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武术协会年工作计划

武术协会年工作计划

时间:2023-01-18 18:13:18

武术协会年工作计划

武术协会年工作计划范文1

(一)总统与内阁会议

法国总统是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在其领导下的内阁会议、国防委员会和限制性国防委员会是三个军事决策机构,其中内阁会议是最高决策机构。法国战略核武器、重大常规武器的发展规划、计划和预算也都必须经总统主持下的国防委员会讨论通过,然后报内阁会议审批,最终由议会以法律形式批准实施。总理在总统的领导下全面负责国防事务,国防部长则保证由内阁会议批准的国防政策和五年(或六年)军备计划法的实施。

(二)总理和政府

法国政府由总理和各部部长组成,政府确定和管理国家政策、监督行政机构和武装部队。法国政府较之议会具有更大的优势,这是因为根据宪法它可以制定议会日程、要求对被搁置的议案进行重新投票。内阁部长,如国防部长不仅要在自己职权范围内签署文件,还要在议会中维护自己部门的政策,以及监督政府决议是否得到有效执行。除了国防部以外,在政府部一级参与国防科研和生产管理工作的还有财政部、国家审计法院和国家公共交易委员会。财政部主要负责审查预算、支付资金,监督度经费开支等工作。国家审计法院参加对一些武器装备合同的抽查监督。国家公共交易委员会参加对一些重大武器装备合同的审查工作。

(三)议会

议会的权力在于拥有监督政府和立法的双重职权,如在国防方面的防务组织、兵员募集、军事规划等方面法律的制订;定期审议年度武器装备建议报告、军事进展年度报告;国防部年度计划授权、年度预算等。其中,国民议会内设与国防事务有关的委员会,如外交委员会,国防和武装部队委员会,财政、宏观经济和规划委员会;参议院有外交事务、国防和武装部队、财政和法律事务等委员会。

(四)国防部

国防部长负责军事防务政策的执行与管理,如武装部队的组织和训练、人员招募和管理、武器装备和基础设施采办等。与多数西欧国家一样,法国实行国防部高度集中统一管理与军种不同程度参与的管理模式(见图1)。国防部分为三部分:武装部队参谋部、行政总秘书处和武器装备总署。各个部门有着各自不同的分工和职责,武装部队参谋部主要负责为未来作好准备,关注国际军事关系;行政总秘书处主管财务处、人事处和司法事务处;武器装备总署具体负责研究和生产。三大部分各司其职的同时又要相互协调配合。由于武器项目管理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而且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之中,因此负责组织和管理项目的任务由三军参谋长和武器装备总署分担,而且因形势的发展不断地进行改组。

(五)武器装备总署

武器装备总署是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的核心,负责对国防科研和装备采购实行统一管理。武器装备总署与三军参谋部并列,直接向国防部长负责。总署的主要职能一是制订武器装备发展的长远规划;二是研究和制订与武器装备发展相协调的国防工业与技术发展战略并组织实施;三是负责武器装备和国防工业的国际合作。具体地说,武器装备总署集国防科研、武器装备采购和国防工业管理的职能于一身,根据三军提出的军事需求,综合评估技术、经济的可行性,统一制定全军武器装备发展的规划、计划和年度预算,对武器装备发展的全过程,即从预先研究、研制、采购、装备使用到大型装备(主要是飞机和舰船)的工业维修以及武器出口实行统一管理。陆海空三军基本上不设科研生产机构,但与武器装备总署保持密切联系参加武器装备的规划计划和研制、生产、试验、鉴定全过程的管理。国防科研生产任务除一部分由武器装备总署下属的企业(舰船制造局所属船厂)和试验鉴定机构完成外,大部分由军外军工企业承担。法国军用航天器和核武器战斗部、核动力装置的研制工作,在国防部武器装备总署的统一规划下,分别由作为国立机构的国家航天研究中心(CNES)和原子能委员会负责实施,武器装备总署参与领导和管理工作。在国防部内,行政秘书处和三军总监处参与国防科研和生产的管理,主要是负责预算协调、工作监督和行政管理工作。武器装备总署于1997年开始实行新的组织结构,即以反映工作领域(项目管理、工业活动、试验与鉴定等)和具体的管理技术(技术知识、采办、质量控制等)的新的组织结构,由此取代了过去以作战环境(陆、空、海和航天)的组织结构,以期达到以尽可能低的费用研制出高性能的武器装备的目标。改革后的武器装备总署主要由以下部门组成:

1.武装力量系统和前景局。该局主要负责武器装备系统计划项目的制定及研发。其关注未来系统的先期技术和战略研究,负责制订和30年远景规划,确立探索研究政策,制定全军的武器装备计划项目,开发通用技术,以确保武装力量各种系统间的技术一致性,同时需对各种研究活动负起监督职责

2.武器系统局。该局主要负责武器装备系统的计划项目管理工作。其下设有航空项目处、舰船项目处、地面武器装备项目处以及战术导弹处。每个项目处均设有项目主任,项目主任在处长的直接领导下,与来自其他各个领域的技术和管理专家共同建立起一体化的跨学科的项目一体化小组,对武器装备计划项目进行全面管理。

3.计划、采购方法和质量局。该局主要负责武器装备计划项目的资金管理。日常主持武器装备计划常设执行委员会的工作,并负责组织武器装备总署在计划项目实施、采购、保证作战状态和质量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

4.合作和工业事务局、国际关系局。合作和工业事务局的主要职能是促进欧洲合作,负责国际合作项目的管理,制订武器装备总署的工业政策,承担对军工企业的战略控制,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国际关系局主要负责制定、监督武器出口政策,其主要任务是促进法国武器装备向国际市场出口,以及控制武器出口协调军控、不扩散工作,控制技术和工业情报等。

5.鉴定和试验中心局。该局的主要任务是:从事和加强武器装备总署内部全部业务所需要的技术鉴定工作,培养各技术领域的专家;提供计划项目实施必须的试验、评估和鉴定,鼓励和促进欧洲其他国家的武器装备部门使用该中心的设施;确保各个中心工作的协调和相互支持,提高鉴定和试验设备的整体效能;为武器装备总署外部或国防部外部用户、军事或民用部门用户提供服务,努力提高各个领域投资的效益。

6.武器装备高级研究中心。主要任务是培养未来负责武器装备发展的高级管理人员。受训人员除来自武器装备总署的武器装备工程师外,还有来自三军参谋部和军工企业的工程师。

7.舰船建造局、航空装备维修处。舰船建造局主要负责舰船和装备的设计、建造及维修。航空装备维修处则负责飞机和航空工业设备的维修。

8.管理和机构局。主要负责武器装备总署内部事务和行政管理工作,促进管理现代化。

9.人文资源局。主要负责总署人员的职业技能和知识的继续教育工作以及人员调配。此外,从整个管理体系看,法国国防工业管理体系中独具特色又具有重要地位的一个特色就是引入“兵力系统”的概念,以加强协调性。因为从当今和未来战争发展的趋势来看,联合作战、协同作战、武器系统对抗将成为主要作战模式。为适应这一新的模式,必须将武器装备的总体协调性作为发展的基本原则。这种协调性需要贯穿于军事装备的各个方面,从各种工作、组织、进度、资金、技术到最后的总体协调。具体而言,要达到协调性必须满足多方面的要求,在作战使用方面,就达成主要最终目的的能力而言,必须满足作战需求;在组织方面,必须提高运用组织、训练和人员管理来实现武器系统的能力;在技术方面,是指装备及其研制技术,以及制造装备的工业手段。

二、法国的国防科技工业运行机制

从总体上看,法国的国防科技工业运行机制的运行程序是:国家安全环境评估国防决策军事装备前景研究确定武器装备项目的预期需求提出采办计划、制定预算进入采办过程。法国的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所实行的是集中统一的决策管理体制,由隶属国防部的武器装备总署全面负责军队的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采购工作,统一归口管理国防科研、武器装备采购和国防工业。因此,武器装备总署的运行机制就基本上可以概括法国国防科技工业的运行机制,以时间序列和运行程序分为军事需求论证、计划编制和计划执行三个阶段。

(一)军事需求论证阶段

法国的军事需求最重要的目的,一是能够在必要的情况下独立捍卫国家的切身利益,抵御来自于任何方面的任何威胁;二是确保欧洲和国际的稳定,以体现其作为欧盟中最重要国家之一的特殊地位;三是执行全面防务政策,即防务政策不仅仅限于军事和战略方面,而且要涵盖国家活动的各个方面。因此,法国的武器装备生产除了要满足国内的军事需求以外,还要满足国家经济发展和向国外出口的需求,其目的在于一方面通过稳定的武器装备生产,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另一方面通过军火出口扩大国际影响,使之成为一个外交手段。同时,通过军火出口,还可以扩大国防科研经费的来源。因此,法国的国防科技工业被政府确定为十个受保护的行业之一。法国军事需求论证的基础是1996年制定的军事规划法,在这一法规中对于到2015年的防务政策作出了重大决议,包括国防预算开支、基本建设开支等。另外,军事装备的“前景研究”也是论证军事需求的重要依据之一。“前景规划研究”主要是对武器装备发展因应未来军事需求的展望性研究,是未来军事需求技术规划的核心,也是指导中期规划和近期计划的前提。因此,各军种参谋部要首先提出各自的军事需求,然后由联合武装部队参谋长、各军种参谋部和武器装备总署进行协调工作。其中,联合武装部队参谋部主要从未来军事需求角度协调、规划武器装备系统发展、武器装备总署主要从研究和生产角度规划武器装备系统的发展。最后,由联合武装参谋部提出作战与技术——作战研究的平衡表,详细说明军事需求,并初步列出所需作战特性优先顺序表;由武器装备总署对军事需求所需的武器装备,从技术和工艺角度进行综合分析,评估研发中可能出现的关键性风险及解决办法,预估开发费用、时间以及武器装备的使用成本,测算财政开支额度与支付的可能性。在这一阶段还要提出可以备选的不同方案,对未来项目所需资源、成本目标、采办原则都要提出比较具体的建议,并提出可能的一个或多个投标竞争的供应商。同时,还要考虑进行国际合作与出口的可能性。

(二)计划编制阶段

军事需求论证阶段形成的文件提交给常设执行委员会,这一委员会由武器装备总署署长、军种参谋长以及由联合武装部长参谋长和行政秘书长推荐的人选组成,由他们负责审查所有军事需求的论证文件,然后由委员会向国防部长提出建议,经国防部长批准后项目即可立项。然后,主要是由武器装备总署与联合参谋人员组成的一体化的跨学科项目小组(必要时也聘请专家和企业界人士参加),进行计划编制工作。此外,武器装备总署从事计划工作的人员,也在费用、计划、项目管理方法、质量、采购、风险管理等方面协助工作。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一体化管理模式与传统的顺序管理模式有着相当大的区别,传统模式是:参谋部确定需求——武器装备总署确定具体的武器装备系统——军工企业提出技术方案并生产武器装备系统。而新的模式,则是对作战需求、武器装备的产品规格和技术方案进行整体优化。一体化项目小组由项目主任领导,其成员的任职时间则根据项目进展与完成时间确定。同时,以项目的重要程度,小组成员或专职或兼职,并不脱离原有所属部门。为保证小组成员的工作绩效,项目主任会对其工作表现提出评价意见,而这一评价意见将直接影响他们未来发展。在计划编制阶段,要分别进行可行性研究和定义研究。可行性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可供解决的具体军事需求的方案,并进一步评价方案对军事需求的满足程度,最终形成定向文件。定向文件由支持总结论的两个相辅相成的部分组成:

1.由联合武装部队参谋长负责,对军事需求作足够详细的阐述,虽然这仍然是临时性的。它相当于临时军事特性文件的内容。

2.由武器装备总署负责,阐明对军事需求可能的各种反应及其含意——满足军事需求的程度、性能、时间表、费用、为实现阶段提供资金的日期、工业和国际方面的问题等。特别是要提供有关从国外采购可以满足一部分或全部需求的所有有用信息。同时还包括每种解决方案存在的困难和风险,以及控制它们的方法。由武器装备总署和联合武装部队参谋部起草的结论,对所有这些反应进行比较,并形成选择某种(或者几种)方案在定义阶段进一步详细研究的建议,其中包括对国外产品可能的评估。同时它还提出在后一阶段应采取什么程序的建议。

定向文件总结了这个阶段反复寻求军事特性与费用之间的最佳折衷关系的结果,尤其是通过价值分析和功能分析给出的结果。它提出武器装备总署和联合武装部队参谋部对这些结果的意见。由一体化项目小组汇总的定向文件,经有关的“兵力系统”作战协调官认可,并由项目的牵头部门提交领导机关签署后,由主管当局批准开始启动定义阶段。定义研究是对军事需求所需的武器装备系统,从总体上加以进一步确认并在此基础上对具体的军事需求,供应保障、技术规范,研发和生产进度,研发和生产预算,进行工业化生产的条件等方面进行细化分析研究,使武装部队能在现有的技术资源条件下及时获得最好的武器装备系统。在这一阶段,各种一体化项目小组主要进行成本评估研究和设计质量研究。成本评估研究包括费用与效率分析、一体化研究、功能分析、价值分析和后勤保障分析。设计质量研究包括预测可靠性研究、项目分析、风险分析、故障模式分析和功能安全分析。

总之,在计划启动文件起草之前,要完成的工作是:可行性研究撰写定向文件撰写定义研究文件,当这些工作完成后,则要进行计划启动文件的起草工作。一般计划启动分为两类:一是研制/工业化启动计划,主要内容包括武器装备的设计、研制、鉴定、认证与试制和批量生产。二是生产启动计划。武器装备总署负责对定义研究所形成的各种方案进行比较、筛选,以在武器装备的性能特性与费用之间寻求一个次优方案。然后,由武器装备总署和联合武装部队参谋部共同起草结论性报告,并提出方案选择建议,这里尤其重要的是须说明所选择方案满足军事需求的理由。计划启动文件主要是由一体化项目小组负责制定,研制/工业化启动计划文件,经牵头的参谋部签署和由常设执行委员会审查后开始计划的正式执行阶段;生产启动计划是由项目牵头部门报主管参谋长签署和常设执行委员会签署后,开始执行生产计划。

(三)计划执行阶段

在计划执行阶段,主要是由武器装备总署前几年新设定的采办执行官负责。从业务范围看,法国的国防采办包括研究和开发、武器装备设计、建立模型、测试、生产、现役保证和其他项目;从职能范围看,采办执行官全面负责采购和谈判政策、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争端处理、采购价格和成本估算以及质量保证等事宜。法国的武器装备采购标准包括以下内容:军事利益、技术创新、经费额度、工业效率和国际评价。武器装备采购清单经武装部队参谋长(航空维修局)同意后,由武器装备总署报请国防部长批准。至于具体的武器装备项目,则由武器装备总署制定相关军种负责,而涉及两个或以上军种的武器装备,则由联合武装部队参谋长制定一个或几个参谋长(其中包括负责军种的参谋长)进行指导。因此,根据情况的不同国防采办项目分为重大项目、武器项目和综合项目。

武术协会年工作计划范文2

武钢从事钢结构业务有近30年的历史,目前钢结构业务主要分布在建工集团、江北公司和工程技术集团,钢结构产品主要为工业厂房、非标设备制造和一二类压力容器制造、轻型钢结构、锅炉刚架钢结构、钢结构住宅等业务,年加工能力50 000t。另外,还有年加工能力3 000t的压型板生产线,能为钢结构墙体提供围护产品。工程技术集团拥有冶金、建筑甲级设计资质和国际工程总承包经营资质,能够承担各类冶金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设计和工程总承包。在大型钢结构厂房、公共建筑、超高层民用建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工程设计和总承包经验。武钢工程技术集团拟与美国某公司合资建设薄壁轻钢构产业,开展从轻钢结构建筑设计、轻钢结构部件设计、轻钢结构部件制造、安装及总包业务。另外,工程技术集团节能分公司还有经营铝合金门窗的业务,可用于钢结构建筑门窗。建工集团钢结构分公司主要经营业务为冶金工业厂房钢结构制作和冶金非标设备。冶金非标设备包括炼铁高炉炉皮、炉身钢结构系统、炼钢钢水罐制作、高炉余热锅炉系统设备、轧钢系统冷却罩等产品及工程,市场主要是武钢内部及冶金行业。在公司内部及冶金行业钢结构工程市场萎缩的情况下,该公司调整产品结构,实施“走出去”经营战略,积极开拓外部市场,产品结构扩展到小型桥梁钢结构、场馆钢结构等领域,并涉足市政工程钢结构市场,相继承接了“汉口火车站改造钢结构”项目“、黄石体育馆钢结构制作”项目、“西安曲江国际会议中心钢结构制作”项目。另外,建设公司彩钢工程处和轻钢设计事务所也涉及钢结构围护产品的生产和轻钢结构设计业务。江北公司汉阳钢厂建安公司(原汉钢钢结构分厂)现有1条轻钢H型钢生产线,已形成年产各种钢结构10 000t的生产能力,其主要产品为工业及民用建筑钢结构制品。近几年来,该公司已完成武汉市桥口天顺园小区2栋小高层钢结构住宅10 000m2、武钢阳逻江北公司PC钢棒结构厂房l 300t、阳逻江北公司生活区钢结构综合楼10 000m2以及广西桂林永福电厂2台300MW机组钢结构1 100t。江北公司冷弯型钢厂拥有6条大中小配套的冷弯型钢生产线,年生产能力30万t,冷弯方矩形管、圆管广泛用于钢结构建筑。虽然武钢开展钢结构业务时间较长,但由于设备陈旧、厂房布局不尽合理、工程结算不及时、流动资金不足、融资成本高及市场开拓意识不强等因素,制约了武钢钢结构产业的发展。

二、钢结构产业发展前景与趋势分析

1. 钢结构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1)钢铁产业的发展为钢结构行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我国钢铁企业能提供钢结构产业的绝大部分材料,2008年我国钢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而大量适合钢结构住宅的配套新材料也在不断被研发出来,建筑钢材能生产屈服强度 Q235、Q345、Q390、Q420、Q460,板材厚度0.3~250mm的中厚板;热轧H型钢的生产对钢结构的发展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国内能生产70余种规格的H型钢,腹板高度可达200~1 000mm;同时,镀锌、镀铝锌板及彩色涂层钢板、圆钢管及大型方矩型管及各种形状的冷弯型钢在国内的发展都比较快。这些产品的推出为钢结构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原材料保障。

(2)钢结构建筑标准基本完善、技术不断成熟,为钢结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目前,我国已基本编制修订完成了建筑钢结构材料标准、设计标准、施工标准等有关国家行业标准、规范约90本,并编制了相应的构件和配套材料通用图集。钢结构设计、施工、制作标准、规范、规程及构件和配套材料的通用图集基本完善,已基本达到配套与系列化的程度。各种高层钢结构、轻型钢结构的专用设计软件已陆续投入市场,可满足当前各类钢结构工程的设计要求。钢结构建筑的成套技术也在不断成熟。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钢结构工程技术有了飞跃发展。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2007年世界十大建筑奇迹中,位列第六、第七和第八位的分别是中国国家体育场(鸟巢)、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和当代万国城。同年 7月,英国《泰晤士报》评出的全球在建的10个最大最重要工程中,中国国家体育场(鸟巢)位居榜首,首都国际机场 3 号航站楼和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也同时入选。说明我国钢结构技术在不断发展、成熟,为钢结构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3)国家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为建筑钢结构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机遇。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日益增加,内需不断扩大。由于国家重大工程西气东送、西电东输、南水北调、京沪高速公路、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天津海河两岸的改造、福建海西政策、新农村建设、灾后重建工程及目前国家的内需拉动政策等,将有大量的基础设施、重大工程项目开工建设,这些均为钢结构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商机。同时,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也为钢结构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机会。201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45%,城镇人口约6.3亿,预计202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将提高到57%以上,将有大量住房需求。此外,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将有大量的工业厂房需要建设,也为钢结构发展带来机会。

2. 我国钢结构市场趋势分析

(1)能源建设加快推动钢结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将进一步加大,我国将全面实施节能战略,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优化电源结构。今后电源结构发展的主要方向是:降低火力发电的比例,同时发展更为环保的火力发电,积极发展水力发电、核能发电,并大幅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风力发电,等等。从长期来看,火力发电虽然在比例上呈下降趋势,但仍然是能源建设的主力军。今后风电产业要快速发展,风电的发电量要逐步占到目前全国发电总量的1/3,按照融入大电网、建设大基地的要求,力争用10多年的时间,在甘肃、内蒙古、河北、江苏等地形成几个上千万千瓦的风电基地。2020年核电发电量占全国发电总量的比重将达到4%~5%,国家规划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将可能由40GW调高到60GW。“十二五”期间,水电年均增加14GW,到2015年水电容量可达270GW左右。2009年和2010年的电源结构以及对2020年我国电源结构的预测见表1。在能源建设过程中,钢结构产业存在较大的市场,火力电厂、核电厂、风力发电厂的主厂房和锅炉刚架等为钢结构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2)交通工程中的桥梁、候车厅会有所增加,为钢结构带来较大的市场空间。铁路桥梁、铁路站房建设均需采用钢结构,目前,包括京沪高速铁路等在建铁路重点工程277项,开工建设的客运专线及城际铁路项目已超过40项,建设规模超过 10 000km。据铁道部统计数据显示,2010—2012年,我国铁路建设每年平均投资额将会在7 000亿元以上,到2012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将由现在的80 000km增加到110 000km以上,其中高速铁路达13 000km。与此相适应,到2012年,我国将建成804座现代化铁路客站,截至目前,仍有200多座客站尚未开始设计,500余座客站尚未开始施工,投资规模的增长将为钢结构产业带来无限商机。近几年来公路桥梁采用钢结构已成为发展趋势,京沪高速、跨海、跨江大桥采用钢桥,未来10年内,长江将在现有的基础上新建24座桥梁,到2015年达到60座。高速公路中的护栏、收费站、交通标志的钢结构用量也不少。此外,飞机场候机楼、火车站候车大厅和站台的新建和扩建项目不断增加,公路桥的发展也为钢结构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3)市政建设推动钢结构产业发展。随着奥运项目、世博项目结束,北方市场、上海地区的重大投资项目将趋缓,长三角市场保持平稳,广东市场呈发展态势,国家的重点项目将集中在环渤海经济区、珠江三角洲、长三角经济区及北部湾等地区。这些地区的市政建设如地铁和轻轨工程、城市立交桥、高架桥、环保工程、汽车停车场、城市公共设施及临时房屋等有大量的钢结构工程。如武汉市计划“十二五”期间基本建成中心城区快速交通体系,形成以轨道交通、城市环线、快速放射线、过江通道为骨架,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为基础的城市道路网;到2015年,中心城区将建成5条轨道交通,通车总里程将达到140km;此外,规划建设8条过长江通道和3条过汉江通道。这些都为钢结构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市场机会,推动钢结构产业发展。

(4)钢结构住宅逐步推广。钢结构住宅是国家提倡的建筑节能、省地住宅,在建设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及中国钢结构协会推动下,我国钢结构住宅建筑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在北京、天津、山东、安徽、上海、广东、浙江等地兴建了大量低层、多层、高层钢结构住宅试点示范工程。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阶段,住宅需求旺盛,住宅建设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钢结构住宅的土建造价要比钢筋混凝土住宅高10%~20%,但钢结构住宅较混凝土结构在基础造价上可节约30%,且钢结构住宅的得房率较混凝土住宅高4%~6%,此外钢结构住宅的施工工期也可减少约30%以上,随着近年大中型城市地价、房价的快速上涨,建安成本占整个房价比例越来越小,而建筑工期因素比重在加大,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后,钢结构住宅的造价大致可与混凝土住宅持平。尽管目前钢结构住宅推广面还不大,离发达国家钢结构住宅占住宅建筑40%~50%的比例相差甚远,但随着试点工程的扩大、国家相关技术政策和技术规范的出台及钢结构住宅自身具备的优势,钢结构住宅将逐步取代传统建筑形态进入住宅建设市场。

三、武钢钢结构产业发展的机会与优势分析

1. 钢结构行业具有较强的成长性,行业发展空间大

钢结构建筑具有强度高、安全性能好、节约资源、可回收利用等优越性,符合绿色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国家多次出台政策鼓励发展。从钢结构产业的发展状况来看,该行业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2004—2009年年均增长率为12.8%,具有较好的成长性。2010年钢结构产量达2 600万t,产值达到3 000多亿元。钢结构行业协会预测,未来15年,钢结构产业将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增长,行业具有较大发展空间。钢结构行业平均销售利税率6.2%(钢结构协会统计的129家企业),高于钢铁企业3.23%(钢铁工业协会统计的68家钢铁企业)的行业平均利税率。因此,从钢结构的增长速度和盈利状况来看,钢结构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循环经济的不断深入,武汉作为全国循环经济的试点城市,在1+8两型社会的建设中必将在高层住宅、桥梁、电站、轨道交通等领域大量使用钢结构,成为武钢钢结构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

2. 武钢高性能工程结构钢资源优势可为钢结构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武钢以建设“冷轧硅钢片、汽车板、高性能工程结构用钢”三大战略产品基地为目标,瞄准大工程、大项目、大用户,开发并生产了耐火耐候建筑用系列钢、高韧性建筑用系列钢、抗震建筑用系列钢、耐火建筑用系列钢、耐候建筑用系列钢和极低屈服强度建筑钢等高性能建筑系列钢,拥有每年约200万t高性能工程结构用钢的生产能力,武钢建筑用钢成功应用于国家体育馆(鸟巢)、中国国家大剧院、中央电视台等标志性建筑。武钢已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桥梁专用钢研发生产基地。武钢桥梁用钢应用于60余个国内外重大桥梁工程,满足了国内80%以上的桥梁用钢需求。武钢在研发高性能工程结构用钢的同时,还相应研发了钢结构配套用焊接材料,可以说武钢为钢结构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高品质的原材料和焊接材料。

3. 以武汉“打造中国桥梁之都”为契机,带动武钢钢结构产业的发展

武汉具有很强的建桥能力,拥有包括设计勘探、施工总承包、材料供应和设备制造的完整的“桥产业链”,在国内大江大河已建和在建的70余座大桥中,有40多座为武汉造。2009年,中铁大桥局、中铁十一局、中交二航局等企业在国内桥梁市场产值接近1 000亿元。据预测,在5年之内,桥梁与钢结构产业有望成为武汉第二大支柱产业。2007年武汉桥梁与钢结构协会成立,协会会员单位中铁大桥局、中交二航局、中建三局都是国内桥梁建造、钢结构建设的主力军。武钢2008年与武汉桥梁与钢结构协会代表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将促进武钢与协会及协会成员的紧密合作,实现双方优势互补,联手协同开拓市场,不仅可为武钢钢材带来较大的市场,而且也将带动武钢钢结构产业的发展。

4. 利用武钢建筑工程总承包和钢结构设计优势,带动武钢钢结构产业发展

武钢设计研究院(现中冶南方托管)拥有冶金、建筑甲级设计资质和国际工程总承包经营资质,能够承担各类冶金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设计和工程总承包。武钢设计院承揽建筑工程总承包工程时,将武钢有能力承接的钢结构工程分包给武钢钢结构生产厂,在设计钢结构建筑时,优先考虑采用武钢钢材,从而带动武钢钢结构产业的发展,提高武钢钢材的销售量。

5. 武钢钢结构产业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和技术优势

武钢钢结构分公司前身是十九冶金属结构厂,参与了攀钢的建设,武钢建一米七工程时来武钢,1982年划归武钢,当时在中南地区是最大的钢结构公司,有一批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和技术优势。目前,钢结构分公司拥有锅炉压力容器制造许可资质、钢结构工程专业承包一级资质、钢结构制造特级资质,是《钢结构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及《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的主要参编单位。该公司除了从事工业厂房、非标设备制造、锅炉刚架等钢结构业务外,在铁路公路桥梁、场馆钢结构方面也有所涉足,只是由于厂房和设备限制,承接的项目产量不大,没形成规模。该公司承接的铁路公路桥梁工程有江苏徐州丰沛桥、广州南田路高架桥,场馆项目有黄石体育馆、武汉国际博览中心等。若增加钢结构制造方面设备投资,对厂房进行合理布局、扩大跨度、调整产品结构、扩大产能、加强市场开发力度,武钢钢结构产业将会有较大的提升。

四、对武钢钢结构产业发展的建议

1. 将钢结构产业纳入武钢“十二五”发展规划重点建议将钢结构产业纳入“武钢十二五发展规划”,作为钢铁相关产业的重要板块整体规划、重点发展。同时,制定钢结构产业专项发展规划,明确武钢钢结构产业的发展目标、整体发展思路及实施步骤。加大对钢结构产业的投入,通过建工集团钢结构分公司搬迁或新增生产线,对现有设备进行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钢结构的生产能力,调整产品结构,向重型钢结构、桥梁钢结构等高端钢结构产品调整。同时,结合武钢中西南发展战略,以武汉为发源地,在广西防城港等武钢集团业务覆盖区域发展钢结构产业,特别是在防城港钢铁生产基地建设中配套发展钢结构产业,抢占钢结构市场先机。到“十二五”末,按各公司发展规划,形成15亿元产值的钢结构产业。“十三五”期间,大力发展钢结构产业,形成从钢结构原料采购、设计、制作、安装、服务的完整产业链,形成50亿元产值的钢结构产业板块,成为华中地区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钢结构制造基地,成为武钢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板块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2. 在条件成熟时进行钢结构产业整合,促进钢结构产业发展

利用武钢集团内部现有资源整合,扶植、培育武钢自己的钢结构品牌。目前,武钢集团内与钢结构有关的企业有建工集团钢结构分公司、建工集团建设公司、江北公司、工程技术集团,还有北湖公司和实业公司,产品涉及领域较广,有轻钢结构、设备钢结构、住宅钢结构及配套的钢结构围护系列产品。由于这些企业分布在不同的公司,业务分散,难以形成合力,甚至出现抢市场、互相竞争的局面,不利于形成整体合力。因此,建议武钢相关职能部门对钢结构产业发展做出安排,各个钢结构公司根据现有业务基础明确发展重点,钢结构分公司业务主要侧重于设备钢结构、桥梁钢结构和工业厂房;江北公司钢结构业务侧重于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集团钢结构业务侧重于薄壁轻钢结构。在条件成熟时武钢应大力发展钢结构产业,考虑对现有钢结构产业进行整合,对钢结构产业进行统一规划、集中管理、集中市场营销、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合力参与市场竞争。

3. 与钢结构行业领军企业合资,进军高端钢结构领域

武钢钢结构企业产权结构单一、运作机制不灵活、经营管理粗放,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使得武钢钢结构产品结构单一、市场开拓能力不强,目前钢结构主要市场为武钢内部及冶金企业市场,在外部市场上,武钢目前主要以分包的形式承揽钢结构制作项目,对安装和检修等环节涉足较少,价格低、赢利空间小。武钢要在钢结构领域有大的提升,必须调整产品结构,向重型钢结构、空间钢结构、桥梁等高端钢结构领域发展。重型钢结构和空间钢结构存在制作设备大型化、技术难度大、工艺流程复杂、市场开发难度大、进入门槛相对较高的特点,凭武钢现有实力很难进入。因此,建议武钢借鉴博思格和宝钢钢结构的发展模式,积极与钢结构行业领军企业(如杭萧钢构、长江精工、沪宁钢机、巴特勒等)合资,借助其较强的技术优势、市场优势和灵活的运作机制,带动武钢钢结构产业的发展,使武钢钢结构进入新的细分市场,扩大武钢钢结构产品的市场份额;同时,学习对方钢结构安装技术,培育自己的钢结构安装队伍,从而形成采购、设计、制作、安装、服务完整的产业链,创造“武钢钢构”品牌。

4. 开拓内外部市场,成为华中地区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钢结构制造基地

多元化开拓武钢内部市场、武钢外部钢铁企业冶金设备钢结构市场及钢铁企业以外的建筑工程、桥梁工程等市场。首先,要积极争取武钢内部冶金设备钢结构市场,占领武钢集团内武钢股份、鄂钢、昆钢、柳钢的钢水罐、铁水罐、烟罩等钢结构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其次,开辟其他钢铁集团冶金设备钢结构市场,争取成为其保产的设备钢结构协议制作单位。其三,向钢铁企业外部要市场,利用武汉城市圈建设“1+8”两型社会的契机,利用武钢设计研究院能承接总承包工程的优势,通过承接政府BT项目等手段,多途径进入多高层建筑钢结构市场、桥梁钢结构市场、场馆钢结构市场、电站及轨道交通等领域的钢结构市场。最终使武钢钢结构产业不仅能满足武钢集团自身发展需要,而且成为华中地区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钢结构制造基地。

武术协会年工作计划范文3

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是致力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政府性开发金融机构。从1982年至今,湖北省利用世行、亚行贷款共27.1亿美元(协议贷款金额),主要投资在交通、环保、农业、水利能源等领域。从1993年开始,武汉市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争取到4.39亿美元的贷款,主要投资在城市交通、污水处理和雨水抽排等方面,其中世行贷款武汉城市交通项目利用外资2亿美元,占到近46%的投资比重。

一、世行贷款武汉城市交通项目

世行贷款武汉城市交通项目,总投资54.45亿元,计划利用世行贷款2亿美元。项目从2000年开始筹备,2004年7月《项目协议》和《贷款协议》正式生效,2003年7月利用世行追溯贷款开始实施项目建设,主要内容包括新、改、扩建道路34条,新建立交12座和一批公交首末站、枢纽站,以及建立区域交通控制等5个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目前已完成投资34.3亿元,新、改、扩建16条道路等一批项目已建成投入使用,预计2009年可全部建成。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市坚持开放先导战略,历届政府十分重视利用外资工作,不断加大利用外资力度,在精减政府机构的大背景下,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和机构创新,于2001年12月,批准成立“武汉市城市建设利用外资项目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城建外资办),负责武汉市城市建设利用外资项目的组织策划和实施管理工作,开创了利用外资工作的新局面,目前城建外资办已成为武汉市在利用外资项目管理工作中联系国家、省、市相关职能部门的纽带。

二、世行贷款成效显著

1.促使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迅猛发展,为武汉市实现在中部率先崛起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保证。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基础设施薄弱一直是制约我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城市道路骨架路网没有形成是我市城市交通的突出问题。世行交通项目以解决城市过境交通,完善主城区路网为重点,通过近3年的建设,有效解决了内环线上循礼门、香港路等交通堵点以及武广、徐东路口等处人车混行状况,畅通了内环线。三环线南段、北段的快速建设,有望使城市过境快速交通的问题在2007年得到较好解决。老汉沙公路、黄浦路延长线的改造,畅通了城市进出口。南泥湾立交桥的通车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打通了中心城区香港北路、友谊路、台北一路等一批断、堵头路。近55处路口的渠化,提高了城市交通组织管理水平。向阳村等公交首末站的建成使用,为公交优先、方便市民出行提供了条件。

2.推动城市建设管理逐步与国际接轨,为武汉市的改革开放树立了新形象。世行贷款项目策划组织实施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我市城市建设发展,而且还关系到武汉市在国家乃至在世界的形象。世行交通项目是武汉市第一个独立承担策划的项目,项目综合性强,涉及部门多,领域广,通过我市的不懈努力,项目策划实施管理能力得到了世行认同。在项目实施中,较好地执行了项目协议和贷款协议,既保证项目较快实施,也树立了武汉市政府讲信用、重承诺的形象。世行项目经理多次在国内其他城市推荐武汉市的做法,广州、西安、石家庄、南京、乌鲁木齐、贵阳、甘肃等城市先后多次来我市学习项目策划管理经验。世行项目的拆迁经验先后在世行、亚行、国家财政部举办的全国性会议上交流,进一步扩大了武汉市的影响力。项目促进了公交体制、道路维护体制改革。在项目实施中,按照国际先进的项目管理方法,推行了移民安置(征地拆迁)、施工环境的内外部监测制度、工程合同管理菲迪克条款以及资金直接支付等先进的管理方式,武汉市建设管理、拆迁代办、施工、监理、设计单位以及一批代建单位通过参与项目建设,促使各项管理上水平,其工作质量、效率得到了世行的认同。特别是武汉市有稳定的工作班子专门负责项目策划管理,增强了世行以及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对武汉市有效利用外资的信心。

3.促进城市建设管理水平的提高,为武汉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累积了智力资源。坚持把世行的准则要求与武汉市实际相结合,以我为主,通过国际咨询,以项目建设促进我市建设管理水平提高,不断推进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是武汉市组织策划实施世行项目的重要原则。通过世行技术援助形式,聘请国际专业咨询机构帮助武汉市相关部门展开城市建设管理多领域的课题研究,取得有益的研究成果。如武汉市交通战略(2000~2020年)、交通预测模型、机动车污染(空气与噪声)自动监测系统工程、交通区域控制系统等对武汉市城市建设中远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武汉市城建系统的规划、设计机构通过参与项目,锻炼和培养了一批熟悉世行、亚行项目政策、规则和程序的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谈判人才,服务于规划、设计、公交、交管、环保等各行业和部门,为武汉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在项目实施中,武汉市规划、设计、监理、施工、咨询企业积极参与项目国际性竞争招标,大大增强了武汉市相关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4.缓解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压力,为武汉市城市建设投融资提供新平台。开拓投融资新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寻求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一直是武汉市城市建设投融资工作的努力方向。世行贷款有贷款条件相对优惠、还款期限较长,贷款资金有保障、项目策划实施要求严格的特点,特别适合于武汉市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特别是在国家紧缩银根,严禁地方政府打捆项目银行贷款的宏观调控政策下,基于世行信誉好、前期论证科学、项目监管严格、资金有保障的特点,国家开发银行等国内各大金融机构也乐于为世行项目资金配套进行信贷合作。

武术协会年工作计划范文4

一、教学工作的计划

(1)学生情况分析:本学期本人任教高一年的学生选项为两个女子武术教学班和一个男子武术教学班,都是新生进入平山中学的,高二年选项为女子武术教学班,都出现一些人数参差不齐的现象,但也基本上是上个学期选项时的基本情况,对于学习时起到这个项目的连续性有一定的帮助。学习时也能了解到教师的教学意图,这样方便教学的总体安排,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一些技术难度与要求。

(2)教材与教辅分析:

①分析教材与教辅的内容与结构:这个学期采用2个学分同时选项,这样有利于全学期的学习计划与安排,不用再教基本功,本学期本人计划在高一年的教学内容是田径与基本体操(广播操)及初级长拳结合进行教学,高二选项安排校本课程“武术剑”里的一个套路进行教学,再结合表演的方式配合进行的实用技能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内容与结构上的安排是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动作的到位,学不在多,而在精。

②分析教材的特点与重点、难点:教材的特点为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对于学习过程比较注重,方便学生的素质不同者的学习;重点在于武德,这是本个项目开设的重点,也是教学过程中最重最重的重点,让学生知道学习的基本意图,也让学生能自我控制;难点在于如何去掌握套路的实用技能,提高学以致用,能有防身的本领。

③提出教学任务:在全面发展体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灵敏、力量,速度和有氧耐力,武德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合理掌握练习与讨论的时间,了解实现目标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在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的过程中,表现出适宜的自信心,形成勇于克服困难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优良品质;认识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在武术学习过程中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将自身健康与社会需要相联系,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结合本身项目去了解一些武术名人并能对他们进行简单的评价;加强研究性的学习,去讨论与研究技能的实用性,加强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的环节。

(3)教学目标:

①总体目标:建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体魄,在必修田径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初级长拳”、“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受益,以及多样性和选择性的教学理念,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本教学工作计划,以满足学生选项学生的需求,加深学生的运动体验和理解,保证学生在高一年田径必修基础上再加上“长拳”来引导男女生学习体育模块的积极性,再结合高二年的 “剑”选项课的学习中修满2学分。加强学习“长拳”以及“剑”的基本套路,提升学习的的兴趣,提升学生本身的素质,特别是武德的培养。

②具体目标:

运动参与:a养成良好的练武的锻炼习惯。b根据科学锻炼的原则,制定并实施个人锻炼计划。c学会评价体育锻炼效果的主要方法。

运动技能:a认识武术运动项目的价值,并关注国内外重大体赛事。b有目的的提高技术战术水平,并进一步加强技、战术的运用能力。c学习并掌握社会条件下活动的技能与方法,并掌握运动创伤时和紧急情况下的简易处理方法。

身体健康:a能通过多种途径发展肌肉力量和耐力。b了解一些疾病等有关知识,并理解身体健康在学习、生活中和重要意义。c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与健康行为。

心理健康:a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变心理状态,并努力获得成功感。b在武术练习活动中表现出调节情绪的意愿与行为。c在具有实用技能练习中体验到战胜困难带来喜悦。

社会适应:a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与合作创新精神。b具有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体育与健康方面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4)教学措施:

采用教师示范与讲解,学生讨论,练习,教师评价,再进行个别指导,后进行学生练习,最后进行展示与学生的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实行培优扶中辅差,,采用学习小组的建立,加强学习小组的相互学习、相互讨论、相互研究的功能,提升学习的效率;加强多边学科的整合,特别是加强心理健康的教育,加强运动力学、运动医学等进行学习,以提升学生的运动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

二、教学研究的计划

(1)课题研究:加强校本课程“剑”、“平山初级长拳”的开发与教学;做好“趣味奥运会进入校园”课题的开题准备。做为“青春期健康教育进入校园”课题组的成员,协助课题组进行研究,开展活动。

(2)校本教研: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加强体育备课组的教研能力,做为备课组长的我与其他老师加强讨论校本的研究与开发,本次校本开发重点放在“剑”、“初级长拳”、“花样篮球”三个项目上,有所侧重。

(3)论文撰写:结合课题研究的内容进行撰写。

(4)校际、教研组、备课组教研活动:做为晋江市兼职中学体育教研员及校际组成员,积极参加校际组开展的各项活动,加强提升在校际组的教研水平,做好兼职教研员的本职工作,协助教研员开展教研活动;积极参加教研组的各项活动,提升教研水平;做为备课组长的我,我计划是积极组织本组老师一起提高高中的课改力度与水平,集中老师的备课时间与讨论在备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针对选项会出现的问题进行沟通,加强学习过程的评价,协调选项内容的评价标准及认证过程。

(5)公开教学、听课、评课。本学期继续加强听课的机会的掌握,加强本校的听课,外校的听课,继续向各位开课老师进行学习充电。评课,提出自己的意见,针对课上出现的不同看法大胆提出,努力提升自己的评课的水平,加强谈话水平。

三、继续教育的计划

(1)自我培训计划:加强多方位立体化自我培训,加强网络、媒体、书本、培训材料进行自我的培训,提升自己的内含,提高自己的各项素质,加强业务学习。

(2)校外培训、在职进修计划:加强网络的视频培训,加强课改的业务培训,加强网络的培训学习。

(3)远程培训计划:根据上级文件的要求进行远程培训。

四、其他工作计划

1、策划、组织、实施“平山中学第八届田径运动会”,采用田径运动会管理软件进行管理,提升校园活力,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开发,加强师生健身意识的培养。

2、根据上级文件要求,组织各项体育比赛的训练与参赛。

3、协助高三的体育专业考试的训练,配合高三年体育教师加强高考体育的训练。

4、今年做为晋江市第二期骨干教师培训的指导教师,努力做好指导工作。

武术协会年工作计划范文5

时近年末,各医药企业的营销将士都在市场一线冲锋陷阵,竭力奋战。为完成年初的销售指标,为制定来年的营销计划、为对一年来的工作进行深刻评估、为明年的计划规划费用等一系列的事务在忙碌着、奔波着。甚至盘算着年初定制的武器、弹药所剩几何,是否还能为做最后的冲锋发挥它自己的价值?还是要更换作战武器或调整战术,这一串串的疑问都只为顺利打赢这场收官之战,给企业交上完美的答卷。

那么如何打赢这场收官之战?笔者认为营销职能部门即要各司其职,也须紧密配合,协同作战,方能取得这场“收官之战”的胜利。

销售部:销量是使命

关键词:销售指标、年底促销、答谢会

销售指标:“销售指标”对于销售人员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词汇了,不管是大会、小会都经常提及。“销售指标”也是与销售人员切身利益相关的,它是销售人员的使命,特别是临近年终,他们必须付出一切代价来完成它,负责影响了公司销售业绩的同时,也影响了个人利益。所以销售部在收官之战中必须要夺取的一个战斗堡垒就是“销售指标”,不管是从战略、战术的运用,还是实战中分析,都为了这一最终目标的完成。通过战前制定武器弹药、修战壕、铸堡垒等一系列行动,收官之战之时,该是收获的季节了。但此时通常通过年底促销等一系列的活动来促进销售指标的完成。

年终答谢会:对一年的工作进行总结和对客户的的回馈,通常在年终举行可户答谢会,客户答谢会这一武器在此时的客情维护中发挥独特的优势。通过活动达到树立公司品牌和产品品牌、答谢客户支持、增强合作信心、重点客户的维护的目的。

年终答谢会由各省区办事处自行邀请客户参加,会议形式由区域上报,市场部提供会议形象设计和会议参考执行方案。答谢形式中晚宴,茶话会,座谈会居多。整个时间控制:2-3小时。并有企业规定内容:统一场会场布置、背景板、请柬、易拉宝、条幅等、产品知识趣味问答题。其他内容可根据区域市场具体情况而定。

分析:一般情况下,此时销售部的“武器弹药”所剩无几,敬业、职业精神或许是此时夺取“堡垒”的制胜武器。多年经营的客户资源以及自身的个人魅力在关键时刻也能发挥一些促进作用。

市场部:计划是革命

关键词:市场调研、营销计划

市场调研:市场调研的目的是为了系统、客观地收集信息,研究数据,为决策做准备。对医药营销而言,主要是为营销计划收集、分析医药市场数据、产品数据、竞品数据,发现企业自身销售的薄弱点、潜力点、增长点,为制定营销计划指明方向做参考依据。

实地调研对研究一线的市场情况、竞品情况,分析市场问题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医药营销最重要的信息在市场一线,实地调研可以为市场分析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从而为营销计划的成功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将以上调研信息、分析数据以及总结出的问题形成文字性报告,供制定系统的营销计划做参考和指导。

营销计划:制定营销计划是市场部人员工作强度最大、最痛苦,也是最恣意的。面对新一年即将到来的机遇和挑战,企业如何拓展产品市场?品牌推广活动如何设定?在销售部门忙于年终销售指标之时,市场部门的任务已不再是年终计划的完成,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来年规划的制定上。所以营销计划的制定是市场部此时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也是在收官之战中重要战术行动之一,将直接影响到整个营销部门的来年的营销目标。

分析:市场部的参谋作用其实在战前制定战术时已经体现,此时他们最重要的是在一线的实战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为来年制定作战方案提供强有力的参考。

人力资源部:人力是生命

关键词:绩效评估、竞聘、猎头储备人才

绩效考评:是指靠凭着对照工作目标或绩效标准,采用一定的考评方法,评定员工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员工的工作职责履行程度和员工的发展情况,并将上述评定结果反馈给员工的过程。绩效考评是绩效考核和评价的总称。所以绩效考评是人力资源规划的常用方法之一。优化人才结构、挖掘优秀人才。为收官之战提供人才储备。

竞聘:即所谓的“竞聘上岗”,是指对实行考任制的各级经营管理岗位的一种人员选拔技术,公司全体员工,不论职务高低、贡献大小,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重新接受公司的挑选和任用。同时,员工本人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与岗位的要求,提出自己的选择期望和要求。竞聘也是企业优化人才,挖掘优秀人才的常用方法。同样为收官之战提供人才储备。

猎头储备人才:以上是企业内部的人才储备、优化,企业的外部人才储备现在流行与通过职业猎头来获得。“猎头”特指猎夺人才,即发现、追踪、评价、甄选和提供高级人才。在收官之战中,企业还需要通过猎头来搜寻受教育程度高、实践经验丰富、业绩表现出色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来补充本年度存在不足或者需要新赠岗位的人才。

分析:人力资源部可以在收官之战时为一线补充一些实战能力强的将士。但通过绩效考评、竟聘、猎头挖掘、储备一些人才也是至关重要的,为打赢来年新的战役的胜利奠定基础。

财务部:费用是保障

关键词:费用支持、兑现协议、费用预算

费用支持、兑现协议:收官之战中,“武器、弹药”的补给需要后方(财务部)及时提供费用支持,在战前签定的协议的各项条款也要在此时逐一兑现,特别是在敌我双方激战焦灼之时,更需履行承诺来激励前方奋战的将士,为取得优势力下汗马功劳。

费用预算:根据市场部制定的营销计划,财务部对来年的经营进行整体的费用预算,为费用支出成本而做出的初步预计、判断。费用预算要结合各个部门,各个岗位之间综合考量,不可盲目预算,需要估算的如人力资源成本,办公损耗成本,物流成本,市场成本,品牌成本等。

武术协会年工作计划范文6

一、学期大体工作思路

积极配合各部门的活动,并从中学习其他部们活动的闪光点以及还需要完善的地方。

让本部门成员熟练掌握基本技能,例如:写策划书、制作PPT、活动宣传稿、画海报、出色完成并按时上交部门所需材料。

加强每一次的对各协会的活动监察,做好每一次监察之后的记录,并及时上交材料。

加强各部门同事及部长之间的工作交流,学习他们做人做事的方式,提前做好本部门该做的准备增进本部门同事的学习、工作交流,团结起来形成一股凝聚力,相互探讨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及时想出解决方案。

二、学期具体工作规划

1、我系院级化妆协会在XX年举行的“化妆杯”成功获得院里精品立项,得到院里大力赞扬。本部门本学期工作之一将我系另外三个院级协会楚子翰墨协会、摄影协会、漫宇协会、精心策划活动,办精品活动。努力升成院级精品立项协会,另外将本系唯一一个系级协会主持人协会升为院级协会。

2、办精品活动,在XX年里一个万物复苏季节,我部门准备与我部门监察的武术协会,健美操协会,吉他协会,各个协会会长进行交流举办精品活动如:武术协会举办“武术趣味运动”,健美操举行“健美操比赛”,吉他协会举行“疯狂吉他夜”在办活动过程中把握好每一个环节,做好宣传工作,召集全院同学和老师参与活动当中,让全院同学感受我系社团部门及学生分会的魅力。

3、在XX-XX年里,继续培养我部门委员,积极为系部,为院里社团部工作,一起学习新的技能,在工作中积极交流心得感受,

做好本系部各社团间的工作,努力使得各协会间良性发展,多多交流,相互促进。

4、在本学期内,加强宣传协会建立标准积极鼓励和带动创立协会。

5、每次活动邀请老师莅临指导并严格按照社团章程执行。

如果说校园是一个可以承载梦想的天空,它可以让我们尽情的刻画图案,那么社团部就是这透明空间中的七色彩虹,它张扬的横垮天空,尽显雨后所有的炫目,让天空的色彩不在黯然,这里因你而美丽。我们是天空的主宰,这里的彩虹就是我们的杰作!

武术协会年工作计划范文7

(1)学生情况分析:高一年的学生选项为武术教学班人数较多,高二年选项出现一些人数参差不齐的现象,但也基本上是上个学分选项时的基本情况,对于学习时起到这个项目的连续性有一定的帮助。学习时也能了解到教师的教学意图,这样方便教学的总体安排,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一些技术难度与要求。

(2)教材与教辅分析:

①分析教材与教辅的内容与结构:这个学期采用2个学分同时选项,这样有利于全学期的学习计划与安排,不用再教基本功,本学期我安排了校本课程“永春白鹤拳”里的两个套路进行教学,采用一套拳,一套器械的方式配合实用技能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内容与结构上的安排是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动作的到位,学不在多,而在精。

②分析教材的特点与重点、难点:教材的特点为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对于学习过程比较注重,方便学生的素质不同者的学习;重点在于武德,这是本个项目开设的重点,也是教学过程中最重最重的重点,让学生知道学习的基本意图,也让学生能自我控制;难点在于如何去掌握套路的实用技能,提高学以致用,能有防身的本领。

③提出教学任务:在全面发展体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灵敏、力量,速度和有氧耐力,武德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合理掌握练习与讨论的时间,了解实现目标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在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的过程中,表现出适宜的自信心,形成勇于克服困难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优良品质;认识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在武术学习过程中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将自身健康与社会需要相联系,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结合本身项目去了解一些武术名人并能对他们进行简单的评价;加强研究性的学习,去讨论与研究技能的实用性,加强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的环节。

(3)教学目标:

①总体目标:建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体魄,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永春白鹤拳”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受益,以及多样性和选择性的教学理念,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本教学工作计划,以满足学生选项学生的需求,加深学生的运动体验和理解,保证学生在本“永春白鹤拳”选项课的学习中修满2学分。加强学习“永春白鹤拳”的基本套路,加强学习的的兴趣,提升学生本身的素质,特别是武德的培养。

②具体目标:

运动参与:a养成良好的练武的锻炼习惯。b根据科学锻炼的原则,制定并实施个人锻炼计划。c学会评价体育锻炼效果的主要方法。

运动技能:a认识武术运动项目的价值,并关注国内外重大体赛事。b有目的的提高技术战术水平,并进一步加强技、战术的运用能力。c学习并掌握社会条件下活动的技能与方法,并掌握运动创伤时和紧急情况下的简易处理方法。

身体健康:a能通过多种途径发展肌肉力量和耐力。b了解一些疾病等有关知识,并理解身体健康在学习、生活中和重要意义。c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与健康行为。

心理健康:a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变心理状态,并努力获得成功感。b在武术练习活动中表现出调节情绪的意愿与行为。c在具有实用技能练习中体验到战胜困难带来喜悦。

社会适应:a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与合作创新精神。b具有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体育与健康方面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4)教学措施:

采用教师示范与讲解,学生讨论,练习,教师评价,再进行个别指导,后进行学生练习,最后进行展示与学生的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实行培优扶中辅差,,采用学习小组的建立,加强学习小组的相互学习、相互讨论、相互研究的功能,提升学习的效率;加强多边学科的整合,特别是加强心理健康的教育,加强运动力学、运动医学等进行学习,以提升学生的运动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

二、教学研究的计划

(1)课题研究:加强校本课程“永春白鹤拳”的开发与教学;提出“趣味奥运会进入校园”的课题进行研究。

(2)校本教研: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加强体育备课组的教研能力,做为备课组长的我与其他老师加强讨论校本的研究与开发,本次校本开发利用了三个内容:“永春白鹤拳”、跆拳道、街头篮球。

(3)论文撰写:结合课题研究的内容进行撰写,特别是利用《晋江课改》在我校主办的平台上撰写论文,宣扬“平山体育”的品牌文化建设。

(4)校际、教研组、备课组教研活动:做为晋江市教育局兼职中学体育教研员、校际组成员,协助教育局、进修学校开展好教研活动,履行职责;积极参加校际组开展的各项活动,加强提升在校际组的教研水平;积极参加教研组的各项活动,提升教研水平;做为备课组长的我,我计划着积极组织本组老师一起提高高中的课改力度与水平,集中老师的备课时间与讨论在备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针对选项会出现的问题进行沟通,加强学习过程的评价,协调选项内容的评价标准及认证过程。

(5)公开教学、听课、评课。本学期继续加强听课的机会的掌握,加强本校的听课,外校的听课,继续向各位开课老师进行学习充电。评课,提出自己的意见,针对课上出现的不同看法大胆提出,努力提升自己的评课的水平,加强谈话水平。

(1)

更多关于2010年下学期高中体育教师工作计划的文章 >>

                

到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三、继续教育的计划

(1)自我培训计划:加强多方位立体化自我培训,加强网络、媒体、书本、培训材料进行自我的培训,提升自己的内含,提高自己的各项素质,加强业务学习。

(2)校外培训、在职进修计划:加强网络的视频培训,加强课改的业务培训,加强网络的培训学习。

(3)远程培训计划:根据上级文件的要求进行远程培训。

四、其他工作计划

1、策划、组织、实施“平山中学第二届校园趣味体育活动节”,提升校园活力,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充实,建立“平山体育”品牌的建设与推广,加强师生的健身意识的培养。

2、根据上级文件要求,组织各项体育比赛的训练与参赛。

3、协助初三的体育中考、高三的体育专业考试的训练,配合学校加强毕业班体育考试的训练,协助体育中考的组织与参考的各项过程活动。

4、上好校本课程的一堂课(星期五第七节)

5、协助晋江教师博客网络管理员进行教师博客的建设与管理,并继续平山中学体育与健康资源服务网的建设与管理,促进网络平台作用的提升。

6、协助心理咨询室老师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加强心理活动的开展,并在平山中学体育与健康资源服务网开设健康中心的栏目建设,并参与开展青春期健康教育的活动,进行小结趣味活动带给他们什么的研究。

更多关于2010年下学期高中体育教师工作计划的文章 >>

武术协会年工作计划范文8

一 赫鲁晓夫开启了中国原子能和平利用之窗

斯大林绝对没有想到,还在苏联第一次核试验之前,中国就知道莫斯科已经掌握了核技术,甚至提出了参观核设施的要求。斯大林拒绝了刘少奇在1949年8月秘密访苏期间提出的这一要求,作为补偿,苏联人请中国代表团观看了有关核试验的纪录片。不仅如此,斯大林甚至表示出苏联可以向中国提供核保护的意愿。苏联外交部起草的中苏同盟条约(第二稿)信心十足地提到,当缔约国的一方被迫采取军事行动时,「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它援助。在苏联刚刚拥有核武器的情况下,这种说法无疑在向西方暗示:苏联将向中国提供核保护。如果进一步分析,斯大林或许也想以此向中国人暗示:社会主义阵营有苏联的核保护伞就足够了,无须大家都去搞核武器。至于毛泽东当时如何理解斯大林的用意,不得而知。不过,中国领导人由此对原子弹有了感性认识,却是实情。毛泽东回忆起当时的感受,曾对身边警卫员说:「这次到苏联,开眼界哩!看来原子弹能吓唬不少人。美国有了,苏联也有了,我们也可以搞一点嘛。

然而,莫斯科可以向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提供核保护2,却并不希望他们分享核武器的秘密,更不想让中国人掌握进入核武库大门的钥匙。1952年底,即以中国著名核物理专家钱三强为首的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访苏之前,苏联科学院院长涅斯梅亚诺夫(Nesmeyanov)院士向苏共中央政治局提交了一个报告。在谈到对中国科学家来访的活动安排时,涅斯梅亚诺夫建议,只向钱三强介绍「一般性质的科研工作,而不要让他详细了解第一总局课题范围内的工作。鉴于苏联人民委员会下属的第一总局正在领导着苏联原子能利用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铀加工的管理事务和原子动力装置的建造,这一建议可以表明苏联此时尚无意向中国透露原子能的秘密。没有技术来源,再加上战争环境以及国家财力有限等原因,中国政府决定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不列入研制核武器的准备措施。

斯大林去世以后,苏联领导层接连不断地发生激烈的权力斗争。赫鲁晓夫为了战胜其政治对手,积极调整对华政策,并一再讨好毛泽东3。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再次考虑研制核武器的问题。1954年10月赫鲁晓夫访华时,主动问中方还有甚么要求,毛泽东趁此机会提出对原子能、核武器感兴趣,并希望苏联在这方面给予帮助。赫鲁晓夫对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没有准备,稍做迟疑后他劝说毛泽东应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不要搞这个耗费巨资的东西,并表示只要有苏联的核保护伞就行了。赫鲁晓夫最后建议,由苏联帮助中国建立一个小型实验性核反应堆,以进行原子物理的科学研究和培训技术力量。

赫鲁晓夫强调核试验耗资巨大,中国国力难以承受,确属实情。不过,莫斯科的主要忧虑并不在此。同斯大林一样,赫鲁晓夫对毛泽东领导的中国也心存疑虑。此外,赫鲁晓夫还有一个不便明言的理由,即当时美苏正在谈判防止核扩散问题。实际上,早在苏联成功进行核试验之前很久,美国就试图禁止核试验,从而垄断核武器。1946年6月14日,美国驻联合国原子能委员会代表团团长巴鲁克(Bernard Baruch)提出一项由国际组织控制核试验的方案,史称「巴鲁克计划,而苏联代表葛罗米柯(Andrei A. Gromyko)很快就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苏联的计划。从此,美苏之间就开始了漫长而毫无结果的限制核武器发展的谈判和争吵。当苏联拥有核武器,特别是在赫鲁晓夫意识到核武器对人类生存的威胁之后,莫斯科对防止核扩散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1954年4月1日,苏联有关部门向赫鲁晓夫提交备忘录,报告了苏联著名物理学家、原子弹之父库尔恰托夫(Igor V. Kurchatov)等人关于热核武器的出现已经威胁到人类生存的看法:大规模使用核武器将导致交战双方的毁灭。核爆炸发展的速度如此之快,以至过不了多少年,核爆炸的数量将足以危及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存活。这对赫鲁晓夫无疑是一个震动。同年9月22日,即赫鲁晓夫访华前夕,苏联政府向美国递交了备忘录,表示愿意在和平利用原子能的问题上继续与美国政府谈判。苏联人刚刚做此承诺后,中国就提出要自己制造原子弹,并要求苏联提供帮助,赫鲁晓夫当然不会答应。

不过,赫鲁晓夫毕竟有求于毛泽东,因此他比斯大林进了一步,答应在和平利用原子能方面帮助中国,而这项工作的开展无疑将为研制核武器奠定技术基础。核武器与核反应堆的科学原理是一致的,而反应堆则是不爆炸的原子弹,反应堆是控制能量缓慢地释放,用来产生动力。至少在毛泽东看来,这是中国走向核武器研制的第一步。赫鲁晓夫回国后不久,毛泽东便在10月23日与来访的印度总理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兴致勃勃地谈起原子弹,并有意透露中国「正在开始研究那个东西。

莫斯科答应提供核帮助的确令毛泽东兴奋不已,恰在此前,中国地质队又在广西找到了铀矿。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国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在听取地质部长李四光、副部长刘杰以及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的前身)所长钱三强的汇报后,毛泽东高兴地向到会人员说:「过去几年其它事情很多,还来不及抓这件事。这件事总是要抓的。现在到时候了,该抓了。只要排上日程,认真抓一下,一定可以搞起来。毛泽东还强调说:「现在苏联对我们援助,我们一定要搞好!我们自己干,也一定能干好!我们只要有人,又有资源,甚么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会议通过了代号为02的核武器研制计划。是月31日周恩来在国务院第四次全体会议上也提出:「在这方面,我们很落后,但是有苏联的帮助,我们有信心、有决心能够赶上去。美国的核恐怖吓不倒我们,我们要掌握原子弹。国防部长彭德怀则在2月18日向毛泽东报告工作时,第一次正式提出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问题。最后,毛泽东在3月的中国全国代表会议上宣布:中国进入了「开始要钻原子能这样的历史的新时期。

赫鲁晓夫回国以后,中苏两国政府便开始了关于在核能事业方面合作的具体谈判。1955年1月17日苏联政府发表声明说,为在促进和平利用原子能方面给予其它国家以科学技术和工业上的帮助,苏联将向中国和几个东欧国家提供广泛的帮助,其中包括进行实验性反应堆和加速器的设计,供给相关设备及必要数量的可分裂物质。作为合作条件,1月20日中苏签署了《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放射性元素的寻找、鉴定和地质勘察工作的议定书》。根据这个协议,中苏两国将在中国境内合作经营,进行铀矿的普查勘探,对有工业价值的铀矿床由中国方面组织开采,铀矿石除满足中国自己的发展需要外,其余均由苏联收购。此后,大批苏联地质专家来到中国,帮助普查和勘探铀矿。4月27日,以刘杰、钱三强为首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在莫斯科与苏联政府签订了《关于为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利用原子能的协议》,确定由苏联帮助中国进行核物理研究以及为和平利用原子能而进行核试验。苏联将在1955-56年派遣专家帮助中国设计和建造一座功率为6,500-10,000千瓦的实验性原子反应堆,以及一个使粒子获得12.5-25 MeV(百万电子伏特)能量的回旋加速器,还要无偿提供有关原子反应堆和加速器的科学技术资料,提供足够维持原子反应堆运转所需的核燃料和放射性同位素,并培训中国的核物理专家和技术人员。

8月22日,苏共中央主席团又批准了苏联高教部关于帮助中国进行和平利用原子能工作的提案:满足中国政府的请求,帮助在北京和兰州组织教学,培养原子能专家。是年10月,经中国中央批准,选定在北京西南远郊坨里地区兴建一座原子能科学研究基地(代号为601厂,1959年改称401所),并将苏联援建的一堆一器安置在这个基地。以索洛诺夫(Solonov)和阿里柯谢夫(Alekseev)为代表的苏联专家组与中国工程技术人员一道,为基地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同年12月,以诺维科夫(Novikov)教授为团长的苏联原子能科学家代表团访华,向中国赠送了一批有关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影片和书籍。苏联代表团还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报告会,讲授关于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各项问题,周恩来及党政军各机关1,400多名高级干部出席了报告会。在26日周恩来与苏联代表团举行的会谈中,双方讨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956-1967年原子能事业规划大纲(草案)》。苏联科学家主动表示,苏联准备全面援助中国的核工业建设。

在以后两年,苏联的帮助进一步扩大。1956年8月17日,两国政府签订了关于苏联援助中国建设原子能工业的协议。协议规定,苏联援助中国建设一批原子能工业项目和一批进行核科学技术研究用的实验室。在这一基础上,11月16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十一次会议通过决定:设立第三机械工业部(1958年2月11日改名为第二机械工业部),主管中国核工业的建设和发展工作。1957年3月,「三机部制订了第二个五年计划,要求在1962年以前在中国建成一套完整的、小而全的核工业体系。为帮助中国的核科学研究,苏联派遣了称职的专家。是年5月,沃尔比约夫(Vorbiev)率领十几位专家来到物理研究所(此时已由科学院和「三机部双重领导)工作。沃尔比约夫是库尔恰托夫最亲密的助手之一,据他的中国同事反映,此人确实有很深厚的功底。沃尔比约夫专家组最初的任务是培养研究浓缩铀和钚方面的中国专家,并编制教学大纲,后来也负责指导反应堆的实验。沃尔比约夫与钱三强所长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同周恩来总理也有过亲密接触。由于苏联专家的帮助,实验性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相继建成,并从重水反应堆中获得了少量的钚。此外,通过教学和实验,还培养了一批中国科学技术人员。沃尔比约夫刚来时,在研究所里只有六十位核物理方面的中国专家,而到1959年11月他离开时,这个集体的人数已经增长到六千人。时任该所负责人之一的孟戈非后来回忆说,不仅在技术问题上,而且在反应堆、核动力的研究体制建设方面,沃尔比约夫都给予了中国不少帮助。苏联能派出如此优秀的科学家,可见是诚心帮助中国的。

总之,由于苏联的帮助,中国的核武器研制工作在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帷幕下于1955年初逐步展开了。 二 苏联帮助中国研制核武器方针出现突破性转变

尽管和平利用原子能可以成为研制核武器的技术基础,但是要实现这一步跨越却绝非易事,需要掌握从铀分离、提纯到核爆炸的一系列专门技术和工艺。美国和苏联跨出这一步用了五至七年,以中国当时的工业基础和工艺技术水平,以及当时西方进行经济技术封锁的冷战环境,要在同等时间里试制出原子弹,只能依靠苏联的帮助。事实也是如此,中国能够以震惊西方的速度成功爆炸原子弹,无论如何是离不开苏联援助的,虽然是不完全的援助。不过,莫斯科在研制核武器方面对中国的援助最初却表现得犹豫不决。

在核武器尚处于基础理论研究阶段时,中国领导人已经开始考虑其运载工具──导弹的研制问题了。1956年1月12日彭德怀约见苏联军事总顾问彼得鲁舍夫斯基(Petrushevsky)时提出:中国中央政治局开会,同意在中国工业发展速度已经提高的基础上,加快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并打算研制火箭武器,希望苏联提供这方面的图纸、数据。由于没有得到莫斯科的指示,彼得鲁舍夫斯基无法表态。1月20日彭德怀主持军委第五十七次例行办公会议,讨论了研究和制造导弹的问题。会议决定向党中央提出报告。彭德怀说:「目前即使苏联不帮助,我们也要自己研究。苏联帮助,我们就去学习。与此同时,解放军训练总监部代部长叶剑英、副总参谋长陈赓和刚从美国归来的导弹专家钱学森也提出了中国自行研制导弹的问题。3月14日,周恩来主持会议,听取了钱学森关于在中国发展导弹技术的设想。会议决定,成立导弹航空科学研究方面的领导机构──国防部航空工业委员会,由聂荣臻任主任。5月10日,聂荣臻提出了《关于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中央军委5月26日召开会议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周恩来在会议上指示:导弹研究可以先突破一点,不能等待一切条件具备。立即抽调力量,组织机构,培养人才。是年7月,经军委批准,以钟夫翔为局长的导弹管理局(国防部五局)正式成立。10月8日,以钱学森为院长的导弹研究院成立,下设十个研究室。至此,中国的导弹研究事业开始走上轨道。

与核能基础研究不同的是,导弹研究属于纯军事目的,又与原子弹密切相关,苏联在这方面自然要谨慎行事。况且,当时苏联正热衷于同英美讨论停止核试验的问题。1956年7月16日,外交部长谢皮洛夫(Sepilov)在最高苏维埃会议上说,原子武器的试验性爆炸应当马上停止进行,这对于全世界人民来说是很重要的。苏联建议,或者美国、苏联和英国政府缔结一个三边协议,其它国家随后加入;或者通过上述政府各自发表正式声明,保证不再进行原子武器和热核子武器试验。谢皮洛夫还宣布,苏联政府认为:有必要毫不拖延地就立即停止一切原子武器和热核子武器的试验和实验性爆炸的问题,缔结苏联、美国和英国的三国协议。1957年1月14日,苏联又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了一份作为防止核扩散手段的片面禁止核试验的提案。副外长佐林(Zolin)在大会上指出,拥有原子弹和氢弹的国家数量的任何增长都会使局势复杂化。而苏联提案的实际结果是:一个现在尚不拥有原子弹和氢弹的国家,即使已经掌握了这些武器的生产秘密,并已拥有必需的材料,她也不能有效地试验这些武器。这个方案的提出,必然会影响到苏联对中国的核援助方针。

就在核工业援助协定签字的当天,1956年8月17日,国家计委主任李富春应聂荣臻的请求,写信给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Bulganin),要求苏联政府在建立和发展导弹事业方面向中国提供全面的技术援助,并提议中国派政府代表团去苏联谈判。9月13日苏共中央覆电中国中央称:考虑到导弹技术的复杂性和中国目前缺乏干部的情况,建议中国最好先从培养干部开始,然后根据这方面培养专家的情况,再着手建立科学研究机构和生产企业。苏共中央决定帮助中国培养导弹人才,将派专家到中国学校去工作和授课。已经指示苏联有关机构把导弹专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以及培养干部所需要的教具、样品及其技术说明送给中国。从1957年的新学年开始,苏联高等学校将设立小组,可以接受五十名中国留学生,以便培养导弹技术方面的专家。这与中国的要求实在相差太远,聂荣臻对此「大失所望。

苏联的如此态度再次影响了中国的国防建设计划。1956年10月17日中国中央以聂荣臻代拟的电稿覆电苏共中央。覆电说:为了尽快培养导弹方面的干部,除了按照苏共中央来电的意见,中国将在1957年新学年派去五十名留学生外,还打算将一批正在苏联高等学校学习的中国留学生,转到同导弹技术直接有关的专业去学习。同时,准备在中国几个主要高等学校增设有关导弹技术的专业,希望苏联政府供给教学资料和教具、样品,并派专家来华协助教学。覆电还要求派代表团赴莫斯科谈判。但苏方迟迟不予答复。由于苏联态度消极,加上第二个五年计划考虑紧缩投资,迫使中方不得不考虑减少国防建设项目。聂荣臻和「三机部部长宋任穷于1957年1月联名致电在莫斯科访问的周恩来,提出在原子能工业方面,第二个五年计划只进行科学研究、地质勘探、生产氧化铀和金属铀、建立一个原子反应堆和一个生产钚的化工厂,而把制造原子弹的关键环节──生产浓缩铀-235的扩散工厂推迟到第三个五年计划再考虑。

正当中苏谈判陷入僵局的时候,同1954年的情况相似,又是苏联党内斗争的激化导致赫鲁晓夫放宽了在核援助方面对中国的限制。1957年6月苏共中央全会指责和批判马林科夫(Malinkov)、卡冈诺维奇(Kaganovich)、莫洛托夫(Molotov)进行非法的反党组织活动,并把他们排除出中央领导层。这次斗争是继苏共二十大和波匈事件后,苏联党内思想路线分歧又一次大暴露。赫鲁晓夫采取非常手段制服了其对手之后,亟需得到各国共产党,特别是中国的认可和支持。7月3日,即中央全会结束三天之后,苏联副外长巴托里切夫(Patorichev)便接见了各社会主义国家使节,苏共中央联络部部长安德罗波夫(Andropov)和苏联对外文委主席茹可夫(Zhukov)还分别找中国使馆的陈楚和张映吾参赞,通报有关苏共中央六月全会情况。7月5日,赫鲁晓夫又派米高扬(Mikoyan)专程前往中国杭州,向毛泽东和其它中国领导人详尽介绍了苏共六月中央全会的经过,以及赫鲁晓夫同莫洛托夫等人在对内对外政策方面的分歧,其中包括赫鲁晓夫反对莫洛托夫在对华态度上的一些错误做法。米高扬表示希望中国能支持赫鲁晓夫为首的苏共中央的立场。在此前一天,中国中央政治局连夜开会,讨论了苏联党内斗争问题,确定的基本方针是:从承认事实,分清两派是非观点出发,支持新的苏共领导机构。同时决定,第二天在《人民日报》刊登苏共中央全会的消息和决议。因此,毛泽东听完米高扬的情况通报后即宣布,中国中央政治局已经决定支持苏共中央的决定。于是,赫鲁晓夫投桃报李,立即在援助中国发展核武器和导弹方面表现出积极性。

鉴于原子能工业发展计划尚未定案,需对1956年8月的原子能协议进行修改,7月18日聂荣臻再次写报告给周恩来,希望政府出面与苏方交涉。周恩来批示交外交部办理。令聂荣臻感到意外的是,这一次苏联的反应十分迅速,20日阿尔希波夫(Arkhipov)便答复愿就国防新技术援助事宜约定时间面谈。22日聂荣臻来到阿尔希波夫的寓所,两人在客厅里都显得很高兴。阿尔希波夫表示:关于国防新技术援助的问题,苏联政府支持中国政府的要求。苏联同意进行谈判,并将圆满答复中国政府提出的任何问题。聂荣臻汇报后,毛泽东、周恩来同意由聂荣臻组织代表团赴苏谈判。

以聂荣臻、宋任穷、陈赓为首的代表团于9月7日抵莫斯科。谈判从9月9日开始,分成军事、原子、导弹、飞机、无线电五组同时进行。尽管在谈判中苏联方面还是有一些保留,但总体说来十分友好和热情,苏方代表团团长、国家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主席别尔乌辛(Pervukhin)甚至在谈判中认为中方提出的有些产品型号性能已经落后了,主动建议提出更新的产品型号。9月14日苏方提交了协定草案,别尔乌辛对聂荣臻说:这种协议在苏联外交史上还是第一次,因为中国是最可靠、最可信托的朋友。希望中国政府能早日定案。聂荣臻召集代表团全体成员和顾问开会时说:苏联政府这次的确很热情,很诚恳,很慷慨。中国得到这些援助后,再经过自己的努力,国防物质基础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末将跃进到一个新的科学技术水平。消息传到国内,9月29日上午,周恩来委托彭德怀、李富春召集国防工业负责人会议进行研究。在听取了宋任穷和张连奎的汇报后,与会者一致认为,苏联提出的援助项目都是中国国防所必需的,因此积极表示赞成,并同意照苏联提出的协议签字,签订后再从各方面继续具体商谈。

10月15日,中苏正式签署《关于生产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以及在中国建立综合性原子能工业的协议》(简称《国防新技术协议》)。协议共五章二十二条,根据协议,苏联将援助中国建立起综合性原子工业;援助中国研究和生产原子弹,并提供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和图纸数据;作为原子弹制造的关键环节,向中国出售用于铀浓缩处理的工业设备,并提供气体扩散厂初期开工所用的足够的六氟化铀;1959年4月前向中国交付两个连的岸对舰导弹装备,帮助海军建立一支导弹部队;帮助中国进行导弹研制和发射基地的工程设计,在1961年底前提供导弹样品和有关技术资料,并派遣技术专家帮助仿制导弹;帮助中国设计试验原子弹的靶场和培养有关专家等等4。鉴于有些工业援助项目的建设规模以及向中国交付设计和设备的期限等在协议中都未作具体规定,1958年9月29日中苏又签订《关于苏联为中国原子能工业方面提供技术援助的补充协议》(简称《核协议》),其中对每个项目的规模都做了明确、具体的规定,项目设计完成期限和设备供应期限也有了大致的确认,多数项目的完成期限是1959和1960年。《国防新技术协议》和《核协议》是中苏在核武器研制方面合作的里程碑,从此,中国的原子能工业「进入了核工业建设和研制核武器的新阶段。 三 苏联对中国研制核武器的帮助及其限度

在1957年底和整个1958年,苏联对中国原子弹和导弹研制方面的援助是正常和顺利的。1958年6月苏联援助的实验性重水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建造成功,从而显著改善了中国核物理研究的技术装备和条件。同时,在建造过程中培养的人才,以及在使用过程中提取的数据,不仅为中国和平利用原子能事业进一步提供了前提,也间接地为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奠定基础。得到消息后,毛泽东在6月21日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充满信心地指出:「原子弹就是这么大的东西,没有那东西,有人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我们就搞一点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完全可能。此外,苏联还根据协议向中国提供了几种导弹、飞机和其它军事装备的实物样品,交付了导弹、原子能等绝密技术资料,派遣了有关的技术专家来华。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有关方面熟悉和掌握尖端武器的研制情况及技术。聂荣臻承认,苏联的帮助,对中国核武器研制的起步工作发挥了很大作用,特别是在导弹研制和试验基地建设等方面,加快了中国的前进步伐。在此基础上,中国开始了「消化数据、研究设计和试制工作。

在原子弹研制方面,苏联不仅提供设备、图纸和技术数据,而且派遣大批专家来到中国。从工厂的选址、设计,到设备安装、调试,特别是在帮助中国技术专家理解文献和资料,培训中国技术工人掌握操作技能等方面,苏联专家都发挥了重大作用。原「二机部副部长袁成隆回忆说,「当年,在我国决心发展核工业生产,拥有自己的原子弹时,苏联对我们是支持的,先后派来二机部工作的苏联专家有上千名之多。就原子弹的制作程序而言,共有六类厂(场),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这些企业或基地于1957年底以后陆续进入设计(苏联专家负责初步和主工艺设计,中方负责施工和辅助设计)和施工阶段,标志着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全面铺开。如开采矿石的铀矿场(湖南郴县、大浦和江西上饶),粉碎矿石、「沙里淘金的水冶厂(湖南衡阳),提取二氧化铀和制作核燃料棒的核燃料厂(包头核组件厂等),制造浓缩铀的核扩散厂(兰州铀浓缩厂和酒泉原子能联合企业等),制造原子弹的核武器研制基地(20基地),以及核实验场(21基地)等核工业的首批主要工程项目的基础工程和附属工程,均于1958年5月以后陆续开工建设。同年9月,苏联援建的7,000千瓦重水反应堆和直径1.2米的回旋加速器移交中国,标志着中国正在「向原子能时代跃进。聂荣臻在移交典礼仪式上说:「原子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的建成,将促进我国原子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原子武器并不是帝国主义所能垄断得了的。随后的1959年,是中国核武器大发展的一年,核燃料生产与核爆炸研制两个系统齐头并进,形势喜人。

在导弹研制方面,1957年12月20日,装有P-2型导弹及其器材的3,770次国际列车,缓缓驶进满洲里火车站,因中苏铁道轨距不同,必须在满洲里车站完成卸车、装车的交接工作。当时在炮兵教导大队任技术副大队长的黄迪菲回忆说:来自苏联的那趟列车,由十多节车厢组成,头尾两节载有苏军官兵,共102人。其中军官三十七名,士兵六十五名。车上载有两枚P-2型地对地训练导弹,一个营的主要技术装备,包括地面测试、发射、校正、运输、加注等设备四十五件。当12月24日列车顺利到达炮兵教导大队驻地时,彭德怀亲手解开了系在P-2型导弹上的红绸带,满含深情地对在场官兵说:「这是苏联老大哥过继给我们的『儿子,祖国把他托付给你们了,你们可要把他当作亲生儿子看待呀!几天以后,以盖杜柯夫(Gaidukov)少将为首的苏联专家组抵达北京,开始帮助中国进行导弹试验靶场的勘察设计工作。

1958年1月11日,炮兵教导大队第一期训练班开学。P-2型导弹虽说已从苏军的战斗序列中退役,但对中国军人来说,仍然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参加训练的学员共533人,另有见习人员150名,分成二十三个专业教学组,采取按职务对口教学的方式,由苏军导弹营官兵直接任教。前三个月完全是接受苏联官兵手把手的教练,以后是自己独立组织培训。到1959年7月24日训练结束,共培养了地对地导弹专业技术骨干1,357名,为中国导弹部队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教员和管理干部。在此期间,1958年9月,在空军建制下正式成立了导弹学校,负责培训全军所需地对地、地对空、岸对舰等导弹兵器的工程技术和指挥干部。学校按照苏联专家的意见设立编制,并聘请古谢夫(Gusev)、尼古拉耶夫(Nikolaev)等十二名专家授课。

经过与苏联专家的协商和谈判,1958年10月6日,中国第一支地空导弹部队在北京正式成立,代号为543部队。11月27日和29日,苏联提供的四套萨姆-2地对空导弹运到北京,其中二套装备空军部队,一套给五院进行仿制,一套给20基地做试验用。前来任教的苏联专家共九十五人同时到达。当时负责组建导弹部队的张伯华回忆说:苏联专家组来后,我们一起研究了教学大纲、计划,按专业进行编班。12月21日,改装训练正式开始。为了保证苏联专家讲课,我向空军机关要了五十三名俄文翻译,组成翻译小组配合教学。参加这期训练的有1营全体和2营、3营的营连干部,以及机关、院校、基地等十六个单位共464人。理论训练分十七个专业进行,兵器和操作训练分成四类,其中实战部队由苏军导弹营负责对口包教。1959年4月经过实弹打靶考核,成绩均为优秀。随后,在靶场举行了兵器装备交接仪式。苏联专家及导弹营官兵完成训练任务后便陆续回国了。1959年10月7日,导弹二营营长岳振华率部在北京上空一举击落国民党空军RB-57D型高空侦察机一架,开创了世界防空作战史上用地对空导弹击落敌机的先例,苏联顾问对此也十分高兴。刘亚楼后来总结说:1959年这一仗,完全是按苏联专家教给我们的办法打的。

不过也需要提到,从政策上讲,苏联的核援助并非无保留的。对于这一点,来华苏联专家自己也深有体会。1958年苏联核武器设计专家来到中国前,负责派遣工作的中型机械工业部帕夫洛夫(Pavlov)局长告诉他们,「应该到中国同志那里去,并向他们讲述甚么是核武器,「他们想制造原子弹,我们应该告诉他们,怎样制造原子弹。但苏联专家讲授的内容是有严格规定的,根据上级的要求,每一位苏联专家都必须围绕着苏联1951年试验成功的那颗原子弹的制造过程讲述自己负责的内容。因为根据美国图纸设计并于1949年爆炸的那颗原子弹的技术已经过时了,而「苏联领导人又不允许把比1951年更先进的设计方案告诉中国人。尽管如此,作为科学家,这些派往中国的苏联专家还是尽职尽责的。加夫里洛夫(Gavrilov)讲解了原子弹爆炸过程的物理图片,以及爆炸产生的冲击波的物理现象和释放出的物质状况;涅金(Negin)讲述了原子弹的制造及其结构原理──从外形直到中子点火装置;马斯洛夫(Maslov)讲授了如何在弹道装置里安放原子弹,以及自动装置和仪器。开始,专家们仅限于在黑板上画出结构示意图,因为他们没有带来文献数据──根据中苏协议,转交文件是以后的事情。但是,当中国专家反映对讲课的内容可能记录不完全或有理解上的错误时,苏联专家便将许多讲课内容抄写给他们。总之,苏联当事人认为,在莫斯科允许以及专家所知道的范围内,中国人得到了他们所需要的一切。

当然,这种界限有时是很难掌握的,一些被派到机密部门工作的苏联专家,由于害怕泄露秘密而感到困苦和不安。据1957年送呈中央委员会的一份报告说,几位以教师和教育家身份被派到中国的顾问,从未被告之哪些东西可以透漏,哪些东西不该透漏。报告说由于害怕承担泄露机密的责任,他们「注定要陷入被动,或者只说中国早已从报纸甚至从苏联的报导中了解到的东西。孟戈非详细地回忆了与原子能研究所苏联专家组长沃尔比约夫的一次谈话,这位资深而诚恳的老专家既要严格保守苏联核潜艇的秘密,又要如实回答中国技术专家的请教,谈话双方确实都苦费了一番心思。

问题的确不是出在专家本身。苏联导弹专家萨韦利耶夫上校(Colonel Saviliev)被派往中国约一年的时间,负责培训中国军人使用导弹装备。1959年秋天临行前,他应召到莫斯科接受指示。炮兵主帅涅杰林(Nedelin)叮嘱他,只能讲授已经交付给中国的装备,「不要显露自己关于其它方面的知识,必要时应当通过大使馆的高频通讯线路向国内请示,在特别的情况下可以直接与主帅联系。后来,在是否讲授超出战术导弹以外的内容的问题上,萨韦利耶夫与苏联军事专家组长意见分歧,而不得不请示涅杰林。这位主帅指示:「对于所提及的问题不要提出任何建议。否则会自觉不自觉地泄露国家机密。不要担心会有甚么后果,我保护你们。所以,聂荣臻后来的判断是不错的:在尖端武器方面,「苏方对我国援助的态度,在签订协议时就是有所保留的,是有限度的,其基本意图是在新式武器和科学研究上使我与他保持相当的差距。要我们仿制苏联的第三线甚至停了产的装备,而不给第一线或第二线的最新装备。

其实,苏联在尖端技术上对中国有所保留是可以理解的,实际上,中国自身也是认可并实行这种「内外有别的原则。举出这些事例只是要说明,赫鲁晓夫后来宣扬苏联在原子能和核武器研制方面完全满足了中国的要求,对中国没有秘密可言,是不符合事实的。 四 赫鲁晓夫决心撕毁合同终止对中国的核援助

就在中国的核武器研制工作全面发展之时,中苏领导人之间的政治分歧导致莫斯科延缓以至最后停止援助中国研制核武器。

1958年上半年,中苏在核政策方面还采取了互相配合的方针,但此后双方的政策分歧日益扩大,中国的所作所为令赫鲁晓夫十分恼怒。

1958年5月9日,赫鲁晓夫向禁止核试验迈出了一大步。他在给艾森豪威尔威尔(Dwight Eisenhower)的一封信中同意了西方的建议,即在日内瓦召开专家会议,研究为核禁试成立核查监控体系的可行性。5月30日赫鲁晓夫又提交了一封信,同意美国的建议,认为英国和法国科学家可以参加专家会议,并表示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科学家也要参加。赫鲁晓夫还暗示应邀请中国参加会议,信中说,从印度或「其它一些特定国家邀请专家来参加会议也许是明智的。尽管会议没有邀请中国参加,但会议在讨论建立「遍布全世界的对核试验的监控网时,没有忘记把中国包括在内──会议报告提出的监控网中有八个站点位于中国大陆。

日内瓦专家会议于8月21日结束,会议公报乐观地宣告:科学家已经发现「建立一个具有一定能力和限度而又可行和有效的监督体系,来侦察违反可能缔结的全世界停止核武器试验协议的行为,在技术上是可能办到的。这项惊人的进展受到全世界的欢呼。第二天,美国和英国分别就停止核武器试验的问题发表了声明。美国「准备迅速着手同试验过核武器的其它国家谈判一项协议,其内容是关于停止核武器试验,并在专家报告的基础上实际建立一个国际监督制度问题。英国也准备进行同样的谈判,并保证从谈判开始时起,「在一年内,不再继续试验核武器。尽管任何人都可以看出这是美英政府在应付莫斯科,但对于赫鲁晓夫来说,却是他长期努力获得的一点令人欣慰的功绩。缓和的曙光似乎已经露出地平线。

然而,就在此时,中国军队开始了炮击金门战役,这不啻是向赫鲁晓夫头上泼了一盆冷水。如果说赫鲁晓夫对于毛泽东在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问题上大发雷霆尚能容忍的话5,那么中国领导人在没有任何通气的情况下,突然采取如此重大的军事举动,就不仅是无视中苏军事同盟的存在,而且是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极大藐视。况且,在美英刚刚答应签署停止核试验协议后,苏联就向一位自行其是、「无法无天的盟国提供原子弹样品,赫鲁晓夫无论如何都是有心理障碍的。无论毛泽东炮击金门的初衷如何,有历史学家认为,这次台海危机的主要后果之一,就是促使苏联领导人决定停止向中国进一步提供有关核武器的技术和设备,特别是原子弹的样品。这种推断有其道理。如此看来,赫鲁晓夫在台海危机期间一再公开表示将为中国提供核保护伞,除了有尽社会主义阵营盟主责任,向美国示威之意,还有可能是在暗示将以此替换继续对中国的核援助。

不过,就赫鲁晓夫的个性而言,导致苏联暂停向中国提供核帮助的原因,很可能是台海危机中发生的另一件事情,因为它极大地伤害了赫鲁晓夫的个人感情,以至赫鲁晓夫在后来的回忆中常常提到这件事。在9月24日温州地区的空战中,国民党空军发射了几枚当时很先进的美国「响尾蛇空空导弹,其中一枚坠地未爆。苏联军事顾问得知后便报告了莫斯科,立即引起苏联军方的极大兴趣。但苏方几次索要,中方开始不予理睬,后来又推说正在研究这枚导弹,不能提供。这个答复使赫鲁晓夫非常气愤,于是决定拒绝向中国提供本应交付的研制P-12型中程弹道导弹的资料,还通过苏联顾问表示了对中方做法的不满。几个月后,当中国不得不转交这枚已经拆卸多次的「响尾蛇导弹时,苏方研究人员发现缺少了一个关键部件──红外线弹头传感器。在苏联人看来,这个部件或许已经丢失,或许是中方有意扣留,但无论如何,这件事情使赫鲁晓夫后悔与中国签订了援助中国核武器研制的协议,并感到中苏关系已经出现了深深的裂痕。为此,赫鲁晓夫与中型机械工业部部长斯拉夫斯基进行商议后,决定P-12导弹等资料可以提供给中国,但「原子弹可得再考虑考虑。尽管原子弹技术已经不是秘密,但赫鲁晓夫认为中国人自己研制还需要很长时间,苏联是否继续提供援助,要看中苏关系的变化,如果情况没有好转,「那他们掌握原子能技术还是越晚越好。

按照赫鲁晓夫的意图,苏方以种种借口拖延根据协议应向中国提供的原子弹教学模型和图纸数据。先是要求有专门的储存仓库,等到中国将专门的仓库盖好后,又提出保密条件不够。在中国采取了相应的保密措施,苏联保密专家也表示满意后,苏方于1958年10月函覆「模型及技术数据将于11月发至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期限已到,莫斯科还是没有发出启运的命令。俄罗斯报纸刊登的一则口述史料证实,准备提供给中国的原子弹样品(即教学模型)及技术数据,早在半年前就装在两三节加了铅封的车厢里,并由警卫人员日夜守卫着。但是一直没有接到任何命令,谁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事情一直拖到1959年年中,最后,赫鲁晓夫专门召开了一次会议,讨论的结果是,决定暂不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1959年6月20日,就在中国代表团准备启程赴苏为此进行谈判时,苏共中央通过了给中国中央的一封信。信中提出「为不影响苏、美、英首脑关于禁止核武器试验条约日内瓦会议的谈判,缓和国际紧张局势,暂缓向中国提供核武器样品和技术数据,因为「西方国家获悉苏联将核武器的样品和设计的技术数据交给中国,「有可能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国家为争取和平和缓和国际紧张局势所作的努力。待两年后,「彻底澄清西方国家对于禁止试验核武器问题以及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态度后,再决定这一问题。苏联认为,这样做不会影响中国的研制,因为「中国生产出裂变物质至少还要两年,到时才需要核武器的技术数据。6月26日苏联驻华大使馆参赞苏达里柯夫(Sudarikov)向周恩来递交了这封信。

应该说,苏联这时暂停提供原子弹样品只是一个信号,试图以此警告中国,而并非全面断绝在尖端武器方面援助中国。就在苏联决定暂缓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的同时,苏共中央书记处讨论并批准了关于向中国派遣国防专业技术方面的苏联专家和高校教师的报告。赫鲁晓夫亲自签署的苏联部长会议决议,责成苏联高等教育部和苏联国防部于1959年9月派遣六名国防专业技术的苏联专家和高校教师到中国国防工业的科研院所去工作,派遣期限为一至二年,其任务是培养下列专业的中国技术人员:军事─电子─光学仪器;多级火箭的设计;水声学设备;操控火箭的仪器的计算和构造;红外线技术和热力自动导向头;坦克炮的稳定系统及高射炮瞄准随动系统的设计;用于大能量火箭的液体燃料技术。

然而,在1959年10月中苏领导人之间发生激烈争吵以后,苏联的方针越来越明朗。据1960年2月中国使馆的一份报告,苏联对中国有关国防新技术方面的一切要求,都做出了明显冷淡、拖延或拒绝的反应。不仅向中国提供设备和技术数据的工作缓慢下来,而且加强管制在华工作的专家。1959年12月21日,一份编号为No3766-x的报告呈交给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报告谈到了拉博特诺夫(Rabotnov)院士访问北京力学研究所的情况。在访问期间,「中国科学家企图从拉博特诺夫院士那里得到有关一系列秘密问题的情报和消息,同时又不为拉博特诺夫院士提供机会,使其了解该研究所多数实验室的情况。报告提出了中苏科技交流中涉及的秘密研究领域的问题,认为那些「参与秘密工作的重要的科学家和工作人员被派遣到国外去工作后,常常违反苏联的保密制度。根据赫鲁晓夫的指示,1960年1月8日苏共中央书记处讨论了这个问题。苏共中央对各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联络部部长安德罗波夫建议,「为确保在苏联科学家和高校工作人员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保守国家机密,应专门做出一个决议。于是,2月25日安德罗波夫、苏共科学和大中学部部长基里林(Kirilin)以及国防工业部部长谢尔宾(Serbin)起草了苏共中央《关于在苏联科学家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确保保守国家机密》的决议文稿,并于3月16日在书记处会议上通过。决议规定,「要严格遵守所确定的了解秘密和绝密材料的程序,不要让外国专家了解超出事先达成的协议范围的秘密材料,以及现有的关于准许接触秘密工作的保障措施。

对于苏联态度的变化,聂荣臻曾在一份报告中总结说:

苏方执行协议的态度,1958年下半年以前还是较好的,一般能按协议条文办事,具体工作部门和办事人员还是积极热情、愿意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但上面控制较严,绝不许越雷池半步。1958年下半年以后,控制更严,步步卡紧。协议已定的问题,往往节外生枝,寻找借口,能推则推,能拖则拖。有些比较重要的问题,推说由两国政府重行商谈,但一经我政府正式提出,则又一声不吭、置之不理。对我多次要求加快建设进度的项目、提前交付的设备,也拒不支持。协议中没有做具体规定的问题,即强调条文文字,根本不予以考虑。

1960年7月6日,在北京核工程设计院工作的八名专家(其中六人是主任工程师)奉命提前回国;7月8日,正在兰州铀浓缩厂现场负责安装工作的五名专家也突然撤离。赫鲁晓夫宣布全面撤退专家以后,到8月23日,在中国核工业系统工作的233名苏联专家,全部撤走回国,并带走了重要的图纸数据。

转贴于 五 简短的结论

赫鲁晓夫撕毁合同、撤退专家,的确给中国的核工业发展和尖端武器研制造成了极大困难。有些项目因中方未掌握设备调试技术而推迟了正式投产的时间,有些项目因设备材料供应不上而影响了整个建设进度,有些项目则因设计尚未完成而不得不从头做起。但是,客观地讲,苏联的援助对于中国核工业基础的奠定和基本框架的形成,以及原子弹和导弹的研制,还是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如果没有中苏在核工业方面的六个协议,以及苏联根据协议提供的设备、图纸、资料和专家的帮助,中国的原子弹是不可能在1964年就试验成功的;如果没有苏联提供的地对空导弹和苏联专家的培训,中国也不可能在1959年10月以后就基本排除了国民党飞机对大陆上空的肆意骚扰。如果要判断苏联对中国的核援助究竟达到了甚么程度,那么可以说,苏联在1960年停止提供技术、设备和撤退专家的举动,可以延缓但已经无法阻止中国的核试验成功了。对于这一点,别人可能不了解,但苏联人自己是心里有数的。1964年10月,即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前几天,赫鲁晓夫会晤了日本外相藤山爱一郎。谈话中日本人询问中国现在是否有能力进行核试验,赫鲁晓夫坦率地回答说,中国人完全可以进行核试爆,因为苏联已经提供了许多核技术和核设备,并向他们示范了如何去做这些事情。

本文的结论是:中苏同盟,特别是在中苏全面合作的背景下,确定了苏联必须在核武器方面帮助中国──提供核保护或者核技术;由于赫鲁晓夫在政治上有求于中国,苏联不断地提高对中国核武器研制帮助的层次和力度,这是中国能在短短十年内制造出原子弹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赫鲁晓夫在内心深处对毛泽东的不信任,特别是中苏在核战略和核政策以及处理国际事务等方面的分歧不断显露,苏联的帮助是有限度的,且时刻都在考虑如何对中国的核武器研制有所制约。总之,1950年代苏联对中国研制核武器表现出一种既要给予帮助又要进行制约的复杂心态。

注释

1.在严格的意义上,核武器仅指核弹头,从广义讲,这个概念包括了原子弹、氢弹及其运载工具导弹(亦称火箭、飞弹)。

2.俄国军方档案中记载,在朝鲜战争最危急的时候,即美国在仁川登陆成功以后,苏军总参谋部制定的四个可供选择的预案之一,就是动用核武器对抗美军。

3.有关此期苏联党内斗争的情况,北京大学现代史料研究中心编辑的《国际冷战史研究资料》第二辑(2001年7月)刊登了数篇俄国学者的论文,极有参考价值。至于赫鲁晓夫极力向中国表示友好的举动,笔者在〈赫鲁晓夫与苏联归还旅顺基地〉(《党史研究资料》,2002年第9期)一文中有详细介绍。

武术协会年工作计划范文9

摘要高校体育是全民健身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对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和实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武术作为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如何充分利用武术的自身特点,来推广高校武术运动的发展,使高校学生能够认识并喜欢上这一项目,养成终生习惯,建辉对全民健身工程的实施产生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武术全民健身

一、高校武术的开展现状

(一)高校武术的普及和开展

目前,全国各高校均把武术列入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大纲内容,课程设置为高校体育必修课或选修课,多数学校在大一、大二时安排都武术必修课,有个别学校大三、大四开设武术选修课。武术教学的内容多以武术基本功、太极拳、太极剑、散打、女子防卫和短小精悍的传统拳或初级套路为主。学生们对武术有着浓厚的热情和兴趣,越多的大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武术健身中来,并有很多人将其作为自己终身的健身项目。武术课的普及,使武术得以在高校蓬勃发展,为全民健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高校武术发展要充分发挥武术协会作用

自1983年北京大学率先在全国高校成立第一家武术协会以来,全国各高校武术协会得以迅速发展。大学生在武术课学习基本的武术知识、武术技能,可以通过加入武术协会得到实践和提高。武术协会有固定的训练场地和训练时间,学生按照一定的章程进行学习和训练,可以更好的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协会也会定期举办一些比同级别比赛,更好的激发了学生练武兴趣,也会形成一定的习惯。根据调查显示,这些学生在走上社会以后,和多人都是把武术为健身项目,并带领着周围的同事和朋友一起活动,对社区体育起到了极大的带动作用。

(三)高校武术的发展要充分发挥武术比赛的促进作用

本着弘扬中华传统精神,促进各高校之间的相互交流的宗旨,在高校间的各种武术比赛也越来越多,并且向着正规会、科学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在高校武协传统活动基础上,经过精心策划、大胆的创新,高校武术节以其内容丰富,包括武术套路比赛、散打比赛、武术文化讲座、医疗保健讲座、内部交流会等一系列活动,极大的丰富了武协活动内容,同时武术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宣扬和继承。另外,自2004,年举办第一届武术功力大赛以来,特别是在高校普及迅速而广泛,有的学校除了将功力课程开设为选修课以外还设置为必修课。在第四届武术功力大赛(广州)上,就有十四所高校代表队参加。武术功力练习具有较高健身价值,通过比赛和高校的各种活动,由于大学生有着较高文化素养,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较深厚的兴趣,所以在选择武术项目上,一般选择传统类项目,事实上是延续了武术运动寿命,利于健身运动,武术正以各种有效途径进入到全民健身领域。

二、高校武术为全民健身提供有利条件

由于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偏爱,以及武术健身简便易行、花费不大,且没有场地设施的限制等特点,使武术在高校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并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喜爱。高校是人一生中接受教育的重要时期,是大学生机体和心理趋于成熟和完善的时期,把握住对这一时期大学生的体育教学理念,培养其终身锻炼意识,养成锻炼习惯至关重要。事实上,很多学生已将武术作为自己主要的、长期的健身活动了,并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占据一定地位。

(一)武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全民健身提供思想基础

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它在民族文化的总体氛围中孕育、产生、衍化,自然地融入了易学、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气功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此外,武术内涵丰富、寓意深远,既具备了人类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共同特征,又具有东方文明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高校大学生在心理和生长发育上趋向成熟,具备一定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能充分认识到武术不仅是一个运动项目,而且是一项民族体育,是中国人民长期积累起来的瑰宝,继承和发扬这一瑰宝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高校武术为全民健身提供物质基础

高校是学生接受教育、完善自我和实现个体社会化的最佳阶段,在武术师资力量、场地器材设备、对武术的重视程度等方面都优先于社会团体,较易开展武术活动。同时,高校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各级管理人才,他们会把学校所学的武术技能、知识引入社会,推动社会各阶层武术运动的开展。社会也欢迎和需要这种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以改善各阶层队伍的整体素质结构,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大学生对于推动武术运动的发展不容忽视。

(三)高校武术为全民健身提供群众基础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出:“推广简便易行的和适合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特点与体质状况的体育健身方法”,“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武术具备了广泛的适应性,大学生在校期间可以从事武术练习,步入社会后同样可以作为健身手段进行锻炼。年轻时可以从事速度快、节奏明显的套路练习,而到了中老年为了适应身体机能的需要,可进行太极拳、太极剑等节奏缓慢项目的练习。武术的本质就是养生,充分利用武术这一特性,推广大众武术健身,为全民健身提供群众既基础。

三、高校武术在全民健身过程中的作用

(一)提升学生生理机能,提高国民体质

青年初期是人一生中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就人体生长发展的全过程而言,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仍处在不断完善的阶段。这一时期他们要进行科学文化学习,又要准备走向社会,其身体素质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还将影响到将来的工作、生活。大学生必须要有一个强健的身体,才能使才能、智慧得到充分发挥。通过武术锻炼不仅可以增进人体健康,还能全面发展人的身体素质,对人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等各种素质的发展都有良好的影响。武术还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息,改善人体机能、健体强身十分有益,将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良好修养,创建和谐社会

武术历来讲究“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常年锻炼,坚持不懈。武术对意志品质的考验是多方面的,练习基本功要不断克服疼痛,练习套路要克服枯燥,以培养刻苦耐劳、砥砺精进、永不自满的品质。遇到困难时,应克服消极情绪,培养勇敢无畏、坚韧不屈的意志。总之,经过长期系统的锻炼,不但可以强身健体,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勤奋进取、刻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未曾习武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是习武的首要条件。武术在中国绵延几千年的历史中,以“崇德尚武”作为武术教育的基本原则。培育学生养成崇德尚武的精神,逐步使学生养成与人友善、处事淳厚、宽容万物的气度。这种“厚德载物”的德行,是武术教育价值的真正意义,亦是武术运动促进传统道德标准和社会主义文明的结合,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提出的“建立起法制化的全民健身体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和谐社会都有积极作用”。强民强国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逐渐丰富,人们都希望健康长寿,武术恰恰能满足人们需要,能使身心得到很好的锻炼。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不断深入,大学生们不单只追求近期的健身效益,更追求长远的终身效益。作为学校体育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武术是“终身体育”的最好手段,使学生不仅在校期间身心全面发展,以健康的体魄完成学习任务,而且在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还能根据主客观条件,科学地、独立地进行体育锻炼;达到适应环境、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的目的。因此,武术相对于其体育项目而言,其“活动寿命”较长、适应广泛的特点,对于大学生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影响,也正是全面健身的宗旨所在。

(三)武术的社会化作用

经常参加武术锻炼的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能缓解人的焦虑情绪。有一位心理学家调查发现,太极拳能成功地缓解大学生在考试期间的焦虑情绪。在这个活动群体中,由于角色的不同,能调整不同类型的人的心理状态,提高了人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使人朝气蓬勃、乐观向上、充满活力,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同时,引导人们用高尚的、健康的体育活动充实业余生活,用科学的、传统的体育手段占领全民健身的阵地,对体育的社会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蔡仲林.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武术协会年工作计划范文10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电子政务;对策建议

一、武汉城市圈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基本现状

1.网络平台建设情况

市级网络平台是武汉城市圈统一网络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省省级网络平台于2006年7月启动建设,同年11月完成了网络与支撑软件调试和安全体系部署,12月完成初步验收,进入试运行。在省级网络平台建设的带动下,湖北省17个市州和93个省直部门(单位)同步进行了线路接入和设备安装,武汉是武汉城市圈率先接入市级网络平台的城市,已建成覆盖全市的电子政务网络并实现了与省电子政务网的连接。目前,武汉城市圈各市网络平台建设正在有序推进,尚未建成的城市正在建设或规划中。

2.门户网站建设情况

武汉城市圈门户网站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行,门户网站分四大模块:合作、经济、政务以及新农村建设,并覆盖了1+8城市的政府门户网站,基本实现了数据库的对接和信息的互动交流,成为当前了解城市圈动态的最为直接的平台。

3.标准制定情况

2004年11月,湖北省电子政务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湖北省电子政务建设总体设计及实施方案》,2005年10月,湖北省又编制了电子政务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方案。2007年下半年相继印发了《湖北省市州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方案》和《湖北省市州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指导方案》。2008年2月又印发了《湖北省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规划》。在此基础上,武汉城市圈各市也制定了本地电子政务建设方案,目前部分城市的建设方案已获批复通过,形成了以省级网络资源为为依托,覆盖武汉城市圈各市、县统一的网络体系设计和实施方案。

(二)存在的问题

在武汉城市圈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还面临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武汉城市圈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的整体水平还不高,少数市级政府对工作重视不够,突出表现在工作滞后、人员和资金投入力度不大;第二、武汉城市圈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尚未完全形成,除武汉外,大部分城市还未建成本地统一的网络平台;第三、应用系统建设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基础数据库的建设需深化,已建应用系统的管理和运行维护机制尚待健全。目前建设的应用系统中涉及公共服务、跨部门办公系统较少,跨市级协同办公和武汉城市圈垂直业务办理基本没有,不能完全满足为民服务和提高效率的需要;第四、部分重点应用系统建设推进难度大。第五、门户网站建设和在线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武汉城市圈各市级政府门户网站在政务公开、为民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方面还不够,为公众提供网上办事的服务功能较少,与政务网、应用系统的相互支撑尚待深化。第六、信息安全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在省级网络平台容灾备份项目尚未启动建设,主机审计管理和数据库加密等项目尚未实施的背景下,武汉城市圈统一的安全管理体系有待健全。

二、武汉城市圈电子政务建设思路及目标

(一)基本思路

按照高效便捷的要求,建成以固定网为主,移动专网为辅圈内统一的电子政务网。建立健全电子政务网络和应用技术规范、数据格式、信息资源交换目录等应用支撑环境和安全保障体系,形成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产品和标准规范;完善圈内政府门户网站功能,实现面向全社会的政务管理和社会服务现代化。适时充实更新公务信息内容,加强公务信息集成,促进互联互通。建设完善公众服务平台,扩大行政许可项目网上申报审批范围,开展圈内跨部门跨区域业务协同和并联办公。建设城市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按照圈内信息一体化的要求,从社会征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交通物流服务等方面入手,研究制定城市圈基础数据库的共享和使用机制,逐步消除各部门信息资源共享的技术壁垒。

(二)建设原则

1.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

统筹圈内城市政务信息化需求和资源,制定总体规划,搭建功能完善、结构清晰的电子政务基本框架,避免重复建设。加强协调,处理好电子与政务、新建与整合、公开与安全的关系,促进圈内城市信息的互联互通,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形成网络环境下的“一体化政府”,实现圈内城市电子政务水平全面协调发展。

2.整合资源,信息共享的原则

逐步将各城市分散的业务系统整合到武汉城市圈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上运行,充分实现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利用已有的网络基础、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对于新建的业务系统,原则上要利用统一的网络平台。凡是各城市可共用的基础平台及大型电子政务项目,尽可能采取市市共建的方式进行项目建设。

3.需求主导,突出重点的原则

电子政务建设必须紧密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改革,根据圈内城市各级政府部门的需要,根据企业、公众和社会对政府的需要,选择适合电子和网络实现的事项,重点建设关系圈内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应用业务系统。

4.自主创新,拉动产业的原则

武汉城市圈在建设和推进电子政务的进程中,注重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的结合,尤其是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促进相关技术升级,创新发展和建设思路,创新应用模式,使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政府采购优先考虑使用国产设备及软件,充分发挥“武汉・中国光谷”产业优势,探索系统建设、运行维护的合作、外包和托管新模式,带动武汉城市圈信息产业的长足发展。

5.资源节约,务求实效的原则

大力推进办公的无纸化和网络化,分布实施,推动武汉城市圈政务网建设,以政务网内IP电话系统建设,纸张、通讯、车辆、会议、差旅等各类日常政务运营费用降低为突破口,讲求实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三)建设目标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武汉城市圈党政机关(涵盖省各圈内城市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纪委、市高院、市高检、市纪委等)服务、监控、调控和部门之间联合办公的党政网络体系(简称“武汉城市圈政务网)”,为武汉城市圈经济的科学发展提供工具和手段,建立管理高效、科学决策、服务规范快速的智能化电子政府。

三、推进武汉城市圈电子政务发展的措施

(一)健全电子政务领导小组体制

为加大对武汉城市圈电子政务建设工作领导力度,加强对电子政务发展的统筹规划、指导和管理,应积极推动成立武汉城市圈电子政务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员主要由圈内城市分管电子政务工作的领导组成,其主要职责为:研究制定武汉城市圈电子政务发展规划,协调管理武汉城市圈城市的电子政务建设,促进信息化与政务的融合,推进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协调促进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指导电子政务建设工作,防止和克服政出多门,提高武汉城市圈电子政务建设管理绩效。

(二)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工作

根据应用需求,在湖北省电子政务标准体系的基础上,制定武汉城市圈电子政务标准,逐步完善武汉城市圈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按照突出重点原则,优先进行面向电子政务应用及服务的标准化建设,特别是围绕网络资源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及目录体系、信息资源交换体系、信息资源服务体系、Linux软件应用等方面建立标准,加强标准实施,强化遵循应用标准的意识。完善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提高互联互通、信息功能共享、业务协同水平。以核心部门数据为基础,按照“一数一源、市级共建、市级共用”原则,推进圈内城市间社会人口、企业信息、地理空间与资源分布及宏观经济四大基础数据库的开发、建设与联动;推进传统载体保存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及网络化;以部门专业数据库为依托,建设“圈内统一”的政策法规、业务档案及人力资源数据库[1]。加快政务信息条块共享。按照政策法规和业务开展的需要,明确市级内部相关部门、市级内部地区、市级间信息共享的内容、途径和责任,构建政务信息共享长效机制,积极推进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开发,不断完善武汉城市圈平台中心数据库建设,促进跨市、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基本形成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认真开展电子政务方面的培训工作,提高公务员对电子政务的认识水平、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政府工作人员电子政务服务质量[2]。

(三)深化应用系统建设

研究制定武汉城市圈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总体规划,以“提高效率、为民办事、助民生活、监督政务、与民交流”为立足点,确定并启动一批重点应用系统,突出重点,形成亮点。大力推进电子监察、网上、会议通知报名等系统建设。以武汉城市圈应急平台建设为推动力,规划和深化一批应用项目。完善巩固应用系统建设成果,完成部分应用系统在市州的分级部署。指导各市州的应用系统建设工作。

(四)抓好安全保障工作

坚持信息安全保障与信息化同步规划、建设、发展,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机制。根据应用系统和网络的重要性,程度和安全风险等因素,实行信息安全保护制度,重点保护基础信息网络。启动容灾备份体系建设,指导武汉城市圈市级安全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健全安全保障管理制度,形成纵向到市州、县,横向到各部门的统一规范的安全策略和相应的管理工作体系[3]。

参考文献

[1]冀峰.政府信息化与政府管理创新[J].情报杂志,2006,(10):37-39.

[2]周萍,勒中坚.政务信息化水平群组决策的模糊评价模型[J].情报杂志,2007,(12):48-50.

[3]徐晓日.政府创新的信息化模式――基于电子政务的政府运行机制转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6):94-99.

作者简介:

武术协会年工作计划范文11

1、在市体育局、民政局的关心支持下,由发起人张伟林、罗晋标、彭茂活、宋照峰、郑利东、张琼华、罗萍、陈东平、刘志添等同志的共同努力,起草了兴宁市武术协会章程,积极酬备启动资金叁万余元,发动社会各界武术爱好人士自愿加入本社团的会员有50人,社团会址设在兴宁市台兴街69号。经过三个多月的充分准备,经请示主管部门市体育局领导同意,于2012年4月18日在体育局会议厅举行了新一届兴宁市武术协会领导班子选举大会,参加会议的体育局领导有温建文局长、石志浩副局长、群体股朱信国股长。首先大会表决通过兴宁市武术协会章程;表决产生了新一届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副秘书长及委员;推荐、表决通过协会名誉会长和顾问。体育局主要领导为会长颁发了会长任职证书。

2、本社团积极向兴宁市民政局社团主管部门申请登记注册名称为兴宁市武术协会,简称兴宁武协。在办理业务过程中,得到了民政局社团登记管理机关领导的具体指导和帮助,2012年7月,经民政局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核准通过,兴宁武协正式成为了合法的社团组织。

二、建章立制,健全和完善各培训组织机构

武术协会是依据《武术协会章程》成立的群众社团组织,我们依照新的武协《章程》的规定,结合各自的实际,下大气力,认真帮助做好各训练场馆的建章立制,健立、健全和完善规章制度,确保安全,管理有序。使我们的管理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管理体系。

下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财务部、培训部、五个基本部门。

会长:协调管理本社团所有部门的各项日常事务;组织开展重要的社团活动;提出社团的合理的发展路线;对社团协会班子成员的任免提出建议;审批和宣读本协会的各项重要决议。

副会长:协助会长管理协会的各项工作和日常事务,积极提出活动建议,工作设想。

办公室:负责办公室的日常事务。包括办公室各种资料的收集、存档、管理;办公室的布置、卫生、办公室值班的出勤情况;

一般性会议的通知、会议记录;接待工作等。

组织部:负责协会的日常活动管理,及提出并策划组织非日常性活动。日常活动包括:外部活动(联动)联系情况;非日常活动包括,每半年组织一至二次中小型活动;每年组织一次大型活动(拟定每年8月8日配合体育局搞好全国“全民健身日”启动仪式活动进行大型武术表演);包括活动的策划、人员的联络、活动的具体组织安排等。

宣传部:全面负责协会的宣传工作。抓好武术宣传,武术既有健身、防身功能,又是体育竞赛项目,要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召开联谊会、研讨会、座谈会等有效宣传手段,通过多种形式全方位地开展宣传活动,逐步建立武术宣传网络,营造武术发展的良好氛围和环境,逐步使广大人民群众把武术当成文化娱乐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使武术工作者及时了解武术发展现况,为武术进一步普及,推广大造舆论;出版协会宣传资料、杂志等。

财务部:监督管理协会的财务收入、支出情况和固定资的保管。包括会员费、奖金、赞助金及固定资产的保管;财务支出的报销;固定资产的出借管理。

培训部:全面负责武协日常训练的考勤和会员的意见收集;了解掌握各武术学校、武馆、培训点的实际情况,加以引导和督促、管理;加强教练员、会员以及武术学校、武馆、培训点,各武术流派之间的学习交流,不断提高武术技能武术理论知识。

三、推广武术健身运动,积极配合政府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

2、为搞好大型的武术晚会,何国权先生主动免费提供音响设备及操作人员,在天气炎热的情况下,70多岁的他曾多次指挥操作人员调试音响设备,直至其满意为止,他的行为和工作热情,使在场的每个人都非常感动;梅州市紫芝林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利东先生,他了解到武术协会8月8日在文化广场要举办大型武术表演活动,缺少资金,他主动跟协会领导联系,解决资金问题,为协会献爱心捐资8000元人民币。

3、顾问刘振昌先生、常务副会长刘志添、郑利东、委员李会滨、黄巧兰等同志长期以来为群众服务,义务教学各种武术、器械等,特别是刘振昌顾问,70多岁的他一直为兴宁市太极拳运动的发展,作出了长期不懈的努力,教会了一大批太极拳运动爱好者;他们的崇高品德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广大会员学习和赞扬。

四、团结全市武术爱好者,积极推荐社会同仁入会工作

武术协会是一个民间群众团体,肩负着指导和发展兴宁市武术的重任,我市的武术发展壮大,离不开政府部门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因此,我们破除保守的传统观念,抛弃门派之争,团结全市广大武术爱好人士,积极联络社会各界武术爱好者和武术工作者,使更多的人加入到我们的武术协会工作中来,利用武术协会这个平台,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特长,使武术健身运动成为人们强身健体的首选体育活动。不断吸收新会员扩大武术协会队伍,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五、接受各界热心人士捐款和会员费收入情况

武术协会年工作计划范文12

遵照国家体委关于一步挖掘、整理传统武术的通知精神,根据山西省体委和体总山西省分会的指示,山西省武术协会邀集全省各界形意拳老拳师、名手代表人物等25人,于1981年7月26日至30日在省城太原召开了全省形意拳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省武协副主席、省体工队武术队总教练张希贵,老拳师李桂昌、张书田、王锦泉、赵永昌、贾保寿、程登华、武跃文、王瑛等

省武协主席陈盛甫教授,省体委群体处处长、省武协秘书长季光中同志出席并主持了这次会议

省谈会期间,中华全国体总山西省分会主席、全国武协副主席、省体委副主任王立远,省体委副主任李廷章莅会指导,并分别讲了话,对如何挖掘和继承形意拳这一传统武术遗产,对如何开展形意拳活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并勉励与会同志要振奋精神,戮力工作,开拓前,为一步在我省城乡开展形意拳活动和挖掘、整理这一遗产做出新的贡献。

与会人员经过热烈认真的讨论,一致认为,山西素称形意拳之乡,形意拳在我省有着广泛、扎实的群众基础,对于一步挖掘、整理、继承和发展形意拳这份武术遗产,山西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我们这一代人继往开来,责无旁贷的光荣任务,为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大家一致同意成立山西省武术协会形意拳研究会(简称山西省形意拳研究会)。研究会作为群众性的学术研究组织,在省体委、省体总以及省武协的领导下,承担挖掘、整理和开展这项活动的任务

研究会成立后,首先制订并通过了《山西省形意拳研究会章程》。根据章程规定,民主协商产生了研究会理事。在第一次全体理事会议上,选举出常务理事和正、副会长、秘书,聘请了形意拳名老拳师为顾问,并对研究会的工作行了讨论和部署。

山西省形意拳研究会的成立,为山西省更好地开展民间武术活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82年

一、1982年7月中旬,首届全省形意流会在省城赛车场举行?来自各地、市的形意拳爱好者100多人参加了表演、竞赛。大会对表演优胜者颁发一、二、三等奖。

二、9月23日至25日召开了第二次全体理事会。会议主要议题:1、传达国家体委主任李梦华同志在全国体委主任汇报会上的讲话精神。2、关于形意拳资料整理工作的安排。3、研究形意拳研究会基层组织的建立及会员的发展工作。4、交流各地区群众性武术活动的经验。通过充分讨论提出了今冬明春的活动计划:

(一)关于资料的挖掘整理工作:采取五定五保的办法,即:定时间,确保按时交卷;定主题,保证内容充实;定人员,保证不失约;定经费,确保精打细算不浪费;定质量,保证材料真实可靠有价值。

(二)关于组织发展工作:决定今后在各级体委的领导下,逐步建立健全的研究会下属各基层组织。各地、市县可建立形意拳研究分会或小组。

(三)根据工作需要,增补苗树林为研究会理事。

三、1982年协会先后组织了28个武术辅导站,至年底已有5000余人参加形意拳培训班,使省城太原掀起了武术活动热潮,光明日报为此作了报道:《看雏燕起飞》。

1983年

一、1983年6月19日,第二届形意流会在省城太原赛车场举行,省武协各辅导站、培训班、省形意拳研究会会员100多人参加了比赛,大会评定一、二、三等奖给予奖励。总裁判长:张希贵;副总裁判长:武跃文;裁判长:李桂昌、王锦泉;副裁判长:布华轩、范国昌。

二、3月20日,《形意拳研究》第一辑创刊。

三、省体委成立山西省武术挖掘整理小组:我会张希贵、武元梅、张跃伦、张书田等均为挖整组主要成员,此后参加了将近三年的全省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三年来,挖掘整理出版了近60万字的《山西武术拳械录》,25小时的老拳师录相带,挽救了一些濒临失传的传统拳种。

1984年

一、1984年7月27至29日,山西省形意拳研究会在太原隆重举行了成立三周年庆祝大会,同时举办了第三届形意拳单项表演大会。来自全省各地市研究会、分会的25支代表队和形意拳爱好者200多人参加了比赛,并行了学术交流。

二、12月出版《形意拳研究》第二辑。

1985年

一、1985年10月2至3日第四届形意拳套路比赛暨研讨会在太原赛车场举行,共有各地15个代表队200余人参加了比赛。

二、在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会议上,我省武术挖掘整理小组被授予集体一等奖。我会成员张希贵、张跃伦、武元梅、布华轩、程登华等获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先个人。

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副主席――吴会明

吴会明(1957.3)山西昔阳人,研究生学历。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副主席,太谷车毅斋武馆名誉馆长。1977年恢复高考,入晋中师专中文专业学习,1981年毕业后在企业任职工教员、宣传干事,在省直机关任科员、副科、正科、副处长、处长,现任山西朔州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

自幼喜文好武,早年从师习练太极、意拳,曾得陈盛甫先生、万云程先生指授养生之道。1994年至1996年在太谷县政府任副县长期间,拜形意名家吴殿科为师,学习修练研究所传形意拳理拳法。在太谷县任职期间,领导开发了三多堂旅游景点,成功组织了全国多宝杯形意拳邀请赛、三多杯形意拳国际邀请赛等多项大型赛事,领导申报创建并使太谷县获得了山西省第一个全国武术之乡荣誉称号,为弘扬形意拳文化和发展旅游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年来,又得霍永雳先生指授戴氏形意拳理,董荣生先生指授王新午太极拳练法。结合诸多拳种的拳理拳法,侧重潜心研修武术养生之道,颇得正法。

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副主席――范国昌

范国昌,1951年生于山西太原,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副主席,山西省当代儒学研究会理事,山西省诗词协会会员。

自幼师从民间武术家陈俊豪先生学练长拳,后经陈先生介绍拜于武林百杰张希贵先生门下习练至今。八十年代曾四次代表山西省参加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多次参加省、市级各项武术比赛,均取得好成绩。是国家一级武术裁判,获得优秀裁判员称号。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级武术比赛任裁判,仲裁等工作。还爱好中国传统文化,习练诗词书法等。书法多次荣获全国大奖,作品被美国、日本、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众多爱好者收藏,被许多典集收录,诗词作品散见于多种刊物,出版有《集虚斋诗稿》、《集虚斋诗文》、

1986年

一、1986年10月18日至21日在赛车场会议室举办了“首届全省形意拳学术交流会”。1、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25篇,21人宣读了论文报告,参会人数达到150余人,经评审委员会评定,最终7人获得论文报告一等奖。2、参加技术表演赛的共有26个单位、70余名运动员。

二、增补理事七名

根据各地研究会组织及会员发展情况,由各地分会推荐,省常务理事会提名经全体理事会表决,通过以下同志为理事会理事:

冯拉科(平定县) 王润英(寿阳县) 张育人(平遥县) 孙绪(阳泉市) 霍永雳(阳泉市) 郝社杰(绛县) 孙丕华(太原市)

三、聘请中国武协副主席王立远同志为我会顾问和顾问组主任。

1987年

1987年10月16日至19日山西省形意拳研究会第二次全体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在省体育馆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全省11个分会的会员代表共98人。1、在开幕式上武跃文致开幕词,张希贵作工作报告,省体委副主任练改凤出席了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参加本次会议还有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王立远、省武协主席陈盛甫、省体育分会秘书长李献瑞、省体育报记者马超英、杨式太极拳协会会长杨振铎,以及省城武术界代表冯景、段艮莲等。2、第二届理事会全体理事通过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了常务理事十五人,其中会长由张希贵连任,李桂昌、程登华、苗树林三人当选副会长。全体理事一致鼓掌通过聘请王立远同志为名誉会长。3、会议期间行了学术交流和形意拳术类的套路比赛,17篇论文参加了研讨,181人参加了比赛角逐。吴殿科、马振声、刘定一、田茂、陈建英、孙绪获得论文报告一等奖;杨华玉、申华章、刘跃云、杨文东、张德明获得传统形意拳术类一等奖;杨华玉、张德明、田茂、王雨东、刘跃文、王贵冬获得“四十八式形意拳”前六名。

1988年

1988年9月21日至24日第七届全省形意拳学术交流大会在灵石县胜利召开。各界代表及运动员共有15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本次会议得到了晋中地区体委、灵石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名誉会长王立远对会议作了总结发言。

1989年

一、1989年1月7日至9日在太原市新兴旅馆举行山西省形意拳研究会分会会长会议。会议研究决定了:1、建立我会专项裁判员队伍。2、完善了对我会成员的管理办法。

二、11月11日至14日在平定县举行了“山西省形意拳研究会年会、学术交流比赛暨、首届武术散手擂台赛”。1、本次会议由山西省形意拳研究会主办,阳泉市形意拳研究分会和平定县体委承办,共有来自全省18个县、市的代表队150余人参加了交流。经过三天比赛和交流,大会获得了圆满成功。2、召开了二届三次全体理事会,会议由副秘书长郭泰山主持,会长张希贵作了工作报告,顾问吴殿科介绍了《山西形意拳史》的编撰情况和意见。会议讨论决定:(一)在我省推广《四十八式形意拳》竞赛套路。(二)积极创编形意器械新套路。(三)天龙武术馆将选新址迁到市内。(四)《山西形意拳史》在1990年6月完成定稿。(五)计划1991年举办全国形意拳学术交流会和擂台赛。

1990年

一、1990年10月12日至15日由山西省形意拳研究会主办的第九届全省形意拳术暨武术散手擂台赛年会隆重举行。这次年会主要行了三项活动:1、举办了全省形意拳术比赛;2、举办了全省武术散手擂台赛;3、召开了二届三次全体理事会。

二、10月25日至28日在首都北京举行了“庆亚运首届全国形意拳观摩交流大会”,山西省形意拳研究会派出了以苗树林、郭泰山为教练,赵永昌、杨凡生、庄延秀、刘定一、王贵冬、杨德义、霍永雳、张标为运动员的代表队。在参赛的8人中7人获得一等奖、1人获二等奖。

1991年

一、1991年7月26日至29日由山西省形意拳研究会主办,运城少林武术学校承办,运城市体委和运城地区体委协办的第十二届山西省传统武术锦标赛暨散手擂台赛在运城市体育场举行,共有400余名运动员参加比赛。在散手比赛中观众场场爆满,轰动了整个运城。

二、9月7至10日在山西省体育馆举办首届全国形意拳邀请赛,本次比赛规模大、人数多,共有11个省市的38支队伍325名运动员参加比赛,日本东京练马健身武术协会特派一位副会长前来观摩,并与我会互赠锦旗。经过激烈的比赛太谷纺织厂队和榆次市代表队终获得团体冠、亚军。

三、9月11日在山西省体育馆召开了会员代表会,举行了第三届理事会换届工作。在会上:程登华同志谈了章程修改意见,提出“山西省武术协会形意拳研究会”更名为“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各地、市、县基层组织今后直接称某地形意拳协会或研究会,可作为省形意拳协会的团体会员。

1992年

一、1992年3月27日为祝贺陈盛甫教授九十寿辰,在山西省体育宾馆举行了“祝贺陈盛甫教授从事武术活动七十年大会”。全省武术界对陈老70年从事武术事业所表现出的崇高奉献精神表达了敬仰。大会由名誉会长王立远主持,省老年体协副主席王金贵致祝词,省体委副主任李光明同志宣读了中国武术协会和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的贺电,会上胡晓卿、王文章、贾云栋、杨明葆、练改凤、程庚午、乔文彬等都讲话表示祝贺,省老年体协主席卫逢棋代表大会向陈老赠送纪念杯。许多同志向陈老献匾,献诗或签名留词致意。大会始终在热烈喜庆的气氛中行。陈老对大家的祝贺表示谢意后,当场为大家献技,表演了他自己创编的《实用技击三十二掌》和对练等项目,给大家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会后,参会人员与陈老合影留念、省电视台和体育报刊等均作了报道,反映甚好。

二、10月8日至12日由省形意拳协会主办,运城市体委和运城少林武术学校承办的第十三届山西省传统武术暨散手擂台锦标赛在运城市体育场举行。各地市、县体委、各地形意拳研究会、拳社和武术馆、校共有46支代表队,400余名运动员拳加了比赛。

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副主席――杜振远

杜振远,男,1951年5月生,山西省太谷县人,毕业于山西大学体育系。现任山西大学体育学院武术教授、武术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国家武术七段,国家武术一级裁判员,系太原市形意拳协会主席、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副主席,车式形意拳第五代传人。

十岁开始习武,师从杜维玉、布学宽学习形意拳。1964年入选县武术代表队接受正规训练,多年参加省级、地市级武术比赛,在规定拳、自选拳、刀术、枪术、棍术、对练等项目均获有不同组别的前三名成绩。1974年入学山西大学体育系接受学历教育,期间系统学习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专修武术理论与实践。武术专业师从中国武术十大教授陈盛甫先生。大学毕业后,任山西大学体育学院武术教师。

曾在1979年代表山西省参加在广西南宁举行的“首届全国传统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参赛项目获二等奖。工作中,对学生行武术普修课、专修课、硕士生课程、专业训练、比赛等不同层次的教学,教授科目有长拳、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摔跤、散手、擒拿、气功养生等课程。发表二十余篇论文,合著书两册。两次赴加拿大推广武术文化。常年参加裁判工作,担任总裁判长、副总裁判长等职务。

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副主席――胡萍

胡萍,女,吉林省磐石县人,毕业于山西大学体育系,本科,教育学学士学位。现任职山西职工医学院,副教授。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委员。

自小习武,曾入选学校、市武术代表队接受正规训练,师从孙淘气老师。中学期间参加市级武术比赛,获有个人全能第一名的成绩。1977年考入山西大学体育系,系统学习体育理论与教育,武术专业的学习师从陈盛甫、杜振远教授。1982年大学毕业后任教师至今。后得到张希贵老师在形意拳、游身八卦掌、八卦剑等内容的精心指导教授。

曾代表山西省参加在辽宁沈阳举行的“全国传统武术观摩

交流大会”。曾参加太原市武术锦标赛获鞭杆第一名、刀术第二名、长拳第六名。2007年在太原举行的国际传统武术邀请赛上获中年女子组八卦掌第一名、鞭杆第一名。

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副主席――霍永雳

霍永雳,男,汉族,出生于1953年。八岁开始学习查拳,洪拳,长拳。十二岁开始叩拜戴氏心意拳第五代传人段锡福门下,苦心学习戴氏心意拳,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学习,掌握,研究,最终获得了戴氏心意拳的真传,成为戴氏心意拳第六代传人。现任山西省阳泉市武术协会秘书长,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副主席,山西省戴氏心意拳委员会主任。

自1983年开始传授学员。1984年在山西省阳泉市创建了第一个私社――“戴氏心意拳社”,任社长,首批学员二十余人,1985年开始带领学员参加全省重大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1987年经省体委考核,正式批准霍永雳为国家一级裁判。同年被国家体委评为全国优秀裁判员称号,授予证书证章。

1988年在山西省形意拳学术交流在会上获学术论文演讲一等奖。

1989年在山西省形意拳暨散打擂台大赛中获拳,械比赛双项冠军。同年在北京市举办的全国形意拳观摩交流大会上获得拳术两项一等奖。

1992年在盂县开设戴氏心意拳培训班,培训学员40余人。同年十二月在广东省汕尾市举办的全国革命老根据地武术比赛中获优秀裁判员称号。

1993年11月招收慕名前来学习的日本学员三人。

1994年1月18日由市体委批准,成立阳泉市太行武术馆,并担任馆长。同年十一月担任阳泉市武术协会秘书长。同年十二月九日中国体育报对阳泉市太行武术馆和霍永雳作了专访报道。

1995年在山西省洪洞举办的国际形意拳邀请赛中获戴氏心意拳,形意五行拳双项冠军。

2001年在山西省平遥县首届国际形意拳大赛中获戴氏心意拳,形意五行拳双项冠军。

2005年在第五届香港国际武术节中获心意拳、太极拳双项冠军。

现传授国内外学员千余人,其中美国,波兰,日本等国外学员60余人,并于2005年起多次远赴日本传授日本学员。历年来,霍永雳和太行武术馆,曾接受过《中国体育报》、《山西日报》、《生活晨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采访报道。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影响。

1993年

一、1993年4月28日山西省民政厅印发【晋民社函59号】文件,同意原山西省武术协会形意拳研究会现以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单独登记。

二、7月15日至18日由我会主办,绛县体委、武协承办的第十四届山西省传统武术暨散手擂台锦标赛在绛县举办。此次比赛共有46个代表队共计约400余人参加比赛,其中运动员286名,裁判员50名,是历届全省武术比赛中人数较多,规模较大的一次盛会。92岁高龄的陈盛甫武术教授参加了此次大会。

三、7月15日召开了第三届第三次协会理事(扩大)会。1、会长张希贵向大家汇报了两年来常委会工作情况,并向大会通报了省民政厅批准我会单独行社团登记,将研究会改称“山西省形意拳协会”的经过情况。在协会具有法人资格后,对今后开展全省内外的武术挖掘、整理、培训、交流、比赛等活动将更加有利。另外张会长根据目前形势提出了今后的工作意见,提请大家讨论。2、贾保寿副会长宣读协会新章程,并根据协会章程规定表决通过以下理事任免:免去汾西乔有德、永济鲁大业、曲良、阳泉孙绪、榆次郝文保,太原布华轩等6同志的理事职务。增补河津薛盛才,霍州张俊田,太原孙国栋、魏素英、盂县付树林、祁县段志善等6同志为协会理事。3、会议通过了其它规章制度。

四、12月26日召开常委(扩大)会,增补杜振远同志兼任协会副秘书长工作。增补:武元梅,程素仁、刘向阳、张九功等同志为协会理事。

五、1993年我会曾与日本、美国、新加坡、波兰、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形意拳组织和爱好者交流技艺。我会的活动在国内外影响与日俱增,引起了武术界的关注。

1994年

一、1994年7月24日至28日,山西省第十五届传统武术暨散手擂台锦标赛在大同市体育馆隆重举行。全省有44支代表队550余人参加了比赛。比赛的举行,对我省民间传统武术和散手运动的发展、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10月7日至10日在山西省太谷县体育场隆重举行1994年“多宝杯”全国形意拳邀请赛。本次大会由太谷制锹厂赞助。参加比赛的有来自全国各地38支代表队的408名运动员。原山西省副省长、省形意拳协会名誉会长赵力之,原省体委副主任王立远、省体委李光明副主任、省体育馆馆长张万里及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社会活动部吴恒洁、康戈武等亲临大会指导。

三、1994年组织举办了两次武术培训班。1、3月上旬在太钢活动中心举办了首次全省太极推手骨干训练班。主要培训学习太极拳推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太极推手对练套路等。2、5月由平遥太极拳协会承办太极拳、剑辅导员训练班。约有50多人参加42式太极拳和42式太极剑的培训。

1995年

一、1995年1月8日在省体育馆会议室召开了第四届一次常委会。本次会议由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张希贵主持。1、通过了张希贵同志关于1994年的工作报告。2、通过了章程修改意见。3、通过了1995年工作安排,主要内容如下:

(一)7月至8月份举办第十四届全省形意拳及传统武术、散手擂台锦标赛。暂定地点:忻州市,人数400人左右。

(二)五月份左右出版《山西武术名人、名拳录》。

(三)召开全体委员会,表彰协会先团体和先个人(具体办法另发)。

(四)通过了提名推举李桂昌、王锦泉、武跃文、宋光华、布秉全、王昌林等同志为本届协会顾问。

(五)增补李长霭、曲世伟、韩铁锁、郝社杰、杨凡生等5人为常务委员。

(六)增补庄延秀、乔云莲、刘虎群、王明生、赵川辉等6人为委员。

(七)成立“基金会”,设专人分管财会工作,其重大开支须经常委会审议。协会其他的一般性开支由秘书长负责审批。

(八)各地会员及时缴纳会费和行换证工作。

二、首届中国河北深州国际形意流大会于8月26日至29日在河北深州市体育中心举办,有来自国内外的83支代表队、998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我省共有350余名运动员参加(其中276名运动员代表省形意拳协会)了比赛交流活动。最终,我协会代表队以绝对优势获得大会团体总分第一名,并取得42个一等奖、38个二等奖、72个三等奖的个人单项好成绩。

三、7月29日至8月1日,经过四天紧张、激烈的角逐,全省传统武术暨散手擂台锦标赛在忻州市体育馆胜利闭幕。参加比赛的共有46支代表队,运动员337人,大会领队、教练共77人,裁判员66人,工作人员40人,总计大会人数526人。这是我会举办的规模较大的一次比赛活动。

四、3月份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组织的创编形意拳初、中、高级竞赛套路的工作。9月份,张希贵、程登华、刘金根等参加了审定会并完成了国家体委交给我省编撰形意拳中、高级拳术和高级枪术套路的任务。

五、完成了由山西科技出版社、太原天人影视公司和我协会联合摄制的“山西形意拳”专题录

像带和《山西形意拳》一书的文字整理工作。

六、7月26日调集了我省各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26人,召开座谈会。经过认真的讨论,统一了山西形意拳的基本拳法五行、十二形。

七、为提高裁判素质和业务水平,举办了武术裁判员、骨干培训班。

八、出版了张希贵等同志主编的《山西武术名人名拳录》一书。

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副主席――张智录

张智录,男,1956年10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山西洪洞县人,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系副教授。

1979年10月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武术专业,三十余年潜心于武术教育事业和武术事业的发展。培养数千名武术专业人才,他们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成绩显著。

自幼酷爱武术,跟随当地老拳师习练洪洞通背拳、黑虎拳、地功拳。17岁以后主要习练南拳、长拳、形意拳、八卦拳、查拳、华拳、少林拳和各种器械等。拜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副主席、全国武林百杰张希贵先生为师。历任山西省各级武术比赛的裁判长、副总裁、总裁判长等职。并撰写“武术精萃”一书,在部级、省级刊物发表30余篇学术论文。

主要兼职

曾任山西师大体育学院成人教育处副处长

曾任山西师大体育学院二系副主任

曾任山西师大体育学院武术教研室主任

社会兼职

山西省武术协会常务委员

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副主席

临汾市武术协会常务副主席

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副主席――王文清

王文清,1962年生,中共党员,教授,山西农业大学体育教学部副主任。1985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体育系,1992年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主要课程班结业,2005年获山西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学校体育教学和中华武术的挖掘整理研究,九十年代以来30余篇,出版专著5部,参编高等农林院校“十五”规划教材1部,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大学体育》第二版副主编,省部级立项课题6项,2007年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研究”获山西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专业技术擅长武术,武术七段,部级裁判,兼山西省武术协会第五届委员会常委、山西省形意拳协会第五届委员会副主席、晋中市武术协会副主席等职务,2001年获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先个人奖”,1999年~2002年获山西省优秀裁判员,2005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运动会男子套路预赛“体育道德风尚奖”裁判员等荣誉称号。主要承担我校大学生基础体育课、武术选项课、武术散打选修课和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教学理念是:施教为乐,视子为天;以人为本,“健康第一”!

1996年

一、1996年1月24日至25日省形意拳协会全体委员在太谷县召开“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年会暨先集体、先个人和优秀运动员的表彰大会”。经常委会讨论通过,评选出三个先集体单位,100名先工作者和优秀运动员。

二、8月6日至9日在太谷县举办了“山西省第十五届传统武术锦标赛暨武术散手擂台大赛”,共有71支代表队571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

三、8月8日,召开了省形意拳协会常委扩大会。经过商讨建议:1、成立“山西省散手俱乐部”,以加强对散手运动的发展、培训和交流。2、成立“山西传统武术研究会”,一步加强对民间传统武术的挖掘、整理、继承、发展等工作。3、根据协会发展的需要,研究确定今后的会费标准:个人每人每年20元。团体会费每年200元。设永久会员制,会费一次100元整。4、会议对协会基金会的工作行了商讨,设立奖励资金,副主席吴会明向基金会投入起动基金一万元整。香港形意拳协会派陈靖先生资助我会人民币1000元,要求用于发展形意拳事业的奖励,我会表示感谢。

1997年

一、1997年1月12日召开常委会及会员代表会,王立远传达省体委党组意见:“决定由原体工队党组书记张万里同志任协会第一常务副主席”。其它人员职责不变。张希贵作“1996年工作报告”和“1997年工作安排意见”。会议增补孙国栋为常务委员,增补赵国华、孟庆威为委员。

二、8月7日至11日在平遥县举办了山西省“煤运杯”传统武术锦标赛暨散手擂台大赛。共有来自全省各地的76支代表队,运动员635人参加了比赛。

三、11月28日至30日在山西省体工队招待所会议室召开了“山西省形意拳协会理论研讨会”。会议由省协会学术部苗树林、刘定一主持。张希贵介绍了本次研讨会的起因、准备工作、目的意义及应注意的问题。会议重点讨论了李洛能的生卒年月及师承关系。王立远决定今后每年捐资1000元,做为比赛奖励基金。

四、5月份,我会先后在文水县和运城市举办了两期形意拳辅导员培训班,由协会常务副主席张希贵亲自执教,参加学习的学员有文水、临汾、祁县、太谷、运城、稷山、永济、河津、太原、灵石、清徐等地的学员30余人。

五、8月上旬省协会在平遥县举办武术裁判员训练班。由张希贵、程登华、贾惠卿等讲课,共有40余名各地、市、县的武术骨干参加培训,经理论考核和技术考核,调用部分成绩优良者参加省赛裁判工作。

1998年

一、1998年8月21日至26日在山西省洪洞县体育场(馆)举行了第三届全国形意拳邀请赛、第十七届山西省传统武术锦标赛暨散手擂台大赛。有来自全国14个省市的58支代表队600余名运动员、教练员参加了全国形意拳15个单项的比赛。参加全省传统武术锦标赛的有31支代表队298名运动员,参加全省散手擂台大赛的有30支代表队188人,总计参加比赛人数近1100人。另外本次大会总共聘用裁判员102人,其他工作人员200余人,合计人数1400余人,这是我省历届武术运动会参加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盛况空前的大会。

二、山西省形意拳协会于6月18日至25日在华北工学院举办了“全国首次形意拳规定套路”培训班。来自全国各省市的80余名形意拳师与爱好者参加了形意拳规定套路的中级拳、高级拳、规定剑、刀、规定枪的培训学习。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张山同志到会,并为培训班学员就当前武术运动的发展概况、段位制的实施等作了重要讲话。培训班教练由省协会常务副主席、秘书长张希贵,省协会副主席程登华、刘定一教授以及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的王建华副教授担任。

三、8月15日至20日举办了裁判员培训班。培训班由部级裁判、省形协常务副主席、秘书长张希贵同志、省协会副主席程登华、贾宝寿、刘定一、杜振远、常委胡萍副教授担任教练,对裁判员行了形意拳械拳所有国家规定套路的培训。部级裁判贾惠卿副教授为培训班学员行了武术竞赛规则、裁判法等方面的理论讲授。

1999年

一、2月26日至28日“首届山西省武术散手擂台冠军争霸赛”在祁县举行。获1998年山西省武术散手擂台大赛的前6名运动员共70名散打高手,经过3天100余场角逐,最终排定名次并获得奖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