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武术活动总结

武术活动总结

时间:2022-09-29 19:23:25

武术活动总结

武术活动总结范文1

本学期武术特长班的教学已经结束,总体来看这学期的教学工作还是令人满意的。从学生的德育入手,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紧抓技术动作,通过适宜的负荷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达到内外兼修的目的。

1、武德教育

武德是习武之人所遵从的道德,是习武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在武术的练习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拳谚中就有“习武先习德”的话。从本学期之初就对学生加强武德的教育,让学生们了解习武先习德的重要性。通过专门的武德教育和平时练习中的言行举止来提高学生对武德的认识和了解,并能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用其标准来佐证自己的言行。

2、武术技术

本学期是我们小学部武术班开班的第一学期,所挑选的学生都是没有一点武术基础的学生,要想让这些学生从无到有这一步是很难的,我必须从最最基本的手型步型教起。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是很辛苦,要对每个动作进行讲解示范,对每个人都要进行纠正,每堂课下来几乎都是声嘶力竭。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的辛勤努力下学生的动作不断规范,学习的内容也不断的丰富,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本学期我们完成了武术最基础的基本功和初级长拳套路的学习,同时也完成了本学期初定的学期教学计划。

3、理论指导技术

在学习武术技术的同时,我还注重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讲解与武术技术相匹配的理论知识,让学生了解动作的方法和原理,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技术动作的练习。

本学期通过校领导的关心,学生的积极配合和我的辛勤努力,让我顺利的完成了这学期的教学计划。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的问题和不足,希望在下学期能够得到改善和进步。

小学武术班活动总结二

我校“武术班”开展至今已逐步走向成熟化,正规化,从锻炼同学的自身素质出发,从关爱武术爱好者的身体着想,主要以加强社员的体能训练,技能训练,进行素质培养,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对新老社员进行分层教学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体能训练:

体能训练是本学期的重要内容,通过这学期的武术基本功和体能训练,社员们能够积极参加,并且对训练的内容能够积极的完成,达到很好的效果。

2、技能训练:

在训练中武术指导老师根据各组社员的实际情况,采用分组教学、区别对待的方法,在训练中对达不到要求的同学进行了特别的训练,并且对其减慢了学习进度。对于掌握较好的社员重点培养,为校武术队发现并积累人才。

三、主要活动及成绩:

1、“武术班”组织编排了我校“春风桃李又一年”教育教学汇报演出活动。获得校内外领导的肯定。

武术活动总结范文2

一、配好班子 健全制度

组织建设是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武术协会作为民间社会团体,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地组织管理体系,就失去了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保障。淄博市武术协会自始至终将组织建设当做协会发展的首要任务来抓,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不断强化组织建设,将武术协会这一民间组织建设成了一支具较高思想觉悟、较强组织纪律性、紧密团结协作的坚强团队,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 精心搭建市武协领导班子 淄博市武术协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是经过认真研究,精挑细选后才组建的。目前的淄博市武术协会拥有名誉主席1名,主席1名,执行副主席1名,常务副主席1名,秘书长1名,执行委员会委员5名,副主席37名,副秘书长19名,委员74名。这些成员来自全市的各行各业,既有原市五大班子领导,也有来自市直各部门的领导干部、知名大企业的老总、各区县武术协会、武术馆校的负责人,以及部分德高望众的武术名家。选择这批班子成员的基本原则是:既要看班子成员的威望、影响力、号召力,以及为协会服务的实力。又特别注重人品、素质和对武术事业的奉献精神,目的就是要构建一个真正干事创业,团结向上、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团队。 为抓好各项具体工作,淄博市武术协会还成立了组织、竞赛、活动、经费筹集、新闻宣传、对外交流六个专门的委员会,协会的主席、副主席、秘书长等根据不同的特点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为协会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提供了可靠保障。

2 狠抓基层武协组织建设

在抓好自身领导班子建设的同时,淄博市武术协会还充分利用协会以及班子成员的影响力,积极督促、协助各区县建立健全武术协会组织,加大力度,狠抓基层民间武术协会、俱乐部组织建设,夯实武术活动基础,例如:为保证区县武协领导班子坚强有力,市武协多次出面帮助推荐、争取、遴选区县武协主席。为督促沂源县尽快成立武术协会,市武协主席焦仁方带着多位副主席数次到沂源县,直接找到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进行协调、沟通,争取支持,大大加快了协会组建的步伐。为帮助梓潼山武术院塔山武校建设,市武协的主席们也利用各自的关系和影响力,找到博山区教育,建设部门争取政策,帮助学校克服了许多困难,使之逐步成为了淄博市境内规模最大的武术院校。

目前,在淄博市五区三县中,已经有7个区县成立了武术协会。这些协会的高效运转,极大拉近了武术协会与基层站点、院校、会馆及各个门派的距离,成为市武协与基层组织沟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为了充分发挥各种组织机构的作用,市武协明确了各种组织机构的主要职责――区县武术协会负责境内武术活动的组织、管理、引导与协调;各个专业协会负责各门派武功的传播与传承;专业武术院校负责竞技武术的发展与提高。

健全的组织机构,为淄博市的武术俱乐部、民间武术组织和武术团体等找到了“家”的感觉,极大地推动了武术运动的普及和发展。截至2009年,全市拥有正规的武术院校5所,在校生一千七百余人,各类武术研究会15个,武术健身站点57个,常年参加武术锻炼的人数达一万余人,其中达到武术初段位的千余名,中段位一百四十余名。 3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市武术执会明确提出:习武必须先修德,各个武术门派要互相尊重,广泛交流,互相促进,共同提高,防止孤芳自赏,严禁相互攻击。为了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保证协会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淄博市武术协会在制度建设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制定了《淄博市武术协会章程》、《淄博市武术协会财务管理制度》、《淄博市武术协会段位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协会健康发展。

《章程》中规定,武协每月召开一次执委会,每个季度召开一次副秘书长以上人员的例会,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年会。各种例会,既是前段工作情况的总结会,也是今后一定时期内工作任务的研究部署会,更是各个门派、组织之间的交流会。会议地点的选择也多种多样,有时选在市武协某个团体会员所在地、有时选在青山绿水间、也可能选择到千里之外的其他省份去开,让大家在相互学习、交流,考察中增长见识,愉悦身心。协会成员凡是三次无故缺席会议的,就自动退会。并且想要再申请入会,必须得到“武协执委会”三分之二的票数才能通过。

二、友爱互助 真情动人

协会,是一种民间组织,内部组织结构比较松散,其中的人员都是业余参与,不存在任何经济上或者政治上的利益瓜葛,所以,也没有什么强制管理手段。这种组织的特点,决定了其管理手段和方式上的特殊性,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们得出的经验是:要想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就必须用真情去感动人,用行动去帮助人,用人格去凝聚人。让所有的武术协会会员,能真切地感受到,武术协会就是自己的家,协会的会员尤其是协会的领导,就是自己真正的朋友!使他们在协会这个大家庭中,感受到关怀,感受到友

爱,感受到尊重,感受到温暖。从而,使协会成为一个向心力强、工作效率高,充满活力的坚强战斗集体。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大家都是好朋友,谁在工作、生活中遇到什么问题,其他人就会主动地尽自己所能地去关心、帮助他。例如:协会会员的家中,如果有大喜之事,协会领导就会组织大家,利用各种形式为他庆贺;如果家庭中遭遇丧悲之不幸,协会就会组织大家去看望、安慰。为了给协会的会员提供一些便利,市武术协会还组建了一支锣鼓队,当会员所在的单位、部门、团体等举办庆典活动时,我们就会派锣鼓队到场助威、捧场。对会员关心爱护、支持帮助,是协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协会会员如果在工作中,遇到什么难以克服的困难,协会就会把他的事情放在心上,在不违和国家政策、法规的前提下,通过各种渠道,想方设法帮助他协调关系、出谋划策,助其渡过难关。

在多年的协会日常工作中,这样的实例很多。

例如:在1997年,我们协会一个会员经营房地产公司,由于事业刚刚起步,公司经营过程中遇到了极大困难,举步维艰,了解到这种情况后,协会领导主动上门,帮助他分析原因、研究措施,并积极帮助协调各方面关系,缓解资金压力,扩大房产销路,在各方努力下,终于帮助他走出了困境,迈上了良性发展轨道,现在,该房地产公司已经发展成为我市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民营房地产公司。公司发展了,有了实力,该公司董事长也积极支持协会的工作,多年来,从资金到车辆等,只要协会有困难,他都会及时伸出援手,全力提供帮助。

再如:我们协会中,有一个经营水暖器材公司的会员,产品销路出现了问题,产品积压,经营陷入闲境。协会领导得知情况后,立即发动大家,利用各种关系寻找销路,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使产品在比较短的时间内销售一空,为后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该公司已经初具规模。

也正是因为这样,淄博市武术协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近几年申请加入淄博市武术协会的人士络绎不绝,武协队伍迅速壮大。

三、通过活动 促进发展

我们常说一句话:生命在于运动,协会在于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保持协会活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武术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平台和原动力。近年来,淄博市武术协会自办、承办、协办了大量的武术活动和比赛,对推动淄博武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每年一届的“演武大会”――淄博的“武术节”

中国人有句老话:“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练武之人大都争强好胜,具有很强的荣誉感。而且,中国武术门派众多,拳种繁杂,每个门派,每种拳术都觉得自己是最好的,对别的门派和掌种往往有一种鄙视和排斥。这大大制约了中国武术的交流与提高,也影响了整个武术界的形象。

针对武术界这种好胜心理。淄博市武术协会经过认真调研,决定每年集中三天时间在市体育馆组织“演武大会”,为全市武术英才提供一个展示技能、交流技艺、释放激情、弘扬正气的舞台,全市各门各派均可免费报名参赛,群众可免费观看。比赛在项目设置上突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评奖时注重鼓励参与和交融,以促进武术运动的普及和提高。由于组织得法,宣传得力,全市武林人士踊跃参加,报名人数常常数以千计,每天比赛经常是从清早一直比到夜晚十点以后。参赛选手斗志昂扬,看台上观众群情激奋。通过这一平台,各武术门派在十分友好的氛围中交流了技艺,增进了友情。全市的武术爱好者也都以能参加演武大会为骄傲,比赛中获得的奖项又为各武术院校、武术站点的招生纳徒做了最好的宣传,有效地促进了武术运动的普及。因此,每年一度的演武大会,成了淄博的“武术节”。

2 主动承办“全国大赛”――展示风采的舞台

在以活动促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淄博市武协近年来先后承办了许多大型的武术活动,例如:曾先后成功地承办过“全国太极拳锦标赛”、“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以及山东省的多个武术比赛等等。可以说。承办全国及山东省的武术大赛是淄博市武术协会能力和事业心的集中体现,更是淄博武协对于推动淄博乃至全国武术事业发展做贡献的决心展现。

2009年11月1日至3日,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办,淄博市武术协会承办的“第六届全国武术功力大赛”在淄博举行。这是近几年来协会承办的水平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一次大赛。来自全国各地的四百多名武林高手参加比赛,国家体育总局、山东省体育局多位领导现场观赛。

这次比赛对于淄博市武协来说,又是一次真正的考验。作为一个市级的民间武术协会,承办这样一个大规模、高规格的比赛难度可想而知。淄博市武协充分发挥敢打硬仗的精神,紧急动员,精心组织,没向政府要一分钱,在较短的时间内,自筹资金上百万元,圆圆满满地完成了承办任务。

在功力大赛结束后,国家武术中心高小军主任亲自授予淄博市武术协会“组织贡献奖”,称赞“淄博市的武术工作做得太好了”!并表示要向全国推广淄博市武术协会的经验。高主任对我们的赞扬,既是对我们的肯定,更是对我们的鞭策。

3 创编“武术操”―普及武术,从娃娃抓起

淄博市武协认识到中国武术发展的希望在青少年,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武术,喜欢武术、参与武术是弘扬中华武术的关键所在。为此,武协组织了一批高水平的武术专家结合青少年的特点,从中国武术套路中精选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武术动作,创编了一套武术操,聘请音乐专家配了乐,印制了宣传挂图和宣传册。同时。武协又与市教育部门及时沟通,积极推荐,得到了教育部门的充分肯定,在全市中小学里全面推广。由于武术操动作大方。简便易学,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对促进武术运动的普及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4 组织专项活动――增强协会的活力

武术活动的多样性、针对性和时效性,是武术协会提高组织活力的有效手段。近年来,淄博市武术协会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善活动方式,组织了各式各样的活动,使协会在各种活动的村托下,显得既紧张有序,又丰富多彩。仅有特色、影响大、意义深远的活动就开展了许多,比如“冯志强淄博收徒仪式”、“淄博市老拳师座谈会”、“淄博市武术院校发展研讨会”、“武术段位考评会”等活动。同时,市武协还采取措施积极支持各区县以及民间武术组织开展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武术活动,有效地扩大了武术在淄博的影响。

四、注重研究 扩大宣传

淄博武术历史悠久,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如何挖掘整理历史财富,推动武术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推陈出新,不断提高协会会员的武术理论水平,并采取多种措施,将武术协会的工作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广泛宜传,扩大协会的社会影响力,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是我们不断总结、探索的一个大课题。为此,我们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一是编撰了《淄博市武术志》。为挖掘整理淄博

武术的历史财富,市武协花费大量资金,组织雄厚的力量编撰了《淄博市武术志》。全书共计四十余万字,详细介绍了淄博市武术发展的历史、拳种、成绩和现状,并将那些为淄博武术发展做出贡献的“习武者”载入史册,填补了淄博武术史志的空白,并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这在全国地市一级尚属首家。前中国武协主席李杰先生亲笔为武术志题名。 二是“九官八卦斩穴拳”的挖掘整理。起源于淄博市博山区的“九宫八卦斩穴拳”有着近二百年的历史,是淄博的独有拳种,集实战性、健身性和观赏性于一体,被中国武协列为了“珍贵稀有拳种”。为挖掘整理好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市武协拿出专门资金,积极配合博山区武协开展了《九官八卦斩穴拳》一书的编纂工作。做了大量工作后,目前已经完成,并正式出版发行。与此同时,市武协还积极配台中央电视台四套节目《走遍中同》栏目拍摄了介绍“九官八卦斩穴拳”的电视专题片,并于2008年7月,通过四种语言向全球播出。淄博市已将“九宫八卦斩穴拳”向有关部门申报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是多种措施井举,推动“洪式太极拳”的研究与传播。一代太极大师洪钩生先生,从师于太极宗师陈发科。在原陈式太极拳套路的基础上。倾毕生之心血,按实战要求,精心创编出《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后人也称为:洪传陈式太极拳、洪式太极拳等),法精妙,朴实无华,深得武术界人士所推崇。为了把这门独具特色的太极拳技法挖掘、整理好,让其更好地造福社会,我们市武术协会积极支持其传人编纂出版了《洪式太极拳》一书,并制作、出版发行了DVD教学光盘,为该拳法的传播推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目前,该拳法在我市广大机关干部和群众中,推广普及势头强劲,习练者众多。

四是崇尚理论研究,促进多出成果。为了提高武术协会会员的理论水平,淄博市武术协会利用各种机会,鼓励会员在习武的同时,加强对武术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理论研究蔚然成风。多年的鼓励、引导,终有所获。我市武协会员近年来在《精武》、《中华武术》、香港《武术家》、《武魂》等著名武术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武术理论研究文章,由此引起了武术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五是利用媒体、通讯,扩大社会影响。活动靠组织,工作靠宣传。在于好各项具体工作的同时,淄博市武协也十分重视宣传工作,努力通过媒体的力量将协会的影响力最大化。协会成立了专门的宣传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负责人和成品有不少来自全市的各新闻媒体,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对武术协会工作和活动的推广及宣传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中,全国第六届“金话筒”获奖者霍小语被聘为淄博市武术协会的代言人。由此,武术协会的各项活动,都得以在各新闻媒体进行大力宣传,达到了广播有声、电视有影、报纸有文章,报道全方位、宣传多元化的火热程度。协会的一些活动,时常成为我市新闻媒体的报道热点,市民关注的焦点,人们茶余饭后闲谈的兴奋点! 除了利用传统形式积极宣传武协各项活动和所取得的成绩以外,在宣传手段上市武协也力求创新。比如在第六届武术功力大赛上,市武协宣传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开拓思路,勇于创新,推出了手机短信宣传这一形式。比赛期间。共计发送手机宣传短信105万条,对于发掘淄博市民间武术“绝技”人才。营造全市关注武术功力大赛的氛围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真正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五、摆正位置 当好配角

淄博市武术协会作为市体育总会所属的一个单项运动协会,加强与体育主管部门的配合,是促进自己发展的关键因索。为此,淄博市武协将“帮忙不添乱”、“参与不越权”作为工作的准则,协会工作始终与市体育局、市体育总会的工作任务,发展目标保持一致,不摘“我行我素”。更不能背道而驰。武协自觉置于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坚持无条件服从体育局、体育总会的领导,协会的组成和会员的吸纳都必须得到体育总会的批准。

为了加强与体育主管部门的沟通,武协聘请了市体育局一名副局长为常务副主席,市武术院院长为秘书长、市体育馆馆长为副主席,从组织架构上就保证了协会同体育主管部门之间协调与配合的畅通无阻。

为了推动淄博竞技武术运动的发展,2000年,市武协自尊资金四百多万元,兴建了建筑面积达四千多平米的“淄博武术馆”。而且在武馆建成后便无偿地交给了市体育局管理。体育局也以此为契机,积极向市政府进行争取,正式成立了“淄博市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后又更名为“淄博市武术院”。成为全额事业单位。武术院具有双重身份,也就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它既是市体育局的一个武术管理部门,又是武术协会的常设办事机构。武术馆的建成使淄博终于有了自己的专业武术队,也为高水平竞技武术人才的培养和输送奠定了基础。同时,武术馆沿街房的出租收入也保证了武术协会日常办公和活动的基本经费,迈出了“以武养武”的第一步。

武术活动总结范文3

1.1武术参与者的参与动机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在865份有效问卷中有582名人员经常参与太极拳运动,有98名人员是间歇参与太极拳活动,另有83名人员参与其它武术项目。研究从追求健康、人际交往、消遣时间、健美体形、兴趣爱好、治愈疾病和其它,共七个部分对武术参与者的动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追求健康”这一动机是七个部分中最受欢迎的部分,有281人,占到武术项目锻炼参与总人数的36.8%,如果将其与间接动机“治愈疾病”一同理解为健康要素,那么其数量为440人,占到总数的一半有余。

1.2武术参与者对锻炼场所的满意度情况在接受问卷调查的763名武术习练者中,仅有134人认为锻炼场地能够满足人们需要,持满意态度。认为场地设施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人数为360人,占到总调查人数的51.2%。数据显示超过半数民众对场地锻炼情况持不满意态度。

1.3对武术习练者的组织与指导情况焦作地区武术参与者多是在辅导站的指导下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129位武术练习者是在辅导站、俱乐部进行锻炼,占到总人数的16.9,排第二位,这说明辅导站在这一区域武术项目服务中有着重要作用。与家人一起参与武术活动的人数有104人,占比为13.6%,排在第三位。相关协会组织活动进行武术活动的参与者人数排在最后,说明相比较其它因素而言焦作地区太极拳活动的组织形式有待改进。

1.4武术参与者锻炼时间的选择情况焦作地区城镇体育锻炼时间能够显示出参与体育锻炼主要时间段和参与体育锻炼时间长短。调查显示焦作地区体育锻炼的时间大都集中于早晨和晚上,下午也有不少参与者。其中早上锻炼人数占到总人数的60.2%,练习人数占到早晨锻炼人数的53.9%,由此可以看出焦作地区习练群体参与程度较高。工作间歇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数为121人,占总数的76.9%,其中练习太极拳的人数占比达到了76.9%。主要原因是焦作市政府对各单位提出要求合理安排时间进行太极拳的练习,借此推广和习练太极拳。晚上锻炼时间相对充足,有181人进行太极拳的练习。调查结果显示,有142人早、晚都进行太极拳的练习,但参与时间相对较短。

2焦作地区武术公共服务的发展路径选择

2.1确保武术参与群体运动权力享有最大化武术项目服务的提出是建立在公共体育服务基础之上,突出公民对服务权利的享有。民众对体育活动的参与并不是以体育消费为主要路径,而是,以公益性的服务为基础的自愿参与。对于以营利为目的的体育有偿参与服务应当是在赞助的基础上,合理规划的方式进行,其前提条件是不影响正常体育活动的参与。作为非政府组织的服务主体,所提供的公共体育产品其根本目的是为民众的体育锻炼服务。公园是民众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不同群体在公园内自发形成了不同形式的锻炼群体,主要有广场舞、太极拳、唱歌、慢跑、体育舞蹈等项目。

2.2尊重不同武术项目文化群体焦作地区武术文化表现形式多样化,尤其是太极拳的发展较为丰富,常见的有和式、孙式等。其它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也较为多见,诸如鞭、毽球、老年舞蹈等。如何在有限的场地设施中满足丰富的文化表现形式是建立在科学的管理和监督体系之上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思想和指导性文件亟待出台,从而提升民众对武术项目公共服务的关注程度

2.3增强政府和相关部门武术公共服务的认识为了进一步实现武术项目体系建设,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发展经济和特色文化的同时结合我国当前公共体育服务建设,与全民健身锻炼等体育文化全面提升民众武术项目服务建设的体育意识。

2.4突出区域规划的必要性和建设需求的均衡性主要指导思想是以方便群众和提高场地利用率为场地设施建设的目标,如何实现十五分钟活动练习圈是焦作市提出的主要任务。然而老城区的设施缺少管理和修缮,以营利为目的的培训班较多但是缺乏管理,长期“驻扎”影响民众体育锻炼。新城区建设突出项目的多元化供给,鼓励企业积极投入同时政府予以指导,实现供给均衡性。

2.5强化武术专项人才管理系统的建设焦作地区武术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尤其是陈式太极拳方面人才较为丰富,但是缺少相应的科学化管理。人才具体信息和流动去向并不清晰,这就为人才流动性强、实效性弱提供了温床。如何结合焦作地区高校体育专业的高素质人才进行武术项目服务人才管理体系是实现,志愿者服务和满足学生社会实践需要的双向选择。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1)焦作地区群众参与武术的积极性较高,参与项目主要以太极拳作为主要的锻炼方式,绝大部分群众都以“追求健康”为主要动机。(2)焦作地区武术参与者的锻炼时间主要选择在早晚,参与者对公共场地设施的满意度较低。(3)焦作地区焦作地区武术参与者多是在辅导站的指导下进行,说明辅导站在这一区域武术项目服务中有着重要作用;相关协会组织活动进行武术活动的参与者人数排在最后,说明焦作地区武术活动的组织形式有待改进。

武术活动总结范文4

诞生于1910年的上海精武体育总会已经走过了一百个年头,它是我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民间体育社团。提起精武体育总会,脑海中出现“乃文乃武惟精惟一,爱国修身正义助人”这十六个熠熠生辉的大字,在这句话的熏陶下,精武体育总会的会员时刻鞭策自己,为成为真正的精武人而奋斗着。精武精神穿越历史,溅出智慧的火花,照亮了地球村的每一个角落。如今,精武体育会已花开全球,全世界热爱精武的人把它当做是“追求人类和平,获得健康快乐”的殿堂。

上海精武体育总会是1910年在同盟会陈其美、陈铁生等先生的倡导下,由霍元甲先生创办,是我国明末清初建立最早的体育社团。精武体育总会“以国术为根本,以武术为皈依”,融各派武术于一炉,云集众多武林高手,以德智体三星会旗和三星会徽为标记,倡导和发扬“爱国、修身、正义、助人”的精武精神,还订有包括人格、风度、言行、服务、友谊等行为规范。它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武艺与西方体育的概念和内容有机结合,提倡“乃文乃武,无文不能远行”,传承中国文化,重视精武人全面发展。

2010年,精武百年,百年庆典,精彩纷呈。一百年的发展,精武精神仍在传唱,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精武人,为推动武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今,精武脚步遍布全球,50余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建有精武体育会,精武体育会已成为海外华人心系祖国的一条感情纽带,成为世界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精武精神

1919年,上海精武体育会建会十周年,孙中山先生莅临精武体育会,并亲笔题词“尚武精神”赠与精武体育会。并且还为即将出版的《精武本纪》作序,序中表彰了精武事业的成就,弘扬精武精神,唤醒民众强国。精武精神博大精深,它不仅是武术精神,更是一种民族文化。它经久不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时刻砥砺今人,为建造一个健康、和平、有道德观念的社会以达至爱国、修身、正义、助人的理想而努力。

(一)精武精神之一――爱国

1909年冬,正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爱国人士受孙中山先生的委托,云集上海,以求清王朝。此时,西洋大力士奥皮音在北四川路52号阿波罗影戏院表演举重与健美操,骄傲自大的大力士口出狂言,一声东亚病夫,激起万般波澜。

同盟会的骨干义愤填膺,要杀其士气,灭其威风。于是请来了河北拳师霍元甲与奥皮音一决高低。霍元甲知此说:“世讥我国为病夫国,我即病夫国中一病夫,愿以天下健者一试。”比赛当天,奥皮音仓惶而逃,约在次年春天再比试。大力士对霍元甲的武艺心知肚明,到了比赛时间,再次失约,不战而遁。自此,霍元甲名声大震,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邀请霍元甲来沪比武是陈其美策划的,在霍元甲声名大噪之时,一方面他考虑到武装起义,建立共和,另一方面想到需要大批军事人才。同时,霍元甲办学想法已在脑中萌芽。经商议,两人一拍即合。1910年7月7日,上海精武体操会成立,会址设在闸北旱桥以西王家宅,霍元甲亲自授拳。

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卢沟桥事件,借机侵占平津,但这并没有满足日本人的胃口,他们又将魔爪伸向上海,伸向全国。精武体育会陷为战区,会所被日寇侵占。当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以“爱国、修身、正义、助人”为宗旨的精武体育会挺身而出,积极投入救亡运动。精武人以自己的社会地位,通过卖书义卖、武术、体育表演等活动,向社会劝募资金,用于开办救护训练班,开办难民收容所等。

1941年12月7日,日军空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一夜之间,日本占领了上海所有的租借,上海精武体育总会的所有活动场所均被日本人占用,传统会务活动中止。1945年8月15日,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虽然上海从日本黑暗的阴霾中走出,但上海滩政局腐败、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与此同时,上海精武体育总会的场馆被警卫团占用,但顽强不屈的精武人从未倒下,以积极的心态迎接光明的未来。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精武会迎来了复兴的生机。精武体育总会积极响应慰劳活动,与市体育馆、侨联等八个组织共同筹备“上海体育界劳军”活动。活动中,精武人倾情投入、不计报酬,市长高度赞誉上海精武体育总会在劳军活动中的贡献,并亲笔题写“劳军模范”赠与精武体育总会。

(二)精武精神之二――修身

精武体育总会以技击为根本,以武德为皈依,辅以有益之学科,以最科学之方法整理拳经。上海精武体育总会以体、智、德三星会旗和三星会徽为标记代表精武体育总会以体、智、德三育为宗旨,倡导和发扬“爱国、修身、正义、助人”的精武精神,订有包括人格、风度、言行、服务、友道等方面的行为规范。

“自古女子弱于男,女子习武更伤俗,士超创办女子会,巾帼强魄尤胜男”。1920年5月,精武女子体育会成立,陈士超任主任。上海精武女子体育会是精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精武会为弘扬中华武术,了“因袭宗法,师徒秘传”的陋习,提出“熔各派武术于一炉”的观点。云集黄河、长江、珠江流域各派武术名家相互观摩、交流,形成了武术的新风尚。编制了潭腿、功力拳、节拳、大战拳、套拳、接潭腿、单刀串枪、群羊棍、八卦刀、五虎枪的精武会员必学的“精武基本十套”。在武术训练上又创立了新的教学方法,并将其普及。不仅是武术的学习,随着西方经济的入侵,文化的渗透,现代体育被更多人接受、喜爱。逐步开展足球、篮球、台球、跳高、举重等项目,在这些项目上,精武会人才辈出,成绩显赫。

在发展中华文化方面,倡导“乃文乃武,无文不能远行”的精武体育会功不可没。发展临池、图画、国语、摄影、粤乐、舞艺、雄辩、铜乐、弦乐、京剧、医学等课程,并且重视图书的出版,精武出版的书目有44种,其中书籍31种,书刊杂志7种,特刊6种。1920年精武体育总会先后摄制了五卷精武影片,真实的记录了精武事业的发展历程,影像资料及图书的出版对武术的普及起了积极作用。

(三)精武精神之三――正义

精武精神感染着当下的每一个人,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1917年,自署为“隐名氏”的热心公益者慷慨捐助三万,支持精武体育会。经过董事职员联席会议的深入讨论,决定建造“精武公园”,提出:“凡属人类苟能遵守文明通则者,成准入园游玩”,这是对租借公园“华人与狗不准入内”的有力反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奋勇抗战。精武体育总会发扬精武精神,挺身而出,献计献策。

战乱期间,医院人满为患,精武体育总会紧急开办救护训练班,聘请医师指导,培训出几百名救护人员,分配至精武创办的第十九救护医院和其他救护医院及难民医院服务。鉴于伤员、难民生命危急,精武体育会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与工部局华员总会合办“济众难民医院”,利用原有救护医院设备,为贫苦难民服务。随着抗战的全面深入,上海的难民不计其数,许多人无家可归,上海精武体育总会与工部局华员委员会、蚁社、志社三团体开设了难民收容所,并鼓励难民恢复生产。

抗战期间,精武事业不断,以期救国救民。1939年举办了精武杯全沪公开乒乓球个人锦标赛,同年又举办了上海市国术运动大会。1941年10月精武体育总会在上海胶州公园举行第二十一届秋季运动会。这些慈善活动的开展,大大增强民族凝聚力,并且通过活动可以募集到资金以救济难民。

累累硕果

1919年,精武体育会创办十周年,由该会的发起人之一陈铁生编著的一本精武画册,名为《精武本纪》。同年10月20日,孙中山先生为《精武本纪》作序,表彰精武体育事业的成就。孙中山先生赞扬:“精武体育会成立既十,年,其成绩甚多,知者称为体魄修养专门研究之会所,盖以振起从来体育之技击术为务于强种保国有莫大之关系。”在上海精武体育总会建会十周年之际,孙中山先生还亲笔题写“尚武精神”的横匾。

历史上上海精武体育总会曾推出、传授的精武武术达248套拳、械套路。为了更好的传承精武传统武术,自2007年起先后成立23个精武传统武术拳种研究组。研究整理的拳种有心意六合拳、精武传统套路、形意拳类、通背拳类、八卦掌类、太乙金刚拳类、螳螂拳类、南拳、石锁项目等。各个研究组精心挖掘、整理套路,30余名研完组减员先后撰写了40余篇拳种资料。与此同时建立了石担、石锁、形意拳、查华拳、崆峒派花架拳、迷踪拳6个传承点。2008年再次出版了《精武内传》、《精武拳械录》、《拳剑指南》和《精武合战》等精武历史典籍以及《武式太极拳》。

“精武十套”是精武传统武术中最基本的武术套路,传播海外,影响久远。2009年5月海内外会友云集上海共同探讨,汇编整理了《第二、三组精武十套传统套路》,并完成其影像制作工作。

为便于精武传统武术的交流和研讨,2001年和2006年两次改版《精武会讯》。2010年《精武百年会史》编写出版,与此同时重新建立精武百年资料室。

薪火相传

2007年6月,经上海市政府的批准,将“精武精神”列为上海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精武的文化历史,需要永久的保存并使后人继承。

1997年起,上海精武体育总会每年举办“上海市中小幼学生武术比赛”、“上海市传统武术”和“太极拳剑比赛”,参赛人数数万人。为在青少年中传承精武武术,至2010年底,在上海市100多所学校先后开展精武武术培训,2002年至2010年陆续建立19个以地区、校园为单位的精武武术训练基地。

精武武术深入群众。上海精武体育总会已在上海市建立13个辅导中心、206个健身辅导站点,辅导员400余名,经常参加活动的人数达数万人。目前建立20个“精武体育”示范基地,开展各类培训、辅导,以达到“修养品德、强体益寿”的全民健身目的。各站点有武术健身辅导员、社会体育指导员负责开展教学辅导交流等健身活动,发扬精武精神,传承中华武术,将全民健身和群众武术活动搞得更好。

世界各地相继建立的精武体育会有56个。为使精武的传统武术得到传承,促进各友会之间的交流与切磋,2008年11月21日,在马来西亚怡保经世界各地精武友会的充分协商,成立世界“精武联谊会”。

武术活动总结范文5

一、总体要求

按照全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着眼于为我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合格的劳动者队伍,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以市场为导向,以行业为主体,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重点,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以船舶修造业为重点的临港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造就一支具有鲜明海洋经济特色,拥有丰富实践经验,能独立解决关键性操作技术和生产工艺难题,在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方面业绩突出的高技能职业技术工人队伍,形成一支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合格的劳动力大军,解决一批失海渔民和失地农民上岗就业,在全社会形成"学技术光荣,当蓝领光荣"的良好氛围,形成广大劳动者爱岗敬业,钻研业务,互学互帮,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的良好氛围。

二、活动内容

(一)深入开展职业技能大培训

充分发挥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培训职能,强化技能培训,推动职业技校与各行各业的合作,使职业技术教育成为培养职业技术工人的摇篮。继续加大技师和高级技师培训、考核与评聘工作的力度,按照"统一标准、自主申报、社会考核、单位聘任"的原则,扩大考评范围,改进考评方法,完善激励机制。

调动各行各业,特别是各类企业在职职工培训的积极性,结合各行各业的生产实际,建设职工夜校等教育培训载体,在广大职工中广泛开展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培训,努力培养造就一专多能的新型复合型职业技术工人。按照在职职工每年有三分之一得到培训的要求,制定培训计划。同时在失海、失地渔农民中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二)继续加强职业技能大练兵

结合行业发展实际需要,在各行业、各系统中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岗位大练兵活动,努力培养造就高素质、高技能的具有海洋经济特色的技术工人队伍。继续重点抓好我市用工需求大、人才紧缺的临港产业大练兵活动,通过练兵全面提高职业技术工人素质,在满足产业用工需要的同时,解决大批渔农民转产转业。

充分发挥各类业务尖子在大练兵活动中的骨干作用,以名师带徒的形式开展传、帮、带,推动广大职工全面开展技术练兵。落实奖励措施,优先解决业务尖子的薪酬、深造、休养等待遇。

(三)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大比武

大比武是大培训、大练兵活动实际成效的检验,推进整个活动深入开展的有效载体,每年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若干个工种和职业开展技能大比武,推动各行各业技术水平的普遍提升。今年的大比武活动安排如下:

1、大比武职业(工种)

20**年市级一类职业技能大比武设10项职业(工种),具体是:气割工、钳工、电焊、维修电工、导游、船舶管系工、计算机操作、水产品加工、汽车维修、医疗护理。

2、大比武参赛对象

列入10项大比武职业(工种)的在**市工作的相关人员均可参赛,参赛条件由每一项目市级赛区提出。欢迎下岗失业人员参加选拔和比赛。

3、大比武办法

市级大比武活动在层层选拔的基础上进行。

(1)市级赛区制定方案。依托行业归口管理部门按大比武的不同职业(工种)分别设立十个赛区,每个赛区承办一个职业(工种)的市级大比武。每个项目市级赛区根据通知精神提出大比武的具体方案。

(2)组成大比武代表队。每个赛区以县(区)和市系统、企业等为单位组织进行选拔,组成代表队参加市级大比武。每个职业(工种)代表队参赛选手一般不超过5名,可设领队兼教练1名。每项大比武职业(工种)参赛选手总数一般不超过30名。

(3)理论测试和实际操作。大比武的选拔、命题等按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有关文件精神办理。大比武命题根据现行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中的高级工或中级工标准命题,没有列入国家职业分类及技能标准的,由市级赛区提出选拔命题标准,经大比武组委会同意后下发实施。大比武命题理论一般占20%-30%,实际操作一般占70%-80%。

(4)公布结果。大比武活动全部结束后,由新闻媒体向全社会公布结果。

4、大比武时间

各县(区)和市系统、企业等选拔组队工作在大比武活动通知下发后至9月底前完成。市级大比武活动在10月举行。

5、表彰奖励

对每项职业(工种)的团体前三名、选手前十名给予奖励,对优秀代表队给予组织奖或精神文明奖。对获得参加市级职业技能大比武活动的选手和大比武优胜的选手,经有关资格条件审定后,由人事劳动行政部门分别颁发高级工、技师或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三、组织领导

活动由市委党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由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企工委、市交通委、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市旅游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具体组织。其中,市委组织部负责牵头抓总;市委宣传部负责活动宣传报道的组织协调工作;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负责大比武项目标准的制定及优胜选手技术等级的认定、发证;市委企工委、市交通委、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市旅游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抓好开展大练兵活动的组织落实及大比武方案制定、活动的组织协调和实施工作。各行业协会要予以积极配合和支持。

各县(区)委组织部、市属有关单位党委(党组)要加强对活动的组织领导,建立领导组织、明确工作职责、制定工作方案、落实活动经费、抓好工作落实。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培训方式,以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为重点确定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落实培训人员、确保培训时间;要围绕创优创先创新和节能增效,广泛组织行业、单位、班组和每一个岗位参与练兵活动和技术攻关;要针对产业重点,积极开展各种专业门类、各种规模范围的职业技能比武活动,大力表彰先进,形成良好社会氛围。

中共舟山市委组织部中共**市委宣传部

武术活动总结范文6

关键词: 娄底市高校 武术 开展 情况

武术运动是一项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很强的技击性、观赏性和健身性。对场地器材要求不苛刻,很容易开展,促进人和人的交往,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运动量可小可大,适合各种年龄、各个阶层人群的需求。在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的今天,武术运动日益成为受到青睐和欢迎的项目。在各高校的体育馆、寝室、空地随处可以开展武术运动,目前我省很多高校将武术项目设为大学生体育选修和专修课程,通过实地访问大部分学生将武术项目作为体育选修项目的首选之一。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校园体育活动的主选项目正逐步趋向趣味性、实效性、终身性方向发展,以实现“全民健身”的战略要求。而武术的运动量可大可小,场地器材要求简单,易于开展等特点决定了它深受学生的欢迎。研究普通高校武术教学、课外活动等方面的开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对促进高校武术运动的建设,推动高校武术教育改革和发展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湖南省娄底市是一个新型的城市,与其他城市相比大学起步较晚,在教师的教学水平、场地的设施和学生的行为习惯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为确切了解湖南省娄底市高校的武术运动的开展情况,本文通过对湖南省娄底市高校武术运动的开展现状调查,分析影响我市高校武术运动开展的因素,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对策,以促进湖南省娄底市高校武术运动的蓬勃发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湖南省娄底市高校2007、2008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1问卷调查法。

随机抽取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潇湘职业技术学院的300名学生作为调查的样本。三所高校各发放问卷100份,其中体育专业系的占30%,非体育专业系的学生占70%,当场填写回收,共收回问卷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96份,有效率回收率为99%。

2.2访谈法。

通过对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潇湘职业技术学院有关老师和教授访问,了解各校的武术师资、场地、教学训练等情况。

2.3文献综述法。

广泛阅读体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等方面的著作和书籍;通过中国期刊网查阅相关期刊文章,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言动态。

2.4逻辑分析法。

在查阅文献资料,与个别专家和教师进行了交流和探讨,以及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运用逻辑和辩证逻辑方法整体和宏观地进行演绎归纳分析和综合,保证论文的思路的严密性。

3.结果与分析

3.1湖南省娄底市高校武术教师师资队伍情况。

在所调查的三所学校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潇湘职业技术学院武术教师队伍中女教师占总体的14.3%;男教师占总体的85.7%;武术专业毕业的教师占总体的35.7%,非武术专业毕业的教师占总体的64.3%。

由表1可见,在所调查的三所高校中高校武术教师男女性别比例相差较大,男教师比例大。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武术专业的教师比例偏小,这对于不断发展和创新的武术教学来说,整体专业知识偏低等,不利于武术教学的发展。高校体育教师应将丰富而有深度的专业技术和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深度和广度将是专项课教师的特点之一”。大学武术课教师应该具备较好的示范能力和专业教学的组织能力,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长期地参与到各项目的学习和锻炼中。高校武术教学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单纯的“动作”教学层面上,而是应该通过专门的、较系统的武术“专项”的学习,使大学生们了解更多的武术知识,终身受益。所以目前高校从事武术课教学的教师专业结构有待调整和改进,各所高校体育系应该增设武术专业,培养专门型人才。

3.2湖南省娄底市高校武术场地、器材情况。

由表2可知随着高校大学生武术运动喜爱者和参与者越来越多,对场地需求也越来越多。调查显示,70.1%学生认为校园内现有的场地不能满足学校师生教学和活动的需要,而且室内场地的利用率很低,开放时间短,一般情况只有在上课时间才向学生开放。此情况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锻炼的积极性,不利于武术运动的发展。

由于高校的体育经费大多都是由各学校自己掌控的,其数额有限,投入到体育教学中的经费更是有限。一些高校没有条件在室内进行武术教学,以致无法更好地进行武术教学。由表3可以看出,当前,不少高校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许多硬件设施得以更新和完善,但武术运动相关硬件设施却多年来维持原状,未能及时得到更新。从调查情况看,当前高校篮、排、足三大球场仍占据高校大部分运动场地,武术运动场地面积很少,因此高校不得不减少开课班级,控制活动人数。否则,将严重地阻碍高校武术运动的广泛开展和深入普及[1]。

3.3湖南省娄底市高校武术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

各高校的教学选课中武术运动越来越受到高校学生的青睐,学生的选课积极性非常高。然而开设了武术教学课程的高校的教学活动因为场地器材等武术教育硬件的影响而导致开课情况不理想。在每年开设武术选项课时不得不减少开课班级控制选课人数。教学的内容单一和教学要求上偏低选项课程基本上属于介绍性课程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感觉没有学到很多东西,影响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

3.3.1湖南省娄底市高校体育专业系武术教学活动开展情况

在调查的三所院校中,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开设了武术课程的选修课和体育专业系的普修专修,从师资和场地器材来只有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的师资、场地器材情况相对较好,教师均是硕士研究生学历,具备开设武术专修的条件,由表4中得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体育系从2007、2008年开设武术专修的情况来看,学生专修选课情况不理想,每年选课人数平均达到120人但只有35人选上选中率不到30%,严重影响到武术的教学。

3.4湖南省娄底市高校武术课外活动的开展情况。

除了体育选项课、选修课、武术协会外,课外体育活动中把武术作为健身活动的学生在校园中占有很大比例。大部分学生是在馆内进行活动的,由于受场地条件的限制,有不少学生在草坪、空地上进行活动。校园内最常见的武术比赛往往没有。体育运动的魅力与活力来自于竞赛,它能激发人的潜力,增加集体荣誉感[6]。各种形式的比赛不仅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兴趣的最有效手段,而且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最佳方法,但是由于比赛举行太少导致武术比赛的功效无法得到发挥。

目前湖南省娄底市高校的武术协会、武术队、武术俱乐部建设还很落后,与其他项目(如足、篮、排)相差甚远。因为建设落后,所以与体校、俱乐部等专业运动队联系很少,派教师、教练员到专业队学习、观摩,学习专业队的训练方法与手段,请专业队的教练员到学校进行训练、指导,就无法实现,无法把他们先进的训练方法、手段教授给高校的教练员和学生。

由表6可以知道,学生参与课外武术活动的次数偏少。武术作为一项教学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重要的意义,课余时间武术活动开展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学校武术水平的高低,以及学生参与课外武术活动的次数的多少。

4.结论与建议

4.1有关领导和教师重视程度不够,学校领导应加强对武术运动的重视,大力发展武术运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武术正式的比赛少之又少,高校间的比赛与交流不多,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面对项目的健身价值和学生的热情,在教学方面,课程设置仍依靠现有的场地和师资,有关领导和教师安于现状没有主动积极地去挖掘潜力、创造条件。群体竞赛方面,学校组织得最多的是三大球及田径比赛。一个地方的教育事业要得到平衡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式发展,离不开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离不开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今后各高校应不断加大对武术运动的宣传力度,组织各种形式的武术比赛,逐渐引起领导对武术运动的注意和进一步的认识,从而逐步改变领导对武术运动的观念和意识,直至领导加强对武术运动的重视程度,从而促进武术运动在我市高校的快速发展。

4.2场馆设施不足,加强场馆设施的建设和利用。

一直以来,高校篮、排、足三大球场占据了大部分面积。现有的场地满足不了校内庞大的爱好健身活动的师生的要求。由于场地的限制,在每年开设武术选项课时不得不减少开课班级控制选课人数,这严重地阻碍了武术运动的广泛开展。一方面应抓住高等教育进一步普及学校基础建设正在不断的建设完善的有利时机,科学合理地规划运动场馆。校新区各项运动体育场地建设的比例结构应符合改革发展的需要,改变以几个大项为主的局面。另一方面应努力提高场馆的利用率,提高管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在确保正常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场馆的管理和使用,延长开放时间,受经济条件限制可因地制宜盖建简易棚馆。此外,还应把目光从室内转向室外,利用校园较避风的空地多建些室外球场。

4.3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增加高校武术赛事。

除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拥有武术代表队外,其他两所大学均没有代表队,武术运动在高校普及面广,没有高水平运动员。由于在新生招生时没有招收高水平的专业运动员,因此就算是组建了专业队,后天进行专业的训练,但是代表队的水平还是有限,因此采取奖励制度和科学的训练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每年定期举行一系列的高校武术比赛,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武术的兴趣,来更好地在娄底高校推广中华武术。

4.4教师的专业结构比例不合理,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

现有的高校体育教师原来所学的专业结构与目前高校体育专项课结构比例原本就不协调。在课程改革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必须打破这种被动的局面。现在娄底高校武术队的教练员大多是由不是科班出生的武术老师担任的,许多老师以前并非从事武术专项运动,而是由其他项目转项,通过自学或短期培训,然后就进行武术的教学与训练。他们缺乏专业的基本技术,自己本身技术动作不规范,也没有科学的、专业的训练方法与手段,更没有专业的比赛经验。应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培养方式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克峰.河南省高校武术课开展情况调查与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8.

[2]马永通.山东高校民族民间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0,5.

[3]马俊成.对普通高校开设武术选项课的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9,10.

[4]霍俊哲.湖北省高校开展武术运动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院,2007,6.

[5]许可.对粤西高校武术运动开展情况的调查研究[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

[6]薛欣.辽宁省普通高校选修散打课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

[7]丁学龙.体育代表队训练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作用[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99,2.

武术活动总结范文7

 

关键词:武术;美学;民族传统美学;西方美学

1运用民族传统美学研究武术

    中国古典美学是以形象性、类比象征性的思维来阐发个人的直观感悟;以中国古典美学的诗性话语如“境界”、“气韵”等表达审美义理。在对武术进行美学研究的过程中,从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有胡小明、弓云武、张均予、吴庆华、张林艳、李德元、张志勇等,其中以胡小明为代表。

    胡小明在《中国古典美学与武术》一文中,从3个方面探讨了古典美学与武术的相互关系。第一,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文中指出:“先秦至两汉,是中国武术成为审美对象的萌芽时期。同时,这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时期。”“魏晋南北朝……是美学和艺术探索的自觉时代。这一时期的武术,……融摄了较丰富的文化因素,并显现出一些理论色彩。”“从中晚唐开始,中国美学发展呈现出儒、道、禅等三家合流的趋势,对武术美的本质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宋元时代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成熟阶段。晚唐以后,美学思想倾向于抒情写意,强调平淡天然之美,更加不求形似,力求传神,在更高层次上抽象出审美活动的理性内容。”“宋代武术的强身自卫、娱乐健身的社会功能的高扬,也标志着它正在走向自身的成熟阶段。”元代在民间禁武,武术“潜人到元代最有特色的艺术形式—戏剧杂剧。使演练技巧程式化。……武术在这里从实用彻底地走向了审美。”“明清时期的中国古典美学,……将传统美学已提出的观点发挥得更为深人细致,呈现出总结性形态。明清时期的中国武术,也在这时完成了量上的积累,呈现出阶段性的总结形态。”在这里,胡小明把武术在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发展与中国美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相对应,用中国古典美学在不同时期的成果来说明武术具有的美也是在不断的随着古典美学的发展而发展的。从而使人们清晰的认识到武术的美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是深受中国古典美学影响的。第二,从古典美学的义理来看,文章运用中国古典美学诗性话语如气;韵; 意;形;神;阳刚、阴柔来探讨它们在武术美中的重要作用。第三,从审美特征上看,中国古典美学“强调美与善统一。”武术也强调“美善统一,德术并重。”中国古典美学“追求内在含蓄的表现”,有“言不尽意”之说。“武术之美表现出内在含蓄的趣味和神韵,……全凭审美主体的感性体验与心灵领悟。”中国古典美学“追求人生与自然的和谐”“总是从人与自然的统一中去寻求美。中国武术,也把追求和谐作为自己的审美特征。”在这里,胡小明把武术与中国古典美学的特征进行对比,寻找出了3个对应方面。可以说是从比较深的层次探讨武术的美。

    中国武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它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与渗透。因此,从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历史来看武术美的发展过程是有积极意义的。

    在历史地看待武术与古典美学的发展过程这一点上,弓云武在《论武术的文化艺术特征与审美价值》一文中的第一部分“武术文化艺术美的产生与发展”的论述与胡小明的基本相同。吴庆华在《中华武术审美特性的根源》中认为“社会实践是武术成为审美对象的基础。”张均予在《试论先秦武术美学思想的产生与形成》中也认为“生产活动创造了武术,滋生了武术审美意识的萌芽。而人们对武术的审美,则产生于一定的物质生产活动和战争过程之中。

    运用古典美学的诗性话语进行的研究,有李德元的《武术哲理中的和谐美》、吴庆华的《略论武术之美》、《中华武术审美特性的根源》、张林艳的《武术套路运动中的古典美学思想及其哲学基础》和张志勇的《论中国武术美学思想的内涵与特征》等。虽然论述的审美义理不尽相同,但基本上是在古典美学的范畴内进行的研究与探讨。

    以上这些文章是从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角度进行的研究。文章的作者们抓住武术与中国古典美学的密切关系,运用中国古典美学与武术相关的理论,从不同的方面对武术进行了美学探讨。这些已有的研究成果把握住了武术的民族特点,为进一步研究武术美学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2运用西方美学研究武术

    在人们运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学研究武术的同时,运用西方美学范畴尤其是从美的存在形式对武术进行美学研究的文章也不断涌出。

    赵崇珍、王景连在《论中国武术美学特征》一文中认为:武术运动的形象美与动作和运动形式美是武术特有的美学特征,它们“是确定武术运动技术发展水平高低的确切指标。”

 张茂于在《武术运动中的美学探讨》一文的第一部分“把套路运动的艺术美分为①优美的形态②鲜明的韵味③和谐的神韵。

弓云武的《论武术的文化艺术特性与审美价值》(续)也涉及了武术艺术美。文中第三部分认为“武术文化艺术美的基本特征分为①名称美②姿势美③劲力美④节奏美⑤传神美⑥造型美⑦结构美。”

    以上4位作者在美的存在形式上着重论述了武术与艺术美的关系,尤其是对动作攻防含义的理解以及身体运动的特殊形式予以肯定,突出了武术的技艺美。

    李豹、关佐恒在《纵谈武术运动美》中认为:“武术给人以美的享受是带有综合性的。武术运动员的形体美是动作美的基础,动作美是武术运动美的核心,造型美是武术运动美的艺术表现形式,而音乐服饰美是武术运动美的必要条件,精神美则是武术运动美的灵魂。”除了精神美以外其他几项都是从形式美的角度对武术运动的美进行研究。

武术活动总结范文8

关键词:小学体育;武术内涵;武术精神;教学训练

中图分类号:G420;G6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2-0074-0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武术作为文化的载体,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武术教学训练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武术运动频繁出现在体育教材中,其价值性日益凸显,武术在提升学生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小学体育武术教学训练中存在诸多问题,学生未能真正把握武术内涵,武术精神没有渗透到武术教学中,严重影响了体育训练的开展。武术不仅能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能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何在武术教学实践过程中融入武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每一位体育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把握规律,彰显武术内涵

1. 教学规律

教学规律是指在教学中客观存在的、稳定的,对教学具有一定积极作用的规律。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环境因素和各项条件复杂多变,教师要把握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体育教学规律,并根据教学实际需求设计课堂教学。教师要积极探索和把握教学规律,并将教学规律运用到教学中。武术教学是训练学生专注性、强化学生思维的一项活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要保证学生愿学、乐学。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发挥着引导作用,教师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和目标,组织安排好武术教学活动,组织好课堂纪律,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武术、学习武术,体味武术精神的内涵。这是武术教学中教师作用的具体体现,把握体育教学规律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在学习“旭日东升”抱拳礼时,教师集结整理好队伍,检查好学生人数,顺势导入本节课学习内容――抱拳礼。学生认真听讲,识记。教师做完整示范,同时讲解动作要领,学生边看边识记。教师示范后学生掌声不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学生跃跃欲试。这时教师分解动作要领,对动作起势作详细要求:动作利索,按照拍子,步调须一致,并进行分组训练,根据动作特点进行八拍训练。在分组训练时,教师要求学生面对面,将同学作为镜子,一个动作结束后,对面同学提出改进意见。这样的训练方式抓住了学生爱表现的特点,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学生认知规律

学生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在武术教学训练中,教师要运用注意规律,创设含有武术精神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现代体育课堂,不仅是简单讲解动作和传授知识,更是文化的传承。发展体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热爱自然的人、勇于超越自我的全面发展的人,而武术精神的内涵则是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体育精神和武术精神的内涵是一致的。武术运动既能强身健体,磨炼意志,还能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因此,教师在武术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同时强化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有限,教师要根据这一特点设计教学,教学内容不能太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武术教学要循序渐进,扎实推进练习。在学习“武术的简介和基本手型”时,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动画,提出思考问题:什么是武术,你了解哪些武术流派,学习武术有什么作用?现在的学生接触面较广,对武术有基本的了解,学生边看边思考,然后总结出答案。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及时总结中华武术内涵及作用,让学生对武术有较全面的了解。

二、讲练结合,体现武术价值

1. 创设体验情境,磨炼意志

武术是一种直观性、体验性强的运动,良好的体验情景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游戏、音乐等创设教学情境。日常武术教学活动枯燥,是简单动作的叠加,学生不愿参与其中,而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可通过游戏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武术价值。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分组比赛,在比赛中让学生体验竞技体育的乐趣,同时领会武术知识和技术要领。学生学习武术不仅能强身健体、自卫,对身体发育也有积极的作用,还能磨炼学生意志。现在学生独生子女偏多,大多娇生惯养,意志力薄弱,遇到问题不能独立解决,易出现心理问题,武术训练能克服学生的诸多心理问题。将武术精神渗透到武术教学中,既是新时期体育教学的需要,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需求。一位体育教师上武术教学课,没有直接引入学习内容,而是先播放了一段爱国影片《叶问》。看完电影后,教师问学生:“看完影片,谈谈你对武术的理解。”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学生说:“武术是一种力量,它能保护自己和别人。”有的同学说:“武术是一种正能量,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帮助别人。”还有的同学说:“武术虽然是一种武力,可是中国的武术还包含着武德,包含着仁爱。”然后,教师进一步总结武术内涵和精神。学生通过看电影总结出武术精神,这样的教学比直接灌输效果要好得多,带给学生的震撼更强。

2. 持续力量训练,强健体魄

武术理论知识是基础,它为动作学习奠定基础。武术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武术内涵、武术作用、武术基本动作等。武术教学训练中,教师要重视理论的传授。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力量训练。武术学习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所有的拳法、腿功、棍术、剑术都要由基本的练习开始,如上步、弓步、马步的练习。这些练习就是要加强学生身体的稳定性。如果不能扎实练好基本功,那么武术训练的价值就不复存在。很多武术动作需要反复训练,内容单一,枯燥乏味,且有的学生对知识要领的掌握不很到位,动作容易做错。这时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在对学生进行训练的过程中要不断讲解动作要领,让学生记在心中。持续的力量训练,学生不仅能掌握技术要领,逐渐领会武术动作的内涵和精神,还能增强学生身体的抵抗力,强壮体魄。通过这样的讲练结合,训练效果大大提升。

在讲“武术的三种手型、三种步型”时,教师先对三种基本手型和步型进行基本理论讲解,然后进行训练。在练习出拳时,教师没有让全体学生练习出拳,而是全班成圆形队伍站立,先由教师喊口令,学生照做,对做错的同学,教师罚其喊口令,依次推进。教师巡回监督,纠正学生的不当行为,同时讲解练习方法及步骤。在学习其他手型和步型时,也用这种讲练结合的方式,极大增强了训练效果。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还举行一对一耐力对抗赛,小组之间、同桌之间进行对抗,谁坚持到最后谁就是“力量王”,并对冠军进行奖励。这样的力量对抗让学生在竞争中获得了乐趣。

三、规范套路,培养武术道德

武术套路是以技击动作为基础,将攻守进退、刚柔虚实、动静疾徐等运动变化规律变成整套练习形式。武术套路学习必须坚持统一要求与区别对待相结合的原则,对特定的武术动作统一要求,规范动作,明确要领。武术套路教学的直接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套路是武术的精髓,武术套路主要包括弹腿、冲拳等,它是武术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的成果。传统武术教学套路陈旧、内容单一枯燥,无法激发学生练习的热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扎实推进学生基本武术功底的培养,从扎马步、压腿、踢腿、基本手势等入手,由易到难,逐渐推进。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必须规范套路,创新武术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武术道德,这样的武术训练才是科学的、有效的。一位体育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基本武术套路时,没有像其他教师一样一味灌输理论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武术功底,让学生扎马步,同时,还为学生讲解霍元甲、陈真、黄飞鸿、叶问、李小龙等人的事迹,让学生感受武术大师的爱国精神和武术品德,帮助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和爱国情感。

四、结束语

武术教学训练对克服学生不良习惯有较好的作用,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尚未形成好习惯,武术教学能矫正学生存在的缺点。在武术教学中,要在把握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彰显武术内涵,体现武术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武术道德、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武术活动总结范文9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在北京召开了武术工作座谈会,倡导、发展武术,把武术提到了新中国体育工作的议事日程。

一九五二年

6月,主席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二届代表大会书写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并号召人们做体操、打球、跑步、爬山、游泳、打太极拳等。

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后,武术被列为推广项目,并设置了民族形式体育研究会,依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进行武术等民族形式体育的挖掘、整理、继承和推广工作。

一九五三年

11月,在天津举行了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武术是这次大会的主要内容。做了332个武术项目表演。政务院副总理兼国家体委主任提出了“发掘、整理、提高、发扬、光大武术”的主张,对武术运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九五四年

国家体委在中央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前身)组建第一支国家武术队(年底解散)。

在国家体委运动司主持下,汇聚全国太极拳名家研讨,后由李天骥执笔,在传统杨式太极拳基础上,创编了24式简化太极拳,以便在全国普及学练。此成为新中国简化拳种之始。

一九五五年

国家体委运动司下设武术科(后改为武术处)

一九五六年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运动竞赛制度暂行规定(草案)》,把武术列为表演项目,定期举行,使武术作为体育竞赛项目,迈开了新的一步。

3月,国家副主席刘少奇在同国家体委负责人谈话中指出:“要加强研究,改革武术、气功等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研究其科学价值,采用各种方法,传播推广。”

11月,在北京举行的十二单位武术表演大会上,首次试行打分办法,区分运动员技术水平的高低,使武术竞赛向规范化方向迈进了一步。

一九五七年

1月,通过《关于1956年体育工作总结及1957年工作的要求》,第一次把武术列为国家竞赛项目。

一九五八年

9月,中国武术协会在京成立。李梦华任主席。之后,在上海、天津、浙江、四川等18个省、直辖市相应成立了省、市武术协会和研究会。

一九五九年

起草了中国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由国家体委批准后公布实施。

9月,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在京举行。设有武术比赛项目和表演项目,25个省、市的172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和表演。

10月1日,国庆10周年。日本自民党顾问松村谦三应总理之邀,率团来京参加盛典,总理会见他时,谈到太极拳是中国一种优秀传统文化。学练太极拳可似强身健体,修身养性。松村先生即渴求学练。由国家体委指派专家李天骥给松村传授24式太极拳。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太极拳正式传入日本之始。

一九六年

中国青年武术队随中国体育代表团赴捷克斯洛伐克参加该国第二届全运会“友谊晚会”的表演,揭开了武术对外交流的序幕。

年底,作为对外交流的友好使者,中国武术队随总理率领的访缅友好代表团赴缅甸作巡回表演,受到缅甸人民的热烈欢迎。

一九六二年

国家体委运动司组织编写了《武术竞赛规定套路》。

一九六五年

9月,第二届全国运动会在京举武术被列为表演项目。

一九七四年

6月,中国武术代表团应邀出访美国,获得成功,美国总统尼克松在白宫广场会见了我代表团长张山及代表团全体成员,并观看了武术表演,在国际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一九七五年

9月,第三届全国运动会在京举武术被列为表演项目。

一九七八年

成立武术散手调研组,写出了《关于开展武术散手运动的报告》。

11月16日,邓小平应日本友人邀请,题词:“太极拳好”。

一九七九年

1月,国家体委组成武术调研组到13个省、市进行了较广泛的考察。

首次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举行。284名运动员表演了510项各拳种流派的武术项目。

9月,第四届全国运动会在石家庄市举行。武术被列为表演项目。散手项目首次进行了公开的表演。

一九八一年

在辽宁省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北京体育学院队与武汉体育学院队首次公开进行散手对抗表演赛。

一九八二年

全国散手竞赛规则研讨会在京召开,确定了《全国武术散手规则》(初稿)。并按体重分设9个级别,随后按照这个规则,在北京举行了全国武术对抗项目的表演赛。

12月,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在京召开,除、台湾外的28个省、区、市360人参加会议。提出《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开创武术新局面》的报告,并正式提出武术散手问题,要求以“积极、慎重、稳妥”的精神发展。又提出“要积极稳步地把武术推向世界”。

一九八三年

5月,在江西省南昌市召开29个省、区、市体协及6所直属体育院校参加的全国武术挖整工作会议。

9月,第五届全国运动会在上海举行,武术列为表演项目。

一九八四年

在京召开首次“千名武术优秀辅导员”表彰奖励大会。

10月,国际武术座谈会在武汉市举行。12个国家和地区的武术组织负责人参加会议,会上就武术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共同签署了备忘录,会上一致同意由中国牵头尽快筹备成立国际武术组织。

一九八五年

国家体委首次颁布实施武术运动员等级试行标准,分为武英级等五个级别。

8月,第一届武术国际邀请赛在西安市举行。16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名选手就8个比赛项目进行角逐。

8月,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在西安正式成立。中国、英国、意大利、日本和新加坡5个委员国的代表举行了首次会议,推举徐才任筹委会主任,筹委会秘书处设在中国北京。

一九八六年

全国武术训练工作座谈会议在京召开,提出“突出项目特点,加强攻防技能,严格动作规格”的武术技术训练发展方向。

正式将太极拳、剑、推手单列为全国正式比赛项目,每年举行二次。

3月,经国家劳动人事部批准,正式成立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对外称“中国武术研究院”)。

第二次全国武术遗产挖整成果汇报会在京召开,对在挖整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及个人进行表彰。期间举办了武术遗产挖整成果展。

6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学会在京成立。

11月,在天津成立了亚洲武术联合会筹委会。

11月,第二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在天津举行,20个协会国145名运动员参赛。

一九八七年

在深圳市举办首届国际武术教练员训练班,13个国家47名学员参加培训。

杭州市举办第一届国际武术裁判员训练班,21个国家和地区的50名学员参加。

首届中日太极拳比赛交流大会在京举行。

首次在京举办“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论文372篇。

在广东省举行的第六届全国运动会上,武术正式列为比赛项目,设金牌16块。

8月,国家体委《关于加强武术工作的决定》。

9月,第一届亚洲武术锦标赛在日本横滨举行。其间成立亚洲武术联合会,徐才任主席。

根据国家体委《关于国家体委武术工作管理体制问题的通知》,将国家体委训练竞赛四司武术处、中国武术协会、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合并,统一管理国内武术工作和对外推广工作。训练竞赛四司武术处人员全部转并到武术研究院。武术研究院增设训练竞赛处和秘书处。

一九八八年

9月,在全国武术散手、太极推手比赛上,散手项目首次进行设台比赛。自此,武术散手以擂台形式进行比赛被确定下来。

10月,首届中国国际武术节在杭州、深圳举行。共有33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名运动员参加比赛。

12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分会在京召开全国武术学术专题研讨会,就武术的概念、武德规范和武术运动发展方向等问题展开研讨。

12月,国家体委公布《武术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

一九

审定并通过长拳、南拳、太极拳及刀术、枪术、剑术、棍术7个竞赛项目作为第十一届亚运会武术竞赛套路和国际性武术比赛的正式项目。

第二届亚洲武术锦标赛在香港举行。

10月,在成都举办全国武术论文报告会。

12月,武术工作座谈会在湖南省株州市召开,就如何进一步做好武术工作,建立武术基地,办好武术馆校,评选武术之乡等问题进行讨论,把民间武术馆校的管理和建设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一九九年

4月,国家体委下发了《关于中国武术协会实体化的通知》,中国武术协会实体化后,既是中华体育总会的团体会员,又是国家直属事业单位,在对本项目业务管理上并有部分行政职能。

10月,在第十一届亚运会上,武术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有11个国家和地区的96名男女运动员参加了比赛。

10月,国际武术联合会在京正式成立,会员国38个,李梦华任主席。

国家体委颁布《武术散手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将散手运动员分为武英级、一级武士、二级武士、三级武士4个等级。

一九九一年

10月,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在京举行,40个会员国或地区的500名运动员参赛。

12月,国家体委下发《关于开展全国“武术之乡”评选活动的通知》。通知规定:以县、市为单位参加评选;每三年评选一次。首批评定命名35个“全国武术之乡”。

一九九二年

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在武汉举行,首次将武术列为该会正式比赛项目。

第三届亚洲武术锦标赛在韩国举行,散手被列为表演项目。

12月,第二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在四川省江北县召开。总结了前10年的工作,提出了对今后武术工作“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张耀庭当选为中国武术协会主席。首批表彰命名了35个“全国武术之乡”。

一九九三年

第七届全国运动会在成都举行,设武术比赛项目金牌7枚。

在上海举办的首届东亚运动会上,武术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10月,第二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散手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一九九四年

第十二届亚洲运动会在日本广岛举行,武术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10月,国际武术联合会被世界单项体育联合会正式接纳入会。

12月,在天津举行了全国武术训练工作会议,明确了武术的技术发展方向,完善了武术的竞赛办法,研究了传统武术的继承与发展,制定了《武术裁判员管理办法》。

5月,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成立。

一九九五年

第三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在美国巴尔的摩举办,68个会员国及地区近800名运动员参赛。在此期间国际武联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当选为国际武联主席。

12月,全国社会武术工作会议在山东省莱州市举行。首次公布“中华武林百杰”评选结果,并颁发证书。

一九九六年

8月,国家体委与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安部、民政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联合发《关于加强气功管理的通知》。

10月,第三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在天津召开,李杰当选为中国武术协会主席。

11月,第四届亚洲武术锦标赛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举行。19个会员国186名运动员参赛。

一九九七年

10月,第八届全运会在上海举办,设武术比赛项目金牌15枚。

11月,第四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在意大利罗马举行。

12月,国家体委颁发《中国武术段位制》。

一九九八年

3月,全国武术宣传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讨论了武术新闻委员会工作框架和有关刊载武术广告等问题。在此期间进行了武术新闻委员会换届工作和印发《武术宣传工作组织管理实施办法》。

4月,全国武术段位制工作会议及“授段仪式”在京召开。首批112人被授予“高段位”称号。制订了《武术段位制组织管理暂行办法》、《武术段位制晋段考评办法》。

5月,全国武术经济会议在京郊召开,提出武术经济开发的总体思路和组建武术集团公司的设想。成立中国武术协会经济开发委员会,61人当选委员。

6月,在’98全国武术散手锦标赛上颁布了新的《武术比赛的若干规定》,促进了武术比赛管理有序、裁判公正、赛场文明、公平竞争等健康发展。

7月,中国武术协会开通国际因特网站。

8月,国家体育总局正式确定武术为第九届全运会比赛项目,并在第

八届全运会金牌总数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金牌数。

8月,应台湾武术总会的邀请,中国武术协会主席李杰率团首次赴台访问。

10月及11月,为纪念邓小平题词“太极拳好”发表二十周年和庆祝中国武术协会成立四十周年活动在京举办。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万人太极拳表演及大型武术文艺晚会《武颂》并举行了《中华武术图典》首发式。

11月,国际武术联合会在京举行向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递交申请书仪式。国际武联秘书长李杰将申请书递交给国际奥委会执委何振梁。

12月,第13届亚运会在泰国曼谷举行。设有武术项目,金牌11枚。至此,中华武术被列为该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一九九九年

5月,首届国际传统武术暨绝技大赛在浙江省台州市举办。24个国家和地区180多名运动员分别参加了5个项目比赛。其中水上擂台、武术功法(绝技)、木兰拳规定套路是第一次列入全国比赛。

6月,在’99年度全国武术锦标赛散打团体赛上,首次在护具上进行了改革,除护齿、护裆和拳套外,摘掉其他护具,使比赛更具对抗性、观赏性。

6月,国际奥委会执委会第109次全会通过了决议,承认国际武术联合会。

11月,第五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在香港举行。59个会员国的367名运动员参赛。

12月,中国功夫――美国拳击争霸赛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中国队以7:2总分取得胜利。

12月,在河北省保定市举行的“首届全国武术对练精英大奖赛”上,首次将赛场搬上舞台,把服装、器械、音乐、起收势等进行艺术包装,并细化评分标准,打破了以往传统比赛模式。

二年

1月,推出了“太极拳健康工程”。其一是在5月份发起并确定每年5月在全国各地开展“太极拳健身月”活动,并由此促成国际武联执委会在马来西亚开会决定每年5月为“世界太极拳健身月”活动。其二是积极筹备2001年3月在海南省三亚市举办的“首届世界太极拳健身大会”。

3月,全国武术训练竞赛工作会议在青岛市召开。总结了6年来武术训练、竞赛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和不足;分析了新形势下武术发展方向及所面临的问题;明确了现阶段竞技武术改革发展方向。

3月,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在京拉开序幕。“散打王”争霸赛是武术竞赛体制改革和走向市场的重要一步。

武术活动总结范文10

1武术学习的整体动力———武术学习过程

学习动机并非与学习的效果直接相关,还要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通过对这些武术学习的一系列元素所反映出来的武术学习动力进行综合的分析,可以比较完整的解释中小学生武术学习动力的情况。武术学习动力的不仅体现在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还综合反映在武术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和学习效果上。在武术学习的过程中,心理动力和实践动力是相互作用,共同形一个学习动力的系统。

2武术学习的心理动力

武术学习的心理动力在本文是指的是武术学习动机。在本研究中,笔者从武术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来分析武术学习的心理动力,从心理学角度和动力来源划分了学生武术学习心理动力的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武术学习心理动力的内部动力———内部动机评析武术学习的内部动机指的是学生因内在的需要而产生的学习武术的动机,可以促使学生的武术学习活动有效的进行。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学生选择“强身健体”和“磨练意志品质”指标的频次最高,其他指标选择的情况基本一致。其中,“强身健体”指标的得分最高,通过学习武术来改善身体和意志里是学生的主要目标,学生主要看重的是武术的健身功能。而选择“很不符合”最多的的指标是“我相信学习武术对我和重要”占该指标的6.8%,其次是“学习武术能给我带来快乐”和“我喜欢武术”、“我很愿意学习武术”,分别占相应指标的6.0%和5.7%。总体来看,各指标的均值都大于等于3.28分。本次问卷采用五点积分法,若以得1分为“没有学习动力”、2分为“动力很差”、3分为“学习动力一般”、4分为“学习动力较好”、5分为“学习动力充足”的判断标准来衡量,可以判断上海市中小学生武术学习内部动机的整体处于一般水平。武术学习心理动力的外部动力———外部动机评析武术学习的外部动机是指学生因所处的环境和所受的各种影响而引起的学习武术的动机,是对学生武术学习行为的诱发和推动,具有被动性。根据学习的外部动机的特点和本次研究的需要,在问卷的设计中,笔者设计了目标的动力、家庭教育的动力、教学的动力、社会生活环境影响的动力、社会价值观念的动力、武术传播的动力等几个方面的问题来测量武术学习的外部动机水平。从测试的结果来看,各项外部动机的指标得分均值都不高,只有“能见义勇为惩恶扬善”一指标超过了3分,其余指标的得分均值都低于3分,得分最低的指标是“受父母习武影响”。可以判断上海市中小学生武术学习的外部动机的整体水平处于一个较差的状态。“家庭教育的动力”类的指标处在外部动机的最低水平。但就“家庭教育对学生武术学习动力的影响”问题来看,从教师的问卷和中小学校长的访谈中得到,70%的教师认为家庭对学生武术学习动力的影响“大”、“很大”和“非常大”,60%的中小学校长也认为家庭教育对武术学习的影响起到较大的主导和影响作用,从学生的问卷中得出的结果却与教师和校长的观点却不相吻和。通过对问题的进一步分析和整理,从校长的访谈记录中发现,家庭教育是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家长对“武术学习”的认同度不高,即认为学武术没有用或者是学武术影响学业,减弱了家庭影响对武术学习动力的影响作用,导致了在学生的问卷上体现出了较低的武术学习动力水平。

3武术学习的实践动力———武术学习活动

3.1武术学习态度

武术学习态度,在这里是指学生对武术学习、武术学习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通过对武术学习指标的统计情况可以得出,中小学生武术学习的态度的测试分数都高于3.06分,若以1分为“武术学习态度很差”、2分为“武术学习态度较差”、3分为“武术学习态度一般”、4分为“武术学习态度较好”、5分为“武术学习态度很好”的判断标准来衡量,上海市中小学生武术学习动力态度的整体水平处于一般的水平。其中“,我认为武术是很好的锻炼和健身活动”指标的水平最高,反映了学生很愿意通过武术学习训练来提高身体素质。而“我喜欢每天都能练习武术”这一指标的水平最低,反映出了武术没有成为学生进行课外身体锻炼的主要手段。

3.2武术学习行为

武术学习行为在这里是指学习武术的实际行动和操作过程体现。通过对武术学习指标的统计情况可以得出,中小学生武术学习的行为的测试分数都高于3.39分,若以1分为“武术学习行为很差”、2分为“武术学习行为较差”、3分为“武术学习行为一般”、4分为“武术学习行为较好”、5分为“武术学习行为很好”的判断标准来衡量,上海市中小学生武术学习行为的整体水平处于比一般稍好的水平。其中,“我学习武术时注意力集中”指标的水平最高,说明学生认可自己的学习行为。而“我在学习武术遇到困难时能坚持学习”这一指标的水平最低,反映了学生在意志品质方面能认识到自身的额不足。但总体来说,武术学习行为测试的得分比较平均,学生的武术学习行为表现出了稍好的整体水平。

3.3武术学习习惯

武术学习习惯在这里是指学生在课余生活中参与武术和运用武术进行健身的情况,是习练武术操作实践的体现。通过对武术学习指标的统计情况可以得出,中小学生武术学习习惯的测试均值分数多数低于3分,只有一项的均值稍高于3分。若以1分为“武术学习习惯很差”、2分为“武术学习习惯较差”、3分为“武术学习习惯一般”、4分为“武术学习习惯较好”、5分为“武术学习习惯很好”的判断标准来衡量,学生的武术学习习惯整体处于较差水平。其中“,武术锻炼是我的一个爱好”指标的水平最高,反映了参与武术主要是基于对武术的喜好的基础之上的。而“我不习惯没有武术锻炼的生活”这一指标的水平最低,反映了对部分学生没有用武术进行身体锻炼的习惯,武术锻炼没有融入学生的生活。总体来说,武术学习习惯测试的得分比较平均,学生的武术学习习惯的整体水平较低。

3.4武术学习的效果

武术学习效果在此是指学生学习武术的成效,是对学习结果的自我评价。通过对武术学习指标的统计可以得出,中小学生武术学习效果的测试分数两项均值低于于3分,六项高于3分。若以1分为“武术学习效果很差”、2分为“武术学习效果较差”、3分为“武术学习效果一般”、4分为“武术学习效果较好”、5分为“武术学习效果很好”的判断标准来衡量,上海市中小学生武术自我评价学习效果的整体水平处于一般水平。其中“没有收获”指标的水平最高。该指标作为一个反向计分题,完全符合该指标得分最低,不符合该指标则得分高。该指标反映了参与武术学习的学生大多数都认为或多或少取得了一些方面的收获。而“学会格斗技术”这一指标的水平最低,反映了武术教学内容的情况———技击格斗作为武术的本质并没有在武术教学中很好地体现出来。总体来说,武术学习效果各指标测试的得分有一定差异,学生的武术学习效果的整体水平一般。

4上海市中小学生武术学习动力存在问题探悉

4.1武术学习在心理动力方面的问题

武术学习动机与武术学习行为武术学习动机作为学生主观上对武术的认识和周围影响因素造成的学生对学习武术的需要,整体上并没有呈现正向一致的情况。武术学习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上海市中小学生武术学习的心理动力主要是内部动机,但对于武术的认知和学习武术的需要程度不高,武术学习的内部动机处于一般水平。武术学习外部动机作为武术学习的诱因,各指标得分情况处于较差水平,无法有效的转换为内部动机,使得武术学习的内部动机和整体水平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加强武术学习外部动机的激发,可以提高武术学习的心理动力。家庭教育与武术学习父母的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学习方向、学习习惯、学习态度都会起到很大的引导和培养作用,正面教育会对学习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80%的教师和所有的学校领导认为家庭教育对学生武术学习的影响作用很大,但这一作用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还要视具体情况。家庭、社会环境和武术学习环境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和成长。从统计结果得出,63.6%的学生表示其学习武术不是受社会习武氛围的影响,社会的习武环境对学生武术学习的影响很小。学生在学校学习之外进行的社会接触的机会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之下也显得很有限,尤其学生进入中学教育阶段之后,课外补习往往成为中学生假期生活的重要内容,而学生其他的兴趣活动都要为升学考试让路,即使有武术学习兴趣的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只能紧随社会潮流。

4.2武术学习在实践动力方面的问题

武术学习态度从前文的统计结果已经看出,上海市中小学生在武术学习态度方面整体水平一般,各指标的得分均值在3-4分之间,只有一个指标均值达到了4.12分。在学习动机相对较弱的前提下学生的学习态度仍好于学习动机水平,说明武术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虽然并非重要,但学生对武术学习仍然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态度。出于对中国的国粹认识和喜爱,武术在学生的心中还是占据了一定的位置。武术学习行为上海市中小学生武术态度的整体水平也一般,但较之学习态度要稍好一些。大部分指标的均值在3.5分左右,可以说明,学生的武术学习动机水平虽然不高,态度也不是很好,但在学习过程中还是基本上能投入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武术学习习惯武术学习效果主要是指武术课堂学习之后的课外学习情况,是在课堂“学”的基础上的“习”的部分。武术的学习习惯在几个实践动力里整体水平最低。武术并没有进入学生的生活,学生只是把武术学习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至于学得好不好、练得怎么样似乎无关紧要。而且武术套路的练习也缺乏趣味性,再加上武术的学习是一个领悟的过程,在繁重的学习负担之下,学生也不可能自觉地去领悟武术的奥妙,寻求习武的真谛。武术学习效果武术学习效果是学生对自己武术学习的一个评价,从统计结果得出学生的学习评价整体水平是一般,各指标的均值在3分左右,武术学习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效应。但学生普遍认为,在学习武术之后有收获,虽然学习效果的其他指标均值都较低,但学生对自己在学习武术之后的收获比较肯定,从一方面增强了武术学习的操作动力。另外,有武术教学经历的的教师对学生武术学习的效果评价为“好”以上的占到了71.5%,也是对武术学习动力的一个推动。

5结论

武术活动总结范文11

一、第二至第五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的召开

1992年至2008年,国家体育主管部门为武术的健康合理发展,共召开了第二、三、四、五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对武术工作进行了总结和部署。

(一)第二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

距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结束10年后,1992年12月5日至10日,第二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在重庆江北县举行。这次会议是在党的十四大闭幕后,举国上下学习贯彻十四大会议精神的高潮中举行的。会上,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和国家体委主任发来贺电。中国武术协会主席、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院长张耀庭作了《深化改革,为武术工作登上新台阶而奋斗》的报告。报告分“十年的回顾”和“九十年代武术工作的展望”两部分。其中,在“九十年代武术工作的展望”中,《报告》首先提出了“继承、发展、推陈、出新”的方针。会上,还对我国首次命名的全国“武术之乡”进行了表彰,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国武术协会的领导机构。

(二)第三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

1996年10月28日——11月1日,为期5天的第三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在天津华富宫大饭店召开。这次会议是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大气候下、在武术运动管理中心领导班子下大力气狠抓内部管理卓有成效的小气候下召开的,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138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因在上海参加全国农民运动会,不能参加本次盛会。作为一个武术爱好者和领导人,他发来了《我热爱武术》的贺信。在该信中,伍绍祖重申他在“1994年中华武术散手擂台争霸赛”新闻会上的讲话精神,认为“武术应该属于高层次的科学,是高层次的体育。武术属于体育,但高于一般的体育”〔1〕。

全国政协常委、中华全国体总主席、国际武联名誉主席李梦华,中华全国体总副主席、亚武联名誉主席、中国武协顾问徐才,国家体委副主任刘吉亲临大会。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李杰在会上作了题为《抓住机遇,求实奋进,开创武术工作新局面》的总报告,明确提出了今后四年武术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任务和措施。大会进行了中国武术协会的换届选举,产生了新一届武术协会的领导班子,修改了《中国武术协会章程》。

(三)第四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

2000年11月20-22日,第四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国家体育总局党组书记李志坚,安徽省副省长蒋作君,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体协主席张德顺等出席了会议,来自北京、上海等省、直辖市、自治区体育局,部分体育院校、总参军训部、前卫和中科院等体协以及国家体育总局有关司局等38个单位的123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会上,李志坚强调“武术要有一个强烈的阵地意识,要坚持德育、法制和文化教育”〔2〕。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李杰作了《爱我武术,爱我中华,努力开创武术工作的新局面》的工作报告。大会顺利地进行了中国武术协会的换届工作,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的领导机构,并宣布了中国武术协会裁判、教练、产业开发、科研、传统武术和新闻6个专业委员会人员名单。

(四)第五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

2005年11月10日至11日,第五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暨中国武术协会代表大会在山西省太原市召开。

会上,出席代表对中国武术协会的领导机构进行了选举。结果李德生当选为中国武术协会名誉主席,李铁映、霍英东当选为协会名誉副主席,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王筱麟当选为新一届中国武术协会主席。

会上,与会代表对中国武术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三个副主任分别从竞技武术、社会传统武术和外事工作三个角度作了发言。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中国武术协会主席王筱麟则作了题为《抓住武术事业发展的难得机遇,加快全国武术事业的科学、全面、健康发展》的工作报告。这次会议还审议通过了中国武术协会新的章程,并对近年来表现突出的优秀裁判员、教练员和运动员进行了表彰,分别授予他们“十佳”称号。

二、新拳种、新功法、新套路的创编

随着民间武术活动的兴盛,传统武术继续发展,太极柔力球、木兰拳、少北拳、东岳太极拳等新的武术流派及武术练习样式不断生成,进一步充实了武术的内容。

(一)太极柔力球的创编

太极柔力球秉承中国传统的太极阴阳理论,属于一种太极化的球类体育运动项目〔3〕。其创始人白榕,山西省太谷县人。1984年自山西大学体育系毕业后分配到山西省晋中市卫生学校任教。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白榕于1991年根据太极拳先引后发,借力打力的原理,发明了“太极娱乐球”和“球拍”两项器械,并获得国家专利。1992年白榕与山西经济管理学院的教师李健康、张璐、陈民铎、薛晓媛,山西师范大学的李小斌、邢怀忠等体育工作者一起成立了项目创编小组,并正式将其命名为“太极柔力球”。

太极柔力球特别适合中老年人作为健身项目采用,1999年,中国老年体协和中央电视台“夕阳红”节目把这项运动通过中央电视台介绍给中老年人。2002年中国老年人体协成立了太极柔力球推广工作组,制订了具体的推广计划,组织创编了适合中老年人表演的套路,修订了竞赛规则,发行了各种文字和声像教材,太极柔力球得到了广泛的开展。2002年12月全国首届中老年太极柔力球比赛在北京举办,则标志着该项目的成熟和完善。

(二)太极拳推手对练套路的创编

1992年春,北京体育学院副主任门惠丰和中国武术研究院技术研究部主任吴彬应武友之邀到日本进行武术交流活动。此时,太极拳在日本已相当普及,但当门惠丰和吴彬与日本武术太极拳联盟常务理事村冈久平谈到日本太极拳推手的普及情况时,村冈久平却摇起了头,他说:“这项活动在日本开展很困难!我们认为太极拳推手是一种生拉硬拽的活,不太文明!”〔4〕听到这些话,门惠丰和吴彬立即想到了国内太极拳推手的开展现状,他们此时此刻感受到了这个问题的普遍性、严重性,创编太极拳推手对练套路的想法油然而生。

回国后,门惠丰和吴彬马上投入到太极拳推手对练套路的创编中。门惠丰首先拿出了《太极拳推手对练套路的框架》,当时中国武术研究院的张耀庭院长非常支持这件事。于是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决定开展一项“太极拳推手”的科学研究,并召开相应的研讨会。最终创编完成了《太极拳推手对练套路》。此后,中国武术研究院分头举办了本套路的骨干培训班,从而使该套路迅速地普及于社会,为太极拳推手的普及做出了贡献。

(三)健身武术——木兰拳的出现

沿着武术健身化的思路和以太极拳为首的传统武术健身功能的不断强化,木兰拳应时兴起于上海,并迅速向全国扩散。木兰拳的形成过程大致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1.初创阶段:20世纪70年代,上海民间拳师杨文娣在所练的崆峒派花架拳的基础上创编了木兰花架拳。

2.各流派形成阶段:杨文娣去世后,她的弟子结合自己的理解,形成王式、应式、卓式、施式等不同风格的练法,经上海武术院冯如龙先生提议将木兰花架拳简称为“木兰拳”。

3.统一定型阶段:为打破各门派各执一词的狭隘框框,中国大世界武术竞技交流中心邀请木兰拳的各派代表对木兰拳套路进行了进一步提炼并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同时拍摄了科教电影——《中国木兰拳》,译成8国文字向世界推广、发行。

1995年6月18日-20日,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社会武术活动部组织有关专家在江苏省常熟市尚湖高尔夫球场召开了木兰拳评审会,就木兰拳的属性、套路等进行了评审。评审组经过热烈的讨论,最后经无记名投票表决,一致认为木兰拳基本属于武术,但在技法上需要进一步改进,从而真正与武术接轨;在理论上加强研究,不断升华,自成体系,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这标志着中国武术第130个拳种的诞生。在此基础上,1999年10月,《木兰拳二十八式》、《木兰单扇三十八式》、《木兰单剑四十八式》3个规定套路和《木兰拳竞赛规则》编写完成并通过了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的审定。2000年10月在江西南昌举行了全国首届木兰拳比赛。所有这些都标志着木兰拳技术的成熟与完善。

(四)少北拳成为新的拳种

少北拳的创编人张荣时,祖籍安徽,1929年出生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原河北省临榆县)。

为强身健体,张荣时于1935年开始随二哥练习八极拳,习武生涯正式开始。1936年,张荣时开始跟吴鹤令学习少林武术,不久又跟王辑清学习滑掌拳。赵国伦是张荣时最主要的老师,张随其学习时间最长,主要学习了“少林十八艺”,后来张荣时又先后跟随游方僧了空和尚学习少林拳(特别是吐纳功)、唐达(满族)学习(杨式)太极拳。

1947年,张荣时转入北京学习,有机会在和平门外琉璃场古旧书店阅读抄写武术资料,并开始对这些武术文献进行分类、整理,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学习,加上练拳的亲身体会,其武术理论和技术提高极快,开始形成自己的拳学思想。1948年张荣时相继考入北京铁路专科学校和国立长春大学物理系(1950年迁回长春改为东北师范大学),1952年毕业后,继续完善自己的拳学思想。1968年,《少北武术纲要》出版,标志着少北武术理论的完善和技术的成熟。

1996年3月27日至29日,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社会武术活动部组织有关专家按照木兰拳评审的模式在辽宁锦州市石油宾馆对少北拳进行了评定。评定组根据20世纪80年代国家体委武术挖掘整理小组对于认定拳种的“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要求,最后取得共识,一致认为〔5〕:“少北拳基本上是源于少林而又有创新且别于少林的一个拳种”。自此中国武术的第131个传统武术拳派——少北拳得到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的承认。

(五)“东岳太极拳”的创编

1982年,铃木康弘在日本横滨不幸出了车祸,经抢救虽挽救了生命,但却成为残疾人。于是遍访太极拳名师,寻求治病的良方。最后,他辗转找到了门惠丰。门惠丰根据他的伤情,与夫人阚桂香商量后,试着为他创编了一套太极拳动作。铃木坚持练了一段时间后,奇迹竟然出现了——他可以慢慢站起来了。在此基础上,门惠丰又逐步加大运动量,为他编创了一套以“杨式为主,吸收陈式,加上吴式、孙式、武式的精华,简而易练的太极拳”,这就是后来东岳太极拳的雏形。

1997年,门惠丰退休后,没有了繁忙工作的干扰,他开始专心致志于太极拳的创编工作。经过近2年的努力,他们创编了一套以杨式为主、吸收陈式的某些精粹,兼采各家之长而融会贯通之的15式太极拳。

1999年岁末,中央电视台的编导周小力、摄影师杨林拜访了门惠丰,准备请他“出山”借双千年之际,在五岳之首的泰山之颠,做个《东方时空》节目,名为《泰山舞拳》。2000年元旦7点,当第一缕阳光出现的时候,门惠丰在东岳之颠表演了他和夫人共同创编的15式太极拳。后经收视反馈,全世界约有40亿人次收看了这个节目,门惠丰的太极拳表演获得了巨大成功。随后,这套拳被命名为“东岳太极拳”。东岳太极拳形成后,门惠丰又根据泰山自然人文气度,以“东岳太极拳”为母,相继创编了东岳太极剑、刀、枪等套路,东岳太极拳的技术体系日趋完善。

三、学校武术教育的快速发展

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建国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武术运动。改革开放后,武术教育问题得到了国家教委主要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国务委员李铁映在主持国家教委工作期间一再表示“要把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各级学校的正规教育”、原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要求将“重视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写进《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另外,邹时炎和柳斌在任国家教委副主任期间亦高度重视武术的教育问题。在领导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学校武术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首届全国高等学校武术比赛的举办

1992年,在湖北武汉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武术成为表演项目。1994年12月4-7日,首届全国高等学校武术比赛在北京医科大学举行。共有来自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35所高校的二百多名选手参加了比赛。

大会设长拳、南拳、太极拳、刀、枪、剑、棍、其它拳术、其它器械9个项目,此外还设有初级长拳、初级剑术、简化太极拳、三十二式太极剑4个教学项目共26块金牌。结果,上海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学院、甘肃政法学院和福建中医学院(并列)、北京理工大学、新疆中医学院、南开大学、北京针灸骨伤学院、河北大学分获团体总分1-8名。

由于是首次比赛,本次武坛盛会“论技术与全国优秀运动队相比不可谓高,论规模与全国1059所高等院校相比不可谓广,但其意义和收获却令人振奋,使人难以忘怀。”〔6〕李德印和李士信在观看了这次比赛后认为:“大学不仅是培养高文化、高科技人才的摇篮,也必将成为探索武术奥秘,创造武术成绩,造就高水平武术人才的摇篮”〔7〕。

可喜的是,随后武术又成为1996年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运动会的正式竞赛项目,且设立了18块金牌。高等院校武术竞赛的举办,为武术在学校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全国先进武术馆校的评选

武术馆校是武术普及于全国的重要力量、武术人才的重要后备基地。2004年初统计,仅塔沟武校,10多年里就组队参加国际、国家、省市等各级武术比赛400多场次,共获得奖牌3287枚,其中金牌1477枚〔8〕;1985年建校的宋江武校“先后向国家队、各省优秀专业队、北京体育大学等院校输送学员2800多名,为全国各武术馆校和各大企业培养输送教练员和保安人员4000多名。在国际、全国以及省重大比赛中,获奖牌1100枚”〔9〕。

1995年3月,为推动全国武术馆校的健康发展,表彰先进、树立典型,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百家名武术馆校评选活动的通知》。最后,经过武术馆校所在地的体委、武术协会初评,上报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等程序,经过考核验收后,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于1996年10月批准了来自14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43个武术馆校为首批全国先进武术馆校,并于1996年12月5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内举行了隆重的命名、表彰大会。

(三)中国首批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的诞生

1997年,为“逐步规范和理顺一级学科,拓宽和调整二级学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按照“科学、规范、拓宽”的修订原则对1990年10月颁布实施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修订。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原来的武术理论与方法调整为体育学四个二级学科之一的民族传统体育学,并决定在上海体育学院设立我国第一个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学位授予点。2000年,经过三年的学习以及激烈的学位论文答辩,周伟良的《传统武术训练理论论绎》和田金龙的《太极劲机理研究》获得答辩委员会的一致好评,两人如愿获得博士学位,从而成为了我国第一批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学位获得者。另外,需要提及的是成都体育学院与上海体育学院联合培养的博士生程大力,其博士论文《少林武术通考》亦顺利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为武术的交叉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武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的召开及《关于武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研究》课题组的成立

2004年11月16日至18日,为解决高校武术教育的困境,全国武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广州体育学院举办。来自国家体育总局、全国33所高等院校的近80位体育学院和武术院系(民族传统体育系)的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就武术高等教育的现状与改革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明确提出“体育课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的指示。这对中小学武术教育提出了新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成为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的契机。

2005年3月,为贯彻落实2004年4月3日、教育部联合颁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以及教育部修订的《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武术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调集人员组成了《关于武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研究》课题组。在全国范围内就当前学校武术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对策等展开研究。

通过理论组和7个地区课题组的紧密配合,2008年7月2日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在北京举行了首发式。该书是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研究”课题的结题成果。调查结果显示,作为国粹的中国武术在中小学的开展很不乐观,存在学生对武术的认识模糊等不利于武术发展的因素。针对这种情况,研究人员提出了革新旧有武术教学观念、突破旧有武术教学模式、改革武术教学内容、加强武术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另外,研究人员还提出把武术教学内容的层次分为趣味武术、技能武术和文化武术,以及以武术段位制的段级标准规范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武术段位制的晋级、晋段引导青少年逐步进入武术锻炼行列等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我们相信在全面调查基础上撰写完成的这份调研报告对中国各级、各类中小学的武术教育工作应当有着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四、武术学术研究的活跃

“文武双修”、“扬武举文”是武术人不懈的精神追求。1992年,第二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后,武术学术研究呈现出繁荣的景象。1998年2月16日-19日,为进一步加强武术科研工作的宏观管理,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在浙江省平阳县召开了中国武术协会科研委员会会议,委员们共同制定了《中国武术科研发展规划》和《科研课题管理办法》等文件,为建立科研工作网络、培养高素质科研人才队伍等奠定了基础。

(一)《武术学概论》的出版及“少林学”的确立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院校还有专门的武术/民族传统体育系,招收学士、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目前还有相应的博士后流动站,武术界出现了高学历、高素质的研究群体,武术成学更是成为时代的呼唤。

1.《武术学概论》的出版

1987年,首届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上就提出了尽快建立“武术学”的建议。这一年的12月5日,北京大学武术协会举办了武术科学讨论会,会上北京大学武术协会的罗卫民用逻辑学的观点对现行的武术定义提出了质疑,并提出了建立武术学的观点〔10〕。徐才先生在为“我国第一部武术科学论文专集”作序时指出“武术科研的课题是多方面的,而在近期的迫切课题之一是:为创立‘武术学’的科学体系而群策群力。人们翘盼着‘武术学’的科学著作早日问世。这是国人的期待,也是世界人民的期望”〔11〕。

1996年6月,“由国内十数位武术界、社会科学界、自然科学界对武术理论有较深造诣的专家、学者联袂编写”的《武术学概论》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这标志着“武术学”的最终确立。

2.“少林学“的确立

“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寺是世界武术的圣地,少林文化是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经过1500多年的发展,少林寺已经历史地形成了博大精深、个性鲜明的少林文化体系。少林成学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少林学”概念,最初由饶宗颐等几位国学家提出。1999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张国臣的《中国少林文化学》一书;2002年以来,少林寺借助少林功夫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会,对少林寺的文化的形态、内涵以及历史、现状等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梳理。在此基础上,2005年岁末,少林寺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联合举办了“少林学”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40多个科研单位的近百名学者就“少林学”的创立和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最后大家一致认定“少林学”成为一个学科必要且可行。

(二)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工作人员的武术研究

1982年,国务院学位办率先在上海体育学院设立武术理论与方法硕士学位授权点。1996年通过论证,上海体育学院又设立了我国第一个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学位授予点,使武术学科迈向了新的高度。

目前,武术博士研究生主要集中在上海体育学院和北京体育大学培养。另外,华南师范大学的程大力教授,河南大学的栗胜夫、乔凤杰教授,福建师范大学的陈俊钦、周登嵩教授等也引导博士研究生进行武术方面的研究。需要注意的是,2009年天津体育学院和成都体育学院已经被教育部批准为体育学博士点建设单位,2012年以后也将会陆续招收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博士研究生。

体育院校以外,其它学科的博士研究生也有进行武术研究者。这些博士研究生大致分为武术工作者和爱好者两部分。如乔凤杰、杨祥全、邓方华三人本来都是体育院校的武术工作者,为开拓学术研究视野,而分别就读于南京大学、南开大学、郑州大学,攻读哲学和历史学博士学位,他们的毕业论文均与武术有关。刘汉杰则十分喜欢武术,其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攻读民俗学博士时,选择了《沧州武术志——从民俗志视角切入》作为自己的博士学位毕业论文。

博士研究生之外,一些博士后工作人员也选择武术方面的研究作为自己的出站论文,如乔凤杰的《武术哲学》、戴国斌的《武术的文化生产》、郭玉成的《武术传播与文化传承》、洪浩的《中国传统武术现代化发展研究》、李龙的《深层断裂与视域融合:中国传统武术进入现代视域的文化阐释》等。

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工作人员是武术科研的生力军,这些人有专门的时间、精力,由于经过了严格的学术训练,加之个人的兴趣,现在有一些研究者已经显现出很高的学术水平。

五、竞技武术运动的大发展

1992年第二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后,武术世界之旅的步伐明显加快,经过中西体育文化三次融合而形成的竞技武术运动随着中国申办奥运会的成功,开始了中西体育文化的第四次融会——竞技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的融会〔12〕。

(一)散手运动的继续发展

第七届全运会后,国家体委依据亚运会和奥运会战略计划,对全运会竞赛项目进行了调整,有些非奥运项目被排除在八运会外,但仍将武术列为正式竞赛项目,并将金牌数由七运会的7枚增至15枚,除套路12枚(男女各6项,分别为长拳、南拳、太极拳、枪剑全能、棍刀全能、对练)外,散手金牌由七运会的一块增至三块,九运会散手金牌又增到六块、十运会又增至七块。

1994年12月,在天津举行的第二次全国武术训练工作会议上明确散手技术的发展要坚持“技法全面,实力为本,快、准、巧、变,落在实战”〔13〕的技术发展原则,为散手技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散手“全护式”的护具设置在散手运动的初期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个让人容易忽略的弊病,即运动员全副武装戴上护具后,就什么都不怕了,很容易造成不顾防守而乱打的局面。这样不利于散手运动的发展。为此,随着散手运动的普及、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逐渐地减少护具成为散手发展的必然趋势。1999年,为了使散手进一步规范化、市场化和与国际接轨,散手正式改名为“散打”。同时,在比赛中护具由“全护式”改为“点护式”,除保留手套、护齿、护裆外,脱掉其它护具,从而使武术散打以一个崭新的形象出现在体育舞台上。2000年3月25日,“散打王”开赛,更是将散打运动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缺少女子的散打比赛是不全面的。2001年9月,全国首届女子武术散打邀请赛在上海市卢湾体育馆举行,中国女子散打比赛工程正式启动。2002年6月,全国武术散打锦标赛在大连举行,首设女子项目,标志着女子散打运动踏上了快车道。2004年,来自全国各大武术散打俱乐部的25名女选手参加了首届中国武术散打俱乐部联赛。2005年,女子散打项目被首次列入全运会。目前,女子散打已经拥有了较稳定的运动员队伍。

(二)太极拳推手与太极拳、剑合并

1989年,散手成为正式比赛项目后,为规范比赛的同类性,太极拳推手比赛与武术散手分开进行,太极推手被划归到太极拳、剑的比赛中,成为“全国太极拳、剑、推手比赛”,使中国武术的赛制日趋合理。

1989年,太极拳推手与太极拳、剑单独设立比赛后,运动员训练水平、比赛规则不完善、裁判员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接踵而至。为解决这个问题,1990年4月,国家体委武术处组织了一次由太极拳专家、教练员和运动员参加的“规则研讨会”,再次对太极拳推手竞赛规则进行了修改,在保持太极拳推手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增加了技术得分,突出推手的技巧性。以此为基础,1992年4月在山东济南举行了“全国第一届太极拳推手观摩交流大会”。1993年9月,全国第二届太极拳推手观摩交流大会在浙江杭州举办,大会期间又邀请太极拳专家、教练员和运动员对太极拳推手的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研讨。1994年,对太极拳推手运动而言是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不但经国家体委审定首次颁布《武术太极推手竞赛规则》(1994年6月),在北京举办了首届太极拳推手竞赛规则裁判员培训班,“全国太极拳、剑、推手比赛”更名为“全国武术太极拳锦标赛”,而且使人更为欣喜的是首设了女子推手项目,并经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批准,太极拳推手竞赛成为全国武术锦标赛项目。太极拳推手由此成为正式比赛项目,标志着太极拳推手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三)武术功法的竞赛活动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功法是中国武术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历史上,武术功法是率先自成体系并率先体育化的武术运动形式〔14〕。改革开放后,随着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打竞赛的逐渐完善,作为武术三大组成部分的武术功法竞赛问题日益提到议事日程上。

“世界武英会台州,切磋技艺交朋友”。1999年5月22-26日,经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主办的首届国际传统武术暨绝技大赛在浙江台州举行。在这次大赛上进行了武术功法(绝技)规定项目飞针穿玻璃、掌劈砖块和自选功法的比赛〔15〕,对武术功法竞赛问题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为了丰富全民健身活动中的武术锻炼方法,丰富武术活动的竞赛项目和竞赛方式,推动武术运动的全面发展”,中国武术协会决定于2004年11月举办“全国武术功力比赛”。这标志着由套路、散打、功力比赛组成的竞技武术体系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我热爱武术——伍绍祖主任致第三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的贺信〔J〕.中华武术,1996,12.

〔2〕划时代的武术盛会〔J〕.中华武术,2001,1:6.

〔3〕白榕.太极柔力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4〕昌沧.王友唐.郭博文等.四牛武缘〔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5〕王志成.中国少北武术(第一部)〔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

〔6〕〔7〕李德印,李士信.习武备文奋发成才——喜看首届全国高等学校武术比赛〔J〕.中华武术,1995,2:14-15.

〔8〕武术中心调研组.民办武校现状及发展趋势调研报告〔J〕.中华武术,2006,1:25.

〔9〕享誉第一的郓城宋江武校〔J〕.中华武术,2006,1:35.

〔10〕陈坤.北京武协举办武术科学讨论会〔J〕.中华武术,1988,2:32.

〔11〕徐才.武术科学探秘〔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12〕洪浩.现代武术的辉煌——竞技武术〔J〕.中华武术,2005,12:28.

〔13〕昌沧.武术技术发展的里程碑——散记1994年全国武术训练工作会议〔J〕.中华武术,1995,2:9.

武术活动总结范文12

够充分地体现出来。因此,要通过选才、教育、心理学训练引导如何培养武术人才,形成自己好的拳风、良好的品德及独特的人格魅力,来发扬和光大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武术。

关键词:拳 武术 拳风 人格特征 心理学 训练

“拳如其人”是我国传统武术中常说的一句话,意指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武术风格,即使是同一种武术套路,不同的人表演出来都各不相同,每人的武术风格与其人格相一致。这一点已是大家的共识,毋庸置疑。但是,对于导致“拳如其人”的原因,人们通常对之理解的不全面。较为普遍的看法是,人的行为受人格的影响,个体总是表现出与其人格相一致的行为,其武术动作也不例外,在学武和练武的过程中,其人格特征会有意识和无意识地渗入到武术动作中,从而使其武术动作表现或体现出其人格特点。正因为如此,过去许多武师在选徒弟时非常重视其人品,他认为人品不好的人不教,以免以后祸及自己乃至整个师门。这样的理解很有道理,但并不全面,仅仅理解了其中的一个方面,对另一个方面却有所忽视。如果这样来理解,势必降低我国传统武术的价值,抑制武术的作用的充分发挥。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

一、“拳如其人”的双重涵义

其实,从心理学上来看,人的心理与行为或活动是相互影响的,一方面人的行为或活动总是受其人格的影响,表现出其心理特点;另一方面,人的心理特征总是通过其活动而形成和逐渐改变的。由此来看武术,可以说它与人格的关系也是一种双向关系。一方面一个人的人格影响其武术动作,致使其武术动作体现出其人格特征;另一方面,武术又对人格有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塑成和改变人格。塑成主要是指形成个体以往所没有的人格特征,一般是指个体从小开始练武术时武术对其人格特征的形成作用。个体开始学武时年龄愈小,武术对其人格的塑成作用愈大。经常练武的人常表现出其所练武术所要求的人格特征。改变是指通过练武改变个体的人格结构,使其已经具备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发生变化,如:增强个体的意志力,使懦弱的人变得勇敢。塑成和改变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都体现出武术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这正是“拳如其人”的第二层涵义,也是本文所强调或重点论述的。如果说“拳如其人”所体现的是人的心理特征对武术的影响,那么可以把这一层涵义说成是“人如其拳”。

从武术本身的文化意蕴来看,中国传统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紧密,可以说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之特质。事实上,中国武术正体现或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这可以从中国传统武术理论、动作要求和动作特点以及前人在创造各类武术套路或各家各派时的依据等方面体现出来。如:各家各派的武术都体现了“天人合一”、注重整体、突出伦理道德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从中国传统文化来看,她注重个人的修养,一切以个人的修养为出发点和归宿。在儒家的“修、齐、治、平” 中,“修”指的就是个人的内在修养,它是为“人”的必要条件,是基础,是关键,而其他几个方面只是个体内在修养的具体表现;换言之是个体内在修养推广于社会,在社会上所发挥的作用。儒家经典著作《大学》指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平,心平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从这里可以看出“修身”是前提和根本。由于我国的传统武术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或理论基础,因而它也非常重视“修身”的作用,把之作为练武的必有途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武前先学会做人,把做人即武风、武德看得比功夫高更重要,强调心正;二是学武过程中强调心静、意专;三是强调内功的重要,注重内在素质的提高。所谓“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就是此意。如果只学招式而不练内功,那学到的只是“花拳绣腿”,管看不管用。正是因为中华传统武学强调修身的重要性,因而必然对习练者的人格形成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长期习练者演练出来的动作才更体现出其心理和行为特征。不仅如此,学武对人的心理素质用一定要求,比如:要学好,就必须坚持、刻苦,“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由此有助于习练者的意志品质等心理素质的培养。由于学武形成了与所学武术要求相一致的心理品质,并且这些心理品质通过武术动作表现出来,因而我们不仅可以说“拳如其人”,而且也应当反过来说“人如其拳”。这表明练武与习练者的心理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由此可以说“拳如其人”具有双层涵义,我们在对之理解时一定要全面,而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二、“拳如其人”的双层涵义之启示

上述对“拳如其人”重新解读不只是辨明其内涵,而是要在社会生活尤其是教育和运动训练中加以恰当运用。依据上述“拳如其人”的双重含义,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在武术人才的培养和训练中注意选材。一般的武术动作对人的心理素质没有什么特别要求,任何人都可以学与炼,但是,一些特殊的武术套路对人的心理素质如反应敏捷性、动作灵活性等有特别要求,因而要培养这些武术方面的人才,就需要事先选材,即选择那些更适合这类武术的人。另外,有一些武术套路虽然人人都能学会和练好,但对不同的人来说由于他们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不同,他们最终在武术上取得的成就也会有所不同。因而,为了更好地培养武术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尽可能避免武术训练中的各种浪费,充分发挥有限的条件(如资金)的作用,也需要进行选材。上述这几个方面是从武术动作的要求上来谈的。如果从人的人格特征上来看,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即不同的人的人格特征各有差异。正是这些差异导致他们学不同的武术动作的难易程度、速度等各不相同。如多血质的人学灵活性强、变化大的武术项目学得快,而学那些比较沉稳、动作变化不大的项目则相对困难;而粘液质的人则与他们正好相反。因此,在选拔和训练运动员时,尽可能使他们所学的武术项目与他们的心理素质相一致。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武术训练与其他任何体育运动训练项目一样都需要选材。其实,在我国,这方面的选材古已有之。如人们常说“哪个人是学武的料,谁不是练武的料”;“这种武术对那些人合适,哪些人适合练什么”等都表达出选材思想。古代许多成名武师为了使自己的武术门派发扬光大,常对徒弟进行严格挑选。所有这些都说明了选材的重要和必要。因此,在当今的武术训练中,为了使我国传统武学更好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创新,更好地培养武术尖子人才,应在传统的选材经验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理论,探讨或研究科学的选材措施或方案,做好武术人才的选拔工作。

2.在教育中应积极主动地通过武术教学来培养和发展学生。武术不仅能强身健体,而且还能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还有助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进而有助于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因此可以说武术教育是一项很好的素质教育内容,它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学校中这方面的教育十分欠缺,除个别学校外,绝大多数学校都没有把武术引入到学校教育中,把它作为教育内容。这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很好开展,不利于学生的身心更好地发展。因此,今后的学校教育应重视这一方面。为此,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⑴首先应转变观念,提高对武术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因为只有认识到这种教育重要,才有可能去开展、实施。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活动中,自我效能感对人的活动有很大的影响。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能够完成操作行为的预期。它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两个方面。其中,结果预期是指对某种行为或活动是否能导致某种结果的预期,如:教师对教育是否能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的预期,学生对学习是否对自己是否有用的预期等。它实际上体现了个体对某种活动或行为的重要性的认识。一般说来,在其他方面相同的情况下,结果预期愈强,即认为活动或行为愈重要,个体从事这一活动和表现出这种行为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愈高。有鉴于此,为使武术教育顺利得以开展,必须提高对它的重要性的认识。

⑵其次,应自觉、积极地把武术引入到学校教育中,在学校中逐渐切实普及武术教育。要使武术起到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就必须切实把之引入到学校教育中,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否则,仅停留在口号上是无济于事的。

⑶积极研究和探索有效的武术教育内容和措施,尽可能使武术教育简便易行和有效。前述的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或进行某种行为以达到一定结果的预期。一般说来,效能预期愈高,个体从事这一活动和表现出这种行为的可能性、积极性就愈大;反之亦然。武术教育也不例外。虽然人们认识到武术教育的重要,但倘若他们认为无法实施或实施起来非常麻烦、复杂,如学生认为不好学,教师认为不好教,那么武术教育就不太容易在学校中开展;相反,如果武术教育的重要性既为人们认识,又有方便可行的实施方案或措施,那么,人们开展武术教育的自觉性、积极性就越高。因此,为了能在学校中有效地开展并逐步普及武术教育,必须研究和探索有效易行的教育内容和措施。

3.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应特别关注所教动作对人的心理影响。前述的“拳如其人”的涵义充分说明了武术学习和训练对学习者或练习者的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其实,不仅武术如此,其他体育运动项目也是如此,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有必要对之加以重视。首先,要认识到体育教育教学不只是增强体质,而且也应增强人的心理素质,进而拓展体育的目的,充分发挥它在人的发展中的各方面作用。其次,应注意各类体育项目对人的心理的影响,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限制乃至消除其消极影响,充分利用其积极影响。第三,主动积极地研究充分发挥体育在学生人格发展中的作用的途径或措施,并自觉积极地在实际教育中贯彻实施它们。第四,因材施教,即针对学生的人格特点,采取相应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措施。这不仅体现在上述的选材上,而且更表现在针对学生的人格弱点选择最有益于减弱乃至消除这些性格弱点的体育项目。如对于易急躁、冲动的认可让他们学太极拳,磨练其性情。

参考文献:

[1]于志钧著:《杨氏太极拳》,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1.1。

[2]王宗岳著:《太极拳论》,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