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能源产业

新能源产业

时间:2023-05-29 17:49:17

新能源产业

新能源产业范文1

3月12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了这样一段话―“建立促进新能源利用的机制,加强统筹规划、项目配套、政策引导,扩大国内需求,制止太阳能、风电等产业盲目扩张。”此话一出,立时引发业内波动。难道太阳能、风电等产业,要在今年受到宏观调控?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解读这段话?

无序投资造成失控

解读温总理的话前,首先需要搞清两个概念:什么是新能源?什么是新能源产业?其次,发展新能源的国家战略有没有松动?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具体来说,就是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而对开发新能源的单位和企业所从事的一系列过程,称之新能源产业。

总理所说的“制止”,实际上是对新能源产业中的太阳能、风电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盲目扩张”,进行制止。因此,笔者认为,总理的意思其实很清楚,就是要对整个新能源产业进行合理规划,并非限制。那么,太阳能和风电行业现状究竟如何?

此前国家能源局提出的远景规划是:至2020年建成2亿千瓦风电、至2015年达到15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在这一大战略趋势下,这两个新能源行业出现了井喷,仅在去年,全国风电累计并网装机容量就已突破4500万千瓦,同比增长逾45%;而光伏发电规模也达到300万千瓦。按这样的发展速度,“远景规划”似乎已成一个能超期完成的目标。但表面的繁荣不代表产业发展模式一定合理、科学。在两大行业中,去年都同时出现了严重的短期产能过剩,价格恶性比拼。这些问题如何产生?

政府电价补贴带来的高利润,直接刺激投资、上游制造环节一哄而上,产业提前过度集中,竞争转向无序。

虽然为促地方发展,各地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投建了上百个光伏产业园,但大多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产品生产也同质化。某些地方产业居然1/3集中在光伏行业,结果造成价格恶性竞争和产能过剩。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光伏企业还不足100家,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已膨胀至500多家,而风电行业约有30%~50%的产能处于闲置状态,且设备价格从过去每千瓦时1万元,降到了现在的3500元。产能过剩已给两个行业中的企业,带来了实际经营困境。

除产能过剩之外,风电行业去年事故频发。根据统计,仅在2011年8月底,全国共发生193起“风电脱网”事故。而光伏发电虽事故问题尚无集中显现,但也在进入事故频发趋势中。这一切都是因利益驱使,行业、企业盲目扩张,不顾管理和质量控制所致。

笔者曾服务于一家生产硅切片(硅是光伏产业的一环)所用的钢线企业,该企业2009年3月施工、当年投产。2010年6月实现销售1个亿人民币,年底实现全年销售3.5亿。如此迅猛的发展速度,在世界企业发展史上都不多见。这些企业,一方面受益于国家主推的新能源战略,另一方面,自己也是光伏产业产能过剩的推手。事态已失控到如此地步,应该如何解决?

亟待行业洗牌

解决国内新能源产业发展问题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市场之道―行业洗牌。行业洗牌是历史必然,每个行业都有“利润趋零”趋势。回首彩电行业、啤酒行业、药品行业、烟草行业、汽车行业莫不如此。目前的房地产行业市场洗牌正在进行,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思考。

笔者认为,目前新能源行业市场洗牌的时机基本成熟。但是,我们应该思考市场洗牌的持续时间、市场洗牌的速度、市场洗牌的难度究竟是怎样的?由于新能源产业中有很多技术壁垒,造就了有一定研发能力的企业良性发展;也正因为这些技术壁垒,给市场洗牌带来一定的难度,同时减缓市场洗牌的速度。那么在行业市场洗牌过程中,我们该做什么:

1. 产业调整升级势在必行。我处在产业链的哪一环?我的优劣势、机会与威胁是那些?

2. 行业内的“多、乱、杂、散、小”的局面将会改善,“老、弱、病、残”企业将会出局。我是出局者还是收拾“残局”者?出局后怎么办?如何收拾“残局”?

3. 企业之间将加速兼并重组之路,兼并与反兼并共存。我是主动去兼并别人者,还是被兼并者?

4. 企业战略调整、战略转移宜尽早进行。此行业是走是留?留在哪里?要留多久?凭什么留?如何留?

5. 各个企业不外乎用诸如地域优势、资源优势、品牌优势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我是否有地域优势、资源优势、品牌优势?如何利用这些优势?如何弥补不存在优势的这一劣势?

6. 各个企业拼管理、技术、研发,打造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机会与挑战并存。我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如何打造?

新能源产业范文2

(一)新能源产业技术还处于未成熟阶段。我国目前对于新能源产业技术的研究还处于未成熟阶段,部分甚至仅仅处于研发阶段,无法投入实用。就短期来看,新能源产业成本较高,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少,是一个尚在发展中的产业。

(二)新能源产业缺乏核心技术。由于缺乏创新能力而导致的核心技术缺乏一直是抑制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不具备核心技术,导致我国的生产水平跟不上世界市场的需求,使得新能源产业盈利能力不足。

(三)新能源产业政策配套不足。由于大部分新能源产业都处在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所以其生产成本较高,获得市场认可度的难度大,很难在竞争中进入市场,需要国家的扶持。加之,我国的财税政策在资金投入、激励企业创新和引导社会投资方面并没有太多作为,这样的结果导致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受到抑制。

(四)新能源产业技术转化率低。由于我国的中介服务系统并不发达,导致新能源产业的技术成果转化率非常低。一方面是企业难以得到合适的技术成果,另一方面科研机构找不到合适的成果扩散渠道,这种第三方连接的匮乏导致了先进的技术成果不能产生社会效益。

二、新能源经济增长的出路

(一)实现产业内良性竞争。在不同地区发展适合当地情况的新能源产业,因地制宜,试点小规模开发。但是开发新能源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支持以及满足许多复杂的技术要求,许多企业无法获得相应地资质,造成进入壁垒很高。如果仅仅由一两家企业单独进行开发则容易形成垄断,严重限制经济的发展。而目前我国的情况也就是这样,特别是在新能源发电这一块,往往是央企“吃肉”,中小企业跟在后面“喝汤”的局面。故而,只有打破垄断,形成产业内良性竞争,才能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二)以科技带动产业振兴。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就目前来看已经落后于世界的许多国家,一般消费者也更加倾向于购买传统的矿石燃料。所以我国的新能源技术发展应该考虑到多重发展道路并进的方法。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在世界上都是一个新兴的课题,所以即便存在着发展上的不平衡,差距也比较小。这种比较小的差距一方面让我国存在着技术上赶超他国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为我国的技术引进制造了困难。所以,新能源的这种特性就明确了一点,其发展壮大需要政策的扶持和培育。这种扶持应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资金方面的支持。财政资金的流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业结构的变动。只有拥有了足够雄厚的资金,才能满足科学研发的经费需求,也才能吸引人才的流入,推动新能源技术的创新。

第二,政策方面的支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用政策为新能源的市场投入保驾护航。能在一定程度上强制性的在短时间内有效带动科技的发展。

第三,配套设施的建设。新能源的发展和利用并不是简单地提供能源就行了,它需要一整套将新能源有效利用的基础设施。这些配套设施的建设不仅是一次大规模的资金流动,还需要政府对各方进行统筹调配,相互呼应。第四,整体的规划。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规划,可能因为政府扶持的原因,会让一些新能源的生产出现一些爆发性的增长,但是这种增长只是暂时地。一种能源真正被广泛使用需要有一整套相关产业来配套,这种产业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要避免盲目扩张导致的浪费,以科技发展水平为前提,循序渐进。

(三)培育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软环境。目前,我国还是一个发展我国家,在为高速的发展寻找代替能源的同时,更新国民的能源理念也是发展我国家所要面对的问题。将我国传统的克勤克俭的生活态度以“低碳消费”、“低碳生活”这样的时代新词重新介绍给人们,让人们理解可持续性发展的内涵,并将之作为自己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真正从精神文明的角度接受新兴能源的应用。

三、结束语

新能源产业范文3

新能源电动汽车最主要的部件是动力电池、电动机和能量转换控制系统,而动力电池要实现快速充电、安全等高性能,是技术门槛最高、也是利润最集中的部分。中投顾问新能源汽车行业部指出,新能源汽车对电池要求很高,必须具有高比能量、高比功率、快速充电和深度放电的性能,而且要求成本尽量低、使用寿尽量长。 据中投顾问的《2009-2012年中国电池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新能源汽车将朝着“镍氢——锂电——燃料电池”产业化路径发展。短期能够兑现业绩的只有镍氢动力电池,磷酸铁锂电池的不成熟,以及工信部出台的新能源汽车准入新标准也让镍氢电池生产商看到了中短期的希望。不过,3-5年内在锂电池技术成熟后,镍氢电池市场将被锂电池逐渐蚕食。 再者,近年来燃料电池(FC)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氢能的梦想在21世纪开始变成现实。而以氢为动力的燃料电池汽车(FCV)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并且取得了重大进展,预计在未来的5--10年内FCV将正式进人市场,以加氢站、输氢管道建设为标志的“氢经济”初露端倪。 研究发现,日本的锂电池供应商占有较大的优势地位,并已开始着手制定统一的锂电池规格、安全标准、充电方式。而美国为了不让自己由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变成对外国锂电池的依赖,也在扶持电动车和锂电池制造企业,美国能源部也于2009年批准了250亿美元的贷款。相比较之下,欧洲的汽车企业虽然在绿色节能环保方面非常激进,甚至更为激进,但他们在改进传统的发动机(如使其“小型化”,利用汽/柴油直喷技术等)方面,或者氢动力车方面,优势更为明显。 1. 政策利好 镍氢电池迎来投资盛宴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获悉,2010年6月25日工信部对外公布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并于7月1日起施行,到2010年12 月31日前适用。根据工信部出台的新标准,以镍氢电池生产的混合动力乘用车被归类为成熟产品,允许在全国范围内销售使用,对镍氢电池产业是一大利好。 1.1. 镍氢电池发展现状分析 镍氢动力电池刚刚进入成熟期,是目前混合动力汽车所用电池体系中唯一被实际验证并被商业化、规模化的电池体系,全球已经批量生产的混合动力汽车全部采用镍氢动力电池体系。 据中投顾问的《2008-201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的研究报告显示,现有混合动力电池99%的市场份额为镍氢动力电池,商业化的代表是丰田的普锐斯。目前全球主要的汽车动力电池厂商主要有日本的PEVE和 Sanyo,PEVE占据全球Hybrid动力车用镍氢电池85%的市场份额,目前主要的商业化的混合动力汽车如丰田的Prius、Alphard和 Estima,以及本田的Civic,Insight等均采用PEVE的镍氢动力电池组。 目前,长安杰勋、奇瑞A5、一汽奔腾、通用君悦等品牌轿车已经在示范运行,他们采用的也都是镍氢电池,不过电池主要向国外采购,国内镍氢电池在汽车上的运用仍处于研发匹配阶段。科力远目前正与国内奇瑞汽车、长安汽车等合作,首条生产线的产品主要供应奇瑞汽车。 1.2. 镍氢电池产业及公司分析 在镍氢电池领域,我国在技术和资源上均具有优势,其中,氢氧化镍性能世界领先,稀土资源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因此,发展镍氢动力电池是我国目前最现实的选择。 中投顾问新能源汽车行业部认为,从镍氢电池产业链条看,上游原料厂商为金属矿产开采商,中游为镍氢电池材料供应商,下游为电池厂商。从产业链来看较看好中下游厂商,上游厂商目前竞争状况供需平衡,不过动力电池的下游厂商科力远和中游厂商中炬高新都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上游镍矿开采商有吉恩镍业,而中游生产镍氢电池材料的国内上市公司包括金瑞科技(正极材料球型氢氧化镍)、厦门钨业和包钢稀土(负极材料稀土贮氢合金粉),其中厦门钨业是国内镍氢电池贮氢粉生产的龙头企业,下游厂商中,国内具有镍氢动力电池生产能力或计划进入该领域的公司包括春兰集团、科力远、中炬高新、湖南神舟、凯恩股份等,其中春兰集团是国内HEV镍氢动力电池技术的翘楚,市场占有率处于领先地位,中炬高新和湖南神舟也已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基础和市场地位,而科力远和

新能源产业范文4

一、概 述 在国际上,可再生能源已被看作一种替代能源,可以替代用化石燃料资源生产的常规能源。在1995到2003年期间,全球可再生能源累计投资达到了1000亿美元(仅2003年就投资了200亿美元),使可再生能源的并网发电能力达到1亿千瓦,至少满足了3亿人口的用电需求。在未来10年里,可再生能源市场的投资每年有望达到850亿美元,并创造几百万个新的就业机会。过去一说到发展可再生能源,人们首先就会联想到环境和气候变化。现在人们更多考虑的是能源安全、就业机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先进的技术开发和制造,以及消费者的拥护和消费者的选择。尽管可再生能源占全球能源的消费比例不到2%(2003),但其应用扩展的潜力是巨大的。 可再生能源迅速发展的一个例子是德国,在短短的10年间,依靠固定电价和一部综合的可再生能源法律激励体系,建立起自身的可再生能源产业,2002年的销售额达到110亿美元,并创造了几万个新的就业机会。德国已成为世界风电发展的领头羊,而且光伏发电紧随日本之后,排名世界第二。世界上许多国家或地区将可再生能源作为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到2017年20%的电力来自于可再生能源(2002年只有12%);欧盟,2010年22%的电力或整个能源的12%来自可再生能源(1999年14%的电力,1997年整个能源的6%);德国,2020年20%的电力和2050年整个能源的50%来自可再生能源(2002年6.8%的电力);日本,到2010年光伏发电要达到483万千瓦(2003年为88.7万千瓦);以及拉丁美洲,2010年整个能源的10%要来自于可再生能源。 二、风 电 风电是世界可再生能源发展最快、得利最大的技术,2003年仅风机的销售额就达到了90亿美元。在过去的6年里,风电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22%,2011年新增装机797.6万千瓦,全球累计风电装机达到4731.7万千瓦。全球风电发展最快的国家是德国(1697.6万千瓦)、西班牙(826.3万千瓦)、美国(674万千瓦)、丹麦(311.7万千瓦)以及印度(300万千瓦),这些国家都有强有力的政府激励政策支持着风电市场的开发。这些政策包括德国的固定电价和美国的生产环节减免税,但也包括一些不同的投资和制造业方面的激励政策。印度是发展中国家,印度成为世界风电发展大国之一,主要得益于其制定了有效的国家开发政策。 欧洲是世界风电发展最快的地区,2011年新增风电装机的72.4%在欧洲、15.9%在亚洲、6.4%在,北美。2003年,欧洲风电产出达到600亿千瓦时(相当于欧盟15国2.4%的电力消费),为1400万户家庭提供了电力需求。日本计划到2010年发展风电300万千瓦,美国预计其风电产业将保持当前18%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全部电力生产的6%将来自风电。世界风电发展路线图——“风力12”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球的电力供应12%来自风电,届时将以12.45亿千瓦的风电装机减排18.13亿吨CO2。 目前世界的风电发展的趋势主要是产业重组(越来越精干和强大)、风机的单机规模不断增大和向海上发展。2003年,丹麦的维斯塔斯(Vestas)吞并了NEG麦康(NEG Micon),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风机制造商,占有了世界33%的风机市场,有20种产品,生产从单机600千瓦一直到单机4200千瓦的风机。美国的通用电气(GE)是世界第二大风机制造商。今天,正在有更多的单机2500千瓦以上的新机型替代1500千瓦的机型,例如GE的2300~2700千瓦、Vestas的3000千瓦V90和AN/Bonus的2300千瓦机组。更大型的风机也正在进入市场,例如GE的3600千瓦海上风机、爱纳康(Enercon)4500千瓦机组、NEG Micon的4200千瓦机组和2011年安装的产自REpower和Muhibrid的两台5000千瓦机组。海上风电发展的趋势使大型机组的应用越来越多。据国际著名咨询公司英国的Garrad Hassan分析,到2020年,欧洲具有33%的电力来自海上风电场的潜力,这意味着2.4亿千瓦的风电装机.每年发电7200亿千瓦时。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实际上是可行的,只要风电产业能够得到合适的政策和投资激励。 三、

新能源产业范文5

一、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争先发展新能源产业

1.金融危机推动美国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

上个世纪后半期,新能源技术与电子、信息等新兴技术同时开始萌芽,并得到较快的发展。但是,新能源与传统化石能源相比应用成本较高,因此,新能源技术在上个世纪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拉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是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等一系列新兴技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必须寻找一个新的产业作为拉动实体经济发展的领头羊。然而,美国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经济中已无竞争优势,大部分实体经济已通过外包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它不可能把已经转移出去的实体经济重新收回。重振实体经济,必然扶持那些生产技术制高点由美国掌握的产业,因此,发展新能源产业成为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首选。发展新能源产业可以实现美国经济振兴、能源独立、增加就业,保持世界经济“领头羊”地位。

新能源产业的崛起将引起电力、IT、建筑业、汽车业、新材料行业、通讯行业等多个产业的重大变革和深度裂变,并催生一系列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对其他产业发展的直接拉动表现为多个方面,一是拉动新能源上游产业如风机制造、光伏组件、多晶硅深加工等一系列加工制造业和资源加工业的发展;二是促进智能电网、电动汽车等一系列输送与用能产品的开发和发展;三是促进节能建筑和带有光伏发电建筑的发展。这不仅填补美国实体经济的空缺,使美国由消费社会转变为生产、消费并重的社会,而且可增加国内就业,降低污染物排放。

尽管一些新能源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是,从目前来看,新能源与传统的化石能源相比,成本仍然过高,发展新能源产业需要政府大力扶持。2009年2月1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其中新能源为重点发展产业,主要包括发展高效电池、智能电网、碳捕获和碳储存、可再生能源等。

2.欧盟加大发展“绿色能源”的力度。

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欧盟就开始积极倡导发展节能环保产业。2007年,欧盟委员会提出欧盟一揽子能源计划。根据计划,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至少减少20%,将可再生能源占总能源耗费的比例提高到20%,将煤、石油、天然气等一次性能源消耗量减少20%,将生物燃料在交通能源消耗中所占比例提高到10%,以及在205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60%至80%。为了支持上述一系列目标的实现,欧盟进一步提出新能源的综合研究计划,该计划包括欧洲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智能电力系统、核裂变、二氧化碳捕集、运送和贮存等一系列研究计划。其重点包括:大型风力涡轮和大型系统的认证(陆上与海上),太阳能光伏和太阳能集热发电的大规模验证,新一代生物柴油,第IV代核电技术,零排放化石燃料发电,智能电力系统与电力贮存等。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欧盟委员会公告称,欧盟委员会已制定了一项发展“环保型经济”的中期规划。其主要内容是,欧盟将筹措总金额为1050亿欧元的款项,在2009年至2013年的5年时间中,全力打造具有国际水平和全球竞争力的“绿色产业”,并以此作为欧盟产业调整及刺激经济复苏的重要支撑点,以便实现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的两大目标,为欧盟在环保经济领域长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奠定基础。欧盟打算用5年的时间,初步形成“绿色能源”、“绿色电器”、“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和“绿色城市”(包括废品回收和垃圾处理)等产业的系统化和集约化,为欧盟的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欧盟将低碳经济看作“新的工业革命”,在发展低碳产业问题上,从排放指标的制定,到科研经费的投入、碳排放机制的提出、节能与环保标准的制定,再到低碳项目的推广等,欧盟率先出击,步步为营,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推进低碳产业发展,力图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和低碳产业中发挥领导者的角色。例如,欧盟计划,到2012年12月31日,淘汰所有的白炽灯,用绿色环保的节能灯取而代之。欧盟要求成员国救助汽车业的资金必须用于节能型汽车的研制和生产,必须用于小排量、洁净型或混合燃料汽车或电动汽车技术的研制和产品生产。2008年11月23日,法国总统宣布建立200亿欧元的“战略投资基金”,主要用于对能源、汽车、航空和防务等战略企业的投资与入股。荷兰的经济刺激方案中也包含对可持续能源行业的投资和支持。德国通过了温室气体减排新法案,使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从现在的14%增加到2020年的20%。

3.日本立足于节能和新能源产业的长远发展。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由于泡沫经济和大量制造业企业向海外转移的影响,日本经济长期处于低迷之中。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日本政府吸取以前应对危机的经验,在本次应对方案中,明确提出了不以增加短期需求为目标的指导原则,力求以“结构改革促经济发展”的方式,取代“通过扩大政府支持刺激经济成长”的方法,提出了普及开发节能技术、加大研究清洁能源力度的目标,并给予了相当大的预算支持。这进一步体现了日本通过解决危机,促进能源结构转型、继续保持在节能方面优势地位的战略目标。

日本95%的能源供应依赖进口,出于能源安全等方面的考虑,2004年6月,日本通产省公布了新能源产业化远景构想:计划在2030年以前,把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等新能源技术扶植成商业产值达3万亿日元的基干产业之一,石油占能源总量的比重将由现在的50%降到40%,而新能源将上升到20%;风力、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发电的市场规模,将从2003年的4500亿日元增长到3万亿日元;燃料电池市场规模到2010年达到8万亿日元,成为日本的支柱产业。金融危机之后,日本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意向进一步增加,拟定了旨在占领世界领先地位、适应21世纪世界技术创新要求的四大战略性产业领域,其中之一就是环保能源领域,包括燃料电池汽车、复合型汽车(电力、内燃两用)等新一代汽车产业,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产业,资源再利用与废弃物处理、环保机械等环保产业。

二、经济全球化下发达国家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策略

1.美国:对外积极参与减排,对内大力培育节能环保产业。

新能源产业虽然对其他产业有较强的带动作用,但与其他新兴产业不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需要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的市场空间。美国大力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之前,以影响经济发展为由,拒绝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然而,奥巴马上台后,一改过去布什政府的能源政策,在新能源、环保政策方面较为高调,尤其是在全球气候变化行动中由消极转为积极,表示将在未来10年投入1500亿美元资助替代能源的研究,以减少50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他还承诺,要通过新的立法,使美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50年之前比1990年减少80%,并拿抵税额度来鼓励消费者购买节能型汽车。

在新能源产业尚不具备成本竞争优势的条件下,要想把这个产业作为带头产业,唯一的办法是制定更加严格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和环境保护规则,提高化石能源的外部成本,并把世界各国引向这一平台上竞争。

在气候变化谈判中,美国等发达国家一个主要目标是要求把中国和印度等大国加进去,因为只有世界各国尤其是能源消费大国参与,新能源产业才能获得巨大的市场空间,才能凸显美国新能源技术优势,否则有可能由于能源成本的上升使美国的制造业竞争能力进一步下降。因此,在发展新能源产业过程中,美国着力构建新的国际竞争平台。这就像上世纪90年代美国为发展信息产业,在当时新成立的WTO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新加坡会议上,推进信息产业的全球贸易自由化。因此,积极推进温室气体排放,也是为美国新能源技术与产业发展创造国际市场。

2.欧盟:建设统一的区域能源市场,以法律法规保障产业发展。

市场规模是影响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欧盟各国由于国土和人口的原因,市场需求非常有限。欧盟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最重要做法之一是建设统一的欧盟市场,为产业发展创造市场条件。在《欧盟能源政策绿皮书》中,提出强化对欧盟能源市场的监管,要求各成员国开放能源市场,制订欧盟共同能源政策,在与外部能源供应者的对话中,欧盟应“用一个声音说话”。

为了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欧盟以灵活的市场机制与严格的法律制度相结合,在鼓励低碳发展的政策上不断推陈出新,制定了很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计划,保障欧盟节能与环保目标的实现。欧盟还积极建设碳排放交易的市场机制,认为碳排放交易是以最低成本来实现减排的工具。欧盟认为碳定价至关重要,是确保环保技术有一个健康良好的市场的重要因素。总量控制和排放交易计划在对企业提出政策要求的同时,又给企业一定的灵活性和自由来探寻最有效和最经济的减排途径。欧盟认为,全球碳市场必须在2012年后全球气候变化协议中发挥核心作用,特别是在引导私人投资来应对气候变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为了实现环保和减排目标,欧盟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例如,以《报废电子电器设备指令》和《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为代表的环保指令,既是维护欧盟境内居民健康安全的环保法规,同时也是一种比反倾销等措施更为严格的贸易壁垒。近期,欧盟通过了一项新的家电更高能效等级标准,电冰箱、冰柜、电视机、洗衣机和集中供暖循环器将在原能源标签的基础上引入节能性能高于现有等级的三个新等级,并首次对电视机制定最低能效标准。

3.日本:坚持运用产业政策引导新能源产业发展。

日本是一个能够较好地运用产业政策的国家。在新能源产业发展及节能环保方面,日本仍坚持政策的引导。日本在2009年颁布的《新国家能源战略》中,提出了8个能源战略重点:(1)节能领先计划;(2)新一代运输能源计划;(3)新能源创新计划;(4)核能立国计划;(5)综合资源确保战略;(6)亚洲能源环境合作战略;(7)强化能源紧急应对;(8)制定能源技术战略。具体的目标是:2050年之前实现消减温室气体排放量60~80%的目标。在2020年左右将太阳能发电规模在2005年基础上扩大20倍;建立购买家庭太阳能发电剩余电力的新制度;今后3年内在全国36000所公立中小学中集中设置太阳能发电设备;今后3~5年内并将太阳能系统的价格减半。环保汽车、绿色家电方面,3年后开始电动汽车的批量生产和销售,到2020年新车的59%为环保汽车,在世界上率先实现环保车的普及。

日本实现上述目标的具体措施是,根据每种能源的特性和发展阶段,进行相关产业群的培育,并对风险性投资提供支持。例如,对于进入推广阶段的诸如太阳能发电、风能和生物能源等新能源,在政策投资的公共设施中,积极采用与新能源有关的设施,并通过提供诸如补贴和税收等扩大市场需求的支持。在新能源利用方式方面,日本通过建立太阳能发电产业群、燃料电池和蓄电池产业群、风力及生物质能等“地产地销”的商业模式,形成与新能源产业相关的大的工业结构。对于处于准备阶段的创新技术,支持政策集中在促进技术开发和试验证明方面。与此同时,促进开发和推广高效利用能源的创新技术,扩大对新能源风险性投资的支持。

三、发达国家能源变局的启示及我国的策略

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产业分工的格局形成,使得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的产业发展模式是:发达国家开发新产品――形成国内市场――产品出口――资本和技术出口――产品再进口――开发更新产品这样一个循环过程,即产品成熟后再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循环发展;后发国家则是先进口,然后国内生产,再出口这一近似于雁形的发展形态。而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产业发展模式是按照产业链进行分解,在全球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分配。因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几乎同步进入新能源产业,但发展中国家只是承担技术含量低的部分环节,而发达国家掌控核心技术和占有新能源市场。

金融危机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正在掀起一场新的技术变革,这对我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在于我国有可能通过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的变革,缩短与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方面的差距,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所面临的挑战是,我国虽然在数量规模上,风能、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并不落后,但是我国新能源产业主要集中在相关制造环节,缺乏核心技术,能源利用效率较低,环保能力低。因此,在以节能减排为目标的新一轮国际竞争中,我国可能要承受较大的压力。当前,我国经济已率先回暖,从总体上看有利于应对发达国家的能源变局。我国应抓住机遇,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对现有产业节能的改造。对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是治理经济衰退的有效途径。由于经济低迷,民间资本投资意愿不强,我国政府应通过制订一系列税收和信贷政策引导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对生产设备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节能消费品补贴,促进节能产品的市场开发和生产。

二是新能源发展要坚持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的发展模式。新能源产业处于发展初期,其对经济的带动主要表现在技术收益上,在大规模产业化方面还不具备市场条件,需要政府政策的扶持。因此,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对策应立足于技术创新及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方面,避免我国搭台唱戏、发达国家卖票收钱的问题。要把我国拥有巨大的能源市场的优势用于促进我国具有知识产权的能源产业发展上面。

新能源产业范文6

1新能源产业经济应用于农业领域中的必要性

一是切实缓解我国能源压力之所需。我国是全球首屈一指的能源消费大国,在能源消耗中绝大多数要依赖于煤炭资源,而我国境内煤炭的天然储量并不乐观。随着市场需求的持续提升,我国要想依赖于传统资源的话,就会造成资金成本的不断上升。同时,我国的的石油供应量相当低,而且储备率也非常低,这是造成我国经济发展滞后的一大瓶颈。二是创建良好生态环境之所需。如今,新资源产业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一个绿色产业和新兴产业。我国多年以来始终以煤炭发电为主体,其中有相当多的省份属于煤烟污染区和国家所确定的二氧化碳及酸雨控制区。因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化石能源的生产以及使用量都在持续地增加,因而也就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控制酸雨等两项治污目标很难切实达到。因此,能源结构不够优化、新能源的发展不顺利、区域经济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就无法达到。要从战略的高度和不断推进新能源等替代型清洁能源之发展来加以认识,特别是应当充分发挥出本区域的巨大优势,全面引入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新型资源,通过持续推进新能源产业经济的发展,为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作出新的贡献。三是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发展之所需。新能源特别是生物质能的全面开发,是切实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动因。这是因为生物质能产业已经延伸到了农业领域,而且还能够不断拓宽我国农业产业发展之思路,真正将我国农业带入到全新的发展平台之中,也就是全面参与到新能源产业原料的生产之中。同时,我国的生物质能产业也具备了非常强的依附于农业产业之特点,能够很好地推动我国农业结构实现新的调整,推动当地农民群众就业水平的极大提升,进而提升农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比如,依据笔者的测算,每生产出1000×108t的燃料酒精或者生物柴油的话,就等于为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提高了200至300×108t的经济总量。如果生物柴油的年产能够达到1000万吨,即可为广大农民增加至少500亿元的纯收入,这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新农村经济的发展,切实提高农民群体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新能源产业经济在农业领域中的具体运用策略

2.1太阳能产业经济在农业领域中的具体运用策略。太阳能是一种用之不竭的新能源,在其使用之时对环境是十分友好的。鉴于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其在农业领域之中的作用必然会愈来愈广。光伏水泵又被称作太阳能动力水泵,是近些年来逐步兴起的光、电、机一体化体系。它运用太阳能电池所发出的相应电力,运用最大功率点的跟踪和变换、控制等各类装置,使用高速开关磁阻电机以驱动高能效水泵,把水从地下深处上提到地面上供农田灌溉或者供人畜加以饮用,从而为农业领域开放提供非常好的办法。光伏水泵也是充分运用了太阳能,在没有别的能源的状况之下能机动而灵活地对农田加以灌溉。太阳能杀虫灯主要是运用太阳能电池板把阳光直转为电能,从而为杀虫灯提供了足够的能源,其后再运用昆虫天生具有的趋光性与趋色性等构造,辅之以相应的光源以及相应的纳米波长,以实现杀死害虫的目的。据统计,每台太阳能杀虫灯能够辐射两公顷的面积,而其使用寿命则达到了十年。光伏发电板可以依据实际需要来设置太阳能电板,从而能够为蔬菜冷藏和大棚等提供足够的清洁能源。所设置的太阳能电板,移动起来十分便利,在经济上较为合算,太阳能电板的价格通常为15元/瓦,一幅1500瓦的太阳能电板,其总价达到了23000元人民币左右。假如要实现24小时不间断供电,就应当安装蓄电池,其造价成本5000元左右。为了能够有效地提升太阳能电池板的供电率,应当积极购买太阳能跟踪控制设备,以提升对太阳能加以跟踪的精度,在最大的限度上提升太阳能的利用效率。2.2生物质能源产业经济在农业领域中的具体运用策略。所谓生物质能,主要是指源自于生物质原料的一种可以再生的能源。生物质能的原料范围很广,包括了农业领域的粮食、饲料,生产生活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细菌、藻类等各类微生物发酵物等,均可用在生产多种不同形式的生物质能源,或者转换成电能、热能等别的能源类型。按照原料来源的差异和农产品形态的差异,生物质能源可划分成天然生物质构成的初等级生物燃料、燃料乙醇、生物柴油以及沼气等高等级生物燃料。就生物燃料视角而言,其净供给量不但决定于这种生物燃料含有的各类成分,而且还取决于形成生物燃料需要花费的能量。生物燃料之中包含的能量和其生产过程之中耗费的化石能量比例可以称之为化石能量平衡,可以用于衡量各类生物能源净能量之高下。传统意义上的化石燃料的能量平衡就理论层面而言当为1.0,然而因为原油炼制以及运输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能源上的消耗,其数值在实际汽柴油生产当中只能达到0.8到0.9。不一样的原料在生产相同品种生物燃料过程中的化石能量具有非常大的平衡差。比如,生产燃料乙醇过程中的玉米化石能量平衡就达到了2.0,而甘蔗可高达8.0。所以,巴西将甘蔗残留物作为原料来生产乙醇是非常成功的决定。这是因为以纤维素为主要原料的化石能量平衡能够达到10.0以上,故以木质纤维素为前提的第二代生物燃料在能量平衡当中的优点也证明了其非常有可能成为今后取代能源的发展之趋向。实际上,并无一种生物燃料能够在一点都不影响粮食供应的基础上大面积地取代石油资源。生物燃料原料作物也要与别的农作物一起来抢夺生产资料。如果生物燃料的需求提升了作物原料价格之后,以一样的资源为前提,农产品的价格必然也会随之而出现水涨船高的情况。即使使用非粮作物来生产生物性燃料,也很难真正消除粮食与生物燃料相互间的激烈竞争。尽管粮价的上涨通常都会对农村群众的购买力产生不良影响,但是农村贫困者也有可能从该产业产生的劳动力就业机会当中得到益处。农产品价格之提升必然会刺激到原料产区对于技能不高的农业人口劳动力的需求,推动农民群众收入不断提升,从而尽可能地把粮食安全风险下降到最低限度上。2.3风能产业经济在农业领域中的具体运用策略。早在八百多年以来,我国就已使用简易风车来提水、灌溉、制盐与碾米。使用风车进行灌溉充分证实了风车所具有的实用性能。然而,因为近代以来我国电力事业的持续发展,以前使用极为广泛的风车却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假如使用现代科技以改进传统意义上的风车,比如,通过风能与油气互补来进行提水灌溉,并且还可发电的装置。或者是以风力机提水为主体,以柴油机或者电动机为辅动力,从而用以取代传统意义上的人力或者畜力,这样一来就能够实现风力运用的现代化,进而推动风能在农业领域之中得到更好的应用。鉴于近年来风力发电的不断推进,农业领域主要还是使用离网型风力发电机,这同时也是风能使用的形式之一。如今,我国已经成为全球风电装机容量与数量最多的一个国家。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尽管风力发电的产量在持续提高,发展也十分快速,但是因为其容易受到自身各类资源特点之限制,在绝大多数农业领域之中还无法得到极大的应用。2.4水能产业经济在农业领域中的具体运用策略。水能包含了潮汐水能、河流水能以及波浪能等多个类别的能量资源,然而能够运用到农业领域之中,而且技术上比较成熟的还是要算河流水能。水能资源的利用通常表现为水电技术。应当说,水电技术在节能减排以及控制物流与存储费用等方面具有特别大的优势。当前能够全面完成流域性梯级开发的河流数量依然不多,但是今后肯定会有大批量的水电站群宣告建成投入使用。在农业领域中,往往会使用单位装机容量在100kw以下的微型发电设备。因此,在成批水电站群能够发挥作用的状况之下,我国的微型水力发电设备必然能够得到极快的发展,从而为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水能之运用尽管已具备了相当成熟的技术与经验,然而与风能相同的是,水能产业也会因为受到资源自身的种种限制而无法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3结语

总的来说,立足于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经济的开发与利用,不但能够推动农业产业的继续发展,而且还能够切实降低对于环境、空气以及水源所造成的污染。就当前状况而言,太阳能与生物质能在农业领域之中的利用率相当高,而风能与水能等几类新能源要想实现大量运用依然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为了实现新能源产业经济在农业领域之中的广泛应用并且产生比较大的规模,仍然需要有一个技术不断积累的历程。鉴于此,必须要积极培养农民群众运用新能源产业经济以开发农业经济的意识,不断健全完善与新能源农业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度,政府部门应当积极制定合理的优惠政策并且强化监管工作,注重新能源技术人才的打造,强化科技方面的投入,进而推动农业产业的市场化进程。

作者:方玉强 单位: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盛绛,滕国荣,严建华.太阳能光伏水泵在农业方面的应用[J].农机化研究,2008(12).

[2]唐维.发展农村新能源:一场节能的攻坚之战[J].节能与环保,2011(09).

新能源产业范文7

【关键词】新能源 企业 现场管理

一、制约我国新能源企业发展的瓶颈

(一)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和环境管理体系。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在技术创新能力上不足,长期以来通过引进外资来促进国内企业技术水平、研发能力的提高,进而推动国内经济的发展。但我国大部分企业只是一味的效仿国外先进技术,却没有真正的学习到如何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包括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更为关键是我国企业对绿色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不足,政府以及相关的金融机构也缺乏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同时,我国大多数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尚未建立,仍存在很多问题,包括:管理者思想意识落后,缺乏绿色经营管理理念,忽视制定绿色发展战略,企业的基础设施较差以及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水平参差不齐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以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牺牲为代价换取物质产出的不断增长。一般情况,只有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通过绿色经营取得极大效益的企业,或为了开拓国际市场而在生产中实施环境战略管理的企业和大中型国企才会有较高的绿色化水平,从我国的产业结构分析,我国的经济发展过度依赖第二产业工业,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产业化水平低,第二产业中钢铁工业和水泥工业等都是高能耗产业,绿色化水平低。2007年我国钢铁行业能源消费总量为4.78亿吨标准煤,占整个工业部门能源消费量的25.1%。2007年水泥制造业能源消费总量为1.43亿吨标准煤,占建材工业能源消费量的73.4%,占整个工业部门能源消费量的7.5%。

(二)关于新能源企业施工的现场管理不到位。一是表现在环保意识不强。2006年甘肃徽县铅中毒事件,2008年江苏省邳州市铅中毒事件,2009年8月陕西凤翔铅中毒事件等等事例说明了新能源企业还存在着发展短视,最求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二是表现在新能源企业现场管理的标准规划执行力度不够。对于新能源企业来说,施工的现场管理有非常缜密的原则和一系列细则,但是因为新能源企业属于朝阳产业,发展迅猛,出现了发展快、漏洞也多的情况。

1.人员和材料管理不到位。现场施工的操作型工序产品一般均具有劳动密集的特性,投入劳动力众多,故难以对每个操作人员实现有效控制。在工程实践中,由于个别操作人员违规操作所引起的质量问题是屡见不鲜的。 施工工序活动质量控制过程中,投入物料的面广量大,对物料的因素较难实现全面控制。实践工作中,监理工程师经常感到工业化的设备及批量产品质量离散性小,往往通过产品书面检验及试验测试产品质量即可得到评判及控制。但多数操作型工序所用地方材料,如砂、石、砖等的质量离散性较大,加之材料往往随时进场,如何实现对于材料的实时、全面、有效的控制也是一个困难的课题。

2.质量控制不过关。事实上,由于现场施工操作型工序产品面广量大,采取全面检查是难以实现的,但采取抽检的方法,往往又导致了一些质量问题的遗漏。怎样实现对于操作型工序产品成果的全面控制也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难点。

二、提升企业现场管理效率的措施

(一)优化施工现场组织。 首先要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这主要是因为现场管理工作是十分复杂而又艰巨,如果仅仅依靠企业的一些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这就要求作为施工管理人员在对施工现场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原则,充分的激发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施工观念。

(二)建立健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体系。在施工现场首先应该做到管理信息的数据化,在人事方面,给所有的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建立详细的个人资料,同时制定奖惩措施,而奖惩记录也作为个人资料的附件一并记录和保存。

(三)推行项目经济责任制。目前,大多数施工单位对项目经理部的监督机制还不完善,对项目经理的约束机制尚不健全,从项目内部管理看,项目经理自身素质参差不齐,管理水平和能力相差较大,或是责任心不强或是财务上控制不严,容易造成资金流失,这些都会加大工程成本,降低施工企业的利润。同时,项目管理人员经济观念不强,在项目内部,搞技术的只负责分工技术和质量,搞施工的只负责施工生产和工程进度,搞材料的只负责材料的进场点验工作,表面上职责分工明确,各尽其职,但实际上当合同价款确定后,唯有成本管理才是增效的有效途径,而这些分工却不约而同地回避了成本管理这一核心。

(四)提高施工过程质量。质量是施工环节中三大基本要素(质量、工期、成本)之一,一般在施工环节中我们将质检这一工作认为是甲方、监理或质检站的工作,其实不然,我们在现场施工中应该建立“三检”体系,即自检、报检、复检。单项工程完成后各个班组先自行组织自检,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自检必须签订质量保证书之类的文件,如果自检认为合格但是却未能通过正式的检查,那么将由该班组承担相应责任,这样才能对各个班组形成压力。报检则是在自检通过后报质检机构进行的质量检查。而复检,则是在正式检查完成之后施工班组内部进行的再次复查,这在我国目前大部分施工项目现场是没有的。

新能源产业范文8

一、项目研究的背景情况

2007年7月,以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顾为东院长为首的团队,申报我国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能源领域“大规模非并网风电系统的基础研究”项目,获得科技部立项(编号:2007CB210300),这是我国 “973”计划能源领域第一个风电项目。

项目主要研究风电不并网、经过改造,使之应用于能够适应风电波动的高耗能产业。这是首席科学家顾为东1980年开始研究,并建立模型,1984年连续,历经30多年不懈研究完善,上升为国家“973”计划重点研究项目。

项目组经过7年研究及产业化工作,基础理论取得重要突破,揭示了风电应用于海水淡化、油田抽油、电解铝等生产过程运行规律,把握了内部机理以及新能源与高耗能产业之间的耦合关系,拥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并建立了示范工程。如在江苏大丰建成非并网风电日产百吨和万吨海水淡化示范项目;在辽河油田、大庆油田建成非并网风电抽油示范项目;风电电解铝方面,通过实验室小试和中试,模拟新疆达坂城风电炼出第一块铝锭,目前正在着手建设年产1000吨铝的风电电解铝示范工程,为年产40―60万吨/年风电铝一体化项目奠定基础;风电制氢方面,在江苏沿海成功以风电直接制氢,进行氢燃料电池和氢内燃机汽车运行。

二、项目的战略意义

项目构建的非并网风电-高耗能产业集成系统,将风电与海水淡化、电解铝、制氢、煤制天然气等相结合,是一次全新的探索和尝试,在世界范围内属于技术首创。如非并网风电应用于海水淡化,既能解决风电上网、脱网、弃风等难题,又能将绿色能源直接应用于电解铝、制氢、煤制天然气等高耗能产业,可以减少网电所用燃煤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不但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良好社会和环境效益,特别适用于孤岛等缺水、缺电地区,可有效解决海岛、沙漠等偏远地区的能源和淡水供应问题,可以说在全球能源及淡水资源双紧缺的情况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此外,随着非并网风电技术不断升华,项目组认为,风电能够适应高耗能产业波动,就能适应电网波动。提出对电网调峰的新思路,即建立能源互联网产业体系,将大规模高耗能产业技术改造、转变功能,为我国大电网配套。

以燃气发电和抽水蓄能电站进行调峰,被国外称为智能发电系统。而我国受天然气缺乏、水源和选址困难制约,难以大规模发展燃气发电和抽水蓄能电站调峰。项目组将大规模高耗能产业功能转变,使之具有为我国大电网调峰功能,电网刚性转为柔性,利用率由30%提高到55%,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如果协调的更好,这个比例可以进一步提高,同时煤电厂发电量可以增加30%以上,高耗能产业经济效益增加2―4倍,不仅将高耗能产业转型升级为高载能产业,还将我国风电和太阳能做到高效、低成本全部上网。项目通过产业化可以为国家形成2―4个万亿(元)级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项目的核心技术

大丰市日产万吨非并网风电淡化海水示范项目的核心技术为自主研发并应用了世界首台套大规模风电直接提供负载的非并网风电运行控制系统,即在没有任何网电支撑的情况下,由1台2.5兆瓦的永磁直驱风电发电机组向海水淡化装置提供稳定的电能。海水淡化装置由3套系统并联组成,可根据风电机组的供电情况逐套切入或切除。

四、未来展望

新能源产业范文9

1.新能源投资的优势

1.1产业链更长相对于传统能源产业种类仅仅只有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种类来说,新能源的种类繁多,样式齐全。开发利用新能源所需要的生产技术与设备与开发传统能源的技术与设备截然不同,其相对于开发传统能源的技术设备来说需要更多的资金来投入开发技术、心神以及新方法。因此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的投资包括了开发、开采、管理、销售、服务等一系列产业链区域,并且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该产业链投资不会达到饱和的状态,新能源投资拥有更长的产业链。

1.2获得政府支持由于新能源的特殊性导致新能源产业在发展的初期阶段会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监督控制与管理,使得传统的资本无法十分容易的进入新能源产业当中。这一情况导致政府成为了新能源产业获得投资的主要来源[1]。石油、电力等行业为了实现资本可持续发展,提高自身竞争力的目的也会对新能源产业进行一定的投资。新能源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与政府的大力支持与鼓励是密切联系的,因此新能源产业最终将会摆脱市场化经营。

1.3投资国际性传统的能源产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充分饱和,导致国际贸易争端不断显现。相对于问题不断地传统能源产业来说新能源产业满足了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理念,更加容易被国际公众所接受。新能源产业的技术与资本在国际上进行流通也相对于传统产业更加容易。因此,新能源产业自从形成之时就拥有广阔的国际市场,使得新能源产业的投资的国际性也更加明显[2]。

2.私募股权基金投资新能源产业的动因

2.1获得经济利润新能源产业被归纳于高新技术产业中,其产业的开发、设备的研制、工艺的优化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并且产品的是否能够成功问世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新能源产业投资还具有一定的风险性。高风险,高回报。私募股权投资者的目的就是要获得最大的利润。其利用选择项目、减少初期投资、分段投入、管理监督等方式来实现最大化的利润目标。ChinaVenture2009新能源调查问卷显示,57%的人认为新能源产业的平均净利润可以达到10%-20%,36%的人认为新能源产业的平均净利润可以达到30-50%,仅仅有7%的认为新能源产业平均净利润处于10%以下。

2.2开拓新市场从ChinaVenture2009新能源调查问卷可以看出,有64%的人认为新能源产业在未来的3-5年内年增长率可以达到10%-30%;27%的人认为能源产业在未来的3-5年内年增长率可以达到30%-50%;只有9%的人认为能源产业在未来的3-5年内年增长率只能达到10%或以下。大多数人都对新能源产业的未来的发展十分乐观,市场前景广阔。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的动因之一就是新能源产业能够开拓新的市场。虽然当前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传统能源占据了84.8%,总量为新能源的5.6倍,但是新能源消费平均增长速度为2.05%,传统能源的评价消费增长速度仅为0.47%。因此可以看出,新能源消费增长速度远高于传统能源的消费增长速度。

2.3履行社会责任当前我国经济结构现状需要有社会责任感的思路股权基金投资,需要其充分发挥社会责任性的投资[3]。在兼顾自身投资利益同时实现国家发展的长远利益。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新能源是传统能源的替代品,其能够有效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环境;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防止全球环境变暖;其是可再生资源,能够有利于国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私募股权基金投资新能源产业的作用

3.1推动技术创新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给新能源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足够的资金,给予了新的融资渠道,有效解决了新能源企业作为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困难的重要难题。满足了新能源企业对资本的大量需求,提升了资本的实际供给。新能源企业在获得足够的资金后可以快速成长,进而增加社会技术创新总量[4]。私募股权基金投资会偏向于投资高科技含量企业,企业在获得经济投资后创新能力与力度会显著提升,企业产品的研发会更加顺利的进行,导致其技术会始终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在市场环境中企业价值得到提升,私募股权资本也可以获得高收益的回报。

3.2优化产业结构新能源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由于其新技术的不确定性导致企业的现金净流量难以保持稳定。可以说高风险是新能源产业的本质特征。私募股权投资相对银行来说更加具有市场性,其将企业的成长潜力与收益作为投资的第一原则。私募股权基金不单单给新能源产业提供了足够的资金支持还给予了新能源企业更加有效的管理与监控。新能源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一般都代表着产业的发展方向,展示着科学技术产业化的最高水平,因此可以对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5]。

3.3平衡区域经济私募股权基金投资新能源产业能够将社会闲散的资金高的集中起来,让专业的投资机构来开展专业化的运行,见资金投入给最需要投资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效益最高的地区,以辅助主导产业发展,不断减少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不同地区经济的平衡协调发展。

3.4构建和谐社会私募股权基金投资新能源产业能够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帮助区域经济更加协调、健康发展。新能源产业更加满足当前生态环境条件下的低碳经济需求,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对国家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所以,私募股权基金投资新能源产业对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巨大的积极作用。

4.结束语

新能源产业范文10

关键词:新能源动力;产业化;发展路径

新能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之一,也是世界各国竞争的核心领域。我们通常将新能源定义为以新技术为基础,已经开发但尚未大规模使用,或正在研究试验, 尚需进一步开发的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生物能源、海洋能、地热能和氢能等。新能源动力产业即以研究、开发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新能源用于动力系统而形成的产业,其不仅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更是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源动力,对国家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支撑作用。探寻新能源动力产业的特征,挖掘新能源动力产业发展中客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对推动我国新能源动力产业的高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明显提升意义深远。

一、新能源动力产业的特征

新能源动力产业具有三个显著的特征:一是绿色环保。随着资源过度开发,传统能源日渐枯竭,绿色环保成为了全世界的共同话题。新能源动力产业以新能源开发为基础,具有环保、安全、清洁的优点,这与常规能源在开采、使用过程中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外,开发新能源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兑现我国在《京都议定书》中的承诺,维护我国的国际形象,避免其他国家以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排放为借口对我国设置贸易壁垒,发展新能源的意义不只在于解决能源短缺问题,更在于它的综合价值,无疑使得绿色环保成为了新能源动力产业最为显著的特征;二是“双高”显著。“双高”即高投入,高风险。新能源动力产业涉及生物、海洋、新材料、电子等高新技术,高风险、高投入是与生俱来的特点。在新能源动力开发中,需要强大的资金作为支撑,如风电投资成本为8000一10000元/千瓦,光伏并网发电投资成本约为6000美元/千瓦[1]。同时,如此高的投入后不一定能达到预期效果,使得新能源动力产业具有很大的风险性;三是特别扶持。新能源动力产业“双高”特征的存在,以及其巨大政治、经济、社会价值的存在,使新能源动力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事,更是政府的责任,为此许多国家相继出台政策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在我国,新能源尚属刚刚兴起的产业,需要国家的大力,这样才能有效促进新能源动力产业的高速发展。

二、新能源动力产业发展的困境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鼓励发展新能源动力产业,我国新能源动力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这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国内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新能源动力产业面临着众多的挑战,使新能源动力产业陷入了困境之中。一是市场竞争力弱。目前我国在新能源的运用上,除了太阳能热水器外,绝大多数 利用新能源生产的电力、热力产品的成本仍然远远高于常规能源产品,缺乏经济竞争优 势,不具备完全自主商业化发展的能力。并且在关键工艺、设备和原材料供应方面,仍严重依赖进口,受制于国外技术的垄断,进一步使得生产成本增加,市场竞争力下降;二是资金投入不足。新能源动力产业的发展需要强大的资金作为支撑。美国能源基金会 和国家发改委联合预测,2020年前我国需要能源投资18万亿元,其中新能源、节能、环保需7万亿元[2]。如此巨大的资金需求量仅仅依靠国家财政难以实现,需要依靠市场融资。但是从目前情况看,新能源动力产业融资效果不够理想,研发资金较为匮乏;三是行业管理松散。有效的管理是提高团体、行业运作效率的关键因素。我国新能源动力产业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企业间、政企间缺乏沟通渠道和交流平台,造成企业各自为战,甚至出现恶性竞争的现象的出现[3]。同时,我国虽然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但是政策措施和制度建设配套不够完善,难以适应新能源动力产业发展的要求。

三、新能源动力产业发展的突破路径

新能源动力产业是朝阳产业,其发展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我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促进我国新能源动力产业健康发展。一是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在核心技术研发中,政府和企业要扮演好各自的角色,二者真正形成合力。政府要扮演好研发主导的角色,加大在能源领域的研发投入,建立一批部级新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鼓励支持核心技术研发。企业要扮演好研发主体的角色,积极开展新能源动力研究,加大时间、精力等方面的投入,提高自我研发和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技术。政府和企业形成合力,推进新能源设备的国产化,实现“引进一消化一创新”的技术路线,根本改变过度依赖国外的局面;二是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在国家持续加大新能源产业经费投入的基础上,要多渠道集资,充分运用社会资金、银行资金研发新能源技术;三是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我们要根据新修订的《可再生能源法》,尽快制定新能源交易及与之相关的管理办法、新能源发展基金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同时,我们还要对政府、企业等利益主体在新能源产业研发中的权利与义务作为明确的规定,做到科学、规范、高效,为新能源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新能源产业范文11

关键词:新能源产业:金融资本;关系

中图分类号:F113.3;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10—0129—04

一、金融资本支持新能源产业的动因分析

(一)有利于优化银行信贷的结构

现阶段,商业银行的信贷经营方式还是以放量型增长为主。信贷质量的总体水平并不算高,巨大的规模优势往往很容易就蒙蔽了信贷机构的结构性问题。从2009年开始,大多数商业银行的信贷都投向了具有政府背景的项目,由于有了政府的支撑,银行资本有可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获得效益。但是,这同时也造成了风险的高度集中、政府偿债能力扩大的局面,加大了银行的结构性风险。金融资本为规避风险,需要用更加长远的眼光来解读国家战略发展方向,把握大势,联手战略发展产业,打造产业内的佼佼者。虽然很多新能源产业项目的投资回收期比较长,但是建设期以后回收的资金流比较可观、稳定。所以,将银行的信贷投放于这样的项目和企业,顺应国家的战略和产业政策的发展,能够提高信贷结构的质量。而且,国家正在积极推进新能源产业化的发展。在新能源项目上有很多优惠政策,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在为这些项目和企业提供信贷时,会有比较强的议价能力,为风险的补偿争取更大的空间。

(二)集群效应有利于资本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新能源产业集群效应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新能源产业的许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企业或机构通过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结合到一起的一种组织形式。由于新能源产业集群效应比较明显,很多国家通过产业集群的方式来提高新能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新能源产业产业链长、辐射面广,新能源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具有活力的组织形式,其下游已经延伸到销售和客户,横向上也拓宽到了相关的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和运输、装备以及技术服务等领域的部门,所以需要巨大资金和技术的支持。金融资本可以从其中发觉很多新的利润增长点,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金融资本支持新能源产业,不仅可以促进行业本身的发展,也可以为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带来较大的发展机会。这时,金融资本又可以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介入辅产品制造商和相关产业公司,寻找更多的利润增长点。

(三)拓展市场范围

新能源产业拥有较好的环境效益,通过碳交易市场可以形成可观的经济效益。碳交易本身就是一种金融活动,但是和其他金融活动相比,它将金融资本和节能减排技术紧密联系起来。金融资本可以投资于能够创造碳减排量的项目或企业,然后碳减排量通过市场机制进行交易,为金融资本获取效益。

伴随着清洁能源的发展、许多新的金融产品应运而生。其中,核证减排量(CERs)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金融资本如果要通过CDM机制参与到碳交易市场,利润扩展的空间将会非常大。现阶段,碳交易的市场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CER的价格波动比较大,所以获利的可能性也比较大。金融资本欢迎和需要更多的新能源产业来丰富金融资本的内涵。

(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需要多元化的资本支持

与传统的能源相比,新能源产业的投资成本比较高,例如在发电方面,火电、风电、水电、核电光伏发电的单位千瓦造价分别为3500元、9000元、1万元、1.2万元和1.8万元。目前。我国的风电装机总量达到了1300万千瓦,每年还将以较快的速度保持增长。像国内的龙源电力,每年需要投入将近200亿元的资金来维持自身的拓展目标。可见,仅靠新能源企业自身的资金积累是很难满足如此大的资金需求的,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需要多元化的资金支持。国内外新能源企业的成功经验表明,通过资本市场解决资金问题,能够有效改善企业的资产状况。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二、金融资本与新能源产业的关系

现在的经济有两大特征,一个是金融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角落,金融对经济的影响日益显著。一个是经济讲求增长的同时也讲究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金融业对新能源业的支持对于两个产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新能源产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积累。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研发阶段和建设阶段,研发开支和物质投入较大,属于资金密集型的活动。对资金的大量需求必然要求金融体系能够提供足额、高效的金融支持。没有金融资本的支持,就很难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无法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而金融的发展也可以通过对新能源产业的推动获得前进。金融资本的使用如果没有效率,发挥不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就很有可能引起金融泡沫,损害经济的健康发展。新能源产业与金融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具体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金融本身具有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使命

和其他同样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国家相比,中国虽然在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上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制度等很多方面也与新能源产业发展先进的国家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发展新能源产业对中国来说,任重而道远。政策培育、金融支持、科技研发等作为中国促进新能源发展的手段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一些问题。政策培育的力度往往受限于地方的财政能力和觉悟。短期之内,这种局面是很难得以改变的。科技研发面临资金和人才方面的困境。而金融支持在中国新能源产业上的发展是很有潜力的,但目前还未充分发挥出来。所以,在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如果不好好发挥金融杠杆的作用,为产业发展获取充足的资金,尽快形成规模优势,那么,原有的优势很快就会被弱化,新能源产业将会与黄金发展期擦肩而过。

新能源产业范文12

关键字: 中国;新能源汽车;节能减排;现状;对策

1. 新能源汽车及其发展意义

新能源汽车(New energy vehicles)是指除汽油、柴油发动机之外所有其它能源的汽车。包括氢能源动力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的废气排放量比较低。新能源汽车综合了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是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研发的交通工具。

汽车产业的发展使得石油不断消耗和环境污染加重。从1886年德国人奔驰和戴姆勒制造第一辆汽车开始,各国都争相发展汽车,使得汽车工业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汽车产业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诸如能源、环保等问题。据相关资料显示,全球教育设备的石油需求占总需求约60%,我国汽车产业的石油需求占总需求约35%,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使用多少其保有量就会减少多少,而且很多国家原油对外依存度很高,美国原有对外依存度达到60%以上,我国原有对外依存度也达到50%,所以很多国家的汽车产业都需要降低对石油的依赖。另外,汽车尾气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汽车尾气中包含有多种有害物质,例如,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含铅化合物等,这些有毒物质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全球16%的二氧化碳来自于汽车尾气,加速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城市汽车保有量大幅增加,导致汽车污染物排放已经成为了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汽车尾气污染亟需治理。因此,新能源汽车的出现对于改善汽车污染物排放严重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新能源汽车也成为了世界汽车产业关注的焦点之一。新能源汽车具备节能环保的作用,能够有效地实现汽车产业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的目的,所以,新能源汽车不管是对整个汽车产业,还是对环境保护、国家节能政策等,都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

2.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新能源汽车代表着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世界各国都在大力研发新能源汽车,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这样不仅有利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还能够有效促进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开始于21世纪初,2001年,我国将新能源汽车研究项目列入国家“十五”期间的“863”重大科技课题,提出以汽油车为起点,向氢动力车目标挺进的方针。我国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非常关注,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政策。2007年11月1日,国家发改委颁布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明确了新能源汽车的概念和范围;2008年8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节油节电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新购公务车应当优先购买节能环保型汽车和清洁型能源汽车;2008年11月,科技部和财政部共同启动“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计划到2010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规模目标是一万辆,到2012年占新车市场份额的10%;2009年1月14日,国务院原则通过《汽车产业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推动电动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产业化;2009年1月24日,财政部、科技部下发《关于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在北京、上海、长春、重庆等13个城市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并鼓励试点城市率先在出租车、公交车、环卫、公务和邮政等公共服务领域推广使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2009年12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由13个扩大到20个;2010年6月1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出台《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力度,在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合肥等5个城市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2010年7月,国家将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由20个增至25个,新能源汽车正进入全面政策扶持阶段;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新能源汽车列入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12年4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对于推动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的意义,争取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万辆,到2020年超过500万辆,并使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关键零部件技术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2年5月,国家为了加快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决定新能源汽车项目每年将获得10~20亿元资金的支持。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模式是政府积极参与和支持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及市场推广,以此来带动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自主研发,加快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我国的汽车企业对于新能源汽车是大力研发,近些年来,国内汽车企业都开始研发和生产新能源汽车,积极参与到新能源汽车的示范运行及其产业化进程当中去。例如,一汽集团、比亚迪、奇瑞、长安、东风等大型汽车企业目前都已经成功研发了多款新能源汽车客车、轿车。“十二五”期间,我国新能源汽车将正式迈入产业化发展阶段,发展规划为2011~2015年开始进入产业化阶段,推广使用新能源城市客车、小型电动车、混合动力轿车,零部件企业也会对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进行战略投资,把节能汽车零部件作为重点投资对象。“十三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普及新能源汽车和多能源混合动力车,而且插电式电动轿车、氢燃料电池轿车也将逐步进入普通家庭。虽然,中国发展新能源起步较晚,但是,发展的速度惊人。不管是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方面,还是在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方面,我国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支持是有目共睹的,我国未来五年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面将投资至少1000亿元,让新能源汽车在我国尽快普及。

3.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1关键技术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技术是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关键因素之一,没有先进的技术就没有办法研发出先进的新能源汽车。中国在关键技术方面的掌握不足,导致在一些主流新能源汽车领域缺乏核心技术,从而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创新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至关重要,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现有技术,才能够生产出高水平的新能源汽车。国内汽车企业普遍存在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的现象,一些技术难点尚未攻克。

3.1.2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战略不明确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必须要有明确的战略才行,科学的发展战略不仅关系到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还间接影响到中国新能源汽车能够顺利实现产业化。虽然,我国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大力支持,也出台了较多的政策,都涉及到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短期目标和任务,但是,这些政策都没有足够的战略高度,没有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出明确的战略规划和发展方向。

3.1.3配套服务滞后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仍然比较匮乏,没有形成良好的市场效应,例如,没有设置专业的新能源汽车充能站、新能源汽车上牌照难等问题,配套服务滞后也成为了制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2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对策:

3.2.1加大技术投入,鼓励自主研发

国内汽车企业在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同时,必须要加大技术投入,进行技术创新,提高技术人员的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大自主研发的力度,掌握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可考虑形成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

3.2.2明确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市场定位

只有明确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市场定位,才能够找到今后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方向,确定重点发展的车型。目前看来,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可以重点推广使用,纯电动汽车的发展潜力较大,可以在公共汽车领域推广。

3.2.3大力建设配套服务设施

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对于促进新能源汽车在我国的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可以选择特定地点建设充电站、制氢加氢站等设施,增加新能源汽车的维修网点,提高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的水平等。

4. 结束语

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对于解决我国的能源环境问题具有战略性意义,同时,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我国新型战略产业,对于提高我国新型战略产业在国际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需要解决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不断创新,从而引导新能源汽车走向产业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张晓宇,赵海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其问题分析[J].理论与现代化,2011,(2.).

[2] 马春梅.从国外的经验看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发展[J].学术交流,2011,(12).

[3] 陈柳钦.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3).

[4] 潘建亮.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之分析[J].汽车工业研究,2010,(3).