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态经济旅游

生态经济旅游

时间:2023-09-22 09:45:48

生态经济旅游

生态经济旅游范文1

【关键词】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经济有效性生态安全性

随着生态旅游的出现与发展,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也应运而生。从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旅游的长足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矛盾,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并认识到发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

1生态旅游的提出

1.1生态旅游的概念

1986年在墨西哥召开的国际性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了生态旅游(ecotourism)的概念。生态旅游是个外来词,关于这一新词语,世界上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不同的使用者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诠释,这些诠释有的很相似,有的差别很大,甚至讲的不是一个层次上的内容。从中外学者70多条对生态旅游所作概念和内容的诠释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生态旅游是以自然资源(包括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基础,具有生态伦理理念的一种高层次的保护性旅游活动。这种旅游活动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可创造持续的就业机会,是生态经济学和生态学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方式和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1.2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生态旅游作为最新潮的旅游产品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全球范围的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其别是英国、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日本、西班牙、瑞士等旅游业发达的国家,生态旅游更是风靡全球,成为一种新时尚。

虽然生态旅游的最终目的是要改进旅游方式,促进旅游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对生态环境既加以利用。但是,任何形式的旅游活动包括生态旅游,都会对旅游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发展生态旅游,不搞好规划,就可能导致严重的生态旅游环境的问题,就会阻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生态旅游的开发原则

生态旅游地正受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成为开展可持续旅游和生态体验的理想场所。但是,生态旅游区(地)属于自然生态环境敏感区,开展旅游业极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2.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

生态旅游发展开发管理中的主要矛盾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因此,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的和谐发展,就成为生态旅游发展开发的重要原则。

生态旅游由于囊括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诸多关系,故对其进行开发管理时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观,并以此为指导,形成生态环境和旅游经济双向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2.2经济有效性与生态安全性兼容协调原则

经济有效性是指人们在积极发展旅游经济时,应最有效地利用生态资源。

生态安全性是指人们在组织旅游经济活动时,应该有效地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使之保持存在和再生的能力。

2.2.1管理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衡量经济的有效性上

衡量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管理体制对经济发展是积极而不是消极的,要把促进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第二,向自然生态系统索取资源要适度,坚持控制外延无限扩大的生产方式,反对掠夺或利用自然风景资源和旅游生态资源的做法。第三,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利用要充分,以便能够为游客提供更多的生态感受和生态知识。只有做到上面三条,才能充分发挥生态旅游的吸引力,使旅游收益得以实现。

2.2.2必须对生态安全性进行定位

通过对经济有效性和生态安全性两个指标的分析,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有效性和生态安全性处于既矛盾又统一的定位整体中。其矛盾主要表现在经济的无限增长给生态安全带来的威胁,其统一主要表现为二者可以有机结合和转化。

2.3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整体统一原则

生态效益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社会效益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原始动力;经济效益则是生态旅游开发和经营的重要拉力,从中起主导作用。三大效益都是生态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生态旅游区的开发与规划需注意的问题

(1)制定生态旅游区的专项规划时,要特别注意研究生态环境承载力,亦即生态旅游环境容量。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是指在某一旅游地环境(指旅游环境系统)的现在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包括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及未来人有害变化(如环境美学价值的损减、生态系统的破坏、环境污染、舒适程度减弱等过程)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地或景点、景区所能承受的旅游者人数。

(2)对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规划

成功的生态旅游有赖于高级导游、称职经理的合作,而熟练又有技巧的经营管理人员又需要有效的培养和良好的教育。因此,从事生态旅游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上岗职业培训,特别是导游更应具备较深的科学知识。对所有从事生态旅游业的经营人员进行生态环境伦理的思想教育,让所有的人都明白生态旅游是以生态环境伦理为指导,生态旅游的发展目标是与环境伦理要求和目标是一致的。生态旅游强调环境意识、自然感应,以唤起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生态经济旅游范文2

关键词 生态旅游经济;异化;生态旅游经济关系;生态危机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09)01-0094―05

生态旅游经济对生态环境的友好和亲和使之理所当然的成为21世纪最为时髦和备受推崇的绿色经济,也不可避免地成为资本追逐的新的目标和热点。与传统旅游经济一样,生态旅游经济在我国发展十分快速,原先将旅游经济作为发展重点战略的地方政府纷纷改弦易辙,成为生态旅游经济的追捧者,“生态旅游”的标签和幌子随处可见,与传统大众旅游之间的界线日趋模糊,导致生态旅游经济的实践发展逐渐背离了其理论基础、基本原则和要求,偏离了其应有的发展轨道。

1 生态旅游经济异化的具体表现:生态危机

1.1自然生态破坏严重

生态旅游活动的主体生态旅游景区屡遭破坏,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下降,生态旅游资源不断退化。在保护生态与发展旅游的冲突中,如果经济的考虑而非生态的考虑被置于首位,生态遭破坏就是一种必然。有报道尖锐的批评:在一切以经济发展为主导的框架下,只要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稀有的自然资源保护就成了地方政府急功近利的旗幡,经济数字的饥渴者和环保意识淡漠的外来者一拍即合。可是,接下来,就是一场生态灾难的从天而降。

需求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使人类对生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得到提升,许多正在成为生态旅游开发热点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景区,其相对原始独特的物种和景观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人类在开发和利用生态旅游资源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与生态环境产生矛盾,不适当的开发将会导致濒危物种生存环境破坏,对生态旅游环境的干扰也日益严重,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一项抽样调查表明,在近3年间,被调查的85个保护区内发生违法利用资源的事件2 117起,最多的保护区发生500起,其次分别为226、200、158、156起。

1.2社会文化生态饱受冲击

生态旅游既要保护自然生态的完整,维护旅游地的生物多样性,也要保护文化生态的原貌,保持本土的文化多样性,这也是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之一,对于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和多民族融合的中国来说,“天人合一”的文化生态更是具有弥足珍贵的意义。

遗憾的是,在日渐繁荣的生态旅游经济的强大攻势下,在虚假生态旅游产品鱼目混珠的市场上,文化生态也逐渐沦为牺牲品,许多传统风格正在变异,历史文化遗产面临毁损,人居环境遭到破坏,导致人类文明的永久损失和历史的永远遗憾,虚假的繁荣背后是文化生态的沙化。不可再生性是文化生态的特点之一,如果文化生态遭到破坏,其后果可能不像破坏自然生态那样直接,但却会割断生活的历史文化传统,深远地影响到自身的发展。

1.3经济生态脆弱不堪

生态旅游供给者的鼠目寸光,使得生态旅游更多的是被当成一种标签和市场上招徕客源的幌子,以迎合旅游者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心理。有些企业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利用生态旅游概念上存在争议的机会,在主观上有意识地曲解生态旅游含义,造成虚假和泛化生态旅游产品泛滥,损害企业形象和声誉,诚信缺乏,增加企业社会成本。虽然,在生态旅游发展的初始阶段,这种做法一时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但是这不仅对旅游者产生了误导,还严重损害了当地的声誉,造成环境的永久性破坏,不利于当地旅游经济的长远发展,更有悖于生态旅游发展的初衷。正如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加利所说,“不能把生态旅游看作是一时流行的时尚或者是骗人的把戏,而应当把它看作是发展未来旅游业的有生力量”。

一旦消费者对生态旅游市场失去信心,那些坚持生态旅游原则的真正的生态旅游提供者,也会受到牵连,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于是,这部分生态旅游提供者要么退出市场,要么随波逐流,不再经营严格的生态旅游产品,生态旅游者也无需用生态旅游的标准来要求和约束自己,生态旅游经济的市场基础从根本上产生动摇,导致整个市场萎缩和崩溃。

1.4精神生态贫乏苍白

生态旅游提供者和生态旅游者普遍缺乏生态伦理,生态旅游提供者失却了发展的核心理念,在自然生态利益和社会经济利益的权衡中舍本逐末;生态旅游者迷失了精神归宿和家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空谈。

在传统的经济中心发展模式指导下,生态旅游提供者普遍的做法是把经济利益作为追求的唯一目标,置生态和环境成本于不顾,经济利益总是凌驾于生态利益和社会利益之上,在生态旅游产品的规划、设计、生产和销售等各个环节都缺乏先进模式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没有体现生态旅游应有的内涵和精神。

在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一部分所谓的生态旅游者没有达到严格的生态旅游者的高度,他们的行为与一般的大众旅游者并没有根本的区别,习惯于在旅游活动中维护自身的利益,追求最大化的满足,把自己作为自然的主宰来看待,在旅游过程中割裂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对自然和生态环境进行随意的践踏和破坏,将旅游需求的满足建立在损害自然生态的基础上,在旅游者身上体现为渴望环境美、生态美的心态与随意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

2 生态旅游经济异化的原因探寻:生态反思

2.1生态旅游经济异化的理论反思

生态旅游经济的社会经济功能,体现了生态旅游经济的社会属性和经济本质;生态旅游经济的自然生态功能,体现了生态旅游经济的自然属性和生态本质,正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生态本质与经济本质的有机统一,才构成对生态旅游经济性质的全面认识,也即生态旅游经济是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三位一体的经济,是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三位一体的经济。

2.1.1生态旅游经济异化的本质思考

生态危机的出现,说明生态旅游经济关系中自然生态关系与社会经济关系出现了割裂与背离,人类将生态旅游经济系统视为一个孤立的经济循环,切断了其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联系,在封闭的经济系统内寻求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其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

在生态旅游经济复合系统中,既存在自然生态关系,又存在社会经济关系。两者之间如果能够结合与统一,生态旅游经济就得以健康持续的发展。如果将两者割裂,使其背离,就会陷入严重的生态危机。当前出现的生态危机表面上看是由于虚假和伪劣生态旅游产品过多过滥所造成的,而实质上,虚假和伪劣生态旅游产品的出现正是生态经济关系矛盾冲突的具体表现,是由于传统经济学所曲解的生态经济关系,即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割裂背离的关系所致。可以说,上述系列的自然生态危机、社会生态危机、经济生态危机以及精神生态危机,归根到底就是生态旅游经济关系的危机。

2.1.2生态旅游经济异化的思想根源

工业革命以来,经济人假定一直被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与经营管理实践视为不可动摇的“金科玉律”,追求最小的预付资本获得最大的利润,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最大化,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唯一目的、内在动力和最高原则,因此,局部的发展损害整体的发展,眼前的发展剥夺长远的发展,自身的发展危害他人的发展,牺牲生态环境谋求经济发展,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使得人类经济社会存在与发展的生态代价和社会成本远远超过收获的正效益,人性、社会和企业都呈现出某种扭曲和病态。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保护生态的初衷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自然生态关系和社会经济关系的协调发展是保证生态旅游经济健康运行并行不悖的两条主线,当自然生态关系的地位不断弱化,必然难以与不断强化的社会经济关系保持平衡,使生态旅游经济关系濒临断裂的危险。

2.2生态旅游经济异化的现实反思

2.2.1经济关系超越生态关系导致生态旅游经济关系不协调

(1)生态旅游经济定位的错位。生态旅游不能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龙头,其发展不能“唯利是图”,这都是由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所决定的。然而,在许多生态旅游规划中,生态旅游经济都被不当定位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龙头产业,片面夸大生态旅游的经济作用和强调经济功能。

生态旅游经济定位的不当使得借生态旅游开发吸引外来投资成为政府部门的一项主要任务或政绩工程,而“生态”的含金量也使外来资本对此具有强烈的兴趣。于是,以货币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资本具有超越一切意志的力量,成为测度地方经济发展、生态旅游规模的手段,产值、利润、税收成为政府、企业和个人追求的主要目标,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在资本的作用下被掩盖,代之以单纯的经济关系。人们关心的只是在社会经济过程中,如何实现人的劳动价值及交换过程的公平性,对于在生态旅游产品中凝聚的“自然”劳动或生态价值及其开发利用的公平性却很少问津,这正是导致生态旅游经济关系失调的主要原因。

(2)对生态旅游经济的索取无度。城市环境的污染,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生态”成为风行的字眼,对生态产品的需求空前高涨,能够实现人的身心解放的生态旅游产品更是成为市场新宠,膨胀的生态旅游需求刺激了生态旅游供给的不断增加。尽管在理论上,生态旅游只是一个规模有限的细分市场,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并非所有对生态旅游产品的需求都是严格按照生态旅游的标准进行的:生态旅游的需求者以“非生态”的消费方式影响着生态系统,生态旅游的供给者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以“反生态”的生产方式破坏着自然生态。生产和消费的叠加对自然生态系统施加了巨大的压力,于是生态旅游景区不堪负荷、人满为患的现象屡屡发生,造成资源退化甚至是景观的消失,对生态旅游产品的需求远远超过了生态经济系统的承载力。可见,在生态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较量的过程中,生态利益被忽视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而经济利益被无限的放大,直接导致了生态旅游经济关系的不协调。

2.2.2利益主体矛盾冲突导致生态旅游经济关系不和谐

在生态旅游经济所涉及的各利益主体之间,各自追求的目标存在一定的冲突,其中最明显的表现为生态目标与经济目标的冲突。

(1)生态旅游提供者。生态旅游产品虽然被生态旅游提供者时常挂在嘴上,但是真正遵循生态旅游原则提供生态旅游产品的企业却不多,在经济利益与生态保护发生冲突时,很少有企业能够放弃眼前利益去维护生态。所以现实中生态旅游只是被演化为一种市场营销的手段,很多旅游企业通过“刷一层绿漆”来迎合市场的需求,获得竞争优势。开发商狡猾地利用“生态旅游”这个时髦词,其目的是为了中饱私囊,他们以利润最大化和自利为主导思想,投其所好地讨得客户的欢心,吸引旅游者,并没有将环境保护和当地收益放在首位。

(2)生态旅游者。生态旅游者的“经济”目标不在于物资财富的增加,而是生态旅游活动为其提供的“消费者剩余”,在许多游客心中,消费者剩余主要是由消费者所获得的生态体验以及经济成本所决定的,至于旅游活动可能会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考虑甚少,所以,他们往往忽视生态保护的基本前提,却希望获得更完美的生态体验。

(3)生态旅游社区。受历史条件影响,我国很多生态旅游社区都是较为贫困落后的地区,对于经济发展的要求十分迫切,当他们觉得外来资本和开发行为能够给他们带来物质条件改善时,对于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保护就自觉或不自觉的让位于经济开发。

2.2.3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的外在压力导致生态旅游经济关系不可持续

生态旅游经济的失调和生态危机的威胁并非全部来自生态旅游系统内部,也有来自生态旅游经济系统以外的破坏。生态旅游经济系统的运行不是孤立的,它也会受到其他形态的经济系统的影响,也受到地区、国家乃至全球生态系统变化的影响。比如生态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就有可能受到工业化增长的污染,而这种污染与生态旅游活动并没有直接联系。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生态环境脆弱的西部地区是生态旅游资源的富集区,但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对发展经济的要求十分迫切,如果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既可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来实现,又可以其他方式如水电开发来获得,由于后者的经济效益见效更快,那么对后者的倾向性将会使得生态旅游经济的自然基础面临毁灭性的破坏。

在四川,一场争夺西部地区各流域水电开发权的“跑马圈水”运动,在各大电力、投资等利益集团之间愈演愈烈,在强势的利益驱动下,一个个水电项目的上马迫使部级自然保护区、部级风景名胜区、原始森林和濒危生物保存栖息地等作出让步,此时,一切关于中国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话题和国家法律法规都显得那样软弱和苍白无力。

3 生态旅游经济异化的解决思路:生态和谐

3.1构建和谐的生态旅游经济关系

生态旅游经济发展中逐渐显现的生态危机已经暴露出这样的问题:在生态旅游经济复合系统中,不仅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人与人的关系失衡,而且自然生态关系与社会经济关系也发生割裂和背离,因此,当人类迈入以知识经济和生态经济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人类必须对以往处理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人关系的发展观念、经济理

论和管理实践都开始进行反思,使扭曲的生态经济关系回归理想状态。

生态旅游提供者、社区、政府和旅游者等利益主体既存在于自然生态系统中,又生活于社会经济系统中;他们既与自然生态发生着开发、利用、保护、投入、储存等关系,又在社会经济系统中彼此之间发生着合作、竞争、参与、分享、互补等关系;他们既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主体,也是自然生态关系的主体;交错的社会经济关系和自然生态关系形成了生态旅游经济关系,割裂其中任何一种关系,生态旅游经济关系链条都有可能断裂失衡,甚至威胁到生态旅游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行。

3.2构建内生化的生态旅游经济发展模式

所谓内生化,就是将传统增长理论中作为外生变量处理的一些因素放到增长模型里作为内生变量来研究。自然生态要素对于生态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容忽视,在“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共识的时代背景下,将自然生态要素纳入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分析框架更是必然。

生态要素既是生态旅游生态经济价值的承担者,也是生态旅游消费的自然基础,既是生态旅游生产发生的物质基础与先决条件,也是全人类生活的共同的前提条件,没有自然生态,就没有生态旅游经济整体发展的生态环境。

因此,具有可持续意义的生态旅游经济的增长,必须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建立在对生态旅游资源的节约使用和对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变革在大众旅游经济中“高污染、高消耗、高投入、低质量、低效益、低产出”的旅游生产和消费模式,减少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的生态压力。

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基础之上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旅游资源与环境稳定持久的供给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它不仅构成生态旅游经济增长的物质条件,而且成为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约束条件。因此,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以生态旅游资源为基础,与生态旅游环境相协调,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过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在开发和利用生态旅游资源时,要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补偿和投资,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保护、恢复和更新,使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保持完整的持续的秩序和良性循环,使自然生态过程和社会经济过程内在统一。

3.3构建协调的生态旅游经济管理体系

3.3.1 以政府为主体的宏观管理

生态旅游经济的宏观管理应该在社会、经济、文化、自然与人类自身全面发展的大背景下,兼顾公共服务、综合福利和生态保护的价值取向,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角度来处理、协调和解决在生态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政府的主要任务在于:第一,通过制定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加强生态伦理道德教育、完善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保障来统筹生态旅游经济的宏观发展;第二,在扶持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保障生态旅游者的权益、严格生态旅游的准入制度、推行生态旅游认证的基础上,努力遏制生态旅游的泛化现象;第三,政府还要制定促进生态旅游经济和谐发展的配套政策,包括经济政策、生态环境政策和社会文化政策,实现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和社会文化生态的协调发展。

3.3.2以企业为主体的微观管理

(1)生态旅游景区的绿色管理。生态旅游景区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森林公园以及生态实验站,属于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敏感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极易对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在生态旅游景区建立一种合理有效的旅游发展和管理模式,最低限度地减少生态旅游经济对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是生态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实现生态旅游景区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三位一体相互协调的一条重要途径。

(2)生态旅行社的绿色管理。杨桂华等(2000)提出了生态旅行社的提法,并将其作用概括为以下三点:旅行社是生态旅游经济各项产品的组织销售者;旅行社是生态旅游者和生态旅游企业之间的媒介和协调者;旅行社是生态旅游者顺利完成生态旅游计划的执行者。生态旅游旅行社在组合生态旅游产品时,为保证产品的绿色质量,要按照循环经济和绿色标准要求,择优选择各类旅游要素供应商,建立全面覆盖的对生态负责的绿色旅游供给网络。目前,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旅游产品并未完全为人们所认识和了解,尤其是生态旅游产品的教育功能,很多旅游者还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因此旅行社有责任在推介其生态旅游产品的过程中,使旅游者从中受到生态教育和启迪,让旅游者了解保护生态环境是生态旅游活动的重要原则,也是游客在旅游中应该遵循的规范。

生态经济旅游范文3

一、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基本内涵

经济管理是指管理人员根据预定目标对经济活动和生产活动进行合理科学地规划、组织和监督。生态旅游经济管理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基本目标,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让人们感受自然、欣赏自然,并且保证绿色发展。但是我国发展生态旅游的时间比较短,经济管理存在一些问题,生态旅游规划过程缺少灵活运作,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浪费,这都是缺少对生态旅游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造成的。

二、提高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重要现实意义

(一)保证生态旅游的价值,有效控制环境污染等问题

生态旅游经济管理工作是否正确开展直接关系生态旅游的价值是否实现。上文中已经提到,生态旅游经济管理促进生态旅游规划,使旅游景区和基础设施便于人们观赏自然风光,感受自然的神奇,从而在无形中让人们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此外,生态旅游是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通过经济管理可以发现现有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解决,这样可以使旅游行业发展更依靠自然,减少人为因素对自然的改造,在保护现有自然环境的同时,控制环境污染等问题,为人类后代保留自然资源,推动人类发展[1]。

(二)促进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目标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最好的发展模式,发展生态旅游,做好生态旅游经济管理,可以实现这个目标,也是促进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生态旅游经济管理,将发展旅游、群众需求和自然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保证旅游各项设施和理念符合人民的需求,如乡村采摘旅游项目,增长人们的见识,也丰富劳动经验,体会过程充满乐趣,从而缓解生活的压力,这种生产和自然相结合的方式保证旅游经济不断发展。

(三)转变政府职能,促进地方经济平稳发展

一方面,旅游区域所在地的政府加强旅游经济管理,大力发展生态旅游项目,从而推动政府职能不断转变,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起来,从而推动政府在行使职能的时候,优先考虑生态效益,作出决策的时候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从整体上促进我国经济绿色发展;另一方面,做好生态旅游经济管理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已有的自然环境,旅游行业尊重自然规律,减少人力和物力投入,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2]。

(四)提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虽然发展生态旅游是尊重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中仍然可以体现民族特色。自然资源的形成促进不同的民族特色,做好生态旅游经济管理,可以将自然环境与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弘扬民族特色,推动我国整体生态旅游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在我国乃至国际的影响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文化建设。

三、关于做好生态旅游经济管理工作措施的合理建议

(一)生态旅游经济管理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时间比较短,相关的经验还不足,旅游教育专业缺少经济管理方面的教学内容,而以往旅游业一些弊端导致发展旅游经济利益最大,这不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还有一些地区的生态旅游项目不符合实际情况,过分追求自然享受,忽视自然规律,如北方建立生态旅游园,但是其中的植物都是南方的植物,在北方无法生长,这都会造成浪费。所以,生态旅游经济管理要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合理规划旅游项目,保证旅游设施符合可持续发展需求。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国家和政府一定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权责,

(二)政府提高重视,合理开展经济管理工作

首先,国家相关部门重视监管,提高政府对生态旅游的重视,同时政府要加强经济管理的力度,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管理工作;其次,政府重视生态旅游经济管理这个工作环节,根据地方实际情况进行转变,保证经济管理的内容符合时代要求,注重旅游经济和环境效益,不能只注重利用旅游经济发展经济,而要利用生态旅游推动地方经济绿色发展;最后,开展生态旅游经济管理评价工作,旅游行业负责部门定期提交经济管理报告,总结工作,找到问题,同时提出合理解决措施,这里各部门之间要相互配合,保证管理工作有序开展[3]。另外,提高信息化水平,促进生态旅游经济管理成果实时共享。

(三)创新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观念和方法

创新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观念和方法,首先要创新旅游规划理念,从而便于经济管理。一方面,改变传统旅游经济发展观念,不能只考虑眼前利益,将经济管理放在全局发展角度上,当然也要重视角色转换,从群众的角度和国家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使生态旅游经济管理观念更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另一方面,创新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方法,上一点已经提到提高信息化水平,要将旅游各项设施与城市建设设施统一起来,建立智能监管机制,及时了解新动态,这样也可以避免过度追求生态效益,让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合理结合起来[4]。

(四)提高生态旅游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做好生态旅游经济管理工作,除了理念创新和制度支持外,还依靠专业人才,所以,要建立生态旅游经济管理团队。通过培训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理论知识,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提高他们对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认识,在工作过程中可以综合分析问题,保证生态旅游的价值。此外,生态旅游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也要提高,尤其是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要让他们站在国家发展全局利益上考虑问题,按照法律法规严格执法,提高他们对保护环境的重视程度,发现有破坏环境的行为及时阻止。同时,提高他们的信息化水平,从而促进经济管理工作整体上的先进性。

四、结语

总之,生态旅游经济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家和相关部门一定要重视起来。除了文中提到的几点措施外,相关部门和企业也要认真分析研究,实现旅游景区设施与自然的统一性,实现各环节工作都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推动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易平,方世明,马春艳.地质公园旅游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压力脱钩评价——以嵩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4,08:1282-1296.

[2]陈燕,郑松发,武锋.水东湾红树林湿地生态旅游SWOT分析及开发策略[J].广东林业科技,2015,03:87-92.

[3]方怀龙,玉宝,张东方,皑妍.林业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矛盾起因及对策[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2,04:252-257.

[4]王丽芳,苏建军,黄解宇.山西省森林公园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3,08:98-104.

生态经济旅游范文4

【关键词】生态旅游;经济管理;意义;措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自然而然也打动旅游业发展。其中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因而也成为全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过分高度关注经济利益必然会引发生态旅游经济区高负荷运转,忽略环境保护,违背生态旅游最初意义。所以做好现存管理机制下的生态旅游经济对促使该行业更好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也能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最重要能实现人和环境和谐相处,进一步推动生态旅游经济管理朝着健康、标准、规范等方向快速发展。

1生态旅游经济管理重要意义

1.1生态旅游社会生态价值链

大自然是科学发展的最大资源,为科学研究提供环境,因为可以从自然中找到工程科学、自然科学、生物科学等法则,旅游资源还为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等相关人文学科研究场所。众所周知,无限制的资源开发和频繁的大型人类活动必然会破坏环境,生态旅游有利于保护生物、水资源、人文形态、游览观光、原始环境、历史古迹、土地资源的保护,一定程度能有效避免因人为因素引发的各种灾害。

1.2保护不可再生资源

如果从资源架构角度分析,旅游景观是一种有限的自然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无法复原。不管是交通工具、科学、人口等发展或经济全球化都冲击了旅游发展,再加上地球上有限的自然资源也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过大的消费都使旅游资源逐渐匮乏。从物质循环角度分析,地球循环系统中的一部分即物质循环,但地球岩石圈含有较大的物质惰性,所以在一定时间内会抗拒人为物理变化。

1.3满足人类生活品质需求

旅游活动则涵盖在自然环境、文化环境中欣赏人文景观,能达到锻炼体魄和适当运动目。因为生态旅游活动过程中属于休闲类活动,能净化人的心灵,从而满足心理和生理等不同层面需求。再加上人类的生活在繁忙的工作学习中也需要借助生态旅游进行有效调剂,所以当前很多人都愿意花钱外出旅游,满足精神物质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活质量。

1.4传承延续优秀历史资源

西方文化的侵蚀会逐渐丧失传统民族特点,也会失去属于中国的旅游资源,如果无法借助生态旅游理念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保护,必然会造成文化没落。众所周知,旅游资源是民族祖先运用智慧和血汗铸造而成的,更是前人留下伟大的遗产之一。在旅游过程中能充分感受到历史变迁,这些痕迹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教育作用,更是留给后代子孙最为宝贵的精神物质财富。

1.5有利于经济效益提升

生态旅游在一定程度上能直接或间接对经济效益产生影响,例如常见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产生的消费,能起到带动经济发展作用。或旅游者在旅游中增加行为支出,总而言之,加强生态旅途经济管理对推动区域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目前生态旅游行业存在问题

2.1盲目开发生态资源

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很多生态景区都没有经过前期缜密科学调查分析就开发利用资源。为了急于追求经济效益,在开发新景区时缺乏总体规划和科学事实论证,严重浪费部分不可再生资源,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目前我国在对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缺乏完善执法力度和监督管理机制,极大威胁自然环境。

2.2严重破坏生态平衡

生态旅游是建立在自然环境基础上,但很多生态旅游景区都开始修建娱乐场所、索道、宾馆等设施,除了会使生态景观和建筑设施之间格格不入,还会使自然景观失去原有的风格,破坏生态平衡。

2.3缺乏有效管理机制

随着旅游资源所属产权和使用权的分离,旅游经营者和管理者常常会采用粗放经营方式谋求更高的经济效益,严重破坏自然资源。再加上我国旅游行业在发展中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撑,长期以往形成管理漏洞。部分生态旅游景区存在严重的监督机制欠缺和管理人员能力不足情况,种种因素均会抑制生态旅游产业发展。

3加强生态旅游经济管理措施

3.1完善生态旅游管理机制开发特色旅游资源

生态旅游和其他旅游资源不同,需要做到科教、自然、保护、创收等多种条件于一体,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生态、经济等效益的相统一,而决定此方面因素在于生态旅游经济管理水平的高低。所以生态旅游管理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管理模式,必要时可借鉴国内外先进生态旅游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争取从政策、机制、法律、体制、监测、基建、宣教、科研等多方面建立相对科学完善生态旅游管理机制。此外生态旅游管理内容不单单局限于自然景观中,可从环境保护、环境容量、旅游市场、旅游设施、社会区民、旅游者、导游、经营者等方面多加考虑,严格控制生态景区游客量并监督人类对自然影响,进一步优化生态旅游景区管理。此外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时应充分考虑因地制宜因素,发挥地方优势特色,由此一来就需要深入研究景区覆盖的自然资源,从而吸引更多地旅游者,提高景区经济效益。

3.2加强景区规划评估工作提升景区服务质量

生态旅游开发人员在建设景区过程中应充分了解当地景观构成要素和相关资源,从而制定科学合理开发和利用方案。一般生态旅游资源明确强调,在保护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旅游。因此开发者要评估旅游资源并在报告中明确阐述不同资源发展趋势和附带的优越性,达到提高投资效益目的,最重要是避免因盲目投资影响生态旅游业未来发展,可以说科学评估和规划工作能保障开发模式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此外还需提升生态旅游景区服务质量,培养景区服务人员良好服务态度。毫无疑问,旅游者除了注重优美的景观,还十分注意旅游服务态度,要求景区服务人员热情、耐心、诚恳的解答旅游者疑问,以准时、公正、高效的服务精神换取旅游者满意。同时对旅游景区通讯设施、电力、水等供给水平进行大力改善,进一步提升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交通设施水平,必要时可引入信息化网络建设,提高景区服务质量。

3.3贯彻生态旅游创新理念实现合理布局规划

生态旅游经济管理最终目标为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创新管理。①创新管理制度;生态旅游景区可定期培养生态旅游人才,可运用会议和专题讲座等方式,促使工作人员提升自身技能,实现生态旅游景区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和标准化。②创新管理;生态旅游景区管理人员可充分借鉴国外内先进景区管理经验并结合区域特色对生态旅游景区内部结构进行优化,实现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目标。此外生态旅游管理人员应贯彻保护环境思想,做好开发规划,一方面能保证开发成功,另一方面能避免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所以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进一步认真调查当地生物资源、地质资源及各类环境质量资源,有利于针对因旅游活动带来对环境的影响做好准备并采取积极的控制措施,保证生态旅游环境质量品味。

4结语

总之,生态旅游经济管理是经济发展、旅游管理以及生态环境管理三者相结合的产物。快速发展的经济无疑对生态旅游产业形成一种挑战,因此就需要生态旅游管理部门根据当前经济发展情势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方案,积极完善管理机制和开发特色旅游资源,做好生态景区规划与评估,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为大众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由此才能更好地推动生态旅游经济管理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宝鼎,刘佳.生态旅游经济管理内涵、原则及发展路径探索[J].商业经济研究,2013(36):127~128.

[2]吕莹,王树国.生态旅游经济管理内涵、原则及发展路径探索[J].现代经济信息,2014(13):409.

生态经济旅游范文5

【关键词】生态旅游;经济管理;意义;措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自然而然也打动旅游业发展。其中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因而也成为全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过分高度关注经济利益必然会引发生态旅游经济区高负荷运转,忽略环境保护,违背生态旅游最初意义。所以做好现存管理机制下的生态旅游经济对促使该行业更好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也能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最重要能实现人和环境和谐相处,进一步推动生态旅游经济管理朝着健康、标准、规范等方向快速发展。

1生态旅游经济管理重要意义

1.1生态旅游社会生态价值链

大自然是科学发展的最大资源,为科学研究提供环境,因为可以从自然中找到工程科学、自然科学、生物科学等法则,旅游资源还为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等相关人文学科研究场所。众所周知,无限制的资源开发和频繁的大型人类活动必然会破坏环境,生态旅游有利于保护生物、水资源、人文形态、游览观光、原始环境、历史古迹、土地资源的保护,一定程度能有效避免因人为因素引发的各种灾害。

1.2保护不可再生资源

如果从资源架构角度分析,旅游景观是一种有限的自然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无法复原。不管是交通工具、科学、人口等发展或经济全球化都冲击了旅游发展,再加上地球上有限的自然资源也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过大的消费都使旅游资源逐渐匮乏。从物质循环角度分析,地球循环系统中的一部分即物质循环,但地球岩石圈含有较大的物质惰性,所以在一定时间内会抗拒人为物理变化。

1.3满足人类生活品质需求

旅游活动则涵盖在自然环境、文化环境中欣赏人文景观,能达到锻炼体魄和适当运动目。因为生态旅游活动过程中属于休闲类活动,能净化人的心灵,从而满足心理和生理等不同层面需求。再加上人类的生活在繁忙的工作学习中也需要借助生态旅游进行有效调剂,所以当前很多人都愿意花钱外出旅游,满足精神物质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活质量。

1.4传承延续优秀历史资源

西方文化的侵蚀会逐渐丧失传统民族特点,也会失去属于中国的旅游资源,如果无法借助生态旅游理念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保护,必然会造成文化没落。众所周知,旅游资源是民族祖先运用智慧和血汗铸造而成的,更是前人留下伟大的遗产之一。在旅游过程中能充分感受到历史变迁,这些痕迹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教育作用,更是留给后代子孙最为宝贵的精神物质财富。

1.5有利于经济效益提升

生态旅游在一定程度上能直接或间接对经济效益产生影响,例如常见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产生的消费,能起到带动经济发展作用。或旅游者在旅游中增加行为支出,总而言之,加强生态旅途经济管理对推动区域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目前生态旅游行业存在问题

2.1盲目开发生态资源

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很多生态景区都没有经过前期缜密科学调查分析就开发利用资源。为了急于追求经济效益,在开发新景区时缺乏总体规划和科学事实论证,严重浪费部分不可再生资源,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目前我国在对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缺乏完善执法力度和监督管理机制,极大威胁自然环境。

2.2严重破坏生态平衡

生态旅游是建立在自然环境基础上,但很多生态旅游景区都开始修建娱乐场所、索道、宾馆等设施,除了会使生态景观和建筑设施之间格格不入,还会使自然景观失去原有的风格,破坏生态平衡。

2.3缺乏有效管理机制

随着旅游资源所属产权和使用权的分离,旅游经营者和管理者常常会采用粗放经营方式谋求更高的经济效益,严重破坏自然资源。再加上我国旅游行业在发展中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撑,长期以往形成管理漏洞。部分生态旅游景区存在严重的监督机制欠缺和管理人员能力不足情况,种种因素均会抑制生态旅游产业发展。

3加强生态旅游经济管理措施

3.1完善生态旅游管理机制开发特色旅游资源

生态旅游和其他旅游资源不同,需要做到科教、自然、保护、创收等多种条件于一体,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生态、经济等效益的相统一,而决定此方面因素在于生态旅游经济管理水平的高低。所以生态旅游管理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管理模式,必要时可借鉴国内外先进生态旅游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争取从政策、机制、法律、体制、监测、基建、宣教、科研等多方面建立相对科学完善生态旅游管理机制。此外生态旅游管理内容不单单局限于自然景观中,可从环境保护、环境容量、旅游市场、旅游设施、社会区民、旅游者、导游、经营者等方面多加考虑,严格控制生态景区游客量并监督人类对自然影响,进一步优化生态旅游景区管理。此外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时应充分考虑因地制宜因素,发挥地方优势特色,由此一来就需要深入研究景区覆盖的自然资源,从而吸引更多地旅游者,提高景区经济效益。

3.2加强景区规划评估工作提升景区服务质量

生态旅游开发人员在建设景区过程中应充分了解当地景观构成要素和相关资源,从而制定科学合理开发和利用方案。一般生态旅游资源明确强调,在保护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旅游。因此开发者要评估旅游资源并在报告中明确阐述不同资源发展趋势和附带的优越性,达到提高投资效益目的,最重要是避免因盲目投资影响生态旅游业未来发展,可以说科学评估和规划工作能保障开发模式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此外还需提升生态旅游景区服务质量,培养景区服务人员良好服务态度。毫无疑问,旅游者除了注重优美的景观,还十分注意旅游服务态度,要求景区服务人员热情、耐心、诚恳的解答旅游者疑问,以准时、公正、高效的服务精神换取旅游者满意。同时对旅游景区通讯设施、电力、水等供给水平进行大力改善,进一步提升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交通设施水平,必要时可引入信息化网络建设,提高景区服务质量。

3.3贯彻生态旅游创新理念实现合理布局规划

生态旅游经济管理最终目标为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创新管理。①创新管理制度;生态旅游景区可定期培养生态旅游人才,可运用会议和专题讲座等方式,促使工作人员提升自身技能,实现生态旅游景区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和标准化。②创新管理;生态旅游景区管理人员可充分借鉴国外内先进景区管理经验并结合区域特色对生态旅游景区内部结构进行优化,实现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目标。此外生态旅游管理人员应贯彻保护环境思想,做好开发规划,一方面能保证开发成功,另一方面能避免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所以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进一步认真调查当地生物资源、地质资源及各类环境质量资源,有利于针对因旅游活动带来对环境的影响做好准备并采取积极的控制措施,保证生态旅游环境质量品味。

生态经济旅游范文6

【关键词】生态旅游 定义 经济意义

Discuss the Economics Concepts of Ecotourism

【Abstract】Ecotourism have been as an ideally standard for developing area projects, while nowadays tourism is becoming the emphasis economic domain department till to the sustentacular industrial in some places. Many scholars tried to find out definition of "ecotourism" concept since the term was coined in 1980s, and researched on the strategic ideology on sustainable endgenous paradigm, sounds in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wealth of ecotourism, and to initiate th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in Chinese. This issues paper focuses on economic impact by ecotourism, there are two related, but distinct, economic concepts in ecotourism: economic impact and economic value.

【Key Words】Ecotourism Definition Economic Concepts

一、生态旅游概念的再定义

"生态旅游" (ecotourism) 一词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Ceballos-Lascurain(1996)在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提出的。它的含义不仅是指所有游览自然景物的旅行,而且强调被观赏的景物不应受到破坏。直到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的召开,在世界范围内提出并推广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之后,生态旅游才作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形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的研究和实践。Hetzer认为所谓"生态上的旅游"应具备四个内涵:环境冲击最小化(minimum environmental impacts)、尊重当地文化并将冲击最小化(minimum cultural impacts)、给予当地最大经济利益的支持(maximum economic benefits to host country)、以及游客满意最大化(maximum recreation satisfaction)(Miller, 1993)。

Ziffer(1989)从当地社会参与出发,认为生态旅游隐含了地方社区参与观光发展的模式,目的在于使得地方旅游的发展合乎地方的需要,使社区能适当地行销、设定旅游规范与产业经营规范,以及合理取得财务来源,用以支持提升社区的资源与环境品质。

世界银行环境保护署和生态旅游学会给生态旅游的定义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而且它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 (山 禾,2004)

日本自然保护协会(NACS-J)对生态旅游的定义(山 禾,2004)是:"提供爱护环境的设施和环境教育,是旅游参加者得以理解、鉴赏自然地域,从而为地域自然及文化的保护,为地域经济做出贡献。"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态,已经成为国际上近年新兴的热点旅游项目。以认识自然,欣赏自然,保护自然,不破坏其生态平衡为基础的生态旅游具有观光、度假、休养、科学考察、探险和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以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生态景观为消费客体。旅游者置身于自然、真实、完美的情景中,可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

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加利在世界生态旅游峰会的致词中指出的"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肩负着三个方面的迫在眉睫的使命:经济方面要刺激经济活力、减少贫困;社会方面要为最弱势人群创造就业岗位;环境方面要为保护自然和文化资源提供必要的财力。生态旅游的所有参与者都必须为这三个重要的目标齐心协力的工作。"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经由国外传入我国并逐渐被接受,1993年9月份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会议"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的文件,标志着生态旅游概念在中国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得到确认。在过去的十年中,有关生态旅游研究的大量文献和资料都集中在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内涵的解释、功能的探讨、特征的描述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很多的专家和学者根据中国国情,赋予"生态旅游"概念以中国特色(马聪玲,2002)。国内出现的"生态旅游"的定义达几十种之多,如"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针,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取向展开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旅游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生态旅游是到大自然中去的,将自然环境教育和解释寓于其中的,受到生态上可持续管理的旅游。"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暂行办法》中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

目前,生态旅游一词虽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对其概念的定义仍存在很大争议,有的定义仍沿续绿色旅游和自然旅游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一种旅游产品。而新的观点则认为生态旅游是在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达到可持续旅游目标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关于生态旅游的概念可分为三个范畴:

一、 从旅游发展战略上对生态旅游进行定义。这一定义将可持续发展目标为生态旅游核心概念,把生态旅游看作一种旅游发展模式,将旅游发展与社区发展、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认为只有同时具有保护资源和促进社区经济发展功能的旅游是生态旅游。

二、 基于旅游主体行为对生态旅游定义。这一概念倾向于市场和消费行为为生态旅游核心内容,将生态旅游做为一种旅游产品向市场推销,向旅游者提供没有或很少受到干扰和破坏的自然和文化旅游环境,如自然旅游、文化旅游、科学旅游、探险旅游等旅游类型。这种类型的旅游活动相对一般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并可以增强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 从旅游资源价值观的角度定义生态旅游。这一定义强调旅游管理者、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行为规范和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资源价值观,通过旅游活动和旅游教育使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建立环境保护和环境道德观。

总之,生态旅游定义应包涵两个基本内容:首先,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为资源基础的旅游活动;第二,生态旅游是具有强烈环境保护意识的一种旅游开发方式。中国生态旅游实践的研究上形成了两个热点:一个是对我国开展生态旅游条件的判断和注意问题的研究,一个是针对特定区域的生态旅游规划案例研究。

二、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探讨

从以上生态旅游的定义中我们发现,旅游资源与景观环境,人文资源紧密相关。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地理学者 Kirk(1951) 即指出:在被人类感知之时,环境被赋予了形状、内聚力与意义的整体,一旦意义被赋予后,便会代代相传(Johnston,1986)。近期研究指出,在旅游景观的概念里,除了早期Carl O. Sauer (1925) 所关注的物质面向之外,尚存在其它不同异义,例如象征(symbolic) 或美学面向等隐喻的景观概念陆续被学者们提出。他们对于文化在景观描绘及意义赋予上所扮演的角色以不同的定位,并对于文化和意识形态而具有选择性对景观观赏行为作出分析。景观是人类周遭可见的实体环境,也是一种可以提供人类利用的资源,因此它提供的利用功能就成为人类保护它的理由,生态旅游理念的提出就具有其特有的经济意义。

(一) 生态旅游是对不可再生性资源的保护。作为一种资源从架构上进行分析,旅游景观不仅是一种有限的资源,而且遭到破坏就无法复原,具有不可逆性。不论是人口、科技、交通工具的发展,还是经济全球化使得旅游的"加速增长",或随成长而来的并发症(冲击),地球上有限资源所受的压力日增,大量消费的结果,使旅游资源日益趋于匮乏。从物质循环的观点来看,物质循环是地球循环系统中的一部份。由于地球的岩石圈所含的物质惰性最大,因此在一定时间内,对人为物理变化最具抗拒性,换句话说,旅游景观的改变具有持久性,因此也就使它具有非再生性资源的性质。

(二) 生态旅游能够满足人类对生活品质的不断需求。马斯洛(Maslow,1968;1971)提出的人类需求层级中,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 (Self-actualization),以及求知、求美的需求。无疑的这是真善美的境界。旅游活动包括在大自然环境中的自然欣赏以及在文化环境中,对人文景观的欣赏。从这种活动中不仅获得适当的身心运动和锻炼体魄,使身体更加健康;更因为活动中的静态休闲活动以及净化心灵满足人们生理上及心理上的需求,获得的各种感受 (feeling),而使他感觉幸福(Sense of well-being),培养人们高尚的情操,自尊的情怀,以及对精神上的追求。这些都是人类经验(experience)的有益面,强烈的使人获得满足感,强烈的使人感到幸福,使人快乐。除了这些身心所获得的感受之外,同时也获得知识、记忆、价值、态度、信仰、感动、欲望、情调等内心的成长。这些感受的获得正是情意教学的目标,也正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行追求的成果。再者,旅游资源所提供自然实习是大众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最好教材与教学环境,也是对书本教材的有益补充。最后,由于从事旅游活动的增加,人们对于生态旅游和环境品质重要性的普遍了解,人类要求清新的空气和纯净的水源,以及减少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破坏的诉求。由此可见,人类的生活需要生态旅游进行调剂,为了满足人们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需求,人类情愿花钱去获得更好的旅游质量。总之,不管时代多么进步、工商业多么发达,人类对生态旅游的需求是不可能降低的。

(三) 生态旅游是对历史资源的传承和延续。当我们在西方文明的侵袭下慢慢失去民族传统特点的时候,属于我们的旅游资源也渐渐地消失,如果我们不能以生态旅游的理念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那么民族的文化也就真的没落了!旅游资源是经由中华民族祖先的血汗、智能以及梦想改造而成的,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相当的重要的遗产。从旅游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各个历史阶段的痕迹,这些痕迹使我们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象征意义和潜作用力,生态旅游也后世子孙留下最好的宝贵财富。

(四) 生态旅游的社会生态价值链。大自然是一切科学发展的泉源,提供科学研究的环境。无论是生物科学?自然科学?或是工程科学都可从自然中找出法则。同时,旅游资源提供了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等人文学科的研究场所。由于无限制地不当开发及大型的人类社会活动,因此生态旅游将有助于集水资源保护、生物的保护、人文形态的保护?历史与古迹的保护?原始环境的保护?游览观光资源的保护,以及土地资源的保护等。可以避免许多人为因素所引起的灾害,而成为安定的自然环境。

(五) 生态旅游的经济影响体现为三个方面:直接、间接和交叉影响。直接影响反映在单个旅游者会由于生态旅游环境和行为支出增加,而间接影响体现为提高其它的旅游消费行为,交叉影响是生态旅游带来的诸如"口碑效应"等潜在影响。生态旅游具有的可持续发展观能够不断地促进区域的经济活动,通过经济利益的再分配过程可以使社会分工达到合理化,扩大社会就业机会。正如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PECC)秘书长艾杜阿尔多·佩德罗斯在第二届国际生态旅游论坛(2004)上指出的包括生态旅游在内的旅游经济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就业方面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尤为显著。世界旅行与旅游理事会总裁让-克劳德·鲍姆加腾认为,私有企业进行生态旅游开发除盈利外,还要保护环境,取得社区的支持。同时,厄瓜多尔学者奥斯瓦尔多·马吉奥研究得出一颗50年古树发挥生产氧气、清理污染、保持水土流失、为动物构建家园等作用,其价值为19万美元的结论。可见,生态旅游构筑的价值链不仅仅是现实经济意义上的,也是潜在的,长期的(聂晓民,2004)。

三、结论

研究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的目的所在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我们人类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旅游资源是人类可能利用的自然界和人文的物质;环境则是资源的状态;而旅游生态就是在旅游过程中人与自然界中各种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资源观就是资源的持续利用。通过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实现地区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应该维护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要求维护生态平衡。人类不可能不发展,生态不可能不改变。生态平衡既然不可能恢复,只有树立生态动态平衡维护观才是科学的,才能为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服务。

当我们追溯历史,人类的文明发展史是基于自然资源的不断开发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古国,人类才有了今天的发展。尽管人类开始懂得理解自然,亲近自然,明白自然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但更加应该形成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现在,我们在发展生态旅游中应该回报自然,在原生态保存完好的景区景点,应采取开发单一旅游线路、不要过多地搞人工建筑、限制游客数量、规定活动范围等方法来尽可能地减少发展旅游业给当地生态带来的不利影响,遵循自然法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在开发资源、增加当地收入中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马聪玲. [2002].《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Z], 见.cn/chinese/zhuanti/234988.htm.

聂晓民. [2004]."香格里拉共识:生态旅游与文化遗产保护并举--PECC第二届国际生态旅游论坛综述" [N].《中国旅游报》:2004-11-11.

山 禾. [2004].《什么是生态旅游》[J].《信息导刊》: 2004-16.

Brandon, K. [1993]. Basic Steps Towards Encouraging Local Participation in Nature Tourism Projects in Ecotourism. (Ed Linberg & Hawkins) [J]. VT the Ecotourism Society.

Ceballos-Lascurain, H. [1996]. Ecotourism: A Guide For Planners and Managers[J], The Ecotourism Society Volume 2.

Johnston R. J. [1986]. Philosophy and human geography: Anintroduction to contemporary approaches[M]. London: EdwardArnold.

Kirk W. [1951]. Historical geography and the concept of thebehavior environment[J]. Indian geographical journal, ,Vol. 25:152~160.

Lash, G. [1997]. What is Community-based Ecotourism in Ecotourism for Forest Conservation & Community Development (Ed Bornemeier et al)[C]. pp. 2-13 RECOFTC Report No 15 RAP Publication 1997/42. Bangkok FAO.

Maslow, A. H. [1968]. 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 (2nd ed.) [M].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Maslow, A. H. [1971]. The far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 (2nd ed.) [M]. New York: The Viking Press.

Ziffer, K. A. [1989]. Ecotourism: The Uneasy Alliance [J],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Ernst and Young.

Miller, M. L. [1993], The Rise of Coastal and Marine Tourism [J], Ocean and Coastal Management, 20, 181-199.

生态经济旅游范文7

目前国内新兴的旅游方式中就有生态旅游,这无疑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个新的增长点。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生态旅游,使得环境负荷过高,生态平衡被打破。所以,为使生态旅游业能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谋福祉,必须健全完善现存生态旅游业的经济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与自然更好更快地不断向前。

二、生态旅游业现存问题

(一)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与利用

一个风景区的建设与使用必须经过细致地调查与系统地分析,才能决定是否开发利用。而一些开发商基于快速获得经济收益,在未做出充分实地考察和前期调查的情况下,不管不顾,大力开发,使得资源过度浪费现象不断出现,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原有平衡。显然,在今后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中必须予以这一问题高度重视,杜绝超限开采利用自然资源、管理不当、相关人员得过且过等现象的出现,尽全力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生态平衡破坏极为严重

经常可以看到在一些著名景区内,存在大量人为修筑的建筑物,例如酒店、餐厅、纪念品售卖处等等。这些不但使自然景观自身的韵味黯然失色,让人觉得二者及其不搭,而且最为严重的是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生态平衡。不难看出,这完全与开发自然风景区的初衷背道而驰,毫无意义可言。

(三)轻视环境保护

相关数据表明,国内几乎所有的自然景区均在植被等方面受到了严重破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11.76%的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这对于占世界人口总数最大比例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个极其危险的信号。生态旅游行业的发展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必须加强管理,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为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四)管理体系不健全

目前,因为开发商与运营商各自都有相应的权力,双方为了使自己获取更高的利益回报,在不考虑自然环境承载能力的情况下超负荷经营,使得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所以,如果旅游业不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那么情况将继续恶化,最后将导致生态旅游无人问津。除此之外,一些景区管理能力欠佳,偷税漏税等行为比较猖獗,这些抑制景区经济管理水平的行为都将会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作用与必要性

“借助对生态环境的维护以及赏悦景色从而达到旅游目的,进而实现旅游的价值”,是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用意所在。而且经济价值也是生态旅游经济管理其本身所蕴含的重要财富之一,任何一个风景区都只能通过经济效益的改善来促进旅游管理健康发展。壮观秀丽的景区借助其独一无二的景色,呈现给游客们一副赏心悦目的景象,而生态旅游经济管理正是突出了“旅游的长期稳定发展必须建立在自然景观受到保护的前提之下”这一理念。专业人士对生态旅游做出的定义是: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以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生态平衡不被打破为原则,借助独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特点,回归自然体验生态,最终做到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新兴旅游形式。简而言之,只有高标准高质量的将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推动我国生态旅游业的持续进步。

四、经济管理作用下生态旅游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健全经济管理机制

相关人员需要对景区的地理特点、人文习俗等方面内容做出准确认识,也要做到对生态旅游的宏观把握,抓主要特点,在选址等方面学会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从而使游客慕名而来。放眼整个生态旅游业,经济管理体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它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可估量。显然,必须将地方风景特色与生态旅游经济管理机制紧密结合,对于国外的成功案例要做到取长补短并结合相应法律法规,不断摸索出最适合该风景区发展的经济管理机制。值得提出的是,对重点时间段重点游客应做限流处理,保证景区负荷不出现骤增骤降。

(二)合理规划、准确评估

开发景区之前,需制定适当的方案来提高资源利用率。这就要求投资人对景区做出合理地规划和准确地评估。生态旅游必须满足保护自然环境的要求,是促进生态持续健康发展的旅游。它要求相关人员对各个方面做出对比以便择优选用,杜绝不合理的投资给生态旅游业带来诸如经济效益不佳等不利影响。所以正确的规划与评估,有利于提高投资的可靠性和降低投资风险,是获得经济效益的必要条件。

(三)保证服务水平

景区工作人员应本着待游客如亲人的原则,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提高对游客的服务质量。第一,优化景区服务设施,在网络、洗浴等方面达到游客的要求。第二,端正有关人员的服务态度,提高其服务水平,实现景区的温暖如家。优质的服务可以保证景区具有源源不断的客流和广为流传的名气,能有效降低因生态环境破坏而受到的不利影响。

(四)引入先进的经营理念。

先进的经营理念使得生态旅游业的飞速前进如虎添翼。经济管理制度的先进有助于促进景区管理工作趋于标准化,更有助于发现利于景区发展的相关人才,可通过组织专家进行专业知识面授等方式来实现。管理方法的先进则需要虚心学习他国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自身特点,融会贯通,上进行创新,少走弯路、老路。旅游附带产品的新潮也会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活力,比如富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极有可能会让更多的游客远道而来品尝选购。

五、结语

生态经济旅游范文8

关键词:青海省;生态旅游;社会经济意义;环境保护意义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2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大多数学者认为最早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先提出。他认为,生态旅游作为常规旅游的一种形式,游客在博览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学习和享受风光、野生动植物。①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青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总面积72.12万平方公里,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世代居住在青海的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等民族。青海省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这座“中华水塔”,哺育了中国半数以上的人口,支撑了江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原青海省委书记强卫曾表示:“保护好青海的生态,不仅关系青海的发展,而且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甚至关系全球的生态安全。青海要把保护生态作为重要责任,宁可牺牲发展速度、牺牲GDP,也绝不能牺牲生态、牺牲环境。”因此,发展生态旅游就成为青海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

一、青海旅游资源及开发现状

1.青海的旅游资源

青海具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近年来,青海把发展高原生态旅游业作为实施生态保护的重要后续产业和替代产业来抓,对原生态的旅游资源进行超前规划,开辟了“一圈三线”精品旅游线路,即环夏都西宁旅游圈,绵绵祁连美景旅游线(北线),三江源生态探秘旅游线(南线),昆仑文化溯源旅游线(中线)。

环夏都西宁旅游圈:指以高原古城――西宁为中心,方圆200公里范围的区域,包括西宁市、海东市以及海南州、海北州、黄南州等区域。西宁是青海省省会,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青藏铁路起点。古时候,西宁是古丝绸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咽喉要地,是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交流、融和的重要之地,也是联结中原与西部的重要城镇,这里不仅有深邃丰厚的人文历史,还有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是自然与文化、宗教相辉映的旅游圣地。西宁夏季平均气温较低,是消夏避暑胜地,有“中国夏都”之称。

绵绵祁连美景旅游线:包括了海东、互助、门源、祁连等地。雄浑壮美的祁连雪山,像阿尔卑斯山一样风光无限,广阔无垠的祁连草原,有澳洲草原一样博大的情怀;金光灿灿的门源百里油菜花海,成就了一种铺天盖地的霸气和豪迈,而“丝绸之路”又使祁连与河西走廊紧密相连,别具特色的高原风光,独特的民俗风情,给人无尽遐想,让人留恋忘返。

三江源生态探秘旅游线:包括玉树、果洛及海西自治州等地。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面积36.3万平方公里,素有中华水塔之美称。三江源区分布有大量珍稀的野生动物,高寒物种资源丰沛,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也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集环保、科研、旅游为一体的部级自然保护区。

昆仑文化溯源旅游线:包括格尔木市、德令哈市、柴达木盆地、冷湖、乌兰县和都兰县等地。昆仑山是中国古代众多神话发源的地方,被称为中国的“奥林匹斯山”,嫦娥奔月、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神话都属于昆仑神话体系,足以和西方古希腊神话媲美,昆仑山还是明代未期道教昆仑派的道场所在地。

2.青海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地处西北内陆的青海,正敞开胸怀走向世界。2001年创办的“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如今已成为亚洲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事,成为青海的一张耀眼“名片”,“三江源国际摄影节暨世界山地纪录片节”正成长为展示三江源生态保护成果的国际性品牌……

据2010年青海省统计年鉴公报,2009年青海全省GDP为1081.27亿元,其中旅游业总收入60.15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全省GDP的5.56%。除此之外,2009年接待入境游客3.61万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0.1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87%和52%;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105万人次,收入59.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51%和26.5%。②

然而,由于青海省旅游景点分布不均匀、交通不便、旅游淡季漫长、旅游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原因,使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严重不足,旅游业的潜力和优势未能得到充分有效发挥。与旅游业发达省区相比,青海旅游经济发展仍处于低起点、粗放式的经营状态,“行、游、购、吃、住、娱”六大旅游发展要素极不完善,在旅游资源开发、景点建设、旅游设施配套和服务质量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其他省区。总体来说,青海旅游业现状可以概括为“一流资源,二流知名度,三流开发,四流交通,五流经营”。

二、青海发展生态旅游的现实意义

1.社会经济意义

(1)旅游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带动力

旅游业囊括了食、住、行、游、购、娱等产业要素,涉及到20多个经济部门和100多个细分行业,从而直接和间接拉动了交通运输、金融保险、商业贸易、食品加工、商品购物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并促进城乡建设、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发展,成为带动现代服务业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优势产业。

(2)旅游业具有扩大和引导消费的重要作用。

旅游业具有行业涵盖面广、消费内容和消费层次多等突出特征,使其在引导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城乡建设发展,扩大生产生活消费,培育新的消费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游业具有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功能。

旅游业在促进新农村建设和推动城镇化进程,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扩大城乡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推动对内对外开放和交流,增进人们之间相互理解和信任,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使旅游业成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和谐产业。

2.生态环境意义

旅游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等特点,因此,被誉为“无烟产业”。随着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加强资源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经成为人们普遍的共识,而旅游业所具有的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等特点,使其成为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先导产业。随着各种自然旅游、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绿色经营、环境责任意识的加强,必将有力地促进旅游地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三、青海发展生态旅游政府需发挥主导作用

发展生态旅游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当前,在青海发展生态旅游,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做好青海旅游资源的调查和评价,制定科学的开发规划

青海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分布比较分散,资源管理主体较为复杂,存在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青海省政府相关部门应当组织专业人员对青海旅游资源开展摸底调查,摸清青海旅游资源的分布、类型、特征、存在问题及开发潜力等,为分阶段、有重点地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提供准确而可靠的依据。

2.加强宣传,扩大青海生态旅游效应

青海生态旅游开发起步较晚,因此,应尽可能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全方位宣传,例如,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新闻等媒体使人们对青海生态旅游及价值有一个全新的认识,逐步扩大青海生态旅游的宣传效应。

3.加强对青海生态旅游产业的政策调整

根据青海实际情况,调整生态旅游业发展的相关产业政策,通过招商引资、市场竞争管理等政策的调整,弥补市场缺陷,有效配置资源,实现生态旅游优化升级;政府主管部门和景区管理机构据此可以加大法制宣传力度,依法对景区游客市场、景区资源保护、行业管理实施全面有效管理监督,从而提高青海生态旅游业的竞争力。

4.充分利用自然和人文特色旅游资源,提高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生态旅游基于自然风景、历史遗迹、民族文化等自然和人文的特色资源。因此,在开发生态旅游的同时,应结合当地的自然与文化特色,设计特色旅游活动,开发生产具有当地特色的绿色食品、手工艺品等旅游纪念商品,以增加生态旅游情趣。

由于生态旅游是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旅游产业,因此,旅游者和经营者都应具有明确的生态保护意识。旅游经营者要正确引导游客的旅游行为,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自觉接受生态环境保护教育,避免污染和破坏旅游生态环境的行为,确保生态旅游业健康发展。

5.改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

青海的生态旅游地大多位于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交通、通讯、居住等基础设施十分落后,严重影响了生态旅游的开发。因此,应多渠道、多方式筹措资金,加大旅游地的交通、通讯等建设,满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吃、住、行、游等多方面需求。

注释:

生态经济旅游范文9

[关键词]生态 生态旅游 农业生态旅游 实践

“生态”这词很时尚,被演绎出什么“生态汽车”、“生态农业”、“生态食品”、“生态住房”、“生态工程”、“生态安全”、“生态文明”……而“生态旅游”真实含义,最早以"Eco tourlsm"共生形式出现,但真正被社会接受,用来描述以环境为中心或对环境负责任的旅游,是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伊丽莎白,布(Elizabeth Boo)在1990年写的《生态旅游:潜力与陷阱》一书中对其所做的描述即“以‘自然为基础,,必须涉及‘为学习、研究、欣赏、享受风景和那里的野生动植物等特定目的,而到受干扰比较小或没有受到污染的自然区域所进行的旅游活动。两年后,她又修订为“以欣赏和研究自然景观、野生动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目标,为保护区筹集资金,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为社会公众提供环境教育,有助于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旅游。”可见,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是一种以“自然为基础”有目的旅游活动;“是培养人的教育及学习习惯”;生态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增长”。不同于传统的大众旅游方式,它突出的特点是特殊设计的产品满足对生态环境有特殊兴趣的旅游者的需求,它以质量而不是以人数来增加收入。

今天,在传统大众旅游仍占世界旅游业主体,仍支撑世界旅游业主要收入来源的同时,也造成旅游环境的恶化,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对“生态旅游”倍加关注。但真正要做到生态旅游还远非易事。

一、秦皇岛生态旅游的区位优势

秦皇岛,以其独特的自然地理位置、北方罕见的避暑气候、旖旎奇特的自然风光、北方少有的基岩海港,新世纪充满曙光的环渤海经济区中间地带的区位优势。成为1984年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其旅游历史可上溯到1898年,清光绪皇帝御批自行开埠建港,辟北戴河为旅游避暑区始,这期间的发展变化可谓“翻天覆地”,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0.4%,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达700D,厘米3个以上,是国内普通城市的10-20倍。已人选全国“十佳宜居城市”第七位、“中国十佳宜游城市”第三,并先后摘得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投资环境50优城市等多项殊荣。

二、北戴河湿地观鸟、集发生态旅游开发的历史及现状

1.北戴河湿地观鸟

湿地观鸟,是人们在秦皇岛北戴河鸽子窝景区能看到的一幅惬意美景,蓝天、大海、白云、海鸟极完美的组合。自19世纪后半叶,西欧工业革命策源地各国开始在滨海地区为上流社会提供有特色的旅游服务,大型、豪华游轮的发展,也使这一集旅游、休闲和娱乐于一身的湿地生态旅游得以迅速发展,人们不仅追求“3S”这样的大众旅游方式,还要亲近大海,不使海洋湿地生态脆弱性加剧;既享受阳光浴,又不污染环境;既体验人地和谐,又不伤及海鸟的生活,人、动植物和环境各得其所,相得益彰,尽享天人合一,湿地观鸟成为这一美景画卷的最好诠释。

1985年,剑桥博士马丁・威廉思为了观鸟,根据丹麦人30年代留下的一个旧资料找到北戴河,眼前景色令他”眼睛瞪得贼大”(时任北戴河旅游局局长徐晓红言。因为他看到了期望中和意料外的许多许多鸟。以后他和中国鸟类学会副理事长许维枢先生连续数年到北戴河,开创了面向国际的北戴河湿地观鸟。

马丁博士所言正是北戴河鸽子窝滩涂,这里每年春、秋两季约有数百万只候鸟南北迁徙经过这里,还有数量可观的夏候鸟和留鸟在本地繁衍生息。深进内陆的渤海湾和几乎近抵海滨的燕山山脉。使北戴河及周边地区的滨海平原如同一条狭窄的通道,拢住了成千上万只沿着海滨飞行迁徙的候鸟;戴河、洋河、滦河等在人海口附近形成的泥滩、泻湖以及水流滞缓的河道,为入们提供了歇脚的地方和丰富的食物。是鸟类栖息的良好场所。据统计,每年这里吸引着409种鸟类,占全国鸟类资源的34%,其中属濒危动物、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对象的有68种。目前,北戴河记录到有东方白鹳、鹊鹞、丹顶鹤、遗鸥、黑嘴鸥、白鹤等多种珍禽。因此,北戴河成为中国鸟类研究基地,也成为观察迁徙候鸟的最好地区之一。

2.集发农业生态观光园集发农业生态观光园,坐落于秦皇岛西南部的戴河北岸,这里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享有“夏都”的美誉,整个园去占地3600亩,最初由一些科研人员和当地农民集资兴建,早期只是利用高新生态农业技术,结合无土栽培,吸引当地的中小学及附近城市居民免费参观,了解现代农业、品尝新鲜果蔬、观看动物饲养,收入相当低微。随着城市人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日益拥挤、都市生活环境的恶化,人们对农业生产越来越陌生、“回归自然、放松自我”的需求与日俱增,现实警示人们关注生态、关心健康、合理的饮食,对无农药、化肥污染的果蔬需求量加大,当集发将自己品牌的绿色产品推销到市区各大超市,以远高于市场的价格出售时,人们不能漠视,也不能另眼相看了,开始关心其生长环境,到集发生态观光园参观,吃农家饭的人越来越多,小小的生态园满足不了日益增加的观光者的需求,于是扩大规模、增加旅游活动项目,成为经营者计划的实施之时。诸如赶毛驴推碾子磨豆腐、坐在炕头用棉花纺线等真实的农业生产场景,成为吸引众多城市游客驻足、体验之地,再如游乐场内游客踩水车、摇辘轳提水浇地也同样吸引着城市观光客,现代体育旅游~攀岩、溜索、滑竹排等项目更让城市人不用远行也能体验刺激。

三、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发展生态旅游首先对自然条件有要求一即“原汁原味”,人类干预要少,才符合生态旅游的标准,同时,生态旅游需要有环境保护意识的开发商一他们不能只追求经济利益,更要首先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尊重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优先考虑其脆弱性,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发展生态旅游;还需要对环境有诚意的经营商~他们不但要懂得经营,更要以保护环境为己任,做资源环境的虔诚的保护者,奉行“宁垦牺牲经济,也不有损环境”的准则。生态旅游更需要有责任感、素质高的旅游者群体一即“负责任的旅游者”,不仅要追求原生态。更要对后代子孙负责任。秦皇岛在大自然本底上开发出北戴河湿地观鸟项目,又在现代科技农业的扶持下营造了集发农业示范园,这些生态旅游的实践是很好的尝试,但眼观其经营现状。令人担忧……

1.生态旅游缺乏开发商一规范化管理

车行至鸽子窝大桥,满目海禽翱翔,谓为壮观。但大桥下,原本拦截游客的铁丝网已被人撕开一个大口子,一些游人乘机钻入景区游玩,不受任何限制。如何加强景区生态性管理,让美景既为游客服务,也能自我优化,实施可持续发展。

建议:改善粗陋的围墙式隔离,让美景透出来,想观景的,在景区外即可看景,想游玩的,限制观光人数,购票进入。

2.生态旅游要提高经营商――服务质量

在北戴河湿地观鸟景区,随处可见兜售各种旅游纪念品的小商贩、不停地围追游客照相的私人摄影经营者,这些现象与生态旅游的美好初衷极不相称。

建议:应加强对旅游经营者、从业人员的教育,尤其是个体经营者,使他们树立旅游服务意识;提高生态旅游服务水平,并在服务技能中强化标准化的服务和大局意识,提升旅游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作到规范经营,主随客便。

3.全社会要营造旅游者――生态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

在湿地及集发观光园景区,游客丢弃的垃圾、食品塑料包装袋随处可见,景区的游玩设施损坏现象比比皆是,这与我们这个文明古国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极不合拍。

生态经济旅游范文10

【关键词】外部性;旅游业外部不经济性;旅游生态伦理

一、旅游业的外部不经济性

所谓外部性,按照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诺思的解释是“当某个人的行动所引起的个人成本不等于社会成本,个人收益不等于社会收益时,就存在外部性。”[1]从旅游业的角度来考虑,也就是说某种旅游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并不一定在其自身的成本或收益上表现出来,但却会给其他个体乃至整个社会带来好处或坏处。当旅游活动的结果能给他人或社会带来好处时,被称为旅游业的外部经济性(如改善旅游区的交通,受益者不仅仅是旅游业,也是整个旅游地区);反之,则被称为旅游业的外部不经济性(如旅游业造成的旅游资源损坏)。

二、旅游业外部不经济性的表现及危害

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旅游业的外部不经济性包括旅游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性和旅游消费的外部不经济性。旅游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性是指旅游供给者(开发建设者和旅游经营者)在开发旅游产品过程中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又可称为旅游生产的外部费用。具体表现及危害是:(1)由于我国旅游资源管理体系还不够健全,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中出现了诸多问题,旅游地的资源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如旅游地的水体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旅游开发过程中的滥砍滥伐行为导致山区森林植被破坏;城市景点和市郊景点空气污染严重;旅游地垃圾污染已成为各风景旅游区的极大公害;它直接影响旅游地的旅游质量,影响旅游地的声誉,对旅游地环境造成极大危害。(2)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由于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经营者盲目建设,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为了旅游而搞旅游,不注意综合治理,无视文物古迹的历史价值和旅游价值,造成了景观污染和文物古迹的破坏等。

旅游消费的外部不经济性是指旅游者在从事旅游活动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又可称为旅游消费的外部费用。具体表现及危害是:(1)旅游者在旅游景区、景点游览过程中产生损坏景区环境和景观质量的行为,如在游览过程中随意丢弃各种废弃物、乱攀乱爬、乱涂乱刻乱画、随意采摘等。这类不文明行为会导致旅游景区(点)环境污染,景观质量下降并最终造成旅游景区整体吸引力下降,旅游价值降低。(2)当旅游地接待的旅游流量长期达到或超过其合理容量值(即旅游饱和或旅游超载)时,其最直接和直观的后果就是旅游污染(如我国著名旅游风景区黄山、桂林等地,每逢旅游旺季,因旅游饱和与旅游超载所导致的水体污染现象就会趋于严重)或拥挤(旅游地到处充斥着游人,旅游者会感觉拥挤不堪,不能获得应有的旅游气氛,旅游的体验质量大打折扣).所以说,长期的旅游饱和与超载,将对旅游业造成致命的消极影响,因此西方有人称之为“旅游摧毁旅游”。[2]

三、用旅游伦理的眼光来看旅游业外部不经济性

旅游业发展到21世纪,“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抉择:是立即采取行动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未来,还是坐等观望,任环境和经济的衰退毁灭其赖以生存的资源。”[3]为了使旅游对环境和文化传统的负面影响最小化,同时使旅游目的地居民的利益最大化,1999年世界旅游组织制定了《全球旅游伦理规范》[4]。进入21世纪,旅游伦理的研究又伴随着生态旅游、旅游可持续发展等旅游新思维的推进得到了进一步的关注。旅游伦理研究是21世纪旅游学和伦理学共同面临的一个前沿课题,正日益成为各国政府、旅游组织和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焦点,同时也是我国政府、旅游企业和旅游者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爱尔维修曾说过:“利益支配着我们对各种行为所下的判断,使我们根据这些行为对于公众有利、有害或无所谓,把他们看成是道德的、罪恶的或可以容许的;这个利益也同样支配着我们对于各种观念所下的判断。”[5]我们知道,利益和道德的关系问题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同样,旅游利益和旅游道德的关系问题也就成为旅游伦理的基本问题。利益是道德的基础,这既是18、19世纪西方功利主义伦理学派反复论证的一个命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一个基本结论。在旅游利益结构中,共同利益和个别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更多的表现为矛盾运动,特别是在旅游日益普及化、大众化的今天所表现出来的经济利益冲突以及环境利益冲突和社会文化利益冲突,充分反映出了旅游利益矛盾运动的客观性。解决这一系列旅游利益冲突,单凭政治、经济乃至法律手段显然是不够的,需要发挥旅游伦理的调节功能,尤其需要旅游伦理正确的价值导向。旅游伦理意识要求旅游企业及其相关从业人员充分认识到: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若要充分发挥旅游的积极作用,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旅游的外部不经济性予以改善和克服。但在实际旅游经济活动中,受经济利益最大化、个人效用最大化等价值目标的影响,旅游生产者和消费者极力追求自身的最大满足,而不管自己的利己行为给社会造成的外部影响。因此,对所有与旅游有关的人员,即旅游业、公共部门、旅游地居民和旅游者进行相关行为准则教育,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伦理观念,特别是树立旅游生态伦理观念,是内化旅游业外部不经济性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经。

旅游生态伦理就是指人类通过旅游行为,把伦理目光投向大自然,建立人与自然之间完整、美丽、亲善、和谐的伦理关系。它倡导人类──旅游主体与旅游媒体(包括旅游开发、经营者)不再破坏旅游客体和旅游客体赖以存在的自由整体环境,进而保护这个生态共同体。

孔子赞扬“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孟子说“仁民而爱物”,把“爱物”看成是“仁民”仁义之行和美德.在那个时代美与善几乎是同义的,古代哲人更是赋予自然事物—山川?溪谷?草木?禽兽以伦理美的色彩,并将爱护大自然?爱山爱水视作是“成教化”、“助人伦”的道德修养过程。[6]今天,如果旅游者能以这种生态伦理的眼光去旅游;去感知旅游中的“美”与“善”;去领悟人与自然的亲密?和谐,就自然会兴起一种崇高的情怀:关心他人,怜悯万物,爱护生命,感谢大自然。忘情于山水之中,旅游者得到了心灵的净化,道德的升华,自然之美与人伦之善才能真正达到和谐与统一。

《可持续旅游发展》中还指出:“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体,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使许多旅游目的地各具特色,旅游发展不能破坏这种脆弱的平衡关系。”因此,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考虑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道德规范,使自然和文化资源得到保护,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扼制旅游业的外部不经济性。

参考文献

[1]贞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

[2]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

[3]wto,wttc,earth council,1997,张广瑞译.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日程—实现与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j]. 旅游学刊, 1998,(5).

[4]张广瑞译.全球旅游伦理规范[j].旅游学刊,2000,(3).

生态经济旅游范文11

关键词:

    体验经济是在社会高度发达后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是以消费者的某种身心感受或心理体验为经济提供物并为此提供个性化生产与服务而获取利润的经济模式。从本质上讲,体验经济以创造“体验”为生产与服务的目的,以消费者的实际体验为消费产品,以体验状态为品质并据此获取报酬[1]。旅游作为一种天然的体验经济,以追求全新的体验和感受为目的。而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近几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和快速的发展,并成为了我国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一部分。自贡顺应旅游市场需求变化,加快了生态旅游发展的脚步。但如何贴合体验经济的大背景,如何才能将自贡的生态旅游发展的更好,也成为了本文急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

(一)生态旅游的产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和科技都得到了迅速发展,然而,工业化和城市化带给人们的除物质享受外,也带来了环境的污染,生活的压力。为了躲避喧嚣嘈杂的城市,呼吸清新的空气,享受宁静的生活,松弛紧张的神经,人们纷纷涌向那些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自然生态环境保存良好,风景优美的地区,从而在70年代掀起了一股回归自然,反璞归真的热潮。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他当时对生态旅游给出了两个要点:其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2]。

(二)生态旅游的定义与内涵

    自二十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的环境伦理观开始向旅游领域渗透,随着现代旅游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其渗透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大,人们对传统的大众旅游形式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危机也日益关注,但对于"生态旅游"这一专业术语,学术界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世界旅游组织将之定义为:以生态为基础理论的旅游,是专项自然旅游的一种形式。生态旅游协会则解释为: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第一届东亚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域协会认为:生态旅游应为倡导爱护环境,或者提供相应的设施及环境教育,以便游客在不损害生态系统的或地域文化的情况下访问、了解、鉴赏、感受自然及文化地域[2]。综上所述,生态旅游的概念可以归纳为:生态旅游是一种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以自然区域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对象,以享受大自然和了解、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旅游目的,以不改变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及保护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与环境为宗旨,并使当地居民和旅游企业在经济上受益为基本原则的特殊形式的旅游行为。而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追求旅游活动的可持续发展[3]。因而,生态旅游的开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社会环境和谐发展。

二、体验经济与生态旅游的内在联系

   1999年,美国战略地平线公司的创始人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合著的《体验经济》一书的出版,标明了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体验经济时代下,顾客每消费一次产品或服务在本质上不仅仅消费的是商品或服务本身,而是一种感觉,一种情绪上、智力上甚至精神上的体验。旅游作为人们求新、求奇、求美、求知的一种载体,本身就是一种体验经济,它的这种体验属性决定了旅游业将是体验经济的时代先锋,并且体验式旅游的蓬勃发展也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4]。

   生态旅游作为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与体验经济所追求的独特的回忆与精神感受不谋而合。它与体验经济的内在联系表现在:一方面,生态旅游可以让旅游者亲身参与到自然与人文生态系统中,在实际体验中领会生态旅游的奥秘,更加直观的认识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从而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达到保护自然与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的目的。另一方面,生态旅游是旅游者,当地居民,旅游经营者和政府,社团组织及专业研究人员都能广泛参与的一种旅游活动,通过参与生态旅游活动,能保证旅游者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和充分的旅游感受,从而突显体验经济的实质。

三、自贡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一)自贡市现有的重点生态旅游资源

1.荣县高石梯森林公园

   位于荣县铁厂镇,距自贡市区50公里,辖区面积182.13公顷。1993年被省林业厅审定为省级森林公园,有“天然氧吧”之称。公园地貌奇特,巨石、奇峰、沟谷、山溪形成了典型的川南低山地貌的自然景观。园区内有马尾松、杉木、大头茶、鹅掌楸、木荷、香樟、兰草以及鹰、鸮、董鸡等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的珍稀野生动植物。有高石梯、九曲湾等6大景区和狮子头、癞蛤蟆等24处景点。早在清光绪33年被基督教会华西教区作为外国人在四川的四大避暑胜地之一[5]。

2.农团生态旅游风景区

   地处自贡市区西南边缘,距自贡市区18公里,该风景区属深丘地貌,海拔在400-480米之间,是岷江流域越溪河水系溜根河的发源地。整个景区属大陆季风性气候,雨量充沛,湿润凉爽,无霜期长,总面积23.5平方公里,景区内人口近5000人,耕地少,林地和宜林地占主体,全景区现有林地25000多亩,森林覆盖率已达70%,林大多为混交林,以马尾松、杉、柏、樟、杜鹃和竹类为主,有植物品种300余种,林间鸟兽达200余种,白鹤、野鸡、猫头鹰等国家保护鸟兽常在林间出没。1999年,经省、市有关专家考察评定,批准成为四川省第一个地市州级生态示范区,2000年又被确定为国家天然林重点保护区,开发生态旅游潜力极大[6]。

3.金花桫椤谷旅游景区

    位于荣县城西南48公里处的金花乡境内,景区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景区内有省级桫椤自然保护区,植被保存完好的万亩森林、千亩红岩湖、千亩优质梨基地及桫椤、钟乳石、瀑布等景观。桫椤距今有三亿年历史,属国家8种一级重点保护植物之一。它是远古草食性恐龙的主要食物,也是研究古生物、古地理和古气候难得的"活化石"。金花桫椤谷现存有16000多株桫椤树,成片的桫椤生长在幽谷之中,成带状分布,桫椤树形状美观,叶如凤尾,枝繁叶茂,遮天蔽日[7],形成壮美的生态自然景观。

4.自贡恐龙博物馆

位于自贡市的东北部,距自贡市中心9公里。该博物馆是在世界著名的“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上就地兴建的一座大型遗址类博物馆,也是我国 第一座专门性恐龙博物馆。世界三大恐龙遗址博物馆之一。

自贡恐龙博物馆占地面积6.6万多平方米, 陈列面积3600平方米,现有基本陈列按照“恐龙世界——恐龙遗址——恐龙时代的动植物——珍品厅——恐龙再现”的顺序展开,力求呈现完整的侏罗纪恐龙世界。馆藏化石标本几乎囊括了距今2.05-1.35亿年前侏罗纪时期所有已知恐龙种类,是目前世界上收藏和展示侏罗纪恐龙化石最多的地方。被美国《全球地理杂志》评价为“世界上最好的恐龙博物馆”。 先后荣获“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国家地质公园”、“国家AAAA级景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等殊荣[8]。

5.富顺县青山岭森林公园

   是一座县级森林公园,位于富顺县万寿镇,景区森林面积达五万余亩,是自贡市目前最好的人工风景林之一。林木主要有马尾松、、杉木、香樟、湿地松等;灌木主要有杜鹃、蔷薇等;地被以蕨类、禾草及地衣为主。野生动物主要有野兔、豪猪等。整个森林公园,植被茂盛,生态环境优美。

(二)自贡市生态旅游发展状况

     近年来,自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以成功申报世界地质公园为契机,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投入,实行鼓励扶持政策,大力进行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和景点建设,改善了生态旅游环境,全面提升了开展生态旅游业所凭借的软硬件设施,促进了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由于受面积、地势、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以高石梯森林公园、农团生态景区为主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等级不高,可进入性不强,对游客吸引力不大。而以盐、龙、灯为主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等级虽高,但专业性太强,缺乏互动参与的项目,也相应减少了游客的重游率。

    目前,自贡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生态旅游,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着力打造南湖生态公园、乡村生态游,投入大量资金完成了自贡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重点景区的详规工作,制定了以尖山农团生态保护区、荣县双溪湖湿地保护区为中心的休闲度假旅游区,以自贡恐龙生态复原保护区、荣县金花桫椤自然保护区等为中心的科学考察旅游区,和以荣县高石梯生态保护区、富顺青山岭鹭鸟保护区为中心的三大生态旅游区的旅游大规划等等。这些举措全面改善了全市生态旅游发展的环境和功能,也成功地塑造了良好的自贡旅游形象。

四、自贡市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足,生态意识淡薄

    虽然自贡市的生态旅游得到了初步发展,但部分投资开发商仍未能深刻把握和认清“生态旅游”的实质,出于经济的目的,使得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仍处于破坏式的开发,即以牺牲现有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开发,在旅游活动中融入生态和环保的意识不强,人们在环境中享受乐趣的同时,却又在肆无忌惮地进行污染和破坏[3]。

(二)投资匮乏,基础设施条件差

    自贡市的生态旅游资源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但自然保护区面积大、又偏远,更需要较大的投资,由于自贡市经济基础较差,开发缺乏资金,使得连自贡市生态基础最好的省级森林公园和尖山农团自然风景区的基础设施档次也不高、规模也不大,仅仅停留于农家乐形式,连交通运输等相关的配套功能也不理想。

(三)特色不明显,吸引力弱

   自贡生态旅游地的旅游商品地方特色不突出,不能刺激游客的购买欲望。如工艺美术品、调味品、食品、系列盐等旅游商品,没有与其丰富的历史文化结合起来。不仅如此,大多数生态旅游地旅游活动单一,内容单调乏味,无法满足游客内心的需求。景区资源和特色未能形成规模效应。如高石梯,青山岭等是纯农家乐休闲旅游,参与性不够,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够大。

(四)景区开发管理不规范,规划滞后

   自贡生态旅游的发展正处于初期阶段,人才匮乏、经验欠缺、生态旅游意识淡泊等原因,使得景区的深度开发与利用还不成熟。部分生态景区开发起步晚,配套设施差,近年来才被市民们逐步接受。再加上部分生态景区开发无序,管理混乱,出现了档次低、规模小、重复建设等现象,严重抑制了游客的游兴。

五、基于体验经济视角自贡市生态旅游的发展对策

(一)完善生态景区环保法规,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

   要防范不合理的旅游形式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就要建立和完善生态景区环境保护法规,针对景区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生态环保标准、政策和制度,加强对旅游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监督,坚决制止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加强各管理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共同推进自贡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同时,在景区资源开发和生态旅游消费形式的挖掘中,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即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把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实现自然资源和谐发展的新型旅游形式[9]。

(二)进行科学的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规划

   鼓励公众广泛参与,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请专家设计制定出正确的结合实际的具有指导意义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指导和协调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工作,尽量减低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外部不经济效应[9],准确把握旅游资源开发的合理度,将开发与保护相统一,从实际出发,精心规划、设计、施工,要努力做到开发一处,保护一处。

(三)加强体验型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设计

    传统型的生态旅游仍以走马观光式的观光游览方式为主,而在体验经济的冲击下,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设计应以满足旅游消费者的欲望、注重旅游个体的心理需求为主要目标。因此,在产品的开发设计中应强调差异化、个性化、人性化。旅游者通过购买这类旅游产品彰显个性, 追求与众不同的感受,强调旅游过程中的体验内涵[10]。而自贡旅游的发展应以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为突破口,把它和地方特色文化、生态文化融合在一起,增加体验参与性的旅游活动,增强生态旅游产品消费的“体验”魅力,优化生态旅游产品的结构,从而建立起新型的生态旅游市场体系,推动生全市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努力打造互动性、特色化乡村生态旅游

   要加大旅游、绿色产业、三农等资金投入,利用政府投资、招商引资、利用外资和社会融资等多种渠道,加大对自贡乡村生态旅游的投资力度。积极发展果蔬、花卉和苗木、观光生态农业等新型乡村生态旅游项目, 倡导自给自足的乡村田园式生活理念,鼓励游客亲身参与蔬菜、瓜果等农作物的采摘、耕种、制作过程,强化客人在生态旅游过程中的互动体验。另外,要根据不同区域开展乡村生态旅游所凭借自然人文资源的差别,进行针对性、特色化的开发与规划,避免乡 村生态旅游类型和产品趋同,降低游客的游兴。

(五)严格生态旅游景观现场管理

    应组织专门的景区生态保护小组,进行生态旅游景区内的现场监督与巡查。确保生态旅游景区环境无损、居民受益,促进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良性循环。特别针对景区出现的一系列公害问题,应严格进行环保制法,不断加强对生态旅游区管理人员的技术与服务培训,尽可能地杜绝人为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行为出来,鼓励广大旅游者及居民积极参与资源保护工作当中,共同营造良好的环保氛围。

参考文献:

[1] 赵放,体验经济的本质及其成长性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0(03).

[2]田里,李常林.生态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彭希喜.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国际市场,1998.

[4]郑海燕.体验经济模式下旅游业发展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

[5]游高石梯森林公园[N].自贡日报.2008.4.2.

[6]百度百科.农团生态旅游风景区[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066804.htm.

[7] 百度百科.桫椤谷[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722683.htm.

[8]自贡恐龙博物馆.[EB/OL].http://www.zdm.cn/dinosaur/.

[9]杨桂华.生态旅游景区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

[10]郭宏杰.基于体验经济的旅游产品创新初探[J].中国商贸,2010.

生态经济旅游范文12

[关键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B

江西省的自然旅游资源在全国名列前茅,旅游产业发展态势良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又是江西省近几年来发展旅游的重要区域之一,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旅游产业的做大做强,是增加江西省经济软实力、实现江西绿色崛起的重要途径之一。文化产业、农业等众多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是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概况

(一)经济发展状况良好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涵盖了江西省经济最发达的主要区域。具体区域包括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上饶、新余和抚州等9个设区市及相关附属的38个县区,该区集中了全省50%的人口和60%经济总量,经济最发达的区域都已经被包含在内。

(二)高新产业聚集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自国务院批复以来,吸引了各领域的人才前来发展,为该区注入了新鲜的发展血液,大力推动了科学创新及技术改革,使鄱阳湖经济区成为了江西在创新方面最有优势的地区。创新资源和创新实力优势最明显的地区。此外,全省多所独立院校、高新技术产业实验基地及工业企业坐落于此。

(三)交通条件优越

鄱阳湖经济区已经形成了水陆空较为完善的立体交通网,包括通往景区的道路都日渐完善。如此便利的交通使景区可进入性大大提高,为游客出入提供了方便。

(四)旅游资源丰富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共有可供开发的观光景点153个,区域内分布着世界级遗产、世界级文化景观、世界地质公园、部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绿色旅游资源,同时还广泛分布着人文历史、民俗风情等红色、古色景观。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旅游规划

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产业的发展良莠不齐,旅游资源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虽然部分景区及所在地市旅游产业发展势态良好,但整个区域总的发展完整性和独立性不足,从而显得很松散。

(二)缺乏统一的领导机构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主要景区景点的经营权归各县市,在旅游营销宣传上没有统一的宣传口号及模式,呈现出各自为营的态势,一些不良竞争阻碍了该区旅游业的发展。该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缺乏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营销,一个景点甚至是分属不同部门。

(三)缺乏合作精神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是景区景点之间严重缺乏互动,很少有区域合作的机会,不是没有机会,而是这些景区景点的管理者合作意识淡薄,没有主动开发共谋合作的精神,这使得旅游目的地的辐射带动作用没有释放出来,景区景点没有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收益。

(四)缺乏利益协调和共享机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因为受到行政区划、地域管辖、交通便利程度等因素的作痛,如今尚未建立起区域共同发展旅游的利益共享机制。区内的各个地市及景区在旅游规划、产品设计、营销方式上不仅雷同严重,而且还有不良竞争。这都制约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又好又快的发展。

综上所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旅游资源呈现出“分布广泛,个别集中”的特征。多年来,环鄱阳湖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都归属于县级行政管辖,形成了旅游产业分散布局,旅游产业结构矛盾突出,一直难以形成品牌及竞争优势。因此,要想克服行政区划的困难,必须走“区域间强势联合,旅游产业融合”的道路,发挥区域的整体优势,更好的实现优势互补。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产业融合模式

(一)生态农业旅游型产业融合模式

1.以现代特色种养业为依托,深入挖掘传统农业旅游资源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借助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生态绿色食品丰富的优势种植特种蔬菜瓜果和观赏植物,提高“旅游经济作物”的附加价值;特色农作物还可在旅游餐饮与产品上进一步开发销售,彻底打响鄱阳湖的“绿色”品牌。

2.以古村落资源为优势,创新推进新型乡村旅游业态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丰富的古村落资源,如婺源,已经开发出相对健全成熟的古村落旅游,但仍有很多待开发的古村落资源。对于古村落的开发,要借鉴婺源模式,因地制宜加入生态旅游功能,并尽快加强交通、住宿等硬件设施的建设与完善。

3.以养生度假功能为主导,拓展健全相关农业旅游项目

针对具备一定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商务和政府人员等高端客户群体,设计开发以优美自然风光或成熟旅游景区为依托的养生度假型旅游项目。在农村休闲度假旅游的基础上,增加会议中心和品牌会所等商务设施,使休闲与商务完美结合。依托知名休闲景点的名气,引进或建立商务俱乐部和商务会所,吸引高端商务人群,拓展旅游功能。

(二)文化创意旅游型产业融合模式

1.视旅游产业为主体,加入文化创意元素

文化创意产业以现实的景观来展示作品中虚幻的情节,旅游景点以文化创意产业的巨大影响力来向消费者甚至是全社会来宣传自身。文化创意产业旅游景点的真实性而增加其消费者的体验感,也会因著名景点的知名度而取得更好的宣传广告作用;旅游景点则在文化产品的传播渠道而获得更高的知名度,也可利用文化演出的形式等在旅游景点内扩大影响力,丰富旅游产品的内容。

2.依托文化创意产业,加入生态旅游功能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一个介于政府、社会和企业之间的平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以文化创意为内涵,以吸引旅游者为目的的一个新型的融合产业集群。在园区中设立展示文化创意作品的展示区、以演示和服务为目的的体验区和负责旅游者集散、会议节庆的商务区等,文化创意产业的经营活动中加入了生态旅游功能,产业园区也就成为一个人造的新型的旅游景点,文化创意产业将具备旅游功能。

3.二者相互延伸重组,创造新型融合产品

将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业的部分要素内容在景区重组,构建出一条全新的价值链,创造出新型的融合型产品,包括会展旅游产品和节庆主题旅游产品等。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是以节庆、会展等主题作为产业融合的纽带,以节庆会展的方式,整合举办地的各种旅游资源,设计打造出互动式的文化创意体验活动,是一种较为流行的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形态。

四、结语

生态旅游产业融合有利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笔者认为,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1.转变政府角色

首先,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需要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因此,要想融合旅游资源,首先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来鼓励企业创新改革。其次要大力整顿交易市场,规范产权明细。再次,相应的放松行业监管,改良已有的管理体制与政策法规,大力促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适当的放松经济管制,完善社会保障与行业激励政策。最后,制定相管的产业技术策略,努力引导高新产业发展,恰当的运用到旅游产业发展中。

2.转变企业发展战略

旅游产业融合的主题是旅游企业,能否实现产业融合关键在于企业的实力大小与创新能力的高低。旅游产品的设计与服务的创新关键是要满足市场需求,赢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首先,旅游企业的发展要多元化,管理要精细化。企业要想抓住瞬息万变的市场机遇,就要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开展多元业务的整合,从而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其次,旅游企业结构也要随着战略转移作出相应的调整,企业结构逐步趋于授权化、扁平化、柔性化,进而更快的跨行业经营,最大的满足行业内与行业外的市场需求。最后,旅游企业能否成功经营自己核心业务之外的能力是目前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旅游企业需要引进一些新型的管理工具来应对,如电子商务线上营销、企业资源计划(ERP)等工具来加速提升旅游产业融合后的产品与服务质量。

3.转变产品营销策略

旅游产品作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客体,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被市场完全接受。因此,旅游企业要想方设法转变市场营销的模式,策划一系列的营销活动来吸引消费者,提高旅游产品的市场份额。首先,突出“概念营销”,在分析掌握了消费者的心理之后,以旅游企业融合后的产品为依托,借助数字传媒技术,加大宣传力度,从而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抓住节假日举办各种活动来刺激消费。其次,运用“网络营销”,借助纸质及数字传媒,实现对传统营销在观念、战略手段上的挑战和革新。再次,强化“品牌营销”,企业通过树立自己的品牌、强化品牌效应来延伸相旅游关产品的价值链,扩大相关融合型旅游产品的网络效应。最后,深化“文化营销”,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并融入旅游企业的文化元素,赋予旅游产品丰富的思想内涵或特定的品位。

[参 考 文 献]

[1]于刃刚,李玉红,麻卫华,于大海.《产业融合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1-147

[2]王起敬,高凌江.会展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机理和对策[J].旅游管理,2013(10)

[3]李荣菊,池志勇.传统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证研究[J].综合论――2013:247-248

[4]侯诗誉.三明陈大镇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开发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

[5]李霞.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郑州为例[D].河南大学,2013

[6]但红燕.基于产业融合的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研究――以四川金沙文化为例[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4(1):75-78

[7]黄永林,侯顺.湖北地方特色文化与文化产业融合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理论月刊,2013(4):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