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武术教学常用的方法

武术教学常用的方法

时间:2023-11-12 15:17:37

武术教学常用的方法

武术教学常用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武术专项;教学问题;优势互补;动作示范;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0-0245-01

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一直作为教化社会成员的重要手段,在历史的长河中发挥着独特的价值和功能。无论是作为强壮身体保家卫国的手段,还是作为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的方式,中国武术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始终在我们华夏民族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1]

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2]对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项学生的武术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武术的传承和发展,然而对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项学生的武术教学还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如:教学方法不当,教师水平较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良等。

1.优势互补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不同的技术动作和技术方法可以组合出形式各异的动作构成,千变万化的构成可以衍生风格迥异的拳术风格与特点,这种表现形式上的差异自然就形成中国武术纷繁浩翰的拳种和拳系。[3]还包括各种各样的武术器械,使武术的教学范围更为广博。然而正是武术的博大使武术的教学更加困难。武术教师很难在:刀术、枪术、剑术、棍术、长拳、南拳、太极拳等各方面都有较好的掌握,而通常一个班的武术教学仅由一位武术教师负责。

比如一位武术教师在枪术、剑术、太极拳方面掌握较好,在棍术和长拳方面掌握一般,而在刀术和南拳方面掌握较差,那么这位教师将很难教好刀术和南拳方面的内容,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以西南大学12级武术专选班为例,该班总共8名学生,一位武术教师,这位教师在长拳、南拳、刀术方面的掌握较差,那么就可以采用优势互补的方法,请一位或多位在这些方面掌握较好的教师来教长拳、南拳、刀术方面的课程,而自己去教其它班有关自己掌握较好的武术套路课程。这样由两个或多个教师的优势互补后对一个班进行教学能够较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为教师减轻教学压力。

2.动作示范

示范法教学是武术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直观教学法。它是教师通过具体的动作示范,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所学习动作的表象,以了解所学动作的结构、要领和方法。因此,武术教学中正确的动作示范,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直观感受,以提高学生掌握动作要领的效率,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所以,示范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尤为重要。[4]

然而武术教学的现状是在上武术专项课时教师往往很少做示范动作,而进行一套完整的武术套路演示则更少。以西南大学12级武术专选班为例,该班在大学二年级期间学习了:第二套国际竞赛套路――枪术、第二套国际竞赛套路――剑术、第二套国际竞赛套路――南拳、第二套国际竞赛套路――刀术、二十四式太极拳和四十二式太极拳这六个武术套路,这些套路的学习全部都是由老师规定让学生在课外自学后,在课上教给其它同学,然后老师在改正错误动作,这样虽然减小了教师的教学负担,但由一个才自学这个套路几天的学生去教另外的学生,这样的效果可想而知,有时轮到负责进行教学的学生由于课前没有做好教学准备,令那次课无法进行下去。在进行枪术、剑术、刀术、南拳这些武术套路的教学时,教师从未进行过一次完整一套教学示范,也很少做动作的分解示范。在进行太极拳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师自身对太极拳的喜爱和对太极拳技术掌握较好,所以较多的进行教学示范。

这类现象产生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教师自身对技术的掌握不良,由于武术竞赛套路的更新换代,使教师掌握的武术竞赛套路不再适合武术教学。而进行新的武术套路教学时,教学教师由于没有学过新的武术套路而导至教学效果不佳。为解决这类现象,教师因该积极、主动的去学好新的竞赛套路,且积极、主动的进行动作示范。

3.师生关系

我们在武术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武术学习较果最差的学生往往不是基本功最差的学生,而是于教师关系最不好的学生。这类学生通常存在着学习动机不高,练习较少等问题。

以西南大学12级武术专选班为例,有两位同学于教师关系紧张,上课期间这两位同学有时会远离同学和老师,自己到一旁自练自学。这类学生的产生于教师的教学存在着较大的关连。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平第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上课时不能针对那些学习好或于自己关系好的学生进行“重点教育”。看到学生的进步时要及时表扬,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你对他的关爱。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应用期忘效应多给学生传递积极的期望,给学生设立合理目标,提高对武术的兴趣。

4.结语

学校武术发展形势危机重重,存在诸多问题。武术教学基本出于一种“瘫痪”状态,很多学校开设了武术课程,但基本无法进行正常系统的教学。武术处于“教什么?”、“谁来教?”、“怎么教?” [5]的尴尬局面。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项教师在专项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利用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应及时加强自己的专业能力,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新的武术套路,进行知识更新。在教学中多用、善用示范动作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所学习动作的表象,以了解所学动作的结构、要领和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应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平等对待每位学生,善于应用期忘效应鼓励学生。让更多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世宏,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5).

[2] 王俊璞. 武术新定义融入中华文化内涵 新定义着重突出文化性[EB/OL]. http://.cn/o/2009-07-11/21504477185.shtml,2009-07-20.

[3] 王岗,中国武术“博大精深”之诠释[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2).

武术教学常用的方法范文2

关键词:驻马店市;武术教学;小学体育课

1.引言

据教育部数据公布显示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普遍下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和体育课教学现状已经引起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而中华武术作为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项宝贵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武术作为学校体育课的一项基本内容,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优秀道德品质、树立民族自尊心、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等方而都有着其他项目不可替代作用。本文尝试通过对驻马店市小学武术开展现状的调查,在全面了解驻马店市武术开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本地区的武术教学与改革提出参考建议,希望对驻马店市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和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选择驻马店市具有代表性的八所小学体育课中武术教学现状为研究对象,从八所小学中抽取了10名体育教师、4,5,6年级的200名学生进行调查访谈。

2.2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驻马店市小学武术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通过调查访谈长期以来从事武术教学的老师、专家及校领导,对武术课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的了解,运用Excel2007和SPSS16.0对发放回收的问卷进行数理统计,采用归纳演绎,逻辑分析等方式,对调查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相关结论与建议。

3.研究结果与分析

2004年4月2日,、教育部联合出台《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其中指出“体育课要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武术是中小学体育必修课,是素质教育所必不可少的内容,符合学校体育教育目的、培育目标,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开展武术运动显得极为重要。对于武术运动怎样开展和普及,近年来国内对其的研究大部分是理论方面的论述,涉及到武术运动的开展现状、对策、影响因素等方面,但是具体落实到驻马店市中小学武术教学方面的研究还是很少,所以本文将对驻马店市小学武术教学活动开展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使武术运动在中小学能够更加广泛的普及与开展,从而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

3.1学生对武术概念和常识的认知情况

从表1调查中发现,学生对武术概念和常识还是有一定程度上的了解的,其中比较了解的占16.8%,一般了解的占63.2%,他们对武术都有了一定的认知和了解,不了解的只占总数的五分之一。在调查的10位体育老师中,有五位是球类专项,两位田径专项,只有一位是武术专项毕业,大部分体育老师自己本身对武术的了解和掌握仅限于大学时候所学内容,武术功底不深。所以他们在体育教学特别是武术内容的课堂教学中也无法很好的传授武术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术,而教学内容也只是武术的一些基本功和五步拳、少年拳的部分内容,从笔者调查结果来看武术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的深入开展仍然任重道远。从表2调查中发现,学生接触学习武术的主要途径来源于电视电影,位列第一。但是在现实中它们所学到武术知识与在影视中看到的并不一致,使他们在对武术的认识上产生了很大的区别。从学校开展的体育课上了解武术的不超过10%,只排在第三位,这表明武术在驻马店市小学中的教学现状并不乐观。

3.2体育课武术教学内容过少

调查发现,10名体育老师在体育课教学中武术内容的选用上都有所缩水,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个武术内容的学习动作枯燥乏味,部分武术动作对柔韧性、协调性要求较高,造成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另外大部分老师是非武术专项毕业,对武术的理论基础掌握不多,武术技能水平不高,在武术内容的教学中存在应付现象;其次,缺乏应有的场地器材设施,老师担心出现意外伤害。而在正常的体育课上,也基本上是以体能训练、田径、球类项目和体育游戏、广播操等为主,武术这一优秀传统体育项目在小学的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有一所学校的体育课就没有上过武术内容。体育武术内容的教学远远没有达到体育大纲的要求。

3.3武术器材设施不能满足体育武术课教学的需要

从表3调查中显示,在驻马店市小学中,有50%的教师和77.4%的学生任务器材设施不能满足于现阶段的武术器材设施情况,这就使武术课的课程开展面临许多困难。就武术教学而言,虽然对场地器材的要求不如球类项目和田径等其他体育项目高,但也需要基本必备的物质条件和保护设施,否则对武术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将会造成很大的阻碍。在对驻马店市小学武术教学设备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小学没有武术教学专用场地、器材等设施配备,不能满足正常教学需要,由于武术运动的项目特殊性需要做一些动作幅度相对比较大的动作具有一定危险性,而小学生又正处在身体心理同步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没有充足的保护设施会使学生在练习武术动作时产生不同程度的畏惧心理。武术硬件保护措施的不足将会使武术教学中学生安全性及课堂趣味性将事倍功半。通过教师调查文卷的统计总结,教师反映出的问题主要有:学校缺乏完成教学所需的武术场地;大部分学校没有足够教学使用所需的武术器械和保护设备等是影响武术教学的主要原因。

3.4学生对武术运动参与的现状和意向

表4数据显示,学生中愿意积极参加武术运动的学生占了较大的比例为43.7%,很显然大部分学生对武术学习还是有着较高的兴起和积极地态度的。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积极有效的改进措施,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推进武术运动这一国粹的推广与普及。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武术的开课率不理想虽然国家课程标准规定保证小学1-2年级每周4节体育课,3-5年级和初中每周3节体育课,但是在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引导下,体育并没有得到相关部门和学校的重视。在学校教学中,重文化教育而不重体育教育的现象依旧普遍存在,不运动,怕出事故,怕承担责任,而正是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导致大多学校体育课教学仍然存在应付现象,而在有限的体育课程当中,主要以球类、田径类为主,武术内容的教学所占比例极少。4.1.2学校领导及有关部门重视程度不够校长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学校体育发展水平,学校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过分关注,对体育教学的重视不够,对于体育教学中容易出现意外伤害和安全事故的教学内容过分的强调安全,造成体育老师在教学中担心学生意外伤害和教学事故的发生而不敢选用有一定危险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4.1.3师资力量薄弱、缺少武术专业教师从调查结果来看,驻马店市各小学普遍缺少体育教师,武术专项的体育教师更是凤毛麟角,在现有的体育老师中,他们的专项大多集中在田径、球类方向,在体育教师队伍中武术专项的人才缺乏,不能满足小学武术教学的需求。有的体育教师不懂武术或者从来没有学过武术,对武术的理论知识了解甚少,这样就很难传授给学生正确的武术动作或武术知识。而从体育学院武术专业毕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的比例非常小,到基层小学从事体育教学工作的更少,这就导致了小学武术教师的匮乏。4.1.4教学场地设施器材欠缺在对驻马店市小学武术教学设备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小学没有武术教学专用场地、器材等设施配备,不能满足正常教学需要,由于武术运动的项目特殊性需要做一些动作幅度相对比较大的动作具有一定危险性,而小学生又正处在身体心理同步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没有充足的保护设施会使学生在练习武术动作时产生不同程度的畏惧心理同时容易造成教学事故。

4.2建议

武术教学常用的方法范文3

中华武术又称“国术”,历史悠久,闻名中外,它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上发展壮大起来的,受中国古代道家、儒家、释家等诸子百家等思想的影响,中华武术主要是以身体技击动作为主,套路、格斗、功法为运动形态,以精、气、神协同,注重内修外练,兼有功法运动、套路运动、格斗运动三种运动形式的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随着中国武术迅猛的发展,武术课在各个高校,甚至在中小学都基本上得到了普及。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武术表演更是掀起了一片武术热潮。但在平常的武术课教学当中仍有不少学生对武术兴趣不是很浓,现针对如何提高学生对武术课的兴趣来进行探讨。

我们应先找到学生为什么对武术不感兴趣的原因,找出问题再解决问题。武术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很深奥的知识,可以多给学生们讲解一下武术的内涵,多讲解一些关于武术的常识,让学生们先了解武术。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武术教学的突出的特点是在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运动实践来提高对武术价值的认识,引导学习动机的形成。武术动作具有技击含意,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独特的属性,并以多种生动直观的示范和教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锻炼。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之源。对我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中发现喜欢武术项目的学生占66.5%,占的比例还是挺大的,不过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大多数未经过系统的体育训练,协调性和柔韧性相对比较差,因此学习武术的动作非常吃力,学生普遍认为武术不好学,即使学会了忘得也快。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先教一些简单的手型、手法、步型,简单的动作组合,使学生一学就会。

武术给学生们的印象就像是电影或武侠小说一样,能飞檐走壁,各个都非常的神通广大,练会了就可以“无敌”且可以打抱不平伸张正义。我们可以根据这一心理特点适当的给学生们安排一些简单的对抗练习,从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的兴趣。

武术的动作可以说是比较帅气的动作,动作刚劲有力且优美,使人赏心悦目。在平常的教学当中,我们应积极地备课,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使自己的动作流畅而优美。在做示范动作时给学生展现出良好的形象。高质量高水准的动作使学生一看就有一种想学的冲动。

激情的音乐可以使人兴奋,我们也可以将武术动作配合成音乐来完成。在练习武术时根据不同类型拳种的特点和根据动作的攻防特点和发力方法播放武术伴奏音乐带,让学生熟悉武术练习节奏,感受动作表现出来的强弱快慢与时间间隔的关系,达到愉悦身心、全身放松的目的,能更深刻地切身体会武术的综合魅力。比如少年连环拳、初级长拳的特点是威猛刚勇,因此选用一些节奏感特别强烈的音乐和一些常见的影视配乐来诱导和启发他们练习,配合动作的发力特点,使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其所表现出来的速度、力量、节奏使武术的风格特征显而易见,再结合教师的示范和讲解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武术的内涵和神韵,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也让学生体会什么是真正的武术,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

科学创新教法是指改变传统武术教学的僵化形式,在内容上做科学的选择,针对学生的身体特征,适度调整强度,使学生在互动过程中体验快乐,学到知识。对传统教法诸如:完整法与分解法、集体练习、分组练习、比赛性练习等,可根据不同学生有所剔减、适当变化,增加些展示性、激发性、鼓励性的练习平台,通过互动和鼓励来使学生进步,教师欣悦。其次,应当大胆地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结合新教学手段、新教学理念、新教学课标,创新武术教学模式,科学地针对学生的身心成长特征,创造性地将音乐融进课堂,制定特殊的“情境式教学”,建立“能动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武术教学融合到新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中。

采用多媒体教学法,既能充分体现出武术动作画面的生动形象,又可以把动作演示、解说、音乐融为一体。这种教学法可使学生对武术的教学内容、方法、步骤看得清、记得牢、理解得快,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概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武术教学中更应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崇尚武德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武术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灵敏、果断等品质。在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首先教师要起到表率作用,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教学时要仪表端正、教态自然,要求学生做到的地方,教师应首先做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的思想性和品德教育的因素,如教材中的游戏和竞赛内容,不仅可以培养学生集体主义、遵守纪律、团结友爱的精神和拼搏、沉着、坚毅的优良品质,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开朗、乐观、朝气蓬勃的良好性格。

武术教学常用的方法范文4

关键词:中职学校;武术教学;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4-0213-01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其独具特色的魅力,在中华大地上广为流传,深受广大中华人民的喜爱。武术教学是中职体育教学内容之一,在中职阶段对学生进行武术教学,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学生意志力,也是培养中职学生终身体育的重要途径。中职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会走向工作岗位,中职学校体育教育就成为这些学生的最后体育教育阶段,在此阶段对学生进行武术常识、武术基本技术、技能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学会武术并利用武术进行健身、防身自卫,也是推动中华武术文化传播重要途径。

一、在中职学校开展武术教学的优势

(一)武术具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的功能。自古以来,武术就深受中国人们的喜爱,武术的类别较多,流传范围较广,中职武术教材主要以长拳套路、太极拳套路和散打为主。长拳的动作幅度开阔,关节活动范围大,动作复杂多变,对肌肉和韧带的柔韧性、弹性要求较高;太极拳则松静自然,柔和缓慢,动作圆柔连贯,招式绵绵不断;散打是运用踢、打、摔等技法制胜对方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习练武术,不仅能增强体质,还可以掌握攻防格斗技能,可以提高人体的速度、力量、灵敏耐力等素质。经过系统的训练,可以提高人对意外情况的应变能力。

(二)武术教学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适合在中职学校开展教学。中职体育教材中武术的教学内容多以拳术套路、散打和太极拳为主,其武术教学以普及武术专业知识、武术基本技术为主,器械套路教学较少。在教学过程中对场地器材要求简单,学生学习起来难度较小。武术的教学方式主要以体育教师传授为主,武术的基础知识、技术简单易学。

(三)中职学校开展武术教学可以磨练学生意志,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拳谚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练武不仅能培养人们坚忍不拔,勇敢顽强的意志,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良好手段。“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通过练拳习德,可以培养中职学生尊师重道,讲礼守信,见义勇为等良好品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中职学校武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中职学校学生因素影响武术教学。中职学生生源地分散,文化课成绩较低,学生体育基础和身体活动能力参差不齐,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在进行武术教学中,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意愿去选择一些武术项目进行学习,但很难坚持下去。武术教学要求学生要有超强的毅力和信心,而中职学生往往缺乏这种毅力与信心,很多学生由于自身的文化课成绩不好影响自信心,导致学生在从事武术学习过程中遇到单调的重复武术动作就会感到厌烦,影响了学习效果。

(二)体育教师武术专项技能因素影响武术教学。体育教师是传授武术知识、技法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当前武术专项教师还远远不足,很多学校甚至没有专业武术教师,其他专项的体育教师在从事武术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因为自身武术基础不好而影响武术教学,甚至不愿去开展武术教学。因此,体育教师武术专项技能一直是影响武术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体育教师武术教学方法因素影响武术教学。武术教学不同于其他体育项目的教学,在进行武术教学过程中,要对很多单个动作进行重复练习才能让学生掌握动作,而武术套路要求学生具有很好的柔韧性,太极拳要求学生有超强的耐心,散打则需要学生有超强的意志力。针对不同的武术教学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武术教学方法,如果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往往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

(四)武术教学环境的影响。武术教学环境是进行武术教学的前提条件,武术教学与物理环境、自然环境、体育教学信息、班级规模、学生特征、师生关系等有着重要的关系。武术的拳术套路与散打动作比较剧烈,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会出很多汗,这些武术教学内容适合在气候较好,气温较高的时期进行教学效果会更好;而在温度较低,气候不好的时期,更适合进行太极拳教学。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是有效开展武术教学活动的前提。良好的武术教学环境具有积极的导向、陶冶、激励和健康等作用,对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中职学校武术教学策略

(一)加强武术理论常识教学,培养学生武术兴趣。体育教学只有结合理论教学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光有技术不懂理论的学习者就像没有翅膀的雄鹰,是无法展翅高飞的,武术教学也是一样,只有学生对武术理论常识有了了解,对武术产生兴趣,才能使学生体会到武术的健身、健心的价值,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动机,培养学生对武术产生兴趣,更好投入到日后的教学实践之中。

(二)提高体育教师武术专项技能和教学能力。体育教师是体育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体育教师对武术专项技术、技能的掌握程度与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武术教学的效果。当前中职学校武术专项教师较少,中职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同事之间、武术教科书、武术影像资料、互联网进行武术专项技术的学习,以达到自身武术专项技术、技能的提高,来适应中职武术教学。还要不断创新武术教学方法,改进武术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重视武术基本功教学,关注到武术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鼓励那些学习进度较慢的学生,让每个学生在武术教学得到发展。

四、结论

总之,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职体育教材的重要教学内容,在中职学校进行武术教学,提高体育教师的武术专项技术,创新武术教学方法,通过武术教学让中职学生掌握武术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与技能,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到的武术进行自我锻炼,对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防身自卫能力,锻炼学生意志,培养学生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推动中华武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旷军.广州市中学生体育课武术教学影响因素分析[J].搏击:武术科学,2011(6).

武术教学常用的方法范文5

(阜阳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7)

摘 要:本文采用调查法对阜阳市三区五县课外练习的人群进行武术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主要从教授武术的师生和自由练习者的相关调查得出数据,结果显示人们对武术的认知度较高,但是武术开展的广泛度与练习水平不够理想.建议加强武术师资培养,注重武术文化传递,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以促进民间武术运动的开展.

关键词 :阜阳市;武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212-03

1 前言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广泛开展民间武术是当今武术发展的重要环节.阜阳地区历史悠久,地域广袤,人口众多,武术在本地区有着非常好的群众基础与文化基础.笔者通过对阜阳市民间武术开展状况进行调查,分析阜阳市民间开展武术教学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从而为武术能更好的服务不同层次的人群,使武术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优化民间武术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阜阳市三区五县练习武术的群众、师生.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查阅关于武术在民间开展状况的有关资料,并依据研究的目的阅读了有关学术论文.

2.2.2 问卷调查法.每一区县发放学生问卷50份,共发放300份,回收283份,回收率94.3%,有效问卷280份,有效率为98.9%.每区县发放教师问卷10份,共发放教师的60份,回收52份,回收率86.7%,有效问卷50份,有效率为96.2%.

2.2.3 数据统计法.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相关数据统计处理,在计算机上由Excel表格处理数据.

2.2.4 逻辑分析法.对回收的问卷进行逻辑分析.

3 阜阳地区武术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教师对武术教学目标的认知不同

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人们对练习武术的目的也不尽相同.每个教师有着不同的教学信念与教育素养,个人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也不尽相同,在教学过程中也会面临不同的教学环境,所以每个教师对武术教学目标的认知也会不同.阜阳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支柱产业的城市,人民生活安居乐业,人口众多,武术文化底蕴深厚.但是由于是以农业为主,所以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这样导致老一辈的武术教师文化水平相对落后,一些年龄较大的武术教师对教学要求相对较高,但是也比较单一,重视基本技术与武术文化的传授,但同时忽略了教学方法与学习兴趣的开发.往往很多练习者怀着很大的兴趣练习武术,可是因为教学方法的单一与枯燥,致使其慢慢失去兴趣,甚至半途而废,达不到最终健身的目的.武术的健身价值和技击功能是中华武术传统体育项目的本质内涵,经常对学生进行武术运动锻炼,既可以强身健体、又能修身养性,通过研练武术可以向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渗透.在平常的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武德内容应从武术的精神内涵如:尊师、与人为善、和而不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强不息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等方面进行培育.教师的言传和身教在武德教育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就对武术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新生代的武术教师在学习兴趣与教学组合的开发上相对于老教师有所改善,更能抓住现在练习者的心理,但是急功近利,过多重视经济上的效益,忽略了武术的德育、意志品质的训练.

3.2 教师对教学对象不能因材施教

所谓“因人而异、求实教学”,即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个人意识、运动能力状况,对各类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给予不同的要求和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和评价.在质量上允许学生掌握技术水平有高低,在时间上允许学生体育达标有先后,从而最终实现教学任务.教师要积极主动的利用学生的个人主动性来引导他们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技能,来发现武术学习中的规律与技巧.切不可采取“填鸭式”的方法,简单机械地将大量的东西硬性的塞给学生,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人发展与个性,让他们盲目的学习,忽视了科学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在武术教学中.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有非常强的观赏与健身功能,但是想要练好武术,就必须从枯燥乏味的基本功开始练习,那么想要练好基本功既要有教师本人的严格要求,也要有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采用游戏、比赛、分组等方式变换练习形式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在每节课当中都挑选一些身体条件好、姿势优美与进步较快的同学做示范,从而提高其他同学上课的积极性与竞争意识,由无趣转为兴趣,由消极变成积极,最终主动的进行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体现出能力强与能力差的学员如何区别对待,让好的学生及时得到营养,差的学生能及时赶上.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制定相应的目标,让每个学员都认为自己最终会达到自己既定的目标,增强自信心与习武的兴趣.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是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探索真理和知识的动力之源.一个人面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能够拓展思维,保持持久的注意力,同时也能产生快乐的情绪并克服一切困难.传统武术教学中,学生一定要服从老师的安排,即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必须学什么,这在武术教学中更能充分的体现出来,但是每个人学习武术的目的不同,个人意识与体质各不相同,致使很多练习者在练习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挫伤习武的积极性.老师在教学中要体现出武术当中的坚强与坚韧不拔、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会用自己的语言与行为让每一个学生领会自己的意图,吸引每个学员的学习兴趣,满足学员学习武术的好奇心和自信心.教学中,武术教师要向学生传授武术的基本技术、攻防技法、套路演练和武术相关的文化传播等.然而,武术的教学受到不同学生自身差异的影响,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合理地控制教学难度,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是武术教学的一个难点.这个教学过程应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千万不可急于求成,一定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无器械的模仿再到有器械项目的教学.

3.3 教育与个人认知水平的差异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方面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随之带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中国实施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在这种环境下,由于家长对孩子过分的溺爱,导致了很多孩子成为家长的“小皇帝”、“小霸王”.很多家庭突出表现在只重视孩子的物质生活,忽略了孩子的身体锻炼与意志品质的培养.武术运动需要进行长时间、高强度、复杂的套路和技击练习,能锻炼学生的身体,提高学生的体质,磨炼他们的意志.在调查中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家长和孩子也认可武术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这表明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这是一项十分细致而复杂的工作,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加强武术教学过程中的意志品质教育具有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由于武术是一项非常辛苦的体育项目,孩子往往在练习过程中产生畏难情绪,家长此时对孩子的鼓励不够及时与正确,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和文化学习,忽视了孩子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的培养;过分地照顾孩子,而忽视了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和吃苦耐劳的能力,特别是克服困难的性格.许多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养成了害怕吃苦、贪图享受的性格.这与武术的精神内涵恰恰相反.

3.4 自身特点的限制与现代社会的冲击

武术无论是其技击价值、健身价值还是其他方面的价值,顺应社会发展需要才是武术价值的重要体现.武术源于社会,更应该发展于社会,应用于社会.武术的发展,离不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精神需求,必须与现代社会的多角度价值取向相适应.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历经“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文化的选择,发展成为中华民族最有代表性的体育文化形式.武术是在中华民族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的发展不仅受本身规律的制约,同时受到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正是这些因素使它形成了浓郁的民族气息与独特的风格特征.在古代,传统武术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因为当时武术技击性的运用是相当广泛的,实用性与技击价值是传统武术当时存在的理由与基础.然而,从目前的状况看,武术的技击价值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人们更希望利用武术强身健体、磨炼意志,因而武术没有成为当今社会主流的健身或运动方式.传统武术在封建社会的明清时期达到了高峰,其练功方式和达到理想目标所用的时间是和封建社会缓慢的社会生活节奏相符合的.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希望个人的效率最大化,要练成高深的武功,不经过艰辛漫长的磨炼是不可能的,因而使许多人望而却步.传统武术的高深武功不但要勤学苦练,而且要有很高的悟性.教学程序上,基本功练习就是一个非常艰辛和漫长的过程.因而,想学习实用技击的年轻人大多选择了跆拳道、拳击等等项目.目前,许多城市跆拳道馆门庭若市就反映了这一点.

3.5 政府原因

阜阳传统武术大约发祥于新石器时期,形成于农耕时代,历经数千年生生不息,延续不断,传统武术的发展培育了阜阳“民风质悍强毅”的尚武之风,但是传统武术难以与以高、难、美、新为主要评价标准的现代竞技武术竞争,逐步被现代化的体育运动方式所取代.1987年,时任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的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满足人类目前的需要和追求,又不对未来的需要和追求造成危害.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也曾强调“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袁伟民在《认真贯彻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努力实现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中非常明确的提出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传统武术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作为一种文化,用新的发展观审视其未来发展的问题还是非常必要的.政府部门对于竞技武术的发展给予了政策的倾斜和高度重视,阜阳也不例外,但是在武术的更新发展上显得后边劲不足.另外由于目前政府经济压力大,各种体育活动种类繁多,财政支出大,所以,虽然有政策的支持,但政府在武术的现代化发展上有些力不从心.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武术教学对促进练习者的身心全面发展有积极作用,但由于地区经济差异与教师自身的个人差异,造成个人认识不同,从而对武术教学认知目标形成差异.

4.1.2 开展武术教学改革的重点应放在提高武术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学生练习武术的积极性上.

4.1.3 由于现阶段家庭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因素,导致很多青少年不愿吃苦,抵触练习武术的心理,家长认为,学习武术只是兴趣,一旦孩子有了畏难的情绪,家长一般都站在孩子的角度,停止或放松对武术的练习.

4.1.4 由于自身原因束缚了武术的发展,未能成为当今主流的运动健身方式.

4.1.5 政府在传统武术的发展更新上力不从心,资金投入较少.

4.2 建议

4.2.1 对各类武术教师进行武术专业技术培训,增加武术教师人数,提高武术教学技能水平.

4.2.2 加强武术文化的传递,在武术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注重武德、勇猛顽强、不怕困难的精神,传授技艺与品德教育有机结合.

4.2.3 在教学中通过适度的教学难度选择,给学生不同的、新鲜的授课内容和方法,增强武术的表演性能;在做动作时配合“发声”,呼喊可以增强练习武术的氛围,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情绪的宣泄,自信心的增强,以增加武术教学的趣味性.

4.2.4 加强家长与社会的正确引导作用,家长应积极教育孩子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配合教师完成武术训练当中的各项目标.

4.2.4 完善自身发展,与时俱进,迎合现今社会的发展,提高武术的实用性与价值.

4.2.5 加强政府监管与引导,在武术的更新发展上加大投入.

参考文献:

〔1〕李明.“因人而异、求实教学”的体育教学初探[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2):38—39.

〔2〕张山,温佐惠,马丽娜.中华武术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1):21-22.

〔3〕潘青海.对中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调查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02(2):13.

〔4〕陆根秀,倪进.对小学、中学、大学开展武术情况的调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增刊):296-301.

〔5〕马亦梅.影响学生运动兴趣的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体育,2002(6):60.

〔6〕郑雪荣,朱君.论制约传统武术发展的自身因素搏击[J].搏击·武术科学,2008(6).

武术教学常用的方法范文6

摘 要 通过文献材料法、专家访谈法,对高校武术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对策。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拓宽武术教学形式,提高学生习武兴趣,以“体验式”为主,培养学生的武术技能和武术健身知识。

关键词 文化传承 武术 教学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精华,高等学校是我国普及武术知识、传递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大学体育课的武术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具有重要意义。武术教学是目前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的一个窗口,是弘扬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事实上,世界上大部分体育发达国家都保存着特色鲜明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如:日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美国的篮球等,而我国学校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状况迄今为止尚未形成特色鲜明的体系。本文基于民族文化传承的视角下,针对大学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设想,旨在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武术项目的教学水平,加强大学体育课中的武术教育,以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一、大学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体育的总体目标是:已育人为宗旨,引导和教育大学生主动、积极地锻炼身体,掌握现代体育科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技术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体育文化素养;加强独立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培养“终身体育”的思想,为身心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创造条件,提高有发展前途的学生的运动水平,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优秀体育人才。那么学校体育课的武术活动是否可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进而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就成了学校武术活动开展的关键。对照此标准,分析大学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盲目性大

教材选编大都是“拿来主义”,没有考虑教材的系统性、科学性,不考虑教材是否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是否适合教学对象的需要。具体为教材内容过于形式化、华而不实、难度动作大、要求高、难以体现武术的博大精深。不仅如此,武术教学内容单调、枯燥,与现代体育课教学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客观要求不符。现行的大学武术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以简化长拳、太极拳为主,可选择性差。学生在开始学习时有兴趣,学完后反而产生厌倦情绪。这些内容不能满足当今教学的需要。

(二)教学方法落后

现阶段体育课武术教学方法单一,主要是教师示范、领做,学生跟从,先掌握单个动作,再进行套路练习;练习只能做到架子,不能练出应有的风格和对攻防技术的掌握,而且多采用命令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完全是被动接受,缺少主动参与热情。

(三)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与教学内容单调、教学方法落后有很大的关系。根据调查,学生学习武术的动机不明确,武术教学缺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大部分学生常常会感到学习武术枯燥乏味,学武术有“学完忘完”的现象,因此对学习武术的兴趣陡然下降。上课时的心态也由开始时的主动变为被动,甚至厌倦,极大地影响了武术的教学质量。

二、解决大学武术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学校武术要遵循教育规律,真正在学校教育中发挥作用,成为教育的组成部分。所以武术在大学体育课中的作用,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还要发挥其民族文化载体的作用,传承民族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精神等。但是所有价值的实现,要以学生习武兴趣的提高和习武方法的掌握为基础,使学生从中体验到习武的乐趣和获得知识。

(一)丰富武术教学内容

中国武术内容的表现形式很多,有功法、套路、搏斗等形式。为此要改变以套路为主的教学模式,不能照搬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的内容,要针对大学生的身心发育特征进行选遍教学内容。可供选择的武术内容有:武术游戏、武术体操、武术短套、武术对练、武术功法、武术防身、武术保健等等。但是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要有所区别。大学阶段是学生身体技能全面发展的时期,教学内容不能面面俱到,也不能过于简单化。选择的武术短套要有代表性,风格可以多样化,以便使学生的武术技能得到提高,促进学生习武的积极性。加深习武的乐趣和对武术文化的认同。要根据学生的意愿,使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武术内容,进行深入教学。并形成学生的武术特长,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另外,武术教学内容的丰富要和难度的降低相结合,使体育教师通过努力就可以驾驭教材,完成武术教学。

(二)加强武术精神文化的教育

武术教学除了技术内容之外,要结合武德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要加强武术礼仪、文化等武术本质内容的教育,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通过武术功法、套路和攻防动作来具体形象地体现,增强武术教育的文化品味。

(三)改进教学方法

教法是贯彻教学内容实施的一种手段,教法合理、科学与否,都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质量水平与效率的高低。教法是教育思想的延伸和具体化、实际化,是达成教学目标的中介和桥梁,是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在教学改革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研究价值。因此,武术教学方法在常规的体育教学方法之外,应该采用与大学生身心发展相适应的新型教育方法和武术特色的教育方法——体验法,另外,还可以结合音乐辅助教学法、讲授武术故事法、武术口诀教学法和武术拳谚教学法,以及诱导式、合作式等激发学生习武热情的教学方法。

1.体验法

所谓体验法就是要还原武术的技击本质,使学生在体验武术攻防技击动作做法的同时,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和防身自卫技能提高的成功感。,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习武热情,增强习武动力,进而达到增强体质、锻炼身心的目的。

2.现代信息技术在武术教学大的运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使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就教学而言,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

武术有其独特的运动风格,在武术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必须要与武术的本质特征相结合,在此基础上,运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提高武术的独特性、新颖性,使具有东方特色的武术与武术文化被大学生所喜爱和接受。

3.拳谚教学法

武术谚语是生动形象的比喻和简明扼要的语言,用来说明习武的要诀。在武术教学中,谚语能使学生更直接、更准确的进行身体练习,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武术教育的目的。

武术谚语在武术教学中的作用有:信息的传递和接受的速度快,起到“精讲多练”的目的,而且谚语简洁生动,富有意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学习气氛;信息内容多,在武术教学的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都有相适应的谚语可以用来教学。

4.音乐辅助教学法

武术教学能够与音乐相结合是由于两者都具有时间艺术的特性,都具有节奏这一基本要素。虽然两者的节奏有所区别,音乐的节奏是固定,由节拍来描述,武术的节奏是变化的,不是某个节拍由始至终的完全重复。但是,两者可以在艺术风格上取得一致,使武术教学轻松、活泼、有趣,而且音乐可以放松身心,有利于疲劳的消除。

三、结束语

目前,武术教育在学校体育中出现一系列每况愈下的问题,特别在大都市里跆拳道等一些外国民族传统体育受到许多年轻人的追捧,而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的精华或者说有重要代表性的武术却受到了冷遇。因此,有必要对武术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根据具体教学环境提出解决方案,让武术真正成为优秀的教育资源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水平。为此,在大学武术教学内容改革方面,拓宽武术教学形式,采用武术游戏、功法、短套、对练、散打等形式相结合,提高学生习武兴趣。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改变传统的教师练、学生模仿的教学模式,针对不同武术形式的教学,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体验式”为主培养学生的武术技能和武术健身知识。

参考文献:

[1] 温力.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2] 王建华,高嵘.学校武术[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3] 吴健俊.论大学武术教学现状与对策[J].武术科学.2005(1).

武术教学常用的方法范文7

关键词:和式太极拳 段位制 教学 方法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8-0069-03

1 前言

2008年,中国武术协会、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修订《中国武术段位制》,使之从试行步入正式推广,由“套段”转为“考段”,进入规范化、标准化的发展阶段。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组织国内近百位武术领域的民间传人、著名教练、院校学者,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武术拳种的整理、创编。此次同步出版的全套教材选择了22个习练人口基数较大、有成熟技术体系的拳种和器械,作为《中国武术段位制》的普及拳种,并在原有九段的基础上,增加了以武术基本功为主要内容的适合青少年习练的段前三级。

段位制系列教程按照各拳种还有器械均包含的“打、踢、拿、靠、摔”五种技术元素进行编写,逐段增加技术元素和套路动作。段位制套路在编排过程中,依据武术内在的发展规律,将“既可单练、又可对打、还能实战”的中华传统武术演练式,确立为技术内容的结构标准。即每一段技术内容的单练套路技能单练,拆分后又能进行对打练习,还能以拆招的形式体现实战技法,突出了传统武术“练打结合”的特色,体现了武术以攻防动作作为运动素材和健身手段的本质,使习练者既掌握了动作的演练方法,又懂得了动作的攻防含义。

2 《和式太极拳段位制教程》简介

《和式太极拳段位制教程》是大众习练和式太极拳,考取国家武术段位的规定考试用书,依照和式太极拳技术特点、围绕和式太极拳段位技术考评内容和标准,由和有禄老师执笔编写。主要内容包括和式太极拳概述和一至六段段位技术的基本形态、单练套路、对打套路和拆招技法的讲解。

和式太极拳段位制教程套路的编排依然高度的体现出了和式太极拳轻灵圆活的特点,从一段到六段每段套路动作编排合理,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非常之合理,套路练起来连贯性强。最主要一点是体现出了和式太极拳“化打合一”的特点,即一个动作不光能攻击也能防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你用什么动作打我,我再用什么动作还给你,“要啥给啥,吃啥还啥”。

3 段位制套路教学方法研究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武术教学方法指在武术教学过程中,武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根据段位制套路的特点我们可以分两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一种是常规教学方法,另一种是特色教学方法。

3.1 常规教学方法

3.1.1 理论教学方法

和式太极拳又称“带理架”,何为“带理架”?和式太极拳拳论言“一层功夫一层技,一层功夫一层理”,和式太极拳的每招每势都带着理论,每个动作都以理论来指导,因而理论知识在和式太极拳教学中应该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刚开始没有技术教学做基础是提不起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兴趣的,所以笔者认为在技术教学的基础上,学生们的技术有所提高以后再进行理论教学,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和式太极拳的理解,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教程,对动作有基本的理解,对和式太极拳理论有更深的了解。在讲解单练动作的时候,不要只为了学习动作而进行动作的讲解,最好把动作的攻防含义穿去,这样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2 直观示范与语言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直观示范是教师本人或教师指定的学生以其具体动作为范例,示范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明确所要学习的动作形象、技术结构、动作要领、动作方法和动作路线、方向等等。在武术教学中,教师示范要力求准确,保持武术特有的风格和特点,并且还应注意示范的位置和方向,必要时可做多方位的示范。

语言讲解是教师正确运用语言,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知识、说明动作名称和作用、完成动作方法和要求、动作方向、动作目的以及结合课堂组织、教材特点等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方法。在武术教学中,教师讲解应生动形象、简明扼要、重点和难点突出,特别是每个动作的运行路线、连接部位等解释清楚,同时在正确运用武术动作术语的基础上,适当加以较通俗的语言注释,以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正确的动作概念,并准确及时地做出相应的技术动作。

和式太极拳段位制套路较之传统72式来说,还是比较容易学的,因而在段位制教学中,通过示范,给学生建立练习的完整概念,再通过讲解,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眼、脑同时活动,观察和思维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快地建立动作概念。所以,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就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做示范动作时注意示范方位的选择,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动作,刚开始教学的时候可以采用镜面示范动作,这样学生容易看清动作,等学习差不多了可以采用背面示范带着大家一起练习。

3.1.3 预防和纠正错误动作的教学方法

预防和纠正错误动作的教学方法,是指在武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的错误和练习时出现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以有效的手段来预防和纠正错误的一种教学方法。

学生学习武术动作时,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动作,如不及时纠正,就会形成错误的技术定型,这不仅影响学生掌握武术动作,同时也不利于增强体质,甚至产生伤害事故。因此,要让学生真正掌握正确的动作,首先教师要对一些在武术教学中易出现的错误动作和事故进行事先预知,并积极采取有力措施,来避免或减少错误动作和伤害事故的发生。

3.2 特色教学方法

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有效完成武术教学任务的关键所在,合理的、丰富的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兴趣。因此我们要改变现有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教,学生一味模仿”,改革创新教学方法,积极迎合学生的心理特性,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武术,消除学生们“喜欢武术而不喜欢上武术课”的现象。

既然是学习武术,我们就应该采用有武术特色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把武术的特色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武术的本质特征就是技击,有了技击就有攻防,因而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我们可以体现出武术的攻防特色。

3.2.1 拆招明招法

所谓的拆招明招法就是把一个复杂的动作分解成几个动作进行教学,这样的话大家就容易看清楚,知道动作怎么做。一般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比较麻烦的动作,它是由好几个小动作组成的,如果我们只给学生做一个完整的动作示范,学生在下面囫囵吞枣的跟着比划,那么他们肯定不会把动作学完整。既然动作复杂,那么中间肯定有一些细节动作或者小动作,这些东西不给学生讲解就会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比如在学习和式太极拳单鞭这个动作时,就可以把它分解成三个小动作进行教学。第一步,先教双手下沉转换重心这个动作;第二步,教右脚向右开一小步左脚跟步,双手同时向上向左再向右划弧动作;第三步,再教单鞭定势动作。这样一来,学生们既能了解整个动作的内容,也能够很好的去完成动作的训练。

3.2.2 喂招还击法

所谓的喂招还击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给学生喂招,让学生做出相应的化解动作,这样的话就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所学动作的记忆。通过这样的训练方法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们很愿意去学习套路。和式太极拳段位制套路中的动作都是成对存在的,单练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动作相同只不过是顺序不一样,在第一小节出现的动作第二小节依然会有,这样就形成了“一对”。这就说明了动作攻防的存在,既然有动作攻防的存在,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体现出动作的攻防含义,让学生了解动作是怎么用的,当别人出一个动作攻击时自己应该用哪个动作去化解,应该是学以致用,不能光会做动作而不解其意,应该做到两全其美。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采用喂招还击法进行教学,学生们在下边练习,教师可以随意抽查,给任意一个学生喂招,教师如果做一个迎门靠动作,学生就应该相应的做出开门迎客动作,如果教师做野马分鬃动作,那么学生就应该做倒撵猴动作。另外,不光老师可以给学生喂招,等练习到一定程度,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喂招来牢固动作。

3.2.3 说招诱导法

所谓的说招诱导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不用做动作,教师只要说出一个动作的名称,那么学生就应该立即说出相应的攻防动作,如果对不上就要接受相应的惩罚。简单地说,就是对方说个动作名字,本方立马说出与之对应的动作,这其实也是一种训练学生应变能力很好的一种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让他们很认真的去学习段位制套路。其实这也可以作为一种游戏教学方法进行推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编号,然后教师在游戏开始时任意喊一个号,那么相应的同学就必须接上来,如果犯错那么就要接受相应的惩罚,通过游戏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既学习了也娱乐了,两全其美。例如,教学中教师说出一个左拍脚动作,学生就应该说出防的动作顺步倒撵猴。等学习到一定程度时候,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动作要领,那么两个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练习,这样的话对熟记套路动作有很大帮助。

4 注重武术文化传承。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2009年2月17日,主席在对毛里求斯进行国家访问时做出“学习武术,一可以健身,二可以了解中国文化”的科学论断。“历经千百年的发展,武术在传统文化的襁褓中已发展成为一种不折不扣的‘礼’文化,这种文化传统使武术不再只是一种技艺的存在,而有许多道德教化的意义。”武德是武术文化价值系统中的根本结构,是中国武术文化教育的核心。中华武术把“武德”当作是每个练武之人必须具备的品德。武术历来十分重视武德教育,强调练武以“德”为先,将习武不为“打”视之为武德的追求。强调习武者要“仁爱、守礼、忠诚、信义、谦让”,以求人际和谐练武与修身,习武与立人,品德与技艺的统一,把修己养身看作立身处世、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注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处理人际关系时强调宽厚容忍,从而实现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平衡和谐。

因此,为了加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和培育学生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我们也可以采用以礼明德、由表及里、潜移默化教学法。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武术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教师在教武术课的同时,更应该穿插一些武术礼仪、武术文化进课堂,这样我们在学习武术的同时也就学习了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通过在“表面”上礼仪规范的学习达到道德思想的提高,使思想觉悟得到升华。

武术教学常用的方法范文8

[关键词]:高师武术教学 改进策略

武术是高等师范院校的一门专业基础学科。通过武术课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和武术文化的源远流长,促进他们专业技能的发展以及生理和心理的成长,使他们在接受专业技能和养成良好武德的过程中健康成长。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本文主要为高师武术教学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1教师方面

1.1革新教学理念,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要提高武术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自身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接受课程教学改革的新理念,要熟练掌握武术教学方法和教学的重难点,以高等师范院校武术课程改革的目标为指导,要加强对武术知识的学习,加大自身“充电”的力度,要多对武术教材的的重难点进行分析和研讨,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加强对心理学、教育学、多媒体知识的系统性学习,研究教学教法,研究有针对性的教学技巧,提高自己在课堂上的示范教学技能,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1.2从师生之间的沟通渠道入手

受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影,大学生的学习对教师有一定的依耐性,加之师生沟通渠道比较简单,仅限于在课堂上的互动和交流,课下没有更深层次的沟通,教师需要从各个方面入手,加大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以便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下面提供几个思路,用以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在课堂上专门开辟一个15分钟左右的师生沟通时间,用以和学生拉近距离,探讨武术学习方面的技巧和困惑。课下开辟一个专门的“武术学习角”,以办板报、知识长廊、武术常识等专题为主题的师生交流场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知识竞赛,定期在班级、年级和全校开展武术知识竞赛,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武术知识普及活动。

2学生方面

2.1学会兴趣分配、多方位学习

在当前的教学体系下,课程多,时间紧是大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然而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对所学知识非常感兴趣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进一步探求提高。因此,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和知识需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较好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学会分配兴趣,从时间和空间上安排自己的兴趣点,从生活和常识的维度出发,为自己营造一个充满乐趣的学习环境,探索学习武术知识,提高学生自身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充分发挥自主探求精神,将枯燥的武术科目的学习引入多方位、全角度的学生主动参与中,使学生对武术学习充满热情,以达到愉快高效地吸收知识、提高技能的效果。

2.2充分重视武术课堂教学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将多种授课方式融合起来,带领学生进行多样的创新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在动手和观察的过程中深化理解。教师要充分重视武术技术的教学环节,指导学生亲自动手模仿、练习、熟练直至掌握,最后达到能自主创新编排一些技术动作的程度。

2.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做好预案,带着问题去听课,解决难点和疑点;在课堂上要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积极讨论解决问题,还要在课堂上边听边记录,提高主动性和积极性;课下要经常复习,对技术动作和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使知识形成具有系统性和条理性,便于自己巩固和提高。

3教学方法方面

3.1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高师武术教学应该采用丰富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参与式教学和情感教育等手段。

首先,采用参与式教学。在课堂营造出一种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激起和焕发学生学习的情绪,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拥有主动参与和主动发展机会。其次,教师可以采用情感教育。通过一些具体的教具,让学生有最真实的感受,这种充满感情的教育可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健全自己的人格,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翻转课堂”教学法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预习、自学、探索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是“翻转课堂”教学法的优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探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课结束时,留一个探索性的问题给学生,这个问题一则可以促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思考以及应用,二则可以同下节武术课所讲内容联系,便于学生对下节课的内容自主学习。

在“翻转课堂”教学法的应用中应该注意:1、恰当选择预留作业的内容和难度;2、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己答疑解惑;3、课堂教学的内容要取材于教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技能和综合能力。

总之,武术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的总原则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提高武术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创新能力培养

在武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教学条件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教师要建立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和营造浓厚的课堂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对武术知识和技能学习的积极性。要以学生为主体安排教学活动,不批评、挑剔学生的独特想法,打消学生的顾虑,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真正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对知识学习及创新的欲望,开启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好充分的准备。

武术教学常用的方法范文9

一、加强理论学习

初中生年龄较小,很少有机会接触到武术,在实施武术动作、套路的教学内容之前,至少要安排一节武术的理论课。这节课可以是老师向学生介绍武术的起源、发展和内涵以及武术攻防技击性的特点和生活中防身、健身的作用等。也可以利用初中学生喜欢上网的特点,分组安排学生网上查找跟武术有关的知识,之后在课堂上向老师和其他同学汇报。还可以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先播放一段成龙的动作电影片,再让学生谈谈对中国武术的看法,最后再向学生讲解武术的起源、发展和内涵以及武术的特点、作用等。通过这样一节理论课的学习,学生不但学习了武术的理论知识,也加深了对武术的认识,领会了武术理论发展的精髓离不开攻防技击意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理解武术基本的动作和套路不是花拳绣腿,而是学习武术的前提和基础,才能产生对学习武术的兴趣和动机。

二、改变教学方法

1、动作讲解上渗透武术的攻防含义。

武术套路是人们为了便于练习,记忆和传授攻防格斗的方法,把许多攻防动作按起势、发展、收势编排有规律、协调、严谨的模范攻防组合动作。他以踢、打、摔、拿等动作为基本素材,使武术攻防技术动作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其中许多动作可以在攻防实战中找到原形。因此在武术教学中,我们一定注意不要只强调动作要求,这样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应该在教授武术技法时,将其攻防含义渗透进去。例如在健身拳中的拳、掌、肘、爪、勾等打法,脚踢、膝顶、头撞、按摔等技法都具有明显的技击性和攻防含义。学生在练习这些基本动作时往往提不起兴趣,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讲完这些基本动作要求后告诉学生这样做的目的是攻击对方保护自己的。学生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甚至不用教师要求,自己都会去练习体会动作。这样使学生在熟悉动作攻防含义及方法技巧的前提下学习武术,不但使学生真正了解中国武术,还提高了学生学习套路的积极性,为学习攻防实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此可以看出攻防含义的传授对于武术教学必不可少,也只有这样武术才能真正发挥其功能。

2、动作示范上采取分解和完整相结合。

武术教学中不管是学习套路,还是学习器械,教师都应该把该套路完整的示范给学生观看两遍,这样不仅让学生对该套路的动作形成完成的印象,对动作的概貌和精气神的韵味有了初步了解,还让学生有了美的享受(当然老师的示范要以正常的速度体现式正招圆、劲力顺达,力求形美质善),增强了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另外武术是由很多动作组合而成,因此在教学中要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教。如果动作比较复杂,就要分解为:上下分解和左右分解。例如在学习“马步架打”时,老师先示范一个完整的动作后,再进行上肢的分解动作,接着进行下肢的动作,最后再带领学生把一个个的分解动作串联起来,进行完整的练习。一个动作不会不要急于教下一个动作,要反复体会,才能消化和理解动作要领,同时也注意渗透攻防意识。刚开始学习时,注意不要过分强调动作的细节,等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再精雕细琢。比如在学习“剑术”套路时,先引导学生学习刺剑、架剑、挂剑、撩剑、压剑、崩剑、劈剑和点剑,然后在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教,最后再将每个动作串联起来。

3、动作纠正上采取互教互学的方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基本上都是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四阶段教学法”,学生一般都是被动接受,但在武术的课堂教学中,可打破这种常规教学法,采取学生互教互学的办法。学生对武术的热爱程度各有差异,水平也有所不同。有的学生曾在武校学习过,有相当的功底,这样的稍加指点便可成为教学的得力助手,成为武术教学中的体育骨干。在上学期我利用课余时间对一些武术爱好者进行单独指导,取得较好的效果。这样在武术的课堂教学中,可以让这些学生示范动作、也可以让这些学生来纠正其他同学动作上存在的问题,这样增加了学生练习的密度,省时高效。同时这些学生在教学中就成为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榜样,看到身旁的同学动作做的那么的优美,很多的学生都会不断的努力。

三、改革考核办法

常规的武术课考核,学生要按教师的要求把规定套路做一遍,根据学生做的好坏给予评分。这种考试方法的缺点在于考试过后,学生在不上武术课时,时间一长就将以前学过的动作遗忘,将教师的心血和自己的汗水付之东流。为此,考试的方法可以作以下的新的尝试:第一学年重点以基本功为主,第二学年以教授的套路为主,第三学年把传统套路改编后传授给给学生或学生自学套路,作为自选课。这样学生不仅要学好规定套路,又要学习武术套路的编排原则和方法,将来升入高一级学校或走向社会,基本能自学武术而进一步提高,从而受益终生。

武术教学是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只要我们积极研究探索,制定适合我们学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营造一种融洽的学习氛围,使我们的教学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让我们的学生从小就热爱武术,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使他们终身享受中国武术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高廷波,张云龙,吴刚. 探究式武术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J]. 搏击.武术科学, 2007, (07) .

武术教学常用的方法范文10

关键词:学校武术;身体认知;层次化;传承遗产;传统武术;教育遗产;武术传承

中图分类号:G 852 文章编号:1009-783X(2017)01-0122-06 文献标志码:A

1.当前学校武术“套路接龙”为主的教学现状与发展瓶颈

自20世纪初武术被列为“学校体育课程”以来,受到国家各届领导人重视,并得到教学内容、学时等方面的政策保障。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近些年学校武术教学进行了各种改革与探索,有“淡化套路、突出技击”“优化套路”“打练结合”等转变理念的呼吁,也有对于拆招喂招、攻防体用等教学方法的探讨,以及段位层次化等教学内容的改革;但究其实质仍不脱离动作的规范和熟练记忆的窠巢,当前武术普遍存在套路接龙式教学与“记忆动作,考完忘完”的学习现象,武术教学仅仅停留在强调外形的“术”化教学层次。针对套路接龙教学难度不分、华而不实的现实,有学者提出了教学内容需层次化的建议,但诸如段位制的层次化教学只是由单人动作记忆变成双人动作记忆。鉴于武术教学“记动作”为流行的恶性循环现状与华而不实的发展困境,改革教学模式是突破当前困境的关键。武术是身体文化,脱离了身体体悟的教学注定了学校武术教学发展存在瓶颈。

2.武术“形熟”“艺精”与“道合”三段式的“由术及道”教育经验遗产

武术传承至今,拳种门派众多,无论是内家拳或外家拳,其传承都是身体教育,大致分为形熟、艺精与道合3个习武阶段。

2.1武术传承是一种阶段化的教育与学习实践

武术是身体文化,习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严格来讲,武术传承是一种具有阶段化教育特征的武术传播。例如《逝去的武林》中“不达到一定标准不进行下一阶段内容教习”,明代吴殳《手臂录》中“练未熟,不教第二,第二法未熟,不教第三”的规定,王卓然《武术学》武术功力有“小成-中成-大成”3阶梯的划分,孙禄堂《拳意述真》中有形意拳“明劲-暗劲-化劲”劲力3阶段的定位、王宗岳《太极拳论》明确指出了太极拳习练的3个层次“着熟-懂劲-神明”,清代《倚山武论》有“习武贵熟,熟则举手即是,熟了还向熟中习”的阶段隐喻,邱丕相《武术初阶》有“动作准确稳健-方法清楚完整-劲力顺达充实-节奏鲜明多变”动作质量层次的划分等。由以上诸多的传承文献资料可知,武术传承是一种具有阶段性特征的学习与教育实践。

2.2“形熟”“艺精”与“道合”三段式的习武阶段划分释义

武术教育实践中,不同的传承阶段其内容特征明显不同,例如形意拳明劲阶段重外三合(练外形以明白劲,体会劲)、暗劲阶段重内三合(淡忘劲,使动作成为自然反应)、化劲阶段重整体的身体体悟(动作收放自如,随心所欲),太极拳“着熟”阶段重拳势、“懂劲”阶段重听引拿等劲力的内化、“神明”阶段重“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技巧的贯通与纤熟,武术功力小成阶段在拳架,中成阶段在身法,大成阶段在心法等。由不同拳种教育实践的阶段性与内容特征可知,无论是太极拳还是形意拳,拳术还是器械,习武与教育实践多呈现为三段式倾向。为研究方便,根据习武第一阶段重招势的外形规范、要求动作熟练等内容特征,定义第1阶段为“形熟”。

根据习武第2阶段动作化形为劲的内向发展,以及对外在动作微妙平衡的自然控制(但仍受制于感性官能知觉与感受),具有体现人之造型与身法表现的技艺化特征,定义第2阶段为艺精。艺精要达到对武术动作气之精微灵动的感知,就是对动作方向、劲力、速度、节奏等的认知达到精爽明达的程度,即精之明。武术动作的运使主要靠气息的调控,“精也者,气之精者也”“一气能变日精”。武术技艺之精是关连身心一体,沟通形神的媒介。

根据第3阶段习武人对拳理、技巧的神会与明达、随心所欲、应用自如的特征,定义第3阶段为道合。道是武艺至境。“一物之化谓之神”,得此境,已无耳、目、心、手、体之分了,实将目之视、声之节、心之度、掌之控化为一片,成为整体身心合度、中节、人律协同操运的动姿,这种“动”的武艺是合于道的生命艺术。武术之道表现为行拳时得心应手,心知其妙而手能为之。道对各官能的要求是达到“顺正以行其义”的伦理秩序,即“耳目不违心”。合于道即达到孔子、庄子所理解的人生大“艺”。

3.“形熟”“艺精”与“道合”三阶段主要教育内容剖析

3.1“形熟”阶段主要身体体知教育内容

3.1.1入门拳架的熟练学习

武术传承史就是拳种流派的门户生产史,几乎每种传统拳种都有自己门户性入门拳架,例如形意拳的五行功架(形意拳一个五行功架,什么都练到了)、太极拳的十三势(太极拳不同套路的盘架子和推手运动方式都是“十三势”的变奏)、咏春拳的小念头(一个小念头,从安全到万全)等。关于熟练入门拳架有多种不同的拳谚版本,例如“贪多泛乱无功”“一势精则百势皆精”等。入门拳架的熟练学习不仅是记住动作,以“习一拳须加千百遍功夫”层层叠加的身体整体化改造,同时还是学习步法与手法等基本功训练的途径,是分类认知身体部位的基础。

3.1.2分类动作的习练与体验

武术分类动作的入门体验即对身体认知的初始教育实践部分,武术传承史实文献《武术学》中就有“身体各部分的修炼时间及功力标准”记载。武术身体的分类体验与运用是武术运动的独特语言,武术身体按结构与功能被分为三节四梢及次分的三节四梢,并赋予各节“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的对应功能。针对其技击技术与方法,武术家蔡龙云先生曾将之归纳为“四击”“八法”十二型”,总称“二十四要”,而且分门别类地介绍了锻炼方法,并做了力度、规范、运动规律、演练标准与制度设计。武术家们常说“功夫是练出来的,能速成的只是打法”,分类动作的体验、体会与揣摩是提高功夫水平的基础,更是系统性的局部感官认知过程。

3.1.3方向感的体认

方向感的体认是习武关键,无论是练、演还是打,如果缺了方向感的把握都会导致失利,练武有了方向感才能对人对己有纲领。例如形意拳是攻中路的拳,讲究能打在自己中线需全身力量用在拳头上,初始格外注重对崩拳的强调与锻炼,并有了拳从口出,脚如犁行的锻炼方法。形意拳入门也常采用变换距离、速度及方向的跟步练习、转身练习等方法,通过提高习拳者稳定性来提高其对方向的体认。太极拳中也有“太极拳者不动手,动手便非太极拳”即对方向感的强调与精要阐释。不动手并非真的不动手,而是“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相随的手,不是自动乱放的手,所以太极拳入门时对步法的练习也格外注重。华拳“四德”中“得机”里“察其动向,乘其未定,击其不意也”隐喻了方向感体认的重要。南拳中“拳打一条线”也是对方向感体认的描述,南拳常通过“十字盘”(类似于九宫格)来锻炼方向感,通过1~1.2 m范围内重心的稳定及能够在移动的同时具备有效的攻击距离和有效的攻击能力为判断标准进行方向感锻炼等。方向感的实践过程是对局部器官感知统合认知的初步过程。习武到高级阶段,对方向感的把握举手即是,例如形意拳大师薛颠“找准身体的去向,搁对地方”、李存义“弹丸之地决胜负”等即对此境界的描述。

3.1.4敏感性(自我节奏、速度、劲力等)的体知

王芗斋认为非“敏捷英勇之资……难得其神髓”。练拳就是练敏感。首先,练拳要练出自己的节奏,不能模仿别人,否则容易暴露虚处受人攻击,处于被动受人牵制。形意拳通过呼吸练节奏,劈拳是形意的头一个功夫,以劈拳时轻出重收锻炼节奏,并以收拳时腿部让人看不出后颤为判断标准。稍有功夫上身后,以步法练呼吸与节奏,通过练法上不断退步(吸),打法上只进不退(呼),积累自己的节奏,有了自己的节奏会越练越上瘾。习武到高境界,形意拳通过“转七星”等利用打侧门的速度优势提高敏感性。速度的发挥主要靠腿的爆发力,形意拳通过挤膝磨胫练大腿根、练爆发力提高速度。太极拳是后发致人的拳种,非常讲究节奏,通过“听劲”准确地感知对方的劲力与动作意向以作出反应,常用“四正推手”相互锻炼来加强对节奏的感知,同时也常用“引手”来诱发对方,试其虚实[嘲。华拳常采用只抓取不攻击、进取“咽喉、心脏、脊背、腰椎、两肩、两膝、两踝”十处人体要害部位为目标的“摘星换月”法来锻炼习武人的敏感性等。其次,练武要去除弱点才能敏捷,例如失衡的处理尤为关键,形意拳通过熊形练平衡,梅花拳通过梅花桩练平衡,太极拳通过单脚支撑练平衡等。习武到高境界,还可通过换劲练平衡,与人搭手时,能改对方的劲,在失控时能改自己的劲,失控后改劲是习武人的必学功夫。许多习武人通过化器械劲、动物劲为拳劲来提高自身的敏捷性。形意拳化枪劲为拳劲,通过黑夜练拳、“泥巴小人”等方法提高敏捷性。白鹤拳化白鹤振、跳劲为拳劲。身体的敏捷性实践是为身体协同技艺化操演的基础。

3.1.5眼法实践

武术习练中眼睛不仅是生理器官只起目视作用,眼神与手法、颈部等运动密切相关,初始时眼神与动作的意向相关连,眼需做到“眼随手动“目随势注”。习武到高境界,“眼法”要具有“精神之所发”的功能,成为动作意向“传神”的关键,例如进攻前方,眼神一定注视前方,若突然转身,这意味着回击身后的袭击,应回头扫视,迅速转身。若静止的拳应向前凝视,把“伺机待动”的传神意向表达出,不紧不慢方为功,即“伺机待动”的眼神。眼神一般有“凝视水底法”“目视月光”等锻炼方法。站桩也可练眼神,站桩时肌肉与精神都不能紧张,把眼神练“虚空”了方达标准。习武高手的虚空眼神既有伺机待动的动作意向,还有一种威慑作用,这是一种感觉代偿在起作用。杨念群指出:历史研究需要感觉主义才能避免历史真实被简化的风险。习武到高境界,全身各处都可打人,“眼睛也能杀人”,即对眼神精神功能的描述,同时眼法还是全身技艺操演的纲领。

3.1.6练气息

武术动作都是在呼吸的协调配合下完成的,故学拳要学会体呼吸。气不是呼吸的气,呼吸的气叫“息”。体呼吸是学拳入门的基础,很多传统拳都以体呼吸练气息,例如形意拳入门以视野开阔地带劈拳练息,开阔地带气息放得开使人具身性气息加长,再加上劈拳手势一探一回,犹如人的一呼一吸,手部动作会激发全身,使人渐渐感到气息鼓荡,全身毛孔开合。太极拳要求用腹式呼吸来加深气息的深长与自然。华拳在“提、托、聚、沉”中进行体呼吸的锻炼等。气息的锻炼有一个由长吸长呼一长吸短呼一短吸短呼的渐进过程,习武到高境界可达“屏气似不息”达到气息与身心间互动的境界,但无论何种拳种,都要求“体生气,气养体”,而非强作吞吐。气息锻炼是身体内外一体的基础。

3.2“艺精”阶段主要身体体知教育内容

3.2.1行劲与身法的体会

功夫到了一定阶段,要往身子里面走,即由力向劲走,力是局部、外形的,而劲是整体全身性的。形意拳练五行拳不是练拳,而是练劲,多种劲团在一起才使身体灵活、游刃有余。多种劲用于一劲才能以柔化钢,柔不是软化,是变化。一般行劲与身法一有全有,一无全无。习武初级阶段的劲要在转换处求之,学会了抛物线,浑身都是拳头。形意拳遍布全身的抛物线指的是横劲,从钻拳与蛇拳中体会横劲,肩、手脚、胯可以互换打法,这是练通了横劲才能有的,横劲是深入形意拳系统的基础。具体练法有转身练法、“踏荷叶”等来体会劲。八卦门程华庭用软桩子“走簸箩”、梅花拳采用梅花桩桩步五势等都是练多种劲的“整”及身法的灵活与转换,这些练法就是为了去除外形“力”的过程,即采用去力求劲法练劲力。武术身法灵活取决于脊柱,以脊柱求身法,常用“涮腰”“甩腰”等具体锻炼方法。劲力是提高身法、敏感性等的必要环节,同时深化了整体与局部身体统一的认知。

3.2.2动作技巧的妙用(隐蔽动作的体会)

艺精阶段是要不断去掉身上的蛮力、对动作的技巧不断内化与妙用,以及身通慢练把动作的巧妙拿捏出来的过程。例如:形意崩拳的妙处在于“张弛”、炮拳妙在“磕”、劈拳妙在“抓”等;螳螂拳拧腰侧身滑脱对方时妙在“拧腰而不走跨”等;南拳桥手格挡时妙在“小范畴距离内避力加滚动与防中带攻”、推指如推山,妙在“由后向前慢推”等;器械枪法扎枪妙在“扎滚豆之力”等;华拳中龙爪手妙在“刁”、出掌妙在呈“瓦垄”等;太极拳尾间中正妙在“支撑八面”,以尾间与脊椎成一直线为准星、搂膝拗步妙在由虚到实的“转换”等……懂得了动作的妙用,就有利于身法的灵活自如,形意拳常用打一厘米拳来锻炼动势,摸清拳架的来龙去脉,并通过“闭五行”体认五脏六腑,配合外形动作。枪法“圆机为本,工于一圈”,以“七圈”体会枪法的细腻等。动作技巧的妙用既是身体艺术化操演的必要环节,同时又借助动作的微处理深化了对身体局部器官的认知。

3.2.3延伸套路学习

武术是千年技术与文化体系化发展的结果,传承有序是其特点,各个拳种在其入门功架基础上各自进行了延伸套路的创编与开发,例如形意拳十二形是对五行拳的发展与延伸、太极拳在十三势基础上又发展出了老架与新架、咏春拳在小念头基础上发展出了寻桥等、查拳在四路升平(正拳)基础上发展出了五虎拳与五步拳套路、华拳在“乔相扑”与“打套子”基础上又发展出了1~12路华拳、鞭杆在五阴七手基础上发展出十三法套路等。延伸套路学习一则为巩固与深化理解入门拳架,二则是学习前辈对拳种身法、劲力等的创新成果,不但体现出拳种的传承有序,而且每种拳种的身体运动特点不同,延伸套路学习最理想的境界是能在学习继承中学到师傅的东西,使延伸套路学习成为传承人身份的表征。

3.2.4练丹田

习武到身上有了功夫阶段,就得练丹田,不练丹田功夫不能深入。很多拳种有通过站桩练丹田的记载,练丹田重在“较”,要下沉上提,提起,气才能下沉。站桩2个小时是高水平的标志,但锻炼阶段要少站桩多溜腿才能长功夫。逆腹式呼吸也是练丹田常用方法。另外,旺丹田也是传统习武人采用的一种练习方法,与高手比武,精神一兴奋,就会旺丹田。孙式太极拳传人孙存周(孙禄堂之子)指出“把练丹田当作练重心的起伏就容易多了”,可知练丹田主要是为了身体上下更加协调地运动。

3.3“道舍”阶段主要身体体知教育内容

3.3.1无形动作形成

习武人能体知劲力后,一切架式无可无不可,就无所谓形了。外在形的招法不是关键,到道合阶段一个姿势顶一百个姿势,达到无形境界。无形并非真的没形,而是在出手的一刹那才有形,出手前随时及任何姿势下都可变化身法与劲力。习武达到高境界时浑身都是拳,初级阶段所学的根节、中节、梢节,此时甚至可以替代与互换,根节、中节、梢节都可发挥击打作用。八卦传承人程华庭打八卦时只看到身子在动,看不见具体的形。李小龙无形中打寸劲等都是对此的描述。无形动作要从有形动作中练出来,要多练,多练不是内容多,而是次数多;但多练不仅仅是次数多,还要能从有形中练出东西来,不拘泥于固定的姿势,使身体随身所欲,即达到融摄目之视、听之感等体触为一体,使本体的明了落实为发用的自如,心之思落实为身之能,理之知落实为手之会,突破个体结构与官能之束缚,与自我、他人或宇宙取得一种默会性深层和谐。

3.3.2意念与神明

练拳到高境界,尤其是内家拳,无论是太极、形意还是八卦都强调比武时用意不用力,用意不是不用劲力,用意不用力是指力由意生,不用拙力或单劲,要用整劲和拳劲,体会到各个拳种的拳劲,就是用意不用力,比如太极如摸鱼、八卦如推磨、形意如捉虾,用这种劲来练拳,就是用意。对方一动就知道,用意打人为妙,但用意只是反应意识到,武艺练气,道艺练神,“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以形为制者,神从而害”。比武不但要有反应,还要有反击才能生神。例如形意拳生神需三顶、三扣等,强调能坐腰,就能生神,常用“蹲猴子”练反击能力等。

3.3.3拳派动作的创新与绝技

武术传承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学老师的东西主要是继承,能在老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东西,提高比武的技艺与能力是发展,也是无数习武人梦寐以求的事,正是各传承人对发展自己的东西的理想追求才有了武术各拳派的发展。能独自创拳,就表示功夫出来了,例如形意拳偏门攻防、返身打法是形意大师李存义发扬的,攻击身后的移形换影晃法是薛颠发扬的,能攻偏门与身后就会比对手快,这样比武就处于主动。太极宗师孙禄堂融太极、形意、八卦为一体,创编了孙式太极拳等都是创新。另外,绝技的形成也是“变化莫测之为神”道合阶段的功夫,例如形意传人郭云深“半步崩拳打天下”、八卦董海川穿掌绝技等,一些习武高手将某一动作练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是对身体各器官一体化运用的表征。

3.3.4官能的互动与通用

囿于经验域的凡庸之人,受制于既定框架与固有积习,官能未能互通,而修行至高境界的习武人能达到“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同也”的程度。个中原因已为庄子所揭示――“听之以气”,达到气涵身心的感通之境,则全身任何部位都可与自然之气相沟通与交流。形躯官能虽各部有别,但在本然层面均为一气所形,故应操行实然层面的修行臻于应然层面的合一。在中国传统哲学里,人是气的能量之容器,医家看待人身有五脏六腑和气一经络2大系统,石田秀实称为“流动的身体”和“作为场域的身体”。武术传承中多采用站桩与呼吸吐纳等方法来提高与达到官能的互动与通用水平。

3.4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是对生理身体结构与功能的身体认知

传统武术技击格斗性较强,力是最直观的外在表现,是气、意动机下劲力合一的力,也就是全身器官与神经系统等的高度协调之力,为达到高度协调,各拳种具有独到的传承方法与特点。对于外形动作的学习而言,在各阶段内容学习上,每种拳种还有对学习内容的评价与检验,例如形意拳有“较二十四法(三顶、三扣、三抱、三圆、三摆、三垂、三曲、三挺)”、太极拳有“力达四梢练功法”、华拳有“五线一体”纠拳法等。习武人通过长期诸如形意拳三圆“虎口圆则力达肘前、两股圆则气到丹田、脊背圆则力催身前”、太极拳九要“塌者,腰往下塌劲,尾闾上提督脉之理;松者,松开两肩如拉弓然,不使膀尖外露也”;华拳出掌如瓦垄,平拳呈丁形如此才能五线一体出遒劲等标准的习练与劲力发挥实践过程,就潜移默化地完成了对自己生理身体的认知过程,习练中认知到什么样的身体结构,身上就有对应的劲力功能。形意大师李仲轩曾说“练武的人一比武才知道自己练了什么,才能对自己身体清楚地认知”。对于配合外形动作劲力完成的内在器官与经络而言,也是有了对其结构的正确认识,才能在行拳中运使其对应的功能提高习拳水平。例如常采用阴阳、五行之理贯注于对身体的认知,形意拳通过“闭五行”来认知身体的五脏六腑结构,在弹抖、收缩劲力运使中良好地发挥了心脏与血管的导血与肺的输导气体之功能,太极、形意等拳种还借鉴医家“流动的身体”和“作为场域的身体”经络网状结构认知,通过桩功练习调控气息以达“气宜鼓荡”……总之,武术传承就是对其生理身体结构与功能的认知过程。

4.武术身体认知传承遗产对当前学校武术的启示

改革教学模式是突破当前学校武术困境的必然趋势,层次化身体认知的教育转向是对武术传承的本真回归。

4.1以结构与功能身体认知为目标的层次化体悟是教改理念的突破口

从对各阶段武术传承内容的梳理可知,阶段化的学习内容实际是以对身体结构与功能的深化体知为逻辑的。武术动作的掌握是建立在对拳种特色化身体结构体验及功能受用的辩证化认知基础上的(例如形意拳“三圆”强调身体结构的虎口圆与功能的力达肘前,如果力不达则可从虎口是否圆润的结构上找问题等),而非当前学校武术教学强调的动作记忆。习武者层层化的身体目标使生理身体大致实现了一个从力(术)到劲再到劲力合一(道)的身体化过程,外在表现是实现了身体由局部肢体器官控制的不协调到全身各处统一协调的游刃有余,内在机理是外形与内在器官、神经意识等的高度融摄与化用。在当前学校武术教育中,由于对“打练结合”的强诃与呼吁,也做了诸如段位制教学改革等象征意义上的内容层次化的区分;但并没有解决如何实现由形一艺一道层次化的身体体悟认知落实一体化目标,如果这些阶段化的身体认知目标不能完成,怎能轻而易举地实现打练并进的教学目标?学校武术段位制理念或思路是好的,但记忆式而非体认式的操作化路径有待商榷。

4.2传统武术由术及道传承方法的创新转化值得研究

每一种文化形式都涉及传播,学校武术教育实际是一个在中国未成年人身上传播武术的过程,但目前武术传播的水土流失严重,“缺少有分量的本土研究”。从层次化的武术身体认知教育遗产可知,由术及道是武术的传承遗产,并有相应的练气、练眼等本土化的教育方法。但这些方法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有的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例如敏捷性教学方法的“摘星换月”;有的负荷较大,例如练南拳桥手动作妙用的臂膀滑铁环或竹竿方法;有的耗时太长,例如形意拳练气息的劈拳练习得用1年时间……传统武术锻炼方法的负荷大、危险、耗时等特点都不利于学校武术的普及与推广,如何将这些身体认知为目标的传统教学方法进行转化与创新,使之适合学校武术教育的普及与推广是值得思考的学术问题。

4.3身体认知的“形熟”目标是学校武术普及与推广的改革重点

武术传承是一个普及与发展创新的过程,学校是普及、传播武术文化的重要载体。从武术层次化传承遗产可知,达到艺精的中高级阶段及道合阶段是发展型武g人才的目标,学校武术教育目标应定位在形熟及艺精的初级阶段;但此形熟非当前学校武术“学武术就是记动作,学完忘光”的彼形熟。此形熟是以一定的身体认知教育目标为导向的形熟,通过形熟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武术的兴趣,为学生以后的继续学习打好基础。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形熟及艺精的初级阶段,一是由于艺精及以上阶段教学目标非一般人可以达到,二是达到更高层次的武术境界需要的锻炼时间并非学校教学时数所能达到:故学校武术教育侧重点定位在“形熟”阶段较为合理。

4.4传承人与社会精英对教学目标的认同对接是武术教育的路径指向

任何知识都是权力话语的隐喻,学校武术教育传承内容也不例外。似乎一提起武术传承内容的话语权力,人们更容易想起武术强国强种事件,其实当今学校武术教育理念与内容如“淡化套路”“优化套路”、段位制的实施等仍然是社会精英的话语权力。就武术教学内容而言,存在一个武术传承人与社会精英之间认同断裂的危机。武术是身体化的,每个习武人的天赋不同,而习武又具有明显的层次化特征,这就需要那种有亲身体验,在任何阶段都能将学生引上道的教学与指导。而武术教学内容大多情况下是由社会精英所设定,并且执教人可能是名牌大学毕业;但没有武术层次性亲身认知体验知识的“名师”,这就导致会练武术的人不会撰书立说,因而没有话语权。但有话语权的社会精英没有亲身的武术层次化体验认知,从当前学校武术现状及段位制在学校的开展就可见一斑。怎样实现具有层次化亲身体验的武术传承人与社会精英的对接成为突破学校武术发展瓶颈的一把钥匙。

武术教学常用的方法范文11

关键词:儿童武术 教学模式 启发式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01-0062-041 前言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沃土上开出的一朵绚丽之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是一种技击术,更是一种文化产物。在新时代的今天,武术作为体育文化来说,因其自身特有的显著优势,不仅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基础并且蕴含着鲜明的中国特色,所以受到了国人越来越多的重视,而武术教学也逐渐在体育运动中兴盛起来,尤其是在儿童体育教学中应用广泛。结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深度探析儿童武术套路的教学模式,加以分析并进行合理教学运用,有利于增进儿童身心健康,增强体质;有利于武术套路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与运用;有利于中华武术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推广与传播。2 研究对象与方法2.1研究对象通过对儿童(主要针对6-12岁正处在小学阶段的儿童)武术套路教学模式的研究,结合儿童自身发展规律,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儿童健康成长。2.2研究方法2.2.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需要,笔者通过中国期刊网、苏州大学图书馆以及苏州大学体育学院资料室查阅大量有关儿童体育教学模式的相关文献资料,对所获取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了解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为文章提供理论支撑。2.2.2逻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法和其他分析方法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对研究资料进行逻辑梳理,最终得出结论。3 研究结果与分析3.1武术套路与儿童在教学中的相互契合3.“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分析文章的主要研究对象是6-12岁的儿童,即正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这一时期的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容易对新奇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年级越低、年龄越小其连续注意稳定性也越低,这无疑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尤其是体育教学的难度。对于武术套路的教学而言,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保证学生的安全,义要有效的传授武术套路的相关知识,所以研究合理有效的武术套路教学模式在儿童这一群体中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3.1.2武术套路的特点分析

武术文化深邃内敛、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相较于其他体育项目具有显著的优势。“就武术项目本身而言,优势是明显的,武术的本质特点和优势即是以技击为核心兼具艺用、体用和德行等功能于一身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形式。因此,从比较整个体育体系的体育项目而言:武术优势是指武术所发挥出的其它体育项目所不可比拟的特殊功能、价值和意义。”相较于其他体育项目而言,武术套路内容丰富多变,有众多拳种林立,另有“刀枪棍剑”等多种器械演练形式,又有单练、对练、多人演练之分,这能大大满足儿童的好奇心,提高儿童学习兴趣,增加儿童求知欲,以此较好地达到学习目标。内容丰富的武术套路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具有较高的契合点。对儿童进行武术套路的教学,不仅可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还可以促进儿童道德修养,使之能尊老爱幼、以礼待人,继而都可以成长为新时期的翩翩少年。3 2对武术套路教学模式的探析武术不仅仅是一种技击、健身的技艺,更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现象,是经过千百年锤炼而形成的一种优秀传统文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对学生进行武术教学,可以拓展学生视野,丰富知识,从而可以增强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意识、思想品德教育、人格素质培养等各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武术教学不仅生动活泼,而且富有民族特色。“内外兼修”是武术教学的核心。“注入式”、“启发式”、“情景”和“小群体”等教学模式是儿童武术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儿童自己对武术产生兴趣,循序渐进,以一种快乐的方式学习武术。而“体育教学模式是体现某种教学思想的教学程序,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的设计和实施上。”所以,对儿童的多种武术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有利于更有效地进行教学,这对儿童的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3.2.1传统武术套路的教学模式武术套路自起源始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公孙大娘舞剑器”等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武术套路的表演。而武术套路的传统教学则是非常严格的,一般都是先进行拜师才能学到技艺,而且必须经过相当长的磨练才能真正学到关于武术套路的技击功法。届时,师父会进行言传身授的教学模式,多是凭借个人经验进行技艺的授受。加之先前的“江湖世界”中又有众多武术门派林立,分门别类所导致的现象便是:习武者被分为多种派系,不同派系所传授的“功夫”也大相径庭,如“峨嵋派”的“七星拳”、“少林寺”的“罗汉拳”等,皆有不同的演练形式及功法特点。且众多拳种的传承具有“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之说。这些传统武术套路传承的特点直接导致了众多拳种的流失,武术发展至今,显然已经经过了改革与创新,“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现象早已不复存在了,这无疑增加了武术的受众人群,更有利于武术文化的继承与传播。“如今,武术不仅进入了科学殿堂,成为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且全民健身计划与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使更多的人投身其中。”在这种前所未有的武术学习浪潮中,我们更应该认真地去研究武术套路教学的特点及规律,这对加强学科理论建设及增强同民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3.2.2“注入式”教学模式

“注入式”教学模式是一种较为传统,也较为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武术套路的教学中,“注入式”教学模式一般是教师先进行讲解、示范,让学生看到、了解动作的运行路线及演练风格,继而让学生进行练习,教师在旁提示、纠正,以求学生尽快掌握动作要领。也就是说,“注入式”教学是通过教师的讲解与示范,让学生在相对较短的时问内学习动作以达到掌握动作的目的。

虽然“注入式”教学模式能在较短的时问内达到教学目标,但因此教学模式在教学运用中常常带有“教条主义”,在教学中刻板、机械的进行知识的传授、动作的学习、死板的记忆,并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对“注入式”教育模式的研究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它存在着众多不足。

第一,教学主体的本末倒置。从事教育的人肯定都知道,在教学中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但是“注入式”教学模式中,在“教与学”这一层关系上,学生却沦为了教学的“配角”,被看作是教学中的客体,导致教师成了教学的主体,过分强凋教师的主导性,这样就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教学目的的刻板教条。在“注入式”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仅仅是为了教而教,单纯的为了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并不注重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如学生的智能培养、心理情感的培养、个人能力的培养,这无疑是不利于少年儿童的成长与发展的。

第三,教学方法的强制灌输。在前文中也提到了“注入式”教学的方法,即教师先进行讲解、示范,让学生看到、了解动作的运行路线及演练风格,学生在教师的提示、纠正下进行练习,这是一种“强制”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并不给予学生点拨、启发及诱导,而是过分强调知识的注入学习。长此以往会逐渐磨灭孩子的天性,不利于儿童个性的解放与发展。

第四,教学内容选择的缺失。因“注入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的运用中,没有对学生进行明确的启发及诱导,提供给学生的知识技能缺乏其潜在的意义及迁移的生成能力,这就导致了学习内容的枯燥乏味,使学生难以理解学习内容,不可能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也不能对知识加以灵活运用。

第五,师生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在教学中,因是教师一方面强制进行知识的灌输注入,就导致了教师的主导性,即处于领导地位,而学生则为被迫接受者。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尤为重要,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是一种授受关系,但所传授的个体是活泼的儿童,所以不能让他们消极被动的接受知识;而在人格上师生应该是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不能过分重视个人的领导地位,而忽略学生的个体情感,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注入式”教学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其教学主体的本末倒置、教学目的的刻板教条、教学方法的强制灌输、教学内容的难以迁移以及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性,“这种教学思想严重违背了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因而成为束缚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桎梏与枷锁。恩格斯对欧洲中世纪的教育进行过尖锐地批判:‘学校流行着一种非常可怕的背书制度这种制度半年的时问就会使学生变成一个傻瓜’。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更针对传统‘注入式’教学的瘤疾发出了‘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同’的强烈呼声。”所以,在儿童武术套路的教学模式中,并不建议采用此种教学模式。3.2.3“启发式”教学模式

通过对“启发式”教学模式发展历程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得出这样的观点,“启发式”教学,即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根据学习过程中的客观规律,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自愿、自觉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实质在于教师能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其具体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辅助提供指导和帮助,其目的在于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发现并挖掘出学生学习的潜能,拨开云雾,指点迷津,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使学生系统的知识学习与智力的发展充分结合,从而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

第二,从“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其重点是要求教师能准确抓住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启发诱导、层层递进、步步分析,最后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其教学现象反映了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与学生学、主体与客体、认知与非认知的统一。

第三,“启发式”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创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制造放松、欢乐的学习气氛,应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提供轻松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想思考,愿意思考,喜欢思考。创新学习的前提在于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了学习的科学性与学生心理逻辑的统一。

第四,“启发式”教学模式多种多样,但其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知识的传授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其中情境教学法和逐步归纳法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这两个教学方法步骤简单,学生理解、接受起来也相对容易,同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身心及生理特点有选择的采用不同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第五,对于教师而言,“启发式”教学能充分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促使教师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邓小平曾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为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明确方向,教师只有不断更新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启发式”教学模式历史悠久,我国最早源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发式”教学是教学方法中的一株常青藤,是现代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也是当今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3.2.4情景教学模式

体育课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良好发展的双边教育活动。国务院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为了更好的贯彻这一指导思想,使学生能在宽松的课堂氛围,新颖的教学环境中学习,运用情景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是教师们教学的必然选择。情景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周边地理环境、教学设施、语言描述等为学生设置场景或还原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轻松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运用情景教学模式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创设情景须充分与教材相结合。教材是运用所有教学方法的基础,是出发点和落脚点。老师在进行情景创设的过程中,应充分运用教材,深入探析本节课在教材中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目的。利用所创设的情景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技术与技能,寓教于乐,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第二,所设情景须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创设的情景应注意此情景在运用过程中给学带来的正面的影响,是积极、乐观、生动、活泼、向上的。调查研究表明,在儿童时期,学生对于教师的信任是远远高于父母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语言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积极向上的情景模式,这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第三,所设情景应与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相符合。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阅历的加深而有所改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随时观察学生的变化,根据学生的兴趣来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景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广泛,形式多样,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创设情景,讲究科学性和时效性。另外,教师不仅仅要掌握先机,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进入情景,还要根据教学要求,将学生及时带出所设情景,控制课堂秩序,加强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充分发挥情境教学模式的优势。3.2.5小群体教学法对于社会而言,群体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几乎每个人都是在群体中生活,人成为群体的原因在于他们身上存在的共性和个性,由于个性的不同,从而导致群体性质的不同。“小群体教学法”是同家级课题项目,它区别于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对调动学生积极性、自主性、曾强学生体育学习能力具有显著作用。所谓“小群体”教学法:是根据班里学生的特长、能力(领导或辅导能力)个性以及认知倾向,思维方式等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根据教师有计划地指导,学生白定目标,自我评价,利用小组之间的协调学习,同学问相互配合,相互帮助,以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优的发展。采用小群体教学法进行教学,不仅仅适用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而且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考虑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显著的效果。 第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小群体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由学生自选小组长,带领大家进行所学知识的练习,可自由选取练习方式,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有利于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形成。 第二,为学生间相互沟通与交流提供了机会。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分组练习,可白行选择同学白成一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采取这种方式在一起的学生,从一定程度讲是性格相投、兴趣相宜、身体素质相近的学生。不仅便于教师观察学生的脾气性格及内在涵养,同时,也增进了学生问的友谊。 第三,小群体教学法注重对小干部的培养。“小群体”教学法采用分组练习时,可由教师指派小组长,带领本组成员进行练习,在此期问,小组长担任小老师的角色,对学生进行指挥引导,这可问接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协调能力。 第四,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性。在教与学的双边教学关系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可动摇的。长期以来,填鸭式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以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符合社会长期发展的需要。而“小群体”教学模式则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总的来说,小群体教学模式形式多样,一般在教学开始都有一个分组和集体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的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和学习目标,在课程的前半段,一般以教师教学生学为主,在课程的后半段,主要以促进学生问交流为主,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4 结论与建议

“注入式”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模式、“小群体”教学模式等都是现代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模式,虽然每种教学模式问都有着相通之处,但也有区别于其他教学模式的本质特征。“注入式”教学模式是一种较为传统的、古板的教学模式。其本质特征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武术教学中,不建议采用此种教学模式。研究表明,“启发式”教学模式与“情景”教学模式是融会贯通的,其本质都是以启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基础,以引导学生主动学、愿意学为目的教学模式。这两种教学模式在儿童武术教学模式中可以广为应用。“小群体”教学模式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模式之一,是将学生分为若干组进行自学的教学方法,意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这种教学模式也是有利于儿童能力培养的。

另外,儿童武术区别于一般的体育项目,因此,在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上与其他项目有所不同。所以,在儿童武术教学中,应以基本功训练为基础,注重基本动作的练习;在教学方法上以直观教学为主,强调动作规格;强化动作攻防技击特点,突出不同的拳种;教学与训练相结合,提升整体演练水平。通过本文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在进行武术教学时,应根据儿童少年身体发育阶段性特点的不同,时刻注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以便对教学1.作作出相应调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谨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与创新意识;在教学模式的选用上,教师应注意选用正确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儿童在武术套路的教学中真正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并可以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在未来之路上披荆斩棘,踏歌而行。参考文献:[1]刘玉红.情境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英用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2(12).[2]陈定华.在体育教学中尝试“小群体”教学法[J]科技创新导报,2007.[3]炊遂堂,赵红波.武术优势的困惑与优势武术的崛起[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5).[4]陈青山.论武术套路教学的基本特点[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4).[5]杨丽,温恒福.启发式教学与对话教学辨析[J].教育探索,2011(2).[6]邹师.体育教学模式分类及其应用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3).[7]毛振明,吴建,马铮.体育教学模式论[J].体育科学,1998(6).

On Kids Wushu Routines Teaching Models

Zhang Yuqian

武术教学常用的方法范文12

【关键词】健康教育;武术教学;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350-01

1 绪论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代表,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具有其它现代体育项目所无法比拟的内容、形式和文化内涵。在国家大力推广素质教育的今天,在中小学开展武术教学尤为重要,而且武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具有着其它体育项目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新时期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学校体育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武术教育,也应适应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求和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使其在学校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可以充实学校体育的教育体系能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还能弘扬民族文化,从小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武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阅读相关书籍以及相关网站、查阅国内外有关中小学武术相关资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

2.2.2 专家访谈法:就本文的主题,走访、电访、电子信箱访问国内多年从事武术教育研究的专家和学者(包括部分民间武术家),认真听取了他们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2.2.3 综合分析法:围绕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对所掌握的材料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武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研究。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武术教学创新研究的依据:武术教学与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武术对培养学生的速度、力量、灵巧、耐力、柔韧及身体素质有很好的锻炼价值。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另外锻炼意志、培养品德是武术的重要功能。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常年有恒,能培养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套路练习要克服枯燥关,培养刻苦耐劳、永不自满品质;遇到强手克服消极逃避关,锻炼勇敢无畏、坚韧不屈的战斗意志。

武术教学与学生社会适应。通过武术教材如:基本功、套路、搏击等的教学,学生经常练武,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持精神焕发、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有助于学生形成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协作的品质。

武术教学与美育。竞技观赏、丰富生活是武术的又一特点。武术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无论是套路表演,还是散手比赛,历来为人们喜闻乐见。唐代诗人李白好友崔宗宗就有“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的诗句。武术表演会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通过观赏,给人以启迪教育和乐趣。

3.2 中小学武术教学技术、方法的创新。

3.2.1 武术教学技术部分的创新:本人认为水平一(1-2年级)的武术教学内容应该是:以近似武术基本动作,有助于提高与完成武术技术的活动形式编成武术游戏,也可叫做“趣味武术”。注重培养学生练习武术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锻炼身心,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快乐的体育游戏中体验武术的魅力,提高身体素质,陶冶情操,培养其学习武术的兴趣。初步了解传统武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习练武术打下基础。

本人认为水平二(3-4年级)的武术教学内容应该是:以简单的拳法、掌法和相应的防守方法,编成突出“打”发技术的教学内容。这是正式学习武术的开始,在内容的选择上要具有吸引力,简单好学,学生容易记并且喜欢练。武术基本知识介绍,基本手型手法、步型步法、基本动作的学习。学习拳、掌的发力技巧,编排一些学生喜欢的小组合,进行有意识的攻防演练。以满足学生的“打斗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习武兴趣,同时要注意进行安全教育和武德教育。

本人认为水平三(5-6年级)的武术教学内容应该是:以腿法和相应防守方法,关于传统武术的技击方法,有一种说法“手是两扇门,全靠脚打人”充分体现了在技击中腿法的重要作用。通过腿法的练习可以提高学生腿部的柔韧性、控腿能力、增加腿部和腰腹部的力量以及四肢与躯干的协调性,提高步法、身法的灵活性。通过这一水平的学习要让学生知道:练习武术光靠兴趣不行,还要有不怕苦,不怕累,持之以恒的精神。

本人认为这一水平四(7-9年级)的武术教学内容应该是:首先要更好的抓好基本动作的规格和质量。其次要抓好手、眼、身、法、步的密切配合。再次要抓好套路、器接、对练演练时的劲力、节奏、身法、风格。通过这一水平的学习培养学生用顽强的意志品质去克服练习中出现的枯燥感和疲劳感。

在进行相应水平阶段的武术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根据学习领域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精心设计武术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武术的特殊教育功能。

3.2.2 武术教学方法的创新

3.2.2.1 采用现代先进教学媒体,激发学生兴趣,促进技术动作学习:中小学武术主要是套路、器接,对练为素材,结合锻炼身体的需要,按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腾转折返等规律组成的成套动作。由于武术动作动感强、速度快、变化复杂,教师完成一个示范动作只是瞬间,学生很难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把动作的变化、动作顺序、动作力度、肢体配合等诸多运动因素都看清楚,在大脑中形成的直观视觉表象难以达到清晰的程度,往往是在有很多疑问的情况下就投入了练习。现代教学技术给武术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多媒体具有引起注意的功能,生动地画面形象、动画、特技效果、声音效果、清晰的信息等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有利于实施个别化学习;有利于探索和实现不同教学模式的教学。

3.2.2.2 向电影电视学习,生动描述武术动作:我们更应该向电影电视的武术指导、武侠小说的作者学习,他们能用简单的动作、简练的文字抓住武术流派的动作特点,让观众有一个清晰的表象。武术教学也应该采用这种高效方法,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有重点有层次地进行教学。武术的一些专业术语如:“野马分鬃”、“白鹤亮翅”等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武术动作的特点,并且体现着武术文化的内涵。我们完全可以用此吸引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通过配乐的方式进行武术教学。鼓励师生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意识,只要是能够提高武术教学质量的,对武术教育有帮助的方法都可以拿来试验,效果好的要保留,并进行交流推广;不好的找到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3.2.2.3 大力开展武术比赛,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经常在课上定期的开展武术比赛,以个人赛或者团体赛的形式开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竞争和团结协作的氛围,同时通过比赛来检验学生所学的结果。

也可以达到以赛促练的效果。

4 结论与建议

4.1 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要根据中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使武术便于学习、便于记忆、适合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需要。

4.2 在教学方法上,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发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作用。合理科学的引导学生的学习武术的兴趣,发挥武术的独特功能,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将传统文化与武德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4.3 为了落实新课程改革,必须加强师资培训,更新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加强武术教学,各级教研部门多搞武术教研活动,把武术教学带动起来,彻底改变现在中小学武术教学的惨淡局面。

参考文献

[1] 体育学院普修通用教材[M]. 中国武术协会审定[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10-20

[2]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9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小学体育教学评价的基本理论与实践[M].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50-58

[5] 高风华.浅谈太极拳的教与学[J]. 中国学校体育, 2000(2);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