿色生态城区示范建设。选择100个城市新建区域(规划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等)按照绿色生态城区标准规划、建设和运行。

 

2.政府投资的党政机关、学校、医院、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等建筑,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建设的保障性住房,以及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机场、车站、宾馆、饭店、商场、写字楼等大型公共建筑,2014年起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3.引导商业房地产开发项目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绿色住宅小区,2015年起,直辖市及东部沿海省市城镇的新建房地产项目力争50%以上达到绿色建筑标准。

 

4.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十二五”期间,完成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4亿平方米以上,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500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节能改造6000万平方米;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实施农村节能示范住宅40万套。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紧紧抓住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机遇期,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以绿色建筑发展与绿色生态城区建设为抓手,引导我国城乡建设模式和建筑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城镇化进程的低碳、生态、绿色转型;以绿色建筑发展与公益性和大型公共建筑、保障性住房建设、城镇旧城更新等惠及民生的实事工程相结合,促进城镇人居环境品质的全面提升;以绿色建筑产业发展引领传统建筑业的改造提升,占领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制高点,促进低碳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三)发展战略

在理念导向上,倡导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理念,以人为本,以维护城乡生态安全、降低碳排放为立足点,倡导因地制宜的理念,优先利用当地的可再生能源和资源,充分利用通风、采光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建筑,倡导全生命周期理念,全面考虑建筑材料生产、运输、施工、运行及报废等全生命周期内的综合性能。在目标选取上,发展绿色建筑与发展绿色生态城区同步,促进技术进步与推动产业发展同步,政策标准形成与推进过程同步。在推进策略上,坚持先管住增量后改善存量,先政府带头后市场推进,先保障低收入人群后考虑其他群体,先规划城区后设计建筑的思路。

 

(四)发展路径

一是规模化推进。根据各地区气候、资源、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和建设,逐步推动先行地区和新建园区(学校、医院、文化等园区)的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推进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

 

二是新旧结合推进。将新建区域和旧城更新作为规模化推进绿色建筑的重要手段。新建区域的建设注重将绿色建筑的单项技术发展延伸至能源、交通、环境、建筑、景观等多项技术的集成化创新,实现区域资源效率的整体提升。旧城更新应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统筹规划进行老旧小区环境整治;老旧基础设施更新改造;老旧建筑的抗震及节能改造。

 

三是梯度化推进。充分发挥东部沿海地区资金充足、产业成熟的有利条件,优先试点强制推广绿色建筑,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中部地区结合自身条件,划分重点区域发展绿色建筑。西部地区扩大单体建筑示范规模,逐步向规模化推进绿色建筑过渡。

 

四是市场化、产业化推进。培育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技术,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开发应用节能环保型建筑材料、装备、技术与产品,限制和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综合应用,培育绿色服务产业,形成高效合理的绿色建筑产业链,推进绿色建筑产业化发展。在推动力方面,由政府引导逐步过渡到市场推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升企业的发展活力,加大市场主体的融资力度,推进绿色建筑市场化发展。

五是系统化推进。统筹规划城乡布局,结合城市和农村实际情况,在城乡规划、建设和更新改造中,因地制宜纳入低碳、绿色和生态指标体系,严格保护耕地、水资源、生态与环境,改善城乡用地、用能、用水、用材结构,促进城乡建设模式转型。

 

二、重点任务

(一)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

在自愿申请的基础上,确定100个左右不小于1.5平方公里的城市新区按照绿色生态城区的标准因地制宜进行规划建设。并及时评估和总结,加快推广。推进绿色生态城区的建设要切实从规划、标准、政策、技术、能力等方面,加大力度,创新机制,全面推进。一是结合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制定绿色生态城区和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确定发展目标、路径及相关措施。二是建立并完善适应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运行、监管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

以及参考评价体系。三是建立并完善绿色生态城区标准体系。四是加大激励力度,形成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贷款贴息等多样化的激励模式。进行绿色生态城区建设专项监督检查,纳入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专项检查制度,对各地绿色生态城区的实施效果进行督促检查。五是加大对绿色环保产业扶持力度,制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建设绿色生态城区的城市应制定生态战略,开发指标体系,实行绿色规划,推动绿色建造,加强监管评价。一是制定涵盖城乡统筹、产业发展、资源节约、生态宜居等内容的绿色生态城区发展战略。二是建立法规和政策激励体系,形成有利于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的环境。三是建立包括空间利用率、绿化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绿色交通比例、材料和废弃物回用比例、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率等指标的绿色生态城区控制指标体系,进而制定新建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指导绿色生态城区全面建设。四是在绿色生态城区的立项、规划、土地出让阶段,将绿色技术相关要求作为项目批复的前置条件。五是完善绿色生态城区监管机制,严格按照标准对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阶段进行全过程监管。六是建立绿色生态城区评估机制,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对各项措施和指标的完成情况及效果进行评价,确保建设效果,指导后续建设。

 

(二)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

一是建立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管理模式,注重完善规划、土地、设计、施工、运行和拆除等阶段的政策措施,提高标准执行率,确保工程质量和综合效益。二是建立建筑用能、用水、用地、用材的计量和统计体系,加强监管,同时完善绿色建筑相关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等制度。三是抓好绿色建筑规划建设环节,确保将绿色建筑指标和标准纳入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土地出让等环节中。四是注重运行管理,确保绿色建筑综合效益。五是明确部门责任。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统筹负责绿色建筑的发展,并会同发改、教育、卫生、商务和旅游等部门制定绿色社区、绿色校园、绿色医院、绿色宾馆的发展目标、政策、标准、考核评价体系等,推进重点领域绿色建筑发展。

 

(三)大力发展绿色农房

一是住房城乡建设部要制定村镇绿色生态发展指导意见和政策措施,完善村镇规划制度体系,出台绿色生态村镇规划编制技术标准,制定并逐步实施村镇建设规划许可证制度,对小城镇、农村地区发展绿色建筑提出要求。继续实施绿色重点小城镇示范项目。编制村镇绿色建筑技术指南,指导地方完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二是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各地开展农村地区土地利用、建设布局、污水垃圾处理、能源结构等基本情况的调查,在此基础上确定地方村镇绿色生态发展重点区域。出台地方鼓励村镇绿色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组织编制地方农房绿色建设和改造推广图集。研究具有地方特色、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建筑材料、结构体系和实施方案。三是市(县)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符合本地绿色生态发展要求的新农村规划。鼓励农民在新建和改建农房过程中按照地方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农房建设和改造。结合建材下乡,组织农民在新建、改建农房过程中使用适用材料和技术。

 

(四)加快发展绿色建筑产业

提高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推动绿色技术产业化,加快产业基地建设,培育相关设备和产品产业,建立配套服务体系,促进住宅产业化发展。一是加强绿色建筑技术的研发、试验、集成、应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集成能力,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创新中心,重点支持绿色建筑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二是推动绿色建筑产业化,以产业基地为载体,推广技术含量高、规模效益好的绿色建材,并培育绿色建筑相关的工程机械、电子装备等产业。三是加强咨询、规划、设计、施工、评估、测评等企业和机构人员教育和培训。四是大力推进住宅产业化,积极推广适合工业化生产的新型建筑体系,加快形成预制装配式混凝土、钢结构等工业化建筑体系,尽快完成住宅建筑与部品模数协调标准的编制,促进工业化和标准化体系的形成,实现住宅部品通用化,加快建设集设计、生产、施工于一体的工业化基地建设。大力推广住宅全装修,推行新建住宅一次装修到位或菜单式装修,促进个性化装修和产业化装修相统一,对绿色建筑的住宅项目,进行住宅性能评定。五是促进可再生能源建筑的一体化应用,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适合本地区资源条件及建筑利用条件的可再生能源技术进行强制推广,提高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的绿色建筑的建设比例,积极发展太阳能采暖等综合利用方式,大力推进工业余热应用于居民采暖,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高水平应用。六是促进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积极推进地级以上城市全面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系统推行建筑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再利用等各项工作,加快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装备研发推广,实行建筑垃圾集中处理和分级利用,建立专门的建筑垃圾集中处理基地。

 

(五)着力进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动老旧城区的生态化更新改造

一是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实施意见,加强指导和监督,建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长效工作机制。二是制定既有居住、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标准及相关规范。三是设立专项补贴资金,各地方财政应安排必要的引导资金予以支持,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鼓励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等建筑节能服务模式,创新资金投入方式,落实改造费用。四是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编制地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工作方案。五是推动城市旧城更新实现“三改三提升”,改造老旧小区环境和安全措施,提升环境质量和安全性,改造供热、供气、供水、供电管网管线,提升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改造老旧建筑的节能和抗震性能,提升建筑的健康性、安全性和舒适性。六是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将节能改造实施过程纳入基本建设程序管理,对施工过程进行全过程全方面监管,确保节能改造工程的质量。七是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在节能改造中应大力推广应用适合本地区的新型节能技术、材料和产品。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目标责任

落实《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要求,住房城乡建设部要将规划目标任务科学分解到地方,将目标完成情况和措施落实情况纳入地方住房城乡建设系统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作为节能减排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进行责任追究。

 

(二)完善法规和部门规章

一是健全、完善绿色建筑推广法律法规体系。二是引导和鼓励各地编制促进绿色建筑地方性法规,建立并完善地方绿色建筑法规体系。三是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修订工作,明确从规划阶段抓绿色建筑,从设计、施工、运行和报废等阶段对绿色建筑进行全寿命期监管。四是加强对绿色建筑相关产业发展的规范管理,依法推进绿色建筑。

 

(三)完善技术标准体系

一是加快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审查办法》,研究编制全国绿色生态城区指标体系、技术导则和标准体系。二是引导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适合不同气候区的绿色建筑应用技术指南、设备产品适用性评价指

南、绿色建材推荐目录。三是加快制定适合不同气候区、不同建筑类型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培育和提高地方开展评价标识的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四是制定配套的产品(设备)标准,编制绿色建筑工程需要的定额项目。五是鼓励地方出台农房绿色建筑标准(图集)。

 

(四)加强制度监管

实行以下十项制度:一是绿色建筑审查制度,在城市规划审查中增加对绿色生态指标的审查内容,对不符合要求的规划不予以批准,在新建区域、建筑的立项审查中增加绿色生态指标的审查内容。二是建立绿色土地转让制度,将可再生能源利用强度、再生水利用率、建筑材料回用率等涉及绿色建筑发展指标列为土地转让的重要条件。三是绿色建筑设计专项审查制度,地方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在施工图设计审查中增加绿色建筑专项审查,达不到要求的不予通过。四是施工的绿色许可制度,对于不满足绿色建造要求的建筑不予颁发开工许可证。五是实行民用建筑绿色信息公示制度,建设单位在房屋施工、销售现场,根据审核通过的施工图设计文件,把民用建筑的绿色性能以张贴、载明等方式予以明示。六是建立节水器具和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强制推广制度,不使用符合要求产品的项目,建设单位不得组织竣工验收,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不得进行竣工验收备案;对太阳能资源适宜地区及具备条件的建筑强制推行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系统。七是建立建筑的精装修制度,对国家强制推行绿色建筑的项目实行精装修制度,对未按要求实行精装修的绿色建筑不予颁发销售许可证。八是完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建立自愿性标识与强制性标识相结合的推进机制,对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的一般住宅和公共建筑,实行自愿性评价标识,对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的政府投资的保障性住房、学校、医院等公益性建筑及大型公共建筑,率先实行评价标识,并逐步过渡到对所有新建绿色建筑均进行评价标识。九是建立建筑报废审批制度,不符合条件的建筑不予拆除报废;需拆除报废的建筑,所有权人、产权单位应提交拆除后的建筑垃圾回用方案,促进建筑垃圾再生回用。十是建立绿色建筑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全面培训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和绿色建筑设计、施工、安装、评估、物业管理、能源服务等方面的人才,实行考证并持证上岗制度。

 

(五)创新体制机制

规划期内要着重建立和完善如下体制与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能效交易机制。研究制定推进能效交易的实施意见,研究制定能效交易的管理办法和技术规程,指导和规范建筑领域能效交易。建立覆盖主要地区的建筑能效交易平台。积极与国外机构交流合作,推进我国建筑能效交易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二是积极推进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的合同能源管理。规范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能源服务行为,利用国家资金重点支持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为用户提供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为国家机关办公楼、大型公共建筑、公共设施和学校实施节能改造。三是推进供热体制改革,全面落实供热计量收费。建立健全供热计量工程监管机制,实行闭合管理,严格落实责任制。严把计量和温控装置质量,要由供热企业在当地财政或者供热等部门监督下按照规定统一公开采购。全面落实两部制热价制度,取消按面积收费。四是积极推动以设计为龙头的总承包制。要研究制定促进设计单位进行工程总承包的推进意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相关激励政策,逐步建立鼓励设计单位进行工程总承包的长效机制。进行工程总承包的设计单位要严格按照设计单位进行工程总承包资格管理的有关规定实施工程总承包。五是加快培育和形成绿色建筑的测评标识体系。修订《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标识管理暂行办法》、《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机构管理暂行办法》。严格贯彻《民用建筑节能条例》规定,对新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进行能效测评标识。指导和督促地方将能效测评作为验证建筑节能效果的基本手段以及获得示范资格、资金奖励的必要条件。加大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机构能力建设力度,完成国家及省两级能效测评机构体系建设。

 

(六)强化技术产业支撑

一是国家设立绿色建筑领域的重大研究专项,组织实施绿色建筑国家科技重点项目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二是加大绿色建筑领域科技平台建设,同时建立华南、华东、华北和西南地区的部级绿色建筑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鼓励开展绿色建筑重点和难点技术的重大科技攻关。三是加快绿色建筑技术支撑服务平台建设,积极鼓励相关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机构开展绿色建筑技术研发、设计、咨询、检测、评估与展示等方面的专业服务,开发绿色建筑设计、检测软件,协助政府主管部门制定技术标准、从事技术研究和推广、实施国际合作、组织培训等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四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制,国家采取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支持以绿色建筑相关企业为主体,研究单位和高校积极参与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技术进步,占领技术与产业的制高点。五是加快绿色建筑核心技术体系研究,推动规模化技术集成与示范,包括突破建筑节能核心技术,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开展住区环境质量控制和关键技术,改善提升室内外环境品质;发展节水关键技术,提升绿色建筑节水与水资源综合利用品质;建立节能改造性能与施工协同技术,推动建筑可持续改造;加强适用绿色技术集成研究,推动低成本绿色建筑技术示范;加快绿色施工、预制装配技术研发,推动绿色建造发展。六是加大高强钢筋、高性能混凝土、防火与保温性能优良的建筑保温材料等绿色建材的推广力度。建设绿色建筑材料、产品、设备等产业化基地,带动绿色建材、节能环保和可再生能源等行业的发展。七是定期技术、产品推广、限制和禁止使用目录,促进绿色建筑技术和产品的优化和升级。八是金融机构要加大对绿色环保产业的资金支持,对于生产绿色环保产品的企业实施贷款贴息等政策。

 

(七)完善经济激励政策

一是支持绿色生态城区建设,资金补助基准为5000万元,具体根据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水平、绿色建筑建设规模、评价等级、能力建设情况等因素综合核定。对规划建设水平高、建设规模大、能力建设突出的绿色生态城区,将相应调增补助额度。支持地方因地制宜开展绿色建筑法规、标准编制和支撑技术、能力、产业体系形成及示范工程。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创新资金运用方式,放大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对二星级及以上的绿色建筑给予奖励。二星级绿色建筑45元/平方米(建筑面积,下同),三星级绿色建筑80元/平方米。奖励标准将根据技术进步、成本变化等情况进行调整。三是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制定绿色建筑定额,据此作为政府投资的绿色建筑项目的增量投资预算额度,对满足绿色建筑要求的项目给予快速立项的优惠。四是绿色建筑奖励及补助资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资金向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倾斜,达到高星级奖励标准的优先奖励,保障性住房发展一星级绿色建筑达到一定规模的也将优先给予定额补助。五是改进和完善对绿色建筑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可对购买绿色住宅的消费者在购房贷款利率上给予适当优惠。六是研究制定对经标识后的绿色建筑给予开发商容积率返还的优惠政策。

 

(八)加强能力建设

一是大力扶持绿色建筑咨询、规划、设计、施工、评价、运行维护企业发展,提供绿色建筑全过程咨询服务。二是完善绿色建筑创新奖评

奖机制,奖励绿色建筑领域的新建筑、新创意、新技术的因地制宜应用,大力发展乡土绿色建筑。三是加强绿色建筑全过程包括规划、设计、建造、运营、拆除从业主体的资质准入,保证绿色建筑的质量和市场有序竞争。四是建立绿色建筑从业人员(咨询、规划、设计、施工、评价、运行管理等从业人员)定期培训机制,对绿色建筑现行政策、标准、新技术进行宣贯。五是加强高等学校绿色建筑相关学科建设,培养绿色建筑专业人才。

 

装配式建筑评价技术规范范文9

【关键词】建筑装饰专业 职业能力 项目教学 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9-0087-02

当前建筑装饰专业毕业的学生面临着许多问题,有适应社会的问题,有适应就业岗位的问题,有职业持续发展的问题等。已经毕业的包括正在实习的学生反馈的情况看,和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在企业顶岗实习所遇到的问题,都直接指向了现有的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为此改进建筑装饰专业教学刻不容缓。

建筑装饰专业的学生就业单位主要是建筑装饰施工企业、建筑装饰设计工程公司、房地产开发企业、监理公司,还有少数在建设管理部门。从就业岗位看,以建筑装饰施工一线管理岗位为主,包括施工员、预算员、质检员、技术员、材料员、安全员等,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建筑装饰设计公司从事设计、绘图工作,有的已经走上部门主管或经理的岗位,成为行业的技术骨干或企业、设计公司的领导,个别的已经自主创业经营。

在对已毕业的学生的就业情况调查中,获得了以下一些建议:第一,现有的课程体系安排基本合理,但行业技术更新很快,应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充实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强化专业技能训练;第二,由于工作后计算机应用较多,建议应该重视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教学;第三,鉴于毕业后的工作经历,认为应该多开设一些关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艺术类等方面的选修课,使学生学习到多方面的知识。既提高了个人的修养,又增强了适应社会的能力;第四,学校应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社交和营销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以下是针对出现的问题所做的教学改进:

一、优化专业知识结构,整合教学内容,强化学生专业能力。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岗位职业能力的需要,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专业理论从岗位实际出发,设定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比较真实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和实践。每个综合项目都是由若干个小单元组成的,所有单元小项目完成后进行综合实训。例如,建筑装饰材料、建筑装饰构造和建筑装饰施工技术进行教学整合,然后进行综合实训,给出相应的情境,学生根据给出的情境进行装饰实训练习。如吊顶工程,首先学习吊顶的装饰构造;然后了解吊顶使用的装饰材料,特别是当前市场上主流的装饰材料的品种、规格、特性、价格等的学习;再学习吊顶的施工工艺,结合材料和构造方式的不同,学习不同的施工工艺。通过这样一个学习的过程,提高了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连续性,由于当前市场的总体情况相一致。在整合建筑装饰制图与识图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中,除了学生应会的手绘制图的基本要求外,重点强化学生使用CAD制图的能力,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锻炼,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为了学生更加适应企业的需求,专门开设社交礼仪和市场营销的课程,在社交礼仪课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交礼节与人的沟通能力,为此专门开设了普通话课程。市场营销则重点培养学生对业务洽谈中的营销能力。

二、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建筑装饰专业技能性强,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到学生技能点的掌握是否准确。如进行装饰构造教学中,在课堂上采取“讲、看、练、评”的方式,让学生同时掌握技能操作和理论知识,提高学生掌握技能点的速度。讲: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采用多媒体技术,将知识点和技能操作点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制作出来,配上操作步骤的图片以及相关操作视频,学生边听讲、观察,边记录知识点和技能操作点;看:教师利用构造实物进行教学,一边进行操作,一边讲解构造施工技术要点,学生通过观察加深理解;练:学生独立或小组集体操作,进行装饰构造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评: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单独点评,指出作品的优、缺点,学生再进行修改。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技能水平提高较快,对装饰构造的细节掌握得比较牢固,对所学的装饰构造基本可以进行独立制作,并可以进行综合设计。这种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协作能力。

三、改革评价考核方法,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在专业教学中应用过程性评价。具体方法是:过程成绩占60%,期末成绩占40%。过程成绩不仅包括理论成绩、技能成绩,也包括学生的行为表现。如住宅装修设计实训:以一套住宅装修为例,从最初的实地量房、绘图;到项目洽谈,进行空间布置,装饰设计;细部装饰构造设计及施工工艺的制定;工程预算;签单演练。整个过程以真实情境进行演练,并按照规定的评价标准进行操作。

学生依据标准去执行,然后进行案例展示,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点评。点评过程中要求学生积极发言,说出自己的观点。这样的综合实训课,可以使学生进入一个真实的工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强调了合作、沟通、交流、组织、经营等多方面因素,学生也有机会充分展示自我、表达自我,又可以客观地评价他人的作品,整个过程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学习职业道德标准,形成良好职业行为。

1.用职业人标准要求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好习惯的养成要从日常抓起,所以要求学生时刻以准职业人的身份来要求自己。许多建筑装饰企业要求员工不得无故迟到、旷工,管理规范严谨,对有以上行为的采取比较严厉的经济处罚。一般在学生管理中,主要有班主任和学生管理人员负责对学生的考勤,这种管理方式降低了教育的实效性,任课教师一般管理不严。但为了培养学生遵纪守时的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严格执行按时出勤,遵守学校的相关规定以求管理规范,同时将学生平时的出勤情况作为成绩评定的一项内容,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守时习惯。告诉学生这是一种习惯的养成锻炼,也是将来走进企业必须遵守的规范,进而把学生日常行为与工作中的要求联系起来。

2.以岗位标准引导学生,培养合格职业人。

装配式建筑评价技术规范范文10

关键词: 施工管理; 安全; 质量; 成本;控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业的地位日趋明显,但长期以来,国内建筑施工企业之间的市场争夺战异常剧烈,如何能异军突起? 如何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这是摆在众多企业面前的一个严峻而又现实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管理工作的好坏。一个好的企业,必然有一套好的管理方式;反之,倘若企业仅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实力,而管理工作薄弱,制度不健全,那么仍旧会在竞争中处于被动不利的境地。

一、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

首先,管理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信誉乃至企业存亡的问题。建筑工程施工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而这些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需要企业的技术力量和技术工作组织管理水平来支撑和实施。

其次,建筑施工有其特殊性。建筑的类型、样式繁多,规模要求各不相同,施工作业受天气影响较大,而复杂的多工种交叉施工、多项技术综合应用、工序搭接较多, 在这些生产过程中都需要加强管理,进而保证施工正常有序地进行,以便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使用功能要求和降低建筑成本要求的目标。

第三,随着建筑业的发展,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不断出现,同时承担的新工程可能结构更复杂,功能更特殊,装修更新颖,从而促使生产技术水平再提高, 技术主装备越先进,技术管理要求越高,这也使得施工管理更显重要。

二、施工管理中问题分析

(一) 安全问题

虽然总是从不同角度强调安全的重要性,但在有的施工现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安全隐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高位瘫痪的脱节管理模式。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相当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实际丧失了自和控制权,被动地依附项目承建人,仅收取管理费,从而被迫违心听从和放任于项目承建人,项目承建人又把工程进行层层转包或分包,从而造成部分建筑施工现场,未能很好贯彻落实有关建筑施工安全文件,造成政令不通和建筑施工现场失控的被动局面。

第二,建筑施工企业对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工作重视不够。在管理工作中,未能将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摆到应有位置,未能真正认识到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重大。国家有关建筑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省级下发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文件,不能及时传达贯彻和落实到每一个施工现场,安全施工监管薄弱,检查、处罚不到位。而且部分企业领导、项目经理忙于日常事务,对安全生产的相关文件无暇顾及,只停于口头上讲安全生产,或被动、或应付检查走过场,从而影响了施工安全工作的落实。

第三,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体系和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健全。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体系形同虚设,安全生产机构名存实亡,工作无从开展。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制未能认真落实和对各自的职责负责,经济承包合同未能体现从施工企业- 项目部- 班组- 施工作业人员,逐级落实安全生产指标。

第四,安全经费投入不足,安全设施、设备、用品、用具等配备不到位。安全经费和安全设施的投入,是进行安全生产,抓好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目前,由于建设资金不到位,垫资,不正当竞争或者违法分包,转包等因素,使部分施工现场无脚手架及安全网等设施,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第五,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技术和措施方面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施工安全资料造假,不按规范标准建档;脚手架搭设不够规范;模板工程及基坑支护不够重视或疏于管理;现场施工用电不规范;施工机具存在防护不到位或防护不规范现象,且未按规定配置漏电保护器现象;井字架搭设不规范;塔吊和外用电梯安装拆除和使用不够规范;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的意识淡薄和水平低,且重视程度不高。

(二) 质量问题

首先,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管理存在问题。如管理职责不落实,资源配置不充分。大部分质量管理上的不合格项和实物质量不合格的出现都与职责不落实密切相关。对分承包队伍的评价选择和管理不能满足实现质量目标的需要。对劳务分承包队伍的评价大多只停留在其所持证件的验证,忽视对其实际质量保证能力的评价、考察。预防、纠正措施的机制形同虚设。

其次,政府监管不到位,竣工验收把关不严。有些工程违反法定建设程序,未办理相应手续就盲目开工建设;有些工程层层转包,企业资质审查不严;有些工程施工图纸未经审查即开始施工,边施工边设计,盲目追求施工进度,留下很多质量隐患。验收作为工程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口,最初由政府监管部门把关,但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实行竣工验收备案制后,工程质量由业主负责,开发企业在验收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 一些质量监督部门监督不力,竣工验收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质监部门只对工程质量进行程序性监督的方式也存在一定问题。

最后,建材产品的质量问题也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质量。近年来,部分建材价格持续上涨,受工程成本和预算结算方式的影响,一些施工企业只能靠自身的努力来消化涨价成本,因此,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现象。如用不合格的钢材代替优质钢材,用低标号水泥代替高标号水泥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建筑的寿命和安全性,后患无穷。

(三) 成本控制问题

成本控制存在于整个项目的各个环节,而各环节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如下:

(1)投标环节存在的问题由于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和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制约,投标环节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①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投标报价风险加剧。投标单位为提高中标率,在报价时恶性竞争,相互压低报价,使造价降低幅度达到预算成本难以接受的程度,严重地制约了项目的效益水平。②投标费用难以控制。由于建筑市场管理尚不规范,到处存在拉关系、找门路的情况,投标费用占企业管理费的比例偏大,且有逐年上升之势。

(2)项目评估环节存在的问题

企业对中标项目进行评估,目的是通过评估编制该项目的目标责任成本预算, 测算项目效益指标,然后根据评估结果签订项目目标责任合同,明确利润指标及其他经济指标。评估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项目评估依据不统一;项目评估思路与方法随意性强;为了提高项目评估效益指标,有意压低应上交费用,变相降低项目应承担的劳动保险费等政策性费用,有违国家政策,侵害国家和职工的长远利益。

(3)施工生产环节存在的问题

目前,一些企业在施工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第一,项目成本核算基础工作薄弱。许多企业没有建立成本核算制度,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过于简单,人为地简化了成本核算环节,或是成本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不配比,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不对应,不能满足成本分析和考核的需要。第二,成本管理流于形式,制度约束不到位。如不能严格按组织设计方案进行施工,任意变更设计规范要求,计价时反而得不偿失。分阶段的成本分析工作过于肤浅,不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合同管理有待完善,合同的签订与执行不够规范严谨,隐性问题较多,有的采取先施工后算账的做法,结果出了问题互相扯皮,甚至闹上法庭。第三,全员成本意识差。领导对成本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轻视成本降低的重要性,成本决策随意性强,不惜以提高成本为代价争创名优工程;员工由于责任成本分解不到位,奖罚不明确,在工作中不注重精打细算,损失浪费较为普遍。

(4)考核奖惩环节存在的问题

项目竣工后由于种种原因决算工作较为滞后,有的一拖就是一年半载,给绩效考核带来困难。由于绩效考核不及时,项目完工后的费用控制常常被忽视,费用支出时有发生,对项目效益影响较大。此外,项目绩效考核存在奖罚不对等的现象,项目盈利了皆大欢喜,奖金不少发,亏损了就找客观原因,千方百计减轻处罚或不予处罚。这种奖罚不对等,实质是企业缺乏科学公正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利于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必然损害企业的长期利益。

三、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对策

(一) 重视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是施工企业的大事,施工技术员是工人的直接领导,必须十分重视安全。在施工中做到一事一交底,事事派专人负责,随时随地纠正和处理违章作业,消除不安全因素,保证工人的人身安全,防止事故发生,具体措施如下:

建章立制,完善体系,层层把关,逐级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监督人员应检查和督促施工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对制度不健全,体系不完善,责任不明确的施工企业,要求限期落实整改,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

在建设工程招投标中,单列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专项经费,专款专用, 并按《建筑法》落实建设工程意外伤害保险制度,通过行政手段收取风险抵押金,单列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专项经费,独立于招投标之外,设立独立资金账户, 在报建时统一收取,并通过施工安全监督机构,视其各阶段施工安全评价的达标情况, 分阶段拨付,确保专项费用的正常实施使用,避免违规挪用或不投入。

建立施工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不良行为公布制度和档案库。对建设各方单位违规及不良行为,给予记载建档和公布,并在有关单位资质审查、市场准入、招投标资格审查、项目经理及其它相关资格人的资格审核等方面,依法进行行政处罚,确保规范行为的良性循环、良性发展。建立对企业负责人、项目经理、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生产知识和安全管理能力考核制度以及施工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制定应急救援预案。行政主管部门应制定本地建筑业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增强本地建筑业安全生产事故的抢险救援能力。施工企业和项目施工现场要制定本企业及施工现场有关食物中毒,传染病、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的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应急救援组织或设置应急救援人员、配备、设备、器材,确保防止事故发生以及事故发生后,能做到及时,科学有效,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二) 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第一,加强工程质量监督的政府职能;第二,施工企业必须改变其管理方式,建立健全质量责任制;第三,必须加大监理单位在施工现场的监督力度。

(三) 切实加强成本控制

(1)投标环节的成本管理应做好“三个建立”建立工程信息筛选跟踪机制。对建筑市场上的招投标信息进行认真分析,分清项目的立项和审批证件的真伪,判断是否具有跟踪价值,去伪存真。建立投标报价压价预警机制。以本企业历史数据或同行业报价中标资料为依据,结合项目类别、投资主体、地区差异等因素分别制定造价最大降低幅度。造价最大降低幅度不应侵蚀直接成本和经严密测算的管理费指标, 否则应考虑投标风险问题。建立行之有效的投标工作绩效考核制度。结合企业历史资料和当年工作目标编制投标费用年度预算,对其实行可控管理,并专设科目实行明细核算,便于对比分析,考核节余或超支;对投标费用实行与项目总价相关联的总额控制,纳入投标工作考核目标;对投标人员的奖罚要与投标结果和中标项目的利润水平相挂钩,中标项目的利润水平依照项目评估结果确定。

(2)以科学合理原则做好项目评估工作

企业要以国家预算定额为依据,结合本企业管理水平,以科学合理的原则编制本企业施工成本定额,作为本企业成本管理的指导文件,并以此为依据进行项目评估。按分部分项工程编制项目目标责任成本预算,测算项目盈利水平,然后依据评估结果并综合考虑其他因素签订项目目标责任合同,明确利润指标、其他指标和对项目的考核、奖惩标准。

(3)施工生产环节应抓好“五个必须”

必须根据项目施工生产组织的特点和管理需要,按可控性原则合理划分成本中心和费用中心,以此作为成本费用归集考核的对象。必须对项目目标责任成本预算按可控性原则二次分解到各成本中心、费用中心, 作为对各成本中心、费用中心考核和奖惩的标准。必须定期对各成本中心、费用中心执行责任成本的情况进行分析、考核与奖惩,通过分析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必须完善项目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建立员工岗位责任制、各项支出的授权审批制度、资产安全管理制度、施工现场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工作业绩考核与奖惩制度等,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为项目规范、有序、高效地施工和完成项目评估指标做好制度上的保证。必须加强上级业务部门对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检查、指导和监督,重点包括目标责任成本预算的执行情况以及项目各项管理活动遵循成本效益原则的程度。发现成本管理中的不规范行为,及时提出纠正措施和改进意见,避免企业遭受更大的损失。

装配式建筑评价技术规范范文11

2016年12月8日,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2017年经济工作。会议认为,要“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符合国情”本质上就是让老百姓“住有所居”,把房价稳定在老百姓买得起、住得上的这个基本点、出发点上。符合“市场规律”,是基于政策稳定性的要求。房地产要想健康稳定发展,不能只有权宜之计,而没有长效机制。分析认为,下一步,房地产发展将纳入民生工作和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当中,肩负起为老百姓提供买得起、住得上的“好房子”的责任。

2.全国“两会”聚焦绿色建材

今年全国“两会”又一次将绿色建材变为热门话题。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徐德龙的观点可能代表了很多代表和委员的想法:“积极推广绿色建材不仅仅是产品本身的问题,而是绿色建材在示范方面,可以放大出更多的绿色效应”。代表和委员认为,虽然绿色建材被“两会”热议,但更多只停留在思路上,还没有具体措施跟进,建议国家尽快拿出干货,使绿色建材结合供给侧改革抓紧出台具体政策。此外,对绿色建材的发展现状,全行业无疑达成了共识:一是绿色建材只停留在理念上的宣传,还没完全得到消费者认可;二是标准化建设有推进,但监督落实不够,导致绿色建材在产业链、集成化方面难以产生实际效果;三是绿色理念未能在前期设计中体现出来,影响了实际施工和产业链全链条的跟进。

3.建材业加快供给侧改革

国务院办公厅以“[2016]34号”下发了《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34号文的指导思想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统领,在供给侧截长补短,压减过剩产能,有序推进联合重组,改善企业发展环境,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扩大新型、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优化产业布局和组织结构,推动我国建材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按照34号文要求,我国建材业的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再压减一批水泥熟料、平板玻璃产能,产能利用率回到合理区间;水泥熟料、平板玻璃产量排名前10家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达60%左右;建材产品深加工水平和绿色建材产品比重稳步提高,质量水平和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建材工业效益好转,水泥、平板玻璃行业销售利润率接近工业平均水平,全行业利润总额实现正增长。34号文既是我国建材业的顶层设计,也是全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号角。

4.装配式建筑提上国家层面

2016年9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并下发各地、各单位贯彻落实。装配式建筑是指在工厂生产的部品部件,在施工现场通过组装和连接而成的建筑。相对于现在仍在施工中占主流的现浇建筑来说,就是把部分原来通过现浇成型的构配件,比如梁、柱、板,拿到工厂去生产,生产后再运到工地组装,把它的节点做好,然后采用部分的现场浇筑将这两部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推广装配式建筑有四个方面好处:一是避免产生建筑垃圾和环境污染。二是有效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三是发展装配式建筑可促进建筑业与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四是催生一些新产业,使经济发展产生新动能,特别是发展钢结构,对化解当前过剩的钢产能有一定的作用。《指导意见》还围绕发展装配式建筑提出了八项任务,其中优化部品部件生产、引导建筑行业部品部件生产企业合理布局、提高产业聚集度、培育一批技术先进、专业配套、管理规范的骨干企业和生产基地,被列为主要任务之一。

5.两材合并组建“建材航母”

2016年8月26日,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c中国中材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召开重组大会,我国建材业目前规模最大、资产最雄厚、人才最集中的超大型集团――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就此诞生。虽然新集团的名称只有寥寥之改,但这一事件标志着我国建材业开启了大企业的重组模式,同时也预示着全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工作加快步伐、迈入新阶段。原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志平出任新的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副书记;原中国中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志江出任新的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董事长。“两材”重组后,新公司营收将超过3000亿元,资产总额超过5500亿元,水泥工程余热发电国际市场将巩固全球第一的位置;水泥、商品混凝土、石膏板、玻璃纤维、风电叶片等产业将跃升全球第一。

6.建材国际产能合作联盟成立

为推进中国建材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扩大建材行业国际产能合作,中国建材联合会牵头成立了中国建材国际产能合作企业联盟。该联盟是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的企业联盟,同时又是未来国家发改委组建的国际产能合作联盟的一个子系统。联盟的主要任务是:推进我国建材行业设计、施工、产能、装备、技术、投资全方位“走出去”发展。未来,中国建材业将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新模式,挖掘国际市场新需求,形成国际化合作新框架,使中国建材业成为全球贸易和产能合作阵容的新成员。截至2016年8月,中国建材企业在境外投资签约、在建、建成项目33个,涉及18家建材企业,覆盖2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金额4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300亿元,形成了良好开局。同时,以绿色建材、新型建材为代表的建材业主流产业,已通过远大住工、北新建材等住宅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产品出口,形成了建材业与其他配套行业“同船出海”的可喜局面。

7.首批绿色建材评价标识

2016年5月27日,我国了第一批三星级绿色建材评价机构和第一批获得三星级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的企业产品。绿色建材评价标识是绿色建材推广应用的基础性工作,住房城乡建设部、工信部对评价标识的范围、原则和标准、评价程序和方法等做出了严格规定:申请从事三星级绿色建材评价标识工作的机构,经所在地省级部门向两部委备案;申请从事各地一、二星绿色建材评价标识工作的机构,向当地省级部门备案。建材生产企业可自愿申请参加评价,评价标识在全国通用。评价机构依据技术导则对申请评价的建材产品进行综合评价,主要包括资源能源消耗、碳排放等环境影响以及性能、安全、便利、可循环等指标。我国启动绿色建材评价标识工作以来,共有32家企业45个产品获得首批三星级绿色建材评价标识,标志着我国绿色建材评价标识工作取得了良好开端。

8.智能家居亟待整合

随着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智能家居已成为各大巨头竞相争夺的主战场,但目前智能家居仍没得到真正普及。智能家居产品的高售价令消费者望而却步,而智能家居产品鱼龙混杂,其功能大多有噱头之嫌。智能家居所携带的复杂功能也没有考虑到消费者日常生活中的真正需求,而更多是为了刺激消费,给产品披上的一件漂亮外衣。为此,苹果推出的iOS10体系,试图通过资源整合,提高用户管理智能家居的效率。谷歌也建立Brillo操作系统,使用户在谷歌应用上对物联网设备统一管理。分析认椋智能家居要想大发展、快发展,须采取更大范围、跨领域的深度合作,孵化出具有连接功能的智能家居产品,并整合多方位、多层次的资源,避免各自为阵、分散发展,共同在渠道营销上探索,推动智能家居在国内普及。否则智能家居仍难摆脱“叫好不叫座”的尴尬。

9.建筑防水打击“非标”活动

2016年,在建筑防水行业“质量提升万里行”活动的带动影响下,我国建筑防水行业在质量提升方面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首先,是遏制获证企业生产“非标”、“低标”产品的违法行为,继续加大打击无证生产和假冒伪劣力度。其次,推动中小建材企业的质量提升。中小建材企业质量问题较多,对行业质量影响较大。再其次,是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建立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和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引导企业走提质增效和精、专、新、特的差异化发展道路,促进其向专业配套和系统服务商转型。最后,建筑防水企业一边打击“非标”和“低标”活动,一边深入推进质量提升示范企业评选活动,通过培育一批质量好、品质优的建材品牌示范企业,开展质量提升标兵的评选工作,有奖有惩,逐步铲除了建材行业产生“非标”、“低标”产品的土壤。

10.800亿设建材产业发展基金

装配式建筑评价技术规范范文12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理论;绿色建筑;绿色建材

绿色建材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改变着人们的观念,绿色建筑,是综合运用当代建筑学、生态学及其他技术科学的成果,把住宅建造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为居住者提供生机盎然,自然气息浓厚,方便舒适并节省能源,没有污染的居住环境。本文的“绿色”的本质是物质系统的首尾相接,无废无污、高效和谐、开放式闭合性良性循环。通过建立建筑物内外的自然空气、水分、能源及其他各种物资的循环系统来进行“绿色”建筑的设计,并赋予建筑物以生态学的文化和艺术内涵。

1、中国绿色材料的发展

在1988年第一届国际材料科学研究会上首次提出。1992年国际学术界给绿色材料定义为:在原料采取、产品制造、应用过程和使用以后的再生循环利用等环节中对地球环境负荷最小和对人类身体健康无害的材料。目前,住宅室内装修热方兴未艾,人们除了讲究装修格局、色调、材质、做工和价格外,更关注所用装修材料对人体健康有无危害。近一段时期一些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时有报导入住新装修的房主发生人身伤害事故。这一方面提高了人们选材的环保意识,提醒厂家生产中少用有害物质,另一方面也使百姓在选用装修材料时不知所措,因此,已经到了为绿色建材建立正确概念的时候了。提倡绿色经济,建筑材料的发展也要根据人们的需求,走上适应当今社会发展趋势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通过科学的方法,提高技术水平,改善传统工艺及制造流程,并且寻求节能环保的新材料作为替代品,提高资源与能源的综合利用率,尽量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所以,我国建筑材料要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要改变传统的以大量消耗能源与资源为生产模式的方法,提倡绿色建筑材料的普及和应用,用科学的方法开发出更多具有节能、环保、安全、健康等功能的新型绿色建筑材料。

绿色建筑的发展依赖绿色建筑材料,绿色建筑材料的大力发展,可以推动绿色化建筑产业的发展,帮助建筑产业实现全新的发展与突破。在绿色建筑发展的过程中要利用可持续化的发展动力打开绿色建筑市场发展的新局面。首先、从原料的使用方面看,传统的建材大量采用低品位矿石作为其主要原料,而绿色建材在这一方面做了积极改善,其所用的原料一般都是工业废渣、垃圾与废弃物等其他可再生资源。这不仅减少了因燃烧天然矿物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也解决了我国能源不足的问题,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其次、从技术的改善方面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的制造工艺以无法适应当今的社会需求,而绿色建材是在高新技术的应用与实验过程中,研发出的新型材料,是具有节能、环保等功能的高科技产品。

2、绿色建筑体系的研究

所谓绿色建筑是指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以不触动环境基本生态平衡为目的而建造的一种建筑物,也是业内人士致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2.1规划设计导则和评估体系

结合中国的自然资源与环境条件、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国情,研究确定绿色建筑的概念,界定绿色建筑的范畴,建立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制定绿色建筑规划与设计导则。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体制的特点,探讨政策控制和市场机制结合,引导和推广绿色建筑的途径。

2.2结构体系评价方法

主要进行五方面的深入研究:建筑结构体系全生命周期技术经济分析;建筑结构绿色评价体系研究;提高建筑结构体系绿色性能的技术手段研究;绿色建筑结构选型技术导则研究;钢结构(含公共建筑与住宅两类)推广应用的制约因素和成套关键技术的研究。

2.3建材技术与分析评价

绿色建材及建筑部品评价分析技术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新型环境协调产品的研究开发。包括:绿色建材技术及分析评价方法的研究、绿色建材分析评价技术的研究、建筑部品分析评价技术的研究、绿色建材及建筑部品基础数据库和评价软件的编制、建筑垃圾再生集料及其配制新混凝土的研究、建筑垃圾循环再生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在新型建筑材料中应用研究中、室内湿度调节及抗菌防霉功能建筑材料关键技术的研究、产生负离子功能建筑装饰品关键技术的研究、高效净化空气材料和技术的研究。

2.4水的综合利用技术

围绕绿色建筑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开发水安全综合性保障技术与两种专项技术。结合工程项目,通过对供排水系统的分析、工程性试验及跟踪研究,从水量、水质两方面提出不同地域生态、不同自然条件、不同水资源状况的绿色建筑水安全保障的综合控制策略与技术。

2.5降低能耗关键技术

针对影响建筑能耗的围护结构、室内环境控制系统和建筑能源供应与转换系统,以及新建建筑能耗标识制度,瞄准国际前沿,从我国实际和潜在需求出发,联合科研机构、设计院、设备产品制造商等技术转化过程主体,集中力量于智能可调节型围护结构、独立控制型低能耗环境控制系统、以天然气为动力的建筑高效热电冷联供系统、以及新建住宅建筑单元能耗标识体系等关键问题,开展系统研究、瓶颈突破和产品开发,并在清华大学和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绿色建筑集成示范平台上安装、调试、测试和评价,形成降低建筑能耗的关键技术系统集成,加快技术产品化和产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2.6室内环境污染控制技术

针对已有建筑和新建建筑存在的室内环境问题,从室内空气质量、热环境、声环境、光环境和室内综合环境等方面系统开展源分析、源传播途径、源作用机理研究,探索不同因素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规律,研发室内环境设计预测、检测评估和控制改善等实用技术体系,为绿色建筑的决策、设计、实施、管理提供有效、可靠的室内环境控制与改善技术手段,提高我国在绿色建筑室内环境领域的研究水平,推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

2.7建筑绿化配套技术

致力于建立绿色建筑适生植物资源信息库,资源信息库中植物种类不少于500种;不同的绿色建筑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测试;编制绿色建筑绿化配置技术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

2.8技术集成平台建设

为绿色建筑的设计、建设、运营与管理提供关键技术集成平台。结合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导则及评估体系的研究和绿色建筑关键技术,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建造绿色建筑关键技术集成平台,为绿色建筑关键技术提供测试、实验、技术改进和展示的平台,并成为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的教育和培训中心。分别针对墙体、门窗、内外装饰、管材等各类建筑部件做全生命周期分析,总结指导性的选取原则与推荐作法。水的综合利用研究则是从节水技术、雨水收集利用、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利用等方面给出建筑节水与综合利用的全面解决方案和具体技术措施。降低建筑能耗,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和降低环境控制系统能耗两方面研究系统的节能方案与相关的关键技术与产品。室内环境控制与改善则着重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和声、光、热环境,研究相应的解决途径与关键技术,营造健康、舒适、高效的室内环境。在充分利用植物的生态效应和景观功能的基础上,提出绿色建筑绿化配套技术和标准,为建设绿色建筑绿化示范区提供指南。

舒适、健康、高效的人居环境,是我们共同的追求。在改善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同时,如何促进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减少污染,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建筑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也是我们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责任。

参考文献:

[1]袁辉 《环保型建材在住宅建筑可持续中的应用》 《河南科技》 2010年12月下

[2]陈士信,周颂鲁 《绿色建材为世博场馆添光彩》 《绿色建筑》 2010年第五期 37-39

[3]应雪丹,蒋涛 《论建筑材料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技术途径》 《山西建筑》 2011年2月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