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能源技术管理

新能源技术管理

时间:2023-09-21 17:56:07

新能源技术管理

新能源技术管理范文1

论文论文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关键技术 论文论文摘要:我国近年来在水利工程建设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水利工程管理方面也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的轨道。尽管如此,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针对水利工程中存在的一些普遍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水利工程管理进行了探讨。 1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已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从适应计划经济到适应市场经济的转化。在管理体系上,实行从中央到地方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并分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及业务管理部门两个体系。在法规建设方面,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及《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等水利工程管理的根本法规,并制订了相应的配套法规,如《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防洪标准》、《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办法》、《水库大坝注册登记办法》、《水闸安全鉴定规定》、《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以及《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等几十种法规和技术标准。在上述法规的规范和指导下,使水利工程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及现代化的轨道。 2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部分已建工程设计标准偏低,工程质量有待提高,不能满足防洪兴利需要 例如,一些大江大河的堤防工程普遍存在堤顶高程不足、堤身断面单薄、堤基渗涌严重等问题。以长江为例,1998年洪水期间,仅中下游干堤就出现险情6 100处,高水位时,每天险情300余处。洪水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极其严重,据统计,l993-l998年,全国洪灾造成的直接经挤损失高达10 500亿元。我国已建各类水库大坝86 000余座,病险水库占40%左右。这些病险水库有的降低水位,甚至空库运行,严重影响其效益的发挥;有的带病运行,对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一旦失事,将会造成惨重损失。 2.2“重建轻管”使水利工程管理手段落后,技术水平低,影响工程建设及其效益的发挥 例如,大量的水利工程年久失修,不少病险工程没能得到及时除险加固。在管理手段和技术方面,就水利工程安全监测(控)而言,目前的监测(控)覆盖范围及水平与我国水利工程安全和调度运行要求还很不相称,我国至今还没有一个关于工程安全监测和评价的部级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在管理“软件”上,无论是水利工程安全管理,还是除险加固安排与资金投入都需要对工程做出安全风险分析和评估。 2.3水利工程建设跟不上国民经济和社会及环境发展的需要 目前的水利工程建设落后于形势需要,有些大江大河至今仍无控制性水库工程,缺乏对洪水的调控手段,致使防洪处于被动局面。北方的干旱缺水严重影响人民生话和国民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也必须要有足够水资源作保证。我国修建了不少地面水库,可对资源丰富的地下水库的利用却研究的不多。我国在解决北方、西部的干旱缺水和生态恶化问题时,应结合地下水库的利用采取综台治理措施。我国城市建设发展很快,现代化大都市的污水排放及处理是必须解决的环保问题,尤其是工业化大都市。 3水利工程建设所需采用的关键技术 3.1深覆盖层堤坝地基渗流控制技术 完善防渗体系、防渗效果检测技术,分析超深、超薄防渗墙防渗机理,开发质优价廉的新型防渗土工合成材料,开发适应大变形的高抗渗塑性混凝土。 3.2堤防崩岸机理分析、预报及处理措施 崩岸形成的地质资料及河流地质作用分析、崩岸变形破坏机理分析、崩岸稳定性分析及评价研究、崩岸监测研究及预报技术研究、崩岸防治及施工技术研究、崩岸预警抢险应急技术及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3.3水利工程老化及病险问题分析 水利工程老化病害机理、堤防隐患探测技术与关键设备、病险堤坝安全评价与除险加固决策系统、堤坝渗流控制和加固关键技术、长效减压技术、堤坝防渗加固技术,已有堤坝防渗加固技术的完善与规范化。 3.4水利工程监测技术 高精度、耐久、强抗干扰的小量程钢弦式孔隙水压力计,智能型分布式自动化监测系统,水利工程中的光导纤维监测技术,大型水利工程泄水建筑物长期动态观测及数据分析评价方法研究,网络技术在

新能源技术管理范文2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及方法,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管理防范措施,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提供借鉴。

一、前言

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技术创新与进步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或企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于是,高新技术企业也就应运而生。高新技术企业是一种知识密集、技术密集、高投入、高风险、高附加值的产业,它是知识经济的标志。由于高新技术企业是智力密集型企业,因此,人力资本成为高新技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则成为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对高新技术企业而言,人力资本是其核心竞争力与价值增值的源泉,而人力资本的投资是收益与风险并存,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就是尽量减少或规避其所存在的风险。

美国经济学家帕纳斯在界定人力资源时,对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进行了严格区分:“资源一词的定义强调其作为手段的性质:即某种可加以利用,提供资助或满足需要的东西。因此,正如自然资源指的是那些可用来满足我们需要的诸如森林、矿山等自然界的馈赠一样,人力资源指的是其生产性贡献,也能满足这种需要的人。两者的重大差异之处在于,就人力资源而言,同样的个体人,既是生产的承担者,又是生产的目的,即一切生产都是为了他们的福利和增补。”人力是人的劳动能力,人力的使用过程就是劳动。它主要是指能够为社会创造财富,提供服务的劳动者。

二、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的类型和特征

高新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源以知识型员工为主体。知识型员工是“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和信息工作的人”。知识型员工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智慧给产品带来附加值,他们有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比较高的素质,他们比较注重自主性和创新,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工作成果难以准确度量。高科技产品是高智力产品,往往是团队人员集体努力的结果,因此,考核个人的业绩比较困难。

高新技术企业员工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特征:(1)具有强的成就欲望和成功动力;(2)愿意冒险并对不确定有高的容忍性;(3)高新技术企业员工对组织的承诺比较低,人员的流动性也比较高。

高新技术企业员工所受的教育程度比传统制造业高。《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文件规定,高新技术企业具有大专学历以上员要占从业人员的比率30%以上。而制造业这个比率在10%左右。

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型员的职业承诺高于组织承诺。组织承诺是个人对特定组织的认同感和参与感的相对强度,由感情承诺、连续承诺和规范承诺三个因素组成的。职业承诺是个人对特定职业的认同感和参与感的相对强度。康锦江等(2004)提出,知识员工由于具有特殊的知识和技能,从事的工作富有挑战性和不确定性,容易获得外部信息,造成他们比较倾向于劳动力市场公司内部化,容易将公司内部的报酬水平和外部劳动力报酬水平比较,比较的结果影响他们的组织承诺和职业承诺。

三、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法

(一)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引进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完全靠自己来培养一支符合竞争需要的人才队伍,即使在财力、物力上做得到,时间上也是不容许的。因此,面临入世后更加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高新技术企业应在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企业现有人力资源存量的同时,积极大胆地实施人才引进战略。通过人力资源增量的调整,优化员工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从而为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不同于一般传统企业的人力资源,高新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源是指具备高智商,有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与高级管理人才,正是由于这一特殊性,使高新技术企业谋求和网罗人才具有较高的难度。在人力资源的引进过程中,高新技术企业不仅要设法招聘到适合本企业的高级人才,同时也应加大开发利用“外脑”的力度。“外脑”引进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加强高新技术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使后者具有商用价值和市场潜力的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和双赢合作的目标;也可以吸引海外留学人员以多种方式服务于企业,使本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理念能跟上世界最新发展趋势。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人力资源的共享。

(二)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培训

人才是高新技术企业最大的资本,是公司创造财富的源泉。企业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广大员工素质的提高。对高层人员,企业培训目标应该是将其培养成综合素质强、职业化程度高的高级经理人。重点培养领导驾御全局的能力(如战略规划能力、领导艺术)、帮助公司快速增长的能力(如信息/资源获取能力)、团队管理能力等。对中层经理,培训目标是培养成有较强团队管理技术能力及项目管理能力的经理人。重点培养其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基本管理技能等。对普通员工,培训目的是培养成具有良好的职业意识、业务专长突出、工作高效的专才。在培训方式上,对高层员工,以外训为主,以内训为辅;对中层及以下员工,以内训为主,以外训为辅。公司可以从外部聘请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在业内被广泛认可的资深人士担任特别顾问,在企业内讲授一些课程,并对重点员工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和跟踪辅导。企业应注重发展内部培训讲师队伍,鼓励员工创新、知识分享,以激发员工的成就感。

(三)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激励

高新技术企业是一种智力密集型的企业,这一特性决定了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应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管理要求高新技术企业必须加强对员工的激励,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企业在高风险、高竞争的环境中提高生存和发展能力。由于高新技术企业员工的期望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即报酬期望、成就期望、机会期望、工作期望等,因此,应采取多元复合性激励措施。

四、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风险

(一)人力资源管理风险产生的原因

人力资源管理风险是企业管理的主要风险之一,其成因主要来源于人力资源本身的特性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特性具体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1)人的心理及生理的复杂性;(2)人力资源的能动性;(3)人力资源的动态性;(4)人力资源的流动性;(5)人力资源的时效性;(6)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的复杂性。

(二)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

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来自于人力资源管理各个阶段,具体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的人事风险、工作分析风险、招聘风险、绩效管理风险、薪酬管理风险、培训管理风险、员工关系管理风险和跨文化管理风险等。下面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源特征,将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风险进行分析:

1.企业招聘的风险主要包括:招聘成本的回报风险、招聘渠道的选取风险、人才辨别的测评风险等。企业在招聘员工中的种种风险,都会为企业在今后的运作管理中带来无穷无尽的危机,而这些风险的产生都是由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观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专业技能造成的。

2.企业培训的风险,企业要想吸引和保持住优秀员工,尤其是那些起到关键作用的核心员工,就必须进行培训。培训对企业而言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任何投资在带来收益的同时,都存在一定风险,培训也不例外。培训风险主要包括如下几种:人才流失的风险、培养竞争对手的风险、专业技术保密难度增大的风险、培训收益风险。

3.企业人事变动风险。企业人事变动包括岗位轮换、员工职位的升降以及人员的辞职及辞退等。企业如果做出不恰当的人事变动决策,则会在很多方面给企业造成损失,形成人事变动风险。

五、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防范措施

高新技术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上述诸多风险,我们应采取一系列的防范措施以防止风险的发生或者将风险所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小。

(一)高新技术企业招聘风险的防范措施

1.做好工作分析;

2.做好应聘人员的测评工作;

3.采用多种渠道招募人才;

4.以最快的速度给应聘者以回复。

(二)高新技术企业培训风险的防范措施

企业对员工培训的目的,是希望提高员工知识技能,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因此,企业在实施培训的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证培训结果不偏离培训目标,减少培训风险的产生。相应的措施有以下几点:(1)进行培训需求分析;(2)制定与实施培训计划,做好培训的转化工作;(3)做好培训评估工作,完善人才档案制度;(4)建立完善的企业培训制度,改变培训不规范的现象;(5)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

(三)高新技术企业人事变动风险的防范措施

通过对高新技术企业人事变动风险的分析,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管理策略,将风险限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主要有:(1)树立企业与员工是合作伙伴关系的理念;(2)营造一个充分沟通、信息知识共享的环境;(3)招聘与组织相适配的员工,并配合以科学有效的绩效考评制度;(4)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帮助员工自主进行职业生涯管理;(5)加强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做好人才备份工作;(6)实施内部流动制度,建立工作分担机制;(7)建立人才约束机制,完善企业保障体系。

六、结语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高新技术企业迅猛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高新技术企业有许多不同于传统企业的特征,是人力资本密集型的企业,是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先驱。高新技术企业以知识型员工为主体,人力资源是最关键的资源。只有采取合理、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才能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尽量减少风险的发生,以达到人力资本投资的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田毅.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J].企业活力,2002,(7).

[2]王爱华.人力资本投资风险[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新能源技术管理范文3

1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继续教育应注重档案管理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人员整体素质是全区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事业发展的基础。全区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事业要发展,就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但非常遗憾的是,由于内蒙古自治区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档案机构成立时间短,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对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业务不是很熟悉,尽管经过几年来的工作实践,业务能力有所提高,但现有业务水平与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事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仍需继续大幅度提高其业务水平。与此同时,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丰富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业务的各项管理技术必将向更高水平不断发展,大量的档案管理人员已具有一定水平的业务知识,也需要在结构上不断调整,在内容上不断更新、扩展、深化、补充、提高。因此,全区的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继续教育应首先注重档案管理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2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继续教育应注重国土资源管理知识和档案业务知识的结合

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工作是采用档案管理的一系列科学方法,通过对国土资源管理活动中产生的文字材料、图表等多种载体的文字材料和与文件材料有关的实物的收集、整理、归档和提供利用等业务管理,为国土资源管理事业发展提供档案信息资料的重要工作,具有较强的行业特点。这就需要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具有国土资源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档案业务知识,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人员如果不能将国土资源管理知识和档案业务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么不管他有多么科学的档案分类标准或者多么高超的档案专业理论水平,也会因为没有实现国土资源管理知识和档案业务知识的结合,而很难准确无误做好档案分类之类的具体业务工作。因此,我们的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继续教育应注重专业知识和档案业务知识的结合,不断适应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工作的新要求。

3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继续教育应注重高新科技的掌握

21世纪是信息技术和科技知识高速发展的时代,大量高新技术将会应用到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工作中来。届时,我们的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人员中,谁尚未掌握已经应用于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工作的高新技术,谁就要被时代淘汰。因此,我们的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继续教育应注重高新技术的掌握。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和高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掌握高新技术依靠档案管理人员原有的理论基础、业务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是不够的。因此,我们的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继续教育应注重让我们的每一个档案管理人员学习新理论、新知识,增长新能力,及时掌握可用于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工作的每一项高新技术,并及时更新那些不适应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事业发展的陈旧观念,从坐、等、观望、求稳怕乱、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陈腐思想、落后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不断获得新知识、新技术,以用高新技术武装起来的新时代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人员的姿态,去迎接高新技术给现代档案事业的发展带来的挑战。高新技术的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未来。高新技术的掌握是人类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高新技术。高新技术的应用是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事业发展的方向。高新技术在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将会更有力的促进土地矿产资源管理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与高新技术的发展相适应的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继续教育注重高新技术的掌握,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广大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人员的愿望。

4结束语

总之,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继续教育应注重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注重专业知识和档案业务知识的结合,注重高新技术的掌握。我们的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继续教育还应注意重视教育的实效性和实用性,提高为国土资源管理事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主动、有效地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为“科教兴区”和“自治区8337发展战略”服务,并为早日实现培养一支精通业务、技术先进、尽职尽责的高素质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人才队伍,极大地提高内蒙古自治区现代化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水平而努力奋斗。

作者:王云单位:内蒙古地质环境监测院

新能源技术管理范文4

关键词:建筑工程 绿色施工 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c)-0046-01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强调与遵循的发展理念,随着土木工程建设对环境的不断破坏,绿色施工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备受瞩目。本文以目前绿色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现状,论述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技术管理的发展状况,并为绿色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的应用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1]。

1 绿色施工技术推广的必要性

1.1 降低能耗

降低资源与材料的耗费是绿色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应用的基本要求。在材料使用过程中,尽可能地降低材料的剩余率,充分利用资源,尽可能在施工或装修中一次到位、不返工,从而大大提高材料的利用率[2]。

能源过多的消耗在一定程度上对建筑物结构性能的发展有一定的限制性,在建筑工程中使用绿色施工技术可减少一定的能源消耗。(1)改造电气安装连接的设备,选择有效的节能技术,从而减少电气工程操作过程中的电能耗量。(2)为防止室内热能散失,建筑结构中的墙体应增添隔热保温系统。

1.2 节约成本

绿色施工技术的核心重点在于“节地、节能、节材、节水”,通过对绿色技术的核心重点的改进与优化,从而达到绿色环保的建筑施工效果。

在施工现场,对现场搅拌用水、养护用水、废水分流排放、污水、雨水等进行有序管理,采取有效的节水措施,从而减少资源的浪费。对于电能的节能利用,应有相应的使用规划,应优先考虑使用国家的、行业推荐的环保、高效、节能的施工设备,并对其进行定时保养或维修。对于建筑垃圾减量控制,建筑企业应对可再回收利用的垃圾加强控制,其余不可回收垃圾则收集到封闭式垃圾站进行处理。可回收垃圾是可回收资源的重要内容,节约资源,加大资源利用率,从而使资源可循环利用。

1.3 改善性能

对于绿色施工技术的推广并不是单一的工序调整,它同时也在改进与优化建筑物内外组合形式,并由此对建筑性能加以改善。

2 施工管理创新及绿色施工技术管理必要性概述

2.1 施工管理创新

理念指导人的行为,要使管理行为有所创新,只有先从施工管理理念创新开始。认识创新的实际意义和重要性,是施工管理者理念创新的关键所在,因此,施工管理理念的创新应着眼于管理者认识度的提升。另外,管理理念的创新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以培训与教育,把各种新的管理理念应用于施工管理当中,并树立创新理念。新的管理理念着重于结合市场的需求、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与工程的实际情况等加以分析,而不只是把自身利益放在第一位。

2.2 绿色施工管理技术

技术优势是市场竞争中极富生命力和最具实力的优势,因此,技术创新能使建筑单位的实力不断增大,竞争力不断得到提高,而施工技术创新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1)对于新技术与新工艺,应积极从外部引进,并与相关企业合作,着力建立技术联盟,从而形成以新的技术创新体系。在施工当中,要结合施工工程项目的现实特征与新技术的特点,使新技术与新工艺的适应性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极具特点的施工创新技术体系。(2)施工技术创新从内部做起,以现代的施工要求结合丰富的施工经验,寻求更有效的施工技术,这种以激励机制鼓励内部创新的方法,使工程技术可以直接使用。(3)应用信息化技术,提高绿色施工管理水平采取的有效方法之一是信息化施工,这是一种依靠动态参数施工管理的绿色施工方式。施工中工作量是动态变化的,施工资源的投入也将随之变化。要适应这样的变化,必须采用信息化技术,依靠动态参数,实施定量、动态的施工管理,以最少的资源投入完成工程任务,达到高效、低耗、环保的目的。

3 绿色施工技术管理有效措施

3.1 加强能源、资源管理

绿色管理在建筑施工现场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能源管理与资源管理。

(1)能源管理:节约能源是能源管理最直接的目的,尽可能的在能源使用过程中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而实际的具体操作则要从设备与施工工艺着手。而绿色环保是设备与施工工艺选择过程中必先考虑的内容,除此,也要注重耗能低的设备,机械设备出现故障时,要及时进行保养与维修,以便能源消耗的不浪费。

(2)资源管理:资源管理主要是保护水源和防止水资源受到污染,在保护水资源的过程中,要善于控制用水量,对雨水和污水加以收集、处理并利用,处理过的水可以用做一些对水质要求不是很高的工程中,以便对水资源的节省与充分利用。

3.2 优选绿色环保施工材料

对于高层的建筑建设,选材的考虑总是着重于质量与价格上,而忽略了对材料成份的关注,有的材料所含的污染物质或有害物质都较多,尤其是一些价格低廉的材料更为明显[3]。因而,对绿色材料的管理也应属于绿色施工技术管理的范畴。在工程设计与预算过程中,应依据国家有关标准,把绿色环保施工建材作为首先材料。在施工过程中,要确保工程的施工按施工图纸与施工方案严格进行,对绿色施工建材加强管理,从而保证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各种材料都达到国家环保标准。

3.3 加强施工污染控制

对于高层建筑工程的污染,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其进行控制。

(1)控制泥浆:对于泥浆的控制,要从施工之初开始,在整个过程中尽可能固结泥浆,以免泥浆涌入正常路段,影响环境容貌。

(2)控制尘土污染:施工现场扬尘极其严重,对周围空气造成严重污染,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与健康;因此,施工工地可以硬化道路、浇水加湿等,这样可对扬尘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3)控制噪音:噪音污染已是当今社会的严重的环境污染之一,如何防治噪音污染已成为社会热议的课题。施工现场的噪音主要来自于机械设备,而其具有时间集中、位置不定等特点,对其进行控制的办法是购买设备时应从优选择、设备参与施工尽量不要夜间进行等,以免对他人生活造成影响。

4 结语

绿色施工是建筑工程的展的可持续的重要举措,建筑企业对绿色施工大力推进,采纳先进的科技成果,优化施工环境,使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污水排放、水资源污染、扬尘污染等建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得到很好的控制,使工程施工成本下降,从而为建筑企业带来更多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郝薇薇.建筑工程项目的绿色施工管理探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0(4):48-49.

新能源技术管理范文5

关键词:云计算技术;管理创新;影响;探讨

随着近些年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之一。网络的应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改变了行业的生产模式,对于企业管理模式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云计算技术的应用更加促使企业的管理模式从之前的简单管理模式走向云终端的管理模式,通过对企业管理模式的改变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使企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同时,正是因为企业管理模式的改变,促使企业在云计算环境下积极探索企业管理创新的路径,通过技术、制度、人员、投入等等方面的创新,促使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促使企业管理模式能够在云计算的模式下达到理想化的程度,促使企业云计算管理网的形成。

一、云计算的概念与分类

1.云计算的概念

云计算是使用网络环境进行资源的配置,从而有效地对计算机资源尽心合理的共享。其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并且能够为客户提供随时访问的渠道。在云计算模式下,计算机资源的共享包括网络、服务器、应用数据和服务数据、存储等,云计算将这些数据内容快速的存储和释放,以便能够促使网络数据达到实用的效果,节省了客户资源所占用的空间。

2.云计算的分类

云计算的应用种类包括基础云计算应用、软件云计算应用和平台云计算应用三种。基础云应用是为了给用户提供一个虚拟的基础设施环境,能够为用户提供虚拟的网络、存储、内存、CPU以及虚拟终端机,其以资源为中心给用户提供服务。此种情况下,云端同样保存着用户自己的操作系统数据和各种各样的应用数据以及文件,其主要是以虚拟终端的形式存在。基础云计算应用旨在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针对的是拥有数据中心的客户群。软件云计算应用是用户通过互联网使用的最基本的功能,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定制软件服务,从而满足用户的网络资源需要。而服务供应商需要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网络的设置和服务费的收取。用户使用软件云计算是为了节省软件开发的高成本,以及减少人力物力等方面的问题,云计算应用给用户提供了便捷的解决方案,用户则不需要再进行应用程序的开发以及后期的维护管理,只需要对使用的软件付费即可。平台云计算应用是指通过应用向用户提供服务,应用此时作为服务的中心,用户根据自身需要进行资源的共享。

二、云计算技术环境下带来的管理变化

1.企业IT部门的职责变化

企业的IT技术是企业竞争中的重要工具,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促使企业IT部门也发生了战略变化,IT部门的职责也随之产生不同的变化。首先,传统的企业IT部门大多数是技术人员组成,主要的工作是处理计算机或者网络技术方面的故障,并对设备进行及时维护。有时还需要进行软件的开发、系统的搭建等。但是在当前的云计算技术下的IT部门,对于技术人员则有了更高的要求,其不仅要求IT技术人员要对云计算系统有充分的了解,还要能够促进云计算供应商与企业需求之间详尽沟通,使云计算供应商所提供的服务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其次,企业IT人员的工作重点转向于计算系统,对云计算系统进行故障排除和维护,保证云计算终端的安全稳定运行。当然,企业IT人员必须具备熟练地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这样才能做好云计算技术的保障工作。在云计算技术的大环境下企业需要通过云计算技术对业务进行整合,云计算技术的应用能够克服硬件上的限制,提高企业IT应用水平,从而突破企业规模的限制,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企业竞争力,促使企业的成本大幅度降低。

2.企业科技投入的变化

企业投入在IT方面的资金的减少是云计算技术的出现后最大的变化。在传统的技术条件下,企业需要对内部的计算机软件以及硬件不断更新和维护,甚至需要对硬件设备进行定时更新升级,这就促使企业在科学技术投入方面需要加大成本,并进行持续性的投入,从而保证数据的处理与业务经营的需要。但在云计算技术的引用下,企业不再需要对软件以及硬件进行维护,其仅仅需要花费一定的费用就能够使用足够好的云资源,极大地节省了企业的资本投入。而且企业也不再需要花大价钱来购置更高级别的硬件设备,也不需要再持续性的将资金投在硬件设备的更新和软件设备的升级上。企业的投入降低,促使企业能够有更多的资金用在自身的正常运转上,也为企业的更好发展奠定了基础。

3.企业组织管理的变化

云计算技术的出现迫使企业对自身的组织结构进行升级,在云计算技术的环境下,企业完善组织结构能够很好地帮助企业降低成本,优化企业的管理。企业需要对内部的各个业务流程与管理过程进行优化,并实现数据共享和无缝衔接。通过内部优化并利用云计算技术建立起一个属于员工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平台上的员工可以进行自由沟通,提高工作效率,使得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更加顺畅,并帮助企业整体的经营效率提升。利用云计算技术还可以在网络上建立起一个灵活开放的交流体系,这个体系内部可以为全企业人实现内部学习和信息资源的共享,不再局限于传统模式下部门内部沟通、科室内部沟通。并且在云计算模式下的信息能够实时更新,有利于企业的科研与经营业务的开展。

三、基于云计算技术环境下的企业管理创新探讨

1.理念与制度的创新

在云计算技术环境下,企业的管理理念与制度的创新是时展的必经之路。做好信息系统的构建和信息化管理是企业创新的根本。信息时代下的云计算要求就是在管理理念上提倡灵活管理,弹性管理。同时在管理制度上,贴合云计算技术的要求,重视数据支撑,以市场为根本,摆脱过去的经验主义,管理制度上以快速满足市场需求为原则进行管理组织的调整。同时,我国企业还需要积极学习国外先进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理念,通过对先进制度的学习,来达到完善自身的目的。

2.管理技术的创新

在云计算技术环境下,管理技术的创新是云计算平台上的数据沟通与共享的保证。企业IT人员需要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从而掌握云计算技术知识,并利用与云计算供应商的技术交流,然后提高企业的信息管理效率。企业IT部门的员工需要利用自己的岗位优势来更好地帮助企业利用云计算。同时,在企业运用云计算技术的过程中,IT部门的员工需要及时的处理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使用故障或者不稳定的情况,并且做好故障分析与处理避免下次再出错。这对企业的IT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需要对原有技术的掌握极为熟练,并在此基础上对云计算技术达到熟练操作的标准,并掌握企业各业务流程,这样才能在云计算的环境下为企业的经营发展做出有效的保障。另外,提高IT部门人员的沟通和协调能力是企业在云计算技术环境下需要考虑在内的,IT员工的处理能力决定着企业稳定运行,因此,重视企业员工对新技术,新管理理念的认同和学习能力是要做好全公司的技术保障的前提。将IT部门人员纳入到企业发展的组成当中,对于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极大的帮助。

3.科技投入方面的创新

云计算带来了企业科技投入的增加,使其在技术方面的研发能力加强。企业可以花费较少的租金或者采购资金获取更好的IT技术服务。所以节省下来的资金就可以投入到企业的生产科研工作中去,投入到科研人员的技术支持中去。云计算技术节省了企业的硬件方面的成本,因为企业不需要再花费大量的资金进行高配置的硬件采购,也不需要进行设备的更新换代。在这种环境下,减少的成本可以增加在技术研发以及技术人员的投入上,使企业得到更具竞争力的技术,建立完善的专业人才队伍,提高科研效率。在云计算技术的环境下,其能够实现技术对基础设施的统一配置和管理,将各种资源进行整合然后统一管理,根据需要再进行资源的重新分配,这样才能最有效的合理利用资源,为企业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4.人力资源方面的创新

对于企业来讲,人力资源管理要注意灵活性和规范化的结合,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对现代化的管理软件进行合理运用,对业务流程进行规范,才能有着创新和完善的人力资源制度。进而增强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和规范化。云计算技术需要资源平台,而且服务模式是按需分配的,因此,在保证人力资源管理规范化的基础上,要提高企业的灵活性。在云计算技术环境下,企业可以从自身的实际需求出发,选择合理的管理模块,并且按照业务上的需求,定制所需要的管理模块,增强个性化的服务。此外,企业还可以根据需要建立起庞大的人力资源局域网,通过局域网的利用达到人力资源的全方位管理。云计算的加入还需要企业做好相应的信息收集,通过数据分析和处理,找到管理上的漏洞,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促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在云计算模式下得到优化和发展,促进企业办公效率的提升。

四、结语

云计算技术环境下所进行的企业管理创新并不是随意而为的,其需要结合云计算的特点而进行。一方面需要将云计算的时代需要纳入到考虑范围内,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另一方面还要注重结合云计算技术环境的优点,做好企业资源管理的优化。由此可见,云计算技术环境下的企业管理创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相关人员进行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促使企业管理得以创新,促使企业能够在云计算的模式下获得新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成黎青.基于云计算技术环境下的企业管理创新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6:53.

[2]陈凯麟.云计算技术环境下中小企业的管理创新探讨[J].中国商贸,2014,31:44+46.

[3]林昌年.云计算环境下电力企业信息资源创新管理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24:47-49.

[4]李冰,李双双.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研究[J].中国商论,2015,07:33-34.

[5]魏孝文.云计算环境下中小企业管理的创新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1:58-59.

新能源技术管理范文6

在创新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发挥外部社会联系的作用,企业通过各种渠道从外部获取技术资

源,而忽视了企业内部的资源管理,最终难以形成技术创新。本文以社会资本理论和基于资 源的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我国 226

家企业的调研数据分析,发现企业的技术资源管理对外部 社会资本和产品创新之间有显著的、完全中介效应,即外部社会资本只有在企业具备技术资

源管理能力的情况下才能够实现产品创新。因此,我国企业在制定自主创新战略的过程中,

要注重外部社会资本和内部技术资源管理能力的共同发展,形成企业自身的技术竞争优势。 关键词:技术资源管理,外部社会资本,产品创新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改革开放 20 年以来,中国企业多将战略重点放在利用外部社会资本获取知识和资源上,

而忽视了企业内部技术资源的管理,导致企业缺乏对外部联系中获取的知识进行有效管理和

应用的能力,难以形成自主创新。随着中国企业掌握的技术越来越先进,企业无法通过外部

社会资本获得更加先进的技术,或外部技术渠道限制了企业的技术引进。因此,通过外部社

会资本获取知识将越来越困难。企业必须把通过外部社会资本获取的现有知识进行有效的管

理和利用,以形成自身的创新能力[1]。这就使得研究技术资源管理在外部社会资本和产品创 新之间的中介效应有了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研究假设及其理论依据

2.1 外部社会资本与产品创新

社会资本理论最初用于团体内隐含的关系资源研究[2]。这一理论被逐渐广泛应用于企业

内和企业间的研究[3]。社会资本理论认为,企业与其他企业或个人的联系是获取外部环境中

关键资源的重要方法[4]。从分类上来看,社会资本理论将社会资本分为外部社会资本和内部 社会资本[3],本文主要研究企业间的外部社会资本。

企业的外部社会资本通过与其它企业的联系扩展了企业的边界[5]。以前的研究多强调要

防止企业技术边界的扩展所带来的技术溢出[6],但现在的研究证明企业间有效的技术转移对

产品创新非常重要[7-8]。具体来说,不同的外部社会资本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产品创新的产出。 我们认为,外部社会资本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与供应商和客户的联系。为了与引入市场的新技术始终保持同步,许多企业开始

将供应网络视为创新和新思想的来源[9]。很多组织间学习的研究强调了与主要供应商进行知

识共享的重要性[10]。另外一些研究则认为客户是企业创新过程中知识的重要来源[11]。因此,

供应商-客户关系是促进企业产品创新中知识和资源获取的重要渠道。

*本课题得到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No. 20060698031)、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

划”(No.NCET-05-0847)及西安交通大学“985 工程”二期(No.07200701)的资助。

(2)与竞争者的联系。竞争者拥有与企业最相近的知识,竞争者之间的知识流动可以

缩短研发周期,使企业快速获取及应用知识,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绩效。Walker 等证明了生

物技术企业的战略联盟网络可以提高专利申请率[12]。Stuart 也发现半导体产业中基于技术的

联盟可以促进创新成功率,联盟的效果取决于合作伙伴的特征[13]。

(3)与咨询机构的联系。咨询机构可以为具体项目提供技术知识或者为企业的产品创

新提供建议;在咨询过程中企业与咨询机构逐渐建立起的信任关系可以减少企业的监督成

本。因此与咨询机构的联系可以使企业获得信息和知识,并且可以降低合作的成本。

(4)与高校的联系。高校是科学知识的重要来源。高校的研究项目多为基础性研究,

可以为企业提供其他技术来源所不能获取的基础性知识[14]。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对企业长期

的创新绩效有非常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发展与高校的联系可以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 产品创新。

基于对以上几种外部社会资本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的假设:

假设 1 企业与外部社会资本的联系越紧密,企业的产品创新活动越活跃。

2.2 技术资源管理与产品创新

基于资源的理论认为企业可以通过开发和使用核心资源和能力来建立竞争优势[15]。大

量资源理论的研究表明,资源和企业绩效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不同的资源会对企业绩效

有不同的影响[16],企业特定的资源和能力有利于企业保持其竞争优势[17]。但是,随着对资

源理论研究的深入,大量的研究指出仅仅占有资源或者对资源进行随意地使用并不能为企业

带来竞争优势[18],因此产生了资源管理的概念。资源管理是指企业为了获得竞争优势,还

必须将资源有效地加以整合和分配[19-20]。并且这一整合和分配的过程还可以防止竞争者的模 仿并有利于开发对关键资源的有效替代品。

在资源管理的概念下,Sirmon,Hitt 和 Ireland 在 2007 年提出了资源构建和资源应用的

概念[21]。他们认为资源管理是企业获取内、外部资源并加以有效利用的能力。我们将这一

概念应用到技术资源管理。以前的研究发现,创新型企业倾向于选择将资源应用于发展、获

取和使用新技术,这些技术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过程创新和产品创新[22]。一些实证研究的结

果同样强调了企业技术选择对创新成功的重要性[23]。因此,我们提出假设 2。

假设 2 企业技术资源管理水平越高,企业产品创新活动越活跃。

2.3 外部社会资本与技术资源管理

基于资源的观点认为企业内部有价值的、难以模仿的资源,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15]。而社会资本理论认为,企业外部的社会资本(包括与供应商、顾客、高校等的联系)

也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将这两个理论结合来看,企业在寻求创造价值的资源和能力

的时候,应该拓展企业的边界,充分利用外部的社会资源。同时,企业外部的关系本身也可

以被视为一项难以模仿和不可替代的资源,有助于企业对内部资源进行补充和有效管理。因

此,企业外部的关系是企业获取价值创造型资源的重要渠道,也是企业提升技术管理能力的 重要渠道,因此,

假设 3 企业与外部社会资本的联系越紧密,企业的技术资源管理水平越高。

2.4 技术资源管理的中介作用

一个企业的外部联系为企业带来了从外部环境获取关键资源的途径。这些资源包括信

息、资本、商品、服务等,它们都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由于企业间的关系具有异质性和

路径依赖[24],因此很难被竞争者模仿。同时,由于技术资源在企业内部由各部门协同合作

而产生,也具有异质性,相对不可模仿或替代。通过对这两个不可模仿和替代资源的有效利

用,企业可以成功地进行技术创新。但是,外部社会资本不可能直接形成产品创新,它必须

通过企业内部有效的管理和应用而形成创新。并且,对技术资源的集成和创新有利于提高竞

争者模仿的难度,能够帮助企业开发出重要资源的替代品,提高企业创新水平。因此,我们 提出假设 4。

假设 4 技术资源管理在外部社会资本和产品创新间起中介作用。

H4

H2+

H3+

技术资源管理

外部社会资本

H1+

产品创新

图 1 概念模型图

3 样本数据收集及变量的测量方法

3.1 数据收集和研究设计

本次被调查的企业所处行业较广,涵盖新兴的电子行业、传统制造业、能源行业以及化

工行业,调研城市大部分处于经济技术较为发达的省、市、地区,例如北京、上海、惠州、

西安等。企业的规模分布情况如下:特大型企业20家,大企业47家,中等企业74家,小企业

85家(规模区分标准参考国家产业部标准)。在展开全面调研之前,我们选取西安高新开发

区的3家企业进行预调研,这些调研的结果从最终的调研问卷中剔除,根据这3份调研问卷反 馈的结果对问卷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问卷的收集采用三种形式,主要形式为上门访问,指导被调查者进行问卷的填写并及时

回收;同时,我们也走访了部分企业,将问卷交付被调查者,经其填写后在规定时间内寄回;

而且,我们通过发送E-mail的方式,对全国几个大城市的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整个调研过

程共发出问卷350份,截止2004年8月15日共回收问卷226份,反馈率为64.6%。被调研者主

要是企业的CEO或者其指定的其他企业高层管理人员,Gaedeke 和Tooltelian认为高层管理者

的回应达到20%就是可以接受的,据此而论,问卷的回收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25]。

3.2 因变量

我们从产品创新的新颖性角度提出了测量产品创新的3个题项:“近五年来,贵企业全新

产品创新的数量/渐进性产品创新的数量/创新的新颖性与同行业竞争者相比”。问卷采用7点

Likert量表,1为“远远低于竞争者”,7为“远远高于竞争者”。

3.3 自变量

(1)外部社会资本。根据 Nahapiet 和 Ghoshal 对外部社会资本的定义[3],我们采用 7

点 Likert 量表度量了企业与供应商/客户/竞争者/机构/高校联系的紧密程度(1=没有联 系,7=联系非常密切)。

(2)技术资源管理。根据 Sirmon,Hitt 和 Ireland 对资源管理的定义[21],我们测量了“企

业对 Know-How,引进的先进设备,引进的专门人才,现有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设备的开发利 用程度”(1=没有开发利用,7=充分开发利用)。

3.4 控制变量

(1)企业规模。企业规模无疑会影响企业创新[26]。大企业拥有更多的资源来促进企业

的创新,同时他们也更易于从外部获取企业运作和创新所需的资源。本文采用员工人数的对 数来衡量企业规模指标。

(2)行业竞争状况。竞争状况是可能影响创新的另外一个变量[27],为了度量竞争状况, 我们使用了 5 点 Likert

量表(1=“完全竞争”,5=“垄断”)。

(3)技术发展阶段。从技术生命周期理论来看,企业会根据产品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

来制定相应的技术创新战略[28]。本文将技术发展阶段划分为投入阶段、成长阶段、成熟稳 定阶段以及衰退阶段。

3.5 分析方法

根据分布线性回归及温忠麟推荐的中介效应的分步检验程序[29],我们检验的步骤为:

1)模型0的估计模型只包含控制变量,作为其他包含自变量模型的参照模型。

2)分别用外部社会资本和企业技术资源管理对产品创新进行回归分析,检验假设1和假 设2是否成立。

3)将外部社会资本和企业技术资源管理共同对产品创新进行回归分析,检验回归方程 中回归系数的显著性,判别企业技术资源管理的中介效应是否存在(即假设 3

和假设 4), 同时采用 Sobel 检验判别是中介效应的显著性。

4 假设检验结果

4.1信度与效度检验

本文的数据分析采用 SPSS15.0 和 AMOS4.0 软件。如表 1 所示,所有变量都显示出良

好的信度和效度。聚合效度用于测度变量的同一性,它可以用因子载荷加以判别。外部社会 资本、技术资源管理和产品创新的因子载荷都远远高于

0.60,所以这三个因子都通过了聚合 效度的检验。

表 1 信度和效度

指标

Cronbach Alpha

标准因子载荷 变量提取

产品创新

0.8822

.80941

1. 全新产品创新的数量

.908

2. 渐进的产品创新的数量

.924

3. 产品创新的新颖性

.865

技术资源管理

0.9238

0.76699

1.Know-How

.844

2. 引进的先进设备

.866

3.引进的专门人才

.897

4.人力资源

.886

5.技术设备与设施

.886

外部社会资本

0.870

.67216

1.与竞争者的联系

.845

2.与供应商的联系

.896

3.与顾客的联系

.902

4.与中介机构的联系

.804

5.与高校的联系

.621

我们用 AMOS 4.0 进行了确定性因子分析,以检验变量的结构效度。结果显示模型具有

良好的结构效度(χ2=105.267, χ2/df =1.726, P

[CFI]= .978, 近似标准误[RMSEA]= .057)。 由于我们的问卷多是由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独立填写,为了防止产生共同方法偏差和单

个被调查人偏差,我们在调研和数据统计过程中分别采取了过程补救措施和统计补救措施。

过程补救措施包括减少题项的模糊性、将测量外部社会资本和产品创新的题项分别置于问卷

的不同部分、从其他的信息来源获取控制变量的数据等。统计补救措施包括统计数据的对数 化处理、二手资料的获取、现场调查,并进行了 Harman

的单因子分析[30]。因子分析的结果 显示,每个因子可解释的方差都不超过 20%,所有因子的载荷都高于 0.43。这一结果表明

数据不存在共同方法偏差和单一被调查人偏差。

4.2 均值、方差和相关系数

表 2 为数据的平均值、标准差和测量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从表中可以看出,外部社会

资本和技术资源管理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技术资源管理可以促进外部社会资本的形 成,反之亦然。

表 2 均值、方差和相关性

均值

方差

1

2

3

4

5

6

1.产品创新

2.184

0.792

1

2.技术资源管理

3.953

1.739

.424**

1

3.外部社会资本

2.982

1.951

.282**

.418**

1

4.企业规模

4.892

2.588

.131*

.213**

.122

1

5.行业竞争程度

3.628

0.920

.108

-.024

.093

.034

1

6.技术发展阶段

2.314

0.796

.100

.084

.079

.102

-.022

1

** 相关关系在 0.01 的水平上显著 (2-tailed).

* 相关关系在 0.05 的水平上显著 (2-tailed).

4.3 假设验证

为了更清楚地检验外部社会资本、技术资源管理对产品创新的影响,我们在模型0中只

包含控制变量,在以后的模型中将自变量加入。从表3的模型回归结果来看,模型1中外部社 会资本与产品创新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

0.01),因此假设1成立。模型2中,企业技术 资源管理与产品创新的正相关关系也非常显著(p

业外部社会资本与技术资源管理显著正相关(p

在模型1中,外部社会资本与产品创新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在模型4中,外部社会资

本与产品创新的相关关系变得不显著,但产品创新与技术资源管理则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 系(p

0.01)。与温忠麟(2004)的中介变量检验步骤相比较表明,企业技术资源管理在外

部社会资本和产品创新之间起到了完全的中介作用。然后我们又做了Sobel检验。Sobel检验

的优势在于它可以检测自变量之间的间接效应,而不影响它们对因变量的效果。在Sobel检

验中,技术资源管理的中介效果也很明显(b = .000629, t = 265.27, p < 0.01),再次验证了假

设4中对技术资源管理中介效应的假设。

表 3 回归模型的结果:技术资源管理在外部社会资本与产品创新之间的中介效应 变量

模型0

模型 1

模型 2

模型 3a

模型 4

企业规模

.119 (.020)*

行业竞争程度

.105 (.057)

技术发展阶段

.091 (.066)

.090 (.020)

.082 (.055)

.072

(.064)

.163** (.041)

-.066 (.114)

.034

(.132)

.032 (.019)

.118 (.052)*

.065

(.060)

.030 (.019)

.106 (.052)

.060

(.060)

外部社会资本

.258 (.026)**

技术资源管理

.402** (.054)

.415 (.028)**

.109 (.027)

.370**

(.031)

R2

.036

.101

.207

.199

.209

∆R2

.065

.106

.163

.173

a:该模型的因变量为企业技术资源管理

** 相关关系在 0.01 的水平上显著 (2-tailed)

* 相关关系在0.05的水平上显著 (2-tailed)

5 结论与讨论

本文采用实证的方法,检验了技术资源管理在外部社会资本和产品创新间的中介关系。 得出了以下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1)企业内部难以模仿的资源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但以前的研究多认为 占有了这样的资源就能够获得良好的企业绩效。Sirmon,Hitt 和

Ireland[21] 2007 年提出了资 源管理的概念,首次打开了资源理论的黑箱,强调只有将静态资源进行动态管理,才能够使

企业内有价值的资源充分发挥作用。本文在资源管理概念的基础上,具体研究了技术资源管 理对企业创新的正向影响作用。

(2)企业的外部社会资本只有通过内部的技术资源管理才能够提高企业的创新。从基

于资源的观点来看,企业的外部社会资本可以有效地补充内部资源的不足。本文的实证结果

表明,外部社会资本能够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竞争优势,是提高企业创新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途

径。同时,企业的技术资源管理有利于企业有效地吸收和应用外部的知识为己所用。这也是 本文对现有的社会资本、资源管理、产品创新的相关文献的理论贡献之一。

以上的结论也为我国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实践指导价值。改革开放 20 年的经验表

明,单纯依靠外部资本获取知识很难获得创新成果,企业只有将外部资源与内部技术管理相

结合,才能保持长期的技术领先地位。我国企业在制定自主创新战略的过程中,要注重外部

知识资源获取和内部技术管理的同时发展,对外部的资源进行进一步地管理和应用,形成企 业自身的优势技术,才能建立长期的技术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杨鹏鹏,谢恩,创造企业竞争优势:内部资源,外部网络及其整合,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2: 68-75

[2]Jacobs J. 1965.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Penguin:

New York.

[3]Nahapiet J, Ghoshal S. 1998. 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3: 242–266.

[4]Pfeffer J, Salancik G. 1978. 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 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 Harper & Row: New York.

[5]Geletkanycz, Marta A.; Hambrick, Donald C. 1997.The External Ties of Top

Executives: Implications for

Strategic Choice and Performance.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Vol. 42

Issue 4, 654-681

[6]Allen, T. 1977. Managing the flow of technology. Cambridge, MA: MIT

Press.

[7]Tsai, W. 2001. ‘Knowledge transfer in intraorganizational networks:

effect of network position and absorptive capacity on business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4, 996–1004.

[8]姚小涛,席酉民,社会网络理论及其在企业研究中的应用,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 22-27

[9]Quinn, J.B., 2000. Outsourcing innovation: The new engine of

growth.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41, 4:

13–28.

[10]Dyer, Jeffrey H.; Nobeoka, Kentaro. 2000. Creating and managing a

high-performance knowledge-sharing network: the toyota cas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 21 Issue 3, p345

[11]Helper, Susan. 1991. How Much Has Really Changed between U.S.

Automakers and Their Suppliers?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Vol. 32 Issue 4, p15-28

[12]Walker G, Kogut B, Shan W. 1997. Social capital, structural holes and

the formation of an industry network.

Organization Science 8: 109–125.

[13]Stuart, T. 2000. Interorganizational alliance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firms: A study of growth and innovation rates in a hightechnology industr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1: 791–811.

[14]Cohen WM, Levinthal DA. 1990. Absorptive capacity: 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35: 128–152.

[15]Barney, J. B. 1991.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 Management, 17: 99–120.

[16]Miller, D. 1996. A preliminary typology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Synthesizing the literature. Journal of

Management, 22: 485–505.

[17]Brush, T.H. & Artz, K.W. 1999. Toward a contingent resource-based

theory: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asymmetry on the value of capabilities in

veterinary medicin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 223–250.

[18]Penrose E. 1959. 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 Wiley: New York.

[19]Hitt, M.A., Ireland, R.D., Camp, S.M., & Sexton, D.L. 2001.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Entrepreneurial strategies for wealth crea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2(special issue), 479–491.

[20]赵永斌,弋亚群,企业闲置知识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探讨,科学学研究,2007.2: 173-177

[21]Sirmon, D. G., Hitt, M. A. and Ireland, R. D. 2007. Managing firm

resources in dynamic environments to

Create Value: Looking Inside the Black Box,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 32, No. 1, 273–292.

[22]Han, Jin K., Kim, Namwoon and Kim, Hong-Bumm 2001. Entry Barriers: A

Dull-, One-, or Two-Edged

Sword for Incumbents? Unraveling the Paradox from a Contingency

Perspective. Journal of Marketing

65(1):1–14.

[23]Han, Jin K., Kim, Namwoon and Srivastava, Rajendra K. 1998. Market

Orient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Is Innovation a Missing Link? Journal of Marketing

62(4):30–45.

[24]Gulati, R. and M. Gargiulo, 1999. ‘Where do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s come from?’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4(5), pp. 1439–1493.

[25]Gaedeke, R. M., and Tootelian, D. H, 1976. The fortune 500

list—an endangered species for academic research.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Vol: 4: 283-288.

[26]Ettlie, J.E. and Rubenstein, A.H. 1987. Firm size and product

innovation.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4, 89–108.

[27]Aghion, Philippe; Griffith, Rachel; Howitt, Peter. 2006. Vertical

Integration and Competi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96 Issue 2, p97-102

[28]Chandler, G. N. and Hanks, S. H. 1994. ‘Market attractiveness,

resource-based capabilities, venture strategies and venture performance’.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9, 4, 331–47

[29]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心理学报,2004, 36(5), 614-620

[30]Harman, H. H. 1967. Modern factor analysi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Technological Resource

Management between Social Capital and Product

Innovation

Xu Kai,Gao Shanxing

School of Management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710049)

Abstract

Social Capital is regarded as vital factor to improving product innovation

in most research. Chinese

firms pay more attention on social capital and acquire external resources

from all kinds of channels. However, many firms ignore to improve

technological resource management. Based on social capital and

resource-based theory, by using the survey data in 226

corporations, we demonstrate that technological resource management

has significant mediating effect between social capital and product

innovation. Therefore, Chinese firms must improve technological

resource management while acquiring social capital in order to create

firms’ core competence.

Keywords:Technological Resource Management;Social Capital;Product

Innovation

作者简介:

新能源技术管理范文7

关键词 地下水资源管理;新技术新方法;水位调节;技术

中图分类号:P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7-0154-01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下水的开采受到严重不良影响,不合理的开采、废弃物的污染都造成了水资源的管理问题日益严峻,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尽管水资源管理部门已经采取一些措施加以管理,但面对水资源管理基础薄弱的问题,作用依然不明显。目前,科技的进步为水资源管理带来了各项新技术与新方法,结合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和通信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定位系统等为水资源管理提供更多的便捷方式,极大提高了管理质量。

1 地下水资源调查分析技术与方法

1)地理信息系统的管理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具备极强的空间数据处理功能,以及地图的可视化,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控和能源勘探方面。在水资源防污染性能评价方面,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首先进行浅层地下水防污染因素的提取,对主要因素进行多次对比,权衡轻重,选取最关键因素。其次,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绘制成图,并对各因素进行量化[1];利用相关软件将图层栅格化;最后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空间分析,对地下水层防污染性能进行具体分区。

2)同位素技术的管理应用。地下水循环系统是极为重要的水资源研究内容,包括地下水循环深度等,通过研究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水量三方面的具体特点,进而反映该地区地下水的自动更新能力。当前,对于地下水循环深度的主要研究技术有同位素水文地质学方法和水动力学法,同位素水文地质学主要通过同位素标志性和计时性对水文进行研究。地下水动力学方法的应用所需数据量大,涉及的参数较多,对地下水文有详细的资料。在城市人动较密集的地区可以有效利用该技术,但往往在一些缺乏基础资料、地处偏远、人口稀少的环境就不适合使用,存在一定局限性。同位素水文地质学的应用时间早,至今使用也比较成熟,主要用于水体的起源、水体年龄和水径流途径方面。对于水的主要成分氢和氧,同位素水文地质学可对之进行浅层地下水的追踪[2],达到理想的研究效果。

2 地下水资源管理软件

国外有专家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提出对地下水的水流模型和先进的技术相整合,形成一个地下水管理模式进行科学管理。目前为止,国外的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式已经得到成熟的发展与应用,各种管理软件的设计为水资源管理提供了有效服务,对于解决水资源的难题也得到相应开发和利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下水的研究得到更多的重视,管理方式也日新月异,例如应用较普遍的地理信息技术,地下水资源管理遗传算法,地下水动态预测小波随机耦合模型,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等等较为先进的管理软件。各具特色的管理软件的发展,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地下水数学模型相结合的产物。模型与模拟软件关系紧密,不可缺少,模型是软件的核心成分,模拟软件则是模型实现的关键方式,模型的发展会带动模拟软件的适用范围更加广泛,并有效提高模拟的准确率,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益,实现良好的现代化水平。在发达国家,已经研制出叫成功的管理软件,并发展成为世界标准水平。如美国的MODFLOW软件[3]。

20世纪80年代已经发展得火热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NN,是一种对人脑或者自然的神经网络的基本特征进行模拟,是一种抽象的非线性动力学研究系统。该系统拥有极强的对信息的处理能力,能大规模并行处理以及储存各类复杂信息,功能强大,系统自身具有良好的适应性、组织性和学习能力,对事物的联想、错荣和对干扰物的抵抗能力,对一些模糊性的问题有分析内在规律的能力,系统先进性极强。该系统使用在地下水资源的研究方面,对于地下水环境的分析评价也可以通过该功能进行,将研究问题看做一个模式来识别问题。目前,使用得较广泛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为BP网络,可以有效地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对函数的传递十分有效,网络包括三层:传递层、隐含层、输出层。

3 新技术与新方法

1)水污染修复技术。近几年,经济的发展使工业废料的排放量逐渐增加,导致土壤和地下水都受到严重影响。地下水的污染情况越来越严重,有相关数据显示,对全国200个城市地下水质量进行调查,发现有65%的城市地下水已经受到重度污染,35%的城市轻度污染,只有5%的小城市基本没有污染。可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水土的污染,而水土的污染又会阻碍经济的更好发展,也会对人类身体健康造成威胁。因此,研制一门针对水污染修复技术十分有必要。针对地下水的污染源来看,主要有铅污染、石油烃污染和硝酸盐污染,根据不同污染源设计不同的修复技术和处理方法。首先,针对铅污染,主要处理方式有物理屏蔽技术、原位修复技术以及抽出处理技术。三项技术中以原位修复技术为主,是研究的重点技术,该技术包含的项目有生物修复技术、物理化学修复技术和可渗透反应墙等,根据水污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其次,地下水硝酸盐氮的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的内容有化学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和物理化学修复技术。国外有相关调查表明,地下水在受到石油烃污染后,在很长时间内都无法恢复原样,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都处于污染状态,因此,对该类状况进行经济适用的去污处理已经成为各国水文研究专家探讨的热点话题,对原位修复技术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原位修复技术主要研究技术包括原位化学氧、原位电动修复、环境同位素技术、渗透反应格栅技术以及土壤气抽出技术等主要内容。

2)水源补给技术。对地下水实行人工补给,可以有效调节地下水的补给量。人工补给的实质就是利用相关工程设备,将地表水自流或用压力引入地下含水层内,以此丰富地下水的自我补给量,使地下水水位常年保持稳定,并进一步对地下水资源进行季节或年度的调节,确保地下水的长期充足。国外对该技术已经发展得较成熟,已经普遍运用于小规模的地下水补给利用。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下水资源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已经越来越多,对于先进技术的使用应根据各地区污染源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运用。政府部门也应在积极的引导下加强水资源的管理,使人们充分认识到水资源危机,促进社会经济的合理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1]唐克旺,唐蕴,等.地下水功能区划体系及其应用[J].水利学报,2012,21(11):110-111.

新能源技术管理范文8

来信

刊中刊

关键词

数字

美咨询公司开始研究“中国对手”

声音

图片新闻

近期政策关注

“人才”来了怎么办?——上海启动“科技服务专窗”

产业在平台上起飞——上海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推动产业发展

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整合产业链一体化支撑产业发展

上海市清洁高效发电设备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加速发电技术的持续创新能力

上海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助力企业技术研发服务政府产业推进

上海市中小型电机及系统技术创新服务平台:集资源优势,以对外服务助推行业发展

上海市软件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应对产业转型服务创新主体

上海市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提业亟需服务与企业共成长

上海市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以“规范”和“示范”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提高创“芯”力,让“散装”变“精装”

上海市高性能宽带信息网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激活创新之源推动信息产业跨越发展

卷首语

资讯

图片新闻

融资困难、重复税收、无政策支持、会计核算不统一合同能源管理四大难题有望破解——《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意见》解读

何谓合同能源管理?

节能服务是一种集成服务

合同能源管理缘何需要政策扶持?

财税政策直接助力合同能源管理

间接助力行业发展:游戏规则正日益健全

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政策解读之二

合同能源管理,让行政之风助你翱翔

合同能源管理:节能产业风向标

我们也想要获利!——来自银行业的希冀

节能服务产业的深层桎梏访上海市能效中心(上海市节能服务中心)常务副主任叶文彪

我们是如何规避风险的——四家EMC公司的生存之道

合同能源管理,政策扶持可否另辟蹊径?

创新基础知识五硅谷栖息地:创新环境的典范

论我国高新区集群式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

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管理模式创新

新一轮经济增长,民间投资发力现良机国务院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

沉到一线去,服务企业去!

刊中刊

数字

声音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崇明服务中心揭牌

2009年张江药谷发展论坛召开

普陀区召开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年中会议

浦东新区开通上海法院首家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网

华东荟萃

安徽省出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江苏省正式启动实施优良品种培育工程

强调自主扶持原创——国家《动漫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及优惠政策解读

如何培育和发展创新集群?——上海市“关于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若干意见”(“32条”政策)解读之三

职称申报8问

《上海市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管理试行办法》日前出炉

上海市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管理试行办法

认定管理办法解读

认定9问

新能源技术管理范文9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对策

高新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源是指高新技术企业所有员工所拥有的体力、智力和技术的综合,是具有能动性、社会性和高增值性的特殊资源。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的多寡决定着高新技术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引言

知识经济的出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在经历了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后产生的。在知识经济时代,世界的发展将越来越不平衡,发展中国家将失去资源和劳动力充裕的优势,失去平等竞争的机会;发达国家利用高科技优势而实现经济快速增长。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应充分认识世界政治多元化所带来的科技发展新机遇,以及科技发展带来的巨大社会生产力,加快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步伐。高新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源具有稀缺性,人力资源的多寡是影响其经营管理绩效和可持续性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必须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

二、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及管理成效也逐渐提升,提高了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成效。2008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就业人员为716.5万人,具有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人员分别为163.6万人、24.9万人和3.2万人,其中,留学归国人员为2.9万人。在从业人员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人员达到97.2万人,占从业人员总量的13.6%。但是,其人力资源管理中依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落后

人力资源的管理及其整合决定着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价值的实现。目前,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高新技术企业中高级技术人才较少,人力资源的整体质量较低,因此最终给企业领导者造成了“找人比找资金、找设备容易”的假象,使企业领导者不重视对人力资源,尤其是高级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二是高新技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综合素质较低,导致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及其战略价值等的认识片面,将人力资源管理等同于一般的人事管理,导致该企业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与制度的建设。

2.人力资源的招聘制度不科学

科学合理的招聘机制可以快速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的质量及数量。目前,高新技术企业的招聘制度严重缺乏科学性。主要表现为:一是招聘过程通常为暗箱操作,透明度较差;二是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招聘之时对应聘者的考核与实际应聘岗位相脱节,忽视岗位要求,片面规定应聘者必须具有高学历,这样将会把许多学历水平较低,但职业技能水平较高的人力资源拒之门外,是对人力资源的一种浪费。

3.人力资源的报酬不合理

目前,高新技术企业的工资制度主要是以岗位为准,即同一岗位的工资水平相同。这种工资制度完全忽视了员工工作的努力程度、对企业的忠诚度与贡献程度的差异等,将会导致平均主义现象,严重挫伤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高新技术企业的工资水平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经济发达地区的工资水平显著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导致员工相对工资的地区差异,使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新技术企业对高级人力资源的吸引力较弱。

4.人力资源的流动不足

由于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发展环境等原因导致我国人力资源交流市场的发展滞后且发展水平较低,主要表现为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中介机构的信用度较低等,严重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同时,部分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一些内部制度,如企业员工合同制等限制员工的流动,导致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的流动严重不足。

5.绩效考核机制不完善

高新技术企业绩效考核机制依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四方面:一是考核的内容不完整。目前其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身体素质以及纪律等,而没有纳入工作质量、工作效率等内容。二是考核的主体太少。目前主要的考核主体是自我考评和直接上司,而没有让同事和直接下司参与考核。三是主要采取静态的考核方法。四是考核的内容具有很强的主观性,通常主要采用定性指标进行考核。

6.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不合理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重视经济或物质激励,而忽视政治激励,即企业以经济活物质激励为主,而很少运用参与激励、权力激励和晋升激励方式。二是重视短期激励而忽视了长期激励,企业经常运用奖金等先进激励的方式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很少采用股票期权的方式,这样将会导致员工的短期行为,不利于高新技术企业的长期发展。三是侧重个人激励,缺少团队激励。

三、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1.改变观念,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以人为本”是指人力资源的管理活动以人为根本出发点,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好人的各项思想工作,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在高新技术企业中的价值。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一个组织中最缺乏的不再是资金和设备,而是高素质的人才,人力资源在组织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现,因此,高新技术企业管理的重心也应该从物转向人,建立“以人为本”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2.建立公平、公开、合理的招聘机制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遵循科学、合理的招聘原则,即唯才是用的原则。二是通过人力市场或其他方式,公开招聘新进员工。三是整个招聘过程都要具有公平性和透明度,即给所有应聘者提供同等的竞争机会,在公平竞争中进行招聘,并将招聘结果及时对外公布,增加其透明度。四是根据不同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和学历要求,决定各个岗位的应聘条件,每一类岗位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及其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并且从员工招聘开始就要按照“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原则,选择适宜的人员到适合的工作岗位。

3.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和工资机制

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增加人力资源存量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应该重视并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一是高新技术企业要经常给员工提供职业和技术培训的机会,并定期进行职业技术竞赛,以提高员工的职业技术水平,增加本单位人力资源的存量。二是高新技术企业应该建立合理的工资调节机制,吸引高级劳动者到本企业就业的同时,也会激励本企业原有就业者重视知识和技能的自我发展。具体而言,就是将工资水平与学历水平、专业技术水平相挂钩,对高学历、高技术水平的人力资源,应给予较高的工资。

4.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流动机制

目前高新技术企业缺乏人力资源的流动机制,导致高新技术企业劳动力价格差异较大及劳动力配置不合理,严重降低了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流动机制,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1)实现人力资源的信息化。通过有效、可行的渠道,如网络等,及时公布和更新人力资源的市场需求信息和供给信息,使供求双方能够及时获得市场信息。(2)建立由市场机制决定劳动力价格的价格决定机制。目前中国劳动力的价格主要由用人单位决定,人力资源的所有者只能被动接受,而且在一些单位,职工工资和职业技能、学历相脱节,导致长期以来,人力资源的所有者缺乏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严重降低了工作效率。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应建立由市场机制根据市场供求信息和人力资源的质量,决定劳动力价格的市场机制,发挥价格杠杆对人力资源的调节作用。(3)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市场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有效保护交易双方的合法权利。(4)严格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的中介机构,引导其合法经营,为人力资源的合理交流做出积极的贡献。

5.建立完整的绩效考核机制

科学、完整、客观性较强的绩效考核机制可以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及积极性。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立完整的绩效考核机制:一是扩大考核内容,将工作质量、工作效率等纳入到考核内容中;二是增加考核主体,让同事和直接下属参与考核活动;三是尽量采用定量指标来衡量员工的工作业绩,提高考核的客观性;四是采用动态的绩效考核机制。

6.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

激励是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因此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是极其重要的。对人力资源的激励通常包括以下方式:(1)经济或物质激励。运用这种方式对人力资源进行激励,最早通常是给人力资源所有者一定数额的货币资金或其他物品的奖励,但后来随着管理水平的提高,部分单位给人力资源所有者一定数量的本单位股票等虚拟资产,以示奖励的同时也将人力资源所有者的利益与单位利益相结合。(2)政治奖励。经济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和最低层次的需求,而当人的最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高层次的需求,那么政治升迁就是其中的一项。对于表现特别突出、有特别贡献或属于紧缺类人力资源,高新技术企业应该对其进行一定的政治奖励,给人力资源所有者提供升迁的机会,以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3)股票期权激励。为了防止和杜绝员工,尤其是管理者的短期行为对企业的不利影响,应采取股票期权的激励方式。(4)引入团队激励。在侧重个人激励的基础上,运用赋予团队权力等方式进行团队激励。

参考文献:

[1]董亚辉:论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战略[J].商场现代化,2006(9):300-301

[2]贾延红:高新技术企业中的核心人力及其激励[J].科学管理研究,2006(8):138-139

[3]郑贤玲:股票期权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32-35

[4]张一驰等:策略性股票期权激励设计[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3,4:26-28

新能源技术管理范文10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资产;技术资产管理;无形资产

高新技术企业是从事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及其商品转化和生产的经济实体,是技术资产的孵化和产业化,是知识和技术的商品化。高新技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依赖的是他们的先进技术和员工头脑中的先进知识和理念,这些都是企业的技术资产,正是这些技术资产的存在,使得那些众多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通过知识和技术垄断带来的超额利润和长期利润发展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大公司。因而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应该要足够重视技术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处于知识经济时代下,技术资产是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得以生存和继续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加强对技术资产的管理亦成为了各个企业的焦点,打破传统管理下的模式,对技术资产进行有效管理,成为目前需要快速解决的一个中心问题。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资产的管理进行探讨一些新的思路。

一、转换观念,加强技术资产培育与开发,提升对技术资产的管理意识

在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资产已成为企业谋利的最重要资源,应将其价值管理列为财务管理核心内容,并把它同企业的战略规划和战略管理有机结合。同时要积极对技术资产进行培育与开发,这需要花费企业大量的心血,无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而言,对技术资产的开发培育可以从技术的质量、品牌和再创新、以及企业文化等几个主要方面进行。

1.制定技术质量战略

未来的市场和效益取决于现在技术资产质量如何,质量无疑成为了技术资产开发与培育的基础。因此要想真正找到技术资产培育的切入点和立足点,企业的管理人员只有从这样的高度去认识技术质量。同时,企业应该以产品和服务质量为标准尺度,做到精细化的管理,全面化的管理,满足消费者现实和潜在需求的质量标准,从而获取消费者的偏爱,由此为企业开发与培育技术资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2.贯彻技术品牌战略

品牌战略属于质量战略的延伸,是以质量战略为基础。优质的品牌能够为企业带来信誉、顾客和效益,有助于不断扩大企业的市场,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品牌就是无形资产,品牌就是核心竞争力,企业应该牢固树立这种意识,并积极有效地贯彻品牌战略。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可以有多种模式,不管是多品牌还是单一品牌,每个企业应根据自己的情况量身制定,确保品牌战略的落实实施。

3.重视技术的再创新

企业无形资产的形成与扩张,其主要来源与基本途径就是技术的创新。而技术的再创新能够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产权;能够明显提高企业的品牌价值;能够有效改善各种关系资源与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毋庸置疑,这些都是企业热衷追求的无形资产。企业应注重进行技术再创新工作,吸收一切国内外先进技术以及管理经验,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

4.构建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种软资源,总是扮演着企业总资产“发动机”、“激发剂”与“催化剂”的角色。因此一个企业如果忽视对文化的建设,其技术资产的形成与发展也注定缺少了内在的持久动力。一个企业的文化是由企业内全体职工一致认可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具有企业特色的行为方式以及外在的物质表现构成。因此,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可以从理念、制度以及物质三个方面入手,注重员工心灵深处的想法,、抓住技术资产的源头。

二、将显性技术资产与隐性无形资产相融合

传统意义上讲的无形资产,一般是指专利权、专利技术等,对于这类无形资产,企业都有较全面和深刻的认识,而对于诸如知识资源、企业战略、企业文化等的隐性无形资产却常常容易被管理者忽略,然而这类隐性无形资产却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合理恰当的隐性无形资产管理对于显性技术资产的管理水平的提高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如,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为显性技术资产的管理提供良好的软环境,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也关系着显性技术资产管理。因此,无形资产的管理应充分考虑到隐性无形资产的管理,将显性技术资产与隐性无形资产相结合,对企业的无形资产做到全面、系统的管理。

三、改进技术资产的核算

1.合理处理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

一般企业出于遵守谨慎性原则考虑,会将已经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全部按照投入当期费用计入,而不是将这些费用资本化。这种处理方法对于传统的企业来说是可以的。但在高新技术企业中,研究和开发的投入费用是企业投资的重要部分,不仅投资数量大,而且呈常态化、动态化趋势。如果继续沿用这种处理方法,企业的利润则会大幅下降,而不能真实体现企业的业绩,也将不利于企业良好的形象的树立以及员工积极性的调动,同时,这种处理方式很可能严重低估企业自创技术资产的价值,不能真正体现企业无形资产的状况。所以,如果将研究和开发投入的费用全部费用化就有些不合理了。就高新技术企业来说,可以将已经发生的研究和开发费按照长期待摊费用来处理,等研究开发成功之后,再将它全部允以资本化,转成无形资产,假如研究开发失败,仍可分期计入费用处理。由此既可以反映企业的研究与开发真实的支出情况,也可以避免由于费用化而减少了利润,从而达到提升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研究与开发投资的积极目的。

2.完善技术资产计价基础

现行财务管理以历史成本原则作为技术资产计价基础,而作为具有高收益和高动态等特点的技术资产,如果按照历史成本来计价,就难以反映技术资产的真实价值和可能带来的未来超额收益。例如,高新技术在眼下还是高新技术,但在未来就不一定还是高新技术,故当前可能得到的超额收益的技术资产极有可能会因技术的革新换代迅速消失其本身的超额获利能力,所以如果仍然以历史成本为计价基础,则可能造成高收益的技术资产价值被低估。从而造成财务信息的失实和决策失误。因此,可以在对技术资产以历史成本计划的基础上,在表外定期评估技术资产,定期以评估的公允价值对技术资产的价值进行说明。

3.改进技术资产的摊销处理

对于技术资产的摊销处理方法,较普遍的是采用摊销期限较长的直线摊销法。但是,由于高新技术企业中的技术资产更新换代时间间隔缩短、寿命周期减少,如果采用直线摊销法,将不利于防范技术资产风险。因此,可以考虑应用类似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方法,改进技术资产的摊销处理。有效化解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资产风险的同时,达到更符合配比原则,即早期无形资产带来的超额收益大,相应摊销的费用多;后期无形资产带来的超额收益小,相应摊销的费用少。

四、加快企业技术资产管理机构的设置

当前,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资产管理不够完善,因此,要加强企业技术资产管理就需要加快企业技术资产管理机构的设置。围绕技术资产的研发、运营、维护以及绩效评价等环节在企业内部设置专门的技术资产专门管理部门和机构,在技术资产管理机构中配置专业的技术人才、法律、财务、运营等专业人才进行技术资产的统筹管理。同时,对技术资产管理人员进行相应培训,提高专业水平和技术资产管理效率,尽快将已有的技术资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效保障企业技术资产的保值增值。通过构建两种资产同时抓的综合考核指标和复合管控体系,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机制,注重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激励和约束体制,建立覆盖技术资产管理的网络管理系统。构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资产管理机制,完善各种技术资产管理的制度,以规章制度来规范企业技术资产的整个管理过程,并对各种技术资产的经营管理负责任,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五、完善技术资产的保护和评估机制,加强管理,切实保障企业权益

技术资产的保护就是利用一定的方式,采取必要的手段,使自己的技术资产和带来的经济收益不遭受到侵害的行为。它是整个技术资产经营和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企业可以通过树立主动保护技术资产的意识,经常开展法律制度教育,从而提升员工对技术资产的保护意识与能力。还可以制定关于技术资产的保护制度与方法,同时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企业自己的利益。

另外,只有科学合理地评估技术资产的价值,制定出合理的价格,才能保障技术资产的最大利益顺利实现,从而减少它的风险。企业及其有必要去采取相关的措施来不断提升技术资产的评估质量,还要做到有章可循,进而实现规范化管理。

六、抓住技术资产管理的关键--人的管理

人力资源的开发始终是高新技术企业得以可持续性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抓住技术资产管理的关键归根结底是加强对人的管理。当前加强对人的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重点方面入手:

1.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自学,创新,思维与应变等综合能力。2.培养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往往基础扎实,有某一方面扎实出众的专业知识也有宽广的知识面,能很快适应国际的各种竞争。3.通过政治和人文的素质教育来造就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以及集体主义的伦理道德观,树立起高尚的人格,加强合作的团队精神等。4.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各种压力扑面而来,身体和心理素质培养也变得不能忽视。要让人才能适应住各种环境,同时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从而敢于去面对未来的挫折,也经得起各种失败,,越挫越勇,永不后退。5.打造人才招聘、培养、任用、激励、考评一体化的机制。就是要任人唯贤,根据不同个人的能力来分配与其适当的工作,然后按照每个人的能力、业绩进行考核,选拔和奖励,鼓励员工勇于创新和进取,树立自立、自主、自强、自重以及敢作敢为的精神,制定科学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则,源源不断地激发员工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肖侠,骆阳.对企业无形资产管理几个问题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8(11):15~16.

[2]刘芳,高建来.企业无形资产管理创新研究[J].企业活力,2009(7):8~10.

[3]杨厚芬,郭红蓉.对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管理问题的探讨[J].四川财政,2003(4):36~37.

[4]王桃英,刘恒靖.谈民营科技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J].当代经济,2008(3):30~31.

新能源技术管理范文11

组织创新

我们现在图书馆各部门都是按照传统图书馆形式设立的,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使用,就需要图书馆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和技术支持。面对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方式,图书馆的工作必须进行创新改革,创造一个符合现代化需要的管理机制,以满足图书馆管理机制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相适应。其中,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重点是对图书馆的各种信息数据实施综合性管理,图书馆领导者应该针对日常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管理策略和方法,搞好现代化图书馆工作,让图书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对于当前图书馆的管理模式,我们必须紧跟科技进步的节奏,密切关注未来科学技术变化的新趋势、新动向、新问题,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创建现代化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的新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图书馆的管理效率发挥最佳效率。同时,对于图书馆的管理者来说,需对内部管理机构进行改革,并根据现代图书馆发展趋势来扩大网络信息技术处理机构,不断构建新型的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机构,合理配置和使用图书馆资源。围绕读者的需求开展工作,为读者提高优质的服务,积极利用现代化技术扩大图书馆在网上的信息容量,不断推出新的信息服务内容,使服务内容更加适用于现代化发展模式。

方式创新

管理方式是提高图书馆效率的有力保障。图书馆是对各类信息进行采集、加工、整理、存储、传播等项工作,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不仅人力消耗过大、资金投入过多,而且图书馆的日常管理效率还达不到理想状况,阻碍图书馆的发展,所以要用现代化管理方式。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信息资源的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并能提高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开发、利用,还能为今后的管理工作的提升打下基础。因此,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应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并结合多项技术来实现管理方式的更新调整。以此适应未来现代化管理模式的需要,有助于图书馆智能化管理模式的创建。

资源创新

图书馆的资源包括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书籍资源等,它们都是图书馆的重要资源。在图书馆管理过程中,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资源创新”的模式。为了收集到更多的图书馆资源,我们必须对图书馆的管理人员进行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信息素质等内容的培训,并且要积极引导管理人员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不断地完善和超越自我,具有与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水平和作用。

全新高效的传输设备和信息存储可以给读者提供较之过去更加丰富、全面、快速的资源,并且给图书馆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图书馆在信息资源管理、建设等过程中,图书资源和各类知识的信息,通常需要涉及的方面包括:首先是数据库,图书馆应积极扩大、完善传统的图书资料,以加快现有的馆藏图书资料朝着“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等方向发展,这样才能保证网络化资源得到充分运用;其次是运用网络资源,加快把全新的网络资源投入到现实应用中才能获得应有的价值。

服务方式创新

服务方式的创新是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图书管理人员的使命并没有改变,数字技术不能取代图书馆管理人员:相反,图书馆管理人员作为读者与阅读资源之间的连接指导将变得更为重要。信息社会图书馆是以文献单元的加工为主逐渐转变到以知识单元加工为主。服务工作从借借还还,转移到多层次信息咨询服务,成为信息技术的媒介,催生了新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可是为“网上导航员”“网上信息员”“网上冲浪员”。所以网络环境下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在信息服务的过程中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含量增大,向智能化发展,图书馆从事读者服务工作的专业人员要在工作效率、工作成果、工作方式、工作价值等方面将发生很大变化。

现代图书馆管理工作要创新必须有精通网络环境的专业人才,这是提高整体服务水平的关键问题。信息技术使图书馆工作变得更加便利和高效,人和机器相适应,才能为读者提供更新、更快、更广泛、更方便的优质服务,是提高学校的科研和教学不二途径。数字图书馆要求管理人员熟练的掌握和运用计算机,即“人机结合”,管理人员主要靠计算机和计算机通讯网络来获取或提供信息服务。因此,图书馆员既要有扎实图书馆学知识,又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知识、网络技术,还要通晓网络安全维护知识和知识产权保护知识即成为复合型人才。

新能源技术管理范文12

【关键词】水源热泵;系统化;改良技术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新时期,伴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水源热泵技术的适宜性及系统性改良也越来越重要。一旦相关的技术管理出现问题,就容易危害技术人员及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还会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转和持续发展,因此对水源热泵的技术改良具有很强的必要性意义。在技术管理的领域中,存在着种类多样的管理体系,不同的管理体系蕴含着不同的管理理念,也反映了水源热泵行业各种技术差异化的举措。这就需要我们充分提高对水源热泵适宜性及系统性改良技术的安全意识,本文通过阐释我国相关技术领域的主要问题,深度并准确地分析改善水源热泵技术困境出现的根源,期望能够提出改良该项技术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促进问题的及时解决,为实现我国环境友好型社会助力。

一、项目技术的困境识别

水源热泵技术作为具有我国能源发展时代性特征的关键技术,伴随时代更替与社会经济的革新得到了完善与发展。但是,在当今集约型社会构建的大背景下,由于欠缺对于水源热泵适应性特点的关注,造成实际操作进程中存在一系列影响其作用拓展的阻碍因素,虽然我国技术管理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在水源热泵技术领域仍存在一些技术性难题等待相关技术人员攻克。作为主要的技术管理环节,对技术出现的困境原因开展剖析具有现实意义,是有效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纵观我国水源热泵技术发展的概况,相关技术的困境可以简述为如下几种。

1、缺少能动性利用

水源热泵作为新型的能源利用技术,需要配合各地区的现有的地理条件与社会需要进行复合型技术的灵活应用。但是我国目前对于该领域的关注度不够,未能从根本上对水源热泵技术进行深入的领会与实际施工情况的调研,直接影响了工程适宜性的发挥。具体表现为,水资源固有的状况与技术应用的搭配不合理、操作行为未考虑当地限制因素以及全局性的规划欠缺等,这造成工程成本与进度安排方面结构不合理,技术应用的监察与督促效用不高,后期的建设反馈也不能良好的反映施工的情况。

2、操作意识短视

水源热泵技术的应用作为一项综合性工程,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变化性等特点,这就需要借助多样化的整改举措来及时调整技术运作中的各种难题,使之很好的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1]。然而,现实中许多施工人员在部署水源热泵施工计划、战略时只把着眼点放在短期可见的销售额和直接赢利上,对技术应用未来规划不足。同时,技术运用当中也忽视了对于相关法律法规制约的重视,技术改良与安全意识匮乏,大大提升了施工的隐患,也导致技术运用中投入以及收益比不协调等问题层出不穷。

3、技术更新迟缓

依据水源热泵各个工程现场的状况来改良技术应用是实现技术管理成功的根源,而技术体系的合理有效搭建又是以准确的测试为基础的。能否实现对于现有技术的恰当使用取决于技术更新能否满足系统多样的实际需要,然而当前我国的水源热泵发展与技术改良要求并不能完全吻合,工程建设的实际效力不能匹配预期施工的规划,本质上是由于当前我国的水源热泵施工科学技术更新换代较慢所限制。

二、改良该项技术的建议

广泛探讨水源热泵施工中的适宜性及技术管理的系统性改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创新的技术管理办法对于促进该项技术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贡献。要针对水源热泵技术中所存在的各类型难题,借助系统化的原理来分析技术困境产生的原因,作出正确行为选择的判断,有效提高技术管理的有效程度,具体举措如下所述。

1、推行鲜明的计策

基于我国的可持续性发展与有效的水源热泵技术改良之间具有密切的共生关系,在能源紧缺的大背景下,我国在选择技术改良的过程中,势必要综合考量各地区现有的情况与水源热泵固有的特征,力图推行具有当地特色并适应社会需要的个性化改良举措。这就能够促进水源热泵的改良呈现出本土化、个性化的特性,相关的技术管理与体制革新也能够切实遵循中国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领域自身的改良目标。与此同时,相关技术操作人员还要在兼顾外部环境限制条件与内部资源有限性的前提下,在准确分析各地区差异化的特点与经济社会现状的基础上选择适配性的水源热泵技术战略,运用系统化的思维来统一改良中的各个环节,合理搭配相关技术的功能性特性,创建动态灵活、系统科学、和谐有序的技术模式,进而实现对于水源热泵技术利用效率的整体提升。

2、增强科技化

当今,水源热泵技术的信息科技化运用直接决定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与规划。为更好的迎合社会发展的趋势,相关的技术改良也要牢牢抓住网络化、通信化的信息交互渠道,集中力量构造科技化的技术运行模式。考虑到水源热泵的系统化是综合了社会发展因素、水源地理因素、地质文化因素等多个方面的改良工程,因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切实遵守科学性的目标导向,以系统化的改良模式来实现对于现有技术的合理调整[2]。具体而言,一方面要通过强化整体的科学创造意识来提升技术人员对水源热泵技术改良的关注度,从而为建立科学化的管理提供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还要巧妙地运用多种形式的信息管理方法来构造全方位、多层次的科学管理模式,建立系统化的技术改良体制。唯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水源热泵技术对于增长社会经济效益、创造能源财富等方面的独特效用。

3、新陈技术并举

伴随着水源热泵施工中的技术更新换代速率的增快,为有力推动建筑技术的优化调整,技术管理者要密切关注各种施工技术,不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熟悉新技术的用法,在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利用。在传统技术的支持下,将水源热泵技术进行成本的压缩,寻找安全保障与经济最大化的契合点。将传统的技术管理举措与新型科技智慧型管理、试验手段相结合,采取节能减排的运转渠道、环保先进的控制技术、循环迅速的设备配置等。着力发挥信息技术在水源热泵中的作用,不断提升机械自动化的管理水平,引用国外先进设备开展实验。一方面最大限度的晋升技术支持对于施工的进阶功效。另一方面,更好的实现水源热泵技术为提升环境生态效益的水准,保证该项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科技革命的快速发展,探究水源热泵技术的改良直接关系我国空调行业的进步,而科学系统的技术管理体系是其适宜性提升的基础性条件。要实现水源热泵有关技术的安全稳定运行,就要不断更新技术改良的认知水平,结合当前该领域发展的现状来采取科学化的技术改良手段。要想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实现水源热泵技术改良水平的提高,就要在传统固有技术的基础上,增添富有能源节约与环境集约的技术改良理念,依据我国新时期发展的特点及化多样的外部环境下开展水源热泵技术系统化的改革与创新,切实选择适应我国现状的技术,重视对于多重新型技术的综合使用以及施工的安全管理,通过适宜性技术改良体制的构建,促进该项技术对推动我国空调行业发展、丰富人民物质生活的无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