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时间:2023-12-05 11:34:47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范文1

【关键词】初中历史;案例教学

历史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基本可以掌握一些历史事件的基本经过和发生背景,还要学生可以基本了解该事件与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基本联系或者是对历史进程所带来的一些影响,而对于教师而言,采取一些简单的案例或许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具有这种能力。

一、初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存在的基本问题

1.对一些历史概念和时间不愿意去记忆我们都知道在历史学习中,学生首先需要对一些重要的影响历史发展的时间节点牢牢记住,比如像先秦时期的划分时间段,战国时期和春秋时期的具体时间是那一年等等这些重要是时间都需要学生进行记忆,再比如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得划分依据主要有哪些因素,这都要学生可以快速去记忆理解,但是对于一些学生而言,这些概念的记忆往往比较枯燥,甚至有些学生认为学习历史没有任何意义,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没有把握好切入点,也就是说学生没有找到吸引其去学习历史的要点,比如历史的学习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加明智,看待问题更加全面,历史的学习还可以让其了解到人类祖先在追求自由与和平的道路上的不易,这些内容都可以成为学生去学好历史的理由。2.无法将历史问题联系起来看待历史的学习需要学生从时间和空间两个不同的维度去分析事物的发展,也就说每一次起义或者大事件的爆发都是伴随着人类对某一社会制度和统治者的不满,这就是空间维度,而时间角度则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观念对事物的看法都会产生变化,因为人终究是发展变化的,另外随着时间的变化,人类的土地和人口以及环境这几者之间的矛盾也会逐步加剧,这都是历史发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但是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一些教师只是单一地按照历史教材中的安排去讲解历史,并没有将看似不想干的一些事件串联起来进行分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思路和良好的分析意识,这对于历史教学来说显然是非常致命的。

二、案例教学法使用的基本优势和历史教学中的一些方法

1.历史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方法首先比较典型的教学方法有史料教学法和思维导图教学法以及案例教学法。史料教学法就是在历史教学中注重运用一些史料去分析对应的历史问题,比如一些文物、历史图片、历史传记等都属于这个范畴;思维导图教学法指的是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将历史事件、主要历史人物、发生时间通过画图的形式展现出来,可以用平面坐标轴去进行简单的构图。而案例教学法主要是将学生生活中的一些案例与具体的历史事件结合起来,比如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教学情景,让学生去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背景是在迫不得已生命和生活状态遭受威胁的时候产生的,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当时他们内心的想法,这也是案例教学法的最大优点,也就是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这对于学生学习历史感知历史意义有着非常大的作用。2.案例教学法使用中需要注意的基本方向首先必须选择比较有说服力的案例,比如在讲解18世纪北美殖民地为何独立时,教师可以模拟当时的情景,首先可以模拟一个学生的基本被侵占,并且所创造的财富还要大部分上交,面对这种状况,显然学生是不能接受的,况且当时的北美殖民地还是英国的廉价原料和物资生产基地,面对英国殖民者的残酷剥削,在18世纪中期北美各大殖民地先后宣布独立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因此教师只需在历史教学中给学生塑造这种教学情境,学生也就能够很好地理解当时发生殖民地起义的背景和基本过程,随后导致美国独立。3.教学案例必须围绕新课标的教学标准去展开历史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要与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相符合,比如案例中的教学互动不能缺少,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必须可以让学生透过案例去感知具体的历史规律,比如在分析唐朝初期的盛世时,主要是统治者吸取了前朝的灭亡的教训,并且善于广开言路所导致的,教师可以模拟该情境,让学生感受当时的统治环境。总体来看,在初中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必须通过对某一件历史事件至于具体的案例中去分析,诸如一些执政政策和朝代更替其实都是有一定的规律,教师只需要让学生多联系一些与之相关的若干个事件,并且善于将事件的起源、经过、结果串联起来去看待,这样取得的效果必然会更加清晰明了,另外作为学生而言对历史的学习并不是简单地记忆某些时间和一些大事件就可,而是要明白历史背后所带给我们的启示,并在分析事物发展过程中可以更加全面的看待问题。

参考文献:

[1]杨钧.案例教学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时代,2014(24).

[2]徐春景.运用案例教学法应当处理好的几个问题[J].中国成人教育,2010(12).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范文2

【摘要】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一节学习与探究课,笔者的活动建议是:假设一个情景:一队商人从长安出发……,但学生是缺乏作为商人生活体验的,在实际教学中我将其设计为:安排一次“丝绸之路五日游”的旅游项目。结果,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同学们很主动、很投入地将活动进行到底。所以,历史教学应更注重把历史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主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 “丝绸之路五日游”

①假设一个情景:一队商人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将丝绸等货物运送到西方,回来后向人们讲述旅途上的经历和见闻等,同学分组、分段负责。②各组分头准备,对照丝绸之路示意图,在最新的中国地图或世界地图上寻找丝绸之路的途径路线。③按照丝绸之路的进行路线,并结合教材中提供的五幅照片,各组分段讲述途经地区的主要山脉、河流、沙漠和湖泊,当地的自然环境、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和土特产等,体会先民的探险精神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对此类活动课,常规教学设计一般是这样:教师先对“学习与探究”的对象加以简单介绍;按教材活动建议提要求;学生自愿分组;组内分工,讨论学习计划,明确组员职责,确定汇报成果的形式;最后进行分组汇报。备课中,初二的老师说,原来这样做,教学目标也能达到,但是有学生在汇报环节中照着幻灯片上搜集到的材料念、台上的同学有时声音小且念的嗑嗑巴巴、听的同学觉得没意思。为什么?通过了解得知:学生一是觉得历史、政治、地理等科都这样做,二是没有商人的经历。就是说这样的设计,没有突出历史学科的特性,距离初中学生的实际社会生活距离较远,总之,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被调动起来。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再次发生和活动形式上的重复,突出历史学科的特性,尝试着把活动与初中学生的实际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将课堂还原于生活,使每个学生不仅成为学习的个体,更是生活的个体,实际教学中,在理解教材建议的基础上,我将本课的活动设计如下:①同学们自愿分组,以旅游公司的名义,安排一次“丝绸之路五日游”的旅游项目(后来,在2009年9月北京晚报上就刊登了某些旅游公司的“丝绸之路七日游”活动项目,和此设计很是接近)。②组员按公司的形式分工,如,历史顾问、策划人、导游等,并给本公司起一个吸引人的名字。③确定人员的职责,历史顾问要审核材料的真实性,策划人不仅要写出诱人的广告词,还要有诱人的旅游方案。要像一个真正的旅游公司,安排游客的住、吃、行、玩等,导游要很好地介绍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沿丝绸之路相应地域的自然环境、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和土特产等。④展示策划要求:首先介绍丝绸之路的历史由来;其次,介绍沿丝绸之路的某一城市或某一民族的自然环境、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和土特产等。⑤汇报形式不限,做幻灯片、小报、短剧等都可以。⑥最后根据同学的综合判断,虚拟报名参加旅行社的人数,评出最佳旅游公司、最佳旅游路线、最佳导游等。

具体要求附表如下:

学生按要求经过一周时间的准备,第二周的汇报效果很好。每一组同学在汇报时,台下的同学都充满着好奇与期待,对学生的汇报部分摘录和分析如下:

广告词:“走丝绸之路,感受历史文化”,“客人就是上帝,为您服务我们很荣幸,二星级的价格,五星级的服务!提示:money(钱)乃身外之物,不必多虑”(注:在原幻灯片上还附图有荣誉证(下转24版) (上接23版)书,网址:省略.);“凡参加我公司旅游活动者均可享受由南方航空公司和空军提供的免费交通工具!”;“楼兰古国――罗布泊丝路探险:踏着前人的足迹前进(探险地:新疆 冒险指数: 人文指数:)”。尽管这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广告词,可台下的同学还是听得津津有味,同学们用自己语言的广告词,引得教室一阵阵笑声。学生学习角色的转变,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交通工具:飞机、汽车、豪华空调大巴、越野车、骆驼。同学们说,在丝绸古道上行走,骑骆驼是最好的感受,但是,现代交通工具也是必不可少的。

人员安排上有的小组略加改动:“总经理:花红柳绿,导游:夏春秋,历史顾问:项晨,策划:赵计划,修改员:Mona,编辑:张玮琼,服务生:倪飞楠,臧若忱,闫筱”(初一*五班•西域魔毯旅行社),这在原来教师的要求上是没有的,学生的改动,即是学生组内分工的结果,又可反映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理解。人员介绍:导游:王小萌,主要事迹:曾经带过18000个旅游团,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导游,曾经成功带团到南北极旅游考察。历史顾问:周子墨,主要事迹:她曾是孔子的老师,孟子的导师,老子的顾问,韩非的律师,墨子的师姐,庄子的师妹。这个介绍,很风趣,没想到初一的学生具有如此丰富的想象力。导游介绍景点:玉门关是古丝绸之路西出敦煌,进入西域北道和中道的必经关口。玉门关曾是荒芜凄凉的象征,“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代诗人王之焕一首《凉州词》,使玉门关名传千古(初一六班•丝路花雨旅行社)。王之焕的《凉州词》学生是非常熟悉的,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很恰当地得以应用。

从学生的参与情况和实际效果来看,同学们很主动、很投入,以至原本安排的两节课汇报,延长至四节课,且很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为什么学生很热情地愿意将这个活动进行到底呢?我想原因有以下几方面:①绝大部分同学都有参加旅行社旅游的生活体验和需求,所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联系学生已有的社会实践生活经验,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融入历史,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而教材建议:假设一个情景:一队商人从长安出发……,但学生是缺乏作为商人生活体验的。②这次活动的形式显得与原来有区别,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让学生能够更多的利用社会学习资源,如,有的同学还特意从网上查了火车、飞机票和酒店的价格,以安排虚拟旅行团的整个价格、行程。③“比”得有趣,比哪个旅行社能够招到更多的同学报名参加,而不是去追求分数,所以在汇报工程中,学生照着幻灯片上的文字念的现象大大减少,汇报形式较丰富,如,短剧、故事等。④学生分工、合作到位,避免流于形式,学生个性和学习的主体性更能够得到充分地尊重、发挥和体现,从而更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启示:⑴历史教学应更注重把历史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起来,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主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从而创造一种充满民主、交流的氛围。⑵历史课堂教学不仅要立足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还要为学生未来生活服务。如这次活动中,其中有一项是要求学生给公司起名,学生的思路被打开,旅游公司的名称五花八门:胡萝卜旅行社、霹雳旅行社、嗨娜MASNI、随便、sunny、龙之魂、天堂123、龙之窗、西域魔毯、仙境、神气、东城男孩、Let's Go 旅游公司、西部神灯探险队……,这表面上没什么问题,但是,根据我国《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实施办法》第八条“企业名称应当使用符合国家规范的汉字,不得使用外国文字、汉语拼音字母、阿拉伯数字”之规定,以上公司名中就有不合格的,教师就要给学生指出其中的问题,这对教师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范文3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程设置;内容安排

在高中阶段应独立设置历史课程,这一点已成为我国教育界的共识。那么,高中历史课程如何设置?教师讲授什么、学生学习什么呢?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似乎已经解决而实际远未解决的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在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和内容安排上,我国现今实施的有两个方案,一是教育部方案,一是上海方案。此外,北京不久前也已确定了另一个方案,即将实施。

按照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的规定,高中历史课的安排是:高一开设必修课中国近现代史,高二开设选修Ⅰ世界近代史,高三开设选修Ⅱ中国古代史。这个方案的主要优点是,让学生在初中的基础上,在更高的层次上再一次系统地学习中外历史,更多地更牢固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更清晰地把握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的线索。应该说,这是符合认识螺旋式上升的规律的。但此方案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突出的有两点:第一,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少,二者之间的矛盾难以解决;第二,初高中教学内容大量重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教学效益的提高都不利。诚然,无论是大纲的制定者,还是教材的编写者,都力图将初高中的历史教学加以区分,并为此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大纲制定者提出了“注意区分高、初中历史教学大纲的层次性”[]的原则,而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思路是:“初中教材偏重历史事件的过程,偏重感性描写,偏重具体生动,内容比较浅显;高中则偏重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意义影响,偏重理性分析,有一定深度。”[]但是,在学科体系、教材体例、教学内容要点无明显差别的条件下,要真正区分高初中历史教材的层次性实在是太困难了。从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整体性出发,有识之士早就指出:“初中、高中历史教材两个循环的编法弊大于利。”[]

年,上海作为发达地区制定了探索性的历史课程标准。按此标准,实施中外历史合讲的方案。与此相适应,上海版高中历史教材采用中外历史合编的体例。这一方案的优点很多,如“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在教学内容结构体系上为中外历史的联系和比较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由于这种结构体系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本有很大差异,教学内容也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有效地避免了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但这一方案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同志已经指出:“中、外历史有的可以结合,有的不易结合,有的不能结合。例如古代史中,中国和世界历史几乎没有交叉,只好各讲各的。这样,整个教材难以形成完整体系,有拼盘感”。[]除此之外,我们还应注意到,上海实施的中外历史合编方案,是“选择世界近现代史作为高中必修课的教学内容,并把有关的中国历史作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重点叙述,在中外比例上,中国史占/,外国史占/”。[]也就是说,这种中外历史合编是以世界史为主,中国史为辅。而按照现行的由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的规定,中国近现代史应上课时,中国古代史应上课时,中国史共上课时,世界近现代史应上课时,中外历史的比例为:,中国史超过/,世界史不足/。这说明,全国现行方案是以中国史为主,世界史为辅。我国已初步形成并正在完善“一纲多本”“多纲多本”的教材建设体制,教材开始走向多样化。但作为中学阶段的教材,还是有一定的全国性的统一要求的。上海方案和教育部方案之间的上述差异,必将影响中外历史合编教材的生存。而若要在更大的范围推广使用它,这个差异无疑是拦路虎。其实,从性质上说,上海方案本身明显地带有应急性和过渡性。上海高中历史教材的一位主要编写者回忆说:“从年开始,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就进入了调查研究阶段。当时高中历史课程的最大弊端是:只设世界历史课程,不设中国史课程。但由于种种原因,当时要增加高中中国近现代史的课程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上海历史教材编写组提出了中外历史合编的方案,即选择世界近现代史作为高中必修课的教学内容,并把有关的中国历史作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重点叙述。”[]时过境迁,现今全国高中历史课的设置已发生重大变化,高中既要开世界近现代史,更要开中国近现代史,而且后者是必修课,课时较多,前者是选修课,课时不多。在这种新形势下,给人的感觉是中外历史合编、以世界史为主的方案,似乎已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然,也可以搞一个中外历史合编、以中国史为主的方案。但可以预言,要推出这样一个方案将是十分困难的,正如有的同志所指出的,“中外历史合编,若以中国史为主线,则串不起世界史的内容。”[]

鉴于上述两个方案存在的问题,有同志提出高中开设专题史的方案。世纪年代中期,重庆龚奇柱先生就曾明确提出了此方案,并以此为题在全国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怀柔年会上作了专题发言,会后发言稿以文章的形式公开发表。与上海方案不同,按《北京市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编制的北京历史课程标准就采取了专题的方案。该方案的要旨是“以专题形式学习,选择学生‘应知能会’的重点知识,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中外文化史中有重大影响和探索价值的问题,注重理性思考”。[]近来,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李伟科同志又发表文章进一步论证这一方案。文章强调指出:“在初中学过一轮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之后,高中不应再重复一个循环,而可以就一些重大历史问题进一步探讨,重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习初中通史体例教材提高公民的素质,学习高中专题体例教材使高中学生在初中通史学习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着重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使其掌握初步探究历史问题的方法,这样初中和高中分成两个不同阶段,各有侧重,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可以更高的效率培养更高质量的学生”。[]应该说,高中开设专题史的方案是有其价值的,但实施起来也有问题。第一,中学历史教育是历史基础教育。如高中历史教材,打破时序,不按历史发展的系统讲述历史,而按人为的专题组织教学内容,跳跃性过大,不利于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划分历史发展的阶段并了解阶段的特征。换言之,专题教学可能并不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科教学的最佳选择。第二,随着课程改革新方案的出台,我国高中将普遍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在学科教学中要大力提倡研究性学习,而无论单独设置的研究性学习课程,还是历史课内的研究性学习,都是围绕专题来组织的。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中,即附有个“研究性课题参考题目”,这些题目大多可视为“专题”。如高中开设专题史,历史教材按专题来编写,则势必与“研究性学习”相互冲突。笔者以为,两相比较,把高中阶段专题史的学习安排在研究性学习课程和历史课的探究式学习活动中更合理一些。第三,我们不仅要考虑初中和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还要考虑中学与大学历史教育的衔接。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

   

和认知水平来看,大学阶段更多地采用专题史的形式似乎更恰当一些。基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高中开设专题史的方案也非上策。

历史课程改革的目的是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改革成功与否最终还是要通过中学历史教学来检验。根据这一标准,到底应如何设置高中历史课程呢?笔者的意见是,高一开设中国世纪史(必修课),高二开设世界世纪史(限定选修课),高三开设中国古代史(选修课)。[]本方案的核心是开设中国世纪史和世界世纪史,下面围绕这个核心谈一些看法。

为什么主张在高中开设中国世纪史和世界世纪史呢?

首先,按此方案中外历史都只讲近年的历史,时间短了,教学内容少了,历史课内容过多与历史课课时极其有限的矛盾可以得到缓解。

其次,因为只讲世纪的历史,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可以重新安排,初高中教学内容过多重复的问题也可以得到解决。

再次,在高中开设两门世纪史,是必要的甚至可以说是紧迫的。我们知道,世纪是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发展最为迅猛、最为深刻、最为动荡的年。从世界范围看,仅仅是两次世界性科技革命、两次伟大的政治革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两次世界大战、两大阵营(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历史,就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从中国历史来看,仅仅是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完成,改革开放这三次巨变就需要我们深入地认识。而且,从思维习惯来说,人们惯常要回顾刚刚走过的那段路程,迫切地希望从刚刚逝去的历史中寻找经验,获得教益,增长智慧。因此,对刚刚跨入世纪的人类来说,世纪的历史显示着鲜活的光泽和特有的魅力。新世纪的历史教学应满足人们回顾和反思世纪的迫切需要,引导青少年去自觉地、系统地梳理与反思世纪的历史,以明确自己的职责,增强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最后,在高中开设两门世纪史也是可行的。应该说,并不是每一个世纪的历史都适宜在中学阶段单独研究或学习。有趣的是,无论世纪的世界历史还是中国历史,都是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的相对独立的历史单元,都适宜单独讲述。从世界来看,世纪初,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人类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从中国来看,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进入完全意义上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世纪的中国历史也是相对独立的历史单元。近年,中外史学界都将世纪作为重点课题来研究,出版了《世纪中国史纲》《世纪世界史》等著作,在大专院校也纷纷开设这方面的课程,这也证明单独开设世纪史是最可行的。此外,补充说一句,为提高可行性和实用性,笔者建议,在世纪中国史和世纪世界史教材中,设置“序章”,分别勾勒世纪以前的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概况,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初中历史教学内容。这样,既加强了学科的系统性,又兼顾了本学科连续性与有序性的特点。

总之,比较高中历史课设置的四个方案,笔者认为,开设世纪中国史和世纪世界史的方案是切实可行的。

历史是丰富多彩的,世纪的历史尤其如此。在论证了高中宜于开设两门世纪史之后,我们还应进一步探讨中国世纪史和世界世纪史的具体的课程内容。

学术研究离不开观点、范畴和方法,这三者的统一体被称为“范式”。史学研究的范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长期以来,我国史学界是按照“阶级斗争──革命史”的范式研究中国和世界近现代史的。受此影响,中学历史教材也按此范式来编写。简言之,就是世界史教材是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巴黎公社──十月革命”为主线的世界近现代革命史;中国近现代史是以民主革命史(包括旧民主主义革命史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为主,加上社会主义革命史的中国近现代革命。必须承认,在革命年代,从事和拥护革命的人们需要更多地了解阶级斗争和革命的历史,以便从中汲取经验教训,获得启迪,“阶级斗争──革命史”的史学研究范式满足了这方面的社会需要,功不可没。但是,现今,革命时代已经结束,我国早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早已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若仍完全按照“阶级斗争──革命史”的范式来制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写高中历史教材,让学生主要学习世界近现代革命史和中国近现代革命史,显然就脱离社会需要和落后于时代了。

上述的高中世纪中国史和世纪世界史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吸收现代化研究的成果,[]按现代化范式来制订和编写。世纪中国史主要讲述~年中国现代化进程史,世纪世界史主要讲述近年来世界现代化进程史。

为什么世纪史要以现代化进程为基本内容呢?首先,这是由历史本身决定的。研究者明确指出:“在世界近现代史上,尽管存在着许多根线,这些线有交叉,有平行,涉及方方面面,如生产发展、阶级斗争、思想冲突、政治变革等等,我们可以用所有这些线来观察世界,观察世界上发生过的许多重大事件;但所有这些线,所有这些事变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现代化。由于现代化,世界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成为现代世界。现在这个世界是一个漫长过程的结果,这个过程我们就把它叫做‘现代化’……所有那些历史的线索都可以归结为一根主线,即现代化的线。几百年的近现代史只能让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即近现代世界史的主线是现代化。”“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之所以作如此断言,是因为自近代以来,历史的主要内容就是现代化。”[]既然如此,世纪是近现代的一个部分,讲世纪史自然要按历史的本来面貌,以现代化为主线和基本内容。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范文4

【关键词】高效课堂 导学案 初中历史教学

“导学案”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是课程改革以来,在初中历史等学科教学中为师生共同进步而设计的学习方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导学案是十分必要的。

一、导学案运用的必要性

1.有利于践行课改理念,实现高效课堂。

随着2001年课程改革的实施,“改变”成了最为核心的理念,而改变传统课堂的教学效果,追求高效课堂亦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教学时要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这其实就是要求初中历史课堂要追求策略,高效教学。而初中历史的现状也强烈需要提高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效率。虽然初中历史是中考学科,但地位普遍不如语数外,而且在有的地区历史中考是开卷考试,更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另外出于减负的考虑,初中历史学科的课后作业量也有严格的控制。在这种状况下,高效课堂是初中历史教学的必由之路。但是高效的课堂教学不可能只是靠课堂教学的45分钟,必须有充分的准备与预设,即课堂效率的提高必须建立在课前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导学案可以对课堂教学进行充分的准备与预设,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方式。

2.是初中历史教学实际的必然要求。

现行的初中历史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时空跨度大”,且有“大量留白”,这种编写特点决定了其难度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偏大了。而在教材中有大量的诸如“议一议”“想一想”“自我评测”“活动建议”等环节存在,仅靠课堂的45分钟,难以有效完成。因此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现状要求,在课前必须进行一定的预习,将教学重心前置。而通过导学案的运用,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了解教师的授课意图,对每一课的学习都能有备而来,有的放矢。

3.教学实践证明,运用导学案进行教学效果显著。

为了验证运用导学案进行教学的效果,笔者特意做了一次实验。在初一历史教学中,笔者在A班运用导学案进行教学,在B班进行常规的教学。笔者发现在A班的教学十分流畅,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反应很快,对教材十分熟悉,课堂效率很高。而在B班,经常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要花很多时间来翻书,而且对问题的讨论不充分,课堂效率低下。

二、导学案编制的原则

1.兴趣性原则。

杜威倡导“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即把教育的重心从教师、教材那里转移到儿童身上。初中的学生尤其是初一的学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还处在儿童阶段,而儿童对外界知识的选择更多的是感官上的吸引,夸美纽斯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因此导学案的内容能否吸引学生是很重要的。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导学案,可以将生动有趣的历史材料带入课堂,让学生知道从哪里开始他们的学习,以及为此他们应该做些什么。例如笔者在讲授《解放战争》这一内容时,导学案的内容主要就是由电影《建国大业》的相关内容构成,要完成导学案必须先观看《建国大业》,学生十分感兴趣,积极性很高,使得导学案的完成情况非常好,因此那一课的教学效果明显。反之如果学生对导学案的内容没有任何的兴趣,只是当一个任务来完成,这既影响学生完成导学案的效果,进而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也背离了课程改革强调的学生在教学中应处于主体地位的要求。

2.有效性原则。

运用导学案进行教学的初衷就是为了将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前置,那就必然要求导学案的相关内容一定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导学案的编制要有益于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的达成。为了使导学案更为有效,教师在编制时应设立与课堂教学相对应的环节,使这个导学案的编制过程本身就成为小型的课堂。因此,在设计导学案时,笔者设置了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法指导、导学提纲、质疑交流、拓展提高、课堂检测等环节,系统而有效。除了导学案格式的设立要系统,要与课堂教学相对应之外,对导学案中问题的提出也要注重有效性。例如在导学案的质疑交流环节,要能创设激趣的问题情境。有效提问是课堂对话的开端,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3.多样性原则。

是不是所有的导学案都要编制成讲义的形式?笔者认为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人容易对单一的东西产生审美疲劳,而使得相应的兴趣大减,从而变得效率低下。因此,在编制导学案时,不能一味地采用讲义的形式去让学生学习,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笔者在讲述三国这段历史时,导学案就是让学生回去看《易中天品三国》,并设置了相关的几个问题。学生很高兴,很有兴趣,回去几乎都看了,相关的问题在课堂上讨论得十分激烈,课堂效果很好。还有一次,我讲到了根据地的建设和红军长征,布置了学生回去搜集红歌,并根据每个时期红歌不同的内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问题,编制了相应的导学案。课堂上学生们热烈地唱红歌,积极地回答问题,学习任务完成得很好。

4.层次性原则。

夸美纽斯提出,教学要量力而行,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不同层次的,因此我们的教学要体现出分层教学的理念。在编制导学案时,教师要将难易不一、要求不同的知识点整理成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方案。导学案要有梯度,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要使优秀学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三、导学案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笔者发现在导学案的使用过程中,很多教师虽然使用了导学案,但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

1.以导学案代替教学。

有的教师在使用导学案时,直接将导学案与课堂教学混为一谈,整节课就仅围绕着导学案,与课本脱节现象较为严重。这样的教学课前预设过度,导致课堂教学所要解决的问题简单化,当堂训练的效率降低,使得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即时体验被弱化,课堂教学无限生成的魅力被削减。导学案的教学内容与课本有较多的重复,导致课堂学生讨论少。教师忽略了学法的指导,忽略了学生思维过程的充分展开,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2.导学案变成变相的课前作业。

很多教师使用导学案往往是将其作为课前讲义,甚至是试卷,量大以求面面俱到,其实是在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与使用导学案的减负增效的初衷相背离。笔者做过相关的统计,有的导学案发下去,让学生回家完成,学生花的时间往往比原来的作业还多。以初三历史学科的一份导学案为例,一般有15题左右的客观题,2题左右的主观题,这对于以预习为主的导学案来说,作业量是偏大的。

3.导学案在教学中成为摆设。

有的教师虽然在教学前也给学生下发了导学案,布置了预习的任务,但往往出于对课时进度或课时任务的考虑,对导学案进行了淡化处理,教学中几乎不用导学案,即使使用也是作为课后的巩固练习,这与用导学案来引领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是不相符合的。

在中小学课堂教学要实现减负增效的背景下,导学案是一种很好的实现方式。初中历史教学中采用导学案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最终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汤晓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7).

[2]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赵亚夫主编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徐丽创建高效课堂的好方法――利用导学案[J]网络财富,2009(6).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范文5

【关键词】影视作品 初中 历史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033

影视作品是人们喜爱观看和分析的一种形式,其对于人们的言行举止、思维方式以及生活形式、教学工作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有效结合影视作品,选择有效的影视作品实施有效的教学工作,从而为学生创造丰富的课堂知识和优质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和理解能力,并为之后的学习奠定有效的基础。

一、依据历史影视作品创造优质的课堂教学情境

创造优质的历史课堂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更好的融入到课堂氛围中,课堂引导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展现影视作品的魅力,依据直观的、强烈的声音、视觉以及感知等形式,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依据展现与初中历史教学知识相关的优质历史影视作品,可以全面引导初中生融入其中,激发自身的学习热情。依据实际案例的分析,依据影视作品的展现,是最有效掌控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形式之一,有助于学生更快的融入到课堂教学情境中,从而全面指引学生进入到新课堂学习。例如,在学习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的历史知识时,教师依据当年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在网络上下载红军翻阅大雪山、穿过茫茫草地的影像实施教学,从而依据直观而又强烈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观察视频的同时深入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需要适当的提出问题,如“红军是坚持怎样的信念进行长征的”“红军长征背后的原因”“他们都经历了什么,时间有多少”等等,促使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更好的思考,并且促使学生思考“长征精神”是什么。这种教学形式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和理解历史知识,促使实际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1]。

二、灵活应用优质历史影视作品是初中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形式

新课改提出,随着社会经济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全球化进程也在不断进步,保护和传承中国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初中历史教学工作需要关注的问题。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效穿插一些优质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不但可以丰富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和提升实际教学质量,还可以有效重现历史情境,促使学生的情感与教学知识有效结合,提升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世界的了解,从而实现教师教学之前设定的教学目标,达成历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效融入优质的影视作品,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和学习历史故事和人物特点,依据实际对历史故事的分析和研究,从而了解和学习历史人物身上具备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爱国观念和态度。从远古时期开始,从世界的历史发展到中国的历史发展,不管是始皇帝、唐玄宗或者是拿破仑这些较为著名的帝王,还是那些如郑成功、林则徐等民族英雄,都是学生了解和学习的优秀人物,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和关注的重点内容。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效融入优秀的历史影视作品,在一点一滴中影响学生的心灵,改变学生的观念,丰富学生的情感,促使学生深入分析和理解历史知识,并且实现新课改提出的素质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为学生展现《十月围城》的电影资源,促使学生在视频中直观的了解在当时那个背景下的历史发展,从而丰富课堂教学的效果[2]。

三、依据优质历史影视作品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优质的历史影视作品是历史教学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教学工作中的几步内容。将历史影视资源的观看和分析延伸到课堂以外,主要是依据学校力量在特殊的时间引导学生参与到实际视频资源观看中,如每一年的十月国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案日、八一建军节等重要的节日,引导全校学生一起观看《甲午风云》《淮海战役》《建国大业》《开国大典》《百年中国》等,从而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更为深入的了解“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精神。观察当时社会背景下国家、人民等态度和民族希望,并且让学生在观看之后书写相应的观后感。同时,教师可以有形式的引导学生在课堂之下构建兴趣团队,结合教师的指引,有方案的组织学生观看影片,促使学生学习到更多历史背景中的思想和观念。最为直接的教学形式就是历史教师让学生在课下或者是假期时间自主观看相关的历史题材作品,并且当作一种新知识的形式进行学习。例如,教师在讲解《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中香港和澳T回归知识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展现相应的影视作品《风雨澳门》《香港的故事》《澳门的故事》等,促使学生了解香港和澳门为什么会远离祖国的怀抱、了解人们在当时都经历了什么、深入分析和研究影视资源的历史背景;以及在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中,明确第二次世界大战出现的原因、时间以及历史背景,认识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巴顿将军》等影片,促使学生在观看影视作品的过程中可以构建正确的历史背景,促使争议的观念可以在历史教学中有效传递,改变学生对待历史的态度。课堂活动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历史素质和文化价值,提升思想教育的影响力,从而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目标[3]。

现阶段,多种历史素材的影视作品参差不齐,在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依据有目标、有选择的引导,促使学生在其中获取到更多的影视历史知识,不但可以提升高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知识,促使历史教学工作可以拓展到课堂之外。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依据历史学习的特点,有助于更好的提升历史教学质量,在历史教学中融合影视作品更好的进行学习,并且可以提升学生的作用和价值,从而突破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形式,促使历史教学方案得到有效的创新,促使教学工作向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巍. 影视作品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07.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范文6

一、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

教师应依照历史课程规范展开课堂教学设计。历史课程所提倡的新理念能够有效开展我们的教学任务,因而,在实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根据新课程规范中的新概念与新导向,从多方面计划,包括价值观、过程与方式、能力与学识等方面。所展开的一切设计应在依照历史教材的基础上,因为历史课本是按要求编写的,而历史课程宗旨是由每一堂课程的实际内容来体现的。因而只有依照教科书分化教学环节,才能拟定出适合当前教学课程的目标要求,这也是教师实行教学设计所能获得优良效果的保障。当然,教师单方面地设计教学方案是不可取,还应围绕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重心,教学是双向任务,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角,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教学设计还得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有所改善,初中生的身心发展不够成熟,自尊与独立性在逐步增加,思维方式与求知欲都在转变,教师更要因材施教。教学方案是教学设计的一部分,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案设计又划分为五个方面,包含教学次序安排、教学程序计划、教学方式分类、教学形式确定及教学媒体的应用等。实际改善“怎样教”“怎样学”的问题。只有采用了恰当的教学方案,才能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二、初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

我针对七年级历史下册中《贞观之治》这节内容所展开的教学目标设计内容为例,实践分析教学设计方案作用效果。这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隋唐时期的概况,这是我国封建时期的繁荣昌盛期。通过了解这段历史,来增加学生的民族荣誉感,激起青年的爱国情操。本节具体讲解的是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发展。围绕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等来展开学习,这三个问题都是遵循时间发展先后排列的,且前后衔接铺垫,逐一递进唐朝发展史进程。而后两个方面更牵涉了我国历史上的两个重大名人,因而要求学生客观评判历史名人也是本节内容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与教学目标。就此展开的课程实践设计,包含知识和能力所要达到的目标:经过本课内容的学习,掌握唐朝的成立、发展历程及名人轶事等实例,深化对唐太宗及武则天的认识。针对这项重要内容,教师需要协助学生分析贞观之治的起因、发展过程、表现形式及产生影响,以培养学生进行历史史实的研究方式。而学生也会对这两大历史人较感兴趣,想多了解他们的事例,由此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诉相关事件。我设计了本节的过程与方案策略,通过展开讨论活动“贞观之治成因”来引导学生合理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采取学生讲述及多媒体放映的方式,展开对两位人物的简易测评,初步建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客观分析历史人物。再依据学生自身情况的差别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为正确认识杰出人物对我国发展的重大影响,我也设计了本节的情感价值认识导向,学生由学习了唐展史,了解到唐太宗、武则天的杰出政治家身份,由此领悟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总结

本课题的实践已在进一步开展中且获得了相应成果,但更加完善的实践方案还需加强实际累积与分析总结。相信采用先进、科学的教导理念来提升教学设计,是理论与实践有效连接的永恒教学课题。

作者:罗庆林 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第八中学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范文7

【关键词】合作 学习 初中 历史 教学

一、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途径

在新课程观念指导下,学生的活动性、参与性越来越强,这样,就带来了学生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之间的转轨与转化。传统的课堂教学只关注学生的个体学习,将学习的假设定位于学生个体对知识的领悟与记忆,而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与交流。然而缺乏合作意识的人是发展欠缺的人,这样的人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习的意义建构,促进学生高水平的思维和学习活动。

下面让我们来观察师生、学生之间的多维有效互动的一个教学案例:

案例:活动课之“历史短剧或历史小品的编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以下称《中国历史》)

活动准备:(提前一周)

(1)讲解短剧或小品编写特征。

(2)准备主题“鉴真东渡”或“玄奘西游”的有关材料。

(3)座位前后6-7人组成小组,定好组长安排任务。

活动目标:通过同学们合作编写、导演短剧或小品来再现历史,加深对唐与周边各族人民友好相处的情感体验,提高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活动要求:

1.尽量再现历史,允许有一些合理的想象、发挥,使历史短剧或小品流畅、生动、有趣。

2.小组成员均要参与编写、演出任务,(语言允许旁白)。

3.选出若干名评委与老师共同评出优秀剧本与优秀表演奖。

活动过程:

1.课堂完成剧本编写工作。老师给予巡视指导、做好课堂监控。

2.课后老师与学生评委10人评析剧本,写出改正意见,选出5篇优秀剧本。

3.组织优秀剧本的创作者进行修改和实际演出。

4.(室外)演出评比,选出3组优秀表演奖,选5名优秀演员。

5.教师对成果(剧本、演出)进行评析。

二、教学反思

在实施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中,小组合作学习逐渐成为我们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特别是活动课的主要方式之一。许多教师认为,只要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学生自然就会合作。于是,在课堂上教师只是简单地让学生组成小组,简单布置一些学习任务要求小组讨论,既不指导也不监控学生的举动,结果造成学生在小组内仍然是各自为政,要么个人埋头钻研,要么个别乘机开小差、说闲话,真正参与的人少,场面热闹而收效甚微。造成这样结果其原因在于教师只是关注小组活动的结果,并不在乎小组活动的过程,只要能够有人代表小组给出正确的答案,整个小组就能顺利过关⑦。因此,老师在运用合作学习时应有所作为,进行有效调控,才能使之真正富有实效,例如下面的教学例子。

(一)合作学习的有效操作要略

1.主题要明确、科学。主题任务的确定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前提,没有主题,合作就是空话连天。合作学习不是坐在一块乱说话的活动,我们老师进行合作学习首先想某问题是否有必要进行合作(即考虑它的必要性),因为它要花掉一定的时间和要有一定的准备,所以我们必须选择那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才能开展合作学习。案例选择的主题具有探索性和挑战性.

2.合理分组。合作学习宜采用异质分组的原则,也就是将男生和女生,历史科学习较好的和一定困难的,性格内向和性格外向分到一起⑧。这样分组主要是为了形成一种互补,每个小组4-6人为宜,其中也有让学生有原则下决定合作伙伴,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案例中都基本体现这样的较好分组方法。当然,这样的小组人员安排也可不同时段作调整,以便让学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

3.规范操作

(1)课前作好准备,正如案例1、2中合作前让学生对史料进行收集,这也是培养他们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方法。

(2)开展小组互评活动,当一名成员向其他人说明自己的理解或推理过程时,其他成员要对其发言进行评价。

(3)正确处理中心发言人(或小组长)的角色。他是落实好良好合作的关键,但他不是权威,正如案例1、3中,他是小组重要组织者,他是监督其他成员是否作发言的保证者,当然要让学生明确他不是固定的(可轮流担任),他不是代表个人,是代表小组的。

4.形式整合。所谓形式整合是指合作学习在实施中要与其他学习形式进行整合,以期求得最佳效果⑨。案例中老师让学生自主学习(包括课内、课外),在此基础上,再开展合作学习。这样组合非常重要。自主学习是交流的前提,没有个体学习、独立思考,没有形成的思想与认识,那么在合作中只能是观众和听众。所以这是必要的,也是保证人人参与的重要前提。

5.全班交流。合作学习最终要让各小组向全班交流,分享成果,以达到资源共享,完成主题任务。案例中学生的交流不仅仅是知识,还包括思维过程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案例3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发言,记录下自己没想到的,这种交流达到了最大范围的资源整合。

6.创设平等和谐的合作氛围

(1)引导学生们合作学习中友善互助。同学们在合作中是热烈的,但需要有民主、有坦诚的交流,各案例中教师都尽力促使出现这种和谐的氛围,致使合作更愉快,有更好的效果。

(2)做好教师的合理角色定位。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旁观者,更不要做局外人,教师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首先我们教师要组织好课堂,既要创设师生良好的合作对话关系,也要规范同学的良好行为。课堂上,师生之间合作对话关系的建立使课堂的活力充足,师生沟通和谐,并可以共同探究、畅所欲言、心灵交融,如案例中都有师生良好交流,但是对个别不认真的同学,则是要及时地引导,正如案例1中做好监控,确保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开展。其次我们教师要做好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如案例中都有深入到小组中去倾听同学发言,对不会发言的同学进行排除障碍。对观点有创意进行肯定表扬(即会发现火花),对发言欠妥的加以引导。

(二)合作学习的评价

合作学习应作何评价?这又是不太懂事的初中生所关注的,,把学生们的合作成果作为成绩评价的部分,它能进一步完善发展性教学评价,因为它的根本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它既重视结果,更注重过程,它关注不同的个体差异,它倡导师生评价。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范文8

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是学生系统学习历史的开始,对于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及正确的历史观有着奠基性作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坚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模式,引进新型教学方法,增加趣味元素,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基于自主学习视角开展历史教学活动是践行新课标教学理念的有效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不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力更足、效果更好,还有利于教师提高课堂效率,更好地完成课堂目标。下面,本文将结合具体事例对基于自主学习视角开展初中历史教学的一些策略做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希望能为历史教学提供借鉴。

一、提出问题,以疑引思

设置问题是教学中常用的手段,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以疑问的形式引发思考,使学生在问题中困而好学,学生在一步一步深入探索的过程中,能更有目的性、更深刻地掌握知识。也应注意到,有效地提出问题要求教师掌握好提出问题的时机和方式,巧妙设计教案,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教授川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南方的初步开发》这一课时,由于本课的重点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牢记并理解南方初步开发的原因、条件和影响,课堂上,教师使学生了解南方初步开发的时间及相关史实,掌握这段时期南方在经济方面的成就后,教师向学生提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有什么特点?其中哪些有利于南方经济开发?”指导学生回忆所学知识,并从中找到答案。然后,继续提问:“在农业为主导的古代中国,经济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条件?三国两晋时期江南地区具备了其中哪些条件?”引导学生从根本上推导时代经济发展的条件,学会如何思考。最后指导学生根据以上所学,思考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并积极发言、畅所欲言,拓展学生的思维。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原因、影响方面的教学,如果仅是指导学生背诵熟记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索、思考,才能加深理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升华认识。

二、引进新型教学模式

目前的历史教学中仍存在教师观念陈旧、教学方式落后等情况,填鸭式教学法仍被普遍使用,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中,以死记硬背的方式应付考试,无法真正地将知识学到脑海里,并融会贯通地应用于生活中。不少教师注意到了这一点,在课堂上积极引进新型教育模式,如“微课”“翻转课堂”等,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其中,“翻转课堂”就是基于学生自主学习视角的一种教育方式。“翻转课堂”通过数字化平台,教师制作导学视频并下发给学生,学生以在线自学视频、阅读相关电子书、在互联网上广泛搜集材料、与同学们交流等方式,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和呈现知识的方式,课堂主要以讨论探究的方式开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进“翻转课堂”模式,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动探究能力,还有利于减轻教师的授课压力。例如,在教授川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教师以工业革命后英国的生产生活表现为主题制作导学案,在课前发给同学们,让同学们看后通过看书或查资料认识到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哪些发明引起了这些变化,由此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有深入直观的认识。课上重点讨论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英国的原因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三、开展历史活动课

当历史知识仅是书本上的文字时,学生会觉得历史很遥远,甚至会感觉到历史知识很枯燥。体验式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而且深刻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适当开展历史活动课,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历史知识鲜活起来,通过组织学生到博物馆、烈士陵园参观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对历史有直观的感受,通过社会调查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责任感。如在讲授川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这一课时,教师指导学生走进博物馆参观古代的青铜器,从文物中学习本课内容,感受古代的青铜制造工艺及艺术成就。

新的时代背景给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自主学习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自主学习视角展开历史教学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利用,有效地提升了历史教学的质量。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范文9

【关键字】初中历史;新课程;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含义是指:以合作思想作为核心灵魂,依照数人一组的标准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划分为几个学习小组进行教学和指导,小组的组员之间亦要互相讨论和帮助,以共同学习和完成任务。它不仅是新课改的新要求,也是历史教学中的新课题。据此,本文对这新的教学模式做出初步的探究,以期填补相关研究空白,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在初中历史课堂开展“合作学习”教学的必要性

第一,它迎合了新课程历史学科发展要求。历史新课程强调历史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是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传统课堂上的模式通常是这样的:教师扮演“讲述者”,单一地向学生灌输、演讲和传授;学生扮演“倾听者”,被动地接受、倾听和理解,这样的模式动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合作学习”则能够有效克服传统教学模式中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弊端,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热情。第二,它体现了学生的自身价值。“合作学习”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和受教育权的主体,而不是教育工作的“附属品”。另外,“合作学习”有利于加强师生平等交流,打破沉默严肃的课堂氛围,营造轻松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对自身价值的认同和学习的自信心。

二、初中历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活动案例

1.教学分析。本文选取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作为实践活动案例的素材。该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秦汉昌盛的宗教文化、雕塑艺术和史书,重点包括两个:一是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二是司马迁和史记。本课的难点是宗教文化的影响和意义,这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较大的难度。2.教学设计。依照“合作学习”的模式,先把全班学生按照一定标准划分为三个小组,并分别选出各组的组长两名。在上课之前,教师布置学生按照要求做好预习工作,各组成员分工搜集资料并通过内部讨论制作能用于课堂展示的资料成果。课堂上,先由教师导入新课。然后,由三个小组依次展示课前资料搜集的成果和学习成果,进行教学活动。第一小组以展示PPT的方式对佛教的传入,以及道教的起源进行介绍,并以组员互动的方式引出一系列问题,供全班进行讨论。比如,佛教和道教的主张分别是什么?为什么封建统治者提倡和扶持佛教与道教?佛教和道教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意义有哪些?等等。学生进行讨论后,由教师对上述问题的讨论进行总结,并进一步讲述宗教对我国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对我国宗教文化的深层领悟和理解。第二小组首先派出两名组员,以讲相声的方式将司马迁及其创作《史记》的故事向全班娓娓道来;接着其他组员依据自己所收集到的资料,分别轮流讲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史记》当中所记载的人物事迹,比如大禹治水、屈原投江、陈胜吴广反抗暴秦……让一个个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同学们面前。最后由教师对司马迁及其《史记》的历史地位做出全面总结。第三小组首先播放秦兵马俑的纪录片,将秦兵马俑的实况活灵活现于课堂上;接着,采用知识问答竞赛形式向全班提问关于秦兵马俑的问题,让同学们抢答,答对的由教师作记录并给该同学所在小组加分,三个小组都要参与活动。这样不但能增加课堂趣味性,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够使同学们在游戏和欢笑中对知识有更深入的记忆和理解。

三、关于“合作学习”实践活动案例的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讲述的是文化史,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角进行讲述、思考、讨论,培养学习兴趣,发挥个性和才能。上课之前,教师把学生按照个人研究兴趣等标准划分为三个小组,由组长负责任务的分配,各成员负责收集相关资料。课堂上,三个小组分别向全班作课前学习成果的展示,并充当课堂主角进行演讲,形式多种多样,有相声、故事会、PPT演示、视频播放、知识问答竞赛,等等。教师则成为配角,适时给予引导和总结。这一过程既强调学生的互帮互助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又充分调动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活跃和轻松的课堂气氛中拉近与历史知识的距离,更深入地感受历史、体会历史。这次的“合作学习”实践活动案例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资料的搜集、总结和研究,也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和思考。教师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如何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取得“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指导学生实践思考”这两者之间的平衡。1.“合作学习”案例的现实效果。通过开展上述“合作学习”实践活动案例,可以总结出“合作学习”的现实效果:第一,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合作学习”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并且活动形式新颖,富有趣味性,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第二,它能够确保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扭转教师单调授课、学生死板听课的旧模式,使教师放下传统的绝对权威而退居为课堂的配角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同时也极大地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第三,它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自信心,使学生在参与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与合作的乐趣,增强成就感;第四,它能够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合作能力,在组员之间的互动合作中,形成融洽良好的人际关系,共同合作学习,共同进步;第五,它有助于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教师放下绝对权威的架子,还学生一个自由的思维发挥空间,让学生大胆抒发己见、展现自我,促进学生在互动中激发思维的交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2“.合作学习”案例存在的问题。上述实践活动案例进行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课堂时间安排上不足,课堂上仅限于活动成果的展现,而诸如资料收集等大部分的学习过程和活动仍然需要学生在课外完成,这一点体现了课堂学习的时间是有欠缺的;第二,课外学习部分需要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但当今许多学校的初中学生课业比较繁重,课余时间很少,恐怕难以完成课前准备的任务,尤其是对于住校学生来说,只有双休日的时间才能到校外开展社会调查,致使课外学习开展的难度增加;第三,各组成员的个人兴趣和能力存在差异,由组内个别能力强或对课题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负责整个小组全部工作的情况屡见不鲜,这样不但会使某些组员滋生懒惰和依赖心理,更违背了合作学习的初衷。

四、实现“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主要策略总结

第一,合理分组。实现“合作学习”,首先应当懂得如何合理进行分组。教师应当考虑学生的特长、兴趣、性格、智力思维等各方面因素,按照每组一定的人数(通常为4至8人)进行,组员之间要存在各方面的差异,比如性别、个性、成绩、特长等方面的差异,甚至还可以把学生的社会背景和家庭背景方面的差异也纳入分组考虑的范围。这样,才能使每个组员在相互搭配、相互补充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有效避免个别能力强的组员包揽全部工作、个别能力弱的组员坐享其成的现象发生。第二,明确任务。比如前述的教学案例当中,第二组除了两位演技好的成员负责以富含趣味的相声形式介绍司马迁及《史记》以外,其他的成员也要依照自己的兴趣去收集、准备和讲述一个史记里的人物事迹故事。这样,通过组内合理分工,使每个组员都应有自己的明确任务,确保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杜绝发生个别组员坐享他人劳动成果的现象。第三,把握确定活动形式和内容的时机。比如,当教师谈论秦兵马俑的历史意义时,有的学生认为这是秦代雕塑艺术的宝库,代表了秦代雕塑领域的最高水平。有的学生则认为秦兵马俑是秦始皇剥削人民的残暴证据,是广大劳动人民用血与汗浇筑而成的封建皇权统治的象征。教师此时可以不发表任何意见和评价,按照学生各自的观点分为正反两组,让他们课后进行资料收集和准备,下节课以辩论会的形式对该问题进行讨论。第四,合理把握课堂时间的分配。要留给学生充足的合作学习时间,不要草草结束。因此,课堂时间不充足,等于剥削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使得“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和价值。通常课堂讨论的时间应为5~10分钟,而其他的活动则应依照具体情况来做出安排。第五,重视有效引导。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当合理的合作者、指导者、引导者,以平等交流的形式参与到学生活动当中。应当注重在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指导小组如何分配任务;指导小组如何合作;指导小组如何交流和讨论;协调组内分歧,等等。当个别学生出现学习和合作的态度问题时,应及时予以引导和纠正,对该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无论是课前准备阶段还是课堂展示的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或难题时,教师都应当及时予以帮助和引导。第六,重视课堂评价。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以及结尾处,教师应当把握时机适当给出合理评价,评价的方面应当包括“合作学习”的形式、小组参与程度、活动开展的态度和活跃程度、活动内容水平,等等。评价时应当注意要激励和肯定学生,让他们意识到共同合作和共同进步的意义,鼓励他们今后更积极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还要对团结、有团队精神的小组,以及有合作精神、热心帮助同伴的组员给予及时的表扬。

五、结束语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范文10

关键词:小组学习模式;初中历史;应用

众所周知,历史课程所要展现和表达的都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目的就是要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体验历史。所以,我们要改变以往灌输式教学模式,要认真学习小组学习模式的核心思想,并有效地将该方法应用到历史课堂的各个环节,以确保学生在高效的历史课堂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促使课堂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应用小组学习模式进行论述,以确保该模式的价值得以最大化展现。

一、在问题探究中应用小组学习模式

问题探究是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历史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方式之一。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们要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有效的问题探究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并在小组交流中轻松地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贞观之治》时,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为了有效地实施小组学习模式,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首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结合自己的经验,说一说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2)“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包括哪些方面?(3)从自己的经验出发,讲一两件有关唐太宗的事情?……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自己经验对上述的问题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这样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唐太宗”,而且对高效历史课堂的顺利实现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确保高效历史课堂顺利实现。

二、在辩论活动中应用小组学习模式

辩论活动的组织是历史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式,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互相辩驳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正反两方的辩论改变为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辩论,引导每个小组对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观点等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然后,进行辩论。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

例如,在教学《辛亥革命》时,为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历史课堂活动之中,也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对“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进行辩论,这样一来能够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二来能够让学生在小组之间激烈的辩论中理清辛亥革命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最终为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做出相应的贡献。

三、在案例分析中应用小组学习模式

案例材料分析是历史教学中常见的题型,也是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材料分析能力的重要部分。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进行分析,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

例如:材料一:“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终止之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材料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思考: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分别有关联的人是谁?以及事件如何?选择其中一则材料,说一说其中表达的人生态度或精神面貌,并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这是一道比较简单的材料分析题,考查的也仅是最基本的历史知识点。但是,最后一问是相对比较开放的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所以,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材料、教材说一说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在彼此交流中完善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个性,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而且对学生历史思维的拓展,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

当然,除了上述的三点之外,我们还可以将小组学习模式应用到历史试题、试卷讲评中,目的是要打破以往教师“一讲到底”的模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困生在优等生的带动下不断提高学习效率。总之,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课改下所提出的“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在小组学习模式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确保学生在小组互相学习、交流中认识到历史的本质,加强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进而使学生在历史的鞭策下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范文11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讲评课 “四步骤、四重视”教学法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讲评课占有一定的比例。上好一堂讲评课,能集中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共性问题,有效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初中历史课的课堂效率。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运用“四步骤、四重视”教学法,上好初中历史讲评课的一些操作要领。

四步骤,就是根据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需要,设计四个步骤的教学过程,即:做题、统计、分析、定点。

1.做题。一部分老师经常有这样的惯性思维,认为历史讲评课就是校对答案,没有什么新内容,因而也不需要备课。只要在课前教师把需要讲评的题目做一遍,知道大概要讲的内容,上课就直接把正确答案报给学生,让他们对对答案,就算完成任务了。事实上,这种上讲评课的方式并不科学,而且会导致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不会吃的现象出现,大大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其实,做题是上好讲评课的基础一步,合理的做题设计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准备上讲评课的老师不仅要会做历史试题,对每道题目都知其然和其所以然,还要做题时分析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考查的切入口在哪里,考查的具体方式是什么,学生必须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才能完成该题的作答。只有在做题时多思考、多从命题者的角度打开考试题目设计的思路,才能做到在讲评时胸有成竹、活学活用,并且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捷、学得条理、学得深刻。

2.统计。统计是上好讲评课承上启下的一步,目的是通过分类统计的方法,充分了解学生在历史试卷中反映出来的各种情况。具体做法是:在批阅题目的基础上,以班级为单位做好学生在试卷答题中反映出来的各种情况的抽样统计工作。通常要统计的项目包括:选择题的错误人数,材料解析题每小题的失分率。由于每班出现的错误情况不尽相同,为了统计的方便,可以简易地设计这样的一张表格(下表)。

日期: 月 日;班级: 人数: 试卷名称:

上述表格的备注栏,主要详细记载这些情况:学生的典型错误,试题能级要求低但还有错误的同学名单。有了这些详细的第一手资料,就为下一步的分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分析。分析是上好讲评课最为关键的一步,它为确定课堂讲解哪些核心要素和知识点,提供教学决策的直接依据。有了上一步的统计表格后,学生的错误一目了然,错误的区间也相对明确。此时,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典型错误,点对点地具体分析原因,看究竟是学生的历史概念理解不够透彻,还是历史答题的角度不够理想,抑或在答题中语言的表达或历史事件的描述与定性不合理,还是出于马虎大意审题不够认真仔细等。知道了错误的原因和潜在的答题漏洞,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化解答题困难了。

4.定点。即确定讲评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通常历史讲评课中,教师都会将一份试卷中学生错误较多的几个历史题目作为重点讲解。但我觉得,有了上述三个步骤的依托,最合理最科学的做法是从重点、难点、疑点这三个方面去备课的。重点就是属于历史课知识体系中重要的主要的内容,因其重要,须多强调,而且要作进一步的相关知识的延伸讲解。难点就是学生难懂、不太容易掌握的内容,因其难懂,就要多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解答类似历史难题的思维路径,避免再犯类似错误。疑点就是学生混淆不清、容易误解且易产生疑惑的内容,因其易混淆,要多设计一些同类历史题举一反三,作进一步的比较和分析,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和明确差别。

明确了以上四个步骤后,下面让我们结合具体历史教学内容,一起看看如何运用“四重视”方法,上好讲评课。或者说上历史讲评课讲什么?怎么讲?主要是要做到四个方面的重视。

1.重视讲解学生不懂的概念,架起学生与题目之间的桥梁。如下面的两个例子:

例1:下列事件对近代民主进程有推动作用的是( )

①制定《权利法案》②颁布《人权宣言》③发表《独立宣言》④启蒙运动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通过“四步法”我们发现,在这道题中学生对“近代民主”这个概念理解不到位。因此,教师可着重分析和讲解近代民主的本质和对世界近代史的影响。教师不妨联系历史事件,告知学生近代民主,始于文艺复兴运动,发展于启蒙运动,是清算封建专制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提倡人性,反对神权;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自由,为资产阶级夺取和巩固政权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在它的影响下,英国出台了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美国出台了要求摆脱殖民统治的《独立宣言》,法国也制定了要求人人平等、自由的《人权宣言》。因此,讲解了这些答案就不言而喻了。

例2:之所以说俄国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因为它( )

A.了罗曼诺夫王朝

B.了农奴制度

C.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范文1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新课程下对初中历史课教学的要求,如何运用新的教学方式提高初中历史课教学的效率是每一位历史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介绍了运用“十二字”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历史高效课堂的初步实践。

关键词:

“十二字”模式;教学效率;高效课堂

教学模式是指一种特定的教学结构和教学程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新课程下对初中历史课教学的要求,如何运用新的教学方式提高初中历史课教学的效率是每一位历史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各种教学模式登台亮相,我校借鉴江苏省洋思中学教学模式实施的“教前预设、以学定教、精讲精练”的“十二字”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课教学的运用中,取得了较大的突破。过去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讲堂现在真正成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学堂;教学方法由传统的被动灌输变成了合作探究;师生关系由命令式的服从关系变成了民主平等。运用“十二字”课堂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成为构建历史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下面具体介绍将“十二字”课堂教学模式在历史课堂中的具体运用。

一、教师“精心”设计预学案为课前引导学生自学做准备

“教前预设、以学定教、精讲精练”的“十二字”课堂教学模式首先要在教案备写上有所创新,每一课教案由预学案、导学案、固学案三部分组成。预学案备课的出发点旨在引导、帮助学生有效进行教前自学。预学案在备写内容上主要包括预习的要求、范围、预习时要解决的问题、所用时间等要素。为了设计出行之有效的预学案,教师就必须做到:认真研究教材和教学大纲,充分了解学情。在预学案指导下,学生在上新课前先认真自学教材,完成预学案中教师设计的学习内容,自学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大部分甚至完全按照预学案的要求自学完相关的内容,即使学习能力再差的学生也会有收获,方向明确,有的放矢。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自学的效率,还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从某种意义上说,预学案备写的质量关系到一节课教学的成败。作为历史课教师在课前对预学案的编写一定要高度重视。

二、“有效”进行教前自学不走过场

“十二字”课堂教学模式倡导最大化地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交还给学生。上新课前学生先按照教师出示的自学指导认真自学教材,是历史课堂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所谓“有效”是指自学必须是在教师指导下,按教师的要求进行;而不是放任自流,只是让学生随便地看看书而已;通过自学要确确实实解决一部分问题,对课文内容的学习要扎实。“听、读、划、标、测、评”是笔者在历史课上引导学生进行自学的基本方法。“听”即自学前学生先要认真听清老师提出的自学要求:怎样自学、自学什么、多长时间。“读”即疏通全文,了解学习内容。“划”即在课文中找出自学指导中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划出来。“标”即在尚未掌握的教材内容或有疑问之处标上醒目、特殊的符号。“测”即教师对学生的自学效果进行检测,将课文中的知识点设计成各种问题让学生解答,通过检测最大限度地暴露出学生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为有的放矢地进行“以学定教”做准备。“评”即及时表扬和鼓励那些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

三、问题预设要“巧妙”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提问式教学法是历史课上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有了问题学生才会去思考,正是问题激发学生去学习。在非常有限的40分钟教学时间里如何高效地完成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需要教师具有“巧妙”预设问题的本领,能够牢牢地“牵引住”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饶有兴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这是构建历史高效课堂的必备条件。一般情况下,学生对于特别熟知的历史知识,例如“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谁?”“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回答起来没有什么难度,较感兴趣,教学中要多设计。有些问题涉及的方面比较多,但课文中论述较细致,条理性强,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解决。例如,为使学生认识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对历史的贡献,可以设计问题:“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为使学生了解唐朝“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可以问:“唐太宗时期采取了哪些治理国家的措施?”让学生展开对知识的归纳整理活动。在掌握了知识的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完八年级历史《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两课内容后,还可以设计问题:“怎样评价邓小平?”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仅为学生搭建起了互相交流和学习的平台,调动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还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所学知识,真可谓“一箭三雕”,教学效率自然就高。

四、新学的知识当堂“消化”保证课堂教学高效

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获得是有规律可遵循的:先理解,再记忆,然后才能运用。“十二字”课堂教学模式倡导对所学的知识要做到“课课清”“堂堂清”,学生就必须做到对新学的知识要当堂“消化”,教师就必须重视课堂上的当堂练习。通过设计各类不同的题型对所学的知识反复进行巩固,增强记忆,进而才能把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练习不仅能很好地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总结教学的成败得失,写好课后反思。由于课堂练习的时间有限,只有短短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就必须做到要“精练”,即对练习的题目要精挑细选,题型要典型,以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由于考试中学生失分最多的往往是材料解析题,练习时就要“对症下药”,应该将练习重点放在材料解析题的强化训练上,引导学生掌握做这类题的各种方法。训练的内容重在应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做”,不搞死记硬背。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